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大辭典
《佛學大辭典》,由丁福保居士耗時八年編著而成,譯自日本人織田德能的《佛學大辭典》,是刪除了日本佛教相關資料及文獻出處之後所成的節譯本。於1922年正式出版,收錄條目三萬多個,360多萬字。
我中華則周星悶彩,已彰降誕之休征。漢日流祥,乃葉通神之瑞夢。使臣西去,釋侶東來,白馬馱貝多之文,金簡譯單蘭之典。德降偽道,化及暇陬。三國六朝暢其流,秦晉隋唐極其盛。或譯經著疏,廣闡大乘。或見性明心,單傳向上。東林則群結蓮社,南山則大啟律門。性相之妙義紛披,禪教之祖庭互峙。機鋒吐露,陸離寶劍之光。辯給回風,隆重彌天之譽。法門挺秀,崇聖教之紀綱。慧炬揚輝,啟含生之耳>目。猗歟盛矣!俟其袆而維是。經文浩瀚,研究綦難,名相紛繁,考求匪易。寧免入海算沙之困,徒興望洋向若之嗟。兼之東西迻譯,頗多鉤辀格磔之聲。華梵錯綜,每有詰屈聱牙之句。東鱗西爪,文筆矛盾>,北轍南轅,方言楚夏。設非心研之有素,雲何耳學以能詳。欲充扡格之虞,用作博通之助。辭典之編,信不可緩。校讎之責,誰任其難。
爰有丁仲祜居士,以通儒碩學之資,具濟世活人之術。精研佛學,翺翔般若之園。博覽書林,馳騖琳瑯之圃。羅海國龍宮之秘笈,抽石室金匱之珍藏。萬卷何奇,勝入瑯嬛福地,唯心可悟,如升兜率陀天。憑翰墨之因緣,植菩提之種子。前有佛學叢書之著,可媲文憲護法之編。今更出大手筆,纂大辭書,抒慈悲之願力。應時勢之要,求悟明鏡之非臺。握智珠而遍照,旁搜遠紹,東取扶桑瀛島之書賾。邃鉤玄西考>,賢豆恒沙之偈,聯珠貫玉,不憚雞窗螢案之辛勤。取精用宏,備極蠶絲牛毛之煩瑣,刮磨淬礪,輯為專書,慘淡經營,集成巨帙。
舉凡名數真言,掌故儀法等類,遍為采集,無不搜羅。列部三十有三,檢壹畫而諸字畢備。引證廣之又廣,閱壹典而群義可征。意解心開,得剖奧義。耳提面命,如近良師。入玄妙之法門,賴斯寶鑰。涉汪洋之教海,需此南針。藝林敷優曇之花,著作家別開生面。法苑結摩羅之果,菩提道總合明心。
如能因文悟理,不滯名言,自然入聖超凡,圓成大覺。是不特為考古之鏡,饋貧之糧已也。納廿年匏繁,遽然夢醒南柯。壹領袈裟,惕若恩懷西竺。鏡花水月,瞰破紅塵。清磬洪鐘,精修白業。拈貝葉遍尋教網,睹桃花未悟禪機。自利利他彌切,度生之宏願先覺。覺後端賴命世之雄才,聆法海之潮音。讀例言得覘鴻制,募韓陵之寺石。效喤引敢擬駢詞,行看電掣星馳,永流通於塵剎。風行雷厲,自傳播於大千。>法界眾生皆叨法喜,法門眷屬盡獲法施。見聞思修,願同趣妙莊嚴路。開示悟入,俾悉證凈法界身。是為序。
辛酉暮春既望古瀛釋顯蔭撰於甬城觀宗學社
- 飛錫
- 謂比丘之旅行也。釋氏要覽下曰:「今僧遊行,嘉稱飛錫,此因高僧隱峰遊五臺,出淮西,擲錫飛空而往也。若西天得道僧,往來多是飛錫。」
- 登住
- 菩薩之階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等,入十住之位者,謂之登住。然圓教菩薩之十住即當於別教菩薩十地之位,圓教之菩薩,有登住已去一分之斷惑證理,別教之菩薩,於登地以後成之。法華玄義五曰:「無明是同體之惑,如水內乳,唯登住已去菩薩鵝王能唼無明乳清法性水,從此已去,乃判真因。」釋門歸敬儀中曰:「真俗並觀,登住方修。」見登地條。
- 灌佛會
- 又云佛生會。於四月八日行之。
- 毛頭
- 又曰毛道。凡夫子異名。見毛道條。又,禪家之職,剃淨人之毛髮者。亦曰毛頭。
- 四菩薩
-
胎藏界曼荼羅除中台大日如來外之四方四菩薩也。
觀音,彌勒,普賢,文殊。此四菩薩與娑婆之眾生因緣最深。
- 優婆離因緣品
- 憂婆離之史傳。攝於佛本行集經五十三。
- 喇嘛僧
- 西藏新志中曰:「喇嘛爵秩有十數等,其最尊者曰國師,曰禪師。其次曰札薩克大喇嘛,曰副札薩克大喇嘛,曰札薩克喇嘛。以上給印,餘給劄符。其次曰大喇嘛,曰副喇嘛,曰閒散喇嘛,札薩克喇嘛之徒,有德木齊格,思規格隆,班第等。」
- 十久兩實
- 十劫之彌陀與久遠之彌陀皆為實身,所謂相即之妙法身也。
- 舞心
- 見六十心條。
- 五種天
- 涅槃經二十三。明四種之天。同十八明生天與第一義天之二種,其中生天以在四種中合二處所明為五天,即於彼四種加第一義天為第五也。第一義天是佛及佛所證之涅槃。經曰:「第一義天,謂諸佛菩薩,常不變易,以常住故,不生不老不病不死。」
- 大乘五位
- 見五位條。
- 三種清淨
-
身語意之三業,遠惡行離惑垢也。俱舍論十六曰:「諸身語意三種妙行,名身語意三種清淨,暫永遠離一切惡行煩惱垢故,名為清淨。」探玄記四曰:「三業無過云清淨。」
智度論所謂修般若之菩薩三種清淨也。一、心清淨。不生染心,瞋心,憍慢心,慳貪心,邪見心。二、身清淨。心清淨故,不再受後身,常得化生。三、相清淨。心身既皆清淨,則能具足相好莊嚴其身。
- 先世資糧
- 見資糧條附錄四種資糧項。
- 檀波羅蜜
-
Dānapāramitā,六波羅蜜之一。又十波羅蜜之一。檀為檀那之略,譯曰布施或施主。以財或法施與人也。波羅蜜,譯曰度,或到彼岸。謂度生死海而到涅槃彼岸之行法也。布施即其行法之一。
胎藏界虛空藏院中央左第一位之尊也。密號曰普施金剛。
- 業天
- 善惡之業,必引苦樂之果,如天道之自然,故曰業天。儒所謂天道,即佛之業道也。無量壽經下曰:「天道自然。」日本望西樓註曰:「憬興云:天者業也,惡業之道故。瑜伽亦云業天,蓋同此矣。瑜伽論云:業天所惱,雖無作者,而業果自屬,難得逃。」
- 應客侍者
- 六侍者之一。見侍者條附錄。
- 三種天
-
一名天,如人中之王,稱為天王天子,假名為天也。二生天,如四天王乃至非想天,為眾生可生之天處,即六趣中之天趣也。三淨天,三乘之聖者,斷煩惱而清淨無垢者,如聲聞之預流果已上乃至佛也。見智度論七。
見天條。
- 上嚫
- 奉上嚫財也。言下嚫者其意同。見象器箋二十。
- 四種重恩
- 與四恩同。又父恩,母恩,如來恩,說法師恩也。
- 具史羅
- 又作瞿史羅。好聲鳥之名。
- 如來寶菩薩
- 在胎藏界曼荼羅釋迦院釋尊之右。梵號怛他誐多摩尼,譯言如來寶。密號曰實相金剛。是為入釋尊寶珠三昧之尊,與大日經之毫相尊相當。黃色,左手持蓮上有寶珠,右手為胎拳,立頭指當胸,坐赤蓮。
- 一印會
- 金剛界九會曼荼羅之第六會。見九會曼荼羅條。
- 獼猴著黐
- 涅槃經二十五曰:「如諸獵師,純以黐膠置之案上,用捕獼猴。獼猴痴故,往手觸之,觸已粘手;欲脫手故,以腳蹋之,腳復隨著;欲脫腳故,以口齧之;口復粘著,如是五處悉無得脫。於是獵師以杖貫之負還歸之。(中略)獼猴者喻諸凡夫,獵師者喻魔波旬,黐膠者喻貪欲結。(中略)凡夫之人五欲所縛,令魔波旬自在將去,如彼獵師黐捕獼猴擔負歸家。」
- 大醫王
- 譬佛菩薩也。維摩經佛國品曰:「為大醫王善療眾病。」無量義經曰:「醫王大醫王,分別病相曉了藥性,隨病授藥令眾樂服。」
- 法華千部會
- 集僧一千人,讀誦法華經一千部之法會也。
- 缽羅若缽多曳
- Prajāpati,梵天名。即其真言也。鉢羅若為一切生之義,鉢多為主之義,曳ye為助聲。所謂一切眾生之主也。一切眾生因梵天而生,故名一切生主。而實眾生無始,是非梵天所生,如來亦如是。以世間一切善,皆自佛心生之故,又不見如來之終始,故名為世間之父。然實眾生之佛性,前際無始,是非如來所生也。以最初之鉢囉字為真言之體。鉢是第一諦最勝之義,囉為塵垢之義,入阿字門,則成淨法界。不為塵垢所染,即是蓮華胎藏也。一切之佛子亦如是。自最勝之胎藏生,是故名為最勝子。末句加曳字,故名為梵天乘。見大日經義釋七。演密鈔七曰:「此鉢羅,疏主義譯為一切生,謂一切世間計,無不從彼生故。若敵對譯時或云勝,或云他,謂一切世間中為尊為主,故名為勝。又西方外道計,梵王能生一切,即是他我故名為他,是故亦得名為勝生主他生主。」
- 嗽卑
- Upāsikā,新譯之鄔波斯也。譯曰近善女。玄應音義十五曰:「嗽卑或言蘇卑,或言優婆斯,皆訛轉也。正言鄔波斯,此云近善女。」
- 娜耶
- Naya,譯曰乘。大日經疏三曰:「梵音娜耶,即是乘義道義,謂從一念善根乃至成佛,於其中間一一諸地所乘之法所行之道通名娜耶。」
- 被甲護身
- 又曰護身三昧耶。十八道之一。於真言念誦法,為欲行者之身,被金剛甲冑,防護邪神惡魔之怨害時所結之印契也。因而又曰甲冑印。十八契印曰:「由結此印及誦真言加持,即成被金剛甲冑。所有毘那夜迦及諸天魔作障礙者,退散馳走,悉見行者光明被身威德自在,若居山林及在險難皆悉無畏。」
- 慧光童子
- 見不動明王條附錄八大童子項。
- 雜無極經
- 六度集經之異名。
- 勅命
- 因如來為無上法王,故稱其教命云勅命。
- 實相義
- 諸法實相之深義也。法華經序品曰:「佛今放光明,助發實相義。」
- 師子王
- 師子中之王也,譬佛菩薩無一切畏者曰師子王。無量壽經下曰:「如師子王無所畏故。」
- 線香
- 又作綫香,仙香。雜抹眾香加糊而作之。其炷煙長久,故稱為仙香。亦曰長壽香。其制纖長如線,故曰線香。線又作綫。
- 禪巾
- 禪者所被之頭巾。畫中維摩所被者是也。見象器箋十七。
- 柯尸悲與
- 見呵婆婆條。
- 開三顯一
- 天台宗明三乘教為一乘教之方便,以顯絕待之一乘教。法華經前半十四品之所明。謂之迹門法華。玄義六下曰:「今經四大弟子,領佛開三顯一益。」見開顯條。
- 孔雀種
- 梵語摩由羅Maurya,譯云孔雀。阿育王系譜有二說,由旃陀羅笈多王出者,謂之孔雀種。
- 先陀
- 先陀婆Saindhava之略。涅槃經九曰:「先陀婆者一名四實:一者鹽,二者器,三者水,四者馬,如是四法皆同其名。有智之臣善知此名,若王洗時索先陀婆即便奉水,若王食時索先陀婆即便奉鹽,若王食已將欲飲漿索先陀婆即便奉器,若王欲遊索先陀婆即便奉馬。如是智臣善解大臣四種密語。」
- 都嚧瑟迦
- Turuṣka,又作咄嚕瑟劍,兜樓婆。香名,譯曰蘇合,香草,白茅香。陀羅尼集經六曰:「都嚧瑟迦油,唐云蘇合香。」名義集三曰:「咄嚕瑟劍,此云蘇合。」見兜樓婆條。
- 佛母
-
佛從法生,故以法名佛母。大方便佛報恩經六曰:「佛以法為師,佛從法生,法是佛母。」
般若波羅蜜為生諸佛之母,故稱佛母,故禪家稱摩訶般若波羅蜜為摩訶佛母也。大品般若經十六曰:「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中略)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出生諸佛。」智度論三十四曰:「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父母之中母之功最重,是故佛以般若為母,般舟三昧為父。」勅修清規曰:「繞旋行道稱念摩訶佛母聖號。」
釋尊之母,即摩耶夫人。或稱佛之姨母大愛道為佛母。
主諸佛如來出生隨類形,能生母德之尊體,謂之佛母尊,即佛眼佛母、准提佛母、孔雀佛母等。但常稱為佛母者多指大日之佛母,即佛眼佛母尊也。
- 先陳
- 因明之語。宗法中有法之言也。以必先陳有法而後說法故也。
- 二增菩薩
- 菩薩有二類:一、智增菩薩,大智之性分增上,而斷惡證理自利之善根多,利生化物之善根少者。二、悲增菩薩,大悲之性分增上,欲久住生死,利樂有情,不欲疾進菩提之果者。故智增之菩薩,於初地捨分段身而取變易身,悲增之菩薩,至第八地初捨分段身也。見百法問答鈔七。
- 中臺
- 蓮華中心為佛之臺座處也。
- 不殺生戒
- 在在家出家小乘大乘一切戒中,禁止殺害有情之生命也。
- 剗子禪
- 剗子者鋤也,空解之邪禪,譬之鏟子之鋤物也。
- 增上心殊勝殊勝語
- 見十殊勝語條。
- 離怖畏如來
- 施餓鬼之法,五如來中北方如來之名,即釋迦如來也。秘藏記本曰:「離怖畏如來北方釋迦牟尼佛。(中略)離怖畏如來者,成所作智用變化身也。住六道四生界,為一切眾生作諸事業,無怖畏也。」
- 聖無動經
- 聖無動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羅尼經之略名,俗云不動經。見不動經條。(CBETA註:疑為見不動條)
- 佛殿
- 奉安佛像之殿堂也,西竺謂之香殿。
- 瞿波洛迦
- Gopālaka,譯曰牧牛經。見玄應音義二十五。
- 冥機
- 有冥機冥應,冥機顯應之二。見感應妙條。
- 隻履西歸
- 傳燈錄曰:「後魏孝明帝太和十九年,達磨大師於禹門千聖寺端坐而化,其徒為之葬熊耳山,起塔於定林寺。後二年,魏宋雲奉使西域,回,遇師於葱嶺,手攜隻履,翩翩獨逝。問師何往?曰:西天去。雲具奏其事,帝令啟壙視之,惟見空棺,一革履存焉。」
- 五道六道
- 五道六道,開合不同,五道加阿修羅道,則為六道。智度論三十曰:「問曰:經說有五道。云何言六道?答曰:佛去久遠,經法流傳五百年後,多有別異,部部不同,或言五道或言六道。若說五者,於佛經迴文說五。若說六者,於佛經迴文說六。又摩訶衍中法華經說有六趣眾生,觀諸義意,應有六道。」攝阿修羅道於五道內有二義:一唯攝於天趣,一攝於天趣鬼趣之二者。見唯識樞要下本。新譯家多用五趣。
- 一夏九旬
- 從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之九十日。為夏安居之日數。略曰一夏。
- 十無依行
- 又名十無依止。依行法以為生功德善根之所依處,然或緣邪見,或依惡緣,其行法有不為功德善之所依止者,此有十種,名為十無依行:一、意業不壞而加行壞者。二、加行不壞而意業壞者,三、加行意業皆壞者,四、戒壞而見不壞者,五、見壞而戒不壞者,六、戒見皆壞者,七、加行與意業,見與戒,皆不壞,而但依止於惡友之力者,八、雖依止於善友之力,而復愚鈍,猶如啞羊不能分別事理者,九、於種種之財寶眾具,常無厭足,以追求之因緣故,其心迷亂者,十、為眾病所逼近,求種種之咒術祠祀,為此因緣,而壞其行者。見大集地藏十輪經五。
- 大紅蓮
- 地獄名。以洹寒而身裂如大紅蓮之地獄也。見地獄條。
- 慈悲十二利
- 一、福常隨身。二、臥安。三、覺安。四、不見惡夢。五、天護。六、人愛。七、不毒。八、不兵。九、水不喪。十、火不喪。十一、在所得利。十二、死昇梵天。見法句經。
- 維摩金粟如來後身
- 見金粟條。
- 得大勢
- 菩薩之名。經中又云大勢至。見勢至條。
- 菩薩僧
- 出家菩薩僧與聲聞僧其受戒及外形等之異同頗有諍論,以梵網為宗者,謂聲聞僧之外有菩薩僧,外相雖與聲聞僧為一、而其戒法別有梵網所說之菩薩戒,大異於聲聞僧之小乘戒,引心地觀經報恩品所說之三種僧為其的證。稟承瑜伽者,以智度論之文為的證,謂餘佛雖於三乘之僧,各異其戒,以別其位,而我釋迦法中,聲聞僧之外,別無菩薩僧,出家之菩薩,與聲聞僧同受比丘戒,依其臘次,列次於聲聞僧之中,如法華經所謂常不輕菩薩比丘是也。論三十四曰:「諸佛多以聲聞為僧。無別菩薩僧。如彌勒菩薩文殊師利菩薩等。以釋迦文佛無別菩薩僧,故入聲聞僧中次第坐。有佛為一乘說法純以菩薩為僧。有佛聲聞菩薩雜以為僧。如阿彌陀佛國菩薩多,聲聞僧少。」愚案從戒法言之,則顯教中聲聞菩薩之二僧別異,從其形相言之,則顯教中所說之聖弟子,不論聲聞菩薩,皆為出家沙門之相,其蓄髮戴冠掛瓔珞之在家莊嚴形相,僅限於密教,且如心地觀經,非純顯教,顯密合部之經也。故捨律衣,用素絹等官衣,或戴寶冠,為密教之菩薩僧,尚有其說,若為釋迦法中顯教之菩薩僧,則甚不可。支那於後周之世,始有菩薩僧。僧史略下曰:後周太武皇帝壞毀佛道二教,尋武帝崩,宣帝立,漸欲興佛教,即勅曰:太武皇帝嫌濁穢,故廢而不立,朕簡耆舊學業僧二百二十人,勿剪髮毀形。令於東西二京陟岵寺為國行道,所資公給。時高僧智藏,建德二年隱於終南紫峰閣,至宣帝時出謁,勅令長髮為菩薩僧為陟岵寺主。大象二年,隋文為丞相,藏謁之,因得落髮,又釋彥琮不肯為菩薩僧,以其戴花冠被瓔珞像菩薩之相,惡作此形。謂非佛制也。
- 誠信
- 真言至誠之信心也。
- 緇門
- 服緇衣之僧徒一門也。
- 除蓋障菩薩
- 除一切蓋障之略名。除蓋障院之中尊也。大日經一曰:「次行者於右方,次作大名稱除一切蓋障,執持如意寶。」同疏五曰:「次於第二重大日如來左方畫除蓋障菩薩,(中略)左手持蓮華,華上置摩尼寶珠,右作施無畏手。此菩薩及諸眷屬皆是大慈悲拔苦除障門,正以此菩提心中如意寶珠施一切眾生無畏滿其所願也。」又金剛界曼茶羅賢劫十六尊中之一尊也。
- 世間難信捷徑
- 他力之信心,為惡人凡夫速遂成佛不思議之法,易往之捷道,故曰捷徑,然於世間得信,難中至難,故曰世間難信。
- 祇樹給孤獨園
- 舍衛城有長者哀恤孤危。世人呼曰給孤獨Anātapindika,佛在摩揭陀國時,來聞法三歸為優婆塞。後乞佛來舍衛城度國人,以園林獻佛。佛許之。長者歸國選園林以太子誓多之園林Jetavana為第一。彌勒上生經疏上,慈恩以二人之名載園林名之因緣。曰:「地唯挾塏,泉林繁鬱,壁方五里,可設伽藍。善施請買,太子不許。因戲言曰:布金滿地,厚敷五寸,時即賣之。善施許諾。(中略)太子知其情邈,自發勝心。人之所貴,莫過金寶。而彼當能傾庫買地以造僧園,我何所乏而無修建?請悔先地,長者不從。太子云:許地取金,未論林樹。地隨汝主,林屬我身。其助成功,但陳供養。佛後遊此,告阿難曰:園地善施所買,樹林誓多所施。二人同心,共崇功德。自今已後,應謂此地為誓多林給孤獨園。」
- 長生庫
- 貯長生錢之庫藏。今俗呼典當為長生庫。老學庵筆記曰:「今僧寺輒作庫,質錢取利,謂之長生庫。梁甄彬嘗以束苧就長沙寺庫質錢,後贖苧還,於苧束中得金五兩,送還之。」則此事亦已久矣。
- 大隨求陀羅尼經
- 普徧光明焰鬘清淨熾盛如意寶印心無能勝大明王大隨求陀羅尼經之略名。
- 等活地獄
- 八熱地獄之第一。俱舍頌疏世間品一曰:「等活地獄,謂彼有情雖遭種種斫刺磨擣,而彼暫遇涼風所吹尋蘇。如本等前活,故立等活名。」參照地獄條。
- 見取
-
四取之一。取著於身見邊見等非理之見也。三藏法數十八曰:「邪見分別名之為見,所謂身見邊見等,因見取著,故曰見取。」
見取見之略,五見之一。
- 沙彌威儀
- 一卷,劉宋求那跋摩譯。同於七十威儀。
- 十句觀音經
- 太平廣記,宋太原王玄謨爽邁不群,北征失津,軍法當死。夢人謂之曰:汝誦觀世音千徧,可得免禍。謨曰:命懸旦夕,千徧何日可得。授云:觀世音,南無佛。與佛有因,與佛有緣。佛法僧緣(僧誤作相),常樂我淨。朝念觀世音,暮念觀世音。念念從心起,念念不離心(念念不離心之念字誤作佛)。既而誦滿千徧,將就戮,將軍沈慶之諫,遂免,歷位尚書金紫豫州刺史。按此事又見南史卷十六王玄謨傳。
- 若南
- 見惹那條。
- 大施太子
- 賢愚經大施抒海緣品曰:「摩訶闍迦樊,譯言大施,又云能施太子。昔釋迦佛為大施太子時欲賑國人,入海求如意珠,知在龍王之頂,欲抒盡海水而取之。雖筋骨斷壞,終不懈怠。諸天感其至誠而來助之。龍王恐送珠與之。」智度論十二謂為「能施太子。」是為毘梨耶波羅蜜(精進度)之圓滿行相。智度論四曰:「毘梨耶波羅蜜云何滿?答曰:若有大心勤力如大施菩薩,為一切故以此一身誓抒大海令其乾盡,宣心不懈。」
- 四種饒益
- 謂菩薩化度饒益眾生有四種之方便也。一,示現相好,令觀者發菩提心也。二,示現說法,令聞者開悟入道也。三,示現化事,令聞者護諸法門也。四,名流十方,令聞者繫念得脫也。
- 敷華
- 真言十心之一。見十心條附錄。
- 盤荼昧
- Vandāmi,見和南條。
- 意生金剛女
- 金剛界曼陀羅中,第七理趣會以香奉於本尊之天女名。手持柄香爐。見金剛界曼陀羅大鈔三。
- 相應心
- 謂妄心與煩惱諸惑相應也。見唯識論三。
- 佛頂最勝陀羅尼經
- 一卷,唐地婆訶羅譯。尊勝陀羅尼經之第二譯也。
- 毘摩羅
- Vimalā,天女名。大自在天之婦也。西域記二曰:「跋虜沙城東北,五十餘里,至崇山,山有青石大自在天婦像,毘摩羅天女也。聞之土俗。曰:此天像者,自然有也。靈異既多,祈禱亦眾。」
- 楷定記
- 三十六卷。竹林寺顯意著。釋善導之楷定疏者。
- 琉璃王
- Virūḍhaka,又作流璃王,婁勒王,樓黎王,維樓黎王,毘流離王。新稱毘盧釋迦王。亡迦毘羅衛國釋種之惡王名。見毘琉璃條。
- 無差別
- 有為法其外相雖有種種差別,然其內情為一、如波之姿雖異,而其水性則一、故云無差別。
- 菩薩優婆塞五戒威儀經
- 優婆塞五戒威儀經之異名。一卷,劉宋求那跋摩譯。與菩薩戒本經同本。後附禮佛,發願,受繩床等法。
- 金剛頂經瑜伽文殊師利菩薩法
- 一卷,唐不空譯。異名五字咒法。說五字文殊之修法。
- 十界大曼荼羅
- 畫十界身相之大曼荼羅也。是四曼中之大曼,故云大曼荼羅。日本日蓮宗以之為本尊。
- 十王華報
- 十王為六欲四禪之王,初地之菩薩,為四天王,乃至第十地之菩薩為第四禪天之王而化益有情。此十王之果報對於十地之菩薩而云華報。
- 界內事教
- 天台謂三藏教。彼教精究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事相之法門,而理唯為偏真之空理,究理最為淺薄,故貶之為界內事教。玄義三上曰:「三藏具有三人,而皆以析智觀界內十二因緣事為初門。」又曰:「通教亦有三人,同以體智觀界內十二因緣理。」
- 汲井輪
- 輪迴無極,譬如汲井水之車輪。楞伽經四曰:「墮生死海諸趣曠野,如汲井輪。」原人論曰:「劫劫生生,輪迴不絕。無終無始,如汲井輪。」無常經曰:「隨業受眾苦,循環三界內,猶汲井輪。」
- 三摩地法
- 總稱密教之法。以此宗之本意修三密平等之三摩地故也。菩提心論明三種之菩提心。而密教之菩提心謂之三摩地菩提心。
- 慈恩寺
- 唐高宗為太子時,為文德皇后所創建,十大寺之一。在陝西長安縣東南,曲江北。隋無量寺地。南臨黃渠。竹松森邃。為京師最。西院浮圖七級。崇三百尺。永徽三年沙門玄奘立。東有繙經院。摭言曰:「進士自神龍後,期集慈恩寺塔下題名。」按唐杜甫岑參等并有登慈恩寺塔詩。
- 鼻識
- 六識之一。了別鼻根所生香境之心識也。
- 降世
- 佛菩薩之出生也。由高降於下劣世界之義。
- 五大觀門
- 觀地等五大之法門也。
- 聖性離生
- 唯識作聖性,俱舍作正性,其意一也。生無漏智而斷煩惱,謂為聖性。聲聞緣覺之二乘,入於見道之位,生一分之無漏智,斷分別起之煩惱障。菩薩生一分之無漏智,斷煩惱所知之二障,因而得一分之聖性。永離異性(凡夫)之生,謂為聖性離生。唯識論九曰:「二乘見道現在前時,唯斷一種名得聖性。菩薩見道現在前時,具斷二種名得聖性。」俱舍論二十三曰:「得世第一法,雖住異性生而能趣入正性離生。」四教儀六曰:「聖以正為義,捨凡性入正性。」
- 水天供
- 供養水天之法也。常為祈雨而行之。見密門雜抄。
