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大辭典




《佛學大辭典》,由丁福保居士耗時八年編著而成,譯自日本人織田德能的《佛學大辭典》,是刪除了日本佛教相關資料及文獻出處之後所成的節譯本。於1922年正式出版,收錄條目三萬多個,360多萬字。

我中華則周星悶彩,已彰降誕之休征。漢日流祥,乃葉通神之瑞夢。使臣西去,釋侶東來,白馬馱貝多之文,金簡譯單蘭之典。德降偽道,化及暇陬。三國六朝暢其流,秦晉隋唐極其盛。或譯經著疏,廣闡大乘。或見性明心,單傳向上。東林則群結蓮社,南山則大啟律門。性相之妙義紛披,禪教之祖庭互峙。機鋒吐露,陸離寶劍之光。辯給回風,隆重彌天之譽。法門挺秀,崇聖教之紀綱。慧炬揚輝,啟含生之耳>目。猗歟盛矣!俟其袆而維是。經文浩瀚,研究綦難,名相紛繁,考求匪易。寧免入海算沙之困,徒興望洋向若之嗟。兼之東西迻譯,頗多鉤辀格磔之聲。華梵錯綜,每有詰屈聱牙之句。東鱗西爪,文筆矛盾>,北轍南轅,方言楚夏。設非心研之有素,雲何耳學以能詳。欲充扡格之虞,用作博通之助。辭典之編,信不可緩。校讎之責,誰任其難。

爰有丁仲祜居士,以通儒碩學之資,具濟世活人之術。精研佛學,翺翔般若之園。博覽書林,馳騖琳瑯之圃。羅海國龍宮之秘笈,抽石室金匱之珍藏。萬卷何奇,勝入瑯嬛福地,唯心可悟,如升兜率陀天。憑翰墨之因緣,植菩提之種子。前有佛學叢書之著,可媲文憲護法之編。今更出大手筆,纂大辭書,抒慈悲之願力。應時勢之要,求悟明鏡之非臺。握智珠而遍照,旁搜遠紹,東取扶桑瀛島之書賾。邃鉤玄西考>,賢豆恒沙之偈,聯珠貫玉,不憚雞窗螢案之辛勤。取精用宏,備極蠶絲牛毛之煩瑣,刮磨淬礪,輯為專書,慘淡經營,集成巨帙。

舉凡名數真言,掌故儀法等類,遍為采集,無不搜羅。列部三十有三,檢壹畫而諸字畢備。引證廣之又廣,閱壹典而群義可征。意解心開,得剖奧義。耳提面命,如近良師。入玄妙之法門,賴斯寶鑰。涉汪洋之教海,需此南針。藝林敷優曇之花,著作家別開生面。法苑結摩羅之果,菩提道總合明心。

如能因文悟理,不滯名言,自然入聖超凡,圓成大覺。是不特為考古之鏡,饋貧之糧已也。納廿年匏繁,遽然夢醒南柯。壹領袈裟,惕若恩懷西竺。鏡花水月,瞰破紅塵。清磬洪鐘,精修白業。拈貝葉遍尋教網,睹桃花未悟禪機。自利利他彌切,度生之宏願先覺。覺後端賴命世之雄才,聆法海之潮音。讀例言得覘鴻制,募韓陵之寺石。效喤引敢擬駢詞,行看電掣星馳,永流通於塵剎。風行雷厲,自傳播於大千。>法界眾生皆叨法喜,法門眷屬盡獲法施。見聞思修,願同趣妙莊嚴路。開示悟入,俾悉證凈法界身。是為序。

辛酉暮春既望古瀛釋顯蔭撰於甬城觀宗學社



食堂安置賓頭盧
禪林僧堂中央所安置之像,稱為聖僧。每日設食供之。其像有文殊,有憍陳如,有空生,而無一準,但多以賓頭盧為聖僧。此自秦之道安為始,正安置形像,由於宋末之法願法鏡等云。釋氏要覽下曰:「傳云:中國僧寺立鬼廟,次立伽藍神廟,次立賓頭盧廟,即今堂中聖僧也。始因道安法師夢一胡僧頭白眉長,語安云:可時設食。後十誦律至,慧遠方知和尚所夢即賓頭盧也。於是立座飯之,寺寺成則。法苑云:聖僧元無形像,至宋泰初末,正勝寺僧法願、正喜寺僧法鏡等,始圖形像矣。今堂中聖僧多云憍陳如非也,緣經律不令為立廟故,不赴四天供故。又安法師夢是賓頭盧故。」高僧五道安傳曰:「安常註諸經,恐不合理。乃誓曰:若所說不甚遠理,願見瑞相。乃夢見梵道人頭白眉毛長,語安曰:君所註經殊合道理,我不得入泥洹,住在西域,當相助弘通,可時時設食。後十誦律至,遠公乃知和尚所夢賓頭盧也。於是立座飯之,處處成則。」
三啟經
佛說無常經之異名。一卷,唐義淨譯。馬鳴菩薩於經前與經後讚嘆三寶之德,論迴向發願,添述意及宣明經意無常之偈頌,開一部為三段,故名為三啟經。佛制使以此經於葬亡時諷詠之。又印度僧徒,於日暮禮塔必諷詠此經。寄歸傳四曰:「所誦之經多誦三啟,乃是尊者馬鳴之所集置,初可十頌許取經意讚嘆三尊。次述正經,是佛親說,讀誦既了,更陳十餘頌論迴向發願。節段三開,故云三啟。」毘奈耶雜事四曰:「然有二事作吟詠聲:一謂讚大師德,二謂誦三啟經,餘皆不合。」同十八曰:「送喪苾芻,可令能者誦三啟無常經并說伽陀為其咒願。」
散善義
善導四帖疏之一。釋觀經十六觀中後三觀之散善門者。
實語
實者不妄不異之義。顯教謂語之稱於實,又行能與語相應者,為實語。密教謂說真如之言為實語。是釋摩訶衍論所明五種語之第五如義語也。金剛經曰:「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大集經十曰:「猛風可說索繫縛,須彌可說口吹動。不可說佛有二語。實語真語及淨語。」探玄記六曰:「如言起行,故云實語。」大日經疏一曰:「真言梵曰漫怛羅,即是真語如語不妄不異之音。」
一切種妙三昧
得此三昧,則得以一切種之功德莊嚴吾身。見智度論四十七。
法性法身
二法身之一。對方便法身而言,見法身條。
賢坐
四坐法之一。密教行者,修敬愛法,或降伏法時所結之坐法也。略出念誦經一曰:「若欲降伏,應面向西,結賢坐而坐。」註云:「並腳蹲坐,臀不著地,是也。」又准提陀羅尼經曰:「竪二膝,並腳,名為賢坐。」
死后
閻摩后也。
報果
酬報善惡業因之苦樂結果也。新譯家謂之異熟果。釋門歸敬儀曰:「形纏桎梏,報果不可頓銷。」
帝釋所問經
一卷,趙宋法賢譯。佛於摩伽陀國毘提呬山帝釋巖中為帝釋演釋種種之疑問。即中阿含之釋問經也。
摩訶剎頭
Mahāsattva,餘經所謂摩訶薩也。譯言大眾生。
觀遍計所執
法苑義林章一末曰:「略有五重:一遣虛存實識,觀徧計所執,唯虛妄起,都無體用。應正遣空,情有理無故。觀依他圓成諸法體實二智境界,應正存有,理有情無故。」此法相宗觀萬法唯識之理,自麤及細,立五重觀中第一重遣虛存實之唯識觀也。遣虛存實者,觀三性中徧計所執性體性空無而撥遣之,依他起性與圓成實性非虛無而存留之也。徧計所執性者,一止於凡夫之迷情,無其體性,恰如見繩而思為蛇,蛇但為妄想,無蛇之實體。依他起性者,依因緣而起之假事物,此因緣所生之法,雖非實有,而亦決非空無,如尚有繩之假相。圓成實性者,真性之體性,此性周徧萬有而為實有,如繩之麻。因之而徧計者空無,依他者假有,圓成者實有也。分別此三性,第一重之唯識觀也。
背鱠經屏
空見之人,非道無慚,以木像之背切魚鱠,以佛之經論糊屏風也。止觀十曰:「背鱠經屏,天田尿井,逆父慢母,劇於行路,乃謂無礙。」
寶童子經
寶網經之異名。
童女迦葉
與斷見外道之弊宿梵志論議遂使彼屈服而為優婆塞。長阿含經第七弊宿經曰:「時童女迦葉,在斯婆醯村北,尸舍婆林住。時有婆羅門,名曰弊宿,止斯婆醯村。此村豐樂,民人眾多,樹木繁茂。波斯匿王,別封此村,與婆羅門弊宿,以為梵分。」然與此同本異譯之中阿含經十六蜱肆經曰:「一時尊者鳩摩羅迦葉,遊拘薩羅國,與大比丘眾俱,往詣斯惒提,住彼村北尸攝惒林。爾時斯惒提中,有王名蜱肆。」鳩摩羅,此譯童子,即童子迦葉也。然則所謂童女者殆誤。僧祇律十九曰:「王舍城中有姊妹二人妊身未產,信佛出家,諸比丘尼見其腹相便驅出。以是因緣往白世尊,佛言在家妊身者無罪。此比丘尼後生男兒字童子迦葉,年至八歲。出家修道,成阿羅漢。」五分律九曰:「童子迦葉,不滿二十受具足戒。比丘生疑,佛言今聽數胎中歲足為二十,若猶不滿,又聽以閏月足。」
寶塔品
具云見寶塔品。法華經二十八品中第十一品之名。為證明法華所說,多寶如來之寶塔,忽自地涌出。一會大眾悉見之。品中敘此事。故名。
攝大乘論釋
釋無著之攝大乘論者。有二本:一為世親菩薩作,一為無性菩薩作。前之一本有三譯,一為陳真諦譯,十五卷,二為隋笈多譯,十卷,三為唐玄奘譯,十卷。後之一本,唯玄奘譯,十卷。
仁王般若念誦法
一卷,不空譯。與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道場念誦儀軌詳略不同。
內供
內供奉之略。
伴題
和南之異稱。見和南條。
拾得
豐干禪師行至赤城,道側聞兒啼,拾之,名曰拾得。沙門靈熠令知香燈。一日,登座,對佛而餐。復呼聖僧為小根敗種。熠怒,令入廚滌器。一日,掃地次,寺主問汝姓甚麼。住在何處?拾放下掃帚,叉手而立。寺主罔測。寒山槌胸曰:蒼天蒼天。拾卻問汝作什麼?寒山曰:豈不見東家人死,西家人助哀。二人作舞,哭笑而出。廚食為烏所食,拾以杖打伽藍神曰:汝食不能護,安能護伽藍乎。即夕寺僧俱夢神曰:拾得打我。後與寒山同逝。
種子曼荼羅
四曼中之法曼荼羅也。
略說戒經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之異名。
四生苦輪
一切眾生,由此四種之生而出生,受迷界生死之苦,彼此輪迴轉生也。
念經
思惟憶念經意也。傳燈錄五(法達章)曰:「六祖曰:汝今後,方可名念經僧。師從此領玄旨,亦不輟誦經。」
毘若底
Vijñapti,譯曰識。了別之義也。義林章一末曰:「梵云毘若底,此翻為識,識者了別義。」唯識樞要上本曰:「梵云毘若底,丁儞反,識也。」
虛空藏形像
胎藏界釋迦院之虛空藏,據秘藏記末曰:「左手持蓮華,上有如意寶,右手持白拂。」虛空藏院之虛空藏,據大日經疏五曰:「被鮮白衣,左手持蓮華,華上有大刀印,持大刀印者,利慧之標幟也。」秘藏記末曰:「肉色,左手持開蓮華,上有如意珠,右手持寶劍。」又觀虛空藏菩薩經曰:「虛空藏菩薩頂上有如意珠,其如意珠為紫金色,若見如意珠即見天冠,此天冠中現五十三佛像,如意珠中現十方佛佛像。」
依學宗
謂僅為依學學問之宗,而非信心修行之宗也。如俱舍成實宗即是。
三退屈
菩薩五位中,第一資糧位之間,有三種之退屈:一、菩提廣大屈,無上菩提,廣大深遠,聞而生退屈之心也。二、萬行難修屈,布施之萬行甚難修,聞而生退屈之心也。三、轉依難證屈,二轉依之妙果難證,聞而生退屈之心也。對治此三退屈,謂之三練磨。見唯識論九。第一引他既證大菩提者而練磨自心,第二省己意樂而練磨自心也。第三引他之麤善,比已之妙因而練磨自心也。
彌陀本願
彌陀如來立四十八願而成極樂,以救一切眾生。見無量壽經上。
籠堂
為通夜而建,在佛閣側之堂舍也。
道種性
瓔珞經所說六種性之一。十迴向之位也,在此位始正修中道觀,故名為道。能生佛果,故名為種。四教儀曰:「十迴向者,一救護眾生離眾生相。(中略)十入法界無量(伏無明習中觀),亦名道種性。」同集註下曰:「道種性者。始正修中,故名道。能生佛果,故名種。」
二善
一、定善,定心所修之善業也。息慮凝心觀淨土之依正二報也。二、散善,散心所修之善業也。策身口意廢惡修善也。唐善導釋觀經以此二善,以十三觀為定善,以三福為散善。謂一經之所明,不出定散之二善也。觀經疏玄義分曰:「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迴斯二行,求願往生也。」
一、未生善,戒定慧等諸善法未曾修習者。二、已生善,戒定慧等諸善法已曾修習者。見智度論四十八。又,事理善,藏教為界內之事善,通教為界內之理善,別教為界外之事善,圓教為界外之理善。是淺深相對而分事理也。見法華玄義五上。
健勇坐
稱結跏趺坐曰健勇坐。見白傘蓋大佛頂念誦要法。
理事俱密
台密所立密教二種之一。見理秘密教條。
十八有學
有三說:(一)成實論之說。於見道前立二人,一隨信行,二隨法行。是鈍利之二根也。大果經中,見道前分為二,與此同。是俱舍七聖中之前二也。三無相行。前二人入於見道,空觀相續而無相之間在者,(本宗如俱舍宗不別觀四諦之行相),此三為須陀洹行(新作向),四須陀洹果,五斯陀含行,六斯陀含果,七阿那含行。又加十一不還為十八有學。見大乘義章十一。(二)中阿含福田經。於見諦上阿那含果立十八有學:一信行,二法行,三信解,四見到,五自證,六家家,七一種(新作一間),此二者俱舍七聖中之第三第四也。八須陀洹向,九須陀洹果,十斯陀含向,十一斯陀含果,十二阿那含向,十三阿那含果,此六者即三向三果也,於此再加五種不還而為十八。(三)俱舍家之說。正理論六十五,舉佛說而列次十八有學,九無學,前之九者同於福田經,以隨信隨法之二行為須陀洹向,中即見諦上之差別,相異者,福田經加身證不迷,除阿羅漢向,俱舍反之。俱舍除身證者,以彼所得之滅盡定為有漏法故也。論曰:「謂世尊告給孤獨言:長者當知,福田有二:一者有學,二者無學。有學十八,何等名為有學十八?謂預流向、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隨信行、隨法行、信解、見至、家家、一間、中、生、有行、無行、上流,是名十八。」
見有學條。
如焰
大品經所說十喻之一。見焰條。
火界咒
不動尊之陀羅尼名。立印軌、青龍軌等所出。
持念
受持憶念正法而不忘失也。
六大體大
六大無礙之義,六大為一切法之體性之義。見六大無礙條。
證不退
三不退,四不退,五不退中第三也。見不退條。
妙音大士
與妙音菩薩同。
一間聖者
不還向中有一間聖者,乃十八有學之一。見一間條。
振波迦論真陀摩那迦樓
譯曰傷悲憐念。見道神足無極變化經。梵⃞Ohinnopakaruṇacintāmanasikāra。
八解脫
舊曰八背捨。是為棄捨三界染法繫縛之八種禪定。與八勝處,十一切處,一具之法門也。見八背捨條。
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內身有色想之貪,為除此貪,觀外之不淨青瘀等色,使貪不起,故名解脫。此初解脫依初禪定而起,緣欲界之色也。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內身雖無色想之貪,而欲使更為堅牢,觀外之不淨青瘀等色,使不起貪,故名解脫。此依二禪而起。緣初禪之色也。以上二者為不淨觀。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觀淨色故名淨解脫。於定中除不淨相,唯觀八色等光明清淨光潔妙寶之色也。觀淨色而不生貪,足顯觀之轉勝,證得此性解脫於身中,故名身作證,具足圓滿,而得住於此定,故名具足住,此第三解脫之位,依第四禪而起,亦緣欲界之色也,所異者上二項為可憎之不淨色,此為可愛之淨色,故是淨觀也,四、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此方者依四無色定而起,各於所得之定,觀苦空無常無我,生厭心而棄捨之,故名解脫。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住,滅受想定者,滅盡定也,是亦依第四禪棄捨前之非非想即一切之所緣,故名解脫(以上新譯之名稱,舊譯少異)。問:唯第三禪無解脫云何?答曰:以第三定中無眼識所引之顯色貪故(二禪已上五識皆無),又為自地之妙樂所動亂故(彼地曰離喜妙樂地)無解脫也。
又名八背捨,違背三界之煩惱而捨離之,解脫其繫縛之八種禪定也。觀無量壽經曰:「三明六通,具八解脫。」同天台疏中曰:「能脫心慮,故名解脫,亦名背捨。背者背彼淨潔五欲也,捨者捨是著心也。」見八背捨條。
普賢金剛薩埵儀軌
普賢金剛薩埵略瑜伽念誦儀軌之略名。
偷蘭遮Sthūlātyaya之略。
馬有八態譬人經
一卷,後漢支曜譯。經中說惡馬有八態,以譬惡比丘也。
輪壇
圓形之壇場也。息災法之爐壇也。見護摩條。
大娑羅
Mahaśāla,大娑羅樹也。西竺呼大官大富之第宅為大娑羅。玄應音義二十五曰:「大娑羅,樹名也,是大富貴家義也。案西國大官貴大富兒第,皆呼為沙羅也。」
蓮華色尼
勸受戒之人。見蓮華女條。
俗人
梵語曰誐羅娑他Gṛhastha,言在家之人也。
行履
行者進退,履者實踐。指日常一切行為,即行住坐臥,語默動靜,喫茶喫飯屙屎送尿。衲僧行履,佛祖不能規,外魔不能亂,頭頭物物,舉足下足,都是道之現成。此古德之言也。
痺鉢羅
Pippala,又卑鉢羅樹之名。見畢鉢羅條。
正法明如來
觀世音菩薩過去已成之佛名。千手陀羅尼經等之說也。
蘇摩缽
佛鉢名。五分律十七曰:「佛在蘇摩國自作鉢坯,令窒師燒初成,金鉢次成。」參照蘇摩國鉢條。梵⃞Somapātra。
善星
是佛為太子時之子。出家讀誦十二部經,能斷欲界之煩惱,發得第四禪定,謂為真涅槃。然彼近惡友退失所得之解脫,以為無涅槃之法,起因果撥無之邪見,且向佛起惡心,生墮無間地獄,因之稱曰闡提比丘。闡提者,一闡提之略,不信之義,不成佛之義也,又稱曰四禪比丘。涅槃經三十三曰:「善星比丘!是佛菩薩時子,出家之後受持讀誦分別解說十二部經。壞欲界結,獲得四禪。(中略)善星比丘雖復讀誦十二部經獲得四禪,乃至不解一偈一句一字之義,親近惡友,退失四禪。失四禪已,生惡邪見。作如是言:無佛無法,無有涅槃。(中略)善男子!汝若不信如是事者,善星比丘今者在尼連禪河,可共往問。爾時如來即與迦葉往善星所,善星比丘遙見如來,見已,即生惡邪之心。以惡心故,生身陷入墮阿鼻地獄。(中略)以其宣說無因無果,無有作業。爾乃記彼永斷善根,是一闡提廁下之人,地獄劫住。」楞嚴經八曰:「善星妄說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獄。」法華玄贊一曰:「又經云:佛有三子:一善星,二優婆摩耶,三羅睺。故涅槃云:善星比丘菩薩在家之子。」
師祖
師之師曰師祖。
雲心
雲時之心也。雲雨之時,人氣鬱翳,憂慮滋多,故常思慮苦樂而非心之晴者,名為雲時之心。六十心之一。大日經一曰:「云何雲心,謂常作降雨思念?」疏二曰:「如西方,夏三月中,霖雨殊甚,以常滯婬昏墊故。時俗憂樂思慮之心,蔚翳滋多,故作降雨時思念也。覺知已,則當行捨心。離於世間憂喜,隨順法喜,是所對治。」
翳迦鼻指迦
Ekavicjka,舊譯曰一種子。新譯曰一間。聖者之位名。見一間條。玄應音義二十三曰:「翳迦此云一,鼻至迦此云間。言有一間在,不得般涅槃也。舊云一種子者,梵言鼻致迦,此云種。斯或譯者不善梵音,或筆人不尋本語,致茲訛失也。」瑜伽倫記六曰:「一間者,唯為一生所間,不得涅槃,故名一間。間是隙,舊名一種子,謂不正也。」
婆達羅鉢陀
Bhādrapada,六月之梵名。
世諦不生滅
凡夫以世諦之事相為常住而著之,以二乘為無常而厭之,皆非正見。諸法實相,萬法真如,故世諦生滅之當體,具不生不滅之理,是為法華涅槃所說,為天台一家之旨者,經所謂:「世間相常住」,「常在靈鷲山」是也。見世間相常住條。
受菩薩戒儀
一卷,陳慧思撰。
威儀
坐作進退有威德有儀則者。法華經序品曰:「又見具戒,威儀無缺。」觀無量壽經曰:「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戒疏一下曰:「行善所及,各有憲章,名威儀也。威謂容儀可觀,儀謂軌度格物。」左傳曰:「有威可畏謂之威,有儀可則謂之儀。」
共法
又曰共功德。對於不共法而言。謂佛所具之功德中,與其餘聖者及異生共之者。俱舍論二十七曰:「世尊復有無量功德,與餘聖者及異生共,謂無諍願智無礙解通靜慮無色等持無量解脫勝處徧處等。隨其所應,謂前三門唯共餘聖,通靜慮等亦共異生。」
禾山
吉州禾山無殷禪師,七歲從雪峰出家,受具後,謁九峰虔禪師,嗣法。後住禾山,學法濟濟。宋太祖建隆元年寂。謚曰法性。見會元六。
淨土不退地
淨土門四不退中之處不退地也。見不退條。
幻象
幻化之象也。性靈集八曰:「覺朝無多虎,悟日莫幻象。」
二無記
無記性之體有二種,一有覆無記,妄惑之體性極為羸劣者,如俱生起之我法二執即第七識是也。是體性極為羸弱,故曰無記,然為自性妄惑,能隱覆聖道,故名有覆無記。二無覆無記,如阿賴耶識之自體及內之五根,外之山河草木等是也。非自性妄惑,而羸弱,非善惡,故曰無覆無記。見百法問答鈔三。
體性羸弱,不可記善,不可記惡者,曰無記性。此無記有二種:一、有覆無記,惑障之極微弱者,惑障隱覆聖道,故曰有覆,非感苦果之惡性,故曰無記。又名染無記。如俱生之我見是也。二、無覆無記,離惑障之無記法也,又名淨無記。宿世業力如所感之五蘊色心及山河草木等,即一切之果報是也。見唯識論三,百法問答鈔三,七帖見聞三末。
九會
九番之法會。華嚴經之法會說。金剛界之九會曼陀羅等。
戒器
堪受戒之道具。即許受戒者也。南傳之障法,非結節瘡等諸病者,不男,未開放奴,負債者等及滿二十歲以上,衣鉢具足者,皆為戒器。四分律三十五,舉十三難十遮。即不犯邊罪,不犯比丘尼,非賊心入道,非壞二道,非黃門,非殺父,非殺母,非殺阿羅漢,非破僧,不惡心出佛身血,非是非人,非畜生,非有二形,及不自稱名字,不稱和尚名,年不滿二十,不具三衣鉢,不聽父母,負債,奴隸,官人,大夫,惡病是也。有部所傳(百一羯磨及出家近圓羯磨儀範)者,有一層複雜之形式(瑜伽論五參照十三),然梵網經下不附一切之此等制限。曰:「若一切眾生初入三寶海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佛子!始行菩薩若信男若女中,諸根不具黃門媱男媱女奴婢變化人受得戒。」
僧史略
三卷,宋贊寧著,記佛家事物之紀原。
華嚴王
來迎二十五菩薩之一。念佛行者臨命終時,與阿彌陀佛共來迎之之菩薩名。形像善悅慈愛,相好端嚴纏天衣天冠,以瓔珞莊嚴,手持銈鳴之。種子𑖀𑖾。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羅什譯。十卷,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之異名。
華嚴三聖
毘盧舍那佛為中尊,普賢文殊二菩薩為左右之脅士。
一、毘盧舍那佛,理智完備。二、文殊菩薩,主智門,位於佛之左位。三、普賢菩薩,主理門,位於佛之右位。轉之而右為智,左為理時,則示理智之涉入,胎藏界曼陀羅之意也。
破邪論
二卷,唐法琳選。廣破傅奕之邪說。
遮制
見遮戒條。
鈴供
供金鈴於佛塔,則世世得好音聲,唄比丘是也。釋門歸敬儀中曰:「聲駐軍馬,由與鈴供。」見唄比丘條。
衣犍度
犍度為梵語Khaḍṇa,譯曰蘊聚等。以名經論之篇章。四分律有二十犍度,說法衣之篇章,稱為衣犍度。
雲居
雲居道膺禪師,生幽州玉田王氏。參洞山。一日,山問大闡提人作五逆罪,孝養何在?師曰:始成孝養自爾,山許為室中領袖。師住持雲居三十年,道徧天下,眾至千五百人。南昌鍾王師尊之,願為世世師,唐天福二年,壬戌正月三日,示寂。諡弘覺禪師。
二嚴
一、智慧莊嚴,研智慧而為身之莊嚴者。二、福德莊嚴,積福德而為身之莊嚴者。六度中檀等五者,福德莊嚴也,慧度者智慧莊嚴也。涅槃經二十七曰:「二種莊嚴: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薩具足如是二莊嚴者,則如佛性。」唯識述記七末曰:「善資糧者,福智二嚴。」
理盡三昧
照解極理之禪定也。新譯仁王經中曰:「為三界主,修不可稱不可說法明門,得理盡三昧。」同良賁疏中上曰:「照解離極,故名理盡。」
悲門
對智門之稱。見悲智條。
簡別
簡擇差別之意。又曰簡異,別異,分異,略曰簡。謂簡擇諸法之同異,而明其差別也。
百寶輪掌
百寶為貴重之稱,輪掌者佛之手足中心各有一千輻輪相,故云。
准提求願觀想法
若求無分別,當觀無分別無記念,若求無相無色,當觀文字無文字念,若求不二法門,當觀兩臂,若求四無量,當觀四臂,若求六神通,當觀六臂,若求八聖道,當觀八臂,若求十波羅蜜圓滿,當觀十臂,若求如來普徧廣地,當觀十二臂,若求十八不共法,當觀十八臂,即如畫像法觀也,若求三十二相,當觀三十二臂,若求八萬四千法門,當觀八十四臂,如是觀念,當入一切如來三摩地門甚深方廣不思議地。見七俱胝佛母准提經。
波羅羅
梵語。謂重生華也。見翻譯名義集。
