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前请先阅读: 如何精确地表示生僻字簡繁一對多字義辨析表傳統漢字≠繁體字。义≠義、胜≠勝、广≠廣、叶≠葉、饑≠飢、机機几幾四字相互皆不同。

已經包含全部漢語和巴利語佛典、詞典。梵語、英語和藏語資料整理中。外文資料暫時無力使用同義詞近義詞查找, 使用時請註意。

全文搜索可以使用的字段包括content, author, title, chapter, number。

字典可以使用的字段包括key, dict, author, definition。

问答可以使用的字段包括quaere, answer, quizzer, answerer 。

author为作者, title为经名, chapter为品名, number为经号。key为字(词), quaere为问题。
空格、and、&作为逻辑与的分隔,但是不能混用(建议使用&,语法更宽松)。例如,搜索作者为玄奘法师,内容为"坚固执著"。应该在搜索框中输入如下内容(不包含双引号):“坚固执著 author:玄奘”或者“坚固执著& author:玄奘”

number为一切合法的经号形式,例如(分隔符为全角顿号): T01n0001、T01n0001_001、T01n0001_p0001a01、T01,no.1,p.1a1、
CBETA 2019.Q2, Y25, no. 25, p. 411a5-7
CBETA,T14,no.475,pp.537c8-538a14、
100、100,3、t1000、t1000_001、
《大正藏》第50卷第262頁中、大正二·一a
例如:希望在解深密经中搜索"坚固执著",可以输入"坚固执著&number:T16n0676"或者"坚固执著&number:676" 或者"坚固执著&title:解深密经"

八卦符号的转义字符为"\gxxx"(八卦)与"\Gxxxxxx"(六十四卦)两种形式,例如,搜索震卦☳,输入"\g001";搜索谦卦䷎,输入"\G000100"

因为与正则表达式等存在兼容性问题,其他地方不再提供CBETA组合字的查询,只放在"字典"类中提供。可以在字典中查询到需要的字之后,重组原有查询句子

生僻字组合优先级由低到高分别为: CBETA组合字、UNICODE IDS、转义字符(支持\uxxxx、\U000xxxxx、\gxxx、\Gxxxxxx四种形式)。

建议大家使用词汇的方式来搜索,不要使用单个字的方式搜索,因为服务器的算法是基于对汉语词汇的理解,过短(比如单个字)或者太长的句子很可能难以找到需要寻找的内容。生僻字可以和正常的字一起组合成词汇,一起搜索。如果暂时搜索不到,可以过一些日子重新搜索,等待服务器理解。



  1. 本生心地觀經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凡八卷。唐代般若譯。乃釋迦如來於耆闍崛山,為文殊師利、彌勒等諸大菩薩敘述出家住阿蘭若者,如何觀心地、滅妄想,而成佛道。(參閱「大乘本生心地觀經」1086)p2464

  2. 本生心地觀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具名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八卷,唐般若等譯。本論之註述如下: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淺註懸示一卷,來舟述。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淺註科文一卷,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淺註八卷,來舟淺注。

  3. 本生心地觀經 織田仏教大辞典
    ほんしょうしんじかんぎょう 経名 1621-2

  4. 本生心地觀經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3283a

  5.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凡八卷。唐代般若譯。略稱本生心地觀經、心地觀經。收於大正藏第三冊。乃釋迦如來於耆闍崛山,為文殊師利、彌勒等諸大菩薩敘述出家住阿蘭若者,如何觀心地、滅妄想,而成佛道。計分序品、報恩品、厭捨品、無垢性品、阿蘭若品、離世間品、厭身品、波羅蜜多品、功德莊嚴品、觀心品、發菩提心品、成佛品、囑累品等十三品。關於本經之傳譯,據卷首御製序載,此經梵本係唐高宗時代之師子國王所獻,逮元和年間,始由般若三藏等八人奉詔譯之,復由諫議大夫孟蘭等四人修飾而成。〔宋高僧傳卷三、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四、閱藏知津卷五、新編諸宗教藏總錄卷一〕p1086

