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大辭典




《佛學大辭典》,由丁福保居士耗時八年編著而成,譯自日本人織田德能的《佛學大辭典》,是刪除了日本佛教相關資料及文獻出處之後所成的節譯本。於1922年正式出版,收錄條目三萬多個,360多萬字。

我中華則周星悶彩,已彰降誕之休征。漢日流祥,乃葉通神之瑞夢。使臣西去,釋侶東來,白馬馱貝多之文,金簡譯單蘭之典。德降偽道,化及暇陬。三國六朝暢其流,秦晉隋唐極其盛。或譯經著疏,廣闡大乘。或見性明心,單傳向上。東林則群結蓮社,南山則大啟律門。性相之妙義紛披,禪教之祖庭互峙。機鋒吐露,陸離寶劍之光。辯給回風,隆重彌天之譽。法門挺秀,崇聖教之紀綱。慧炬揚輝,啟含生之耳>目。猗歟盛矣!俟其袆而維是。經文浩瀚,研究綦難,名相紛繁,考求匪易。寧免入海算沙之困,徒興望洋向若之嗟。兼之東西迻譯,頗多鉤辀格磔之聲。華梵錯綜,每有詰屈聱牙之句。東鱗西爪,文筆矛盾>,北轍南轅,方言楚夏。設非心研之有素,雲何耳學以能詳。欲充扡格之虞,用作博通之助。辭典之編,信不可緩。校讎之責,誰任其難。

爰有丁仲祜居士,以通儒碩學之資,具濟世活人之術。精研佛學,翺翔般若之園。博覽書林,馳騖琳瑯之圃。羅海國龍宮之秘笈,抽石室金匱之珍藏。萬卷何奇,勝入瑯嬛福地,唯心可悟,如升兜率陀天。憑翰墨之因緣,植菩提之種子。前有佛學叢書之著,可媲文憲護法之編。今更出大手筆,纂大辭書,抒慈悲之願力。應時勢之要,求悟明鏡之非臺。握智珠而遍照,旁搜遠紹,東取扶桑瀛島之書賾。邃鉤玄西考>,賢豆恒沙之偈,聯珠貫玉,不憚雞窗螢案之辛勤。取精用宏,備極蠶絲牛毛之煩瑣,刮磨淬礪,輯為專書,慘淡經營,集成巨帙。

舉凡名數真言,掌故儀法等類,遍為采集,無不搜羅。列部三十有三,檢壹畫而諸字畢備。引證廣之又廣,閱壹典而群義可征。意解心開,得剖奧義。耳提面命,如近良師。入玄妙之法門,賴斯寶鑰。涉汪洋之教海,需此南針。藝林敷優曇之花,著作家別開生面。法苑結摩羅之果,菩提道總合明心。

如能因文悟理,不滯名言,自然入聖超凡,圓成大覺。是不特為考古之鏡,饋貧之糧已也。納廿年匏繁,遽然夢醒南柯。壹領袈裟,惕若恩懷西竺。鏡花水月,瞰破紅塵。清磬洪鐘,精修白業。拈貝葉遍尋教網,睹桃花未悟禪機。自利利他彌切,度生之宏願先覺。覺後端賴命世之雄才,聆法海之潮音。讀例言得覘鴻制,募韓陵之寺石。效喤引敢擬駢詞,行看電掣星馳,永流通於塵剎。風行雷厲,自傳播於大千。>法界眾生皆叨法喜,法門眷屬盡獲法施。見聞思修,願同趣妙莊嚴路。開示悟入,俾悉證凈法界身。是為序。

辛酉暮春既望古瀛釋顯蔭撰於甬城觀宗學社



盡智經
詳說盡智之事。中阿含經十。
缽剌闥摩
Prathama,譯曰第一。通常為第一第二之第。見瑜伽倫記一上。
四明兩重能所
四明尊者所立兩重之能所也。見觀不思議經條。(CBETA註:疑為見觀不思議境條)
照法輪
玄奘所立三法輪教之第二,即第二時之空教也。見三教條。
用心
使用其心也。唐華嚴經十四曰:「云何用心能獲一切勝妙功德。」盂蘭盆經疏上曰:「菩薩用心,不務專己。」
性起
對緣起之稱。緣起者真妄和合而起之諸法,故有染淨之差別,是乃因位之如來藏。性起者唯真如法性自起而為諸法,故唯有淨法,是乃果海之法身。性起與性具云何分別?答:性起為華嚴之極談,性具為天台之圓談。華嚴宗不言性具,雖談真如法性之理,性起萬法,然不言彼理性之內具諸法也。指要鈔下曰:「他宗極圓,祇云性起,不云性具,深可思量。又不談性具百界,但論變造諸法,何名無作耶?」
十九說法
見三十三身十九說法條。
波離
Upāli,鄔波離之略。
枝末法輪
三轉法輪之一。
發菩提心論
具云發菩提心經論。二卷,天親菩薩造,秦羅什譯。有十二品,具說發心誓願及六度之相。
冥使
冥官之使者也,即閻魔卒是。
造花
以紙或絹所造之花也,得以供佛。寄歸傳四曰:「冬景片時或容闕乏,剪諸繒綵坌以名香,設在尊前,斯實佳也。」
佛事
指凡諸佛之教化,謂之佛事。觀無量壽經曰:「於肉髻上有一寶瓶,盛諸光明,普現佛事。」維摩經入不二法門品曰:「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同註「什曰:佛事謂化眾生。」同菩薩品曰:「諸佛威儀進止,諸所施為,無非佛事。」同註「肇曰:佛事者以有益為事耳。」又,害佛道謂之魔事,反之者則謂之佛事。放光般若經不和合品說魔事畢曰:「若有是善男子善女人,書持諷誦般若波羅蜜者,便具足五波羅蜜及薩云若巳,當知是為佛事。」
佛忌、祈禱、追福等之法會謂之佛事,以是為託事而開示佛法之所作故也。
波羅加羅
Prākāra,又作鉢囉迦羅,譯曰墻。陀羅尼集經五曰:「結四方界法。」注曰:「梵音波羅迦羅。」梵語雜名曰:「墻,鉢羅迦羅。」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
二卷,功德施菩薩造,唐地婆訶羅譯。直釋經文。論名者取本經所詮之義理也。
頓頓教
二頓教之一。見二頓條。
無垢賢女經
一卷,西晉竺法護譯。轉女身經之異譯。
圓果
涅槃也。是以圓滿行因證得之圓滿果德,故名圓果。大日經三曰:「願一切無障,安樂諸群生,樂欲成如來所稱讚圓果。」法華玄義四曰:「大乘是圓因,涅槃是圓果。」
梵語羯磨Karma,身口意善惡無記之所作也。其善性惡性,必感苦樂之果,故謂之業因。其在過去者,謂為宿業,現在者謂為現業。俱舍光記十三曰:「造作,名業。」業為造作之義。是有二種:一如身之取捨屈伸等造作,名為身業,音聲之屈曲造作,名為語業,是直指身之造作,語之造作為業也。二與第六意識相應而起,心所中思之心所也,思之心所以造作為性,故以之為業性。即動作身之思為身業。動起語之思為語業。作動意之思為意業。依此義而俱舍論就十業道區別業業道與業道。謂殺等七支為身語二業,故為業,又為業之道。業為身語之二業,自體是業,業之道為思心所遊履之處。又貪瞋等三者,唯為業之道,以彼非自體業,唯為思心所遊履之所故也(依大乘之教,則意亦有業之義,依此則貪等之意業亦為業業之道也)。此二種業中,小乘俱舍以第一種為實業,為正感果之異熟因,大乘唯識以第一種為假業,以第二種正發動身語之現行思心所,為招當果之實業。
應法記
具名釋門章服儀應法記,一卷,宋元照撰。
無漏智
謂三乘之人,離煩惱無染之清淨智也。斷惑證理,即此智之用。法華經方便品曰:「度脫諸眾生,入佛無漏智。」
至教量
因明用語,三量之一,又曰聖教量,正教量,聲量。以聖教之至言量邪正也。俱舍光記五曰:「至極之教,故名至教,亦名聖教量。」見量條。
悉達
悉多太子之名。見悉達多項。
無常堂
又云無常院、延壽堂、涅槃堂,皆其別名也。置臨命病者之所。見無常院條。
宿命通
六神通之一。俱舍論云:宿住隨念智證通,自在知宿世生命行事之通力也。見通條。
無漏果
無漏道所得之果德也。四諦中滅諦之涅槃是。
佛位
佛果之位也。
文字般若
五種般若之一。文字能詮般若之法,又文字之性空寂而本來解脫,故為般若。
如來禪
又名如來清淨禪。楞伽經所說四種禪之一。如來所得之禪定,即首楞嚴定也。依此禪定窮究法身般若解脫三德秘藏之大涅槃,而起無作之妙用,別於外道二乘菩薩所得之涅槃,謂之如來禪。楞伽經二曰:「云何如來禪?謂人如來地得自覺聖智相三種樂住,成辦眾生不思議事,是名如來禪。」同經註解二曰:「如來禪者即首楞嚴也。」證道歌曰:「頓覺了如來禪,六度萬行體中圓。」禪源都序上一曰:「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來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淨禪,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習,自然漸得百千三昧。達磨門下展轉相傳者是此禪也。」此以如來禪為至極之心法,達磨所傳之宗旨名。唐仰山初立祖師禪之目,以祖師禪為達磨所傳之心印,以如來禪為未了之名。見祖師禪條。
業累
業之繫累。惡業之障害身者。與業魔同。
阿浮達磨
Adbhuta‑dhama,又作阿浮陀達磨。譯未曾有希法。說佛菩薩神變希有事迹之經名。十二部經之一。
佛使
如來之使者也。法華經法師品曰:「我滅度後,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是人即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
外護摩
見護摩條。
餘蘊
餘者殘餘,蘊者五蘊,謂已脫分段五蘊,而餘未變易五蘊之菩薩身,又言最後身之二乘及菩薩。
一解脫
法華經方便品曰:「佛說一解脫義。」文句記四中曰:「一解脫者,昔教三人,同一解脫。」涅槃經三十二曰:「一切眾生,同有佛性,皆同一乘,同一解脫。」
三十七尊禮懺文
金剛頂經金剛界大道場毘盧遮那如來自受用身內證智眷屬法身異名佛最上乘秘密三摩地禮懺文之異名。
事禪
對於理禪而有事禪。見理禪條。
度諸佛境界智光嚴經
一卷,失譯,大方廣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之異譯,先出。度者,入之義也。
廁孔
譬極污穢者之辭。臨濟錄曰:「道流莫將佛為究竟,我見佛猶如廁孔,菩薩羅漢盡是枷鎖縛人底物。」
佛部真言
諸佛所說之神咒也。
香染
茶褐色,即黃帶黑之色,袈裟之本色。同於木蘭色。此名香染者,以取乾陀羅香樹之汁染之也。谷響集五曰:「寶樓閣經中云:若以乾陀羅樹香和白芥子油,伏一切龍。自註云乾陀羅樹香,安息香也。翻譯名義集三云:乾陀羅耶,正言犍達,此言香。金剛頂念誦經四云:若出家人,合著乾陀色衣。大日經不思儀疏云:袈裟者,乾陀色也。立印儀軌云:乾陀,褐色也。按字書云:褐,黃黑色。俗謂之茶褐色。一謂犍陀羅,黃色,梵名也。見名義集。」按名義集三曰:「犍陀羅,或劫賓那,此云黃色。」則香染為袈裟之本色明矣。
稱法界
又曰稱性。華嚴經之所說。稱於法界之真性也。華嚴傳記一曰:「此乃圓滿法輪稱法界之談耳。」
中後不食
謂午中以後不食也。所謂不過中食戒是。釋氏要覽上曰:「處處經云:佛言中後不食有五福:一少婬,二少睡,三得一心,四無下風,五身得安樂。」
須陀摩
普明王之梵名也。見須陀須摩條。
八十億劫
依罪業而流轉生死之劫量也。觀無量壽經曰:「稱佛名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
阿鳩留
豪商名。嘗行布施而生於天上。見阿鳩留經。
貪狼
言貪欲之深如狼也。無量壽經下曰:「貪狼於財色。」同義寂疏曰:「狼性多貪故,多貪者謂之狼,如狐性疑謂之狐疑。」
凡僧
對證果之聖僧,而謂未證之僧為凡僧。梁僧傳(知嚴傳)曰:「嚴雖戒操高明,而實行未辨。始移屍向凡僧墓,而屍重不起,改向聖墓,則飄然自輕。」
婆捺囉婆捺麼洗
Bhādrapadamāse,又曰跋捺囉婆娜麼洗。又曰婆達羅鉢陀、跋陀娜婆娜。譯曰六月。婆捺囉婆捺為星宿之名,麼洗為月之義。飾宗記六末曰:「婆達羅跋陀,六月也。」
聲聞緣覺
聲聞與緣覺之二乘也。
摩醯首羅論師
二十外道之一。見外道條附錄。
大法緊那羅
法華經序品四人緊那羅之一。奏妙法之樂者。
心所法名,俱舍七十五法中十大地法之一。唯識百法中五徧行之一。梵語指底Cint,以使心造作之作用而名。俱舍論四曰:「思謂能令心有造作。」唯識論三曰:「思謂令心造作為性,於善品等役心為業。」大乘義章二曰:「思願造作名思。」梵語雜名曰:「思,指底。」
宿因
植於宿世之業因也,通於善惡。華嚴經七十五曰:「宿因無失壞。」求法高僧傳下曰:「宿因感會,今果現前。」
香木
出廁去穢之木。以香材造之,懸於竿端摩擦之而淨兩手。見象器箋二十。
南山三教
一、性空教,分析小乘教諸法之性分,唯觀其自性之空無,尚許因緣生之假相者。二、相空教,觀大乘淺教諸法之自性為本末如幻即空,不許其假相者。三、唯識圓教,見大乘深教萬法唯識之圓理者。見行事鈔中四。
魔事境
見十境條。
須闍多
Sujātā,又作須闍提。善女名。本行集經二十四曰:「有善女名須闍多,隋言善生。」賢愚經二曰:「須闍提品。」
冥一
混然而不可區別彼此也。止觀一曰:「無相之境,無緣之智,智境冥一。」名玄第四曰:「冥是混一之義。」
掌珍論
具名大乘掌珍論,一卷,清辯菩薩造,唐玄奘譯。明諸法無相之義,破護法之諸法有相,即破相宗之根本論也。
二事非行
指樗蒲圍碁與種種歌舞伎樂。律宗所談。
業網
善惡之業因羅人而使沈沒於生死,故譬之於網。歸敬儀曰:「業網所拘。報增鬼錄。」
降生
如來由兜率天而降生於世也。釋迦譜一曰:「釋迦降生成佛。」止觀弘決序曰:「惟昔智者大師,降生不生。」
諸德福田經
一卷,西晉法立譯。帝釋問良田。佛答以五德淨名為福田。即沙彌之五德也。又名七法之廣施為福田。建立佛圖等也。
持金剛利菩薩
胎藏界曼荼羅金剛手院第三行第七位。密號曰般若金剛。主智慧猛利之德,與金剛界之金剛利菩薩同一本誓云。
佛供
香花燈明等奉佛之供物也。
百千印陀羅尼經
一卷,唐實叉難陀譯。有三咒。謂可書而供於塔中。
受業師
得度後受教之師,名受業師,又曰親教師。釋氏要覽上曰:「毘奈耶云:鄔波陀耶,此云親教。由能教離出世業故,稱受業和尚。」
禪禮
坐禪與禮拜。此二者以統比丘之自行。唯識樞要上本曰:「禮拜之暇,注裁斯釋。」
窟觀
於石窟修觀法。即坐禪也。
事理不二
見不二條。
莽娑
見摩娑條。
業緣
善業為招樂果之因緣,惡業為招苦果之因緣。一切有情盡由業緣而生。維摩經方便品曰:「是身如影,從業緣生。」新譯仁王經下曰:「諸界趣生,隨業緣生。如影如響,一切皆空。」法華經序品曰:「生死所趣,善惡業緣。」唯識論八曰:「能招後有諸業為緣。」
二執
一、我執,又名人執,以五蘊假和合而有見聞覺知之作用,固執此中有常一主宰之人我者。一切之煩惱障從此我執而生。二、法執,不明五蘊等法由因緣而生,如幻如化,固執法有實性者。一切之所知障從此法執而生。唯識論一曰:「由執我法,二障具生。」法苑義林章二執章詳說之。此二執,為五見中薩迦耶見(即我見)之所執也。同體之我見有二用:一執取物之常一主宰為我執,一固執法體之實有為法執。此中法執為本,而起十我執,起法執者,必非我執而我執起時,必有法執也。由此我執而生煩惱障,由法執而生所知障。
所作相似過類
十四過之一。不知因與宗同喻貫通時事件之總該合說,而視宗與同喻個個分離,攻擊因之不成立之過也。
阿難七夢
阿難七夢經說:「阿難在舍衛國得七夢,來佛問:一陂池火焰。二日月星宿沒。三比丘在不淨坑中,白衣登頭。四群豬來觝突旃檀林。五頭戴須彌山不以為重。六大象棄小象不顧。七師子王頭上有七毫毛,在地死,一切禽獸見而怖畏,後身中蟲出食之。佛言汝七夢表當來遺法弟子,不依佛教。第一夢者,當來比丘,惡逆熾盛。第二夢者,佛泥洹後諸聖隨而泥洹,眾生眼滅。第三夢者,出家比丘死入地獄,在家白衣生天上。第四夢者,當來白衣,來入塔寺,誹謗眾僧,破塔害僧。第五夢者,佛泥洹後,阿難為出經師,一句不忘。第六夢者,將見邪見熾盛,破我佛法,有德之人,皆隱不現。第七夢者,佛泥洹後一千四百七十歲中,我諸弟子修德之心,一切惡魔不得嬈亂,弟子自行不法,以壞佛法。」
梵本
梵經之未譯者。即梵語之經典也。
圓暉
唐中大雲寺圓暉,研精性相。特深於俱舍一門。光寶二師後,有此人。作俱舍論頌疏,天下珍之。見宋高僧傳五。
通身手眼
猶云渾身是手渾身是眼也。五燈會元曰:「道吾問雲巖曇晟禪師曰:大悲千手眼,那個是正眼?師曰:如人夜間背山摸枕子。吾曰:我會也。師曰:作麼生會?吾曰:徧身是手眼。師曰:道也太煞道,祇道得八成。吾曰:師兄作麼生?師曰:通身是手眼。」
戒師五德
一、持戒,二、十臘,三、解律藏,四、通禪思,五、慧藏窮玄。見天台戒疏上。
師子國
梵曰僧伽羅Siṁhala國,譯曰執師子國,略云師子國,今之錫蘭島也。見執師子國條。
狂亂往生
四種往生之一。言罪業深之人,臨終見地獄之猛火,而心狂亂,手握虛空,自身流汗七顛八倒者,聞善友之教,作十聲或一聲之念佛,而往生淨土也。
達利瑟致案多
Dṛṣṭyanta,譯曰見邊,所見之邊際也。乃因明之譬喻。譬喻者,以所見之邊為成立未所見之宗者,故名見邊。見因明大疏中本。
無邊
廣大而無邊際也。起信論曰:「虛空無邊,故世界無邊。世界無邊,故眾生無邊。眾生無邊,故心行差別亦復無邊。」
陰魔
五陰能害眾生佛性,故譬之魔。四魔之一。
三輪世界
此世界之最下為風輪,風輪之上有水輪,水輪之上有金輪,金輪之上安置九山八海而成一世界,故此世界稱為三輪世界。而簡別於蓮華藏世界等。
五戒
一不殺生戒,不殺生物也。二不偷盜戒,不取不與也。三不邪婬戒,不犯有看守者也。四不妄語戒,不為無實之言也。五不飲酒戒,不飲酒也。此五者在家之人所持,男子謂之優婆塞,女子謂之優婆夷。大毘婆娑論名為五學處。大莊嚴經名曰五大施。俱舍論名曰近事律儀。俱舍論十四曰:「受離五所應遠離,安立第一近事律儀。何等名為五所應離?一者殺生,二不與取,三欲邪行,四虛誑說,五飲諸酒。」
指持五戒之優婆塞而云五戒,如趙五戒,智舉五戒等。仁王經上曰:「有千萬億五戒賢者。」
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之制戒。見戒條。
朝講
即朝之講也。同朝座。
出世智
無漏之聖智也。清涼玄談五曰:「世出世智依如來藏。」
百丈野狐
百丈上堂,常有一老人聽法,隨眾散去。一日不去,丈乃問立於前者何人。老人云:某甲,於過去迦葉佛時曾住此山。有學人問:大修行底人還落因果無?某甲答他道:不落因果。後五百生墮野狐身。今請和尚代某甲下一轉語,使脫野狐身。丈曰:不昧因果。老人於言下大悟,禮拜曰:某甲既脫野狐身,遂住在山後,依亡僧之事例。師使維那白槌告眾曰:食後送亡僧。大眾言議,一眾皆安,涅槃堂亦無病人,何故如是。食後只見師領眾至山後巖下,以拄杖指出一死狐,依法火葬之。師至晚上堂,舉前因緣。黃檗便問古人錯對一轉語,五百生墮野狐身。欲轉轉不錯,作個什麼?師曰近前來,與儞道。檗遂近前,師與一掌。師打手笑曰:將謂胡鬚赤,更有赤鬚胡。見會元三,大智章,從容錄八則,無門關二則。
見濁
五濁之一。至末世,眾生之邪見盛起。而濁亂世間,如有見無見乃至六十二見等也。法華經方便品曰:「入邪見稠林,若有若無等,依止此諸見,具足六十二。」文句四下曰:「見濁者,無人謂有人,有道謂無道,十六知見六十二等,猶如羅網,又似稠林,纏縛屈曲,不能得出,是見濁相。」法華玄贊四曰:「若於今世法壞法沒,像法漸起,邪法轉生,是名見濁。此以五見而為體性,多近外道惡見數生。」
閑處
閑靜之處,謂練若也。法華經安樂行品曰:「在於閑處,修攝其心,安住不動,如須彌山。」
金剛頂勝初瑜伽經中略出大樂金剛薩埵念誦儀軌
一卷,唐不空譯。說念誦金剛薩埵之法。大樂金剛為金剛薩埵之異名。
五大虛空藏
虛空藏菩薩之德分為五方者。五大虛空藏菩薩速疾大神驗秘密式經曰:「東方福智虛空藏菩薩,坐白寶蓮華,戴五佛寶冠,以種種瓔珞嚴飾於身,右手施無畏,左手持寶蓮華,華上有羯磨杵,形色黃。南方能滿虛空藏菩薩,坐赤蓮華,頂有五佛寶冠。莊嚴如前,形色赤色,右手持寶劍,左執青蓮華,華上有如意寶珠,珠之周邊有火焰。西方施願虛空藏菩薩,坐紫蓮華,寶冠如前,莊嚴如前。合掌當胸前,形色如紅波利。北方無垢虛空藏菩薩,坐白蓮華,寶冠如前,莊嚴如前,左手施無畏,右手持寶蓮華,華上有月輪,形色水白。中央解脫虛空藏菩薩,寶冠如前,莊嚴如前。坐黃白蓮華,右手施無畏,左手持寶蓮華,華上有獨鈷杵,色黃。」又瑜祇經曰:「行者應畫五大金剛虛空藏,於一圓明中等於自身量而畫之,於一圓中更分為五,於中圓畫白色虛空藏,左手執鉤,右手持寶。前圓中畫黃色虛空藏,左持鉤,右執寶金剛。右圓中畫青色虛空藏,左執鉤,右持三瓣寶,放大光明。於後圓中畫赤色虛空藏,如前,左持鉤,右持大紅蓮華。左圓中畫黑紫色虛空藏,如前,左持鉤,右持寶羯磨,是名五大虛空藏求富貴法。若畫此像,於青色或金色絹上畫之,其菩薩衣服首冠瓔珞皆依本色,各半跏坐。畫此像了,對壇前無間誦五字明一千萬徧,即得富貴成就。」日本東寺觀智院國寶中,有惠運自唐請去之瑜祇五大虛空藏菩薩木像。金剛虛空藏(乘師子),摩尼虛空藏(乘象),法界虛空藏(乘馬),業用虛空藏(乘鳥),蓮花虛空藏(乘孔雀)是也。
以虛空藏菩薩之德配於五方而建立者。詳見虛空藏條附錄。
墮負
負論義也。智度論十九曰:「汝論墮負處。」
火辨
印度法相宗十大論師之一。為在家之菩薩,造世親之唯識頌釋,世親同時人。唯識述記一本曰:「梵云質咀羅婆挐Citrabhāna,唐言火辨,亦世親同時也。尤善文辭,深閑注述,形雖隱俗,而道高真侶。」
尼拘尼陀
樹名。見尼拘陀條。
禪要經
一卷,失譯。別名訶欲經。說色欲之可厭惡。
舊醫
新舊二醫,皆用乳藥,一非,一是也。見新醫條。(CBETA註:疑為見新舊醫條)
別解脫經
戒本也。以戒本中說別解脫律儀故也。
甄正論
三卷,唐玄嶷著。廣破靈寶等經天尊等名之偽。
無塵三昧
無能勝菩薩之三昧也。依此三昧而離一切之塵垢也。
