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大辭典




《佛學大辭典》,由丁福保居士耗時八年編著而成,譯自日本人織田德能的《佛學大辭典》,是刪除了日本佛教相關資料及文獻出處之後所成的節譯本。於1922年正式出版,收錄條目三萬多個,360多萬字。

我中華則周星悶彩,已彰降誕之休征。漢日流祥,乃葉通神之瑞夢。使臣西去,釋侶東來,白馬馱貝多之文,金簡譯單蘭之典。德降偽道,化及暇陬。三國六朝暢其流,秦晉隋唐極其盛。或譯經著疏,廣闡大乘。或見性明心,單傳向上。東林則群結蓮社,南山則大啟律門。性相之妙義紛披,禪教之祖庭互峙。機鋒吐露,陸離寶劍之光。辯給回風,隆重彌天之譽。法門挺秀,崇聖教之紀綱。慧炬揚輝,啟含生之耳>目。猗歟盛矣!俟其袆而維是。經文浩瀚,研究綦難,名相紛繁,考求匪易。寧免入海算沙之困,徒興望洋向若之嗟。兼之東西迻譯,頗多鉤辀格磔之聲。華梵錯綜,每有詰屈聱牙之句。東鱗西爪,文筆矛盾>,北轍南轅,方言楚夏。設非心研之有素,雲何耳學以能詳。欲充扡格之虞,用作博通之助。辭典之編,信不可緩。校讎之責,誰任其難。

爰有丁仲祜居士,以通儒碩學之資,具濟世活人之術。精研佛學,翺翔般若之園。博覽書林,馳騖琳瑯之圃。羅海國龍宮之秘笈,抽石室金匱之珍藏。萬卷何奇,勝入瑯嬛福地,唯心可悟,如升兜率陀天。憑翰墨之因緣,植菩提之種子。前有佛學叢書之著,可媲文憲護法之編。今更出大手筆,纂大辭書,抒慈悲之願力。應時勢之要,求悟明鏡之非臺。握智珠而遍照,旁搜遠紹,東取扶桑瀛島之書賾。邃鉤玄西考>,賢豆恒沙之偈,聯珠貫玉,不憚雞窗螢案之辛勤。取精用宏,備極蠶絲牛毛之煩瑣,刮磨淬礪,輯為專書,慘淡經營,集成巨帙。

舉凡名數真言,掌故儀法等類,遍為采集,無不搜羅。列部三十有三,檢壹畫而諸字畢備。引證廣之又廣,閱壹典而群義可征。意解心開,得剖奧義。耳提面命,如近良師。入玄妙之法門,賴斯寶鑰。涉汪洋之教海,需此南針。藝林敷優曇之花,著作家別開生面。法苑結摩羅之果,菩提道總合明心。

如能因文悟理,不滯名言,自然入聖超凡,圓成大覺。是不特為考古之鏡,饋貧之糧已也。納廿年匏繁,遽然夢醒南柯。壹領袈裟,惕若恩懷西竺。鏡花水月,瞰破紅塵。清磬洪鐘,精修白業。拈貝葉遍尋教網,睹桃花未悟禪機。自利利他彌切,度生之宏願先覺。覺後端賴命世之雄才,聆法海之潮音。讀例言得覘鴻制,募韓陵之寺石。效喤引敢擬駢詞,行看電掣星馳,永流通於塵剎。風行雷厲,自傳播於大千。>法界眾生皆叨法喜,法門眷屬盡獲法施。見聞思修,願同趣妙莊嚴路。開示悟入,俾悉證凈法界身。是為序。

辛酉暮春既望古瀛釋顯蔭撰於甬城觀宗學社



苫婆羅窟
依瞻波樹而名窟。慧苑音義下曰:「苫婆是香花樹名也,其窟側近多生此樹,故因名耳。」梵⃞Cāmpālu。
報因
對習因之稱,報者果報也。感苦樂果報之善惡之因,謂之報因。新譯家謂之異熟因。
金剛牙菩薩
梵語曰縛日羅夜叉Vajrajakṣa,又譯曰金剛食。金剛界三十七尊中,北方不空成就如來四親近菩薩之一。標咬噉一切怨敵之德,住於金剛藥叉三摩耶形,有大牙。秘藏記末曰:「白色,二手作拳當臆。」略出經曰:「由結金剛牙契故,設是金剛尚能摧破。」聖位經曰:「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剛藥叉方便恐怖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剛藥叉菩薩形,住不空成就如來左邊月輪,」出生義曰:「自一切如來無畏調伏門而生金剛牙。」
胎藏界金剛手院三十三尊之一。秘藏記曰:「赤肉色,左手持蓮華上有牙。」胎藏曼陀羅大鈔二曰:「此尊金十六大菩薩中牙菩薩也,名金剛食,或云金剛夜叉。此以定慧牙,食生死海群機。」
常修梵行願
四十八願之第三十六。
十八問
汾陽太子院之善照禪師舉凡參禪學道者之為問狀態,有十八種。蓋師家常於教化學人前,先辨其學人之問道狀態,有無斯種類,以能適其時機之答教化之。不然則彼此互不得其效果也。一、請益問,請教化之益而問也。二、呈解問,學人自呈見解而問也。三、察辨問,巧為辨難試察師家之問也。四、投機問,學人之機宜與師家之機鋒互相投合之問也,五、偏僻問,學人以偏僻見解為問也。六、心行問,學人既知自分之心卻問行於師家也。七、探拔問,或曰驗主問,學人探拔其師家見解之問也。八、置問問,置古人之語而問也。九、故問問,故舉經論等而問也。十、不會問,學人未會得而問也。十一、擎擔問,劈頭擎某物來問,十二、借事問,借某事而問也。十三、實問問,以其實理而問也。十四、假問問,借虛假事而問也。十五、默問問,不敢表於言語於默默中為問也。十六、明問問,學人心中既巳明知,直捷而問也。十七、審問問,審詳而問也。十八、徵問問。徵詰而問也。詳見人天眼目。
俱品一分轉不定
因明三十三過中屬於因之過,六不定之一。又略名俱分不定。即於因用宗同品並宗異品有一分關係之法之過失也。例如聲論師對於勝論師謂「聲為常(宗),無質礙故(因),如虛空,如極微(同喻),如瓶,如苦樂感情(異喻)。」此時無質礙之因,其義於同喻一分之虛空雖有,而其一分之極微則無。又異喻一分之苦樂感念等雖有,而其一分之瓶則無。因而謂為分轉。此中異喻一分之苦樂感念等,以因之義存在,使宗不定也。見因明入正理論,因明大疏中末,瑞源記五,三十三過本作法中。
護國四王
又作護世四王。持國,增長,廣目,多聞之四天王也,此四天居須彌山四方之半腹,常護持四天下,故名護世,又名護國。法華經曰:「護世四天王。」
有耶無耶
心馳於有無二邊而猶豫不決定也。多以名屬於欲界修所斷之無覆無記邪行相之智,亦有以為孤疑之相而用之者。
道力
自道體而生之力用得道,故由道發無畏之力用也。楞嚴經一曰:「阿難見佛,頂禮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智度論二曰:「阿難聞是事,悶心小醒,得念道力助。」
囉迦沙彌
木名。陀羅尼集經十曰:「囉迦沙彌木,是菩提樹之別名。」梵Rākāśvāmin。
玄籍
玄妙之典籍。通名佛經。注維摩經序曰:「至韻無言,而玄籍彌布。」行事鈔下四曰:「創染玄籍,標心處遠。」資持記下四之一曰:「玄籍通目佛教。」
空輪
此世界最下底之虛空也。輪為圓滿之義。佛祖統紀三十一曰:「華嚴經云:三千大千世界,以無量因緣,乃成大地依於水輪風輪空輪,空無所依,眾生業感,世界安住。」俱舍論十一曰:「諸有情業增上力,先於最下。依止虛空,風輪有生。」
空大曰空輪,五輪之一。
塔上所安之輪相也。又書九輪,經曰相輪。見九輪條。
百二十八尊
見三十七尊條。
十齋
言每月定十日持八齋戒也。此十齋日出於地藏本願經,十王經。地藏本願經如來贊嘆品曰:「復普廣,若未來世眾生,於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乃至三十日是諸日等,諸罪結集定其輕重。(中略)於此十齋日對佛菩薩諸賢聖像前讀此經一徧,東西南北百由旬門,無諸災難。」宋趙與旹賓退錄曰:今人以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不食肉。謂之十齋。釋氏之教也。按唐會要武德二年,正月二十四日。詔。自今已後。每年正月九日。及每月十齋日。並不得行刑。所在公私。宜斷屠釣。永為常式。乾隆元年四月二十二日。勅,每月十齋日。不得採捕屠宰。其來尚矣。
延壽妙門陀羅尼經
佛說延壽妙門陀羅尼經。一卷,宋法賢譯。佛在菩提道場時,因金剛手菩薩之請而說延壽之妙咒。護命法門神咒經,善方便陀羅尼經,金剛秘密善門陀羅尼經,皆同本。
宗論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之略名。
宗釋二論之一。就一經總括宗旨建立法義為宗論,一一解其文義曰釋論。淨土源流章曰:「就一類經,總攝宗旨,建立法義,名為宗論。別解文句,名為釋論。」
魔天
惡魔之天神也。居於欲界之頂上,稱為他化自在天者是也。
思量
思慮量度事理也。法華經方便品曰:「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
童子迦葉
其母於妊娠中出家為比丘尼,後生男子,字童子迦葉。年至八歲出家,成阿羅漢果。嘗浴於恒河,現神通於波斯匿王前,使王起敬信僧寶之念。見經律異相十六。
九地
又名九有。以欲界為一地,色界及無色界各分為四地也。一欲界五趣地,二離生喜樂地,三定生喜樂地,四離喜妙樂地,五捨念清淨地,六空無邊處地,七識無邊處地,八無所有處地,九非想非非想處地。欲界五趣地者,或名五趣雜居地。即地獄,餓鬼,畜生,人及天之五趣等為散地,並有欲故,合為一地。離生喜樂地者,即色界初禪,與尋伺即覺觀相應,已離欲界之苦,而生喜樂,故立為一地。定生喜樂地者,即色界第二禪,已無尋伺,從定生喜樂,故為一地。離喜妙樂地者,即色界第三禪,離前喜貪,心悅安靜,有勝妙之樂,故為一地。捨念清淨地者,即色界第四禪,離前喜樂等,清淨平等,住於捨受正念,故為一地。空無邊處地者,為無色界之第一定,厭色而住於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地者,為無色界之第二定,住於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地者,為無色界之第三定,住於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地者,為無色界之第四定,住於非想非非想處定,故各立為一地。其中後四地,乃所謂四無色界,其名稱別無所異。前五地,據雜阿含經十七之說,立其名目。彼文曰:「云何食念?謂五欲因緣生念。云何無食念?謂比丘離欲,離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是名無食念。云何無食無食念?謂有覺有觀息,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第二禪具足住,是名無食無食念。云何有食樂?謂五欲因緣,生樂生喜,是名有食樂。云何無食樂?謂息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是名無食樂。云何無食無食樂?謂比丘離喜貪,捨心住,正念正知,安樂住彼聖說捨,是名無食無食樂。云何有食捨?謂五欲因緣生捨,是名有食捨。云何無食捨?謂彼比丘離喜貪,捨心住,正念正知,安樂住彼聖說捨,第三禪具足住,是名無食捨。云何無食無食捨?謂彼比丘離苦息樂,憂喜先已離,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第四禪具足住,是名無食無食捨。」亦見大毘婆沙論三十一,俱舍論二十八等。
五識
起信論所說:一,業識,依根本無明之惑而始動本心者。業為動作之義。二,轉識,業識一轉而生能見之作用者。三,現識,伴能見之作用而現所見之妄境界者。已上三識當於唯識論阿賴耶識之自體分,見分,相分。四,知識,向自心所現之境界而生種種之邪分別者。五,相續識,由邪分別而於愛境生樂覺,於不愛境生苦覺,苦樂之念,相續不絕者,且依之起惑潤業,使生死相續者。已上二識屬於意識之作用。見起信論義記末。又由眼耳鼻舌身而生之色聲香味觸。見五字部五識條。
