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前请先阅读: 如何精确地表示生僻字簡繁一對多字義辨析表傳統漢字≠繁體字。义≠義、胜≠勝、广≠廣、叶≠葉、饑≠飢、机機几幾四字相互皆不同。

已經包含全部漢語和巴利語佛典、詞典。梵語、英語和藏語資料整理中。外文資料暫時無力使用同義詞近義詞查找, 使用時請註意。

全文搜索可以使用的字段包括content, author, title, chapter, number。

字典可以使用的字段包括key, dict, author, definition。

问答可以使用的字段包括quaere, answer, quizzer, answerer 。

author为作者, title为经名, chapter为品名, number为经号。key为字(词), quaere为问题。
空格、and、&作为逻辑与的分隔,但是不能混用(建议使用&,语法更宽松)。例如,搜索作者为玄奘法师,内容为"坚固执著"。应该在搜索框中输入如下内容(不包含双引号):“坚固执著 author:玄奘”或者“坚固执著& author:玄奘”

number为一切合法的经号形式,例如(分隔符为全角顿号): T01n0001、T01n0001_001、T01n0001_p0001a01、T01,no.1,p.1a1、
CBETA 2019.Q2, Y25, no. 25, p. 411a5-7
CBETA,T14,no.475,pp.537c8-538a14、
100、100,3、t1000、t1000_001、
《大正藏》第50卷第262頁中、大正二·一a
例如:希望在解深密经中搜索"坚固执著",可以输入"坚固执著&number:T16n0676"或者"坚固执著&number:676" 或者"坚固执著&title:解深密经"

八卦符号的转义字符为"\gxxx"(八卦)与"\Gxxxxxx"(六十四卦)两种形式,例如,搜索震卦☳,输入"\g001";搜索谦卦䷎,输入"\G000100"

因为与正则表达式等存在兼容性问题,其他地方不再提供CBETA组合字的查询,只放在"字典"类中提供。可以在字典中查询到需要的字之后,重组原有查询句子

生僻字组合优先级由低到高分别为: CBETA组合字、UNICODE IDS、转义字符(支持\uxxxx、\U000xxxxx、\gxxx、\Gxxxxxx四种形式)。

建议大家使用词汇的方式来搜索,不要使用单个字的方式搜索,因为服务器的算法是基于对汉语词汇的理解,过短(比如单个字)或者太长的句子很可能难以找到需要寻找的内容。生僻字可以和正常的字一起组合成词汇,一起搜索。如果暂时搜索不到,可以过一些日子重新搜索,等待服务器理解。



  1. 法華文句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凡十卷(或二十卷)。天台大師智顗在南朝陳代禎明元年(587)於金陵光宅寺講說,由灌頂筆記。全稱妙法蓮華經文句。略稱法華經文句、文句、妙句。為法華三大部之一。收於大正藏第三十四冊。北宋天聖二年(1024),遵式奏請入藏。本書係對於法華經之經文,作逐句之注釋。書中多運用天台宗獨創之釋經方法以解釋經文,稱為天台四釋:(1)因緣釋,就佛與眾生之說、聽因緣,以解釋經文,為一般佛教之解釋法。(2)約教釋,以五味八教解釋偏圓大小之教格。(3)本迹釋,分法華經為本門與迹門,而解釋其義旨之不同。(4)觀心釋,將經上所說之每一事件,攝於自己之心以觀實相之理。

    本書之中多有論破他師之說者,如序品中就經之分科,論破道憑等七師之說;就「說無量義」,論破道生等五師之說。於方便品中,就「十如實相」,非難光宅等四師之說。於法師品中,就「示真實相」,破斥道生等十一師之說。尤於光宅法雲所說,隨處加以難詰。又明代紹覺彙合湛然之法華文句記,編成法華文句會本三十卷,聖行刻印之,其後傳入日本。註疏有唐代湛然所撰法華文句記三十卷。此外,如宋代守倫之法華經科註十卷,元代徐行善之科註八卷,明代一如之科註七卷等,皆依法華文句為主而注解法華經。〔續高僧傳卷十七、宋高僧傳卷六、佛祖統紀卷七、卷十、卷二十五、卷四十五、卷四十七〕p4296