又曰應供。梵語阿羅訶Arhat之譯名。如來十號之一。智德圓滿,應受人天供養之義。涅槃經十八曰:「應者,一切人天,應以種種香花瓔珞幢幡妓樂而供養之,是故名應。」
心無嫉妒行
清涼所立四安樂行之一。見四安樂行條。
流轉還滅
流轉門與還滅門。迷悟之一雙也。
末算
論義之問題,有本算末算之稱。
戒壇圖經
一卷,唐道宣撰。僧史略上曰:「唐初靈感寺,南山宣律師,按法立壇,感長眉僧(即賓頭廬身也),隨善讚嘆:立壇應法,勿過此焉!宣撰戒壇經一卷,今行於世。」
用大
三大之一。言真如之體,有生一切諸法善惡因果之大作用也。起信論曰:「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
怛他揭多鞠多
Tathāgatagupta,比丘名。譯曰如來蜜。見慈恩傳二。
五參上堂
謂每月五日,十日,二十日,二十五日之四日上堂也。此外朔望之兩日別有祝聖上堂,通計之恰是每五日一參,故曰五參。非曰一月參五度也。見象器箋十一。
攝化隨緣
順眾生之機緣而以種種方便攝受化益之也。
拘盧
Uttarahuru,又作俱盧,拘樓,究留,拘留,究溜,句嚧。鬱多羅究留之略。北大洲名。見鬱多羅究留條。
心性作用之一。浮事物之相於心上,以為起言語之因者。與一切之心相應而起。俱舍論四曰:「想,謂於境取差別相。」唯識論三曰:「想,謂於境取像為性,施設種種名言為業,謂要安立境分齊相,方能隨起種種名言。」
摩陀羅
小乘外道二十論師之一。執那羅延天為萬物之生本者。見外道條。
寶名。義楚六帖十九曰:「般若論云:摩陀羅寶,此寶金翅鳥中出,綵色辟一切邪媚。」
證悟
以正智於真理證知悟解也。勝鬘寶窟中本曰:「攝受正法,證悟於理。」禪源都序上曰:「識字看經元不證悟。」
可惜許
禪錄中之語。許為語助。如許多許久之許。
三種供養
一利供養,捧香華飲食等也。二敬供養,讚嘆恭敬也。三行供養,受持修行妙法也。又如其次第,名之曰財供養,法供養,觀行供養。見十地論三。
鴦輸伐摩
Aihśuvarman,王名。西域記七曰:「鴦輸伐摩,唐言光冑。」第七世紀頃尼波羅國王名也。
年滿受具
年滿二十受比丘之具足戒也。二十歲下不許。隨機羯磨曰:「律本年滿二十者,能耐寒熱風雨飢渴持戒一念,七十歲已下有所堪能,是丈夫位。」
惑人
迷妄之凡夫也。三論玄義曰:「神道幽玄,惑人多昧。」
廣照
滁州琅琊山廣照禪師,名慧覺。得法於汾陽昭禪師。應緣於滁州。與明州雪竇山顯禪師同時唱道,時謂為二甘露門。見稽古四。
三十三身十九說法
法華經普門品記觀音現種種之身而說法。其中化現之身有三十三,說法二字有十九次。
阿字布心
一切真言心之阿字,布於行者之心,是名心作心,又云心布心,略稱心心。
觀行儀軌
一字頂輪王瑜伽經之異名。
跋私弗多羅部
亦作婆蘇富羅部,婆蹉富多羅部。梵音Vatsiputriyāḥ,譯曰犢子部,可住子部。見犢子部條。
究竟道
理之至極也。智度論七十二曰:「究竟者,所謂諸法實相。」
火輪
旋火輪之異名。回轉火作輪形者。此雖見輪形,然無輪之實體。以譬有為法之念念相續,雖見有種種之形,然無其實體也。楞伽經二曰:「譬如火輪非輪,愚夫輪想,非有智者。」
毘闍那
Vijñāna,又云毘若南。譯曰識。了別之義也。毘婆沙論七曰:「毘闍那,秦言識。」瑜伽倫記一上曰:「毘若南,此云識,了別為義。」
梅呾利曳那
見梅呾利耶項。
般若鋒
般若之空慧,能斷盡煩惱,故譬之於鋒刃。證道歌曰:「大丈夫秉慧劍,般若鋒兮金剛焰。」
五教佛身
華嚴宗言佛說法時,以五教之異顯現各別之佛身也。有丈六金身,千百億化身,丈六即真佛,丈六即法身,具足十身之稱。
阿奴邏陀
Anurādha,星宿名。譯曰房宿。見翻梵語。
貪病
三病之一。貪愛之心,病惱有情之身心者。見涅槃經三十九。
地藏院
胎藏界曼荼羅十三大院之第九,以地藏為中尊而安置九尊。
西竺諸國精舍
舍婆提國有二處:一祇園精舍,二摩伽羅母堂。婆羅奈斯國有一處,鹿林中之精舍也。名梨師槃陀那。毘耶離國有二處:一摩訶槃,二獮猴池岸精舍。鳩睒彌國有一處,名劬師羅園。見智度論三。
梵怛
同梵壇。見梵壇條。
八念經
具名阿那律八念經,一卷,後漢支曜譯。為中阿含八念經之別譯。
所願不虛
諸種願望皆滿足之意。法華經普賢勸發品曰:「普賢!若於欲世授持讀誦是經典者,是人不復貪著衣食臥具飲食資生之物,所願不虛,亦於現世得其福報。」
識食
四食之一。地獄之眾生及無色界之諸天等,皆無段食等之三食,祇以識持體,故名識食。傳心法要上曰:「有識食,有智食。四大之身,飢瘡為患,隨順給養,不生貪著,謂之智食。恣情取味,忘生分別,唯求適口,不生厭離,謂之識食。」
十二神將
與十二神明王同。十二大將應於本尊之十二大願,保護晝夜之十二時也。又其大將一一具孟仲季之三輔,故成三十六禽,又於七覺各具千如故其藥叉之眷屬成七千(經中說藥叉眷屬七千),十二神將各具七千之藥叉,則為八萬四千,是成八萬四千之護法神,轉一切眾生八萬四千之煩惱,成八萬四千之菩提,此藥師醫王之大善巧方便也。十二天梵音如次:1.Kumbhūa2.Vajra3.Mihira4.Aṇḍira'5.Anila6.śaṇḍila'7.Indra8.Pajra'9.Mahoraga10.Kinnara11.Catura12.Vikarāla'。
大唐內典錄
十卷。唐麟德元年道宣之作。佛典目錄也。
婆羅痆斯
Vārāṇasi,國名。見婆羅奈條。(CBETA註:疑為見波羅奈條)
加持
梵語地瑟娓曩Adhiṣṭhāna,譯言加持。加附佛力於軟弱之眾生,而任持其眾生也。又佛所加之三密力,於眾生之三業任持也。又祈禱者,為加附佛力於信者,使信者受授其佛力,故祈禱直曰加持。演密鈔一曰:「地瑟娓曩此云加持,通三義也。或云憶念,唯意密故。」同二曰:「言加持者,加謂加被,持謂任持。佛以上神力,加被任持現前大眾,得見如是不思議莊嚴境界。」即身成佛義曰:「加持者,表如來大悲與眾生信心。佛日之影,現眾生心水曰加,行者心水能感佛日曰持。」八十華嚴經六曰:「佛所加持無有邊。」大日經題曰:「成佛神變加持。」
玉花
宮名。唐玄奘三藏,於玉華宮譯大般若經。釋門正統八曰:「顯慶四年,以玉華宮為寺,追崇先帝,詔居之,於此譯大般若經,涉四年,成六百卷。」
勒那提
Ratnadeva,譯曰寶天。兒名。見賢愚經二。
婆達羅缽陀
Bhādrapada,六月之梵名。
性識
眾生之根性心識也。歸敬儀中曰:「群生性識深淺利鈍。」
槃特
見半託迦條。
梵語曰鉢羅拏。見梵語雜名。
素法身
謂唯有法身之現體而功德不具者,天台所謂理即佛,三惡道之眾生是也。四教儀曰:「今雖然即佛此是理佛,亦是素法身無其莊嚴,何關修證者也。」是集注下曰:「無緣了功德莊嚴,法身體素,天龍之所忽劣。」
雜寶聲明論
護法菩薩造,有二萬五千頌。西方之學者,以為聲明論之至極。見唯識樞要上本。
八大地獄
相對於八寒地獄而言亦云八熱地獄。贍部州地下五百踰繕那有地獄,名等活。從其次第,第八為無間地獄。此八大地獄重重竪立也。據俱舍論八之說,一等活地獄,彼有情遇種種斫刺磨擣。被涼風所吹則蘇如故,等於前活,故名等活。二黑繩地獄,先以黑繩秤量支體,而後斬鋸,故名黑繩。三眾合地獄,眾多苦具俱來逼身合黨相害,故名眾合。四號叫地獄,逼於眾苦發悲號怨叫之聲,故名號叫。五大叫地獄,逼於劇苦更發大哭聲,故名大號叫。六炎熱地獄,火隨身起,炎熾周圍,苦熱難堪,故名炎熱。七大熱地獄,為熱中之極,故名大熱。八無間地獄,受苦無間,故名無間。俱舍論十一曰:「此贍部州下過二萬有阿鼻旨大捺落迦,深廣同前謂各二萬,故彼底去此四萬踰繕那。以於其中受苦無間,非如餘七大捺落迦受苦非恒,故名無間。(中略)七捺落迦,在無間上重累而住。其七者何?一者極熱,二者炎熱,三者大叫,四者號叫,五者眾合,六者黑繩,七者等活。」智度論十六曰:「活大地獄,黑繩大地獄,合會大地獄,叫喚大地獄,大叫喚大地獄,大熱地獄,大熱大地獄,阿鼻大地獄。」顯宗論十二之說,謂一想地獄,等活地獄也。罪人互懷毒想害,以毒爪相攫,又罪人被斫刺磨擣作已死想,然冷風吹之,皮肉還生,尋復起活,故名想地獄。二黑繩地獄,同前。三堆壓地獄,即前眾合地獄也,有大石山,罪人入其中,則堆壓其身,故名堆壓。四叫喚地獄,即前號叫地獄也。五大叫喚地獄,即前大叫喚地獄也。六燒炙地獄,即前炎熱地獄也。七大燒炙地獄,即前大熱地獄也。八無間地獄,同前。 (CBETA註:第一句原書為「對於八寒地獄而亦云八熱地獄」,今修改成較順的說法。)
八寒地獄及十六小地獄之外,有八熱地獄,即八大地獄也。見地獄條。
六苦行外道
六種苦行外道也。見外道條下。
俱哩迦
又作古力迦。龍名。見俱利伽羅條。
筏蘇密呾羅
Vasumitra,又作伐蘇蜜多羅。舊作和須蜜,婆須蜜多,婆須密多羅。世友菩薩之梵名。舊云天友。佛滅後四百年有部宗出家之小乘菩薩也。五百阿羅漢結集大毘婆沙論時,此是其上首,且稱為婆沙論四評家之隨一。著宗輪論。宗輪論述記上曰:「異部宗輪者。佛圓寂後四百許年,說一切有部,世友菩薩之所作也。(中略)言世友者,梵云筏蘇蜜多羅。筏蘇者,世義。蜜多羅,友也。外道所事毘瑟拏天,亦名筏蘇。(中略)住於世故。今此論主從彼乞得。彼天之友,故云世友。友者朋友。如云世親世天親也。世天友,故名世友。」俱舍光記二十曰:「梵名筏蘇密呾羅。筏蘇,名世。蜜呾羅,名友。舊曰和須蜜,訛也。」慧苑音義下曰:「婆須密多,此云世友。亦曰天友。或曰寶。亦曰財也。」
有一人名筏蘇蜜呾羅,為有部宗之阿羅漢。佛滅後三百年出世。作品類足論等。俱舍光記一曰:「至三百年初,筏蘇蜜多羅,造品類足論六千頌(即是蜜眾事分阿毘曇也)。又造界身足論。伐蘇蜜多羅,此云世友。」西域記二曰:「伐蘇密呾羅論師,唐言世友,舊曰和須蜜多,訛也。於是製眾事分阿毘達磨論。」
有一人同名,為經部之異師。俱舍光記五曰:「世友,梵名云伐蘇蜜多羅,舊云和須蜜,訛也。印度國名世友者非一,非是婆沙會中世友。」見世友條。
尼乾陀子
與尼乾子同。
北斗
北斗七星也。為妙見菩薩之化現。
阿難賓低
Anāthapiṇḍada,又作阿那他濱荼揭利呵跋底,阿那邠抵,阿那他濱荼陀等。長者名。譯曰給孤獨。建祇園精舍之人也。飾宗記八末曰:「阿難賓抵,此是梵語訛略也,正云阿那陀賓荼揭利呵跋底。阿那陀,此云無依,亦名孤獨。賓荼揭利呵跋底,此云團施,言長者以團食施無依孤獨之人也。因此時人號為給孤獨長者也,本名須達多。」玄應音義二曰:「阿那分坻,正云阿那陀擯荼陀。」
善巧工藝門
大日如來出生北方金剛業菩薩之三摩地也。出生義曰:「自一切如來善巧工藝門而生金剛牙。」
隨其心淨
諸佛各隨其心淨而得淨土也。維摩經佛國品曰:「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寶藏神
司無盡財寶之大夜叉王也,眾生敬信者能安住一切之財寶。見寶藏神大明曼拏羅儀軌經。
大三摩惹經
一卷,趙宋法天譯。三摩惹者梵語,會之義。是與長阿含大會經同本。
飲光
迦葉之譯名。自光飲蔽他微光之義。名為飲光有二義:一是祖先之姓,故名。一彼身有光明,故名。文句一下曰:「摩訶迦葉,此翻大龜氏。其先代學道,靈龜負仙圖而應,從德命族,故言龜氏。真諦三藏,翻光波,古仙人身光炎涌,能映餘光使不現,故言光波,亦云飲光。迦葉身光,亦能映物。」法華義疏一曰:「十八部論疏云:具足應云迦葉波。迦葉此云光,波此云飲,合而言之,故云飲光。飲光是其姓。上古仙人,名為飲光。以此仙人身有光明,能飲諸光令不復現。今此迦葉,是飲光仙人種,即以飲光為姓,從姓立名,稱飲光也。又此羅漢,亦自有飲光事,其人身有金色光明。(中略)此金猶不及迦葉金色,是故亦名飲光。」
有腳經笥
宋僧傳十六曰:「後唐貞峻,時稱有腳經笥。聽俱舍論,隨講誦頌,八品六百行。」
六種不還
前五種加現般則為六種不還。現般者,不還之聖者不生於上界而於欲界之現身斷餘惑,即般涅槃也。
北拘盧洲
即北俱盧洲。佛經所說四大洲之一。在須彌山北。彼洲人民平等安樂,壽足千年。洲形正方。
羯專鉢失遮薄底迦
譯曰不重受食。一時受食,再度不受也。飾宗記五本曰:「羯專鉢失遮薄底迦,此云不重受食也。此含二義:一者不作餘法而食。二者一時受訖,更益不受也。」
目真鄰陀山
Mucilinda,又作目鄰山。龍王名。取所住之龍王以名山也。玄應音義二十一曰:「目脂鄰陀山,舊言目真鄰陀,或作牟真鄰陀,此云脫也。」慧苑音義下曰:「目真或作牟真此云解脫,是龍名也。鄰陀此云處,謂有龍於此窟中因聞法解脫龍苦,故名解脫處窟。」
阿難迦羅
又作阿難娑伽,阿難娑伽羅。三阿難之一。見阿難條附錄。
因明三支作法之一。在因之次而助因使宗成立者。以既知之事實為喻。作推定未知事實之用。
證明
證明於本誓無違越之證言也。首楞嚴經三曰:「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
涅槃寂靜印
三法印之一。一切眾生起惑作業流轉於三界,故佛說涅槃寂靜之法,使得離生死,至於寂滅也。
法界教
說法界之理之教法也。佛地論六曰:「空無相理,說法界理,名法界教。」
提訶
Deha譯作身。俱舍光記十一曰:「提訶,此云身。」瑜伽倫記一曰:「提訶,此云身。毘提訶,此云勝身。」
有餘師說
正義之外,更為餘義之人之說也。如五百阿羅漢結集大毘婆沙就一法而列種種之說。其中除正說外皆云有餘師說。
火車
載罪人運於地獄之車。自車發火者。智度論十四記提婆達多欲傷佛,而生入地獄事曰:「復以惡毒,著指爪中,欲因禮佛以中傷佛。欲去未到,於王舍城中,地自然破裂,火車來迎,生入地獄。」觀佛三昧經五曰:「佛告阿難,若有眾生,殺父害母,罵辱六親。作是罪者,命終之時,銅狗張口,化十八車,狀如金車,寶蓋在上,一切火焰,化為玉女。罪人遙見,心生歡喜,我欲往中,我欲往中。風刀解時,寒急失聲,寧得好火,在車上坐。然火自爆,作是念已,即便命終。揮攉之間,已坐金車,顧瞻玉女,皆捉鐵斧,斬截其身,身下火起。如火旋輪。」
二種字
一曰阿剎羅,阿迦等之根本字也,二曰哩比鞞,伊等之增加字也。大日經疏十七曰:「字者梵有二音:一名阿剎羅也,是根本字也。二者哩比鞞,是增加字也。根本者即是本字,如阿字最初二音。次從伊伊(長)乃至烏奧,凡十二字,是從生增加之字,悉皆是女聲,其根本字是男聲也。男聲是慧義,女聲是定也。其根本字徧一切處,次諸增加字亦徧一切處。根本增加不相異也,皆以根本字體有本而加點畫,是故根本增加不一不異。猶如器中盛水,因器持水,水不離器,此亦如是。更相依持能徧內外也。」
二種子
一、名言種子,為現行一切善惡諸法親因之種子。善種子生善法,惡種子生惡法,無記種子生而無記法,乃至由色種生色法,由心種生心法等,依附於第八阿賴耶識則而為一切諸法之親因者是也。名之為名言者,或自發名言,而詮顯色心之諸法,於自心之前,反現彼諸法之相分,而熏彼諸法種子於阿賴耶識,或聞他之名言所詮色心之法,於自心之目前反現其相分,以熏彼種子於本識。蓋以名言為介成此種子之新熏,故謂之名言種子(是表義名言之義)。又,名言種子者,不特介能詮之言語而熏習之,凡一切之心心所,緣諸境時,亦反現其諸境之相分於心前,以熏其種子於本識也。如此依心心所緣境而熏成其種子者,亦名名言種子。名之為名言者,以心心所緣境時,能緣之心,了顯所對之境,恰如名言詮顯諸法之體義也,因是又名之為顯境名言。此中第一種之表義名言,限於第六識,以名言緣名言,唯為第六識相應之尋伺力也,第二種之顯境,通於於七識以了所緣之境而熏種子,通於一切之心心所也。但第八識為所熏處,自無能熏之用。二、業種子,為第六識相應之思心所,作善惡之業,熏習第八識之種子。業者,造作之義,造作善惡所熏,善惡之種子也,此思心所之種子,有二功能,一為自生思心所之功能,名言種子也,二為助他羸劣無記之種子,使生現行之功能,此名為業種子,蓋生自果者,非為業種,助他果使生之功能,乃名為業種子也。其助他果之法,第八識為三性中極劣無記之識體,故能生之名言種子,亦為羸劣無記之種子,自無生果之力用,然依第六識相應之思心所造作五戒十善等善事之力,使彼第八識無記之種子,決定可生於當來善趣之功能,為彼之業力所助,自生善起之無記之果也。故名言種子通於八識,且通於三性,業種子局於第六識之思心所,且局於善惡之二性,以無記羸劣,無助他之功能也,又思心所,兼名言業種之二能,他之心心所法,惟有名言種子之功能而已。見唯識論八,百法問答鈔三。
囉字
梵字𑖨者,五大中火大之種子也。大日經疏七曰:「囉字門為火。」演密鈔九曰:「以囉字之慧火除煩惱之暗。」
一體速疾力三昧
一體而具速疾力之三昧也。大日經疏一曰:「毘盧遮那,本行菩薩道時,以一體速疾力三昧,供養無量善知識,徧行無量諸度門。」大疏六曰:「一切如來一體速迅三昧者,謂入此三昧時,則證知一切如來,皆同一法界智體,於一念中,能次第觀察,無量世界海,微塵數等諸三昧門。知如是如是若干眾生,於彼三昧門中,應得入道。知彼善知識,已為若干眾生作種種因緣,未為若干眾生作種種因緣。或有眾生入如是法門,不可得超昇成佛,入餘法門,久遠稽留不得成佛。如是等種種根性不同,進趣方便皆亦隨異。乃至遊戲其中,次第修習出入超世間,於一一門,各得能成就無量眾生,故名一體速疾力三昧也。」
拘耆那羅
鳥名。同拘耆羅條。
師子冑
成實論之造主訶梨跋摩Harivarman也。一譯師子鎧。唯識論二本曰:「成實論師名師子冑,本於數論法中出家。因立彼義云:由色聲香味四塵以成四大。」
出世服
袈裟十二名之一。
後分華嚴
對於前分華嚴而言,天台家所談,即謂佛成道三七日後,至鹿苑涅槃時,對一類頓大之機所說之華嚴法門也。法華玄義十所謂「華嚴時節長,昔小機未入,如聾如啞,今聞般若,即能得入,即其義焉,」又謂「若華嚴正隔小明大,於彼初分永無聲聞,後分則有,」是也。
睦州
黃檗希運禪師之法嗣也。姓陳氏。居睦州龍興寺以晦迹,常製草覆,密賣道上,歲久,人知之,有陳蒲鞋之號。時學人來叩激,則隨問隨答,詞語不可當。由是四方歸慕,號為陳尊宿。見傳燈錄十二。
破魔印明
右手舒五指以按地,左手五指執衣角,入於東方不動如來之三昧,當觀𑖮𑗝𑖼字。字及我身十方界盡皆青色。此印能使諸魔鬼神一切煩惱悉皆不動。是名能滅毘那夜迦及諸惡魔之印。見攝真定經中。
釋迦毘楞伽
梵音Sakrābhilagna,寶珠名,譯曰能勝。以此寶能勝一切世間之寶故也。觀經妙宗鈔二曰:「釋迦毘楞伽此云能勝。」
無為泥洹
泥洹為涅槃之變音,涅槃離一切之有為造作,故曰無為。無量壽經上曰:「無為泥洹之道。」
不真宗
大衍法師所立四宗之第三。見宗條。
三惡道
地獄餓鬼畜生之三道處。梵網經曰:「墮三惡道中,二劫三劫,不聞父母三寶名字。」
依惡業可往來之處有三所。名為三惡道。一、地獄道,成上品十惡業者趣之。二、餓鬼道,成中品十惡業者趣之。三、畜生道,成下品十惡業者趣之。法華經方便品曰:「以諸欲因緣墜墮三惡道。」無量壽經上曰:「人天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
威德無垢稱王優婆塞
維摩居士之尊稱也。維摩詰Vimalakirti,譯曰無垢稱。優婆塞者,在家之信士也。威德與王者,尊稱也。
相部律
四分律三派之一。相部之法礪。對南山之道宣,東塔之懷素而立一派,謂之相部律。
團拜
眾人聚拜也。見象器箋十。
善見毘婆沙律
善見律毘婆沙之異名。
悉地宮
成就真言妙果,即悉地之國土宮殿也。有三品。大日經疏三曰:「此中言悉地宮有上中下,上謂密嚴佛國,出過三界非二乘所見聞。中謂十方淨嚴。下謂諸天修羅宮等。」
禪習
心住於禪而習修道也。唯識樞要上本曰:「叡無常以禪習。」
堅固女
佛在祇園,說女人應離諸過而發大心。堅固優婆夷即於佛前發大菩提心。舍利弗與之問答:佛授以道記。見堅固女經。
阿那含
Anāgāmin,譯曰不還。不來。斷盡欲界煩惱之聖者名。此聖者未來當生於色界無色界,不再生欲界,故曰不還。大乘義章十一曰:「阿那含者,此名不還。小乘法中,更不還欲界受身,名阿那含。」
示悟
開示教法使之覺悟也。法華經序品曰:「唯以佛智見,開悟眾生。」
三十二大人相
見三十二相條。
摩訶棱伽
譯曰大價衣。見慧琳音義十一。梵⃞Mahāraṅga。
三耶三佛
又曰三藐三佛陀,三耶三佛檀。梵音Samyakaṁbuddha之具略耳。譯言正徧知。正徧覺。等正覺等。如來十號之一。放光般若經一曰:「咀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支謙譯阿彌陀經曰:「南無阿彌陀三耶三佛檀。」玄應音義三曰:「三耶三佛,大品經作三藐三菩陀,此云正徧知也。」
木患經
晉代失譯之木槵子經一卷,在藏經小乘部中。更有不空譯之木槵經。在藏經秘密部中。是同本重譯也。
五法人
受提婆達多破僧五法者。
周忌
一周忌也。值先亡者忌日一周年之日也。
思惟經
思惟略要法之異名。
攝摩騰
