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大辭典
《佛學大辭典》,由丁福保居士耗時八年編著而成,譯自日本人織田德能的《佛學大辭典》,是刪除了日本佛教相關資料及文獻出處之後所成的節譯本。於1922年正式出版,收錄條目三萬多個,360多萬字。
我中華則周星悶彩,已彰降誕之休征。漢日流祥,乃葉通神之瑞夢。使臣西去,釋侶東來,白馬馱貝多之文,金簡譯單蘭之典。德降偽道,化及暇陬。三國六朝暢其流,秦晉隋唐極其盛。或譯經著疏,廣闡大乘。或見性明心,單傳向上。東林則群結蓮社,南山則大啟律門。性相之妙義紛披,禪教之祖庭互峙。機鋒吐露,陸離寶劍之光。辯給回風,隆重彌天之譽。法門挺秀,崇聖教之紀綱。慧炬揚輝,啟含生之耳>目。猗歟盛矣!俟其袆而維是。經文浩瀚,研究綦難,名相紛繁,考求匪易。寧免入海算沙之困,徒興望洋向若之嗟。兼之東西迻譯,頗多鉤辀格磔之聲。華梵錯綜,每有詰屈聱牙之句。東鱗西爪,文筆矛盾>,北轍南轅,方言楚夏。設非心研之有素,雲何耳學以能詳。欲充扡格之虞,用作博通之助。辭典之編,信不可緩。校讎之責,誰任其難。
爰有丁仲祜居士,以通儒碩學之資,具濟世活人之術。精研佛學,翺翔般若之園。博覽書林,馳騖琳瑯之圃。羅海國龍宮之秘笈,抽石室金匱之珍藏。萬卷何奇,勝入瑯嬛福地,唯心可悟,如升兜率陀天。憑翰墨之因緣,植菩提之種子。前有佛學叢書之著,可媲文憲護法之編。今更出大手筆,纂大辭書,抒慈悲之願力。應時勢之要,求悟明鏡之非臺。握智珠而遍照,旁搜遠紹,東取扶桑瀛島之書賾。邃鉤玄西考>,賢豆恒沙之偈,聯珠貫玉,不憚雞窗螢案之辛勤。取精用宏,備極蠶絲牛毛之煩瑣,刮磨淬礪,輯為專書,慘淡經營,集成巨帙。
舉凡名數真言,掌故儀法等類,遍為采集,無不搜羅。列部三十有三,檢壹畫而諸字畢備。引證廣之又廣,閱壹典而群義可征。意解心開,得剖奧義。耳提面命,如近良師。入玄妙之法門,賴斯寶鑰。涉汪洋之教海,需此南針。藝林敷優曇之花,著作家別開生面。法苑結摩羅之果,菩提道總合明心。
如能因文悟理,不滯名言,自然入聖超凡,圓成大覺。是不特為考古之鏡,饋貧之糧已也。納廿年匏繁,遽然夢醒南柯。壹領袈裟,惕若恩懷西竺。鏡花水月,瞰破紅塵。清磬洪鐘,精修白業。拈貝葉遍尋教網,睹桃花未悟禪機。自利利他彌切,度生之宏願先覺。覺後端賴命世之雄才,聆法海之潮音。讀例言得覘鴻制,募韓陵之寺石。效喤引敢擬駢詞,行看電掣星馳,永流通於塵剎。風行雷厲,自傳播於大千。>法界眾生皆叨法喜,法門眷屬盡獲法施。見聞思修,願同趣妙莊嚴路。開示悟入,俾悉證凈法界身。是為序。
辛酉暮春既望古瀛釋顯蔭撰於甬城觀宗學社
- 煗法
- 對於見道之四加行位第一位,即經了總別之念處,而自此專觀四諦十六行相之位也。此為將發見道之無漏智,先生相似之解,如火之將發,先有煗相也。俱舍頌疏二十三曰:「此法如煗,立煗法名。聖道如火,能燒惑薪。聖火前相,故名為煗。」
- 七佛藥師
-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上曰:「一、東方去此四殑沙佛土,有世界曰光勝,佛曰善稱名吉祥王如來,發八大願。二、東方去此五殑沙佛土,有世界曰妙寶,佛曰寶月智嚴光音自在王如來,發八大願。三、東方去此六殑沙佛土,有世界曰圓滿香積,佛曰金色寶光妙行成就如來,發四大願。四、東方去此七殑沙佛土,有世界曰無憂,佛曰無憂最勝吉祥如來,發四大願。五、東方去此八殑沙佛土,有世界曰法幢,佛曰法海雷音如來,發四大願。六、東方去此九殑沙佛土,有世界曰善住寶海,佛曰法海勝慧遊戲神通如來,發四大願。七、東方去此十殑沙佛土,有世界曰淨琉璃,佛曰藥師琉璃光如來,發十二大願。」以此中最後之藥師如來為主體,故稱為七佛藥師,亦曰藥師七佛。又,一、東方離垢眾德莊嚴世界之輪徧照吉祥如來。二、東方妙覺眾德莊嚴世界之妙功德住吉祥如來。三、東方眾生主世界之一寶蓋王如來。四、東方自在力世界之善逝定迹如來。五、東方最勝寶世界之寶華吉祥如來。六、南方寂靜主世界之超無邊迹如來。七、南方最上香世界之妙香王如來。見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以上為七佛之異稱或異譯也。
- 牛車
- 法華經譬喻品說羊鹿牛三車。成佛之道。譬如牛車。見火宅條附錄。
- 續命神幡
- 祈禱藥師如來所用五色神幡之名。以得延命之益故也。藥師經曰:「時彼病人親屬知識,若能為彼歸依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請諸眾僧,轉讀此經。熾七層之燈,懸著五色續命神幡,或有是處彼識得還,如在夢中明了自見。」經律異相六載阿育王依之而延二十五年壽之事。
- 心作攝
- 十六特勝之第十。
- 無住處涅槃
- 同無住涅槃。
- 軻地羅山
- 又作佉陀羅山等。七金山之第五。玄應音義一曰:「軻梨,應云軻地羅。此譯曰軻,空也。地羅,破也。名空破山也。」慧苑音義下曰:「佉陀羅,應曰軻梨羅。此即木名,謂此方苦楝木也,由彼山中多有此木,故立其名。」
- 抱跋迦
- 譯言食邑。德者之尊稱。唯識述記四本曰:「有大名居士,德重智高,芳振一時,英流八表。時人不敢斥其尊號,號曰抱跋迦,此云食邑。以其學業有餘,理當食邑。」
- 貪欲瞋恚愚痴
- 即三毒之煩惱也。
- 羅惹
- Rājan,又作曷羅惹。譯曰王。梵語雜名曰:「王梵名,羅(引)惹。」又曰:「大王梵名摩賀羅(引)惹。」守護國界經曰:「言王者即羅惹義。」
- 權智實智之一心三觀
- 如來所證之一心三觀,為實智之一心三觀,如來所說之一心三觀,為權智之一心三觀。以本迹二門配之,則迹門法華,當於權智之一心三觀,本門法華,當於實智之一心三觀。
- 阿伽羅伽
- 星神名。胎藏界外金剛院之眾。秘藏記末曰:「阿伽羅伽,白色持鉾。」胎曼陀羅鈔六曰:「或記曰:熒惑星,或火曜也。是惡星也。」梵⃞Aṅgāraka。
- 新薰說
- 唯識宗有謂第八識所藏之種子,非為本來固有者,如視為本有,能薰之法,所薰之識,皆有無始以來。即種子亦為無始以來所薰習者。難陀,勝軍二師為此說。非宗之正義。
- 十三資具
- 一、僧伽胝Saṁghāti,譯云重複衣。二、嗢咀囉僧伽Uttarāsaṅga,譯云上衣。三、安咀婆娑Antarvāsa,譯云下衣。此三服皆名支伐羅Civara,北方諸人多名法衣為袈裟,即是赤色之義,律文中無此語。中方皆云支伐羅。四、尼師但娜Niṣidana,臥坐具也。五、泥伐散娜Nivāsana,裙也。六、副泥伐散娜Pratinivāsana,副裙也。七、僧腳敧迦Saṁkakṣikā,是掩腋衣也。古名覆肩,覆於長臂,非真義,向使覆右腋,交搭於左臂,是與佛制同。八、副僧腳敧迦Pratisaṁkakṣikā,副掩腋衣也。九、迦耶褒折娜Kśyoposaṇa',拭身巾也。十、木佉褒折娜Mukhopoṣaṇa,拭面巾也。十一、雞舍缽羅底喝喇呵Keśapratigrahaṇa,剃髮衣也,披之剃髮者也。十二、建立缽剌底車憚娜Kaṇḍūpraticchadana,遮瘡疥衣也。十三、鞞殺社缽利色迦羅Bheṣajapariṣkāracīvara,藥資具衣也。出於有部百一羯磨十。名義大集二七二以拭身拭面二者為手巾Snatrasaṭaka之一。別出雨衣Varṣāśāticivara藥資具衣但稱資具衣。
- 究竟位
- 大乘五位之一。以佛果為究竟至極之位,故謂之究竟位。唯識論九曰:「究竟位,謂住無上正等菩提。」述記十末曰:「言究竟者,略有二義:一簡前四位名究竟,二簡二乘名究竟。二乘雖得菩提涅槃,非究竟義,非高勝故。」三藏法數二十一曰:「究竟位,謂妙覺。佛證此果位,最極清淨,更無有上,故名究竟位。」
- 地種
- 四大種之一,地之大種也。事物上之堅性謂之地,此堅性周徧一切之物質,而為能造之因,故云大種。法華經化城喻品曰:「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
- 羯邏藍識
- 寄託於羯邏藍之心識,即十二緣起支中之第三識支是也。
- 戲忘天
- 又曰戲忘念天。在欲界六天之中間。此天眾以戲笑而忘失正念退沒彼之天處,故名戲忘念天。唯識演秘四末曰:「按瑜伽云:謂有欲界諸天,名遊戲忘念。彼諸天眾,或時耽著種種戲樂,久相續住。由久位故,忘失正念。由失念故,從彼天沒。」
- 疑城胎宮
- 阿彌陀佛國土之邊地有一宮殿,以七寶莊嚴,若於疑心中念阿彌陀佛者,胎生於此宮殿中,五百歲間,不得聞三寶之名。為疑惑人所住,故曰疑城。為胎生之宮殿,故曰胎宮。但籠居宮殿中,不得見佛聞法之益,故曰胎生。以其似四生中之胎生,故云。無量壽經下曰:「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者。此諸眾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是故於彼國土,謂之胎生。」教行信證六曰:「亦如大無量壽經說,即疑城胎宮是也。」
- 大安慰
- 佛之異名。以佛於一切眾生施安樂,使得法喜故也。讚彌陀佛偈曰:「慈光遐被施安樂,故佛又號歡喜光,光所至處得法喜,稽首頂禮大安慰。」
- 如法袈裟色三種
- 一似黑,二似青,三似赤。似黑者,即緇色,為黑泥之色,似青者,銅青也,似赤者,果實之染色,天竺謂之乾陀色,支那謂之木蘭色,日本謂之香染者(香染丁子香以染之)。百一羯磨九曰:「凡作臥具(三衣),應作兩重染令壞色。或青(極好深青,律文不許,隨時汙色,事在開聽)或泥(廣律解泥謂是赤土赤石,或即是泥,然而不許純烏泥皂,斯乃外道之衣)或乾陀色(梵云袈裟野,譯為赤色)。」行事鈔下一曰:「四分云:若青若黑若木蘭。一一色中隨意壞。善見云:善來比丘,瓦鉢貫左肩青色,袈裟赤色鮮明,準此木蘭色。」又曰:「青謂銅青,黑謂雜注等,木蘭謂諸果汁等,余在蜀都親見木蘭樹皮,赤黑色鮮明,可以為染,微有香氣,亦有用作香者。」資持記下一之一曰:「銅青謂青褐,如舊銅色,雜泥謂以果汁浸於鐵器,遂成黑色。河底緇泥,亦可染黑,」釋門章服儀曰:「上明青色,名同五色。如論律中,似而非正,木蘭一染,此方有之,赤多黑少,若乾陀色。」
- 性命
- 有情之性與命也。圓覺經曰:「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婬欲而正性命。」
- 話頭公案
- 宗匠話頭所成之公案也。公案者,參禪者可研究之問題也。見公案條。
- 凡聖一如
- 又云凡聖不二。從事相言之,則有六凡四聖之十界差別,由其理性言之,則無差別平等也。寶藏論曰:「凡聖不二,一切圓滿。」大日經義釋五曰:「六趣眾生與毘盧遮那本無二體。」
- 滅擯
- 律中科罪之名。比丘犯重罪而無悔心者,滅僧籍而擯斥之也。行事鈔上一之四曰:「滅擯者,謂犯重已舉至僧中,白四除棄也。」同上二之二曰:「言滅擯者,謂犯重比丘,心無慚愧,不敢學悔,妄入清眾,濫居僧限。當三根五德舉來,詣僧憶念示罪,令自言已舉白四法。」釋氏要覽下曰:「彌沙塞云:梵罰此有二法:一默擯,謂一切人不與來往言話等。二滅擯(滅即滅名也)。」
- 奔那伽
- Puṣpa‑nāga,譯言龍樹華。彌勒菩薩在此樹下成道。大日經疏七曰:「龍華奔那伽者,此奔迦是龍樹花。彌勒世尊於此樹下成佛,其直言龍華者,是龍中所尚之花,西方頗有其種。」
- 鬼神
- 鬼為六趣之一。神為八部之通稱。有威云鬼,有能云神。金光明經文句六曰:「鬼者威也,能令他畏其威也。神者能也,大力者能移山填海,小力者能隱顯變化。」金光明經三曰:「鬼神品。」最勝王經九曰:「諸天藥叉護持品。」諸天藥叉之類即鬼神也。釋摩訶衍論曰:「鬼并及神,云何差別?障身為鬼,障心為神。」長阿含經二十曰:「佛告比丘:一切人民所居舍宅,皆有鬼神,無有空者。(中略)凡諸鬼神,皆隨所依,即以為名。依人名人,依村名村,(中略)依河名河。佛告比丘,一切樹木極小如車軸者,皆有鬼神依止,無有空者。一切男子女人,初始生時,皆有逐神,隨逐擁護。若其死時,彼守護鬼,攝其精氣,其人則死。」
- 摩樓
- 樹名。譯曰堅。翻梵語九曰:「摩樓樹,譯曰堅也,出曜經第三。」梵⃞Maru。
- 波俏
- 五燈會元:眉毛本無用,無渠底波俏。今人於事物之妍美可意。足以制勝擅場者,謂之波俏。亦作波峭。
- 布施
- 梵語曰檀那Dāna,譯為布施。以福利施與人也。所施雖有種種,而以施與財物為本義。得大富樂之果。周語曰:「享祀時至,布施優裕。」文子自然篇曰:「為惠者布施也。」莊子外物篇曰:「生不布施,死何含珠為。」荀子哀公篇曰:「富有天下而無怨財,布施天下而不病貧。」韓非顯學篇曰:「上徵斂於富人,而布施於貧家,是奪力儉而與侈墮也。」淮南子道應訓曰:「不義得之,又不能布施,患必至矣。」又齊俗訓曰:「為義者,布施而德。」論衡定賢篇曰:「使穀食如水火,雖貪吝之人,越境而布施矣。」法界次第曰:「檀那秦言布施。」無量壽經曰:「布恩施惠。」大乘義章十一曰:「言布施者,以己財事分布與他,名之為布,惙己惠人目之為施。」維摩經佛國品曰:「布施是菩薩淨土。」
- 佛道
-
梵語菩提,新譯曰覺,舊翻曰道。道者通之義,佛智圓通無壅,故名之為道。道有三種:一聲聞之所得,二緣覺之所得,三佛之所得。今為佛所得之無上菩提,故云佛道。法華經序品曰:「恆沙菩薩,種種因緣,而求佛道。」同方便品曰:「是諸世尊,皆說一乘法,化無量眾生,令入於佛道。」同信解品曰:「我等今者真是聲聞,以佛道聲,令一切聞。」大乘義章十八曰:「菩提胡語,此翻為道。果德圓通,名之為道。」又曰:「菩提偏在果,故證成佛道,名得佛道。」嘉祥法華疏二曰:「菩提云道,是無上正徧知果道也。」
因行名道。佛道者,到於佛之萬行也。大乘義章十八曰:「地論言:道者是因,修行此道,能到聖處,名為聖道。」
- 永劫
- 永久之長時也。劫者梵語算世界成壞相之名也。無量壽經上曰:「兆載永劫。」
- 玄高
- 馮翊萬年(陝西臨潼東北七十里)人。姓魏,俗名靈育。十二歲出家,專學禪律。聞佛馱跋陀羅,弘法長安石羊寺,往師之,旬日,精通禪法。於是遊西秦入麥𧂐山。時長安沙門曇弘,亦隱此山,師與之道交最深。時河南有二僧讒於河南王世子曼,言師聚其徒將為國害。師乃被擯,遷於河北林陽堂山。時曇弘在成都。高名藉甚河南王遣使迎接。弘謂王曰:既深鑒遠識,何以信讒棄賢?貧道所以不遠數千里者,欲獻此一言耳。王及太子,赧然愧悔。即遣使召請,尊為國師。後入北涼,為沮渠蒙遜所敬重。時北魏拓跋燾據平城,討北涼,迎師布化平城。太子晃師事之,武帝亦崇敬焉。司徒崔皓,道士寇謙之,有寵於武帝,恐晃承位後,奪其威柄,因譖師與晃結,有異圖。武帝大怒,師遂遇害。諸弟子迎屍窆於城南曠野,年四十三。詳見梁高僧傳十一、佛祖統紀三十八等。
- 特欹拏伽陀
- Dakṣiṇāgāthā,譯言施頌,對於施物祈願施主之福之伽陀也,舊曰噠嚫是也。寄歸傳一曰:「特欹拏伽陀,是持施物供奉之儀。特欹尼師,即是應合受供養人。是故聖制,每但食了,必須誦一兩陀那伽陀報施主恩。」慧琳音義六十曰:「特欹拏,此云將施物供養三寶之義。伽陀,即偈頌也。是咒願施主福德資益之意。(中略)初引佛經,後加人意所頌也。」
- 赤旃檀
- 旃檀中有赤白二種,此其赤色者也。法華經分別功德品曰:「以赤旃檀作諸宮殿。」
- 海德
- 海八德經列八美德:「一、汪洋無涯。二、海潮不愆期。三、不容死臭。四、有七寶珍珠。五、五河俱入而無舊名。六、霖雨注來亦無增減。七、眾魚有巨身。八、鹽味邊中如一。」涅槃經三十七說海之八不思議。華嚴經四十二列海之十德。大部同之。
- 荼毘
- Jhāpita,又曰闍毘,闍維闍鼻多,耶維,耶旬。譯為焚燒,猶言火葬,僧死而焚其尸也。玄應音義四曰:「耶維,或言闍鼻,或言闍維,或言闍鼻多,義是焚燒也。」同五曰:「耶旬,或云闍毘闍維同一義,正言闍鼻多,義是梵燒也。」慧琳音義二十五曰:「闍毘或言闍維,或荼毘。古云耶旬。此云焚燒也。」同四十三曰:「耶維,或言闍維,皆訛也。正言闍鼻多,義是焚燒。」西域記六曰:「涅疊般那(Nirdhāpana),唐言焚燒。舊雲闍維,訛也。」
- 鳩摩羅伽地
- Kumāra‑bhūta,又作鳩摩羅浮地,鳩摩羅浮多地。譯曰童子地、童真地、童相地等。通為菩薩地之總稱,別稱初地或八地已上之菩薩。瓔珞本業經上曰:「鳩摩羅伽,秦言逆流,歡喜地。」是指初地已上。智度論二十九曰:「鳩摩羅伽地者。或有菩薩,從初發心斷婬欲,乃至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常行菩薩道,是名鳩摩羅伽地。復次有菩薩作願,世世童男,出家行道,不受世間愛欲,是名為鳩摩羅伽地。復次又如王子名鳩摩羅伽,佛為法王,菩薩入法王位,乃至十地故。悉名王子,皆住為佛。如文殊師利,十力四無所畏等,悉具佛事故,住鳩摩羅伽地,廣度眾生。復次,又如童子過四歲已上未滿二十,名為鳩摩羅伽地。若菩薩初生菩薩家者,如嬰兒,得無生法忍,乃至十住地,離諸惡事,名為鳩摩羅伽地。」此為一切菩薩地之通稱。玄應音義三曰:「鳩摩羅伽,正言究摩羅浮多。」見鳩摩條。
- 堅固三昧
- 百八三昧之一。金剛三昧之異名。智度論四十七曰:「有人言:金剛三昧。是堅不壞故。」
- 妙香合成願
- 國土嚴飾願之異名。
- 微塵
- 色體之極少為極微,七倍極微,為微塵。七倍微塵,為金塵。金塵者,得遊履金中之間隙也。俱舍論十二曰:「七極微為一微量,積微至七為一金塵。」
- 弭秣賀
- Mimaha,國名。譯言米國。見西域記十。
- 污染
- 污染於世間之五塵也。無量壽經下曰:「猶如蓮華,無污染故。」
- 觸食
-
四食之一。觸對於六識順情之境而資益心身者。如觀劇而不覺飢。
食物之觸穢不淨者。如觸於他人之手及觸於他未洗淨之器物衣巾等者,或非為受食而觸於自己之手者,又有種種之觸穢。西方道俗,悉決之為不淨而不食也。見行事鈔下一之二,寄歸傳一。
- 諸龍眾
- 八部眾之一。
- 華林園
- 彌勒成道後說法之僧園名。中有龍華樹,故曰華林園。彌勒佛於此園龍華樹下成道,且以三會之說法,悉度應度之眾生。羅什譯彌勒下生經曰:「爾時於華林園,其園縱廣一百由旬。大眾滿中,初會說法,九十六億人得阿羅漢。第二大會說法,九十四億人得阿羅漢。第三大會說法,九十二億人得阿羅漢。」
- 佛生國
- 印度也。
- 不斷相應染
- 六染心之一。
- 二種色
-
一內色,眼耳鼻舌身之五根也,是屬於內身,故名內色。二外色,色聲香味觸之五境也,是屬於外境,故名外色。見宗鏡錄七十五。
一顯色,青黃赤白之四種也。二形色,長短方圓高下正不正之八種也(大乘於此外加表色),見俱舍論下。
見色條。
- 三昧門
- 為種種三昧之差別。故曰門。菩薩所得之三昧為入於佛所具無量三昧之門戶。故曰門。見智度論二十八。
- 白黑布薩
- 白月十五日(即陰曆十五日)、黑月十四日或十五日(即晦日)兩度之布薩也。白黑月之終,說戒經而清僧眾,謂之布薩。律院之嚴制也。
- 牛角
- 牛之角。以譬物之並立者。止觀輔行一之一曰:「牛角表雙。」
- 五分作法
- 詳見五支作法條。
- 薄迦地
- 薄迦梵即世尊之地位也。
- 十八泥犁經
- 一卷,後漢安世高譯。說十八地獄之受苦及壽命之長遠。
- 來迎三尊
- 彌陀觀音勢至三尊作來迎狀之形像也。
- 曇柯迦羅
- Dharmakāla,又曰曇摩訶羅。譯曰法時。天竺沙門。魏嘉平中至洛陽,譯出僧祇戒心。高僧傳一曰:「曇柯迦羅,此云法時。」四分戒本疏一上曰:「天竺沙門曇摩迦羅,魏言法時,出僧祇戒心。」飾宗記三本曰:「中天竺沙門曇摩迦羅,或云柯羅,此云法時。」
- 居士傳
- 清彭際清著。為傳五十六。列人二百二十七。附列者又七十七人。其發凡曰:「佛門人文記載,其專繫宰官白衣者,故有祐法師宏明集,宣律師廣宏明集,心泰佛法金湯,姚孟長金湯徵文錄,夏樹芳法喜志。其以沙門為主兼收外護者,則有志磐佛祖統紀,念常佛祖通載,以及傳燈錄,續傳燈錄,五燈會元,東林傳,往生傳諸書。所錄事言,互有詳略。或失之冗,或失之疏。至朱時恩居士分燈錄,郭凝之先覺宗乘,李士材居士禪燈錄,並本五燈,止揚宗乘。於諸三昧法門,有所未備。今節取諸書者十之五,別徵史傳諸家文集,諸經序錄,百家雜說,視諸書倍之。裁別綴屬,成列傳五十餘篇。詳其入道因緣,成道功候,俾有志者,各隨根性,或宗,或教,或淨土,觀感願樂,具足師資(云云)。」等不等觀雜錄三曰:「居士傳內汪大紳評語,直截痛快,實具宗匠手眼。但其中每引程朱為契合,似覺不類。度其意,無非欲引理學家究明心宗耳。然理學家既宗程朱,決不信有此事。是汪君援引之意,不能令儒者生信,反令儒者易視禪宗,以為不出程朱心學矣。甚哉!立言之不可不慎也。予願他日重刻此傳,將評語內與儒家牽合者節去,未始非護法之一端也。」
- 正地部
- 與化地部同。
- 瘡門
- 通者為人身九孔之總名,別者指男女之二根。見九瘡條。
- 金色身
- 金色之身相也。無量壽經上曰:「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 惑障
- 四障之一。諸眾生由貪欲瞋恚愚痴等之惑而障蔽正道也,新譯仁王經上曰:「實智平等,永斷惑障。」
- 徧行因
- 六因之一。見六因條。
- 佛部
- 胎藏界三部之一,又金剛界五部之一。總該曼荼羅諸尊中為佛之形像之部屬而稱為佛部。
- 地結
- 十八道行法中以地界真言師,加持結成修法之淨地。
- 梵眾天
- 色界之初禪天眾分三級,下級之天眾云梵眾天,猶如國土之庶民。
- 尼延底
- Nyanti',譯曰深入,執取。貪之異名也。玄應音義二十五曰:「尼延底此言深入,貪之異名也。言窮極無厭,故以名之。」俱舍光記十六曰:「尼延底,此云執取,或云趣入,或云執滯。」
- 火坑
-
喻五欲之可畏也。雜阿含經四十三曰:「多聞聖弟子,見五欲如火坑。」中阿含經五十四曰:「欲如火坑,我說欲如火坑,如毒蛇,我說欲如毒蛇。」
譬惡趣之可怖也。觀經定善義曰:「三惡火坑,臨臨欲入。」
- 油缽
- 持正念譬如持油鉢。涅槃經二十二曰:「譬如世間有諸大眾,滿二十五里。王勅一臣持一油鉢,經由中過,莫令傾覆。若棄一滴,當斷汝命。復遣一人拔刀在後隨而怖之。臣受王教,盡心堅持。經歷爾所大眾中,雖見可意五邪欲等,心常念言:我若放逸,著彼邪欲,當棄所持,命不全濟。是人以是怖因緣故,乃至不棄一滴油。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生死中不失念慧。以不失故,雖見五欲,心不貪著。」智度論十五曰:「菩薩欲脫生老病死,欲度脫眾生,常應精進一心不放逸,如人擎油鉢行大眾中。」雜阿含經二十四,修行道地經三,同有此譬。
- 十勝行
- 菩薩十地所修之十波羅蜜也。見波羅蜜條。又小乘以梵福為四種勝行(見梵福條),加以六種為十種勝行:一、因救母之命而捨自身之命,二、因救父之命而捨自身之命,三、因救如來之命而捨自身之命,四、於正法之中出家,五、教他出家,六、未轉法輪,能請轉法輪。見俱舍光記十八。
- 朝參
- 早朝之參禪也。於粥罷為之。禪門清規曰:「闔院大眾,朝參夕聚。」
- 真言心
- 謂阿之一字也。是為一切真言之中心,由此而一切之真言流出,故云心。大日經五曰:「所謂阿字者,一切真言心,從此徧流出無量諸真言。」疏十七曰:「此中真言心者,此心梵音汗栗駄之心,即是真實心也。」
- 廢三顯一
- 廢權教之三乘,顯實教之一乘。與廢權立實同。法華玄義七曰:「華落蓮成即喻廢三顯一。」見開顯條。
- 普光三昧
- 普放光明照十方界之三昧也。大寶積經八十九曰:「得普光三昧具大光明。」華嚴經十定品說十大三昧中第一云普光三昧。