戒善
持戒之善根。前生持五戒則今生生於人間,前生持十善戒則今生生於天上。國王為人間已上者,故由前生十善持戒之功也。見十善條。
普賢大士
普賢菩薩也。見普賢條。
善施
梵語蘇達多。譯曰善施。善施與人之義。西域記六曰:「蘇達多。唐言善施。舊曰須達,訛也。」Sudatta。
又曰銅鈸,銅鈸子,銅盤等。原為西戎南蠻之樂器,僧家採用為法會之樂器。又鐃與鉢原為別物,後混為一,稱為鐃鈸。見鐃鈸條。
三天四仙
見二天三仙條。
二天加鳩摩羅天則為三天,三仙加若提子則為四仙。智度論二曰:「如摩醯首羅天,秦言大自在,八臂三眼騎白牛;如韋紐天,秦言徧聞,四臂捉貝持輪騎金翅鳥;如鳩摩羅天,秦言童子,是天擎雞持鈴提赤幡騎孔雀;皆是諸天大將。」入大乘論上曰:「諸外道不解因緣,而起四執。僧佉所說有計一過,優樓迦計異,尼健陀計一異,若提子計非一非異,一切外道及摩他羅等異計皆悉不離如是四種。」案印度於佛教外之宗計凡有二:一有神,二無神。無神者,如數論勝論等,於萬有之中,不認唯一之神我也。有神者,以唯一之天神,為萬物之生因也。此有三類:一、以摩醯首羅天,為生因。此天生梵天與那羅延天,以梵天為造萬物之因,以那羅延天為造萬物之果。而摩醯首羅為二者之所依,猶如地也(提婆論之說),其形相為八臂三眼,騎白牛(智度論二之說),是為摩醯首羅論師之宗計,六師中之迦羅鳩馱迦旃延奉之者,現今印度教之西拔派是也。二、以韋紐天為生因,劫初大海中化生一千頭二千手之神,名韋紐。由其臍中生蓮華,蓮華之中生梵天,由梵天之心中生八子,八子生天地人民,見智度論八。其韋紐天之形相有四臂,執貝持輪,騎金翅鳥。見智度論二,今印度度教之:「毘修奴」派本此。三、以那羅延天為生因,從那羅延之臍中生梵天,由梵天之口中生婆羅門種,乃至從其腳跟生首陀羅種。見提婆論,是韋陀論師之說也。
五頂輪王
又曰五佛頂。五體之佛頂輪王也。見佛頂尊條之五佛頂。
羊乘
與羊車同。
八大靈塔名號經
一卷,并梵讚一卷,皆趙宋法賢譯。
二因
一、生因,本具法性之理則能發生一切善法,如穀麥等種,能生萌芽是也。二、了因,以智慧照了法性之理,如燈照物了了可見是也。見涅槃經二十八。
一、能生因,第八識能生起眼等之諸識,又為一切善惡之因,如穀麥等種為發生萌芽之因是也。二、方便因,眼等之諸識能為方便,引發第八識善惡之種,如水土以發生穀麥等萌芽之方便是也。見宗鏡錄七十一。
一、習因,如習貪欲,則貪欲愈增長,新譯曰同類因。二、報因,如行善惡之因,即得菩樂之報,新譯曰異熟因。見四教儀集註中。
一、正因,眾生本具之理性,正為成佛之因者。二、緣因,一切之功德善根資助智慧之了因,開發正因之性者。見涅槃經二十八。又有近因遠因,見大論。牽引因生起因,見瑜伽論。
三部明王
三部各有明王,佛部之明王為最勝金輪佛頂王,蓮華部之明王為訶野吃利囀(馬頭),金剛部之明王為蘇婆(勝三世),見悉地經一。
愛心
愛欲之心也。楞嚴經七曰:「愛心永脫,成阿羅漢。」往生十因末曰:「五戒優婆塞,由愛心為鼻蟲。」
行德
修行之功德。
金剛九會曼陀羅
金剛界所立之曼陀羅有九樣,故曰九會曼陀羅。見九會曼荼羅條。
大開靜
開靜有大小二種。見開靜條。
愛念
愛他念他之意也。涅槃經二曰:「如來無有愛念之想。」智度論三曰:「淨飯王愛念子故,常遣使問訊。」
天王堂
陔餘叢考三十四曰:「按談藪記曰:唐天寶間,番寇西安,詔不空三藏誦咒禳之。忽見金甲神人,不空云:此毘沙門天王第二子獨健,往救矣,後西安奏捷。亦云西北有天王現形,勝之。朝廷因勅諸道立像,郎瑛謂今佛寺有天王堂始此也。又括異志,宋建炎中敵將屠秀州,天王現於城上,大若數間屋,遂懼而引去,因建天王樓於城西北隅。」
蘭香蕱
蕱又作梢。凡蘭香花生時,梢頭花子分為七分,以譬鬼神碎罪人之頭為七分。舊所謂阿梨樹枝是也。慧琳音義三十五曰:「蘭香蕱,此即如來譬喻說也。凡蘭香花出時,稍頭花子分為七分。罪人善神碎其頭,破作七分,如彼蘭香頭。古譯云阿梨樹枝者訛也,本無阿梨樹。」
無盡意菩薩
在金剛界曼荼羅外廓北方。密號曰定慧金剛,無盡金剛。賢劫十六尊之一。白色。右持梵篋,左為拳。參照無盡意條。
高薩羅王
Kosala,波斯匿之別名。大威德陀羅尼經六曰:「波斯匿高薩羅王。」易土集六曰:「高薩羅者,應憍薩羅轉聲。波斯匿王,舍衛國主也。舍衛者即憍薩羅,都城之名也,由是波斯匿,亦名高薩羅王乎。」
魔檀
布施行之害正道者。魔人之布施行也。心有煩惱,為憂惱之布施,如為求三有之果報而為布施。智度論十二曰:「檀有二種:一者魔檀,二者佛檀。若為結使賊所奪,憂惱怖畏,是為魔檀。若有清淨布施,無結使賊,無所怖畏,得至佛道,是為佛檀。」止觀八曰:「久遠劫來為魔所使,起於魔檀,為有報故。」
鞞頭梨
見吠琉璃條。
神變示導
三種示導之一。
惡道者
佛道之修行者謂之道者,此言道者之惡者。
六門教授習定論
一卷,無著菩薩造,世親菩薩釋,唐義淨譯。明以六門習修禪定,而得世出世之果。六門者:一求脫之願心,二積集勝行之資糧,三使心善住於一處,四資師圓滿,五所緣圓滿,六作意圓滿。
淨藏淨眼
出於法華經,妙莊嚴王本事品中,因緣談中之人。過去世,光明莊嚴國有王,云妙莊嚴。邪見熾盛,不信佛法。二子,淨藏,淨眼,夙信佛法,得神力憐愍父王之邪見,為之演種種奇瑞,遂令父王翻心至佛所,得法華利益。
室羅摩拏理迦
Śrāmaṇerika,譯曰勤策女。見沙彌尼條。
根塵
根為眼等之六根。眼等所對之色等六境曰塵。止觀一下曰:「根塵相對,一念心起。」
摩鄧伽
Mātaṅga,又作摩燈伽,摩登伽。男曰摩鄧伽,女曰摩鄧祇Mātaṅgi,正翻曰有志。義譯曰憍逸,惡作業。賤種之通稱也。摩鄧女經,摩登女解行中六事經直作人者,譯人之誤也(長水等從之)。摩登伽經曰:「過去有王名帝勝伽,是旃陀羅摩登伽種。」舍頭諫經曰:「過去有王名曰摩登,摩登此言有志。」玄應音義二十二曰:「阿死羅摩登羅女之別名也,此女由卑賤故但以拂市為業,用供衣食也。」瑜伽倫記二十三曰:「阿死羅是人別名也,摩登祇者旃荼羅女名摩登祇,旃荼羅男名摩登伽,此二是通名也。此女但以拂帚為活。」二十唯識述記下曰:「末登伽此云憍逸。」可洪音義八上曰:「摩瞪或作摩瞪伽摩登祇,此云惡作業。」
建盞
支那建安所造之茶盞也。象器箋二十曰:「宋蔡襄茶錄云:茶色白,宜紅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
月單
禪院主計官一月結一度收支,謂之月單。見象器箋十六。
阿爾多縛底
河名。見阿恃多伐底條。
意根坐斷
斷滅煩惱之根本思量分別也。有意識乃生分別,分別生種種煩惱。故煩惱斷滅,必意識斷滅。
法華經論
妙法蓮華經論優婆提舍之異名。
聖無動尊一字出生八大童子秘要法品
一卷,大興善寺翻經院述,稱為八大童子儀軌。
槌墪
槌砧之異名。正字通曰:「墪音敦,平地有椎者。」
槌墩
槌砧之異名。正字通曰:「墪音敦,平地有椎者。」
治生產業
謂日常之生業也。楞嚴經長水疏一下曰:「一心真如,及生滅相,無二無別。即三明一,即一論三,故得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
檀契
對於師而謂有檀家之契也。
五性各別
法相宗所立。見五性條。
三緣慈
見慈悲條。
四不可得經
一卷,四晉竺法護譯。四梵志避無常不能免,佛因說四不可得。
淫欲即是道
由煩惱即菩提之理而立之言。諸法無行經下曰:「貪欲是涅槃,恚痴亦如是,於是三事中,有無量佛法。若有人分別,貪欲瞋恚痴,是人去佛遠,譬如天與地。」智度論六引此文曰:「婬欲即是道,恚痴亦如是,如此三事中,無量諸佛道。」冰之性即如水,貪瞋痴三毒之性即法性真如也。是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之意。止觀二曰:「無行經云:貪欲即是道,恚痴亦如是,(中略)貪欲即菩提。(中略)佛說貪欲即是道者。佛見機宜,知一種眾生,底下薄福,決不能於善中修道,極任其罪轉無已。令於貪欲修習止觀,極不得已故作此說。」輔行四曰:「經說欲是道者,只云道性不出於欲,亦云欲性不離於道,約理云即,約事須離。」參照即條。
一法界
真如之理體也。界,為所依及所因之義。真如為生聖法之所依所因,故曰法界。唯一無二,故名一也。起信論曰:「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義記中本曰:「一法界者,即無二真心,為一法界。此非算數之一,謂如理虛融,平等不二故,稱為一,依生聖法故云法界,中邊論云:法界者聖法因為義故,是故說法界,聖法依此境生,此中因義是界義故也。」
非情成佛
圓教之極說,立草木國土悉皆成佛之義,是曰非情成佛。圓教之意,中道佛性,徧於法界,故不問有情無情也。但由迷情故,見二法之差別,然色心依正,只為一大覺,一佛成道,則無非此佛之依正,故言草木之非情,亦有成佛之義,若成佛得道,由於發心修行,草木之非情無此義者,是見色心依正之差別權教之意也。金錍論一部盛論此義,又天台二百題中以草木成佛之題目,詳細問答此義,密教謂萬有本來,為六大所成,不見有情非情之別。非情成佛,為當然也。
禪三昧
禪那與三昧。禪那譯思惟,三昧譯定,同體異名也。或以色界之所屬為禪,無色界之所屬為三昧。
負舂居士
指六祖慧能未出家,在黃梅腰石舂米時也。德異壇經序曰:「惟負舂居士一偈,傳衣為六代祖。」
室羅伐悉底
國名。見舍衛條。
萬子輪王
初地菩薩之別號也。瓔珞本業經上曰:「佛子!世間果報者,所謂十住銅寶瓔珞銅輪王,一百子為眷屬。(中略)歡喜地百寶瓔珞七寶相輪四天王,一萬子為眷屬。」如此諸位菩薩當於世間果報,則歡喜地即初地之菩薩功德,得四天王,有一萬之福子。
五妙音樂
言宮商角徵羽之五音,極其妙也。往生要集上本曰:「五妙音樂,頓絕聽聞。」
幻身
人身無實如幻,是名幻身。圓覺經曰:「幻身滅故,幻心亦滅。」
三緣悲
見慈悲條。
毘俱胝菩薩一百八名經
一卷,趙宋法天譯。佛說毘俱胝菩薩一百八名之咒。持者得生於極樂世界。
阿波那伽低
Aparagati,譯曰惡趣。由惡業而趣之場所也。見玄應音義四。
真門
對方便之教道,稱真實之證道云真門。行願品疏二曰:「總為迷真,故示真門。」教行信證化身土卷曰:「小本唯開真門,無方便之善。」
睡眠也。使身不自在,使心昏昧,以障觀者。唯識論七曰:「眠謂睡眠,令不自在昧略為性,障觀為業。」大乘義章二曰:「身心昏昧,略緣境界名眠。」
行廁
身之不淨,譬如受屎之廁。金光明經四曰:「是身不堅,無所利益。可惡如賊,猶若行廁。」釋門歸敬儀曰:「或比行廁畫瓶,或擬危城坏器。」
寶菩薩印
金剛寶菩薩之寶印也。成金剛縛,以左右之頭指,如寶形,並立左右之拇指。圖印集一曰:「寶菩薩寶,金剛縛,進力如寶形,禪智並立。」
二應身
一勝應身,應初地已上菩薩之機,而示現殊妙尊特之佛身也。一劣應身,應初地以下乃至凡夫之機,而示現劣惡之佛身也。
Brahmā,梵摩或勃㘕摩,婆羅賀摩,沒羅憾摩,梵覽磨等之訛略,謂梵天也。婆羅門為梵天之苗裔而行梵法,故婆羅門亦云梵志。譯作寂靜、清淨、淨潔、離欲等。色界諸天離婬欲而清淨,總名曰梵天,其中初禪天中之主曰大梵,一名梵王。智度論十曰:「梵名離欲清淨,今言梵世界,已總說色界諸天。」又曰:「梵世界中梵天王為主。」同三十五曰:「色界都名為梵,又梵為色界初門。」法華文句二曰:「梵者,此翻離欲,除下地繫,上昇色界,故名離欲,亦稱高淨。」玄應音義六曰:「梵言梵摩,此譯云寂靜,或清淨,或淨潔。」法華玄贊二曰:「梵摩,云寂靜、清淨、淨潔,皆同。亦云梵潔也。今唯云梵,但略云爾。」華嚴疏鈔十七曰:「梵是西域之音,具云勃㘕摩,此翻為淨。」慧苑音義上曰:「梵,具云梵摩,此翻為清淨。」同下曰:「梵摩,具云跋濫摩,此云清淨。」玄應音義二曰:「婆羅賀麼,此云淨天,舊言梵天,訛略也。」悉曇藏一曰:「梵者,是語略也。具足可云波羅迦摩。」金七十論中曰:「自性者,或名勝因,或名為梵。」又佛為婆羅門又稱梵,清淨者之意也。俱舍論二十四曰:「真沙門性,經亦說名婆羅門性,以能遣除諸煩惱故。(中略)佛與無上梵德相應,是故世尊猶應名梵。由契經說,佛亦名梵。」
二學
一讀誦,二禪思。釋氏要覺中曰:「毘奈耶云:佛說有二種學業:一讀誦,二禪思。」
懷感
唐千福寺懷感,依善導決往生之業,練修三年,逐證念佛三昧。述淨土群疑論七卷。見宋高僧傳六。
回心懺悔
回惡心而向善心披陳往日之非而悔過也。
大佛頂曼荼羅
楞嚴經七,言立道場,時以靈山白牛微細之糞,和旃檀,泥於地。(中略)方圓丈六,為八角壇。壇心置一金銀銅木之蓮華。華中盛八月露水置於缽。更以十六蓮華與香燈。參差莊嚴外圍。取白牛乳為煎餅。砂糖。(中略)蜜,於蓮華外,各各圍繞十六華外,以奉諸佛及大菩薩。(中略)敷設十方如來及諸菩薩所有形像。當陽張盧遮那,釋迦,彌勒,阿閦,彌陀,諸大變化,觀音形像,金剛藏兼安其左右。帝釋梵王。(中略)頻那夜迦,張於門側。安置左右云云。大妙經準之。中央之蓮缽,即大佛頂也。八圓鏡,八大佛頂也。十六華爐,八菩薩八金剛也。
渴鹿
渴鹿見陽炎以為水,譬迷妄之心也。四卷楞伽經二曰:「譬如群鹿,為渴所逼。見春時焰,而作水想。迷亂馳趣,不知非水。」止觀一下曰:「集既即空,不應如彼渴鹿,馳逐颺燄。苦既即空,不應如彼痴猴,捉水中月。」輔行曰:「渴鹿逐焰者,熱及空塵三因緣故而生於燄。渴因緣故,謂之為水。」止觀五上曰:「如渴鹿逐炎,狂狗囓雷,何有得理?」
劣智
下劣之智慧也。佛地論一曰:「恐餘劣智未能通。」
般遮尸棄
Pañcaśikhin,仙人名。譯曰五頂,五髻。唯識述記一末曰:「婆羅痆斯國有婆羅門,名摩納縛迦,此云儒童。其儒童子名般遮尸棄,此言五頂,頂髮五旋,頂有五角。」慧琳音義二十六曰:「般遮尸,此云五髻。」
二字文殊
見文殊條。
怛鉢那
見歎波那條。
遮文荼
舊云嫉妒女,又曰怒神。惡鬼名。即起尸鬼也。演密鈔五曰:「遮文荼者,此是夜叉趣攝,能以咒術厭禱害於世人,世人亦有行此法者。」法華經云:「若吉遮,若人吉遮,即是也。」法華文句十曰:「吉遮起尸鬼,若人若夜叉,俱有此鬼。」見起尸鬼條。梵⃞Chamaṇḍa。
成所作智
四智之一,又五智之一。見四智及五智條。
賴吒啝羅
Raṣṭrapāla,馬鳴菩薩所造伎曲之名。付法藏傳五曰:「於華氏城遊行教化,欲度彼城諸眾生,故作妙伎樂,名賴吒啝羅,其音清雅哀婉調和。」見馬鳴條。
比丘名。本為婆羅門之子,求父使出家,不許。斷食強之。遂出家得道。見賴吒和羅經。
宋高僧傳
三十卷,宋釋贊寧撰。唐釋道宣作高僧傳,所載至貞觀而止。宋太平興國七年勅贊寧續之。故所載自唐高宗時為始,凡五百三十三人,附見一百三十人,分為十類,仍道宣之例。傳後附以論斷。於傳授源流,最為賅備。見四庫提要。
戒品
戒之品類。五戒,十善戒等。梵網經下曰:「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
明戒之篇章名。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是梵網經中之一篇章。
石地藏
石造之地藏像也。
大藏
大藏經之略稱。杜荀鶴詩,所謂大藏經門一夜尋。即言釋典之大藏也。
毘盧遮那成道經
大日經之異名。
雲巖
潭州雲巖寺曇晟,鐘陵建昌人,姓王氏,少出家,初參百丈海禪師,侍左右者二十年,未悟玄旨,百丈歸寂後,謁藥山,言下契會。唐會昌元年,六十而寂。見宋高僧傳十一、傳燈錄十四、五燈會元五。
佛道聲聞
台家所立,五種聲聞中之大乘聲聞也。見聲聞條附錄。
依他八喻
依他十喻中幻事,陽焰,夢境,鏡像,光影,谷響。水月之八喻也。見攝大乘論五之「依他十喻」。
四大部經
禪林以華嚴,涅槃,寶積,般若四經為四大部經。勅修清規祈禱曰:「或看藏經,或四大部經,或三日五日七日,隨時而行。」佛祖統紀四十八曰:「憑楫問道於果佛日,頓悟心旨,南渡之後,所在經藏殘闕,楫以奉資造大藏經四十八所,小藏四大部者亦如其數。」,「世以華嚴涅槃寶積珠林為四大部。」案珠林是般若之誤。
玄一
唐代人。鄉貫未詳。通法相學,以著述為事。著無量壽經記二卷,觀無量壽經記一卷,法華經疏八卷,阿彌陀經疏一卷,涅槃經料簡二卷,瑜伽論疏十七卷,中邊論料簡一卷,梵網經疏三卷,唯識樞要私記一卷等,多散佚不傳。惟無量壽經記上卷一卷,收入日本續藏經。觀其處處引用窺基元曉法位等,可知其出於諸師之後。
嚴熾王
嚴熾王聞大薩遮尼乾子讚嘆釋尊說深法而生解。見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轉妙法輪
與轉法輪同。說妙法也。
無因有果
三論玄義所明外道四執之一。見四執條。
天趣
六趣之一。與天道同。
口印
不動尊十四印之一。見不動尊條。
法華三昧懺儀
一卷,隋智者撰。取法華,普賢觀經,及諸大乘經之意,記修法華三昧之行法儀式。然此為宋人之刪定本,已失其真,題曰法華三昧行法者。是其真本,今日所用之法華懺法,即由此本抄出。
頻那夜迦
Vināyaka,鬼神名。即歡喜天也。見歡喜天及毘那夜迦條。
摩那斯
Manasvati,又曰摩那蘇婆帝。龍王名。譯言大身,慈心,高意等。法華光宅疏一曰:「摩那斯,譯云大身,則繞須彌七匝也。」法華文句二曰:「摩那斯,此云大身,或大意大力等。修羅排海,淹喜見城,此龍縈身以遏海水。」同玄贊二曰:「摩那斯,此云慈心。」探玄記二曰:「摩那蘇婆帝龍王,亦名摩那斯,此云慈心,亦云得意。正云摩那云意,斯云高,謂有威德,意高餘龍。」
異品遍無性
因明學之語。於體當具三義中之第三義,謂因必望於宗之異品即異喻之物,具宗義徧無之性也。見入正理論因明大疏上二。
梵天法
梵天宮所行之治罰法也。見梵壇條。
二圓
天台家之名數。一今圓,二昔圓。今圓又曰開顯圓,絕待圓,於今時之法華經開會藏通別之三教,顯揚一實絕待之圓教也。昔圓又曰相待圓,於昔時之諸經,藏通別三教相待而說之圓教也。故昔圓雖為自圓而不能使他為圓也。又有部圓教圓之二者。前四時部之圓,為相待,無開會他之用,法華部之圓,為絕待圓,有開會他之用,如此就部意判今昔二圓之麤妙,謂之部圓,今圓昔圓皆為圓教之體而無異,就教體今昔視為同一之圓教,謂之教圓。蓋依教圓,一切諸教不出八教也。依部圓,法華為超八醍醐也。
華嚴之清涼,分圓教為漸圓頓圓二者,為荊溪所破斥。見二頓條。
瞻病
與看病同。瞻病有五德,見五德條附錄。
戒名
依受戒而授之名。初受沙彌戒時,從師賜法名,而捨俗名,其法名謂之戒名。
無制人
起惑任情,自制無法,名曰無制人。是以邪見身無法為法者。俱舍論三十曰:「不見真理無制人。」
佛駄耶
Buddhāya,譯曰覺者。演密鈔二曰:「耶是假者,即目覺者。」
碧眼胡僧
謂達摩。高僧傳曰:達摩眼紺青色,稱碧眼胡僧。
智光嚴經
度諸佛境界智光嚴經之略名。
白蓮
梵名分陀利Puṇḍarīka,此曰白蓮華。
百福莊嚴相
如來之三十二相,為一一以百福之業因感得者,故曰百福莊嚴之相。法華經方便品曰:「彩畫作佛像,百福莊嚴相。」心地觀經一曰:「金光百福莊嚴相,發起眾生愛樂心。」
齊緣身
以緣盡為齊限而入滅之佛身也。對於齊業身而言,即天台所說通教之佛身也。蓋通教之教意,不別待分析推求,直依法之道理,而談一切萬法如幻即空,故佛身亦非實在者,有應感佛身之緣則現相,緣盡則滅形,即以所化之機緣盡為齊限而隱其身。所謂機興即生緣謝即滅之佛身是也。出於法華玄義七等。
八種勝法
謂受持八齋戒者得八種之勝功德也。一不墮獄、二不墮鬼、三不墮畜、四不墮須羅、五常生人中出家得道、六生欲天上、七恒生梵天值佛請法、八得菩提。見十善戒經。
意馬心猿
心地觀經八曰:「心如猿猴,遊五欲樹,暫不住故。」趙州錄遺表曰:「心猿罷跳,意馬休馳。」
虛堂
名智愚,虛堂其號也。就湖州道場山運菴巖而契悟,出世於嘉興府興聖禪寺,時宋理宗紹定二年也,寶祐六年勅領育王山三年,景定五年有詔使住淨慈。衲子雲集,堂宇不能容,半居堂外。理宗崩,召師使對靈普說,兩宮賚賜優渥,度宗咸淳三年遷徑山,六年,壽八十五寂。見會元續略三上,虛堂錄末尾行狀。
贈別夜
送葬日前夜也。又名迨夜,宿夜,大夜。
地藏十輪經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之略名。十卷,唐玄奘譯。佛依地藏菩薩之問而說十種之佛輪。十輪者即佛之十力也,一一力譬轉輪聖王。
庭儀曼荼羅供
三種曼荼羅供之一。於庭上作大行道之曼荼羅供也。
輪塔
五輪之塔婆也。
般若理趣經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之異名,般若理趣釋為解釋此經者。
福德資糧
二種資糧之一。修布施之善行為佛果之資糧也。
瘞錢
瘞於葬處之錢也。釋門正統四曰:「唐王岐傳云:玄宗時,岐為祖祭使,專以祠解中帝,意有所禳祓,大抵類巫覡。漢以來,葬者皆有瘞錢,後世俚俗,稍以紙寓錢為鬼事,至是岐乃用之。則是喪祭之焚紙錢,起於漢世之瘞錢也。其禱神而用寓錢,則自王岐始耳。」
白蓋
金剛界之白蓋,胎藏界之赤蓋,皆以白紅之羂為所張之天蓋也。
青提女
目蓮過去世之母也,圭峰之盂蘭盆經疏曰:「有經說,定光佛時,目蓮名羅卜,母字青提。羅卜欲行,囑其母曰:若有客來,孃當具饍。去後客至,母乃不供,仍更詐為設食之筵。兒歸,問曰:昨日客來,若為備擬?母曰:汝豈不見設食處耶?後爾以來五百生中慳慳相續。」此緣之所出未定,故曰有經。
三摩耶灌頂
三昧耶戒與灌頂法。受三昧耶戒而後受學法或傳法之灌頂。
十號經
一卷,趙宋天息災譯。阿難一一問致,佛一一答之。
普觀
觀無量壽經十六觀中第十二觀之一。普觀想無量壽佛與極樂世界之禪定也。經曰:「見此事已,名見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是為普觀想。名第十二觀。」
善無畏
中天竺國王之子,梵名戍婆揭羅僧訶Śubhākarasiṁha,唐言淨師子,義翻曰善無畏。一云輸婆迦羅,此云無畏,亦義翻也。十三嗣位,昆弟嫉之而構亂,因讓位於兄,出家至南海濱,遇殊勝招提,得法華三昧。又詣那蘭陀寺,遇龍樹弟子達磨掬多(即龍智三藏),受瑜伽三密之教,掬多勸無畏行化支那,唐玄宗開元四年至長安。出求聞持法,大日經等之秘經及現圖曼陀羅。二十年求還西域。優詔不許。二十三年十月七日化,壽九十九。贈鴻臚卿。見宋僧傳二。
煩惱之異名。以煩惱能使人之心身不自在故也。大乘義章五本曰:「能纏行人,目之為纏。又能纏心,亦名為纏。」
引磬
用於佛事之樂器。鳴之引大眾之注意者,故名。碗狀之小鐘,於隆起之頂點貫紐,附之以木柄,便於攜取者,故亦名手磬。
法鼓經
大法鼓經之略名。
俱舍論註疏
玄奘門人慈恩寺普光,稟師之說,著俱舍論記三十卷。同門慈恩寺法寶著俱舍論疏三十卷,間駁普光。謂之光記寶疏。學者多以光記為正義。加之以神泰之疏,稱為俱舍三大部。然神泰之疏,今為缺本,僅傳五六卷。其後,唐中大雲寺圓暉,著頌疏十五卷,釋俱舍之本頌。遁麟惠暉二師,各著記釋頌疏。梵本唯有稱友Yaśomitra之釋論。
上品下生
九品淨土之第三。
僧自恣日
七月十五日也。安居九十日行既竣,而行所謂自恣作法之日也。十方諸佛,歡喜卒其安居之修道,故亦曰佛歡喜日。盂蘭盆經曰:「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國王太子三公百官萬民庶人,行慈孝者,皆應先為所生現在父母過去七代父母,於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飲食安盂蘭盆中,施十方自恣僧。」見自恣條。
守護經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之略名。
