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大辭典




《佛學大辭典》,由丁福保居士耗時八年編著而成,譯自日本人織田德能的《佛學大辭典》,是刪除了日本佛教相關資料及文獻出處之後所成的節譯本。於1922年正式出版,收錄條目三萬多個,360多萬字。

我中華則周星悶彩,已彰降誕之休征。漢日流祥,乃葉通神之瑞夢。使臣西去,釋侶東來,白馬馱貝多之文,金簡譯單蘭之典。德降偽道,化及暇陬。三國六朝暢其流,秦晉隋唐極其盛。或譯經著疏,廣闡大乘。或見性明心,單傳向上。東林則群結蓮社,南山則大啟律門。性相之妙義紛披,禪教之祖庭互峙。機鋒吐露,陸離寶劍之光。辯給回風,隆重彌天之譽。法門挺秀,崇聖教之紀綱。慧炬揚輝,啟含生之耳>目。猗歟盛矣!俟其袆而維是。經文浩瀚,研究綦難,名相紛繁,考求匪易。寧免入海算沙之困,徒興望洋向若之嗟。兼之東西迻譯,頗多鉤辀格磔之聲。華梵錯綜,每有詰屈聱牙之句。東鱗西爪,文筆矛盾>,北轍南轅,方言楚夏。設非心研之有素,雲何耳學以能詳。欲充扡格之虞,用作博通之助。辭典之編,信不可緩。校讎之責,誰任其難。

爰有丁仲祜居士,以通儒碩學之資,具濟世活人之術。精研佛學,翺翔般若之園。博覽書林,馳騖琳瑯之圃。羅海國龍宮之秘笈,抽石室金匱之珍藏。萬卷何奇,勝入瑯嬛福地,唯心可悟,如升兜率陀天。憑翰墨之因緣,植菩提之種子。前有佛學叢書之著,可媲文憲護法之編。今更出大手筆,纂大辭書,抒慈悲之願力。應時勢之要,求悟明鏡之非臺。握智珠而遍照,旁搜遠紹,東取扶桑瀛島之書賾。邃鉤玄西考>,賢豆恒沙之偈,聯珠貫玉,不憚雞窗螢案之辛勤。取精用宏,備極蠶絲牛毛之煩瑣,刮磨淬礪,輯為專書,慘淡經營,集成巨帙。

舉凡名數真言,掌故儀法等類,遍為采集,無不搜羅。列部三十有三,檢壹畫而諸字畢備。引證廣之又廣,閱壹典而群義可征。意解心開,得剖奧義。耳提面命,如近良師。入玄妙之法門,賴斯寶鑰。涉汪洋之教海,需此南針。藝林敷優曇之花,著作家別開生面。法苑結摩羅之果,菩提道總合明心。

如能因文悟理,不滯名言,自然入聖超凡,圓成大覺。是不特為考古之鏡,饋貧之糧已也。納廿年匏繁,遽然夢醒南柯。壹領袈裟,惕若恩懷西竺。鏡花水月,瞰破紅塵。清磬洪鐘,精修白業。拈貝葉遍尋教網,睹桃花未悟禪機。自利利他彌切,度生之宏願先覺。覺後端賴命世之雄才,聆法海之潮音。讀例言得覘鴻制,募韓陵之寺石。效喤引敢擬駢詞,行看電掣星馳,永流通於塵剎。風行雷厲,自傳播於大千。>法界眾生皆叨法喜,法門眷屬盡獲法施。見聞思修,願同趣妙莊嚴路。開示悟入,俾悉證凈法界身。是為序。

辛酉暮春既望古瀛釋顯蔭撰於甬城觀宗學社



戒波羅蜜教主
說梵網菩薩戒之盧舍那佛也。是為坐千葉蓮花臺之報身佛。梵網經下曰:「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花臺周匝千花上。」
十六大藥叉將
一達哩底囉瑟吒大將。二禁毘嚕大將。三嚩日嚕大將。四迦尾嚕大將。五彌覩吒大將。六哆怒毘大將。七阿儞嚕大將。八娑儞嚕大將。九印捺嚕大將。十波夷嚕大將。十一摩尾嚕大將。十二嬌尾嚕大將。十三真特嚕大將。十四嚩吒徒嚕大將。十五尾迦嚕大將。十六俱吠嚕大將。如是十六大將各有七千眷屬。見陀羅尼集經三。
慧學
三學之一,觀達真理為慧,進習為學。斷惑證理,慧之作用也,為發此慧而進修,謂之慧學。對配於三藏,則為阿毘達磨藏之所詮。阿毘達磨藏者,詮顯此慧學之法藏也。大乘義章十曰:「觀達稱慧,進習為學。」對法論十一曰:「開示慧學是阿毘達磨。」
庫子
又云庫司行者。禪家司會計等之行者也。百丈清規副寺條曰:「其上下庫子,須擇有心力,能書算,守己廉謹者為之。」
香象之文
取世親菩薩造俱舍論所載之香象宣令故事,指俱舍論而言。俱舍論頌疏一曰:「于時世親至本國已,講毘婆沙。(中略)如是次第成六百頌,攝大毘婆沙。其義周盡,標頌香象。擊鼓宣令云:誰能破者,吾當謝之。」西域記張說敘曰:「欲窮香象之文,將罄龍宮之目。」
佛典之通稱,大方便報恩經四曰:「提婆達多,雖復能多讀誦六萬香象典(麗本作經),而不能免阿鼻地獄罪。」
如實修行
如實相而行也。初地以上之菩薩,證真如而起行,謂之如實修行。往生論註下曰:「真如是諸法正體,體如而行,則是不行,不行而行,名如實修行。」起信論義記上本曰:「證理起行,名如實修行。」
金剛壽命陀羅尼經法
見金剛壽命經條。
離二邊分別止
三止之一。不執有無迷悟等之二邊而離於差別也。
二邊
斷常之二邊見也。見二見條。
一、增益邊,因緣所生之法,若分別推求,則本無自性,眾生不之了固執之以為有,此名增益邊。二、損減邊,因緣所生之法,原無自性,然非無因果之功能,眾生不之了,撥無之以為空,此名損減邊。見攝大乘論釋一。
一、有邊,邊者邊際,世間一切之事物必假眾緣之和合而生,無有自性,顧雖無自性,然不得謂為無,此名有邊。二、無邊,世間一切之事物,既無有自性,若無自性,則一切法皆空,不得謂為有,此名無邊見中論四。
譬喻論師
與譬喻師同。
內識
外境之對。與心識同。
玄覽
深見其理也。止觀一上曰:「今人意鈍,玄覽則難。」同輔行曰:「以慧內照,故云玄覽。」
玄覺
唐玄覺,字明道。溫州永嘉人。初精天台之止觀,常修禪觀。後至曹溪,一宿而契旨,有一宿覺之名。還永嘉,學者輻輳,號為真覺大師。著證道歌並永嘉集。先天二年寂,勅謚無相大師。見宋僧傳八傳燈錄五。
六種動相
又名六種震動。感應神通力而起之奇瑞也。見六種震動條。
內證
謂自己心內所證之真理也。唯識論十曰:「唯真證者自內所證,其性本寂,故名涅槃。」文句三曰:「內證甚深。」同記曰:「內證,謂自行契境。」大日經疏一曰:「毘盧遮那內證之德以加持故,從一一智印各現執金剛身。」
十四等
善財童子於普賢菩薩所得十四等,是童子之入法界也。一普賢之圓因等,二諸佛之果滿等,三剎等,四行等,五等正覺等,六神通等,七法輪等,八辯才等,九言辭等,十音聲等,十一力無畏等,十二佛所住等,十三大慈悲等,十四不可思議之解脫自在等。出唐華嚴經八十。
韋駄天
又作違陀天。婆羅門所事之天神也。慧琳師言是私建陀Skanda天之誤,譯曰陰天。金光明經鬼神品曰:「風水諸神,韋陀天神,及毘紐天。」大方等大雲經三曰:「見事韋駄作韋駄像,見事天母作天母像。」涅槃經七曰:「梵天,大自在天,違陀天,迦旃延天。」慧琳音義二十五曰:「違陀天,譯勘梵音,云私建陀提婆,私建陀,此云陰也。提婆云天也。但建違相濫,故筆家誤耳。」案法華經陀羅尼品有韋陀羅鬼,韋陀羅,一作毘陀羅,起屍鬼也,韋駄天即是(見毘陀羅)。又世以韋駄天為韋天將軍者,訛也。
三品懺悔
往生禮讚曰:「懺悔有三品:上中下。上品懺悔者,身毛孔中血流,眼中血出者,名上品懺悔。中品懺悔者,徧身熱行從毛孔出,眼中血流者,名中品懺悔。下品懺悔者,徧身徹熱,眼中淚出者,名下品懺悔。」
見懺悔條。
空三昧
三三昧之一。智度論五曰:「觀五蘊無我無我所,是名為空,知一切諸法實相。所謂畢竟空,是名空,是名空三昧。復次十八空,是名空三昧。」就因而言,則為三三昧。就果而言,則為三解脫。
根本枝末二無明
起信論分無明為根本枝末之二、迷於法界理之原始一念,為根本無明,因根本無明而起三細六麤之惑業,為枝末無明。依此判,則小乘之無明局於枝末無明,不問根本無明也。以彼不會真如不斷法執故也。根本無明一名無始無明,真言稱之為無始間隔,台家號之為微細無明與障中無明,勝鬘所說五住地中之無明住地,即謂此也。而此障中微細無明之品數雖為無量,姑分為四十二品,於初住已上至佛果之四十二位斷之,其中第四十二之無明為始覺之智最後所斷者,謂之最後品無明,迷於真如之原始無明,謂之元品無明,是台家圓教之判也。參照無始無明條。
四自在
一戒,二神通,三智,四慧,謂之四自在。見自在王經。
都管
見都寺條。
頞濕縛羯拏
Asvakarṇa,又作阿沙干那。九山之一。譯曰馬耳。玄應音義二十四曰:「頞濕縛羯拏,此言馬耳。」翻梵語九曰:「阿沙干那,譯曰馬耳。」
人命第一
智度論十三曰:「一切寶中,人命第一。」
行香
行者,施與之義,香者為對佛信心之使(見香條),故施與僧而燒之以使勸請佛也。漢書高帝紀曰:「行田宅」,「蘇林曰:行音行酒之行,猶付與也。」此事為法會之嚴儀,非大會不作,作之者多係上位之人。普達王經曰:「佛言:乃昔摩訶文佛時,王為大姓家子。其父供養三尊,父命子傳香。」僧史略中曰:「安法師三例中,第一是行香定座上講,斯乃中夏行香之始也。」同曰:「唐中宗設無遮會,詔五品已上行香,或以然香熏手,或將香末徧行,謂之行香。」
燒香謂為行香。勅修清規聖節曰:「燒香侍者覆住持,來早上堂,至五更住持行香。」尚直編曰:「行中仁禪師,每旦行香。至世尊前,於小合中,別取好香一炷進之。」備用清規達磨忌曰:「行者鳴行香鈸,維那轉身爐前,揖住持上香。」雲麓漫鈔曰:「遺教經云:比邱欲食,先燒香唄案法師行香定坐而講,所以解穢流芬也。乃中夏行香之始。」西溪叢語曰:「行香起於後魏,及江左齊梁間,每燃香薰手,或以香末散行,謂之行香。唐文宗朝省臣奏設齋行香,事無經紀,乃罷。宣宗復釋教,仍行其儀。」演繁露曰:「南史王僧達,好鷹犬。何尚之設八關齋,集朝士,自行香,次至僧達。曰:願郎且放鷹犬。其謂行香次及僧達者,即釋教之行道燒香也。行道燒香者,主齋之人親自周行道場之中,以香爇之於爐也。東魏靜帝常設法會,乘輦行香,高歡執爐步從。凡行香者,步進前,而周匝道場,仍自炷香為禮。靜帝人君也,故以輦代步,不自執爐,而使高歡代執也。以此見行香只是行道燒香,無撒香末事也。」按今作佛事,僧偕主齋者持爐巡壇中,或儀導以出街巷,曰行香,與演繁露說正合。
十樂
見十字部十樂條。
極樂之十樂也。
大比丘三千威儀
二卷,後漢安世高譯。說比丘之威儀行法。
太子沐魄經
一卷,西晉竺法護譯。與太子慕魄經同本。
八蘊
發智論有八品,稱為八犍度,譯作八聚八蘊等。大毘婆沙論為解釋此八蘊之法門者。俱舍頌疏一曰:「包括六足,吞納八蘊。」
無貪
三善根之一。心無貪欲也。唯識論六曰:「云何無貪?於有有具無著為性,對治貪著作善為業。」
身毒
即天竺也。山海經曰:「身毒之國,軒轅氏居之。郭註,天竺國也。」史記大宛傳曰:「大夏東南有身毒國。」索隱曰:身音乾,毒音篤。孟康曰:即天竺也。漢書西域傳作天篤,後漢書杜篤傳作天督。玄應一切經音義曰:「天竺或言身毒,或言賢豆,皆訛也。正言印度。印度名月,月有千名,斯一稱也。」
筆端舍利
宋高僧傳曰:「唐窺基,字洪道,姓尉遲氏。關輔語曰三車和尚。入大慈恩寺躬事奘師。後得彌勒上生經,造疏通暢厥理。援毫次筆鋒有舍利二七粒而隕,如吳含桃許大,色紅可愛,次零然而下者,狀如黃梁粟粒。」
空空
十八空之一。空之亦空曰空空。智度論四十六曰:「何等為空空?一切法空,是空亦空,是名空空。」嘉祥仁王經疏二曰:「空破五陰,空空破空。如服藥能破病,病破已,藥亦應出。若藥不出,即復是病。以空破諸煩惱病,恐空復為患。是故以空捨空,故名空空也。」
摩呬陀
Mahendra,阿育王之子也,出家證聖果,傳法於錫蘭。善見律二曰:「摩呬陀,是阿育王兒也,持律藏至師子國。」應音義十六曰:「摩呬陀,式忍反,是阿育王子也。」若依西域記,則於錫蘭傳法者為阿育王之弟摩醯因陀羅。
宗義
一宗之義理,教觀二門中之教相門也。婆沙論百二十七曰:「許則便違對法宗義。」順正理論一曰:「由經有別,宗義不同。」
三平等
又名三三昧。密教謂身口意三者互相攝入,不二一味。是乃真言行之宗要。大日常恒之說法,亦不外說此宗要。大日經一曰:「身語意平等句法門。」同疏一曰:「如此時中佛說何法?即是身語意三平等句法門,言如來種種三業皆至第一實際妙極之境。身等於語,語等於心,猶如大海徧一切處同一鹹味,故云平等也。」是佛之三密也。秘藏記末以之約眾生曰:「三平等以三密攝一切諸法,一切色攝身,身即印契,見色也。一切聲攝口,語即真言,聞聲也。一切理攝心,心即本尊,表實相。是三密平等,平等徧一切處,是故行者常可思。一切所見境皆徧一切處身,一切所聞音皆是陀羅尼,即是諸佛說法音。又吾口所出音皆是誨他之音,教誨前人。此身語之下理,攝自心,自心即實相,實相即本尊,本尊即自心,如是觀謂三平等。」秘藏記鈔二以之約護摩之修法曰:「護摩大宗以三平等觀為至極。三平等者自身爐壇本尊,三種無二平等也。以壇總體觀自身,爐口即行者口也。以種種燒具獻自口供養自身本有佛燒除無始業障垢。又此自身爐壇即成毘盧遮那如來,從一一毛孔澎甘露乳雨利法界眾生也。」此有三種之三平等:一吾身即印也,吾語真言也,吾心本尊也,此三密彼此攝入平等,平等周徧法界是乃自之三平等。二為已成未成一切諸佛之三密平等也。三為自之三業與佛之三密入我我入,平等平等也。秘藏記末曰:「問秘密藏以何為體宗用?答:以曼荼羅為體,以三三昧為宗,以方便為用。(中略)自三平等互相攝入,他三平等互相攝入。其三平等互相攝入,平等平等是即宗也。」而三平等之法不止此。大日經疏九曰:「三等為三世等三因等三業道等(即三密)三乘等。」即身義曰:「佛法僧是三,身語意又三,心佛及眾生三也,如是三法平等一也。」是亦一端耳。準於佛部蓮華部金剛部之三部,法身般若解脫之三點,空假中之三諦,定智悲之三德,法報應之三身,種種之三法,台宗之三軌可知矣。此平等觀念為真言行者最要之法,故入真言行者,必先受持此觀念,是即三昧耶戒也。
八十種好
又曰八十隨形好,更細別三十二相為八十種之好也。隨形好者隨三十二形相之好也。 一無見頂相,佛頂上之內鬘,仰之則愈高,遂不見其頂上;二鼻高不現孔;三眉如初月;四耳輪垂埵;五身堅實如那羅延;六骨際如鉤鎖;七身一時迴旋如象王;八行時足去地四寸而現印文;九爪如赤銅色,薄而潤澤;十膝骨堅而圓好; 十一身清潔;十二身柔軟;十三身不曲;十四指圓而纖細;十五指文藏覆;十六脈深不現;十七踝不現;十八身潤澤;十九身自持不逶迤;二十身滿足; 二十一容儀備足;二十二容儀滿足;二十三住處安無能動者;二十四威振一切;二十五一切眾生見之而樂;二十六面不長大;二十七正容貌而色不撓;二十八面具滿足;二十九唇如頻婆果之色;三十言音深遠; 三十一臍深而圓好;三十二毛右旋;三十三手足滿足;三十四手足如意;三十五手文明直;三十六手文長;三十七手文不斷;三十八一切惡心之眾生,見者和悅;三十九面廣而殊好;四十面淨滿如月; 四十一隨眾生之意和悅與語;四十二自毛孔出香氣;四十三自口出無上香;四十四儀容如師子;四十五進止如象王;四十六行相如鵝王;四十七頭如摩陀那果;四十八一切之聲分具足;四十九四牙白利;五十舌色赤; 五十一舌薄;五十二毛紅色;五十三毛軟淨;五十四眼廣長;五十五死門之相具;五十六手足赤白,如蓮華之色;五十七臍不出;五十八腹不現;五十九細腹;六十身不傾動; 六十一身持重;六十二其身大;六十三身長;六十四手足軟淨滑澤;六十五四邊之光長一丈;六十六光照身而行;六十七等視眾生;六十八不輕眾生;六十九隨眾生之音聲,不增不減;七十說法不著; 七十一隨眾生之語言而說法;七十二發音應眾聲;七十三次第以因緣說法;七十四一切眾生觀相不能盡;七十五觀不厭足;七十六髮長好;七十七髮不亂;七十八髮旋好;七十九髮色如青珠;八十手足為有德之相;見法界次第下之下。大乘義章二十末。
慧寂
韶州懷化人。姓葉氏。世稱仰山慧寂。見仰山條。
律之二部
窟內部(上座部),窟外部(大眾部)即小乘根本之二部也。
馬郎婦
觀音菩薩化為馬郎之婦稱曰馬郎婦。唐元和年中陝右有一美女,人見其姿貌欲求為配。女曰:我亦欲有歸,但一夕能誦普門品者事之。黎明徹誦者二十人。女曰:女子一身豈能配眾?應誦金剛經。旦通誦者猶十數人。女復授以法華經七卷,約三日,至期獨馬氏子能通經,女使具禮成姻。馬氏迎之。女曰:適體中不佳,俟少安相見。客未散而女死,即壞爛。葬之數日有老僧杖錫謁馬氏。問女所由,馬氏引之於葬所。僧以錫撥之,尸已化,唯黃金鎖子骨存。僧以錫挑骨,謂眾曰:此聖者也,愍汝等障重故設方便化汝等耳,語已飛空去。由此陝右奉佛者多。泉州粲和尚贊曰:丰姿窈窕鬢敧斜,賺殺郎君念法華。一把骨頭挑去後,不知明月落誰家。」見釋氏稽古略三。
九會曼陀羅
是金剛界之現圖曼荼羅也。東方為正面,第一會置中央,自東面右旋而置八會,合為九會。第一會乃說大日如來以五相現成等正覺,成佛後,自金剛三摩地現出三十七尊乃至外部諸眾攝化眾生之狀者,故名成身會。為曼陀羅之根本,故或名為根本會。或就其諸尊之活動作業,名為羯磨會。是四曼中之大曼也。第二會者,為成身會諸尊,示其本誓,非塔杵寶珠等之三昧耶身,故名三昧耶。又取其作業,名為羯磨會。是四曼中之三昧耶曼也。第三會為諸尊各各標五智等微細之德者,故名微細會。諸尊深入禪定故又名三昧耶。四曼中之法曼也。第四會為述諸尊各各以寶冠華鬘等,供養大日尊之作業者,故名大供養會。四曼中之羯磨曼也。如已上次第為大三法羯之四曼。第五會者,因前四會分離四曼,於別會各置一曼,今為破四曼不離,以四曼合集於一會者,故名四印會。是為大日之五智,故又名五智會,第六會者,為示大日如來之獨一法界,更合前四曼,而示大日獨一法界之一智拳印者,故名一印會。已上六會為自麤至細之次第。為大日如來之自性輪身。又為自證門。是四曼中之法三曼也。第七會以金剛薩埵為中臺(至第五會大日為中臺第六會大日一尊也),轉欲觸愛慢之四煩惱而為欲觸愛慢之四菩薩,示深密之理趣者,故名理趣會。金剛薩埵與普賢菩薩同體,故又名普賢會。是前六會之大日如來來此會現金剛薩埵相而說正法者,故此為大日如來化他之正法輪身(菩薩之稱),是四曼中法曼也。第八會為大日如來。為折伏強剛難化之眾生,從金剛薩埵更現降三世明王之忿怒身者,故名降三世羯磨會。是四曼中大曼也。第九會為同列降三世明王之三昧耶形者,故名降三世三昧耶會。是四曼中三曼也。此二會為大日化他之教令輪身(明王之稱),要之九會之曼荼羅者,大日如來之三輪身也。以上九會之次第,為從果向因,大日自自證門出於降伏門之相也。對於此而有從因至果之次第,為自凡夫上於佛果之相,此時降三世三昧耶為第一,中央之成身為第九也。見十八會指歸,秘藏記本等。參照金剛界曼荼羅條。 (CBETA註:原書本條目只有「九會曼陀羅」,然而「九會曼荼羅」亦為常見,故另行新增「九會曼荼羅」條目。)
鞞訶羅
見毘訶羅條。
伊蒲饌
佛寺素席也。名山記。謝東山遊雞足山記曰:「山之絕頂一僧,洛陽人,留供食,所具皆佳品。予謂野亭曰:此伊蒲饌也。」
阿會亘修
Ābhāsvara,天名。玄應音義三曰:「阿會亘修天,長安品作阿陂亘修天,即光音天也。」
猴沼
印度之獼猴池也。慈恩寺傳序曰:「鷲山猴沼。」見獼猴池條。
周徧含容觀十門
華嚴宗所立五觀中之第五,周徧含容觀立十門:一、理如事門,是與上事理無礙中第七真理即事門同。二、事如理門,是與第八法法即理門同。三、事含理事門,謂諸事法與理無異。故存本一事而能廣容。如一微塵共相不大,而能容攝無邊法界,由剎等諸法,既不離法界,故俱在一塵中而現,如一塵一切法,亦爾。四、通局無礙門,事與理非一即非異。故令此事法不離一處即全徧十方一切塵內,由非異即非一故,全徧十方而不動一位,即近即遠即住無障無礙。五、廣狹無礙門,非一即非異,故不壞一塵而能容十方剎海。由非異即非一故,廣容十方法界而微塵不大,是則一塵之事,即廣即狹,即大即小,無障無礙。六、徧容無礙門,此一塵望於一切,由普徧即廣容,故徧,在一切中即復攝一切諸法全住自中。又由廣容即是普徧,故令此一塵還即徧在自內一切差別法中,是故此塵自徧他時,即他徧自,能容能入,無障無礙。七、攝入無礙門,彼一切望於一法,以入他即是攝他,故一切全入一中之時,即令彼一還復在自一切之中,同時無礙,又由攝他即是入他,故一法全在一切中時,還使一切恒在一內,同時無礙。八、交涉無礙門,一法望一切,有攝有入,通有四句,謂一攝一切,一入一切,一切攝一,一切入一,一攝一,一入一,一切攝一切,一切入一切,同時交參無礙。九、相在無礙門,一切望一,亦有四句,謂攝一入一,攝一切入一,攝一入一切,攝一切入一切,交參無礙。十、普融無礙門,一切及一,皆同時更互相望,一一具前兩重四句,普融無礙。前九門之文,以不頓顯,故此攝同使一剎那,既總別同時,則重重無盡也。出註法界觀。
五百世
與五百生同。
密唄
密教之梵唄也。
五繫
以死人死蛇等五屍繫於天魔波旬而不使離也。又,繫縛天魔兩手兩足及頸之五處也。涅槃經六曰:「應作是言:波旬汝今不應作如是像,若故作者,當以五繫繫縛於汝。魔聞是言已,便當還去。」大部補註五曰:「章安釋云:繫有二種:一者五屍繫,二者繫五處。五屍繫者如不淨觀治於愛魔,五處如理治於見魔故也。五屍者,死人死蛇死狗等是也。五處者,首楞嚴三昧經云:兩手兩足及頸,名五處繫縛也。」
五部不動形像
日本小野仁海僧正之口傳,有約於佛金蓮寶羯五部,沙汰五種之不動尊者。其所傳之文曰:「一、佛部不動,白色,著天寶冠,在立佛持劍索,坐瑟瑟石座,白色二童子侍。二、金剛部不動,赤色,頂上七莎髻,持劍,縛日羅,坐磐石,赤色二童子侍立。三、寶部不動,黃色,持金剛索,頂有七莎髻,坐大磐石,黃色童子侍。四、蓮華部不動,綠色,頂有五佛冠,持劍索,坐須彌山。五、羯磨部不動,黑色,頂有八葉白蓮華,持劍索,坐磐石,是最深秘,慎勿傳於他門。」
金剛笑菩薩
Vajrahāsa,金剛界三十七尊中,南方寶生如來四親近菩薩之一。住喜悅之三昧耶。而為笑顏。略出經曰:「由結金剛微笑契故,速得與諸佛同笑。」出生義曰:「由一切如來大歡樂義而生金剛笑。」
監收
司寺產收入及租稅之僧也。元時與莊主同設,多為住持私住。見百丈清規四。」
僧伽羅
Siṁhala,譯曰執師子。釋迦如來往昔為大商主時之名。亡羅剎國而立僧伽羅國。西域記十一曰:「昔有大商主云僧伽,其子名僧伽羅。率五百商人入海採寶,為風波飄流至一羅剎女國。羅剎女來迎之,誘入鐵城中。後悟其為鬼女,一心祈禱,感一天馬,五百商人皆乘之免危難。羅剎女知誘惑不成,凌空至僧伽羅家,呈媚哀請。僧伽羅怒,拔劍欲斬之。羅剎女去而訴之於王。王惑其美色,使內侍。僧伽羅諫,不聽。已而羅剎女殺王,持其屍還本處。國人立僧伽羅為王。僧伽羅立為王,率兵至海島,悉殺鬼女,遂有其國。仍以王名為國號,謂為僧伽羅國。」即今之錫蘭國也。
四十二賢聖
三賢十聖加等覺妙覺之二聖者。菩薩瓔珞本業經上曰:「為菩薩者,(中略)必諦受學四十二賢聖名門決定多義。」本經舉梵漢之名。見四十二地條。(CBETA註:疑為見四十二位條)
古則
謂古人所示之語句也。是為參禪者之法則,故名則。
童行堂
童行之居室也。
二道
大小便之二處。佛祖統紀三十曰:「殘穢在身,為欲蠲除便在二道成男女根。」
無礙道,解脫道也。新譯曰無間道,解脫道。斷惑證理之智慧名也。正斷惑之智慧為無礙道,正證理之智慧為解脫道。無礙者,正對破惑而智不為惑所障礙也。無間者其智不為惑所間隔也。解脫者其智離繫縛於惑也。自在證理之義也。凡斷一切之惑,必存此二道。俱舍論二十五曰:「無間道者,謂此能斷所應斷障。解脫道者。謂已解脫所應斷障最初所生。道義云何?謂涅槃道,乘此能往涅槃城故。」