- 等流相續
- 一類者不變更其性質而相續為一類也。
- 毘楞羯梨
- 國王名。對勞度差婆羅門請一偈,為以千釘釘身。見賢愚經一,經律異相二十五。
- 金剛密經
- 言金部之密經。如教王經,理趣經等是。
- 俱蘇摩摩羅
- Kusumamālā,譯曰華鬘。貫花為輪者。玄應音義一曰:「俱蘇摩,此譯云華。摩羅,此譯云鬘。案西國結鬘師多用蘇摩那華行列結之,以為條貫。無問男女貴賤,皆此莊嚴或首或身,以為飾好。則諸經中有華鬘寶鬘等,同其事也。」
- 三外道
- 即百論所說之三仙也。止觀十上舉此三外道而判宗計:「一迦毘羅外道,計因中有果。二漚樓僧佉外道,計因中無果。三勒沙婆外道,計因中亦有果亦無果。」
- 無二平等經
- 無二平等最上瑜伽大教王經之略名。
- 摩訶夜泥
- Mahāyāne(止格),譯曰大乘。見大日經疏五。
- 利他一心
- 利他者,他力之意也:「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見淨土論。開會一心,則為無量壽經之至心,信樂,欲生三心。此對於觀無量壽經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等自力之三心,而謂為利他之三心,一心三心,於行者之信上非有相異。三心者,非言初至心,中信樂,後欲生。歸命之剎那,不外乎一念。三心有拘泥字義之觀。
- 第二月
- 翳眼之人見第二月,以譬物之似有非有。圓覺經曰:「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麤緣影為自心相,譬如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新譯仁王經中曰:「不定相待,有無異一,如第二月。」楞嚴經二曰:「此見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
- 參榜
- 禪林之語,參見人時之名刺也,又云門狀。
- 梵網六十二見經
- 一卷,吳支謙譯。與長阿含經中梵動經同本。六十二之邪見,參差交叉,如梵天羅網,故名梵網。
- 因果經
- 過去現在因果經之略稱。別有佛說因果經一卷,羅什所譯,不入經藏。
- 嘆德
- 讚嘆他德也。
- 密嚴經疏
- 四卷,唐法藏撰。
- 四漏
- 一欲漏。欲界之修惑也。但除無明。二有漏。上二界之修惑也。但除無明。三無明漏。三界之無明也。四見漏。三界之見惑也。漏是煩惱之異名。此四漏與四流之體同,惟次第稍異耳。出大藏法數二十三。參照四流條。
- 曇無鞠多
- 與曇無德同。見曇摩毱多條。
- 性力
- 十力之一。
- 真言師
- 依真言宗之法作加持祈禱者也。
- 不變真如
- 對隨緣真如之稱。真如之體,畢竟平等,無有變異,故曰不變真如,即本性之真心常住之佛性也。此不變之體,隨緣生三界六道之相,謂之隨緣真如。權大乘不許真如之緣起,故不立隨緣真如之義,實大乘於真如立不變隨緣之二義,所以明不變之真如造作有為之萬法者。金錍論曰:「萬法是真如,由不變故。真如是萬法,由隨緣故。」
- 佛母般若波羅蜜多
- 諸佛如來自般若波羅蜜多生。般若波羅蜜多為諸佛之母,故稱佛母。見佛母條。
- 字母品
- 文殊問經字母品之略名。
- 無常虎
- 無常之可怖如虎也。
- 摩沙
- 見磨灑條。
- 根本等至
- 即根本定也。
- 唵字印
- 側掌屈風指,餘伸直,又名吉祥印,言說之標幟也。攝大軌中曰:「側掌屈風,餘申直,淨行吉祥印,名為唵字印。」大日經疏二十曰:「其尊作持唵字印者,即是梵志義法也。淨行者凡有所言說,皆側右手,作印形而舉案之,以唵字聲而作相故也。」演奧鈔十四曰:「今私推之,唵字聲者,淨行者結此印欲語之時,先唱唵字聲歟,是說法驚覺標幟也。秘藏記唵字出五種義,驚覺義其一也。此印亦名吉祥印,釋迦說法印,亦名智吉祥印,准而思之。」
- 阿僧祇劫
- 無數劫也。劫者年時名。
- 毘尼摩得勒迦
- 薩婆多毘尼摩得勒迦之略名。摩得勒迦,譯曰行境界。論之別名也。
- 烏律率
- 與烏律律同。
- 阿彌陀迦良
- 王名。昔阿彌陀迦良王有病,自調藥將服之。時有辟支佛,與王同病。來乞藥。王即持藥施之,自作誓願,欲使一切眾生病,如是悉除。其時阿彌陀迦良王,即今釋迦也。見菩薩本行經下。
- 三時坐禪
- 早晨之坐禪(粥後已時),晡時之坐禪(申時),黃昏之坐禪(戌時)也。見象器箋九。
- 十事非法
- 佛滅後一百年,比舍離地方比丘稱十個非法,因而引起第二結集之問題也。元來之性質,乃關於律者。見秘法條。
- 悔懺法
- 釋氏通鑑,傅大士告普建等曰:慎護三業,精勤六度,行悔懺法,免墮三塗。按法苑珠林懺悔篇有懺悔儀式,僧徒之禮十方佛,皆悔懺之事也。
- 第二果
- 小乘四果中之第二果,謂一來果也。
- 評唱
- 品評提倡古人之說也。碧巖錄題下曰:「評唱雪竇顯和尚頌古語要。」
- 參椅
- 參者交也,腳木交叉可以折疊之椅子。或云學者參問時,師家坐此椅子,故名參椅。
- 大隨求陀羅尼
- 大隨求陀羅尼經所說之大神咒也。
- 重空觀
- 同重空三昧項。
- 青頸觀自在菩薩心陀羅尼經
- 一卷,唐不空譯。
- 苾芻迦尸迦十法經
-
一卷,宋法天譯。說慚愧等十法。
一卷,趙宋法天譯。佛對迦尸迦而說具足慚愧多聞等十法則得為人師。
- 所緣斷
- 斷惑四因之一。
- 八臂天
- 那羅延天也。涅槃經二十四曰:「八臂天摩醯首羅天。」慧琳音義二十六曰:「八臂天此云那羅延天。」見那羅延條。
- 優鉢羅華
- 見優鉢羅龍王項。
- 東藏主
- 處理東藏者。
- 骨塔
- 舍利塔也。止觀五下曰:「金光明中,佛禮骨塔。」
- 性分
- 諸法差別之自性也。止觀五曰:「界名界別,亦名性分。」
- 冥通
- 冥者離諸相而冥寂,通者通融一切而無礙。是嘆真理之語也。戒本疏一上曰:「理在冥通。」同行宗記一上曰:「體離言象,故言冥通。」
- 冥途
- 又書冥土。謂幽冥之道途,地獄餓鬼等之處也。國清百錄三曰:「冥途雖隔,感應道通。」盂蘭盆疏新記上曰:「一日盆供少頃修崇,能使冥途應時脫苦。」
- 本地垂跡
- 見本迹條。
- 孛經
- 具名孛經抄,吳支謙譯。佛住祇園有孫陀利女謗懷胎佛子,至第八日,波斯匿王察知其情,佛乃為說往昔行菩薩道時,其名曰孛,為國師,受四臣及夫人之謗,久後方明,今復如是。
- 車帝
- 石窟名。法顯傳曰:「山北陰中有一石室名車帝,佛泥洹後,五百阿羅漢結集經處。」梵⃞Saptaparṇaguhā。
- 印宗
- 廣州法性寺印宗,初講涅槃經,遇六祖能大師始悟玄理,以能為傳法師。能亦就此人出家受戒。先天二年,八十七歲而示寂。見傳燈錄五。
- 破落僧
- 不持身分之僧也,如不持家產曰破落戶。
- 印定
- 印可決定之義。唯識述記六曰:「印境決定。」
- 凡身
- 凡夫之身也。
- 曹洞宗
- 禪宗五家之一。出所有二說:一為取曹溪六祖慧能及六世孫。洞山之名,二為取第二祖曹山,第一祖洞山之名。後者顛倒行次,為語便也。祖庭事苑七曰:「曹山即洞山之嗣子,今不言洞曹言曹洞者。亦猶慧遠即慧持之的兄但言持遠而不言遠持,蓋由語便而無他。叢林或指曹為曹溪,蓋不知世裔來歷之遠近,妄自牽合。」然以前者為近於真也,案曹洞宗源出六祖弟子行思,傳希遷,希遷傳藥山,藥山傳雲巖,雲巖傳良价禪師。住瑞州洞山,洞山傳本寂禪師。住撫州曹山,其說立五位君臣以為宗要。五位者,正中偏,偏中正,正中來,偏中至,兼中到,是也。君為正位,臣為偏位。正位即空界,偏位即色界。
- 二十五種清淨定輪
- 一切菩薩欲證圓覺而修禪定有二十五種之差別。謂無礙清淨慧,皆依禪定而生,其禪定有三種之別,一、奢摩他,此譯作止,靜行也(安於無為也)。二、三摩缽提,此譯作觀,幻行也(修有為之幻行也)。三、禪那,此譯作思惟,寂行也(靜幻皆亡也)。於此三行,單修一行者有三人;三行互修者,有二十一人;三行圓修者有一人;因而有二十五人。此二十五人所修之禪定,謂之二十五種清淨定輪。圓覺經曰:「一切諸菩薩,無礙清淨慧,皆依禪定生。所謂奢摩他三摩提禪那,三法頓漸修,有二十五種。十方諸如來,三世修行者,無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
- 骨場
- 火葬時拾取死者之遺骨也。
- 自誓得
- 十種得戒緣之一。
- 一回忌
- 又名一周忌。死後滿一年之忌日也。此日多請僧行佛事。儒家曰小祥。十王經曰:「一年過此轉苦辛,男女修齋福業因;六道輪回仍未定,造經造佛出迷津。」詳見年忌條。
- 阿毘左囉
- 與阿毘遮嚕迦同。
- 波羅闍已迦
- 舊稱波羅夷。見波羅夷條。
- 類智
- 觀欲界四諦之智,名為法智,觀上二界四諦之智,名為類智,以是為彼之同類故也。
- 本空
- 諸法本來性空,非始於今名為本空。無量壽經下曰:「淨慧知本空。」
- 震嶺
- 震旦國,即漢地也。資持記上一之一曰:「震嶺者,震是梵言之省略,嶺者即土境之通名。具云震旦,亦云真丹,此翻漢地。」
- 十不二門
-
荊溪尊者釋法華玄義所明之本迹十妙,立十種不二門,歸結之於一念之心,以示觀法大綱,發其深意。今以其本迹十妙與不二門之相攝列之如圖。一、色心,有形質礙之法,而無知覺之用者,名為色,無形質而有知覺緣慮之用者,名為心。二、內外,眾生諸佛及依報名為外,唯自己之心法名為內。三、修證,修治造作之功,名為修,本有不改之體名為證。四、因果,能生之行,名為因,所生之德,名為果。五、染淨,無明之用,名為染,法性之用名為淨。六、依正,此為依正之二報,眾生所依之國土資具,名為依報,能依之心身,名為正報。七、自他,此就三法而論。佛法眾生法名為他,心法名為自。八、三業,身之發動名為身業,口之發動名為口業,意之發動名為意業,九、權實,九界七方便之法名為權。佛界圓實之法名為實。十、受潤,此從喻之名也,受即領納,三草二木藏通別圓五乘之機,名為能受,潤即沾潤,如來所說前四時三教之法如雲之注雨,名為能潤。此十門皆名為不二者,蓋法華已前四時三教所談之色心等,一一隔異,是名為二。至法華而四時三教所談偏權之法,皆是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平等一如,為中之一法,無隔歷不融之法,故總名為不二也。出十不二門。
唐荊溪尊者述。本是釋籤中結釋十妙者。然為妙觀之大體,故後人錄出別行之。其註解多至五十餘部其著名者,○科十不二門。一卷,唐湛然述,宋知禮科。○十不二門指要鈔。二卷,唐湛然述,宋知禮著,○十不二門義。一卷,唐道邃錄出。○法華十妙不二門示珠指。二卷,宋源清述,○註法華本迹十不二門。二卷,宋宗翌述,○十不二門文心解。一卷,宋仁岳述,○法華玄記十不二門顯妙。一卷,宋處謙述,○十不二門樞要。二卷,宋了然述,○十不二門指要鈔詳解。四卷,宋可度詳解明正謐分會。
- 大勤勇
- 稱大日如來師子奮迅之大精進力也。大日經二曰:「我昔坐道場,降伏四魔。以大勤勇聲,除眾生怖畏。是時梵天等,心喜共稱說,由此諸世間號名大勤勇。」
- 四根本重罪
- 謂四波羅夷也。顯密各異其戒相。見波羅夷條。
- 阿波蘭多迦
- Aparāntaka,印度古王國名。阿育王於各地派遣傳道僧時,曇無德所赴之地也。見善見律二。
- 冥道
- 焰魔王之住處曰冥道,又云冥界,焰魔王之眷屬住之,稱曰冥宮。太山府君半天婆羅門等亦屬之。焰羅王供行法次第曰:「本宮在銕圍山之北地中,是即冥道宮也。五萬眷屬而為圍繞,宮中庭有檀拏幢。」金光明文句三曰:「此經與冥道相關。」
- 難陀
-
Nanda,比丘名。譯曰善歡喜。亦名牧牛。對於孫陀羅難陀而謂為牧牛難陀。因問佛放牛十一事,知佛具一切智。出家獲阿羅漢果。根本律云:「難鐸迦尊者,佛遣彼為尼眾說法教誡時,五百苾芻尼聞法得阿羅漢果。」薩婆多論云:「往昔惟衛佛出現於世,為眾生說法。彼佛滅後,有王起牛頭旃檀墖,種種莊嚴。此王有五百夫人,供養此墖,各發願言:願我等將來從此王邊而得解脫。爾時王者,今難陀是。爾時五百夫人者,今五百比丘尼是。以是本願因緣,故應從難陀而得解脫。」法華經序品曰:「難陀,孫陀羅難陀。」同文句二曰:「難陀亦云放牛,難陀此翻善歡喜,亦翻欣樂。淨飯王逼十萬釋子出家,即一人也。有師言:是律中跋難陀。」法華玄贊一曰:「梵云難陀,此翻為喜,根本乃是牧牛之人。因問佛牧牛十一事,知佛具一切智,獲阿羅漢。甚極聰明,音聲絕妙。」
孫陀羅難陀,略曰難陀。與牧牛難陀有別,是佛之親弟也。身長一丈五尺二寸,具三十相。孫陀羅,譯曰艷。是其妻之號,以彼有艷妻故,稱為孫陀羅難陀,以別於牧牛難陀。彼溺於其妻,不樂出家,佛方便化之,得阿羅漢。增一阿含經二曰:「大體端正,與世殊異,所謂難陀比丘是。諸根寂靜,心不變易,亦是難陀比丘。」見孫陀羅難陀條。
貧女名。欽波斯匿王以油千斛燃佛燈,乃以一錢買油燃一燈,所謂長者之萬燈,貧女之一燈也。見賢愚經。
唯識十大論師之一。唯識述記一本。曰:「梵云難陀,唐言歡喜,勝軍祖習。」
龍王名。見難陀跋難陀條。
- 印塔
- 寶篋印塔之略稱。
- 貫鍊
- 貫通練習也。無量壽經上曰:「博綜道術,貫練辟籍。」
- 大迦旃延
- 摩訶迦旃延也,新稱迦多衍那。為十大弟子之一。增一阿含經三曰:「善分別義敷演道教,所謂大迦旃延比丘是。」見迦旃延條。
- 柔順忍
- 心柔智順,於實相之理不乖角,故云柔順。堪安住於其位地,故云忍。維摩經法供養品曰:「聞如是法,得柔順忍。」注「肇曰:心柔智順,堪受實相,未及無生,名柔順忍。」無量壽經上曰:「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
- 蘇槃多
- Subanta,又作蘇漫多。梵語之文法上示名詞之變化者。所謂八轉聲也。槃多者後之義,蘇字居於語尾之聲也。是梵語名詞中多數第七格語尾之名,為名詞語尾一般之名詞也。唯識樞要上本曰:「聲論辨此聲中蘇字居後,漫多是後義,則是蘇字居後聲也。」寄歸傳四曰:「言七例者:一切聲上皆悉有之,一一聲中各分三節,謂一言二言多言,總成二十一言也。(中略)於七例外更有呼召聲便成八例。初句既三,飲皆准之。恐繁不錄,名蘇槃多聲。總有三八二十四聲。」
- 素饌
- 同素食。
- 阿薩闍
- 病名。涅槃經疏六曰:「阿薩闍無的翻,義言無可治。玄應音義三曰:阿薩闍病,謂不可治病也。」(梵⃞Asādhya)。
- 本來無一物
- 禪之悟道也。空之又空,第一義空也,與小乘之偏真但空相去天壤也。六祖壇經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師呵曰:禮不投地,何如不禮?汝心中了無一物可了,是名真知。」傳燈錄三(達磨章)曰:「光曰:我心未寧,乞師與安。師曰:將心將來與汝安。曰覓心不可得。師曰:我與汝安心竟。」
- 閑居
- 修止觀二十五方便中第一科具五緣中之第三有閑居靜處。止觀四上曰:「第三閑居靜處者,雖具衣食,住處云何?若隨自意,觸處可安。三種三昧,必須好處。好處有三:一深山幽谷,二頭陀抖擻,三蘭若伽藍。」
- 解惑
- 解與惑也。解為智,惑為煩惱,相反之法。止觀八上曰:「若遮障重當修助道,即解惑相持,便應索援。」
- 叔釐尼
- 又作叔離尼。比丘尼名。譯曰白淨,以白淨衣裹身出生,故以為名。法礪四分律疏一上曰:「賢愚經,叔厘尼者,此云白淨。生便白氎裹身,故言白淨。」賢愚經四曰:「叔離,晉云白也。」梵Śukriṇi。
- 漏盡力
- 菩薩十力之一。斷盡一切煩惱之力用也。
- 生死事大
- 六祖壇經曰:「永嘉玄覺禪師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 如如境
- 如如之理體為如如智所契之境者。
- 持律
- 保持戒律而不犯也。寶積經八十二曰:「誰是持律,誰持阿含。」注維摩經三曰:「優婆離,秦言上首。弟子中持律第一。」戒疏一上曰:「由律師持律故,佛法住世五千年。」
- 二種聖
- 一、聖說法,說三藏十二部經也。二、聖默然,一字不說也。如來唯有此二法。見思益經如來二事品。
- 婆子燒庵
- 昔有婆子供養一菴主經二十年,常使一二八女子送飯奉侍。一日使抱定曰:正與麼時如何?主曰:枯木倚寒嚴,三冬無暖氣。女子歸,舉似於婆,婆曰:我二十年祇供養箇俗漢,遂令遣去,燒卻庵。見五燈會元六。
- 聞名見佛願
- 彌陀如來四十八願中第四十五願也。見住定見佛願條。
- 婆羅門避死經
- 一卷,後漢安世高譯。有四梵志,各得五通,欲免死,一上空,一入大海,一入山腹,一入大地,皆不免死。佛因說苦空無常無我四法。見山海空市條。此經出於增一阿含增上品。
- 德田
- 阿羅漢及如來等也。以是能具諸勝功德,及供養之則生勝功德故也。田者能生之義。俱舍光記十八曰:「德田謂餘阿羅漢僧及如來具諸勝功德,及能生他勝功德故。」
- 十方現前僧物
- 四種僧物之一。
- 教化地益
- 五功德門之第五、園林遊戲地門也,現神通遊至教化之地,由生死煩惱之園林,救得苦惱眾生之還相迴向果德也。
- 四大聲聞
-
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摩訶目犍連也。於法華會座此四人為中根之機,此四人,於信解品得領解。於授記品受當來作佛之記。
彌勒下生經以迦葉,屠鉢歎,賓頭盧,羅云為四大聲聞。見四大弟子條。
- 烏勃
- 果名。慧琳音義五十三曰:「烏勃林,即嗢勃林也,木果也。似木苽而大,甚香。」
- 未到定
- 新云未至定。舊云未到定。見未至定條。
- 解悟
- 會得道理也。法華經提婆品曰:「無量眾生,聞法解悟。」探玄記一曰:「遂經三載,冥加悟解。」圓覺大疏上之二曰:「先悟後修為解悟,先修後悟為證悟。」宗鏡錄三十六曰:「若因悟而修即是解悟,若因修而悟即是證悟。」禪源諸詮三曰:「若因悟而修,即是解悟。」
- 德生
- 童子名。善財童子所參五十三知識之一。
- 比丘化為蛇
- 行事鈔資持記下一之三曰:「有比丘喜樂衣服,因病致死,後化為蛇來纏衣。」
- 護法論
- 一卷,宋無盡居士張商英著。廣破歐陽修之謗佛。
- 八大神將
- 輪藏周圍所安置之神將也。釋門正統三曰:「又列八大神將運轉其輪,謂天龍八部也。」象器箋四曰:「今輪藏八面排列八天像,所謂密迹金剛分二軀、梵天、帝釋、四天王也,異正統說。」
- 不動安鎮法
- 祈念不動尊而安鎮家宅之法也。
- 四種根本罪
- 四波羅夷罪也,大日經學處品曰:「四種根本罪。」
- 砧基簿
- 始建寺時所定殿堂廊廡之柱礎圖也,是雖為後日無用之物,然住持之人不可不知之。故入寺後。宜詢問兩序之人。勅修清規曰:「交割砧基什物。」中峰本禪師擬寒山詩曰:「十冊古傳燈,轉作砧基簿。」
- 阿叉摩羅
- Akṣamamālā,印相名。別名跢賒波囉蜜多印Daśapāramitā,譯言十度彼岸印,數珠印。見陀羅尼集經三。
- 法苑義林章
- 具名大乘法苑義林章。法相宗慈恩撰,說大乘門之法相名數。七卷。因之而有七卷章之別號(日本續藏經作十四卷)。關於本書之著述如下:大乘法苑義林章補闕卷四卷七卷八,唐慧沼撰。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四卷,唐智周撰。
- 惟白
- 宋靜江(現廣西臨桂縣治)人,姓冉氏,號佛國禪師。雲門宗法雲法秀之嗣,住汴京法雲寺。撰續燈錄三十卷,又著大藏綱目指要錄八卷。後移明州天童寺,年壽並缺。見續傳燈錄十二,佛祖統紀四十六等。
- 體宗用
- 此乃台宗五重玄義中之三重,是涅槃之三德,起信之三大,正為法華一部之大宗也。釋籤一之本曰:「當知體等三章祇是三德,乃至祇是一切三法。」又曰:「部內不出體宗用。」文句記一之一曰:「三法始末亘一部。」同十之二曰:「通指一部體宗用三。」又曰:「故知並是此經體宗用也,是則序正流通無非妙法。」
- 彌戾車
- Mleccha,華言惡見。見蜜利車條。
- 灌佛齋
- 劉宋孝武帝大明六年四月八日,於內殿設灌佛齋。見佛祖統紀三十六。
- 羯臘婆
- Karabha,數名。十大醯都。六十數之一。見俱舍論。
- 性具
- 又曰體具,理具。謂本覺之性,具菩薩界以下九界之惡法及佛界之善法,總具十界三千之善惡諸法也。天台始發之,荊溪,四明,盛詳述之。他宗雖言性具善,然不言性具惡,台家獨談性具惡也。因之天台分之為別圓二教,以他宗之極說未盡性具,總謂之別教。觀音玄義記二曰:「九界望佛皆名為惡,此等諸惡,性本具不?答:只具一字,彌顯今宗。以性具善,他師亦知。具惡緣了(緣因了因有性善,亦具性惡。觀音玄義上詳說之),他皆莫測。」佛心印記曰:「是知今宗性具之功,功在性惡。」妙宗鈔上曰:「諸宗既不明性具十界,則無同斷同悟之義。」同下曰:「荊溪云:他宗不明修性,若以真如一理,名性隨緣差別為修,則荊溪出時甚有人說也。故知他宗同極,祇云性起,不云性具,深可思量。」是指華嚴宗也,然賢首之菩提心章曰:「隨舉一門亦具一切,隨舉一義亦具一切,隨舉一句亦具一切。然此具德門中,性具善惡。法性實德,法爾如是。」是分明有性具之說也(蕉窗漫筆上)。教行錄三教門雜問答曰:「問:一切大乘經論皆談一切眾生本性清淨,台宗明性具十界,六既是穢,如何合諸經論?答:十法界六穢四淨,台宗既云性具,即是性惡法門,安得不清淨乎?明此應具二義:一約情智說,二約迷悟分。情智者,猶言以情分別諸法皆邪,離情分別諸法,分別皆正。今圓人應用佛眼種智了達一念染情,體具十界,互融自在,則一切諸法,悉皆清淨,荊溪所謂知剎那染體悉淨者是也。二約迷悟分別,當知迷則十界淨穢俱染,悟則十界淨穢俱淨,台宗所明十界性惡法門悉皆清淨者,正約悟解邊說也。故荊溪曰:三千在理,同名無明,豈非迷故三千俱迷也,三千無改,無明即明,豈非悟故三千俱悟乎。然此二義猶是對修門說,若直約平等法界言之,則非修非性,非迷非悟,非淨非穢,一切眾生不勞造作,本性靈明,具足十界,不受諸垢。故經曰:五道清淨不受色,學此者有即成大道,豈非一切眾生法界本淨乎。」參照性惡條。
- 福田淨德
- 一,發心離俗。謂出家之人,發勇猛心,脫離凡俗,習佛菩提,而能懷佩妙道,為世福田。是為初淨德也。二,毀其形好。謂出家之人,剃除鬚髮,毀壞相好,去世俗之塵衣,著如來之法服,具佛威儀,為世福田。是為第二淨德也。三,永割親愛。謂投佛出家。割絕父母親愛之情,一心精勤修道,以報父母生成之德,兼能為世福田。是為第三淨德也。四,委棄軀命。謂出家之人,能委棄身命,無所顧惜,惟務一心,求證佛道,兼能為世福田。是為第四淨德也。五,志求大乘。謂出家之人,常懷濟物之心,專志勤求大乘之法,度脫一切有情,為世福田。是為第五淨德也。
- 鹽官
- 杭州鹽官縣鎮國海昌院齊安禪師,海門郡人,姓李氏,生時神光照室,出家後,聞大寂行化於龔公山,詣之。大寂一見器之,命入室。密示正法。見傳燈錄七。
- 正信偈
- 宋慈雲之天竺別集中有往生正信偈,彌陀經正信偈。日本見真大師教行信證之行卷,有正信念佛偈,又略文類有念佛正信偈,意同而文少異。其徒稱為正信偈。
- 梵網戒本
- 指梵網經之下卷云梵網戒本,又云菩薩戒經。此中正說十重四十八輕之戒法。
- 餘宗
- 由自己之宗而指稱他宗也。
- 拘那牟尼
- 佛名。見拘那含牟尼條。
- 菩薩十住經
- 一卷,東晉祇多蜜譯。華嚴經十住品之別譯。
- 供養第一
- 供養僧伽,以優留頻羅迦葉為第一。增一阿含三曰:「將養聖眾,四事供養,所謂優留毘迦葉比丘是。」
- 一生所繫菩薩
- 與一生補處菩薩同。見彌勒條。
- 法界體性智