十二藏
誦千手觀音陀羅尼人之功德藏也。見千手觀音條。
慧鍔
亦作慧萼。日本人。奉橘太后命入唐,登五臺,尋至杭州鹽官靈池寺謁齊安,請上首義空歸。日本於是有臨濟宗。後又來,再登五臺,得觀音聖像於嶺頭,將奉歸日本,過寧波故昌縣海濱,以感大士奇瑞,即止建寺奉像,號補陀落迦山寺,為南海禪剎之名藍。後世以師為其開基。見佛祖通載,佛祖統紀等。
文殊佛土嚴淨經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之略名。
二十四疱
九相隨一疱相有二十四,疱有二十疱。
菩提心義
一卷,著者不詳。以五門分別明菩提心之要義。
戒定
持戒與禪定也。制身云戒,慎心云定,淨心誡觀上曰:「一切苦因果財色為本,一切樂因果戒定為本。」
一切智相
梵語薩婆若多Sarvajñatā,一切智之相貌。智度論二十七曰:「薩婆秦言一切,若多秦言相。」
露地白牛
法華經譬喻品所說立於門外露地之大白牛車也,譬大乘法。碧嚴九十四則垂示曰:「露地白牛,眼卓朔,耳卓朔。」見露牛條。
寺內葬
寺為三寶之住所,死骸葬此亦無咎。行事鈔下曰:「高僧傳多有寺中葬者,經律中亦有之。僧祇持律法師,營事比丘,德望比丘,應起塔。相輪懸於幡蓋,在屏處安置,不得在經行處作之。」律以屍為不淨,禁置於佛殿,故特以此辯解也。
輕垢罪
比重減輕一等,玷污淨行之垢惡也。梵網經心地品曰:「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夢中說夢
大般若經五百九十六曰:「復次善勇猛!如人夢中說夢,所見種種自性如是,所說夢境自性總無所有。何以故?善勇猛!夢尚非有,況有夢境自性可說。」
肥者耶
譯言勝。勝無勝之一。日天妃也。胎藏界曼荼羅文殊院之五奉教中亦存焉。
色究竟天
梵名阿迦尼吒天Akaniṣṭha,色界十八天之一。為色界天之最頂,故名色究竟。見三界條。
三十講
法華經二十八品與開經之無量義經一卷及結經之普賢觀經一卷,合為三十以三十日講之。
經藏堂主
藏主之下有堂主。藏主不居藏殿。堂主守經,常在藏殿。見象器箋六。
大論
大智度論之略名。
菩薩摩訶薩
具名菩提薩埵摩訶薩埵(Bohdhisattva Mahāsattva),菩提薩埵作道眾生,新譯曰覺有情。摩訶薩埵作大眾生,新譯曰大有情。求道果之眾生,故云道眾生,求道果者通於聲聞緣覺,故為簡別於彼,更曰大眾生也。又菩薩有中高下之諸位,但為示地上之菩薩,更曰摩訶薩。佛地論二曰:「菩薩摩訶薩者,謂諸薩埵求菩提故。此通三乘。為簡取大故。須復說摩訶薩言。(中略)此通諸位。今取地上諸大菩薩。是故復說摩訶薩言。」法華嘉祥疏二曰:「摩訶薩埵者。摩訶云大。十地論云:大有三種。願大行大度眾生大。薩埵云眾生,即大眾生也。(中略)摩訶薩者簡異二乘,亦求小道。今明求於大道,故名大眾生。」
行入
二入之一。見二入條。
善權
善巧之權謀。猶言方便。自誓三昧經曰:「善權隨時,三十七品,具足佛事。」法華玄義二曰:「夫經論異說,悉是如來善權方便。」文句私記三末曰:「舊譯以方便并為善權,若唐三藏翻為善巧。」
瑜伽念珠經
金剛頂瑜伽念珠經之略名。
納衣十利
釋氏要覽上曰:「十誦云:若納衣不貼田相。不許披入聚落。此衣有十利:一在麤衣數。二少所求索。三隨意可坐。四隨意可臥。五浣濯易。六少蟲壞。七染易。八難壞。九更不餘衣。十不失求道。」行事鈔頭陀行儀篇引十住婆沙而列十利,與上列十利相異。
八萬藏
八萬四千之法藏也,舉大數而言,故曰八萬。
八不
三論宗所說八不中道也。
無緣乘心
十住心之第六、他緣大乘心也,他無兩義,梵音同一、故約於菩薩之大悲緣他眾生而謂之他緣,約於菩薩之大智緣心外無法而謂之無緣。大疏二曰:「梵音莽鉢羅,是無義,亦是他義。所謂他緣乘者,謂發平等大誓,為法界眾生行菩薩道。乃至諸一闡提及二乘入正位者,亦當以種種方便折伏攝受普令同入是乘,約此無緣大悲故名他緣乘。又無緣乘者,至此僧祇始能觀察阿陀那深細之識,解了三界唯心,心外更無一法而可得者,乘此無緣心而行大菩提道,故名無緣乘也。」
慧鏡
智慧能照物,如明鏡。中阿含經五十四曰:「云何比丘聖智慧鏡?」弘明集序曰:「覺海無涯,慧鏡圓照。」
二報
一、依報,又名依果,即世界,國土,房舍,器具等也。諸眾生因先業而感之,其身依之而住,故名依報。二、正報,又名正果,即五蘊之身也。諸眾生各因先業感得此身,是正彼之果報,故名正報。見華嚴大疏一。
分別功德論
三卷,失譯人名。釋增一阿含經序品中之偈及念佛等十種之一法,次釋各弟子品稱為第一之因緣。
八熱地獄
與八大地獄同。
憶持
記憶受持而不忘失也。觀無量壽經曰:「汝等憶持,廣為大眾分別解說。」
且喜
禪錄多有「且喜沒交涉。」之語。沒交涉者,言與所義不相干,否定前人之語之謂也。且喜者,種電鈔一乾以為「一往隨順許之辭。」一往隨喜前人之語而後否定之也。
狂慧
斥散亂之智慧為狂。觀音玄義上曰:「若定而無慧者,此定名痴定。譬如盲兒騎瞎馬,必墮坑落塹,而無疑也。若慧而無定者,此慧名狂慧。譬如風中然燈,搖颺搖颺照物不了。」
護國品
最勝王經六有四天王護國品,金光明經二曰:四天王品。又仁王經下有護國品。皆說其經流布之所,有四天王守護其國。
說法印
說法之印契也。有三種:一左右手各捻其無名指與拇指之指頭,餘指舒散,左手仰於心前,右手覆於其上,而勿使相著。二捻兩手中指與拇指,無名指與頭指散而稍曲,使小指直立,橫左手安於胸上,竪右手安於乳。三捻兩手頭指與拇指,中無名小三指並舒,左手仰掌,安於胸上,以右手腕著於中指等頭。以掌向外。此三種如其次第,為化報法三身說法之相也。見大疏演奧鈔十四。
月宮
月天子之宮殿。即月之世界。起世經十曰:「月天子宮,縱廣正等,四十九由旬,四面周圍,七重垣牆,(中略)七寶所成,(中略)月天宮殿,純以天銀天青琉璃,而相間錯。(中略)彼月天子最勝宮殿,為五種風攝持而行。何等為五?一持,二住,三願,四攝,五行。以此五風所攝持故,月天宮殿依空而行。(中略)於此月天大宮殿中,有一大輦,青琉璃成,其輦轝高十六由旬,廣八由旬。月天子與諸天女,在此輦中,以天種種五欲功德,和合受樂,觀娛悅豫,隨意而行。諸比丘!彼月天子,如天年月,壽五百歲,子孫相承,皆於彼治。」立世阿毘曇論五日月行品曰:「從剡浮提地,高四萬由旬,是處日月行半須彌山,等由乾陀山,是日月宮殿,團圓如鼓。是月宮者,厚五十由旬,廣五十由旬,周迴一百五十由旬。是月宮殿,琉璃所成,白銀所覆,水大分多,下際水分,復為最多,其下際光。亦為最勝。(中略)是宮殿,說名栴檀,是月天子於其中住。」
九橫
橫死有九因:一、不應飯而飯,即不可食而食也。二、不量食,食無節制也。三、不習食,食不習食之食也。四、不出食,食未消化而又食也。五、止熟,強制止大小便也。六、不持戒,不持戒行,而遂觸世法也。七、近惡知識,近於惡友也。八、入里不時,不時入里井也。九、可避不避,惡疫狂犬等可避而不避也。見九橫經。
九種之橫死:一、得病無醫,得病而不為醫療也。二、王法誅戮,所為非道而為國法所刑戮也。三、非人奪精氣,耽荒樂而身不慎,鬼怪乘隙奪其精氣也。四、火焚,被火焚燒也。五、水溺,墜於水而溺死也。六、惡獸啖,於山林等為惡獸所啖食也。七、墮崖,自絕壁墮下喪其命也。八、毒藥咒咀,中毒藥,罹咒咀,而死也。九、饑渴所困,困於饑渴而死也。見藥師經。
佛之九橫也。見九惱條。
八妄想
宗鏡錄所出。一、自性妄想。妄執根塵等之法,各有體如,不相混濫也。二、差別妄想,差別無差別之妄想也。三、攝受積聚妄想,妄執五蘊和合而成一切眾生也。四、我見妄想,執有我之妄想也。五、我所妄想。妄執有我身及所受用物之妄想也。六、念妄想,分別可愛之淨境而不斷之妄想也。七、不念妄想,不緣念可憎之境之妄想也。八、念不念俱相違妄想,於愛憎兩境皆違理之妄想也。
囉惹訖哩呬
Rājagṛha,王舍城之梵名。見梵語雜名。
出世間語言部
與出世說部同。
戒學
戒律之修學。三學之一。見三學條。
三藏學者
指小乘之學人。
毘若南
見毘闍那條。
磨賴伽
Mhrga,譯曰道。見大日經疏五。
三種睡眠
睡眠之起,有三種之因。即食,時節,心是也。
初更
又曰一更。見五更條。
堪忍世界
娑婆世界之譯名。此界眾生忍為惡故,又諸菩薩,為教化忍受勞倦故,名曰堪忍世界。文句二下曰:「娑婆此翻忍。其土眾生,安於十惡,不肯出離。從人名土,故稱為忍。悲華經云:云何名娑婆?是諸眾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故名忍土。」玄贊二曰:「梵云索訶,此云堪忍。諸菩薩等,行利樂時,多諸怨嫉,眾苦逼惱,堪耐勞倦,而忍受故,因以為名,娑婆者,訛也。」
行儀
行事之儀則也。言出家僧侶行為之作法。四分律行事鈔上曰:「揚顯行儀,匡攝像教。」資持記上一之一釋之所謂:「行儀者,謂行事之軌式。以像末之教,不顯行儀,安能久住」是也。
花亭
於佛出日,為安置佛之降生像,造小亭,以紅白之眾花交覆作瓦狀,寶蓋垂幡亦皆累花而成之者。見象器箋十九。
蓮華胎藏
胎藏界之曼陀羅也,胎藏界之大悲門,以蓮華為標幟,故曰蓮華胎藏,母胎於子含藏保持,如蓮華之於蓮種,故曰蓮華胎藏。見胎藏界條。
大自在
言廣大之力用無論何事皆作得也。法華經弟子授記品曰:「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
八乾
又作八犍。八犍度也。廣弘明集三十曰:「五部橫流,八乾起執。」
忻勝觀
六行觀之第四。觀初禪上勝禪定之樂,與初禪禪味之樂,忻因勝果勝也。大藏法數三十四曰:「既厭欲界下劣貪欲之苦,即忻初禪上勝禪定之樂,是為因勝。復厭欲界饑渴等苦,即忻初禪味之樂,是為果勝。得樂勝苦皆須忻喜也。」(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鉢曇摩
Padma,花名。見鉢頭摩條。
梵名塞建陀Skandha,舊譯曰陰。陰覆之義,謂色心之法,蔭覆真理也。新譯曰蘊。積集之義,謂色心之法,法大小前後等積集而成自體也。色蘊,心蘊等。義林章五本曰:「梵云塞建陀,唐言蘊,舊譯名陰(於禁反)。此陰是蔭覆義,若言蔭者,梵本應云鉢羅婆陀。(中略)或翻為聚,故法華云:五眾之生滅,此亦不然。若言眾者,梵本應云僧伽。或翻為聚,此亦不然。若言聚者,梵本應云曷羅陀。」俱舍論光記一之餘同。俱舍論一曰:「聚生門種族,是蘊處界義。」頌疏界品一曰:「聚謂積聚,即是蘊義。」然新譯之仁王經上,並用二義。曰:「色名色蘊,心名四蘊。皆積聚性,隱覆真實。」
顯揚論
顯揚聖教論之略。
魔旬
Māra pāpīyas(N.sg.m.pāpiyān),魔波旬之略。
初會
法會之初度也。無量壽經上曰:「彼佛初會,聲聞眾數不可稱計,菩薩亦然。」彌陀佛之初會也。
八供
金剛界三十七尊中八供養之菩薩也。見八供養條。
荼鎛和羅城
舊唐書曰:「荼鎛和羅城北臨禪連河。」
瞿波羅
Gopāla,又作鳩波羅。夜叉名。譯曰守地。孔雀王經下曰:「瞿波羅,梁言守地,大夜叉名也。」
長者之子名。慧苑音義下曰:「瞿波羅,案西方訓字,瞿有九義,此中但取地白義。波羅,此云守護也。謂守護心地,守護白法也。」
法華科註
妙法蓮華經科註,十卷,倫柯山著。
大灌頂光真言
不空羂索毘盧遮那佛大灌頂光真言經之略名。
醯都費陀
Hetuvidyā,譯曰因明。因明大疏一曰:「醯都為因,費陀云明。」
二如
一、隨緣真如,不守自性隨染緣而生染法隨淨緣而生淨法者。二、不變真如,隨緣而為萬差之諸法,亦不失真如之自性者。隨緣真如如波,不變真如如水,不變之水起波相,而隨緣之波,不失水性,故以隨緣真如之故,真如即萬法也,以不變真如之故,萬法即真如也。小乘不知二種之真如,大乘之權教知不變真如而不知隨緣真如,大乘之實教,二種皆知之。起信論一部,正明此義。起信論義記上曰:「繁興鼓躍,未始動於心源。靜謐虛凝,未曾乖於業果。故使不變於性緣起,染淨恒殊。不捨緣而即真,凡聖致一。」金剛錍論曰:「萬法是真如,由不變故,真如是萬法,由隨緣故。」
一、離言真如,真如之本體,唯為觀智之境,離一切言說之相者。二、依言真如,真如之相狀可依言說而分別者。見起信論。
一、空真如,真如之自體,真空虛明,離一切之妄染者。猶如虛空之空。二、不空真如,真如之自體具有一切之性功德者,猶如虛空含有一切萬象。見起信論。
一、在纏真如,凡夫之真如實性隱沒,而為無量之煩惱所纏縛者,謂之如來藏。二、出纏真如,佛菩薩之真如實性顯現,而出煩惱之纏縛者,謂之法身。勝鬘經曰:「若於無量煩惱藏,所纏如來藏不疑惑者。於出無量煩惱藏法身,亦無疑惑。同寶窟下本曰:「如來藏之與法身,更無有二,只是隱顯之名。」理趣分述讚下曰:「如來藏者,即是真如在纏之名,出纏之時,名法身故。」
一、有垢真如,自性真如之體,雖覆於煩惱,而原來清淨,譬如泥中之蓮華,不污於泥,名為自性真如,亦名有垢真如,即在纏真如是也。二、無垢真如,佛果所顯之理體,清淨而不覆於惑譬,如望月之清淨圓滿,名曰清淨真如,又名無垢真如。即出纏真如是也。真諦譯之攝論五曰:「論曰:真實性亦有二種:一、自性清淨。釋曰:謂有垢真如。論曰:二、清淨成就。釋曰:謂無垢真如。」
一、安立真如,真如之體,能生世間出世間之諸法者,即隨緣真如是也。二、非安立真如,真如之體,本來寂滅無為而離諸相者,即不變真如也。見華嚴大疏鈔六。
色界繫
謂法之繫屬於色界者。如梵天之法為色界之所屬。智度論十一曰:「檀有三種: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不繫。」
行像
西域之俗,每年佛生日,莊嚴佛像載之以車巡行城內,謂之行像。法顯傳記巴連弗邑之行像云:「年年常以建卯月八日行像,作四輪車,縛竹作五層。有承櫨偃戟,高二丈許,其狀如塔。以白氈纏上,然後彩畫作諸天行像,以金銀琉璃莊嚴其上。懸繒幡蓋,四邊作龕,皆有坐佛,菩薩立侍,可有二十車,車車莊嚴各異。當此日境內道俗皆集,作倡伎樂,華香供養。波羅門子來請佛,佛次第入城,入城內再宿,通夜燃燈伎樂供養,國國皆爾。」僧史略上詳釋之。又見佛國記。
大讚
密行法會所用之讚文也。其漢語讚出略出經,其梵語讚出金剛頂儀軌。
閼伽器
即閼伽杯等。由此轉謂供養佛之一般器具。佛祖統紀四十三曰:「阿伽此云器,凡供養之器,皆稱曰阿伽。」
悉曇字數
經論所說有種種,悉曇字記有四十七字。摩多之十二音與體文之三十五聲也。 摩多十二音𑖀阿𑖁阿(長)𑖂伊𑖃伊(長)𑖄歐𑖅歐(長)𑖊藹𑖋藹𑖌奧𑖍奧(長)𑖀𑖽暗𑖀𑖾痾 體文三十五聲𑖎迦𑖏佉𑖐伽𑖑伽𑖒哦𑖓者𑖔車𑖕社𑖖社𑖗若𑖘吒𑖙他𑖚荼𑖛荼𑖜拏𑖝多𑖞他𑖟陀𑖠陀𑖡那𑖢波𑖣頗𑖪婆𑖥婆𑖦磨𑖧也𑖨囉𑖩羅𑖪縛𑖫奢𑖬沙𑖭娑𑖮訶𑖩𑖿𑖩𑖽濫𑖎𑖿𑖬叉(乞灑)。 西域記二曰:「詳其文字,梵天所製。原始垂則,四十七言也。遇物合成,隨事轉用。流演枝派,其源深廣。」 大莊嚴經示書品說四十六字,以阿字為始,以差字為終。十二摩多與三十四體文也,僅除三十五字中屬於徧口聲之濫字耳。然金剛頂經字母品說五十字,始於阿,終於乞灑,此初列十六摩多,後列三十四體文(如莊嚴經除濫字)。十六摩多者,第六音之下列里,哩,𠴊,嚧,𑖆𑖇𑖈𑖉後列𑖊(噎)𑖋(愛)等六摩多也。依之而總為五十字。
文殊問經字母品說五十字,始於阿,終於乞灑,全同金剛頂經,但別摩多之文字為呂,𠴊,力,嚧。
涅槃經文字品說五十字。初列十二摩多,次列三十四體文(除濫字),迦為始,荼為後,次有別摩多四(魯流盧樓)字。
大日經具緣品說四十二字。初說摩多之阿字一字,次說迦等之體文二十字,次說野等徧口聲之體文八字,次說仰等之體文五字。總有四十二字。
同字輪品說五十字。初說摩多之伊等十二字,後說仰等五字,是不依音聲之次第,而依於義理之次第也。
華嚴經入法界品說四十二字,般若經四念處品亦說四十二字(與華嚴之字門大異),大集經海慧菩薩品說二十八字(自阿至婆),寄歸傳有四十九言。依字記之說,故是如金剛頂經等於第六音之下取別摩多四音而最後𑖀𑖽(暗)𑖀𑖾(痾)之二字稱為界畔字而省之,因之而為十四音。即於摩多之十四加體文三十五。
隨經律
於律藏之中,明定慧之法,謂之隨律經,於經藏之中明戒律,謂之隨經律。如涅槃經說五篇七治之戒。戒疏一上曰:「如涅槃經中八穢七治十篇五戒,阿含中七滅六報犯聚等相,豈是俗行,故名斯經隨經之律。」又曰:「餘二藏明律相處,皆名眾律,故論云隨經律也。」
二妙
妙為法華經題之妙,故有二義:一、相待妙,藏通別圓之四教,相對而判麤妙也。爾前所說諸經藏通別之三教為麤法,法華經所說之圓教為妙法,如斯就教體之上彼此相待,以今經名為妙,是曰相待妙。二、絕待妙,開會三教麤法,為一妙法,妙法之外無麤法可待望,是曰絕待妙。是今經獨特之妙也。前四時之間,所化之機根未熟,故說圓教,以圓教不能開會他三教,圓教之外,存他之三教,則其圓教不過為相待妙,今至第五時,所化之機根淳熟,開前三教之權法,悉使歸入於一實之妙法,故法華獨得為絕待妙也。然則爾前所說之圓教,唯為相待妙,而法華之圓教具相絕二妙也。以相待妙判法華出於前四時中所說藏通別三教之上,以絕待妙開會彼之三教使皆為圓妙也。相待論判,絕待論開也。四教儀集註下曰:「妙名一唱,待絕俱時。故相待論判出前三教四時之上,絕待論開復能開前令皆圓妙。」
福智之二莊嚴也。宗門無盡燈論上曰:「刻苦盡二妙。」
普賢經軌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一卷。普賢菩薩陀羅尼經,一卷。普賢金剛薩埵略瑜伽念誦儀軌,一卷。普賢曼拏羅經,一卷。
毘播迦
Vipāka,譯曰異熟。第八識之異名也。第八識為無記性,與業因之善性惡性相異而成熟者,故曰異熟識。唯識述記二末曰:「毘播迦,此云異熟。毘者異也,播迦者熟義。」
本國土妙
本門十妙之一。謂佛本時之同居土,寂光土之妙也。
波吒利弗
見波吒釐條。
蓮理
心蓮之妙理也。瑜伽宗總以心蓮為極致。
大聖主
佛之尊號。法華經方便品曰:「諸大聖主,知一切世間天人群生類深心之所欲。」
誹謗正法
正法為佛法。誹謗佛法也。其罪最重,永不可成佛,故曰謗法闡提(闡提為不成佛之義)。無量壽經上曰:「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淨土論上曰:「經云:五逆罪人,墮阿鼻大地獄中,具受一切重罪。誹謗正法人,墮阿鼻大地獄中。此劫若盡,復轉至他方阿鼻大地獄中,如是展轉經百千阿鼻大地獄,佛不記得出時節,以誹謗正法罪極重故。」又正法者即是佛法。
毘跋耶斯
譯曰念處。即四念處也。
像想觀
觀經所說十六觀中第八觀彌陀佛形像之觀法也。「想彼佛者,先當想像,閉目開目見一寶像如閻浮檀金色,坐彼華上,(中略)是為像想,名第八觀。」
毘尼母論
毘尼母經之異名。
大熾盛光
金輪佛頂尊之別名。見熾盛光條。
毘訶提
衣名。舍衛國波斯匿王聞阿難說法歡喜,施家中第一毘訶提衣,使作三衣。見中阿含毘訶提經。梵Vihati巴Bāhitikā。
犍椎
又作犍槌,乾槌。集韻曰:「椎,傳追切,音追,通作槌。」見犍稚條。
二始
佛於寂滅道場說華嚴經,為大乘之始。於鹿園說阿含經,為小乘之始。謂之二始。
勝鬘夫人
舍衛國波斯匿王之女,母云末利,譯為鬘。夫人之梵名尸利摩羅Mālyaśṛl,尸利,譯曰勝。摩羅,譯曰鬘。嫁阿踰闍國為王妃。勝鬘寶窟上本曰:「勝鬘者,外國名尸利摩羅。尸利,此翻為勝。摩羅名鬘。」案是乃女聲。故摩羅當言摩利。與母之末利同。
慕攞薩婆悉底婆拕尼迦耶
Mūlasarvāstivādanikāya,譯曰根本說一切有部。
情塵
六根與六塵也。舊譯六根云六情。智度論二十三曰:「情塵識和合,所作事業成。」又心情之塵垢也。慈恩寺傳九曰:「定凝慧水,非情塵所翳。」
離欲退
斷盡欲界九品之修惑而得不還果之聖者,再起欲界之煩惱而退轉也。
波羅夷四喻
佛就比丘波羅夷特說四喻戒之。五分律一曰:「犯婬者,如針鼻缺不可復用,如人命盡不可復活,如石破不可復合,如斷多羅樹心不可復生。」
成業論
大乘成業論之略名。
藥犍度
二十犍度之第七。四分律四十二就時藥非時藥七日藥盡形壽藥等細說之。藥猶言食。
法集名數經
一卷,趙宋施護譯,集佛所說出世間及世間法之名數。
初果
聲聞乘四果中之第一預流果也。俱舍論二十三曰:「言初果者,謂預流果,此於一切沙門果中必初得故。」見四果條。
二天
日天月天也。又一同生天,此天與其人生於同時者,二同名天,此天與其人同名字者。此二天常隨逐其人而護之。見華嚴經六十。又梵天與帝釋天也。
外道
於佛教外立道者。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資持記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別行邪法。」天台淨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稱外道。」三論玄義上曰:「至妙虛通,目之為道。心遊道外,故名外道。」圓覺經集註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網經上曰:「天魔外道,相視如父母。」法華經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圓覺經曰:「汝善男子,當護末世是修行者,無令惡魔及諸外道惱身心。」外道之種類不一。百論有「二天三仙」,四宗論及入大乘論有「四外道」,維摩經,涅槃經等有「六師」,唯識論有「十三外道」,瑜伽論有「十六外論師」,外道小乘涅槃論有「二十種」,大日經有「三十種」,涅槃經,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種」,華嚴經,智度論等有「九十六種」。以下逐項詳說之。
三十論
唯識三十論頌之異名。
菩提心觀釋
一卷,趙宋法天譯。略釋菩提心非性非相不生不滅非覺非無覺等之義者。
伽他
譯曰頌。見伽陀條。
優樓頻螺迦葉
Uruvilvā‑kāśyapa,又作優樓頻蠃迦葉,優盧頻螺迦葉,優樓頻蠡迦葉,優留毘迦葉。烏盧頻螺迦葉波。羅漢名。譯曰木瓜林。三迦葉之第一。玄應音義二十五曰:「烏盧頻螺,此云木瓜林,在此林下修道,故以名焉。迦葉波是姓,舊言優樓頻螺。正法華經云:上時迦葉,兄弟三人,居長者也。」玄贊一曰:「迦葉波者姓也,此云飲光,婆羅門姓。上古有仙,身有光明,飲蔽日月之光。(中略)三迦葉,皆飲光種。兄弟三人,梵云鄔盧頻螺,言優樓,訛也。此云木瓜,當其胸前,有一癃起,猶如木瓜。又池中龍亦名木瓜,從彼為稱,故以為名。」為歸佛前有五百弟子之外道論師。導佛於毒蛇窟,不得害。與二弟及弟子共歸佛出家。見四分律三十二。
普賢示現之所
宋范成大吳船錄曰:「泊嘉州單騎入峨眉,小峨中峨。昔傳有游者,今不復有路,惟大峨一山,為佛書所記普賢大士示現之所,至三千鐵佛殿云,普賢居此山,有三千徒眾共住,故作此佛,冶鑄甚朴拙。」
沙彌尼律儀要略
一卷,讀體輯集。
挾侍
與脇士同。左右侍者挾佛之義。
幻者
一切諸法無實體如幻,故曰幻者。圓覺經曰:「諸菩薩先取至靜,以靜慧心照諸幻者,便於是中起菩薩行。」
有待轉變
有待之身可以轉變也。
羅漢講
講讚五百羅漢之法會也。
室灑
Śiṣya,譯曰所教,弟子之義也。求法高僧傳上曰:「室灑,譯為所教。舊云弟子,非也。」
依著
謂執著也。大般若經七十一曰:「能如實知一切法相,而不執著故,復名摩訶薩。」往生要集上末引此文執著作依著。
超世悲願
與超世願同。
八位
圓教之位次也。法華之圓教,以六即為位次,而以分真即之位長,姑借別教之位,分其品秩。八位中前一位從法華經,後七位依瓔珞經。
優婆尼殺曇
見鄔波尼殺曇條。
白黑二業
