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前请先阅读: 如何精确地表示生僻字簡繁一對多字義辨析表傳統漢字≠繁體字。义≠義、胜≠勝、广≠廣、叶≠葉、饑≠飢、机機几幾四字相互皆不同。

已經包含全部漢語和巴利語佛典、詞典。梵語、英語和藏語資料整理中。外文資料暫時無力使用同義詞近義詞查找, 使用時請註意。

全文搜索可以使用的字段包括content, author, title, chapter, number。

字典可以使用的字段包括key, dict, author, definition。

问答可以使用的字段包括quaere, answer, quizzer, answerer 。

author为作者, title为经名, chapter为品名, number为经号。key为字(词), quaere为问题。
空格、and、&作为逻辑与的分隔,但是不能混用(建议使用&,语法更宽松)。例如,搜索作者为玄奘法师,内容为"坚固执著"。应该在搜索框中输入如下内容(不包含双引号):“坚固执著 author:玄奘”或者“坚固执著& author:玄奘”

number为一切合法的经号形式,例如(分隔符为全角顿号): T01n0001、T01n0001_001、T01n0001_p0001a01、T01,no.1,p.1a1、
CBETA 2019.Q2, Y25, no. 25, p. 411a5-7
CBETA,T14,no.475,pp.537c8-538a14、
100、100,3、t1000、t1000_001、
《大正藏》第50卷第262頁中、大正二·一a
例如:希望在解深密经中搜索"坚固执著",可以输入"坚固执著&number:T16n0676"或者"坚固执著&number:676" 或者"坚固执著&title:解深密经"

八卦符号的转义字符为"\gxxx"(八卦)与"\Gxxxxxx"(六十四卦)两种形式,例如,搜索震卦☳,输入"\g001";搜索谦卦䷎,输入"\G000100"

因为与正则表达式等存在兼容性问题,其他地方不再提供CBETA组合字的查询,只放在"字典"类中提供。可以在字典中查询到需要的字之后,重组原有查询句子

生僻字组合优先级由低到高分别为: CBETA组合字、UNICODE IDS、转义字符(支持\uxxxx、\U000xxxxx、\gxxx、\Gxxxxxx四种形式)。

建议大家使用词汇的方式来搜索,不要使用单个字的方式搜索,因为服务器的算法是基于对汉语词汇的理解,过短(比如单个字)或者太长的句子很可能难以找到需要寻找的内容。生僻字可以和正常的字一起组合成词汇,一起搜索。如果暂时搜索不到,可以过一些日子重新搜索,等待服务器理解。



  1. 金光明經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梵名 Suvarṇaprabhāsottama-sūtra。與法華經、仁王經同為鎮護國家之三部經。若誦讀此經,國家皆可獲得四天王之守護。本經重點在壽量品以下之四品,壽量品係記敘王舍城之信相菩薩懷疑佛之壽命僅有八十歲時,四方四佛即現身說明佛壽之長遠。懺悔品、讚歎品則謂金鼓光明之教法、金光明懺法之功德。此後之諸品則敘說四天王鎮護國家及現世利益之信仰。西域諸國對四天王之崇拜,以及中國金光明懺法之流行,均因信仰本經所致。

    本經譯本有五種:(1)金光明經,四卷,北涼曇無讖譯。(2)金光明帝王經,七卷(或六卷),陳・真諦譯。(3)金光明更廣大辯才陀羅尼經,五卷,北周耶舍崛多(一說闍那崛多)譯。(4)合部金光明經,八卷,隋代寶貴等糅編。(5)金光明最勝王經(略稱最勝王經),十卷,唐義淨譯。其中(1)(4)(5)收於大正藏第十六冊。(2)(3)之譯本,於諸藏中除聖語藏存有真諦譯之金光明經序及第一卷外,餘皆不傳。此外亦有日譯本與梵本(兩種)之刊行。又本經之注疏較重要者有真諦之金光明經疏十三卷、智顗之金光明經玄義二卷、金光明經文句六卷、吉藏之金光明經疏一卷、宗曉之金光明照解二卷。〔出三藏記集卷二、開元釋教錄卷一、卷六、卷十一、佛祖統紀卷二十五〕p4442

  2. 金光明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有三譯,一北涼曇無讖譯,四卷,題曰金光明經。一隋寶貴等取前譯補譯,合入其缺品八卷,題曰合部金光明經。一唐義淨譯,十卷,題曰金光明最勝王經。三譯中此經在最後,而文義周足。但金光明經由天台智者,說玄義及文句,故舉世流通。本經各家之註述如下:金光明經疏一卷,隋吉藏撰。金光明經玄義二卷,隋智者大師說,門人灌頂錄。金光明經文句六卷,隋智者大師說,門人灌頂錄。金光明義疏一卷,慧遠著。金光明經文句記十二卷,宋知禮述。金光明經玄義抬遺記六卷,宋知禮述。金光明經玄義順正記二卷,宋從義撰。金光明經文句新記七卷,宋從義撰。金光明經照解二卷,宋宗曉述。金光明經玄義科一卷,明明得排定。金光明經玄義拾遺記會本六卷,明明得會。金光明經文句科一卷,明明得排定。金光明經文句文句記會本八卷,明明得會句並記,入經。金光明經科註四卷,明受汰集受汰重輯,金光明經感應記附。金光明經感應記一卷,明受汰集。金光明經註釋五卷,日本傳教著。

