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前请先阅读: 如何精确地表示生僻字簡繁一對多字義辨析表傳統漢字≠繁體字。义≠義、胜≠勝、广≠廣、叶≠葉、饑≠飢、机機几幾四字相互皆不同。

已經包含全部漢語和巴利語佛典、詞典。梵語、英語和藏語資料整理中。外文資料暫時無力使用同義詞近義詞查找, 使用時請註意。

全文搜索可以使用的字段包括content, author, title, chapter, number。

字典可以使用的字段包括key, dict, author, definition。

问答可以使用的字段包括quaere, answer, quizzer, answerer 。

author为作者, title为经名, chapter为品名, number为经号。key为字(词), quaere为问题。
空格、and、&作为逻辑与的分隔,但是不能混用(建议使用&,语法更宽松)。例如,搜索作者为玄奘法师,内容为"坚固执著"。应该在搜索框中输入如下内容(不包含双引号):“坚固执著 author:玄奘”或者“坚固执著& author:玄奘”

number为一切合法的经号形式,例如(分隔符为全角顿号): T01n0001、T01n0001_001、T01n0001_p0001a01、T01,no.1,p.1a1、
CBETA 2019.Q2, Y25, no. 25, p. 411a5-7
CBETA,T14,no.475,pp.537c8-538a14、
100、100,3、t1000、t1000_001、
《大正藏》第50卷第262頁中、大正二·一a
例如:希望在解深密经中搜索"坚固执著",可以输入"坚固执著&number:T16n0676"或者"坚固执著&number:676" 或者"坚固执著&title:解深密经"

八卦符号的转义字符为"\gxxx"(八卦)与"\Gxxxxxx"(六十四卦)两种形式,例如,搜索震卦☳,输入"\g001";搜索谦卦䷎,输入"\G000100"

因为与正则表达式等存在兼容性问题,其他地方不再提供CBETA组合字的查询,只放在"字典"类中提供。可以在字典中查询到需要的字之后,重组原有查询句子

生僻字组合优先级由低到高分别为: CBETA组合字、UNICODE IDS、转义字符(支持\uxxxx、\U000xxxxx、\gxxx、\Gxxxxxx四种形式)。

建议大家使用词汇的方式来搜索,不要使用单个字的方式搜索,因为服务器的算法是基于对汉语词汇的理解,过短(比如单个字)或者太长的句子很可能难以找到需要寻找的内容。生僻字可以和正常的字一起组合成词汇,一起搜索。如果暂时搜索不到,可以过一些日子重新搜索,等待服务器理解。



  1. T48n2016_011 宗鏡錄 宋 延壽集
    答。方便有多門。則遐張八敎之網。歸源性無二。乃高峙一之宗。是以病行。憩聲聞於化城。兒行。誘凡夫於天界。兼但對帶。俯爲差別之機。開示悟入。惟證一乘之道。如千方共治一病。萬義俱顯一。令不執見徇文。失眞法之味。所冀研究理。得正覺之原。如法花玄義云。一五行。卽是三諦三昧。聖行。卽眞諦三昧。梵行。嬰兒行。病行。卽俗諦三昧。天行。卽中道王三昧。又圓三三昧。圓破二十五有。卽空故。破二十五惡業見思等。卽假故。破二十五無知。卽中故破二十五無明。卽一而三。卽三而一。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故名如來行。又如來室。冥熏法界。慈善根力。不動眞際。和光塵垢。以病行慈悲應之。示。種種身。如聾如啞。說種種法。如狂如癡。有善機。以嬰兒行慈悲應之。婆婆啝啝木牛楊葉。有入空機。以聖行慈悲應之。執持糞器。狀有所畏。有入假機。以梵行慈悲。應之。慈善根力。見如是事。踞獅子床。寶几承足。商估賈人。乃遍他國。出入息利。無處不有。有入中機。以天行慈悲應之。如駃馬見鞭影。行大直道。無留難。故無前無後。不幷不別。說無分別法。諸法從來。常自寂滅相。圓應衆機。如阿修羅琴。若漸引入圓。如前所說。若頓引入圓。如今所說。入圓等證。更無差別。爲顯別圓初入之門。慈善根力。令漸頓人。見如此。說此一法門。橫通豎徹。攝盡恒沙之義。故號總持。能爲萬法之宗。遂稱無上。若但論事行。失佛宗。如金光明疏云。如王子飼虎。尸毘貸鴿。皆捨父母遺體。非捨己身。己身者。法性實相是也。釋論云。持戒爲皮。禪定爲血。智慧爲骨。微妙善爲髓。爲他說戒。能遮罪修福。無相最上。非持非犯尸波羅蜜者。是施己皮也。說諸禪定。神通變化。不起滅定。現諸威儀者。是施己血也。說法皆悉到於一切智者。是施己骨也。檀忍等。應是肉也。說甚深法相。諸佛行處。不一不二言語道斷。行處滅。微妙中道者。是施己髓也。將此充足飢餓衆。況餘飮食。餘飮食者。卽是人天二乘。戒皮。定血。慧骨。眞諦之髓耳。法花云。於餘深法中。示敎利喜者。卽其義也。是以能說此法門者。是徹佛眞施於己髓矣。又此一宗。若全揀門。則非一切。神性獨立。若全收門。一切卽。妙體週遍。若非收非揀則遮照兩亡。境智俱空。名義雙絕。可謂難思妙術。點瓦礫以成金。無作神通。攪江河而爲酪。轉變自在。隱顯隨時。或卷或舒。能同能別。實乃能治之妙。何病而不痊。巧度之門。何機而不湊。洗除垢。拔出疑根。言言盡契。一一皆含眞性。法法是金剛之句。塵塵具祕密之門。如入法界體性云。文殊言。諸法性不壞。是故名金剛句。花嚴頌云。若於佛及法。其了平等。二念不現前。當踐難思位。勝天王般若云。菩薩摩訶薩。一切境界。無有一法不通達者。修行如是智波羅蜜。二乘外道不能掩蔽。以智察。從初發。至入涅槃。皆悉明瞭。能以一法知一切境界。一切境界卽是一法。何以故。如如一故。不見我能修及所修法。無二無別。自性離故。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通達智般若波羅蜜。思益云。網明謂梵天言。是五百比丘從座起者。汝當爲作方便。引導其。入此法門。令得信解。離諸邪見。梵天言。善男子。縱使令去至恒河沙劫。不能得出如此法門。譬如癡人。畏於虛空。捨空而走。在所至處。不離虛空。此諸比丘。亦復如是。雖復遠去。不出空相。不出無相相。不出無作相。又如一人求索虛空。東西馳走。言我欲得空。我欲得空。是人但說虛空名字。而不得空。於空中行。而不見空。此諸比丘。亦復如是。欲求涅槃。行涅槃中。而不得涅槃。所以者何。涅槃者。但有名字。猶如虛空。但名字。不可得取。涅槃亦復如是。但有名字而不可得。是知一切不信衆。邪見外道。徒厭離。枉自妄求究竟。一位中。未曾暫出。故密嚴偈云。如飯一粒熟。餘粒卽可知。諸法亦如是。知一卽知彼。譬如鑽酪者。嚐之以指端。如是諸法性。可以一察。楞伽偈云。譬如鏡中像。雖見而非有。於妄想鏡中。愚夫見有二。法集云。爾時海慧菩薩。白佛言。世尊。菩薩欲願見涅槃。應虛妄分別寂滅之。如是之處得於涅槃。是名勝妙法集。大乘品云。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吿妙德等五百長者。我爲汝等。敷演微妙法門。我今爲是啓問如來。云何爲。云何爲。乃至薄伽梵。吿諸佛母無垢大聖。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言。大善男子。此法名爲十方如來。最勝祕密。法門。此法名爲一切凡夫。入如來。頓悟法門。此法名爲一切菩薩。趣大菩提。眞實正路。此法名爲三世諸佛。自受法樂。微妙寶宮。此法名爲一切饒益有情。無盡寶藏。此法能引諸菩薩衆。到色究竟自在智處。此法能引詣菩提樹。後身菩薩。眞實導師。此法能雨世出世財。如摩尼寶。滿衆願。此法能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功德原。此法能消一切衆。諸惡業果。此法能與一切衆。所求願印。此法能度一切衆死險難。此法能息一切衆。苦海波浪。此法能救苦惱衆。而作急難。此法能竭一切衆。老病死海。此法善能出諸佛因緣種子。此法能與死長夜。爲大智炬。此法能破四魔兵衆。而作甲䩜。此法卽是正勇猛軍。戰勝旌旗。此法卽是一切諸佛。無上法輪。此法卽是最勝法幢。此法卽是擊大法鼓。此法卽是吹大法螺。此法卽是大獅子王。此法卽是大獅子吼。此法猶如國大聖王。善能正法。若順王化。獲大安樂。若違王化。尋被誅滅。善男子。三界之中。以爲主。能者。究竟解脫。不能者。究竟沉淪。衆。猶如大。五穀五果。從大。如是法。世出世。善惡五趣。有學無學。獨覺菩薩。及於如來。以是因緣。三界惟名爲。一切凡夫。親近善友。聞法。如理察。如說修行。自利敎他。讚勵慶慰。如是之人。能斷二障。速圓衆行。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時大聖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惟將法。爲三界主。元。不染塵穢。云何法。染貪嗔癡。於三世法。誰說爲。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不住。諸法之內性不可得。諸法之外相不可得。諸法中間都不可得。來無有形相。來無有住處。一切如來尙不見。何況餘人得見法。一切諸法。從妄想。以是因緣。今者世尊。爲大衆說。三界惟。願佛哀愍。如實解說。爾時佛吿文殊師利菩薩言。如是如是。善男子。如汝所問。所法。性空寂。我說衆喩。以明其義。善男子。如幻法。由遍計。種種想。受苦樂故。如水流。念念滅。於前後世。不暫住故。如大風。一刹那間遍歷方所故。如燈焰。衆和合而得故。如電光。須臾之頃。不久住故。如虛空。客塵煩惱。所覆障故。如猿猴。遊五欲樹。不暫住故。如畫師。能畫世間種種色故。如僮僕。爲諸煩惱所策役故。如獨行。無第二故。如國王。起種種事得自在故。乃至善男子。如是所說。所法。無內無外。亦無中間。於諸法中求不可得。去來現在。亦不可得。超越三世。非有非無。懷染著。從妄緣現。緣無自性。空。如是空性。不不滅。無來無去。不一不異。非斷非常。處。亦無滅處。亦非遠離。非不遠離。如是等。不異無爲。無爲之體。不異等。法之體。不可說。非法者。亦不可說。何以故。若無爲是。卽名斷見。若離法。卽名常見。永離二相。不著二邊。如是悟者。名見眞諦。悟眞諦者。名爲賢聖。一切聖賢。性空寂。無爲法中。戒無持犯。亦無小大。無有王。及所法。無苦無樂。如是法界。自性無垢。無上中下差別之相。何以故。是無爲法。性平等故。如衆河水。流入海中。盡同一味。無別相故。此無垢性。是無等等。遠離於我。及離我所。此無垢性。非實非虛。此無垢性。是第一義。無盡滅相。體。此無垢性。常住不變。最勝涅槃。我樂淨故。此無垢性。遠離一切。平等體無異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一。修習如是法。