依眼耳鼻舌身之五根而生,緣色聲香味觸五境之心識: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五身識。此為六識中之前五識,故常稱為前五識。三界中欲界之有情有六識,色界之初禪天無鼻舌二識,二禪天以上無五識,唯有意識之一也。見識條。
玄籤
法華玄義釋籤之略稱。荊溪著。
八師經
一卷,吳支謙譯,梵志邪旬,問佛之師,佛以八師答之。見八師條。
木底
Mukti,又曰目帝羅Mucira,譯言解脫。梵語雜名曰:「解脫,木底。」名義集五曰:「目帝羅,此云解脫。」
貞元華嚴
般若三藏譯四十華嚴之別稱。唐貞元年中翻譯,故有此名。
尼乾子問無我義經
一卷,馬鳴菩薩集。宋日稱等譯。尼犍外道詣大乘學者所,問無我之義,大乘學者為說無我之義,有偈頌。
風刀
命終時,體中風大動搖,支解身體,其苦如以利刀刺之,故云風刀。止觀四曰:「年時稍去,風刀不奢,豈可晏然坐待酸痛。」同輔行曰:「言風刀者,人命欲盡,必為業力散風所解,如解韛囊,使息風不續。如解溝瀆,使血脈不流。如解機關,使筋節不應。如解火炬,使煖氣滅盡。如解坏器,使骨肉分離。」釋氏要覽下曰:「正法念經云:命終時刀風皆動,如千尖刀刺其身上。顯宗論云:為人好發言,譏刺他人,隨實不實,傷切人心,由此當招風刀之苦。」
摩那埵
巴Mānatta,又作摩那垛,摩那𭅤,譯曰悅意。比丘犯僧殘罪,行懺悔,得依懺悔洗除罪,自喜使眾僧悅也。又為僧中治罰之名。行事鈔中一曰:「摩那埵者翻為悅眾意,隨順眾教咸生歡喜。」慧琳音義十六曰:「摩那𭅤,此云徧淨。」同六十三曰:「古云摩那垛,僧中責罰之名也,此云治罰。」
二教
一顯教,二密教。顯教之判,有天台真言之別。天台就釋迦佛之說法作法而立顯密二教。蓋以對一會大眾顯露說法,使彼此相知者為顯露教,此時更密對餘眾說法,使一會之人不能知之者為秘密教。如鹿園之會,八萬諸天得聞深法,故在我為顯露教者,於彼為秘密教。在彼為秘密教者,在我則顯露教也。法華玄義一曰:「如來於法得最自在,若智若機若時若處,三密四門無妨無礙。此座說頓,十方說漸、說不定;頓座不聞十方,十方不聞頓座。或十方說頓、說不定;此座說漸,各各不相知聞。於此是顯,於彼是密;或為一人說顯,或為多人說漸、說不定;或為一人說漸,為多人說漸,各各不相知,互為顯密。或一座嘿,十方說;十方嘿,一座說;或俱嘿,或俱說,各各不相知,互為顯密。」又真言所立之顯密二教,以釋迦佛所說之大小乘一切為顯教,大日如來所說之兩部大法為密教。釋迦佛為化身,化身之說法,各應所化之機而說之,其法顯露而淺略,故名顯教。大日為法身,法身為法樂,集自己眷屬說內證之境,其法秘奧而不可思議,故曰密教。顯密二教論上曰:「應化開說名曰顯教,言顯略逗機,法佛談話謂之密藏,言秘奧實說。」
一漸教,二頓教。有三義:一、就佛之化儀而分之。如來成道,直對大乘之菩薩,頓說大乘之法為頓教,從阿含已下至法華涅槃,對二乘之弟子,始說小乘終會大乘為漸教。齊朝隱士劉虬,淨影慧遠等,依此義立頓漸二教(見大乘義章一本,華巖玄談四)。天台之漸頓,亦依此意謂法華為漸圓教(彼宗謂之約部之頓漸)。法華玄義一曰:「若低頭、若小音、若散亂、若微善、皆成佛道,不令有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具如今經,若約法被緣,名漸圓教。若約說次第,醒醐味相。」二、就機之漸頓而判之。對漸悟之機,初說小乘,後說大乘,因大由小起,為漸教,對頓機直說大乘,大不由小為頓教。隋之誕法師等,依此義而立二教(見五教章上二),天台亦依此意判觀經,謂之頓教。以觀經對凡夫之韋提希,直說大乘之圓教也。三、就法之偏圓而分漸頓,偏僻迂曲之方便教為漸教,除圓教外,其餘之諸教是也。直成佛之圓滿至極法為頓教,圓教是也(台家謂之約教之頓漸)。止觀三曰:「漸名次第,蒔淺由深,頓名頓足頓極,此亦無別意,還扶成偏圓,三教止觀悉皆漸,圓教止觀名之為頓。」
一、界內教,台家所立四教中藏通之二教,說凡夫出離解脫三界之教法,故謂之界內教。二、界外教,別圓二教說既出三界,出離解脫三界外方便土及實報土變易生死之教法,故謂之界外教。見七帖見聞三本,同七本。
一、半字教,悉曇章為生字之根本而未成字體,故曰半字,以譬不了義之小乘教。二、滿字教,毘伽羅論文字具足,故曰滿字,以喻了義究竟之大乘教。故半滿二教者,為大小二乘之異名。此說出於涅槃經,西晉曇無讖,依此義而立二教。涅槃經五曰:「如彼長者教半字已,次為演說毘伽羅論。我今亦爾,為諸弟子說於半字九部經已,次為演說毘伽羅論,所謂如來常存不變。」止觀三曰:「半者明九部法也,滿者明十二部法也。世傳涅槃常住,始復是滿,餘者悉半。菩提流支云:三藏是半,般若去皆滿。今明半滿之語,直是扶成大小。前已析體判大小,今亦以體析判半滿如前。」群疑論探要記十四曰:「小乘九部妙義未究,故名半字。大乘三部正理已顯,故名滿字。」大乘義章一曰:「聲聞藏法,狹劣名小,未窮名半。菩薩藏法,寬廣名大,圓極名滿。」
增長煩惱之言說為半字,增長善法之言語為滿字。涅槃經八曰:「半字義者,皆是煩惱言說之本,故名半字。滿字者,乃是一切善法言說之根本也。譬如世間為惡之者為半人,修善之者名為滿人。」
涅槃經之二教也。依台家之意,佛最後說涅槃經,有二意:一、因在世之弟子機根未熟,漏於法華之開會,故更說藏通別圓四教,使之歸入一乘圓常之妙理,以捃拾法華之殘類,故名法華曰大收教,涅槃曰捃收教。又謂之常住之涅槃,三悉檀(除對治)之涅槃。文句十曰:「今世五味,節節調伏,收羅結撮,歸會法華。譬如田家春生夏生,耕種耘治,秋收冬藏,一時穫刈。自法華已後,有得道者,如捃拾耳。」釋籤二曰:「法華開權如已破大陣,餘機至彼,如殘黨不難,故以法華為大收,涅槃為捃收。」四教儀曰:「說大涅槃有二義:一為未熟者,便說四教,具談佛性,令具真常入大涅槃,故名捃收教。」二、因末代之比丘,起惡見,佛入涅槃,則執無常,又或偏貴理性而廢戒律之事行,逐失法身常住之命,故佛以之對治末代之惡見,贖常住之命,謂之贖命涅盤,又曰對治無常涅槃。此贖命涅槃有單複二義。謂涅槃經唯說戒律,是單義,謂乘門與戒門共說是複義。依單義,則此經為扶律,律是贖常住之命之重寶也。若依複義則為乘及戒也。此涅槃經,扶律事談常,乘戒具足。故為贖常住之命之重寶。因之贖命涅槃,又曰扶律談常教。法華玄義十曰:「涅槃臨滅更扶,三藏誡約三乘,使末代鈍根不於佛法中起斷滅見,廣開常宗,破此顛倒令佛法久住。」釋籤二曰:「彼經部前後諸文扶律說常,若末代中諸惡比丘破戒,說如來無常,及讀誦外典,則並無乘戒,失常住命。賴由此經扶律說常,則乘戒具足,故號此經為贖常住命之重寶也。」
一、偏教,即偏僻之教,藏通別三教之所明是也。二、圓教,即圓滿之教,第四圓教之所明是也。止觀三曰:「偏名偏僻,圓名圓滿。」
一、權教,藏通別之三教,為實教權設而還廢者。二、實教,如來出世元意真實之教法,第四之圓教是也。止觀三曰:「權者是權謀,暫用還廢。實是實錄,究竟旨歸。(中略)一大事出世,元為圓頓一實止觀而施三觀止觀。」
一、世間教,可生三界善處之善法也。二、出世間教,出離生死之三乘教法也。大乘義章一曰:「聖教雖眾要唯有二:一是世間,二是出世,三有善法名為世間,三乘出道名出世間。」
一、了義教,大乘經所說,顯了盡深義者。二、不了義教,小乘所說,不盡顯了實義者。涅槃經六曰:「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中略)聲聞乘名不了義,無上大乘乃名了義。」
江南印法師敏法師等所判之一代教也。一、屈曲教,如法華涅槃等釋迦所說之經,逐於物機,屈曲正道而說者。二、平道教,如華嚴經盧舍那佛所說,隨於法性而說平等之法者。見五教章上。
一、化教,如來一代施化之教,通教內眾受道之弟子及外眾在俗之人,使皆依之修行而出離生死之苦者,如經藏之所明是也。二、制教,如來說諸戒律,專禁制內眾受道之弟子。使如法受持而成聖果者,如律藏之所明是也。見華嚴孔目章。
情有
凡夫妄計一切之境界,無理但存情,謂之情有。歸敬儀中曰:「人惟情有。」
大薩遮尼犍子受記經
十卷,元魏菩提留支譯。大薩遮尼犍子,為嚴熾王說法,遂受記於佛,其所說世出世之法,曲盡其妙,文義亦通暢,世最流通。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三卷為此本之異譯,缺王論品。
道眼
修道而得之眼也。又觀道之眼也。佛開解梵志阿颰經曰:「道眼觀知可度者。」圓覺經曰:「分別邪正能於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楞嚴經曰:「發妙明心,開我道眼。」注曰:「真妄顯現,決擇分明,曰道眼。」蘇軾詩曰:「道眼已入不二門。」
僧都
僧官名。元魏之世有沙門都統之名。原為一官。至齊乃二分之。始有沙門都之稱。下於統一等。又隋世有國僧都之稱。見僧史略中。
普賢所說經
大方廣普賢所說經之略名。
三不成
晉道安淨土論所說。就淨土與穢土之土體本質而論一異,立三種不成之義:一、一質不成,如維摩經佛國品所云:佛以足指按地,則草木瓦礫之穢土忽變為七寶莊嚴之淨土,此穢心所見為徧界穢土,淨心所見為徧界淨土也。依如此淨心穢心之相違,淨穢之二相盈虧時,知土體亦不為一。是一質不成之義也。二、異質不成,土體果為異乎,雖心有二而土現兩相,然若搜玄妙之性,則彼此之二相冥然而同在一處,不相障礙。同時現於同處,故不可謂為二土異體也。是異質不成之義也。三、無質不成,既不可謂為一體,又不可謂為異體,則謂為無體乎,依緣集趣之處,淨土穢土歷然也。不同於情有理無之兔角龜毛,豈可謂為絕無。是無體不成之義也。然則不可執一異有無,一而亦異,有而亦無,是法性之妙體也。然論此三不成係性宗之義,而在相宗,由於一處四見等之經說而成一質之義也。安樂集上曰:「淨土論云:一質不成,故淨穢有盈虧;異質不成,故搜玄則冥一;無質不成,故緣起則萬形。」(安師之淨土論今不傳)。
梵語曰素佉Sukha,又曰蘇吉施羅。遇好緣好境而身心適悅也。佛地論五曰:「適悅身心名樂。」梵語雜名曰:「素佉。」又曰:「蘇吉施羅。」
九品
