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大辭典




《佛學大辭典》,由丁福保居士耗時八年編著而成,譯自日本人織田德能的《佛學大辭典》,是刪除了日本佛教相關資料及文獻出處之後所成的節譯本。於1922年正式出版,收錄條目三萬多個,360多萬字。

我中華則周星悶彩,已彰降誕之休征。漢日流祥,乃葉通神之瑞夢。使臣西去,釋侶東來,白馬馱貝多之文,金簡譯單蘭之典。德降偽道,化及暇陬。三國六朝暢其流,秦晉隋唐極其盛。或譯經著疏,廣闡大乘。或見性明心,單傳向上。東林則群結蓮社,南山則大啟律門。性相之妙義紛披,禪教之祖庭互峙。機鋒吐露,陸離寶劍之光。辯給回風,隆重彌天之譽。法門挺秀,崇聖教之紀綱。慧炬揚輝,啟含生之耳>目。猗歟盛矣!俟其袆而維是。經文浩瀚,研究綦難,名相紛繁,考求匪易。寧免入海算沙之困,徒興望洋向若之嗟。兼之東西迻譯,頗多鉤辀格磔之聲。華梵錯綜,每有詰屈聱牙之句。東鱗西爪,文筆矛盾>,北轍南轅,方言楚夏。設非心研之有素,雲何耳學以能詳。欲充扡格之虞,用作博通之助。辭典之編,信不可緩。校讎之責,誰任其難。

爰有丁仲祜居士,以通儒碩學之資,具濟世活人之術。精研佛學,翺翔般若之園。博覽書林,馳騖琳瑯之圃。羅海國龍宮之秘笈,抽石室金匱之珍藏。萬卷何奇,勝入瑯嬛福地,唯心可悟,如升兜率陀天。憑翰墨之因緣,植菩提之種子。前有佛學叢書之著,可媲文憲護法之編。今更出大手筆,纂大辭書,抒慈悲之願力。應時勢之要,求悟明鏡之非臺。握智珠而遍照,旁搜遠紹,東取扶桑瀛島之書賾。邃鉤玄西考>,賢豆恒沙之偈,聯珠貫玉,不憚雞窗螢案之辛勤。取精用宏,備極蠶絲牛毛之煩瑣,刮磨淬礪,輯為專書,慘淡經營,集成巨帙。

舉凡名數真言,掌故儀法等類,遍為采集,無不搜羅。列部三十有三,檢壹畫而諸字畢備。引證廣之又廣,閱壹典而群義可征。意解心開,得剖奧義。耳提面命,如近良師。入玄妙之法門,賴斯寶鑰。涉汪洋之教海,需此南針。藝林敷優曇之花,著作家別開生面。法苑結摩羅之果,菩提道總合明心。

如能因文悟理,不滯名言,自然入聖超凡,圓成大覺。是不特為考古之鏡,饋貧之糧已也。納廿年匏繁,遽然夢醒南柯。壹領袈裟,惕若恩懷西竺。鏡花水月,瞰破紅塵。清磬洪鐘,精修白業。拈貝葉遍尋教網,睹桃花未悟禪機。自利利他彌切,度生之宏願先覺。覺後端賴命世之雄才,聆法海之潮音。讀例言得覘鴻制,募韓陵之寺石。效喤引敢擬駢詞,行看電掣星馳,永流通於塵剎。風行雷厲,自傳播於大千。>法界眾生皆叨法喜,法門眷屬盡獲法施。見聞思修,願同趣妙莊嚴路。開示悟入,俾悉證凈法界身。是為序。

辛酉暮春既望古瀛釋顯蔭撰於甬城觀宗學社



悲心
悲他之苦之心也。止觀四曰:「悲心徹骨,如母念子。」
瑿羅跋
見瑿羅跋那項。
三分家
立心識三分說(即立見分,相分,自性分)之流。陳那所立。與四分家皆為唯識之正流。
八諦
法相宗於世俗諦開四重,於勝義諦立四重,世俗勝義,合為八諦。瑜伽論六十四明兩種之四諦,唯識論九說勝義之四諦。世俗之四諦者,一世間世俗諦又名有名無實諦。瓶衣軍林等之假法也。是為隱覆真理世谷之法,故曰世間。為凡法之認為實有者,故曰世俗。二道理世俗諦,又名隨事差別諦,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種種差別之法門也。一一法門,順於道理。故曰道理。事相差別易見,故名世俗,三證得世俗諦,又名方便安立諦。以佛之方便安立知斷證修之苦等四諦也。是為行人證悟之法,故曰證得,因果之相狀,分明可知,故名世俗。四勝義世俗諦,又名假名非安立諦。二空真如也(空我而得之真如,空法而得之法空真如也),是離諸相(非安立之義),而為聖智所覺,故云勝義,尚以假相安立,體非離言(假名之義),故名世俗。勝義之四諦者,一世間勝義,又名體用顯現諦。即第二俗三科等之法也。事相麤顯,猶可破壞,故曰世間,為聖者所知,異於第一之俗,故名勝義。二道理勝義,又名因果差別諦。即第三俗苦等之四諦也。知斷證修因果之差別,謂之道理,無漏智之境界,異於前第二俗,故名勝義。三證得勝義諦,又名依門顯實諦。即第四俗之二空真如也。依聖智詮空門觀而顯理,故曰證得,凡愚不側,勝於前第三俗,故名勝義。四勝義勝義諦,又名廢詮談旨。即一真法界也。妙體離言,超法相,故曰勝義。為聖智之內智,勝於前第四俗,故復曰勝義。見義林章二末。
法相宗所立之真俗八諦也。詳見諦條。
觀想佛母般若波羅蜜多菩薩經
佛說觀想佛母般若波羅蜜多菩薩經,一卷,宋天息災譯。說般若菩薩之咒與觀門者。
空華外道
Śūnyapuṣpa,印度之小乘學者,謗大乘為空華外道。慈恩傳四曰:「僧皆小乘學,不信大乘,謂為空華外道,非佛所說。(中略)那爛寺空華外道,與迦波釐不殊故也。」
持邊山
七金山之外邊,圍繞護持其餘之六金山者。梵名尼民陀羅。
大仙
Maharṣi,行道而求長生之人名為仙,佛子為仙中之極尊,故稱為大仙。涅槃經稱佛為大仙,仁王經,稱緣覺為大仙,涅槃經二曰:「大仙入涅槃,佛日墜於地。」仁王經上曰:「大仙緣覺。」探玄記四曰:「涅槃中名佛,為大仙也。」祖庭事苑二曰:「漢明帝問摩騰法師:佛道中亦有仙號不?曰:仙者並修梵行多諸技術,是以為世所尚。佛初成道坐於菩提樹下,世人未識是佛,光明顯照。咸言摩訶大仙未曾有也!舍利弗目連等坐臥空中神化自在,各相讀言此是大仙弟子也!佛以隨機應現仙號生焉。」
文殊師利菩薩八字三昧法
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之異名。
五知根
數論所立二十五諦之第六位。眼耳鼻舌皮也。與佛教之五根相當。見唯識述記一末。
不與取
他人不與而自取即偷盜。五戒中第二戒也。智度論十三曰:「不與取者,知他物,生盜心。取物去。離本處。物屬我。是名盜。」
灌頂住
十住之一。為十住位之最頂,故名。
修伽度
見修伽陀條。
三佛頂
在釋尊之右方,表胎藏界三部之眾德,而立三佛頂。大日經一曰:「於毫相之右,復畫三佛頂。初名廣大頂,次名極廣大,及無邊音聲,皆應善安立。」一、廣大佛頂,又作廣生佛頂、極廣生佛頂、黃色佛頂、高佛頂、大轉輪佛頂。秘藏記末曰:「大轉輪佛頂,黃色,右手持蓮華,上有一股跋折羅。」二極廣大佛頂,又作發生佛頂、廣大發生佛頂、阿毘發生佛頂、發生一切佛頂、光聚佛頂。秘藏記末曰:「光聚佛頂,黃色,左手持蓮華,上有寶。」三無邊音聲佛頂,又作無量音聲佛頂,無邊聲佛頂。秘藏記末曰:「無量音聲佛頂,黃色,左手持蓮華,上有螺貝。」此三佛頂之形相如前之五佛頂。大日經疏五曰:「第一名廣大佛頂,第二名極廣大佛頂,第三名無邊音聲佛頂。其形相皆同五頂,是如來三部眾德之頂也。」
謂發生,廣生,無量聲之三佛頂也。分掌如來三部之德。大疏謂發生白色(息炎),廣生黃色(增益),無量聲赤色(降伏)。
慧基
錢塘人。姓呂氏。十五歲出家,二十歲受具。遊歷諸方,講宣經教,太宗遣使迎請,稱疾不行。著法華義疏三卷。又製問訓義序三十三科,註遺教經等。譽馳海內,勅為僧正。是為東土僧正之始。齊建武三年寂,年八十五。見梁高僧傳八,佛祖統紀三十六等。
安立
安置建立之義。無量壽經上曰:「教化安立,無數眾生。」俱舍論十一曰:「安立器世間。」唯識論八曰:「安立真如。」勝鬘寶窟上末曰:「安立者,始建曰安,終成為立。」
野狐精
野狐之精靈,變幻誑人者。傳燈錄十二(潭空章)曰:「有尼欲開堂,師曰:尼女家不用開堂。尼曰:龍女八歲成佛。師曰:龍女有十八變。汝試一變。尼曰:變了也,野狐精。」
僧吃爛底薩
Satkāyadarśana,薩迦耶見之薩,有三義,此其中之一義,譯曰移轉。大乘所立之身見也。
橙子
椅子前所置承腳之小几也。見象器箋十九。
遮魔
魔子名。過去久遠劫光明無垢光王如來出世時,有一魔子,名遮,即今持地菩薩是也。依金剛齊菩薩之教化,歸於光王佛,發菩提心。彼金剛齊即今奮迅菩薩是也。見奮迅王經上。
無教色
舊譯之無作色。一名無教色。新譯曰無表色。見無作色條。
在理教
異教名。白蓮教之支流,起於清初。其祖曰楊萊如,山東即墨縣人,明萬歷進士。明亡後,從勞山程楊旺學道,後傳道於燕齊間,遂立在理教。在理者,言在儒釋道三教之理中,奉佛教之法,修道教之行,習儒教之禮也。不設像,不焚香,戒煙酒,不禁茹葷。多用咒歌偈語,北人頗信奉之。
十六心見道
大乘唯識立十六心之相見道,小乘俱舍論為十五之真見道,最後之一心立為修道。然小乘之曇無德部,成實謂十六心為見道。是台家四教儀等所說也。成實論與大乘義章對比,則成實以無相行為見道,不敢如俱舍別觀四諦之十六行相,但以無相之一行相斷見惑為見道也。
真常
謂如來所得之法真實常住也。楞嚴經四曰:「世尊諸妄一切圓滅,獨妙真常。」
烏頭天
天名。胎藏界曼陀羅第十二外金剛院之一尊。胎藏界曼陀羅大鈔六曰:「此天者井宿也,問:何故名烏頭乎?答:頂上戴烏頭故。」梵⃞Nirviṣi。
阿歐
AU,又作阿漚。阿者無之義。歐者有之義。外道之經前必置此二字,佛教對之而置如是二字。法華文句一上曰:「對破外道阿歐二字不如不是。」同記一上曰:「阿漚者:阿無,漚有。一切外經,以二字為首,以其所計此二為本。」百論疏上之下曰:「外云:昔有梵王在世說七十二字,以教世間,名佉樓書。世間敬情漸薄,梵王貪吝心起,收取吞之。唯阿歐兩字,從口兩邊墮地。世人貴之,以為字王。」見華嚴疏鈔一上,百論疏上之下,圓覺大鈔四上。
大羅漢
大阿羅漢之略。
雲眾水眾
與雲兄水弟同。
即中
圓教之中諦,乃空假二諦相即之中,故云即中,以別於別教之中諦。見即空條。
決定信
決定之信心。不雜疑念之信心。金剛經曰:「生決定信。」往生論註下曰:「念不相續故,不得決定信。」
註維摩經
十卷,後秦僧肇,就羅什譯之維摩經合糅羅什,道生及自己之三註者。
空無我聲
極樂八功德池之波聲,說空無我之妙法。無量壽經上曰:「波揚無量自然妙聲,(中略)或寂靜聲,空無我聲。」
羯磨僧
四人已上之比丘,居同一結界內,行羯磨之作法者。大乘義章七曰:「羯磨僧出家之中具戒比丘四人已上,不簡凡聖,在一界內。於彼百一羯磨之法,同遵不乖,名羯磨僧。」
法空觀
二空觀之一。觀見色心等之諸法,由因緣而生無有自性也。是大乘菩薩之觀見,非小乘比丘之分。
本行集經
佛本行集經之略名。
三淨肉
見三種淨肉條。
通化
弘通教化也。道宣律師感通錄曰:「羅什師今位階三賢,所在通化。」
施一切無畏菩薩
除蓋障院八菩薩之一尊也。見除蓋障院條。
白俗
白衣之俗人也。印度之俗人,多著白服,故亦曰白衣。參照白衣條。
修行方便禪經
達磨多羅禪經之異名。
阿折羅
Ācāra,羅漢名。譯言所行。見西域記十。
大乘
Manāyāna,梵語摩訶衍,譯言大乘。大者對小之稱,乘以運載為義,以名教法,即大教也。使求灰身滅智空寂之涅槃之教。謂之小乘。此中有聲聞緣覺之別,使開一切智之教,為大乘。此中有一乘三乘之別。法華經譬喻品曰:「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為摩訶薩。」十二門論曰:「摩訶衍者,於二乘為上故名大乘。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為大,諸佛大人乘是乘故名為大。又能滅除眾生大苦與大利益事故名為大。又觀世音、得大勢、文殊師利、彌勒菩薩等是諸大士之所乘故名為大。又以此乘能盡一切諸法邊底故名為大。又如般若經中佛自說摩訶衍義無量無邊。以是因緣故名為大。」寶積經二十八曰:「諸佛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彼乘名為大乘、名為上乘、名為妙乘、名為勝乘、無上乘、無上上乘、無等乘、不惡乘、無等等乘。」
無根樹
七女經曰:「七女告帝釋曰:願與我輩願,帝釋許諾。一女曰:我願欲得無根無枝無葉樹。」
秘印
密教所傅之秘密印契也。
十智
於小乘立十智,以攝一切之智。一世俗智,見諦以前一切凡夫之智也,與煩惱相應,故稱有漏智。二法智,證欲界苦集滅道之智也。三類智,證上二界苦集滅道之智也。四苦智,知上下界苦諦之智也。五集智,知上下界集諦之智也。六滅智,知上下界滅諦之智也。七道智,知上下界道諦之智也。法智已下之六智,皆無漏智也。是為上之八智,但異其分類之法耳。八他心智,知他人心之智也。九盡智,既斷盡一切煩惱,則知我既知苦,斷集,證滅,修道。即斷盡煩惱時所生之自信智也。十無生智,是限於利根羅漢所有之智也,既知斷證修之事畢,更無知斷證修之事,故云無生。自覺此無生而知我不再知斷證修之智也。鈍根之羅漢,有更退沒而再要知斷證修者,則不能具此智。見俱舍論二十六。
大乘說如來所具之十智:一三世智,於三世法通達圓明之智也。二佛法智,通達一切佛法說法度生之智也。三法界無礙智,知一切眾生本具法界之體事理融通不相障礙之智也。四法界無邊智,知眾生色心諸法充滿一切而無邊際也。五充滿一切世界智,如來從定起廣大妙用周徧充滿於世間之智也。六普照一切世間智,如來有大智慧光明普照了無量世界之智也。七住持一切世界智,如來有大神力,住持世界,攝化一切眾生之智也。八知一切眾生智,如來知一切眾生善惡因緣之智也。九知一切法智,如來既知所化眾生,復知能化諸法之智也。十知無邊諸佛智,如來出現於無邊諸佛世間而知說法教化一切眾生事之智也。見華嚴經十六。
大小乘說十智。見智條。
化導力
三力之一。見力字條。
摩訶薩
摩訶薩埵之略。見摩訶薩埵條。
密壇
密教之祭壇也,又護摩壇也,又曼荼羅之道場也,又灌頂壇也。
古德
高德僧之為古人者。義林章一本曰:「古德說有頓漸。」華嚴玄談三曰:「斥於古德經非敵對。」
塵洲
謂如塵數多量之世界也。因明大疏序曰:「應物機於雙樹,至教浹於塵洲。」
象鼻
譏下垂衣之一角者。毘奈耶十曰:「著泥洹僧不得如象鼻,如象鼻者不應戒行。」註曰:「其一角當前下垂。」凡著袈裟之法,袈裟右上角搭於左肩上,而垂於後。若置之於肘上或垂於胸前者,此為象鼻之相,不如法也。毘奈耶十曰:「不得垂三衣前角著,著者不應戒行。」註曰:「不抄著肩上,垂之臂上肘前。」行事鈔下之一曰:「以垂臂上名象鼻也。」寄歸傳二曰:「以衣右角寬搭左肩,垂之背後,勿安肘上。」又曰:「袈裟角垂,正當象鼻。梵僧縱至,皆亦雷同。良為絹滑墮肩,遂令正則訛替。後唐三藏來傳搭肩法。然而古德嫌者尚多。黨舊之迷,在處皆有。」
沙彌羅經
一卷,失譯。同五母子經。
曇無德部
律宗五部之一。曇無德比丘之部宗也,佛滅後百年優婆毱多羅漢五弟子之一,於戒律藏建立一部,部名曰曇無德部。律名曰四分律。見曇摩毱多條。
藥山陞座
藥山久不陞座,院主白云大眾久思示誨,請和尚為眾說法。山使打鐘。眾方集。山陞座良久,便下座歸方丈。院主隨於後,問適來許為眾說法,云何不垂一言?山云:經有經師,論有論師,爭怪得老僧。見從容錄緣第七則。
牛過窓欞
五祖演示佛眼遠曰:譬如水牯牛過窓欞,頭角四蹄,都過了,為甚麼尾巴不得過。見續傳燈錄五祖章。
鎮頭迦羅
鎮頭迦果與迦羅迦果也。見迦羅鎮頭條。
普莊嚴童子
華嚴宗所談四勝身成佛之一人。過去有王,名愛見善慧(新經曰喜見善慧),其第二王子名普莊嚴童子(新經曰大威光太子),以三生中解行生之勝身,於解行生之終心入果海。見舊經四、新經十一。
金毘羅大將
十二神將之一。見金毘羅神條。
界趣
三界六趣為生死輪迴之處所。
別解別行
與我別見解,與我異行法也。如聖道淨土二門相對。觀經散善義曰:「一切異見異學別解別行人。」
安闍那
Añjana,又作安饍那,花名。見翻梵語九。
慧琳音義二十六曰:「安闍那藥,古音亦云安陀,此云眼藥。經云:能治眼痛。應是黃連也。」
他鞞羅
又作體毗履,他毗利。上座部之梵名。慧琳音義七十三曰:「他鞞羅,唐云上座部,或云尊宿也。」見體毗履條(CBETA註:疑為見體毘履條)。梵⃞Sthavira。
遮那果滿
言遮那佛果海之眾德圓滿也。
大信
信佛而不疑。謂為信。信心之功德廣大。故曰大。又此信心即為佛心。故曰大。教行信證二曰:「謹案往相迴向有大行有大信。」同三本曰:「大信心者則是長生不死之神方,忻淨厭穢之妙術。(中略)極速圓融之白道,真如一實之信海也,斯心即是出於念佛往生之願。」
通力
神通或業通之力用也。佛菩薩及外道仙人所得為神通,有五通六通之別,鬼神狐狸等所得為業通,以彼依業力所得故也。有三通力。見通條。
弗婆提
Purvavideha,新曰毘地訶Videha,東大洲名也。西域記一曰:「東毘提訶洲,舊曰弗婆提,又曰弗于逮,訛也。」玄應音義十八曰:「弗婆提,或云弗于逮,或言弗毘提訶,或云逋利婆鼻提賀,逋利婆此云前,鼻提賀此云離體也。」中阿含四洲經曰:「東方有洲名弗婆鞞陀提。」
真心
真實不妄之心也,又正信無疑之心也。淨土真言約之於他力之信心謂之金剛之真心。往生禮讚曰:「雖不能流淚流血等,但能真心徹到者即與上同。」教行信證信卷曰:「金剛不壞之真心。」
行腳僧
旅行之僧也。
權迹
謂自久遠實成之本地所現之權化垂迹身。八相成道之釋迦如來是也。對實而云權,對本而云迹。玄義十上曰:「拂之以權迹,顯之以實本。」
黑蚖懷珠
智度論十示過去之業因不同,故現在之果不均曰:「有一黑蚖懷摩尼而臥,有一羅漢乞食不得。」言蚖於前世破戒,猶以有福分,今墮於蚖,尚懷寶珠云。止觀七下借之以喻有解不能行曰:「雖聞不用,如黑蚖懷珠,何益於長蛇者乎?」
僧殘
律中罪科之名。梵名僧伽婆尸沙Saṁghāvaśeṣa,巴Saṁghādisesa,譯曰僧初殘,僧殘。此罪為次於波羅夷之重罪。犯之,則必依僧眾而行懺悔法,若不行之,則與犯波羅夷罪同。於比丘之資格,入死地者也。解此名者,如行事鈔中一引善見論,婆沙論,四分律,毗尼母論之四說。一、善見論謂僧伽即僧,婆譯言初,尸沙譯言殘,若有比丘犯此罪,則眾僧集而先行所謂覆藏羯磨之作法,謂之初。終行所謂出罪羯磨之作法,謂之殘。僧依初殘之二法除其罪,故謂之僧初殘。三字皆以名對治之法也。二、婆沙論謂殘字以罪名,所犯之惡事,雖既過去,然罪猶殘留於此身而不消滅。今仍行僧眾法,除彼所有之殘罪,故謂之僧殘。三、四分律謂有二義:前義與婆沙同,後義為眾僧之義務,對於彼犯罪之比丘,有可行之行法殘留,故名僧殘。四、毘尼母論謂:「如人為他所斫,殘有咽喉,故名為殘,理須早救。」殘以命名,言波羅夷者為死已決定之罪,而此罪為尚有殘命者,故僧眾宜速行作法,救彼之殘命也。比戒項目有十三,故古來稱為十三僧殘。
如實論
一卷,天親菩薩造,陳真諦譯。明道理難無道理難且明二十二種之墮負處。
四假
成實論中又明四假:一因生假,一切之有為法,由因而生皆為無性,故名因生假,如六因四緣生諸法。是前三假中之法假。二緣成假,如攬五蘊成人,捉四境成家。是前三假中之受假。三相待假,如長短等相待而立。四相續假,如一念之色聲,不成身語業,色聲相續,方成身語業。見大乘義章一,俱舍光記三十。
三論玄義謂一切諸法皆是假,然其要用,凡有四門:一因緣假,如空有二禪,是非自有,由空故有,空非自空,由有故空,是因緣假之義也。二隨緣假,如隨三乘之根性說三乘之教門是也。三對緣假,如對治常而說無常,對治無常而說常是也。四就緣假,外人說諸法實有,諸佛菩薩就彼諸法推求,竟不可得,是名就緣假。此四假總收十二部經八萬之法藏,四諦具用四假。但智度論多用因緣假(為釋經也),中論十二門論多用就緣(為破外計也),百論多用對緣假(為破常無常之二邊也)。
成實論亦說四假。見假條。
福生天
色界第四禪天之第二。
石割地獄
八種地獄中之第三。即眾合地獄也。
僧正
僧官之一。後秦姚萇始以僧䂮為僧正。僧史略中曰:「僧正者何?正政也,自正正人克敷政令故曰也。蓋以比丘無法如馬無轡勒牛無貫繩,漸染俗風,將乖雅則。故設有德望者,以法而繩之,令歸於正,故曰僧正也。此偽秦僧䂮為始也。」又見僧錄司條。
曼荼羅外道
自在王菩薩經列種種之外書,中有曼荼羅咒術經。
八講
妙法蓮華經八卷,講八座稱為八講。朝夕二座,分為四日。三寶感應錄中曰:「釋慧明,不知何處人,穎悟佛乘,講法華經。入深山,坐於石室講經,有光明漸近窟前,是天人也。自稱吾是猿猴群中之老弊盲者,聞公講因生於忉利天,思師之恩,故降臨於此,願聞講說。明云如何講說?天曰:吾忽忽欲還天,師以一部之典分八座講之。明云:所持七卷(法華經古本為七卷),可分七座,何必八講?天曰:法華是八年所說,若講八年,則實悠久,願開八座以擬八歲之說,且亦叶於佛旨。明乃開七卷為八軸,為天人講之。」
後來倣法華八講,有最勝八講,即金光明最勝王經之八講也。
淨巾
即手巾也。
救脫
見救脫菩薩項。
共般若
般若經中有淺深二說,於聲聞與初心之菩薩共通說其淺義,是曰共般若,單對上位之菩薩,說其深義,是曰不共般若。由天台之四教言之,則共般若為通教,不共般若為別圓二教也。智度論百曰:「如先說般若,有二種:一者共聲聞說,二者但為十方住十地大菩薩說。」
藥石
又作藥食。有療病之意味。謂禪林晚間之粥。隱語也。黃檗清規曰:「藥石晚食也,比丘過午不食。故晚食名藥石,為療餓渴病也。」
別見
無明違一法界之理而隔能所曰別見。真言宗所言無始之間隔是也。別教之菩薩入初地始斷其一分。四教儀集註下曰:「初地斷無明別見,發真中道,故云見道。(中略)兩教三乘,別教地前,未見中道,未斷別見,皆名邪見人也。」
難行
艱難之行法也。常曰苦行。或對於易行而言。法華經提婆品曰:「智積菩薩言:我見釋迦牟尼如來,於無量劫難行苦行,積功累德,求菩薩道,未曾止息。」報恩經一曰:「難行苦行,發大誓願。」
長世
久長之世。行事鈔上一曰:「引誤後世,罪流長世。」
文殊院
胎藏界曼陀羅十三大院之第七,以文殊為中尊,安二十五尊。
無自性
謂諸法為因緣生,無一定之自性也。唯識論九曰:「一切法皆無自性。」
越三摩耶罪
