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大辭典




《佛學大辭典》,由丁福保居士耗時八年編著而成,譯自日本人織田德能的《佛學大辭典》,是刪除了日本佛教相關資料及文獻出處之後所成的節譯本。於1922年正式出版,收錄條目三萬多個,360多萬字。

我中華則周星悶彩,已彰降誕之休征。漢日流祥,乃葉通神之瑞夢。使臣西去,釋侶東來,白馬馱貝多之文,金簡譯單蘭之典。德降偽道,化及暇陬。三國六朝暢其流,秦晉隋唐極其盛。或譯經著疏,廣闡大乘。或見性明心,單傳向上。東林則群結蓮社,南山則大啟律門。性相之妙義紛披,禪教之祖庭互峙。機鋒吐露,陸離寶劍之光。辯給回風,隆重彌天之譽。法門挺秀,崇聖教之紀綱。慧炬揚輝,啟含生之耳>目。猗歟盛矣!俟其袆而維是。經文浩瀚,研究綦難,名相紛繁,考求匪易。寧免入海算沙之困,徒興望洋向若之嗟。兼之東西迻譯,頗多鉤辀格磔之聲。華梵錯綜,每有詰屈聱牙之句。東鱗西爪,文筆矛盾>,北轍南轅,方言楚夏。設非心研之有素,雲何耳學以能詳。欲充扡格之虞,用作博通之助。辭典之編,信不可緩。校讎之責,誰任其難。

爰有丁仲祜居士,以通儒碩學之資,具濟世活人之術。精研佛學,翺翔般若之園。博覽書林,馳騖琳瑯之圃。羅海國龍宮之秘笈,抽石室金匱之珍藏。萬卷何奇,勝入瑯嬛福地,唯心可悟,如升兜率陀天。憑翰墨之因緣,植菩提之種子。前有佛學叢書之著,可媲文憲護法之編。今更出大手筆,纂大辭書,抒慈悲之願力。應時勢之要,求悟明鏡之非臺。握智珠而遍照,旁搜遠紹,東取扶桑瀛島之書賾。邃鉤玄西考>,賢豆恒沙之偈,聯珠貫玉,不憚雞窗螢案之辛勤。取精用宏,備極蠶絲牛毛之煩瑣,刮磨淬礪,輯為專書,慘淡經營,集成巨帙。

舉凡名數真言,掌故儀法等類,遍為采集,無不搜羅。列部三十有三,檢壹畫而諸字畢備。引證廣之又廣,閱壹典而群義可征。意解心開,得剖奧義。耳提面命,如近良師。入玄妙之法門,賴斯寶鑰。涉汪洋之教海,需此南針。藝林敷優曇之花,著作家別開生面。法苑結摩羅之果,菩提道總合明心。

如能因文悟理,不滯名言,自然入聖超凡,圓成大覺。是不特為考古之鏡,饋貧之糧已也。納廿年匏繁,遽然夢醒南柯。壹領袈裟,惕若恩懷西竺。鏡花水月,瞰破紅塵。清磬洪鐘,精修白業。拈貝葉遍尋教網,睹桃花未悟禪機。自利利他彌切,度生之宏願先覺。覺後端賴命世之雄才,聆法海之潮音。讀例言得覘鴻制,募韓陵之寺石。效喤引敢擬駢詞,行看電掣星馳,永流通於塵剎。風行雷厲,自傳播於大千。>法界眾生皆叨法喜,法門眷屬盡獲法施。見聞思修,願同趣妙莊嚴路。開示悟入,俾悉證凈法界身。是為序。

辛酉暮春既望古瀛釋顯蔭撰於甬城觀宗學社



比羅婆洛
Pīlusāra,山名。譯曰象堅。西域記一曰:「比羅婆洛山,唐言象堅,山神作象形,故曰象堅也。昔如來在世,象堅神奉請世尊及千二百大阿羅漢。山嶺有大盤石,如來即之受神供養,其後無憂王即盤石上起窣堵波,高百餘尺,今人謂之象堅窣堵波也。」婆字當是裟之訛。
維衛
見毘婆尸條。
因集生緣
十六行相中之四行相。觀集諦之境而為四種之觀解。即觀集諦者迷因之惑業也,惑業者生苦果之因也,集積苦果而使現者集也,使苦果相續不絕者生也,助緣者使苦果成辦之緣也。
住法羅漢
六種羅漢之一。中根之羅漢止住於所證之法不退不進者。
有無二見
一切之邪見納於此二見之中,自此二見生一切之邪見。法華經方便品曰:「入邪見稠林,若有若無等。依止此諸見,具足六十二。」文句四下曰:「若有是常見,若無是斷見,因此二見生六十二。」
飽叢林
謂禪林之舊參也,少叢林之反對。古尊宿三十九智門祚錄:「所以趙州八十尚自行腳,祇是要飽叢林,又旦不擔板。」
微瑟紐
Viṣṇu,又作毘瑟紐、毘紐、韋紐、毘瑟笯、毘瑟怒、毘搜紐、毘瘦紐。那羅延天之別名也。又為自在天之別名。大日經疏五曰:「微瑟紐,舊譯謂之毘紐。此是那羅延天也。」同十七曰:「韋紐天,自在天別名。正云毘瑟紐。」玄應音義二十二曰:「毘瑟笯天,舊云毘搜紐,或云毘紐,皆訛也。此當幻惑義,是伐藪天別名也,舊言婆藪天也。」同二十三曰:「此天有大威德,乘金翅鳥行,行時有輪以為前導,欲破則彼無有能當也。」不空羂索經二曰:「毘瑟怒。」瑜伽倫記十七上曰:「毘瑟笯世界者,毘紐天處也。毘瑟笯者,名為幻惑。」見韋紐天條。
獨覺身
見佛身條附錄。
冥初
數論師立二十五諦,第一名冥諦,以冥諦為諸法之元初,故謂之冥初。
作瓶天子
見澡瓶天子條。
事教
臺宗所立四教中稱藏教為界內之事教。稱別教為界外之事教。
尸羅拔陀提
Śiladhadra,晉譯曰戒賢。太子名。見賢愚經六。
屎糞地獄
考信錄二曰:「雜阿含經曰:食五辛人,觸穢三寶,死墮屎糞地獄。出作野狐豬狗。若得人身,其體腥臭。」
大乘別途五逆
大薩遮尼犍子所說經四曰:「有五種罪名為根本。何等為五?一者破壞塔寺焚燒經像,或取佛物法僧物,若教人作見作助喜,是名第一根本重罪。若謗聲聞辟支佛法及大乘法,毀呰留難隱敝覆藏,是名第二根本重罪。若有沙門信心出家,剃除鬚髮身著染衣,或有持戒或不持戒,繫閉牢獄枷鎖打縛,策役驅使責諸發調,或脫袈裟逼令還俗,或斷其命,是為第三根本重罪。於五逆中若作一業是為第四根本重罪。謗無一切善惡業報,長夜常行十不善業,不畏後世,自作教人堅住不捨,是為第五根本重罪。」小乘之五逆,與此中第四一逆相當。
俱迦離無信墮惡道
智度論一曰:「如提婆達多大弟子俱迦離,無信法故墮惡道中,是人無信,於佛法自以智慧求不能得,何以故?佛法甚深故。」
流轉
Saṁsāra,流者相續之義,轉者起之義,謂有為法之因果相續而生起也。蓋一切凡夫作善惡之業,感苦樂之果,輪迴於六趣也。瑜伽論五十二曰:「諸行因果相續不斷性,是謂流轉。」唯識述記四末曰:「流是相續義,轉是起義。」圓覺經曰:「有妄業故有流轉,厭流轉者妄見涅槃。」唐華嚴經三曰:「一切眾生界,流轉生死海。」唯識論三曰:「令諸有情流轉生死。」俱舍頌疏三曰:「言流轉者,以識為體,於生死中流轉故也。」
何耶揭唎婆觀世音菩薩受法壇
一卷,失譯人名。說馬頭觀音之壇法。
缽娜他
又作末喇誐Mārga,譯曰道路。見梵語雜名。
性遮
性罪與遮罪也。又性戒與遮戒也。
直堂
禪寺輪次守僧堂之役,即當直也。
諸根具足願
彌陀四十八願之第四十一願也。願念佛行者,由於佛之功德而諸根具足也。
跡門十妙
(一)境妙,境即理境。謂十如是等境,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不可思議也,經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等是也。此有六境:一、十如之境,二、十二因緣之境,三、四諦之境,四、二諦之境,五、三諦之境,六、一諦之境。(二)智妙,智即全境而起之智。以境妙之故,智亦隨妙,函蓋相應,不可思議也。經曰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是也。(三)行妙,行即所修之行。妙智導行,故亦隨而妙不可思議也。經云行此諸道已道場得成果是也。(四)位妙,位即諸行所歷之位次,十住乃至十地是也。以行妙之故,所證之位,亦妙不可思議。經云:乘是實乘遊於四方是也。(五)三法妙,三法即真性觀照資成之三法。真理是理觀,照是慧,資成是定,此三法是為佛之所證,妙不可思議也。(六)感應妙,感謂眾生,應即佛。謂眾生能以圓機感佛,佛即以妙應應之,如水不上昇,月不下降,而一月普現於眾水。是妙不可思議也。經曰:一切眾生皆是吾子是也。(七)神通妙,如來無謀之應,稱適於善權方便機宜變現自在,是妙不可思議也。經曰:今佛世尊,入於三昧,是不可思議現希有事是也。(八)說法妙,說大小乘偏圓之法,使眾生咸悟入佛之知見,是妙不可思議也。經云: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眾心是也。(九)眷屬妙,佛出世,則十方諸大菩薩,皆來贊輔,或以神通而來生者有之,或以宿願而來生者有之,或以應現而來生者有之,皆名為眷屬,俱妙不可思議也。(十)利益妙,佛說法,一切眾生咸開悟本性,得入於佛知見,猶如時雨普洽,大地蒙益,是妙不可思議也。說見玄義二之二。
供頭行者
粥飲時,行飯羹茶果等之行者也。或單稱供頭。見象器箋八。
香筥
盛香之器。又作香盒,香合。多為木製或漆製。其形以平圓為常。
隨求如意經
消除一切閃電障難隨求如意陀羅尼經之略名。
首陀羅
印度四姓之第四。見首陀條。
屈請
迎請尊上也。雜阿含經四十八曰:「屈請入其舍。」有部毗奈耶律九曰:「便於後時,同前屈請。」
藥師如來念誦儀軌
一卷,唐不空譯。
二種本尊
本尊三昧品所說,字印形之本尊各立二種。字之二種者:一觀字義,阿字是菩提心,故即向阿字觀自性清淨之菩提心也。二唱阿之聲,唱之如鈴鐸等之不絕也,又以此聲調出入之息也。印形之二種者:一有形,形是青黃赤白等色,方圓三角等形,屈伸坐立及所住處之類也。印謂所執之印,即刀輪羂索金剛杵之類也,初心者先於心外觀畫尊等,故名有形。二無形,後漸淳熟,又以加持力故,自然而現,與心相應,以爾時此本尊但現於心,於心外無緣,故名無形。竊謂或初得世三昧,見其本尊如是形,如是色,如是住處,如是坐立,如是曼荼羅中持如是印等,尚是有相,故名有形。後轉真言,宛然直見,如鏡像等不思而見,故名無形。本尊形之二種者,一非清淨,彼行者初因有相而引入無相,先觀圓明之佛菩薩印身,其初不見,故畫像等而觀之,漸則法力所加,漸得明了,而尚有所障,閉目則見之,開目則不見之,又漸次而開目閉目,皆得明見,漸漸不加作意而亦見之,乃至觸於身亦無有妨,猶如日對世人等然,依此有相漸引人於清淨處。以有相之故,名為非淨。此由三摩呬多(定之別名)等所引。故住於清淨處,寂然無相,名為清淨。淨是果,非淨是因,非淨謂形色印相之類也,依此非淨而引生淨,由無常之因而至於常果也。見大日經疏二十。秘藏記本曰:「我本來自性清淨心,於世間出世間最勝最尊,故曰本尊。又已成佛本來自性清淨理,於世間出世間最勝尊,故曰本尊。」
應儀
具應人天供養之威儀者。即阿羅漢之舊譯。出三藏記集一曰:「舊經無著果,亦應真,亦應儀,新經阿羅漢,亦言阿羅訶。」玄應音義四曰:「應儀道,又言應真,或言真人,舊云無著果,亦云阿羅訶,今言阿羅漢,皆是一義。」
靈山淨土
靈鷲山者,釋迦如來報身之淨土也。法華經壽量品曰:「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穩。天人常充滿。」
迦樓羅法
迦樓羅鳥之修法。文殊師利菩薩根本大教王經金翅鳥品一卷,速疾立驗魔醯首羅天說阿尾舍法一卷,具說其法。案迦樓羅法以迦樓羅鳥神靈除惡龍災之意。
聚墨
以譬物之黑者。無量壽經上頌曰:「光顏巍巍,威神無極。如是焰明,無與等者。日月摩尼,眾光焰耀。皆悉隱蔽,猶若聚墨。」觀佛三昧海經三曰:「優婆夷中二十四人,見佛身色猶如聚墨。」
鍵𨩲
又作犍茨,健支,建鎡。譯曰淺鐵鉢。鐵鉢中之小鉢也。別名鐼子。應量囂中累三個小鉢,自大至小。總名鐼子。其第二曰大鍵𨩲,其第三曰小鍵𨩲。尼鈔曰:「鍵𨩲者謂小盌也。」出要律儀曰:「鍵𨩲者,為助食器,秦言淺鐵鉢也。」釋氏要覽中曰:「鉢器大小數。」十誦律云:「鉢半鉢大鍵𨩲(鍵音虔,𨩲音咨,經音疏云:鉢之中之小鉢助鉢用故),小鍵𨩲(僧祇同)。」四分律云:「鍵𨩲入小鉢,小鉢入次鉢,次鉢入大鉢(此律言小鉢,即十誦大鍵𨩲也,次鉢即半鉢也。準諸律,四事可見也。今呼為鐼子。鐼音訓,切韻云:鐵類也,非故器)。」名義集曰:「鍵𨩲音虔咨,母論譯為淺鐵鉢,或作鍵茨建鎡並梵音輕重。」
末犍拏
仙人名。無譯。大日經疏十六曰:「末建拏,坐禪,蟻作封徧身,恐損蟻,復入定者是也。」
不動使者法
祈念不動使者之法。即說於不動使者秘密經者也。
儀軌之名。不動使者陀羅尼秘密法之略名。
鬼法界
鬼類之世界也。十法界之一。
寶剎
佛土之尊稱也。又為佛寺之美稱。剎者梵語Kṣetra之略,譯曰土田。莊嚴經下曰:「徧覆如來寶剎中。」
活人劍
以劍譬智謂復活真性之機用也。景德傳燈錄十六巖頭全豁條曰:「石霜雖有殺人劍,但無活人劍。」
阿彌陀二身
阿彌陀有正法輪,教令輪之二身。教時問答四曰:「金剛頂諭伽云:西方阿彌陀佛現二身。若依正法輪現文殊師利菩薩身,若依教令輪現焰鬘德迦身。」
地獄界
十界之一。差別於其他九界而謂之界。
聖大總持王經
一卷,趙宋施護譯。佛為阿難說四咒。能知七生、十四生、二十一生及倍倍生之事。
五字咒品
金剛頂經瑜伽文殊師利菩薩法一品之異名。
乾屎橛
拭人糞之橛之乾者。取至穢之意。屎橛又作廁籌、淨籌、淨木、廁簡子等。用之者印度之風。會元十五曰:「僧問雲門:如何是佛?門云:乾屎橛。」禪林集句曰:「不念彌陀佛,南無乾屎橛。」指月錄曰:「臨濟曰:赤肉團上有一無位真人,未證據者看看。有僧出問。濟曰:是乾屎橛。又僧問惟一:如何是道中人?曰乾屎橛。」按此即莊周所謂道在屎溺。
十力明
佛之十力與十明也。
三賢十地
與三賢十聖同。
法界觀門
一卷,華嚴初祖終南杜順著。明三重之法界觀,是華嚴宗觀門之創始。文曰:「修大方廣佛華嚴法界觀門,略有三重:真空第一,理事無礙第二,周徧含容第三。」此本之全文,今依圭峰之註法界觀門可見之。
驗生畜趣
見死相條。
話則
佛祖之說話,可為學者之法則者,稱為話則。
威施長者問觀身行經
菩薩修行經之異名。
流轉門
對還滅門之語。無始以來,無明煩惱,作善惡之業,感苦樂之果,即惑業苦次第緣起之迷之因果也。四諦中苦集二諦為流轉門。滅道二諦為還滅門。
大聖曼殊室利童子
舊稱文殊師利。新稱曼殊室利。童形之文殊菩薩也。
出世間法
與出世間道同。
鳩摩
究摩羅浮多Kumāra‑bhūta之訛略。譯作童真、童相。稱八地已上之菩薩。玄應音義三曰:「鳩摩,正言究摩羅浮多。究摩羅者,八歲已上,乃至未娶者之總名也。舊名童子,浮多者,舊譯云真,言童真地也。或云實,亦是一義,今當為相,言童相也。經順俗名,以童標八地已上菩薩也,或云法王子者,別號也。」
方袍
比丘所著之三種袈裟,皆為方形,謂之方袍。
貪愛
於五欲之境貪著愛著而不能離者。貪與愛異名同體也。勝天王般若經一曰:「眾生長夜流轉六道苦輪不息,皆由貪愛。」法華經方便品曰:「深著五欲如犛牛愛尾,以貪愛自蔽,盲瞑無所見。」楞伽經三曰:「殺無明父,害貪愛母。」
伐折羅人嚩羅
Vajrajvala,譯曰金剛光。見大日經疏九。
末尼教
具云末尼火祆教。為波斯國之火教也。末尼為寶珠,火祆言其光明,即彼教之神體太陽也。佛祖統紀三十九曰:「唐太宗貞觀五年,初波斯國蘇魯支,立末尼火祆教,勅於京師立大秦寺。」,「祆,火煙反,胡神,即外道梵志也。波斯國在西海,此云大秦。」同四十一曰:「代宗永泰三年,勅回紇奉末尼者,建大雲光明寺。」同四十二曰:「五代梁末帝貞明六年,陳州末尼,聚眾反,立母乙為天子,朝廷發兵擒母乙斬之。其徒以不茹葷飲酒,夜聚婬穢。畫魔王踞坐,佛為洗足。云佛是大乘,我法乃上上乘,其上慢不法有若此。」
靜息
梵名琰魔。譯為靜息。琰魔之方便,以靜人之罪,息人之罪也。見琰魔條。
睒摩菩薩
詳見睒摩條。
多羅菩薩
Tārā,是觀音院之一尊,即多羅觀音,蓮華部之部母也,觀音,有定慧之二德,毘俱胝主其慧德,多羅主定德。女性。從觀如來眼生,故云眼觀音。又以人之愛者在於眼,故表愛而謂之眼。大日經曰:「彼右大稱名,聖者多羅尊。青白色相雜,中年女人狀。合掌持青蓮,圓光無不徧。暉發猶淨金,微笑鮮白衣。」大日經疏十曰:「如大本中有五百多羅尊,皆從觀音眼生,皆是阿彌陀姊妹三昧也。」大日經疏五曰:「此是觀自在三昧,故作女人像。多羅是眼義,青蓮佛是淨無垢義。以如是慈眼攝受群生,既不先時,亦不後時,故作中年女人像,不大老不大少也。(中略)其像合掌,掌中持此青蓮,如微笑形。通身圓光如淨金色,被服白衣。首有髮髻作天髻形,不同大日髻冠也。」大方廣曼殊室利經曰:「多羅大悲者,一切之慈母,天人及樂叉無一非子者,故號世間母。」
冒地質多
Bodhicitta,譯曰覺心,即菩提心也。仁王經念誦儀軌曰:「冒地質多,此云覺心。」
密教十地廢立
真言於歡喜地等十地有廢立二門。其廢門者,謂於三劫之外不立十地,以三劫斷三妄執而究竟十地也。是秘藏記等所說。依立門。則大日經疏於三劫之上立十地。以之為開發金剛寶藏位。其所以有此廢立二門者,以十地有淺深二種也。大日經疏二曰:「華嚴十地經一一名言,依阿闍梨所傳者,須作地種釋,一者淺略釋,二者深秘釋。云云」此淺深之十地有開合之兩門,一合淺略之十地而屬於地前,開深秘之十地,而為開發金剛寶藏地。二合深秘之十地而屬於佛果開淺略之十地。而為三妄執之斷位。大日經所說之三劫十地含此二意。若依初門,則淺略之十地攝於地前。更開深秘之十地,三劫十地為地前地上之二位也。疏家處處配立多分,即此義也。若依後門則三劫十地,只是建立之不同。約於惑為三劫,約於位即為十地,秘藏記之說,約於此門也。見秘藏記鈔六。
禪樂
三樂之一。修行之人,人諸禪定,則一心清淨,萬慮俱寂,自然得適悅之妙味者。大集經十一曰:「菩薩修行禪波羅蜜時,獲得禪定,不能調伏一切眾生,心生悔厭,貪著禪樂,(中略)是名魔業。」
五八十具
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之略稱。即小乘諸律所說戒之總標也。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中三之三曰:「一切者,總收五八十具。」此其例也。其中五八兩種,為在家之戒,十具兩種,為出家之戒。
弘忍
唐蘄州黃梅縣人,遇四祖道信禪師得心印。咸亨二年,傳法於六祖慧能,後四年寂。時上元二年,壽七十四。建塔於黃梅之東山。代宗賜謚大滿禪師。見宋僧傳八,傳燈錄三。
對治悉檀
四悉檀之一。如為破常見說空教,為破斷見說有門,為對治彼此之執,說種種之法以成就破執之益也。悉檀者成就也。
阿毘羅吽欠娑婆訶
陀羅尼之末句,多有娑婆訶一語。秘藏記上曰:「娑婆訶:究竟義,驚覺義,成就義,散去義也。」此為呼胎藏界大日如來功力之咒文。見娑婆訶條。
四帖疏
唐善導大師觀無量壽經之疏,有四卷,故謂為光明四帖之疏。又曰證定疏。謂證得定之人之疏也。以善導發得三昧,蒙聖者冥加,而造經之科文故也。選擇集下曰:「條錄觀經之文之刻,頗感靈瑞,屢預聖化。既蒙聖冥加,然作經科文,舉世而稱證定疏,人貴之如佛經法。」
第一義樂
涅槃之妙樂也。起信論曰:「以無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惱眾生,令得涅槃第一義樂。」
阿那波達多
又作阿那跛達多,見阿耨達條。
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經
一卷,東晉難提譯。佛在菴羅樹園,月蓋長者請佛救療毘舍離國之惡病。佛為說西方一佛二菩薩之名。即得見佛菩薩。觀音菩薩為說神咒。智者大師有請觀音經疏,並立行法。
禪鎮
坐禪時頭上所鎮警睡之木片也。十誦律曰:「諸比丘故睡,聽用禪鎮,作孔已,以繩貫孔中。繩頭施紐掛耳,上去額前四頭著禪鎮。」資持記下二之三曰:「禪鎮如笏,坐禪時鎮頂。」釋氏要覽下曰:「禪鎮以木版為之,其形似笏,中作孔施紐串於耳下,頭戴去額四指。坐禪人若眠睡頭傾,則墮,以自警。」
廣教
律宗之語。佛成道以後十二年間,唯說諸惡莫作等教,制弟子之行法,謂之略教,十二年已後,弟子中,非法漸多,為廣說戒律,示一一持犯,謂之廣教。南山戒疏一上曰:「言廣教者,由略名含,未曉前相,雖造諸非,不謂有犯。故須廣張綱目,收攝罪聚,鈍根之流,聞便得解。因廣說故,名為廣教。」
著想
執著事物之妄想也。
羅睺羅密行第一
注經摩經三曰:「什曰:聲聞法中密行第一。」見密行及忍辱條。
十力迦葉
Daśabalakāśyapa,又名婆敷迦葉,五比丘之一也。
太子須大拏經
一卷,西晉聖賢譯。說佛往昔為須大拏Sudāna太子入檀特山行檀波羅蜜之事。須大拏或作須達,蘇達拏。
真俗中三諦
空假中之三諦也。
底彥多
又作丁岸哆Tiṅanta,即Tin+anta,梵語文法二聲之一。示動詞之變化者,有十八轉。彥多者後之義,底字為置於後之聲。是以動詞中第三人稱單數之語尾名,為動詞語尾一般之名目也。唯識樞要上本曰:「底彥多聲有十八囀,辨此聲中底字居後,彥多是後義,則是底字居後聲也。」寄歸傳四曰:「二九韻者,明上中下尊卑彼此之別。言有十八不同,名丁岸哆聲也。」十八轉者,慈恩寺傳三曰:「其底彥多十八囀者有兩:一般羅颯迷(Parasmai),二阿答末埿(Ātmane),各有九囀。故合有十八。」般羅颯迷之九轉者,於一事分當體,自,他之三,於其三各分一言,二言,多言之三也。今就有無之有而示九轉,則如左。阿答末埿聲之九轉者,於前九轉下各置毘耶底之言也:「依阿答末埿九囀者,於前九轉下各置毘耶底言,餘同上。安此者,令文巧妙無別義,亦表極美義也。」此中以毗耶底之有無,分上中下之尊卑,依自他說而見彼此之別也。
閑道人
詩經毛註曰:「閑,習也。」習道之人也。證道歌曰:「絕學無為閑道人。」
通戒偈
通戒之四句偈也。見通戒條。
千七百則
公案之數目。見公案條。
妙慧童女經
須摩提經之異名。
修法阿闍利
與修法阿闍梨項同。
寶生佛
見寶生如來條。
遣喚
發遣與招喚也。釋尊告示由娑婆世界乘彌陀願船而往極樂,阿彌陀佛自極樂直來招呼也。
魚板
本名梆,魚形之小板。禪院之浴室懸之。
行願品
大方廣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之略稱。出於四十華嚴經卷第四十。說普賢菩薩之十大願者。
轉變無常
見七種無常條。
上慢
七慢中之一,增上慢也。見慢條。
二世間
有為法之過現未遷流曰世,事事物物間隔曰間。大別有二種:一、有情世間,五蘊假和合而有情識,以為鬼畜人天等之差別者。二、器世間,四大積聚而為山河大地國土家屋等之別,以容受有情者。蓋有情世間為有情之正報,而器世間為有情之依報也。見俱舍論世間品。
同生神
又云同生天。舊華嚴四十五言一切之人,自有生以來,即有同生同名二天,常隨從侍衛。同生天者,此天與其人同時生也,同名天者此天與其人同名字也。此二神,藥師經謂之俱生神。見俱生神條。
法自相相違因
因明四相違因之一。宗法由有法與法之二語而成,「聲」之語為有法,「無常」之語為法。其有法與法各有意許與言陳之二者,其言陳云自相,其意許云差別,今為法之言陳,故云法自相,然立者所說之因於所立之宗法中,法之自相相違反對,謂之法自相相違因。例如所謂「聲為常,所作性故,如虛空(同喻)如瓶等(異喻)。」所作性之因不轉於同品之常,而轉於異品之無常,故相違法之自相之「常,」而反生成立無常之過也。見因明入正理論。