一、難行道,修難行而求佛果之法也,謂在此娑婆世界,欲修六度萬行而因以成佛也,此法難行,故謂之難行道。二、易行道,易修行而求佛果之法也。謂信阿彌陀佛往生淨土而因以成佛者,此法易行,故謂之易行道。是龍樹菩薩所判,而淨土門諸家之教判皆依之。十住毘婆沙論易行品曰:「至阿惟越地者,行諸難行,久乃可得。(中略)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地(Avaivartya)者。」
一、有漏道,三乘之行人於見諦以前之一切行法,悉云有漏道。二、無漏道,三乘之行人於見諦後順諦理所修之一切之行法,皆曰無漏道。漏者,煩惱之異名也,見諦已前,未斷一毫之煩惱,其所修之行法,悉雜煩惱之垢染,故云有漏。見諦以後,已斷一分之煩惱,離煩惱之垢染,故其行法謂之無漏。
一、教道。方便教示之道也。二、證道。諸佛所證之實理也。此教證之二道。據十地論一,所謂「歎說者於中有二種:一者為說阿含義,二者為證入義。」而立。大乘義章九曰:「證教兩行出地經論,所言證者,乃知得之別名也。實觀平等契如,故名證。(中略)上德下被為教。」然如天台一家,借此教證二道:一以判今昔之權實,一以釋別教之教權證實。判今昔之權實者,前四時係隨他意之說,故判為教道之方便。第五時,係隨自意之說,故判為教道之真實(玄義三)。釋別教之教權證實者,四教雖均有教證之二道,然藏通之二教,隨於界內之機情而說,故其教勿論,論其所證之理,亦為偏真之空理,則教證均為權也。圓教,能入之教門,所入之理,均隨佛之自意,則教證均為實也。惟別教能入之教門,隨於界外鈍根之機情,次第斷破九界二邊之法,而顯佛界中道之理,是為隨情之權。然所入之理,稱為中道,九界即佛界,不為中偏所隔,故與圓教同為證實也。為釋此教證之權實,借用彼二道之名耳(輔行三),由此而輔行出約行約說二種之教證。約行之教證,就行人之觀行而立教證也。別教之行人,地前之間,依佛之隔歷次第之方便教,修次第之三觀,故以之為教道。至於初地,則自證入圓融之三觀,故以之為證道。蓋地前之觀行,為教道方便。地上之觀行,為證道真實也。約說之教證,就如來之說法而別教證也。佛對於地前之人,通於一教之始終(即地前以上)。就別教之當分,說隔歷次第之法,為約說之教道。又佛對於地前地上之人,詳說中道,為約說之證道。由此而論。於別教論證道,非別教當分之說,乃存行人之親證隔歷(約行之證道),及默示如來已證之圓融而已,因而可知別教之分際。
七祖四師
華嚴宗之相承也。見七祖及四師條。
鹿
梵語疑㗚Mṛga,又曰捨麼攞。佛於鹿苑初轉四諦法輪,因以鹿為轉法輪之三昧耶形。毘奈耶雜事曰:「佛言:凡印有二種:一是大眾,二是私物。若大眾印可刻轉法輪像,兩邊安鹿,伏跪而住。其下應書元本造寺施主名字。」梵語雜名曰:「鹿,疑㗚。又,捨麼攞Śambara。」
衣服天
又曰金剛衣天。金剛界曼陀羅第二羯磨會眾中,外金剛二十天之一天。此尊司胎內之胞衣,覆所生之子,防母所飲寒溫氣之德。黑色,持弓箭。見金剛界曼荼羅大鈔二。
秘密不翻
五種不翻之一。如陀羅尼以秘密之故不翻譯也。
截男勢也。五種不男之一。或作㓺。玄應音義十四曰:「犍又作㨜㓺二形,同居言切。字書犍害也,通俗文以刀去陰曰犍。」
毘多輸
阿育王弟名。譯曰除憂。見行願品疏鈔四。梵Vitāśoka。
持律第一
增一阿含經三說百比丘第一中以優婆離為持戒第一。曰:「奉持戒律,無所觸犯,優波離比丘是。」智度論二曰:「長老,憂波利。於五百阿羅漢中,持律第一。」注維摩經三曰:「什云:長夜誓願,世世常作持律,故於今持律第一也。」
行住坐臥
舉止動作,謂之四威儀。心地觀經曰:「行住坐臥,受諸苦惱。」觀念法門曰:「不問行住坐臥,一切時處,若晝若夜。」往生要集下本曰:「今勸念佛,不簡行住坐臥,不論時處諸緣,修之不難。」
迦羅毘迦
本行集經四十五曰:「迦羅毘迦,隋言赤黃色,大村名也。」案迦羅毘迦為迦毘羅迦之誤。見迦毘羅婆蘇都條。
頂生王經
有二部:一為佛說頂生王故事經,一卷,西晉法炬譯,一為佛說頂生王因緣經,六卷,趙宋施護譯。二經共說頂生王之行蹟,但具略相異耳。
俗諦
對於真諦而有俗諦之稱。又云世諦。俗者俗事也,又世俗之人也。一切因緣生之事相,對於真理而云俗,又世俗之人所知,故云俗。諦者,真實之道理也。即俗事上之道理,謂之俗諦。又世俗之人所知之道理謂之俗諦。大乘義章一曰:「俗謂世俗,世俗所知,故名俗諦。」見二諦條。
遮難
十六遮,十三難也。小乘律之法,揀受具足戒人之器非器,以此十六遮與十三難。遮者總非自性之惡,但以於受具不適,遮止之不使受戒,故名為遮。難者為自性惡,畢竟非受具之器,故名之為難。有此遮難中之一者,不得受具戒。故於受戒之前,先有教授師,向受者問此遮難之有無。其遮難至後世數漸增,南傳之律書最少,自四分律至有部律,大增其數。其次行事鈔,由於四分律。
六輪
本業瓔珞經示三賢十聖之果報,用鐵輪王等之名。天台取其經意而立六輪,以配於因位之六位:一鐵輪王,十信位也。二銅輪王,十住位也。三銀輪王,十行位也。四金輪王,十迴向位也。五琉璃輪王,十地位也。六摩尼輪王,等覺位也。此中經無琉璃輪之名。止觀輔行一之三曰:「入銅輪者,本業瓔珞上卷經意以六因位而譬六輪。(中略)言六輪者:謂鐵輪十信,銅輪十住,銀輪十行,金輪十向,琉璃輪十地,摩尼輪等覺,輪是碾惑摧伏等義。」
六事經
摩登女解行中六事經之略名。
小聖
聖者中,證悟之淺者。小乘之四果對於大乘則為小聖。又大乘之諸菩薩,對於佛亦為小聖。
金剛針菩薩
Vajrasūci,胎藏界第十虛空藏院二十八尊之一。手執獨鈷。獨鈷之形似針,故曰金剛針。大日經疏五曰:「素支譯云金剛針,持一股拔折羅以為標幟。此拔折羅是一相一緣堅利之慧,用此貫徹諸法無所不通,故名金剛針也。」
妄心薰習
四薰習之一。見四薰習條。(CBETA註:疑為見四熏習條)
密咒
秘密之神咒,即陀羅尼也。
通序
諸經之初有通別二序,如是我聞等通於諸經之序說為通序,通序後係本經一部之緣起為別序。通序天台分為五成就,嘉祥分為六成就。合此通別二序為一經三分之第一序分。勝鬘寶窟上本曰:「眾經大同,故名通序。」
滅道
滅諦與道諦也。滅者,滅生死因果之涅槃也,道者證涅槃之正道也,滅為果而道為因,謂之無漏之因果,又曰還滅之因果。先果後因者,先示果使生欣求之念,因以修因也。
世羅
Śaila又作勢羅,施羅,譯言石,山。玄應音義二十五曰:「世羅鄔波,此云小石也。」俱舍光記八曰:「世羅,唐言山。鄔波世羅,唐言小山。大小不同,故以小標別。」增一阿含經曰:「施羅比丘。」
五翳
一煙,二雲,三塵,四霧,五阿修羅之手,此五者能障日月之光,故謂之五翳。止觀五曰:「重沓五翳,埃靄曜靈。」
彌勒三尊
中尊為彌勒佛,左為法花林菩薩,右為大妙相菩薩。
無起
無生之異名。無生法忍一名無記法忍。無因生果名為無起,又作無生。無量壽經下曰:「無作無記,觀法如化。」同慧遠疏下曰:「無因可生,云無起。故維摩云:雖行無記而起善行,故知無起約因以說。」
無能勝菩薩
梵語阿逸多Ajita,譯曰無能勝,彌勒菩薩之字,以其威德廣大無能勝之者,故云。真言法中以慈氏菩薩(即彌勒)為自性輪身之名,以無能勝勝金剛為釋迦如來教令輪身之名(教令輪身者,奉其如來之教令,現忿怒之身以對治惡魔者)。補陀落海會軌曰:「無能勝釋迦牟尼佛忿怒,自性輪慈氏菩薩。」大疏五曰:「釋迦牟尼座下,應作忿怒持明。右邊號無能勝,左邊號無能勝明妃。並白色,持刀印,觀佛而生其間。」同十曰:「此是釋迦化身,隱其無量自在神力而現此忿怒明王之形,謂降伏眾生而盡諸障也。(中略)能於生死中而得自在,坐佛樹下摧破四魔兵眾也。無能勝即無不可破壞之義也。」普通真言品義釋曰:「釋迦眷屬以無能勝為忿怒明王。」秘藏記末曰:「無能勝釋迦忿怒,自性輪慈氏。」是秘藏記之二輪身也。若依仁王經義軌等之三輪身,則釋迦為自性輪,慈氏為正法輪身,無能勝金剛為教令輪身。見教令輪身條。
十種廣大智
一,知一切眾生心行智。二,知一切眾生業報智。三,知一切佛法智。四,知一切佛法深密理趣智。五,知一切陀羅尼門智。六,知一切文字辯才智。七,知一切眾生語言音聲辭辯善巧智。八,於一切世界中普現其身智。九,於一切眾會中普現影像智。十,於一切受生處中具一切智。見唐華嚴經四十九。
僧林
謂住僧多如林也,猶言叢林。
鐼子
鉢中之小鉢也。名義集七曰:「鍵𨩲,母論譯為淺鐵鉢。經音疏云:鉢中之小鉢,今呼為鐼(音訓)子。」象器箋二十曰:「應量器內,累三個小鉢。自大至小,總名鐼子。世尊成道,受四天王四鉢,重作一鉢。外有四唇,今鐼子三與應器重為四唇,蓋本世尊故事。」
二量
一現量,如以眼識見色以耳識聞聲。二比量,如見煙知有火。以已知之法比顯未知之法也。
起請
起神祇或三寶而勸請保證吾言之非偽,謂之起請。但此起請即盟誓,小乘從戒律禁止之。毘奈耶雜事十九曰:「是時六眾,有緣事時,即便引佛法僧寶,而為咒誓。或引鄔波駄耶,阿遮利耶,而為咒誓。俗生譏恥,時合其宜。然出家本求實語,不應盟誓,若作者得越法罪。」
菩提子
指西藏語之Bodi‑ci果,可以作數珠,產於雪山地方,非菩提樹之實也。校量數珠功德經曰:「若用菩提子為數珠者,或用搯念,或但手持數誦一徧,其福無量。」見數珠條。案菩提子一名川穀,一年生草。所在有之,春生苗,莖高三四尺,葉如黍,開紅白花作穗,夏秋之間結實,圓而色白,有堅殼,如琺瑯質。俗用為念佛之數珠,故名菩提子。木本者別為一種。中國惟天台山有之,謂之天台菩提。
內記
禪家方丈之書狀侍者曰內記。
金粟影
謂維摩居士之像也。谷響集一曰:「事文類集前集傳神條云:金粟影,老杜詩云:虎頭金粟影,神妙獨難忘。佛經有金粟如來,謂顧愷之所畫維摩,虎頭謂顧愷之也。」
第一義悉檀
四悉檀之一。說一實中道之理,使眾生斷惑證理,佛之善巧也。
婆差優婆差
Upāsakaupāsikā,在家之二眾,優婆塞優婆夷之轉訛也。仁王經下曰:「在家婆差優婆差。」同嘉祥疏五曰:「在家二眾名優婆塞優婆夷,有本云婆差優婆差。外國語音不同有此異耳。」
極十歲
減劫者,人壽漸減,其極至於十歲,此時現小三災云。俱舍論十二曰:「此洲人壽量漸減,乃至極十,小三災現。」
與願印與施無畏印
或以為別,或以為同。見施無畏印條。
大經卷
指心也。諸方門人參問語錄曰:「心為大經卷。」
無足
如蛇等。瑜伽論八十三曰:「無足有情者如蛇等,二足有情者謂人等,四足有情者如牛等,多足有情者如百足等。」
七種立題
天台之說。一大藏經之題,不出人法譬之三,此中由單復具足之不同,而生七種之別:一,單人立題。如佛說阿彌陀經,佛為能說之人,阿彌陀為所說之人,是以兩土之果人立名也。二,單法立題。如大般涅槃經,大般涅槃為經中所說之法也。三,單譬立題。如梵網經,梵網為梵天之羅網,以譬戒律之節目絞絡無盡也。四,人法立題。如文殊問般若經,文殊為人,般若為法也。五,法譬立題。如妙法蓮華經,妙法為法,蓮華為譬也。六,人譬立題。如如來師子吼經,如來為人,師子吼為譬也。七,具足立題。三者具足也。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為法,佛為人,華嚴為譬也。已上單三複三具足一,謂之七種三題。見四教儀集注上。
天台謂一切之經題不出於人法譬之三者,而有單複具足之不同,總為七種。
觀法
於心觀念真理之法也。同於觀心。止觀曰:「觀法雖正,著心同邪。」止觀大意曰:「慧文但列內觀視聽而已,洎乎南嶽天台。復因法華三昧,發陀羅尼,開拓義門,觀法周備。」
摩訶衍那
譯曰大乘。見摩訶衍條。
六大賊
見六賊條。
外塵
塵者六塵。六根所對之事物。凡夫以為此六塵在於心外,故曰外塵。六祖壇經曰:「分別一切法,為外塵相。」釋門歸敬儀曰:「大聖示教,境是自心。下愚迷執,塵為識外。」
大善地法
謂俱舍之心所法四十六中,信等善心所十個也,以是與一切之善心相應俱起故也。一切之善心,名為大善地。此十個心所,為彼大善地所有之法。故曰大善地法。一信,二勤,三行捨,四慚,五愧,六無貪,七無瞋,八不害,九輕安,十不放逸。見俱舍論四。
行願
身之行與心之願。此二相資而成大事。青龍疏下曰:「由行與願互相依持,此二俱修,不偏起故。」菩提心論曰:「凡人欲為善之與惡,皆先標其心,而後成其志。所以求菩提者,發菩提心,修菩提心。」次第禪門一上曰:「有願而無行,如人欲度彼岸,不肯備於船筏,當知常在此岸終不得度。」
十方淨土
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十方有諸佛淨土,無量無邊,故云十方淨土。
十一善
十一種善之心所也。見百法條。
多生
多數之生死。輸迴六道而經多數之生也。教行信證序曰:「強誓弘緣,多生叵值。」
五侍者
一侍香侍者,二侍狀侍者,三侍客侍者,四侍藥侍者,五侍衣侍者,是謂之五侍者。禪林之稱。
一侍香,二侍狀,三侍客,四侍藥,五侍衣。見象器箋六。
識宿命通
五通之一。知宿世生死之通力也。
觀音義疏
二卷,天台說,灌頂記。解觀音經之文句者。
白腳師
魏書釋老志曰:「統萬平惠始到京師,多所訓導。時人莫測其迹,世祖甚重之。每加禮敬,始自習禪,至於沒世,稱五十餘年未嘗寢臥。或時既行,雖履泥塵,初不污足,色愈鮮白,世號之白白腳師。」
提波延那
又作提波耶那,仙人名。輔行四曰:「如婆沙中云:佛未出時,帝釋常詣提婆延那仙人所聽法,舍脂(帝釋夫人)念帝釋捨我欲詣餘女隱形上車,到仙人所,帝釋乃見之言:仙人不欲見女,汝當還去。不肯去。帝釋以蓮荷莖打之,舍脂乃以軟語謝。諸仙聞聲起欲,螺髻落地失通。」又佛本行集經十六曰:「昔迦尸國有一仙人,名提波耶那,隋言埏上生,被孫陀利婬女誑惑。」梵⃞Devayāna。
欣求
願求善法也。
最上意陀羅尼經
一卷,宋施護譯。最上意為陀羅尼之德稱。
觀河
釋迦牟尼佛示波斯匿王以本無生滅也。首楞嚴經曰:「波斯匿王言:我生三歲,慈母攜我謁耆婆天,經過此流,爾時即知是恒河水。佛言:汝今自傷髮白面皺,其面必竟皺於童年,則汝今時觀此恒河,與昔童時觀河之見有童耄否?王言不也。佛言皺者為變,不皺非變也。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滅。」
十住經
六卷,秦羅什等譯,即華嚴六經之十地品也。又為菩薩十住經之略名。又為漸備一切智總經之異名。
明神
智慧照了曰明,威德不測云神。乃諸天鬼神之德稱也。
不妄戒
不妄語戒也。
祇夜
Geya,舊譯曰重誦偈,重頌。新譯曰應頌。前段所說經文之義,更為偈頌者,即重說其義故云重頌。與前段之經義相應故云應頌。是十二部經之一。大乘義章一曰:「祇夜,此翻名為重誦偈也。以偈重誦修多羅中所說法義,故名祇夜。」玄義六上曰:「祇夜者,諸經中偈,四五七九言,句少多不定。重頌上者,皆名祇夜也。」華嚴疏鈔二十一曰:「祇夜者,此云應頌。一與長行相應之頌,由於長行說未盡故,雜集云不了義經,應更頌釋。二為後來,應更頌故。涅槃云:佛昔為諸比丘說契經竟,爾時復有利根眾生,為聽法故,後至佛所,即便問人:如來向者為說何事?佛時知已,即因本經,以偈頌曰:我昔與汝等不識四真諦,是故久流轉生死大苦海等。」三藏法數四十四曰:「梵語祇夜,華言應頌,又云重頌。謂應前長行之文,重宣其義。或六句四句三句二句,皆名頌也。」
福力太子
往古眼力王最後之一子。生時有無量吉祥福德之祥瑞,因而名為福力。見福力太子因緣經一。
四種秘密
如來說法之秘密有四種:一、令入秘密,聲聞之人,執著空法謂一切之法皆空。如來為說大乘之法,破其執空之具,便生勝解,入於聖教也。二、相秘密,如來說一切之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以破外道凡夫執著有相也。三、對治秘密,如來宣說隱密之教,皆是對彼眾生之過失而調治之。如人有病,則應病與藥,治療之使得安適也。四、轉變秘密,轉變者,轉不善為善之義,如來說一切隱密之名言,皆為使眾生之起散亂心者生寂靜,使起顛倒之見者生正見,使起煩惱者生清淨也。阿毘達磨雜集論十二曰:「有四種秘密:由此秘密故,於方廣分中一切如來所有秘密,應隨決了。何等為四?謂令入秘密,相秘密,對治秘密,轉變秘密。如是四種,於大乘中略攝如來一切所說秘密道理云云。」
次第禪門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之異名。
豆佉
Duḥkha,譯曰苦,四諦之一。苦以逼惱為義。一切有為心行。常為無常患界之所逼惱是也。見法界次第。
四方大將
北方散脂大將。東方樂欲大將。南方檀帝大將,西方善現大將是也。四將各有五百眷屬。率二十八部之鬼神。守護佛法。
僧伽難提
Saṁghanadi,譯曰眾河。付法藏第十六祖之名。
小草
三草之一。以喻修五戒十善,得人天果報之機類。見三草二木條。
縛芻
Vakṣu或 Vaṅkṣu,又作婆輸,婆叉,婆槎,薄叉,博叉。閻浮提四大河之一也。出自阿耨達池之西面,入於西北海云。西域記一曰:「池西面琉璃馬口流出縛芻河(舊曰博叉河訛也),繞池一匝入西北海。」玄應音義二十四曰:「縛芻河,舊言博叉河,或作薄叉,又亦云婆叉河,又言噱叉河,皆一也,此云青河。」
六師迦王
佛滅後再造祇園精舍之王名。法苑珠林三十九曰:「於後五百年有旃育迦王依地而起,十不及一,經於百年,被賊燒盡。經十三年有王六師迦者,依前重造。屋宇莊麗,皆寶莊嚴。」
身業
三業之一。
金剛場莊嚴般若波羅蜜多教中一分
佛說金剛場莊嚴般若波羅蜜多教中一分,一卷,宋施護譯。大日如來,安住一切如來自性中,說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等之諸法句。
曷剌怛那
見囉怛娜條。
褒灑陀
Poṣadha,見布薩條。
依止師
同依止阿闍梨。
謂禪家受學參禪之師也。見象器箋。
減劫
於住劫之中由人壽無量歲每百年減一歲,至人壽十歲,為第一之減劫,由是每百年增一歲,至人壽八萬歲,更下至十歲為第二之減劫。如此一上一下,終第十九之減劫,更增至人壽八萬歲,為第二十之增劫,至住劫而終。即第一止於減數,第二十止於增數,中間有十八回之增減。是曰住劫之二十增減。此中由第一至第十九減壽之時期,名減劫,由第二至第二十增壽之時期,名增劫。俱舍論十二曰:此洲人壽,經無量時至住劫初,壽方漸減。從無量減至極十歲,即名為初一住中劫,此後十八皆有增減。謂從十年增至八萬,復從八萬減至十年。爾乃名為第二中劫。次後十七例皆如是,後從十歲增極至八萬歲,名二十劫。一切劫增無過八萬,一切劫減唯極十年。十八劫中一增一減時量,方等初減後增,故二十劫時量皆等。」(八萬者,八萬四千歲之大數也)。
祖師堂
禪苑安置初祖達磨之堂名也。
明窗
僧堂之制大,而復前後架屋,堂內闇矣。故當前板首座板頭西堂板頭之上屋上開窗(如今煙窗),故第一座板言明窗下。見象器箋一。
父母恩難報經
一卷,後漢安世高譯,與孝子經大同小異。
阿施
Artha,譯曰義。詮於文義理也。見名義集五。對於言語道斷之義而言。
阿波末利加
Aparamārga,草名。又曰阿婆末唎,阿婆末迦,阿波麼羅誐。千手陀羅尼經曰:「阿波末利伽草,牛膝草也。」不空羂索經曰:「阿婆末迦。」梵語雜名曰:「阿波麼羅誐。」
寶藏如來
寶海梵志之子,出家成道,號寶藏如來,阿彌陀佛乃至釋迦牟尼佛,皆依此佛而發心成道。
四種華嚴經
天台差別華嚴經為四種:一前分華嚴,又曰初頓華嚴,寂場華嚴,三七日華嚴。謂成道後三七日之說法八會中之前七會也。二後分華嚴,謂三七日以後之說法,第八會之入法界品也。此會中以舍利弗等聲聞在座,故知非三七日之說法。三時長華嚴。謂三七日後,佛將盡未來際對於其機說華嚴之法者,其中佛一代中之時長華嚴阿難結集之,附於彼三七日所說之前分華嚴後。即後分華嚴是也。後分與時長,其體為一,僅就會而分前分與後分,就時而分三七日與時長,異其稱耳。四法界華嚴,此不依經帙為一代教中說法界之理者之通稱。見四教儀集註上,增暉記一、七帖見聞二本,半字談一。
愛染如法佛
示冥合敬愛之理者。即愛染之標幟。
西域古王國名。覩貨邏國之故地。周二千餘里。見西域記十二。
四不得經
四不可得經之略名。
本業經
菩薩本業經之略名。
即心念佛
謂唯心之彌陀心,得己身之淨土,而念自己心中之佛也。心者周徧法界,假如說彌陀隔十萬億佛土,尚是吾心佛所現,吾人之心性,本為清淨之佛體,唯為無明煩惱所覆不能顯,其不顯者,謂隔十萬億土而已。故觀無量壽經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淨土門以外諸大乘家之念佛也。
化法
化導之法門也。天台一家,判釋迦之一代教為化儀化法,各立四教。見四教條。
馺婆訶
見蘇波訶條。
慈氏誓願經
慈氏菩薩誓願陀羅尼經之略名。
神分心經
法會之初,為勸請神祇讀般若心經一卷,以拂魔障。見神分條。
修法會,為拂魔障,乞諸天善神之護衛,先誦心經,而為法施,謂之神分心經。
唯識修道五位
觀修萬法唯識之理,立五位:一、資糧位,於地前住行向之三十心,貯佛道資糧之位。二、加行位,於三十心之終,將入見道,而為煖,頂,忍,世第一法,四善根方便加行之位。三、通達位,於初地之入心(地地各有入住出之三心),通達於二空無我之理之位,即見道也。四、修習位,自初地之住心至第十地出之心(即等覺)間,重修習妙觀以斷餘障之位,即修道也。五、究竟位,究竟斷惑證理之位,即無學道也。開之則為三僧祇四十一位。是法相宗之所立也。見唯識論九。因果合有四十一位。此於十住之前,開十信位,則為五十一位。於第十地之終,開等覺,則為五十二位。法相宗用四十一位,天台宗用五十二位。惟開合不同耳。
權者
佛菩薩以通力而現之假身也。又云化者,權化,大權等。止觀十下曰:「佛日初出,權者引實,聞法即悟。」
佛無差別
三無差別之一。
記法住經
佛臨涅槃記法住經之略稱。
四大教法
見四種墨印條。
摩奴沙心
指人之心,即肝臟。
愛鬼
愛著害人,譬如鬼也。三教旨歸中曰:「羈縻愛鬼。」付法藏傳三曰:「愛羅剎女,常欺眾生。」
心多歡喜益
現世十種益之一。信彌陀者之歡喜也。
十二佛
於東方配三佛於西南北四維上下各配一佛,一、東方虛空功德清淨微塵等目端正功德相光明華波頭摩琉璃光寶體香最上香供養訖種種莊嚴頂髻無量無邊日月光明願力莊嚴變化莊嚴法界出生無障礙王如來。二、東方毫相日月光明燄寶蓮華堅如金剛身毘盧遮那無障礙眼圓滿十方放光照一切佛剎相王如來。三、東方一切莊嚴無垢光如來。四、南方辯才瓔珞思念如來。五、西方無垢月相王名稱如來。六、北方華莊嚴作光明如來。七、東南方作燈明如來。八、西南方寶上相名稱如來。九、西北方無畏觀如來。十、東北方無畏無怯毛孔不竪名稱如來。十一、下方獅子奮迅根如來。十二、上方金光威王相似如來。見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滅罪經。
緣覺法界
十法界之一。諸佛眾生之本體謂之法界。有十種之差別。緣覺為其中之一。天台所立。
外學
學外教之典籍及世間法也。毘奈耶雜事六記舍利弗降伏撥無後世之外道,佛因聽比丘學外論。其文曰:「佛告諸苾芻,非一切處有舍利子,其相似者亦不可求,是故我聽諸苾芻學盧迦耶等諸外俗論。時諸苾芻聞佛世尊許學書論,遂無簡別,愚昧之類亦學外書。佛言:不應愚痴少慧不分明者令學外書,自知明慧多聞強識能摧外道者,方可學習。諸明慧者,鎮學外典,善品不修。佛言:不應如是常習外典。佛言:當作三時,每於兩時讀佛經,一時習外典。苾芻遂於年月分作三時。佛言:人命迅速剎那無定。不應年月分作三時,可於一日分為三分。苾芻朝習外典暮讀佛經。佛言:於日初分及以中後可讀佛經,待至晚時應披外典。苾芻即便暫時尋讀,不誦其文。尋還廢忘,佛言應誦。」僧史略上曰:「祇洹寺中有四韋陀院,外道以為宗極。又有書院,大千界內所有不同文書並集其中,佛俱許讀之,為伏外道,而不許依其見也。」
