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大辭典




《佛學大辭典》,由丁福保居士耗時八年編著而成,譯自日本人織田德能的《佛學大辭典》,是刪除了日本佛教相關資料及文獻出處之後所成的節譯本。於1922年正式出版,收錄條目三萬多個,360多萬字。

我中華則周星悶彩,已彰降誕之休征。漢日流祥,乃葉通神之瑞夢。使臣西去,釋侶東來,白馬馱貝多之文,金簡譯單蘭之典。德降偽道,化及暇陬。三國六朝暢其流,秦晉隋唐極其盛。或譯經著疏,廣闡大乘。或見性明心,單傳向上。東林則群結蓮社,南山則大啟律門。性相之妙義紛披,禪教之祖庭互峙。機鋒吐露,陸離寶劍之光。辯給回風,隆重彌天之譽。法門挺秀,崇聖教之紀綱。慧炬揚輝,啟含生之耳>目。猗歟盛矣!俟其袆而維是。經文浩瀚,研究綦難,名相紛繁,考求匪易。寧免入海算沙之困,徒興望洋向若之嗟。兼之東西迻譯,頗多鉤辀格磔之聲。華梵錯綜,每有詰屈聱牙之句。東鱗西爪,文筆矛盾>,北轍南轅,方言楚夏。設非心研之有素,雲何耳學以能詳。欲充扡格之虞,用作博通之助。辭典之編,信不可緩。校讎之責,誰任其難。

爰有丁仲祜居士,以通儒碩學之資,具濟世活人之術。精研佛學,翺翔般若之園。博覽書林,馳騖琳瑯之圃。羅海國龍宮之秘笈,抽石室金匱之珍藏。萬卷何奇,勝入瑯嬛福地,唯心可悟,如升兜率陀天。憑翰墨之因緣,植菩提之種子。前有佛學叢書之著,可媲文憲護法之編。今更出大手筆,纂大辭書,抒慈悲之願力。應時勢之要,求悟明鏡之非臺。握智珠而遍照,旁搜遠紹,東取扶桑瀛島之書賾。邃鉤玄西考>,賢豆恒沙之偈,聯珠貫玉,不憚雞窗螢案之辛勤。取精用宏,備極蠶絲牛毛之煩瑣,刮磨淬礪,輯為專書,慘淡經營,集成巨帙。

舉凡名數真言,掌故儀法等類,遍為采集,無不搜羅。列部三十有三,檢壹畫而諸字畢備。引證廣之又廣,閱壹典而群義可征。意解心開,得剖奧義。耳提面命,如近良師。入玄妙之法門,賴斯寶鑰。涉汪洋之教海,需此南針。藝林敷優曇之花,著作家別開生面。法苑結摩羅之果,菩提道總合明心。

如能因文悟理,不滯名言,自然入聖超凡,圓成大覺。是不特為考古之鏡,饋貧之糧已也。納廿年匏繁,遽然夢醒南柯。壹領袈裟,惕若恩懷西竺。鏡花水月,瞰破紅塵。清磬洪鐘,精修白業。拈貝葉遍尋教網,睹桃花未悟禪機。自利利他彌切,度生之宏願先覺。覺後端賴命世之雄才,聆法海之潮音。讀例言得覘鴻制,募韓陵之寺石。效喤引敢擬駢詞,行看電掣星馳,永流通於塵剎。風行雷厲,自傳播於大千。>法界眾生皆叨法喜,法門眷屬盡獲法施。見聞思修,願同趣妙莊嚴路。開示悟入,俾悉證凈法界身。是為序。

辛酉暮春既望古瀛釋顯蔭撰於甬城觀宗學社



十二面觀音
經軌無十二面觀音,是誌大士等之化現也。佛祖通載九曰:「梁武令僧繇寫誌公像,公以指𭄯面門分披出十二面觀音妙相。」山谷外集十四曰:「十二面觀音無正面,注僧伽至臨淮,嘗臥賀跋氏家,現十二面觀音形。其家欣慶,遂捨宅歸焉,即今寺也。見宋高僧傳。」臨濟錄曰:「問十二面觀音阿那面正。」
西方淨土
念佛之言,雖通於諸佛,然諸大乘中念佛之言,獨限於西方之阿彌陀佛。其故以建念佛而使一切眾生往生佛國之誓願者,法界諸佛中獨阿彌陀一佛也。大日如來雖於九品往生阿彌陀三摩地集陀羅尼經說九字之真言,勸九品往生。釋迦佛雖於諸大乘經中說十方無量之佛,然讚佛而勸念佛往生者,獨彌陀佛也。故釋籤釋諸經所讚多在彌陀。藥師雖立十二大願,然於念我者,但使八大菩薩引導其人於西方極樂,不願使往生我國也。華嚴經入法界品,十方諸佛長子普賢菩薩為善財童子說一切菩薩總願之十大願王,更說大經總結之頌文,中言「願我臨欲命終時,面見彼佛阿彌陀等。」願於其土成就此十大願,度一切眾生也。普賢者,顯密皆以為主發菩提心之德,以其願行為三世十方諸佛菩薩之標准大本。故已來之佛,如此願已往生西方淨土而證菩提,未來之菩薩,自此往生西方極樂而證菩提。西方彌陀主五智中妙觀察智或轉法輪智,觀察一切眾生之機而轉妙法。故天台於止觀謂彌陀為法門之主。大日疏釋大日如來入西方蓮華部之阿彌陀三摩地說大日經具緣品,為所謂大悲生之嘉會壇曼荼羅(見嘉會壇條)(CBETA註:疑為見嘉會壇曼陀羅條)。又,密教立三品悉地。以天宮為下界悉地,十方淨土為中品悉地,密嚴國土為上品悉地。日本弘法之秘藏記,釋西方極樂即密嚴國土。日本覺鍐著五字九輪秘釋,特勸西方往生也。然則權實顯密,其道雖異,而其所歸,在於往生西方,證大菩提。四十八願中,曾無西方淨土之言,彌陀者,其身周徧法界,其土亦周徧法界也,故觀經說如來身是法界身,淨土論釋為究竟如虛空大無邊際。故本願有曰十方眾生,而不言為東方眾,豈淨土所在,得以東西南北指定之乎。西方云者,釋迦如來之方便也。東方日出處為萬物之發生,西方日沒處為萬物之終歸,故佛准世情特指定西方,而教眾生涅槃之大歸處也。
沙婆婆瑟
Ṣaḍ‑vaśa,法會名。譯曰六歲會。十誦律五曰:「沙婆婆瑟會。」注:「六歲會也。」
世智
世俗普通之智慧。通於世諦之事相者。對出世間智而言。
假合
眾緣之假和合也。和合必有離散,是一時之和合而非永久,故云假。
仰山四藤條
公案。傳燈錄十二,晉州霍山景通條曰:「師初參仰山,仰山閉目坐。師曰:如是如是,西天二十八祖亦如是,中華六祖亦如是,和尚亦如是,景通亦如是。語訖,向右邊翹一足而立。仰山起來,打四藤杖。師因此自稱集云峰下四藤條天下大禪佛。」又十一,霍山條曰:「仰山一僧到,自稱集雲峰下四藤條天下大禪佛參。師乃喚維那搬柴著(一作打鐘著),大禪佛驟步去。」宗門統要績集八,錄諸師之評,其中雪竇顯云:藤條未到折,因甚只與四下,須是個斬釘截鐵漢始得。昭覺勤評雪竇語曰:胡餅裏討甚麼汁,大似隨邪逐惡。
淨定
同於等至。
五智
密教所說,如來之五智也。於上四智加法界體性智之一。
顯教轉八識而成就四智,以立為究竟之報身如來。密教於此加第九識所轉之法界體性智而為五智,以為金剛界智法身之大日如來:一、法界體性智,是轉奄摩羅識所得。法界有差別之義,諸法差別,其數過於塵沙,是為法界。法界體性即六大也。大日住於此六大法界之三昧,名為法界體性智,主方便究竟之德。二、大圓鏡智,是轉阿賴耶識所得。顯現法界之萬象,如大圓鏡之智也。三、平等性智,是轉末那識所得。成諸法平等作用之智也。四、妙觀察智,是轉意識所得。分別好妙諸法而觀察眾機,說法斷疑之智也。五、成所作智,是轉眼等之五識所得。成就自利利他妙業之智也。此五智雖為一身所具之智德,而為引攝眾生,自本體出生四方之四智四佛,此時法界體性智住於本位,而為中央之大日如來。由大圓鏡智而成東方之阿閦如來,主發菩提心之德。由平等性智而成南方之寶生如來,主修行之德。由妙觀察智而成西方之阿彌陀如來,主成菩提之德。由成所作智而成北方之不空成就如來,主入涅槃之德。由此五智成為體相二大。蓋法界體性智之大日為六大,是體大也,四方之四佛為其所出之別德,則是四曼之相大也。即大圓鏡智之阿閦,為大曼荼羅身。平等性智之寶生,為三昧耶(譯平等)曼荼羅身。妙觀察智之彌陀,為法曼荼羅身。成所作智之不空成就,為羯磨(譯作業)曼荼羅身。理智不二,故此五智五佛,即胎藏界地水火風空之五大也。其分配有二樣。見五大條。此有通別二門,今依別門也,若依通門,則五智直為五智,五如來直為五如來,教觀大綱曰:「慈覺云:真言天台立五智者,法界體性智緣中道遮照境。」
或開佛智為五智,前四智加法界體性智之一,是密教特有之說也。
二衣
一制衣,五條七條九條之三衣佛制使比丘必畜之,不服則受罪。二聽衣,百一資具糞掃衣等,計土地寒溫人體消長,而為佛之開許者,不用亦無罪。行事鈔下一曰:「二衣總別編。」
一、制衣,如僧眾之三衣,尼眾之五衣,如來制使必受持者。二、聽衣,如長衣,百一資具,如來特應於機緣而聽蓄之者。制衣不受持之則得罪,聽衣不畜之則無罪也。
尊靈
尊貴之靈魂。謂貴人之死者。
可漏子
又單云可漏。封筒也。可漏為殼漏,即卵殼。謂書狀封入筒中,如虫等容身殼內也。百丈清規第二並第三記於諸式狀用之。後世遂用於祭文疏文等。
住持佛
行境十佛之一。如來涉於十方三世,而住持佛法,故有此名。
彈指
經中有三意:一為許諾,行事鈔下三之三曰:「增一云:如來許請,或默然,或儼頭,或彈指。」一為歡喜,法華經神力品曰:「一時謦欬,俱共彈指。」法華文句十曰:「彈指者隨喜也。」一為警告,嘉祥法華義疏十一曰:「為令覺悟,是故彈指。」
時名。戒疏二下曰:「僧祇云:二十念為瞬,二十瞬為彈指。」
十不善業
見善惡條。
六難
一遇佛世難,二聞正法難,三生善心難,四生中國難,五得人身難,六具諸根難。見涅槃經二十三。
欣界
可欣求之境土。如賢聖之住處等是也。十不二門序曰:「光塵忽變,欣界尤賒。」
二行
一、見行,為我見邪見等迷理之惑。即見修二惑中之見惑也。二、愛行,為貪欲瞋恚等迷事之惑。其中以愛惑為主要,故舉一以攝他,即一切之修惑也。行者常作心行。心識之行動也。涅槃經十五曰:「人有二種:一者見行,二者愛行。見行之人多修慈悲,愛行之人多修喜捨。」智度論二十一曰:「眾生有二分行:愛行見行。愛多者著樂多縛,在外結使行。見多者,多著身見等行,為內結使縛。」
煩惱所知二障之現行也。華嚴經十二曰:「妙悟皆滿,二行永絕。」同疏鈔十二曰:「凡夫二乘現行二障,世尊無故。凡夫現行生死起諸雜染,即煩惱障。二乘現行涅槃辨利樂事,世尊無彼二事,故云永絕。」
唐善導就往生淨土之行業分別二種:一、正行,正行彌陀法者,此有五種:一、讀誦正行,一心專誦淨土之三部經等也。二、觀察正行,一心專思想觀察淨土依正二報之莊嚴也。三、禮拜正行,一心專禮彼佛也。四、稱名正行,一心專稱彼佛之名號也。五、讚嘆供養正行,一心專讚嘆供養彼佛也。二、雜行,除以上五正行而修其餘諸善萬行,迴向淨土之行者。雜行無量,姑對以上五正行而亦明五雜行。讀誦雜行乃至讚嘆供養雜行也。讀誦雜行者除上三部經等,讀誦其餘之諸經而迴向淨土之行,乃至讚嘆供養雜行,除阿彌陀佛,而讚嘆供養其餘之諸佛菩薩,為往生淨土之行也。見觀經散善義,選擇集二行章。
世世生生
言六道輪迴經多世多生也。心地觀經三曰:「有情輪迴生六道,猶如車輪無始終。或為父母為男女,世世生生互有恩。」
五時
五時教也。
六震
見六種震動條。
肥膩
草名。涅槃經八曰:「雪山有草,名曰肥膩。牛若食者,純得醍醐。」梵⃞Pinodhni。
十玄
十玄緣起也。見玄門條。
客頭行者
在禪院屬於知客寮而受其使令之侍者也。見象器箋八。
十王
冥土之十王也。一秦廣王。三初江王。三宋帝王。四伍官王。五閻羅王。六變成王。七泰山府君。八平等王。九都市王。十轉輪王。見十王經。此十王各有本地。見十三佛條。
已離欲者
又曰已離欲人。即離欲界修惑者之稱。此有異生與聖者二種。俱舍論二十三謂:「若凡位,已斷欲界第九品染,至此見位,名第三果向。」此言在凡夫位,修有漏六行觀,斷盡欲界修惑之異生已離欲者。俱舍論二十四曰:「若斷第九,成不還果,必不還來生欲界故。」此言入見道後,重修有漏無漏二道,總斷盡欲界修惑之聖者已離欲者。
八龍
見八大龍王條。
提舍那
Deśaniya,譯曰發露,說罪。所犯之罪向他自首也。舊謂之懺悔。行事鈔中四之三曰:「提舍那者,此云發露。謂此懺悔是發露法故。」同資持記曰:「提舍那者,亦即懺悔之通名。」寄歸傳二曰:「必若自己陳罪,乃云提舍那矣。」
思惟要法
思惟略要法之略名。
二覺
一、本覺,眾生之心體,本來離妄念而靈明虛廓,等於虛空界,無處不徧,即是如來之平等法身也。此名本覺。二、始覺,眾生本覺之心源由無明之熏動而為覺不覺,在於多劫迷者,本覺熏於內,修治資於外,漸漸覺悟,名為始覺,始覺之究竟,即成佛也。起信論曰:「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徧,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中略)始覺義者,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說有始覺。」
一、等覺,大乘行位五十二位中之第五十一位,等似之覺位也。又去佛之妙覺一等之位也。二、妙覺,五十二位之終極佛陀之覺位也。仁王經立五十一位而略等覺,本業瓔珞經立五十二位而開等覺。
一、自覺,諸佛自開覺而成妙道者。二、覺他,既覺而運無緣之慈,廣說諸法,開悟一切眾生者,此二覺圓滿名佛陀。善見論四曰:「佛者名自覺,亦能覺他,是名為佛。」性靈集八曰:「二覺,寂照沒馱之號也。」
五百世無手
梵網經下曰:「若佛子,故飲酒,而生酒過失無量。若自身手過酒器與人飲酒者,五百世無手,何況自飲?」
五果
有種種之說。
惡靈
人之執念留於此世而作祟者。死靈,怨靈也。
八葉印
八葉蓮華開敷之印相也。為阿彌陀如來之印。見圖印集上。又蓮華部之三昧耶印也。見三昧耶條。
二見
一、有見,偏於有之邪見。二、無見,偏於無之邪見。又:一、斷見,執身心斷滅之見,屬於無見。二、常見,執身心常住之見,屬於有見。法華經方便品曰:「入邪見稠林,若有若無等。」智度論七曰:「見有二種:一者常,二者斷。常見者見五眾(五蘊也)常心忍樂;斷見者五眾滅心忍樂。一切眾生多墮此二見中。復有二種見:有見無見。」
一、財慳,吝惜財物,見諸窮困不肯惠施者。二、法慳,慳惜佛法,不肯教導他人者。見地持經三。
一、有見,固執實有物之見也,又增益實性之妄見也。二、無見,固執實無物之見也。又損減實性之妄見也。此有無之二見,通於一切法,邊見中之斷常二見,人身之有無二見也。智度論七曰:「復有二種見:有見無見。」
一、斷見,固執人之身心,斷滅不續生之妄見,即無見也。二、常見,固執人之身心,過現未皆常住,無間斷之妄見,即有見也。智度論七曰:「見有二種:一者常,一者斷。常見者,見五眾常心忍樂;斷見者,見五眾滅心忍樂。」
慈雲懺主
宋遵式法師,慈雲,治定往生淨土懺儀。請觀音消伏毒害懺儀,金光明懺法。因而後世稱為慈雲懺主。
百二十妙
本迹二門,各有十妙。經心與佛及眾生而為六十,加之以相待絕待。乃為百二十妙。
那謨囉怛那怛囉夜耶
見南無喝囉怛那哆羅夜耶條。
大寶
以法為大寶也。法華經信解品曰:「法王大寶自然而至。」又以菩薩為大寶也。法華經譬喻品曰:「何故名曰大寶莊嚴?其國中以菩薩為大寶故。」又護摩壇之異名。
鄔荼
國名。見烏仗那條。
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
七卷,宋法賢譯。大樂金剛為金剛薩埵之異名。有二十五品。說儀軌及實理。
大寺
梵語,摩訶毘訶羅Mahāvihāra,玄應音義十六曰:「梵言毘訶羅,此云遊諸僧遊履處也。舊本以寺代之,寺之言司也。」
根性
氣力之本曰根,善惡之習慣曰性。輔行二之四曰:「能生為根,數習為性。」
惡露
謂身上不淨之津液也,如膿血屎尿等,惡者憎厭之義,露者津液也。心地觀經曰:「自見己身,三十六物惡露不淨。」本起經曰:「惡露自出,坐臥其上。」無量壽經下曰:「生老病死痛苦,惡露不淨,無可樂者。」無量壽經鈔六曰:「醫心方云:惡露者血也。」
雞舌香
名義集三曰:「異物志曰:是草萎可合香,箋外國胡人說,眾香共是一木,華為雞舌香。」
室利揭婆
Śrigarbha,譯曰勝德。寶玉名。華嚴經疏十五曰:「梵云寶利揭婆,此云勝藏,即寶名也。」
佛母真三昧
三世如來自此三昧出生,故云佛母真三昧。楞嚴經六曰:「金剛王如幻不思議佛母真三昧。」
二觀
一、事觀,觀因緣所生之事相,二、理觀,觀萬法之實性也。諸宗之觀法,各分此二觀,如天台一家,以占察經所說唯識實相之二觀為事理之二觀,唯識觀為事觀,實相觀為理觀。
結緣經
各為結緣會集書寫經文也。此雖通於諸經,而多就法華言,是取大通結緣之義也。
一蛇首尾
雜譬喻經曰:「昔有一蛇,頭尾自諍,頭語尾曰:我應大。尾語頭曰:我應大。頭曰:我有耳能聽,有目能視,有口能食,行時在前,故應大。汝無此術。尾曰:我使汝去,故得去,若我不去,則汝不得去。以身繞木三匝,三日不已,求食不得,饑餓垂死。頭語尾曰:汝放我,聽汝為大。尾聞其言,即時放之。後語尾曰:聽汝前行。尾在前行,未數步,墮大深坑而死。喻眾生無智,為人我,終墮於三途也。」
顯機冥應
見感應妙條。
聲聞乘十地
見十地條附錄四乘十地項。
大孔雀咒王經
三卷,唐義淨譯。亦同前經。華梵之音聲稍別。
依他起性
見三性條附錄徧依圓三性條。
阿難感七夢
出七夢經,經律異相十五,六帖七。見夢條。
端的
端,正也,的,實也,真實真正等之義。如「端的是好」等。
道風
道之化人如風之靡草者。無量義經曰:「道風德香熏一切。」釋氏要覽中曰:「寶林傳云:祖師難提至摩提國。一日有風西來。占曰:此道風也,必有道人至,果得伽耶舍多至。」
實德處
四德處之一。
小食
禪家早晨之食。亦云點心。海龍王經請佛品曰:「爾時海龍王白佛言:唯佛加哀,詣我宮中,屈神小食。」
無間
梵語阿鼻Avici,譯曰無間。如無間地獄,無間修,等無間緣等。
若那戰陀羅
見惹那戰達羅條。
雲華
華嚴宗第四祖智儼之號。八宗綱要曰:「第四智儼禪師承杜順佛,盛弘此宗,制作多多。居雲華寺號雲華尊者。」
慈童女長者子
慈童女長者之子也,慈童女為長者之名,非為女人。雜寶藏經一曰:「佛於過去世為一慈女,由事發願,願一切受苦者,盡集我身,命終生於兜率。即教父母少為不善,則得大苦報,少為供養,則得無量福。」
南岳磨磚
傳燈錄五南岳章曰:「開元中,沙門道一住傳法院,常日坐禪,師知是法器。往問曰:大德坐禪圖什麼?一曰:圖作佛。師乃取一磚於彼菴前石上磨之。一曰:師作什麼?師曰:磨為鏡。一曰:磨磚豈得成鏡?師曰: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得作佛?一曰:如何即是?師曰:如人駕車,車若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一莫對。師又示曰:汝為學坐禪,為學坐佛。若學坐禪,禪非坐臥。若學坐佛,佛無定相,於無住法不應取捨。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其理。一聞示誨如飲醍醐。」
六種還源觀
還源觀說六觀:一,攝境歸心真空觀。二,從心現境妙有觀。三,心境秘密圓融觀。四,智身影現眾緣觀。五,多身入一境像觀。六,主伴互現帝網觀。
八齋
八支齋之略。即八戒也。
佛頂尊勝心
尊勝佛頂尊之心咒也。尊勝陀羅尼經以「唵沒隆莎訶。」之三語為心咒,佛頂尊勝心儀軌以「阿鍐覽唅欠。」之五字為心咒,說有破地獄之功能。
別解脫律儀
與別解脫戒同。俱舍論十四曰:「別解脫律儀,由他教等得。」
明慧
三明與三慧也。無量壽經下曰:「得深禪定諸通明慧。」同慧遠疏曰:「明謂三明,慧謂三慧。」
勅修清規
勅修百丈清規之略名。
可大師
東土之二祖慧可大師也。六祖壇經序曰:「西傳四七,至菩提達磨,東來此土,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有可大師者,首於言下悟入,末上三拜,得髓受衣。」
天口
婆羅門之法以火為天之口,火燒供物則諸天得食之云。是護摩供之所由來。百論疏上之中曰:「再供養火為欲生福,外道謂火是天口,故就朝瞑二時再供養火。問外道何故謂火法天口耶?答俱舍論云:有天從火中出語言:諸天口中有光明謂言是火。故云天口。(中略)正燒蘇等千八種物,令香氣上達諸天,天得食之,令人獲福。將欲燒時,前遣人咒,然後燒。」章安之涅槃經會疏三十二曰:「火天者火是天口。若供養之,但燒魚肉,煙氣至天,天得此氣,故是天口。」
假名宗
大衍所立四宗之第二。見宗條。
玄道
玄妙之道。佛道之通稱。
法華經
妙法蓮華經之略名。經中法師品曰:「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同安樂行品曰:「此法華經,諸佛如來秘密之藏,於諸經中最在其上。」
見犍度
八犍度之一。八犍度論中說諸種邪見之篇章目,犍度者梵語,譯言聚、蘊。
行者
禪語。方丈之侍者。釋氏要覽上曰:「善見律云:有善男子,欲求出家,未得衣鉢,欲依寺中住者,名畔頭波羅沙(未見譯語)。今詳,若此方行者也。」禪林象器箋八曰:「有髮而依止僧寺,稱為行者。」
Ācarin,修行佛道者。釋氏要覽上曰:「經中多呼修行人為行者。」觀無量壽經曰:「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十題判斷
見五問十題條。
九部經
佛經之內容分類,有九種也:(一)一修多羅,二祇夜,三和伽羅那,四伽陀,五優陀那,六伊帝目多伽,七闍陀伽,八毘佛略,九阿浮陀達磨。涅槃經第三曰:「能師子吼廣說妙法,謂修多羅、祇夜、受記、伽陀、優陀那、伊帝目多伽、闍陀伽、毘佛略、阿浮陀達磨,以如是等九部經典,為他廣說。」又第五曰:「半字者謂九部經。」又第七曰:「如來先說九部法印。」又曰:「過九部經有方等典。」是即小乘經中唯有九部之意,乃以九部經為小乘經之分類者也。然大乘義章第一,法苑義林章第二本等。謂以九部為大乘經中之內容分類,十二部經中,菩薩大乘之人,無犯戒等,故無尼陀那(即緣起),機根勝,故無阿波陀那(即譬喻),無徵詰問答之要,故無優波提舍(即論議)云。然此九部之名目,與南方所傳一致,則涅槃經所說,以九部為小乘經之分類,似不容疑。但涅槃九部中,第八有毘佛略。毘佛略Vaipuya,譯言方廣,或方等,通常以之為大乘之異名,故以此九部為大乘經之分類,亦自有據。南方所傳者,無此毘佛略,代以毘陀略Vedaa,置於第九,毘陀略有破碎或執明及獲明之義,與毘佛略之意不同。涅槃之九部中列毘佛略者,恐為毘陀略之寫誤也。若不然,則所謂過九部經有方等典者,不得不全陷於無意味。既言過九部經有方等(即毘佛略),則毘佛略不應存於九部中也。(二)修多羅,祇夜,和伽羅那,伽陀,優陀那,尼陀那,伊帝目陀伽,毘佛略,阿浮陀達磨也。十住毘婆沙論第九念佛品曰:「善說九部經法,所謂修多羅、祇夜、授記、伽陀、憂陀那、尼陀那、如是語經、斐肥儸、未曾有經。」是涅槃之九部中除闍陀伽加尼陀那也。(三)修多羅、祇夜、伽陀、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目多伽、闍陀伽、阿浮陀達磨、優波提舍也。法華經第一方便品曰:「或說修多羅,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亦說於因緣。譬喻并祇夜,優波提舍經。」又曰:「我此九部經,隨順眾生說。入大乘為本,以故說是經。」此古來傳為小乘之九部者。言十二部經中,小乘不明行因成佛之義,故無和伽羅那(即授記),法淺易諮,故無優陀那(即無問自說),未顯廣理,故無毘佛略(即方廣)也。