  2. 法華文句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十卷(或二十卷)。隋・智顗說,灌頂記。具名《妙法蓮華經文句》,或稱《法華經文句》。收在《大正藏》第三十四冊。是天台宗對於《妙法蓮華經》本文的主要解釋,爲天台三大部之一。卽天台宗的開祖智顗,於陳後主禎明元年(587),在金陵光宅寺開講《妙法蓮華經》,就經中字句及其意義詳加解說,弟子章安灌頂筆錄成書。
    本書以天台宗的見地,將《法華經》二十八品大別爲本跡二門︰以前十四品爲如來跡(垂跡)門的說法,它的要旨是「開權顯實」,卽開三乘之權而顯一乘之實,闡明過去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現在開方便的權門,示眞實的妙理,會三乘歸一佛乘,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以後十四品爲如來本(本地)門的說法,它的要旨是「開近顯遠」,卽開近成的化跡而顯久遠的實本,闡念迦牟尼佛不是新近在佛陀伽耶方纔成道的新佛,而是從遠在三千塵點劫以前久遠實成的本地本佛垂跡。
    本書將《法華經》二十八品,先依佛家通例分作序、正、流通三分︰以最初的〈序品〉爲序分,以從第二〈方便品〉到第十七〈分別功德品〉第十九行偈共十五品半爲正說分,以從那以後到經末共十一品半爲流通分。又將全經大別作跡、本二門,從第一〈序品〉到第十四〈安樂行品〉,是跡門法華;從第十五〈從地踊出品〉到經末,是本門法華。這本、跡二門,又各有序、正、流通三分。
    第一〈序品〉是跡門的序分,從第二〈方便品〉到第九〈授學無學人記品〉是跡門的正說分,第十〈法師品〉以下五品是跡門的流通分。其中正說分又分作略、廣兩部分︰從「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以下是略說開三顯一;從「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請,豈得不說」,以下是廣明開三顯一。廣明開三顯一共七品半,總分作三個階段︰一爲上根人法說,二爲中根人譬說,三爲下根人宿世因緣說,這稱爲法華三週。在第一週,佛爲上根人說三乘方便、一乘眞實,這時候只舍利弗一人領解其說,卽第二〈方便品〉中所說,這稱爲法說周。在第二週,佛爲中根人在法說週中不能領解眞實的妙理,更說三車、一車的譬喻,起初羊、鹿、牛三車是施權,後來等賜一大白牛車是顯實,這時有摩訶迦葉、大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旃延等四大弟子領解其說;這就是從第三〈譬喻品〉到第六〈授記品〉,特別是〈譬喻品〉所說,稱爲譬說周。在第三週,佛爲下根人在以上二週中不能領解,於是說宿世的因緣並舉化城的譬喻,令其領解「如來方便之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有富樓那彌多羅尼子等千二百學、無學聲聞弟子因此領解;這就是第七〈化城喻品〉以下三品特別是〈化城喻品〉所說,稱爲因緣說周。
    從第十五〈從地踊出品〉開始到「汝等自當因是得聞」是本門的序分。從同品「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菩薩」以下到第十七〈分別功德品〉彌勒說十九行偈是本門的正說分,其中第十六〈如來壽量品〉是正開師門的近跡、顯佛地的遠本。第十七〈分別功德品〉中︰佛說長行是總授法身記,彌勒說偈是總申領解。從〈分別功德品〉彌勒說偈以下到第二十八〈普賢菩薩勸發品〉是本門的流通分,其中︰從彌勒說偈以下及第十八〈隨喜功德〉、第十九〈法師功德〉、第二十〈常不輕菩薩〉三品是勸持流通;從第二十一〈神力品〉到第二十八〈普賢菩薩勸發品〉是付囑流通。
    本書以天台宗一家的見地把《法華》一經分作以上的科段,而其解說經的文句,也用一家所特創的四種釋,卽︰(1)因緣釋,(2)約敎釋,(3)本跡釋,(4)觀心釋。因緣釋是以世界悉檀、爲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等四悉檀爲因緣來解釋法義。四悉檀義原出《大智度論》卷一,龍樹用它說念明釋如來一代說法的方式,智顗轉用作釋義的準繩。悉檀原來的意義是成就。智顗追隨慧思,說悉檀是梵漢兼舉。悉是漢語,意思是遍。檀是梵語,翻譯作施。世界悉檀,是隨順衆生所樂欲令生喜悅。爲人悉檀,是隨順衆生的機宜令發起正信,增長善根。對治悉檀,是以種種法藥遍施衆生令除遣貪慾、嗔恚、愚癡等惡病。第一義悉檀,是令悟入諸法實相的妙理。約敎釋是依藏、通、別、圓四敎來解釋法義,起初用藏敎意作淺近的解釋,其次通敎、別敎,最後依圓敎意作深入的解釋。例如初說一心是意識,其次說是阿賴耶識,又次說是如來藏,最後說是一念三千諸法。本跡釋是依本地、垂跡二門來解釋法義。例如經初的「如是」,依釋尊最初成道來解釋,是本;依釋尊中間以及現今作佛說經來解釋,都是跡。觀心釋是依觀行來解釋法義(此如解釋「王舍城」時,說王卽八識心王,舍是心王的住處卽五陰。觀心時,把五陰加以分析而觀爲空,這是藏敎。體達五陰卽空,卽空是涅槃,是通敎。觀由伏滅五陰中色獲得常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別敎。觀五陰卽法性,法性無受、想、行、識,一切衆生卽是涅槃,不可覆滅,畢竟空寂。如此的涅槃卽是眞如法體,是圓敎)。
    本書於顯自宗義外,隨處舉破他家之說,尤以梁・光宅法雲的《法華經義記》(二十卷,世稱《法華光宅疏》)所說爲重點。
    本書系灌頂於二十七歲時在金陵聽受筆記,又六十九歲時在丹丘刪補(見〈序品〉標題下附註)。唐玄宗天寶七年(748),有東陽郡淸泰玄朗,感於本書的文勢有時凌亂、失次,因加以排比令相貫串(見卷首神迥的〈天台法華疏序〉)。現行本當卽此本。又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詔令福州東禪寺刊天台敎藏同大藏流通(見《佛祖歷代通載》卷二十),本書亦當在其中。
    本書主要的註釋,是唐・湛然《法華文句記》三十卷。此外有關的撰述,有唐・道暹《法華經文句輔正記》十卷,智雲《妙經文句私志諸品要義》二卷,《妙經文句私志記》十四卷,宋・法照《法華經文句讀敎記》七卷,從義《法華經文句補註》四卷,有嚴《法華經文句籤難》四卷,善月《法華經文句格言》三卷,淸・道霈《法華經文句纂要》七卷,還有湛然《法華經文句科文》六卷。(黃懺華)
    [參考資料] 《佛祖統紀》卷七、卷十、卷二十五、卷四十五、卷四十七;《唐大和尚東征傳》;慧嶽《天台敎學史》;牟宗三《佛性與般若》;《天台學槪論》(《現代佛敎學術叢刊》{55});惠谷隆戒《天台敎學槪論》;阪本幸男(等)《法華經の中國的展開》。