摩訶俱瑟恥羅
舊稱摩訶拘絺羅。羅漢名。見拘瑟恥羅條。
一切如來諸法本性清淨蓮華三昧
稱大日如來所入西方妙觀察智大智慧門之蓮華三昧。由此而阿彌陀如來出生。見攝真實經上。
華嚴五十要問答
二卷,唐智儼集。或作要義問答:以問答體說述華嚴經中五十三種之要義者。
故骨
遺骨也。舊雜譬喻經下曰:「昔有人死後魂神還,自摩其故骨。過人問之,汝已死,何為復摩故骨?神言此是我故身,身不殺生不盜竊,乃至不瞋不痴,死後得生天上,所願自然,快樂無極。是故愛重之。」
阿梨吒
Ariṣṭaka,巴Ariṭṭhaka,木名。翻梵語九曰:「阿梨吒,應云阿梨瑟吒,譯曰無環。」木槵子也。
比丘名。阿梨吒,亦名阿利吒。此云無相。是人生邪見,言須陀洹斯陀含皆有妻室,亦不障道。牽此自比,故生邪見。言婬欲非障道法也。薩婆多論云:此人先是外道弟子。外道邪見師遣入佛法中,倒亂佛法。其人聰明利根,不經少時,通達三藏。即便倒說云行障道法不能障道。盡其智辯,不能令成。
墮喜淨法
見跋闍子比丘條附錄。
六到彼岸
六波羅蜜多也。唯識論九曰:「六到彼岸菩提分等自利行攝。」
菩薩地經
菩薩地持經之略名。
阿梨呵
Arihan,阿羅漢之誤用。坐禪三昧經上曰:「阿梨呵:阿梨,秦言賊。呵言殺。」
生滅滅已
涅槃經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初二句說生死法,後二句說涅槃法也。
延命地藏經
此經不載於經錄,人或疑其偽。
唄策
記梵唄之冊子也。
仁祠
佛寺也。佛祖統紀三十五曰:「詔報曰: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圖之仁祠。」釋門正統三曰:「精舍所踞,號曰仁祠。」
鳩夷羅
Kokila,又作鳩那羅、拘耆那羅、拘耆羅、拘翅羅、拘枳羅、俱繫羅、瞿翅羅、瞿師羅、鴝𩿦羅、俱枳羅、瞿枳羅、具史羅等。鳥名。譯曰好眼鳥,好聲鳥,美音鳥,鵶鷗等。玄應音義五曰:「鳩夷羅,或云居枳羅鳥,此云好聲鳥。」同十曰:「拘耆羅。或作拘翅羅。梵音轉也。譯云好聲鳥。此鳥聲好而形醜。從聲為名也。」同八曰:「拘枳,或名拘翅,或作瞿翅羅,譯云鵶鷗鳥。」同七曰:「案中本起經云:瞿師羅者,此譯云美音。」慧琳音義十四曰:「俱繫羅,舊云俱枳羅,梵語,西國鳥名。此國無。」
方規
方法規則也。文句八曰:「示通經方規。」慈恩傳八曰:「大明立破方規。」
巨益
大利益也。法華玄義五上曰:「聞有巨益,意在於此。」
戒珠寺
在今浙江紹興縣東北六里。本為王右軍故宅。右軍捨宅為寺,寺有題扇橋。嘗在此題老姥所持之六角竹扇。人競買之。見名勝志。
諸藏純雜具德門
十玄門之一。見玄門條。
鬘菩薩
金剛界三十七尊中內四供養菩薩之一。
禪毬
以毛作毬而擲之,覺禪者之睡者。十誦律曰:「有比丘眾中睡。佛言:聽水洗頭。(中略)若故睡不止,聽以毱擲,若故不止。佛言:聽用禪杖。」智度論曰:「菩薩供給坐禪者:衣服、飲食、醫藥、法杖、禪毱、禪鎮。」資持記下二之三曰:「禪毱如毛毱,遙擲以警睡者。」
梵界
梵天之世界,色界之初禪天也。堅固婆羅門緣起經下曰:「離諸欲染煩惱除,此等得生於梵界。」
不空羂索菩薩
不空羂索觀音也。
遮盧鄔波遮盧
Cāru Upacāru,遮盧與鄔波遮盧二人之名。此二人共為劫初濕生之人。俱舍光記八曰:「遮盧唐言髀,鄔波遮盧,唐言小髀。於我養王兩髀上各生一疱,疱生一子,顏貌端正。從所生處為名,以小標別。」
貪惜
貪惜財物無施與之心也。無量壽經下曰:「有無相通,無得貪惜。」
提點
禪林之職名。司金穀者。庫司知事之外有此職。原為宋朝官職之名。提點者,提舉點檢其事使無塵滯也。見象器箋七。
藏識四相
見四相條附錄。
起信論之法門也。阿梨耶之心體無生無滅。有無明,迷於自之心體,而違寂靜之性,鼓動起念,有生滅四相。即使心體生住異滅由細至麤也。今就此義而明四相,既鼓靜使動,便有前後麤細之異。依之以彼先際之最微,名為生相。及最後之最麤,名為滅相,取中間為住相異相。而以之配於三細六麤,生相者三細中業相之一也。住相者三細中轉相,現相,及六麤中智相,相續相之四相也。異相者六麤中執取相,計名字相之二相也。滅相者六麤中起業相之一也。而於斷位逆次之,先斷滅相,為十信,是內凡之位。斷異相,為十住十行十迴向,是相似覺之位。斷住相為十地,是隨分覺之位。斷生相之一念為佛,是究竟覺也。見起信論中本。
灌佛偈
勅修清規佛降誕曰:「維那宣疏畢,舉唱浴佛偈云:我今灌沐諸如來,淨智莊嚴功德眾。五濁眾生令離垢,同證如來淨法身。」偈出浴像功德經。日本瑩山清規浴佛偈曰:「稽首大聖薄伽梵,天上天下兩足尊。我等今以功德水,灌浴如來淨法身。」未知出於何典。
身毛上靡相
三十二相之一。
蕤呬耶經
又曰瞿醯壇哆羅經,玉呬耶經。慧琳音義作掬呬耶亶怛羅經。三卷,唐不空譯。所謂瞿醯經是也。見瞿醯經條。梵⃞Guhya‑tantra,蕤宜作[卄/(夌*玉)]。
四種授記
一未發心而與授記,或有眾生往來五道,諸根猛利,好樂大法,佛知是人自此過若干阿僧祇劫,發無上菩提心,又過若干阿僧祇劫修菩薩行,度無量眾生令住於菩提,又過若干阿僧祇劫成無上菩提,號字如是,國土如是,乃至滅後法住歲數如是等,是名未發心而與授記,是十位已前之種性地也。二適發心已得授記,或有人久植德本,修習善行,勤心精進,諸根明利,是人發心,即住阿惟越地,入菩薩位,墮畢竟數,出過八難,如是等人適發心,諸佛即授當得作佛之記,是名適發心已得授記。是住行以上也。三密授記,有菩薩求無上菩提,行種種之施,勤行精進,求諸善法,如是人固當授記,然自志滿足,恐不復更發精進之心,如不授記,復恐眾人生疑,謂此人精進修行,不蒙授記,是故佛以威神力密作當得作佛之授記,令他人聞,不令當人知,是曰隱覆授記或云密授記。四現前授記,有菩薩久集善根,無不具足,常修梵行,觀無我空,於一切法得無生忍,佛知是人功德智慧已悉具足,則於一切大眾前現前記其成佛名號國土等,是名現前授記。見首楞嚴三昧經下。
一未發菩提心授記,謂諸佛世尊觀諸眾生根機之利鈍其具增上之信者,佛則令發菩提心授當得作佛之記也。二共發菩提心授記,謂諸菩薩善根成熟,不得增上之行,但誓欲度脫一切眾生與諸眾生同發菩提心同成正覺,蒙佛之授記也。三隱覆授記,即上之密授記。四現前授記,與上名義共同。見菩提資糧論三。
見授記條。
香界
謂佛寺也。見丹鉛錄。高適詩曰:「香界泯群有。」按語本維摩詰經。見香國條。
阿毘曇甘露生味論
尊者瞿沙造,失譯,二卷。有十六品,論種種之法相。
證法
俱舍論所說教證二法之一。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聲聞緣覺佛種種差別之道法也。俱舍光記二十九曰:「證法者,謂聲聞緣覺如來三乘菩提分法。」
無漏界
無漏清淨之世界也。又謂涅槃。
三部降三世
胎藏界曼荼羅有降三世王三尊。一金剛手院中之一尊,一五大院中降三世王與勝三世王之二尊,降世與勝世其義一,故為同尊。而此三尊為三部之忿怒尊,猶如軍荼利明王有三部之別,蓋金剛手院之降三世為金剛薩埵,是金剛部之忿怒尊,五大院中不動尊北之降三世為大日所變,是佛部之忿怒尊,其西方之勝三世為地藏菩薩所變,是蓮華部之忿怒尊。此非於同院中列同一之兩尊,是其名雖同,而為佛及地藏所變異,故有其異。
阿彌陀婆耶
見阿彌陀條。
鉢吉帝
又作鉢吉蹄,波機提。譯言本性,志性。摩登伽種之婬女也。見阿難而生婬心,請之於母,母誦神咒蠱惑阿難。阿難將行樂,為佛所救,婬女出家。摩登伽經上曰:「過去有婆羅門名蓮華實,女名本性,爾時女者今性比丘是也。」舍頭諫經曰:「有凶咒女名曰波機提,晉曰志性。」又曰:「過去有梵志名弗伽娑有女名志性,弗伽娑女則志性比丘尼是。」鼻奈耶三曰:「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尊者阿難平旦入城乞食。時甚熱,阿難中路蕉渴。路上有旃荼羅女,名鉢吉蹄,於井汲水。阿難詣井請水。女曰:我是摩鄧伽種,君為貴種,瞿曇第一弟子,波斯匿王所敬,末利夫人師。我敢持水不與?阿難曰:我不問汝旃荼羅非旃荼羅,但施我水。女於是掬水灌阿難手足,於是生婬意。阿難飲水去。鉢吉蹄女還家啟父母,願以沙門阿難為夫婿。母曰:此阿難為轉輪王家子,沙門瞿曇弟子。我等旃荼羅種何得以阿難為女婿?女曰:若得阿難而不得為婿,我當飲毒死。母於是設祭壇,請摩鄧伽神,誦摩鄧伽咒。阿難在祇洹,恍惚牽心於此,至其家。鉢吉蹄女見阿難,踊躍抱之,著床上。爾時,阿難以道力得自寤,自念:我今困厄,世尊何不慈愍我?佛乃知之,為阿難誦佛語(摩登伽經,舍頭諫經,佛為誦神咒,但其咒語異),於是阿難得脫幻術至佛所。婬女逐阿難而至。請佛以阿難。佛言:汝欲得阿難,阿難既為比丘,汝亦應為比丘尼。婬女乃還家白父母,剃髮至祇洹。時佛為婬女廣說四聖諦法,婬女即思惟佛道。得阿羅漢果。」更有摩鄧伽經二卷,摩鄧女解形中六事經一卷,摩鄧女經一卷,舍頭諫經一卷,此四經為同本異譯。皆記摩鄧伽女之事。但並為小乘部。大乘部首楞嚴經,記阿難乞食,途次經歷婬室,遭摩鄧伽以娑毘羅先梵天咒攝入婬席。如來宣說頂光神咒勅文殊師利將往護阿難,惡咒消滅。即與阿難及摩鄧伽歸來佛所。大小二部所記不同。梵⃞Prakṛti巴Pakatī。
梵曰阿乞史囉Akṣara,又云阿剎羅。見梵語雜名。
鬥諍堅固
五種堅固之一。自如來入滅第五五百年間,諸比丘不修戒律,唯尚鬥諍,增長邪見,謂之鬥諍堅固。見五五百年條。
護世者
四天王為守護世界之神,故總云護世者。法華經陀羅尼品說:「毘沙門天王護世者。」同於護世四天王。
正行六度品
觀行位五品之一。見五品條。
因緣釋義
三論宗四種釋義之一。見四釋條附錄三論四釋項。
二種信
一信解,又曰解信。梵曰阿毘目佉Abhimukh,自明見理,心無疑慮也。二深信,又曰仰信。梵曰捨攞駄Śraddhā,是依人而信其言也。大日經疏三曰:「有大信解者。此信解,梵音阿毘目佉,謂明見是理。心無疑慮,如鑿井已漸至泥,雖未見水,心知在近,故曰信解也。下言深信者,梵音捨攞駄,是依事依人之信。如聞長者之言,或出常情之表,但以是人未曾欺誑故即便諦受依行,亦名為信。」
有初信正信之二種。與貪瞋痴三不善根相應之信為邪信。與無貪等三善根相應之信為正信。
有自力他力之二信。自發之信為自力信。依佛之大悲心而發之信為他力信。此中五根中之信根,就正信而言,是佛徒通途之信心也。又淨土真宗之信就他力信而言,是一宗特殊之信心也。
十住除垢斷結經
最勝問菩薩十住除垢斷結經之略名。
白衣大悲咒
白衣觀音之陀羅尼也。大日經普徧真言品為白處尊真言而出之。
血盆經
又曰女人血盆經,具名目連正教血盆經。唐建陽書林范氏板本之大乘法寶諸品經咒卷末及諸經日誦,均載此經。惟大藏經錄不載。蓋是偽造。然今流通頗廣也。
黃龍
宋隆興府黃龍山普覺禪師,名慧南。受法於慈明圓禪師,住於黃龍。神宗熙寧二年寂,壽六十八。大觀四年勅謚普覺。傳嗣之弟子,有真淨之克文,東林之常總,晦堂之祖心等。見續傳燈錄七、稽古略四。
須真胝
Sucinti,譯曰善思惟。見玄應音義三。
乞眼婆羅門
舍利弗遇此乞眼婆羅門退失大乘者。智度論十二曰:「如舍利弗於六十劫中,行菩薩道欲渡布施河時,有乞人來乞其眼,舍利弗言:眼無所住,何以索之?若須我身及財物者,當以相與?答言不須汝身及財物,唯欲得眼。若汝實行檀者,以眼見與。舍利弗出一眼與之。乞者得眼,於舍利弗前嗅之,嫌臭,唾而棄地,又以腳蹹。舍利弗思惟言:如此弊人等,難可度也,眼實無用,而強索之,既得而棄,又以腳蹹,何弊之甚!如此人輩,不可度也。不如自調,早脫生死。思惟是已,於菩薩道退,迴向小乘。」又賢愚經六,彌勒所問本願經,六度集經四等,均有婆羅門乞眼事。
應化
應者應現。應眾生之機類而現身也。化者變化。應真佛緣而變化種種也。西域記七曰:「天帝釋欲驗修菩薩行者,降靈應化為一老夫。」
示眾
訓示眾人也。六祖壇經曰:「佛示眾云: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諸錄之示眾,此為最古。
生生不可說
四不可說之一。
思量能變識
第七識也。
寶偈
至寶之偈頌也。唯識述記序曰:「此寶偈南贊。」
冥往
冥然而往他處也。即謂死。唯識樞要上本曰:「機感未符,杳從冥往。」
十二緣門
見十二因緣條。
割縷淨
比丘之三衣,必以青黑木蘭之三壞色染之。然其衣料極為細軟,不堪染色。且外無三衣之用者,故許割片端之縷而使用之,是曰割縷淨。淨者,與淨肉,說淨等之淨同,謂無罪也。見行事鈔中之三。
忍智
慧心安於法,名為忍;於境決斷,名為智。小乘有部之說,忍為無間道(舊譯曰無礙道)之觀知,屬於因;智為解脫道之觀智,屬於果。成實及大乘,忍智皆通。但就義而分之,則始觀名忍,終成名智。俱舍論二十三曰:「忍智者,忍是無間道,約斷惑得無能隔礙故。智是解脫道,已解脫惑得與離繫得俱時起故。具二次第理定應然,猶如世間驅賊閉戶。」大乘義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為忍,於境決斷說之為智。依如毘曇斷見諦惑,忍為無礙,智為解脫。成實法中一切治道通名為忍,通名為智。以心安法故通名忍,決斷無著故通名智。大乘法中忍智亦通,加說五忍從始至終。二諦智等通初及後,隨義具分非無義異,始觀名忍,終成名智。」
羯磨戒師
與羯磨阿闍梨同。是為授戒時之師,故云戒師。
化法四教
謂天台之教判藏通別圓也。自教化之內容而分,故有化法之名。見四教條。
一九之生
謂九品往生也。迦才淨土論上曰:「二八之觀齊闊,一九之生同歸。」
著我
思五蘊假和合之身中,有我實在而執著之也。
梵皇
謂佛也。佛生於西北梵地為法中之皇帝,故稱梵皇。止觀弘決序曰:「古先梵皇,乘時利見。」
嬰童心
真言十心之一。見十心條附錄。
乃至十念
舉十念而上攝多念下攝一念也。無量壽經上曰:「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香盤
香篆之盤。見象器箋十九。
末流
枝末之流派。法流之末。
方詣
方者方所,詣者所至,謂事物之方針也。行事鈔上之一曰:「薄知方詣。」同資持記曰:「方詣明有所歸,方謂方所,詣謂至詣。」
准提陀羅尼布字法
出於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羅尼經。
蘇迷
蘇迷盧之略。山名。見須彌條。
大日如來四種身
一、瑜祇經,謂金剛界徧照如來是自性身。二、分別聖位經謂有二種之受用身,盧遮那是二受用身也。三、攝真實經言毘盧遮那示現化身至釋迦菩提道場。又義訣言龍樹先持誦毘盧遮那真言。感得現真身為說持念法,是變化身。四、略出經言毘盧遮那來天等之會者,是等流身。見菩提心義十。
婆樓那
Varuṇa,龍王名。譯曰水。探玄記二曰:「婆摟那龍王,此云水。為一切魚形龍王。」
寶像
以珍寶所造之佛像也。法華經方便品曰:「寶像及畫像。」
他方道俗菩薩院
在祇園精舍中。他方世界在家出家之菩薩修行佛道之院也。菩薩有在家出家二種,故曰道俗菩薩。見祇園圖經。
優波底沙
Upateja,阿羅漢名。譯曰大光。解脫道論之著者。見解脫道論一。
必至滅度願
彌陀四十八願中之第十一願,又名證大涅槃之願。往生淨土,即誓必到達涅槃之大果也。
五尊合行法
五大明王之修法,勤於一人之法也。
鉢羅
一作波羅,又曰波賴他。譯曰四兩分。戒本疏三下曰:「鉢羅,多論云波羅,此云四兩。」飾宗記五末曰:「多論第五云四兩,立世阿毘曇論云兩,稱一兩名一鉢羅,蓋多論約少稱,毘曇就大稱說之也。今解,鉢羅翻為分,如鉢羅奢佉翻為支,支荳是四兩也。」梵語雜名曰:「兩,波羅。」解脫道論七曰:「一頗賴他,梁言四兩。」梵⃞Palārdhaa。
五十二眾
涅槃會上五十二類之眾生也。佛將於雙林樹下入滅,見放光而自四方來集者,中有數多異類之眾生。經文雖無五十二之數字,而章安之涅槃經疏科經文數五十二眾。 無量諸大比丘一,六十億比丘尼二,十地菩薩比丘尼三,一恒沙菩薩四,二恒沙優婆塞五,三恒沙優婆夷六,四恒沙諸離車七,五恒沙大臣長者八,六恒沙毘沙離王及夫人後宮眷屬閻浮提內諸王九,七恒沙諸王夫人十, 八恒沙諸天女十一,九恒沙諸龍王十二,十恒沙諸鬼神王十三,二十恒沙金翅鳥王十四,三十恒沙乾闥婆王十五,四十恒沙緊那羅王十六,五十恒沙摩睺羅伽王十七,六十恒沙阿修羅王十八,七十恒沙陀那婆王十九,八十恒沙羅剎王二十, 九十恒沙樹林神王二十一,千恒沙持咒王二十二,億恒沙貪色鬼魅二十三,百億恒沙天諸采女二十四,千億恒沙地諸鬼王二十五,十萬億恒沙諸天子二十六,十萬億恒沙四方風神二十七,十萬億恒沙主雲雷神二十八,二十恒沙大香象王二十九,二十恒沙獅子獸王三十二, 十恒沙諸飛鳥王三十一,二十恒沙水牛牛羊三十二,二十恒沙四天下中諸神仙人三十三,閻浮提中一切蜂王三十四,閻浮提中一切比丘比丘尼三十五,無量世界中間人天眾三十六,閻浮提所有山神三十七,四大海神及諸河神三十八,四天王三十九,釋提桓因及三十三天四十, 夜摩天四十一,兜率天四十二,樂變化天四十三,第六天四十四,大梵天五及梵眾四十五,阿修羅四十六,欲界天魔波旬四十七,大自在天四十八,東方佛世界無邊身菩薩四十九,南方佛世界無邊身菩薩五十, 西方佛世界無邊身菩薩五十一,北方佛世界無邊身菩薩五十二,見涅槃經會疏一。
五不可思議
謂不可以心慮量,不可以言語說之五種也。詳見不可思議條附錄。
經疏與現圖相違
現圖置釋迦於第二院,經軌置於第三院。是經軌依大日經具緣品所云:「次往第二院,東方初門中畫釋迦牟尼。」之文。然據阿闍梨之說,則若依自內向外之次第,文殊院應為第二重,釋迦院(合外金剛部)應為第三重。今釋迦院為第二者,是示大智大悲次第故也。故作此曼陀羅,先作中胎並第一重。是為大日內證之智德故也。次越第二重而作第三重之釋迦院,是為大日外用之悲德故也。即大智大悲不二之次第也。次還作第二重之文殊院等,是兼悲智具二利故也。然則經文之第二院,依法門次第,釋迦作第二番故云第二院,文殊作第三番故云第三院。是但為治慢法之人,特安密語耳。大日經疏五曰:「次往第二院畫釋迦牟尼。阿闍梨云:此中第二是隱密語耳,若從中向外當以釋迦牟尼眷屬為第三院,今則以毘廬遮那法門眷屬為第一,釋迦牟尼眷屬為第二。諸菩薩在悲智之間,上求下化故為第三。所以如此互文者,此是如來密藏,為防諸慢法人不從師受者變亂經文,故須口傳相付也。」同十二曰:「前曼荼羅中,云第二院置釋迦,第三院文殊師利。此文互也。由下先定中胎竟直向第三院定之,故云第二,非是第二則是第三重也。」又云:現圖之蘇悉地院,不載於經軌者,諸師合之於虛空藏院之意也。
大明三藏法數
五十卷,明朝一如等集註。
摩鄧女解形中六事經
一卷,失譯人名。佛為摩登女分解身中眼等六處,一一說其無愛相。
非數滅
三無為之一。新云非擇滅。大乘義章曰:「三無為者:一虛空無為,二數滅無為,三非數滅無為。」非數緣盡項。
阿薩多
星宿名。譯曰軫宿。見翻梵語九。梵語Pūrvā Āsādhāh。
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佛說阿彌陀經之異名。此經為一切諸佛護持憶念之經,故名。同經曰:「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慈雲
慈心廣大,覆於一切,譬如雲也。雞跖集曰:「如來慈心,如彼大雲,蔭注世界。」
宋杭州天竺靈山寺靈應尊者,名遵式,字知白,真宗賜號慈雲。天台寧海人,宋太宗乾德元年癸亥生。於國清寺普賢像前燒一指,誓傳天台之道。明道元年壬申十月八日入寂,壽六十九。見佛祖統紀十一。
弗婆呵羅
Fuṣpāhara,夜叉名。譯曰食花。見孔雀王咒經上。
法滅盡經
一卷,失譯,佛臨涅槃,說末世眾魔比丘為不如法事,乃至袈裟變白,為法滅之相者。
薰修
薰為薰習,如薰香於衣也。修者修行。以德薰身修行也。觀無量壽經曰:「戒香薰修。」八十華嚴經二十五曰:「恒普薰修一切善法。」
安居竟
安居之終日。即七月十五日(舊譯家),或八月十五日(新譯家)。
骨鎖觀
亦云骨想。九種不淨觀(九想觀)之第八。觀身肉既散,但為白骨相連,治貪著之心也。又名白骨觀。見九想條。
二種莊嚴
見二字部二種莊嚴條。
見二嚴條。
寶女三昧經
寶女所問經之異名。
八佛
一東方難降伏世界之善說稱功德如來,二東方無障礙世界之因陀羅幢星王如來,三東方愛樂世界之普光明功德莊嚴如來,四東方普入世界之善鬥戰難降伏超越如來,五東方淨聚世界之普功德明莊嚴如來,六東方無毒主世界之無礙藥樹功德稱如來,七東方側塞香滿世界之步寶蓮華如來,八妙音明世界之寶蓮華善住沙羅樹王如來。見八佛名號經。
十力教
佛有十力,故總稱佛教曰十力教。西域記七曰:「有十事違十力教。」
末法
正像末三時之一。謂去佛世長遠而教法轉微未之時期也。法華嘉祥疏五曰:「轉復微末,謂末法時。」三時有四說。一說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多取此說。見三時條。
六侍者
方丈有六侍者,一巾瓶侍者,二應客侍者,三書錄侍者,四衣鉢侍者,五茶飯侍者,六幹辦侍者,是皆親炙於室中,必須為法忘軀,必嚴密者任此職,庶不孤此法乳也。
見侍者條。
寂志果經
一卷,東晉竺曇無蘭譯。與長阿含沙門果經同本,佛為阿闍世王說沙門現在之得果。
唯蘊無我心
真言宗所立十住心之第四。入聲聞乘修四諦觀法,了悟唯有五蘊之法而無人我實體之住心也。
烏龍
法華傳八曰:「李遺龍者,並州人。其家書業,相繼究微。龍父名曰烏龍,偏重此土道教,不信佛教。性耽嗜酒肉,謗佛經。(中略)凡一生中,不書佛經。設復有人,贈投金玉利,都不見經,況自書寫。遂發狂亂,語遺龍曰:若汝吾子,不可信佛經。信而犯者,災橫不少。即吐血而卒。後並州司馬,發心貞固,偏重法華。如法欲寫其經,無能書。同志有人謂司馬曰:烏龍之子遺龍,繼業能書。其家邪見,不寫佛經。君威能伏邪心,堪任書寫。司馬以方便調伏,更不隨,自稱家傳固辭。更雇餘書生,造一部畢,若紙若筆,必以淨心,自出珍寶,如法營欲,清淨供養。復思惟我既州主,龍豈不肯受言!逼以刑言,贖以金玉,龍遂立題目,悔責父遺囑。入夜不覺,一日一夜。次夜夢,百千天人圍繞大威德天,龍前庭中住立,問誰人天?答我是汝父烏龍,先生愚氣,不信佛經,墮大地獄。炎火纏身,一日一夜,萬死萬生,求死不得,求生不得,五百利犁,搆吾舌肉,不可具說。昨日地獄上,忽有光明,於中現一化佛,說偈言:假令徧法界,斷善諸眾生。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如是六十四佛,次第而現,說偈亦爾。爾時地獄火滅,變為涼地。我及眾生,捨身生第四天,天上法爾初三事即知。汝造題目六十四字,一一之字,現化佛身,說偈拔苦。我與汝身,一肉血分。依我一人善緣,地獄罪人,聞偈離苦,同生一處,今圍繞者是也。」