九種品類之意。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也。感,智,機,行等,皆分此等九種之品類,謂為九品惑等。而於淨土教亦然。觀無量壽經所說上品上生乃至下品下生,為九品,又名九輩。其往生稱為九品之往生,其來迎稱為九品之來迎,其佛稱為九品之彌陀,其往生之土稱為九品之淨土等。淨影謂四地至六地之菩薩,為上品上生之人。初二三地信忍之菩薩,為上品中生之人。種性以上之菩薩,為上品下生之人。又小乘前三果之聖者,為中品上生。見道已前之內外二凡,為中品中生。見道已前之世俗凡夫,為中品下生。又下品三生皆為大乘始學之人。未可辨其階降。故唯隨於過之輕重,以分三品。天台以習種至解行之菩薩,為上品之人,外凡十信已下,為中品之人,今時悠悠之凡夫,為下品之人。嘉祥亦如淨影,謂上上品之無生,為七地,上六品之機,為大小乘之聖人。善導則反之。謂九品悉為凡夫。上品三人,為遇大之凡夫,中品三人,為遇小之凡夫,下品三人,為遇惡之凡夫。以凡夫亦可遂上六品之往生也。其行法及得果,據觀經言之,則上品上生者,發三心,又慈心不殺,修諸戒行,誦讀大乘方等經典,修行六念,往生即時悟無生法忍。上品中生者,雖不必受持誦讀方等經典,而必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往生已後,經一小劫,得無生忍。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經一小劫,住於歡喜地。中品上生者,持五戒八戒等,不造眾惡,即時得阿羅漢道。中品中生者,持一日一夜八戒齋,又持沙彌戒具足戒,威儀無缺,往生即得須陀洹,經半劫成阿羅漢。中品下生者,孝養父母,行世之仁慈,命終時,聞阿彌陀佛之本願及國土之樂事,經一小劫成阿羅漢。下品上生者,雖不誹謗方等經典,而多造眾惡,無有慚愧,命終時,聞大乘十二部經之首題名字,又稱南無阿彌陀佛,除多劫之罪,經十小劫入於初地。下品中生者,毀犯五戒八戒具足戒,偷僧祇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命終時,聞阿彌陀佛之十力威德,罪滅往生,經六劫而華開,發無上道心。下品下生者,造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命終時,至心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經十二大劫而華開,發菩提心。是也。蓋此等九品之行法,與觀經所說之三福,為開合之異,雖一往配之於各品,而實則各品之行,亦皆通於各品,成九九八十一品,又更成無量無數品也。又此九品與無量壽經所說之三輩,有開合之異說。曇鸞,淨影等,謂三輩九品,全為開合之不同,彼之上輩,即此之上品三生,中輩即中品,下輩即下品云。諸經說九品者甚多。
社中
凡結眾講磨道學者曰社中。見象器箋五。
灑淨
真言之修法,有念龍灑海水,而取灑水器香水灑於壇場之法,即以鍐字之智水,灑於一切眾生之心地,使淨菩提心之種子生長之意也。
齋主
齋食之施主。楞嚴經一曰:「求最後檀越以為齋主。」
齋七
謂人死後七七日之齋會也。見累七齋條。
玄義
幽玄之義理。深妙之義理。天台釋諸經,先於文前緒論五重之深義,題為玄義。法華經玄義,金光明經玄義等是也。法華玄義十下曰:「我以五章略譚玄義,非能申文外之妙,特是麤述所懷。」金光明玄義拾遺記上曰:「玄謂幽微難見也,義謂理趣深有所以也,其幽微義而有五重。(中略)大師搜抉如是五義解釋一題,欲令學者豫知經旨然後尋文,使於文文成智行故。斯是道場,特因靜發。稱會佛旨,演茲奧旨。故不可以暗證者及尋文者同日而語也。幽微所以,豈虛名哉?」
無明長夜
煩惱之惑覆智眼,不見不可思議之光明,流轉於生死界,故譬以長夜之闇黑。
陳那裂石
見石條。
陳那為新因明之祖。與迦毘羅仙之化石者問答,石為之裂。輔行十之一曰:「迦毘羅仙,恐身死,往自在天問。天令往頻陀山取餘甘子食,可延壽。食已於林中化為石,如床大。有不逮者,書偈問石。後為陳那菩薩斥之。書偈,石裂。」
月支
又作月氏。國名。在印度之西。史記大宛列傳曰:「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其南則大夏,西則安息,北則康居也(大宛去長安萬二千五百五十里。月氏在天竺北可七千里)。」漢書西域傳上曰:「大月氏國,治監氏城,去長安萬一千六里。」玄應音義四曰:「月支國,薄佉羅國應是也,在雪山之西北也,或云月氏。」雜寶藏經七曰:「月氏國有王,名栴檀罽尼吒,聞罽賓國尊者阿羅漢字祇夜多有大稱名,思欲相見,即自躬駕,與諸臣從,往造彼國。」原語Kuṣana。
等妙金剛
胎藏界金剛手院第三行第六位。密號曰細細金剛。司佛之內證。肉色,右手立大頭兩指,其間竪獨股,屈餘三指,左手持忿怒三股,安膝上,坐於赤蓮。
一唾消世界火
佛藏經上曰:「無明相中,假名相說,皆是如來不思議力。譬如有人嚼須彌山,飛行虛空,石筏渡海,負四天下及須彌山,蚊腳為梯,登至梵宮,劫盡燒時,一唾劫火即滅,一吹世界即成,以藕絲懸須彌山,手接四天下雨。」止觀五下曰:「劫火起時,菩薩一唾火即滅。」性靈集一曰:「一唾能銷百界火,一朝能滅萬人愁。」
垢汙
以身之垢譬心性之妄惑也。無量壽經上曰:「洗濯垢汙,顯明清白。」同經嘉祥疏曰:「垢汙者執相之惑,皆沾汙慧身。」
阿比目佉印明
或作阿毘目佉印明,譯言相向,守力金剛之印也。
十地證王
十地之菩薩感得十王之華報,是曰證王。
諦婆達兜
與提婆達多同。見提婆達多條。
阿那耆置盧
陀羅尼名。譯曰度脫眾生。見七佛八大菩薩所說神咒經五。
空如來藏
如來藏者,真如之德名。真如之體性畢竟空寂,不止一切染淨之法,如明鏡內無一實質,故謂為空。非謂真如之體是無也。大乘止觀一曰:「此心性,雖復緣起建立生死涅槃違順等法,而復心體平等,妙絕染淨之相。非直心體自性平等,所起染淨等法,亦復性自非有。」起信論義記中本曰:「言如實空者,此以如實之中空無妄染故。云如實空,非謂如實自空。」
伎藝天女
摩醯首羅天頂上化生之天女也。其念誦之作法出伎藝天女念誦法。
僧那
具名僧那僧涅。舊譯,僧那為弘誓,大誓。僧涅為自誓。皆謂菩薩之四弘誓也。即自誓四弘誓謂之僧那僧涅。或言僧那為鎧,僧涅為著,著鎧也。是以鎧喻四弘誓之語。玄應師譯為被甲。輔行一曰:「僧那西音,此云弘誓。」玄應音義三曰:「僧那僧涅,應云摩訶僧那僧涅陀。舊譯云摩訶言大,僧那言鎧,僧涅言著,亦言莊嚴,故名著大鎧。大品經云大誓莊嚴是也。一云:僧那大誓,僧涅自誓,此皆訛也。正言𦙽那訶此云甲,𦙽捺陀或云被,或云衣,言被甲衣甲也。」肇論曰:「結僧那於始心,終大慈以赴難。」梵⃞Saṁnāha‑samnaddha。
僧名。慧可之弟子。見續高僧傳十九。
普現如來
又曰普見如來。文殊菩薩當來成佛之號也。見文殊條。
不退輪
不退轉之法輪也。維摩經佛國品曰:「已能隨順,轉不退輪。」法華經藥草喻品曰:「安住神通,轉不退輪。」同分別功德品曰:「復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能轉不退法輪。」見不退轉法輪條。
顯教十波羅夷
大乘對於小乘之四波羅夷,八波羅夷而說菩薩之十波羅夷:一殺戒,即人畜一切之殺生也。二盜戒,雖一針一草之微亦不與而取也。三婬戒,即人畜一切之婬事也。四妄語戒,即大小一切之妄語也。五酤酒戒,即販賣酒也。六說四眾過戒,舉四眾(在家菩薩與出家菩薩與比丘與比丘尼也)之罪過(七逆十重也)而說之也。七自讚毀他戒,稱自己之功德而譏他之過惡也。八慳惜加毀戒,他人求財請法,慳惜不與而加毀辱也。九瞋心不受悔戒,向他生瞋心加以罵辱打擊,猶不息,他求悔善言懺謝亦不容受也。十謗三寶戒,誹謗三寶也。見梵網經戒疏下。
雲水
行腳僧也。取行雲流水之意。禪林之語。從容錄一曰:「兩堂雲水盡紛拏,王老師能驗正邪。」
虛空藏念誦法
大虛空藏菩薩念誦法之略名。
梵語Śaya,睡眠之意。四威儀之一。說見臥法條。
吠舍
Veśa,又作吠奢。舊作鞞舍,毘舍。天竺四姓第三商賈之族也。西域記二曰:「吠奢,舊曰毘舍,訛也。商賈也,貿遷有無,逐利遠近。」玄應音義十八曰:「鞞舍,陛爰反。正言吠舍,此言坐,謂坐估也。案天竺土俗,多重寶貨。此等營求積財巨億,坐而出納,故以名焉。」俱舍光記八曰:「吠舍此是興事種。」
見成公案
見即現也。見現成公案條。
迦諾迦跋釐惰闍
尊者名。十六羅漢之一。Kanakabharadvāja。
阿耨颰經
佛說阿耨颰經,一卷,東晉竺曇無蘭譯。與中阿含經之阿奴波經同本。說提婆達多,斷善根墮於地獄,及說如來大人之根相。
寂滅道場
化身佛證有餘涅槃之道場也。如釋尊在摩竭陀國迦耶山頭尼連禪河邊之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是也。晉華嚴經一曰:「一時佛在摩竭陀國寂滅道場始成正覺。」
宗要
宗主也,要如義,事物之主要名宗要。法華玄義一曰:「如提綱維,無目而不動。牽衣一角,無縷而不來。故言宗要。」高麗元曉之略疏多稱宗要。如法華經宗要,無量義經宗要,楞伽經宗要等。
阿闡提
阿闡底迦之舊稱。見阿闡底迦項。
出家樂
五種樂之一。見樂條。
耶輸陀
耶輸陀羅之略。
鴈王
佛之異名。與鵝王同。以佛三十二相中,手足一一指間。如鴈如鵝,有縵網交絡也。智度論四曰:「五者手足指縵網相,如鴈王,張指則現,不張則不現。」
內緣
眼等之五識緣色等外境為外緣,意識於心內分別諸法為內緣。又疏遠之緣由為外緣,親近之緣由為內緣。
廁之位置
天竺精舍,其西置廁院,或置於其南。摩訶僧祇律曰:「廁屋不得在東在北,應在南在西,小行亦如是。」祇園圖經曰:「次北第六院名為流廁,有大高屋,三重而立,飛橋雙上,甚是清淨。下施廁坑,砌以伏竇,天帝手作,上無臭氣。大渠從大院北西注,南入廁院,伏流入竇,北出會於大河,人無見者。一切比丘,皆此便利。」業疏濟緣記二上曰:「西土僧寺門皆東向故,塔廟置前,廚在後角,僧在兩間。行來處即大小便處,彼多東風故。廚廁皆在西南吹氣於後,而廁在廚後。」同卷曰:「然此土寺門多是南向,尚正陽故。廚廁宜在東北,亦以多南風故也。」
波羅伽
梵語。華言度彼岸也。見翻譯名義集。
權理
偏於一方之理也。權假之理。
三種舍利
謂佛舍利之三種:如骨為白舍利,髮為黑舍利,肉為赤舍利是也。參照舍利條。
得戒沙彌
此是比丘犯重,即時發露,無覆藏心。眾僧白四羯磨與學戒法。即非比丘,又不捨離袈裟,仍同大僧共住,故名得戒沙彌。
受持佛語
信受佛之教法也。法華經普賢勸發品曰:「一切大會,皆大歡喜。受持佛語,作禮而去。」
妙法船
妙法猶如船。能載人度生死之海。心地觀經一曰:「善逝恒為妙法船,能截愛流超彼岸。」
薩婆悉多
又作薩婆悉馱。譯曰一切成就。又釋迦太子幼時略稱。與次項同。
二明
五明中之二:一、內明,佛所說大小乘之教法也。二、因明,古仙所說宗因喻三支之論理法也。
菩薩種性
五性之一。見五性條。
西山住部
Aparaśaila,小乘二十部之一。大眾部中初度之分派也。見宗輪論述記。
十住論
十住毘婆沙論之略名。
舍利報恩講
即舍利會。
香山大樹緊那羅
居於香山大樹之緊那羅也。緊那羅者,八部眾之一,音樂之神。見大樹緊那羅條。
厭離穢土
厭娑婆也。往生要集上本分要集一部之所明為十門。曰:「一厭離穢土,二欣求淨土,(中略)十問答料簡。」
結界
建伽藍,或作戒壇,行一種之作法,而定其區域境界也。即其作法所限定之地,謂之結界地。
剋果
謂得果也。無量壽經上曰:「求道不止,會當剋果。」又曰:「斯願若剋果,大千應感動。」文句三下曰:「果由因剋。」述文贊中曰:「剋者遂也,得也。」
實相身
諸佛三種身之一。見三身條。
盡七日
七七之終也。
羅皂衣
以黑色之羅所作之禪衣也。
阿難問事經
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之略稱。
耆闍崛多
山名。見耆闍崛項。
五衰