  2. T48n2016_024 宗鏡錄 宋 延壽集
    答曰。十方諸佛。共一法身。何必須二。又三身十身。隨用而說。約其性。惟一身而已。如冥室希光。隨孔而照。光雖萬殊。而之者一所謂眞法身也。亦是隨機所現。形相不同。如出現品頌云。譬如梵王住自宮。普現三千諸梵處。一切人天咸得見。實不分身向於彼。諸佛現身亦如是。一切十方無不遍。其身無數不可稱。亦不分身不分別。方知不是他佛智遍自。則乃自佛智遍他。亦非自因趣他果。是他果承我因。則因果同時。凡聖一際。是以了無二相。能過魔界。不得一法。安住佛乘。若取相則沉六入之海。起念則投五陰之城。皆是衆隨差別情。起自他見。則影分多月。跡任殊形。不離一眞。各現水。故融大師云。不離五陰有佛。言。如佛亦爾。如佛衆然。又云。離求菩提。譬如天與。那有丈六身。身無丈六也。大品云。不以身爲佛。用種智爲佛。若相好是佛。輪王是也。今多許人身中佛。那不見。爲煩惱故。云。具煩惱衆。雖近而不見。只在身內。甚近而不見。又我等無智故。不覺內衣裡。有無價寶珠。乃至者。信也。謂有前識。法隨相行。則煩惱名識。不名也。意者。憶也。憶想前境起於妄。幷是妄識。不干事。非有無。有無不染。非垢淨。垢淨不汚。乃至迷悟凡聖行來去住。幷是妄識非。今亦無滅。若知自如此。佛亦然。故云直是道場。無虛假故。云。世間如是身。諸佛身亦然。了知其自性。是則說名佛。是以一身無量身。皆同佛體。以無性理同故。所以志公云。食時辰。無明是釋迦身。坐臥不知原是道。作麼忙忙受苦辛。花嚴私記云。從如是我聞已來。乃至一切中。菩薩衆。聲聞衆。莊嚴具。華幡幢蓋。七珍寶等事。幷是如來淨業所起。或作法名雲名。幷是淨中事。文殊則是衆現行分別。普賢則是衆塵勞業行音卽是衆大悲。勢至卽衆志智。如花嚴云。一切處文殊者。文殊雖東來。而卽一切處。以是法界之身。不動之智。觸境斯了。六根三業。盡是文殊。實相體周。萬象森羅。無非般若。何有一處非文殊哉。淨名疏云。定自在王菩薩者。用一。能性。名爲上定。得此上定。於一切眞俗禪定。卽得自在如國王也。寶積菩薩者。一。正性雖空。俱足萬行之法寶聚。故名寶積也。妙菩薩者。。則一切法不。般若妙也。故云。色不。般若世音菩薩者。請云。脈。使想一處。卽見世音也。如是等菩薩。隨擧一門。別以標菩薩名。引物歸。若一人各具一切門。卽名字互通。卽是字等。語等。身等。法等。以一切法。自無名。無名而有名者。皆從起故。卽名也。其能如是解者。卽於正中。見一切菩薩諸佛也。乃至聲聞十大弟子。皆是自十善法數。又云。十數者。三藏敎毘曇偈云。想欲更樂慧。念思及解脫。作意於境界。三摩提以痛。此通大。數法。扶王。起一切諸。數如國。有十臣。共輔佐一主。若君臣共行非道。國內人民。悉皆作惡。君臣相輔共行正治。國內人民。悉皆有道。今衆王。通十數。若念不善。卽有無量。不善煩惱數法起。若王十數相扶念善。卽有無量諸善功德智慧數而起也。復次。王卽是師。十數卽是十弟子。如師資共作惡。卽化一切人皆惡。如師資共作善。則化一切人修善。王及十數法亦如是。故此云。弟子衆塵勞。隨意之所轉也。今一切衆。皆有王十通數法。若遇天魔外道。愛論見論。卽起諸煩惱。流轉死。如爲惡君惡臣。惡師惡弟子之所化也。今佛爲法王。十弟子爲法臣。卽是正法之師。正法弟子。用慧行行行正法。共化衆王十通數法。若衆信受。修行慧行。卽見論諸煩惱滅。成一切見道無量諸善數法也。若衆信受。修習行行。卽破一切天魔死不善諸數法。成修道無量善數法也。故云。王若正。則六臣不邪。復次此十數。卽是十法門。悉能通入涅槃也。初以十數爲種子。從此修習。遂致成道。如合抱之樹。起於毫末也。今法王欲以半滿之敎。化諸衆。先當隨其樂欲。故此云。先以欲句牽。後令入佛智也。今十弟子各弘一法者。人以類聚。物以群分。隨其樂欲。各用一行法門。攝爲眷屬也。雖各掌一法門。何曾不具十德。如十數。隨有一起。十數卽隨起。雖用一數當名。而實有十數也。別對十弟子者。初想數。卽對富樓那。想數偏強從想入道。是故聲聞弟子中。說法第一也。成論云。識得實法。想得假名。富樓那用想數分明。故能分別名相。無礙。辯才無滯。於說法人中。最爲第一。欲數。對大迦葉。用善欲數入道故。諸弟子中。頭陀第一也。一切善法。欲爲其。迦葉絕世榮華。志存出要。樂在山林。是則善欲發。捨世惡欲也。更樂。對迦栴延。卽起此數。研覈義理入道故。聲聞中。論義第一也。問答往復。更相涉入。論義不窮。無滯無缺。以其偏修更樂數故。能如是也。慧數。對身子。用慧數入道故。於諸聲聞中。智慧第一。法輪之將也。念數。對優波離。用念持律入道。於諸聲聞中。持律第一也。憶持不忘。名之爲念。波離身口對緣。詮量輕重而無忘失。持律之上也。思數。對羅雲。因祕行入道。諸聲聞中密行第一也。行陰。卽是思數。思數若利。修諸戒行。覆藏功德。密行之上也。解脫。對善吉。用此數法。修空解脫入道故。諸聲聞中。解空第一。無諍三昧。蕭然獨脫。不與物競也。作意境界。憶數。對阿那律。因其失眼。佛令起此。數修天眼入道故。聲聞中。天眼第一。夫修天眼。必須住緣境。取日月星光相而修。發天眼通也。三摩提數。對目連。是定數偏利。修此定進道故。諸聲聞中。禪定第一。痛數。對阿難。當受數強利。聽受聞持以入道故。諸聲聞中。多聞總持第一。痛。通。言受。以領納爲義故。此數分明領持佛法。如完器盛水也。是十數弟子共輔如來。莊嚴半滿四枯四榮之敎。引衆入中道。見佛性。住大涅槃。卽是住不思議解脫也。是知自利實行。利他權門。若師若弟。若敎若。終不出衆數法門。一一同歸宗鏡。乃至一切言說義理。行位進修。悉皆是。無不收盡。以一切語言。由覺。一切諸行。由於思。一切義理。由於慧故。又王卽佛寶。數。卽僧寶。所緣實際。無王無數。卽法寶。善入實際。王數之功力用足矣。數法不行。故名行般若波羅蜜。普賢云。。法不住法。我自空。罪福無主。卽是無無數。名爲正。是數塵勞若不盡者。則不訖。故言。衆不度。我不成正覺。卽此意也。若能如是解者。無一佛菩薩名。及一法門。不於正中現。故法花云。若有人信汝所說。則爲見我。亦見於汝。及比丘僧。幷諸菩薩。何者。聞信無疑。覺此信明淨。卽是見佛。慧數分明。是見身子。諸數分明。是見衆比丘。慈悲淨。是見菩薩。黃蘗和尙云。諸佛與一切衆。惟是一。更無別法。覺卽是。惟此一卽是佛。見此卽是見佛。佛卽是卽是衆。衆卽是佛。佛卽是。爲衆時。此亦不減。爲佛時。此亦不添。但悟一。更無少法可得。此卽眞佛。文殊當眞空無礙之理。普賢當離相無盡之行。諸大菩薩所表。人皆有之。不離一。悟之卽是。但能無。便是究竟。學道人。不直下無。纍劫修行。終不成道。不如言下自認取法。此法卽外無法。絕諸思量。故曰言語道斷。行處滅。此原淸淨佛。蠢動畜牲。與佛菩薩一體。只爲妄想分別。造種種業果。佛上實無一物。虛通寂靜。明妙安樂而已。但於見聞覺知認取。然不屬見聞覺知。亦不離見聞覺知。但莫於見聞覺知上起解。亦不離見聞覺知覓。不卽不離。不住不著。世人聞道。諸佛皆傳法。將謂上別有一法可證可取。遂將覓法。不知卽是法。法卽是。不可將更求於。歷千劫終無得日。不如當下無。便是法。乃至出家。皆不出一念。故香嚴和尙偈云。從來求出家。未詳出家稱。起坐只尋常。更無少殊勝。以外更無別出家法。有何勝境可求所以淨名云。無利無功德。是名出家。則阿難未悟斯宗。但如來勝相求身出家。遂懺悔云。我身雖出家。不入道。台敎云。一念。淨若虛空。不爲二邊桎梏所礙。平等大慧。無住無著。卽名出家。以中自資活法身慧命。名爲乞士。五住煩惱。卽是菩提。是名破惡。一切諸邊顚倒。無非中道。卽是怖魔。天台拾得頌云。無嗔是持戒。淨是出家。我性與汝合。一切法無差。夫出塵之人。不依物故。云。出家放曠。猶若虛空。志公歌云。言下不求無處所。暫時喚作出家人。所以先德云。汝若悟此事了。但隨時著衣喫飯。任運騰騰。故知此事。惟自己知。別無方便。故云一飮一啄。各自有分。豈非悟出家。非從事得。又云。一一中。皆具王數。爲成故。王數相扶而取開悟。或於想數入道。或於欲數入道。隨所宜者。數而共攻之。化取塵勞諸。而作佛事。作此未悟。行。如乳。若發無漏行。如酪。若破塵沙。如熟酥。若破無明。如醍醐。至醍醐時。王數功畢。大寶積偈云。如來。於法建立者。以能知。彼則眞佛子。故云從佛口。從法化。以知故。一切法門如在掌中。爲未知者方便解釋。皆令信入。此宗鏡內。則無有一法而非佛事。飮食爲佛事者。淨名疏云。於法等者於食亦等。如大品云。一切法趣味。是趣不過。味尙不可得。云何當有趣非趣。今言。一切法趣味。味卽是食。當知食卽是不思議法界。以食中含受一切法。一切法不出食法界也。食若是有。一切法是有。食若是無。一切法皆無。今食不可思議故。尙不見是有。云何當有趣。尙不見是無。云何當有非趣。若食不見趣非趣。卽是中道三昧。名眞法喜禪悅之食。而能通達趣非趣法。卽雙照二諦。得二諦三昧法喜禪悅之食。是名食等。諸法亦等者。一切諸法趣陰入界。乃至一切種智。陰入界。一切種智不可得故。云何當有趣非趣。而宛然俱足趣非趣者。則一切諸法皆有三諦之理。如智度論明。一刹那中。有住滅三相之喩也。又如香積佛國之香飯。云。無盡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功德俱足者。所食之餘。終不可盡。以一眞如無盡之理。五分法身資熏之功。自體性空無作妙用。豈有盡乎。又云。若未發大乘意食此飯者。至發意乃消。已發意食此飯者。得無忍。然後乃消。已得無忍食此飯者。至一補處。然後乃消。譬如有藥。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諸毒滅。然後乃消。此飯如是。滅除一切諸煩惱毒。然後乃消。如諸大菩薩。雖復捨。後身之中。識中有種子。種子遇緣。還。香飯。相續不斷。流至初。發無漏。斷惑證眞。名之爲消。非是食滅名爲消也。故知食此飯者。何法不消。又云。彼國菩薩。聞香入律。卽獲一切德藏三昧。得此三昧者。菩薩所有功德。皆悉俱足。是以若從香入法界。自身卽是衆香世界。自卽是香積如來。無量功德。一圓滿。悟入此者。何假外求。香界旣然。十八界亦爾。盡是棲神之。皆爲得道之場。如阿難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此香飯能作佛事。佛言。如是如是。阿難。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諸菩薩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樹而作佛事。有以佛衣服臥具而作佛事。有以飯食而作佛事。有以園林臺而作佛事。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而作佛事。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虛空而作佛事。衆應以此緣。得入律行。有以夢。幻。影。響。鏡中像。水中月。熱時焰。如是等喩而作佛事。有以音聲語言文字而作佛事。或有淸淨佛土。寂寞。無言。無說。無示無識。無作無爲。而作佛事。如是阿難。諸佛威儀進止。諸所施爲。無非佛事。阿難。有此四魔八萬四千諸煩惱門。而諸衆爲之疲勞。諸佛卽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諸佛法門。菩薩入此門者。若見一切淨好佛土。不以爲喜。不貪不高。若見一切不淨佛土。不以爲憂。不礙不沒。但於諸佛淸淨。歡喜恭敬。未曾有也。諸佛如來。功德平等。爲敎化衆故。而現佛土不同。阿離。汝見諸佛國土有若干。而虛空無若干也。如是見諸佛色身有若干耳。其無礙慧無若干也。又如花嚴中。俱足優婆夷。得菩薩無盡福德藏解脫門。能於如是一小器中。隨諸衆種種欲樂。出種種美味飮食。悉令充滿。乃至東方一世界。不可說不可說佛刹微塵數世界中。所有一所繫菩薩。食我食已。皆菩提樹下。坐於道場。降伏魔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又如明智居士。得隨意出福德藏解脫門。爾時居士。知衆普集。須臾繫念。仰視虛空。如其所需。悉從空下。一切衆會。普皆滿足。然後復爲說種種法。所謂得美食而充足者。與說種種集福德行。離貧窮行。知諸法行。成就法喜禪悅食行。修習俱足諸相好行。增長成就難屈伏行。善能了達無上食行。成就無盡大威德力降魔怨行。得好飮而充足者。與其說法。令於死。捨離愛著。入佛法味等。且如優婆夷器內。明智居士空中。隨意而出無限珍饈。繫念而雨衆多美食。凡來求者。皆赴所需。得之者。盡證法門。食之者。咸成妙道。可謂無一塵而不俱足佛事。無一法而不圓滿正宗。但隨衆。應所知量。循業發現。所見不同。外道見爲自然。凡夫見爲死。聲聞見爲四諦。緣覺見爲因緣。小菩薩見爲但空。大菩薩見爲中道。諸佛見爲實相。若入宗鏡。諸見幷融。色塵爲佛事者。如頻婆娑羅王。因佛口放五色光照頂。後證阿那含果。又如寶積等五百長者。見佛淨土。證無法忍。此是睹色也。香塵爲佛事者。卽香飯普熏三千大千。及欲色界。諸天聞香入室。又燒香者。謂以智火發輝。萬行普週遍故。塗香者。以性淨水和之飾法身故。䴲香者。以金剛智破令無實故。又如慈悲不淨等斷諸惡者。如安息香能辟惡邪。正見智慧無惡不斷。又十善行等歡喜香。如沉檀等。卽攝根器。行施悅自他等。味塵爲佛事者。食此飯者。身安快樂。譬如樂莊嚴國。觸塵爲佛事者。以手捫摸我。一何快乃爾。光明爲佛事者。涅槃云。遇斯光者。一切煩惱皆悉消除。夫放光者。卽是一智慧之光。以能照萬法之性故。卽不隨塵墮其愚闇。如義海云。顯光明者。謂見塵法界眞如事理之時。顯了分明。此是智慧光明照也。若無智光。則理事不顯。但見法時。卽是光明。由積智功圓。是故放一光明。則法界無不顯示。常察一切法界。是爲放光明照一切。此宗鏡光。卽是諸佛毫光。普照法界。如花嚴云。如來眉間有大人相。名遍法界光明雲。摩尼寶華以爲莊嚴。放大光明。具衆寶色。猶如日月。洞徹淸淨。其光普照十方國土。於中顯現。一切佛身。復出妙音。宣暢諸法。法花云。放一毫光照萬八千佛土。光中悉見菩薩六度莊嚴。衆受報好醜等事。又云。放一淨光。照無量國。大乘云。爾時會中有一菩薩。名獅子吼。睹如來放金色光明。四向視。海會大衆。發大音聲。而作是言。乃至以是因緣。如來不久從三昧起。當爲演說門大乘妙法。吿諸大衆。無量一切人天福樂。速求出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今日世尊。從胸臆中。放金色光。所照之處。皆如金色。佛所顯示。意趣甚深。一切世間聲聞緣覺。盡思度量所不能知。汝凡夫不。是故漂流死海中。諸佛菩薩能故。度死海。到於彼岸。三世如來。法皆如是。放此光明。非無因緣。釋曰。夫金色光者。表所說宗。如文殊住方。須彌南面。皆同一色。無復異文。如寶篋云。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如須彌山王光。所照處。悉同一色。所謂金色。如是須菩提。般若光照一切結使。悉同一色。謂佛法色。此之色。可謂明逾日月。量逸太虛。照燭包含。無幽不盡。所以大般若云。若幽冥世界。及於一一世界中間日月等光所不照處。爲作光明。應學般若波羅蜜多。寶積云。我有光明。名無。持其名者。獲無所得。花嚴論云。光明覺品者。爲令信自以自光明。覺照一切世間無盡大千世界。總佛境界。自亦同等。以隨光。一一照之。境合一內外見亡。初三千大千世界已次還以東方爲首。光至東方十三千世界。照百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十方十重。倍倍。週迴。十方圓照。身。一性。無礙遍週。同佛境界。一一作意。如是察。然後以無作方便定印之。入十住初如來智慧家。爲如來智慧法王之眞子。一如光明所照。如具明。不可作佛光明自無其分。須當自以光如佛光。開覺其。圓照法界。花嚴疏云。因中分別法相。決了眞理。無虧理事。不減佛法。故得一念悉解多門。所以放一光。總圓福智。涅槃疏云。放光照文殊者。見色知。文殊睹光。遂解佛意。淨名私記云。或有光明而作佛事。何故如此。體遍虛空。同於法界。畜牲蟻子。有情無情。皆是佛子。此卽是解脫法。卽是須彌入芥子。如上解釋。方了佛所說。卽同淨名之見。不同二乘惟見空解脫故。法花云。但離虛妄名爲解脫。其實未得一切解脫。若得一切解脫者。豈有一法非佛事乎。菩提樹爲佛事者。此樹色香微妙。復出法音。見聞嗅觸。皆悟聖道。衣服臥具爲佛事者。昔閻浮提王。得佛袈裟。懸置高幢。以示國人。有病之者。睹見皈命。病皆除癒。發菩提。因此悟道。大集云。爾時五百大聲聞。各以己身所著鬱多羅僧。奉虛空藏。奉上衣已一時同聲。說如是言。其有衆。深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快得善利。於如是大智法藏中。不墮其外。所上之衣。卽便不現。時諸聲聞。問虛空藏言。衣。何所至耶。虛空藏答言。入我藏中。華手云。佛言。我今當現神通之力。令諸菩薩自知所願。發行道。淨佛國土。成就衆。及成佛時。世界嚴淨。聲聞菩薩。衆數。如是。演說正法。度人。如是。壽命長短。佛法。如是。形色相好。正行。如是。滅度之後。法住久近。令諸菩薩各於衣中。見如是事。得斷所疑。乃至偈云。佛入三昧故。令我得是眼。及諸總持門。遍入一切法。故知成佛度。不離自身內。乃至所受用法中。如大乘千鉢大敎王云。文殊師利菩薩。手中吠琉璃鉢內。傍看有何等相。大迦葉。則從座而起。便於世尊前。頭面作禮而去。大迦葉則於文殊師利前。頭面禮敬訖。便於鉢內看。乃見鉢中。有百億三千大千世界。百億無色界。百億色界。百億六欲界。有百億須彌山。百億四天下。百億南閻浮提。百億娑訶世界。百億釋迦如來。百億千臂千鉢文殊師利菩薩。百億迦葉。在曼殊鉢內。有百億世界。世界中有百億大迦葉。各各向曼殊前。請問大乘法義。虛空爲佛事者。如文殊滅色像現虛空相。以化闍王。因得悟道。又如大集會中。虛空藏來時。純現虛空相。云。虛空藏菩薩謂阿難言。大德。我以自身證知。是故如所證知。能如是說。何以故。我身卽是虛空。以虛空證知一切法。爲虛空印所印。又如虛空藏菩薩。以虛空爲庫藏。雨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所雨寶物飮食衣服。故偈云。虛空無高故。下亦不可得。諸法亦如是。其性無高下。又偈云。虛空藏菩薩。得虛空庫藏。充足諸有情。此藏無窮盡。諸煩惱門爲佛事者。如云。煩惱是道場。知如實故。仁王云。衆未成佛。菩提爲煩惱。衆若成佛。煩惱爲菩提。猶如下醫以藥成非藥。上品良醫用非藥爲藥。衆將諸佛爲塵勞門。諸佛用衆成菩提道。亦如福德者。執石成金。業貧者。變金爲石。法無定相。迴轉由。道絕名言。理無變異。如眼色等。一一皆具十法界。不瞬世界。瞪視得無法忍。卽眼爲法界。見華謝而悟無常。證辟支佛果。卽色爲法界故。云。菩薩有一照法性冠。著此冠時。一切諸法悉現在。諸事亦爾。又如輪王有一床寶。聖王居上。卽能離欲。逮得四禪。玉女雖見。如睹佛像。不。是以色爲所造。爲能造。未有一法非是我。若迷所造。則成世塵。若悟能造。則爲妙旨。又打髑髏作聲。知過去善惡死之處。卽聲爲法界。是知直理。理具諸法。若無妙。日用不知。若能了知。則見一切萬法。皆具一。不思議圓頓之理。故肇法師云。聖遠乎哉。體之卽神。道遠乎哉。觸事而眞。可謂境俱宗矣。若得宗鏡之明。任運能照。若色若。無不通達。是以花嚴云。此諸供具。皆是無上所成。無作法所印。如華藏世界。山河草木皆成佛事。善財童子。見聞覺知悉入法界。卽知一切諸法。皆是佛法。幷爲宗鏡之光。靡現一塵之跡。釋論云。不以敗壞色。得趣平等道。色不異。乃能等於大乘。如明與暗共合。而汝不見。謂明暗異。欲知其義。如彼日光。又日出時。暗不向十方。暗常在無所歸趣。明亦如是。與暗共合。死與道合。道卽是死。是以死如暗。大道如明。不去暗而卽明。不動死而是道故。化人爲佛事者。如須扇多佛。留化佛度衆。大集云。時化比丘語舍利弗言。大德。汝意將無謂我今者異於汝耶。舍利弗言。不也。比丘。何以故。如來常說一切諸法。皆悉如化。如如來說。我亦如化。大德。若有人能供養如來。卽是供養化無異也。時舍利弗。語不可說菩薩言。善男子。誰入是化。今作是說。大德。如鏡中像。其誰在中。而有像現。善男子。無在中者。直以淸淨四大因緣。故有像現。大德。化亦如是。法性淨故。能作此說。善男子。若爾者。一切衆何故不能如是宣說。大德。鏡之背後。俱不離鏡。像何不現。善男子。鏡背四大不淸淨故。大德。衆亦爾。不能淸淨法界性故。不能宣說。寂寞無言爲佛事者。卽示輪。雖無言說。不妨有寂寞之樂。若非樂者。何得言作佛事耶。若佛不示。十不知。若示者。蜫虫能知。當知是示義。此間亦用無說無示爲佛事。如淨名杜口。文殊稱述。又如大集云。淸淨。寂靜。光明。無諍。如是四法。等入一界一法一句。如是四法。卽是涅槃。遠煩惱故。名之爲淸淨。畢竟淨故。名曰寂靜。無闇冥故。名曰光明。不可說故。名爲無諍。以是故言。釋迦如來。默無所說。是以語默動靜。無非佛事。故先德云。雲臺寶網。盡演妙音。毛孔光明。皆能說法。香積世界。餐香飯而三昧顯。極樂佛國。聽風柯而正念成。絲竹可以傳。目擊以之存道。旣語默視瞬皆說。則見聞覺知盡聽。苟能得法契神。何必要因言說。如琴中傳意於秦王。脫荆軻之手。相如調文君之女。終獲隨車。帝釋有法樂之臣。馬鳴有和羅之技。皆絲竹傳也。目擊存道者。莊子云。夫子欲見溫伯雪子。久而不見。及見。寂無一言。及出。子路怪而問曰。夫子欲見溫伯雪子久矣。何以寂無一言。子曰。若斯人者。目擊而道存。亦不可以容聲者矣。雲臺說法者。花嚴云。於虛空中。成大光明雲網臺。時光臺中。以諸佛威神力故而說頌言。佛無等等如虛空。十力無量勝功德。人間最勝世中上。釋獅子法加於彼。寶網說法者。花嚴云。其獅子座。摩尼爲臺。蓮花爲網。乃至復以諸佛威神所持。演說如來廣大境界。毛孔說法者。入法界品云。世界海微塵數菩薩。俱來向佛所。於一切毛孔中出。說一切衆語言海音聲雲。光明說法者。現相品云。爾時諸菩薩光明中。同時發聲。說此頌言。諸光明中出妙音。普遍十方一切國。演說佛子諸功德。能入菩提之妙道。乃至逆順善惡。無非佛事。如從二乘止佛。是順行。從獄止魔王。是逆行。又如釋迦純行善。調達純行惡。身子志誠信。善星堅不信等。妍醜同歸。無非佛事。故云。平等眞法界。諸佛不能行不能到。又云。實際理。大魔王不能行不能到。以佛魔俱不出法界之門。實際之。以是一法故。若有行有到。則有人有法。在法界之外。成二見故。所以首楞嚴三昧云。佛授魔女佛記。後魔聞諸女得記作佛。來白佛言。我今於自眷屬。不得自在。是時天女示怯弱相。而宣妙理。復語魔言。汝莫愁惱。我等今者。不出汝界。所以者何。魔界如。佛界如。不二不異。我等不離如是魔界。魔界卽佛界故。魔界無有定法可示。佛界亦無定法可示。一切諸法。皆無定性。無定性故。無有眷屬及非眷屬。若能了此一際法門。可謂當魔跡而履佛跡。居俗流而泛法流。但了自。則衆妙普會。故云妙法。亦喩蓮花。花開之時。卽鬚蕊臺子。種種皆現。喩衆開。悲智行願。亦開。此妙法常住。卽一爲佛果種子。所以如來得此一法。卽俱足一切法。是故於一微塵。一毛孔中。與無量微塵毛孔悉等。如來於中演說一切法。法理褈褈。不可盡也。以褈褈妙故。愍衆不知妙。但逐麤浮。若開悟時。不隔刹那。便成佛果。所以首楞嚴云。彈指超無學。如暗室中寶。蘭燭纔然。一時頓現。故云開意解。得法眼淨。亦云目開明。以見法界體。外無一毫塵相故。得法眼明淨。若見有無。皆成障翳。是知非獨爲佛事門。乃至恒沙萬行萬德之根。如瑜伽論云。若有人問言。菩薩以何爲。應決定答言。以大悲爲。大涅槃云。若有人問。誰是一切諸善根。當言慈是。以是義故。實非虛妄。善男子。能爲善者。名實思惟。實思惟卽名爲慈。慈卽如來。慈。卽大乘。夫。言實思惟者。無非眞實是。若入宗鏡中。似處栴檀室。純一無雜。湛爾混融。念念盡證法門。步步皆參知識。如花嚴中。或以音聲。或現妙色。或以奇香。或以上味。或以妙觸。或以法鏡。或內六根。或四威儀。或弟子人物。或一切所作。或順行正法。或逆施邪道。凡有見聞。皆堪攝物。所以入法界品云。於一毛孔。出一切佛妙法音。又頌云。諸寶羅網相扣磨。演佛音聲常不絕。又普賢行品頌云。佛說菩薩說。刹說衆說。三世一切說。乃至密嚴中。金剛藏菩薩。遍身毛孔出聲說法。是以橫該十方一切處。豎徹三際一切時。常轉法輪。無斷無盡。所以何僧祇品偈云。彼諸一一如來等。出不可說梵音聲。於彼一一梵音中。轉不可說淨法輪。於彼一一法輪中。雨不可說修多羅。於彼一一修多羅。分別諸法不可說。於彼一一諸法中。又說諸法不可說等。故知若順旨冥宗。雖不說法。觸境。而常聆妙音。或緣背障深。設居佛會。當說而不聞一字。如演祕密敎。同席異聞。似談花嚴宗。二乘不見。可謂幽玄莫測。惟除種如來相善根之人。至妙難思。不入一切餘衆之手。又雜花嚴飾論云。衆流轉死。所以不得眞道。誠由不識源。若識源者。能捨邪執歸於正道。乃至云。一切衆識。一刹那中遍至十方。速疾無癡直過石壁。至處無畏。如獅子故。如云。於獅子胸臆中住。則知一法界。法界一。函蓋十方。不露絲髮。豈惟具。身亦遍含。且如十身中。有國土身虛空身。云何不具耶。如禪波羅蜜云。衆身內世間。與外國土。義相關。行者三昧智慧願智之力。諦身時。卽知此身。具仿天一切法俗之事。所以者何。如此身相。頭圓象天。足方法。內有空種。卽是虛空。腹溫暖。法春夏。背剛強法秋冬。四季體四時。大節十二法十二月。小節三百六十法三百六十日。鼻口出氣息。法山澤溪谷之風氣。眼目。法日月。眼開閉。法晝夜。髮法星辰。眉爲北斗。脈爲江河。骨爲玉石。皮肉爲土。毛法叢林。五臟在內。在天法五星。在法五嶽。在陰陽法五行。在世法五常。內爲五神。修爲五德。使者爲八卦。治罪爲五刑。主領爲五官。陞爲五雲。化爲五龍。爲朱雀。腎爲玄武。肝爲靑龍。肺爲白虎。脾爲句陳。此五種衆。則攝一切世間禽獸。悉在其內。亦爲五姓。謂宮商角徵羽。一切萬姓。幷在其內。對書典。則爲五。一切書史從此出。若對工巧。卽是五明。六藝。一切技術悉出其間。當知人身雖小。義與天相關。如此說身。非但直是五陰世間。亦是國土世間。又身內王法治正義。行者於三昧內願智之力。卽復覺知身內。爲大王。上義下仁。故居在百重之內。出則有前後左右官屬侍衛。肺爲司馬。肝爲司徒。脾爲司空。腎爲大海。中有神龜呼吸元氣。行風致雨。通氣四支。四支爲民子。左爲司命。右爲司錄。主錄人命。齊中太一君。亦人之主。柱天大將軍。特進君王。主身內萬二千大神。太一有八使者。八卦是也。合爲九卿。三膲開元。爲左社右稷。主姦賊。上膲通氣入頭。中爲宗廟。王者於間治化。若行正法。群下皆隨。則治正淸夷。故五臟調和。六腑通適。四大安樂。無諸疾惱。終保年壽。若行非法。則群僚作亂。互相殘害。故四大不調。諸根暗塞。因此抱患致終。皆由行惡法故。言。失魂卽亂。失魄則狂。失意則惑。失志則忘。失神則死。當知外立王道治化。皆身內之法。如是等義。具如提謂說。又明內世間義相關者。上來所說。幷與外義。相關。所以者何。佛未出時。諸神仙世智等。亦達此法名義相對故。說前爲外世間義也。是諸神仙。雖復世智辯聰。能通達世間。若住此分別。終是行理外。未見眞實。於佛法不名聖人。猶是凡夫。輪迴三界二十五有。未出死。若化衆。名爲舊醫。亦名世醫。故涅槃云。世醫所療。治差已。還復發。若是如來療治者。差已不復發。此如下說。今言內義世間者。卽是如來出世。廣說一切敎門名義之相。以化衆。行者於定內。意欲得知佛法敎門主對之相。三昧智慧善根力故。卽便覺知。云何知。如佛說。五戒義。爲對五臟。若四大。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四諦。十二因緣。悉人身內也。卽知四大。此義。爲對五臟。風對肝。火對。水對腎。對肺脾。言聞五陰之名。尋卽覺知對身五臟。色對肝。識對脾。想對。受對腎。行對肺。名雖不次。而義相關。若聞十二入十八界。亦復卽知對內五陰。一入三界。義自可見。二入三界。今當分別。五識悉爲意入界。外五塵。內法塵。以爲法入界。此卽二入三界相關。意識界者。初五識爲根。對外法塵。卽意識。名意識界。若聞五根。亦知對內五臟。憂根對肝。苦根對。喜根對肺。樂根對腎。捨根對脾。五根因緣。則具有三界。所以者何。憂根對欲界。苦根對初禪。喜根對二禪。樂根對三禪。捨根對四禪。乃至四空定。皆名捨俱禪。當知三界。亦與五臟。其義相關。聞說四。亦覺知此義關五臟。所以者何。欲界具五根。五根關五臟。五臟關四大。對四。一切卵。多是風大性。身能輕擧故。一切溼。多是水大性。因溼而故。一切胎。多屬大性。其身重鈍故。一切化。多屬火大性。火體無而欻有故。亦有光明故。如來爲化三界四故。說四諦十二因緣六波羅蜜。當知此三法藥神丹。悉是對治衆。五臟五根五陰故說。所以者何。如佛說一四諦義。當知集諦對肝。因。屬初故。苦諦對。果。是成就故。道諦對肺。金。能斷截故。滅諦對腎。冬藏之法。已有還無故。一已對脾。開通四諦故。乃至十二因緣六波羅蜜。類此可知也。此種法藏。則廣攝如來一切敎門。是故行者。若明利。諦身相。卽便覺了一切佛法名義。故花嚴言。明瞭此身者。卽是達一切。是則說內義世間義相關之相。意在幽微。非悟勿述。如上廣引諸聖微言。則知我之身。世出世間。一切淨穢國土。眞俗法門。配當無差。靡不俱足。故云。一塵含法界。九世刹那分。又云。解則十方一中。迷則方寸千里外。若能如是正解圓通。則十方世界擎在掌中。四海波瀾吸歸毛孔。有何難哉。可謂密室靜坐。成佛不久矣。