安立諦非安立諦
述記十九曰:「有差別名言者名安立,無差別離名言者,非安立也。安立者施設義。」
思緣
思惟緣念也。金光明經上曰:「入大寂空三昧,思緣放大光明。」
三有對
對為礙之義,有障礙之義者,謂之有對。一、障礙有對,如手礙手,石礙石,互礙而被礙者。二、境界有對,六根六識及諸心所,為五境及法境之一分境界所拘束,而取境之作用不得自在者。三、所緣有對,為六識及法境之一分所拘束,而緣慮之作用不得自在者。
講經
講說經典也。僧之講經,始見於晉書。鳩摩羅什講經於草堂寺是也(職位)。見僧錄司條。
齋七幡子
七七日之齋會,以紙作幡子,使主僧火化之。以期亡靈見幡子之好相而得好身也。釋氏要覽下曰:「北俗亡累七齋日,皆令主齋僧剪紙幡子一首,隨紙化之。按正法念處經有一十七種中有,謂死時若生天者即見中有如白氎垂下,其人識神見已,舉手攬之,便受天人中有。故今七七日是中有死生之日,以白紙幡子勝幢之相示之。」
行華
以華配賦也。慈恩傳二曰:「法師至,諸德起來,相慰訖,各各還就坐。令一僧擎鮮華一盤來,授法師。法師受已,將至佛前,散華禮拜訖,就木叉毱多下坐,已復行華。」即此可見西域行之也。行華之行,同於行香之行。
無上上乘
大乘之德號。無上無上之教法也。
緣起偈
說佛教根本義之四諦中,苦集滅三諦之偈文也(但偈中說三諦者,惟智度論之文,其他為苦滅之二諦)。約於其中苦諦之因緣生,謂之緣起偈。又曰緣起法頌。又以此法頌安置於塔基,塔內或佛像體內,則謂之法身舍利偈,亦曰法身偈。見法身偈條。寄歸傳四曰:「凡形像及以制底,金銀銅鐵泥漆瓦磚,或聚沙雪。當作之時,中安二種舍利:一謂大師身骨,二謂緣起法頌。其頌曰: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金剛童子成就儀軌上曰:「又欲成就殊勝果者,於神通日月白分就趣河海側,印沙印泥為塔,中置緣起偈。」
吹法螺
佛之說法譬若吹螺而號令三軍也。見法螺條。
一水四見
見一境四心條。
打靜
打椎曰打靜。靜有南北之異義。南部之義,靜是所打,即指砧。謂打砧靜眾也。北京之義,靜是能打,即指椎。謂打椎靜眾也。行事鈔資持記下四之一曰:「打椎止為自告靜眾,不同鐘磬打為事用也。」
空想
著空之思想。止觀五下曰:「著此空想,諸佛不化。」
五種法界
又華嚴家就所入之法界立五門:一有為法界,是前之事法界也。二無為法界,是前之理法界也。三亦有為亦無為法界,是前之事理無礙法界也。四非有為非無為法界,是亦事理無礙法界也。以事即理,則非有為,理即事,則非無為故也。五無障礙法界,是前之事事無礙法界也。已上五法界就有為無為之二分別四句,更加該收四句之一門為五門。見探玄記十八,大疏鈔六十。
三佛身
唯識論所明之三身也。見三身條。
三等持
三三昧,新作三三摩地,譯曰三等持:一空等持,二無相等持,三無願等持。見三三昧條。
更有一種三等持,一有尋有伺等持,二無尋唯伺等持,三無尋無伺等持。見三摩地條。
俱舍論所說。有有尋有伺等之三與空等之三。見三三昧條。
二語
又謂之兩舌。即前後相違之語也。大集經十曰:「須彌可說口吹動,不可說佛有二語。」
白夏
夏安居中日日警告大眾而勸精進也。行事鈔上四之二曰:「安居上座於一切僧集時、食時、粥時、漿時,應白言:爾許時已過,餘有爾許時在。若行此等行法者,是名僧父母,亦名僧師。」同資持記曰:「於小食上維那打槌告云:白大眾,安居已過一日,餘有八十九日在。當勤精進,謹慎莫放逸(餘日准此加減)。」禪林類集十四曰:「世尊在摩羯陀國,為眾說法,是時將欲白夏。」
色界十八天
見三界條。
不妄禪
練習記憶之禪定也。維摩經天台疏一曰:「舍利弗問經云:阿難修不忘禪,得佛覺三昧。」
玄路
玄妙之道路。謂真理也。阿毘達磨心論慧遠序曰:「於三觀則觀玄路之可遊。」不應拜俗等事五謝祐書曰:「凝心玄路,投迹法門。」玄中銘序曰:「寄鳥道,向寥空,以玄路而該括。」
番大悲神咒
一卷,純梵語之大悲咒也,番者西蕃之義,即西域也。
顯無邊佛土功德經
一卷,唐玄奘譯。華嚴經壽量品中如來自說之一段也。
忌中
謂人死後四十九日間,以修七七之齋會也。見四十九日條。
種子心
見十心條附錄。
舍利弗毘曇
舍利弗阿毘曇論之略名。
辰那飯荼
Jinabandhu,譯曰最勝親,大乘尊之僧名也。見慈恩傳二。
須彌燈王佛
維摩詰,借師子座於須彌燈王佛。維摩經不思議品曰:「過東方三十六恒沙國有世界,名為須彌相,其佛號須彌燈王。彼佛身長八萬四千由旬,其師子座高八萬四千由旬,嚴飾第一。於是長者維摩詰現神通力,即時彼佛遣三萬二千師子座,高廣嚴淨。使來入維摩詰室。」
大士
菩薩之通稱也,或以名聲聞及佛。士者凡夫之通稱,簡別於凡夫而稱為大。又,士者事也,為自利利他之大事者,謂之大士。韓詩外傳曰:「孔子與子路子貢顏淵言志,謂子路曰:勇士哉!謂子貢曰:辨士哉!謂顏淵曰:大士哉!」管子法法篇曰:「務物之人,無大士焉。」大士文本出儒傳。法華文句記二曰:「大士者,大論稱菩薩為大士,亦曰開士。士謂士夫,凡人之通稱。以大開簡別故曰大等。」四教儀集解上曰:「大士者,大非小也。士事也,運心廣大能建佛事故云大士,亦名上士。瑜伽論云:無自利利他行者名下士,有自利無利他名中士,具自他行名上士。大論以菩薩名大士亦開士,普賢觀以聲聞菩薩為大士,金光明以佛為大士,諸文不同。」釋門正統四曰:「宋神宗宣和元年,詔改釋氏為金仙,菩薩為大士,僧為德士。」梵⃞Mahāsattva。
阿波笈多
Apagupta,人名。譯曰不正護。見阿育王經八。
四部律
見四律五論條。
痴慢
愚痴與我慢。起信論曰:「遠離痴慢。」
四十二章經
後漢摩騰竺法蘭共譯。就小大乘攝集四十二章者。佛教流入中國之第一部經也。朱熹謂四十二章經其說卻是平實。茲將本經各家之註述列之如下:四十二章經御註一卷,宋真宗皇帝註。四十二章經註一卷,明守遂註,了童補註。四十二章經解一卷,明智旭著。四十二章經指南一卷,明道霈述。四十二章經疏鈔五卷,續法述。四十二章經箋註,丁福保註。
迦旃鄰陀
鳥名。見迦遮鄰地條。淨土論註上曰:「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鄰陀。」
玄鏡
華嚴法界玄鏡之略稱。
大壇
對於灌頂壇護摩壇等而名本尊壇曰大壇。寂然護摩以𑖫奢字為字體,以此字本性為寂義之故。大疏八曰:「若行者住奢字門而觀諸供常寂然,疑悔永盡蓋障淨除,即是寂然護摩之本意也。」
金剛一乘甚深教
讚嘆真言之教法也。教法堅固,故曰金剛,為一切成佛之法,故曰一乘,秘密深奧,故曰甚深。金剛頂經瑜伽修習毘盧遮那三摩地法曰:「演說如來三密門金剛一乘甚深教。」
瑜伽大教王
稱金剛界之諸經。大教王經上曰:「我今歸命禮,瑜伽大教王,開演一佛乘,如來三密藏。」
剋識
剋者必也,識者記也。有天神必記識人之善惡也。無量壽經下曰:「自然剋識不得相雜。」又曰:「天神剋識,列其名籍。」
羅剎心
見六十心條。
三摩娑
煞三摩娑Sat‑samāsa之略。譯為六合釋。唯識述記序曰:「三摩娑釋,依士立名。」見六離合釋條。
依圓
依他起性與圓成實性之二性也。三論大義鈔一曰:「都存依圓徒,還同栗過。」
身燈
如法華之藥王菩薩,燒身為燈以供養佛也。愚案,是真護摩供也。佛祖統紀三十三曰:「佛言:我昔於閻浮提作國王,剜身出肉,深如大錢,以穌油灌中,作千燈炷,語婆羅門,請說經法,求無上道。」菩薩本業經曰:「菩薩為法因緣,剜身為燈。」
果縛斷
入於涅槃,斷生死之苦果也。玄義三上曰:「若不然火,是則無煙,是名子縛。無子則無果,滅智灰身,離二十五有,是名果縛斷。」
虛空無為
三無為之一。有部宗所立有二虛空,一有為虛空,二無為虛空也。凡現於無色像所者,是有為虛空,本來常空者無為虛空也。有為虛空者有分限,有生滅,屬於眼識之所見。因是稱此為空界之色,為五蘊中色蘊之所攝,六大中空大之所攝。是有為無常也。無為虛空者,無限無際,真空寂滅、離一切之障礙,一切有礙之物體得自在行動於其中者。是屬於意識之所緣,為三無為中之虛空無為。世所謂為虛空者,即空界之色。有為虛空也。空界之色,其體性雖不障礙他法,然為他法障礙,現障礙於他有形物體而其體即滅,因此而名為有為。若實之虛空,離於能礙所礙,亦周徧於有形之物體中,常恒不變,是為無為法,以無障礙解虛空之義。俱舍論一曰:「虛空但以無礙為性。由無礙故,色於中行。」正理論一曰:「虛空容受色等有為。」俱舍光記一曰:「空界色,雖非能礙,而是所礙,被餘色礙而開避故其體不生。世言虛空者,於空界色說虛空聲。」又曰:「空界復由虛空得有。」大乘義章二曰:「如毘曇。虛空有二:一者有為,二者無為。」
大乘六無為之一。唯識論立六種無為,以彼有部所立虛空無為,非實有之法,于佛證得之法性上為六無為相中之一相。法性之體,離諸之障礙,故名之為虛空無為,非別有容受萬物之無為虛空也。因而依有部則虛空之語,直指大虛空,依唯識則一者喻語,法性之無為,似大虛空,故名虛空。一者法性,即為虛為空,故名虛空。見唯識論二、同述記二末。
渴伽
Khaḍga,又作朅伽,佉伽。譯曰犀牛。玄應音義一曰:「佉伽婆沙,又作喝伽,皆訛也。正言朅伽。朅音去謁切,此譯云犀牛。毘沙拏,此云角,謂犀牛一角也。一亦獨也,喻獨覺也。」大日經疏十五曰:「獨覺本云犀角,論云麟角。」
幻化
幻與化。即空法十喻之二。幻者幻人之所作。化者佛菩薩通力之變化。智度論六曰:「經云:解了諸法,如幻,(中略)如化。」
幻即化,謂幻人之化作也。演密鈔四曰:「幻者化也,無而忽有之謂也。」
海門國
華嚴經五十三善知識中,海雲比丘之住處。探玄記十八曰:「言海門者,此國近在南海,城門向海,故名也。」
集智
十一智之一。證集諦之無漏智也。
鬻香長者
華嚴經入法界品曰:「於此南方有一國土,名為廣大。有鬻香長者,名優鉢羅華。」
迦囉儜
譯曰饒益。大日經疏八曰:「梵本云係多Hita,翻云利益。次云吃𭌆耶Kriyā,此翻為利。迦囉儜Karaṇi,翻為饒益,本名各異。」
四王忉利
四王天與忉利天也。
無際
法華經方便品曰:「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量無礙,力無所畏。禪定解脫三昧,深入無際。」
長夜
凡夫流轉生死。無明之昏,未寢之間也。法華經譬喻品曰:「汝亦長夜隨我受學。」唯識論七曰:「未得真覺,恒處夢中,故佛說為生死長夜。」勝鬘寶窟中本曰:「長夜者,生死遠曠名長,無解自照稱夜。又生死難曉,故稱長夜也。」
諷供
諷經供僧也。
假者借之義,諸法各無實體借他而有,故名假。如借諸蘊而有眾生,借棟梁而有家屋。故假者,虛妄不實之義也。
二詮
一遮詮,二表詮。遮者遣其所非,表者顯其所是也。具說事理曰詮。如諸經說真如之妙性,為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無因無果無相無為非凡非聖非性非相等,是為遮詮。如云知見覺照靈鑑光明朗朗昭昭,是為表詮。禪源諸詮三曰:「如說鹽,云不淡是遮,云鹹是表。說水,云不乾是遮,云溼是表。諸教每云絕百非者,皆是遮詞。直顯一真,方為表語。」空宗專以遮詮為宗,性宗則具遮表二門。宗鏡錄三十四曰:「今時人皆謂遮言為深,表言為淺,故唯重非心非佛無為無相乃至一切不可得之言,良由只以遮非之詞為妙,不欲親自證認法體,故如此也。」
空性
真如之異名。梵語舜若多Śūnyata,譯曰空性。真如為離我法二執之實體,故修空觀而離我法二執之處,真如之實體躍然而顯,即依空而顯之實性,謂為空性。非謂真如之體是空也。唯識述記一本曰:「梵言舜若,可說如空,名舜若多。如是空性,即是二空所顯實性。故言空者,從能顯說。二空之性,依士釋名。言真如空,未善理故。」同序曰:「空性了義,幾乎息矣!」
金剛寶
即金剛石。見金剛條。
見金剛寶菩薩條。
十二地
十地與等覺妙覺也。大日經疏十曰:「亦如菩薩十二地,即十地等妙之覺,猶如十二月,故此中得一月之分,即是入初住地。」
金光明最勝王經
十卷,唐義淨譯。為金光明三譯中最後出而最完備者。常略名最勝王經。唐慧沼有疏十卷。
所遍計
徧計所執性之法,徧計於我法之徧計心,故云所徧計。
忌事
謂戒律也。見戒條。
流毘尼
又作留毘尼。園名。見嵐毘尼條。
宗旨
諸經所說主要之旨趣也。光宅法華疏一曰:「諸經宗旨,要略有三。」行事鈔上之一曰:「尋討者不識宗旨。」證道歌曰:「建法幢,立宗旨。」神僧傳曰:「佛圖澄妙解深經,旁通世論。講說之日,正標宗旨,使始末文言,昭然可了。」按此晉唐間語。有作宗致。見劉義慶世說。載荀粲語。宗致不同。有作宗指。見章懷太子馮衍傳注。維綱,猶宗指也。又所信所屬之宗派也。
阿夷頭
見阿耆多條。
藥師八大菩薩
藥師經曰:「以此善根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聽聞正法。而未定者,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臨命終時,有八菩薩乘神通來示其道路,即於彼界種種雜色眾寶華中自然化生。」經中不舉八菩薩之名。
不還向
聲聞乘四向之一。修向不還果之行法之位也。即斷欲界修惑九品中第七品第八品之位,不還者,不還來欲界之義,斷第九品已,則不再生於欲界,必生於色界無色界之上界,故謂之不還果。今七八品斷而向其不還果之行位,故謂之不還向。俱舍論二十四曰:「即斷修惑七八品者,應知亦名不還果向。」
娑羅洟
聚落之名。譯曰調御城。見本行集經三十三。梵⃞Sārathī。
行苦
行者遷流之義,一切有為法,遷流三世,無剎那常住安穩之苦,謂之行苦。三苦之一。法界次第中之下曰:「常為無常遷動,即是行苦也。」止觀七上曰:「念念流炎,是為行苦。」
實唱
說如來真實之法,謂之實唱。法華文句記二下曰:「演一乘之實唱,飽妙行之機緣。」
一切法
又名一切萬法,一切諸法。為總該萬有之稱。智度論二曰:「一切法,略說有三種:一者有為法,二者無為法,三者不可說法,此三己攝一切法。」梵⃞Sarva‑dharma。
白報
善業曰白業,善業所感之清淨果報曰白報。
十一位
十地與妙覺位也。
密付
師資密密付法也,即禪家之以心傳心。寶鏡三昧歌曰:「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宜善保護。」
說障道無所畏
四無畏之一。於大眾中以惑業之障道為獅子吼而無所畏也。見四無畏條。
雪山成道
釋迦成道,在摩揭陀國之菩提樹下。非在雪山。謂之雪山者,就雪山大士之往因而假說之耳。
雪嶺投身
雪山童子為半偈投身巖下與羅剎也。詳見雪山大士條。止觀五曰:「香城粉骨,雪嶺投身,亦何足以報德。」
磐石劫芥子劫
以磐石芥子之喻示劫量者。智度論五曰:「佛以譬喻說劫義:四十里石山,有長壽人,每百歲一來,以細軟衣拂拭此大石盡,而劫未盡。又四十里大城滿芥子,有長壽人,百歲一來取一芥子,芥子盡而劫尚不盡。」同三十八曰:「有方百由旬之城滿芥子,(中略)有方百由旬之石(云云)。」菩薩瓔珞本業經下曰:「譬如一里二里乃至十里石,以天衣重三銖,人中日月歲數三年一拂,此石乃盡,名一小劫。若一里二里乃至四十里石,亦名小劫。又八十里石,以梵天衣重三銖,梵天日月歲數三年一拂,此石乃盡,名為中劫。又八百里石。以淨居天衣重三銖,淨居天日月歲數三年一拂,此石乃盡,故名一大阿僧祇劫。」
幻力
作幻化事之力也。
旦望
月初朔日曰旦,十五日曰望。
二變
一、因緣變,謂心心所變現相分,不借能緣之分別力,由自己種子之因緣而生,有心色之實體實用者,即三類境中之性境是也。二、分別變,謂藉能緣之分別力而反起之相分。此有二種:一、偏隨能緣之分別力,不帶本質,亦不具能生之種子,即是三類境中獨影境之相分也,如緣龜毛兔角之相分。二、帶本質,又有能生之種子,亦借能緣之分別力,故不稱境之自相,不備色心之實用,即帶質境是也。如第七識緣第八見分,第六識緣一切心心所時之相分。見唯識論二,百法問答鈔二。
𡁠瑟吒麼洗
譯曰三月。梵⃞Jyaiṣṭha‑māsa。
畫麻屩
西域中天寺中畫唐釋玄奘之麻屩匙筋而拜之也。酉陽雜俎曰:「國初僧玄奘,往五印取經,西域敬之。成式見倭國僧金剛三昧,言嘗至中天寺,中多畫玄奘麻屩(屩,履也,木曰屐,麻曰屩)及匙筋,以綵雲乘之。蓋西域所無者。每至齋日,輒膜拜焉。」
典攬
典者經典也,攬者,撮要也,撮經典之要義曰典攬。無量壽經上曰:「開入泥洹教授典攬。」又曰:「典攬智慧,眾道之要。」同淨影疏曰:「善解經典,攬知眾義,名典攬。」
阿牟伽皤賒
Amoghapāśa,不空羂索觀音之梵名。陀羅尼集經三曰:「阿牟伽皤賒,唐云不空羂索。」
五旬
五為漢語。梵語為般遮。旬為梵語之神通。即五神通也。玄應音義三曰:「五旬,或言般遮,旬即五神通也。案阿闇世王女阿術達經云:悉得五旬是也,大品經等云五神通同一也。」
四種天華
法華經所說六瑞中雨華瑞,由天雨四種之華。法華經序品曰:「佛說此經已,結跏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譯者如其次第,譯為白華、大白華、赤華、大赤華。
文殊說不思議境界經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境界經之略名。
唯心淨土
見己身彌陀唯心淨土條。
白塔
白色之塔也。北京有白塔寺。
六道四聖
十界中由第一地獄界至第六天界為六道。第七聲聞界,第八緣覺界,第九菩薩界,第十佛界為四聖。法華玄義二曰:「十界謂六道四聖也。」
往還衣
五種衲衣之一。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
一卷,不空譯。說本經字句一一理趣表法之義門。常略稱曰理趣釋。
渴仰
仰慕其人,如渴者之慕水也。法華經壽量品曰:「心懷戀慕,渴仰於佛。」涅槃經一曰:「善持淨戒,渴仰大乘。」
褐麗筏多
Revata,舊稱離婆多。比丘名。慧琳音義八曰:「褐麗筏多,舊云離婆多,略也。」見離婆多條。
觀音頂上十一面
千光眼秘法經曰:「頂有十一面。當前三面為菩薩相,右邊三面白牙出上相,左邊三面忿怒相,當後一面暴笑相,頂上一面如來相。」見十一面觀音條。
大姊
優婆夷之通稱。涅槃經一曰:「汝等諸姊,諦觀諦觀。」行事鈔下三之四曰:「善見云:喚婢為大姊,不得云婢。」同資持記曰:「既已出家則非所屬,故加美飾不復本名也。」
僧統
僧官名。僧史略中曰:「姚秦初立僧官,稱為正。魏改之,稱為統。有沙門統,僧統,沙門都統三名。皇始年中法果初任沙門統。文成帝再興佛法後,罽賓沙門五人給僧統。孝文帝世初任曇曜為沙門都統。其後至隋世初起大統之稱,以曇延任之。」新譯仁王經下曰:「未來世中一切國王王子大臣,與我弟子橫立記籍,設官典主大小僧統非理役使,當知爾時佛法不久。」同良賁疏曰:「西國出家者,不立記籍,亦無主典,僧中統攝悉皆無矣。」
五百問
佛說目連問戒律中五百輕重事之異名。
空慧
觀空理之智慧。嘉祥法華經疏二曰:「經論之中多說,慧門鑒空,智門照有。」安樂集上曰:「若依維摩經,不可思議解脫為宗。若依般若經,空慧為宗。」瓔珞本業經下曰:「為過去未來現在一切眾生,開空慧道,入法明門。」
不可得
空之異名也。諸法空無,而無所得之實體也。智度論五十二曰:「空中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涅槃經德王品曰:「一切諸法本性自空。何以故?一切法性不可得故。」釋籤二曰:「不可得即是理也。」
阿藍伽藍
見阿羅邏條。
聲為佛事
以聲演說法,因而濟度眾生也。天台維摩經疏二曰:「菩薩觀眾生眼等六根何根偏利?若耳根偏利即聲為佛事。」
大夢
譬生死之境界也。往生論註上曰:「長寢大夢莫知悕出。」
天冠
殊妙之寶冠,非人中所有,故云天。觀無量壽經曰:「頂上毘楞伽摩尼寶以為天冠。」
大天
摩訶提婆Mahādeva,譯曰大天,比丘名。出於佛滅後百年,於大眾部中出家,小乘部中初創異見,更稱為大眾部。先是雖有上座大眾二部之名,但結集之場處不同,其宗義實為一昧,至此而上座大眾初生宗義上之區別也。時國王阿輸迦黨於大天,欲悉殺上座部之聖僧,故彼等去而往迦濕彌羅國云。西域記三曰:「摩竭陀國無憂王,以如來涅槃之後,第一百年命世君臨,威被殊俗,深信三寶,愛育四生。時有五百羅漢僧,五百凡夫僧,王所敬仰供養無差。有凡夫僧摩訶提婆,唐言大天,闊達多智,幽求名實。潭思作論,理違聖教。凡有聞知,群從異議。無憂王不識凡聖,同情所好,黨授所親。召集僧德赴殑伽河欲沈深流,總從誅戮。時諸羅漢既逼命難,咸運神通,凌虛履空。來至此國,山棲谷隱。」宗輪論述記曰:「昔末土羅國,有一商主,少聘妻室,生一男子,顏容端正,字曰大天。」
迦丁比丘說當來變經
一卷,失譯人名。說末世佛法破滅之相者。
精進根
五根之一。
所立不遣
因明喻法之過也。如立無常之宗,舉極微之異喻。是不遮遣所立之宗,故云所立不遣。見因明大疏七。
結願
法會之末日也。
大夜
又曰迨夜,宿夜。荼毘日之前夜也。如女之婚嫁無再反之理。謂為大歸。惟此一夜,明日出不再歸。故曰大夜。世稱忌辰之前夜曰大夜。謂為迨夜者誤也。見象器箋三。
絕對
獨一之法,他不能對比者,是曰絕對,對於相對而言。教行信證二曰:「按本願一乘海圓融滿足極速無礙絕對不二之教也。」又曰:「金剛信心絕對不二之機也。」
分陀利華
釋迦如來稱譽念佛者曰人中之分陀利華。觀無量壽經曰:「若念佛者,當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華。」
口輪
三輪之一。佛所說之法,能摧破眾生之煩惱,故謂之輪。又名正教輪。輪者摧破之義,又徧轉不斷之義。見金光明文句二,三藏法數八。
菩提薩埵
Bodhisattva,同菩薩。大日經疏一曰:「菩提薩埵,阿闍梨云:具據正義當云菩提索多,此索多者,是忍樂修行堅持不捨義也。然聲明有如是法,若論文字,其義雖正,音韻或不流便者,得取便安之。故世論師謂為薩埵,傳習者隨順其辭。」見菩薩條。
二護