寂靜音海夜神化導三十七門
善財童子南詢第三十五參寂靜夜神對童子自說於三十七類之眾生為三十七門之化導。見唐華嚴七十一。
佛頂咒
又云楞嚴咒。首楞嚴經所說之白傘蓋佛頂咒也。
下轉
謂元初一念之無明,背真性而緣起生死也。即流轉是。釋摩訶衍論二曰:「諸染法有力,諸淨法無力,背本下下轉,名為下轉門。諸淨法有力,諸染法無力,向原上上轉,名為上轉門。」
阿跛婆麼囉
鬼名。見阿波摩羅條。
冥府
死者之魂迷行之處,即閻魔之廳也。
外四供養
四方如來應之,各流出一女菩薩供養中央如來也。其先東方之阿閦如來流出香菩薩而供養之,此以東方為初發菩提心之方,又東方者初也,是故以妙香供養之,其故東方是三摩耶戒也(理趣經意)。戒名戒香,戒者是三學之初也,故以己所證之香三摩地供養大日也。其次南方之寶生如來,流出華菩薩供養之,是於胎藏界此如來名開敷華王如來,此為南方福德門之標幟,即以己所證之香三摩地供養大日也。其次西方之阿彌陀如來,流出燈菩薩供養之,此以阿彌陀為智慧門,故以己所證之智慧三摩地燈供養大日也。其次北方不空成就如來,流出塗香菩薩供養之,不空成就者釋迦如來也,又塗香為五分法身之標幟。戒定等之功德,能除煩惱之污穢,故譬如塗香也。北方為入涅槃門,故以五分法身為其自證。蓋釋迦如來出於穢土,利益眾生親近於濁亂之境界,故以此五分法身之塗香清穢濁,以己所證之塗香三摩地供養大日也。見辨惑指南三。
勝進道
四道之第四。見四道條。
南無阿彌陀佛
Namo'mitābhāya buddhāya又,Namo'mitayus buddhāya,又作南無阿彌陀(引)佛陀(引)耶,譯曰歸命無量光覺,無量壽覺。歸命於無量壽覺及無量光覺也。淨土門稱之為六字名號。歸命者,眾生一心仰賴阿彌陀佛,即眾生之信心也。無量壽覺或無量光覺者,佛助一切眾生行體成就也。蓋眾生之信心與阿彌陀佛助眾生之行體皆具足於此六字內。此謂機法一體之南無阿彌陀佛也。真言之口傳以此名號為陀羅尼,為金剛界五佛。善導觀經疏一曰:「言南無者即是歸命,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觀無量壽經曰:「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聖財集下謂真言口傳六字名字為陀羅尼,五佛種子也,𑖡𑖦𑖺(namo)二字,歸命之義,命者常住之壽命大日也,𑖀𑖦𑖰𑖝𑖧𑖲四字,如次第為阿閦,寶生,彌陀,不空成就之四法也。
七無上道
與七種無上同。見七種無上條。
念佛為本
往生極樂淨土之業因,以彌陀本願正定業之稱名念佛一行為根本也。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
二卷,唐玄奘譯。明以十一種殊勝之事故,於十二緣起之。初說無明支。一所緣殊勝,二行相殊勝,三因緣殊勝,四等起殊勝,五轉異殊勝,六邪行殊勝,七相狀殊勝,八作業殊勝,九障礙殊勝,十隨縛殊勝,十一對治殊勝也。
鎮宅不動法
為鎮護第宅之不動尊修法也。
極好音
如來八音之一。三藏法數曰:「一切諸天二乘菩薩,雖各有好音,未足為極。唯佛音聲,聞者無厭,得入妙道,好中之最,故名極好音。」
火食
謂護摩也。以供物投於火,供養諸尊,是護摩法也。
鐘梵
鐘聲梵唄也。表制集曰:「時中禮懺鐘梵遞虧。」性靈集八曰:「鐘梵斷而亦續。」
說度部
說轉部之異名。見經量部條。
摩醯沙達多
Maheśadatta,六群比丘之一。見六群比丘條。
業海
謂種種惡因。如大海也。四十二章經注曰:「罪始濫觴,禍終滅頂,惡心不息,業海轉深。」
大吉祥明菩薩
胎藏界曼荼羅觀音院第二行第六位。梵名摩訶室利微地也。譯言大吉祥明。密號稱為常樂金剛。肉色。左手持半開蓮華。右手屈無名小二指,竪餘指,置胸邊。坐白蓮華。
大陀羅尼
佛陀之咒語,云為陀羅尼。其中咒語多者,云為大。又美其功德。云為大。
尊勝大明王經
一卷,趙宋施護譯。佛為阿難說咒,名尊勝大明王。
圓相
見一圓相條。
佛心
如來之心也,覺悟之心也。觀無量壽經曰:「佛心者大慈悲是。」
頓悟入道要門論上曰:「無住心者是佛心。」
廣智
宋延慶寺尚賢,賜號廣智。依四明尊者法智學教觀。悟性宗之旨。仁宗天聖六年,繼法智主延慶寺。道化大行。雪竇山顯禪師出山來訪,申賀禮。人傳以為盛事。與靈芝淨覺論性具之旨,輔四明之說。學者賴之。見佛祖統紀十二。
衣缽侍者
掌住持之錢帛者。象器箋六曰:「住持資具,錢帛之有處,謂之衣鉢閣。蓋蓄資財,非僧人本志。諱露言之,稱衣鉢矣,而此侍者掌此。」
迦畢試
Kapiśa,國名。周四千餘里。北背雪山,三陲為黑嶺,國都城,周十餘里,宜穀麥,多果木,出善馬鬱金香,異方奇貨,多聚此國,文字大同覩貨羅國,僧徒六千餘人,多習學大乘。昔健陀羅國迦膩色迦王,廣地至葱嶺東,河西蕃維皆送質子,王優待之,冬居印度諸國,夏還此國,春秋止健陀羅國。見西域記一。
繼忠
宋四明尊者知禮之法孫。得法於四明弟子廣智尚賢。有弟子二人,一曰從義,三大部補註之著者。一曰處元,義例隨釋之著者。見稽古略四。
自性戒
十善戒者,不待佛之制止,自性可受持之戒也,故云自性戒,又云本性戒。大日經疏十七曰:「菩薩戒,略有二種:一在家,二出家。此二眾中復有二種戒:一自性修行,二是制戒。今此十戒是菩薩修行戒也。以此善性故,一切菩薩應行之,即涅槃所謂性自能持戒,或云自性戒也。」
護身加持
即護身法。見護身法條。
順道法愛
法愛有二種:一為相似之法愛,又名似道法愛,又名順道法愛,住前之法愛也。二為真道法愛,住上之法愛也。決云愛名雖同。真似義別。見七帖見聞七。
大悲胎藏八字法
是佛眼佛母尊之所說也。見佛眼佛母尊條。
金剛壽命陀羅尼經
見金剛壽命經條。
持鉢
同托鉢。謂比丘之乞食也。
𑖀𑖽am,又作菴,暗。是十二摩多之第十一,轉聲五轉之第四輪成菩提也。五十字門之一。金剛頂經字母品曰:「闇字門,一切法邊際不可得故。」理趣釋曰:「菴字者覺悟義。」文殊問經曰:「稱暗字時,是無我所聲。」大莊嚴經曰:「菴者,能遮一切諸不淨物。於佛法中,能捨一切金銀寶物,是故名菴。」大日經疏十四曰:「暗,是成菩提。」同十八曰:「暗字一切真言之心,於一切真言最為上首。」此於阿字加空點也。於普通之梵語,為母音而不數。邊際不可得,自Anta(邊際)釋之。無我所聲,自Amamakara(無我所)釋之。
無相無相解脫門
重三解脫門之第二。見三三昧項中重三昧。
五種衲衣
無用之布縫綴之五種僧衣。有施主衣,無施主衣,往還衣,死人衣,糞掃衣也。
火頭
禪院之造飯者。
晦堂
宋黃龍山晦堂寶覺禪師,名祖心,嗣黃龍南禪師。哲宗元符三年寂。見稽古略四。
尸毘迦
王名,釋尊因位為尸毘迦王時,以身施鴿。是檀波羅蜜之滿相也。智度論三十五曰:「爾時毘首羯磨天,白釋提桓因言:尸毘王其行奇特,世所希有,諸智人言:是人不久當得作佛,釋提桓因言:是事難辯,何以知之?如魚子,菴羅樹華,發心菩薩,是三事,因時雖多,成果甚少,今當試之。帝釋自化為鷹,毘首羯磨化作鴿,鴿投王,王自割身肉,乃至舉身上稱,以代鴿命,地為震動。是時釋提桓因心大歡喜,散眾天華,如是決定大心,成佛不久。」四教儀曰:「尸毘王,代鴿檀滿。」西域記三曰:「是如來昔修菩薩行,號尸毘迦王(唐言與舊曰尸毘王,訛),為求佛果,於此割身,從鷹代鴿。」慧琳音義二十六曰:「尸毘王,古音亦云濕鞞,此云安穩也。」
了義
對於不了義而言。顯了分明說示究竟之實義,謂之了義。未了未盡之說,謂之不了義。了義不了義者,方便(不了義)、真實(了義)之異名也。圓覺經曰:「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又「是諸菩薩最上教誨了義大乘。」同略疏一曰:「了義者,決擇究竟顯了之說非覆相密意含隱之譚。」寶積經五十二曰:「若諸經中,有所宣說:厭背生死,欣樂涅槃,是不了義。若有宣說生死涅槃二無差別,是名了義。」大集經二十九曰:「了義經者,生死涅槃一相無二。」涅槃經曰:「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鳩羅檀提
Kuladanta,又作究羅檀度。鬼王名。譯曰戰無敵。見金光明文句七。
無上菩提誓願證
四弘誓願之一。證無上菩提之誓願也。
十種方便
一、布施方便。無慳吝,喜捨身命財,不求恩報。二、持戒方便。持禁戒。行頭陀,不輕他,無染著。三、忍辱方便。遠離顛倒瞋恚,雖有橫逆侵加,亦忍受不動。四、精進方便。捍勞忍苦,勇猛無怠。五、禪定方便。遠離一切五欲及諸煩惱,於禪定解脫等法,銳意修心。六、智慧方便。遠離愚癡煩惱,長養一切功德,歡喜愛樂之心無厭足。七、大慈方便。起平等大慧之心,利樂一切眾生,雖歷塵劫而不疲厭。八、大悲方便。雖知諸法無自性,然以平等之大悲心,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歷塵劫而無厭足。九、覺悟方便。以無礙知慧,開示一切眾生,使了悟本有,無所疑惑。十、轉不退法輪方便。轉無上法輪,化導一切眾生,使依教修學,增長菩提,行位不退。皆修菩薩行者之善巧也。
枯木禪
五燈會元曰:「昔有婆子,供養一菴主,經二十年。常令一二八女子送飯給侍。一日令女子抱定。曰:正恁麼時如何?主曰:枯木倚寒巖,三冬無煖氣。女子舉似婆。婆曰:我二十年祇供養得個俗漢。遂遣出燒卻菴。」
禪榻
修坐禪之橙子也。
琉璃壇
以琉璃寶所築之戒壇也。義楚六帖二十一曰:「嵩岳有玉石壇,大鄴有琉璃壇。僧受戒羯磨說戒作法,集僧唱共結之壇矣。」又言佛壇社壇之為琉璃色也。
數法人
指稱小乘之薩婆多部。見數人條。
羯拏僕
Kanabhuj,舊稱蹇尼陀Kanāda,譯曰食米齋。嗢露迦仙人之別名。勝論之祖。唯識述記一末曰:「或名羯拏僕,羯拏云米齋,僕翻為食。先為夜遊驚他稚婦,遂收場碾糠粃之中米齋食之,故以名也。時人號曰食米齋仙人,舊云蹇尼陀訛也。」
天眼智通
天眼智證通之略。
上手
謂上方也。見象器箋二。
田夫即身成佛秘法
先本尊加持,為智拳印,次一印三明,先於內五股印大咒三返,次以同印二頭指招中咒(口傳)三返,次以同印二大指押二無名,小咒(口傳)三返。見日本心舟七刀印田五。
觀無量壽經王宮會
一經有二會:一,王宮會,釋尊正於王宮說十六觀者。二,耆闍會,阿難於王宮聞之,後還耆闍崛山(譯靈鷲山)複演之者。因此今之經文,止於王宮會,耆闍會者,但於最末記有其事而已。
現瑞序
以名法華經序品中敘雨華放光六瑞之一段。
美音天
又名妙音天,辯才天之異名。梵名薩囉薩筏底Sarasvati,大日經疏十曰:「美音天是諸天顯詠美者,與乾闥婆稍異,彼是奏樂者也。薩嚕薩筏底曳,即美音之名也。」大日經義釋七曰:「美音天亦名辯才天。」見大辯才天條。
輪王四輪
見轉輪王條。
金銀銅鐵四種之輪寶也。見轉輪王條。
梵眾
修梵行之徒眾,即僧侶也。劉軻大德玭律師碑曰:「端肅嚴恪,儀刑梵眾。」
佛德
如來所具之功德也。俱舍論二十七曰:「佛德者,諸有智者思惟如來三種圓德,深生愛敬。其三者何?一因圓德,二果圓德,三恩圓德。」
本跡二門
諸家釋法華經無不大判之以本地門垂迹門之二門,一經二十八品中,前十四品為迹門之序正流通,後十四品為本門之序正流通。迹門之法華,謂釋迦如來成道後至法華會座之間四十餘年諸經之說法,三乘法為方便,一乘法為真實(方便品之正說),所說之教理上開權顯實也,本門之法華,謂釋迦之身,生於王宮,成道於伽耶,以至於今,此佛身非我之實身,為我久遠實成之法身,為濟度眾生,一時垂迹,現伽耶成道之應身而已(壽量品之正說),佛自己之身上開迹顯本也。然由斯開迹顯本上觀之,則法華以前至法華上開權顯實之說法,悉為垂迹身之垂迹說。故後半謂為本門法華。此本迹之義,為佛身上真應二身或法應二身之關係,故此義雖瀰滿於法華已前之諸大乘經,然是惟對於大乘菩薩之說,未對於二乘凡夫而明之,對於二乘凡夫,且就釋迦之身而開說證明之者,惟本門法華之所說耳。再如菩薩之授記作佛,爾前之諸經雖不少,然聲聞之授記,則以迹門法華為根本。
法華尊者
天台東土之第六祖智威禪師,卜禪居於台州普通山,其地名法華,習禪者有三百人,聽講者有七百。因之號曰法華尊者。見佛祖統紀七。
盧至長者經
具名盧至長者因緣經,一卷,失譯,記慳貪之盧至長者得道因緣。
撥非
禪家謂俗氣為撥非。
未至定
又云未到定。上界八地各有根本定與近分定,斷欲界修惑所發之禪定,為初禪之根本定,乃至斷無所有處修惑所得之禪定,為非想處之根本定。又伏欲界煩惱,發近似初禪根本定之禪定,為初禪之近分定,乃至伏無所有處煩惱,發近似非想處根本定之禪定,為非想處之近分定,如此八根本定八近分定中,初禪之近分定有與他之近分定相異之點,故立別名,謂之未至定。言未至根本定之義也。近分之義亦同此。
廣大儀軌
大毘盧舍那經廣大儀儀軌之略名。
古來世時經
佛說古來世時經,一卷,失譯。中阿含經中說本經之別譯。
以譬為欲樂而墮身命者。智度論十七曰:「諸欲樂甚少,憂苦毒甚多,為之失人身,如蛾趣燈火。」
下衣
五條袈裟之別名。最下著之。故名。
五條袈裟之別名。
阿伽陀
一作阿揭陀Agada,藥名。譯曰普去,無價,無病,或作不死藥,丸藥。玄應音義二十四曰:「阿竭陀藥,又言竭陀,或云阿伽陀。梵言訛轉也,此云丸藥也。」慧琳音義二十五曰:「阿揭陀藥,阿云普,竭陀云去。言投此藥,普去眾疾。又阿言無,竭陀云價,謂此藥功高,價直無量。」慧苑音義上曰:「阿無也,揭陀病也,服此藥已,更無有病,故為名耳。」止觀一之五曰:「阿伽陀藥,功兼諸藥。」
戒賢
天竺摩竭陀國,那爛陀寺之住僧。護法菩薩之弟子,玄奘三藏之師。梵名尸羅跛陀羅,Śīlabhadra(西域記八作尸羅跛陀羅慈恩寺傳十作尸羅跛陀),師為三摩咀吒國王族,婆羅門種也,少好學,有風操,遊諸印度。求詢明哲,至摩竭陀國,那爛陀僧伽藍,遇護法菩薩,聞法信悟,而請出家,既極至理,名聲遠聞。見西城記八。那爛陀寺眾僧,得玄奘法師使參正法藏,即戒賢法師也。眾共尊重,不言其名,號為正法藏,正法藏悲泣,說三年前之靈夢,示豫知法師之來,行師弟之禮。見慈恩傳三。
佛塔
如來之塔婆也。
寶器
寶玉之器也。維摩經弟子品曰:「無以穢食置於寶器。」
懸鏡
懸置佛堂之鏡。經中譬鏡於佛智也。
波耶
Paya,譯曰水。慧琳音義二十六曰:「波耶,此云水也,即罽賓國人呼水名也。」
妨難
妨害他人之說而批難之也。
圓照
圓覺經曰:「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又曰:「生死涅槃,同於起滅。妙覺圓照,離於華翳。」
京兆藍田(陝西藍田縣)人。姓張氏。十歲,依西明寺景雲律師出家,研鑽維摩法華因明唯識等,傍究儒典,特精律藏。唐開元年間,奉勅預譯經,大曆年間,詔兩京律師十四人,定新舊兩疏之律條,師與超濟等共當筆受之任,所謂勅僉定四分律疏是也。年八十二寂。所著有貞元新定釋教目錄等十九種。見宋高僧傳,佛祖統紀等。
蘇目可
Sumukha,夜叉名。譯曰善面。見大孔雀經中。
三種樂
三樂也。見樂條。
上方
上方者,原為稱山寺之佛寺。今呼住持之人為上方,因其所居在寺之最高深處也。
阿毘曇五法行經
後漢安世高譯,一卷。釋四諦五行。
拘暹
又作鳩睒,俱睒。國名。見俱睒彌條。
念不退
三不退之一。謂菩薩既斷根本無明,一分中道之正念,永不退失也。
五種樂
見樂條。
毘闍耶
Vijaya,大臣名。譯曰難勝。見本行集經四十三。
悲華經
十卷,北涼曇無讖譯。寶海梵志,勸無諍念王及其千子詣寶藏如來所,發無上心,使各取淨土。無諍念王受無量壽佛之記,王之第一子,受觀世音之記,第二子受大勢至之記,乃至千子悉受記也。
香炷
線香之類。又有香氣之燈燭。楞嚴經六曰:「能於如來形像前,身然一燈,燒一指節,及於身上爇一香炷。我說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畢,長揖世間,永脫諸漏。」
淨法界真言
又曰法界生真言。南謨三曼多佛陀南。達摩馱都。薩嚩婆縛。句痕。第一句歸命如常,第二句達摩馱都為法界之義,第三句薩嚩婆縛為自性之義,第四句句痕為我之義。法界即是佛身,下句云我者即是法界,此行者雖未能即體真性,但作此印,誦真言,亦即同於體法界也。見大日經密印品,同疏十三。又𑖌𑖽唵𑖨𑖽㘕。瑜伽蓮華部念誦法曰:「若觸穢處,當於頂上觀有法界生字,放赤色光,所謂㘕字。於所食物皆加持此字,即不成穢觸。於一切供養香華等皆加此字,放白色光,即無穢觸,所供養物皆徧法界。」此中唵為金剛界之歸命語,三身等之義如常。
縛日羅吽
Vajra hūṁ,胎藏界持明院五大尊中之第二尊。金剛名曰縛日羅吽金剛,密號曰勝三世金剛。秘藏記末曰:「縛日羅吽金剛,黑色四面八臂,面上三目,頭有火焰鬘,極忿怒之相,左右二手作契印,左手取鉾,次手弓,次手索,右手持三鈷鈴,次手劍,並在熾盛火炎中,坐白蓮華,五大皆白色也。」
曼殊五字心陀羅尼品
具名金剛頂經曼殊室利菩薩五字心陀羅尼品,一卷,唐金剛智譯。
少財鬼
餓鬼少得食物者。見餓鬼條。
佛堂
安置佛之殿堂也。梵名設怛縛矩里然。直指稱佛者非,宜呼為香堂。毘奈耶雜事二十六曰:「西方名佛所住堂為健陀俱知,健陀是香,俱知是室,此是香室香臺香殿之義。不可親觸尊顏,故但喚其所住之處,即如此方玉階陛下之類。然名為佛堂佛殿者,斯乃不順西方之意也。」
窺基
唐京兆大慈恩寺窺基,事玄奘,學天竺語,傳唯識因明之旨,造疏百本,稱為百本疏主,法相宗之開祖也。永淳元年,壽五十一寂。嘗書彌勒上生經之疏,感舍利二七粒。又造彌勒像,於像前日誦菩薩戒一徧,以願兜率之往生。世稱慈恩大師。見宋高僧傳四。
般若船
般若之智慧,渡生死海之船筏也。千手經曰:「願我速乘般若船。」
覆迹顯本
十重顯本之一。
摩訶迦葉度貧母經
一卷,劉宋求那跋陀羅譯。迦葉度最貧之老母,使生於天,天帝釋化為貧人,以供養迦葉。
護摩堂
應於增益等法,各安置其所尊,而為護摩修法之處。
句詮差別
名為直詮諸法之自體者,故曰名詮自性。句為詮其自性上義理之差別者,故曰句詮差別。唯識論二曰:「名詮自性,句詮差別。」
腐爛藥
又作大黃湯,龍湯,黃龍湯。大小便也。南山羯磨疏三下曰:「腐爛藥者,世所同棄而實可收,即大小便也。」濟緣記三下曰:「小便治勞,大便解熱,名黃湯。」
無常使
十王經曰:「閻魔法王遣閻魔卒。一名奪魂鬼,二名奪精鬼,三名縛魄鬼。即縛三魂至門關樹下。」又有閻魔王遣五天使之說。見天使條。
憂火
憂惱之烈譬如火。金光明經四曰:「我常渴仰,欲見於佛。為是事故,憂火熾然。惟願世尊,賜我慈悲。清冷法水,以滅此火。」
緣事菩提心
見菩提心條附錄。
三十六神
見三十六部神條。
歌詠
律教禁歌詠。毗奈耶雜事六曰:「苾芻不應歌詠引聲而誦經卷。若苾芻作闡陀聲,誦經典者,得越法罪。若方國言音,須引聲者,作時無犯。」然大乘許之。大日經義釋六曰:「一一歌詠,皆是真言。一一舞戲,無非實印。」
陀羅羅
仙人名。慧琳音義二十六曰:「陀羅羅仙,有作何羅羅,古音云無醫仙。」
印達羅
Indra,數量名。六十數之一。俱舍論三曰:「十大羯臘婆,為印達羅。」
街坊化主
或單曰化主。單曰街坊。勸化市鄽街坊,索施物為大眾之供料者。勅修清規曰:「化主凡安眾處,常住租入有限,必藉化主勸化檀越,隨力施與,添助供眾。其或恒產足用,不必多往干求取厭也。」
無常依
如來之德號。如來為一切眾生之所依,故名。
三十六禽
子丑等十二時,有鼠牛等十二獸,此一一獸中,有三屬獸,故正屬合有三十六禽獸也。各隨其時來惱座禪行者。見十二獸條。
菩薩籤
見觀音籤條。
十二摩多
又名十二轉聲。摩多譯作點或韻。一𑖀(阿),二𑖁(阿長),三𑖂(伊),四𑖃(伊長),五𑖄(烏),六𑖅(烏長),七𑖊(藹),八𑖋(愛),九𑖌(奧),十𑖍(奧長),十一𑖀𑖽(闇),十二𑖀𑖾(啞)也。此十二摩多攝於三門之發音,則如圖。一切之音聲,盡攝於此三門,其中前二字為根本字,是男聲,智慧字也。又伊等八字為增加字(謂增加於阿迦等根本字之點畫也),是女聲,三昧字也。此十二摩多,若依世法,則為十二支,十二月,十二宮,人身之十二纏絡等。若依出世法,則為菩薩佛果之十二地,流轉之十二因緣。若依真言門,則胎藏之十二真言,金剛界之十二供養,並十二火天等,皆其標幟也。見悉曇三密鈔二。又以此十二摩多配於因行證入之四轉則前之二阿為因,伊等八字為行,暗為證,惡為入也。見吽字義顯宗記。更依大日經等,則加哩𑖆𭉭𑖇里𑖈狸𑖉之四摩多,總為十六摩多。
大薩遮尼犍子所說經
上經之異名。
佛壇
祭佛之壇場也。俗家之居室,或寺院之方丈所設之佛龕,謂之佛壇。
獼猴江
梵語麼迦吒。此云獼猴。賀邏馱。此云池。而云江者,乃譯人義立耳。此池在毘舍離宮城外,約五六里,菴羅女園側。是昔獼猴群集,為佛穿作此池也。參照獼猴池項。
不思議變易生死
二種生死之一。離三界生死之身後以至成佛之界外生死也。由煩惱之力起有漏之善惡業,由此業所感之三界五趣果報,曰分段生死,以所謂可求之菩提在實,可度之眾生在實之法執即所知障為助緣,起無漏之大願大悲業所感得之細妙殊勝果報,曰不思議變易生死。由無漏之悲願力改轉分段生死之麤身,而受細妙無限之身,故云變易,為無漏之定願力所助,妙用難測,故名不思議。為大悲意願所成之身,故亦云意識身。或云無漏身。亦云出過三界身。若依相宗之判,二乘之無學,迴心而入大乘,則涅槃之後,直受變易身,有學之聖者,轉向大乘,於初地已後亦得受變易身,若菩薩八地已上受變易身,一類智增之菩薩初地已上受變易身。若依性宗之制,則二乘之無學及菩薩之種性已上得隨應而受。唯識論八曰:「不思議變易生死,謂諸無漏有分別業由所知障緣助勢力所感殊勝細異熟果。由悲願力,改轉身命,無定齊限,故名變易。無漏定願,正所資感,妙用難測,名不思議。」
護摩壇
修護摩而据爐者。有大壇水壇木壇三種。掘地而塗牛糞,如式行大作法,謂之大壇,不作掘地等事,但以灑水淨其地,急速作之,謂之水壇,如當今所行,以木作壇,爐据其中,謂之木壇。
毘舍浮
Viśvabhū,又作毘舍符,毘濕婆部,鞞恕婆附,毘攝羅,毘恕沙付,毘舍婆,鞞舍,隨葉,浮舍。第三十一劫中第二佛之名。智度論九曰:「鞞恕婆附,秦言一切勝。」慧苑音義上曰:「毘舍浮,正云毘濕婆部。言毘濕婆者,此云徧一切也。部,自在也。言徧一切皆得自在,或翻為一切有也。」華嚴疏鈔十六曰:「上云毘舍浮又云徧勝。」玄應音義二十一曰:「毘攝浮,舊言毘攝羅,亦云隨葉佛,此云種種變現也。」梵網述記上曰:「毘恕沙付者,亦名毘舍婆,亦言鞞舍,亦言浮舍,亦言隨葉。此云一切勝,亦云廣生。」
