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大辭典
《佛學大辭典》,由丁福保居士耗時八年編著而成,譯自日本人織田德能的《佛學大辭典》,是刪除了日本佛教相關資料及文獻出處之後所成的節譯本。於1922年正式出版,收錄條目三萬多個,360多萬字。
我中華則周星悶彩,已彰降誕之休征。漢日流祥,乃葉通神之瑞夢。使臣西去,釋侶東來,白馬馱貝多之文,金簡譯單蘭之典。德降偽道,化及暇陬。三國六朝暢其流,秦晉隋唐極其盛。或譯經著疏,廣闡大乘。或見性明心,單傳向上。東林則群結蓮社,南山則大啟律門。性相之妙義紛披,禪教之祖庭互峙。機鋒吐露,陸離寶劍之光。辯給回風,隆重彌天之譽。法門挺秀,崇聖教之紀綱。慧炬揚輝,啟含生之耳>目。猗歟盛矣!俟其袆而維是。經文浩瀚,研究綦難,名相紛繁,考求匪易。寧免入海算沙之困,徒興望洋向若之嗟。兼之東西迻譯,頗多鉤辀格磔之聲。華梵錯綜,每有詰屈聱牙之句。東鱗西爪,文筆矛盾>,北轍南轅,方言楚夏。設非心研之有素,雲何耳學以能詳。欲充扡格之虞,用作博通之助。辭典之編,信不可緩。校讎之責,誰任其難。
爰有丁仲祜居士,以通儒碩學之資,具濟世活人之術。精研佛學,翺翔般若之園。博覽書林,馳騖琳瑯之圃。羅海國龍宮之秘笈,抽石室金匱之珍藏。萬卷何奇,勝入瑯嬛福地,唯心可悟,如升兜率陀天。憑翰墨之因緣,植菩提之種子。前有佛學叢書之著,可媲文憲護法之編。今更出大手筆,纂大辭書,抒慈悲之願力。應時勢之要,求悟明鏡之非臺。握智珠而遍照,旁搜遠紹,東取扶桑瀛島之書賾。邃鉤玄西考>,賢豆恒沙之偈,聯珠貫玉,不憚雞窗螢案之辛勤。取精用宏,備極蠶絲牛毛之煩瑣,刮磨淬礪,輯為專書,慘淡經營,集成巨帙。
舉凡名數真言,掌故儀法等類,遍為采集,無不搜羅。列部三十有三,檢壹畫而諸字畢備。引證廣之又廣,閱壹典而群義可征。意解心開,得剖奧義。耳提面命,如近良師。入玄妙之法門,賴斯寶鑰。涉汪洋之教海,需此南針。藝林敷優曇之花,著作家別開生面。法苑結摩羅之果,菩提道總合明心。
如能因文悟理,不滯名言,自然入聖超凡,圓成大覺。是不特為考古之鏡,饋貧之糧已也。納廿年匏繁,遽然夢醒南柯。壹領袈裟,惕若恩懷西竺。鏡花水月,瞰破紅塵。清磬洪鐘,精修白業。拈貝葉遍尋教網,睹桃花未悟禪機。自利利他彌切,度生之宏願先覺。覺後端賴命世之雄才,聆法海之潮音。讀例言得覘鴻制,募韓陵之寺石。效喤引敢擬駢詞,行看電掣星馳,永流通於塵剎。風行雷厲,自傳播於大千。>法界眾生皆叨法喜,法門眷屬盡獲法施。見聞思修,願同趣妙莊嚴路。開示悟入,俾悉證凈法界身。是為序。
辛酉暮春既望古瀛釋顯蔭撰於甬城觀宗學社
- 掌中菴摩勒果
- 似與菴摩羅兩用。維摩經弟子品曰:「吾見此釋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菴摩勒果。」楞伽經四曰:「如來者,現前世界,猶如掌中視阿摩勒果。」
- 阿毘曇苦慧經
- 阿毘曇五法行經之異名。
- 非天
- 梵語曰阿修羅Asura,舊譯無酒。以果報似天趣而非天趣故也。見阿修羅條。
- 到岸
- 即到彼岸之略。
- 羯囉微囉
- 見迦羅毘囉條。
- 三棄羅章
- 聲明學處五經中第四經之稱。見毘加羅條。(CBETA註:疑為見毘伽羅條)
- 觀普賢經
-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之略名。一卷,劉宋曇摩蜜多譯。說觀念普賢菩薩而懺悔六根之罪之法。是與法華經之普賢勸發品相表裏。故定之為法華之結經。且天台修法華之懺法,全宗此經。疏註如下:觀普賢菩薩行法經義疏科一卷,失名。觀普賢菩薩行法經義疏二卷,宋本如述,處咸續解。觀普賢菩薩行法經箋註,丁福保註。
-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略示七支念誦隨行法
- 一卷,唐不空譯,以七段之即真言,說念誦大日經之法。
- 等身
- 造諸尊之形像,等於自己之身量,謂之等身。瑜祇經曰:「凡一切瑜伽中像,皆身自坐,等量畫之。」又佛有等身,晉華嚴經云等身,新華嚴經云是等身。
- 勝天王問般若經
-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多經之略名。
- 般若塔
- 見八大靈塔條。
- 魔波旬
- Māra‑papīyān,魔為魔羅之略。天魔之總名。波旬者,魔王之別名也。義林章六本曰:「又云波卑夜,此云惡者,天魔別名,波旬訛也。成就惡法懷惡意故,惡魔波旬號名雙舉。」玄應音義六曰:「言魔波旬者訛也,正言波卑夜,此云惡者,謂有惡意成就惡法也。或云惡魔波旬,存二音也。」慧琳音義二十五曰:「魔波旬,具足梵云禰嚩摩羅波稗旬DevamāraPāpiyas(N.ag.m.Pāpiyān)。禰嚩云天,摩羅云障礙,波稗旬云罪惡,謂此類報生天宮,性勸人造惡,令退善根,不令生離欲界也。」見波旬條。旬者䀏之誤。
- 無量門微密持經
- 一卷,吳支謙譯。一向出生菩薩經之異譯。
- 烏
-
𑖄O,又作鷗,襖,鄔,奧,鄂,汙。悉曇十二母韻之一。五十字門之一。金剛頂經曰:「汙字門一切法瀑流不可得故。」文殊問經曰:「稱汙字時,是取聲。」又大莊嚴經曰:「唱烏字時,出死瀑流,到彼岸聲。」是由Ogha(瀑流)Oḍha(取)之語釋之。
𑖅Ū,悉曇五十字門之一,十二母韻之第四。又作汙,憂,優,宇,歐,憂憂,甌,烏烏,鳴。金剛頂經字母品曰:「汙字門,一切損減不可得故。」文殊問經文字品曰:「稱汙字時,是損減世間多有情聲。」此由Ūna(損減)釋之。又大莊嚴經四曰:「唱烏字時,出諸世間一切眾生智慧狹劣聲。」
- 半跏趺坐
- 兩足加於兩髀,謂之結跏趺坐,又曰全跏坐。一足加於一髀,謂之半跏趺坐,半跏趺。全跏坐有吉祥降魔之二坐。半跏坐亦有吉祥降魔之二種。以右之單足加於左之髀上,為吉祥之半跏;以左之單足加於右之髀上,為降魔之半跏。全跏坐為如來坐,半跏坐為菩薩坐。禪苑之半跏,降魔之方也。釋氏要覽曰:「念誦經云:全加趺是如來坐,半加趺是菩薩坐。」見結跏趺坐條。
- 國土世間
- 三世間之一。國土為眾生所依之境界。既有能依之身,則必有所依之土,十界之所依,各各差別。是名國土世間。見智度論四十七,三藏法數十三。
- 眾生相
- 我人四相之一。見四相條。
- 四供養
- 金剛界曼陀羅金剛嬉,金剛鬘,金剛歌,金剛舞之四菩薩為內四供養。金剛香,金剛華,金剛鎖,金剛塗香之四菩薩為外四供養。合稱之曰八供。見曼陀羅大鈔。
- 象喻
- 涅槃經六、以象喻佛性,盲人譬無明之眾生,說眾盲摸象之肢體,為種種之解。曰:「象喻佛性,盲喻一切無明眾生。」廣弘明集二十曰:「手擎四鉢,始乎鹿野之教。身臥雙林,終於象喻之說。」
- 起骨
- 收遣骨來安置寢殿為佛事云安骨,其後入塔時為佛事云起骨。勅修清規尊宿靈骨入塔曰:「鳴鐘眾集,都寺上香畢,請起骨佛事,送至塔所,請入塔佛事。」
- 佛舍
- 佛堂也。
- 允若
- 元紹興人,幼依雲門元剃度,後謁大恢山,習天台之教觀。湛堂性澄主南竺演福,往依之,精究無不盡。澄甚器重之。英宗至治元年,澄奉詔入燕都,校正大藏,奏若行業,賜慈光圓照之號。泰定年間,主杭州興化寺,與天岸弘濟,我菴本無,玉庭罕,三公,道望並峙湖上。世稱為錢塘之四依。未幾退居越州雲門寺,與斷江覺恩,休耕逸,臨風吟詠。世又呼為雲門之三高。至正十九年罹賊難,遂寂。年八十。平生風度簡遠,不妄言笑。趙孟頫稱為僧中御史。見大明高僧傳一等。
- 金剛寶菩薩
- Vajraratna,金剛界十六菩薩之一。南方寶生如來四親近之上首。是與虛空藏菩薩異名同體也。標攝持功德財寶,以如意珠為三摩耶形。其忿怒身為軍荼梨夜叉,即寶生如來之教令輪身也。秘藏記末曰:「肉色,左手與願,右手承寶。」略出經曰:「由結金剛寶契故,諸天人師為其灌頂。」金剛界曼陀羅鈔一曰:「此尊是寶生尊第一脅士,虛空藏尊也。從一尊生五大虛空藏故,納萬寶。」新譯仁王經下曰:「南方金剛寶菩薩,摩訶薩,手持金剛摩尼。」仁王經儀軌上曰:「言金剛寶者,如彼經云虛空藏菩薩也。依前法輪現勝妙身,修施等行,三輪清淨。手持金剛摩尼者,梵云摩尼,此翻為寶。體淨堅密猶如金剛,即是金剛如來意寶也。隨諸有情所求皆得,依教令輪現作威怒甘露軍荼梨金剛,示現八臂。」
- 惑著
- 貪愛之心迷惑於所對之境執著而不離也。止觀七曰:「若緣女色沈湎在懷,惑著不離,當用不淨觀為治。」
- 底理
- 窮極之道理也。碧巖錄普照序曰:「剔抉淵源,剖析底理。」
- 中根
- 六根之利鈍,有上中下三者,有非利非鈍之六根者,謂之中根。
- 懺儀
- 懺法之儀式也。法華懺法,方等懺法,觀音懺法,彌陀懺法等。佛祖統紀三十三曰:「僧傳稱:漢魏以來,請僧設供,同於祠祀。起坐威儀,略無規矩。至晉朝安法師,始依經律作赴請禮讚等儀。」
- 應量器
- 鐵鉢也。與應器同。
- 阿縛遮羅
- 譯曰市廛。見玄應音義二十三,唯識演秘四末。梵⃞Avacara。
- 非人施行
- 於窮民乞兒施米錢也。
- 續一切經音義
-
十卷,唐希麟集。又名希麟音義。
唐希麟撰,十卷。此書中土亡佚已久。日本有單行本。又收入續藏中。近收入頻伽精舍大藏經中。詳希麟音義條。
- 慎那呾羅多
- Jinaputra,譯曰最勝子。製瑜伽師地釋論之人也。慈恩傳四曰:「慎那呾羅多,唐言最勝子也。製瑜伽師地釋論。」案是唯識述記曰十大論師之一、辰那弗多羅也。呾羅多為Trāta,譯為子者似誤。
- 琰魔
-
Yama‑rāja,又作炎摩、燄摩、閻魔、琰摩、爓魔、閻摩羅、閻摩羅社、琰摩邏闍、閻羅等。譯曰縛。縛罪人之義。又曰雙世。彼於世中,常受苦樂二報之義。又曰雙王。兄妹二人並王之義。又曰平等王。平等治罪之義。地獄之總司也。玄應音義二十一曰:「燄摩或作琰摩,聲之轉也。舊云閻羅,又云閻摩羅,此言縛,或言雙世也。謂苦樂並受,故云雙世,即鬼官總司也。又作夜磨盧迦,亦作閻摩羅社。閻摩,此云雙。羅社,此云王。兄及妹,皆作地獄王。兄治男事,妹理女事,故曰雙王。」慧琳音義五曰:「爓摩梵語,鬼趣名也。義翻為平等王,此司典生死罪福之業,主守地獄八熱八寒,及以眷屬諸小獄等。役使鬼卒,於五趣中,追攝罪人,捶拷治罰,決斷善惡,更無休息。故三啟經云:將付琰魔王,隨業而受報,勝因生善道,惡業墮泥犁,即其事也。」又譯曰遮止。止罪惡不使更造之義。又曰諍息,息諍息惡之義。慧苑音義上曰:「閻羅,具正云琰魔邏闍。此云遮止。謂遮止罪人,不更造罪。」俱舍光記八曰:「琰魔王,舊云閻邏者,訛也。琰魔,此云諍息。謂犯罪人,不自知過,於苦不忍,違拒獄卒,更造過罪。由王示語,便知己罪,意分而受,息諍息罪。皆由王故,故名諍息。」瑜伽倫記十六曰:「燄摩即本地分曰靜息王,靜息諸罪也。」俱舍論十一曰:「琰魔王使諸邏剎娑擲諸有情置地獄者。」
密教攝之於天部。金剛界曼陀羅之第一根本成身會,及第二羯磨會中外金剛部二十天之一。又胎藏界曼陀羅以為第十二外金剛部院之一眾。
- 鞞嚧杜那
- 見毘盧舍那條。
- 一假一切假
- 空假中三觀中,假不唯言假觀之一。空觀中觀皆謂為假。止觀五上曰:「一假一切假,無空中而不假,總假觀也。」
- 俱蘭吒
- 譯曰色。質礙之義。見名義集三。
- 貫華
- 與貫花同。
- 樂天
- 胎藏界外金剛部院西方之北端,有樂天四人,是乾闥婆類也。
- 歌偈
- 歌歎他德之偈頌。智度論三十五曰:「喜德女見太子,自造歌偈,而讚太子。愛眼視之,目未曾眴。」
- 佛樹王
- 譬菩提心萌芽發生,遂成佛果,而託云佛樹王也。大日經疏五曰:「下菩提心種子於一切智心地中,潤以大悲水,照以大慧日,鼓以大方便風,不礙以大空空,能令不思議法性芽次第滋長,乃至彌滿法界成佛樹王。」
- 輸羅印
- 輸羅為勇猛之義。即戟也。形戟之印相也。演密鈔九曰:「輸羅印者戟也。」梵Śūla。
- 五法藏
- 小乘之犢子部所立,一過去法藏,二未來法藏,三現在法藏,四無為法藏,五不可說法藏。彼立非即非離蘊之我以之攝於不可說法藏。見五教章上之三。
- 攀覺
- 散亂之心,於外境攀緣覺知也。止觀五曰:「攀覺流動,皆從妄生。如旋火輪,輟手則息。洪波鼓怒,風靜則澄淨。」
- 八十誦律
- 根本之律藏也,如來滅後結集三藏之時,優婆離比丘於一夏九旬之間,八十番誦出之,故名八十誦律。至其後四分律五分律等諸律,由此分立,此根本律遂世無存者。戒疏上曰:「時接利機,各體權實。雖聞異制,不相是非。故但通為八十誦律,大毘尼藏。」同行宗記一上曰:「八十誦者即根本部,波離結集一夏九旬八十番誦,故以為號。」又「根本部波離一夏誦出,逐座為目。」
- 戲論
- 非理之言論。無義之言論。又不問理非理,總斥一切之言論。與俗所謂滑稽,冗談等同。大日經疏十九曰:「戲論者,如世戲人以散亂心動作種種身口,但悅前人而無實義。今妄見者所作者亦同於此,故名戲論也。」大乘玄論二曰:「戲論是借譬之名。(中略)於道無所剋獲,如小兒戲論為耳。」嘉祥法華義疏二曰:「無記心中往復言論名為戲論。中論云:戲論有二種:一者愛論,二者見論。」最勝王經一曰:「實際之性,無有戲論,惟獨如來證實際法。戲論永斷,名為涅槃。」法華經信解品曰:「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諸法戲論之糞。」
- 劫波杯
- Kapala,以為劫波樹所造之杯者誤。乃伊舍那天所持之杯,髑髏杯也。十二天供儀軌曰:「伊舍那天,乘黃豐牛,左手持劫波杯盛血,右手持三戟鎗。」
- 散心常時念佛
- 持散亂心不定期限,不調作法,不簡時處所緣,於行住座臥稱佛名,顯淨土之住生也。
- 獄縛
- 為三界之牢獄所縛也。馬鳴傳曰:「三界獄縛無一可樂。」
- 鹽淨
- 跋闍子十非法之一。見跋闍子比丘條附錄。
- 愛樂金剛女
- 金剛界曼陀羅中,第七理趣會持蠟蠋供本尊之天女名。見金剛界曼陀羅大鈔三。
- 應迹
- 應化垂迹。應於機緣而化現垂迹之身也。觀音玄義上曰:「上地為真為本,下地為應為迹。」勝鬘寶窟中本曰:「應迹為論,應感既彰。」
- 世尊指地
- 從容錄第四則曰:「世尊與眾行次以手指地曰:此處宜建梵剎。帝釋以一莖草插地上云:建梵剎已,世尊微笑。」五燈會元世尊章曰:「世尊於因地布髮掩泥,以花獻燃燈佛。佛指布髮處云:此一方地宜建一剎。時有賢首長者,以標插其處云建剎已,諸天散花讚嘆。」是亦無經論典據。
- 四行相
- 觀苦諦之苦,空,無常,無我之四種行相也。
- 中梵
- 中天竺也,梵為梵土。天竺之異名。
- 金剛髻珠菩薩修行分經
- 具名大乘金剛髻珠菩薩修行分經,一卷,唐菩提流志譯。佛為普思義菩薩說金剛髻珠王化生悉陀太子修行金剛如來心品三摩地,及說外道苦行之惡報,并不師受三摩耶法,自作法咒之惡果。
- 盆會
- 盂蘭盆會之略稱。
- 摩利室羅
- Mālyaśri,譯曰勝鬘。舍衛城主波斯匿王之女。見勝鬘夫人條。
- 波羅質多羅
- 梵語,樹名,譯言圓生。法華稱為天樹王。翻譯名義集引大經云:三十三天,有波利質多羅樹,其根入地深五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其華開敷,香氣周徧五十由旬。
- 無常鐘
- 同無常磬。
- 口業供養
- 三業供養之一。口發音,稱美諸佛菩薩之功德也。見文句二下。
- 冬夜
- 冬至之前夜也。幻住清規十一月冬至曰:「其冬夜土地堂念誦。」
- 供物當投河
- 據瞿醯經下卷說,供養世尊之物,皆當投於河。又他儀軌亦說此。
- 十善巧
- 緣覺之所觀也:一、蘊善巧,為五蘊。二、處善巧,為十二處。三、界善巧,為十八界。四、緣起善巧,為十二因緣。五、處非處善巧,善之因果為處惡之因果為非處。六、根善巧,信等五根總為二十二根。七、世善巧,為三世之道理,八、諦善巧,為四諦世出世之因果。九、乘善巧,為二乘三乘等之義。十、有為無為善巧,為依他圓成之二性。見辨中論。
- 直裰
- 偏衫與裙子之裰合者。勅修清規五曰:「直裰,相傳前輩見僧有偏衫而無裙,有裙而無偏衫,遂合二衣為直裰。然普化索木直裰,大陽傳草履直裰,古亦有矣。」
- 迦留陀夷
- Kālodayin,比丘名。亦名烏陀夷。譯曰起時,黑曜,黑光。婆羅門種。悉達太子在宮時之師,出家為比丘,六群比丘之一。嘉祥法華經義疏九曰:「迦留陀夷者,迦留,此翻時。陀夷,名之為起。十八部疏云:迦留者黑,陀夷者上,謂悉達太子在宮時師也。」慈恩彌陀經疏曰:「迦留陀夷者,正法華云:此名黑曜。毘奈耶律云:名黑光。增一阿含云:迦留陀夷,其身極黑,夜行乞食,時天大闇。而至他家,天有閃電。彼家婦人,身正懷孕,於電光中,見謂是黑鬼,怖而墮胎。乃謂之曰:汝何鬼耶?答曰:我瞿曇弟子,今來乞食。彼女人即發聲惡罵。如來知之,即勅比丘:從今已後,不得過中食,不得豫乞食。」
- 摩耶經
- 摩訶摩耶經之略名。
- 胎化藏
- 八藏之一。說佛在摩耶夫人胎中現種種教化事之法藏,菩薩處胎經等是也。
- 優婆馱耶
- Upādhyāya,又作鄔波柁耶,優波那訶,憂波第耶夜,鄔波陀耶,優波陀訶,郁波弟耶,鄔波𬽓耶,塢波陀耶,鄔婆提耶,郁波弟耶夜等。譯曰親教師,依止師,依學等。呼師之稱。善見律四曰:「優波那訶,漢言瞋盛。」百一羯磨一注曰:「鄔波馱耶,譯為親教師。言和尚者,乃是西方俗語,非是典語。然諸經律梵本,皆云鄔波馱耶。」寄歸傳三曰:「鄔波是其親近,波字長喚中有阿字,義當教讀,言和尚者非也。西方汎喚博士,皆名鄔社。(中略)北方諸國,皆喚和社,致令傳譯習彼訛音。」菩提資糧論五曰:「憂波弟耶,隋言近誦。」玄應音義二十一曰:「鄔波柁耶,舊言和尚或言和闍,皆訛也。此云親教,亦去近誦,以弟子年少不離於師。常逐常近,受經而誦也。」同二十三曰:「舊云和尚和闍,皆于闐等諸國訛也。義譯云:知罪知無罪為和上也。」業疏三上曰:「中梵本音,鄔波陀耶,在唐譯言。名之依學,依附此人,學出道故。自古翻譯,多雜蕃胡。胡傳天語,不得聲實,故有訛僻,轉云和上。如昔人解,和中最上,此逐字釋不知音本。人又解云:翻力生,弟子道力,假教生成,得其遠意,失其近語。真諦所譯明了論疏,則云優波陀訶,稍近梵音,猶乖聲論。余親參譯,委問本音,如上所述。彥琮譯云:郁波弟耶,聲相似也。」
- 伽陀
-
Agada,阿伽陀之略,藥名。六十華嚴經十曰:「譬如伽陀藥,消滅一切毒。」探玄記六曰:「伽陀此云良藥。」參照阿伽陀條。
Gāthā,又作伽他。譯曰句頌、孤起頌、不重頌。凡伽陀有二種:一通,不論頌文與散文(長行),凡經文之文字數至三十二字者,謂之為首盧伽陀Śloka。二別,必以四句而文義具備者,不問三言乃至八言等必要四句,是謂之結句伽陀。伽陀有此通別二種,因而通之伽陀,單譯為句,別之伽陀,譯為頌。次,結句伽陀之中又有二種:一單獨結句以演法義,又讚嘆佛德者,於十二部經中稱之為伽陀,譯為孤起頌,或不重頌。二前說之散文經義重結於伽陀者,於十二部經中稱之為祇夜Geya,謂為應頌,或重頌。故伽陀之言,有二重之通別。嘉祥法華義疏三曰:「偈有二種:一首盧偈,凡三十二字。蓋是外國數經之法,數經之法者,莫問長行與偈,但具三十二字,便名一首盧偈也。」淨土論註曰:「偈是句數義。」(此首盧伽陀之釋)。法華玄贊二曰:「梵云伽陀,此翻為頌,頌者美也、歌也,頌中文句極美麗故,歌頌之故,訛略云偈。」西域記三曰:「舊曰偈,梵文略也。或曰偈陀,梵音訛也。今從正音,宜云伽陀。伽陀唐言頌,頌三十二言也。」玄應音義二十三曰:「伽陀此方當頌,或言攝,言諸聖人所作,不問重頌字之多少。四句為頌者,皆名伽陀。案西國數經之法,皆以三十二字,為一伽陀,或言伽他,訛也。舊言偈者,亦伽陀之訛也。」(已上結句伽陀之總釋)。大乘義章一曰:「伽陀此翻名為不重頌偈,直以偈言顯示諸法,故名伽陀。」玄義一下曰:「孤起偈,說世界陰入等事,是名伽陀。」同六上曰:「伽陀者,一切四言五言七九等偈,不重頌者,皆名伽陀也。」法華玄論六之一曰:「伽陀此云不重頌,亦略云偈耳,四句為頌,如此間詩頌也。」(已上結句伽陀之別釋)。
- 大寶藏
- 包含無量珍寶之庫藏。勝鬘經曰:「大寶藏者,攝受正法。」
- 那羅陀
- Naradhara,華名。譯曰人持華。慧苑音義上曰:「那羅,正言捺羅,此云人。陀謂陀羅,此云持也。其華香妙,人皆佩之,故曰人持華也。」
- 正依經
- 各宗派各有依正之根本經典。如淨土宗之三經是也。
- 名稱塔
- 如來八塔之一。在給孤獨園。
- 拘樓瘦無諍經
- 佛為拘樓瘦比丘分別諍法無諍法。攝於中阿含經四十三。
- 帝釋宮
-
帝釋天之宮殿,在善見城內,名殊勝殿。俱舍論十一曰:「於山頂中有宮名善見,面二千半,周萬踰繕那。金城量高一踰繕那半,其地平坦,亦真金所成。俱用百一雜寶嚴飾。地觸柔軟,如妒羅綿。於踐躡時,隨足高下。是天帝釋所都大城,於其城中有殊勝殿,種種妙寶,具足莊嚴,蔽餘天宮,故名殊勝。面二百五十,周千踰繕那。」
印度俗以虹名帝釋宮。大日經疏十三曰:「西方名虹為帝釋宮也,其光亦爾也。」
- 毘羅尼
- 河名。譯曰難度。譬眾生之愛欲也。寶積經百十曰:「若有眾生染著毘羅尼河(隋言難度),彼等身體即生不白不黑雲色。」梵Viraṇī。
- 對治
- 斷煩惱也。是有四種:一厭患對治,謂加行道,在見道以前,緣苦集二諦,生深為厭患之念也。二斷對治,謂無間道,於無間道緣四諦而正斷煩惱也。三持對治,謂解脫道,於無間道後起解脫道,更緣四諦,攝持彼無間道所得擇滅之得,以使所斷之煩惱不更起也。四遠分對治,謂勝進道,於解脫道後,入於勝進道,更緣四諦使所斷之惑轉更遠也。其中正對治為第二之無間道斷。
- 浩妙