一、內護,內者自己身心之心也。佛所制之大小乘戒,持人之身心,使離三業之非,使成菩提之果者。二、外護,外者親族眷屬也。凡學人之所須,由親族眷屬之供給,安穩身心而成辦道業者,見涅槃經三十三。
婆羅門教
古昔婆羅門種專奉之教法也。中有種種別派,而大要以梵王為主,以四圍陀論為經。大日經疏二曰:「於彼部類中,梵王猶如佛。四韋陀典猶如十二部經,傳此法者猶如和合僧。時彼聞如是等世間三寶,歡喜歸依隨順修行。」
集會
僧俗集會於法會之席也。
支婁迦讖
又云支讖。見支讖條。
金剛界九會曼荼羅
金剛界之現圖曼荼羅,安布九會,稱為九會曼荼羅。
缽吉帝
又作鉢吉蹄,波機提。譯言本性,志性。摩登伽種之婬女也。見阿難而生婬心,請之於母,母誦神咒蠱惑阿難。阿難將行樂,為佛所救,婬女出家。摩登伽經上曰:「過去有婆羅門名蓮華實,女名本性,爾時女者今性比丘是也。」舍頭諫經曰:「有凶咒女名曰波機提,晉曰志性。」又曰:「過去有梵志名弗伽娑有女名志性,弗伽娑女則志性比丘尼是。」鼻奈耶三曰:「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尊者阿難平旦入城乞食。時甚熱,阿難中路蕉渴。路上有旃荼羅女,名鉢吉蹄,於井汲水。阿難詣井請水。女曰:我是摩鄧伽種,君為貴種,瞿曇第一弟子,波斯匿王所敬,末利夫人師。我敢持水不與?阿難曰:我不問汝旃荼羅非旃荼羅,但施我水。女於是掬水灌阿難手足,於是生婬意。阿難飲水去。鉢吉蹄女還家啟父母,願以沙門阿難為夫婿。母曰:此阿難為轉輪王家子,沙門瞿曇弟子。我等旃荼羅種何得以阿難為女婿?女曰:若得阿難而不得為婿,我當飲毒死。母於是設祭壇,請摩鄧伽神,誦摩鄧伽咒。阿難在祇洹,恍惚牽心於此,至其家。鉢吉蹄女見阿難,踊躍抱之,著床上。爾時,阿難以道力得自寤,自念:我今困厄,世尊何不慈愍我?佛乃知之,為阿難誦佛語(摩登伽經,舍頭諫經,佛為誦神咒,但其咒語異),於是阿難得脫幻術至佛所。婬女逐阿難而至。請佛以阿難。佛言:汝欲得阿難,阿難既為比丘,汝亦應為比丘尼。婬女乃還家白父母,剃髮至祇洹。時佛為婬女廣說四聖諦法,婬女即思惟佛道。得阿羅漢果。」更有摩鄧伽經二卷,摩鄧女解形中六事經一卷,摩鄧女經一卷,舍頭諫經一卷,此四經為同本異譯。皆記摩鄧伽女之事。但並為小乘部。大乘部首楞嚴經,記阿難乞食,途次經歷婬室,遭摩鄧伽以娑毘羅先梵天咒攝入婬席。如來宣說頂光神咒勅文殊師利將往護阿難,惡咒消滅。即與阿難及摩鄧伽歸來佛所。大小二部所記不同。梵⃞Prakṛti巴Pakatī。
五教
華嚴宗之教判也。有二種: (一)始於杜順,成於賢首,是唯就出世間之一教判定之。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大乘終教,四頓教,五圓教也。五教章冠註上一曰:「至相智儼大師,親承於杜順和尚,顯揚宗旨,弘傳一乘。搜玄、十玄、孔目、問答、章疏非一,約就五教廣立清範。(中略)賢首親於智儼造此五教。」同上三曰:「聖教萬差,要唯有五: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終教,四頓教,五圓教。」小乘教於四部之阿含經、發智、婆娑論等,說灰身滅智之涅槃法者。大乘始教為大乘之初門,有相始教空始教二種。深密經、唯識論等,分別五性,建立依他之萬法者為相始教。般若經、三論等,說諸法皆空,顯無所得平等者,為空始教。此二教皆不開示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之義,故貶為始教。大乘終教於楞伽經起信論等說真如緣起之理,唱一切皆成佛者。頓教對於一類之頓機,不依言句,不設位次,以頓徹理性為教者。是既絕言句,故為別部之經。以楞伽經四,有鏡像頓現之譬;寶積經論一,有頓教修多羅之名而立之。如以維摩之默而顯不二,以達磨之心而印於心,為得此旨者。圓教於華嚴經法華經等,明圓融具德之一乘者。此分別教一乘同教一乘二種。華嚴經直開示圓融不思議之法門,遠異於彼之三乘教,故名別教一乘;法華經為開會二乘,其說相同於三乘教,故名同教一乘。圓教之名,八十華嚴經謂為圓滿修多羅。華嚴玄談五曰:「教類有五,即賢首所立,廣有別章,大同天台,但加頓教。」又曰:「不同前漸次位修行,不同於彼圓融具德,故立名頓,頓詮此理,故名頓教。天台所以不立者以四教中皆有一絕言故。今乃開者頓顯絕言為一類,離念機故,即順禪宗。」開此五教而為十宗。詳見宗條。 (二)為同宗圭峰所立,此統收世間出世間之二教:一、人天教,以持提謂經等五戒而生於人間,行十善而生於天上為教者。二、小乘教,如前。三、大乘法相教,前始教中之相始教也。四、大乘破相教,前始教中之空始教也。五、一乘顯性教,前終頓圓之三教也。見原人論。前法相破相之二教,別立聲緣菩之三乘,故為大乘,今為一佛乘,故曰一乘。
摩訶衍論
起信論之異名。
二證
一事證,二理證。三學之中修戒學謂之事證。修定慧二學謂之理證。見南山戒本疏一上。
二種自在
一觀境自在,謂菩薩以正智慧照了真如之境及能通達一切之諸法圓融自在也。二作用自在,謂菩薩既以正智照了真如之境即能由體起用,現身說法,化諸眾生,圓融自在也。見華嚴大疏六。
見自在條。
燒指
佛教苦行之事,自燒其指,以表示其信仰之誠也。北史曰:並令燒指吞炭,出家為尼。韓愈文曰:焚頂燒指,百十為群。
開光明
開眼也。禪家之用語。大慧錄曰:「江給事請開佛光明。」見開光條。
灌頂壇
又名密壇。行灌頂聖式之壇場,梵謂之曼陀羅。壇者非唯築土之謂,且謂隨於其法布列諸尊以作圓滿之都會也。因此曼陀羅亦譯為輪圓具足。此法由金剛智始。宋高僧傳一(金剛智傳)曰:「開元已未歲,達於廣府,勅迎就慈恩寺,尋移薦福寺,所住之剎,必建大曼拏羅灌頂道場,度於四眾。」
褒羅那地耶
Purāṇa‑dvitiya,又Pārva,譯曰故二或第二。比丘之舊妻也。玄應音義十四曰:「律中故二,梵本云褒羅那地耶,譯言舊第二。雜心論云眾具及第二是也。」
戒行
依授戒作法一旦發得戒體者,能隨順其戒體而如法動作三業,謂之戒行。行事鈔中曰:「戒行謂方便修成順本受體。」洛陽伽藍記曰:「戒行真苦,莫可揄揚。」
日幢華眼鼓
金剛界之五佛,大日,寶幢,華開敷,蓮華眼,天鼓雷音也。秘藏寶鑰上頌曰:「日幢華眼鼓勃馱。」此中無量壽稱為蓮華眼者,以是為蓮華部之主,而成普眼蓮華者也。
二識
起信論之法門也。一,阿梨耶識Ālaya‑vijñana,譯曰無沒。如來藏與無明和合而為阿梨耶識,藏一切諸法之種子而不沒失,且常了別自識所現之境(即種子五根器界),故名無沒識。二,分別事識,又名意識Mano‑vijñāna,依阿梨耶識而生,分別色聲等六境之眼耳等六識也。以唯識所說之八識觀之,則阿梨耶識當於第八阿賴耶,分別事識當於前六識,第七末那識略而不說之。
調伏法
修法四種之一。念五大明王等而修護摩,以退治惡魔怨敵之法也。「調伏法取黑月日中亦夜半起首。不論善惡日行之,不得三時行。若急速者不論白黑,其火曜星宿等尤吉。行者面向南方蹲居,以右足蹈左足上,即觀自身徧法界,成青黑色三角曼荼羅。我身一法界,我口即爐口。我作降三世忿怒尊。眷屬圍繞。又想追置彼惡人身於壇上。放大智火,燒淨我身中業煩惱及彼惡人貪瞋痴並所作惡事。彼此平等蒙法利益,獲得長壽福樂。」見護摩條。
二貧
財貧法貧也。財貧謂乏資生之財物也。法貧,謂邪見不能信正法也。智度論九十八曰:「貧有二種:一者財貧,二者功德法貧,功德法貧最大可恥。」
頗羅
Phala,譯曰果。見智度論四十六,梵語雜名。
至真
如來離一切之虛偽,故曰至真。行事鈔下之二曰:「南無如來無所著至真等正覺。」
正徧知部
佛部之異名也。大日經疏六曰:「正徧知部三昧門。」
曼怛羅
Mantra,又作曼特羅、滿怛羅。譯曰真言、神咒、秘密語。見真言條。
玄門
玄妙之法門也,總以名佛法。三論玄義曰:「不二玄門。」行事鈔上之一曰:「凡廁預玄門者,克須清禁,無容於非。」迦才淨土論上曰:「淨土玄門,十方咸讚。」資持記上一之三曰:「佛法深妙,有信得入,故曰玄門。」
僧童
禪僧之用語,謂之童行。又曰行者。僧中之童子也。見童行條。
梵語健達Gandha,譯曰香。玄應音義三曰:「健達,此譯云香也。」有情非情之氣分一切鼻可嗅者。大乘義章八末曰:「芬馥名香,此名不足,於中亦有腥臊臭,不可備舉,且存香稱。」俱舍論一曰:「香有四種:好香惡香,等不等香,有差別故。」此中以沈水等薰物為六種供養之一。大日經疏十一曰:「隨取華等,以心念加之。如華即以華真言,香以香真言加之。(中略)以如來加持力故,能成不思議業。」此香有塗香末香丸香等之別。
淨居天
五淨居天也。見五淨居天條。
教行證
教法與修行及證果。依如來之教法而起修行,依修行之功而證悟聖果。與教理行果之四法,惟開合不同耳。一切佛法盡攝在此三者。十地論曰:「第二大願。有三種:一切諸佛法輪皆悉受持者,謂教法。(中略)攝受一切佛菩薩者,所謂證法。(中略)一切諸佛所教化法皆悉守護者,謂修行法。」義林六本(三寶章)曰:「具教行證三名為正法,但有教行名為像法,有餘無餘名為末法。」法華玄義五下曰:「乘有三種,謂教行證。」同釋籤曰:「五品乘教至六根,六根乘行至初住,初住乘證至妙覺。」
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神咒經
一卷,唐寶思惟譯。大梵天王請佛乞說咒。佛為說根本咒一與隨咒六,及其功德,並說書寫結壇之法。與不空譯一卷之隨求經同本。隨求即得大自在,以陀羅尼之功德而名之。
真人
總稱阿羅漢,亦稱佛。以是為證真理之人故也。無量壽經下曰:「殺真人鬥亂眾僧。」法華文句一曰:「瑞應云真人。」同疏記曰:「真是所證,證真之人,故曰真人。」玄應音義九曰:「真人是阿羅漢也,或言阿羅訶。經中或言應真,或言應儀,亦言無著果,皆是一也。」中本起經上曰:「方身丈六,華色紫金,明曜於世。(中略)身正修德,履道忽榮棄利,義曰真人。凡有千二百五十人俱。」
天部善神
謂梵天,帝釋,四天大王,守護佛法之天界善神也。
二種布施
一財施,捨財濟貧也。二法施,說法度他也。見智度論三十三。
一淨施,謂布施時不求世間之名譽福利等報,但為資助出世之善根及涅槃之因,以清淨心而布施也。二不淨施,謂以妄心求福報而行布施也。見智度論三十三。
月輪
謂太陰也。俱舍論十一曰:「日月徑量,幾喻繕那,日五十一,月唯五十。(中略)月輪下面頗胝迦寶水珠所成,能冷能照。」見月宮條。
真亭
禪宗掛亡尊宿真影之小亭也。真亭之製,四柱四宇,其形如亭,四傍皆張薄紗,透徹玲瓏,前檐扁真亭兩字。影前安牌。或言有真影贊辭,自書名則不用牌,喪赴化壇時,此器在龕前扛而進發。見象器箋二十。
羅剎女
食人之鬼女也。羅剎為惡鬼之總名,男曰羅剎娑。女曰羅剎私。
邪命說法
為求衣食之料而說法,曰邪命說法。
八由行
即八正道也。是為聖者之所由行,故名。
月輦
月天子之輦也。起世經曰:「彼月天子,身分光明,照彼青輦。其輦光明,照月宮殿,殿光照四大洲。」
露堂堂
物堂堂然顯了分明。對於黑漫漫而言。見貞和集一。
根敗
眼等五根敗壞而不為用也。維摩經佛道品曰:「譬如根敗之士其於五欲不能復利,如是聞諸斷結者,於佛法中無所復益。」同慧遠疏曰:「眼等名根,根壞名敗,根壞之人名根敗士,於色聲等不能照矚。」
曩莫
與納莫同。
寄庫
遼志曰:「遼俗十月內,五京進紙衣甲器械。十五日,國主與押番臣,密望木葉山,奠酒。用番字書狀同燒化,以奏山神,曰寄庫。」今人焚寓錢於生前,作佛事寄屬冥吏,以冀死後取用,蓋遼俗也。宋無名氏鬼董曰:杭有楊嫗,信庸僧寄庫之說,月為一竹簍,置寓金銀而焚之,付判官掌之。判官者,取十二支之肖似為姓,如寅生則黃判官,丑為田,未為朱,亥為袁,卯為柳,戌為成之類。
阿維羅提
Abhirati,又作阿比羅提。阿閦佛之淨土名。在東方。吳譯之維摩經下曰:「阿閦佛阿維羅提世界。」同註曰:「阿閦佛者,漢言無怒。阿維羅提者,漢言妙藥也。」慈恩之阿彌陀經疏曰:「阿閦鞞佛經云:名無瞋恚,在東方阿比羅提國。」見阿閦條。
五百異部
小乘之異計有五百部。見五百部條。
無遮
寬容物而無遮也。圓覺經曰:「惟願不捨無遮大悲,為諸菩薩開秘密藏。」楞嚴經一曰:「如來開闡無遮度諸疑謗。」焰羅王供行法次第曰:「設無遮廣大供養。」
玄關
出入玄旨之關門。頭陀寺碑曰:「玄關幽鍵,感而遂通。」白居易詩曰:「無勞別修道,即此是玄關。」碧巖八十八則垂示曰:「當機敲點,擊碎金鎖玄關。」普燈錄十七曰:「玄關大啟,正眼流通。」
鞞尼迦
見毘奈耶條。
安樂
身安心樂也。文句八下曰:「身無危險故安,心無憂惱故樂。」
閻摩德迦
大威德明王之梵名。見閻曼德迦條。
中有之旅
中有之身,彷徨而求生緣,譬如旅客也。往生十因曰:「形無常住,只有守屍之鬼。神無常家,獨跰中有之旅。悲哉冥冥獨逝,一人不從。」
羅剎天
十二天之一。八方天之一。諸羅剎之王也。為西南隅之守護神。
七十七智
是亦觀十二支中後十一支之聞思修三慧有漏智也。十一支各有七智,故合為七十七智。七智者,先於未來之老死一支,作順逆之二觀。謂觀由有生而有老死之順觀,與觀不由生而非有老死之逆觀之二智也。如是過現之老死亦爾。故三世合而有六智。此六智緣理如實而知,故是思修慧,名真實智。更聞教而知三世緣起之道,與名法住智又名假智,為第七智。即聞慧也。先於聞慧生一智,次由思修慧生六智,合為七智。見對法論四。
抹香
擣沈檀為粉抹,用以撒布於塔像者。法華經提婆品曰:「悉以雜華抹香,供養七寶妙塔。」智度論曰:「乾香應燒,濕香應塗地,抹香及華應散。」
別願
如藥師之十二顯(見藥師條),千手觀音之六願及十願(見千手觀音條),普賢之十願(見普賢條),彌陀之二十四願及四十八願,釋迦之五百願。
對於總願之語。如四弘誓願為諸菩薩之通願,故曰總願,如阿彌陀四十八願,藥師十二願為各自特殊之誓願,故曰別願。止觀七曰:「二乘生盡,故不須願。菩薩生生化物,須總願別願。四弘是總願,法華華嚴所說,一一善行陀羅尼,皆有別願。」
最極
因位之極。等覺之位也。文句四曰:「鄰圓際極,唯一生在。」同記曰:「言鄰圓者,圓謂圓滿,近於滿位。鄰,妙覺也。言際極者,顯鄰圓耳。」
死賊
死以賊害人,故名為賊。坐禪三昧經上曰:「今日營此事,明日造彼事。樂著不觀苦,不覺死賊至。」
貴在得悟
教文之義理,無方無定,所詮之貴,在於得悟也。是三論一家之綱要。法華遊意上曰:「一之與異,隨時用之。貴在得悟,義無定也。」
持鬘天
持華鬘之天眾也。占胎藏界曼荼羅外金剛院之一位。秘藏記下曰:「持鬘天,白肉色,持華。」大部補注五曰:「若部有眾生施香華鬘,必生此天。於其胸前天悅意華自然為鬘,故號彼天為持鬘耳。」
安養教主
安養國之教主,彌陀如來也。
二十五神
持五戒,則常有二十五之善神擁護其身。見灌頂經一,法苑珠林八十八。
成事智
四智又五智之隨一,成所作智之略稱也。
十二入
與十二處同。見三科條。
四住
見思之煩惱也。見四住地條。
四種之住處也。一天住,為六欲之住處,即布施持戒善心之三事也。二梵住,為色界無色界諸天之住處,即慈悲喜捨之四無量心也。三聖住,為三乘聖者之住處,即空無相無作之三三昧也。四佛住,為一切諸佛之住處,即首楞嚴等之無量三昧也。見智度論三。
洴舍
又作萍沙,瓶沙,頻婆娑羅。新云頻毘娑羅Bimbisāra,見頻婆娑羅條。
大師
佛之尊號。瑜伽論曰:「能善教誡聲聞弟子,一切應作不應作事故名大師。又能化導無量眾生令苦寂滅故名大師。又為摧滅邪穢外道世間出世間故名大師。」資持記上一之一曰:「大師者所謂天人之師即十號之一。以道訓人故彰斯目。然以師通凡聖加大簡之,是則三界獨尊九道依學,唯佛師聖得此嘉號,自餘凡鄙安可僭稱。」四教儀集註上曰:「大師者群生模範。」
僧史略下曰:「唐懿宗威通十一年十一月左街雲顥賜為三慧大師,右街僧徹賜為淨光大師,可孚賜為法智大師,重謙賜為青蓮大師。是其始也。」
四種瓔珞莊嚴
菩薩,以戒等四法莊嚴法身,如世之瓔珞莊嚴身也。一、戒瓔珞莊嚴法身,以戒律莊嚴法身也。二、三昧瓔珞莊嚴,以禪定莊嚴法身也。三、智慧瓔珞莊嚴,以智慧莊嚴法身也。四陀羅尼瓔珞莊嚴,陀羅尼者總持之義,能總持善法,而莊嚴法身也。見大集經一。
拔濟
拔苦濟難也。法華經譬喻品曰:「但以智慧方便,於三界火宅,拔濟眾生。」
真丹
印度人亦稱我國曰真丹,與震旦,神丹。皆異譯之字也。西域記曰:「翻摩訶支那為大漢國,或謂日出東隅,其色如丹。故云震旦真丹者,此皆訛說。今謂神丹者,唯借其音耳。」
攝受奇特
三種奇特之一。是奇特條附錄。
六喻般若
金剛般若經說夢幻等六喻,謂之六喻般若。
金色童子因緣經
十二卷,趙宋惟淨譯。說佛滅後有大商主子身有金色光,名金色童子。阿難教化之之因緣。
一生入妙覺
天台宗所說。三論,唯識等他宗之法門,非經三大阿僧祇劫,不得至於佛位(妙覺),然天台以圓頓之妙覺,信之,行之,則於現在世中得自凡夫位一躍直達於妙覺之佛果。謂之一生入妙覺。
勞侶
塵勞之黨侶也,塵勞者煩惱之異名。維摩經弟子品曰:「為與眾魔共一手,作諸勞侶。」註「肇曰:其為諸塵勞之黨侶也。」大日經疏曰:「若離如是實相印,餘皆愛見所生,與天魔外道作諸勞侶。」
不邪婬戒
五戒之一。對在家之二眾禁止姦他妻等不正之婬事也,若為出家戒,則正邪皆制之,故云不婬戒。如梵網經之十戒是也。梵網經疏下曰:「五眾邪正俱制,二眾但制邪婬。」
禪衣
禪僧所著之衣。有掛絡等。禪家特殊之衣。上古雖諸宗一樣,而至後世,則皆依宗生別,律衣,教衣,禪衣,各異其制。
融識
能通達事理之人也。唯識述記序曰:「誕茲能識,秀迹傳燈。」
絕學
傳心法要上曰:「古人心利,纔聞一言,便乃絕學。所以喚作絕學無為閒道人也。」
尸毘王墓
宋沈括夢溪筆談曰:延州天山之顛,有奉國佛寺,二庭中有一墓,世傳尸毘王之墓也。尸毘王出於佛書大智論,言嘗割身肉以飼餓鷹,至割肉盡。今天山之下,有濯筋河,其縣為膚施,亦與尸毘王說相符。按漢書膚施,乃秦縣名,此時未有佛書,疑後人附會縣名為說。慶歷中施昌言鎮鄜延,乃壞奉國寺為倉,發尸毘墓,得千餘秤炭。其棺槨皆朽,有枯骸尚完,脛骨長二尺餘,顱骨大如斗。并得玉環玦七十餘件,玉衝牙長僅盈尺,皆為在位者所取。金銀之物,入於役夫。
真乘
真實之教法也。秘藏寶錀上曰:「作遷慢如真乘寂。」
愛敬法
又曰敬愛法。為愛敬神佛之修法也。又使人起愛敬心之修法也。
講筵
講義之席。
贍部光像
以贍部檀金所造之佛像,給孤獨長者作之。安置於大眾之上首。有部尼陀那五曰:「若佛世尊自居眾首為上座者,便有威肅,眾皆嚴整。世尊不在,即無上事。是時給孤獨長者來至佛所,禮雙足已,退坐一面。而白佛言:我今欲作贍部影像,唯願聽許。佛言:應作。」寄歸傳四曰:「言贍部光像者,即如律中所出。緣起元為世尊不處眾時,眾無威肅。致便給園長者請世尊曰:願作贍部光像,眾首置之。大師許作。」
五手
一、思惟手,稍屈小指無名指之頭,向於掌,餘三指散如三奇狀,頭稍側,屈手向裹,以頭指(人指)指頰也。二、善手,施無畏也。皆用左手。用右手亦得。善者妙好義。三、笑手,迴思惟手而當於心前,使三指向於上也。四、華手,以頭拇二指捻花,而申三指。其三指或仰掌而舒之。皆得。五、虛空手,側右手,散指而置於空中也。見大日經疏十六。
白心
清淨之苦心也。
聞一悟解百千門
見因解悟百千門條。(CBETA註:查無此條,參考《淨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卷中.下》卷3:「彼國眾生常快樂 三惡六道不曾聞 一念一時隨眾聽 聞一悟解百千門」)
大德
梵云婆檀陀Bhadanta,原為稱佛之名。在律中則為比丘之稱。唐時有臨壇大德之稱。是勅任者。釋氏要覽上曰:「智度論云:梵語波檀陀,秦言大德。」毘奈耶雜事十九曰:「年少苾芻應喚老者為大德,老喚少年為具壽,若不爾者得越法罪。」僧史略下曰:「德號之具其來遠矣!魏秦之世翻譯律本羯磨文中族曰大德僧。(中略)諸傳紀私呼僧中賢彥多曰大德,非國朝所輔也。(中略)大曆六年辛亥年,四月五日,勅京城僧尼臨壇大德各置十人,以為常式。有闕即填,此帶臨壇而有大德二字,及官補德號之始也。憲宗朝端甫為引駕大德,此帶引駕為目。宣宗大中四年六月降誕日,內殿禪大德辯肇二人,此帶禪學得名。」四分戒本序曰:「諸世尊大德,為我說是事。」戒疏一上曰:「七佛非一曰諸,宇宙無上曰世尊,行滿位高曰大德也。」
比丘避女惡名欲自殺經
一卷,西晉法炬譯。有比丘因惡名住林中欲自殺,正住天神說偈曉之,即得道果。
佛臨般涅槃經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之略名。
種子境
阿賴耶識三境之一。見阿賴耶條。
內陣
佛殿內僧之坐處,區畫內外。內部為內陣。外面為外陣。
內院
兜率天有內外二院。內院名善法堂。彌勒菩薩常居此說法。見兜率條。
餓鬼愛
二愛之一。欲愛之異名。以凡夫愛著五欲,同於餓鬼趣也。涅槃經五曰:「愛有二種:一者餓鬼愛,二者法愛。」
旛王經
無能勝旛王如來莊嚴陀羅尼經之略名。
戒身
小乘以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之五法立為佛陀三身中之法身。因戒為法身之一分,故云戒身。見戒定慧條附錄。
婆利質多羅
又作婆利質羅,婆疑質垢,婆利耶怛羅拘陀羅,婆唎耶呾羅拘毘陀羅。忉利天上之樹名。譯曰香徧樹。見波利質多羅條。
二超
竪超橫超也,聖道門之頓教,即身是佛即身成佛等之教,謂之竪超。淨土門之頓教,選擇本願之念佛,謂之橫超。
同心結
用於袈娑𢂁紐之結法也。以紐作綰結,使其兩端入於中心一處,故名同心結。
四種阿含
見阿含條。
理事無礙法界
四法界之一。同於理事無礙觀。法界者,總稱事理之法之語也。見玄門條。
五處供養
言父、母、親教師、軌範師、病人之五者,常宜供養也。
戒躅
戒律之軌躅也。寄歸傳一曰:「初轉法輪則由五人受化,次談戒躅則千生伏首。」
四果向
見四果及四向條。
大念
大聲念佛也。大集日藏經念佛三昧品曰:「於寂靜處莊嚴道場,正念結跏。或行或坐,念佛身相無使亂心,更莫他緣念其餘事。或一日夜或七日夜,不作餘業,至心念佛,乃至見佛,小念見小大念見大。」群疑論七曰:「大念者大聲稱佛也,小念者小聲稱佛也。」
畢勒支底迦
Pratyeka,不逢佛世而悟,故云獨覺,觀十二因緣而覺悟,故云緣覺。慧苑音義上曰:「辟支梵音。具云畢勒支底迦。此云各各獨行。佛者覺也。舊翻為獨覺,正得其意,或翻為緣覺,譯人謬。以梵語云鉢攞底迦,此翻為緣故。智論第十八中通上二類也。」玄應音義三曰:「緣一覺又云獨覺。舊經云古佛,又云辟支佛,又言辟支迦,或云貝支迦,皆梵言訛轉也。此云獨覺是也。」