獼猴池
又作獼猴江。在毘舍離國菴羅園之側。佛在此處說諸經。天竺五精舍之一。玄應音義十四曰:「獼猴江,梵言末迦吒此云猴,賀邏馱,此云池。在毘舍離菴羅側,昔獼猴為佛共集穿池,今言江者譯人義立耳。」西域記七(吠舍釐國)曰:「石柱南有池,是群獼猴為佛穿也,在昔如來曾住於此。」智度論三曰:「毗耶離二處:一名摩訶槃,二名獼猴池岸精舍。」
堅實心合掌
十二合掌之第一。大日經疏十三曰:「第一合掌,令當中心堅相著,十指頭稍相離,少許開之,此名寧居拏合掌。此名堅實心合掌也。」
允堪
宋昭慶律師允堪,錢塘人,依天台崇教大師慧思出家。學無不通,尤精通律部,著會正記等之文十二部,以繼紹南山宣律師之律藏。後作靈芝律師元照資持記,會正資持相對而分派。見釋氏稽古略四。
一異
彼此皆同曰一,彼此皆異曰異。皆為偏於一方之思想。中論因緣品曰:「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嘉祥疏二曰:「不一不異,治外道計執一異障。」智度論二十曰:「諸聖人,破吾我相,滅一異相。」
佛壽
佛之壽命也,釋迦佛化身之壽命限於八十,報身之壽命則為無量,如法華經壽量品所說。
阿伽雲
藥王菩薩之梵名。見藥王藥上菩薩經,法華經藥王品,名義集一。
語言音聲欲
見六欲條。
斷絕生命之相續也。大乘義章七曰:「隔絕相續,目之為殺。」大日經疏十釋死生之真言曰:「此真言沒㗚底也(二合)吠,此即死義也,死是殺義也,斷其命根名之為殺,由本意願我斷一切眾生命根,命根即是無始無明,諸煩惱也。」
大乘聲聞
台家所立五種聲聞中之第五。見聲聞條。
佛頂印
畫佛頂髻之狀也。義釋十一曰:「佛頂印如佛頂髻形,令頂高隆。」更有手印。
有名無實
唯有假名而無實體之意。即世俗之法,皆為因緣假成,如瓶車等,唯有名而無其實體也。涅槃經十三有曰:「有名無實者,如我眾生,乃至旋火輪及名句等五種世法,是名世諦。」
撥遣
又曰發遣。真言法修法事已,解界之後,奉送召請之佛於本宮,又奉還自心所觀之佛於心內本土,謂之撥遣。輪王經二曰:「合掌頂禮,依方撥遣。」
釋迦如來使此土之眾生,往生彌陀之淨土,謂之發遣。觀經玄義分曰:「仰惟釋迦此方發遣,彌陀即彼國來迎。」
佛境
佛之境界也。華嚴經二曰:「諸佛境界不思議,一切法界皆周徧。」中阿含經十三曰:「我今獲此義,得入佛境界。」
因果皆空宗
外道十六宗之一。又云空見論。立無原因結果理,又世間一切法悉空之外道諸派總稱也。據義林章二謂諸邪見外道見行善者返生惡趣,行惡者返生善趣,便謂因果皆空,或總排撥一切空云。
阿耆達王墮蛇道
此王一生積功德,皆以臨終之一念起瞋恚,遂墮於蛇道。見雜譬喻經。
四百戒
藥師經說菩薩有四百戒,而不說其戒相。
香火
燒香燈火。人奉於寺廟之物。釋門正統四曰:「香火之嚴,於今為盛。」唐高僧傳一曰:「香火梵音,禮拜唱導。」
須那剎多
Sunakṣatra,比丘名。譯曰好星。見慧琳音義二十六。
弘宣
弘通宣流教法也。無量壽經上曰:「處兜率天,弘宣正法。」
等味
謂涅槃平等一味之性德也。勝鬘經曰:「智慧等故得涅槃,解脫等故得涅槃,清淨等故得涅槃。是故涅槃一味等味,謂解脫味。」
極惡
犯四重罪及五逆罪者。涅槃經九曰:「犯四重禁及五無間,名極重惡。譬如斷截多羅樹頭更不復生。」往生要集下曰:「觀經云:極重惡人,無他方便。唯稱彌陀,得生極樂。」
味入
十二入之一。
大海八不思議
涅槃經三十二曰:「大海有八種不思議。以譬涅槃:一漸漸轉深,二深難得底,三同一鹹味,四潮不過時,五有種種寶藏,六大身眾生居住,七不宿死屍,八萬流大雨入海亦無增減。」又以此八喻譬僧伽。
事之對也。指平等之方面。於表面難認識於本體有一定不變之理存。如不見木石為木石,觀為因緣所生法也。四教儀曰:「良以如來依理而立言,遂令群生修行而證理,故佛聖教出世法。」
大法師
說見法師條。大者,尊之之詞。
胎藏界大日如來
此為胎藏界中臺八葉院之中尊,於大自在天廣大金剛法界宮,顯本有理德之理法身也。是亦菩薩形,首戴髮髻,身纏輕妙之衣,手結法界定印,通身金色(或云白色),𑖀字為種子,以率都婆為三昧耶形,密號謂之徧照金剛。大日經疏四曰:「觀作寶蓮華臺寶王宮殿,於中敷座,座上置白蓮華臺,以阿字門轉作大日如來身,如閻浮檀紫摩金色,如菩薩形,首戴髮髻猶如冠形,通身放種種色光,被絹椉衣,此是首陀會天成最正覺之標幟也(首陀會,譯云淨居大日經疏一曰:「釋論云:第四禪五種那含住處,名淨居天。過之以往有十住菩薩住處,亦名淨居號曰大自在天王是也。」),彼界諸聖天眾,衣服輕妙,乃至無有銖兩,本質嚴淨不復假以外飾,故世尊俯同其像也。」秘藏記上曰:「阿字者,毘盧遮那理法身種子。」同下曰:「八葉九尊中臺大日如來。(中略)黃色金,入定印。」
一切處無不相應真言
四攝菩薩真言也。參照四攝菩薩條。
斷證
斷妄惑,證得勝果也。唯識論一曰:「斷障為得二勝果故,由斷讀生煩惱障,故證真解脫。由斷礙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
玉耶經
一卷。東晉曇無蘭譯。與上經同本異譯。(CBETA註:與玉耶女經同本異譯)
攝境從心
法相家所立四重出體之一。萬法者唯識之所變,故攝千差萬別之境而歸於一心,出其本體,無論何事,定為心一之法門也。唯識述記一本曰:「攝境從心,一切唯識,如經中說三界唯心。」
劫比他果
Kapittha,西域記二曰:「花草果木雜種異名,所謂菴沒羅果,(中略)劫比他果。」
廣略要
謂就經論之解釋等,分廣略要三科,以次第詮顯一部之眼目也。如於法華一部八卷二十八品,受持讀誦,隨喜護持者,廣也。受持方便品壽量品等者,略也。但護持一四句偈或題目者,要也。此外懺悔亦立要略廣之別。
佛奴
建康實錄曰:「陳後主乃自賣身於佛寺為奴。」
寶坊
寺院之美稱也。欲界色界之中間有大寶坊,佛於此說大集經。大集經一曰:「爾時如來示現無量神通力,漸漸至彼七寶坊中。」又曰:「諸大菩薩俱共發,來至娑婆世界大寶坊中。」六祖壇經曰:「重建梵宇,延師居之,俄成寶坊。」
給孤長者,布黃金地為伽藍,故寺宇號為寶坊。
三種欲
飲食欲,睡眠欲,婬欲之稱。
悉伽羅
Śṛgāla,譯曰野干。見玄應音義二十四。
話在
有可話說事在也。碧巖五十四則曰:「雲門問僧:近離甚處?僧云西禪。門云:西禪近日有何言句?僧展兩手。門打一掌。僧云:某甲話在。門卻展兩手。僧無語。」
二法身
有五種(一)金光明經所說。一理法身,本覺之理性,諸佛眾生所具,同一如如之理也。但在眾生,為無明隱沒,在諸佛為始覺之智顯現者,名之為理法身。二智法身,始覺究竟如如之智也。始覺之智究滿,與本覺之理契合者,名之曰智法身。金光明經曰:「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如如者平等之義)。(二)菩薩瓔珞經所說。一果極法身,即法性法身也。二應化法身,即方便法身也。瓔珞經下曰:「有二法身:一果極法身,二應化法身。其應化法身如影隨形,以果身常故應身亦常。」(三)瓔珞經所說。一自性法身,即前之真身也。二應化法身,即前之應身也,以應化而名法身者,全攬法身為應化也。是依理事不二之大乘實相。瓔珞經上曰:「從初地至後一地,有果報神變二種法身:一法性身,二應化法身。」(四)曇鸞所立。一法性法身,證得法性理體之佛之真身也,攝於三身中之法身報身中。二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示現眾生化益方便之佛之應化身也。此二法身即真應之二身,法性生身之二身也。論註下曰:「諸佛菩薩有二種法身:一者法性法身,二者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出法性法身。此二法身異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五)元照所立。一理法身,如來所證之真理也。二事法身,戒定慧等五分之功德法也,是大小二乘相對之二法身也。資持記上一之三曰:「法身亦二:一理法身,即所證理顯。二事法身,即五分德圓。」
有種種。見法身條。
法前得
三種得之一。亦云牛王引前得。謂如車前牛行,能得立於前引所得之法來也。吾人得善惡之諸法,由此法前得。善惡之法以力強故,於法之現在位未來之前既得此法也。無記法者無得。
最勝燈王神咒經
東方最勝燈王如來助護持世間神咒經之略名。
寶地
謂佛地也。王勃文曰:「香城寶地。」沈佺期詩曰:「長歌遊寶地。」皆就僧寺而言。
發生金剛部菩薩
胎藏界金剛手院第一行第一位,密號曰不壞金剛,發生金剛部之諸尊,故有此名。故有此尊為金剛部部母之說,與金剛針菩薩同體。白黃色,法界定印上立獨股,著天衣,坐赤蓮。
儒童菩薩
釋尊往昔為菩薩供養燃燈佛時之名也。見然燈佛條。
謂孔子也。海錄碎事十三上引清淨法行經云:「佛遣三弟子震旦教化,儒童菩薩彼稱孔丘,淨光菩薩彼稱顏回,摩訶迦葉彼稱老子。」按,清淨行法經,大藏經不載。蓋偽經也。竹窗二筆曰:相傳孔子號儒童菩薩,童者純一無偽之稱也。文殊為七佛師,而曰文殊師利童子。善財一生得無上菩提,而曰善財童子。乃至四十二位賢聖,有童真住,皆嘆德之極,非幼小之謂也。參照儒童項。
三業供養
一、身業供養,身至誠敬禮也。二、口業供養,口至誠讚嘆功德也。三、意業供養,意至誠想念相好也。說見法華文句二。
不思議慧童子
胎藏界曼荼羅文殊院南端有五奉教者,在其中央。八大童子之一也。或以為是此五奉教之總名。為天女童子形,一髻,肉色,兩手持杖,杖頭有半月,上有星形,跪於蓮上。
有二義:一,釋之義,即釋文義而消疑滯也。又具云解釋,或曰解義。二,知解之義,即謂由見聞義理而生之心解也,對於行而言,如信解領解悟解了解之類是也。
火㮇
以小木所為之火箸也。
婆訶
Vāha,譯曰𥫬,又作篅。玄應音義二十四曰:「婆訶麻。婆訶,此言𥫬,或言篅。麻則胡麻也。」俱舍光記十一曰:「佉梨,受一斛。婆訶,此云篅。受二十佉梨。」參照一婆訶條。
琰魔王苦樂二相
閻羅王宮晝夜三時有大銅鑊,自然現出。時有大獄卒,捉王使臥熱鐵上。以鐵鉤開口,以洋銅灌之,全身無不燋爛。受此苦已,復與諸眾生相娛樂,與諸大臣眷屬同受福樂。見長阿含經十九地獄品,三界義。
三夫人
五夢經謂悉達太子有三妃:第一夫人瞿夷,第二夫人耶輸,第三夫人鹿野。探玄記二十謂第三為摩奴舍。十二持經與五夢經說同。
寶國
極樂淨土之異名。
順緣
順逆二緣之一。見逆緣條。
滿怛羅
見曼怛羅條。
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一卷,唐不空譯。
佛天
佛者之尊崇佛,如世人之於天,故云佛天,佛即天也。
佛與天神也。
上乘禪
傳燈錄曰:「禪有深淺階級,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禪。悟吾法空所顯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禪。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智,本自具足,此心即佛,依次而修者,是上乘禪。按佛教本分大小二乘。以大乘為上乘,小乘為下乘。自禪宗興起,自謂超乎二乘之上,別立上乘禪之名焉。」
如來藏論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之異名。
二種菩薩身
一生死肉身,三賢位之菩薩,未證法性,為惑業受三界生死分段身之菩薩也。二法性生身,既證得無生法性捨三界生死肉身受不生不死不思議變易身之菩薩也。此法性生身,經論之說,多謂是初地以上,或以為八地以上,如往生論註。智度論七十四曰:「菩薩有二種:一者生死肉身,二者法性生身,得無生忍法。斷諸煩惱,捨是身後得法性生身。」往生論註下曰:「平等法身者,八地已上,法性生身菩薩也。」
箇箇圓常道
是華嚴天台所說幽遠玄妙之教,一箇一箇之事物,山川草木勿論,即至一塵一芥之微,悉皆具備圓滿常住之道,無不有真理之全體者。圓有完全圓滿意味,常有常住不滅意味,佛法至極之道理也。
六同十異
聲聞緣覺二乘之同異也。見二乘條。
置答
四答之一。置棄而不答也。如外道問神魂之斷常,問如來滅後之有無,佛皆置而不答:名為置答:所謂十四不可記也。
大會眾
賢聖之眾會。往生論註下曰:「以讚嘆阿彌陀佛,隨順名義,稱如來名,依如來智相光明修行故,得入大會眾數。」
阿育王一子一女出家
阿育王有一子,名摩哂陀,有一女名僧伽密多,王弟帝須比丘,請王令二子出家。王問二子,二子大喜,欲出家,即使二子出家入佛法。摩哂陀時年滿二十。推目犍連帝須為和尚,摩訶提娑為阿闍梨,受具足戒。僧伽密多年十八歲,推曇摩波羅為和尚,受六法。此為王登位後六年之事也。摩哂陀於三藏中總持一切佛法,後依和尚帝須之勸至師子國。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
二卷,西晉竺法護譯。大寶積經第三十八大乘方便會之異譯。
惑得
惑者所得之法也,身者能得之體也,令此所得之法,得於能得之身有一種之實法,名之為惑得,猶如以繩繫物於身,因此謂之得繩。凡斷惑云者,非壞滅惑體,乃絕對於此惑得繩也。證涅槃云者,亦有繫涅槃於吾身之得繩,名為離繫得,生此離繫得之繩,謂為證涅槃之理也。而解脫此惑得為無間道,生離繫得為解脫道,凡斷惑證理要無間解脫之二道者,為此也。俱舍論二十三曰:「十六心中忍無間道,約斷惑得無能隔礙故。智是解脫道,已解脫惑得與離繫得俱時起故。具二次第理定應然,猶如世間驅賊閉戶。」
集會鐘
報法會始時集眾僧之鐘也。
大威德迦樓羅王
法華經序品所列四迦樓羅王之一。
寶城
珍寶充滿之城郭也,以譬佛之正法。涅槃經二曰:「汝等比丘,云何莊嚴正法寶城?具足種種功德珍寶戒定智慧以為牆塹埤堄,汝今遇是佛法寶城,不應取此虛偽之物。」
順前句
於法中隨取二法,互相問時,依止前法以答所問:謂為順前句。例如問子由女子生者耶?女子生子者耶?答言子固由女子生者,然女子未必生子。反之而於兩問中依止後句而答之者,名為順後句。例如問女子生子者耶?子由女子生者耶?答言子固由女子生者,然女子非必為生子者。是以狹問寬,則為順前句。以寬問狹,則為順後句也。見瑜伽倫記五上。
三種忍行
於身口意三處行忍辱也。見諸經要集中。
藥上菩薩
見藥王菩薩條。
婆誐
Bhaṅga,又曰婆伽,薄伽,譯為破。智度論四十八曰:「婆伽,秦言破。」大日經疏一曰:「釋論亦云:婆伽名破。」梵語雜名曰:「破婆誐。」
閻浮檀金
Jambunadasuvarṇa,又作炎浮檀金,閻浮那提金,閻浮那陀金,剡浮那他金。金名。其色赤黃,帶紫焰氣。閻浮為樹名。檀或那提,譯曰河。閻浮樹下有河,曰閻浮檀。此河中出金曰閻浮檀金。即閻浮河金也。智度論三十五曰:「此洲上有樹林,林中有河,底有金沙,名為閻浮檀金。」玄應音義二十一曰:「贍部捺陀金,或作剡浮那他金,舊云閻浮檀金。名一也。(中略)那他此言江亦云海也。」大日經疏五曰:「鬱金即是閻浮金色。」法華經授記品曰:「閻浮那提金光如來。」
劫比羅天
又作金毘羅天,俱鞞羅天。慧琳音義三十一曰:「劫比羅,梵語云矩吠羅,舊云俱鞞羅,天名也。」見迦毘羅條。劫比羅者Kapila,金毘羅者Kumbhira,俱鞞羅者Kubera也,時時混用之。
四處立塔
諸佛之常法於四處立支提:一生處,二得道處,三初轉法輪處,四涅槃處。見法苑珠林三十七。
妄語十罪
謂作虛誑語所生之十種禍也。智度論曰:「如佛說妄語有十罪。何等為十?一口氣臭。二善神遠之,非人得便。三雖有實語,人不信受。四智人謀議常不參預。五常被誹謗,醜惡之聲周聞天下。六人所不敬,雖有教勅,人不承用。七常多憂愁。八種誹謗業因緣。九身壞命終,當墮地獄。十若出為人,常被誹謗。」
香煙
供佛之香之煙。賢愚經六曰:「香煙如意,乘虛往至世尊頂上,相結合聚,作一煙蓋。」
摩尼阿修羅王
胎藏界外金剛院南方之一尊。赤色,忿怒形,著甲冑,右執大刀,左拳安腰,坐於筵。
雜毒善
雜三毒,污於煩惱之善根修行。如自力之修善是也。觀經散善義曰:「惡性難侵,事同蛇蝎。雖起三業,名為雜毒之善。」
嘆靈
亡者迴向之首語。
齋粥
齋者午食。粥者朝餐。釋門正統三曰:「齋粥而不愆期。」又曰:「粥則見手掌文,齋則過午不食。」曉光漸現至得見掌中之文為粥時。
十誦羯磨比丘要用
一卷,宋僧璩撰出。說有部律之羯磨法。
回光返照
禪錄之語。顧自己之本分也。又通用於淨土門還相迴向之義。傳燈錄三十,石頭草庵歌曰:「回光返照便歸來,廓達靈根非向背。」臨濟錄曰:「你言下便自回光返照,更不別求,知身心與祖佛不別,當下無事方名得法。」宗鏡錄二十三曰:「若捨己徇塵,是名違背。能回光返照,隨順真如,境智冥合,是真供養。」此回光返照之語,取魯陽之故事。淮南子覽冥訓曰:「魯陽與漢構戰,戰酣日暮,援戈而揮之,日返照三舍。」
三昧耶曼荼羅
Samaayamṇḍala,四種曼陀羅之一。以塔婆,寶珠,五鈷,刀劍等形,及印契,為諸尊內德之標幟者。三昧耶者,平等之義,內德外相平等之義也。亦釋本誓之義。表其尊之本誓也。秘藏記本曰:「三昧耶曼荼羅,尊等所執持器杖印契,平等義。」
鉢囉惹
Prajāpati,譯曰生主,梵王之別名。見鉢囉若鉢多曳條。(CBETA註:疑為見鉢羅若鉢多曳條)
見縛
三界之見惑。非理之執見縛人而使不得自在,故云縛。二縛,又四縛之一。行事鈔下四曰:「大寶積經云:出家有二種縛:一見縛,二利養縛。」無量壽經淨影疏曰:「縛謂四縛,(中略)三界諸見,名為見縛。」
等諦
俗諦之別稱。世俗諸法非一。
見緣
見分之緣影,即相分也。楞嚴經二曰:「見與見緣并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見四分條。
接生戒
同於攝眾生戒。見攝眾生戒條。
應土
二土之一。又三土之一。謂應於眾生之機而化現之國土也。又作化土。見二土條。
冥室
闇冥之室也。寶積經百十二曰:「譬如千歲冥室未曾見明,若然燈時於意云何?闇寧有念我久住此不欲去耶?(中略)百千萬劫久習結業,以一實觀即皆消滅。」
力生
和尚之翻名也。見和尚條。
極成
因明學之語。自他共許而無異論之言義也。因明大疏一曰:「至極成就,故名極成。」
勾當
司寺中法務之役名。
逮夜
又曰大夜,宿夜。謂物故之次夜,荼毘之前夜。逮者及也,逮明日荼毘之夜也。詩經匏有苦華篇曰:「士如歸妻,迨冰未泮。」逮迨同字。後總稱忌日之前夜。
素具
素者本也,豫先辦備之具云素具,大疏四曰:「思惟眾緣支分,皆令素具,勿得臨事闕乏而生疑惑也。」
菩薩逝經
一卷,西晉白法祖譯。逝童子經之異譯。逝者,梵語童子之名。
不染著諸法三昧
文殊院之文殊,其左手持青蓮華,是不染著諸法三昧之標幟也。文殊無相之妙慧,不著諸法。故云不著講法。大疏五曰:「青蓮是不染著諸法三昧,以心無所住故,即見實相。」
菩薩念佛三昧經
六卷,劉宋功德直譯。念佛三昧即觀佛三昧,經中正觀品,正說之。
入Ta悉曇五十字門之一。大日經曰:「一切法如如,不可得故。」從Tathatā真如釋之。文殊問經曰:「稱多字時,是真如無間斷聲。」
逋利婆鼻提賀
Pūrva‑videha,東大洲名。見毘提訶條。
無慚外道
此外道計一切罪福皆是大自在天作為,非人間之所關知,自在天喜,則眾生安樂,瞋則眾生苦。人間之罪福,一繫於大自在天之意,使全責任負於大自在天,犯罪而不慚愧,則不墮於惡道。慚愧,則卻墮於地獄云。
僧祇
Sāṁghika,譯曰眾,數。僧祇部,僧祇律,僧祇物等。
阿僧祇Asaṁkhyeya之略。譯曰無數,無量。
窶盧播陀
山名。譯曰尊足。雞足山之別名。見屈屈吒播陀條。尊足者宜為Gurupada,雞足者Kukkuṭapada。或兩稱之乎。
轉識得智
轉有漏之八識,而得與無漏之八識相應之四智也。轉有漏之第八識而得與無漏之第八識相應之大圓鏡智,轉有漏之第七識而得與無漏之第七識相應之平等性智,轉有漏之第六識而得與無漏之第六識相應之妙觀察智,轉有漏之前五識而得與無漏之前五識相應之成所作智也。此四智雖各有二十二心心所,共相應而起,然此中智之心所,作用最為顯勝。故標智之名也。唯識論十曰:「如是四智相應心品,雖各定有二十二法能變所變種現俱生,而智用增以智名顯。故此四品總攝佛地一切有為功德皆盡,此轉有漏八七六五識相應品如次而得。」
揭底
數名。頌疏世間品曰:「十大三摩鉢耽為揭底。」六十數之一。Gati。
檀耳
旃檀耳之略。耳者茸也。佛於最後之齋食受之而涅槃。見旃檀耳條。
蜜伽闍
Mṛgajā,悉達太子三夫人之一。譯曰鹿子。有部毗奈耶十八曰:「寶女蜜伽闍,注云鹿子也。」
無蓋大悲
見無蓋項。
唐生
印度劄記上曰:「唐宋之世,中土請經求法之僧,踵趾相錯,至今相沿稱華人曰唐生。」
金波羅
金毘羅之異音。雜阿含經四十八曰:「佛住王舍城金婆羅山,金婆羅鬼神住處石室中。」
聖持世陀羅尼經
一卷,趙宋施護譯。玄奘所譯持世陀羅尼經之別本也。
婆婆即寂光
常寂光土為周徧法界之法禮,故三五之色質皆在寂光一理之上而宛然,是故凡聖同居土之娑婆即常寂光土也。經云常在靈鷲山,即其證也。法華玄義七曰:「寂光理通如鏡如器,諸土別異如像如飯,業力所隔,感見不同。」法華文句記九曰:「經云:我土不毀,常在靈山。豈離迦耶別求常寂,非寂光外別有娑婆?」輔行五曰:「土雖差別,不異寂光,寂光雖寂不異諸土。」
契書
又名證書,券。見象器箋十六。
阿那律失明
出家之初,貪睡眠。佛訶之為畜生之類。聞責乃七日不眠,遂失明。見楞嚴經五。
見網
種種之邪見纏縛身不使脫免,故譬以羅網。文句四下曰:「十六知見,六十二等,猶如羅網,又似稠林,纏縛屈曲,不能得出。」華嚴經三十七曰:「我慢溉灌,見網增長。」宗鏡錄十八曰:「客塵自遮,見網自隔。」
四事法門
菩薩有四事之入法門:一入禪思門,菩薩將說法,先入禪定觀察眾生之根器也。二智慧門,菩薩將說法,以智慧照了義理,令聞者生法喜之心也。三入總持門,菩薩將說法,於諸善法持而不使忘,於諸惡法持而不使生,以此心生眾生之善,遮眾生之惡也。四入辯才門,菩薩將說法於諸佛法義辯說無礙,開發一切眾生之心,令皆入正道也。見大寶積經十三。
冥寶
清異錄曰:「周世宗發引之日,金銀錢寶皆寓以形。雕印字文,黃曰泉臺上寶,白曰冥遊亞寶。」
內護摩外護摩
佛法之護摩有二種,擇地作壇,以世火燒共物乳木,為外護摩,自身為壇,以如來之智火燒煩惱之薪,為內護摩。是云出世護摩,世諦護摩,事護摩,理護摩。而作世諦之事護摩,亦添理性之內觀也。大日經秘密曼陀羅品曰:「護摩有二種:所謂內及外。」大日經疏十五曰:「阿闍梨即作內護摩。若淺行人即作外法,而究竟為內法因。」瑜祇經疏中曰:「或直用內,能得成就,若直用外,不得成就。故作外法,必作內法。」大日經疏八曰:「若真言行者,但作世諦護摩,不解此中密意,則與韋陀火祀不相濫耶,故譯者兼智之名,庶令淺深二釋義用兼舉。」
