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前请先阅读: 如何精确地表示生僻字簡繁一對多字義辨析表傳統漢字≠繁體字。义≠義、胜≠勝、广≠廣、叶≠葉、饑≠飢、机機几幾四字相互皆不同。

已經包含全部漢語和巴利語佛典、詞典。梵語、英語和藏語資料整理中。外文資料暫時無力使用同義詞近義詞查找, 使用時請註意。

全文搜索可以使用的字段包括content, author, title, chapter, number。

字典可以使用的字段包括key, dict, author, definition。

问答可以使用的字段包括quaere, answer, quizzer, answerer 。

author为作者, title为经名, chapter为品名, number为经号。key为字(词), quaere为问题。
空格、and、&作为逻辑与的分隔,但是不能混用(建议使用&,语法更宽松)。例如,搜索作者为玄奘法师,内容为"坚固执著"。应该在搜索框中输入如下内容(不包含双引号):“坚固执著 author:玄奘”或者“坚固执著& author:玄奘”

number为一切合法的经号形式,例如(分隔符为全角顿号): T01n0001、T01n0001_001、T01n0001_p0001a01、T01,no.1,p.1a1、
CBETA 2019.Q2, Y25, no. 25, p. 411a5-7
CBETA,T14,no.475,pp.537c8-538a14、
100、100,3、t1000、t1000_001、
《大正藏》第50卷第262頁中、大正二·一a
例如:希望在解深密经中搜索"坚固执著",可以输入"坚固执著&number:T16n0676"或者"坚固执著&number:676" 或者"坚固执著&title:解深密经"

八卦符号的转义字符为"\gxxx"(八卦)与"\Gxxxxxx"(六十四卦)两种形式,例如,搜索震卦☳,输入"\g001";搜索谦卦䷎,输入"\G000100"

因为与正则表达式等存在兼容性问题,其他地方不再提供CBETA组合字的查询,只放在"字典"类中提供。可以在字典中查询到需要的字之后,重组原有查询句子

生僻字组合优先级由低到高分别为: CBETA组合字、UNICODE IDS、转义字符(支持\uxxxx、\U000xxxxx、\gxxx、\Gxxxxxx四种形式)。

建议大家使用词汇的方式来搜索,不要使用单个字的方式搜索,因为服务器的算法是基于对汉语词汇的理解,过短(比如单个字)或者太长的句子很可能难以找到需要寻找的内容。生僻字可以和正常的字一起组合成词汇,一起搜索。如果暂时搜索不到,可以过一些日子重新搜索,等待服务器理解。



  1. 生經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凡五卷。西晉竺法護譯。收於大正藏第三冊。本生經之一種。係由敘說佛陀及弟子之本事、本生因緣之小經集輯而成,凡有五十五經。其中,最後一經題為譬喻經,乃敘說八種事緣;又卷二舅甥經與希臘人希羅多德(Herodotos)之歷史故事中關於埃及王雷色斯(Ramses)三世之記載,二者內容相同,或謂由此可推知二者間應有關係。p2621

  2. 經生 佛學大辭典
    (雜名)又曰經手。書寫經者。

  3. 生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五卷,西晉竺法護譯。說佛及弟子之種種本事本生。

  4. 經生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1. 漢代稱五經博士為「經生」。《後漢書・卷七九・儒林傳・論曰》:「若乃經生所處,不遠萬里之路。」後用以泛稱研究經學的人。

  5. 經生 織田仏教大辞典
    きょうしょう 雑名 251-1

  6. 生經 織田仏教大辞典
    しょうきょう 経名 767-2

  7. 經生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2138c

  8. 生經*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2566c

  9. 經生 十三種禅学大辞典
    きょうしょう Iwa176 Genkyo44/207

  10. 上生經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全一卷。彌勒三部經之一,六部經之一。為彌勒經典中最晚成立之作品,亦為彌勒淨土信仰所依據主要經典之一。(參閱「彌勒上生經」8041)p947

  11. 下生經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全一卷。西晉竺法護譯。彌勒三部經之一,六部經之一。古來說彌勒下生之諸經中,本經為最受重視者。(參閱「彌勒下生經」8041)p941

  12. 別生經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於大部經中,抄出部分經文或別出抄譯而成者,稱為別生經。又作支派別行經、支流出生經、支派經。此乃典籍紛綸,法門浩瀚,後人為隨宜化誘,應物施緣而設,故多隨己意取捨、刪略;即於大部經中抄出別行,或持偈句,以成卷部者。如淨行品經、大般若第二會經、菩薩地持戒經等皆是。又如後漢支婁迦讖所譯兜沙經一卷,相當於六十華嚴中之如來名號品及如來光明覺品;吳支謙所譯菩薩本業經一卷,相當於六十華嚴之淨行品及菩薩十住品。此二經皆為六十華嚴之別生經。

    古來別生經皆不特別入藏,而僅立目錄。我國譯經目錄中,如法經錄、開元釋教錄支派別行錄等,皆列有大小乘經論律之別生部分。〔開元釋教錄卷十六、眾經目錄卷二(隋代法經)、靜泰錄卷三、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二十六、卷二十七〕p3521

  13. 善生經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凡七卷,或五卷、六卷、十卷。北涼曇無讖譯(426)。係善生長者為大乘在家信者(優婆塞)說三歸五戒等。(參閱「優婆塞戒經」8030)

  14. 寶生經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全一卷。宋代施護譯。(參閱「寶生陀羅尼經」8433)

  15. 本生經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本生,梵語 jātaka,巴利語同,音譯作闍多伽、闍陀伽、社得迦,意譯本起、本緣、本生譚、本生談。略稱生。九部經之一,十二部經之一。佛典內容可分類為九種、十二種,分別稱為九部經、十二部經,本生經即其中之一類。主要記述釋迦於過去世受生為各種不同身形及身分而行菩薩道之故事。其中亦含不少關於彌勒等諸弟子及阿彌陀等諸佛之本生故事。

    巴利文經藏在四部尼柯耶(巴 nikāya,相當於漢譯阿含)外之第五部為小部經(巴 Khuddaka-Nikāya),共收錄十五經典,其中,第十即為各種本生故事之彙輯,當中描述釋迦以國王、婆羅門僧、商人、女人,及象、猴、鹿、熊等各種動物之身形,或救度眾生之危難,或為求法而精進之種種善業功德。全部共五四七種(或謂五四六種)本生故事,多以散文、韻文寫成,且以篇幅長短或偈頌數之多寡,而分為二十二集(巴 nipāta,篇),其中第一集至第八集更別立品名。長篇之偈,其性質為首尾一貫獨立之本生故事;短偈則為強調主旨之警世金言,猶如民謠一類,多不似一般本生故事之文體。二者均非根據「本生注」之偈而來,而僅採用本生故事中之大意而已。經中充滿犧牲精神,大乘佛教利他大悲之教旨,恐係胚胎於此;又六波羅蜜之行法恐亦由此多種本生譚分類並組織此等菩薩行而成。巴利文本生經約成書於西元前三世紀,作者不詳,或係時人以當時流傳之故事為底本,再融入佛教色彩而成。至十九世紀,丹麥學者豪斯貝爾(Fausböll, Michael Viggo)費二十年(1877~1897)之力,詳校錫蘭、緬甸各處之巴利文本生經寫本,共六卷,卷首更加上佛音所作之佛傳而刊行之,對西方佛學界之影響極大。

    除巴利語經藏外,本生故事亦散見於梵文學故事集之五怛特羅(梵 Pañcatantra)、故事總匯(梵 Kathāsaritsāgara),及本生鬘(梵 Jātakamālā)等中。漢譯經典十二部經中,屬本生經者有:六度集經、生經、譬喻經、賢愚經、雜寶藏經、撰集百緣經、菩薩本行經、菩薩本緣經、菩薩本生鬘論等。其中,菩薩本生鬘論係北宋慧詢等譯自梵文之本生鬘而成,共收三十四種本生故事,譯為十六卷。除上記各種語文刊本之外,迄今為止,本生經於緬甸、泰國、錫蘭等地另亦有原文單獨出版;於日本及歐洲,則與「本生注」、翻譯本合併出版。

    又釋尊之本生故事,自古即深受尊信,一般民眾亦喜取為繪畫與雕刻之題材,故有關佛陀本生故事之佛教美術遺蹟亦散見於印度、中國與南海諸國等地。同時,本生故事隨佛教發展而廣泛流傳,並及於西方諸國,成為世界性通俗文學及道德教訓軌範之源泉,如古希臘之伊索(Esop)寓言、阿拉伯之天方夜譚等童話故事、寓言文學,即與佛教之本生經具有深厚之淵源關係。其故事亦散見於日本之今昔物語、宇治拾遺物語等作品中。可謂在研究世界文學之源流、傳播、比較文學、交流史上,本生經實佔有極重要之地位與價值。〔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四、善見律毘婆沙卷一、卷二、大毘婆沙論卷一、大智度論卷三十三、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五、大唐西域記卷三、Rhys Davids: Buddhist India; M. Winternitz: Geschichte der Indischen Literature, Bd. II;B. C. Law: A History of Pāli Literature〕(參閱「本生圖」2467、「本生鬘」2468)p2465

  16. 生蘇經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指天台宗所立五時教中方等時之諸經。智顗將佛教諸經典之內容加以分類、解釋,從釋尊說法之順序分為華嚴、鹿苑、方等、般若、法華涅槃等五時,而以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等五味配之。此生蘇經即指方等時之經典,例如維摩、思益、金光明、勝鬘等大乘經典皆屬之。法華玄義卷二上(大三三・六九二下):「生蘇經(中略)則三麁一妙。」p2622

  17. 生地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菩薩生地經之略名。

  18. 寶生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寶生陀羅尼經之略名。

  19. 生蘇經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台家所立五時教中方等時之諸典也。是五時相生之次第,與生酥相當。法華玄義二曰:「生酥經則三麤一妙。」

  20. 本生經 佛學大辭典
    (術語)十二部經之一。梵曰闍陀伽Jātaka,翻為本生。如來說昔為菩薩時所行行業之經文也。俱舍光記十八曰:「言本生者,謂說菩薩本所行行。」

  21. 善生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善生童子,順婆羅門之法,每朝洗浴,禮拜六方,佛見之而說佛法之六方禮,父母為東方,應以五事敬順。師長為南方,應以五事敬奉。妻婦為西方,應以五事敬待。親族為北方,應以五事觀敬。僮僕為下方,應以五事敬授。以沙門婆羅門為上方,應以五事供奉。禮敬如是諸方,則死得生天。此經有數本:一後漢安世高譯,名佛說尸迦羅越六方禮經。一西晉支法度譯,名佛說善生子經。一題善生經在中阿含第三十三。一亦題善生經,在長阿含第十一。一說於優婆塞一集會品。

  22. 下生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彌勒下生經之異名。

  23. 生酥經 佛學常見詞彙
    指天台宗所立五時教中方等時的經典。

  24. 本生經 四分律名義標釋
    梵云闍多伽。此云木生。謂說菩薩行。因本曾爲事也。如涅槃經云。比丘當知。我於過去作鹿羆麞兔龍。及作金翅鳥。粟散王。轉輪聖王之類。是也。

  25. 生意經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1. 做生意、買賣的方法或技巧。

  26. 下生經 織田仏教大辞典
    げしょうきょう 経名 432-2

  27. 善生經 織田仏教大辞典
    ぜんしょうきょう 経名 1061-1

  28. 寳生經 織田仏教大辞典
    ほうしょうきょう 経名 1582-1

  29. 本生經 織田仏教大辞典
    ほんじょうきょう 術語 1621-2

  30. 生蘇經 織田仏教大辞典
    しょうそきょう 術語 783-3

  31. 生地經 織田仏教大辞典
    しょうじきょう 経名 785-3

  32. 善生經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227a,1735a

  33. 別生經*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4521c

  34. 下生經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4813b

  35. 上生經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826b

  36. 本生經 十三種禅学大辞典
    ほんしょうきょう ZGD1164a ほんしょうきょう Iwa750 ほんじょうぎょう Iwa750

  37. 未生冤經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全一卷。三國時代吳支謙譯。內容係敘說佛陀在世時,中印度摩揭陀國之頻婆娑羅王為其子阿闍世(未生怨)太子所害之史實。(參閱「未生怨經」2504)

  38. 未生怨經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全一卷。三國時代吳支謙譯。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冊。又作未生冤經。內容係敘說佛陀在世時,中印度摩揭陀國之頻婆娑羅王為其子阿闍世(未生怨)太子所害之史實。頻婆娑羅王於受幽禁期間,欣喜佛陀之教法,雖受幽禁,然對於阿闍世之惡行亦不慍怒。〔歷代三寶紀卷五、大唐內典錄卷二、古今譯經圖紀卷一、開元釋教錄卷二〕p2504