- 密家所立五智之一。無盡之諸法名法界。其諸法所依之體性,名法界體性智者,對之決斷分明也。此智以之配於五如來中之大日如來。菩提心論曰:「中方毘盧遮那佛,由成法界智為本。」秘藏記本曰:「法界體性智三密差別,數過剎塵,名之法界,諸法所依故曰體也。法然不壞,故名為性。決斷分明,得以為智。」
- 畢鉢羅窟
- 巴Vebhāra‑guhā,梵Vaibhāra,又作卑鉢羅窟,賓鉢羅窟。以窟上有畢鉢羅樹繁生,故名,或言畢鉢羅為大迦葉名(父母祈樹神而生,故名,又迦葉所居之窟,故名畢鉢羅窟,此雖古釋,然非也),在摩竭陀國王舍城竹林精舍之西,大迦葉結集三藏處也。付法藏傳一曰:「迦葉辭如來往耆闍崛山賓鉢羅窟。」佛祖統紀四曰:「如來滅後,於畢鉢羅窟立三座部主結為三藏。」更有一處。西域記九曰:「溫泉西有卑鉢羅石窟,世尊在昔恒居其中,後壁洞穴,是阿素洛宮也。習定比丘多居此室。」法顯傳一曰:「南山西行三百步,有一石室,名賓波羅窟。佛食後常於是座禪,又西行五六里,山地陰中有一石室,名車帝。佛泥洹後,五百阿羅漢結集經處。」
- 印契
-
印相者,標示法界之性德,而非偽者,故云契。契者契約。不改之義也。即身成佛義曰:「手作印契,口誦真言,心住三摩地,三密相應加持故,早得大悉地。」
本尊之印契名千眼印,出千臂經中,先以二小指無名指中指,各以甲背相著,其二人指竪頭相拄二大指側搏附人指第二文上側,腕開五寸許,置於眉間而誦真言。
- 流來
- 自無始流轉於生死海而來於今也。
- 延壽經
- 上經之略稱。
- 弘道
- 詳法珍條。
- 羅摩
- Rāma,譯曰士,喜樂,戲。俱舍光記一曰:「羅摩此云喜樂。」論師之名也。阿育王經一曰:「羅摩翻戲。」林之名也。本行集經二十六曰:「羅摩王名也,隋言能喜。」
- 目支鄰陀龍池
- 在摩竭陀國金剛座之側。見目支鄰陀條。
- 巡案
- 禪林住持巡迴眾寮按察其行儀,謂之巡案。於僧堂謂之巡堂。見象器箋九。
- 計都末底
- Ketumati,山名。譯曰幢慧。慧苑音義上曰:「計都,此云幢也,末底慧也。」
- 跋捺羅婆娜
- Bhādrapada,六月之梵名。見梵語雜名。
- 剎利
- 見剎帝利條。
- 摩訶衍
- 具曰摩訶衍那Mahāyāna,譯曰大乘。聲聞緣覺二乘之教法為小乘,菩薩之教法為大乘。慧苑音義上曰:「摩訶衍,具云摩訶衍那,言摩訶者此云大也,衍那者云乘也。」勝鬘經曰:「摩訶衍者,出世一切聲聞緣覺世間出世間善法。」起信論曰:「摩訶衍者,總說有二種:一者法,二者義。」智度論百曰:「摩訶衍是大乘法。」
- 佛心天子
- 梁武帝之德號也。碧巖第一則評唱曰:「武帝嘗披袈裟,自講放光般若,(中略)人謂之佛心天子。」
- 小乘五部
- 佛滅後百年阿輸迦王時,上座大眾之根本,以大天而生部別,此時優婆毱多阿羅漢之下於律藏分出五部。故此五部之分派為古來律宗之所用。然其五部與有部宗所傳之五部及南山一家之五部,稍有相違。但義淨三藏於二者皆不取之。見五部律條。
- 迦膩色伽
- Kaniṣka,屬於月氏族。基祖於中央亞細亞領富強之國土,至王勢威更張,新創建健駄羅王國,領地,西自大夏Bactra之境,東殆達於恒河,北總葱嶺,南及信度Shindu河口,占阿育王以後不見其例之廣大領土。其初不信罪福,輕侮佛法,後發正信深歸依於佛法,注其全力,弘宣佛教,為古來外護者,與阿育王併稱,其功之顯著者,結集佛典也。王出世年代古來有種種異論,而非一致,今尚模糊。眾說彷徨於紀元前一世紀至後一世紀之間,而無越之者,今暫以西域記佛國記所傳從佛滅四百年頃之出世說(王歸佛有由釋尊懸記之傳說,出西域記二)。
- 鬼緣
- 邪鬼之因緣。止觀十下曰:「若前世,外有鬼緣,鬼則加之,發鬼禪鬼見。」
- 惡無過
- 執作惡無過之一種邪見,又曰惡無礙。即如惡取空者,觀空而言因果寂滅,心不怖罪,更起蓋纏,是也。
- 增益法
- 見增益項。
- 白馬寺
- 在河南洛陽縣東故洛陽城西。漢明帝時。摩騰竺法蘭初自西域以白馬馱經而來。舍於鴻臚寺。遂取寺為名。創置白馬寺。此僧寺之始也。唐垂拱宋淳化元至順明洪武間,俱重修。洛陽伽藍記曰:「白馬寺,漢明帝所立也,佛入中國之始。寺在西陽門外三里,御道南。帝夢金人,長丈六,項皆日月光明。胡神,號曰佛。遣使向西域求之,乃得經像焉。時白馬負經而來,因以為名。明帝崩,起祇洹於陵上。自此以後,百姓冢上,或作浮圖焉。寺上經函,至今猶存。常燒香供養之,經函時放光明,耀於堂宇。是以道俗禮敬之,如仰真容。」
- 發講
- 同於開講。言講經之始也。
- 傀儡子
- 即木偶人,略云傀儡。四分律行事鈔中曰:「諸師不曾見此衣,謂如傀儡子戲圍之類。」同資持記中曰:「傀儡子云者,木戲人也。」又臨濟語錄曰:「如何是第三句?師云看取棚頭弄傀儡。」
- 第五十
- 謂人聞法華一偈一句次第教他第五十人之功德也。隨喜功德品曰:「若人於法會,得聞是經典。乃至於一偈,隨喜為他說。如是展轉教,至於第五十。最後人獲福,今當分別之。如有大施主,供給無量眾。具滿八十歲,隨意之所欲。見彼衰老相,髮白而面皺。齒疎形枯竭,念其死不久。我今應當教,令得於道果。即為方便說,涅槃真實法。世皆不牢固,如水沫泡燄。汝等咸應當,疾生厭離心。諸人聞是法,皆得阿羅漢。具足六神通,三明八解脫。最後第五十,聞一偈隨喜。是人福勝彼,不可為譬喻。如是展轉聞,其福尚無量。何況於法會,初聞隨喜者。」
- 毘舍佉優婆夷
- Biśākhāupāsikā,又云毘舍佉鹿母,毘舍佉母。單云鹿母,又云鹿子母。夫人名。毘舍佉者,星名。此夫人之生日當於此星,故以為名。優婆夷者,總謂女子之信佛道者,又從子而稱鹿母或鹿子母。俱舍光記八曰:「鹿母者,毘舍佉夫人。毘舍佉,是二月星名,從星為名。此云長養,即功德生長也。是彌伽羅長子兒婦,有子名鹿,故云鹿母,從子為名。生三十二卵,卵出一兒,故婆沙一百二十四云毘舍佉鹿母。」慧琳音義二十五曰:「是星名也,此女因星得名,五分律云鹿子母,是也。」
- 辭無礙辯
- 同辯無礙智。
- 四天王經
- 一卷,宋智嚴等譯。說每月六齋日四天王從七曜二十八宿下四洲,伺察眾生之善惡,而報告於帝釋。
- 三種往生
- 善導法事讚上,有難思議往生樂,雙林樹下往生樂,難思往生樂之言,日本見真取此言於教行信證中,如其次第配於第十一(即第十八願之證益)、第十九、第二十之三願,即由第十八願難思議之佛力得第十一願必至滅度難思議之益,是曰難思議往生,是為無量壽經一部之所詮,故又云大經往生。依第十九願修自力定散諸行者,如釋迦於拘尸那城雙林樹下入滅之化身佛,得生於極樂化土之利益,是名雙林樹下往生。是為觀無量壽經一部之所詮,又曰觀經往生。依第二十願捨餘行,專勵自力之念佛者,往生淨土,五百歲間胎藏於蓮華,不見聞三寶,是云難思往生,是為彌陀經一部之所詮,故又曰彌陀經往生。
- 鶴林
- 釋尊於娑羅雙樹間入滅時,樹一時開華,林色變白,如鶴之群居,故云鶴林。涅槃經一曰:「爾時,拘尸那城娑羅樹林,其林變白,猶如白鶴。」止觀一上曰:「始鹿苑,中鷲嶺,後鶴林。」同七上曰:「鶴林施化既足於榮枯中間,而入涅槃。」
- 德瓶
- 又名賢瓶,善瓶,吉祥瓶,如意瓶等。人若祈天神而感得此瓶,則所須如意自瓶中出云。智度論十三曰:「持戒之人無事不得,破戒之人一切皆失,譬如有人常供養天,得德瓶。」法華玄贊二曰:「智度論戒為德瓶。」
- 合行曼陀羅供
- 合胎藏界與金剛界之曼陀羅而供養之之法會也。
- 般吒
- 又作半擇。見般荼迦條。
- 四法經
- 有三經,一佛說大乘四法經,一卷,唐地婆訶羅譯。說菩薩所修之四法。二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一卷,同人譯。與上經義同而文稍異。三大乘四法經,一卷,唐實叉難陀譯,說種種之四法。
- 室利提婆
- Śrideva,譯曰吉祥天。道希法師之梵名也。見求法高僧傳上。
- 墮在
- 自上入於下也。自理入於事也。報恩經二曰:「我於爾時墮在火車地獄中。」唐華嚴經三十九曰:「受佛智識墮在佛教,能為眾生廣作佛事。」同十九曰:「三世墮在法,說名為世間。」
- 本地垂迹
- 見本迹條。
- 要路
- 與要道同。楞嚴經四曰:「一切要路津口。」梁僧傳(七身篇論)曰:「七覺八道實涅槃之要路。」
- 尾嚕博乞叉
- Virūpakṣa,廣目天之梵名。
- 缽里薩囉伐拏
- Parisrāvaṇa,六物之一。濾水囊也。寄歸傳二曰:「鉢里薩囉伐拏,濾水羅也。」
- 未生怨經
- 一卷,吳支謙譯。說瓶沙王為阿闍世太子所害之事。
- 颰陀羅跋陀
- Pārvabhādrapadā,星名。譯曰室宿。見寶星陀羅尼經四。
- 素食
- 素者潔白之義,粗略之義。為不雜魚肉滋味之食物。
- 火吽
- 火者護摩法,吽者種子。一種之護摩法也。
- 轉轆轆地
- 碧巖五十三則評曰:「阿轆轆地。」中峰語錄二十四曰:「轉轆轆地。」圓轉自在之貌。
- 頞多和
- 見頞多和耆項。
- 大方廣總持寶光明經
- 五卷,趙宋法天譯。明寶光明陀羅尼之法門。多與華嚴經十住品及賢者品同。
- 吉祥茅國
- 王舍城之別名也。慧琳音義六曰:「吉祥茅國,古名王舍城,即摩竭陀國之正中心。古先君王之所都處,多出勝上吉祥香茅,因以為名。亦名上茅城,崇山四周,以為外郭。」
- 大輪明王
- 即大輪金剛。見次條。(CBETA註:見大輪金剛條)
- 禪法
- 有二種:一曰如來禪。一曰祖師禪。如來禪者,經論所說,秦羅什初傳之,至天台而極詳悉。祖師禪者,經論之外,祖祖自心印心,魏達磨初傳之。佛於靈山會上拈一枝蓮華示四眾,百萬人天不能解其意,獨摩訶迦葉破顏微笑而領佛旨。佛言我付汝以涅槃之妙心。是如來禪之宗源也。故稱為佛心宗。常言禪法者,指此佛心宗之禪。
- 捨心
- 四無量心之一。棄捨一切而無著也。
- 八無礙
- 十八界中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識與六根中之意根(謂之七心界),六境中之法界也。此八法皆為無障礙之法,故曰無礙。俱舍論二曰:「八無礙者,七心法界。」
- 性德
- 對修德之稱。言一切萬物本性之上各有善惡迷悟之性能也。
- 留拏
- 五種不男之一。譯曰犍,又作㓺。以刀去勢也。見五種不男條。
- 無常講
- 以無常(即人死)為緣而修之佛事也。
- 兜夜
- 兜者兜率天,夜者夜摩天也。
- 受菩提心戒儀
- 一卷,唐不空譯。說受真言菩提心戒之法。先歸命,次供養,次懺悔,次三歸,次受菩提心戒,總為五法。各有長行偈頌與咒。
- 病魔
- 四魔或十魔之一。
- 火定
- 自身出火之禪定。見火生三昧條。
- 五八識
- 眼等五識與第八阿賴耶識也。此二種識俱為現量,無我法之二執者。至佛果時,同時五識為成所作智,八識為大圓鏡智。
- 性得
- 與生得同。謂不由學問經驗而於本性上具備者。
- 火客
- 亦稱火伴,火佃。禪家掌火之僧也。
- 六十四書
- 印度所行之一切外典也。佛本行集經十一曰:「一、梵天所說書,Brāhmī(今波羅門書正十四音是)。二、佉盧虱吒書,Kharoṣṭī(隋言驢唇)。三、富沙迦羅仙人說書,Puṣkarasārī(隋言蓮華)。四、阿迦羅書,Aṅgalipi(隋言節分)。五、懵伽羅書,Vaṅgalipi(隋言吉祥)。六、耶懵尼書,Yavanī(隋言大秦國書)。七、鴦瞿梨書,Aṅgulīyalipi(隋言指書)。八、耶那尼迦書,Yānanikā(隋言馱乘)。九、娑伽婆書,Sakārilipi(隨言牸牛)。十、波羅婆尼書,Brahmavalililpi(隋言樹葉)。 十一、波流沙書,Paruṣalipi'(隋言惡言)。十二、毘多荼書,Vitaḍalipi'(隋言起屍)。十三、陀毘荼國書,Drāviḍalipi(隋言南天竺)。十四、脂羅低書,Kinā‑(又rā)。rilipi(隋言裸人形)。十五、度其差那波多書,Dakṣiaalipi(隋言右旋)。十六、優伽書,Ugralipi(隋言嚴熾)。十七、僧佉書,Saṁkhyālipi(隋言等計)。十八、阿婆勿陀書,Apāvṛttalipi'(隋言覆)。十九、阿㝹盧摩書,Anulomalipi(隋言順)。二十、毘耶寐奢羅書,Vyāmiśralipi'(隋言雜)。 二十一、陀羅多書,Daradalipi(烏場邊山)。二十二、西瞿耶尼書,Aparagodānilipi(無隋言)。二十三、珂沙書,Khāsyalipi(疏勒)。二十四、脂那國書,Cinalipi(大隋)。二十五、摩那書,Hūṇalipi(斗升)。二十六、末荼叉羅書,Madhyakṣaravistaralipi(中字)。二十七、毗多悉底書,(梵不明)(尺)。二十八、富數波書,Puṣyalipi(花)。二十九、提婆書,Devalipi(天)。三十、那伽書,Nāgalipi(龍)。 三十一、夜叉書,Yakṣalipi(新隋語)。三十二、乾闥婆書,Gandharvalipi(天音聲)。三十三、阿修羅書,Asuralipi(不飲酒)。三十四、迦婁羅書,Garuḍalipi(金翅鳥)。三十五、緊那羅書,Kiṁnaralipi(非人)。三十六、摩睺羅伽書,Mahoragalipi(大蛇)。三十七、彌伽遮伽書,Mṛgacakralipi(諸獸音)。三十八、迦迦婁多書,Kākarutalipi(烏音)。三十九、浮摩提婆書,Bhaumadevalipi(地居天)。四十、安多梨叉提婆書,Antarīkṣadevalipi(虛空天)。 四十一、鬱多羅拘盧書,Uttarakurudvīpalipi(須彌化)。四十二、逋婁婆毘提訶書,Pūrvavidehalipi(須彌東)。四十三、烏差波書,Utksepalipi(舉)。四十四、膩差波書,Nikṣepalipi(擲)。四十五、娑伽羅書,Sāgaralipi(海)。四十六、跋闍羅書,Vajralipi(金剛)。四十七、梨迦波羅低梨伽書,Lekhapratilekhalipi(往復)。四十八、毘棄書,Vikṣepalipi'(音牒)。四十九、多書,Prakṣepalipi'(食殘)。五十、阿㝹浮多書,Adbhutalipi(未曾有)。 五十一、奢娑多羅跋多書,Sāstrāvartalipi(如伏轉)。五十二、伽那那跋多書,Gaṇanāvartalipi(算轉)。五十三、優差波跋多書,Utksepāvartalipi(舉轉)。五十四、尼差波跋多書,Nikṣepāvartalipi(擲轉)。五十五、波陀梨佉書,Pādalikhitalipi(足)。五十六、毘拘多羅婆陀那地書,Dviruttarapadasaṁdhilipi(從二增上句)。五十七、耶婆陀輸多羅書,Yāvaddaśottarapadasaṁdhilipi(增十句已上)。五十八、末荼婆哂尼書,Madhyāhāriṇilipī(中五流)。五十九、梨沙耶娑多波恀比多書,Ṛṣitapastaptā(諸仙苦行)。六十、陀羅尼卑叉利書,Dharaṇīprekṣaṇilipi(觀地)。 六十一、伽伽那卑麗叉尼書,Gagaṇaprekṣaṇīlipi(觀虛空)。六十二、薩蒱沙地尼山陀書,Sarvauṣadhiniṣyandā(一切藥果因)。六十三、沙羅僧伽何尼書,Sarvasarasaṁgrahaṇī(總覽)。六十四、薩沙婁多書,Sarvabhūtarutagrahaṇī(一切種音)。」(以上梵名雖多據Lalitavistara.pp14344,然其順序不惟不一致,亦有出沒不明者)。 大般若經三百三十二曰:「六十四能十八明處,一切伎術無不善巧,眾人欽仰。」智度論二曰:「四韋陀經中治病法、斗戰法、星宿法、祠天法、歌舞論議難問法,是等六十四種世間技藝,淨飯王子廣學多聞,若知此事不足為難。」又曰:「四韋陀經中治病法、戰斗法、(中略)難問法,是等六十四種世間技藝,淨飯王子廣學多聞。」
- 達磨婆陀那
- Dharmavardhana,阿育王王子之名。譯曰法益。見阿育王經四。又作達磨跋檀那。見釋迦譜十。
- 清源
- 見青原條。
- 潤生
- 煩惱有分別起與俱生起二種。依邪師,邪教,邪思惟之三緣而故起,謂之分別起,習為性,自然而起,謂之俱生起。八識中意識為主,起此二種,分別起之煩惱,造善惡之業,俱生起之煩惱,潤其業種,而使受生,謂之潤生。俱生起之煩惱,起於臨終之時,即自體愛,境界愛,當生愛之三愛是也。見愛條。出於唯識論八,百法問答鈔四。
- 轉法輪印
- 三種三昧耶中金剛薩埵三昧耶印之德名也。
- 灑水器
- 容灑水之器物。
- 痺缽羅
- Pippala,又卑鉢羅樹之名。見畢鉢羅條。
- 五種不男
- 不成完全之男性者有五人。有新舊兩解。舊譯家之解:一、生不男,生來男根不發育者。二、犍不男,以刀去男根者,如閹竪。玄應音義十四曰:「犍又作㨜㓺二形,同居言切,字書犍害也,通俗文以刀去陰曰犍。」三、妒不男,因見他之婬,方有妒心,而根勃發者。四、變不男,根能變現,遇男則女根起,遇女則男根起者。五、半不男,半月為男根之用,而半月不為者。表中半擇迦依上解則如Ubhayavyañjaka(二根者)。四分律三十五曰:「佛言:黃門於我法中無所增益,不得與出家,受具足戒。若已出家受具足戒,應滅擯。是中黃門者:生黃門、犍黃門、妒黃門、變黃門、半黃門。」新譯家又有二解:其一以無根為扇搋,有根而不具為半擇迦。前之扇搋,分本性與損壞之二種;後之半擇迦,分嫉妒、半月、灌灑之三種;以為五種。灌灑者,澡浴等灌灑之時,男勢方起也。其二五種之不男,通名為半擇迦,扇搋唯限于無根。故對法論八曰:「半擇迦有五種:謂生便半擇迦、嫉妒半擇迦、半月半擇迦、灌灑半擇迦、除去半擇迦。」慈恩據此。法華玄贊九曰:「五種不男者:謂生便、除去、嫉妒、半月、灌灑。」生便者,生便無根者也。出于俱舍光記三。
- 不空供養菩薩
- 在胎藏界曼茶羅悉地院南端第五位,又名供養寶菩薩。梵名阿利也阿目伽補惹摩尼,譯言不空養。密號曰如意金剛。肉色,四手,左第一手蓮,第二手索,右第一手劍,第二手三股戟,坐赤蓮上。或謂為赤色忿怒形。
- 呾儞也他
- Tadyathā,又作呾絰他,譯曰所謂。
- 寶鈴
- 珍寶之風鈴,又鈴子也。無量壽經上曰:「垂以寶鈴,光色晃曜。」
- 離波多
- 又作梨波多。見離婆多條。
- 水懺法
- 神僧傳云:唐懿宗朝有悟達法師知玄,膝上生人面瘡,依神僧之告而修懺悔,以三昧之水洗之。瘡乃癒。因著慈悲水懺法三卷。名水懺法。
- 三種羅漢
-
就修三種之四念處,而分三種之羅漢:一,慧解脫羅漢,修性念處,而破一切智外道之人也。二,俱解脫羅漢,修共念處,而破神通外道之人也。三,無疑解脫羅漢,修緣念處而破韋陀外道(又曰文字外道)也。是通於一切之外道而無所疑,故曰無疑,羅漢中之最勝也。見四教儀二。
見羅漢條。
- 智淨相
- 不思議業相之對。依法力熏習而如實修行,破生滅相,現不生滅,破無明不覺,顯現法身之相也。即本覺之隨染者還於本淨之相也。
- 曼荼羅通三大
- 六大四曼三密如其次第,配於體相用之三大,是常規也,然依秘藏記,則四曼各通三大。秘藏記末曰:「曼荼羅,謂三密圓滿具足之義也。」是以三密之用大為曼荼羅也。又同末曰:「問秘密藏以何為體相用?答:以曼荼羅為體。」是以曼荼羅為體也。以其四曼為相大則處處釋之不用引證。
- 三種法身
- 見法身條。
- 息忌伽彌
- Sakṛdagāmin,又作息忌伽彌,息忌陀伽迷。譯曰一來。小乘四果之第二。智度論三十二曰:「息忌名一,伽彌名來,是人從此死生天上,天上一來得盡眾苦。」坐禪三昧經下曰:「息忌陀伽迷,秦言一來。」
- 性心
-
性即圓明之真心。即自性清淨心是也。楞嚴經一曰:「性心失真,認物為己。輪迴是中,自取流轉。」
禪宗往往以性心與心性顛倒通用。見心性條。
- 雜緣
- 外來雜亂吾正念者。無論何事凡妨正念者皆是也。往生禮贊曰:「若能如上,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
- 等至
- 定之別名。梵名三摩鉢底,在定中,身心平等安和謂之等,定能令至此平等位,故名為等至。是唯定而非散。通於有心無心,若有心定,則其心離昏沈與掉舉而為平等,謂之等,以定力得至此等,故謂之等至,若無心定,則約定中依身大種平等,而名為等至。外有等持等引之二、見三昧條。唯識述記六上曰:「在定定數勢力令身心等有安和相。至此等位名為等至。(中略)三摩鉢底,此云等至。」見等持條。
- 明月珠
- 經云明月摩尼。摩尼珠之光,如明月也。見明月摩尼條。
- 百八獸
- 於三十六獸各開三獸為百八,止觀列記其名。
- 善人禪
- 九種大禪之一。有大善根者所修之禪也。
- 學和敬
- 見六和敬條。
- 眾生根
- 眾生之根性也。維摩經佛國品曰:「善解法相,知眾生根。」
- 瞿耶尼
- 又作俱耶尼。西大洲名。見瞿陀尼條。
- 斷見論
- 十六外論之一。見外道條附錄。
- 念念無常
- 二無常之一。一切有為之法,剎那剎那生滅而不停住,是曰念念無常。見智度論四十三。
- 佛鳴
- 梵音Buddhaghośa,中印度摩伽陀人。紀元五世紀頃,渡航錫崙,閱讀大寺之藏經。往昔阿育王派遣布教師於各地時,摩哂陀傳至此島之三藏尚存,新再翻為巴利語,於是施註釋。彼又為其翻譯,至緬甸,傳將來佛典。錫崙之佛徒,服其學德,以為彌勒再來,尊崇之極深。
- 害想
- 三想之一。害人之思想也。
- 樹林神
- 千手陀羅尼所說十五神之一。見神條。
- 日本佛教
- 日本慧若所著釋迦傳曰:「佛教之入日本也,始於欽明天皇十三年,百濟供佛像及經論之役。其後佛教殷興,計分十數宗派:若俱舍,成實,律,法相,三論,華嚴,南都之六宗,則上古之宗派也。天台真言之二種,則中古之宗派也。日本之天台,與中國之天台異。相承圓密禪戒四者之法門,以智者大師同之遺教,加入密禪,為一和合宗者也。真言宗與中國之宗旨雖同,而有出藍之妙。禪宗流派頗多,大別為臨濟曹洞之二種。淨土宗及真宗,各異其宗義,至於所傳道綽善導之宗義則一也。日蓮宗據天台之圓密戒三者,別於教海出一頭地,其他一徧上人之時宗,良忍上人之融通念佛宗,則近古之宗派也。」三國佛教略史總論曰:「先是西洋紀元後第四世期,佛教始入朝鮮。後百餘年,乃再東漸傳入日本。又後五十年,廄戶皇子出,漸趨隆盛之運。南都七帝崇奉最篤,所謂古京之六宗(六宗者,曰三論,曰成實,曰法相,曰俱舍,曰律,曰華嚴),皆此際傳來也。桓武之朝,天台真言二宗起。加前六宗,為日本佛教八宗。(中略)自高倉帝已後,淨土禪宗等之諸宗,始勃然興,是稱日本之新宗。就中北條足利等諸氏奉禪宗,織田尚日蓮宗,德川大興淨土宗,而最浹洽民心者,為真宗日蓮二宗。若就地方舉其最盛者,禪淨二宗播布東國,真宗蔓延北國。而鎮西三都,諸宗皆盛。四國多弘法之古迹,而安藝概屬真宗,備前多掃日蓮宗。俗之安藝門徒,則謂備前為法華宗。」
- 造像
- 佛上三十三天,夏中三月不在閻浮時,拘翼國優填王慕佛以栴檀造五尺之佛像,舍衛國波斯匿王聞之,以紫磨金鑄五尺之佛像而供養之,於時閻浮提之內始有二像,見增一阿含經二十八。又優填王造金像,見觀佛三昧經六。波斯匿王造栴檀像,見外國圖記。諸經中說造像之功德者,如大乘造像功德經,佛說作佛形像經,佛說造立形像福報經,造塔功德經,佛說造塔延命功德經。上說造像之始,有歷史的事實可信。作羅漢像,又為佛塔裝飾而刻諸種之像者,佛時代亦有之,若為崇拜之對象而製作佛像者,則似以阿育王後迦膩色迦王時代為始。
- 食時咒願
- 願施食之咒文也。盂蘭盆經曰:「時佛勅十方眾僧,皆先為施主家咒願,願七世父母,(中略)然後受食。」資持記下三之三曰:「咒願即為施主求願也。」禪苑清規赴粥飯曰:「粥云:粥有十利(見粥條),饒益行人,果報昇天,究竟常樂。又云:粥是大良藥,能除饑渴消,施受獲清涼,共成無上道。齋云:三德六味,施佛及僧。法界人天,普同供養。饡飯云:施者受者,俱獲五常,色力命安,獲無礙辯。已上並引聲高喝也。」南禪規式曰:「僧堂齋粥咒願,第一座唱之,若闕則書記或藏主代之。」義淨南海寄歸傳第九於受齋軌則中詳說之。