  3. 金光明經 閱藏知津
    (四卷)(前有釋宗頤序)北涼中天竺沙門曇無讖譯   有十八品,按此經同<金光明最勝王經>,而來未盡。但因智者依此譯說玄義及文句,故舉世流通。

  4. 金光明經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梵Suvarṇaprabhāsa,藏Gser-ḥoddam-pa mdo-sḍcḥi dbaṅ-poḥi rgyal-po)具名《金光明最勝王經》(依據梁・眞諦三藏所傳)。收在《大正藏》第十六冊。在此經整部譯出以前,西晉・竺法護早就有《菩薩十地經》的翻譯(和本經的〈最淨地陀羅尼品〉內容相同,它的異譯本鳩摩羅什所翻《莊嚴菩提心經》現存)。後來,北涼・玄始年間(412~427 )曇無讖譯出了《金光明經》四卷,十八品。繼而梁・承聖元年(552)眞諦再譯成七卷,改訂了北涼譯本各品,並補譯〈三身分別〉、〈業障滅〉、〈陀羅尼最淨地〉、〈依空滿願〉四品,足成二十二品。其後,北周武帝時(561~578)耶舍崛多再譯成五卷本,於北涼譯本各品外補譯出〈壽量〉、〈大辨陀羅尼〉二品。隋・闍那崛多又補譯〈銀主陀羅尼〉、〈囑累〉二品。隋・開皇十七年(597)大興善寺沙門寶貴綜合各家譯本,刪同補缺成爲《合部金光明經》八卷,二十四品。最後,武周・長安三年(703)義淨譯出《金光明最勝王經》十卷,三十一品。這一譯本品目義理最爲完備,譯文華質得中,慈恩宗慧沼曾據以註疏宏揚,乃至成爲通行的本子。後來,法成曾依義淨譯本重翻爲西藏文本,此外又有回鶻文重譯義淨譯本及西夏文譯本。但藏文藏經中除了重翻義淨譯本而外,還收有直接從梵本翻出的兩本,一勝友等譯十卷本(二十八品,大同義淨譯),一失譯五卷本(二十品,大同曇無讖譯)。其十卷本後又轉譯爲蒙文本、滿文本。另外在西域還發現有于闐文譯梵本斷片(〈梵品〉至〈懺悔品〉,又〈除病品〉、〈流水長者品〉一部分)。現在尼泊爾等地存有完全梵本,二十一品,大同涼譯,日本南條文雄、泉芳璟曾校印一本(1931年)。又,印度「佛敎經典協會」也印行過一本(1898年),但只有十五品,不完全。
    依據前後不同譯本,可以推知此經先有另品單行,其次有略本行世,後來逐漸增廣,到淨譯本纔算完備。淨譯全經分三十一品,內容依義區分,初〈序品〉爲序分,次九品屬於正宗分,其餘二十一品是流通分。又正宗分九品中的義理分類,初二品明果,次五品明行,後二品明境。
    明果的兩品中,初〈壽量品〉,因妙幢疑問,如來壽命何因短促,爲說如來壽量無限,但爲利益衆生,示現短促。又說種種十法能解如來眞實理趣,說有大般涅槃。次〈分別三身品〉,因虛空藏請問,詳說佛有法、應、化身。於此解釋大乘初期發生的佛身問題,和《法華經》〈壽量品〉所說相通。陳譯本始有此品,唐譯本就沿用它的譯文,只略加修飾。如說除遣三心得到三身,三心名爲起事心、依根本心、根本心,卽純用陳譯。但在藏譯本中,這三心作隨事轉識、依阿賴耶意、阿賴耶識。實際上,經文所說含有轉識成智的用意。
    其次,明行的五品裏,初〈夢見懺悔品〉,說妙幢夢見婆羅門擊金鼓出聲,說懺悔法。次〈滅業障品〉,因帝釋問,說修行大乘,攝受邪倒有情曾造業障罪者懺悔除滅之法。以上爲地前行。次〈最淨地陀羅尼品〉,說十地行。發菩提心爲十度因,又依種種五法成就十度,十地相狀及十地名義、障礙、十地所行各度、所生三摩地,最後說各地所得護持陀羅尼。於此分別十地足以和《華嚴經》〈十地品〉互相發明。次〈蓮華喻贊品〉,說懺悔法因緣,卽過去金龍主王常以蓮華喻贊稱諸佛,並說有贊文。次〈金勝陀羅尼品〉,說受持此陀羅尼卽是供養諸佛,得其授記,隨其所求無不圓滿。
    再次明境兩品,初〈重顯空性品〉,略說空法,令聞者悟入勝義,正修出離。次〈依空滿願品〉,說依空性行菩提法修平等行。在這一品裏,天女聞法開悟,卽轉女身作梵天身,得佛授記,和《法華經》裏龍女轉身成佛相似。