即越三昧耶之罪也。見越三昧耶項。
慈氏菩薩陀羅尼
一卷,趙宋法賢譯。
酪味
五味之第二,台家以喻第二時之小乘教。
無量壽莊嚴經
Amitāyurvyūha‑sūtra,又Sukhāvativyūha‑sūtra,具名大乘無量壽莊嚴經,三卷,趙宋法賢譯。無量壽經之異譯也。
僧次
僧之席次,必依夏臘之多少而定。梵網經下曰:「若佛子應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後受戒者在後坐,不問老少比丘尼貴人國王王子乃至黃門奴婢。」
供養法有僧次與別請二者。施主不選其人,但順僧中之席次而供養,謂之僧次。特選其人而請待,謂之別請。
缽喇底木叉
Pratimokṣa,見木叉條。
智法身
見法身條。
八識
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識與末那識Manas及第八識也。末那為意,意為思量之義,無始已來無間斷,了別第八識,思量我痴我見我慢我愛,故名意識。此識為識體意,故名意識。前之第六識以此意為所依,故名意識。因而為別二識,存梵名也。是為一切眾生妄惑之根本。第八識,即阿賴耶識也,譯曰藏,以含藏一切諸法之種子故。是為有漏無漏一切有為法之根本。恒了識種子五根器界之三境,故名為識。舊曰阿梨耶,譯曰無沒。無沒為不失之義,與藏同意(賢首)。又雖在生死,亦不失沒,故名無沒(淨影)。
性宗於楞伽經開真識現識分別事識而為八識。
大乘義章三末列八識。前六識如常。第七為阿陀那識Ādāna,譯曰無解。以體是無明痴闇故也。是當於唯識之第七識。第八為阿梨耶識。合楞伽經之真識與唯識之阿賴耶識而為一識之名也。
法相宗謂耳目鼻舌身意六識之外。更有末那識阿賴耶識二者,末那之義為我執。謂執持我之見者。即此識也。阿賴耶者。即末那識所執以為我者也。其義為藏。謂能藏一切法。世俗所云神識性靈,皆指此。詳見識條。
四柱文
與四柱偈同。見四出偈條。
通利
能通其事而無礙如利刃也。法華經序品曰:「雖讀誦諸經而不通利。」同化城喻品曰:「諸根通利。」
具足諸相願
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第二十一具三十二相之願也。
深智
深高之智慧也。法炬陀羅尼經二十曰:「深智方便,開顯法藏。」
真影
真身之影像也。通木像畫像而言,性靈集七曰:「龍猛菩薩龍智菩薩真影等都二十六幅。」教行信證六末曰:「圖畫真影。」又真身之影現也。承遠和尚碑(韻府)曰:「勝緣既結,真影來影。」
悲幢
大悲之摩竭幢也,於幢頭安摩竭幢,故名摩竭幢,以標愛金剛之三昧也。五秘密軌曰:「愛金剛摩竭幢為大悲金剛鎖,度一切眾生以為其道。」
八十一龍王
出於名義大集一六七。
僧伽跋澄
Saṁgha‑varti,譯曰眾現。罽賓國之僧,符秦建元十七年來關中,與道安等共譯出阿毘曇毘婆沙。見高僧傳一。
真形
真實之形體也。謂佛之無相真身。臨濟錄引傅大士之頌曰:「有身非覺體,無相乃真形。」
四攝金剛
與四攝菩薩同。
淨土三部經
見三部經條。
鳩夷羅衣
四分開宗記三末曰:「鳩夷羅衣,絳色羊作衣也。」
勒那跋提
Ratnamati,譯曰寶意,中天竺人。誦一億之偈,尤明禪法。魏正始五年至洛邑,譯十地等論二十四卷,既通此土之音,講華嚴經,道俗雲集。講次,忽有一人執笏,形如大官,云:天帝請和尚講華嚴經。都講、維那、梵唄、法事所須,咸已備具。講序之眾僧皆同見之。言訖,便隱。勒那及都講、維那,奄然終於法席。見華嚴傳記二。
七常住果
楞伽經四明七種之常住法:一菩提、二涅槃、三真如、四佛性、五菴摩羅識、六空如來藏、七大圓鏡智也。此法在修謂之因,在證謂之果。
觀察法忍
二忍之一。觀察諸法體性不生不滅,安然忍可而心不動者。見地持經五,三藏法數五。
十四生
密教通說之十六生成佛,託於仁王經所說之十四忍,謂為十四生成佛。見忍條。
結界五相
大界之形相有五種:一方相,二圓相,三鼓形相,四半月相,五三角相。各以天然之山水或木石等為其界標。見善見論十七、三藏法數二十四。
大通和尚
五祖宏忍大師弟子神秀上座之謚號也。
雨勢經
佛為雨勢大臣說七不衰法者。攝於中阿含經三十五。
真如三昧
觀真如無相之理,而除妄惑之禪定也。起信論曰:「真如三昧者,不住見相不住得相,乃至出定亦無懈慢,所有煩惱漸漸微薄。」
大願業力
大願力與大業力也。阿彌陀佛思惟五劫而建立之四十八願為大願,積累兆載永劫之六度萬行為大業。觀經玄義分曰:「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大灌頂神咒經
灌頂經之異名。
式叉迦羅尼
譯曰學,又曰應學。宜學也。為突吉羅之異名。大日經疏五曰:「此中應學,舊譯名為式叉迦羅尼。」大部補註二曰:「式叉迦羅尼,此名為學。」四分律四十一見「尸叉罽羅尼」,「突吉羅」梵Śikṣākāraṇī。
什物
什為雜之義,聚之義。寺院所藏種種之器財曰什物。涅槃經六曰:「經書什物。」玄應音義二曰:「什物,什者十也,聚也雜也,亦會數之名也。又資生之物也,今人謂家產器物猶云氳云什物。」
安立果
西方師所立四果之一。即於某基礎上安立之結果也。大毘婆沙論百二十一曰:「安立果者,謂依風輪安立水輪,復依水輪安立金輪,復依金輪安立大地,復依大地安立一切情非情數。此中後後者,是前前之果。」
薩達磨芬陀利
Saddharmap unḍarika,譯曰妙法蓮華。法華經之題名。芬陀利,具名芬荼利迦。白蓮華名。
拂石
拂石劫也。顯一劫之時量以天衣拂磐石,又名磐石劫。大周新翻三藏聖教序曰:「芥城教極,鳥筆猶傳。拂石年窮,樹經無泯。」四教儀集註中曰:「諸經更有拂石劫芥子劫,具如輔行一上。」詳見劫條。
優曇
Udumbara,又作烏曇。花名。具曰優曇婆羅,烏曇跋羅,鄔曇鉢羅,優曇鉢等。譯曰靈瑞,瑞應。法華文句四上曰:「優曇花者,此言靈瑞。三千年一現,現則金輪王出。」慧琳音義八曰:「優曇花,訛略也。正音烏曇跋羅,此云祥瑞,靈異天花也。」同二十六曰:「此云起空,亦云瑞應。」玄應音義二十一曰:「烏曇跋羅花,舊言優曇波羅花,或作優曇婆羅花。此葉似梨,果大如拳,其味甘。無花而結實,亦有花而難植。故經中以喻希有者也。」慧苑音義下曰:「烏曇花,此云希有也,此花多時乃一開也。」法華玄贊三曰:「鄔曇鉢羅,此云瑞應。」法華義疏三末曰:「河西道朗云:此云靈瑞花,又云空起花,天竺有樹而無其花。若輪王出世,此花則現。」翻梵語九曰:「鬱曇鉢林,亦云優曇婆羅,亦云優曇鉢。譯曰:優者起也,曇婆羅者空也。」法華經方便品曰:「譬如優曇華一切皆愛樂,天人所希有,時時乃一出。」同品曰:「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鉢華時一現耳。」同化城喻品曰:「昔所未曾覩,無量智慧者,如優曇鉢羅。」同妙莊嚴王品曰:「佛難得值,如優曇鉢羅華。」參照優曇華條。
結跏
見結跏趺坐項。
因陀囉達婆門佛
譯曰相應佛。見陀羅尼雜集二。
至教
至實之教,至極之教也。唯識述記一末曰:「言至教者至實教也。」
密宗
即密教,亦稱真言宗。此宗以毘盧遮那成佛經,金剛頂經等為依。立十住心,統攝諸教,建立曼荼羅,三密身、口、意、相應,即凡成聖。其不思議力用,惟佛能知,非因位所能測度,故曰密宗。
五念處
阿修羅王對於佛之說四念處而說五念處也。見阿修羅項。
徧周法界
法者有形無形事理色心之通稱,法之有限,謂為法界。瀰滿於其法界,而無不至,謂為徧周法界。以名法身之功德。
明相
明者,天空始呈白色之時也。待此明相現,得食朝粥。是律制也。釋氏要覽曰:「四分律云:明相出,始得食粥,餘皆非時。婆沙論云:明相有三:初日照剡部樹身,天作黑色。二日照樹葉,天作青色。三日過樹,天作白色。三色中取白色為正時,須舒手見掌文分明,始得食粥。」
普供
普供養之略稱。
寶生如來
金剛界曼陀羅五智如來之第三,南方月輪之中尊也。自大日如來之平等性智流出,從寶光幢笑之四金剛菩薩司一切之財寶。金色,左手為拳,右手開於外方,屈無名指與小指,中指與頭指大指劍立,或曰:左手執衣兩角,右手仰掌,成滿願印。密號云平等金剛,其種子為𑖚𑖾。胎藏界謂之開敷華王如來,其密號同。秘藏記末曰:「南方中臺寶如來,金色,左手拳,右手開外,無名小指屈,中指大指劍立。」守護經曰:「復於南方面向北坐,亦作如上金剛結跏,端身正坐,左手如前執衣兩角,右手仰掌,名滿願印,此即寶生如來之印。」參照五智如來條。
六聚
上五篇於第三位加偷蘭遮罪Sthūlātyaya之一也。偷蘭遮者,譯曰大障善道,犯波羅夷與僧殘二罪而未成就之罪也,因之而置於二罪之次。行事鈔中一曰:「五篇七聚,約義差別。正結罪科,止樹六法。今依六聚且釋其名:一波羅夷,二僧伽婆尸沙,三偷蘭遮,四波逸提,五波羅提提舍尼,五突吉羅。」
密家
密教之宗家也。
榮華
富而榮也。無量壽經下曰:「愛欲榮華,不可常保。」
天耳智通願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之第七願,使極樂之往生人皆得天耳通之願也。無量壽經上曰:「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誦帚
般特比丘之故事也。見半託迦條。
無上法
涅槃也。一切法中無過涅槃也。智度論五十五曰:「如阿毘曇中說,有上法者,一切有為法,及虛空非智緣盡。無上法者,智緣盡所得涅槃,是故知無法勝涅槃者。」
樂根
樂受之所依為樂根。六識之中有眼耳鼻舌身之五識。
棺臺四門
形容胎藏界曼陀羅之四門,於棺外作四門,東南西北之次第,附發心,修行,菩提,涅槃之名。是示佛道之始終者。葬場之四門亦同。
子縛
見思之煩惱,對於苦果,謂為子,以煩惱繫縛身而使不得自在,謂為子縛。對果縛之言也。四教儀曰:「子縛已斷,果縛猶存。」
密室
密室吹風,以譬禪定。止觀五曰:「若能修定,如密室中燈,能破巨闇。」
不思議身
不思議變易生死之身也。
千手千眼
千手觀音也。
百一眾具
與百一供身同。
密字
謂金剛語菩薩之種子𑖨𑖽囕字。密者語密以𑖨𑖽火焚燒一切有相之言語,歸於無言,即維摩之大默也。瑜祇經曰:「密字化諸雹,打破諸修羅。」
上生經瑞應科文
一卷,宋守千集。
無道心
求佛果之心曰道心,無求佛果之心曰無道心。
貪欲使
十使之一。貪欲之煩惱,驅役有情之身心使流轉於三界者。
菩薩馬頭
馬頭觀音也。
密學
密教之學行也。
弗若多羅
Puṇyatara,比丘名。譯曰功德華。罽賓國人。譯十誦律。見梁僧傳二。
轉格欄
西藏新志中曰:「拉薩宮殿之廊壁,盡繪佛像。信徒至此,以頭摩之,故黑而生光。宮殿內外道路皆石砌。信徒匍匐過之,以頭貼地為盡敬禮,故石道膩如油滑。宮殿周圍約七里,一週名曰轉格欄,可以祈福除災。婦女每至午後,共向轉格欄一週。每行三步,全身伏地,口誦經語,叉手於頂,右手持牛骨,向頭上一畫,起行三步,復如前。數日方能一週,始終須三十餘里云。」
別語
禪林之目。舉古則中雖有古人語,而我復別下一轉語謂之別語。見於諸錄。
阿世耶
Āśaya,譯曰意樂。意之愛欲也,又種子也。玄應音義二十三曰:「阿世耶此云意樂,亦云種子。」顯揚聖教論三曰:「貪阿世耶,瞋阿世耶,痴阿世耶。」
蓮華婬女見化人得悟
有二蓮華女,皆是婬女,與前諸蓮華女有別。經律異相三十二曰:「佛在耆闍崛山,有一婦女,名曰蓮華,善心自生,便棄世事,作比丘尼。即行到佛所,未至中道有流泉水,女因飲水澡手自見其面像,姿妍無比。便念云何自棄作沙門耶?且當少時快我私情,尋即還家。佛知蓮華應得道,化作婦人,端正絕世勝蓮華女,尋路而來。蓮華見之,心甚愛敬。即問化人:從何處來?化人答言:從城中來,欲還歸家,雖不相識,可俱還到,向泉水上。二人俱還到泉水上,陳意委曲。化人睡臥枕蓮華膝,須臾之頃,忽命絕,䏺脹臭爛,肌體解散。蓮華見之,心大驚怖,云何好人忽無常?此人尚爾,我豈得久?故常詣佛學道,即詣佛所作禮自說。(中略)蓮華聞法,欣然解釋,得阿羅漢。」(蓮華女經今不在藏內)。
扶塵根
扶又作浮。五根之外形眼可見者。是為扶助正根之五塵,故謂之扶塵根。又此塵根為浮虛之法,故謂之浮。此扶塵根為所依,別有淨色之眼耳根等,此謂之正根或勝義根。有發識取境之實用也。
大方廣三戒經
三卷,北涼曇無讖譯。與大寶積經三律會第一同本異譯。
瑜伽教
密教總名。密教以三密之瑜伽為宗也。
拘牟那
見拘物頭條。
別請
於眾比丘中特請一人而供養之也,但如法之比丘,不受別請。行事鈔下三曰:「請有二種:即僧次別請也。律開別請,然諸經論制者不少。」首楞嚴經一曰:「唯有阿難,先受別請,遠遊未還。」往生要集中末曰:「常乞食不受別請。」
空理
觀人與法為空所顯之真理。
慢結
九結之一。慢惑之繫縛身者。
濟下
謂臨濟之門下也。
四十位
梵網經上說菩薩之階乘四十位,分為四位: 第一、十發趣。謂大乘之行人至十住初聞妙理,而發趣於佛地,故名發趣。一捨心、二戒心、三忍心、四進心、五定心、六慧心、七願心、八護心、九喜心、十頂心也。此十者,前八心為瓔珞所說十信中之八心,後二心為同經所說十住心之初後二心(見五十二位)。 第二、十長養。次入十行增修善根,故名長養。一慈心、二悲心、三喜心、四捨心、五施心、六好語心、七益心、八同心、九定心、十慧心也。此十者,如其次第,即四無量、四攝法及止觀之二者也。 第三、十金剛。次入十迴向之位堅修善根,故名金剛。一信心、二念心、三迴向心、四達心(謂通達法性也)、五直心、六不退心、七大乘心、八無相心、九慧心、十不壞心也。 第四、十地。地者,所依之義。入菩薩位,所依轉勝,故名十地。見十地條。
中道觀
天台三觀之一。觀中諦之理而斷無明之惑也。四教儀曰:「從此用中道觀,破一分無明,顯一分三德。」
嚩馹羅
見縛日羅條。
我執
認有我身之執念為我執,亦云人執。唯識述記一本曰:「煩惱障品類眾多,我執為根,生諸煩惱,若不執我無煩惱」俱舍論二十九曰:「由我執力,諸煩惱生。三有輪迴,無容解脫。」俱舍光記二曰:「我執謂我見。」梵⃞Ātma‑grāha。
慧命
法身以智慧為壽命。智慧之命夭傷,則法身之體亡失。蓋慧為法身之壽命,故曰慧命。四教儀曰:「末代凡夫於佛法中起斷滅見,夭傷慧命,亡失法身。」
尊稱比丘曰慧命。博聞強識,以慧為命之義也。又曰慧壽。新譯曰具壽。猶言慧命須菩提等。行事鈔下三曰:「毘尼母云:下座指上座為尊者,上座指下座為慧命。」勝鬘寶窟中本曰:「慧命者,以廣大甚深之慧為命故,名慧命也。如經言慧命須菩提,慧命舍利弗也。」資持記下三之二曰:「慧命謂博聞強識以慧為命也。」
苦法智
八智之一。斷三界見惑時,觀欲界苦諦,而其斷已之解脫道智也。俱舍頌疏二十三曰:「緣苦法故,名苦法智。」大藏法數曰:「因觀欲界苦諦,而斷見惑之智明發也。」
行雨
頻婆沙羅王大臣名。涅槃經謂之雨行。有部毘奈耶謂之行雨。有部毘奈耶四十五曰:「摩竭陀國王舍城王,名曰影勝。以法理人,國無災患,如餘廣說。夫人名勝身,儀貌超絕,國內無比。王之太子,名未生怨。有一大臣,名曰行雨,是大婆羅門種,高勝貴族。」
怛囉麼洗
麼洗者月之義,怛囉麼洗者正月也。十二緣生祥瑞經曰:「怛囉麼洗。」西域記二曰:「制怛羅月。」梵⃞Caitra‑māsa。
順現受業
又曰順現法受業。見業條。
必栗託仡那
梵音Pṛthagjana,譯言獨生,異生。即凡夫也。
𑖘Ṭa悉曇五十字門之一。言一切法慢不可得(大日經)之義等。文殊問經曰:「稱吒字時,是斷結聲。」涅槃經曰:「吒者於閻浮提示現半身而演說法,喻如半月是名吒。」慢者似從Ṭanha釋之。
聖多羅菩薩經
一卷,趙宋法賢譯。佛在香醉山為五髻乾闥婆王說多羅菩薩之咒,及頌持者得生於極樂國。
阿離耶三蜜栗底尼迦耶
Ārya‑sammitīya‑nikāya,譯曰聖正量部。小乘分派之名。見寄歸傳一。參照「正量部。」
漏質
有漏之體質,有煩惱垢染之身也。漏為煩惱之異名。臨濟錄曰:「此無依道人,雖是五蘊漏質,便是地行神通。」
檀那
Dāna,又作陀那。譯曰施。陀那鉢底Dānapati,譯曰施主。遂略稱施主為檀那或檀越。慧琳音義上曰:「檀,具云檀那,此云施。」寄歸傳一曰:「梵云陀那鉢底,譯為施主。陀那是施,鉢底是主。」翻譯名義集曰:「要覽曰:梵語陀那鉢底,唐言施主,今稱檀那。訛陀為檀,去鉢底留那也,又稱檀越者。檀即施也,此人行施,越貧窮海。」又布施也。翻譯名義集曰:「檀那,法界次第云:秦言布施。若內有信心,外有福田,有財物,三事和合,心生捨法,能破慳貪,是為檀那。」
壽命
梵語曰儞尾單Jivita,命根為體,壽煥識為相,活動為用。輔行七之三曰:「一期為壽,連續曰命。一期連持,息風不斷,名為壽命。」
強毒
強結毒鼓之緣之意。又作疆毒。謂於無大善根者,強說法華經而使之謗,以結逆緣也。法華文句所謂「本已有善,釋迦以小而將護之,本未有善,不輕以大而強毒之」是也。
行苦行論師
見外道條附錄二十種外道項。
十方
佛經稱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十方。
八覺
八種之惡覺也,覺猶言念:一、欲覺,貪欲之念也。二、瞋覺,瞋恚之念也。三、惱覺,惱害他之念也。四、親里覺,常憶親戚鄉里之念也。五、國土覺,常憶國土安危之念也。六、不死覺,富有財寶常憶不死之念也。七、族姓覺,常憶族姓高貴之念也。八、輕侮覺,恃己才德常輕侮他之念也。見華嚴經十三。
十施
見布施條。
聲聞
梵語,舍羅婆迦Śrāvaka,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聞佛之聲教,悟四諦之理,斷見思之惑,而入於涅槃者也。是為佛道中之最下根。勝鬘寶窟上末曰:「聲聞者,下根從教立名,聲者教也。」
俱會一處
同信心之人共往生極樂,會於一處也。阿彌陀經曰:「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石頭
唐希遷禪師,端州陳氏子,居衡山南寺,寺東有石,狀如臺,結庵其上,時人號為石頭和尚。著參同契二百餘言行世。傳燈錄曰:「鄧隱峰參石頭和尚,馬祖止之曰:石頭路滑。既往,果為石頭所困,無一語而還。」
勸化帳
募集淨財之帳簿。
慕攞健陀俱胝
Mūlagṇḍhakuṭi,譯曰根本香殿,那爛陀寺內之塔名。求法高僧傳上曰:「梵名慕攞健陀俱胝,唐云根本香殿矣。」香殿者名世尊居室之名也。
瞋恚使
五鈍使之一。
摩訶耶那
見摩訶夜那條。
急施衣
安居竟所施之三衣,施主有事故,不得待竟日,於其以前施與安居僧者。安居竟十日已前許受之。捨墮罪中有過前受施衣過後畜戒。見行事鈔中二。
阿梨
木名。法華經陀羅尼品曰:「頭破作七分,如阿梨樹枝。」名義集三曰:「其枝似蘭枝,若落時必為七分。」義淨譯之孔雀經上曰:「頭破為七分,猶如蘭香蕱。」同註曰:「梵云頞杜迦曼折利,頞杜迦,蘭香也。曼折利,蕱頭也。舊云阿梨樹枝者,既不善本音,復不識其事,故致久迷。西方無阿梨樹也。」梵⃞Andūka‑mañjari。
羯磨印
無論何尊,結顯其尊威儀之印也。
八解
八解脫之略。唯識述記序曰:「澄八解之真波遼淨玉井。」維摩經佛道品曰:「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滿。」
青原米價
與廬陵米價同。見廬陵米價條。
隨方毘尼
戒律中佛未禁止之事,佛未開許之事,不經開(開許)廢(禁止)之新事例,得隨其時其處之宜而開廢之,是謂隨方毘尼。有部百一羯磨十曰:「爾時佛在拘尸那城壯士生池娑羅雙樹間,臨欲涅槃,告諸苾芻曰:我先為汝等廣已開闡毘奈耶教,而未略說,汝等今時宜聽略教(梵云僧泣多毘奈耶)。且如有事,我於先來非許非聽。若於此事順不清淨違清淨者,此是不淨,即不應行。若事順清淨違不清淨者,此即是淨,應可順行。」然依五分律,則即經世尊之開遮者,於餘方似亦許取捨也。律二十二曰:「告諸比丘:雖是我所制,而於餘方不以為清淨者,皆不應用。雖非我所制,而於餘方必應行者,皆不得不行。」因而義淨三藏以五分律之文為譯者之謬。寄歸傳二曰:「有現著非法衣服將為無過。引彼略教文云:此方不淨,餘方清淨。得行無罪者,斯乃譯者之謬,意不然矣。」由小乘涅槃經之說及佛平素之訓誡觀之,卻似五分律為正。
五燒
造殺,盜,婬,妄,酒之五惡者,生時遭王法之逼害,死入於惡道,名為五痛,苦痛切身如火之燒,故喻之為五燒。無量壽經下曰:「我今於此世間作佛,處於五惡五痛五燒之中為最劇苦,教化群生令捨五惡,令去五痛,令離五燒。」又曰:「是為五大惡五痛五燒,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燒人身。」
虛堂和尚語錄
十卷,門人等編。編錄臨濟宗揚岐派虛堂智愚之法語偈頌詩文者。前七卷,虛堂在世已被刊行,續集三卷,係妙源所輯集刊行者。
娑羅
Śāla,樹名。見娑羅林條。
枝末無明
對根本無明而得名。起信論謂眾生不達一法界之理忽然妄念微動,謂之根本無明,依此根本無明而起之業相,見相,境界相三細,名為枝末無明。又五住地中,第五之無明住地名根本無明,前四住地即見思之惑,名枝末無明。
八觸
身有所感觸,謂之觸。將得初禪定時。身中生八種之感觸。謂之八觸:一曰動觸,坐禪時,俄而身起動亂之象也。二曰痒觸,俄而身痒如無置身處也。三曰輕觸,身輕如雲如塵,有飛行之感也。四曰重觸,俄而身重如大石,不能少動也。五曰冷觸,俄而身如水冷也。六曰暖觸,身熱如火也。七曰澀觸,身如木皮也。八曰滑觸,身滑如乳也。考此八觸發生之原因。欲得初禪定時。上界之極微,入於欲界之極微而相替。地水火風狂亂而如此發動也。不知此法相之人,驟起驚怖,思我今發病,馳迴不已,遂亂血道,真為狂氣矣(此依止觀九,止觀八無動痒二者,有軟麤二者)。止觀八曰:「八觸者:心與四大合則有四正體觸。復有四依觸,合成八觸。重,如沈下;輕,如上昇;冷,如冰室;熱,如火舍;澀,如挽逆;滑,如磨脂;軟,如無骨;麤,如糠肌。此八觸,四上四下,入息順地大而重,出息順風大而輕;又入息順水大而冷,出息順火大而熱;又入息順地大而澀,出息順風大而滑;又入息順水大而軟,出息順火大而麤。