- 聲生者外道
- 三十外道之一。見外道條附錄。
- 十夢經
- 舍衛國王十夢經之略名,又舍衛國王夢見十事經之略名,又國王不梨先泥十夢經之略名。
- 緇素
- 緇為緇衣,支那之禪僧多服之。素為白衣,印度之俗人多服之。因為僧俗之別稱。
- 三種律儀
- 一別解脫律儀,於欲界受戒法而發生之戒體也。二靜慮生律儀,入色界諸定自發生之戒體也。三道生律儀,入無漏定發生之戒體也。前二者屬有漏,後一者屬無漏。舊作別解脫律儀,禪律儀,無漏律儀。俱舍論十四曰:「律儀差別,略有三種:一別解脫律儀,謂欲纏戒。二靜慮生律儀,謂色纏戒。三道生律儀,謂無漏戒。」
- 無量壽經論
-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之異名。
- 煩惱不退
- 五不退之一。見不退條。
- 草木成佛
- 天台真言兩宗立草木成佛之義。天台於台宗二百題七有草木成佛之論目。依法華經諸法實相,涅槃經佛性體徧之教文,由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之道理而成立。圓實之意,謂中道佛性,徧於法界,故不隔有情無情,無情已有佛性,豈無成佛之理乎。然如華嚴謂真如隨緣在有情之邊為佛性,在無情之邊為法性。如是差別佛性法性,故不成非情成佛之義。荊溪於金錍論中詳細破之,極論為「木石無心語。生乎小乘。」以其是不知依正不二,色心一如之理,依凡情之迷見,故敢執木石無心也。荊溪釋本經諸法實相之文謂實相必諸法。諸法必十如。十如必十界。十界必身土。身土既為實相,何不能成佛耶?又四明之言,謂:「欲顯真修,須依理性。理非古今,不簡古今。一成一切成,故說無情成佛也。」又真言宗之意,則據大日經所說六大周徧之理而立之。大日經阿闍梨真實智品曰:「我即同心位,一切處自在。普徧於種種,有情及非情。阿字第一命,嚩字名為水,囉字名為火,𤙖字名忿怒(風),佉字同虛空。」此中初句我即同心位說識大,後五句說五大,中間之一切處自在等三句,說六大之自在無礙。蓋六大為大日之禮性,周徧於有情非情,故一切草木瓦礫,悉為如來之三昧耶身也。而有情既由於此六大周徧而往生,則非情亦此六大周徧。豈不能成佛耶。故據六大周徧之文,而草木成佛之義成立也。見秘藏記鈔七。
- 海印
- 佛所得之三昧名。如於大海中印象一切之事物,湛然於佛之智海印現一切之法也。大集經十五曰:「譬如閻浮提一切眾生身及餘外色,如是等色,海中皆有印像。以是故,為大海印。」寶積經二十五曰:「如大海,一切眾流悉入其中,一切諸法入法印中,亦復如是,故名海印。」探玄記四曰:「海印者,從喻為名,如修羅四兵列在空中,於大海中印現其像。菩薩定心猶如大海,應機現異,如彼兵像故。」還源觀曰:「言海印者,真如本覺也。妄盡心澄,萬像齊現,猶如大海由風起浪。若風止息,海水澄清,無像不現。」八十華嚴經十四曰:「眾生形相各不同,行業音聲亦無量,如是一切皆能現,海印三昧威神力。」楞嚴經四曰:「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三藏法數三十九依宗鏡錄於海印三昧列十義。華嚴宗以此海印三昧為華嚴經所依之定。華嚴經鈔二曰:「如說法華依無量義處三昧,說般若經依等持王三昧,說涅槃經依不動三昧,故說諸經,多依三昧,今說此經,依何三昧?即海印三昧。」
- 佛頂面
- 俗所謂無愛嬌之顏貌也。蓋以喻佛頂尊之面相,威嚴可畏也。
- 永平
- 日本曹洞宗開祖道元,住永平寺,故謂之永平。
- 南方月輪
- 金剛界之曼陀羅有五大月輪,南方之月輪有五尊,中央為寶性如來,寶光幢笑之四菩薩為四親近。
- 一相一味
- 一相者,眾生之心體,詮一實之真如也,一味者,如來之教法,詮一實之理也。文句七上曰:一相者,眾生之心。同一真如相,是一地也。一味者,一乘之法。同詮一理,是一雨也。法華經義疏八曰:「一相謂一實相,合一地也。一味謂一智味,合上一雨也。」
- 袍休羅蘭
- Bahularatna Prabhūtaratna,佛名。譯曰多寶。慧琳音義二十八曰:「袍休羅蘭,梵語,佛名也。正梵云馱羅步多囉怛曩野,唐言多寶。」
- 阿婆盧吉低舍婆羅
- 觀世音之梵名。見阿縛盧枳低濕伐邏條。
- 婆師
-
花名?見婆師迦條。
唄匿之轉音。見唄匿條。
- 摩愉
- 西域記三曰:「摩愉,唐言豆。」梵語雜名曰:「麼史。」
- 無患子
- 同木槵子。
- 藕益
- 又作蕅益。明末高僧智旭,號蕅益。住於靈峰。見智旭條。
- 五闡提羅
- 又作五扇提羅。有沙門五人死墮地獄。後生人間而為闡提羅。參照扇提羅條。(CBETA註:疑為參照五扇提羅條)
- 修私摩
- 頻婆娑羅王長子之名。譯曰善結。見坐禪三昧經上。梵⃞Suaiman。
- 門首
- 又作門主,一門之上首也。
- 沈檀
- 沈香與旃檀香。
- 現前授記
- 四種授記之一。見菩薩根性熟,現於一切大眾前授成佛之記也。
- 讚歎供養正行
- 一心讚嘆供養彌陀一佛也。
- 報恩田
- 三福田之一。父母師長等有養育教誨之恩,報答之則自獲無量之福,故名福田。
- 沙彌十戒儀則經
- 一卷,趙宋施護譯。攝頌沙彌戒品之威儀。
- 持僧
- 護持僧也。
- 果中說因
- 見因中說果條。
- 大乘金剛薩埵儀軌
- 大乘金剛薩埵修行成就儀軌之異名。
- 堂頭和尚
- 見堂頭項。
- 五淨居天
- 色界第四禪,證不還果之聖者所生之處有五地:一、無煩天,無一切煩雜之處。二、無熱天,無一切熱惱之處。三、善現天,能現勝法之處。四、善見天,能見勝法之處。五、色究竟天,色天最勝之處。俱舍頌疏世品一曰:「此五名淨居天,唯聖人居,無異生雜,故名淨居。」
- 三金剛觀
- 於身口意之三處在置吽字,觀吽字變為五股金剛杵之觀法也。於行法之初修之,滅吾身口意之罪障,使成金剛不壞之身,猶如五字嚴身觀。
- 印土
- 指印度。印度國土之義。出生義曰:「收迹都史天宮,下生中印土。」梵網經本疏曰:「是故印土持菩薩戒者,無不背誦。」肇論新疏中曰:「天竺或曰印土身毒。」
- 四良藥
- 譬四聖也。
- 兜率陀
- 即兜率天。欲界諸天之一。其義為妙足。亦譯知足。謂此天人。於五欲皆知足也。
- 勃嚕唵
- 𑖥𑖿𑖨𑖳𑖼Bhrūṁ,金輪佛頂尊之種子也,三字連聲而成一字。金剛頂經成佛儀軌曰:「勃嚕唵,三合。以此國無字同故,以三字連聲合成一字急呼。」
- 大染法
- 理智冥合之至極。形於男女兩性之染愛,謂為大染法。愛染明王之悉地也。瑜祇經曰:「左金剛弓,右執金剛箭,如射眾星光,能成大染法。」
- 老婆禪
- 親切叮嚀之禪也。臨濟錄曰:「普化以手指曰:河陽新婦子,木塔老婆禪,臨濟小廝兒,卻具一隻眼。」
- 第一句
- 稱阿字。大日經六曰:「阿字第一句,明法普周徧。」義釋十四曰:「猶如世間地居天中帝釋為第一,諸世仙聖中梵天為第一,諸聖智中佛為第一,此阿字門於一切真言門中最為第一也。由此一字成無量功德故無上也。」
- 四種聲聞
-
一,決定聲聞。久習小乘,今世道熟,聞小教而證果也。二,上慢聲聞。於小法未得謂為得,未證謂為證,是實凡夫也。三,退大聲聞。原是菩薩,於積功修道之中間,疲厭生死,退大樂小。值佛出世,聞說小法,而得小果也。四,應化聲聞。菩薩內秘外現而示聲聞之相也。見法華論,大乘義章十七本,法華文句一。此四種如次第即藏,通,別,圓四種之聲聞也。見菩提心義一。
見聲聞條。
- 香附子
- 梵語目窣哆Mustā,藥名。香藥三十二味之一。見最勝王經七。
- 阿沙妃麼洗
- 譯曰四月。
- 筌罤
- 又曰筌蹄,筌者取魚之具,罤者取兔之網,以喻方便門及言語文句等實現實義之用具。罤,或作蹄。乃假借也。玉篇曰:「罤,兔網。」法華文句一曰:「若微若著,若權若實,皆為佛道而為筌罤。」起信論義記序曰:「真心寥廓,絕言象於筌蹄。」
- 一法若有
- 「僧問古德:一法若有,毘盧墮在凡夫;萬法若無。普賢失其體界;去此二途,請師速道。」見會元十七,葛藤集下。
- 野葬
- 四葬之一。捨置屍骸於野中也。
- 除散亂心印明
- 先舒左五指,安於臍輪之前,次舒右五指,安於左掌上。結此印已,入於西方無量壽如來之三昧。當觀𑖮𑖺字,其字及我身十方悉皆為紅蓮華色。能使行者諸眾生除散亂之心,入於三昧之位。見攝真實經中。
- 開華三昧
- 觀音菩薩為開往生西方淨土人所宿之蓮花所住之三昧名。觀經定善義曰:「因大悲菩薩入開華三昧,疑障乃除,宮華開發,身相顯然。」傳通記一曰:「開華三昧者。菩薩威神,有開華德,從德立名,故云開華。」
- 印域
- 指印度而言,印者印度,域者境域。三論大義鈔一曰:「印域探三藏之賾致。」
- 相輪塔
- 相輪樘之俗稱。以相輪樘為一種之塔婆也。
- 恚礙
- 與罣礙同。淨住子,忍惡罵,無恥辱。忍撾打,無恚礙。
- 合掌
- 全左右掌之十指,以表吾心專一之敬禮法。支那以拱手為敬,印度以合掌為敬。觀音義疏上曰:「合掌者,此方以拱手為恭,外國合掌為敬。手本二邊,今合為一,表不敢散誕,專至一心。一心相當故,以此表敬也。」法苑珠林二十曰:「律云:當令一心合十指爪掌,供養釋師子。或云:叉手白佛言者,皆是歛容呈恭,制心不令馳散。然心使難防,故制掌合一心也。」
- 窟宅
- 大慧書曰:「以思量計較為窟宅。」
- 一體三分
- 摩醯首羅天與那羅延天梵天為一體,而亦三分也。外道小乘涅槃論,謂「摩醯首羅論師作如是說,果是那羅延所作,梵天為因。摩醯首羅一體三分,謂梵天、那羅延、摩醯首羅也。」吉藏中論疏第一末,謂「外道明有三天,即是彼家三身,自在天為本,如內法身佛,應為韋紐,如內應身佛,韋紐臍中化為梵王,如內化身佛。」此中韋紐,與那羅延同視。
- 有情數
- 非有情數之對。謂攝於有情之類者。毘婆沙論十三於有執受之有情數(有感覺之有情數),無執受之有情數(無感覺之有情如化人),外舉有情數大種因,非有情數大種因,婆沙論百三十八,由品類足,識身足之二者,解有執受,以有情數與有根及異熟生之三語為同義。
- 方便菩提
- 三菩提之一。見三菩提條。
- 提婆與佛初結讎
- 佛本行集經十二曰:「悉多太子十二歲之時,五百童子各在自己園內遊嬉。時有群雁飛行虛空,提婆達多射一雁,雁帶箭落太子園中,太子愍之,拔箭療其瘡。提婆達多遣使求之不與。是提婆達多構怨最初之因緣也。」
- 阿羅邏迦藍
- 又作阿羅邏迦羅摩。阿羅荼迦邏摩。阿蘭迦蘭等。佛本行集經二十一曰:「有一仙人修道之所,名阿羅邏,姓迦藍氏。」中阿含五十六,羅摩經曰:「盛時年二十九,(中略)便住阿羅邏迦羅摩所。」般若經五百九十九曰:「阿羅荼迦邏摩子。」若依此等說,則阿羅邏迦藍,為阿邏羅之具名,然他經,謂阿羅邏迦藍是二人。佛本行經三曰:「菩薩不然阿蘭是法,於是復詣迦蘭問法,(中略)捨迦蘭法,於是便至尼連禪江。」釋迦譜一曰:「有二仙人阿羅邏迦蘭。」(二人之說則迦蘭似為Udraka Rāmaputra者)。
- 最無比經
- 佛說最無比經,一卷,唐玄奘譯。佛為阿難校量三歸五戒乃至具足戒之功德。
- 根本業道
- 就成一業畫加行、根本、後起之三。其業正成辦時之表業與無表業,名為根本業道。例如殺生,殺了剎那之所作與所由作而薰發於身中之無表業,謂為根本業道。無表業其後隨轉而不止,屬於後起。
- 無著果
- 阿羅漢果之古譯。出三藏記集一曰:「舊經無著果(亦應真亦應儀),新經阿羅漢(亦言阿羅訶)。」
- 托胎
-
托於母胎也。
如來八相之一。乘六牙白象自兜率天下,從母之右脅入而托胎也。
- 阿遮一睨
- 不動尊左目眇,故曰一睨。見不動條。
- 四無礙
- 四無礙解或四無礙辯之略。
- 俱睒彌
- Kauśāmbi,又作拘剡彌。作佛形像經作「拘鹽惟國。」造立形像福報經作「拘羅瞿國。」優填王經作「拘深國。」十誦律三十作「俱舍彌國。」經律異相六作「拘翼國。」皆舊譯家之稱。新稱憍賞彌,憍閃彌。優填王之治國也。西域記五曰:「憍賞彌國,舊曰拘睒彌國,訛也。」慧琳音義二十六曰:「拘剡彌,此云不靜,亦云藏有也。」可洪音義三曰:「拘邏,國名也。或云鳩睒,或云憍尚彌。」大乘日子王所問經曰:「一時佛在憍閃彌瞿尸羅林。」
- 四惡比丘
- 佛藏經往古品曰:「過去大莊嚴如來滅度後百歲諸弟子分為五部:一名普事,二名苦岸,三名薩和多,四名將去,五名跋難陀。普事比丘以知佛所說之真實空義無所得法度多人共入涅槃,其餘四比丘則以捨第一義無所得畢竟空之法,貪樂外道尼乾子之論,命終墮於阿鼻地獄,經無數劫始生人中,值一切明王佛出家,十萬億歲,勤修精進,如救頭燃然不得道果,何以故?佛說深法,是人不信,破壞違逆,為破法因緣,法當爾也。」又觀佛三昧海經九謂昔有四比丘犯律不恥,怙惡不遷。忽聞空中聲曰:謂汝所犯無救者,不然,空王如來雖復涅槃,形像尚在,汝宜入塔一觀寶像眉間之白毫。比丘隨之泣淚言曰:佛像尚爾,況佛真言。舉身投地,如大山崩。今於四方皆成正覺,東方阿閦佛,南方寶相佛,西方無量壽佛,北方微妙聲佛,是四破戒比丘也。
- 太子本起經
- 中本起經之異名。
- 八道支
- 同於八正道支。
- 光菩薩真言
- 稱光明真言也。
- 三種法輪
- 見三輪教條。
- 共不共
- 共法與不共法,共通與特別之二門也。如共般若,不共般若。共業,不共業等。
- 鉢囉底婆娜嚩底
- Pratibhāṇavati,譯曰具辯才。仁王護國經道場念誦儀軌曰:「鉢囉底婆娜此云辯才,嚩底此云具也。順此方言具辯才也。」
- 板
- 響板也。為報時間之板。
- 鳩摩羅伽天
- 譯曰童子天。見拘摩羅天條。
- 迦樓那
- Karuṇa,又作迦盧拏。譯曰悲。玄應音義三曰:「摩訶,此云大。迦樓那,此云悲。言如來功德,以般若大悲二法為體。」大日經疏一曰:「梵音謂悲為迦盧拏,迦是若義,盧拏是剪除義。慈如廣植嘉苗,悲如芸除草穢。」
- 禿奴
- 又云禿人禿居士等,罵僧之語也,謂外相似僧而心行非僧也。臨濟錄曰:「有一般不識好惡禿奴。」
- 參暇
- 暫時請暇出寺者十五日以內再還來,謂之參暇。後世新依住某寺而云參暇者失本義矣。
- 八種授記
- 一己知他不知,發心而自發誓願,未廣及於人,未得四無所畏,未得善權故也。二眾人盡知己不知,發心廣大,得無所畏,得善根故也。三己眾俱知,位在七地得無畏,得善權,得空觀故也。四己眾俱不知,未入七地,未得空觀之無著行故也。五近覺遠不覺,如彌勒是,諸根具足不捨如來無著之行故也(彌勒成佛在近,近者得覺知其授記,遠者不能覺知)。六遠覺近不覺,此人未能演說聖賢之行故也。即師子膺是。七近遠俱覺,諸根具足不捨無著之行,徧遊十方世界,作不思議,顯佛之神德故也,今之柔順菩薩是。八近遠俱不覺,未得菩提,皆不能悉知如來藏等之行故也,今之等行菩薩是。見菩薩瓔珞經九,法華文句七之一。
- 社怛梵
- Jatāvat,外道名。大日經疏一曰:「社怛梵者,謂與知者外道,宗計大同。但部黨別異故,特出之耳。」
-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 十卷,智者大師說,弟子法慎記,灌頂再治。天台三止觀中說漸次止觀者也,略云禪波羅蜜。
- 陵伽
- 畢陵伽婆蹉Pilindavatsa之略。比丘名。
- 持句
- 梵語陀羅尼,譯曰持。持句者,持陀羅尼之言句也。
- 鶴樹
- 亦云鶴林。如來出世,說法利生,化緣事訖,於娑羅雙樹間,二月十五日入涅槃,雙樹皆悉變白,猶如鶴色,故名鶴樹。
- 摩提
- 見末底條。
- 黑袈裟
- 黑色之袈裟。律中禁青黃赤白黑之五正色,而許似青、似黑、木蘭之三不正色。似黑者即緇色,言如黑泥之色也。釋門章服儀曰:「問:上引大乘中,被服染衣,未知何色成於如法?答:如經律中,通云壞色。故文云:當以三種:青、黑、木蘭,隨用一壞,成如法色(壞者,言正色壞濁也)。(中略)上明青色,名同五色。如論律中,似而非正。木蘭一染,此方有之,赤多黑少,若乾陀色。」行事鈔下之一曰:「青謂銅青,黑謂雜泥等,木蘭謂諸果汁等。」
- 識主
- 為識心中之主者,即第八識也。
- 雲門六不收
- 「僧問雲門:如何是法身?門云:六不收。」見碧巖四十七則,種電鈔五。
- 下乘
-
謂小乘也。譬之馬之駑者,故云。世親攝論一曰:「如是三藏,下乘上乘,有差別故,則成二藏。」
謂下所乘之物也。西域記九曰:「頻毗娑羅王,為聞法故,興發人徒,從山麓至峰岑,跨谷凌巖,編石為階,廣十餘步,長五六里。中路有二小窣堵波,一曰下乘,即王至此,徒行以進;一曰退凡,即簡凡人,不使同住。」
- 楞伽島
- 錫蘭島本名楞伽,佛說楞伽經處也。山中拔海三千尺,有勝區曰坎第,有湖作牛形,周遭可十里,故宮在焉。宮外一寺,有臥佛供養此中。島中最高峰突出如方域,上有佛迹,長可二尺,土人往往於雞鳴時攀躋瞻禮,謂可消災難。殆即佛說經處矣。
- 毘盧遮那五字劍印明
- 毘盧遮那五字真言修習儀軌曰:「二手合掌二頭指屈而相著,如劍形。真言曰:那謨三曼多勃駄喃,阿尾囉吽欠。」
- 密教四波羅夷
- 一不捨正法戒,如來一切之聖教皆當修行。二不捨離菩提心戒,菩提心為菩薩萬行之幢旗,若喪失之則萬行將依何而示導?三不應慳吝法戒,諸勝法為大聖之遺財,若慳吝不與,則與盜三寶物同。四不饒益行戒,於一切眾生不可作不饒益之行,應普攝一切眾生,為入道之因緣。大日經具緣品說此四波羅夷之偈,名三昧耶偈,同學處品云四種根本罪,經疏九謂之四波羅夷。大日經疏九曰:「佛子汝從今,不惜身命故,不應捨正法,捨離菩提心,慳吝一切法,不利眾生行,佛說三昧耶。汝善住戒者,如護自身命,護戒亦如是。(中略)今此四夷戒是真言乘命根。亦是正法命根,若破壞者,於真言藏中猶如死屍,雖具修種種功行不久敗壞也。」又同十七以不捨三寶與不退菩提心為四波羅夷(分不捨三寶為三),「如前三世無障礙中,先令不捨三寶,又令不退菩提之心,此即菩薩真四重禁也。」
- 鼓音如來
- 見天鼓雷音佛條。
- 性相學
- 性者諸法之自體,相為其相貌義理也。又名法相。俱舍成實等明小乘之性相,瑜伽唯識等說大乘之性相,因之學習此等之諸論曰性相學。一名法相學。瑜伽釋曰:「問答決擇諸法性相,故名為論。」婆沙論一曰:「阿毘達磨性相所顯。」
- 相宗八要直解八卷
- 明智旭解。因明入正理論直解一卷,百法明門論直解一卷,唯識三十論直解一卷,觀所緣緣論直解一卷,觀所緣緣論釋直解一卷,直唯識量略解一卷,八識規矩直解一卷,六離合釋法式略頌一卷。
- 般若佛母
- 智度論三十四曰:「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父母之中母之功最重,是故佛以般若為母。」同百曰:「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諸佛以法為師,法者即是般若波羅蜜,若師在母存不名為失利。」大品般若薩陀波崙品曰:「摩訶般若波羅蜜,是諸菩薩摩訶薩母,能生諸佛,攝持菩薩。」
- 順權女經
- 順權方便經之異名。
- 十六斛食
- 大量滿腹之食也。十六斛者斗量也。焰魔供次第曰:「某甲等謹以香潔飲食及錢財幣帛等先奉獻十方諸佛百千俱胝百億那由佗不可不說國土微塵等一切冥官冥道僧尼靈界半天婆羅門諸餓鬼眾,一一各得摩伽陀國十六斛食,能令此食悉皆變為法喜禪悅甘露醍醐淨乳海,充滿法界,廣大無量,無不飽滿。」
- 皮可漏子
- 見皮殼漏子條。
- 筏蹉子
- 見筏蹉項。
- 震動
- 大地震動有三種之六種震動。見六種震動條。
- 寶部
- 密教五部之一。謂佛之自利圓滿,而具無邊福德之方面也。
- 方便聲
- 謂於五轉中顯方便究竟,𑖁𑖾惡字之聲也。其點畫謂之方便點,又依五字轉生之義謂之方便輪。見悉曇藏二。
- 賢首十宗
-
見宗條附錄。
是華嚴宗所判之十宗也:一、我法俱有宗。此立有我法二種之宗也。夫佛以無我為通理,而在佛教中立有我,故謂之附佛法之外道。俱舍論破我中,嚴破此宗。二、有法無我宗。此立法即實有而我即空無之宗也。三、法無去來宗。此立現在法為有,過未法為無之宗也。四、現通假實宗。此立現在法為假有實有之宗也。五、俗妄真實宗。此立世間法轉倒,但有假名,出世間法非倒,而為真實之宗也。六諸法但名宗,此立若世間法,若出世間法,但有假名,而無實體之宗也。已上六宗,總是小乘教。印度小乘有二十部,區別此六宗(如圖)。七、一切皆空宗。此立諸法皆空之宗,即空始教也,而不舉相始教者,以舉後略初,且為對後之真德不空故也。八、真德不空宗。此立如來藏具無量德,隨緣生起,真如不空義之宗,即終教也。九、相想俱絕宗。此為泯諸法相。絕心識想,直叩真性本體而談證入之宗,即頓教也。十,圓明具德宗。此談圓明真性,具足法界萬德,更無一法欠滅,一真法界無盡無極之義之宗,即圓教也。見五教章上。
- 三昧魔
- 十魔之一。
- 火大
- 四大之一。以溫熱為性,調熟為用者。周徧於一切之物質,故曰大。見火界條。
- 性
- 體之義,因之義,不改之義也。唯識述記一本曰:「性者體也。」探玄記十八曰:「性是因義。」大乘義章一曰:「性釋有四義:一者種子因本之義,二體義名性,三不改名性,四性別為性。」智度論三十一曰:「性名自有,不待因緣。」傳心法要上曰:「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雙忘,乃是真法。忘境猶易,忘心至難。人不敢忘心,恐落空無撈摸處。不知空本無空,唯一真法界耳。此靈覺性,無始已來與虛空同壽。未曾生,未曾滅。未曾有,未曾無。未曾穢,未曾淨。未曾喧,未曾寂。未曾少,未曾老。無方所,無內外。無數量,無形相,無色相,無音聲。不可覓,不可求,不可以智慧識,不可以言語取,不可以境物會,不可以功用到。諸佛菩薩與一切蠢動含靈同此大涅槃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一念離真,皆為妄想。」同下曰:「天真自性,本無迷悟。盡十方虛空界,元來是我一心體。」禪源諸詮三曰:「良由此宗(禪宗)所說本性,不但空寂,而自然常知,故應目為心也。」
- 火天
- 胎藏界曼陀羅第十二外金剛院之一眾。大日如來為引攝事火梵志示現火神之形者。其形與梵天王同。大日經一曰:「行者於東南隅,而作火仙像,住於熾焰中,三點灰為標,身色皆深赤,心置三角印,而在圓焰中,持珠及澡瓶。」大日經疏五曰:「東南隅布,列諸火天眾,住火焰中,額及兩臂,各有三灰畫,即婆羅門用三指取灰自塗身象也。一切深赤色,當心有三角印,在焰火圓中,左手持數珠,右手持澡瓶,此是普門之一身,為引攝火祠韋陀梵志,方便開示佛圍陀法,故示此大慧火壇,淨修梵行之標幟也。」此為二臂。青龍軌下曰:「行者於東隅,而作火仙像,住於熾焰中,三點灰為標,身色皆深赤,心置三角印,慧珠定澡瓶,掌仰定持杖,青羊以為座。」瑜伽護摩儀軌曰:「火天四臂,右手無畏,第二手持珠,左手仙仗,第二手執軍持。」此二軌之文為四臂。數珠與澡瓶,比大日經疏異其左右,然同軌次文曰:「東南方火天,乘青羊,赤肉色,徧身火焰,右二手,一持青竹,一持軍持,左二手,一揚掌,一持念珠。」依此則與大日經疏同。
- 喇嘛服裝
- 西藏新志中曰:「喇嘛服裝著袍子袈裟,戴僧帽。雖因服色而分教派,然有崇尚黃教之僧徒,為紅色之服裝者。同一黃教,二種服色。蓋年老者用黃,年少者用紅,其習尚然也。其平素所著衣服,毫無異於常人。惟於儀式上服法衣。維西之僧徒,用闊袖長衣。雖嚴冬常露兩肘,帽子冬季戴平頂之方氎帽,夏季戴平頂之竹笠。」
- 觸鼻羊
- 羊目不能辨物,凡有觸於鼻者,即食,故云。臨濟錄曰:「今時學者總不識法,猶如觸鼻羊逢著物安在口裏。」
- 菩薩藏正法經