天人將死時,現五種之衰相。經論所說不一。涅槃經十九曰:「釋提桓因,命將欲終,有五相現:一者衣裳垢膩,二者頭上花萎,三者身體臭穢,四者腋下汗出,五者不樂本座。」佛本行集經五曰:「爾時護明菩薩大士,天壽滿已,自然而有五衰相現。何等為五?一者頭上花萎,二者腋下汗出,三者衣裳垢膩,四者身失威光,五者不樂本座。」俱舍論十說大小之五相曰:「然諸天子,將命終時,先有五種小衰相現:一者衣服嚴具出非愛聲,二者自身光明忽然昧劣,三者於沐浴位水渧著身,四者本性囂馳,今滯一境,五者眼本凝寂,今數瞬動。此五相現,非定當死。復有五種大衰相現:一者衣染埃塵,二者花鬘萎悴,三者兩腋汗出,四者臭氣入身,五者不樂本座。此五相現,必定當死。
順上分
五上分結也。見結條。
莎揭哆
梵音Svāgata。又作莎伽陀,沙伽陀,沙竭陀,娑婆羯多,蘇揭多。譯曰善來。寄歸傳三曰:「西方寺眾,多為制法,凡見新來,無論客舊及弟子門人舊人,即須迎前唱莎揭哆曰善來。」法華吉祥疏九曰:「莎竭陀,翻為善來。又云沙伽陀也。」玄應音義六曰:「娑婆揭多,此云善來也。」飾宗記六本曰:「蘇揭多,此云善來,即莎伽陀是也。」
比丘名。
學戒
見六事成就條。
姑臧
郡府名。在甘肅涼州。梁高僧傳二曰:「乃東適龜茲,頃之復進至姑臧,止於傳舍。」此地原為當西藏交通之要路,故東西來往之人,多輻輳焉。東晉安帝時,曇無讖三藏為河西王大沮渠蒙遜譯出大般涅槃經,即在此地。又見於出三藏紀,集開元錄等。
金剛喻定
其體堅固,其用銳利,得斷一切煩惱之禪定謂之金剛喻定。若以麟之一角喻之,其覺悟猶言麒喻獨覺。是由梵之語法譯者。與金剛定,金剛三昧,金剛心等同。此為三乘行心最後心之禪定,由此禪定而斷盡最極微細之煩惱各得其極果。在聲聞乘謂之阿羅漢向之最終,在菩薩乘謂之等覺位。俱舍論二十四曰:「金剛喻定者,阿羅漢向中斷有頂惑第九無間道,亦說名為金剛喻定,一切隨眠皆能破故。」唯識論十曰:「由三大劫阿僧企耶修集無邊難行勝行,金剛喻定現在前時,永斷本來一切麤重,頓證佛果圓滿轉依,窮未來際利樂無盡。」
佛智之稱。勝鬘經曰:「金剛喻者,第一義智。」同寶窟下本曰:「佛智是常,不為生滅所壞,類同金剛堅固不為物壞,故云金剛喻。」
二智
有數種。
一、如理智,如佛菩薩真諦之理之實智也。或名根本智,無分別智,正體智,真智,實智。二、如量智,如佛菩薩俗諦之事量之智也。或名後得智,有分別智,俗智,徧智。十八空論曰:「如理智,即是無分別智;如量智,即是無分別後智。」佛性論三曰:「此二智有二種相:一者無著,二者無礙。言無著者,見眾生界自性清淨名為無著,是如理智相。無礙者,能通達無量無邊界故是名無礙,是如量智相。」行宗記一上曰:「迷是者,障俗諦故。世出世法,唯佛通達,名如量智。迷理者,障真諦故。法性真理,唯佛盡證,境智相冥名如理智。」
一、根本智,如理智之異名,真智初起契會真理之智也。證此真理之實智,為通後有為事相之俗智之本,故名根本智。二、後得智,如量智之異名,真智後照了有為萬法之俗智也。此為生於根本智後邊之智,故名後得智。此二者,又稱無分別智,後得智,以根本智之境,離一切之分別也。唯識論十曰:「緣真如故是無分別,緣餘境故,後得智攝,其體是一,隨用分二。了俗由證真,故說為後得。」同九曰:「前真見道,根本智攝。後相見道,後得智攝。」
一、真智,根本智之異名,照了真諦理性之智也。二、俗智,後得智之異名,照了俗諦事相之智也。真諦譯攝大乘論下曰:「真俗二智,更互相違。」佛性論二曰:「般若有二:一無分別真智,二有分別俗智。」
一、實智,達於佛菩薩實理之智也。二、權智,又名方便智,通於佛菩薩權方便之智也。維摩經佛道品曰:「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天台維摩經會疏九曰:「智度是實智,實智有能顯出法身之力。方便是權智,權智外用,能有成辦。」往生論註下曰:「般若者達如之慧名,方便者通權之智稱。」大乘義章十九曰:「知於一乘真實之法名為實智,了知三乘權化之法名方便智。」
一、一切智,達於一切法實性之智也。二、一切種智,通於一切法種種事相之智也。聲聞緣覺唯有一切智,佛具二智。智度論二十七曰:「一切智,是聲聞辟支佛事,一切種智是佛事。聲聞辟支佛但有總一切智,無有一切種智。」
開佛智為二種:曰如理智,如量智。曰根本智,後得智。曰真智,俗智。曰實智,權智。曰一切智,一切種智。要之為事理一雙相對,諸義相通,然華嚴宗多通用如理如量,法相宗通用根本後得,天台宗通用權智實智之目。
五衣
四分律以三衣與僧羯支Saṁkakṣikā,及覆肩衣為五衣。五分律以三衣與覆肩衣水浴衣為五衣。義淨之新律,以三衣與僧腳崎及俱蘇洛迦為五衣。見十八物圖。
使比丘持三衣。使比丘尼持五衣。五衣者於三衣外加祇支與覆肩,行事鈔資持記中二之二曰:「五衣者,附明尼制,祇支覆肩皆入制故。」
三千大千世界藏
勝鬘經之語。勝鬘經寶窟中本曰:「隔別故稱為界,三千苞含人物,目之為藏也。」
百講
謂百座之仁王講也。見百座仁王講條。
二時
朝夕二時也。佛祖統紀智顗傳曰:「二時慈霔。」同註曰:「此早晚兩講之明據。」
一、迦羅時,梵語迦羅Kāla,譯作實時,佛於律中試諸弟子聽時食,遮非時食等,是實時也。二、三昧耶時,梵語三昧耶Samaya,譯作假時,於諸法遷流上假立長短之時者,如諸經之初言一時Ekasminsamaye是也。見智度論一。
敬上慈下
謂上於尊長恭敬供養,下於一切慈愍愛念也。觀無量壽經所謂:「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即其意也。故淨影觀經疏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者,敬上之行,慈心不殺者,慈下之行。」
結生
謂由中有沒而托生於母胎也。俱舍論九所謂「時健達縛於二心中,隨一現行。謂愛或恚。彼由起此二種倒心,便謂己身與所愛合,所憎不淨泄至胎時,謂是己有,便生喜慰,從茲蘊厚,中有便沒,生有起已,名已結生」是也。
五行
一布施行,二持戒行,三忍辱行,四精進行,五止觀行。是於六度之中合定慧之二度而為止觀之一者。見起信論。
一、聖行,菩薩修戒定慧之三業也。二、梵行,梵者清淨之義,以淨心而運慈悲,為眾生拔苦與樂也。三、天行,天為四天中之第一義天,即天然之理也。菩薩由天然之理,而成妙行,是為天行。四、嬰兒行,嬰行譬人天小乘。菩薩以慈悲之心示現人天小乘小善之行也。五、病行,菩薩以大慈悲和於一切眾生,同有煩惱,同有病苦也。見涅槃經十一。
木火土金水之五行。以之配於五方等。見五大條。
五衍
梵云衍,此譯云乘。五衍即一人,二天,三聲聞,四辟支,五菩薩之五乘也。肇論曰:「乘五衍之安車。」頭陀寺碑文曰:「憑五衍之軾。」
四無常偈
又名四非常偈。仁王經說無常苦空無我義之偈文也。有八偈,分為四節,一節各二偈,如其次第,說無常苦空無我。法華文句記一曰:「四非常偈者,只是四無常偈也。」私志記四曰:「無常苦空無我各有二偈,如文次第,可知別論雖四。通論皆為無常之義,故云四無常偈也。」又六度集經第四,賢愚因緣經十一,說四非常偈。與仁王經之文全同。
大乘法相教
圭峰所立五教之一。見五教條。
愛潤
人將死時,特起恩愛之煩惱以潤業種,令生未來之苦果也。八十華嚴經三十八曰:「業田愛潤無明覆。」
八災
八災患之略。
五覺
一、本覺,本有常住之覺體也。二、始覺,依修行之功,而顯本覺之體也。三、相似覺。於菩薩十信之位而得類似之始覺也。四、隨分覺,菩薩於十住十行十迴向之位,而分分得真正之始覺也。五、究竟覺,於妙覺之位,成究竟至極之始覺,遂與本覺一致也。見起信論,三藏法數二十。
五覺者,眾生覺,聲聞覺,二乘覺,菩薩覺,佛覺。
社伽
譯曰眾生。
高山頓說
華嚴經乃世尊成道最初集高位菩薩最上之說法,猶如日出東天時,先照高山,是謂之高山頓說。高山譬菩薩之機,頓說謂不歷次第階級頓說大乘之法也。玄義一上曰:「雖高山頓說不動寂場,而遊化鹿苑。」八十華嚴經五十如來出現品曰:「譬如日光出現時,先照山王次餘山,後照高原及大地,而日未始有分別。善逝光明亦如是,先照菩薩次緣覺,後照聲聞及眾生,而佛本來無動念。」四教儀曰:「第一頓教者,即華嚴經也。(中略)此經中云:譬如日出先照高山。」
者裡
祖庭事苑二曰:「這裡。這,當作者,指事之辭也。這,三蒼詁訓云:古文同適字,之石切。又舊韻誕彥二音,唯禪錄作之也切。皆沿襲所致。」
遮情
遮情表德,二門之一。見二門條。
靜主
禪僧靜思坐禪,謂之靜眾。其中之長老,謂之靜主。黃檗清規曰:「本山住持與各院靜主既同宗派。」
虛偽
虛妄而不真實也。楞伽經三曰:「無垢虛偽妄想習氣。」無量壽經下曰:「虛偽諂曲之心。」
行滿
佛隴寺行滿。荊溪之高弟也。日本傳教師從之受天台之諸籍。佛祖統紀十,以為荊溪之旁出,揭其名,而無傳宋高僧傳二十二,有天台山智者禪院行滿傳,然其年代不同。唯日本明匠略傳,記其為蘇州人,二十出家。二十五具戒。大曆三年就荊溪和尚學止觀玄義各一徧文句三徧。住佛隴寺。
十世隔法異成門
十玄緣起之一。見玄門條。
犍坻
祇洹精舍奴之字。譯曰續。續生之義。本為波斯匿王兄之子,容色美。王之夫人私呼之,欲使從己。犍坻不聽。夫人大怒,讒於王。王大怒,節節解體軀,棄於塚間。命未絕頃,佛到其邊,光明照身,平復如故。佛為說法。即得第三果。言我身已破,佛續我命。我當盡此形壽,布施於佛及比丘僧,即來祇洹,終身為奴。見智度論八。此續生之名之因緣也。Ghaṇṭin。
果頭無人
天台宗之語。彼宗立四教,四教各有教行證人之四。然藏通二教。因中雖有教行證人之四,然至於果,則唯教之一,無行證人之三。何則?以彼等以果為灰身滅智,而得證實無人也(無人則無行亦無證)。唯有所謂有行證人之教而已。別教亦然。到初地已上之果位,則惟有教,而無後之三。何則?以彼別教之初地位,即圓教之初住位,此時既為圓教之人也。然則彼自初地已上,惟有別教所謂有行證人之一教而已,其所詮之行之證之人,皆無之。全為圓教之行證人也。因而前三教曰果頭無人。唯圓教因果共具教行證人之四。止觀三下曰:「前兩觀,因中有教行證人,果上但有其教無行證人。何以故?因中之人,灰身入寂,沈空盡滅,不後成於果頭之佛,直是方便之說,故有其教無行證人。別教因中,有教行證人,若就果者,但有其教,無行證人。何以故?若破無明,登初地時,即是圓家初住位,非復別家初地位也。初地尚爾,何況後地後果?故知因人不到於果,故云果頭無人。」
摩訶羅
Mahallaka,又作摩迦羅,莫訶羅,莫喝洛迦。譯曰無知,老。玄應音義四曰:「摩訶羅,此譯云無知也,或言老也。」俱舍光記十五曰:「莫喝洛迦,此云老,謂老苾芻。」飾宗記二末曰:「梵云莫喝洛迦,此云大愚鈍者,舊言摩訶羅訛也。」毘奈耶雜事十曰:「忽見一摩訶羅苾芻,以衣覆頭,樹下便利。」同三十八曰:「有一莫訶羅苾芻,重性愚鈍。」止觀十曰:「一切外道,及摩迦羅。」
又曰摩竭。魚名。見摩竭條。
雲海
譬物之多也。大日經疏一曰:「以徧一切處淨菩提心,興供養雲,普作佛事。」金剛界禮懺文曰:「徧法界一切供養雲海菩薩摩訶薩。」秘藏寶鑰上曰:「八供天女,起雲海於妙供。」
西方師
西方之師也。多謂迦濕彌羅以西,犍陀羅國地方之人師。俱舍論二十六曰:「西方諸師,作如是說。」同光記二十六曰:「西方諸師即是健馱邏國諸師,婆沙云外國師。」
華色為提婆所害