Kāśyapa‑mātaṅga,印度之僧,初至漢土譯四十二章經者。開元釋教錄一曰:「沙門迦葉摩騰,或云竺葉摩騰,亦云攝摩騰。群錄互存,未詳孰是。」梁高僧傳曰:攝摩騰本中天竺人,善風儀,解大小乘經,常遊化為任。漢永平中,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使往天竺尋訪佛法。愔等於彼遇見摩騰,乃要還漢地。騰誓志弘通,不憚疲苦,冒涉流沙,至乎雒邑。明帝甚加賞接,於城西門外立精舍以處之,漢地有沙門之始也。茶香室叢鈔十三曰:宋葉夢得石林燕語云:摩騰竺法蘭,自西域以佛經至。舍於鴻臚寺,今洛中白馬寺,摩騰真身尚在。或云寺即漢鴻臚舊地,摩騰真身,至今不枯朽。漆棺石室,扃鎖甚固。藏其鑰於府廨,有欲觀者,請鑰秉燭,乃可詳視。按摩騰真身,至宋猶在。此事人所罕知,亦未知何時毀滅也。楊衒之伽藍記,於白馬寺下,但云寺上經函至今猶存,常燒香供養之。經函時放光明,耀於堂宇。是以道俗禮敬之,如仰真容。不言有摩騰真身,或即經函放光,遂以此訛傳後世耳。
宿債
宿昔之負債也,宿世所作之惡業,未贖苦果也。楞嚴經六曰:「是人此始宿債,一時酬畢。」
提調
提舉其事而能為調理也。勅修清規寮主副寮曰:「提調香燈茶湯。」
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
五卷。趙宋法護譯。說荼吉尼之修法。
𑖞Tha,悉曇五十字門之一。金剛頂經曰:「佗字門,一切法住處不可得。」由Sthāna(住處)釋之。文殊問經曰:「稱多字時,是勢力進無畏聲。」似由Sthāman(勢力)釋之。
噱叉
Vakṣu(the Oxus),河名。
舍利弗授記
舍利弗為聲聞中第一智者,於法華之法說段第一唯獨開悟圓乘,回心向大,受未來成佛華光如來之記別。見法華經譬喻品。
無上法輪
如來之說法也。法華經譬喻品曰:「轉無上法輪,教化諸菩薩。」長阿含經一曰:「佛於鹿野苑中轉無上法輪。」
知見
就意識云知,就眼識曰見,又推求名見,覺了云知。又三智云知,五眼云見。皆為慧之作用。法華經方便品曰:「開佛知見。」
黃衣
戒律之上,黃為五正色之一、為僧衣不如法也。僧史略上曰:「後周忌聞黑衣之讖。悉屏黑色。著黃色衣。起於周也。」然以黃色是不如法,一轉而為褐色,是如法也。僧史略上曰:「時有青黃間色,號為黃褐,石蓮褐也。東京關輔,尚褐色衣。」是宋代之事,至元則屢有賜黃色者,及明則喇嘛之新教起盡服黃衣矣。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
二卷,唐義淨譯。特明提婆破僧之事。
內五明
見五明條。
毘闍耶多
Vijayārtha,譯曰最勝好事。起世經二曰:「其轉輪王坐毘闍耶多,隋言最勝好事。」
出世果
涅槃也。金剛三昧經一曰:「令彼眾生獲得出世果。」
黃衲
青黃之間色衣也。僧史略上曰:「今江表多服黑色赤色衣,時有青黃間色,號為黃褐。(中略)今天下皆謂黃衲為觀音衲也。」
沙門頭陀經
十二頭陀經之略名。
垂迹
佛菩薩之本體,曰本地,由其本體示現種種之身濟度眾生,曰垂迹。佛三身中法身報身為本地,化身為垂迹。此本地垂迹之義,為法華經壽量品所說,又為大日經胎藏界四重曼陀羅所說,大乘攝化門之樞紐也。於胎藏界第四重,外金剛院攝印度古來諸天諸神,皆是大日之垂迹也。維摩經序曰:「幽關難啟,聖應不同。非本無以垂迹,非迹無以顯本。本迹雖殊而不思議一也。」
九縛一脫
摩訶止觀一上明涉於內外十道之發心:一火途道、二血途道、三刀途道、四阿修羅道、五人道、六天道、七魔羅道、八尼犍道、九色無色道、十二乘道。此中前九者為縛,後一者為脫。縛脫雖異,同是邪非之發心也。「九種是生死。如蠶自縛。後一是涅槃。如獐獨跳。雖得自脫。未具佛法。俱非故雙簡。」又「以明了四諦故,非九縛。起四弘誓故,非一脫。」
有所得
執著之心。分別之心也。智度論六十曰:「有所得者,所謂以我心於諸法中取相故。」同八十三曰:「諸有二者是有所得,無有二者是無所得。」佛藏經一曰:「有所得者,說有我人壽者命者。」探要記十曰:「愛執即生,名有所得。若執有相,是增益執,亦名常見。若執無相,是損減執,亦名斷見。」涅槃經十七曰:「無所得者則名為慧,(中略)名大涅槃。」三論玄義曰:「有所得者為魔眷屬,非佛弟子。」
相宗八要
八卷。明末白下雪浪洪恩,演說宗教,特從大藏中錄八種示人,以為習相宗者之階梯。蓋兩土之著作也。其八種之名目:一、百法明門論。天親菩薩造。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二、唯識三十論。世親菩薩造。玄奘譯。三、觀所緣緣論。陳那菩薩造。玄奘譯。四、六離合釋。失造論及譯人名。五、觀所緣緣論釋。護法菩薩釋。唐三藏法師義淨譯。六、因明入正理論。商羯羅主菩薩造。玄奘譯。七、三支比量。玄奘立。宋永明寺主延壽禪師於宗鏡錄中節出。八、八識規矩。玄奘造頌。以上之次序,依明釋明昱所次。蕅益則因明論列第一,六離合釋列第七,三支比量則謂之真唯識量也。
慈恩教
稱唐慈恩大師弘闡之法相宗。
弘誓願
弘大之誓約與志願也。如上所解正信偈曰:「聞信如來弘誓願,佛言廣大勝解者。」
常行三昧
常恒修念佛三昧也。
性覺
真如之體,不由於他體自覺,體自明,故云性覺。楞嚴經四曰:「性覺妙明。」
大威德法
大威德明王之修法也。
俱蘭吒華
見拘蘭荼條。
見記別條。
謂經論之註釋。如言俱舍之光記。
鴦崛利摩羅
見央掘摩羅條。
禪錄
禪宗之語錄。參學之機緣,宗匠之說話,以當時之俗語錄之者。
質怛羅
Citra,亦云唧怛羅。錦繡也。大日經義釋七曰:「西方謂錦繡為唧怛羅。」梵語千字文曰:「質怛羅,錦。」今稱Chinz,印花布也。
全分戒
於五戒乃至具足戒等全分受持之戒也。
興道下八祖
支那天台道邃以下之八祖也。即天台興道道邃,天台至行廣脩,國清正定物外,國清妙說元琇,國清高論清竦,螺溪淨光義寂,四明寶雲義通,四明法智智禮之八師。
戒日王
Śīlāditya,中印度,羯若鞠闍國Kanyākubja,曲女城之王,本為吠奢種。名曷利沙伐彈那Harsavardhana,譯言喜增。及兄王為鄰國之王所殺。嗣兄為王,號尸羅阿迭多。唐譯戒日。立六年復兄之讎,臣五印度,有象軍六萬馬軍六萬,垂三十年兵戈不起,政教和平。於五印度城邑建立精舍,設飲食醫藥,施諸窮貧而周給之,於聖迹之處並立伽藍。又五歲一設無遮大會,竭府庫而施一切,歲一集諸國沙門,三七日中以四事供養,莊嚴法座,而校其優劣褒貶淑慝唐玄奘於此時渡天,王之大會設於曲女城遇其盛事。見西域記五。王,有八大靈塔梵讚之著,一卷,宋法賢譯。
一由旬
里程名。見由旬條。
方便品
法華經二十八品中第二品之名。說三乘方便,一乘真實者,故名。又維摩經第二品之名。敘維摩居士以種種方便化益眾生,且以方便而現疾於毘耶離城,故名。
大眾生彌盧
謂不動尊也。見底哩三昧耶不動念誦法。梵⃞Meru。
冤親
冤謂怨家,親謂親愛者。五燈會元曰:「佛教慈悲,冤親平等。」
一切諸佛秘藏之法
法華經為甚深秘密之要法。非為小機劣慧所容易開演,故名。同經信解品曰:「一切諸佛秘藏之法。但為菩薩演其實事。」同經法師品曰:「此經是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與人。」同品曰:「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文句八上曰:「秘要之藏者。隱而不說為秘。總一切為要。真如實相包蘊為藏。
華嚴一乘十玄門
一卷,唐杜順說,智儼撰。就海印三昧所現而分十門,明其玄旨者。
種識
種子識之略稱。第八識之異名也。
二土
一、性土,法性之理,非穢非淨,非廣非狹,猶如虛空,徧滿於一切處,如常寂光土是也。二、相土,或名淨土。或為穢土。隨眾生之心行而有種種之差別者。見宗鏡錄八十九。
一、淨土,為金銀琉璃所成種種莊嚴且無四趣五濁等之雜穢者,如西方之極樂世界是也。此中有報土化土之二。報土為佛之果報而自行受用之淨土,化土為眾生而變化之淨土。極樂淨土,或曰報土,或曰化土,諸家各有異論。二、穢土,為瓦鑠土石所成,穢惡充滿而有四趣五濁之雜穢者。如裟婆世界是也。此二土為相土中之差別見華嚴疏鈔四。
一報土,報身所居之土也。此中有自受用,他受用之別。佛自受用身之所居,為自受用報土,對於初地已上菩薩而現之報土,為他受用報土。如華嚴經所說之蓮華藏世界是也。二化土,佛之化身住處也。此中有淨穢之別。如釋迦佛之於娑婆世界,示現雜穢之國土,教化凡夫二乘者,是化土之穢土也。如阿彌陀佛之於懈慢界,觀音之於補陀落山,是化土之淨土也。化土者,為佛菩薩度凡夫二乘,而變現化作之國土也。問娑婆國土為眾生實業所生之穢土,何以謂之化土?答曰:娑婆國土雖為眾生之實業所生,而佛示現此土時,以佛之成所作智變現與彼穢土相似之國土而住之。其眾生之所變,與佛之所變相和合而似一國土也。故由眾生言之,則為實業所感之有漏實穢土,而由佛言之,則為由成所作智變化與穢土相似之無漏假穢土。今從佛而稱為化土之穢土也。淨土亦然。由眾生清淨之實業所感與佛之成所作智變現而成。今亦謂佛所變之邊為化土之淨土也。見百法問答鈔八。
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藥師如來十二願中第九願之願意也。曰:「若墮種種惡見稠林,皆當引攝置於正見,漸令修習菩薩行,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法界智
即法界體性智也。見法界體性智條。
阿吒婆拘鬼神大將上佛陀羅尼神咒經
一卷,失譯。
現在有體過未無體
經量部之說,謂一切諸法惟現在之時,為實在,於過去與未來為非實在。
玉耶
給孤獨長者兒婦之名。
阿閦如來之種子
𑖮𑗝𑖼(hūṁ)吽。見種子集本。
寶樹
珍寶之樹林也。謂淨土之草木。法華經壽量品曰:「寶樹多華樹,眾生所遊樂。」觀經詳說寶樹觀。
聖無動尊
不動明王之別稱也。見不動明王條。
五種法加句
於上五法加於其真言上下之語,各隨於其法而定,諸軌之說不同。如圖五說中,就秘藏記之說而釋之,則息災法安唵字於真言之初者,歸命之義也。行者歸於本尊,彼此不二之義,一切災難,依於貪瞋痴之煩惱,煩惱之根,無始之間隔(無始無明)也。若生佛不二,自他一息,達於如理,則諸災即時止息,故以唵字為息災相應之字。後之娑婆訶者,寂靜之義,寂靜者息災之義。以諸事無為,而無災難時,一切寂靜故也。增益法安吽字於真言之初者,寶悉地陀羅尼經以𑖮𑗝𑖼字為寶珠之種子,寶珠為增益之三昧耶形,故安於最初。那莫者,歸命之義,寶珠所在,萬人朝宗,是歸命之義也。降伏法安吽字於真言之初,吽者其音如牛吼,是降伏之聲也。又吽者風大之種子,風有摧破之能,故為降伏之加句。後安發吒者,發吒為破壞之義,又能與調伏相應。鉤召法,敬愛法,於此二法真言之初安吽字者,吽為因緣之義,因緣必招果,故為鉤召,又與鉤和合而成果,故為敬愛,又吽為風大之種子,風大為半月形而戀一方,故是鉤召敬愛之義,弱者來之義,體文之𑖕字,為生之字,生即來也,加涅槃點 𑖾者,𑖕生即無生,來即無來之義。無來之來,是真言之來。來是鉤召之義,又敬愛之義也。見秘藏記鈔九。
乳藥
舊醫與新醫同用乳藥,而病有利害之不同。以喻外道說常與佛之說常邪正異也。見新舊醫條。
二足
以人之兩足譬福智二者。六度中般若為智足,其餘五度為福足,義楚六帖一曰:「智論云:佛積萬行於三大劫,福足智足無間無遺。」
底哩三昧經
底哩三昧耶不動尊威怒王使者念誦法之略名。
不相應法之一。梵語鉢羅鉢多Prāpta,謂有情所得之法,繫於有情之身者。因而譬以繩,謂之得繩。如善惡之諸業及聖道,此得繩繫於吾身故,全歸我有也。謂以所得法上之「得繩」生而得其法也。此得有四種之別:一法俱得,所得之法現在,此得亦現在者。二法前得,所得之法尚在未來,僅得生於前者。譬如太陽在地下現明相於前也。三法後得,所得之法,入於過去,得猶現在者。如太陽西入猶留餘光也。四非前後俱得,前之三得為有為法上之得,有為法有過現未之不同,故得有前後俱,無為法為不生法,無過現未之別,故所得之法不能言前後俱。因之無為法即擇滅非擇滅之得,謂為非前後俱之得。小乘薩婆多宗立此得為一種之實法,成實宗及大乘立之為假法。止觀七曰:「籠以四大,繫以得繩。」
析水
棄鉢之水餘殘曰析水,半飲之,半棄之,故曰析。見象器箋二十。
般若部
大別一切經,總稱諸種之般若經曰般若部。
佛國記
宋釋法顯撰。法顯於晉義熙中自長安遊天竺,經三十餘國。還,與天竺禪師參互辨定,以成是書,凡一卷。
法寶藏陀羅尼經
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之略名。
真言法教
見真言教條。
法性異名
大般若有十二名,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也。對法論七,有七名,真如,無我性,空性,無相,實際,勝義,法界也。唯識論九,有四名,勝義,真如,法界,實際也。智度論三十二,有四名,如,法性,實際,實相也。大乘止觀,有七名,自性清淨心,真如,佛性,法身,如來藏,法界,法性也。
見流
成實論所說四流之一。由見惑流轉於三界而不能出,謂之見流。
有無二邊
執有之邊際,執無之邊際,皆為邪見,故云邊見。肇論曰:「有無之境,邊見所存,豈是處中莫二之道乎?」
三昧佛
華嚴經所說十種佛之一也。
𠰢憚南
Vandana,見和南條。
啐啄
雞子將孵化時,小雞在卵中之吮聲,謂之啐,母雞欲令出而嚙殼,謂之啄。以譬禪人之機鋒相據。碧巖十六則公案曰:「僧問鏡清:學人啐,請師啄。」同七則評唱曰:「法眼禪師有啐啄同時底機,具啐啄同時底用。」禪林寶訓音義曰:「啐啄,如雞抱卵。小雞欲出以嘴吮聲曰啐,母雞憶出以嘴嚙之曰啄。作家機緣,相投而解,亦猶是矣。」
知論
大智度論之異名。
須菩提品
摩訶般若鈔經之異名。
阿闍世王品
文殊師利普超三昧經之異名。
難度海
謂生死海也。生死之海,深廣難渡也。六十華嚴經五曰:「已度難度海。」十住毘婆沙論易行品曰:「乘彼八道船,能度難度海。」
五部忿怒
是五部之教令輪身也。
緣中
緣中乃指心之所緣之境中也。故大智度論二十一曰:「初學繫心緣中,若眉間,若額上,若鼻端。」此是所緣之境。非緣中亦是境之名目。若緣中亦是境之名目。下當云及。不當用若字。小止觀曰:「爾時當繫念鼻端,令心住在緣中,無分散意。」可知繫念鼻端,即是心住緣中。若謂緣中是境,則一心繫念兩境,豈不心境分張,何由成定?故智度論雖說三境,畢竟止緣其一,故一一皆用若字。道家以兩目齊平之中間,謂之緣中。此乃附會之詞。
實化
權化之外,有實化。同一丈六之釋尊,法華已前為權化,法華已後為實化。
陽光
即陽燄也。大日經疏二曰:「陽光者如春時地氣,日光望之如水,迷渴者生企求心。」
歌頌
謳歌其德之偈頌。法華經法師品曰:「妓樂歌頌,供養恭敬。」
靈峰大師
見智旭條。
不空王三昧
大樂金剛不空三昧也。大日如來所入之三昧也。金剛頂經出生義曰:「住自受用身,據色究竟天,入不空王三昧,普集諸賢聖,削地位之漸階,開等妙之頓旨。」
竺曇摩羅
竺曇摩羅剎Dharmarakṣa,竺姓,名曇摩羅察,譯曰法護。月氏國人,譯正法華者。高僧傳一曰:「晉長安竺曇摩羅剎。」開元錄二曰:「沙門竺曇摩羅察。」
淨波羅蜜
四波羅蜜之一。
真德不空宗
十宗之一。見宗條。
三摩地印
即定印。三部之定印別也。見定印條。
食施獲五福報經
一卷,後漢安世高譯。又名施色力經。增一阿含經善聚品之別出也。
四種墨印
又曰四種廣說,四大教法。四分律四有「四種廣說。」第一廣說。若比丘作是語,長老我於某村某城,親從佛而受持不忘,此為法,此為毘尼,此為佛之所教,若聞彼說,不應嫌疑,亦不應呵,應審定文句而尋法律,若相違,則應語彼言,汝所說者,非佛所說,或是長老不審佛語,不可復誦,亦莫教餘人,今當棄舍,若與法相應,則應語彼言,是佛所說,應能誦習,教諸比丘等。第二廣說,彼謂於僧中上座之前聞之。第三廣說,彼謂於知法眾多之比丘所聞之。第四廣說,彼謂於知法一比丘之所聞之。餘皆與第一廣說同。十誦律名之為四種墨印。廣說者,就能說之人而名之,墨印者,就能證之教而名之。以能證之教印定之,有印之義也。十誦律曰:「若言我從佛聞乃至一比丘聞,未應毀嘆,應向三藏聖教印定。」見行事鈔上一之二。
契經,律,阿毘曇,戒之四法,名為四廣說,增一阿含經二十曰:「今四大廣說之義,云何為四?所謂契經、律、阿毘曇、戒,是謂為四。」長阿含經三曰:「佛告諸比丘,當與汝等說四大教法。」
永覺
永覺元賢禪師建陽蔡氏子。出家後,於崇禎甲戍,住鼓山。次住開元寶善及浙之真寂。丁酉坐脫。塔本山。師通內外典。所著補燈繼燈禪餘諸書百餘卷行世。
提衣
同唱衣。
北枕
如來以滅後之佛教有止住於北方之緣,故臨滅至北方拘尸那城,於沙羅雙樹間北首而入涅槃。是北枕之起因也。長阿含經三曰:「爾時世尊,入拘尸那城,向本生處沙羅雙樹間,告阿難曰:汝為如來於雙樹間敷置床座,使頭北首而向西方,所以然者,吾法流布,當久住北方。對曰唯然。即敷座令北首。爾時世尊,自四牒僧伽梨,偃右脅,如師子王,累足而臥。」涅槃經後後分上曰:「爾時世尊,三反入諸禪定,三反示海眾已。於七寶床,右脅而臥,頭枕北方,足指南方,面向西方,後脊東方。(中略)於其中夜,入第四禪,寂然無聲。」
見十緣生句條。
樂邦
安樂之邦土,稱西方之極樂世界。天台觀經疏序曰:「夫樂邦之與苦域,金寶之與泥沙。」天照彌陀經疏序曰:「一乘極唱終歸咸指於樂邦。」
維摩詰經講義
二卷,民國八年,太虛法師於京師已未講經會講演維摩詰不可思議解脫經,在會聞法者集成之。書中多推陳出新之語。融貫哲理,聏調天下,於講經中,能獨開一生面者。
門侶
如言門徒。門弟子也。唐僧傳(智脫傳)曰:「彫琢門侶,無輟于時。」
知識
起信論所說五識之一。與六麤相中之智相同。就心體云智識,就無期之相云智相。見智相條。
朋友之異名。如云知人,我知其心識其貌之人也。又我所知之人也。非多知博識之義。諸經之初有「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即就為人所知而云:其人善,為善友善知識。惡,則為惡友惡知識。說法引導我於善處者是善友,故曰善知識,又單云知識。又勸善友使喜捨三寶,謂之勸知識,唱知識。
見法
謂真言行者,對於所願成就之相,住於無染無著清淨真實之心,諦觀實相善通其實義也。大日經悉地出現品曰:「爾時金剛手白佛言:世尊!唯願復說此正等覺句悉地成就句,諸見此法善男子善女人等,心得歡喜,受安樂住,不害法界。」同疏十一釋之謂此即是隨此中修學者,若得成就,即名見法。
小乘十八部
據宗輪論之說,佛滅後百年依大天分上座大眾二部,其第二百年由大眾部出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多聞部,說假部之五部,又於第二百年末出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之三部,合有八部之末家,加入本家之大眾部則為九部。又上座部於三百年之初,分為薩婆多部與雪山部(薩婆多部〔譯云說一切有部〕後世稱為毘曇宗),後同於三百年由薩婆多部出犢子部,又由犢子部出法上,賢胄,正量,密林山之四部,次由薩婆多部更出化地部,次由化地部出法藏部,於三百年之末,由薩婆多部更出飲光部,於第四百年由薩婆多部復出經量部。薩婆多部共出九部加入雪山部為十部。復加前大眾部之八部為十八部。其他有義淨所見之十八部。以上十八部為末部之分派,加之以根本上座大眾之二部為二十部。今表示之如圖。
顛倒
如以無常為常,以苦為樂,反於本真事理之妄見也。是為無明之所使然,倒見事理也。圓覺經曰:「一切眾生後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維摩經觀眾生品曰:「虛妄分別孰為本。答曰:顛倒想為本。」註曰:「什曰:有無見反於法相,名為顛倒。」宗鏡錄七十八曰:「顛倒是煩惱根本。」
慈救真言
同慈救咒。
五八尊
千手觀音即千體之觀音也。以之配於二十五有每一有有四十手即四十體之觀音,稱之為五八尊。見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秘密法經。
梵語曰你沙你也,譯曰坐。四威儀之一。謂整服斂容而坐之儀相也。
自在悅滿意明
自在天變現欲樂之真言也。大日經疏十一曰:「如欲界有自在悅樂意明,(中略)自在天主以此悅樂意明力故,現種種雜色欲樂之具能滿於一切,(中略)為一切天子天女等示現內外有情無情之境,如現食味音樂一一可提現前受用,若見女色等身亦可五欲自娛,各隨彼心之所欲,何況如來真言而不能普現色身作佛事耶?」
報恩巧方便
六種巧方便之一。施眾生以德,眾生思報其恩時,令眾生行道之方便也。
難提釋經
一卷,西晉法炬譯,佛為難提比丘解釋五法六念。出雜阿念三十卷。
大明經
大明度經之略名。
維那