  3. 法華文句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1. 書名。妙法蓮華經文句的簡稱。十卷(或分二十卷),智顗講述,弟子灌頂筆錄。智顗依佛與眾生的關係、判教、本門和跡門、自己觀修的心得,四個層面解釋《法華經》。為天台三大部之一。

  4. 法華文句 天台教學辭典
    十卷(或二十卷)。智者大師在陳禎明元年(587)于金陵光宅寺講説,由灌頂大師筆記。全稱『妙法蓮華經文句』,略稱『法華文句』『文句』『妙句』。為法華三大部之一。收在大正藏第三十四册。北宋天聖二年(1024),遵式大師奏請入藏。
    本書係對于『法華經』經文,作逐句之注釋。書中多運用台宗獨創釋經方法以解釋經文,稱為天台四釋:1.因緣釋:以佛與眾生之説、聽因緣,以解釋經文,同為古來解釋法。2.約教釋:以五味八教解釋偏圓大小之教學。3.本跡釋:分法華經為本門與跡門,而解釋其義旨不同。4.觀心釋:將經上所説之每一件事,攝于自心而以觀實相理為旨趣。
    于本書中多有論破他師之説,如序品中,就經之分科,論破道憑大師等七師之説;就「説無量義」論破道生大師等五師之説。于方便品中,就「十如實相」針對光宅大師等四師之説。在法師品中就「示真實相」破斥道生大師等十一師之説。尤其對光宅大師所論隨處加以難詰。
    又明代真覺大師彙合湛然大師『法華文句記』,編成『法華文句會本』三十卷,由聖行師刻印刊行,資助研究者方便不少。且傳入日本盛行。
    註疏有唐湛然大師所撰『法華文句記』三十卷。此外,宋代守倫法師『法華經科註』十卷,元代徐行善大德『科註』八卷,明代蕅益大師『法華會義』十六卷,一如大師『科註』七卷等,皆依『法華文句』為主幹而注解『法華經』。
    〔續高僧傳卷十七、宋高僧傳卷六、佛袓統紀卷七、卷十、卷二五、卷四五、卷四七〕