善業曰白。惡業曰黑。
愛假
思惑之異名。思惑以愛為主。愛自迷情而起,其體虛假,故謂愛即假也。
二女
一、功德天女,能使人盈財寶者。二、黑闇女,能使人耗盡財寶者。此二女,功德天為姊,黑闇女為妹,姊妹常不相離,功德天所到之處,黑闇女必伴之。見涅槃經十二。
天華
天上之妙華。又人中之好華如天物者亦曰天華。心地觀經一曰:「六欲諸天來供養,天華亂墜徧虛空。」法華經譬喻品曰:「諸天妓樂百千萬種,於虛空中一時俱起,雨諸天華。」智度論九曰:「云何為天華?天華芬熏,香氣送風。復次天竺國法,名諸好物皆名天物,雖非天上華,以其妙好,故為天華。」
梵字𑖌(O)悉曇五十字門之一。十二韻之一。又作鷗,襖,烏,鄔,皆同。金剛頂經釋字母品曰:「稱汙字門一切法瀑流不可得。」文殊問經字母品十四曰:「稱汙字時,是取聲。」是蓋文殊問經說淺略之字相,金剛頂經即其字相,明絕對之字義(即真實之本體)也。日本淨嚴之悉曇字記講述曰:「字母表云執瀑流。執者取義,謂執取生滅無常之法。是有二類:凡夫執生滅無常之法,是取著常。二乘不知無常生滅之法,即常住不滅之法。偏執取無常無我,厭離生死,欣求涅槃。今悟解瀑流不可得之性,則一切諸法,常住不滅,又隨緣生滅。以此之故,凡夫二乘之偏執,俱不可得。次若執取生死永斷,猶滯二乘地,又著無識身三昧故,猶未免漏流。若了達本不生際,即漏而無漏故,漏無,不漏無。復次,漏與無漏,俱時具足,名真無漏。何則?一塵亦不漏失故,是為瀑流不可得之實義。」
梵字𑖅(Ū)悉曇五十字門之一。十二韻之一。金剛頂經釋字母品曰:「稱汙字門時,一切法損減不可得。」文殊問經字母品十四曰:「稱汙字時,是損減世間多有情聲。」是文殊問經唯就淺略之字相,金剛頂經說甚深之字義也。日本空海之吽字義曰:「以佛眼觀之,佛與眾生,同住解脫之床。此無彼無,無二平等,不增不減,周圓周圓也。既無勝劣增益之法,何有上下損減之人。是名汙字之實義。」又曰:「諸法因不可得故,汙字門因不可得。因不可得,則本初不生。本初不生,則不增不減。不增不減,則大般涅槃之果海。大般涅槃之果海,則如來之法身。是名汙字之實義。」
點茶湯
與點茶同。又言點茶點湯。
齋燈
與柴燈同。
夏首
夏安居之初日也。圓覺經曰:「若經夏首三月安居,當為清淨菩薩止住。」
毘目瞿沙
又云毘目多羅。如來所出之音聲也。慧苑音義下曰:「毘目瞿沙,具云毘沙摩烏多羅毘目瞿沙,言毘沙摩者,此云無怖畏也。烏多羅者,最上也。毘目瞿沙者,出聲也。」探玄記十八曰:「毘目多羅者,天竺本名毘目多羅涅懼沙,此翻為最上無恐怖聲。」梵Vimuktaghoṣa。
全身入塔
不火化而全骸入於塔中者。四葬中之埋葬也。佛者雖以火化為本,而因法華多寶塔中有全身舍利及迦葉雞足山入定,往往埋葬。
定自在所生色
五種法處攝色之一。在定中自在變現出生之色體也。如入火定而現火光,入水定而現水。
天耳
為色界諸天人所有之耳根,能聞六道眾生之語言及遠近麤細一切之音聲者。是由色界所屬清淨之四大而成也。
億法明門
一億法門之數。仁王經上曰:「菩薩摩訶薩,住億佛剎,作覩史多天王修億法明門。行菩提分法,化一切眾生。」
金剛將菩薩
Vajra‑sena,居胎藏界蘇悉地院中金剛軍荼利菩薩之右。密號首領金剛。形像肉色,兩手相並,無名小指相叉,大頭中三指,開向下當心,坐於赤蓮華。見秘藏記等。
菩提心經
莊嚴菩提心經之略名。
爍羯囉
又作賒羯羅,釋揭羅,釋迦囉。梵音Śakra,帝釋天名名。帝釋之法,謂之賒羯羅教。寶積經一百二十曰:「此是廣博(仙人名)作圍陀典,奉持習修賒羯羅教。」慧琳音義十六曰:「賒羯羅,上音奢,梵語誤也。正梵音爍羯羅,天帝釋之異名也。」同三十一曰:「釋羯羅梵語,諸天名也。」演密鈔二曰:「釋者具足應云釋迦囉主也,即三十三天之主也。」又國名。慧琳音義五十一曰:「鑠羯羅西國號名也。」
薩跢也
Sattya,又作薩底也。譯曰諦。真實之義。大日經疏七曰:「梵云薩跢也,此翻為諦。諦謂如諸法真相,而知不倒不謬。」同九曰:「薩底也,是諦。」
月天
梵名戰捺羅,旃陀羅,戰達羅Candra,又有蘇摩Soma,蘇摩提婆Somadeva,印度Indu,創夜神Niśākara,星宿王Kakṣatranātha,喜懷之頭飾Śivaeśkhara,蓮華王Kumuda‑pati,白馬主Śvetavājin,大白光神Śitān,冷光神Śitamarīci,鹿形神Mṛgāṅka,野兔形神Śaśa,等異名。又曰月天子。
無上正覺
無上正等正覺之簡稱。謂佛之悟也。無過於此之悟,故云無上,離偏邪故云正,悟真理故云覺。梵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譯無上正等正覺。無量壽經上曰:「決定必成無上正覺。」
同體三寶
又云一體三寶。四種三寶之一。見三寶條。
百千萬劫
劫者分別世界成壞之時量名,經其劫百千萬,則曰百千萬劫。白樂天句曰:「百千萬劫菩提種,八十三年功德林。」
能徧計
對所徧計而言。六七二識。徧計度諸法而執實法,名為能徧計。所計之法,謂為所徧計。
八人地
通教十地之第三地也。人者忍也,三乘之人同自世第一法入於十六心見道,正斷見惑之八忍位也。止觀六曰:「八人者,八忍也。從世第一法入無間三昧,故名八人。」大乘義章十四曰:「具修八忍,名八人地。」
根本十四音
佛本行集經十一曰:「梵天所說之書。」註曰:「今婆羅門書正十四音是。」涅槃經八曰:「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如來說字根本?佛言善男子!說初半字以為根本。(中略)所言字者其義云何?善男子!有十四音名為字義。(中略)此十四音名曰字本。」而次下經文雖就摩多及體文之五十字詳說字義,然不指此十四之根本字者何耶?因而諸師異解多端。如悉曇藏二列十類之異解。其中秀法師之解云:「悉曇十二字合長短二聲為一音,合有六音。次從迦以去有二十五字為一音,合為五音。足前合為十一也。次從耶已去九字,三字為一音,合有三音。足前合為十四音也。不取魯流四字為音。明此四字直是利前音非是音也。」又悉曇三密鈔之六說中,第六說信範之說與之同。
惡生王滅釋種往昔因緣
毘奈耶雜事九詳說之。興起行經上曰:「過去久遠世,於羅閱祇大城中時穀貴飢饉,(中略)其時羅閱祇有大村數百家,名曰吱越。村東不遠有池名曰多魚,吱越村人將妻子詣多魚池,止於池邊捕魚食之。時捕魚人採魚著岸上,在於陸跳。我爾時為小兒,年適四歲,見魚跳而喜。時池中有兩種魚:一種名麩,一種名多舌。此自相謂曰:我等不犯人,橫被見食,我等後世要當報此。佛語舍利弗:汝識爾時吱越村人男女大小不?則今迦毘羅越國諸釋種是,爾時小兒者我身是,爾時麩魚者毘樓勒王是,爾時多舌魚者今毘樓勒王相師婆羅門惡舌者是(即苦母)。」
中著衣
安陀會之譯,與內衣同。
一切如來頂白傘蓋經
Sarvatathāgatoṣṇisasit'átapatra,原本為散斯克利圖語。為霍奇孫所發見。佛一時在三十三天時。說其眉間傳出之神咒及其功德漢譯佛典,似無可與之對當者。
座湯
禪林之眾僧為座薦湯,名曰座湯。有大小之別。如庫司四節請闔山之大眾,是云大座湯,於夏末特為夏中執役之人而設,是云小座湯。見象器箋十七。
梵語,舊曰衍。新曰野那Yāna。乘者乘載之義,以名行法,乘行人使至其果地之意。有一乘、二乘、三乘、四乘、五乘之別。其中一乘有二種,二乘有二種,三乘有三種,四乘有四種,五乘有五種。各見本項。
三無漏根
二十二根中最後之三根也。意根,樂根,善根,捨根,及信,勤,念,定,慧之九根依見修無學之三道而立三根。一、未知當知根,此九根之在見道者。在於見道,欲知所未曾知之四諦之理而行動者,謂之未知當知。二、已知根,彼九根之在修道者。在於修道,雖已知了四諦之理,而更為斷所餘之煩惱,於彼四諦之境數數了知者,名為已知。三、具知根,彼九根之在無學道者,在於無學道,己知為知了四諦之理,具有其知,故名為具知。此三根皆無漏也。舊謂之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俱舍論三曰:「意樂喜捨信等五根,如是九根在三道如次建立三無漏根,謂在見道依意等九立未知當知根,若在修道即依此九立已知根,在無學道亦依此九立具知根。」智度論二十三曰:「未知欲知根。(中略)知根。(中略)知已根。」
九梵
第四禪天之九天也。仁王經上曰:「九梵三淨。」同天台疏上曰:「言九梵者。謂第四禪九天:一無雲、二福生、三廣果、四無想、五無煩、六無熱、七善現、八善見、九色究竟也。」
現成
禪宗之語。自然出來,不假造作安排者。與天台所云當體即是等同。
根器,器量等。人之根性譬如物,謂之器。法華經提婆品曰:「女身垢穢,非是法器。」名義集二曰:「五道非成佛器,由是諸佛唯出人間。」
顯露
呈於外而無所隱也。涅槃經五曰:「如秋滿月處空顯露,清淨無翳,人皆覩見。如來之言亦復如是,開發顯露,清淨無翳。愚人不解,謂之秘密。」玄義一上曰:「法華是顯露,非秘密。」
蓮眼
青蓮華之眼也。佛眼之好妙如青蓮。維摩經佛國品曰:「目淨修廣如青蓮。」
悲智圓滿
慈悲與智慧完全具足也。
光網童子印明
以左手作拳申頭指,稍屈第三節,如鉤形,立大指而押之。是鉤印也。真言曰:「歸命係係俱摩囉摩耶揭多。」
(一)對於無或空而言。此有實有假有妙有等之別。如三世實有者,實有也。因緣依他之法者,假有也。圓成實性者,妙有也。(二)十二因緣之一。為造可牽當來果之業之位,即業能有當果之意。是因之名也。又曰有支。若約於分位之十二因緣,則當於壯年以後。(三)果之名。因果不亡之義。如三有,二十五有,及四有等。(四)色界無色界之定及依身也。外道執之,以為解脫,故遮遣之而特謂之有。有者生死相續之義,顯非真滅之意也。上二界之貪,謂之有貪,上二界之漏,謂之有漏(三漏之一)者,即由此意。
如是報
法華經所說十如是之一。報者應報也,下自地獄界,上至佛界,各如法依於過去善惡之業因而得今生苦樂之報,依於今生善惡之業因而得來生苦樂之報也。
聖妙吉祥真實名經
一卷,元智慧譯。前為文殊菩薩發菩薩心之願文。中明五智勇識之真實名。後有文殊之一百八名讚等。
財欲
五欲之一。貪財寶也。
阿迦羅
書名。譯曰節分。見佛本行集經十一。
六道伽陀經
一卷,趙宋法天譯。說六道相之偈頌也。與六趣輪迴經類似。
建立
設法門也。又築塔像也。法華經方便品曰:「若人為佛故,建立佛形像。」
十劫須臾
依華嚴十玄門之意,則念劫融通,十劫亦一念須臾之頃,然則彌陀之成佛,由凡情觀之,為十劫之往昔,自普賢眼觀之,則為現前之正覺也,十萬億之佛土,准此可知。
摩醯首羅大自在天王神通化生伎藝天女念誦法
別名摩醯首羅頂生天女法。一卷,摩醯首羅天頂上生一伎藝天女,天女說陀羅尼,滿一切之祈願。並說念誦之儀軌。
大慈恩寺三藏
玄奘三藏嘗住大慈恩寺,故有此號。
五印度
又曰五天竺。以印度區畫東西南北中之五處。西域記二曰:「五印度之境,周九萬餘里。」
蘇迷嚧
山名。見須彌條。
剋實
又作克實。得實義也。取實體也。宗圓記三曰:「夫言體者,有隨名辯體,有克實論體。」
千法明門
明門者,智慧之異名,通達千種之法之智慧,謂之千法明門。第二地菩薩之所修。新譯仁王經中曰:「若菩薩摩訶薩,住千佛剎,作忉利天王,修千法明門,說十善道化一切眾生。」
金輪曼荼羅
具名一字金輪佛頂曼荼羅。以一字金輪佛頂尊為本尊,其周圍安置輪王七寶及佛眼尊之曼荼羅也。詳見金剛頂經一字頂輪王瑜伽一切時處念誦成佛儀軌。
十界一心平等大念
上自佛界下至地獄界之十界,皆為吾人一心之所作,故其體平等,無有差別。觀此平等之理謂之十界一心平等大念。
馬頭明王
馬頭觀音也。
金剛頂瑜伽三十七尊禮
金剛頂經金剛界大道場毘盧遮那如來自受用身內證眷屬法身異名佛最上乘秘密三摩地禮懺文之異名。
大衣
三衣中僧伽梨衣最大,故云大衣。九條以上為大衣,有三品。釋氏要覽上曰:「薩婆多論云:僧伽梨有三品,自九條十一條十三條名下品衣,皆兩長一短作。十五條十七條十九條名中品衣皆三長一短作。二十一條二十三條二十五條名上品衣皆四長一短作。」
稻麻竹葦
譬物之多也。法華經方便品曰:「如稻麻竹葦,充滿十方剎。」維摩經法供養品曰:「甘蔗竹葦,稻麻叢林。」
人中分陀利華
佛之德號。涅槃經十八曰:「人中丈夫,人中蓮花分陀利華。」分陀利華譯為白蓮華,又名念佛者之稱。觀無量壽經曰:「若念佛者,當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華。」
阿濕婆他
Aśvapāda,木名。譯曰馬腳。翻梵語九曰:「阿濕婆他,應云阿舍婆陀,譯曰:阿舍婆者,馬。陀者,腳。」或謂Aśvattha,即菩提樹之誤。
飲食欲
欲界三欲之一。見三欲條。
大車
以大白牛車譬佛乘。法華經譬喻品曰:「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
行化
行教化也。
大明咒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之略名。
普請
禪林集眾作務曰普請。僧史略上曰:「共作者,謂之普請。」傳燈錄禪門規式曰:「行普請之法,上下均力也。」
但集眾云普請。勅修清規送亡曰:「白大眾,粥罷普請送亡。」
大覺
佛之覺悟也。凡夫無覺悟,聲聞菩薩有覺悟而不大,佛獨覺悟實相,徹底盡源,故稱大覺。又聲聞雖自覺,而不使他覺,菩薩雖自覺亦使他覺,而覺事未滿。佛自覺覺他皆圓滿,故獨稱之為大覺。仁王經上曰:「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五眼法身大覺世尊。」心地觀經一曰:「敬禮天人大覺尊。」止觀一曰:「大覺世尊,積功行滿。涉六年以伏見,舉一指而降魔。」
佛眼曼陀羅
瑜祇經金剛吉祥大成就品曰:「大金剛吉祥佛母復說畫像曼拏羅法:取白淨素羂等於自身量圖畫之,凡一切瑜伽中像皆自坐等量畫之;於中應畫三層八葉蓮華,中畫我身;當我前一蓮華上畫一切佛頂輪王,手持八輪金剛寶輪;於此次右旋布七曜使者;次於第二華院當頂輪王前畫金剛薩埵;次於右旋畫八大菩薩,各執本標幟;次於第三華院右旋畫各八大金剛明王;又於華院外四方面畫八大供養及四攝等使者,皆戴師子冠。是名畫像法,曼拏羅亦如是。」
慧遠
慧遠有二人:一,廬山東林寺慧遠,俗姓賈氏,雁門人。初學儒,二十一歲出家,以道安為師,達大乘之奧旨。時襄陽有寇亂,道安散徒眾,遠辭而至荊州,將往羅浮,抵潯陽,愛廬峰清靜,住於山陰。時有沙門慧永,在西林寺,原為同門。永勸刺史桓伊興東林寺,使遠居之。於是隱士劉遺民雷次宗及沙門千數,由遠遊止,遠乃與緇素百二十三人結白蓮社,於無量壽佛像前修淨業。著法性論,唱涅槃常住之說。出沙門不教王者論,張沙門之綱維。居廬阜三十餘年,不出影山。送客每以虎溪為界。晉義熙十二年八月寂,壽八十三。見高僧傳六。二,隋淨影寺慧遠,姓李氏,燉煌人。十三歲出家,二十歲就光統和上進具。承光二年,周武勝齊,行廢教,遠以死抗議之。及大隋受禪,再興佛教。於楊都創淨影寺。勅遠居之講說。英俊投學。遠身長八尺五寸,腰九圍。開皇十二年寂,壽七十。著諸經之疏,皆以四字為句。又撰大乘義章,佛法之綱要於此盡,誠釋疏家之泰斗也。別於晉慧遠而謂為小遠。見續高僧傳十。
供養
毛詩蓼莪箋曰:「供養日寡矣,而我不得終養。」儀禮既夕注曰:「燕養平常,所用供養也。」禮記曾子問注曰:「婦有供養之禮,故必祭而成婦義。」戰國策曰:「得甘脆以養親,親供養備。」白虎通曰:「王者有六樂,所以作供養。」今為資養三寶奉香華燈明飲食資財等物,謂之供養,義本於此。文句二下曰:「施其依報名供養。」玄贊二曰:「進財行以為供,有所攝資為養。」
阿難分身二國
阿難將入滅,去摩竭陀國,趣吠舍釐城,渡殑伽河,泛舟中流。摩竭陀王聞之。慕其德,嚴兵追請之,吠舍釐王亦聞阿難來,治軍旅迎之。阿難恐其兵互欲殺害,由舟中上昇虛空,化火焚身中分落兩岸。二國之王,各奉其舍利造塔。見西域記七。
口忍
身口意三忍之一。雖為人打罵,亦忍不發惡聲也。見三藏法數十二。
二十四皰
九相隨一疱相有二十四,疱有二十疱。
賓頭沙羅
Bindusāra,王子名。譯曰徧實。見阿育王經一。
迦毘羅皤窣都
城名。見迦毘羅婆蘇都項。
露地
無物被覆於上之土地也。法華經譬喻品曰:「諸子等安穩得出,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
二宗
見二字部本條。
法相宗與法性宗也。此為大乘之宗別,華嚴宗之所判。一、法相宗,略曰相宗。以萬法之生起歸於阿賴耶識,以阿賴耶識為一切染淨因果之根本,就其所生之法,廣分別名義,故名法相宗。如深密經唯識論之所明是也。華嚴之大乘始教,天台之通教,八宗中之法相宗當之。二、法性宗,略曰性宗。破前相宗所說之萬法,而顯真性空寂之理,故名法性宗,如般若經,四論等之所明是也。華嚴宗五教中之終教已上,天台之四教中別圓二教,八宗中之三論宗當之。在竺土稱為龍樹天親之二宗,中觀瑜伽之二宗,護法戒賢之有相大乘,清辨智光之無相大乘者也。
即空宗與性宗。此於相宗之外,又於性宗中分別者也。就經論上而言,則般若經四論已上,就八宗上而言。則三論已上,均顯寂滅之真性,宜統名性宗,然此中以陽破諸相為主,而陰顯真性,直有顯示真性之二門,即遮詮與表詮之相違,前者名空宗,後者正名性宗。以之料簡八宗,則三論之一宗,正為空宗,天台以上為性宗也。就經論言之。則於般若經四論等,破諸法,而顯如實際,實相等之真性者,是空宗也。楞伽經起信論等之初顯示如來藏,而說真妄和合之緣起者,是性宗也。此法性宗在竺土尚未開揚,梁朝真諦三藏譯攝論起信論等,開攝論宗,由是始闡明之。華嚴之宗密,於原人論判大乘,一曰大乘法相教,二曰大乘破相教,三曰一乘顯性教,禪源都序謂。一曰密意依性說相教,二曰密意破相顯性教,三曰顯示真心即性教。其第一與第二、第三,即為相性二宗之判別,第二與第三,即空性二宗也。然空性二宗之判別,殊為不易,古來禪家講經家,往往混同之,動輒以遮詮之破相為深,表詮之顯性為淺。宗鏡錄三十四,舉十異以判空性之二宗:一、法義真俗異。空宗未顯真性,僅以一切差別之相為法,法是俗諦也。此諸法。以無為無相無生無滅為義,義是真諦也。性宗以一真之性為法。以空有等種種之差別為義。二、心性二名異。空宗目諸法之本原為性。性宗多目諸法之本原為心。三、性宗二體異。空宗以諸法無性為性。性宗以虛明常住不空之體為性。性字雖同而體異也。四、真智真知異。空宗以分別為知。以無分別為智。知淺而智深。性宗以能證聖理之妙慧為智。以兼有理智而通凡聖之真性者為知。知通而智局。五、有我無我異。空宗以有我為妄。以無我為真。性宗以無我為妄。以有我為真。六、遮詮表詮異。遮謂遣其所非。表者顯其所覺。又遮為揀卻諸餘。表乃直示當體。今時之人。均以遮言為深,表言為淺。故專重非心非佛無為無相乃至一切不可得之言。良以遮非之詞為妙。不欲親自證認法體也。七、認名認體異。空宗對於初學及淺機之人,只示以名。性宗對於久學及上根之人,忘言而認體。設有人問經云:迷之即垢,悟之即淨,能生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此是何物?答曰是心。是舉名而答也。愚者認名而不加推求。智者應問何者是心,考徵其體也?答云知即是心,指其體也。八,二諦三諦異。空宗住有真俗二諦。性宗總有三諦。以緣起之諸法為俗諦。以緣起無自性諸法,即空為真諦。以一真心體非空非色能空能色為中道第一義諦。九,三性空有異。空宗之有,即徧計依他之二性空,即圓成實性也。性宗,三性皆具空有之義。徧計即情有理無。依他即性有相無。圓成即情無理有。十,佛海空有異。空宗謂佛,以空為德。以無少法者為菩提。性宗謂一切諸佛之自體。皆有常樂我淨,十身十智相好無盡也。性自本有,不待機緣。
伊梨延陀
鹿之梵名。見伊尼延條。
檀施
檀為梵語,譯曰施。是梵漢雙舉之熟語。
一宿覺
稱永嘉玄覺禪師也。傳燈錄曰:「永嘉禪師詣曹溪,語契六祖。六祖歎曰:善哉善哉,少留一宿。時謂之一宿覺。」
白衲
白色之僧衣也。是為非法。僧史略上曰:「近有衣白色者,失之太甚。佛記袈裟變白,不受染色,此得非是乎?(中略)南方禪客多搭白衲。」
總相
一切之有為法,有總別二相。如無常無我之相,通於一切,故謂之總相。如地有堅相,水有濕相,謂之別相。見智度論三十一。
六相之一。
懷海
唐洪州百丈山大智禪師,名懷海,參馬祖得法,後居百丈山,作禪門之儀式。稱為百丈清規,為一宗之洪範。元和九年寂,壽九十五。見宋高僧傳四十,傳燈錄六。
佛攝相應經觀自在儀軌
一切佛攝相應大教王經聖觀自在菩薩念誦儀軌之略名。
內門轉
謂心識緣自己心內之法,理性等。即向內面而轉之義也。對於外門轉而言。就八識言之,則前五識惟為外門轉,第六識通於內外兩門轉,七八二識惟為內門轉。
白衣
俗人之別稱。以天竺之波羅門及俗人,多服鮮白之衣故也。以是稱沙門,謂之緇衣,或染衣。西域記二曰:「衣裳服玩無所裁製,貴鮮白,輕雜彩。」道宣律師感通錄曰:「白衣俗服,佛嚴制斷。」涅槃經疏十四曰:「西域俗尚穿白,故曰白衣。」遺教經曰:「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維摩經方便品曰:「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智度論十三曰:「白衣雖有五戒,不如沙門。」
兼利
自他兼利也。無量壽經上曰:「自利利人,人我兼利。」止觀五上曰:「自匠匠他,兼利具足。」
二密
於台密立二密:一、理密,說圓融不離之理者。二、事密,說如來身口意之秘密者。日本之慈覺,以法華涅槃為理密,以真言部諸經為事理俱密。蘇悉地經疏中曰:「世俗勝義圓融不二,是為理密;若三世如來身語意密,是為事密。問:華嚴維摩般若法華等諸大乘教於此顯密何等攝耶?答:如華嚴維摩等諸大乘教是密教也。問:若如云是密者與今所立真言密教有何等異?答:彼華嚴等經雖俱為密而未盡如來秘密之旨,故與今所立真言別,假令雖少密言等未及究盡如來秘密之意。今所立毘盧遮那金剛頂等經咸是究盡如來事理俱密之意,是故為別也。」天台學則下曰:「法華涅槃二部為理密之大圓教,真言五部為俱密之大圓,教是判一代五時中第五時二密之大圓也。」
普說
禪家之說法也,普說者,普說正法開宗眾之意。象器箋十一曰:「舊說曰:普說即陞座也。上堂亦陞座也。但普說不炷祝香、不搭法衣,以為異。自真淨始,三佛亦行之,到大慧方盛,普說須是知見廣博人而始得。」華嚴經離世間品曰:「普說正法,智慧觀察。」
韋陀羅
Vetāla,又云毘陀羅。見毘陀羅條。
陰藏相
見陰藏項。
鐃之小者。說文曰:「鐃小鉦也。」今鉦反比鐃小。其釣者謂為釣鉦。置者謂為敲鉦。法事時叩以通知信息。又於念佛時叩之。
禮盤
為禮佛而陛之高座。在須彌壇正面,前有可置經卷之經機右磬,左置柄香爐之臺。
四乘家
與四車家同。
第一牢強精進
傳心法要下:「問何者是精進?師云:身心不起。是名第一牢強精進。纔起心向外求者,名為歌利王愛遊獵去。心不外遊,即是忍辱仙人。身心俱無,即是佛道。」
楞伽經宗通
三十卷,明曾鳳儀撰。其自序曰:「余於憨山稱莫逆,自癸已造訪牢山後,音問寥寥,得筆記(憨山之楞伽筆記)讀之,不啻面譚。始讀灑然,再讀之則疑,三讀之則有所更定,不覺盈紙。復取三譯覈之,宋譯雋永有味,故不可易。至棘句倒語,非證魏唐二譯則不可曉。筆記節分條列,燦如指掌,令學者易於參訂。余亟取之。更為斟酌舊注,融會三譯,間出胸臆,或前人所未道。要於申暢簡奧,不使有楞伽難讀之歎。」案此書附有唐譯楞伽經文二品,提婆菩薩二論。
金剛香菩薩大明成就儀軌經
佛說金剛香菩薩大明成就儀軌經,三卷,宋施護譯。佛在覩史多天依金剛手菩薩之請而說者。
戒壇