迦利沙婆那
同迦利沙波拏。
三佛陀
Saṁbuddha,譯言正覺者。
劫婆吒
又作劫縛拏。錢名。飾宗記四本曰:「北方覩貨羅國十箇銀錢名劫婆吒,即此方一兩。」梵語雜名曰:「貝錢,梵語,劫縛拏。」梵Kaparda。
禪慧
禪定與智慧。此二者以攝一切之證行。無量壽經上曰:「以甚深禪慧,開導眾人。」淨影疏曰:「淨止禪觀,證行雖眾,要不出此。」止觀輔行一曰:「南山歎云:唯衡岳合崖,雙弘禪慧。」
曼荼羅教
真言教之異名也,曼荼羅一譯真言,故謂真言教曰曼荼羅教或曼荼羅藏。見秘藏記本。
又云書笈。旅行時負於背之箱,附有足者。
咒陀羅尼
四種陀羅尼之一。
此乃四種陀羅尼之一,真言教之所謂陀羅尼也。佛菩薩從禪定所發之秘密言句也。陀羅尼者,總持之義,總持有二釋:一就人,一就法。就人釋者,佛菩薩之定力,能持神咒之功德,故名持,如上四種中所釋者是也。大乘義章十一末曰:「菩薩依禪能起咒術,為眾除患第一神驗,名咒陀羅尼。菩薩依禪備起多用,隨用別論,即有無量陀羅尼門。良以咒術傳益義多,故偏論之。」就法釋者,神咒之言句,總持無量之文義,無盡之功德,故名持。佛地論五曰:「於一法中持一切法,於一文中持一切文,於一義中持一切義,攝藏無量諸功德,故名無盡藏。」明已上二釋中神咒之功德,必依後釋,諸經中顯此咒陀羅尼有五名:一陀羅尼,二明,三咒,四密語,五真言,此中後四者為義翻也。秘藏記本曰:「諸經中說陀羅尼,或陀羅尼、或明、或咒、或密語、或真言,如是五義,其義如何?陀羅尼者,佛放光,光之中所說也。是故陀羅尼與明,其義不異。咒者,佛法未來漢地前,有世間禁咒法,能發神驗除災患。今持此陀羅尼人,能發神通除災患。與咒禁法相似,是故曰咒。密語者,凡夫二乘不能知,故曰密語。真言者,如來言真實無虛妄,故曰真言,然皆是舉一邊所名也。」
六賊
色聲等六塵。以眼等六根為媒,劫掠功能法財。故以六賊為譬。涅槃經二十三曰:「六大賊者,即外六塵,菩薩摩訶薩觀此六塵如六大賊,何以故?能劫一切諸善法故。(中略)六大賊者,夜則歡樂。六塵惡賊,亦復如是。處無明闇,則得歡樂。」最勝王經五曰:「當知此身如空聚,六賊依止不相知,六塵諸賊則依根,各不相知亦如是。」楞嚴經四曰:「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為賊媒,自劫家寶。」
以六賊譬六根之愛喜。雜阿含經四十三曰:「士夫,內有六賊,隨逐伺汝,得便當殺。(中略)六內賊者,譬六愛喜。」
政論經
佛為優填王說王法政論經之略名。
古聖王之名。增一阿含經四十七曰:「聖王名荏。」經註曰:「荏,晉言大眴,音如錦反。」
莫訶衍磧
蒙古之大砂漠也。慈恩傳一曰:「莫訶衍磧,長八百餘里。古曰沙河,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復無水草。」
色空外道
十種外道之一,計無色界之色空為涅槃也。行事鈔下四之二曰:「色空外道,用色破欲有,以空破色有,謂空至極。」
穢食
貧人所食不淨之食物也。大日經疏三曰:「如貧里穢食,不可置於寶器。」
敷曼荼羅
又曰布曼荼羅。懸於壁謂之懸曼荼羅,敷於地,謂之敷曼荼羅。結緣灌頂之時投華,必敷曼荼羅也。
優樓
優樓迦之略。見優樓迦條。止觀十上曰:「優樓僧佉。」
愍忌
尊宿之誕生日也。於此日修齋供謂之愍忌齋,或言善知識為哀愍眾生,出生應世,故謂其誕生日曰愍忌。見象器箋十三。
二俱犯過
華嚴之圓教,雖與法華之圓教相同,然其圓教兼有別教之麤,不得謂為純一,故不得如法華名為妙。譬之曰二俱犯過,又曰二人俱犯。釋籤一曰:「總結四味不立妙名,為何所以?以兼等故。判部屬麤,如麤人細人二俱犯過,從過邊說俱為麤人。」
周稚般他迦
見周利槃特條。
內衣
三衣之一。梵名安咀婆娑Antarvāsaka,一譯內衣。以襯身而著於內故也。寄歸傳二曰:「安怚婆娑,譯為內衣。」安咀婆娑,舊曰安陀會是也。
施惠
以物施與他也。無量壽經下曰:「貪狼財色,不能施惠。」
方廣道人
小乘中附佛法之外道曰犢子道人,大乘中附佛法之外道曰方廣道人。惡執大乘方廣之空理,而墮於空見者也。智度論一曰:「更有佛法中方廣道人,言一切法不生不滅,空無所有,譬如兔角龜毛常無。」止觀十曰:「又方廣道人,自以聰明讀佛十喻。自作解云:不生不滅,如幻如化,空幻為宗。龍樹斥云:非佛法方廣所作,亦是邪人法也!」三論玄義曰:「二學大乘者,為方廣道人,執於邪空,不知假有,故失世諦。既執邪空,迷於正空,亦喪真矣。」
摩㝹摩
Manomaya,又作摩㝹,摩奴末耶。譯曰意生身。諸佛菩薩及諸天等從自意化生之身也。華嚴疏二十曰:「摩㝹摩者,此云意生,亦云意成,即是意生身也。」玄應音義一曰:「摩㝹,正言摩奴末耶,此云意生身,言諸天等從意化生也。」
洛陽伽藍記
五卷,後魏楊衒之著。其自序曰:「周室京城表裏,凡有一千餘寺,今日寥廓,鐘聲罕聞,恐後世無傳,故撰斯記。然寺數最多,不可徧寫,今之所錄,止大伽藍。」
密因
首楞嚴經之經題曰:「密事密因修證了義。」如來之果德名秘密藏,入此秘密藏之因行云密因。又密者經所說之陀羅尼,是非凡小之所能知,故名密,密即因也。楞嚴經八曰:「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同義疏八中曰:「三世果人入秘密藏,以此為因,密之因也。又此大定行一切行,而非凡聖之所知,故名為密,密即因也。」
佛菩薩之本地也。佛菩薩之本地,秘而人不能明,故云密印。楞嚴經六曰:「我滅度後,勅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或作沙門白衣居士人主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婬女寡婦奸偷屠販與其同事,稱讚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泄佛密因,輕言未學,唯除命終陰有遺付。」同義疏六下曰:「真聖利物終不可測,以承佛制不妄漏泄,此聖真因唯聖自證,故云密因。未學之前不可輕說,陰有遺付者不顯稱也。此開臨終密有表示,遺囑弟子,如求那屈指事。」
道舊
道友也,以道相交,故曰道。舊者舊識也。
愛著慈悲心
從愛著之念而起之慈悲心也。此慈悲心於佛道最甚。維摩經問疾品曰:「於諸眾生,若起愛見大悲,即應捨離。」什註曰:「見有眾生,心生愛著,因此生悲,名愛見大悲。」
輪藏
於大層龕中心,建一柱,開八面,架一切經,設機輪,使可旋轉,謂之輪藏。一旋之,則與看讀同其功。梁傅大士創之。釋門正統塔廟志曰:「復次諸方梵剎立藏殿者,初梁朝善慧大士(傅翕玄風),愍諸世人雖於此道頗知信向,然於贖命法寶,或有男女生來不識字者,或識字而為他緣逼迫不暇披閱者。大士為是之故,特設方便,創成轉輪之藏。令信心者推之一匝,則與看讀同功。故其自誓曰:有登吾藏門者,生生不失人身。又能旋轉不計數者,是人所積功德,則與誦經無異。(中略)若夫諸處俱奉大士寶像於藏殿前,首頂戴道冠,肩披釋服,足躡儒履,謂之和會三家。佛印禪師了元為王荊公贊其所收畫像曰:道冠儒履釋加沙,和會三家作一家。忘卻率陀天上路,雙林痴坐待龍華。又列八大神將運轉其輪,謂天龍八部也。又立保境將軍助香花之奉,謂是在日烏傷宰也。茲三者攷錄無文。不能自決。」傅翕生於齊建武四年,寂於陳大建元年(佛祖統紀二十三有傳)。然而於藏前安大士像者,由來已久,左右童子,俗稱笑佛,不見典據。相傳是大士之子,左為普建,右為普成也。
三十七尊四大輪
金剛頂十八會之第一教王會有四大輪:一、金剛界輪,三十七尊皆持金剛之印。二、降三世教令輪,三十七尊皆持降三世之印。三、徧調伏法輪,三十七尊皆持觀世音之印。四、一切義成就輪,三十七尊皆持虛空藏之印。見瑜祇經疏二。
鬱多羅拘樓
見鬱多羅究留項。
阿擅
Anātman,或曰阿捺摩,譯言無我。見名義集四。
偽經偽軌
大黑天之本說。前所揭之仁王經,大日經,三世最勝心明王經,理趣經,孔雀經,仁王經疏,大日經疏,及寄歸傳等是也。世有佛說摩訶迦羅大黑天神大福德圓滿陀羅尼經,摩訶迦羅大黑天神所問經等。皆偽經也。諸錄不載。又,嘉祥寺神愷之大黑天神法。世稱為大黑天儀軌。為人所據。然非真本。亦偽作也,但書中引用之經疏語悉正。
依他
非自然之法,而為依於他之因緣而起之法,是曰依他法,亦云依他起性。三性之一。成唯識論八曰:「由斯理趣,眾緣所生。心心所體,及相見分,有漏無漏,皆依他起。依他眾緣,而得起故。」
多瞋
多瞋恚之心者。天台四教儀集註中曰:「多瞋眾生慈悲觀。」
玄談
講經論先於文前分別一經之深義,謂之玄談。與玄義同。如華嚴玄談是。
以名總論佛教之玄理者。如十玄談是。
玄者懸也。懸談後事也。觀經序分義曰:「玄談未標得處。」
八藏
一、胎化藏,二、中陰藏,三、摩訶衍方等藏,四、戒律藏,五、十住菩薩藏,六、雜藏,七、金剛藏,八、佛藏。見菩薩處胎經七。
大眾部立八藏。以聲聞藏與菩薩藏各立四藏故也。四藏者,經律論之三藏及雜藏也。義林章二本曰:「大眾部又說八藏,菩薩聲聞各有四故。」
八部之法藏也。
制多迦
Ceṭaka,一作制吒迦,制吒迦難。不動明王八大童子之第八。譯曰福聚勝者。現惡瞋之相。聖無動尊成就使者法品曰:「若制吒迦難,唐言福聚勝者。造畫其像,面目忿怒。」見矜羯羅條。
四種釋義
見四釋條附錄。
生法二身
有大小乘之別,小乘謂王宮所生之身為生身,戒定慧等之功德為法身(大乘義章十九),大乘謂理智冥合之真身為法身,隨機現生之應化身為生身,即合法報應身三中之法報二身為法身,應身為生身也。佛地論七曰:「或處說佛有二種身:一者生身,二者法身。」智度論九曰:「佛有二種身:一者法性身,二者父母生身。是法性身,滿十方虛空,無量無邊,色像端正,相好莊嚴,無量光明,無量音聲。聽法眾亦滿虛空(此眾亦法性身非生死人所得),常出種種身,種種名號,種種生死,種種方便度眾生,常度一切,無須臾息時。如是法性佛,能度十方眾生受諸罪報者,是生身佛。生身佛次第說法如人法。」
我室
我執能包藏一切之煩惱,故譬之以室。釋門歸敬儀上曰:「我室四蒙,包藏見愛。」同通記上本曰:「我有二種:人我法我。主宰為義,能藏見愛,喻之室。」
半月形相
五種結界之一。結界之地形,由水,石,路等作半月之形。
五緣
二十五方便中之五。持戒清淨,衣食具足,閑居靜處,止諸緣務,近善知識也。
五種增上緣之略。
八種旋陀羅尼字門
見旋陀羅尼條。
副寮
禪林之職名。此職副於寮主而扶持之,作點檢寮內之掃除及道具之有無等事。見僧堂清規五。
有餘涅槃
有餘涅槃者,對無餘涅槃而言。有餘無餘其解有三種:一、唯就小乘說。斷一切之煩惱而絕未來生死之因者,尚餘今生之果報身體,謂之有餘涅槃,其人今生之果報盡而歸於寂滅,謂之無餘涅槃。即證得阿羅漢其身存生之間,為有餘涅槃,其身死時,乃無餘涅槃也。故有餘涅槃者無生死之因,唯有生死之果(此前生所招之果報),無餘涅槃者,無生死之因,亦無果也。又云有餘依涅槃Sopādhiśeṣanirvāṇa,無餘依涅槃Nirupadhiśeṣanirvāna,依者依身,身為人之所依,故名依身。法華經信解品曰:「我等長夜,修習空法,得脫三界苦惱之患,住最後身有餘涅槃。」寶窟下本曰:「因亡名有餘,果盡名無餘。」唯識述記十末曰:「其因盡苦依未盡,異熟猶在,名有餘依。依者身也,(中略)此中有餘,約二乘說,以言唯有微苦依故,依謂依身。」二、唯就大乘說。變易生死之因盡,謂之有餘涅槃,變易生死之果盡,而得佛之常身,謂之無餘涅槃(凡夫之生死謂之分段,菩薩之生死謂之變易)。寶窟下本曰:「金剛心斷變易因盡,而變易果猶存,有餘累故曰有餘。佛果為解脫道起,則無復因累,變易生死果亦亡,則無復果累,故名無餘也。」三、就大小相對說。小乘之無餘涅槃,尚有惑業苦三道之殘餘,故云有餘,大乘之無餘涅槃,究竟而無殘餘,故云無餘。勝鬘經曰:「有有為生死,有無為生死。涅槃亦如是,有餘及無餘。」又曰:「以成就有餘解脫有餘清淨有餘功德故,知有餘苦,斷有餘集,證有餘滅,修有餘道,是名得少分涅槃。」法華經譬喻品曰:「我本著邪見,為諸梵志師。世尊知我心,拔邪說涅槃。我悉除邪見,於空法得證。爾時心自謂,得至於滅度。而今乃自覺,非是實滅度。若得作佛時,具三十二相。天人夜叉眾,龍神等恭敬。是時乃可謂,永盡滅無餘。」寶窟下本曰:「小乘中因果盡名有餘,大乘因果盡名無餘。佛性論云:二乘有三種餘:一煩惱餘,謂無明住地。二業餘,謂無漏業。三果報餘,謂意生身陰。」
供具
又云供物。供佛菩薩等之香華飲食幡蓋等事物也。寶積經三十四曰:「齎持微妙供具,奉獻如來及諸大眾。」法華經曰:「於當來世,以諸供具,供養奉事。」往生要集中本曰:「隨力辦於華香供具。」
法華會
講讚法華經之法會也。
稱檀德佛
見囉怛那尸緊雞佛條。
燈頭
禪林司燈燭之職。
身根
五根之一。
離言真如
二真如之一。離心念之相,離言說之相,真如之法體也。
三種作意
大地法中作意之心所,別為三種:一、自相作意,與觀法自相之智慧相應而起之作意心所也。二、共相作意,與觀法共相之智慧相應而起之作意心所也。三、勝解作意,與假想觀相應而起之作意心所也。如對於未見不淨之物境,而修不淨觀時之作意是也。
塵沙
如塵如沙,喻物之多也。行事鈔上一曰:「法界塵沙。」資持記上一之三曰:「法界者十界依正也,塵沙者喻其多也。」
天台所立三惑之一,謂為塵沙。塵沙之惑,稱為化道障之惑,菩薩教化物之障也。菩薩教化物,必通達如塵沙無數之法門,然心性間昧。不能通達此塵沙之法門,自在教化,謂為塵沙之惑。即就不知不達之法門多而與以此名,其惡體為唯一之劣慧。俱舍論所謂不染污無知,唯識論所謂所知障,與之同。四教儀半字談五曰:「所治之病,能治之法門,緣生之事法,其類無數,無一一了知者,無知之種類無數,故名為塵沙。然種類雖多,而其體唯為劣慧,非一一為別。」輔行一曰:「塵沙者譬無知數多。」文句記一曰:「不污染無知,劣慧為體。」輔行五曰:「塵沙障俗理,俗顯能垂化。」
道芽
正道之萌芽也。法事讚上曰:「智慧冥加,道芽增長。」心地觀經五曰:「道芽增長如春苗。」法華玄贊二曰:「佛說法雨,道芽生令生善。」
王老師
池州南泉之普願禪師,姓王氏,承馬祖之法弘道於南泉。常自稱王老師。
慧壽
又曰慧命。見慧命條。
辟支迦佛
辟支迦佛陀之略。
馬陰藏
三十二相之一。陰者男根也。佛之男根如馬陰,隱藏腹中,不現於外。
孤調
小乘之證果。不調度他,獨調度己,而解脫生死也。止觀三上曰:「若入無餘,但有孤調解脫。」輔行三之一曰:「灰身故無身,滅智故無智。獨一解脫,故云孤調。」四教儀曰:「若灰身滅智,名無餘涅槃,又名孤調解脫。」
優禪伽摩
又作憂承伽摩。鳥名。譯曰高行。起世因本經二曰:「優禪伽摩,隋言高行,鳥名也。」異譯經本曰:「憂承伽摩,此言高逝。」梵Uccaṁgama。
阿摩
Ambā,譯曰母。名義集二曰:「阿摩,此云女母。」
火聚佛頂
釋迦如來之變身,五佛頂尊之一。坐於胎藏界曼荼羅釋迦院釋尊左第四。梵名帝聚羅(火聚),斫羯羅,縛哩底,密號曰神通金剛,主以佛光聚一切眾生之德。雖有稱為高頂佛者,然非廣生佛頂。黃色,左手持蓮,上安寶珠,右手屈無名指,竪餘指當胸,坐赤蓮上。
福生城
見福城條。
多舌魚
助毘留離王之惡使滅釋種之梵志,名苦母,又名好苦。此梵志前世為多舌魚,常害同類云。見毘琉璃條。
唯識中道
法相宗所立。一切萬有,唯識所變,而非有非空之中道也。徧計所執者,以情有故為非空,以理無故為非有,依他起性者,以非有故為空,以似有故為有,圓成實性者,以真空故為非有,以妙有故為非空。就此一法上而論,非有非空之二義並存,是稱一法中道。今三性對望而論,現於虛妄認識上之一切萬法(即徧計所執之法)悉為虛妄之影像,而非實有之法,情有理無也。然自實之種子變現之依他起諸法,假令非常住實在而不可謂為無,如幻假有也。圓成實性之真如,真空妙有,其體空寂,真實圓滿之實在也。一切諸法皆具此三性,故空有不可不斷,是非有非空之中道也。此為三性對望之中道。
三白法
持三白食之法也。宋高僧傳二十三(元慧傳)曰:「立志持三白法。」見三白食條。
六趣
眾生由業因之差別而趣向之處,有六所,謂之六趣,亦曰六道,一地獄趣Naraka‑gati,八寒八熱等之苦處也,此在地下,故曰地獄。二餓鬼趣Preta‑gati,常求飯食之鬼類生處也。與人趣雜處而不可見。三畜生趣Tiryagyoni‑gati,新譯曰旁生趣,即禽獸之生所也,多以人界為依所而眼可見。四阿修羅趣Asura‑gati,常懷瞋心而好戰鬥,大力神之生所也。以深山幽谷為依所而與人隔離。五人趣Manuṣya‑gati,人類之生所也,分閻浮提等四大州,但四大洲隔離,不得通力者不能到。六天趣Deva‑gati,身有光明,自然受快樂之眾生,名為天,有欲界六所,謂之六欲天,色界無色界,皆為彼之生所。大乘義章八末曰:「此六種,經名為趣,亦名為道。所言趣者,蓋乃對因以名果也。因能向果,果為因趣,故名為趣。所言道者,從因名也。善惡兩業通人至果,名之為道。地獄等報為道所詣,故名為道。」法華經序品曰:「盡見彼土六趣眾生。」涅槃經二十五曰:「以心因緣故,輪迴六趣具受生死。」
極樂海會
極樂之聖眾相依而為法會,其廣大如海,故云。
肉身
父母所生之人身也。
大寂定
或曰大寂室三昧。或曰大寂靜妙三摩地。如來所入之禪定也。離一切散動,究竟寂靜。謂之大寂。梵語曰三昧或三摩地,譯為定。如來會曰:「世尊今日入大寂定,行如來行。」舊譯仁王經上曰:「初年月八日,方坐十地入大寂室三昧。」新譯仁王經上曰:「爾時世尊,初年月八日,入大寂靜妙三摩地。」涅槃經三十曰:「我於此間娑羅雙樹入大寂定,大寂定者名大涅槃。」
隨緣真如之波
不變真如比水,隨緣真如較波。此波有二,根本無明為緣,攪亂平等一味之性海,而作善惡之業,感苦樂之果,昇沈六道者,凡夫自身隨緣真如之波也。又吹於大悲之風,現種種之境,化種種之身,布種種之教者,佛菩薩為他隨緣真如之波也。
惡趣
眾生以惡業之因而趣之所。俱舍論世間品曰:「趣謂所往。」即地獄畜生等。
方便波羅蜜
十波羅蜜之第七,第七地菩薩以善巧之方便隨機利物也。
頞杜迦曼折利
見阿梨條。
飲光仙
上古有仙人名飲光。見飲光項。
出世間上上智
三智之一。
陪襯
見陪嚫條。
近童
近者近事男,梵名優婆塞之譯名。童者行童,學佛典之俗沙彌。性靈集九曰:「緇林鬱茂,近童駢羅。」
下口食
四種邪命食之一。謂比丘種植田園和合湯藥等,以求衣食也。對於仰口食而語。見智度論三,三藏法數十九。
旃陀羅提婆
Candradeva,比丘名。譯曰月天。見求法高僧傳上。
佛遺教經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之略名。真西山氏謂遺教經為瞿曇氏最後教弟子之語,以端心正念為首,而深言持戒,為禪定智慧之本。本經各家之論註如下:佛遺教經論疏節要一卷,天親菩薩論,宋智圓疏,宋淨源節要,明袾宏補註。遺教經論住法記一卷,宋元照述。遺教經論記三卷,宋觀復述。佛遺教經補註一卷,明守遂註,了童補註。佛遺教經解一卷,明智旭述。遺教經指南一卷,明道霈述。佛遺教經箋註,丁福保註。
瑜伽唯識
瑜伽論與唯識論也。即印度之空宗有宗。
絍婆
Niṁba,又作任婆,賃婆。樹名。玄應音義二曰:「絍婆,古文任同。如林如深二切,樹名也。葉若可煮為飲,治頭痛也。如此間苦楝樹也。」同二十四曰:「賃婆果,女鴆反,形如此苦楝樹也。」俱舍頌疏業品六曰:「從賃婆種賃婆果生,其果大小,如苦楝子,其味極苦。」
起行
謂往生之行也。善導觀經疏三所謂「眾生起行,口常念佛,佛即聞之,」是也。
十業
十惡業與十善業之二種。見善惡條。
此有善惡二種,見善惡條。
五結
一貪結,貪著生死法之煩惱。二恚結,忿怒違情事之煩惱。三慢結,恃己凌他之煩惱。四嫉結,妒他盛榮之煩惱。五慳結,慳惜財物之煩惱。見阿毘達磨集論四、三藏法數二十四。
繫縛眾生使流轉於三界之妄惑,謂之結。有五種:一貪結,二恚結,三慢結,四嫉結,五慳結。出於阿毘達磨集論四。詳見結條。
伊那婆那
林名。探玄記四曰:「伊那婆那,此言王林,謂佛為太子時,在此林中生,故立名也。」梵⃞Airāvaṇa。
鞞羅羨
鞞羅羨那之略。國王名。
業結
惡業與煩惱。結為煩惱之異名。
三不退
一位不退,既修得之位次不退失也。二行不退,於所修之行法不退失也。三念不退,於正念不退轉也。此三不退配於菩薩之行位,依諸宗而異。據法相大乘,則依萬劫修因,入十住之位,雖識觀成就,無復退墮惡業流轉生死之位,謂之位不退。既入初地成就真唯識觀於利他之行不退失,謂之行不退。八地已去,得無功用智念念入真如海,謂之念不退(西方要決之十住毘婆沙論)。又天台一家,自別教之初住至第七住為位不退,此間斷見思之惑,而永超三界之生死也。自第八住至十迴向之終為行不退,此間破塵沙之惑,而不退失利他也。初地以上為念不退,斷無明之惑,而不失中道之正念也。如配之於圓教,則自初信至第七信為位不退,自第八信至第十信之終為行不退,初住已上為念不退。觀經妙宗鈔下曰:「若破見思名位不退,則永不失超凡假。伏斷塵沙名行不退,則永不失菩薩之行。若破無明名念不退,則不失中道正念。」
見不退條。
天主
諸天之帝主也。最勝王經八曰:「有王法心論,名天主教法。」
婆里卑
譯曰力士,戒壇圖經曰:「婆里卑,梁言力士。」名義集二曰:「婆里卑,梁云力士,又梵云末羅(Malla),此云力。」梵⃞Balin。
阿揭
阿揭陀之略。譯曰無病。出於可洪音義四。見阿伽陀條。
師子臥法
使比丘之臥法如師子也。中阿含經曰:「世尊告阿難曰:汝臥當如師子臥法。尊者阿難白曰:世尊!獸王師子臥法云何?世尊答曰:阿難!獸王師子晝為食行,行已入窟。若欲眠時,足足相累,展尾在後,右脅而臥。」
六身
新譯之心地觀經所說:一理法身,本有之理也。二智法身,性德之智也。三自受用身,修德之四智圓明常住於報土而自受法樂者。四他受用身,對於十地菩薩現十種之身,以自己之報德使他受用者。五勝應身,對於地前菩薩示現之應身也。六劣應身,對於二乘凡夫示現者,即丈六之化佛是也。已上初二身為法身,中二身為報身,後二身為應身。
心地觀經說法報應之三者,各有二身。總為六身。見佛身條。
不說四眾過罪戒
梵網經所說菩薩十戒之一。禁止說優婆塞優婆夷比丘比丘尼四眾之過罪也。
秘宗
真言秘密宗也。
拘辨荼
鬼名。見鳩槃荼條。
塵欲
六塵之貪欲也。中阿含三十三曰:「雄猛捨塵欲。」
便饍那
Vyañjana,又作便善那,㼐饍那,便社那。舊譯曰味。新譯曰文。能顯之義,以文能顯義故也。俱舍光記五曰:「梵云便饍那,唐言文。是能彰顯義,近顯名句,遠顯於義。西國俗呼扇鹽酢等,亦名便饍那,亦是能顯義。扇能顯風,鹽等能顯食中味也。舊譯為味,譯者訛也。」唯識述記二末曰:「梵云便饍那,此有四義:一扇,二相好,三根形,四味。此即是鹽,能顯諸物中味故。味即是文,如言文義巧妙等目之為便饍那。此中四義總是一顯義,古德說名為味。」飾宗記六本曰:「便社那,此云文也。」玄應音義二十三曰:「文身,梵言㼐饍那,此言顯了。但以文能顯義故代之,舊言味身,或言字身一也。」