- 浩大微妙也。止觀一上曰:「法門浩妙,為天真獨朗。」
- 囉字門
- 囉字之法門也。見羅條。
- 忍界
- 娑婆世界也。娑婆譯曰堪忍,又譯忍。以此界之眾生而堪忍於惡故也,又以菩薩於此土忍惡而為教化故也。見堪忍世界條。
- 瞋煩惱
- 六煩惱之一。
- 飲酒十過
- 一,顏色惡。飲酒之人,顏貌容色,因之變常,無有善相也。二,下劣。飲酒之人,威儀不整,動止輕薄,人所賤惡也。三,眼視不明。恣飲而狂癡瞻視,昏瞀不辨色境也。四,現瞋恚相。醉酒之人,行不善法,不顧親屬賢善,恣為忿怒也。五,壞田業資生。恣飲放逸,破費產業,散失資財也。六,致疾病。飲酒過度,則失身體之調,以致疾病也。七,益鬥訟。醉酒發很,與人爭競,不惜身命,而鬥訟益增也。八,惡名流布。耽飲縱恣,則棄捨善法,而醜名惡聲,流布遠近也。九,智慧減少。飲酒昏迷,愚癡狂騃,而智慧減少也。十,命終墮惡道。狎朋飲酒,不修善行,則惡業日增,命終後墮於惡道也。見四分律十。
- 下化
- 下化眾生之略。
- 淨住社
- 齊宣王募僧俗行淨住之法,名曰淨住社。見僧史略下。
- 八種塔
- 如來塔,菩薩塔,緣覺塔,阿羅漢塔,阿那含塔,斯陀含塔,須陀洹塔,轉輪王塔也。此八人滅後,為必當立塔者,故有此名。翻譯名義集所說。
- 轉欲
- 眾僧作法事,有比丘欲缺席,則以自己贊同眾事之欲望,說於他比丘。使其比丘於眾中傳說之。名之為欲法。由缺席本人對出席之人而說之,謂之與欲,他受之,謂之受欲,來眾中傳說之,謂之說欲。而其受欲之比丘,若有緣,不得出席,由更與欲於他比丘,謂之轉欲。行事鈔上一曰:「受欲已更忽緣礙欲轉與他,毘尼母云得齊七反。」同資持記曰:「律云:持欲比丘自有事起,佛言聽授與餘比丘。」
- 但空三昧
- 執於但空,不知不但空也。
- 應身
- Nirmāṇakāya,三身之一。應他之機緣而化現之佛身也。又與真如相應之佛身也。義林章七本曰:「應宜現身名應身。」勝鬘經寶窟上本曰:「與真如相應,一名為應身。」定應身之體,依經論有三種之不同。一,依同性經,攝論,則對於地上之菩薩,現無量之相好身,為應身,現於地前之菩薩及二乘凡夫,為化身。勝鬘經寶窟上本曰:「同性經云:應身住淨土,化身居穢土。(中略)攝論云:地前是化佛,登地是應身者。此應身是與真如相應,名為應身。(中略)地前未見真如,但見八相成道,故言見化身。」二,依起信論,則凡夫二乘之所見,即三十二相之佛身為應身。此應身即同性經之化身也。起信論曰:「凡夫二乘心所見,名為應身。(中略)諸菩薩從初發意,乃至菩薩究竟地心所見者,名為報身。」三,依金光明經,則不論凡夫二乘菩薩,不問相好多少,凡應他而現之佛身為應身,不現佛身,現五趣之身,為化身,此應身含有同性經及起信論之二身也。義林章七本釋金光明經之文曰:「如來相應如如,如如智願力故,所現相好,頂背圓光。為地前三乘及十地菩薩,所現之身,名為應身。為化三乘,所現佛身及化十地他受用身,並名應身。應他機宜,現佛身故。(中略)隨眾生類,現五趣身,是名化身。不現佛形,而顯化故。」然天台於應身立勝劣之二,能會通此三種:一,勝應身,是同性經等之說。二,劣應身,是起信論之說。而通此二身者,即金光明經之說。
- 熊耳山
- 達磨之塔所也。塔記曰:「大師化緣已畢,傳法得人,乃端居而逝,即大同二年十二月五日也。葬於熊耳山,起塔定林寺。」大明一統志二十九河南府曰:「熊耳山在盧氏縣,山連永寧,兩峰相並如熊耳。」
- 三界九地
- 區分三界為九地。見九地條。
- 衣缽簿
- 錢財之帳簿。
- 提婆犀那
- Devasena,羅漢名。譯作天軍。見西域記四。
- 虎溪
- 宋安國惠法師弟子,名了然,虎溪其號。居白蓮,紹興辛酉寂。賜號知漏。著宗圓記五卷,十不二門樞要二卷,虎溪集八卷。見佛祖統紀十五。
- 苦聖諦
- 四聖諦之一。常略云苦諦。此苦集滅道四諦之理,唯為聖智所知,非凡夫所知,故云聖諦。大乘義章三曰:「涅槃云聖者,所謂諸佛菩薩一切聖人,就聖辨諦,故云聖諦。何故就聖辨諦乎?良以諦實唯聖所知,非凡能覺。聖所知者,方名諦故,就聖辨之。」梵⃞Duḥkha‑āryāṇisatyāṇi。
- 正法壽
- 正法之壽命也。佛滅後一千年正法時之間,謂為正法壽。以教行證之三,為正法之體,住於此三世,為正法之壽命。俱舍論二十八曰:「既知如來正法壽,漸次淪亡如至喉。」見正像末條。
- 塵塵剎土
- 如塵數之無數國土也。又微塵之中有國土,華嚴經說之。塵中毛端皆有剎有佛,說法利生。
- 術婆迦
- 又作術婆伽,戍縛迦。譯曰無畏。漁師名。智度論十四曰:「國王有女名拘牟頭Kumvda,有捕魚師名術婆伽Śubhakara,於道遙見王女在高樓上,窗中見面,想像染著,心不暫捨。稍歷日月不能飯食,母問其故,以情答母。言我見王女,心不能忘,母喻之,亦不聽。母為子故,入王宮中送魚鳥肉而不取價。王女怪而問之,母白王女我唯有一子,敬慕王女,情結成病,願垂愍念,賜其生命。王女言汝去,月十五日於某甲天祠中住天像後。母還語子。其子沐浴新衣在天像後住,王女白父王,我有不吉,須至天祠以求吉福,嚴車五百乘,出至天祠,獨入天祠。天神思惟王為我施主,不可令此小人毀辱王女,即厭此人使睡不覺。王女既入見其睡,推之不悟,即以瓔珞直十萬兩金遺之而去。後此人得覺,見有瓔珞。又問眾人,知王女來,情願不遂,憂恨懊惱,婬火內發,自燒而死。」
- 須婆睺
- Suvāc,夜叉名。譯曰好聲。見慧琳音義二十六。梵音似為Subāhu(好臂)。
- 邪魔外道
- 邪惡之魔鬼與佛法外之行者也。藥師經下曰:「信世間邪魔外道妖孽之師妄說禍福。」
- 貫花
- 譬經之散文,謂之散花。其偈頌謂之貫花。文句一上曰:「佛赴緣作散花貫花兩說。」嘉祥法華義疏三曰:「龍樹十住毗婆沙云:一者隨國法不同。如震旦有序銘之文,天竺有散華貫華之說也。」宋高僧傳曰:「釋靈幽,誦習惟勤,偶暴終,魂為冥府引之見王,問修何業?曰:素持金剛般若。王令諷誦,畢。日勘少一節文,何貫華之線斷耶?師且還人間,勸人受持斯典。其真本在濠州鐘離寺石碑上。已而蘇,幽遂奏奉勅令寫此經真本,添其句讀,在無法可說,是名說法之後。」
- 魔緣
- 魔為欲界之第六天主,常妨害人之善事者。魔王惑亂人而作種種之妨害,謂之魔緣。
- 金剛慢印
- 標大慢相之印契。作拳置腰側之形。理趣釋上記金剛薩埵像曰:「左手作金剛慢印,右手抽擲本初大金剛。」
- 瞿毘霜那
- Govisana,在中印度秣底補羅國東南之國。見西域記四。
- 不空鉤依菩薩法
- 不空鉤觀音之修法也。宋僧傳一金剛智傳曰:「用不空鉤依菩薩法,在所住處起壇。」
- 赤鬼
- 地獄之獄卒,如牛頭馬頭等為赤色者。
- 象寶
- 轉輪聖王七寶之一。為乘駕而感得象之最勝也。
- 仁王陀羅尼釋
- 仁王般若陀羅尼釋之略稱。
- 四慢
- 七慢中之四也。
- 二種迴向
-
淨土門所立。一往相迴向,以己之功德回施一切眾生願同往生阿彌陀如來之安樂世界也。二還相迴向,生彼土已,成就一切功德,願迴來生死稠林而教化一切眾生使向淨土也。見往生論註下。
眾生與佛果也。天台仁王經疏上曰:「迴向二種:一者所作回施眾生,二者所作迴向佛果。」
一正迴向,二邪迴向也。上所述者是正迴向,若以此功德,期望為未來惡鬼神,則為邪迴向,古今來其例甚多。
見迴向條。
- 方壇
- 四角之曼荼羅壇也。
- 合爪
- 合左右十指之爪也,同於合掌。印度之敬法。法苑珠林二十曰:「律云:當令一心合十指爪掌供養釋師子。」見合掌條。
- 華藏世界
- 釋迦如來真身毘盧舍那佛淨土之名。最下為風輪,風輪之上有香水海,香水海中生大蓮華,此蓮華中包藏微塵數之世界,故稱蓮華藏世界,略名華藏世界。凡報身佛之淨土,具十八圓滿,其中之依持圓滿,即蓮華藏世界也。唐華嚴經八曰:「爾時普賢菩薩告大眾言:諸佛子!此華藏莊嚴世界海是毘盧遮那如來。往昔於世界海微塵數劫修菩薩行時。一一劫中親近世界海微塵數佛,一一佛所修淨世界海微塵數大願之所嚴淨。」已下八、九、十、三卷明之,謂之華藏世界品。此蓮華藏世界建立之大略,由上下二十重,周圍十一周而成,以中心為毘盧舍那佛之所居。佛祖統紀三十一曰:「上極寶焰,下徹風輪,此華嚴所明一世界種,竪高則且約二十重,周圍則略得十一數,復由此數隨方各十,則總之為百十一,如天帝珠網分布而住。」梁譯世親攝論十五曰:「世間世界,地輪依水輪,水輪依風輪,淨土為依何法?論曰:無量功德聚所莊嚴大蓮花王,為依止。釋曰以大蓮花王。譬大乘所顯法界真如,蓮華雖在泥水之中,不為泥水所汙。譬法界真如雖在世間不為世間法所汙。(中略)復次,如來願力所感寶蓮華,於諸華中最大最勝,故名王。無量色相等功德聚所莊嚴,能為淨土作依止。」探玄記三引此文已,曰:「華藏之名,因此立也。(中略)藏是含攝義、出生義、具德義。此中通論有二義:一由此土內含攝一切人法等諸法門故。二含攝一切諸餘剎故。」清涼疏八曰:「蓮華含子之處,目之曰藏。今剎種及剎,為大蓮華之所含藏,故云蓮華藏。」但蓮華藏世界為諸佛報土之通名,即華嚴經所說者,釋迦佛之華藏也。觀經所說之極樂,阿彌陀佛華藏也。大日經所說之胎藏界,密嚴經所說之密嚴國,大日如來之華藏也。
- 十卷章
- 又曰十卷疏,日本弘法大師著,秘藏寶鑰三卷,顯密二教論二卷,即身成佛義一卷,聲字實相義一卷,吽字義一卷,般若心經秘鍵一卷,共六部九卷,加龍猛菩薩之菩提心論一卷,稱為十卷章。
- 金剛場陀羅尼經
- 一卷,隋闍那崛多譯。說一切善惡之法盡是陀羅尼。
- 意性
- 令物彼此相異之性。其性雖不可見,然有此異性,乃現異相也。俱舍論四曰:「何名轉變?謂相續中前後異性。」勝論師十句義中有異性句義。詳釋於十句義論,唯識論一,述記一之末。
- 三世因果
- 亘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而尋因果也。因果經曰:「欲知過去因者,見其現在果。欲知未來果者,見其現在因。」(古以此文為因果經之語而處處引之,但現在流通之經無此文)。涅槃經憍陳品曰:「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此生空過,後悔無追。」
- 舊事淨法
- 跋闍子十事非法之一。見跋闍子比丘條附錄。
- 蘇婆呼經
- 蘇婆呼童子請問經之略稱。
- 黃昏偈
- 六時偈之一。法華懺法曰:「白眾等聽說,黃昏無常偈。此日已過,命即衰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諸眾等,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苦空無常,勤慎莫放逸。」
- 羅陀那犍頭
- Ratnakhaṇḍa,佛名。譯曰寶品。見道神足無極變化經三。
- 雕像之始
- 增一阿含經二十八曰:「佛一夏昇忉利天為母說法,拘翼國優填王,思念佛,以旃檀造如來像,高五尺。」西域記五曰:「鄔陀延王(即優填王)請尊者沒特伽羅子(即目連),以神通力,接工人上天宮,親觀妙相,雕刻旃檀,如來自天宮還也,刻檀之像起迎世尊。世尊慰曰:教化勞耶,開導末世,實此為冀。」
- 成唯識論隨疏
- 即成唯識論隨註。文約義豐,理明詞達,唯識入門之要書也。武林錢伊菴因此疏而著唯識隨疏翼二卷。
- 八無暇
- 八難之異名。八種之難處。無修佛道之閑暇也。玄應音義二十一曰:「八無暇,言八難之時,無有閒暇可修善業也。」
- 唯識樞要
- 具名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唯識三箇疏之一。四卷,唐慈恩作,解成唯識論中之要義。
- 次第三觀
- 台宗空假中三觀有次第與圓融之二種。見三觀條。
- 如來藏心
- 真如心之異名也。見真如心條。
- 普通問訊
- 與普同問訊同。
- 定善義
- 唐善導撰。四帖疏之第三。釋觀無量壽經正宗分十六觀中之定善十三觀者。
- 實相風
- 實相之妙理,吹拂凡夫迷妄之塵垢,如世間風之拂塵垢也。
- 行香本緣
- 賢愚經七說:「佛告阿難:過去無量阿僧祇劫,閻浮提有一大國,名波羅捺。時有一人,好修家業,意偏愛金而勤積之。因得一瓶,於其舍內掘地藏之。如是勤身,乃得七瓶悉取埋之。後遇疾終,作一毒蛇,守此金瓶。如是展轉受形,經一萬歲。最後受身,厭心忽生。見有一人通道,呼之曰:吾今此處有一瓶金,用託君,欲供僧作福。設食時,持一阿先提(釋為草籠),來取我。彼至日擔蛇至寺,著於眾僧前,食時已到,僧眾行立。蛇使彼人次第賦香,眾僧食終,為蛇說法。歡喜轉增,得僧之維那到埋金所,盡用餘六瓶金施僧。命終,生忉利天。佛告阿難:爾時持蛇之人則我身是也。是毒蛇,今舍利弗是也。」行事鈔下三曰:「賢愚經蛇施金已,令人行香置僧手中。」
- 自在
- 進退無礙,謂之自在。又心離煩惱之繫縛,通達無礙。謂之自在。法華經序品曰:「盡諸有結,心得自在。」唯識演秘四末曰:「施為無擁,名為自在。」
- 蘇巔
- 蘇達盧山之巔。舊稱曰須彌山。
- 三一二乘
- 一、三乘,法華以前說聲緣菩三乘,有證道之別是也。此三乘中聲緣二乘攝愚法之二乘(即小乘)。二、一乘,在法華一切眾生悉可成佛,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會三乘而歸於一佛乘者是也。配於天台之四教,則藏通二教為三乘,別圓二教為一乘,配於華嚴之五教,則小始二教為三乘,終頓圓之三教為一乘。配於諸宗則三論,法相,成實,俱舍之四宗為三乘,華天已上為一乘。見五教章上二。
- 答摩
- Tamas,數論所立自性冥諦三德之一。為闇之義,麤之義,赤之義,憂之義,瞋之義,苦之義。見唯識述記一末。
- 大念佛
- 見大念條。
- 觀音
- 舊云光世音,觀世音,略稱觀音,新云觀世自在,觀自在。梵音Avalokiteśvara,觀世音者,觀世人稱彼菩薩名之音而垂救,故云觀世音,觀世自在者,觀世界而自在拔苦與樂。觀音有六觀音,七觀音乃至三十三觀音,但常稱之觀音,指六觀音中之聖觀音。如法華普門品之觀音,觀無量壽經之觀音是也。此為觀音之總體。是與西方彌陀四菩薩之最初法菩薩同體。顯教以為阿彌陀之弟子,密教以為阿彌陀之化身,與大勢至菩薩皆在阿彌陀佛之左右(觀音左勢至右),而贊其教化。故稱彌陀之二脅士。梵號禮懺,則阿彌陀佛之本名為觀自在王,觀依其本師之名而自稱觀自在王,猶如今之釋迦牟尼依久遠本師釋迦牟。」而得其稱也。日本安然之菩提心義十曰:尼此佛亦名無量壽佛。(中略)彼佛壽命無量、光明無量、眷屬無量、一切皆無量,故以立謚號。而本名曰觀自在王如來,眼如四大海,徧觀法界眾生,隨其機緣,拔苦與樂,故為名也。」依密教三輪身則阿彌陀為自性輪身,觀音為正法輪身,馬頭明王為教令輪身(仁王經儀軌意),依二輪身則阿彌陀觀音皆為自性輪身,馬頭明王為教令輪身(秘藏記),見五大明王條。大日經一曰:「北方大精進,觀世自在者。光色如皓月,商佉軍那華,微笑坐白蓮,髻現無量壽。」案觀音本作觀世音,唐人諱世字,故但稱觀音,後世遂沿用之。唐龍朔二年,洛陽龍門佛弟子彌偈造尊像一龕,即世尊像。避世字,與此例同。見陶齋藏石記。又莊岳委談曰:「今塑畫觀音者,無不作婦人相。攷宣和畫譜。唐宋名手寫觀音像甚多。俱不飾婦人冠服。太平廣記載一仕宦妻為神所攝,因作觀音像奉焉,其妻尋夢一僧救之,得甦。則唐以前塑像亦不作婦人也。」元僧譾陋無識,以為妙莊王女,可一笑也。
- 樂土
- 安樂之國土也。法華經序品曰:「便捨樂土宮殿臣妾。」
- 五百獼猴
- 五百獼猴,欲捉水中之月,盡沒死。參照獼猴條。
- 德母
- 功德之母也。猶言德本。華嚴經曰:「信道元為功德母。」廣弘明集序曰:「信為德母,智是聖因。」
- 取次語
- 草率之語也。又漫浪貌。容易語也。寒山詩曰:「平側不解厭,凡言取次出。」
- 毛繩
- 利養縛人不使解脫。譬以毛繩。智度論五曰:「如佛說譬喻,如毛繩縛人,斷膚截骨,貪利養人,斷功德本,亦復如是。」別譯阿含經七曰:「本為愛欲瞋恚愚痴之所纏縛,復更作造放逸之事,豈不增其貪瞋痴耶?譬如有人為繩所縛,以水澆之,逾增其苦。」智者大師別傳上曰:「毛繩截骨,則憶曳尾泥間。」止觀七曰:「名譽羅羂,利養毛繩。」
- 商羯羅塞縛彌
- 譯曰骨鏁主,菩薩名。因明大疏一曰:「商羯羅者,此云骨鏁。塞縛彌者,此云主。」見商羯羅主菩薩項。
- 乞食十為
- 一、為攝受諸有情。二、為次第乞食。三、為不疲倦。四、為知足。五、為分布。六、為不耽嗜。七、為知量。八、為圓滿善品。九、為使善根現前。十、為離我執。見寶雨經八。
- 緇流
- 僧著緇衣,故謂之緇流或緇徒。流為流類之義,著緇衣之類也。釋氏要覽上曰:「緇流,此從衣色名之也。」
- 喪嚫
- 送喪于野外頒僧之布施物也。俗謂之野布施,勅修清規出喪掛真曰:「喪司維那知客聖僧侍者俵行喪嚫。」
- 楞嚴圓通疏前茅
- 二卷,明釋傳燈述。其自敘緣起曰:「惟念近日楞嚴正脈,大非天如禪師會解,因而波及天台。耳食之流,易為眩惑。苟不破斥,妨道孔多。遂復出斯二卷之文,命曰前茅。」
- 化菩薩
- 佛菩薩以神通力變化之菩薩身也。觀無量壽經曰:「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
- 性佛
- 法性佛也。三身中之法身也。顯密不同頌曰:「顯法身默然,密性佛說法。」辨惑指南三曰:「性佛者,六大法性佛之意。」密教以六大為法身故也。
- 有法空
- 見空條。
- 寶鏡
- 至寶之明鏡也。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經曰:「若為求大智慧者,當於寶鏡手。」般若軌二十一種供物中第十八為寶鏡。又神前置寶鏡,是壇境也。
- 爾燄
- 又作爾炎Jñeya,譯曰所知,境界。智母,智境。謂五明等之法,為能生智慧之境界者。勝鬘寶窟中末曰:「爾炎謂智母,以能生智故。又亦名為智境,則五明等法能生智解,故名智母,為智所照名智境也。」同中末曰:「生智境界為爾炎地。」玄應音義十二曰:「梵言爾炎,此譯云所知,亦云應知。」
- 十信道圓
- 為十信之位,果道圓滿者。
- 九祖相承
- 天台宗三種相承之一。龍樹、惠文、南岳、天台、章安、智威、惠威、玄朗、湛然之九祖、順次承繼天台教也。蓋天台宗雖為智顗所創,而顗承慧思,思承慧文,文由龍樹大智度論三智一心中得之文,並三論四諦品之偈,而了悟三觀相即之旨,故以龍樹為同宗之高祖。又智顗以下,次第相承,及於湛然,大敷衍祖書,啟中興之運,故尊之為九祖。
- 如幻三摩地
- 同於如幻三昧。
- 縛始迦魯拏
- 四種檀法之一。敬愛法也。見皤施迦羅拏條。
- 總別二義安心
- 謂通佛教全體之安心與特異之安心也。如淨土宗以厭欣心,菩提心為總。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為別。
- 十如三轉
- 三轉者,一讀為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本末究竟等,顯假諦之義。相性體力等不同者,以為假諦故也。二讀為是相如。是性如。乃至是本末究竟等,如,顯空諦之義。相性體力等,諸法皆如,一味平等者,以為空諦故也。三讀為相如是。性如是。乃至本末究竟如是,顯中諦之義。此時如作想像解,是對於非而言。以中道實相,諸法皆是而無非故也,即性相等法一一如於其是法也。因知佛之知見,為一心三諦。南岳得其意,初發之,而天台承之也。
- 正法念經
- 正法念處經之略名。
- 大覺母
- 覺母是文殊之異名,大者尊稱也。見覺母條。
- 海意菩薩
- 寶莊嚴土世界之菩薩,海意經之發起眾。
- 陰幻
- 謂五陰如幻,假有之理也。輔行二曰:「聞說陰幻,知罪無生。」
- 應法
- 與法相應,不背於理也。猶言如法。
- 解脫深坑
- 固執於解脫而不能圓滿自利利他之行,譬如墮於深坑也。大集經十三不可說菩薩品曰:「善男子!譬如有人墜墮深坑,是人不能自利利他,聲聞緣覺亦復如是。墮解脫坑,不能自利及以利他。」
- 無作三身
- 天台圓教之三身也。如法相宗權教,修因感果之佛,為報三大劫修行之因而成之佛,故謂之為有為法佛。圓教之佛,三身皆為本有自爾之性佛,非因行之造作,故謂之為無作三身。守護國界章下之中曰:「有為報佛,夢裏權果。無作三身,夢前實佛。」
- 無孔笛
- 無孔笛不能吹,以譬公案之難,無著手之處也。普燈錄三十曰:「無孔笛,最難吹。」碧巖八十二則著語曰:「無孔笛子撞著氎柏板。」
- 現在佛名經
- 稱揚諸佛功德經之異名。
- 𢑊謨
- Jambu,此大地之總稱。見閻浮提條。
- 中有
- 四有之一。生死之果報有而非無,謂之有,現生與當生中間之果報謂之中有,又稱中陰。中有者為滅當來之生之業所引生者,故中有之形如其所趣本有之形。欲界中有之量,如小兒年五六歲,然諸根明利。又色界中有之量,圓滿如本有,衣服與體俱生,以慚愧之心增盛故也。其他欲界之中有,則以增長之無慚愧故而無衣。且欲界之中有,以香為食,因而稱之為乾闥婆。又天之中有仰頭人,鬼畜生之三者,橫而如人,地獄之中有,頭下足上。俱舍論九詳說之。此中有有有無之論。見中陰條。
- 千手真言
- 具名千手陀羅尼。一名大悲咒。
- 小乘二部
- 小乘之分派,諸說不定,今記其梗概,有二部四部五部十八部二十部之五種。但四部五部為以戒律為本之異說,二部,十八部等則正為宗義之分派也。二部即上座部大眾部。此有二種:一為結集之異同,非宗義之別稱。佛滅度之年,夏安居中於窟內與窟外兩處結集三藏。窟內以上座之耆宿多,故名曰上座部。窟外以年少之僧多,故名曰大眾部。佛法一味,略有異諍,上座大眾之稱濫觴於是。二佛滅百年後阿輸迦王時依大天比丘五事之說,小乘佛法,初分二派,昔時界外結集之苗裔,多附同大天之義,故取昔名稱為大眾部。反對大天之義者,多昔時界內結集之緣裔,故亦襲昔名,名為上座部,是小乘分宗之初也。以此二部為根本,漸次分部執遂成十八,二十。但是乃文殊問經,宗輪論之一說,更有此時生五部分派之說。見五部條。