  39. 經生損惑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三種聲聞之一。三種聲聞是:一經生損惑,二次第證,三超越證。「經生損惑」的聲聞,得初果之後,各別起加行,任運自然,經七番生死,斷欲界九品思惑,證第三阿那含果,在此過程中的初果羅漢,已斷三界見惑,入聖人法性流,逆凡夫六塵流,尚有七番生死;二果羅漢,已斷三界見惑,又斷欲界思惑前六品,有二番生死,一生天上,一來人間受生;三果羅漢,已斷欲界思惑後三品,猶有一番生死,但是不來欲界受生,而到色界或無色界受生。此聲聞是經七生而斷惑。〔四教儀註彙補輔宏記卷六〕p6990

  40. 經生聖者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指小乘聖者,彼等須經欲界、色界之生,方能臻至涅槃之境。此類聖者可分欲界經生、色界經生兩種。(1)欲界經生,例如預流果之極七返有、一來向之家家、一來果等聖者均屬之。此等聖者猶須經歷欲界之生,然目睹欲界苦惱多生,乃起強烈之厭離心,因而得不還果,不必再生於色界、無色界,即可直接般涅槃。(2)色界經生,此等聖者猶須經歷色界之生,例如七種不還中之上流般之樂定聖者,然因不覺色界之苦,其厭離之心亦低落,故仍須再生於無色界始可般涅槃。〔大毘婆沙論卷五十三、俱舍論卷二十四〕p6990

  41. 頂生王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有二部:一為佛說頂生王故事經,一卷,西晉法炬譯,一為佛說頂生王因緣經,六卷,趙宋施護譯。二經共說頂生王之行蹟,但具略相異耳。

  42. 經生聖者 佛學大辭典
    (術語)謂在預流等聖位,經欲界或色界之多生,而後般涅槃者。其中經欲界生之聖者,必不往生於色無色界。證得不還果已,定於現身般涅槃。此以彼聖者,既厭欲界之苦,深恐生於上界,猶有長時之苦,同於欲界故也。經色界生之聖者,於色界無苦,隨而有以厭心劣而上生於無色界之義。大毘婆沙論五十三問答欲界經生之聖者,生於上二界否?評家云:定無復生於上二界者。俱舍論二十四曰:「已經欲界生者,及已從此往上界生諸聖,必無練根並退。」是由凡經生之聖者,不惟習根極為成熟,又得殊勝之所依止也。並見俱舍光記二十四,寶疏二十四等。

  43. 未生怨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一卷,吳支謙譯。說瓶沙王為阿闍世太子所害之事。

  44. 大生義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一卷,趙宋施護譯。阿難思念十二緣生之深義,以此問佛,佛為廣說,即中阿含大因緣經也。

  45. 園生樹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一卷,趙宋施護譯。與中阿含晝樹度經同本。

  46. 佛說生經 閱藏知津
    (五卷)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一那賴經。說佛昔為仙人名那賴,此云無樂,說法令方跡王斷愛,今復說法斷比丘欲想,令證果。二分衛比丘經。說此比丘昔為鱉時,亦曾係意獼猴,而不遂所願。三和難經。說和難釋子輒度人,昔時亦曾受博掩子所欺。四邪業自活經。亦說和難釋子往事。五是我所經。說慳鄙長者曾為鳥,名我所。六野雞經。說野貓巧誘野雞因緣,貓即旃遮比丘,雞即佛是。七前世諍女經。說調達最初結怨之由。八墮珠著海中經。說佛昔時抒海事。九旃闍摩暴志謗佛經。說尼謗佛夙緣。十鱉獮猴經。亦說暴志昔為鱉婦,調達為鱉,佛為獼猴。十一五仙人經。說一仙人侍四仙人事,四仙人,即前後四佛,梵志,即調達。十二舅甥經。亦佛及舍利弗調達往事。 十三閒居經。為梵志說出家閒居行。十四舍利弗般涅槃經。說尊者雖入滅,五分法身不滅,人宜自求歸依,處於法地,歸命於法,不處他地,不歸餘人。十五子命過經。為喪子墮憂者說法,令悟無常。十六比丘各言志經。與中阿含牛角娑羅林經上同。十七迦旃延說無常經。十八和利長者問事經。佛問長者四大諸法,長者一一能答。十九心總持經。說大乘法,而有咒。二十護諸比丘咒經。二十一吉祥咒經。二十二總持經。大似華嚴經中略出少許。二十三所欣釋經。說所欣釋今昔麤獷事。二十四國王五人經。說舍利弗,阿那律,阿難,輸輪,及佛往因,與今事同。二十五蠱狐烏經。說調達與拘迦利,昔為狐烏,互相謬歎,今亦復然。二十六比丘疾病經。即佛躬看病比丘事。二十七審裸形子經。外道遣人覓佛短,反受佛化,得見道跡,因說夙事。二十八腹使經。阿難勸匿王於饑世供佛及僧,佛說其往因,曾以腹使之語,利益眾人。二十九弟子命過經。有弟子命過生天,見佛得道,其師憶之,佛為安慰說法,并說昔時仙人愛小象緣。三十水牛經。說昔時水牛王忍獼猴辱,而梵志殺此獼猴,今外道亦然。三十一兔王經,說兔王捨身奉仙人事。仙人,即錠光佛。免王,即釋迦也。三十二無懼經。說昔人行道,死時無懼,得生內院。三十三五百幼童經。童子行善遇水厄,生內院。三十四毐草經。說大林毒草喻,警人勤去三毒。三十五鱉喻經。喻三界無安。三十六菩薩曾為鱉王經。說鱉王忍苦,不害商人事。三十七毒喻經。說子息不肯行毒以為喻,喻人不宜行毒,宜去三毒,行六度等行。三十八誨子經。說母善誨子事,歎後世人子,有從不從。三十九負為牛者經。說佛救牛因緣。四十光華梵志經。說維衛佛時梵志,即是今佛,眾眷屬,即今眾會。 四十一變悔喻經。居士出家,後又變悔,樹神現尼身以覺悟之,乃得證道。四十二馬喻經。馬能調良,則受快樂,佛調眾生,亦復如是。四十三比丘尼現變經。二尼現變,化度惡人。四十四孤獨經。說昔時孤獨人能作福,有子反受其累,以喻迷心而生五陰六衰之患。 四十五梵志經。佛為梵志一家說法,令各得益,因說昔事亦爾。 四十六君臣經。說調達昔為大猶王,佛為密善財大臣。四十七拘薩國烏王經。說四將昔為四烏事。四十八蜜具經。授梵志施蜜者緣覺記,并說其往因。四十九雜讚經。有比丘尼子出家,不順道法,母誨不從,父敕不順,後遇大苦,佛因說其曾為烏時,亦遭此苦。五十草驢馳經。比丘妄授客比丘籌,後取衣缽辱主乃去,佛說草驢馳梵志往因。五十一孔雀經。說往時孔雀,令烏無光,今佛令外道失彩。五十二仙人撥劫經。即往古仙人觸女失通事。五十三清信士阿夷扇持父子經。父不喜其子,子他出後,方思之,喚不肯歸,佛因說昔時獼猴師事。五十四夫婦經。夫不喜其妻,妻出家證果,後方喚之,佛因說其夙緣。五十五譬喻經。一說昔時比丘化油供佛緣,比丘,即然燈佛。老母施油者,即釋迦佛也。二說大魚救荒結緣事。三說首達謗惟先墮獄事,首達,即釋迦。惟先,即阿彌陀佛。四說梵志儒童爭座成怨事,梵志,即調達。儒童,即釋迦。梵志發惡願巳,大修功德,乃得世世與佛相值。五說驢隨馬,則與馬相似,隨驢,則仍似驢,誡人宜隨善知識。六說盜天像金頭,稱南無佛,即得取去,人方知天不如佛。七說狗伏床下聽經。得為比丘尼證果。八說貧人乞得天帝瓶,墮地破之,便無所堪。喻人初聞佛法,能行精進,所願必得,後小懈怠,忘失經戒,譬如瓶破也。   雜有大乘法

  47. 未生怨經 閱藏知津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說瓶沙王受害事,與律中大同小異。

  48. 大生義經 織田仏教大辞典
    だいしょうぎきょう 経名 1137-3

  49. 頂生王經 織田仏教大辞典
    ちょうしょうおうきょう 経名 1201-1

  50. 未生怨經 織田仏教大辞典
    みしょうおんきょう 経名 1675-2

  51. 園生樹經 織田仏教大辞典
    おんしょうじゅきょう 経名 1874-1

  52. 大經往生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1511a

  53. 觀經往生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1511a

  54. 園生樹經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3033c

  55. 經生聖者*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595a,1144a

  56. 下生成佛經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全一卷。彌勒六部經之一。姚秦鳩摩羅什譯。(參閱「彌勒受決經」8044)

  57. 九品往生經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全一卷。唐朝不空譯。收於大正藏第十九冊。九品往生阿彌陀三摩地集陀羅尼經之略。又稱九品往生阿彌陀經。內容記載無量壽佛國九品淨識三摩地名,及其境內坐十二大曼荼羅佛像名,並教以往生九品之方法。p222

  58. 了本生死經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全一卷。吳支謙譯。收於大正藏第十六冊。出三藏記集卷六所載道安撰之了本生死經序,謂本經為佛陀初轉法輪時所說四諦四信之要旨。內容包括:(1)以內緣、外緣二緣為緣起之要素。(2)開示因相縛、緣相縛。(3)歸納內緣、外緣之起,皆需待非常、不斷、不躇步、種不敗亡、相像非故等五事之起。(4)說十二因緣等。本經之同本異譯經有佛說稻芉經、慈氏菩薩所說大乘緣生稻芉喻經、大乘舍黎娑擔摩經、佛說大乘稻芉經等。〔歷代三寶紀卷五、譯經圖紀卷一〕p254

  59. 人本欲生經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全一卷。東漢建和二年(148)安世高譯。收於大正藏第一冊。道安大師作人本欲生經註。內容說明人由於十二因緣的輪轉而形成苦集二諦,此由欲望所生,十二因緣因愛、取、有的生死三因,故於其他九因中流轉不息。若能用道諦中的八正道,即能對治八邪(凡夫及二乘謬執世間的四種顛倒),而出離生死輪迴。p371

  60. 十方往生經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卷數、譯者不詳。天台宗勸生西方的一部經典,是唐僧迦才淨土論所引十二經之一。十方佛土中,隨念一佛淨土,隨得往生,天台宗智顗所謂「釋迦大師一代說法,處處聖教,唯勸眾生,專心偏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如無量壽經、觀經、往生論等,數十餘部經論文等,殷勤指授,勸生西方。」〔淨土論卷二、淨土十疑論、往生要集卷一〕p570

  61. 十王生七經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全一卷。唐代藏川所述。內容述說閻羅王之受記成佛及十王七齋預修之功德等。(參閱「預修十王生七經」7171)p576

  62. 彌勒上生經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全一卷。彌勒三部經之一,六部經之一。全稱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又稱彌勒菩薩般涅槃經、觀彌勒上生經、觀彌勒經、上生經。劉宋沮渠京聲譯。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冊。為彌勒經典中最晚成立之作品,亦為彌勒淨土信仰所依據主要經典之一。

    內容敘述彌勒菩薩命終往生兜率天宮,為教化諸天,晝夜六時說法。其中對天宮之描寫遠較彌勒下生經為精彩,頗能動人心弦。又謂,欲往生天宮,必修行十善,念佛形像,口稱彌勒之名。以此功德並可超越九十六億劫生死之罪。

    上記之種種觀點,與觀無量壽經所說相通,故此二經可視為同時於四世紀末成立之經典。且由(大一四・四二〇上):「如彌勒下生經說」之語,知本經當成於下生經之後。又有關本經之注疏有多種,如吉藏之彌勒經遊意一卷、元曉之彌勒上生經宗要一卷、窺基之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贊二卷等。〔出三藏記集卷二、開元釋教錄卷五、彌勒三部經解題(小野玄妙)〕p8041

  63. 彌勒下生經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全一卷。彌勒三部經之一,六部經之一。又稱觀彌勒菩薩下生經、觀彌勒下生經、彌勒成佛經、彌勒當來下生經、下生經。西晉竺法護譯。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冊。古來說彌勒下生之諸經中,本經為最受重視者。