- 大乘菩薩藏正法經之略名。
- 餘執
- 殘留於心而不離之執念也。
- 常寂光土
- 四土之一。
- 二種加持
- 五相成身之後,有一切如來加持(總),與四佛加持(別)二種。此第二加持,不舉大日者,四佛之總德,即為大日,故舉四佛,以攝大日之意也。
- 印咒
- 與印相應之咒也。又印與咒也。
- 大佛頂如來心咒
- 佛頂咒總有四百二十七句,其中初為諸眾賢聖之名。最後之八句方為正咒。故唯取此八句為心咒。
- 知庫
- 禪林司倉庫者。又曰庫頭。
- 楞伽山
- 見楞伽條。
- 大毘盧遮那
- 密教之本尊大日如來也。大之梵語為摩訶。而毘盧遮那為日之別名。故若具存梵語,則宜曰摩訶毘盧那遮遮那。曰並取漢語。則宜曰大日。今梵漢雙取,故曰大毘盧遮那。但以毘盧遮那譯為日。局於密教。若顯密共通之譯。則曰光明徧照。見毘盧舍那條。
- 洞山
-
筠州洞山悟本大師,名良价,姓俞氏,幼從五洩山默禪師出家,後,徧參諸師得法於雲巖晟師。唐大中年中唱道於新豐,晚年移洞山,立偏正五位(見五位條),法威大揚。咸通十三年端坐長逝,壽六十三。諡悟本大師。見傳燈錄十五。
襄州洞山守初宗慧禪師,為雲門之法嗣。見五燈會元十五。以下附錄為宗慧事。
- 乳光
- 佛名。過去有長者,貪利息,復好抵觸他人,因墮於牛。今生罪畢,供釋尊以乳,依此因緣,未來成佛,名乳光如來。見乳光佛經。
- 鐃鈸
- 鐃與鈸,為二物,西戎南蠻之樂器也。三才圖會曰:「金鐃如火斗,有柄以銅為匡,疏其上,如鈴,中有丸。執其柄而搖之,其聲譊譊然,以止鼓。」杜氏通典曰:「銅鉢亦謂之銅盤,出於西戎及南蠻,其圓數寸,隱起如浮漚,貫之以韋,相擊以和樂也。」法華經曰:「琵琶鐃銅鈸。」後混為一種,以為法事之樂器。正字通曰:「鈸蒲活切,音拔,銅鈸今鐃鈸也。」是鐃鈸為一物之本據也。僧史略曰:「初集鳴鐃鈸,唱佛歌讚。」
- 伊羅缽龍王
- Erāpattra,伊羅鉢龍王,毀佛之禁戒,損傷樹葉。以此因緣,命終而受龍身。佛本行集經三十一曰:「爾時海內伊羅鉢(此言香葉),王既受龍身,心生厭離,欲求解脫。而作是念:往昔迦葉如來,親授我記。汝大龍王,從今已去,過若千萬億年,當有一佛出現於世,號釋迦牟尼佛陀。今既過如是無量億年,頗有佛出世以不?而依那羅陀童子仙,始知釋迦世尊出世,伊羅鉢龍王與那羅陀,相隨共向於世尊所。(中略)伊羅鉢龍王,即白佛言:世尊我念往昔,有佛出世,名曰迦葉如來。我於彼中,出家修行。我時見一草,名曰伊羅。我時以手,斫取彼草,執捉將詣佛所,白彼佛言:若有比丘,斫於此草,得何果報?時彼世尊,即報我言:汝知若人故心斫斷此草,當墮牢固地獄。我於爾時聞此佛語,心中不信。以不取彼佛語故,不受其教誨。又自思惟:但斫此草,有何果報?以既不信故,造波夜提罪,不捨此邪見,命終已後,遂即生長壽龍中。是故彼時,為我立名,名伊羅鉢也。」四分律一曰:「所造惡雖微,慎莫謂為輕。如破伊羅葉,常在於龍中。」莊嚴經論三曰:「伊羅鉢龍王,以其毀禁戒,損傷樹葉故,命終墮龍中。」
- 地獄
- 梵語曰那落迦Naraka,泥犁Niraya等。譯為不樂,可厭,苦具,苦器,無有等。其依處在地下,因謂之地獄,是譯義也。大乘義章八末曰:「言地獄者,如雜心釋,不可樂故,名為地獄。地持中釋,增上可厭,故為泥黎。泥犁胡語,此云地獄。不樂可厭,其義一也。此兩釋皆對厭心,以彰其過,非是當相解其名義,若正解之言地獄者就處名也。地下牢獄,是其生處,故云地獄。」俱舍頌疏世間品一曰:「梵云那落迦,此云苦具,義翻為地獄。以地下有獄故,非正翻也。」法華文句四曰:「地獄此方語,胡稱泥犁者,秦云無有。無有喜樂,無氣味,無觀無利,故云無有。」總之地獄有三類:一根本地獄,八大地獄及八寒地獄也。二近邊地獄,十六遊增地獄也(此依俱舍論若依智度論則以八寒水八炎火為近邊地獄)。三孤獨地獄,在山間曠野樹下空中等。
- 人吉遮
- 吉蔗為人之所作者。
- 未到地
- 謂未到定也。
- 遠師二教
- 淨明寺慧遠之教判也。判漸教與頓教。見二教條。
- 鬼火
- 鬼神所起之陰火也。新譯仁王經下曰:「龍火鬼火。」
- 頞瑟吒
- 又作阿史吒Aṣṭan,譯曰八時。見唯識演秘一本。印度之俗有分日夜為八時者。見義林章一本。
- 特勝
- 觀法名,十六特勝也。見十六特勝條。
- 一周忌
- 又名一回忌。死後滿一年之忌日。儒家名小祥。見年忌條。
- 迦毘伽
- 鳥名。見迦陵頻伽條。
- 六齋日
- 每月之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也,齋者梵語曰逋沙他(Poṣadha),此六日為四天王伺人善惡之日,又為惡鬼伺人之日,故諸事須慎。特過正午,則絕一切食物,是曰齋日。齋者不過中食之謂也。是從劫初傳來之聖法,但佛出世以後,使兼於此日受持八戒,遂成為六個之八戒齋日。摩訶般若經十四曰:「六齋日:月八日、二十三日、十四日、二十九日、十五日、三十日,諸天眾會。」(此一月分前後半月,前後相對,故斯次第)。四天王經曰:「佛告諸弟子:齋日責心慎身守心,諸天齋日伺人善惡。須彌天王即第二天,天帝名因,福德巍巍,典主四天。四天神王即因四鎮王也,各理一方,常以月八日遣使者下,案行天下。伺察帝王臣民龍鬼蜎飛蛟行蠕動之類心念口言身行善惡。十四日遣太子下,十五日四王自下,二十三日使者復下,二十九日太子復下,三十日四王復自下。」智度論十三曰:「問曰:何以故?六齋日受八戒修福總。答曰:是日惡鬼逐人,欲害人命。疾病凶衰,令人不吉。是故劫初聖人,教人持齋修善作福。是時齋法不受八戒,直以一日不食為齋。後佛出世,教語之言:汝當一日一夜如諸佛持八戒,過中不食,是功德將人至涅槃。(中略)問曰:何以故?諸惡鬼輩以此六日惱害於人。答曰:天地本起經說,劫初成時有異梵天王子諸鬼神父,修梵志苦行滿天上十二歲,於此六日,割肉出血,以著火中(即護摩之供養),以是故。諸惡鬼神禮此六日輒有勢力。(中略)復次諸鬼神父于此六日割肉出血以著火中,過十二歲已,天王來下,語其子言:汝求何願?答言:我求有子。天王言:仙人供養法,以燒香甘果諸清淨事。汝云何以肉血著火中如罪惡法?汝破善法,樂為惡事,令汝生惡子,噉肉飲血。當說是時,火中有八大鬼出,身黑如墨,髮黃眼赤,有大光明。一切鬼神皆從此八鬼生,以是故於是六日,割身肉血著火中而有勢力,如佛日法中無好惡。隨世惡日因緣故,教持齋受戒。」同六十五曰:「是六齋日是惡日,令人衰凶。若有是日受八戒持齋布施聽法,是時諸天歡喜,小鬼不得其便,利益行者。」觀普賢經曰:「剎利居士,於六齋日,勅諸境內力所及處令行不殺。」大毘婆沙論四十一曰:「三十三天於白黑月每常八日若十四日,若十五日,集善法坐,稱量世間善惡多少。見造善者便擁護之,見造惡者即共嫌毀。」
- 提山
- 佉羅提耶山之略,地藏菩薩所居。地藏菩薩儀軌曰:「爾時釋迦牟尼佛,在佉羅提耶山與無量諸地藏菩薩俱。」性靈集二曰:「提山埀迹。」
- 閑機境
- 不用之機緣作略。臨濟錄曰:「皆是上他古人閑機境。」
- 約
- 謂某事約歸於某局部也。其解如就字。就於人就於法即約於人約於法也。
- 法相宗
-
八宗之一。為窮明萬法性相之宗,故名法相宗。此目取解深密經一切法相品之名而立。又依唯識論明萬法唯識之理,故名唯識宗,此目取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之意。此二者為通稱。更名應理圓實宗,以所詮之理離空有二邊能應理,而為圓滿真實故也。此目取解深密經勝義諦相品之意。又名普為乘教宗。以本宗是佛第三時之教,普被五乘之機故也。此目取解深密經無自性相品之意。其中前二名,為約於法相門之稱,次名為約於觀心門之稱,次為約於教相門之稱。我國慈恩寺窺基,大成此宗,故有慈恩宗之名。經以解深密經,論以瑜伽論唯識論等為所依。原在印度,佛滅後一千年中,無著菩薩由阿逾陀國講堂夜夜昇兜率天,就彌勒菩薩聽受瑜伽論,晝日宣說之於大眾,瑜伽論百卷是也。其後無著之弟世親,造唯識論,助成其義,彼土名為瑜伽宗。玄奘入西域受之於那蘭陀寺之戒賢,傳於支那弟子慈恩大成之,始有法相宗,慈恩宗之名。
永明所立三宗之一。見宗條附錄。
- 地藏六使者
- 地藏菩薩念誦儀軌說地藏尊之六使者:一焰摩使者,化地獄。二持寶童子,化餓鬼。三大力使者,化畜生。四大慈天女,化修羅。五寶藏天女,化人。六攝天使者,化天。此念誦儀軌雖云為不空譯,然與延命地藏經,蓮華三昧經等,皆為疑似之本也。
- 自調自淨自度
- 同自調項。
- 三種薰習
-
一,名言薰習。名者名字,言者言說也。分別名字言說之識,即是第六之意識由第七識第八種子之識,傳送薰習,能成就染分之相者,故名。二,色識薰習。色者對於眼根之諸色也。因此諸色,而引生眼識,名為色識。於此分別,即是第六之意識,亦由第七識第八種子之識傳送薰習,能成就染分之相者,故名。三,煩惱薰習。貪瞋邪見等之煩惱也。此煩惱乃是第六意識所起,亦由第七識第八種子識,傳送薰習,能成就染分之相者,故名。
見薰習條。
- 九有情居
- 有情樂住之處有九種也。又曰九眾生居,亦曰九居:一欲界之人天,二梵眾天,三極光淨天,四徧淨天,五無想天,六空無邊處,七識無邊處,八無所有處,九非想非非想處。長阿含經九曰:「云何九覺法?謂九眾生居。或有眾生若干種身,若干種想,天及人是,是初眾生居。或有眾生若干種身而一想者,梵光音天,最初生時是,是二眾生居。或有眾生一身若干種想,光音天是,是三眾生居。或有眾生一身一想,徧淨天是,是四眾生居。或有眾生無想無所覺知,無想天是,是五眾生居。復有眾生空處住,是六眾生居。復有眾生識處住,是七眾生居。復有眾生不用處住,是八眾生居。復有眾生有想無想處住,是九眾生居。」此於七識住,加無想天與非想非非想處也。俱舍論八曰:「諸有情類唯於此九欣樂住故,立有情居。餘處皆非,不樂住故。言餘處者,謂諸惡處,非有情類自樂居中。惡業羅剎,逼之令住故。彼如牢獄,不立有情居。第四靜慮,除無想天,餘非有情居。」又大乘義章八末,謂「九眾生居如經中所說。何故說之?則以破外道之總計故也。有諸外道,總計以眾生為神我,擇善而居。佛為破之,故說斯九。是眾生之居,非我之居也。」諸經說此者甚多。
- 蘇揭多
-
Sugata,舊稱修伽陀,修伽度,修伽多,莎伽陀等。新稱,蘇揭多,索蘗多。譯曰善逝。如來十號之一。去生死海而不再回來也。玄應音義二十一曰:「蘇揭多,舊言修伽陀,或作修伽度,或作修伽多,此云善逝,即如來德之一號也。有三義:一讚嘆,二不迴,三圓滿也。」慧琳音義十曰:「正音索蘗多。」
比丘名。飾宗記六本曰:「蘇揭多此云善來,即莎伽陀是也。」
- 凡聖
- 凡夫與聖者也。小乘初果以上,大乘初地以上為聖者,其已下未斷惑之人為凡夫。止觀輔行一曰:「凡者常也,亦非一也,庶品多故。聖者,風俗通云:聖者聲也。以其聞聲知情,通天地,暢萬物故也。易曰:聖者與天地合德,與日月合明,與四時合節,與鬼神合吉凶。今出世聖不聞其聲知九界情,通諦理,暢眾機,與法界合德,與二智合明,與四機合節,與眾聖合其冥顯。」
- 實際迴向
- 三種迴向之一。見迴向條附錄。
- 無能勝金剛形像
- 黑色忿怒相也,有四面四臂,面上並有三目,有大炎鬘,左右持鐵鉤鉾鎊,密號曰勝妙金剛。見胎藏界曼荼羅大鈔三。
- 首羅
- 八夜叉之一。又周羅髮也。見周羅髮條。梵⃞Cālaka,又Cūḍa。
- 大菩提心
- 求大菩提之心也。
- 火壇
- 又曰爐壇,護摩壇等。謂修護摩之火爐也,大疏八曰:「此灌頂壇,又在火壇之北。」見護摩條。
- 識住
- 識之所安住,識之所愛著,名為識住。有四識住七識住之別。
- 工夫
- 或作功夫。禪語,謂參禪也。嬾殘曰:「我豈有工夫,為俗人拭涕。」臨濟曰:「始知從前虛用工夫。」
- 赤衣
-
赤色之淨衣也。於蜜教修法隨本尊而異其色。五大明王中,軍陀利明王為南方,故真言師之淨衣為赤色。
赤色之袈裟也。見赤袈裟條。
- 兜婆
- Stūpa,同塔婆。見塔條。
- 求那毘地
- Guṇavṛddhi,比丘名,譯曰德進,安進。中印度人,齊武帝永明年中來支那,誦大小乘二十萬言。見歷代三寶記十一,梁僧傳三,開元錄六。
- 現種種身
- 法華經妙音菩薩品說妙音菩薩現三十四身濟度眾生曰:「妙音菩薩其身在此,而是菩薩現種種身,處處為諸眾生說是經典。」
- 白骨觀
- 即九想中之骨想也。為知無常而拂執著之念,故觀白骨也。見九想條。
- 朝山
- 鹽鐵論曰:「古者無出門之祭。今富者祈名嶽望山川,椎牛擊鼓,戲倡舞像。」按俗於遠處進香,謂之朝山。據文則此俗之興由於西漢。西藏新志中曰:「其熱心禮佛者,至不遠千里而來拉薩,向達賴宮殿長跪,待達賴出。若得見者,榮幸無比,不吝獻千百金;其不得見者,則望宮殿禮拜而回,更變家產,兌金銀縫衣服內,沿途行乞至西藏,曰朝山。又曰朝活佛。(中略)人民見達賴及他高僧時,匍伏於地行敬禮。達賴以木板輕擊其頭,或抹以手,則歡喜欲狂。」
- 十方住持
- 與十方剎同。
- 二種超越三昧
- 超入三昧,超出三昧之稱。
- 樹下坐
- 十二頭陀行之一。見頭陀條。
- 三無礙
- 見無礙條。
- 修羅宮悉地
- 密教有成阿修羅法之悉地,生於彼宮殿之法。陀羅尼集經鳥樞沙摩軌說明彼之咒法。曰:「修羅女及仙人女等,出迎行者,入內供養。常與甘露飲行者,齒髮皮膚並自脫去,更得新生。其人身形如似金色,持咒人得一千年活,力如金剛。」同千轉陀羅尼軌說咒法曰:「其地開而作孔穴,咒佛得入。欲住得見彌勒佛者,即任意住。」西域記十詳細記清辯入宮之作法。
- 熾盛光大威德消災吉祥陀羅尼經
- 一卷,唐不空譯。說熾盛光之陀羅尼及其功德。
- 第三能變
- 眼等六識之異名。識者變現境故謂之為能變。唯識論謂其能變之識有八種,此分三段,第八阿賴耶識為初能變第七末那識為第二能變,第六意識乃至第一眼識合為第三能變,解釋詳之。眼等之六識其性類相大,故合之。唯識論五曰:「次第三能變,差別有六種。」云云明之。
- 大悲曼荼羅
- 胎藏界曼荼羅之異名。自大悲胎藏出生之曼荼羅也。
- 鼻息
- 二十五圓通之一。
- 尼拘陀梵志經
- 一卷,宋施護譯。與長阿含散陀那經同本。佛至尼拘陀梵志所詰問彼,彼默然不能答。
- 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
- 一卷,唐彌陀山等譯,劫毘羅城之戰荼婆羅門,知七日後當命終,恐懼來見佛,佛勅使修理古塔,念誦神咒。因之命根增長,生於極樂國乃至成佛,遂廣說造塔及咒法。
- 一指頭禪
- 公案名。盡天盡地悉攝盡於一指頭上之意。景德傳燈錄第十一,金華俱胝傳,俱胝時為實際尼所勘破,憤慨不能措。偶以杭州天龍和尚到其庵。俱胝因問之。天龍時竪一指示之。俱胝即坐,大有所悟。由是常竪一指對學者參問,不別為提唱。當欲示寂,曰:吾得天龍一指頭禪,一生用不盡。由是一指頭禪,於禪家之間,大為喧傳。收於碧巖集第十九則及無門關第三則。
- 十八契印軌
- 一卷,或云惠果和尚所作。或云日本弘法大師所作。
- 順正理論
-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之略名。
- 絡子
- 與掛絡同。
- 鑠迦羅阿逸多
- Sakrāditya,國王名。譯曰帝日。為佛建寺之王也。見西域記九。
- 現圖曼陀羅
- 胎藏金剛之兩部曼荼羅,流布於世者。本為現於空中者,故云現圖。或為現所圖示者,故云現圖。金曼者,金剛智,不空所傳,胎曼者,善無畏所傳,或云兩曼皆善無畏所傳。曼陀羅大鈔一曰:「此現圖曼陀羅者。善無畏三藏捨國位入秘密教,奉值金剛智受兩部大法,為北天竺堅陀羅陀國大王授兩部大法。時大王云:正奉見兩部曼陀羅矣,時善無畏金粟王塔本請聖加被,時炳現虛空。曼陀羅是也。(中略)或說云:北天竺暮嚕羅國有王名金粟王,歸依善無畏三藏建塔置其寺。時王云:授我真言。三藏思,天竺大日經廣本十萬偈三百卷,無便授。此時三藏向天云:授我末世相應法。祈時經七日金字大悲胎藏曼陀羅現空,三藏圖繪之。今世流布曼陀羅是也。」又金曼之現圖有諸說。見九會曼陀羅條。
- 證得法身
- 二法身之一。見法身條。
- 相無性
- 三無性之一。就徧計所執而論空理者。妄心所計實我實法之相,名徧計所執性,此徧計所執性,體性都無,如龜毛兔角,是云相無性。相者凡夫之妄心,認為實我實法之境相也。唯識論九曰:「依此初徧計所執立相無性,此體相畢竟非有,如空華故。」
- 百八結業
- 又曰百八煩惱。百八種之煩惱也。結為煩惱之異名(煩惱者,結集生死,故名結),由煩惱生種種之惡業,故曰結業。百八者,三界之見惑,有八十八使。修惑有十使。是稱九十八隨眠。加之以無慚,無愧,昏沈,惡作,惱,嫉,掉舉,睡眠,忿,覆之十纏而為一百八。釋氏要覽中曰:「百八結者,小乘見修合論煩惱共有一百八數。且明見惑,三界四諦下煩惱共有八十八。(中略)修道所斷惑,欲界有四,謂貪瞋痴慢。上二界各除瞋一,共有六。已上成十。計九十八也。更加十纏,合前都有一百八也。」木槵子經曰:「當待斷除百八結業。」
- 雞婁鼓
- 又作奚樓子,雞婁子。鼓之一種,其形如甕。胴較鼓面為大。自首懸於腋下而擊之。
- 火生長者
- 樹提伽長者之別稱。見樹提迦條。
- 八分齋戒
- 與八支齋戒同。藥師經曰:「受持八分齋戒。」
- 因陀羅尼羅目多
- Indranilamuktā,又作因陀尼羅,因陀羅尼羅,帝釋之青珠也。玄應音義二十三曰:「梵言因陀羅尼羅目多,是帝釋寶,亦作青色。以其最勝故,稱帝釋青。或解云:帝釋所居處,波利質多羅樹下地,是其寶故,名帝釋青。目多此云珠,以此寶為珠也。」慧苑音義下曰:「因陀羅尼羅,因陀羅,此云帝也,主也。尼羅,青也。寶中最尊第一,故曰青主也。」智度論十曰:「因陀尼羅,天青珠也。」
- 滅法
- 無為法之異名。以其寂滅一切之諸相也。
- 布施波羅蜜
- 六波羅蜜中之檀波羅蜜也。見波羅蜜條。
- 羼提
- Kṣānti,六度之一。譯曰忍辱。忍屈辱,堪苦難也。智度論十四曰:「羼提秦言忍辱。」
- 捺女祇域因緣經
- 一卷,後漢安世高譯。柰女生於柰樹上,後通萍沙王而生耆域(又曰耆婆),耆域為世之名醫,能治種種之奇病,並出往昔之因緣。
- 黃幡
- 以黃紙作幡,懸之於死者之塚塔,則大有功德云。釋門正統四曰:「釋氏類苑云:或薦亡黃幡者。灌頂經云:若四輩男女若命終時,若已命過,於其亡日,造作黃幡,懸著剎上。離八難苦,得生十方諸佛淨土。諸經要集問曰:何故經中為亡人造作黃幡,掛於塚塔上者?答曰:雖未見經釋,可以義求。此五大色中,黃色居中,用表忠誠,盡心修福,為引中陰,不入惡趣,莫生邊國。」
- 虎丘派
- 禪宗之一派,以虎丘紹隆為祖,紹隆住虎丘山,故有此稱。初楊岐下三世孫有圜悟克勤,門葉頗多,道化布海內。紹隆與宗杲,皆受法於克勤,宗杲之法系,稱大慧派,紹隆之法脈,號虎丘派。紹隆門風孤峻,得法者僅有應庵曇華一人。法孫有密庵,咸傑,禾山,心鑒等八人。密庵下破庵祖先,松源崇岳,曹源道生等輩出,法道大興。元代以後,其門流更奔溢至日本,可謂盛矣。見佛祖通載,五燈會元等。
- 捨受
- 五受之一。
- 四苾芻
- 一名想苾芻,身為俗人,尚未受具足戒,自稱為苾芻,是為名想苾芻。名從想生,或能生想,故言名想。二自稱苾芻,犯重之人,實非苾芻,自稱言自是苾芻,名為自稱苾芻。三乞食苾芻,出家之人以乞食自活,故名乞食苾芻。四破惑苾芻,諸阿羅漢破惑盡者也。見俱舍論十五。
- 方外
- 猶言世外。莊子大宗師曰:「彼游方之外者也。」今謂僧道曰方外。
- 八交道
- 通達四方四維之道路也。法華經譬喻品曰:「有八交道,黃金為繩以界其側。」
- 婆嵐
- 風名。見毘嵐條。
- 境
-
心之所遊履攀緣者,謂之境。如色為眼識所遊履,謂之色境。乃至法為意識所遊履,謂之法境。俱舍頌疏一曰:「色等五境為境性,是境界故。眼等五根名有境性,有境界故。」
實相之理,為妙智遊履之所,故稱為境。是屬於前之法境。玄義二上曰:「以境妙故,智亦隨妙。以法常故,諸佛亦常。函蓋相稱,境智不可思議。」
- 百一物
- 與百一供身同。
- 菩提道場
- Bodhimaṇḍa,佛成就菩提之道場也。在摩竭陀國尼連禪河邊,菩提樹下之金剛座是也。釋尊於此成道,故謂之菩提道場。
- 佛願
- 佛之誓願也。
- 性宗
- 相性二宗之一,又空性二宗之一。見二宗條。
- 大法鼓
- 大法能警醒生死之長夜。故以譬於鼓。法華經序品曰:「吹大法螺,擊大法鼓。」
- 安立真如
- 見真如條。
- 無著戒
- 十種戒之一。二乘之人見真諦之理能成聖道,於五塵之境無染著也。
- 獨鈷
- 又曰獨鈷杵。真言師所用之金剛杵也。鈷為股之借字,金剛杵之獨,頭謂之獨鈷,分為三股,謂之三鈷,分為五股,謂之五鈷,分為九股,謂之九鈷。原為西土之武器。獨鈷者,標幟大日如來獨一法界之智。見金剛杵條。
- 阿若多
- 比丘名。譯曰無知。見阿若憍陳如。楞嚴經一曰:「阿若多五比丘等。」
- 假等流
- 三等流果之一。見等流果條。
- 乾闥婆
-
Gandharva,又作健達婆、犍達縛、健闥婆、乾沓和、乾沓婆、彥達縛、犍陀羅等。譯曰香神、嗅香、香陰、尋香行。樂人之稱。又八部眾之一。樂神名。不食酒肉,唯求香以資陰身,又自其陰身出香,故有香神乃至尋香行之稱。與緊那羅同,奉侍帝釋而司奏伎樂。緊那羅者法樂,乾闥婆者修樂。注維摩經一曰:「什曰:乾闥婆,天樂神也。處地十寶山中,天欲作樂時,此神體上有相出,然後上天也。」天台淨名疏二曰:「乾闥婆,此云香陰。此亦陵空之神,不噉酒肉唯香資陰。」文句二下曰:「乾闥婆,此云嗅香,以香為食,亦云香陰,其身出香,此是天帝俗樂之神也。」嘉祥法華義疏二曰:「犍撻婆,此云香陰,以其清虛食香。又身唯恒出香,故名香陰。」玄應音義三曰:「犍沓和。又云犍陀羅,或作乾沓婆,或云犍達婆,或云乾闥婆。舊名也。今正言犍達縛,皆國音之不同也。此云嗅香,亦云樂神,一云食香,舊云香神,亦近也。經中亦作香音神也。」
西域之俗,俳優謂之乾闥婆。彼等不事生業,只尋飲食之氣,作樂而乞求,故名。二十唯識述記上曰:「西域呼俳優亦云尋香。此等不事王侯,不作生業,唯尋諸家飲食等香氣,便往其門作諸伎樂,而求飲食。」玄贊二曰:「梵云健闥縛。此云尋香行。即作樂神。乾闥婆,訛也。西域由此呼散樂為健闥縛,專尋香氣作樂乞求故。」
中有之稱,死於此而生於彼之中間身也。彼亦以香為食。二十唯識述記上曰:「梵云健達縛,此云尋香,謂中有能尋當生處香即往生,亦名健達縛。」俱舍論光記八曰:「健達名香,縛名食,即中有名。」
- 蓮華偈
- 妙法蓮華經之偈文也。
- 道門
- 道法之門戶也。三論玄義曰:「開顯道門。」
- 辯天
- 大辯才天之略稱。
- 龍種尊
- 文殊之本地。見龍種上尊王佛項。
- 羅漢
- Arhat(N.sg.m.Arhān),阿羅漢之略。小乘之極果也。見阿羅漢條。
- 順古不翻
- 五種不翻之一。
- 准提陀羅尼經
- 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羅尼經之異名。
- 觸境
- 見七十五法條。
- 索語
- 又曰索話。學人上堂,有疑不決,則出眾請問。是曰索語。今上堂之垂語,亦云索語,甚失古意。見象器箋十一。
- 慈明盆水
- 慈明圓禪師,一日於方丈內安一盆水,上橫一口劍,下著一雙草鞋,橫安柱杖而坐。見僧入門,便指,僧擬議,師便棒。見會元十二。
- 仰山指雪
- 公案。師因見雪獅子,乃指云:還有過得此色者麼?眾無對。見宗門統耍績集八、仰山條。其條下錄諸師之評語,雲門偃云:當時好便與推倒。雪竇顯云:云門只解推倒,不解扶起。瑯琊覺云:即今問汝諸人,推倒扶起,相去多少?拄杖拶過眉毛鼻孔,呵呵大笑,擲下拄杖。淨慧昌云:推倒也錯,扶起也錯,還有過得此色者麼?