  3. T48n2016_026 宗鏡錄 宋 延壽集
    答。以彼但於行布位中。修行信等。於此圓融普賢十信。一攝一切。猶未聞信。故知不偶斯文。虛功纍劫。纔聞此旨。便入圓通。但不涉前五非器之中。則永固一乘之佛種。可以手得。可以傳。深囑後賢。無失法利。又若過去。曾聞此法。未得信入。以法力所熏。方起疑。若未曾聞。疑終不起。如入大乘論云。薄福之人。不於疑。能疑者。必破諸有。是以著有衆。皆因染習。如輕毛之不定。垢淨隨緣。猶素絲之攬色。靑黃任受。悉是聞熏之力。各入三乘之門。況聞宗鏡之中。速發一乘之種。但有者。熏皆得成。花嚴論云。如世間一切井泉。以海爲體。若人飮者。皆得海味。一體無異。但隨業力而得鹹味。此亦爾。若有大。聞持信入。便得如來法身佛性。大悲智味。闡提之人。無所堪任。然如來智性。常作因。故知具大信根者。聞之成佛。如不信者。卽是闡提。然雖不信。亦熏其種。故云如來智性。常作因。所以法花偈云。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昔泥蛤聞法而天。廄象聽而悛惡。比丘戲笑而獲果。女人思惟而悟空。何況聞宗鏡中純圓頓敎。如善見律論云。昔佛在世時。到瞻婆羅國迦羅池邊。爲衆說法。時彼池中。有其一蛤。聞佛池邊說法之聲。卽從池出。入草根下。聽佛說法。時有一人。持杖放牛。見佛在坐。爲衆說法。卽往佛所。欲聞法故。以杖刺。誤著蛤頭。卽便命終。忉利天。以福報故。宮殿縱廣十二由旬。與諸天女。娛樂受樂。卽乘宮殿。往至佛所。頭頂禮足。佛知故問。汝是何人。忽禮我足。神通光明。相好無比。照徹此間。蛤天卽以偈而答曰。往昔爲蛤身。於水中覓食。聞佛說法聲。出至草根下。有一牧牛人。持杖來聽法。杖劖刺我頭。命終天上。佛以蛤人所說偈。爲四衆說法。是時衆中八萬四千人。皆得道跡。蛤天人得須陀洹果。含笑而去。大智度論云。昔王不立廄於寺者。謂此王有象。可以敵國。每有怨敵。莊嚴器仗。無不剋勝。後敵國皆懼。久而無敵。遂於寺中。立廄養之。久聞僧衆禮念。熏。馴善成性。後有鄰國兵衆相侵。嚴象敵之。都不肯戰。其王憂愁。慮國衰敗。智臣白王。此象久久處之精舍。見聞善事。與之化矣。可處屠坊。令常見殺。後未久。惡還起。畜牲尙爾。況復於人。近善不善。近惡不惡。故儒典中。亦令君子愼所習也。今若聞宗鏡。熏起一乘。廣大難量。善利無盡。雜寶藏云。佛法寬廣。濟渡無涯。至求道。無不獲果。乃至戲笑。福不唐捐。如往昔時。有老比丘。年已朽邁。神情昏塞。見諸年少比丘。種種說法。聞說四果。羨尙。語少比丘言。汝等聰慧。願以四果以用與我。諸少比丘。嗤而語言。我有四果。須得好食。然後相與。時老比丘。聞其此語。歡喜。卽設種種餚膳。請少比丘食。共食已。更相指揮。弄老比丘。語言。大德。汝在此舍一角頭坐。當與汝果。時老比丘。聞已歡喜。如語而坐。諸少比丘。卽以皮毱打其頭上。而語之言。此是須陀洹果。老比丘聞已。繫念不散。卽獲初果。諸少比丘。復弄之言。雖與汝須陀洹果。然其故有七七死。更移一角。次當與汝斯陀含果。時老比丘。獲初果故。轉增進。卽復移坐。諸少比丘。復以毱打頭。而語之言。與汝二果。時老比丘。益加專念。卽證二果。諸少比丘。復弄之言。汝今已得斯陀含果。猶有往來死之難。汝更移坐。我當與汝阿那含果。時老比丘。如言移坐。諸少比丘。復以毱打。而語之言。我今與汝第三之果。時老比丘。聞已歡喜。倍加至。卽時復證阿那含果。諸少比丘。復弄之言。汝今已得不還之果。然故於色無色界。受有漏身。無常遷壞。念念是苦。汝更移坐。次當與汝阿羅漢果。時老比丘。如語移坐。諸少比丘。復以皮毱撩打其頭。而語之言。我今與汝彼第四果。時老比丘。一思惟。卽證阿羅漢果。得四果已。甚大歡喜。設諸餚膳種種香花。獻諸比丘。報其恩德。與少比丘。共論道品無漏功德。諸少比丘。發言滯塞。時老比丘。方語之言。我已證得阿羅漢果已。諸少比丘。聞其此音。咸皆謝悔先戲弄罪。是故行人。宜應念善。乃至戲弄猶獲實報。況至也。又雜寶藏云。昔有一女。聰明智慧。深信三寶。常於僧次。請一比丘就舍供養。後時便有一老比丘。次到其舍。年老根鈍。素無知曉。齋食訖已。女人至求請說法。敷坐頭前。閉目靜坐。比丘自知不解說法。趣其泯眼。棄走還寺。然此女人。至思惟有爲之法。無常苦空。不得自在。深察。卽時獲得須陀洹果。旣得果已。向寺求覓。欲報其恩。然此比丘。自審知棄他逃走。倍慚恥。轉復藏避。而此女人。苦求不已。方自出現。女人見已。具說蒙得道果因緣。齎供報恩。老比丘聞。甚大慚愧。深自剋責。亦復獲得須陀洹果。是故行者。應當至精誠求法。若至者。所求必證。如上所獲聖果。豈有前人爲說深妙法耶。皆是自悟。從所證。可驗宗鏡。達者無疑。如大乘云。佛言。我今演說妙法。引導衆。令入佛智。如是妙法。諸佛如來過無量劫。時乃說之。乃至以是因緣。難見難聞。菩提正道。法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妙法。一於耳。須臾之頃。攝念。熏成無上大菩提種。不久當坐菩提樹王。金剛寶座。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花嚴十品云。金剛藏菩薩云。佛子。此集一切種一切智功德。菩薩行法門典。若諸衆不𦔉善根。不可得聞。解脫月菩薩言。聞此法門。得幾所福。金剛藏菩薩言。如一切智所集福德。聞此法門。福德如是。何以故。非不聞此功德法門。而能信解受持讀誦。何況精進如說修行。是故當知。要得聞此習一切智功德法門。乃能信解受持修習。然後至於一切智。故知若不聞此不思議廣大威德圓頓法門。何由修行。速證究竟一乘。常樂我淨大涅槃果。以衆處不定聚中。聞小修小。遇權習權。不偶斯文。俱成大失。今所集者。所益弘多。設聞而不修。亦成其種。何況聞思修者。如先德云。如今若要直會。但不取一切相卽得。更無別語。佛是自義。亦名爲道。亦云覺義。覺是靈覺之性。只今自鑒照語言。應機接物。揚眉動目。運手動足。皆是自靈覺之性。亦是卽道。道卽佛。佛卽是禪。禪之一字。非凡所測。若知諸法從。卽不應執。執卽不知。若不見性。十二分敎則爲虛設。故知因敎明。何執文義。又敎從由敎立。離無敎。離敎無。豈外別有敎而可執乎。所以惟識疏云。若頓敎門。大不由小起。卽無三時前後次第。卽花嚴中。說惟一。是初成道竟最初一說。又云。諸愚夫類從無始來。虛妄分別因緣力故。執離外。定有眞實能取所取。如來大悲。以甘露法。授彼令服。斷妄狂。棄執空有。證眞了義。花嚴等中。說一切法皆惟有識。所以佛證惟識。說一。令依修學。釋云。天親造頌。成立佛。令諸學者。了知萬法皆不離。卽大乘中道義理顯矣。是知圓中之信。此信難成。