    從正宗分以下有二十一品,廣說諸天護世、增財、益辨、除災、顯經利益、授記、除疑,並說往因苦行,末後菩薩同贊以及如來付囑,皆屬於流通分。在這些品目中,比起涼譯略本來,增補了陀羅尼很多,因此也有將本經列入祕密部的(如西藏文大藏經)。又這些品裏所說懺悔罪惡方法,諸天護國思想,王法正理的論議,流水長者的放生行事等,後來都成爲佛敎中一般流行的傳說和信仰行儀,因而使本經流行更廣。另外,本經中所有咒語均稱陀羅尼而不稱眞言。在〈諸天藥叉護持品〉中,靑頸的名號還只用於天神,而非千手觀音,曠野鬼仍只是一個藥叉王而非大元帥明王,睒摩梨(淨譯苫跋羅)仍只是一個阿修羅王而非勝樂金剛。這些都可以看出原始禁咒藏(《西域記》卷九)還未發展到後來流行的眞言乘、金剛乘等的地步。又〈除病品〉介紹了一些醫學理論,也成爲中國古代對於印度醫學知識的重要源泉。
    本經的重要義理,像關於三身十地等說,眞諦在翻譯之時已經流行,所以他很重視本經,特加註疏,由他的弟子慧曠再傳天台智顗。智顗著有《金光明經玄義》(二卷)和《文句》(六卷,均爲門人灌頂錄)卽多引用眞諦之說。同時三論宗大師吉藏(吉藏幼隨父謁眞諦,其名卽眞諦所授)也著有《金光明經疏》(一卷)。其後慧沼又就義淨新譯本經着《疏》十卷。到了宋代天台家對於此經更有發揮。如知禮對《玄義》、《文句》各作有《記》六卷,又有《懺儀》一卷,遵式也著有《金光明經懺法補助儀》一卷。另外明・受汰集《金光明經科注》四卷,附有《金光明經感應記》,敦煌石室中也發現有《懺悔滅罪金光明經冥報傳》,是記載持誦《金光明經》感應事蹟的。(郭元興)
    ◎附︰溫特尼茲(M. Winternitz)《印度文獻史》〈佛敎文獻〉第七章(依觀摘譯)
    後期大乘經典中,最爲後期的是《金光明經》(Suvarṇaprabhāsa)。本經的內容旣是哲學的,又是倫理的,其中更包含了諸多傳說。但是,其大部分已有怛特羅的成分存在。
    在第一章,敘述婆羅門憍陳如欲從如來求請舍利如芥子許。梨車毗王子名一切衆生喜見,乃以偈答之︰
    「恆河駛流水,可生白蓮花,黃鳥作白形,黑鳥變爲赤,假使贍部樹,可生多羅果,朅樹羅枝中,能出庵羅果,斯等希有物,或容可轉變,世尊之舍利,畢竟不可得,假使用龜毛,織成上妙服,寒時可披着……假使蚊蚋足,可使成樓觀……假使持兔角,用成於梯蹬,可昇上天宮……鼠緣此梯上,除去阿蘇羅,能障空中月……假使波羅葉,可成於傘蓋,能遮於大雨,方求佛舍利,假令大船舶,盛滿諸財寶,能令陸地行,方求佛舍利;假使鷦鷯鳥,以嘴銜香山,隨處任遊行,方求佛舍利。」
    其次,婆羅門憍陳如也述說卽使想見如芥子許的佛舍利,也是不可能的事。佛非血肉身,圓滿正覺的如來,唯具法身(dharmakāya),僅是法之要素(法界)所成。換句話說,佛唯有絕對的、非物質的「身」;佛僅是由觀念,也就是僅是精神(非感覺性的)現象所形成。諸佛無作者,亦複本無生。只是爲成熟衆生,而顯現究竟涅槃的幻象。
    第四章中,樹立了高道德水準,幷包含諸多有關讚歎懺悔及慈悲心的優美章句。有關空的敎義,則在第六章中發展。但是,在同一章中也再三的讚歎讀誦本經的功德。第九章中介紹了辯才天。至於在第九章,爲了表明《金光明經》系一陀羅尼,遂有大吉祥天女出場。第十三章可說是一部稱作「王法正論」的王論(rajaśastra)敎科書,此一王論系力尊幢王爲其子登灌頂王時所唱誦的。又,在本經中所提到的傳說,也包括了犧牲自身以作爲餓虎食物的「王子捨身飼虎」的故事。王子死後,其父王收其舍利於黃金箱中,並建塔供養。此外,在本經的其他篇章中,則揭載怛特羅式的儀軌,並揭出女神哈利提、姜提卡等之名。
    《金光明經》在流行大乘佛敎的諸國中,頗受評議,但也極爲流行。本經的斷片也曾在中亞發掘出。在中國,相傳早在漢明帝(57~75)時,迦葉摩騰(Kaśyapa-mataṅga)曾宣講本經。雖然這是爲了提高本經地位而虛造的事件,然而,無疑的,當時必然有與今本差異頗鉅的《金光明經》存在。在漢譯本方面,計有曇無讖(414~433)本、眞諦(552~557)本以及義淨(703)本等三種。
    [參考資料] 《開元釋敎錄》卷九;《貞元新定釋敎目錄》卷十三;高崎直道《如來藏思想の形成》;上山大峻《敦煌佛敎の研究》;山田龍城《梵語佛典導論》(《世界佛學名著譯叢》{79});金岡秀友《金光明經の研究》。