心所法之名。於諸法之實體,與三寶之淨德,世出世之善根,深為信樂。使心澄淨是為信。唯識論六曰:「云何為信?於實德能信忍樂欲心淨為性,對治不信樂善為業。」俱舍論四曰:「信者令心澄淨。」頌疏四曰:「信者澄淨也,如水精珠能澄濁水,心有信珠令心澄淨。」大乘義章二曰:「於三寶等淨心不疑名信。」晉華嚴經六曰:「信為道元功德母,增長一切諸善法,除滅一切諸疑惑,示現開發無上道。」菩薩本業經下曰:「若一切眾生,初入三寶海,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智度論一曰:「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中略)復以經中說信為手,如人有手入寶山中自在能取,若無手不能有所取。有信人亦如是,入佛法無漏根力覺道禪定寶山中自在所取。」
繫珠
不知己衣裏繫珠,貧窮求衣食之喻也。見衣珠條。大日經疏四曰:「繫珠毒鼓之緣,豈當己乎?」
慈無量心
四無量心之一。
冥寂
不見一物曰冥,絕諸相云寂。形容真空之理也。止觀輔行曰:「四眼二智,萬象森然,佛眼種智,真空冥寂。」
叔叔摩羅
譯曰虬。見大威德陀羅尼經七。梵Śiśumara,恒河之鱷魚也。
侍者八法
侍者當具八種之德也。菩薩從兜率天下生經曰:「侍者具八法:一信根堅固,二其心覓進,三身無病,四精進,五具念心,六心不憍慢,七能成定意,八具足聞智。」象器箋六引之。
鉢羅塞建提
Praskandha,神名。譯曰勝蘊。俱舍光記二十七曰:「鉢羅塞建提神名,鉢羅此云勝,塞建提此云蘊。」
自性會
大日如來之自性身會從心流出之諸內眷屬為三世常自受法樂,說兩部之大經,名為自性會。此會場,因人之實機,不得參加之,但未來世有一類頓大之機,聞此教,能信解,能修行,能證入者,乃為自性會之因人。但謂自性會之自性身有說法者,真言古義派之說也。若依其新義派則謂自性會之加持身說法也。
順福分
三順分之一。見順分條。
爐壇
又云護摩壇。為修護摩法据火爐之木壇也。
還滅門
對於流轉門而言。見還滅項。
香爐
燒香之器。金製者謂之金香爐。土製者謂之土香爐。造二層形者謂之火舍香爐。皆供於佛前。導師所持者謂之柄香爐,有柄之香爐也。
不立文字
禪家之悟道者不涉文字言句,單以心傳心之玄旨,謂之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五燈會元世尊章曰:「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華示眾,此時人天百萬,悉皆罔措,獨有金色頭陀破顏微笑。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大迦葉。」碧巖第一則評唱曰:「達磨遙觀此土有大乘根器,遂泛海得得而來。單傳心印,開示迷途。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祖庭事苑五曰:「傳法諸祖,初以三藏教乘兼行。後達磨祖師單傳心印破執顯宗謂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然不立文字,失意者多,往往謂屏去文字以默坐為禪,斯實吾門之啞羊爾。且萬法紛然,何止文字不立者哉!殊不知道猶通也,豈拘執於一隅?故即文字文字不可得,文字既爾餘法亦然,所以為見性成佛也,豈待遣而後已!」釋門正統三曰:「禪宗者,始菩提達磨,遠越葱嶺,來於此土。初無不立文字之說,南泉普願,始唱別傳不立文字見性成佛。」
圓珠
心想奔轉不停,如盤上之圓珠也。釋門歸敬儀曰:「教稱野鹿,又等圓珠。」
禪波
禪定譬湛然之水,妄念亂想比波。性靈集九曰:「靜禪波而涉,開覺華以芳。」
大依止處
謂佛菩薩也。無量義經曰:「是諸眾生安穩樂處,救處,護處,大依止處。」
水上泡
譬諸法之無常變轉也。維摩經觀眾生品曰:「如智者見水中月。(中略)如水聚沫,如水上泡。」新譯仁王經中曰:「諸法緣成,蘊處界法,如水上泡。」
門師
門,即三寶真淨濟世之法門。若居家善信男女,歸依三寶,所拜之師,稱曰門師也。
七寶塔
即所謂多寶塔也。法華經見寶塔品曰:「爾時佛前有七寶塔,高五百由旬,縱橫二百五十由旬,從地涌出,住在空中。(中略)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歎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妙法華經,為大眾說。」
貪染
貪著五欲之境染著也。
獨生獨死獨去獨來
謂死生之際,唯為自己一身也。無量壽經下曰:「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當行至趣苦樂之地。」
見結
九結之一,謂邪見之煩惱也。見結條附錄。
圓珍
日本人。嘗入唐,於福州開元寺就般若多羅三藏習梵學,上天台山研台宗之章疏,入長安遇青龍寺傳教和尚,長生殿持念大德法全,傳受兩部之秘旨,受傳法阿闍梨位之灌頂。壽七十八寂,諡智證。
觀彌勒下生經
佛說彌勒下生經之別名。有二部:一羅什譯,一卷。一竺法護譯,一卷。
觀音籤
於觀音之前,引竹籤以卜吉凶者。釋門正統三曰:「又有菩薩一百籤,及越之圓通一百三十籤,以決群迷吉凶禍福。禱之誠者,纖毫不差。敘其事者,謂是菩薩化身所撰,理或然也。」依此說則有一百籤與一百三十籤之兩種:一百籤者從天竺寺之觀音院起,一百三十籤者從越之圓通寺起。
波若
Prajñā,同般若。
內道場
大內之道場也。梁武帝天監十六年勒沙門慧超為壽光殿學士。召眾僧而使講解,並使居於禁中。是為內道場之始。唐則天於洛陽大內置內道場,中宗睿宗不改,至代宗而益厚,常使僧百餘人在宮中陳佛像經教而念誦,謂之內道場。每西蕃入寇。必使群僧講誦仁王經。以禳寇虜。
五慳
五種之慳吝也。一、住處慳,我獨住此處,不容餘人。二、家慳,我獨入此家,不容餘人。三、施慳,我獨受此布施,不使餘人受之。四、餘讚慳,我獨受此稱讚,不使餘人受之。五、法慳,我獨知此經之深義,不使餘人知之。見成實論十二。
示現
佛菩薩應機緣而現種種之身也。如觀音之三十三身是。
仁王般若陀羅尼釋
一卷,唐不空譯。解釋仁王經所說之陀羅尼。
六根互用
斷六根之垢惑而使之清淨,則六根一一具他根之用也。涅槃經曰:「如來一根則能見色聞聲嗅香別味知法,一根現爾,餘根亦然。」是真六根互用也。法華經法師功德品說菩薩在六根清淨之位,六根互用之德。法華論曰:「又六根清淨者,於六根中悉能具足見色聞聲辨香別味覺觸知法等,諸根互用應知。」是相似之六根互用也。又楞嚴經四說聲聞之六根互用。曰:「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為用。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河神女非鼻而聞香;驕梵鉢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覺觸;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亦是相似之互用也。
樓炭
名義集三曰:「此翻成敗。」世界之成壞也。
七轉九例
七轉,又曰七聲,亦曰七例。依語尾之變化知體業等之差別者,謂之蘇漫多聲Sub‑anta(名詞),九例又名二九韻,丁彥多聲Tiṅ‑anta(動詞),十八種之變化也。見蘇槃多條。
四大弟子
佛弟子中以舍利弗,目連,須菩提,摩訶迦葉為四大弟子。智度論謂舍利弗目連為佛左右弟子。須菩提修無諍定,為行空第一,摩訶迦葉行十二頭陀,為頭陀第一。佛在世時,有人欲求今世之果者,供養此四人。輒得如願。
迦葉,賓頭盧,羅云,君屠盋歎之四人也。法護譯之彌勒下生經曰:「爾時世尊告迦葉曰:吾今年已衰耗,向八十歲,然今如來有四大聲聞,堪任遊化,智慧無盡,眾德具足。云何為四?所謂大迦葉比丘,屠鉢歎比丘,賓頭盧比丘,羅云比丘。汝等四大聲聞,要不般涅槃,須吾法沒盡,然後乃當般涅槃。」法華文句記一曰:「四大弟子者:迦葉,賓頭盧,羅云,君屠盋歎。」
窶鴦利摩羅
見央掘摩羅條。
蘇蔓那
見蘇末那條。
十二門論宗致義記
二卷。唐法義述。
忍土
娑婆世界也。娑婆譯曰忍,又云堪忍世界。見娑婆條。
下語
師家下教訓學人之語也。又謂呈露自己之見解,著於公案本則或頌下之語也。
內供奉
略曰內供,亦曰供奉。大內道場所供奉之僧職名也。始於唐肅宗至德元年以僧元皎為內供奉。
香王
菩薩名。香王菩薩陀羅尼咒經曰:「其畫像法,任其大小,身肉皆白,面貌端正,頭戴天冠,頸有瓔珞,右臂垂下,五指皆申,施無畏手,其五指端,各雨甘露,施於五道眾生。手下並畫黑鬼三五個,左臂屈肘,手當左嬭,以把蓮華,其華從腳下出生,其華白紅色,足下蓮華,亦白紅色。項背圓光,上有傘蓋,五色綿綺,以為衣服。兩重珠條,絡於髆上,一赤色,一黃色。」Gandharāja。
佛子
眾生受佛戒故稱佛子,以必當作佛故也。又為菩薩之通名,以其依佛之聖教而生聖道故也,又以紹繼佛種使不斷絕故也。又總稱一切眾生,以悉具佛性故也。梵網經下曰:「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法華經譬喻品曰:「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佛地論一曰:「由佛教力被聖道生故名佛子。(中略)能紹佛種,不令斷絕,故名佛子。」嘉祥法華疏四曰:「大機既發有紹繼之能,為佛子義。」法華文句九曰:「一切眾生,皆有三種性,得佛性,即是佛子。故云其中眾生悉是吾子。」
元時封僧之號。
蘇那摩
Sunāman,天子名。譯曰善名。見勝天王般若經七。
大辨財天
經軌作辯才,辨財俗字也。
門徒
謂受師教之門弟子也。日知錄曰:「今江南尚有門徒之稱,或云門眷。」按,晉書唐彬傳,東海閻德,門徒甚眾。獨目彬為廊廟材。北史李密傳,師事國子助教包愷,愷門徒皆出其下。南史宋文帝紀,上好儒雅,命何承天立史學,謝元立文學,各聚門徒。江左風俗,於斯為盛。梵摩喻經曰:「其諸門徒,賭師盡虔。」髻珠菩薩修行分經曰:「有德業者,多蓄門徒,不時教誨。」
在家之檀越曰門徒。真宗常言之門徒是也。成實論三曰:「家慳謂惜門徒家不欲別人識,恐失己利故。」
五正行
淨土門所立。往生極樂之正行有五種。對於雜行,故曰正行:一、讀誦正行,專讚誦淨土之三部經。二、觀察正行,專觀想淨土之相。三、禮拜正行,專禮拜彌陀。四、稱名正行,專稱彌陀之名。五、讚嘆供養正行,專讚嘆供養彌陀。觀經散善義曰:「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專讀誦此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等。(中略)一心專讚嘆供養,是名為正。」
獨一善
見七善條。
隨緣不變
有隨緣動作之不變之意,真如者,其體雖為不變,然觸緣則生起萬有,故曰隨緣不變。見隨緣真如項。
覺悟知
佛智能了達諸法,故云覺悟智。金剛頂經一曰:「一切金剛界覺悟智。」
釋迦觀唵字成佛
守護國經九載釋迦成佛記內云:「於鼻端想淨月輪,於月輪中作唵字觀。」
梵音深遠相
同梵音相。見梵音條。
五戒相經
優婆塞五戒相經之略名。
避死經
婆羅門避死經之略名。
五智金剛杵
即五鈷金剛杵。
觀音經
法華經卷第八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一品別行者,稱為觀音經。法華傳記一曰:「唯有什公普門品,於西海而別行。所以者何?曇摩羅懺,此云法豐,中印人,婆羅門種,亦稱伊波勒菩薩。弘化為志,遊化蔥嶺,來至河西。河西王沮渠蒙,歸命正法,兼有疾患,以語菩薩。即云:觀世音此土有緣,乃令誦念,病苦即除。因是別傳一品,流通部外也。」案河西沮渠蒙遜與姚秦並立為王,是本經譯出(姚秦弘始八年羅什翻譯),不久即別行也。各家疏註如下:觀音玄義二卷,隋智顗說,灌頂記。觀音玄義記四卷,宋知禮述記。觀音義疏二卷,隋智顗說,灌頂記。觀音義疏記四卷,宋知禮記。觀音經玄義記會本科一卷,觀音經玄義記會本四卷,隋智顗說,宋知禮述,日本實乘分會。觀音經義疏記會本科文一卷,觀音經義疏高會本四卷,隋智顗說,宋知禮述,日本實乘分會。釋普門品重頌一卷,宋遵式述。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膚說一卷,靈耀說。觀世音經箋注,丁福保註。觀音經持驗記二卷,周克復集。
水天眷屬
在水天之右。是殆八大龍王總體之尊。肉色,右手持獨股戟,左手持龍索,坐筵上。
寶唱
梁沙門僧祐律師之弟子也,奉勅與僧旻等共撰經律異相等者。見唐僧傳一。
梵王
大梵天王之異稱也。又總稱色界之諸天。法華經方便品曰:「諸梵王及諸天帝釋。」毘奈耶雜事二十曰:「梵王捧傘,天帝持拂。」見大梵天王條。
旬單
禪林副寺十日一算費用,記之紙端者,謂之旬單。見象器箋十六。
末梨
Balin,阿修羅王之名。譯曰有力。
兩部金剛優劣
「胎藏之普賢,金剛手之異名也,金剛名為第一內眷屬之上首,故別舉之。內眷屬主如來內證之智印。然則金剛界之金剛亦為佛之內證智也,故知兩部之金剛無優劣。問,胎藏界之外部,有天鬼畜等類,金剛界之外部,亦有二十天,此等總名金剛,此金剛兩部無優劣耶?答:胎藏之金剛,為業報實類之身,非佛之示現,金剛界之金剛,為使實類業報之人覺知,故如來自示現外金剛部之眾,然則胎藏之金剛,為實類之身所化之迷者故為劣。金剛界之金剛,為權化身,能化之覺者,故為勝。」見秘藏記本。
直傳
直接傳授,即口傳也。
應器
鐵鉢也。比丘之食器。梵語,鉢多羅Pātra,譯曰應器。又曰應量器。謂應法之食器也。又應受人供養者所用之食器也。又應腹分量而食之食器也。行事鈔資持記下二之三曰:「鉢是梵言,具云鉢多羅,此翻應器,應量之器,對法為名。準章服儀云:堪受供者用之,名當應器,此即對人為目。或處說云:量腹而食,故云應器。即對食為名。」名義集七曰:「鉢多羅,此云應器。發軫云:應法之器也。」楞嚴義疏一上曰:「鉢多羅,此云應量器,色與體量,皆應法度也。」
僧祇部
Sāṁghikāḥ,摩訶僧祇部之略。譯言大眾部。一在小乘二十部中,佛入滅之年,結集經典時,於窟外為之者。此窟內之結集名上座部。窟外之結集名大眾部。此二部為小乘之根本部。一佛滅後百年頃,於優婆毱多下,自律藏上分五部,其中之一,有大眾部。是窟內上座部之分也。參照小乘條。
憂獄
憂愁之苦譬如牢獄。智度論十八曰:「勝負懷憂喜,勝者墮憍坑,負者墮憂獄。」
五天使者
生、老、病、死、王法牢獄、之五者,見天使條。
金剛名號
入密門登壇灌頂,即受金剛乘之名號。秘藏記鈔五謂諸教皆談假人實法,故於隨他門報化二身現人體,若於法身自證之境界廢色相,絕言語,非僅談法之本旨,人亦本有。故於支部諸尊各立金剛號(台宗所謂俱體俱用三身是也)。大日之金剛號,在兩部各別之時,金剛界為無障金剛,胎藏界為徧照金剛,若據通行者,則兩部皆為徧照金剛。
一生果遂
於現在一生之間,經歷三往生也。第二十願,聞名係念之眾生,果遂其志願,以三生果遂之義釋之。然真宗以今生自雙樹林下往生之要門,轉入難思往生之真門,更出方便真門,歸入難思議往生之弘願,謂為一生果遂。
儐荼波多
Piṇḍapāta,又作賓茶波底迦,賓荼夜。譯曰常乞食。見分衛條。
小乘偏漸戒
對於大乘戒之圓頓稱小乘戒曰偏漸。功德不圓滿,故為偏,非頓成佛之法,故曰漸。
八菩薩
見八大菩薩條。
王三昧
又名三昧王三昧。又曰三昧王。三昧中之最勝者。首楞嚴定之異名也。放光般若經一曰:「其三昧名三昧王,一切三昧,悉入其中。」智度論七釋之曰:「云何名三昧王三昧?此三昧於諸三昧中最第一自在,能緣無量諸法,如諸人中王為第一。(中略)一切諸三昧,皆入其中,故名三昧王三昧。譬如閻浮提眾川萬流,皆入大海,亦如一切民人皆屬國王。」又選擇集下,以念佛為王三昧。坐禪用心記,以坐禪為王三昧。
失念
大乘百法中隨煩惱二十之一。使心散亂,於所緣之境不能明記之心所也。唯識六曰:「失念,於所緣境不能明記為性,能障正念散亂所依為業。」
佛寶
三寶之一。佛者覺之義。能自覺,又使他覺,自他之覺行窮滿者名曰佛。是為世之真寶,故稱佛寶。佛寶有同體別相、住持、大乘、小乘等之別。見三寶條。
契會
契當會合而無乖角也。唯識論三曰:「遠離二邊,契會中道。」十地義記一本曰:「妙捨有無,契會中道。」
平等觀
台宗三觀中假觀之異名也。若破一(即假)而用一(即空),則不名為平等,前於觀知假非假,破假入空,今知空非空,破空入假,空假共破互用,故名為平等(前之空觀破假,今之假觀破空,前之空觀用空,今之假觀用假也)。止觀三曰:「從空入假名平等觀。」
空觀之異名。以空為平等而一一別相也。
八種聲
如人口舌所發之聲,發自有情之四大種者,謂之有執受大種為因。如木石等之聲,發自非情之四大種者,謂之無執受大種為因。此二種之聲,各有言語之聲與不然。謂之有情名非有情名。即發自有執受之大種,而為言語之聲者。如尋常之語聲(是一),同發自有執受之大種,而不為言語之聲者,如拍手之聲(是二),次發自無執受之四大而為言語之聲者,如佛陀以神通力變作化人之言語(是三),又同發自無執受之大種而不為言語者。如溪聲水音(是四)。已上四種,又各分可意不可意(即好惡)之二聲而為八種。
常坐三昧
法華四種三昧之一。
佛宗
佛法之宗旨也。三論玄義曰:「唯有佛宗,乃盡其致。」
平等覺
如來之正覺也。正覺無高下淺深之別,故曰平等覺。又言理智冥合而為平等也。新譯仁王經上曰:「實智平等,永斷惑障。」
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
二卷,劉宋釋翔公譯。一名決了諸法如幻三昧。與大般若第八會同。
袈裟十二名
釋氏要覽上曰:「大集經云:袈裟名離染服,賢愚經云:出世服,如幻三昧經云:無垢衣,又名忍辱鎧,又名蓮華衣,謂不為欲泥染故。又名幢相。謂不為邪所傾故。又名田相衣。謂不為見者生惡故。又名痟瘦衣。謂著此衣煩惱痟瘦故,又名離染服,去穢衣,又名振起。」又六物圖曰:「一、袈裟。二、道服。修佛道者之衣也。三、出世服。出離世俗者之衣也。四、法衣。如法之衣也。五、離塵服。遠離六塵者之衣也。六、痟瘦服。服有損消煩惱之德者。七、蓮華服。離染著如蓮華者。八、間色服。不正之間色避五正色也。九、慈悲服。行慈悲者之服也。十、福田衣。袈裟之條相,等於世之田疇,且其德為世之福田而受供養也。十一、臥具(出四分律),以相似被褥也。十二、敷具(出十誦律),如言臥具也。」
金剛因字
金剛因菩薩種子𑖦滿字之稱。見瑜祇經。
佛家
佛之淨土也。觀無量壽經曰:「當坐道場生諸佛家。」觀經散善義曰:「即入諸佛之家,即淨土是也。」
初地以上為佛家。觀經慧遠疏曰:「不思議佛法,是佛住處,名為佛家。初地已上,入佛家中。依之趣行,名生佛家。」
四相違
因明三十三過因之十四過中,使立者之宗法相違反成之四種邪因也。是於因明最為難解者。見三十三過條。
隨自意語
如來三語之一。佛隨順自意自說所證之一實等法者。涅槃經三十五曰:「如我所說十二部經,或隨自意說,或隨他意說,或隨自他意說。」
維耶
見毘舍離條。
閻王
又作燄王。閻魔王也。秘藏寶鑰中曰:「釋帝誦之,摧修羅之軍。閻王跪之,禮受持之人。」法苑珠林曰:「閻羅王者,昔為沙毘國王。常與維陀如生王戰,兵力不敵。因立誓願為地獄主,臣佐十八人,悉忿懟,同誓曰:後當奉助,治此罪人。十八人即主領十八地獄也。」閻羅王五天使者經曰:「人死當墮地獄,則主者持行,白閻羅王具其善惡。閻羅王為現五使者而問言。」睽車志曰:「張叔言判冥鬼有十人,而十人內兩是婦人。翻譯名義亦云閻羅一名琰魔,此云雙王。其兄及妹皆作地獄主,兄治男事,妹治女事,故曰雙王。」參照琰魔條。
追嚴
為天子行追薦之佛事也。嚴者莊嚴功德之義。希叟雪竇錄曰:「大行追嚴上堂。」
非梵行
又曰不淨行。梵者梵語,清淨之義,非梵行者,不淨之行,即指婬事,因而斷婬稱為梵行,色界之諸天無婬事,故稱為梵天。戒疏二上曰:「梵者天音,唐言為淨。淨者聖也,出家所為求聖興行,今污淨戒退失聖法,故云非梵行也。」
九拜
即三次三拜之儀式也。百丈清規第一達磨忌條曰:「住持上香三拜,不收坐具,上湯,退身三拜,再進前問訊揖湯,復位三拜,收坐具。」此其例也。
犍陀菴羅
樹名。翻梵語九曰:「犍陀菴羅樹,譯曰香果,見善見第三。」
流通分
一經二分之一,於諸經之終以所說之法,付屬弟子。使流通於遐代。謂為流通分。
檀徒
檀家之徒輩。言檀家之人也。
吉祥伽陀
文殊室利菩薩吉祥伽陀之略稱。
謂吉慶阿利沙偈也。見吉慶條附錄。
龍藏寺碑
畿輔通志云隆興寺在正定府治東。一名龍藏寺。隋開皇六年建。初為龍藏寺。寺有碑。在殿隅。集古錄稱其字畫遒勁。有歐虞之體云。
鉢吒補怛囉
Pāṭaliputra,華嚴疏鈔四十五曰:「波吒補怛囉,此云黃華子,即黃華女之子也。」
地名,補吒梨子城也。見波吒釐條。
蓮華色女
見蓮華女條。
如是力
法華經所說十如是之一。力者力用也,如十界之眾生各法,有力用功能也。
貪瞋二河譬喻
二河白道之喻也。見二河白道條。
檀德
山名。與檀特山同。
三界雄
佛之德稱。佛為三界中之大雄。伏一切之魔障。無量壽經上曰:「願慧悉成滿,得為三界雄。」
枳吒
譯曰踊出處。見枳怛那條。
防非止惡
防非法止惡事。戒律止持門之方面也。
總持門
總持之法門。總有法義咒忍四種。然密教所稱者,別就第三之咒總持而言。指咒之一,而謂為總持門。總即別名也。因而亦指密教總體曰總持門,或曰陀羅尼藏。見總持條。
戒取
同戒禁取見。見戒禁條附錄。四取之一。
口和
謂異口同音也。行事鈔下之一曰:「口和賞勞。」
智積菩薩
中吳紀聞曰:「靈巖寺,乃智積開山之地。智積當東晉末。自西土來刱立伽藍,泗州僧伽至無錫,聞智積在蘇即回。曰:彼處已有人矣,由是名遂顯,有貧嫗持角黍為獻,智積受之,嫗因得度,至今上已日號智積生日,聚數百嫗為角黍會。」
寶篋印陀羅尼經
具名一切心如來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一卷,唐不空譯。此陀羅尼藏三世諸佛全分之法身舍利,故云寶篋,堅固不壞,故云印。
惡世