  4. T48n2016_055 宗鏡錄 宋 延壽集
    答。惟識頌云。依止根識。五識隨緣現。或俱或不俱。如濤波依水。意識常現起。除無想天。及無二定。睡眠與悶絕。根識者。阿陀那識。染淨諸識故。依止者。謂前六轉識。以根識爲共依。五識者。謂前五轉識。種類相似。故總說之。隨緣現言。顯非常起。緣謂作意根境等緣。謂五識身。內依識。外隨作意五根境等衆緣和合。方得現前。由此或俱。或不俱起。外緣合者。有頓漸故。如水濤波。隨緣多少。五轉識行相麤動。所藉衆緣。時多不具故。起時少。不起時多。第六意識雖亦麤動。而所藉緣。無時不具。由違緣故。有時不起。第七八識行相微細。所藉衆緣。一切時有。故無緣礙令總不行。又五識身不能思慮。惟外門轉。起藉多緣。故斷時多。現行時少。第六意識自能思慮。內外門轉。不藉多緣。惟除五位。常能現起。故斷時少現起時多。由斯不說此隨緣現。釋云。依止者。謂前六轉識。以根識爲共依者。此前六識。以根識爲共依。卽現行識也。識皆共故。親依者。卽種子識。各別種故。前五轉識種類相似者。有五。一謂俱依色根。二同緣色境。三俱但緣現在。四俱現量得。五俱有間斷。種類相似。故總合說。如水波濤隨緣多少者。解深密云。如大瀑流水。若有一浪緣現前。惟一浪轉。乃至多浪緣。現前。有多浪轉。諸識亦爾。如瀑流水。依阿陀那故。乃至諸識得轉等。此以五識。喩於濤波。識。喩瀑水。五識身。不能思慮。無尋伺故。不能自起。藉他引故。第六意識。自能思慮。內外門轉。惟除無想天。無想定。滅盡定。睡眠。悶絕等五位。常能現起故。又古釋云。一者如多波浪。以一大海爲依起多浪。二者鏡像。以一大鏡爲依起多像。海鏡二法。喩識。浪像。喩於轉識。一念之中。有四業。一了別器業。二了別依業。三了別我業。四了別境業。此諸了別。刹那刹那俱轉可得。是故一識。於一刹那。有如是等業用差別。如密嚴偈云。如奔電浮雲。皆僞而非實。如匠作甁等。由分別所成。仁主應諦聽。世間諸有情。習氣常覆種種戲論。末那與意識。幷諸識相續。五法及三性。二種之無我。恒共而相應。如風擊瀑水。轉起諸識浪。浪流不停。賴耶亦如是。無始諸習氣。猶如彼瀑流。爲境風所動。而起諸識浪。恒無斷絕時。八種流注。雖無若干體。或隨緣頓起。或時而漸。取境亦復然。漸頓而差別。轉於舍宅。日月與星宿。樹枝葉花果。山林及軍衆。於如是等處。皆能漸頓。多令能頓現。或漸起差別。若時於夢中。見昔所更境。及想念初。乃至於老死。算數與衆物。尋思於句義。於異文彩。受諸好飮食。於如是境界。漸次能了知。或有時頓。而能取之者。淸淨。不可得思議。是如來妙藏。如金處於礦。意從藏識。餘六亦復然。識六種或多。差別於三界。賴耶與能熏。及餘法等。染淨諸種子。雖同住無染。佛種姓亦然。定非定常淨。如海水常住。波濤而轉移。賴耶亦復然。隨諸差別。修有下中上。捨染而明顯。如上廣明意根緣境。分別。最強諸識。所以一切善惡。意爲先導。意起速疾。意在言前。意善卽法正。意惡卽境邪。如一氣。吸之卽溫。吹之卽冷。似一水。寒之卽結。暖之卽融。況一。縱之卽凡。弘之卽聖。轉變雖異。眞性無虧。如鴦掘魔羅云。意法前行。意勝意。意法淨信。若說若作。快樂自追。如影隨形。我爲聲聞乘說此偈。意者。謂如來藏義。若自性淸淨。意是如來藏。勝一切法。一切法是如來藏所作。及淨信意法。斷一切煩惱故。見我界故。若自淨信有如來藏。然後若說若作。得成佛時。若說若作。度一切世間。如人見影。見如來藏。亦復如是。是故說如影隨順。意法前行。意勝意。意法爲惡。若說若作。衆苦自追。如輪隨跡。此偈說煩惱義。意法惡者。爲無量煩惱所覆。造作諸惡。故名爲惡。自性淨如來藏。入無量煩惱義。如是躁濁不息。故。若說若作。一切衆苦常隨不絕。如輪隨跡者。諸惡積聚。死輪迴。轉。一切衆於三惡趣中。如輪隨跡。是故說於福遲緩者。樂於惡法。釋曰。一念淨。見如來藏性。能自度度他。受寂滅樂。如影順身。若一念惡。入塵勞網。墮諸趣中。受死苦。如輪隨跡。以影順喩者。卽常不離故。以輪跡喩者。卽速疾轉故。所以善惡隨。未曾間斷。若善見者。當處解脫。所以大乘理趣云。是故菩薩察五蓋。何因而起。云何遠離。菩薩應當先。色欲。猶如水月。水動月動。。貪欲之。亦復如是。念念不住。速起速滅。大乘云。以淸淨。爲善業根。以不善。爲惡業根。淸淨故。世界淸淨。雜穢故。世界雜穢。我佛法中。以爲主。一切諸法。無不由。所以如樹提於猛火之中。火不能害。佛言。是兒業報。非我所作。故知自所造。他力不移。則陞沉之路匪遙。黑白之報斯在。善惡果報雖殊。皆從妄想鏡所現。如入楞伽偈云。譬如鏡中像。雖見而非有。熏習鏡見。凡夫言有二。不知惟見。是故分別二。如實但知。分別則不。故知若實識。如鏡中自見面像。終不更於外塵妄執取。旣解相縛。業海全枯。如賢劫定意云。消滅一切諸所有業。睹見一切衆根源。是曰智慧。

  5. T48n2016_079 宗鏡錄 宋 延壽集
    答。種種五陰。皆從起。從現相。名之曰色。偈云。一切世間中。但有名與色。若欲如實。但當名色。色卽收盡無情國土。名卽收盡有識世間。五陰卽世間故。若了五陰俱空。則是出世間。是知世出世間。皆從起。何者。若意起貪嗔。覽三塗五陰。罪苦衆發現。意修戒善覽人天五陰。受樂衆發現。意證人空覽無漏五陰。眞聖衆發現。意立弘誓覽慈悲五陰。大士衆發現。意運平等覽常住五陰。尊極衆發現。今所以置前四陰。但識陰。如伐樹除根灸病得穴。則死之苦芽永絕。煩惱之沉疴不。又若毘藍之風。卷群疑而淨盡。猶劫燒之火。蕩異執而無餘。所以一切世間凡聖同居之處。無不悉是自。如此悟入。名住眞阿蘭若正修行處。非論大小之隱。不墮喧靜之。所以古德云。處衆不見喧譁。獨自亦無寂寞。何故不見喧寂。以但了一故。如大乘云。爾時佛吿彌勒菩薩摩訶薩言。汝善男子。當修學者。但有一德。是人應住阿蘭若處求無上道。云何爲一。謂一切煩惱根源。卽是自。了達此法。堪能住止阿蘭若處。所以者何。譬如狂犬。被人驅打。但逐瓦石。不逐於人。未來世中。住阿蘭若。新發者。亦復如是。若見色聲。香味觸法。其染著。是人不知煩惱根。不知五境從自。卽此名爲未能善住阿蘭若處。以是因緣。樂住寂靜求無上道。一切菩薩摩訶薩等。若五欲境現前之時。察自。應作是念。我從無始。至於今日。輪迴六趣。無有出期。皆自妄。而迷倒。於五欲境貪愛染著。如是菩薩。名爲堪住阿蘭若處。是知不悟自。徒棲遠谷。避喧求靜。古人云。擧世未有其方。若頓了自。是眞阿蘭若。乃至光明遍照。萬德俱圓。若不自明。則輪迴諸趣。如頓證毘盧遮那法身字輪瑜伽儀軌。釋。如來法身者。先發起普賢菩薩微妙行願。復應以三密加持身。則能入文殊師利大智慧海。然修行最初。於空閒處。攝念安。閉目端身。結跏趺坐。運普緣無邊刹海。諦三世一切如來。遍於一一佛菩薩前。慇勤恭敬。禮拜旋繞。又以種種供具雲海。奉獻如是等一切聖衆。廣大供養已。復應。自性成就。光明遍照。猶如虛空。復應深起悲念。哀愍衆。不悟自。輪迴諸趣。我當普化拔濟。令其開悟。盡無有餘。復應察自。諸衆。及諸佛無有異。平等一相。成大菩提。瑩徹淸淨廓然週遍。圓明皎潔。成大月輪。量等虛空。無有邊際。故知無際故。猶若虛空。豈存初後。如花嚴頌云。住於世間。世間住於。於此不妄起。二非二分別。是以說一說二。是世間語言。立是立非。屬意分別。若頓悟自。直入宗鏡。尙不見無分別。豈特分別乎。如頌云。了知非一二。非染亦非。淨亦復無雜。亂皆從自想。起不惟世法施爲。乃至諸聖作用。起盡根由。皆不出宗鏡。故偈云。刹海無邊妙莊嚴。於一塵中無不入。如是諸佛神通力。一切皆由業性起。如斯妙旨。是現證法門。但初比信。猶可虛襟。況證入之時。自斷餘惑。言亡象絕。識滅情消。故祖師云。惟證乃知難可測。起信論云。證發者。從淨。乃至菩薩究竟。證何境界。所謂眞如。以彼轉識。說爲境界。而此證者。無有境界。惟眞如智。名爲法身。