供佛
供養佛也。
灌頂幡
幡具灌頂之功德,故名灌頂,又高懸其幡而使其端觸人之頂,類於灌頂,故附以灌頂之名。秘藏記末曰:「世人皆以幡號灌頂,是以幡功德,先為輪王,後終成佛。以致佛果,名為灌頂,是故知以果名因也。」
訶陵
又作波陵。在爪哇島。寄歸傳一所謂南海諸洲十餘國之一。唐麟德年中,會寧律師嘗遊此,與若那跋陀羅共譯出大般涅槃經後分二卷。
即心
一切萬法即就於心而不離也。法華玄義四曰:「上來圓行不可遠求,即心而是,(中略)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五行三諦一切佛法即心而具。」
吉祥日
見吉日良辰條。
有相安樂行
法華經安樂行品分別末世之道俗安樂修行法華之法為身,口,意,誓願之四種而明之。南岳大師就此安樂行而立有相無相之二門,入定觀念為無相安樂行。散心念誦為有相安樂行。萬善同歸集二曰:「南岳法華懺云:六根性清淨菩薩,學法華具足二種行,一有相行,二無相行。無相安樂行,甚深妙禪定,觀察六情根。有相安樂行,此依勸發品,散心誦法華。不入禪三昧,坐立行一心。念法華文字,行若成就者,即見普賢身。」(勸發品具名普賢菩薩勸發品,在法華經最末,勸散心念誦者。南岳之法華懺今不傳,故引萬善同歸集)。
空果
虛空之果實。以譬無法。圓覺經曰:「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已如空華,用此思惟,辨於佛境。猶如空華,復結空果。展轉妄想,無有是處。」
真修
二修之一。
阿修羅
Asura,又作阿須羅。舊稱阿修羅,阿須倫,阿蘇羅,阿素羅。譯曰無端,容貌醜陋之義。又曰無酒,其果報無酒之義。新稱阿素洛。譯曰非天。其果報勝似天而非天之義。為常與帝釋戰鬥之神。六道之一。八部眾之一。名義集二曰:「阿修羅,舊翻無端正。男醜女端正,新翻非天。」西城記九曰:「阿素洛,舊曰阿修羅,又曰阿須倫,又曰阿蘇羅,皆訛也。」法華文句五曰:「阿修羅,此云無酒。四天下採華,醞於大海。魚龍業力,其味不變。嗔妒誓斷,故言無酒神。」大乘義章八末曰:「阿修羅者,是外國語,此名劣天。又人相傳名不酒神。」玄應音義三曰:「阿修倫,又作阿修羅,皆訛也,正言阿素洛。此譯云:阿無也,亦云非。素洛云酒,亦云天。名無酒神,亦名非天。經中亦名無善神也。」
檀興
檀者布施行。興者與福。為施行而興福果也。
十聲一聲
淨土門之極意,念聲是一,一念之信,即為一徧之聲名,故十念一念,謂之十聲一聲。無量壽經下曰:「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觀無量壽經曰:「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是也。
法說周
法華三周說法之一。見三周條。
緣慮心
攀緣境界,思慮事物之心。即眼耳乃至阿賴耶八種之心識也。又曰慮知心。梵名質多。四種心之一。止觀一之上曰:「質多者,天竺音,此方言心,即慮知之心也。天竺又稱汗栗駄,此方稱是草木之心也。又稱矣栗駄,此方是積集精要者為心也。」名義集六曰:「質多耶,或名質帝,或名波荼,此方翻心。黃帝經五藏論,目之為神。西域外道,計之為我。此土佛教,翻緣慮心,此通八識。」見四種心條。
寂調音所問經
一卷,劉宋法海譯。清淨毘尼方廣經之異譯。
救療小兒疾病經
囉嚩拏說救療小兒疾病經之略稱。
五念門
淨土論所說,念阿彌陀佛五種之門:一、禮拜門,以身業而向阿彌陀佛之形像禮拜也。二、讚嘆門,以口業而稱阿彌陀佛之名也。三、作願門,一心願生於彼國土也。四、觀察門,以智慧而觀察土之十七功德,佛之八種功德,菩薩之四種功德也。五、迴向門,願以己之功德迴施於一切眾生,彼此皆成佛也。門為入出之義,前四門為入於安樂淨土之門,後一門為出於利他教化之門,故通名為門。淨土論曰:「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行成就,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何等五念門?一者禮拜門,二者讚嘆門,三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迴向門。」
摩訶諾伽那
Mahānagna,譯曰大露身。大力神之名。玄應音義二十一曰:「摩訶諾伽那力,謂露身,大力神名也。」見諾健那條。
參同契
石頭和尚希遷所作。其結句云:「謹白參玄人,光陰莫虛度。」
廣燈錄
禪宗廣燈錄,三十卷。宋仁宗天聖年中,駙馬都尉李遵勗撰。帝製序賜之。見稽古略四。
遮詮
對於表詮之稱。見二門條。
爪塔
給孤獨長者為供養佛之爪髮而立塔,是為起塔之始。十誦五十六有異說。
大水火
大三災中之水災火災也。
Indriya,能生之義。增上之義。草木之根,有增上之力,能生幹枝,因而眼之眼根,有強力,能生眼識,則名為眼根。信有生他善法之力。則名為信根。又人性有生善惡作業之力,則名為根性。俱舍論二曰:「根者是何義?最勝自在光顯名根,由此總成根增上義。」大乘義章四曰:「能生名根,」俱舍光記三曰:「勝用增上,故名為根。」
五指
一拳五指之喻。知度論九十九曰:「如五指和合名為拳。」
身相
身之相貌也。圓覺經曰:「妄認四大為自身相。」
急急如律令
本是漢朝官符所用者。後巫者以為咒語。演密鈔二曰:「且如此方言言,亦有顯言,有咒語如急急如和律令等,咒火不燒。咒瘧令停,蓋作咒用,不同顯言。」
大水災
大三災之一。於壞劫之末,下自無間地獄,上至色界二禪天,悉以洪水破壞之大災也。見三災條。
五持
五種陀羅尼也。見陀羅尼條。
五種之總持。密宗所立:一、聞持,耳聞一字之聲,具悟五乘之教法,顯密之差別,而無漏無失者。二、法持,於法總持而不漏者。三、義持,於諸法之義,總持而不失者。四、根持,於六根之緣境,總持而無餘念者。五、藏持,總持如來藏之理而無漏失者。見辨惑指南三。
轉輪高座
轉論王之高座也。四分律三十六曰:「一處有大眾來集說戒者,聲音大小,眾不悉聞。諸比丘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聽當在眾中立說戒。猶故不聞,應在眾中敷高座,極令高好,座上說戒。猶故不聞,應作轉輪高座,平手立及在座上說戒。」
真佛
報身佛對於化身佛謂之真佛。又謂無相之法身。無量壽經曰:「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臨濟錄曰:「真佛無形,真法無相。」
心越禪師
諱興儔,字心越,號東皋,明杭州金華府婓郡浦陽人。清康熙七年三十歲,謁翠微閣堂,三年參容狗子話,得師之印可。日本延寶五年至長崎。後改造水戶之天德寺,號祇園寺。為開山。壽五十七寂。見日本洞上聯燈錄。
如來應正遍知
又謂之如來應供等正覺。佛之三號也。往生論註下曰:「所言三號即是如來應正徧知也。」見十號條。
人牛俱妄
十牛之一。
煖位
四加行位之一。煗法之位也。見煗法項。
目多伽
伊提目多伽Itivṛtaka之略。但目為曰之誤。參照十二部經條。
能見心不相應染
六染心之一。
八魔
四魔又加無常無樂無我無淨之四為八魔。是前四為凡夫之魔,後四為二乘之魔也。涅槃經二十二曰:「八魔者,所謂四魔無常無樂無我無淨。」法華文句六曰:「圓教法身安處空理,無復通別二惑八魔等畏,故言踞師子床也。」
見魔條。
娑羅樹
娑羅雙樹也。
建立軌
建立曼荼羅護摩儀軌之略稱。
空有
遮遣曰空。建立曰有。論理上正反對之二門也。
閼伽花
閼伽上所浮之花。用樒。由此轉為奉佛之花。
貴在得意
所貴在於得其意也。文句一上曰:「貴在得意,不煩筆墨。」
內障
心內煩惱等障礙也。
薩迦耶見
Sat‑kāyadarśana,又曰薩迦耶達利瑟致。譯曰有身見。五見中之身見也。執著五蘊假和合之體,思為有真實之我,起我我所之見也。
無量
多大而不可計量也。又數目之名。攝大乘論釋八曰:「不可以譬類得知為無量。」勝鬘經寶窟中本曰:「無量義者,猶是廣大異名。」同上末曰:「依華嚴經是百二十數中一數之名也。非是汎爾言無量也。」
祇陀飲酒
未曾有經下曰:「祇陀太子白佛,昔受五戒制酒持難,欲捨五戒而持十善。佛言飲時有何過?答國中豪賢時齋共飲,亦無餘過。佛言若如此終身無過。」止觀二曰:「祇陀末利,唯酒唯戒。」
古佛
古時之佛。過去世之佛。又,辟支佛之別稱。高僧之尊稱。大日經二曰:「當廣說灌頂,古佛所開示。」僧史略上曰:「漢末魏初,傳譯漸盛,或翻佛為眾祐,或翻辟支為古佛。」續佛祖統紀一蒙潤傳曰:「天目中峰國師,嘗致書曰:法師能以芬陀利香,充塞宇宙,人謂古佛復出。信矣!」
十二倒
見四倒條。
三摩底
又曰三摩帝,三摩䟡。見三摩地條。
大林精舍
大竹林精舍之略稱。見竹林精舍條。
戒足
戒者進趣佛道之要具,故以譬足。行事鈔上曰:「經云:若欲生天等必須護戒足。」資持記上一之三曰:「戒以足譬,頗符發趣之義。」
露形外道
又云離繫外道。梵云尼犍子是也。以脫衣露形為正行者。俱舍寶疏九曰:「離繫者,即是露形外道,離衣等繫,故名離繫。此外道受持種種露形拔髮等禁。」
二身
有六種:真身,應身之二身。常身,無常身之二身。生身,法身之二身。實色身,化色身之二身。真身,化身之二身。實相身,為物身之二身是也。見二字部二身條附錄。
二法身有五種。見法身條附錄。
一、分段身,分段生死之身也。二、變易身,變易生死之身也。參照性地條。
佛之二身也,佛身之開合,經論之說雖有多端,但以二身三身兩門為通會。二身之說頗多。
身界
佛舍利也。界者分之義,此為佛之身分,故謂之身界。會本文句記六曰:「塔藏身界故,供者福大,不同殿堂形貌安處。」
明信佛智
不了佛智之反對。無量壽經之語。明信佛智之不思義。深賴如來之救濟,不更疑自已之往生也。
幻垢
有情之身心,無實體,故曰幻,有漏不淨故曰垢。圓覺經曰:「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釋迦掩室
肇論下曰:「釋迦掩室於摩竭,淨名杜口於毘耶。」
七馬鳴
釋摩訶衍論一,說六馬鳴,又馬鳴菩薩大神力無比驗法念誦儀軌有一馬鳴,是佛在世之大士也,合前為七馬鳴。
孤露
孤者孤獨,無父母也,露者露出,無覆我者也。法華經壽量品曰:「自惟孤露,無復恃怙。」涅槃經一曰:「貧窮孤露,一旦遠離無上世尊。」
三佛語
一隨自意語,佛隨順自意而說自己所證一實等法之語也。二隨他意語,佛一向隨順他機而說方便之法,引導眾生之語也。三隨自他意語,佛為眾生說法,半隨自證之意,半隨他機之意之語也。涅槃經三十五曰:「如我所說十二部經,或隨自意說,或隨他意說,或隨自他意說。」
佛之說法,有隨自意等三語。見佛語條。
六通
於前五通加漏盡智證通Āsravakṣaya‑jñāna之一。漏盡知證通者,三乘之極致,諸漏(即一切煩惱)斷盡為無礙者。成就此六通限於三乘之聖者。俱舍論二十七曰:「通有六種:一神境智證通,二天眼智證通,三天耳智證通,四他心智證通,五宿住隨念智證通,六漏盡智證通。雖六通中第六唯聖,然其前五,異生亦得。」大乘義章二十本曰:「一名身通,二名天眼,三名天耳,四他心智,五宿命,六漏盡通。」(以上六神通次第,同智度論二十八說其次第)。法界次第中上曰:「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知他心通,四宿命通,五身如意通,六漏智通。」(次第異)。
三乘聖者所得之神通,有六種: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也。亦稱六神通。法華經曰:如世所恭敬,如六通羅漢。
如理師
佛之德號也。俱舍論一曰:「敬禮如是如理師。(中略)如實無倒,教授誡勗,名如理師。」
五悔
天台,真言,所立略異。
八風
又名八法。世有八法。為世間之所愛憎。能扇動人心,故名八風。一利、二衰、三毀、四譽、五稱、六譏、七苦、八樂也。行宗記一上曰:「智論云:衰利毀譽稱譏苦樂四順四違,能動物情,名為八風。」法華文句一曰:「佛無食想,久離八風,不為損益。」止觀五曰:「止是壁定,八風惡覺不能入。」同輔行曰:「八風只是四違四順。」思益經一曰:「利衰及毀譽,稱譏與苦樂,如此之八法,常率於世間。」寒山子詩曰:「八風吹不動。」案,得可意事名利,失可意事名衰,不見前排撥名毀,不見前讚美為譽,現前讚美為稱見前排撥名譏,逼迫身心名苦,悅適心意為樂,見要覽。
鬮者從佛教出,而有種種之別。
惡道
乘惡行而往之道途。地獄,畜生等是也。大乘義章八末曰:「地獄等報,為道所語,故名為道。故地持言,乘惡行往,名為惡道。」與惡趣同。
不共不定
因明六不定因之一。立因而其因通同喻,亦通異喻,因而使宗不定,謂之共不定,不通同喻,亦不通異喻,因而使宗不定,謂之不共不定。如聲為常(宗),以所聞性故(因),如虛空(同喻),如瓶(異喻),是所聞性之因,不通同喻,亦不通異喻,宗如何可決。
折石
又云破石,波羅夷罪四喻之一。如破折之石不可再合也。寄歸傳四曰:「若道何不投火,便招折石之過。」
外道之梵天
外道所見之梵天,有三種:一、自那羅延天生梵天,自梵天生四姓之人類及一切。是鞞陀論師之說也。外道小乘涅槃論曰:「問曰:何等外道說梵天是涅槃因?答曰:第四外道圍陀論師說,從那羅延天,臍中生大蓮華,從蓮華生梵天祖公,彼梵天作一切命無命物。從梵天口中生婆羅門,兩臂中生剎利,兩髀中生毘舍,從兩腳跟生首陀,一切大地是修福德戒場。(中略)於界場中殺害供養梵天得生彼處名涅槃。」大日經疏二曰:「圍陀是梵王所演四種明論,大圍陀論師是受持彼經能教授者。(中略)於彼部顯之中梵天猶如佛,四韋陀典猶如十二部經,傳此法者如和會僧。」二、自綼紐天生梵天,自梵天生八子而為一切萬物之元,是綼紐論師之梵天說也。智度論八曰:「劫盡燒時一切皆空,眾生福德因緣力故十方風至,相對相觸能持大水,水上有一千頭人二千手足名為韋紐,是人臍中出千葉金色妙寶蓮華,其光大明如萬日俱照。華中有人結跏趺坐,此人復有無量光明名曰梵天王。此梵天王心生八子,八子生天地人民,是梵天王於諸婬瞋已盡無餘。」三、以摩醯首羅為法身,以那羅延為報身,以梵天為應身,是摩醯首羅論師之說也。提婆論曰:「梵王那羅延摩醯首羅,一體三分。」玄應音義二十五曰:「那羅延,那羅此翻為人,延那此云生本。謂人生本,即是梵王。外道謂:一切人皆從梵王生,故名人生本也。」
摩尼輪
六輪之一。見六輪條。
具折囉
譯曰所行。見華嚴疏鈔十四。
阿私
又作阿夷。見阿私仙條。
潔齋
謂止婬事,斷酒肉也。
夏中
謂夏安居間之九十日也。
三種禪
一世間禪,此有二種: 一,根本味禪,此有四禪,四無量,四空之三品。合為十二,稱為十二門禪。厭欲界之散亂者修四禪,欲大福者修四無量,厭色籠者修四空。為生一切出世善法之根本,故名根本。又闇證而為觀慧,故名隱沒。於其禪定生愛味,故名有垢。所觀之境界不分明,故名無記(此中出世善,非於四禪四無量四空直生,乃以之為所依,更修謫觀而生)。 二,根本淨禪,亦有三品,六妙門,十六特勝,通明禪也。慧性多者修六妙門,定性多者修十六特勝,定慧均等者修通明。根本之義與前同。是不隱沒,無垢,有記,與上相反。 然而前之根本味禪,為凡夫外道厭下地欣上地者。以六行觀修得之。或佛弟子以八聖種修得之。因而發有漏智,無生無漏智者,故名為世間禪。後之根本淨禪,利根之外道凡夫,於佛出世前亦修之。因而發有漏智,故名為世間禪。但逢佛之出世,聞佛之說此法,則得依之而直發無漏智,故此與前之純有漏殊別,稱為淨禪。止觀九之一稱為亦有漏亦無漏。 二出世禪,此有觀練熏修之四種。 觀禪有九想,八背捨,八勝處,十一切處之四種。觀為觀照之義,明觀照不淨等之境,故名為觀。 練禪者,九次第定也。練為鍜練之義,前之觀禪,行用未調練,出入之中間,尚雜異念,此禪自淺至深,順次鍜練四禪滅盡定,不雜異念,故名為練。又以無漏鍜練有漏,故名為練。俱舍名之為雜修靜慮。但彼局於四禪。今為通練八地也。 熏禪者,獅子奮迅三昧也。熏,為熏熟自在之義,前之九次第定,但能得順次入,未得逆次出,今順逆自在如師子奮迅,進退自在。又能除異念之間雜如師子奮訊而拂塵土,故名為師子奮迅三昧。 修禪者超越三昧也。修為修法之義,更修治前定使之精妙也。前之熏禪,雖逆順隨意。但次第無間出入,未得超越自在出入。更修治前定,方得超越遠近(如自初地至三地為近超,乃至至滅盡定為遠超云),出入自在,故名為超越。 此觀練熏修之四種禪,雖是緣有為法之事禪。而能離欲過,不俟觀諦理。以是能發無漏智,故總稱為出世間禪。但依小乘,則俱舍成實皆是觀有為法之事禪。故是為有漏禪。彼宗無漏智,局於觀諦理之理觀也。問若以發無漏智,而名為出世禪,如彼未至中間之二定及四禪下三空之九地,亦依之而發無漏,亦可稱為出世間禪,何以彼為世間禪耶?答九地發無漏智,非單用其定而發,但以此定為所依,必觀諦理,方發無漏智。九想等不然。直以之發無漏智也。故不得為例。 三出世間上上禪,地持經五所說九種之大禪也:一,自性禪,所修之禪,觀心之實相,於外不求。故名為自性。二,一切禪,能得自行化他一切之功德,故名為一切。三,難禪,為深妙難修之禪,故名為難。四,一切門禪,一切之禪定,皆由此門出,故名為一切門。五,善人禪,大善根之眾生所共修,故名為善人。六,一切行禪,大乘一切之行法無不含攝,故名為一切行。七,除惱禪,除滅眾生之苦惱,故名為除惱。八,此世他世樂禪,能使眾生悉得二世之樂,故名為此世他世樂。九,清淨淨禪,惑業斷盡,得大菩提之淨報。故名為清淨。清淨之相,亦不可得,故重曰淨。經中一一說其修相。見法華玄義四之一,止觀九之一,玄籤講述四上。(CBETA註:參考九種大禪條)
俱舍論十八立三種禪。論謂之三等至:一,味等至,與煩惱相應之定也。通於四禪四無色八定而在於定中起貪愛。味著定中之妙境,因而名為味定。此時失墜其定。何則?以定為純善,不與貪等不善相應故也。二,淨等至,與無貪等之有漏善法相應而起。故名為淨定,即是味定所味著之境也。是亦通於八定。三,無漏等至,與無漏智相應之定也。是為無漏,故非為味定之所味著,此無漏定依色界之四禪。與下三無色之七地淨定而起。有頂地之淨定,定心昧劣,故不能生起無漏定。此外成實有欲界定與中間定。俱舍有未至定與中間定。有亦無漏定與味淨定。無漏定之所依,總有九定。三定之中為淨定,下為味定之緣,上為無漏定之緣。以此淨定分別四分。
見禪條。
雪山鳥
又曰寒苦鳥。見寒苦鳥條。
二五食
一者,蒲闍尼,翻云噉食。此有五種:謂飯麨乾飯魚肉。二者。佉闍尼,翻云嚼食。此有五種:謂枝葉華果細末食。
睒子經
睒子為童子之名。佛說往昔為睒子童子,孝養瞽親之事。有二譯:一失譯,附於西晉錄,謂為菩薩睒子經。一乞伏秦聖賢譯,名為佛說睒子經。出於六度集經。
超越斷
同超越證。
七科道品
三十七之助道品分七種,謂之七科道品。見三十七道品條。
六道
與六趣同。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間,天上是也。此六者,乃眾生輪迴之道途,故曰六道。眾生各乘因業而趣之,故謂之六趣。法華經序品曰:「六道眾生生死所趣。」法華玄義二曰:「約十法界謂六道四聖也。」見六趣條。
四顛倒
有二種之四倒:一,凡夫之四倒。二,二乘之四倒。凡夫之四倒:一,常顛倒,於世門無常之法而起常見者。二,樂顛倒,於世間之諸苦而起樂見者。三,淨顛倒,於世間之不淨法而起淨見者。四,我顛倒,於世間之無我法而起我見者。心受身法之四念處,如其次第,為破此四倒之觀法也。見俱舍論十九,止觀二。二乘之四倒:一,無常顛倒,於涅槃之常而計無常也。二,無樂顛倒,於涅槃之樂而計無樂也。三,無我顛倒,於涅槃之我而計無我也。四,無淨顛倒,於涅槃之淨而計無淨也。涅槃經二曰:「為諸煩惱無明所覆生顛倒心,我計無我,常計無常,淨計不淨,樂計為苦。」
見四倒條。
娑竭羅
又曰娑伽羅。梵音Sāgara,海名。譯為鹹海。
五惡
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即反於五戒者。
𑖮𑗝𑖼Hūin,又作𤙖。為諸天之總種子,𑖀𑖮𑖄𑖦之四字合成者也。般若理趣釋上曰:「吽字者因之義,因之義者,謂菩提心為因,即一切如來菩提心。亦是一切如來不共真如妙體,恒沙功德皆由此生。此一字具四字義(云云)。」日本空海之𤙖字義詳釋之。
烏洛迦栴檀
Uragacandana,香木名。慧苑音義下曰:「烏洛迦者西域蛇名,其蛇常患毒熱,據此香樹,以身遶之,毒熱便息,故因名也。或曰:此蛇最毒,螫人必死。唯以栴檀,能治,故以為名耳。」
五惑
與五鈍使同。
天童山
一作天潼山。在浙江鄞縣六十五里。甚高秀。有玲瓏岩龍隱潭諸勝。本名太白山,以太白星化為天童降下,故名天童山,我國五山之一。天童寺在焉。佛祖統紀三十七曰:「晉永康中,沙門義興廬於山上,有童子來給薪水,曰吾太白星也,上帝遣侍左右。言訖不見。」大明一統志四十六曰:「天童山在寧波府城東六十里。」天童寺又名弘法寺。
身田
身能生善惡之業,故云身田。法事讚上曰:「大悲恩重,等潤身田。」
鞞跋羅
Vaibhāira,山名,在王舍城。
五情
眼耳等之五根也。根能有情識,故曰情。有財釋也。智度論十七曰:「入道漸愧人,持缽福眾生。云何縱塵欲?沈沒於五情。」同四十曰:「眼等五情名為內身,色等五塵名為外身。」法華經妙音菩薩品曰:「攝五情不。」參照六情條。
身病
二種病之一。
比丘尼傳
四卷,梁寶唱撰。
穿耳客
見穿耳僧項。
雲集眾
如來之弟子為二分,常隨從聞教助化者,謂之常隨眾,限於或時或處從他方如雲之多而來集者,謂之雲集眾。此雲集眾限於大乘經。智旭之楞嚴文句一曰:「與大比丘眾已下,具列常隨雲集兩類,顯同聞眾成就。」
五劫思惟
彌陀如來建立四十八願之前,五劫之間思惟之也。無量壽經上曰:「時彼比丘,聞佛所說嚴淨國土,皆悉覩見超發無上殊勝之願。其心寂靜,志無所著。一切世間無能及者,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
中含
中阿含經之略稱。
十種法師
辯中邊論,有十種法師頌曰:「謂書寫供養,施他聽披讀,受持正開演,講說及思修。」
五性