- 寶雲
- 西涼州人,以晉隆安初,遠遊西域,與法顯智嚴前後相隨,備覩天竺諸國所有之靈異,諸國之音字詁訓,無不了解。還長安,隨禪師佛馱跋陀羅策進禪道,後止江左之道場寺,譯出諸經。初關中之竺佛念於苻秦二代出眾經,江左之譯梵無過於雲者。元嘉二十六年寂,壽七十四。其遊履外國,別有紀傳。見梁僧傳三。
- 索話
- 同索語。
- 喜德女
- 此女往昔愛敬妙光菩薩,發願世世為其婦,後化生於喜見婬女園之蓮華中,養於喜見婬女,才色皆備。年二十四、見國王太子德主,起愛敬心,請為其妻。太子言我發大菩提心於自己身命財無所慳惜,汝若勿悔則可。喜德女言:假令地獄火來燒我身,終不悔。於是偕詣佛所聽法,太子得無量陀羅尼門,女得調伏心志。見智度論三十五。
- 三寶衣
- 三衣也,僧寶所著之衣,故稱寶衣。瓔珞本業經上曰:「剃頭被三寶衣。」
- 毘搜紐
- Viṣṇu,又作毘瘦紐,毘瑟紐之變音。見毘瑟紐條。(CBETA註:疑為見微瑟紐條)
- 觀罪性空
- 見七種懺悔心條。
- 順次業
- 順次生受業之略。又曰順生受業。三業四業之一。見業條。
-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釋論
- 大智度論之異名。
- 一相三昧
- 禪定之名。六祖壇經曰:「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閒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
- 三世三千佛
- 過去世莊嚴劫之一千佛,現在世賢劫之一千佛,未來星宿劫之一千佛,合成三千佛也。此中賢劫即現在劫之千佛出世時代,經論之所論,出沒隱顯不一定。佛祖統記三十記諸經論之勘考。藥王經於三劫千佛各舉首尾之佛名。三千佛名經具列其名。賢愚經出賢劫千佛之名。但明藏之佛名經,與藥王經首尾佛名同,麓藏之佛名經,僅賢劫千佛之首尾與前二經同,他二劫不同也。秘藏記末謂本來無量無數差別智身之功德莊嚴藏為過去千佛,最初起普賢行者為賢劫千佛,又說身有無量無數之如來如法修行煩惱雲散,本有如來出現之未來千佛。賢劫千佛。參照賢劫條。
- 二種論
- 一宗經論,以大小乘經教為所依而造之論也,如唯識論等。二釋經論,解釋大小乘之經義者,如智度論等。
- 毘利差
- Vṛkṣa,餓鬼名。譯曰樹。見正法念經十七。
- 索訶
- 現住世界之名。三千大千世界之通名。舊稱娑婆。譯曰堪忍。又云忍土。以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故。梵語謂之索訶。又曰娑訶。見娑婆條。
- 貫首
- 一貫籍之上首也。因而僧謂一山之長。山之座主,寺之長吏等作貫主者非。孔安國孝經序曰:「貫首弟子,顏回、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後漢書(邊讓傳)曰:「若以年齒為嫌,則顏回不得貫德行之首。」
- 大忿怒金剛童子念誦瑜伽法
- 佛說無量壽佛化身大忿怒俱摩羅金剛念誦瑜伽儀軌法之異名。說金剛童子之修法。
- 十住小白華位
- 天台以法華六瑞中雨華瑞之小大白赤四華配於四輪四種性四位,小白華當於銅輪習種性十住之開佛知見。見四華條。
- 地界
- 四大之一,地大也。與他之三大差別,故云界。俱舍論一曰:「地界能持。」又曰:「地界堅性。」
- 阿伽嚧
- AguruAgaru,又作阿伽樓。譯曰香樹。沈香。見名義集三。
- 普賢經
-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之略名。以普賢菩薩為本尊,說修法華三昧之法,故天台以之為法華之結經。於法華三十講之末日講之。
- 殑伽神女
- 同上。
- 寶階
- 以七寶所作之階段。佛從仞利天下之階段也。西域記四曰:「劫比他國城西二十餘里有大伽藍,伽藍大垣內有三寶階,南北列東面下,是如來自三十三天降還也。」
- 醍醐喻
- 天台依涅槃經喻之於第五時之法華涅槃。真言依六波羅蜜經譬之於陀羅尼藏。其他諸宗各喻其自宗。涅槃經十四曰:「譬如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蘇,從生蘇出熟蘇,從熟蘇出醍醐。醍醐最上,若有服者,眾病皆除。所有諸藥,悉入其中。善男子!佛亦如是。從佛出生十二部經,從十二部經出修多羅,從修多羅出方等經,從方等經出般若波羅蜜,從般若波羅蜜出大涅槃,猶如醍醐,言醍醐者喻於佛性。」六波羅蜜經一曰:「一素呾纜,二毘奈耶,三阿毘達磨,四般若波羅蜜多,五陀羅尼門。此五種藏教化有情,隨所應度而為說之。(中略)此五法藏譬如乳酪生蘇熟蘇及妙醍醐,契經如乳,調伏如酪,對法教者如彼生蘇,大乘般若猶如熟蘇,總持門者譬如醍醐。醍醐之味,乳酪蘇中微妙第一,能除諸病,令諸有情自心安樂。總持門者,契經中最為第一,能除重罪,令諸眾生解脫生死,速證涅槃安樂法身。」
- 黑繩地獄
- 見黑繩項。
- 地行仙
- 十仙之一。以藥餌得長壽,行動地上未得飛行者。楞嚴經八曰:「彼諸眾生,堅固服餌,而不休息。食道圓成,名地行仙。」
- 妙莊嚴王
- 法華經妙莊嚴王本事品,說過去無數劫有佛,名雲雷音宿王華如來。說法華經。爾時國王名妙莊嚴,夫人名淨德,有二子,名淨藏,淨眼。時妙莊嚴信外道婆羅門法,夫人與二子共設種種方便,以翻王心。遂詣宿王華如來所,聞法華經,共得妙益。
- 學悔
- 比丘一旦犯婬盜殺妄之一而懺悔者。蓋一犯此重罪者,即失為比丘之資格,然若懺悔,則名之為學悔,終身列於比丘之最末。
- 神通第一
- 增一阿含經三曰:「神足輕舉,飛到十方,所謂大目犍連比丘是。」智度論四十一曰:「如舍利弗,於智慧中第一,目犍連神足第一。」
- 識變
- 謂一切萬法,唯為識之所變,法相獨特之法門也。
- 阿伽坏
- 入供佛閼伽之土器也。見閼伽條。
- 三乘教
- 深密經唯識論等明三乘別立之教法也。
- 第五大
- 一切色法之上但有地水火風之四大更無第五大,故如龜毛兔角之無法謂為第五大,與言第六陰第七情同。維摩經觀眾生品曰:「如第五大,如第六陰,(中略)如第十九界,菩薩觀眾生為若此。」
- 慢過慢
- 七慢之一。
- 闍維分
- 大般涅槃經後分之異名。
- 開迹顯本
- 與開近顯遠同。明八相成道之釋迦,為垂迹之身,以顯久遠實成之本地也。是法華經後半十四品之所明。是曰本門法華。見開顯條。玄義七下曰:「華開蓮現,譬開迹顯本。」
- 威德觀音
- 三十三觀音之一。左手持蓮華,坐於巖上之像也。配於法華經普門品所謂:「可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現天大將軍身為說法。」此將軍身之威德,廣大而勝,故名為威德。
- 灑水印
- 標灑水之印相也。
- 偶像
- 以土木或金屬所製神佛之像也。漢書霍去病過焉耆山,得休屠王祭天金人。此中國偶像之最古者。
- 權大乘
- 大乘之中,分權實之二,立一切皆成佛之宗,為實大乘,不然者為權大乘。蓋華嚴天台等為實大乘,法相三論為權大乘也。但此判為華嚴天台自己所說,而法相三論無首肯者。
- 提婆
-
Deva,譯曰天。如摩訶提婆之譯為大天。提婆達多之譯為天授是也。
又作提波,菩薩名,譯作天,後以一目施神,故曰迦那提婆Kāṇadeva,伽那者片目之義。或以一目授女子。本執師子國人,龍樹之弟子,付法藏第十四祖也。提婆菩薩傳曰:「提婆菩薩,南天竺人,婆羅門種,博識才辯,擅名諸國,而以人不信受其言為憂。其國中有大天神,曰大自在天,有人求願,能令滿足。提婆詣廟求入相見,主廟者言:天像至神,不可正視,又使人百日失心。提婆言:是我所願見,若不如此,我豈欲見。主廟者奇其志氣,使入廟。天像動其眼,怒目視之。提婆問天:神則神矣,何其小也?當以威靈感人,智德伏物。而以黃金自多,動頗梨熒惑人,非我所望。便梯像鑿出其眼。觀者皆驚異。提婆言:我使汝等知神不假形,情不託形而已。吾既非慢,神亦非辱也。言已而出,其夜備精饌供天神。天神言:汝得我心,人得我形,汝以心供,人以質饋,知而敬我者汝,畏而誣我者人,汝所供饌盡美,唯無我所須,我所乏者左眼,能施我者便可出之。提婆應命以左手出眼與之。天神讚曰:善哉丈夫,真上施也,汝求何願,我必如汝意。提婆言:我稟明心,不假外質,唯恨悠悠蒙朦,不知信受我言,神賜我願,必當令我言不虛沒。神言:必如願。於是退詣龍樹菩薩,受出家法,剃頭法服,周遊揚化。時南天竺王信受邪道,沙門親子不得一見,提婆欲化之,變形為宿衛士,能幹事。王見之喜,問其人,提婆言:我是一切智人。王驚異,以種種事驗之,果然。於是集國中一切婆羅門使論議,無一敵者,皆剃髮為弟子。有一邪道弟子,恥其師屈,自誓汝以口伏我,我以力伏汝。偶見提婆獨由禪起經行,以刀決之,五臟委地。提婆言:是我先業所害,非汝也。悟然而化。初以眼施神無一目,時人號曰迦那提婆。」百論疏上之上曰:「提婆者天也。蓋是其本名,末稱伽那提婆。伽那者,小一目。以一目施天神,故以為名。復傳云:提婆曾乞食。有女人應發道心,於婆提眼生愛。提婆出之示之,但是不淨,因以發心,故小一目也。」
- 寂靜真言
- 寂災真言也。大日經疏八曰:「當以寂靜真言用蘇蜜酪和飯百徧。」參照寂災真言條。
- 貫頂
- 同貫首。
- 二種識
- 見識條。
- 永寧
- 虛堂禪師,諱永寧。參太湖山無用而悟玄旨。受元順帝之歸敬。賜三番號。明洪武二年,年七十八寂。見續稽古略二。
- 黃壚
- 謂地下也。猶言黃泉。淮南子曰:「放乎九天之上,蟠手黃壚之下。」又為傷亡感舊之詞。世說曰:「王戎過黃公酒壚。謂客曰:吾與嵇叔夜阮嗣宗酣飲此壚。自嵇阮亡後,視此雖近,邈若山河。」
- 二種證
- 聲聞乘之人證四果有二種:一、次第證,又云次第斷,自初果次第斷修惑,次第證第四果阿羅漢也。二、超越證,又云超越斷,利根之聲聞,一時斷幾許之修惑,超越一果乃至三果,而證阿羅漢果也。此有四種。見超越證條。
- 護身符
- 傳燈錄曰:「耽原為惠忠國師侍者,云須要覓箇護身符子。異日攜籃入方丈。國師曰:籃裏有甚麼物?曰青梅。曰何用?曰供養。」陸遊詩曰:「求僧疏搭袈裟展,鉢盂卻要護身符。」謂度牒也。今謂恃勢藐法者所託庇之人。曰護身符。又西藏新志中曰:「藏民均帶護符於身,以絲束經典一頁,或置之金屬小匣,藏之懷中。旅人以馬及金剛繫犬兩種畫品為護符。遇猛犬時,攜金剛繫犬圖,可免,或遇暴風雨時,飛散畫馬之紙可免。另有咒語,又民家中更藏有護符。以佛像之衣服,或所持孔雀羽,包以魔紙,纏以毛線(以狗毛山羊毛或羊毛捻成),更以鼷鼠皮包其全部,謂可祈家興隆云。」
- 寶尚光基
- 玄奘門下之四哲。即大慈恩寺之法寶,嘉尚,普光,窺基也。見宋僧傳四。
- 枯禪
- 又曰枯槁禪坐。即放下萬事也。
- 寶生論
- 成唯識寶生論之略名。
- 炎熱地獄
- 梵名Tapana,八大地獄之第六。火隨身起,熱苦不堪,故曰炎熱。見俱舍論世間品。
- 辮髮
- 不動明王之頂髻也。
- 水說偈
- 憍梵波提入水定而涅槃時所說者。見憍梵波提條。
- 拓鬥提奢
- 見招提條。
- 律之三大部
- 見三大部條。
- 一乘之珠
- 以譬妙法一乘珠也。出法華經五百授記品。見「珠」條。
- 蒲饍尼
- 一作蒲繕尼Bhojanīya,見蒲闍尼條。
- 寂照神變經
- 寂照神變三摩地經之略名。
- 意生
- 生於意之謂也。
- 修止三
- 修止有三:一繫緣守境止,繫心於鼻端臍間等處使心不散也。如猿之著鎖。二制心止,隨心之所起便制之使不馳散也。三體真止,若隨人心之所念,知一切法悉由因緣而生,無有自性,則心不取諸法,心既不取諸法,則妄念自止。是體真而止息妄念,故曰體真止。見小止觀。
- 華水供
- 供閼伽於佛也。
- 瞻波犍度
- Campākhanda,四分律二十犍度之一。佛在瞻波國如羯磨法明非之篇章名。見四分律四十四。
- 竺法護
- 姓竺,名法護。梵名曇摩羅察。見竺曇摩羅條。
- 毘濕飯怛囉
- Viśvāntara,須達拏太子之別名也。譯曰眾異。唯識演秘四末曰:「毘濕飯怛囉,此云眾異,有多德技異眾人故,即須達拏太子別名也。」參照毘輸安呾囉條。
- 異部宗輪論
- 世友菩薩造,唐玄奘譯,一卷。薩婆多宗之所傳也。宗派之部類各異,故曰異部。所宗之法互有取捨,輪轉不定故名宗輪。述小乘二十部之宗旨者。
- 真實身
- 魏書釋老志曰:「諸佛法身有二種義:一者真實,二者權應。真實身者,謂至極之體,妙絕拘累,不得以方處期,不可以形量限,有感斯應,體常湛然。權應身者,謂和光六道,同塵萬類,生滅隨時,修短應物,形由感生,體非實有,權形雖謝,真體不遷,但時無妙感,故莫得常見耳。」案此說明佛生非實生,滅非實滅也。
- 寶帶陀羅尼經
- 一卷,趙宋施護譯。佛說聖莊嚴陀羅尼經之別譯。為童子帶佩可避惡鬼之神咒,故名寶帶。
- 金陵梵剎志
- 五十三卷,明錢唐葛寅撰。集錄金陵之大小梵剎及其寺歷,制度,史實,詩頌等,細大不漏。
- 火帳
- 飯頭計人口記日日炊飯米之帳也。見象器箋十九。
- 般若十六善神
- 見十六善神條。
- 印可
- 證明弟子之所得,而稱美許可之也。論語皇侃義疏曰:「皆被孔子印可也。」維摩經弟子品曰:「若能如是宴坐者,佛所印可。」輔行七之三曰:「印謂印可,可謂稱可。事理相稱,故可聖心。」
- 七女經
- 吳支謙譯。拘留國婆羅門之七女,貢高憍奢,佛呵之,說往昔國王七女之因緣。
- 冥顯
- 冥者,幽冥而不可見聞者。顯者,顯現而可見聞者。
- 突路拏
- Droṇa,婆羅門名,平分佛舍利,以止諸國王之鬥爭,經中譯香姓,又譯香煙。出於毘奈耶雜事三十九。見香姓條。
- 蛇神
- 延命地藏經所說十五神之一。
- 持名
- 受持阿彌陀佛之名也。念佛之人謂之持名行者。觀無量壽經曰:「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 變不男
- 見五種不男條。
- 瑜伽大教王經
- 五卷,趙宋法賢譯。大徧照金剛如來在淨光天大樓閣中說瑜伽大教王經。即金剛界之秘法也。
- 不思議解脫經
- 華嚴經之異名,又維摩經之異名。見不可思議解脫經條。
- 福不可避
- 見七法不可避條。
- 十界權實
- 天台宗於十界中惟以佛界為實,他界總為權界。
- 十一生類
- 金剛經曰:「一卵生、二胎生、三溼生、四化生、五有色生、六無色生、七有想生、八無想生、九非有想生、十非無想生。」此中前四生,參照四生條。第五之有色生,為色界四禪天之眾生。第六之無色生,為無色界四空處之眾生。第七之有想生,則為三界九地中除第四禪無想天之眾生,其餘一切之眾生也。第八之無 想生,即無想天之眾生。第九之非有想生與第十之非無想生,則二分非想非非想處之一處也。加一以總通之一生,則為十一生。猶如華嚴之九世加想而為十世也。性靈集六曰:「十一生類入無餘而不度。」
- 尼僧正
- 「南宋文帝元嘉十二年勅尼寶賢為尼僧正。」見釋書二十七。
- 象主
- 四主之一。印度之異名。見四主條。
- 佛國記地理攷證
- 一卷,清丁謙著。晉初統一,為時無幾,即成偏安。當時四裔交涉寥寥,紀載因之簡略。然幸賴此記,方得與南北諸史相接。是書攷證之要,大略有八:一曰揆地望,二曰度情形,三曰審方向,四曰察遠近,五曰核時日,六曰攷道途,七曰辨同異,八曰闕疑似。故全書攷證精密,頗為善本。
- 恚結
- 九結之一。諸眾生為瞋恚廣行不善,由此招未來生死之苦,流轉於三界而不能出離也。結者繫縛之義,為恚惑所繫縛而不能離生死之苦也。
- 理具成佛
- 真言宗所立三種成佛之一。謂一切眾生本具兩部之曼荼羅而本覺常住也。見即身成佛條。
- 箭喻經
- 一卷,失譯。中阿含第六十箭喻經之別譯。有鬘童子,欲佛說一向世之有常,佛呵責之,說拔毒箭之喻。
- 因論生論
- 因論而生論,自本論涉於支論之謂也。探玄記四曰:「後三品因論,別問別答。」
- 無齒大蟲
- 大蟲者虎,無齒者,年長而無齒也。
- 波和利
- 見波婆離條。
- 唱禮
- 法會表白,終後唱禮,師登禮盤,唱五悔五大願等之文。謂之唱禮。其唱禮初所唱奉請之佛名,有金、胎、合之三種差別。胎藏界唱禮南無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南無東方寶幢佛、南無西方無量壽佛、南無南方華開敷佛、南無北方天鼓雷音佛(已下諸菩薩等省略)。金剛界唱禮南無常住三世淨妙法身金剛界大悲毘盧遮那佛,南無金剛堅固自性身,南無福德莊嚴聚身阿閦佛,南無受用智慧身寶生佛,南無作變身阿彌陀佛,南無盡虛空徧法界釋迦牟尼佛(已下諸尊省略)。合部唱禮南無胎藏金剛界清淨法身大悲毘盧遮那佛、南無東方寶幢阿閦佛、南無南方華開敷寶生佛、南無西方無量壽阿彌陀佛、南無北方天鼓雷音釋迦牟尼佛(已下諸尊省略)。依法會而異其所用,例如阿彌陀三昧之時,用金剛界之彌陀唱禮,盂蘭盆三昧之時,用胎藏界之彌陀唱禮。
- 梵語雜名
- 一卷,翻經大德兼翰林待詔光定寺歸茲國沙門禮言集。
- 事
- 梵語曰迦他(迦為遏之誤Artha之音譯),見梵語雜名。事者對於理之稱。顯密異其義,顯教以離因緣之無為法為理,因緣生之有為法為事。密教解理為攝持之義,一切之事相,各各攝持其體,則是即理,舉其體為地水火風空識之六大,稱之為六大法界。但依台家性具之義,則十界三千之諸法,悉為性具,而非依於因緣始生,故是亦無為常住之真如法界也。
- 寶鑰
- 秘藏寶鑰之略稱。
- 忍水
- 譬忍德之深廣似水。大集經四十七曰:「忍辱如大地,忍水常盈滿。」
- 三卷鈔
- 南山道宣著,捨毘尼鈔之異名。一部有三卷,因行事鈔為六卷鈔,故即謂此為三卷鈔。
- 欲暴流
- 四暴流之一。見瀑流條。
- 劫波羅
-
樹名。又以劫波羅樹之華絮所織之白氎名。見劫貝條。
Kapala,譯曰髑髏。
- 迦利沙那
- 見迦利沙條。
- 金剛頂略出念誦經
- 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之略名。
- 越法罪
- 又曰越三昧耶罪。違越三世諸佛秘密之法之罪也。大日經疏二十曰:「此大乘密教當如是法相承,若授受失宜,即是專擅自恣而越法則,故云住不放逸也。」演密鈔十曰:「若傳受失宜,專擅自恣,即是放逸,違越三世諸佛秘密法則。得越法罪,越法罪者,此中所謂犯三昧耶四波羅夷中第三戒也。謂傳法之人當須善識根緣,又知法門分際應病授藥,勿使差根。」
- 肩亡婆論
- 外道十八大經中八論之一。百論疏上之下曰:「肩亡婆論,簡擇諸法是非。」梵Kaiṭabha',巴Ketubha',亡字或作土。
- 兜調經
- 一卷,失譯。與鸚鵡經及分別善惡報應經皆中阿含鸚鵡經之別譯。兜調者,婆羅門名也。
- 帝釋心經
- 帝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之略名。
- 種子
-
法相宗所談,對於現行法之稱。指在阿賴耶識中生一切有漏無漏有為法之功能,而謂之種子。猶如草木之種子也。是為有為法之正因,四緣中因緣之實體也。唯識論二曰:「何法名為種子?謂本識中親生自果功能差別。」唯識述記二本曰:「種子即是諸法因緣,皆因相也。」
𑖮𑖿𑖨𑖱𑖾。
或為𑖀字,以為萬法能生之本源故。或為𑖪𑖽字,以為出生萬德之寶珠故。又以為羯磨部天鼓雷音佛之教令輪身故。或為𑖮𑖽字,以與不動一體又為堅牢地神故。或為𑖮𑗝𑖼字。以為不二妙成就之尊故。或為𑖮字。以大黑為風之黑業之體故。或為𑖮𑖾字,以與釋尊(即天鼓雷音佛)一體故。或為𑖦𑖽字,以為文殊之化現故。
為第四點之阿𑖀𑖾。以此為五轉中第四,第四轉入涅槃之種子故也。
有多種:(一)𑖮𑖼唅字。合𑖀𑖮𑖀𑖾𑖀𑖽四字而成此一字,是即表中央之佛具四智也。謂𑖮𑖼字最初之橫點,即𑖀字東方發心大圓鏡智阿閦佛也。右之傍點,則𑖀𑖾字南方修行平等性智寶生佛也。上點是𑖀𑖽字即西方證菩提妙觀察智無量壽佛也。本體之𑖮字者,風大北方入涅槃成所作智不空成就佛也(善無畏以風大為北方之佛)。此四字合而𑖮𑖼之一字成,則中央之大日方便善巧智具足圓滿也(不動之降魔,大方便善巧也)。上者約於東因之義。若約於中因之義,則𑖀是本不生之義,是中央本有之因也;𑖮是行因東方也;𑖀𑖾是寂靜南方證菩提也;𑖀𑖽以真如圓寂法身涅槃之故(略出經四)為西方,𑖮𑖯𑖽字是北方方便究竟之果德也。自此種子之義,而明王之德,所以為諸尊之通體,大日之教令輪身,可知。 (二)𑖦𑖽漫字。大疏十曰:「𑖦𑖽漫字𑖦摩是我義。入阿字門,即無我也。又以此大空三昧而怖畏眾魔,以此字亦有阿聲及點也。」以上二種子最通用。 (三)𑖨𑖺路字(底哩三昧耶經上卷,以𑖀𑖨𑖮𑖯𑖽𑖦𑖽之四字為種子故),此字於離塵之𑖨字加𑖌之三昧點,塵垢即為煩惱魔故,離塵三昧之𑖨字即降魔三昧也。 (四)𑖮𑗝𑖼吽字。演密鈔七曰:「疏此是中胎𤙖字義者,此不動明王,是毘盧遮那成辦諸事之智,為欲善護一切菩提心故。以畢竟無相之身,作如來使者之形,行如來事,故此明王即是淨菩提心大日心王。」釋其義,則凡此𑖮𑗝𑖼字者菩提心之體也。眾生之心動轉,即有息風出入,自口出入,則自成𑖀之響,自鼻出入,則自成𑖮𑗝𑖼之響,故此𑖀𑖮𑗝𑖼二字俱為菩提心之體。謂胎之東方寶幢佛以𑖀字為種子,則金之東方阿閦佛以𑖮𑗝𑖼字為種子。又金之大日以𑖮𑗝𑖼字為體(五佛灌頂大日真言之終句是也),則薩埵以𑖀字為種子(𑖀𑖾字之本體為𑖀字故),胎之大日以𑖀字為種子,則薩埵以𑖮𑗝𑖼字為種子也。此以大日為自心之體性,薩埵亦為菩提心之體故也。而不動亦為眾生本有之體性,故以𑖮𑗝𑖼字為其種子。又𑖮𑗝𑖼字者𑖀𑖮𑖍𑖦四字合成,𑖀者東方阿閦發心,𑖮者南方寶生之行因(寶珠為萬法能生之因故),𑖍者西方彌陀之菩提𑖅(絕滅之義,絕滅無明而圓滿功德故),𑖦者上之空點即北方不空成就之涅槃也。故此一字具四智四佛四轉四部,所以不動即為大日也。 (五)𑖀阿字𑖨𑖺(字下所引依底哩三昧經)即是大日之種子故。又為自心本有之薩埵種子故。又阿字為一切諸法本不生故。諸法各各當位不動,常恒湛寂,是為不動尊。不動尊之種子,雖尚有秘訣,今示其主要之五個,其餘從略。
漫荼羅大鈔四曰:「種子者,𑖮字也。」
或𑖝字或𑖧𑖽字,或𑖮𑖿𑖨𑖱𑖾等。
真言之阿等一字,生無量之義。譬如草木之種子,故名種子。諸尊各有種子,標所具之眾德。仁王經軌曰:「言種子者,引生義,攝持義。」大日經疏六曰:「作字漫荼羅者,經中有種子字,當如法置之。」同十曰:「以下說種子字,從一字能生多故名種子也。」同十七曰:「佛兩足尊說阿字為種子,種子能生多果,一一復生百千萬數,及至展轉無量不可說也。」
- 四部僧
- 與四部眾同。僧是眾義,不問出家在家凡多人集合皆曰僧。
- 毘佛略
- Vaipulya,又作鞞佛略,裴佛略。新云毘富羅。十二部經之第十。譯曰方廣經。稱方正廣大之經典。小乘之長阿含經,大乘之華嚴法華等諸經是也。若對於小乘,則一切之大乘經悉為方廣經。大乘義章一曰:「毘佛略經,此名方廣。理正曰方,義備名廣。若依小乘,諸正為方,言多曰廣。」慧琳音義二十六曰:「毘佛略,此云方廣。」大日經疏九曰:「梵音毘富羅,是廣大義。謂深廣無際不可測量,如是諸法自體,名毘富羅法界。」然智度論三十三曰:「廣經者,名摩訶衍,(中略)鞞佛略(力夜反),秦言未曾有經。」是上所謂毘佛略,即方廣經,稱為摩訶衍,譯曰廣經。毘佛略,譯為第十一部之未曾有經。然他經論,未曾有經之梵名為阿浮達磨。二者相異,應考。
- 滅業
- 可得涅槃滅果之業事也。性靈集二曰:「三諦之滅業。」
- 八大觀音
- 真言宗所立,據大本如意經之說。一圓滿意願明王菩薩,二白衣自在,三髻羅剎女,四四面觀音,五馬頭羅剎,六毘俱胝,七大勢至,八陀羅觀音也。
- 竺律炎
- 竺姓,律炎名。印度人,來吳譯摩登伽經等。見開元錄三。
- 認賊為子
- 認自家之妄想,為真正之悟見,以是譬之。楞嚴經一曰:「由汝無始至於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圓覺經曰:「認一切我為涅槃故,有證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認賊為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
- 遮吒迦
- Caṭaka,鳥名。正法念經十六曰:「遮吒迦鳥,此鳥唯會天雨。仰口承天雨而飲之,莫得食餘水。」
- 阿市多雞舍甘跋羅子
- 舊稱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詳見阿耆多翅舍欽婆羅條。
- 外金剛部會曼荼羅
- 理趣釋下曰:「中畫摩醯首羅如本形,以八種天圍繞之,四門畫四供養各本形。」
- 學法灌頂
- 對於傳法灌頂而言。印可為弟子之位,謂之學法灌頂。印可為師之位,謂之傳法灌頂。大疏演奧鈔三曰:「學法傳法者,師資兩位灌頂也。印可資位名學法,印可師位名傳法。此二座真言行者入修次第故,處處對明之也。」
- 甘露