授戒之壇場也。梵云曼陀羅,譯曰壇。高築之,故云壇。資持記上二之一曰:「法既尊特,常地莫行。如持秘咒必結壇場,羯磨咒術,其類頗固。」其濫觴,在天竺者,樓至菩薩請築戒壇為比丘受戒,佛許之,使於祇園精舍外院之東南建壇。見釋氏要覽上。在支那者,曹魏嘉平正元中,曇柯迦羅,曇帝皆於洛陽立大僧羯磨之法,支那之有戒壇自此始。南朝永明中,三吳初作戒壇,是為吳中立壇之初。唐初,靈感寺南山律師按法立壇。撰戒壇經一卷。見僧史略上。
威德
可畏為威,可愛為德。法華嘉祥疏七曰:「畏則為威,愛則為德。又折伏為威,攝受為德。」
觀佛三昧海經
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十卷,東晉佛陀跋陀譯。以觀佛之相好及其功德為教者。海者譬三昧之功德深廣也。
念珠
即數珠也,又以捻數珠而云。唐書李輔國不茹葷血,常為僧行。視事之暇,手持念珠。
塑像
塑土為像也。陔餘叢考三十二曰:「自佛法盛而塑像徧天下,然塑像實不自佛家始。史記:帝乙為偶人以象天神,與之博。則殷時已開其端。國語:苑蠡去越,越王以金寫其形而祀之。國策:宋王偃鑄諸侯之象,使侍屏廁。則並有鑄金者。孟子有作俑之語。宋玉招魂亦云像設。魏文侯曰:吾所學者乃土梗耳。又國策秦王曰:宋王無道,為木人以象寡人,而射其面。又孟嘗君將入秦,蘇代止之曰:土偶與桃梗相遇。桃梗曰:子西岸之土也,挺子以為人,歲八月雨降,則汝殘矣。土偶曰:吾西岸之土,土殘則復西岸耳。今子東國之桃梗也。削子以為人,雨下水至,漂子而流,吾不知所稅駕也。則泥塑木刻,戰國時皆已有之矣。又韓非子記桓赫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更小也。此又塑像之秘訣。至佛像,自漢武擊休屠,始得其祭天金人以歸。然則佛像本用金鑄,其後有用土木者,則轉從入中國以中國法為之耳。
戒場
授受戒之道場。同於戒壇。但戒壇者,自地而立,戒場僅限平地耳,釋氏要覽上曰:「今言壇場非一也。壇則出地立基,場則除地令平。今有混稱,蓋誤。」其所以設戒場戒壇者。凡為法事,一山內(即結界之內)之僧,不盡會同和合,即不成就,然僧中之法事(授戒等)非一,每事使大眾來會,恐妨事而勞人,特使結定一道場,聚一定之人數於此場上,此場上人人和合贊同之時,法事即為成功。行事鈔羯磨篇曰:「戒場本為數集惱僧故開結之。」同結界篇曰:「戒場者。律云:以僧中數有四人眾起乃至二十人眾起,令僧疲極,佛聽結之。」
福等三業
福業,非福業,不動業也。一福業,為欲界之善業,感生可愛之果,而利益有情,故名福業。二非福業,為欲界之不善業,感生非愛之果,而損害有情,故曰非福業。三不動業,為色無色兩界之善業,感不動之果,故曰不動業。
金粟如來
維摩居士之前身為金粟如來。古來盛傳此說,然不見經文之本據,或謂發迹經,思惟三昧經說之,然二經皆不載於經錄。維摩經會疏三曰:「今淨名,或云金粟如來,已得上寂滅忍。」谷響集一曰:「李善所著頭陀寺碑,註引發迹經云:淨名大士,是往古金粟如來。予(寂照)嘗檢藏中,不得此經。又按復禮法師十門辨惑論,稽疑曰:窮見維摩神力,掌運如來。但十地之觀如來,尚隔羅縠。若維摩是如來助佛揚化,未知何名何號何論何經?請煩上智示下愚。辨惑曰:金粟之名,傳而有據者也。自註云:吉藏師云:金粟事出思惟三昧經。自云:(復禮)未見其本。今檢諸經錄目(寂照)無此經名。窮謂西國有經,東方未譯矣。」祖庭事苑三曰:「十門辨惑論云:維摩是金粟如來。吉藏師云:事出思惟三昧經。自云:未見其本。」李白答湖州司馬問詩曰:「湖州司馬何須問,金粟如來是後身。」是李白自比淨名居士也。
煏芻
Bhikṣu,比丘,新作苾芻,又作煏芻,見苾芻條。
焙經
設火爐,焙藏經,去其蒸濕也。勅修清規知藏曰:「函帙目錄,常加點對。缺者補完,蒸潤者焙拭,殘斷者粘綴。」
禪林設火爐焙藏經去其蒸濕也。
龍光王佛
舍衛國波斯匿王在此佛所,既為深位之菩薩。仁王經中曰:「爾時世尊告大眾言:是波斯匿王,已於過去十千劫,龍光王佛法中為四地菩薩,我為八地菩薩。」
大愛道施佛金縷袈裟
見金縷袈裟條。
世間天院
稱胎藏界曼荼羅之第三院。三種悉地陀羅尼法曰:「諸尊隨現成第三重曼荼羅,即是世間天院也。」三種悉地儀軌四隅之四菩薩,其次第為普文彌觀,是為四攝法。文曰:「四方即是如來四智,其四隅葉即是四攝法也。且東南方普賢,是菩提心,此妙因也。次西南方文殊,是大智慧也。次東北方彌勒,大慈也。次西北方觀音,即是證。謂行願成就入此華臺三昧也。」是依轉證之次第而然也。
無字法門經
大乘徧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之略名。
多荼簸
譯曰遠離。四諦中之滅諦也。見可洪音義十五下。
阿密哩多軍荼利明王
譯曰甘露瓶。常略名軍荼利明王,五大明王之一。見軍荼利條。
八部鬼眾
四天王所領之鬼眾也。仁王經合疏上曰:「八部者:乾闥婆、毘舍闍二眾,東方提頭賴吒天王領;鳩槃荼、薜荔多二眾,南方毗留勒叉天王領;龍、富單那二眾,西方毘留博叉天王領;夜叉、羅剎二眾,北方毘沙門天王領。」一、乾闥婆Gandharva,譯為香陰,不食酒肉,唯以香資陰身者。二、毘舍闍Pisāca,譯為噉精氣,食人及五穀精氣之惡鬼也。三、鳩槃荼Kumbhāṇḍa,譯為甕形,其陰莖似甕形之厭魅鬼也,四、薜荔多Preta,譯為餓鬼,常逼於饑渴之陰鬼也。五、諸龍Nāga,水屬之王也。六、富單那Pūtana,譯為臭餓鬼,是主熱之病鬼也。七、夜叉Yakṣa,譯為勇健鬼,有地行夜叉虛空夜叉天夜叉之三種。八、羅剎Rākṣasa,譯為捷疾鬼。見名義集二。
天龍等之八部眾也。三藏法數三十三曰:「八部鬼神,森然而翊衛。」
別依
對於總依之語。凡宗義總以諸經為所依,故曰總依,別以一經為所依,故曰別依。如淨土真宗所言,總依三經。別依大經。
阿奴摩
國名。譯曰常滿。見修行本起經下。
小座湯
禪林座湯之禮有大小。見座湯條。
證發心
起信論所說三種發心之第三。見三種發心條。
善根
身口意三業之善,固不可拔,謂之根。又善能生妙果,生餘善,故謂之根。維摩經菩薩行品曰:「不惜軀命,種諸善根。」註曰:「什曰:謂堅固善心深不可拔,乃名根也。」大集經十七曰:「善根者,所謂欲善法。」
九業
九種之業也。欲界及色界各有作業,無作業,非作非無作業之三種,無色界有無作業,非作非無作業,及無漏之三種,合為九種。成實論第八曰:「欲界繫三種:作、無作、非作非無作。色界繫業亦如是。無色界二種及無漏業,身口所造業名作。因作所集,罪福常隨,是心不相應法,名為無作。又有無作,但從心生。非作非無作者,即是意,意即是思,思名為業。」是也。其中作業謂身口所造之業,無作業謂身口作業所生之散無作並定共無作,非作非無作業,謂意業也。意業與身口之作業不同,故為非作。與身口之無作業不同,故為非無作。無漏業謂無漏之身口意業也。又出大乘義章第七等。
善見變化文殊問法經
大乘善見變化文殊師利問法經之略名。
十二處
見三科條。
葷酒
葷與酒也。葷為植物之辛而臭者,以攝一切之肉類。
長衣
比丘三衣或百一資具外之衣體也。總稱周尺長一尺二寸,廣八寸已上,製衣以外所殘餘之衣片為長衣。長者長物之義,上根之比丘,三衣以外,下根之比丘,三衣及百一資具之外者,總屬長物。含注戒本畜長衣過限戒曰:「佛在舍衛國,聽持三衣,不得有長。六群比丘畜多長衣,或旦起衣,或中時衣,或晡時衣。彼常經營莊嚴衣服,積而藏舉。比丘舉過。佛便訶已,因開重制。(中略)衣有十種,長衣者,長如來八指,廣四指是。」戒疏三上曰:「限分之餘名長。」行持鈔中二曰:「長衣謂三衣之外財也。」同資持記中二之二曰:「三衣外者,若受百一,則百一外為長。」
遍一切處
法身佛之梵名。名為毘盧舍那。一名徧一切處,以如虛空無徧際,徧滿於一切處故也。普賢觀經曰:「毘盧遮那徧一切處。」
悲願
佛菩薩大慈悲所發之誓願也。如阿彌陀佛之四十八願,藥師如來之十二願等。唯識論四曰:「悲願相應善心。」大日經疏四曰:「勸囑阿闍梨,令興平等悲願。」
莊嚴經論
大乘莊嚴經論之略名。
月壇
凡殿堂壁外之露壇皆曰月壇。蓋受月光之義也。見象器箋一。
重翻
一種之梵本為二重三重之譯者。開元錄十曰:「單本原來一本,更無別本。重翻本是一經,或有二重翻者,乃至六重翻者。」
愛刺
言愛欲之煩惱毒害人如棘刺也。八十華嚴經十三曰:「眾生無智慧,愛刺所毒害。」
弘通
弘教法也。梁僧傳(寶雲傳)曰:「晉宋之際,弘通法藏。」
阿跋耶祇釐
Abhayagiri,譯曰無畏山,在錫蘭古都阿㝹羅阤補羅之伽藍名。法顯傳記於獅子國條。今存錫蘭。
三祇百大劫
見三祇百劫條。
長行
謂經文中,直宣說法相,而不限定字句之文句。以文句之行數長故也。是對於偈頌之稱,十二分教之中第一修多羅是也。故諸經自能詮之文體分之,則惟長行與偈頌之二者而巳。百論疏上曰:「總談設教,凡有三門:一但有長行,無有偈頌,如大品之類。二但有偈頌,無有長行,如法句之流。三具存二說,如法華經等。」法華義疏三曰:「龍樹十住毘婆沙云:一者隨國法不同,如震旦有序銘之文,天竺有散華貫華之說也。」
盜髻珠
法顯記曰:「僧尼羅國王,以金等身,而鑄佛像。髻裝寶珠,有盜者以梯取之,像漸高而不及,盜歎佛不救眾生,像俯首而與之。後市人擒盜,盜言其事,視像尚俯,王重贖其珠而更裝之。」
二字
一、半字,悉曇章為生字之根本,而文字不具足者。二、滿字,餘章之文字語法具足者。
僧之實名,以二字為古實,故僧名謂之二字。師弟之契,書實名奉師,謂之呈二字。又稱他人之實名。敬其人,則分二字曰上某字下某字而呼之。後拾遺往生傳曰:「須以今生結緣之力,必為當來引導之因,今欲得二字。」
十種方便學處
十種方便戒也。
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之略名。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果地,故曰華嚴。又佛果地之萬德如華,以此華莊嚴法身,故曰華嚴。華嚴略策曰:「大方廣者,所證法也。佛華嚴者,能證人也。大以體性包含,方廣乃業用周徧,佛謂果圓覺滿。華喻萬行披敷,嚴乃飾法成人,經乃貫穿常法。」四教儀集註上曰:「因行如華,莊嚴果德。」此華譬因行也。探玄記一曰:「佛非下乘,法超因位,果德難彰,寄喻方顯。謂萬德究竟,環麗猶華,互相交飾,顯性為嚴。」此華譬果德也。大日經疏曰:「華有二種:一者萬行華。二者萬德行。」
懈怠不聽法戒
制懈怠而不聽受正法之戒也。四十八輕戒之一。新學之菩薩,每有講法,應持經律卷,至法師所,聽受諮問之,山林樹下僧地房中之一切說法處,亦應悉至而聽受。此戒即誡菩薩自抱無知,懈怠不聽法者。通於大小二乘道俗七眾。法藏名之為不聽經律戒,太賢謂為不能學戒。今依天台。
戒德
戒律之功德也。普超三昧經一曰:「被戒德鎧,化度眾生。」行事鈔標宗顯德篇,廣引諸經論而顯戒德。
鐵圍山
圍繞鹹海而區劃一小世界之鐵山也,由鐵而成,須彌山為中心,外有七山八海,第八海即鹹海,贍部等四大洲在此,圍繞此鹹海者,即鐵圍山,此為一小世界。俱舍論十一曰:「於金輪上有九大山,妙高山王處中而住,餘八周匝遶妙高山。於八山中前七名內,第七山外有大洲等。此外復有鐵輪圍山,周匝如輪,圍一世界。」梵⃞Cakravāḍa。
五使者
又名文殊五使者,五種金剛使。即胎藏界曼荼羅文殊院中列位於主尊文殊菩薩左方之五童子也:一、髻設尼Keśinl,又作計設尼,繼室尼。二、鄔波髻設尼Upakeśini,又作烏波髻施儞,烏波髻施尼,優婆計設尼。三、質多羅Citra,又作質怛羅。四、地慧,梵名嚩蘇摩底Vasumati,又譯財慧。五、請召,梵名阿羯沙尼Akarṣaṇi,又譯鉤召,招召。大日經第一曰:「左邊畫五種與願金剛使。」大日經疏第五曰:「次作文殊五使者。」參照文殊條附錄。
大身
對於丈六之小身而謂之徧虛空之大化身。
五波羅蜜
於六波羅蜜中除般若波羅蜜者。般若為主,他五者為從,得他種之波羅蜜者。般若之功德也。法華經分別功德品曰:「善男子善女人,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於八十萬億那由陀劫行五波羅蜜、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除般若波羅蜜。」智度論二十八曰:「復次,餘諸波羅蜜,不得般若波羅蜜,不得波羅蜜名字,亦如群盲無導,不能有所至。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導五波羅蜜令至薩波若。」
迴向文
一切菩薩之所行,無不悉迴向眾生與菩提。故法華經化城喻品,十方梵天,讚歎大通智勝佛偈文之終,特誦願以此功德等迴向之伽陀,易行品彌陀章之終。讚彌陀偈之終,起信論之末等,皆有迴向之偈頌。此等皆以讚歎著作之功,迴向於眾生與佛道也。因之行法會其終末亦必使一人先誦迴向文之首句,大眾一同和之,而迴向於所期之願事為法。其迴向文種種不同,或用直述迴向意之偈頌,又有誦陀羅尼之文者,但淨土門多用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四句之偈文(善導觀經疏之文),聖道諸宗多用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四句之伽陀(出於法華經),又禪家以楞嚴咒為法會終所誦之迴向文。
四種檀法
一息災法,為自身及他人之病難等,消除種種之惡事之修法也。二增益法,為增益自身及他人之壽命福德智慧等之修法也。三敬愛法,為自身及他人欲得佛菩薩愛護,或君王眾人慶愛之祈禱法也。四調伏法,為自身及他人調伏怨敵惡人等之祈禱法也。見秘藏記上。
閼伽印
八字文殊軌曰:「定慧(左右手)並仰開云云。」
辯才天
亦云大辯才天女,亦云大辯天神。見大辯才天條。
入金剛問定意經
弘道廣顯三昧經之異名。
自說經
十二部經之一。
即身
台家盛談即心義,真言宗則言即身義。謂即心成佛猶屬理,即身成佛乃屬事實也。日本弘法著有即身成佛義一卷。
郁迦長者經
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之略。
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此言甚深微妙之法,為一切世間眾生之難信受者。法華經序品曰:「咸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阿彌陀經曰:「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離婆多
Revata,又云梨婆多,離越,離曰。羅漢名。正云頡隸伐多。二十八宿中室宿之名。祈星而得之子也。或名假和合。彼遇二鬼爭屍,悟人身假和合之理而為出家得道之因緣也。法華文句二曰:「離婆多亦云離越,此翻星宿或室宿,或假和合。文殊問經云常作聲,父母從星辰乞子,既其感獲,因星作名。」玄應音義六曰:「離婆多,案文殊問經云:此譯云室星,則北方宿也。祠之得子,仍以名焉。正言頡隸伐多,經中作梨婆多,或作黎離多,訛也。即首楞嚴經中坐禪第一如離婆多者是也。頡音賢結切。」
戒律
五戒十善戒乃至二百五十戒等,防止佛徒邪非之法律也。梵語尸羅,Śila譯曰戒,防非止惡之義。梵語優婆羅叉Upalakṣa,譯曰律(淨影),梵語毘尼Vinaya,譯曰律(南山),法律之義。漢靈帝建寧三年,安世高首出義決律二卷。次有比丘諸禁律。魏世天竺三藏曇摩迦羅到許洛。慨魏境僧無律範,遂於嘉平中與曇諦譯四分羯磨及僧祇戒心圖。此為中國戒律之始。見僧史略。大乘義章一曰:「言毘尼者,名別有四:一曰毘尼,二曰木叉,三曰尸羅,四曰律。(中略)言尸羅者,此名清涼,亦名為戒。三業炎非,焚燒行人,事等如熱,戒能防息,故名清涼。清涼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為戒。(中略)所言律者,是外國名優婆羅叉,此翻為律。解釋有二:一就教論,二就行辨。若當就教詮量名律,若當就行調伏名律。」四分戒疏一上曰:「或云尸羅,或云波羅提木叉Prātmokṣa,或云毘尼。(中略)初云尸羅,此翻為戒。戒有何義?義訓警也。由驚策三業遠離緣非明其目也。(中略)三云毗尼,唐稱為律,古譯毗尼,皆稱為滅。今以何義,翻之為律?律者法也,從教為名,斷割重輕開遮持犯,非法不定,故正翻之。」(略抄)。是初淨影於毘尼有四名,別舉律之梵名,後南山但為三名,以律之梵名為毘尼也。」開宗記一本曰:「言律藏者,梵云優婆羅懺,此譯為律。律則法也,非法無以肅威儀也。」資持記上一之一曰:「律者梵云毘尼,華言稱律。(中略)不出三義:初言律者法也。從教為教,斷割重輕開遮持犯,非法不定。(中略)二言律者分也。謂須商度,據量有在,若律呂分氣也。(中略)三云律字安聿。聿者筆也,必審教驗情,在筆投斷。」
共教
共通而說之教也。亦名共教大乘,三乘共教,共般若。見共般若條。
梵網經蓮華藏世界
有千葉之一大蓮華中臺有盧舍那佛,千葉各為一世界,盧遮那佛化為千釋迦,居於千世界。復就一葉世界有百億之須彌山,百億之四天下(即三千大千世界),百億之南閻浮提。千釋迦各化為百億之釋迦,坐於百億之菩提樹下。見梵網經上。
我所事
與我所,我所有同。俱舍論二十二曰:「我所事者,謂衣服等。」
四聖言
見聖言條。
行善
對於止善而言。為進趣之善所謂諸善奉行也。與作持同義。
灌經
灌洗佛形像經之略。
戒心
同於戒本。戒律之心要也。
高僧傳一(曇柯迦羅傳)曰:「譯出僧祇戒心,止備朝夕。」
五十轉
五十展轉之略。
臨濟真人
臨濟上堂云:赤肉團上有一無位真人,常從汝等諸人面門出入,未證據者看看。時有僧出問:如何是無位真人?師下禪床把云:道道。其僧擬議。濟托開云:無位真人是什麼乾屎橛。便歸方丈。見臨濟錄,人天眼目上,從容錄(三十八則)。
泥哩底
羅剎王名。大日經疏五曰:「次於西南隅畫泥哩底鬼王,執刀作可怖畏形。」梵⃞Nirṛti。
校量歎
欲讚嘆任何之功德,先假舉一大功德,使知其分量,而後以之況知其他功德之更大也。天台嘉祥謂之格量歎,慈恩謂之校量歎。法華經隨喜功德品之所明者,其一例也。
結使
結與使,皆煩惱之異名。擊繫縛心身原書為「擊縛心身」,應修訂為「繫縛心身」。,結成苦果,故云結。隨逐眾生又驅使眾生,故云使。結有九種,使有十使。淨心誡觀發真鈔上本曰:「結使。成論云:猶如乳母常隨小兒,能繫縛生死故名為結,常隨生死故名為使,即九結十使。」大乘義章五本曰:「隨逐緊縛,稱之為使。結集生死,目之為結。結縛眾生,亦名為結。」
無邊世界
謂虛空界也。又云謂無數之世界無邊際存在也。起信論曰:「虛空無邊,故世界無邊。世界無邊,故眾生無邊。」
稱揚諸佛功德經
三卷,元魏吉迦夜等譯。佛在靈山為舍利弗及彌勒迦葉說東方五十三佛,南方三十八佛,西方三佛,北方六佛,上方二十七佛之名號功德。
安士全書
周夢顏著。是書凡四種。印光法師曰:「安士先生,姓周,名夢顏,一名思仁。江蘇崑山諸生也。博通三教經書,深信念佛法門。弱冠入泮,遂厭仕進。發菩提心,著書覺民。欲令斯民先立於無過之地,後出乎生死之海。故著戒殺之書,曰萬善先資。戒淫之書,曰欲海回狂。良以眾生造業,唯此二者最多,改過亦唯此二者最要。又著陰騭文廣義,使人法法頭頭,皆知取法。皆知懲戒。批評辯論,洞徹精微。可謂帝君功臣。直將垂訓之心,徹底掀翻,和盤托出。使千古之上,千古之下,垂訓受訓,兩無遺憾矣。以其以奇才妙悟,取佛祖聖賢幽微奧妙之義,以世間事迹文字發揮之,使共雅俗同觀,智愚共曉故也。又以修行法門,唯淨土最為切要。又著西歸直指一書。明念佛求生西方,了生脫死大事。良以積德修善,只得人天之福,福盡還須墮落。念佛往生,便入菩薩之位,決定直成佛道。前三種書,雖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此一種書,雖教人了生死,而又須力行世善,誠可謂現居士身,說法度生者。不謂之菩薩再來,吾不信也。」
觀佛
觀想佛體也。觀無量壽經,觀佛經等詳說之。
金剛頂瑜伽經文殊師利菩薩儀軌供養法
一卷,唐不空譯。說念誦文殊菩薩之法。
女根
男根之對,女之陰部也。為身根之一部分,女性之形類、音聲、作業、志樂等,異於男性,皆由此根。梵Yoni。
頌疏
圓暉法師之俱舍論頌疏。略稱頌疏。
夢虎
夢中之虎,以譬虛事。慧命法師詳玄賦曰:「保一異之四邪,執斷常之雙計。怖夢虎於長眠,翫空華於久翳。」止觀十曰:「今於觀支忽發先解,夢虎空華如幻之有,作此有解解心明利。」善見律十二曰:「眠時夢見山崩或飛騰虛空,或見虎狼師子賊逐。此是四大不和,夢虛不實。」梁僧傳佛圖澄章曰:「慕容巂都鄴,處石虎宮中。每夢見虎嚙其臂,意謂石虎為祟。後符堅征鄴,巂子暐為堅大將郭神虎所執,實先夢虎之驗也。」慧影智論疏曰:「凡論夢法,睡眠時始夢,不眠不夢。如人睡眠夢中見虎畏號叫,覺者見之知其夢爾,夢虎自無。眾生亦爾,臥生死床覆無明被昏睡眠,生五塵夢,起五欲想,取著諸法,生我我所見。」
八供養
金剛界三十七尊中內供之四菩薩與外供之四菩薩也。內供者,從中央大日如來流出,為供養四方如來之菩薩,約於能現之佛而謂之內供。外供者,從四方如來流出,為供養中央大日如來之菩薩,是亦約於能現之佛而謂之外供。大日如來應四方如來所證三摩地之德,故供養之於四方如來,四方如來亦以自己所證三摩地之德而供養大日如來也,是主從之分所由然也。此八供,與三十七尊中四攝菩薩皆為對於十六菩薩慧門之定門,故皆為方形。
二尊
釋迦與彌陀也。觀經玄義分曰:「今乘二尊教,廣開淨土門。」觀經散善義曰:「仰蒙釋迦發遣,指向西方,又藉彌陀悲心招喚。今信順二尊之意,不顧水火二河,念念無遺。」
非行非坐三昧
天台所立四種三昧之一。不關於行住坐臥之四威儀,通於一切之事,隨意起,而修禪定也。故復名隨自意三昧。止觀二曰:「非行非坐三昧者,上一向用行坐此既異上,為成四句,故名非行非坐。實通行坐及一切事,南岳師呼為隨身意,意起即修三昧。」
四聖諦
苦集滅道之四諦也。為聖者所見之諦理,故名聖諦。又聖者正也,為正真之諦理,故名聖諦。涅槃經十二曰:「苦集滅道,是名四聖諦。」見四諦條。
本生安荼論師
二十外道之一。說有大安荼,如雞子,分為二段,遂生一切萬物之論師也。
雞狗戒
天竺之外道,有奉雞戒狗戒者。雞戒者,終日一足而立也。狗戒者,噉人之糞也。見苦行條附錄。
三六不共
佛之十八不共法也。瓔珞本業經上曰:「三六不共,一切功德。」見不共法條。
赤真珠
智度論所說七寶之一。見七寶條。
迹化
對於本化之稱。法華經有本迹二門之教化,後之十四品云本化,前之十四品云迹化。見本迹二門條。
善知識
知識者,知其心識其形之義,知人乃朋友之義,非博知博識之謂,善者於我為益,導我於善道者。法華文句四曰:「聞名為知,見形為識。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識。」法華經妙莊嚴王品曰:「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有部毘奈耶雜事曰:「阿難陀言:諸修行者,由善友力,方能成辦。得善友故,遠離惡友,以是義故,方知善友是半梵行。佛言:阿難陀勿作是言,善知識者是半梵行。何以故?善知識者是全梵行,由此便能離惡知識,不造諸惡。常修眾善,純一清白,具足圓滿梵行之相。由是因緣若得善伴與其同住乃至涅槃事無不辦,故名全梵行。」
死山
別譯阿含經四曰:「老山能壞壯年盛色,病山能壞一切強健,死山能壞一切壽命,衰耗之山能壞一切榮華富貴。」死山者,以死之險難譬之於山。非言死山之為實物也。然自十王經之偽撰出世,乃以為實有之山。十王經曰:「閻魔王國境死天山南門,亡人重過兩莖相逼,破腠割骨折膚漏髓,死天重死,故言死天。