天上
欲界之六欲天及色界無色界之諸天也。
因明正理門論
陳那著,唐義淨譯,一卷。與上同本。(CBETA註:與因明正理門論本同本)
三身業
十業道中身業之三種:一淫業,二盜業,三殺業。
夾山
唐澧州夾山善會禪師,嗣船子德誠禪師,咸通十一年卜夾山而成院宇,接海眾。中和元年十一月寂於此,壽七十七,謚傳明大師。見傳燈錄十五。
秘密
秘為秘奧之義,言其法門之深奧也,密為隱密。言不容易示人也。佛說諸經各有秘密之法。圓覺經曰:「為諸菩薩開秘密藏。」涅槃經曰:「此經名如來秘密藏。」秘藏記末曰:「秘密義,秘者秘奧,密者隱密也。凡於一切物皆有秘密,何者色顯心隱?大小乘乃至外道等,如此有秘密。」然真言宗以顯密二教判一切經,特以自宗為秘密。自此秘密之名。為彼宗所占有。
十九執金剛
此為大日如來之內眷屬,列於大日經之首,皆為菩提心之功德相。十者,陰之滿數。九者,陽之滿數。此十九執金剛,盡理智一切之諸尊矣。一說,對於顯教瑜伽論之十九無知,而為十九差別智印。或謂金剛手為總,十八金剛為九尊理智之數。其名則虛空無垢,虛空遊步,虛空生,被雜色衣,善行步,住一切法平等,哀愍無量眾生界,那羅延力,大那羅延力,妙,勝迅,無垢,刃迅,如來甲,如來句生,住無戲論,如來十力生,無垢眼,金剛手秘密主是也。
赤身明王
馬頭明王也。
伊羅多羅
伊羅鉢多羅之略,見堙羅那條。
天乘
五乘之一。能修十善,乘之而生於欲界之六天,能修禪定,乘之而生於色界無色界之諸天,是名天乘。
施林
屍棄於林中也。即四葬中之林葬。
八苦
前五苦中,開生老病死苦為四苦。涅槃經十二曰:「八相為苦:所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盛陰苦。」
詳見苦條。
五佛灌頂印明
五佛行者授灌頂之印言也。蓮華部心軌曰:「既次加持身,次應授灌頂五如來印契,各如三昧耶(言三昧耶之印),徧照灌於頂,不動佛於額,寶生尊頂右,無量壽頂後,不空成就佛,應在頂之左。」
娑羅王
Sālendrarāja,佛名。慧苑音義上曰:「娑羅,此云堅固,亦曰寂勝也。」
功德天女與黑闇女俱行
見吉祥天女條。
複師
華嚴宗之僧職。再講講師所講述者,以明義理之僧也。
真因
真實之正因也。教行信證三本曰:「證大涅槃之真因。」
長者子懊惱三處經
一卷,後漢安世高譯。舍衛城長者之子死。父母悲哀不止。佛說此子先沒天而生於長者之家,今死而生於龍中,即為金翅鳥所取食。因而三處一時啼哭,且說此兒之前因。長者聞之而得法忍。
天人
天與人,即六趣中之天趣與人趣也。無量壽經上曰:「天人歸仰。」又曰:「諸天世人。」法華經寶塔品曰:「移諸天人,置於他土。」
天上之人,天界生類之總稱,如天人之五衰等。
玄贊
具名法華經玄贊。慈恩著。解法華經。
根緣
人之根性與境遇之緣務。玄義分記三曰:「根緣不同,就戒授五八十具等戒,就定教於觀練薰修等定。」
煩惱雜染
三雜染之一。見思之諸煩惱,能染污眾生之心識,而使不清淨。故云。
慧忠
見南陽條。
放鉢經
一卷,失譯,即普超三昧經奉鉢品之別譯也。二百天子欲退大心,佛化作一人持百味飯食使獻佛,佛即置鉢於地下入地中,至賴毘羅耶佛剎懸空中,使諸弟子索之,不得,最後,文殊師得索之,還獻佛所,賴毘羅耶佛因為諸弟子說諸菩薩在娑婆世界行苦道,二百天子聞之,遂發大心。
體信
體者通也,通於他之心而能信之也。法華經信解品曰:「心相體信。」
辯才天五部
以上三部再加佛說大宇賀神功德辯才天經一卷,佛說大辯才天女秘密陀羅尼經一卷,謂之五本經,亦皆杜撰者。
覽字
𑖨𑖽Raṁ,一作濫字。𑖨羅者五大中火大之種子,以𑖨𑖽覽字為慧火之種子。對於𑖪𑖽鍐字之智水而稱。𑖨𑖽𑖪𑖽即火水也,日月也。秘密真言觀行要覽曰:「𑖨𑖽字法界生火神,即是毘盧遮那一切智智體也。」大日經疏八曰:「又觀彼頂上有一囉字,字上安點,故云嚴以大空點(此是囕字也)。此字四邊徧有光焰,猶如花鬘連環不斷。字中又徧流出白光,如淨滿月之暉。」
六大觀
在顯教,觀六大之空不淨也。在密教,觀六大之圓融無礙也。嘉祥仁王經五曰:「作六大觀,四大空識也。」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攝頌
一卷,唐義淨譯。攝略毘奈耶雜事之偈頌。
劫波羅天
譯曰時分天。楞嚴經一曰:「取劫波羅天所奉華中,於大眾前,綰成一結。」見時分天條。(CBETA註:疑為見善時分天條)
枉死城
相傳其城繞酆都殿之右。冤魂各俟凶手到日,眼見受苦。使遭害者以消忿恨。直至被害之魂得有投生之日,提出解發諸殿各獄收禁受罪。非被遭屈之魂概入此城也。
妙語藏
真言陀羅尼也。千手經曰:「當知其人妙語藏,口中陀羅尼音無斷絕故。」大日經疏曰:「一一真言皆如來妙極之語也。」
慧心
心體明了,能達觀事理者。
迦囉伊
青藍色之懸巢鳥。又鵲類。
慧忍
見忍條附錄十忍項。
順不定業
順不定受業之略。
熱惱
逼於劇苦而身熱心惱也。法華經信解品曰:「以三苦故,於生死中受諸熱惱。」
思惑
新云修惑,舊云思惑,愛惑,假惑。三乘之聖人於修道所斷之貪瞋痴等迷事惑也。小乘三界合有十惑。大乘有十六惑。
羯絺那
譯曰功德衣。見迦絺那條。
最勝陀羅尼經
佛頂最勝陀羅尼經之略名。
思惟
思量所對之境而分別之也。無量壽經上曰:「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又對於定心之無思無想而定前一心之思想,謂之思惟。觀無量壽經曰:「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善導序分義曰:「言我思惟者,即是定前方便,思想憶念彼國依正二報四種莊嚴也。」
惡說
七聚之一。惡言說也。徒為無用之論義者。行事鈔中曰:「身名惡作,口名惡說。」
近緣
三緣之一,見三緣條。
六論
外道六種之論也。婆藪盤豆法師傳曰:「四皮陀六論。」百論疏上之下曰:「六論者:一式叉(Śikṣā)論,釋六十四能法。二毘伽羅(Vyākaraṇa)論,釋諸音聲法。三柯剌波(Kalpa)論,釋諸天仙上古以來因緣名字。四竪底沙(Jyotiṣa)論,釋天文地理算數等法。五闡陀(Chandas)論,釋作首盧迦法,佛弟子五通仙等說偈名首盧迦。六尼鹿多(Nirukta)論,釋立一切物名因緣。」
舍衛國王夢見十事經
一卷,失譯,佛就涅槃而夢國王十事者。
常曰根機,機緣等。本來自己之心性有之,為教法所激發而活動之心働也。玄義六上曰:「機有三義:一者機是微義。故易云:機者動之微,吉之先現。又阿含云:眾生有善法機,聖人來應也。眾生有將生之善,此善微微將動,而得為機。(中略)如弩有可發之機,故射者發之,發之箭動,不發則不前。眾生有可生之善,故聖應則善生,不應則不生,故言機者微也。二者古注楞迦經云:機是關義。何者眾生有善有惡?關聖慈悲,故機是關義也。三者機是宜義,如欲拔無明之苦,正宜於悲。欲與法性之樂,正宜於慈。故機是宜義也。」會本文句記十一曰:「問:機器何別?答:雖並從譬,各有一意。機論可發,器語堪任。」
契合真理之機關。大明錄曰:「文義俱明者謂之理,忘言獨契者謂之機。」
天仙
天人與神仙也。理趣分述讚中曰:「五趣之極曰天,人有神德曰仙。」大日經疏二曰:「天仙謂諸五通神仙。」法華懺法曰:「菩薩聲聞緣覺眾,及一切天仙。」
誦咒
闇誦陀羅尼也。最勝王經五曰:「至心禮敬,然後誦咒。」止觀二之一曰:「誦經誦咒尚喧於靜。」
六諦
勝論師所立之六句義也。勝論之本師立六句義,其末師立十句義。佛道論衡序曰:「天竺盛於六諦,神州重於二篇。」見勝論宗條。
僧戒
沙彌之十戒,比丘之具足戒也。
業有
七有之一。又名行有。業之體用不亡,謂為有。
微摩麗
譯曰無垢。見大日經疏五。
五穀
一稻穀,二大麥,三小麥,四菉豆,五白芥子。見法華軌。一大麥,二小麥,三稻穀,四小豆,五胡麻,見建立軌,一髻尊陀羅尼經。
惡語
惡之言語。行事鈔中曰:「凡有所說,當說善語,不應惡語。」
加持自身法
加持自身而為本尊之法。大疏演奧鈔十二曰:「觀心中有縛字,變成五股金剛杵,杵變成金剛薩埵。如是觀己,手結薩埵印,口誦其真言,為加持法也。」眾尊准之。
聲聞乘三生
見三生條附錄。
得阿羅漢極速者,經三生:第一生植順解脫分之善,第二生植順決擇分,第三生入於見道。乃至得阿羅漢果。無更較此為速者。俱舍論二十三曰:「極速,三生,方得解脫。謂初生起順解脫分,第二生起順決擇分,第三生入聖乃至得解脫。譬如下種苗成結實三位不同,身入法性成就解脫,三位亦爾。」
善來得
十種得戒緣之一。見十種得戒緣條。(CBETA註:查無此條,疑為見得戒條,十種得戒緣應為(1)自然得。(2)見諦得︰又作見道得。(3)善來得。(4)自誓得。(5)論議得。(6)受重得︰又作敬重得、八敬得。(7)遣信得︰又作遣使得。(8)邊五得︰又作五人得。(9)羯磨得︰又作十人得。(10)三歸得。)
慧幻
一切諸法,皆如幻化,如來之聖智,亦為幻化,稱為慧幻。幻士仁聖經曰:「諸坐比丘亦如幻化,如我之身亦是慧幻。」
羅湖野錄
四卷,宋譯曉瑩撰。曉瑩倦遊,歸憩羅湖,後追憶所見所聞,錄為四卷。其中多載禪門公案及機鋒語句緇徒故實。紀述頗詳。蓋亦林間錄之流也。見四庫提要。
五箭
譬五欲之害身俱舍論一曰:「趣求諸欲人,常起於希望。諸欲若不遂,惱壞如箭中。」
鞞陀
見韋陀條。
孔雀王咒經
一卷,秦羅什譯,大金色孔雀王咒經,一卷,唐義淨譯,佛說大金色孔雀王咒經,一卷,失譯人名。已上三經皆為前經中之少分。
二卷,梁僧伽婆羅譯。同於前經而稍略。
一卷,秦羅什譯。已上三本皆為前經中之少分。
茅蓋頭
言有一把茅,作個草菴,蓋在頭上,以蔽風雨也。傳燈錄曰:「雲居問洞山: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闍黎向後有一把茅蓋頭。」六祖壇經曰:「汝向去有把茅蓋頭,也只成個知解宗徒。」竹窗隨筆曰:「余單丁行腳時,忍饑渴,衝寒暑,備歷諸苦,今幸得把茅蓋頭。」
二門
唐道綽所判。一、聖道門,此土由凡至聖修道之教門也。除淨土三經,其餘之諸經是。二、淨土門,往生彌陀淨土而證聖果之教門也。三部經之所說是。安樂集上曰:「一謂聖道,二謂往生淨土。」選擇集本曰:「道綽禪師,立聖道淨土二門,而捨聖道正歸淨土。」教行信證六本曰:「凡就一代教於此界中入聖得果名聖道門,云難行道;於安養淨剎入聖證果名淨土門,云易行道。」
一、遮詮門,謂遮遣其所非也,又謂揀卻其餘也。如涅槃說不生不滅真空寂滅是空門之言詮,遮情門也。二、表詮門,謂顯其所是也。又謂直示自體也。如涅槃說常樂我淨三德秘藏,是有門之言詮,表德門也。此遮詮表詮之名,出於法相宗,遮情表德之目,出於華嚴宗。宗鏡錄三十四,辨空宗性宗之相違,其十異中之第六:「遮詮表詮異者,遮謂遣其所非,表謂顯其所是。又遮者揀卻諸經,表者直示當體。」杜順之華嚴三昧曰:「一遮情,二表德。言遮情者,問:緣起是有耶?答不也。即空故。(中略)二表德者,問:緣起是有耶?答是也。幻有不無故。」是全與前遮詮二門之意相同。故此二種為顯教諸宗所通用。然則遮詮表詮,為言詮之相違,遮情表德為法體之相違,其意則一也。故諸宗通用之。真言宗用此中華嚴之遮情表德以為簡別顯密二教之稱目。謂一切之顯教,為遮情門,故所歸唯無相之一理,密教為表德門,故自始即行三密之事相。二教論曰:「中觀等息諸戲論,寂滅絕離以為宗極,如是之義意皆是遮情之門,不是表德之謂。」秘藏寶鑰上曰:「顯藥拂塵,真言開庫。」但此為顯密相對一往之判。若就自宗言,亦有遮情表德之二門。胎藏界為表德門,以性具之十界為體,即多法界之法門也。金剛界為遮情門,以無相之一智為體,即一法界之法門也。
一、迹門,法華經中前十四品之所說者。二、本門,法華經中後十四品之所說者。見本迹條。
一、抑止門,佛欲眾生不造重罪,使惡逆之眾生不得往生淨土,乃抑止彼之教門。是佛之大智也。二、攝取門,極惡之眾生念佛則得往生,乃攝取彼之教門。是佛之大悲也。是善導會大觀二經相違而判釋者(諸家立種種之義而會之)。觀經散善義曰:「問曰:如四十八願中,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不得往生,念此觀經下品下生中,簡謗法攝五逆者有何意也?答曰:此義仰就抑止門解,如四十八願中除謗法五逆者,然此二業,其障極重,眾生若造,直入阿鼻,歷劫周障,無由可出。但如來恐其造斯二過,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攝也。」見群疑論三,探要六,散善記三。
華嚴一經,具行布圓融之二門,皆能通入法界。一、行布門,行者行列,布者分布也。經中廣明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之四十二位法門,由淺至深,行列次第分布,故曰行布門。二、圓融門,經中又明法界之理,圓融無礙,於前之四十二位,隨舉一位,而該攝諸位,謂之圓融門,如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是也。為視別教圓教之差別。見天台之華嚴大疏一。
一、折伏門,折惡伏非而不假借,是佛大智之德也。二、攝受門,不與物逆,善惡皆攝取之,是佛大悲之德也。止觀十曰:「夫經有兩說:一攝二折,如安樂行不稱長短是攝義,大經執持刀杖乃至斬首是折義,雖與奪殊途,俱令利益。」
一、性起門,至如來之果上,則真如法性,順於自性而起淨法。所謂性海無風,金波自涌也。故唯是淨法也。二、緣起門,真如法性在眾生之因中,隨染緣而起染法,故緣起之法,通於染淨也。問佛果之功德豈可無緣而起耶?答非云無緣。實由緣而起,但起已,則違緣而順性。故廢緣而但云性起。探玄記十六曰:「以果海身體當不可說不稱機感具緣,約緣明起,起已違緣而順自性,是故廢緣但名性起。」
一、流轉門,無始之無明不達本覺之理性,起惑造業感生死之苦果,以流轉三界六道,是曰流轉門。二、還滅門,流轉之眾生,厭生死之苦,修戒定慧之三學以還歸於寂滅之涅槃,是曰還滅門。苦集之二諦,為流轉門之因果,滅道之二諦為還滅門之因果,釋摩訶衍論,謂之下轉門上轉門。
一、真如門,如來藏之一心,其體性平等一味,離差別之相,真實如常,故曰真如門,即不變真如也。不和合於無明之緣之真如也。二、生滅門,如來藏之一心,隨緣生滅,起差別之相,故曰生滅門。以真如與無明互相熏也。蓋即無明以熏於真如而生流轉之染法,真如以熏於無明而生還滅之淨法,是為隨緣真如,和合於無明之緣之真如也。然則真如門為如來藏心之體,生滅門為如來藏心之相。一切之小乘教,皆不知如來藏心之有實性,大乘中之權教,僅知其真如門之一邊而不知生滅門之一邊,大乘之實教,則二門皆知。起信論曰:「依一心法有二種門。云何為二?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
一、福德門,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之五度為福德門,入於福德門,則一切之罪業皆除,所願皆得。二、智慧門,了知諸法之實相為智慧門,即般若也。入於智慧門,則不厭生死不樂涅槃也。見智度論十五。
一戒門,二乘門。佛說涅槃經有二意:一、單說常住之理而為捃拾法華所漏之機類也。因而謂之常住涅槃,名為捃拾教。二、為末代之眾生破戒,執無常,亡失法身之慧命。因說戒乘二門,贖常住之命也。蓋涅槃經中,欲贖滅後之眾生為破戒無慚,夭傷法身之慧命,而說戒律,名為戒門。欲贖為固執無常之見,亡失法身之常住,而說佛性常住之理,名為乘門。因而謂之贖命涅槃,名為扶律說常教,釋籤曰:「賴由此經扶律說常,則乘戒具足。」
一、悲門,諸佛菩薩利他之德也。為大悲之故,永度眾生而不住於涅槃。二、智門,諸佛菩薩自利之德也。為大智之故,自斷惑業,而不住於生死。是一雙不離之德也。
一、定門,智照法界而心性常湛然,謂之照而寂,是諸佛菩薩之定門也。二、慧門,心性雖湛然不動而常照法界無謬,謂之寂而照,是諸佛菩薩之慧門也。是一雙不離之德也。報恩記曰:「觀音勢至為彌陀如來悲智二門。」
阿拏
Anu,又曰阿菟,阿耨等。譯曰極微。色界之色法最微者。法苑義林章五本曰:「阿拏謂最極小者,說此名極微。」大日經疏一曰:「言小分者,梵云阿耨,即是七微合成。」關於極微之說,見極微條。
死門
又曰死關。以死為自此世至他世之門關故也。善導之往生正念文曰:「死門事大。」一心戒文中曰:「入死門後,共相誓願為向彌勒。」華嚴經曰:「譬如旃陀羅,牽牛入屠所。步步入死門,無常亦如是。」
修得通力
三通力之一。見通條。
龍腦缽盂
蘇軾文曰:大覺禪師持律嚴,仁宗賜龍腦鉢盂,師對使者焚之。
火𤙖
瑜祇經護摩品諸尊之真言各曰阿擬你Agni,譯為火。𤙖為光菩薩之種子。
天使
閻魔王之使。天者自然之義,發自自然之業道而警告世者,譬之曰天使。經中說三天使五天使。
邲輸跋陀
普賢菩薩之梵名。名義集一曰:「邲輸跋陀Viśva‑bhadra,或三曼跋陀Samanta‑bhadra,此云普賢。」
妙法燈
妙法能照世間之闇如燈。唐華嚴經一曰:「能然照世妙法燈。」
六識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也。言六根如其次第,對於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境,而生見聞嗅味覺知之了別作用者。為大小乘通說之法門,位於大乘所說八識中第一至第六,故常稱為前六識。此六識在欲界,六識皆有,在色界之初禪天,有眼耳身意之四識,無鼻舌之二識,又第二禪天以上至無色界之有頂,唯有意識,無眼耳身之三識,以是為識相應而非與禪定相應故也。見百法問答抄,又此六識有體一體別之論。小乘之俱舍與大乘法相取體別,小乘成實取體一。參照一識條。
見識條。
阿毘曇心論經
此經為解釋阿毘曇心論者。大德優婆扇多造,高齊那連提耶舍譯,六卷。
生不生不可說
四不可說之一。
六譬
眼等六根譬如狗等六畜也。見六眾生條。
不思議薰
無明薰炙真如而生妄法,謂之不思議薰。是真如為無為堅實之法,不可薰,而能受薰,故云不思議。楞伽經一曰:「不思議薰,不思議變,是現識因。」同註解曰:「薰謂薰炙,變謂轉變,言不思議薰者,全真成妄也。言不思議變者,全理成事也。」起信論義記下本曰:「不思議薰者,謂無明能薰真如,不可薰處而能薰故名不思議薰,又薰即不薰,不薰之薰名不思議薰。」
文殊問菩提經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之略名。
慧布
廣陵人。姓郝氏。二十一歲出家。初就楊都建初寺瓊法師學成實。尋就𭗵山止觀寺僧詮聽三論講。洞達清玄,妙知論旨。後遊北鄴,訪可禪師寫章疏六馱,負之還江表。又往齊國,廣寫錄闕書。嘗見西方往生行人告云:如我所願,在眾生化度。如何在蓮華中受十劫樂耶?未若於三途處救濟苦也。可以見其志矣。年七十,自絕穀粒,遂寂。終時手屈三指云。見續高僧傳七等。
天住
三住及四住之一。
超八醍醐
天台宗之語,謂法華涅槃之教,為超勝八教之醍醐味教也。
五篇
一波羅夷罪Pārājika,譯曰斷頭。其罪最重,如斷頭而不能再生,不復得為比丘也。比丘有四戒,比丘尼有八戒。二僧殘罪,梵名僧伽婆尸沙Saṁghāvasesa,僧者,僧伽之略,殘為婆尸沙之譯,殘者,比丘犯此罪,殆瀕於死,僅有殘餘之命。因此而向於僧眾懺悔此罪,以全殘命,故名僧殘。比丘有十三戒,比丘尼有十七戒。三波逸提罪Pāyattika,譯曰墮,墮獄之人也。此有捨墮與捨二種,二種合而比丘有一百二十戒,比丘尼有二百八戒。四提舍尼罪,具云波羅提提舍Pratideśaniya,譯曰向彼悔,向他比丘而懺悔,便得除滅之罪也。比丘有四戒,比丘尼有八戒。五突吉羅罪Duṣkṛta,譯曰惡作,其所作之惡也,其罪尤輕,比丘二不定,百眾學,七滅諍,合有一百九戒,比丘尼亦同。行事鈔資持記中一之一曰:「五篇名者:一波羅夷,二僧殘,三波逸提,四提舍尼,五突吉羅。」
律學慣讀為五篇七聚。見篇聚條。
四種曼荼
四種曼荼羅之略。
總相戒
如三聚戒十善戒,謂之總相戒。如二百五十戒,十戒,謂之別相戒。
真土
真佛土之略。謂佛真身所住之法性土也。對化身所住之化土而立。教行信證真佛土卷曰:「言真土者,大經言無量光明土,或言諸智土。」
未發菩提心授記
見授記條。
尊記
佛記弟子成佛之言曰記別,敬之而曰尊記。法華經曰:「大智舍利弗,今得受尊記。」
覺心不生心
日本弘法十住心論所立,十住心之第七,覺知自心本來不生也。是說三論宗之意,不生者舉彼宗所說不生不滅不去不來不一不異不斷不常八不中之第一不而略他之七不者,即覺一心不生乃至不常之道理而離一切戲論妄想之住心也。住於此位之行者心相,即當於三論宗。大日經住心品說:「心主自在,覺自心本不生。」此具略語也。秘藏寶鑰上曰:「不生覺心,獨空慮絕。則一心寂靜,不二無相。」
別時念佛
又曰如法念佛。以淨土行者於日日之行法常不能勇進,故或一日二日三日乃至七日,或十日乃至九十日為期而勤行念佛,是曰別時念佛。見觀念法門,往生要集中末。
經體三塵
經體有三:一為聲。於佛在世時聞金口之音聲而得道,是以聲塵為經。二為色。於佛滅後,由經卷紙墨而傳持之,是以色塵為經。三為法。內心思惟自法,而契於理。是不由他教,不由紙墨,唯以法塵為經。耳識利者依於聲。眼識利者依於色。意識利者依於法。此土之人,此三識利。餘三識鈍。鼻嗅紙墨亦無所知,身觸經卷亦不能解。舌噉文字亦寧辨是非耶?是故唯以三塵為經體。見玄義八上。
一印二明
金胎兩部之大日菩薩印,皆為徧法界無所不至之塔印,其真言,金大日為𑖪𑖽,胎大日為𑖀𑖏𑖨𑖮𑗝𑖼𑖏𑖽之五字明。金剛頂經曰:「諸法本不生(二地),自性離言說(二水),清淨無垢染(二火),回業等虛空(二風二空)。」是說無所不至之塔印也。
大日經真言品曰:「我覺本不生(二地),出過語言道(二水),諸過行解脫(二火),遠離於因緣(二風),知空等虛空(二至)。」是亦說無所不至之塔印也。然則兩部之大日,俱以塔婆為三昧耶行。故為一印。而兩部大日之種子𑖀𑖪𑖽兩相交替。故為二明。是曰一印二明。初傳法時。為秘而不授之印明。原雙紙云:「師傳云:體不變故,印為一也。說交替故,真言為兩種也。」口傳云:體不變故,為六大法界之體,無相無分別之義,說交替故,為設說之義也。又體不變者為口決云,兩部皆為一種之法身,故印為一也,住於理而說胎,名曰胎藏部。住於智而說金,名曰金剛頂部。故說有兩種。問以𑖀等五字為六大法界之真言可乎,以𑖪𑖽之一字,亦為法界之真言如何?答曰:𑖪𑖽為水大之種子,此𑖪𑖽字引長,則其響為𑖀字即地大之種子,而於此地大之方形。切於角違。即為𑖨字之三角火輪,又折半此水圓形。即為𑖣之半月風輪,又於風大之半月合火大之三角,則為𑖏𑖽字之團形虛空輪,故𑖪𑖽字具五大之種子。見賴瑜秘記。
四階成道