  5. 法華文句 阿毗達磨辭典
    十卷(或二十卷)。智者大師在陳禎明元年(587)于金陵光宅寺講説,由灌頂大師筆記。全稱『妙法蓮華經文句』,略稱『法華文句』『文句』『妙句』。為法華三大部之一。收在大正藏第三十四册。北宋天聖二年(1024),遵式大師奏請入藏。
    本書係對于『法華經』經文,作逐句之注釋。書中多運用台宗獨創釋經方法以解釋經文,稱為天台四釋:1.因緣釋:以佛與眾生之説、聽因緣,以解釋經文,同為古來解釋法。2.約教釋:以五味八教解釋偏圓大小之教學。3.本跡釋:分法華經為本門與跡門,而解釋其義旨不同。4.觀心釋:將經上所説之每一件事,攝于自心而以觀實相理為旨趣。
    于本書中多有論破他師之説,如序品中,就經之分科,論破道憑大師等七師之説;就「説無量義」論破道生大師等五師之説。于方便品中,就「十如實相」針對光宅大師等四師之説。在法師品中就「示真實相」破斥道生大師等十一師之説。尤其對光宅大師所論隨處加以難詰。
    又明代真覺大師彙合湛然大師『法華文句記』,編成『法華文句會本』三十卷,由聖行師刻印刊行,資助研究者方便不少。且傳入日本盛行。
    註疏有唐湛然大師所撰『法華文句記』三十卷。此外,宋代守倫法師『法華經科註』十卷,元代徐行善大德『科註』八卷,明代蕅益大師『法華會義』十六卷,一如大師『科註』七卷等,皆依『法華文句』為主幹而注解『法華經』。
    〔續高僧傳卷十七、宋高僧傳卷六、佛袓統紀卷七、卷十、卷二五、卷四五、卷四七〕

  6. 法華文句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4808b

  7. 法華文句 十三種禅学大辞典
    ほっけもんぐ Iwa740 JE111a/122

  8. 法華文句 岩波仏教辞典・第二版
    来自岩波仏教辞典第二版收起文章
    『法華文句』
    『法華文句』
    ほっけもんぐ
    『妙法蓮華経文句(みょうほうれんげきょうもんぐ)』の通称で,『文句』『妙句』などと略称される.10巻.天台三大部の一つ.天台智(ちぎ)が587年(陳の禎明1),金陵光宅寺で講じた法華経の筆録を四十余年整理し,629年に添削本とした書で,748年玄朗再治説もある.『法華玄義』は経の要旨を総論し本書は経の文々句々の解釈で称を得たとされるが,両書は本来的には一体のもので,本書の特色は本門・迹門(しゃくもん)の分判と,因縁・約教・本迹・観心の四種釈によって,あらゆる機根のための仏陀の教説である点を示す.
    2932x32.jpg
    天台三大部.

  9. 法華文句疏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有二本:一為唐代湛然(711~782)述,三十卷(或十卷、二十卷);二為唐代智度述,六卷。(參閱「法華文句記」4296)p4297

  10. 法華文句記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一)凡三十卷(或十卷、二十卷)。唐代湛然(711~782)述。又稱法華經文句記、妙法蓮華經文句、文句記、法華文句疏、妙法蓮華文句疏記、妙法蓮華經文句疏、天台法華疏記、妙樂記。收於大正藏第三十四冊。本書為天台大師智顗所作法華三大部中「法華文句」之注釋書,而與同為湛然所著之玄義釋籤、止觀輔行傳弘決共為天台宗之基本典籍。法華文句原本僅將法華經略為分科,湛然更將之細分科段,並將智顗釋意不明之處逐一解釋,如書中所論列今圓昔圓之同異、修性之三因佛性等,可謂徹底發揮天台宗祖意。此外,本書又強化天台宗之主張,而駁斥三論宗之吉藏、華嚴宗之法藏及澄觀、法相宗之窺基等之說,且力斥將法華經囑累品置於全經之末,主張應置經前,而提出「八不可」。