    內容敘述於未來蠰佉轉輪聖王時,彌勒自兜率天下生,以修梵摩為父、梵摩越為母。成道後教化善財、父母等八萬四千大眾,並與今世之釋迦佛同對眾生勸說三乘教法。又大迦葉於過去諸佛時,善修梵行,修十二頭陀行,故得佐彌勒勸化眾人。本經之對告眾為阿難,乃本經之一大特色;其他經之對告眾則多為舍利弗。

    異譯本有姚秦鳩摩羅什、唐代義淨所各別譯出之彌勒下生成佛經一卷。注疏有憬興之彌勒下生經疏一卷、善珠之彌勒下生經義疏一卷,及作者不詳之彌勒下生經述贊一卷等。此外,考證本經實係僧伽提婆所譯增一阿含經卷四十四之別生經,而於唐代誤以竺法護為譯者。又竺法護譯出之十七紙下生經早已散佚。〔出三藏記集卷二至卷四、歷代三寶紀卷一、靜泰錄卷二、開元釋教錄卷二、卷十四〕p8041

  64. 支流出生經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於大部經中,抄出部分經文或別出抄譯而成者,故稱為別生經。(參閱「別生經」3521)p1847

  65. 死亡更生經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全一卷。劉宋沮渠京聲(?~464)譯於孝建二年(455)。又稱弟子死復生經。收於大正藏第十七冊。內容敘述佛在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優婆塞捨外道而入佛法,然不久即死亡至地獄,獄王聞知此人之清信,且知此人之壽命尚餘二十年、便向其敘說自己亦因罪業而至地獄做獄王之事,並宣說佛之六波羅蜜,及應守護之六事、應滅除之五事、六衰等,隨後即讓此人返回陽間復生。佛知此事後,遂為之說惡業墮惡道、佛涅槃後世人將多不敬法,以及一切無常,故佛(指色身)亦非常住等道理;此人與其父母聞法後,皆證得阿羅漢道諦。p3095

  66. 死亡更生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弟子死復生經之異名。

  67. 生死變識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見正經之異名。

  68. 五道受生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法苑珠林八十六所引,今藏經中無之。

  69. 菩薩生地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一卷,吳支謙譯。差摩竭釋種長者子問:何行疾得成佛?佛答以二種之四事,此行法能生佛果,故名生地經。

  70. 彌勒下生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說彌勒自兜率天下生閻浮成佛之事。後秦鳩摩羅什譯。又竺法護譯,觀彌勒菩薩下生經之異名。同本異譯也。本經之疏註如下:彌勒下生經疏一卷,唐憬興撰。彌勒下生經述贊卷二,唐失名,不全。

  71. 九品往生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同上。

  72. 分別緣生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一卷,趙宋法天譯。說十二緣生之法。

  73. 彌勒上生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具名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一卷,宋沮渠京聲譯。說彌勒上生兜率天及兜率內院(即彌勒淨土)之樂事。疏註如下:彌勒上生經宗要一卷,新羅元曉撰。觀彌勒上兜率天經贊二卷,唐窺基撰。彌勒上生經料簡記一卷,唐憬興撰。彌勒上生經述贊卷一,唐失名,不全。

  74. 隨願往生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具名佛說灌頂隨願往生十方淨土經,別名普廣菩薩經,東晉帛尸梨蜜多羅譯。佛說灌頂經之第十一卷是也。

  75. 了本生死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一卷,吳支謙譯。謂見了十二因緣,即是見法見佛。與大乘舍黎娑擔摩經同本。但說人不同。此為舍利弗對比丘而說者。

  76. 放生儀軌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護命放生儀軌法之略名。

  77. 菩薩生地經 閱藏知津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差摩竭釋種長者子,問云何疾得佛?佛答以二種四事,即解珠寶瓔珞供佛,化成寶蓋。出五百化人,亦興供養,長者子得受記。

  78. 人本欲生經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一卷。後漢・安世高譯。收在《大正藏》第一冊。內容系佛爲阿難說十二因緣、四諦、五陰、七識住、八解脫等法。相當於《中阿含》第九十七經〈大因經〉、《長阿含》第十三經〈大緣方便經〉、《長部》第十五經〈大緣經〉,及施護所譯《大生義經》等,但內容有別。
    東晉・道安嘗爲此經作註解,卽《人本欲生經注》一卷(收在《大正藏》第三十三冊)。該注系逐句註解,與西土釋經諸論及後代疏鈔廣徵博引者不同。文中以十二緣起說解釋此經,而視之爲八愛、四取、三有、生、老死之五支緣起的經典。
    ◎附︰道安〈人本欲生經注序〉
    人本欲生經者,照乎十二因緣而成四諦也。本者,癡也。欲者,愛也。生者,生死也。略舉十二之三以爲目也。人在生死,莫不浪滯於三世,飄縈於九止,綢繆於八縛者也。十二因緣於九止,則第一人亦天也。四諦所鑑,鑑乎九止,八解所正,正乎八邪。邪正則無往而不恬,止鑑則無往而不愉。無往而不愉,故能洞照傍通,無往而不恬,故能神變應會。神變應會,則不疾而速,洞照傍通,則不言而化。不言而化,故無棄人;不疾而速,故無遺物。物之不遺,人之不棄,斯禪智之由也。故經曰︰「道從禪智得近泥洹。」豈虛也哉?誠近歸之要也。斯經似安世高譯爲晉言也,言古文悉,義妙理婉,睹其幽堂之美,闕庭之富或寡矣。安每覽其文,欲疲不能。所樂而玩者,三觀之妙也;所思而存者,想滅之辭也。敢以餘暇爲之撮注,其義同而文別者,無所加訓焉。
    [參考資料] 《出三藏記》卷二;《歷代三寶紀》卷四、卷八;《大唐內典錄》卷一、卷三;《古今譯經圖紀》卷一;《開元釋敎錄》卷一;《貞元新定釋敎目錄》卷十二。

  79. 彌勒下生經 織田仏教大辞典
    みろくげしょうきょう 経名 1690-1

  80. 彌勒上生經 織田仏教大辞典
    みろくじょうしょうきょう 経名 1690-2

  81. 九品往生經 織田仏教大辞典
    くほんおうじょうきょう 経名 309-2

  82. 五道受生經 織田仏教大辞典
    ごどうじゅしょうきょう 経名 549-3

  83. 死亡更生經 織田仏教大辞典
    しもうこうしょうきょう 経名 759-3

  84. 生死變識經 織田仏教大辞典
    しょうじへんしききょう 経名 780-2

  85. 隨願往生經 織田仏教大辞典
    ずいがんおうじょうきょう 経名 1011-2

  86. 放生儀軌經 織田仏教大辞典
    ほうじょうぎききょう 経名 1388-1

  87. 分別縁生經 織田仏教大辞典
    ふんべつえんしょうきょう 経名 1548-3

  88. 菩薩生地經 織田仏教大辞典
    ぼさつしょうちきょう 経名 1628-1

  89. 了本生死經 織田仏教大辞典
    りょうほんしょうじきょう 経名 1811-2

  90. 彌陀經往生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1511b

  91. 隨願往生經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2866b

  92. 支流出生經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4521c

  93. 頂生聖王經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5072b

  94. 彌勒上生經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826b

  95. 大夢本生經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9-10> 1065c

  96. 餓鬼本生經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8> 194a

  97. 本生經佛傳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8> 245c

  98. 彌勒上生經 十三種禅学大辞典
    JE198a/221

  99. 十二品生死經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全一卷。劉宋求那跋陀羅譯。收於大正藏第十七冊。內容敘述四果羅漢、人、三惡道眾生,善惡的十二品生死類別。(參閱「十二品生死」498)p499

  100. 寶生陀羅尼經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全一卷。又稱寶生經。宋代施護譯。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一冊。本經先引述陀羅尼,後闡明其功德,謂若誦此陀羅尼而滿七日,能得天眼清淨;又有人耳聞此陀羅尼,並常憶念不斷,則可證得菩提。p8433

  101. 弟子死復生經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全一卷。劉宋沮渠京聲(?~464)譯於孝建二年(455)。(參閱「死亡更生經」3095)p3639

  102. 彌勒上生經疏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凡二卷。唐代窺基(632~682)撰。又作觀彌勒上生經疏、彌勒上生經瑞應疏、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贊。收於大正藏第三十八冊。本書為沮渠京聲所譯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之注釋書。而原經為彌勒淨土信仰所依據之主要經典。

    本書以五門分別解釋經文。(1)佛成權實,係一種佛身論,分別闡論佛陀之法、報、應三身。(2)慈氏所因,解釋彌勒又稱慈氏之因由,及其成就果位之因緣。(3)時分有殊,敘述過去、現在所出現千佛之劫名、壽量等,依時分而有所不同。(4)往生難易,比較往生阿彌陀佛之西方及彌勒之兜率二者之難易。(5)問答料簡,以問答之方式闡釋彌勒俗姓等諸問題。p8042

  103. 本生心地觀經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凡八卷。唐代般若譯。乃釋迦如來於耆闍崛山,為文殊師利、彌勒等諸大菩薩敘述出家住阿蘭若者,如何觀心地、滅妄想,而成佛道。(參閱「大乘本生心地觀經」1086)p2464

  104. 觀彌勒上生經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全一卷。劉宋沮渠京聲譯。(參閱「彌勒上生經」8041)

  105. 觀彌勒下生經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全一卷。西晉竺法護譯。(參閱「彌勒下生經」8041)

  106. 頂生王因緣經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凡六卷,趙宋施護譯。全名佛說頂生王因緣經。內容描述頂生王的事跡。往昔有一位布殺陀王,頭上突然長皰,從皰裡生出一小孩,長大後成為金輪王,又稱「頂生王」。頂生王征服四天下之後,上忉利天想要加害天帝,取代天帝的位置,但沒有成功,困病而死。頂生王即是後來的釋迦佛。此經為釋尊的本生故事。與西晉法炬譯佛說頂生王故事經一卷,同本異譯。p6098

  107. 寶生陀羅尼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一卷,趙宋施護譯。經說持誦者能滅一切罪,得清淨天眼。

  108. 本生心地觀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具名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八卷,唐般若等譯。本論之註述如下: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淺註懸示一卷,來舟述。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淺註科文一卷,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淺註八卷,來舟淺注。

  109. 觀彌勒下生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佛說彌勒下生經之別名。有二部:一羅什譯,一卷。一竺法護譯,一卷。

  110. 弟子死復生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一卷,劉宋沮渠京聲譯。有優婆塞先事外道,後奉佛戒,死去十日復生,說冥中所見之事,以化一家,使皆見佛得果。

  111. 出生菩提心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一卷。隋闍那崛多譯。說發菩提心之功德,四攝法及天行梵行聖行。後說破魔眾會陀羅尼。

  112. 上生經瑞應鈔 佛學大辭典
    (書名)二卷,唐憬興撰。

  113. 十二品生死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一卷,劉宋求那跋陀羅譯。說自聖至凡之生死有十二品之不同,以勸誡人。

  114. 觀彌勒上生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之略名。見彌勒條。

  115. 出生菩提心經 閱藏知津
    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譯   佛在竹林精舍。迦葉大婆羅門,夢大蓮華中有月輪,又見丈夫放光普照。次日問佛,佛為說一切智利,及說偈勸發菩提心。次分別三種菩提,次示四攝法,次示天行,梵行,聖行,次說破魔眾會陀羅尼。

  116. 佛說園生樹經 閱藏知津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中阿含晝度樹經同本

  117. 佛說大生義經 閱藏知津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阿難思念緣生法義甚深,問佛。佛為廣說逆從老死,推至識支,即中阿含大因經。

  118. 佛說善生子經 閱藏知津
    西晉沙門支法度譯   即中阿含長阿含善生經

  119. 曇摩羅本生經 翻梵語
    (譯曰法除) 第十七卷

  120. 本生心地觀經 織田仏教大辞典
    ほんしょうしんじかんぎょう 経名 1621-2

  121. 觀彌勒下生經 織田仏教大辞典
    かんみろくげしょうきょう 経名 352-2

  122. 觀彌勒上生經 織田仏教大辞典
    かんみろくじょうしょうきょう 経名 352-2

  123. 出生菩提心經 織田仏教大辞典
    しゅっしょうぼだいしんきょう 経名 833-3

  124. 十二品生死經 織田仏教大辞典
    じゅうにほんしょうじきょう 経名 937-1

  125. 弟子死復生經 織田仏教大辞典
    でししふくしょうきょう 経名 1262-3

  126. 寶生陀羅尼經 織田仏教大辞典
    ほうしょうだらにきょう 経名 1582-1

  127. 彌勒上生經疏 織田仏教大辞典
    みろくじょうしょうきょうしょ 書名 1690-2

  128. 三經往生文類*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1478c

  129. 本生心地觀經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3283a

  130. 彌勒當來生經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4813c

  131. 頂生王因縁經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5072b

  132. 觀彌勒上生經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826b

  133. 一向出生菩薩經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梵名 Anantamukhasādhakadhāraṇī。全一卷。隋代闍那崛多譯。收於大正藏第十九冊。本經係佛對舍利弗說入無邊門之陀羅尼。與劉宋求那跋陀羅所譯之阿難陀目佉尼呵離陀經為同本異譯。〔歷代三寶紀卷十二、大唐內典錄卷五、開元釋教錄卷七〕p49