惡事盛之世。阿彌陀經曰:「娑婆國土,五濁惡世。」
四事不可思議
見不可思議條。
共業
二業之一。各人共同之善惡之業,隨而各人感共同之苦樂果者。山河等之依報是也。
行妙
法華十妙之一。
四種眼
真言法中有四種眼:一法眼,敬愛法也。二熾盛眼,鉤召法也。三忿怒眼,降伏法也。四慈眼,息災法也。見諸部要目。
阿難陀目佉尼訶離
Ānanda‑mukha‑nihāri,陀羅尼名。
二歸戒
歸依於佛寶僧寶之戒法也。釋氏要覽上曰:「五分律云:初佛成道,為二賈客及女人須闍陀並五比丘皆受二歸緣,未有僧故。」
信外輕毛
信心搖動而不決定。譬如輕毛也。本是十信位之菩薩,非信外之凡夫,而信內之人現為輕毛,則信外更如輕毛,故云信外輕毛。觀經玄義分曰:「況我信外輕毛敢知旨趣。」
大船
以譬渡生死海。安樂集下曰:「善知識者,是汝大船。」教行信證序曰:「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
大施會
又曰無遮大會。不擇貴賤上下。會一切之人而以物施與之也。約五年行一度。維摩經菩薩品曰:「我昔自於父舍設大施會,供養一切,沙門婆羅門及諸外道貧窮下賤孤獨乞人,期滿七日。」注曰:「什曰:大施會有二種:一不用禮法但廣布施,二用外道經書種種禮法祭祀,兼行大施。生曰:婆羅門法,七日祀梵天行大施,期生彼也。」
四教儀集註
天台四教儀集註之異名。
天語
婆羅門自以梵語稱為天語,謂梵天之語也。釋迦方誌上曰:「五天竺諸婆羅門,書為天書,語為天語。」戒本疏一上曰:「天地初闢,未有人物。色有梵王,降生此土。仍傳本習書語於人,是則天語天書。」
淨三業真言
凡修法之初,懺悔法了後,必手結蓮華合掌印,口誦此真言,除淨吾身口意三業之垢染也。其真言曰:唵。薩縛婆縛。[禾*述]馱。薩羅縛達磨。薩縛婆縛。[禾*述]度。欠。Om svabhāvaśuddha sarvadharma svabhāva śuddhahāṁ。第一句之唵為金剛界真言歸命語,三身之義,歸命等之義如常。第二句薩縛婆縛為自性之義,第三句[禾*述]馱為自(淨)之義,通上句即謂自身之自性清淨也。第四句薩縛達磨為一切法之義,即謂一切法之自(淨)性清淨也。第五句薩縛婆縛[禾*述]度,[禾*述]度為他(淨)之義,即謂他身之自性清淨也,蓋謂自身及一切諸法與他身共自性清淨。結句之欠為我之義,即謂今以此自他法清淨真言加持故,本具之自性顯現,我身之三業今實清白也。
無憂王
舊稱阿育,新稱阿輸迦王,譯曰無憂王。見阿育王條。(CBETA註:疑為見阿育條)
尾嚕荼迦
同毘琉璃,增長天之梵名。見四天王條。
後出阿彌陀佛經
後出阿彌陀佛偈之異名。
成就仙眾
胎藏界外金剛院之一尊。
止觀不二
法性寂然為止,寂而常照為觀,止如明鏡止水,觀如明鏡止水影現萬象,故止與觀者,不二一體也。輔行一曰:「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觀,止觀不二,境智冥一。」
戒印
戒者為人所信,故譬於印。成實論十四曰:「入善人聚,以戒為印。」行事鈔上一曰:「入善人聚,要佩戒印。」
財慧
梵名縛蘇摩底。又名地慧。或稱文殊師利使者,文殊師利使者女。文殊五使者之一。胎藏界文殊院二十五尊中居於文殊師利使者之左。即使菩薩四十二位地地修行之慧增進之文殊使者,故有此名。密號曰吉祥金剛,或曰般若金剛。
積聚精要心
四種心之一。見心條。
三經通申論
通淨土三經而申論之意。天親之往生淨土論是也。
白身觀音
Svetabhagavatī,胎藏曼荼羅觀音院中之一尊也。秘藏記末曰:「白身觀自在菩薩淺黃色,左手持蓮華。」
和香丸
和種種之香末為一丸者,以譬一法之中具無量之佛法也。首楞嚴三昧經上曰:「譬如有王若諸大臣,百千種香搗以為末。若有人來索中一種,不欲餘香,共相熏雜。堅意!如是百千眾香末中可得一種不雜餘不?不也世尊。堅意!是菩薩以一切波羅蜜熏身心故,於念念中常生六波羅蜜。」光明玄義上曰:「華嚴云:一法門,無量法門而為眷屬。首楞嚴和香丸,大品裹珠,法華一地所生,涅槃大海水浴,皆是其義。」
不男
男根不具之人也。見五種不男條。
末利室羅
Mālyaśrī,夫人名。譯為勝鬘。末利夫人之女,為阿踰闍國之王妃,說勝鬘經者。唯識述記八末曰:「摩利迦,此名鬘者,即末利夫人也。此夫人之女名末利室羅,即勝鬘也。」勝鬘寶窟一本曰:「言勝鬘者,外國名為尸利摩羅(Śrīmālā),尸利此翻名之為勝,摩羅名鬘。」
優婆夷墮舍迦經
佛說優婆夷墮舍迦經。一卷,失譯。與佛說齋經皆為中阿含經五十五持齋經之別譯。對優婆夷墮舍迦說齋戒之法及其功德。墮舍迦為夫人之名。
惡人
為惡事之人。無量壽經下曰:「惡人行惡,從苦入苦。」
二假
一無體隨情假,如凡夫之執我法,我法本無實體,但隨自己之妄情而立我法之名者。二有體施設假,五蘊之法非無,彼於五蘊和合之上假設我法之名者。初就凡夫之迷情而云,後就聖者之悟情而言。見述記一本。
一、無體隨情假,世間之人於心外之境執實我實法,此實我實法,為徧計所執性而非實體,但一妄情耳,世人隨此妄情而於虛假執我法也,故謂之無體隨情假。是世間常用之我法也。二、有體施設假,謂依他起性上假施設之我法也。即內識所變之見相二分為依他法,從實之種子而生,有實之體用,就此體用假付我法之名,故名為有體施設假,是聖教中所用之我法也。見唯識論一。
六觀音
有二種:一種:一大悲觀音,二大慈觀音,三師子無畏觀音,四大光普照觀音,五天人丈夫觀音,六大梵深遠觀音也。一種:一千手觀音,二聖觀音,三馬頭觀音,四十一面觀音,五准胝觀音,六如意輸觀音也。大悲等六觀音為天台之義立。摩訶止觀二曰:「大悲觀世音破地獄道三障,此道苦最重,宜用大悲。大慈觀世音破餓鬼道三障,此道飢渴,宜用大慈。師子無畏觀世音破畜生道三障,獸王威猛,宜用無畏。大光普照觀世音破阿修道三障,其道猜忌嫉疑,宜用普照。天人丈夫觀世音破人道三障,人道有事理,事伏憍慢稱天人,理則見佛性,稱丈夫。大梵深遠觀世音破天道三障,梵是天王,標王得臣。」(三障者惑業苦)。或謂天台引用陀羅尼雜咒,案陀羅尼雜集七曰:「吉祥神咒,南無觀世音,能施無畏力,一切和雅音,勇猛師子音,大梵清淨音,大慈妙法音,天人大丈夫,能施眾生樂,滅除無明使,濟度生死海。」較諸今之六名,無大悲及大光普照,多和雅,且無對破六道苦之明文。或謂係引七佛八菩薩神咒經一所:「南無觀世音,師子無畏音,大慈柔軟音,大梵清淨音,大光普照音,天人丈夫音,能施眾生樂,濟度生死岸。」然是僅為五觀音,無大悲,且無對於六道之文。可決為天台之義立也。迨千手等六觀音,盛傳於密部,遂見種種之觀音,密教之徒,舉此六觀音,附於止觀之文。或言唐道邃六字經驗記中列此六觀音,然未得此本,不能詳之。一說,千手等六觀音,與大悲等六觀音相配,出於日本真言宗。二種之六觀音及六道之分配如圖。古德之頌曰:「大悲千地獄,大慈正餓鬼,師子馬頭畜,大光面修羅,天人准泥人,大梵如意天。」其中第二之聖觀音為觀音菩薩之正體,無千手馬頭等異相,故但謂之聖觀音,又云正觀音。新曰聖觀自在菩薩(又作正),是乃法華經普門品所說之觀音,胎藏界右方蓮華部之部主是也。胎藏界中總有四觀音:一為中臺八葉院之觀音,二為觀音院之觀音,三為釋迦院之觀音,四為文殊院之觀音。皆聖觀音也。
魔民
魔界之民眾也。
毘缽
毘鉢舍那Vipaśyanā之略,譯曰觀。觀想真理也。性靈集二曰:「持三秘密達毘鉢。」
不生
阿羅漢譯言不生。以畢竟不生於三界五趣中故也。又涅槃之涅,亦言不生,眾法常住而無始生也。又梵云阿耨波陀,譯言不生。真言之阿字,不生,以諸法之本初不生故也。又不生為如來之異名,以如來常住不生不滅故也。凡諸法觀為不生者,佛道之樞鍵也。智度論三曰:「阿名不,羅漢名生,後世中更生是名阿羅漢。」涅槃經曰:「涅言不生,槃言不滅,不生不滅名大涅槃。」智度論四十八曰:「菩薩若一切語法中聞阿字,即時隨義。所謂一切法從初來不生相,阿提(Ādi)秦言初,阿耨波陀秦言不生。」楞伽經四曰:「不生即如來異名。」
無異相似過類
十四過之一。立論者論法所用之同品,敵者無理分別,攻擊為非同品是異品之過誤也。
外貪欲
見他男女等而起之貪欲也。止觀八上曰:「外貪欲起以不淨助,內貪欲起以背捨助。」
三長月
三長齋月之略。
曼馱多
Māndhātṛ,頂生王之名。譯曰我養。見玄應音義二十四。
德護長者經
二卷,隋那連提黎耶舍譯。
無間地獄
八熱地獄之一。梵云阿鼻旨Avīci,造五逆罪之一者,即墮於此,一劫之間,受苦無間,故名無間地獄。無間有五種之義:一趣果無間,終此身直墮於彼無間隔也。二受苦無間,受苦無間斷也。三時無間,一劫之間,相續而無間斷也。四命無間,一劫之間,壽命無間斷也。五身形無間,地獄縱橫八萬四千由旬,身形徧滿之而無間隙也(此五義,大部補註以為成實論之說而引之,諸師皆傚是,然成實論無此義,於五無間條下辯之)。成實論八曰:「次身受報,故名無間。」(成實論僅此一義耳)。俱舍論十一曰:「此贍部洲下過二萬,有阿鼻旨大捺落迦,深廣同前,謂各二萬。故彼底去此四萬踰繕那,以於其中受苦無間,非如餘七捺迦受苦非恒,故名無間。(中略)有餘師說,阿鼻旨中無樂間苦,故名無間。」
檀度
六度之一。檀波羅蜜也。檀為施與之義,波羅蜜為度之義,謂度生死之行法也。施與為可度生死而到涅槃之一行法。
五色旛
止觀輔行曰:「五色旛者總舉五色,繡畫間色亦應無在,字應作旛。旛者旌旗之總名也,經中多作此幡,幡帑字耳。今佛法供具,相狀似彼,故云旛耳。凡造旛法,切不得安佛菩薩像。旛是供具,供於所供,如何復以形像為之?」
戒力
戒律之功力。持戒之功力。持五戒則生人間,持十善則生於天上等。
伴禪
禪林之語。住持五更行香之次,入僧堂伴大眾坐禪,謂之伴禪。見象器箋九。
金剛壽命陀羅尼念誦法
見金剛壽命經條。
華嚴問答
又曰五十要問答:二卷,唐智儼著。
惡作
作惡事後之追悔,懺悔之心也。俱舍論四曰:「惡作者,謂緣惡作心追悔性。」唯識論七曰:「悔謂惡作,惡所作事,追悔為性。」又惡作法也。七聚之一。突吉羅罪也。
二凡
內凡外凡也。三乘之行人,見諦已前為凡位,凡位分為二,但聞教法而信之者為外凡。正行其法,近於聖位者為內凡。小乘之三賢,大乘之十信位,是外凡也。小乘之四善根,大乘之十住已上,是內凡也。法華玄義三曰:「四教並以外凡為教,內凡為行,聖位為證。」
六位
一、十信位,二、十住位,三、十迴向位,四、十地位,五、等覺位,六、佛地位也。舊譯之華嚴經,說此六位。新經立等覺位而為七位。見十住心廣名目五。
六住
十住位中之第六位也,又地持經所說之六種住也。見六種住條。
示轉法輪
見三轉法輪條。
牟尼室利
Muniśrī,沙門名。譯曰寂默,北印度人。見宋高僧傳三。
善業
五戒十善等善事之作業也。
六作
見六受條。
二出
一竪出,聖道門自力之教,歷劫修行而出生死者。二橫出,淨土門他力之教,不歷修行地位,但念彌陀而生淨土者。樂邦文類四擇映辨橫竪二出曰:「竪出者,聲聞修四諦,緣覺修十二因緣,菩薩修六度萬行,此涉地位,譬如及第,須自有才學,又如歷任轉官,須有功效。橫出者,念佛求生淨土,譬如蔭敘,功由祖父他力,不同學業有無,又如覃恩普轉,功由國王,不論歷任淺深。」
迦利沙缽拏
又云迦履沙鉢拏。錢量名。見迦利沙婆那條。
天識
本性也。真如也。劉禹錫六祖碑曰:「能使學者還其天識。」顏延之庭誥曰:「遂使業習,移其天識。」
大行道
盛大行道之儀式也。見行道條。
穢剎
剎為梵語,國土之義,對於淨土而謂此娑婆世界為穢剎,穢土,穢國等。迦才淨土論序曰:「永辭穢剎。」
二宗釋題
天台賢首二宗,釋諸經之題目,有通別能所之不同:一,天台通別釋題,天台以通別之二義釋經題。如妙法蓮華經,上四字是別,別在於此經,故經之一字,是通,通於一切諸經故。他例亦然。二,賢首能所釋題,賢首必以能詮之文與所詮之義判之。如大方廣佛華嚴經,上六字是所詮,經之一字是能詮。餘經例皆然。見華嚴經疏三。
師絃
以師子之筋為樂絃,奏之則餘絃悉絕。以譬菩提心滅其餘之小功德。華嚴經七十八曰:「譬如有人以師子筋而為樂絃,其音既奏,餘絃悉絕。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如來師子波羅蜜身菩提心筋為法樂絃,其音既奏,一切五欲及以二乘諸功德絃悉皆斷滅。」
三不善
與三不善根同。
別他那
天名。又曰吠率怒天Veśṭana,譯言圍。名義集二曰:「別他那,梁言圍,亦云吠率怒天。」
外題
經卷表紙所記之經題。
隨念分別
三種分別之一。追念過去之境也。唯存意識之作用耳。
三世不相待
謂三世之法,新新生滅,更不相待也。維摩經弟子品曰:「一切法生滅不住,如幻如電,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
無動尊一字出生八大童子秘密法品
聖無動尊一字出生八大童子秘密法品之略名。
三角壇
真言行者,修護摩時。由其修法之目的如何。或用圓壇,或用方壇,或用蓮華壇,或用三角壇,或用金剛壇,即胎藏之三種,金剛之五種是也。而所以用三角壇者,以阿毘遮嚕迦法,即降伏目的而修之法也。
普陀洛伽山
即普陀山也。普陀山志一曰:「一名補陀,華嚴經又稱補怛洛伽山,蓋梵名也。猶華言小白華云,乃善財第二十八參觀音菩薩說法處,傳記稱東洋西紫竹旃檀林者是也,在今定海縣之東,距縣百餘里,孤峙海中。」
說默
說為說法,默為不說。依理體則應默,依因緣則應說。此二者為菩薩之聖行。思量經二事品曰:「汝等集會當行二事:若說法,若聖默然。」止觀一曰:「若競說默不解經意,去理逾遠。離說無理,離理無說。說即無說,無說即說,無二無別,即事而真。」心經秘鍵曰:「聖人投藥,隨機淺深。聖者說默,待時待人。」
四齋日
禪林每以月旦,月望,初八,二十三日為四齋日,此日須諷經。見象器箋三。
四無畏
一、一切智無所畏,佛於大眾中明言我為一切智人而無畏心也。二、漏盡無所畏,佛於大眾中明言我斷盡一切煩惱而無畏心也。三、說障道無所畏,佛於大眾中說惑業等諸障法而無畏心也。四、說盡苦道無所畏,佛於大眾中說戒定慧等諸盡苦之正道而無畏心也。見智度論二十五、法界次第下之下。
又云四無所畏,化他之心不怯,名無畏。四無畏有佛與菩薩之二種。
四靈之一。介族也。
戒刀
比丘所持之小刀。供割切三衣之用。僧史略上曰:「禪師則葼笠,及持澡罐漉囊錫杖戒刀斧子針筒,此皆為道具。」釋氏要覽中曰:「僧史略云:戒刀皆是道具,按律許畜月頭刀子為割衣故。今比丘畜刀名戒者,蓋佛不許斫截一切草木壞鬼神村故,草木尚戒,況其他也。」
成就仙眾眷屬
成就仙眾之眷屬也。
二部戒本
比丘之戒本與比丘尼之戒本也。行事鈔說戒篇曰:「僧祇云:若誦戒時,應誦二部律。」
滅法忍
滅法智忍之略稱。
二入
一理入,眾生深信本具之理性,於理無所疑,謂之理入。二行入,依理起行,依行入理,謂之行入也。金剛三昧經通宗記卷七曰:達摩所說有理行二入。夫入道多途,要不出二種:一理入,二行入。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俱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若捨妄歸真,則聖凡等一,與理冥符而無分別,寂然無為,名曰理入。行入則有四者:一、報冤行,凡修道之人,若受冤苦之時,當念我往昔劫中,捨本逐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之果熟,甘心忍受,都無冤訴。此心生時,與理相應,是體冤進道,故名報冤行。二、隨緣行,眾生無我,皆緣業轉,苦樂齊受,若受勝報榮譽之事,皆是過去宿因之所感,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隨緣,心不增減,八風不動,冥順於道,謂之隨緣行。三、無所求行,世人長迷,處處貪求,名之為求,智者悟真,安心無為,萬有皆空,無所希求,是真無求,順道而行,故謂之無所求行。四、稱法行,性淨之理名之為法,法體無慳貪,順之而行檀,乃至法體明朗而無痴闇,順之而行般若,如是稱法而行六度,名為稱法行。見少室六門第三門二種入。
簸臈復多
夜叉名。無量門破魔陀羅尼經曰:「簸臈復多此云眾多。」名義集二曰:「波羅赴,亦云鉢剌部,此翻自在。」梵⃞Prabhūta。
遍計所起色
法處所攝色五種之一。謂依第六意識之妄分別所變起之空華水月等無實事之諸色相也。
十一門
唐光明寺和尚釋觀經三輩九品立十一門之義。其九品各有十一義,相乘則為九十九義。加以總之一義,為總別一百義也。一總明告命,告命阿難及韋提希二人諦聽善思者是也。二辨定其位,上上品乃至下下品是也。此二門有總別之二,告命是總,後十門是別。三總舉有緣之類,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是也。四辨定三心為正因,發三種心等是也。此二門人法相對。五正簡機之堪與不堪,若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等是也。六正明受法之不同。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等是也。此二門亦人法相對。七正明修行之時節延促有異,迴向發願願生彼國是也。八明願迴所修之行,而生於彌陀佛國,具此功德已下是也。此二門時與處相對。而上來之八門,悉在此土。九明臨命終時聖眾來迎接之不同,去時之遲速。生彼國時已下是也。十明到彼華開遲速之不同。往彼國已已下是也。此二門第九該淨穢,第十徧淨土也。十一明華開已後,得益有異,見佛色身已下是也。此中第十障盡花開。第十一聞法而漸證菩提也。見觀經散善義,同記。
二六
十二也。
淨名居士方丈
說維摩居士之居室也。以其室廣一丈而為四方,故有此名。法苑珠林三十八曰:「於大唐顯慶年中,勅使衛長史,王玄策。因向印度,過淨名宅以笏量基,止有十笏。故號方丈之室也。」
二八
觀經所說之十六觀也。迦才淨土論上曰:「二八弘規,盛乎西土。」
羅陀那
與羅怛娜同。(CBETA註:疑為與囉怛娜同)
伊蒲塞
優婆塞之轉音。西域記九曰:「鄔婆索迦,唐言近事男,舊曰伊蒲塞,又曰優婆塞,皆訛也。」見優婆塞條,Upāsaka。
虛誑語
十惡業之一。以惡心故欺他人之言語也。俱舍論十六曰:「於所說義異想發言,及所誑者解所說義染心不誤成虛誑語。若所誑者未解言義此言是何?是雜穢語。」
邊界
邊地懈慢界之路。
行堂
行者之寮室也。又云選僧堂。於行者中選其可為僧者故也。
果後方便
謂證得之佛,為眾生濟度,更方便現眾生身等而修行也。
三昧相應
謂密教使道理與事實適應也。深密鈔四曰:「三昧相應者,謂若本尊作慈悲之容,或身白色,應供白花,名三昧相應。若獻黃赤,名不相應,香等類之。」
二光
一、色光,為佛身所發之光明,眼可見者。亦名身光。二、心光,為佛心所發之光明,常照護眾生者。往生論註謂之智慧光。六要鈔三末曰:「言心光者,此非光分。身相心想,其體各別。只就義門,宜得其意。以佛慈悲攝受之心所照觸光名心光,是念佛行相應佛心。其佛心者,慈悲為體。(中略)是故照觸稱名行人之大悲之光得心稱耳。私案:觀佛三昧所觀所見之光明等可預身光之者耶?」選擇集決疑鈔三曰:「心光者佛心所起光明,故名心光。論註稱智慧光與今同也。」
一、常光,諸佛身常放之光明也。如釋迦佛一尋之光明阿彌陀佛無量之光明是也。二、神通光,諸佛對一機之眾生以神力特放之光明,如釋迦之說法華經,照東方萬八千土,彌陀佛之放神光,臨月蓋門是也。見輔行一。「若放一光等者。常光一尋則不言放。尋外之光故云神變。」見觀經記三,選擇決疑鈔三。
稠林
以譬煩惱。種種之煩惱,交絡繁茂,如稠林也。法華經方便品曰:「入邪見稠林。」止觀九曰:「無明戲論翳如來藏稠煩惱林。」同十曰:「邪畫日增,生死月甚,如稠林曳曲木,何得出期?」
九因一果
十界中前九界為因,後一界為果也。
半娜婆
果名。可洪音義一曰:「半娜,奴可反,亦名半娜婆,亦云般捺婆,亦云波那婆。西域記云:其果大如冬瓜,熟則黃赤,剖之中有數十小果,大於雞卵。又更剖之,其汁黃赤,其味甘美。」玄應音義二十四曰:「半娜婆,舊云波那婆。果形如冬瓜,其味甚甘也。」婆為娑之誤。梵⃞Panasa。
老死支
十二緣起支之一。言生支之後衰變而命盡也。
羯羅舍
Kalasa,又作迦羅舍,羯攞賒。譯云瓶,寶瓶,賢瓶。謂在大壇四方並中央之五個瓶也。於此盛五寶五穀五香五藥二十種之香藥,故名五瓶。見大日疏,蘇悉地經等。
二加
一顯加,佛以平等大悲常鑑眾生之機,若宿世善根成熟,或現世之精勤不怠,則光照摩頂等顯以神力加被之,增其威力,長其辯才,利益顯然可見者。二冥加,佛對眾生冥以神力加被之,消其罪,增其德,使眾生密得其利益者。見華嚴疏鈔一。
三關
三處之玄關。就法門而言。
壽命無數劫
佛之壽命無量也。法華經壽量品頌曰:「我智力如是,慧光照無量。壽命無數劫,久修業所得。」
九惱
又云九難,亦云九橫,亦云九罪報。佛現生所受之九種災難也。智度論九曰:「一者梵志女孫陀利謗,五百阿羅漢亦被謗。二者旃遮婆羅門女,繫木盂作腹謗佛。三者提婆達,推山壓佛,傷足大指。四者逆木刺腳。五者毘琉璃王興兵殺諸釋子,佛時頭痛。六者受阿耆達多婆羅門請而食馬麥。七者冷風動故脊痛。八者六年苦行。九者入婆羅門聚落,乞食不得,空缽而還。復有冬至前後八夜寒風破竹,索三衣禦寒。又復患熱,阿難在後扇佛。如是等世界小事,佛皆受之。」興起行經舉十惱一一釋之,省乞食不得,而加奢彌跋謗與骨節飾之二事。法苑珠林七十三,大部補註八,詳興起行經之說。 (CBETA註:亦可參考《長阿含經》「九惱法」⸺《長阿含經》卷9:「有人已侵惱我、今侵惱我、當侵惱我;我所愛者,已侵惱、今侵惱、當侵惱;我所憎者,已愛敬、今愛敬、當愛敬。」(CBETA, T01, no. 1, p. 56, b12-14 及卷 10 p. 60, a6-8))
九想
又作九相。於人之屍相,起九種之觀想也。是為觀禪不淨觀之一種。即使貪著五欲之法,起美好耽戀之迷想者,覺知人之不淨,除其貪欲之觀想也。一、脹想Vyādbmātakasaṁjñā,死屍之膨脹也。二、青瘀想Vinilakasaṁjñā,風吹日曝而死尸之色變也。三、壤想Vipadumakasaṁjñā,死屍之破壞也。四、血塗想Vilohitakasaṁjñā,破壞已,而血肉塗地也。五、膿爛想Vipūyakasaṁjñā,膿爛腐敗也。六、噉想Vikhāditakasaṁjñā,鳥獸來噉死屍也。七、散想Vikṣiptakasaṁjñā,鳥獸噉後而筋骨頭手分裂破散也。八、骨想Asthisaṁjñā,血肉既盡,祇有白骨狼籍也。九、燒想Vidagdhakasaṁjñā,白骨又火燒歸於灰土也。智度論二十一舉經文曰:「九想:脹想、壞想、血塗想、膿爛想、青想、噉想、散想、骨想、燒想。」同四十四之經文曰:「九相:脹相、血相、壞相、膿爛相、青相、噉相、散相、骨相、燒相。」大乘義章十三曰:「死相、脹相、青淤相、膿爛相、壞相、血塗相、蟲食相、骨鎖相、分散相。」此加死相除燒相者。智者之禪波羅蜜門九曰:「膨脹想、青瘀想、壞相、血塗漫想、膿爛想、蟲噉想、散想、骨想、燒想。」此依智度論,而第七青想改為第二次,第較善者。又法華玄義四上,加死想而除散想,以此九想對治六欲故也。死想破威儀,言語之兩欲,脹想壞想噉想破形貌欲,血塗想青瘀想膿爛想破色欲,骨想燒想破細滑欲,九想通破忻著之人相欲,此九想為觀練熏修四種禪之第一也。見禪條。