  5. 金光明經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1. 佛教典籍。有三種譯本:(1) 北涼曇無讖譯,四卷,題為《金光明經》,流通最廣。(2) 隋代寶貴等取前譯補譯,合入其缺品八卷,題為《合部金光明經》。(3) 唐代義淨譯,十卷,題為《金光明最勝王經》,文義最充足。

  6. 金光明經 織田仏教大辞典
    こんこうみょうきょう 経名 497-2

  7. 金光明經*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1354b

  8. 金光明經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9-10> 1090c

  9. 金光明經 十三種禅学大辞典
    こんこうみょうきょう ZGD366b こんこうみょうきょう Iwa290 JE182a/201 Yo394 ZD408

  10. 金光明経 岩波仏教辞典・第二版
    こんこうみょうきょう[s:Suvaraprabhsottama-stra]
    大乗経典の一つ.曇無讖(どんむしん)訳,真諦(しんたい)訳,闍那崛多(じゃなくった)(523-600)訳,義浄(ぎじょう)訳という4漢訳が知られるが,完本として残るのは曇無讖訳4巻と義浄訳10巻のみである.後者の正式の名称は<金光明最勝王経(こんこうみょうさいしょうおうきょう)>であり,<最勝王経>と略称される.サンスクリット原典も現存し,数種のチベット語訳・コータン語訳断片などもある.護国経典として名高く,我が国では護国三部経の一つとされた.奈良時代以来,正月に宮中の御斎会(ごさいえ)や諸国の国分寺で昼は義浄訳<金光明最勝王経>が読誦(どくじゅ)・講説され,夜は同経「大吉祥天女増長財物品」に基づいて吉祥悔過(きちじょうけか)が行われた.全篇の核をなすのは「如来寿量品」であったと考えられるが,国王の義務を説く「王法正論品」を収め,また「大弁才天女品」「大吉祥天女品」などは我が国におけるこれら諸天の信仰に多大の影響を及ぼしたと考えられる.なお,捨身飼虎(しゃしんしこ)で有名な薩(さった)王子の話は本経「捨身品」に,放生会(ほうじょうえ)で読誦・講説される流水長者(るすいちょうじゃ)の話は本経「長者子流水品」に由来する.

  11. 新金光明經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凡八卷。北涼曇無讖譯金光明經四卷,隋開皇年間沙門寶貴,合新舊譯成八卷,即新金光明經。〔玄籤證釋卷第五〕(參閱「金光明經」4442)p6878

  12. 金光明經疏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全一卷。隋代吉藏(549~623)撰。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九冊。為曇無讖所譯金光明經四卷之注釋書。本書將金光明經十八品中分為精簡之三科節:第一序品為序說分,第二壽量品至第十七捨身品為正說分,第十八讚佛品流通分。此外又闡釋金光明經之大旨,說明金光明經之力用,並讚歎持守該經之功德等。本書之注釋,文簡義顯,為金光明經重要古注之一。雖不如天台大師智顗之金光明經玄義及金光明經文句之詳細,然亦可窺見吉藏之獨特見解。智顗將金光明經判立為五時教中之第三時,攝於方等部中;吉藏則將之攝於究竟大乘菩薩藏,屬於頓教。本書之撰述,約於吉藏六十歲左右。〔東域傳燈目錄卷上、諸宗章疏錄卷一〕p4444

  13. 金光明經變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9-10> 155c

  14. 合部金光明經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凡八卷。隋寶貴合。又稱新合金光明經。收於大正藏第十六冊。係大興善寺沙門寶貴將北涼曇無讖譯金光明經四卷十八品、北周耶舍崛多譯金光明更廣大辯才陀羅尼經五卷二十品、陳真諦譯金光明帝王經七卷二十二品,對照合成。本經八卷二十四品,於隋開皇十七年(597),文帝親製經序。p2856

  15. 金光明經文句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凡六卷。隋代智顗口述,門人灌頂筆錄。略稱金光明文句、光明文句。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九冊。為天台五小部之一。隨文解釋北涼曇無讖所譯之金光明經,並排斥江北及江南諸師三分科經之分法,而自「如是我聞」至壽量品之「悉來聚集信相菩薩摩訶薩室」為序分(一品半),自「爾時四佛」至空品為正宗分(三品半),四王品以後為流通分(十三品)。注疏有知禮之金光明經文句記十二卷、從義之金光明文句新記七卷、明得之金光明經文句科一卷等。〔佛祖統紀卷二十五、閱藏知津卷三十五、卷三十九〕p4443