    又依宋高僧傳卷二十七含光傳及本書卷末之跋,內有作者遊五臺山曾與含光會面之記載,據以推論,則本書約成於大曆九年、十年(774~775)頃。另據湛然門下道邃、行滿之記傳資料,謂彼等嘗於毘陵聞師講法華文句,則本書為湛然在晉陵妙樂寺之講本,故後世稱此書為妙樂記。又據本書作者寄語開元寺之大藏,考其原本,似為十卷。明萬曆(1573~1619)年中,紹覺為檢尋方便,遂將法華經、法華文句、法華文句記三部會合。現行法華文句會本三十卷即其翻刻本。

    (二)凡六卷。唐代智度述。又作法華經義纘、法華經疏義纘、法華疏義纘、法華文句義決、法華文句東春、天台法華疏義纘。收於卍續藏第四十五冊。本書亦為智顗所著「法華文句」之注釋書。著者智度乃湛然之門人,精通天台、俱舍、唯識之學。書中初就法華玄義而概說釋名、辨體、明宗、明用、判教等五章,次就法華經之本文逐一注釋,並兼評智顗之文句、湛然之記,為研究法華三大部之基本典籍。p4296

  11. 法華經文句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凡十卷(或二十卷)。天台大師智顗在南朝陳代禎明元年(587)於金陵光宅寺講說,由灌頂筆記。(參閱「法華文句」4296)p4306

  12. 法華文句記 佛學大辭典
    (書名)十卷,唐湛然,釋法華文句。

  13. 法華文句記 閱藏知津
    (二十卷或作三十卷)唐天台沙門湛然述   即釋智者文句也,後記云,適與江淮四十餘僧,往禮臺山,因見不空三藏門人舍光,奉敕在山修造,云與不空親遊天竺,彼有僧問曰:大唐有天台教跡,最堪簡邪正,曉偏圓,可能譯之,將至此土耶?豈非中國失法,求之四維。而此方少有識者,如魯人耳。故厚德向道者,莫不仰之,敬願學者,行者,隨力稱讚,應知自行兼人,並異他典。若說若聽境智存焉,若冥若顯,種熟可期,並由弘經者有方故也。若直爾講說,是弘經者,何須衣、座、室,三之誡,如來所遣,豈可聊爾。余省躬揣見,自覺多慚,迫以眾緣,強復疏出,縱有立破,為樹圓乘,使同志者,開佛知見,終無偏黨,而順臆度,冀諸覽者,悉鑑愚忱,一句染神,咸資彼岸,思惟修習,永用舟航,隨喜見聞,恆為主伴,若取若捨,經耳成緣,或順或違,終因斯脫,願解脫之日,依報正報,常宣妙經,一剎一塵,無非利物,唯願諸佛,冥熏加被,一切菩薩,密借威靈,在在未說,皆為勸請,凡有說處,親承供養,一句一偈,增進菩提,一色一香,永無退轉。

  14. 法華文句記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三十卷(或十卷、二十卷)。唐・湛然述。又稱《妙法蓮華經文句記》、《妙法蓮華經文句疏記》、《法華文句疏記》、《天台法華疏記》,或《文句記》、《妙樂記》。是註解隋・智顗《妙法蓮華經文句》的典籍。收於《大正藏》第三十四冊。
    此書先設精細的科判,以說明本文的生起次第,其次解釋文旨字義,在重要處如卷三(下)的十種權實與十妙、卷四(中)的十如義等,則特別加上精解,發揮祖意。文中對於三論的吉藏、華嚴的法藏、澄觀、法相的窺基等人所說皆有所評破。如〈提婆品〉的有無、〈囑累品〉的品次問題。皆竭力辯明祖說,啓迪舊蒙。卷末則記載作者湛然於五台山偶遇不空的門人含光,聞說印度學僧希望將天台敎跡譯成梵文,並述說弘經者的用心云云。
    根據《宋高僧傳》卷二十七所載,含光在唐・大曆九年(774)不空示寂後入五臺山。因此本書應作於大曆九年以後。又,本書卷四(上)出《釋籤》修性不二門之名,卷四(下)等亦屢言於《釋籤》詳釋,且以《止觀輔行》刊載永泰元年(765)普門子的序來看,本書系三大部註釋中最後的撰述。宋代時始入藏,淸・康熙四年(1665)、日本・弘安永仁年間(1278~1298)均有刊本發行。明・萬曆年中,紹覺等撰《法華文句記會本》,廣行於世。注書有智度《法華經疏義纘》等十餘種。