- 一俱胝
- 一億也。希麟續音義曰:「一俱胝,梵語數名,此翻為億也。」詳俱致條。
- 八直行
- 八正道也。以此為正道之行法也。
- 入眾衣
-
禮拜誦經齋會等大眾會合之時必服之,因云入眾衣。六物圖曰:「從用名入眾衣。」
鬱多羅僧即七條袈裟之別名。禮拜,齋食,講經等與眾共事時著之。六物圖曰:「鬱多羅僧,名中價衣,從用名入眾衣。」
- 日月輪
- 真言行者約於果地之智德,以日輪觀月心之形,約於因果之進修,以月輪觀自心之形也。因果之進修者,如月有十六分之漸明,漸修十六菩薩之十六三昧,而從因至果也。菩薩心論曰:「諸佛大悲以善巧智說此甚深秘密瑜伽,令修行者於內心中觀日月輪。」菩提心義一末曰:「一字佛頂瑜伽及愛染王瑜伽等,並約果地智德以日輪形觀本尊形,今約因果三昧進修以月輪形觀自心形。」
- 冥界
- 又云冥道。總稱地獄餓鬼畜生之三道。別名地獄道。琰魔王所住之世界。是俗語也。
- 萬燈會
- 點萬燈以供養佛之法會也。菩薩藏經曰:「然十千燈明懺悔眾罪。」十千即萬也。
- 慈恩家
- 唐慈恩大師窺基,以法相宗成一家謂之慈恩家。
- 瞿曇彌記果經
- 佛說瞿曇彌記果經。一卷,宋慧簡譯。即中阿含之瞿曇彌經。
- 門火
- 送葬之時,於門前燒火。是中國之風習。周禮曰:「喪設門燎。」顏氏家訓曰:「喪出之日,門前燃火。」
- 逸婀
- 謂一阿字也。逸一音近,婀阿聲同。性靈集六曰:「奇哉逸婀之德,皇矣五轉之𮢩。」
- 趙州狗子
- 見狗子佛性條。
- 烏芻澀摩儀軌
- 大威怒烏芻澀摩儀軌之略稱。
- 七十二字
- 百論曰:劫初梵天王得七十二字,來化世間,世間皆不信,故吞七十字,唯二字留著於口之左右,即阿與漚也。故外道書之首,皆安此二字。阿者無,漚者有。謂一切諸法,不出有無之義,故安於經之首以表吉相。
- 諸根
- 信勤念定慧之五根,其他一切之善根也。無量壽經曰:「諸根智慧。」慧遠疏曰:「信勤念等,名為諸根。若通論之,一切善法,悉名諸根,如涅槃說。」又眼耳鼻舌身之五根也。無量壽經上曰:「諸根悅豫。」慧遠疏曰:「眼等五根,同現喜相。」
- 香山
- 在無熱池之北,閻浮提洲之最高中心。漢所謂崑崙山也。俱舍論謂之香醉山。今地學家所謂脫蘭斯喜馬拉雅山也。觀佛三昧海經曰:「雪山有樹,名殃伽陀。其果甚大,其核甚小。推其本末,從香山來。以風力故,得至雪山。」俱舍論十一曰:「大雪山北,有香醉山。雪北香南,有大池水,出四大河。」西域記一曰:「贍部洲之中池者,阿耨婆答多池也,唐言無熱惱。在香山之南大雪山之北,周八百里矣。」南山戒疏一上曰:「四河本源香山所出。(中略)俗云崑崙者,經言香山。」梵⃞Gandhamādana。
- 四部僧始起經
- 中本起經之別名。
- 弗婆勢羅
- Pūrvaśaila,伽藍名。譯曰東山。見西域記十。
- 七百賢聖
- 佛滅後百年,在吠舍離城為第二結集之賢聖也。見結集條。
- 根見家
- 又名眼見家,即立眼根能見色境之說也。蓋古來說五識依五根各緣自境時,眼識能見色乃至身識能覺觸,或眼根能見色乃至身根能覺觸者,凡有四種:一根見,二識見,三根識相應之慧見,四根識和合見也。見大毘婆沙論等。
- 優波斯那
- Upasena,梵志名。譯曰最上征將。見本行集經四十二。
- 八十八使見惑
- 對於八十一品之修惑,而有八十八使之見惑。見見惑條。
- 希有
- 事之甚少者,無相類者。無量壽經上曰:「顏貌端正,超世希有。」法華經序品曰:「是不思議,現希有事。」嘉祥法華疏三曰:「曠世所無,故言希有。」
- 四無量
-
佛菩薩慈悲喜捨之四德也。與樂之心為慈,拔苦之心為悲,喜眾生離苦獲樂之心曰喜,於一切眾生捨懇親之念而平等一如曰捨。緣無量眾生而起此心,謂之無量。又曰四等,四梵行。俱舍論二十九曰:「無量有四:一慈、二悲、三喜、四捨,言量者。無量有情為所緣故。引無量福故。感無量果故。」
與四無量心同。
- 佛界
-
十界之一。諸佛之境界也。梵網經上曰:「能轉魔界入佛界,佛界入魔界。」
佛之國土也。
- 示導
- 見三種示導條。
- 苦法智忍
- 八忍之一。觀欲界苦諦而正斷其見惑之無間道智也。忍者信也。信理而不疑之智,是為得苦法智之因,故名苦法智忍。智者果,忍者因也。俱舍慧暉鈔下末曰:「忍謂信,光無始來,於苦諦執我我所等。今得無漏智,知苦諦無我我所,信唯有苦理名忍。」
- 庵寺
- 本通於僧尼。後多為尼寺之稱。
- 寶筏
- 喻以佛之妙法渡生死也。
- 唄匿
- 單曰唄。又曰婆陟,婆師。梵音之歌詠也。引聲詠偈頌,是為讚嘆三寶之功德,故曰唄讚。佛在世有最巧於唄道者,稱為唄比丘或鈴聲比丘。佛教來漢土,人未知唄道之音調,魏陳思王曹植,遊魚山,聞巖谷之水聲,自感得之,遂制曲譜云。見漁山條。文句記四曰:「經云唄者,或云唄匿,云讚頌。」行事鈔上四曰:「出要律儀云:如是鬱鞞國翻為止斷也,又云止息,由是外緣巳止巳斷。爾時寂靜任為佛事也。」法華玄贊四曰:「梵云婆陟,此言讚嘆。唄匿,訛也。」玄應音義十四曰:「梵言婆師,此言讚嘆,言唄匿者,疑訛也。」高僧傳十三曰:「天竺方俗,凡是歌詠法言稱唄,至於此土,詠經則稱為轉讀,歌讚則號為梵唄。昔諸天讚唄,皆以韻入絃管,五眾既與俗違,故宜以聲曲為妙。」薩婆多毘尼勒迦六曰:「瓶沙王信佛法,往詣佛所白佛言:世尊!諸外道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集一處唄誦,多得利養,眷屬增長,願世尊聽諸比丘。(中略)佛言:聽諸比丘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集一處唄誦說法。」梵⃞Pāṭhaka。
- 戍陀羅
- Śūdra又作戍捺羅,戍怛羅。四姓之一。農人也。西域記二曰:「戍陀羅,舊曰首陀,訛也。農人也。」
- 阿羅漢所不習十一法
- 一捨戒,二不淨,三殺生,四盜,五不食殘食。六妄語,七群黨,八惡言,九狐疑,十恐懼,十一受餘師及受胞胎。見增一阿含經四十六。
- 中道第一義
- 諸法無過於中道,故曰第一義。
- 樂受
- 三受之一。領受順情之境,使身心適悅者。唯識論五曰:「領順境相,適悅身心,說名樂受。」大乘義章三本曰:「順緣生適,名為樂受。」
- 大光明王
- 釋迦如來於過去為閻浮提之國王。稱為大光明。
- 貧女獻瀋澱作辟支佛
- 智度論八曰:「佛入婆羅門城乞食,婆羅門城,王立制限,若施食於佛,輸五百金錢,佛到其國,皆閉門不應。佛空鉢而出。時一家有一老母,持破瓦器盛臭瀋澱出門棄之,見佛世尊空鉢而來,見佛相好,思如此神人,應食天廚。今降身行乞,必慈愍一切故。白佛欲設供而不能得,今此弊食佛須者取之。佛知其心,信敬清淨,伸手持鉢受其施食。因記是老女施食於佛故,十五劫中於天上人間受福快樂,後得男子身出家學道,作辟支佛。」萬善同歸集六曰:「貧女獻瀋澱而位登支佛,童子進士麨而福受輪王。」
- 優樓佉
- 見優樓迦條。
- 伽彌尼
- 巴Gamini,天子名。
- 命如風中燈
- 無常之人生,如風吹之燈火也。歸敬儀上曰:「經曰:命如風中燈,不知滅時節。今日復明日,不覺死時至。冥冥隨業緣,不知生何道。」
- 藏通別圓
- 天台所立化法之四教。見四教條。
- 佛田
- 向佛而植善根,則生無量之福果,故名佛田,佛即為眾生生福之田地也。智度論三十曰:「佛田者,一切三世諸佛,(中略)雖有種種福田,佛為第一福田。」
- 如意寶珠法
- 如意寶珠轉輪秘密現身成佛金輪咒王經所說,如意寶珠曼陀羅之祈念法也。如意寶珠者如意輪觀音之三昧耶形也,此安於曼陀羅之中臺。
- 十重顯本
- 玄義九下說用玄義中,於本迹二門各明十義。其中本門之十義,名十重顯本:一、破迹顯本。二、廢迹顯本。三、開迹顯本。四、會迹顯本。五、住本顯本。六、住迹顯本。七、住非迹本顯本。八、覆迹顯本。九、住迹用本。十、住本用迹。淨嚴之法華經秘要鈔五有略釋。
- 露命
- 譬壽命無常如露也。成實論十七曰:「智者知命無常如條上露。」鹿母經偈曰:「無常難得久,命如露著草。」
- 須闍提
- 見須闍多項。
- 阿縛羅訶佉
- 又作阿縛羅賀迦。𑖀A,𑖪va,𑖨ra,𑖮ha,𑖏kha五字,地水火風空五大之種子也。大日經疏一曰:「阿字門為地,嚩字門為水,囉字門為火,訶字門為風,佉字門為空。」
- 何欲經
- 生聞梵志,剎利居士等問欲何行何等,佛一一答之。攝於中阿含經三十七。
- 庵室
- 庵寺之室。
- 智
- 梵語Jñāna,闍那,若那。於事理決斷也。大乘義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為忍。於境決斷,說之為智。」唯識述記九曰:「忍言智以決斷故。」
- 法身舍利
- 與法身偈同。又佛所說之經卷,謂之法身舍利。如來所說實相中道之理,不改不變,性相常爾,故云法身舍利。法華經法師品曰:「經卷所住處,皆應起七寶塔,極令高廣嚴飾,不須復安舍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來全身,此塔應以一切華香瓔珞繒幢幡伎樂歌頌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西域記九曰:「印度之法,香末為泥,作小窣堵波,高五六寸,書寫經文以置其中,謂之法舍利也。數漸盈精建大窣堵波,總聚於內常修供養。」
- 三業不二門
- 十不二門之一。如來果後垂化之三業,恒彼此相應,平等一味。密教所謂三平等也。
- 未了因
- 前生未了之因緣也。蘇軾詩曰:「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 鄔波僧訶
- Upasiṁha,又作優婆僧伽。夜叉名。譯曰小獅子。見孔雀王咒經中。
- 三昧火
- 傳法正宗記曰:釋迦以化期為近,乃命迦葉,以清淨法眼及金縷僧伽梨衣付汝。一旦往拘尸那城右脅而臥。泊然大寂。內之金棺。待迦葉至。而後三昧火燔然而焚。舍利光燭天地。
- 悉地果
- 稱證菩提之𑖀𑖽(暗)字。義釋十三曰:「住於最上一切法句而得成就,故名暗字悉地之果也。」
- 降伏
- 梵語阿毘遮嚕迦Abhicāraka,譯曰降伏。以威力降伏他也。維摩經佛國品曰:「降伏魔怨,制諸外道。」
- 上乘密宗
- 上乘之名,通於諸大乘,為顯秘密宗之上乘,而云上乘密宗。
- 十七種莊嚴
- 極樂之莊嚴總有二十九種,其中依報之莊嚴有十七種。正報之莊嚴有十二種。見莊嚴條。
- 竭羅伽
- 又作竭伽,揭伽,揭瞿。古仙人名。大日經疏十六有曰:「竭伽仙者,山名,約處得名。」為吠陀誦出者之一,大孔雀王咒經下等,與他諸仙皆列其名,此等諸仙,皆是古舊之大仙,造四明論,善閑咒術云:於胎藏界曼荼羅中為火天之眷屬,與他四仙皆位於外金剛部院。但現圖曼荼羅,不圖其形像。
- 實相慧
- 證實慧實相,謂之實相慧。維摩經淨影疏三曰:「真慧證實,名實相慧。」
- 身毛喜竪經
- 二卷,趙宋惟淨等譯。善星比丘捨離佛法種種毀謗三寶。舍利子,聞之白佛,佛為廣說九次第定十力四無畏等及樹證果之相。
- 意馬
- 言人意驅逐於外境不住於一處,猶如奔馬也。慈恩傳九曰:「願託慮於禪門,澄心於定水。制情猿之逸躁,縶意馬之奔馳。」
- 慳結
- 九結之一。慳吝之煩惱也。見結條。
- 穢跡金剛
- 即穢積金剛烏芻澀麼明王Ucchuṣma,主不淨處之執金剛也。經軌作穢迹。秘藏記作穢積。
- 三如來
- 又天台依智度論二「如法相解,如法相說」之文而釋三身如來。法相二字,即法身如來也,法相者如如之境也,解者如如之智也,如如之理,為如如之智境,是名法身,此法身,徧一切處,而無有異為如。不動而來應一切處為來。解之一字,報身如來也,乘如實之道而如法相解也,是契於如如之理如如之智也,此智如法相為如。如法相解為來。說之一字,應身如來也。既至果上,理智冥合之處垂無謀之權用,來至三界轉法輪,謂之如法相說,理智冥合為如,來至三界而說為來。文句九曰:「徧一切處而無有異為如,不動而至為來,此為法身如來。(中略)從理名如,從智為來,即報身如來。故論云:如法相解,故名如來也。以如如境智合,故能處處示成正覺。水銀和真金,能塗諸色像。功德和法身,處處應現往。八相成道,轉妙法輪,即應身如來。故論云:如法相說故名如來也。」
- 金色頭陀
- 摩訶迦葉之別稱。彼身相有金色,為頭陀行第一,故名。
- 害覺
- 欲加害於他人之心。三覺之一。又八覺之一。無量壽經淨影疏上曰:「害覺亦名惱覺,於他人所,念欲加害。」
- 見分
- 八識四分之一。見四分條。
- 屈陀迦阿含
- 巴Khuddakāgama,五阿含之一。為四阿含外之一切雜經。善見律毗婆沙一曰:「除四阿鋡餘一切佛法,悉名屈陀迦經」是也。其中有十餘小部。善見律毗婆沙以為法句Dhammapada,喻Apadāna,嫗陀那Udāna,伊諦佛多伽Itivuttaka,尼波多Sutta‑nipāta,毗摩那Vimānavatthu,卑多Peta‑vatthu,涕羅伽陀Thera‑gāthā,涕利伽陀Theri‑gāthā,本生Jātaka,尼涕婆Niddesa,波致參毗陀Paṭisambhidā,佛種姓經Buddhavamsa。若用藏Cariya‑piṭaka之十四。現存巴利佛典之屈陀迦部。加之以Khuddaka‑pātha而為十五小部。
- 鬼魅
- 靈鬼之害人者。華嚴經六十五曰:「風癇消瘦,鬼魅所著,如是諸有一切諸病。」
- 俱生神
-
與一切人之出生俱生而記人之善惡者。玄奘譯之藥師本願經曰:「諸有情有俱生神,隨其所作,若罪若福,皆具書之。盡持授與琰魔法王。爾時彼王,推問其人,算計所作,隨其罪福,而處斷之。」青丘之藥師經古迹下曰:「傳說:本識與身生,故名俱生神。能熏習故,言具書持。表法王故言授與,由業威力,似神相現。」善珠之藥師經鈔下曰:「言俱生神者,若約實而言:神即識,俱生神者,即阿賴耶識,以阿賴耶識是受生之主與身俱時而生,故名俱生。隨諸有情所作罪福皆熏在阿賴耶識中,故言隨其所作乃至皆具書之。」
一說藥師經之俱生神,指華嚴經之同生同名二神。六十華嚴經四十五曰:「如人從生有二種天常隨侍衛:一曰同生,二曰同名。天常見人,人不見天。如來神變,亦復如是。非諸聲聞所能知見,唯諸菩薩,乃能覩見。」藥師經鈔下曰:「倫法師云:俱生神者,即如淨土三昧經說,同生同名二神,及華嚴等有文也。」
- 十金剛心
- 一、覺了法性,菩薩發大願心,誓欲了解無量無邊不可窮盡之一切微妙法門,而不使有遺餘,故曰覺了諸法。二、化度眾生,菩薩以無上涅槃道,度脫十方無量無邊之一切眾生,悉使出離諸趣,故曰化度眾生。三、莊嚴世界,菩薩謂十方世界無量無邊不可窮盡,我當以諸佛國土最上莊藏之具莊嚴之,故曰莊嚴世界。四、善根回向,菩薩以種種修行之善根,悉皆回向於無上之佛果菩提及法界之眾生,故曰善根回向,五、奉事大師,菩薩以所修之善根功德,奉事供養無量無邊之一切諸佛,悉使周徧而無所闕少,故曰奉事大師。六、實證諸法,菩薩於諸法實相之理,非實非虛,非有非無,悉皆真實證知,故曰實證諸法,七、廣行忍辱,菩薩或被眾生呵罵,或被眾生楚撻,或被截手足,或被割耳鼻,如是一切,皆能忍受,無有瞋恨,故曰廣行忍辱。八、長時修行,菩薩謂未來世劫,無量無邊,不可窮盡,我當盡彼之劫,行菩薩之道,教化眾生,永不疲倦,故曰長時修行。九、自行滿足,菩薩建立妙行,以心為主,心體寂靜,則能圓滿一切功德善根,具足無上大菩提道,故曰自行滿足。十、令他願滿,菩薩自行既滿,慈悲之心,轉更增上,故為求解脫者,教涅槃之道,為求佛法者,說大乘之法,悉使其願心滿足,故曰令他願滿。見華嚴經五十五。
- 末迦吒賀邏馱
- Markaṭahrada,譯云猴獼池。玄應音義十四曰:「梵言末迦吒,此云猴,賀邏馱,此云池。在毘舍離菴羅園側,昔獼猴為佛共集穿池,今言江者譯人義立耳。」
- 得大勢明王
- 得大勢菩薩為蓮華部之持明王,故稱為明王。見勢至條。
- 憍
- 恃自己之盛事而心高傲也。唯識論六曰:「云何為憍?於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為性。」
- 住無戲論菩薩
- 胎藏界曼荼羅金剛手院中行第七位,主阿閦之斷德,斷滅妄想戲論,與十九執金剛中住無戲論金剛本誓同。梵號缽羅波制尾賀哩,密號無量語金剛,肉色,左手獨股,右手如胎拳,竪小指,立右膝,坐赤蓮花。
- 大佛頂如來放光悉怛多缽怛羅陀羅尼
- 一卷,唐不空譯,悉怛多缽怛羅,譯言白傘蓋。白傘蓋佛頂尊之陀羅尼也。
- 信後相續
- 信後之念佛相續也。見信後條。
- 行事鈔
- 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之略稱。十二卷,南山道宣著。此鈔之外,又加戒疏業疏稱為律之三大部。
- 素絹
- 又作麤絹,生絹所作之法服。今無黑色之綾,呼絹衣之一種,元來為白色。
- 本願三心願
- 見三心條。
- 知次位
- 十乘觀法之第八。謂觀行者知自己之位次也。
- 七丈夫
- 七聖也。
- 蜱肆經
- 鳩摩羅迦葉以種種之喻斷蜱肆王(巴Pāyāsi)無後世之見。又以種種之喻,使捨邪見三毒而受三歸。見中阿含十六。
- 跏跌坐
- 同跏趺。見結跏趺坐條。
- 分別相似過類
- 十四過之一。謂立者之論法為同品者,敵者強以為異品而攻擊之之過誤也。
- 滿願子
- 新譯滿慈子。尊者富樓那之翻名。見富樓那條。
- 門狀
- 又曰參榜,參狀。所謂名刺也。紙闊六七寸,內不書文字。自左方卷之,用絲束分中少上,題姓名於其上也。見象器箋十五。
- 藪中捨位
- 薩埵王子之故事。見薩埵王子條。
- 金剛王菩薩秘密念誦儀軌
- 一卷,唐不空譯。說金剛菩薩之念誦法。
- 萬不一生
- 顯雜修之失之語。謂雜修行者,萬人中無一人得往生於彌陀之報土中者。
- 別向圓修
- 依天台四教之判,別教菩薩,至十回向之位,則所修之行德。事理和融,漸稱於圓教之性德,是曰別向圓修,亦曰十向圓修。四念處三曰:「別向圓修。」雜編五曰:「十向圓修。」
- 香廚
- 僧家之食廚,謂之香積香廚。蓋香者取香飯之義。見香飯條。
- 二煩惱
-
一,根本煩惱,貪瞋痴慢疑惡見之六大煩惱,為一切諸煩惱生起之本,故名為根本煩惱。二,隨煩惱,忿恨覆等二十之煩惱,以前之根本煩惱為體,或為由此流出者,故名為隨煩惱。是唯識之法相也。見唯識論六,百法問答鈔二。
一,分別起煩惱,依邪師邪教邪思惟之緣而起之我見邊見等理惑,謂之分別起煩惱。於見道一時斷之。二,俱生起煩惱,依無始以來之熏習力,與自身俱生之貪瞋等事惑,謂為俱生起之煩惱。入於修道,漸漸斷之。見百法問答鈔四。
一,大煩惱地法,無明,放逸,懈怠,不信,惛沈,掉舉之六惑。常與一切之染心相應,故名之為大煩惱地法。二,小煩惱地法,忿,覆,慳等之十惑,唯為俱生迷事之惑,故唯為修道斷,不通於見道斷,又唯起於意識,不通於餘識,又十惑各別而起,無俱起者,故名之為小煩惱地法。是俱舍之法相也。見俱舍論隨眠品。
一,數行煩惱,如貪欲瞋恚,不斷而起之煩惱也。二,猛利煩惱,如因果撥無之邪見,上品之煩惱也。見俱舍論十七。
二種之煩惱。見煩惱條。
- 毘盧折那
- Vairocana,國王名。譯曰徧照。
- 垂跡
- 佛菩薩之本體,曰本地,由其本體示現種種之身濟度眾生,曰垂迹。佛三身中法身報身為本地,化身為垂迹。此本地垂迹之義,為法華經壽量品所說,又為大日經胎藏界四重曼陀羅所說,大乘攝化門之樞紐也。於胎藏界第四重,外金剛院攝印度古來諸天諸神,皆是大日之垂迹也。維摩經序曰:「幽關難啟,聖應不同。非本無以垂迹,非迹無以顯本。本迹雖殊而不思議一也。」
- 六字護摩法
- 與六字法同。
- 對首
- 三種羯磨法之一。首者面也,一人乃至四人之比丘對面而為說淨懺悔等之羯磨也。見行事鈔上五之一。
- 白二羯磨
- 眾僧法三種之一。僧中辨事為一表白與一羯磨也。合白及羯磨而曰白二。又一白與一羯磨。故曰白一羯磨。資持記上一之五曰:「一白牒事告知,一羯磨量處可不?便辨前務,通白及羯磨,故曰白二。」參照白二羯磨項。
- 因熏習鏡
- 四鏡之一。於真如體內具足一切之功德,而熏習眾生以為成佛之正因,如淨鏡現一切之影也。起信論曰:「二者因熏習鏡,謂如實不空。一切世間境界,悉於中現。不出不入,不失不壞,常住一心。」
- 陀羅經被
- 清制。王大臣薨。賜陀羅經被。被以白綾為之。上印藏文佛經。字作金色。
- 演道俗業經
- 佛說演道俗業經,一卷。乞伏秦聖堅譯。佛為給孤獨長者說在家之三財與出家之三業者。
- 香市
- 即眾香市也。法苑珠林三界篇曰:「忉利天有七市:第一榖米市,第二衣服市,第三眾香市,第四飲食市,第五華鬘市,第六工巧市,第七婬女市。處處並有市官,是諸市中,天子天女,往來貿易,具市廛法以為戲。」
- 七十二天
- 六十九天,太山府君,五道大神,及大吉祥天,合為七十二天。
- 冥眾
- 謂梵天帝釋,諸鬼神,炎魔王等非人目所見之諸眾。漢光類聚二曰:「佛前備香華,請不現前冥眾,起四弘誓願。」
- 順分
- 順為順益之義,分為部分之義。順益其所順法之部分名為順分。此有三種:一順福分,為感世間可愛之果之有漏善根。五戒十善等法是也。二順解脫分,解脫為涅槃。為定能感涅槃果之有漏善根。此善生巳,則使彼有情名為身中有涅槃之法,若聞說生死有過,諸法無我,涅槃有德,身之毛竪,悲泣墮淚,當知彼既植順解脫分之善也,是為聲聞乘之三賢位。三順決擇分,是煗,頂,忍,世第一法之有漏善根也。決擇者,見四諦之理之無漏勝慧,分者部分之義,此四善根之功德,能順益其勝慧一分之見道決擇智,使彼出生,名為順決擇分。故聲聞乘中極速者,三生方得解脫也。即初生起順解脫,第二生起順決擇分,第三生入於見道,乃至得究竟之解脫也。俱舍論十八曰:「言順福分者,謂感世間可愛果善。順解脫分者,謂定能感涅槃果善。此善生巳,令彼有情名為身中有涅槃法。若有聞說生死有過,諸法無我,涅槃有德,身毛為竪,悲泣墮淚。當知彼已植順解脫分善,順決擇分者,謂近能感聖道果善,即煗等四。」同二十三曰:「此煗,頂,忍,世第一法四殊勝善根,名順決擇分。依何義建立順決擇分名?決謂決斷。擇謂簡擇,決斷簡擇,謂諸聖道,以諸聖道能斷疑故。及能分別四諦相故,分謂分斷。此言意顯所順,唯是見道一分。決擇之分,故得決擇分名。此四為緣,順益彼故,得順彼名。故此名為順決擇分。」
- 自誓受戒
- 大乘之菩薩戒,若無戒師時,許於佛前自誓而受大戒。而其得戒之驗,須於夢中妙相也。是謂之自誓受戒。梵網經曰:「若千里內無能授戒師,得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而要見妙相。」
- 鹽香
- 鹽原無香,以譬無法也。同於龜毛兔角。成實論二曰:「世間事中,兔角龜毛蛇足鹽香風色等,是名無。」萬善同歸集五曰:「何起龜毛兔角之心?作蛇足鹽香之見。」