  6. T48n2016_095 宗鏡錄 宋 延壽集
    大乘云。爾時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不住。三世所有一切法。性皆空。彼菩提。說何名發。善哉世尊。願爲解說。斷諸疑網。令趣菩提。佛吿文殊師利。善男子。諸法中。起衆邪見。爲欲除斷六十二見種種見故。所法。我說爲空。如是諸見。無依止故。譬如叢林。蒙密茂盛。獅子白象。虎狼惡獸。潛住其中。毒發害人迥絕行跡。時有智。者以火燒林。因林空故。諸大惡獸。無復遺餘。空見滅。亦復如是。乃至善男子。以是因緣。服於空藥除邪見已。自覺悟。能發菩提。此覺悟。卽菩提。無有二相。善男子。自覺悟。有四種義。云何爲四。謂諸凡夫。有二種。諸佛菩薩。有二種。善男子。凡夫二。其相云何。一者眼識。乃至意識。同緣自境。名自悟。二者離於五根所法。和合緣境。名自悟。善男子。賢聖二。其相云何。一者眞實理智。二者一切境智。善男子。如是四種。名自悟。釋曰。凡夫二者。一根境同緣。此則和合而。無有自體。凡夫執實。故說爲空。二離根境。卽是眞。不從緣。若了此。卽眞發菩提之道。賢聖二者。一理智。卽第一義諦。空有兩亡。性相俱寂。二境智。卽隨緣俗諦。眞俗雙照。理事相含。若入宗鏡之中。總前凡聖四。或入相資門。若聖若凡。交徹無礙。或入相泯門。若一若多。冥同性海。

  7. T50n2061_017 宋高僧傳 宋 讚寧等撰
    釋玄暢,字申之,俗姓陳氏,宣城人也。暢爰在弱齡,便持異操,戲則聚沙爲塔摘葉爲香。年九歲,於涇邑水西寺依淸逸上人,敎授法。年十九,削髮。二十歲,往福州兜率戒壇受俱足戒,聽掇律科,深得宗旨。新繒細縷,一染色佳,而往越中求聞異說。仰京室西明寺有宣律師舊院,多藏毘尼敎跡,因棲惠正律師法席。自入京華,漸萌頭角,受京城三學大德,益廣見聞。方事講談,遽鐘堙厄,則會昌廢敎矣!時京城法侶頗甚徬徨,兩街僧錄靈宴、辯章,同推暢爲首,上表論諫。遂著《歷代帝王錄》,奏而弗聽。由是例從俗服,寧弛道情,龍蛇伏蟄而待時,玉石同焚而莫救。殆夫武皇厭代,宣宗在天,坯戶重開,炎崗息熾。暢於大中中,凡遇誕辰,入內談論,卽賜紫袈裟,充內外臨壇大德。懿宗欽其宿德,蕃錫屢臻。乃奏修加《懺悔一萬五千佛名》,又奏請《》一部八卷,皆入藏。暢時充追福院首領,又充總持寺都維那,尋署上座。暢講律六十座,度法者數千人,撰《顯正記》一十卷、《科六帖名義圖》三卷、《三寶五運》三卷,雖祖述舊聞,標題新目,義出意表,文濟時須。乾符中,懿宗簡自上,特賜師號曰法寶。二年三月二十一日示滅,俗齡七十九,僧臘五十九。弟子賜紫惠柔,大德師遂、宗紹,以其年四月二十五日窆於長安邑高陽鄕小梁村。四年丁酉歲,尙書禮部侍郞崔沆與暢交分殊深,著碑述遺跡焉。

  8. T54n2126_001 大宋僧史略 宋 讚寧撰
    嗟乎騫憲雖征。只爲開荒而奉命。騰蘭旣至。未聞克志以求。亦猶決一堤塘。內水旣出。外水亦入。一出一入。然後知平矣。魏洛陽朱士行誓往西天。尋求般若。僧祐以爲東僧西往之始焉。然只在葱嶺之北於塡而止。晉法顯募同志數十人。游於印度。登靈鷲山。此乃到中天之始也。厥後交肩接跡。至有漢寺別居東夏之僧。決堤之喩居可驗矣。若論傳譯之人。則多善一方。罕聞通解。惟奘三藏究兩土之音訓。瞻諸學之川源。如從佛聞。曲盡意。次則義淨躬游彼刹。妙達毘尼。改律範之妄迷。注密言之引合。遂得受持有驗流佈無疑矣。原其後漢以來。譯者相續。洎唐元和年中。翻。之後百六十載寂爾無聞。宋太祖嘗遣百餘僧。往西方求法。太宋太平興國七年。有詔立譯院於東京太平興國寺之西偏。聚三藏天息災等梵僧數員。及選兩街明義學僧。同譯新。譯之務大宋中興也。

  9. T54n2127_002 釋氏要覽 宋 道誠集
    俱舍論云。一隨所得衣。二隨所得食。三隨得臥具。皆喜足。四樂修樂斷前三對治貪。後一對治放逸以出家者。有二因緣。故名聖種。一意樂。二受用。此四。能無漏善相續。故名聖種〇又佛說。名四勝寶藏。能令住者。意望滿足故。云。四無垢性。謂比丘於衣食。臥具。湯藥。隨其麤細稱。遠離貪求。三十七菩提分法。皆從此故。

  10. T54n2127_002 釋氏要覽 宋 道誠集
    有四焉。一父母恩。二師長恩。三國王恩。四施主恩〇大乘。佛言。世間恩有四種。一父母恩。二衆恩。三國主恩。四三寶恩。如是四恩。一切衆。平等荷負父母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若我住世。一劫說不能盡。二衆恩者。無始以來。一切衆。輪轉五道。互爲父母。各有大恩故。三國王恩者。福德最勝。雖人間。得大自在。三十三天。常以其力。護持國界。山河大盡屬國王。是故。大聖王以正法化。能使衆。悉皆安樂〇後譯花嚴云。國有君王。一切獲安。是故。人王爲一切衆安樂之。在家出家精道撿。皆依正國而得住持。演化流佈。若無王力。功行不成。法滅無餘。況能利濟。是故。所修一切功德。六分之一。常屬國王。願王福山崇固難壞〇薩遮云。王者民之父母。以法攝護衆。令安樂故〇又禮佛時。常爲諸天龍神願。風雨順時。文武百官。常居祿位者。西域記云。大臣者。國之重鎭。農務者人之命食國失鎭則危。人絕食則死。又佛法付囑國王大臣故。常須繫祝願也。四三寶恩者。佛法僧寶。俱足無量。神通變化。利樂有情。暫無休息〇正法念云。如來。三界最勝。度脫死。此恩難報。若於佛法深。得不壞信是名報恩〇花嚴偈云。如來無數劫。勤苦爲衆。云何諸世間。不報大師恩〇報恩云。父母者三界最勝福田〇毘奈耶律云。父母於子。有大勞苦。護持長養。資以乳哺假使一肩持母。一肩持父。於百劫徒自疲勞。或持七寶種種供養令得富樂。亦未報父母恩。若其父母無信者令起信。若無戒者。令住禁戒。若性慳者令行惠施。若無智慧者。令起智慧。子能如是。方曰報恩〇不思議光云。非飮食及寶能報父母恩。引導向正法。便爲供二親〇彌沙塞律云。佛言從今聽比丘盡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得重罪又云。我聽五處縱極破戒。應供養所謂父母親敎師受業和尙也。軌範師。及病人。又云出家人。於父母應供養供給。於三衣外自餘物或從施主乞。或從僧得利。或僧所常食之分。減半供給。若常乞食亦與己所滿腹食內。應取其半。濟其父母〇中云。佛言知師恩者。見師則承事。不見則思惟敎誡。如孝子之念父母。如人念飮食等〇大方廣不思議境界云。當供養父母。和尙。及世間。曾致饒益。賴其恩者應念倍增報恩。何以故。知恩者。雖在死。不壞善根。不知恩者。善根斷滅。是故。諸佛稱讚知恩報恩者〇或問釋氏爲俗人作疏子亦有云奉爲四恩者。其國王父母可知。其師長施主何耶。答不云。及世間曾致饒益。賴其恩者。若敎授書技術事業。或令避惡從善者。皆師長也。夫師者敎以道之稱也。若假借財拯苦與樂者皆施主也。夫施者有三種。一財施謂與人財。二施謂慈悲與人樂。三法施謂說法利人等。

  11. T61n2223_005 金剛頂大敎王經疏 author
    。爲衆多堅固甲冑出已別亦同也舊云以爲堅牢甲冑而出已釋曰。此卽超明第四顯相義兼第三也。佛菩提無緣大慈。爲利有情故。示現此甲冑智相。一一智相。無非實相。一切邪魔外道。無敢動壞。故云堅固甲冑。若具言者。甲冑有多種。是故大乘第八云。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修習三種祕密成佛妙門。早獲如來功德身者。當著菩薩三十二種大金剛甲。修此妙。必證如來清淨法身。云何名爲三十二甲。一者於無量劫爲衆故不厭死受苦大甲。二者誓度無量有情乃至螻蟻不捨大甲

  12. T61n2227_002 蘇悉地羯羅經略疏 author
    諸跋離衆。摩伽陀國諸拘梨民衆。毘提國諸波羅門衆。迦維羅國諸釋種衆。毘舍離國諸離車衆。摩竭國阿闍世王衆。於𤘽尸城各求舍利分。乃至彼城王不肯分付。時香姓婆羅門。而喩衆人。卽分舍利。以爲八分。瓶塔第九。灰塔第十。存時髮。天持上天。起塔供養。有餘灰者。畢鉢羅樹人。起塔供養。諸國各於國起塔。而今此。且明人界八大塔處。以爲勝處。瓶灰兩塔。及出家塔等。亦是勝處。彼天及海是異界。故且不說之。應云是亦勝處也。大乘第一云。又此光中。影現如來不可思議八大寶塔。𤘽娑羅國淨飯王宮處寶塔。摩伽陀

  13. T74n2380_003 顯揚大戒論 author
    止。或時來者隨宜說法。無所怖求。又云。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爲解說。令得一切種智。如來大師豈妄立此制。庶以諸求道衆莫違慈訓也顯示菩薩爲僧篇四諸執小輩。但知聲聞爲僧。未信菩薩爲僧。爾乃愚昧之流泯菩薩僧名而濫聲聞之次。庸未之比貶大乘戒品而爲沙彌之戒。謗大乘罪因斯而興。背佛制業從此而重。永淪惡趣。解脫無期。今引大乘及大𣵀槃等顯示此義初引者。大乘第二報恩品云。善男子。世出世間有三種僧。一菩

  14. T74n2380_005 顯揚大戒論 author
    次引大乘者。大乘第三卷報恩品云

  15. T74n2380_006 顯揚大戒論 author
    菩薩善戒等。以示差別。初引者。大乘第四卷厭捨品云。今此會中有二菩薩。一者出家。二者在家。是二菩薩善能利益一切有情。而無休息。如我惟㤔。出家菩薩不及在家修菩薩行。所以者何。昔有金輪轉輪聖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厭離世間無常苦空。捨輪王位如棄涕唾。清淨出家入於佛道。是時後宮夫人婇女八萬四千。見王出家各懷戀慕。拊號慟。大逼惱。起愛別離如獄苦。金輪聖王初受位時。所感寶女及王千子大臣眷屬。共傷離別捨位出家。號泣之聲滿四天下。此諸眷屬各作是言。我王福智無量無

  16. T74n2380_007 顯揚大戒論 author
    次引者。大乘第八卷品云。唵一菩二室多三牟致波二合陀耶四弭五此陀羅尼具大威德。能令行者不復退轉。去現在一切菩薩。在於因初發時。悉皆專念持此眞言。入不退速圓正覺。善男子。時彼行者端身正念都不動搖。繫月輪成就察。是名菩薩菩提。成佛三昧。若有凡夫修此者。所起五逆四重十惡及一闡提如是等罪盡皆消滅。卽獲五種三摩門。云何爲五。一者刹那三昧。二者微塵三昧。三者白縷三昧。四者起伏三昧。五者安住三昧。具如彼說也次引菩薩戒者。菩薩戒云。若諸菩薩

  17. T74n2380_008 顯揚大戒論 author
    順斷諸煩惱。力莊嚴故衆怨盡滅無能壞者。覺支莊嚴故常善覺悟一切諸法。正道莊嚴故得正智慧常現在前。止莊嚴故悉能滌除一切結使。莊嚴故能如實知諸法自性。方便莊嚴故速得成滿爲無爲樂。龍王。當知此十善業乃至能令十力無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圓滿。是故汝等應勤學。龍王。譬如一切城邑聚洛皆依大而得安住。一切藥草卉木叢林亦皆依而得長。此十善道亦復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聲聞獨覺菩提諸菩薩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而得成就大乘第三卷報恩品云

  18. T74n2380_009 顯揚大戒論 author
    修習菩薩行願篇十三大乘第五卷無垢性品云。爾時佛告智光比丘。出家菩薩住如是。常作是。我得人身諸根具足。從何處沒來此間。我於三界中當何界。於四大洲復何處。六道之中受何道。以何因緣得離父母妻子眷屬出家修道免八難身。莊嚴劫中過去千佛皆已𣵀槃。星宿劫中未來千佛未出於世。賢劫之中現在千佛幾佛如來出現於世。化緣將盡入般𣵀槃。幾佛世尊未出於世。是諸衆根緣未熟未聞正法。復於何時當來彌勒從兜率天下人間現成佛道。於我身中有何善業。戒定

  19. B05n0002_120 花嚴經疏論纂要(第86卷-第120卷) 道霈編
    【鈔】文有二偈。初偈慶遇申讚。後偈擧益迴向。前中初三句。述所證難思。後一句。慶聞讚演。於初中初二句。標佛悲願・後一句。顯證難思。初中上句標行願時長。下句正明行願。於中上四字。正擧修行。下三字。標行所爲。下一句。顯證難思中。言難思等者。卽所入不思議解脫境界也。門者。卽能入普賢行願也。此正擧所讚也。後偈中。初四字擧所迴善根。下三字等。正申迴向。於中初卽迴向有情。末後一句。迴餘二處。初中先明上報四恩。下三字。明下及含識。上四恩中。初別顯王恩。皆上薦寶祚等。下通擧四恩。謂一王恩。二三寶恩。三父母恩。四衆恩。此上一一有大恩德。故迴向上報也。廣如所明。言百辟者。總擧臣僚。同上王恩也。及含者。卽有情之異名。總有十種。一名類。二名膚。三名群。四名懷。五名蒼。六名衆。七名含。八名異。九名緣。十名有情。今卽一數也。末後一句。迴餘二處者。玄門二字。卽眞如實際智海二字。卽無上菩提。願四恩三有。同證斯道也。此中及含等。是向衆。卽隨相行。齊智海。是向菩提。卽離相行。玄門是向實際。實際卽非隨非離。隨相行是大悲下化。離相行是大智上求。卽隨相與離相二行。缺一不可也。何以。隨相若闕離相。則成有漏。離相若闕隨相。卽墮偏空。以離相得隨相。故空而萬行沸騰。隨相得離相。故涉有而一道淸淨。如此二行不缺。方可空不礙有。涉有不礙空。所以然者。謂事卽理故。色卽空故。理由事顯。事藉理空。理空卽觸目全眞。事顯乃無非是佛。又空卽色而萬別。事事皆眞。色卽空而一如。相無不寂。若如是解者。無一而不證。念念道成。無一事而非眞。塵塵佛土。此乃圓宗所詮也。所以此敎。圓無不妙。廣無不週。玄而復深。普而能遍。迥異諸敎凡小權乘之行。成普賢圓融稱性之行也。