  134. 彌勒上生經宗要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全一卷。新羅元曉(617~686)撰。又稱彌勒經宗要。係依劉宋沮渠京聲譯彌勒上生經以詮釋彌勒思想。義開十門:(1)述大意。(2)辨宗教。(3)二藏是非。(4)三經同異。三經指上生、下生及成佛經。上生乃為中品人說,詮天報應菩薩功德,攝入菩薩藏;餘二經則為下品人說,詮於人報成佛等相,收入聲聞藏。(5)生身處所。(6)出世時節。(7)二世有無。(8)三會增減。(9)發心久近。(10)證果前後。唯其前半卷有部分文字,今已脫落不存。p8042

  135. 彌勒下生成佛經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全一卷。彌勒六部經之一。唐代義淨譯。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冊。本經與鳩摩羅什譯出之彌勒下生成佛經(又作彌勒下生經、彌勒受決經)皆為竺法護所譯彌勒下生經之同本異譯。又與羅什譯本相較,本經具有單獨經之體裁,且以偈文為本經主要部分,然有關大迦葉之事跡則全無記述。〔開元釋教錄卷九、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三〕p8040

  136. 彌勒當來下生經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全一卷。西晉竺法護譯。(參閱「彌勒下生經」8041)

  137. 觀彌勒上生經疏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凡二卷。唐代窺基(632~682)撰。(參閱「彌勒上生經疏」8042)

  138. 預修十王生七經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全一卷。唐代藏川所述。全稱閻羅王授記四眾逆修生七往生淨土經。略稱十王經、十王生七經、預修十王經。收於大正藏第九十二冊圖像。內容述說閻羅王之受記成佛及十王七齋預修之功德等。初述佛臨涅槃時,授閻羅天子成佛之記,及天子住於冥途之因緣;次說此經之受持及預修十王七齋之功德;又敘秦廣王乃至五道轉輪王等十王檢校亡人生前之罪福;終勸說修齋功德。又文中逐段記載七言四句三十三行之偈讚。

    關於本經之起源,諸說不一,有謂係地藏十王經之同本異譯,有謂恐係藏川之撰述,而以本經為偽經者。唐末以後,本經在我國廣為流傳,後周義楚之釋氏六帖卷十六,及宋代宗鑑之釋門正統卷四等,皆曾引載本經。此外,本經亦流傳於韓國與日本。(參閱「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2919)p7171

  139. 上生經瑞應科文 佛學大辭典
    (書名)一卷,宋守千集。

  140. 師子月佛本生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一卷,失譯。佛住竹園,須蜜比丘緣樹上下,與八萬四千金色之獼猴跳戲,大眾譏嫌。頻婆沙羅王詣佛問之。佛言比丘即是師子月佛,補彌勒之處,並說獼猴之往因,授菩薩之記。

  141. 一向出生菩薩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佛說一向出生菩薩經,一卷。隋闍那掘多譯,攝於秘密部。對舍利弗說所謂入無邊門之陀羅尼者。

  142. 出生無量門持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一卷。東晉佛陀跋陀羅譯。與一向出生菩薩經同本。持經之持,為陀羅尼之翻名。

  143. 彌勒下生成佛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一卷,唐義淨譯,彌勒下生經之異譯。

  144. 佛說彌勒下生經 閱藏知津
    (一名彌勒當來成佛)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第三譯   同<佛說觀彌勒菩薩下生經>。

  145. 佛說了本生死經 閱藏知津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與<大乘舍黎娑擔摩經>同。而是舍利弗為比丘說。

  146. 佛說人本欲生經 閱藏知津
    (一卷)長阿含大緣方便經同本

  147. 十二緣生祥瑞經 閱藏知津
    (上下合卷)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以十二月一日,各從一有支算起,斷種種吉凶事,後說十二生肖。

  148. 佛說分別緣生經 閱藏知津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佛初成道,思念世間苦樂諸法,無有能了知者,梵王便來證成,佛更為梵王說十二緣生之法。

  149. 十二緣生祥瑞經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以十二因緣之各支以斷人吉凶的佛典。二卷。宋・施護譯。收在《大正藏》第十六冊。上卷系將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等十二支,與十二月各月的一至十五日相配列。卽十月一日無明,二日老死,三日生,……十二日行;十一月一日行,十二月一日識,依次類推。而每月十三、十四、十五日,各同於三、四、五日。依其誕生之日配合十二支,可決定此人一生所受苦樂及其壽命、得病之日與病狀、盜難所來的方位、未來所有的功德等。下卷列圖,依烏鳥鳴吟之日與方位以判斷吉凶。

  150. 預修十王生七經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一卷。唐・藏川述。詳稱《閻羅王授記四衆逆修生七往生淨土經》,略稱《十王經》。收在《卍續藏》第一五〇冊。爲唐末以來流傳於我國的僞經。本書內容敘說閻羅王受記成佛及十王七齋預修功德等事。最初敘述佛臨涅槃時,爲閻羅天子授成佛之記,以及對阿難說明天子住於冥途的因緣。其次敘說受持此經及預修十王七齋的功德,以及地藏、龍樹等菩薩讚歎此法,天子等發願擁護持經者,秦廣王、五道轉輪王等十王檢查亡人生前罪福之相,令四藥叉王守護此經之事。末尾敘述勸說修齋。又,文中逐段載有七言四句三十三行的偈贊。
    此書在諸經錄中,皆未見著錄。該書卷首云(卍續150・777上)︰「謹啓諷閻羅王預修生七往生淨土經,誓勸有緣以五會啓經入贊念阿彌陀佛。成都府大聖慈寺沙門藏川述。」本經中雖然唯有偈贊部份標明是藏川所作,然依研判,經文部份可能亦系其所撰。關於藏川之事蹟不詳,僅知其自稱「成都府大聖慈寺沙門」。
    依後周・義楚《釋氏六帖》卷十六、宋・宗鑑《釋門正統》卷四等處之引載本經,可知此經在唐末以後卽已流行於中國。本經古來被加上十王等圖畫而流傳於世,如朝鮮潭陽龍泉寺刊本及日本《大正藏》圖像部所收高野山寶珠院藏本等卽是。
    [參考資料] 杜斗城《敦煌本佛說十王經校錄研究》。

  151. 一向出生菩薩經 織田仏教大辞典
    いっこうしゅっしょうぼさつきょう 経名 58-1

  152. 師子月佛本生經 織田仏教大辞典
    ししがつぶつほんじょうきょう 経名 703-3

  153. 出生無量門持經 織田仏教大辞典
    しゅっしょうむりょうもんじきょう 経名 833-3

  154. 彌勒下生成佛經 織田仏教大辞典
    みろくげしょうじょうぶつきょう 経名 1690-1

  155. 彌勒下生經(法護)*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4813b

  156. 彌勒當來下生經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4813b

  157. 彌勒下生成佛經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4813c

  158. 彌勒下生經(真諦)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4813c

  159. 彌勒下生經(羅什)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4813c

  160. 預修十王生七經*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4939c

  161. 金光明經の生天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9-10> 422b

  162. 經云、心佛與衆生 十三種禅学大辞典
    ZGo6-P149

  163. 經云證無生法忍 十三種禅学大辞典
    ZGo6-P41

  164. 欲界經生聖者不生色無色界 法相辭典
    p0991
    大毗婆沙五十三卷十八頁云:若在欲界經生聖者,定不復生色無色界。所以者何?若在欲界經生聖者、必無三事。一者、不退,二者、不轉根,三者、不生色無色界。聖道久住彼相續中,極堅牢故。恐上二界、有長時苦,同欲界故。

  165.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凡八卷。唐代般若譯。略稱本生心地觀經、心地觀經。收於大正藏第三冊。乃釋迦如來於耆闍崛山,為文殊師利、彌勒等諸大菩薩敘述出家住阿蘭若者,如何觀心地、滅妄想,而成佛道。計分序品、報恩品、厭捨品、無垢性品、阿蘭若品、離世間品、厭身品、波羅蜜多品、功德莊嚴品、觀心品、發菩提心品、成佛品、囑累品等十三品。關於本經之傳譯,據卷首御製序載,此經梵本係唐高宗時代之師子國王所獻,逮元和年間,始由般若三藏等八人奉詔譯之,復由諫議大夫孟蘭等四人修飾而成。〔宋高僧傳卷三、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四、閱藏知津卷五、新編諸宗教藏總錄卷一〕p1086

  166. 彌勒上生經瑞應疏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凡二卷。唐代窺基(632~682)撰。(參閱「彌勒上生經疏」8042)

  167. 彌勒上生經瑞應鈔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凡二卷。宋守千集。為唐窺基觀彌勒上生經疏之注釋書。收於卍續藏第三十五冊。內容分為二部分:(1)解法題、人名。(2)釋疏文,依疏序、本文、流通三分解釋。卷上隨文附圖有二:①說明四無量心與三品之關係。②四洲輪轉圖。p8042

  168. 觀彌勒菩薩下生經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全一卷。西晉竺法護譯。(參閱「彌勒下生經」8041)

  169. 緣生初勝分法本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佛說緣生初勝分法本經,一卷,隋達摩笈多譯。與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同本。說有十一種之勝分,因而於十二緣生初置無明之故者。

  170. 九品往生阿彌陀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九品往生阿彌陀三摩地集陀羅尼經之略稱。

  171. 十二因緣生祥瑞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二卷,趙宋施護譯。

  172.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閱藏知津
    (八卷)(有御製序)唐罽賓國沙門般若等譯   序品第一,佛住耆闍崛山,與三萬二千比丘,八萬四千菩薩,及一切天龍八部,他方輪王,十六國王,夫人眷屬,四眾,四姓,外道,餓鬼,畜生,琰王,諸大眾俱。坐寶蓮華師子座上,入心瓔珞寶莊嚴王三昧,天雨華香,復入師子奮迅三昧,大千世界,六種震動。惡趣離苦,詣佛供養。如來於胸臆間,及諸毛孔,放金色光,普現十方五趣苦樂之相,及現三大阿僧祇劫因果本末之相。於是師子吼菩薩為眾說偈,歎佛功德,請佛出定。報恩品第二,從三昧起,告彌勒菩薩,稱歎心地妙法。五百長者不愛苦行,讚二乘道。佛為廣說世間四恩,一父母恩,二眾生恩,三國王恩,四三寶恩。佛有三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變化身。受用又二,一自,二他。)法有四種,(教、理、行、果。)僧有三種。(一菩薩,二聲聞,三凡夫。凡夫又二,一具戒,二正見。)具足十義,得名為寶。為求菩提,有三種十波羅密。若修十種真實波羅密多,乃名能報四恩。次有智光長者,與不順子遠來聽法,佛為重宣,令發大心。厭捨品第三,智光長者問出家不及在家?佛為廣說出家最勝,訶在家過。無垢性品第四,廣明麤衣,乞食,陳藥,蘭若。四依知足功德,各十勝利。阿蘭若品第五,為常精進菩薩說阿蘭若功德。離世間品第六,樂遠離行菩薩,承佛威力,為諸菩薩說阿蘭若行,佛讚印之。 厭身品第七,為彌勒菩薩說三十七觀,訶身不淨。波羅密多品第八,為彌勒菩薩說阿蘭若能滿十波羅密。功德莊嚴品第九,為彌勒菩薩說有一德應住阿蘭若處,謂觀一切煩惱根源,即是自心。又有二種法,及兩番二種人,不堪住阿蘭若。次明十一種四法,五種八法。觀心品第十,為文殊師利說觀心法,并說觀心陀羅尼。發菩提心品第十一,為文殊說自覺悟心,有四種義。及說初觀菩提心相,并說真言。成佛品第十二,為文殊說三種大祕密法,謂心祕密,語祕密,身祕密。欲修習者,當著菩薩三十二種大金剛甲。囑累品第十三,明受持者,得三業各十種清淨。