- 十六善神
-
大般若經護持之神也。
是叢林轉讀大般若經時,揭釋尊與此十六神也,載於陀羅尼集經三。般若波羅蜜大心經曰:「達哩底囉瑟吒大將,禁毘嚕大將,縛日嚕大將,迦毘羅大將,彌覩羅大將,哆怒毘大將,阿儞嚕大將,娑儞嚕大將,印捺嚕大將,波夷嚕大將,摩虎嚕大將,嬌尾嚕大將,真特嚕大將,縛吒徒嚕大將,尾迦嚕大將,俱吠嚕大將。其造壇法除去惡物,淨之,築平,又以牛糞和香湯泥,摩塗其地,以五色物造三重院,三重各開四門。第三重內院,作一圓月,中心安般若波羅蜜多菩薩像,西面向門。其像右邊安帝釋天,左邊安梵摩天。東面安侍者,持明者西面。第一重外,四方各列四神主像,總數即是十六神王。」谷響集八曰: 「一、擯頭攞吒善神。身綠青色,開怒顏,著赤衣,被甲冑,右手拔刀,左手杖鋒,鬚鬢赤黑色。 二、毘盧勒叉善神。赤紫色,忿顏閉唇,著白青衣,擐甲冑,右手拔刀,左手按腰,鬚髮紺青色。 三、摧伏毒害善神。赤肉色,著白色衣,擐甲冑,右執刀,左手掌向外。當胸,鬚髮皆竪而紺色。 四、增蓋善神。身赤肉色,怒顏有四臂,右第一手持刀,第二手把劍輪,左第一手執楊枝,第二手擎半月,著綠色袈裟,紅裳,頸懸瓔珞。 五、歡喜善神。身綠青色,忿顏,頂金色孔雀,右手持鉤,左手安於腰,著赤衣,被甲冑,鬚髮赤色。 六、除一切障難善神。身黃色,怒相,有六臂,右手第一手持三戟,第二手捧經卷,第三手擎塔,左第一手執紅蓮華,第二手執劍,第三手執槍,首戴寶冠,垂瓔珞,著白衣,挂裟袈,風翻環佩, 七、拔罪垢善神。身青黑色,裸體,著雜色袈裟。右手持五叉棒,左手作拳,置於頂上,瞋目開口,利牙出於上下,髮毛竪立。 八、能仁善神。身紺青色,裸體被鎧,頭著素帽,垂於左,右手持劍,左手執槊,鬚髮赤黑。已上為右方者。 九、吠室羅摩拿善神。身赤黑色,瞋面合唇,右手執金剛棒,左手捧寶塔,被赤衣,著甲冑,鬚髮赤黑色。 十、毘盧博叉善神。身青黑色,笑顏,著綠衣,著甲冑,右手執筆,左手執卷,作欲書之勢,鬚髮赤色。 十一、離一切怖畏善神。形相全似帝釋天,但頭戴髑髏,其上有三鈷杵,是異於彼天耳。 十二、救護一切善神。身白青色,形相全如毘沙門天,但兩手合掌指端插紅色之微敷蓮華。 十三、攝伏諸魔善神。身黑肉色,右手持劍,左手垂掌,而向外,瓔珞莊嚴身。 十四、能救諸有善神。身綠色,顏貌如玉,二手合掌,二人頭著中指背第一節,被鎧,帶紅裙,著白色袈裟。 十五、師子威猛善神。身肉色,忿怒相,具四臂,右第一手持斧,第二手持劍,左第一手捧梵篋,第二手持三戟,首戴師子冠,著紺色袈裟,被虎皮小服。 十六、勇猛心地善神。身綠色,微笑,擐甲冑,形如能救諸有善神。二手外縛當心,已上為左方者。 集者云:世有金剛智所譯之般若守護十六善神王形體一卷,凡三紙,讀之可明知之,此非金剛智筆語,綴文甚拙,想係先達依金剛智之圖畫錄之而假金剛智之名者。」
- 乞灑
- 𑖎𑖿𑖬Ksa悉曇五十字門之一四十二字門之一。又作乞察,乞叉,吃灑,葛叉,䞘灑,差,叉,剎等。稱乞灑字,則一切法盡不可得,一切文字究竟無言說之聲也。文殊問經釋字母品曰:「稱乞灑字時,是一切文字究竟無言說聲。」金剛頂經釋字母品曰:「稱乞灑字門,一切法盡不可得。原自叉耶kṣaya有盡之義而出,隨而附之以種種之義,下此等甚深之釋,乃所謂五十字門最終之字母,諸法無復可說。故或為究竟無言說之聲,離文字言說,乃涅槃本寂之境,止息生死業繫之般若海藏,故謂為一切法窮盡,性不可得等。」
- 圓心
- 求涅槃圓果之心也。寄歸傳四曰:「圓具圓心,遵修律藏。」
- 邊罪難
- 見遮難條附錄。
- 忿怒拳
- 六種拳之一。
- 鶴苑
- 如言鶴林。名僧園也。不應拜俗等事序曰:「希風崛岫,啟鶴苑於神畿。仰化連河,構蜂台於勝壤。」
- 教相門
- 對觀心門而立。同於教觀之「教」。見教觀條。
- 攀緣
- 心不獨起,必有所對之境,攀緣於彼而起。恰如老人之攀杖而起,謂之攀緣。又心忽彼忽此,馳回外界之事物,如猿攀木枝,忽在彼處,忽在此處,謂之攀緣。常略之以緣之一字而說之。心為能緣,境為所緣,心涉於境,謂之緣。楞伽經一曰:「法佛者離攀緣,攀緣離一切所作根量相滅。」楞嚴經一曰:「諸眾生以攀緣為自性。」維摩經問疾品曰:「何謂病本,謂有攀緣?(中略)云何斷攀緣?以無所得,若無所得則無攀緣。」
- 等空
- 等於虛空也。大日經一曰:「等虛空無邊一切佛法依此相續生。」
- 舍利弗度二弟子說法顛倒
- 涅盤經二十六說佛言我昔住波羅捺國,舍利弗教二弟子,一令觀白骨,一令數息。經歷多年各不得定。以是因緣即生邪見。言無涅槃無漏之法,設其有者,我應得之。何以故?我能持所受戒故。我爾時喚舍利弗呵責之:汝不善教,為是二弟子顛倒說法。汝二弟子性各異,一主浣衣,一金師。金師之子應教數息,浣衣之人應教骨觀。以汝錯教,令是二人生惡邪。我於爾時為是二人說法,二人聞已,得阿羅漢果。
- 了因
- 生了二因之一,因體有二種,如種之生芽曰生因。如燈之照物顯隱曰了因。因明大疏上曰:「因體有二:一生二了。如種生芽,能起用故名為生因。如燈照物,能顯果故,名為了因。」
- 醍醐
- 五味之一。製自牛乳。味中第一,藥中第一。涅槃經三曰:「醍醐者名世間第一上味。」又曰:「諸藥中醍醐第一,善治眾生熱惱亂心。」同八曰:「雲山有草名曰肥膩,牛若食者,純得醍醐。」
- 差摩蓮華
- 比丘尼名。神通第一。遇強暴之人,欲犯之,脫兩眼示彼得免。見經律異相二十三。
- 堪能
- 謂有力能堪物也。起信論曰:「於一切時一切處,所有眾善,隨己堪能,不廢修學。」止觀七下曰:「地持云:得勝堪能,名為力。」
- 盂蘭盆經
- 佛說盂蘭盆經,一卷,西晉竺法護譯。說盂蘭盆之緣起及修法。各家之註疏如下:盂蘭盆經疏二卷,唐宗密撰。盂蘭盆經疏新記二卷,唐宗密疏,宋元照記。盂蘭盆經疏會古通今記二卷,宋普觀述。盂蘭盆經疏孝衡鈔科一卷,宋遇榮排。盂蘭盆經疏孝衡鈔二卷,宋遇榮鈔,壇式附。盂蘭盆經疏鈔餘義一卷,宋日新錄,盂蘭盆經新疏一卷,明智旭新疏,道昉參訂。盂蘭盆經疏折中疏一卷,靈耀撰。盂蘭盆經略疏一卷,盂蘭盆經箋註,丁福保註。
- 雲門藥病相治
- 雲門示眾云:藥病相治,盡大地是藥,那個是自己?」見碧巖八十七則,種電鈔九。
- 梵志
-
Brahmacārin,婆羅門四時期之一。又志求梵天之法者云梵志。瑜伽倫記十九曰:「梵者西國音,此翻為寂靜,謂涅槃也。志是此方語,志求於梵,故云梵志也。」婆沙論三十四曰:「婆羅門至彼王所,王言:梵志從何所來?」增一阿含經四十一曰:「沙門名息心,諸惡永已盡。梵志名清淨,除去諸亂想。」演密鈔二曰:「梵志者,梵淨也。謂以淨行為志者名為梵志。」俱舍光記十二曰:「婆羅門,此云梵志。」
對尼乾子謂在家之婆羅門云梵志。法華文句記九曰:「在家事梵,名為梵志。出家外道,通名尼乾。」又一切外道之出家者名梵志。智度論五十六曰:「梵志者,是一切出家外道,若有承用其法者亦名梵志。」
- 江湖寮
- 禪院廣入江湖禪僧之處。
- 所藏
- 阿賴耶三藏之一。見阿賴耶條。
- 北宗
- 禪自初祖達磨至五祖弘忍為一味。弘忍之下分南北二宗。六祖慧能之宗風,行於江南,故為南宗之祖,神秀禪師之行化,盛於北京,故謂為北宗之禪。此中至後代極其隆盛者,為南宗。五家七宗之分派,亦屬此下。
- 梵心
- 修梵行之心也。修四梵行或禪定則生於無色界,是即梵行也。止觀一曰:「此發梵心,行色無色道。」
- 東毘提訶
- Videha,四大洲之一。東大洲名毘提訶,在須彌山東方之鹹海。見毘提訶條。
- 那睺沙
- Nahuṣa王名,譯曰不事火。見慧琳音義二十六。
- 一行三昧
- 心定於一行而修三昧也。又名真如三昧或一相三昧。三藏法數四曰:「一行三昧者,惟專一行,修習正定也。」此有事理二種。理之一行三昧者。為定心觀真如之一理也。文殊般若經下曰:「法界一相,繫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中略)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恆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起信論曰:「依是三昧故,則知法界一相,謂一切諸佛法身,與眾生身,平等無二,即名一行三昧,當知真如是三昧根本。」六祖壇經曰:「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直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次,事之一行三昧,即念佛三昧之異名。一心念佛也。文殊般若經下曰:「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見起信論義記下末,安樂集下,往生禮讚。
- 有部
- 宗名。說一切有部之略,小乘宗之一,梵名薩婆多。有為無為之一切法,盡立為實有,故云說一切有部。佛滅後三百年之初,於上座部中分立。見宗輪論述記。巴⃞Sabbatthivāda,梵⃞Sarvāstivāda。
- 地想觀
- 觀經所說十六觀之一。觀想極樂淨土土地之相也。
- 十二天儀軌
- 十二天供儀軌之略名。
- 僵娑洛
- Saṁsāra,譯曰流轉。玄應音義二十二曰:「僧娑洛此云流轉,謂於六趣循環往來不絕也。」見流轉條。
- 明教
- 宋杭州契嵩,字仲靈,號潛子,宋仁宗賜明教大師之號。見五燈會元。
- 功嘉葛剌思
- Kun‑dgāgrags,西藏名。譯言普喜名聞。又名膽巴Dauipa,譯言微妙。西藏甘突斯旦麻人。幼孤,為季父所養。十一歲,侍法王上師,習得經科,咒式,壇法,明方等。二十四歲,講演大喜樂本續等文。尋奉上師命,至西天竺,就古達麻室利學梵典,盡得其傳。元中統年中以國師發思八之蔦,入居五臺山壽寧寺。至元七年,受詔住仁王寺,九年留中都,為王公授戒。十二年奏摩訶葛剌神(即大黑天)之靈威,建廟涿州南,結構極壯麗。十八年,得老子化胡經及八十一化圖,奏其妄誕。於是勅使教禪之徒及翰林承旨等,辯證於長春宮,詔諸路除道德經外,餘悉焚燬。及相哥繼帝師之位,豪橫自肆。師責之,不悛。反遭其譖,辭而西歸,及臨洮,復為權臣所譖,歸故里居六年。相哥遣使召,還住中都聖安寺。同年,受勅率侍僧昔監藏至潮州,館開元寺。師以為潮州是大顛與韓子論道處,宜建梵剎。樞使月的迷失,深歸依師,因復興城南淨樂寺故基,創建殿宇。師自塑梵像,設萬僧齊慶讚之。未幾,又召還入京。時相哥已伏誅。以師請,賜潮州寺田二十頃及寶積之額。世祖有疾,召師入內殿,建觀音獅子吼道場。明年世祖崩,成宗踐祚,師奏除僧道賦稅。元貞元年,受詔住在護國仁王寺,又於高梁河西北甕山寺,建曼拏羅於摩訶葛剌神祈戰捷,有驗。成宗幸柳林,偶得疾,召師至,修觀法七晝夜,疾乃癒,施供甚豐贍。大德七年寂。年七十四。皇慶二年賜謚大覺普惠廣照無上膽巴帝師。又有金剛上師之號。見佛祖歷代通載,元史,神僧傳等。
- 主宰
- 體常一而有主宰事物之作用,為我之義。唯識論一曰:「我謂主宰。」
- 優婆提舍
- Upadeśa,又作鄔波題鑠,優婆題舍,優波提舍,鄔波弟鑠,優波替舍等。譯曰論議。十二部經之一。大乘義章一曰:「優婆提舍,此正名論,論諸法故。」同卷曰:「優婆提舍,此名論義,問答論理,名論義經。」法苑義林章二之本曰:「鄔波題鑠,古優婆題舍,此云論議。」玄應音義十七曰:「優婆提舍,此云逐分別所說,沙門隨彼即釋。舊人義譯,為論義經也。」同二十三曰:「鄔波弟鑠,此云論議也。」
- 慈恩三觀
- 一、有觀,觀依他圓成之二性為有也。二、空觀,觀徧計之一性為空也。三、中觀,觀諸法以徧計性之故非有,以依他圓成之故非空,即非有非空之中道也。然此中道有二。對望中道者,如上所云,三性對望立非有非空之中道也。一法中道者,三性一一有非有非空中道之義也。其先徧計性為情有理無之法,故以情有之故非空,以理無之故非有,即非有非空之中道也。其次依他圓成之二性為情無理有,妄情所執之依圓,其體性非有,離迷情之聖智之境,體性宛然,而非空,故亦非有非空之中道也。見義林章一本,觀心覺夢鈔。
- 堅固林
- 娑羅樹之譯。此樹冬夏不凋,故以意譯曰堅固。晉譯泥洹經一曰:「堅固林中雙樹間。」涼譯涅槃經一曰:「娑羅雙樹間。」涅槃經會疏一曰:「娑羅雙樹,此云堅固,四方八株。」玄應音義二曰:「娑羅,泥洹經作堅固林。」名義集三曰:「娑羅,此云堅固。北遠云:冬夏不改,故名堅固。」見娑羅條。
- 極位
- 極證悟之位。謂佛果也。探玄記一曰:「唯是極位大菩薩境。」文句三之一曰:「若極位者,則一切下位而皆不知也。」
- 一切法界決定智印
- 毘盧遮那之真言乃至天龍八部之真言,皆為使眾生入於法界而得決定智之法印。義釋八曰:「欲令此中普皆成就悉地果故,更說一切法界決定智印。」
- 護摩眾
- 為護摩之修法者。
- 冥益
- 佛菩薩內密之利益也。法華玄義六曰:「雖現不見靈應,而密為法身所益,不見不聞而覺而知,是名為冥益也。」
- 式叉摩那
- 又作式叉摩拏。式叉摩那尼之略。
- 梵德
- 梵王之福德也。俱舍論二十四曰:「佛與無上梵德相應,是故世尊獨應名梵。」
- 佛眼
- 五眼之一。佛名覺者,覺者之眼云佛眼,照了諸法實相之眼也。又別於前之四眼,四眼至佛則總名為佛眼。無量壽經下曰:「佛眼具足覺了法性。」同慧遠疏曰:「前四是別,佛眼是總。」法華文句四曰:「佛眼圓通,本勝兼劣,四眼入佛眼,皆名佛眼。」毘尼止持音義曰:「謂具肉天慧法四眼之用,無不見知。如人見極遠處,佛見則為至近。人見幽暗處,佛見則為明顯。乃至無事不見,無事不知,無事不聞。聞見互用,無所思惟,一切皆見也。」
- 六聚罪
- 與六聚戒同。
- 敗根
- 又云敗種。謂聲聞、緣覺二乘,永不成佛,於法華以前入於灰身滅智之涅槃,自認永不成佛者,毫不生求菩提之心也。因而譬以廢壞之草木根及種子。三論玄義曰:「大品呵二乘為痴狗,淨名貶聲聞為敗根。」維摩經不思議品曰:「於此大乘已如敗種。」涅槃經如來性品曰:「如焦種雖遇甘露,百千萬劫終不生芽。」止觀八曰:「焦種不生,根敗難用。」玄義九曰:「墮三無為坑,若死若死等苦,已如敗種,再不還生,智醫攝手,方藥無用。
- 法界定
- 兩部之大日,同以六大法界為自證三昧故名法界定。金剛界之大日印,金剛頂謂之智拳印者,是兩部差別門也。若依通門,則金剛界之大日亦名法界定印。無畏之尊勝軌名此智拳印曰法界印。因之法界定通於兩部之大日。見秘藏記鈔三。
- 善
- 見善惡條。
- 順化
- 僧之死謂為順世或順化。順世道而死化之義也。佛祖統紀二十八曰:「是年順化。」
- 法界宗
- 護身寺自軌法師所立五教之第五,指華嚴所明法界自在無礙之法界謂之法界宗。見五教章上。
- 七種禮佛
- 勒那三藏Ratnamati,對於北方之俗,不習禮佛,教以七種禮佛。混是非淺深,皆教人心之我慢使歸於正法也。一、我慢禮,身雖設拜,然無敬心,外觀似恭,而內懷我慢也。二、求名禮,欲得修行之名譽,詐現威儀,常行禮拜,口稱佛名,而心實馳求外境也。三、身心禮,口唱佛名,心存相好,身業翹勤,恭敬供養而無異念也。四、智淨禮,慧心明利,達於佛之境界,內外清淨,虛通無礙也。禮一佛時,即是禮一切諸佛,諸佛之法身,本來融通,故一拜之禮,徧通法界也。五、徧入法界禮,自己身心等之法,不離本來法界,諸佛不離我心,我心不離諸佛,性相平等,原無增減。禮一佛,則通於諸佛也。六、正觀修誠禮,雖攝心正念,對於佛身而自禮自身之佛也。以一切眾生皆有覺性與佛平等也。隨於染緣有迷己性,妄認為惡,明知此理,則得解脫。七、實相平等禮,前正觀中,仍存有禮有觀,自他兩異。今此一禮,自無他無,凡聖一如,體用不二也。法苑珠林二十曰:「有西國三藏,厥號勒那,覩此下凡,居在邊鄙,不閑禮儀,情同猴馬,悲心內溢,為翻七種禮法。(中略)從麤至細,對麤為邪,對細為正,故階級有七,意存後三也。」云云。
- 僧那僧涅
- 見僧那項。
- 一切諸佛
- 總括三世十方諸佛之稱。
- 五作業根
- 數論「外道二十五諦之第七位,生五種作業之根也。一語具,為語之具,即口舌等;二手;三足;四小便處,即生殖器;五大便處。」唯識述記一末曰:「五作業根者:一語具、二手、三足、四小便處、五大便處。此中語具,謂語所須,口舌等是。此中手足,即分皮根少分為之。前取總皮(五知根中之皮根),今取支故。又此男女大遺根等有別作用,故別立也。」
- 二種施
- 財施,法施也。
- 涅槃疊那
- Nirdhāpana,又Nirdahana,譯曰焚燒。見荼毘條。
- 逸多
- 阿逸多之略。彌勒菩薩名。四明教行錄曰:「輔處逸多,受折維摩詰。」
- 法界宮
- 胎藏大日如來之宮殿也,依處在摩醯首羅天。是古佛成菩提之處,具云廣大金剛法界宮。金剛喻實相智,法界為智性(即理體),即理智妙合之處也。大日經一曰:「一時薄伽梵住如來加持廣大金剛法界宮。」同疏一曰:「金剛譬實相智,(中略)法界者金剛廣大智體也。(中略)妙住之境,心王所都,故曰宮。此宮是古佛成菩提處,所謂摩醯首羅天宮。」
- 明星天子
- 住於太白星中之天子也,單曰明星。見明星條。
- 六道佛菩薩
- 六地藏,六觀音也。為六道所配之佛菩薩。
- 豬頭和尚
- 禪師之頭面似豬,故世人稱為豬頭和尚。釋門正統四曰:「宋真宗皇帝景德三年。豬頭和尚志蒙顯化衢婺二郡。」
- 始欠持
- 譯曰頂髻。南印度國之太子名,殺父殺阿羅漢犯二逆罪。見俱舍光記十八。
- 神根
- 神為精神。精神為一身之根本,故曰神根。止觀二曰:「盲無眼者,不別是非,神根又鈍,煩惱復重。」
- 阿波阤那
- Avadāna,譯曰譬喻。十二部經之一。經中以世間之譬喻,寓言解說教理之部分也。智度論三十三曰:「波陀那者,與世間相似柔軟淺語也。」大乘義章一曰:「阿波陀那經,此名喻。」巴Apadāna。
- 摩訶
- Mahā,又作莫訶,摩醯。譯曰大,多,勝。智度論三曰:「摩訶,秦言大或多或勝。」仁王經儀軌曰:「摩賀。」寄歸傳曰:「莫訶。」禪門課誦於楞嚴咒之尾常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勅修清規楞嚴會曰:「咒畢唱摩訶,眾和畢,維那迴向。」
- 三身三德
- 三身者法報應。三德者法般解。二者配對,則法身即法身之德。報身為般若之德。應身為解脫之德。
- 加尸
- Kāśa,Kāśi,又作加私,迦尸。藥名。譯曰光,玄應音義三曰:「加尸亦作迦尸,此譯云光,言有光澤也。」同十曰:「迦私此云光,能發光,藥名也。」
- 阿詣羅
- 天仙名,胎藏界外金剛院之眾。秘藏記末曰:「阿詣羅仙,赤肉色。在天后傍,持蓮華,上有瓶。」淨嚴云與㼜伽羅和Aṅgiras同。
- 大曼荼羅王
- 稱阿字也,真言之梵名曰曼荼羅。阿字為真言中之王。故稱為大曼荼羅王。大疏十曰:「於大悲胎藏大曼荼羅王如所通達,淨淨法門各各樂欲自陳說之。」同六曰:「此阿字門為一切真言之王,猶如世尊為諸法之王。」
- 虛空無垢持金剛
- 梵名Gaganāmala‑vajradhara,又云虛空無垢執金剛。胎藏界金剛手院第二行東邊第一位之菩薩也。密號曰離染金剛。形像為肉色,右手屈臂開肘仰掌側,指端向右,左手竪掌,持一𦙶杵,當左嬭房。面向右方,坐赤蓮華。印相為定慧內縛,舒二風,屈腕,即索印也。
- 布薩
- 原為梵語Upavasatha,變於巴利Uposatha,失梵語之原形,而為Posadha。具曰布沙他,布灑他,逋沙他,褒沙陀,布薩陀婆,譯曰淨住,善宿,又曰長養。出家之法,每半月(十五日與廿九日或三十日),集眾僧說戒經,使比丘住於淨戒中。能長養善法,又在家之法,於六齋日持八戒而增長善法,謂之布薩。因而就所作之法,謂之說戒或八戒。就其功能則曰布薩。又曰優補陀婆,譯曰斷增長,斷惡長善之義也。又名鉢羅帝提舍耶寐Pratideśayāmi,譯曰我對說。此日向人懺悔所犯之罪也。智度論十三曰:「今日誠心懺悔,身清淨,口清淨,意清淨。受行八戒,是則布薩,秦言善宿。」又曰:「我某甲受行八戒,隨學諸佛法,名為布薩,願持此布薩福報生生不墮三惡八難。」玄應音義十八曰:「布沙他,或作逋沙,此云增長,謂半月叉磨增長戒根。叉磨此云忍,謂容恕戒罪,舊名懺者,訛略也。」同二十四曰:「布灑他此云增長,謂半月叉磨增長戒根也。或言逋沙他,亦言布薩,皆訛略也。」寄歸傳二曰:「半月半月為褒灑陀,朝朝暮暮憶所犯罪」,「褒灑是長養義,陀是淨義,意明長養淨除破戒之過,昔云布薩者,訛略也。」行事鈔上四曰:「布薩此云淨住,出要律儀云:是憍薩羅國語。六卷泥洹云:布薩者長養,有二義:一清淨戒住,二長增功德。雜含云布薩陀婆,若正本音優補陀婆,優云斷,補陀婆云增長。國語不同,亦呼為集、為知、為宜、為同、為共住、為轉、為常也。三千威儀云:布薩者,秦言淨住,義言長養,又言和合也。」玄應音義十四曰:「逋沙他此云增長,或名鉢羅帝提舍耶寐,此云我對說,謂相向說罪也。舊名布薩者,訛略也。譯云淨住者,義翻也。」布薩與安居皆原為婆羅門教徒之行事(安居者防於雨期不健康時期外出殺草木小蟲,且資各自修養),王舍城諸外道梵志於月三時為集會,眾人群來周旋,共為知友,供養飲食。佛勸瓶沙王制之,有比丘對白衣說經,白衣施食比丘等者原為月二回。次第增為六齋八齋等。此有如結八戒之觀。
- 有邊
- 有之邊際。論有無之理時之語也。世間一切之事物,必假眾緣之和合而生,和合之力,能呈一個之作用,是名有邊。既假眾緣之和合而生,原無自性,既無自性,則不得謂法體為有,是名無邊。見三藏法數八。
- 力士
- 大力之士夫也。拘尸那城有力士之一族。長阿含經四謂之末羅。異譯之大般涅槃經下譯為力士。佛荼毘時,此輩舁棺槨。
- 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 具名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一卷,唐地婆訶羅譯。與無字寶篋經同本而稍異。
- 多寶塔
-
見多字部多寶塔條。
釋迦佛於靈鷲山說法華經,既終迹門三周之正宗分,至其流通分,忽然地下有安置多寶如來全身舍利(佛體之化石)之一寶塔出現於空中,塔中發聲讚嘆釋迦,證明法華,法華經見寶塔品曰:「爾時佛前有七寶塔,高五百由旬,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從地涌出。(中略)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歡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妙法蓮華經為大眾說。如是如是!釋迦牟尼世尊!如汝說者,皆是真實。(中略)爾時,佛告大樂說菩薩:此寶塔中有如來全身。乃往過去東方無量千萬憶阿僧祇世界,國名寶淨,彼中有佛號曰多寶,其佛行菩薩道時作大誓願。若我成佛滅度之後,於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為聽是經故涌現其前,為作證明,讚言善哉。」