- 梵語Amṛta阿密哩多。譯言甘露。異名天酒。美露。味甘如蜜。天人所食。光明文句五曰:「甘露是諸天不死之藥,食者命長身安,力大體光。」註維摩經七:「什曰:諸天以種種名藥,著海中,以寶山摩之,令成甘露。食之得仙,名不死藥。生曰:天食為甘露味也,食之長壽,遂號為不死藥也。」玄應音義二十二曰:「蘇陀味,舊經中作須陀飲,此云天甘露食也。」正法念經九曰:「甘露為毒。」
- 十法界明因果鈔
- 一卷,日本日蓮撰。入大藏經。
- 佛事門
- 禪林之語,教道之方便,為佛事門,又云莊嚴門。
- 有根身
- 謂眼耳鼻舌身之五根。以身根總有他根故也。唯識述記三本曰:「身者總名,身中有根,名有根身。」
- 因等起
- 對於剎那等起而言。因等引起業之意。申言之,即表業及無表業,必於其前念,有善惡之心心所,因之而發。謂動機也。此有遠因等起,與近因等起之二種。遠因等起者,思惟之思,即思業,當於唯識所謂審慮思,決定思,謂豫思惟所作之事,間接為業之因也。近因等起者,作事之思,即思已業,當於唯識之動發勝思,謂隨思而為所作之事,動身發語也。所作業之三性別,由近因等起而判之。出於俱舍論及記第十三。
- 鉢摩婆底
- 夫人名。阿育王經四曰:「日中王夫人名鉢摩婆底,翻云芙蓉花。」梵⃞Padmavati。
- 食蜜
- 以喻學佛道也。四十二章經曰:「學佛道者,佛所言說,皆應信順。猶如食蜜,中邊皆甜,吾經亦爾。」
- 向火
- 禪家取暖於爐邊謂之向火。百丈清規六曰:「寒月向火先坐爐圈上,然後轉身正坐,揖上下肩。不得弄香匙火筋,不得撥火飛火灰,不得聚頭說話,不得煨點心等物,不得炙鞋焙屩烘衣裳,不得攪起直裰露褲口,不得吐唾並彈垢膩於火內。」
- 菩薩清涼月
- 舊華嚴經四十三曰:「菩薩清涼月,遊於畢竟空,垂光照三界,心法無不現。」新華嚴經五十九曰:「菩薩智光月,法界以為輪,遊於畢竟空,世間無不見。」
- 九徹印明
- 以不動明王為中央,兩部大日為兩側士,建立三尊帳者。觀無所不至印為三尊帳,三誦阿唅鍐之明。
- 識幻
- 識之不實,譬如幻化。性靈集八曰:「識幻構三有獄。」止觀一曰:「行城識幻。」
- 焦熱大焦熱
- 八大地獄中之第七云極熱地獄,又云大焦熱地獄。
- 題名僧
- 參列法會之僧中,除導師及七僧外,其他眾僧稱為題名僧。類之多少無一定。題名人於讀師之次舉經之題目者,故名。
- 佛髮
- 釋迦牟尼之頭髮也。梁書扶南國傳曰:「三年八月高祖改造阿育王寺塔,出舊塔下舍利及佛爪髮。髮青紺色,眾僧以手伸之,隨手長短。放之,則旋屈為蠡形。」僧伽經曰:「佛髮青而細,猶如藕莖絲。」佛三昧經曰:「我昔在宮沐頭,以尺量髮,長一丈二尺。放已右旋,還成蠡文。」案,觀僧伽佛三昧二經,則梁高祖所出舊塔下之髮非誣說也。
- 遍計所執性
- 三性之一。凡夫之妄情,徧計度一切法,名為徧計。以此徧計之妄情計無我為我,執無法為法,恰如暗中謬繩為蛇。是名為徧計所執性。此所執性為當情現之妄相。體性都無也。唯識論曰:「由彼徧計,徧計種種物。此徧計所執自性無所有。」見三性條。
- 眾生迴向
- 見迴向條。
- 經量部
- 小乘十八部之一。佛滅後四百年之初,由說一切有部別派者。三藏之中,唯以經為正量,故名經量部,單云經部。宗輪論述記曰:「此師唯依經為正量,不依律及對法。凡所援據,以經為證,即經部師。從所立以名經量部。」Sautrāntika。
- 溫獨波羅
- 夜叉名。譯曰勇進勤護,見大孔雀咒王經。梵Udyoga‑pāla。
- 自教跡不空悉地樂欲一切菩薩母明妃
- 自教迹者,即是法佛自證之教,即秘密平等教也。為於此中諸為修行者皆悉不空。不空是不唐捐義,隨彼力能皆向法身之理,即同彼佛,故云不空也。如上諸菩薩說真言,各欲引攝同類行者,若有修行,即同於我。今法佛自說明妃真言,若有修行者,即從虛空眼(佛名之異名),而生法身,如我無異也。見大日經疏十。
- 境教理行果
- 於四法寶之外,別加所觀之境者。法相宗稱之為五種唯識,說境唯識、教唯識、理唯識、行唯識、果唯識之別。出於法苑義林章,成唯識論樞要等。
- 如如佛
- 覺悟如如理體之佛也。又佛體即如如之理也。宗鏡錄九曰:「古偈云:識心達本如如佛,畢竟無依自在人。」古靈神讚禪師錄曰:「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 色香中道
- 止觀曰:「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一切諸法悉為中道實相之謂也。
- 鬱怛羅越
- 見鬱多羅究留條。
- 方丈
- 禪林之正寢,住持之住所也,故稱寺主曰方丈,因其住於此也。古來之說維摩居士之石室,四方有一丈,丈室之名,始基於此。法苑珠林感通篇曰:「吠舍釐國宮城周五里,宮正北六里有寺塔,是說維摩經處。寺東北四里許有塔,是維摩故宅基,尚多靈神。其舍疊磚,傳云:積石,即是說法現疾處也。於大唐顯慶年中勅使長吏王玄策,因向印度過淨名宅,以笏量基,止有十笏,故號方丈之室也。」傳燈錄禪門規式曰:「長老既為化主,即處於方丈,同淨名之室,非私寢之室也。」案方丈之名,先唐王玄策已有其說。王簡栖頭陀寺碑文曰:「宋大明五年始立方丈茅茨。」注,高誘曰:「堵長一丈,高一丈,面環一堵,為方丈。銑曰:宋孝武皇帝時也,言立方丈之室,覆以茅茨之草,以置經家也。」則方丈唯言僧坊之狹小而已,必非由於維摩也。曇鸞之往生論註上曰:「如維摩方丈,苞容有餘,何必國號無貲,乃稱廣大?」
- 底沙
- Tiṣya,佛名。釋迦牟尼佛嘗在此佛所與彌勒共修佛道,七日七夜翹一腳,以一偈讚佛,依其功德於百劫中超越九劫而成佛云。玄應音義二十四曰:「底沙,丁禮反,舊曰弗沙,此曰明也。」同二十二曰:「此亦星名,因星立名,西國多此也。」俱舍光記十八曰:「底沙此云圓滿,是星名,從星為名。」慧琳音義十八曰:「底沙,唐云鬼宿,即其人是此宿直日生。西方以二十八宿記日,但以月所臨宿以為名,舊經云蛭數者是也。」婆沙論一百七十七曰:「如契經說,過去有佛,號曰底沙,或曰補沙。彼佛有二菩薩弟子勤修梵行,一名釋迦牟尼,二名梅怛儷藥(譯言慈氏)。爾時彼佛觀二弟子誰先根熟,即如實知慈氏先熟,能寂後熟。復觀二士所化有情,誰根先熟。又如實知釋迦所化應先根熟,知已即念。我今云何令彼機感相會遇耶?然令一人速熟則易,非令多人。作是念已,便告釋迦:吾欲遊山,汝可隨去。爾時彼佛取尼師檀,隨路先往,既至山上,入吠琉璃龕。敷尼師檀,結跏趺坐,入火界定。經七晝夜,受妙喜樂,威光熾然。釋迦須臾亦往山上,處處尋佛,如犢求母。展轉遇至彼龕室前,欻然見佛,威儀端肅,光明照耀。專誠懇發,喜歎不堪。於行無間,忘下一足。瞻仰尊顏,目不暫捨。經七晝夜,以一伽他讚彼佛曰:天地此界多聞室,逝宮天處十方無。丈夫牛王大沙門,尋地山林徧無等。如是讚已,便超九劫。於慈氏前,得無上覺。」
- 佛祖統紀
- 五十四卷,宋志磐撰。天台一家之正史也。等不等觀雜錄四曰:「宋僧志磐所作佛祖統紀,收入大藏,流傳已久。予閱之,覺其尊崇本宗,實有違乎佛祖之本意也。夫瞿曇捨金輪王位而作沙門,是棄世間之榮,而就山林之寂也。傳其道者,莫不皆然。而志磐立一派以為正宗,作本紀,尊之為帝王。近支謂之旁出,作世家,尊之為諸侯。遠支作列傳,等之於士大夫。佛祖世繫表內之祖,十四祖以下,反同旁出,全是世俗知見。自迦葉受佛囑付而為初祖,歷代傳衣,至曹溪而止,此三十三代,皆從靈山會上一時印定。法身大士應運而出,主持正法也。今志磐以慧文大師遙宗龍樹一語,遂將後之十九祖判為旁出,稍知佛法者斷不出此。近聞台家後裔欲續統紀,自四明以下,立一正宗,接至近代,以本紀尊之。無知妄作,至於如此,尚得謂之如來真子乎?」又曰:「其眨賢宗,則曰有教無觀。其眨慈恩,則曰立義疏闊。自口口以降,四明以還,其中平平無奇者,亦尊為正統。」云云。
- 繫
- 繫縛之意也。
- 忍法
- 七賢位之第六,四善根之第三位名也。於四諦之理忍可決定而不動之智,謂之忍,其智謂之法。俱舍論二十三曰:「此頂善根,下中上品漸次增長至成滿時,有善根生,名為忍法。於四諦理能忍可中此最勝故。」
- 持地
-
菩薩名。佛為母說法,上忉利天時,此菩薩為作三道之寶階。觀佛三昧海經六曰:「父王白佛:佛母摩耶生忉利天,佛今光相神通具足,云何當往為母說法?佛告大王:如來當如轉輪聖王足行之法,從閻浮提上忉利天,問訊檀越為說妙法。爾時會中有菩薩摩訶薩,名曰持地,即從座起入首楞嚴三昧。三昧力故從金剛際金剛為輪,金剛為根,金剛為花,花花相次出閻浮提。時四龍王難陀,跋難陀,阿耨達多,娑伽羅龍王等,各持七寶詣持地所。奉上七寶,為佛世尊作三道寶階。左白銀,右頗梨,中黃金,從閻浮提金剛地際上忉利宮。」摩訶摩耶經上曰:「天帝釋知佛當下,即使鬼神作三道寶階。」增一阿含經二十八曰:「釋提桓因,告自在天子,(中略)化作金銀水精。」造像功德經上曰:「毘首羯磨,並諸天眾,知佛將欲下閻浮提,作三道寶階。」
胎藏界曼荼羅地藏院第七位,有持地菩薩。密號曰內修金剛,願相金剛。其荷負眾生,如地之能持萬物。故名。
- 息災
- 止身之災厄也。真言之修法,有息災,增益,降伏,敬愛之四者。深密經一曰:「息一切眾生一切災橫。」大日經疏三曰:「於息災法中即能以此方便增益降伏。」
- 佛骨
- 佛之舍利也。佛祖統紀五十三曰:「唐高宗詔迎岐州法門寺護國真身塔釋迦佛指骨至洛陽大內供養,皇后以金函九重命宣律師送還岐山;肅宗詔迎法門寺佛骨至禁中禮敬,傳至諸寺瞻禮;德宗詔迎法門寺佛骨入禁中禮敬,歷送京城十寺。世傳三十年一開,則歲豐人安。韓愈上表諫,貶潮州。懿宗詔迎佛骨,三百里間車馬不絕,公私音樂儀衛之盛,過於南郊。上降樓而拜。」
- 聞忌
- 在遠方聞親近者等死去而為忌也。
- 佛魔
- 佛陀與惡魔也。梵網經上曰:「轉魔界入佛界,佛界入魔界。」
- 牛羊心眼
- 與牛羊眼同。金光明玄義上曰:「不解此意如牛羊心眼不足論道也。」
- 弘願
- 弘大之誓願。願救一切眾生也,如阿彌陀佛之四十八願是。觀經玄義分曰:「安樂能人,顯別意弘願。(中略)言弘願者,如大經說。」
- 悲田院
- 養鰥寡孤獨窮民之處也。法論謂供父母為恩田,供佛為敬田,施貧為悲田。後世謂養濟院曰悲田院。本此唐有悲田養病坊,見舊唐書。俗作卑田院。
- 閻摩兜
- 陀羅尼之名。譯曰解眾生纏縛。
- 印光
- 自佛陀心印而發之光明。大日經疏六曰:「菩提印光。」
- 俱利劍
- 龍名。見俱利伽羅條。
- 五轉與四重圓壇
- 五轉配於胎藏界之四重圓壇,則如圖。此有從果向因與從因至果之二種。見菩提心義六。問曰:從果向因之時,以阿字為中央大日之種子,則胎藏界曼荼羅從果向因也,故以阿字為種子,何以諸家又以第五之惡(長)字為中央大日之種子耶?答曰:胎藏界為從果向因者,以對於金剛界之從因至果故也,然金胎兩部,本為不二,則金剛界亦宜有從果向因之化他,又胎藏界亦可有從因至果之自利。故於疏說此兩義也。然則大日如來,今出從果向因之化他門,以究竟方便智現四重曼荼羅,使一切眾生引入中台大日如來之位,故其種子為方便究竟之惡(長)字也。持誦第二云:「私云𑖀為大日是從因向果種子,𑖀𑖾為大日是從本垂迹種子,今灌頂像是垂迹形故𑖁𑖾為定。」
- 方便藏
- 佛之方便,包藏一切功德,故稱曰方便藏。教行信證二曰:「乘一切知船,浮諸群生海,圓滿福智藏,開顯方便藏。」
- 性境
- 三類境之一。
- 千葉臺
- 報身盧舍那佛所坐之蓮華也。梵網經下曰:「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華臺,周匝千華,上復現千釋迦。」
- 會下
- 猶言門下。法會之下所列之第子輩也。
- 如意輪法
- 供養念誦如意輪觀音之秘法也。
- 四法界
- 華嚴宗所立四種之法界也。見法界條。
- 弄花鈸
- 吹劍錄曰:「出殯之夕有少年僧出弄花鈸花鼓槌,專為悅婦人掠錢物之計。」古杭雜記曰:「佛事有所謂花鼓槌者,每舉法樂,則一僧三四棒在手輪轉拋弄。」
- 我語取
- 執著種種我見之言語,謂之我語取。取者執著之義,四取之一。
- 方便
- 梵語傴和Upāya,有二釋:一對般若而釋。二對真實而釋。對般若而釋,則謂達於真如之智為般若,謂通於權道之智為方便。權道乃利益他之手段方法,依此釋則大小乘一切之佛教,概稱為方便。方者方法,便者便用,便用契於一切眾生之機之方法也。又方為方正之理,便為巧妙之言辭。對種種之機,用方正之理與巧妙之言也,又方者眾生之方域,便者教化之便法,應諸機之方域,而用適化之便法,謂之方便。是皆通一大佛教而名之也。往生論下曰:「正直曰方,外己曰便。(中略)般若者達如之慧名,方便者通權之智稱,達如則心行寂滅,通權則備省眾機。」法華文句三曰:「方者法也,便者用也。法有方圓,用有差會。三權是矩是方,一實是規是圓。若智詣於矩,則善用偏法逗會眾生。若智詣于規,則善用圓法逗會眾生。」嘉祥法華義疏四曰:「一者就理教釋之,理正曰方,言巧稱便。即是其義深遠,其語巧妙,文義合舉,故云方便。此釋通於大小。二者眾生所緣之域為方,如來適化之法稱便。蓋欲因病授藥,藉方施便,機教兩舉,故名方便。此亦通於大小。」法華玄贊三曰:「施為可則曰方,善逗機宜曰便。(中略)方是方術,便謂穩便,便之法名方便。」大集經十一曰:「能調眾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對真實而釋,則謂究竟之旨歸為真實,假設暫廢為方便。故又名善巧,或曰善權。即入於真實能通之法也。利物有則云方,隨時而施曰便。依此釋,則為小乘入大乘之門,故謂之方便教。三乘為通于一乘而設者,故亦名方便教。因斯判一切法為方便真實之二也。法華文句三曰:「又方便者門也,門名能通,通於所通。方便權略,皆是弄引,為真實作門。真實得顯,功由方便。從能顯得名,故以門釋方便,如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法華義疏四曰:「方便是善巧之名,善巧者智之用也。理實無三,以方便力,是故說三,故名善巧。」法華玄贊三曰:「權巧方便,實無此事,應物權現,故言方便,謂以三業方便化也。此對實智名為方便,利物有則曰方,隨時而濟名便。」天台更有一釋,以解法華經方便品二字,謂方者秘也,便者妙也,謂秘密之妙義也。蓋法華已前之方便,為對真實之方便,方便之外有真實,因而謂之為體外之方便。今三乘之方便,即顯一乘之實法者,是乃方便品中所說,故謂之為體內之方便,又曰同體之方便。是為秘密之妙義,爾前一向不明之,至今始開說,故曰秘妙。法華文句三曰:「又方者秘也,便者妙也。(中略)王頂上唯有一珠,無二無別。指客作人是長者子,亦無二無別。如斯之言,是秘是妙。」
- 瞿醯經
- 八家秘錄上曰:「瞿醯經三卷(最澄宗叡將來),[卄/(夌*玉)]呬經三卷(空海宗叡云[卄/(夌*玉)]呬耶經三卷),玉呬怛[卄/(夌*玉)]羅經三卷不空譯(圓仁惠運將來)。私云:已上三經,是同本異名。」[卄/(夌*玉)]作蕤,非也。梵⃞Guhyatantra。
- 五支戒
- 五種支條之戒也。謂大涅槃心一理根本開出之支末事戒,有五種之別:一、根本業清淨戒,二、前後眷屬餘清淨戒,三、非諸惡覺覺清淨戒,四、護持正念念清淨戒,五、回向阿耨多羅三菩提戒,大涅槃經第十一聖行品之所說也。淨影之涅槃義記第五上釋之曰:「根本業清淨者,離其根本不善業道前後眷屬。餘清淨者,離其業道前後方便,非諸惡覺。覺清淨著,離八惡覺,護持正念。念清淨者,修六念心,助成戒行。回向阿耨三菩提者,用戒求佛也。此等分別,如雜心論。」寶亮配之於大小乘諸戒,小乘四重戒,為根本業清淨戒,第二篇以下,即四重之餘,為前後眷屬餘清淨戒,不起五毒等,不犯菩薩戒,為非諸惡覺覺清淨戒,不犯四十輕戒,為護持正念念清淨戒,上四戒回向菩提,為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戒,天台以四重或十善性戒為根本業清淨戒,偷蘭遮等餘四篇為前後眷屬餘清淨戒,定共戒為非諸惡覺覺清淨戒,定共戒為護持正念念清淨戒,大乘戒為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戒。章安配於三聚淨戒,前二者為攝律儀戒,次二者為攝善法戒,後一者為攝眾生戒。出於涅槃經集解,法華玄義,釋籤私記等。
- 捨
-
𑖫śa,又作設,奢。悉曇五十字門之一。為一切法本性寂之義,信勤念定慧之聲也。由Śānta(寂)及Śraddhā(信)釋之。大日經曰:「捨字門一切法本性寂故。」文殊問經曰:「稱捨字時,是出信勤念定慧聲。」
善心所之一。內心平等而無執著,名為捨。簡別於受蘊中之捨受,名為行捨,行蘊所攝故也。俱捨論四曰:「心平等性,無警覺性,說名為捨。」大乘義章二曰:「內心平等,名之為捨。」同十二曰:「亡懷稱捨,心無存著故曰亡懷。」
- 食前
- 梵云布羅縛賀拏Probhakta,謂正午之時食以前也。大日經疏四曰:「食前可作息災。」行事鈔中三之三曰:「四分云:食前者,明相出至食時。」
- 滿足願
- 希求者總求成就,圓滿具足一切願之本願也。
- 鬼病
- 鬼魅著人而為病者。千手經曰:「誦持此神咒者,世間八萬四千種鬼病,悉皆治之,無不差者。」止觀八曰:「魔病者與鬼不異,鬼但病身殺身,魔則破觀心,破法身慧命。」
- 心懷戀慕
- 心憶念佛也。法華經壽量品曰:「諸薄福人,過無量百千萬億劫,或有見佛或不見者。以此事故,我作此言,諸比丘!如來雖可得見,斯眾生等聞如是語,必當生於難遭之想。心懷戀慕,渴仰於佛,便種善根,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
- 知寮
- 寮主之異名。
- 破僧犍度
- 二十犍度之一。明破和合僧之事。
- 卑先匿
- Prasenajit,王名。波斯匿之變音也。見索經。
- 頗胝迦
- 與頗黎同。見玻璃條。梵⃞Sphaṭika。
- 菴婆羅多迦
- Āmrātaka,巴Ambāṭaka,慧琳音義五十三曰:「菴婆羅多迦,亦天果名也。西國有,此國無。」見菴羅條。
- 必定
- 梵語阿鞞跋致Avaivartikā,譯言不退轉,又翻必定。不退轉大道,必定入於涅槃之位也。大智度論九十三曰:「阿鞞跋致即是必定。」十住毘婆沙論易行品曰:「人能念是佛無量力功德即時入必定。」
- 無上菩提
- 菩提有三等,聲聞緣覺佛是也,此中佛所得之菩提,無有過之者,故云無上。寶積經二十八曰:「於無上菩提,堅固不退轉。」
- 舉哀
- 禪林之葬式,有佛事畢後,大眾一同舉哀哀哀聲三度之式。謂之舉哀佛事。見象器箋十四。
- 阿耶羅
- Āyāna,譯曰觀。觀經嘉祥疏曰:「阿耶羅,此云觀,觀是觀見,亦是觀行,亦是觀察。」
- 桐魚
- 以桐材所製之木魚也。
- 十進九退
- 言佛道難行十人進修中有九人退墮也。五秘密軌曰:「若依顯教修行者。久住三大無數劫。然後證成無上菩提。於其中間十進九退。」三昧耶戒序曰:「劫石高價難盡。弱心易退。十進九退。吾亦何堪。」
- 永夜
- 如言長夜。謂生死之長也。觀經玄義分曰:「灑甘露潤於群萌,輝智炬則朗重昏於永夜。」
- 法界三觀
- 華嚴宗所立真空觀,理事無礙觀。周徧含容觀之三觀也。見三觀條。
- 阿周陀
- 目連昔稱阿周陀道人,在檀特山時,見須大拏太子(釋迦如來因位時名)發願為神通第一之弟子。見佛本行集經,大部補註三。
- 烏孫
- 國名。見烏仗那條。
- 歸依法
- 捨邪法而修正法也。大乘義章十曰:「憑法為藥。故名歸法。」
- 知客
- 又云典客,典賓。禪林司賓客之接待者。
- 牟王
- 釋迦牟尼也。
- 濡首分衛經
- 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之略。
- 乳味
- 五味之一。見五味條。
- 不可思議經
- 與不可思議解脫經同。華嚴經之異名也。智度論三十三曰:「佛為諸大菩薩說不可思議經,舍利弗目蓮在左右而不得聞,以不種聞大乘行法因緣故。」
- 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 三千佛名經之第一卷。列千佛之名。失譯人名。首附宋畺良耶舍譯之三劫三千佛緣起,舉五十三佛之名號。
- 海
- 海有八德,八不思議,十德。見海德條。
- 鬼界
- 鬼類之世界。十界之一。見鬼條。
- 三百五十戒
- 與三百四十八戒同。
- 寶處菩薩
- 胎藏界地藏院上第四位。密號曰祥瑞金剛。萬法能所依能生之尊也。大疏謂:「寶處者,如從寶海生,從彼處生,故名寶處,如在寶海,從彼而有,故名。」
- 長明燈
- 又名續明燈,無盡燈。佛前夜晝常明之燈也。五百問曰:「問:續佛光明晝可滅不?答不得,若滅犯墮。」勅修清規亡僧曰:「夜點長明燈。」劉餗隋唐嘉話曰:「江寧縣寺有晉長明燈。歲久,火色變青,而不熱。隋文帝平陳,已訝其古,至今猶存。」按自晉迄唐,凡五百許年。可謂久矣。又日本之出雲大社,有地神氏時長明燈。至今幾乎三千年。天壤之間,恐無有再久於此燈也。
- 有為生死
- 凡夫之分段生死謂之有為生死,菩薩之變易生死名為無為生死。勝鬘經曰:「有有為生死無為生死,涅槃亦如是,有餘及無餘。」寶窟下本曰:「分段名曰有為,變易名曰無為。分段之因名為有漏,變易因名為無漏。分段果名有為,變易果為無為。對界內有漏,語界外為無漏,然實是有漏。對界內有為,名界外無為,然實是有為。」
- 如理
- 猶言如實。
- 封體
- 謂或於某體以秘法封神佛之神靈者。
- 七七齋
- 人命終後未受報之間,是中有也,中有之壽命但極於七日而死,死而復生,未得生緣,則至七七日,七七日,罪業審定,方受其報。此間親屬為亡者修追福,則轉劣而為勝云。古婆沙論五十三曰:「尊者奢摩達多說曰:中有眾生,壽七七日。尊者和須蜜曰:中有眾生壽命七日,所以者何?彼身累弱故。」瑜伽論一曰:「此中有若未得生緣極七日住,若極七日未得生緣死而復生,極七日住,如是展轉未得生緣,乃至七七日住,自此以後定得生緣。」地藏菩薩本願經上曰:「聖女又問:此水何緣而乃涌沸?多諸罪人及以惡獸無?毒答曰:此是閻浮提造惡眾新死之者,經四十九日,後無繼嗣,為作功德,救援苦難。生時又無善因,當據本業所感地獄。」
- 極尊
- 至極之尊者。佛也。歸敬儀曰:「宇宙之極尊。」
- 果遂願
-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第二十之願名。無量壽經上曰:「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係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 和須蜜
- 和須蜜多之略。
- 竹庵
- 四明尊者四世秀州當湖之解空尊者,名可觀,號竹庵。見可觀條。
- 心魔賊
- 心魔者,煩惱魔也。煩惱之惡魔,能賊害世出世之善法,故曰心魔賊。淨心誡觀上曰:「披戒定鎧摧心魔賊。」
- 三種法相
- 與三性同。見三性條。
- 須梨耶
- Sūrya,譯曰日。出於起世經九。見蘇利耶條。
- 乾陀越
- 國名。同乾陀羅條。
- 三點
-
以伊字之三點譬法身般若解脫之三德。見伊字三點條。性靈集七曰:「三點凝心,四量滿懷。」梁高僧傳八曰:「始自鹿苑,以四諦為言初。終至鵠林,以三點為圓極。」
密教稱理智事為三點,手鏡鈔上曰:「法身是自性身,般若是自是自身,解脫是他受用身,是名理智事三點。即大日上三身也,亦名名字印形三秘密身也。」
道家有繫心懸中之法。以兩目為左右兩點,兩目齊平山根處之一點為中點,謂之懸中。恰如伊之三點也。按此說本出於佛家,即小止觀所云令心住懸中是也。
- 法華曼陀羅
- 形法華會座之畫像也。頌曰:「右釋迦佛左多寶,八大菩薩四聲聞,次八菩薩八供養,五大明王四天王,梵釋二天五部眾。」八大菩薩者:東方文殊,東南藥王,南方妙音,西南精進,西無盡意,西北觀音,北方普賢,東北彌勒也。四大聲聞者:東北迦葉,東南善吉,西南身子,西北目連也(已上內院)。次八菩薩者:東方勢至,東南寶手,南方寶幢,西南星宿,西方寶月,西北滿月,北方勇施,東北一切義成就等也。八供養菩薩者:東鎖,巽燈,南鈴,坤塗,西鉤,乾香,北索,艮華也(已上次院)。次五大明王者:艮烏瑟沙,巽軍荼利,坤不動尊,乾降三世也(僅有四大明王)。四大天王者:東方持國,南方勒叉,西方廣目,北方多聞也。二天五部者:寅梵天王,辰帝釋,未難陀龍,申緊那羅,戍樂乾闥婆,亥羅睺羅,丑如意迦樓羅王也(己上外一院)。見二中歷第三。
- 出世間檀
- 二檀之一。以有漏煩惱之心布施也。
- 善親友
- 稱聞佛法信受者曰善親友。觀無量壽經曰:「聞法能不忘,見敬得大慶,則我善親友。」
- 二天三仙
-
一韋紐天外道,以韋紐天為萬物之生因者。二摩醯首羅天外道。以摩醯首羅天為萬物之生因者。三迦毘羅仙外道,即數論師。四優樓迦仙外道,即勝論師。五勒沙婆仙外道,即尼犍子。九十六種中舉此五師,餘均略。見百論上,百論疏上之中。