  173. 佛說頂生王因緣經 閱藏知津
    (六卷今作二卷)宋北印土沙門施護等譯   佛在祇園,因勝軍王請問,為說往昔修布施行。從王頂生,乃至統四大洲,詣忉利天,總經一百十四帝釋謝滅。

  174. 佛說弟子死復生經 閱藏知津
    劉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優婆塞先事外道,後奉佛戒。死去十日復生,述冥中所見之事,化一家皆見佛得果。

  175. 佛說寶生陀羅尼經 閱藏知津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持誦者,滅一切罪,得天眼清淨。

  176. 佛說頂生王故事經 閱藏知津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即中阿含四洲經同本

  177. 佛說十二品生死經 閱藏知津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譯   從聖至凡,生死有十二品不同,以勸誡人。

  178.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八卷。唐・般若譯。略稱《本生心地觀經》、《心地觀經》。收在《大正藏》第三冊。內容敘述佛陀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爲文殊等諸大菩薩開示出家住阿蘭若者,如何觀心地、滅妄想,而成佛道之事。全書計分序品、報恩品、厭舍品、無垢性品、阿蘭若品、離世間品、厭身品、波羅蜜多品、功德莊嚴品、觀心品、發菩提心品、成佛品、囑累品等十三品。
    本經的成立系以《般若》、《維摩》、《法華》、《華嚴》、《涅槃》等大乘佛敎思想爲基礎,再加上攝論家的唯心說、唯識家的唯識說而建立三界唯心唯識說。在實踐方面,本經主張彌勒信仰,敎人應持守瑜伽、梵網等大乘戒,並勸修《眞實經》等所說的三密修行。
    關於本經的成立年代,從經中的內容看來,應是在世親之後。又根據本經的御製序文所載,其原典系唐高宗時,師子國所獻。若此記載可信,則其製作年代應是在西元五、六百年左右。
    本經自古以來,卽以經中有關於四恩之思想而馳名。在此之前,雖也有若干報恩說,但都只是片斷的。像本經這麼有系統敘述的,尚不多見。但本經並不只是述說實際道德的四恩而已,經中也含有甚深的敎理,以及修道生活上的主張。又,經中不僅敎示在無人之靜處,持戒及修十度,並勸勉應依禪定觀心;此亦正是本經所以名爲《心地觀經》的原因。如〈觀心品〉云(大正3・327a)︰「善男子!三界之中以心爲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淪。衆生之心猶如大地,五穀五果從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惡五趣,有學無學獨覺菩薩及於如來。以是因緣,三界唯心,心名爲地。」
    本經之註疏有來舟《淺注》十八卷及《淺注懸示》一卷、《科文》一卷、士安《疏》八卷、寬弘《要文抄》一卷、雲普《科》三卷、雲晉《大科》一卷、玄信《報恩品科注》二卷。近代則有太虛之《講記》,收在《太虛大師全書》。
    ◎附一︰太虛《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懸論(摘錄)
    心地觀
    當知一切諸法皆從心地而生,皆從心地而起。在攝境歸心、攝用歸體、攝事歸理、攝相歸性的看法上,無論那項事,他的出發點都歸於心。「一切唯心造」,三界之中無一法而不以心爲主的。本經的〈觀心品〉裏說︰「三界之中以心爲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譬如萬物皆從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惡五趣、有學無學、獨覺、菩薩及於如來,以是因緣三界唯心。」成佛果是此心,迷於生死苦海也是此心。總之,三界上下法,唯此一心作。此心普遍於一切諸法之中,能有變生轉現的功能,所以以地喻心,而心名爲地。
    然在此中以地喻心者,可有兩種意義︰
    (1)能生︰此心能生一切世出世間善惡因果,乃至菩薩一切無漏諸法,如大地之一切草木叢林,皆依大地而生長。
    (2)所依︰如江河漢海一切之水,五嶽千巒一切之山,及動物、植物與人類所應用之器具種種,一切皆以大地爲所依而住;心亦如是,能爲一切法之所依止。有此能生、所依二義,所以喻心以地,曰心地。
    依此,可以明白觀察心地是怎樣的緊要了。假若觀心而了知卽心自性之諸法實相者,則了知心心所法,無內無外亦無中間,於諸法中求不可得,故心性本空,不生不滅,無來無去,無有上下差別之相,平等平等。以善觀不善觀之不同,於是有佛與異生的差別,以諸差別之事由心而起,依心而住,若能善觀心者,則能通達諸法之相,亦能究竟解脫。如經云︰「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若能如此如實觀察,名之曰心地觀。所以若人善觀於心,了知心之本性,卽能如實了知一切諸法實性,所謂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本來寂靜,自性涅槃。若人善觀於心,亦卽能了達世出世間一切因果邪正;能了達世出世間一切因果邪正,卽能了知諸法法相;若了知諸法法相,卽能依如實瞭解而修集福智,乃至卽能證得究竟之涅槃,依此義故說心地觀。此心地觀卽是本經之宗旨,亦卽是觀大乘之境,修大乘之行,乃至證大乘之果。也就是釋迦牟尼佛本生諸事之說明。
    ◎附二︰《文殊大藏經》經集部六〈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導論(摘錄)
    本經的實踐法門
    (一)大乘戒︰關於戒律思想方面,本經說三聚淨戒,勸懺悔,敎以事理二門的滅罪法(卷第三國王恩之後)。《瑜伽論》、《瓔珞經》亦曾提到三聚淨戒,故並非本經獨特的說法。惟値得注意的是大乘戒授受的形式,以釋迦爲菩薩戒和上,文殊爲淨戒阿闍梨,彌勒爲淸淨證戒師,十方諸菩薩爲修戒伴侶等,不採所謂三師七證說,而明顯地取大乘戒師;此種授受的形式應當是依據法華系的《觀普賢行法經》,因除了該經之外,無此作法者。(中略)此外,三聚淨戒是《瑜伽論》、《持地經》、《善戒經》、《瓔珞經》、《梵網經》諸經共通的戒法。後來三乘唯識宗傳承的是《瑜伽論》、《持地經》、《善戒經》三經,一乘天台、華嚴宗傳承《瓔珞經》、《梵網經》二經,雖同是繼承《華嚴經》的唯心說,但在戒律系統是相異的。
    由前舉之本經與《唯識論》間的關係言,本經的三聚淨戒似乎應該是繼承《瑜伽論》而來的;然而在印度應該尚未分歧爲一乘戒和三乘戒,故應不僅與《瑜伽論》相關而已。事實上,本經成立的背景還有《梵網經》,因經中屢屢提及蓮華藏世界,例如卷第二說明佛身,說一一華葉各各形成一大千世界,各有百億的妙高山王和四洲日月星辰等,大小化佛一時證菩提,此乃依據《梵網經》(大正 24・997b)而來的。本經〈報恩品〉中說明衆恩的理由在於衆生不斷的輪迴時互爲父母,一切男子卽慈父,一切女子卽悲母,與《梵網經》中說放生業,謂一切男子是父,一切女子是母的說法符合(大正24・1006b)。卷第三記國王恩,說國王之所以得到如此的地位,是因爲過去持戒的關係,此與《梵網經》的記述類似(大正24・1005a)。綜觀以上,可知本經與《梵網經》是有所關聯的。如此,單由戒律言,本經也包含許多足以闡明當時印度戒律的資料。
    (二)兜率往生︰本經的信仰是彌勒往生。此種傾向經中隨處可見,例如卷第二末尾云︰「若命終時卽得往生彌勒內宮,睹白毫相超越生死;龍華三會當得解脫。」所謂諦觀眉間白毫相光,可超越九十億劫生死之罪,或是生天,未來世於龍華菩提樹下成佛等,正是《彌勒上生經》所宣說之經義。
    (三)密敎的修法︰同屬實踐部門的經文中,卷第八比較特異(嚴格而言,應刪掉最後的〈囑累品〉),屬於密敎的內容,與前七卷相異。惟密敎的部分實際上只是引用《諸佛境界攝眞實經》的內容。
    本經〈觀心品第十〉末所說觀心陀羅尼(唵 室佗 波羅底 吠憚 迦盧弭,Oṁ cittaprati vedhaṁ karomi),與《眞實經》卷中(大正18・273c)之法身求心眞言(陀羅尼)大體一致;惟前者雲吠憚(vedhaṁ),後者則刪去吠,作馱儞(dhaṁ);此陀羅尼在《金剛頂經》卷一的陀羅尼中也作「微騰」,故《眞實經》中法身求心眞言可能是脫落了吠(微)(ve)字。其次,本經於〈發菩提心品第十一〉說心法不可得之理與說菩提心,也與《眞實經》(大正18・273c)一致。(中略)次說初發心淸淨陀羅尼(唵 菩地 室多 牟致波 陀邪弭,Oṁ bodhi cittam utpada-yami),亦與《眞實經》(大正18・274a)中大菩提心陀羅尼一致。其次云︰「若有凡夫修此觀者,所起五逆、四重、十惡及一闡提,如是等罪盡皆消滅,卽獲五種三摩地門。」然後說明剎那三昧、微塵三昧、白縷三昧、起伏三昧、安住三昧,但《眞實經》〈金剛大道場品〉幾乎沒有說明,僅提及「雖造五逆一闡提等極重惡業,皆悉消滅應時便獲五種三昧……」之語,未詳細說明五種三昧(大正18・276c)。至〈成佛品第十二〉,說心、語、身三密,觀滿月中出生金色五鈷金剛,光明煥然猶如鎔金,口唱陀羅尼(唵 地室多 婆爾羅),手結引導無上菩提最第一印;其中除印相以外,皆與《眞實經》中堅固菩提心眞言一致(大正18・274b)。此外,〈成佛品第十二〉又提及「我今首上有大寶冠,其天冠中五佛如來結跏趺坐,我是毗盧遮那如來」之記述,在《眞實經》中則是作「我身卽是金剛薩埵,頂有寶冠,寶冠之中五方化佛結跏趺坐」。
    依比較上述經文來考察兩經的關係,會令人覺得《心地觀經》的密法形式只是局部性的,直到《眞實經》以後密法形式才完備,尤其是《眞實經》卷下所云(大正18・280a)︰「若有國土、城邑、聚落,有一淨信男子、女人起大悲心,爲報四恩,建立道場修是法者,於其國中無有七難,國王、王子日夜增長廣大福聚。所以者何?是道場地至金剛際,乃至微塵,屬國王故」及「第一國王、第二父母、第三施主、第四法界一切衆生」似乎卽是根據《心地觀經》而成立的。但是,如果《眞實經》的密法是由《心地觀經》衍生出的,那又爲什麼《心地觀經》前七卷都沒有提到密法,而是在第八卷才以非常專門的姿態出現呢?《心地觀經》的密敎成分雖僅是部分性的,然其所理解的密敎已相當深入,因此,或許可以認爲《心地觀經》是依《眞實經》而成立的。
    上述見解是站在絕對信賴兩經的譯者(般若三藏)而成立的,但若對譯者的忠實度持疑,則本經的密敎色彩將只不過是被附加上去的而已。事實上,前七卷經文全無密敎色彩,但至卷第八卻唐突地出現;而本經與《眞實經》具有甚多似點,故此二經是否出自同一譯者,有重新考慮的必要。此外,本經中曾二次論及迦樓羅祕密觀門(〈厭舍品第三〉、〈成佛品第十二〉),若此觀門系依據《迦樓羅及諸天密言經》而成立,且二經同是由般若三藏翻譯的推斷正確(請參照《昭和法寶目錄》六八二中),則不得不令人懷疑此處的經咒是否也是插入的。但由於缺乏確實的證據,只好信賴譯者的良心,斷定《心地觀經》是依據《眞實經》之經義內容而成立。
    此外,附帶一提的是本經有三個陀羅尼也出現於《金剛頂經》卷一中,且有其他類似點,但二者類似的程度比不上《眞實經》,故在此不作進一步的探討。
    以上,大略探討本經的思想背景。此外,在卷第四末尾有本生經中的故事,卷第一內可見到《金光明經》、《本生鬘論》(Jātaka-mālā)的見解,若要淸楚覈定審查,甚至可找到《楞伽》、《瓔珞》等經痕跡,但因這些並非重要的論題,故且置不談。
    要言之,本經是以《般若》、《維摩》、《法華》、《華嚴》、《涅槃》爲基礎,以《攝論》的唯心說和《唯識》的唯識說立三界唯心唯識的理論。在實踐方面,立彌勒信仰,敎人應守《瑜伽》、《梵網》等大乘戒,勸以《眞實經》等所說的三密修行。
    由內容言,本經成立的年代應在世親之後。若依據本經御製的序文所記,其原典是在唐高宗(650~683)時由獅子國所獻。若此事屬實,其製作年代應約於西元五、六百年左右。不過,尚無充分證據,必須經更廣泛深入的研究才能確定。總之,本經是屬於大乘佛敎末期的經典。
    本經的根本主張
    自古以來,《心地觀經》是以說四恩著名的經典。在本經之前,雖有種種片斷的報恩說,但皆不如本經有系統。此卽是本經中心思想歸於四恩說的理由。本經雖說四恩,但並不僅止於實際道德面向,還包含深奧的敎理問題及修道生活上的論議、主張。
    本經對修道生活的根本主張,卽是大乘的出家修行論;而其思想的根據則歸於唯心論,其理由如下所述。
    〈序品第一〉無特別的記述,故暫且不述。〈報恩品第二〉佛首先說︰「一切衆生遠離大乘菩薩行願。」其次,五百長者言︰「我等不樂大乘諸菩薩行,亦不喜聞苦行音聲,所以者何?一切菩薩所修行願,皆悉不是知恩報恩。……不如趣向二乘道果。」於是,佛爲有退轉心的衆生示一切有恩之德,說四恩。旣聞得四恩之趣,則應如何報之?這就要行三種波羅蜜。因此,卷第二的結論必待於〈波羅蜜品第八〉纔出現。卷第三不過是以偈頌重覆卷第二的長行,因此無特別可記之事。唯一附加上的內容是提及王者乃是於過去世修三聚淨戒的結果,故每個人必須懺悔滅罪,作一個持戒的人。
    〈厭舍品第三〉提及︰「汝無垢稱以淸淨心爲善業根,以不善心爲惡業根;心淸淨故世界淸淨,心雜穢故世界雜穢;我佛法中以心爲主,一切諸法無不由心」與羅什譯的《維摩經》〈佛國品第一〉之文一致(大正14・538c)。本品又舉維摩之德如下︰「如是白衣雖不出家,已具無量無邊功德」,這相當於《維摩經》〈方便品第二〉所述(大正14・539a)。除沿用《維摩經》的經義外,尚沿用佛對六羣惡性比丘的說法,說卽使身居聚落,若行大慈,則是眞遠離。
    引用這些經文意義何在?値得注意的是本經引用此二文並非當作肯定的材料,實際上是爲了要破在家修行論。卽爲了說明過去時,佛雖贊維摩在家佛敎,但事實上在家修行是具有很多缺點的,終究必須走出家修行之路。那麼,出家修行爲何?於是整部經大半致力於詳述出家修行的殊勝。
    此處簡述本經的大要︰〈報恩品〉的使命是卻小乘,闡明大乘。〈厭舍品〉的主旨在說明在家佛敎的缺點,傾向於出家佛敎。後面各品內容經義均在禮讚敎導出家佛敎。由此可知本經的根本立足點在於大乘的出家修行論。
    蓋《維摩經》等在家修行論的新大乘運動勃興,年代旣久,《維摩經》中所見的新鮮的生命力很快就喪失,形成藉着在家佛敎之名但實際卻呈現腐敗墮落的狀態,這時新的反動運動──出家修行論或戒律信仰擡頭是很自然的事,本經就是此潮流中的一產物。
    本經旣立基於大乘的出家修行論,在實際修行上則敎人要住阿蘭若無人僻靜之處,依持戒、十度及禪定觀心。此卽《心地觀經》立名之由來。至於要如何觀心呢?就形成了所詮空不可得之心外無物的唯心論。如〈觀心品第十〉所述︰「善男子!三界中以心爲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心者究竟沉淪。衆生之心猶如大地,五穀五果從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惡五趣、有學、無學、獨覺、菩薩及於如來。以是因緣,三界唯心,心名爲地。」如虛空心、如猿猴心、無內無外無中間心,卽三界之地,離此無菩提心,也無身口意三密的修行。(中略)
    本經所包含的各種問題
    由某一角度言,本經的根本主張在於鼓勵出家修行、戒律信仰及觀心論。然而換另一個觀點而言,則整部經均論述報恩之事。〈功德莊嚴品〉云︰「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以淸淨心供養如是住阿蘭若眞善佛子,所獲福德無量無邊。若復有人以衆珍寶供養悲母,所獲功德亦無差別。」由此可知,實際上貫穿本經首尾的理論歸結於報恩說。那麼,出家與在家修行兩說如何調和呢?基於唯心唯識思想的基礎,勸令出家衆實修戒、定、慧三學;對在家衆勸令供養悲母,二者立場不同卻可並存不悖。
    總之,本經含有《般若》、《維摩》、《法華》、《華嚴》、《涅槃》、《賢劫》、《觀普賢行法》、《諸佛境界攝眞實》、《梵網》、《首楞嚴三昧》、《彌勒上生》等諸經的思想觀點,並以《瑜伽》、《攝大乘》、《唯識》諸論爲其基礎。此外,本生譚中也含有不少的經典。例如,〈流水長者的本生〉系依據《金光明經》,〈九劫超越〉依據《婆沙論》,〈尸毗王〉、〈薩埵王子〉、〈金色大鹿王〉、〈慈力王〉等依據《六度集經》、《本生鬘論》等,可見本經系成立於印度大乘佛敎末期,是以一切佛敎爲背景。
    由以後的佛敎來看,本經中不管是法華系、華嚴系、唯識系、唯心繫、一乘或三乘、大乘或小乘、顯敎或密敎、瑜伽戒或梵網戒、如來藏或阿賴耶識、眞如或無漏種子皆無滯礙地相接。卽使就印度末期的大乘思想而言,也是極好的範本。其中有關本有無漏種子的問題或是大乘戒授受作法的問題也有更充分的資料。