- 齋筵
- 設齋食以供養三寶之法會。
- 法華曼荼羅
- 圖示佛所說法華經靈山之一會也。
- 傳通緣起
- 三國佛法傳通緣起之略稱。
- 施願金剛
- 又曰施願吉祥金剛。文殊師利也。大日經三曰:「以嚩字門及施願金剛。」義釋十曰:「嚩字並施願吉祥金剛者,是文殊也。種子是𑖦摩字即空點也,用加𑖪嚩為𑖪𑖽嚩耳。」
- 龜毛
- 譬有名無實之物也。智度論十二曰:「如兔角龜毛,亦但有名而無實。」成實論二曰:「世間事中,兔角龜毛,蛇足監香風色等,是為無。」止觀十上曰:「人我如龜毛兔角不可得。」宗鏡錄四十六曰:「如辯兔角之大小,了龜毛之短長。」楞伽經二曰:「無性而作言說,謂兔角龜毛等世間現言說。」楞嚴經一曰:「無則同於龜毛兔角。」
- 二種戒
-
此非據戒之項目數,乃就戒之特質而區分之也。一作持戒,二止持戒,戒之所以成立,在於防止惡行,稱為止持戒者,即以戒本所列者為根本。止惡之理想在於作善,教以積極的行為者,亦名為戒,此為作持戒。如半月說戒,三月安居之規定是也。
一出世間戒,沙彌之十戒,比丘之具足戒也。二世間戒,優婆塞,優婆夷之五戒八戒也。見毘尼母論一。
一性戒,殺,盜,邪婬,妄語之四戒也,此四者自性是戒,不待佛制。人若持之,即得福,犯之即受罪。二遮戒,飲酒等戒是也,若飲酒,則能犯諸戒,是故佛特遮止而使不飲之,飲酒之性固非罪也。俱舍論十八曰:「離性及遮故,俱說為戒。」
一道共戒,三乘之聖者,至見道修道之位,而發無漏道,故與無漏智共自發防非止惡之戒體,戒體亦無漏也。二定共戒,行人修持色界之四禪定故與彼定心共,身中自生防非止惡之戒體,此定有漏,故戒亦有漏也。見毘婆沙論十三。
一性重戒。殺盜婬妄之四重也,此四者自性是極重之罪,故云性重。二息世譏嫌戒,飲酒以下之諸戒,佛以大慈為息世人之機嫌特向內眾而制者,即一切之遮戒是也。見涅槃經十一。
一隨相戒。隨即隨順,相即形相。隨順如來之教而行染衣出家乞食自活之相,故名隨相戒。二離相戒。離即遠離,持戒之人,心無所著則一切之戒相猶如虛空,了無持戒之相,故名離相戒。見華嚴大疏五。
見戒條。
- 宿業
- 宿世所作善惡之業因也。長阿含經一曰:「宿世之所成。」順正理論二十五曰:「行緣識者,顯示宿業。」資持記上三之一曰:「宿業所追,致使此生虛喪。」
- 精氣
- 人之精神氣力也。藥師經曰:「無有非人奪其精氣。」
- 梵壇
- 法藏以為梵語,譯曰默擯。眾僧不與之交言語也。智者元照以為漢言,謂梵王於宮前立一壇,天眾不如法者則令立壇上餘天不與之往來交語,佛依車匿比丘惡性故,制此法,又名梵天法治。長阿含經四曰:「阿難白佛言:闡拏比丘(即車匿)虜扈自用,佛滅度後,當如之何?佛告阿難:我滅度後,若彼闡拏不順威儀不受教誡,汝等當共行梵壇罰。勅諸比丘不得與語,亦勿往反教授從事。」智度論二曰:「車匿比丘,我涅槃後,如梵天法治。」梵壇者,梵音Brahmadaṇḍa,梵杖及梵法之意,罰之方法如上述,婆羅門之治法應用於佛教之僧伽也。參照默擯條。
- 甘露經陀羅尼
- 佛說甘露經陀羅尼,一卷。唐實叉難陀譯。以此經中有「取水一掬,咒之七徧,散於空中,其水一渧,變成十斛甘露。一切餓鬼,並得飲之,無有乏少,皆悉飽滿。」故謂之施甘露真言,亦曰十甘露咒。
- 八關齋
- 八齋戒之異名。三藏法數三十二曰:「關者禁也,謂禁閉盜殺婬等八罪使之不犯故也。」見齋戒條。
- 阿闍世王女阿術達菩薩經
- 佛說阿闍世王女阿術達菩薩經,一卷,西晉竺法護譯。阿闍世王之女,名無畏德,年十二,與舍利弗,目連等諸聲聞論難,盡使屈服。與大寶積經無畏德菩薩會第三十二同本異譯。攝於方等部。
- 五明
- 西域內外學者,必宜學習之處,有五明,故云五明處:一、聲明Śabdavidya,明言語文字者(見聲明頂)。二、工巧明Silpakarmasthānavidyā,明一切工藝技術算曆等者。三、醫方明Cikitsāvidā,明醫術者。四、因明Hetuvidyā,明考定正邪,詮考真偽之理法者,所謂論理學也。五、內明Adhyātmavidyā,明自家之宗旨者。前四明與自他同;內明之一,與自他各學異。婆羅門以四吠陀論為內明,佛教以三藏十二部教為內明,明者闡明之義,各開闡其理而證明之,故曰明。又明為智之異名,各依其學而得其智,故曰明。西域記二曰:「七歲之後,漸授五明大論:一曰聲明,釋詁訓字,詮目疏別。二曰工巧明,伎術機關,陰陽曆數。三曰醫方明,禁咒閑邪,藥石針艾。四曰因明,考定正邪,研覈真偽。五曰內明,究暢五乘因果妙理。其婆羅門,學四吠陀論。」菩薩地持經三曰:「明處者有五種:一者內明處,二者因明處,三者聲明處,四者醫方明處,五者工業明處,此五種明處菩薩悉求。」
- 冥熏
- 又云內熏。在本覺之真如內,冥冥熏習妄心使生菩提心也。止觀四曰:「冥熏密益,即是外護。」輔行曰:「自非內熏,何能生悟?故知生悟,力在真如。故以冥熏為外護也。」起信論義記下本曰:「本覺內熏。」
- 南浮
- 南閻浮提之略。
- 廣濟眾生神咒
- 七佛八菩薩所說大陀羅尼神咒經之異名。
- 月明菩薩經
- 佛說月明童子經。一卷,吳支謙譯。此經為月燈三昧經之一分。佛對月明童男(即月光童子)說法財二施,及過去之智止太子以身肉療比丘之病。月燈經以之作智意女。
- 大方等陀羅尼經
- 四卷,北涼法眾譯。說方等三昧之法規。南岳大師依此經行方等三昧,而證圓位。固之天台智者說方等三昧行法一卷。
- 相應宗
- 梵語瑜伽Yoga,譯曰相應。真言宗之異名。彼宗以三密相應之旨為本,故曰瑜伽宗,又云相應宗。
- 猊座
- 即獅子座。謂佛所坐處也。戴叔倫詩曰:「猊座翻蕭瑟。」
- 堅固惠
- 胎藏界地藏院上第八位。密號曰超越金剛。主內證堅固不壞,又名堅固深心。菩薩形肉色,右手持蓮上有羯磨杵,左手立大指,輕屈頭指,握餘指,仰置膝上,坐赤蓮。
- 方廣
- 總為大乘經之通名,別稱則十二部經之第十曰方廣經。方者以理之方正而名,廣者以言詞之廣博而名。梵語曰毘佛略(Vaipulya,巴Vipula)。勝鬘寶窟中末曰:「方廣者是大乘經之通名也。(中略)理正為方,文富為廣。又一乘無德不包曰廣,離於偏稱方。古注云:真解無偏為方,理包無限稱廣也。」大乘義章曰:「理正曰方,義備曰廣。若依小乘,語正曰方,言多曰廣。」俱舍光記十八曰:「言方廣者,謂以正理廣辨諸法。以一切法性眾多,非廣言詞不能辨故,亦名廣破。由此廣言能破極堅無知闇故,亦言無比,由此廣言理趣幽博,餘無比故。」
- 變成男子
- 女性變成男子也。女子有五障,非成佛道之器,其成男子,或於現身得之,或生於淨土而得。諸佛各有變成男子之願。法華經提婆達多品曰:「當時眾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智度論四曰:「初僧祇中永離女身。」
- 思益經
- 思益梵天所問經之略名。
- 天眼力
- 佛所得十力之一。佛所得之天眼也。為了了分明,無能壞無能勝者,故云力。
- 象眾
- 梵音Hastigaṇa,釋種甘蔗王四子中之第三子。
- 法界無緣
- 謂法界無緣之眾生,法界無緣之功能等。法界中於佛道無緣之眾生也。周徧法界而起無緣大悲之佛之功力也。
- 細心
- 見細意識條。
- 阮咸
- 樂器名。又云大蠻琴。晉阮咸始造之,故名。其形似琵琶而圓,頸長而不曲。
- 無漏實相
- 諸法實相之理體,無垢清淨。故曰無漏。法華經序品曰:「是德藏菩薩,於無漏實相,心已得通達。」
- 薪盡火滅
- 謂佛入無餘涅槃也。小乘之菩薩,為伏惑行因。故成佛果之最後身,為實業所生,謂之齊業身。業壞報盡,謂之薪盡,果報之身盡,則智慧隨滅,謂之火滅。若大乘之菩薩,為斷惑行因,故佛果之身,非實業所生,祇隨機生滅,故曰齊緣身,故眾生之機盡,謂之薪盡,隨而應身之滅,謂之火滅。法華經序曰:「佛此夜滅度,如薪盡火滅。」
- 阿剡底訶羅
- 鬼神名。譯曰食火。見孔雀王咒經上。
- 大日經
- 本名,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以毘盧遮那為日之別名,故稱為大日經。唐善無畏譯,共七卷。前六卷為正經文,第七卷為其供養法。秘密部三經之一,而胎藏界真言之本經也。所說之法對於金剛頂經之所說,而謂之胎藏界,亦曰大日宗,瑜伽宗。大日經疏二曰:「所以稱大日經王者非為此乎?」
- 妙法聖念經
- 八卷,趙宋法天譯,正法念處經之抄譯。
- 唄器
- 錫杖,磬,鈴等。總為法會諷誦所用之道具。唄者,歌詠也。
- 建立曼荼羅護摩儀軌
- 一卷,唐法全集。說建立護摩壇之作法。
- 尼拘律陀
- 樹名。見尼拘陀條。
- 灌佛經
- 佛說灌洗佛形像經之略名。
- 成唯識論述記
- 六十卷,唐慈恩窺基撰。石埭楊文會曾為之序云:有窺基法師者,奘公之高弟也。親承師命,翻譯成唯識論。會萃十家而成一部,并以聞於師者著為述記。學相宗者,奉為準繩。迨元季而失傳,五百年來,無人得見。好學之士,每以為憾。近年四海交通,得與日本博士南條上人遊。上人以此書贈予。金陵講經沙門松巖見而心喜,亟募資鋟板。揚州觀如大師願任其半,未及竣工,而觀松二公相繼西遊,江表緇素踵而成之。
- 宿植
- 宿世所植之善根也。法華經普門品曰:「宿植德本,眾人愛敬。」法華玄義曰:「宿植淳厚者。」
- 不可得空
- 十八空之一。言亡慮絕之空也。萬有之真相,亦非有,又非如吾人思惟之空,超於言語思慮之外,假名為空也。謂之不可得空。
- 南洲
- 閻浮提也。是在須彌山南方鹹海中之大洲,吾人所住之處也。
- 同居淨土
- 同同居項。
- 暖簾
- 禪語。防風之綿布簾,謂之暖簾。勅修清規月分須知曰:「四月候天氣,僧堂內下暖簾,上涼簾。」
- 建立假
- 又云施設假。謂別教從空入假之假觀,是初以空觀蕩破諸法,更為大悲施化建立假,故名建立假,以簡別於初從假入空之虛妄假也。光明玄義記下一曰:「假在空後即建立假。」釋籤一之一曰:「以藏通菩薩為建立謗。」
- 如來五種說法
- 如來說法之五種方法:一言說,以言音而說法。二隨宜,隨順眾生之機根而說法。三方便,以善巧方便而導之。四法門,說妙法,開解脫之門,而使入於清淨之地。五大悲,起大悲心一念一剎那不捨眾生而說法。
- 五種菩提
-
一發心菩提,十信之菩薩於無量生死中為無上菩提發大心也。二伏心菩提,十住十行十迴向之菩薩於諸煩惱調伏其心,行諸波羅蜜也。三明心菩提,初地已上之菩薩觀三世諸佛之諸法實相,其心明了也。四出到菩提,八地已上之菩薩,於般若中不著於般若能滅諸惑,見十方之佛,出三界而到佛果也。五無上菩提,等覺之菩薩。坐於道場,斷盡諸煩惱得無上菩提也。見智度論五十三。
見菩提條。
- 十六國王
- 印度古昔十六國之王也。仁王經下曰:「大王!吾以此經付囑汝等。毘舍離國vaśiali,憍薩羅國Kosala,室羅筏國Śrāvasti,摩伽陀國Magadha,波羅痆斯國Bārāṇasi,迦毘羅國Kapilavastu,拘尸那國Kuśinagara,憍睒彌國Kauśāmbi,般遮羅國Pañcāla,波吒羅國Pāṭaliputra,末吐羅國Mathurā,烏尸國Uṣa,奔吒跋多國Puṇgavardhana,提婆跋多國Devātāra,迦尸國Kāśi,瞻波國Campā,如是一切諸國王等皆應受持般若波羅蜜多。」
- 迦諾迦伐蹉
- Kanakavatsa,尊者名。十六羅漢之一。
- 中體
- 中央之尊體也。就三尊或五佛等而言。
- 法華持者
- 一心持誦法華經者。
- 庫頭
- 副寺之舊稱。司寺內之出納者。百丈清規副寺條曰:「副寺者,古規曰庫頭。今諸寺稱櫃頭,北方稱財帛,其實皆此一職。」
- 觀念法門
- 一卷,唐善導著。卷首之題為觀經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一卷,卷末之題為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門經一卷,明觀佛三昧念佛三昧之法門者。五部九卷之一。
- 解脫清淨法殿
- 謂法身所居之大涅槃界也。圓覺經曰:「依願修行,漸斷諸障。障盡願滿,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域。」
- 本生心地觀經
- 具名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八卷,唐般若等譯。本論之註述如下: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淺註懸示一卷,來舟述。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淺註科文一卷,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淺註八卷,來舟淺注。
- 業波羅蜜
- 四波羅蜜之一。金剛界三十七尊中居大日如來北方之菩薩名。是即大日如來入北方釋迦三摩地所出生者。密號曰妙用金剛,或曰作業金剛。形像青色,左手持蓮華,蓮上有篋。右手取羯磨杵。三昧耶形,即篋上羯磨杵也。
- 二色身
- 如來之二種色身,如實色身(報身),化色身(應身)是也。
- 莊嚴論
- 有二部:一無著造,波羅頗迦羅蜜多羅譯之大乘莊嚴經論,十三卷。一馬鳴造,羅什譯之大莊嚴論,十五卷。
- 七佛八菩薩所說大陀羅尼神咒經
- 四卷,晉代失譯。說七佛八菩薩各神咒。
- 三寶恩
- 四恩之一。
- 住定見佛願
-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第四十五願,使他方之菩薩得於定中見佛之願也。無量壽經上曰:「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 金剛頂瑜伽念珠經
- 一卷,唐不空譯。佛勅金剛薩埵令說珠數之功德也。
- 八道行
- 八正道也。此正道為聖者之所行故。
- 五重塔
- 梵語曰窣塔婆。略曰塔,又曰塔婆。高顯佛德者。安置佛舍利者。有三重五重乃至十三重等之不同。詳見塔條。
- 六法不異
- 頓悟入道要門論上曰:「今更名六法不異:一捨,二無起,三無念,四離相,五無住,六無戲論。如是六法,隨事方便,假立名字。至於妙理,無二無別。」
- 專雜
- 專念與雜修也。參照雜修條。
- 三界苦輪
- 三界之迷苦界,為有罪惡眾生生死輪迴之境界。故名。
- 三部主色
- 毘盧遮那是佛部,即如來法界之身,一向白色。次觀世音即是阿彌陀佛,其身黃色。次金剛藏(金剛手),即釋迦牟尼佛,其身赤黃色,即雜色。見義釋十一。
- 發菩提心
- 菩提者無上正真道也,發求無上正真道之心,曰發菩提心。觀無量壽經曰:「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無量壽經下曰:「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觀經玄義分曰:「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大乘義章九曰:「發菩提心者,菩提胡語,此翻名道。果德圓通故曰菩提。於大菩提起意趣求,名發菩提心。」
- 見地
- 三乘共十地之第四位,當於聲聞乘之預流果。見四諦之理,斷三界之見惑,初得聖果者,即第十六心之道類智也。見大乘義章十四,四教儀集註下。
- 逋多
- Potalaka,山名。逋多羅山也。見補陀落迦條。
- 香塔
- 以香和泥而造之塔。
- 金剛輪三昧
- 三種金剛三昧之一。見金剛三昧條。
- 圓妙
- 台家釋圓教之圓,有圓妙之一義。空假中三諦圓融而不可思議。謂為圓妙。妙者以不可思議而名。四教儀集註下曰:「三諦圓融,不可思議,名圓妙。」
- 浴像經
- 浴像功德經之略稱。
- 香塵
- 塵者染污之義。色聲香味等為污人之情識而覆真性者,故斥之曰塵。香者六塵之一。三藏法數二十八曰:「塵即染污義,謂能染污情識,而使真性不能顯露。(中略)旃檀沈水,飲食之香,及男女身分所有香等,是名香塵。」
- 輕重儀
- 四分律輕重儀,一卷,南山道宣著。就亡五眾物分別輕物重物者。律中死者之遺產相繼法,輕物與親近比丘,弟子比丘,看病比丘等,重物屬於四方僧者,不許分與。此所以須分別輕重物也。又曰現前僧物,四方僧物。
- 死對頭
- 死路危急之時也。永覺續寱言曰:「憤然如遇著死對頭,道須滅此而後相食。」
- 迦樓羅
- Garuḍa,又云迦留羅,迦婁羅,揭路荼。迦嘍荼,伽樓羅,誐嚕拏,蘗嚕拏等。鳥名。舊譯曰金翅鳥。新譯曰妙翅鳥。頂癭鳥,食吐悲苦聲等。居四天下之大樹,取龍為食。八部眾之一。法華文句二下曰:「迦樓羅,此云金翅。翅翮金色,居四天下大樹上,兩翅相去三百三十六萬里。」探玄記二曰:「迦留羅,新名揭路荼,此云妙翅鳥。鳥翅有種種寶色莊嚴,非但金。依海龍王經:其鳥兩翅相去三百三十六萬里,閻浮提止容一足。依涅槃經,此鳥能食消龍魚七寶等。又依增一經:日別食一大龍王五百小龍,達四天下,周而復始,次第食之。命欲終時,諸龍吐毒,不能復食。飢火所燒,聳翅直下。至風輪際,為風所吹,還復上來。往還七返,無處停足,遂至金剛輪山頂上命終。以食諸龍,身肉毒氣,發火自焚。難陀龍王,恐燒寶山,降雨滅火,渧如車軸,身肉消散。唯有心在,大如髀,純青琉璃色。輪王得之,用為珠寶。帝釋得之,為髻中珠。」慧苑音義上曰:「迦樓羅,或曰揭路荼,此云食吐悲苦聲也。謂此鳥凡取得龍,先內嗉中,得吐食之,其龍猶活,此時楚痛出悲苦聲也。或曰:此云大嗉頂鳥,謂此鳥常貯龍嗉內,益其頂麤也。舊云金翅妙翅者,且就狀而名,非敵對翻也。然其翅有種種質色,非唯金耳。」慧琳音義一曰:「揭路荼,正音蘗嚕拏,古云迦婁羅。」同十一曰:「迦留羅,梵音不正也,正音誐嚕拏。」俱舍光記八曰:「揭路荼,此云頂癭,或名蘇鉢剌尼Suparṇi,此云妙翅。翅殊妙也,舊云翅金鳥,非正所目。」
- 順喻
- 八種喻之一。見譬喻條。
- 圓塔
- 金剛界之法身塔也。見法身塔條。又謂為塔。顯修生之智也。見密門雜抄。
- 心珠歌
- 韶山和尚作。見傳燈錄三十。
- 廢迹顯本
- 本門法華十重顯本之第二。廢說近迹成佛為實成之教也,此門舉方便品我始坐道場,化城喻品於娑婆成阿耨菩提,人記品於空王佛所發阿耨菩提心等教亦廢之。法華玄義九曰:「廢迹顯本者,亦就說法。昔為五濁障重不得遠說本地,但示迹中近成。今障除機動,須廢道樹王城迹中之說,皆是方便。執近之心既斷,封近之教亦息。」參照開顯及本迹條。
- 宿根
- 宿世之根性也。
- 論偈
- 願生偈之異名。以是為往生論之本偈故也。
- 壽相
- 我人四相之一。見四相條。
- 經生
- 又曰經手。書寫經者。
- 香姓
- Droṇa巴,Dona,婆羅門名。佛於拘尸那城沙羅雙樹間火葬訖,諸國王來,欲得其舍利,而開爭端,平分佛舍利止諸國之爭者。長阿含經卷四遊行經曰:「時遮羅波國Amalakapa(巴Allakappa),諸跋羅民眾(巴Bulaya),及羅摩迦國Rāmagrāma(巴Bāmagāma),拘利民眾Kaulya(巴Koliya),毘留提國(巴Veṭhadipa),婆羅門眾,迦維羅衛國Kapilavastu(巴Kapilavatthu),釋種民眾Śākya(巴Sakya),毘舍利國Vaiśāli(巴Vesāli),離車民眾,Licchavī,及摩竭陀Magadha王阿闍世Ajātaśatru(巴Ajātasattu)。聞如來於拘尸城Kuśinagara(巴Kusināra),雙樹間取滅度,皆自會言今我宜往求舍利之分。時諸國王阿闍世等,即於國中下令,嚴四種兵:象兵,馬兵,車兵,步兵,進渡恒河。先遣婆羅門香姓至拘尸城,求舍利。曰:不與則四兵在此,不惜身命,當以力取。拘尸城君臣不聽。曰:如來遺形不敢許,彼欲舉兵,則吾亦在此。時香姓婆羅門曉眾人曰:諸賢長夜受佛教誡,口誦法言,心服仁化。寧可諍佛舍利共相殘害耶。如來遺形,欲以廣益,舍利現在者,但當分取。眾咸稱善,命香姓分之。爾時香姓,以一瓶一石許之舍利,均為八分已,與八國,己請於眾人受其空瓶(取意),後分涅槃經曰:「姓煙婆羅門。」Droṇa者,量之義,非香姓之原語。香姓之名不詳。
- 不久詣道場
- 謂不久成佛也。法華經分別功德品曰:「又應作是念,不久詣道場。得無漏無為,廣利諸人天。」
- 答香
- 禪林之規,凡來賓為我插瓣香於爐,則我亦為彼插之,是曰答香,或云還香。見象器箋九。
- 在世
- 謂佛之存生中也。行事鈔上之一曰:「自大師在世,偏弘斯典。」同資持記上一之一曰:「賢劫中第九減劫,人壽百歲,出世之時也。三十成道,說三乘法,度人無量,八十唱滅。今指五十年中行化之時,故云在世。」
- 優波柯羅
- Upākala,鄔波哥羅。夜叉名。譯曰小黑。見孔雀王咒經下。
- 圓堅
- 圓極之果堅實之德也。寄歸傳二曰:「棄九門之虛偽,希十地之圓堅。」
- 醍醐殺人
- 於過去佛所,嘗聞大乘實相之教,譬如毒,今值釋迦之說醍醐經,其毒即發,斷結惑之生,謂之醍醐殺人。如涅槃經中鈍根之聲聞,開發慧眼,得見佛性是也。法華玄義十曰:「醍醐殺人者,如涅槃經中,鈍根聲聞,開發慧眼,得見佛性。乃至鈍根緣覺菩薩七種方便,皆入究竟涅槃,即其義也。」
- 青頸觀音
- 青頸觀自在菩薩也。
- 南泉
- 唐池州南泉山普願禪師,馬祖之法嗣也。初習律,於教觀究精要,後入馬祖之門,頓忘筌蹄,心地悟明。德宗貞元十一年留錫池州不下南泉者三十餘年。文宗太和初,宣城陸亘,請師下山,伸弟子禮,令說法要。太和八年十一月寂,壽八十七。見傳燈錄八。
- 成身會
- 又曰根本會,羯磨會。金剛界九會曼荼羅之第一會也。見九會曼荼羅條。
- 雜毒
- 譬苦性及煩惱為毒。混雜毒之法謂之雜毒。正法念經五十六曰:「諸有雖名樂,猶如雜毒蜜。」
- 飛行
- 自在飛行虛空也。攝於六通中之如意通,神通業者,經行虛空,猶如飛鳥,法蘊足論說之。
- 出世心
- 謂無漏心也。唯識論二曰:「亦薰本有無漏種子,令漸增盛,展轉乃至生出世心故。」
- 三佛土
- 對於唯識論所說之三佛身,定三佛所居之國土:一、法性土,自性身之土,即真如之理也。此身土與體雖無差別,然相性不同,故以能知之覺相為佛(即身),以所知之法性為土。二、受用土,即報身受用之國土。為與大圓鏡智相應之淨識所變現,盡未來際而相續,以無漏之色為體。此中有自受用土與他受用土二種:自受用土如上,他受用土者,依平等性智之大慈悲力,對於初地已上之菩薩,變淨土者。亦以無漏之五塵為體。三、變化土,即變化身所居之土也。依成所作智之大慈悲力。應初地以下乃至一切之凡夫。或現淨土,或現穢土者,見義林章七末。