  20. B08n0026_001 四分比丘尼戒本註解 佛瑩編
    此戒制不得蓄不淨物,衣價是不淨物,因屬錢寶。若換作衣,卽成淨持。云何不換作鉢?佛制許蓄一鉢,故不須換鉢。若過六返取衣,不但惱亂他人,自亦妨礙辦道。故以修行爲主,於所著衣不貪念。如《大乘》卷五云:「出家菩薩於所著衣不應貪著,若細若麤隨其所得。但於施者爲福田,勿嫌麤惡。不得爲衣廣說法要,起諸方便與貪相應。世間凡夫爲衣服故,非法貪求造不善業,墮於惡道無量劫;不遇諸佛,不聞正法;受苦畢已復人間,貧窮困苦,求不得苦晝夜逼迫,衣不蔽形,食不支命。如是衆苦,皆由先世爲衣服故,多殺命,造種種罪。出家菩薩卽不如是,隨其所得,不嫌麤惡。但懷慚愧,以充法衣,得十勝利:一者能覆其身,遠離羞恥,俱足慚愧修行善法。二者遠離寒熱及以蚊虻惡獸毒虫,安穩修道。三者亦現沙門出家相貌,見者歡喜遠離邪。四者袈裟卽是人天寶幢之相,尊重敬禮得梵天。五者著袈裟時寶塔想,能滅衆罪諸福德。六者制袈裟染令壞色,離五欲想不貪愛。七者袈裟是佛淨衣永斷煩惱,作良田故。八者身著袈裟罪業消除,十善業道念念增長。九者袈裟猶如良田,能善增長菩薩道故。十者袈裟猶如甲䩜,煩惱毒箭不能害故。」是故行者應當知足,於諸衣服隨緣而得,幷不渴求多求,常喜足。如《瑜伽》卷二十五云:「云何喜足?謂於隨一衣服飮食臥具等事,便歡喜;正知足。於所未得所有衣服或麤或妙,更無希望更無思慮。於所已得,不染不愛,如前廣說而受用之。如於衣服於其飮食臥具等事,當知亦爾,是名喜足。」又云:「於衣服中,有三種貪,能障修善:一、多衣貪。二、軟觸貪。三、上妙貪。爲欲斷除多衣貪故,但持三衣。爲欲斷除諸衣服軟觸貪故,但持毳衣。爲欲斷除於諸衣服上妙貪故,持糞掃衣。」

  21. B08n0026_001 四分比丘尼戒本註解 佛瑩編
    袈裟異名曰解脫服。謂爲求解脫人所服,不爲邪所傾。華色尼宿戲扮比丘尼,刹那披演,歷長劫而解脫於今。故《花嚴》云:「著袈裟者,捨離三毒。」蓋因服此法服,當於死疾得涅槃,見《大悲》卷三云:「於我法中,但使性是沙門,自稱沙門,形似沙門,當有披著袈裟者,於此賢劫彌勒(Maitreya)爲首,乃至最後盧遮(Ruoika)如來,彼諸沙門如是佛所,於無餘涅槃界次第當得入般涅槃,無有遺餘。」《大集》卷五十三云:「若有衆,爲我出家剃除鬚髮,披服袈裟,設不持戒,彼等悉已爲涅槃印之所印也。若復出家不持戒者,有以非法而作惱亂罵辱毀訾,以手刀杖打縛斫截,若奪衣鉢及奪種種資具者;是人則壞三世諸佛眞實報身,則挑一切天人眼目。是人爲欲隱沒諸佛所有正法三寶種故,令諸天人不得利益墮獄故,爲三惡道增長盈滿故。」又同第五十四卷至五十五卷均謂剃髮著袈裟,不持於禁戒;乃至毀犯盡,但持袈裟片,假名爲比丘,是人猶能爲諸天人示涅槃道;勝於一切在家俗人,是故天人應當供養。故《大集》卷至五十六〈法滅盡品〉第二十世尊說偈云:「剃髮著袈裟,持戒及毀禁,天人所供養,常令無所乏。如是供養彼,則爲供養我。若有爲我法,皈依而剃頭,身著袈裟衣,說彼是我子。假使破禁戒,悉住不退。若有撾打彼,則爲打我身。若有罵辱彼,則爲毀辱我。是人欲滅,正法大明燈!」又《大乘》卷五云:「法衣得十勝利:一者、能覆其身,遠離羞恥,俱足慚愧,修行善法。二者、遠離寒熱及以蚊虻惡獸毒虫,安穩修道。三者、亦現沙門出家相貌,見者歡喜遠離邪。四者、袈裟卽是人天寶幢之相,尊重敬禮,得梵天。五者、著袈裟時寶塔想,能滅衆罪,諸福德。六者、制袈裟,染令壞色,離五欲想,不貪著。七者、袈裟是佛淨衣,永斷煩惱,作良田故。八者、身著袈裟,罪業消除,十善業道念念增長。九者、袈裟猶如良田,能善增長菩薩道故。十者、袈裟猶如甲䩜,煩惱毒箭不能害故。」過去諸佛發大悲願,若有出家著袈裟者,雖犯重禁,皆得授記不退三乘。如來亦於寶藏佛所發大宏願,見《悲華》卷八云:「若有衆入我法中,出家著袈裟者,或犯重戒,或行邪見,若於三寶輕毀不信,集諸重罪。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於一念中恭敬,尊重世尊或於法僧。世尊!如是衆乃至一人不於三乘得授記莂而退轉者;則爲欺誑十方世界無量無邊阿僧祇等現在諸佛。必定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我成佛已,諸天龍鬼神人及非人,若能於此著袈裟者,恭敬供養尊重讚歎。其人若得見此袈裟少分;卽得不退於三乘中。若有衆爲飢渴所逼,若貧窮鬼神,下賤諸人,乃至餓鬼衆,若得袈裟少分乃至四寸,其人卽得飮食充足,隨其所願疾得成就。若有衆共相違反,起怨賊想,輾轉鬥諍,若諸天、龍、鬼、神、犍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鳩槃荼、毘舍遮、人及非人,共鬥諍時,念此袈裟,尋,柔軟之,無怨賊,寂滅之,調伏善。有人若在兵甲鬥訟斷事之中,持此袈裟少分至此輩中,爲自護故,供養恭敬尊重,是諸人等,無能侵毀觸擾輕弄,常得勝他過此諸難。世尊!若我袈裟不能成就如是五事聖功德者,則爲欺誑十方世界無量無邊阿僧祇等現在諸佛,未來不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作佛事也。沒失善法,必定不能破壞外道。」《法苑珠林》云:「夫袈裟爲福田之服,如敬佛塔;泥洹僧爲嚫身之衣,尊之如法。衣名消瘦,取能消瘦煩惱;鎧名忍辱,取能降伏衆魔;亦喩蓮花,不爲汚泥所染;亦名幢相,不爲邪衆所傾;亦名田文之相,不爲見者惡;亦名救龍之服,不爲金鳥所食;亦名降邪之衣,不爲外道所壞;亦名不正之色,不爲染俗所貪。是以敎有內外之別,人有道俗之異。在家則依乎外敎,服先王之法服,順先王之法言;上有敬親事君之禮,下有妻子官榮之變;此則恭孝之躅,理協儒律。出家則依乎內敎,服諸佛之法服。行諸佛之法行;上捨君親愛敬之重,下割妻子官榮之好;以禮誦之善自資父母,行道之福以報國恩之重。旣許不以毀形易服爲過,豈宜責以敬親事君之禮?是故剃髮之辰,天魔聞而遙怖;染衣之日,帝釋見而遠歡。戲女聊被,無漏遂滿,醉人暫剪,惡緣卽捨。龍子賴而息驚,象王見而止怯。故知三領法衣,蔽身儉用,三種壞色,伏我愛情。旣仿稻田,自成應供之德,遠同先佛,實遵和敬之道。出塵反俗所貴乎如斯者乎!」又《資持記》云:「但有三衣更不蓄餘衣,有十利:1.於三衣外無求受疲苦。2.無守護疲苦。3.所蓄物少。4.惟身所著爲足。5.細戒行。6.行來無累。7.身體輕便。8.隨阿蘭若處住。9.處處住顧惜。10.隨順道行。」

  22. B10n0067_001 菩提道次第廣論 宗喀巴著 法尊譯
    福德資糧則人天俱攝,智慧資糧則聲緣相協,律及論,皆所依止,僅取一分,不成菩提。雖未嘗不別有最勝之歸趣,而確定皆攝入次第之過程。於是不沒自宗,不離餘法,而巧能安立一切言敎,皆趣修證,故從天竺相性各判三時以致華日諸宗之判攝時敎,皆遜此論獨具之優點,余昔於佛學槪論,明因緣所法爲五乘共法,三法印爲三乘共法,一切法實相至無障礙法界爲大乘不共法,後於大乘,又增說共不共通法爲總要,麤引端緖,語焉不彰。今雖未能獨崇密宗,欣睹三士道總建立之典要,乃特提出以申論之。

  23. B13n0079_007 釋氏六帖 義楚集
    五云比丘食陳棄藥意爲除貪愈食煎育者知足有十利益一求不惱人二成不淨三不貪珍味四財物知足五不近凡夫近善友六不嫌棄藥麤食亦得解脫七易求八速除煩惱九能療死一切重病十能順佛敎福智圓滿

  24. B15n0088_098 古今圖書集成選輯(上)
    大乘八卷

  25. B16n0088_169 古今圖書集成選輯(下)
    按宋高僧傳元暢字申之俗姓陳氏宣城人也暢爰在弱齡便持異操戲則聚沙爲塔摘葉爲香年九歲於涇邑水西寺依淸逸上人敎授法年十九削髮二十歲往福州兜率戒壇受俱足戒聽掇律科深得宗旨新繒細縷一染色佳而往越中求聞異說仰京室西明寺有宣律師舊院多藏毘尼敎跡因棲惠正律師法席自入京華漸萌頭角受京城三學大德益廣見聞方事講談遽鍾堙厄則會昌廢敎矣時京城法侶頗甚徬徨兩街僧錄靈冥辯章同推暢爲首上表論諫遂著歷代帝王錄奏而弗聽由是例從俗服寧弛道情龍蛇伏蟄而待時玉石同焚而莫救迨夫武皇厭代宣宗在天坯戶重開炎岡息熾暢於大中中凡遇誕辰入內談論卽賜紫袈裟充內外臨壇大德懿宗欽其宿德蕃錫屢臻乃奏修加懺悔一萬五千佛名又奏請一部八卷皆入藏暢時充追福院首領又充總持寺都維那尋署上座暢講律六十座度法者數千人撰顯正記一十卷科六帖名義圖三卷三寶五運三卷雖祖述舊聞標題新目義出意表文濟時須乾符中懿宗簡自上特賜師號曰法寶二年三月二十一日示滅俗齡七十九僧臘五十九弟子賜紫惠柔大德師遂宗紹以其年四月二十五日窆於長安邑高陽鄕小梁村四年丁酉歲尙書禮部侍郞崔沆與暢交分殊深著碑述遺跡焉

  26. B21n0116_001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集註 明成祖朱棣集註
    【僧若訥曰】云。如佛所說。惟將法爲三界主。源。不染塵穢。云何法。染貪嗔癡。於三世法。誰說爲。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不住。諸法之內性不可得。諸法之外相不可得。諸法中間都不可得。來無有形相。來無有住處。一切如來尙不可見。何況餘人得見法。

  27. B24n0131_001 法海觀瀾 智旭輯
    大乘云。若有不受如來戒。尙不能得野豻身。何況能感人天中。最勝快樂居王位。又云。出家菩薩。以三門。修忍辱行。名眞出家。諸衆。是佛化身。於自身。爲實愚夫。諸有情。作尊貴想。於自身。爲僮僕想。又。作父母想。自己身。如男女想。出家菩薩。常作是。或被打罵。終不加報。善巧方便。調伏其

  28. B31n0170_002 朝鮮佛敎通史 李能和著
    般若三藏。譯。諫議大夫孟簡。爲飾潤文詞。帝親制序。

  29. J32nB271_007 閱藏知津(第6卷-第44卷) 明 智旭彙輯 總目四卷
    大乘八卷有御制序南之北興

  30. D56n8980_001 冥樞會要 宋 釋祖心編
    大乘品云。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惟將法爲三界主。元不染塵穢。云何法染貪嗔癡。於三世法誰說爲。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不住。諸法之內性不可得。諸法之外相不可得。諸法中間都不可得。來無有形相。來無有住處。一切如來尙不見。何況餘人得見法。一切諸法從妄想。以是因緣。今者世尊。爲大衆說三界惟。願佛哀愍如實解說。爾時佛吿文殊師利言。如是如是。如汝所問。所法。性空寂。我說衆喩。以明其義。善男子。如幻法。由遍計。種種想。受苦樂故。如水流。念念滅。於前後世不暫住故。如大風。一刹那間遍歷方所故。如燈焰。衆和合而得故。如電光。須臾之頃不久住故。如虛空。客塵煩惱所覆障故。如猿猴。遊五欲樹不暫住故。如畫師。能畫世閒種種色故。如僮僕。爲諸煩惱所策役故。如獨行。無第二故。如國王。起種種事得自在故。乃至善男子如是所說。所法。無內無外亦無中間。於諸法中求不可得。去來現在亦不可得。

  31. D56n8980_003 冥樞會要 宋 釋祖心編
    大乘云。爾時佛吿彌勒菩薩摩訶薩言。汝善男子當修學者。但有一德是人應住阿蘭若處求無上道。云何爲一。謂一切煩惱根源卽是自。了達此法。堪能住止阿蘭若處。

  32. D56n8980_003 冥樞會要 宋 釋祖心編
    大乘云。善男子。自覺悟有四種義。云何爲四。謂諸凡夫有二種。諸佛菩薩有二種。善男子。凡夫二其相云何。一者。眼識乃至意識同緣自境名自悟。二者。離於五根所法和合緣境名自悟。善男子。賢聖二其相云何。一者。眞實理智。二者。一切境智。善男子。如是四種名自悟。釋曰。凡夫二者。一根境同緣。此則和合而。無有自體。凡夫執實故說爲空。二離根境。卽是眞。不從緣。若了此卽眞發菩提之道。賢聖二者。一理智。卽第一義諦空有兩亡性相俱寂。二境智。卽隨緣俗諦眞俗雙照理事相含。若入宗鏡之中總前凡聖四。或入相資門。若聖若凡交徹無礙。或入相泯門。若一若多冥同性海。

  33. X05n0229_006 花嚴經行願品疏抄 唐 澄觀別行疏 宗密隨疏抄
    〇鈔第四慶讚迴向文有二偈初偈慶遇申讚後偈擧益迴向前中初三句述所證難思後一句慶聞讚演於初中初二句標佛悲願後一句顯證難思初中上句標行願時長下句正明行願於中上四字正擧修行下三字標行所爲下一句顯證難思中言難思等者卽所入不思議解脫境界也門者卽能入普賢行願也此正擧所讚也後偈中初四字擧所回善根下三字等正申迴向於中初卽迴向有情末後一句回餘二處初中先明上報四恩下三字明下及含識上四恩中初別顯王恩疏皆上薦寶祚等下通擧四恩謂一王恩二三寶恩三父母恩四衆恩古云施主恩此上一一有大恩德故迴向上報也廣如所明言百辟者總擧臣僚同上王恩也及含者卽有情之異名總有十種一名類二名膚三名群四名懷五名蒼六名衆七名含八名異九名緣十名有情今卽一數也末後一句回餘二處者玄門二字卽眞如實際智海二字卽無上菩提願四恩三有同證斯道也此中及含等是向衆卽隨相行齊智海是向菩提卽離相行玄門是向實際實際卽非隨非離隨相行是大悲下化離相行是大智上求卽隨相與離相二行缺一不可也何以隨相若闕離相則成有漏離相若闕隨相卽墮偏空以離相得隨相故空而萬行沸騰隨相得離相故涉有而一道淸淨如此二行不缺方可空不礙有涉有不礙空所以然者謂事卽理故色卽空故理由事顯事藉理空理空卽觸目全眞事顯乃無非是佛又空卽色而萬別事事皆眞色卽空而一如相無不寂若如是解者無一而不證念念道成無一事而非眞塵塵佛土此乃圓宗所詮也所以此敎圓無不妙廣無不週玄而復深普而能遍迥異諸敎凡小權乘之行成普賢圓融稱性之行也良以根機有異性欲不同上哲之流叵成比況也。