權跡
謂自久遠實成之本地所現之權化垂迹身。八相成道之釋迦如來是也。對實而云權,對本而云迹。玄義十上曰:「拂之以權迹,顯之以實本。」
二十隨煩惱之一。以種種之手段,使他抱顛倒之見也。
通偈
不論經之長行與偈頌但數文字至三十二字者謂之通偈。是數經之法也。百論疏上曰:「偈有二種:一者通偈,二者別偈。別偈者謂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皆以四句而成。目之為偈,謂別偈也。二者通偈,謂首盧偈。釋道安云:蓋是胡人數經法也。莫問長行與偈,但令三十二字滿即便名偈,謂通偈也。」
二鼠
黑白之二鼠,以譬晝夜或日月。見鼠條。
佛問鬱頭藍弗
釋尊出家,先問阿羅邏與伽藍,次問鬱頭藍弗,彼以非想定示之。見佛本行集經二十二,中阿含經五十六羅摩經。
摩醯奢娑迦
Mahiśāsakaḥ,小乘十八部中,化地部也。參照彌沙塞條。
不退相
九無學之一。又二十七賢聖之一。生來利根,所得之功德,悉無遺失。謂無學之聖者也。
行陰
新譯曰行蘊。舊譯曰行陰。見陰條。
尊者
梵語阿梨耶Ārya,譯作聖者,尊者。謂智德具尊者。羅漢之尊稱。資持記下三曰:「尊者,臘高德重,為人所尊。」行事鈔下三曰:「下座稱上座為尊者,上座稱下座為慧命。」
尊老
尊重之老僧也。寄歸傳三曰:「尊老之處,多座須安。」
空界
六界之一。謂無邊之虛空也。
增戒學
增上戒學之略。戒律為三學之一,故曰戒學,此法力強,故曰增上。增上謂力之強也。因而三學共冠增字。資持記上一之一曰:「增戒學者,出世正道,增上勝法,非謂漸制而言增也,定慧亦同。」又增上其戒之義。
楞伽
Lañkā,新作𩜁伽,又作䮚伽。在師子國(即錫蘭島)之山名(今之Adam speak)。楞伽為寶名,又曰不可到,難入之義也。即山以有楞伽寶得名。又以險絕常人難入得名。佛嘗在此說大乘經,名楞伽經。西域記十一師子國曰:「國東南隅有𩜁(勒登反)伽山,巖谷幽峻,神鬼遊舍,在昔如來於此說𩜁伽經。舊曰楞伽經,訛也。」唯識述記四本曰:「楞伽者,是師子國山名也。」慧琳音義三十一曰:「楞伽,正梵音云𩜁伽,山名也。勒鄧反。此亦寶名也,此山多饒此寶,故以為名。在南海中師子國西南隅,海島大山也。」華嚴疏鈔六十二曰:「楞伽,此云難往。」楞伽經心玄義曰:「楞伽,此云難入,世尊說法無史實。」
盡淨虛融
謂般若經之所說也。彼經專明諸法皆空之實相,不餘一法,悉皆是空,故謂為盡淨。盡者悉皆之義,淨者真空之意也。真空之中不留一切之情執,是清淨之義也。虛融者,諸法既為真空而無自性,故虛通融鎔,同為一如。是為一代五時中第四時之說法,以遣蕩二乘之法執,令終入於法華中道實相之漸階也。法華玄義十之一曰:「般若論通則三人同入,論別則菩薩獨進。廣歷陰入盡淨虛融,亦不明其意出意。」
伐折羅大將
藥師經所說十三神將之一。譯曰金剛大將。
天耳智通
天耳智證通之略。
如如智
契於如如理體之智,謂之如如智。佛性論二曰:「言如者有二義:一如如智,二如如境。(中略)以如如智稱如如境故。」
蓮華三喻
佛以蓮華喻妙法稱為妙法蓮華經。天台以之為乘教權實之開廢。以佛身本迹廢立之深義為喻題。立迹門之三喻與本門之三喻。迹門之三喻者,一為蓮故華,是譬為實施權,如來於法華會坐,為顯一乘之實,於爾前先說三乘之權教也。二花開蓮現,是譬開權顯實,花開譬開權,蓮現譬顯實,正於法華之會座,拓開三乘之權方便,顯一乘之實義也。三花落蓮成,是譬廢權立實,即開三乘之權教,則權教自廢,一乘之實教獨存也。已上三喻,為就佛之垂迹身所說乘教上,譬開廢之義者,故為迹門之三喻。是本經前十四品之意也。本門之三喻者,亦一為蓮故華,是譬從本垂迹,如來自久遠實成之本,垂伽耶始成之化迹也。二花開蓮現,是譬開迹顯本,本經至壽量品,迦耶始成之佛,始打開為化身,顯久遠之本地也。三花落蓮成,是譬廢迹立本,開化身巳,則化身自廢,獨久成之本身成立也。巳上三喻,顯佛之本地,為之開廢,故為本門之三喻。見法華玄義一。
外道十一宗
九十五種之外道,以十一宗統收之。 一數論師,計冥諦生。從數起論,故名為數論,又論能生之數,故名為數論。其造數論及學數論者,皆名數論師。計冥諦生者,百論云:由冥生覺,乃至神我,共成二十五諦。前二十四諦從神我生,以神我為主。神我者常覺明了,常住不壞,而攝受諸法。是故神我是常一,為萬物之因,涅槃之因也。 二衛世師,計六句生。梵語衛世,華言無勝。其人在佛前八百年出世。其師晝避聲色,匿迹山藪,夜絕視聽,游方乞食,似鵂鶹鳥。故時人名為鵂鶹仙人。及獲五通,遂說論十萬偈,以證菩提。六句生者,一實,謂諸法體實,為德業所依。二德,即道德也。三業,即作用也。四大有,與實德業同為一有。五同異,如地望於地是同,望於水即異,水火風等亦然。六和合,諸法之和合也。如鳥之飛空,忽至樹枝住而不去,法亦如是。 三塗灰,計自在天生萬物。塗灰者,即外道之名。此外道計欲界第六之自在天,能生萬物。 四闡陀論師,計那羅延天生四姓。梵語闡陀,華言智論,梵語那羅延,華言鉤鎖力士。以其骨節鉤鎖而有力故也。那羅延天能生四姓者,自口生婆羅門,自兩臂生剎利,自兩髀生毘舍,自兩腳生首陀。 五安荼論師,計本際生。梵語安荼,無翻語。本際者,即過去世之初際也。此外道計世間最初有大水,時有大安荼出生,形如雞卵,後為兩段,上為天,下為地,中生一梵天,復能出生一切有命無命之物。故梵天是生萬物之主。 六時散外道,計物從時生。此外道自見草木等物,時有生華,時有生果,時有作用,或舒或卷,使枝條隨時榮枯,時雖微細而不可見,然以此華實等,則知有時也。 七方論師,計方生人,人生天地。方即四方。此外道計四方能生人,人能生天地,滅後還入於方。 八路伽耶,計色心法皆極微作。梵語路伽耶,華言順世。此外道計色心等法,皆由四大之極微能生塵色,是極微,其體實有,世間之塵物,雖為無常,而極微之因,則不壞也。 九口力論師,計下虛空為萬物因。此外道計由空生風,由風生火,由火生煖,煖生水,水生凍,作為堅地,地生五穀,五穀生命。命終則還歸於虛空。 十宿作論師,計苦樂隨業。此外道計一切眾生受苦樂之報,皆隨宿世本業之所作。若持戒精進,身心受苦,則能壞本業。本業既盡,則眾苦亦滅,眾苦滅故,即得涅槃,是故計宿世之所作,為一切之因。 十一無因論師,計自然生。此外道計一切萬物,因無,緣亦無,皆自然而生,皆自然而滅。見華嚴演義九。
懺悔
止觀七曰:「懺名陳露先惡,悔名改往修來。」然懺為梵語懺摩Kṣamayati之略,而非漢語,故台宗之子弟不取之。四明之金光明經文句記三曰:「懺悔二字,乃雙舉二音。梵語懺摩,華言悔過。」悔過之譯,不葉本義。懺摩者請他忍恕之義也。又謂發露已犯罪,則梵語提舍那矣Deśayati或Deśanakaranīyā,譯曰說罪也。玄應音義十四曰:「懺悔,此言訛略也。書無懺字,正言叉摩,此云忍。謂容恕我罪也。」南山戒疏一下曰:「懺悔,悔是此土之言,懺是西方略語,如梵本言懺摩也。懺字非蒼雅所陳,近俗相傳故耳。」寄歸傳二曰:「舊云懺悔,非關說罪,何者?懺摩乃是西音,自當忍義。悔乃東夏之字,追悔為目,懺之與忍,迴不相干。(中略)恐懷後滯,就他致謝。即說懺摩之言,必若自己陳罪,乃云提舍耶矣。」有部毘奈耶十五註曰:「言懺摩者,此方正譯當乞容恕,容忍致謝義也。若觸誤前人,欲乞歡喜者,皆云懺摩。無問大小,咸同此說。若悔罪者,本云阿鉢底提舍那Āpattideśanā,阿鉢底是罪,提舍那是說,應言說罪。云懺悔者,懺是西音,悔是東語。不當請恕,復非說罪,誠無由致。」慧苑音義下曰:「懺悔謂懺摩,此云請忍,謂請前人忍受我悔罪。」
雲門
韶州雲門山文偃禪師,姑蘇嘉興人,姓張氏,嗣雪峰。南漢主晟歸依之,賜匡真禪師之號。乾和七年己酉歲示寂。後,宋太祖乾德四年(南漢主鋹天寶九年),賜諡大慈雲匡真弘明禪師。見傳燈錄十九、會元十五、稽古略三。
十教
長者之十教也。見長者條。
十一宗
外道之十一宗也。見外道條。
八字文殊法
是亦取真言字數而名之。即唵𑖌𑖽惡𑖀𑖾尾𑖪𑖱囉𑖨吽𑖮𑗝𑖼佉𑖏佐𑖓𡀔𑖨𑖾之八字也。此法為日本慈覺大師門徒最極之秘法。避天變怪異日月蝕之災及兵陣之難之法也。其本經為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一卷(一名文殊師利菩薩八字三昧法),經曰:「若有諸國王統師欲鬥戰,書此陀羅尼於頂上安置,一心常億念,不為怨敵害。一切諸刀杖,亦不著其身。若入軍陣中,畫此文殊像,乘騎孔雀上,安置於旗上,或使人執行,諸賊遙望見,自然當退散。」又,有儀軌一卷,名大聖妙吉祥菩薩秘密八字陀羅尼修行曼荼羅次第儀軌法。
誦八字真言之文殊法也。
烏迴鳩羅
譯曰無二平等。可洪音義十五曰:「梵云烏迴鳩羅,此云無二平等。薩婆多律云:烏迴名二,鳩羅名平等。其心無二平等如稱,名烏迴鳩羅也。」
賓頭盧伽
鬼王名。譯曰立不動。見金光明文句七。
大因陀羅觀
黃色方形之金剛輪,即地輪,謂之大因陀羅輪。於此中觀阿字,謂之大因陀羅觀。大日經疏十一曰:「言大因陀羅觀者,謂於金輪中觀故也。」
邏闍伐彈那
Rājavardhana,譯曰王增。王名。見西域記五。
六波羅蜜經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之略名。
僕拏
十二合掌之一。大日經疏十三曰:「以二地指二空指相著,餘指稍令開散,名僕拏合掌。此名初割之蓮也。」梵⃞Pūṇa。
安禪
猶言入定。張纘賦曰:「今築室以安禪。」王維詩曰:「安禪制毒龍。」
鬼子母經
佛說鬼子母經,一卷,失譯人名。說鬼子母,食人之子,佛隱其愛子,以濟度之,使擁護三寶。然較毘奈耶雜事三十一所說稍疏略。
初勝法門經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之略名。
十根本煩惱
與十使同。
誦律
有八十誦律與十誦律二種:八十誦律為根本律,五部之分派,皆自此出,其本律今不傳。十誦律為現存四律之一,薩婆多宗之戒律本也。
四朝僧傳
唐國四朝之高僧傳也。
行解
心識遊行所對之境而解了之也。俱舍光記一之餘曰:「言行解者,唯是心等作用差別。(中略)作用名行解,影像名行相。」
修行與知解。釋氏要覽下曰:「宗鑑錄云:禪僧行解有十。」
身等
四等之一。
僧相
僧之形相。宋高僧傳七曰:「一行所作通神,定僧相之法王,人形之菩薩。」
黑夜神
Kālarātri,又曰黑夜天,闇夜天,黑闇天。梵名伽羅囉底嚜。閻摩王三后之一。司中夜之神。大日經疏十曰:「次黑夜神真言,此即閻羅侍后也。」同十四曰:「以左手握地水指入掌,火風相並而申之,其空指如尋常作拳也。此黑夜天印也。閻羅王后也。」同十六曰:「南方閻摩王當作風壇。(中略)左邊畫黑闇后,以幢為印。」同十七曰:「當知即是黑夜天,即是閻羅。」演密鈔九曰:「梵語迦羅,此譯云時,即三時等也。若准普通真言藏品中釋者,具足梵音云迦羅囉底嘿。迦羅云黑,囉底嘿云夜,即黑夜神也。又底哩名三,即夜三時也。」
愛見
執著於人而起愛也。維摩經問疾品曰:「於諸眾生,若起愛見大悲,即應捨離。」什註曰:「見有眾生,心生愛著,因此生悲,名為愛見大悲。」又,愛與見二種之煩惱也。迷事之惑名愛,迷理之惑名見。如貪欲瞋恚等為迷事之惑。我見邪見等為迷理之惑。楞嚴經六曰:「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智度論七曰:「煩惱有二種:一屬愛,二屬見。」同二十一曰:「眾生有二分行,愛行見行。」
退凡下乘率都婆
在天竺靈鷲山之二基石塔也。頻毘娑羅王所建。西域記九曰:「宮城東北行十四里,至鷲峰,如來御世垂五十年多居此山,廣說妙法。頻毘娑羅王為聞法故,發興人徒,由山麓至峰岑,跨谷凌岩,編石為階,廣十餘步,長五六里。中路有二小率堵婆,一云下乘,王至此徒行以進。一云退凡,即簡凡人不使同往。」
大劫
謂成住壞空之四期為一周。為八十增減之時量。舊譯稱之為四中劫。新譯稱之為八十中劫。見劫條。
阿遬達經
佛說阿遬達經,一卷,宋求那跋陀羅譯,與玉耶女經及玉耶經同本異譯。說女之十惡,又說五善三惡之法,分別七種婦之差別。皆出於增一阿含非常品。
根本說一切有部戒經
一卷,唐義淨譯。薩婆多部之戒本也。說二百五十戒之戒相。說戒時誦之者,謂為戒本。
迦陵頻伽
Kalaviṅka,又作歌羅頻伽,加蘭伽,迦蘭頻伽,羯羅頻迦,迦楞頻伽,迦陵毘伽,迦陵伽,羯陵伽,羯羅頻伽,羯毘伽羅,羯陵伽羅,迦毘伽羅,鶡鵯伽羅,羯脾伽羅,羯鞞伽羅,迦毘伽,迦尾羅等。鳥名。譯曰好聲,和雅。正法念經曰:「山谷曠野,多有迦陵頻伽,出妙聲音,若天若人,緊那羅等無能及者。」翻譯名義集曰:「迦陵頻伽,此云妙聲鳥。」玄應音義一曰:「迦陵頻伽,經中或作歌羅頻伽,或云加蘭伽,或云羯羅頻伽,或言毘伽,皆梵音訛轉也。迦陵者好,毘伽者聲,名好聲鳥也。」慧苑音義下曰:「迦陵頻伽,此云美音鳥,或云妙聲鳥。此鳥本出雪山,在㲉中即能鳴。其音和雅,聽者無厭。」智度論二十八曰:「如迦羅陵頻伽鳥,在㲉中未出,發聲微妙,勝於餘鳥,菩薩摩訶薩亦如是。」玄應音義四曰:「羯毘,或言羯陵,或云迦毘,或言加毘,此皆梵音訛也。此譯云迦毘者聲,伽羅者好,名為好聲鳥也。」可洪音義三下曰:「鶡鵯,正作羯脾也,或云羯毘,或云羯鞞,皆梵音楚夏耳。正言迦陵頻伽。」探玄記二十曰:「迦毘伽鳥者,具云迦羅頻伽,此云美音言鳥。謂迦羅云美音,頻伽云語言。謂雪山中,一切鳥聲,皆悉不及。又在卵中,即能出聲。」
度沃焦
舊華嚴經名字品釋迦牟尼之別號。沃焦者,在大海中吸入萬流之焦石也,眾生猶如焦石,五欲沃之而無厭足,唯佛能超度此欲,故號度沃焦。見沃焦條。
梵天界
梵天之世界也。即色界之初禪天。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下曰:「諸煩惱海塞其源,得生寂靜梵天界。」
伽藍
僧伽藍摩Saṁghārāma之略,譯曰眾園。為僧眾所住之園庭,寺院之通稱也。見僧伽藍摩條。
身笑
身體作笑也。智度論七曰:「經曰: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以天眼觀視世界舉身微笑。」論問曰:笑從口出,或時眼笑,今云何言一切身笑?答曰:佛世界中尊,得自在,能使一切身如口如眼,故皆能笑。復次,一切毛孔皆開,故名為笑。由口笑歡喜故,一切毛孔皆開。問曰:佛至尊重,何以故笑?答曰:如大地,不以無事及小因緣而動,佛亦如是。若無事及小因緣,則不笑。今大因緣故,一切身笑。云何為大?佛欲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無央數眾生當續佛種,是為大因緣。
四金剛
四金剛之名,見於釋典。通俗編載王業燕在閣知新錄云:凡寺門金剛,各執一物,俗謂風調雨順字。執劍者風也,執琵琶者調也,執傘者雨也,執蛇者順也。按唐書禮儀志,武王伐紂,五方神受事,各以其職名焉。既而克殷,風調雨順。見楊復吉夢蘭瑣筆。
圓融門
華嚴宗就華嚴經之所說,立行布圓融之二門。見行布門條。
八難
謂見佛聞法有障難八處也,又名八無暇。謂修道業無閑暇也。一地獄;二餓鬼;三畜生;四鬱單越(新作北拘盧洲),以樂報殊勝,而總無苦故也;五長壽天,色界無色界長壽安穩之處;六聾盲瘖啞;七世智辨聰;八佛前佛後,二佛中間無佛法之處。維摩經方便品曰:「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三途八難。」同天台疏三曰:「言八難者:三惡道為三,四北鬱單越,五長壽天,六盲聾瘖啞,七世智辯聰,八佛前佛後。」淨心誡觀法曰:「四百四病以夜食為本,三途八難以女人為本。」大乘義章八末廣說其相。
行要
修行之主要者。玄義九上曰:「修行之要,不出定慧。」
設利
見舍利條。
五滓
與五濁同。行事鈔資持記上一之三曰:「滓,沮史反,濁也。」
慢提
Vande,又作漫泥。見滿泥條。
娑羅林
Śālavana,娑羅者堅固之義,因而謂之堅固林。慧苑師云高遠之義也。佛在拘尸那城阿利羅跋提河邊,娑羅樹四方各二株雙生中間入滅,故佛之入滅處謂之娑羅林,而曰娑羅樹間。又云牛角娑羅林。牛角者表雙樹。或言角者拘尸那城之別名。又佛涅槃時,雙樹悉變白如白鶴,故謂之鶴樹。玄應音義二曰:「沙羅,泥洹經作堅固林。」西域記六曰:「尸賴拏伐底河西岸不遠至娑羅林,其樹類檞而皮青白,葉甚光潤,四樹殊高,如來寂滅之所也。」止觀一曰:「中阿含云牛角娑羅林,恐是以城而名林也。拘尸那城云角城,其城三角故云角也。若爾只應云角,那云牛角?應是以牛角表雙。以娑羅名樹,娑羅西音,此云堅固。堅之名,稱樹德也。故知牛角表雙,義兼三角,此即寂滅說涅槃處。」涅槃經疏二曰:「娑羅,此云堅固,四方八株,悉高五丈,四榮四枯,下根相連,上枝相合。」慧苑音義下曰:「娑羅,此云高遠,以其林木森竦出於餘林之上也,舊翻云堅固者誤。自娑囉之與娑羅,聲勢相近。若堅固,即轉舌言之。若呼高遠,直爾稱之耳。」涅槃經一曰:「爾時拘尸那城娑羅樹林變白猶如白鶴。」如來涅槃後四樹枯,四樹榮,以表大乘涅槃之常樂我淨萬代繁榮也。
椽儀
大法要時於本堂周圍之椽側行道之儀式也。蓋通常之法式,唯於內陣或本堂內行道,而大法要時,大眾多,且儀式莊嚴,故特行此式。行於庭上,謂之庭儀,今行於椽側,故有此名。
五渾
五濁之異名。見七佛神咒經一。
金剛頂瑜伽經十八會指歸
一卷,唐不空譯。說梵本十萬偈十八會之大要。常稱曰十八會指歸。
樂說無礙辯
四無礙辯之一。與樂說無礙智同。
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
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一卷,唐不空譯。阿難逢焰口餓鬼怖而白佛,佛為說陀羅尼救拔焰口,施餓鬼之法自此始。
精進波羅蜜
又曰勤波羅蜜。六波羅蜜之一。
妙吉祥最勝根本大教經
三卷,趙宋法賢譯。說持誦燄鬘德迦明王真言之儀軌。
鴈門
以佛曰鴈王,故佛門曰鴈門。
淨土論註記主梁曇鸞之稱號。以師為鴈門人也。唐高僧傳六曰:「釋曇鸞,或為巒,未詳其氏,鴈門人也。」
大利
廣大之利益。無量壽經下曰:「當知此人為得大利。」
六麤
明眾生迷妄之生起次第由根本無明而生起業轉現之三細,更緣現相之境界而生起六種之迷相,對於前之三細而稱為六麤:一智相,謂於現識所現之境界不知是為自識所現之幻影,妄生智慧而分別諸法也。是俱生起之法執也。二相續相,謂依前智相之分別而于愛境生樂境,於不愛之境生苦受等,種種迷妄續起不斷也。是分別起之法執也。三執取相,謂於前之苦樂等境,不了為虛妄不實,深生取著之念也。是俱生起之煩惱也。四計名字相,謂依前之轉倒計量分別假名言說之相,而生種種煩惱也。是分別起之煩惱也。五起業相,謂妄分別假名依妄惑而起善惡諸業也。六業繫苦相,謂繫於善惡之業而感生死之苦果也。六麤中前四相為惑因,第五相為業緣,第六相為苦果。見起信論。
沙曷比丘功德經
一卷,西晉法炬譯。即莎伽陀比丘也。彼降伏須耶國毒龍後,分衛飲酒,醉臥於道。佛讚其降龍之功德,且說實其非醉。
鵝王別乳
和水乳置之於一器,則鵝鳥但飲乳汁而留水。祖庭事苑五曰:「正法念經云:譬如水乳同置一器,鵝王飲之,但飲其乳汁,其水猶存。」玄義五上曰:「無明是同體惑,如水內乳。唯登住已去菩薩鵝王,能唼無明乳,清法性水。」此鵝王喻菩薩。
禍母
昔有一國,五穀豐熟,人民安樂。王問群臣:我聞天下有禍,不知是何類?答曰:臣亦不見。王便勅一臣於鄰國求之。禍母神化人賣一物,狀如豬。臣問是何名?答曰禍母。臣乃以價千萬買之。問曰:是何食?答曰:食針一升。既買得,還進於王。王勅畜養之。課人民以針,一國擾亂。臣遂白王請殺,王許之。將殺之,而斫刺不能傷害。積薪燒之,禍母身赤如火,躍走入城,城邑悉燒盡。此譬買女色之禍也。見譬喻經,諸經要集,法苑珠林等。
解行地
由解而修行,未證真如之地前三賢菩薩階位。
非有想非無想定
非有想非無想處之禪定也。新譯曰非想非非想定。
拔提
河名。支那但取流於涅槃林之尸賴拏拔提Hiranyavati之拔提二字,以為河之名,與阿夷羅拔提Ajiravati混同,阿夷羅拔提者,舍衛城側之河也。見阿恃多伐底條。
書姓名於片紙者。又片紙記物名者。
有量諸相
凡實體為絕待,故為無彼此之限量者,然有為之事相,則必不得無彼此之限量,此謂之有量諸相。即世間一切之事物,盡有限量,故是一事相,而非實體,體者,一味平等無限絕待也。讚阿彌陀偈曰:「智慧光明不可量,故佛又號無量覺。有量諸相蒙光曉,是故稽首真實明。」智度論八十二曰:「有相有量為麤,無相無量為細。」
五百年
見五五百年條。
初能變
唯識論立變現諸境之心識為八識。其第八之阿賴耶識稱為初能變,於第一明之。以是為諸識之根本故也。唯識論三曰:「初能變,識大小乘教,名阿賴耶。」
文殊寶藏經
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之略名。
隨義轉用
又作隨宜轉用。止觀私記七曰:「隨義轉用。」補忘記中曰:「隨宜轉用。」義宜相通。言一法門隨義之宜而轉用於他也。如詩之斷章取義。
圓密十真如