Karmadāna,梵語羯磨陀那,司寺中事務者,寺中三綱之一。維為漢語,綱維之義,那取羯磨陀那之那。又稱為綱維,次第,授事,知事,悅眾,寺護等。寄歸傳四曰:「授事者,梵云羯磨陀那。陀那是授,羯磨是事。意道,以眾雜事指授於人,舊維那者非也。維是周語,意道綱維,那是梵音,略去羯磨陀也。」行事鈔集僧通局篇曰:「維那聲論翻為次第也,謂知事之次第,相傳云悅眾也。」同赴請設則篇曰:「維那聲論翻為次第也,為知事之次第,相傳云悅眾也。」同赴請設則篇曰:「十誦為知請故須立維那,出要律儀翻為寺護,又云悅眾,本正音婆邏,此云次第。」僧史略上曰:「按西域知事僧,總曰羯磨陀那,譯為知事,亦曰悅眾,謂知其事悅其眾也。」又曰:「寺之設也,三綱立焉,若網罟之巨綱,提之則正,故曰也。梵語摩摩帝,悉替那,羯磨陀那,華言言寺主上座悅眾也。」名義集一曰:「隋智琳,潤州刺史李海遊,命琳為斷事綱維。爾後寺立三綱,上座維那典座也。」
圓戒
圓頓戒也,以名天台家所傳之大乘戒。法華玄義四曰:「佛戒即圓戒也。」
南山大師稱四分律宗分通大乘之戒為圓戒。
圓成
成就圓滿也。楞嚴經一曰:「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
五正食
見半者蒲饍尼條。
阿那呼吒盧
陀羅尼名。譯曰護國土及眾生。見七佛八大菩薩神咒經八。
摩訶彌樓
Mahāmeru,山名。譯曰大光。翻梵語九曰:「摩訶彌樓山,譯曰大光,法華經法師功德品。」
阿羅婆遮那
又作阿羅波遮那。般若經所說悉曇字母四十二之初五字也。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五,智度論四十八。梵⃞Aiapacana。
二種世間
眾生世間,與器世間也。
因明論
對於餘論部而明因明之論,謂之因明論。即正理門論,入正理論等。
五種禪
一,四念處。二,八背捨。三,九次第定。四,師子奮迅三昧。五,超越三昧。
四念處為所觀。觀練薰修四者為能觀。能所合而為五種。見禪條。
揄旬
見由旬條。
三重圓壇與四重圓壇
現圖曼陀羅與經疏所說異。依現圖則上下四重,左右三重,故約於前後而云四重。除中院外,徧智院、金剛手院、觀音院、持明院之四院為第一重,次釋迦,虛空藏之二院為第二重,次文殊,除蓋障,地藏,蘇悉地之四院為第三重,此外金剛部眾圍繞四周為第四重。總之左右三重,上下四重也。因此稱為四重圓壇。然據經疏有三重四重之兩說。三重之說依疏六則如左圖。此亦除中胎,以徧智、金剛手、觀音、持明之四院為第一重,又云第一院,是為三德秘藏之內眷屬。又云如來法身之智德。次以文殊,除蓋障、地藏、虛空藏之四院為第二重,又云第二院。是為如來之大眷屬,如來悲智之二德也。次于釋迦院中攝一切之二乘八部而為第三重,又云第三院。是為一切眾生喜見隨類之應身等流身,又云如來外用悲德。是即三重圓壇也。大日經疏五曰:「從大日如來臍已下光明,是此第三重位。自臍已上至咽所出光明,為第二重位,自咽已上乃至於頂相之光,為第一重位。其中胎藏即是毘廬遮那自心八葉華也。」又曰:「此蓮華臺是實相自然智慧,蓮華葉是大悲方便也。正以此藏為大悲胎藏漫荼羅之體,其餘三重是從此自證功德流出諸善知識入法界門耳。」同六曰:「三重漫荼羅所示種種類形,皆是如來一種法門身,是故悉名為佛。」同七曰:「更作深秘密釋者,如三重漫荼羅中五位三昧皆是毘廬遮那秘密加持,其與相應者皆可一生成佛,何有淺深之殊?」已上,三重之明文也。然疏一云:「畫作諸佛菩薩乃至二乘八部等四重法界圓壇。」同十五云:「如前所說,以身四分作四重曼荼羅。」其相違如何?三重者,中院是法界自性之體,故除之,就其流出上而立四重,又四重者,於三重加中院能所合論故也。而中院為第一重者,疏七云:「謂中胎藏毘盧遮那,第二院觀音金剛手云云。」是既以觀音金剛手(三重中之第一重)為第二院,則以中胎八葉為第一重可知也。又同二十云:「此八葉即是大悲藏第一重也。」
真俗
真俗為事理之異名,因緣所生之事理曰俗,不生不滅之理性曰真。故有空中或空假中之三者為有,又以假為俗,空中為真。而是為相對之名,故依相對而生重生之真俗。遂至為世出世或在家出家之異名。見二諦條。
俱留孫
過去七佛之第四。又賢劫千佛之第一。見拘留孫佛條。
吉由羅
又作枳由邏,羈由羅,譯言瓔珞。見翅由邏條及瓔珞條,梵Keyūra。
三齋月
正五九之三月也。見三長齋月條。
有想無想
有想與無想之有情。法華經隨喜功德品曰:「有形,無形,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無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眾生數者。」金剛經曰:「若有想,若無想。」
剎說
謂草木國土說之說法也。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曰:「佛說眾生說,及以國土說,三世如是說。」
五部陀羅尼藏
一佛部,即諸佛之咒。二金剛部,即諸金剛神之咒。三蓮華部,即諸菩薩之咒。四寶部,即諸天之咒。五羯磨部,即諸鬼神之咒(辯天經疏),可以知諸尊之部屬。
二種寂靜
一身寂靜,捨家棄欲,息眾緣務,閑居靜處,遠離情鬧,身之惡行一切不作,是云身寂靜。二心寂靜,於貪瞋痴等悉皆遠離,修習禪定而不散亂,意之諸惡行一切不作,是云心寂靜。見釋氏要覽下。
一、身寂靜,捨離恩愛之家,避喧鬧之世,閑居靜處也。二、心寂靜,離貪瞋癡等諸煩惱,修禪定,不起惡心也。
唯識法師
慈恩大師雖造百部章疏而以成唯識論為宗,故號唯識法師。
潭柘寺
見岫雲寺條。
唵字觀
就唵字觀法報化三身字義之觀法也。出守護經九。
罷參齋
參禪了畢,設齋供養大眾也。見象器箋十四。
日本宗派
八宗者:一三論宗,二法相宗,三華嚴宗,四俱舍宗,五成實宗,六律宗,七天台宗,八真言宗。是亦依弘傳之次第而舉之。見傳通緣起中。此中上六宗曰上古宗。後二宗曰中古宗。又九宗者,上八宗加禪宗也,此稱八家九宗。又十宗者,上九宗加淨土宗也。是亦依弘傳之次第而立。見傳通緣下。又十二宗者,前十宗加淨土真宗,日蓮宗也。此亦依弘傳之次第而立。現今僅有法相華嚴天台真言以下八宗而已。
江湖會
禪宗夏安居之別名。多集江湖人為安居法會之義。
讖羅半尼
Kśārapāṇiya,見差羅波尼條。
菩薩境界奮迅法門經
大薩遮尼乾子經之異名。
諄那
譯曰碎末。沙彌之名也。
禪經
坐禪三昧經之異名。
韋陀論師
奉事梵天,受持圍陀論者。大日經疏二曰:「圍陀是梵王所演四種明論,大圍陀論師是受持彼經能教授者,以能開示出欲之行故應歸依也。於彼部類之中,梵王猶如佛,四韋陀典猶如十二部經,傳此法者猶如和合僧,時彼聞如是等世間三寶,歡喜歸依隨順修行。」
那羅延
Nārāyaṇa,天上力士之名。或梵天王之異名。嘉祥法華義疏十二曰:「真諦云:那羅,翻為人。延,為生本。梵王是眾生之祖父,故云生本。羅什云:天力士,名那羅延,端正猛健也。」玄應音義二十四曰:「那羅,此云人。延,此云生本。謂人生本,即是梵王也。外道謂一切人皆從梵王生,名人生本也。」慧琳音義六曰:「那羅延,欲界中天名也,一名毘紐天。欲求多力者承事供養,若精誠祈禱多獲神力也。」同二十五曰:「此云力士。」涅槃經疏七曰:「那羅延,此翻金剛。」慧苑音義上曰:「那羅延,此云堅固也。」俱舍光記二十七曰:「此神名人種神。」大日經疏十曰:「毘紐天有眾多別名,即是那羅延天別名也,是佛化身,三昧同前。毘瑟紐費(即以本名為真言也),以第一字為種子。毘是空義,瑟紐是進義,生義,乘空而進,所謂此天乘迦婁羅鳥而行空中也。私謂,釋迦於五部佛中乘迦婁坐,即是虛空進行之義也。」秘藏記下曰:「那羅延天,三面,青黃色,右手持輪,乘迦樓羅鳥。」又,十九執金剛之一。
異品徧無性
因明學之語。於體當具三義中之第三義,謂因必望於宗之異品即異喻之物,具宗義徧無之性也。見入正理論因明大疏上二。
應滅擯
Pravāsanīya,律中刑罰之名。犯了四波羅夷罪,當加滅擯之罰者。行事鈔資持記上一之四曰:「應擯者,應猶當也。罪合當擯,而未擯故。」見滅擯條。
摩奴沙
見摩奴闍項。
八色幡
西方阿彌陀佛之三昧耶形也。瞿醯經中曰:「其幡竿者端直及長,各於八方去處不遠,如法安置。東著白幡,東南紅幡,正南黑幡,西南煙色幡,西方赤色幡,西北青色幡,正北黃色幡,東北赤白幡,如是八色,隨方而置。」
寂照神變三摩地經
一卷,唐玄奘譯。佛在靈山,海眾駢集,賢護菩薩問法。佛答以寂照神變三摩地,使菩薩於一切諸法皆得圓滿。
生得定
依前世善業之力,自然所得之定地也。為色界四禪天無色界四定之八定地。
一斷一切斷
謂斷一煩惱,即有斷一切煩惱之道理也。華嚴宗依無盡緣起之理而盛談此旨。五教章三曰:「但如法界,一得一切得故,是故煩惱亦一斷一切斷也。故普賢品明一障一切障,小相品明一斷一切斷者,是此義也。」
黃門
梵語般吒阿毘曇,譯為閹人,以無男根故。律有五種黃門,謂生黃門,形殘黃門,妒黃門,變黃門,半月黃門。僧祇律曰:「是不能男,有於六種:一、生,謂從生不能男。二、捺破,謂妻妾生兒,共相妒嫉,小時捺破。三、割卻,謂若王若大臣,取人割卻男根,以備門閹。四、因他,謂因前人觸故,身根生起。五、妒,謂因見他人行婬,然後身根生起。六、半月,謂半月男,半月不能男。是謂六種。
拘利太子
Kolita,斛飯王之長子。出家為五比丘之一。中本起經上曰:「摩南拘利。」五分律曰:「摩訶男。」本行集經十一曰:「摩訶那摩。」十二遊經曰:「釋摩納。」文句一上曰:「拘利太子。」同五上曰:「摩訶男拘利。」涅槃經疏七曰:「摩男拘利。」嘉祥法華義疏四曰:「摩男拘利。」玄贊四曰:「摩訶男拘利。」
蓮華初開樂
往生要集所說十樂之一。見十樂條。
直心
正直而無諂曲之心也。維摩經佛國品曰:「直心是菩薩淨土。」同菩薩品曰:「直心是道場。」楞嚴經一曰:「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註維摩一「肇曰:直心者,謂質直無諂,此心乃是萬行之本。什曰:直心,誠實心也,發心之始始於誠實。」
第三結集
見結集條。
論用
五重玄義之一。見玄義條附錄。
應天
滁州人。姓蔣氏。依天衣義懷,傳雲門之宗要,住真州長蘆寺,號佛照禪師。年壽並缺。門人有長蘆宗頤,雪竇道榮,慧日智覺等二十五人。見續傳燈錄八等。
八中洲
四大洲各有二中洲附屬之。南贍部洲之二中洲:一、遮末羅洲Cāmara,此譯言貓牛。二、筏羅遮末羅洲Varacāmara,此譯言勝貓牛。東勝身洲之二中洲:一、提訶洲Deha,此譯言身。二、毘提訶洲Videha,此譯言勝身。西牛貨洲之二中洲:一、舍諦洲Śāthā,此譯言諂。二、嗢怛羅漫怛里拏洲Uttaramantrina,此譯言上儀。北拘盧洲之二中洲:一、矩拉婆洲Kurava,此譯言勝邊。二、憍拉婆洲Kaurava,此譯言有勝邊。見俱舍疏頌。
阿梨瑟吒
Ariṣṭaka,木名。見阿梨吒條。
禪房
修禪者之房舍。總名僧之居室。善見律二曰:「是時太子往到禪房。」
方等三昧行法
一卷,隨智者說,門人灌頂記。說行方等三昧之儀軌作法者。
清淨智
無漏智也。勝鬘寶窟上末曰:「清淨智證第一義。」
彈多抳瑟搋
見憚哆家瑟詫條。
三假施設
又名三攝提:一、受假施設。二、法假施設。三、名假施設。是大品經所說之三假也。為別於因成假等三假,謂之三假施設。見假條。
瑜伽師地論
梵名Yogāoāryabhāmi‑śāstra,百卷,彌勒菩薩說,唐玄奘譯。三乘之行人,謂為瑜伽師。瑜伽師所依所行之境界有十七聚,謂為瑜伽師地,瑜伽師之地也。此論明瑜伽師所行之十七地,故名瑜伽師地論。十七地者,第一五識身相應地乃至第十七無餘依地也。玄應音義二十二曰:「瑜伽,此譯云相應。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諸法,皆名相應。境謂一切所緣境,此境與心相應,故名境相應。行謂一切行,此行與理相應,故名行相應。果謂三乘聖果,此果位中諸功德更相符順,故名果相應。師地,師謂三乘行者。由聞思等次第習行。如是瑜伽隨分滿足,展轉調化諸眾生,故名瑜伽師。師謂教人以道者之稱也。舊經中言觀行人者也。地謂境界所依所行。或所攝義,是瑜伽師所行境界,故名為地。即十七地也。」佛去世後一千年中,無著菩薩自阿踰陀國講堂昇夜摩天受於彌勒菩薩,晝日為大眾宣說者。本論之著述如下:瑜伽論略纂十六卷,唐窺基撰。瑜伽論劫章頌一卷,唐窺基撰。瑜伽倫記四十八卷(或作二十四卷),唐遁倫集撰。
聖多羅菩薩一百八名陀羅尼經
一卷,趙宋法天譯。多羅菩薩說一咒。自在天說一咒。
真如內薰
真如之法性由內部而感化也。真如為吾人本具之自性清淨心,諸佛之法身也。此法身在內薰其妄心,又諸佛之報化二身垂教法由外薰之,配之於三大,則真如法身為體相二大,報化二身為用大。依此內外之二薰,眾生漸生厭求之菩提心也。一切皆成佛之義,依之而成。起信論曰:「真如薰習義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自體相薰習,二者用薰習。自體相薰習者,從無始世來具無漏法(是體相薰習),備有不思議業作境界性(是用薰習),依此二義常恒薰習。以有薰習力故,能令眾生厭生死苦,樂求涅槃,自信己身有真如法,發心修行。」
摩訶沙利婆
Mahāśālivat,樹名。翻梵語九曰:「摩訶沙利者大稻,婆者有也。」
盧醯多迦
Rohitaka,譯曰赤色。西域記三曰:「盧醯呾迦窣堵婆,唐言赤。」正法念經十八曰:「盧醯多龍王,魏言赤龍。」
繫緣
廣於法界之事物懸思也。對一念之語而言。一念者一思而止也。止觀上曰:「圓頓者初緣實相,造境即中,無不真實。繫緣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無非中道。」
三種智
謂凡夫,外道,與三乘及諸佛菩薩三種人之智。即世間智,出世間智,出世間上上智是。楞伽經三曰:「一切外道凡夫計著有無,一切二乘隨自共相希望計著。諸佛菩薩觀所有法,見不生滅,離有無品,人法無我,緣自得生。」
禪戒
禪定與戒法。又禪宗與律宗。
佛吼
佛之師子吼也,佛之說法,謂之師子吼,喻於大眾無所怖也。無量壽經上曰:「佛吼而吼。」同嘉祥疏曰:「舉師子王哮吼為譬耳。」
福力太子因緣經
三卷,趙宋施護譯。諸苾芻共會,相謂何行業最多獲義利?阿難言色相行業(阿難容貌美故言),聞二百億言精進行業,阿尼樓陀言工巧行業,舍利弗言智慧行業(各就自己所得而言也)。以問佛。佛言其中智慧最勝。而修福因緣為極勝。因說福力太子之因緣證之。
須跋陀
須跋陀羅之略。
妙華三昧
百八三昧之一。智度論四十七曰:「妙華三昧者,如樹華敷開令樹嚴飾,得此三昧。諸三昧中開諸功德華,以自莊嚴。」
三惡趣
地獄、餓鬼、畜生之三處也。又曰三塗。
即三惡道也。
世第一法
四加行位之第四。是為有漏智之最極,世俗法中之第一,故名世第一法。俱舍論二十三曰:「此有漏故名為世間,此最勝故名為第一。此有徧法世間中勝,是故名為世第一法。」大乘義章十一本曰:「世第一者顯勝之目,於世間中此善最上故云第一。」
法律三昧經
一卷,吳支謙譯。佛於摩竭陀國說十二自燒,乃至為勇聲菩薩分別聲聞禪,緣覺禪,如來禪,五通仙人禪之不同。
十四無記
見十四難條。
相應相可經
佛說相應相可經,一卷,西晉法炬譯。說善惡之人,各以類相聚。出單卷之雜阿含經中。
五種善根發相
一、息道善根發相。數息觀成,入定時,自心安悅,而發善根也。二、不淨觀善根發相。定中起不淨觀,捨愛著之所而發善根也。三、慈心善根發相。於定中起慈悲心,入深定,起清淨之善根也。四、因緣觀善根發相。於定中起正見,離斷常之邪見,得法喜而起善根也。五、念佛善根發相。於定中念諸佛之功德相好等,發清淨善根也。見坐禪法要。
招魂法
儒家云招魂,佛家云去識還來。招還亡者之靈魂而供養之也。
婆羅尼蜜
Paranirmitavaśavartin,天名。譯曰他化自在天。玄應音義三曰:「婆羅尼蜜天,或云婆舍跋提天,此云他化自在天也。」
吉遮
梵Kṛtya,巴Kicca,又作吉蔗,鬼名。譯曰所作,起尸鬼也。玄應音義六曰:「吉遮,正言訖栗著,此譯云所作也。」因明大疏上曰:「訖栗底者造也。」文句十下曰:「吉遮起尸鬼。」嘉祥之義疏十二曰:「吉遮此云起尸鬼。」見起尸鬼條。
常修多羅宗
涅槃宗之異名也。涅槃經說涅槃常住之義,故名常修多羅,彼宗成於此經,故稱常修多羅宗。如云涅槃宗。
四戒壇
小乘之三戒壇加大乘圓頓戒壇也。
己證
又名自證。即己獨證悟也。輔行六之一曰:「自說己證。」文句記五之一曰:「大師自說己證也,稟承南岳證不由他。」
最勝王經疏
六卷,淄州慧沼著。同八卷,海東元曉蓍。
一周關
與一周忌同。
諸行無常印
三法印之一。
有部尼陀那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之略稱。
智生三昧
大日如來說百光徧照真言之三昧也。義釋十三曰:「佛將說此真言導師,即住巧智生三昧。謂此三昧能生如來普門善巧智,故以為名也。」
舊住
又作久住。舊時住者之意。法華經神力品所謂:「舊住娑婆世界之菩薩摩訶薩。」是也。禪家多用此語。如石溪報恩錄云:「首座謝舊住上堂」等。
器界說
如來以不思議之神力,能使草木國土說法。如華嚴經之菩提樹等能作佛事,極樂之樹林說妙法。五類說法之一。見三藏法數二十。
懸鼓
修日想觀時,正坐西向而觀日之將沒,狀如懸鼓。觀無量壽經曰:「一切眾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見日沒,當起想念,正坐西向,諦觀於日欲沒之處。令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欲沒,狀如懸鼓。既見日已,閉目開目,皆令明了。」
金光王童子經
佛說金光王童子經,一卷,宋法賢譯。說金光童子過去之因緣。
等妙
等覺與妙覺也,大乘階位五十二級中第五十一位為等覺,第五十二位為妙覺,即佛果也。等覺如十四日之月,妙覺如十五日之月。三十七尊出生義曰:「削地位之漸階,開等妙之頓旨。」
康僧會
其先康居人,世世居天竺,其父因商賈移交趾。僧會少喪二親,入道勵行,深達三藏。時吳初染佛法。以大化未全,僧會欲振道江左。吳孫權赤烏四年至建康,為權感得舍利,以示法驗,因大起寺(即大報恩寺)譯經。由此江左大法鬱興。天紀四年九月,病寂。此歲晉武太康元年也。見梁高僧傳一。
摩訶缽特摩
Mahāpadma,譯曰大紅蓮華。又八寒地獄之第八名。俱舍光記十一曰:「摩訶鉢特摩,此云大紅蓮華,嚴寒逼切,身變折裂如大紅蓮華。」
普門品經
一卷,西晉竺法護譯。大寶積經第十文殊師利普門會之異譯。
迷人咒
外法有使人迷亂之咒法。五分律二十六曰:「諸比丘學迷人咒。佛言:不聽,犯者偷蘭遮。」
三種有
有名有實謂為有。有有三種:一、相待有,待者對待之義。如對於長而有短,對於短而有長,對於境而有心,對於心而有境者。二、假名有,假者虛假不實之義。如假四大之和合,名為瓶,假五蘊之和合名為人,有假名而無實體者。三、法有,色心之諸法由因緣而生者。是雖無自性,然非如兔龜角毛有名無實者,故名為法有。說見智度論十二。
等起不善
四種不善之一。與自性不善,相應不善所等起之表業,無表業,及不相應行法也。此恰如飲毒液而生之乳。
東曼陀羅
胎藏界之曼陀羅也。胎藏界為示本有之理性者,金剛界為示修證之果相者,故二界相望。而胎為因,金為果,有因曼陀羅果曼陀羅之名。因而配之於方位,則胎為東位,金為西位。以萬物發於東而成於西,東具因相,西具果相故也。
婆蹉富多羅
犢子部之異名。見犢子部條。
應報
應於善惡之業而來苦樂之果報也。經名有罪業應報教化地獄經。
迦旃延阿毘曇
阿毘曇八犍度論之異名。迦旃延作。
四種三昧耶
殺盜婬妄之四波羅夷也,是為諸佛不可越之戒法,故謂之三昧耶。大日經具緣品說此四波羅夷之偈,名為三昧耶偈。
暗證禪師
嘲禪僧惟耽觀道,不知教相文理,為禪宗以外之宗派者。止觀五上曰:「非暗證禪師,文字法師,所能知也。」
大集經賢護分
具名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五卷,隋闍那崛多譯。佛在王舍城竹園放光集眾。以賢護菩薩為對場而說法。與般舟三昧經同本後譯。
檀彌羅
王名。王為惡逆,破塔毀寺。以劍殺害西天第二十四祖師子尊者。西天之付法於此絕。見付法藏傳六。
觀音玄
觀音玄義之略稱。
人林
人樹之林也。阿毘曇論一曰:「人林果形如人。」
勒那闍耶
佛昔行菩薩道入大海濟五人時之名也。無譯語,五人者即佛初度之五比丘是也。見賢愚經勒那闍耶品。
禳月蝕
月蝕之時,以除去災厄之目的而為祈禱也。
現通假實宗
慈恩八宗之第四。賢首十宗之第四。小乘二十部中說假部並經量部之別師及成實論等所立,說現在法通於假實,故有此稱。蓋說假部三科中,五蘊不分根境,能緣所緣不對立,直就法之自性而分類,故以之為實。十二處十八界能所根境相對而說,故謂為假設而非實法。又經量之別師謂五蘊十二處為麤分別,故立為假。十八界為細分別,故立為實。見法華玄贊一、五教章上。
二修
一專修,二雜修,唐善導於觀經疏,就往生之行,分別正行雜行,更於禮讚,舉此二修以料簡其得失。即專修為專修正行,雜修為雜修雜行之謂,二行就所行之法而言。二修不外就能行之機而言。空師之所制亦爾。選擇集二行章引禮讚文畢曰:「私云:見此文須捨雜修專,豈捨百即百生專修正行堅執千中無一雜修雜行乎。」然日本見真大師就雜行分專行雜行,就正行別專修雜修,以專修雜修獨為正行中之判目。正行中有五種,第四之念佛為正業,前三後一為助業,於此二業專修正業之念佛,為專修,助正兼行為雜修。教行信證六曰:「就雜行有專行專心,復有雜行有雜心。專行者專修一善故曰專行。(中略)諸善兼行故曰雜行。(中略)亦就正助有專修,有雜修。(中略)雜修者助正兼行故曰雜修。」