  16. 金光明經照解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凡二卷。南宋宗曉(1151~1214)撰於紹熙元年(1190)。收於卍續藏第三十一冊。北涼曇無讖四卷金光明經之注解書。以十科詳細注解金光明經,助其照用,冀使大教炳然,容光必照。內容以十科分別彰顯金光明經之要旨。即:(1)翻譯部帙:說明金光明經之五譯六本。(2)五章大旨:以天台五重玄義解釋經題。(3)三分分文:以序、正、流通三分經文。(4)諸品生起:依據金光明經文句,次第說明本經十八品之前後關係。(5)辯正訛謬:詳研八卷合部金光明經,俱引合部二十餘處,證以天台教章,復用諸經、諸家義記,考文覈實,所有異同訛謬皆加以刊正。(6)為為音訓:參照唐代慈恩窺基法師之說,對此經「為為」二字作注音釋義。(7)點示句讀:對於經文中稍有不明之文相,加以句讀作判定。(8)箋釋事相:針對經中所出之事相,大量援引內外典籍,加以解釋。此段內容極廣,占本著作三分之二。(9)問答釋疑:設三十六問答,以彰顯經旨。(10)境觀修顯:就天台所立之妄心觀,明吾人現前之一念即法性之金(中)、光(空)、明(假)三觀,顯發己心本具之金(法身)、光(般若)、明(解脫)三德。p4444

  17. 金光明經玄義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凡二卷。隋代智顗口述,門人灌頂筆錄。略稱金光明玄義、光明玄義、光明玄。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九冊。為天台五小部之一。就曇無讖所譯之金光明經敘說其玄義,共立釋名、出體、明宗、論用、教相等五重。釋名分教義釋、觀行釋二章,前者順說三德、三寶、三大乘、三菩提、三佛性、三識、三涅槃、三身、三般若、三道等十種三法,後者則為逆說,以經之題名詳細解說。其次,各依經義、經文而以法身、法性為體,以佛果為其宗,以滅惡生善為其力用。自五代末年以來,此書有廣略二種,廣本有釋名下之觀行釋,略本則無,時有慈光晤恩者,撰金光明經玄義發揮記以注解略本,而視廣本乃後人所偽作;此即山家、山外兩派論諍之發端。注書除晤恩之金光明經玄義發揮記(缺)外,尚有洪敏之金光明經玄義義記(缺)、智圓之金光明經玄義表微記一卷、知禮之金光明經玄義拾遺記六卷。〔佛祖統紀卷二十五、閱藏知津卷三十五、卷三十九〕p4443

  18. 合部金光明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八卷二十四品。隋寶貴天竺三藏闍那堀多Jñānagupta(譯德志)以自譯之一品與前朝之曇無讖Dharmarakṣa譯,真諦Paramārtha譯之諸品,合為一經二十四品者。故謂之合部金光明經。

  19. 合部金光明經 閱藏知津
    (八卷)隋大興善寺沙門釋寶貴對志德等合入   共二十四品,彥悰序云。此經有三本。初,涼世曇無讖譯為四卷,止十八品(今存)。次。周世耶舍崛多譯為五卷,成二十品(今亡)。後逮梁世真諦三藏,譯三身分別,業障滅,陀羅尼最淨地,依空滿願等四品。足前出沒為二十二品。重尋梵本,得囑累品,及銀主陀羅尼品。

  20. 金光明經玄義 閱藏知津
    (二卷)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錄   總釋五章,為二:初生起,二簡別。別釋五章,為五:初釋名。又五:一通別。二翻譯。三譬喻。四附文釋。五當體釋。後更約觀心釋。就第三譬喻中,先破舊解,次為三意:一標十數。二釋十相。三簡十法。十數者,謂三德,三寶,三涅槃,三身,三大乘,三般若,三菩提,三佛性,三識,三道也。釋之與簡,具在本文。四附文釋者,即指所詮事理名金光明,不約譬也。五當體釋者,俗本無名,隨真立名,法性之法,可尊可貴。名為金。此法性寂而常照,名為光。此法性大悲,能多利益,名為明。即是金光明之法門也。後更約觀心釋者,諸佛解脫,當於眾生心行中求也。還約十種三法,始於三道,終於三德,一一不離現前一念之心,具顯金光明法性,明六即位也。第二辨體,為三:一釋名。二引證。三料簡。釋名者,法身法性,是經體質,餘二在本文。第三明宗者,但用佛果為宗,何者,法性常體,甚深微妙,若欲顯之,非果不克,當知果是顯體之樞要也。第四明用,滅惡生善為經力用。懺品滅惡,非不生善,讚品生善,非不滅惡。互說一邊爾。空品雙導,懺不得空,惡不除滅。讚不得空,善不清淨。四王品已下,護經使宣流通,還是生善,攘災令去,還是滅惡也。第五判教相者,方等滿字,通別通圓,約五味,則生酥攝。約四藏,則雜藏攝。(四藏,謂聲聞藏,菩薩藏,佛藏,雜藏也)