- 異方便
- 特殊之方便也。法華經方便品曰:「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觀無量壽經曰:「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汝得見。」
- 梵女
- 梵志之女也。又志梵道之女也。
- 七寶獄
- 疑惑佛智,以自力之善本,胎生於西方極樂之邊地懈慢界者,五百歲間,不見三寶,不能得法樂,故譬之繫於七寶所成之牢獄也。無量壽經下曰:「譬如轉輪聖王別有七寶宮室,種種莊嚴,張設床帳,懸諸繒繙。若有諸王子,得罪於王,輒內彼宮中,繫以金鎖,供給飲食衣服床褥華香妓樂如轉輪王,無所乏少。於意云何?此諸王子寧樂彼處不。」
- 圓壇
- 梵語曼荼羅Maṇḍala,舊譯曰壇。新譯曰輪圓具足,圓滿具足。安置諸尊之壇場,故曰圓壇。大日經疏一曰:「於薩婆若平等心地畫作諸佛菩薩乃至二十八部等四重法界圓壇。此一一本尊身語心印皆是一種差別乘也。」止觀二曰:「作圓壇彩畫。」
- 文字人
- 暗禪者之對。謂拘泥文字上所現之學問,而閑卻實踐的方面之修業者。
- 摩羅
- Māra,譯曰鱷魚。名義集二曰:「摩羅,善見云鱷魚。」恐為失收摩羅(Śiśumāra)之略。
- 參狀
- 門狀之異名。
- 堅固意
- 梵名地利祖地也舍夜Dṛṣadhṛṣaya,又云堅固深心,胎藏界地藏院九尊之一,即其第八尊也。密號超越金剛,種子𑖧𑖽字,為滅卻戲論之意,以表內證堅固。三摩耶形為蓮華上之羯磨,尊形肉色,右手持開敷蓮華,華中有羯磨金剛,坐赤蓮華。
- 圓墮
- 與圓實墮同。
- 九無為
- 九種無為之意。即不為四相所遷之實在法,有九種之別也(一)一擇滅,二非擇滅,三虛空,四空無邊處,五識無邊處,六無所有處。七非想非非想處,八緣起支性,九聖道支性。是為大眾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所立。其中前三者,與薩婆多部之三無為同,惟薩婆多部計擇滅非擇滅為多體而大眾部等以之為各一體,雖同實反也。次四者,即四無色所依之定體。彼能依之五蘊,原為有為,今就其所依之處,故為無為。後二者,為十二緣起並八聖道支之理法。緣起支聖道支之差別,雖為生滅,然其理法,寂然不動,而無改易。故立為無為。(二)一擇滅,二非擇滅,三虛空,四不動,五善法真如,六不動法真如,七無記法真如,八緣起真如,九聖道真如。是為化地部所立,其中前三者後二者與前大眾部等之說同。第四不動,謂斷定障而得。五六七三者,謂為善惡無記三性之理法,真實如常。體各一而性皆善也。出異部宗輪論,同述記等。
- 梵夾
- 又曰經夾,又云梵篋。多羅葉之經卷也。通鑑曰:「唐懿宗於禁中自唱經,手錄梵夾。注曰:梵夾,貝葉經也。以板夾之。」見梵篋條。
- 鄰阿伽色
- 見阿迦色條附錄。
- 大悲胎藏曼荼羅
- 大日經所說,謂胎藏界之曼荼羅。為自大悲胎藏出生之曼荼羅。故曰大悲胎藏曼荼羅。大日經一曰:「惟願世尊,次說修真言行,大悲胎藏生大漫荼羅王,為滿足彼諸未來世無量眾生,為救護安樂故。」大疏五曰:「如上所說,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者,即是心實相華臺。大悲胎藏開敷,以大悲方便現作三重普門眷屬,以是義故名為大悲胎藏曼荼羅也。」此三句之分配有二樣。義釋抄記曰:「今就大悲曼荼羅說之,以為中胎為菩提心,次八葉為大悲,外三院為方便也。」見現圖曼陀羅條。
- 缽羅步多囉怛曩野
- Prabhūtaratna,多寶佛之梵名也。慧琳音義二十六曰:「抱休蘭,佛名也,正音鉢羅步多囉怛曩野(與格),唐云多寶。」薩曇分陀利經曰:「抱休羅蘭,漢言大寶。」
- 梵天
-
新作波羅賀麼天Brahmadeva,色界之初禪天也。此天離欲界之婬欲,寂靜清淨,故云梵天。此中有三天:第一梵眾天Brahmakāyika,第二梵輔天Brahmapurohita,第三大梵天Mahābrahman,但常稱為梵天者,指大梵天王,名曰尸棄Śikhin,深信正法,每逢佛出世,必最初來請轉法輪,又常住佛之右邊,手持白拂(參照大梵天條)。外道所說之梵天,則大異。見梵天外道條。
印度云梵天。梵土天竺之意也。傳通緣起曰:「梵天之教。」
修驗道墓所云梵天,取梵天來降守護聖靈之意。
- 壽命陀羅尼經
- 一切如來金剛壽命陀羅尼經之略名。
- 般若道行經
- 道行般若經之異名。
- 貪使
- 十使之一。貪欲之煩惱,驅使有情之身心者。
- 上供
- 供物於佛前祖前而奠之。曰上供。見象器箋十四。
- 愛子成就法
- 大藥叉女歡喜母并愛子成就法之略名。
- 佛牙
- 荼毘佛身時,全身悉為細粒之舍利,其一分之牙不損,現形在灰燼中,是云佛牙舍利。時有捷疾鬼盜佛牙去,其後毘沙門天之那吒太子以其佛牙授南山道宣律師云。後分涅槃經曰:「帝釋於佛口中右畔上頷,取牙舍利,即還天上起塔供養。爾時有二捷疾羅剎隱身隨帝釋後,眾皆不見,盜取一雙佛牙舍利。」宋高僧傳記道宣律師於西明寺夜行道,足跌前階,有物扶持,履空無害。顧禮之,乃少年。宣問何人,少年曰:某毘沙門天王之子那吒,為護法故,擁護和尚已久。又曰:某有佛牙,寶掌久矣,頭目猶可捨,敢不奉獻。俄乃授宣。釋門正統曰:「唐宣律師,天神密授釋迦文佛靈牙,隨身供養。」宋朝類苑曰:「熙寧中余察訪過咸平,是時劉定子先知縣事,同過一佛寺。子先謂餘曰:此有一佛牙,甚異。予乃齋潔取視之,其牙忽生舍利,如人身之汗,颯然湧出,莫知其數。或飛空中,或墮地,人以手承之,即透過,著床榻,摘然有聲,復透下,光明瑩徹,爛然滿目。予到京師,盛傳於公卿間,後有人迎至京師,執政官取入東府,以次流布士大夫之家,神異之迹,不可悉數。有詔留大相國寺,創造木浮圖以藏之。今相國寺西塔是也。」
- 生老病死
- 四苦也。見苦條。
- 摩訶耆利
- Mahāgiri,夜叉名。譯曰大山。見孔雀王咒經上。
- 無著行
- 十行之一。無著即無礙之義,言諸行圓融而無障礙也。
- 稱讚我名
- 法藏比丘四十八願中第七願也。
- 齊說齊聞
- 在於實大乘,一色一香,無非中道,山色清淨身,谿聲廣長舌,萬有皆齊說實相之妙法,同時亦皆齊聞其妙法云。是即法身說聽之義也。出於四明尊者教行錄四。
- 強緣
- 強因緣力也。教行信證文類序曰:「弘誓強緣,多生叵值。」
- 盡智
- 俱舍論所說十智之第九。見智條。
- 梵嫂
- 僧妻也。輟耕錄六曰:「宋陶穀清異錄,京師大相國寺僧有妻,曰梵嫂。」
- 論匠
- 巧於論議者。
- 北度
- 師居北位度弟子,弟子而北作禮,即師弟之禮,謂為北度。智者別傳上曰:「導以律儀,攝以北度。」
- 四證淨
- 見證淨條。
- 舍利弗本地
- 法華文句五曰:「身子久成佛,號金龍陀,迹助釋迦為右面智慧弟子。」智度論四十曰:「舍利弗是佛右面弟子,目犍連是佛左面弟子。」
- 兩肩神
- 同名神與同生神也。
- 占察經
- 占察善惡業報經之略名,二卷,隋菩提燈譯。地藏菩薩說投木牌占吉凶善惡之法,兼示懺悔之法,次示一實境界二道之觀道事理具備。明智旭,著有占察經疏三卷,占察行法一卷。
- 小止觀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之異名。二卷,天台大師著。
- 轉骨
- 禪林之葬式,入骨於塔時,由寢堂起骨向塔所,在途中,在門首,下骨使向裏,以奠茶湯,謂為轉骨之佛事。見象器箋十四。
- 柔軟語
- 柔和之言語,能適人之情者。大集經六曰:「於諸眾生常柔軟語故。」
- 佛物
- 三寶之供物,各異所屬,屬於佛之供物,謂之佛物。
- 參請
- 禪林之語。參學請益也。
- 獲得
- 得物也。獲與得字同義,教行信證三所謂:「獲得信樂者,自如來選擇之願心發起。」是也。
- 盂盆齋
- 盂蘭盆齋之略。見盂蘭盆項。
- 止止不須說
- 佛於迹門法華止舍利弗請之語。法華經方便品曰:「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諸增上慢者,聞必不敬信。」
- 咒起死鬼
- 咒屍鬼使之起以殺怨人也。見毘陀羅條。
- 瑞應華
- 梵名優曇鉢,優曇鉢羅Uduṁbara,譯曰靈瑞華,瑞應華等。見優曇條。
- 大威德咒
- 消災陀羅尼之別名也。彼陀羅尼之本尊為大威德金輪佛頂熾盛光如來。
- 五瓶智水
- 五瓶為金剛界之五部,其香水表五智如來之智慧者。
- 羅閱祇伽羅
- 見羅閱祇項。
- 天耳智
- 天耳與識相應之智慧也。
- 無上福田衣
- 袈裟之總名。袈裟之條相,作田畦之形,故云福田衣。又僧為三福田之一、故名僧衣為福田衣。無上者,稱嘆之語。
- 飲樹
- 諸天取飲之樹也。瑜伽論四曰:「諸天愛其廣大,形色殊妙,多諸適悅。復有飲樹,從此流出甘美之飲。」
- 法身藏
- 五種藏之一。
- 四種變易
- 於變易生死中,因果相移易,修一分之因,感一分之果,而生後之三種也。一,變易生死,菩薩以無漏智力斷其麤惑,所感殊勝之細異熟果,以因移果易而為生死,故名。二,不思議身,菩薩以無漏定力及願力而身所示現之妙用難測,故名。三,意成身,聲聞緣覺菩薩,以無漏定力於十方世界,隨其意願而成身,故名。四,變化身,聲聞緣覺菩薩,以無漏定力於十方世界變現其身,故名。見成唯識論八。
- 老女經
- 老女人經之略名。
- 登地
- 菩薩之階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五十二位,登其中十地之位謂之登地,經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後也。而十地之間自初地至第十地之終要二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其初地稱歡喜地,始斷一分煩惱而悟一分法性歡喜之位也,以後登地之菩薩又名法身之菩薩。
- 邪行障
- 唯識論所明十障之一。見十障條。
- 鳴鐘功德
-
行事鈔上之一曰:「增一阿含云:若打鐘時,一切惡道諸苦,並得停止。」付法藏傳五云:月支國栴檀罽呢吒王,與安息國王戰而勝,殺九億人。死後生於大海中為千頭魚,劍輪繞身而斫頭,隨斫隨生。時有羅漢僧維那。王白曰:我聞鐘聲時,苦痛少息,願為我長打鐘。自此此寺至今長打。唐高僧傳(智興傳)曰:「亡者通夢其妻曰:不幸病死,生於地獄。賴蒙禪定寺僧智興鳴鐘,響震地獄,同受苦者,一時解脫。」西域記一曰:「迦膩色迦王由惡龍請,建伽藍,打鐘息其瞋心。」
見鐘條。
- 清淨覺相
- 本覺之真相也,正覺之體離染污,故云清淨。圓覺經曰:「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本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 烏波難陀龍王
- 八大龍王之一。難陀龍之弟。在胎藏界曼荼羅外金剛部院之西門及南門。肉色,頭有七蛇,右手執劍,左手散開。
- 二六之緣
- 十二因緣也。
- 唯識圓教
- 南山所立三教之一。大乘之深教也。見三教條。
- 中食
- 齋食之異名。以當日中而食故也。過午則不許食一毫之食。釋氏要覽上曰:「僧祇律云:時食謂時得食,非時不得食。今言中食,以天中日午時得食,當日午故言中食。」
- 圓實
- 圓頓一實也,稱天台圓教之教理。一行圓融一切行,一位圓具一切位,而成佛頓極頓速,謂為圓頓。此理為一而無二三,為真實而非虛妄,謂為一實。
- 根本無師自然智
- 謂阿字本不生之本覺智。義釋十二曰:「今此阿字亦如是。從此根本無師自然之智,一切智業從此而生。」
- 二種羅漢
-
一,時解脫羅漢。純根之羅漢,待衣食住處師友等好緣具足,方證羅漢之機根也。二,不時解脫羅漢。利根之羅漢,不待衣食等事緣具足,自解法之道理,隨時證羅漢之人也。見俱舍論二十五。
一,慧解脫羅漢。但得慧障解脫,發得無漏地,即證涅槃之羅漢也。二,俱解脫羅漢,解脫慧障,定障亦解脫,於為定之極處之滅盡定,得出入自在者也。此人兼好事用之功德,故練習禪定,得種種之神通等也。見俱舍論二十五。
見羅漢條。
- 圓寂
- 涅槃舊譯滅度。新譯圓寂。圓滿諸德寂滅諸惡之義也。即離生死之苦,全靜妙之樂,窮極之果德也。就此中所謂離生死之苦而言之,賢聖命終,為圓寂,即入於涅槃。寶積經五十六曰:「我求圓寂而除欲染。」宗輪論述記曰:「無上法王,久入圓寂。」唯識述記一本曰:「西域梵音云波利暱縛。波利者,圓也。暱縛喃,言寂。即是圓滿體寂滅義。舊云涅槃,音訛略也。」賢首心經略疏曰:「涅槃。此云圓寂。謂德無不備,稱圓。障無不盡,名寂。」
- 福德莊嚴
- 二種莊嚴之一。修福德之善行而莊嚴佛果也。
- 圓密
- 天台之圓教與真言之密教。日本台密立天台真言理密同一。故有圓密之稱。
- 半天婆羅門
- 餓鬼之種類也。焰羅王供養法次第曰:「五百餓鬼,半天婆羅門,諸餓鬼眾。」
- 三十六句
- 上四句各有四句。即一冥機冥應,二冥機顯應,三冥機亦冥亦顯應,四冥機非冥非顯應。餘三機亦如此,即成十六句。而機既召應,則應亦有十六句。即一冥應冥機,二冥應顯機,三冥應亦冥亦顯機,四冥應非冥非顯機。他三句亦如此,因之機應各十六,合成三十二句,於此加根本之四句成三十六句之機應。見玄義六之一。
- 和闍梨
- 涅槃經疏十一曰:「和闍梨翻修治心。」按此釋非也。和闍梨為和尚阿闍梨之略名。
- 阿㝹夷
- 城名(巴Anupplya)。
- 三部灌頂
- 台密所傳有胎藏界與金剛界與胎金合部之三種灌頂法。
- 鷲山
- 又云靈鷲山。佛嘗居此。世俗所稱鷲嶺,靈山,皆指此而言。智度論曰耆闍崛山,即鷲頭山,山頂似鷲,王舍城人因而名之。又王舍城南林中多死人,諸鷲常來食之,還集山頭。時人遂名鷲頭山,山最高大,多好林泉,聖人住處。
- 薩偷羅
- 見偷藍遮條。(CBETA註:疑為見偷蘭遮條)
- 鄔波題鑠
- 見優婆提舍條。
- 參詣
- 為禮拜至神佛之前也。
- 圓宗
- 耆闍寺凜法師立六宗教第六名圓宗,指華嚴經所說圓融具德之法門也(五教章上之二)。然自天台宗興,盛鼓吹圓頓一實之旨。遂為彼宗之別稱。
- 示寂
- 寂者圓寂,又寂滅也,是涅槃之譯語。示寂者為示現涅槃之義,言佛菩薩及高德之死也。
- 五秘密儀軌
- 金剛頂瑜伽金剛薩埵五秘密修行念誦儀軌之略名。
- 鴛班
- 凡諷經,面面相看而對立,謂之鴛班。
- 圓頓菩薩大戒
- 天台宗之圓頓戒也。讚戒德謂為圓頓。簡別於聲聞緣覺之所受謂為菩薩。對於小乘戒謂為大戒。
- 傳燈式
- 相承法脈之儀式也。
- 訶利帝母真言經
- 一卷,唐不空譯。說鬼子母之修法。
- 求那跋摩
- Gunavarman,比丘名。譯曰功德鎧,罽賓國之王種也。年二十,出家受戒,深達三藏。年三十,國王薨,無繼紹者,眾請還俗嗣位,跋摩不聽,乃辭師違眾,林棲谷飲,孤行山野,遁迹人世。後,至師子國,弘揚真乘。宋文帝元嘉八年達建業,譯經律十數部,文帝深加敬賞。見梁僧傳三,神僧傳三。
- 一圓相
- 在禪門為悟之對照而出之圓相也。有圓相之商量者,自慧忠國師始。傳燈錄五曰:「師見僧來,以手作圓相,相中書日字,僧無對。」碧巖六十九則曰:有南泉一圓相之公案。「南泉、歸宗、麻谷,同去禮拜忠國師。至中路,南泉於地上畫一圓相云:道得即去,皈師於圓相中坐,麻谷便作女人拜。泉云:恁麼則不去也。」
- 二種愛
- 一有染污,即貪愛,如愛妻子等。二無染污,即信愛,如愛師長等。見俱舍論四。
- 變化
- 轉換舊形,名為變,無而忽有,名為化。佛菩薩之通力,能變化有情非情之一切也。法華經曰:「神通變化不可思議。」義林章七本曰:「轉換舊形名變,無而忽有名化。變與化異,是相違釋。」
- 天樹王
- 忉利天上之波利質多樹也。此樹為樹中之王,故名曰樹王。猶言牛王鵝王等。法華經序品曰:「國界自然殊特妙好,如天樹王其華開敷。」
- 大定
- 諸佛三德之一。見大定智悲項。
- 恒娑迦
- Haṁsaka,譯曰鳩。見大威德陀羅尼經六。此恐非,或是鵝及雁也。
- 水月觀音
- 世間所繪觀水中月之觀音,謂之水月觀音。真言曰:尾瑟多(清淨)鉢怚麼(蓮華)薩怚縛(薩埵)係多(畿)莎訶(成就)見大疏五十卷鈔。
- 馞陀
- 見勃陀條。
- 糞果
- 涅槃經十二云:「如婆羅門幼稚童子為飢所逼,於人糞中見菴羅果,即取之。有智之人見之,呵責言:汝婆羅門,種姓清淨,何故取是糞中穢果?童子聞已,赧然有愧,即答言:我實不食,洗除還欲棄捨之。智者語言:汝大愚痴,若還棄,原不宜取。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此生分不受不捨。如彼智者呵責童子,凡夫之人欣生惡死,如彼童子取果還棄。」欣生如取果,遂歸於死如捨果,故不如自始不欣生也。
- 上人
- 上德之人也。佛家謂內有德智。外有勝行。在人之上。故名上人。晉時稱釋子多曰道人。至鮑明遠始有秋日示休上人詩。能改齋漫錄曰:「唐人多以僧為上人,如杜子美已上人茅屋是也。」摩訶般若經曰:「一心行阿耨菩提,心不散亂,是名上人。」十誦律曰:「人有四種:一麤人,二濁人,三中間人,四上人。」釋氏要覽上曰:「增一經云:夫人處世,有過能自改者名上人,律缾沙王呼佛弟子為上人。」維摩經問疾品曰:「文殊師利白佛:世尊彼上人者難為酬對。」思益經二曰:「我等今來見佛並網明上人。」
- 緣缺不生
- 一切法由因緣之和合而生。故雖顯現之因存在,而缺緣時,則永久止於未來,而不得顯現也。
- 香室
- 本為世尊之居室,今轉為佛殿之異名。毘奈耶雜事二十六註曰:「西方名佛所住堂,為健陀俱知Gandhakuṭi,健陀是香,俱知是室。此是香室香臺香殿之義。不可親觸尊顏,故但喚其所住殿,即如此方玉階陛下之類,然名為佛堂佛殿者,斯乃不順西方意也。」
- 蘇盧都訶
- 咒名。七佛神咒所說經一曰:「惟越佛說,有一萬八千病以一咒悉以治之,此陀羅尼名蘇盧都訶,晉言梵音決定。」
- 雛僧
- 稚僧也。
- 颰陀波羅
- 又曰跋陀波羅。菩薩名。見跋陀婆羅條。
- 雞羅多摩
- 香名。慧苑音義上曰:「雞羅,具云雞薩羅,此云花葉也。多摩,具云多摩羅,此云天花也。謂此香天上花葉所作。」
- 慈恩八宗
- 慈恩大師於佛教判別八宗。我法空有宗,指犢子部等。有法無我宗,指有部宗等。法無去來宗,指大眾部等。現通假實宗,指說假部等。俗妄真實宗,指說出世部等。諸法但名宗,指一說部等。勝義皆空宗,指般若等空宗龍樹系。應理圓實宗,指華嚴法華等經及無著系之說。
- 四波羅蜜菩薩
- 金剛界大日如來之四親近女菩薩也。是皆由大日如來流出,為四方四佛能生之母。一金剛波羅蜜菩薩,為黑青色,左手蓮華上有函,右手結阿閦如來之印。金剛者,金剛堅固菩提心也。此菩薩為東方阿閦如來能生養育之母。二寶波羅蜜菩薩,為白黃色,左手蓮華上有寶珠,右手持四角金輪,寶者,萬善所成之功德也。此菩薩為南方寶生如來能生養育之母。三法波羅蜜菩薩,為赤肉色,結無量壽之印,蓮華上有函。法者智慧門說法之德也。此菩薩為西方無量壽佛能生養育之母。四業波羅蜜菩薩,為青色。左手蓮華上有函。右手取羯磨杵,業者眾生利益之事業也,此菩薩為北方釋迦如來能生養育之母。見兩部曼荼羅鈔上。
- 人中尊
- 佛之德號。佛於人中最尊最勝也。法華經序品曰:「有佛人中尊,號日月燈明。」
- 二種僧物
-
一現前僧物,屬於一結界中現在眾僧之眾物也。即現前僧個個供養之衣食等。二四方僧物,又曰十方僧物,亦曰僧祇物,屬於四方僧之物件。寺之房舍飯米等也。此別由施者之意志而別者。
由於物件之性質而區別者為重物輕物,堂舍田園等為前者,鉢錫杖三衣等十八資具為後者。重物輕物之別,明死者遺產相續之法。
- 文殊問經字母品第十四
- 一卷,不空譯。文殊師利問經字母品之別譯。
- 一心正念
- 一心正念而歸於佛也。善導之觀經疏四曰:「西岸上有人喚言: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
- 帝隸路迦也吠闍耶
- Trailokya‑vijaya,帝隸者三,路迦也者世,吠闍耶者降,又為勝之義。即降三世或勝三世明王之名也。見大日經疏十。
- 鉢娜他
- 又作末喇誐Mārga,譯曰道路。見梵語雜名。
- 十九界
- 此猶言六蘊十三處,譬無法而言之也。楞嚴經一曰:「若無有體而能合者,則十九界因七塵合,是義不然。」
- 梵宇
- 即佛寺也。江總文曰:「我開梵宇,面壑臨丘。」
- 要津
- 渡生死海主要之津路也。傳燈十六,藥山章曰:「末後一句,始到牢關,鎖斷要津,不通凡眾。」臨濟錄序曰:「把定要津,壁立萬仞。」
- 覆俗諦
- 世俗諦,新曰覆俗諦。覆者覆真之義,覆真理之世俗事相也。寄歸傳四曰:「覆俗諦者,舊云世俗諦,義不盡也。意道俗事覆他真理,色本非瓶,妄為瓶解。聲無歌曲,漫作歌心。(中略)由此覆真,名為覆俗矣。此據覆即俗,名為覆俗,或可但云真諦覆諦。」
- 選佛場
- 釋氏開堂設戒之地,曰選佛場。傳燈錄曰:丹霞將應舉,道遇一禪客。曰:選官何如選佛?霞曰:選佛當往何所?客曰:江西馬大師出世,此選佛場也。
- 娑羅僧伽何尼
- 六十四書之一。見六十四書條。
- 迦絺那
- Kaṭhina,又作迦提,羯絺那。衣名。譯曰堅實,功德。比丘九十日安居行終後,人所供養之衣,此衣依安居之功,有五種之德,故名功德衣。五德者,一受此功德衣上不行作法(一云說淨作法),畜餘分之衣,亦無罪(尋常以為長衣戒禁之)。二三衣之中,不攜一衣,經一宿亦無罪(尋常以為離三衣宿戒禁止之)。三應檀主別請亦無罪(尋常以為別眾食戒禁之)。四至午時受數度施主之齋亦無罪(尋常以為背請戒或展轉戒或處處食戒禁止之)。五至午時不告知同住之人而至施主之家亦無罪(尋常以為不囑同利入聚戒禁止之)。其功德衣,四周附緣,為五條式者,各條二分為一長一短,通計十隔。一功德衣,使眾僧和集於一處,行受衣作法,且定一人之持者使護持之,因而眾僧各得受衣之功德。其衣有由施主供之者,若無之時,則眾僧集而裁縫之。行事鈔上之四曰:「明了論云:本言迦絺那,為存略故,但云迦提,此翻為功德。以坐夏有功五利賞德也。」同上之四曰:「明了論翻為堅實也。」定賓之四分律戒本疏下曰:「迦絺那,此云堅實衣也。此衣以是堅財成,又令施主受堅實報,復令眾僧生得五利堅實功德,(中略)亦名功德衣也。」飾宗記八末曰:「一切堅物,皆稱迦絺那,如人煩惱強盛,名此人為迦絺那心人。」迦絺那之字意為堅,以麤制之綿布作之,亦云安居之功德堅實。以一日作終為法。十二月十五日用羯磨捨之。此衣諸說紛紛。後世註釋家之說,多不可信。