  179. 九品往生阿彌陀經 織田仏教大辞典
    くほんおうじょうあみだきょう 経名 309-2

  180. 縁生初勝分法本經 織田仏教大辞典
    えんしょうしょしょうぶんほうほんきょう? 経名 139-1

  181. 十二因縁生瑞祥經 織田仏教大辞典
    じゅうにいんねんしょうしょうずいきょう 経名 931-2

  182. 淨土三經往生文類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1478c

  183.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3283a

  184. 速出生死到彼岸經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4287b

  185. 觀彌勒菩薩下生經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4813b

  186.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十三種禅学大辞典
    だいじょうほんしょうしんじかんぎょう Iwa538

  187. 佛說師子月佛本生經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全一卷。譯者不詳,今附三秦錄。略稱師子月佛本生經。收於大正藏第三冊。係釋尊敘述師子月佛因地修行之事緣。昔時,釋尊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弟子婆須蜜多比丘如獼猴般遊於樹間,並與八萬四千金色獼猴跳戲,招致大眾譏嫌。梵志上奏頻婆娑羅王,王便親詣佛所,欲詳其始末因緣;釋尊遂為說該比丘現前行止之夙因,並授記其將次彌勒而得成佛果,即師子月佛。p3451

  188.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全一卷。姚秦鳩摩羅什譯。又稱彌勒受決經、彌勒成佛經、彌勒下生經、下生成佛經、當下成佛經、彌勒當來成佛經。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冊。內容敘述彌勒於未來成就轉輪王時,自兜率天下生閻浮提,並於華林園中三會說法,度眾九十六億、九十四億、九十二億等事。開元釋教錄卷十二、十四所載,彌勒下生經前後共六譯:(1)彌勒當來生經(西晉失譯),(2)彌勒作佛時事經(東晉失譯),(3)彌勒來時經(東晉失譯),(4)彌勒下生經(姚秦鳩摩羅什譯),(5)彌勒下生經(梁真諦譯),(6)彌勒下生成佛經(唐義淨譯)。此中,第一、二、五譯闕,餘三譯存。同本異譯有:(1)西晉竺法護譯佛說彌勒下生經;(2)唐義淨譯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參閱「彌勒受決經」8044、「彌勒下生經」8041)p3458

  189. 佛說彌勒下生經述贊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凡二卷。作者不詳。收於卍續藏第九十一冊。西晉竺法護譯佛說彌勒下生經之注釋書。現存二卷為殘本,內容開為三門:(1)來意:為化下品眾生及顯人間教道故。(2)釋名:「佛說」即能說,「彌勒下生」即所說;「彌勒」名能受,「下生」名所受;「彌勒下生」為所詮,「經名」能詮。(3)講文:隨文解釋,辨明下生經化益眾生之事。p3458

  190. 出生無邊門陀羅尼經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全一卷。唐不空(705~774)譯。收於大正藏第十九冊。釋尊在毘舍離城大林重樓閣,為諸菩薩廣說陀羅尼法要。內容敘述四清淨法、四種悅意法、四陀羅尼門、真言陀羅尼句,若能通達無邊門陀羅尼門義,能證得無上正等菩提;更說明菩薩若能成就離貪欲、不生嫉妒、捨財布施、樂法等四法,必得陀羅尼。若能誦持陀羅尼者,晝夜由八大菩薩、八大藥叉所擁護。p2033

  191. 十往生阿彌陀佛國經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全一卷。譯者佚名。收於卍續藏第八十七冊。又稱觀阿彌陀佛色身正念解脫三昧經、度諸有流生死八難有緣眾生經、十往生經。乃說明往生阿彌陀佛淨土之十種正念法。即:(1)觀身正念,常懷歡喜,以飲食、衣服施佛及僧。(2)正念以甘妙良藥施一病比丘及一切。(3)正念不害一生命,慈悲於一切。(4)正念從師所受戒淨慧,修梵行,常懷歡喜。(5)正念孝順於父母,敬奉於師長,不起憍慢心。(6)正念往詣於僧坊,恭敬於塔寺,聞法解一義。(7)正念一日一夜中受持八齋戒,而不破一。(8)正念若能齋月、齋日中遠離於房舍,常詣於善師。(9)正念常能持淨戒,勤修於禪定,護法不惡口。(10)正念若於無上道不起誹謗心,精進持淨戒,復教無智者,流布是經法,教化無量眾生。信奉此經者常受二十五菩薩護持。然大周刊定眾經目錄卷十五、開元釋教錄卷十八視之為偽經。p618

  192. 十方淨土隨願往生經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全一卷。東晉天竺帛尸梨蜜多羅譯。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一冊。全名普廣菩薩所問十方淨土隨願往生經,又稱灌頂隨願往生十方淨土經、灌頂濟拔幽土往生十方淨土經,略稱十方隨願往生經、隨願往生經、普廣菩薩經。是灌頂經第十一卷之別出單本。佛陀涅槃前,應普廣菩薩之請,敘述八隅上下等十方淨土的情況,宣稱如持誦這些淨土佛名號,死後可隨往生其中任何一個淨土,最後並敘述修習本經應行之十二事。p572

  193. 如來所說示現眾生經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全一卷。吳支謙譯於黃武二年至建興二年(223~253)。(參閱「須摩提長者經」6749)

  194. 彌勒下生成佛經講要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全一卷。全名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講要。係太虛(1889~1947)於民國二十五年在廣州居士林所講,竺摩記錄。刊載於海潮音月刊十七卷三號,收於太虛大師全書第六冊。演述唐代義淨大師譯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之要旨。全書分為:(1)懸論:以釋名題、明大意,分別解釋此經之經題、譯者及略顯此經之意旨;(2)釋經:則依證信發起、伽陀請說、利益信奉,一一講說此經文意。p8041

  195. 救諸眾生一切苦難經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全一卷。作者不詳。收於大正藏第八十五冊。經中敘述天台山中一老法師的奇事,謂寫此經則可免於災禍,至心讀誦者得成佛道。p5784

  196. 出生無邊門陀羅尼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同名二部:一唐智嚴譯,一卷。一唐不空譯,一卷。冠佛說之二字。皆與一向出生菩薩經同本。與出生無邊門陀羅尼儀軌條同。

  197. 如來所說示現眾生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須摩提長者經之異名。

  198.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 閱藏知津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第六譯   舍利子以偈問。佛以偈答。同<佛說觀彌勒菩薩下生經>。

  199. 佛說師子月佛本生經 閱藏知津
    新附三秦錄   佛住竹園,有婆須蜜多比丘,緣樹上下,與八萬四千金色獼猴跳戲,大眾譏嫌。頻婆娑羅大王詣佛問之?佛言,比丘即是師子月佛,補彌勒處,并說獼猴往因,授菩提記。

  200. 佛說一向出生菩薩經 閱藏知津
    (一卷)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譯   佛將入涅槃,敕目連集一切聲聞緣覺,又敕菩薩集十方菩薩,舍利弗請說法,佛為說陀羅尼,及修行種種四法,亦說過去然燈佛,阿彌陀佛,聞法得菩提事。