- 初禪天
- 四禪天之第一。
- 阿缽羅摩那婆缽利多婆
- 見阿波羅摩那阿婆條。
- 冥資
- 為亡人資福也。
- 波吠儞野
- 見鉢披祇條。
- 詵遮
- Abhiṣecana,毘詵遮之略,譯為灌頂。菩提心義十曰:「梵云毘詵遮,此云灌頂。」
- 學生
- 少年寓寺院習學外典者。寄歸傳三曰:「凡諸白衣,詣苾芻所,若專誦佛典,情希落髮,畢願緇衣,號為童子。或求外典,無心出離,名曰學生。」
- 大忍法界
- 言娑婆世界也。瓔珞本業經上曰:「四非色眾生皆以化生,下至五輪際。是為一佛剎,名為大忍法界。」
- 外題以字
- 經之外題之頭,書[81D4]形,是似以字,故曰以字。有諸說。見以字條。
- 拘睒彌犍度
- 十誦律作「俱舍彌法。」四分律作「拘睒彌犍度。」此國比丘有鬥諍時,如法制止之。其法詳於此品中。犍度譯言品或聚。巴Kosambi‑khandhaka。
- 真言三字
- 古德云:真言有三種:多字,一字,無字也。無字者,圓覺無相之理。此理秘密也。一字者,種子也。多字者,佛頂陀羅尼等也。
- 天宮
- 梵語曰泥縛補羅Devapura,天人之宮殿也。圓覺經曰:「地獄天宮皆為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
- 寶華
- 至寶之妙華也。法華經譬喻品曰:「寶華承足。」
- 報恩施
- 八種施之一。以報恩之意思而布施者。
- 真如寂滅相
- 真如之體離一切之妄染,謂之寂滅相。是十真如之無染真如也。
- 波伽羅
- 又云波利迦羅。譯曰助身衣。十誦律六十一曰:「優婆離問佛:佛聽諸比丘所著衣,覆身衣,拭身巾,拭面巾,僧祇支,泥洹僧,是衣名何等?佛言:名波伽羅(晉言助身衣也)。」羯磨疏四上曰:「波利迦羅,唐譯助身衣也。」梵⃞Parikara。
- 宿命力
- 如來十力之一。
- 愛
-
梵字𑖋。悉曇十二韻之一。五十字門之一。文殊問經字母品曰:「稱愛(引)引字時,是威勝聲。」是似由有威儀路義之Airypatha轉釋者。
貪物之意。染著之意。乃十二因緣之一。俱舍論九曰:「貪資具婬愛。」大乘義章五末曰:「貪染名愛。」唯識論述記十六曰:「耽染為愛。」楞嚴經四曰:「異見成憎,同想成愛。」圓覺經曰:「輪迴愛為根本。」
- 法數
- 法門之數也。謂三界,五蘊,五位,七十五法,四諦,六度,十二因緣等。
- 觀音院三十七尊
- 胎藏界曼陀羅之第三院云觀音院,中有三十七尊。
- 洪覺範
- 宋寂音尊者清涼禪師,名慧洪,字覺範。見慧洪條。
- 尊形曼荼羅
- 一名形像曼陀羅。畫諸尊之形像示相好具足與福德圓滿者。六曼陀羅是也。
- 南部
- 南贍部洲之略。
- 平等心
- 證諸法平等之理,於一切眾生之上,不起怨親等差別之見,等垂憐愍也。
- 佛跡
-
佛之古迹也,又佛之足迹也。見佛足石條。
佛之足迹也。
- 伍官王
- 十王之第四。司掌大海底正東沃燋石下合大地獄。此重地獄,縱廣五百由旬。另設十六小地獄。查核罪人事犯大小推入合大地獄受苦。另再判發何小地獄受苦。滿日送解第五殿察核。
- 爾炎
- 見爾燄條。
- 己利
- 自己之利益。法華經序品曰:「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文句一上曰:「智斷功德,皆名己利。」
- 僧正司
- 見僧錄司條。
- 轉教
- 見轉教付財項。
- 八吉祥經
- 一卷,蕭梁僧伽婆羅譯。與八佛名號經同本,八吉祥即八佛之名號也。
- 味著
- 執著食味也。無量壽經下曰:「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自然飽食,身心柔軟,無所味著。」
- 毘婆尸佛經
- 二卷,趙宋法天譯,佛為苾芻說過去毘婆尸佛四門遊觀,出家轉法輪之事,與長阿含大本緣經之後分同本。
- 止觀捨
- 是修行中之差別也。止觀之義見前,捨者梵語優畢叉Upekṣa。涅槃經三十一曰:「憂畢叉者,名曰平等,亦名不淨,又名不觀,亦名不行,是名為捨。」止觀皆捨而住於平等也。即止觀不二之位。大乘義章十曰:「捨者外國名優畢叉,此翻名捨,行止平等,捨離偏習,故名為捨。」止觀曰:「止即是斷,斷通解脫,觀即是智,智通般若。止觀等者名為捨相,捨相即是通於法身。」
- 赤白二渧
- 母之精為赤渧,父之精為白渧,二渧和合之處,心識託於其中也。止觀七曰:「赤白二渧和合,託識其中,以為體質。」承陽大師發菩提心曰:「身體髮膚稟於父母,赤白二渧始終是空。」
- 沈空
- 大乘菩薩二阿僧祇劫之終,於第七地專修無相觀,上無菩薩之可求,下無眾生之可度。於是鈍根怯弱之菩薩,著此空相而廢自他之大行,謂之七地沈空之難。
- 彌陀三尊
- 彌陀觀音勢至也。阿彌陀如來為中尊,觀音菩薩為左脅侍。勢至菩薩為右脅士。見觀無量壽經。
- 六十四眼
- 阿鼻之獄卒有六十四之眼也。往生要集上本曰:「有十八獄卒。頭如羅剎。口如夜叉。有六十四眼。迸散鐵丸。鉤牙上出高四由旬。牙頭火流滿阿鼻城。」
- 應能
- 見應文條。
- 正懺悔
- 懺法之式有七日之加行法,其終正作行事,曰正懺悔。
- 波羅夜質胝柯
- 見波逸提條。
- 散花天女
- 維摩經會中有一天女。以天花散諸菩薩,悉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墜。天女曰:結習未盡,故花著身。
- 略戒
- 戒經有廣略之二教,佛成道後十二年間,大眾清淨,無犯戒者,故未曾立一戒,唯說略偈總勸誡善惡,故謂之略戒,又云略教。十二年以後弟子行法漸流放逸,污清淨之法海,因隨緣制之,遂至有五篇七聚之多。謂之廣戒,又云廣教。略教局於利根,廣教通於利鈍二機。四分僧戒本曰:「善護於口言,自淨其志意,身莫作諸惡。此三業道淨,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此是釋伽牟尼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於十二年中為無事僧說此戒經。從此已後廣分別說。」但常以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之四句偈為略戒。又真言以三平等戒為略戒。見三昧耶戒條。
- 帶刀臥
- 又云帶刀睡。謂右脅而臥也。蓋帶刀者,乃在左脅。故左脅不得臥,因名右脅臥為帶刀臥。見象器箋十二。
- 現色不相應染
- 起信論所說六染心之一。五識中之現識,三細中之現相也。現識為現一切之色像即境界之相者,故名現色。生境界之相,猶為微細之根本無明分際,而未與心王心所相應而起(惟為心王),故名不相應染。
- 皮袋
- 言人畜之身體也。趙州錄下曰:「僧問:狗子還有佛性無?州曰:有。僧曰:既有為什麼撞入這個皮袋?」
- 咒願六德
- 增一阿含經二十九曰:「世尊告諸比丘:咒願有六德。施主檀越成就三法:信根成就,戒德成就,聞成就。施物亦成三法:物色成就,味成就,香成就。」依咒願之功德而成就此六德也。
- 要道
- 主要之道也。大寶積經百五曰:「三世諸佛世尊要道。」廣百論釋論八曰:「是利自他正真要道。」
- 不動阿羅漢
- 六種阿羅漢之一。阿羅漢中根性最利,而不為煩惱所動亂者。
- 一百三十六地獄
- 根本地獄之八熱各有十六遊增。共為一百二十八。於此加根本之八熱。而為一百三十六。見三界義。
- 遍知所緣斷
- 斷惑四因之一。依徧知所緣之境而斷煩惱也。見惑之內,苦集二諦下自界緣之惑,與滅道二諦下無漏緣之惑,依之而斷。即觀其為煩惱所緣之境之四諦理而至於徧知,故能緣之煩惱,自然斷滅。
- 摩訶缽羅枳穰播羅弭諦
- Mahāprajñā‑pāramitā,譯曰大極智到彼岸。仁王經念誦儀軌曰:「摩訶此云大,鉢羅枳穰此云極智,播羅弭諦依聲明論分句。釋云:播藍伊多,伊多者此岸也,播藍者彼岸也。乘大極智,離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得無住處大涅槃也。」
- 灌臘經
- 般泥洹後灌臘經之略名。灌者四月八日之灌佛也,臘者七月十五日之盂蘭盆也(此日為比丘安居之終日,故云臘)。佛依阿難之問,說滅後於此兩日可設齋會者。一卷,西晉竺法護譯。
- 清淨
- 離惡行之過失,離煩惱之垢染,云清淨。
- 蓮華印
- 蓮華形之印相也。演密鈔九曰:「蓮華印,謂大指名指相持,餘三指散舒是也。」
- 大千界
- 三千大千世界也。見三千大千世界條。
- 趙州大蘿蔔
- 「僧問趙州:承聞和尚親見南泉,是否?州云:鎮州出大蘿蔔頭。」見碧巖第三十則。
- 大乘無上法
- 大乘法中最上之法門也。語出楞伽經。對於權大乘之法而指實大乘之法,又對於自力聖道之大乘而指他力本願一乘之法。正信偈所謂「宣說大乘無上法。」為後者。
- 寶聚
- 珍寶之積聚也。以譬無上道。法華經信解品曰:「無上寶聚,不求自得。」
- 遣蝗
- 驅除田園害蟲之祈禱也。
- 無作色
- 新云無表色,舊云無作色。見無表色條。
- 曼殊室利經
- 具名大方廣曼殊室利經觀自在多羅菩薩儀軌經,一卷,唐不空譯。多羅菩薩之儀軌也。密教之金剛薩埵,即顯教所謂曼殊室利也。
- 道邃
- 興道尊者道邃,不知何許人。唐代宗大曆中來,依荊溪於天台佛隴寺,荊溪嘉之曰:吾子其能嗣興吾道,遂授止觀輔行。師為眾開說,發明深旨。貞元二十一年,日本沙門最澄來求法,師盡以一家之教觀付之。見佛祖統紀八。
- 珂貝
- 珂者美石,貝者貝殼之美者。古以為貨幣之用。慧琳音義二十五曰:「珂,廣雅美石,次玉也,埤蒼瑪瑙也。貝,玉篇螺屬也。出海中,色白如雪。龜傳曰:古者無錢,唯傳貝齒。且如資財貨賄之字,皆從於貝。中天五印度,見今行用。」
- 迦羅缽舍羅缽
- Kāla‑pātra Śona‑pātra,黑赤二色之鉢。飾宗記十本曰:「此二即是梵語,黑赤二色也。下文既迦羅是黑,故知捨羅是赤也。」
- 鬱鞞羅尼連禪
- 河名。譯曰大時不受。見翻梵語。即優婁頻螺村之尼連禪河。世尊成道前,捨苦行而沐浴之河也。
- 清涼
- 五臺山志曰:「五臺山本名清涼山。」華嚴經疏云:「清涼山者,即代州雁門郡五臺山也。以歲積堅冰,夏仍飛雪,曾無炎暑,故名清涼。」參照次項。(CBETA註:即參照清涼山項)
- 本性住種性
- 大乘二種性之一。謂無始已來本識所具有之大乘無漏法爾種子也。
- 意成
- 又曰意生。由意之力而身成立也。
- 台教
- 天台宗之教門。
- 佛法死人
- 謂小乘比丘,犯婬盜殺妄四重禁之隨一者。以無懺悔救濟之法故也,故稱之為斷頭罪。止觀曰:「若犯重者佛法死人,小乘無懺法,若依大乘許其懺悔。」
- 文殊發願經
- 文殊師利發願經之略名。
- 無生法忍
- 略云無生忍。無生法者,遠離生滅之真如實相理體也,真智安住於此理而不動,謂之無生法忍。於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也。寶積經二十六曰:「無生法忍者,一切諸法無生無滅忍故。」註維摩經一曰:「肇曰:無生忍,同上不起法忍,法忍即慧性耳。見法無生,心智寂滅,堪受不退,故名無生法忍也。」智度論七十三曰:「無生忍者,乃至微細法不可得,何況大。是名無生。得此無生法,不作不起諸業行,是名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菩薩,是名阿鞞跋致。」
- 檀陀柯
- 又作彈宅迦。Daṇḍaka,林名。譯曰治罰。二十唯識述記下曰:「彈宅迦者,真諦云檀陀訶,此云治罰。治罰罪人處也。」
- 兜率內院
- 菩薩最後身之住處也。釋迦如來為菩薩時最後之住處,住於此終此生,下生人間而成佛也。今為彌勒菩薩之淨土也。此亦菩薩身之最後,彼天四千歲間住於此,已生人間,成佛於龍華樹下也。而彼天之四千歲當人中之五十七億六百萬歲。普曜經一曰:「其兜術天有大天宮,名曰高幢,廣長二千五百六十里,菩薩常坐為諸天人敷演經典。」彌勒上生經曰:「爾時此宮有一大神名牢度跋提,即從座起,徧禮十方佛,發弘誓願:若我福德應為彌勒菩薩造善法堂,令我額上自然出珠。既發願已,額上自然出五百億寶珠。(中略)化為四十九重微妙寶宮。」
- 許可
- 認許印可之意,謂傳授教法而與以許可印信也。如真言家之許可作法,淨土宗圓頓戒許可之類是也。
- 依言真如
- 對於離言真如而言,見真如條附錄二真如條。
- 薩嚩呾
- 又作薩多婆。薩埵之轉。
- 瞿曇僧伽
- 比丘名。瞿曇僧伽提婆之略。
- 定水
- 定心湛然,譬如止水。往生十因曰:「若定水澄淨,自見滿月尊。如淨水為緣,見空中本月。」
- 頭北面西
- 頭北面西,右脅而臥者,如來涅槃之相也。後分涅槃經上曰:「爾時世尊三反入諸禪定,三反示誨眾己。於七寶床右脅而臥,頭枕北方,足指南方,面向西方,後背東方。(中略)於其中夜入第四禪寂然無聲,於是時頃即般涅槃。」長阿含曰:「爾時世尊入拘尸那城,向本生處娑羅雙樹間,告阿難曰:汝為如來於雙樹間敷置床座,使頭北首面向西方。所以然者,吾法流布當久住北方。」婆沙論一百九十一曰:「問:世尊何故令敷設北首臥狀而臥耶?答:欲顯彼國論師法應爾故,謂彼國論師皆敷設北首床而臥,世尊亦爾。有說:欲顯遠離世所妄執吉祥事故,謂彼國死者乃令床上北首而臥,佛為破彼妄吉祥執,是故未般涅槃則令敷設北首床而臥。有說:欲止拘尸那中諸力士等不淨心故,謂彼國俗皆於北方建立天祠。若佛北足而臥者,則諸力士生不淨心。云何欺蔑我等所事北足而臥?有說:為欲顯佛恭敬正法故。謂佛豫知般涅槃後無上法炬北方熾然久久不滅,故於床上北首而臥。」又曰:「問:世尊何故右脅而臥?答:欲顯佛如師子王而臥故。如契經說:臥有四種:謂師子王臥,天臥,鬼臥,耽欲者臥。師子王右脅而臥,天則仰面,鬼則伏面,耽欲者臥左脅著地。佛是無上人中師子,故右脅而臥。」
- 有漏三界
- 三界者煩惱之結果,故盡為有漏。
- 知事
- 僧院司事務僧之總名。禪院諸役擬朝官,分兩班,都寺,監寺,副寺,維那,典座,直歲諸役為東班,稱此等僧為知事。僧史略中曰:「案西域知事僧總曰羯磨陀那,譯為知事,亦曰悅眾,謂知其事悅其眾也。稽其佛世,飲光位眾於靈鷲,身子涖事於竹林,及沓婆摩羅年甫十六已證應真。其念身不牢固,請為僧知事。」
- 橫
- 對於縱而言。「空間的」之別名。
- 皮衣
- 僧衣之異名。蓋取悉多太子入山時,著鹿皮衣之故事。瑞應經上曰:「行數十里,逢兩獵客。太子自念:我已棄家,在此山澤,不宜如凡人被服寶衣有慾態也。乃脫身寶裘,與獵者貿鹿皮衣。(中略)車匿悲泣,隨路而啼。顧視太子,已被鹿皮衣。」異出菩薩本起經曰:「太子行十數里,道逢獵者。太子曰:我欲從汝有所債,寧可得耶?獵者言:所索者可得。太子曰:欲得君鹿皮。獵者即以皮與太子,太子亦以珍物與之。」
- 阿比羅提
- 又作阿維羅提。阿閦如來之淨土名。
- 蠟印
- 印蠟印於泥,蠟印溶解,同時泥中成字形。以譬現在之五陰滅,中有之五陰生也。涅槃經二十九曰:「如蠟印印泥,印與泥合,印滅文成。而是蠟印不變在泥,文非出泥不餘處來,以印因緣而生是文。現在陰滅,中陰陰生。是現在陰終不變為中陰五陰,中陰五陰亦非自生,不從餘來。因現陰故,生中陰陰,如印印泥,印壞文成。」
- 佛身
- Buddhakāya,證得無上正覺之佛陀身體也。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別。總名為佛身。
- 林微尼
- 見嵐毘尼條。
- 眾寮
- 禪林,眾僧依止之寮舍也。
- 無塵法界
- 塵者色等之六塵,即三界之諸法也,法界為真理之異名,理體清淨,一切三界諸法唯由理緣起,理外無塵境,故云無塵法界。觀經玄義分曰:「無塵法界凡聖齊圓。」起信論曰:「三界虛偽,唯心所作,離心則無六塵境界。」(心為真心,即真如之心也)。
- 七返生
- 言預流果之聖者。見極七返條。
- 彌勒生緣
- 彌勒上生經曰:「佛告優婆離:彌勒先於波羅捺國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羅門生,劫後十二年二月十五日,還家本生處結跏趺坐,如入滅定。身紫金色光明艷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陀天。」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曰:「佛住摩伽提國寂滅道場彌伽女村自在天祠精舍,時有迦波利婆羅門子名彌勒,軀體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 五部惑
- 見五部及五部合斷條。
- 行佛性
- 有佛性,依之而發大行,感佛果,謂之行佛性,雖有佛性,但具其理,無起行之用,謂之理佛性。是法相宗所立。彼宗言:涅槃經所謂一切眾生悉有佛性者,就理佛性而言。若據行佛性言之,則有一類之無性眾生。唯識樞要一本曰:「涅槃據理性及行性中少分一切,唯說有一。」
- 大乘善根界
- 西方淨土之德稱也。謂大乘為成就善根功德之國界。依阿彌陀佛之本願力生於其土者。自然成就作佛之善根功德也。淨土論曰:「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 觀楞伽經記
- 十八卷,補遺一卷,明釋德清筆記。觀楞伽寶經閣筆記曰:「丙申春過吉州,遇大行王公性海於淨土中,請益是經。因出前二章。公首肯。遂以正受注並三譯本,稽首屬余,請卒業焉,余攜之,以是年三月十日抵戌所(憨山師以弘法罹難),於四月朔即命筆。(中略)至七月朔甫完卷半。(中略)又首事於十月朔,至明年佛成道日迺閣筆焉。」案此書憨山大師融會三譯本而定其句讀,顯其義理,故枝詞異說,刷洗殆盡。
- 盤袱
- 盤與袱之二物也。盤上鋪小袱,盛疏印等物也。勅修清規受法衣曰:「以盤袱托呈法衣信物。」
- 跋陀和利
- 巴Bhaddāli,比丘名。佛讚嘆一座食之法,跋陀和利不堪,固辭,夏三月竟,復來見世尊,佛種種呵之,為說出要。見中阿含五十一跋陀和利經。
- 所緣
- 稱心識曰能緣,心識之所對云所緣。緣者攀緣之義也。俱舍光記二曰:「緣謂攀緣,心心所法名能緣,境是所緣。有彼所緣故名有所緣,心心所法其性羸劣,執境方起,猶如羸人非杖不行。」
- 飲酒三十六失
- 一,不孝父母。二,輕慢尊長朋友。三,不敬三寶。四,不信經法。五,誹謗沙門。六,訐露人罪。七,恒說妄語。八,誣人惡事。九,傳言兩舌。十,惡口傷人。十一,生病之根。十二,鬥諍之本。十三,惡名流布。十四,人所憎嫌。十五,排斥聖賢。十六,怨黷天地。十七,廢忘事業。十八,破散家財。十九,恒無慚愧。二十,不知羞恥。二十一,無故捶打奴僕。二十二,橫殺眾生。二十三,姦犯他妻。二十四,偷人財物。二十五,疏遠善人。二十六,狎近惡人。二十七,常懷恚怒。二十八,日夜憂愁。二十九,牽東引西。三十,持南著北。三十一,倒溝臥路。三十二,墮車墜馬。三十三,逢河落水。三十四,持燈失火。三十五,暑月熱亡。三十六,寒天凍死。見四分律。
- 無體隨情假
- 二假之一。如外道凡夫妄執之實我實法,非有我法之實體,但為隨自己妄情,而假說之實我實法也。
- 焚香
- 焚香之始。李相之賢己集。謂始於佛圖澄。吳曾能改齋漫錄。謂始於漢。曲園雜纂曰:「禮郊特牲云:周人尚臭,蕭合黍稷,臭陽達於牆屋,故既奠,然後焫蕭合羶薌。鄭注曰:蕭,薌蒿也。染以脂,合黍稷燒之。羶當為馨,聲之誤也。然則焫蕭合馨香,即燒香之權輿。後世焚香以降神,自是周人尚臭之遺意。」
- 分別聖位經
- 略述金剛頂瑜伽分別聖位修證法門經之略名。
- 如幻假有
- 萬有如變幻而無有實體,徒見存在也。
- 金剛銳菩薩
- Vajrakhyāti,胎藏界金剛手院三十三尊之一。主如來精進勇猛之德。秘藏記末曰:「白肉色,左手持蓮華臺,有三股跋折羅。」銳或作悅,非是。由梵名推之,則銳似為說之誤字。
- 龍種上尊王佛
- 文殊菩薩之本地。首楞嚴三昧經下曰:「龍種上如來。」心地觀經三曰:「龍種淨智尊王佛。」智度論二十九曰:「龍種尊。」法華文句記二曰:「龍種上尊王。」異名同體也。見文殊條。
- 奉加帳
- 又曰緣簿。記納於神佛之金財之簿冊也。
- 發露
- 發露所犯之罪而無所隱也。四教儀曰:「一切隨意發露,更不覆藏。」
- 暗證
- 以坐禪工夫為專,而暗於教文之義理者。
- 鍐
- 𑖪𑖽Vaṁ,智慧之標示,金剛界大日如來之種子也。三種悉地軌曰:「鍐字即大日如來智海,水大種子。神通自在法,名為智法身。」秘藏記本曰:「阿字者毘盧遮那理法身種子,鍐字者智法身種子。」
- 付法藏經
- 付法藏因緣傳之異名。
- 加沙野
- kaṣāya,譯曰赤色。百一羯磨九曰:「乾陀色,梵云加沙野,譯為赤色。」
- 托鉢
- 比丘之乞食也。正字通曰:「托同拓,手承物也。」手承鉢而乞食之義也。續傳燈錄惟正禪師章曰:「聞托鉢乞食,未聞安生以享。」又粥飯之時,擎鉢而赴僧堂,曰托鉢。聯燈會要雪峰章曰:「師在德山作飯頭。一日飯遲,師曬飯巾次,見德山托鉢,至法堂前。師云:這老漢,鐘未鳴鼓未響,托鉢向甚麼處去!山便歸方丈。」
- 婆尼
- Bāni,大臣名。譯曰辯了。見西域記五。