一、緣修,緣真如而叶於理,有心有作之修行也。如地前之菩薩是。二、真修。證真如無修之行法,自合於理無心無作之修行也。如地上之菩薩是。法華玄義一上曰:「先藉緣修,生後真修。」
般若心經
有數本:一羅什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經一卷,日本弘法之心經秘鍵,即此本之解釋也,但其題號為佛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二玄奘所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華嚴之賢首釋之,謂為心經略疏。慈恩又有般若心經幽贊一卷。其他有唐利言譯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唐法月重譯普徧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宋施護譯之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一卷。此中舉世流通者,羅什譯之本也。說般若之心要,故題為心經。略疏曰:「般若等是所顯之法,心之一字是能顯之喻,即大般若內統攝要妙之義,況人之心藏。」餘詳心經條,諸家之註述如下: 心經註一卷,中天竺提婆註。心經贊一卷,唐圓測撰。心經疏一卷,唐明曠述。心經疏一卷,唐慧淨作。心經疏一卷。唐靖邁撰。心經幽贊二卷,唐窺基撰。心經略疏一卷,唐法藏述。心經略疏顯正記三卷,唐法藏宋仲希述。心經略疏連珠記二卷,唐法藏述,宋師會述記。心經略疏小鈔二卷,唐法藏述,明錢謙益集。心經三註一卷,唐慧忠宋道楷懷深述。心經註解一卷,大顛祖師注解。心經註解一卷,無垢子註。心經註解二卷,心經註解一卷,孚佑帝君註解。心經疏一卷,宋智圓述。心經疏詒謀鈔一卷,宋智圓撰。心經頌一卷,宋光睦撰。心經註一卷,宋道隆述。心經幽贊添改科一卷,宋守千添改。心經幽贊崆峒記三卷,宋守千集。心經註解一卷,明真可撰。心經直談一卷,明真可撰。心經要論一卷,明真可撰。心經說一卷,明真可說。心經釋義一卷,明觀光釋。心經釋疑一卷,明觀光釋。心經直說一卷,明德清述。心經槩論一卷,明觀光釋。心經說一卷,明洪恩述。心經註解一卷,明宗泐如玘同註。心經斲輪解一卷,明通容述。心經正眼一卷,明大文述。心經開度一卷,明弘麗著。心經發隱一卷,明正相解。心經際決一卷,明大慧釋。心經添足一卷,明弘贊述。心經貫義一卷,明弘贊述。心經釋要一卷,明智旭述。心經小談一卷,明觀衡述。心經一貫疏一卷,明益證疏。心經指掌一卷,明元賢述。心經事觀解一卷,續法述。心經理性解一卷,續法述。心經如是經義一卷,行敏述。心經註講一卷,行敏述。心經句解一卷,淨挺著。心經請益說一卷,道霈說。心經論一卷,函昰撰。心經口義別一卷,大璸著。心經注解一卷,敬止撰。心經解義節要一卷,明宋濂文句。心經提綱一卷,明李贄撰。心經釋略一卷,明林兆恩撰。心經註解一卷,明諸萬里註。心經句解易知一卷,王澤注註解。心經解義一卷,徐槐廷解義。心經易解一卷,謝承謨註釋。心經大意一卷,王起隆述。心經解一卷,徐昌治解。心經註疏一卷,仲之屏纂註。心經彙纂一卷,孫念劬纂。心經心得一卷,葉錫鳳著。心經箋註,心經詳註,丁福保注。
慶讚
新調佛像經卷及堂塔等時之法事也。慶喜成功,讚善根之義。安像三昧儀軌經曰:「從三昧起,說彼塑像畫雕莊嚴,一切佛及諸賢聖之眾,安像慶讚儀軌之法。」
兼行六度品
觀行五品之第四。修正觀之外兼行布施等六度之位。見五品條。
淨摩尼珠
淨水珠也。有寶珠其德能清淨濁水,故云淨水珠。淨土論註下曰:「譬如淨摩尼珠,置之濁水,水即清淨。若人雖有無量生死之罪濁,聞彼阿彌陀如來至極無生清淨寶珠名號,投之濁心,念念之中罪滅心淨,即得往生。」參照淨水珠條。
攝一切佛頂能摧一切魔三摩地
破一切惡魔之一字佛頂輪王三摩地。也一字奇特佛頂經下。
業林
僧俗和合,住於一處,如樹木之叢集為林也。特為禪庭之名。以禪之翻名,有功德叢林之語也。智度論三曰:「僧伽,秦言眾,多比丘一處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樹叢聚是名為林,(中略)僧聚處得名叢林。」大乘義章十三曰:「禪者是中國之言,此翻名為思惟修習,亦云功德叢林。(中略)功德叢林者從果為名,智慧神通四無量等是其功德,眾德積聚說為叢林,定能生之因。從果目,是故說為功德叢林。」宋高僧傳石霜諸傳曰:「諸得石霜山,便議終焉之志。(中略)堂中老宿長臥不坐,屹著椔杌,天下謂之石霜枯木眾是也。南方謂之叢林者,翻禪那為功德叢林也。」祖庭事苑二曰:「梵語貧婆那,此云叢林。」
滅法智忍
八忍之一。照了欲界滅諦之無間道智也。
業果
業為善業惡業,果為其業所感,人天鬼畜等之果報也。新譯仁王經中曰:「三有業果,一切皆空。」楞嚴經四曰:「唯殺盜婬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義林章二曰:「斷見眾生,不信後世善惡業果。」
不思議空智
證不思議空之理之實智也,以佛此智斷煩惱。勝鬘經曰:「不思議空智斷一切煩惱藏。」
屏莎
Bimbisāra,又作萍沙、洴沙、瓶沙。見頻婆娑羅條。
上根
言眼等諸根之上利者。涅槃經十四曰:「為上根人人中象王迦葉菩薩等,於此拘尸那城轉大法輪。」止觀一之一曰:「為上根性說圓滿修多羅,二乘如聾如啞。」
八忍八觀
八忍八智也。是為見道之十六心。慈恩寺傳曰:「船筏者八忍八觀之淨業。」參照八忍八智與八忍及八智條。
三十七菩提分法
三十七道品之異名。四念處等三十七法為成就菩提行法之支分品類,故謂之菩提分法。
摩低梨迦
見摩窒里迦條。
資財帳
寺院之財產目錄也。
無邊門陀羅尼經
出生無邊門陀羅尼經之略名。
火鈴
警火之鈴。瑩山清規曰:「二更二點後,振火鈴,呼照顧火燭遶寺。」
見牛
十牛之一。
相應縛
二縛之一。心為與此相應而起之煩惱所繫縛也。
選擇本願
法藏菩薩在世自在王佛所,自二百一十億佛土中能選擇而立之本願也。總為四十八願(大阿彌陀為二十四願),別為第十八念佛往生之願。
補處
前佛既滅後,成佛而補其處是名補處。即嗣前佛而成佛之菩薩也,隔一生而成佛,則謂之一生補處。又此位名等覺,彌勒即為釋迦如來之補處菩薩也。維摩經曰:「彌勒在一生補處。」智度論七曰:「彌勒菩薩應稱補處。」觀音玄義中曰:「補處者,前佛既滅,而此菩薩即補其處,故云補處。」四教儀集註下曰:「一生補處者,猶有一品無明,故有一生。過其一生,即補妙覺之處。」無量壽經上曰:「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
地藏講
講讚地藏菩薩功德之法會也。
圓頓戒壇
依法華圓頓之旨而立者。即是純一之大乘戒壇也。為大乘僧者,必當就之受戒。
佛臨涅槃記法住經
一卷,唐玄奘譯。佛臨涅槃懸記滅後初百年乃至第十百年之事。
八齋戒
又作八關齋戒,八支齋法等:一,不殺。二,不盜。三,不婬。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身不塗飾香鬘。七,不自歌舞,又不觀聽歌舞。八,於高廣之床座不眠坐。九,不過中食。此中前八者為戒而非齋,第九者正為齋戒。即合八種之戒與一種之齋戒而名八齋戒,是成實論智度論之意也,若俱舍論之意,合第六塗飾香鬘與第七歌舞觀聽為一戒。以前七為七戒,第八為齋戒,合為八齋戒。俱舍論十四曰:「何等名為八所應離?一殺生,二不與取,三非梵行,四虛誑語,五飲諸酒,六塗飾香鬘,舞歌觀聽,七眠坐嚴麗床座,八食非時食。」又曰:「離非時食是齋亦齋支,所餘七支是齋支非齋。如正見是道亦道支,餘七支是道支非道。」
八戒齋之異名。見齋戒條。
恒順眾生
普賢菩薩十大願之第九。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曰:「言恒順眾生者,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中略)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如是等類我皆於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闇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
Nāṁ,梵語名詞之尾發南聲者,是第六轉屬聲,多言聲也。表三以上之數。演密鈔二曰:「南者多聲,即是等義眾義,如云佛駄南Buddhānāṁ,達磨南Dharmānāṁ,僧伽南Saṁghānāṁ。」
口稱三昧
一心不亂,唱佛名也。又,依稱名之功而發得三昧,故謂之口稱三昧。三昧者,謂心性清澄如明鏡,以至能照萬像之位,且為得此位,心修行,亦曰三昧。蓋三昧之名,通於因果也。觀念法門曰:「若得定心三昧及口稱三昧者,心眼即開,見彼淨土一切莊嚴,說無窮盡。」
大集日藏經
大乘大方等日藏經之異名。
十無二
諸佛世尊有十種之無二行自在法:一、一切諸佛悉能善說授記之言說,決定無二也。二、一切諸佛悉能隨順眾生之心念,使其意滿,決定無二也。三、一切諸佛悉能知三世一切諸佛與其所化一切眾生之體性平等,決定無二也。四、一切諸佛悉能知世法及諸佛之法性無差別,決定無二也。五、一切諸佛悉能知三世諸佛所有之善根同一善根,決定無二也。六、一切諸佛悉能現覺一切諸法,演說其義,決定無二也。七、一切諸佛悉能具足去來今諸佛之慧,決定無二也。八、一切諸佛悉能知三世一切之剎那。決定無二也。九、一切諸佛悉能知三世一切之佛剎入於一佛剎之中,決定無二也。十、一切諸佛悉能知三世一切佛之語,即一佛之語,決定無二也。見宗鏡錄九十九。
根邊蘊
對於一味蘊而言。由細意識而起之有間斷五蘊也。小乘經量部所立。見異部宗輪論述記等。
一萬僧會
會僧一萬人而作法事也。若會千人則曰千僧會。
名詮自性
名詮自性者,名字顯自性也,如言諸行無常,諸為名字,是名法之眾多之名字,但只詮眾多之自性,故云名詮自性。又諸為眾多之名字,故不分有為無為,通於一切。加行無常三字而成句時,詮差別之義。考其故,行者遷流之義,有為法之通名也。諸有為法,皆為無常,故云諸行無常。以差別於無為法之常住,故云句詮差別。唯識論二曰:「名詮自性,名詮差別。」
牒文
見牒釋項。
識蘊
五蘊之一。俱舍成實以為眼等之六識心王,唯識以為八識心王。此等心王有種種差別,集於一所,而為識蘊。
乳香
薰陸香也。夢溪筆談云:「薰陸即乳香也。」梵Kunduruka。
三啟無常經
佛說無常經之異名。又略稱三啟經。
金剛頂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
一卷,唐不空譯。說金剛界三十七尊之心要。
開敷道印
辯才天之印也。離八葉印於左右而仰舒五指者。
中輩觀
觀經所說十六觀中第十五觀之名。觀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三種往生人之善行也。
鳩槃荼
Kumbhāṇḍa,又作弓槃荼、究槃荼、恭畔荼、拘槃荼、俱槃荼、吉槃荼、拘辨荼、鳩滿拏。鬼名。噉人精氣之鬼。譯作甕形鬼、冬瓜鬼。南方增長天王之領鬼。探玄記二曰:「鳩槃荼,依正法華經,名厭眉鬼。噉人精鬼等,亦名冬瓜鬼。王名毘樓勒,此云增長王,是南方天王。領二部鬼:一名鳩槃荼,二名薜荔多,從所領為名。」慧苑音義上曰:「鳩槃荼,此云陰囊,亦曰形印,謂此之類陰囊。狀如冬瓜,行時擎置肩上,坐時即便據之,由斯弊狀,特異諸類,故從之為名。舊云冬瓜者,以其事猥而不顯故,使人謬解耳。」玄應音義二十一曰:「究槃荼,或作恭畔荼,又作弓槃荼,皆一也。此云甕形,頗似冬瓜也。」圓覺經曰:「爾時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荼,與十萬鬼王,即從座起,頂禮佛足。」梵語雜名作「鳩滿拏」。後因用以喻婦人老醜之狀。唐任瓖畏妻。杜正倫譏弄之。瓖曰:婦當畏者三。少妙之時。如生菩薩。及兒滿前。如九子魔母。至五六十時。傅施妝粉。或青或黑。如鳩槃荼。見御史臺記。
思惟手
五手之一,如如意輪觀音右手當其頰,標思惟之相也。大日經疏十六曰:「不思議具慧者,菩薩作思惟手。」註曰:「與如意輪菩薩手同,亦如前淨居天印也。」
瞋心
三毒之一。瞋恚之心也。三毒中此為最惡。資持記下四之一曰:「華嚴云: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又云:一念起瞋,殃墮無間。」
濟緣記
四分律隨機羯磨濟緣記,八卷,宋元照著。釋南山之業疏者。
宿作
宿昔之作業也,單以宿作為一切之因,是宿作外道之執計也。見宿作外道條。
事惑
二惑之一。
寶塔
嚴飾珍寶之塔也。法華經寶塔品曰:「爾時多寶佛,於寶塔中分半座,與釋迦牟尼佛。」佛祖統紀四十一曰:「無著禪師入五臺,至金剛窟見山翁。翁說偈曰:一念淨心是菩提,勝造恆沙七寶塔。寶塔畢竟化為塵,一念淨心成正覺。」
多齡路迦也吠闍也
又作帝隸路迦也吠闍也。帝隸者三,路迦也者世,吠闍也者降。降三世明王也。大日經疏十曰:「帝(入聲)隸(二合)路迦(二合此是三世也)吠闍也(此是降勝之義也)。」
佛器
盛供佛米飯之器具也。
啞子得夢
啞者得夢,不能語之,以喻自然自得之境,不可以言語與他談者。無門關趙州狗子則,無門著語曰:「參個無字,晝夜提撕,莫作虛無會,莫作有無會。如吞了個熱鐵丸相似,吐又吐不出。蕩盡從前惡知惡覺,久久純熟,自然內外打成一片,如啞子得夢,只許自知。」此即以心傳心端的,言詮不及,意路不到,決不關他唇吻之意也。
三平等戒
密教之略戒,為三昧耶戒之譯名。見三昧耶戒條。大疏演奧鈔十三曰:「三業平等,是為此戒。三業平等者一心本源也,亦名自性本源戒。若住此處眾惡永息,故立戒稱也。」
八聖言
於不見不聞不覺不知之事中,言為實見等,或於所見所聞所覺所知之事中言為不見等。如是八種,名為非聖言。若於不見乃至不知,言為不見等,或於所見乃至所知,言為實見等,如是八種,名為聖言。見俱舍論十六。
謂梵語為聖言或聖語。見聖語條。
妙法印三昧
百八三昧之一。智度論四十七曰:「妙法名諸佛菩薩功德智慧,得是三昧得諸深妙功德智慧。」
枳攘娜鉢囉儞閉
Jṣānapradipa,譯曰智燈。仁王護經道場念誦儀軌曰:「枳攘娜,此云智。鉢囉儞閉,此云燈。由此智燈,破諸闇故。」
蘇蜜
蘇者梵語伽里多Ghṛta,以酪精製者。蜜為梵語摩度。Madhu蜂所製者。
貪欲
引取順情之塵境而無厭,謂之貪欲,即貪愛世間之色欲財寶等而無厭也。法界次第上之上曰:「引取心無厭足為貪欲。」法華經譬喻品曰:「諸苦所因,貪欲為本,若滅貪欲,無所依止。」
維越
阿惟越致Avaivartika之略。譯言不退。不退轉菩薩正道之位也,以名初地之位。
秉拂侍者
秉拂者,為捧白拂之侍者也。聖僧侍者任之,此無班位,立於方丈侍者之下位。見象器箋六。
五蘊皆空經
一卷,唐義淨譯。初為五比丘說苦空無常之義。亦出雜阿含經第二卷。
九品惑
又作九品煩惱。即貪,瞋,慢,無明四種之修惑,就麤細而分為上中下等九品也。蓋三界總有九地。欲界四禪及四無色是也。其中欲界具四種之修惑,四禪及四無色,除瞋而有三惑。然於其一地中,將此等修惑,總分為上上乃至下下九品,故九地合有八十一品。名之為八十一品之修惑。通於有漏無漏之兩斷,凡夫亦得斷其中之下八地七十二品。若就聖者言之,則於修道位,斷欲界之前六品者為第二果,全斷欲界之九品者為第三果,斷上二界之七十二品者為第四果。又斷此一品,每各有無間解脫二道,稱為九無間九解脫是也。參照九無間道條。
大日宗
胎藏界之宗義,謂之大日宗。見菩提心義。
跋南國
扶南國之異稱。寄歸傳一曰:「跋南國,舊曰扶南。先是裸國,人多事天,後乃佛法盛流,惡王今并除滅,迥無僧眾,外道雜居,斯乃贍部南隅,非海洲也。」
輪差
輪番也,自上位差遣到下位,復還及上位,如車輪。故名。
十眼
一肉眼,見一切之色故。二天眼,見一切眾生之心故。三慧眼,見一切眾生之諸根境界故。四法眼,見一切法之實相故。五佛眼,見如來之十力故。六智眼,見諸法故。七光明眼,見佛之光明故。八出生死眼,涅槃故。九無礙眼,所見無礙故。十一切智眼,又曰普眼,見普門之法界故。出於華嚴經離世間品。是由前五眼中法眼開出智眼,自佛眼開出光明眼無礙眼一切智眼而成為十眼也。
見五眼條。
毘婆沙
佛名。見毘婆尸條。
Vibhāṣā,又作鼻婆沙,鞞婆沙,毘頗沙。譯曰廣說,勝說,異說。俱舍光記一曰:「毘者名為廣,或名為勝,或名為異,婆沙名說。」玄應音義二十四曰:「毘婆沙,或言鼻婆沙,隨相論作毘頗沙。此云廣解,或言廣說。亦云種種說,或言分分說,同一義也。」
四乘十地
大乘同性經下於四乘各說十地:(一)聲聞乘十地:一、受三歸地,初受三歸戒之位也。二、信地,信根成就之位也。三、信法地,信四諦理之位也。四、內凡夫地,修五停心觀等之位也。五、學信戒地,三學成就之位也。六、八人地,見道之位也。七、須陀洹地,預流果之位也。八、斯陀含地,一來果之位也。九、阿那含果,不還果也。十、阿羅漢地,無學果也。(二)緣覺乘十地:一、苦行具足地,修戒行之位也。二、自覺深甚十二因緣地,修十二因緣觀法之位也。三、覺了四聖諦地,修四諦觀之位也。四、甚深利智地,生甚深無相智之位也。五、九聖道地,修八聖道之位也。六、覺了法界虛空界眾生界地,覺了此三法界之位也。七、證寂滅地,見道之位也。八、六通地,得六神通之位也。九、徹和密地,證無學果之位也。十、習氣漸薄地,侵害習氣之位也。(三)菩薩乘十地,與以上大乘菩薩十地同。(四)佛乘十地:一、甚深難知廣明智慧地,除細習氣,於諸法得自在也。二、清淨自分成嚴不思議明德地,轉正法輪顯深義自在也。三、善明日幢實相海藏地,開說三乘差別之法自在也。四、精妙金光功諸神通智德地,說八萬法降四魔自在也。五、大輪威藏明德地,摧異邪法,伏惡行自在也。六、虛空內清淨無垢炎光開相地,現六神通,示無常事自在也。七、廣勝法界藏明界地,為諸菩薩顯菩提自在也。八、普覺智藏能淨無垢邊無礙智通地,為諸菩薩授記別自在也。九、無邊德莊嚴回向能照明地,為諸菩薩現方便自在也。十、毘盧舍那智海藏地,為諸菩薩能說法自在也。天台以此四地配於四教。問佛地有十地,豈非於果佛不平等乎?答:此經之意從佛德之別而論十地,非言初地為劣乃至第十地勝於前佛,是皆諸佛之境界,非諸菩薩二乘之所行,故經曰:佛有十地一切菩薩及聲聞辟支佛等所不能行云云。出探要記七。
師子乳
以譬菩提心。華嚴經七十八曰:「譬如有人以牛羊等種種諸乳假使積聚盈於大海。以師子乳一滴投中。悉皆變壞直過無礙。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如來師子菩提心乳。著無量劫業煩惱乳大海中。悉令壞滅直過無礙。」
受戒阿闍梨
五種阿闍梨之一。見阿闍梨條。
三昧印
入定印也。見定印條。
四滿成佛
一信滿成佛,於十信之滿位,決定信諸法之不生不滅,清淨平等,無可願求,名為信滿成佛。二解滿成佛,於十住(舊云十解)之滿位,深解法性,不起生死之想,不起涅槃之想,心無所怖,亦無所欣,是名解滿成佛。三行滿成佛,於十地之滿心,能除一切無明諸惑,菩提之願行皆具足,是名行滿成佛。四證滿成佛,於妙覺之佛地得無分別寂靜法智及不可思議之勝妙功德,是名證滿成佛。見占察經下。
是法非法經
一卷,後漢安世高譯。說恃善生慢,反為非法。是中阿含真人經之別譯。
四種法身
此為密教所立。一自性法身。諸佛之真身,理智法性,自然具足,常住之法身,三世常恒,為從身流出之菩薩說三密之法。自體法然,故云自性,具無為之作業,故云法界,此有理智差別,法界諸法,體性寂然,法爾不改,名理法身,即胎藏之四重圓壇是也。一切之法,互相周徧,冥理同體,名智法身,即金剛界一印會之大日是也。二受用身,此有二種,一自受用身,理智相應,自受法樂之故,名自受用,即與上之智法身同體,或謂法然本覺之智曰智法身,法然始覺之智名自受用。智身與受用,別體之義,乃古來之異義也,以前義為正。二他受用身,為十地菩薩所現之法身也。今此加持受用身應現十地,傳說法身之內證,雖有十重之別,然皆為法性所流,令他受用,故名他受用。此自他之受用,內證外用雖異,而共有受用之義,故名受用,又法然之事業,故名法身。三變化法身,為地前菩薩及二乘凡夫所現之丈六應身也。亦是傳說內證而據眾生也。今此應身為八相成道,轉變無究,故名變化。緣謝即滅,機興則生,亦是法爾之為作,故名法身。內說秘密,外宣顯教,一代百億之教主,即此法身也。四等流法身,為九界隨類之身,非為佛身,或有佛形。然為無而忽有暫現速隱之佛,故攝於等流身也。平等流出,九界等同,故名等流出。亦是法爾之作用,故名法身。見十住心廣名目六(密教又立法報應三身,見三身條)。攝此四身以𑖮𑗝𑖼之一字配於曼荼羅,胎藏以中胎為自性身,第一重之內眷屬與第二重之大眷屬為受用,第三重為變化等流之二身。又金剛以中央大日為自性身,東方阿閦為自受用身,南方寶生與西方彌陀為他受用身,北方不空成就(釋迦)為變化等流之二身。此四身有橫竪。竪者如前,橫者,則上之四身各具四身也。見三昧耶戒儀資秉記。瑜祇經曰:「五智所成,四種法身。」分別聖位經偈曰:「梵本入楞伽偈頌品云:自性及受用,變化並等流。佛德三十六,皆同自性身。」二教論下曰:「四種法身者: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變化身,四等流身。」秘藏記末曰:「法身,應身,化身,等流身,此四種身(云云)。」