  34. X13n0287_004 楞嚴經疏解蒙鈔 明 錢謙益鈔
    △〔淸涼鈔云〕疏引法花二文。以證定性二乘。皆成佛義。言減損佛性者。以五性之中。惟一性半。有佛性耳。謂菩薩性。及不定性之半。以不定性。容有無故。餘三性半。一向言無。謂一無種姓人。二定性聲聞。三定性緣覺。言一半者。卽不定性中。或無是也。言恐謗一乘者。以罪怖之。然以佛昔說三乘五性。今法花云。一乘一性。謂一切衆。有如來知見。更無餘性故。涅槃亦云。佛性者。名爲一乘。以凡是有。定當作佛故。彼疏自立爲一乘。而其立義。定有五性。却以一乘而爲方便。此豈不是謗一乘耶阿蘭若。云無喧雜。首楞嚴王。卽諸佛之大寂定。名眞無喧雜。正修行處也。〔釋文〕〔翻譯集云〕阿蘭若或言阿蘭若。大論翻遠離處。薩婆多翻閒靜處。天台云。不作衆事。名之爲閒。無憒悶故。名之爲靜。或翻無諍。謂所居不與世靜。卽離聚落五里處。應法師翻空寂。苑師分二類。一達摩阿蘭若。卽花嚴之初。謂說諸法湛寂。無起作義。二摩登伽阿蘭若。謂塚間處。去村落一俱盧舍。大牛吼聲不及處。三檀陀阿蘭若。謂沙跡之處〔宗鏡云〕大乘云。當修學者。但有一德。是人應住阿蘭若處。云何爲一。謂一切煩惱根元。卽是自了達此法。堪能止住阿蘭若處。不悟自。徒棲遠谷。避喧求靜。擧世未有其方。若頓了自。是眞阿蘭若。

  35. X20n0365_001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淺註懸示 淸 來舟述
    大乘淺註目次終

  36. X20n0365_001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淺註懸示 淸 來舟述
    昔長水大師。詮解首楞嚴。講演之日。天雨寶華。其箋疏之。賜額楞嚴講寺。人稱其疏義。語簡而義豐。事詳而理密。薈撮有唐惠振愨沇諸家之長。含攝賢首五敎起信五重之要。箋解名家。至今推之。廣度法師。嗣法賢首。荷擔敎宗。任講席者。三十餘載。予延主栴檀方丈。甁華鉢水。蕭然掩關。肆力詮解。數年於茲。都人士雅重久以爲長水之儔也。以。文言流暢。旨趣幽深。自唐迄今。未有疏解。因考證群。融會諸論。精研靜想。印以一。發科起分。准長水楞嚴義例。著成疏解十一卷。乃深自謙抑。名曰淺註。而請序於予。予其首疏四恩言。君臣父子之際。如疏鐘警曙孤角吹霜。不自知其感發之深也。至無垢性阿蘭若諸品。如古木寒蟬空山淸磬。惘然若失者久之。及夫而眞諦現前。瘥病而空有雙泯。則秋月獨明寒江迥碧。超然立塵滓之表矣。茲義出將雨花賜額復見於今。然猶曰淺註。豈尙有待夫後賢之鉤深晰奧者耶。是非予所知也。云。是福力難思。能令所在國土豐樂。則疏之功。誠足裨國家聖治於無疆。寧僅度諸有情。普證無上正等菩提。以弘報佛恩而已哉。故不辭而序之如此。

  37. X20n0367_001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淺註(第1卷-第3卷) 淸 來舟集
    大乘

  38. X20n0367_001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淺註(第1卷-第3卷) 淸 來舟集
    大乘者。

  39. X21n0367_005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淺註(第4卷-第8卷) 淸 來舟集
    大乘阿蘭若品第五

  40. X24n0468_003 金剛經註解 明 洪蓮編
    僧若訥曰。云。如佛所說。惟將法爲三界主。源。不染塵穢。云何法。染貪嗔癡。於三世法。誰說爲。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不住。諸法之內。性不可得。諸法之外。相不可得。諸法中間。都不可得。來無有形相。來無有住處。一切如來尙不可見。何況餘人得見法。

  41. X57n0957_001 竹庵草錄 宋 可觀撰
    凡欲受菩薩大戒得師可以感發性無作法天台大師所謂不起而已起卽性無作假色防一切非止一切惡戒以防非止惡爲義發大人一發此戒善戒說不退大無增上犯重直至佛果究竟淸淨千里內無師從佛像前若從人師必須出家菩薩洞達律論三藏通曉戒定慧三學戒德精明戒臘高達可也若普賢說行者若欲俱足菩薩戒者應當禮十方佛懺悔諸罪應作是言今釋迦牟尼佛爲我和尙文殊師利爲我阿闍黎當來彌勒願授我法十方諸佛願證知我大德諸菩薩願爲我伴又說不須和尙不用諸師不白羯磨大乘力故普賢勸發行故自然成就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須知此正宗所說意正爲圓敎十信相似六根淸淨將入十住欲速入初無位增戒善故所以天台大師菩薩戒疏云似爲高位人自誓受法言似者不敢獨斷故也閱大藏又見報恩品佛爲智光長者說於二門常懺悔事精進發露理罪相空當受菩薩三聚戒請我釋迦牟尼佛當爲菩薩戒和尙龍種淨智尊王佛當爲淨戒阿闍黎未來導師彌勒佛爲我淸淨敎授師現在十方兩足尊當爲淸淨證戒師十方一切諸菩薩當爲修學戒伴侶應受菩薩三聚戒饒益一切有情戒修攝一切善法戒修攝一切律儀戒此乃別爲一緣通於初亦請五師大戒言聚言攝者聚則言其種類也攝則言其一戒攝一切戒性必具故如以爲大攝主無所不具故小乘比丘但戒身口七支期形終戒善自謝功熏不滅若能迴入大乘戒所持戒相律儀聚中少分而已今時濫易多恐未知區區老懷及此一事戒學稍廣幸自留意。

  42. X63n1231_001 心賦注 宋 延壽述
    此一法。諸敎同詮。無不指歸傳通於此。如大乘品云。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吿妙德等五百長者。我爲汝等敷演微妙法門。我今爲是啓問如來。云何爲。云何爲。乃至薄伽梵吿諸佛母無垢大聖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言。大善男子。此法名爲十方如來最勝祕密法門。此法名爲一切凡夫入如來頓悟法門。此法名爲一切菩薩趣大菩提眞實正路。此法名爲三世諸佛自受法樂微妙寶宮。此法名爲一切饒益有情無盡寶藏。此法能引諸菩薩衆到色究竟自在智處。此法能引詣菩提樹後身菩薩眞實導師。此法能雨世出世財。如摩尼寶滿衆願。此法能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功德原。此法能消一切衆諸惡業果。此法能與一切衆所求願印。此法能度一切衆死險難。此法能息一切衆苦海波浪。此法能救苦惱衆而作急難。此法能竭一切衆老病死海。此法善能出諸佛因緣種子。此法能與死長夜爲大智炬。此法能破四魔兵衆而作甲䩜。此法卽是正勇猛軍戰勝旌旗。此法卽是一切諸佛無上法輪。此法卽是最勝法幢。此法卽是擊大法鼓。此法卽是吹大法螺。此法卽是大獅子王。此法卽是大獅子吼。此法猶如國大聖王。善能正法。若順王化獲大安樂。若違王化尋被誅滅。善男子。三界之中。以爲主。能者。究竟解脫。不能者。究竟沉淪。衆。猶如大。五穀五果。從大。如是法。世出世善惡五趣。有學無學。獨覺菩薩。及於如來。以是因緣。三界惟名爲。一切凡夫。親近善友。聞法。如理察。如說修行。自利敎他。讚勵慶慰。如是之人。能斷二障。速圓衆行。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43. X63n1244_001 百丈淸規證義記 淸 儀潤證義
    證義曰。淸規首冠祝聖者。欽遵佛敕而報國恩也。按大乘。佛說國恩。彰有十德。今吾僧衆。恭逢淸平盛世。幸値英明聖君。恩如日月照臨。德同天覆載。要而言之。更有十大恩護。一。隆重三寶。不忘佛囑故。二。修建佛刹。爲大檀護故。三。印行藏典。流通佛法故。四。給僧戒牒。參學無阻故。五。蠲免度牒。出家得便故。六欽賜墨寶。莊嚴佛刹故。七。追封古德。褒崇眞修故。八。年賜香燈。永作福田故。九。另設僧官。俗不辱僧故。十。不使僧役。專辦道故。有此十恩。理宜知報。佛言。我今五眼。明見三世一切國王。皆由過去。侍五百佛。得爲帝主。是爲一切聖人羅漢。來其國。作大利益。我使五大力菩薩。五大士。五千大神王。往護其國。是故我今三寶。付囑一切國王云云。如大涅槃等。俱有佛敕外護之文。故首擧也。

  44. X63n1244_004 百丈淸規證義記 淸 儀潤證義
    證義曰。此報父母養育之恩。及聽許出家之恩也。按大乘。佛說四恩。而父母恩爲第一。梁皇懺法云。次復應須思念父母養育之恩。懷抱乳哺。愛重情深。寧自危身。安立其子云云。佛言。天下之恩。莫過父母。夫捨家人。未能得道。惟勤學業。爲善莫廢積德不止。必能感報劬勞之恩。又言。其中若有父母。少便孤背。難可再遇。空想悠然。旣未得神通天眼。不知父母捨報神識。更何道。惟當競設福力。追而報恩。爲善不止。功成必致。言。爲亡人作福。如餉遠人。若人天。增益功德。若處三塗。或在八難。永離衆苦。若具眞信。受正法敎。卽得超悟七世父母。歷劫親緣。憂畏悉除。同得解脫。是爲智者。至慈至孝。最上報恩。據此。則作法追薦。遵佛訓也。雲棲崇行錄云。梁。法雲。陽羨人。七歲出家。爲莊嚴寺寶亮弟子。雋朗英秀。於妙音寺。開講法花維摩二。學者輻輳。性誠孝。勞於色養。居母憂。毀瘠過禮。纍日不食旻法師謂曰。聖人制禮。賢者俯就。不肖者豉及。且毀不滅性。尙出儒宗。況佛有至言。欲報恩。近則時奉顏儀。遠則啓發菩提。以導神識。宜速思遠理。使有成津。何可恣情。同於細近。雲乃割哀。微進饘粥。蓮池讚曰。曾子之母死。水漿不入於口者七日。卽雲公之居喪。雖曾子。何加焉。語曰。釋氏棄其親。豈理也哉。又曰。後周。道丕。長安貴胄里人。唐宗室也。七歲出家。十九値駕幸洛京。長安焚蕩。乃負母入華山。安止巖穴。時穀踴貴。丕自辟穀。惟乞食供母。母問食未。恐傷母意。必曰已齋。母曰。汝父霍山戰沒。骨暴霜露。能收取歸葬乎。遂往霍山。拾聚白骨。晝夜誦。咒之曰。昔人精誠所感。滴血認骨。願群骨之中。有動轉者。卽吾父遺骸也。一注想。目不輕捨。數日間。有髑髏從骨聚躍出。搖曳良久。丕躄踴抱持。齎歸見母。是夜母夢夫歸。明晨骨至。人以爲孝感所致。後應制論道。多居元席。朝野歸重。蓮池讚曰。絕粒而餉母飢。誦而獲父骨。可謂大孝。兼乎存歿。而至行超於古今者矣。嗚呼異哉。其次如僧道紀。母必親供。陳尊宿。織蒲供母等。釋氏之孝其親。反過於世人。傳記所載。蓋歷有明徵。今猶有病釋氏無親者。三種不才僧之罪也。安享十方之供。而不念其親者。一也。高坐閒暇而俾其親勞力如工僕者。一也。割愛出家。而別禮他人爲父母者。三也。旣如此。死不薦悼。毋庸言矣。忘至斯。尙何望其振興佛法乎。

  45. X74n1470_037 花嚴經海印道場懺儀 唐 一行慧覺依經錄 宋 普瑞補註 明 讀徹參閱 明 木增訂正 明 正止治定
    云。

  46. X77n1522_023 新修科分六學僧傳 元 曇噩述
    字申之。宣城陳氏子也。甫九齡。卽依涇縣水西寺之淸逸上人。敎授法。年十九。獲剃落。滿歲受具於福州兜率戒壇。尤知究習律藏。越中之遊厭足異聞。乃趨京師西明寺從慧正師。遍討律師宣公行道勝跡。遂受三學大德之職。會昌廢敎。衆議宜上表以諫。庶幾上聽而停罷前詔。於是兩街僧錄靈宴辯章等。共推暢爲首。悉錄歷代帝王事。進奏弗聽。大中初。賜紫伽梨。詔充內外壇大德。咸通間。詔充追福院首領。兼總持寺維那。署上座。修懺悔法。加佛號一萬五千幷請以一部八卷。入藏。詔許之。乾符初。賜號曰。法寶。二年三月二十一日卒。壽七十九臘五十九。其年四月二十五日。窆於長安縣高陽小梁村。四年尙書禮部侍郞崔沆勒文其碑。次頌德。

  47. L143n1608_009 大藏聖敎法寶標目 宋 王古撰
    大乘八卷【將】

  48. L164n1668_007 御錄宗鏡大綱 淸 胤禛錄
    當知不偶斯文虛功纍劫纔聞此旨便入圓通深囑後賢無失法利如大乘云佛言我今演說妙法引導衆令入佛智如是妙法諸佛如來過無量劫時乃說之乃至以是因緣難見難聞菩提正道法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妙法一於耳須臾之頃攝念熏成無上大菩提種不久當坐菩提樹王金剛寶座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49. L164n1668_019 御錄宗鏡大綱 淸 胤禛錄
    大乘云爾時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不住三世所有一切性皆空彼菩提說何名發善哉世尊願爲解說斷諸疑網令趣菩提佛吿文殊師利善男子諸法中起衆邪見爲欲除斷六十二見種種見故所法我說爲空如是諸見無依止故譬如叢林蒙密茂盛獅子白象虎狼惡獸潛住其中毒發害人迥絕行跡時有智者以火燒林因林空故諸大惡獸無復遺餘空見滅亦復如是乃至善男子以是因緣服於空藥除邪見已自覺悟能發菩提此覺悟卽菩提無有二相。

  50. Y13n0013_002 太虛大師年譜 民國 釋印順著
    二十三日,大師於閩院,開講《大乘》,勝濟、窺諦、東初、、燈霞、雪等合記,成《大乘講記》(文)。大師譽此爲「法備五乘,義周十宗」,頗爲推重。

  51. Y16n0016_007 以佛法研究佛法 民國 釋印順著
    中國有兩部眞常惟的大乘,受到中國佛敎非常推重的,是《楞嚴》與《圓覺》。出現於中國佛敎界,爲西元七〇〇以後。譯史都不明白,有人說是中國北土的禪師作的。中國的佛學者,尤其是禪師,是不會造成那樣敎典的。這與後出的《六波羅蜜多理趣》、《大乘》(北印的《般若》譯於七九〇頃),同樣爲密乘興起以後,眞常惟論者從繁密的敎學而轉向精簡持行的法門。

  52. Y23n0023_024 華雨香雲 民國 釋印順著
    大師不願爲專承一宗一派的子孫,是從超越宗派的源性、隨機應化的全體性立論。大師這種意見,有點近於宗喀巴大師的說法。「福德資糧則人天俱攝,智慧資糧則聲緣相協,律及論皆所依止,僅取一分,不成菩提。雖未嘗不別有最勝之歸趣,而確定皆攝入次第之過程。於是不沒自宗、不離餘法,而巧能安立一切言敎皆趣修證。……余昔於佛學槪論,明因緣所爲五乘共法,三法印爲三乘共法,一切法實相至無障礙法界爲大乘不共法。後於《大乘》,又增說共不共通法爲總要。麤引端緖,語焉不彰。今雖未能獨崇密宗,欣睹三士道總建立之典要,乃特提出以申論之。」(〈菩提道次第廣論序〉)大師的激賞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因爲他的三士道說,與大師一貫主張的五乘共法(下士人天乘)、三乘共法(中士聲緣乘)、大乘不共法(上士菩薩乘),有著同樣的意趣。所以在應機設化的方面,隨機應化而不限一宗,如說:「各宗派法門,皆可隨人根機所宜而修學,藉以通達究竟覺海。所以察佛法之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及大乘不共法,原爲一貫。在敎理解釋上、敎法弘揚上,隨機施設,而不專承一宗或一派以自礙。」(〈新與融貫〉)在貫攝佛法、起解成行的修學次第方面,則能攝一切佛法,條貫爲「敎之佛及三期三系」、「理之實際及三級三宗」、「行之當機及三依三趣」,不捨一法而同趣大覺。大師的意趣如此,所以與局狹的宗派門徒不同。