  21. 金光明經文句 閱藏知津
    (六卷)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錄   判三分云:夫三段者。不可杜斷隔絕,序本序於正通,序則有三義,正本正於序通,正亦三義。通本通於正序,通亦三義。上中下語皆善故,又眾生得道,根性不同,何容序無滋味,流通歇末耶!今從如是我聞,入壽量品,訖天龍集信相菩薩室,為序段。從爾時四佛下訖空品,正說段。從四王品下訖經,流通段。序有三義:一次緒,謂如是我聞等。二敘述,謂是時如來等。三發起,謂其室自然廣博等,正宗中,壽量明常果為宗,常果契性,性即是體,二義宛然。懺悔品滅惡,讚歎品生善,空品導成,即是經用也。流通品凡為七意,四天王至散脂五品,明天王發誓,勸獎人王,弘宣此經(一)。正論善集二品,明人王弘經,天王祐助,亦是示往日弘經方軌(二)。鬼神品,明聽經功德(三)。授記品,證聽經功德不虛(四)。除病流水二品,引昔聽經之功德,證今護持之非謬(五)。捨身品,引昔行經不惜軀命,戒勸師弟勿吝法財(六)。讚佛品,明諸菩薩稱揚佛法,能宣所宣,利益深重(七)。

  22. 合部金光明經 織田仏教大辞典
    ごうぶこんこうみょうきょう 経名 231-3

  23. 金光明經註疏 織田仏教大辞典
    こんこうみょうきょうちゅうしょ 経名 497-3

  24. 合部金光明經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1355b

  25. 金光明經玄義*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1356a

  26. 金光明經文句*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1356b

  27. 大乘金光明經 十三種禅学大辞典
    だいじょうこんこうみょうきょう ZGD800a

  28. 金光明最勝王經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凡十卷三十一品。唐代義淨譯。略稱最勝王經。收於大正藏第十六冊。此經乃金光明經之別譯本。為金光明經之譯本中最後出而最完備者。本經敘說金光明懺法之功德,且敘述由四天王之鎮護國家和現世利益之信仰。廣為我國、日本所重視。古來,本經之注疏頗多,較重要者有,隋吉藏之金光明經疏一卷、隋智顗之金光明經文句六卷與金光明經玄義二卷、唐慧沼之金光明最勝王經疏十卷等。(參閱「金光明經」4442)p4441

  29. 金光明經感應記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全一卷。明代受汰集。收於卍續藏第九十二冊。輯錄受持、讀誦、講說、書寫金光明經者之感應事跡而成。受汰以北涼曇無讖譯四卷金光明經之受持讀誦者有諸多感應,可使人怖果修因,收遷善改惡之功,故就其見聞所及,集錄二十六則感應事跡,垂世流布。p4444

  30. 金光明經文句記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凡六卷。宋代知禮撰述。又作金光明文句記、光明文句記。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九冊。本書隨文解釋智顗之金光明經文句。其初,知禮之師義通宣講金光明經文句時,門徒競錄所聞成卷,然曠遠之旨羈絆不宣,經論援證謬誤亦不少,以致知禮有所感慨,遂援舉所領大義,又借智圓之金光明文句索隱記中之俗書故實以為裨助,撰述此書。至十七品,未竟而入寂。最後之讚佛品由其門人廣智追補。〔佛祖統紀卷二十五、新編諸宗教藏總錄卷一、閱藏知津卷三十九〕p4443

  31. 金光明最勝王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十卷,唐義淨譯。為金光明三譯中最後出而最完備者。常略名最勝王經。唐慧沼有疏十卷。