羯磨部
金剛界五部之一。金剛界五大月輪中,北方名羯磨部。為眾生垂慈悲成種種事業之部分也。佛為不空成就如來(釋迦之別名),智為成所作智,應形為鬼神。秘藏記本曰:「為眾生垂悲愍,成辦一切事業,云羯磨部。」潮音之辯天經略疏一曰:「羯磨部謂諸鬼神咒。」
十六外論
一因中有果論,是如雨眾外道,計因為常恒,具有果性者。雨眾外道者,數論師之大弟子,十八部之主也。二從緣顯了論,是如數論外道,又如聲顯論師,計法自先即有,但依緣而顯者。三去來實有論,是如數論外道,又如時論外道,又如小乘薩婆多部,計過去未來為實有之事如現在者。四計我論,是如數論,勝論,尼犍子,獸主,赤衣,徧出,犢子之七外道,計實我者。五計常論,是如數論師等,計我及世間為常住者。六宿作因論,是如尼犍子外道,計現所受之苦,由於宿作之因,由於現之苦行,而吐宿惡者。七計自在論,即自在天外道。八害為正法論,是如濁世之諸婆羅門,欲自食肉而以害生物供天為正法者。九有邊生邊論,諸外道入禪定所見,計世界有邊際無邊際者。十不死矯亂論,有外道言我事不死之淨天,問其不死之理,則為矯亂之答者。十一無因見論,執諸法無因之邪見者。十二斷見論,計身死而後斷滅者。十三空見論,一切撥無之邪見外道也。十四妄計最勝論,如諸婆羅門計我是最勝之種類,剎帝利等,是下劣之種類,我自梵王之口而生,餘不爾者。十五妄計清淨論,如某種外道,計入恒河沐浴,則除諸惡而清淨者。又持狗戒牛戒,食糞或草以為清淨者。十六妄計吉祥論者,供養日月星辰,誦咒燒火,以求吉祥者。見瑜伽論六,七,瑜伽論記二。
阿奢理兒
Āścariṇi,見阿奢理貳條。
金剛界
Vajradhātu,開示大日如來智德之部門也。如來內證之智德其體堅固,有摧破一切煩惱之勝用,故譬以金剛。大日經疏十二曰:「金剛喻如來秘密慧也。金剛無有法能破壞之者,而破壞萬物,此智慧亦爾。」秘藏記本曰:「金剛界金剛者,佛內證智也。」同末曰:「金剛不壞義,智也。」
受生心
六十心之一。
月輪觀
胎藏界為開自心八葉之佛身,以干栗馱耶即肉團心之八分,觀為八葉之蓮華。金剛界一以滿月圓明之體與菩提心相類故,一為開自心之十六菩薩,亦以肉團心觀為十六分之月輪。月之十六分者,晦夕日月相並之際,月光為日光所奪,全行隱去,若於日月一分相過之後。月光必少現。以此小分合於其後月十五分之明,成為十六分。此十六分即表金剛界十六大菩薩般若經所說之十六空也。故菩提心論曰:「何故以月輪為喻?滿月圓明體則與菩提心相類,凡月輪有一十六分,喻瑜伽中金剛薩埵至金剛拳有十六大菩薩。(中略)摩訶般若經中,內空至無性自性空亦有十六義,一切有情於心質中有一分淨性,眾行皆備,其體極微妙皎然明白,乃至輪迴六趣亦不變易,如月十六分之一。凡月其一分明相若當合宿際,但為日光奪其明性,所以不現。後起月初日日漸加,至十五日圓滿無礙。」守護國界經九曰:「善男子諦聽!當為汝說。汝今宜應當於鼻端想月輪,於月輪中作唵字觀。(中略)唵字即是毘盧遮那之真身也。」法華軌曰:「如秋月光明澄靜仰在心中。」無量壽軌曰:「猶如淨月仰在心中。」五字陀羅尼頌曰:「右旋布心月(布五字),如以水精珠存於明鏡上。」秘藏記本曰:「念誦分限了,即結定印,觀五字。是月輪觀,又實相觀,謂阿卑羅吽欠。先月輪安心上,輪上布五字。(中略)唯一向觀月輪周徧,良久以後,月輪周徧法界。俄須忘身與月輪,專住無分別智,然後為利眾生,住大悲門出觀,卷縮月輪,收斂自心。」辨惑指南一曰:「言觀字,則先於我身心中觀徑一肘量圓明之月輪,於其中觀八葉白色之開敷蓮花,於其蓮臺中觀念有金色之𑖀字(若於蓮華上觀月輪,則於其中觀阿字),如斯念念相續,而不交餘念,則妄想日退,無明漸盡,本覺心佛自然而顯。」心地觀經八曰:「凡夫所觀菩提心相,猶如清淨圓滿月輪,於胸臆上明朗而住。(中略)端身正念結前如來金鋼縛印,冥目觀察胸中明月,作是思惟:滿月輪五十由旬,無垢淨明,內外澄澈,最極清涼。月即是心,心即是月,塵翳無染,妄想不生。」證道歌曰:「心鏡明,鑑無礙,廓然瑩徹周沙界,萬象森羅影現中,一顆圓光非內外。」
月忌
每月一度之忌日。與年忌相對。即每月行於故人死亡日之法要也。
聲聞界
十界之第七。
七僧法會
請咒願師等七僧之大法會也。
不謗三寶戒
梵網經所說十戒之一。謂於佛法僧常當恭敬尊重,不可謗毀也。
蘇婆師多
Subhāśita,譯曰妙語。大眾誦經終之言詞也。寄歸傳四曰:「經了之時,大眾皆云蘇婆師多,蘇即是妙,婆師多是語,意欲讚經是微妙語。」
四種答
見四記條。
輪圍山
具名,鐵輪圍山。見鐵圍山條。
因圓果滿
修行之因具足而佛果之德圓滿也。心地觀經一曰:「三僧祇劫度眾生,勤修八萬波羅蜜。因圓果滿成正覺,住壽凝然無去來。」
犍沓
即乾沓和。
結緣八講
見八講條。
死屍
以譬犯罪之比丘。比丘犯四重罪,則既斷比丘之生命,與死屍均也。智度論二十二曰:「眾僧大海中,結戒為畔際。若有破戒者,修不在僧眾。譬如大海水,不共死屍宿。」金光明文句三曰:「此則佛海死屍,華園爛肉,此四重人,應須懺悔除滅業障。」
不正見
八邪之一。反於正見也。
魔怨
惡魔者佛之怨敵,故云魔怨。維摩經佛國品曰:「降伏魔怨,制諸外道。」新譯仁王經上曰:「摧伏魔怨,雙照二諦。」止觀輔行二曰:「魔為佛怨,故云魔怨。」
非學世間
大小乘學者之部類,曰學者世間,總稱其他曰非學者世間。因明疏後記曰:「學者世間者,三乘教法,總名學者世間。世間耕犁等工巧等事,總名非學世間。以對三乘出世之法,總名非學世間所攝。」
總願
顯教立四弘誓,密教立五大願。
諸佛有總願別願。如四弘誓願為總願。如藥師十二願,阿彌陀四十八願為別願。止觀七曰:「菩薩生生化物,須總願別願,四弘是總願,法藏華嚴所說,一一善行陀羅尼皆有別願。」
能持無所畏
菩薩四無所畏之一。見四無所畏條。
都史多
Tuṣita,一作覩史多、兜駛多、鬥瑟多,天名,舊云兜率。見兜率條。
根本陀羅尼
具名無量壽如來根本陀羅尼,又稱阿彌陀大陀羅尼,阿彌陀大咒,十甘露真言。見阿彌陀條附錄。
毛道生
毛道之眾生也。見毛道條。
三摩越
Samāpatti,稱第四禪定。見玄義音義三。
都史天
都史多天之略。
普賢
梵名邲輸跋陀Viśvabhadra,又作三曼多跋陀羅Samantabhadra,或譯曰普賢,或作徧吉。主一切諸佛之理德,定德,行德,與文殊之智德,證德相對。即理智一雙,行證一雙,三昧般若一雙也。故以為釋迦如來之二脅士。文殊駕師子侍佛之左方,普賢乘白象,侍佛之右方(今反智右理左之說者,示理智融通之義,又胎藏界之次第右蓮左金也),此理智相即,行證相應,三昧與般若全者,即毘盧舍那法身佛也。華嚴一經之所明,歸於此一佛二菩薩之法門,故稱為華嚴三聖。為一切行德之本體,故於華嚴之席說十大願,又為諸法實相之理體,故於法華之席,誓於法華三昧之道場自現其身。嘉祥法華義疏十二曰:「普賢者,外國名三曼多跋陀羅。三曼多者,此云普也。跋陀羅,此云賢也。此土亦名徧吉。徧猶是普,吉亦是賢也。(中略)註經解云:化無不周曰普,鄰極亞聖稱賢。」探玄記二曰:「德周法界曰普,至順調善曰賢。」大日經疏一曰:「普賢菩薩者,普是徧一切處,賢是最妙善義。謂菩提心所起願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徧一切處,純一妙善,備具眾德,故以為名。」楞嚴經曰:「普賢菩薩言:我已曾與恒沙如來為法王子,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修普賢行,從義立名。」法華經普賢勸發品曰:「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我爾時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俱詣其所而自現身,供養守護,安慰其心。」晉華嚴經入法界品曰:「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莊嚴重閣堂,與五百菩薩摩訶薩俱。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而為上首。」探玄記十八曰:「名中先標上首二人,以其是助化主故。釋有三義:一普賢當法界門是所入也,文殊當般若門是能入門也。二普賢三昧自在,文殊般若自在。三普賢明廣大之義,文殊甚深之義,深廣一對故。」
諷頌
梵語伽陀,一譯諷頌。是以諷詠讚深妙義理,頌三寶功德之言句也。名義集四曰:「伽陀,亦曰諷頌。」俱舍光記十八曰:「言諷頌者,謂以勝妙緝句言詞而為讚詠,或二三四五六句等。」
三不失
佛之三不護,又名三不失。觀音義疏下曰:「此是聖人三業無謀而徧應一切,亦名三不失,三輪不思議化也,亦名三不護。」見三不護條。
過未無體
小乘中如薩婆多部,立三世實有,過去之法與未來之法現在之法同為實有云。宗輪論述其宗曰:「有者皆二所攝,一名二色。過去未來體亦實有。」然大乘之諸家無論,小乘中大眾部等及成實宗,亦言過未之法,非實有之體。宗輪論敘大眾部等宗曰:「過去未來,非實有體。」同述記曰:「現有體用,可名實有。去來體用無故,並非實有。曾有當有,名去來故。」成實論二世無品委辨過未無體之理。
無垢逝菩薩
又曰虛空無垢菩薩。在胎藏界虛空藏院虛空藏菩薩之左第一位,密號曰明徹金剛。主五大虛空藏之德,明星天子之本地也。見胎藏曼陀羅大鈔五。
悉曇章
列次梵字之元始及其生字,為兒童最初之科本,是名悉曇章。悉曇者,別指摩多(母韻)體文(子韻)之四十七言。涅槃經所謂半字者是也。又總稱他之生字十八章。本之而成就十八章之文字及名句等,故名悉曇,又為小學之標稱而題嘉名也。演密鈔六曰:「梵語悉曇,此云成就。準聲明中即是男聲,八轉聲中屬於業聲。業謂造作,以此為本而能成辦諸章文字及名句等故云成就。」寄歸傳四曰:「一則創學悉談章,亦名悉地羅窣覩Siddhirastu,斯乃小學標章之稱,但以成就吉祥為目。本有四十九字,共相乘轉成一十八章。」法華遊意上梵竺曰:「依天本前皆無題,但云悉曇,此云吉祥,亦名成就。」玄應音義二曰:「案西域悉曇章,本是波羅賀磨天所作。自古迄今更無異書,但點畫之間微有不同耳。悉曇此云成就,論中悉檀者亦悉曇也,以隨別義轉音名為悉檀。」
八大菩薩經
一卷,趙宋法賢譯。佛對八大菩薩說東方五佛之名。
施報經
長者施報經之略名。
無住涅槃
四種涅槃之一。見涅槃條。
法界塔印
佛部之三昧耶印也。見三昧耶印條。(CBETA註:疑為見三昧耶條)
笈房鉢底
Gavāṁpati,又舊稱憍梵波提。新稱笈房鉢底,笈防鉢底。譯曰牛相。法華玄贊一曰:「梵云笈房鉢底,此云牛相。憍梵波提,訛也。過去因摘一莖禾數顆墮地,五百生中,作牛償他。今雖人身,尚作牛蹄牛呞之相,因號為牛相比丘。」見憍梵波提條。
曼荼羅菩薩
胎藏界虛空藏菩薩之左第五位密號曰秘密金剛、輪圓金剛、集起金剛。與大輪菩薩同本誓,主諸法能生之德。為黑色忿怒形,三目六臂,火災髻,左右第一手結小金剛輪之印,仰安頂上,左第二手輪,第三手獨股,右第二手三股,第三手劍,坐於赤蓮。
祇陀
Jetṛ Jeta,舊稱祇陀。新稱逝多,誓多。譯曰勝。舍衛國波斯匿王太子之名。
二種菩提心
一緣事菩提心,是以四弘誓願為體,一眾生無邊誓願度,念一切眾生悉有佛性而願求度之,令入大般涅槃也。是饒益有情戒,亦是恩德之心,亦是緣因佛性,亦應身菩提之因也。二煩惱無邊誓願斷,願求自斷無邊之煩惱也,是攝律儀戒,亦是斷德之心,正因佛性,法身菩提之因也。三法門無盡誓願知,是願求覺知無盡之佛門也,是亦攝善法戒,智德之心,了因佛性,報身菩提之因也。四無上菩提誓願證,是願求證得佛果菩提也。由前三行願具足成就而證得三身圓滿之菩提,還亦廣利益一切眾生也。二緣理菩提心,一切諸法,本來寂滅,安住于此中道實相而成上求下化之願行,是為最上之菩提心,謂為緣理之菩提心。見往生要集上末。
聖淨相對
使聖道門與淨土門相對而論難易也。
十殿閻王
見十王條。
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一卷,宋畺良耶舍譯。佛在青蓮華池精舍放眼光照二菩薩之頂,現十方之佛事,二菩薩各說咒,獻瓔珞於佛。佛授二菩薩成佛之記,次說其觀法,說五十三佛之名,終為阿難說二菩薩往昔之因緣。
底沙佛
Tiṣya,又作弗沙Puṣya,佛名。原為星。以星為佛名。釋尊百劫之修相中,逢此佛,翹足讚偈,因超九劫。詳見底沙項。
力波羅蜜菩薩
胎藏界曼陀羅虛空藏院二十八尊之一。梵云:波羅尼波羅蜜多,密號為勇力金剛,主如來之十力。肉色,著羯磨衣,右手捧荷葉,上有獅子,左手為拳,坐於赤蓮。
報冤行
行入四種之一。見二入條。
大善知識
偉大之善知識。善知識者,如言善友。知識者我能知彼之義也。
象頭精舍經
一卷,隋毘尼多流支譯。佛在伽耶山文殊師利問佛菩提之義,後向諸天子說大乘法。與文殊師利問菩提經,伽耶山頂經,大乘伽耶山頂經同本異譯。
摩訶剎頭經
一卷,西秦聖堅譯。說四月八日灌佛之事。以經首有摩訶剎頭(摩訶薩也),諸天人民長老明聽之語,故名摩訶剎頭經。
戒師
又云戒和尚。授戒之師。見戒和尚條。
無量慧
佛之德號。以具甚深無量之智慧故也。法華經化城喻品曰:「無量慧世尊,受彼眾人請。」讚阿彌陀佛偈曰:「十方三世無量慧,同乘一如號正覺。」
木曜
九曜之一。位於胎藏界曼荼羅外金剛部院之南方。肉色,右手屈中指無名二指,餘指立,左手為拳當腰,坐於筵。
法性隨緣
又云真如隨緣。法性有不變隨緣二義,法性之體隨染緣,而生流轉之因果,隨淨緣而起還滅之因果,是曰法性隨緣。
彌勒三部
見三部經條附錄。
一、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一卷,二、佛說彌勒下生經一卷,三、佛說彌勒大成佛經一卷。
設覩盧
Śatru,見設都嚧條。
大雲光明寺
回回教寺院之名。佛祖統紀四十一曰:「唐代宗三年,勅回紇奉末尼者,建大雲光明寺。」又「同六年,回紇請於荊楊洪越等州置大雲光明寺,其徒白衣白冠。」
擯治
擯斥惡比丘而治罰之也。此有三種:一擯出,從本處驅出之,待彼懺悔乃許還來。二默擯,一切之人不與之交語。三滅擯,極惡之比丘犯重罪而不懺,滅除彼名,永由本處驅出。
有覺有觀三昧
三三昧之一。初心在禪,曰覺。細心分別禪昧曰觀。以空無相無作相應心,入於初禪,則一切覺觀皆悉正直。故名有覺有觀三昧。
炎經
涅槃經之異名。是佛臨滅時將附荼毘時之經文,故有斯名。
讚涅槃光明之法故云炎經。
見焰條。
地神護法
金光明經堅牢地神品曰:「隨是經典所流布處,是地分由敷師子座令說法者宣說,我當在中,常作宿衛,隱蔽其身,於法座下頂戴其足。而此大地眾味增長,藥草華果皆悉具足,眾生食已,增長壽命。」地藏本願經地神護法品曰:「佛告堅牢地神:汝大神力諸神莫及,閻浮土地,悉蒙汝護,乃至草木穀米從地有,皆由汝力。若未來世中依地藏本願經修行者,以汝神力擁護之,勿令一切災害及不如意事聞於耳。」
隔歷
彼此相隔,次第不和會融會也。常對於圓融之文字而言。玄義一下曰:「五陰實法,隔歷是世界。」四念處四曰:「別則隔歷,圓則一念。」
勝處瑜伽經
金剛頂勝處瑜伽普賢菩薩念誦法經之略名。
實相法身
華嚴宗所立五種法身之一。見法身條。
金剛界成身會曼荼羅
謂金剛界九會曼陀羅中第一成身會之曼陀羅也。見九會曼荼羅條。
九漏
兩眼兩耳兩鼻及口大小便處之九穴也,此九穴常漏泄身內之不淨,故云九漏。行事鈔中之一曰:「九瘡九孔九入九漏九流。」
驢前馬後
隨逐驢馬前後之奴隸也,指斥凡人之識情分別。傳燈錄十五良价傳曰:「師曰:苦哉苦哉!今時人例皆如此,祇是認驢前馬後將為自己,佛法平沈此之是也。」碧巖五十三則評唱曰:「若祇依草附木,認個驢前馬後,有何用處?」同種電鈔六曰:「如隨驢馬前後奴隸者,不是主人公也。今謂情識分別。」
夢見十事經
舍衛國王夢見十事經之略名。
中臺八葉院
胎藏界曼陀羅十三大院之第一院也。在曼荼羅之中央,有八瓣蓮華開敷之形,是乃凡夫肉團心之開敷也。其中臺有大日如來。其八瓣有四佛四菩薩。總為五佛四菩薩之九尊。中臺大日如來為黃金色,入定印。東方寶幢如來,為赤白色,如日初出之色。南方開敷華王如來,為黃金色。西方無量壽如來,為赤金色,入定之相也。目稍閉視下。北方天鼓雷音如來,為赤金色,入定之相也。東南方普賢菩薩,為白肉色,左手執蓮華,上有利劍,火焰圍之。西南方文殊師利菩薩,為黃色,有五髻冠,左手持青蓮華,上有三股之金剛,右手持梵篋。西北方觀自在菩薩,為白肉色,右手執開敷之紅蓮華,西北方慈氏菩薩,為白肉色,左手執蓮華,上有軍持瓶。以上四方四佛為果德,其四菩薩各為其因行也。大日經疏五曰:「正方四方是如來四智,隅角四葉是如來四行。」參照現圖曼陀羅條。
真言阿闍梨
阿闍梨之名,本通於一般之教師,後乃局於真言傳授秘法之職位稱號。大日經疏三曰:「若於此曼荼羅種種支分,乃至一切諸尊,真言手印,觀行悉地,皆悉進達,得傳法灌頂,是名阿闍梨。」
俱利伽羅
Kṛkāla,又作俱力迦羅,俱哩迦,古力迦,俱哩劍,律迦,加梨加。迦羅迦等。龍名。俱力迦羅,譯曰作黑。迦羅,譯曰黑。即黑色之龍。以此龍纏劍之形,為不動明王之三昧耶形。俱利迦羅龍王經曰:「時不動明王智火大劍,變成俱利迦羅大龍有四支。」不動使者秘密法曰:「於壁上,畫一劍。以古力迦羅王,繞此劍上,龍形如蛇。」立印儀軌曰:「以俱哩迦龍,纏交於劍上。」底哩三昧耶經曰:「畫律迦大蛇,纏劍上,劍圍繞畫火燄。」大日經曰:「俱利劍龍。」勝天般若經曰:「加梨加龍。」玄應音義三曰:「迦梨迦龍,又云迦羅迦龍,此譯云黑龍也。」淨嚴之不動明王瑜伽要鈔曰:「俱力迦羅,作黑之義也。」
四愛起
與四愛生同。增一阿含經二十一曰:「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愛起之法。」
阿婆末唎
草名。千手千眼治病合藥經曰:「阿婆末唎草,牛膝草是也。」見阿波末利加條。
鞞嵐
見毘嵐條。
四種輪王
金銀銅鐵四種之轉輪王也。見轉輪王條。
隱覆
隱實事也。
天女畫像
伎藝天女念誦法曰:「先畫摩醯首羅天王,三面六臂,顏貌奇特,端正可畏。從其髮際,化生一天女。殊妙可喜,天上人間,無能勝者。著天衣服,瓔珞嚴身。兩手腕上,各有環釧。左手向上,捧一天花。右手向下,作捻裙勢。身形可長三尺,或隨大小,任取稱量。」
四種禪
三種禪中之第二出世間禪也。見四禪定條。
咒三首經
一卷,唐地婆訶羅譯。一為大輪金剛陀羅尼。二為日光菩薩咒。三為摩利支天咒。
四聖行
一糞掃衣,二乞食,三樹下坐,四身心寂靜。又名四良藥,與行四依及四聖種大意同。南山業疏三下曰:「涅槃具顯治本,故彼文云:出家之人有四種病,由此不得四沙門果。為有衣欲,乃至為有惡欲。有四良藥能治此病:謂糞掃衣,乞食,樹下坐,身心寂靜。治有惡欲,故名四聖行。」
善夜經
一卷,唐義淨譯。栴檀天子教比丘詣佛請善夜經,佛為說經及咒,善夜者此經功德離惡夢險難等不祥之義也。
灰身滅智
謂二乘之人,斷三界之煩惱後,入火光三昧,燒身滅心,歸入空寂無為之涅槃界也。是為二乘最終之目的。輔行三之一曰:「灰身故無身,滅智故無智。獨一解說,故云孤調。」四教儀曰:「若灰身滅智,名無餘涅槃,又名孤調解脫。」
度無極
梵語波羅蜜多Pāramita,舊譯度無極,新譯到彼岸。度者,即到彼岸之義,無極,謂其行法無際限也。玄應音義三曰:「度無極,或言到彼岸,皆一義也。梵言波羅蜜多是也。」
二序
諸經之首,有通序別序,如是我聞等之六成就,通諸經有之,曰通序,本經特殊之緣起曰別序。參照序條。
道休
釋道休,恒以頭陀為業。住雍州新豐福緣寺南曬山幽谷。結草為庵,一坐七日,乃出其定。出山乞食。施說禁戒。誨人慈善。如是積四十年。貞觀三年夏內,依期不出,端拱而卒。然休師出家已來,常但三衣,不服繒纊。以傷生也。所著布衣,積有年稔。塵朽零破,見者心寒。
不斷光佛
十二光佛之一。
實者
諸佛菩薩現諸趣之身謂之權化,惡鬼惡靈之現身惱人者,謂之實者。
那羅延天后
在胎藏界曼荼羅外金剛部院西方那羅天之傍。肉色,左捧荷葉盛華,右手附於其荷葉邊,坐於筵。
白贊
白為表白。贊為贊嘆。贊佛德之語名為白贊。又白佛嘆佛贊也。見象器箋十三。
六種授記
一種性未發心記,與上之第一同。二已發心記,與上之第二同。三現前記,與上之第四同。四不現前記,對面說為現前記,於異處遙說為不現前記。五時覺時定記,記時劫之數量名字,並說佛及國土之名字者。六時無量時不定記,總言於無量劫作佛,不委曲辨時劫之數量及佛國之名號者。地持論,勝鬘寶窟上末。
骨節煩疼因緣經
說佛今生感受骨節疼之宿世因緣。攝於興起行經上。
加持身
依加持而現起之佛身曰加持身。即應身也。演密鈔二曰:「今言如來是佛加持身,即是應身。謂從加持而現起故,加持之身名加持身。」
長跪
兩膝據地,兩脛上空,兩足指頭柱地,挺身而立,經文或曰胡跪。佛使丈夫互跪,使尼眾長跪,以女子體弱,長跪較互跪為易也。釋門歸敬儀下曰:「僧是丈夫,剛幹事立,故制互跪。尼是女弱,翹苦易勞,故令長跪。兩膝據地,兩脛翹空,兩足指柱地,挺身而立者也。」寄歸傳一曰:「言長跪者,謂是雙膝踞地,竪兩足以支身,舊云胡跪者非也。五天皆爾,何獨道胡?」釋氏要覽中曰:「長跪即兩膝著地,亦先下右膝為禮。」
大賢
青丘之大賢,唐代高麗國人。法相宗也。多作經疏,稱為古迹記。
鸚鵡經
有人名鸚鵡摩牢兜羅。佛嘗於此家乞食,為說法,謂之佛說鸚鵡經。一卷,宋求那跋陀羅譯。
三階院
奉三階法之諸院。
重空
空之又空也。
愛執
愛惜執著之情。謂執著恩愛之情而難離也。法華經方便品曰:「深著虛妄法,堅受不可捨。」
婆私吒
又作婆私瑟搋。婆羅門名。此婆羅門之母喪六子而狂亂,露形馳走,見世尊而還本心,受三歸戒(雜阿含經三十四,經律異相二十三)。俱舍論十五曰:「愁毒纏壞。心遂發狂。如婆私等。」俱舍光記十五曰:「婆沙一百二十六曰:如契經說。婆私瑟搋婆羅門女喪六子故。心發狂亂。露形馳走。見世尊已。還得本心。」梵Vasiṣṭha。
梵志名。略云婆吒。譯曰最勝。為邪見外道,執涅盤之無常,且計草木有名。詳見私婆吒條。案私婆吒,即婆私吒之誤。
井中撈月
僧祇律曰:「佛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城名波羅奈,國名伽尸。於空間處,有五百獼猴,遊行林中。到一尼俱律樹下,樹下有井,井中有月影現。時獼猴主見是月影,語諸伴言:月今日死,落在井中,當共出之,莫令世間長夜闇冥。共作議言:云何能出?時獼猴主言:我知出法。我捉樹枝,汝捉我尾。展轉相連,乃可出之。時諸獼猴,即如主語,展轉相捉。樹弱枝折,一切獼猴墮井水中。」
妙色王經
妙色王因緣經之略名。
十地虎狼
金光明經謂十地之菩薩,猶有虎狼之畏,為說十番之陀羅尼(合部經陀羅尼最淨地品),除其怖畏。台宗以之為肉身超證十地之證。其故以既超證十地,尚有前業所感之肉身,為虎狼等所噉食之事也。但別教以之喻煩惱。妙玄二下曰:「圓教方一生中有超十地之義,此則煩惱已破無地獄業,猶有肉身未免惡獸。餘教,肉身一生之中不登十地。唯作行解,以煩惱為虎狼。作行解者,於理則通,於事不去。」
如空
如者平等之義,平等真空謂之如空。吽字義曰:「如空四智似金埋地。」
豐干
豐一作封。原居天台山國清寺,剪髮齊眉,衣布裘,身量重七尺。餘人或借問,則止對曰隨時二字,更無他語。嘗乘虎直入松門。眾僧驚懼。口唱道歌。時眾方崇重。終後於先天年中在京兆行化,非恒人常調。士庶見之,無不敬禮。嘗養二士,云寒山拾得。見宋僧傳,傳燈錄。又傳燈錄云:「閭丘徹出牧丹陽。豐干禪師謂曰:到任須謁文殊普賢,在天台國清寺執爨洗器者,寒山拾得也。閭丘訪之,見二人致拜。寒山笑曰:豐干饒舌。」釋文曰:「豐干是阿彌陀佛。」