中論列二天。百論列二天三仙。合之則為二天三仙。二天者,摩醯首羅天與毘紐天也。三仙者第一迦毘羅仙,為數論外道,第二優樓僧佉,為勝論外道,第三勒沙婆,為苦行外道也。輔行十曰:「一切外人所計,不過二天三仙。」中論一曰:「有人言萬物從大自在天生,有言從韋紐天生。」百論一曰:「有人言:韋紐天(秦言徧勝天)名世尊。又言:摩醯首羅天(秦言大自在天)名世尊。又言迦毘羅、優樓迦、勒沙婆等仙人,皆名世尊。」
- 帶數釋
- 六合釋之一。帶數語之釋也。如言三藏,於藏帶三之數,是帶數語也。因而釋三藏為三種之藏,此謂之帶數釋。
- 雞足山
- 梵Kukkuṭapada,迦葉尊者入定之山,在摩揭陀國。又曰狼迹山。西域記九曰:「莫訶河東入大林,野行百餘里,至屈屈吒播陀山,(中略)唐言雞足。亦謂窶盧播陀山Gurupada,唐言尊足。其後尊者大迦葉波,居中寂滅,不敢指言,故云尊足。」昆奈耶雜事四十曰:「舊云雞足,由尊者在中,後人喚為尊足。又嶺有佛迹,然雞足尊足,梵音相濫也。」見屈屈吒播陀條。
- 補盧沙拏
- Puruṣena,又作補盧崽拏。補盧沙(即言丈夫之語)之第三囀,即具聲也。見八囀聲條。
- 蓮宗九祖
- 自東晉太元中慧遠大師東林倡社,獨起蓮宗,以念佛為往生淨土,至今千數百年,往生者不可勝計。宋石芝曉師嘗定蓮宗七祖。明代眾舉雲棲為第八祖。清代復舉省庵為第九祖。皆以念佛一派相承者也。其名如下:初祖圓悟大師廬山東林慧遠和尚,二祖長安光明善導和尚,三祖衡山般舟承遠大師,四祖衡州雲峰法照國師,五祖新定烏龍少康大師,六祖杭州永明延壽和尚,七祖武林昭慶省常和尚,八祖古杭雲棲蓮池大師(祩宏),九祖鳳山梵天省庵法師(實賢)。見蓮宗九祖傳略。
- 地觀
- 於地輪方形中觀𑖀字之稱。又云金剛座觀。
- 摩呼洛伽
- Mahoraga,莫呼洛伽摩,舊曰休勒,摩睺羅伽,新曰莫呼洛伽,摩護囉誐。八部眾之一。大蟒神也。胎藏界第三院之一尊,釋迦如來之眷屬也。是為大日如來普門示現之一法門身,一類眾生,因此法而遂得到於一切智地。大日經一曰:「爾時執金剛秘密主,於彼眾會中坐。白佛言:世尊云何如來應供正徧知,得一切智智?彼得一切智智,為無量眾生,廣演分布,隨種種趣種種性欲,(中略)夜叉乾闥婆乃至說生摩睺羅伽法。」法華玄贊二曰:「梵云莫呼羅伽,此云大腹,摩睺羅伽訛也。」慧琳音義十一曰:「摩休勒,古譯質朴,亦名摩睺羅伽。亦是樂神之類,或曰非人,或云大蟒神,其形人身而蛇首也。」同一曰:「莫呼洛伽,梵語不妙,正云摩護囉誐。人形蛇首,亦名大蟒神也。」慧苑音義上曰:「摩睺此云大也,羅伽云胸腹行也。此於諸畜龍類所攝,舊云蟒神者相似翻名,非正對也。」種子通諸摩睺羅伽。總有三字:一𑖐伽。行動之義,去來之義,入阿字門,則為行不可得,來不可得。是大日如來不行之行,不來之來,以遊化法界而度眾生之意也。二𑖨囉。塵垢之義,入阿字門,則為燒除一切諸障,生如來實慧之意。三𑖨𑖽㘕。是相之義,上加圓點,是為大空,如來住於大空三昧,示現一切諸相之意也。以此中一字為其種子。真言為伽囉㘕伽囉㘕。阿闍梨不說其句義,是彼土呼摩睺囉伽之方言也,而所以重言之者,或斷二障,或對於自利利他,自證加持等種種之二法門故也。見大日經疏十,同義釋七。
- 雜藏
- 佛滅後,經典之結集。有二藏三藏四藏五藏等之別。經量部為經律二藏之結集。薩婆多部為三藏之結集。大眾部為四藏或五藏之結集。四藏者三藏與雜藏也。此中攝一切菩薩之教行。增一阿含經序品曰:「方等大乘總玄邃,及諸契經為雜藏。」分別功德論一曰:「雜藏者,非一人說。或佛所說,或弟子說,或諸天頌,或說宿緣三阿僧祇菩薩所生。文義非一,多於三藏,故曰雜藏。」集藏傳曰:「雜藏之法,讚菩薩生,此中諸義多於三藏,都合諸法結在一處。」此雜藏為大乘教。智度論四十九曰:「四藏所謂阿含、阿毘曇、毘尼、雜藏。摩訶般若波羅蜜等諸摩訶衍經,皆名為法。」摩訶衍經亦解為雜藏。分別功德論一曰:「諸方等正經皆是菩薩藏中事,先佛在時已名大士藏。阿難所撰,即今四藏是也。合而言之為五藏。」
- 歷緣對境
- 觸於行住坐臥之緣,對於色聲等之境也。即日常之動作。小止觀曰:「第二明歷緣對境,修止觀者,端身常坐,乃為入道之勝要。而有累之身,必涉事緣。若隨緣對境而不修習止觀,是則修心有間絕。結業隨處而起,豈得疾與佛法相應。(中略)云何名歷緣修止觀?所言緣者謂六種緣:一行,二住,三坐,四臥,五作,六言語。云何名對境修止觀?所言境者謂六塵境。」止觀七曰:「觀行若明,能歷緣對境,觸處得用。」輔行二曰:「歷緣對境,咸會一如。」
- 止觀論
- 摩訶止觀之異名。
- 即心即佛
- 又曰即心是佛,即心成佛。為諸大乘教之極談。言是心即是佛也。傳燈錄七(法常章)曰:「初參大寂,問如何是佛?大寂云即心是佛。師即大悟。」同六(馬祖章)曰:「僧問:和尚為什麼說即心即佛?師云:為止小兒啼。僧云:啼止時如何?師云非心非佛。」碧嚴四十四則曰:「即心即佛即不問。如何是非心非佛?」宗鏡錄二十五曰:「問:如上所說,即心即佛之旨,西天此土祖僧同詮,理事分明如同眼見,云何又說非心非佛?答:即心即佛是其表詮,直表示其事,令證自心,了了見性。若非心非佛是其遮詮,即護過遮非,去疑破執。(中略)近代有濫參禪門不得旨者,相承不信即心即佛之旨,判為是教乘所說未得幽玄。我自有宗門向上事在,唯重非心非佛之說,並是指鹿為馬。期悟遭迷,執影是真,以病為法。」傳心法要上曰:「諸佛與一切眾生唯是一心,更無別法。此心無始已來,不曾生不曾滅,不青不黃,無形無相,不屬有無,不計新舊,非長非短,非大非小,超過一切限量名言蹤迹對待,當體便是,動念即乖。猶如虛空,無有邊際,不可測度。惟此一心是佛。又曰:唯直下頓了自心本來是佛,無一法可得,無一行可修,此是無上道,此是真佛。又下曰:即心是佛,無心是道。又曰:祖師西來,唯傳心佛。直指汝等心本來是佛,心心不異,故名為祖。若直下見此意,即頓超三乘一切諸位,本來是佛,不假修成。」頓悟入道要門下:「有一行者問即心即佛,那個是佛?師云:汝疑那個不是佛,指出看。無對。師曰:達即徧境是,不悟永乖疏。」
- 蓮華合掌
- 竪左右十指,而指掌共合,謂為蓮華合掌。凡行法最初為此印。其所以然者,古來相傳,此印名為本三昧耶印。我等處胎內之位所結之印,為理智不二自證之性,故名本三昧耶印,出胎時分兩手作拳。心經秘鍵所謂分手於金蓮場者為此位也。自此已後出於化他門,作種種之事業矣。仍於行法最初,先結此印,安於理智不二之體性已,自此印開種種之印契,次第行之,為一座之行法也。然而解兩手十指之標幟,則蓮華即理,理之處,必有智,故以二手為理智。而合二手者,理智不二之表示也。左手靜,故為理,右手辦一切之事,故為智。大般若經五百二十四曰:「善現當知如人右手能作眾事,如是般若波羅蜜多能引生一切殊勝。善現當知如人左手所作不便,如是前五波羅蜜多不能引生殊勝善法。」又攝無礙經曰:「左手五指名胎藏界五智,右手五指名金剛界五智。十指即十度,或名十法界,或曰十真如。」大日經三曰:「復次如身印,左手是三昧義,右手是般若義。十指是十波羅蜜滿足義,亦是一切智五輪譬喻義。」配十波羅蜜於十指,有異釋。依蓮部心軌,則右手五指,配於檀等五度,左手五指,配於慧等五度。依略出經,則左手五指,配於櫝等五度,右手五指,配於慧等五度。又十法界者,非尋常之十法界。十法是五凡五聖之十界。左手為不自在故,配於五凡之迷者,地獄畜生餓鬼人天也,自左小指次第配之。右手為自在故,配於五聖之覺者,聲聞緣覺菩薩(法相三論)、權佛(天台華嚴)、實佛(真言)也,自右手小指次第配之。十真如為唯識論等所說。前五地所證五種之真如,配於左五指,後五地所證五種之真如,配於右五指。又縮之作行者之蓮華合掌,則成一法界,開之作歡喜之蓮華印,則為多法界。有無量之名。見秘藏記本,同鈔六。而諸經軌之分配,種種不同。又此蓮華合掌為合蓮華之形,吾人之肉團心即胎藏界佛心之表示也。
- 俱舍師
- 以俱舍為宗之師。對於以正理論為宗之正理論師等而言,非指定世親一師之稱呼也。出於俱舍論光記等。
- 攝衣界
- 三種結界之一。見結界條。
- 加供
- 加入於法事之供養而出供物也。
- 毘摩質多羅
- Vimalacitra,新云吠摩質呾利。阿修羅王之名。譯曰淨心,綺畫,寶飾等。娶乾闥婆之女,生舍脂夫人,嫁於帝釋,即帝釋之舅也。法華文句二曰:「毘摩質多,此云淨心。亦云種種疑,波海水出聲。名毘摩質多,即舍脂父也。觀佛三昧云:索乾闥婆女生舍脂,帝釋業力,令其父居七寶殿,納為妻。」法華玄贊二曰:「梵云吠摩質呾利,此云綺畫,明文其身。或云寶飾,用冠其服。云毘摩質多羅,訛也。此為最大,天帝釋之婦公,舍支之父也。說此因緣如宗輪疏。」二十唯識述記下曰:「吠摩質呾利王者,舊云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者也。天帝釋設支夫人之父也。此云綺飾,或云綵畫。」
- 少光天
- 色界二禪天中第一天之名。
- 超入三昧
- 見超越三昧條。
- 德華
- 見賢劫條附錄。
- 諸法無我
- 三法印之一。
- 金毘羅比丘
- 中阿含四十八牛角沙羅林經第四曰:「尊者金毘羅」增一阿含經三曰:「獨處靜坐,專意念道,所謂金毘羅比丘是也。」梵Kamphilla〈Kapphina〉。
- 舍那大戒
- 梵網經所說之大乘菩薩戒也。是盧舍那佛所說之戒法,故以為名。
- 十種供養
-
一華,二香,三瓔珞,四抹香,五塗香,六燒香,七繒蓋幢幡,八衣服,九妓樂,十合掌。法華經法師品說之,故名法華經為十種供養經。其濫觴由於羅什三藏。
供養法華經之十法也。見供養條。
- 宿緣
- 宿昔之因緣也。華嚴經二十五曰:「同行宿緣諸清淨眾,於中止住。」梁傳求那跋陀羅曰:「不圖宿緣乃逢此事。」
- 大日業
- 日本叡山所立五業之一。專門習大日經之課業也。傳教合密經諸部為遮那業。至智證乃分諸經為大日業,金剛頂經業等,各以一經為專門。見天台學則下。
- 瞿拏缽剌婆
- Gunaprabha,又作瞿拏鉢賴婆。印度論師名。譯曰德光。西域記四曰:「昔瞿拏鉢剌婆論師(唐曰德光),於此作辯真等論凡百餘部。論師少而英傑,長而弘敏,博物強識,碩學多聞。本習大乘,未窮玄奧,因覽毘婆沙論,退業而學小乘。作數十部論,破大乘綱紀,成小乘執著。又制俗書數十餘部,非斥先進所作典論。覃思佛經十數不決,研精雖久,疑情未除。時有提婆犀那羅漢。往來覩史多天,德光願見慈氏,決疑請益。提婆犀那以神通力接上天宮。既見慈氏,長揖不禮。提婆犀那曰:慈氏菩薩次紹佛位,何乃自高?敢不致敬,方欲受業,如何不屈?德光對曰:尊者此言誠為指誨,然我為具戒苾芻,出家弟子,慈氏菩薩受天福樂,非出家之侶。而欲使作禮,恐非所宜。菩薩知其我慢心固,非為法器,往來三返,不能決疑。」
- 除障佛頂
- 又作除業,摧碎,尊勝。尊勝陀羅尼者,此尊之咒也。
- 大威德
- 有伏惡之勢,謂之大威。有護善之功,謂之大德。明王中之大威德,菩薩中之大威德,迦樓羅王中之大威德,各以其性德而名之。
- 拂迹入玄
- 又作發迹入源。圓覺經曰:「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圭峰之圓覺略疏上科此文,謂為拂迹入玄。同鈔四之一釋之曰:「拂迹入玄者,為欲入生佛平等稱性圓滿究竟之法,故宜拂前垢淨迷悟始終分限之迹也。」是指於法見執垢離垢等差,於人立眾生菩薩等別之,因分可說教門謂之迹,指染淨不二,生佛平等之一真法界謂之玄。此乃果分不分不可說之妙境,故名為玄也。佛今為使入此玄拂彼之迹,謂之拂迹。其要在去幻垢。佛之有教迹,為眾生之有幻垢故也。眾生之幻垢既去,即得拂迹,而入於玄。然觀經玄義分記三轉用此語曰:「果位難思,發迹入源。」發有拂之義,源有玄之義,故與拂迹入玄之語同也。但其意,指釋迦要門施化利生之一切法為迹,指彌陀別意弘願他力之法為本,捨要門之教迹,而歸入於彌陀之弘願,謂之發迹入源。
- 沒交涉
- 無交涉,如問越言楚,兩事相背而不相應也。禪錄多言:「但喜沒交涉。」
- 沓婆
- 沓婆摩羅之略,羅漢名。佛華嚴入如來德智不思議境界經上曰:「達囉弊夜摩羅弗多囉Dravya mallaputra,隋云物力士子,舊云沓婆摩羅子者。」可洪音義四上曰:「蹹臈驃,亦名達羅弊,亦名陀臈驃,亦沓婆摩羅子,此云財力士也。」
- 在家
- 對於出家之稱。在家而有妻子父母者。
- 隨名釋義
- 與依名釋義同。
- 百部疏主
- 與百本疏主同。
- 鬱鬱黃花
- 秦道生法師之語。言草木盡具佛性,而述一真法界之理。祖庭事苑五曰:「道生法師說:無情亦有佛性。乃云:青青翠竹,盡是真如。鬱鬱黃花,無非般若。(中略)禪客問南陽國師,青青翠竹盡是真如。鬱鬱黃花無非般若。人有信否?意旨如何?師曰:此盡是文殊普賢大人境界,非諸凡小而能信受,皆與大乘了義經意合。故華嚴經云: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常處此菩提座。翠竹不出法,豈非法身乎。又經云:色無邊故般若亦無邊。黃花既不越色,豈非般若乎。」
- 波多迦比丘
- 百緣經七曰:「迦毘羅衛城中長者兒初生時,於虛空中有一大幡,徧覆城上,因為立字名波多迦。後求佛出家,名波多迦比丘,得羅漢果。曾於毘婆尸佛塔懸一長幡發願而去,故九十一劫不墮惡道,所生之處感有大幡。」(略抄)。
- 業因
- 善業為樂果之因,惡業為苦果之因者。成實論業因品曰:「業是受身因緣。」又曰:「萬物從業因生。」般舟讚曰:「門門不同八萬四,為滅無明果業因。」
- 妙法決定業障經
- 具名說妙法決定業障經,一卷,唐智嚴譯。稱讚大乘功德經之異譯。
- 在俗
- 沒在世俗之中者。謂不能修正道之人也。
- 雨寶陀羅尼經
- 佛說雨寶陀羅尼經,一卷。唐不空譯。與佛說大乘聖吉祥持世陀羅尼經皆為佛說持世陀羅尼經之異譯。
- 法有我無宗
- 華嚴家所判十宗之第二。小乘之薩婆多宗等也。謂諸法之體,為因緣所生,有實體,我為諸法之假和合而名者,其性虛無也。見五教章上。
- 小乘二家涅槃
- 有部宗謂涅槃為本來實有。斷煩惱時,起所謂離繫得之繩屬之於行者之身也,成實宗謂涅槃為無法,生死因果之無,是涅槃也。大乘玄論三曰:「小乘二師者,毘曇計無為為涅槃。是善是常本有,在煩惱外,斷煩惱起得得之屬於行者,成論明涅槃但是無法。」
- 六相圓融
- 見六相條。
- 十壇焰魔天供
- 供養冥道十王之法式也。
- 謝戒
- 禪林有沙彌得度受戒後,至師所拜謝之禮。名為謝戒。見象器箋九。
- 佛教
- 佛之教法也。
- 佛頂尊勝心儀軌
- 具名佛頂尊勝心破地獄轉業障出三界秘密三身佛果三種悉地真言儀軌,一卷,唐善無畏譯。說尊勝佛頂之心咒。
- 蔫乾淨
- 五淨食之一。見五種淨食條。
- 劫波育
- 見劫貝項。
- 理身理土
- 三身中之法身,謂之理身,法身所住之土謂之理土。普賢觀經名之為毘盧遮那(理身),常寂光(理土)。唯識論十名之為自性身(理身),法性土(理土)。立此身土之別,或以寂(理土)照(理身)或以理(理土)智(理身)或以性(理土)相(理身)要之為一法性上之義立也。見西方合論五、觀經疏傳通記一等。
- 轉輪王
-
梵曰斫迦羅代棘底曷羅闍Cakravarti‑raja,又作遮迦越羅,轉輪聖王,轉輪聖帝,轉輪王,輪王。此王身具三十二相,即位時,由天感得輪寶,轉其輪寶,而降伏四方,故曰轉輪王。又飛行空中,故曰飛行皇帝。在增劫,人壽至二萬歲以上,則出世,在減劫,人壽自無量歲至八萬歲時乃出世。其輪寶有金銀銅鐵四種。如其次第領四三二一之大洲,即金輪王為四洲,銀輪王為東西南之三洲,銅輪王為東南之二洲,鐵輪王為南閻浮提之一洲也。俱舍論十二曰:「從此洲人壽無量歲乃至八萬歲,有轉輪王生。滅八萬時有情富樂壽量損減眾惡漸盛,非大人器,故無輪王。此王由輪旋轉應導,威伏一切,名轉輪王。施設足中說有四種,金銀銅鐵輪應別故,如其次第。勝上中下逆次能王,領一二三四洲。(中略)契經云:若王生在剎帝利種紹灑頂位,於十五日受齋戒時,沐浴首身,受勝齋戒,升高台殿,臣僚輔佐。東方忽有金輪寶現,其輪千輻,具足轂輞,眾相圓淨如巧匠成,舒妙光明來應王所,此王定是金轉輪王。餘轉輪王應知亦爾。」智度論四曰:「問曰:轉輪聖王有三十二相,菩薩亦有三十二相,有何差別?答曰:菩薩相者有七事勝轉輪聖王。菩薩相者:一淨好,二分明,三不失處,四具足,五深入,六隨智慧行不隨世間,七隨遠離。轉輪聖王相不爾。」
十王之第十,殿居幽冥沃燋石外正東,直對世界五濁之處。設有金銀玉石木板奈何等橋六座,專司各殿解到鬼魂分別核定發往投生,每月彙記細數,交第一展殿註冊,送呈酆都。
- 清淨園
- 寺院十名之一。
- 弘景
- 南山律師親授之弟子。隨天台章安大師學天台宗,鑑真和尚授具足戒。唐則天武后證聖元年,與實叉難陀等共譯華嚴經。自天后至中宗凡三入宮為戒師。見佛祖統紀十,傳通緣起下。
- 清淨土
- 淨業所感之淨土也。
- 龍種上佛
- 與龍種上尊王佛項同。
- 隨眠無明
- 四無明之一。無明煩惱也。無明煩惱,常隨逐眾生,眠伏於第八識中,故名。
- 樓佉
- Ulūka,優樓佉之略。外道名。見優樓迦條。
- 十八境界
- 與十八有學同。
- 佛臘日
- 七月十五日之夏滿日名佛臘日。臘者歲末之稱,佛家以一夏九旬安居之竟為歲末,故此日謂為佛之臘日。僧史略下曰:「所言臘者,經律中以七月十六日是比丘五分法身生來之歲首,則七月十五日是臘除也。比丘出俗,不以俗生為計,乃數夏臘耳。經律又謂十五日為佛臘日也。」臘或作蠟,見戒蠟條。
- 出世本懷
- 釋迦如來出興於娑婆世界之本意也。聖道門諸家以法華之開權顯實開迹顯本為出世之本懷。因法華經方便品:「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故也。又淨土門諸師以無量壽經念佛往生為出世之本懷。因無量壽經:「如來以無蓋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無量億劫難值難見。猶靈瑞華時時乃出」故也。愚案佛之教門有二種:一智慧門,二慈悲門。一攝上智,一度下愚。法華之本懷,在於智門。念佛之本懷,存於悲門。
- 烏伽羅國缽
- 或作鬱伽羅,又名云優伽羅,總是一號。時諸比丘得此國貴好瓦鉢,不受,佛聽受畜。
- 補陀落迦
- Potalaka,又作補陀落伽、逋多、逋多羅、補怛洛迦、布呾洛迦、補但落迦、補陀落。山名。譯作光明山,海島山,小花樹山等。在印度之南海岸,為觀音之住處。其山形為八角。舊華嚴經入法界品曰:「於此南方有山曰光明,彼有菩薩名觀世音。」同探玄記十九曰:「光明山者,彼山樹華常有光明,表大悲光明普門示現。此山在南印度南邊,天竺本名逋多羅山。此無正翻。以義譯之,名小樹蔓莊嚴山。又十一面經在此山說。」新華嚴經入法界品曰:「於此南方有山,名補怛洛迦,彼有菩薩,名觀自在。」千手經曰:「一時釋迦牟尼佛在補陀落山觀世音宮殿寶莊嚴道場中。」西域記十曰:「秣剌耶山東有布呾洛迦山,山徑危險,巖谷欹傾。山頂有池,(中略)池側有石天宮。觀自在菩薩,往來遊舍。」陀羅尼集經二曰:「補陀落伽山,此云海島也。」慧苑音義下曰:「補怛洛迦山,此翻為小花樹山。謂此山中多有小白花樹,其花甚香,香氣遠及也。」
- 阿離耶莫訶僧祇尼迦耶
- Ārya‑mahāsaṃghika‑nikāya,譯曰聖大眾部。小乘分派之名。見寄歸傳一。
- 宴坐
- 坐禪也。維摩經弟子品曰:「宴坐樹下。」淨影之義記二本曰:「宴猶嘿也,嘿坐樹下,名為宴坐。宴晏相濫,晏是安義,宴是嘿義,全別,今影宴矣。」天台之疏四曰:「宴坐者,有云:縮止義,如龜藏六野干不能害。縮止六識,六塵魔不能惱,故言縮止。今明宴之言安,安住根本淨禪乃至滅定。息外勞塵,似涅槃法,安置心中,身證想受滅,故言宴坐。」
- 凡種
- 凡夫之種性也。
- 摩利支提婆經
- 摩利支提婆華鬘經之略名。
- 重誓偈
- 三誓偈之異名。
- 跡佛
- 謂迹門之佛也。
- 不臘次
- 禪林之語。為胡亂坐之異名。
- 外道相善
- 外道所修之觀行也。名之為相善,有二種:一為相似之義,外道所修之六行觀,似菩薩之觀法,故為相善。二相為有相之義,外道之善為不知人法二空之理而修者,故曰相善。
- 跋陀羅
-
Uttarabhādrapadā,星名。譯曰壁宿。見寶星陀羅尼經二。
Bhadrā,比丘尼名。自識宿命,遇佛成道。見跋陀羅比丘尼經,經律異相二十三曰:
Guṇabhadra,求那跋陀羅之略。三藏法師名。
十六羅漢之一。
Bhadra,龍王名。譯曰賢龍。見正法念經十八。
Bhadra,樹名。譯曰賢樹。見慧苑音義上。
- 敗種
- 見敗根條。
- 禪化
- 禪法之化導。
- 中輩
- 見三輩條。
- 嚧遮那
- 又作盧遮那。見盧遮那條。
- 三十種外道
- 一時外道,以時為生因者。 二五大外道,以地水火風空五大為生因者。 三相應外道,計學定者內心相應之理為真我者。 四建立淨外道,建立一切法,依此修行,以之為清淨者。 五不建立無淨外道,與上相反,不建立一法,無所修之淨法者。 六自在天外道,以自在天為生因者。 七流出外道,與建立外道相似,建立謂自心生一切法,此則謂自手出一切法也。 八尊貴外道,以那羅延天為生因者。 九自然外道,計萬物為自然之法者。 十內我外道,計身中別有我而運轉此身者。 十一人量外道,計神我之量,或大或小,等於人身者。 十二徧嚴外道,計神我雖能造諸法,而世間有尊勝徧嚴之事,是我之所為者。 十三壽者外道,計一切之法,至於草木四大皆有壽命者。 十四補特伽羅外道,謂彼宗計有數取趣者,皆是一我,但隨事異名耳。(CBETA註:原條目內容無此第十四補特伽羅外道,今依《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二補上。) 十五識外道,計有識徧於一切處,地水火風識皆徧滿者。 十六阿賴耶外道,計有阿賴耶識持此身,含藏萬像者。 十七知者外道,計身中有知者。能知苦樂等事者。 十八見者外道,計身中有見者,是為真我者。 十九能執外道,計身中別有能執者。是為真我者。 二十所執外道,計能執者是識心,其所執之境界,是真我者。 二十一內知外道,計身中別有內知者,是為真我者。 二十二外知外道,計有外知者,知外塵之境界,是為真我者。 二十三社怛梵外道,社怛梵,古來不勘翻名,是與知者外道之宗計大同者。 二十四摩奴闍外道,摩奴闍翻為人,計人由人而生者。 二十五摩納婆外道,摩納婆譯為勝我,計我於身心中最為勝妙者。是毘紐天外道之部類也。 二十六常定生外道,計我是常住,不可破壞,自然常生而無更生者。 二十七聲顯者外道,計聲以緣而顯,聲之體為本有常住者。 二十八聲生者外道,計聲本無,以緣而生,生已,即常住者。 二十九非聲外道,撥無聲體者。 已上二十九種之外道加一總我,稱為三十種之外道。見大日經疏十二,十住心廣名目一。
- 上士
- 圓滿自利利他之行者。釋氏要覽上曰:「瑜伽論云:無自利利他行者名下士,有自利無利他者名中士,有二利名上士。」
- 忿
- 小煩惱地法之一。二十隨煩惱之一。心所名。向有情非情之心,令自心憤怒之精神作用也。
- 忍鎧
- 忍辱者,能防一切之外難,故譬以鎧。智度論十曰:「忍鎧心堅固,精進弓力強。」
- 運庵
- 宋湖州道場山運庵巖禪師。嗣法於松源岳禪師,授之於虛堂愚禪師。見稽古略四。
- 車缽羅婆
- 鬼神名,譯曰忍得脫。見金光明文句七。
- 月燈三昧
- 佛,對月光童子說一切諸法體性平等無戲論三昧之法門。因童子之名,稱為月燈三昧。即月燈三昧經之所說。
- 鴦崛髻經
- 佛說鴦崛髻經一卷。與鴦崛摩經同本。小乘部之攝。西晉法炬譯。
- 意解
-
謂依意識而了解也。八十華嚴十四曰:「觀其意解與同事。」深密經一曰:「唯除種種意解,別異意解,變異意解。」行事鈔上曰:「意解不同,心相各別。」資持記上四之一曰:「意解即所見也。」
意之解脫也。維摩經佛國品曰:「漏盡意解。」又註曰:「漏盡,九十八結漏既盡,故意得解脫,成阿羅漢也。」同慧遠疏一曰:「內除愛染,名為漏盡;得無學智,名為意解。」
- 牛糞
- 梵語瞿磨夷,巨磨Gomaya,印度風俗以牛糞為最清淨者,淨物必用之。密教之儀軌,亦傚之。以牛糞塗壇去污穢為法。大日經疏四,示牧牛場之迹造曼陀羅事曰:「牛欄者西方聚落,牧牛共在一處,去村或十里五里,既積多時,牛屎尿徧地重積,梵俗以為淨。」又說造壇之法曰:「如是次第除諸過已,細治所掘之土稍稍填之,潤以牛液築令堅固,平正猶如手掌。次用瞿摩夷瞿模怛囉Gomūtra和合塗之,若淺略釋者,此是牛糞及液為順彼方俗以為清淨故。」准胝陀羅尼經曰:「瞿摩夷,唐云牛糞。」惟楞嚴經七曰:「佛告阿難,若末世人願立道場,先取雪山大力白牛食其山中地膩香草,此牛唯飲雪山清水其糞微細。」又,Gomayī。
【原始資料】原始资料皆来自网络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