搜索前请先阅读: 如何精确地表示生僻字簡繁一對多字義辨析表傳統漢字≠繁體字。义≠義、胜≠勝、广≠廣、叶≠葉、饑≠飢、机機几幾四字相互皆不同。

已經包含全部漢語和巴利語佛典、詞典。梵語、英語和藏語資料整理中。外文資料暫時無力使用同義詞近義詞查找, 使用時請註意。

全文搜索可以使用的字段包括content, author, title, chapter, number。

字典可以使用的字段包括key, dict, author, definition。

问答可以使用的字段包括quaere, answer, quizzer, answerer 。

author为作者, title为经名, chapter为品名, number为经号。key为字(词), quaere为问题。
空格、and、&作为逻辑与的分隔,但是不能混用(建议使用&,语法更宽松)。例如,搜索作者为玄奘法师,内容为"坚固执著"。应该在搜索框中输入如下内容(不包含双引号):“坚固执著 author:玄奘”或者“坚固执著& author:玄奘”

number为一切合法的经号形式,例如(分隔符为全角顿号): T01n0001、T01n0001_001、T01n0001_p0001a01、T01,no.1,p.1a1、
CBETA 2019.Q2, Y25, no. 25, p. 411a5-7
CBETA,T14,no.475,pp.537c8-538a14、
100、100,3、t1000、t1000_001、
《大正藏》第50卷第262頁中、大正二·一a
例如:希望在解深密经中搜索"坚固执著",可以输入"坚固执著&number:T16n0676"或者"坚固执著&number:676" 或者"坚固执著&title:解深密经"

八卦符号的转义字符为"\gxxx"(八卦)与"\Gxxxxxx"(六十四卦)两种形式,例如,搜索震卦☳,输入"\g001";搜索谦卦䷎,输入"\G000100"

因为与正则表达式等存在兼容性问题,其他地方不再提供CBETA组合字的查询,只放在"字典"类中提供。可以在字典中查询到需要的字之后,重组原有查询句子

生僻字组合优先级由低到高分别为: CBETA组合字、UNICODE IDS、转义字符(支持\uxxxx、\U000xxxxx、\gxxx、\Gxxxxxx四种形式)。

建议大家使用词汇的方式来搜索,不要使用单个字的方式搜索,因为服务器的算法是基于对汉语词汇的理解,过短(比如单个字)或者太长的句子很可能难以找到需要寻找的内容。生僻字可以和正常的字一起组合成词汇,一起搜索。如果暂时搜索不到,可以过一些日子重新搜索,等待服务器理解。



  1. 仁王經疏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凡四卷。宋淨源(1011~1088)撰集。又稱注仁王護國般若經、注仁王經。收於卍續藏第四十一冊。本書依唐不空譯本,兼摭取良賁、體元二疏本作注。釋文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分,不加分段,依文句逐句詳解。卷首有科圖以精簡扼要的文字介紹本書內容。(參閱「仁王般若經疏」1591)p1592

  2. 仁王經合疏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凡三卷。隋智顗(538~597)疏、清道霈(1615~1702)合。又稱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合疏、仁王般若經合疏。收於嘉興藏第二十九冊、卍續藏第四十冊。本書係道霈將姚秦鳩摩羅什譯仁王經與隋智顗仁王護國般若經疏合為一帙,使讀者由科判而入經,由經而入疏,由疏而體會其中義理,則綱目脈絡整齊而調暢,故合經入疏,名為仁王經合疏。本書會合形式,先舉科文,次列經文,後為天台智顗的疏文,其中雖有部分取捨改竄,然內容全同於天台智顗的仁王護國般若經疏。p1592

  3. 仁王經科疏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凡五卷。明真貴述。本書依唐不空譯仁王經作科疏。收於卍續藏第九十四冊。據仁王經科疏目次,本書當有六卷,卷首為科文及懸談,卷一至卷五乃正釋經文的部分。今卍續藏令三部分分行,而有明真貴述仁王經科疏科文一卷、仁王經科疏懸談一卷及仁王經科疏五卷,分合情形如此,可互相參照。本書內容先釋經題,次釋譯者及譯經因緣,最後解釋經文,經分三科:(1)序分:依序品說明佛說本經緣起,(2)正宗分:自觀如來品至如來奉持品共六品,解釋本經正文義理,(3)流通分:第八品囑累品,託付國王令宣演本經以護國土,並使正法流通。p1592