又名四階成佛。小乘佛之成道有四階:一三阿僧祇劫之萬行,二百大劫之相好業,三最後身斷下八地之惑,四坐於道場,於三十四心斷非想之惑,而成佛。大乘義章曰:「大智度中迦旃延子曰:略有四階:一者三祇,二者百劫,三者後身斷下八地,四者三十四心斷非想惑。毘曇同之,成實少異。」金光明玄義記上三曰:「婆沙翻數,此論廣說四階成佛。」四教儀集注中曰:「三祇百劫名四階成道。」
無漏後身
二乘無學果之身也。既斷煩惱曰無漏,生死之最後身,曰後身。法華經授記品曰:「諸聲聞眾,無漏後身,法王之子。」
開元寺
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詔天下州郡,各建一大寺,即以紀年為寺號。其後興廢不一。現今存者已無多。
福建泉州溫陵開元寺。唐中宗嗣聖三年,郡儒黃守恭所創基。以匡護為第一世。九年號興教寺,神龍元年,改為龍興寺,開元二十六年,玄宗勅各州郡置開元寺,復更稱為開元寺。至宋代支院凡百二十區。元初合為一寺,世宗賜額大開元萬壽禪寺。元末天下紛亂,寺亦荒廢。明太祖命正映來住,寺復中興,至隆慶萬曆之間,又極衰頹,佛殿僧舍,多為民居。崇禎末,殿堂存者十三,支院二十餘云。其中東塔西塔,今尚存,皆以花崗石築造。有溫陵開元寺志四卷。
大悲觀世音菩薩讚
大明太宗皇帝御製。
娑界
娑婆界也。
身惡作
身行之惡業。就戒律七聚言之,一突吉羅罪分為惡作、惡說之二。而身業之過非為身惡作,四業之過非為身惡說。見三藏法數七。
體空教
說體空之教門,在方等部般若部之諸經及涅槃經。如金剛般若之六喻,維摩經之十喻是也。天台之四教,名之為通教。鈍根之菩薩,依此而證等於三藏教之空寂涅槃,利根之菩薩,依此而證如別圓二教之中道,一教通於前後故也。
一心合掌
心定於一處而合掌也。合掌者,表一心,見「合掌」條,法華經信解品曰:「右膝著地,一心合掌。」
隨他意語
隨他之機情而說方便之教也。
尼建他迦
又作尼延他柯。夜叉名。譯曰無咽。見大孔雀經上。梵⃞Nirkaṇṭhaka。
那落迦
地獄名。華言惡者。言造惡之人生彼處也。見翻譯名義集。
安玄
安息國人,優婆塞也。漢靈帝末,來洛陽,以功為騎都尉,世稱為都尉玄。光和四年與嚴佛調共譯法鏡經二卷,又譯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一卷。理辭皆正到,巧盡微旨。世稱安侯都尉佛調三人,傳譯難繼。年壽並缺。見出三藏記集十三。
一行居集
八卷,清彭紹升著,紹升字允初,號尺木,別號知歸子。法名際清。因劉遺民高忠憲二公往來修學之地,皆名東林。故題其居曰二林。自號二林居士。居士治古文,言有物而文有則。熟於本朝掌故。所述事狀信而有徵,卓然可傳於後世。論學之文。精心密意,紀律森然,彙為二十有四卷,名二林居集。居士談內典之作,亦擇言爾雅。不涉語錄陋習。字字從性海中流出。發揮淨土之精義最多。為佛門之大著作。彙為八卷,名一行居集。
三分別
一自性分別,心心所之自性,對於現前之境,而尋求動躍,如眼識之識別色,耳識之識別聲,謂之自性分別。是現量也。二計度分別,種種差別之事,猛利思量推度也。三隨念分別,追念思惟經歷之事也。後二者,限於意識,是比量非量也。俱舍論二曰:「分別略有三種:一自性分別,二計度分別,三隨念分別。」
一、自性分別,對於六識現在之六境,而自性了別自境者。二、計度分別意識之散慧於不現前之事計較量度者。三、隨念分別,若散,若定之意識,對已經之六境而追念者。眼等之五識有唯一之自性分別,而意識具三。俱舍論二曰:「分別略有三種:一自性分別,二計度分別,三隨念分別。」
嘍栗
鼠嘍栗之略。
慧安
慧安禪師,荊州枝江人。姓衛氏。唐貞觀中,謁黃梅五祖,遂得心旨。於是徧歷名迹,至嵩嶽,云是吾終焉之地。自爾禪者輻輳。神龍二年,中宗賜紫衣摩衲,尊以師禮。延入宮中,供養三載。辭歸嵩嶽。是年三月八日,閉戶偃身而寂。春秋一百二十有八。
相應阿笈摩
四阿含之一,即雜阿含也。舊云雜阿含,新云相應阿笈摩。經與伽他相應之義。毘那耶雜事三十九曰:「若經與伽他相應者,此即名為相應阿含摩,舊云雜者取義。」
陪貼
謂禪林供養人於本飯本菜之外,陪增貼附供物也。勅修清規尊宿遷化曰:「陪貼供養。」
九卷章
日本真言宗開祖空海之九卷著述。即顯密二教論二卷,秘藏寶鑰三卷,心經秘鍵一卷,即身成佛義一卷,聲字實相義一卷,吽字義一卷也。
不生不生不可說
涅槃經所說四不可說之一。理者本不生也,事者以理之故,事亦不生也,是名不生不生。此理玄妙,故曰不可說。天台以之為圓教詮之理。
三界空花
三界無實。譬如空華。楞嚴經六曰:「三界若空花。」
密參
嚴密參禪也。無盡燈論上曰:「密參功積。」
僧伽跋摩
Saṁghavarman,譯曰眾鎧。天竺僧,宋元嘉十年自流沙至京邑。器宇清峻。有戒德。此時二眾未備。師子國比丘尼鐵薩羅至都。眾乃推跋摩為戒師。僧尼受具者數百人。譯出雜心論摩得勒伽等。後還天竺。見高僧傳三。
彌沙塞羯磨本
一卷,唐愛同錄。五部律所用僧中之羯磨法也。
抑止攝取
制遮與容受也。同於折伏慈悲。佛以慈悲智慧圓滿,於智慧門制遮逆惡眾罪,於慈悲門容受善惡一切而無漏也。無量壽經之十八願說:「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觀無量壽經說:「五逆十惡具諸不善者,皆得往生。」古來會解之者,如善導觀經疏四,謂壽經約於未造業,由抑止門故除逆謗。觀經約於既造業,由攝取門故取之。當於群疑論三十五家中之第九家。然六要鈔別解為罪業與多劫障重之二義。若約於彌陀大悲之本誓,則如法事讚所云:「以佛願力五逆十惡,罪滅得生,法謗闡提,迴念皆往。」有同一無別報土得往之益也。
全跏趺
全跏趺坐之略。
拔苦與樂
拔苦為悲之德,與樂為慈之德。智度論二十七曰:「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
所變無記
四無記之一。
順次
此生之次,謂為順次,所謂順次之往生是也。是為三受業中之順次受業。順次之往生者,終此生則直往生極樂,不更隔他生也。五輪九字秘釋曰:「二七曼荼羅者,大日帝王之內證。(中略)順次往生之一道。」
瞻病五德
看護有病之人,當行五種之德:一知病人之可食不可食,二不嫌惡賊病人之大小便利唾吐,三有慈悲心不為衣食,四能經理湯藥等,五能為病人說法。見四分律四十一。
華嚴八會章
華嚴綱目之別名。
回心向大
又云回小向大。謂不定性之人,回轉聲聞緣覺之小乘根性而趣向大乘之佛道。如舍利弗,目蓮,本二乘人,皆於法華經會坐回心向大而入於菩薩位也。菩提心論曰:「若不定性者,無論劫限,遇緣便回心向大,從化城立以為超三界,謂信佛故。乃蒙諸佛菩薩加持力,而以方便遂發大心,乃從初十信下徧歷諸位,經三無數劫難行苦行,然得成佛。」
戒門
戒律之法門。
寂忍
寂靜與忍辱也。指要鈔序曰:「被寂忍之衣據大慈室。」
無記
三性之一。事物之性體中容,不可記為善,亦不可記為惡者。又感善果不可記,感惡果亦不可記者。俱舍論二曰:「無記者,不可記為善不善性,故名無記。有說,不能記異熟果,故名無記。」唯識論五曰:「於善不善損益義中,不可記別,故名無記。」大乘義章七曰:「解有二種:一對果分別,中容之業不能記得苦樂兩報,故名無記。二就說分別,中容之業如來不記為善為惡,故名無記。」
二障
煩惱障,智障也。新譯為煩惱障,所知障。貪瞋痴等諸惑,各有二用:一者發業潤生而縛有情,使在三界五趣之生死中。由此而障涅槃寂靜之理,名為煩惱障。擾惱有情之身心,故名煩惱,煩惱能障涅槃,故名障。此煩惱障由我執而生。二者一切貪瞋痴等諸惑,為愚痴迷闇,不能了知諸法之事相及實性(真如),蓋其用能障可以了知事相實性之菩提妙智也。名障此妙智之愚痴迷闇,名為智障,亦名為知障,障礙所知之境而不使現,故云所知障。障礙能知之智而不使生,故云智障。此所智障由法執而生。此二障,一體二用,事物之用迷於和合之事邊者,名煩惱障。事物之體迷於如幻之理邊者,名所知障。小乘謂此為染污無知,不染污無知,勝鬘經於五住地中分別之,以見等四住地為所知障(註),以第五無明住地為智障。二乘但斷煩惱障,而證涅槃,菩薩兼斷所知障,亦不得菩提,此二障有寬狹。煩惱障所在處必有所知障。而所知障所在處,煩惱障未必隨之。蓋煩惱障局於不善與有覆無記,而所知障亦通於無覆無記。且煩惱障粗顯而易知,故示其頭數,如十惑乃至一百二十八等是也。所知障行相難知,且隨所知之法,而其數無數,故經論中不示其頭數。唯識論九曰:「煩惱障者,謂執徧計所執實我,薩迦耶見而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煩惱及等流諸隨煩惱,此皆擾惱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煩惱障。所知障者,謂執徧計所執實法薩迦耶見而為上首,見疑無明愛恚慢等覆所知境無顛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
一煩惱障,即同上。二解脫障,解脫者滅盡定之異名也,滅盡定者心念都滅,離一切之障礙,是名解脫,即八解脫中之第八解脫是也。因而障聖者入滅盡定者之法,謂之解脫障。其法即不染污無知之一種也,利根之不還及阿羅漢,以離其解脫障,而得入於滅盡定也。俱舍論二十五曰:「謂唯依慧離煩惱障者,立慧解脫。依兼得定離解脫障者,立俱解脫。」
一、理障,邪見等之理惑障正知見也。二、事障,貪等之事惑相續生死而障涅槃也。圓覺經曰:「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障,相續生死。」 (CBETA註:此句疑為「以見等四住地為煩惱障」。)
二際
一涅槃際,二生死際,際者界之義。視生死涅槃有別際者,小乘也。大乘則生死即涅槃,本無際畔。見華嚴經一。
不思議境界經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之略名。
寶樓閣法
寶樓閣經之修法也。道場觀有千葉之大蓮華,七寶莊嚴,於中有曼荼羅,曼荼羅中心有𑖥𑖾字,字變成佛鉢,鉢變成釋迦如來。住於說法印,相好圓滿,大眾圍繞。有根本陀羅尼,能誦持之,則成就一切所願。見寶樓閣經,百二十尊法。
沙彌戒經
沙彌十戒儀則經之略名。
二離
離煩惱障離所知障也,義楚六帖一曰:「佛地論云:佛者具一切智一切種智,離煩惱所知二障。」
婆吒羅
樹名。見跋陀羅條。
六行
有佛之六行與外道之六行。佛之六行,六度之行也。金剛三昧經曰:「大力菩薩言:云何六行?願為說之。佛言:一者十信行,二者十住行,三者十行行,四者十迴向行,五者十地行,六者等覺行。」性靈集八曰:「牟尼善逝,開六行於娑婆。」外道之六行:一自餓外道,二投淵外道,三赴火外道,四自坐外道,五寂默外道,六牛狗外道也。見涅槃經十六,智度論五,三藏法數二十七。又,外道之六行觀也。
獻華座印言
立印軌曰:「復次獻華座,名金剛蓮華。定慧芙蓉合,水(無名)火中俱散開,猶如蓮華葉。二風頭屈附火初節之側住,奉諸佛菩薩。」
宗祖
一宗之開祖也。
永平元和尚頌古
一卷。日本道元著,侍者詮慧等編。
十法
佛言成就十法,為住於大乘:一成就正信,二成就行,三成就性,四樂菩提心,五樂法,六樂觀正法,七行正法,八順於正法,九遠離我慢等事,十善通達諸微密之語,而不樂聲聞及緣覺等。見大乘十法經。
六術
天竺之六種外道也。廣弘明集序曰:「六術揚於佛代,三張冒於法流。」
鄰虛塵
見鄰虛項。
金七十論
Hiraṇyasaptati,數論師自在黑作,有七十行偈頌。其時國王賞之以金,故彼以之為名譽,而名為金七十論,或云論之長行(解釋偈頌之語曰長行)為天親所作者非是,述彼宗二十五諦之義,三卷,陳真諦譯。唯識述記一末曰:「有外道,入金耳國,以鐵鍱腹,頂戴火盆,擊王論鼓,求僧論議。因諍世界初有後無,謗僧不如外道,遂造七十行頌,申數論宗。王意朋彼,以金賜之,外道欲彰己令譽,遂以所造,名金七十論。彼論長行,天親菩薩之所造也。」金七十論下記本書之傳承曰:「迦毘羅仙人初出有四德:一法,二智,三離欲,四自在。(中略)由慈悲故,先為阿修利說。是阿修利仙人,次為般尸訶說。般尸訶廣說此論,有六十千偈。(中略)次第乃至婆羅門,姓拘式,名自在黑,抄集七十偈。」又曰:「此智者,從迦毘羅來至阿修利,阿修利傳與般尸訶,般尸訶傳與褐伽,褐伽傳與優樓佉,優樓佉傳與跋婆利,跋婆利傳與自在黑。如是次第,自在黑得此智。見大論難可受持,故略抄七十偈。」與世親菩薩之關係,出婆藪槃豆法師傳。
因字生金剛
稱金剛薩埵之種子𑖀𑖾字也。其字體𑖀字者,為一切諸法之本因,故稱因字。此𑖀字變成五股之金剛杵,故云生金剛。瑜祇經曰:「因字生金剛,滿彼大空界。」
實相三昧
行空無相無作之三三昧也。智度論五曰:「有人行空無相無作,是名得實相三昧。」
棒喝
禪家宗匠接人之作略,或用棒,或用大喝。棒始於德山,喝來自臨濟,臨濟問黃檗,如何是佛法的大意?檗便打。如是三問,三度被打。後參大愚,得悟黃檗宗旨。卻回黃檗,機鋒敏捷。檗便打,師便喝。以後接人,棒喝交馳。故今謂警醒人之迷誤者,曰當頭棒喝。
熟調伏
見六種調伏條。
拘牟頭
又作拘貿頭。花名。見拘物頭條。
胡喝亂喝
謂野狐禪者,自無真個見性,而猥對學人下喝也。蓋是圓悟「雷聲洪大,雨點全無,」之謂,徒為大喝,更無益學人之力,恰如空雷之不降膏雨無潤草木之功也。
受五戒法
一卷,宋遵式撰。
六衰
色等六塵,能衰耗人之真性,故曰六衰,猶言六賊也。法華文句四曰:「普曜經曰:無五趣五陰六衰,則是泥洹。」同記曰:「衰祇是賊,能損耗故。」中論疏四末曰:「六塵亦名六衰,令善衰滅。」見六賊條。
深淨
謂甚深清淨也。法華經方便品曰:「我聞聖弟子深淨微妙音,喜稱南無佛。」
無後生死
七種生死之一。謂等覺之菩薩也。以彼此身入於妙覺不更受後身故也。
智幢菩薩
在金剛界曼荼羅外廓南方之西端。賢劫十六尊之一。密號曰圓滿金剛。高竪大智之幢幡,以破戲論為德。白肉色,右持幢,左拳安腰。
迦賓闍羅
Kapiṅjara,又作迦頻闍羅。鳥名。慧琳音義二十六曰:「古昔云:是鵽鳥也。引釋論云:似䳄鵄,與象猴為親友,故知是也。鵽音卓刮反。」名義集二曰:「迦頻闍羅,此云雉。」爾雅釋鳥曰:「鵽鳩冠雉。」
觀頂三昧
百八三昧之一。智度論四十七曰:「觀頂三昧者。入此三昧中。能徧見諸三昧。如住山頂悉見眾物。」
一切經供養
書寫一切經而供養之之法事。一切經為法寶故,以為三寶之一而供養之。
三界慈父
謂佛也。以佛垂教導迷於三界之眾至於善所故也。
二如來藏
一空如來藏,二不空如來藏。
見如來藏條。
鹽牟那
Yamunā,又作藍牟尼那,搖尤那。恒河之支流,至鉢邏耶伽Allahabad而合於本流。翻梵語九曰:「藍牟尼那,應云鹽牟那,亦云搖尤那,譯曰縛也。」大智度論第二十八卷曰:「河名也。」
般荼盧伽法
般荼與盧伽,二比丘名。此二比丘好與他為鬥諍,佛因制呵責羯磨之法。十誦律三十一題之為般荼盧伽法。一曰苦切羯磨法。四分律四十四題之為呵責犍度。巴Paṇḍuka,Lohitaka。
福行
三行之一。五戒十善等感人天福利之行法也。
窶拏折里多
Guṇacarita,譯曰德行寺。在摩揭陀國,近於大覺寺。見慧琳音義八十一。
華藏世界成佛
丈六之釋迦在摩揭陀國菩提樹下成佛時,小機所感見,謂之化身佛。大機所見,為報身之毘盧舍那佛,於十八圓滿之蓮華藏世界成正覺也。但菩提樹下與蓮華藏世界並非異處,穢土即淨土也。探玄記二曰:「或云:此界唯是娑婆。此約三乘說。或云:即是華嚴,約別教一乘辨。」
迦哩迦
尊者名。十六羅漢之一。見羅漢條。
金光童子
迦毘羅城釋種中,有一童子,名金光王。色相端嚴,光明晃曜,聞佛出家成道,遂詣佛所。佛說其往昔之因緣。童子生淨信而出家。見金光王童子經。
廣六度行
廣施,廣戒,廣忍,廣精進,廣一心,廣智慧之稱。
勝軍王
同勝光王。
如來三昧耶
阿闍梨所傳曼荼羅徧知院之一尊也。畫如來頂相為其標幟。大疏六曰:「三昧耶當作御頂相,如來頂相具攝一切功德。」
吉利羅
具名髻離吉羅。金剛界一尊之名。見髻離吉羅條。(CBETA註:疑為見髻利吉羅條)
八聖
聲聞乘之四向四果也。仁王經上曰:「七賢八聖。」同天台疏上曰:「八聖謂四果四向也。」
八聖道也,與八正道同。三藏聖教序曰:「發揮八聖,固先聖之丕業。」
羊車
三車之一,譬聲聞乘。見三車條。
八聚
此日本凝然師便宜所立之類聚也。一波羅夷,如上。二僧殘,如上。三二不定,自篇門之突吉罪別開。四捨墮,梵云尼薩耆波逸提Naiḥsargikapāyattika,尼薩耆者,翻云盡捨,今略云捨。盡捨與所犯之財物於僧中也,波逸提翻云墮,是結墮獄之罪故也,此有三十戒。五波逸提,譯曰墮,此罪無所犯之財物,故云單提,亦云單墮。有九十戒。六提舍尼,如上。七百眾學,自篇門之突吉罪別出。八七滅諍,亦自篇門之突吉罪別出。見八宗綱要上。
放下屠刀
山堂肆考。屠兒在涅槃會上。放下屠刀。立便成佛。言改過為善之速也。
梅怛麗藥
見梅呾利耶條。
因明三支作法之一。謂推斷未決之宗義之理由也。例如某為中國人(宗),為南京人故(因)之論式中,某為中國人者,未決之宗義也。然依為南京人之理由,推斷此未決之宗義,於是生斷定某為中國人之結果矣。
造果者,即原因也。婆娑論百二十七曰:「造是因義。」大乘義章二曰:「親生義,目之為因。」二因、三因、五因、六因,各見本條。
五無間罪
五無間之罪業。與五無間業同。
阿耨達
Anavatapta,舊稱阿耨達,阿那陀答多,阿那阿達多,阿那婆達多。新稱阿那婆答多。譯曰無熱。西域記一曰:「贍部洲之中地者,阿那婆答多池,唐言無熱惱,舊曰阿耨達,訛也。」釋迦方誌上曰:「阿那陀答多,唐言無惱熱,所謂阿耨達池。」翻梵語九曰:「阿那跋達多池,譯云無熱。」華嚴探玄記二曰:「阿那婆達多龍王,此云無熱惱。」
拘浪拏
阿輸迦王之太子名。西域記三曰:「是無憂王太子拘浪拏,為繼母所誣,抉目之處。」案餘處多作拘那羅,以鳥名題太子也。然則拘浪拏者,殆拘拏浪之誤歟。見拘那羅條附錄。Kuṇāla。
無諍
安住於空理與物無諍也。佛言須菩提得無諍三昧。見無諍三昧條。
秘奧
秘密深奧之法門也。寶積經六十一曰:「吼說秘奧甚深法。」顯密二教論上曰:「法佛談話謂之密藏,言秘奧實說。」
校量
又曰較量。校較雖通,而以校為本。廣韻曰:「較,又古孝切,音教,與校通,比較也。」比量物之多少曰校量。
誓言
誓約之言。法華經見寶塔品曰:「今於佛前自說誓言。」
諸見法界
見法界條附錄觀門十法界條。
那連提黎耶舍
Narendra‑yaśas,比丘名。譯言尊稱。續高僧傳二曰:「那連提黎耶舍,此言尊稱也。北天竺鳥場國人,(中略)所譯經論一十五部,八十許卷。」
慧山
在江蘇無錫縣西。西域僧慧照居此,故名。又名惠山。第二泉在焉。吳地記古名華山。一名西神山。又名鬥龍山。
幻人
能為幻術之人也。後漢書曰:「撣國王獻樂及幻人,能吐火自支解易牛馬頭。」
十個量等身
佛之法身,其量等於一切有為無為之諸法,今統收之為十三個而示之。此云十個者,探玄記三云:但此經所明皆應十種,以顯無盡故。有七八十二等數,皆增減云十。又慧影智論疏云:少過少減皆存大數,今十三量等身言十者,依於此意也。(一)一切眾生量等身。(二)一切法量等身。(三)一切剎界等身。(四)一切三世量等身。(五)一切佛量等身。(六)一切語言量等身。(七)真如量等身。(八)法界量等身。(九)虛空界量等身。(十)無等界量等身。(十一)一切願量等身。(十二)一切行者量等身。(十三)寂滅涅槃界量等身也。
見佛身條。
百僧供
請百僧而供齋也。
十一遍行惑
與十一徧使同。
般泥洹經
二卷,失譯。與佛般泥洹經同本異譯。
真善
善之善者曰真善。延命地藏經曰:「真善菩薩。」又曰:「真善男子。」
聖觀自在菩薩一百八名經
一卷,趙宋天息災譯。
宿善往生
對於念佛往生而言,謂信心獲得,由於宿善之開發,是為宿善往生,不拘宿善之有無而依十念往生者,謂之念佛往生。
達磨馱都
Dharmadhātu,譯作法界。或謂諸法之身體,或謂佛舍利。大日經疏七曰:「梵云達磨馱都。名為法界,界是體義,分義。佛之舍利,亦名如來馱都,言是如來身分也。」同六曰:「蓮華臺達磨馱都,所為法身舍利也。」
烏蘇慢
鬼名。譯曰厭神。玄應音義一曰:「厭人鬼名也,梵言烏蘇慢,此譯言厭。」釋迦譜二曰:「烏蘇慢,漢名厭神。」
無謀
如來之施化,但應於緣,初無謀慮也。止觀七曰:「無謀權巧,故號能仁。」四教儀集註上曰:「如來妙應,無謀沒化。」玄義二曰:「無謀之權,稱緣轉變。」
忙忙六道
往生禮讚曰:「人間忪忪營眾務,不覺年命日夜去。如燈風中滅無期,忙忙六道無定趣。」
寂念
寂靜之念慮,即禪定也。圓覺經曰:「於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
福觀
又曰福慧。即福智之二莊嚴也。福者修布施等之善業。觀者觀念真理。福屬利他。觀屬自利。淨土源流章玄敘曰:「福觀雙修。」
娜多家瑟吒
Dantakāṣṭha,譯曰齒木。見梵語雜名。
六罪人
謂犯四重,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者。
五禁
謂五戒也。寄歸傳一曰:「若泛為俗侶,但略言其五禁。局提法眾,遂廣彰於七篇。」
玄軌
玄妙之方規也。往生講式曰:「長夜之明珠,淨土之玄軌。」
伽耶
Kāya,譯曰身。名義集六曰:「梵有四名:一伽耶,二設利羅,三弟訶,四應伽,此云積集。」
Gaya,譯曰象。本行集經十二曰:「伽耶,隋言象王,仙名也。」名義集二曰:「伽耶,或那伽(Nāga),或那先,此云象。」
深法
甚深微妙之法也。諸法實相為深法之極。法華經序品曰:「世尊在大眾敷演深法義。」無量壽經下曰:「聞深法歡喜信樂。」
我德
我者自在之義,佛具八種之自在為我德。涅槃四德之一。見八大自在我條。
鶴勒那
西天付法藏第二十三祖之名。勒那者梵語,鶴者漢言。尊者出世後感群鶴之隨逐,故名。梵為Haklena。故此解不正。月支國人,年二十二出家,遇摩拏羅尊者,而得法眼,至中印度行化。得師子尊者付法而寂。見付法藏傳,傳燈錄二,佛祖統紀五。
訖哩吉
見訖栗枳項。
世福
觀經所說三福之一。行忠孝仁義之世善,感人天之福果者。觀無量壽經曰:「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觀經散善義曰:「第一福即是世俗善根,從來未聞佛法,但自行孝養仁義禮智信故名世俗善也。」
義楚
宋齊州開元寺義楚,出家勤學不怠。極俱舍一宗。後該覽大藏三徧,擬白樂天六帖,一十年中孜孜著義楚六帖,呈於朝。唐世宗勅付史館,賜明教大師之號。開寶年中,壽七十四寂。見宋高僧傳七。
如是我聞元起
智度論二曰:「佛入滅時,阿泥樓馱比丘,使阿難請問四事:一佛滅度後,諸比丘等以何為師?二諸比丘依何住?三惡性比丘云何共居?四一切經首置何字?佛答:乃至一切經首置如是我聞等言。」法華文句記一曰:「通序元起由阿泥樓豆令阿難問佛。」私志記一曰:「摩耶、大悲、涅槃後分、及阿含經,皆明此事,而大悲經明優婆離教阿難問,其餘經論皆云阿泥樓豆教問。」(阿泥樓馱,阿泥樓豆,阿㝹樓馱,同一梵語也)。
聞陀羅尼
又曰聞持陀羅尼。四陀羅尼之一。聞持佛之教法而不忘也。陀羅尼譯言總持。大乘義章十一末曰:「教法名法,於佛教法聞持不忘,名法陀羅尼,聞不忘故經中亦名聞陀羅尼。」見陀羅尼條。