  6.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閱藏知津
    (八卷)(有御製序)唐罽賓國沙門般若等譯   序品第一,佛住耆闍崛山,與三萬二千比丘,八萬四千菩薩,及一切天龍八部,他方輪王,十六國王,夫人眷屬,四眾,四姓,外道,餓鬼,畜生,琰王,諸大眾俱。坐寶蓮華師子座上,入心瓔珞寶莊嚴王三昧,天雨華香,復入師子奮迅三昧,大千世界,六種震動。惡趣離苦,詣佛供養。如來於胸臆間,及諸毛孔,放金色光,普現十方五趣苦樂之相,及現三大阿僧祇劫因果本末之相。於是師子吼菩薩為眾說偈,歎佛功德,請佛出定。報恩品第二,從三昧起,告彌勒菩薩,稱歎心地妙法。五百長者不愛苦行,讚二乘道。佛為廣說世間四恩,一父母恩,二眾生恩,三國王恩,四三寶恩。佛有三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變化身。受用又二,一自,二他。)法有四種,(教、理、行、果。)僧有三種。(一菩薩,二聲聞,三凡夫。凡夫又二,一具戒,二正見。)具足十義,得名為寶。為求菩提,有三種十波羅密。若修十種真實波羅密多,乃名能報四恩。次有智光長者,與不順子遠來聽法,佛為重宣,令發大心。厭捨品第三,智光長者問出家不及在家?佛為廣說出家最勝,訶在家過。無垢性品第四,廣明麤衣,乞食,陳藥,蘭若。四依知足功德,各十勝利。阿蘭若品第五,為常精進菩薩說阿蘭若功德。離世間品第六,樂遠離行菩薩,承佛威力,為諸菩薩說阿蘭若行,佛讚印之。 厭身品第七,為彌勒菩薩說三十七觀,訶身不淨。波羅密多品第八,為彌勒菩薩說阿蘭若能滿十波羅密。功德莊嚴品第九,為彌勒菩薩說有一德應住阿蘭若處,謂觀一切煩惱根源,即是自心。又有二種法,及兩番二種人,不堪住阿蘭若。次明十一種四法,五種八法。觀心品第十,為文殊師利說觀心法,并說觀心陀羅尼。發菩提心品第十一,為文殊說自覺悟心,有四種義。及說初觀菩提心相,并說真言。成佛品第十二,為文殊說三種大祕密法,謂心祕密,語祕密,身祕密。欲修習者,當著菩薩三十二種大金剛甲。囑累品第十三,明受持者,得三業各十種清淨。