- 聲佛事
- 誦經,稱佛名,音聲之佛事也。天台維摩經疏二曰:「若耳根偏利,即聲為佛事。」
- 聲
- 五塵之一。為四大種之所造,屬於色法。耳根所對之境也。有八種之別。
- 班禪額爾德尼
- 即班禪喇嘛也。西藏新志中曰:「班禪額爾德尼,世在後藏之札什倫布傳燈承繼者也,統治後藏全體。雖隸屬達賴喇嘛,然其人民對於後藏國王兼法王,有至尊敬之意。按班禪額爾德尼者,藏語智識或文字寶珠之意。」餘見達賴喇嘛條。
- 大力王
- 昔有王曰大力,好施。有來乞者,則一切施與。帝釋欲試之,化為婆羅門,來乞王之身分。王以刀斷臂與之,無悔恨之心。大力王者今之釋迦佛,婆羅門者今之提婆達多是也。見菩薩藏經下,經律異相二十五。
- 恭敬修
- 四修之一。見四修條。
- 坐禪堂
- 僧堂之異名。
- 劫波樹
- 在帝釋天喜林園之樹名。劫波為時之義。應時而出一切所須之物。六波羅蜜經三曰:「喜林園苑遊止無期,波利質多及劫波樹,白玉軟石更無坐時。」金剛頂經四曰:「如諸劫樹,能與種種衣服嚴身資具。」梵Kalpataru。
- 摩梨支
- 見摩利支條。
- 仁王會
- 仁王經護國品說若國有災難,設百座講座講讚仁王經,可以禳之。唐代宗朝將不空三藏新翻之仁王經行百座仁王會,祈雨有驗,是為仁王會之始。
- 樹頭
- 禪家司莊園之樹木者。見象器箋七。
- 寶臺
- 珍寶之臺閣也。法華經曰:「其土人民皆處寶臺珍妙樓閣。」
- 彌勒釋迦成佛前後
- 二菩薩皆在底沙佛所修行,釋迦菩薩以極為精進超九大劫而成佛。見底沙條。
- 佛迹
-
佛之古迹也,又佛之足迹也。見佛足石條。
佛之足迹也。
- 黑闇女
- 涅槃經十二曰:「姊云功德天,授人以福,妹云黑闇女,授人以禍。此二人常同行不離。」功德天又曰吉祥女,黑闇女又云黑耳女。見黑耳及吉祥條。
- 下忍
- 四善根中之忍法位有上中下三品,最初之位曰下忍。具修十六行相之位也。見忍法條。
- 多揭羅
- Tagaraka,又作多伽羅。多伽婁。香名。最勝王經七曰:「零凌香多揭羅。」玄應音義一曰:「多伽羅香,云根香。」同二十曰:「多伽婁香,又作多伽樓,譯曰木香相也,一作不沒香。」慧琳音義三曰:「多揭羅香名也,正云蘗羅,即零凌香也。」
- 第二禪
- 色界四禪天中之第二禪天,新譯名第二靜慮。劫末之大水災,限於此天。
- 大千
- 三千大千世界也。維摩經佛國品曰:「三轉法輪於大千。」無量壽經上曰:「斯願若剋果大千應感動。」
- 無常風
- 風不知所來,不知所去,去來於不用意之間而散花滅火,以譬時至則眾生之命數即為奪去也。智度論二曰:「咄世間無常,如水月芭蕉,功德滿三界,無常風所壞。」
- 護所滅流
- 見七流條。
- 一句子
- 向上之那一句。子者語助。景德傳燈錄十四曰:「藥山上堂曰:我有一句子,未曾說向人。道吾出曰:相隨來也。」此為暗示無言無說無示無識之端的者。非云相對的言語文句之句。
- 一理隨緣
- 見但理隨緣條。
- 心經略贊
- 一卷,唐慈恩著。
- 阿彌陀五佛
- 三尊加地藏與龍樹,即為阿彌陀五佛。
- 粥罷
- 晨朝喫粥之後也。勅修清規聖節曰:「至五更住持行香回,再覆,粥罷上堂。」
- 息慮凝心
- 制妄念妄想而凝心思惟也。
- 勝得世俗諦
- 八諦中四種世俗諦之第三。見諦條。
- 骨鎖天
- 鏁與鎖同。梵名商羯羅Śaṁkara,譯作骨鏁,自在天之化身也。因明大疏一曰:「商羯羅者,此云骨鏁。外道有言:成劫之始,大自在天人間化導,二十四相。匡利既畢,自在歸天。事者顧戀,遂立像,像其苦行,悴疲飢羸,骨節相連,影狀如鏁,故標此像名骨鏁天。」
- 談議
- 談話商議也。唐華嚴經五十三曰:「知諸語言,知諸談議。」
- 初禪定
- 四禪定之第一。
- 田衣
- 袈裟之異名。以袈裟割截作田畔之相也。佛祖統紀三十七曰:「梁武帝服田衣,北面敬禮,受具足戒。」見田相衣條。
- 黑闇天
- 即黑闇女。見黑闇女項。
- 喝火
- 禪院巡寮警火曰喝火。見象器箋十二。
- 大佛頂白傘蓋心咒
- 與大佛頂如來心咒同。白傘蓋為佛頂咒之異名。
- 隨他意
- 隨他意語之略。
- 青蓮華眼
- 楞嚴經一曰:「如來青蓮華眼。」見青蓮條。
- 發遣
- 勸人而遣之於他處也。
- 下塵
- 下界之塵境,惡道也。釋門歸敬儀曰:「生身不徒委於下塵。」同通真記上曰:「下界惡道也。」
- 有待不定
- 有待之身,無常也。
- 食物五果
- 律舉五果:一、核果,如棗杏桃李等。二、膚果,如瓜梨等。三、殼果,如胡桃石榴等。四、糩果,如松柏子等。麤糠皮曰糩。五、角果,如大豆小豆菱等。見名義集三,盂蘭盆經疏新記下。
- 阿駄囉
- Ādara,作阿陀羅。合掌名。大日經疏十三曰:「俱覆二掌,亦以二手中指相接,名阿駄囉合掌,此云覆手向下合掌。次又雙覆兩手,以二大指並而相接,十指頭向外,亦同名也,亦云覆手合掌。」
- 如來方便善巧咒經
- 一卷,隋闍那崛多譯。虛空藏菩薩問七佛陀羅尼經之異譯。
- 五盛陰苦
- 八苦之一。人之一身,自色受等之五陰而成,其五陰之勢用熾盛,故曰盛陰。受於盛陰一切之苦,謂之五陰盛苦。即心身之總苦也。又曰五陰盛。見五陰盛苦條。
- 五部母
- 金剛界五部之部母。主各生當部功德之德之尊也,如典藏主。一佛部,佛眼尊也(見佛眼尊條)。但秘藏記,謂此部之部主為大日如來,是乃究竟之本源,故更無部母。秘藏記鈔八會之不依能生之義立之,由養育之義而立之。二金剛部,金剛波羅蜜菩薩也。三寶部,寶波羅蜜菩薩也。四蓮華部,法波羅蜜菩薩也。五羯磨部,羯磨波羅蜜菩薩也。是則為四波羅蜜。據出生四佛之義而立之。見諸部要目,秘藏記末。
- 一顛迦
- 見闡提條。
- 薄拘羅省事第一
- 薄拘羅經曰:「我於此正法律中學道以來八十年,未曾憶畜沙彌,未曾憶為白衣說法,乃至四旬頌亦不為說。」分別功德論四曰:「阿難問薄拘羅,何以不為人說法耶?為無四辯為乏智慧而不說法乎?答曰:我於四辯捷疾之智非為不足,唯自樂靜,不喜憒鬧,故不說法耳。」
- 百八牟尼
- 謂念珠也。
- 寶號
- 謂佛菩薩之名字也。
- 光明三昧
- 法會名。光明真言法有顯密之二作法,密行之法,謂之光明三昧,顯行之法,謂之光明真言講。
- 曇
- 曇摩Dharma(巴Dhamma)之略。譯曰法。唐僧之名,如曇鸞曇曜等多冠曇字者是也。甄正論上曰:「竊尋曇梵二字,此土先無,玉篇說文字林字統,竟無此字。曇梵二字本出佛經,(中略)翻譯人造,用詮天竺之音,演述釋迦之旨。在於此方,先無此字。後葛洪於佛經上錄梵字,訓以為淨,陸法言因而撰入切韻。」
- 守籠那
- 根本律云:說籠拏,此翻二百億。瞻波城有長者,豪貴。晚得繼嗣,時有報者,輒賜金錢二百億,因名其子聞二百億。有云父聞歡喜,施子金錢二百億。二百億形貌端嚴,人所希見。足下毛長四指,同黃金色。增一阿含經云:勇猛精勤,堪任苦行,所謂二十億比丘是。
- 阿支羅迦葉經
- 具名佛為阿支羅迦葉自他作苦經,一卷。
- 魯達羅
- Rudra,又作澇達羅,嚕捺羅。譯曰暴惡,黑天。自在天之別名也。俱舍光記七曰:「恒以苦具逼害有情,名恒逼害。或時樂食血肉髓,故名魯達羅,此云暴惡,大自在天異名。大自在天總有千名,今現行世唯有六十,魯達羅即一名也。」大日經疏二曰:「黑天梵音嚕捺羅,是自在天眷屬。」同五曰:「嚕捺羅,即是商羯羅忿怒身。」同十曰:「嚕捺羅,亦佛所化身,是摩醯首羅之化身也(亦名伊舍那)。」閻曼德迦儀軌曰:「能壞嚧那囉,亦斷閻摩命。」
- 葉衣觀自在經
- 葉衣觀自在菩薩陀羅尼經之略名。
- 憚哆家瑟詫
- Dantakāṣṭha,譯曰齒木。寄歸傳一曰:「齒木者,梵云憚哆家瑟詫。憚哆譯之為齒,家瑟詫是其木,長十二指,短不減八指,大如小指,一頭緩須熟嚼。」玄應音義十五曰:「彈多抳瑟搋,彈多此云齒,抳瑟搋此云木,謂齒木也。」梵語雜名曰:「娜哆家瑟哆。」
- 鄉人
- 謂舊里之人。百丈清規尊宿遷化條所謂:「勤舊,辦事,鄉人,法眷。」是也。其為首長者曰鄉頭,或曰鄉長,列於末位之意曰鄉末。又見百丈清規二及六,象器箋稱呼門。
- 大信心海
- 信心之功德廣大,故譬之於海,教行信證六本曰:「大信心海甚以叵入,從佛力發起故。真實樂邦甚以易往,藉願力即生故。」
- 耆婆天
- 譯曰命天。長命之天也。楞嚴經二曰:「王言:我生三歲,慈母攜我,謁耆婆天。」長水疏曰:「耆婆此云命,西國風俗,皆事長命天神。子生三歲,即謁彼廟,謝求得也。」此天為帝釋天左右之侍衛。長阿含經曰:「釋提桓因左右,常有十大天子,隨從侍衛。何等為十?一名因陀羅,二名瞿夷,三名毘樓,四名毘樓婆提,五名陀羅,六名婆羅,七名耆婆,八名靈醯兔,九名物羅,十名難頭。」
- 叉十
- 合掌而交叉十指也。
- 䕞𦿆
- 見食䕞𦿆條。
- 甘蔗
-
譬物之多者。維摩經法供養品曰:「三千大千世界,如來滿中,如甘蔗竹葦稻麻叢林。」
釋尊五姓之一。佛本行集經五載甘蔗王之次前有王,名大茅草王。捨王位出家,得五通,稱王仙。王仙衰老不能行,諸弟子盛之以草籠,懸於木,出而乞食。時有獵者,誤王仙為白鳥,射殺之。其血滴處,後生甘蔗二本。炙於日而開剖。一生童子,一生童女。大臣聞而迎取之,養育於宮中。以日光炙甘蔗而生,故名善生Sujāta,以自甘蔗而生,故名甘蔗生Ikṣvāku,又以由日炙故名日種Sūryavaṁśa,名女曰善賢。遂立善生為王,以善賢為其妃,善賢生四子。王後納第二妃,生一子。第二妃勸王放逐四子於國外。四子在雪山之南建國,姓曰釋迦Śākya又號舍夷。即是迦毘羅城也。三子沒後,一子為王,名尼拘羅,次名拘盧,次名瞿拘盧,次名師子頰Siṁhahanu,次名閱頭檀Śuddhodana,即悉達太子之父王也。佛所行讚一曰:「甘蔗之苗裔,釋迦無勝王。淨財德純備,故名曰淨飯。」如上所記,本行集經以種為出自甘蔗王之第四王子者。五分律,起釋世經,有部律亦與是同。然四分律,長阿含經,大樓炭經,則以為第一王子所出。但無論為何。釋種出自甘蔗王則一也。
- 下堂
- 朝粥飯畢,下僧堂也。見象器箋九。
- 龍腦鉢盂
- 蘇軾文曰:大覺禪師持律嚴,仁宗賜龍腦鉢盂,師對使者焚之。
- 象腋經
- 佛說象腋經,一卷,劉宋曇摩蜜多譯。於此深經生解者,如大象之有力,故以名之。
- 悉地
- 譯曰成就,但成就有所成能成之別,通於世出世之法,三密相應,因而成就之妙果,以梵語謂之悉地,為成就其妙果,使三密相應之因行,以漢語謂之成就。大日經疏十二曰:「悉地是真言妙果,為此果故而修因行故,此中成就者是作業成就。」大日經供養法疏上曰:「悉地者成就,亦云成菩提。」大日經義釋五曰:「當得成就一切悉地。」
- 十方常住僧物
- 四種僧物之一。見僧物條。
- 般若波羅蜜多
- 見般若波羅蜜條。
- 施食會
- 施食於鬼神餓鬼等之法會。
- 鐵牛
- 以譬不可動,又譬無容嘴之處。碧巖三十八則曰:「祖師心印,狀似鐵牛之機。」同著語曰:「千人萬人撼不動。」五燈會元藥山章曰:「某甲在石頭,如蚊子上鐵牛。」
- 佛陀蜜多羅
- Buddhamitra,論師名。譯曰覺親。婆藪槃豆法師之師也。見婆藪槃豆法師傅。
- 知苦斷集
- 苦者苦諦,生死之果報也,集者集諦,煩惱惡業也。為四諦中之二諦。知生死果報之苦而斷招此苦果之煩惱惡業也。
- 求求羅
- Guggula,又作窶具攞,香名,譯曰安息香。玄應音義十曰:「求求羅香,此云安息香也。」最勝王經七曰:「安息香(窶具攞)。」
- 聲念誦
- 五種念誦之一。見念誦條附錄。
- 一切如來必定印
- 菩提心之德名也。以發一切如來菩提心,而為必定成佛,稱此謂之一切如來必定印。」大疏五曰:「次一偈,讚嘆行人,發菩提心功德。即以一切如來必定印,為授大菩提記。」
- 般若斫羯囉軌
- 摩訶吠室囉末那也提婆喝囉闍陀羅尼儀軌之別名。以此毘沙天王之儀軌,為般若斫羯囉之譯故也。梵⃞Prajñācakra(智慧輪)。
- 解空
- 悟解諸法之空相也。佛弟子中以須菩提為解空第一。註維摩經三曰:「肇曰:須菩提,秦言善吉,弟子中解空第一也。」
- 深禪定樂
- 與禪定樂受相應者。四禪中下之三禪也,其中第三禪稱曰離喜妙樂,身心共為純一妙樂,謂之禪定樂之最第一。法華經化城喻品曰:大梵天讚佛之偈曰:「我等所往來,五百萬億國,捨深禪定樂,為供養佛故。」
- 非智緣盡
- 新曰非擇滅無為。見非數緣盡條。
- 迴諍論
- 一卷,龍樹菩薩造,後魏毘目智仙等譯。先述外道一切法無體,言語亦無體,如何能遮遣一切法之難。次述正義。一切法者因緣生,言語亦因緣生,同為無體,如以幻人還遮幻人。
- 慕攞薩婆悉底婆拖尼迦耶
- Mūlasarvāstivādanikāya,譯曰根本說一切有部。
- 金剛頂經曼殊室利菩薩五字心陀羅尼品
- 一卷,唐金剛智譯。說五字文殊之修法。
- 火伴
- 司灶火者。世作火番者謬。見象器箋七。
- 四不壞信
- 即四不壞淨。
- 稱讚如來功德神咒經
- 一卷,唐義淨譯。與十二佛名神咒較量功德除障滅罪經同本。文稍略。
- 故住
- 住持之遷化者。
- 牛醐
- 取自牛之醍醐味。秘藏寶鑰上曰:「驢乳牛醐,不可不察。」
- 先生
- 同前生。前世也。
- 雞毒
- 天竺也。與賢豆,身毒等同。
- 摩男
- 見摩訶男條。
- 語無表語
- 言語使某作業發動於口時,同時招感他日果報之原因,薰發於自己之身內。其被薰發者,無形無象,無他可表示者,故曰語無表。見業條。
- 不空羂索觀音
- 梵名阿牟伽皤賒Amoghapāṣa,譯為不空羂索。胎藏界觀音院之一尊也。或列為六觀音之一。此尊持不空之羂索,鉤取人天之魚於菩提之岸,以此標幟而得名,羂索譬菩薩之四攝法,其羂索必有所獲,故云不空。陀羅尼集經四曰:「阿牟伽皤賒,唐言不空羂索。」大日經疏五曰:「羂索是菩提心中四攝方便。」玄奘譯之不空羂索咒心經後序曰:「題不空等者,別眾經之殊號也。至如擲羂取獸,時或索空。茲教動桴罔不玄會,故立斯目也。」演密鈔五曰:「四攝是法,羂索是喻,諸佛菩薩以四攝法攝取眾生,無空過者。世間羂索索取諸獸少有所失,故以為喻。又此羂索名不空,世間羂索索取獸時,或中或不中,四攝羂索攝取眾生無不中者故。」
- 十無依止
- 與十無依行項同。
- 今圓
- 第五時法華經所說之圓教,謂之今圓。以前大乘經所說之圓教謂之昔圓。是台宗之語。
- 三事練磨
- 菩薩於資糧位生三種退屈時,以三事練磨之也。見三退屈條。
- 難報經
- 父母恩難報經之略名。
- 波怛囉賓荼波辰迦
- Pātrapiṇḍapātika,譯曰一揣食。見飾宗記五本。
- 離戲論菩薩
- 胎藏界金剛手院第三行第五位之尊。密號曰真行金剛。以依一實智遠離妄想戲論為本誓。
- 彌沙塞
- Mahiśāsakāḥ,律部之名。譯曰化地。就宗計而義翻為不著有無觀。優婆毱多五弟子之一。此律主之部宗稱為彌沙塞或化地部。律本名五分律。支那譯有三十卷。律藏分派五部之一也。又小乘十八部中有化地部,佛滅三百年中自一切有部別立者。玄應音義二十三曰:「化地部,第三百年中從一切有部出也。梵言摩醯奢娑迦,亦言彌喜捨娑柯,此云地,亦教地,或言正地,人名也。但此羅漢在俗為王國師,匡化土境,故名化地。今入佛法,佛法如地,又匡化之,故以名也。舊名彌沙塞者,訛也。」可洪音義三曰:「彌沙塞,律部師宗名也,亦云彌沙翼,亦云彌嬉捨娑柯,此云化地。」南山戒疏一上曰:「彌沙塞,此云不著有無觀。」拾毘尼義鈔上一曰:「彌沙塞,此云廣解義,亦名不著有無,法名五分。」又曰:「彌沙塞者,人名。此人禪思入微,究暢玄旨,著青袈裟。」大集經二十二曰:「我涅槃後,我諸弟子,受持如來十二部經,讀誦書寫,不作地相水火風相虛空識相,是故名當彌沙塞部。」
- 舍囉磨拏
- 與沙門同。
- 乾沓和
- 又云犍沓和,健沓惒,八部眾之一。樂神名。見乾闥婆條。
- 波剌斯
- Pārsa,又作波剌私,波囉悉,國名。見波斯條。
- 雜業
- 如娑婆世界,於一界中感鬼畜人天胎卵濕化等種種雜多苦果之業因也。是非就一人言之,就受生於同一界之各人而言之也。淨土論註一曰:「雜生世界,(中略)苦藥萬品,以雜業故。」
- 故意方行位
- 十地中第三地至第七地之間也。在此位之菩薩,故意起煩惱而濟度眾生,故名。
- 懈怠耕者經
- 佛說懈怠耕者經,一卷,宋惠簡譯。佛對耕者說懈怠之過。彼聞而悔過,得不退轉。
- 故二
- Pūrva‑dvitiya,故者舊也,二者配也。謂比丘之舊妻也。玄應音義十四曰:「故二,梵本云褒羅那地耶,譯云舊第二。雜心論云眾具及第二是也。」四分律一曰:「近在屏處犯惡行,與故二行不淨。」
- 飲酒
- 五戒之一。禁飲酒。俱舍論十四曰:「諸飲酒者,心多縱逸,不能守護諸餘律儀,故為護餘,令離飲酒。」
- 阿梨耶
- Ārya,又作阿離耶,阿哩夜。譯曰聖,聖者。玄應音義一曰:「阿梨耶,此云出苦者,亦言聖者。」寄歸傳三曰:「阿離野,譯曰為聖。」良賁之仁王經疏曰:「阿哩夜,此云聖者。」演密鈔六曰:「梵語阿哩野,此言遠惡,義翻為聖人。」
- 靈隱寺
- 支那五山之第四。具稱北山景德靈隱寺。在杭州。
- 六和敬
- 僧以和合為義。和合有二義:一理和,同證滅理也,是在見道以上之聖者。二事和,此有六種,即六種敬具也。屬於見道以前之凡僧。一、身和敬,同禮拜等之身業也。二、口和敬,同讚詠等之口業也。三、意和敬,同信心等之意業也。四、戒和敬,同戒法也。五、見和敬,同空等之見解也。六、利和敬,同衣食等之利也。或名行和敬,同修行也。或名學和敬,與行和敬言別意同。或名施和敬,同布施之行法也。舊譯仁王經下曰:「住在佛家修六和敬,所謂三業、同戒、同見、同學。」本業瓔珞經上曰:「所謂六和敬:三業、同戒、同見、同行。」嘉祥仁王經疏下曰:「餘經以同利為六也。」法界次第下之下曰:「此六通名和敬者,外同他善,謂之為和。內自謙卑,名之為敬。(中略)一同戒和敬,二同見和敬,三同行和敬,四身慈和敬,五口慈和敬,六意慈和敬。」大乘義章十二曰:「六名是何?一身業同,二口業同,三意業同,四同戒,五同施,六同見。」行事鈔上一之四曰:「和者有六:戒見利三名體和,身口意三名相和。又初果已去名理和,所證同故內凡已還名事和,即六和也。」祖庭事苑五曰:「六和:一身和,共住。二口和,無諍。三意和,同事。四戒和,同修。五見和,同解。六利和,同均。」
- 一字金輪法
- 具云一字金輪佛頂法。金輪佛頂者,尊體之名。以𑖥𑖿𑖨𑖳𑖼(勃嚕唵)之一字為真言。故謂之一字金輪。其德廣大無邊,勝於諸尊。其種子𑖥𑖿𑖨𑖳𑖼名三身具足之咒,為秘中之甚秘者。三摩耶形為八輻輪。尊像為黃金色或白色。坐八葉白蓮華上。手結智拳印。頂有肉髻之形。其上更有髮髻。形如輪王。故名。祈一切悉地及除災,修其法。是五佛頂尊之一也。大日經疏五曰:明五佛頂「此是釋迦如來五智之頂,於一切功德中,猶如輪王具大勢力,其狀皆作轉輪聖王形,謂頂有肉髻形,其上復有髮髻,即是重髻也。」經軌如下。一字奇特佛頂經三卷,一字頂輪王念誦儀軌一卷,菩提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五卷,一字佛頂輪王經六卷,一字頂輪王瑜伽經一卷,金輪王佛頂要略念誦法一卷,金剛頂經一字頂輪王瑜伽一切時處念誦成佛儀軌一卷,大陀羅尼末法中一字心咒經一卷。
- 金剛頂瑜伽經
- 或單名金剛頂經。梵本十萬偈十八會之總名。
- 婆婆
- 法苑珠林曰:「比丘白佛言:世尊復何因緣故,名婆婆?告曰:本為人時,以婆詵私衣布施供養,故名婆婆。」
- 金剛頂經瑜伽修習毘盧遮那三摩地法
- 一卷,唐金剛智譯。說禮佛,五悔,修供,觀心等之法。
- 厭患對治
- 四對治之一。見四對治條。(CBETA註:疑為見對治條)
- 阿夷那經
- 因異學沙門阿夷那弟子來為諸比丘說法非法,義非義等之差別。攝於中阿含經四十九。
- 十二遊經
- 一卷,東晉迦留陀伽譯。佛三十五歲成道,其後十二年始還父國,記其十二年間之遊化,名為十二遊經。
- 滅種
- 滅無漏之種子,永不可成佛者。唯識論所說五種性中之無性有情,楞伽經所說二闡提中之斷善闡提也。釋門正統八曰:「唯識等論定性滅種之文。」
- 淨土境觀要門
- 一卷,元懷則述。明約心觀佛境觀不二之法門。
- 行法中間立座作法
- 密教行者於修法中間有要事立座時之作法也。作法集曰:「行法之間,依要事立座時,結五股印,誦吽字,然後卻去。傳云:念誦之時有要事立座出時,蟠念珠安壇上而出云云。」
- 毘尼波啄
- Vinitapaṭṭa,咒名。譯曰斷結。見陀羅尼雜集二。
- 孝子隱經
- 菩薩睒子經之異名。
- 私陀
- 又作悉陀,徙多,私多,枲多。四大河之一。自阿耨達池北面出,入於東北海。或言自西面出,入於西海。西域記一曰:「池北面頗胝師子口流出徙多河(舊曰私陀河,訛也),繞池一匝入東北海。或曰:流潛地下出積石山,即徙多河之流,為中國之河源云。」玄應音義二十四曰:「徙多河,或言私多,或悉陀,亦言私陀,皆梵音差也。此云冷河,從無熱惱池西面琉璃馬口而出,流入西海,即是此國大河之源。」梵⃞Sitā。
- 序正流通三分
- 凡釋經論,以分序正流通之三分為法:一序分,最初敘其經發起理由因緣即緣起之部分也。二正宗分,次正應其緣起而說法門之部分也。三流通分,終說以所說之法門付囑弟子或國王等使流通於遐代之部分也。是為秦道安所創始,以作萬世之洪範者也。
- 念佛念法念僧
- 憶念佛法僧三寶之恩德也。
- 赤鹽
- 阿羅漢雖斷染污無智而證涅槃之真理,然不斷不染污無智,故不得通世間之事相,至為愚蒙,其例如不知赤鹽也。俱舍光記一曰:「諸境中或有阿羅漢不識赤鹽,出有異生是通三藏,是名於境智(阿羅漢人),不及愚(異生)。」止觀四曰:「不識五鹽,名之睡蓋。」
- 無熱池