有華色比丘尼,呵提婆之不法,為彼所害。蓋與最初見佛之華色為同人也,何則?彼為見佛化輪王,其活潑之狀與呵提婆之勢,其行為相似也。智度論十四曰:「提婆達多,便生惡心,推山壓佛。金剛力士以金剛杵而遙擲之,碎石迸來,傷佛足。華色比丘尼呵之,復以拳打尼,尼即時眼出而死。」涅槃經十九曰:「如來有弟提婆達多,破壞眾僧,出佛身血,害蓮華比丘尼,作三逆罪。」摩訶摩耶經下曰:「時鬱波羅比丘尼,從王宮出,而於門外見提婆達多,即呵之言:汝令釋種不得熾盛,於佛法中作大留礙。時提婆達多,聞此語已,極大忿怒,即以手拳而打其頭。彼比丘尼,尋便命終。」此外更有二蓮華色女與一蓮華女。見蓮華色女及蓮華女條。
遮惡
對於性惡而言。如飲酒依佛遮制而為惡者。非自性之惡。
好生
喚起註意時所發之語。生者,語助詞。介石智明禪師語錄小參條曰:「諸人好生聽取。」石溪心月禪師語錄上曰:「好生觀。」即其例也。
血途道
畜生之道也。止觀一上曰:「若其心念念欲多眷屬,如海吞流,如火焚薪,起中品十惡。如調達誘眾者,此發畜生心,行血途道。」見三塗條。
百論
二卷。提婆菩薩造,天親菩薩釋,鳩摩羅什譯,三論之一。依提婆之梵本,原有二十三品,每一品有五偈(三十二字為一偈),合有百偈。故稱百論。然譯者略後十品,現本只存前十品。且依天親之註解,羅什之翻譯,句數稍為增減。現品之偈數無定矣。百論僧肇序曰:「論凡二十品,品各五偈。後十品,其人以為無益此土,故闕不傳。」百論嘉祥疏一曰:「依提婆梵本,品皆五偈,無多少也。而有多少者三義:一註人釋有廣略,二翻論人復重增減,三方言不同。故多少者不定也。」
樂說無礙
見四無礙解條。
菩提場莊嚴經
菩提場莊嚴陀羅經之略名。
五見
一身見、二邊見、三邪見、四見取見、五戒禁取見。詳見五字部本條。
一、身見,即我見我所見也,不知吾身為五蘊和合之假者。而計度實有我身(我見),又不知我身邊之諸物,無一定之所有主,而計度實為我所有物(我所見),合此我見與我所見二者,則為身見。常略我所見而單曰我見。二、邊見,一旦有我身起我見之後,其我或計度為死後斷絕者,或計度為死後亦常住不滅者。是有二義:起於身見後邊之妄見,故名邊見(唯識);偏於斷或常之一邊,故名邊見(俱舍)。三、邪見,撥無因果之道理者。以為世無可招結果之原因,亦無由原因而生之結果,故惡不足恐,善亦不足好,如此謬見,乃邪之最邪者,故付以邪之名。四、見取見,以劣知見為始,取其他種種之劣事,思為此最勝殊妙者。上之見字,雖指身見邊見等之見,然尚含其他種種之事物。五、戒禁取見,由上之見取見,遂以非理非過之戒禁為始,取其他種種之行法,以之為生天之因或涅槃之道者。此中有二種:持牛戒或雞戒等,以為生天之因,是曰非因計因之戒禁取見;修塗灰斷食等種種之苦行,以為涅槃之道,是曰非道計道之戒禁取見。已上五見,為惡慧之一分,於見道一時不斷之者。舊譯家稱之為五利使。見唯識論六,俱舍論十九。
授大乘菩薩儀
一卷,宋元照述。
二果
小乘四果之第二一來果也。梵名斯陀含Sakṛdāgāmin。
一、習氣果,由宿世修習善惡之氣分,而今生感善惡之果也。如往昔修善,故今生善心強,往昔修惡,故今生惡心強。二、報果,依宿世善惡之因而感今生之苦樂感。前之習氣果為等流果,後之報果為異熟果。見阿毘曇論一。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一卷,後漢安世高譯。阿難問佛吉凶。佛答持戒是吉,犯戒是凶。并問答殺生惡意之果報,問答末世俗弟子之理生事。
思益梵天所問經
四卷,秦羅什譯。思益者梵天之名,說大乘之實義而破小乘之偏小。
漉水囊
比丘六物之一。又曰漉水袋,濾水囊。漉水去蟲之具也。行事鈔下一之二曰:「漉水袋法,物雖輕小所為極大。」
久住者
久住山寺修行者之稱。
善哉
梵語娑度Sādhu,義譯曰善哉。稱讚之辭也。法華經方便品曰:「梵音慰喻我,善哉釋迦文!」同譬喻品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智度論曰:「歡喜讚言,善哉善哉!再言之者,喜之至也。」勝鬘寶窟中本曰:「善是好別稱,哉是助語之辭。」法華玄贊四曰:「法爾隨喜,皆云善哉。」寄歸傳三曰:「娑度,義曰善哉。」
普賢菩薩陀羅尼經
一卷,趙宋法天譯。說根本咒一與治病咒六。
遊化
遊行處處而教化也。地藏經曰:「遊化六道,拔苦與樂。」法華玄義一曰:「不動寂場,遊化鹿苑。」
無心
真心離妄念,謂之無心。非云無心識。又妄心如幻影,自性不可得,故云無心。又一時休止心識而使不生,故云無心。如五位無心是也。宗鏡錄四十五曰:「大寶積經云:文殊師利言:如人學射,久習則巧。後雖無心,以久習故,箭發皆中。我亦如是,初學不思議三昧,繫心一處。若久習成就,更無心想。恒與定俱。先德云:一念妄心僅動,即具世間諸苦。如人在荊棘林,不動則刺不傷。妄心不起,恒處寂滅之樂。一念妄心纔動,即被諸有刺傷。故經云:有心皆苦,無心即樂。」同八十三曰:「若不起妄心,則能順覺。所以云無心是道。」金剛經曰:「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傳心法要下曰:「如今但學無心,頓息諸緣。莫生妄想分別。無人無我,無貪瞋,無憎愛,無勝負,但除卻如許多種妄想,性自本來清淨。即是修行菩提法佛等。」
魔宮
天魔之宮殿。維摩經菩薩品曰:「諸女問維摩詰:我等云何止於魔宮?」
應法沙彌
三沙彌之一。正應沙彌之年齡者。即自十四歲至十九之沙彌也。行事鈔資持記下四之二曰:「應法者,正合沙彌位也。」
六祖
禪宗衣鉢相傳凡六世。即初祖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是為震旦六祖。正宗記:六祖慧能大師姓盧氏,新興人,辭母直造黃梅東山。既得法,回南海法性寺,開東山法門,後歸寶林寺。一日謂眾曰:吾於忍大師處受法要,并及衣鉢。今汝等信根純熟,但說要法,衣鉢不須傳也。次年坐化,塔於曹溪,今南華寺是也。又,天台宗荊溪湛然,自智者大師起,適當六代故亦稱曰六祖大師。
犍地
又作犍稚。見犍稚條。
二柱
續多論曰:「佛法有二柱能持佛法,謂坐禪學問。」
餓鬼
梵語,薜荔哆Preta,譯曰餓鬼。三塗之一。法華經云:受地獄餓鬼畜生之苦是也。又為六趣之一。餓鬼趣常苦飢餓,由其所受果報不同,而有勝劣。有福德者,則為山林塚廟之神。下者居不淨處,不得飲食,常受刀杖之苦。雜心論八曰:「從他希求故,說餓鬼。」婆沙論百七十二曰:「有說飢渴增故名鬼,由彼積集感飢渴業,經百千歲,不得聞水名,豈能得見,況復得觸。有說被驅役故名鬼,恒為諸天處處驅役馳走故。有說多希望故名鬼,謂五趣中,從他有情。多希望者,無過此故。」大乘義章八末曰:「言餓鬼者,如雜心釋,以從他求故名餓鬼。又常飢虛,故名為餓。恐怯多畏,故名為鬼。」此鬼類中。有有藥叉羅剎之大威德者,故新譯曰鬼,不曰餓。然舊譯之經論,名曰餓鬼,以鬼類中餓鬼最多故也。
浴像儀軌
新集浴像儀軌之略名。
萬佛名經
宋劉跂學易集。有萬佛名經序曰:「趙郡李侯常武之夫人,樂安孫氏。自常武沒,屏居里第,閱誦藏經,積十餘萬。歲鈔取佛名,類聚次第,數字一萬。使其子周南召南繕錄成書,析為十卷,題曰萬佛名經。」
無等
佛之尊號。梵語曰阿娑磨Asama,謂比之餘生無與等也,智度論二曰:「婆伽婆,名有德,先已說。復名阿娑磨,秦言無等。」大日經疏三曰:「如來智慧,於一切法中無可譬類,亦無過上,故名無等。」
迦葉摩騰
Kāśyapamātaṅga,又作攝摩騰,竺攝摩騰。無翻名。中天竺人,能解大小乘經。嘗為一小國王講金光明經,以防敵國侵害,名大顯。漢明帝遣蔡愔等於天竺求法,遇之,永平十年與竺法蘭等共至洛陽,譯四十二章經等。漢地之有佛法自此始。見歷代三寶記四,梁高僧傳一,開元釋教錄一。
殊勝池
在帝釋殊勝殿前之殊勝池也。俱舍論十一曰:「天帝釋所都大城中有殊勝殿,種種妙寶,具足莊嚴,蔽餘天宮,故名殊勝。」順正理論三十一曰:「四苑各有一如意池。」六波羅蜜經三曰:「曼陀枳尼殊勝池水,沐浴無由。」
懷兔
梵語Śaśin(Śasś者,兔也,Śaśin者月也),印度之俗,信月中有兔,謂懷兔者即月也。因而因明論示世間相違之過借之為其宗法。因明入正理論曰:「世間相違者,如說懷兔非月。」
妙法華
妙法蓮華之略。
路迦
Loka,又作嚧迦,譯曰世間。大日經疏十曰:「嚧迦,世間也。」梵語雜名曰:「世,路伽。」
住定供佛願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之第四十二願,使他方國土菩薩眾皆住於三昧得供養十方諸佛之願也。無量壽經上曰:「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定中得供佛,是定散並行也。
閼伽棚
載閼伽器之棚。
善吉
須菩提比丘之譯名。見須菩提條。
大方廣十輪經
八卷,失譯人名,與大集地藏十輪經同本,文稍簡略。
二木
見三草二木條。
盲跛
言師無慧解,如盲人。弟子無行業如跛者也。止觀五曰:「自非法器,復闕匠他。盲跛師徒,二俱隨落。瞽蹶夜遊,甚可憐愍。」
福祿
總稱世出世之福利功德。無量壽經下曰:「福祿巍巍。」
阿遮
阿遮攞Acala之略。譯曰不動。不動尊之梵名。金剛般若經開題曰:「不動者,梵阿遮攞。」秘藏寶鑰上曰:「阿遮一睨業壽之風定,多[(匕/禾)*(企-止+米)]三喝無明之波涸。」
發下品十善心
十種發心之一。眾生念念起勝他之心,行下品之十善,植修羅道之種也。
弩蘗帝
Anvāgati',大疏九曰:「弩蘗帝,是隨至義,亦是徧至義,亦是逝義,進不住義。」演密鈔七曰:「是隨至義者,謂一切眾生有發起始覺菩提心,無處不隨至,即是達字菩提心為因,亦是徧至義者。謂大悲心於眾生界悉徧至故,即是駄字大悲為根,亦是逝義者。十地行滿妙往菩提之彼岸故,即是曇字方便為究竟,言進不住義者。謂得果不捨因門,而起化用,亦屬方便為究竟,但攝利他為異,爾即是籜字門也。」
普門品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之略名。法華經二十八品中第二十五品也。為觀音菩薩說普門圓通之德者,故名普門品。示現三十三身普使一切眾生圓通於佛道也。法華科註八曰:「普門即圓通之門也。」嘉祥法華義疏十二曰:「普門者,普以周普為義,門覺開通無滯之名,能通道令物悟入,故稱為門。」
迦羅囉底哩
Kālarātri,譯曰黑夜神。演密鈔九曰:「迦羅云黑,囉底哩云夜,黑夜神也。」
晨朝日沒觀行
天台宗之常作法,朝懺法夕例時之勤行也。
愛渴
又曰渴愛。言愛欲之心,其貪如渴者之求水。圓覺經曰:「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欲,及除愛渴。」
死期
命終之時期也。慈恩傳十曰:「死期已至,勢非賒遠。」
三白食
牛乳,牛酪,白米也。修法行者食之。十一面神咒經曰:「行者唯應食三白食,乳酪飯。」末法中一字心咒經曰:「持法之人須喫三白食,所謂乳酪粳米,不得破齋。」大寶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經曰:「清淨洗浴,著鮮淨衣,喫三白食,所謂乳酪粳米。」一切法功德莊嚴王經曰:「惟喫三種白食,謂白飯乳酪。」大雲輪請雨經曰:「應食三種白淨之食,所謂牛乳酪及粳米。」
顯戒論
三卷,日本傳教大師最澄著。說明台宗所傳圓頓戒之旨者。
悉地羅窣都
Siddhirastu,悉曇章之題名也。寄歸傳四曰:「創學悉談章,亦名悉地羅窣覩,斯乃小學標章之稱,但以成就吉祥為目。」
本因妙