喜林苑
四苑之一。舊云歡喜園。帝釋天之苑庭名。俱舍論七曰:「城外四面四苑莊嚴,是彼諸天共遊戲處:一眾車苑。(中略)四喜林苑。」光記十一曰:「婆娑一百三十三云:四喜林苑,極妙欲塵,殊類皆集,歷觀無厭。」
阿菟羅
師子國王夫人名。見慧琳音義七十八。
商佉印
標商佉之印契也。
道號
以號表道者。即字也。又為道人之別號,故曰道號。某居士,某道人,皆道號也。見象器箋五。
五秘
五秘密之略。
十夜念佛
見十夜條。
婆兜釋翅搜
伽毘羅城之異名。見迦毘羅婆蘇都條。
文殊滅婬慾我慢陀羅尼
一卷,失譯。為一髻一字文殊法之真言也。
木槵子經
一卷,失譯,附東晉錄。波琉璃國王遣使,求佛法之要。佛使以木槵子百八稱佛陀達磨僧伽之名,并分別功德之淺深。
道者
修行佛道者之稱。釋氏要覽曰:「智度論云:得道者,名為道人。餘出家者,未得道者,亦名道人。道者亦同此說。」後謂禪林之行者云道者,投佛寺求出家而未得度者。
呵欲經
菩薩訶色欲法經之略稱。
觀樹
釋尊成道已,起金剛座,觀菩提樹也。法華經方便品曰:「我始坐道場,觀樹亦經行。」文句五上曰:「感樹恩故觀察,念地德故經行。」嘉祥義疏四曰:「有人言:此是隨從世法,即世界悉檀也。世人思惟凡有二種:一觀物思惟。二經行思惟。今隨從世法,亦作此二也。」玄贊四曰:「觀樹喜自道圓,經行思惟利物,又觀樹心凝妙理,經行想化群生。」
優陀羅經
說優陀羅羅摩子不知癰本。雖生於非想天,而還墮於狸中。身為癰,愛為癰本。攝於中阿含經二十八。見鬱頭藍弗條。
熱時炎
陽炎也。炎熱時,遠望曠野,則風塵映日光,生一種之幻影。謂之陽炎。亦曰野馬。渴鹿或無智之人,見之為水。以喻一切有為法之虛假不實。智度論六曰:「焰以日光風動塵故,曠野中如野馬,無智人初見謂為水,男相女相亦如是。」涅槃經二十曰:「如熱時災,愚痴之人,謂之為水。」維摩經觀眾生品曰:「如熱時災如呼聲響。」見陽燄條。
空經
般若部之經。以說諸法皆空之旨,故曰空經。法鼓經下曰:「佛告迦葉:一切空經是有餘說。」
四識住
一,色識住。二,受識住。三,想識住。四,行識住。即以有漏自身中之四蘊為體。此四蘊是識所依也,是識所著也,彼四蘊為識之所依所著,而使識起,故名為識住。見俱舍論八。
見識住條。
稗稊
稗似禾之穀而非者,稊者似稗而雜生於地之穢草也,以譬比丘之不德。四分律六十曰:「佛告諸比丘:應審定問彼人,彼人於佛法中無所住無所增長。譬如農夫田苗稊稗參生,苗葉相類不別而為妨害,乃至秀實方知非穀之異。既知非穀即芸除根本,何以故?恐害善苗故,比丘亦復如是。」
滿荼邏
見曼荼羅條。
斷見外道
外道六宗之一。富蘭那迦葉也。此人起邪見,謂無善,無善之報,無惡,無惡之報。見涅槃經十九。
金剛使者
與金剛童子同。奉使於執金剛部諸尊之童子。如不動之八大童子是也。
一願建立
彌陀之四十八願中,本第十八之一願而立宗旨。
惡觸
食物為他人之手所觸而惡穢者。凡戒律以他人手觸之食物為不淨而禁食之。見行事鈔下,同資持記下二之二。
五礙
五障之異名。智度論二曰:「女人有五礙:不得作轉輪王、釋天王、魔天王、梵天王、佛。」同五十六曰:「女人有五礙:不得作釋提因、梵王、魔王、轉輪聖王、佛。」
伽胝
Saṁghāti,僧伽胝之略,袈裟名,自九條至二十五條之袈裟也。可洪音義一曰:「胝丁尼反,袈裟名也。舊譯云僧伽梨,此云複衣。從九條已上,至二十五條,皆名僧伽胝。」
四家大乘
見大乘條。
坏器
土製之器物,以喻人心之易敗壞也。止觀七曰:「坏器易槌,菴華難實。」歸敬儀曰:「或比行廁畫瓶,或擬危城坏器。」涅槃經曰:「譬如坏瓶不耐風雨,一切眾生心亦如是,不耐寒熱飢渴風雨等。」
六親
父母妻子兄弟也。無量壽經下曰:「六親眷屬。」行事鈔二之二曰:「厭三界之無常,辭六親之至愛。」同資持記曰:「六親謂父母兄弟妻子。」
摩訶迦旃延
Mahākātyāyana,佛十大弟子之一。摩訶譯言大,尊稱也,迦旃延,新曰迦多衍那,姓也,於同姓中最尊大,故曰大迦旃延。見迦旃延條。
阿拘盧奢
譯曰罵。見文句記八之四。梵⃞Akrośa。
鉢耽嵐婆
又作鉢耽娑婆。衣名。玄應音義十四曰:「鉢耽嵐婆或作鉢耽娑婆,此國名也,從國名衣也。」梵⃞Pratilamba,又Prativāsa。
四宗大乘
與四家大乘同。見大乘條。
六觀
瓔珞經所說六種性之異名:一住觀,二行觀,三向觀,四地觀,五無相觀,六一切種智觀。見六種性條。
阿轆轆地
阿者助語。轆轆者車軌之道,運轉自在之義。碧巖集五十三則評云:「丈云:我適來哭,如今卻哭。看他悟後,阿轆轆地,羅籠不住,自然玲瓏。」是即示無礙自由圓轉自在之境界之意。與所謂轉轆轆地同義。
惡覺
惡之思想。有八種之別。大乘義章五末曰:「邪心思想,名之為覺。違正理,故稱為惡。惡覺不同,離分有八。」止觀五之四曰:「八風惡覺,所不能入。」
五蘊譬喻經
一卷,後漢安世高譯。對於五陰而說沫泡焰蕉幻之五喻。亦出雜阿含經第十卷。
五祖
(一)華嚴之五祖。初祖終南杜順,二祖雲華智儼,三祖賢首法藏,四祖清涼澄觀,五祖圭峰宗密也。華嚴宗唯立此五祖。蓋華嚴經至東晉覺賢三藏,始翻傳之,爾後世講解者雖多,然未立一宗。陳隋之世有杜順,著法界觀門,五教止觀等,始開華嚴宗之基。門人智儼,思惟十玄六相之幽旨,發揚無盡之宗義。然此二師,尚屬草創。賢首大師法藏,承智儼,興著述,大唱華嚴之宗教。後世稱此宗,號為賢首宗。法藏歿後有澄觀,亦盛撰述疏鈔,復興鴻業,其功頗為偉大。宗密紹澄觀,依圓覺經弘闡華嚴大義。此二師所解,與法藏所說雖不無異同,然是即教界之思潮有轉化,又因所釋之大經不同,適殊其所明之方法,故或謂澄觀宗密,有違法藏所立,不可立為華嚴祖師,其見未免少偏。宋淨源於此五師,加馬鳴龍樹二師,謂為七祖。凝然加普賢,文殊,馬鳴,龍樹,世親,都為十祖。今就吾國而言,故惟立五祖也。八宗綱要卷下曰:「杜順已下,唯立五祖。」佛祖統記等,亦唯舉此五師。(二)淨土之五祖:一曇鸞,二道綽,三善導,四懷感,五少康也。曇鸞初注解天親之往生論,又依龍樹之十住毘婆沙論,立難易二道之教判。曇鸞歿後,有道綽別立聖淨二門之教判,弘通念佛。善導承道綽,判本願名號為正定業,主唱凡入報土之義,大振淨土法門。懷感師事善導,依法相解說淨土之宗義。懷感後有少康,亦盛宣揚淨土,稱為後善導。此五師其所說不盡相同。又吾國弘通念佛之師不少。而唯列此五師者,據選擇集也。但彼集於此五師之上,加菩提流支而為六祖,以曇鸞曾就流支受觀經,又注解其所譯之往生論故也。(三)蓮社之五祖:一善導,二法照,三少康,四省常,五宗賾也。樂邦文類第三曰:「蓮社之立,既以遠公為始祖。自師歸寂,抵今大宋慶元五年己未,凡八百九年。中間繼此道者,乃有五師:一曰善導師,二曰法照師,三曰少康師,四曰省常師,五曰宗賾師。」省常結淨行社,宗頤建蓮華勝會,各興行蓮社念佛者。
禪宗東土之第五祖弘忍禪師。
宋蘄州五祖山之法演禪師,亦曰五祖。見續傳燈錄二十。
惡見
惡見解也。八十華嚴經十四曰:「捨不正道,永除惡見。」成唯識論六曰:「云何惡見,於諸諦理,顛倒推度染慧為性。」行事鈔上曰:「邪心決徹,名之為見。見心違理,目之為惡。」
闍毘
見荼毘條。
人中師子
天竺沙門佛陀斯那,天才特拔,獨步諸國,世人號曰人中師子。見治禪經後序。又,稱佛為人師子。見智度論八。
死靈
死者之靈魂,為害於人,曰死靈惡靈。皆是由迷者之妄信妄想而生者。佛經無其說。
出世間說部
與出世說部同。
羯利沙缽那
又作羯利沙鉢拏,錢量名。見迦利沙波拏條。
明炬
明之炬火,以喻般若之智也。萬善同歸集五曰:「故知般若是險惡徑中之導師,迷闇室中之明炬。」
慧印
又云智印。印有決定不變之義。如來之智慧,契於法之實相,而決定不變,故名慧印。
八祖相承
謂真言宗之相承也。第一大日如來,第二金剛菩薩,第三龍猛菩薩,第四龍智菩薩,第五金剛智,第六不空,第七惠果,第八日本之弘法也。
寒暑到來
公案名。猶言生死到來。洞山錄曰:「僧問洞山:寒暑到來,如何迴避?山云:何不向無寒暑處去?僧云:如何是無寒暑處?山曰:寒時寒殺闍梨,熱時熱殺闍梨。」是即道破生也全機現,死也全機現之當體者也。
國忌齋
先帝忌日所設之齋會也。
應法妙服
如法之三衣,即袈裟也。無量壽經上曰:「如佛所讚應法妙服,自然在身。」
呼圖克圖
大喇嘛之名號。一作胡土克圖。蒙藏青海皆有之。凡為呼圖克圖者,皆能世世轉生,永掌其職位。俗稱活佛。
胎金顯密
一金為顯,以智顯故。胎為密,以理深密故。二胎為顯,以色顯故。金為密,以心隱故。
受體隨行
謂比丘受戒體後而隨處修行也。見受隨條。
死風
以風災譬死也。涅槃經十二曰:「如風災起,能吹一切悉令散滅,唯除四禪,力不至故。善男子!死風亦爾,悉能吹滅一切諸有,唯除菩薩住於大乘大般涅槃。」
俱俱羅
Kukkuṭa,又作究究羅,拘拘羅。譯曰雞聲。玄應音義二曰:「究究羅,此是雞聲也。鳩鳩吒,此云雞。」按羅或作囉。
外凡
二凡之一。聲聞乘以五停心。別相念處,總相念處,之修行位為外凡,四善根之位為內凡。又菩薩乘以十信之位為外凡,十住等三賢之位為內凡。大乘義章十七末曰:「言外凡者,善趣之人向外求理,未能息相內緣真性,故名為外。六道分段凡身未捨故名為凡。」四教儀集註中曰:「相似見理名內,未得似解名外。」
乾慧地
三乘共十地之第一地。其智慧乾燥而未淳熟,故云乾慧。大乘義章十四曰:「雖有智慧,未得定水,故云乾慧。又此事觀,未得理水,亦名乾慧。」
世相
世間之事相也。法華經方便品曰:「世間相常住。」
宗眼
一宗之正法眼也。無盡燈論上曰:「雪峰真覺大師,絕世宗眼。」大藏一覽十有宗眼品。
魚王貝母
此二者行時,眾魚眾貝悉皆附隨。以譬一大煩惱起,眾惑隨之而起。止觀五下曰:「魚王貝母,眾使具足。」
昆勒
梵語。譯言筐藏。摩訶迦旃延所造之論部名。詳見大智度論第二。
又,作蜫勒,論藏名。小乘四門之一,譯曰篋藏。尊者迦旃延作,明亦有亦空之理者。智度論二曰:「摩訶迦旃延佛在時解佛語作昆勒。昆勒,秦言篋藏也。乃至今行於南天竺。」同十八曰:「智者入三種法門,觀一切佛語,皆是實法不相違背。何等是三門?一者蜫勒門,二者阿毘曇門,三者空門。問曰:云何名蜫勒?。(中略)答曰:蜫勒有三百二十萬言,佛在世時大迦旃延之所造。佛滅度後人壽轉減,憶識力少,不能廣誦。諸得道人撰為三十八萬四千言,若人入蜫勒門論議則無窮。」
昆者毘之誤,當言毘勒。三論玄義十作「蜫勒論。」又作「鞞勒論。」天台淨名疏七作「毘勒門。」可洪音義十曰:「蜫勒,上音毘正作蚍也。梵言毘勒,秦言篋藏也。」梵⃞Piṭaka。
僧伽密多
阿育王之女。見阿育條附錄。
五相
天人將死時,身上現五衰之相。見五衰條。
成就通達心等五相,而現得金剛界之大日如來。見五相成身條。
六處
十二因緣之一。在母胎內具足眼等六根而出母胎之位也。處乃十二處之處,為六根六境之通稱。根境為生識之依處,故名處。
無際智
言佛智無邊際也。無量壽經下曰:「億劫思佛智,窮力極講說,盡壽猶不知,佛慧無邊際。」
智慧念佛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之名號,其體為阿彌陀如來真實圓滿之智慧,故執持其名號之念佛曰智慧念佛。
普賢菩薩
又曰普賢薩埵,普賢大士。同一體也,見普賢條。
咒術陀羅尼
四種陀羅尼之一。
如是體
法華經所說十如是之一。體者體質也,下自地獄界,上至佛界,如法十界各自色身之體也。
觀支
觀法之部分。止觀五上曰:「禪有觀支,因生邪慧。逸觀於法,僻起諸倒。」同十上曰:「如是見慧從何處出?由禪中有觀支。」
無著
無執著於事物之念也。
菩薩名。梵名阿僧伽Asaṅga,天親菩薩之兄也,皆為法相宗之祖。見阿僧伽條。
禪師名。唐杭州無著禪師,名文喜,年七歲出家,習律聽教,宣宗初,往五臺禮文殊。遇一老翁牽牛而行,迎師入寺。翁縱牛引師陞堂,翁曰:近由何處來?師曰:南方。翁曰:南方佛法如何住持?師曰:末法比丘奉戒律者不少。翁曰:有幾何?師曰:或三百,或五百。師卻問:此間佛法如何住持?翁曰:龍蛇混雜,凡聖同居。師曰:有幾何?翁曰:前三三後三三。翁呼童子均提出茶,又進酥酪。翁拈起玻璃盞問曰:南方還有這個否?師曰:無。翁曰:尋常得甚麼喫茶?師無對。辭別。翁令童子相送。師問童子前三三後三三是幾許。童子呼大德,師應諾。童曰:是幾許?師曰:是為何處?童曰:此金剛窟般若寺。師憬然悟彼翁是文殊。懿宗咸通三年,師至洪州觀音院,參仰山寂禪師,頓悟心要。光化三年寂,壽八十。見五燈會元宋僧傳二十。
二食
一、法喜食,聞法歡喜,因而增長善根資益慧命,猶世間之食,能養諸根,支持其身也。二、禪悅食,入於禪定得安靜之悅樂,因而增長善根資益慧命,猶世間之食能養諸根支持其命也。見法華文句八。
一、正命食,出家之人,常以乞食自資色身,清淨延命,故曰正命食。二、邪命食,依四邪或五邪之法而活命,故曰邪命食。
八軸
法華經八卷也。見八講條。
結護
謂真言行者,結印契誦真言守護所修之法也,又護身結界,以辟除惡魔也。念誦結護法普通諸部曰:「凡欲念誦,先須護身結界澄想。」蘇悉地羯羅經供養品曰:「若作諸法,遂乃忘作護持法,則令使魔興。欲除魔故,速應誦持當部明王真言,將護自身,一切魔障不得其便。如上備作護身結界及餘法已,然後攝心安詳念誦。」又要略念誦經說七種之秘密結護法,教以不動威怒法通用於一切處。
法相三論
法相宗與三論宗也。華嚴天台兩家貶此二宗曰權大乘。
講演
講義,演說。
縛臾
見婆瘦條。
十成
十分成就之至極位也。
皮殼漏子
又作皮可漏子。殼可音通。殼者卵㲉也,比人之身骸,漏者漏屎尿也。意味任運自在。又書柬袋曰可漏子,或殼漏子。圓悟錄十三普說曰:「參時須參皮可漏子禪。」碧嚴錄十曰:「但參皮漏子禪。」
慧可
初名神光。北魏洛陽人。達摩大師居嵩山少林寺時,神光請道甚摯。至雪夜,斷其左臂,達摩感而許之,改其名曰慧可。後受達摩衣鉢,繼禪宗之法統,為第二祖。
嚕羅婆地獄
無譯名。瞿醯經下曰:「命終之後,墮嚕羅婆地獄。」梵Raurava。
穢迹金剛禁百變法經
一卷,唐阿質達霰譯。為穢迹金剛之印法。載符四十六,以滅種種之苦難。而以急急如律令為咒語,不說餘咒。符似抱樸子中入山之符。是明為偽經也。
法華法
轉讀法華經之法。為祈息災而修之。
阿潘
漢土始出家之尼名。洛陽人。見僧史略上。
妙喜世界
維摩居士之國土也。維摩經見阿閦佛國品曰:「佛告舍利弗:有國名妙喜,佛號無動,是維摩詰於彼國沒而來生此。」
百界
天台所說。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間,天上,聲聞,緣覺,菩薩,佛十界中之各界皆具有十界,故以十界乘十界而為百界也。
二頓
華嚴宗之清涼國師澄觀,原為天台宗荊溪尊者湛然之弟子,後入法華嚴宗分頓教為漸頓,頓頓,分圓教為漸圓,頓圓,以華嚴經為頓頓頓圓,以法華經為漸頓漸圓。其故以為法華者,諸聲聞人自小乘來,經歷諸味,至法華之會方開圓頓,故知法華是漸頓漸圓也。華嚴最初未經諸味,直開頓圓,故是頓頓頓圓也。荊溪於《止觀義例》之中設喻疑顯正之一科,自問自答,而破斥之。
外典
佛教外之典籍。外道之典籍。世間之典籍。法華經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止觀輔行四之三曰:「大論云:習外典者,如以刀割泥,泥無所成,而刀日損。又云:讀外典者,如視日光,令人眼暗。」
道要
佛道之樞要也。賢愚經十三曰:「願重矜愍,顯示道要。」讚阿彌陀佛偈曰:「究暢道要無障礙。」
法雨寺
禪寺也。本稱為後寺。普陀山志三曰:「在白華頂之左光熙峰下,明萬歷八年建,三十四年賜額鎮海襌寺。前後兩寺,為名久矣。遭燬遭劫,與前寺同時殘毀。國朝康熙二十八年南巡,御題天花法雨額賜後寺,遂改今名。」
解深密經
五卷,唐玄奘譯。此為法相宗所依之本經,有前後總別四譯。第一劉宋求那跋陀羅譯,一卷,名相續解脫地波羅蜜了義經。又一卷,名相續解脫如來所隨順處了義經。二者對於唐譯為地波羅蜜品第七與如來成所作事品第八之二品。二元魏菩提留支譯,五卷,名深密解脫經。與唐譯對分勝義諦相品第二之一品,而作四品。第三梁真諦譯。一卷,名佛說解節經。雖有四品。而即唐譯之勝義諦相品一品。第四唐譯既解深密經也。唯識演秘三末曰:「此經梵本名曰珊地涅暮折那Sandhinirmocana,涅暮折那,此翻名解。珊地之聲含於三義:一諸物相續,二骨節相連,三深密之義。西方土俗呼三種並名珊地。(中略)前後譯人各取一義以立經題,皆不相違。然據經旨,解深密名理為勝矣。」一經有八品,解說阿賴耶識深密者。見閱藏知津六。
二領
一曰探領。二曰齊領。法華經信解品,四大聲聞。陳述自己之領解。其領解如來未出世前,在法身地照聲聞之機,之大悲狀者。謂之探領。是探佛意之底蘊而領解者也。一品之中:「窮子歡喜,得未曾有,從地而起,往至貧里,以求衣食」已上之文足也。齊領一名齊教領:「爾時長者將欲誘引其子,而設方便密遣二人。」已下之文足也。是以取聲問之身。受教於如來現在之身而領能者也。故謂之齊教領。
外儀
謂行住坐臥之四威儀也。往生要集中本曰:「外儀雖異,心念常念。」
慧威
婺州東陽人。姓劉氏。號天宮尊者。幼受具,入智威之室,頓開悟天台三觀之法門。時人呼曰小威,後歸東陽,山居絕人事。登門求道之士不少。為台宗第七祖。年壽並缺。後吳越王謚曰全真尊者。嗣法弟子有玄朗。見宋高僧傳六,佛祖統紀七等。
微塵數
譬數量之多,以碎物為微塵,其數多也。法華經分別功德品曰:「大千界微塵數菩薩。」
眠單
禪林之目,臥時鋪於席者,即鋪蒲團也。原是律中之坐具。見象器箋十七。
觀所緣緣論
一卷,陳那菩薩造,唐玄奘譯。以因明三支之法,說明心外之所緣緣非有,心內之所緣緣非無者。註釋如下:觀所緣緣論會釋一卷,明明昱會釋。觀所緣緣論直解一卷,明智旭解。觀所緣緣論釋記一卷,附問答釋疑,明明昱錄記。觀所緣緣論釋直解一卷,明智旭解。
止風雨經
金剛光焰止風雨陀羅尼經之略名。
羯陵伽
又作羯𩜁伽,迦陵伽。譯曰和雅。鳥名。見迦陵頻伽條。
我倒
思有實我之顛倒妄見。四倒之一。行事鈔下之四曰:「大德順佛正教,依教而修。內破我倒,外遣執著。」
森羅萬象
謂宇宙間存在之各種現象。森然羅列於前也。法句經曰:「森羅及萬象。」一切之所印。陶弘景文曰:「萬象森羅,不離兩儀所育。」
有一人
謂寂然不動自證獨悟之佛也。與趙州所謂屋裏之真佛同。圓智禪師問石霜和尚曰:有一人無出入息,速道將來。霜曰:不道。圓曰:因何不道?霜曰:不將來。又問魯祖:出息不涉眾緣,入息不居陰界,住此意時如何?祖曰:有一人無出入氣息。
結講
講會之結末,即講會之最終日也。
無蓋
廣大之極,更無蓋之者也。與無上等同。又謂無所不蓋也。無量壽經上曰:「如來以無蓋大悲,矜哀三界。」同淨影疏曰:「佛悲殊勝,餘不能加,不能蓋上,名無蓋悲。」同嘉祥疏曰:「無蓋悲者,佛慈悲無所不覆蓋耳。」
火焰輪止印
不動尊十四印之一。見不動尊條。
超佛越祖
謂作家手段超越於佛祖也。傳燈錄(雲門章)曰:「汝等沒可作了。見道著祖意,便問超佛越祖之談。汝且喚那個為佛,那個為祖,說個超佛越祖底道理。」
四儀
四威儀之略。
道觀
道為化道,謂教化他也。觀為空觀,謂自觀空理也。自住於空理而向他行化道,謂為道觀雙流。是菩薩之正行也。止觀六曰:「菩薩者,福慧深利,道觀雙流。」四教儀集註下曰:「道觀雙流者,道謂化道,觀謂空觀,帶空出假,故曰雙流。」金光明文句五曰:「通教八地,別教十迴向,圓教亦在初住,皆是道觀雙流,自他俱益之位也。」同記曰:「道謂外化,觀謂內行。」
頂禮
五體投地以吾頂禮尊者之足也。歸敬儀下曰:「經律文中,多云頭面禮足,或云頂禮佛足者,我所貴者頂也。彼所卑者足也,以我所尊,敬彼所卑者,禮之極也。」
廝禪
問答往來,謂之廝禪。廝者相也。餘冬序錄四十八曰:「唐人詩中字音,有以十讀如䓽,相讀如廝。如恰似春風相欺得、如何不相離等句,皆思必切。」大慧書上曰:「將心意識記取遮杜撰說底,卻去勘人一句來一句去,謂之廝禪。」
淨心誡觀法
一卷,南山道宣著。本書之註述如下:淨心誡觀法科一卷,宋允堪述。淨心誡觀法發真鈔六卷,宋允堪述,日本慧光合。
柰苑
梵語菴羅Āmra,舊譯曰柰。柰苑,即菴羅樹園也。說維摩經之處也。維摩經佛國品曰:「一時佛在毘耶離菴樹羅園。」玄應音義八曰:「菴羅果,形似梨。(中略)舊譯云柰,應誤也。」雞跖集曰:「昔西域國有柰樹生果,果生有一女子,王收為妃。女乃以苑地施佛為伽藍,故曰柰苑。」慈恩寺三藏傳序曰:「輕萬死以涉葱河,重一言而之柰苑。」今稱佛寺曰柰苑。本此。
釋法秀植柰樹於其禪居,以為寺閣之別稱。釋氏要覽上曰:「大唐內典錄云:罽賓禪師法秀初至燉煌,立禪閣於閑曠地,植柰千株,趍者如雲。」
真宗
真實之宗旨,是各稱自所信之宗也。又明真如法相實理之宗旨,如云性宗,天台之別教,華嚴之終教已上是也。觀經散善義曰:「真宗難遇。」五會法事讚本曰:「念佛成佛是真宗。」慈恩傳八曰:「臣等夙敬真宗,幸窺天藻。」廣百論釋論曰:「重顯真宗,遺彼餘疑。」教行信證化卷曰:「鈔真宗詮,摭淨土要。」大乘義章一曰:「辨此實性,故曰真宗。」五教章上曰:「四真宗涅槃華嚴等明佛性法界真理等。」
尊上經
一卷,晉竺法護譯。中阿含釋中禪室尊經之別譯。
數緣盡
新譯之擇滅,舊譯曰數緣盡。智度論九十八曰:「一切有為法,及虛空,非數緣盡,名為有上法。數緣盡是無上法。」見非數緣盡條。
大妙經
大妙金剛大甘露軍拏利焰鬘熾盛佛頂經之略名。
焰曼威怒王
又作閻曼威怒王。見閻曼德迦條。
大施主
於一切之人行大施者。無量壽經上曰:「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諸貧窮,誓不成正覺。」
案達羅
Andhra,南印度國名。首府曰瓶耆羅城。陳那在此國造因明論。又此地東南之馱那羯磔迦國,亦名大案達羅國。
小行
對於大乘行法而謂小乘行法之言。
小便之異名。釋氏要覽下曰:「小行,往小便,律言小行。」
苕帚
林間錄上作「苕帚」者非也。宜作掃帚。乃周利槃特之故事。見周利槃特條。
三千淨行
修一念三千妙觀之淨行也。為天台宗所言。
三十七尊
金剛界曼陀羅之主腦也。第一根本成身會一千六十一尊中,五佛與屬於中央大日之四波羅蜜菩薩屬於他四佛之十六大菩薩,內四供養,外四供養之八供,及四攝菩薩是也。此中十六大菩薩為慧德,四波八供四攝為定德。此數自應於三十七菩提分法之數也。參照九會曼陀羅條。因於密教依諸尊廢立之數法門而有重重,有一尊八尊九尊十尊五十三尊七十三。(中略)十佛剎微塵數尊。
八辯
如來之八種辯也。如不嘶喝辯。不迷亂辯,不怖畏辯,不憍慢辯,義具足辯,味具足辯,不拙澀辯,應時分辯是。
鵲巢和尚
鳥巢禪師之別稱。
頑石點頭
蓮社高賢則傳曰:「竺道生入虎丘山,聚石為徒,講涅槃經,群石皆為點頭。」今言感化之深曰頑石點頭。本此。
北方毗沙門天隨軍護法真言
一卷。唐不空別行翻譯。不入於正經。
佛駄什
Buddhajiva,又作佛陀什。三藏法師名,譯曰覺壽,見梁僧傳三。
熏習
與薰習同。詳見薰習條。
餓鬼界
餓鬼之世界,曰餓鬼界。十界之一。
總門唯識
五位各別,不立唯識之義,以一切諸法不離識之一義,說唯識之理也。
普為乘教