- 梵室
- 梵行者之住室,即寺院之房舍也。明智旭著有梵室偶談。
- 位不退
- 三不退,又四不退之一。菩薩十住以上無再退墮於下凡而流轉於惡道也。
- 逆修
- 逆修吾死後之佛事也。又云豫修。灌頂隨願往生十力淨土經曰:「四輩男女,能解法戒。知身如幻,精勤修習,行菩提道。未終之時,逆修三七。燃燈續明,懸繒幡蓋。請召眾僧,轉誦尊經,修諸福業,得福多不?佛言:普廣!其福無量,不可度量。隨心所願,獲其果實。」釋氏要覽下曰:「豫修齋七。」(按要覽誤本經之三七為生七而為齋七之說)。
- 起世因本經
- 十卷,隋達摩笈多等譯。與長阿含經中起世經,佛說樓炭經,起世經同本。品次稍異。說世界之形狀者。
- 方等大雲經
- 大方等無想經之異名。
- 淨居天真言
-
見五淨居天條。
(歸命語上略)摩拏囉摩達摩三婆嚩費婆嚩迦他那。三。三。莎訶。第一句摩拏囉摩為意悅之義,受種種樂,故意悅也。第二句達摩三婆嚩為法生之義,此為佛所化生,不關於世天之垢,自法而生也。第三句,費婆嚩為隨有之義,第四句迦他那為說之義,通上句曰隨有所說,隨彼法而生,以之解法為眾生說法也。第五第六之三三,皆為其種子,阿為諦宣之義,契與不契皆離,實體與空同,極令空,故為重字。見大日經疏十。
- 他心智通願
- 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之第八。使極樂國中人天,皆得他心通之願也。無量壽經上曰:「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見他心智,下至不知百千意那由陀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 聞物國
- 舍衛國也。玄應音義八曰:「聞物國,謂舍衛國,十二遊經文云:無物不有國也。」彌陀經元照疏曰:「舍衛翻聞物,人物富庶,遠聞諸國故。」
- 戒德香經
- 佛說戒德香經,一卷,東晉竺曇無蘭譯。說戒香普聞,勝於世間諸香。出雜阿含三十八。小乘經也。
- 戒四別
- 即戒四科。見戒條。
- 梵學
- 謂佛學也。甘澤謠曰:「圓觀者,大曆末雒陽惠林寺僧。能事田園,富有粟帛,梵學之外,音律大通。」
- 安樂淨土
- 極樂淨土,安養淨土之合稱。謂極樂也。
- 蘇樓波
- Surūpa,譯曰妙色。見勝天王般若經七。
- 語路
- 臨濟錄曰:「學人拈出箇機權語路,向善知識口角頭。」
- 解脫
-
梵曰木底Multi木叉。Mokṣa譯曰解脫。離縛而得自在之義。解惑業之繫縛,脫三界之苦果也。注維摩經一曰:「肇曰:縱任無礙,塵累不能拘,解脫也。」唯識述記一本曰:「解謂離縛,脫謂自在。」華嚴大疏五曰:「言解脫者,謂作用自在。」頓悟入道要門論上曰:「問欲修何法,即得解脫?答:唯有頓悟一門,即得解脫。云何頓悟?答:頓者,頓除妄念。悟者,悟無所得。」又曰:「但無憂憎心,即是二性空。二性空者,自然解脫也。」又曰:「云何解脫心?答無解脫心,亦無無解脫心,即名真解脫也。」傳心法要下曰:「前際無去,今際無住,後際無來。安然端坐,任運不拘,方名解脫。」
涅槃之別稱。以涅槃之體,離一切之繫縛故也。唯識述記一本曰:「言解脫者,體即圓寂。由煩惱障縛諸有情恒處生死,證圓寂已能離彼縛,立解脫名。」俱舍論十八曰:「解脫涅槃,亦名無上。」大乘義章二曰:「涅槃果德,絕縛名脫。」同十八曰:「言解脫者,自體無累,名為解脫。又免羈縛,亦曰解脫。」梵語雜名曰:「解脫,梵語木底。」
禪定之別稱。如三解脫,八解脫,不思議解脫。脫縛自在者禪定之德也。大乘義章十三曰:「八解脫者,名為解脫絕下縛故。」注維摩經一曰:「什曰:亦名三昧,亦名神足。或令修短改度或巨細相容,變化隨意,於法自在,故名解脫。」
五分法身之一。
- 鉢耽娑婆
- 見鉢耽嵐婆項。
- 上乘
- 又云上衍。大乘之異名。世親攝論一曰:「如是三藏下乘上乘有差別故,則成二藏。」
- 菩薩地
- 通教十地之第九。修佛果因行之位也。
- 兩界曼陀羅
- 毘盧遮那佛集法界眷屬,成自利利他大佛事之壇場,謂為曼陀羅。密教中此曼陀羅有二大宗:一為金剛界,一為胎藏界。胎藏界由於眾生本具之理德,金剛界依於如來始成之智德。各以大日為中心,恆沙之諸尊集於此,依自己之本誓而垂化用也。以此壇場之狀。圖於兩軸,亦曰曼陀羅。見曼陀羅條。
- 豎者
- 又作立者。於論場立義答問者之難者曰竪義,亦曰竪者。但竪義與竪者有上下之別。
- 地居空居
- 地居天與空居天也。
- 行者不可食供物
- 陀羅尼經三(般若心經軌)曰:「其壇所用飲食餅果,日別替換,更作新者。供養殘食,咒師及病人,皆不得喫。喫者咒力無驗。(中略)其所餘殘食,將與貧窮者,最為第一。」蘇婆呼童子經中曰:「勿喫供養及祭祀鬼神之食,或喫所棄著地食。」案此非一概之說。據軌亦有許者,惟阿闍梨多不許。
- 寶網
- 珍寶之羅網也。帝釋宮之羅網為帝網,亦云因陀羅網。無量壽經上曰:「珍妙寶網,羅覆其上。」
- 牛檀
- 牛頭栴檀之略。
- 成唯識論隨註
- 一作成唯識論隨疏,十卷,明西蜀高原大師原著。御生氏明善,親受業於高原。於法席之次,啟請隨文以疏其義,高原許可。述至第七卷,明善逝世,嗣法門人慧善續成之。吳淳齋父子刻行後,仁和龔定菴曾脩補印行。
- 常侍看球
- 王常侍參睦洲蹤禪師。一日蹤問今日何故入院遲?王云:為看馬打球故來遲。蹤云:人打球耶?馬打球耶?王云:人打球。蹤云:人困耶?王云困。蹤云:馬困耶?王云困。蹤云:露柱困耶?王恤然無對。歸至私第中,夜間忽然省得,明日見蹤云:某甲會得昨日事。蹤云:露柱困耶?王云困。蹤遂許之。見禪林類集一。
- 容有釋
- 釋經論,於正義外容認之傍義,謂為容有之說,亦云容有之釋。
- 寶蓋
- 飾以寶玉之天蓋,佛菩薩及講師讀師之高座上所懸者。維摩經佛國品曰:「毘耶離城有長者,子名曰寶精,與五百長者子,持七寶蓋,來詣佛所。」
- 羅
- 𑖨Ra,又作囉。悉曇五十字門之一。大日經曰:「囉字門一切法離諸塵染故」者,自Rajas(塵染)釋之,文殊問經曰:「稱囉字時是樂求勝義聲」者,自Rati(塵染)釋之,文殊問經曰:「稱羅字時是樂求勝義聲」者,自Rati(樂)解之。又為火大之種子。大日經疏一曰:「囉字門為火。」同七曰:「囉字門,一切諸法離一切塵染故者。梵云囉逝是塵染義,塵是妄情所行處,故說眼等六情行色等六塵。若見囉字門,則知一切可見聞觸知法皆是塵相,猶如淨衣為塵垢所染,亦如遊塵粉動,使太虛昏濁,日月不明,是為字相。」演密鈔五曰:「以囉字之慧火,除煩惱之暗,資智慧之明。」又此種子有消除塵垢之功能。故真言行者欲淨心身必觀此字。大疏四曰:「以囉字門,自淨心地及此道場地。」又𑖨為諸菩薩,諸阿修羅之種子。
- 不空三藏
- 見不空條。
- 遵式
- 宋慈雲懺主之實名。見慈雲條。
- 唵阿吽
- 𑖌𑖽oṁ𑖀A𑖮𑗝𑖼Hūṁ三個種子各別項解。以此三字書於木佛之三處。安像三昧儀經曰:「誦此真言已,復想如來如真實身諸相圓滿,然以唵阿吽三字,安在像身三處,用唵字安頂上,用阿字安口上,用吽字安心上。」
- 瞋病
- 三病之一。
- 甚深大迴向經
- 一卷。失譯。明天菩薩問:云何少修善本而獲大果?佛答以應修三世諸佛所修慈悲之身口意行,因說十善戒。
- 法受塵經
- 一卷,後漢安世高譯。誡男勿染女,女勿染男。以法性受塵染故也。
- 中陰
- 又云中有。死此生彼,中間所受之陰形也。陰者五陰之陰(新譯云五蘊),俱舍宗以為有一定之中陰,成實宗以為無之,大乘宗以為有無不定。謂極善極惡之人,無中陰,直至所至。餘皆有之。大乘義章八曰:「命報終謝,名為無有。生後死前,名為本有。兩身之間,所受陰形,名為中有。」文句四曰:「中陰倒懸諸根皆毀壞。」見中有條。
- 迦那跋底
- 雙身象鼻之歡喜天名。見誐那鉢底條。
- 優伽賒國缽
- 或云憂伽賒,或云烏伽賒,皆一也。諸比丘得此國貴好瓦鉢,不敢受,佛聽受畜。
- 導引
- 教導他也。唐高僧傳(僧稠傳)曰:「棟梁三寶,導引四民。」探玄記二曰:「或闇夜中導引眾生。」
- 斯陀含
- 見四向及四果條。
- 仁塔
- 佛塔也。如言佛寺曰仁祠,佛曰仁仙也。是因釋迦譯作仁故。
- 法同舍
- 寺院十名之一。同法與食之二法,故名法同舍。
- 三世不可得
- 謂三世之諸法,不可得一實體也。維摩經弟子品曰:「若過去生過去生已滅,若未來生未來生未至,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金剛經曰:「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 丙丁童子
- 司燈火之童子也。碧巖第七則評唱曰:「如則監院在法眼會中未曾參請入室,一日法眼問云:則監院何不來入室?則云:和尚豈不知耶?某甲於青林處有個入頭。法眼云:汝試為我舉看。則云:某甲問如何是佛。林云:丙丁童子來求火。法眼云:好語,恐儞錯會,更說看。則云:丙丁屬火,以火求火;如某甲是佛,更去求佛。法眼云:監院果然錯會了。則不憤便去。法眼云:此人回則可救;若不回,則不得救。則到中路自忖云:他是五百人之善知識,豈賺我耶?遂回再參。法眼云:儞但問我,我為儞答。則便問如何是佛。法眼云:丙丁童子來求火。則於言下大悟。」按傳燈錄十與此異。
- 定散二心
- 定心散心也。又修定善散善之心也。
- 去來實有宗
- 外道十六宗之一。計過去未來亦如現在實有之外道一派也。法苑義林章第一所謂:「去來實有宗者,有去來世,猶如現在,實有非假」是也。為勝論及時計外道之所計者。又小乘佛教中,如說一切有部宗亦為此說。
- 四通行
-
一苦遲通行,依於無色定與未至定中間定之無漏道,名苦通行,以定中無十八支林功德止多觀少轉進艱辛也。此中有利鈍之二根,鈍根者謂之苦遲通行。二苦速通行,第一中之利根者也。三樂遲通行,依於色界之四根本定之無漏道,名樂通行,以有十八支林功德止觀均等轉進自然也。此中有利鈍之二根,鈍根之人,謂之樂遲通行。四樂速通行,第三中利根之人也。見俱舍論二十五。
見通行條。
- 第三時教
- 法相宗所立三教之第三也。見三教條。
- 九會曼荼羅
- 是金剛界之現圖曼荼羅也。東方為正面,第一會置中央,自東面右旋而置八會,合為九會。第一會乃說大日如來以五相現成等正覺,成佛後,自金剛三摩地現出三十七尊乃至外部諸眾攝化眾生之狀者,故名成身會。為曼陀羅之根本,故或名為根本會。或就其諸尊之活動作業,名為羯磨會。是四曼中之大曼也。第二會者,為成身會諸尊,示其本誓,非塔杵寶珠等之三昧耶身,故名三昧耶。又取其作業,名為羯磨會。是四曼中之三昧耶曼也。第三會為諸尊各各標五智等微細之德者,故名微細會。諸尊深入禪定故又名三昧耶。四曼中之法曼也。第四會為述諸尊各各以寶冠華鬘等,供養大日尊之作業者,故名大供養會。四曼中之羯磨曼也。如已上次第為大三法羯之四曼。第五會者,因前四會分離四曼,於別會各置一曼,今為破四曼不離,以四曼合集於一會者,故名四印會。是為大日之五智,故又名五智會,第六會者,為示大日如來之獨一法界,更合前四曼,而示大日獨一法界之一智拳印者,故名一印會。已上六會為自麤至細之次第。為大日如來之自性輪身。又為自證門。是四曼中之法三曼也。第七會以金剛薩埵為中臺(至第五會大日為中臺第六會大日一尊也),轉欲觸愛慢之四煩惱而為欲觸愛慢之四菩薩,示深密之理趣者,故名理趣會。金剛薩埵與普賢菩薩同體,故又名普賢會。是前六會之大日如來來此會現金剛薩埵相而說正法者,故此為大日如來化他之正法輪身(菩薩之稱),是四曼中法曼也。第八會為大日如來。為折伏強剛難化之眾生,從金剛薩埵更現降三世明王之忿怒身者,故名降三世羯磨會。是四曼中大曼也。第九會為同列降三世明王之三昧耶形者,故名降三世三昧耶會。是四曼中三曼也。此二會為大日化他之教令輪身(明王之稱),要之九會之曼荼羅者,大日如來之三輪身也。以上九會之次第,為從果向因,大日自自證門出於降伏門之相也。對於此而有從因至果之次第,為自凡夫上於佛果之相,此時降三世三昧耶為第一,中央之成身為第九也。見十八會指歸,秘藏記本等。參照金剛界曼荼羅條。 (CBETA註:原書本條目為「九會曼陀羅」,然而「九會曼荼羅」亦為常見,故新增本條目。)
- 瞿折羅
- 梵名Gurjjara,國名。在西印度。其首府曰毘羅摩羅城。見西域記十一。
- 大比丘
- 比丘之德高年長者。又對於沙彌而總稱比丘為大。
- 香合
- 入香之器。勅修清規念誦曰:「燒香侍者捧香合。」
- 三莊嚴
- 莊嚴國土之三種也。一、事莊嚴,謂色聲香味等之事物也。二、法莊嚴,謂種種勝妙之法音也。三、人莊嚴謂菩薩聲聞等之眾生也。
- 清齋
-
清淨之持齋也。由下午至明旦不食,謂之齋。
釋氏要覽下曰:「今民俗以辰刻飲一杯水,終日不食,云清齋。」
謂茹素戒葷也。王維詩曰:「松下清齋折露葵。」
楞嚴經曰:「我時辭佛,宴晦清齋。」(註)清齋,淨室也。
- 如意輪講
- 如意輪供之法會。講讚如意輪觀音功德之法會也。
- 聚砂
- 見聚砂為佛塔項。
- 智者大師真身塔
- 塔建於真覺寺內。智者大師之肉身在焉。
- 大悲心陀羅尼修行念誦略儀
- 一卷,唐不空譯。說千手陀羅尼之念誦法。
- 忍調
- 以忍心調伏瞋恚也。維摩經方便品曰:「以忍調行攝諸恚怒。」
- 樝庵
- 台州赤城崇善寺法師,名有嚴,退庵於樝木下,號為樝庵。拾薪汲水自炊,以安養為期。宋建中靖國元年寂,壽八十一。著大部借備撿四卷,箋雄四卷,助覽四卷,或對四卷。見釋門正統八。
- 鎧庵
- 吳克己,字復之,號鎧庵。幼穎悟,學無所不通。忽患目疾,以人勸念圓通道大土之號,使癒。於是深信佛法,讀楞嚴至空生心內猶雲點太清,豁然發蒙。嘗讀宗鏡錄。寶積曰:此書無規矩,不如讀止觀。日夜使悟境觀二字。果有悟人。嘉定七年冬,終於寶山。以僧禮荼毘。壽七十五。所著有法華樞鍵,楞嚴集解科等。晚編釋門正統,未就而亡。良渚宗鑑,續成之。見佛祖統記十七。
- 三恒河沙
-
涅槃經六說眾生信解大乘教典,於熙連河沙與八恒河沙之諸佛所聞法之功德。道綽之安樂集上明此中初之熙連河沙及三恒河沙發心曰:「如涅槃經云:佛告迦葉菩薩:若有眾生於熙連半恒河沙等諸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聞是大乘經典不生誹謗。若有於一恒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聞經不起誹謗,深生愛樂。若有於二恒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正解信樂受持讀誦。若有於三恒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書寫經卷雖為人說未解深義。」
見恒河沙條。
- 口安樂行
- 見四安樂行條。
- 命過旛
- 即蔫亡旛也。
- 聖印經
- 聖法印經之略名。
- 無始生死
- 無明無始,故生死亦無始也。見無始無明條。
- 淨琉璃淨土
- 藥師琉璃光如來所居,在東方之世界也。
- 摩訶薩羅悉知婆底提婆仳
- Mahā‑sarasvatī‑devī,譯曰大辯才天女。最勝王經慧沼疏五曰:「摩訶此云大,悉知婆底此云辯才,提婆仳此云天女。」
- 堅心正意經
- 堅意經之異名。
- 捺地
- 又作那智、難地。同於那提。見那提條。
- 健陀國王經
- 一卷,後漢安世高譯。健陀國王,感牛語而信佛。佛因說往因。
- 清信士
- 梵語優婆塞Upāsaka,譯曰信士,又曰清信士。受三歸五戒得清淨信心之男子也。
- 莨𦿆
- 見食䕞𦿆條。
- 阿彌陀佛說咒
- 一卷,失譯。
- 五蘊魔
- 四魔之一。舊譯曰五眾魔,五陰魔。有情各有色受想行識之五蘊,而受種種之障害者。
- 三種加持
- 大日經入秘密曼荼羅性品所說。有師弟及曼荼羅之三種。義釋十一曰:「前品說入秘密曼荼羅方便,所謂三種加持也。謂以真言加師之身及所入之壇,等持弟子,令至堅固。」
- 香味
- 色香味觸四極微之一。見四微條。
- 末伽
- Mārga,譯為道。因中之道,四諦中之道諦是也。若果中之道,則名為菩提。大乘義章十八曰:「道者,外國名曰末伽,此翻名道。菩提胡語,此亦名道。(中略)因中之道名為末伽,果中之道說為菩提。」
- 忉利之付屬
- 地藏菩薩於忉利天受釋迦如來之付屬,救濟六趣之眾生。見地藏條。
- 陰妄
- 五陰盡為迷妄者,故云妄。
- 須彌四層級
- 蘇迷盧山有四層級,始自水際至盡第一層。相去有十千踰繕那量,如是乃至有第三層至盡第四層亦有十千之量,此四層級自妙高山傍出而圍繞之,盡其下半,最初之層級,出為十六千。第二第三第四之層級,如其次第為八千四千二千。有藥叉神,名為堅手,住於初層級。有名持鬘者,住於第二級。有名恒憍者,住於第三級。此三者,皆是四大天王所部之大眾也。第四之層級,為四大天王及其諸眷屬共居止之所,如妙高山四外層級,四大王眾及眷屬之居。如是持雙持軸山等七金山上,亦有天之居,是皆四大王所部之封邑也。是名依地而住之四大王眾天。欲天之中此天最廣。見俱舍論十一。此四層級。又詳說於正法念經二十二乃至二十四。
- 相應不善
- 見善惡條。
- 黃檗山志
- 八卷,黃檗宗性幽編,隱元重修。蒐錄黃檗山萬福寺之起原沿革,及境內一切事蹟者。且記希運至隱元之法系等。清初刊行。
- 蘇鉢剌尼
- 揭路荼鳥之異名。譯曰妙翅,舊譯金翅鳥。俱舍光記八曰:「或云蘇鉢剌尼,此云妙翅,翅殊妙也,舊云金翅鳥,非正所目。」梵⃞Suparṇin。
- 冥途鳥
- 俗云杜鵑。見別都頓宜壽條。(CBETA註:查無此條,參考《佛說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卷1:「我汝舊里化成𪇖鷜示怪語鳴別都頓宜壽(此鳥近吳語云析家命鳴)我汝舊里化成烏鳥示怪語鳴阿和薩加(此鳥遠吳語病來將命盡)」)
- 法界緣起
- 四種緣起之一。見緣起條。
- 囑累
-
囑託以事而累彼也。法華文句中曰:「囑是佛所付囑,累是煩爾宣傳。」天台維摩經疏十曰:「囑是付囑為義,累是煩勞荷負之義矣。」
以累付囑於彼之義。淨影維摩經疏曰:「累是擔累,法是宣傳者之重擔,故名為擔累。以此囑付令人傳通,故名囑累。」
- 末代
- 與末世同。法華玄義四曰:「末代凡夫,見思病重。」行事鈔中三之四曰:「釋迦一化並無,末代往生見在。」往生要集上本曰:「往生極樂之教行,濁世末代之目足也。」
- 僧護因緣經
- 因緣僧護經之異名。
- 四家大乘四種言說
- 釋摩訶衍論所說五種中,以前四配於四家大乘,以第五如實言說為真言。一相言說,為法相宗。彼依深密經之法相品而立名,即立三科百法等相,約於三性以明宗也,今就色等諸相而起言說,尤為符合。二夢言說,為三論宗。彼之言意,三界如夢,一切所有之所作皆為夢中所作,若一念之夢覺,即為無生法體,依此義以建立真俗二諦而成一宗之義。故與夢言說之義相當。三執著言說,為天台宗。彼宗談久遠壽量之旨,為本門之實義,謂教主釋尊之始於伽耶成佛,是爾前諸教之意,實說成佛已來甚大久遠,是乃一經之沖微,今解執著言說為本所聞所作業,尤為相當。四無始言說,為華嚴宗。彼宗專談本有稱性之旨,故彼宗云修行亦竟成佛亦竟,一切眾生久來如此,是與今無始言說之義相葉也。見二教論果寶十上。
- 三曼多
- Samanta,三滿多又作三曼陀。譯曰:等、普、徧。
- 香音神
- 乾闥婆神也。見香神項。
- 四方四佛
- 東方香積世界阿閦佛,南方歡喜世界寶相佛,西方安樂世界無量壽佛,北方蓮華莊嚴世界微妙聲佛之稱。
- 檀家
- 謂繫屬於一定寺院而投信施之俗家也。檀為檀那或檀越之略,施與之義。
- 淨華臺
- 清淨之蓮華臺也。
- 大滿願義
- 大日如來,出生南方金剛幢菩薩之義趣也。出生義曰:「由一切如來大滿願義而生金剛幢。」
- 相應因
- 六因之一。心王與心所互相應,以心王為因,而起心所,以心所為因,而起心王,故彼此相應,名為相應因。其相應之義,心王與心所有平等之義五種也。是云五義平等。俱舍論六曰:「由五平等共相應義立相應因。」又曰:「唯心心所,是相應因。」
- 法界體性觀
- 密家觀阿毘羅吽斂之五字,謂之字輪觀。以字輪觀所用之阿等五字即法界之體性故也。三摩地儀軌曰:「結三摩地印,入法界體性三昧,修習五字旋陀羅尼。(中略)旋復諦思惟,字字悟真實,初後雖差別,果證皆歸一。」
- 小乘經
- 說四諦十二因緣之理,詮空寂之涅槃者,十二部經中唯存九品。四部之阿含經等是也。
- 阿若居鄰
- 見阿若憍陳如條。
- 隨緣假
- 四假之一。應緣說假者之假也。如三乘教是也。
- 梵釋四天
- 梵天,帝釋天與四王天也。
- 滿字教
- 半滿二教之一。見二教條。
- 龍樹四教
- 龍樹菩薩以四門判釋經論,是曰龍樹四教:一有門,謂四阿含經等,說一切因果皆實有者。二空門,謂般若經等,說真空實相之理,蕩除眾生之情執者。三亦有亦空門,謂深密經等諸大乘經,說性空相有者。四非有非空門,謂中論等雙破有空者。見華嚴經疏鈔六。
- 仰覺
- 仰望正覺也。二教論上曰:「仰覺薩埵。」
- 興禪護國論
- 三卷,日本榮西著。一論十門中之第二,有鎮護國家門。示興禪之本意在此,以為題名。
- 跋折羅
- 一作筏折羅。亦作拔折羅Vajra,金剛也。見嚩日羅條。
- 迦葉尊者
- 佛弟子中有摩訶迦葉Mahākāśyapa,優樓頻螺迦葉Uruvilvākāśyapa,伽耶迦葉Gayākāśyapa,那提迦葉Nadikāśyapa,十力迦葉Daśabalakāśyapa五人。單云迦葉者,指摩訶迦葉,頭陀第一。付法藏之第一祖也。
- 圓合
- 圓滿融合諸法也。圓覺經曰:「以圓覺慧圓合一切,於諸性相無離覺性。」
- 清信女
- 梵語優婆夷Upāsikā,譯曰信女,又曰清信女。受三歸五戒具清淨信心之女子也。
- 忍辱波羅蜜菩薩
- 胎藏界曼荼羅虛空藏院中央左第三位,十波羅蜜菩薩之一。主三忍,梵號乞叉底波羅蜜多,密號帝利金剛。肉色,著羯磨衣,左持漉水囊,右立無名小二指,餘屈,為刀印,坐赤蓮上。
- 寶珠
- 摩尼珠也。譯云如意珠。法華經曰:「淨如寶珠,以求佛道。」寶悉地成佛陀羅尼經曰:「心性寶性無有染污。」智度論五十九曰:「如意珠能除四百四病。」
- 十不二門指要鈔
- 二卷,宋智禮著。發揮荊溪湛然十不二門之真意者。
- 無所求行
- 行入四種之一。見二入條。
- 一藏
- 一切之教法唯攝於一藏。法界法輪藏是也。釋摩訶衍論一曰:「唯立一藏總攝諸法,謂法界法輪藏。」
- 油鉢