通別諸教,以徧行真如等十種為十真如,圓教及真言教則指此唯佛與佛乃能窮盡,諸法實相所謂如是相等十如是之法為十真如,十如是與十真如,其名義俱同。出菩提心義四。
蘇囉多
Surata,一作蘇喇多。譯曰妙適,妙住,妙著,妙樂。如男女相婬者。理趣釋曰:「妙適者,即梵音蘇囉多也。蘇囉多者如世間那羅那哩娛樂,金剛薩埵亦是蘇囉多,以無緣大悲徧緣無盡眾生界,願得安樂利益心無曾休息,自他平等無二,故名蘇囉多耳。」大日經十六曰:「蘇喇多金剛妙住也,謂共住安穩也。」同十七曰:「梵音名蘇羅多,是著義。著微妙之法,故名蘇羅多也。復次蘇羅多者是共住安樂義,謂共妙理而住受於現法之樂也。復次樂著妙事業故名蘇囉多也。又以棄邪趣正義故名蘇羅多也。又徧欲求義故名蘇羅多也。」
阿羅漢名。慧琳音義十八曰:「蘇剌多,亦阿羅漢名,唐云善樂。」
國名。西域記十一曰:「蘇剌他(Suraṭha)國,西印度境。」
地藏經科註
六卷,曇椉撰。師自撰緣起云:予自幼失奉嚴慈,既長遊學,尤疏定省。後將迎侍,業已化去。臨風徒戚,欲養奚徒。(中略)顧此圓經,寧容冷視。遂綜品題而釋題,仍輯科註以銷句。大要顯我佛之悲心,昭地藏之本願。補法門之闕典,啟初學之孝思而已。
觀經
佛說觀無量壽經之略名。
吠室羅末拏
Vaiśravaṇa,又作鞞室羅懣囊,鞞舍羅婆拏。舊曰毘沙門。見毘沙門條。
舍利弗悔過經
一卷,後漢安世高譯。與菩薩藏經同本,文甚簡略。
烏俱婆誐
不動明王使者之名。八大童子之一。聖無動尊一字出生八大童子秘要法品曰:「金剛波羅蜜,即菩提心行,所以出現使者,名烏俱婆誐,此云超越住世也。」梵Ugra‑bhaga。
五無間業
即五逆罪也。見五逆條。
感無間地獄苦果之五種惡業,即五逆罪也。見五逆條。
鉢喇底提舍尼
見波羅提提舍尼條。
蘇怛羅
Sūtra,又作蘇多羅,素呾纜,蘇呾纜。舊稱,修多羅,修妒路。譯曰綖線。以通貫物而連綴之者。大日經五曰:「四種蘇多羅。」同疏十五曰:「綖者,梵音名蘇呾纜,是連持眾德令其不散,故名綖也。」玄應音義二十三曰:「素怛纜,此譯云線,舊言修多羅,或云修妒路,皆訛也。」
譯曰經,契經,綖經。經典之通稱也,經典連持文義而使不散,故寄喻而云素呾纜。經有綖之義,且以稱聖賢之書為經,因此對翻。
二聖
釋迦如來與多寶如來,是為法華之二聖。
三摩地念誦
五種念佛之一。秘藏記末曰:「三摩地念誦者,都不動舌,於心念誦。」
庶類
六道之凡夫也。無量壽經上曰:「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
秘密三昧耶戒
略曰三昧耶戒。又曰佛戒,一道戒,三世無障礙戒,密教戒律之名也。三昧耶為平等之義,以身語意之三業平等不二、為戒之本義,故曰三昧耶戒。異於顯教之諸戒,故曰秘密。
法螺經
妙吉祥菩薩所問大乘法螺經之異名。
三缽羅陀儞雞
Saṁpradāna,八囀聲中第四,為所與聲。見唯識樞要上本。
小遠
對於晉之慧遠稱隋淨影寺之慧遠曰小遠。
藥叉持明
位於胎藏界外金剛院之南方,是增長天之眷屬也。
記別經
十二部經之一。梵語和伽羅那Vyākarana,譯曰授記。又曰記別。俱舍光記十八曰:「正理四十四云:言記別者,謂隨餘問,酬答辨析。如波羅衍拏等中辨,或諸所有辨曾當現真實義言,皆名記別。」
大安鎮法
營造宮禁時,以不動明王為本尊之修法也。為台密之大法。
阿奢理貳
Āścariṇi,又作阿奢理兒。譯言奇特。龜茲國之寺名。此國先王,崇敬三寶。時以母弟有奇特之行為,欲傳其美蹟於後世,故建此寺。玄奘西遊時,此寺有學匠曰木叉毱多,滯留六十餘日,學俱舍婆沙等諸論焉。見西域記一,慈恩傳二。
非有非空門
四門之一。諸教各有四門。可入於涅槃。見四門條。
大灌頂
頂上灌五瓶誓水之聖式也,或為結緣,或為傳密法,而行之。是洗除罪惡注入功德之意也。見灌頂條。
百法
唯識宗於說明世間出世間之萬象用之。如俱舍之七十五法。一心法八,即八識也(俱舍為一參照各項)。二心所有法,其中徧行與別境,俱舍之大地法也。次下兩者稍有廣略。參照七十五法條。
不生不滅
對生滅之語,常住之異名也。小乘獨就涅槃之理而觀不生不滅,大乘於有為之事相上論不生不滅之義。維摩經不二門品曰:「法本不生,今則無滅。」涅槃經曰:「涅言不生,槃言不滅,不生不滅名大涅槃。」般若波羅蜜經曰:「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中論曰:「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按不生亦不滅四句偈文,所以發明真空無相第一妙諦。凡佛經均不外此意。
白分
白月也。見白月項。
中童子
法會賦花筥者,謂之童子。有大童子中童子小童子之別。見童子條。
垢識
凡夫之心識,為惑所垢者。新譯仁王經中曰:「愚夫垢識,染著虛妄,為相所縛。」良賁疏曰:「言垢識者,無始塵垢。妄分別故,名為垢識。」
淨行經
優婆夷淨行法門經之略名。
鞞舍
見吠舍條。
大召
西藏新志中曰:「大召在拉薩之大召內,名曰老木郎,唐時所建,樓高四層。上有金殿五座,宏敞莊麗,中殿供大佛,名覺釋迦摩尼。自中國隨唐文成公主至西藏者,年甫十二,在西域成聖。或謂請鑄於中國者,左廊有唐文成公主及西藏王贊普(特勒德蘇隆贊),並巴布國王女像(贊普之前妻),其內神佛數以萬計,皆用大銅釭滿貯黃油以點燈。惟文成公主前,不點黃油燈。樓頂東南隅之金殿,內有百喇末殿,神名百喇末,係文成公主成聖之神。神靈顯赫,人民敬畏。(中略)殿門外前廊壁上,繪唐三藏師徒四人之像。」
頭陀袋
為頭陀行人所攜之袋也。
侍者
親炙於長老左右而任其使喚者也。阿難為釋尊侍者,是為僧家侍者之嚆矢。國語曰:「展禽曰:夏父弗忌必有殃。侍者曰:若有殃焉在。」漢書外戚傳有「侍者李平」,西域傳有「侍者馮嫽」。按,此為凡卑幼之通稱。觀無量壽經曰:「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薩無量諸天以為侍者。」
忻妙觀
六行觀之第五。觀初禪之禪定不動為上妙,初禪之身,雖有形,而如鏡中之像自在,忻妙因妙果也。大藏法數三十四曰:「既厭欲界貪欲五塵之樂心亂馳動為麤,即忻初禪定之樂心定不動,是為果妙。復厭欲界臭穢之身為麤,即忻受得初禪之身如鏡中像,雖有形色無有質礙,是為果妙。得妙勝麤皆須忻喜也。」
摩㝹
Manuṣya,摩㝹沙之略。譯曰人意。人類也。初為外道所言劫初魔女之名。祖庭事苑曰:「提婆菩薩釋楞伽經中小乘涅槃論云外道女人眷屬,論師說(云云)。」見摩奴闍條。
摩㝹摩,或摩奴末那之略。見摩㝹摩條。
室利靺瑳
Śrāvatsa,譯曰吉祥海雲。卍字形也。見萬字條。
天子
前世修中品下品之十善生於人中為國王者,為諸天所護持,故名天子。仁王經上曰:「十善菩薩發大心,長別三界苦輪海,中下品善粟散王,上品十善鐵輪王。」金光明經三曰:「雖在人中生為人王,以天護故復稱天子。」
欲界第六天之主曰天子,如天子魔是也。
諾瞿陀
Nyagrodha,樹名。玄應音義二十二曰:「諾瞿陀,舊經中作尼拘陀,或作尼俱虞陀,亦作尼俱律,又作尼俱類,皆誤也。舊譯云無節,或言縱橫也。」慧琳音義四曰:「諾瞿陀,梵語樹名也,或云尼俱陀,此樹端正傭直團滿可愛,此國無有,云柳者非也。」見尼拘陀條。
八音
如來所得八種之音聲也。一、極好音,佛德廣大之故,使皆入於好道。二、柔軟音,佛德慈善之故,使之喜悅,皆捨剛強之心而自然入於律行。三、和適音,佛居中道之理,故音聲能調和,使皆和融,自會於理,四、尊慧音,佛德尊高,故聞者尊重,智解開明。五、不女音,佛住首楞嚴定有世欲之德,其音聲使敬異一切,天魔外道無不歸服。六、不誤音,佛智圓明,照了無謬,使聞者各各得正見,離九十五種之邪非。七、深遠音,佛智如實窮際,行位極高,其音聲由臍而起,徹至十方。使近聞非大遠聞非小,皆證甚深之理。八、不竭音,如來極果願行無盡,以住於無盡之法藏。故其音聲滔滔無盡,其響不竭。使能尋其語義,得無盡常住之果。見法界次第下之下。
右遶佛塔功德經
佛說右遶佛塔功德經。一卷。唐實叉難陀譯。因舍利弗之請問說遶塔之功德。
剋聖
又作克證。必獲聖果也。歸敬儀曰:「在凡不學,何有剋聖之期?」
五濁
又名五滓,五渾等。住劫中人壽二萬劫已後,而有渾濁不淨之法五種:一、劫濁,謂至二萬歲已後見等之四濁起時也。二、見濁,身見邊見等之見惑也,劫濁時之眾生盛起之。三、煩惱濁,貪瞋痴等一切修惑之煩惱,劫濁時之眾生盛起之。四、眾生濁,劫濁時之眾生為見濁煩惱濁之結果,人間之果報漸衰,心鈍體弱,苦多福少也。五、命濁,此亦為前二濁之結果,壽命漸縮少,乃至十歲也,此中以劫濁為總,以他四濁為別。劫濁中有四濁,以四濁之故為劫濁也,又四濁中以見濁,煩惱濁,二者為濁之自體,此二者成眾生濁與命濁之二者也。文句四下曰:「劫濁無別體,劫是長時,剎那是短時,但約四濁立此假名。眾生濁亦無別體,攬見慢果報上立此假名。煩惱濁指五鈍使為體,見濁指五利使為體,命濁指連持色心為體。」同文句記曰:「准悲華經,八萬至三萬亦不有濁,至二萬歲為五濁始。」行事鈔資持記上一之三曰:「言五濁者:一劫濁,劫濁無別體,但四濁聚於此時。悲華云:從減劫人壽二萬歲時為劫濁。二見濁,五利使。三煩惱濁,五鈍使。四眾生濁,亦無別體,攬前利鈍果報立此假名。五命濁,連持色心,摧年促壽。」法華經方便品曰:「諸佛出於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命濁。」阿彌陀經曰:「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開白打
為開白打鏧也。
何耶
Haya,馬頭觀音之梵語。演密鈔九曰:「何耶是略梵語,正云賀演屹哩嚩,此云馬頭。」見何耶揭唎婆項。
宗源
宗旨之本源也。三論玄義曰:「夫欲立理,先須序宗源。」
時論師
二十外道之一。見外道條。
法界無邊智
十種智之一。眾生色心之諸法,即是法界,此法界廣大無邊際,謂之法界無邊。周徧此法界之智,謂之法界無邊智。
頭陀行
頭陀之行法,雖有十二種,然多就乞食之一行而云。
施物
布施之品物。
大化
謂佛陀一代之教化也。法華玄義十曰:「說教之網格,大化之筌罤。」
二脅
二脅士之略名。
真人經
佛為比丘說,恃善法者為不真人法,自他不賤者為真人法。見中阿含二十。
物機
眾生之機根也。止觀大意曰:「起十界身,能隨順物機。」因明大疏序曰:「應物機於雙樹,浹至教於塵洲。」
一切智
佛智之名。三智之一。知了一切之法。此一切智對於一切種智,有總別二義。若依總義,則總名佛智,與一切種智同。若依別義,則一切種智為視差別界事相之智。一切智為視平等界空性之智也。先示總義,則法華經譬喻品曰:「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同化城喻品曰:「為佛一切智,當發大精進。」仁王經下曰:「滿足無漏界,常淨解脫身,寂滅不思議,名為一切智。」中論疏九末曰:「知一切法,名一切智。」華嚴經大疏十六下曰:「智度論云:如函大蓋亦大,還以無盡之智,知無盡法,是故如來名一切智。」次示別義,則為知一切平等空理之智。嘉祥之法華經義疏二曰:「般若三慧品云:知一切法一相,故名一切智,又云知種種相,故名一切種智。」同六曰:「一切智者,謂空智也。」智度論二十七曰:「論一切種智之差別,有人言無差別,或時言一切智,或時言一切種智。有人言:總相是一切智,別相是一切種智;因是一切智,果是一切種智;略說一切智,廣說一切種智;一切智總破一切法中無明闇,一切種智觀種種法門破諸無明。」大乘義章十曰:「舉六種之差別,又以名聲聞緣覺之智。」智度論二十七曰:「後品中佛說一切智,是聲聞辟支佛事,道智是菩薩事,一切種智是佛事。聲聞辟支佛但有總一切智,無有一切種智。」
多散
多散亂之妄念也。天台四教儀集註中曰:「多散眾生數息觀。」
一心專念
念佛之心專一也。往生論曰:「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善導之觀經疏四曰:「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遠,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
真如隨緣
隨緣真如隨無明之染緣而生九界之妄法也。
五逆罪
五逆之罪惡。見五逆條。
介族。甲魚也。
僧眾
僧為僧伽之略,多數之比丘和合為一團也,譯曰眾。僧眾為梵漢雙舉之熟語。名義集七曰:「普集僧眾。」
瑜伽羯磨
Yogakarman,瑜伽論所明之授戒作法,法相三乘家之所相承也。授戒之作法,謂為羯磨。
散杖加持
見加持條附錄。
以散杖灑加持水於信者之頭也。見真俗佛事編一。
勸轉
三轉法輪之一。於苦集滅道之法,如其次第,勸知斷證修也。見三藏法數九。
文殊智慧
小乘比丘,以舍利弗為智慧第一,大乘菩薩,以文殊為智慧第一。故有覺母之稱。見覺母條。
七卷章
慈恩之法苑義林章有七卷,故別稱為七卷章。
浮曇末
Bhūtamati,比丘名。譯曰至誠意。見月明菩薩經。
五不還果
又曰五種那含。全超等之五種也。見不還條。
愛行
對見行之語。愛欲之情多者曰愛行,推理多者曰見行。行即心行。心之活動也。涅槃經十五曰:「人有二種:一者見行,二者愛行。」智度論二十一曰:「眾生有二分行,愛行見行。愛多者著樂,見多者多著身見等行。」
二教論
顯密二教論之略名。
寶輻辟支佛
胎藏界釋迦院上行南端第七位之尊。密號曰圓寂金剛。四緣覺之一。白黃色,比丘形,右手掌向外,垂指當胸,左手執袈裟二角,置臍下,坐於赤蓮。
籠頭角馱
籠頭者被於馬首之具,角馱者,重荷也。以譬無明業識知見會解。碧巖十七則雪竇頌曰:「脫卻籠頭卸角馱。」諸錄俗語解曰:「籠通䪊,龐居土偈,觜上著䪊頭。口中著鐵牛。」種電鈔二末曰:「籠頭謂無明業識。角駄乃知見解會也。」
一日齋
一日持八齋戒而精進也。
惡龍
惡龍神也。仁王經下曰:「惡鬼惡龍。」同良賁疏曰:「惡鬼疾疫,惡龍旱澇。」
十住斷結經
最勝問菩薩十住除垢斷結經之略名。
行事鈔資持記
十六卷,宋元照著。解行事鈔者。本鈔之著述如下:行事鈔資持記序解并五例講義一卷,宋則安述。行事鈔諸家記標目一卷,宋懷顯集,日本戒月改錄。行事鈔資持立題拾義一卷,宋道標出。
樹提伽經
一卷,劉宋求那跋陀羅譯。說樹提伽長者之福德及往昔之因緣。
二無常
一、念念無常,一切有為之法,念念生滅而不停住也。二、相續無常,若干期限中相續之法終必壞滅也。如人命之死,燈火之滅是。見智度論四十三。又剎那無常,一期無常。見析玄記。
七佛父母姓字經
一卷,失譯。增一阿含十不善品之別譯也。
烏樞瑟摩明王經
金剛恐怖集會方廣儀軌觀自在菩薩三世最勝心明王大威力烏樞瑟摩明王經之略。唐阿質達霰譯,三卷。
檀越
Dānapati,謂施主也。越為施之功德,已越貧窮海之義也。寄歸傳一曰:「梵云陀那鉢底,譯為施主。陀那是施,鉢底是主。而言檀越者,本非正譯。略去那字取上陀音轉名為檀,更加越字。意道由行檀捨自可越渡貧窮,妙釋雖然,終乖正本。」資持記曰:「檀越,亦云檀那,並訛略也。義淨三藏云:具云陀那鉢底,此翻施主。」
脅比丘
與脅尊者同。
八福生處
瑜伽師地論所說。為布施等之福業,應其福之多少,而生於下之八處如人中之富貴,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天,梵天是也。
無量義經
一卷,蕭齊曇摩伽陀耶舍譯。佛將於法華說無量之法歸於實相之一、先說此經明無量之法,由一實相而生。故謂之為法華之開經。又法華論列法華十七名,無量義經,其一名也。是法華之實相,有自生無量義之理,故以為別名也。
岸樹
譬人命之危。涅槃經一曰:「是身易壞,猶如河岸臨峻大樹。」慈恩傳九曰:「眾緣和合,念念無常,雖岸樹井藤不足以儔危脆。」
世法
世諦之法,世間之法,因緣生之法,可毀之法。勝鬘經曰:「大悲安慰哀愍眾生為世法母。」唐華嚴經二曰:「佛觀世法如光影。」
二花
一草木花,凡草木之花皆有開敷結實之義,以譬萬行之因即有成就佛果之能。二嚴身花,世間金玉等花皆能嚴飾其身,以譬神通相好即能莊嚴法身。見華嚴經疏三。
觀世音母
稱多羅菩薩。見陀羅尼經一。
非有想非無想天
非有想非無想處,在六趣之中屬於天趣。故曰非有想非無想天。新譯曰非想非非想天。略曰非想天。又名有頂天。以是為三界之最頂處故也。
伐折羅陀羅
Vajradhāra,譯曰執金剛、持金剛。手持金剛杵之神部總名。大日經疏一曰:「伐折羅即金剛,陀羅是執持義,舊譯云執金剛,今謂持金剛。」
雲衲
雲水之衲僧。雲水者,喻行腳而言。佛祖通載(雲峰高禪師傳)曰:「雲衲四來,三堂皆溢。」衲或作納。
戒膝
比丘受戒時之膝也。即右膝著地之坐法。見右膝著地條。行事鈔上之三曰:「若堂內者,至門限內,舉手呼言:某甲來!彼來已為捉衣鉢,令至僧中,教禮僧足已,至戒師前,右膝著地合掌。」
五沒
五種退沒之相,天人退沒於下界時,現五衰之相。參照五衰條。
緣覺十二因緣院
緣覺之人,於院內修習十二因緣觀,故名。往昔在祇園精舍之內。
瞋恚心
六蔽心之一。見六蔽條。
塵累
煩惱惡業之污我縛我者。楞嚴經一曰:「拔濟未來越諸塵累。」長水疏一上曰:「煩惱與業,染污繫縛,喻之塵累。」
害為正法宗
外道十六宗之一。義林章一曰:「害為正法宗,謂諍競劫起。諸婆羅門,為欲食肉,妄起此計。若為祀祠,咒術為先,害諸生命。能祀,所害,若助伴者,皆得生天。」瑜伽論七曰:「立如是論:若於彼祠中,咒術為先,害諸生命。若能祀者,若所害者,若諸助伴,彼一切皆得生天。」
宗派
大聖出世,說大小半滿之諸教,攝化一切機緣。滅後賢聖各依教分宗以化益有緣。今列舉滅後三國之諸宗如下。(CBETA註:見天竺宗派、支那宗派、日本宗派諸條。)
天堂
天上宮殿也。遺教經曰:「不知是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法華玄義一曰:「釋論云: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作。心能地獄,心能天堂,心能凡夫,心能賢聖。」三論玄義曰:「若必無因而有果者,則善招地獄,惡感天堂。」
二苦
一內苦,此有二種:四百四病為身苦,憂愁嫉妒等為心苦,合此二者,謂之內苦。二外苦,此亦有二種:一惡賊虎狼等之害,二風雨寒熱等之災,合此二者,謂之外苦。見智度論十九。
諸佛現前三昧
見十方世界諸佛,現顯自己前說法之三昧。
雪山部
Haimavatāḥ,小乘二十部之一。佛滅後三百年初,上座部始生說一切有部之新派,根本之上座部移轉於雪山中,稱曰雪山部。宗輪論述記曰:「上座弟子,本弘經教,說因部(說一切有部別名)起,多弘對法。既閑義理,能伏上座部僧。說因時遂大強,上座於斯乃弱。說因依舊住處,上座移入雪山,從所住處為名,稱雪山部。若從遠所襲,以名上座部。」
深秘
深奧秘妙也。對淺略之稱。
無明乳
法性譬水,無明比乳,和乳於水與鵝,則彼啜乳而殘水,以譬菩薩之消無明,清法性也。玄義五曰:「無明是同體之惑,如水內乳,唯登地已去菩薩鵝王能唼無明乳,清法性水。從此已去,乃判真因。」
召請童子
八大童子之一。在胎藏界曼荼羅文殊院文殊菩薩左五位。梵名阿羯囉灑也,譯言召請,密號稱為普集金剛,主召請眾生於菩提道之德。為童子形,三髻,黃色,右手持獨股戟,左手持細葉青蓮,坐赤蓮上。
大僧
對於沙彌而稱比丘曰大僧。
尼大師
尊尼而稱為大師者,支那多其例。見象器箋五。
鉢羅薩他
譯曰斤,量目也。菩提資糧論一曰:「譬如量物有鉢羅薩他,有阿宅迦。」經注曰:「如此間合升斗斛之類。」梵語雜名曰:「斤,鉢羅薩他。」梵⃞Prastha。
輪王跏
轉輪王之坐法也,有三種。一字頂輪王時處念誦軌曰:「或作輪王坐,交腳,或垂一,乃至獨膝竪。輪王三種坐。」
死苦
四苦之一。
體如是
見十如條。
體大
三大之一。一切眾生之心性,唯一絕待,不生不滅,真實如常為體,周徧法界而無限量為大。
僧璨
禪宗東土六祖之第三。得法於慧可禪師,隱於舒州皖公山。後遇周武破滅佛法,往來太湖縣司空山。隋開皇十二年得沙彌道信付法。煬帝大業二年寂。唐玄宗謚為鑑智禪師。見傳燈錄三。
陪食
禪林之目,達磨忌住持不趣僧堂食粥,於法堂與祖師相伴喫粥,是曰陪食。
唯識義章
法苑義林章之異名。
五法
五法有種種。
戒臘
受戒之年數也。比丘之坐次,依戒臘之多少而定。禪苑掛搭章曰:「維那依戒臘次第掛搭。」
雙身法
有二種:一,毘那夜迦雙身法,即聖天之雙身也。二,毘沙門雙身法,即累沙門天之雙身也。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
二十卷,宋虎丘紹隆等編。彙集佛果禪師一生之三堂小參,普說法語,拈古,頌古等。欲知宋代臨濟之宗風及禪師之造詣及事歷者,此書實不可少。
戒臈
與戒臘同。
阿夷那
異學沙門之名。
神我
外道所執之實我也。我體常實而為靈妙不思議,稱為神我。數論外道二十五諦之第二十五,稱為神我諦Puruṣa,又曰Ātman。以思為體。遠離二十三諦而以神我獨尊為涅槃。唯識述記一末曰:「金七十論。神我以思為體。」其他一切之外道,有自我、他我、即蘊、離蘊等差別,而要之於諸種之法,皆妄執神我也。故佛說三法印中諸法無我印印定內外之二教。
旋陀羅尼字輪門
八種旋陀羅尼字輪門也。見旋陀羅尼條。
精進方便
見十種方便條。
伊尼延
Aiṇeya,又作伊泥延,黳尼延,翳泥耶,瑿泥耶,㖶尼延,因尼延,伊梨延陀。鹿之梵名也。玄應音義一曰:「伊尼延,或云㖶尼延,皆訛也。正言黳尼延耶,此鹿王名也。㖶,音烏賢切,黳烏奚切。」同二十二曰:「瑿泥耶𬧅,烏奚切,下市耎切,鹿王名也。舊經中伊尼延,又作因尼延,亦作㖶尼延,皆一也。」名義集三曰:「伊尼延,或伊泥延,此云金色。」