法相宗所立。一切眾生之機類,分為五性,而定成佛不成佛: 一、定性聲聞,有可開阿羅漢果之無漏種子者。 二、定性緣覺,有可開辟支佛果之無漏種子者。 三、定性菩薩,有可開佛果之無漏種子者。 四、不定性,有二種三種之無漏種子者。此中有四種:一、菩薩聲聞不定,有佛果與羅漢果之二種子者。二、菩薩緣覺不定,有佛果與辟支佛之二種子者。三、聲聞緣覺不定,有羅漢果與辟支佛之二種子者。四、聲聞緣覺菩薩不定,有羅漢果與辟支佛與佛果之三種子者。 五、無性,無三乘之無漏種子,但有可開人天果之有漏種子者。 如此五性各別,故謂之為三無二有。以配於法華經之三草二木。詳見三草二木條。三無者:謂定性聲聞與定性緣覺與無性之三種,無佛種子而畢竟無成佛也。二有者:言定性菩薩與不定性之一分,以有佛種子而必可成佛也。 此五性各別之法門,為一宗之眼目,與華嚴天台之一乘家對抗者。玄奘慈恩於此,最為盡力。宋僧傳四(窺基傳)曰:「奘曰:五性宗法,唯汝流通,他人則否。」見唯識樞要上本,義林章一末諸乘章,法華玄贊一,同學鈔一之二。
絕大
大之至極,言更無比此大者。止觀三曰:「絕大不可思議。」
聖教量
又作正教量,又曰至教量。因明之用語,三量之一。見量條。
有因論
立有實因而生實果是一種之邪見,謂之有因論。佛教由無生之本義破此有因論。四卷楞伽經四曰:「野馬犍闥婆,世間種種事,無因而相現,折伏有因論,申暢無生義。申暢無生者,法流永不斷。」
謗法闡提
二種闡提之一。又曰斷善闡提,闡提為梵語一闡提之略,不成佛之人也。以誹謗大乘而斷善巧,故不可成佛也。見闡提條。
二種中之第一種名謗法闡提。
寮主
僧堂清規五曰:「寮主者入寮前後,次第輪請,或一月半月十日,依某寺之先規。常守護寮內眾僧衣物,與僧堂之直堂同。與寮元和合而勤之。寮中諸道具,備簿,如於受取先職,渡於後職。其時受寮元點對。」象器箋六曰:「舊說曰:寮主輔佐寮元者,侍者類也。」
明星
梵語阿樓那Aruṇa,譯曰明星。即太白星也。是為明星天子之宮殿,內有天子住居,謂之明星天子,虛空藏菩薩之應化也。世尊於明星出時豁然大悟云。修行本起經上曰:「菩薩所作已成,智慧明了,明星出時廓然大悟,成最上覺。」普曜經曰:「菩薩明星出時豁然大悟。」又明星天子為虛空藏菩薩之化現,故修虛空藏求聞持之法,向明星祈請,求其感應也。見虛空藏及求聞持條。
破相宗
永明所立三宗之第二。又淨影所立四宗之第三。見四宗條。又慧遠所立四宗之第二。見四宗條。
福道
福為福德,道為道觀。即福智之二莊嚴也。釋門歸敬儀中曰:「福道交加。」見福智條。
楊枝
梵曰憚哆家瑟詫Dantakāṣṭha,譯曰齒木。嚙小枝之頭為細條,用刷牙齒者。楊枝者義譯也。寄歸傳一曰:「每日旦朝須嚼齒木揩齒,刮舌務令如法,盥漱清淨,方行敬禮。(中略)其齒木者,梵云憚哆家瑟詫。憚哆譯之為齒,家瑟詫即是其木。長十二指,短不減八指,大如小指。一頭緩須熟嚼,良久淨刷牙關。(中略)齒木名為楊枝,西國柳樹全稀,譯者輒傳斯號,佛齒木樹實非楊柳。那爛陀寺,目自親觀,既不取信於他,聞者亦無勞致惑。檢涅槃經梵本,云嚼齒木時矣。」大日經疏五曰:「彼當取優曇鉢羅或阿說他木端直嫞好者,不麤不細劑十二指量,凡一切量法皆用大拇指上節側而相捻,是其正數也。此二木是過去佛菩提樹,若無者當求有乳之木,謂桑穀等。」凡西國請俗人,先贈齒木及香水等,而祝其人之健康,以表懇請之意,故請佛菩薩亦用楊枝淨水。觀音懺法曰:「我今具楊枝淨水,惟願大悲哀憐攝受。」毘尼日用切要曰:「取楊枝,律中名曰齒木。楊有四種,皆可梳齒也:一白楊,葉圓。二青楊,葉長。三赤楊,霜降葉赤。四黃楊木,性堅緻難長。今咸以柳條當楊枝,柳條垂下,乃小楊也。若無柳處,將何梳齒?須知一切木皆可梳齒,皆名齒木。但取性和,有苦味者嚼之,不獨謂柳木一種。」
梵網經心地品曰:「不得樗蒲。(中略)爪鏡,蓍草,楊枝,鉢盂,髑髏,而作卜筮。」明蕅益梵網經合註六曰:「楊枝即樟柳神。」
轉輪五道經
罪福報應經之異名。
口訣
口授決定之要義也。止觀大意曰:「咸須口訣,方成一家行相。」
一佛成道
一佛成道於世間。則法界盡受其德。金剛錍曰:「一佛成道,法界無非此佛依正。」
金剛利菩薩
Vajratīksna,金剛界十六菩薩之一。西方無量壽如來四親近之一。主如來之智德,標斷一切之苦,以劍為三昧耶形。秘藏記末曰:「金色,左手華上有篋,右手持利劍,由結金剛藏劍故,彼能斷一切苦。」聖位經曰:「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剛劍般若波羅蜜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剛劍菩薩形,住觀自在王如來右邊月輪。」出生義曰:「就一切如來永斷習氣智,而生金剛利。」此菩薩與文殊菩薩異名同體。其教令輪身為六頭六手六足之大威德明王,即無量壽如來之忿怒身也。新譯仁王經下曰:「西方金剛利菩薩摩訶薩,手持金剛劍,放金色光。」同儀軌上曰:「言金剛利者,如彼經云,文殊師利菩薩也。(中略)手持金剛劍者,示其所作能斷自他俱生障故。依教令輪現作威怒六足金剛,手臂頭各六,坐水牛上,摧伏一切諸惡毒龍。」
憂畢叉
見優畢捨條。
牛頭香
牛頭栴檀也。詳見牛頭栴檀條。
長髮梵志
梵志之頭髮長者。伽耶山頂經曰:「與大比丘眾一千人俱,其先悉是長髮梵志。」
三八日
禪剎古以每旬之三八日念誦,一月共有六日。今以上八中八下八為三八,一月作三日之念誦。見象器箋三。
善恭敬經
一卷,隋闍那崛多譯。說教他之功德及事師之方規。
吉祥天女十二契一百八名經
大吉祥天女十二契一百八名無垢大乘經之略稱。
題目
經論之題號也。凡大乘之經典置重題號,題為一部之總標,題與本文,以但為廣略之別為通規。故受持題目之功德,等於受持一經之功德。觀無量壽經曰:「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以是日本日蓮宗於彼宗所依法華經一部八卷題號,妙法蓮華經之五字,示歸敬信受之意,冠以南無二字。唱為南無妙法蓮華經。
須扶提
Subhūti,比丘名。
至理
至極之道理也。宗鏡錄曰:「還丹一粒,點鐵為金。至理一言,轉凡為聖。」
新學菩薩
新發心學習佛道之菩薩也。梵網經下曰:「汝新學菩薩,頂戴受持戒。」
吉祥果
鬼子母所持之果名。訶利帝母真言經有曰:「以左手於懷中抱一孩子,於右手中持吉祥果。」今以石榴充之。鷹峰群談五曰:「問曰:鬼子母所掌吉祥果,或謂之石榴,是乎不也?答曰:有云:吉祥果西方有之,此間無矣。畫像方式云:吉祥果如苽蔞,黃赤色,此方所無之(已上)。憶是以石榴擬吉祥果耳。則石榴一華多果,一房千實者,因謂鬼子母千子母也。故愛此果,遂擬吉祥果也。」
六字法
又曰六字供,六字護摩。有二種:一為觀音之六字法,依請觀音經所說,以六觀音或六觀音所變之六字明王為本尊而誦念六字章句陀羅尼之修法也。百二十尊法菩薩部載其儀軌。二為文殊之六字法,誦闇婆計陀那摩之六字真言而祈念文殊菩薩也。百十尊法菩薩部載其方規。
指印
即拇印也。行事鈔中上曰:「諸書指印遣使。」同資持記曰:「言指印者。舊云:手墨印紙,以表其意。或云:西人指上貫印持以為信。」
僧秉
秉法中之眾僧法也。
大己
自己對於五夏以上之同侶長者,所呼之尊稱也。
業秤
在地獄冥官之下,量罪業輕重之秤也。十王經曰:「業匠搆巧,懸七秤,量身口七罪,為糺輕重。又曰:「五官業秤向空懸,左右雙童業簿全。」
吉祥柱
不空羂索陀羅尼自在王咒經上曰:「於壇方面,各開一門,門外各有二吉祥柱。」
自在王經
自在王菩薩經之略名。
百萬遍
唱彌陀之名號百萬徧也,滿百萬徧者。必得往生,唐道綽禪師依木槵子經,檢得百萬徧之文,會之於阿彌陀經之七日念佛,七日不斷,即滿百萬徧。自修之也。伽才淨土論上曰:「如經說:若人念阿彌陀佛得百萬徧已去,決定得生極樂世界。綽禪師檢得此經,若能七日念佛即得百萬徧也,由此義故經中多道七日念佛也。」同下曰:「問曰:經雖說七日念佛即得往生,未知念幾許佛名得往生也。答曰:如綽禪師檢得經文,但能念佛一心不亂得百萬徧已去者,定得往生。又綽禪師依小阿彌陀經七日念佛檢得百萬徧也。是故大集經、藥師經、小阿彌陀經、皆勸七日念佛者,此意明矣。」
尼犍度
Bhikṣuṇī‑khaṇḍa,四分律二十犍度之一。明比丘尼戒律之篇章名。犍度有聚之義,蘊之義。篇章之異名也。
羅剎娑
見羅剎條。
大伽藍
伽藍者寺院之梵語,大者對於小伽藍而言。
靈簿
記每日禮拜佛菩薩名或記先亡靈名之過去帳也。
佛母准提
見準提條。
活潑潑地
活潑之至也。本釋氏語。宋儒亦用之。中庸集注,故程子曰:此一節,子思喫緊為人處,活潑潑地,讀者其致思焉。
普度
廣行剃度也。宋史,嘗勸上於征戰地修寺。及普度僧尼。
阿菟林
譯曰小林。見翻梵語九。
摩剌諵
Maraṇa,譯曰死。名義集六曰:「末剌諵,此云死。」梵語雜名曰:「死,母娜。」(Mṛta)。
三不護
大乘義章十九曰:「如來之三業,純淨離過,不須防護,名為三不護。諸羅漢之三業雖淨而常須防護,方能離過,如來與彼異,故立三不護。」法華經藥草喻品曰:「知道者,開道者,說道者。」文句七曰:「知道謂意不護,開道謂身不護,說道謂口不護。」同記曰:「三不護者,常與智俱。」
中有生緣
欲界之胎卵二生,成中有之當有者,一依於倒心。雖住遠方,然由業力所起之眼根,能見生處父母之交會,而起倒心。若為男,則緣母而起男欲,若為女,則緣父而起女欲。翻此緣二俱起瞋心(男於父起瞋,女於母起瞋),時健達婆(謂中有),由起此二種倒見,便謂己身與所愛合,所憎之人不淨泄,至胎時,謂是己有,便生喜慰。從茲中有沒而生有便生也。見俱舍論九。
缽羅
一作波羅,又曰波賴他。譯曰四兩分。戒本疏三下曰:「鉢羅,多論云波羅,此云四兩。」飾宗記五末曰:「多論第五云四兩,立世阿毘曇論云兩,稱一兩名一鉢羅,蓋多論約少稱,毘曇就大稱說之也。今解,鉢羅翻為分,如鉢羅奢佉翻為支,支荳是四兩也。」梵語雜名曰:「兩,波羅。」解脫道論七曰:「一頗賴他,梁言四兩。」梵⃞Palārdhaa。
二輪
以車之二輪譬定慧。止觀五曰:「馳二輪而致遠,翥兩翅以高飛。」同輔行五曰:「二輪遠運,譬定慧橫周。」
食輪與法輪也。大會必有說法,說法即轉法輪也。又必行齋食,因法輪而謂為食輪。又此二者必相屬而轉,猶如車之兩輪,故云二輪。元亨釋書會儀志曰「牟尼覺王之御於西印也,嘉都之大會也。一說也,梵釋聖凡遝沓而聽矣。一餐也,菩薩聲緣排列而食矣。是曰二輪,必於會焉二者相轉屬,所謂食輪法輪也。」
央掘
央掘摩羅之略。
因緣生
見無始無明條。
深理
深妙之真理也。唯識論一曰:「唯識深妙理中得如實解,」天台觀經疏曰:「亦從深理生。」
拔波
見拔婆條。
十生
於別之十生,加總之一生謂之十一生。詳見十一生類條。
破跡顯本
十種顯本之一。拂迷執於迦耶垂迹之情,顯久遠之本地也。見法華玄義九。
僧祐
梁京師建初寺僧祐,律學之名匠也。出出三藏記,釋迦譜,釋迦方誌,弘明集等行於世。天監十七年寂,壽七十四。見高僧傳十一。唐南山律師為此師之後身云。見宋高僧傳道宣傳。
第四靜慮
舊譯曰第四禪。新譯曰第四靜慮。色界四地中第四地之名。此有九天,其第三廣果天中有大自在天宮。此第四靜慮以上無依三災而成壞者。
雲鼓
報午齋之鼓,畫雲形,故云雲鼓。見象器箋十八。
妙觸貪
四種貪之一。
五意
一業識,二轉識,三現識,四智識,五相續識。此五識自細至麤,依止次第而生,故稱為意。意有能生與依止之義。見起信論。
木槵子
又云無患子。木樹能辟邪鬼,故名無患。其實可以為念珠,謂之木槵子。梵名阿梨瑟迦紫Ariṣṭa,千手合藥經曰:「若有行人欲降諸大力鬼神者,取阿梨瑟迦紫,咒三七徧,火中燒。」註曰:「阿梨瑟迦紫者,木槵子是也。」崔豹古今註曰:「一名無患,昔有神巫名寶眊,能符劾百鬼。得鬼,以此棒殺之,世人以此木為眾鬼所畏,故名無患也。」
空教
法相宗立三時教,以一切之小乘教為世尊初時之說法有教,諸部之般若經為第二時之說法空教,華嚴法華等之諸經為第三時之說法中道教。空教謂明諸法皆空之理之教法也。唯識述記一本曰:「彼聞四諦,雖斷我愚,而於諸法,迷執實有。世尊為除彼法有執,次於鷲嶺,說諸法空,所謂摩訶般若經等。」八宗綱要法相宗曰:「二者空教,於第二時,為發趣大乘者,明諸法皆空旨,以破前實法之執。」
教迹義
判釋教相者。大乘義章一曰:「眾經教迹義。」大乘玄論五,有「教迹義。」
解打鼓
公案名。又名禾山四打鼓。禾山無殷對於學人所問,避迂遠曲折之問答,示真諦一竅,意在言外,打鼓之響,反在後面之意者。說見禾山條附錄。
修禪六妙門
六妙法門之異名,佛祖統紀名為不定止觀。
六量
五量加無體量是也。如入此室中見主不在,知所往之處。此中陳那菩薩之因明法,廢餘量,各隨其所應,攝於現與比中,唯立現比之二量。見因明大疏一。
十界
十法界之略。見法界條。
大智慧門
對於大慈悲門之稱。大智大悲佛所具之二德也。門有差別之義。
轉輪王一字心咒
𑖥𑖿𑖨𑖳𑖽勃嚕唵。又部林也。見一字心咒經。
對治秘密
見四種秘密條。
演義鈔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演義鈔之略名。
覆腋衣
見竭支條。
懺悔文
普賢行願品曰:「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此文謂之懺悔文。
行蘊
造作於有為法之因緣遷流於三世,謂之行。此中除色受想識四者,其他之有為法,名行蘊。五蘊之一。蘊者積集之義,是亦有為法之通名也。俱舍論一曰:「四餘為行蘊。」頌疏一曰:「四者謂色受想識,除四蘊外,諸餘心所有四十四及十四不想應,此五十八法是四蘊餘,總名行蘊。造作遷流二義名行,據此義邊,色等五蘊,俱合名行。謂由行蘊攝法多故,偏得行名。」俱舍光記一之餘曰:「問:若於造作,或約遷流,餘四蘊亦名為行,何故行蘊獨得行名?解云:其餘四蘊雖亦名行,攝行少故,各受別名。行蘊攝行多故,故得行名。」
二轉
二轉依之略。
羯陵伽國
Kaliṅga,在南印度。周五千餘里,稼稷豐饒,僧徒多學習大乘上座部之法。此國觸五通仙人怒,以咒術殘害國人,令不充實云。見西域記十。
達須
又曰達首。蠻俗之名。慧琳音義四十八曰:「達須,謂此等人微識佛法,不能堅固修持行也。」瑜伽倫記六上曰:「達須,無有正音可譯。雖有識別,是狠戾義。(中略)四天竺外。佛在世時,無佛四眾出世遊行,然有識別,如唐國等名達須國。(中略)基法師云:達須者,細碎下惡鄙猥賤類。梵⃞Dasyu。
一闡底迦
見一闡提條。
內宿食
食物與比丘同處。經一宿者,謂之內宿食。是為不淨食之一,比丘不得食之。
善女人
見善男子條。
說罪
於說戒日或自恣日以自己所犯之罪科向他說之。所謂自首請恕也。梵曰阿鉢底鉢喇底提舍那Āpatipratideśana,義淨三藏譯為說罪,舊言懺悔。寄歸傳二曰:「梵云阿鉢底鉢喇底提舍那,阿鉢底者罪過也。鉢喇底提舍那即對他說也,說己之非,冀令清淨。自須各依局分,則罪滅可期。若總相談愆,非律所許。舊云懺悔,非關說罪。」
五度
福行之五波羅蜜也:一、布施,慈心施物也。二、持戒,持佛戒而慎身口意之惡也。三、忍辱,忍耐一切之苦痛陵辱而心不動也。四、精進,勇猛勵一切之善,伏一切之惡也。五、禪定,心止一處而拂去妄念也。
秘密王三昧
圓覺經五名之一。圓覺經所說之行法,甚深秘奧,而統攝萬行,故名秘密王。三昧者就所修之行法而名之也。
僧伽彼
Siṁha,譯曰師子。見名義集二。
三種發心
起信論所說:一、信成就發心,於初住至第十住之位,信心成就之人之發菩提心也。二、解行發心,於十行乃至十迴向之位,解理行道之人之發菩提心也。三、證發心,於初地至第十地之位,證法性之人之發菩提心也。
五序
天台分科法華經之別序而為五序:一眾準序,爾時世尊四眾圍繞等是也。二現瑞序,六瑞是也。三疑念序,爾時彌勒菩薩作是念等是也。四發問序,爾時彌勒菩薩欲自決疑等是也。五答問序,爾時文殊師利是也。
量果
三量之一。相宗謂能緣之心,緣所緣之境而了知終之結果也。
現行
阿賴耶識有生一切之法之功能,謂之種子,自此種子生色心之法謂之現行,復指所生之法而謂之現行。現行法之略也。
無緣三昧
法華經所說十六三昧之一。滅盡定之異名。都滅一切識心而離所緣之禪定也。法華經嘉祥疏十二曰:「無緣三昧即滅盡定。」
天樂
天人之伎樂也。法華經化城喻品曰:「四王諸天,為供養佛,常擊天鼓,其餘諸天,作天伎樂。」
三樂之一。生欲界諸天所受之歡樂也,修十善業者生天感之。見大寶積經一百一。
阿輸闍
見阿踰闍條。
念食
九食之一。修行之人憶念所得之善法而不忘,即得增長善根,資益慧命,猶如世間之食資益自身,是名念食。
體用別論體
法相宗四重出體之一。見出體條附錄。
俱不成
因明三十三過中,屬於同喻之過。如聲論師對於勝論師謂「聲為常(宗),無質礙故(因),如瓶(同喻)。」瓶非常,又非無質礙法,則使常之宗,無質礙故之因,皆不成立,故謂為俱不成。見因明大疏三下,瑞源記七,三十三過本作法下。
富特伽耶
見補特伽羅條。
瞿婆
見瞿夷條。
數息門
六妙門之一。見妙門條。
為實施權
為使歸於真實,假施設權法也。法華玄義第一序有曰:「為蓮故華者,譬為實施權。」是蓋為解釋法華經題目蓮華二字三義中之一義,爾前與法華相對,於爾前四時說逗機益物之法者,皆是為使歸於法華真實之妙圓,假設之方便權說,雖暫有用而終可廢者。
天機
天然之機感也。止觀一曰:「天機秀發。」
颺燄
颺者浮動之義,燄者颺燄也。見颺燄條。
八世法之一。凡於我身有損減者。
破相教
具名大乘破相教,見三教條。
大拏
須大拏之略。太子名。見須大拏條。
供物
供養三寶之物品也。
金翅鳥
又曰妙翅鳥。梵語迦樓羅,蘗嚕拏,羯路荼Garuḍa等。八部眾之一。翅翮金色,故名金翅鳥。兩翅廣三百六萬里,住於須彌山下層,常取龍為食。見迦樓羅條。
優波提舍
見優婆提舍條。
五叉地獄
以五頭鐵叉分磔罪人之地獄。慧琳音義五十三曰:「經言,五叉者,地獄名也。以此鐵叉分磔罪人身形,名為五叉地獄。」
聖道眾
法相,三論,天台,真言等昇於官位之僧徒也。聖道之名,自聖淨二門之別而來。
七賢七聖
薩婆多宗所立。五停心,別相念住,總相念住,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之七方便位為七賢。信行,法行(初果),信解,見得(第二果第三果),身證(第四向),慧解脫,俱解脫(第四果)之人為七聖。
是小乘俱舍宗所立賢聖之數也。七賢如前,七聖者,俱舍論,四教儀之目也。華嚴孔目章謂之七士夫,七大夫,七聖人。聖者正也,以正智照見真理,故名。見道以上者是也。差別其聖者之位次,有八聖,四向四果是也。今由利鈍之根性差別其聖者,則為七聖:一隨信行,二隨法行,三信解,四見至,五身證,六慧解脫,七俱解脫。俱舍論二十五曰:「學無學位有七聖者。一切聖者皆此中攝:一隨信行,二隨法行,三信解,四見至,五身證,六慧解脫,七俱解脫。」四教儀三曰:「七聖位者:一隨信行,二隨法行,三信解,四見得,五身證,六時解脫羅漢,七不時解脫羅漢。」止觀三下曰:「若析法入空,有無二門所斷三道,如毘曇所明七賢七聖四沙門果,成論所明二十七賢聖等,差別位次。」大乘義章十七本曰:「或分十四,如毘曇說,見諦道前說七方便(七賢),見諦道中信行法行,修道位中有信解脫及與見到,通前十一。阿那含中得滅定者名為身證,通前十二。無學位中說慧解脫及俱解脫,通前十四(七聖)。」
五師
五種之法師。毘奈耶雜事十二曰:「經師律師論法師禪師,不以同類令聚一處。」
付法之五師。有二類:一異世之五師,二同世之五師。
五法事理唯識
謂心心所等事理之五法盡為唯識也。其所以然者,以心為識之自相故也。乃至無為為識之實性故也。見五法條。
不空罥索菩薩
不空羂索觀音也。
大戒
大小乘之具足戒,對於五戒,十戒等。謂之大。又,大乘戒之通名,以與小乘戒區別。
大我
我者自在之義。凡夫雖認自己之身心為我。然身心無一自在者,思為我者。惟迷倒之見耳。無我之實也。悟此理即為小乘之知見。然彼但知無凡夫之倒我小我,更不知佛之有真我有大我。佛所證之涅槃,真我也,大我也,佛得八自在,離一切之繫累,於萬法自在,以之為涅槃之大我。涅槃經一部之所明是也。涅槃經二十三曰:「有大我故名大涅槃。」大日經一曰:「汝獲無等利,位同大我。」同疏五曰:「大我謂諸如來成就八自在我,於法得自在者。」同十六曰:「大我者佛之別名也。」同十七曰:「大我者即是如來。」同一曰:「今復約真我明心實相,此宗辨義即以心為如來應正等覺,所謂內心大我也。」吽字義曰:「唯有大日如來,於無我中得大我也。」
降三世忿怒持明王尊
降三世明王之具名。持者保持之義,謂能保持忿怒也。見降三世明王條。
明堂
禪林之目。僧堂正前高架明樓,明樓左右之空處云明堂。見象器箋一。
思慧
三慧之一。思惟自理而得之智慧也。於定散之中,屬於散慧。
正法輪
如來所說之教法也。見法輪條。
水沫泡焰
水沫與水泡為一物,焰為陽焰。譬世間法之虛假不實。法華經隨喜功德品曰:「涅槃真實法,世皆不牢固,如水沫泡焰。」
閻婆度
苦地獄罪人之鳥名。往生要集上本引正法念經十三曰:「有惡鳥身大如象,名曰閻婆。觜利生炎,執罪人遙上空中。東西遊行,然後放之。如石墮地,碎為百分。」
離間語
十惡業之一。離甲乙二人親和之言語也。俱舍論十六曰:「若染污心,發壞他語,若他壞不壞,俱成離間語。」
破正命
即邪命也。以非法而活命曰邪命。行事鈔上之二曰:「破正命者,謂非法乞求,邪意活命,則有五種四種。」
西方蓮華部
以金剛界之五部,配於五方,則西方為蓮華部,妙觀察智之無量壽如來也。
酒有三類
一窣羅Surā,以食製之者。二迷麗耶,以餘物製之者。三末陀Madya,前二種之未熟已壞而使人醉者。俱舍論十四曰:「醞食成酒名為窣羅,醞餘物所成名迷麗耶酒。即前二酒未熟已壞不能名酒,不名末陀,若令醉時名末陀酒。」
有三酒:一穀酒,二果酒,三藥草酒。智度論十三曰:「果酒者,葡萄阿梨吒樹果,如是等種種名為果酒。藥草酒者,種種藥草合和米麴甘蔗汁中能變成酒。」
優婆離
Upāli,又作優婆利,鄔波離,優波離,憂波利。譯曰近取,近執。羅漢名。悉達太子執事之人。是本行集經五十三優波離因緣品所說。持律第一之比丘。更有一人,本為尼犍外道之弟子,是中阿含經三十二優婆離經所說。註維摩經三曰:「肇曰:優婆離,秦言上首,弟子中持律第一也。」二十唯識述記下曰:「鄔波離者,此云近執,親近於王,執王事也,如世說言朝延執事。」彌勒上生經疏下曰:「優波離,此云近執,佛為太子,彼為大臣。親近太子,執事之臣,古人云佛家人,非也。」淨名疏五曰:「優波離,此云上首,有翻化生。」