- 又云無熱惱池。梵名阿耨達池Anavatapta又,Anavadatta,在香山之南,大雪山之北,周匝八百里,贍部洲之中心也。住於此之龍王,名阿耨達龍王。俱舍論十一曰:「大雪山北有香醉山,雪北香南有大池水,名無熱惱。出四大河:一殑伽河,二信度河,三徙多河,四縛芻河。無熱惱池縱橫正等,面各五十踰繕那量,八功德水盈滿其中,非得通人無由能至。」西域記一曰:「贍部洲之中地者,阿那婆答多池也,唐言無熱惱,舊曰阿耨多池,訛也。在香山之南大雪山之北,周八百里矣。」
- 三十捨墮
- 尼薩菩波逸提也。見該條下。
- 門跡
- 猶言門流門派。一門之法迹也。
- 奈河
- 地獄三途之川也。川有三瀨,罪人至此謂奈處可渡,故名奈河。十王經曰:「前大河即是葬頭,見渡亡人,名奈河津。」
- 眾生本性
- 眾生本性,為真如法性,真如法性有不變隨緣二義,其隨緣故為眾生。眾生之本體即法身,故經曰:法身流轉五道,名眾生。五教章中曰:「經云:法身流轉五道,名眾生。」指事記曰:「不增不減經云:此法身過於恒沙無邊煩惱所纏。從無始世來隨順世間。波浪漂流。往來生死。名為眾生。」法華玄義六明六種眷屬中曰:「理性眷屬,眾生如,佛如,一如無二如。理性相關,任運是子,故曰:我亦如是眾聖中尊,世尊之父,一切眾生,皆是吾子,此是理性,不關結緣不結緣,皆是佛子也。」
- 羅縠
-
皆為羂布之稀簿輕妙者。天眾之衣,由此而成云。
菩薩之見佛性,如隔羅縠而見物。祖庭事苑一曰:「華嚴疏云:菩薩智與如來智,如明眼人隔輕縠覩眾色像,此言菩薩與佛見性同品。」
- 噇酒糟漢
- 只喰人糟粕之鈍漢也。唐代罵人之語。碧巖十一則曰:「黃檗示眾云:汝等諸人盡是噇酒糟漢。」同評唱曰:「唐時愛罵人作噇酒糟漢。」
- 俱絺羅
- 又作俱祉羅,拘絺羅。新稱慧恥羅。羅漢名。見拘瑟恥羅條。
- 法處所攝色
- 總括諸法為十二處,攝屬於法處而為意處之所對者,有五種,一極略色,分析色聲香味觸,眼耳鼻舌身等有質之實色而令至極微者。二極迥色,分析虛空青黃等無質之顯色而令至極少者,達見為難,故名極迥色。三受所引色,即無表色也,是為依受戒而引發於身中之色,故名受所引色。四徧計所起色,徧計一切法之意識前所顯現之五根五境等影像是也。如空華水月等皆為此所攝。五定所生自在色,禪定所變之色聲香味等境也。以勝定力之故,於一切之色變現自在,故名定所生自在色。見義林章五末。
- 倚版
- 與禪版同。坐禪時所倚之道具。厚三分餘,長一尺八寸,橫三寸九分,上下空穴。用時束定於繩床之橫繩。
- 罽那尸棄佛
- 釋迦修行中出初僧祇滿位之佛名。智度論四曰:「從過去釋迦文佛到罽那尸棄,為初阿僧祇。」舊俱舍十三作「剌那尸棄。」新婆沙一百七十七,新俱舍十八作「寶髻。」優婆塞戒經一作「寶頂。」菩薩本行經作「螺髻。」玄應音義九曰:「罽那居例切,秦言寶積,經本或作剌那,力達切。」梵Ratnaśikhin。
- 瞿默目犍連
- 巴Gopakamoggallāna,田作人之名。能與阿難問答法相。見瞿默目犍連經。
- 大拘絺那
- Mahākauṣṭhila,比丘名。阿彌陀經作「摩訶俱絺羅。」見俱絺羅條。
- 唄比丘
- 又謂之鈴聲比丘,妙聲尊者。其形極為醜陋,而音聲最好。其梵唄之聲,能感動人畜,故稱為唄比丘。曾於過去世在佛塔供養金鈴,感此妙聲。故又稱為鈴聲比丘。賢愚經無惱指鬘品曰:「時波斯匿王將征討鴦仇摩羅,路由祇洹,時祇洹中有一比丘,形極醜陋,音聲異妙,振聲高唄,軍眾傾耳,象馬不肯行,王乃還祇洹,下象至佛所,敬禮問訊云云。」談唄比丘之因緣。毘奈耶雜事四曰:「憍閃毘城有一長者,誕一男兒,名為善和,形貌羸瘦,其聲和雅。」
- 延年轉壽
- 賴自己之定力,或佛力等,延長宿業所感之壽命也。據發智論十二並俱舍論三等,謂成就神通心得自在阿羅漢,對僧眾或別人,以諸命緣之衣鉢等物,隨分布施,施已發願,即入定,由定起已,心念口言,我能感富之異熟果之業,願皆轉招壽之異熟果云云。是說依自己之定力,轉富之異熟果,而感命之異熟果,以得延年轉壽者也。又造塔延命功德經,說由造塔之修福而得延命之法。並參照前條。(CBETA註:參照延年條)
- 二種本覺
- 一隨染本覺,依真如內熏之力與如來教法外緣之力,而如實修行。方便滿足,故破妄心而顯現法身,使始覺之智淳淨,與本覺一致,又依始覺究竟與本覺一致,而無量功德之相常無斷絕,隨眾相之根,自然相應,現種種為利益,此二者,前曰本覺之智淨相,後曰本覺之不思議業相,此二相若離染緣,則不得成,前者依自己之染緣所成,後者依他之染緣所成。故曰隨染本覺。二性淨本覺,本覺之真如,遠離一切染法,具足一切性德,體相二大,為內熏之因,用大為外緣之資,是性淨本覺也。
- 風鼓山相擊
- 六祖壇經之偈語。風鼓,災風鼓動也。山相擊,須彌崩倒也。因本經曰:「大三災時,有大黑風吹使海水兩披。取日宮殿,置須彌山半,安日道中,緣此世間有二日出,河渠流竭。其後久久,大風復取第三日出,大恒河竭。四日出,阿耨池竭。五日出,大海乾枯。六日出,天下煙起。至七日出,天下洞然。直至梵天。火災之後,布大黑雲,周徧降雨,滴如車輪。無數千歲,其水漸長,至光音天,此水復減。有大風起,鼓動波濤,起沫積聚,自然堅固,變成天宮。七寶校飾。由此有梵天宮。其轉滅,依前聚沫。次第成就他化自在天宮。直至成四天下。依前建立。水災之後,其次久久,大僧伽風至果實天,其風四布吹諸天宮。使諸天宮相拍,碎若粉塵。直至天下諸大山王,相拍亦然。六祖壇經曰:「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
- 最後之唱
- 如來涅槃,令諸比丘以戒為師,依戒而住。故云。
- 無所著
- 佛之德號,以佛不執著塵染也。行事鈔下三之二曰:「增一云。(中略)南無如來無所著至真正等覺。」同資持記曰:「無所著者,離塵染故。」
- 無價馱婆
- 馱婆者梵語,譯曰奴,為人使役而不取傭資之奴,謂之無價馱婆,以比行無緣大悲之菩薩。俱舍論十八曰:「如世傳有無價馱婆,當知此言目彼菩薩。」同光記十八曰:「馱婆,此云奴。不用錢買名為無價,謂彼菩薩受他驅役,利益有情。如不用錢買奴相似。」
- 引攝句
- 見攝召句條。
- 金色孔雀王
- 二十八部眾之一。千手觀音之眷屬,擁護行者之善神也。千手千眼觀世音陀羅尼經所謂「我遣金色孔雀王二十八部大仙眾,常當擁護受持者」是也。據千手觀音造次第儀軌,其形像,身為黃金色,左手執寶幢,上有孔雀鳥,為細妙色,說無量之妙言。真言曰:唵具光𠰢吒沙羅迦羅放光𠰢吒沙羅迦羅周徧叫羅迦唵𠰢吒娑婆訶。
- 納蛇於筒
- 譬禪定能正人之邪曲也。智度論曰:「是心從無始來常曲不正,得是正心行處,心則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則直。」
- 羅剎國
- 食人鬼之所住處。在大海之中。法華經普門品曰:「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稱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西域記十一僧伽羅國曰:「佛法所記則曰:此寶洲大鐵城中,五百羅剎女之所居也。」
- 禿人
- 又作禿居士禿奴等。罵非行之僧人也,見禿項。
- 所緣緣
- 四緣之一。見四緣條。
- 欻爾
- 唐韻曰:「許物切。」玉篇曰:「忽也。」與忽然同。
- 瞿盧折娜
- 藥名。見瞿薩旦那項。
- 阿乞朝囉
- Akṣoṭa,又作播囉史。胡桃也。
- 五法身
- 有小乘所立之五分法身與大乘所立三種之五種法身。見五分法身條。
- 佛性平等一乘
- 五種一乘之一。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如涅槃經之教也。
- 佛見
- 佛之正知見也。梵網經上曰:「轉一切見入佛見,佛見入一切見。」
- 弘誓
- 具曰弘誓願。謂佛菩薩弘大之誓也。無量壽經上曰:「發斯弘誓,建此願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同下曰:「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法華經普門品曰:「弘誓深如海。」文句十下釋之曰:「弘,廣也。誓,約也。廣制要心,故言弘誓。」輔行一之三曰:「僧那西音,此云弘誓。」法界次第下之上:「廣普之緣,謂之為弘。自制其心,名之曰誓。志求滿足,故云願也。」
- 寶螺
- 螺貝也,為法具,故云法螺,尊重而云寶螺也。千手經曰:「若欲召呼一切諸天善神者,當手寶螺。」參照法螺條。
- 山外宗
- 支那天台山,紹四明之流,稱為山家宗,晤恩之流義,稱為山外宗。詳見晤恩條。
- 貧女施米汁生天
- 諸經要集六曰:「有貧女施臭米汁於迦葉尊者得生天之報。」
- 缽邏犀那恃多
- Prasenajit,見波斯匿條。
- 海龍王女
- 海龍王女,字寶錦,與尊者迦葉問答大乘之深義。佛稱讚之,授成佛之記。見海龍王經女寶錦受決品。
- 甘露軍荼利明王畫像
- 甘露軍荼利菩薩供養念誦儀軌曰:「軍荼利身色,瑩如碧頗梨。威光逾劫焰,赫弈佩日輪。顰眉笑怒容,虎牙上下現。千目現不瞬,晃耀皆如日。千手各操持,金剛諸器杖。首冠金剛寶,龍瓔虎皮裙。無量忿怒眾,金剛及諸天,圍繞作侍衛。」又曰:「次說本尊身相,應觀四面四臂:右手執金剛杵,左手滿願印,二手作羯磨印,身佩威光焰鬘,住月輪中,青蓮華色,坐瑟瑟槃石。正面慈悲,右第二面忿怒,左第三面作大笑容,後第四面微怒開口。(中略)隨意所樂,觀念四臂八臂乃至兩臂千臂。」
- 瞋毒
- 三毒之一。
- 任病
- 圓覺經所說四病之一。見四病條。
- 賓缽羅
- Pippala,畢鉢羅之異稱,樹名。付法藏傳一曰:「迦葉辭如來,往耆闍崛山賓鉢羅窟。」
- 須浮帝
- 與須扶提同。
- 寺十種異名
- 僧史略上曰:「案靈祐法師寺話凡有十名寺:一曰寺(義准釋書),二曰淨住(穢濁不可同住),三曰法同舍(法食二同界也),四曰出世舍(修出離世俗之所也),五曰精舍(非麤暴之所居),六曰清淨園(三業無染處也),七曰金剛剎(剎土堅固道人所居),八曰寂滅道場(祇園有蓮華藏世界以七寶莊嚴謂之寂滅道場盧遮那佛說華嚴於此),九曰遠離處(入其中者去煩惑遠與寂滅近故),十曰親近處(如行安樂行以此中近法故也),此土十名依祇園圖經。今義如六種:一名窟,如後魏鑿山為窟安置聖像及僧居是也,二名院(今禪宗多此名也),三名林(律曰住一樹經中有逝多林也),四名名廟(如善見論中瞿曇廟),五名蘭若(無院相者),六名普通(今五臺山有多所也)。」
- 如意輪經
- 如意輪陀羅尼經之略名。
- 書寫
- 五種法師之一。見法師條。
- 永安
- 宋沙門契嵩於永安山之精舍作正宗記。見五燈會元十五。
- 大迦多衍那
- Mahākātāyana,舊稱大迦旃延。新稱大迦多衍那。
- 波利
-
Pari,譯曰圓。圓滿之義也。又皆也,徧也。唯識樞要上本曰:「波利圓也。」華嚴經疏鈔十四曰:「波利,此云皆也,徧也。」
佛陀波利之略。唐儀鳳元年由西國來至五臺山,受文殊之告命,更還西天,齎尊勝陀羅尼經之梵本而譯出之,是婆羅門僧也。見尊勝陀羅尼經序。
波利質多之略,樹名。
- 訶利底南
- 同訶利底母。涼譯之金光明經三曰:「訶利底南,鬼子母等及五百神。名義集二曰:「訶利底南,此標梵語,鬼子母等,此顯涼言。名雖有二,人祇是一。」見訶利底條。
- 德海
- 功德之弘大如海也。最勝王經十曰:「我今略讚佛功德,於德海中唯一諦。」教行信證序曰:「大聖一代教無如是方德海。」
- 衰沒
- 天人之果報盡,則現五衰之相,而退散於下界云。
- 長者施報經
- 一卷,趙宋法天譯。佛為須達長者說過去之長者行大施會,及其功德,不如三歸慈心。
- 巨力長者所問大乘經
- 佛說巨力長者所問大乘經。三卷,宋智吉祥等譯。佛為巨力長者說大乘之深法,長者得無生忍,求出家,佛為授記。
- 諸部要目
- 陀羅尼門諸部要目之略名。
- 別接通
- 亦曰別入通。通教利根之菩薩被接,而接入於別教也。
- 法身經
- 一卷,趙宋法賢譯。明化身及法身之二種功德,法中具說增一之法數。又寶積三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之略名。
- 始成正覺
- 謂釋迦應身在菩提樹下成正覺也。是為垂迹之方便。法華至壽量品,隱之而不明,於壽量品始顯本地,而說報身久成,爾前之經更無久成之說,故圓頓之華嚴經尚三言始成正覺。
- 所緣縛
- 二縛之一。謂縛於所緣之境也。
- 庫司行者
- 即庫子。見庫子項。
- 四大元無主
- 禪林類集曰:「肇法師遭秦王難,臨就刑說偈云:四大元無主,五陰本來空,將頭臨白刃,猶似斬春風。」見四大條。
- 元吉樹
- 菩提樹之異名。輔行之一之二曰:「佛樹者,亦曰元吉樹。亦曰道樹、菩提樹等。」
- 嗣法
- 弟子嗣師之法也,密家謂為傳法,禪家謂為嗣法。象器箋十二曰:「宗門之嗣法,猶諸侯之嗣國也。」
- 會式
- 法會之儀式也。俗直指法會曰會式。
- 鬼辯婆羅門
- 馬鳴菩薩,降伏鬼辯婆羅門。見搴帷條。
- 三劫三千佛
- 三劫一一有一千佛出世。見三世三千佛條。
- 金剛藏菩薩
- Vajragarbha,金剛界賢劫十六尊中之一。華嚴經說金剛藏菩薩十地品。此菩薩明王,現忿怒身,或持金剛杵以伏惡魔,謂之金剛藏王。見金剛藏條。
- 善法堂
- 帝釋天講堂名。在須彌山頂喜見城外之西南角。於此論人中之善惡。俱舍論十一曰:「外西南角有善法堂,三十三天時集於彼,詳論如法不如法事。」涅槃經十二曰:「是善法堂忉利諸天常集其中,論人天事。」西域記四曰:「昔如來起自勝利上升天宮,居善法堂為母說法。」
- 佛記
- 佛之懸記,又佛之記別也。預言當來之事,謂之懸記。就弟子身上分別未來之果報。謂之記別。
- 孛星
- 孛,音弗,弗沙之略,鬼宿名,見補沙條。
- 釋迦如來成道記
- 一卷,唐王勃撰。唐釋道誠有注二卷。
- 罽饒夷
- 又曰羯若鞠闍Kanyākubja,所謂曲女城也。今曰克腦其Kanauj,在恒河禪那河之間。太古王城曰拘蘇磨補羅Kusumapura,在梵授王時,觸仙人之怒,以其惡咒使九十九婇女一時腰曲,故有此名。續高僧傳作鞬拏究撥闍。翻為耳出城。玄奘渡天時,吠奢種曷利沙伐彈那Harṣavardhana,王君臨此地。即有名之戒日王也。
- 四恩
- 心地觀經謂四恩者:一父母恩,二眾生恩,三國王恩,四三寶恩。釋氏要覽中謂四恩者:一父母恩,二師長恩,三國王恩,四施主恩。
- 最勝講堂
- 帝釋天講堂之名。見增一阿含經十。
- 法華二妙
- 相對妙與絕對妙也。
- 那羅延身願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中之第二十六。使極樂之往生人,皆得那羅延之金剛堅固身之願也。無量壽經上曰:「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 盧行者
- 六祖慧能,姓盧氏,初在五祖弘忍下修道。稱為盧行者或盧居士。行者者,有髮之修行者也。傳燈錄三五祖章曰:「問衣法誰得耶?師曰能者得。於是眾議盧行者名能,尋訪既失。」
- 大威德金輪佛頂熾盛光如來消除一切災難陀羅尼經
- 一卷,唐代失譯。消災經二譯之一。說金輪佛頂尊之消災陀羅尼。
- 隨犯隨懺
- 愚惡之凡夫,不能斷罪,則隨犯隨懺悔,以消除其罪也。往生禮讚曰:「無間修,所謂相續恭敬禮拜,稱名讚嘆,憶念觀察,迴向發願,心心相續,不以餘業來間,故云無間修。又不以貪瞋煩惱來間,隨犯隨懺,不令隔念隔時隔日,常使清淨,亦名無間修。」
- 胎藏界曼陀羅
- 胎藏界之諸尊如其位安置於壇場者,曼陀羅為壇場之義,輪圓之義,壇中安置十三大院四百十四尊,一切之功德輪圓具足者,是胎藏界之曼陀羅也,此曼陀羅乃顯眾生本具之理性者,故又名因曼陀羅,理曼陀羅,以東方為發因之位,故亦名東曼陀羅,其理性清淨無垢之德,喻之蓮華,故亦名蓮華曼陀羅。又此曼陀羅有現圖曼陀羅與阿闍梨所傳曼陀羅之二種,現圖曼陀羅為圖畫,善無畏三藏祈請虛空炳現之壇形,即現今流布於世者是也。阿闍梨所傳曼陀羅為大日經及儀軌所說不載之於圖畫,由一一阿闍梨,傳其作法及義理,二者相違之點不少,蓋現圖為結緣,阿闍梨所傳為傳法也。參照現圖曼荼羅條。(CBETA註:疑為參照現圖曼陀羅條)
- 迦羅沙曳
- 茶香室叢鈔十三曰:即袈裟也。明朱國楨湧幢小品,引陳養吾象教皮編云:迦羅沙曳,僧衣也。省羅曳字,止稱迦沙。葛洪撰字苑。添衣作袈裟。或從毛作毠裟。
- 踰闍那
- Yojana,見由旬條。
- 臘餅
- 七月十五日獻佛之餅也。玄應音義十六曰:「臘餅謂今七月十五日夏罷,獻供之餅也。」
- 大悲分陀利經
- 具名大乘大悲分陀利經,八卷,失譯人名。悲華經之異譯。分陀利為蓮華之名。
- 九字曼荼羅
- 安九個訖哩字之曼荼羅也。其曼荼羅於開敷蓮華之中臺並八葉各安彌陀觀音共通之種子訖哩字而建立之。有以像而現之者,於中臺觀自在菩薩八葉上,各安置阿彌陀佛。觀自在菩薩,左手持蓮華,右手作開華葉之勢,阿彌陀佛結跏趺坐,住於定印,各面中臺觀自在菩薩。又於次之八葉,次第安置觀音,慈氏,虛空藏,普賢,金剛手,文殊,除蓋障,地藏,八大菩薩。內院之四隅,敷列嬉,鬘,歌,舞,四菩薩。外院敷列香,華,燈,塗香,鉤,索,鏁,鈴,八菩薩。是也。無量壽如來修觀行供養儀軌曰:「即入觀自在菩薩三摩地,閉目澄心,觀自身中圓滿潔白,猶如淨月仰在心中。於淨月上,想呬哩(二合引)字放大光明,其字變成八葉蓮華於蓮華上有觀自在菩薩,相好分明,左手持蓮華,右手作開華葉勢。是菩薩作是思維,一切有情身中,具有此覺悟蓮華,清淨法界不染煩惱。於其蓮華八葉上,各有如來入定結跏趺坐,面向觀自在菩薩,頂佩圓光,身如金色,光明晃耀。即想此八葉蓮華漸舒漸大,量等同空。即作是思惟,以此覺華照觸如來海會,願成廣大供養。若心不移此定,則於無邊有情,深起悲愍,以此覺華蒙照觸者,於苦煩惱悉皆解脫,等同觀自在菩薩。即想蓮華漸漸收斂,量等己身。」蓋觀自在與阿彌陀,為同一本誓之佛菩薩,觀自在為因位之身,阿彌陀為果位之尊也。今因位之觀自在居中臺,果位之阿彌陀各居八葉上,表彌陀之果,還歸於觀音大悲之因之意也。彌陀之妙果。原為不取正覺之因位願力所成,即於此願之外無果位。示因果之別者,唯約於所化之淨穢。在淨妙佛國土,現彌陀之佛身,在雜染五濁之世界,現觀音之菩薩身。皆不外乎為法身慈悲之化現。又此九字九尊,為心王九識,一切有情身中,有法爾覺悟之大白蓮。是為眾生之自性清淨心。五塵不能穢,煩惱業苦不能染,三毒猛火不能燃之金剛智體也。今開發此眾生本有之大白蓮,於自心中證蓮華藏世界,是為密教淨土往生之相也。
- 那先比丘經
- 二卷,失譯。記那先比丘之生緣及與國王彌蘭陀之問答。巴Milinda‑paṅha。
- 漸頓教
- 有二種:一以漸教頓教判一代教也。一華嚴之清涼以華嚴經為頓教法華經為漸頓教是也。前之漸頓教者,陳真諦三藏等以漸頓二教,判一代教。漸悟菩薩,先習小乘,後迴心向大,而學大乘,佛對此機所說之諸經為漸教。鹿園以下之大小乘經是也。此中之小乘為漸教小乘,而大乘為漸教大乘。直入頓悟之菩薩,直樂佛果,發心修行,佛對此機直說大乘,此為頓教。華嚴經是也。依此義,則如法華涅槃,固為漸教之所攝也。法相宗用漸頓之名。又天台宗以化儀之四教,判法華以前之經,有頓教漸教之名,即據此義。然天台智者以五雙判止觀,其中漸頓之一雙,就法門之體而論之。圓教為頓足頓極成佛之法,故謂之頓教,藏通別三教為次第漸入成佛之法,故謂之漸教。故自天台言之,華嚴經自化儀之上雖為頓教,而自化法之上則兼說別圓二教,因而可謂於頓教兼漸教。法華為純圓之法,故唯可謂為頓教。華嚴宗之清涼,則以為華嚴經所化之機為頓,所說之法亦為頓,故可謂為頓頓。法華經所說之法為頓,而所化之機為漸,故可謂為漸頓。止觀三曰:「四明漸頓者,漸名次第,藉淺由深,頓名頓足頓極。」
- 蒲塞
- 伊蒲塞之略。
- 唯識導論
- 護法菩薩釋世親之唯識二十論,稱曰唯識導論。二十述記上曰:「西域註釋數十餘家。根本即有世親弟子瞿波論師。末後乃有護法菩薩。護法所造釋名唯識導論。」法相之學匠單稱導論者,成唯識論也。
- 佛語
- 佛之言語也。佛語法門經分別佛語非佛語之法門。金剛經曰:「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 中悔
- 信仰不堅固,先信後疑,遂中途破悔其所信也。
- 摩訶䣯
- 羅漢名。譯曰大長。玄應音義十三曰:「摩訶䣯,側於切,此譯云大長也。」
- 雲門須彌
- 「僧問雲門:不起一念。還有過也無?門云:須彌山。」見從容錄十九則,會元十五雲門章。蓋謂是非為有無分別之限,如須彌山之意也。
- 阿陀那
-
阿賴耶識之別名。
Adāna,心識名。阿賴耶識之別名。譯曰執持。此識之力,執取維持善惡之業因及有情之身體使不破壞。解深密經一曰:「阿陀那識甚微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唯識論三曰:「第八識,雖諸有情皆悉成就,而隨義別立種種名,或名阿陀那。執持種子及諸色根,令不壞故。」同述記曰:「梵云阿陀那,此云執持。」
- 冥護
- 佛菩薩加護於人也。
- 會得
- 了解義理也。又單曰會。見會條。
- 大展三拜
- 大展坐具就之三拜也。見象器箋十。
- 自餓外道
- 六苦行外道一。
- 毘那夜迦秘要
- 毘那夜迦誐那鉢底瑜伽悉地品秘要之略名。