棗柏大士
李長者通玄在則天朝,會華嚴經新譯八十卷成,持至太原,寓高仙奴家,日食十棗,柏葉餅一枚,後人號為棗栢大士。
珠髻大臣
或云寶髻,或云如意頂髮,其義一也。梵語摩尼,此云如意珠。摩尼是寶之總名。此大臣是王舍城聚落主。
不思議乘
與佛乘同。
二師
釋迦如來多寶如來之二大導師也。
一、聖師。具慧眼,法眼,化導之三力者。二、凡師。不具此三者。止觀五之二曰:「教他又為二:一聖師,二凡師。」
他心通
六通之一。具名知他心通,又曰他心智通,知他心之智自在無礙者。又,十智中之他心智也。般若經曰:「三他心通,能如實知十方沙界他有情類心心所法,謂偏知他貪瞋痴等心,離貪瞋痴等心。乃知聚心散心,小心大心,寂靜不寂靜心,解脫不解脫心,皆如實知。」酉陽雜俎曰:「一公初謁華嚴,嚴命坐,頃曰:爾看吾心在何所?一公曰:師馳白馬過寺門矣。又問之。一公曰:危乎!師,何為處乎剎末也?華嚴曰:聰明果不虛。試復觀我。一公良久,泚顙面赤作禮曰:師得無入普賢地乎?集賢校理鄭符云:柳中庸善易,嘗詣普寂公,公曰:筮吾心所在也。柳曰:和尚心在前簷第七題。復問之:在某處?寂曰:萬物無逃於數也,吾將逃矣。嘗試測之。柳久之,瞿然曰:至矣!寂然不動,吾無得而知矣。」詵禪師本傳曰:「日照三藏詣詵,詵不迎接。直責之曰:僧何為入俗囂湫處?詵微矉,亦不答。又云:夫立不可過人頭,豈容標身鳥外?詵曰:吾前心於市,後心剎末,三藏果聰明者,且覆我。日照乃彈指數十,曰:是境空寂,諸佛從是出也。」指月錄六曰:「西京光宅寺慧忠國師,肅宗待以師禮。有西天大耳三藏到京,云得他心慧眼。勅令與師試驗。師問曰:汝得他心通耶?對曰:不敢。師曰:汝道老僧即今在什麼處?曰:和尚是一國之師,何得卻去西川看競渡?師再問:汝道老僧即今在什麼處?曰:和尚是一國之師,何得在天津橋看弄猢猻?師第三問語亦同前。三藏良久,罔知去處。師叱曰:這野狐精,他心通在什麼處!」
瓔珞
梵語枳由羅Keyūra,編玉而懸於身者。印度邦俗貴人男女皆作之。法華經普門品曰:「解頸眾寶珠瓔珞,價直百千兩金而以與之。」同信解品曰:「即脫瓔珞細軟上服嚴飾之具,更著麤弊垢膩之衣。」觀無量壽經曰:「諸瓔珞中盛蒲桃漿。」玄應音義一曰:「吉由羅應云枳由邏,此云瓔珞。」
尼羅烏鉢羅
Nilotpala,譯曰青蓮華。見烏鉢羅條。(CBETA註:疑為見優鉢羅條)
香象大師
華嚴宗第三祖,名法藏,字賢首,日本多稱為香象大師。宋高僧傳五曰:「釋法藏,字賢首,姓康,康居人也。(中略)復號康藏國師是歟。」
五部秘藏
金剛界五部之秘密法門也。見金剛界條。
粉骨碎身
為法恩碎其身粉其骨也。證道歌曰:「粉骨碎身未足酬。」止觀五曰:「香城粉骨,雪嶺投身。」粉骨者,如常啼菩薩於香城學般若時。大品般若菩薩陀波崙品曰:「常啼既得法已,自恨無供世尊者,忽遇城中豪富長者不安,欲人骨髓合藥,即時敲骨出髓,賣與長者,以所得金,買種種花香供養於佛。」碎身者如釋迦於因中在雪山,為羅剎捨全身以求半偈。出於涅槃經十四。見雪山童子條。
楞嚴經疏解蒙鈔
六十卷,略稱曰佛頂蒙鈔。海印弟子蒙叟述。蒙叟,錢謙益別號也。自第四十八卷以下總曰佛頂五錄。所謂五錄者,佛頂圖錄一卷,佛頂序錄一卷,佛頂枝錄二卷,佛頂通錄二卷,佛頂宗錄六卷也。謙益於明末福王時,曾為禮部尚書,入清授禮部右侍郎。所著詩文集,多誹謗清室之語。清高宗閱之大怒。命梵毀其版,不許印行。此書本收入清藏。高宗惡其為人,在藏中黜去。然其文集等,固潛行於世間,莫能禁也。此書雖流通者希。然詳細博雅,固讀首楞嚴經者不可少之書也。
不可說
真理可證知,不可言說,涅槃經說四種之不可說,天台以明四教之理。見四不可說條。
善慧地
菩薩十地中第九地之名。得四無礙解於十方演說一切法之位也。新譯仁王經下曰:「得四無礙解。一音演一切,聞者悉歡喜,名為善慧地。」唯識論九曰:「善慧地,成就微妙四無礙解,能徧十方善說法故。」
月光王
釋尊在過去世施頭於婆羅門時之名,又曰月光菩薩。見月光菩薩條。
九十八使
小乘俱舍之見思二惑總數也。
使又名隨眠。皆為煩惱之異名。小乘俱舍以見思之惑立九十八使。見見思條及九十八隨眠條。
吽字義
一卷。日本空海著。說吽字由賀阿污麼之四字而成,明其實義述此字具一切萬法者。與大日疏之阿字解釋,皆以最能詮顯無盡之深義而有名。
迦布德迦
kapotaka,譯曰鴿。
小便
又,作小行。放尿也。摩得勒伽六曰:「比丘處處不得小便,應在一處作坑。」
種子識
阿賴耶識之異名。以其生一切有漏無漏之諸法故也。
阿賴耶識之別名。唯識論三曰:「或名種子識,能徧任持世出世間諸種子故。」述記三末曰:「即為諸法為種子義,前第一心,是積集種在其中義。今此取能生諸法義,故二差別。」生諸法一一之原因,謂之種子。
普供養真言
即「唵。誐誐曩。三婆韈日囉斛」十字也。銷釋金剛科儀會要註解二曰:「此明行人,念真言時,運心作觀想。此所供之物,用淨法界嚂字真言,及以吉祥手印,加持二十一徧。以為清淨法食,自然周徧法界。手印(吉祥手印)者,以右手大拇指與無名指相捻,餘三指皆舒散,次念變食真言。」
道信
禪宗東土之第四祖也。嗣法於僧璨,傳於弘忍,傍出金陵牛頭山之一系。唐高宗永徽辛亥寂,壽七十二。見傳燈錄三。
上品蓮臺
往生極樂之三輩中,上輩生者之化生為七寶池中七寶之大蓮華。
明心菩提
五種菩提之一。見菩提條附錄。
阿泥底耶
Āditya,日天子之梵名。見不空羂索經四。
道俗
出家之人曰道,在家之人日俗。智度論十曰:「佛弟子七眾:比丘、比丘尼、學戒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優婆塞,優婆夷是居家,餘五眾是出家。」註維摩經二曰:「肇曰:大士美惡齊旨,道俗一觀故。終日凡夫而終日道法也。」中論疏一曰:「道俗者。智度論云:聲聞法中未說生死即涅槃。眾生則是佛,故二乘不能一道俗也。道則涅槃,俗則生死。」
五位三昧
又曰五種三昧:一、世間三昧,有漏之四禪八定也。二、聲聞三昧,四諦之法也。三、緣覺三昧,十二因緣之法也。四、菩薩三味,六度萬行之法也。五、佛三昧,一佛乘之法也。五種三昧即為五乘,是胎藏界三重曼荼羅之總體,如來秘密加持之法門也。故各修其法而與理相應,則皆得到於佛地。大日經疏七曰:「若更作深秘密釋者,如三重曼荼羅中五位三昧,皆是毘廬遮那秘密加持,其與相應者皆同一生成佛,何有淺深之殊。」
天蓋
蓋佛之頭上以避雨露塵埃者。原係天人之供養,故云天蓋。又垂於頭之上方者。亦曰天蓋。禮讚曰:「天來香蓋捧,人去寶衣齎。」見蓋條。
慧門
入於智慧之法門也。最勝王經一曰:「開闡慧門,善修方便。」
說法品
觀行即五品之第三。圓頓之行者,在觀行即之位,說法化人,化功歸己,而觀解轉增進者。
五種無明
一相應無明,同上。二不共無明,上之不共無明中單與意識相應之不共無明也。三恒行不共無明,上之不共無明中單與第七末那識相應之不共無明也。是恒時相續不斷,故名恒行,簡別於意識相應之五位無心有間斷者。且此無明與我痴慢三大惑相應,故殊別也。四主獨無明,是意識相應之不共無明不但不與本惑俱起,即與忿等隨惑亦不相應者,在無明中最有強盛之勢用者也。五非主獨行無明,是與忿等之隨惑俱起而於彼剝勢力之無明也。見百法問答鈔一。
見無明條。
二德
一、智德,眾生所具之了因至於佛性果為智德,照了一切之事理者,二、斷德,眾生所具之緣因至於佛性果為斷德,斷盡一切之妄惑者,智德是菩提,斷德是涅槃也。諸佛心具此二德。見觀音玄義上。
一、悲德,諸佛菩薩利他之德也,二、智德,諸佛菩薩自利之德也。
一、性德,本來性具之德也。三因中之正因佛性,三德中之法身是也。二、修德,修成之德也,三因中了因緣之二佛性,三德中般若解脫之二德是也。小乘不知此性修,大乘之權教,使二德隔歷,大乘之實教使二德相即。見四教儀集註下。
道中
三道位之一。正證悟實道之位次也。見道後條。
遮那圓頓
以華嚴經為毘盧遮那法身所說圓融頓極之法,指華嚴宗而云。
乾陀訶提
Gandhahastin,又作乾陀訶提,乾陀呵晝,菩薩名。譯曰香象。可洪音義六曰:「乾陀訶提,下合作堤,音低,此云香象。」玄應音義三曰:「乾陀呵晝菩薩,新道行作香象菩薩是也。」
註華嚴法界觀門
一卷,唐宗密撰。華嚴法界觀門之註釋書也。
初勝分經
緣生初勝分法本經之略名。
未曾有正法經
三卷,宋法天譯。是阿闍世王經之新譯。
夏齋
禪院於結夏之日設齋會。見象器箋十四。
二往
又名再往。謂再詮義也。止觀七曰:「一往然,二往不然。」
諸法因緣生
見法身偈條。
信解行證
是佛道之一期也,先信樂其法,次了解其法,依其法而修習其行,終證得其果也。
口密
三密之一。又名語密。即謂誦真言之口業妙用速疾隱秘也。即身成佛義曰:「法佛三密,甚深微細,等覺十地,亦不能見聞,故曰密。」又據異本即身義,謂「六大中,風空二大,配於語密,真言行者,以三業為明,即身具三密萬行,即身具三密菩提,行者自知,餘人不知,故名密。」是也。但其中,前者約於佛邊而說密。後者約於眾生邊而述其義。又凡論三密,有有相無相之別。有相之口密,謂念誦一定之諸尊真言。即凡夫之口密也。無相之口密。為三世常住淨妙法身之語密,非凡夫之所窺知。大日經開題曰:「開口發聞,真言滅罪。」五輪九字秘釋曰:「音韻聲響皆語密,麤細言語悉真言。」即其意也。
提婆菩薩傳
一卷,秦羅什譯。與付法藏傳所載大同。
說道
說正道也。法華經藥草喻品曰:「我是一切智者,一切見者,(中略)說道者。」
十支居士八城經
一卷,失譯。中阿含八城經之別譯。阿難為此居士說十二禪,居士信心。施食及房。
娑毘迦羅
又作劫毘羅Kapila,外道名。即數論師也。楞嚴經一曰:「娑毘羅迦,先梵天咒。」同十曰:「娑毘羅迦所歸冥諦。」同長水疏曰:「娑毘羅迦,亦云劫毘羅,此云金頭,或云黃髮。」
小乘
梵名希那衍Hinayānā,對於大乘之稱。求佛果為大乘,求阿羅漢果辟支佛果為小乘。佛果者謂開一切種智,為盡未來際眾生化益之悟。阿羅漢果與辟支佛果,雖有淺深之別,然皆為灰身滅智歸於空寂涅槃之悟。乘者,運載之義,指使人乘之至其悟岸之教,以四諦為至阿羅漢果之教體,以十二因緣為至辟支佛果之教體。如此小乘有二道,故亦謂之二乘。又此二乘為佛成道後十二年間經律論三藏之所詮,故天台稱之為三藏教。佛滅後印度之小乘分總別二十之流派,來我國後,遂立宗名俱舍,成實,及律三者,即小乘也。是皆為佛隨他意之說法,姑以調熟下劣根性者也。法華經方便品曰:「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自證無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乃至化一人我則墮慳貪。」法華經遊意下曰:「今以二義往收則事無不盡,一者赴小機說名曰小乘,二者赴大機說稱曰大乘。」
藥樹王
又曰藥王樹。草木有可以治病者。其中最勝者,稱為藥王。捺女耆域因緣經曰:「逢一小兒擔樵,耆域望視悉見此兒五臟腸胃,縷悉分明。耆域心念,本草經說:有藥王樹,從外照內見人腹臟,此兒樵中得無有藥王耶?」
道一
唐江西道一禪師,姓馬氏,時稱馬祖。南岳讓之法嗣也。見江西條。
身出家
二種出家之一。見出家條。
全跏趺坐
結跏趺坐有全跏半跏之別,交叉兩足而置兩膝上,為全跏趺坐,置一足於一方之膝謂之半跏趺坐。見結跏趺坐條。
大虛空藏印明
十八道之一。大虛空藏為金剛界南方寶性如來四親近,寶光幢笑四菩薩之總體,故召請本尊作運心之供養時,結大虛空藏菩薩之印誦明。其印為寶幢形。參照十八道條。
白象
象有大威力,而其性柔順,故菩薩自兜率天降下,或乘六牙之白象,或自化白象而入摩耶夫人之胎。瑞應本起經上曰:「菩薩初下,化乘白象,貫日之精,因母晝寢,而示夢焉,從右脅入。」因果經一曰:「爾時菩薩,觀降胎時至,即乘六牙白象,發兜率宮。無量諸天作諸伎樂,燒眾妙香,散天妙華。隨從菩薩。」普曜經曰:「菩薩便從兜率天上垂降威靈,化作白象,口有六牙。」宗輪論曰:「一切菩薩,入母胎時,作白象形。」同述記曰:「以象調順,性無傷暴有大威力如善住龍,故現此儀。意表菩薩性善柔和有大勢,師子王等雖有威力然多殺傷,故聖不現師子形。」又象為普賢菩薩所乘。是表菩薩之大慈力也。法華經普賢勸發品曰:「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我爾時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眾俱詣其所而自現身。」普賢觀經曰:「六牙表六度,四足表四如意。」止觀二曰:「言六牙白象者,是菩薩無漏六神通。牙有利用如通之捷疾,象有大力,表法身荷負,無漏無染,稱之為白。頭上有三人,一持金剛杵,一持金剛輪,一持如意珠,表三智居無漏頂。」
大施行
施行之大者,於孤獨貧窮之人,施與以物。謂之施行。
善法
五戒十善為世間之善法,三學六度為出世間之善法,淺深雖異,而皆為順理益己之法,故謂之善法。
憍尸
衣名。見憍奢耶條。
二心
一、真心,為眾生本具之如來藏心,真淨明妙,離虛妄之想者。二、妄心,為起念而分別生一切種種之境界者。楞嚴經曰:「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流轉。」
一、定心,禪定之心也,又修定善之心也。二、散心,散亂之心也。又修散善之心也。見二善條。
說通
能悟宗旨,謂之宗通。能作說法,謂之說通。楞伽經三曰:「一切聲聞菩薩有二種通相,謂宗通及說通。」
二忍
一眾生忍,於一切眾生不瞋不惱,縱使彼加種種之害,我能忍耐於心而不瞋不報也。二無生法忍,安住於無生之法理,而不動心也。見智度論六。
一安受苦忍,逼於疾病水火刀杖等眾苦,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動,即前之生忍也。二觀察法忍,觀察法而心安於實相之理,即前之法忍也。見地持經五。
一生忍,此有二:一於人之恭敬供養能忍而不執著。二於人之瞋罵打害,能忍而不生瞋恨。二法忍,此亦有二:一於非心法之寒熱風雨飢渴老病死等能忍而不惱怨。二於心法之瞋恚憂愁等諸煩惱,能忍而不厭棄。見法界次第下之上。
一、眾生忍,忍者忍耐也。諸眾生以種種惡害加之,我能忍耐不起瞋恚,謂之眾生忍。二、無生法忍,忍者安忍也。理原為不生不滅,今但言不生,又名無生,菩薩於無生之法,安忍而不動心,謂之無生法忍。見智度論六。
一、安受苦忍,安受諸苦而不動心者,即眾生忍也。二、觀察法忍,觀察諸法深理而安然忍可者,即無生法忍也。見持地經五。
摩納婆嚩迦
見摩納條。
蓮華眼經
蓮華眼陀羅尼經之略名。
解脫相
三相之一。
止觀法門
具名大乘止觀法門,四卷,陳南岳慧思,說其心要,立五門:一止觀依止,二止觀境界,三止觀體狀,四止觀斷得,五止觀作用,後更示禮佛止觀,食時止觀,大小便利止觀。
商那和修
新作奢搦迦,商諾迦縛娑。阿羅漢名,付法藏之第三祖也。見商諾迦縛娑條。
鬼黏五處
智度論十六曰:「精進相者,身心不息故。譬如釋迦文佛,先世曾作賈客主。將諸賈人,入險難處。是中有羅剎鬼,以手遮之言:汝住莫動,不聽汝去。賈客主即以右拳擊之,拳即著鬼,挽不可離。復次左拳擊之,亦不可離。以右足蹴之,足亦黏著。復以左足蹴之,亦復如是。以頭衝之,頭即復著。鬼問言:汝今如是,欲作何等,心休息未?答言:雖復五事被繫,我心終不為汝伏也,當以精進力與汝相擊要不懈退。鬼時歡喜。心念:此人膽力極大。即語人言:汝精進力大,必不休息放汝令去。」止觀曰:「如大論釋精進,鬼黏五處。」
道人
得道之人,又修道之人也。漢書京房傳曰:「道人始去,涌水為災。注云:道人有道術之人也。」地理志曰:「代郡道人縣注云:本有仙人遊其地,因以為名。」四十二章經曰:「道人見欲,必當遠之。」釋氏要覽上曰:「智度論云:得道者,名為道人。餘出家者,未得道者,亦名道人。」
嚫資
布施之資具物也。
戒尺
兩小木,一仰一俯,仰者在下而稍大,把上者向下擊之使鳴,專於受戒用之,故云戒尺。勅修清規沙彌得度曰:「設戒師座机,與住持分手,机上安香燭手鑢戒尺。」
迦陵頻舞
又作迦樓頻,迦樓賓,伽樓賓。舞曲名。譯言鳥或不言樂。林邑之古樂。天竺祇園寺供養日,迦陵頻來舞,時妙音天奏此曲。阿難傳之,遂流布云。
一縷一觸
言得袈裟之一絲,及觸袈裟一度。皆得無量之功德也。文句記三中曰:「龍得一縷,牛角一觸。」同私記三本曰:「龍得一縷,牛角一觸者:龍得袈裟一縷,免金翅鳥難;牛角一觸架裟,免畜身。」往生要集指麾鈔九曰:「龍得一縷者,廣見法苑四十七,經律異相四十八,大部補注六等。牛角一觸者。箋難第一云,曾以角觸袈裟,後改報為僧聞法等,未見出處,後更追注。」
九流
或云九孔、九入、九瘡。兩眼兩耳兩鼻口大小便之九穴也。見九入條。
通達
通於事理而無壅也。金剛經曰:「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無量壽經下曰:「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專求淨佛土,必成如是剎。」
鉢羅由他
Parāyuta,又作波羅由他,數量名。俱舍頌疏世品五曰:「十那庾多為鉢羅由多。」本行集經十二曰:「波羅由他隋言數十萬億。」
不空
三藏法師之名。梵名阿目佉跋折羅AmoghaΛajra,此言不空金剛,略云不空。北天竺之婆羅門族,幼失父,隨叔父來住東海,年十五,師事金剛智三藏,遂受五部之灌頂。及開元二十年,金剛智示寂,奉遺旨往五天并師子國,廣求密藏,天寶五年還京,入內立壇,為帝灌頂。後祈雨止風有驗,賜號曰智藏。天寶八年許還國,至南海郡,有勅再留。十五年,有詔還京,使住大興善寺。自天寶至大曆六年譯出密部之經軌,凡七十七部,一百二十余卷,密教之盛,此時為最。代宗永泰元年特進試授鴻臚卿,加號大廣智三藏。大曆九年示疾,勅使勞問,加開府儀同三司,封肅國公,食邑三千戶。六月十五日寂,壽七十,贈司空,謚大辯正廣智三藏。詳見宋僧傳一,不空傳。
都史宮
都史多天之宮殿也,彌勒菩薩所居。見兜率條。
外陣
佛殿內之坐處,區劃二所。近佛之所為內陣,遠為外陣。又書為下陣。
不聞惡名願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之第十六願,懷感謂之無諸不善願,靜照謂之不聞惡名願。謂至極樂者,不使有不善名之願也。無量壽經上曰:「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中道實相
萬有之實相,非有非空。非有非空之中道也。
穢國
又曰穢土。此娑婆世界,污穢不淨,故云穢國。
瀑流
三界之煩惱。能漂流善品。故名瀑流。俱舍論二十曰:「極漂善品,故名瀑流。」瀑或作暴誤。
頻來果
梵名斯陀含Sakṛdāgāmin,譯曰一來果或頻來果。聲聞四果中之第二果也。一來者,欲界之人與天一往來之義也。玄應師云:頻當為頓之誤,頓即一之義也。玄應音義三曰:「頻來言斯陀含也,此云一往來。頻字應誤也,字宜作頓。」
穢土
猶言濁世也。對於淨土而言。凡夫所居之娑婆世界謂之穢土。觀經妙宗鈔上曰:「堪忍穢土,多受眾苦。」
三佛子
一外子,諸凡夫未能紹繼佛家之事者。二庶子,諸二乘不從如來之大法生者。三真子,諸菩薩正自佛之大法生者。見華嚴大疏五。
一切眾生,皆為佛子,凡夫為外子。二乘為庶子。菩薩為真子。貶二乘而褒大乘家之名也。見華嚴疏。
通途
謂通常之法也。觀音義疏上曰:「此乃通途商略。」因明義斷曰:「此解雖然未是通途。」
隨一
多數中之一也。俗以隨一解第一之事者不可也。瑜伽論二曰:「人中隨一有情。」順正理論五十曰:「六境中隨一攝故。」
因緣僧護經
佛說因緣僧護經,失譯,一卷。五百商人入海時,請僧護為說法者。迨至海中,龍王乞僧護去授四龍子以四阿含經。商人還時,僧護自海出同還。途中相失。見地獄中五十六事。次至五百仙人處一宿濟度之。來見佛,問因緣。佛一一答之。
嚫財
齋後之說法,謂之噠嚫Dakṣiṇā,嚫財者其布施物也,噠嚫為僧家之法施,嚫財為俗人之財施。
祖師關
入於祖師位之關門。無門關曰:「參禪須透祖師關。」寶林傳曰:「期城太守楊衍之問達磨曰:西國相承稱祖何義?達磨曰:明佛心宗,行解相應,名為祖師。」
吉迦夜
Kekaya,沙門名。譯言何事。歷代三寶紀八曰:「宋明帝世,西域沙門吉迦夜,魏言何事。」譯大方廣菩薩十地經等五部。
笔受
見筆受條。笔即筆之俗寫。
金翅王
金翅鳥王之略。
大般涅槃
梵語摩訶般涅槃那Mahāparinirvāṇa,譯言大入滅息,或大滅度,大圓寂入等。大者美滅德之稱,滅者,滅煩惱滅身心之義,息者安息之義,度者,超度生死之義,圓寂者圓滿功德寂滅相累之義,入者歸於滅也。大乘義章十八曰:「摩訶般涅槃那,磨訶為大,大義有六。(中略)槃,此翻為入,入義有之。(中略)涅槃,此翻為滅,滅煩惱故滅生死故名之為滅,離眾相故大寂靜故亦名為滅。那者名息,究竟解脫永蘇息故。息何等事?息煩惱故,息生死故,又息一切諸行事故。」涅槃玄義上曰:「摩訶此翻為大,般涅此翻為滅,槃那此翻為度,是為大滅度也。」四教儀集註上曰:「大即法身,滅即解脫,度即般若,即三德秘藏也。」華嚴經疏鈔五十二曰:「疏涅槃正名為滅,取其義類乃有多方,總以義翻稱為圓寂,以義滿法界德備塵沙曰圓,體窮真性妙絕相累為寂。鈔梵云摩訶般涅槃那,具翻為大圓寂入,謂那即入義,應迴在入。(中略)總以義翻者即唐三藏等,在義周圓。」
西藏主
大禪林二分大藏經而置於東西,司之者,有東藏主,西藏主之二人。藏主又曰知藏。
太鼓
寺院法器之一。經中雖有擊法鼓之語,然不聞印度之寺院具太鼓。支那之寺院,於梵鐘外,必具之。禪家之寺院,雖有法鼓茶鼓齋鼓等種種之設,教禪諸寺通設者,乃鼓樓之太鼓也。此為報漏刻者,晝稱為曉鼓昏鼓而朝夕打之,夜稱為更鼓,而於一更等打之。
吒婆
譯曰障礙。見智度論四十八。
南院一棒
風穴在南院會下為園頭,一日院到園裏問曰:南方一棒作麼生商量?穴云:作奇特商量。穴卻問:和尚此間作麼生商量?院拈棒起云:棒下無生忍,臨機不讓師。穴於是豁然大悟。見會元十一風穴章。
罽膩吒王
一作罽尼吒王。付法藏傳五記月支國王,名栴檀罽呢吒王Canda‑kaniṭa,伐中天竺索九億金贖償,獲馬鳴菩薩與佛鉢及一慈心雞而還。後王與安息國戰,殺九億人。王心悔,恐其罪報。馬鳴為王說清淨之法使其重罪漸微薄。王尚征伐四方不止。群臣憾之。乃弒王。
內學
謂佛學也。宋書新經勝鬘經。尤見重內學。嚴維詩曰:「內學似支郎。」
途盧檀那
Droṇodana,王名。佛本行集經五曰:「途盧檀那隋言斛飯王。」參照斛飯條。
密藏
真言之經典也。僧史略上曰:「密藏者,陀羅尼法也。是法秘密,非二乘境界諸佛菩薩所能游履也。」二教論上曰:「法佛談話,謂之密藏,言秘奧實說。」
千中無一
顯雜修人之失也。雜修之人往生極樂者甚稀,千人中無有一人也。
火宅
三界之生死,譬如火宅也。法華經譬喻品曰:「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
珊底羅
藥師十二神將之一。
麼攞
Mālā,又作麼羅。譯曰鬘。玄應音義十八曰:「梵云麼羅,此云鬘。西域結鬘師,多用蘇摩那華,行列結之以為條貫。」梵語雜名曰:「鬘,麼(引)攞。」
八自在
見八大自在我條。
六師
天竺外道之六師也。繙譯名義有六師篇:一富蘭那迦葉,二末伽黎拘賒黎,三刪闍夜毘羅胝,四阿耆多翅舍欽婆羅,五迦羅鳩馱迦旃延,六尼犍陀若提子等。詳見外道條。
堅固法身
公案名。又作大龍法身。大龍山智洪弘濟,答僧問:示色身之外,法身不可覓者。碧巖錄八十二則曰:「僧問大龍:色身敗壞,如何是堅固法身?龍云:山花開似錦,澗水湛如藍。」