  4. 仁王經註疏 織田仏教大辞典
    にんのうぎょうちゅうしょ 術語?? 1368-2

  5. 仁王般若經疏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二譯、五疏本:(1)姚秦鳩摩羅什譯仁王般若經的注釋書:①五卷。又稱仁王護國般若經疏。隋智顗(538~597)說,灌頂記。②六卷。又稱仁王經疏。隋吉藏(549~623)撰。本書依天台智顗的五重玄義詮顯經義,次釋經文。③六卷。又稱仁王經疏。唐圓測(613~696)撰。內容解釋此經之般若義,並以真如為體、無相為宗,強調此經乃佛為菩薩乘所說。(2)唐不空譯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的注釋書:①三卷或七卷。唐良賁(717~777)撰。又稱新譯仁王般若經疏、新翻仁王經疏。②四卷。宋淨源(1011~1088)撰。又稱仁王經疏。(參閱「仁王護國般若經疏」1594、「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1593)p1591

  6. 新翻仁王經疏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凡三卷,或七卷。唐代良賁撰。(參閱「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1593)

  7. 新譯仁王經疏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凡三卷,今存一卷。係唐代青龍寺譯經沙門良賁,奉玄宗之詔所作。收於大正藏第八十五冊。(參閱「青龍疏」4680)p6884

  8. 新翻仁王經疏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9-10> 779b

  9. 仁王經疏法衡鈔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凡六卷。唐遇榮集。為唐良賁仁王護國般若經疏的注解書。又稱仁王護國般若經疏法衡鈔、仁王經法衡鈔、仁王經青龍疏法衡鈔。收於卍續藏第四十一冊。大分為三:釋疏題目、彰造疏人、釋疏本文。唯現行本的卷一、三、四、五有部分文字已脫落不存。p1593

  10. 仁王經疏神寶記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凡四卷。宋善月述。又稱仁王護國經疏神寶記、仁王護國般若經疏神寶記、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疏神寶記、神寶記。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三冊。隋智顗仁王般若經疏的注疏。本書釋義開二門:(1)懸談大義:依天台五重玄義申釋經旨,(2)依文釋義:將經文科分為序、正宗、流通三分而解釋。p1593

  11. 新釋仁王般若經疏 佛光大辭典
    請參閱 仁王謢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

  12. 仁王護國般若經疏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凡五卷。隋代智顗說,灌頂記。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三冊。係後秦鳩摩羅什所譯仁王般若波羅蜜經二卷之注釋書。初以五重玄義敘述經之大意,次為入文解釋。據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載,智顗在陳末時宣講仁王般若經二次。本書之注釋方式與天台三大部等大致相同,以五重玄義、四釋等解釋經,唯釋義缺乏生動,或為後人假託之釋。〔大明三藏聖教北藏目錄卷四、大明三藏聖教南藏目錄、閱藏知津卷三十六〕p1594

  13. 新譯仁王般若經疏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凡三卷,或七卷。唐代良賁撰。即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又作新翻仁王經疏。為唐代不空所譯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二卷之注釋書。(參閱「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1593)p6883

  14. 仁王護國般若經疏 閱藏知津
    (五卷 前有晁說之序)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人法為名,實相為體,自行因果為宗,權實二智為用,大乘熟酥為教相。序品為序分,觀空下六品為正說分。囑累品為流通分。若望經文,受持品末,佛告月光下,即是流通。

  15. 仁王護國般若經疏*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9-10> 778b

  16. 新訳仁王般若經疏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9-10> 779b

  17. 仁王護國般若經疏神寶記 閱藏知津
    (四卷)宋四明沙門柏庭善月述   是經有六名,其末名龍寶神王,今摭二字,以名所釋,抑輪王興世,有神寶自至之言,故云。   天台名家,實以傳宗為本,而釋經次焉,然以得佛心宗,發旋總持,故凡申一經,釋一義,亦必有法。

  18.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凡三卷,或七卷。唐代良賁撰。又作新譯仁王般若經疏、新翻仁王經疏。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三冊。為唐代不空所譯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二卷之注釋書。卷上一之冒頭略解經題,次立敘經起意、明經宗體、所攝所被、正解本文等四門,並解說經之大意及經文。〔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五、卷十六、諸阿闍梨真言密教部類總錄卷上〕p1593

  19.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9-10> 779b

  20. 四明尊者遣僧日本國求仁王經疏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610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