  53. Y27n0027_007 華雨集(三) 民國 釋印順著
    一五九大乘唐般若譯

  54. Y27n0027_007 華雨集(三) 民國 釋印順著
    這四部,編在「緣部」,都不大適合。前三,應編入(大乘)「集部」。《大乘》,說發菩提、依月輪修三種祕密法門、速證菩提,應編入「密敎部」。

  55. Y28n0028_005 華雨集(四) 民國 釋印順著
    《長阿含》的《遊行》,說到「四處」立塔,爲信衆巡禮的聖。「四處」是:誕處(嵐毘尼園)、成佛處(佛陀伽耶)、轉法輪處(鹿野苑)、入涅槃處(拘尸那)。其後擴展爲「八大靈塔」,卽八大聖。在上述「四處」外,再加舍衛城祇園現大神變處、曲女城三道寶階處、王舍城化度聲聞處、毘舍離捨壽量處《八大靈塔名號》。大乘也有「八塔」的傳說,多少增入大乘的傳說《》。

  56. LC06n0006_006 歷朝藏經略考及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 民國 呂澂著
    5.宋代新譯二(從咸平三年到熙寧年間所譯)及《貞元錄》續入藏,一百四十二部,約三百三十八卷,二十八函(編號從祿到微,在這中間刻字函雜入唐般若譯《》一部,從伊到衡六函收貞元錄,曲字函收唐宋譯密典,這些都和思溪版相同)。

  57. LC06n0006_007 歷朝藏經略考及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 民國 呂澂著
    五、宋代新譯二(從咸平三年至熙寧間卽一〇〇〇~一〇七七年間所譯及《貞元錄》續入藏),一百四十二部,約三百三十八卷,二十八函(編號從祿到微;在這中間,刻字函雜入唐般若譯《》一部,從伊到衡六函收《貞元錄》入藏,曲字函收唐、宋譯密典)。

  58. LC06n0006_013 歷朝藏經略考及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 民國 呂澂著
    〇〇九三八卷。唐般若譯〔貞〕。原作貞元六年(七九〇)出。今勘系元和六年(八一一)出。

  59. TX04n0004_001 第四編 大乘通學(第1卷-第5卷) 民國 釋太虛著
    建中三年來長安,從事翻譯。所譯除十卷外,尙有大花嚴長者而問佛那羅延力一卷,般若波羅蜜多一卷,守護國界主陀羅尼一部十卷,一部十卷等。貞元六年,敕賜三藏名及紫袈裟。

  60. TX04n0004_005 第四編 大乘通學(第1卷-第5卷) 民國 釋太虛著
    之題目卽可以說明宗旨之所在。依大乘一題看來,宗旨似惟在攝化大乘之機,而實際上通攝五乘及三乘共法,惟以其中一分之大乘不共法爲尤要耳。

  61. TX04n0004_005 第四編 大乘通學(第1卷-第5卷) 民國 釋太虛著
    智光長者旣來求佛說報四恩法,而報四恩法在前已說過,然又不得不爲褈說,所以祇有以頌文爲說。此中的頌文,有重頌、增頌的差別:已散文中有過的,在這里略示段落,卽是重頌;前散文中沒有過的,卽是增頌。因智光才到靈山法會,所以佛特爲他說此重頌。比方今在南普陀講大乘已有八天,其有今天才加入法會者,雖沒有聽過前幾天所說,還可以聽到重頌,這也是難得的因緣。有一般人有愛廣義而不愛略義的敎法,有愛略義而不愛廣義的敎法,所以長行與頌文有廣略的差別,這樣看來,這正是對機說法的特色。

  62. TX04n0004_005 第四編 大乘通學(第1卷-第5卷) 民國 釋太虛著
    古來諸師所弘揚之一切典,近人從歷史上嚴格的考察起來,往往有不明確的方,使人疑惑。例如楞嚴、起信論等,皆以譯史不明致疑竇,於弘揚流通及人的信仰上亦發相當的不良影響。向來少有講釋,現在乃從大藏中特別提出來講。若翻譯之史實不明確,也不免有不足信今而傳後的遺憾,故當一考其譯史。上題「唐罽賓三藏般若等譯」。等者、等有其他的人,可見其不是一箇人譯的,唐憲宗的序文說:「大乘者,釋迦如來於耆闍崛山與文殊師利、彌勒等諸大菩薩之所說也。其梵筴,我烈祖高宗之代,獅子國之所獻也」。這可以知來歷之確實,梵不是憲宗時纔有,高宗時就已有了。所謂獅子國者,卽現在之錫蘭島。人每以錫蘭屬於印度,然非事實,不過印度佛敎流傳於錫蘭島最早,一直到現在還沒有衰敗。自來認錫蘭島爲純粹小乘佛敎,也不盡然,過去於大乘之法,也有相當的傳佈,如卽彼國所獻;義淨三藏、不空三藏等也曾住於錫蘭,可見錫蘭也有大乘佛法。而且、從海路來華之佛法,皆此島,故此可決定是信史。又云:「寶之歷年,祕於中禁,朕嗣守丕業,虔奉昌圖,聽政之暇,澡於此,以爲攝念之旨。……乃出其梵,於醴泉寺詔京師義學大德罽賓三藏般若等八人翻譯其旨,命諫議大夫孟簡等四人潤色其文,列爲八卷,勒成一部」。這樣的描寫此的翻譯史實,是値得注意的。

  63. TX05n0004_006 第四編 大乘通學(第6卷-第22卷) 民國 釋太虛著
    (附註)原題「大乘釋」,今改題。

  64. TX05n0004_006 第四編 大乘通學(第6卷-第22卷) 民國 釋太虛著
    大乘,已講完了。我們要記著,卽是此最後的一句⸺『信受奉行』。此是深黑的人海裡燃著閃爍的人海燈,光明朗澈,現出從凡夫至佛的光明坦道。我們別要辜負這法燈的美意,我們要接受過來,不但要照明現前人海裡的衆走上光明坦道,還要把此輾轉流通於未來。要知道,在這無邊際的人海裡,有無窮無盡的衆飄浮著,他們在那裡望著人海燈光之到臨。我們能將此法會的燈光去擴大增盛,這就是佛之所以說法的願,也就是我們佛弟子的天職。

  65. TX17n0009_044 第九編 制議 民國 釋太虛著
    ┌─┬─────────────────────────────┐│第│()大乘││一│(律)沙彌律儀淨法││年│(論)佛學槪論五蘊論百法論因明略││ │(文史)選讀佛敎國文及宗派源流│└─┴─────────────────────────────┘┌─┬─────────────────────────────┐│第│()四十二章遺敎雜阿含緣起誦││二│(律)四分律││年│(論)俱舍頌異部宗輪論因明入正理攝大乘論││ │(文史)印度佛敎史選讀佛敎國文│└─┴─────────────────────────────┘┌─┬─────────────────────────────┐│第│()楞伽如來藏解深密大般若第五分││三│(律)瑜伽戒及研究各律論││年│(論)集論辨中邊論二十惟識三十惟識論十二門論中論││ │(史)中國佛敎史及選學國民常識│└─┴─────────────────────────────┘┌─┬─────────────────────────────┐│第│()花嚴離世間品法花涅槃迦葉品無量壽會彌勒上││ │大日住││四│(律)梵網整理僧制論及研究律藏││ │(論)大乘莊嚴論十論法花論涅槃論淨土論││年│(史)各佛敎史及選學世界常識│└─┴─────────────────────────────┘

  66. TX17n0009_044 第九編 制議 民國 釋太虛著
    ┌─┬────────────────────────────────┐│第│()佛大乘││一│ ││年│(律)優婆塞戒法沙彌律儀││五│ ││乘│(論)馬鳴莊嚴鬘論佛學槪論五蘊論百法論六離合釋││共│ ││敎│(史文)宗派源流選讀國文│├─┼────────────────────────────────┤│第│()雜阿含緣起誦四十二章遺敎││二│ ││年│(律)四分律││三│ ││乘│(論)俱舍論頌註異部宗輪論因明入正理論攝大乘論││共│ ││敎│(史文)印度佛敎史選讀國文│├─┼────────────────────────────────┤│第│()楞伽如來藏解深密大般若第五分││三│ ││年│(律)瑜伽菩薩戒及研究律論││大│ ││乘│(論)集論二十惟識論所緣緣論辯中邊論十二門論中論三││相│十惟識論││性│(史文)中國佛敎史選學國民常識│├─┼────────────────────────────────┤│第│()花嚴離世間品法花涅槃迦葉品無量壽會彌勒上下││四│大日住品││年│(律)梵網整理僧制論研究律藏││大│ ││乘│(論)大乘莊嚴論涅槃論十論法花論淨土論││行│ ││果│(史文)各佛敎史選學世界常識│└─┴────────────────────────────────┘

  67. TX24n0015_011 第十五編 時論 民國 釋太虛著
    今再言佛敎護國之意義:佛敎典多言報恩,報恩者,如大乘,言報四恩:一、父母恩,二、衆恩,三、國王恩,四、三寶恩。因爲國家對於吾人有保護敎育恩,故吾人當獻身國家而報之。人類固由父母爲發增上之因,然亦由社會互助而得存立,但是在社會矛盾紊亂之中,則吾人不能存,故必有國家之組織,庶衆有所保障,社會得有秩序,而吾人始能於安寧中過活。此無論信佛與否,皆與國家有密切之關系,故吾人當有愛國之思想,而不容自外也。又佛亦言護國,如佛說仁王護國般若,卽專說護國之方法也。惟護國有廣義狹義二種:自狹義言,卽平常人之所謂救國,在規定的土之內,倘有人類以外而來之災難,或人類之中有外來之侵略,或國之內發變亂而有災難之時,吾人當盡種種救護之力量,爲種種救國之工作。此佛敎言護國,與平常人所謂救國,初無二致也。

  68. TX26n0017_218 第十七編 酬對(第1卷-第248卷) 民國 釋太虛著
    高級用書:第一年五乘共敎,:佛,大乘。律:優婆塞戒、淨法、沙彌律儀。論:馬鳴莊嚴論、鬘論,佛學槪論、五蘊論、百法論、六離合釋。史文:宗派源流,選讀國文。第二年三乘共敎,:雜阿含緣起誦、四十二章、遺敎。律:四分律。論:俱舍論頌註、異部宗輪論、因明入正理論、攝大乘論。史文:印度佛敎史,選讀國文。第三年大乘相性,:楞伽、如來藏、解深密、大般若第五分。律:瑜伽菩薩戒及研究律論。論:集論、二十惟識論、所緣緣論、辨中邊論、十二門論、中論、三十惟識論。史文:中國佛敎史,選學國民常識。第四年大乘行果,:花嚴離世間品、法花、涅槃迦葉品、無量壽會、彌勒上下、大日住品。律:梵網、整理僧制論,及研究律藏。論:大乘莊嚴論、涅槃論、十論、法花論、淨土論。史文:各佛敎史,選學世界常識。

  69. TX28n0018_097 第十八編 講演(第60卷-第180卷) 民國 釋太虛著
    今天是中華民國二十二年的元旦,在這一元旦中,我們於正在講大乘的法會中來慶祝元旦,因有其特別的意義二種;此二種意義,却合著近幾天所講上的意義。一、此報恩品中所謂第三國王恩者,這國王二字、不過在君主國的時候,是以「王」來代表國家罷了;切實說一句,國王恩就是國恩。我們所以能在世界上安居樂業,就是曾在世界中有國的建立之故。對於外來的種種強暴以及侵害人們資、修道、種種惡勢力的破壞,都要靠著「國」去克服之或抵抗之;對內亦有國的建立的必要,以國的建立是依道德規範,使人民都處在相助相利中,而離去殘忍痛苦的相擾相害。人類的幸福,乃至種種的事情上,皆仗有國的政治、法律、道德、敎化等等來保障,人人才能處於安全的活上過活。這就是中所謂國恩。我們所以要報答國恩者,也就是在這點的意義上而說的。

  70. TX28n0018_097 第十八編 講演(第60卷-第180卷) 民國 釋太虛著
    現在所講的大乘中釋迦佛云:『我之弟子付彌勒;龍華三會得解脫』。這就是說:凡是釋迦如來遺敎中的弟子,與彌勒菩薩都是有大因緣的。不但曾於佛法中具受大戒的如此,就是五戒、三皈、乃至一稱「南無佛」的人,也都與此彌勒佛有大因緣。蓋釋迦如來將遺敎中所有的弟子、乃至一切善信人等,都付囑彌勒,所以彌勒菩薩與我們是有大大的因緣,於龍華三會皆得解脫。所謂龍華三會者,就是說將來此穢濁的國土,變爲淨善莊嚴的淨土,而彌勒菩薩就爲此嚴淨國土中之敎化主,我們同會集在此淨善的國土中修行、證果。在這種意義上,我們今於講的法會中,而來作元旦的慶祝,所以就格外的有意義了。

  71. TX28n0018_097 第十八編 講演(第60卷-第180卷) 民國 釋太虛著
    且於現在種種的安樂上,而更求其進步,亦要有一種國家正法敎化的建立起來。這種正法敎化的建立,不但使沒有了殘害,而且還能使世界進步,乃至使人類向上發達而到於得證出世大菩提果。現在的中華民國,實際上還沒有成爲良好的安全的國家,但這不過是時勢上一種的過程。我們要知道在過去二十一年前元旦的這天,就是中華民國成立之日;所以我們就依據這天爲成立中華民國之紀念日。平常都以爲「雙十節」爲國慶之紀念日,其實、那天不過就發動的一日而說,成立的紀念日的確是元旦。依上所謂第三報國恩者,我們是應當在元旦作慶祝的,這是第一點。

  72. TX30n0019_046 第十九編 文叢(第21卷-第136卷) 民國 釋太虛著
    福德資糧則人天俱攝,智慧資糧則聲緣相協,律及論皆所依止,僅取一分不成菩提。雖未嘗不別有最勝之歸趣,而確定皆攝入次第之過程。於是不沒自宗,不離餘法,而巧能安立一切言敎,皆趣修證。故從天竺相、性各判三時,以致華、日諸宗之判攝時敎,皆遜此論獨具之優點。余昔於佛學槪論,明因緣所法爲五乘共法,三法印爲三乘共法,一切法實相至無障礙法界爲大乘不共法;後於大乘,又增說共不共通法爲總要,麤引端緖,語焉不彰。今雖未能獨崇密宗,欣睹三士道總建立之典要,乃特提出以申論之。

  73. GA072n0077_001 九華山志 民國 釋印光重修
    晉譯《花嚴・入法界品》稱大藏菩薩,秦譯《羅摩伽》卽〈入法界品〉別譯稱持藏菩薩,蓋以菩薩發願普任持一切大。大,訓普。持,訓任持也。唐譯《》稱藏王菩薩,爲今時通稱所。王有尊貴義。如世音菩薩云:「我之名號尊貴,難可得聞。此菩薩示二種法,云能如是,此人名爲學習聞我名者;若雜亂垢,雖誦我名,不名爲聞,故最尊貴。」又王有向往義。誦此菩薩名者,皆增福滅殃,離苦得樂。故如來慇勤讚歎,令衆知所皈依,故當向往,所以稱爲王也。夫名以表實,卽以召德。衆一稱此菩薩名,而菩薩之全體大用卽俱足於一念之中。菩薩之神力智慧不可思議,卽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願讀者無忽焉!

  74. ZS01n0001_002 正史佛敎資料類編 杜斗城輯編
    (歸登)與孟簡、劉伯芻、蕭俯受詔同翻譯《大乘》。又爲東宮及諸王侍讀,獻《龍樓箴》以諷。

  75. ZS01n0001_002 正史佛敎資料類編 杜斗城輯編
    (孟)簡明於內典,六年,詔與給事中劉伯芻、工部侍郞歸登、右補缺蕭俯等,同就醴泉佛寺翻譯《大乘》,簡最擅其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