同展三拜
大眾一同展坐具而三拜也。
六七能遍計
唯識宗謂識中第七識,緣第八識之見分,而起我執,第六識對一切之法境,於我法起執。其他前五識及第八識,無我法二執,無能徧計之義云。護法之說也。
腳布
入浴時所用之布也。百丈清規六曰:「展浴袱取出浴具於一邊,解上衣,未卸直綴,先脫下面裙裳,以腳布圍身,方可繫浴裙,將裩褲捲摺內袱內。」
周金剛王
周金剛,更云周金剛王。
散生齋
布施而乞病愈也。魏書(京兆王太興傳)曰:「初太興遇患,請諸沙門行道,所有資財,一時布施,乞求病愈,名曰散生齋。」
神我外道
十種外道之一。如數論,勝論等立人天各自有常住之神我而主宰萬有之外道也。見行事鈔下四之二。
行證
修行與證悟。依於行道而證理也。行者因,證者果。三藏法數十三曰:「如來滅後,教法垂世,人雖有稟教,而不能修行證果,是名末法。」
斷頭罪
律稱婬盜殺妄四者為波羅夷罪,譯為斷頭罪。比丘犯此罪者,絕比丘之資格,猶如斷人之頭首不可再生也。行事鈔中一曰:「四分云:波羅夷者,譬如斷人頭不可復起。若犯此法,不復成比丘故。」
伽闇
山名。見伽耶條。
阿目佉
又作阿牟伽,阿謨伽。譯曰不空。見阿牟伽條。
無為法身
佛所證之法身湛然寂靜,離因緣之造作,故云無為。淨土論註下曰:「無為法身者法性身也。法性寂滅故法身無相也。無相故能無不相。」
普印
金剛合掌之異名。綏合兩掌,交叉十指之頭,是曰金剛合掌,此合掌代用於一切之印相,故名普印。又五指即五智,一切之印,不出五智印,故名普印。
明樓
禪林之目。在僧堂之前。僧堂廣深,又前有外堂,堂內昏暗,乃於堂前外堂之間,架高樓開窗取明,是謂之明樓。見象器箋一。
心法身
吾人之心性即法身,為在纏如來,故曰心法身。蓮華三昧經曰:「歸命本覺心法身,常住妙法心蓮台。」是歸命於在纏如來也。
楞伽經唯識論
一卷,元魏菩提留支譯,唯識二十論三譯之最古者。
天壽
寺號也,宋贊寧於端拱元年在左街天壽寺,上宋高僧傳三十卷,故彼書一稱天壽史。
大義渡
黃檗運禪師之江西鄉里。有江渡。名福清渡。黃檗於此為母為一子出家九族生天之秉炬。自此改名大義渡。
娑羅支
樹名。見睒彌條。
懈慢邊地
日本真宗視懈慢界與邊地為一,故曰懈慢邊地。懈慢界為菩薩處胎經所說,邊地為無量壽經所說。假令為別,亦皆為極樂之附庸也。
即假
圓教之假諦,為空中二諦相即之假,故云即假,以別於別教之假諦。
普化
唐鎮州普化和尚,不知為何處人,事盤山寶積禪師,密受真訣,唯振一鐸,佯狂,無測其由,感通元年振鐸凌空,隱隱而逝。見宋僧傳二十、傳燈錄十。
爪土
爪甲上之土,以喻受人身者之希也。雜阿含經十六曰:「如甲上土,如是眾生入道者亦復如是,如大地土如是非人亦復如是。」涅槃經三十三曰:「爾時世尊取地少土置之爪上,告迦葉言:是土多耶?十方世界土多耶?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爪上土者不比十方所有土也。善男子!有人捨身還得人身;捨三惡身,得受人身;諸根完具,生於中國,具足正信,能修習道;修習道已,能得解脫;得解脫已,能入涅槃;如爪上土,捨人身已,得三惡身。(中略)不得解脫常樂涅槃,如十方界所有地土。」
愛護
愛而護之也。止觀七之三曰:「愛護將養。」秘藏記末曰:「諸佛菩薩愛護。」
無三惡趣願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之第一。無量壽經上曰:「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旃檀薪盡
言佛之涅槃也。法華經序品曰:「佛此夜滅度,如薪盡火滅。」
柰女耆婆經
一卷,後漢安世高譯。與捺女耆域因緣經同本,其文少略。
甘露鼓
妙法之聲,譬如甘露之鼓也。中阿含經五十六曰:「我至波羅㮈,擊妙甘露鼓。轉無上法輪,世所未曾轉。」
興化打中
僧問四方八面來時如何?師云:打中間底。僧便禮拜師云:山僧昨日赴個村齋,途中遇一陣狂風暴雨,向古廟裡避得過。見五燈會元十一興化章。
八門
見八門兩益條。
秘藏經
大方廣如來秘密藏經之略名。
最明
四十二章經曰:「何者最明?心垢滅盡,淨無瑕穢,是為最明。」
愛語
四攝法之一。見四攝法條。無量壽經上曰:「和顏愛語。」
追薦
又曰追善。追薦者為死者追薦福之義,追善者為死者追修善事之義,追薦為典語,追善為俗字。又曰追福,追修,追嚴等。盂蘭盆經宗密疏上曰:「逐搜索聖賢之教,虔求追薦之方。」梵網經下曰:「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應請法師講菩薩戒經律,福資亡者,得見諸佛生人天上。」又曰:「父母兄弟和上阿闍梨亡滅之日,及三七日四五日、乃至七七日,亦應讀誦講說大乘經律。」灌頂隨願往生十方淨土經曰:「命終之人在中陰中,身如小兒罪福未定,應為修福。願亡者神使生十方無量剎土,承此功德必得往生。」
無心三昧
百八三昧之一。謂滅盡定及無想定無心之禪定。智度論四十七曰:「無心三昧者,即是滅盡定,或無想定。何以故?佛自說因緣入是三昧中,諸心心數法不行。」
人頭幢
梵云壇荼Danda,幢上置人頭者,琰摩王之三摩耶形也。見檀拏印條。
十禪
見禪條。
譬喻經
十二部經之一。梵云阿波陀那。經中說譬喻而令曉悟義宗所在者也。正理論四十四曰:「言譬喻者,為令曉悟所說義宗,廣引多門,比例開示,如長喻等契經所說。」法華經方便品曰:「亦說於因緣譬喻並祇夜。」
藏經中題譬喻經者有五部:一,比丘道略集之雜譬喻經一卷。二,失譯之眾經撰雜譬喻經二卷。三,吳康僧會譯之舊雜譬喻經二卷。四,失譯之雜譬喻經二卷。五,後漢支婁迦讖釋之雜譬喻經一卷,已上五部同名別本。又經律異相等引十卷譬喻經,今不傳。往生要集記五曰:「十卷文,唐法遂造,賢聖集也。」此外湮滅之同名經十部,載於出三藏記。
佛說譬喻經,一卷,唐義淨譯。佛為勝光王說空井,樹根,二鼠,四蛇,毒龍,蜜滴,蜂螫,火燒之喻。
都表如意輪觀音
此為如意輪觀音入於日輪三昧之尊。如意金輪之德勝於餘尊,故名。見都表如意輪軌。
十四根
眼等五根與憂喜等五受,及男女意命四根也。仁王經下曰:「復觀十四根,所謂五情五受男女意命等,有無量罪過故。」
根機
人之性譬諸木而曰根。根之發動處曰機。修行之興廢,教法之進止,一由此根機之如何?最勝王經七曰:「隨彼根機令習定。」寄歸傳二曰:「巧應根機,善誘人天。」
平常心是道
趙州問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見會元四趙州章,光明藏中,無門關。
五逆經
阿闍世王問五逆經之略名。
毘殺社缽利色迦羅
Bhaiṣajya‑pariṣkāra,比丘十三資具衣之一。百一羯磨十曰:「毘殺社鉢利色迦羅,藥資具衣也。」
方便土
方便有餘土,及方便化身土之略稱。
愛論
愛著之戲論也。由愛著之迷心而生種種不正之言論。中論疏一曰:「明戲論有二:一者愛論,謂於一切法,有取著心。二者見論,於一切法,作決定解。」
雨曼陀羅華
法之奇瑞。自天降曼陀羅華也。法華經分別功德品曰:「佛說是諸菩薩摩訶薩得大法利時,於虛空中,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以散無量百千萬億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佛說阿彌陀經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
天女
梵語曰泥縛迦儞也Devakanyā,欲界六天之女性也。色界以上之諸天無婬欲,故無男女之相。
十科
又曰十條,翻譯之十科也。見翻譯條。
五淨
黃牛之尿、糞、乳、酪、酥也。蘇悉地經儀軌下曰:「牛五淨者,謂黃牛尿及糞未墮地者,乳酪酥。」
謂色界第四禪之五淨居天也。安樂集上曰:「寄華五淨,風日不萎。」
慢想
憍慢之念想也。南本涅槃經二十二曰:「其心初無憍慢之想。」西方要決曰:「等心起敬,勿生慢想。」
圓悟
圓滿覺真理也。圓覺經曰:「善男子!其心乃至圓悟涅槃。俱是我者。」又在台家圓教,三諦三觀圓融,故空假中之諦理,同時覺悟也。指要鈔上曰:「既不明性具十界,故無圓斷圓悟義。」
宜興人。姓蔣氏,號密雲。三十歲,從幻有正傳祝髮。過銅棺山,豁然大悟,四十九歲,傳傳之衣拂。歷住六大剎,大振宗風。崇禎中年七十七寂。有全錄十二卷。見天童密雲禪師年譜,五燈嚴統等。
圓悟克勤禪師。見克勤條。
無分別智
又云無分別心。正體會真如之智也。真如者,離一切之相而不可分別也。故以分別之心者,不能稱其體性,以離一切情念分別之無相真智方始冥符也。攝大乘論釋十二曰:「若智與所取不異,平等平等起,是名無分別智。」起信論曰:「無分別心與體相應。」
大安樂不空金剛真實菩薩
與大樂金剛薩埵同。坐於胎藏界曼荼羅徧知院之最南。梵名摩訶縛日羅母伽三昧耶薩怛縛。譯言金剛不空真實菩薩。密號稱為真實金剛。即普賢延命菩薩也。
印光法師文鈔
釋聖量著。無卷數。共九十五篇。徐文霨跋曰:「印光法師,法名聖量,別號常慚,陝之郃陽人。駐錫普陀法雨寺之藏經樓,世罕知者。甲寅歲,高鶴年居士,攫師文稿數篇,印入佛學叢報。霨受而讀之,合掌歡喜,歎未曾有。大法凌夷,於今為極。不圖當世尚有具正知見者如我師者。續佛慧命,於是乎在。師之文,蓋無一語無來歷。深入顯出,妙契時機。誠末法中應病良藥也。」
無上燈
涅槃之總名,以能照破煩惱之昏闇故也。中阿含經三十曰:「一切有結盡,無病為涅槃,謂之無上燈。」
慢惑
十大惑之一,憍慢之妄惑也。
甘露味經
阿毘曇甘露味論之異名。
入法界體性經
一卷,隋闍那崛多譯。佛,住於寶積三昧,說法界之義。
蘇達拏
又作蘇陀沙拏,舊作須大拏,須達拏,須提梨拏。譯曰善牙,善施等。釋迦如來因位時,為葉波國太子,行檀波羅蜜時之名,又名須提梨拏,譯曰好愛。太子須大拏經曰:「如來往昔為葉波國太子,好施。應敵國來求而與以國寶白象,父王怒,放之檀特山。太子攜一妃二子至山中,後復施與之於婆羅門。」智度論十二曰:「須提梨拏太子,秦言好愛。以其二子布施婆羅門,次以妻施,其心不動。」西域記二曰:「城北有窣覩婆,是蘇達拏太子以父王大象施婆羅門,蒙譴被擯顧謝國人。」寄歸傳四曰:「東印度月宮大士作毘輸安呾囉太子歌,詞人皆舞,詠徧五天矣。舊云蘇達拏太子者是也。」玄應音義五曰:「須大拏,或言須達拏,或云蘇陀沙拏,此云善與,亦云善施。」梵⃞Sudāna。
阿縛盧枳多伊濕伐羅
觀自在菩薩之梵名。見阿縛盧枳低濕伐邏項。
不共法
如來之功德與他不同。故名不共法。通論之則一切之功德悉名不共。故地持論中說百四十之不共法。今依一門說十八之不共法,而大小乘之法各異。梵⃞Aveṇika‑buddhadharma。
心解脫
又曰慧解脫。無學之一。見無學條。
徧至法界
燒香之真言。譯曰徧至法界。燒香之功德周徧於法界也。大日經疏九曰:「達摩馱賭拏蘗帝。譯云徧至法界也。」
涅槃宗五時教
三論玄義曰:「昔涅槃初度江左,宋道場等沙門慧觀,仍製經序,略判佛教。凡有二科:一者頓教,即華嚴之流,但為菩薩具足顯理。二者,始從鹿苑,終竟鵠林。自淺至深,謂之漸教。於漸教內開為五時:一、三乘別教,於阿含經等,別說四諦、十二因緣、六度,投聲聞緣覺菩薩之三機者。二、三乘通教,專說般若經通化三乘者。三、抑揚教,說維摩思益之諸經,而讚揚菩薩挫折聲聞者。四、同歸教,說法華經,使彼三乘歸於一極者。五、常住教,說涅槃經以明佛果之常住者。又此五教如其次第名為有相、無相、抑揚、會三歸一、圓常。
彌盧等心
見六十心條。
如來果上法門
謂真言宗金胎兩部之密教。諸宗之法門,乃如來之應化身,對於因位之凡夫二乘菩薩說彼等行證之分際。是因人之法門。金胎兩部之密教乃大日如來集內證之眷屬為自受法樂談自證者,則是果上之法門也。二教論上曰:「如來應化身為地前菩薩及二乘凡夫等說三乘教法,他受用身為地上菩薩說顯一乘等,並是顯教也。自性受用佛自受法樂故與自眷屬各說三密門,謂之密教。此三密門所謂如來內證智境界也。等覺十地不能入室,何況二乘凡夫!誰得昇堂。」
薪盡
謂佛之涅槃也。法華經序品曰:「佛此夜滅度,如薪盡火滅。」法華義疏三曰:「薪盡火滅者,依小乘義,以身為薪,智慧為火。故智慧依於身,身盡智便滅。就大乘釋者,薪喻於感,火喻於應。眾生感盡,諸佛應息。」
入山學道
世尊出家後六年之苦行也。無量壽經上曰:「棄國財位,入山學道。(中略)端坐樹下,勤苦六年。」普賢菩薩證明功德經曰:「於檀德山苦行六年。」此為八相之一。
六大黑
佛像圖彙三,謂一、比丘大黑,其本地大摩尼珠,為如來之標幟,僧形之大黑也(偽經之大黑天神圓滿陀羅尼經有本地之記)。二、摩訶迦羅大黑女,為大黑之后。三、王子迦羅大黑,為大黑之王子。四、真陀大黑,為施福之標幟,而持真陀摩尼。五、夜叉大黑,為降魔夜叉之標幟,而持金剛輪。六、摩迦羅大黑,即本體之摩訶迦羅,負囊持槌。
化色身
二種色身之一。是佛之化身也。見三藏法數四。
天如
元沙門,名惟則,號天如。得法於中峰,住姑蘇之師子林。註楞嚴集唐宋之九解附以補註稱為會解,盛行於世。交光之楞嚴正脈疏曰:「自元末及今二百餘年,海內講聽楞嚴者,惟知有會解,而他非所尚。」馮夢禎之本住白文序曰:「是經譯梵以來,疏解者十餘家,唯天如會解,學者翕然宗之。以為是足盡楞嚴矣,不知是天如楞嚴,非如來所說之楞嚴也。」
五停四念
五停心觀與四念處也。法華玄義三曰:「五停四念者,有定故言停,有慧故言觀,觀能翻邪,定能制亂。」
紝婆蟲
食絍婆樹之蟲也。涅槃經三十二曰:「無智人樂生死,如絍婆蟲樂絍婆樹。」作維婆蟲者誤。
結緣眾
四眾之一。雖由宿因淺,未能得現益,而為未來得道之因緣,到如來之法座,而見佛聞法者。見四眾條。
弗沙蜜多
Buśyamitra,阿育王之子也,大破佛法。見雜阿含經二十五。
五海
五種具德之海也。即佛自證之無盡圓明性海藏中五種之義分。舊華嚴經第三所謂「爾時普賢菩薩承佛神力,觀察一切眾世界海,一切眾生海,法界業海,一切眾生欲樂諸根海,一切三世諸佛海。」是也。據華嚴經探玄記第三謂第一是所依之義,第二是萌發或積聚之義,第三是軌用之義,第四是行別或性別之義,第五是覺圓之義。此五者,皆一即具餘四,並深廣無盡,具德難思,故稱為海。又約於染淨,則佛界唯淨,眾生海唯染,世界及根欲亦淨亦染,法界非淨非染也。約於人法,則眾生及佛界是人,法界是法,根欲亦人亦法,世界非人非法,乃至廣作十門分別之。蓋佛自證之境,性海圓明,雖十十無盡,而不立十名。所以唯託半數說之者,乃欲使人易信也。案解深密經第五曰:「如來境界,謂一切種五界差別。何等為五?一有情界,二世界,三法界,四調伏界,五調伏方便界。」又菩薩地持經第八曰:「菩薩有五種無量,生一切巧方便行:一者眾生界無量,二者世界無量,三者法界無量,四者調伏界無量,五者調伏方便無量。」瑜伽師地論第四十六亦舉此五無量。並廣為解說。是蓋以五海原為三乘之教門,今託之,使易解華嚴一乘深玄幽旨之意也。
宗法
因明立量三支之第一支,由二句而成。又名曰宗體所立。其二句有五種之異名:一前句云自性,後句云差別。二前句云有法,後句云法。三前句云所別,後句云能別。四前句云前陳,後句云後陳。五前句云宗依,後句云亦宗依。以此二者皆宗體之所依也。見因明大疏上。
十祖
於上之九祖加道邃為十祖。是為荊溪尊者之弟子,日本傳教大師之師,日本天台宗列之為祖。
行禪經
簡括四種之禪行者。攝於中阿含經四十四。
伽耶山頂經
有二經:一秦羅什譯之文殊師利問菩提經,一卷,又名伽耶山頂經。一元魏之菩提留支譯之伽耶山頂經,一卷。此二本,與隋毘尼多流支譯之佛說象頭精舍經一卷,唐菩提流志譯之大乘伽耶山頂經一卷,合為四譯同本。佛初成道在伽耶山時,最初文殊菩薩問佛發菩提心之深義,次應諸天子等交相請問,而文殊自答種種之菩薩道者。
阿毘曇經
阿毘曇八犍度論之異名。
希法
十二部經之一。說希奇不思議事之經典也。正理論四十四曰:「言希法者,謂於此中唯說希奇。出世間法,由此能正顯三乘希有故。」梵名阿浮達磨,見阿浮達磨條。
摩訶魚
即摩竭魚也。見摩竭條。
講下鐘
法華八講等時。通知講師下座所打之鐘也。
扶律談常
涅槃經二教之一。見二教條。
十纏
於上八纏加忿覆之二為十纏,忿者對有情非情,使心憤發者。覆者隱藏自罪使不發露者。俱舍論二十一曰:「毘婆沙宗說纏有十,謂於前八更加忿覆。」
有十種之妄惑,纏縛眾生,不使出生死,不使證涅槃,故名十纏:一無慚、二無愧、三嫉、四慳、五悔、六睡眠、七掉舉、八昏沈、九瞋忿十覆也。見智度論七,俱舍論二十一。
天師
天子之師也。佛祖統紀五十一曰:「玄宗沙門一行號稱天師。」
大嚫
Dakṣiṇā,又作噠嚫,檀嚫等。見達嚫條。
大金剛輪印明
加持虛空而結來徧一切大曼荼羅界之印與明也,易言之,即成護行者,身心之結界輪壇也。
天帝
忉利天之帝主。姓釋迦氏,謂之天帝釋,又云帝釋天。淨影維摩經疏曰:「帝猶主也,忉利天主名為天帝。」
福足
二足之一。足為進修之義,修施等福德之行,而莊嚴應身之相好,名為福足。
第一空行
空三業之惡之行法謂之空行,空行有大小乘之勝劣,大乘之空行謂之第一。涅槃經一曰:「為欲利益安樂眾生,成就大乘第一空行。」
曇摩羅讖
比丘名。與曇無讖同。
起龕
由家出棺時之佛事云起龕。勅修清規送亡曰:「維那出燒香,請起龕佛事。舉畢,行者鳴鈸,抬龕出山門首。」
償起羅
又作尚企羅。見商羯羅條。
手輪
佛手中之千輻輪也。行事鈔下三曰:「有香泥作手輪像。」同資持記曰:「手輪者,舊云佛手中千輻輪。」
別途
主義之別異也。法華文句記三之一曰:「文雖廣略,事無別途。」
太子本起瑞應經
太子瑞應本起經之異名。
內齋
皇帝誕日。詔選高德僧入內殿賜食加厚嚫。尋文起於後魏之間。多延上達徼福壽。唐自代宗置內道場。每年降聖節召名僧入飯嚫。謂之內齋。
無量壽經義疏
二卷,隋淨影寺慧遠撰。又唐嘉祥寺吉藏撰。
繕都
Jantu,又作禪頭,禪豆,禪兜。譯曰眾生。玄應音義曰:「禪頭,或云禪豆,禪兜。或云繕都,此譯云眾生也。」
法報應
佛之三身,即法身報身應身是也。見三身條。
正心行處
三昧之一譯也。三味者正心行邪曲之處也。
赴火外道
六苦行外道之一。赴火而死,以此苦行為得果之因者。見外道條。
性相二宗
法性宗與法相宗也,略云性宗相宗。見二宗條。
金剛頂瑜伽三十七尊出生義
一卷,唐不空譯。說金剛界根本成身會三十七尊,由大日如來出生之次第。單名出生義。
行足
譬智慧為目,譬修行為足。玄義二上曰:「因於智目,起於行足。」同三下曰:「智目行足,到清涼池。」
明高僧傳
四高僧傳之一。見高僧傳條。
貝多羅
Pattra葉。但傳說貝者葉之義,多羅(Tāla)樹之葉,謂之貝多羅,三藏之經典皆記之。多羅樹之形如棕櫚,葉亦相似,或翻岸者,直然脫出之義歟。古師以之為菩提樹者訛也。翻梵語曰:「貝多羅,譯曰脫也。」名義集三曰:「多羅,舊云貝多,此翻岸,如此方棕櫚。」法顯傳曰:「菩薩前到貝多羅樹下,敷吉祥草東向而坐。」天台戒經義疏上曰:「坐菩提樹下得道,因名道樹,亦曰思惟,梵音貝多也。」(誤也)參照多羅條。
定盤星
與定盤子同。定盤為秤,星為衡上之目。定盤星為秤起點之星,於物之輕重無關係。故於執著之意味與超越之意味用之也。碧巖第二則評唱曰:「識取鉤頭意,莫認定盤星。」(鉤頭掛物之處)。
魚施餓鬼
魚族供養之施食會。漁夫對於平生之殺生為薦後生菩提或航海中遭難魚族為祟,投飲食於河海施食供養也。
聖師子
佛之尊號也。佛為聖中之王,猶如獅子為獸中之王,故名。法華經方便品曰:「我聞聖獅子深淨妙音。」
三等流
一真等流,以善性惡性無記性為因,所引善惡無記同類之果,與因性真實同者,故名為真等流。二假等流,如前世殺生,令他命短,今世自命亦短,有相似之義,故假名等流,謂之假等流。三分位等流,眼等諸識,各隨自類轉變。如眼識。(中略)身識皆從第八識之種子而生,對於色等諸塵,名等流果。若第六識從種子識而生,起諸分別,亦名等流果。而識與塵分位各同,故名分位等流。說詳宗鏡錄七十一。
三淨頭
僧堂床前之一尺為三淨頭。以一展缽,二安袈裟,三頭所向故也。見象器箋一上。
明法
明者真言之異名。大日經六曰:「阿字第一句,明法普周徧。」義釋十四曰:「明者即真言之別名也,明法普徧字輪。周徧者,謂從一字亦無量字生,無量明周匝圍繞如前所說字輪也。」
根淨
六根清淨之功德也。法華經法師功德品所說。於圓教相似即之位得此功德。見六根清淨條。
十地願行
菩薩十地所行十波羅蜜之行也。行必具四弘誓願,故謂之願行。
靈鷲山
舊稱耆闍崛(巴Gijjhakūṭa),新稱姞栗陀羅矩吒Gṛdhrakūṭa,譯曰靈鷲,鷲頭,新譯鷲峰,鷲臺。又稱靈山,靈嶽,鷲嶽。山形似鷲,名又以山上鷲鳥多,故名。摩竭陀國之正中名上茅城,五山周圍如城郭,是為摩竭陀國之舊都。自此東北四五里,有王舍城,毘婆娑羅王之新都也,自此東北十里,靈鷲山在焉,即五山中之最高者,在上茅城之舊都東北十四五里(西域記九釋迦方誌下),中土往往沿用其名。如福建福清縣北之鷲峰。浙江杭州之飛來峰。亦名靈鷲。是也。
妙音樂天
辯才天之異名,其妃曰辯才天女,密教以為胎藏界金剛部院之一眾,顯教謂為妙音菩薩。法華妙音菩薩品說之。大日經疏五曰:「次地置薩囉伐底Sarasvati,譯云妙音樂天,或曰辯才天,次地并置其妃。」同十五曰:「妙音是天名也,金光明云大辯才天女,大辯謂后也。我出聲勝百千梵聲,故得名也。」見大辯才天條。
嗢缽
嗢鉢羅之略。玄應音義二十一曰:「烏沒切,舊言優鉢羅,此云黛花也。」見漚鉢羅條。