更鼓
報夜間時辰之鼓。見象器箋十八。
大婆羅門
婆羅門為四姓之上首,譯為淨行種。捨世染而專修淨行之種族也。佛非婆羅門種。而為大淨行者,亦稱為大婆羅門。涅槃經十八曰:「如來名大沙門大婆羅門。」
十八羅漢
此有二種:一,於前之十六加慶友尊者為第十七,加賓頭盧尊者為第十八。然慶友為難提蜜多羅之譯名,即法住記之說者,賓頭盧即第一尊者之寶度羅跋囉隋闍。是由不知經典不解梵語而致此訛也。如洪覺範蘇軾,亦依十八羅漢而為頌贊,何耶?(然則十八中前十六為貫休之實蹟,他二者後人添加,軾不辨之。)清乾隆帝考證曰:「良由此土僧伽未能深通貝莢,展轉傳訛,博辨如軾,亦不免因人致誤耳。」(引於羅漢圖讚集)。二,蜀金水張氏所畫之十八羅漢,為東坡之頌贊者。此於十六羅漢之前,加迦葉尊者,軍徒鉢歎尊者之二為十八,且記各尊之示神通靈感。是更不可解者(西藏所傳有加佛母摩耶夫人與彌勒之圖)。
平等
對於差別之稱。無高下淺深等之別曰平等。南史梁武帝紀曰:「幸同泰寺,設平等會。」五燈會元曰:「天平等,故常覆。地平等,故常載。日月平等,故四時常明。涅槃平等,故聖凡不二。人心平等,故高低無諍。」
篇目
標題也。羯磨疏一之三曰:「前標釋篇目。」梁僧傳明律編曰:「隨有犯緣,乃制篇目。」
業賊
惡業之害身譬如賊。性靈集八曰:「業賊日集。」
邪行真如
七真如之一。見真如條。
四十九日
七七日。即中陰之日數也。
朝露
譬人命之無常也。涅槃經三十八曰:「是壽命常為無量怨讎所遶,念念減損無有增長,猶山瀑水不得停住,亦如朝露勢不久停。」
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
一卷,唐提雲般若譯。與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同本異譯。
齋食
過午時不食,謂午前中之食也。齋非就食體而云。就食時而云也。持比丘戒沙彌戒者勿論,持在家八齋戒者之食法也。故僧家之食及法會之施食,總名為齋。但俗以為精進而禁肉類,是大乘戒之別意,非關於齋之本義。
迦葉傳衣彌勒
迦葉自釋迦如來受袈裟,於雞足山入定,以傳之於彌勒。毘奈耶雜事付法藏傳以為糞掃衣,西域記以為金襴衣。增一阿含經四十四曰:「世尊告大迦葉,不應般涅槃,要須彌勒出世,(中略)彌勒當取迦葉僧伽梨著之。」智度論三曰:「迦葉即著從佛所得僧伽梨,持衣鉢捉杖,如金翅鳥現上昇虛空。(中略)與衣鉢俱,作是願言:令我身不壞,彌勒成佛,我骨身還出,以此因緣度眾生。如是思惟已,直入耆闍崛山石頭中,如入軟泥,入已還合。」毘奈耶雜事四十曰:「大迦攝波,欲涅槃住雞足山中,於三峰中敷草而坐,作如是念:我今宜以世尊所授糞掃納衣用覆於身,令身乃至慈氏下生,彼薄伽梵,以我此身示諸弟子及諸大眾,令生厭離,即便入定三峰覆身,猶如密室,不壞而住。」付法藏傳一曰:「迦葉至雞足山,於草敷上跏趺而坐,作是願言:今此身著佛所與糞掃之衣,自持己鉢乃至彌勒,令不朽壞,使彼弟子皆見我身而生厭惡。(中略)時彌勒佛,即就迦葉取僧伽梨,時大眾見神力,除憍慢心,成阿羅漢。」西域記九曰:「如來化緣斯畢,垂將涅槃。告迦葉波曰:我於曠劫勤修苦行,為諸眾生求無上法。昔所願期,今已果滿。我今將欲入大涅槃,以諸法藏囑累於汝,住持宣布,勿有失墜。姨母所獻金縷袈裟,慈氏成佛,留以傳付。」
上草
三草二木之一。
精進力
五力之一。
五德
有種種之五德。
天堂地獄
宗教家謂善人死後,當升天堂,受諸福樂。惡人則入地獄,受諸苦痛也。宋史曰:「要天堂以就善,曷若服義而蹈道,懼地獄以勅身,孰與從理以端心。」
阿浮呵那
Apattivyutthānaṁ,又作阿浮訶那,除比丘犯罪之作法名。比丘尼鈔下上曰:「阿浮呵那,此翻出罪羯磨,見論名為喚入眾,亦名拔除罪法。」行事鈔中一曰:「阿浮訶那,翻為呼入眾也。」巴Abbhāna。
安膳那
又作安繕那,安禪那。黑色之藥品。慧琳音義十二曰:「安饍那,眼藥名,此藥石類,深青色,兼有紫紺色,亦似金精。」此言其為石粉之類也。然慧苑音義下曰:「安繕那藥,以其葉色青黛,可合和眼藥。」此又似為一種之植物矣。要之則其為一種之眼藥明甚。現今印度往往有以之塗於小兒眼瞼者。蓋信其有強眼之效,又以眼緣黑色為可愛也。
十一苦法
一阿練若,二乞食,三一處坐,四一時食,五正中食,六不擇家食,七守三衣,八坐樹下,九露坐閑靜處,十著補衲衣,十一在塚間。若有人於十一年中,學此苦法,即於現身成阿那含,轉身即成阿羅漢。見增一阿含經四十六。
事佛吉凶經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之略名。
鉢孕瞿
花名。大日經疏十三曰:「鉢孕瞿花,西方出此花,如此間粟榖之色,花房亦如榖穗,甚香也。」
修所斷
三所斷之一。見三斷條。
明妃
陀羅尼之別稱也。陀羅尼有能破煩惱之闇之德,故云明,能增長一切之功德,故云妃。亦單稱云明。大日經疏九曰:「明是大慧光明義,妃者梵云囉逝。即是王字作女聲呼之,故傳度者義說為妃。妃是三昧義,所謂大悲胎藏三昧也。」同十二曰:「若心口出者名真言,從一切身分任運生者名之為明也。由增長義故,女聲呼之。(中略)妃者如世女人能生男女令種胤不絕,此明能生一切如來所有功德故,義云妃也。」演密鈔八曰:「由增長義故,女聲呼之者。謂此明妃能生長行者功德法,故女聲呼之。梵云尼儞也,此是男聲。梵云尼儞即是女聲,俱譯曰明。由隨增長義故,加以妃言也。」見明條。
於曼荼羅各部配耦部主之女尊名明妃。諸部要目曰:「三種明妃:佛部,無能勝菩薩以為明妃。蓮華部,多羅菩薩以為明妃。金剛部,金剛孫那利菩薩以為明妃。」
宗師
宗者尊也,傳正法為眾所尊崇者,稱曰宗師。又傳佛心宗之師云宗師。釋氏要覽上曰:「宗師傳佛心宗之師。又云:宗者尊也。謂此人開空法道為眾所尊故。」碧巖六十三則評唱曰:「宗師家看他一動一靜。」
各宗稱其祖曰宗師。如真宗謂唐之善導為宗師。
毘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
北方毘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之略名。
空寂
無諸相曰空,無起滅曰寂。維摩經佛國品曰:「不著世間如蓮華,常善入於空寂行。」心地觀經一曰:「今者三界大導師,座上跏趺入三昧。獨處凝然空寂舍,身心不動如須彌。」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
一卷,秦羅什譯。佛初得道在伽耶山,入諸佛甚深三昧諦觀諸法之性相,文殊知之,問云何發心?佛答無發是發。次月淨光德天子,與文殊問答菩提之義。
四七品
謂法華經也。法華經為八軸二十八品而成,故名。
五律
五部之律藏也。見五部律條。
質多迦
部宗名。四分律開宗記一本曰:「質多迦部此云西山部。」梵⃞Cetyaka。
妙雲如來
同上。
幻士仁賢經
一卷,西晉竺法護譯。佛度大幻士仁賢說如幻法門及菩薩道法。
九無間道
三界分為九地,一地之修惑,又分九品斷之各有無間解脫二道。正斷惑之智,謂之無間道,解脫既斷了,而解脫惑之智,謂之解脫道。一地之惑有九品,則有九無間九解脫也。參照九解脫道及九品惑條。新譯曰無間道。舊譯曰無礙道。間即礙之義,觀真智理,不為惑所間礙也。
三密六大
地水火者身密,風空者語密,識者意密。
行願勝義菩提心
龍樹之菩提心論分別菩提心之相為行願,勝義,三摩地三種。第一起利益一切眾生而使成佛之願謂之行願菩提心。論曰:「行願者,謂修習之人,常懷如是心:我當利益安樂無餘有情界,觀十方含識,猶如己身。」
善苗
猶言善根。植善之苗,則得福之實。
道平
唐道平沙門,為金吾大將軍。佛祖統紀五十一曰:「肅宗,沙門道平,為金吾大將軍,破安祿山反賊。」
五忍
仁王經所說。一伏忍,別教菩薩,於十住十行十迴向三賢間,未斷煩惱種子,而制伏之不使起之位也。二信忍,於初地至三地間,既見法性而得正信之位也。三順忍,於四地至六地間順菩提道而趣向無生果之位也。四無生忍,於七地至九地間悟入諸法無生理之位也。五寂滅忍,於第十地及妙覺間諸惑斷盡而涅槃寂滅之位也。忍者忍可,或安忍之義,決定其理無移動之念也。舊譯仁王經教化品曰:「佛言:大王,五忍是菩薩法,伏忍上中下,信忍上中下,順忍上中下,無生忍上中下,寂滅忍上下,名為諸佛菩薩修般若波羅蜜。」同嘉祥疏曰:「伏忍上中下者,習忍下,性忍中,道種忍上,在三賢位。信忍上中下者,初地下。二地中,三地上。順忍上中下者,四地下,五地中,六地上。無生忍上中下者,七地下,八地中,九地上。寂滅忍上下者,十地下,佛地上。」大乘義章十二曰:「慧心安之,名之為法,忍行不同,一門說五。」
仁王經所說菩薩之位。見忍條。
提婆達
提婆達多之略。
空定
觀空相之禪定。通於內外。內道之空定,三三昧是也。外道之空定,四無色定是也。亦曰四空定。是雖空諸法,而獨不能空我,故還輪迴於三有。大日經疏七曰:「若深求此中至㶊,自然撥除因業,唯我性獨存,乃至無一法入心,而證空定,最是世間究竟之理。是故垂盡三有,還墮三途。」
空宗
以空理為旨之宗。小乘之成實宗,大乘之三論宗是也。原人論於大乘中分三教,一為大乘法相教,二為大乘破相教,三為一乘顯性教。宗鏡錄三十四謂此三宗如其次第,為有宗空宗性宗,而立十異,分別空性二宗曰:「上之三教,攝盡一代經論所宗。就三義中,第一第二空有相對,第三第一性相相對。皆迢然易見。唯第二第三破相與顯性相對,講者禪者,俱迷為同。是一宗一教,皆以破相即為真性,故今廣辯空宗性宗,有其十異:空相唯破相,性宗唯顯性,權實有異,遮表全殊。不可以遮詮遣蕩破執之言,為表詮直示建立顯宗之教。又不可以逗機誘引一期權漸之說,為最後全提見性真實之門。」
五心
覺知外境時,順次起五個之心。即卒爾心,尋求心,決定心,染淨心,等流心也。詳見瑜伽師地論一、法苑義林章一。
生色
金之異名也。見生像條。
吉祥天
吉祥梵名室哩,又作室利或尸里。女天名。詳見吉祥天女項。
往生禮讚偈
一卷,唐善導著,五部九帖之一。述為願往生之禮讚。六時禮讚在此中。
壁定
惡覺譬如風,定譬如壁,壁定堅固,則覺風不能入也。止觀五曰:「止是壁定,八風惡覺,所不能入。」同輔行曰:「壁定者室有四壁,則八風不入。」
不變隨緣
對於隨緣不變現象之事也。即雖觸所緣而現萬有,然其本體不變也。翻譯名義集曰:「未了不變隨緣不變之義,而生二執。」
現觀
慧現觀諦理也。於見道十六心之位觀上下八諦之理,謂之聖諦現觀。此有二種,如小乘有部以十六心見道故,為漸現觀,如大乘法相立一心真見道故,為頓現觀。唯識述記九末曰:「現謂現前,明了現前觀此現境,故名現觀。」又曰:「現觀者,慧現觀諸法。」
傳燈錄
三十卷,宋真宗景德元年,吳沙門道彥,系釋迦以來祖祖之法脈,錄法語者。後傚之有種種之燈錄。此其嚆矢也。
三界眼
佛之德稱。佛為三界人之眼,使避生死之險難者。佛般泥洹經下曰:「佛為大明,三界中眼。」
無因外道
同于無因論師。
雞足守衣
迦葉尊者於雞足山入定,奉持如來付囑之金襴衣,以待彌勒之出世。見金襴衣條。
依正二報
正報與依報也。皆為應於前業之果報,故謂之二果,亦曰二報。
菩提智魔
與菩提法智魔同。
楞嚴序指味疏
釋諦閑述疏。天如禪師唯則撰楞嚴經序,而諦閑疏之也。
一字三禮
書經文,每一字,三次禮拜三寶也。
神光
諸佛之光明,神變不測,離分別之相。故稱神光。讚阿彌陀佛偈曰:「神光離相不可名,故佛又號無稱光。」止觀一之二曰:「彌陀佛放神光現月蓋門。」
世間經
說苦集滅道之法。示世間出世間之因果。攝於中阿含三十四。
逗機
逗者止也投也,小大頓漸之教法各止住於其機類而不通融於他也。又各投合其機而與以應分之益也。總就方便教上而言。說文曰:「逗,止也。又通作投。」正韻「物相投合也。」
剃髮
剃鬚髮染衣者為佛弟子出家之相,為去憍慢且別於外道之出家而為之。謂是為三世諸佛之儀式也。因果經二曰:「爾時太子便以利劍自剃鬚髮,即發願言:今落鬚髮,願與一切斷除煩惱及習障。」智度論四十九曰:「剃頭著染衣,持鉢乞食,此是破憍慢法。」毘尼母論三曰:「剃髮法,但除頭上毛及鬚,餘處毛一切不聽卻也。所以剃髮者,為除憍慢自恃心故。」行事鈔下四曰:「五分佛制半月剃髮。」地藏十輪經四曰:「我今恭敬禮,剃髮染衣人。」有部毘奈耶四十六曰:「剃髮染衣,其事未辦。」
火宅僧
斥僧之有妻者。輟耕錄六曰:「唐鄭熊番禺雜記二,廣中僧有室家者,謂之火宅僧。」
根境
又名根塵。即色之所依而能取境者,謂之根,根之所取者謂之境。根有五根六根之別,境有五境六境之別,六根六境,又稱十二處或十二入。見俱舍論等。
三空觀門
三解脫門之異名。舊譯仁王經上曰:「三空觀門,四諦十二因緣。」見三三昧條。
大道心
梵語菩薩摩訶薩,譯言大道心。求大道之心也。法華文句二曰:「若具存應言菩提薩埵摩訶薩埵,什師嫌煩,略提埵二字。菩提此言道,薩埵此言心,摩訶此言大,此諸人等皆求廣博大道。又成熟眾生故,道心大道心之氣類也。」
秘密灌頂
總言真言宗一切之灌頂法。別之則為五種三昧耶中第五之三昧耶。是受傳法阿闍梨位後之秘密灌頂也。此灌頂為見諦阿闍梨之灌頂。於今時斷無之云。
永不現行位
謂十地中第八地以後至於佛果之間也。無漏心任運相續而煩惱不起,故有此名。又功德剎那增進,故亦曰剎那增進位。
白拂
白毛之拂子也。法華經信解品曰:「手執白拂。」見拂子條。
劫比羅伐窣堵
Kapilavastu,又作劫比羅伐窣都。舊稱迦毘羅衛。國名。慧琳音義六曰:「劫比羅伐窣堵國,舊曰迦毘羅衛國,或曰迦羅,皆梵語訛略也。即是釋迦如來降生之地,淨飯王所治之境。」見迦毘羅婆蘇都條。
重關
禪語。謂悟道之難關也。
白拈
白拈賊之略。
曇摩伽陀耶舍
Dharmagatayaśas,比丘名。歷代三寶記十一曰:「天竺沙門曇摩迦陀耶舍,齊言法生稱。」
天根
大自在天之標幟,其形為男根者。現今印度教西拔派之神體也。續高僧傳玄奘傳曰:「至劫比他國,俗事此自在天,其精舍者高百餘尺,中有天根,形極偉大。謂諸有趣由之而生,王民同敬不為鄙恥,諸國天祠率置此形。」
事事無礙法界
華嚴宗四種法界之一。見法界條。
神力
又曰神通力。神為妙用不測之義,通為通融自在之義,力為力用之義。謂不測之妙力變,融通自在也。是在定慧,為定力所生屬於慧。在如來之四智五智,屬於成所作智。法華經序品偈曰:「諸佛神力,智慧希有。」參照通條。
大悲
救他人苦之心謂之悲。佛菩薩之悲心廣大,故曰大悲。涅槃經十一曰:「三世諸世尊,大悲為根本。(中略)若無大悲者是則不名佛。」大日經一曰:「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
必墮無間
罪惡深重者,必墮無間地獄也。
秘經
秘密之經典也,總稱真言宗之經典。
文殊說摩訶般若經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之略名。
觀作
曼荼羅有畫作與觀作之二種:觀作者內心觀想之所作,故是為內壇,又云心壇,畫作者云外壇。義釋十二所謂「若行者或內或外敷列彼本尊等曼荼羅座位」之內敷列是也。作觀之法,觀種子之字門而成三摩耶形,三摩耶形為本尊也。大日經二曰:「次應轉明字門而以觀作本尊形。」
真發明性
研練自心,發明本有之真性也。楞嚴經一曰:「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真發明性,應當直心酬我所問。」
大悟
破無始之迷妄,開真實之知見者。觀無量壽經曰:「廓然大悟,得無生忍。」
薩婆多部
小乘二十部之一。即說一切有部也。見說一切有部條。
十三事法
出家人宜務之十三行法,乞食四法(住正戒,住正威儀,住正命,住正覺),威儀四法(依法,依時,依處,依次),離煩惱五事(離貪,離瞋,離取著,離麤獷,離憍慢)是也。
三時性
謂編依圓之三性也。見三性條。
阿波邏羅龍泉
阿波邏羅Apalāla,為梵名,譯言無苗。北印度烏仗那國之池,阿波邏羅所住,故有此名。即蘇婆伐窣堵(今名Swat)河之水源也。據西域記之說,昔迦葉佛時,所謂殑祇Gaṅgi之人,深通咒術,御惡龍不許暴雨。國人德之,恒從收獲中贈幾分,後怠之,彼怒,自為暴龍,損害苗稼,佛教化之,惟許十二年為一回災害。此國古來以禁咒有名。
天地記經錄
立世阿毘曇論之異名。
鄔波索迦
又作烏波索迦。見優婆塞條。
迦良那伽梨
太子名。譯曰善事。見賢愚經十。梵Kalyānakāri。
投淵外道
六苦行外道之一。寒中投身於深淵而作苦行,以之為生天之因者。見涅槃經十六。
安名
新受戒者,初付法名也。見禪林象器箋五。
戀著
戀慕執著諸可意之境而不捨離也。法華經譬喻品曰:「諸子幼稚末有所識,戀著戲處。」訶欲經曰:「女色者世間之枷鎖,凡夫戀著不能自拔。」
丈夫志幹
尪弱怯劣之反對,指意志強固之勇者。堪忍永劫修行。積德猛進之菩薩。
佛五姓
出家前釋尊之俗姓有五種:瞿曇、甘蔗、日種、舍夷、釋迦是也。見瞿曇條。
曼殊沙
Mañjūṣaka,又作曼殊顏。花名。譯曰赤團花、藍花、柔軟花。光宅法華疏一曰:「曼殊沙華,譯為小赤團花。摩訶曼殊沙華,譯為大赤團華也。」玄應音義三曰:「曼殊顏華,又云曼殊沙,此譯云藍華也。」法華玄贊二曰:「曼殊沙者,此云柔軟華。體柔軟亦令見者離剛礦三業故。」翻譯名義曰:「曼殊沙,此云柔軟,又云赤華。」
薜室羅末拏
Vaiśravaṇa,見毘沙門條。
逾健達羅
天竺山名。華言雙迹。此山之峰。有二隴道似車迹。故名。見翻譯名義集。
楚石
名梵琦,字楚石。得法於元叟端,住持天寧永祚寺。明洪武三年寂,壽七十五。國初第一等之宗師也。見續稽古史略二。
普濟寺
禪寺也。本稱為前寺。普陀山志三曰:「在白華頂南靈鷲峰下,歷代廢興不一,明萬歷三十三年勅建,賜額護國永壽普陀禪寺。國朝康熙四年乙巳夏,遭紅毛寇劫掠焚燬,大殿猶巍然獨存。三十八年南巡,御題普濟群靈額賜前寺,遂改今名。」
佛磔手
磔音窄。磔者,張也。律攝曰:「佛張手者,中人三張手,謂佛一張手,當一肘半也。」五分律曰:「修伽陀磔手者,方二尺。」修伽陀此云善逝,是佛十號之一號也。尺者度也,周制寸尺,唐即於周一寸上增二分,一尺上增二寸。蓋周尺一尺,唐是八寸五分。言二尺,即唐尺一尺六寸,方與中人三張手相當也。
支那提婆瞿怛羅
Cina‑deva‑gotra,譯曰漢天種。見西域記十二。
香水海
見香海條。
我空
又曰生空人空。眾生雖盡有心身,而是為五蘊之假和合者,無常一之我體,故謂之我空,又云眾生空。十地論一曰:「無我智者有二種:我空法空,如實知故。」三藏法數十曰:「我空,謂於五蘊法,強立主宰,名為我執。若推求色受想行識之五法,皆無自性,不見我體,是名我空。」同六曰:「人空即我空也,亦曰生空。謂凡夫妄計五蘊是我,強立主宰,引生煩惱,造種種業。佛為破此計故,說五蘊無我。二乘悟之,入無我理,是名人空。」
大船師
佛之德號。以能導眾生,渡生死海故也。涅槃經二十一曰:「汝今欲度生死大河,我能為汝作大船師。」
這箇
又作者箇,指物之辭也。正字通末中曰:「者又此也。」
九聚
於八聚上更加偷蘭遮一聚而為九聚。
拂子
拂蟲之具也,許用線拂,羊毛拂,樹皮拂等。禁用貓牛尾馬尾等類。毘奈耶雜事六曰:「緣在廣嚴城,獼猴池側,高閣堂中。時諸苾芻為蚊蟲所食,身體患痒,爬搔不息。俗人見時問言:聖者何故如是?以事具答。彼言:聖者何故不持拂蚊子物?答言:世尊不許。乃以緣白佛。佛言:我今聽諸苾芻畜拂蚊子物。是時六眾聞佛聽已,便以眾寶作柄,用犁牛尾而為其拂。俗人既見廣說如前。乃至佛言:有其五種袪蚊子物:一者撚羊毛作,二用麻作,三用細裂氎布,四用故破物,五用樹枝梢,若用寶物得惡作罪。」
空塵
外道觀空,則必存空相,而墮於空見,此空見塵,屬於六塵中之法塵,故曰空塵。即示外道之空觀為法塵而非正觀也。止觀五下曰:「觀心推畫,發一分細定,生一分空解。此是空見法塵,與心相應,何關無生?」次文曰:「即是向者,所發空塵,謂為涅槃。」
共變
以有情之同業變現同一之境者,如山河等。唯識論二曰:「諸業同者,此共變故。」見四變條。
神分
說法明眼論曰:「若供養佛菩薩像,以開眼為始。若讚嘆法寶,以神分為初。」神分者。於法事之初,對於五類諸天兩神,誦般若心經一卷也。是一以除卻惡魔邪鬼。一以請善神之擁護。其神分之文曰:「抑日來之間,降臨道場,所隨喜善根,天神地祇重奉法樂莊嚴,威光倍增。」次為總神分般若心經一卷。明眼論曰:「問:何故神分唯用般若?答:雖可任用何經,然別指一經,此殊難定。其用般若經者,實有深意,其深意謂第六天魔王,嘆三界眾生數滅,擬迴種種方便,使眾生輪迴六道,故人發善心修佛事,必出三界,出三界,必其數滅,以是在修佛事所,成其障礙。如來悲此事,於心經說無眼耳鼻舌身意。說無色聲香味觸法。魔民聞此說時,深成禁忌,念言:佛陀說無六根六境六識,而佛是三達大聖,不妄語真人,如來說無十八界,我等欲妨障何物,作是念時,魔王三業柔和,退還本宮,此時善神歡喜,聽受法味,守護施主也。」
院主
又名寺主。禪家監事之舊名也,今之監事,古稱院主或寺主。院主之名,以住持之稱號既濫,故改為監事云(住寺為一山之主)。釋氏要覽下曰:「監寺會要云:監者總領之稱,所以不稱寺院主者,蓋推尊長老。」
月光菩薩
藥師如來二脅士之一。藥師經曰:「於其國中,有二菩薩摩訶薩:一名日光徧照,二名月光徧照,是無量無數菩薩之上首。」
胎藏界第七文殊院之一眾。秘藏記末曰:「月光菩薩,黃色,左手持青蓮華,上有半月形。」
釋尊在因位時,作大國王,施頭於婆羅門時之名。又曰月光王。見佛說月光菩薩經,賢愚經六月光王頭施緣品,經律異相二十五。
提謂波利