  201. 佛說出生無量門持經 閱藏知津
    (半卷)東晉迦維羅衛國沙門佛陀跋陀羅譯   與<佛說一向出生菩薩經>同本,咒亦譯作華言

  202. 出生無邊門陀羅尼經 閱藏知津
    唐于闐國沙門釋智嚴譯   與<佛說一向出生菩薩經>同本,咒有八十九句

  203. 出生無邊門陀羅尼經 織田仏教大辞典
    しゅっしょうむへんもんだらにきょう 経名 833-3

  204. 如來所説示現衆生經 織田仏教大辞典
    にょらいしょせつじげんしゅじょうきょう 経名 1358-1

  205. 十往生阿彌陀佛國經*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2218a

  206. 隨願往生十方淨土經*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2866b,815b

  207. 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4893c

  208. 聖位經欲界生必不往生色無色界 法相辭典
    p1227
    俱舍論二十四卷七頁云:論曰:若在聖位、經欲界生;必不往生色無色界。由彼證得不還果已;定於現身般涅槃故。若於色界經生聖者;容有上生無色界義。如行色界極有頂者。然天帝釋作如是言:曾聞有天,名色究竟。我後退落,當生於彼。毗婆沙師、作如是釋:彼由不了對法相故。為令喜故;佛亦不遮。

  209. 上生經疏會古通今新鈔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凡二卷。唐沙門詮明集。收於磧砂藏第四十冊、宋藏遺珍第六冊。為唐窺基觀彌勒上生經疏之注釋書。現僅存卷二、卷四殘本,首尾已缺,故難窺釋經全貌。p947

  210.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淺註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凡八卷。清代來舟註。又稱本生心地觀經淺註、心地觀經淺註。收於卍續藏第三十四冊。是唐般若譯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的註釋書。書首有和碩莊親王序,及懸示、科文各一卷。懸示分十門釋經義:教起因緣、藏教所攝、義理分齊、教所被機、能詮教體、宗趣通別、品目次第、傳譯時年、總釋名題、別解文義(後二門在卷一中記述)。在「藏教所攝」中,作者認為此經「若以教攝經,正屬頓教,分屬終圓;若以經攝教,全收五教,更帶人天」。p1086

  211. 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贊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凡二卷。唐代窺基(632~682)撰。(參閱「彌勒上生經疏」8042)

  212. 觀彌勒菩薩上生經講記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全一卷。乃印海法師(1927~)講說佛說觀彌勒上生經經義之記錄。係民國六十四年(1975)印海法師於美國紐約東禪寺所演述。依懸論、釋經二門闡述觀彌勒菩薩上生經意旨,弘揚彌勒淨土法門。p8721

  213. 中有住經少時必速結生 法相辭典
    p0364
    大毗婆沙論七十卷一頁云:問:住中有位,為經幾時?答:經於少時。速求生故。謂住中有,於六處門,遍求生緣,速往和合。問:若受中有,即遇生緣此彼和合;可速往彼,與彼緣會,於中結生。若遇生緣不和合者;如何彼住不經多時?如有父在迦濕彌羅國,母在至那。或有母在迦濕彌羅國,父在至那。如是生緣,難可和合。如何中有、速往結生?答:應知有情作父母業,有定不定。故於父母,有可轉義、不可轉義。若於父母俱可轉者;即往餘父母和合處結生。若於父可轉,於母不可轉者;即彼女人,性雖貞潔,受持五戒,具足威儀;而必與餘男子和合,令中有者、速往結生。若於母可轉,於父不可轉者;即彼男子、性雖賢良,受持五戒,威儀具足;而必與餘女人和合,令中有者、速往結生。若於父母俱不可轉者;即彼有情、未命終位,由業力故;令其父母、雖有住緣;而不顧戀。必起相趣和合之心。彼相趣時,於所經處,毒不能害;刃不能傷;火不能燒;水不能溺;及餘種種夭橫因緣、皆不能礙。必得和合,令彼有情、既命終已,適受中有,即往結生。問:若諸有情、欲常增者,可隨中有、速往結生;若有欲心、不常增者,如何中有、隨往結生?如馬春時、欲心增盛。餘時不爾。牛於夏時,欲心增盛。餘時不爾。狗於秋時,欲心增盛。餘時不爾。熊於冬時,欲心增盛。餘時不爾。如何有情、適受中有,令彼和合,而往結生。答:由彼有情、住中有位業增上力,令其父母、非時欲心、亦得增盛;相趣和合,彼得結生。有餘師說:相似類中,亦得結生;故無有失。謂馬春時,欲心增盛;餘時不爾。驢一切時,欲心增盛。應生馬中者,以非時故,轉生驢中。牛於夏時,欲心增盛。餘時不爾。野牛恆時,欲心增盛。應生牛中者,以非時故,轉生野牛中。狗於秋時,欲心增盛;餘時不爾。野干恆時欲心增盛。應生狗中者,以非時故,轉生野干中。熊於冬時,欲心增盛;餘時不爾。羆一切時,欲心增盛。應生熊中者,以非時故,轉生羆中。雖彼形相與餘相似;而眾同分,如本不轉。以諸中有、不可轉故。如是中有、住經少時,必往結生。速求生故。尊者設摩達多說曰:中有極多住七七日。四十九日,定結生故。尊者世友作如是說:中有極多住經七日。彼身羸劣,不久住故。問:若七日內,生緣和合;彼可結生。若爾所生時,生緣未合;彼豈斷壞?答:彼不斷壞。謂彼中有、乃至生緣未和合位,數死數生,無斷壞故。大德說曰:此無定限。謂彼生緣速和合者,此中有身,即少時住。若彼生緣多時未合;此中有身,即多時住。乃至緣合,方得結生。故中有身,住無定限。

  214. 世禪雖經上界終還生死 南山律學辭典
    羯磨疏・諸戒受法篇:「若修世禪,緣色緣心,雖經上界,終還生死,未有出期。如鬱頭藍,上極非想,還沈阿鼻;後作飛貍,佛記無出。」濟緣記釋云:「世禪即四禪四空定也。緣色故生色界,緣心故生無色界。如鬱頭緣者,具云鬱頭藍弗,坐得非非想定,嘗於林下水際修之,為魚鳥所喧,發起瞋毒,欲害魚鳥。以定力故,生無色界非非想天;以瞋害故,彼天壽終,墮飛貍中,能飛空搦禽,入水取魚以食之。」(業疏記卷一一・九・一八)

  215. 佛說觀彌勒菩薩下生經 閱藏知津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佛在衹園,因阿難請,為說彌勒下生成佛之事。與前經大同小異。

  216. 佛說緣生初勝分法本經 閱藏知津
    (上下合卷)隋南天竺沙門達摩笈多譯   與<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同

  217. 上生經疏會古通今新鈔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8> 163a

  218. 閰羅王授記四眾逆修生七往生淨土經 佛光大辭典
    請參閱 預修十王生七經

  219. 閻羅王授記四眾逆修生七往生淨土經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全一卷。唐代藏川所述。(參閱「預修十王生七經」7171)

  220. 閻羅王授記四衆逆修生七往生淨土經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4939c

  221. 往生経 新纂浄土宗大辞典
    おうじょうきょう/往生経
    往生浄土を明かすことをその主旨とする経典類の総称。『観経疏』散善義では「専ら往生経に依って行を行ずる者、これを正行と名づく」(聖典二・二九四/浄全二・五八下)とあり、良忠はこの往生経を三部経と釈している(『伝通記』浄全二・三八七下)。また法然は『選択集』二において、読誦雑行とは「『観経』等の往生浄土の経を除いて已外の大小乗顕密の諸経において、受持し読誦する」(聖典三・一〇七/昭法全三一五)ことと述べ、これに対比させている。
    【参照項目】➡六部往生経
    【執筆者:粂原恒久】

  222. 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全一卷。唐代玄奘(602?~664)譯。內容宣稱受持七佛名號之功德。(參閱「稱讚七佛名號功德經」7377)

  223.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全一卷。世親造,北魏菩提流支譯。(參閱「往生論」4024)

  224. 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全一卷。劉宋沮渠京聲譯。(參閱「彌勒上生經」8041)

  225. 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一卷,唐玄奘譯。佛對舍利弗說東方五佛與南方二佛之名號功德。

  226.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 佛學大辭典
    (書名)一卷,婆藪槃豆菩薩造,元魏菩提流支譯。論經義者為優婆提舍,是論無量壽經經義而造之願生偈也。願生偈者,願生於安樂國之偈文也。又無量壽經論亦名往生論,淨土論。

  227. 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 閱藏知津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為舍利弗說東方五佛,南方二佛名號。

  228. 佛說出生無邊門陀羅尼經 閱藏知津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與<佛說一向出生菩薩經>同本

  229. 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徳經 織田仏教大辞典
    じゅじしちぶつみょうごうしょしょうくどくきょう 経名 988-3

  230.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 織田仏教大辞典
    むりょうじゅきょううばだいしゃがんしょうげ 書名 1720-2

  231.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4852c

  232. 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815b

  233. 灌頂隨願往生十方淨土經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815b

  234. 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826b

  235.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註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凡二卷。北魏曇鸞撰。乃註解世親淨土論之書。(參閱「往生論註」4025)

  236. 觀世音菩薩往生淨土本緣經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全一卷。譯者不詳。收於卍續藏第八十七冊。附於西晉錄。經題即依經文中觀世音菩薩往生極樂世界之本生因緣而立名。內容敘述觀世音菩薩在因地所成就之大悲解脫門,並發願隨類現身,利益一切。本經已具有淨土思想,並說明補陀洛山為觀世音菩薩常住道場。p8698

  237. 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疏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凡二卷。唐窺基(632~682)撰。內分五門對該經作總體分析,然後逐句疏贊。贊文中貫串法相宗的立場。(參閱「彌勒上生經疏」8042)p8721

  238. 轉經行道願往生淨土法事讚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4600c

  239.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註*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4853a

  240. 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疏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8> 163a

  241. 略諸經論念佛法門往生淨土集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凡三卷。今殘存上卷。唐代慧日撰集。又作淨土慈悲集、往生淨土集、慈愍三藏文集、慈悲集。收於大正藏第八十五冊。係援引諸經論讚西方淨土之文,以勸說念佛往生。據卷上歸敬偈所載,係為憐愍一切眾生,無明覆心迷於淨土,戀著三界不求往生,六道輪迴漂流生死,為斯顛倒無信凡夫,集諸經論淨土法門,編成三卷。又認為若不摧邪難以顯正,故立宗者,先破後立;因而初卷先敘異見,以教及理逐遣知非,第二卷廣引聖教,成立淨土念佛正宗,第三卷會釋諸教古今疑滯,校量諸行出離遲疾。由上述足見全集旨趣所在及各卷之概要。其中所謂「異見」,即指禪師(特指南宗禪諸家)之說。

    所引經典有無上依經、涅槃經、維摩經、法華經、月燈三昧經、大寶積經、淨土三部經、華嚴經、觀佛三昧經、文殊般若經、金剛般若經、佛報恩經、金光明經、造像經、菩薩戒經、楞伽經等。本書係宋代元照所開版流通,然據佛祖統紀卷四十六載,當時四明、大梅山、法英等十八人提出抗議,一致認為本書為元照之偽作,乃假藉勸修淨業之名,而毀謗禪宗。後於紹聖四年(1097)奉敕毀版。〔芝園集卷下(元照)、東域傳燈目錄卷下、淨土真宗教典志卷三、朝鮮佛教通史中編(李能和)〕p5968

  242. 普光所問十方淨土隨願往生經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2866b

  243. 安樂行道轉經願生淨土法事讚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4600c

  244. 略諸經論念仏法門往生淨土集*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9-10> 1154c

  245. 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發願文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西夏佛教文獻。御製施經發願文,有西夏文和漢文兩種。載於仁宗乾祐二十年(1189)印施的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卷末,有二十六行。文謂:「朕聞蓮花密藏(中略)感佛奧理,鏤板斯經。謹於乾祐己酉二十年(1189)九月十五日,恭請宗律國師、淨戒律師、大乘玄密國師、禪法師、僧眾等,就大度民寺作求生兜率內宮彌勒廣大法會,燒結壇,作廣大供養,奉廣大施食。並念佛誦咒,讀西番、番、漢藏經及大乘經典,說法,作大乘懺悔;散施番、漢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十萬卷,漢金剛經、普賢行願經、觀音經各五萬卷。暨飯僧、救生、濟貧、設囚諸般法事,凡七晝夜。」此文獻出土於黑水城遺址,今藏於俄羅斯聖彼得堡東方學研究所。p8721