訓童行
訓誨童行之意。禪宗每月一日十五日等,集各局務行者於寢堂,訓誨垂示也。百丈清規有訓童行條。
僧物
眾僧之共有物件也。
夢幻
夢為睡眠中之妄想,幻為以種種秘術使人目眩惑,現出種種不實之事者,共虛假不實之事也。以譬一切諸法之虛假不實。金剛經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誓願
立誓而願事也。諸佛菩薩必有總別二種之誓願。總誓願者四弘誓願是也,別誓願者如阿彌陀佛之四十八願,藥師之十二願是也。探玄記二曰:「隨心求義為願,要契至誠為誓。」止觀七曰:「發願者誓也,如許人物若不分券物則不定,施眾生善若不要心或恐退悔,加之以誓。」法華經方便品曰:「舍利弗當知,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生如我等無異。」
佛菩薩化生
佛菩薩為濟眾生以神力變作種種者。即化身,權者,權化,權現等是也。
伊迦波提羅那
如來之名。譯曰最上天王如來。見陀羅尼雜集九。
鐶釧
鐶者指之飾,釧者臂之飾。是西國之俗風。菩薩之像有之。涅槃經四十曰:「在額上者名之為鬘,在頸下者名之為纓,在臂上者名之為釧,在指上者名之為鐶。」
若提子
尼犍陀若提子之略。
鄔馱南
又作烏拕南,鄔陀南。見憂陀那條。
菜頭
禪林之語。在典庫之下,管領菜蔬之僧。見象器箋七。
五樂
一出家樂,世間之人,多諸惑業煩惱,出家達道,永斷此苦也。二遠離樂,為色界初禪天之樂。初禪能遠離欲界之愛染煩惱,生禪定之喜樂也。三寂靜樂,為二禪天之樂。二禪離初禪尋伺之散動,澄心寂靜,發深妙之樂也。四菩提樂,成無上道,於法界得自在之法樂也。五涅槃樂,離生死之苦,入於無餘涅槃,究竟寂滅之樂也。見華嚴大疏鈔十三。
五欲之快樂也。群疑論探要記七曰:「五情快樂名為五樂,謂凡愚人貪染五境深生樂著。」
本願藥師經
藥師經有五譯。大藏中第二,宋慧簡譯,缺。此本願藥師經,與所存四譯,文多不同,或即慧簡之所譯者歟。
馬頭觀音
梵名何耶揭梨婆Hayagriva,胎藏界觀音院之一尊,六觀音之一。以配止觀所說六觀音之師子無畏觀音,為畜生道之教主,是無量壽之忿怒身,以觀音為自性身,以馬置於頭,故曰馬頭觀音,亦曰馬頭大士。為大忿怒威猛摧伏之形,故稱為馬頭明王。乃五部明王中蓮華部之明王也。戴馬者,如轉輪聖王之寶馬馳驅四方而威伏之,表跋涉生死大海摧伏四魔之大威勢力大精進力也。又噉食無明重障之意。大日經疏五曰:「何耶羯梨婆,譯云馬頭。其非黃非赤,如日初出之色。以白蓮華為瓔珞等,莊嚴其身。光焰猛盛,赫奕如鬘。指甲長利,雙牙上出。首鬘如師子頂毛,作極吼怒之狀。此是蓮華部忿怒持明王也。猶如轉輪王寶馬巡歷四洲,於一時一切處去心不息。諸菩薩大精進力,亦復如是。所以得如是威猛之勢,於生死重障中不顧身命,多所摧伏者,正為白淨大悲心故。故以白蓮瓔珞而自嚴身也。」大日經義釋七曰:「蓮華部眷屬以馬頭為忿怒明王。」義軌曰:「馬頭明王,賀野紇里嚩,噉食無明諸障盡也。」秘藏記末曰:「馬頭,無量壽忿怒,自性輪觀音。」又曰:「馬頭觀音菩薩,赤肉色,大忿怒之相,并三面,牙在唇上,頭有白馬之形如輪王寶馬。」經軌有訶耶揭唎婆觀世音菩薩法印咒品(出陀羅尼集經第七),何耶揭唎婆像法,何耶揭唎婆觀世音菩薩受法壇,各一卷。
十二天
一、梵天,印相為右手作拳安於右腰,左手五指相著,竪之而屈。其高過肩即作蓮華之想。真言曰:南莫三滿多沒馱喃,沒羅賀摩寧,娑嚩訶(第一句歸命諸佛,其義如例,又結句之娑嚩訶亦如例,下皆同,故略之。又其真言各舉其名,故以其首字為其種字,以下例亦然)。 二、地天,印相為先合掌,人指已下,四指頭相脛,而前方大開,二拇指各著於人指之側。真言曰:──喃,畢哩體微曳(地),娑嚩訶。 三、月天,印相同於前之梵天印,但於仰掌中有月之潔白之相。真言曰:──喃,戰捺羅也(月也為聲),娑嚩訶。 四、日天,印相與前之地天印無異,但以二拇指駐於人指下節。真言曰:──喃,阿儞底也(日),娑嚩訶。 五、帝釋天,乘白象王,住五色雲中,身作金色。右手持三股當心,左手托左胯,左腳垂下。三天女各手持蓮華,或以盤盛雜花。印相為右手作拳安於腰,左手五指,直竪相著,小指無名二指屈中節,以人指著於中指之背,拇指屈中節。真言曰:──喃,因捺羅耶(帝),娑嚩訶。 六、火天,乘青羊,赤肉色,徧身火燄。右二手,一持青竹,一持軍持;左二手,一舉掌,一持念珠。有二天女,持天花。左右置苦行仙。垂右足,蹉左足。印相為左手作拳安於腰左,右手五指,直竪相著,屈拇指納著掌中,人指屈中節,與娑婆訶相招。真言曰:阿哦娜曳。 七、焰摩天,乘水牛,右手執人頭幢,左手仰掌。有二天女侍,二鬼使者持刀捧戟。赤黑色,垂右腳。印相為先合掌,二小指屈中節而背相著,二人指亦屈而背相著,以拇指各持人指中節。真言曰:──喃。焰摩耶(平等又靜息),娑嚩訶。 八、羅剎天,乘白獅子,身著甲冑,右手持刀令竪,左手大指押中小二指,赤肉色。二天女侍其左右,二羅剎鬼持三股戟。印相為右手作拳安於腰右,左手五指,竪而相著,小無名二指屈中節,以拇指端押小無名指之甲。真言曰:──喃,乃哩底曳(彼趣方言),娑嚩訶。 九、水天,住於水中,乘龜淺綠色。右手執刀,左手持龍索,冠上有五龍,四天女持妙花。印相:右手如前,左手握拳,拇指不入掌中,人指直竪,中節少屈。真言曰:──喃,嚩嚕拏耶(水),娑嚩訶。 十、風天,雲中乘獐,著甲冑,左手托胯,右手執獨股頭劍,劍上有緋幡。二天女侍之,並有藥叉眾。印相:右手如前,左手五指,真竪相著,小無名二指屈中節。真言曰:──喃,嚩耶吠(風),娑嚩訶。 十一、毘沙門天,坐二鬼上身著甲冑,左手掌捧塔,右手執寶棒。身金色,二天女持寶花等。印相:先合掌十指內相叉,二小指頭竪而相柱,二人指竪少屈,左拇指入右掌中,押左中指之甲,右拇指越左拇指,入左掌中,押右中指之甲,二風與娑嚩訶相招。真言曰:──喃,吠室嚩囉拏耶,婆嚩訶。 十二、大自在天,伊舍那天,舊云摩醯首羅天,又云大自在天。乘黃豐牛,左手執劫波杯,右手執三戟劍,淺青肉色,三目忿怒,二牙上出,髑髏為瓔珞,頭冠中有二仰月,二天女持花,印相為右手作拳安於腰右,左手五指,直竪相著,小無名二指屈中節,中人拇三指各少相去。真言曰:──喃,伊舍曩曳(自在),娑嚩訶。曼荼羅之配位如圖。見十二天供儀軌。
八波羅夷
小乘於比丘之初篇說四波羅夷,於比丘尼之初篇說八種波羅夷。前四者如比丘戒所述。五摩觸戒,以婬心摩觸男子之身分也。六八事成重戒,有婬心:一捉男子之手,二捉衣,三入屏處,四共立,五共語,六共行,七身相倚,八共期行婬之處。此八事滿足方成波羅夷。七覆藏他重罪戒,知同輩犯重罪,故意覆藏之而不發露於眾也。八隨順被舉比丘戒,隨順以持惡見,其罪為僧眾所舉(是云被舉)之比丘,或供給所須或共言語也。比丘尼比比丘妄情深,故更加後之四戒也。見行事鈔下之四。
比丘尼之八重罪也。見波羅夷條。
法華六瑞
見六瑞條。
六體
一身分為六分也:一臍已下,二臍已上,三心已下,四心已上,五咽已上,六頂也。見演密鈔四。
二種舍利
一全身舍利,如多寶佛之舍利是也。二碎身舍利,如釋迦佛之舍利是也。
一生身舍利,依戒定慧所薰修,如來滅後留全身或碎身之身骨,使人天永獲供養之福德者。二法身舍利,一切大小乘之經卷是也。智度論曰:「經卷是法身舍利。」
淨行者吉祥印
大梵天王印之名也。見大梵天條。
運心
起如何如何之心。又心向某方而運。
遊四衢經
舍利弗目連遊四衢經之略名。
當來變經
有二部:一為佛說當來變經,一卷,西晉竺法護譯。一為迦丁比丘說當來變經,一卷,失譯。皆說當來惡法強盛,佛法變壞者。
觀禪
觀心坐禪。觀心即坐禪也。往生要集上末曰:「勤心觀禪,苦而得道。」見八背捨條。
楞嚴三昧
Śūraṁgama‑samādhi,首楞嚴三昧之略名。
阿婆末迦
草名。見阿波末利加條。
摩訶衍藏
二藏之一。小乘之經典曰三藏,大乘之經典單曰摩訶衍藏。智度論百曰:「佛口所說,以文字語言分為二種:三藏是聲聞法,摩訶衍是大乘法。」
冥陽會
冥者冥界之餓鬼眾,陽者陽界之婆羅門仙眾,今普供施彼群生,名曰冥陽會。見象器箋十四。
曜宿
七曜與二十八宿。見星宿條。
三不能
唐嵩嶽之元珪,於佛立三能三不能。三能者:一、空一切之相,成萬法之智也。二、知群生之性,窮億劫之事也。三、度無量之眾生也。三不能者:一、不能滅定業也。二、不能度無緣也。三、不能盡眾生界也。傳燈錄四(元珪傳)曰:「佛能空一切相成萬法智,而不能即滅定業;佛能知群有性窮億劫事,而不能化導無緣;佛能度無量有情,而不能盡眾生界;是謂三不能也。」無盡居士之護法論曰:「嵩嶽珪禪師云:佛有三能三不能。」
魔逆經
一卷。西晉竺法護譯。大光天子,與文殊師利問答魔事。魔來亂法,文殊五縛魔。
曲彔
又作曲錄,曲祿,曲𩓪。僧家所用之椅子也。刻木而造,其形屈曲,故云曲彔。正字通曰:「刻木曲彔也。」然則彔為本字,他皆假用也。象器箋十九曰:「曲彔,蓋刻木屈曲貌。今交椅曲彔然,故略名曲彔木,遂省木單稱曲彔也。」五祖演錄曰:「曲彔木頭上,不免將錯就錯。」圓悟錄五曰:「三萬三千師子座,爭及此個曲彔木。」明高僧傳六(曇華傳)曰:「隨分著衣喫飯,二十年來,坐曲彔床。」
甘露飯
梵名阿彌都檀那Amṛtodana,釋種師子頰王之子,釋尊之叔父也。父為師子頰王,諸經論多一致,但五分律十五以之為尼休羅,眾許摩訶帝經二以為星賀賀努。又其兄弟有異說,起世經十,起世因本經十,佛本行集經五,及智度論三,以為有淨飯等三兄一妹。眾許摩訶帝經二,五分律十五,彰所知論上,以為唯有三兄。十二遊經以為有一兄二弟。有部律破僧事二以為有三兄四姊妹。報恩經二以為有二兄。至於其子,起世經等為提婆阿難二人。眾許摩訶帝經更加一女。佛本行集經及智度論為摩訶男,阿㝹樓馱二人。五分律為婆婆及拔提。報恩經以為唯有一女。傳不明。
天鼓雷音佛
Divyadundubhimeghanirghoṣa胎藏界五佛之一。住於中臺八葉院北方之葉上。結金剛部之定印,主大涅槃之德。金剛界謂之不空成就,即與釋迦同體。是四法身中之等流身也。大日經真言品稱為不動佛,同入秘密曼荼羅位品稱為鼓音如來。善無畏三藏以為不動(梵語阿閦)之名,或為義立,或為經文之誤,天鼓雷音之名,出於秘藏記。若約於義立,則稱涅槃不生不滅之德謂之不動。鼓音之義,如天鼓之無形相,而能一切法音。佛之大涅槃作無作之妙用,非如小乘之寂滅,故以天鼓為譬也。大日經疏四曰:「次於北方觀不動佛作離熱清涼住於寂定之相,此是如來涅槃智,是故義云不動,非其本名也。本名應云鼓音如來,如天鼓都無形相亦無住相而能演說法音,警悟眾生。大般涅槃亦復如是,非如二乘永寂,都無妙用,故以為喻也。」同入秘密曼荼羅位品疏(疏卷十六)曰:「北方鼓音佛(前為阿閦今改置此名也)。」同疏二十曰:「又前云北方阿閦者,經誤也。此是瑜伽義,與此不相應,以鼓音佛為定也(此二處之文,指前段謂為北方不動佛之經文以阿閦此翻不動也)。」秘藏記末曰:「北方天鼓雷音如來,赤金色,入定之相。」
有心位
謂心王起時。對於無心位而言。小乘薩婆多部不許二心並起,故不論六識中何者動作時名為有心位。大乘許八識俱起,七八二識恒相續而不止,故不論有無。又前五識必伴第六識而起。故唯就第六識之起不起而論有心無心。見成唯識論七。
三六獨法
佛獨具之十八不共法也。此十八之功德,不共通於二乘之人,故不共法亦謂之獨法。寄歸傳曰:「獲十八獨法號天人師。」
火光三昧
即第四禪定。與火光定同。本行集經四十曰:「如來爾時,亦入如是火光三昧,身出大火。」
差羅波尼
又作叉羅波膩。衣名。譯曰灰水。玄應音義十四曰:「差羅波尼,或作叉羅波膩,或云讖羅半尼,此譯云灰水也。」Kṣarapānīya。
火焰印
不動尊十四印之一。見不動尊條。
天弓
虹之異名。玄應音義二十二曰:「天弓亦言帝弓,即天虹。」
七觀音
見觀音條。
准胝觀音
即准提觀音。
畢蘭陀筏蹉
同於畢陵伽婆蹉比丘,見畢陵伽婆蹉條。
娘矩吒
蟲名。玄應音義二十五曰:「娘矩吒,此云糞屎蟲。有觜如針,亦云針口蟲。穿骨食髓者也。」
慈明執爨
慈明之婆,近寺居,人無測之,慈明乘閑必至彼。一日罷粥當參,久不聞槌鼓。楊岐為監寺。曰:今日當參,何不擊鼓?云:和尚出未歸。直往慈處,見明執爨婆煮粥。岐云:和尚今日當參,大眾久待,以何不歸?明云:儞下得一轉語,即歸。下不得,東西去。楊岐以笠子蓋頭上行數步,明大喜,遂同歸。見普燈錄三。
結集
Saṁgiti,佛滅後,諸弟子相會,為防止異見邪說,誦佛陀之說法,舉各自所聞確實者,結合集成之,為大小乘經典。但經論所傳不同,以下順次大別而記之。第一為小乘經之結集。第二為大乘經之結集。第三為秘密經之結集。第一小乘經之結集有四期。第一王舍城之結集,第二毘舍離城之結集,第三波吒利弗城之結集,第四迦濕彌羅城之結集是也。
太炎文錄初編別錄三曰:「佛未涅槃以前經典已有結集,如阿毘達磨法蘊足論為目乾連所造,而引大因緣經及教誨頗勒寠那經(卷十一),即小乘初次結集,亦非止阿難集經,優波離集律,迦葉集論而已。西域記九云:諸學無學數百千人不預大迦棄結集之眾更相謂曰:如來在世,同一師學。法王寂滅,簡異我曹。欲報佛恩,當集法藏。於是凡聖咸會,賢智畢萃,復集素呾纜藏,毘奈耶藏,阿毘達磨藏,雜集藏,禁咒藏,別為五藏。凡聖同會,因而謂之大眾部。是則阿含以外大眾部又有所集可知(此大眾部乃佛弟子,非佛滅百年大天破教以後之大眾部也)。
惡魔
障礙佛道之惡神之總稱。圓覺經曰:「惡魔,及諸外道。惱身心。」法苑珠林曰:「惡魔波旬,將八十億眾,欲來壞佛。」見魔條。
無餘
無餘殘無餘蘊也。謂事理之至極也。如無餘涅槃,無餘說,無餘修等。
苦輪海
略云苦輪。見苦輪條。
平交
禪林之語。無上下平等交際者,道德位年與我齊等者。
梵語跋渠Varga,此翻品,品類之義,聚類同者為一段,稱為品也。又品別之義,彼此章段,義理差別,故名品。法華文句一曰:「品者,中阿含云跋渠,此翻為品。品者,義類同者聚在一段,故名品也。」同嘉祥疏一曰:「品者,外國名跋渠,此稱為品。品云品別,明義各異,故稱為別。二者品類,以其明義各有部類故也。」
義推相似過類
因十四過類之第七。謂不知宗因寬狹之規則,濫為義推,由反面攻擊立者論法時所招之過誤也。凡宗因之關係,因之範圍,與宗之範圍同等。若狹時,得論理推斷,不許因之範圍,較宗之範圍寬廣,然敵者不知此理,例如對於「聲無常(宗),由人意力發故(因),猶如人造品(同喻)。」之論式,欲破斥之,若謂如汝所云,義推之,不得不謂無常者,皆由人生之意力發生,然有無常而非人造之物,如此論式,實為謬誤云云,是全不知宗因寬狹之規則,為敵者自己之過誤也。
最勝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之略名。又地婆訶羅譯佛頂最勝陀羅尼經之略名。
牙菩薩
又名金剛藥叉。不空成就(釋迦)四親近之第三,東方之菩薩也。為忿怒形,而以半三胡,如牙者為三昧耶形。密號之猛利金剛也。見胎曼大鈔一,秘藏記鈔十。
指多
Citta,譯曰心。見質多條。
應正遍知
應與正徧知。佛十號中第二號與第三號也。應為應供之略。正徧知又曰正等覺。見十號條。
十習
十習因也。
不生斷
三斷之一。煩惱盡時,三途惡道之苦果永不生,不生即斷滅也。此謂之不生斷。
惡鬼
仁王經下曰:「惡鬼惡龍。」良賁疏曰:「惡鬼疾疫,惡龍旱澇。」
三十二相願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之第二十一。無量壽經上曰:「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二藏
小乘之經量部立二藏:一,經藏。二,律藏。論藏者,但為諸經中詮慧之處,及弟子釋經之疏也。是非藏之所攝見。順正理論一。
摩訶僧祇律三十二敘佛滅後五百聖者之結集,唯舉經律二藏,無論藏之結集。
大乘亦立二藏:一,三藏。經律論結集於別部之小乘法藏也。二,摩訶衍藏。說大乘之教理行果者。此二者即為聲聞藏菩薩藏。三論之嘉祥以之為彼宗之教相判釋。智度論百曰:「雖俱求一解脫門而有自利利人之異,故有大小眾差別。為是二種人故,佛口所說以文子語言分為二種:三藏是聲聞法,摩訶衍是大乘法。」釋摩訶衍論一曰:「立三藏總攝諸法,謂聲聞藏及菩薩藏。」瑜伽論二十五,對法論十一,顯揚論六,攝論一廣明之。
一、聲聞藏,說聲聞緣覺二乘之教理行果者,即小乘之三藏也。二、菩薩藏,說菩薩大士之教理行果者,大乘之三藏也。淨影嘉祥以此二藏判一代教。大乘義章一曰:「就出世間中復有二種:一聲聞藏,二菩薩藏。為聲聞說,名聲聞藏;為菩薩說,為菩薩藏。故地持云:十二部經唯方廣部是菩薩藏,餘十一部是聲聞藏。(中略)龍樹亦云:迦葉阿難於王舍城結集三藏為聲聞藏,文殊阿難於鐵圍山集摩訶衍為菩薩藏,聖教明證顯然矣。此二亦名大乘小乘,半滿教也。聲聞藏法狹劣名小,未窮名半。菩薩藏法寬廣名大,圓極名滿。」三論玄義曰:「但應立大小二習,不應制於五時,略引三經三論證之。(中略)以經論驗之,唯有二藏,無五時矣。」
禪悅食
二食之一。以禪定閑寂之樂養心身者。法華經弟子授記品曰:「其國眾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禪悅食。」心地觀經五曰:「唯有法喜禪悅食,乃是聖賢所食者。」
跋闍
Vṛji,毘舍離國Vaisāli之地名。佛滅後百年此地比丘行十事。見跋闍子比丘條。
雪山不死藥
雪山有靈草,名娑訶,人見之,得壽無量。涅槃經曰:「雪山之中有上香藥名曰沙訶,有人見之得壽無量,無有病苦難。」
賢劫經
又名颰陀劫三昧經。譯曰賢劫定意經。八卷或十卷,西晉竺法護譯。初說諸三昧,諸度無極,佛之神通功德事。末說賢劫千佛事。
牢關
迷悟之境界,堅牢之關門也。傳燈十六樂普章曰:「末後一句始到牢關,鎖斷要津不通凡聖。」
信心銘
三祖僧璨作。見傳燈錄二十。
波婆遮吒
比丘名。譯曰惡諂,見大威德陀羅尼經十。梵⃞Pāpacāṭa。
三人婬女夢
佛在世有三人為伯仲季,聞毗耶離國有婬女,名菴羅婆利。舍婆提國有婬女,名須蔓那。王舍城有婬女,名優鉢羅槃那。三人各聞彼女端正無比,晝夜專念,染著於心,便於夢中與彼從事。覺已,心念彼不來,我亦不往,而婬事得辦,因此悟一切諸法皆如是耶。於是到颰陀婆羅菩薩所而問是事。颰陀婆羅答言諸法實爾,皆自念生。菩薩為其方便說法。三人即得不退地。見智度論七。
飲食三時供
蘇悉地經偈曰:「晨朝時,日中時,及日沒時。」不動使者軌曰:「旦時,午時,黃昏時。」
無上眼
無上之法眼也。中阿含經二十九曰:「堪任正梵行,成就無上眼。」
大地
見道已上之菩薩,分為十地,高地之位,謂之大地。
五欲
色聲香味觸也,能起人貪欲之心,故稱欲。釋氏要覽下曰:「五欲謂色聲香味觸也。智論云:五欲名華箭,又名五箭,破種種善事故。」
色聲香味觸之五境也。是為起人之欲心者,故名欲。是為污真理者,故名塵。止觀四曰:「五塵非欲,而其中有味能生行人貪欲之心,故言五欲。」智度論十七曰:「哀哉眾生,常為五欲所惱,而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轉劇,如火炙疥。五欲無益,如狗咬炬。五欲增爭,如鳥競肉。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五欲害人,如踐惡蛇。五欲無實,如夢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須臾。世人愚惑,貪欲五欲,至死不捨。為之後世受無量苦。」
一財欲,二色欲,三飲食欲,四名欲,五睡眠欲。見華嚴大疏鈔二十七,三藏法數二十四。
明津
正明之津路也。釋門歸敬儀中曰:「聖道之明津。」
梵語菩提Bodhi,舊譯曰道,新翻曰覺。覺有覺察覺悟之兩義。覺察者察知惡事也。覺悟者開悟真理也。大乘義章二十末曰:「有兩義:一覺察名覺,如人覺賊。二覺悟名覺,如人睡寤。覺察覺對煩惱障,煩惱侵害,事等如賊,唯聖覺知。不為其害,故名為覺。覺悟覺,對其智障無明昏寢,事等如睡,聖慧一起,翻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為覺。」俱舍論以盡智無生地智之二為覺體原書為「俱舍論以盡智無生地之二為覺體」,應修訂為「俱舍論以盡智無生智之二為覺體」,參考《俱舍論頌疏論本》卷23:「梵云菩提。此翻為覺。三乘菩提。皆以盡智無生智為體。」,唯識以大圓鏡智等四智為覺體,智度論以一切種智等三智為覺體,密教以法界體性智等五智為覺體。
三處阿蘭若
三種之空閑處也。慧苑音義上曰:「有三類:一名達摩阿蘭若,即此所明者也。謂說諸法本來湛寂,無起作義,因名其處,為法阿蘭若處,此中處者,即菩提場中是也。二名摩登伽阿蘭若,謂塚間處,要去村落一俱盧舍,大牛吼聲所不及處者也。三名檀陀伽阿蘭若,謂沙磧之處也。磧音遷歷反。」
摩怛理神真言
摩怛哩神之秘咒也,能作疾疫。大日經三曰:「摩怛哩神真言能作眾生疾疫災癘。」
五母子經
佛說五母子經,一卷,吳支謙譯。說八歲沙彌,從阿羅漢學道,遂得五通,以宿命而生自己,前五生之母,悲吾子之早世,空自憂愁。
依報
心身者,正實之果報也。此心身依止之身外諸物,謂之依報。如世界國土,家屋,衣食等是。瓔珞本業經上曰:「凡夫眾生,住五陰中,為正報之土。山林大地共有,名依報之土。」見依正條。
悉曇四十二字門
見悉曇章條。
命命鳥
梵語耆婆耆婆迦Jīvajīvaka之譯。法華涅槃經等謂之命命鳥,勝天王般若經謂之生生鳥,雜寶藏經謂之共命鳥,阿彌陀經謂之共命之鳥。乃一身兩頭之鳥也。見耆婆耆婆條。玄應音義一曰:「梵云耆婆耆婆鳥,此言命命鳥是也。」