- 持正念譬如持油鉢。涅槃經二十二曰:「譬如世間有諸大眾,滿二十五里。王勅一臣持一油鉢,經由中過,莫令傾覆。若棄一滴,當斷汝命。復遣一人拔刀在後隨而怖之。臣受王教,盡心堅持。經歷爾所大眾中,雖見可意五邪欲等,心常念言:我若放逸,著彼邪欲,當棄所持,命不全濟。是人以是怖因緣故,乃至不棄一滴油。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生死中不失念慧。以不失故,雖見五欲,心不貪著。」智度論十五曰:「菩薩欲脫生老病死,欲度脫眾生,常應精進一心不放逸,如人擎油鉢行大眾中。」雜阿含經二十四,修行道地經三,同有此譬。
- 教授阿闍梨
- 五種阿闍梨之一。教授弟子威儀作法等之比丘稱。又云教授師。受戒之時,三師之一、必定其人。受戒之儀式中,有受者請教授阿闍梨之作法。見行事鈔上之三。參照阿闍梨條。
- 戒定慧解脫知見
- 解脫與解脫知見二者合而云解脫知見。
- 暗禪
- 又作暗證禪師,暗證,暗證禪,暗禪比丘,暗禪法師,盲禪等。謂不依教之暗解禪人也。以不依教法之故暗於智解,墮於上慢。修行無志,終於獨證盲悟之徒。
- 菩薩十住
- 新作十地,舊作十住。菩薩見諦以上之修行地也。又五十二位中十信之次位有十住位。見十住條。
- 鬼錄
- 閻魔廳記罪之鐵札也。歸敬儀中曰:「業網所拘,報增鬼錄。」
- 大自在宮
- 梵語,摩醯首羅宮。大自在天之宮殿也。在色界之頂。外道所祭祀之大自在天住於此。又第十地之菩薩將成佛時。於此處變現淨土。自十方諸佛施成佛之灌頂。唯識論七曰:「諸異生求佛果者,定色界後引生無漏,後必生在淨居天上大自在宮得自在故。」同述記七末曰:「大自在宮者,淨居上有實淨土,即自受用身初於彼起證,是第十地菩薩宮,舊言摩醯首羅,今應言莫醯伊濕伐羅,即大自在也。」天台觀音義疏下曰:「大自在,即色界,頂摩醯首羅也。樓炭稱為阿迦尼吒,華嚴稱為色究竟,或有人以第六天,而諸經論多稱大自在是色界頂。釋論云:過淨居天有十住菩薩號大自在,大千界主。」
- 金剛上味陀羅尼經
- 一卷,元魏佛陀扇多譯。與金剛場陀羅尼經同本。
- 佛經
- 佛教之經典也,又佛像與經典也。
-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
- 十卷,唐義淨譯。揭受戒說戒懺悔等諸種所關之一一羯磨法者。其事數多,故曰百。就其事為一一之羯磨別,故曰一。梵⃞EkaśataKarman。
- 末上
- 末者,最後之一次。末上,猶云在最後也。傳燈錄十曰:「僧問趙州從諗禪師云:和尚還入地獄否?師曰:老僧末上入。曰:大善知識為什麼入地獄?師云:若不入,阿誰教化汝。」德異壇經序曰:「末上三拜得髓,受衣紹祖,開闡正宗。」
- 述記
- 慈恩大師之唯識論述記也。
- 末世
- 澆末之世代也。釋迦入滅後五百年為正法時,次一千年為像法時,後萬年為末法時。末世者,即末法時也。
- 梵唄
- 法會之聲明也。唄者唄匿之略。又作婆陟、婆師。音韻屈曲昇降,能契於曲,為諷詠之聲,是梵土之法曲,故名梵唄。又曰唄匿。單云唄。翻作止斷止息或讚嘆,法事之初唱之,以止斷外緣,止息內心,方堪作法事,又其偈頌多讚佛德,故云讚嘆。行事鈔上四曰:「說戒者坐已,維那打靜,小者供養,梵唄作之。若準律文唄匿如法。出要律儀云:此鬱鞞國語,翻為止斷也。又云止息。由此外緣已止已斷。爾時寂靜,任為法事也。」法華玄贊四曰:「婆陟,此云讚嘆。唄匿,訛也。」楞嚴經六曰:「梵唄詠歌。」梁僧傳十三(經師篇論)曰:「然天竺方俗,凡是歌詠法言,皆稱為唄,至於此土詠經則稱為轉讀,歌讚則號為梵唄。昔諸天讚唄皆以韻入弦綰,五眾既與俗違,故宜以聲曲為妙,原夫梵唄之起亦肇自陳思。(中略)其後居士支謙亦傳梵唄三契,皆湮沒不存。世有共議一章,恐或謙之餘則也。唯康僧會所造泥洹梵唄於今尚傳,即敬謁一契。文出雙卷泥洹,故曰泥洹唄也。」見唄條。
- 門神
- 禮祭法曰:「大夫三祀,門行族厲。」王制曰:「大夫祭五祀,謂司命、中霤、門、行、厲也。」喪大記注曰:「君釋菜以禮禮門神,門神二字見此。」今謂其左曰門丞,右曰戶尉,蓋本自道家書。」楓窗小牘曰:「靖康以前,汴中門神多翻樣戴虎頭盔。而王公之門,至以渾金飾之。」月令廣義曰:「近畫門神為將軍朝官諸式,復加爵鹿蝠蟢寶馬瓶鞍等狀,皆取美名以迎祥祉,世俗沿傳,莫攷其何昉也?」
- 羅誐
- Rāga,譯曰貪。見梵語雜名。日本有寬空之羅誐口決一帖,仁海之羅誐秘法一卷。愛染明王之法也。
- 磐石劫
- 量劫之長遠,以磐石之喻,謂之磐石劫。見劫條。
- 默傳心印
- 禪源諸詮二曰:「畢竟不與他先言知字,直待自悟,方驗實是親證其體,然後印之,令絕餘疑,故云默傳心印。所言默者,唯默知字,非總不言。」
- 頓圓教
- 二圓教之一。見二頓條。
- 寶王
- 佛陀之尊稱也。佛以諸功德為莊嚴,故云寶王。楞嚴經三曰:「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恒沙眾。」往生論註上曰:「華嚴經寶王如來。」
- 二乘成佛
- 謂舍利弗等二乘之人,既於阿含經說時,得二乘之極果,而中間緣於大乘諸經,其機調熟,終至法華,迴其小心而發大菩提心,由佛受未來成佛之記也。相性二宗,各有異義,法相宗謂五姓各別,定性二乘,永無歸涅槃而成佛者,法華於聲聞授成佛之記者,為欲引一類漸悟之機之方便也。華嚴天台等之法性宗,謂一切皆成佛,即得小果者,又其身已死,入無餘涅槃者,亦更迴小向大,成萬行,得佛果,法華之授記,非方便,乃真實也。
- 酆都城
- 在四川省忠州。相傳此城有酆都大帝宮殿。
- 攝拖苾馱
- Śabda‑vidyā,譯曰因明。寄歸傳四曰:「攝拖苾馱,攝拖是因,苾馱是明,五明論之一也。」見因明條。
- 眾生說
- 五類說經之一。
- 迷悟一如
- 迷無自性,無自性故為空,既無迷,何有悟,迷空也?悟亦空也,空體一,謂之一如,是為空宗之義。又迷如冰,悟如水,迷悟同體,謂之一如,是為性宗之義。
- 觀自在菩薩心真言一印念誦法
- 一卷,唐不空譯,以一印而成辦種種作法之念誦法也。
- 凡慮
- 凡夫之思慮也。
- 口傳
- 又曰口訣,口授。即不可筆錄之秘法以口傳授也。法顯傳曰:「法顯本求戒律,而北天竺諸國,皆師師口傳,無本可寫。」
- 禪波羅蜜
- Dhyāna‑pāramitā,六波羅蜜之一。舊譯定度,新譯定到彼岸。謂禪定乃渡生死海,到涅槃岸之行法也。
- 小千世界
- 以須彌山為中心,四周之鐵圍山為限曰一世界,此世界之數一千曰小千世界。詳見三千大千世界條下。
- 相應善
- 見善惡條。
- 昆蟲作佛
- 依圓頓一乘之意,則謂昆蟲亦尚作佛云。智度論九十三曰:「復次佛心中一切眾生皆畢定,微細昆蟲雖未有善心過爾所劫發心,後當作佛。(中略)如法華中說畢定,餘經說有退有不退。」
- 迦樓炎
- 迦樓羅炎之略。見迦樓羅條附錄。
- 一闡提
- Icchāntika,為無成佛之性者。舊稱,一闡提。譯言不信。是不信佛法之義。涅槃經五曰:「無信之人,名一闡提。一闡提者,名不可治。」同五曰:「一闡提者,斷滅一切諸善根本,心不攀緣一切善法。」同十九曰:「一闡提者,不信因果,無有慚愧,不信業報,不見現及未來世,不親善友,不隨諸佛所說教戒。如是之人,名一闡提,諸佛世尊,所不能治。」同二十六曰:「一闡名信,提名不具,不具信故,名一闡提。」涅槃經疏十曰:「古來云:闡提具含眾惡,不知的翻,唯河西翻為極欲,言極愛欲之邊,此即於總惡之內,取一事為翻。例如涅槃名含眾德,亦無的翻,而翻為滅度者,亦是總中取此一事為翻。」新稱,一闡底迦,譯曰樂欲,樂生死之義。見「阿顛底迦」條。又作一顛迦。楞嚴經六曰:「是一顛迦銷滅佛種,如人以刀斷多羅木。」長水之義疏曰:「一顛迦,即斷善根者。」
- 知世間
- 梵語路迦憊Lokavid,譯曰知世間。如來十號之一。謂知一切世間之法也。智度論二曰:「復名路迦憊:路迦,秦言世。憊,名知。是名知世間。」
- 香嚴
-
香光莊嚴之略。
維摩詰經曰:「有諸天子,皆號香嚴。」楞嚴經曰:「香嚴童子白佛言:見諸比丘,燒沈水香,香氣來入鼻中。我觀此氣,非木非空,非煙非火,去無所著,來無所從。由是意銷,發無明漏,如來印我,得香嚴號。塵氣倏滅,妙香蜜圓,我從香嚴,得阿羅漢。」
唐鄧州香嚴山智閑禪師,就溈山靈佑禪師而契悟,法化盛行,死後勅諡襲燈大師。見宋高僧傳十三。
- 俾沙闍羅所
- Bhaiṣajyarāja,佛名。維摩詰經下曰:「有佛名俾沙闍羅所如來,漢言藥王。」
- 摩訶因陀羅
- Mahendra,王子名。西域記作摩醯因陀羅。
- 羯邏羅
- 見羯邏藍識項。
- 北斗七星
- 一貪狼星,二巨門星,三祿存星,四文曲星,五廉直星,六武曲星,七破軍星。此七星在北方,成斗形,故曰北斗七星。尊星王之法,祈念此七星也。見北斗七星延命經。
- 刪闍夜
- 又作刪闍耶,外道名。刪闍夜毘羅胝子之略。
- 一心真見道
- 唯識論所明菩薩乘之見道,有真見道相見道之二。於世第一法之後念生無漏之根本智,斷分別起二障之位為無見道,於次一念證所顯真理之位為解脫道,此二道稱為真見道。次生後得智分別思想所證之真理,謂之相見道。此有三心相見道,十六相見道之二。而真見道有無間解脫之二道,雖涉於多剎那,然非別之所作。以其相等,故名為一心。唯識論九曰:「真見道,謂所說無分別智,實證二空所顯真理,實斷二障分別隨眠,雖多剎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總說一心。」
- 寒山拾得
- 唐貞觀時二僧,高僧傳。豐干師居天台國清寺,出雲遊,適閭丘胤出守台山,問彼有賢達否?曰寒山文殊,拾得普賢,狀如貧子,又似風狂。閭丘至任,入寺見二人拜之。二人曰:豐干饒舌。便連臂走出,尋其遺物,見拾得偈詞。四庫書目有寒山子詩集二卷。豐干拾得詩一卷。參照寒山條。
- 大乘無作大戒
- 謂天台宗之圓頓戒也。是為大乘戒,故曰大乘,無作者,戒體也,新譯謂之無表。凡受戒時,受者身內發生戒之實體。舊譯家對於三業之有作。謂之無作。新譯家對於三業之有表,謂之無表,戒之通名也。
- 不動金剛明王
- 不動明王也。安鎮軌曰:「毘盧遮那如來,為拔濟一切有情,於三界中現威德光明自在之身,號曰不動金剛明王。」
- 毘耶離
- Vaiśāli,城名。見毘舍離條。
- 阿闡底迦
- Anicchantika,舊稱阿闡提。譯曰無欲。不樂欲涅槃之義。玄應音義二十三曰:「阿闡底迦,此云無欲,謂不樂欲涅槃。亦言闡底柯,此云多貪。謂貪樂生死,不求出離,故不信樂正法。舊言阿闡提,譯云隨意作也。」
- 無漏因
- 以無漏清淨之戒定慧證涅槃果,謂之無漏因。四諦中之道諦也。
- 忍行
- 忍辱之行也。維摩經方便品曰:「以忍調行攝諸恚怒。」
- 彼同分
- 分別十八界,有同分彼同分之二門,根境識三者,互相交涉而作自業,為同分,不然則為彼同分,彼同分者,為彼之同分之類,故名彼同分。而十八界中,惟法界為同分,餘十七界通同分彼同分之二者。俱舍論二曰:「根境識三,更相交涉,故名為分。或復分者是己作用,或復分者是所生觸,同有此分,故名同分。與此相違名彼同分,由非同分與彼同分種類分,同名彼同分。」
- 枯木堂
- 枯木眾所居之堂。
- 一日三時
- 晨朝、日中、黃昏也。一日分晝三時,夜三時。印度古代之風。阿彌陀經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
- 凡愚
- 凡夫愚痴之人也。大日經疏二十曰:「以不知心實相故而生妄執,名為凡愚,若了知者即名諸佛也。」
- 法身觀
- 宗家所立之法身各異,其觀法亦不同,今言性宗之法身觀,往生要集中本引諸經,明觀佛之法身,以真如平等五相觀如來也。蓋丈六之佛身,具三十二相,所謂該種種之德者,為三身中應身之事,由凡夫之有差別心,作如是觀耳,若離凡夫之有差別心,自無差別平等之心觀之,則諸相盡寂滅,無不為真如實相。大般若經五百七十四曰:「曼殊室利前白佛言:我觀如來即真如相,無動無作,無所分別。(中略)心言路絕,以此等真如之相觀於如來,名真見佛。」華嚴經昇須彌山頂品曰:「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佛,不可得思量。」金剛般若經曰:「世尊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 尼剌部陀
- Nirarbuda',又作尼賴浮陀,八寒地獄第二之名。玄應音義二十四曰:「尼剌,此云裂,言身疱裂也。」俱舍光記十一曰:「尼剌部陀,此云疱裂。嚴寒逼身,身疱裂也。」四阿含暮抄下曰:「尼賴浮陀,寒地獄名,此言不卒起。」
- 十四種色
- 見色條。
- 僧伽藍摩
- Saṁghārāma,又作僧伽羅磨。略曰僧伽藍,伽藍等。譯曰眾園。僧眾所住之園林也。玄應音義一曰:「僧伽藍,舊譯云村,此應訛也。正言僧伽羅磨,此云眾園也。」
- 天眼智證通
- 俱舍論二十七敘六通,謂神境智證通乃至漏盡智證通也。六通悉以智為體,智慧為證知事物分別通達無礙之力用者。故謂之智證通。依天眼與眼識相應所起之智慧證知所對之境通達無礙,是為天眼通。
- 頗
-
𑖣Pha,又作叵。悉曇五十字門之一。體文喉聲之第二。金剛頂經曰:「頗字門,一切法不堅如聚沫故。」文殊問經曰:「稱頗字時是得果作證聲。」智度論曰:「若聞頗字,即知一切法因果空故。頗羅Phala,秦言果。」
經論中多有頗有之語。玄應音義六曰:「頗諸書語辭也。」應法記曰:「頗者,有無未決之辭。」
- 自調自度
- 同自調項。
- 五忿怒
-
就金剛界之五智如來而各分忿怒王也。補陀落海會軌曰:「以五智忿怒相配五智:不動尊毘盧遮那忿怒,降三世尊阿閦佛忿怒,軍荼利寶生佛忿怒,六足尊無量壽佛忿怒,金剛藥叉不空成就佛忿怒。」
謂五大明王也。秘藏記末曰:「以五忿怒充五智。」
- 維摩羅詰
- 維摩之具名。
- 佛眼金輪五壇法
- 設五處壇場而祈念佛眼尊所變之金輪佛頂尊法也。金輪佛頂,有大日所變、釋迦所變、佛眼所變之三種。佛眼所變者,瑜祇經金剛吉祥大成就品所說。見佛眼尊條。
- 除蓋障院
- 胎藏界曼茶羅十三大院第八院之名。安悲愍菩薩之九尊。
- 地位十信
- 唯識宗對於慈恩大師之立四十一位,西明法師立五十一位,初之十信,更分地位十信,與行解十信之二義。而地位之十信者,排列於十住前之位也。
- 楊文會
- 字仁山,清安徽石埭縣人。生於道光丁酉十一月十六日。卒於宣統辛亥八月十七日,年七十五。生平好讀奇書。凡音韻歷算天文輿地,以及黃老莊列,靡不領會。二十七歲時,曾於皖省書肆中得大乘起信論一卷。病後檢閱他書,舉不愜意。讀起信論,乃不覺卷之不能釋也。由是徧求佛經。一心學佛。悉廢其向所為學。以為末法世界,全賴流通經典,普濟眾生。北方龍藏,既成具文。雙徑書文,又燬於兵燹。於是發心刻書本藏經,俾廣流傳。乙丑年乃就金陵差次,擘畫刻經事。校勘刻印而外,或誦經念佛,或靜坐作觀,往往至漏盡而寢。是歲參考造像量度經,及淨土諸經,延畫家繪成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圖,十一面大悲觀音像,並搜得古時名人所繪佛菩薩像,刊佈流通。戊寅曾惠敏奉使歐洲,隨赴英法,考求法國政教生業甚詳。丙辰春,應劉芝田星使召,隨往英倫,考察英國政治製造諸學。深明列強立國之原。時已五十有三矣。厥後見仕途之蕪雜,誓不復與政界相往還。乃於東瀛購得小字藏經全部,閉戶誦讀。庚寅夏,走京師,禮旃檀佛像,並求藏外古德逸書。又寓書日本南條文雄,廣求中國失傳古本。南條學梵文於英國,與居士素稔。厥後由海外得來藏外書籍二三百種。因擇善付梓。甲午與英人李提摩太君譯成英文大乘起信論,以為他日佛教西行之漸。丁未秋,就刻經處開佛教學堂曰祇桓精舍。冀學者漸通中西文,以為將來往天竺振興佛教。國文英文同志任之,佛學居士自任之。就學緇素二十餘人,日有進益。未兩稔,因經費不給而止。居士弘法四十餘年,流通經典至百餘萬卷,印刷佛像至十餘萬張。著有大宗地玄文本論略註二卷,佛教初學課本,陰符道德莊列發隱諸書。又等不等觀雜錄,則居士歿後所刻之遺著也。徐君文霨云:先生既由蓮池憨山上窮賢首清涼,而溯其源於馬鳴龍樹。於以入毘盧之性海,契彌陀之願門。故居恒自言教宗賢首,行在彌陀。又嘗與李澹緣居士書曰:念佛法門,普攝三根。中人以上,宜以三經一論為津梁。更以大乘起信論為入道之門。通達此論,則楞嚴楞伽華嚴法華等經自易明了。嘗立量云:念佛往生是有法,自力他力為宗,因云因果相感故,喻如車兩輪。嘗約桂伯華居士專心研究因明唯識二部,期於徹底通達。為學佛者之楷模,不至顢頇儱侗走入外道而不自覺。實振興佛法之要門。且於淨土道理深為有益。蓋莊嚴淨土,總不離唯識變現也(云云)。其詳見楊仁山居士事略,茲撮其大要耳。
- 見大
- 七大之一。如色性周徧於法界,見性亦徧滿於法界,名為見大。見聞覺知中,就初而獨立見大。見楞嚴經三,三藏法數三十。
- 不思議解脫
- 華嚴經,維摩經所明之法門也,見不可思議解脫法門條。
- 三供養
- 見供養條。
- 八佛名號經
- 一卷,隋闍那崛多譯。因舍利弗之間而說東方八佛之名號,聞者不退菩提也。
- 訶悉多
- Hasta,譯曰手。見百一羯磨九。
- 弘經
- 弘通經典也。
- 無分別法
- 諸法實相之理,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云無分別法。法華經方便品曰:「如三世諸佛說法之儀式。我今亦如是說無分別法。」
- 冥罰
- 神佛與人之刑罰也。
- 孝養
- 盡孝道供養父母也。又,死後追薦供養謂之孝養。以此亦為子之道也。
- 緣覺乘
- 觀十二因緣覺悟真空之理之教法。三乘之一。
- 妙吉祥觀門經
- 妙吉祥平性秘密最上觀門大教王經之略名。
- 鬼道
-
又曰鬼趣。夜叉羅剎餓鬼諸神等之境土。六道之一。大乘法數二十七曰:「道即能通義,謂六道生死展轉相通。」據佛經云:凡舍宅街衢,市肆丘塚,皆有鬼神,無有空者。乃至江河樹木,亦有鬼神依止,其最劣者為餓鬼。
猶言邪術。後漢書劉焉傳,張魯母有姿色,兼挾鬼道,往來焉家。三國志張魯傳,魯祖父世傳邪術,後魯據漢中,以鬼道教民,自號師君。
- 應現
- 應機而現身也。淨名玄二曰:「智論功德相法身,處處應現往。」觀經疏定善義曰:「彌陀應聲即現。」定善義傳通記二曰:「釋迦許說,彌陀應現。」金光明經二曰:「佛真法身,猶如虛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
- 健達縛
- 又作乾闥婆。詳見乾闥婆條。
- 磬
- 梵語犍稚。譯為鐘或磬。犍稚與磬,質形雖異,而其用法則同,故配譯之耳。磬原為支那之樂器,以石為本。金者假用也。見犍稚條。
- 界內理教
- 天台謂通教。彼教事相之談遜於藏教,窮理稍深,達為生即無生,空即不空,故褒之為界內理教。
- 六界聚
- 中阿含二十一說處經,為年少比丘說眾生之身分六大假合,使捨諸欲。如骨肉之地大,血之水大,煖熱之火大,呼吸之風大,耳鼻空之空大,樂苦識之識大也。曰:「若為諸年少比丘,說教此六界者,彼便得安隱得力得樂,身心不煩熱,終身行梵行。」
- 德香
- 謂德之馨如香也。無量義經曰:「道風德香熏一切。」無量壽經下曰:「流布萬種溫雅德香。」
- 慧燈王
- 過去世有王,名慧燈。好施。捨身之血肉,救人之命。見四分律二,經律異相二十五。
- 婆毘吠伽
- Bhavaviveka,菩薩名。譯曰清辯、明辯。西域記十曰:「婆毘吠伽,唐言清辯。」釋迦方誌下曰:「婆毘吠伽論師,此云明辯。」般若燈論之作主也。此菩薩住阿素羅宮,待慈氏出世之因緣記於西域記十。
- 虎溪三笑
- 廬山慧遠法師之故事也。廬山記二曰:「流泉匝寺,下入虎溪。昔遠法師送客過此,虎輒號鳴,故名。時陶元亮居栗里,山南陸修靜,亦有道之士,遠師嘗送此二人,與語道合,不覺過之,因相與大笑。今世傳三笑圖,蓋起於此。」此事諸書采錄之者頗多,唐李龍眠始圖之,孤山智圓作圖贊,東坡山谷等亦盛唱此事,古今信之不疑。然案諸史冊,慧遠示寂,在東晉安帝義熙十三年。淵明潯陽人,以劉宋元嘉四年卒,其時代同,潯陽與廬山亦相近,二人交遊,固不可謂其必無,若修靜者,依辯正論,甄正論,續高僧傳等,記梁敬帝紹泰元年即北齊文宣帝天保六年,與曇顯對論佛道二教。是蓋當於慧遠寂後一百三十八年。年代遙隔,何由修好?且佛祖統記二十六,記其卒時為劉宋泰始三年,兼附記雲笈七籤本傳,元徽五年卒去,年七十二之說,則年尚甚弱,與慧遠交游不可信,其為後人擬託可知也。
- 比丘尼大戒
- 十誦比丘尼大戒之略名。
- 六字文殊法
- 是亦依真言字數而名之。為闇婆計陀那摩之六字。文殊師利菩薩六字咒功能法經曰:「文殊師利童子菩薩摩訶薩咒曰:闇𑖌𑖽婆𑖪計𑖎𑖰陀𑖟那(上)𑖝摩𑖦𑖯,於此文殊師利菩薩六字咒功能法我今說。若有人每日誦此咒七徧,決定罪業得除滅。若有人能每日誦此咒一百八徧,其人臨命終時,現前見文殊師利菩薩。」
- 說道沙門
- 四種沙門之一。見沙門條附錄。
- 方便化土
- 方便化身土之略。
- 論師
- 造論而弘法者。
- 樂行
- 悉達太子六年苦行之後,知其為徒勞,浴於尼連禪河,受乳糜,於菩提樹下金剛座上禪坐觀念,謂之樂行。或謂苦行六年,此樂行亦六年。即十九出家,三十成道,八十入滅。是常途之說也。此說依本起經因果經智度論。總之釋尊之出家成道有三說。
- 五法互具
- 息災等之五法,又互具五法,今就息災一法而言之,此有內心外法之二種,先言內心之法,則行息災法,而除貪瞋等之諸煩惱,是息災也。依此息災而除煩惱之闇,定慧等之功德增長,是增益也。因此諸功德增長而摧破無明等,是調伏也。依是調伏而違隔之煩惱與菩提相和,為煩惱即菩提,又受諸佛菩薩之愛護,是敬愛也。因無違隔而諸善友集生,又由智慧之鏡明照而萬法現集,是鉤召也。次就外法而言,則為國家修法,除國家之諸災,是息災也。增諸福德,是增益也。無諸災殃,是調伏也。又因之而無戰亂諍鬥等事,是敬愛也。諸善集生,是鉤召也。他四法準此可知。見秘藏記末,同鈔九。
- 大自在天
-