  32. 金光明最勝王經 閱藏知津
    (十卷)(前有聖教序)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序品第一,佛入甚深法界,大眾雲集,佛觀察說頌。如來壽量品第二,妙幢菩薩疑佛壽短促,四方四佛於室中現,為說佛壽無量。妙幢與諸大眾,往鷲峰見佛。四佛亦到鷲峰,遣侍者勸說此經。佛許可之。有婆羅門,名法師授記,預求舍利。有童子名一切眾生喜見,以偈答之。妙幢因問,若無舍利。及般涅槃。云何經中說有涅槃,及流布舍利事?佛答以三種十法,說有涅槃。又應知十種希有如來之行。分別三身品第三,虛空藏菩薩啟問?佛答以化、應、法,三身實義。夢見懺悔品第四,妙幢夢金鼓出大音聲,說懺悔偈。次日述之於佛。滅業障品第五,佛先放光息苦,次為帝釋廣說懺悔、勸請、隨喜、迴向,四法。滅除四種重障。四重障者,一於菩薩律儀,犯極重惡。二於大乘經心生誹謗。三於自善根,不能增長。四貪著三有,無出離心。四法如次治之。淨地陀羅尼品第六,師子相無礙光燄菩薩問菩提心義?佛先以勝義諦答之,次明十度為因,各依五法成就。次明波羅密義,次明十地先相。次釋十地名義,次明十地及佛地,各有二無明為障。次明十地行十波羅密。次說十咒,護於十地。蓮華喻讚品第七,佛為菩提樹神,說過去金龍主王。以蓮華喻,讚於諸佛。今感金鼓妙夢。金勝陀羅尼品第八,佛為善住菩薩說咒,并持法。重顯空性品第九。偈說二空境觀。依空滿願品第十,寶光耀天女問修行法?佛示依於法界,修平等行。天女領解,轉成梵身。佛授道記。并五十億苾芻重發大心,皆得授記。四天王觀察人天品第十一,發弘護願。四天王護國品第十二,有多聞天王如意寶珠咒法。無染著陀羅尼品第十三,如意寶珠品第十四,佛,觀世音,金剛祕密主,各說一咒。梵天王,帝釋,各說一咒。四天王共說一咒。龍王說一咒。大辯才天女品第十五,大吉祥天女品第十六,大吉祥天女增長財物品第十七,堅牢地神品第十八,僧慎爾耶藥叉大將品第十九,王法正論品第二十,善生王品第二十一。佛昔為王,請寶積法師說此經王。 諸天藥叉護持品第二十二,授記品第二十三,授妙幢,并二子,及十千天子記。除病品第二十四,說流水長者子作醫本事。 長者子流水品第二十五,說救十千魚得生天事。捨身品第二十六,說往昔薩埵王子捨身濟餓虎事。十方菩薩讚歎品第二十七,妙幢菩薩讚歎品第二十八,菩提樹神讚歎品第二十九,大辯才天女讚歎品第三十,付囑品第三十一。   此經於三譯中最在後,而文義周足,亦猶華嚴之有唐譯也。最宜流通。

  33. 金光明經文句記 閱藏知津
    (十二卷)宋四明沙門知禮述   即釋文句也

  34. 金光明最勝王經 織田仏教大辞典
    こんこうみょうさいしょうおうきょう 経名 498-1

  35. 金光明最勝王經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1355b

  36. 金光明經文句記*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1356c

  37. 金光明經の生天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9-10> 422b

  38. 金光明最勝王經 十三種禅学大辞典
    こんこうみょうさいしょうおうきょう ZGD366c ZD408 ZD444

  39. 勝金色光明德女經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梵名 Mañjuśrī-vikrīḍita-sūtra。凡二卷。那連提耶舍譯於隋代開皇二至五年(582~585)。又稱大莊嚴法門經、文殊師利神通力經、勝金花明德女經。收於大正藏第十七冊。本經敘說文殊師利菩薩顯現神通力,以教化王舍城之婬女「勝金色」,示以煩惱即菩提之教法,及出家之真義。謂出家非僅剃髮一事,既已成就自利,可更進而利他。經中所示皆為大乘教理。〔歷代三寶紀卷十二、大唐內典錄卷五、開元釋教錄卷七〕p6131

  40. 金光明最勝王經疏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凡十卷。唐代慧沼(?~714)述。又作金光明疏。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九冊。金光明最勝王經現存之譯本有三:北涼曇無讖譯、隋代寶貴等糅編、唐代義淨譯。本書乃根據義淨之譯本所作之注釋書。旨在闡釋金光明經之起因、名稱、宗、體,以及金光明經之說法時間、受持本經之利益,並逐一依文會釋。本書之特徵有二:(1)其立場為三乘、五姓各別等法相宗教學之基礎。(2)強調金光明最勝王經符合唐代流行之護國思想。p4442

  41. 勝金色光明德女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大莊嚴法門經之異名。

  42. 勝金色光明徳女經 織田仏教大辞典
    しょうこんじきこうみょうとくにょきょう 経名 845-3

  43. 金光明最勝王經注釋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凡十卷。日本法相宗僧明一(728~798)集注。係金光明最勝王經之注釋。明一於表題之傍記「多用沼疏少取餘說」,可知本書之性質。沼疏,指慧沼(中國法相宗第三祖)之金光明最勝王經疏。卷首示注釋大綱,本經之語記有大薦福寺勝莊、西明寺慧沼、新羅國憬興等。次言略製四門:(1)顯宗趣:明經之家趣說明,白馬寺韶法師、真諦三藏、元曉、憬興等諸師之意。(2)敘翻譯之異:本經傳來有六種:曇無讖譯四卷、耶舍崛多譯五卷、真諦譯六卷、真諦譯七卷、闍那崛多譯八卷、義淨譯十卷;據說義淨之譯連梵本都無誤。(3)解經之題目。(4)入文判釋。解釋之際將經文分節而釋之,成為隨文會譯之體裁。本書提倡「王法為本」的護國思想,為慧沼之疏中所沒有。p4442