本門十妙之一。謂佛最初成道時之智慧,修行,階位等妙不思議也。
卑下慢
見慢條附錄。
八惟無
又作八惟務。八背捨也。八背捨復作八解脫。為八種之禪定,以此禪定思惟色心之空無,謂為惟無。勤行思惟,謂為惟務。玄應音義三曰:「八惟無,或作八惟務,即八背捨也。」見八背捨條。
神策經
灌頂梵天神策經之略名。灌頂經第十也。
死有
四有之一。言本有之後,中有之前,壽命方盡時之色心也。見有條。
月天子
月宮之天子也。其名曰寶吉祥。勢至菩薩之化現也。胎藏界曼陀羅以為外金剛部院之一眾而列之。起世經十及立世阿毘曇論日月行品說月宮之事。大日經疏五曰:「西門之南,與日天相對,應置月天,乘白鵝車。」秘藏記末曰:「月天子,白肉色,杖上有半月形,乘三鵝。」文句二下曰:「寶吉祥月天子,大勢至應作。」嘉祥法華疏二曰:「有經云:大勢至,名寶吉祥,作月天子。」
聲聞乘
二乘又三乘之一。見乘條。
阿耆尼達多
Agnidatta,巴連弗國婆羅門名。彼在母胎內,使母能論議。見雜阿含經二十五,經律異相四十一。
四天大王
四天王也。
專精
心專一而精進於道也。無量壽經下曰:「專精行道。」
阿彌陀九品曼荼羅
淨土曼荼羅之一種。於開敷之八葉蓮台中央,安上品上生之阿彌陀佛,其周匝之八葉,安八品之彌陀,內院之四隅,圖法利因語之四菩薩,第二院圖十二光佛,四攝外四供,第三院圖二十四菩薩。
粥之時
明相現而得見手中文以來可食之。見開齋條。釋門正統三曰:「粥則見於手中文,齋則過午不食。」
遮性
遮戒與性戒也。資持記上一之一曰:「遮性者,毘尼所制無出遮性。」參照戒條。
受戒犍度
二十犍度之一。見犍度條。
七祖聖教
三卷,集淨土真宗七祖所撰述之論疏,名為七祖聖教。
楞嚴文句
明智旭撰,首楞嚴經文句也。
公界
公共之界限也。百丈清規第六日用軌範條曰:「不得以兩邊公界之手巾,拭頭面。」
八纏
纏為煩惱之通名,而特舉八法名為纏:一,無慚,令於所造之罪自省無恥者。二,無愧,令於所造之罪對他無恥者。三,嫉,令於他人之盛事心不喜者。四,慳,令於所有之財與法心生吝著者。五,悔,令於所作之善事追悔者。六,眠,使心闇昧者。七,掉舉,使心不安靜者。八,惛沈,使心惛重者。俱舍論二十一曰:「纏八:無慚愧嫉慳並悔眠及掉舉惛沈,(中略)品類品說有八纏。」
八種之根本煩惱也。纏,為纏縛之義,指煩惱而言。八種者,無慚,無愧,嫉,慳,悔,眠,掉舉,惛沈是也。
法爾往生
謂以彌陀之願力自然往生於報土也。法爾為自然及他力之義。
五大施經
一卷,趙宋施護譯。說五戒為五種之大施。
檀林
栴檀之林,寺院之尊稱也。李紳詩曰:「世人遙禮二檀林。」西域記敘曰:「業光上首,擢秀檀林。德契中庸,騰芬蘭室。」觀佛三昧經說念佛之功德曰:「如伊蘭林,四十由旬有一科牛頭栴檀,雖有根芽猶未出土,其伊蘭林唯臭無香。若有噉其華果發狂,後時栴檀根芽漸漸生長,纔欲成樹香氣昌盛。道能改變此林,普皆香美,眾生見者皆生希有心。」
十二三昧聲
十二摩多是女身,表三昧也。見悉曇條。
當體即是
如波之當體即水,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也。即是有相合相翻當體之三種。見即條。
安養淨剎
同安養淨土。
愛憎
謂愛親憎怨也。八十華嚴經二十八曰:「願一切眾生,捨愛憎心,斷貪恚結。」法華經藥草喻品曰:「我觀一切,普皆平等,無有彼此愛憎之心。」
遊山
禪門之人,己事了畢,不須參問:觀覽勝概也。勅修清規裝包曰:「如遊山,到處將及門,下包捧入。且過安歇處解包,取鞋韈,濯足更衣,搭袈裟,與知客相看。」
三品成就
與三品悉地同。
善宿
梵語布薩Upavasatha Posadha,巴Uposatha,一譯善宿。止宿於善之義。智度論十三曰:「布薩,秦言善宿。」新譯曰長養。見布薩條。
閼伽杯
盛閼伽之金屬製杯。
覺支
覺察心術之偏正,謂之覺法,其覺非一,故云支。舊譯稱菩提分(菩提譯覺)。
先鉢經
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鉢大教王經之略名。
提謂經
提謂波利經之略名。
伽那那伽尼多
Gaṇanaganita,數名。本行集經十二曰:「百三蔓多羅婆,名伽那那伽尼多,隋數十柿。」
摩那婆
見作摩拏婆。見摩納條。
掌石
海底有石名掌,無一微塵之不平,經中以為國土平正之喻。法華經五百弟子授記品曰:「地平如掌。」法華文句七曰:「經直言如掌不言手掌,手掌不平則非所引,海底有石名掌,此石無有一微塵不平,當知類如法掌耳。」
釋迦方志
二卷,唐道宣撰。記釋迦一代遊化所及及滅後教法之興亡。」
坐禪
坐而修禪也。禪者梵語禪那Dhyana之略,譯曰思惟、靜慮,以息慮凝心究明心性之術也。達磨來,此道始盛於支那。天台出,此法方見,與教相應。而以此為唯一之法,規矩最備者,無過於禪宗。增一阿含經十二曰:「坐禪思惟,莫有懈怠。」大阿彌陀經上曰:「念經者,思道者;坐禪者,經行者。」天台之四種三昧中,其常坐三昧,即坐禪也。止觀二曰:「居一靜室或空閑地,離諸喧鬧,安一繩床,傍無餘座。九十日為一期,結跏正坐,頂脊端直,不動不搖,不委不倚,以坐自誓。脅不拄床,況復屍臥,遊戲住立。」
違他順自
對於違自順他而言。謂違背他性而隨順自家之本性也。起信論義記卷中解心生滅門之下,就隨緣真如與成事無明,論其各有此義。隨緣真如之違他,謂真如反對他,無明妄染,顯現自家之德也。順自者,謂真如隨順自家之本性,內自重於無明,令起淨用也。是即還滅門之意。成事無明之違他,謂無明違背他真如之理體,而覆真理也。順自者,謂無明隨順自家之本性而成妄心也。是即流轉門之意。
燈指
比丘名。王舍城長者之子,生時一指放光,故名燈指。初富而中貧,後又富。出家得羅漢果。見燈指因緣經,法苑珠林三十五。
八支論
無著所造之八論,對於瑜伽本論,謂之八支論,見八論條。
多貪
貪欲心之多者。天台四教儀集註中曰:「多貪眾生不淨觀。」
妙音堂
祭妙音天之堂也。
缽囉帝提舍耶寐
Pratideśayāmi,梵語,布薩說戒之具名也。玄應音義十六曰:「布薩是訛略也,應言鉢囉帝提舍耶寐,此云我對說,謂相向說罪也。舊云淨住者義翻也。」
受菩薩戒法
一卷,唐慧沼撰。又一卷,宋延壽撰。
滅法智
八智之一。照了欲界滅諦之解脫道智也。
難經
越難經之略名。
國土
一切有情之住處。有淨土穢土等之區別。
颰陀和
又作婆陀和,跋陀婆羅,跋陀羅婆梨。菩薩名。譯曰賢護。見賢護條。
導師
導人入佛道者。佛菩薩之通稱。釋氏要覽上曰:「十住斷結經云:號導師者,令眾生類示其正道故。華首經云:能為人說無生死道,故名導師。佛報恩經云:大導師者,以正路示涅槃經,使得無為常樂故。」法華經序品曰:「文殊師利!導師何故眉間白毫大光普照?」法華經涌出品曰:「是四菩薩於其眾中最為上首唱導之師。」
法會之式,表白者謂之導師。觀音懺法式,有導師,香華,自歸之三職。僧史略曰:「導師之名而含二義:若法華經中商人白導師言,此即引路指迷也。若唱導之師,此即表白也。」
迹本
法華之迹門本門也。法華玄義七曰:「又以此華喻佛法界迹本兩門。」
僧供
僧之供物。供養僧之預備。
九種大禪
詳見禪條,出世間之上上禪也。
九種之大乘禪也。此為不共於外道二乘而菩薩所修之禪定:一、自性禪,二、一切禪,三、難禪,四、一切門禪,五、善人禪,六、一切行禪,七、除煩惱禪,八、此世他世樂禪,九、清淨淨禪是也。原出於菩薩地持經第六方便處忍品,為羼提波羅蜜中之分類,名為自性忍乃至清淨忍,天台於法華玄義第四上,並法界次第初門卷下之上等,稱之為九種大禪,為出世間上上禪中之種別也。 自性禪者,觀心之實性,觀一切諸法,無不由心,心攝一切,如如意珠。或唯住於止而攝心不散。或唯住於觀而分別照了。或止觀雙修而定慧均等也。 一切禪者,能得自行化他一切功德之禪也。此有世間出世間之二種。又其二種,各有現法樂住禪,出生三昧功德禪,利益眾生禪之三種。離一切妄想,身心止息,第一寂滅,名為現法樂住禪。出生種種不可思議無量無邊十力種性所攝之三昧,入於一切無礙慧,無諍願智之勝妙功德,名為出生三昧功德禪。布施於眾生,護諸恐怖,能為開解,名為利益眾生禪。 難禪者,意為難修之禪。亦有三種:久習勝妙之禪定,於諸三昧心得自在,哀愍眾生,欲使成熟,故捨第一禪之樂而生於欲界,名為第一難禪。依禪而出生無量無數不可思議之諸深三昧,名為第二難禪。依禪而得無上菩提,名為第三難禪。 一切門禪者,為一切禪皆從此門出之意。此有與有覺有觀俱之禪,與喜俱之禪,與樂俱之禪,與捨俱之禪等四種。欲界及初靜慮,有覺有觀也。第二靜慮,喜也。第三靜慮,樂也。第四靜慮,捨也。 善人禪者,為大善根眾生所修。此有不味著,與慈心俱,與悲心俱,與喜心俱,與捨心俱之五種。 一切行禪者,意為大乘一切行法無不含攝之禪,此有十三種:善禪,無記化化禪,止分禪,觀分禪,自他利禪,正念禪,出生神通力功德禪,名緣禪,義緣禪,止相緣禪,舉相緣禪,捨相緣禪,現法樂住第一義禪是也。攝一切之善法,名為善禪。自然能於定中作種種變化而無窮,謂為無記化化禪。攝心不散,與定相應,謂為止分禪。分別照了,與慧相應,謂為觀分禪。正定現前時,即能自利利他,謂為自他利禪。正念思維,無諸雜想,謂為正念禪。得此大定,一切之神通功德,悉由是出生,謂為出生神通力功德禪。於一切諸法之名相因緣,悉為通達無礙,謂為名緣禪。於一切諸法之義理因緣,悉能通達曉了,謂為義緣禪。於寂靜因緣之相,圓明洞徹,永離一切散亂,謂為止相緣禪。能照了諸法起滅之因緣,悉皆清淨無礙,謂為舉相緣禪。於一切善惡法相因緣,悉皆捨離,清淨而無染著,謂為捨相緣禪。因此定而現,得法喜之樂,安住於第一義,名為現法樂住第一義禪。 除煩惱禪者,意為能除眾生種種苦患疾病等之禪。此有八種:咒術所依禪、除病禪、雲雨禪、等度禪、饒益禪、調伏禪、開覺禪、等作禪是也。因此定能除諸苦患、毒害、霜雹、熱病及鬼,謂為咒術所依禪。能除地水火風四大所起之眾病,謂為除病禪。興甘雨,能銷災旱,救諸飢饉,謂為雲雨禪。能濟諸恐難及一切水陸,人非人之怖,謂為等度禪。能以飲食,饒益曠野飢渴之眾生,謂為饒益禪。能以財物調伏眾生,謂為調伏禪。能等開覺迷惑之眾生,謂為開覺禪。使眾生所作,悉為成就。謂為等作禪。 此世他世樂禪者,謂能使眾生得現在未來二世之樂之禪定。此有九種:能變現種種之神足通力,調伏一切眾生,謂為神足變現調伏眾生禪。能隨順說法,調伏一切眾生,謂為隨說調伏眾生禪。能以正法教誡訓諭,調伏一切眾生,謂為教誡變現調伏眾生禪。能為惡業之眾生,示現修羅餓鬼畜生等趣,使之改惡遷善,謂為為眾生示惡趣禪。為不能辯說正法之眾生,即以辯才饒益之,使其心識開悟,謂為失辯眾生以辯饒益禪。為失正念之眾生,能以正念饒益之,使其不生邪見,謂為失念眾生以念饒益禪,開發妙慧,心不顛倒,能造微妙之讚頌,摩得勒伽論,流通正法,使久住於世,謂為造不顛倒論微妙讚頌摩得勒伽為令正法久住世禪。能以書數算計資生方便等種種之眾具,攝取饒益一切眾生,謂為世間技術義饒益攝取眾生禪。放大光明,暫使修羅等趣息其苦惱,名為暫息惡趣放光明禪。 清淨淨禪者,謂斷盡一切煩惱惑業,得大菩提清淨果之禪。此有十種:世間清淨淨不昧不染汙禪、出世間清淨淨禪、方便清淨淨禪、得根本清淨淨禪、根本上勝進清淨淨禪、住起力清淨淨禪、捨復入力清淨淨禪、神通所作力清淨淨禪、離一切見清淨淨禪、煩惱智庫斷清淨淨禪是也。又出於法華玄義講述第四之上。
三十六部善神