見法身條。
愛著
愛者恩愛、親愛。著者,執著、染著。深執著於恩愛之境而難離之情也。與愛執同。為三毒中,貪欲之煩惱。寶積經九十七曰:「如蠅見於吐,而生愛著心。」六十華嚴經二十五曰:「不能乾竭愛著大海。」
末教
二教之一。枝末之教。三乘教也。本教之對。
陰藏
佛之陰莖也。佛之陰莖藏於腹中而不現見,故云陰藏,似馬之陰,故名馬陰藏,又云陰馬藏,三十二相之一。三藏法數四十八曰:「陰相藏密,猶馬陰不可見也。」往生要集中本曰:「如來陰藏,平如滿月,有金色光,猶如日輪。」
奈恥羅訶羅
夜叉名。譯言飲血。見孔雀王咒經上。梵Rudhirāhāra奈為留之誤。
城隍神
陔餘叢攷三十五曰:「王敬哉冬夜箋記,謂城隍之名見於易,所謂城復於隍也。又引禮記天子大蜡八:水庸居其七,水則隍也,庸則城也。以為祭城隍之始,固已。然未竟名之為城隍也。按北史慕容儼鎮郢城,梁大都督侯填等舟師至城外,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號城王神。儼於是順人心禱之。須臾風浪大起。凡斷其荻洪鐵鎖三次。城人大喜,以為神助,遂破填等。隋書五行志,梁武陵王紀祭城隍神,將烹牛,有赤蛇繞牛口。是城隍之祀,蓋始於六朝也。至唐則漸徧。唐文粹有李陽冰縉雲縣城隍記,謂城隍神祠典所無,惟吳越有之。是唐初尚未列於祀典。張曲江集有祭洪州城隍神文。杜甫詩有十年過父老,幾日賽城隍之句。杜牧集有祭城隍祈雨文。則唐中葉各州郡皆有城隍。五代錢鏐有重修墻隍神廟碑記,書大梁開平二年歲在武辰。顧寧人謂以城為墻。以戊為武,蓋以朱全忠父名誠,曾祖名茂琳,故避其嫌名而改。陸放翁寧德縣城隍記所謂唐以來郡縣皆祭城隍是也。宋史蘇緘殉節邕州。後交人入寇,見大兵從北來,呼曰:蘇城隍來矣,交人懼,遂歸。又范旺守城死,邑人為設像城隍以祭。(中略)吳澄記江州城隍廟曰:江右列郡,以漢潁陰侯灌嬰配食(按查初白詩,今江西城隍即係灌嬰,并非配食矣),明太祖初封京師城隍為帝。開封臨濠東平和滁以王。府曰公,縣曰侯。洪武三年去封號,但稱某府縣城隍之神。」
鬼禪
發鬼神通力之禪定。止觀十下曰:「若前世,外有鬼緣。鬼則加之,發鬼禪鬼見。」
貪毒
三毒之一。貪欲之煩惱,毒害有情之身心者。
冥土
又作冥途。見冥途條。
佛因
得佛果之因。一切之善根功德是也。
科文
釋經論,分科其文句之段落者。是由秦之道安為始。知一經之大意不可缺。文句一曰:「古講師俱敷弘義理不分章段,若純用此意,後生殆不識起盡。又佛說貫散,集者隨義立品。(中略)天親作論以七功德分序品,五示現分方便品,其餘品各有處分。昔河西憑,江東瑤,取此意節目經文,末代尤煩,光宅轉細。(中略)曇鸞云:細科煙颺,雜礪塵飛。蓋若過若不及也。」
非六生
非自第六之意根而生,自眼耳等之五根而生之法也。即眼耳等之五識。俱舍論二曰:「六謂意處,異此而生。名非六生,是從眼等五根生義,即五識等。」
婆藪
Vasu,又曰婆蓃,仙人名。婆羅門中始殺生祀天,生墮於地獄,經無量劫,由華聚菩薩之大光明力脫地獄,詣釋迦佛所。佛讚嘆之,為眾說其大方便力。見智度論三、方等陀羅尼經一。
話墮
自吐語而自分墮負也。雲門錄中曰:「舉光明寂照,(中略)師云話墮也。」
出世間智
三智之一。
奇特經
一字奇特佛頂經之略名。
貼相
無田相之袈裟云縵衣,為令縵衣作田相,於衣上貼附條數,是曰貼相。釋氏要覽上曰:「十誦律云:比丘居山野,許著縵條衣,不許著入聚落,應於衣上貼作田相。又云:比丘貧少衣,不能割截,應於衣上安貼,若五七九條,若過十條等。」
阿沒㗚睹
譯曰甘露。見大日經疏十三,見阿密哩多條。
不動尊十四印明
此十四印者,立印軌,底哩經所說也。 一、根本印,獨股印也。立印軌云:次結無動尊根本秘密印,二羽內相叉,輪輪各如環(名之曰內縛,以狀佛心),二空(二大指)水(無名指)住側,火峰(中指)住空面,是以二空指押二火二水也。二風(左右頭指)和合竪,印母之內縛者,佛心也。此尊為佛部之教令輪身,故以佛心為印母。次以空指押二火二水之四指,即降伏四魔之義也。次二風竪而合者,即獨股杵之形也。凡以三種杵為三部之智,三股者,表胎之三部,五股者,表金之五部,一股者,是蘇悉地不二之本誓三昧耶也。不動尊為不二一實之法界體,故以一股之印為根本契也。此印一字之明用𑖮𑖯𑖽字。立印軌云:用此一字心真言,能成辦一切事業,通用一切印,是以𑖮𑖯𑖽之一字為主,故與一股之印相應也。 二、寶山印,軌云:次寶山印相,定慧門相叉,二空入滿月(掌中)是為內縛印。 三、頭秘密印,軌云:以二金剛拳定置慧眷屬上,名頭秘密印。 四、眼密印,軌云:二羽內相叉,二空入滿月,風輪和合竪,印眼及眉間,是名眼密印。 五、口密印,軌云:次結口密印,地輪(小指)內相叉,水(無名)押地叉間,二火(中指)並申直,二空各加水甲,二風加火甲,此印置於口。 六、心密印,軌云:復次密印想,二羽三補吒(虛心合掌),風空如彈指,是名心密印。 七、甲印,又云五處加持印。軌云:復次三補吒,二火建如幢,風住火初節,二水如寶形,二地及二空,各各而建立。印心及兩肩,喉位頂上散。 八、師子奮迅印,軌云:次作惡叉波(譯奮迅),名師子奮迅。不改前密印,開竪慧風輪。 九、火焰印,軌云:次結火焰印,以慧手空輪,加於水火甲,風竪拄定掌,右旋成界方,左轉名解散。 十、火焰輪止印,使者法謂之遮火印。軌云:定慧各為拳,空出風火間,二拳背相合,能制止諸火。 十一、商佉密印,軌云:次商佉密印,定空(左大指)加地水,慧羽亦如是。二火甲如針,觀風(右頭指)附火節,止風(左頭指)開竪之。 十二、渴誐印,軌云:不動渴誐印,止空加地水,風火並申直,是名三昧鞘。慧手亦如是,觀風輪入定空水地環,輪面與月合,即劍住定鞘,抽出辨諸事,斷結辟護等。 十三、羂索印,軌云:次結羂索印,慧空加火水,及地等三輪,風建入定月,止地水火拳,空風如環,是名索標幟。 十四、三股金剛印,軌云:三鈷金剛印,觀空加風甲,三輪如金剛,所有請供具,散灑作淨除,此名不動十四根本印。 占最主要之地位者,為根本印與劍印,通用於行法上。
六字神咒經
一卷,唐菩提流支譯,說文殊菩薩之六字咒,與陀羅尼經第六文殊師利菩薩法印咒同本異譯。別為六字神咒王經,彼為觀音之六字章句陀羅尼也。今之六字為唵(文殊六字功德經作闇)婆髻馱那莫。
一切無障法印明
左右為刀印而向外二頭指著於側。口誦婆誐嚩帝(世尊),蘇婆訶(成就)。見印田七。
舞戲
金剛界曼荼羅有嬉鬘歌舞四供養之菩薩。大日經義釋六曰:「一一歌詠皆是真言,一一舞戲無非密印。」
三種布施
一財施,如上。二法施,如上。三無畏施,以無畏施於人。謂救人之厄難也。見智度論十四。
龍樹自殺
龍樹傳記有一小乘師見龍樹高明,常懷忿嫉。龍樹為入閑室,自行蟬脫。西域記十記為引正太子自剄。見引正太子條。
頂王經
有二本:一為西晉竺法護譯,一卷,題曰大方等頂王經。一為梁月婆首那譯,一卷,稱曰大乘頂王經。二經皆與善思童子經同本異譯。
禪悅
入於禪定,快樂心神也。華嚴經曰:「若飯食時,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維摩經方便品曰:「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同淨影疏曰:「禪定釋神,名之為悅。」
觀音三昧耶形
八葉之蓮華也。大日經疏十一曰:「蓮華者,以金作八葉蓮華等。此中持誦,若成即同觀音也。」
萬華會
萬燈會之異名。或謂萬燈會外有萬華會,供養一萬之華於佛之法會也。
彌陀利劍
彌陀之名號譬如利劍也。般舟讚曰:「利劍即是彌陀號,一聲稱念罪皆除。」
智慧之別名。佛地論一曰:「有義明者以慧為性,慧能破闇故說為明。有義無礙善根為性,翻無明故。」大乘義章十四曰:「知法顯了故名為明。」
真言之別名。真言能破煩惱之闇,故云明。又由口說云真言,由身現云明。又佛放光明於光中說故云明。演密鈔一曰:「明者明咒,真言之別稱,梵語尾儞也,此譯云明。破闇為義,梵語漫怛羅,此云真言,或名神咒。謂此真言能破眾生煩惱闇障,義翻為明,咒即明故。」大日經疏十二曰:「破除一切無明煩惱之闇故,名之為明。然明及真言義有差別,若心口出者名真言,從一切身分任運生者,名之為明也。」秘藏記本曰:「陀羅尼者,佛放光光之中所說也,是故陀羅尼與明其義不異。」
攝取光益
攝取念佛之眾生,彌陀光明之利益也。
㖉吒
餓鬼名。譯曰食唾。見正法念經十六。梵Kheṭa。
寶女
又云玉女。轉輪王七寶之一。法華經曰:「轉輪王寶女聞香知所在。」智度論曰:「瞿毘耶是寶女,故不孕子。」
常求利
又作常瞿利、穰虞梨、蘘虞哩曳。
事懺
對於理懺而有事懺。見懺悔條。
波卑椽
舊稱波旬。大寶積經二十八曰:「善哉波卑椽。」可洪音義二曰:「波卑椽,下以絹反。或云波卑夜,此云惡者。」見波旬條。
耆利柯
Girika,人名。譯曰山。見阿育王經一。
藏經紙
海監金粟寺。為唐宋以來古剎。有藏經千軸。用硬黃繭祇書之。紙背每幅有小紅印。曰金粟山藏經紙。紙上間有元豐年號。知為宋時物也。見金粟箋說。此紙本有黃白兩種。今仿造為箋對斗方等用。惟黃色斑駁者。名為藏經箋。
兩部兩宗
兩部相望而論事理因果之一雙門,為由密教總體上判之者。原來此兩部為一密教之兩宗,各自具備法門,彼此不庸相待,金剛界有五相成身,則胎藏界有五輪成身。因之金剛界稱為金剛頂宗,胎藏界稱為大日宗,瑜伽宗等。以分彼此。
迦梵達摩
梵名Bhagavaddharma,譯言尊法。西印度人。唐時來,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一卷。年壽並缺。見貞元錄十二。
拘夷那羯
又作俱夷那竭,拘尸那。世尊入滅之國名。在中印度之東北方。玄應音義二十一曰:「拘尸那,舊經中或作拘夷那竭,又作究施城。那者,以梵語那迦羅,此云城也。譯言上茅者,多有好茅故也。」又為拘尸城Kuśinagara之轉訛。
金剛薩埵所住處
蘇悉地經疏一曰:「若明處者應指普賢宮,即須彌山頂,金剛手所住無非普賢宮故也。」
受記
又云受莂。從佛受當來必當作佛之記別也。法華經譬喻品曰:「見諸菩薩受記作佛,而我等不預斯事。」
劍波
地動神。日天之眷屬也。演奧鈔十四曰:「注大佛頂云:劍波婆耶(地動難),若依此記即是地動神歟。」
宿直日
見宿直項。
蹠俱羅
翠鳥名。見慧琳音義三十四。梵⃞Cakra。
釋迦作鴿救飢人
智度論十一云:釋迦文佛原為一鴿,在雪山中。時大雪,有一人失道,窮厄辛苦,至於饑寒,命在須臾。鴿見此人,即飛求火,集薪燃之,以身投火,施此饑人。
壽命無量願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之第十三願。
四類出家
一身出家心不出家,身參法侶,心猶顧戀。二身在家心出家,雖受用妻子,而不生耽染。三身心俱出家,於諸欲境心無顧戀。四身心俱不出家,受用妻子深生耽染。見法蘊足論。
佛土
佛所住之國土,佛所化之領土也。有淨土、穢土、報土、法性土等之別。法華經方便品曰:「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大乘義章十九曰:「安身之處號之為土,約佛辨土名為佛土。」
瑜祇
Yogin,一作瑜岐,瑜祁。梵語瑜伽Yoga,譯為相應。與理相應之法體之稱也,因而有瑜祇(即瑜伽)人師之稱。唯識述記二本曰:「若言瑜祇,即觀行者,是師之稱。」慧琳音義三十一曰:「瑜祁,觀行入定相應者也。經作祇,誤也。」同四十二曰:「瑜岐,唐云相應也。瑜祇瑜伽亦同此釋。」
森羅萬象即法身
依顯教則十界三千之法,悉為法身性具之法,故云為法身。依密教則十界三千之法,悉為大日法身之三昧耶形,故云為法身。
尼薩曇
Upaniṣada,數法之極少者。希麟音義一曰:「尼薩曇分,梵語數法之極也。或云優波尼酒陀,慧苑法師音義引瑜伽大論譯為微細分,如析一毛以為百分,又析彼一分為百千萬分,又於析分中如前析之乃至鄰虛,至不可析處,名為優波尼薩曇分也。」
法者梵云達磨Dharma,為通於一切之語。小者大者,有形者,無形者,真實者,虛妄者,事物其物者,道理其物者,皆悉為法也。唯識論以自體任持與軌生物解二義解法。自體任持者,謂竹有竹之自體,梅有梅之自體,有形者,有形之自體,無形者,有無形之自體,各保任維持其自體也。軌生物解者,謂如是既各有自體,皆為自體任持之狀,然只限於有體,不能容無體,法者,兼攝無體,該盡一切也。唯識論一曰:「法謂軌持。」同述記一本曰:「法謂軌持,軌謂軌範。可生物解,持謂任持,不捨自相。」俱舍論光記一曰:「釋法名有二:一能持自性,謂一切法各守自性,如色等性常不改變。二軌生勝解,如無常等生人無常等解。」大乘義章十曰:「法者,外國正音名為達磨,亦名曇無。本是一音,傳之別耳。此翻名法,法義不同。汎釋有二:一自體為法,二者軌則名法。」唯識述記二末曰:「法者,道理義也。有般涅槃之義,名般涅槃法。」
佛國
佛所住之國土,又佛所化之國土也。淨土固為佛國,穢土就佛之所化,亦可云佛國,如娑婆世界為釋迦如來之佛國。維摩經嘉祥疏一曰:「淨穢等土無非佛國,若言淨土但得淨不兼穢。」大乘義章十九曰:「言佛國者,攝人之所,目之為國,約佛辨國,故名佛國。」
佛地
通教十地之第十位。謂第九地之菩薩最後頓斷煩惱所知二障之習氣而成道之位也。
十二合掌
密教中合掌之式也。一堅實合掌,二虛心合掌,三如未開蓮,四初割蓮,五顯露,六持水,七歸命合掌,八反叉合掌,九反背互相著合掌,十橫柱合掌,十一覆手向下合掌,十二覆手合掌。詳見大日經疏十三。
大日經疏十三說十二合掌。見合掌條。
宿世
前世之生死也。法華經授記品曰:「宿世因緣,吾今當說。」
槃淡
Vaudana,一作煩淡。見和南條。
順現
順現受業也。
支佛地
通教十地之一。辟支佛之地位也。
壽像
其人生存中所造之畫像木像等,謂之壽像。
鸚鵡諫王
有王無道,養一鸚鵡。聰明能言。見王無道,言其惡,王慚而受諫。見鸚鵡諫王經,義楚二十三。
大周刊定眾經目錄
十四卷。則天武后天冊萬歲元年,勅明佺等作。外附大周刊定偽經目錄一卷。
水天法
水天之供養法。
仁王
佛之尊稱。佛號能仁,又為法王,故稱曰仁王。
仁王經之仁王,指十六國國王而言。
清淨施
三輪相之一。見三輪相條。
求佛本業經
諸菩薩求佛本業經之略名。
火途
三途之一。地獄道之別名。
繫縛
煩惱纏綿身心而不使自由,故以名煩惱。
世俗諦
慈恩謂為世俗諦。義淨謂為覆俗諦。皆為於勝義諦之稱。單曰世諦或俗諦,亦同。世俗之道理也。寄歸傳四曰:「覆俗諦,舊云世俗諦,義不盡也。意道:俗事覆他真理,色本非瓶妄為瓶解,聲無歌曲漫作歌心。(中略)由此蓋真名為覆俗矣。此據覆即是俗,名為覆俗,或可但云真諦覆諦。」
算沙
善財童子,南行至名聞國,於自在主善知識所,習算沙法門。自在主言曰:我先於文殊師利,習學書算字印等法門,入於工巧神通。知一切法門。常與十千童子在河渚上聚沙為戲,依此法門,得知世間書算界處等法乃至菩薩之算法。見六十華嚴經。
大日經不思議疏
二十卷之疏及十四卷之義釋,皆為善無畏三藏解釋本經七卷中前六卷之經文者,其第七卷為說供養本經所說諸之次第者,三藏未釋之,後不可思議法師解釋之,稱為不思議疏。有二卷。
社得迦
Jātaka,譯曰本生。十二部經之一。
三世實有法體恒有
小乘教中一切有部宗所立。三世實有謂時間的諸法體性實在也。法體恒有謂空間的諸法體性實有也。所見事物之生滅,惟為體上之作用,於自體非有生滅,故謂法體為恒有。參照三世條。
唯識述記
具名成唯識論述記。二十卷,唐慈恩大師著。解成唯識論。
末摩
Marman,譯曰死穴,死節,支節。身中有百餘處之末摩。水火風三大之一(除地大),增盛而觸其末摩時,則生極苦,終斷命根,而使無知覺。故云斷末摩。瑜伽論記一上曰:「末摩者此名死穴,亦云死節,有言有六十四處,或百二十處。」見斷末摩條。
三種斷
斷法不再起之三種也:一、自性斷。智慧起時,煩惱暗障,自性應斷,故名自性斷。二、不生斷。得法空時,使三塗惡道苦果永不更生。故名不生斷。三、緣縛斷。但斷心中之惑,則於外塵之境不起貪瞋,於境雖緣,而不生染著,故名緣縛斷。出宗鏡錄七十六。
一、見所斷。聲聞初果之人名斷惑見理為見道。因斷三界八十八使之見惑而謂之見所斷。二、修行斷。聲聞之第二果第三果修真斷惑,名為修道。因斷三界十隨眠之惑而名為修所斷。三、非所斷。聲聞第四果,三界之煩惱皆已斷竟,得無漏果,更無可斷之惑,故云非所斷。出阿毘達磨品類足論三。
梵罰
梵壇之治罰也。見梵壇條。
暖寮
禪語。又曰暖寺,暖席。入寮之人,辦茶果等饗先居之人。謂之暖寮。又言他人賀入院。
佛頂尊
胎藏界第三院之釋迦如來入轉輪王三摩地,現統領四天下之輪王形,以標幟佛智最勝之尊形,故名佛頂尊。頂者最勝之義,智者是一切功德中最勝,故云佛頂,其部類有五佛頂三佛頂之別。
使者
不動使者如金剛童子現僮僕之相奉如來之教令為使役者。
別解脫戒
又曰別解脫律儀。三種戒之一。依受戒之作法,受五戒乃至具足戒,身口惡業別別解脫之戒法也。義林章三末曰:「別別防非名之為別,(中略)戒即解脫,解脫惡故。(中略)別解脫者是戒別名。」
虛空藏經
虛空藏菩薩經之略名。
淨業障經
一卷,失譯。無垢光比丘入城乞食,為婬女所咒,犯根本戒,生大苦惱。見文殊師利菩薩,菩薩將詣佛所,佛為說無性之法。發心得記,因廣說淨業障之法。
出世禪
三種禪之一。
盂蘭齋
盂蘭盆齋之略。齋者,齋食,當日為盂蘭盆有齋食之供養,故名齋。
居虛倅略
十八地獄之一。見地獄條附錄。
不瞋恚戒
梵網經所說菩薩十戒之一。禁生一切忿怒之心也。
聖無能勝金剛火陀羅尼經
一卷,趙宋法天譯。佛在妙高山,勅金剛手菩薩使說咒,以安慰天龍夜叉等。
阿那摩低
Ratnamati,沙門名。譯曰寶意。見梁高僧傳三。
契此
唐明洲奉化縣釋契此,蹙額皤腹。言語無恒,隨處而睡,常以杖荷布囊,見物則乞,分少許入袋,號長汀子布袋師。後梁貞明三年丙子三月示寂。辭世之偈曰: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不自識。世以為慈氏之垂迹。見宋僧傳二十一,傳燈錄二十七。
光明作佛事
於此土以聲說法,於他方土有以光明詮法者。維摩經香積佛品曰:「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天台疏曰:「光明作佛事者,放光明觸身,具詮諸法,隨觸得解。」
劫比羅國
劫比羅伐窣堵國之略名。
如來慧
如來之智慧,即一切種智也。
藥王藥上經
觀藥王藥上經之略名。
付法八祖
日本真言宗傳持八祖之對。以教法次第相承之八祖師。即大日如來,金剛薩埵,龍猛,龍智。金剛智,不空,慧果,空海也。
般遮
Pañca,又作半者。譯曰五。瑜伽倫記一上曰:「梵言般遮,此云五。」梵語雜名曰:「五,半者。」
見般遮于瑟條。
見般遮于旬條。
不空罥索王
不空羂索觀音也。
露盤
塔上所建重重之相輪(俗云九輪),名為承露盤謂承露之盤也,略云露盤。谷響集曰:「又重重相輪,名承露盤。故高僧傳中云:承露金盤一十一重,鐵鎖角張,盤及鎖上皆有金鐸。承露盤或略云露盤,九重或云露盤九重。」又塔之重重屋根也。行事鈔資持記下四之一曰:「若十二因緣經八種塔,並有露盤(即四薝也)。佛八重,(中略)輪王一重,凡僧不得出薝安級(今有出潛者由不知教僣同上聖)。」
諍論
張我見而互諍也。寶積經九十二偈曰:「戲論諍論處,多起諸煩惱。智者應遠離,當去百由旬。」
閻羅
俗傳地管獄之神曰閻羅。其說有二。或以為十王之一。群書拾唾曰:「釋氏所謂十王者,五曰閻羅。」或以為位在十八王上。戒庵漫筆曰:「佛言琰魔羅,蓋主捺落迦者。閻羅即琰魔羅之異譯。餘十八王,見於阿含等經。名皆梵語,王主一獄,乃閻羅僚屬。」按梵語閻羅,其義為雙王。佛經云:昔有兄及妹,皆作地獄主。兄治男事,妹治女事,故曰雙王。參照琰魔條。
妓樂
又作伎樂。妓為女樂,伎為伎巧。以妓為正,又曰吳樂。雅樂之一種。三德指歸二曰:「妓樂者,女樂曰妓,字應從女,從人者非。」探玄記十二曰:「妓樂等,治憂惱障。」法華經序品曰:「香華妓樂,常以供養。」宗淵之妙法蓮華經考異上曰:「妓行本作技。藥本、宋藏本、明藏本、並作伎。慈音云:技,藝也。伎,立也。弘決云:伎字應從女,謂女藝也。」
梵釋四王
與梵釋四天同。
在家戒
小乘之五戒八戒,大乘之十善戒。是在家之戒法也。
寶幢