  15. 法華文句記 天台教學辭典
    三十卷(或二十卷)。唐代湛然大師(711~782)述。又稱『法華經文句記』『妙法蓮華經文句記』『文句記』『法華文句疏』『妙法蓮華經文句疏記』『妙法蓮華經文句疏』『天台法華疏記』『妙樂記』。收在大正藏第三十四册。本書乃天台三大部中『法華文句』之注釋書,與『玄義釋籤』『止觀輔行傳弘決』共為台宗之基本聖典。『法華文句』原本僅將『法華經』略為分科,湛然大師詳加細分科段,並將智者大師釋意不明之處逐一解釋,如書中所論之今圓昔圓之同異、修性之三因佛性等,可謂徹底之發揮台宗祖意。
    此外,本書又強化台宗之主張駁斥三論宗、華嚴宗、法相宗等説,且力斥『法華經』囑累品不應置于全經之末,主張應置經前,而提出「八不可」。又依『宋高僧傳』卷二十七「含光傳」及本書卷末之跋,内有作者遊五台山時,曾與含光大師會面之記載,因而詳加推論本書約著于大曆九年、十年(774~775)頃?另據其門下道邃、行滿大師之記傳資料,謂彼等曾于毘陵聞師講『法華文句』,因而推論本書為湛然大師在晉陵妙樂寺之講本,故后世稱為『妙樂記』。
    又據本書作者寄語開元寺之大藏師,考其原本似為十卷?明萬曆(1573~1619)年中,真覺大師為檢尋方便,遂將『法華經』『法華文句』『法華文句記』三部會合。現行『法華文句會本』三十卷即是再刻本。
    又唐代智度大師述六卷。稱『法華經義纘』、『法華疏義纘』、『法華文句義決』、『法華文句東春』、『天台法華疏義纘』,收于卍續藏第二十九册。本書亦為「法華文句」之注釋書。著者智度大師乃湛然大師之門人,精通天台、俱舍、唯識學。書中初就『法華玄義』而概説釋名、辨體、明宗、論用、判教等五章,次就『法華經』本文逐一注釋,并兼評『文句』、『文句記』為欲研究天台法華教學必讀之良書。

  16. 法華文句記 阿毗達磨辭典
    三十卷(或二十卷)。唐代湛然大師(711~782)述。又稱『法華經文句記』『妙法蓮華經文句記』『文句記』『法華文句疏』『妙法蓮華經文句疏記』『妙法蓮華經文句疏』『天台法華疏記』『妙樂記』。收在大正藏第三十四册。本書乃天台三大部中『法華文句』之注釋書,與『玄義釋籤』『止觀輔行傳弘決』共為台宗之基本聖典。『法華文句』原本僅將『法華經』略為分科,湛然大師詳加細分科段,並將智者大師釋意不明之處逐一解釋,如書中所論之今圓昔圓之同異、修性之三因佛性等,可謂徹底之發揮台宗祖意。
    此外,本書又強化台宗之主張駁斥三論宗、華嚴宗、法相宗等説,且力斥『法華經』囑累品不應置于全經之末,主張應置經前,而提出「八不可」。又依『宋高僧傳』卷二十七「含光傳」及本書卷末之跋,内有作者遊五台山時,曾與含光大師會面之記載,因而詳加推論本書約著于大曆九年、十年(774~775)頃?另據其門下道邃、行滿大師之記傳資料,謂彼等曾于毘陵聞師講『法華文句』,因而推論本書為湛然大師在晉陵妙樂寺之講本,故后世稱為『妙樂記』。
    又據本書作者寄語開元寺之大藏師,考其原本似為十卷?明萬曆(1573~1619)年中,真覺大師為檢尋方便,遂將『法華經』『法華文句』『法華文句記』三部會合。現行『法華文句會本』三十卷即是再刻本。
    又唐代智度大師述六卷。稱『法華經義纘』、『法華疏義纘』、『法華文句義決』、『法華文句東春』、『天台法華疏義纘』,收于卍續藏第二十九册。本書亦為「法華文句」之注釋書。著者智度大師乃湛然大師之門人,精通天台、俱舍、唯識學。書中初就『法華玄義』而概説釋名、辨體、明宗、論用、判教等五章,次就『法華經』本文逐一注釋,并兼評『文句』、『文句記』為欲研究天台法華教學必讀之良書。