  44. 金光明最勝王經玄樞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凡十卷。八三五年至八七一年,日本僧願曉等集。係金光明最勝王經之注釋書。收於大正藏第五十六冊。卷首有文章博士菅原朝臣之序。由於本經係「最勝法門之玄樞」,故稱名「玄樞」。本書略有五門:(1)示一乘佛教興起之因緣:說明金光明經興起之因緣。(2)述此經之本體以因果三法為體,宗旨以混真俗二諦之真諦說為正義。(3)論攝教之異:舉吉藏將攝於之究竟大乘菩薩藏頓教所收說;論救濟對象之廣狹,五性究竟平等,皆令成佛,即真實義。後述佛宣說此經之時處,及譯經之時處所令。(4)釋名之義:初通顯釋名之方軌,後明此經之題目。(5)入經文解釋:此經由序品第一至付囑品第三十一計三十一章。經旨初說佛壽命、佛三身、懺悔滅業、菩薩十地、空性和空果明、大乘教理,次示四天王護國、辯才天與吉祥天等之助勢、正法正論、除病、捨身等;說奉持本經之功德。本經係日本護國三經之一,且其注釋為一大集成,乃為當今重要資料。p4441

  45. 金光明經玄義拾遺記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凡六卷。宋代知禮於天聖元年(1023)撰述。又作金光明玄義拾遺記、光明玄義拾遺記、光明玄拾遺記。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九冊。本書係隨文解釋智顗之金光明玄義,並破斥廣本觀心釋偽造說,抨擊孤山智圓之金光明玄義表微記有詞鄙、義疏、理乖、事誤等四失。〔佛祖統紀卷二十五、閱藏知津卷三十九、諸宗章疏錄卷二〕p4444

  46. 金光明經玄義拾遺記 閱藏知津
    (六卷)宋四明沙門知禮述   序曰:寶雲講次,學徒隨錄,義或闕如,未及補治,不幸歸寂,孤山之製,多事消文,復於中間,毀除觀心,斯實不忍,今故秉筆,拾先師遺餘之義,拾後人遺棄之文,使教行二塗,不致壅蔽。大師深解法性。可尊可貴,當體名金,寂而常照,當體名光,大悲益物,當體稱明,是知法性具金光明,真實名義究竟成就也。此經以金光明為名,以金光明為體,以金光明為宗,以金光明為用,以金光明而為教相。亦可三字,別對五章,以金為體,以光為宗,以明為用,總三為名,分別三名而為教相,法體既爾,體德合然,甚深,是光之德,窮法性底故,無量,是明之德,達法性邊故,此二不二,是金之德,法性究竟尊貴義故,亦可三義皆甚深,皆無量,皆不二也。五章之德,莫不如是。

  47. 金光明經玄義拾遺記*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1356b

  48. 懺悔滅罪金光明經冥報傳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又稱金光明經傳、金光明經冥報驗傳記。收於敦煌遺書。一般抄寫在金光明經卷一之首。文內謂滄州景縣人張居道在溫州事屠宰業,因屈殺牲畜而被閻王追索,後發願寫金光明經,故被放還。又述張居道後以此經為安固縣丞妻化解宿命冤仇等。主旨是宣傳金光明經有滅罪、禳災之效,並宣傳斷肉止殺,修善功德。p8473

  49. 金光明經文句文句記會本 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凡八卷。係明僧明得將隋智顗(538~597)說,門人灌頂(561~632)筆錄金光明經文句及宋知禮(960~1028)撰述金光明經文句記予以合會,並將之入於曇無讖譯四卷金光明經各段經文下。收於卍續藏第三十一冊。卷首附明得排定金光明經文句科。p4443

  50. 金光明最勝王經繪曼荼羅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1-6> 3661c

  51. 金光明最勝王經三身品云 十三種禅学大辞典
    ZGo2-P185

  52. 金光明最勝王経 新纂浄土宗大辞典
    こんこうみょうさいしょうおうきょう/金光明最勝王経
    一〇巻。最勝王経、新訳金光明経ともいう。唐・義浄訳。Ⓢsuvarṇaprabhāsottamasūtrendra-rājaⓉ’phags-pa gser-’od dam-pa mchog-tu rnam-par rgyal-ba’i mdo-sde’i rgyal-po theg-pa chen-po’i mdo(チベット大蔵経北京版一七四—一七六番)。『開元釈教録』九によれば、義浄は、みずから将来した梵本をもとに、久視元年(七〇〇)から長安三年(七〇三)の間に、『金光明最勝王経』一部一〇巻三一品を訳出した。北涼の曇無讖どんむしんが訳出した四巻二二品の『金光明経』に九品を加えただけでなく、各品の字句についても潤色した。新たに訳出した三身分別品では独自の三身説を説き、滅業障品では、懺悔の利益を詳細に述べ、付嘱品は後世に真偽が議論されるほど課題を残した。
    【所収】正蔵一六、縮蔵黄九
    【参考】壬生台舜『金光明経』(大蔵出版、一九八七)、林鳴宇『宋代天台教学の研究』(山喜房仏書林、二〇〇三)
    【執筆者:林鳴宇】

  53. 一切諸如來心光明加持普賢菩薩延命金剛最勝陀羅尼經 望月仏教大辞典
    <巻9-10> 23a

  54. 金剛手光明灌頂經最勝立印聖無動尊大威怒王念誦儀軌法品 閱藏知津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共遍智譯   金剛手菩薩,說聖者無動心,及立印,結界,護摩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