即法相宗也。詳名曰普為一切乘教。謂與利益於五乘即人間、天上、聲聞、緣覺、菩薩全體之教也。蓋法相宗立五性各別,雖主張成佛不成佛,而各授相應之利益,故有此名。
觀音聰明咒
陀羅尼咒經有觀世音說咒藥服得一聞持陀羅尼,又觀音聞持不忘陀羅尼,又續觀音感應集有觀音智慧咒,殆所謂聰明咒也。
衣座室
就法師弘通法華經,假喻示以三種之軌則,是曰弘經之三軌。法華經法師品曰:「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欲為四眾說是法華經者,云何應說?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此經。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
身戒
身持戒行也。涅槃經二十八曰:「身戒心慧,不動如山。」行事鈔下曰:「出家之人,以身戒心慧為本。」
漸書
法華經之漸寫又曰漸書。見漸寫條。
神秀
唐荊州當陽山度門寺神秀,受心印於東山弘忍,忍寂後,往江陵當陽山。道譽響四海。則天武后聞之,召使趣都。肩輿上殿,親加跪禮。師為北宗之祖,獨南宗之有慧能。神龍二年入寂,勅諡大通禪師之號。見宋高僧傳八。
俱不極成
因明三十三過中,屬於宗之過名。兼宗之能別不極成與所別不極成之過也。見因明入正理論,同大疏中本,瑞源記四,三十三過本作法。
優缽羅
Utpala,又作烏鉢羅,漚鉢羅,優鉢剌。花名。譯曰青蓮花,黛花,紅蓮花。慧苑音義上曰:「優鉢羅,具正云尼羅烏鉢羅,尼羅(Nila)者此云青。烏鉢羅者花號也,其葉狹長,近下小圓,向上漸尖,佛眼似之經多為喻,其花莖似藕稍有刺也。」玄應音義三曰:「優鉢剌,又作漚鉢羅,此譯云黛花也。」法華玄贊一曰:「優鉢羅者,此云紅蓮花。」大日經疏十五曰:「優鉢羅花,有赤白二色,又有不赤不白者,形如泥盧鉢羅花。」
真寂
寂者涅槃也。佛之涅槃對二乘之偽涅槃謂之真寂。因明大疏上本曰:「歸真寂於兩河,餘烈光乎沙劫。」
慧利
智慧與利益也。維摩經問疾品曰:「若不如是,已所修治為無慧利。」注曰:「肇曰:若不能爾,其所修行,內未足為有慧,外未足為有利也。生曰:無慧利於物也。」
戒體
防非止惡之功能也。戒法授受之作法成就時,指防非止惡之功能,發現於受者身中者謂之戒體。此戒體舊譯云無作,新譯云無表。隨順此戒體而於身口意三業表現如法之所作,謂之戒行。論於戒之四科參照戒項。楞嚴經一曰:「婬躬撫摩,將毀戒體。」
波羅頗婆底
Prabhāvati,阿修羅王之妹名,譯曰明妃。婆藪槃豆法師傳曰:「阿修羅有妹,名波羅頗婆底(知履反)波羅頗,譯為明。婆底,譯為妃。」
空王
佛之異名。法曰空法。佛曰空王。以空無一切邪執,為入涅槃城之要門故也。圓覺經曰:「佛為萬法之王,又曰空王,」沈佺期詩曰:「無言誦居遠,清淨得空王。」頌古聯珠集曰:「空王以此垂洪範,錦上敷華知幾重。」
道術
道法技術,通於內外世出世之法者。無量壽經上曰:「博綜道術,貫練群籍。」嘉祥疏曰:「五明道術。」
鼠嘍栗
摟者攬取也。[序-予+(袌-〦)]取也。凡鼠食栗,必取其實,全其皮殼,穿內而不損外,以喻或師以不空假名宗,謂諸法之性實,雖為空無,而假之諦非為全無也。不空假名宗者,對於空假名宗而立假名之世諦不空也。大乘玄論一曰:「不空假名者,但無性實有。假世諦不可全全,如鼠嘍栗。」(次中論疏作樓,玄論作嘍,皆非也)。中論疏二末曰:「齊隱士周顒著三宗論:一不空假名,二空假名,三假名空。不空假名者,經云色空者,此是空無性實,故言空耳,不空於假色也。以空無性實,故名為空,即真諦。不空於假,故名世諦。晚人名此為鼠樓栗義。」
赤肉團上
肉體之身上也。又謂人之肉團心。臨濟義玄語云:「赤肉團上,有一無為真人。」見傳燈錄十二義玄章。
八迷
三論宗之正觀八不所對治,生滅去來一異斷常八種之迷見也。八宗綱要下曰:「遣八迷,故說此八不,此即今宗所顯理也。」
道行
學道修行也。又道德之行也。維摩經囑累品曰:「如說修行,當知是為久修道行。」淨影大經疏上曰:「內心求道,備有道行。以道成人,名道眾生。」
真實
法離迷情,絕虛妄,云真實。大乘義章二曰:「法絕情妄為真實。」法華經寶塔品曰:「如所說者,皆是真實。」
五眾
五蘊之舊譯,舊譯曰五隱,五眾。眾為和集之義。法華經譬喻品曰:「分別說諸法生滅之五眾。」法華嘉祥疏五曰:「以五法和集,義稱五眾。又一一陰法各眾多故云眾也。雜心云:積聚是陰義。」
出家之五眾:一、比丘,受具足戒之男子。二、比丘尼,受具足戒之女子。三、式叉摩那,譯言學法女。將受具足戒而學六法之女子。四、沙彌,出家受十戒之男子。五、沙彌尼,出家受十戒之女子。見三藏法數二十二。
五眼
一、肉眼,肉身所有之眼。二、天眼,色界天人所有之眼,人中修禪定可得之,不問遠近內外晝夜,皆能得見。三、慧眼,謂二乘之人,照見真空無相之理之智慧。四、法眼,謂菩薩為度眾生照見一切法門之智慧。五、佛眼,佛陀身中具備前四眼者。見智度論三十三,大乘義章二十本。此五眼中慧眼為空諦一切智。法眼為假諦道種智。佛眼為中諦一切種智。
相承血脈
血脈相承之轉語。諸宗法脈相承,猶如子孫承父母之血肉也。
華嚴宗四門出體
一隨相門,如前之體用別論體。二唯識門,如前之攝境從識體。三歸性門,與前之攝相歸性體相當。但彼不許真如隨緣而成為諸法,故假令謂為攝事相而歸於真性,亦唯以能依歸於所依而已,其實不得謂有為之事相即為真如也。今立真如緣起,成為諸法,則諸法即為真如之體,如波即水。四無礙門,一切差別之事相,悉由無差別之真性緣起,故所起之萬法如其性,圓融相即,而事事無礙也。以一法一切法為體,以一切法一法為體。是曰無礙門。見起信論義記上。
十指
以十指配於十波羅蜜十法界等,見蓮華合掌條。足十趾亦曰十指。淨印法門經曰:「於是海意菩薩,承佛教勅,即時於其足十指間,放十千光。」
野狐禪
禪家以外道為野狐禪。傳燈錄曰:「有老人參百丈禪師云:昔住此山,因錯對一語,五百生墮野狐身。」四家玄錄曰:「百丈大智禪師,一老人聽法,曰僧住此山,有人問大修行底人,還落因果也無?遂對曰:不落因果,墮在野狐禪。請和尚代一轉語。師曰:汝但問。老人便問。師曰:不昧因果。老人大悟曰:今已免老狐身,只在山後住,乞依亡僧例焚燒,巖中果見一死狐,積薪化之。」
雲門匡真禪師語錄
雲門禪師語錄之具名。
權謀
方便之異名。應於便宜而假施設事物也。文句記二下曰:「應物施設,故名為權。順宜制立,故名為謀。有權之謀,故云權謀。」輔行三之四曰:「謀謂謀度,此是不謀而謀,故曰權謀。」
本願力迴向
見迴向條。
棱嚴經
即楞嚴經也。明人刻經,喜用說文字,楞字不見說文,因改楞為棱。實則以楞字為正。
鸚鵡聞法
須達長者有二鸚鵡,阿難為說四諦之法。聞而信解,死而生天。見金藏經,義楚二十三,行事鈔下,資持記下四之一。
八輪
八正道也。世間之輪,有輻轂輞,互相資助,以成輪體,八支之正道,互相資助,以成正道,故譬之為輪。名義集五曰:「正理論云:如世間輪有輻轂輞,八支聖道似彼名輪,正見正思惟正勤正念似輻,正說正義正命似轂,正定似輞,三事具足可乘轉通衢也。」
八輩
四向四果之聖者也。
供宿
供養尊宿也。性靈集十曰:「禮著鄉飲,經稱供宿。」月燈三昧經六曰:「當問其夏臈,若是尊宿者,應供養恭敬頭面接足禮。」
無上正徧知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古譯。註維摩經七曰:「肇曰:阿耨多羅,秦言無上。三藐三菩提,秦言正徧知。道莫之大,無上也。其道真正,莫法不知,正徧知也。」
行道
為敬禮佛而向佛右方周圍旋繞也。寄歸傳三曰:「諸經應云旋右三匝,若云佛邊行道者非也。經云右繞三匝者,正順其儀。」萬善同歸集二曰:「行道一法,西天偏重,繞百千匝方施一拜。經云:一日一夜行道,志心報四恩。如是等人,得入道疾。」尊勝陀羅尼經曰:「於四衢道,造窣堵波,安置陀羅尼。合掌恭敬,旋遶行道,歸依禮拜。」大法會必行行道之式。
行其所知之道也。無量壽經下曰:「行道進德。」
與經行同用之。
不共相
不與他共通,但屬自己之相狀,所謂特性也。
佛覺三昧
依佛之加被而覺力如佛之三昧也,阿難得此三昧。法華文句一曰:「舊解云:阿難得佛覺三昧力,自能聞。」同記曰:「言佛覺者,只是佛加覺力如佛,故名佛覺。」往生要集中本曰:「應念願令我得佛覺三昧。」大部補註四曰:「準淨名疏云:舍利弗問經說,阿難修不忘禪,得佛覺三昧,以三昧力自能聞也。」
具縛
煩惱縛人而繫於生死之牢獄,故名之為縛。具有煩惱者曰具縛。即一切之凡夫也。瓔珞經下曰:「具縛凡夫,未識三寶。」俱舍論四曰:「又具縛者,下中上品煩惱現起。」止觀五上曰:「凡夫具縛,稱病導師。」注十疑曰:「縛謂煩惱能纏縛人,凡夫具有,故名具縛凡夫。」
二餘
生身之苦果與煩惱之餘殘也,又加業之餘殘為三餘,就最後身之菩薩謂之餘殘。無量壽經曰:「生身煩惱,二餘俱盡。」
愛道
比丘尼名。又曰大愛道。梵名摩訶波闍娑提(Mahāprajāpati),是佛之姨母也。行事鈔資持記下三之四曰:「愛道是佛姨母。佛生七日,摩耶命終,姨母乳養。」
波羅羯羅伐彈那
Prabhākaravardhana,國王名,譯曰作光增。見西域記五。
蘇摩國缽
摩此翻云月。按第四分云:佛在此國人間遊行,彼國有一信樂陶師,佛一一指授,教令作鉢。彼如教隨作即成,特異貴好。蘇摩鉢與諸比丘不敢受,佛聽受畜。五分律云:佛於蘇摩國自作鉢坯,以為後式。令陶師燒,陶師便多作合燒,開灶視之,皆成金色鉢。怖懼言:此是大沙門神力,若王聞者,必當謂我多有金寶,便舉埋藏。佛復作令燒,皆成銀鉢,亦怖懼埋藏。佛復作令燒,乃成銅鉢,色青好如閻浮樹。與諸比丘不敢受,佛聽受畜。
臺座
座床之高者,安置佛像於此。
實智無緣
見實相無相條。
真子
如來之真子,謂諸菩薩也。是於法信順堪紹佛業者。又真實之行解由佛口而生,依正法而生,故云真子。涅槃經一曰:「成就如是無量功德,一切皆是佛之真子。」勝鬘寶窟下曰:「真子者,於法信順,堪紹佛業,故名真子。又行解非妄名真,從佛口生,從正法故,名如來真子。又攝論意,佛子有五義:一以信心為種子,二以般若為母,三以禪為體,四以忍為乳,五以佛為父。又如無量義經以諸佛為父,方等經以諸佛為母,生菩薩子。」大日經疏一曰:「以從如來種性生,從佛身語意生,故曰真子。」
本囊伽吒
又作本那伽吒Pūrṇaghaṭa,譯言滿瓶。佛之德相也。慧苑音義上曰:「本囊伽吒,此云滿瓶也。」
總持尼
梁武之女,就達磨得法。祖庭事苑八曰:「總持號也,諱明練。梁武之女,事達磨為弟子。悟道示滅,塔去少林五里許。事具褚詢望所寫塔碑。」
戒驗
證明受戒之公驗也。即戒牒。受者乞戒驗辭曰:「比丘某,今蒙慈濟,秉受淨戒,納法在心。福河流註,伏乞現前傳戒和上,幸垂示名,永為戒驗。」見朝野群載十六。
欲界繫
分諸法為三界,繫屬於欲界之法,云欲界繫。
郁迦
Ugra,具名郁迦羅越。舍衛國長者名。譯曰功德。又曰威德。見慧琳音義二十六。長者詣佛所出家,佛為說法。見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梵Ugravati。
菴沒羅
果名。菴羅之新稱。見菴摩羅條。
鼓天
擊鼓之天人。胎藏界曼陀羅第十二外金剛陀之一眾。
教跡義
判釋教相者。大乘義章一曰:「眾經教迹義。」大乘玄論五,有「教迹義。」
慧劍
智慧能斷煩惱,故名慧劍。義楚六帖五曰:「寶積經云:文殊執劍,馳往佛所。佛言:殺貪瞋痴身,令諸眾生悟慧劍法門,破煩惱賊人。」證道歌曰:「大丈夫,秉慧劍,般若鋒兮金剛焰。非但能摧外道心,早曾落卻天魔膽。」
世眼
佛之異名。佛為世人之眼,示導正道。又開世人之眼,使見正道。無量壽經上曰:「今日世眼住導師行。」俱舍論二十九曰:「大師世眼久已閉。」淨願大經疏曰:「能開世人眼令見正道故名世眼。」
禮拜門
淨土論所說五念門之一。淨寺論註上曰:「歸命即是禮拜門。」
結解
如言縛脫。為煩惱所縛而不自在,故云結,悟理而脫結縛,謂之解。楞嚴經五曰:「結縛同所因,聖凡無二路。」
無情非佛
頓悟入道要門論曰:「今言無情者,無凡情,非無聖情也。又曰:若無情是佛者,活人應不如死人。」
那伽質多
Nāgacitta,那伽為龍,質多為心,於龍心打針而降伏止雨之法也。
漸斷
謂三界九地八十一品修惑之一品徐徐而斷也。對於頓斷而言。
福蓋
福德蓋身,謂之福蓋。福蓋正行所集經一曰:「汝諸比丘,於其福蓋速得圓滿。」
唐三藏
玄奘三藏也。
迹門
本迹二門之一。
戒香
戒德熏於四方,譬之以香。觀無量壽經曰:「戒香熏修。」觀佛經三曰:「常以戒香,為身瓔珞。」戒香經曰:「世間所有諸華香,乃至沈檀龍麝香,如是等香。非徧聞,唯聞戒香徧一切。」
宗用
台家五重玄義中之宗與用也。見玄義條。
鉢特摩
又作波頭摩,鉢頭摩,鉢曇摩。梵語Padma,譯曰紅蓮華。又八寒地獄之第七。此地獄眾生為寒苦割肉似紅蓮,故有此名。見鉢頭摩條。
慧光
慧智之光也。無量壽經下曰:「慧光明淨,超踰日月。」
北齊名僧,為律宗大家。又譯十地論於洛陽,為地論宗之鼻祖。門下弟子甚多。
一切經
佛教聖典之總名。或曰大藏經。省曰藏經。隋書開皇元年,京師及諸大都邑之處,並官寫一切經,置於寺內。而又別寫藏於秘閣。一切經之名,本乎此。此名原稱佛所說之經律等,而今則併吾國印度日本等高僧之著作而稱之。 佛教傳播於世界各國之間,其聖典為各種之國語所翻譯舉其主要者,則原本為散斯克利圖Saṁskṛt語及巴利Páli語。翻譯而傳者,有漢譯藏,西藏藏,蒙古藏,滿洲藏(詳清字經館條),及歐譯之諸典。 散斯克利圖語之原本,自北方尼波羅地方,漸次為學者所發見,然其數未甚多。 巴利語之原本,為巴利三藏,即錫蘭暹羅緬甸等南方諸國所現傳者。其中暹羅之官版藏經,以西紀一八八八年出版,世界各國之大學或學會,均得寄贈。巴利三藏中。律藏Viuaya‑Piṭakaṁ,為波羅提木叉Pratimokkha註釋之悉答韋蒲般伽Sutta‑vibhanga、蹇陀Khandh‑aka、波利婆羅Parivāra三部,經藏Sutta‑Piṭakaṁ,為長阿含Digha‑nikāya中阿含Majjhima‑nikāya、雜阿含Saṁyutta‑nikāya、增一阿含Aṅguttara‑nikāya、小阿含khuddak‑anikāya之五部,諭藏Abhidhamma‑Piṭakaṁ,為法僧伽Dhamma‑Saṅgaṇi以下總有七論。 西藏藏為喇嘛教徒之所護持,屬於經部者,總計八類,百五十一部,三百五十冊,更有續藏二百二十三冊,其經部為清康熙二十三年所刊行,其續藏則為雍正六年所鏤刻者。 蒙古藏及滿洲藏為奉天所保存,其中滿洲藏經,世界唯有一部,日俄之戰,為日本所得。 此外各國語之藏經,雖尚有數種,而其中卷帙最浩繁,部義皆完備者,實維漢譯藏。案漢譯藏經印行之最古者。則以宋太祖開寶五年,平定列國,造金銀字佛經,前後凡數藏。同年勅印雕佛經一藏,凡一十三萬版,為其嚆矢。尋而至道元年,高麗王治遣使至宋求官本,與其國從來所藏之前後二藏及契丹藏,參訂校舊,經十四年,全行刻成。世所謂高麗藏者是也,凡一千五百二十一部,六千五百八十九卷。南宋理宗嘉熙三年,復開版藏經,有一千四百二十一部,五千九百十六卷,所謂宋藏者是也(詳宋藏條)。元世祖至元十四年,亦翻刻藏經,至二十七年告竣,有一千四百二十二部,六千一十七卷,稱為元藏者是也(詳見元藏條)。此藏罹元末之兵燹,與宋藏共歸灰燼,惟流傳於日本者尚存。有尼法珍者(詳法珍條),慨然起興藏之志,經三十年。漸奏其功,是為方冊藏經之濫觴明成祖永樂十八年,勅印刻大藏經版,至正統五年,始告竣,是為北藏。藏於北京。其南藏者,為太祖洪武時所刻。成祖又勅安置石刻一藏於大石洞。然流通未徧,學者多感不便。後神宗時,密藏禪師亦發願刻方冊藏本,萬曆十七年,於五台山創刻,業未竣而入寂,後人迭繼其業,遂完成之,是謂明藏。有六千七百七十一卷。清藏則於雍正十三年開工。乾隆三年告竣。又有京西石經山之石刻藏經。則晉琬公法師刻石貯封石洞者也。 日本現存古寫本不少。而最著者,為堀川天皇勅僧侶一萬人,於一日寫一切經,順德天皇勅一萬五千僧,於一日寫一切經等。德川氏使天海僧正,刻活字排印大藏,其活字及藏經今尚在,有六千三百廿三卷。尋而黃檗之鐵眼和尚,又將明藏上梓。明治十三年,弘教書院以麗藏為本,與宋元明三本對校,印行活字板大藏經,計一千九百十六部,八千五百三十四卷,縮成四十帙,四百十八冊。明治三十三年,藏經書院又以活字印行日本大藏經。藏教書院復纂輯藏經所漏者,題為日本續藏經,共七千八百七十三卷。清季上海頻伽精舍,根據弘教本,略加增減,以活字印行大藏經四十帙,四百十四冊,一千九百十六部,八千四百十六卷。 晚近英法德俄諸國語之譯本,漸見於世,將來更有西文一切經,未可知也。
五瓶
密教之儀軌以五寶五穀五藥及香水滿盛五瓶。於此插寶花而奉佛。大日經疏八曰:「次說吉祥瓶法,當用金銀等寶,乃至無者應以瓷或淨瓦為之,極令圓滿端正,又不洩漏。如毘尼中方便灌漉淨水盛滿其中,內五寶五穀五藥。(中略)又取如前所說諸塗香末和水,兼置龍腦牛黃,於瓶口插以寶華。或隨方土所有名花,取其花果條葉茂好圓具者使間錯垂布,令極端嚴,以彩繒纏頭並繫華鬘塗以眾香。(中略)中胎藏當安五瓶,最中大日瓶安在華臺,餘置外華葉中。」一字奇特佛頂經曼荼羅儀軌品曰:「應取新瓶底不黑者,令應量,取阿摩羅(此曰梨樹)梢葉插其中,又取俱緣果(此土無)安瓶口上,瓶中置諸寶及諸種子,并香水令滿,以細繒帛繫其頂,安於壇四角及中央。」
鹿杖梵志
佛在世時諸比丘聞佛之不淨觀不堪厭離,雇鹿杖梵志令殺已云。四分律曰:「佛在婆求園令諸比丘,修不淨觀,諸比丘如教修習身而厭生。如人以蛇繫於其頸。或有比丘發心欲死,求刀自殺。或服毒藥,或轉相害。有一比丘,往鹿杖梵志所,讚言善人,汝能殺我與汝衣鉢。時即以利刀斷其命根。有天魔讚梵志言:善人汝得大福,是沙門釋子未度者得度,未脫者得脫,兼得衣鉢。如是殺六十比丘。半月因說戒,佛問阿難不見諸比丘,阿難具答:因斯立制,改觀使修特勝(特勝即數息觀也)。」止觀九曰:「如律云:佛為比丘說不淨觀,皆生厭患不能與臭身住,衣鉢雇鹿杖害。」
時乞縛
Jihvā,譯舌,能嘗之義也。見義林章三本。
縛脫
縛者受煩惱之繫縛也。脫者解脫之也。楞嚴經五曰:「根塵同源,縛脫無二。」
六著
瓔珞經所說十三煩惱中之後六也。見煩惱條。
身愚
謂於身造惡者。無量壽經下曰:「身愚神闇。」嘉祥疏曰:「身造惡,故曰身愚。」
金剛般若經
具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名金剛經,金剛般若經。見金剛經條。
心蓮
顯教譬自性心之清淨,曰心蓮。密教謂肉團心之實形為心蓮。蓮華三昧經曰:「常住妙法心蓮臺。」大日經疏四曰:「凡人汗栗馱心狀,猶如蓮華合而未敷之像,有筋脈約之以成八分。」性靈集七曰:「真言大我本住心蓮,塵沙心數自居覺月。」
十惡
又曰十不善。見善惡條。
道識
正道之智識。三論大義鈔一曰:「像教之時,人根轉鈍,道識亦昧。」
摩訶目犍連
Mahā‑maudgalyāyana,比丘名。法華經作大目犍連。阿彌陀經作摩訶目犍連,略曰目犍連,又曰目連。新稱曰摩訶沒特伽羅,沒特伽羅子。姓也。譯曰大讚誦,大萊茯根,大胡豆,大採菽等。佛十大弟子之一人。稱為神通第一者。初與舍利弗同為六師外道之一人,頗精通教學。雖領一百徒弟,然中心有不安之念。因而與舍利弗互約,先得解脫者,必以告,故共競修行精進。一日舍利弗至王舍城,見五比丘中之馬勝,儀容端正,問其理由,始知佛陀出現,由一偈之法門,忽開悟得脫。次於竹園精舍,聞佛陀親說,得法眼淨之悟,因告之目連,共為諸佛子。二人弟子,合二百人,亦入佛門。法華文句一曰:「大目犍連姓也,翻讚誦。文殊問經翻萊茯根。真諦云:勿伽羅,此翻胡豆。二物古仙所嗜,因以命族。(中略)同名者多,故舉大也。」法華玄贊一曰:「梵云摩訶沒特伽羅,言大目犍連者訛也,此云大採菽氏。上古有仙,居山寂處,常採菉豆而食,因以為姓。尊者之母是彼之族,取母氏姓而偽其名。得大神通,簡餘此姓,故云大採菽氏。從父本名俱利迦,亦云拘隸多,先云俱律陀,訛也。大般若云舍利子大採菽氏。」玄應音義六曰:「云目犍連,或言目伽略子者訛也,則正言沒特伽羅子,或言毛駄伽羅子,此乃從母為名。沒特伽此云綠豆,羅此云執取,或云挽取。本名俱利迦,或言拘隸多,此從父名也,舊云俱律陀,不正也。」
塵數
數之多者譬如塵。
菴婆利沙
Aṁbariṣa,國王名。譯曰虛空箭。見佛本行集經二十一。
十想
見苦想條。
長爪梵志請問經
一卷,唐義淨譯。有一長爪梵志來問佛三十二相之業因,佛一一答之。彼信樂而受八戒。
阿毘達磨俱舍釋論
婆藪盤豆造,陳真諦譯,二十二卷。婆藪盤豆者世親之梵名。此論與阿毘達磨俱舍論同本異譯,是曰舊論,又云舊俱舍。
三業四威儀
四威儀為行住坐臥之儀表,故三業四威儀乃總標一切所作之語。
三界尊
佛之德稱。佛為三界中之尊也。維摩經佛國品曰:「我今稽首三界尊。」
雜生世界
如娑婆世界獄鬼畜人天五趣雜居之世界也。淨土論註下曰:「雜生世界,若胎若卵若濕若化眷屬若千,苦樂一品,以雜業故。」
真堂
禪家安置祖師真影之堂也。見僧堂清規五。
瑤花
玉華宮也。見玉花條。
毒天二鼓
毒鼓與天鼓也,軟語生善,譬如天鼓。苦言滅惡,比於毒鼓。又教法於我順緣為天鼓。逆緣為毒鼓。玄義六曰:「前藥珠二身先以定動,今毒天二鼓後以慧拔。」見毒鼓條。
泯權歸實
泯亡方便之教而使歸入真實教也。
慧門十六尊
金剛界羯磨會三十七尊中,司智慧之德之十六大菩薩。金剛薩埵,金剛愛,金剛善哉,金剛寶,金剛光,金剛幢,金剛笑,金剛法,金剛利,金剛因,金剛語,金剛業,金剛護,金剛牙,金剛拳之諸尊是也。
因緣性
為諸法生起原因又為依託之性也。四緣性之一。大乘小乘,其解不同。(一)小乘於諸法之原因六因中,除能作因外,餘五因為因緣性。如此因緣性,義既通於六因中五因,故其意頗廣,且舉一例,如眼識之起,以有發識取境作用之眼根為因,所對之色境為緣而生。故眼根與色境,為眼識生起,有為因緣之性云。(二)大乘於六因中,唯以同類因為因緣之性,餘五因總為增上緣之性。詳言之,則同類因通於因緣性與增上緣性。餘五因唯為增上緣之性。因類因為引生等流果之原因,又名自種因。即過去之善法,於現在之善法為因,現在之善法,於未來之善法為因。惡法無記法亦然。如此諸法之親因緣種子,為因緣性,又熏生此種子之現行法,為種子之因緣性,更生後自類種子之前念種子,為後起種子之因緣性,畢竟離為諸法原因之種子,不可立因緣性也。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四卷,後漢支婁迦讖譯。無量壽經之異譯。
四德樂邦
具四法之安樂世界也。即涅槃之都是。涅槃具有常樂我淨之四大德,故有此名。
鱉謀猴肝
有鱉與林間一獼猴親,屢往遊。其婦妒之,欲殺獼猴,止夫外出,佯臥病,謂夫言:吾病甚重,當得汝所親獼猴之肝,吾乃活。夫不得已,往請彌猴,謂將供小食,獼猴曰:吾居陸地,卿在水中,安得相從。鱉曰:吾當負卿。獼猴便從之。負至中道,謂獼猴言:所以請卿者,因吾婦病困,欲得卿之肝也。獼猴報曰:吾肝掛在樹,今未持來。速還取肝相從。便還樹上,跳躑歡喜。時鱉問曰:卿何不早持肝來?獼猴曰:天下之至愚,無如卿者,誰以肝掛於樹,共為親友而反相圖,欲危我命,自今以往,各自別處。見本生經一。