- 崑崙
- 南海諸國之總稱。如今之爪哇及附近諸島皆是也。寄歸傳一曰:「唯崑崙捲頭體黑。」宋高僧傳一曰:「附崑崙船,離南海,至訶陵國界,遇大黑風。此崑崙皆指南海諸國,非崑崙山也。參照崑崙國條。
- 四歸法
- 歸於三寶及戒而生四不壞信,稱為四歸法。瓔珞本業經下曰:「佛子,次第為受四歸法,歸佛歸法歸僧歸戒,得四不壞信心故。」
- 缽耽娑婆
- 見鉢耽嵐婆項。
- 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
- 一卷,唐玄奘譯。佛對舍利弗說東方五佛與南方二佛之名號功德。
- 潮音洞
- 普陀山志一曰:「潮音洞在普濟寺左龍灣之麓,金沙盡處,巖石叢起沙中。廣至畝餘,齒齒然不可容足。從崖至洞腳,高二十餘丈。歧處如門,穹上虛下,窅若漏屋。朝山士女,向洞叩拜。大士現身不一,隨誠所感。康熙三十八年,御書潮音洞額賜掛。」
- 佛說
- 凡佛教之經典有五人之說者,佛說其一也。佛說者,佛之金口自宣說法也。法華經藥草喻品曰:「如來是諸法之王,若有所說皆不虛也。」
- 羅網
- 連綴寶珠為網,以作莊嚴之具者,帝釋殿前之羅網,謂之帝網,法華經曰:「真珠羅網張設其上。」無量壽經上曰:「道場樹高四百萬里,(中略)珍妙羅網羅覆其上。」淨土論曰:「寶欄徧圍繞,無量寶交絡,羅網徧虛空,種種鈴發響。」又捕魚鳥之具也。
- 迦羅鳩駄迦旃延
- Krakudakātyāyana,維摩經弟子品肇註曰:「姓迦旃延,字迦羅鳩駄,其人謂法亦有相亦無相。」同什註曰:「其人應物起見,若人問言有耶?答言有。問言無耶?答言無也。」慧琳音義二十六曰:「迦羅鳩駄,名也。此云黑領。迦旃延,姓也。」名義集曰:「迦羅鳩駄,此云牛領。迦旃延,此云剪髮。」
- 南閻浮
- 南閻浮提之略。
- 起信論
- 大乘起信論之略名。馬鳴菩薩作,有二譯:一梁真諦譯一卷,二唐實叉難陀譯二卷。為使起正信,說大乘之極理者。
- 耶舍塔
- 名山記曰:王禕自建昌還,經廬山,記曰:石峰從山腰拔起如卓筆,峰頂有舍利塔,俗呼為耶舍塔。釋氏書云:東晉時,耶舍尊者,自西域奉舍利來,於此建塔。
- 訖利多王
- 北印度迦濕彌羅國為末田底迦阿羅漢所開拓,阿羅漢入滅後,訖利多種自立為王。其後佛滅後四百年頃,健馱邏國迦膩色迦王,一旦伏訖利多種,大興佛法。迦膩色迦王死後,訖利多種復為王。斥逐僧徒,毀壞佛法。其後佛滅六百年頃,為覩貨羅國釋種呬摩呾羅王所亡。見西域記三。
- 信一念
- 見一念條。
- 南院
- 汝州南院慧顒禪師,又曰寶應,興化存奘之法嗣也。
- 茶湯會
- 以茶湯開筵也。俗以茶會謂為「茶湯。」松源岳禪師錄有茶湯會之頌。
- 無上慚愧衣
- 袈裟之總名。慚愧之德,能防眾惡,如衣服。寶積經九十三曰:「須衣為得無上慚愧衣故。」維摩經佛道品曰:「慚愧之上服。」註「肇曰:慚愧障眾惡,法身之上服。」
- 三賢十聖
-
大乘所立。仁王經上曰:「三賢十聖,忍中行,唯佛一人能盡源。」又曰:「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十住,十行,十迴向之三位為三賢。初地以上,乃至第十地之菩薩為十聖。至初地而初會於理,故得聖之名。俱舍論寶疏二十二曰:「依仁王經,地前為賢,地上名聖。經云三聖十聖故。」
十住十行十迴向為三賢,初地乃至十地為十聖。賢者發似解而伏惑之位。聖者發真智而斷惑之位。於此該收菩薩乘之因位。仁王經上曰:「三賢十聖忍中行,唯佛一人能盡原。」
- 耶舍
- Yasas,比丘名。譯曰名聞,名稱。或作耶舍陀Yaśoda,耶舍那。有部毘奈耶四十曰:「具壽阿難陀有弟子在婆颯婆聚落,號曰名稱,梵云耶舍。」四分律曰:「耶舍伽那子。」善見律曰:「耶斯那。」西域記曰:「耶舍陀。」阿育王經二曰:「比丘名耶舍,翻名聞。」玄應音義二十五曰:「耶舍此云譽,謂名譽也。」梵語雜名曰:「名聞,耶舍。」出於佛滅後一百年。為摩竭陀國華氏城雞園寺之上座,勸阿育王建八萬四千佛塔,後於跋耆國毘舍離城集七百賢聖為第二結集之阿羅漢也。見阿育王經一,毘奈耶雜事四十。
- 鬱缽羅華比丘尼
- 即華色比丘尼也。見華色條及蓮華女條。
- 合用
- 可用者。禪門之語。勅修清規副寺曰:「病僧合用供給之物。」
- 境界相
- 起信論所說三細之一。自第二之轉相現一切之境界者。亦名現相。又名現識。唯識論所謂果能變。與識之自體分所現之相分同。起信論曰:「境界相,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
- 南陽
- 名慧忠。受六祖之心印,居南陽之白崖山黨子谷,四十餘年不下山。肅宗聞其道行,上元二年,勅中使孫朝進召趣京,待以師禮,使居千福寺之西禪院。帝屢問道,頗領會。及代宗世,迎止光宅寺者十有六載,隨機說法。代宗大曆十年十二月寂,諡大證禪師。見傳燈錄五。
- 雲門三高
- 雲門宗之三高僧也。元至正年間,雲門山有三禪師。一浮休允若,二斷江覺恩,三休耕逸。三師時居韶州雲門山,相共諷詠吟誦。世人慕其高風,稱為雲門三高。
- 憐念
- 六蔽之一。見六蔽條。
- 冥諦
- 數論師所立二十五諦之第一。是為萬物之本源,冥漠無諦,故曰冥諦,又云冥性。又為萬物之本源,萬差之諸法由此生出,故名自性,一名本性,亦云勝性。金七十論上曰:「自性者,或名勝因,或名為梵,或名眾持。」百論疏上中曰:「所言冥諦者。舊云:外道修禪得五神通,前後知凡萬劫內事,自八萬劫外不能了知,故云冥。智度論云:覺諦者此是陰中識,外道思惟:此識為從因緣得,為不從因緣?若從因緣,因緣是何物耶?若不從者得此識,既思惟不能了知,便計此識從前冥漠處生,故稱冥諦。亦名世性,一切世間以此冥諦為其本性。」楞嚴長水疏二上曰:「言冥諦者,或云冥性,或言自性。梵云僧伽奢薩呾羅,此云數論。立二十五諦,最初一諦名為冥諦,計以為常。第二十五名為神我,亦計為常。我思勝境,冥性卻變二十三諦,為我受用。我既受用,為境纏縛,不得解脫。我若不思,冥諦不變。既無纏縛,我即解脫。名為涅槃。」
- 深摩舍那
- 譯曰棄死屍處。即尸陀林也。毘那耶雜事十四曰:「於一切時,常用深摩舍那處鉢。」註曰:「謂是棄死屍處。舊言尸陀者,訛也。」見尸陀林條。梵Śitavana又Śmāśana。
- 師子鎧
- 成實論主訶梨跋摩Harivarman之譯名也。
- 永明心賦註
- 永明著,四卷。
- 迴施
- 回轉吾福而施與他眾生也。往生論註下曰:「以己功德迴施一切眾生。」
- 本門本尊
- 日本日蓮宗三大秘法之一。謂十界曼荼羅為本尊也。十界曼荼羅為日僧日蓮所始,中央書妙法蓮華經五字,左右圖各種天部諸尊,以表十界互具,示無作三身之佛形者。
- 波卑
- Pāpīyas,舊稱波旬。毘奈耶雜事三十六曰:「惡魔波卑,來詣佛所頂禮佛足。」見波旬條。
- 清梵
- 謂釋氏誦經聲也。王僧孺文曰:「清梵含吐,一唱三歎,密義抑揚,連環不輟。」
- 學
- 學修戒定慧三者。因位曰學。果上曰無學。
- 門迹
- 猶言門流門派。一門之法迹也。
- 慶喜
- 念佛者於信之一念,喜己往生治定,入正定聚之數之事也。對於歡喜而言。
- 慎那弗怛羅
- Jinaputra,論師名。譯曰最勝子。作瑜伽師地釋論。見西域記十一。
- 總明論
- 俱舍論之異名。俱舍論頌疏一曰:「千部之內俱舍論是其一焉。斯乃包括六足,吞納八蘊。義雖諸部,宗唯以正,故得西域學者號為總明論也。」
- 帝釋拜畜
- 未曾有經上云:「有野干為師子所逐,墜井中,將死,說偈懺悔於佛。帝釋聞佛名,感未曾有,自天降,禮拜供養野干,聽法要。」止觀二曰:「上聖大人,皆求其法,不取其人。雪山從鬼請偈,天帝拜畜為師。」
- 摩登
- 又作摩鄧,摩瞪。摩鄧伽或摩鄧祇之略。
- 雙身毘沙門
- 日本台密所傳四種毘沙門之一。毘沙門天與吉祥天男女合體之尊形也。毘沙門天之三昧耶形持獨鈷,吉祥天之三昧耶形持輪寶。傳教相承為抱合之形,慈覺相承為背合者。二尊各出四長牙合有八牙,故曰八牙王。其修法以油浴像等,與聖天之法同。此法為台密之深秘,對於東密之聖天法而立也。雙身毘沙門之儀軌,唐土無譯者。傳教入唐,以口決相承,歸國後亦然,至法性房時,始記錄之,名為吽迦陀耶雙身毘沙門天王瑜伽念誦儀軌,有十三卷。外有口決一卷。合為四卷,略曰雙身儀軌。見雙身毘沙門雜篇略評。
- 究竟即
- 台宗六即位之第六。佛果為究竟之覺悟,故云究竟,此覺智與初位之凡心理體不二,故云即。止觀一下曰:「究竟即菩提者,等覺一轉入於妙覺,智光圓滿,不復可增。」四教儀曰:「智斷圓滿,為究竟即。」觀經妙宗鈔上曰:「六種即名,皆是事理,體不二義。」涅槃經曰:「發心究竟二不別。」
- 三十七尊心要
- 金剛頂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之略名。
- 十八重地獄
- 明郎瑛七修類稿,以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為十八重。六根六塵六識,不得其所。為十八重地獄。曲園雜纂引問地獄經云:十八王者。即主領十八地獄:一迦延,典泥犁。二屈遵,典刀山。三沸進壽,典沸沙。四沸屎,典沸屎。五迦世,典黑身。六𭗡嵯,典火車。七湯謂,典鑊湯。八鐵迦然,典鐵床。九惡生,典𭗡山。十寒冰,經闕王名。十一毘迦,典剝皮。十二遙頭,典畜生。十三提薄,典刀兵。十四夷大,典鐵磨。十五悅頭,典冰地獄。十六鐵笧,經闕王名。十七名身,典蛆蟲。十八觀身,典烊銅。
- 跋羅哈摩達多
- Brahmadatta,王名。譯曰淨授。俱舍光記八曰:「昔有一王名跋羅哈摩達多。唐言淨授。於王腋下有疱生一女子。名為鴿鬘。」
- 捺地迦葉波
- 同於那提迦葉。
- 惑趣
- 惑者迷也,趣者理趣也,謂迷於理也。中論序曰:「使惑趣之徒,望玄指而一變。」同疏曰:「惑者迷也。趣者理也。謂迷理之人也。」
- 身三口四意三
- 十業道中殺、盜、婬三者(就惡業而云)是身業。妄、綺、兩惡四者是口業。貪、瞋、邪三者是意業。
- 地波羅蜜
- 十地所行之十種波羅蜜也。見波羅蜜條。
- 極喜三昧耶
- 又名悅喜三昧耶,大三昧耶真實印,素囉多大誓真實印。即謂行者發菩提心,滅除諸障,既為金剛薩埵,觀自他無別,為同體大悲時,自住於無上歡悅之想也。大教王經一曰:「爾時薄伽梵復入極喜王大菩薩三昧耶,所生薩埵加持,名金剛三摩地,一切如來極喜三昧耶也。」普賢念誦儀軌曰:「應作是思惟:我身既成普賢菩薩,發是心,令無邊有情界成就解脫,於此三摩地中觀一切有情自他無別,為同體大悲。」即是也。金剛界降三世三昧耶會之降三世明王,住此三昧。手執大悲弓箭,是為其本誓,以堅固清淨菩提心之弓箭射元品無明之怨敵,大樂化他之大喜,無有間斷。是謂極喜三昧耶。若真言行者欲住此三昧,則結大誓真實印,二羽為金剛縛,忍願入掌而相交合,檀慧禪智四指面,相合如獨般金剛杵,以忍願觸心上,誦唵三昧耶斛蘇囉多娑怛鍐之真言。是表大悲之箭,射生死厭離之心也。由結此印而觸心故,金剛薩埵,徧入身心,速與成就,意欲希望,諸願皆得。又見蓮華部心念誦儀軌,普賢修行念誦儀軌等。
- 僧伽爛提迦
- 譯曰說轉部。小乘部派之名。開宗記一本曰:「僧伽爛提迦部,此云說轉部。然是經部異名,為立實我異故別說。」經量部也。參照經量部條。梵⃞Saṁkrānṭikāḥ。
- 巴連弗
- 城邑名。見波吒釐條。
- 菩提流支
- 又作菩提留支Bodhiruci,菩提鶻露支,譯曰道希。北天竺人,魏宣武帝時來洛陽多翻諸經。續高僧傳一曰:「菩提流支,魏言道希,北天竺人也。」十地經序曰:「三藏法師菩提留支,魏言覺希。」二十唯識述記上曰:「菩提鶻露支,此云覺愛,先云覺喜,即魏時菩提流支法師。」
- 伊羅跋提河
- 河名。異稱跋提。譯曰賢河。見慧琳音義二十六,Erāvati。
- 然燈經
- 施燈功德經之異名。
- 寶藏
- 累積珍寶之庫藏也,妙法能濟眾生之苦厄,故以為喻。無量壽經曰:「無量寶藏自然發應,教化安立無數眾生。」法華經信解品曰:「今此寶藏自然而至。」
- 四法施
- 如來為不使眾生起邪見給與四種之法施也。四法者,萬物皆歸無常,所有悉為苦毒,諸法皆無我,有形悉至空是也。
- 要門
- 觀無量壽經所說十六觀之法謂之要門,善導一家之稱。觀經玄義曰:「娑婆化主因其請故,廣開淨土之要門,安樂能入,顯彰別意之弘願,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
- 彼此攝持
- 真言所談。謂佛之三密與眾生之三密,互相映而攝持。即入我我入也。
- 塚間坐
- 十二頭陀法之一。比丘坐臥於塚間也。
- 息慈
- 梵語沙彌之舊譯。初入佛門息世情,行慈濟之義。行事鈔沙彌別行篇曰:「此翻為息慈,謂息世染之情以慈濟群情也。又云初入佛法多存俗情,故須息惡行慈也。」
- 佛讚
- 法會諷誦之讚文也。漢語之讚文,出於蘇悉地經。
- 知息長短
- 十六特勝之一。謂調心漸熟,至觀照明了,覺知息之出入長短之想也。
- 歌天
- 住於胎藏界之外金剛部院。天人之吹笛者。又有歌天女。見胎藏界曼陀羅大鈔六。
- 陰境
- 十境之一。
- 正法眼藏
-
又曰清淨法眼。禪家以之為教外別傳之心印。釋氏稽古略一曰:「佛在靈鷲山中,大梵天王以金色波羅華持以獻佛。世尊拈華示眾,人天百萬悉皆罔攝,獨有迦葉,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分付迦葉。」今以禪門之意解之,則是正為佛心之德名,此心徹見正法,故曰正法眼。深廣而萬德含藏,故曰藏。法華經所謂佛知見也。涅槃妙心,為佛心之本體。體寂滅,故曰涅槃。不可思量分別,故曰妙。法華所謂妙法也。但法華就客觀而謂為妙法。今就主觀而謂為妙心。對一類頓悟之機,使離言句之假名,直爾會得此佛心,謂之以心傳心。然世尊付囑迦葉以正法眼藏,雖為涅槃經之誠說,而拈華微笑之事,寶為禪門後輩之蛇足。其說基於慧炬之寶林傳,人天眼目,五燈會元已下與之雷同,惟為誇張其宗之具耳,隋唐之諸祖無言此事者。傳燈錄二曰:「說法住世四十九年,後告弟子摩訶迦葉,吾以清淨法眼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正法將付於汝,並勅阿難副貳傳化無令斷絕。」又曰:「佛告諸大弟子,迦葉來時可令宣揚正法眼藏。」明教傳法正宗記所載亦同之。是正涅槃經二所謂:「爾時佛告諸比丘,我今所有無上正法悉以付囑摩訶迦葉,是迦葉者當為汝等作大依止」是也。然則謂為正法眼藏,謂為清淨法眼,皆總以名佛一代所說無上之正法也。況大悲經教品曰:「如來法付囑諸聖,以正法眼之名,且指滅後三藏結集曰結集法眼,豈限於所謂教外別傳之心印耶?」見拈花微笑條。
書名。有明徑山宗杲之正法眼藏。有日本道元禪師之永平正法眼藏。
- 頻婆帳
- 頻婆者身影之義。帳上繡種種之身形,故名頻婆帳。又頻婆,果名。此帳之色似彼也。慧苑音義上曰:「頻婆此云身影質,此帳上莊嚴具中能現一切外質之影也。或曰:頻婆鮮赤果名,此帳似之,故以名之。」
- 淨菩提心門
- 清淨之菩提心,是東方阿閦如來之三摩地,一切眾生成佛之正因也。一切眾生必以此淨菩提心為因,證入一切如來之境界,故有門之稱。大日經疏一曰:「入佛智慧有無量方便門,今此宗直以淨菩提心為門,若入此門即初入一切如來境界。」
- 毘笈摩
- 藥名。見頻伽陀條。
- 象尊
- 印度之國王皆尊象,故謂之象尊國。寄歸傳一曰:「雞貴象尊之國。」自註曰:「言象尊者。西國君王以象為最,五天並悉同然。」
- 會座
- 為聞說法而集會之聽眾座場也。又與會場同。
- 波叉
- 四天王中西方天王名。玄應音義七曰:「波叉,或言毘留博叉,訛也。具言鼻溜波阿叉。舊譯云雜語,一義也。正言醜眼,西方天王名也。」即廣目天也。梵Virūpaksa。
- 侍真侍者
- 與侍真同。
- 懺法堂
- 法華三昧堂之異名。法華懺法,即法華三昧之法也。
- 楷定疏
- 唐善導作觀經疏四卷,其第四卷之末曰:「今欲出此觀經要義,楷定古今。」因而世稱為楷定疏。
- 無等等
- 梵語Asamasama,佛道及佛之尊號。佛道超絕無與等者,故云無等,唯佛與佛等,故曰等。維摩經佛國品曰:「無等等佛自在慧。」法華經普門品曰:「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註維摩經一曰:「肇曰:佛道超絕無與等者,唯佛佛自等,故言無等等。」智度論二曰:「復名阿娑摩娑摩,秦言無等等。」同四十曰:「無等等,諸佛名無等。與諸佛等,故名為無等等。」同淨影疏曰:「佛比餘生無等,名為無等。佛佛道齊,故復言等。」法華經嘉祥疏十二曰:「佛道無等,唯佛與佛等故。名此道為無等等。所以名佛為無等等。」又九界之眾生不能等於理佛,能等於此理佛,則無等之等也。法華文句十曰:「無等等者,九法界心不能等理。佛法界心能等此理,故無等而等也。」又無等無等之意,如言無上上。只顯法之獨絕也。賢首心經略疏曰:「獨絕無倫,名無等等。」法華文句十曰:「如是知見究竟法界,廣無崖底,無等無等等,更無過上。」玄義私記二本曰:「無等之下重云等者,以一無字冠二等字也。」
- 秘密名義儀軌
- 一切秘密最上名義大教王儀軌之略名。
- 無常鳥
- 冥土之鳥名。謂杜鵑也。十王經曰:「樹有荊棘,宛如鋒刃。二鳥栖掌,一名無常鳥,一名拔目鳥。」註曰:「無常鳥者,杜鵑也。拔目烏鴉也。」
- 淨華眾
- 往生極樂者,化生於清淨之蓮華,具七種淨法,是曰淨華眾。願生偈曰:「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見七華條。
- 鳩羅
- 佛名。見拘留孫佛條。
- 毘鉢舍那
- 譯曰觀。見毘婆舍那條。
- 阿羅波多
- 大臣名。譯曰前言,見本行集經四十三。
- 咃
- 𑖙Ṭha,悉曇五十字門之一。大日經以為「一切法長養不可得」之義。文殊問經曰:「稱𡛥字時,是出置答聲。」出置答者自Ṭhapaniya(〈sthā)釋之。又涅槃經以為「咃者法身具足,喻如滿月,是故名咃。」
- 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咒經
- 佛說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咒經,一卷,唐實叉難陀譯。與佛說救拔口餓鬼陀羅尼經同本,但無四佛之名號。
- 須曼耳比丘
- 須曼為花名,此比丘前生以須曼花供養佛塔,依此因緣,耳上生須曼花,故名。智度論二十九曰:「如須曼耳比丘,先世見鞞婆尸佛塔,以耳上須曼華布施。以是因緣故,九十一劫中,不墜惡道,受天上人中樂。末後三時,須曼在耳,香滿一室,故字曰須曼耳。後厭世出家,得阿羅漢道。」
- 瓦缽
- 土製之食器。佛許弟子用之。行事鈔下之二曰:「律云:大要有二,泥及鐵也。」釋氏要覽中曰:「佛住孫婆白土村,爾時孫婆天神白佛:過去佛皆受用此處瓦鉢。佛乃聽比丘受瓦鉢。」
- 塵網
- 色等之六塵網人者。行事鈔上一曰:「迹超塵網。」
- 近事男
- 舊稱優婆塞。新稱鄔波索迦Upāsaka,譯曰近事男。在家受五戒之男子也。近三寶奉事如來之義。西域記九曰:「鄔婆索迦,唐言近事男,舊曰伊蒲塞,又曰優婆塞,皆訛也。」
- 僧祇律
- 摩訶僧祇律之略稱。五部律之一。大眾部之律藏也。資持記上一之二曰:「具云摩訶僧祇,此翻大眾。從眾為名,即窟外部。」梵⃞Sāṁghikavinaya。
- 世間檀
- 於所施之人與施物及自身起執念,以為布施也。檀為布施之梵語。智度論十一曰:「若三礙繫心,是為世間檀。何以故?因緣諸法實無吾我,而言實我與彼取,是故名世間檀。」
- 厭
- 心所名。對欣而言。厭背苦集無量過患之善精神作用也。毘婆沙論及正理論,立之為善心所,謂於慧及無貪之外有別法,俱舍論等則不別立之。俱舍光記四出其理由,謂厭欣二行相,為相違之心,故於一心中不並起,又不恒起,又不普於善心周徧相應,故不別立之云。
- 珂雪
- 如雪之白貝。以譬物之鮮白。玄應音義六曰:「珂螺屬也,出海中,潔曰如雪者也。」祖庭事苑七曰:「珂,丘何切,石次玉也,亦瑪瑙,潔白如雪者,一曰螺屬。」
- 顯揚聖教論
- 二十卷,無著造,唐玄奘譯。法相宗十一論之一。取瑜伽論之樞要者。
- 造塔
- 十誦律五十六曰:「起塔法者,給孤獨居士深心信佛,到佛所,頭面禮足,一面坐。白佛言:世尊!世尊遊行諸國時,我不見世尊,故甚渴仰。願賜一物,我當供養。佛與爪髮言:居士!汝當供養此爪髮。居士即時白佛言:願世尊聽我起髮塔爪塔。佛言:聽起髮塔爪塔,是名起塔法。」高僧傳曰:「康僧會。吳赤烏十年至建康,孫權令求舍利,既得之。權為造塔,晉帝過江更修飾之。此中國造塔始也。」
- 凡識
- 凡夫之心識也。
- 楚江王
- 十王中之第二。司掌大海之底正南沃燋石下活大地獄。此重地獄,縱廣五百由旬。另設十六小地獄,為惡之人犯何罪孽,推入大獄,另發應到何小獄受苦。滿期,轉解第三殿加刑發獄。
- 五種旗旛
- 有部尼陀那五曰:「給孤獨長者,來至佛所而白佛言:我今欲作贍部影像,唯佛聽許。佛言應作。欲安旛蓋,佛言隨意。時彼長者不知欲造何旛。佛言:有五種旗旛:謂師子旛,莫羯羅旛,龍旛,揭路荼旛,牛王旛。」(已上為供具之幡)。
- 要言
- 主要之言句也。行事鈔下三之四曰:「要言妙辭,直顯其義。」
- 伽毘羅
- 神名,見迦毘羅條。
- 降鉢王何
- 王濛見支道林,宿構數百言,欲其品題。讀竟,徐曰:與君別來多時,語了不長進。濛退謂人曰:支公乃降鉢之王何也。