擁護受三歸戒者之善神也。詳見三字部三十六部神條。
沙門日用錄
一卷,古雲重編。
惡察那
Akṣara,譯曰字,即文字也。由其不變之義,取為不改轉之義。唯識論述記四曰:「惡察那,是字。無改轉義。」俱舍論光記五曰:「梵云惡剎羅,唐云字,是不流轉義。謂不隨方流轉改變。」大日經疏十四曰:「字輪者。梵音云噁剎囉輪。噁剎囉。是不動義。」同十七曰:「字者梵有二音:一者名惡剎羅也,是根本字也。二者哩比鞞(Lipi),是增加字也。根本者即是本字,如阿字最初二音。」梵語雜名曰:「字,梵名阿乞史羅。」
嗢缽羅
見漚鉢羅條。
調伏行
三昧耶戒也。大日經七曰:「妙真言調伏行。」
當機益物
諸經之說法不同者,應其機而與以利益之善巧方便也。法華玄義一曰:「餘經當機益物。不說如來施化之意。此經明佛設教元始。」
空色
無形曰空。有形曰色。般若心經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止觀五曰:「金錍抉膜,空色朗然。」
二根
一、利根,修佛道根性之銳利者,二、鈍根,修佛道根性之純弱者。無量壽經下曰:「諸根明利,其鈍根者成就二忍,其利根者得不可計無生法忍。」
一、正根,二、扶根。扶根又名扶塵根,浮塵根。我等所見及之血肉所成之五根也。此唯為正根之依處,更無發識取境之用,眼如葡萄,耳如卷葉者是也。正根又名勝義根。為清淨微細之色法,非凡夫二乘之所見,非現量所得,然以能有發識取境之用,故比知為正根也。
男女之二根也。楞嚴經九曰:「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為淨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真處,彼無知者信此穢言。」
甘露界
譬涅槃界也。中阿含經一曰:「於甘露界,自作證,成就遊。」
阿茂吒
寶名。見慧琳音義四十四。
阿婆魔羅
Apasmāra,瘧鬼之總名。慧琳音義二十六曰:「阿婆魔羅,此云無花鬘,或云顛狂也。」
八萬法門
八萬四千之法門也。
木叉
波羅提木叉Pratimokṣa之異稱。譯言別解脫,為戒律之一名。見波羅提木叉條。
五蘊
色受想行識之五法,皆積集為性者,故云五蘊。
梵語之塞犍陀Skandha,舊譯為陰,又譯為眾,新譯為蘊。陰者積集之義。眾者眾多和聚之義,亦蘊之義也。是顯數多積集之有為法自性。作有為法之用,無純一之法,或同類,或異類,必多數之小分相集而作其用故,則概謂之陰,或蘊(陰者蔭覆之義,舊譯之一義也。見陰條),大別之五法:一、色蘊,總該五根五境等有形之物質。二、受蘊,對境而承受事物之心之作用也。三、想蘊,對境而想像事物之心之作用也。四、行蘊,其他對境關於瞋貪等善惡一切之心之作用也。五、識蘊,對境而了別識知事物之心之本體也。以一有情徵之,則色蘊之一即身,他四蘊即心也。心之中,受想行之三者心性上各為一種特別之作用,故名之為心所有法,即心王所有之法(略云心所),識之一者為心之自性,故名之為心王。蓋五蘊為身心之二法,如色界欲界有身之有情,從五蘊而成,如無色界無身之有情,自四蘊(除色蘊)而成也。毘婆尸佛經上曰:「五蘊幻身,四相遷變。」增一阿含經二十七曰:「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馬,行如芭蕉,識為幻法。」
六皰
九相之隨一,其疱相有六疱。
道禁
為佛道禁止諸惡者。即戒波羅蜜也。無量壽經下曰:「勿犯道禁。」
三迦葉
三迦葉者兄弟也,皆為佛弟子。長云優樓頻螺迦葉,又云鬱為,譯曰木瓜林,次云伽耶迦葉,譯曰城,次云那提迦葉,譯河,又譯江。十二遊經曰:「三年為鬱為迦葉兄弟三人說法,滿千比丘。」法華文句一曰:「毘婆尸佛時,三人共立剎柱,以是因緣感報,遂為兄弟。」
見迦葉條。
驗相
靈驗之相貌。
觀門
教觀二門之一。又六妙門之一。謂觀法也。觀法者法門之一,而為入道之門戶故名門。止觀大意曰:「教觀門戶。」
阿鼻
Avīci,又作阿鼻旨。譯曰無間。無間地獄是也。涅槃經十九曰:「阿者言無,鼻者名間,間無暫樂,故名無間。」受苦無間斷之義。八大地獄之一。是最苦處。極惡之人墮之。法華經序品曰:「下至阿鼻地獄。」俱舍論世間品曰:「此贍部洲下,過二萬有阿鼻旨大捺落迦,深廣同前,謂各二萬,故彼底去此四萬踰繕那。以於其中受苦無間,非如餘七大捺落迦受苦非恒,故名無間。」玄應音義二十五曰:「阿鼻旨,或言阿毘至,亦云阿毘地獄,或云阿鼻地獄,一義也,此云無間。無間有二:一身無間,二受苦無間。」身無間者,謂常不死而保苦命也。
觀自在六字大明咒
大乘莊嚴寶王經四曰:「是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與蓮華上如來應正等覺,說是六字大明陀羅尼。曰:𑖌𑖽(歸命)𑖦𑖜𑖰(寶)𑖢𑖟𑖿𑖦𑖸(蓮華)𑖮𑗝𑖼(三身三降)此中𑖮𑗝𑖼為金剛部,𑖦𑖜𑖰為寶部,𑖢𑖟𑖿𑖦𑖸為蓮華部,𑖌𑖽為羯磨部,此四部之全體即佛部也。
會行事
又曰會奉行。法會時,掌儀式次第莊嚴等之役名,必任通於古實者。本於天台真言而用之。
四聖十哲
稽古略二曰:「師之弟子。曰生、肇、融、叡。謂之什門四聖。加曇影、慧嚴、慧觀、僧䂮、道常、道標。謂之什門十哲。」佛祖通載八曰:「資學三千。拔萃有八。道生、僧肇、道融、僧叡、道恒、僧影、慧觀、慧嚴等。各有著述。知別傳明。」
十支論
以瑜伽論為本論,其他釋論為支論,總有十論:一、百法論。又名略陳論,數論。二、五蘊論。又名粗釋體義論。依名釋義論。已上二論是天親菩薩所作。三、顯揚論。又名總包集義論。是無著菩薩所造。四、攝大乘論。又名廣包大義論。是無著菩薩造。其釋論為天親及無性造。五、雜集論。又名分別名數論。廣陳體義論。是無著等所作。今盛行者,唯覺師子之釋論及安慧菩薩之糅論也。六、辨中邊論。又名離僻彰中論。本頌是慈氏菩薩造,釋論是天親菩薩造。七、十二唯識論。又名摧破邪論。八、三十唯識論。又名高建法幢論。此二論本頌皆為天親所造,三十唯識之釋,是護法菩薩等十師造。二十唯識為天親菩薩造。九、大莊嚴論。又名莊嚴體義論。此論本頌為慈氏菩薩造。釋為天親菩薩造。十、分別瑜伽論。又名攝散歸觀論。是慈氏菩薩所造。
駄縛若
Dhvaja,譯曰幢。大日經疏九曰:「梵云駄縛若,此翻為幢。梵云計都Ketu,此翻為旗。」
布薩護
八戒齋之異名。就在家之人而言。以在家之優婆塞優婆夷受持八戒而為布薩故也。在心曰護。在身口曰戒。護即戒之別名也。智度論十三曰:「受持八戒,是則布薩。」行事鈔上四曰:「俱舍論名八戒為布薩護也,明了言,在心名護,在身口名戒也。」
勝金色光明德女經
大莊嚴法門經之異名。
四種佛
一、三藏佛,坐於摩羯陀國菩提樹下以生草為座,於三十四心斷見思之惑,而成正覺。身長丈六,對三乘之根機說生滅之四諦,為八十之老比丘,灰身滅盡於雙樹下,唯有此佛為十方之佛,三世之佛,悉是他佛也。二、通佛,既於因位斷三惑之正使,於摩羯陀國七寶菩提樹下以天衣為座,以一念相應之慧,斷餘殘之習氣而成正覺。其本身如藏佛為丈六之劣應身,而時或以神力現尊特之勝應身,故謂之帶劣勝應身。通教有利鈍二機,其鈍根者觀但空之理,故如前之藏教見丈六之劣應身,其利根者觀不但空之理,故如後之別教見尊特之勝應身(總之,天台之趣意,約於眾生感見之機,判佛身也。故丈六之一身,對於四教之機,或為劣應,或為勝應,或為法身。)。是亦對於三乘之根機而說無生之四諦,現八十之老比丘,而入滅於雙樹下如藏佛。是亦為自身一佛,而他佛非吾分身也。三、別佛,斷十二品之無明入於妙覺之位,坐於蓮華藏世界七寶菩提樹下之大寶華正座,或於色究竟天受受職灌頂,而現圓滿之報身(他受用身),唯為菩薩眾轉無量及無作四諦之法輪。此即是華嚴經,梵網經所說之盧舍那佛也。四、圓佛,斷四十二品之無明而成清淨法身,居常寂光土以虛空為座。即是華嚴經,普賢觀經所說之毘盧舍那佛也(台家盧舍那為報身,毘盧舍那為法身)。晉華嚴經曰:「佛在摩竭提國寂滅道場,(中略)師子之座,於一切法成最正覺,智慧行處猶如虛空,其身徧坐一切道場。」唐經曰:「世尊處座譬如虛空,徧一切處,又佛師子座是同法界。」又曰:「法性如虛空,諸佛於中住。」普賢觀經曰:「釋迦牟尼名毘盧舍那徧一切處,其佛住處名常寂光。」唯識論七曰:「諸異生求佛果者,定色界後必生在淨居天上大自在天宮,得菩提。」釋籤一之一曰:「若云坐蓮華藏,或云三世諸佛皆色究竟成無上道,並別佛相。」此佛為法報應三佛相即,具足一身,法華經所謂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是也。見法華玄義七,四教儀下,增暉記七。
伽羅
Tagara,多伽羅之略,香木名。
黑沈香。谷響集七曰:「伽羅翻黑,經所謂黑沈香是矣。蓋昔蠻商傳天竺語耶,今名奇南香也。華嚴經云:菩提心者,如黑沈香,能熏法界,悉周徧故。又虛空藏經云:燒眾名器堅黑沈水。」玄應音義一曰:「多伽羅香,此云根香。」慧琳音義三曰:「多揭羅,香名也。正云蘗囉,即零陵香也。」
具知根
三無漏根之一。無學道之無漏智也。俱舍論二曰:「在無學道,知己已知,故名為知。有此知者,名為具知。或習此知,已成性者,名為具知。」
虛空有無
勝論立虛空為九實之一,以為有,有部宗亦立為三無為之一,以為有,成實宗,大乘宗皆以為無。見虛空無為條。
空華
空中之華。病眼者,於空見有華也。虛空原無華,只是病眼之所見,以譬妄心所計之諸相無實體也。圓覺經曰:「妄認四大為自身,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如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傳燈錄十(歸宗語)曰:「一翳在眼,空華亂墜。」梵Khapuṣpa。
四種人
謂四種死生之人也。見四種死生條。
順流者,逆流者,中住者,得度者。順流者順生死之流也。逆流者,除滅五蓋而修覺意截生死之流而名。
一,常沒人,不習修涅槃之法,常沒流轉於生死大海者。二,暫出還沒人,生於世間五種之善根持不堅固,還復流轉生死者。三,出觀人,乍沈於生死欲求出離涅槃,於此方向定思惟者。四,得度人,具足修習涅槃之法,截生死之流,得到彼岸者。成實論二(讚論品)曰:「若不能生隨順泥洹信等功德,是名常沒。或生世間,信等功德不能堅固,還復退失,是名暫出還沒。起隨順泥洹信等功德,分別善惡,是名出觀。具足修習隨順泥洹信等功德,是名得度。」
麤人,濁人,中間人,上人之稱。
覺悟方便
見十種方便條。
古今譯經圖紀
四卷,唐翻經沙門靖邁撰。自漢明帝時摩騰尊者始,至唐太宗時玄奘三藏終。各敘其所譯之經論。
無言童子經
二卷,西晉竺法護譯。大集經十二無言菩薩品之異譯。
灰河地獄
十六遊增地獄之一。
顯密戒三學
於顯教法華華嚴等與真言密教加戒律之宗而云顯密戒之三學。
戒檢
戒律之檢束也。感通錄曰:「俗中常論,以淪陷戒檢為言。」
主獨行無明
五種無明之一。見無明條。
如金剛三昧
如金剛能貫通一切之事物以智慧通達一切諸法之三昧也。智度論四十七曰:「如金剛三昧者,得是三昧,以智慧能通達一切諸法。」
三無漏學
戒定慧之三學,在凡夫之身為有漏,在聖者之身為無漏。楞嚴經六曰:「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佛祖通載