以寶珠莊嚴之幢竿也。大日經疏五曰:「上置如意珠,故曰寶幢。」
天神名,司音樂。彌勒上生經上曰:「兜率天宮有五大神,第一大師名曰寶幢。身雨七寶,散宮牆內。一一寶珠化成樂器,懸處虛空,不鼓自鳴。」觀無量壽經曰:「又有樂器,懸處虛空。如天寶幢,不鼓自鳴。」
劣應身
台家分三身中之報身為自受用,他受用。他受用之報身名為勝應身。即對於初地以上之菩薩而應現之尊特舍那身也。又是真應二身中之應身也。又對於地前之凡夫二乘而應現之丈六佛身曰劣應身,為八相成道之佛身。法報應三身中之應身也。四教儀曰:「示從兜率降下,託摩耶胎住胎、出胎、納妃、生子,出家苦行六年,已後於菩提樹下以草為座,成劣應身。」同集註上曰:「劣應對大乘勝應判為劣也。」參照三身條。
無盡三昧
百八三昧之一。知無盡法(即無為法)之禪定也。智度論四十七曰:「無盡三昧者,得此三昧,滅諸無常等相,即入不生不滅。」
菴羅衛
見菴摩羅條。
業成
業事成辦之略。真宗之用語,平生業成。
淨土生無生論
一卷,明傳燈撰。各家註述如下:淨土生無生論註一卷,明正寂註。淨土生無生論親聞記二卷,明受教記。淨土生無生論會集一卷,達默集。
法界圓融
謂法界之諸法事事涉入交徹。是華嚴之無礙,天台之性具也。
尼波羅
國名。即Nepal(Nedala)也。在雪山中。見西域記七。
鍐鍐鍐
佛頂尊之真言也,以最初之鍐字為真言之體。縛者是心智不行之處,言語不及之處,又加大空者,即是徧於一切處而無邊際也,以三乘萬行究竟歸會之處故,三轉而言之。又於三部為最無上故,於三諦中最真實際故,在三德之頂故,三轉而言之也。見大日經義釋七。
魚母
彌陀佛以念力住持極樂國土,譬之魚母之念持其子也。淨土論註上曰:「住持者,如黃鶴持子安千齡更起,魚母念持子逕澩不壞。」
定慧寺
在江蘇丹徒縣焦山。漢名普濟寺。宋改焦山寺。清改今名。寺有古鼎。王士禎屬程邃釋文。定為周宣王時物。
印紙同時
一枚之文,有次第前後,而印之於紙時,則現於同時,譬有次第前後之物,現於同時而用之。五教章上曰:「依此普法,一切佛法,並於第二七日,一時前後說。前後一時說,如世間印法,讀文則句義前後,印文則同時顯現。同時前後,理不相違。」
破無明三昧
除一切蓋障菩薩淨除自他惑障之三昧也,又稱為金剛三昧,即第二轉之𑖁字也。見大疏十。
踰捺野經
薩鉢夜酥里瑜捺野經之略名。
三滿多跋捺囉
又作三曼陀颰陀,三曼陀颰陀羅。三曼跋陀Samantabhadra,譯曰普賢。菩薩名。仁王經儀軌曰:「三滿多者,此云普,亦云徧,亦云等也。跋捺囉,此云賢也。」慧琳音義二十八曰:「三曼陀颰陀,唐云普賢是也。」智度論九曰:「徧吉」法華經八曰:「普賢」探玄記二曰:「德周法界曰普,至順調善曰賢,智論名徧吉也。」阿差末菩薩經一曰:「三曼颰陀,晉云普賢。」
般遮羅犍荼
Pañcālacaṇḍa,又曰般遮羅旃陀。夜叉名。譯曰五可畏,五處。大孔雀王咒經上曰:「般遮羅旃陀,梁言五可畏。」大孔雀經曰:「般遮羅犍荼,翻曰五處。」
無上妙覺
如來所得之覺體,不可思議,故云妙,無有過之,故云無上。圓覺經曰:「無上妙覺徧諸十方,出生如來。」
迦曇婆
見迦曇波條。此樹落葉,新芽發生甚速,葉常不絕。兩季開花。至九月散。花為球形,花絲生於全面,宛如圓繸。白色而帶淡黃綠。又見念佛三昧經一。
龍尊王
文殊菩薩之本地,龍種上尊王佛之略稱。
畔喋婆
譯曰大災風。見慧琳音義六十九。
長壽第一
增一阿含經三曰:「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壽命極長,終不中夭,所謂婆薄羅比丘是。」
壽域
長壽之域土也。西域記贊曰:「聲教之所霑被,馳騖福林。風軌之所鼓扇,輒驅壽域。」
弘誓船
弘大之誓願。為渡一切眾生於彼岸,故譬之於船。往生要集中本曰:「無量清淨覺經云: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乘大願船,泛生死海。就此娑婆世界,呼喚眾生,令乘大願船,送著西方。」(此文,清淨覺經無之。迦才淨土論下有此文。又龍舒淨土文二引淨土傳,舉此文)。
迦利底迦
又云迦利邸迦,歌利底迦。月名。見迦絺那條。
閱藏知津
明智旭著。四十卷。敘一切經每部或每品之大意。且詮考翻譯之單複者。
阿奴波經
佛在阿奴波跋耆之都邑,對阿難豫言提婆達多入地獄,且說大人之根智。此經攝於中阿含經二十七。
日光菩薩月光菩薩陀羅尼
一卷。
順生業
順生受業之略。又曰順次生受業。見業條。
著法
執著之念及所著之事物。總云著法。又執著於法也。
三惡覺
一、欲覺,貪欲之知覺也。二、瞋覺,瞋恚之知覺也。三、害覺,侵害他之知覺使瞋覺增長者。一切凡夫必具此三惡覺。見無量壽經上。
文殊師利菩薩讚佛法身禮
大聖文殊師利讚佛法身禮之略名。
佛像
佛之真影也,通雕像鑄像畫像而言,佛使優填王始造之,為住持之佛寶,使在世滅後之四眾以真身之想,而信敬之。大乘造像功德經,佛說作佛形像經,佛說造立形像福報經,造塔功德經,佛說造塔延命功德經等,皆詳說造像之功德。圓覺經曰:「若復滅後,施設形像,心存目想,生正憶念,還同如來常住之日。」釋氏耍覽中曰:「宣律師云:造像梵相,宋齊間皆唇厚鼻隆,目長頤豐,挺然丈夫之相。自唐以來,筆工皆端嚴柔弱似妓女之貌,故今人誇宮娃如菩薩也。」
般若論
金剛般若論之略名。
漏盡通
六通之一。具曰漏盡智證通。見六通條。
照堂
在禪林僧堂之后。首座之僧代住持提撕眾僧之處。此屋連於僧堂而邃闇,故高其制,使之敞明,名為照堂。或作之於法堂之後。又為影堂之異名,則誤也。見象器箋一。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
二卷,羅什譯。略稱仁王經。見仁王經條。
寶座
珍寶之座床也。見法華經。
正意經
阿含正行經之異名。
第一義智
於金剛喻定斷盡一切煩惱之究竟佛智也。勝鬘經曰:「金剛喻者第一義智。(中略)若壞一切煩惱藏究竟智,是名第一義智。」
上流
上流般涅槃之略。
八種謬
一、性謬,若色作色相乃至重作重想,是名性謬。二、分別謬,若分別色是色非色,是可見是不可見,是有對是無對,是名分別謬。三、聚謬,如於色中見我見眾生,士夫之壽命於屋舍,四眾,軍旅,衣,食,蓮華,車乘,樹木,積聚,如是等中各作一相,是名聚謬,四、我謬,五、我我所謬,於有漏中取我我所,於常無量世中生取著,計我我所,是名我我所謬。六、愛謬,於淨物中生貪著心,是名愛謬。七、不愛謬,於不淨物中生瞋恚心,是名不愛謬,八、非愛非不愛謬,於一切不淨物中生貪恚心,是名非愛非不愛謬。見菩薩善戒經二。
毘舍支
毘舍遮之女天女餓鬼也。住於廁。胎藏界曼荼羅外金剛部院南方之餓鬼中。毘舍支在焉。
三昧月輪相
月輪三昧之相也。月輪三昧即月輪觀也。佛菩薩之背光為此月輪觀成就之標幟也。見月輪三昧條。
小乘九部
十二部經完具曰大乘經,此中除方廣,授記,無問自說之三部,僅說九部曰小乘經。法華經方便品曰:「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入大乘為本。」見九部條。
室羅摩拏洛迦
Śrāmaṇeraka,譯曰勤策男。見沙彌條。
非安立諦
一曰非安立真如。諦者,真如之理誠實也。
心悟轉法華
見心迷法華轉條。
見真
以空慧徹見真諦之理也。無量壽經下曰:「慧眼見真能度彼岸。」
日本真宗之開祖親鸞,謚曰見真大師。
須跋陀羅
Subhadra,佛最後之聖弟子名。見蘇跋陀羅條。
盤坐
即趺坐也。吾國俗語謂之盤膝坐。又謂之盤膝股坐。六祖壇經曰:「惠能遂出,盤坐石上。」
旃檀煙
謂佛之荼毘也。以旃檀為薪而荼毘佛也。
方便現涅槃
謂如來雖常住不滅,而為使起佛世難值之想,惹追慕修道之念,故以方便示現涅槃也。法華經壽量品曰:「為度眾生故,方便現涅槃。而實不滅度。常住此說法。」
一家宴
禪院之語。入院之節,不請他寺,唯供養寺內大眾。曰一家宴。見象器箋九。
除疑怪菩薩
除蓋障院八菩薩之一。一名除疑蓋。密號曰巧妙金剛或功德金剛。眾生有疑怪者,故此菩薩以強斷其疑網為德。
離性無別佛
謂性即是佛也。六祖壇經曰:「性即是佛,離性無別佛。」頓悟入道要門論下曰:「僧問何者是佛?師曰離心之外,即無有佛。」達磨血脈論曰:「一切時中,一切處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
佛光
佛之光明也。讚阿彌陀佛偈曰:「佛光照耀最第一。」
見相
起信論三細相之一,亦名轉相。第一之業相一轉而成能見之相者,當於阿賴耶識之見分。起信論曰:「二者能見相,以依動故能見,不動則無見。」同義記曰:「第二能見相,即是轉相,依前業相,轉成能見。」
四分中見分相分之二。
佛具
花瓶,香爐等莊嚴佛壇之道具也。
禪杖
以竹葦作之。以物包一頭,坐禪有昏睡者。則以軟頭突之。十誦律曰:「若故睡不止。佛言:聽用禪杖。取禪杖時應生敬心。云何生敬心?言:以兩手捉杖,戴頂上,應起看餘睡者以禪杖築。」資持記下二之三曰:「禪杖竹葦為之,長八肘。下座手執巡行,有睡者點起付之。」今以泛稱僧所用之杖也。劉基詩:「過橋禪杖落,坐石袈裟袒。」
五正色
謂青等五方之正色也。見五色條。
樂說
四無礙之一。大乘義章十一曰:「語稱物情,名為樂說。」是就聞者之情解樂字。聞者樂聽其說也。法華嘉祥疏二曰:「言樂說者,凡有二義:一者菩薩自得勝法,樂為物說,如父母得於勝事,樂欲與子。二者知眾生欲樂而為說法。」是第一義就說者適悅之情解樂字。第二義就聞者之意樂解之。
目犍連
Mahāmaudgalyāyana,又名目乾連。見摩訶目犍連條。
作法懺悔
三種悔法之一。見懺悔條附錄。
善見宮殿
見善見城條。
清信男
同清信士。
摩訶那伽
Mahānāgā,譯曰大無罪,大龍象。阿羅漢及佛世尊之德號。智度論三曰:「摩訶言大,那名無,伽名罪。阿羅漢諸煩惱斷,以是故名大無罪。復次那伽或名龍,或名象,是五千阿羅漢,諸阿羅漢中最大力,以是故言如龍如象。水行中龍力大,陸行中象力大。」大日經疏五曰:「摩訶那伽是如來別號,以現不可思議無方大用也。」可洪音義一曰:「摩訶此言大,那伽此云龍,亦云象,合而言之即云大龍象也。謂世尊為大龍象者,以彼有大威德,故以譬之。」
受持法華
謂信受法華經也。法華經陀羅尼品曰:「佛告諸羅剎女,善哉善哉!汝等但能擁護受持法華名者,福不可量。何況擁護具足受持供養經卷,(中略)百千種供養者。」
無為生死
變易生死,勝鬘經謂之無為生死。以聖者為無為之人無為人所受之生死也。大乘義章八本曰:「聖人不起有漏業受分段報,名曰無為。無為聖人所有生死,名無為生死。」
貪水
貪愛之情能吸引物,又滋長惡法如水。楞嚴經八曰:「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多求,同名貪水。菩薩見貪,如避瘴海。」
究竟覺
起信論四覺之一。謂菩薩大行圓滿究竟至極之覺,即成佛之位也。起信論曰:「如菩薩地盡,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三藏法數九曰:「究竟即決定終極之義也。謂能覺了染心之源,究竟終窮,同於本覺故名究竟覺。」
妙吉祥平等秘密最上觀門大教王經
五卷,趙宋慈賢譯。佛在舍衛國彌勒菩薩等問佛三乘妙法門之外,更有法否。佛言有摩訶三昧耶秘密門法,修者得速成佛。即放五色之光,化現毘盧遮那等五佛,並諸菩薩諸金剛而說持誦之法。
阿那陀賓荼駄寫耶阿藍磨
Anāthapiṇḍadasyaārāma,阿那邠阿藍磨,阿那邠阿藍,阿那陀賓荼陀私那(正耶),阿羅禰,阿難邠坻阿藍,皆為梵音之訛略。譯曰給孤獨園。舍衛城之富豪,須達長者園之梵名。玄應音義三曰:「阿那陀,此云無親,舊人義譯為孤獨。賓荼駄寫耶,此云團與,舊人義譯為給。猶是須達多之別名。須達多,此云善與,故得給孤獨名也。阿藍磨者,園也。」
末達那
Madana,或作摩陀那,摩達那。又作摩陀羅。果名。譯曰醉果。玄應音義三曰:「末達那果,此譯云醉果。」同二十三曰:「末達那,或云摩陀那,又言摩陀羅,此云醉果。甚堪服食,能令人醉故以名焉。」慧琳音義十八曰:「摩達那果,西國果名也。此國無,其果大如檳榔,食之令人醉悶。亦名醉人果,堪入藥用也。」
法身化生
受佛之教化新生於佛家之身也。法華經譬喻品曰:「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
四重秘釋
密教就此悉曇為四重之秘釋。見真言條。
真言一宗之四重釋義也。見四釋條。
禪月
見貫休條。
無尋無伺
色界二禪已上,無尋之心所與伺之心所也。
羯尼迦
又作迦尼迦,尼迦割羅,尼割迦羅(尼迦尼割二字顛倒)譯云耳作。印度所產之樹名。參照迦尼迦條。
四輩經
一卷,西晉竺法護譯。說四輩弟子之法非法。
鶖鷺子
又作鶖露子,秋露子。舍利弗之譯名也。玄應音義四曰:「梵言舍利弗,舊文言舍利子,或言奢利富多囉Śāriputra,譯此言鴝鵒子。從母為名,母眼似鴝鵒,或如秋露鳥眼,因以名焉。舊云身子者謬也,身者奢梨Śarīra,與此奢利聲有長短,故有斯誤。或言優婆提舍Upatiṣya者,從父名也。」同二十一曰:「鶖鷺,鶖大鳥也。其羽鮮白,鷺白鳥也,即白鷺也。」可洪音義二曰:「秋露子,亦作鶖鷺,鳥名也。梵言舍利弗,亦云奢利弗多羅,此云鴝鵒子也。舍利此云鴝鵒,弗此云子。此是時人見其母眼似鸜鵒故詺云舍利子也,本名優波提舍。」見舍利弗條。
一佛多佛
大乘許於一時有多佛出世,且勿論。小乘則於俱舍十二有二說:薩婆多師之義,無邊之世界,唯一佛出世,無二佛於同時出世者。餘師之義,則一三千大千世界,雖無二佛於同時出世,而其他三千大千世界,佛之出世,非無與之同時者;故無量之世界,同時有無量之佛出世。智度論九,同舉此二義,以前義為不了義,後義為了義。
大乘有多世界一時出現多佛之論,在小乘則有異說。詳見佛條。
禪會
參禪之會坐。謂學禪道之法席也。傳燈錄十一曰:「溈山禪會。」
如來會
無量壽如來會之略名。大寶積經第五會之名也。
九品往生阿彌陀三摩地集陀羅尼經
一卷。唐不空譯。說九品往生之差別且教陀羅尼。
蘇伐羅
見素嚩哩拏條。
順生
順生受業也。
焰摩王印
熾盛光佛頂儀軌曰:「二手合成蓮,小指頭指垂入掌。與檀拏相同。」
太子刷護經
一卷,西晉竺法護譯。與太子和休經皆大寶積經阿闍世王子會第三十七之異譯。刷護和休皆太子之名,寶積經譯為師子。太子見佛而問答,佛與記別。
優波那訶
見優婆馱耶條。
無明父貪愛母
貪愛長養諸業譬如母,無明發生諸惑譬如父。入楞伽經四曰:「貪愛名為母,無明名為父。」
約教約部
天台就教之方面而論曰約教,就部之方面而論曰約部。
下臘
又曰淺臘。臘數多者,曰上臘。少者云下臘(臘當作蠟)。
彌陀三聖
見三聖條附錄。
一、阿彌陀佛,悲智二德全備。二、觀世音菩薩,主悲門,位於佛之左位。三、勢至菩薩,主智門,位於佛之右位。即彌陀三尊也。
大寶坊
大集經之說處也。在欲色二界之中間。大集經一曰:「以佛功德威神力故,於欲色二界中間出大坊庭,猶如三千大千世界。(中略)爾時世尊至寶坊中昇師子座。」同五曰:「爾時世尊,故在欲色二界中間大寶坊中師子座上,與諸大眾圍繞說法。」
般陀
比丘名。見半託迦條。
剎那
Kṣana,譯言一念。時之最少者。勝鬘寶窟中末曰:「外國稱剎那,此云念也。」探玄記十八曰:「剎那者,此云念頃,於彈指頃有六十剎那。」俱舍論十二曰:「極微字剎那,色名時極少。」西域記二曰:「時極短者,謂剎那也。」大藏法數曰:「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中有九百生滅。」楞嚴經二曰:「沈思諦觀,剎那剎那。念念之間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終從變滅。」梵語雜名曰:「剎那揭沙曩。」
羅摩伽
譯曰入法界。華嚴經入法界品之梵語也。華嚴玄談八曰:「言羅摩伽者即入法界之梵語也,羅者離垢染義,摩者轉義,伽者一合義。謂離垢染轉即淨法界,一合即入義。」
逆流
須陀洹之譯名,新作預流,舊作逆流。以初背生死之流而入涅槃之道故也。大乘義章十七本曰:「須陀洹者,是外國語。義釋有三:(中略)二隨義傍翻,名為逆流,逆生死流,三途生死,永不受故。」楞嚴經四曰:「今欲逆生死欲流,反窮流根至不生滅。」
蘇畢利耶
Supriya,人名。譯曰善愛。見本行集經四十八。
香神
又云香音神。八部眾之一,乾闥婆神Gandharva食香,從身放香,故云香神。玄應音義三曰:「犍沓和,又云犍陀羅,又作乾沓婆,或云犍達婆,或云乾闥婆。舊名也,今正言犍達縛。此云嗅香,亦云樂神。一云食香,舊云香神,亦近也。經中亦作香音神也。」
金剛輪印明
結安置諸尊之金剛輪壇(即曼荼羅)之印明也。有大小二種。
菩薩修行四依
初依為地前,供養五恆沙之佛,二依為初地乃至六地,供養六恆沙之佛,三依為七八九地,供養七恆沙之佛,四依為十地,供養八恆沙之佛。菩薩經此四依成就修道。
火院
又曰火界。亦曰金剛炎。十八道之一。結火印身右旋三匝,以身為中心,觀想圍繞一大火院。
水陸齋
於水陸有情,供養齋食之法會也。梁武帝始行於金山寺。釋門正統四曰:「又有所謂水陸者:取諸仙致食於流水,鬼致食於淨地之義。亦因武帝夢一神僧,告曰:六道四生受苦無量,何不作水陸普濟群靈,諸功德中最為第一。帝問沙門,咸無知者。唯誌公勸帝,廣尋經論,必有因緣。於是搜尋貝葉,置法雲殿,早夜披覽。及詳阿難遇面然鬼王,建立平等斛食之意,用制儀文,三年乃成。遂於潤之金山寺修設,帝臨地席,詔佑律師宣文。世涉周隋,茲文不傳,至唐咸亨中,西京法海寺英禪師,因異人之告,得其科儀,遂再興焉。我朝蘇文忠公軾重述水陸法像贊,今謂之眉山水陸,供養上下八位者是也。熙寧中東川楊鍔祖述舊規,又製儀文三卷行於蜀中,其最為近古。」
恩愛獄
以譬此世界,人人常為恩愛所縛,不得自由也。長阿含經一曰:「離於恩愛獄,無有眾結縛。」
火德星君
禪林佛殿,掛南方火德星君之牌。每月四日十八日諷經。火德星君為炎帝神農氏之靈,祀之為火神。以禳火災也。見象器箋四。
禪林
僧徒和樂之園林。又禪院之叢林,叢森譬眾之多。
味塵
六塵之一。食味之法污真性,故云塵。
矜羯羅
又作金伽羅Kiṁkara,不動明王八大童子之第七,與制吒迦侍不動明王之左右者。不動使者陀羅尼秘密法曰:「矜者問事也,羯邏者驅使也。(中略)此神作小童子形,有兩種:一名矜羯邏,恭敬小心者是。一名制吒伽,難共語惡性者是。」聖無動尊一字出生八大童子秘要法品曰:「法波羅蜜慈悲心行,所以出現使者名矜羯羅,此云隨順。業波羅蜜即方便心行,所以出生使者名制多迦,此云息災也。菩薩方便現瞋形故也。」
數名。俱舍論十二曰:「十大鉢羅度多為矜羯羅,十矜羯羅為大矜羯羅。」見甄迦羅條。
九山八海
謂須彌山等九山與周於各山間之八海也。是蓋印度世界建立說所表之山海總數,以須彌山為中心,其周圍有遊乾陀羅等八大山,成列迴繞,而山與山之間,各有一海水,故總為九山八海。 據起世經一長阿含經十八等,所謂九山者:一、須彌Sumeru,二、佉提羅Khadiraka,三、伊沙陀羅Iṣādhara,四、遊乾陀羅Yugaṁdhara,五、蘇達梨那Sudarśana,六、安濕縛竭拏Aśvakarṇa,七、尼民陀羅Nimiṁdhara,八、毘那多迦Vinataka,九、斫迦羅Cakravāda是也。 須彌又作蘇迷盧,須彌樓,修迷樓,須彌盧,或作彌樓。譯為妙高或好光。屹立世界之中央,高八萬四千由旬,頂上闊亦八萬四千由旬,中有帝釋之宮殿。 佉提羅又作朅地洛迦,佉提羅迦,佉得羅柯,朅那里酤,軻梨羅,朅達洛迦,羯地羅,佉陀羅,軻犁羅,可梨羅。譯為擔木或空破。高四萬二千由旬,頂上闊亦四萬二千由旬,以七寶合成,在須彌山之外圍而繞之。二山之中間有大海。闊八萬四千由旬。無量之優缽羅華,缽摩華,拘牟陀華,奔荼利迦華等諸妙香物,徧覆水上。此海中又有東弗婆提,南閻浮提,西瞿陀尼,北鬱單越之四洲。 伊沙陀羅又作伊沙馱羅,伊沙多。譯為持軸或自在持。高二萬一千由旬,頂上闊亦同之。以七寶合成,在佉陀羅山之外圍而繞之。二山之中間有大海,闊四萬二千由旬,優缽羅華缽頭摩華等妙香物,徧覆水上。 遊乾陀羅又作遊犍陀羅,踰健達羅,由犍陀羅,踰乾陀羅,由乾陀,喻漢多。譯為雙持。高一萬二千由旬,頂上闊亦同之,圍繞伊沙陀羅山。二山中間之海水,闊二萬一千由旬。 蘇達梨舍那又作修騰娑羅。譯為善見。高六千由旬,頂上闊亦同之。圍繞遊乾陀羅山。二山中間之海水,闊一萬二千由旬。 安濕縛朅拏又作阿輸割那。譯為馬半頭或馬耳。高三千由旬,頂上闊亦同之。圍繞蘇達梨舍那山。二山中間之海水,闊六千由旬。 尼民陀羅又作尼民達羅,尼民馱羅。譯為持邊或持地。高一千二百由旬,頂上闊亦如之。圍繞安濕縛朅拏山。二山中間之海水,闊二千四百由旬。 毘那多迦又作毘那耶迦,毘泥怛迦那,吠那野怛迦,毘那怛迦,尾那怛酤,毘那矺迦,維那兜。譯為障礙或犍與,又曰象鼻。亦周匝在尼民陀羅山之外。高六百由旬。頂上闊亦如之。圍繞尼民陀羅山。二山中間之海水,闊一千二百由旬。其水上並皆徧覆四種之雜華,諸妙香物。 斫迦羅又作斫羯羅,遮迦和,斫訖羅,斫迦婆羅。譯為輪圍或鐵圍。高三百由旬,頂上闊亦如之。圍繞毗那多迦山。是為世界之外廓,出之即為太虛。二山中間之海水,闊六百由旬。 但據俱舍論十一等,其所傳稍有不同者。其頌云:「蘇迷盧處中,次踰健達羅,伊沙馱羅山,朅地洛迦山,蘇達梨舍那,頞濕縛羯拏,毘那怛迦山,尼民達羅山。於大洲等外,有鐵輪圍山。前七金所成,蘇迷盧四寶。入水皆八萬,妙高出亦然,餘八半半下,廣皆等高量。山間有八海,前七名為內,最初廣八萬,四邊各三倍。餘六半半陿,第八名為外。三洛叉二萬,二千踰繕那。」此說以遊乾陀羅為第二山,伊沙馱羅為第三山,乃至尼民達羅為第七山,列次少與前異。且前起世經等,謂九山皆為七寶所成,八大海水,皆各徧覆優缽羅華等諸妙香物,而俱舍論等謂須彌山為四寶所成,中間七大山,悉為金所成,八大海水,內七海名之為內海,八功德水湛於其中,第八海其量為三億二萬二千由旬。名之為外海,鹹水盈滿云。諸經說此者甚多,茲不一一揭出。