- 眾生想
- 固執實有眾生之妄想也。維摩經問疾品曰:「除我想及眾生想。」
- 四無為
- 見無為條。
- 為利倒說戒
- 四十八輕戒之第十六。誡為利養惜法,可答不答:無前無後,謗三寶,倒說經律之文字者。法藏謂之惜法規利戒,太賢謂之貪財惜法戒,大小乘皆制之。或謂唯限於大乘。出菩薩戒義疏卷下。
- 一體三寶
- 慧海禪師曰:心是佛,不用將佛求佛。心是法,不用將法求法。佛法無二,和合為僧。即是一體三寶。經云: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
- 實諦
- 假諦之外有真諦。理諦之外有實諦。聖者所見之理真實誠諦,謂之實諦。涅槃經十三曰:「言實諦名曰真法,若法非真,不名實諦。」
- 無間業
- 有五種之大惡業,此惡業決定受極苦之果,更無餘業餘果之間隔,故名無間業。又造此惡業之人,由此命終定墮地獄中而無間隔,故名無間業。此二義雖有前就法後就人之別,然皆當體得名也。又地獄名為無間,此業能受無間地獄之果,故名無間業,是從果得名也。俱舍論十七曰:「此無間名,為目何義?約異熟果決定更無餘業餘生能為間隔故。此唯目無間隔義,或造此業補特伽羅。從此命終,定墮地獄中無間隔,故名無間。」(此二釋為當體得名)。大乘義章七曰:「此五何故名無間業?釋有四義:一趣果無間,故曰無間。故成實言:捨此身已,次身即受,故名無間。二受苦無間。五逆之罪生阿鼻獄,一劫之中苦苦相續無有樂間,因從果稱,名無間業。三壽命無間。五逆之罪生阿鼻獄,一劫之中壽命無絕,因從果稱,名為無間。四身形無間。五逆之罪生阿鼻獄,阿鼻地獄縱橫八萬四千由旬,一人入中,身亦徧滿。一切人入,身亦昇滿不相障礙,因從果號,名曰無間。」(此四釋前一為當體得名,後三為從果得名)梵⃞Ānantarya。
- 真言宗
- 聖位經曰:「真言陀羅尼宗者,一切如來秘奧之教,自覺聖智修證法門。」依之而稱為真言宗。故本宗之得名,正為佛說之號也。 四家大乘中,法相宗依深密經之法相品,三論宗依所依之論數,天台依所依之住所,華嚴宗依所依之本經,皆是末學人為之立名。真言之名,為約於三密中語密之名,約於語密者,以三密中普利益人之語密最為廣大故也。 就本宗之傳來而論。大日如來越三世之一時,於色究竟天之法界心殿,對金剛薩埵等從心流出自內證之內眷屬,為自受法樂說大日經,又於真言宮殿說金剛頂經,金剛薩埵結集之(日本台密謂阿難亦預之)。 其後釋迦佛滅後約八百年頃,龍猛(龍樹)菩薩咒七個白芥子投之,開十六丈(表示金剛界之十六菩薩)南天之鐵塔,親從金剛薩埵傳受兩部之大經(台宗云大日經於塔外由文殊菩薩傳受),而龍猛傳之於龍智,龍智保壽至七百歲,授大經於善無畏,善無畏老齡七十九,攜大日經及蘇悉地經於唐玄宗開元四年丙辰來長安,開元十二年譯蘇悉地經三卷,十三年譯大日經七卷,沙門寶月譯說之,沙門一行筆授之,且作其疏。 而金剛頂者,龍智授之金剛智,金剛智授之不空。金剛智齎十萬頌之金剛經,伴年少十四之不空,開元八年來長安,不幸於海上逢暴風,投其經本於海中。開元二十九年,金剛智入滅,天寶元年,不空還南天竺,逢龍智,復受十萬頌之大本,於天寶五年歸唐,同十二年,譯出教王經十卷。吾國真言宗於是大盛。 不空門下有含光,慧朗,慧果。含光慧朗,法統不盛。慧果門下有義明,義圓,惠日,惠應,義操,及日本之弘法。義操門下有義真,海雲,法全。惠應門下有文[王*密]。義真門下可攷者,惟日本之圓仁等。法全門下有造玄,而日本之圓仁等亦就學焉。法全以後,真言遂衰。 宋代雖有法賢,施護,法天等,譯出密部經論,而無足見者。元世發思八出,乃唱變態的密教,即今西藏之紅衣派喇嘛教是也。而日本自弘法學成回國,密教大盛。至於今不衰。 三國佛教略史曰:「真言宗者,依秘密真言為宗,故名。此宗弘傳由來,以大日如來為秘密教主。大日如來於法界心殿開示兩部之秘密,金剛薩埵親受灌頂職位,是為真言秘密第二祖。薩埵承持秘法,待人傳弘。及龍樹菩薩開南天鐵塔,親禮薩埵,受傳法儀軌,是為第三祖。龍樹傳之龍智菩薩,為第四祖。龍智壽七百歲,授之金剛智三藏,為第五祖。三藏該通大小,總持顯密。來於長安,傳弘密教。亦為支那傳密宗之第一祖也(善無畏雖先來,未開宗立教,無有承者,故不入列祖之數)。時不空三藏年甫十四,從金剛智來,能通漢語,與智共譯經。三十七歲,還天竺,更遇龍智菩薩受瑜伽秘密法,是為第六祖。亦支那之第二祖。天寶五年,再來京師,大譯經論,總出七十七部一百一卷。漢地密教之盛者,三藏之力也。三藏門下惠果等八人為上首,並弘傳三密之妙法。(中略)三密相應,即身成佛之義。三密者,手結印契,口誦陀羅尼,心觀阿字本不生之理是。」
- 計名字相
- 起信論所明六麤之一。依妄執於諸法上立虛假之名字,種種計度分別也。見六麤條。
- 寶冠釋迦
- 頂著寶冠之釋迦像也。菩提樹下初成道之佛像,有寶冠瓔珞,詳記如西域記八。又南山之三寶感通錄曰:「東晉楊都金像,華臺有西域書。三藏求那跋摩曰:此古梵書也,是阿育王第四女所造。其像有七寶冠,飾以珠玉,可重三斤。」蓋造立者為尊重恭敬故,飾以寶冠瓔珞,非有別意。然後世作說曰:寶冠釋迦者,大乘佛轉輪聖王之相也,不同小乘厭俗出家之相。十六羅漢之中尊,必為寶冠釋迦也。華嚴合論曰:「略說大相在九十七種大人之相,隨好無盡,頂有華冠,頂著瓔珞,手著環釧,非同三乘厭俗出家。」
- 性地
- 通教十地之一。見十地條。
- 說經師
- 為說教之人。
- 鎮護國家道場
- 佛於仁王經,金光明,守護國界經等,說消滅七難,鎮護國家之法。修此法之寺院,謂之鎮護國家之道場。如唐之青龍寺是也。
- 大黃湯
- 黃龍湯之異名。
- 滅果
- 寂滅之妙果。與涅槃同。
- 捨墮
- 梵云尼薩耆波逸提。八聚藏之一。見篇聚條。梵音Naiḥsargikaprāyaśoittika。
- 地婆達多
- 同提婆達多。
- 二世尊
- 釋迦如來與多寶如來,是多寶塔中之二佛也。
- 永嘉
- 溫州永嘉玄覺禪師。永嘉人,姓戴氏。出家徧探三藏。精通天台之止觀。後詣曹溪六祖,言下契悟,一宿而去。時稱一宿覺。翌日下山,回溫江。學者輻輳。號為真覺大師。唐睿宗先天元年入寂,賜謚無相大師。著證道歌一首。又有永嘉集盛行於世。見傳燈錄五,佛祖統紀十。
- 漏盡智證通
- 六通之一。經論多略稱漏盡智通或漏盡通。俱舍論謂之漏盡智證通。證漏盡即涅槃之境而無礙自在之智也。俱舍頌疏智品二曰:「漏盡智證通,漏盡者擇滅也,智證漏盡無擁名通。」見六通條。
- 緇田
- 緇者緇衣,僧衣也。緇田猶言僧園。
- 性土
- 法性土之略。
- 正法依
- 佛之尊號也,佛能以正法說與眾生,故佛為正法之所依也。勝鬘經曰:「佛為正法依。」同寶窟中本曰:「佛能以正法授與眾生為正法依也。」
- 首陀娑婆
- Śuddhāvāsa,又作首陀婆,五淨居天也。智度論五十四曰:「首陀婆天,秦言淨居天。」玄應音義十九曰:「首陀娑婆,或云私陀娑婆,私陀,首陀。此譯云淨。娑婆此云宮,亦言舍,或言處。即五淨居天是也。」
- 隨自實教
- 佛隨自意語之真實教也。對於隨他意語之權教而言。
- 牛跡
- 牛行之迹也。謂佛為牛王,佛之教法為牛迹。維摩經弟子品曰:「無以大海內於牛迹。」
- 照寂
- 真如之妙用照十方曰照。真如之妙體離諸過曰寂。妙用之當相為寂體曰照寂。寂體之當處為妙用曰寂照。
- 二十億耳
- Sroṇakoṭiviṁsa,比丘名。佛在世時證阿羅漢果。足下毛長二寸,足不踏地,為弟子中精進第一,智度論二十二曰:「沙門二十億耳,鞞婆尸佛時作一房舍,以物覆地,供養眾生。九十一劫天上人中受福樂果,足不踏地,生時足下毛長二寸,柔軟淨好,父兄歡喜,與二十億兩金,見佛聞法,得阿羅漢,於諸弟子中精進第一。」增一阿含經三曰:「勇猛精進堪任苦行,所謂二十億耳比丘是。」
- 先業
- 前世之業因。
- 毘囉拏羯車婆
- Viraṇakacchapa,譯曰龜。見名義集二。
- 空心靜坐
- 昏住也。六祖壇經曰:「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永嘉禪師云:「無記者,雖不緣善惡等事,然俱非真心,但是昏住。」
- 阿那含果
- 小乘四果中之第三果,得阿那含果報之位名。無量壽經下曰:「二十二億諸天人民,得阿那含果。」
- 地神
- 地下之神也,名曰堅牢,女神也。最勝王經八:「此大地神女名曰堅牢。」諸天傳曰:「地祇乃總號,安住不動皆地神故,堅牢乃別名。」見堅牢條。
- 決疑業障經
- 妙法決疑業障經之異名。
- 寶性論
- 究竟一乘寶性論之略名。
- 烏耆帝
- 咒名。七佛所說神咒經一曰:「有咒名烏耆帝,晉言除禪定垢,卻障道罪,諸魔邪鬼悉能滅之。」
- 忻出觀
- 六行觀之第六。觀初禪之心,離欲染而為自由,與初禪之身,得五通而為自由,因出果出共忻也。大藏法數三十四曰:「既厭欲界煩惱蓋障,即忻初禪心得出離,是為因出。復厭欲界之身質礙不得自在,即忻初禪獲得五通之身自在無礙,是為果出。得出勝障皆須忻喜也。」(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 皤施迦羅拏
- Vaśi‑karaṇa,又作嚩舍,嚩誐羯囉拏,嚩始迦魯拏。譯曰敬意。四種壇法之第三。妙吉祥平等觀門大教王經略出護摩儀曰:「三嚩舍,此云敬愛。」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行儀軌曰:「嚩誐羯囉拏法,敬愛也,赤。」要略念誦經曰:「皤施伽羅拏。」
- 無為空死
- 與言醉生夢死同。遺教經曰:「常當自勉,精進修之。無為空死,後致有悔。」
- 米
- Śāli秘藏記上曰:「天竺呼米粒為舍利,佛舍利亦似米粒,是故曰舍利也。」梵語雜名曰:「稻,梵語舍理。」舍利禮文鈔曰:「慧恩上生經疏云:舍利者,稻榖也。馱都者體也,佛體大小如稻榖量,故以為名。」上解,梵語混米Śāli與身Śarīra也。
- 火印
- 呼火之印契。密軌以火形為三角,故結左右兩指為三角之形。是火印也。見胎藏界念誦次第。
- 印度
- 梵⃞Sindhu=波斯Hindhu=希臘India(國名),Indus(河名),舊稱身篤,身毒,賢豆,天竺等。新稱印度,印特伽,譯曰月。西域記二曰:「天竺之稱,異議糾紛。舊云身毒,或云賢豆。今從正音,宜云印度。印度者,唐云月,月有多名,斯其一稱。(中略)良以其土聖賢繼軌,導凡御物,如月照臨,由是義故,謂之印度。」慈恩傳二曰:「印特伽國,謂印度也。」是月之名與Indu混也。
- 金剛頂降三世大儀軌法王教中觀自在菩薩心真言一切如來蓮華大曼荼羅品
- 一卷,唐不空譯。由梵本之金剛頂經抄譯第二大品降三世觀音之曼荼羅者。
- 僧伽娜娜
- Siṁhanāda,譯曰師子吼。見良賁仁王經疏上二。
- 善名稱如來
- 善名稱吉祥王如來之略。七佛藥師之一。
- 發起
-
物之初起曰發處。
發揚鼓動他人也。註維摩經二曰:「顯維摩詰辯才殊勝,發起眾會。」
- 波闍羅
- Vajra,又作髮闍羅。見縛日羅條。
- 仁王經
- 有二本。舊本為羅什譯,題曰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二卷。新本為不空譯,題曰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亦二卷。仁王指當時十六大國之國王也。佛,對諸王各護其國使之安穩,故為說般若波羅蜜多深法之經文也。謂受持講說此經則七難不起,災害不生,萬民豐樂。故古來以之為護國三部經之一,公私皆為禳災祈福讀誦之。茲將本經各家之註述及關於本經之著作列之如下:仁王經疏六卷,隋吉藏撰。仁王護國般若經疏,五卷,隋智顗說,門人灌頂記,仁王經合疏三卷,隋智顗說,灌頂記,明道霈合,仁王經疏三卷,隋智顗說,灌頂記,成蓮合,仁王經疏,七卷,唐良賁述,仁王經疏六卷,唐圓測撰,仁王經疏法衡鈔六卷,唐遇榮集,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疏神寶記,四卷,宋善月述,注仁王經疏科一卷,宋淨源錄,仁王經疏四卷,宋淨源撰集,仁王經科疏科文一卷,明真貴述,仁王經科疏懸談一卷,明真貴述,仁王經科疏五卷,明真貴述。
- 轉經
-
有二義:一謂誦經也。即尋常之讀經,每行閱過,謂之真讀,是讀經也。高僧傳經師論曰:「詠經則稱為轉讀,歌贊則稱為梵音。」一轉經與讀經有別。真讀名讀經,別有轉讀之法,名之為轉讀。轉讀者,唯讀每卷之初中後數行,而轉翻經卷也。轉經卷,轉大般若經等是也。
轉為旋轉之義。唐時云服玩僧收為轉經,今人謂寫字為轉經,非也。西域之俗,以木規圓為二轉象,一用梵篆牝書,一用梵篆牡書。牝書自內而外,牡書自外而內。牝轉在下,牡輪在上。以機而圓轉之,所謂三藐母馱也。見升庵外集。
- 三寶藏
-
佛法僧也。此三者,藏一切之功德,故云寶藏。新譯仁王經中曰:「佛法眾海三寶藏,無量功德於中藏。」(眾者僧也)。
經律論之三藏。
聲聞,緣覺,菩薩也。
- 勝幢臂印陀羅尼經
- 一卷,唐玄奘譯。依大梵王及觀世音之請而說此咒。持者不更受惡趣之生。
- 蘊不攝無為
- 積集性者謂為蘊,然無為法非積集性,故不攝於蘊之中,因之而五蘊之中,雖含攝一切之有為法,獨無無為法在其中也。俱舍論一曰:「蘊不攝無為,義不相應故。」
- 應頌
- 十二分經之一。梵名祇夜Geya,應前之所說而重頌者,亦名重頌。正理論四十四曰:「言應頌者,謂以勝妙緝句言詞,隨述讚前契經所說。」
- 本來成佛
- 立於萬物一如之見地時,眾生如來,同一無異,故悟即煩惱為菩提,眾生即如來,故眾生之心性謂為本來成佛。
- 鉢特
- 鉢特摩之略。
- 大域龍
- 因明正理門論之著者,陳那菩薩之譯名。見陳那條。
- 常住常住僧物
- 四種僧物之一。見四種僧物條。
- 破壇作法
- 解修法壇之作法也。先取去壇上之鈴杵及內外之供養器等,次塗塗香於手,住於妙觀察智印(或法界定印),大壇中有𑖀字,是地輪之種子也。此字變成壇,又有𑖮𑖽字,變成大風輪,吹散地輪,而破壞此壇。所謂成者必壞也。次作普印,誦緣起法身偈三度。誦已。以印左轉三返,隨意破壞。
- 龍光瑞像
-
揚州龍光寺所安置之旃檀瑞像也。見瑞像條。
行事鈔下二曰:「恐後世造像無所表彰,故目連躬將匠工上天取圖,如是三反,方乃近真。(中略)中國之僧,欲將來漢地諸國各愛護之,不使出境,王令依本寫而留之。今所傳者,乃至四寫也,彼本今在揚州長樂寺。又曰龍光瑞像。」同資持記下三之二曰:「中國之僧,即鳩摩羅琰,自西天負像欲來此方。路經四國,皆留本圖寫。至龜茲國,王抑之,自道使返,以妹妻之。後生羅什,什齎至姚秦。後南宋孝武破秦,躬迎此像,還江左,止於龍光寺。故號瑞像,至隋朝置於長樂寺。有僧奏請瑞像歸寺,今在帝京。此據龍光壁記。」(今者為宋朝,在帝京者,汴都西華門外之聖禪院也)。續稽古史略一曰:「元仁宗延祐三年丙辰,於燕京大聖萬安寺立栴檀瑞像殿,安置此像。翰林承旨程鉅夫瑞像殿記曰:西土一千二百八十五年,龜茲六十八年,涼州十四年,長安十七年,江南一百七十三年,淮南三百六十七年,復至江南二十一年,汴京一百七十七年(宋朝也),北至燕京居聖安寺十二年(金朝也),北至上京大儲慶寺二十年(元朝也),南還燕京內殿居五十四年(元朝也),丁丑歲三月,燕宮火。迎還聖安寺之居。居五十九年。世宗至元十二年,迎奉於萬壽山仁智殿。同十四年建大聖萬安寺,同二十六年自仁智殿迎安寺之後殿。其後二十七年,仁宗延祐三年,勅建栴檀瑞像殿。」(此記載於稽古史略四、宋寧宗錄中)。
- 迦留陀伽
- Kālodaka,沙門名。譯曰時水。開元釋教錄三曰:「沙門迦留陀伽,晉言時水,西域人。弘喻有方,懷道遊國,以孝武帝太元十七年壬辰,譯十二遊經一部。」
- 闍耶犀那
- Jayasena,譯曰勝軍。西域鄔波索迦之名也。見西域記九。
- 嗢恒羅漫怛里拏
- Uttaramantriṇa,中洲之名。譯曰上議。八中洲之一。見俱舍頌疏世間品。
- 玉佛
- 續通考曰:「元丞相伯顏嘗至于闐國,鑿井得一玉佛,高三四尺,色如截肪,照之可見筋骨脈絡。」
- 決定聲聞
- 五種聲聞之一。久習小乘必證羅漢果之聲聞也。見三藏法數二十二。
- 摩梨
- 山名。出栴檀之處。
- 三大阿僧祇劫
- 見三阿僧祇劫條。
- 主浣衣
- 舍利弗二弟子之一。以洗濯衣服為職者。
- 常住僧物
- 見四種僧物條。
- 赤色
- 梵語乾陀色。舊云袈裟色是也。有部百一羯磨九曰:「或乾陀色,梵云袈裟野,譯為赤色。」梵音Kaṣāya。
- 孤調解脫
- 見孤調項。
- 非想天八苦
- 八苦者,不但人間,乃至非想天亦有之。法華文句六曰:「非想亦有八苦之火:心生異念名生苦,念念不住名老苦,行心擾擾妨定名病苦,退定是死苦,求定不得是求不得苦,求定不得必有於障,即怨憎會苦,四陰心即五盛陰苦。」按,非想八苦,文僅列七。攷諸文句記曰:「文已列七,闕愛別離,應云失定時苦,名愛別離。」
- 滅智
- 照了滅諦之理之智也。
- 請車輅印
- 十八契印之一。見十八道條。
- 合歡
- 木名。大疏演奧鈔十一曰:「尸利沙,此云合昏,又云合歡。」Śiriṣa(Acacia Sirissa)。
- 瞻匐迦
- 見瞻波條。
- 骨山
- 骸骨積成山者。毘奈耶雜事三十七曰:「枯竭血海,超越骨山。」
- 金曜星
- 即太白星。九曜之一。在胎藏界外金剛部院之北方。
- 開心入智闔智
- 金剛界五相成身之前說此三種。開心者,為入無漏智先開我之心殿也。出觀自在王如來軌。
- 引請闍梨
- 見阿闍梨條。
- 合殺
-
原為關於舞樂之曲調名。舞樂之結尾,特以一曲調終了之,是云合殺。殺者散之義,漸縮合其聲而終可為放散之義。佛家以此名名一聲明法念佛之合殺法,出唄策。於讀經行道之終奏之。
二個并合殺絕也。傳燈錄十八翠巖令參條曰:「問:僧繇為什麼寫誌公真不得?師曰:作麼生合殺。」又碧巖集曰:「看他於雪竇後面合殺得好。」
- 金剛夜叉
- Vajrayakṣa,新稱金剛藥叉。五大明王之一。為住於北方三面六臂,或一面四臂之忿怒尊。是金剛界五智如來中,北方不空成就如來之忿怒身也。就菩薩而言,則或為金剛藥叉菩薩(仁王經),或為牙菩薩(補陀落海會軌)之教令輪身。不空成就如來與釋迦如來,有一體異名之義,故此尊又謂為釋迦如來所化現。密號護法金剛。以鈴為三昧耶形。金剛藥叉瞋怒王息災大威神驗念誦儀軌曰:「金剛手虛空庫菩薩摩訶薩,白釋迦牟尼佛言:往昔無量俱胝大劫為求法故,流轉器世間,多有波旬王等令我多退佛法。唯願薄伽梵,聽示現權身,說大威神驗真言。佛言:欲現何權身?答曰:願現大聖藥叉金剛形。過去佛既現,現在佛今現,未來佛當現。我今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現我自心三昧忿怒守護佛法,愍念有情。佛言:善哉!大聖欲護持佛法,愍念有情,仁者善可權現,說大靈驗真言,我與仁者加持護念,俱共說真言慈護持者。即時未起座,現三面六臂大威忿怒,為毒形,以七寶瓔珞莊身,其身長大無量,徧身火焰燃,如劫焰煙威猛,顧視四方如獸王象勇猛。」新譯仁王經下曰:「北方金剛藥叉菩薩摩訶薩,手持金剛鈴,放琉璃色光。」同儀軌上曰:「梵曰藥叉,此云威德,又翻為盡,能盡諸怨故。(中略)手持金剛鈴者,鈴音振擊覺悟有情,表以般若警群迷故。依教令輪現作威怒淨身金剛,示現四臂,摧伏一切可畏藥叉。」
- 土饅頭
- 墳墓之異名。
- 毘盧舍那五聖
- 金剛界之五智如來也。五聖中,毘盧舍那如來為中心,故標舉之。
- 金光明三昧懺
- 金光明經所說之懺悔法也。與單名之金光明懺同。一心修其法,故與以三昧之名,稽古略四曰:「天台講宗知禮遵式,同修護國金光明三昧懺。」
- 清白
- 佛所顯之法。又總名無漏之善法,皆離煩惱之垢染,故云清白。無量壽經上曰:「清白之法,具足圓滿。」同慧遠疏曰:「所顯之法,出離邪謗,名為清白。」同嘉祥疏曰:「是無漏明,故云清白。」又七善之一。
- 旋轉真言
- 稱正念誦之真言,以旋轉念珠而誦之也。見十八道鈔下。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頌
- 四卷,尊者毘舍佉造,唐義淨譯。攝略有部毘奈耶之偈頌。
- 貢高
- 淨名經曰:「我心憍慢者,為現大力士,消伏諸貢高,令住無上道。」僧肇曰:「慢心自高,如山峰不停水,菩薩現力士伏貢高心,然後潤以法水。」
- 報恩經
- 大方便佛報恩經之略名。
- 無緣道場
- 不屬於一人,不能定其為誰,汎云為一切眾生之道場也。
- 所有
- 謂身有有生死果報之所也。無量壽經曰:「亦無所作,亦無所有。」慧遠疏曰:「亦無所有,無果可有。」
- 佛門
- 猶言佛家。如奉釋教者,謂之佛門弟子。亦簡稱佛子。
- 舉體全攝
- 舉一法之禮,全攝收他法之體也。又作舉體全收。五教章中所謂:「二義鎔融,舉體全攝。」即其例也。
- 不更惡趣願
-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之第二,使生彼國者不更墮於惡道之願也。無量壽經上曰:「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 長眉僧
- 賓頭盧尊者也。尊者保長命而住於世,以眉毛長得名。雜阿含經二十三曰:「時王見尊者賓頭盧,頭髮皓白,辟支佛體。頭面禮足,長跪合掌。(中略)白尊者曰:尊者見世尊耶?三界所尊仰。時尊者賓頭盧,以手舉眉毛,視王而言:我見於如來,於世無譬類。」祖道載七曰:「道安每疏經義,必求聖證。一日感龐眉尊者降,安出所製似之。」僧史略上曰:「南山宣律師按法立壇,感長眉僧(即賓頭盧身也),隨喜讚嘆。」