當來導師
謂彌勒菩薩。以其自今經五十六億七千萬歲於此界出世成道而化導眾生故也。
坐證
坐禪也。佛祖統紀七曰:「滅默無言坐證。」
三酸圖
僧與二俗士共圍一甕染指嘗之之像,是宋佛印禪師東坡山谷兩居士共嘗桃華醋,趙子昂圖之。世稱為釋迦孔老三教圖者,謬也。學海餘滴九曰:「東坡先生遺蹟圖曰:金山寺住持佛印乃端卿出家。有三才學,守戒行。同黃門黃魯直與先生友善。一日遇謁佛印曰:吾得桃華醋,甚美。取而共嘗,皆皺其眉,稱為三酸。至大二年五月五日趙子昂畫并書。」
金剛頂宗
密教二宗之一。以金剛頂經所說金剛界之法為所依。見金胎條。
一里劫萬里劫
菩薩瓔珞本業經曰:「劫數者,所謂一里二里乃至十里石盡,名一里劫,二里劫。五十里石盡,名五十里劫。百里石盡,名百里劫。千里石盡,名千里劫。萬里石盡,名萬里劫。」
呵鵰阿那含經
一卷,東晉曇無蘭譯。佛讚呵鵰優婆塞八事。
頭破七分
謂為鬼神所打,頭作七分也。法華經陀羅尼品曰:「若不順我咒,惱亂說法者,頭破作七分,如阿梨樹枝。」
舊住菩薩
對於新往生淨土之菩薩而稱舊住於土之菩薩。
羊角
即羚羊角。以譬煩惱也。金剛至堅,喻佛性。羚羊角能壞之。即煩惱能壞佛性也。傳心法要下曰:「你若道是有是無,非有非無,總成羊角。羊角者,即你求覓者也。」又云:「設你有者,皆名羊角。」六祖金剛經序曰:「金剛喻佛性,羚羊角喻煩惱。金雖堅剛,羚羊角能碎。佛性雖堅,煩惱能亂。」
薜服
薜蘿之服,喻僧衣之陋劣也。
十戒法并威儀經
一卷,失譯。
十恩
一、發心普被恩,如來最初發菩提心,修習勝行,成就功德,欲普被於法界之群生,咸使利益安樂也。是名發心普被恩。 二、難行苦行恩,如來在往昔因中,捨頭目髓腦國城妻子,身剜千燈,投形飼虎,雪嶺亡軀,積如是難行苦行劫,其行之者,皆為利益眾生也,是名難行苦行恩。 三、一向為他恩,如來積劫修諸功德,不顧身命,但為度脫一切眾生,未會一念為自己也。是名一向為他恩。 四、垂形六道恩,如來化身之形。埀於天人修羅等六道中。救濟眾苦。使得安樂。是名垂形六道恩。 五、隨逐眾生恩,如來見諸眾生無有出離生死之心,而長劫不捨,故運平等之大悲,使眾生離苦得樂,是名隨逐眾生恩。 六、大悲深重恩,如來見諸眾生造惡如割支體,心生痛切,不能自安。復見眾生墮於三惡道,受種種之苦,心大憂惱,即起大悲以救護之,若見作善。則生大歡喜。是名大悲深重恩。 七、隱勝彰劣恩,如來為大乘小乘之機,起勝應身劣應身之用,如說華嚴時,為普賢等諸大菩薩。示現實報勝應之身,是十蓮華藏世界海微塵數微妙相好無盡之勝法也。如說三乘教時,但示現三十二相之劣應身。於二乘及小教之菩薩,方蒙利益,是名隱勝彰劣恩。 八、隱實施權恩,如來現觀諸眾生之根機狹劣,隱覆大乘之實教,以人天三乘之權法,誘引眾生,使之成就,然後以大乘度脫之。是名隱實施權恩。 九、示滅令慕恩,如來若久住世,則薄德之人,不植善根,不生難遭之想,是故示現滅度,使諸眾生知值遇佛出世之難,心懷戀慕,便植善根。是名示滅令慕恩。 十、悲念無盡恩,如來悲念一切眾生,故留餘福,以救濟之,若示同於人壽,則為住世百年,而八十即入滅,則留二十年之餘福,以蔭末法之弟子。復留三藏之教法,廣使眾生依之修行,皆成勝果,悲愍愛念利益無窮也。是名悲念無盡恩。見大疏演義鈔二十三。
有空中三時
法相宗分佛一代之教法為有空中之三教,謂佛,最初為破凡夫外道之我執,說阿含經等,示法有我無之理,次為破彼法執,說般若經等,示諸法皆空之理,終為破有空之二執,說解深密經等,示非空非有中道之理。此為大乘之至誠。依之而言初時之說為有教,第二時為空教,第三時為中道教。見唯識述記一本,了義燈一本。
漸教
對於頓教之稱。如初說小乘,後說大乘,以淺深次第而說之教法也。止觀三曰:「漸名次第,藉淺由深。」
金剛鏁法
金剛鏁菩薩之修法也。陀羅尼經八有金剛商迦羅法,具明其法。商迦羅,譯曰鏁。
無盡玄宗
說幽玄無盡緣起之法之宗,即云華嚴宗。
蓮華曼拏羅滅罪陀羅尼經
廣大蓮華莊嚴曼拏羅滅一切罪陀羅尼經之略名。
跋陀迦毘羅
Bhadrakapilā,比丘尼名。曾為波斯匿王所逼,其心無染愛,脫詣祇洹。佛言心無愛染,則無罪。見十誦律二、經律異相二十三。
真妙
真實微妙也。教行信證行卷曰:「稱名則是最勝真妙勝業。」
內典錄
大唐內典錄之略名。
百目
土製之燈籠也,多穿小孔,故曰百目。毘奈耶雜事十三曰:「苾芻夏月然燈損蟲。佛言:應作燈籠,(中略)應作百目瓶。苾芻不知云何應作。佛言:令瓦師作如燈籠形,傍邊多穿小孔。」
颰柁梨
果名。玄應音義二十四曰:「婆柁梨,是西方一類小棗者也。」見婆柁梨條。(CBETA註:疑為見婆陀梨條)
無餘涅槃
梵語Anupadhiśeṣa‑nirvāṇa,二涅槃之一。新云無餘依涅槃。身智皆灰滅之涅槃也。見涅槃條。
真如
梵音部多多他多Bhūtatathatā(此梵語出於金剛經之梵本,譯曰真如性),真者真實之義,如者如常之義,諸法之體性離虛妄而真實,故云真,常住而不變不改,故云如。唯識論二曰:「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真實於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或云自性清淨心,佛性,法身,如來藏,實相,法界,法性,圓成實性,皆同體異名也。唯識述記二本曰:「真以簡妄,如以別倒。初簡所執,後簡依他。或真以簡有漏非虛妄故,如以簡無漏非有為故。真是實義,如是常義,故名真如。」探玄記八曰:「不壞曰真,無異曰如。前則非四相所遷,後則體無差別,此約始教。又不變曰真,順緣稱如。由前義故,與有為法非一。由後義故,與有為法非異。二義同為一法,名曰真如。」大乘止觀曰:「此心即自性清淨心,又名真如,亦名佛性,亦名法身,亦名如來藏,亦名法界,亦名法性。」往生論註下曰:「真如是諸法正體。」教行信證證卷曰:「無為法身即是實相,實相即是法性,法性即是真如,真如即是一如。然則彌陀如來從如來生,示現報應化種種身也。」雜阿含經二十一曰:「以一乘道,淨眾生,離憂悲,得真如法。」
五無量
一身,二心,三智,四虛空,五眾生也。見大日經六。相傳此五無量配於五佛。身為寶生佛,心為阿閦佛,智為無量壽佛,虛空為大日如來,眾生為不空成就佛。
溫陵開元寺志
四卷,鼓山元賢撰。記錄泉州溫陵開元寺之事者。
俱利窟
長阿含經十八曰:「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俱利窟中。」
頭面作禮
以我頭面頂禮尊者之足也。智度論十曰:「何以曰頭面禮足?答曰:人身中第一貴者頭,五情所著而最在上故。足第一賤,履不淨處最在下故。是故以所貴禮所賤,貴重供養故。」觀無量壽經曰:「遙見世尊,頭面作禮。」法華經化城喻品曰:「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
六蔽
蔽者蔽覆之義,覆淨心者有六種。一慳貪,覆布施而使不生。二破戒,覆戒行而使不生。三瞋恚,覆忍辱而使不生。四憐念,覆精進而使不生。五散亂,覆禪定而使不生者。六愚痴,覆智慧而使不生。見智度論三十三,止觀八之二。
鬼子母神
為噉人之夜叉女,故曰神。
供天
又云天供。供養梵天帝釋功德歡喜等之諸天也。
蘇悉地法
真言三部大法之一。蘇悉地經所明。胎金合一之作法也。
迦毘摩羅
Kapimala,羅漢名。付法藏之第十三祖。付法藏傳五作「比羅」,摩訶止觀一上作「毘羅」,佛祖統紀一作「迦毘摩羅」。摩揭陀國人,初為外道,有三千弟子,屈服於馬鳴之談論,而為其弟子,於南天布法付法於龍樹。作無我論一百偈。
摩摩詰
見維摩條。
明珠
明月珠也,又曰明月摩尼。寶珠之光如明月,故名。此珠有澄濁水之德。涅槃經九曰:「譬如明珠置濁水中,以珠威德,水即為清。」
多羅
Tārā,又作呾囉。譯曰眼,眼瞳。蘇婆呼經下曰:「多羅,此云妙目精。」大日經疏五曰:「多羅,是眼義。」不空羂索心咒王經中曰:「多羅,周云瞳子。」梵語雜名曰:「眼睫砂吃芻鉢呾囉。」演密鈔七曰:「呾囉,此譯云眼。」
Tāla,樹名。譯曰岸樹,高竦樹。玄應音義二曰:「多羅按西域記云:其樹形如椶櫚,極高者七八十尺,果熟則赤,如大石榴,人多食之。東印度界其樹最多。」慧苑音義上曰:「其形似椶櫚樹也,體堅如鐵,葉長稠密,縱多時大雨其葉蔭處乾若屋下,又或翻為高竦樹也。」此樹幹中斷,則不再生芽,依之而中譬比丘犯波羅夷之重罪。楞嚴經六曰:「是一顛迦銷滅佛種,如人以刀斷多羅木,佛記是人永殞善根,無復知見。」俱舍論曰:「大師此中立如是喻,如多羅樹,若被斷頭,必不復能生長廣大,苾芻等犯重亦然。」
救蟻
沙彌名救蟻。雜寶藏經四曰:「昔有一羅漢,畜一沙彌,知此沙彌卻後七日必當命終,與暇使歸家,至七日頭命還來。沙彌辭師便去,於其道中見眾蟻子為水漂流,命將絕,生慈悲心,自脫袈裟,盛土堰水,取蟻子置高燥處,遂悉得活。至七日頭,還歸師所。師甚怪之,尋便入定,以天眼觀知,更無餘福。以救蟻子因緣,故七日不死,得延命。」
副參
禪寺從屬參頭而助其役務之僧。
我所見
執我所有之偏見,即不知一切之事物本為假有,無自他所屬,而誤固執為我所有之偏見也。
獻珠
法華經提婆品,記龍女上寶珠於佛,以表己證圓果曰:「爾時龍女有一寶珠,價直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龍女謂智積菩薩,尊者舍利弗言: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是事疾不?答曰: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觀我成佛復速於此。」
不思議變
真如之妙理轉變而成萬法之事相也。參照不思議薰條。
供奉
內供奉之略稱。供奉大內之道場之僧官名。略曰內供。
法眼宗
禪宗五家之一。源出六祖弟子行思。五傳而至雪峰。雪峰傳玄沙。玄沙傳羅漢。羅漢傳文益禪師。住金陵清涼院。嘗舉華嚴初地中六相義。并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世謂之法眼宗。
如來常住
涅槃經二十七曰:「師子吼者名決定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
五痛
由五惡而感五種之苦果也。見五燒條。
陪臚
Bhairava,自在天之一形,陪臚破陣曲為舞樂,唐招提寺之陪臚會奏之,稱其蹈舞之際所走之方云陪臚走。參照陪囉嚩條。
庫倫
Kurun,又云Urgya Kuren,蒙古喇嘛教之中心地,去長城北六百里,在土拉Tula河岸。市區分為蒙古人漢人二住所,商業繁盛,人口凡三萬。其大半為喇嘛教徒也。蒙古區有巨大圓形之佛堂。其結構甚壯麗,屋上總以金箔裝飾,炯炯眩人目。又有喇嘛胡土克圖之宮殿。其外觀雖無異佛殿,然華美壯大,遙有所勝。胡土克圖,位亞達賴班禪二大喇嘛,而有威靈,蒙古人大尊崇之,以此地為次於西藏拉薩之靈地。故每年夏季,由蒙古諸部來禮拜者輻輳云。
靺師迦
Vārṣiki,花名。見靺㗚沙迦項。
賢首五教儀科注
四十八卷,清釋續法,總集賢首清涼圭峰等著述六百餘卷,而成賢首宗一家言。以祖述賢首而判釋迦如來一代之所說法者,故曰賢首五教儀。凡六卷。嗣因旨義深奧,又自為之科註。為賢首宗一家之要書也。卷首冠以懸談二卷。合五十卷。
僧涅
僧那僧涅之略。見僧那條。
屎擔子
五尺之形骸滿屎糞,人常荷擔之,故指形骸而云屎擔子。子者指物之稱。臨濟錄曰:「大德儞,擔鉢囊屎擔子傍家走,求佛求法。」
懈怠
於斷惡修善之事不盡力也。唯識百法隨煩惱二十之一。俱舍七十五法,六大煩惱之一。唯識論六曰:「懈怠於善惡品修斷事中懶惰為性,能障精進增染為業,謂懈怠者滋長染,故於諸染事而策勵,亦名懈怠。」俱舍論四曰:「怠謂懈怠,心不勇悍,是前所說勤所對治。」菩薩本行經上曰:「夫懈怠者,眾行之累。居家懈怠者,則衣食不供,產業不舉。出家懈怠,則不能出離生死之苦。」
生過相似過類
十四過之一。對於立者而難其無喻證明之過失也。
旃檀瑞像
優填王所作之佛像也。見瑞像條。
世界
梵語曰路迦Loka,世為遷流之義。謂過現未時之遷行也。界謂具東西南北之界畔。即有情依止之國土也。又曰世間。間為間隔之義,故與界之義同。此二者雖通用於有情與國土。而常言者為國土也。楞嚴經四曰:「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名義集三曰:「間之與界名異義同,間是隔別間差,界是界畔分齊。」
祖意
祖師之意。各就自宗而言。又教禪相對,而天台真言等諸家之意曰教意。教外別傳之禪曰祖意。是以祖祖直指之心印故也。
優陀羅羅摩子
見鬱頭藍弗條。
夜叉
Yakṣa,又曰閱叉。新作藥叉,夜乞叉。譯言能噉鬼,捷疾鬼,勇健,輕捷,秘密等。玄應音義三曰:「閱叉或云夜叉,皆訛也。正言藥叉,此譯云能噉鬼,謂食噉人也。又云傷者,謂能傷害人也。」法華玄贊二曰:「夜叉,此云勇健。飛騰空中,攝地行類諸羅剎也。羅剎,云暴惡,亦云可畏。彼皆訛音,梵語正云藥叉羅剎婆。」註維摩經一:「什曰:夜叉,秦言貴人,亦言輕捷。有三種:一在地,二在虛空,三天夜叉也。」淨名疏二曰:「夜叉者,皆是鬼道。夜叉,此云輕疾。」慧苑音義下曰:「夜叉,此云祠祭鬼,謂俗間祠祭以求恩福者也。舊翻捷疾鬼也。」梵語雜名曰:「夜叉,藥乞叉。」大日經疏一曰:「西方謂夜叉為秘密,以其身口意速疾隱秘難可了知故。」
五生
菩薩之受生有五種:一、息苦生,亦名除災生,如為大魚等於飢世救苦,於海中救苦等。二、隨類生,隨一切眾生之類而生,以度彼等。三、勝生,亦名大勢生,形色族姓富貴等也。四、增上生,由初地至十地作諸王也。五最後生,最後身之菩薩身也。見瑜伽論四。
起者
有我見之人,計度自能起罪福,故名起者。十六神我之一。見大乘義章六。
梵摩三鉢
Brahma‑sahāmpati,梵天名。玄應音義三曰:「梵摩三鉢天,此應天王名也。新道行經云梵天王也。」
施樂觀音
三十三觀音之一。左手置膝,右手置頰,為見蓮花之形者。
三念五念
念佛三徧五徧也。法事讚下曰:「種種法門皆解脫,無過念佛往西方,上盡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來迎。」
內胎
稱胎藏界曼荼羅之中臺八葉位。義釋十一曰:「頭為內胎。」
阿毘曇門
阿毘曇者,梵語,譯言無比法等。即發智六足等小乘之諸論也。以之為宗通入涅槃謂之門。當於小乘二十部中之薩婆多部。智度論十八於佛法明蜫勒門阿毘曇門空門之三門,其中曰:「阿毘曇門,或佛自諸法義,或佛自說諸法名,諸弟子種種集述解其義。」又智度論二曰:「阿毘曇三種:一者阿毘曇身及義,略說三十二萬言。二者六分,略說三十二萬言。三者蜫勒,略說三十二萬言。蜫勒廣比諸事,以類相從,非阿毘曇。」可知以發智六足諸論為宗,分別法相,使起正慧,為阿毘曇門之大旨。僧伽提婆等來支那,依之建立毘曇宗,東晉以後流行一時。後天台及嘉祥取智度論十五:「諸法非有常非無常是愚痴論」之文意,於此等三門外,別加非有非空之一門,是為藏教四門,阿毘曇門配於有門,見法華玄義八,三論玄義等。
增慧陀羅尼經
一卷,趙宋施護譯。大慧菩薩住於須彌山頂,由童子相菩薩之請,說此咒。
空無
一切事物個個無自性也。註維摩經九曰:「觀於空無,而不捨大悲。」註「肇曰:諸法之相,唯空唯無,然不以空無捨於大悲也。」
神策
神秘之筮策也,作策百,一一記梵天之偈頌一偈者。神策經曰:「今欲承佛威神之力,出梵天結願一百偈頌以為神策,惟願世尊許可此事。」
嗢多那惹
合掌之名。十二合掌之一。以兩掌仰而相並,俱向上而相鋪,謂之嗢多那惹合掌。譯曰顯露,顯露內心之意。見大日經疏十三。
邪性定
邪性定聚之略。
為無為
有為法與無為法也。離涅槃虛空等因緣之為作,是無為法,有色心等因緣為作之法,是有為法。
摩㝹沙
Mānuṣa,又作摩奴闍,末奴沙,摩㝹賒。譯曰人。人類之總稱。
摩訶僧祇律
四十卷,東晉佛陀跋陀羅與法顯共譯。大眾部所傳之律藏也。法顯傳曰:「法顯本求戒律,而北天竺諸國,皆師師口傳,無本可寫。是以遠涉乃至中天竺,於此摩訶衍僧伽藍得一部律。是摩訶僧祇眾律,佛在世時。最初大眾所行也,於祇洹精舍傳其本,自餘十八部各有師資,大歸不異,然小小不同,或用開塞,但此最是廣說備悉者。」
道諦
四諦之一。無漏之三學可以到涅槃之正道也。此道諦為因,滅諦為果,滅諦者,涅槃也。是為出世間之因果。
死魔
四魔之一。人死而害佛道之修行曰魔。
迷伽室利
Meghaśri,譯曰德雲。比丘名。五十三知識之一。探玄記十八曰:「梵云迷伽室利。迷伽,此名雲。室利,此云德。順彼應名德雲。」
設賞迦
Śasāṅka,王名。譯曰月。見西域記五。
十慮
釋論所說之十識也。性靈集七曰:「十慮心滅休遊。」詳見識條。
五畏
見五怖畏條。寄歸傳二曰:「捨五畏之危道,遵八正之平衡。」
東方萬八千世界
法華經序品明如來之放光瑞。經文曰:「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徧。」同頌文曰:「眉間光明照於東方萬八千土。」
爪上
受人身者極希,譬以爪上之土。見爪土項。
示教勝軍王經
如來示教勝軍王經之略名。
解結次第
楞嚴經攝論曰:「六結不同,一巾所造,第一第六,不成雜亂,則汝六根,亦復如是,畢竟同中,生畢竟異。諸結若存,是非蜂起,此結非彼,彼結非此,若結解除,則無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佛言:六解一亡,亦復如是。若欲除結,當於結心。六結同體,結不同時,則解結時,云何同除?綰由次第,解亦次第,佛言:六根解除,亦復如是。」見圖。
娑賀拶囉
Sāhasraka,五藥叉之一。
祇園
又作祇洹,祇桓。祇園為祇樹園,祇陀園,祇樹給孤獨園之略。洹桓二字,經論互用。或云梵語,或云漢語。桓者林也。釋要曰:「祇桓者,梵語也。若作方言釋者,應法師曰:桓即林也,即祇陀太子林也。以古桓字與園字同用也」。案祇園若為梵語,則洹字為正,桓為假借。若為漢語,則桓字為正,洹為假借也。見祇樹條附錄。
十小劫
法華經化城喻品曰:「其佛(大通智勝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已,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諸佛法不現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結跏趺坐身心不動,而諸佛法猶不現前。」參照十劫條。
決定住
六種住之一。菩薩自八地已上,得真實之行不還不退之位。見三藏法數二十六。
空相
諸法皆空之相狀。因緣生之法,無有自性,是空之相狀也。智度論六曰:「因緣生法,是名空相,亦名假名,亦說中道。」同五十三曰:「須菩提常行無諍三昧,與菩薩同事,巧便樂說一種空相法門。」
真空之體相,名為空相。般若心經曰:「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法藏略疏曰:「辨此空狀,故云空相,或真空體相也。」
三十佛
三十日秘佛也。
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滅罪經
八卷,隋闍那崛多譯。列四千七百二十五佛之名,并載神咒。
通受
大乘之受戒有二法,通受三聚淨戒為通受,別受別解脫戒謂之別受。別解脫戒者,三聚淨戒第一攝律儀戒之一分也。通受者不必要限於現前之師,於佛前自誓,感好相隨而得戒。別受之法,必具三師七證,行羯磨之作,而始得戒。是謂之通受自誓,別受相承。
十一塔
見十塔條。
供帳
造僧籍入官者,謂之供帳。佛祖統紀曰:「唐玄宗開元十七年,勅天下僧尼,令三歲一造籍,供帳始此。」勅修清規曰:「往時僧道歲一供帳,納免丁錢,官給由為憑。」
別壇曼陀羅
又曰諸尊曼荼羅。一門之尊為中胎,以自部眷屬為第二重第三重之法也。演奧鈔十曰:「諸尊別壇曼陀羅者,一門尊為中胎,以自部眷屬為第二重第三重也。」
觀慧
觀真理之智慧也。華嚴疏三十六曰:「觀即是慧。」
種覺
佛證一切種智而大覺圓滿,故曰種覺。法華文句七曰:「求至種覺,故言至珍寶所也。」觀經疏曰:「邊際智滿,種覺頓圓。」同妙宗鈔上曰:「於種種法證本圓覺。」觀音玄鈔上曰:「既成種覺,號正法明。」
安穩
身安心穩也。法華經譬喻品曰:「身意泰然,快得安穩。」文句十四曰:「不為五濁八苦所危,故名安。日倒暴風所不能動,故名穩。」穩通作隱。
種根器
阿賴耶識所緣之三境也。見阿賴耶條。
六種護摩
從上五種增益法中開延命法為六種,為祈壽命之延長者。瑜祇經疏上曰:「亦為六種,增益壇中更加延命。」
護摩法有六種。見護摩條。
月鼠
以鼠譬月也。見白黑二鼠條。
大事
見大事因緣條。
二鳥
迦提或鴛鴦之雌雄二鳥,常同遊而不相離,以喻常與無常。苦與樂,空與不空等事理之二法,常相即而不離也。南本涅槃經鳥喻品曰:「鳥有二種:一名迦鄰提,二名鴛鴦,遊止共俱,不相捨離。是苦無常無我等法亦復如是,不得相離。」章安會疏八曰:「云雙遊者,生死具常無常,涅槃亦爾。在下在高雙飛雙息,即事而理即理而事,二諦即中中即二諦,非二中而二中,是則雙遊義成雌雄亦成。」
五種問難
問有五種之原因:不解故問,疑惑故問,試驗故問,輕觸故問,利樂有情故問也。見瑜伽釋論。
吉祥瓶
不空羂索陀羅尼自在王咒經上曰:「以赤銅作吉祥瓶,盛滿一切諸妙香藥末尼真珠金銀等寶,和雜盛之,以雜華繩繫其瓶頂。」大疏八曰:「吉祥瓶法,當用金銀等寶,乃至無者應以瓷或淨瓦為之,極令圓滿端正。」
一光三尊
彌陀如來與觀音菩薩勢至菩薩三尊,或釋迦與藥王藥上三尊,立於一光明中。謂之一光三尊。
八論
外道十八明處中有八論:一、肩亡婆論,簡釋諸法之是非者。二、那邪毘薩多論,明諸法之道理者。三、伊底呵婆論,明傳記宿世之事者。四、僧佉論,明二十五諦者。五、課伽論,明攝心之法者。六、陀菟論,釋用兵杖之法者。七、犍闥婆論,明音樂之法者。八、阿輸論,明醫方者。見百論疏上之下。
無著之八支論也。一、二十唯識論,世親造,有慈恩述記二卷。二、三十唯識論,世親頌,十師長行,慈恩述記二十卷。三攝大乘論,無著論本,有世親無性各釋,真諦達磨笈多玄奘各譯之。四、對法論,無著論本,師之覺釋。安慧糅之。慈恩作疏。五、辨中邊論,彌勒頌,世親釋。六、緣起論,有藏中緣生論鬱迦道,達磨笈多譯,恐是。七、大莊嚴論,無著造,波羅頗迦羅密多羅譯。八、成業論,世親造。此中雖有餘人造者,然歸功於無著也。見寄歸傳四。
陳那有八論:一、觀三世論,未譯。二、觀總相論,義淨譯。三、觀境論,似是玄奘譯之觀所依論。四、因明論,未譯。五、似因明論未譯。六、理門論,玄奘譯。七、取事施設論,未譯。八、集量論,未譯。見寄歸傳四,解纜鈔四。

【經文資訊】
【原始資料】原始资料皆来自网络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