火輪印
側合兩拳各堅其頭指,著其頭作三角形也。
具戒
謂比丘,比丘尼之具足戒也。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為具足圓滿之戒。行事鈔上之三曰:「欲紹降佛種為世福田者,謂受具戒。」見具足戒條。
毘舍羅
Viśāla,神王名。佛祖統紀三十七曰:「染武帝天監元年,帝夢釋迦檀像入國,乃遣郝騫等往西竺求之,(中略)郝騫謝文華等八十餘人,應詔西行求像。至舍衛國,從王乞像。王曰:此中天正像,不可適邊。乃令三十二匠更刻紫檀,人圖一相。卯時運手,午時既就。頂放光明,際霪香雨。騫負像東還。乃渡大海,嘗聞甲冑之聲在後,忽異僧禮像而言曰:毘舍羅神王護像至彼,廣作佛事,言訖而隱。」
真儀
真身之儀容也。如云真影,靈像等。
俱胝一指
碧嚴十九則曰:「俱胝指頭禪。」從容錄八十四則曰:「俱胝一指。」無門關三則曰:「俱胝竪指。」五燈會元四曰:「杭州天龍和尚法嗣婺州金華山俱胝和尚,初住菴時,有尼名實際來,戴笠子,執錫遶師三匝,曰:道得即下笠子。如是三問,師皆無對,尼便去。師曰:日勢稍晚,何不且住?尼曰:道得即住。師父又無對。尼去後,師歎曰:我雖處丈夫形,而無丈夫氣。不如棄庵往諸方,參尋知識去。其夜山神告曰:不須離此,將有肉身菩薩來為和尚說法。逾旬,果天龍和尚到庵。師即迎禮,具陳前事。龍竪一指示之。師當下大悟。自此凡有學者參問,師唯舉一指無別提唱。有一童子,每見人問事,亦竪指。人謂師曰:和尚,童子亦會佛法,凡有問,皆如和尚竪指。師一日潛袖刀子問童曰:聞汝會佛法,是否?童曰是。師曰如何是佛?童堅起指頭。師以刀斷其指。童叫喚走出。師召童子,童回首。師曰:如何是佛?童舉手不見指頭,豁然大悟。師將入寂,謂眾曰:吾得天龍一指禪,一生用不盡。言訖示滅。」
劫初金鈴
祖庭事苑五曰:「寶積經云:善順菩薩拾劫初時閻浮檀金鈴子,以舍衛國波斯匿王為國中第一貧困者而與之,說偈曰:若人多貪求,積財無厭足。如是狂亂者,名為最貧人。」
本說法妙
本門十妙之一。本時之說法妙也,謂佛說法之不可思議也。
首楞嚴三昧經
三卷,秦羅什譯。堅意菩薩,問三昧之法,佛唱首楞嚴之名廣說其字義,而現妙用。
大不善地法
於一切不善心相伴而起之二種心所法也,一無慚,二無愧。見俱舍論四。
阿難四事經
佛說阿難四事經,一卷,吳支謙譯。說四事供佛之法。攝於小乘部。
寶手菩薩印明
義釋十曰:「右手作拳,以大指壓諸指,直竪無名指也。真言,喃,囉怛怒(密),怛婆嚩(出世,謂此聖者從寶而生。從何寶生耶?謂從菩提心寶而生也),莎訶(成就)。」
已還
還者還歸之意。與所謂已來同。例如三千年已還,則謂自三千年之過去至於今日之間,等覺已還云者,則自等覺至凡夫間之一切地是也。對於已經而言。
月藏經
大方等大集月藏經之略名。十卷,高齊那連提耶舍譯。大集經六十卷中,自第四十六至五十六之月藏分十一卷是也。月藏為菩薩名。月藏菩薩自西方來說方等之妙理者。
阿呼地獄
法苑珠林曰:「何名阿呼地獄?此諸眾生受嚴切苦逼之狀,叫喚而言阿呼阿呼,甚大苦也,是名為阿呼地獄。」
四十九僧
修藥師之法,因四十九燈,而請四十九僧也。
具史羅長者
此人之好聲似此鳥,故以為字。長僅三尺。上於初果。見中本起經下。
阿娑摩娑摩
見阿娑磨沙摩項。
使者法
不動使者陀羅尼秘密法之略。
深經
通稱說諸法實相深理之諸大乘經。維摩經法供養品曰:「諸佛所說深經。」註曰:「什曰:以實相印封此經,則為深經也。生曰:深經者,佛說實相法。」
八還
諸變化相,各還本所因處,有八種也。楞嚴經曰:「佛告阿難:汝咸看此諸變化相,吾今各還本所因處。云何本因?阿難!此諸變化,明還日輪。何以故?無日不明,明因屬日,是故還日。暗還黑月,通還戶牖,壅還牆宇,緣還分別,頑虛還空,鬱𡋯還塵,清明還霽,則諸世間一切所有,不出斯類。汝見八種見精明性,當欲誰還。」蘇軾次韻道潛留別詩曰:「異同更莫疑三語,物我終當付八還。」
閻曼德迦儀軌
有四本:一,聖閻曼德迦威怒王立成大神驗念誦法,一卷。二,大乘方廣曼殊室利菩薩華嚴本教閻曼德迦忿怒王真言大威德儀軌品第三十,一卷。三,大方廣曼殊室利童真菩薩華嚴本教讚閻曼德迦忿怒王真言阿毘遮嚕迦儀軌品第三十一,一卷。四,妙吉祥最勝根本大教經,三卷。
首圖駄那
Śuddhodana,舊作輸頭檀。淨飯王之梵名也。玄應音義四曰:「輸頭檀王,正言首圖駄那王,此譯曰淨飯,或言白飯,非也。」
三上座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四曰:「一、生年上座,生年尊長耆舊者。二、世俗上座,如知法、富貴長者、大財大位、大族大力、大眷屬、大徒眾,皆和合推為上座者。三、法性上座,受諸具戒耆舊長宿者,有說此亦生年上座。蓋佛說出家受具足戒者名真生故也,若有苾芻得阿羅漢,則名法性上座。」
枳攘娜缽囉儞閉
Jṣānapradipa,譯曰智燈。仁王護經道場念誦儀軌曰:「枳攘娜,此云智。鉢囉儞閉,此云燈。由此智燈,破諸闇故。」
五條
五條袈裟也。
大咒
諸尊之咒有大咒小咒心咒三種。咒語最多者為大咒,大中之略為小咒,小咒之略為心咒。
八邪
反於八正道者。一邪見、二邪思惟、三邪語、四邪業、五邪命、六邪方便、七邪念、八邪定也。維摩經弟子品曰:「不捨八邪,入八解脫。」同淨影疏二本曰:「言八邪者,翻八正說八邪,邪見邪思邪語邪業乃至邪定。」普賢觀經曰:「八邪八難無不經歷。」
瑜伽經
瑜伽大教王經之略名。又為密經之總名。
不共業
二業之一。人人各別之業因,而感各自之果者,如各自之五根是也。
天尊
佛之異名。涅槃經謂天有五種,佛為第一義天,是天中之最尊者,故云天尊。無量壽經上曰:「今日天尊行如來德。」同淨影疏曰:「天尊是佛異名,天有五種,如涅槃說。佛於五天中上,故曰天尊。」
安息
波斯地方之古王國名。案史記大宛列傳,後漢書西域傳,此國古時強盛。而安世高,安玄,曇無諦,安法欽,先後來自彼國,尤可見彼國傳播佛教甚盛也。
空法
觀我空法空有為空無為空等空理之法。般若經說之。寶積經七十八曰:「欲除如是過,當離諸利養。遠離在空閑,修習於空法。」中論二曰:「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法華經弟子授記品曰:「於諸佛所說空法,明了通達。」
謂小乘之涅槃。法華經譬喻品曰:「我悉除邪見,於空法得證。」
婆闍羅波尼婆里卑
Vajrapāṇibalin,譯曰金剛力士。或壇經曰:「跋闍羅波尼,梁言金剛。婆里卑,梁言力士。」見二王條。
十二宮
此又為用於天文占星之法者,其名目與形像,在胎藏界曼荼羅外金剛院。曼荼羅之名與宿曜經之名大同小異。十二宮,如二十八宿各有分掌之事物以判吉凶者也。即太陽分之六宮,如其次第,掌軍旅,宮房,庫藏,病患,將相,刑殺之事。太陰分之六宮,掌學事,吏職,廚饍,馬廄,戶鑰,獄訟之事。又例如出行男女宮(雙女),秤宮(天秤),瓶宮(寶瓶),東行大吉。弓宮(人馬),獅子宮則西行大吉。羊宮(白羊)西行大凶。蟹宮(巨蟹),女宮(室女),蝎宮(天蝎),魚宮(雙魚)南行大吉。摩羯宮南行大凶。牛宮(金牛)北行大凶(此十二宮配於十二獸,亦有當於三十六禽者,如子為貓、鼠、伏翼,丑為牛、蟹、鱉,寅為猩、豹、虎,卯為狐、兔、貉,辰為龍、蛟、魚,巳為蟬、鯉、蛇,午為鹿、馬、麋,未為羊、雁、鷹,申為狖、猿、猴,酉為鳥、雞、雉,戌為狗、狼、豺,亥為豕、貐、豬。見十二獸條)。
位於胎藏界曼荼羅外金剛部院,分為四方。大疏以為月天之眷屬。與今日之天文學,方位有異,而大體則同。在東方者為夫婦宮(又曰雙女宮);羊宮(又曰白羊宮);牛宮(又曰金牛宮);在西方者為秤宮(又曰天秤宮秤量宮);蝎宮(又曰天蝎宮蝎蟲宮);弓宮(又曰人馬宮);在南方者為瓶宮(又曰寶瓶宮);二魚宮(又曰雙魚宮賢瓶宮);密牛宮(又曰摩蝎宮);在北方者為螃蟹宮(又曰巨蟹宮);獅子宮,雙女宮(又曰室女宮小女宮);參照星宿條。
伽鄰
竹園名。見迦蘭陀條附錄。
布薩日
每月十五日與廿九日或三十日之兩日,行布薩法之日也。
我人
我與人也。我之四名之二。圓覺經曰:「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認四顛倒,為實我體。」同宗密略疏下一曰:「統唯我相,但由展轉約義,故有四名。初者謂取自體為我,計我展轉趣於餘趣為人。」
阿修羅居大海邊
法華文句五曰:「阿修羅有二種:鬼道攝者居大海邊,畜生道攝者居大海底。」智度論十曰:「阿修羅,惡心鬥諍,而不破戒,大修施福,生在大海邊住。」
安饍那
又作安繕那,安禪那。黑色之藥品。慧琳音義十二曰:「安饍那,眼藥名,此藥石類,深青色,兼有紫紺色,亦似金精。」此言其為石粉之類也。然慧苑音義下曰:「安繕那藥,以其葉色青黛,可合和眼藥。」此又似為一種之植物矣。要之則其為一種之眼藥明甚。現今印度往往有以之塗於小兒眼瞼者。蓋信其有強眼之效,又以眼緣黑色為可愛也。
誦經法師
見五種法師條。
白芥子
龍猛菩薩以白芥子七粒,打開南天之鐵塔,而傳授密教(金剛頂經義訣),清辨論師以白芥子七粒,打開南印度執金剛神之巖窟,而入其中,待彌勒出世(西域記十)。蓋芥子,梵名囉爾迦,非罌子粟,非蔓青子。加良志也。加良志者,其性辛且堅,備降伏之德用,故為打開鐵石之相應物也。大日經義釋曰:「囉爾迦此云芥子,其味辛辣,是降伏相應性類。」
生一切支分印
灌頂時加持弟子身分之印也。義釋十曰:「次當作生一切支分印,而於弟子頂上灌之。凡灌頂時作此印,結已取瓶為灌也。若不以此印者,則法式不具也。」
迦摩沙波陀
賢愚經十一譯曰斑足,智度論四作劫磨沙波陀,譯曰鹿足,殺害普明王之惡王名也。Kalmaṣapāda。
優鉢羅比丘尼
即華色比丘尼也。
幻心
心識由緣而生,畢竟無實如幻也。圓覺經曰:「幻心滅故,幻塵亦滅。」
宗極
所宗所說之至極也。肇論上曰:「至虛無生者,蓋是般若玄鑒之妙趣,有物之宗極者也。」維摩經序曰:「濟蒙惑則以慈悲為首,語宗極則以不二為門。」
百八名贊
金剛界儀軌所出之十六大菩薩贊也,亦出於阿閦如來念誦供養法。又有別尊之百八名贊,即金輪之百八名贊,毘俱底之百八名贊、聖觀音之百八名贊等。
八正道
總謂之八正道分。俱舍作八聖道支。聖者正也,其道離偏邪,故曰正道。又聖者之道,故謂之聖道(Āryamārga,巴Arīyamagga)。玄應音義三曰:「八由行,又作遊行,又作道行,或作直行,或言八直道,亦言八聖道,或言八正道,其義一也。」 一、正見Samyak‑dṛṣti,巴Sammā‑diṭṭhi(正者Samyak及Sammā也,以下略之),見苦集滅道四諦之理而明之也。以無漏之慧為體,是八正道之主體也。 二、正思惟(‑saṁkalpa,巴‑saṁkappa),既見四諦之理,尚思惟而使真智增長也。以無漏之心所為體。 三、正語(‑vāc,巴‑vācā),以真智修口業不作一切非理之語也。以無漏之戒為體。 四、正業(‑karmānta,巴‑kammanta),以真智除身之一切邪業住於清淨之身業也。以無漏之戒為體。 五、正命(‑ājiva,巴同),清淨身口意之三業,順於正法而活命,離五種之邪活法(謂之五邪命)也。以無漏之戒為體。 六、正精進(‑vyāyāma,巴‑vāyāma),發用真智而強修涅槃之道也。以無漏之勤為體。 七、正念(‑smṛti,巴‑sati),以真智憶念正道而無邪念也。以無漏之念為體。 八、正定(‑samādhi,巴同),以真智入於無漏清淨之禪定也。以無漏之定為體。 此八法盡離邪非,故謂之正。能到涅槃,故謂之道。總為無漏,不取有漏,是見道位之行法也。七覺支者,修道之行法也,經以七覺八正為次第者,是數之次第,非修之次第也。此中正見之一,是八正道中之主體,故為道,亦為道分道支,餘七者是道分道支而非道也。
自在天使者
胎藏界外金剛院二百五尊之一。二人,作飲血之形。見胎藏界鈔六。
戒藏
明戒律之經書。梵網經下曰:「諦聽我正誦佛法中戒藏波羅提木叉。」
彌勒經遊意
一卷,唐吉藏撰。
五根
有二種:(一)眼等之五根:一眼根,生眼識者。二耳根,生耳識者。三鼻根,生鼻識者。四舌根,生舌識者。五身根,生身識者。俱舍論一曰:「五根者,所謂眼耳鼻舌身根。」(二)信等之五根:一信根,信三寶四諦者。二精進根,又名勤根。勇猛修善法者。三念根,憶念正法者。四定根,使心止於一境而不散失者。五慧根,思惟真理者。此五法為能生他一切善法之本,故名為五根。見智度論十九、法界次第中之下,大乘義章四。俱舍論三曰:「於清淨法中,信等五根有增上用。所以者何?由此勢力伏諸煩惱,引聖道故。」
見根條。
火聚仙
位於胎藏界曼荼羅外金剛部院北方毘沙門天之上。青軌稱之為成就明仙。古來謂為火聚仙。坐於外金剛部院蓮華上者,惟梵天與此仙而已。肉色,右劍,左拳置腰,有火炎,坐蓮上,仙女一人侍。
寶藏天女陀羅尼法
一卷,失譯。說寶藏天女之陀羅尼及修法。
分別功德品
法華經二十八品中第十七品之名。佛於前品說本門之法華,一會之大眾,聞之得種種之功德利益,分別功德品者,即分別其功德之淺深不同也。
十八地獄之一。見地獄條附錄。
工巧明
Sīlpāsthāna‑vidyā,五明之一。又作巧業明。工巧者,工藝也。明者明顯之義。即言關於伎術,機關,陰陽,曆數等之學藝也。西域記之印度總說曰:「工巧明伎術機關,陰陽曆數。」瑜伽論三曰:「一切世間工巧業處,名工巧明論。」瑜伽師地論十五舉營農工業,商估工業,事王工業,書算計度數印工業,占相工業,咒術工業,營造工業,生成工業,防那工業,和合工業,成熟工業,音樂工業之十二。演密抄四曰:「文筆讚詠,歌妓樂悉善其事。國城村邑、宮宅園苑、泉流陂池、草樹花藥、凡所布列,咸得其宜;金銀摩尼、真珠琉璃、珊瑚等藏,悉知其處,出以示人;日月星宿、鳥鳴地震、夜夢吉凶、身相休咎、咸善觀察,一無錯謬,工巧明也。」
神明
天神地祇也,不測曰神,靈明如鏡曰明。無量壽經下曰:「日月照明,神明記識。」賢劫經一曰:「諸天神明,人與非人,愛重至德。」藥師經曰:「解奏神明,呼諸魍魎。」大方等陀羅尼經一曰:「當以神明為證。」又言眾生之識性。釋門歸敬儀中曰:「開神明之正路,通正道之明津。」
迦羅鳩忖駄
Krakucchanda,又云迦羅鳩餐陀。舊稱拘留孫。佛名。見拘留孫佛條。
識塞通
見十乘觀條。
周金剛
唐德山鑒禪師姓周氏,出家常講金剛般若經。時名之曰周金剛。見傳燈錄十五德山章。
建佗歌
Kaṇṭhaka,悉達太子王宮出走所乘之馬。因果經作「犍陟。」六度集經作「犍德。」修行本起經作「蹇特。」玄應音義十九曰:「犍陟,六度集作犍德,正言建佗歌,此譯云納也。」此馬為帝釋之化身。見六度集經八,經律異相七。
鼻致迦
Bijika,譯曰種。見翳迦鼻指迦條。
自恣日
夏安居之竟日也。見自恣項。
大悲心陀羅尼
千手陀羅尼之別名。
愛輪
愛欲之車輪也。愛欲乘人輪迴於六道,譬如車輪也。性靈集八曰:「四生之愛輪。」
十七地論
瑜伽師地論之別名也。
大命
死生為大於運命者。故曰大命。無量壽經下曰:「大命將終,悔懼交至。」
八道
八正道也。
諸法從緣生
見法身偈條。
狗戒
天竺外道中見有狗死生於天上者,邪度狗法為天上之生因,有學狗臥於戶外,食人之糞者。謂之狗戒外道。智度論二十二曰:「外道戒者,牛戒鹿戒狗戒羅剎鬼戒聾戒。如是等戒,智所不讚,唐苦無善報。」俱舍論十九曰:「本論說:有諸外道,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若有士夫補特伽羅,受持牛戒鹿戒狗戒,便得清淨解脫出離。永超眾苦樂,至超苦樂處。」
八達
高僧支學龍,學達內外,稱為八達。釋氏要覽中曰:「高僧支學龍博通內外,阮瞻等名士並為知己,呼為八達。」
三歸五戒功德經
佛說三歸五戒慈心厭離功德經之異名。
神智
自在徹見事理之智慧曰神智。無量壽經上曰:「神智洞達。」
𑖎ka,又作葛,嘎,揭,柯,羯,箇,各,紺。悉曇體文三十五字中喉聲之第一。五十字門之一。字記曰:「迦。」寄歸傳曰:「腳。」金剛頂經字母品曰:「迦字門,一切法,離作業故。」文殊問經曰:「稱迦字時,是入業異熟聲。」大莊嚴經曰:「唱迦字時,出入業果聲。」涅槃經曰:「迦者,於諸眾生起大慈悲,生於子想,如羅睺羅,作妙善義,是故名迦。」四十二字門曰:「稱迦字時,入差別種種般若波羅蜜門,悟一切法作者不可得故。」般若經曰:「迦字門入諸法作者不可得故。」此從Kārya(業作)釋之也。
八遮
三論宗所明之八不中道也。遮者遮遣,八遮者謂遮遣不生不滅等與生滅等之八迷也。性靈集六曰:「八遮蕩穢,一真簡淨。」
遮日光而生之薄闇色。十二顯色之一。俱舍論一曰:「障光明生,於中餘色可見名影。」
影自實體生,而無實性,故以譬因緣生之事物。維摩經方便品曰:「是身如影,從業緣生。」無量壽經下曰:「知法如電影,究竟菩薩道。」金剛經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以譬物之不相離。法句經上曰:「福樂自追,如影隨形。」菩薩處胎經七曰:「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
十卷,唐般若,牟尼室利同譯,有十一品。陀羅尼功德儀軌品,金剛手問諸佛等視眾生,云何但言守護國主。佛言譬如醫治嬰孩病,使母服藥。智旭師云:按此經所談之法相義理,與大集經第二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全同,但次第稍異耳,文理兼暢,最宜流通。
無體
無實之體性也,又無實體也。
波吒利弗城結集
阿育王Dharmāśoka即位十七年,即佛滅二百三十五年,目犍連帝須為上座,會一千比丘,於波吒利弗城誦出法藏。帝須更自作論事Kathāvatthuppakaraṇa一千章,駁擊異議邪說。蓋此結集開會之動機,以阿育王篤信佛法,外道之徒,窮於衣食,作佛教比丘形,混於佛徒中,大混濁佛教教義,為陶汰正邪而開也。善見律二曰:「阿育王,四年中殺諸兄弟,唯置同母弟一人。過四年已,然後阿育王,自拜為王。從此佛涅槃已二百一十八年。後阿育王即統領閻浮利地。(中略)王白諸大德,願大德布薩說戒。王遣人防衛眾僧,王還入城。王去之後,眾僧即集。眾六萬比丘,於集眾中。目犍連子帝須為上座,能破外道邪見徒眾,眾中選擇知三藏得三達智者一千比丘,如昔第一迦葉集眾,亦如第二須那拘集眾出毘尼藏無異,一切佛法中清淨無垢。第三集法藏,九月日竟,大地六種震動,所以一比丘說,名為第三集也。」然有此結集之記事者,惟為南傳,北傳則無之,故以此為虛構之作說而排之者多。雖然,此獨斷之甚者,北方所傳,未可云全然無之,真諦之部執論疏,三論玄義冠註,髣彿有其痕迹。其他三論玄義之摩揭陀優婆塞,與宗輪論述記一之好雲王為同人兩書記事合致。而好雲王與阿育王其原語皆為Devānaṁpiya,尤可推知。故不可斷為北傳所無也。案此結集為分派後錫蘭上座部間所起之事件,故他部派,不知其事,即知之亦風馬牛視之,所以惟記於與錫蘭上座部有關係之書,而其他無之乎,其歷史的事實,無可疑之餘地,故稱第三結集。
隨惑
與隨煩惱同。最勝王經一曰:「煩惱隨惑皆是客塵,法性是主。」
寶掌菩薩
法華經之同聞眾也。智度論四十五曰:「如寶掌菩薩等,七寶從手中出,給施眾生。」嘉祥法華經疏二曰:「寶掌者,掌出眾寶,惠施無竭也。」
胎藏界地藏院上第六位之尊。密號曰滿足金剛。
寶樓閣經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經之略名。
威音那畔
威音王佛以前也,謂向下之實際理地。威音以後,即向下之佛事門也,見威音王佛項。
小院
小法師也。
摩醯邏矩羅
譯曰大族。王名。見西域記四。
權門
方便門也。
能立法不成
因明喻法十過之一。因喻不成就因義之過也。如謂聲為常(宗法),所作故(因法),如虛空(同喻),虛空之因喻,無所作之義,故不能成就因之所作義,因而名為能立法不成。
天帝釋城
帝釋天之宮城也。名善見城。又名喜見城。
五色界道
言造顯曼荼羅時,為區別各重位,用五色作境界之道也。瞿醯壇跢羅經中曰:「中臺,及內院,應用五色而作界道。其第二院應用三色。第三外院唯用白色而作界道,其著食院及行道院,但用白色而作界道。」大日經疏六曰:「又諸界道,中央及第一重,當具五色。先以白色為周界竟,次於其外布赤色界,次外又布黃色,次外又布青色,最外次布黑色。其第二重,亦依如上次第布白赤黃三色。第三重周界,但布純白一色,皆極令均調正直,漸次右旋布之。其行道及供養處外緣等,隨作一純色界。瞿醯云:但用白色也。所以先白色,從中向外者,明此菩提心五種根力,漸次增廣,乃至住於大般涅槃,則徧一切處,無所不在故,黑色最居外也。若從淺至深,自迹歸本,則世尊俯同六趣,為初門眷屬,開發淨菩提心。若眾生入此明門,超百六十心時,則已出過世間,上菩薩位。故第三漫荼羅,唯以白色為界也。第二漫荼羅於白之上更加赤色,黃色者,赤是勤勇,菩提心中,進修萬行,黃是如來念處。萬德開敷。爾時即入重玄門,居寂光土。乃至迹居補處,猶故不識一人。故於第二重,但以三色為界也。第一重漫荼羅於三色之上更加青色黑色者,青是大空三昧,所謂如來身口意密無盡加持故,作大虛空色。黑為如來壽量常住之身,如是妙身,畢竟無像,故作深玄色。此二句,是如來秘藏,非普為一切眾生,故名眷屬也。又入此深玄色時者,即是如來自證中胎華藏。爾時見五智色,皆同一法界色。何有淺深之殊。而諸眾生有漸入者,有超昇者,有頓入者。然其所趣,畢竟同歸,故云一切內深玄也。」
四部弟子
與四部眾同。
實叉難陀