- 攝大乘現證經
- 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之略名。
- 全提
- 完全提起宗門之綱要也。碧巖第二則垂示曰:「歷代諸師全提不起。」無門關頌曰:「狗子佛性,全提正令。」
- 善施長者
- 即須達長者也。見須達條。
- 佛閣
- 佛寺,佛堂,伽藍也。
- 污戒
- 受戒之人屢迷於煩惱,無慚無愧,而污淨戒也。
- 塵緣
- 六塵之境,色聲香味觸法也。以是為心之所緣而污心性故也。圓覺經曰:「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 冥鑑
- 冥眾之鑑照也。西域記二曰:「冥祇警衛,靈鑑潛被。」
- 大日經義軌
- 一、攝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入蓮華胎藏海會悲生曼荼羅廣大念誦儀軌供養方便會三卷,唐善無畏譯。稱為攝大軌。二、大毘盧遮那經廣大儀軌,三卷,同人譯。稱為廣大軌。三、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蓮華胎藏悲生曼荼羅廣大成就儀軌供養方便會,二卷,唐法全於玄法寺集,稱為玄法軌。四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蓮華胎藏菩提幢標幟普通真言藏廣大成就瑜伽,三卷,法全於青龍寺集,稱為青龍軌。已上謂之四部儀軌。
- 要行
- 主要之行法也。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上曰:「堅固志願,建立要行。」行事鈔下四之二曰:「明諸要行勿過八敬。」
- 掌中論
- 一卷,陳那菩薩造(Diṅnāga),唐義淨譯。論三界唯有假名,實無外境,引蛇繩麻之譬。
- 要術
- 主要之方術也。資持記中一之三曰:「唯戒一門,嚴為要術。」
- 佛陀
- 又作佛駄。如來十號之一。常略稱曰佛。見佛條。
- 攝論宗
- 無著菩薩釋攝大乘經(未渡)之攝大乘品而作攝大乘論,世親無性二菩薩各造其釋論。本釋合有三本。梁真諦譯無著之本論及世親之釋論,唐玄奘亦譯無著之本論並世親無性之二釋論,此稱梁論新論。其中弘布梁論者。名攝論宗。沙門慧曠親就諦師聞攝論,同時法常智儼等諸德各研之,其後道岳慧休等諸師,師資相承,甚昌於陳隋之間。為支那十三宗之一。然及玄奘三藏譯新論而張法相宗,講梁論者即絕迹。梁論新論,不但譯語相違,其於真如亦異隨緣不隨緣之大義,梁論如起信論說真如隨緣之義,則為法性宗,新論如唯識論等明真如凝然之義,即法相宗也。蓋新舊兩論非同本異譯,而相傳之梵本有異,他經如其例者,非一也。
- 布儞阿偈
- 譯言腐爛食藥。即陳棄藥也。四分開宗記七本曰:「布儞阿偈,此云腐爛食藥,即是所棄之物,故五分律第十六云殘棄藥。」Pūti‑agada'。
- 一切真言主
- 稱兩部之諸尊也。瑜祇經曰:「一切真言主,及金剛界大曼荼羅王,皆悉集會。」
- 乾陀羅
-
Gandhāra,又作健馱邏、犍陀羅、乾陀、乾陀衛、乾陀越。譯曰持地、香行、香徧、香淨、香潔等。國名。西域記二曰:「健馱邏國。舊曰乾陀衛,訛也,北印度境。」慧苑音義下曰:「乾陀羅國,此云持地國,謂昔此國多有道果聖賢。住持其境,不為他國侵害也。又云:乾陀是香,羅謂陀羅,此云徧也。言徧此國內多生香氣之花,故名香徧國。其國在中印度北,北印度南,二界中間也。」玄應音義三曰:「乾陀越國,應云乾陀婆那,此譯云香林。明度經云香淨國。同一也。」次下曰:「香淨,梵言乾陀越,或作健。案阿闍世王女經,云乾陀、云香潔,一云香風國也。」阿闍世王女經曰:「犍陀訶剎土,漢言香潔國。」即今此地尚有有古時大乘流行之形迹,加以古來為印度與希臘交通之衝,西曆紀元前後所製作極精好之佛像亦有發見者。美術,建築學上最有名者也。
山名。四阿含暮抄下曰:「犍陀羅,此云持天地山。」
樹名,略名乾陀。寶樓閣經中曰:「若以乾陀囉樹香和白芥子油伏一切龍。」註曰:「乾陀囉樹香,安息香也。」見健陀條。
色名。名義集三曰:「乾陀羅,或劫賓那,此云黃色。」見健陀條。
- 迦夷
- 迦夷羅之略。佛之生國。見迦毘羅婆蘇都條。肇論曰:「集異學於迦夷。」
- 大灌頂經
- 灌頂經之異名。
- 正等覺無所畏
- 四無所畏之一。
- 慾愛住地
- 見五住地條。
- 無量壽如來會
- 寶積經第五會之名。無量壽經為此會之別譯。
- 性善
- 對修善或事善之稱。天台所說,謂法性所具之善也。性具之佛界是。見性惡項。
- 一百八尊法身契印
- 金剛頂經毘盧遮那一百八尊法身契印之略名。
- 菩薩瓔珞經
- 十四卷,姚秦竺佛念譯,一名現在報經。說種種大乘之法門。瓔珞者,取菩薩以十德莊嚴其體之義。
- 淨穢不二
- 見不二條。
- 提唱
- 謂禪家宗匠,向學徒提起宗要唱導也。他宗有所謂講釋,而禪宗不立文字,專一悟入,故全班之說明,為自然不可說者。此所以提起唱導宗要而擊發所化之心魂也。
- 寶鐸
- 又云風鐸,簷鐸。今懸於堂塔之檐端之大鈴也。法華經曰:「金鐸琴箜篌。」
- 瞿婁達磨
- Gurudharma,又作窶嚕達磨。譯曰敬法尊法。比丘尼宜受持之八敬法也。四分律法礪疏一本曰:「瞿婁曰尊,達磨是法,謂八尊法。」百一羯磨二(細註)曰:「窶嚕達磨,是尊義,師義,所恭敬義。此字既含多義,為此比來譯者,科隨其一,於理皆得也。」見八敬戒條。
- 寶海梵志
- 釋迦如來之前身也。見無諍念王條。
- 永寧寺
- 北魏獻文帝建之。在長安之北臺。塔七級,高三十丈。見稽古史略二。
- 八萬威儀
- 三千之威儀,為小乘比丘之事。大乘之菩薩,有八萬之威儀。按八萬為八萬四千之略,是亦示數之多量。然作法數者說云。三千威儀,配身口七支而成二萬一千,約之於貪瞋痴之三毒與三毒等分而成八萬四千。見大藏法數六十八。法界次第下之上曰:「三千威儀,八萬律行。」撰擇集曰:「不犯威儀有二:一大乘謂有八萬,二小乘謂有三千。」
- 闇鈍障
- 見十重障條。
- 信心歡喜
- 信心之體,必有歡喜之相。因而約信心歡喜之四字歸於信樂之二字,約信樂之二字歸於信之一字,是淨土真宗之法門,悉歸於信之一字。猶如天台之法門悉歸於具之一字,真言之法門悉歸於阿之一字也。
- 如來不思議秘密大乘經
- 二十卷,宋法護等譯。大寶積經第三金剛力士會之異譯。
- 十喻觀
- 大日經所說之十喻也,真言行者於修法中必修之而除執念。見十緣生句條。
- 實相花
- 實相之妙理,為佛道修行者之欲證悟而眺望者,故喻之以世間之花,而謂為實相之花。
- 阿難七夢經
- 一卷,東晉竺曇無蘭譯。佛為阿難解釋七夢悉應末世之事。攝於小乘部。
- 剎土
- 剎者梵語差多羅Kṣetra之訛略。譯曰土田。梵漢雙舉云剎土。即國土之義。玄應音義一曰:「差多羅,此譯云土田。經中或云國或云土者,同其義也。或作剎土者,存二音也。」
- 畜生食時
- 見四食時條。
- 金剛手院
- 胎藏界曼陀羅十三大院中之第四院,在中臺大日之左方(大日西面),即第一重之南方。列金剛部諸尊三十三。其中主尊二十一,使者十二。又曰薩埵院。以金剛薩埵為金剛部之上首故也。大日經一曰:「復次華臺表大日之左方,能滿一切願持金剛慧者。」疏五曰:「次於大日如來左方安置金剛部明王,所謂執金剛能滿一切願者。」又曰:「左方是如來大慧力用,能摧破三障,故名金剛部也。」
- 箭過新羅
- 新羅遠在支那東方,若放矢遠過新羅去,則誰知其落處,以喻物之落著難知。
- 五種不翻
- 唐玄奘立五種不翻之規:一、秘密之,故不翻,如陀羅尼者。二、含多義,故不翻,如薄伽梵之語具六義者。三、此方所無,故不翻,如閻浮樹者。四、順於古例,故不翻,如阿耨菩提者。是非不可翻,以摩騰以來常存梵音故也。五、為生善,故不翻,如般若者。謂般若二字,聞之者生信念,以如譯為智慧,則生輕淺之意故也。見名義集序。
- 金剛塗香菩薩
- Vajragandhi,金剛界外四供養菩薩之一。為女天之菩薩形。以塗香奉中臺之尊者。秘藏記末曰:「青色,持塗香器。」聖位經曰:「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剛塗香雲海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剛塗香侍女菩薩形,住東北角金剛寶樓閣。」
- 正徧智
- 梵語與正徧覺同。一譯正徧知。真正徧知一切法也。智度論二曰:「云何名三藐三佛陀,三藐名正,三名徧,佛名知,是言正徧知一切法。」涅槃經十八曰:「云何正徧知,正名不顛倒,徧知者於四顛倒無不通達。」大乘義章二十曰:「正徧知者明其解圓明。」又,梵語三藐三菩提,一譯正徧知。註維摩經一曰:「肇曰三藐三菩提,秦言正徧知。其道真正,無法不知,正徧知也。」
- 持字
- 金剛拳菩薩之種子𑖪𑖽鍐字也。𑖪𑖽字為金剛界智法身之種子。能總持一切之秘密,故稱其菩薩為拳,稱其種子為持,拳者堅持之義也。瑜祇經曰:「金剛密持尊,持字發光明。」𑖪𑖽字之智光,照法界,故云發光明。
- 普賢菩薩勸發品
- 法華經二十八品中第二十八品之名。法華之終,普賢菩薩由東方來,於末世之行者勸發法華也。
- 雞頭摩
- 又曰雞頭末。見雞園項。
- 戒脈
- 謂受戒之血脈也。如自釋尊經摩訶迦葉阿難等,至現在之戒師及受者,其統系一脈相承是也。
- 成道降魔得一切智經
- 無量門微密持經之異名。
- 僧籍
- 僧尼之名籍,置之於官,以防濫非。僧史略中置僧籍弛張二科,論曰:「周隋之世無得知。(中略)文宗大和四年正月祠部請天下僧尼冒名而非正度者,具名申省,各省給牒,以憑入籍,時入申名者七十萬,造帳入籍自大和五年始。」仁王經囑累品曰:「國王大臣太子王子,自恃高貴滅破吾法,明作制法。(中略)立統官制眾,安籍記僧。(中略)當知爾時正法將滅不久。」
- 五則法門
- 曹洞宗由四月十六日,或十月十六日五日間所修之法問論議也。
- 牛迹
- 牛行之迹也。謂佛為牛王,佛之教法為牛迹。維摩經弟子品曰:「無以大海內於牛迹。」
- 處處經
- 一卷,後漢安世高譯。雜說種種之法。
- 正五九月
- 見三長齋月條。
- 三摩地軌
- 金剛頂經瑜伽修習毘盧遮那三摩地法之異名。
- 餘念
- 心於所對之境不一,念餘事也。大寶積經六十八曰:「此諸眾會無餘念。」大法炬陀羅尼經九曰:「汝於法師應起佛想,莫作餘念。」
- 求不得苦
- 八苦之一,求物而不能得之苦也。涅槃經十二曰:「何等名為求不得苦?求不得苦,復有二種:一者所悕望處,求不能得。二者多役功力,不得果報。如是則名求不得苦。」
- 火光
- 火放焰光也。
- 迦旃延經
- 經中所說離有無之二邊也。智度論二曰:「車匿比丘,我涅槃後,如梵天法治,若心懦伏者,應教那陀迦旃延經,即可得道。」探玄記二引之曰:「惡性比丘以梵檀治之,此云默擯。若心耎伏為說迦旃延經,此云離有無經,破我慢心也。」
- 角
- 梵語Śaṁkha之譯,樂器名。刳牛角為之,如喇叭形。法華經方便品曰:「擊鼓吹角貝。」慧琳音義二十七曰:「角者曲形似角,即大角。」
- 第八識
-
阿賴耶識之異名。大乘所說八識中自末數本居於第八為諸識之根本。
阿賴耶識之別名。八識中之第八。述記三末曰:「攝論第二卷初,亦名第八識。」唯識了義燈四本曰:「從末向本,數為第八。」
- 三無為
-
小乘立三無為:一擇滅無為,舊云數滅無為。擇者簡擇事物道理之智慧力也,數者智慧之法數(有為之法,諸數多故,總名為數),與擇同。蓋依智慧簡擇力斷煩惱所顯之一種滅諦,謂之擇滅,其滅依擇而得也。此滅體即為涅槃。名之為滅者,以其為滅煩惱而顯之實體,且其體中有為諸相寂滅也。依有為諸相寂滅之義,復名為無為。二非擇滅無為,舊云非數滅無為。非依智慧之簡擇力,但於缺生法因緣處自顯之一種滅體,謂之非擇滅。例如入於見道,則為聖者,於聖者身上畢竟缺凡夫性可生之因緣,因而此時對於凡夫性得一種之無為法,即非擇之滅也。謂之為滅者,以其為因緣滅處所顯之實體,且其體中有為諸相寂滅也。依是復名為無為。要之就所斷之煩惱而寂滅不生之無為法被顯,為擇滅,為缺緣而寂滅不生之無為法被顯,為非擇滅。三虛空無為,前二無為之外,有一種之無為法,以無礙為性。無論向何法,無礙,亦無被礙。其相恰如世間所云之虛空,故名為虛空無為。世所言之虛空,雖如無為法,然彼為眼見之法。且自不礙他而為他所礙,呈廣狹方圓之相,是非無為法,故稱之為空界之色,而攝於色法中之顯色。此虛空無為,則於色心之諸法及空界之色外,有一實體,而為此等諸法之所作也。見俱舍論一,大乘義章二,七帖見聞三本。
見無為條。
- 私婆吒
- 梵志名。略曰婆吒,譯曰最勝。為邪見外道,執涅槃之無常,且計草木有命。涅槃經三十九曰:「復有梵志姓婆私吒,復作是言:瞿曇!所說涅槃常耶?」(已下廣與佛對論涅槃之常無常)。慧琳音義二十六曰:「婆私吒,此云最勝,或云無上,亦同闍提,邪見宗也。」楞嚴經十曰:「是人則墮知無知執,婆吒霰尼執一切覺,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同長水疏曰:「草木無知而執有知,故云知無知執。婆吒霰尼,二外道也。涅槃云婆私吒及先尼,梵音小轉,既執一切覺,即草木有命也。見婆私吒條。」
- 佛隴
- 唐天台山西南隅有一峰名佛隴。故稱天台之智者大師,亦曰佛隴。釋門正統三曰:「及佛隴一出,則南北風靡。」大部補註一曰:「天台山西南隅一峰名為佛隴,游其山者多見佛像,是故云也。」
- 語梵
- 如來三密中之語密及梵輪也。梵輪為法輪之異名。梵為清淨之義。
- 吉利
- 鳥名,與姞栗陀同。雜寶藏經三有吉利鳥之話,梵⃞Gṛdhra。
- 順中論
- 二卷,龍勝菩薩造,無著菩薩釋,元魏瞿曇般若流支譯。
- 波他
- Pada,譯曰語言,見智度論四十八。
- 斫芻
- 又作斫乞芻Cakṣus,眼之梵語也。義林章四本曰:「眼者照了導義,名之為眼。瑜伽第三云:屢觀眾色,觀而復捨,故名為眼。梵云斫芻,斫者行義,芻者盡義。謂能於境行盡見。行盡見諸色故,名行盡。翻為眼者,體用相當,依唐言譯。」梵語雜名曰:「眼,斫乞芻。」
- 迦多
- 迦多衍那之略。婆羅門姓。見迦旃延條。
- 金地國夫人殉死
- 智度論十一曰:「舍利弗,才明見貴。目犍連,豪爽取重。此二人者,才智相比,德行互同。(中略)後俱厭世,出家學道作梵志弟子,精求道門,久而無徵。以問師(師名刪闍耶),自我求道,彌歷年歲,不知為道果無耶?我非其人耶?(中略)他日其師寢疾,舍利弗在頭邊立,大目連在足邊立。喘喘然其命將終,乃愍爾而笑。二人同心俱問笑意,師答之言:世俗無眼,為恩愛所侵,我見金地國王死,其大夫人自投火𧂐求同一處,而此二人行報各異,生處殊絕。是時二人筆受師意,欲以驗其虛實。後有金地商人,遠來摩伽陀國。二人以疏驗之,果如師語。乃憮然歎曰:我等非其人耶?為是師隱我耶?」
- 阿練兒
- 慧琳音義十四曰:「阿練兒,舊云阿蘭若,唐云寂靜處也。」見阿蘭若條。
- 摩訶鉢特摩
- Mahāpadma,譯曰大紅蓮華。又八寒地獄之第八名。俱舍光記十一曰:「摩訶鉢特摩,此云大紅蓮華,嚴寒逼切,身變折裂如大紅蓮華。」
- 阿毘曇毘婆沙論
- 與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同本異譯。但有初之三犍度,北涼浮陀跋摩,道泰等共譯,六十卷。
- 布教
- 弘布教法也。法華玄義十曰:「如來布教之元旨。」又曰:「聖人布教,各有歸從,然諸家判教非一。」
- 早懺法
- 怱怱誦懺法之法式也。
- 阿鞞跋致
- Avaivart,又作阿毘跋致,或作阿惟越致,譯曰不退轉。不退轉成佛進路之義。是菩薩階位之名。經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則至此位。阿彌陀經曰:「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同慈恩疏曰:「阿鞞跋致者,阿之言無,鞞跋致之言退轉。故大品經云:不退轉故,名阿鞞跋致。(中略)是人不為諸魔所動,更無退轉。」
- 無相空教
- 謂般若經之所說,三論之所宗。以彼說一切諸法,無相空寂,而無實體故也。唯識樞要上本曰:「龍猛菩薩證極喜地,採集大乘無相空教,造中論等究暢真要。」
- 薩達磨芬陀利修多羅
- 是四譯之稱。新譯家之稱,為薩達磨奔荼利迦素怛纜。法護譯言正法華經,羅什譯言妙法蓮華經。法華玄贊一曰:「梵云薩達摩奔荼利迦素恒纜。薩者正妙之義,故法護云正法華,羅什云妙法蓮華。達摩法也,奔荼利迦者白蓮華也,西域呼白蓮華為奔荼利迦,素恒纜者經義。」
- 灰山住部
- 小乘二十部之一。部執異論曰:「灰山住部。」異部宗輪論曰:「雞胤部。」宗輪論述記曰:「真諦法師云灰山住部,此言非也,本音及義,皆無此說。此從律主姓以立部名。」三論玄義曰:「灰山住部,此依住處為目。此山有石,堪為灰。此部住彼山中修道,故以為名。」
- 二六之願
- 藥師如來之十二願也。
- 路伽
- 同路迦。見路迦條。
- 語業
- 三業之一。言語之作業。有善有惡。妄言綺語等為惡語業,愛語實語等為善語業。
- 二種白法
- 慚與愧也,此二者能使一切之諸行光潔,故名白法。
- 三種法藥
- 一、世間法藥,如五常五行三歸五戒等是也。二、出世間法藥,如三藥四念處七覺八正道等是也。三、出世間上上法藥,如止觀是也。以止觀通前之出世間法,則悉為上上法藥也。
- 享堂
- 祖堂也。安置祖之像牌以祭享之,故云享堂。
- 婆
-
𑖪Ba,又作麼。悉曇五十字門之一,體文之喉聲第三,金剛頂經曰:「麼字門,一切法縛不可得故。」文殊問經曰:「稱麼字時,是解脫繫縛聲。」智度論曰:「若聞婆字,即知一切法無縛無解。婆陀,秦言縛。」解脫繫縛由Bandha(縛)釋之。
𑖥Bha,又作嘙、𭊃。悉曇五十字門之一。體文之喉聲第四。金剛頂經曰:「婆(重)字門,一切法有不可得故。」文殊問經曰:「稱婆(去)字時是出三有聲。」智度論曰:「若聞婆字即知一切法不可得破相。婆伽,秦言破。」此語根由Bhū(有)釋之。
- 須陀洹果
- 見道之終,即第十六心之位,對於前之向位而稱為須陀洹果。聲聞乘四聖位中正果初位之位也。
- 藕絲
- 於見道可斷之迷理惑,其性猛利,斷之卻易,故譬之於破石。於修道可斷之迷事惑,其性純弱,斷之反難,故譬之於藕絲。古德之頌曰:「見道如破石,修道如藕絲。」朝野群載二仁王會咒願文曰:「長斷藕絲,共升蓮藻。」
- 寶女所問經
- 四卷,西晉竺法護譯。大方等大集經寶女品第三之別譯,分為十三品,有寶女為舍利弗說大乘之深義,佛明其往因。
- 便利
- 大小便也。法華經授記品曰:「便利不淨。」
- 諸佛心經
- 諸佛心陀羅尼經之略名。
- 一四天下
- 指須彌山四方之四大洲而言。東弗於逮,南閻浮提,西瞿耶尼,北鬱單越是也。見須彌條。
- 定共戒
- 三戒之一。又名靜慮生律儀。入初禪,二禪等諸禪定,則與禪定共生自然防非止惡之戒體,身口所作,盡契律儀云:俱舍論十四曰:「靜慮生者,謂此律儀從靜慮生,或依靜慮。若得靜慮者,定成此律儀。」七十五法名目曰:「靜慮律儀,亦名定共戒,與定同時故。」
- 鉤紐
- 又作勾紐,䩙紐。懸袈裟而結合兩片者。作輪形,謂之𢂁,垂絛帛為紐,即三分袈裟之幅於前後處置𢂁與紐也。然依律則紐之前後相反。毘奈耶雜事七曰:「佛言:為護衣,應安紐𢂁,可於肩上安𢂁,胸前綴紐,紐有三種:一如蘡薁子,二如葵子,三如棠梨子。應於緣後四指安𢂁,應重作帖以錐穿穴,𢂁出其內,繫作雙𢂁。其紐可在胸前緣邊綴之,疊衣三襵,是安𢂁紐處。律攝五曰:「去緣四指肩隅置帖,於此帖中,穿為小孔。定細絛𢂁,可長兩指,反自相繫,便成二𢂁,胸前緣邊應安其紐。」此為𢂁置背後,紐置絛前之制,義淨三藏依之。寄歸傳二曰:「五肘之衣,疊作三襵,其肩頭疊處,去緣四五指許,安其方帖,可方五指,周剌四邊,當中以錐空為小孔,用安衣𢂁。(中略)內紐此中,其𢂁前疊處緣邊安紐,亦如衫紐。」是義淨三藏印度當代之實見也。然南山依十誦律而反之。行事鈔下之一曰:「十誦佛自教比丘施䩙紐法。前去緣四指施䩙,後去緣八指施紐,應如是作。」章服義曰:「十誦云:去緣四指前施鉤,去緣八指後施紐,良以用右角掩覆左肩,前鉤後紐,收束便為。」釋氏要覽曰:「鉤紐,僧祇云紐緤。集要云:前面為鉤,背上為紐。」又後世禪宗代鉤以環,代紐以條,稱曰南山衣。象器箋十七曰:「今時禪林,例代鉤以環,代紐以條。(中略)舊說曰:觀唐王摩詰畫像形,其袈裟無條環,蓋唐時猶不用條環。條者五代時始有,環者宋朝始有。」畫像須知曰:「天竺衣者,不用鐶鉤之袈裟,南山衣者,附鐶鉤像之袈裟也。」
- 窟內
- 摩揭陀國迦蘭陀竹園西南,行五六里,南山之北,有大石窟,如來滅後,迦葉於此結集三藏,同時去石窟二十餘里之處,其餘大眾,結集五藏,故起窟內窟外之稱。見西域記九,宗輪論述記。
- 大心力
- 以名佛之大智大用者。讚阿彌陀佛偈曰:「皆是法藏願力為,稽首頂禮大心力。」
- 釋迦散華
- 見散華條。
- 蓋天蓋地
- 覆蓋天地也。又曰普天普地。示自己意氣滿溢,磅礡於宇宙之意。宗門統要續集十六巖頭全齋條所謂:「師云:若欲播揚大教,一一從自己胸襟流出將來,為我蓋天蓋地去」之類是也。
【原始資料】原始资料皆来自网络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