天台八教大意
一卷,灌頂撰。述一宗所立化儀化法八教之大意者。
佛舍利
佛之遺骨也,見舍利條。
廬山衣
今淨土宗所用之法衣也。是唐土廬山白蓮社眾徒之風儀。原為禪家之法衣也。
法華經句解
八卷,宋釋聞達解,中國早已失傳,今得仿宋本於日本而重刊之。
八囀
八轉聲也。
五專
真宗謂以自力專修五種正行中之一種,其功德足以往生淨土。即專禮,專讀,專觀,專名,專讚嘆也。
三耶三菩
Samyaksaṁbodhi,與三藐三菩提同。阿闍世王經曰:「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
共中共
見共法條。
惡師
以惡道教人者。智度論一曰:「一切眾生,入邪見網,為異學惡師所惑。」
道具
凡三衣什物,資助一切學道身之具,名曰道具。華嚴經入法界品寶髻長者章曰:「修無分別功德道具。」同觀自在章曰:「善知識者至一切智助道之具。」釋氏要覽中曰:「道具。中阿含經云:所蓄之物,可資身進道者,即是增長善法之具。菩薩戒經云:資生順道之具。」天台別傳曰:「衣鉢道具,分為兩分。」
非有想非無想處
Naivasaṁjñānāsaṁjñāyatana,智度論謂為非有想非無想。俱舍論謂為非想非非想。無色界之第四處,即三界之最頂也。生於此處者無如下地麤想之煩惱,故曰非有想,又曰非想。非無細想之煩惱,故曰非無想,又曰非非想。以非有想之故,外道以此處為真之涅槃處,以非無想之故,佛者知尚為生死之境也。
不斷
謂日日不間斷,相續勤修也。如不斷讀經,不斷念佛等。
法性常樂
法性者涅槃之異名,故取涅槃之四德常樂我淨,謂之法性常樂。
嚫錢
與嚫財同。
檀信
施主之信仰。檀越之信施。檀為施與之義。僧史略中曰:「或契宿因,冥招檀信。」
恒娑
Haṁsa,又作亘娑。譯曰鵝,雁。大威德陀羅尼經六曰:「恒娑,隋言鵝。」探玄記二十曰:「恒娑者,此云鵝毛,以此為衣水澆不著。」西域記九曰:「亘娑,唐言雁。」
糞掃衣
又曰衲衣。火燒牛嚼鼠囓死人衣月水衣等,天竺之人,棄之於巷野,與拭糞之穢物同,故名糞掃衣。浣洗縫治之而著於外也。又補納糞掃之衣片而著用之。故亦名納衣。比丘著此糞掃衣,不更用檀越之施衣,為十二頭陀行之一。糞掃衣之功德,在於離貪著。行事鈔下一曰:「糞掃衣,制著意,此乃世人所棄,無復任用,義同糞掃。」大乘義章十五曰:「糞掃衣者,所謂火燒牛嚼鼠囓死人衣等。外國之人,此等之衣,棄之巷野,事同糞掃,名糞掃衣。行者取之,浣洗縫治,用以供身。」行事鈔下三曰:「納衣者,四分云:捨檀越施衣,著糞掃衣。」梵⃞Paṁsukulika。
差別
對平等而云。不指萬法一如之法性,而數個個之性類也。在佛教,從覺法上捨離差別之見,並全然離差別見之平等,皆為惡平等之名所排。於菩薩修行上越自利利他之差別相,始為達圓滿之平等者。
善現
須菩提之譯名。見須菩提條。
道光
道之光明也。道體清淨,離一切過垢,照破無明之闇,故曰道光。讚阿彌陀佛偈曰:「道光明朗色超絕,故佛又號清淨光。」
訶字
𑖮Ha,梵之訶字為五大中風大之種子。大日經疏一曰:「訶字門為風。」見訶條。
八王日
法苑珠林八戒篇引提謂經曰:「何等八王日?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謂八王日,天地諸神陰陽交代,故名八王日。」
迦濕彌羅
Kaśmira,新稱迦濕彌羅,羯濕弭羅,迦葉彌羅。舊稱罽賓。國名。在印土之西北境。西域記三曰:「迦濕彌羅國,舊曰罽賓,訛也。北印度境,周七千餘里,四境負山,山極峭峻。雖有門徑,而復隘狹。自古鄰敵,無能攻伐。國大都城,西臨大河。南北十二里,東西四五里。宜稼稷,多花果。出龍種馬及鬱金香,火珠藥草。氣宇寒勁,多雪少風。服毛褐,衣白氎。」希麟音義一曰:「罽賓西域國名,或云個濕蜜羅,亦云迦葉彌羅,皆梵語訛轉也。正云羯濕弭羅,此翻為阿誰入。」貞元錄十七曰:「迦畢試國,罽賓,訛也。」梵語雜名曰:「罽賓,梵,劫比舍也。」
如來淨華眾
往生論曰:「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愛樂佛法味,禪三昧為食。」彌陀如來之聖眾,悉於清淨之蓮華中化生,故云如來淨華眾。其蓮華為如來本願成就而成正覺之結果,故云正覺華。
結印
結印契也。密家極重其法,結此印必就師親受,不為他人所見。一字奇特佛頂經上曰:「於寂靜處,應結契印,親承稟而受。若異此結者,諸魅及毘那夜迦而作障難,死墮地獄。不灌頂者,不發菩提心者,彼人前不應結此等印。」七俱胝佛母準提大明陀羅尼經曰:「即以塗香摩手而結手契,結契時以衣覆手,勿令人見。」參照印條。
坐具
舊稱曰尼師檀,新稱曰尼師但那Niṣīdana,譯曰隨坐衣、坐臥具、坐具。四分律十九曰:「為三緣制之:一為護身,二為護衣,三為護眾人床席臥具。」然無論何時以坐具為禮拜之具,禮拜時先敷坐具,就其上作之,是甚為不法。南山義淨皆痛斥之。釋門歸敬儀下曰:「坐具之目,本是坐時之具。所以禮拜之中,無文敷者也。(中略)今見梵僧來至佛前禮者,必先褰裙以膝拄地,合掌長跪,口讚於佛,然後頂禮。此乃遺風猶在,可準用之。無坐具明矣。」寄歸傳三曰:「禮拜敷其坐具,五天所不見行。(中略)其所須者,但擬眠臥之時護他氈席。若用他物,新故並須安替。如其己物,故則不須。勿令污染毀損信施,非為禮拜。南海諸僧,人用一布巾長三五尺,疊若食巾,禮拜用替膝頭,行時搭在肩上。西國苾芻來見,咸皆莞爾而笑也。」
四德波羅蜜
波羅蜜為到彼岸之義,顯事之究竟者。四德者常樂我淨也。如來之法身,為四德之究竟處,故曰四德波羅蜜。普賢觀經曰:「釋迦牟尼名毘盧遮那,徧一切處。其佛住處名常寂光,常波羅蜜所成攝處,我波羅蜜所安立處,淨波羅蜜滅有相處,樂波羅蜜不住身心相處。」
境界般若
五種般若之一,一切諸法為般若所對境界(般若為能緣之智,諸法為所緣之境),故指一切諸法曰境界般若。見三藏法數二十。
內寺
謂大內之道場也。內道場起於後魏。而得名在乎隋朝。煬帝以我為古。變革事多。改僧寺為道場。改道觀為方壇。若內中僧事,則謂之內道場也。
諸法實相
是名究極之真理之嘉名也。或曰真如。或曰法性。或曰實際。皆同體異名也。雖然,諸宗自有常用之語,華嚴約於中諦,頻唱法界,天台約於性具之妙有,盛鳴諸法實相。所以然者以空中之真諦,為諸宗之通談,妙有之俗諦,獨限於台家故也。故言具一字彌顯今宗。諸法實相者,諸法為十界因果之法,天台約之於三世間十界十如,而謂為三千諸法。實相者言離本來虛妄之相,而相相皆實也。其諸法之實相,法華經方便品解之曰:「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是法為三千之諸法,法位為三諦圓融之法位。抑世間之法,視為生滅無常者,為見空諦一邊之小乘偏見,其無常之處,具不變之性,是為假諦。譬如花之落,空諦也。而具開於落處之性,是假諦也。更案具開於落處之性者,並具落於開處之性。此二相即為不二,則是中諦也。此中諦謂之中道實相。此中道實相,一切諸法之相也。故天台止觀謂之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然則花雖落。而具此中道實相,柳雖枯,而亦有此中道之實相。實相為常住之異名,故為中道實相,散也枯也。皆常住也。是即諸法之實相也。然吾等牛羊之眼,迷執諸法為實我實法(是凡夫之見),不能見無常生滅之世相(是二乘之見)者,如何能徹見中道實相之妙理乎?非除無明,開佛慧,則不能也。故法華經方便品曰:「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智度論五曰:「除諸法實相,餘殘一切法,悉名為魔。」同十曰:「三世諸佛皆以諸法實相為師。」同十七曰:「諸菩薩從初發心求一切種智,於其中間知諸法實相慧,是般若波羅蜜。」然此諸法實相之語,瀰滿諸經,乃至外道之經書亦說之。各以其義解之。或以諸法皆空為諸法實相,或以涅槃為諸法實相,或以苦空無常無我為諸法實相,又淨土門以彌陀之名號為諸法實相,真言宗以阿字不生為諸法實相,華嚴宗以一真法界為諸法實相,法相宗以圓成實性為諸法實相,三論宗以八不中道為諸法實相,成實宗以皆空為諸法實相,有部宗以苦空無常無我為諸法實相。今所明者,乃天台一家之諸法實相也。智度論十八曰:「一切世間經書及九十六種出家經中,皆說有諸法實相,又聲聞三藏中亦有諸法實相。」又曰:「問曰:云何是諸法實相?答曰:眾人各說諸法實相以自為是,此中實相不可破壞常住不異。」同七十九曰:「諸法實相有種種名字,或說空,或說畢竟空,或說般若波羅蜜,或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維摩經法供養品曰:「依於諸法實相,明定無常苦空無我寂滅之法。」思益經二曰:「諸法實相,即是涅槃。」佛藏經上曰:「何等名諸法實相?所謂諸法畢竟空無所有。」
俱發意轉輪菩薩
在胎藏界曼荼羅虛空藏院,坐於虛空藏菩薩之右。密號曰法輪金剛。與纔發心轉法輪菩薩同本誓。肉色,左手持蓮,上安輪,右手仰掌,立獨股,坐於赤蓮。
問法印
烏樞瑟摩經上曰:「其問法相,並其五指,微屈之,如仰鏊形,引手向掌,向前如來也。」
六字神咒王經
一卷,失譯,東晉錄。與六字咒王經同本,咒稍多。
眾生無邊誓願度
四弘誓願之一。見四弘誓願條。
六度
初五度如前。第六智慧,分別真理也,此六度為萬行之總體。前五為福行,後一為智行。以福行助成智行,依智行而斷惑證理,渡生死海也。
六波羅蜜也。舊稱波羅蜜,譯言度。新稱波羅蜜多,譯言到彼岸。度為度生死海之義,到彼岸為到涅槃岸之義,其意一也。其波羅蜜之行法有六種: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仁王經上曰:「六度四攝一切行。」見波羅蜜條。
大吉祥經
大吉祥陀羅尼經之略名。
百萬徧
唱彌陀之名號百萬徧也,滿百萬徧者。必得往生,唐道綽禪師依木槵子經,檢得百萬徧之文,會之於阿彌陀經之七日念佛,七日不斷,即滿百萬徧。自修之也。伽才淨土論上曰:「如經說:若人念阿彌陀佛得百萬徧已去,決定得生極樂世界。綽禪師檢得此經,若能七日念佛即得百萬徧也,由此義故經中多道七日念佛也。」同下曰:「問曰:經雖說七日念佛即得往生,未知念幾許佛名得往生也。答曰:如綽禪師檢得經文,但能念佛一心不亂得百萬徧已去者,定得往生。又綽禪師依小阿彌陀經七日念佛檢得百萬徧也。是故大集經、藥師經、小阿彌陀經、皆勸七日念佛者,此意明矣。」
十輪經
大方廣十輪經之略名。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之別譯也。
大海印
大海之水面印現森羅萬像。以譬菩薩之三昧含藏一切諸法,是名海印三昧。大集經十五曰:「喻如閻浮提一切眾生身及餘外色,如是等色道中皆有印像,以是故名大海印。菩薩亦復如是,得大海印三昧已能分別一切眾生心行,於一切法門皆得慧明,是為菩薩得海印三昧。」
月面佛
此佛之壽命,僅一日一夜。華嚴疏鈔十二曰:「如月面佛壽,一日夜故。佛名經第六云:(中略)月面佛壽一日夜,日面佛壽一千八百歲,梵面佛壽二十三千歲。」彌陀經略記曰:「或有佛短眾生長,如東方月面如來,彼佛壽命,一日一夜。」碧嚴第三則曰:「馬大師不安,院主問近日尊候如何?大師云:日面佛,月面佛。」
板笈
修驗者之用具。與普通之笈異,長方形,薄板之上部,為圓形,板之周圍作大緣,下端為長腳附笈裹及肩箱。笈中入不動尊,香爐等,外結水瓶鉢袋等。
唯識三性觀
見唯識觀條。
出生一切如來法眼遍照大力明王經
一卷。趙宋法護譯。此明王能出生一切如來法眼徧照法界之大力,故名。明王者,陀羅尼之德名也。經中說陀羅尼及壇法。
蘇摩浮抵
見蘇摩浮帝項。
羼提仙人
佛往昔修菩薩行,成滿忍辱行時之名。又云:羼提比丘。賢愚經名羼提波梨。智度論十四曰:「行者常行慈心,雖有惱亂,必能忍受。譬如羼提仙人在大林中行忍慈時,迦利王得諸婬女,入林遊戲,飲食既訖,王小睡息。諸婬女採華林間,見此仙人,而加禮敬,在一面立。仙人為諸婬女讚說忍慈,聽者無厭,久而不去。迦利王覺,不見婬女,拔劍追蹤。見在仙人前立,大怒,奪劍問仙人:汝為何物?仙人答言:我今在此修忍行慈。王曰:我今試汝。」同四曰:「羼提婆羅蜜云何滿耶?答曰:若人來罵,撾捶割剝,支解奪命,心不起瞋,如羼提比丘為迦梨王截其手足耳鼻,心堅不動。」賢愚經二曰:「羼提波梨品。」
曇摩羅察
Dharmarakṣa,又作曇摩羅剎,比丘名。
路賀
Loha,金鐵之總名。見梵語雜名。
大聖歡喜天
單曰聖天。亦曰歡喜天。見歡喜天條。
優婆替
Upatisya,舍利弗之名。
三十日秘佛
謂每月一日至三十日之緣日佛也。見緣日條。
玄奘
唐大慈恩寺玄奘三藏,姓陳,偃師人,俗名褘。兄長捷,先出家,在洛陽淨土寺。師十三歲,亦入淨土寺出家,就慧景聽涅槃經,於嚴法師受攝大乘論,令名夙著。 武德元年,與兄共入長安,尋赴成都,就道基寶遷二師,學攝論,毘曇,就震法師聽講發智論,五年受具足戒,又習律部。既而往荊州講攝論毘曇,往相州謁慧休,往趙州受成實於道深。尋入長安,就道岳學俱舍論。時有法常僧辯二大德,名冠上京,偏講攝大乘論。師又就聽之。然以諸師各異宗途,聖典亦有隱晦。不知適從。乃欲西遊以明之。表請不許,師不為屈。貞觀三年八月(一說貞觀元年或貞觀三年四月),上萬里孤遊之途。具嘗艱苦,經西蕃諸國,貞觀七年至印度。 中途,於屈支國,會木叉毱多,於縛喝國納縛伽藍,禮佛齒、佛澡盆等。從礫迦國僧般若羯羅,讀毘婆沙論。於梵衍那國拜巨石像。至迦畢試國,安居沙落迦寺。與大乘僧秣奴若瞿沙,薩婆多部僧阿黎耶,伐摩等,共會法集。 入印度境,至那揭羅曷國,拜燃燈授記之聖迹。又於佛頂骨城,禮佛頂骨及佛僧伽胝並瞿波羅龍王窟之佛影。入健馱邏國布路沙布邏城,見卑鉢羅樹下過去四佛坐處,並迦膩色迦王伽藍等。赴烏仗那國,巡禮行菩薩千生施眼處,割截身體處,刺身飼五樂叉處等靈地,又於呾叉始羅等國,參拜菩薩捨千頭處投身餧處等遺迹。 至迦濕彌羅國,就僧稱法師,學俱舍論,順正理論,因明聲明論等,兼與大乘學僧毗成陀僧訶等攻竅諸經論。至磔迦國,於長年婆羅門受百論,廣百論等。於至那僕底國,就毘膩多鉢臘婆學對法論,顯宗論,理門論等。至闍爛達羅國,從旃達羅伐摩受眾事分毘婆沙。至窣祿勤那國,就闍耶毱多聽經部毘婆沙。入秣底補羅國,就德光弟子蜜多斯那學辯真論,隨發智論。至劫比他國,禮佛從天降下三道寶階塔。至羯若鞠闍國,與毘離耶犀那讀佛使毘婆沙。
經歷鉢邏耶伽等國,巡拜佛生處,佛涅槃處,佛轉法輪處等諸聖迹。於吠多補羅城,得菩薩藏經。遂至摩揭陀國。於是詣菩提樹下金剛座處,又禮耆闍崛出,竹林精舍等靈地,入那爛陀寺,以戒賢為師,學瑜伽論等。又聽講順正理顯揚對法等諸論,研鑽梵書。後赴伊爛拏鉢伐多國,與怛他揭多毱多等共讀毘婆沙等諸論。至憍薩羅國,就婆羅門受集量論。赴馱那羯磔迦國,從大眾部僧蘇部底等,學大眾部根本阿毘達磨及大乘諸經論。至鉢伐多國,從大德,學正量部根本阿毘達磨,攝正法論等。還摩揭陀國,至杖林山勝軍論師所,學唯識決擇論,意義理論,莊嚴經論等。 師子光講中百二論,破瑜伽之義。師乃和會中觀瑜伽兩宗,述會宗論三千頌。光慚赧退去。又遇順世外道,師與之論難,亦伏之。且得烏荼國小乘論師所製之破大乘論七百頌,指摘其謬說,作破惡見論一千六百頌。戒日王敬師甚厚,為設大會,勅使諸國義解之徒,集於曲女城。師受請登床,專稱揚大乘之論意,無一人能致言難者。尋與戒日王同赴鉢羅耶伽國,列於五年大會。遂歸國。 貞觀十九年至京師。以所獲梵本六百五十七部獻於朝。太宗使於弘福寺傳譯之。高宗永徽三年請於朝。於慈恩寺以西域之法建大塔。顯慶四年,高宗以玉華宮為寺,薦先帝,使師居之。次年在此譯大般若經。麟德元年二月,命弟子普光抄錄所譯之經論,凡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其月五日寂,壽六十五。事蹟詳見大唐西域記、廣弘明集、續高僧傳卷四、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佛祖通載十二等。
乾峰一劃
又曰乾峰一路:「僧問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未審路頭在甚麼處?峰拈起柱杖劃一劃云在這裏。」見會元十三無門關,從容錄六十一則。
非思量底
教家謂為無分別,禪家謂為非思量底,拂邪思妄念也,是為坐禪之要術。普勸坐禪儀曰:「兀兀坐定,思量箇不思量底,不思量底如何思量、非思量,此乃坐禪之要術也。」
尊勝秘法
尊勝佛頂尊之祕密修法也。見尊勝法條。
摩鄧女
摩鄧伽女之略。
真色
如來藏中之色,即於真空之妙色,是云真色。依此真善妙色稱為法身有相。楞嚴經三曰:「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徧法界。」
重擔
眾生以煩惱為重擔,菩薩以眾生為重擔。無量壽經上曰:「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荷負眾生,為之重擔。」同淨影疏曰:「聲聞捨物,不將眾生以為重擔。菩薩荷負,故用眾生而為重擔。」
迹佛
謂迹門之佛也。
法性水
法性清淨,故以水譬之。法華玄義五曰:「登住已去菩薩鵝王,能唼無明乳清法性水。」
無垢三昧
佛菩薩清淨三昧之總稱。三昧者禪定也。
不動使者陀羅尼秘密法
一卷,唐金剛菩提譯。本經述使者即毘盧遮那之化身,而能滿種種之願。
十種利益
種種不一,見利益條。
天鬼
六趣中之天趣與鬼趣也。二教論上曰:「天鬼見別,人鳥明暗。」
畢缽羅
大迦葉之實名。法華文句一曰:「摩訶迦葉。此翻大龜氏。(中略)名畢鉢羅。或畢鉢波羅延。或睇毘犁(Sthavira),畢鉢羅樹也。父母禱樹神求得此子。以樹名之。」梵⃞Pippalāyāna。
Pippala,又作必鉢羅,庳鉢羅,樹名。即菩提樹。佛於此樹下證菩提,故稱菩提樹。西域記八曰:「金剛座上菩提樹者,即畢鉢羅之樹也。昔佛在世高數百尺,屢經殘伐,猶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覺。因而謂之菩提樹焉。莖幹黃白,枝葉青翠,冬夏不凋,光鮮無變。每至如來涅槃之日,葉皆凋落,頃之復故。」探玄記二十曰:「畢鉢羅樹,此云榕樹,在嶺南亦有此類。」慧琳音義八曰:「庳鉢羅,樹名也,或云畢鉢羅。」
教理行果
自力聖道門修證得果之次第,教為佛陀之言教,理為教中所說法之道理,行為順其道理而修行,果為由其修行之因而得之證果。
十發趣心
梵網經心地品曰:「十發趣心向果:一捨心,二戒心,三忍心,四進心,五定心,六慧心,七願心,八護心,九喜心,十頂心。諸佛當知,從是十發趣入堅法忍中。」案明蕅益大師梵網合註以為即十住法門。
慧雲
智慧之雲,如來之覆一切眾生,如大雲也。法華經藥草喻品曰:「慧雲含潤,電光晃耀。」
普通塔
同於普同塔。
蓮池
見蓮池大師項。
蓮龕
佛龕也。雲仙雜記云:樂天語人曰:吾已脫去利名枷鎖,開清高門戶。但蓮龕子母丹,不知何時可成?盛時泰詩云:塔院蓮龕正試燈。
波利師迦
花名。見婆師迦條。
漚呵沙
Okas,佛土名。譯曰明闢開。見阿闍世王經上。
胎金各存五部三部
密軌問辨下曰:「毘盧疏,解釋五色五字,以為五部五智:金剛軌,歸命普賢(佛部),金剛(金剛部),蓮華手(蓮華部)。此則二界各存三部五部也。」
苦類智
八智之一。觀色界無色界之苦諦,而斷對於苦諦之見惑之智也。此智為先觀欲界苦諦而起之苦法智流類,故有類之名。三藏法數三十一曰:「觀欲界苦諦之後,復觀上二界苦諦。真智明發,是欲界苦法智之流類,是名苦類智。」
五如來色
總有四種:一、大疏四所謂白壇曼荼羅之五佛。中央大日如來閻浮檀紫摩金色,寶幢如來白色如朝日,其餘華開敷佛,無量壽佛,鼓音佛之三如來共為真金色。二、大疏六所謂,毘廬遮那白,是淨法界之色。為一切諸法之本源,故為最初。寶幢如來赤,既發菩提心,於明道之中,降伏魔怨,滅除蓋障,故為第二。沙羅樹王如來(開敷華王如來)黃,成正覺時,萬華開敷。皆至金剛(金剛為地其色赤)實際,故為第三。無量壽如來青,既到金剛實際,即以加持方便普現大悲曼荼羅,猶如虛空(虛空之色青)之具含萬象,故為第四。鼓音如來(釋迦)黑,所以垂普門之迹者,以皆欲顯本,本即是如來自證之地住於大涅槃也,若捨加持神力時,則一切眾生之心量,非其境界,是故其色幽玄,居於最後。三、大疏二十所謂由於五轉色。五佛如其次第,為黃赤白黑青。見五色條。菩提心義六會第二與第三曰:此中初義,為染色次第,是初心觀者之次第也,後義為果地佛德之次第,取青具諸色之義。以青為大日之色。四、慈氏軌等謂由五色界道之義,故為白黃赤黑青之次第,是亦依觀行者之次第也。亦與五大色相應。慈氏軌下曰:「第三院最外,白黃赤黑青之五道圖之,表五智之義。」尊勝軌下曰:「第三院外院畫五道,白黃赤黑青,此表五佛頂五智之義。」
嘉祥寺
在支那浙江省紹興府會稽。創立年時未詳。由來學匠之住此寺者頗多。至三論宗之祖吉藏於茲張講席,其名遂為天下所知。
魔網
天魔網人之種種邪業也。無量壽經上曰:「壞裂魔網,解諸纏縛。」智度論八曰:「有念墮魔網,無念則得出。」
八種布施
一隨至施,隨近己至,方能施與也。二怖畏施,畏怖災厄,欲其靜息而行惠施也,又見此財壞相現前,寧施而不失也。三報恩施,昔得他施,今還施於彼也。四求報施,今施物於彼而希他之返報也。五習先施,習於先人父祖之家法而行惠施也。六希天施,希生於彼天而行惠施也。七要名施,希美名而布施也。八為莊嚴心,為賢助心,為資瑜伽,為得上義。瑜伽者,禪定也。上義者,涅槃也。見俱舍論十八。
達嚫
Dakṣiṇā,又作噠嚫、達嚫、達親、達櫬、大嚫、檀嚫。財施之義。又右手之義,以右手受施物也。蓋於齋食之後,施僧以財物,令右手受之也。僧對其施物為報之而說法,稱其說法亦曰達嚫。是轉財施之義而為法施之義。義淨三藏謂為陀那伽陀或特欹拏伽陀,譯作施頌。探玄記十八曰:「達𭣋者,尊婆須蜜論作檀嚫。此云財施。律云:報施之法名曰噠嚫,導引福地亦名噠嚫。西域記云:正言達𭣋拏,或云馱器尼,此云右手也。以用右手受他所施為其生福故,從之立名。」行事鈔下三曰:「大嚫法,五分食後施衣物,名為噠嚫也。」資持記下三之三曰:「達嚫,大嚫。梵音少異,亦云檀嚫。此翻財施,謂報施之法名曰達嚫。文約施衣,准應不局。世謂以財襯食,故名嚫者,不識華梵。又名說法為施財者並非。問:為名財物,為目說法?答:據名名物。今謂行施之時必為說法,因名說法以為達嚫,準理具云達嚫說法,事義方全。問:此與咒願何別?答:約事似同,究義須別。咒願則別陳所為,達嚫則通為說法,今或營齋事須雙用。」寄歸傳一曰:「但至食龍,必為說特欹挐伽陀。是持施物供奉之義。特欹尼師,即是應合受供養人。是故聖制,每但食了,必須誦一兩陀那伽陀,報施主恩。」
福德
以名一切之善行。又以名善行所得之福利。無量壽經下曰:「福德自然。」
金剛明王菩薩
胎藏界蘇悉地院八尊之一。密號持明金剛。
女病
女色害人,故以病譬之。智度論十四曰:「眾病之中女病最重。」
華嚴會
講讚華嚴經之法會也。
天魔
天子魔之略稱,四魔之一。第六天之魔王也。其名云波旬,有無量之眷屬,常障礙佛道者。玄應音義二十三曰:「梵云魔羅,此譯云障,能為修道作障礙也。亦名殺者,常行放逸而自害身故,即第六天主也。名曰波旬,此云惡愛,即釋迦佛出世魔王名也。諸佛出世,魔各不同。如迦葉佛時魔名頭師,此云惡瞋等也。」

【經文資訊】
【原始資料】原始资料皆来自网络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