  7.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八卷。唐・般若譯。略稱《本生心地觀經》、《心地觀經》。收在《大正藏》第三冊。內容敘述佛陀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爲文殊等諸大菩薩開示出家住阿蘭若者,如何觀心地、滅妄想,而成佛道之事。全書計分序品、報恩品、厭舍品、無垢性品、阿蘭若品、離世間品、厭身品、波羅蜜多品、功德莊嚴品、觀心品、發菩提心品、成佛品、囑累品等十三品。
    本經的成立系以《般若》、《維摩》、《法華》、《華嚴》、《涅槃》等大乘佛敎思想爲基礎,再加上攝論家的唯心說、唯識家的唯識說而建立三界唯心唯識說。在實踐方面,本經主張彌勒信仰,敎人應持守瑜伽、梵網等大乘戒,並勸修《眞實經》等所說的三密修行。
    關於本經的成立年代,從經中的內容看來,應是在世親之後。又根據本經的御製序文所載,其原典系唐高宗時,師子國所獻。若此記載可信,則其製作年代應是在西元五、六百年左右。
    本經自古以來,卽以經中有關於四恩之思想而馳名。在此之前,雖也有若干報恩說,但都只是片斷的。像本經這麼有系統敘述的,尚不多見。但本經並不只是述說實際道德的四恩而已,經中也含有甚深的敎理,以及修道生活上的主張。又,經中不僅敎示在無人之靜處,持戒及修十度,並勸勉應依禪定觀心;此亦正是本經所以名爲《心地觀經》的原因。如〈觀心品〉云(大正3・327a)︰「善男子!三界之中以心爲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淪。衆生之心猶如大地,五穀五果從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惡五趣,有學無學獨覺菩薩及於如來。以是因緣,三界唯心,心名爲地。」
    本經之註疏有來舟《淺注》十八卷及《淺注懸示》一卷、《科文》一卷、士安《疏》八卷、寬弘《要文抄》一卷、雲普《科》三卷、雲晉《大科》一卷、玄信《報恩品科注》二卷。近代則有太虛之《講記》,收在《太虛大師全書》。
    ◎附一︰太虛《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懸論(摘錄)
    心地觀
    當知一切諸法皆從心地而生,皆從心地而起。在攝境歸心、攝用歸體、攝事歸理、攝相歸性的看法上,無論那項事,他的出發點都歸於心。「一切唯心造」,三界之中無一法而不以心爲主的。本經的〈觀心品〉裏說︰「三界之中以心爲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譬如萬物皆從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惡五趣、有學無學、獨覺、菩薩及於如來,以是因緣三界唯心。」成佛果是此心,迷於生死苦海也是此心。總之,三界上下法,唯此一心作。此心普遍於一切諸法之中,能有變生轉現的功能,所以以地喻心,而心名爲地。
    然在此中以地喻心者,可有兩種意義︰
    (1)能生︰此心能生一切世出世間善惡因果,乃至菩薩一切無漏諸法,如大地之一切草木叢林,皆依大地而生長。
    (2)所依︰如江河漢海一切之水,五嶽千巒一切之山,及動物、植物與人類所應用之器具種種,一切皆以大地爲所依而住;心亦如是,能爲一切法之所依止。有此能生、所依二義,所以喻心以地,曰心地。
    依此,可以明白觀察心地是怎樣的緊要了。假若觀心而了知卽心自性之諸法實相者,則了知心心所法,無內無外亦無中間,於諸法中求不可得,故心性本空,不生不滅,無來無去,無有上下差別之相,平等平等。以善觀不善觀之不同,於是有佛與異生的差別,以諸差別之事由心而起,依心而住,若能善觀心者,則能通達諸法之相,亦能究竟解脫。如經云︰「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若能如此如實觀察,名之曰心地觀。所以若人善觀於心,了知心之本性,卽能如實了知一切諸法實性,所謂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本來寂靜,自性涅槃。若人善觀於心,亦卽能了達世出世間一切因果邪正;能了達世出世間一切因果邪正,卽能了知諸法法相;若了知諸法法相,卽能依如實瞭解而修集福智,乃至卽能證得究竟之涅槃,依此義故說心地觀。此心地觀卽是本經之宗旨,亦卽是觀大乘之境,修大乘之行,乃至證大乘之果。也就是釋迦牟尼佛本生諸事之說明。