自在天外道之主神也。梵語摩醯首羅訛略,正為摩醯濕伐涅Maheśvara,譯言大自在。在色界之頂,為三千界之主。此大自在天有二種:一曰毘舍闍摩醯首羅,一曰淨居摩醯首羅。毘舍闍為鬼類之名,摩醯首羅論師之所祀,有二目八臂,乘白牛,住於色界。密教以之為大日如來之應現。彼又言此自在天現種種之形,有種種之名。韋紐天,那羅延天等是也。提婆涅槃論明二十種外道中。以之為第十五摩醯首羅論師。涅槃經明六師外道中。第五迦羅鳩馱迦旃延之宗計是也。中古以來至於今盛為印度所崇拜之西拔派之西拔神。即為大自在天。以牛或男根為其神體之標幟。其次淨居摩醯首羅者,第十地之菩薩,將成佛時在色界之頂,淨居天之上,現大自在天子之勝報,以勝妙之天形,紹佛位,行灌頂。入大乘論下曰:「淨治第十地,得無量無邊禁咒方術能令一切無礙自在作摩醯首羅天子,亦為一切世間依止。問曰:所言摩醯首羅者為同世間摩醯首羅,更有異耶?答曰:是淨居自在非世間自在。汝言摩醯首羅者,名字雖同而人非一,有淨居摩醯首羅,有毘舍闍摩醯首羅。其淨居者,如是菩薩鄰於佛地猶如羅穀障。(中略)如皇太子初受職時,以己業力故大寶蓮華自然化出,受一切種智位。(中略)坐蓮華已,十方世界諸佛放大光明照。此菩薩受灌頂位如轉輪聖王長子受王位時。」慧苑音義上曰:「摩醯首羅,正云摩醯濕伐羅,言摩醯者此云大也,濕伐羅者自在也,謂此天王於大千世界中得自在故也。」唯識述記七末曰:「舊言摩醯首羅,今應言摩醯伊濕伐羅,即大自在也。」智度論二曰:「摩醯首羅天,秦言大自在。八臂三眼,騎白牛。」俱舍光記七曰:「魯達羅,此云暴惡,大自在異名。大自在天總有千名,今現行世唯有六十,魯達羅其一名也。又解塗灰外道說,自在出過三界有三身:一、法身,徧充法界。二、受用身,居住色界上自在天宮,即佛法中說摩醯首羅天,三目八臂,身長萬六千踰繕那。三、化身,隨形六道種種教化。」十二天供儀軌曰:「伊邪那天,舊云摩醯首羅,唐言大自在天也。」因明大疏上曰:「商羯羅天,是羅醯首羅天,於一切世界有大勢力。」提婆涅槃論曰:「外道摩醯首羅論師作如是論,果是那羅延所作,梵天是因,摩醯首羅一體三分。所謂梵天,那羅延,摩醯首羅。地是依處,地主是摩醯首羅天。於三界中所有一切,命非命物皆是摩醯首羅天生。摩醯首羅身者,虛空是頭,地是身,水是尿,山是糞,一切眾生是腹中蟲,風是命,火是煖,罪福是業(百論疏引之作日月為眼),是八種是摩醯首羅身。」涅槃經十九曰:「今有大師,名迦羅鳩馱迦旃延。(中略)為諸弟子說如是說,若人殺害一切眾生,心無慚愧,終不墮惡。猶如虛空,不受塵水。有慚愧者,即入地獄。猶如大水,潤濕於地。一切眾生,悉是自在天之所作。自在天喜,眾生安樂。自在天瞋,眾生苦惱。一切眾生若罪若福。乃是自在天之所為作。云何當言人有罪福。」
謂欲界六欲天中之第六他化自在天也。法華經序品曰:「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同文句二曰:「自在即第五,大自在即第六。」
- 波陀羅
- Bhadrapāla,見跋陀婆羅條。
- 十一面觀音
- 六觀音之一。具十一個顏面之觀音也。依三部經軌,其影像有三種,一耶舍崛多譯之十一面經曰:「善男子善女人!須用白栴檀作觀世音像,身長一尺三寸,作十一面,當前三面作菩薩面,左廂三面作瞋面,右廂三面似菩薩面,狗牙上出,後有一面作大笑,頂上一面作佛面,悉向前後著光,其十一面各戴華冠,其華冠中各有阿彌陀佛。觀世音左手把澡瓶,瓶口出蓮華,其右手以串瓔珞施無畏手。」二玄奘譯之十一面經曰:「若欲造立此神咒者,應當先以堅好無際白栴檀香刻作觀自在菩薩像,長一磔手半,左手執紅蓮華軍持,右臂以掛數珠,及作施無畏手。其像作十一面,當前三面作慈悲相,左邊三面作瞋怒相,右邊三面作白牙上出相,當後生一面作暴惡大笑相,上一面作佛面,像諸頭冠中皆作佛身。」三不空譯之十一面經曰:「若欲成就者,以堅好無隙白檀香,彫觀自在菩薩身,長一尺三寸,作十頭四臂。右邊第一手把念珠,第二手施無畏;左第一手持蓮華,第二手執軍持。其十一面,當前三面作寂靜相,左三面威怒相,右三面利牙上出相,後有一面笑怒容,最上一面作如來相,頭冠中各有化佛。」右三經中,崛多玄奘之二譯為二臂,不空所翻為四臂也。案左面之瞋相表金剛部,當前之菩薩面表寶部,右面似菩薩面而出利牙者,表蓮華部(其利牙表彌陀之六自在勇猛),後面暴惡大笑之相,表羯磨部,頭上之佛面,表佛部,其左中右之三面,表胎藏界之三部也。其數珠表金剛部(其圓者為菩薩之圓明也),軍持表寶部,蓮華表蓮華部,施無畏手表羯磨部。完具此四部者,即佛部也。胎藏界蘇悉地院八尊中之第八尊,以𑖎字為種子,以賢瓶為三昧耶形,金剛號為變異金剛也。見胎曼大鈔五。梵⃞Ekādaśamukha。
- 阿彌陀真言
- 有一字咒,小咒,大咒之三種,其一字咒又有二種,一為𑖀之一字。不空神變經二十八曰:「溥徧解脫一字真言曰:唵惡莎縛訶。若人六時依法持誦滿一洛叉,是業成就,觀世音菩薩現金色身,當滅無始一切根本重罪。若不現者,復倍精進誦。滿二洛叉或三洛叉,是業成就,觀世音重當現身,執手指示西方淨土阿彌陀佛座寶蓮華師子之座,復得阿彌陀佛手摩其頭。」二為𑖮𑖿𑖨𑖱𑖾之一字。理趣釋曰:「紇利字,具四字,成一字真言,(中略)若人持一字真言,能除一切災禍疾病。命終已後,當生安樂國土,得上品上生。」其小咒又云心咒。本名曰無量壽如來心真言,無量壽修願行供養儀軌曰:「無量壽如來心真言曰:唵阿密㗚多帝際賀囉吽。此真言能誦十萬徧滿,得見阿彌陀如來,命終決定得生極樂。欲解此小咒,則此中有五句,第一唵字與第五吽字如常,第二句之阿密㗚多為甘露之義,譬彌陀之大悲也。第三句之帝際有六義,一大威德之義,具足六臂之威德故也。二大威光之義,具足徧照光明故也。三大威神之義,具足神境神通故也。四大威力之義,具足六大力故也。五大威猛之義,具足速滅怨家之德故也。六大威怒之義,具足怒入地之菩薩故也。第四句之賀羅為作業之義,有六義:一作佛之義,得如是心作佛久來始覺故也。二作業之義,來迎引接無間斷故也。三作用之義,神力自在故也。四作念之義,迎十念之眾生故也。五作定之義,入妙觀察智之三摩地定故也。六作願之義,發六八之大願故也。此九字即彌陀八菩薩之種子,唵者阿彌陀。阿者觀音。密㗚者彌勒藏。多者虛空藏。帝者普賢。際者金剛手。賀者文殊。囉者除障蓋。吽者地藏也。見五字九字秘釋。其大咒本名阿彌陀如來根本陀羅尼。又咒中阿彌栗多即甘露之語,有十句,謂之十甘露明。出無量壽教行儀軌。真言後之文,有「此真言僅誦一徧。身中十惡四重五無間罪一切業障悉皆消滅。(中略)臨命終時。見無量壽與大眾俱來迎安慰。即生極樂上品上生。」其他同儀軌有無量壽如來拳印真言。
- 安立行菩薩
- 涌出菩薩四上首之一。見法華經涌出品。
- 因緣生死
- 七種生死之一。
- 露幔
- 露出於堂塔外之幔幕也。法華經序品曰:「珠交露幔。」
- 戰達羅鉢喇婆
- Candraprabha,國王名。譯曰月光。西域記三曰:「如來昔修菩薩行,為大國主,號戰達羅鉢剌婆,唐言月光。志求菩提,斷頭惠施。」賢愚經五曰:「旃陀婆羅鞞王,晉言月光。」
- 凡性
- 凡夫之性分也,俱舍謂之異生性。謂身具見惑未證諦理者。四教儀六曰:「聖以正為義,捨凡性入正性。」
- 香城
- 般若經所說法涌菩薩之住處。常啼菩薩,於此所犧身求般若波羅蜜多。出於大般若三百九十八常啼菩薩品。止觀五上曰:「香城粉骨,雪嶺投身,亦何足以報德?」
- 阿羅漢向
- 四向之一。不還之聖者,進斷餘殘之煩惱而向於阿羅漢果者。見俱舍論二十四。
- 有為無漏
- 又作無漏有為。有為而通於無漏之法。即勝義對法,四諦中之道諦也。有二十九法。第六識心王,道共戒之無表,大善地法之十法,大地法之十法,尋,伺,得及四相是也。
- 緇黃
- 謂僧道也。僧人緇服,道士黃冠。故云。
- 長者子制經
- 一卷,後漢安世高譯。與佛說逝童子經同本異譯。制為童子之名。
- 尊那經
- 一卷,趙宋法賢譯。佛對尊那(Cunda)尊者說七種之布施,七種之發心。
- 粥頭
- 掌早粥之僧也。
- 七寶經
- 輪王七寶經之異名。
- 佛缽
- 佛受用之食缽也。雖有銅銕等種種,而以石缽為至重。見石缽條。
- 香象菩薩
- 維摩經之同聞眾。又見香象條。
- 嗣香
- 對於先師謝己得為法嗣之恩之瓣香也。
- 遺形
- 佛舍利之異名。長阿含經四曰:「如來遺形,不敢相許。」
- 香國
- 佛國之名。維摩詰經曰:「有國名眾香,佛號香積。其國香氣,比於十方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為第一。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樓閣。經行香地,苑園皆香。其食香氣,周流十方無量世界,時彼佛與諸菩薩方共食。有諸天子,皆號香嚴,供養彼佛及諸菩薩。維摩詰化作菩薩,到眾香界。禮彼佛足,願得世尊所食之餘。於是香積如來,以眾香鉢,盛滿香飯,與化菩薩。須臾之間,至維摩詰舍,飯香普熏毘耶離城,及三千大千世界。」沈約文曰:「雖果謝庵園,飯非香國。而野粒山蔬,可同屬饜。」
- 論床
- 為論議之床也。智度論十一曰:「便昇論床結跏趺坐。」
- 三福業
-
一施福業,施與貧窮之人,由施而獲世出世之福利,謂之施福業。二平等福業,以平等之慈悲心,愛護一切眾生,因而成世出世之福利,謂之平等福業。三思惟福業,以智慧思惟觀察出離之法,為出世福善之業,謂之思惟福業。見增一阿含經十二。
一、施福業,布施也。二、平等福業,起平等之慈悲愛護之心也。三、思惟福業,思惟出世之要法也。出增一阿含經十二三寶品。
- 五種聲聞
-
以上四種聲聞,加大乘聲聞一種而為五種。大乘聲聞者即佛道聲聞也。以佛道之聲,使一切聞,因而一切眾生,悉終歸大涅槃之寶所也。依此義,則一切眾生悉為聲聞。依法華一乘之義,立此聲聞也。法華經所言:「我等今者真是聲聞,以佛道聲令一切聞。」是也(聲聞三義中第三義當之)。見法華文句一。
見聲聞條。
- 五百生野狐
- 誤一轉語而墮於五百生野狐身。見百丈條。
- 鞞殺社
- Bhaiṣajya,譯曰藥。寄歸傳三曰:「鞞殺社譯之為藥,即是陳棄藥也。」梵語雜名曰:「藥,毘皺社。」
- 地獄因
- 墮於地獄之業因也。法華文句四曰:「普曜曰:十惡墮地獄。」
- 宿曜
- 二十八宿與七曜也。見星宿條。
- 凡情
- 凡人之心情也。華嚴玄談四曰:「極位所承凡情難挹。」諸經要集序曰:「凡情闇短,器識昏迷。」
- 醯哩
- 女神名。最勝王經大辯才天女品曰:「醯哩言詞妙辯才。」梵⃞Heraya又Hari。
- 無諍三昧
- 故住於空理與他無諍之禪定也。金剛經曰:「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離欲阿羅漢。」同略疏中曰:「無諍三昧者,以其解空,則彼我俱忘。能不惱眾生,亦能令眾生不起煩惱故也。」智度論十一曰:「舍利弗,佛弟子中智慧第一。須菩提,於弟子中得無諍三昧最第一,無諍三昧相,常觀眾生不令心惱,多行憐愍。」註維摩經三曰:「肇曰:善吉於五百弟子中解空第一,常善順法相,無違無諍。內既無諍,外亦善順群心,令無諍訟,得此定名無諍三昧也。」南岳著有無諍三昧法門二卷。
- 駄那演那
- Dhyāna,譯曰靜慮。見駄南條。
- 馬
- 轉輪聖王七寶之一。名馬王婆羅醯,住大海之洲內,有眷屬八千,若轉輪聖王出世,則取最小者為馬寶。見經律異相四十七。
- 藥樹王身
- 菩薩應現於六道,救眾生苦難之身也。觀音玄義上曰:「如華嚴云:有上藥樹,其根深入,枝葉四布,根莖枝葉,皆能愈病。聞香觸身,無不得益。菩薩亦如是,大悲熏身形聲利物,名大藥王身。又如如意珠,能雨大千珍寶,隨意而不窮不盡。菩薩大慈熏身與眾生樂,名如意藥王身。」法華玄義六曰:「示身輪者,即是示藥樹王身如意珠王身。」法華入疏七曰:「五約藥樹珠王明,觀世音譬藥樹王徧體愈病,普門者譬如意珠王隨意所與。」
- 阿難陀夜叉
- 譯曰白牙。見孔雀王咒經上。
- 用滅
- 對於體滅而言。諸法之滅,其體非滅。體為常住恒有。其作用滅也。是為諸法滅之主張。
- 梵土
- 如言婆羅門國,印度之別名也。
- 德風
- 極樂之清風具萬德者。無量壽經上曰:「自然德風起微動,其餘風調和,不寒不暑,溫涼柔軟,不遲不疾。」
- 孝順
- 子對於親盡誠順命之道。梵網經下曰:「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心地觀經二曰:「不如一念住孝順心,以微少物色養悲母。」
- 施無畏
- 又曰施無畏者,施無畏薩埵等。觀音菩薩之異名。彼菩薩為眾生之依怙而使不畏怖者,即是施以無畏也,故名。法華經普門品曰:「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楞嚴經六曰:「十方微塵國土皆名之為施無畏者。」觀音玄義記一曰:「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梵⃞Abhayanda。
- 寶手菩薩
- 又名寶常。胎藏界地藏院九尊中之一。肉色,左手取蓮華,上有三股杵,右手上有寶珠華鬘。見胎曼大鈔四。
- 五種不隨
- 三類境中之性類有五種不隨之義:一、性不隨,二、種不隨,三、界繫不隨,四、三科不隨,五、異熟不隨。
- 出家入道
- 出恩愛之家,入菩提之道也。心地觀經四曰:「發菩提心,捨離父母,出家入道。」遺教經曰:「出家入道之人,為解脫故,自降其身而行乞。」出家入道本為同一人之事,後世分為二者,入寺為僧曰出家,在家剃頭著衣者曰入道。
- 優缽羅比丘尼
- 即華色比丘尼也。
- 慈恩傳
-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之略名。
- 慢怛羅
- 與曼荼羅同。
- 四阿含經
- 一切之小乘經分類為四部,一增一阿含經,五十一卷,搜集法門之數者。二長阿含經,二十二卷,集長經文者。三中阿含經,六十卷,集不短不長之經文者。四雜阿含經,五十卷,混集前三者。四部之名,因經文之體裁而名。
- 虛無身
- 佛身通融自在,而離一切如光影,謂之虛無身。無量壽經上曰:「類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嘉祥疏曰:「以神通無所不至,故曰無極之體。色如光影,故云虛無之身。」述文贊中曰:「虛無無極者,無障礙故。希有故。」
- 鼻蟲
- 經律異相三十七引居士物故為婦鼻中蟲經曰:「有清信士持戒精進,有一沙門為道友。時清信士得病將死,其婦在傍大悲之,清信士增愛戀,死而魂神在婦鼻中為蟲。婦啼吠不能自止。沙門往見婦,蟲自鼻涕墜地。婦慚愧欲以腳蹈之。沙門告曰:勿殺,是汝夫婿化作此蟲。沙門為蟲說曰:卿精進持戒,福應生天見諸佛,但坐恩愛戀慕之想,生此蟲中,即宜慚愧。蟲聞而意解,便自剋責,俄命終即得生天。」
- 阿失麗沙
- Aśleṣā,星宿名。譯曰柳宿。見寶星陀羅尼經四。
- 鹿苑時
- 台家所立五時之一,說三藏教之時也。佛於菩提樹下說華嚴經後,至波羅奈國之鹿野苑對五比丘說阿含經,是為小乘三藏教之初。
- 加句
- 真言上下所增加之語句也。隨其法而各別。
- 受十善戒經
- 一卷,失譯。說十惡業之名,授十善戒之法,及殺生偷盜邪婬之十報十過。
- 仁尊
- 佛之德號。釋迦譯言能仁,故名。
- 圓具
- 具足戒之異名,受具足戒者近於涅槃之圓果,故云圓具。舊曰具足戒,新曰近圓戒。寄歸傳四曰:「圓具圓心,遵修律藏。」
- 摩鄧伽咒
- 又曰摩登祇咒,先梵天咒。摩鄧伽種族所傳梵天之神咒也,摩鄧伽女以之幻惑阿難。鼻奈耶三曰:「時母亦澡浴,著白服飾,以牛屎塗地,以五色綖結縷。盛滿四瓶水,盛滿四碗血,盛滿碗四種香水,盛滿四碗餅漿。以四口大刀竪牛屎四角頭,竪四枚箭,然八明燈。取四死人髑髏,種種香塗其上。以華布地,捉熨斗燒香,繞三匝,向東方跪而誦摩鄧伽咒術。時阿難於祇洹意便恍惚,為咒所縛,如魚被鐵鉤,如象隨鉤。」楞嚴經一曰:「阿難因乞食次經歷婬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以娑毘迦羅先梵天咒攝入婬席。」大法炬陀羅尼經十三曰:「摩登祇咒,隋言作惡業。」
- 白足和尚
- 見白足項。
- 冥福
- 亡人之資福也。
- 優婆塞戒經
- 七卷,北涼曇無讖譯。說在家菩薩入道修行之法。大乘律之攝。
- 金剛頂瑜伽護摩儀軌
- 一卷,唐不空譯。說五類護摩之儀軌不同:一息災,二增益,三降伏,四鉤召,五敬愛。有二本:一明藏所載,師子國沙門釋智藏譯(智藏為不空原名)。一日本空海等請回本國者,不空譯。載於明藏者,文有爛脫,無八天形像,又彼此之文互有詳略。今藏經兩收之。
- 世界悉檀
- 四悉檀之一。謂世間的說法使起信也。見四悉檀條。
- 圓光
- 放自佛菩薩頂上之圓輪光明也。觀無量壽經曰:「彼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於圓光中有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化佛。」
- 圓元
- 謂十方眾生知覺冥通而打成一片之處也。楞嚴經十曰:「能令己身根隔合開,亦與十方諸類通覺。覺知通㳷,能入圓元。」
- 梵僧
- 梵土之僧也。又持清淨戒行之僧也。
- 毘富羅
-
Vipula,又作尾布羅。譯曰廣大。大日經疏九曰:「梵音毘富羅,是廣大義。謂深廣無際,不可測量。如是諸法自體,名毘富羅法界。」
Vipula,又作毘布羅,鞞浮羅,山名。譯曰廣博脅山。在摩竭陀國,常人所見,故佛處處引之為喻。瑜伽倫記三上曰:「廣博脅山者,舊云毘富羅山,其形如非天脅也。」翻梵語曰:「鞞浮羅山,譯曰大也。」智度論二十八曰:「計一劫中一人積骨過於鞞浮羅大山(此山天竺人常見,以易信,故說)。」涅槃經二十二曰:「一一眾生,一劫之中所積身骨,如王舍城毘富羅山。」月藏經八曰:「毘福羅山。」西域記九曰:「山城北門西有毘布羅山。」
- 大悲三昧
- 含藏大悲功德之禪定也。佛菩薩住於此三昧而起大悲。
- 阿夷羅和帝
- Ajiravatī,河名。見阿恃多伐底條。
- 羅睺羅
- Rāhula,舊作羅云,羅吼羅,羅睺羅,羅睺。新作曷羅怙羅,何羅怙羅,羅怙羅。佛之嫡子。在胎六年。生於成道之夜。十五歲出家。舍利弗為和上,而彼為沙彌,逐成阿羅漢果,在十大弟子中為密行第一。後於法華會上迴於大乘。受蹈七寶華如來之記別。以生於羅睺羅阿修羅王障蝕月時,故名羅睺羅。又六年為母胎所障蔽,故名。羅睺羅為執月及障蔽之義。母有異說(見羅睺羅六年在胎往因項)。註維摩經三曰:「什曰:阿修羅食月時名羅睺羅,羅睺羅秦言覆障,謂障月明也。羅睺羅六年處母胎,所覆障故因以為名,明聲聞法中密行第一。」同二十一曰:「何羅怙羅或言曷羅怙羅,云障月,舊言羅睺羅,亦作羅吼羅,或言羅云,皆訛也。言羅怙羅阿修羅以手障月時生,因以名也。又言:覆障六年在胎,為胎所覆也。又七年在母腹中,一由往業,一由現在。往業者,昔曾作國王,制斷獨覺不聽入境,獨覺在山七日不得乞食,因墮地獄,餘報七年在母腹中。又由現在者,瞿夷是懷羅怙羅,後太子出家,六年苦行,方得成道。於六年中瞿夷憂惱,四大羸弱,不能得生。至太子成道,瞿夷歡喜,四大有力,方乃得生。與阿難同時而生,故首尾七年也。如來還國七日,即度出家也。」法華玄贊一曰:「梵云羅怙羅,此云執日。舊言羅睺羅,翻為障蔽,非也。」
- 義例隨釋
- 六卷,草堂處元著。釋義例而破山外神智之纂要者。
- 遮末邏
- Cāmara又作遮摩羅。瞻部大洲邊二中洲之一。俱舍論十一曰:「瞻部洲邊二中洲者:一遮末羅洲,二筏羅遮末羅洲。」同光記十一曰:「遮末羅,此云貓牛也。」
- 宿意
- 宿昔之意願,又宿昔之怨意也。
- 見得
- 七聖之一。舊譯為見得,新譯為見至。聲聞乘之人,入於修道之位而為利根者。利根自見法得理,故云見得。得由因之見至果之見,謂之見至。見四教儀集註中。
- 空一切處
- 又曰空徧處。禪定之名。徧一切處,使為空界之一色者。十徧一切處定之一。見三藏法數三十八。
- 殑耆
- 殑伽河女神名。見殑伽神條。
- 薩利殺跛
- Sarṣapa,譯曰芥子。見最勝王經七。
- 無功德
- 會元一(達磨章)曰:「達磨大師見梁武帝,帝問:朕起寺度僧,有何功德?磨曰:無功德。」
- 最勝王經
- 具名金光明最勝王經,十卷,唐義淨譯。此經有三本:第一譯云金光明經,有四卷。第二譯云合部金光明經,有八卷。第三譯即此金光明最勝王經也。一部有三十一品,是護國三部經之一。經之第六有四天王護國品,說四天王鎮護國家之誓。
- 帶刀睡
- 同帶刀臥。
- 方便智
- 又云權智,對實智之稱,達於方便法之智也。又行方便之智也。見權智條。大乘義章十九曰:「知一乘真實之法,名為實智。了知三乘權化之法,名方便智。」
- 私訶摩提佛
- 斯芩王所奉事之佛。見斯芩王條。
- 住定菩薩
- 菩薩既終三大阿僧祇劫之行,尚修百大劫間可感三十二相妙果之福業。其百大劫之間謂之住定。住定者,居住於六種之決定也:一定生於善趣,二定生於貴家,三定六根具足,四定生為男子,五定得宿命通,六定所作之善事堅固而不退屈。殺害此菩薩一者,則犯類似之五逆罪也。見俱舍論十八。
- 弘範
- 大為世間之軌範也。楞嚴經一曰:「嚴淨毘尼,弘範三界。」
- 成實偏空觀
- 我法二執雖空,然偏於空之一邊,不知空即不空,故稱之為偏空觀,而大乘諸宗擯斥之。即四見,又四執之一。
- 無邊身
- 佛之身量無邊際也。西域記九曰:「有婆羅門,聞釋迦佛身長丈六,常懷疑惑未之信也。乃以丈六竹杖欲量佛身,恒於杖端出過丈六,如是增高莫能窮實,遂投杖而去,因植根焉。」
- 瞿醯檀哆羅經
- 又曰掬呬耶亶怛囉經,[卄/(夌*玉)]呬耶之異名。梵⃞Guhyatāntra。
- 寶相
- 謂佛像莊嚴也。邢邵文曰:「神儀內瑩,寶相外宣。」
- 力
- 力用也,梵語,麼攞Bala。
- 他受用土
- 佛之報土,有自受用他受用之二土。見報土條。
- 銀碗裏盛雪
- 示生佛一如之真源,即一色邊之宗極者。雲門文偃法嗣巴陵新開院顥鑒三轉語之一。碧巖集十三則曰:「僧問巴陵如何是提婆宗?巴陵云銀椀裏盛雪。」又寶鏡三昧歌有「銀盌盛雪,明日藏鷺。類之不齊,混則知處。」
- 起業相
- 依惑造種種之業也。六麤相之一。見起信論。
- 圓凝
- 凝然圓寂之涅槃也。寄歸傳四曰:「令學四真,證圓凝之兩得。」
- 淨住舍
- 佛寺或名淨住舍。見法苑珠林。謂清淨安住之所也。
- 所詮
- 詮者顯也。依經文而顯義理,故經文云能詮,義理云所詮。四教儀一曰:「教是能詮,理是所詮。」義林章一本曰:「所說法者,所詮義也。名句字者,能詮文也。」
- 伽彌尼經
- 佛為伽彌尼天子說黑白之果報,如石與油,一沈一浮。攝於中阿含三。
- 坐餓關
- 青溪暇筆曰:「近日一番僧自西域來,不御飲食,日啗棗果數枚而已。所坐一龕,僅容其身。如欲入定,則令人鎖其龕門,加紙密糊封之。或經月餘,謦欬之聲亦絕,人以為化去,潛聽之,但聞掐念珠歷歷。有叩其術者,則勸人少思少睡少食耳。」按釋典雖有入定之說,而不必封鎖於龕中也。今惟坐餓關者,有似此僧所為,疑此風即從此僧而起。
- 沙門都
- 沙門統之下役也。僧史略中曰:「齊則以法上為昭玄統,法順為沙門都,然都者雖總轄之名而降統一等也。」
【原始資料】原始资料皆来自网络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