無上
謂無有過於此者。善見律一曰:「無上者。諸法無能勝也。」華嚴大疏鈔十三曰:「無有能過者,故號為無上。」淨土論註曰:「無上者,此道窮理盡性,更無過者。」
摩訶衍化
以大乘法治國也。金光明經上曰:「舍衛國主波斯匿王,名曰月光。德行十地六度三十七品四不壞淨,行摩訶衍化。」
口四
謂十惡中屬於口業之四業。即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是也。
普菴
禪林或安普菴像於佛殿背後,普菴為臨濟十二世之孫,牧菴忠禪師之法嗣,名印肅,號普菴,宋孝宗乾道五年入寂。初,師振化於袁洲之南泉山,道場之盛甲於天下,沒後有靈,凡有禱者,其應如響。元朝加贈大德慧慶之號,因之號曰慧慶禪師。後元仁宗延佑年中南康沙門宗𤦏相姑蘇城西五里許,創慧慶禪寺,建無量壽閣,祠佛及五百尊者像,閣後作普光明殿,安置普菴之像,士民翕然而求冥應云。見普菴肅禪師錄,天如則禪師錄,吳郡慧慶禪寺記。
二力
一思擇力,二修習力。說詳本條。
自力他力也。為淨土門所談,以眾生自身之三學為自力,以彌陀之願力為他力,捨自力而歸他力,乃淨土門之至極也。略論曰:「一切萬法,皆有自力他力自攝他攝。」
一、思擇力,思擇正理而對治諸障之力也。二、修習力,修習一切善行而使堅固決定之力也。見華嚴經疏八。
有力無力也。為華嚴宗所談。論萬法之彼此相入以此二力。五教章中曰:「由有力無力義故有相入門也。(中略)自有全力所以能攝他,他全無力故所以能入自,他力自無力反上可知。」
寺院三門
見三門條。
阿那婆達多龍王
法華經序品所列八大龍王之一。文句二之下曰:「阿那婆達多,從池得名,此云無熱。無熱池,長阿含十八云:雲山頂有池,名阿耨達池。中有五柱堂,龍王常處其中。」
建爪
外道之種類。大日經所說三十種外道中有建立淨外道與不建立無淨外道兩種,是曰建。爪者,長爪梵志,外道名。大日經疏二曰:「建立淨,不建立無淨等。種種宗計,皆不相應。乃至長爪梵尼諸大論師等。」
私呵提佛
私呵摩提佛之略稱。
月兔
見兔條。
月光
梵名戰達羅鉢剌婆。金剛界曼荼羅三昧耶會七十三尊之一。密號曰清涼金剛。種子為𑖓字。遷變為義。此尊主如來化他之德,表示遷變眾生苦厄,使為利益安樂者也。其形像身為白色,左手為拳,安於腰,右手持蓮華,其蓮華上有半月形,乃以半月形為三形。又胎藏界曼荼羅文殊院中,亦安此尊。見月光菩薩條。
雲堂
又云僧堂。大眾之集處,言甚多如雲也。象器箋一曰:「僧堂亦曰雲堂,謂眾集如雲多也。」
天衣
天人之衣。其量至輕者。瓔珞本業經下曰:「淨居天,衣重三銖。」長阿含經二十曰:「忉利天衣,重六銖。」智度論三十四曰:「四天王,衣重二兩。忉利天,衣重一兩。(中略)色界天,衣無重相。」
說法妙
法華迹門十妙之一。如來說大小偏圓之法,咸使眾生悟入於佛之知見也。
不斷光
阿彌陀佛之光明。十二光之一。彌陀之光明,常存三世,恒照益世間而不斷絕。故名不斷光。
徧照如來
大日如來之異名。瑜祇經曰:「薄伽梵金剛界徧照如來。」
忍陀羅尼
四陀羅尼之一。見陀羅尼條。
忙莽計
見忙莽雞金剛項。
支那宗派
有十三宗:一毘曇宗,二成實宗,三律宗,四三論宗,五涅槃宗,六地論宗,七淨土宗,八禪宗,九攝論宗,十天台宗,十一華嚴宗,十二法相宗,十三真言宗。以上所列,多依興起弘傳之次第而舉之。見三國佛法傳通緣起上。
三摩若
勝論所明六句義之第四句義。舊譯總相,新譯有。百論疏上之中曰:「四者三摩若諦,此云總相諦,謂總萬法為一大有等。」
迦真鄰底迦
見迦遮鄰地條。
天行
涅槃經所說五行之一。天者第一義天,天然實相之理也。菩薩依天然實相之理,而成妙行,故曰天行。
九方便
九種之方便也。原出於大日經第七增益守護清淨行品,即胎藏次第修法中所誦九種之頌及其印契真言也。由此九種印明之方便力而成真實,或所修之法前後方便,故稱為九方便一作禮方便,二出罪方便,三歸依方便,四施身方便,五發菩提心方便,六隨喜方便,七勸請方便,八奉請法身方便,九迴向方便是也。作禮方便者,先歸命於十方之三寶,恭敬禮拜之意。其頌有八句曰:「歸命十方正等覺,三世一切具三身,歸命一切大乘法,歸命不退菩提眾,歸命諸明真實言,歸命一切諸密印,以身口意清淨業,殷勤無量恭敬禮。」出罪方便者,欲修萬善,不滅罪業,則善業難生,故懺悔眾罪。其頌有十句曰:「我由無明所積集,身口意業造眾罪,貪欲恚痴覆心故,於佛正法賢聖僧,父母二師善知識,以及無量諸生所,無始生死流轉中,具造極重無盡罪,親對十方現在佛,悉皆懺悔不復作。」歸命方便者,歸依三寶之意。其頌有四句曰:「南無十方三世佛,三種常身正法藏,勝願菩提大心眾,我今皆悉正歸依。」施身方便者,以三業為己有,恐煩惱因惡業得便,故獻身於如來,如教而行。其頌有四句曰:「我淨此身離諸垢,及與三世身口意,過於大海剎塵數,奉獻一切諸如來。」發菩提心方便者,既以身獻佛,則必應有上求菩提下化眾生之所作,故應發菩提心。其頌有六句曰:「淨菩提心勝願寶,我今起發濟群生,生苦等集所纏繞,及與無知所害身,故攝歸依令解脫,常當利益諸含識。」隨喜方便者,菩薩乃至眾生微少之善根,皆可隨意之意。其頌有六句曰:「十方無量世界中,諸正徧知大海眾,種種善巧方便力,及諸佛子為眾生,諸有所修福業等,我今一切盡隨喜。」勸請方便者,眾生之修善,即因佛之說法,故勸諸佛而請法雨。其頌有四句曰:「我今勸請諸如來,菩提大心救世者,唯願普於十方界,恒以大雲降法雨。」奉請法身方便者,佛之說法,在於利益。利益種類雖多,而以轉在纏之苦身使證悟淨妙法身為最。故奉請法身。其頌有四句曰:「願令凡夫所住處,速捨眾苦所集身,當得至於無垢處,安住清淨法界身。」迴向方便者,願以上八善根,並十方三世之諸善萬行,悉迴向於法界,自他皆證得菩提也。其頌有四句曰:「所修一切眾善業,利益一切眾生故,我今盡皆正迴向,除生死苦至菩提。」印契真言,今從略。又要略念誦經九種方便:一虔誠禮拜,二懺悔法,三歸依法,四分身供養,五發勝菩提心,六隨喜功德,七勸請德雲,八請佛住世,九迴向菩薩。其意亦同。
藥師三尊
中尊藥師如來,左脅侍日光徧照菩薩,右脅侍月光徧照菩薩也。藥師經曰:「於其國中有二菩薩摩訶薩:一名日光徧照,二名月光徧照。是彼無量無數菩薩眾之上首,悉持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正法寶藏。」
百座仁王講
一日設百座而講仁王經也。百座之法。經中所說也。
頰車如師子相
三十二相之一。兩頰隆滿,如師子王之相。
二利
自利與利他也。上求菩提為自利,下化眾生為利他。小乘之行,唯為自利,菩薩之行,乃兼利他。無量壽經上曰:「自利利人,人我兼利。」贊阿彌陀佛偈曰:「自利利他力圓滿。」
外魔
魔之自外來者。屬於四魔中之天魔,天台分之為三種:一𢟋惕鬼、二時媚鬼,三魔羅鬼。見止觀八下。
有體施設假
於無名之法體上施設假名之謂也。自諸法實相上論之,則世間萬般之事物皆是也。是二假之一。見二假條。
報應
佛家謂有施必報。有感必應。故現在之所得。無論禍福。皆有報應。又,佛三身中報身應身之二身也。
歡喜懺法
結願之日,以歡忻其無為成滿意之味而行之懺法也。
獨影境
三類境之一,第六意識之妄想分別,浮實我實法之相如,現空華兔角之境,所現之相,多為相分。此相分非有實體,惟為意識之見分所變現之影像。故名之為獨影境。對於帶質境之相分有本質,而謂為獨。對於性境之相分有實性,而謂為影。故獨影境者,為一時妄分別之反應。為情有理無之法,三性中之徧計所執性也。既是妄分別之反應,故其性(善惡無記之性)、其繫(三界之繫屬)、其種子(能生之種子),皆與妄分別之本體(即見分)相同,體性總為見分,如鏡中之影,隨本質之形。唯識樞要上本曰:「獨影之境,唯從見分,性繫種子皆定同故。如第六識緣龜毛空華石女,無為他界緣等所有諸境。如是等類,皆是隨心無別體用,假境攝故名為獨影。」
體解
體者通達,解者悟解。晉華嚴經六曰:「體解大道,發無上意。」
行學
行法修學。指戒定慧之三學也。
卑栗蹉
Mleccha,邊地之名。
救世
又作救世尊、救世者、救世大悲者等。佛菩薩之通稱。法華經化城喻品曰:「善哉見諸佛,救世之聖尊,能於三界獄,勉出諸眾生。」起信論曰:「最勝業徧知,色無礙自在,救世大悲者。」此等皆以名佛者。法華經普門品曰:「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此特以名觀音菩薩者。此菩薩與此土緣深,信仰最多,故救世之稱號,獨為觀音所特有。
死刀
死殺人,故譬以刀。無常經曰:「死刀隨業下。」
淺臘
謂比丘之受戒年數不久者。比丘之年云臘,由受戒之年度起算。
大法雨
大法能慈潤枯渴之眾,故以譬於雨。法華經序品曰:「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同化城喻品曰:「普雨大法雨,度無量眾生。」
十二輪
十二因緣之異名。
迷底履
Maitreya,舊稱之彌勒也。瑜伽論記五曰:「梵音迷底履,此云慈氏。即族性,名字阿氏多(Ajita),此云無勝。舊曰彌勒,阿逸多,並訛也。」見彌勒條。
麤重散亂
見五種散亂及六種散亂條。
提謂波利經
原有二部:一為一卷之提謂經,真本也。一為二卷之提謂經,偽撰也。出三藏記集卷五偽經偽撰雜錄第三曰:「提謂波利經二卷(舊則有提謂經一卷),右一部。宋孝武時,北國比丘曇靖撰。」唐高僧傳一(曇曜傳)曰:「又有沙門曇靖者,以創開佛日,舊譯諸經並從焚蕩,人間誘導,憑准無因(言魏武廢佛之難),乃出提謂波利經二卷,意在通悟,而言多妄習。(中略)舊錄別有提謂經一卷,與諸經語同,但靖加五方五行,用石糅金,致成偽耳。」一卷之提謂經,亦不存於今藏經。
真道
真實之道也。瞿醯經下曰:「我行真道,何用咒術事耶?」
一面器
飾於護摩壇四方之六器。曰四面器。止在正面之一方者。謂之一面器。
摩訶半託迦
Mahā‑panthaka,羅漢名。譯曰路邊生。見半託迦條。
大聖
佛之尊號。法華方便品曰:「慧日大聖尊。」妙宗鈔上曰:「佛是極聖,故稱為大。」法華弘傳序曰:「非大聖無由開化。」
以名高位之菩薩。無量壽經上曰:「一切大聖神通已達。」淨影疏曰:「大有兩義:一位高名大,二德勝名大,會正為聖。」
已知根
三無漏根之一。廿二根之一。謂已知了四諦道理之修道位所發之意根,樂根,喜根,捨根,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九根也。
外道十一宗之一。見外道條附錄。
善慧
東陽烏傷居士,傅翕,字玄風,年十六、娶劉氏,生二子,云普建普成。年二十四、遇梵僧嵩頭陀知往因,結菴松山之雙檮樹間,自稱當來解脫善慧大士。苦行七年,宴坐之間,見釋迦金粟定光三佛。翕有神異,梁武帝敬重之。嘗創輪藏,令轉之者得大利。後世作輪藏者安父子三人之像。陳大建元年四月二十四日示寂。大士之心要,全為天台之一心三觀。荊溪之止觀義例曰:「東陽大士,位居等覺,尚以三觀四運而為心要,故獨自詩曰:獨自精,其實離聲名。三觀一心融萬品,荊棘叢林何處生?獨自作,問吾心中何所著?推撿四運并無生,千端萬累何能縛?(中略)故知一家教門遠稟佛經。復與大士宛如符契。」見佛祖統紀二十三,常云傅大士。
對徧中
四中之一。
呬怒泥舍
Sindhu‑deśa,呬怒者天竺之本名。泥舍譯曰國。見梵語雜名。
普茶
廣饗一般大眾以茶也。
闇室忽明
如來密藏經下曰:「迦葉!若闇室中然火燈明,是闇頗能作如是說。我百千載住,今不應去。迦葉白言:不也,世尊!當然燈時,是闇已去。佛言:如是,迦葉!百千萬劫,所造業障。(中略)諸煩惱等,智慧燈照,勢不能住。」大集經一曰:「譬如一處百年闇室,一燈能破。」止觀一下曰:「如百年闇室,若然燈時,闇不可言我是室主,住此久,而不肯去。」
情分
人之情欲種種差別也。如云身分。
擇乳眼
乳混水,使鵝飲之,彼能擇乳而遺水。見鵝王條。
跋伽仙
梵音Bhārgava,又Bhagava,又Bhaga,佛二十九歲出家求道時,最初師事之仙人,苦行婆羅門也。
毘尼多流支
Vinitaruci,梵僧名。譯曰滅喜。見續高僧傳三。
無塵唯識
塵為塵境,即三界之諸法。謂萬法唯為阿賴耶識所作,識外無塵境也。真諦譯攝論五所謂「實無有塵,唯有識體顯現為塵。無塵法界」說唯理。無塵唯識說唯識。
賢愚經
賢愚因緣經之略。
雜犍度
見八犍度條。
二十犍度之一。四分律五十一卷以下三卷說規定修道資具之章也。
報恩
世有四恩,為報酬之而盡心致力也。有報恩經。
見智身
見智法身之意。金剛界修法所結印契之一。金剛頂蓮華部心念誦儀軌曰:「次結見智身,印契如前相,見彼智薩埵,應觀於自身,鉤召引入縛,令喜作成就。真言曰:嚩日囉(二合)薩怛嚩(二合)涅哩(二合)捨也。(二合)」印契如前相者,指現智身也。
阿奴波
具名阿奴波跋耆Anupadabhāgī,人名。
依身
身為有情之依處。又為眼耳等之依處,故云依身。名義集六曰:「瑜伽云:諸根所隨周徧積集,故名為身。是積集義,及依止義。」
闇藍水
水名。見智度論二十八。Amla。
飲食四時
胎藏三時,常事也,金剛界四時,是以此界取一切之物類四故也。四時者於平常之三時加半夜。
法海經
一卷,西晉法炬譯。為海八德經之別譯。
色愛住地惑
五住地惑之一,色界一切之思惑也,舉愛之一種以兼攝他種。
瑜伽師地論釋
一卷,最勝子菩薩等造,唐玄奘譯。釋瑜伽師地之名義,略釋十七地之名義。
香光莊嚴
心念佛,佛隨逐於吾身,猶如染香氣之人身有香氣也。楞嚴經五曰:「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越。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死句
見活句條。
虛空孕菩薩經
一卷,隋闍那崛多譯。虛空藏菩薩經之異譯也。
尸利沙
Śiriṣa',或作尸利灑。樹名。尸利沙者,吉祥之義。此方之合昏樹也。又曰尸利沙者,頭之義。其果曰似頭果。又云舍利沙。此譯合歡樹。南本涅槃經三十二曰:「如尸利沙果,光無形質,見昴星時,果則出生身長五寸。」增一阿含經四十一曰:「拘屢孫如來坐尸利沙樹下而成佛道。」心地觀經六曰:「尸棄如來於尸利沙樹下成道。」玄應音義三曰:「尸利沙,即是此間合昏樹也。其樹種類有二:若名尸利沙者葉果則大,若名尸利駛者葉果則小。此樹時生人間關東下里家誤名沙羅樹是也。」又曰:「舍利沙此云合歡。」慧琳音義八曰:「尸利沙此云吉祥,即合昏樹也,俗名為夜合樹也。」最勝王經七作合昏樹(尸利灑)。又慧琳音義二十六曰:「尸利沙果者,此云似頭果。」陀羅尼經十曰:「舍離沙樹,此云合歡樹。」
一切智經
佛為波斯匿王,分別一切智之事,四姓之勝劣等者。攝於中阿含經五十九。
優婆離問經
優婆離問佛經之略稱。
纏無明
四無明之一。纏者纏縛之義,無明煩惱,繫縛眾生而使不能出生死,故有此名。大藏法數曰:「纏即纏縛謂,由此無明之惑纏縛,不能出離生死,故謂纏無明。」
大寂靜妙三摩地
見大寂定條。
無住
法無自性,無自性,故無所住著,隨緣而起,故云無住。故無住者萬有之本也。維摩經觀眾生品曰:「從無住本立一切法。」同註曰:「什曰:法無自性,緣感而起。當其未起,莫知所寄。莫知所寄,故無所住。無所住故,則非有無。非有無而為有無之本。」起信論義記上曰:「夫真心廖廓。(中略)非生非滅,四相之所不遷,無去無來,三際莫之能易。但以無住為性,隨派分岐。逐迷悟而升沈,任因緣而起滅。」宗鏡錄八曰:「文殊師利云:從無住本立一切法。叡公釋云:無住即實相異名,實相即性空異名。」
善惡
判善惡之性經論諸師之說種種不一,菩薩瓔珞經以順理為善,違理為惡。經下曰:「一切眾生識始起一想住於緣,順第一義諦起名善,背第一義諦起為惡。」大乘義章七曰:「順名為善,違名為惡。」同十二曰:「順理名善,違理名惡。」法界次第上之下曰:「善順理為義,息倒歸真,故云順理。惡以乖理為義。」唯識論以順益此世他世之有漏無漏行法為善,於此世他世違損之有漏行法為惡。若夫如人天之樂果,於此世雖為順益,於他世不為順益,故非是善,無記性也。又如惡趣之苦果,於此世雖為違損,於他世不為違損,故非是惡,亦無記性也。論五曰:「能為此世它世順益,故名為善。人天樂果雖於此世能為違順,非於他世,故不名善。能於此世他世違損,故名不善。惡趣苦果雖於此世能為違損,非於他世,故非不善。」 淨影約五乘而判三種之善惡:一順益為善,違損為惡。若依此義,則上通佛菩薩,下極人天,其所修之行,名為善。招三途之因及人天中苦果之別報業,名為惡。 二順理為善,違理為惡。理者無相空性也,例如行布施,所施者能施者施物之三輪物存於意中,是違於無相空性之理之有相行也,若不存三輪之相,是順於理之無相行也。因之順理為善,違理為惡。若依此義則上從佛菩薩下極二乘,其所修之善法名善,人天眾生所修之善法,總為有相行,名之為惡。 三體順為善,體違為惡。法界之真性,為己自體,體性緣起而成行德,所行自體無如心不緣理,所謂隨心之欲而不超軌之境界也,是名為善。若依此義則凡夫二乘無論,即上至三乘,總其緣修之善行,齊為惡也。見大乘義章十二。 天台立六種,一人天之善。五戒十善之事善也,然人天之果報盡,則還墮於三途,故亦為惡。 二二乘之善。二乘能離三界之苦故名善,然但能自度,不能度他,故亦為惡。故大論謂寧起惡癩野干心,不生聲聞辟支佛意。當生死涅槃俱為惡也。 三小乘菩薩之善。慈悲兼濟故是善,然彼身中未斷一毫之煩惱(小乘菩薩三大劫中不斷惑最後一坐成覺),如貯於毒器之食物,食者乃死,故亦為惡。 四通教三乘之善。三乘同斷見忍之煩惱,是善也,然墮於二邊不見別教中道之理,未斷一分之無明,故亦為惡。 五別教菩薩之善。見中道之理是善,然猶為隔歷之中道,不能見圓教圓融之妙中,所行帶方便不稱於理,亦是惡。故涅槃經自白由此以前我等皆為邪見人,邪豈非惡耶? 六圓教菩薩之善。圓妙之理,是至極之善,然此有二義:一順實相之圓理為善,背之為惡。二達此圓理為善,著之為惡,圓之著尚為惡,況復其餘?止觀二之三曰:「唯圓法名為善,善順實相名為道,背實相名非道。若達諸惡非惡皆是實相名非道,若達諸惡非惡皆是實相即行非道。通達佛道,若於佛道生著不消甘露,道成非道。」同輔行曰:「唯圓為善,復有二意:一者以順為善,以背為惡。次以著為惡,以達為善。」又曰:「以著為惡,以達為善,圓著尚惡,況復餘耶?」 以上諸說中淨影第一順益之義同於唯識論之說,第二順理與第三體順相兼,同於瓔珞經之說。天台別教之義與淨影第二順理之義同,圓教中之第一義與淨影體順之義及瓔珞經之說同。其第二義以達著斷善惡之性,為天台獨特之發揮。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於是釋然也。
二受
一身受,領納於身無分別之受,即苦樂捨之三受是也。二心受,領納於心起分別心之受,即憂喜之二受是也。見俱舍論二,九。
一、身受,眼等五識之苦樂捨也。二、心受,意識之憂喜捨也。
八囀聲
梵語之名詞。曰蘇漫多聲Subanta(Sup+anta)。此蘇漫多聲,有八種之語格,稱為八囀聲。一曰體聲,又名汎說聲,梵語為儞利提勢Nirdeśa(‑e),此為主格,乃汎說物體之語也。二曰業聲,又名所說聲,梵名為鄔波提舍泥Upadeśana(‑e),此為賓格或目的格。自主格言之,則為賓格;自作業之目的言之,便為目的格也。三曰具聲,梵名為羯朅咥迦囉泥Kaitṛkāraṇa(‑e),屬於具格,乃表示能作者之具之詞也。四曰所為聲,又名所與聲,梵名三缽囉陀儞雞Saṁpradāna(‑ike),屬於與格,乃表示能作者之所對之詞也。五曰所從聲,梵名係裒波陀泥Apādāna,屬於奪格,乃表示其物所從來之詞也。六曰所屬聲,梵名莎弭婆者儞Svamivacana(‑e),屬於物主格,乃舉物主以示所屬之格也。七曰所依聲,又曰所於聲,梵名珊儞陀那囉梯Saṁnidhānārtha(‑e),此為於格,乃表示物之所依(此謂為依之第七囀,即所依聲),及物之所對(此謂為境之第七囀,即所依聲)之詞也。八曰呼聲,梵名阿曼怛囉泥Āmantraṇa(‑e),乃但為指呼物體之格也。以上八囀聲,各有一言聲、二言聲、多言聲三種之別,為二十四聲。此二十四聲,又有男聲、女聲、中聲三性,則有七十二聲之變形。此即蘇漫多聲變化之總數也。此蘇漫多聲之變化,係於名詞之語基上,附以語尾由其語尾之變化而來。而附加語尾,僅限於前七囀。第八囀呼聲,非有語尾之變化,僅於語基上加一醯字而已。職此之由,示囀聲僅限於七種,稱為七囀聲、七例句、七言論句。唯識樞要上本曰:「蘇漫多聲說即八囀聲也。(中略)瑜伽論第二卷七囀聲亦名七例句。(中略)然有別目但唯七囀,第八乃是汎爾呼聲,更無別詮。」寄歸傳四曰:「言七例者,一切聲上皆悉有之。(中略)於七例外有呼召,聲便成八例。」
三種普賢
一實相普賢,本地之理體也。二究竟普賢,以智究竟法身之理,即是本覺也。三賢現普賢,顯教法華經所說由東方寶威德王佛國來至之普賢,又密教大日如來之補處菩薩是也。如顯教以彌勒為釋迦之補處,密教以普賢定為大日之補處此三種之,義通於文殊觀音等諸菩薩,而獨就普賢明之者,因是大日之補處也。
撥草瞻風
又曰撥草參玄。撥無明之荒草,瞻望佛祖之玄風也。又涉險路,瞻仰知識之德風也。洞山錄曰:「此去灃陵攸縣石室相連,有雲巖道人,若能撥草瞻風,必為子之所重。」無門關曰:「兜率悅和尚,設三關問學者,撥草參玄,只圖見性。」碧巖十七則評唱曰:「古人行腳,結交擇友,為同行同伴,撥草瞻風。」同種電鈔曰:「涉險路瞻仰知識之德風也。」
大焦熱地獄
八大地獄之第七。見焦熱地獄條。
道種智
智度論所明三智之一。學一切道法濟度眾生之菩薩智也。三諦中假諦之智也。見三智條。
無作
無因緣之造作也。如言無為。七帖見聞七曰:「圓教意十界三千萬法皆中道,法爾任運自然體,始令造作法無之故,名無作教也。」
心無造作物之念也。如無作三昧是。無量壽經下曰:「無作無起,觀法如化。」