    ◎附二︰《文殊大藏經》經集部六〈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導論(摘錄)
    本經的實踐法門
    (一)大乘戒︰關於戒律思想方面,本經說三聚淨戒,勸懺悔,敎以事理二門的滅罪法(卷第三國王恩之後)。《瑜伽論》、《瓔珞經》亦曾提到三聚淨戒,故並非本經獨特的說法。惟値得注意的是大乘戒授受的形式,以釋迦爲菩薩戒和上,文殊爲淨戒阿闍梨,彌勒爲淸淨證戒師,十方諸菩薩爲修戒伴侶等,不採所謂三師七證說,而明顯地取大乘戒師;此種授受的形式應當是依據法華系的《觀普賢行法經》,因除了該經之外,無此作法者。(中略)此外,三聚淨戒是《瑜伽論》、《持地經》、《善戒經》、《瓔珞經》、《梵網經》諸經共通的戒法。後來三乘唯識宗傳承的是《瑜伽論》、《持地經》、《善戒經》三經,一乘天台、華嚴宗傳承《瓔珞經》、《梵網經》二經,雖同是繼承《華嚴經》的唯心說,但在戒律系統是相異的。
    由前舉之本經與《唯識論》間的關係言,本經的三聚淨戒似乎應該是繼承《瑜伽論》而來的;然而在印度應該尚未分歧爲一乘戒和三乘戒,故應不僅與《瑜伽論》相關而已。事實上,本經成立的背景還有《梵網經》,因經中屢屢提及蓮華藏世界,例如卷第二說明佛身,說一一華葉各各形成一大千世界,各有百億的妙高山王和四洲日月星辰等,大小化佛一時證菩提,此乃依據《梵網經》(大正 24・997b)而來的。本經〈報恩品〉中說明衆恩的理由在於衆生不斷的輪迴時互爲父母,一切男子卽慈父,一切女子卽悲母,與《梵網經》中說放生業,謂一切男子是父,一切女子是母的說法符合(大正24・1006b)。卷第三記國王恩,說國王之所以得到如此的地位,是因爲過去持戒的關係,此與《梵網經》的記述類似(大正24・1005a)。綜觀以上,可知本經與《梵網經》是有所關聯的。如此,單由戒律言,本經也包含許多足以闡明當時印度戒律的資料。
    (二)兜率往生︰本經的信仰是彌勒往生。此種傾向經中隨處可見,例如卷第二末尾云︰「若命終時卽得往生彌勒內宮,睹白毫相超越生死;龍華三會當得解脫。」所謂諦觀眉間白毫相光,可超越九十億劫生死之罪,或是生天,未來世於龍華菩提樹下成佛等,正是《彌勒上生經》所宣說之經義。
    (三)密敎的修法︰同屬實踐部門的經文中,卷第八比較特異(嚴格而言,應刪掉最後的〈囑累品〉),屬於密敎的內容,與前七卷相異。惟密敎的部分實際上只是引用《諸佛境界攝眞實經》的內容。
    本經〈觀心品第十〉末所說觀心陀羅尼(唵 室佗 波羅底 吠憚 迦盧弭,Oṁ cittaprati vedhaṁ karomi),與《眞實經》卷中(大正18・273c)之法身求心眞言(陀羅尼)大體一致;惟前者雲吠憚(vedhaṁ),後者則刪去吠,作馱儞(dhaṁ);此陀羅尼在《金剛頂經》卷一的陀羅尼中也作「微騰」,故《眞實經》中法身求心眞言可能是脫落了吠(微)(ve)字。其次,本經於〈發菩提心品第十一〉說心法不可得之理與說菩提心,也與《眞實經》(大正18・273c)一致。(中略)次說初發心淸淨陀羅尼(唵 菩地 室多 牟致波 陀邪弭,Oṁ bodhi cittam utpada-yami),亦與《眞實經》(大正18・274a)中大菩提心陀羅尼一致。其次云︰「若有凡夫修此觀者,所起五逆、四重、十惡及一闡提,如是等罪盡皆消滅,卽獲五種三摩地門。」然後說明剎那三昧、微塵三昧、白縷三昧、起伏三昧、安住三昧,但《眞實經》〈金剛大道場品〉幾乎沒有說明,僅提及「雖造五逆一闡提等極重惡業,皆悉消滅應時便獲五種三昧……」之語,未詳細說明五種三昧(大正18・276c)。至〈成佛品第十二〉,說心、語、身三密,觀滿月中出生金色五鈷金剛,光明煥然猶如鎔金,口唱陀羅尼(唵 地室多 婆爾羅),手結引導無上菩提最第一印;其中除印相以外,皆與《眞實經》中堅固菩提心眞言一致(大正18・274b)。此外,〈成佛品第十二〉又提及「我今首上有大寶冠,其天冠中五佛如來結跏趺坐,我是毗盧遮那如來」之記述,在《眞實經》中則是作「我身卽是金剛薩埵,頂有寶冠,寶冠之中五方化佛結跏趺坐」。