  17. 法華文句記 織田仏教大辞典
    ほっけもんぐき 書名 1599-1

  18. 法華文句記*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4591a

  19. 法華經文句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4808b

  20. 法華經文句記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有唐代湛然(711~782)述,凡三十卷(或十卷、二十卷);及智度述,六卷。(參閱「法華文句記」4296)p4306

  21. 法華文句疏記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4591a

  22. 妙法蓮華經文句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凡十卷(或二十卷)。法華三大部之一。(參閱「法華文句」4296)

  23. 法華文句記會本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凡三十卷。智河分會。又稱法華經文句記會本、妙法蓮華經文句記會本。收於卍正藏第六十一冊。係合會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隋天台智者大師說、門人灌頂記法華文句及唐荊溪湛然述法華文句記而成。p4297

  24. 法華經文句格言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凡三卷。宋柏庭善月(1149~1241)述。略稱法華文句格言。收於卍續藏第四十六冊。內容摘錄法華文句之要旨,予以闡釋會通。p4306

  25. 妙法蓮華經文句 佛學大辭典
    (書名)二十卷,隋智者說灌頂記,釋法華之經文。所謂法華三大部之一。略曰法華文句。

  26. 妙法蓮華經文句 閱藏知津
    (二十卷)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章安尊者敘云:佛出世難,佛說是難,傳譯此難,自開悟難,聞師講難,一遍記難,余二十七,於金陵聽受,六十九,於丹丘添削,留贈後賢,共期佛慧。   初品為序。方便品訖分別功德十九行偈,凡十五品半,名正。從偈後盡經凡十一品半,名流通。又一時分為二,從序至安樂行十四品,約跡開權顯實。從涌出訖經十四品,約本開權顯實。本跡各序正流通。   消文為四:一因緣。二約教。三本跡。四觀心。始從如是,終於而退,皆以四意消文,而今略書,或三二一,貴在得意,不煩筆墨,因緣亦名感應,眾生無機,雖近不見,慈善根力,遠而自通,感應道交,故用因緣釋也。夫眾生求脫,此機眾矣,聖人起應,應亦眾矣。今論娑婆國土,音聲佛事,則甘露門開,故用約教釋也。若應機說教,教有權實淺深不同,須置指存月,亡跡存本,故用本跡釋也。若尋跡跡廣,徒自疲勞,若尋本本高,高不可極,日夜數他寶,身無半錢分。但觀己心之高廣,扣無窮之聖應,機成致感,逮得己利,故用觀心釋也。初序品者,如是等五事,冠於經首,次序也。放光六瑞,發起之端,由序也。問答釋疑,正說弄引,敘述也。二從方便品,訖授學無學人記品,是跡門正說,更為兩,一從此下,是略開三顯一。二從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請。是廣開三顯一,凡七品半,文為三:一從此至譬喻品盡迴向佛道,是為上根人法說。二從爾時舍利弗白佛下至授記品,是為中根人譬說。三化城喻下三品,是為下根人因緣說,三法師下五品,是跡門流通。從地涌出品第十五,是本門發起序。壽量品第十六,是正開近跡顯遠本。分別功德品第十七,於中佛說長行,為總授法身記,彌勒說偈,為總申領解,正宗分竟。此後并下三品,為勸持流通。神力品第二十一,乃至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為付囑流通。

  27. 妙法蓮華經文句 織田仏教大辞典
    みょうほうれんげきょうもんぐ 書名 1731-3

  28. 妙法蓮華經文句*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4808b

  29. 妙法蓮華經文句疏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一)凡三十卷(或十卷、二十卷),唐代湛然述。

    (二)凡六卷,唐代智度述。(參閱「法華文句記」4296)p3589

  30. 法華玄義文句摘要 藏逸經書標目
    嘉興東塔寺了空有本。乃天台宗學人所摘者也。藏中旣有玄義文句全文。此不必重收。

  31. 妙法蓮華經文句記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4591a

  32. 妙法蓮華經文句疏記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一)凡三十卷(或十卷、二十卷),唐代湛然(711~782)述。

    (二)凡六卷,唐代智度述。(參閱「法華文句記」4296)

  33. 妙法蓮華經文句疏記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4591a

  34. 法華文句 新纂浄土宗大辞典
    ほっけもんぐ/法華文句
    【見よ項目】⇨天台三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