二商主名,提謂又作帝梨富娑Trapṣa瓜,離謂等。波利又稱跋梨迦Bhallika,優婆離,金挺等。或稱為北天人。或稱為優德伽羅Utkala人。佛對之初說人天教,與以髮爪使造塔。但此為梵天勸請以前之事也。五分律十五曰:「結跏趺坐七日受解脫樂。過七日已,從三昧起。遊行人間。時有五百賈客,乘五百乘車。中有二大人:一名離謂,一名波利。二人昔善知識。死為善神,恒隨逐之。作是念。今佛始成大道。未有獻食。我今當令二人飯佛,使長夜獲安。即以神力車牛皆躓。眾人怖懼四向求神。彼神於空中語言:汝等莫怖。今佛世尊初成大道。靜坐七日,從定起,遊行。坐彼樹下。未有獻食者。汝奉上麨蜜。長夜獲安。眾人歡喜即和麨蜜。俱詣樹下。遙見世尊。(中略),前禮佛足。奉上麨蜜。(中略)受已語言。汝等當歸依佛。歸依法。即受二自歸。是為人中二賈客最初受二自歸。便為說隨喜咒願之偈。(中略)爾時世尊說是偈已,更為賈人說種種妙法。,示教利喜已。」因果經三曰:「即從座起,詣波羅捺國。爾時有五百商人。二人為主:一名跋陀羅斯那,一名跋陀羅利。(中略)佛到多謂婆跋利村。時彼商人既見如來威相莊嚴,又見諸天前後圍繞,倍生歡喜,即以蜜麨而奉上佛。」瑞應本起經下曰:「一名提謂,二名波利。」修行本起經下曰:「度二賈客提謂波利。」中本起經上曰:「度二賈客提謂波利。」方廣大莊嚴經十曰:「時北天竺國兄弟二人為眾商之主,一名帝履富婆,一名婆履。」佛本行集經三十二曰:「爾時彼處從北天竺有二商主:一名帝梨富婆,隋言胡瓜。二名跋梨迦,隋言金挺。」
本迹相攝
參照十不二門條。於迹中開因而合果,合習果報果為三法妙也。於本中合因而開果,開習果,出報果,明本國土妙也。又於迹中,委悉明境智行位,於本通為因妙。次為果妙,是迹中之三法,即三軌妙也。感應神通,說法眷屬,與本迹相同。本開涅槃壽命二妙者,釋迦佛在法華雖未入滅。而久遠諸佛迦葉燈明佛等。皆於法華入滅。以此義推之。本佛必是淨土之淨機,又往事已成,故開出涅槃等妙也。迹中無此二義者,以釋迦雖倡言入滅。而未入滅也。最後之利益妙,彼此相同。見玄義七。
三跋羅
Saṁvara,又名三婆羅,三嚩羅,譯為禁戒,或護。禁戒護人不使墮於三塗也。又名戒體之無表色。玄應音義十四曰:「梵言三婆囉,此譯云禁,戒者亦禁義也。」有部百一羯磨一曰:「律儀護,此言護者,梵云三跋羅,譯為擁護。由受歸戒護使不落三塗,舊云律儀乃當義譯。云是律法儀式,若但云護,恐學者未詳,故兩俱存。明了論已譯為護,即是戒體無表色也。」
重障
為佛道重障者。大要有三種,一切之無明煩惱,謂之惑障,五逆十惡等謂之業障,三途八難等謂之報障。眾生為此等障礙不能開悟佛道也。唐華嚴經二曰:「摧重障山,見佛無礙。」
遶佛
西天之法。旋遶長上,表恭敬愛慕之意也。西域記二曰:「隨所宗事多有旋遶,或唯一周,或復三匝。」釋氏要覽中曰:「遶佛亦云旋遶,此方稱行道。(中略)歸敬至也,唯佛法右遶。」法華經曰:「頭面禮足,遶佛三匝。」
彈多
見憚哆條。
命過幡
為追福而立之幢幡也。命過後所立之幡,故曰命過。若於存生中為祈禱之幡謂之續命神幡。夾註菩提心集下曰:「追福幡,名命過幡,隨願經謂之懸命過幡。」見旛條附錄。
世尊
梵語曰路迦那他Lokanātha,譯為世尊,或婆迦婆Bhagavat譯為世尊。佛之尊號。以佛具萬德世所尊重故也。又,於世獨尊也。阿含經及成實論以之為佛號中之第十,以具上之九號,故曰世尊。涅槃經及智度論置之於十號之外。智度論二曰:「路迦那他,秦言世尊。」淨影大經疏曰:「佛具眾德為世欽仰,故號世尊,若論胡音樓伽陀伽此云世尊也。」探玄記九曰:「以佛具三德六義,於世獨尊,故名世尊,即梵名婆伽婆。」佛說十號經曰:「天人凡聖世出世間咸皆尊重,故曰世尊。」成實論一曰:「如是九種功德具足,於三世十方世界中尊,故名世尊。」
道行般若經
具名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十卷,後漢支婁迦讖譯。與大般若第四分同,而有常啼曇無竭二菩薩事,是般若經譯本之最古者。
五山
見五山十剎條。
禪襟
禪僧之稱。著禪衣之義也。
兩部曼荼羅
金剛界之曼荼羅與胎藏界之曼荼羅也。凡密教之法門,以分金胎之兩部故自建立二樣之曼荼羅也。而此兩部雖各自獨立為得成佛悉地之法門,然密教為由全體上融會二者故配之於理智因果等以會兩部為一雙之法門。胎藏界為屬眾生本具理性之法門,配於理,配於因。金剛界為屬諸佛始成果相之法門,配於智,配於果。而安置之,則胎曼在東,金曼在西,以東為物之發生之始,西有物之終歸之義,自相應於因果之理故也。是為一應之說明。
金翅鳥王
金翅鳥中之最勝者。用以譬佛。舊華嚴經三十六曰:「佛子譬如金翅鳥王,飛行虛空,以清淨眼觀察大海龍王宮殿。奮勇猛力,以左右力搏開海水,悉令兩闢,知龍男女有命盡者而撮取之。如來應供養,應等正覺,金翅鳥王亦復如是。安住無礙虛空之中,以清淨眼觀察法界諸宮殿中一切眾生。若有善根已成熟者,奮勇猛大力止觀兩翅搏開生死大愛海水,隨其所應出生死海,除滅一切妄想顛倒,安立如來無礙之行。」智度論二十七曰:「譬如金翅鳥王普觀諸龍命應盡者,以翅搏海令水兩闢,取而食之。佛亦如是,以佛眼觀十方世界五道眾生,(中略)除三障礙而為說法。」見迦樓羅條。
五福德經
賢者五福德經之略名。
楞伽經
有四譯,今存三本:一宋求那跋陀羅譯,名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有四卷,名四卷楞伽。二元魏菩提流支譯,名入楞伽經,有十卷,名十卷楞伽。三唐實叉難陀譯,名大乘入楞伽經,有七卷,名七卷楞伽。本經各家之著述如下:入楞伽經心玄義一卷,唐法藏撰。楞伽經註卷二卷五,唐智儼註,殘缺。楞伽經通義六卷,宋善月述。楞伽經集註四卷,宋正受集注。大乘入楞伽經註十卷,宋寶臣述。楞伽經纂四卷,宋楊彥國纂。觀楞伽經記八卷,明德清筆記。楞伽補遺一卷,明德清撰。楞伽經玄義一卷,明智旭撰述。楞伽經義疏九卷,明智旭撰。楞伽經合轍八卷,明通潤述。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註解八卷,明宗泐如玘同註。楞伽經參訂疏八卷,明廣莫參訂。楞伽經宗通八卷,明曾鳳儀宗通。楞伽經心印一卷,淨挺著。楞伽經心印八卷,前有科文函昰疏。楞伽經精解評林一卷,明焦竑纂。楞伽經疏卷中,殘缺。
三惑同異斷
三惑同時可斷,抑異時可斷,別圓二教不同。別教為隔歷三諦次第之三觀,其三惑異斷勿論矣。先於十住初位發心住以空觀斷三界之見惑,至第七不退住復以空觀斷三界之思惑,次三住以假觀斷界內之塵沙,傍伏界外之塵沙,次於十行復以假觀斷界外之塵沙,次於十迴向,習中觀,伏無明,次於十地等妙之十二位正以中觀斷十二品之無明。要之別教三觀各別修習於三時,如其次第斷三惑也。圓教有同斷異斷二義。若云同時斷,則諸文並云於初信斷見,七信斷思,八信斷塵沙,初住以上斷無明。若云前後斷,則三惑相即三觀圓修,故可同斷。諸文中謂為同時斷。古來學者亦多言同時斷也。何則?蓋三諦既相即,則能障之惑體,亦當相即同體,同體之惑,豈異時斷耶?但同體之惑,有麤細之分,麤為見思,中為塵沙,細為無明,故斷之依智之淺深而亡情執,自生麤細之次第也。其相如冶鐵麤垢先落,惑體非有別種。
君遲
Kuṇḍikā,又作君持,軍持,捃穉迦,捃稚迦。譯曰瓶,水瓶也。比丘十八物之一。西域記十曰:「捃穉迦,即澡瓶也,舊曰軍持訛也。」玄應音義九曰:「軍持,正言捃稚迦,此譯云瓶也,謂雙口澡罐也。論文作鍕𨨲,字無所出。」同十四曰:「經中或作軍遲。」慧琳音義八十二曰:「君稚迦,僧所受用。君持,銅瓶是也。」陀羅尼集三曰:「君遲,唐云胡瓶。」寄歸傳一曰:「凡水分淨觸,淨者咸用瓦瓷,觸者任兼銅鐵。淨擬非時飲用,觸乃便利所用。淨則手方持,必須安著淨處;觸乃觸手隨執,可於觸處置之。唯斯淨瓶,及新淨器所盛之水,非時合飲。餘器盛者,名為時水,中前受飲即是無愆,若於午後飲便有過(下文說作瓶法)。」
分段三道
迷界三道也,即惑業苦之三道是。
鵝眼
又曰乳水眼。鵝鳥能分一器之乳水,以譬學者之擇法眼也。見鵝王別乳條。
作家
禪宗大有機用者之稱。碧巖二則評唱曰:「趙州是作家。」碧巖二十則著語曰:「作家宗師。」
越毘尼
違越毘尼即戒律也,如真言所言越法罪或越三昧耶。行事鈔中之一曰:「女人敗正毀德,莫不由之,染心看者越毘尼。」
密眾
密教之眾徒也。
說經
講說經文之義理也。大智度論曰:「一,佛說,謂如來金口所宣。二,弟子說,謂諸聲聞緣覺菩薩承佛神力加被所說。三,仙說,謂佛會中諸大仙人,從佛入道,誓弘佛化,宣揚正法。四,諸天說,謂帝釋每於善法堂上,為忉利天人演說般若。五,化人說,謂三乘聖人,隨機現化,如羅睺羅化作金輪王而度城東老母,先讚福果因緣,後說大乘妙法。」
願力迴向
亦曰他力迴向。謂彌陀以本願力收因位之萬行,果地之萬德於名號內,與之於眾生也。行信,因果,往相,還相,皆自如來清淨之願心,迴施於眾生也。
阿縛盧枳低濕伐邏
Avalokiteśvara,舊稱阿那婆婁吉低輸,阿梨耶婆樓吉弖稅。譯曰觀世音,光世音。新稱阿縛盧枳低濕伐羅,阿婆盧吉帝舍婆羅,阿縛盧枳帝濕伐邏等。譯曰觀自在。觀世音也。西城記三曰:「阿縛盧枳低濕伐羅,唐言觀自在。合字連聲,梵語如上。分文散音,即阿縛盧枳多,譯曰觀,伊濕伐羅,譯曰自在。舊譯為光世音,或觀世音,皆訛謬也。」法華玄贊六曰:「阿縛盧枳帝濕伐邏耶,云觀自在,觀三業歸依,而拔眾生苦。」玄應音義五曰:「阿婆盧吉低舍婆羅,此譯云觀世自在,舊譯云觀世音,或云光世音,並訛也。」釋迦方志上曰:「阿縛盧枳抵(云觀也),伊濕伐羅(云自在也)菩薩。」慈恩傳二曰:「阿縛盧枳多伊濕伐羅,唐云觀自在。」觀音玄義一曰:「阿那婆婁吉低輸,此云觀世音。」嘉祥之法華義疏十二曰:「阿梨耶婆樓吉弖稅,此翻觀世音。」見觀音條。
濟顛僧
宋天台人,名道濟,李氏子。就靈隱剃度,狂嗜酒肉,人稱濟顛。居淨慈寺,火發寺燬。濟行化嚴陵,以袈裟籠罩諸山,山木盡拔,浮江而出。報寺眾曰:木在香積井中,六丈夫勾之而出,蓋六甲神也。見清一統志。師臨終,作偈曰:六十年來狼藉,東壁打倒西壁。於今收拾歸來,依舊水連天碧。入滅後,有僧遇於六和塔下,復附書歸。有憶昔面前當一箭,至今猶覺骨毛寒,祇因面目無人識,又往天台走一番之句,蓋天台五百應真之一也。
彌勒受決經
羅什譯彌勒下生經之異名。
五居
五淨居天也。性靈集七曰:「五居足疲秣,十慮心滅休遊。」
如電
世之有為,轉變無常,如電光速疾也。金剛般若經曰:「如露亦如電。」
辟支佛乘
三乘中之中乘也。謂開辟支佛覺悟之因行。法華經譬喻品曰:「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慇懃精進,求自然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從佛世尊聞法信受者,最初之發心,必依佛與聲聞乘同,求自然慧樂獨善寂者,示獨覺之義,深知諸法因緣者,示緣覺之義,辟支佛具此二義)。
俗妄真實宗
華嚴宗所判十宗之一。小乘中說出世部等所立,言世間法為俗諦,出世間法為真諦。俗諦為妄,真諦為實者也。見五教章上。
諸行依果
見十種依果條。
不可有
七有之一。地獄有之異名。不可猶言不是,地獄之果不是,故名。有者果報之總名也。見有條。
首楞嚴三昧
Śūraṁgamasamādhi,見首楞嚴條。
密益
秘密之利益也。止觀四曰:「冥熏密益。」
蹇陀達多
比丘名。慧琳音義十四曰:「蹇陀達多,是提婆達多眷屬等五百比丘名也。」梵⃞Skanda‑dattā。
共許
自他共許而同意也。論場之用語。因明大疏上本曰:「宗依必須共許,共許名為至極成就。」
剃頭
剃除頭髮也。為出家之相。秘藏寶鑰中曰:「出家者,剃頭染衣比丘等是也。」見剃髮條。
十誦律比丘戒本
十誦律波羅提木叉戒本之略名。
迦毘羅婆蘇都
Kapilavastu,又作迦維,迦維羅閱,迦維羅越,迦毘羅,迦毘羅婆,迦比羅皤窣都,迦毘羅皤窣都,迦夷羅,迦維羅衛,迦比羅婆修斗,迦隨羅衛,迦尾攞縛娑多,劫比羅伐窣堵等。城名。悉多太子之生處。釋迦譜六曰:「迦維羅閱城,晉言妙德。」本行集經二十四曰:「迦毘羅婆蘇都,隋言黃頭居處。」十二遊經曰:「迦維羅越,此言妙德。」慧苑音義下曰:「迦毘羅城,具云迦比羅皤窣都。言迦比羅者,此云黃色也。皤窣都者,所依處也。謂上古有黃頭仙人,依此處修道,故因名也。」百論疏一上曰:「迦夷羅者,云赤澤國也。」石壁之梵網經疏上曰:「迦夷羅國,正云劫比羅伐窣堵也。此云黃發仙人住處,即是白淨王等兄弟四人所住之處。本是彼仙住處,因立城名,今為國號耳。」慧琳音義一曰:「迦維,梵語訛略也,正言劫毘羅伐窣覩城。佛下生之處也。」西域記六曰:「劫比羅伐窣堵國,舊曰迦毘羅衛,訛也。」慧琳音義十曰:「迦毘羅衛國,即如來下生之地,淨飯王所治之境界。」智度論三十三曰:「迦毘羅婆城。」
現證
現證妙果也。
寶獸摩羅
即失收摩羅。翻譯名義集謂是鱷魚。六波羅蜜多經不退轉品曰:「寶獸摩羅水族之類。」
毘伽摩
雪山中良藥名。見慧琳音義十三。梵Vigama。
臂奢拓
見畢舍遮條。
決定思
三思之一。作事而決定思想也。
兔毛塵
小於羊毛塵七分者,可止住兔毛尖之微塵也。俱舍論十二曰:「積七兔毛塵,為一羊毛塵量。」
三摩提
即三摩地。
定中獨頭意識
四種意識之一。定中之第六識也。入定中,前五識不全示其作用,唯第六意識為其所用。故稱獨頭。
晝暗林
謂墓所也。見尸陀林條。
大方等無想經
別名,大方等大雲經,六卷,北涼曇無讖譯。有大雲密藏菩薩使諸問雲興,讚許而說種種不可思議解脫之法門,有三十七品。最後,南方諸天子來問經名。佛答三名,一大雲,二大般涅槃。三無想,并授記末法中之事。其第三十六品說祈雨之神咒。
論疏
賢聖之述作為論。人師之解釋為疏。
實大乘教
不帶權方便之大乘教也。言天台,華嚴,真言,禪等。
栗咕婆
見離車條。
胡子無鬚
無門關第四則曰:「或庵主曰:西天胡子因甚無鬚。」
決定性
見三性條。
伐折羅
見縛日羅條。
四種世人
由四種之死生而世人亦別為四種。見四種死生條。
五字陀羅尼頌
一卷,唐不空譯。略頌五字真言之秘法。
雪山八字
雪山半偈也。
華嚴三昧
佛華嚴三昧之略。以一真法界無盡緣起為理趣。達此理趣而修萬行,莊嚴佛果,謂之華嚴,一心修之謂之三昧。是華嚴大經及梵網經所說。無量壽經上曰:「得佛華嚴三昧,宣暢一切經典。」六十華嚴經三十七曰:「普賢菩薩,正受三昧,其三昧名佛華嚴。」瓔珞經曰:「我先於第三禪中,集八禪眾,說一生補處菩薩入佛華嚴三昧定百千億偈。」探玄記十七曰:「一釋名者,以因行華嚴成果相,令顯著故。二體性者,法界行門心海為體,以等持廣大無限量故。三明業用者有二:一依此顯說華嚴法,故無量壽經歎菩薩德中,言得佛華嚴三昧宣說諸佛經典。二依此顯示華嚴行,故上云:施戒忍辱精進禪,方便智慧諸功德,一切自在難思議,華嚴三昧勢力故。」淨影無量壽經疏曰:「如華嚴說,彼一三昧統攝法界,一切佛法悉入其中。」嘉祥無量壽經疏曰:「此三昧皆飾法身,故云華嚴。」
大羯磨印
五股印之稱。瑜祇經曰:「決誦一字明,結大羯磨印。」
一切佛心印
一切徧智印之異名。
莫喝洛迦
又曰莫訶洛迦。見摩訶羅條。
恭敬經
此經攝於中阿含經第十。說恭敬具威儀,具學法,乃至為至涅槃之源。
祖師禪
不立文字祖祖本傳之禪也,對楞伽經所說之如來禪而立此稱。即以如來禪為教內未了之禪,以祖師禪為教外別傳至極之禪也。傳燈錄十一(仰山章)曰:「師問香嚴:師弟近日見處如何?嚴曰:某甲卒說不得,乃有偈曰: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無卓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師曰:汝只得如來禪。未得祖師禪。」
鉢蠟若帝婆那那部
又作般羅若底婆拖部Prajñaptivādināh,譯曰說假部。見說假部條。
南泉白牯
「南泉示眾曰:三世諸佛不知有,狸奴白牯卻知有。」見會元四長沙章,從容錄第六十九則。
了本際
阿若憍陳如比丘,一譯了本際。見阿若憍陳如條。
十住心
此真言宗之教相判釋也。其名目雖本於大日經十心品並大日經疏(亦本於菩提心論,釋摩伽衍論),至其本質,實可稱為日本弘法大師之獨創。 故其本據在弘法之十住心論及秘藏寶鑰:一、異生羝羊心,異生為凡夫,六趣,四生等各異之生,即如所謂群生也。羝羊為牡羊,其性下劣,除求水草念婬欲外,他非所知,以譬凡夫愚痴闇昧不解世理,醉生夢死,非道惡人,無信,無德者。屬於此部者。本不可列於教判之內,以皆為可進第二心之階段,故列於此處也。 二、愚童持齋心,愚童者,愚昧之童子也。持齋者,持八關齋也。惡者非始終為惡,為內薰與外緣所誘,亦修五戒十戒等作善,忠孝仁義禮智等德者是也。人乘之教,如儒教等皆攝於其中。 三、嬰童無畏心,嬰童為母所抱則安,願生於天得神佛擁護則滿足。如弘法註:「外道生天,暫得蘇息。」(秘藏寶鑰)乃修四禪六行之生天教也。以上為世間三個之住心,攝於胎藏界曼荼羅第三大院外金剛部之眾,以下為出世間。 四、唯蘊無我心,入佛之法門最初之住心也。畏生死,厭苦,願寂滅後涅槃者,觀四諦之理。執三世實有法體恒有,得唯我空者,即聲聞乘之佛法也。如小乘二十部,俱舍,成實是也。 五、拔業因種心,較前者更進。處於無佛世界,修無言等業,見飛華落葉,觀十二因緣之法者,即煩惱所作之因雖拔而其習氣未薰在者,如緣覺乘是也。以上二乘小乘教之類攝於胎曼釋迦院之眷屬。 六、他緣大乘心,他緣與無緣同,住於自他怨親平等之觀,悟真如平等,度眾生界使歸入佛界也。正與法相宗所教相當。彌勒菩薩之內證法門也。 七、覺心不生心,從前心之賴耶緣起進一步,入於心境俱空之證,覺悟心性之不生不滅。說三論宗所謂八不中道,起信論所說當之。此文殊菩薩之內證也。以上二心為三乘教,以下三心為一乘教。 八、一道無為心,又名如實一道心。如實知自心,空性無性心。法華所說,以心即境無為無相為極意,大日經謂為「如實知自心」配於天台宗。觀音菩薩之內證也。 九、極無自性心,有淺深之二釋。淺釋者,華嚴法界諸法即真如實相,真如無自性,隨變不守自性,染淨真妄交轍,事事無礙重重無盡之義也。深釋者,是由毘盧遮那之教覺而無自性。華嚴之法門當之,以為普賢菩薩之內證。以上九心是為顯教之攝也。 十、秘密莊嚴心,秘密者金胎兩部六大三密五相五智等之無盡法門也。等覺十地亦不能見聞,其法門之德謂之莊嚴。即真言宗教之心地也。 此十住心有橫竪二者,橫十住心者於一十住心又有十住心,委如十住論。橫十住心為胎藏界之十住心,竪十住心為金剛界之十住心,胎金不二之處謂為不二之十住心。出決義鈔直牒十。
富蘭那迦葉
Pūraṇakāśyapa,又作棓剌拏,布剌拏,不蘭迦葉,補剌那迦葉,布賴那伽葉,布剌拏迦葉波,晡剌拏迦攝波子。六師外道之一。富蘭,譯曰滿,是其實名,迦葉波,譯曰飲光,是母氏之姓,從母姓而稱為迦葉波,因之又云迦葉波子。是空見外道也。註維摩經三曰:「什曰:迦葉母姓也。富蘭那字也。其人起邪見。謂一切法無所有。如虛空不生滅也。」飾宗記七末曰:「不蘭迦葉,正梵音云布剌拏迦葉波也。布剌拏,此云滿也,是名也。迦葉波,此云飲光,此是姓也。」玄應音義二十三曰:「棓剌拏,外道六師中一人名也,舊言富蘭那迦葉。迦葉是姓,富蘭那是字,即空見外道也。」毘奈耶雜事三十八曰:「晡剌拏迦攝波子。」
羯磨羅
木名。譯曰香花。翻梵語九曰:「竭摩羅,應云犍陀摩,譯曰香花。增一阿含第二十九。」
單拏
與但荼同。
大愚
洪州高安大愚禪師嗣於歸宗。歸宗嗣於馬祖。大愚山號。見傳燈錄十。
龍象眾
見四眾條。
知道者
知真實之道者。為佛之自稱。法華經藥草喻品曰:「我是知道者。」
大意
講經論。初大意,次題號,次入文解釋,分三段為例。大意者,論一部始終之綱要也。止觀一曰:「大意囊括始終冠戴初後。」說法明眼論曰:「若供養經律論等,必應有大意釋名科文三段。」同鈔上曰:「大意者,未入文前懸談教起因由一部綱要,釋名者次解名題也。科文者正入正文分三分科等。」
見大意經項。
外空
十八空之一。身外之諸物,悉為實體不可得。
根力覺分
與根力覺道同,分為八正道分。思益經一曰:「無漏根力覺分。」
鴿
梵語,播羅縛多Pārāvata,見梵語雜名。西域記九曰:「迦布德迦Kapotaka,唐言鴿。」
空大
五大之一。虛空之體性廣大,周徧於一切處,故曰空大。楞嚴經三曰:「若此虛空,性圓周徧,本不動搖。當知現前地水火風,均名五大,性真圓融。」
十八獄卒
見獄卒條。
大慧
Mahāmati,梵名摩訶摩底。菩薩名。於楞伽經會座為一會之上首,是對揚主也。佛地論一曰:「問答決擇無窮盡,故名為大慧。」
禪師名。宋杭州徑山之佛日禪師,名宗杲,法嗣佛於果圜悟禪師,高宗紹興十七年詔使住徑山,以二十一年事竄梅州,二十八年詔使再住徑山,孝宗隆興元年八月十日,寂於徑山明月堂,壽七十五。賜謚普覺,塔曰寶光。孝宗居藩邸師事之,及即位賜號大慧禪師。有語錄三十卷,勅入大藏。見五燈會元十九。圜悟嘗著碧巖集,大慧燒之。碧巖種電鈔一曰:「此書已成,學者走知解者多矣。大慧為救此弊一炬炳之,所謂雲門一棒打殺之高懷也。」
唐之一行禪師謚大慧。
財色
財寶與女色。無量壽經上曰:「棄國捐王,絕去財色。」四十二章經曰:「財色施人,人之不捨,譬如刀刃有蜜。」淨心誡觀法上曰:「一切苦因果,財色為本。」
五十惡
金剛三昧經曰:「一念心相故皆名心王,淨中心動五陰具生,五陰生中具五十惡。」五十惡者,識陰有八,即是八識,受想二陰隨識各有八。行陰有九,八與想相應,一與想不相應,所謂不相應法也。色陰有十七,十七者,受想行識能通之四與五根,五塵,及法處所攝色之律儀色,不律儀色,自在所生色也。
供燈
以燈明奉施佛像塔廟也。
羅漢比丘
比丘為男僧之梵名,羅漢比丘者羅漢之男僧。別於菩薩之男僧也。
首楞嚴
Śūraṁgama,新云首楞伽摩。譯曰健相,健行,一切事竟。佛所得三昧之名也。健相者,譬幢旗之堅固也。以比佛德堅固,諸魔不能壞。一切事竟者,佛德之究竟也。智度論四十七曰:「首楞嚴三昧者,秦言健相。分別知諸三昧行相多少淺深,如大將知諸兵力多少。復次,菩薩得此三昧,諸煩惱魔及魔人無能壞者,譬如轉輪聖王,主兵寶將所住至處,無能壞伏。」涅槃經二十七曰:「首楞嚴者名一切事竟。嚴者名堅,一切畢竟而得堅固,名首楞嚴。以是故言首楞嚴定,名為佛性。」玄應音義二十三曰:「首楞伽摩,此云健行定,亦言健相,舊云首楞嚴也。」首楞嚴三昧經中曰:「菩薩得首楞嚴三昧,能以三千大千世界入芥子中,令諸山河日月星宿悉現如故,而不迫迮,示諸眾生。首楞嚴三昧不可思議勢力如是。」
往相正業願
同選擇稱名願。
如響
大品經所說十喻之一。智度論六曰:「若深山狹谷中,若深絕澗中,空大舍中,若語聲若打聲,從聲有聲名為響,無智人謂為有人語聲。智者心念,是聲無人作,但以聲觸故名為響。響事空能誑耳根。(中略)諸菩薩知諸法如響。」
有為果
對於無為果而言。謂結果之自體,為為作造作之有為法者。五果中士用,增上,等流,異熟之四果是也。
大慈
見大慈大悲條。
神咒
陀羅尼也。為神秘之咒語,故曰神咒。涅槃經一曰:「我已受汝所說神咒,為欲安樂一切眾生四部眾故。」