    依比較上述經文來考察兩經的關係,會令人覺得《心地觀經》的密法形式只是局部性的,直到《眞實經》以後密法形式才完備,尤其是《眞實經》卷下所云(大正18・280a)︰「若有國土、城邑、聚落,有一淨信男子、女人起大悲心,爲報四恩,建立道場修是法者,於其國中無有七難,國王、王子日夜增長廣大福聚。所以者何?是道場地至金剛際,乃至微塵,屬國王故」及「第一國王、第二父母、第三施主、第四法界一切衆生」似乎卽是根據《心地觀經》而成立的。但是,如果《眞實經》的密法是由《心地觀經》衍生出的,那又爲什麼《心地觀經》前七卷都沒有提到密法,而是在第八卷才以非常專門的姿態出現呢?《心地觀經》的密敎成分雖僅是部分性的,然其所理解的密敎已相當深入,因此,或許可以認爲《心地觀經》是依《眞實經》而成立的。
    上述見解是站在絕對信賴兩經的譯者(般若三藏)而成立的,但若對譯者的忠實度持疑,則本經的密敎色彩將只不過是被附加上去的而已。事實上,前七卷經文全無密敎色彩,但至卷第八卻唐突地出現;而本經與《眞實經》具有甚多似點,故此二經是否出自同一譯者,有重新考慮的必要。此外,本經中曾二次論及迦樓羅祕密觀門(〈厭舍品第三〉、〈成佛品第十二〉),若此觀門系依據《迦樓羅及諸天密言經》而成立,且二經同是由般若三藏翻譯的推斷正確(請參照《昭和法寶目錄》六八二中),則不得不令人懷疑此處的經咒是否也是插入的。但由於缺乏確實的證據,只好信賴譯者的良心,斷定《心地觀經》是依據《眞實經》之經義內容而成立。
    此外,附帶一提的是本經有三個陀羅尼也出現於《金剛頂經》卷一中,且有其他類似點,但二者類似的程度比不上《眞實經》,故在此不作進一步的探討。
    以上,大略探討本經的思想背景。此外,在卷第四末尾有本生經中的故事,卷第一內可見到《金光明經》、《本生鬘論》(Jātaka-mālā)的見解,若要淸楚覈定審查,甚至可找到《楞伽》、《瓔珞》等經痕跡,但因這些並非重要的論題,故且置不談。
    要言之,本經是以《般若》、《維摩》、《法華》、《華嚴》、《涅槃》爲基礎,以《攝論》的唯心說和《唯識》的唯識說立三界唯心唯識的理論。在實踐方面,立彌勒信仰,敎人應守《瑜伽》、《梵網》等大乘戒,勸以《眞實經》等所說的三密修行。
    由內容言,本經成立的年代應在世親之後。若依據本經御製的序文所記,其原典是在唐高宗(650~683)時由獅子國所獻。若此事屬實,其製作年代應約於西元五、六百年左右。不過,尚無充分證據,必須經更廣泛深入的研究才能確定。總之,本經是屬於大乘佛敎末期的經典。
    本經的根本主張
    自古以來,《心地觀經》是以說四恩著名的經典。在本經之前,雖有種種片斷的報恩說,但皆不如本經有系統。此卽是本經中心思想歸於四恩說的理由。本經雖說四恩,但並不僅止於實際道德面向,還包含深奧的敎理問題及修道生活上的論議、主張。
    本經對修道生活的根本主張,卽是大乘的出家修行論;而其思想的根據則歸於唯心論,其理由如下所述。
    〈序品第一〉無特別的記述,故暫且不述。〈報恩品第二〉佛首先說︰「一切衆生遠離大乘菩薩行願。」其次,五百長者言︰「我等不樂大乘諸菩薩行,亦不喜聞苦行音聲,所以者何?一切菩薩所修行願,皆悉不是知恩報恩。……不如趣向二乘道果。」於是,佛爲有退轉心的衆生示一切有恩之德,說四恩。旣聞得四恩之趣,則應如何報之?這就要行三種波羅蜜。因此,卷第二的結論必待於〈波羅蜜品第八〉纔出現。卷第三不過是以偈頌重覆卷第二的長行,因此無特別可記之事。唯一附加上的內容是提及王者乃是於過去世修三聚淨戒的結果,故每個人必須懺悔滅罪,作一個持戒的人。
    〈厭舍品第三〉提及︰「汝無垢稱以淸淨心爲善業根,以不善心爲惡業根;心淸淨故世界淸淨,心雜穢故世界雜穢;我佛法中以心爲主,一切諸法無不由心」與羅什譯的《維摩經》〈佛國品第一〉之文一致(大正14・538c)。本品又舉維摩之德如下︰「如是白衣雖不出家,已具無量無邊功德」,這相當於《維摩經》〈方便品第二〉所述(大正14・539a)。除沿用《維摩經》的經義外,尚沿用佛對六羣惡性比丘的說法,說卽使身居聚落,若行大慈,則是眞遠離。
    引用這些經文意義何在?値得注意的是本經引用此二文並非當作肯定的材料,實際上是爲了要破在家修行論。卽爲了說明過去時,佛雖贊維摩在家佛敎,但事實上在家修行是具有很多缺點的,終究必須走出家修行之路。那麼,出家修行爲何?於是整部經大半致力於詳述出家修行的殊勝。