不假身口意之動作,自然相續之法也。如無作戒,無作色等是。
宗徒
其宗之門弟也。
二禪天
修成二禪者,所生之天處也,為色界天之第二重,新譯謂之二靜慮。此中更別為三天,一少光天,二無量光天,三光音天也。二禪之天人,既離尋伺之麤動,雖免劫末之大火災,然以其猶有喜樂之念,故不得免劫末之大水災,何則,以喜樂之潤身,與水大之潤身相似故也。俱舍論十二曰:「第二靜慮喜受為內災,與輕安潤身如水故。」
五部大論
無著菩薩承彌勒菩薩之旨,著五部之大論:一、瑜伽師地論,百卷,唐玄奘譯。二、分別瑜伽論,未翻。三、大乘莊嚴經論,十三卷,唐波羅頗蜜多羅譯。四、辨中邊論頌,一卷,唐玄奘譯。五、金剛般若論,二卷,秦羅什譯。瑜伽論記一上曰:「慈氏菩薩隨無著機,恒於夜分從知足天降於禪堂為說五論之頌:一、瑜伽論,二、分別觀所名分別瑜伽論,三、大莊嚴論,四、辨中邊論,五、金剛般若。」
波羅提木叉
Pratimokṣa,又作婆羅提木叉,鉢喇底木叉。戒律三名之一。譯曰別解脫,又曰處處解脫。七眾所受之戒律,各就解脫身口七支之惡之義而簡別為定共戒道共戒,稱之曰別解脫戒。又翻曰隨順解脫。以戒律隨順有為無為二種解脫之果故也。行事鈔中之一曰:「波羅提木叉此云處處解脫。」戒本疏一上曰:「波羅提木叉,此翻別解脫也。」大乘義章一曰:「木叉者此名解脫。(中略)戒行名為解脫,有其兩義:一者戒行能免業非,故名解脫。二能得彼解脫之果,故名解脫。」義林章三末曰:「別別防非名之為別,能防所防皆得別稱。戒即解脫,解脫惡故。」華嚴探玄記三曰:「波羅提木叉,此云別解脫。此就因得名,然有二義:一揀異定道(定共戒與道共戒),名之為別。二三業七支各各防非,故名為別,亦翻為隨順解脫。此據果立名。隨順有為無為二種解脫故。」希麟音義八曰:「鉢喇底木叉,舊云波羅提木叉,此云別解脫。即七眾別解脫律儀也。」巴Pātimukha,列記戒律項目之書也,普通呼為戒本。布薩之日,於僧眾現前,讀此各條,令比丘懺悔犯非也。
粥之利
四分律曰:「食粥有五事:善除飢,除渴,消宿食,大小便調適,除風患。食粥者,有此五善事。」僧祇律二十九之偈曰:「持戒清淨人所奉,恭敬隨時以施粥,十利饒益於行者:色,力,壽,樂,辭,清辯,宿食風除飢渴消。是名為藥佛所說。」
十六觀經
觀無量壽經說十六觀,故云十六觀經。
行婬
楞嚴經八曰:「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行婬,同名欲火。」
十地經論
十二卷,天親著,後魏菩提留支等譯。譯華嚴之十地品。
波羅提提舍尼
Pratideśaniya,又作波胝提舍尼,鉢喇底提舍那,鉢喇底提舍尼,略曰波羅提舍尼,波羅舍尼,提舍尼等。六聚罪之第四,犯戒律之罪名也。譯曰向彼悔。此中有四戒,犯此戒者,必對餘一比丘懺悔,懺悔則其罪消滅,故名向彼悔罪。行事鈔中一曰:「波羅提提舍尼,義翻向彼悔。從對治境以立名。僧祇云:此罪應發露也。即此律戒本中具明悔過之辭。僧有四種如下具陳。尼有八種與僧全別。明了論解第四波胝提舍尼部有十二罪,翻為各對應說,謂對人說所作罪也。」飾宗記六末曰:「鉢喇底提舍那,正翻為對他說也。或云鉢喇底提舍尼,義是一也。」寄歸傳二曰:「梵云痾鉢底鉢喇底提舍那。痾鉢者,罪過也。鉢喇底提舍那,對他說也。說己之非,冀令清淨。」
東禪寺
湖廣通志七十八曰:「黃州府黃梅縣,東禪寺在黃梅縣西南一里。」名勝志曰:「東禪寺號蓮華寺,乃五祖傳衣鉢於六祖處。有六祖簸糠池,墜腰石,及吳道子傳衣圖。」
天親
Vasubandhu,梵名婆藪槃豆,又曰婆修槃陀,譯曰天親,新作伐蘇畔度,譯曰世親。波藪譯曰世天,毘紐天之異名也。以父母求世天親愛而名。或言為天帝之弟,故名天親,婆藪槃豆傳曰:「婆藪槃豆者,北天竺富婁沙富羅國(譯曰丈安國)人,佛滅後九百年而出,兄弟三人,皆名婆藪槃豆,長兄別稱阿僧伽(譯曰無著),小弟別稱比鄰持跋婆(比鄰持母名,跋婆譯曰兒),中子獨以通名稱。初於阿踰闍國薩婆多部出家,研學小乘既通大毘婆沙論之義,為眾講之,一日作一偈,共作六百偈,稱為俱舍論。後用無著之示誨,懺悔小執之非,欲斷舌謝其罪。無著云:汝既以舌誹謗大乘,更以此舌讚大乘可也。於是造唯識論等諸大乘論,弘宣大教,壽八十,寂於阿踰闍國。」付法藏傳六曰:「尊者闍夜多臨滅度時,告比丘婆修槃陀:無上妙法,今付屬汝,汝當至心護持。婆修盤陀受教,解一切之修多羅,廣化眾生。」百論序疏曰:「婆藪云天親,天親者天帝之弟也。生於閻浮提而伏修羅,是割那舍闍人,云丈夫國。原為小乘學,通五百部之小乘。兄阿僧伽是大乘人,見弟盛弘小乘而覆大道,特現病曰:汝罪過深重,我為之病。弟曰若爾則是舌之過,當斷舌。曰:不如更造大乘論而宣流大道。於是作五百部之大乘論,時人呼為千部論主。」西域記五曰:「伐蘇畔度菩薩,唐言世親,舊曰婆藪槃豆。譯曰天親,誤也。」
嘉會壇曼陀羅
曼陀羅之德名。設曼陀羅,以行灌頂,十方諸佛來集,生導師當來之嘉會也。
中臺大日之理法身,住於西方蓮華部之阿彌陀三昧,以領加持曼荼羅,為眾生說法,謂為嘉會曼荼羅。大日經具緣品之說法是也。是為自證會加持身之說。又領西方極樂之阿彌陀相而說法,是嘉會曼荼羅也。此為說聽和合之嘉運,故謂為嘉會。諸經之首所謂一時是也。大日經六曰:「青色是無量壽色,既到金剛實際。即以加持方便,善現大悲曼荼羅。」秘藏記鈔一曰:「大日住於阿彌陀三摩地,領加持曼荼羅,三部中蓮華部之曼荼羅也。」聖財集下曰:「五佛中前三佛,內證之三點無相法身也,三點中南方,理智不二之寶生也,不對於迷機,謂之為四身一體內證之自性壇王。西方之嘉會壇,始為對於迷機之淨土佛彌陀。一切淨土佛,彌陀之分身也。」
五大虛空藏菩薩速疾大神驗秘密式經
一卷,唐金剛智譯。說五大虛空藏修法之儀軌。
長者
梵語曰疑叻賀鉢底Dṛha‑pati,積財具德者之通稱。如須達長者等。法華玄贊十曰:「心平性直,語實行敦。齒邁財盈,名為長者。」又,年長者之稱。孟子曰:「徐行後長者。」又,顯貴者之稱。史記曰:「門外多長者車轍。」又,謹厚者之稱。漢書曰:「寬大長者。」
阿缽底缽喇底提舍那
Āpatti‑pratideśana,懺悔之梵語,新譯曰說非。寄歸傳二曰:「阿鉢底者,罪過也。鉢喇底提舍那,即對他說也,舊云懺悔。非關說罪。何者?懺摩乃是西音,自當忍義。悔乃東夏之字,追悔為目。悔之與忍迴不相干。若的依梵本,諸除罪時,應云至心說罪。」飾宗記八本曰:「舊云懺悔。」
薩陀波崙
又作薩陀波倫。菩薩名。譯曰常啼。為求般若七日七夜啼哭。故名。見常啼菩薩條。
見波崙條。
長老
通稱道高臈長之比丘。如長老舍利弗,長老須菩提等。漢書外戚傳曰:「近世之事,語尚在長老之耳。」增一阿含經曰:「阿難白世尊:如何比丘當云何自稱名號?世尊告曰:若小比丘向大比丘稱長老,大比丘稱小比丘稱名字。」十誦律曰:「佛言:從今下座比丘喚上座言長老,爾時但喚長老不便。佛言:從今喚長老某甲,如喚長老舍利弗長老目犍連。」金剛經纂要上曰:「長老者德長年老,唐譯曰具壽,壽即是命。魏譯曰慧命,以慧為命。」
禪家稱住持之僧為長老。勅修清規住持章曰:「始奉其師為住持,而尊之曰長老。」祖庭事苑曰:「今禪宗住持之者必呼長老。」行事鈔下二之二曰:「毘尼母云:五十夏已去,一切沙門國王之所尊敬,是耆宿長老。」
善性
三性之一。事物性質之善者。有四類:一勝義善,涅槃之體性畢竟安穩者,勝義為涅槃之異名。二自性善,慚愧及無貪無瞋無痴之五法,身性是善者。三相應善,心心所中與彼自性善相應而起,方成善性者。四等起善,自語二業及不相應法由彼自性善相應善引起而為善性者。俱舍論十三曰:「由四種因,成善性等:一由勝義,二由自性,三由相應,四由等起。」
九慢
唯識述記六曰:「九慢者大乘中不見文。顯揚第一云:如經說三慢類,我勝、我等、我劣。婆沙一百九十九及俱舍第十九說有九慢。」一我勝慢,於與我同等者而思我為勝,是七慢中之過慢也。二我等慢,於比我勝者而思我為等同也。三我劣慢,於比我多分勝者而思我為少劣,是即七慢中之卑慢也。四有勝我慢,思他比己為勝也,是即於勝而思己劣者,故攝於卑慢中。五有等我慢,思他與己等也,是即於等而思與己等者,故攝之於慢中。六有劣我,思他劣於己也,是即於等而思己勝者,故攝之於過慢中。七無勝我,思他於己無勝也,是即於等而思己等者,故攝之於慢中。八無等我,思他於己無等也,是即於等而思己勝者,故攝之於過慢中。九無劣我,思他於己無劣也,是即於勝而思己劣者,故攝之於卑慢中。然則此九慢者三慢之分類也。俱舍十九頌曰:「慢有七九從三。」
恃己高舉之煩惱,有九種:一我勝慢類、二我等慢類、三我劣慢類、四有勝我慢類、五有等我慢類、六有劣我慢類、七無勝我慢類、八無等我慢類、九無劣我慢類是也。阿毘達磨發智論二十曰:「此見取見苦所斷。有九慢類:謂我勝、我等、我劣、有勝我、有等我、有劣我、無勝我、無等我、無劣我慢。有劣我者,是依見起過慢。無勝我者,是依見起慢。無等我者,是依見起過慢。無劣我者,是依見起卑慢。」蓋此九慢,為從七慢中慢與過慢及卑慢三種離出者,前三慢為過慢與慢及卑慢。中三慢為卑慢與慢及過慢。後三慢為慢與過慢及卑慢。其中我勝慢者,謂我較彼為勝也。此於等而謂己勝,即過慢也。我等慢者,謂我等於彼也。此於等而謂己等,即慢也。我劣慢者,謂我較彼為劣也。此於勝而謂己劣,即卑慢也。有勝我慢者,謂他有較我勝者。此於勝而謂己劣,即卑慢也。有等我慢者,謂他有等於我者。此於等而謂己等,即慢也。有劣我慢者,謂他有較我劣者。此於等而謂己勝,即過慢也。無勝我慢者,謂他無較我勝者。此於等而謂己等,即慢也。無等我慢者,謂他無等於我者。此於等而謂己勝,即過慢也。無劣我慢者,謂他無較我劣者。此於勝而謂己劣,即卑慢也。但此乃據發智論之說所解。故俱舍論十九釋前列之九慢已,即曰:「如是且依發智論釋,依品類足釋慢類者,且我勝慢從三慢出。謂慢、過慢、慢過慢三,由觀劣等勝境別故。」是即我勝慢之中,若觀劣境而謂己勝,即是慢。觀等境而謂己勝,即是過慢。觀勝境而謂己勝,即是慢過慢明矣。餘八慢亦如是自三慢出。准於前解可知也。又詳於品類足論一,大毘婆沙論百九十九,唯識論述記六等。
攝僧界
三種結界之一。見結界條。
無依
如言無著,謂雖接於萬境而一無所依也。是之謂無依道人。臨濟錄曰:「這箇無依道人乘境出來。」又曰:「達六種色聲香味觸法皆是空相,不能繫縛此無依道人。」
依他心
佛變化身之假心也。
閻羅王五天使經
佛說閻羅王五天使經,一卷。宋慧簡譯。說世間生,老,病,死,刑罰,是閻羅王五天使之旨者。
黃頭大士
佛生於迦毘羅城。迦毘羅者,黃色之義。此處本為黃頭仙人之住處,因得迦毘羅之名,今以昔之黃頭擬謂為黃頭。名義集三曰:「迦毘羅,此云黃色。上古有仙,曰黃頭。依此修道。」祖英集上曰:「黃頭碧眼知未知。」
二印
一、無相三昧印,菩薩初入八地,則上不見可求之佛,下不見眾生之可度,沈空多時,名曰無相三昧印,二、有相三昧印,此時諸佛以七法動起之,以如幻三昧為種種利益眾生之事,名為有相三昧。見演密鈔六。
百不會
見百不知條。
壞相
六相之一。
偽經
漢魏以後,翻譯為盛,偽似之經論,雜然而出。不可不辨。道安之疑經錄序曰:「外國僧法學,皆跪而口受。同師所受,若十二十,轉以授後學。若有一字異者,共想推校,得便擯之,僧法無縱也。經至晉土,其年未遠。而喜事者,以沙糅金,斌斌如也,而無括正,何以別真偽乎?(中略)安敢豫學次,見涇渭雜流,龍蛇並進,豈不恥之!今列意謂非佛經者如圖,以示將來後學。」可以知安公之時既盛。
意經
佛說意經,一卷。西晉竺法護譯。與中阿含四十五,心經同本。說心意之相。
目足仙
Akṣapāda,因明派之開祖。
濕生化生
四生中之二。有水氣之所,生物自行出生,謂之濕生。化生者,不藉父母之因緣,從蓮華等自然變化出生者。
修法供物
毘那夜迦法曰:「當取一升清細麻油以淨銅器盛之,用上咒文咒油一百八徧,即煖其油。然後將像放著油中,安置壇內,用淨銅匙銅杓等攣油,灌其二像頂身,一百八徧。(中略)正灌油之時,數數發願,復用蘇蜜和麵作團,及蘿蔔根,並酒一盞,及歡喜團。時新華果等,如是日別取新者供養。
真際
真言之邊際,即至極之義,空平等之真性也。仁王經上曰:「以諸法性即真實故,無來無去無生無滅,同真際等法性。」維摩經阿閦品曰:「非有相非無相,同真際等法性。」楞嚴經一曰:「不能折伏娑毘羅咒,為彼所轉溺於婬舍,當由不知真際所指。」
小金剛輪印明
正結輪壇之印與明也。以此印明成就壇場。
九曜
梵語Navagraha之譯。九種照耀者之意。又名九執。日時隨逐而不相離,執持之義也:一、日曜Āditya;二、月曜Sōma;三、火曜Aṃgāraka;四、水曜Budha;五、木曜Vṛhaspati;六、金曜Śukra;七、土曜Śanaiścara;八、羅睺Rāhu;九、計都Ketu;是也。大日經疏四曰:「執有九種:即是日月水火木金土七曜,及與羅睺計都,合為九執。羅睺是交會蝕神,計都正翻為旗。旗星謂彗星也。除此二執之外,其餘七曜,相次直日。其性類亦有善惡。如梵曆中說。」是即於七曜加使日月起蝕之羅睺(即蝕神)、與計都(即彗星)二者,立於梵曆之一種曆象也。嵩陽之梵天火羅曰:「按聿斯經云:凡人祇知七曜;不知暗虛星,號曰羅睺計都,此星在隱位不見,逢日月即蝕,號曰蝕神。計都者,蝕神之尾,號豹尾。」據此則可見彗星為蝕神(即羅睺)之尾。據唐書曆志第十八,記開元六年,詔太史監瞿曇悉達,譯九執曆。此為類似所謂回回曆及太陽曆之一種梵曆。日曜為太陽,配之於丑寅方,月曜為太陰,配之於戌亥方,火曜為熒惑星,配之於南方,水曜為辰星,配之於北方,木曜為歲星,配之於東方,金曜為太白星,配之於西方,土曜為鎮星,配之於中方,羅睺為黃旛星,配之於丑寅方,計都為豹尾星,配之於未申方。又論其本地,謂日為觀音(或虛空藏),月為勢至(或千手觀音),火為寶生佛(或阿嚕迦觀音),水為微妙莊嚴身佛(或水面觀音),木為藥師佛(或馬頭觀音),金為阿彌陀(或不空羂索),土為毘盧遮那佛(或十一面觀音),羅睺為毘婆尸佛,計都為不空羂索。又有配之於人之年齡判吉凶之法。出於七曜禳災決等。
善果
依善業所招之善妙結果也。本業經曰:「是故善果從善因生。」
瞿摩帝河
正法念經六十七曰:「有河名瞿摩帝,廣半由旬,長三百由旬,入於大海。瞿摩帝名牛也,以多饒牛故,名牛河。」
戒垢
女人者為戒垢法之原因,故於因中說果,稱女人為戒垢。智度論三曰:「佛言:女人為戒垢。女人非戒垢,是戒垢因故,女人為戒垢。」
選擇本願念佛集
二卷,日本源空著。淨土宗之典也。
財施
三施之一。以衣服飲食田宅珍寶等施與他也。
𑖝Na,又作娜,拏,曩。悉曇五十字門之一,體文三十五字之一,屬喉聲之第五。金剛頂經曰:「曩字門一切法名不可得故。」此由Nāman(名)釋之。涅槃經曰:「那者,三寶安住無有傾動,喻如門閫,是故名那。」智度論四十八曰:「若聞那字,即知一切法不得不失不來不去。那,秦言不。」大日經疏九曰:「曩,無也。」等由否定之接頭語Na釋之。
釋氏稽古略
四卷,元覺岸撰。用編年之體。以歷代統系為綱,而以有佛以來,釋家世次行業為緯。援據頗博。見四庫提要。
二和
一、理和,二乘之聖者同斷見思之惑,同證無為之理也。二、事和,就二乘之凡僧而言。有六種:一、戒和,謂同修也。二、見和,謂同解也。三、身和,謂同住也。四、利和,謂同均也。五、口和,謂無諍也。六、意和,謂同悅也。以此理事二和名為僧伽,僧伽者,和合之義也。見名義集一。
八大童子印言
第一慧光童子。種子為𑖝,三昧耶形為五股金剛杵,印為金剛合掌而忍願(左右中指)竪合如針。真言曰:「唵(歸命)嚩日囉摩帝入嚩囉(金剛慧光)菩地質多(菩提心)曩(種子)」。 第二慧喜童子。種子為𑖦𑖾,三形為三股鉤,印為金剛合掌,而忍願(中指)竪合如寶形。真言曰:「唵(歸命)囉怛曩(寶)摩底娑度(慧喜)摩訶摩尼(大寶)莫(種子)」。 第三阿耨達菩薩。種子為𑖀𑖽,三形為開敷蓮華,印為金剛合掌,而忍願(中指)竪合如蓮華形。真言曰:「唵(歸命)鉢納摩(蓮華)薩嚩娜賀(一切熱)鉢羅捨弭曩(除)摩訶達磨(大法)三(種子)」。 第四志德菩薩(或作指德)。種子為𑖦𑖽,三形為羯磨輪,印為金剛合掌,而忍願(中指)入掌合面,加持四處。真言曰:「唵(歸命)羯磨(業)摩訶吠哩耶(大精進)鉢哩布囉迦(滿足)𤚥(種子)」。 第五烏俱婆誐童子(亦名憂丘婆丘)。種子為𑖝,三形為三股金剛杵,印為金剛合掌,真言曰:「唵(歸命)嚩日囉薩怛嚩(金剛薩埵)烏俱婆誐(住三世)摩訶燥企耶(大樂)多(種子)」。 第六清淨比丘。種子為𑖪,三形為梵筴,印為梵筴印,仰左手而置心下,以右手覆左手上是也。真言曰:「唵(歸命)摩尼(寶)尾輸馱達磨(清淨法)俱嚕囉乞叉達磨(作擁護法)嚩(種子)」。 第七矜羯羅童子。種子為𑖕𑖿𑖨,三形為獨股杵,印為蓮華合掌,真言曰:「唵(歸命)達摩(法)矜羯羅(能作者)底瑟吒(安住)曰𡆗(種子)」。 第八制吒迦童子。種子為𑖜𑖽,三形為三股金剛杵,印為外縛五股印,又為蓮華合掌。真言曰:「唵(歸命)羯磨(業)制吒迦(使者)吽(恐怖)發吒(破壞)喃(種子)」。
內佛
與持佛同。
憍坑
憍慢之深坑。智度論十八曰:「勝者墮憍坑,負者墜憂獄。」
合中知
如鼻根之於香境,待香微接於鼻根而知覺,是云合中知。如眼根之於色境,則反之,故云離中知。俱舍論二曰:「眼耳意根境不至,三相違。」同光記二曰:「此宗眼耳意三取非至境,鼻舌身三唯取至境。若依勝論外道,六根皆取至境。」
五神通
又曰五通,五神變。不思議為神。自在為通。不思議自在之用有五種:一、天眼通,謂色界四大所造之清淨眼根,色界及欲界六道中之諸物,或近,或遠,或麤,或細,無一不照者。二、天耳通,為色界四大所造之清淨耳根,能聞一切之聲者。三、他心通,得知一切他人之心者。四、宿命通,得知自心之宿世事者。五、如意通,又曰神境通,神足通。飛行自在,石壁無礙,又得行化石為金,變火為水等之奇變者。見智度論五。
祇樹花林窟
祇樹給孤獨園也。長阿含經一曰:「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花林窟。」
阿波羅提目伽
Apratimukha,王名。譯曰端正。見賢愚因緣經八。
須扇多佛
Suśānta,譯曰甚淨。玄應音義三曰:「須扇頭佛,又云須扇多佛。晉言甚淨。」智度論七曰:「如須扇多佛,弟子本行未熟,便舍入涅槃,留化佛一劫以度眾生。」
魔梵
欲界第六天之魔王與色界之梵天王也。法華嘉祥疏八曰:「欲天主為魔,色天主為梵。」俱舍光記三曰:「魔謂他化自在天魔,梵謂梵王。」
重火
敬重火神者。事火外道也。佛道論衡序曰:「敬日重火之徒。」
如是因
法華經所說十如是之一。因,即習因也。下自地獄界,上至佛界,各習成善惡之性分,而如法生善惡之果,謂之如是因。
三涅槃
見涅槃條。
女情
女子之愛情也。智度論十四曰:「蚖蛇含毒,猶可手捉。女情惑人,是不可觸。」
鄰珍
鄰家之珍寶也。以喻於己無益。
法界塔婆
塔婆為表大日如來法界體性智之三昧耶形,故曰法界塔婆。
修伽陀
Sugata,又作修伽度。譯曰好去,好說,善逝。如來十號之一。去生死而歸於涅盤,故曰好去,善逝。好說法,故曰好說。智度論二曰:「修伽陀。修,秦言好。伽陀或言去,或言說。是名好去好說。好去者,佛一切智為大車八正道行入涅槃,是名好去。好說者,如諸法實相說,不著法愛說。」玄應音義四曰:「修伽陀,或云修伽度。慧印三時經,譯云善逝。此如來德之一號也。」
有因無果
外道四執之一。見四執條。
名德比丘
釋氏要覺上曰:「阿含經呼舍利弗以下為名德比丘。」
願作佛心
願作佛之心也。往生論註下曰:「案王舍城所說無量壽經,三輩生中,雖行有優劣,莫不皆發無上菩提之心。此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即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案菩提心為上求下化之心。願作佛心是上求菩提之心,度眾生心是下化眾生之心。
梵語誐羅惹哆Garjita。為空中之四大相觸而發聲者。三界義曰:「長阿含云:有時地大與水大相觸,有時地大與火大相觸,有時地大與風大相觸,有時水大與火大相觸,有時水大與風大相觸。以是緣故,虛空中有雷聲起。」
俱解脫
九無學之一。鈍根之羅漢,唯離煩惱之障,謂之慧解脫。若利根之羅漢,與之俱離一切禪定之障(即定解脫),至於得所謂滅盡定之至極定,是為俱解脫。即離慧與定之二障而得自在者。頌疏二十五曰:「定慧障,名之為俱。」
密迹力士經
大寶積經四十九會中第三會,密迹金剛力士會也。
彌勒下生經
說彌勒自兜率天下生閻浮成佛之事。後秦鳩摩羅什譯。又竺法護譯,觀彌勒菩薩下生經之異名。同本異譯也。本經之疏註如下:彌勒下生經疏一卷,唐憬興撰。彌勒下生經述贊卷二,唐失名,不全。
慈氏菩薩誓顯陀羅尼經
一卷,趙宋施護譯。佛為慈氏說咒,慈氏立誓拔苦,因受記。
鞞摩肅經
一卷,宋求那跋陀羅譯。即中阿含之鞞摩那修經也。見鞞摩那修項。
善月
謂正五九之三長齋月。以此三月可特修善故也。勅修清規曰:「正五九為善月。」
盡未來際
為示法之永,假說未來際也,如過去無極際,未來亦無有際底也。心地觀經四曰:「當證無上菩提果,盡未來際常不滅,能度眾生作歸依。」
麻豆瞿羅
Madhugola,餅名。善見律十曰:「麻豆瞿羅,漢言美餅。」大日經疏七曰:「末涂共囉餅,亦著鑑,兼以糖蜜涂之。」
一增一減
經劫之間人壽一增一減也。俱舍論光記十二曰:「增減者,從人壽十歲,增至八萬歲,復從八萬歲,減至十歲。」此一增一減之間,新譯家稱曰中劫。俱舍論十二曰:「此洲人壽經無量時,至住劫初,壽方漸減。從無量減,至極十年,即名為初一住中劫。此後十八,皆有增減。謂從十年增至八萬,復從八萬減至十年,爾乃名為第二中劫。次後十七,例皆如是。於十八後,從十歲增,極至八萬歲,名第二中劫。」舊譯家名此一增一減曰小劫。佛祖統紀三十曰:「如是一減一增,為一小劫,二十增減為一中劫。」
鵂鶹仙人
UIūka,勝論派之鼻祖。始說六句義之法。止觀十上曰:「漚樓(僧佉),此翻休睺。」同輔行十之一曰:「優樓(僧佉),此云休留仙。其人晝藏山谷,以造經書。夜則遊行,說法教化。猶如彼鳥,故得此名。(中略)其人在佛前八百年出世,亦得五通。」見優樓迦條。
毘濕婆部
Viśvabnū,又作鞞舍。見毘舍浮條。
善本
同於善根,植善固而不拔之意。
善為菩提之本也。法華經序品曰:「已於千萬佛所,植諸德本。」無量壽經下曰:「善人無善本,不得聞此經。」勝鬘經上末曰:「善本,本亦因也。欲以此善為菩提根,故名為本。」

【經文資訊】
【原始資料】原始资料皆来自网络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