阿順那
Arjuna,又作頞順那,阿闍那,阿周陀那,閼剌樹那,夷離淳那。印度所產之喬木,尊樹中之一也。龍樹菩薩之名即取此樹。見阿周陀那條。
堆壓地獄
別名眾合地獄,八大地獄之第三。獄中有大石山壓碎罪人之身者。
白處尊
白處觀音也。
六分阿比曇
六足論之異名也。智度論二曰:「八乾度六分阿毘曇等從何處出。」
五比丘
佛最初所度之五個比丘。皆為佛之姻戚。一、憍陳如,二、額鞞,三、跋提,四、十力迦葉,五、摩男俱利。是為文句四之三之說,而諸經論諸家之義皆同。然列為一、陳如(又拘鄰),二、頞鞞(又濕鞞阿說示馬勝),三、拔提(又摩訶男),四、十力迦葉,五、俱利太子。又玄義釋籤六之二列為:一、頞鞞,二、跋提,三、俱利,四、釋摩男,五、十力迦葉。是摩男於俱利為別人,一摩男為跋提之異名(文句),一摩男為陳如之異名。除陳如之名而以釋摩男之名加於第四,皆誤也。摩男為摩訶那摩之略,大名之義,拘利太子之尊稱也。是為釋氏,故亦云釋摩男。非別人。
無生際
無生之理,為法之際極源底,故云無生際。智度論三十三曰:「諸法相,推求尋究入無生法中,更無過是者,是名無生際。」
酪經
台家之教判,以華嚴等五時,配於乳等五味。第二時鹿園時之諸經,稱為酪經。即一切之小乘經也。法華玄義二曰:「酪經一種因果,狹下短,但麤無妙。」
七勝事
如來勝於他眾生之七種也。身勝,法住勝,智勝,具足勝,行處勝,不可思議勝,解脫勝是也。
白月
又曰白分Śuklapakṣa,印度之曆法,以月之盈缺立白黑之名,自月盈至於滿之間為白月,稱為白月。一日乃至白月十五日。自十六日以下,為黑分,即Kṛṣṇapakṣa又為黑月一日乃至十五日。合前之黑月與後之白月而為一月。西域記二曰:「月盈至滿,謂之白分。月虧至晦,謂之黑分。黑分或十四日十五日,月有大小故也。黑前白後,合為一月。」
藥師
具曰藥師琉璃光如來。又有大醫王佛,醫王善逝等稱。梵名鞞殺社窶嚕Bhaiṣajyaguruvaiḍūryaprabhāsa,為東方淨琉璃國之教主,發十二誓願,救眾生之病源,治無明之痼疾。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曰:「佛告曼殊室利:東方去此過十剋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淨琉璃,佛號藥師琉璃光如來。(中略)佛薄伽梵,曼殊室利,彼世尊藥師琉璃如來。本行菩薩道時,發十二大願,令諸有情所求皆得。」
醫也。大寶積經曰:「譬如藥師持藥囊,自身病不能療治。」
大曼
大曼荼羅之略。
十仙
一闍那首那梵志,二婆私吒梵志,三先尼梵志,四迦葉梵志,五富那梵志,六清淨浮梵志,七犢子梵志,八納衣梵志,九弘廣梵志,十須婆陀梵志,此十仙各先與佛論議,終歸伏而證阿羅漢果。
見仙人條。
高王經
高王觀世音經之略。
守門天
此為守門之尊。胎藏界曼荼羅之東門,畫二男二女之天尊,二尊持劍,二尊持獨股杵。
十誠證
稱讚淨土經,誠證十方如來彌陀之本願也。
真相
猶言本來面目也。洛陽伽藍記曰:「修梵寺有金剛,鳩鴿不入,鳥雀不棲。菩提達摩云:得其真相也。」李紳詩曰:「真相有無因色界。」
深信
以深固之心信法也。維摩經佛國品曰:「深信堅固,猶如金剛。」教行信證信卷曰:「深心即是深信,深信即是堅固深信。」
法身大士
見法身菩薩條。
天台宗五時教
天台宗分別佛一代之說法為五時。第一華嚴時。佛成道後,三七日中說華嚴經之間。是依經題而與名。第二鹿苑時。說華嚴經後十二年中於鹿野苑等說小乘阿含經之間。是就地而與名。第三方等時。說阿含後八年說維摩勝鬘等諸大乘經。廣(方之義),談藏通別圓四教,均(等之義),被眾機之間。是就所說之法而與名。第四般若時。說方等經後二十二年,說諸部般若經之間。是依經題而付名。第五法華涅槃時。般若二十二年後,八年說法華經,一日一夜說涅槃經之間。是亦依經題而付名。荊溪之四教儀備釋曰:「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年,華嚴最初三七日。」此五時就經典之部帙而分之者。更立化儀之四教與化法之四教,分別此五時中之說法儀式與所說之教義。是台家所立之五時八教也。見八教條。
怨親平等
謂奉絕對之大慈悲之佛徒,怨敵與親友同一視也。參照怨親項。
心珠
眾生之心性,為本來清淨之佛性,故譬之為明珠。心珠歌曰:「此心珠如水月。」梁簡文帝文曰:「心珠可瑩。」
娑呵
Sahā,譯曰駛流,藥名。見慧琳音義二十六。涅槃經二十五曰:「雪山之中有上香藥,名曰娑呵。有人見之,得壽無量,無有病苦。」
八除入
八勝處之異名。八勝處之禪也。定能除去煩惱,故曰除,境觀涉入,故曰入。仁王經上曰:「八除入,八解脫。」見八背捨條。
麗藏目錄
大藏目錄之異名。高麗版大藏經之目錄也。
施開廢
天台就妙法蓮華經之蓮華,發明施開廢之三義,因而述三乘方便教,即一乘真實教之旨。佛於法華已前說三乘教者,是為使入一乘法之方便而施設,故謂之為實施權,猶如蓮華之為蓮實而花也。次於法華經明前所述之三乘教為方便,示為對於三乘教之一乘之方便階梯,此謂之開權顯實,猶如蓮華開而有蓮實之顯也。次知三乘教為一乘之方便,一乘之外無三乘,一乘中有三乘,故三乘廢,唯有一乘之義成立,此謂之廢權立實。猶如蓮華落而唯有蓮實也。已上三事,於法言之,方便開時,方便之體廢,開與廢同時,於喻言之,則必前後異時,故託於喻,有前後三番之說也。見四教儀集註上。
十世
見三世條。
白林
白鶴林也。即娑羅林。廣弘明集二十曰:「白林將謝青樹已列。」見白鶴條。
阿賒迦
餓鬼名,梵語Aśaka,譯曰希望。見正法念經十六。
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
有同名異譯二經:一、三卷,為金剛界大曼荼羅廣大儀品之一品(此中分一二三),是正說金剛界曼荼羅之本經也。通常所說之金剛頂經,即指本經。一、二卷四品,設修習供養之方規。此乃儀軌也。皆為唐不空譯。然金剛頂之全本,有十萬偈十八會。其第一會名一切如來真實攝教王,有四大品:一名金剛界,二名降三世,三名徧調伏,四名一切義成就。此中不空所譯三卷之金剛頂經,止初之一品,後趙宋施護,全譯四大品,稱曰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有三十卷。
宗家
淨土真宗指唐之善導呼曰宗家。是為本宗祖家中之翹楚故也。
火宅喻
法華七喻之一。法華經譬喻品曰:「有大長者,其年衰邁,財富無量,多有田宅及諸僮僕。其家廣大,唯有一門。(中略)忽然火起,焚燒舍宅。長者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中略)於火宅內樂著嬉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火來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厭患,無求出意。(中略)爾時長者即作是念,此舍已為大火所燒,我及諸子若不時出,必為所燒。今當設方便,命諸子等得免斯害。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種種珍玩奇異之物,情必樂著,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汝若不取,後必憂悔。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爾時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物,適其願故,心各勇銳,互相推排,競共馳走,爭出火宅。(中略)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其車高廣,眾寶莊校。(中略)駕以白牛,膚色充潔,形體殊好。(中略)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本非所望,(中略)舍利弗,如來亦復如是,則為一切世間之父。(中略)但以智慧方便於三界火宅,拔濟眾生,為說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中略)若有眾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慇懃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如彼諸子為求羊車出於火宅。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慇懃精進,求自然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諸子,為求鹿車出於火宅。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中略)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為摩訶薩。如彼諸子,為求牛車出於火宅。」
不思議神通境界經
具名,佛說大乘不思議境界經,三卷,趙宋施護譯。佛住法界光明菩薩宮,入普徧光明三摩地,而放大光明,殑伽沙之菩薩雲集,妙吉祥菩薩入無垢普光三摩地,現大神變而來,普華幢天子問修何法,而得如是神通,佛以四種之四法答之,又說妙吉祥最初發心轉女成男之因緣。
宗密
華嚴五祖圭峰宗密禪師姓何氏。果州人。唐元和二年赴貢舉,值遂州道圓禪師,因求披剃。一日,於任灌家赴齋,得圓覺經,誦未終,即感悟。圓曰:此經佛授汝耳,速參方去。後謁荊南忠,洛陽照,皆契印可。繼覽華嚴疏,欣然曰:吾逢圓覺,心地開通。今遇此疏,何其幸哉!乃以書達清涼,敘門人之禮。觀國師答書印可曰:毘盧性海,與吾同遊者,舍汝其誰歟。文宗詔賜紫衣。著有論疏九十餘卷。會昌元年正月六日坐滅。其月二十二日奉全身於圭峰。荼毘得舍利,如玉。塔曰青蓮。宣宗追謚定慧。
三摩地菩提心
密教三種菩提心之第三。見菩提心條。
無言
又曰無言行或無言戒,行無言之一種佛法。無言童子是也。大集經十二無言菩薩品曰:「王舍城師子將軍家產一子。當其生時,虛空之中多有諸天作如是言:童子!當應念法,思惟於法。凡所發言,莫說世事,常當頒宣出世之法,常當守口,慎言少語,莫於世事起諸覺觀,當依於義,莫依文字。爾時聞是語已,不復涕泣。無嬰兒相,乃至七日色貌和悅,見人歡喜,目未曾眴。是時有人語其父母:是兒不祥不應畜養,何以故?瘖無聲故。父母答言:是兒雖復瘖不出聲,然其身根具足無缺,當知是兒必有福德,非是不祥薄福之人。因為立字,字曰無言。時無言童子漸漸長大,如八歲兒。所遊方面,人所樂見,隨有說法轉法輪處,樂往聽受,口無所宣。爾時無言童子以佛神力與其父母眷屬宗親往寶坊所,到已見佛,心生歡喜。禮敬供養,右繞三匝,合掌而立。並見十方諸來菩薩,生大喜心。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師子將軍所生之子,身根具足而不能語,是何惡業因緣所致?佛告舍利弗:汝今不應作如是語輕是童子,何以故?是人即是大菩薩也。(中略)爾時無言菩薩現如是等大神通已,低頭合掌作如是言:南無佛陀。南無佛陀。(中略)爾時無言以佛神力及己願力,與諸菩薩踊在虛空,高七多羅樹,正向於佛而說偈。」(有無言童子經二卷,此品之異譯也。)梁武金剛般若經懺文曰:「無言童子,妙得不言之妙。不說菩薩,深見無說之深。」(不說菩薩者,維摩居士也。)
大智
廣大之智慧。通達一切之事理者。法華經序品曰:「普入佛慧通達大智。」維摩經佛國品曰:「大智本行皆成就。」同慧遠疏曰:「言大智者是佛智也,佛慧深廣故名大智。」
妙法偈
說微妙之法之偈頌也。
君陀
Kunda,花名。大日經疏十二曰:「君陀花,是西方花也,鮮白無比也。」
百尺竿頭
喻極高也。傳燈錄招賢大師偈曰:「百尺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謂已造其極,更須增添功夫,向上進一步也。
梵語駄都Dhātu,譯曰體、界,性等。物之一定不變而為差別支分之所依根本者,謂之體,對此而名能依之差別為相。此體相有性相二宗之別,法相宗謂能依之相外有所依之體,如草木之外尚有大地也,法性宗謂祇完能依之相為所依之體,猶如種種器具通為一全體也。例如人身,法相宗謂四支五官者相也,此外有眾同分或阿賴耶識者,是所依之體,法性宗謂該攝四支五官眾同分阿賴耶識者為體,此外無有別體。圓成實性與依他起性之關係亦如此,法相宗謂依他起之萬有外,有圓成實之真如,法性宗謂該通依他起之萬有相者,即圓成實之真體。身體之體,梵語Kāya。
體者通之義。謂通達於理也。常言體信,體達,體會等。述記九末曰:「體者通也。」金光明玄義曰:「體是達義。」
大波羅蜜
菩薩於第八地以上所修之十波羅蜜也。任運無功用之德稱為大。
十乘
十乘觀也。
深位
深高之位次也。
慧義
依慧見而生之深妙義理也。無量壽經上曰:「愍念眾生,問此慧義。」
根境識
又名根塵識。即有取境之作用者,謂之根,所緣謂之境,能緣謂之識。五根五境五識,謂之前十五界。六根六境六識謂之十八界。眼識以眼根為所依緣色境乃至意根以意識為所依緣法境。見俱舍論成唯識論等。
五道冥官
十王經曰:「六道冥官。」五道六道,開合不同,冥官為十王之眷屬。
女聲
謂三昧聲也。見悉曇章條附錄。
尋聲救苦
彌陀攝取念佛之眾生也。般舟讚曰:「一切時中緣法界,攝取六道現身中,眼見耳聞心內事,尋聲救苦剎那間。」
一搩手
Vitastf,尺度名。又名一磔手、一張手、一折手,張中指與大指之長也。又搩字,作磔、𭢠、𭢳、析。字典曰:「搩陟格切,音磔。手度物也。」同曰:「磔陟格切,音摘,張也、開也。」玄應音義曰:「磔,古文㡯同,知格反,通俗文,張申曰:磔,廣雅,磔張也,開也。炘曰:古文㡯當作厇。玉篇云:厇亦作磔,開厇也。」然則搩磔二字可通用。他皆假借。行事鈔中曰:「佛搩手,尺量不定。今總會諸部,校勘是非。僧祇佛搩手長二尺四寸,明了論同之。善見云:中人三搩手長佛一搩手。多論云:佛一搩手凡人一肘半。五分佛搩手長二尺。」行事鈔下曰:「今依五分,佛一搩手,長二尺。准唐尺者,則一尺六寸七分強。」詳於資持記中二之一,下一之二。名義集三曰:「磔周尺,人一尺,佛二尺。」釋氏要覽上曰:「佛一搩手,長二尺四寸。」壒囊鈔十五曰:「一𭢠手者八寸。(中略)智證之雜記云:一𭢠者,散舒中大兩指以為一析。」
慢坑
憍慢之深坑也。止觀十曰:「勝者墮慢坑,負者墮憂獄。」
四種供養
一合掌,二閼迦,三真言印契,四運心。見蘇悉地經二。
法芽
佛法之苗芽也。華嚴經二十二曰:「智山法芽,悉已清淨。」
天人致敬願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之第三十七願,或曰人天人致敬願,或云天人致敬願。
十來
見十來偈條。
五家
我國禪宗分派之概稱。自初祖達磨五傳而至五祖弘忍,忍之下,分北宗神秀,與南宗慧能二派。北宗行於北地,後世無分派。南宗行於南地,有五家七家之別。五家者:一溈仰宗,二臨濟宗,三曹洞宗,四雲門宗,五法眼宗也。七家者,於此加黃龍與揚岐。五宗分派之次第,如表。
惡行
不善之行也。俱舍論十六曰:「一切不善身語意業,如次名身語意惡行。」十地論義記四本曰:「現習惡行,當受大苦。」
十四變化
(一)初禪天有二種變化:一、初禪初禪化,能變化自地也。二、初禪欲界化,能變化欲界地也。(二)二禪天有二種變化:一、二禪二禪化,能變化自地也。二、二禪初禪化,能變化初禪地也。三、二禪欲界化,能變化欲界地也。(三)三禪天有四種變化:一、三禪三禪化。二、三禪二禪化。三、三禪初禪化。四、三禪觀音化。(四)四禪天有五變化:一、四禪四禪化。二、四禪三禪化。三、四禪二禪化。四、四禪初禪化。五、四禪欲界化。見智度論六。
因緣依
謂一切諸法發生所親依者。唯識論規定諸心心所為有所依之法,舉三種所依,此即其中之一也。對於增上緣依及等無間緣依而言,謂一切諸法各自之種子也。一切有為法,皆依各自之種子而生起,若離種子之因緣,則決無生者。斯一切種子,為諸法之原因,又為諸法依生之所依法,故名之曰因緣依。成唯識論四所謂:「諸心心所,皆有所依。然彼所依總有三種:一因緣依,謂自種子,諸有為法皆託此依。離自因緣,必不生故。」即其事也。雖然詳究論文之意,因緣依之體,不止於種子,又熏生種子之現行法,亦因種子為因緣依。若單以種子為因緣依,則與瑜伽論等所云之種子依何異。故同論述記四,釋此論文,謂:「約識而論,唯種子識。今汎說諸有為法,皆託此依,據通依(因緣依)故也。一切有為法,無無因緣者。」瑜伽論之種子依,其名義限於種子生現行之一面,不能更示種子生種子及現行熏種子時互為因緣之義。故唯識論悉攝此等所依法,名為因緣依,以代瑜伽論所謂種子依。要之因緣依之語,有自體辦生本據之意,以狹義解之,與種子依同,為單指諸法之種子者。若以廣義解之,則生種子之現行法,并生後念種子之前念種子,亦為因緣依也。小乘不言種現等法,唯言心心所法,總依四緣,六因中除能作之一因,餘因皆為因緣之性云。
逐機頓
頓教二種之一。禪源諸詮三曰:「遇凡夫上根利智,直示真法,聞即頓悟,全同佛果。」
勘辨
宗門有勘辨之一科。凡於一機一境之處,師家試學者之深淺,學者探師家之邪正者,謂之勘辨。見禪林類集六、勘辨部。
五官
生老病死之四者,與現在之王官。灌頂經一曰:「破是歸戒名為再犯,若三犯者為五官所得便。」玄應音義四曰:「五官,謂生老病死及現在縣官,亦名五天使者。」
無遮會
Pañca‑pariṣad,P añcavarṣikā‑pariṣad,梵語般闍于瑟。譯曰無遮會。賢聖道俗貴賤上下無遮,平等行財法二施之法會也。印度國俗屢行之,支那則梁武大通元年初行之(佛祖統紀通塞志)。智度論二曰:「佛後百年,阿輸迦王作般闍于瑟大會。」
五宗
是護身寺自軌法師所立。一因緣宗,二假名宗,三不真宗,此三者同前。四真宗,如涅槃等經明佛性真如等者是也。五法界宗,如華嚴經明法界自在無礙之法門者是也。
大乘之五宗:一天台宗,二華嚴宗,三法相宗,四三論宗,五律宗也。
禪宗之五宗。見五家條。
空心
觀空理之心。否定因果理之心。止觀十下曰:「空心無畏,不存規矩,恣情縱欲。」即執空見之心也。見空見條。
達磨計都佛
Dharmaketā,譯曰法幢佛。見文殊師利寶藏經。
假名有
三有之一。如色香味觸四事之因緣和合,假名為酪。是酪者其實為色香味觸,無酪之自體,而以假名之故有酪,是即假名有也。就色香味觸一一而言亦然。見智度論十二,三藏法數十三。
五寶
為一切寶代表之五種寶物也。寶為表最尊無上之意者,故灌頂之時,以二十種入於五瓶中此特用其主者而處辦之。其種類,經中不一定。蘇悉地經三曰:「五寶謂金、銀、真珠、螺貝、赤珠。」瞿醯經中曰:「其五寶者:謂瑚、頗、金銀、商佉。」陀羅尼集經四曰:「其五寶者:一金、二銀、三真珠、四珊瑚、五琥珀。」建立曼荼羅擇地法曰:「五寶者:所謂金、銀、真珠、瑟瑟、頗梨。」
阿犍多
Agantuka,譯曰客比丘食。見善見律第六。
肉燈肉香
南史梁武帝紀曰:「有沙門智泉鐵鉤掛體,以燃千燈,一日一夜端坐不動。」蘇舜欽聞見錄曰:「歲大旱,仁宗祈雨甚切,至然臂香以禱,宮人內璫皆然。」清異錄曰:「齊趙人好以身為供養,謂兩臂為肉燈臺,頂心為肉香爐。」
伊羅缽多羅
同醫羅鉢咀羅龍王Erāpattra,見伊羅鉢龍王條。
種子惑
對於現行惑而言。
十信
菩薩五十二位修行中之第一十位也。十信云者,入佛之教法,先以信所以能入也:一、信心,滅盡一切妄想,而中道純真之謂也。二、念心,真信明了,一切圓通,雖經幾多生死,亦不遺忘現前之習氣也。三、精進心,以妙圓純真之精明,進趣於真淨也。四、慧心,心精現前,則純真之智慧,自然發起也。五、定心,執持智明,則周徧寂湛,心常凝於一境也。六、不退心,定光發明,則明性深入,唯知進而不退也。七、護法心,心進安然,則保持一切佛法而不失,與十方如來,氣分交涉也。八、迴向心,覺明保持,則能以妙力,感佛光迴照,又向佛而安住也。九、戒心,心光密迴則安住無為而不遺失也。十、願心,住戒自在,故能遊於十方所作悉隨願也。
不還
即不還向。又云不還果。
古帆未掛
有僧問:巖頭古帆未掛時如何?頭云:小魚吞大魚。云:掛後如何?頭云:後園驢喫草。虛堂問南浦曰:古帆未掛時如何?浦云:蟭螟眼裏五須彌。堂云:掛後如何?浦云:黃河向北流。見會元七巖頭章,大應國師塔銘。
幻法
幻師之法術。幻化之法門。
法華三昧行法
見法華三昧懺儀項。
慧縛
愚痴之障也。愚痴因繫縛智慧,故名慧縛。唯識述記序曰:「解慧縛於攝論,表縱聖。」
遠塵離垢
遠離塵垢也。塵垢雖為煩惱之總名,然今指八十八使之見惑。斷八十八使之見惑而得正見,謂之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是於二乘初果與菩薩初地之得益也。但多就小乘之初果而言。法華經妙莊嚴王品曰:「佛說是妙莊嚴王本事品時,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維摩經方便品曰:「三萬二千天及人知有為法皆悉無常,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四淨定
四禪四無色八地之定,有味定,淨定,無漏定之三種。其中淨定有四種之別:一順退分定,隨順味定將退本定時之位也。二順住分定,為住於定之當分而不退不進之位也。三順勝進分定,定力增進,順於上地之定之位也。四順決擇分定。決擇者以無漏智而名,淨定之力愈增進,而順於無漏智起無漏定所依之位也。如已上次第,順於煩惱,自地,上地,無漏也。八地之淨定有此四分,但有頂地之淨定除順決擇分定,因彼定昧劣,不生無漏定故也。見俱舍論二十八。
起死人咒
咒新死之屍令起,以殺害所怨者之魔咒也。見毘陀羅條。五分律二十六曰:「諸比丘學起死人咒。佛言:不聽,犯者偷蘭遮。」

【經文資訊】
【原始資料】原始资料皆来自网络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