    此處簡述本經的大要︰〈報恩品〉的使命是卻小乘,闡明大乘。〈厭舍品〉的主旨在說明在家佛敎的缺點,傾向於出家佛敎。後面各品內容經義均在禮讚敎導出家佛敎。由此可知本經的根本立足點在於大乘的出家修行論。
    蓋《維摩經》等在家修行論的新大乘運動勃興,年代旣久,《維摩經》中所見的新鮮的生命力很快就喪失,形成藉着在家佛敎之名但實際卻呈現腐敗墮落的狀態,這時新的反動運動──出家修行論或戒律信仰擡頭是很自然的事,本經就是此潮流中的一產物。
    本經旣立基於大乘的出家修行論,在實際修行上則敎人要住阿蘭若無人僻靜之處,依持戒、十度及禪定觀心。此卽《心地觀經》立名之由來。至於要如何觀心呢?就形成了所詮空不可得之心外無物的唯心論。如〈觀心品第十〉所述︰「善男子!三界中以心爲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心者究竟沉淪。衆生之心猶如大地,五穀五果從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惡五趣、有學、無學、獨覺、菩薩及於如來。以是因緣,三界唯心,心名爲地。」如虛空心、如猿猴心、無內無外無中間心,卽三界之地,離此無菩提心,也無身口意三密的修行。(中略)
    本經所包含的各種問題
    由某一角度言,本經的根本主張在於鼓勵出家修行、戒律信仰及觀心論。然而換另一個觀點而言,則整部經均論述報恩之事。〈功德莊嚴品〉云︰「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以淸淨心供養如是住阿蘭若眞善佛子,所獲福德無量無邊。若復有人以衆珍寶供養悲母,所獲功德亦無差別。」由此可知,實際上貫穿本經首尾的理論歸結於報恩說。那麼,出家與在家修行兩說如何調和呢?基於唯心唯識思想的基礎,勸令出家衆實修戒、定、慧三學;對在家衆勸令供養悲母,二者立場不同卻可並存不悖。
    總之,本經含有《般若》、《維摩》、《法華》、《華嚴》、《涅槃》、《賢劫》、《觀普賢行法》、《諸佛境界攝眞實》、《梵網》、《首楞嚴三昧》、《彌勒上生》等諸經的思想觀點,並以《瑜伽》、《攝大乘》、《唯識》諸論爲其基礎。此外,本生譚中也含有不少的經典。例如,〈流水長者的本生〉系依據《金光明經》,〈九劫超越〉依據《婆沙論》,〈尸毗王〉、〈薩埵王子〉、〈金色大鹿王〉、〈慈力王〉等依據《六度集經》、《本生鬘論》等,可見本經系成立於印度大乘佛敎末期,是以一切佛敎爲背景。
    由以後的佛敎來看,本經中不管是法華系、華嚴系、唯識系、唯心繫、一乘或三乘、大乘或小乘、顯敎或密敎、瑜伽戒或梵網戒、如來藏或阿賴耶識、眞如或無漏種子皆無滯礙地相接。卽使就印度末期的大乘思想而言,也是極好的範本。其中有關本有無漏種子的問題或是大乘戒授受作法的問題也有更充分的資料。

  8.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3283a

  9.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十三種禅学大辞典
    だいじょうほんしょうしんじかんぎょう Iwa538

  10.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淺註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凡八卷。清代來舟註。又稱本生心地觀經淺註、心地觀經淺註。收於卍續藏第三十四冊。是唐般若譯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的註釋書。書首有和碩莊親王序,及懸示、科文各一卷。懸示分十門釋經義:教起因緣、藏教所攝、義理分齊、教所被機、能詮教體、宗趣通別、品目次第、傳譯時年、總釋名題、別解文義(後二門在卷一中記述)。在「藏教所攝」中,作者認為此經「若以教攝經,正屬頓教,分屬終圓;若以經攝教,全收五教,更帶人天」。p1086

  11. 大乗本生心地観経 新纂浄土宗大辞典
    だいじょうほんじょうしんじかんぎょう/大乗本生心地観経
    【見よ項目】⇨心地観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