  246. 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二十五卷,趙宋施護譯。有三十二品,與道行般若經同本。

  247. 慈氏菩薩所說大乘緣生稻稈喻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與大乘舍黎娑擔摩經,了本生死經,稻稈經同本異譯。

  248.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 閱藏知津
    (一卷)劉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佛在衹園,放金色身光,并現化佛。唱千佛始末名,大眾雲集。佛出舌相,放千光明,現無量化佛。說諸陀羅尼法,彌勒菩薩聞己,得百萬億陀羅尼門,起住佛前。優波離請問,此人命終,生於何處?佛為說兜率天中莊嚴之事,作此觀者,皆得往生彼天。隨侍下生,得菩提記。

  249. 慈氏菩薩所說大乘緣生稻稈喻經 閱藏知津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與<大乘舍黎娑擔摩經>同

  250. 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密多經 閱藏知津
    (二十五卷或作十四卷)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共三十二品,亦同道行,而文暢順。

  251. 慈氏菩薩所説大乘縁生稻稈喩經 織田仏教大辞典
    じしぼさつしょせつだいじょうえんしょうとうかんゆきょう 経名 894-3

  252. 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 織田仏教大辞典
    ぶつもしゅっしょうさんほうぞうはんにゃはらみったきょう 経名 1566-1

  253. 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讚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4250b

  254. 弥勒下生経 新纂浄土宗大辞典
    みろくげしょうきょう/弥勒下生経
    一巻。鳩摩羅什訳。具名を『弥勒下生成仏経』という。釈尊滅後、五六億七千万年の後に弥勒菩薩が兜率天から娑婆世界に下ってきて衆生を済度することを待望する下生信仰を説く。『弥勒上生経』と『弥勒成仏経』とともに弥勒三部経に数えられる。また異訳に(伝)竺法護訳『弥勒下生経』、義浄訳『弥勒下生成仏経』がある。
    【所収】正蔵一四
    【参照項目】➡弥勒一、兜率天、下生、弥勒上生経、弥勒三部経
    【執筆者:編集部】

  255.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述贊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全一卷。作者不詳。又稱彌勒上生經述贊。收於卍續藏第九十一冊。為劉宋沮渠京聲佛說彌勒上生兜率天經之注釋書。現存一卷為殘本,卷首已缺,內容由經文「眾音演說大慈大悲法」解釋至「饒益勸助菩提意者」為止,結構尚稱完整,但釋文已有多處脫落;自此以下訖卷末付囑文,則有經文錯置之現象,難窺釋經原貌。本書有別於其他注疏,將龍華三會與三品得道相配合,且提出往生兜率天之五重淨因:(1)禮拜,(2)讚歎,(3)作願,(4)觀察,(5)迴向。p3462

  256. 九品往生阿彌陀三摩地集陀羅尼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一卷。唐不空譯。說九品往生之差別且教陀羅尼。

  257. 出生一切如來法眼遍照大力明王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一卷。趙宋法護譯。此明王能出生一切如來法眼徧照法界之大力,故名。明王者,陀羅尼之德名也。經中說陀羅尼及壇法。

  258. 出生一切如來法眼徧照大力明王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一卷。趙宋法護譯。此明王能出生一切如來法眼徧照法界之大力,故名。明王者,陀羅尼之德名也。經中說陀羅尼及壇法。

  259. 九品往生阿彌陀三摩地集陀羅尼經 織田仏教大辞典
    くほんおうじょうあみださまじしゅうだらにきょう 経名 309-2

  260. 出生一切如來法眼遍照大力明王經 織田仏教大辞典
    しゅっしょういっさいにょらいほうげんへんじょうだいりきみょうおうきょう 経名 833-2

  261. 六部往生経 新纂浄土宗大辞典
    ろくぶおうじょうきょう/六部往生経
    善導が『観念法門』「五種増上縁義」に挙げた浄土往生の教えを説く六部の経典(浄全四・二二七上~下/正蔵四七・二四下)。①『無量寿経』②『十六観経』(『観経』)③『四紙阿弥陀経』(『阿弥陀経』)④『般舟三昧経』⑤『十往生経』⑥『浄土三昧経』(『浄度三昧経』)。善導はこの六部の経典によって、念仏によって往生を願うものが現当二世にうける利益、すなわち五種増上縁(滅罪・護念・見仏・摂生・証生)を説いている。ちなみに道綽は『安楽集』第八大門において、『無量寿経』『観経』『阿弥陀経』『随願往生経』『平等覚経』『十往生経』の六経典を列挙する(浄全一・七〇四下/正蔵四七・一九上)。
    【参照項目】➡五種増上縁、五種増上縁義
    【執筆者:工藤量導】

  262. 佛說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凡二十五卷。宋施護譯。又稱三法藏經。收於大正藏第八冊。自初品的了知諸行相品乃至最終一品的囑累品,計三十二品。經題「佛母」指般若波羅蜜多,由般若波羅蜜多出生諸佛一切智,從一切智復出生諸佛正法,即「三法藏」意。內容即是闡明經題要旨,並敘述受持功德。同本異譯有:(1)東漢支婁迦讖譯道行般若經。(2)三國吳支謙譯大明度經。(3)苻秦曇摩蜱、竺佛念共譯摩訶般若鈔經。(4)姚秦鳩摩羅什譯小品般若波羅蜜經。(5)唐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四、五會(卷五三八~五六五)。p3443

  263. 弥勒上生経 新纂浄土宗大辞典
    みろくじょうしょうきょう/弥勒上生経
    一巻。宋・沮渠京声そきょけいせい訳。具名を『観弥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経』という。仏の説法の座にいた阿逸多が一二年後に兜率天に弥勒菩薩として仏の予言通りに往生したこと、および兜率天(弥勒の浄土)のありさまと、兜率天への昇天思想を説く。『弥勒下生経』と『弥勒成仏経』とともに弥勒三部経に数えられる。
    【所収】正蔵一四
    【参照項目】➡弥勒二、兜率天、弥勒下生経、弥勒三部経
    【執筆者:編集部】

  264. 佛說出生一切如來法眼遍照大力明王經 閱藏知津
    宋中印土沙門法護譯   世尊在摩訶母質鄰那山,大寶樓閣中。說一咒,又說一咒。魔王恐怖,欲興惱害。金剛手現身降之。復說一咒,又說無量勇猛力真言。次說壇法,次魔王歸命。次須菩提問受持法?佛又說一咒。次文殊師利問緣行無常之義?次觀世音。及祕密主。各問此經名義?

  265. 灌頂隨願往生十方淨土普廣所問神呪經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2866b

  266.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婆藪槃頭菩薩造并註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凡二卷。北魏曇鸞撰。乃註解世親淨土論之書。(參閱「往生論註」4025)

  267.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婆藪槃頭菩薩造并註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4853b

  268. 弥勒下生成仏経 新纂浄土宗大辞典
    みろくげしょうじょうぶつきょう/弥勒下生成仏経
    【見よ項目】⇨弥勒下生経

  269. 十方随願往生経 新纂浄土宗大辞典
    じっぽうずいがんおうじょうきょう/十方随願往生経
    一巻。『灌頂経』(具名『仏説灌頂七万二千神王護比丘呪経』)に収められる一二部の経典のうち第一一番目の経典で、具名を『灌頂随願往生十方浄土経』という。『開元録』では東晋の帛尸梨蜜多羅訳とするが、『歴代三宝紀』では「失訳」(訳者不詳)、『法経録』や『彦琮録』では「疑惑」とされており、近代以降の研究では中国撰述経典であることがほぼ通説となっている。内容としては、東方香刹をはじめとする十方十仏の浄土への往生を説き、それらの各浄土は元来質的な差別はなく、その願いにしたがっていずれの浄土にも往生できるという随願往生を説く。したがって西方浄土を特別視する立場ではなく、衆生の心を専注させるためにあえて個別の仏国土を讃歎するのだという。道綽『安楽集』、迦才『浄土論』、『十疑論』など浄土教の諸家に多く引用され、本経に説かれる三七さんしち日の逆修法は法然『逆修説法』に強い影響を与えたとされる。
    【所収】正蔵二一
    【参考】望月信亨『仏教経典成立史論』(法蔵館、一九四六)、柴田泰「浄土教関係疑経典の研究(一)」(『札幌大谷短期大学紀要』八、一九七四)
    【執筆者:工藤量導】

  270. 大乗本生心地観経 新纂浄土宗大辞典
    だいじょうほんじょうしんじかんぎょう/大乗本生心地観経
    【見よ項目】⇨心地観経

  271. 十往生阿弥陀仏国経 新纂浄土宗大辞典
    じゅうおうじょうあみだぶっこくきょう/十往生阿弥陀仏国経
    一巻。略して『十往生経』ともいう。中国撰述の偽経で敦煌出土の『山海慧菩薩経』(正蔵八五)は異本。極楽浄土に往生するための一〇種の修行法を説き、その内容として大乗の菩薩行に基づく具体的な倫理徳目が説示されている。また阿弥陀仏は二十五菩薩を遣わして念仏行者を擁護すると説く。道綽の『安楽集』に引用されて以来、中国、日本の浄土教者の著述に引用されている。
    【所収】続蔵一
    【参考】佐藤成順・大南龍昇「十往生経の研究」(『三康文化研究所年報』三、一九七〇)
    【参照項目】➡二十五菩薩
    【執筆者:大南龍昇】

  272.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中譯出大悲胎藏生祕密曼荼羅主畫像圖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991b,3319b

  273. 無量寿経優婆提舎願生偈 新纂浄土宗大辞典
    むりょうじゅきょううばだいしゃがんしょうげ/無量寿経優婆提舎願生偈
    【見よ項目】⇨往生論

  274.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蓮華胎藏悲生曼荼羅廣大成就儀軌供養方便會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3317b

  275. 観弥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経 新纂浄土宗大辞典
    かんみろくぼさつじょうしょうとそつてんきょう/観弥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経
    【見よ項目】⇨弥勒上生経

  276. 攝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入蓮華胎藏海會悲生曼荼攞廣大念誦儀軌供養方便會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3317b

  277. 転経行道願往生浄土法事讃 新纂浄土宗大辞典
    てんきょうぎょうどうがんおうじょうじょうどほうじさん/転経行道願往生浄土法事讃
    【見よ項目】⇨法事讃

  278. 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羅尼経 新纂浄土宗大辞典
    くほんおうじょうあみださんまじしゅうだらにきょう/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羅尼経
    一巻。不空(七〇五—七七四)訳とされるが、彼の訳経を伝える円照集『表制集』、円照撰『貞元録』、空海撰『御請来目録』には何れも本経の名は見出せない。使用語句からも中国ないし日本撰述の密浄融合経典と考えられる。毘盧遮那如来が観音・勢至等の大衆に対し、無量寿国の上品上生、ないし下品下生の境地(九品浄識真如境)への往生を説く。その国土の十二大曼荼羅には『無量寿経』所説の十二光仏が座し、行者が彼らの特徴を観じ、九品浄土と十二光仏の名を称えれば、三界を離れ真如の世界に発趣できると説かれる。続けて阿弥陀如来小真言(ⓈOṃ amṛta-teje hara hūṃ)が説かれ、その読誦、受持、書写によって福慧増上、消除業障、消滅万病、長寿成就、往生極楽等が叶うとされる。
    【所収】正蔵一九
    【参考】種智院大学密教学会編『梵字大観』(名著普及会、一九八三)
    【執筆者:中御門敬教】

  279. 安楽行道転経願生浄土法事讃 新纂浄土宗大辞典
    あんらくぎょうどうてんぎょうがんしょうじょうどほうじさん/安楽行道転経願生浄土法事讃
    【見よ項目】⇨法事讃

  280. 観経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讃 新纂浄土宗大辞典
    かんぎょうとうみょうはんじゅざんまいぎょうどうおうじょうさん/観経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讃
    【見よ項目】⇨般舟讃

  281. 依観経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讃 新纂浄土宗大辞典
    えかんぎょうとうみょうはんじゅざんまいぎょうどうおうじょうさん/依観経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讃
    【見よ項目】⇨般舟讃

  282. 無量寿経優婆提舎願生偈婆藪槃頭菩薩造並註 新纂浄土宗大辞典
    むりょうじゅきょううばだいしゃがんしょうげばすばんずぼさつぞうならびにちゅう/無量寿経優婆提舎願生偈婆藪槃頭菩薩造並註
    【見よ項目】⇨往生論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