Sikṣānanda,譯曰學喜。于闐國人,譯出華嚴等經十九部一百七卷。見開元錄九。
觀空
觀照諸法之空相也。仁王經一有觀空品。天台仁王經疏中曰:「言觀空者,謂無相妙慧照無相境,內外並寂,緣觀共空。」
藥廁抳
Yakṣin,不動明王使者之名。譯曰勇健神。聖無動尊成就使者法品曰:「次無動尊藥廁抳(唐云勇健神)使者像,一身四手。左邊上手把三股叉,下手把棒,右邊上手掌把一輪,下手把羂索。其身青色而大張口,狗牙上出,眼赤如血,而有三眼。頂載髑髏,頭髮聳竪,如火燄色。頂纏大蛇,二膊各有倒垂一龍,龍頭相向。其像要纏二大赤蛇,二腳腕上纏大赤蛇。所把棒主上亦纏大蛇,虎皮縵褲髑髏瓔珞。」
理趣釋經
理趣釋之異名。
安慧
安置意於智慧而不動。十住論十曰:「諸佛安慧常不動。」往生要集指麾鈔十五曰:「安謂安置,慧是智慧。」
天竺論師名Sthiramati,解釋唯識論之十大論師之一。唯識述記一本曰:「梵云悉恥羅末底,唐言安慧,即糅雜集。救俱舍論,破正理師護法論師同時先德。南印度境,羅羅國人也。妙解因明,善究內論。」
權關
權設之關門,譬佛假設方便之諸教。二教論上曰:「壅權關以稅駕。」
毫相一分
佛滅後之比丘浴於如來白毫相之一分德而衣食有餘云。佛藏經下曰:「舍利弗,如來滅後,白毫相中,百千億分,其中一分,供養舍利及諸弟子。舍利弗,設使一切世間人皆共出家隨順法行,於白毫相百千億分,不盡其一。」
須達勸化
須達長者建立祇園精舍時,雖得唯以己之貨財辦之,而為使眾人植福,亦自乘象而勸化人云。見百緣經六。
領納
於吾身心領受納得也。唯識論三曰:「受謂領納順違俱非境相為性。」行事鈔上一之三曰:「行者以領納為趣。」
不定受業
四業之一。受果報而無決定之業也。
般若波羅蜜
Prajñāpāramitā,新譯家謂為般若波羅蜜多。於六波羅蜜及十波羅蜜中,皆為第六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經中,雖說六波羅蜜,然以般若為諸波羅蜜中之最第一、故特標般若波羅蜜之名。般若譯為智慧,波羅蜜譯為度或到彼岸。照了實相之智慧,為度生死此岸而至涅槃彼岸之船筏,故謂之波羅蜜。智度論十八曰:「問曰:云何名般若波羅蜜?答曰:諸菩薩從初發心求一切種智,於其中間知諸法實相慧,是般若波羅蜜。」
散多尼迦
Śāntanika,花名。慧琳音義二十五曰:「散多尼迦,此云寂靜華也。」
八重
比丘尼之八波羅夷也。見波羅夷條。
劫比羅仙
Kapila,舊稱迦毘羅仙。譯曰黃赤仙,黃頭仙。見迦毘羅條。
婁勒
琉璃王,一作婁勒王。
維摩經十喻
顯人身之無實以十喻:一是身如聚沫,二是身如泡,三是身如焰,四是身如芭蕉,五是身如幻,六是身如夢,七是身如影,八是身如響,九是身如浮雲,十是身如電。見維摩經方便品。
中本起經
二卷,後漢曇果等譯。敘如來初成道以後在世中間說法教化之行迹者。
八億四千萬念
安樂集下曰:「淨度菩薩經云:人生世間,凡經一日一夜有八億四千萬念,一念起惡受一惡身,十念起惡得十生惡身。(中略)惡法既爾,善法亦然。」
怨憎會苦
八苦之一。我所怨憎之人或嫌忌之事物,每相會這苦也。涅槃經十二曰:「怨憎會苦,所不愛者而共聚集。」
鄔斜訶羅
夜叉鬼名。譯曰吸食。見孔雀王經上。梵Ucchvasa‑āhāra。
劫畢羅夜叉
譯曰黃色夜叉。東方四夜叉之一。見大孔雀王咒經中。
思量事物曰意。唯識論五曰:「薄伽梵,處處經中說心、意、識。三種別義,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別名識。是三別義。」俱舍論四曰:「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別故名識。心意識三名,所詮義雖異,而體是一如。」止觀二上曰:「對境覺知,異乎木石,名為心。次心籌量,名為意。」又以前念之心為所依而生後念之心曰意。梁譯之攝論一曰:「以識生依止為意。釋曰:若心前滅後生,無間能生後心,說此名意。」起信論義記中末曰:「攝論云:意以能生依止為義也。」
一臘縛
量名。見臘縛條。
幻師
作幻術之人曰幻師。楞伽經一曰:「如工幻師依草木瓦石作種種幻,起一切眾生若干形色。」無量壽經上曰:「譬如幻師現眾異像為男為女。」見幻條。
空海
虛空與大海。文句三上曰:「當知今品乃是如來方便攝一切法,如空包色,若海納流。」同記曰:「總包諸經色流,咸歸今經空海。」
日本真言宗之開祖,弘法大師,名空海。入唐,就青龍寺慧果阿闍梨,悉傳受密法,歸國後,弘通密典,遂啟日本所謂東密之一派。
慈尊寶冠
八大菩薩曼荼羅經說慈尊之寶冠安窣覩波。是釋尊全身之舍利也。
三摩地
Samādhi,舊稱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新稱三麼地、三昧地;譯曰定、等持、正定、一境性。心念定止故云定,離掉舉故云等,心不散亂故云持,見三昧條。
黃檗板
謂日本黃檗宗鐵眼禪師翻刻明藏六千七百七十一卷之大藏經也。又云鐵眼板。
大海十相
華嚴經疏四十四曰:「華嚴經中以大海十相,譬十地菩薩修行:一次第漸深,二不受死屍,三餘水入失本名,四普同一味,五無量珍寶,六無能至底,七廣大無量,八大身所居,九潮不過限,十普受大雨。」
平袈裟
又曰一色七條。以錦或金襴或金紗或織物等作之。不如衲袈裟之雜他色,惟為一色,故曰平袈裟。論尊卑,則平袈裟為尊,衲袈裟為卑。
惡察羅
譯曰字。與惡察那同。
維摩詰子所問經
大方等頂王經之異名。維摩詰之子善思童子抱於保姆與佛及諸大弟子問答妙義。
白和
將成僧事,集僧告白其事使眾和之也。
摩訶波闍波提
Mahāprajāpati,又作摩訶鉢剌闍鉢底,鉢邏闍鉢底,波闍鉢提,波闍波提。譯曰大愛道,大生主。佛之姨母名。法華文句二曰:「波闍波提,此翻大愛道,亦云憍曇彌,此云眾主。」西域記六曰:「佛姨母鉢邏闍鉢底,唐言生主,舊云波闍波提訛也。」法華玄贊一曰:「摩訶鉢剌闍鉢底,此云大勝生主。佛母有三,此為小母。大術生佛七日命終,此尼養佛。大術姊妹之類,故號為姨母。大勝生主本梵王名,一切眾生皆彼子故,從彼乞得,因以為名。」俱舍光記十四曰:「摩訶此云大,波闍此云生,波提此云主。」
苦陰因事經
佛說苦陰因事經,一卷,西晉法炬譯。即中阿含經中苦陰經下之別譯。
優缽
又作烏鉢。花名。優鉢羅之略。見優鉢羅條。法華經隨喜功德品曰:「優鉢華之香,常從其口出。」
瞻婆怛伽
河名。以花得名。見瞻波比丘經。(CBETA註:疑為見瞻婆比丘經條)
護摩八千薰修
修不動護摩,燒乳木八千枚也。立印軌曰:「作護摩事業,應以苦練木,兩頭搵酥燒,八千枚為限。」
歷劫迂迴
漸教之法門,歷三祇百大劫修行後始成佛,其迂遠與頓教一念成佛之迅速相較,故有此名。
微吃哩抳多
Vikriḍita,譯曰踴躍。大日經疏一曰:「梵云微吃哩抳多,是踴躍義、遊戲義、神變義。」
毘尼藏
Vinayapiṭaka,新云毘奈耶藏。舊云毘尼藏。三藏之一,攝稱如來所說之戒律經典。藏者包藏之義。此經典中包藏一切戒律之法,故云藏。善見律一曰:「毘尼藏者,是佛法壽。毘尼藏住,佛法亦住。」
月蓋
毘舍離國長者之名。嘗入維摩方丈,聽不二法門。請西方三尊,救國內惡疫。禪宗之山門閣上。觀音右邊,安置長者之像者,即為其請三尊也。維摩經香積佛品曰:「於是長者主月蓋,從八萬四千人來入維摩詰舍。」同注八:「什曰:彼國無王,唯五百居士,共治國政。今言主者,眾所推也。」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咒經曰:「時毘舍離大城之中,有一長者,名曰月蓋。與其同類五百長者,俱詣佛所。到佛所已,頭面作禮,卻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此國人民,遇大惡病。良醫耆婆,盡其道術,所不能救。唯願世尊,慈愍一切,救濟病苦,令得無患。爾時世尊,告長者言:去此不遠正主西方,有佛世尊,名無量壽,彼有菩薩,名觀世音及大勢至,恒以大悲,憐愍一切,救濟苦厄。汝今應當五體投地,向彼作禮,燒香散華,繫念數息,令心不散。經十念頃,為眾生故,當請彼佛及二菩薩。說此語時,於佛光中,得見西方無量壽佛並二菩薩。如來神力,佛及菩薩,俱到此國,往毘舍離,住城門閫。(中略)爾時毘舍離人,即具楊枝淨水,授與觀世音菩薩。大悲觀世音,憐愍救護一切眾生故,而說咒曰:(中略)毘舍離人,平復如本。」
五業
四業與前同,第五一字業。是日本智證更置尊修一字頂輪王經之學生也。
五種之業也。有四種:(一)順現法受業,順次生受業,順後次受業,時分不定異熟定業,時分不定異熟不定業也。大毘婆沙論第一百十四曰:「復有餘師,說五種業。謂順現法受業,順次生受業,順後次受業,各唯一種。順不定受業中復有二種:一異熟決定,二異熟不決定。」即是。又出俱舍論第十五順正理論第四十等。(二)取受業,作用業,加行業,轉變業,證得業也。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第七曰:「取受業者,謂眼等能見色等。作用業者,謂地等能任持等。或復諸法自相所作。謂所有色,質礙變壞。如是等。加行業者,謂意解為先,起身業等。轉變業者,謂金師等,造莊嚴具等。證得業者,謂證得聖道等涅槃等。」即是。又出大乘阿毘達磨集論第四等。(三)救濟災橫之業,救濟惡道之業,救濟行非方便之業,救濟行身見之業,救濟乘之業也。梁譯釋大乘論卷十曰:「復次,諸佛法界恒時應見有五業:一、救濟災橫為業,由唯現盲聾狂等疾惱災橫能滅除故。二、救濟惡道為業,從惡處引拔安立於善處故。三、救濟行非方便為業,諸外道等加行非方便,降伏安立於佛正教故。四、救濟行身見為業,為過度三界,能顯導聖道方便故。五、救濟乘為業,諸菩薩欲偏行別乘,未定根性聲聞,能安立彼為修行大乘故。」即是。是與往生論三種隨便菩提門之法,似開合不同。又出梁譯攝大乘論釋第十五等。(四)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也。天親之往生論曰:「如向所說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隨順之法門故。」往生論註卷下釋之,謂身業為禮拜,口業為讚嘆,意業為作願,智業為觀察,方便智業為迴向。此五種之業和合。則是隨順往生淨土之法門,自在之業成就。又出往生論註記第五等。
伽那
Gaṇa,譯曰密合。大日經疏七曰:「梵云伽那是密合義,如眾微相合成一細塵,諸蘊相合成一身等。」
譯曰厚。智度論四十八曰:「若聞伽字,即知諸法不厚不薄,伽那秦言厚。」Ghana。
十三外道
一劫比羅,即數論師也。二嗢露迦,即勝論師也。三大自在天,以自在天為生因者。四大梵外道,以梵天為生因者。五時外道,計時為生因者。六方外道,計方為生因者。七本際外道,計過去之初有本際,從此生萬物者。八自然外道,計萬物由自然而生者。九虛空外道,以虛空為生因者。十我外道,計常有一大我,從此生萬物者。十一聲顯論師,計聲雖由緣隱顯,然為本來常有者。十二聲生論師,計聲本為無,依因緣而生,生了即為常住者。十三順世外道,計唯有地水火風四大,生一切有情,死後還歸於四大者。見唯識論一,述記一末。
疑見
謂於諸諦理懷猶豫,無決定之見也。十種見之一。見三藏法數四十三。
伽邪
即伽耶。見伽耶項。
四處六會
四處十六會之略。是大般若經之說會也。見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條附錄。
敕願
書寫經典起立塔像等天子之御願也。
漆桶
無分別之眼闇黑,喻以漆桶。罵無眼子之詞也。猶言黑漆桶,漆桶不會等。
扶惑潤生
由煩惱之扶而受生也。菩薩為濟度眾生故不斷煩惱,由此而於三界享生。即大悲闡提之行也。
四不可思議
如來有四不可思議之事,非小乘所能知。一世界不可思議,二眾生不可思議,三龍不可思議,四佛土境界不可思議。見增一阿含經十八。
僧伽梨
Saṁghāti,比丘三衣之一。新稱僧伽胝,僧伽致,僧伽鵄,僧伽知。譯曰重或合。以割截而更合重之故也。義淨譯為複衣。其義譯有種種之名。為三衣中之最大者,故稱為大衣。以其條數最多,稱為雜碎衣。入王宮聚落乞食說法時必服之。故稱為入王宮聚落時衣。有三品之不同。九條十一條十三條,二長一短,為下品。十五條十七條十九條,三長一短,為中品。二十一條二十三條二十五條,四長一短,為上品。西域記二曰:「僧伽胝,舊曰僧伽梨,訛也。」玄應音義十四曰:「僧伽梨,此音訛也,應云僧伽致,或云僧伽胝。譯云合,或云重,謂割之合成,又重作也。此一衣必割截成,餘二衣或割不割。若法密部、說諸有部等多則不割。若聖辨部、大眾部等則割截之。若不割者直安帖角及以𢂁紐而已。」寄歸傳二曰:「僧伽胝,譯為複衣也。」
謂一切世間之事法,染污真性者。四塵五塵六塵等。法界次第曰:「塵即垢染之義,謂此六塵能染污真性故也。」大乘義章八末曰:「能坌名塵,坌污心故。」
二百五十戒
比丘之具足戒也。分八段:一、四波羅夷。二、十三僧殘。三、二不定。四、三十捨墮。五、九十單提。六、四提舍尼。七、百眾學。八、六滅諍。參照戒條。
見具足戒條。
大寒林難拏陀羅尼經
一卷,趙宋法賢譯,羅睺羅於寒林中多為鬼惱。佛為說難拏陀羅尼。難拏者歡喜之義,言此陀羅尼有安樂歡喜之功德也。
速香
速燃之下等香。
四十八使者
勝軍不動明王,為守護持法行者,於其左右,各現二十四諸鬼王之身。見勝軍不動明王四十八使者秘密成願儀軌。
狗法
以狗喻末世比丘之怨嫉猜忌者。大寶積經八十八曰:「當來末世後五百歲,自稱菩薩而行狗法。彌勒!譬如有狗,前至他家。見後狗來,心生瞋嫉,啀喍吠之。內心起想謂是我家,(中略)既起此想便生貪著。前至他家,見後比丘,瞋目視之,心生嫉恚,而起鬥諍,互相誹謗。言某甲比丘有如是過,某甲比丘有如是過,(中略)為衣食故,讚歎如來智慧功德,令餘眾生生於信仰,內自犯戒,惡欲惡行。」
深玄
黑色也。大日經疏六曰:「黑謂如來壽量常住之身,如是妙身畢竟無像,故作深玄色。」其形為八角。不思議疏下曰:「深玄者八角場也,即是蓮華場也。」
理趣釋
具名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二卷,唐不空譯。解釋密部之理趣經。
百日
北史胡國珍傳曰:「詔自始薨至七七,皆為設千人齋。百日,設萬人齋。」王元威傳曰:「獻文百日,元威自竭家財,設四百人齋。」萬斯同群經雜說曰:「漢明帝營壽陵之詔,有云過百日惟四時設奠。百日之說,始見於史。意者爾時佛法初入,明帝即用其教耶。開元禮卒哭篇註,有古之祔在卒哭,今之百日也,二語。此可為唐用百日之據。」
空拳
空手作拳以誑小兒也。寶積經九十曰:「如以空拳誘小兒,示言有物令歡喜,開手拳空無所見,小兒於此復號啼。如是諸佛難思議,善巧調伏眾生類,了知法性無所有,假名安立示世間。」智度論二十曰:「我坐道場時,智慧不可得。空拳誑小兒,以度於一切。」證道歌曰:「空拳指上生實解。」梵Riktamuṣṭi。
三轉讀文
天台大師立十如是讀經中之文為三轉。見十如條。
拘薩羅
又作憍薩羅Kosala,舍衛國之本名也。
二種心相
一、心內相,心之本性清淨平等也。二、心外相,心隨諸緣生種種之對境也。
有餘依涅槃
即有餘涅槃。
無字印
無字之法印也。起生死之關者,以無字之法印。見無條。
絕待
待者待對也,對於相對而言。止觀三曰:「無可待對,獨一法界,故名絕待止觀。」
如實不空
起信論所說二真如之一。如實者真如之異名也,真如體內具無量之性功德,謂之如實不空。即不空真如也。起信論曰:「如實不空,以有自體具足無量性功德故。」
建立謗
藏通之菩薩住於但空,為大悲施化修假觀也。見建立假條。
衣鉢閣
藏住持衣財之處,此方所謂眠藏。見象器箋一。
人人本具
言人人本來具足佛性也。
巴陵三轉語
巴陵,謂岳州顥鑑禪師也。碧嚴第十三則評唱曰:「師,常縫坐具行腳,深得他雲門腳跟下之大事,所以奇特。後出世為雲門法嗣,先住岳州巴陵,不更作法嗣之書,只得三轉語上雲門。如何是道?明眼人落井。如何是吹毛劍?珊瑚枝枝撐著月。如何是提婆宗?銀碗裹盛雪。雲門云:他日老僧忌辰,只舉此三轉語報恩足矣。自後果不作忌辰之齊,依雲門之囑,只舉此三轉語。」
碧嚴十三則評唱曰:「巴陵深得雲門腳跟下大事。(中略)出世後而法嗣於雲門,先住岳州巴陵,更不作法嗣之書,只將三轉語上雲門如何是道,明眼人落井?如何是吹毛劍,珊瑚枝枝撐著月?如何是提婆宗,銀碗裏盛雪?雲門云:他日老僧忌辰,只舉此三轉語即足報恩。自後果不作忌辰齋,依雲門囑只舉此三轉語。」
羅被那
Ravana,貪欲之一種也。大乘義章二曰:「心貪其利,口悅人意,名羅被那。」
五更
依顏氏家訓,漏刻之法,漢魏以來自昏至曉之一夜,分為五刻。或謂之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或曰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或曰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更者歷也,經也。經歷五時,則曰五更。
心王心所
見心心數條。
事理俱密
日本臺密以法華為理秘密,兩部之大經為事理俱密。東密貶法華為顯教,不許其為理秘密。
安清
字世高。安息王之太子。父薨讓國於叔。出家。博通經論。遊化四方。遂來中國。漢桓帝時。至洛陽。才機英悟。直通漢語。譯齎來諸經。凡一百餘部。見高僧傳一等。
雲門露柱
「雲門示眾云:古佛與露柱相交。是第幾機?自代云:南山起雲。北山下雨。」見碧巖八十三則,種電鈔九,從容錄三十一則。
阿羞
新稱阿素洛。出於可洪音義一。見阿修羅條。
娑多吉哩
Śatakri,夜叉八大將之一。
健拏驃訶
Gaṇḍa‑vyūha,華嚴一乘義私記曰:「梵云健拏驃訶,華言健拏,嚴言驃訶。」
嚴誡宿緣經
興起行經之異名。
諸佛家
淨土也。觀無量壽經曰:「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散善義曰:「即入諸佛之家,即淨土是也。」
甘露門
到甘露涅槃之門戶也。即如來之教法。法華經化城喻品曰:「普智天人尊,哀愍群萌類。能開甘露門,廣度於一切。」
佛大勝多與菩提達磨並化,時號二甘露門。
南天竺
五天竺之一。天竺區劃五方而當於南方者,謂之南天竺。
婆羅門書
隋志曰:「後漢得西域胡書,以四十字貫一切音,文省義廣,謂之婆羅門書。」
阿羅
阿羅摩之略稱。又錐之梵名。
尼羅婆陀羅
Nīlavajra,譯曰青金剛。陀羅尼集經四曰:「尼羅婆陀羅,唐云青金剛也。」
耆婆叩髑髏知生處
五分律二十記耆婆善知音聲本末之相,叩五個髑髏,知生於地獄餓鬼畜生人天。有一髑髏不知生處。是羅漢之髑髏也(其他傳說耆婆作外道論師)。
受明灌頂
又云學法灌頂。五種灌頂之一。見灌頂條。
情見
妄情之所見也。唯識樞要上本曰:「情見各異,稟者無依。」
觀自在如意輪菩薩瑜伽法要
一卷,唐金剛智譯。與不空譯之如意輪瑜伽同。
行腳
禪僧為修行旅行也。祖庭事苑八曰:「行腳者,謂遠離鄉曲,腳行天下,脫情捐累,尋訪師友,求法證悟也。所以學無常師,徧歷為尚。」
路伽憊
同路迦憊。
溈山摘茶
「溈山與仰山摘茶次。溈云:終日祇聞子聲,不見子形。仰遂撼茶樹。溈云:子祇得其用,不得其體。仰云:和尚祇得其體,不得其用。溈云:放子三十棒。」見宗門葛藤集上。
鳩摩羅耆婆
Kumārajiva,又作鳩摩羅時婆、鳩摩羅什婆,羅什三藏之具名。譯曰童壽。合取父之名童與母之名壽者。出三藏記十四(羅什傳)曰:「什一名鳩摩羅耆婆,外國製名。多以父母為本,什父鳩摩羅炎,母字耆婆,故兼取為名云。」百論疏一曰:「鳩摩羅什者,父名鳩摩羅炎,母曰耆婆,耆婆曰壽,鳩摩羅炎云童,即童壽也。合取父母兩稱,為兒一名者。風俗異也,正言。父母兩稱並是美名,欲令兒好,故合字之。」見鳩摩羅什條。
拘摩羅天
Kumāraka‑deva,又作鳩摩羅伽天。初禪天之梵王,其顏如童子,故名。常擎雞,持鈴,捉赤幡,乘孔雀。智度論二曰:「鳩摩羅天,秦言童子。是天持雞擎鈴,捉幡騎孔雀。」中論疏一末曰:「鳩摩羅伽天,此言童子天。以其是初禪梵王,顏如童子,故以為名。亦曰那羅延天,那羅延,此云生本,以其是眾生之本故也。」慧琳音義二十五曰:「拘摩羅天,此云童子天。」秘藏記末曰:「鳩摩羅天,六面童子形。黃色持劍,乘孔雀鳥。」
五星
又名五執。歲星,熒惑星,鎮星,太白星,辰星也。大方等大集經四十曰:「見虛空中諸列宿日月五星,晝夜運行,各守常度,為於天下作照明。」宿曜經上曰:「五星以速至遲,即辰星、太白、熒惑、歲、鎮、排為次第,行度緩急於斯彰。」歲星者木曜。即五行中木之精,東方蒼帝之子也。熒惑星者火曜,即火之精,南方赤帝之子也。鎮星者土曜,即土之精,中方黃帝之子也。太白者金曜,即金之精,西方白帝之子也。辰星者水曜,即水之精,北方黑帝之子也。此五星,一周天,遲速不同,鎮星二十九年半,歲星十二年,熒惑星二年,太白及辰星各一年,人每至命星,吉凶不等,七曜攘災決一一明其攘災法。彼真言行者,有欲建立曼荼羅修行法,先定良辰,與此等曜宿諸尊之本誓相契,以期能為吉祥而離諸障,圓滿成就其法者。
十種現益
念佛之行者,獲得金剛之真心者,橫超五趣八難之道,必於現生獲十種之益。見現益條。
伐浪伽
varāñga,神名。譯曰妙支。見俱舍光記二十七。

【經文資訊】
【原始資料】原始资料皆来自网络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