參寥子集
宋釋道潛撰。道潛性褊寡合。故其詩頗少含蓄,然落落不俗,亦因於此。其集世有二本,卷帙相同,而次序少異。一題三學法嗣廣賓訂,一題法嗣法穎編,考集中有與法穎倡和詩,則法穎本當不失真也。凡十二卷。
真如相迴向
十迴向之一。
延命地藏
對於延命普賢而說延命地藏。延命地藏經謂:「時佛住佉羅陀山,告帝釋曰:有一菩薩名延命地藏,見此菩薩體,聞此菩薩名,眾病悉除,壽命長遠,爾時帝釋白佛曰:世尊!何故名延命地藏?佛告天帝釋,心無生滅,故名延命。時二童子侍立左右,一名掌善,在左,調御法性;一名掌惡,在右,降伏無明。」
二種薰
薰習,資薰也。前者為自習慣而薰者,後者則資助而薰者也。翻譯名義集六曰:「一、熏習,謂熏心體成染淨等事,二、資熏。謂現行心境及諸惑相資等。」大藏法數四曰:「熏資薰擊發之義也。蓋言第八識雖含藏一切善惡種子若無染淨二緣熏發,則不能成染淨等事,如穀麥等種雖有生芽之能,若不得水上資熏,芽亦不生,故名熏也。熏即熏發,習即數習,謂數習染淨之緣,熏發心體,而成染淨等事,故名熏習,資猶助也。謂現對塵境所起之心,及諸惑相資熏發而成染淨等事,故名資熏。」
寶山
珍寶累積之山也。心地觀經六曰:「如人無手,雖至寶山,終無所得。無信手者,雖遇三寶,無所得故。」智度論一曰:「信為手,如人有手。入寶山中,自在能取。若無手,不能有所有。」
五種性
於瓔珞經所說六種性中除第六妙覺性之果性,取因位之種性而為五種性也:一習種性,為十住之位,研習空觀,而破見思之惑。二性種性,為十行之位,不住於空,而能教化眾生,分別一切法性。三道種性,為十迴向之位,修中道之妙觀,因而通達一切之佛法。四聖種性,十地也,以前之住行向皆名為賢,此是十地菩薩依中道之妙觀,破無明之一分,而證入聖位,故名為聖種性。五等覺性,此位之菩薩,望後之妙覺,雖猶有一等,然勝於前之諸位,故稱覺名為等覺性。日本傳教註無量義經中曰:「未顯真實者,但說隨他五性。」
於六種性中除妙覺性者。以種為因之義,而明因位,中除果位。見六種性條。
拘沙
又作貴霜。種族名。即月氏族之一分派也。大莊嚴論經六曰:「拘沙種中有王,名真檀迦膩吒,討東天竺,既平定已,威勢赫振,福利具足。」
波陀劫
Bhadra Kalpa,譯曰賢劫。見颰陀劫條。
究竟佛
六種佛之第六。至究竟即之位,事理皆圓滿之佛也(前五佛理圓事不圓)。觀經天台疏曰:「究竟佛者,道窮妙覺,位極於荼,故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邊際智滿,種覺頓圓,(中略)如十五日月圓滿具足眾星中王,最上最勝,威德特尊,是為究竟佛義。」
佛剎
Budhakṣetra,剎者土之義,佛剎者佛土佛國也。大乘義章十九曰:「剎,是其天竺人語,此方無翻,蓋乃處處之別名也。」慧苑音義上曰:「剎,具正云紇差怛羅,此曰土田也。」
樂法
樂求妙法也。無量壽經下曰:「愛法樂法。」
無功用
不加造作自然之作用也。觀經玄義分曰:「功周無功用,證智未證智。」
業性
又曰業體。業之自體也。華嚴經二曰:「業性廣大無窮盡。」見業體條。
五十小劫
五十小劫之長時,以佛之神力使如半日也。法華經涌出品曰:「是諸菩薩摩訶薩,從地涌出。以諸菩薩種種讚法,而讚於佛。如是之間,經五十小劫。是時釋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諸四眾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諸大眾謂如半日。」
耆婆草
有三種:一、梵名Jiva。二、梵名Jivak,印度所傳八種要藥之一。三、西名Ruta,即芸香,能治瘡疥,避惡蟲,故名耆婆草。
蜜栗伽悉他缽娜
(Mṛg‑adāva)寺名。譯曰鹿園。鹿野園之精舍也。求法高僧傳上曰:「那爛陀寺東四十驛許,尋弶伽河而下,至蜜利伽悉他鉢娜寺,唐云鹿園寺也。」梵⃞Mṛga‑sthāpana。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
一卷,蕭梁僧伽婆羅譯。大般若第七會之別譯。略云文殊般若。
緣修
二修之一。見二修條。
阿地目得迦
見阿提目多伽條。
大悲闡提
闡提為梵語一闡提之略。成佛不可能之義。大悲闡提者,言為有大悲而自己之成佛畢竟不可能也。如觀音地藏之大悲菩薩是也。見一闡提條。
此為第二種之通名。以大悲誓願,欲度盡一切眾生而後成佛者。故己無成佛之期。何則,以眾生盡有成佛之期也。因之亦名一闡提。
納婆鉢奢弭
Nakhapaśyāmi,比丘答獵者之辭也。有部毘奈耶二十八曰:「若獵者云:我不疲倦,我問走鹿。即應先可自觀指甲,報彼人云:諾佉鉢奢弭。若更問者,應自觀太虛,報彼人云:納婆鉢奢弭。」注曰:「若據梵音,諾佉者是爪甲義,亦是不義。鉢奢是見義,弭是我義,即是我見爪甲,亦目我不見義。苾芻眼看爪甲即表不是妄言,彼人聞說道無,即謂無不見物。佛開方便救苦眾生,若直譯云我觀指甲道理無不相見,為之留本梵音口授方能細解。納婆(Nabha)亦兼兩義:一目太虛,二表不義,亦不可譯為東語。於中可准諾佉思之,具如廣註,即如此方觀臂上毛云我見毛,亦是目其無義也。」
㖶尼
又作咽尼。佛之德相也。譯曰鹿王。玄應音義四曰:「㖶尼又作咽,同於堅、於見二切,此譯云鹿王。」見伊尼延條。
別境心所
徧行心所之對,於一切之心不徧起。對於各各別別之境而起之心所也。例如向所樂之境,則欲之心所起,向決定之境,則勝解之心所起是也。
三十六獸
一時各有三獸。總為三十六獸。止觀八曰:「一時為三十二時,即有三十六獸。寅有三:初是猩,次是豹,次是虎;卯有三:狐,兔,貉;辰有三:龍,蛟,魚;此九屬東方木也。已有三:蟬,鯉,蛇;午有三:鹿,馬,獐;未有三:羊,雁,鷹;此九屬南方火也。申有三:狖,猿,猴;酉有三:烏,雞,雉;戌有三:狗,狼,豺;此九屬西方金也。亥有三:豕,貐,豬;子有三:貓,鼠,伏翼;丑有三:牛,蟹,鱉;此九屬北方水也。」止觀八之二開三十六獸為百八獸。但三十六獸出列子及琅琊代醉篇。
三國論師
釋氏要覽下曰:「齋僧粲號也,三國謂齊陳周。」
梵語阿賀羅Āhāra,總謂增益身心者。俱舍論十曰:「毘婆沙說,食於二時能為食事,俱得名食。一初食時能除饑渴,二消化已資根及大。」分見二食條,四食條,五種淨食條。餘見以下附錄。
布薩犍度
Poṣadhakhaṇḍa,犍度為篇聚之名,律中集布薩之法於一處,謂之布薩犍度。四分律二十犍度中謂之說戒犍度。說戒者就其作法而名,布薩者就其功能而名耳。
暖席
與暖寮同。
九十單墮
見但荼條。
懸香
又作掛香。入香於囊,置之室內,以拂惡臭也。宋代禪僧用之。釋氏要覽中曰:「四分云:比丘房內臭,佛許用香泥,泥之猶臭。佛言:應四角懸香。」
缽蓋
鐵鉢之蓋也。釋氏要覽中曰:「律云:有塵坌鉢,聽作鉢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
十八卷,唐義淨譯。特明食物之事。律以一切之食物為藥。
解夏草
解夏之日,僧贈檀越者。蓋此日諸比丘取生茆擬如來成道時之吉祥草,坐於此上而行解夏之法,故與以此吉祥草,分福分之意也。釋氏要覽下曰:「今浙右僧,解夏日,以綵束茆以遺檀越,謂之解夏草。今詳,此草已為五分法身座,故名為吉祥草也。」
應形
應物之形。即應身。註維摩經序曰:「觀應形則謂之身。」
伽破訶羅
夜叉名,譯曰食孕。見孔雀王咒經上。Garbha‑āhāra。
無所得
體無相之真理心中無所執著,無所分別,是曰無所得。即空慧也,無分別智也。涅槃經十七曰:「無所得者,則名為慧。有所得者,名為無明。」又曰:「有所得者,名生死輪。一切凡夫輪迴生死,故有所見。菩薩永斷一切生死,是故菩薩名無所得。」智度論十八曰:「諸法實相中,決定相不可得故,名無所得。」仁王良賁疏中二曰:「有所得心者,取相之心也。無所得心者,無分別智也。」維摩慧遠疏曰:「無所得者,理中無情可得。此諸菩薩破去情相,到無得處,名為無所得。」又曰:「觀真捨情,名無所得。」
意生身
又曰意成身。由Manomaya譯之。初地以上之菩薩身。為眾生濟度如意受生而得之身,故名。勝鬘經曰:「大力菩薩意生身。」寶窟中末曰:「意生身是初地已上一切菩薩。彼人受生,無礙自在。如心如意,名意生身。」四卷楞伽經二曰:「意生身者,譬如意去迅速無礙,故名意生。」同經三說三種之意生身。七卷楞伽經四說三種之意成身。
髑髏裏眼睛
或言:「棺木裏瞠眼。」死中得活之意。謂至道者非識之所識,此道之不現,實由於此識。一旦心識喪盡了,即有大活處,此為髑髏無識之活境界。即枯木裏龍吟髑髏裏眼睛也。碧巖二則頌評曰:「僧問香嚴:如何是道?嚴云:枯木裏龍吟。僧云:如何是道中人?嚴云:髑髏裏眼睛。」
持齋
過正午不食曰齋,持齋謂受持齋法而不違越也。釋氏要覽曰:「齋,起世因本經云:烏脯沙陀,隋言增長,受持齋法增長善根故。佛教以過中不食名齋。」大日經一曰:「愚童凡夫猶如羝羊,或時有一法想生,所謂持齋。」真言宗所立十住心之第二為「愚童持齋心。」
伏惑行因
謂藏教之菩薩雖伏見思之惑,然修行三祇之因,惑未斷盡也。以斷此三界之惑,即不能再生於三界,化益眾生也。
六聚界
類聚比丘之具足戒,有七聚及六聚。見篇聚條。
歌聲
緊那羅之歌聲,使五百仙人失通,迦葉尊者不堪於座。見智度論十七。見緊那羅條。
穢跡金剛禁百變法經
一卷,唐阿質達霰譯。為穢迹金剛之印法。載符四十六,以滅種種之苦難。而以急急如律令為咒語,不說餘咒。符似抱樸子中入山之符。是明為偽經也。
入文解釋
凡講經論。先於文前論一部之大意及題號,了後,則釋本文,謂之入文解釋。
阿梨宜
Āliñgita,定名。譯為抱觸。探玄記十九曰:「阿梨宜者,此云抱捺摩觸,是攝受之相。」
一葉觀音
三十三觀音之一。為乘於一片之蓮葉中故,而有此名。
微微心
入滅盡定前剎那極微細之心也。
加祐
神佛之力加於眾生而助之也。與加被同。稱讚淨土經曰:「慈悲加祐,令心不亂。」
室摩拳伊落迦
見沙彌條。
鐵觜蟲
六波羅蜜多經不退轉品曰:「復有眾生,忽被擲置糞穢深坑。坑中有蟲,其觜銛利,純是鋼鐵,長十六指。啄噉眾生皮骨髓腦。」十住毘婆沙論七曰:「家是鐵觜蟲,不善覺觀,常唼食人。」智度論曰:「阿鼻地獄中有鐵嘴毒蟲,從鼻中入,腳底出。從足下入,口中出。」
鉢蠟若帝婆耶那
Prajñaptivādināh,小乘部宗之名。說假部也。見四分律開宗記一本。
貪濁
貪欲之煩惱,濁亂有情之身心者。隨願往生經曰:「娑婆世界人多貪濁,信向者少。」
香積
眾香世界之佛名。玄應音義三曰:「香積,梵言乾陀羅耶。」維摩經香積佛品曰:「上方界分,過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國名眾香,佛號香積,今現在。其國香氣,比於十方請佛世界人天之香,最為第一。(中略)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樓閣,經行香地,苑園皆香,云云。」
謂僧家之食廚或供料。蓋取香積世界香飯之意也。
三昧地
Samādhi,與三摩地同。見三昧條。
夜叉吉蔗
吉遮為夜叉之所作者。法華經陀羅尼品曰:「若夜叉吉蔗,若人吉蔗。」文句十下曰:「吉遮起尸鬼,若人若夜叉,俱有此鬼。」
莊嚴劫千佛名經
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之略名。
十山王
一、雪山王Himālaya‑girrāja,山中具諸藥草,能療眾病,取之無盡。以喻歡喜地菩薩聖智之法藥,用之不竭,以破無明,超前之行位也。二、香山王Gandhamādana‑girirāja,此山中徧滿一切諸香,以譬離垢地菩薩戒行威儀功德之妙香徧熏一切也。三、鞞陀梨山,梵語鞞陀梨Vaidharī,華云種種持,此山純寶所成,持種種之寶,以譬發光地菩薩禪定神通解脫三昧之諸法可貴可寶也。四、神仙山王,此山中多神仙所居,以譬焰慧地菩薩超出世間得大自在也。五、由乾陀山王Yugaṁdhara,梵語由乾陀,華云持雙,此山純寶所成,諸夜叉王咸住其中,以譬難勝地菩薩如意神通善巧自在也。六、馬耳山王Aśvakarṇa,此山純寶所成,一切諸果咸產其中,以譬現前地菩薩自理體起諸妙用化導眾生以證聲聞之果也。七、尼民陀羅山王Nemiṁdhara,梵語尼民陀羅,華言持邊,此山純寶所成,大力龍神咸在其中,以譬遠行地菩薩方便智慧化諸眾生,使證緣覺果也。八、斫迦羅山王Cakravāda,梵語斫迦羅,華言輪圍,此山為金剛輪圍,純寶所成,諸自在仙,咸住其中,以譬不動地菩薩無功用道。得心自在化諸菩薩眾也。九、計度末底山王Ketumati,梵語計度末底,華言幢慧,此山純寶所成,大威德之阿修羅王,咸住其中,以譬善慧地菩薩善巧攝眾生之大力智行也。十、須彌盧山王Sumcru,梵語須彌盧,華言妙高,此山純寶所成,大威德天咸住其中,以譬法雲地菩薩具如來力成就無畏得不共法為眾宣說,問答無盡也。出華嚴大疏四十四。
真語
說真如一實之理之語也。又如來隨自意說,毫不為他曲示,故云實語。大日經疏一曰:「真言者,(中略)真語如語。」大集經十曰:「須彌可說口吹動,不可說佛有二語,實語真語及淨語。」金剛般若經曰:「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三同七異
聲聞緣覺二乘之同異也。見二乘條附錄。
法無礙解
見四無礙解條。
新譯
見舊譯條。
舊譯
唐代已下之諸譯為新譯,以前者為舊譯。舊譯家中,以羅什真諦為翹楚,新譯家內以玄奘義淨為司南。大部補註五曰:「劉漢已來,謂之舊譯。李唐而下,謂之新譯。」法雲所見少異之。名義集一曰:「梁唐之新傳,乃殊秦晉之舊譯。」
業惱
惡業與煩惱。秘藏寶鑰中曰:「業惱株杭。」
檀嚫
Dakṣiṇā,與噠嚫同。見達嚫條。
重複衣
僧伽梨之異名。以重著鬱多羅僧上故也。
圓空
對於偏空而曰圓空。著於空曰偏空。空亦空,更無所著曰圓空。亦名第一義空。無盡燈論上曰:「呵偏空而入圓空。」
冥助
為亡人求神佛之救助也。慈恩傳八曰:「將延景福,式資冥助。」
三種愛
一境界愛。臨終時,於眷屬家財等之愛著心也。二自體愛,臨終時,於吾身體之愛著心也。三當生愛,臨終時,於當來生處之愛著心也。見往生要集中末,同指麾鈔十八。
冥加
人不知而由神佛加被之利益也。自他皆不知,謂之冥。佛菩薩之感應,多為冥加。希有顯加。法華玄義七曰:「被冥加汝不知恩。」觀經玄義分曰:「冥加願攝受。」
等得
等供之異名。見等供條。
約行六字
行者修行,萬善萬行也。六字者南無阿彌陀佛也。阿彌陀如來,使五劫間思惟,兆載永劫間修業所得之大功德,含有於一法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中。即所謂約行六字也。
梵篋
多羅葉之經卷,貝葉重疊,以板木挾其兩端以繩結之,其狀恰如入於箱,故云梵篋。
業感
以善惡之業因,感苦樂之果者。秘藏寶鑰中曰:「夫災禍之興。略有三種:一時運,二天罰,三業感。」
江西
馬祖號也。六祖慧能有二大弟子:一為青原之行思,二為南岳之懷讓。青原之法嗣有湖南,南嶽之弟子有江西,禪法之盛,始於此二師云。江西名道一,以姓馬氏而稱為馬祖,以振道於江西而號為江西。唐開元中習禪於衡岳讓和尚,而得其心印。始自建陽之佛迹嶺遷至臨川,次至南康龔公山。大曆中隸名於鍾陵開元寺,四方學者雲集。貞元四年寂。元和中謚大寂禪師。見傳燈錄六。
佛印
印者決定不變之義,諸法實相為諸佛之大道,決定不變,故名佛印。止觀二曰:「有解此者成大道,是名佛印。」同輔行曰:「既是實相故名佛印。」又佛心印之略。
佛之印相也,凡佛界相好無異,面貌齊同。故但以兩手之印相差別之,為法,然密教中之印相極其精細不可以一概論之。
佛印禪師,名了元,字覺老,嗣於開先善暹,住雲居四十餘年,德洽緇素。翰林蘇軾謫黃州,師住廬山,相與酬作章句。哲宗元符元年寂,壽六十七。見續傳燈錄。
禪教
禪宗之教法。又禪與教。三藏所詮之法門為教。教外別傳之宗旨為禪。禪家者流之判也。傳通緣起上曰:「或禪教兩門,或顯密二教。」
數識
十一識之一。見識條附錄。
梵語Vihiṃsā之譯。心所名。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對於他人為打罵損惱之精神作用也。
三十六物
人身有三十六之不淨物。涅槃經二十四曰:「凡夫身三十六物不淨充滿。」分為三類:一、外相十二:髮、毛、爪、齒、眵、淚、涎、唾、屎、溺、垢、汗。二、身器十二:皮、膚、血、肉、筋、脈、骨、髓、肪、膏、腦、膜。三、內含十二:肝、膽、腸、胃、脾、腎、心、肺、生藏、藏、赤痰、白痰。見大疏演義鈔三十。
佛化
佛之教化也。
舊論
真諦譯之俱舍論,謂之舊俱舍或曰舊論。性相學者之稱。
摩耶夫人五夢
摩訶摩耶經下說:「佛母摩訶摩耶,在忉利天見五大夢:一須彌山崩,四海水竭。二諸羅剎手執利刀,競排一切眾生眼,時吹黑風,諸羅剎皆悉馳歸雪山。三欲色界諸天悉失寶冠,自絕瓔珞,不安本座,身無光明,猶如聚墨。四如意珠王在高幢上,恒雨珍寶,周給一切,有四毒龍,口中吐火,吹倒彼幢,吸如意珠,使猛疾惡風吹沒深淵。五有五師子自空來下,嚙摩訶摩耶乳,入於左脅,身心疼痛,如被刀劍。」是表佛之入滅也。
香篆
以香造篆文點之以火而測時者。後唯為聞香燒於飲席或佛前。谷響集七曰:「洪芻香譜云:百刻香,近世尚奇者,作香篆。其文準十二辰,分一百刻,凡燒一晝夜。」釋門正統三曰:「後又有以盤摹香篆號無聲漏者,締創若易。而久久之後,末香有燥濕,山童有勤惰,豈若壺更之罕失乎?」
巨磨
Gomaya,譯言牛糞。行事鈔下一曰:「巨磨,此翻牛屎。」見瞿摩夷條。
蘇漫多
見蘇槃多項。
阿地瞿多
Atikūṭa,沙門名。譯曰無極高。中印度之三藏。見開元錄八,陀羅尼集一。
等心
於一切眾生怨親平等之心。又諸行等修之心。無量壽經下曰:「等心勝心深心。」智度論八曰:「等心者,是於一切眾生中無怨無恚。」探玄記二曰:「無思益物,故云等心。」大經淨影疏曰:「諸行齊修,故曰等心。」
彌離車
見蜜利車條。
象跡喻經
說四聖諦喻以一切足迹中象迹為第一。攝於中阿含經七。更有一卷,異學卑盧說象迹王之喻讚佛。佛更具足說之。證無漏為極大象迹。攝於中阿含經三十六。
欲界三欲
食欲,睡眠欲,婬欲之三欲也。
問橋
方等陀羅經三說佛往昔對智者發愚問而教智者也。止觀十曰:「方等云:種種問橋,智者所呵。」
如來日
又云實相日。越過現未三時無相平等之日時也。大日經一曰:「越三時如來之日。」同疏一曰:「以淨眼觀之,三際之相了不可得,無終無始,亦無去無來,此實相之日。覺明常住,湛若虛空,無有時分修短之異。然以佛神力故,令瑜伽行者於無量劫謂如食頃,或演食頃以為無量劫,延促自在,無定相可得,故云如來日也。」
樓陀羅
Rudra,見魯達羅條。
不和合性
廿四不相應行之一。色心之諸法眾緣不和合也。
逼迫巧方便
六種巧方便之一。擯斥逼迫作惡事者使就於善之方便。
佛頂壇
佛頂尊之壇場也。又佛頂者最勝之義,最勝至極之壇場,謂之佛頂壇。又三部五部中佛部之壇場也。
過去佛
歸田錄曰:太祖初幸相國寺,至佛像前燒香。問當拜與不拜?僧錄贊寧奏曰:不拜。問其何故?對曰:見在佛不拜過去佛。上微笑而頷之,遂為定制。
冥利
又云冥益。內密之利益也。法華玄義七曰:「但明冥利,不說顯益。」
等引
梵名三摩呬多Samāhita,譯曰等引。定名也。在定心專注之性曰等引。等謂身心之安和平等也。人若修定則依定力而引生此等,故名等引。唯識述記六上曰:「等持通定散。但專注境義。等引唯定心慶作意注故。言等引者。一引等故名等引。謂身心中所有分位安和之性平等之時名之為等。此由定力故此位生。引生等故名為等引。(中略)梵云三摩呬多。此云等引。三摩地,此云等持。」
句多吒
咒名。譯曰慈悲忍辱。見七佛所說神咒經二。
阿濕波
Aśvin,日天與阿濕毘膩間所生之雙子名,乘曙光擬人,駕馬或鳥之金色車為女神烏沙斯之先驅。佛所行讚入苦行林品所謂「諸梵志等,驚喜得相告,為八婆藪天,為二阿濕婆」者,即此神也。

【經文資訊】
【原始資料】原始资料皆来自网络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