具名佛祖歷代通載。二十二卷(或作三十六卷),元念常撰。所載釋氏故實,上起七佛,下至順帝元統元年,編年紀載,於佛教之廢興,禪宗之授受,一一分明。見四庫提要。
藥草
法華經藥草喻品以佛之教法譬之雨,眾生之機類譬之草木。佛教之雨,雖為一味,然隨眾生之種類,而滋生各自之智性,因而治惑,稱為藥草。此中雖有三草二木之差別,然木為二而少,草為三而多,故廢少而取多。又三草中之中草為聲緣之二乘,此品所明,正在聲緣之二乘,故舉藥草而兼他也。經曰:「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谿谷土地所生卉木叢林及諸藥草種類若干,名色各異。密雲瀰布徧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時等濧,其澤普洽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小根小莖小枝小葉,中根中莖中枝中葉,大根大莖大枝大葉。諸樹大小隨上中下各有所受,一雲所雨,稱其種性,而得生長。草實敷實,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迦葉當知!如來亦復如是。出現於世,如大雲起。以大音聲普徧世界天人阿修羅,如彼大雲徧覆三千大千國土。」
初地
菩薩乘五十二位中十地之第一。見十地條。
五停心觀
小乘三賢之第一,修五種之觀法而五種之過失停心也。是為聲聞乘入道之初。有二種,一種:一、不淨觀,觀境界不淨之相,停止貪欲之法。貪著心多之人修之。二、慈悲觀,向一切有情,觀可憐之相,而停止瞋恚之法。瞋恚多之人修之。三、因緣觀,觀十二因緣,三世相續之理,而停止愚痴之法。愚痴多之人修之。四、界分別觀,向諸法而分別六界或十八界,停止我見之法。我見多之人修之。五、數息觀,計呼吸數以停止散亂心之法。散心多之人修之。又一種:以第四之界分別觀與第三之因緣觀相似,省之而加觀佛。因觀佛之相好。能治一切之煩惱故也。業障多之人修之。淨影於大乘義章十二正明第一種,傍示第二種。曰:「問曰:有人諸患等分何以為治?成實法中十六特勝能為對治,依如觀佛三昧經中觀佛三昧能為對治,毘曇法中義亦同此,以佛相好非三毒境界故爾。」天台於四教儀、四念處、名第四觀為界方便,而舉第一種。於玄義、止觀即、為念佛觀,而舉第二種。圖示其次第並名字之不同,則如圖。
僧綱司
見僧錄司條。
麻蹉
Matsya,魚之梵名。大威德陀羅尼經七曰:「末蹉魚也。」梵語雜名作「麼娑。」
六眾
六群比丘,義淨新譯謂之六眾。
藥師真言
「唵,呼嚧呼嚧,戰馱利,摩橙祇,莎訶。」見藥師如來觀行儀軌法。
無生
涅槃之真理,無生滅,故云無生。因而觀無生之理以破生滅之煩惱也。圓覺經曰:「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轉輪生死。」最勝王經一曰:「無生是實,生是虛妄,愚痴之人,漂溺生死,如來體實,無有虛妄,名為涅槃。」仁王經中曰:「一切法性真實空,不來不去,無生無滅,同真際,等法性。」梵網經上曰:「伏空假,會法性,登無生山。」止觀大意曰:「眾教諸門,大各有四,乃至八萬四千不同,莫不並以無生為首。今且從初於無生門徧破諸惑。」肇論新疏遊刃中曰:「清涼云:若聞無生者,便知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生無滅。但於嚴土利他不生喜樂,而趣於寂故,成聲聞乘也。若聞無生,便知從緣,故無生等,成緣覺乘。若聞無生,便知諸法本自不生。今則無滅,即生滅而無生滅,無生滅不礙於生滅。以此滅惡生善,利自利他,成菩薩乘。」垂裕記二曰:「無生寂滅,一體異名。」
二河白道
以水火二河,喻眾生之貪瞋。以中間之白道,喻清淨願往生心。觀經散善義曰:「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里,忽然中路見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二河各闊百步,各深無底,南北無邊,正水火中間有一白道,可闊四五寸許,此道從東岸至西岸,云云。」智度論三十七曰:「河譬如人行狹道,一邊深水,一邊大火,二邊俱死。」
妙音天
妙音樂天之略稱。
便同彌勒
淨土之行者,於信之一念,便同彌勒菩薩到阿惟越致之位也。教行信證信卷末曰:「王日休云:不退轉者,梵語謂之阿惟越致。法華經謂彌勒菩薩所得報地也。一念往生便同彌勒。佛語不虛。」
焦芽敗種
不能發無上道心之二乘,如草芽之枯焦者,種子之腐敗者。維摩詰經曰:「二乘如焦芽敗種,不能發無上道心。」
能施太子
釋迦牟尼佛在因位時為大醫王,療一切之病,病者甚多,力不足,懊惱而死,生於忉利天。自思惟我今生於天,享福報,然於人無益,自以方便捨天壽,生於娑伽陀龍王宮中,為龍之太子。身已長,又方便而死,生於閻浮提中為大國太子,名曰能施,生而好施,年長大,自身所有皆盡。乃告父母言:龍王頭上有如意寶珠,能雨一切財物。我欲得之,以賑一切貧窮,父母許之。太子乃入大海,至龍王所,龍王有神通力,知為其子。太子亦知宿命,識其父母。龍王大喜,與其所欲。太子請於龍王,得其頭上如意珠,還閻浮提,如意出一切財物,隨人所須。見智度論十二,止觀輔行一。
曼殊童子
曼殊室利童子之略。
八不淨
比丘有不可畜積之八種不淨物諸師之解不一。涅槃經六曰:「八種不淨之物。」同疏六曰:「八不淨者:畜金、銀、奴、婢、牛羊、倉庫、販賣、耕種,自作食不受而啖,汙道汙威儀,損妨處多,故名不淨。」佛祖統紀四曰:「案律云:八不淨者:一田園、二種植、三穀帛、四畜人僕、五養禽獸、六錢寶、七褥釜、八象金飾床及諸重物。」
石經山藏經
房山縣石經山,峰巒秀拔名小西天。隋大業間,僧靜琬。懼本教有難,不能流通,發願募工鑿石,刊造一大藏經。積於此山。至唐貞觀初,僅成大涅槃一部。靜琬沒後,其弟子處刊造餘部,歷遼金,始完一大藏。貯於巖洞者七。地穴者三。洞鍵以石門穴鎮以浮圖。自來兵燹不之及。見人海記上。
證智
菩薩於初地證悟中道真實之理之無漏正智也。仁王經下曰:「證智自在。」觀經玄義分曰:「證智未證智。」
不退轉法輪經
四卷,失譯。廣博嚴淨不退轉法輪經之異譯。
廣博嚴淨不退轉法輪經之略名。
景德傳燈錄
三十卷。宋真宗景德年中,沙門道原編。集諸祖之機緣者。
樂說無礙智
四無礙智之一。又曰樂說無礙辯。就心言,名為智。就口言,名為辯。其體一也。新譯家謂為辯才無礙解。
愛想
執著親愛自己所好者之想也。與愛著同。涅槃經二曰:「如來無有愛念之想。」
欄楯
蘭干之橫木,謂之欄,竪木謂之楯。阿彌陀經曰:「七重欄楯,七重羅網。」
破外道小乘四宗論
提婆菩薩破楞伽經中外道小乘四宗論之略名。
無畏
又云無所畏。佛於大眾中說法,泰然無畏之德也。此有四種,稱曰四無畏。大乘義章十一末曰:「化心不怯,名為無畏。無畏不同,一門說四。」法華經方便品曰:「無量無礙。力無所畏。」無量壽經上曰:「善學無畏之網,曉了幻化之法。」
無能勝大明心陀羅尼經
一卷,趙宋法天譯。此咒能成就一切吉祥之事業,消除眾罪。
消伏毒害經
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經之略名。
十四色
是成實所立。五根五境及地水火風之四大也。與俱舍之異點,俱舍以四大為能造之實色,攝之於觸境,與他所造之根境皆為實色,成實之色香味觸之四為能造之實色,依此四塵而成地水火風之四大,聲塵之一(四大相觸為聲),與眼等之五根從此四大而成,故四大五根及聲塵之十法皆為假色,假實合為十四也。
粟散
小王之多如散粟也。自輪王以下領一國一州者,皆云粟散王。仁王經上曰:「中下品善粟散王,上品十善鐵輪王。」天台仁王經疏中曰:「小王眾多,猶如粟散。」大部補注十三曰:「或云取數之眾多,故云粟散,或云如人把粟散置盤中,各得分位。」
多足
有情之有多足者,如蜈蚣等是也。心地觀經二曰:「無足二足及以多足眾生中尊。」瑜伽論八十三曰:「無足有情者,如蛇等。二足有情者,人等。四足有情者,如牛等。多足有情,如百足等。」
九孔
兩眼,兩耳,兩鼻及口,大小便之九處也。又名九入,九漏,九瘡。見資持記中之二。涅槃經二十九曰:「男女等根九孔不淨。」
九字
成自九字印明之咒術。又名六甲秘祝。即唱臨、兵、鬥、者、皆、陳、列、在、前、之九字後,畫四縱五橫之直線於空中也。又有縱橫法之稱。此為禳災害制勝利所修之一種咒法也。原行於道家或兵家之間。抱朴子內篇第四登陟篇曰:「入山宜知六甲秘祝。祝曰:臨兵鬥者皆陳列前行。凡九字,常當密祝之,無所不避,要道不煩,此之謂也。」往生論註卷下曰:行師對陳,但於一切齒中,誦臨兵鬥者皆陳列前行。誦此九字,五兵所不中。抱朴子謂之要道者也。或謂此九字之九,為陽之滿數,故以陽數伏陰氣云。蓋此法非佛教之所詮,及後世,以為兵法之秘傳而傳之,又混入真言密教之一部,日本遂有承之者。其作法稍為複雜。手結金剛針印,口唱臨。手結大金剛輪印,口唱兵。結外獅子印,而唱鬥。結內獅子印而唱者。結外縛印唱皆。結內縛印唱陳。結智拳印唱列。結日輪印唱在。結實瓶印唱前。次結刀印,如次畫四縱五橫之形於空中。但線須各為直角,而其各線皆斜於同一方向,亦無妨。或謂九字咒與縱橫法,實為兩事,後人誤合為一。軍林寶鑑上速用篇說縱橫法曰:「正立門內叩齒三十六通,以右手大拇指,先畫四縱,後為五橫訖。即咒曰:四縱五橫,吾今出行。禹王衛道,蚩尤避兵。盜賊不起,虎狼不行,還歸故鄉。當我者死,背吾者亡。急急如律令。咒畢即行,慎勿反顧。」特佛徒亦用之。
明脫
離愚痴云明,離貪愛云脫。維摩經弟子品曰:「不滅痴愛,起於明脫。」註「肇曰:痴滅而明,愛解而脫。生曰:不復為痴所覆為明,不復為愛所縛為脫。」
烏婆陀頗尼
譯曰薄甘蔗糖。見善見律十七。
開白詞
表白之詞。即述法會之意趣者。
十重禁戒
與十重戒同。
風幡
傳燈錄五,六祖章曰:「儀鳳元年,屆南海,遇印宗法師於法性寺講涅槃經。師寓止廊廡間,暮夜風颺剎幡,聞二僧對論。一云幡動,一云風動,往復酬答,未曾契理。師曰:非風幡動,動者自心耳。印宗竊聞此語,竦然異之。」無門關第二十七則曰:「非風非幡。」因此世俗稱僧德曰:「論妙風幡,法傳衣鉢。」
安心
謂心期待於某一點,而安住於此,確乎不動也。安心之法,諸宗各有其說。天台一家,謂離三諦無安心之處,離止觀無安心之法,禪宗以不可得為安心之處,如彼達磨印慧可,謂為安心了,即其例也。淨土門說,安心甚盛。淨土宗謂厭欣之心為總安心,至誠心深心迴向心之三心為別安心,俱為行者所起之心,真宗謂信樂開發之一念具三信,大信大行,悉由如來本願力迴向而獲得,安心即信心也。
轉物
經云:若能轉物,即同如來。古德云:轉得山河歸自己,轉得自己歸山河。又云:老僧轉得十二時,汝諸人被十二時轉。又云:拈一莖草作丈六金身,拈丈六金身作一莖草也。皆轉物之義。又依教義,羅漢得六通時,地水火風空,皆能轉變自由。菩薩神通,過於羅漢。見山河大地皆如幻影,芥納須彌,毛吞巨海,亦尋常事也。
無眼人
譬不知正道之人。安樂集上曰:「如目連所問經。佛告目連:(中略)是故我說無量壽國易往易取,而人不能修行往生,反事九十五種邪道。我說是人名無眼人,名無耳人。」(大藏中無此經,大周刊定疑經目錄有摩訶目連經一卷,或是)。
鉢剌底
Pratiti,譯曰順,至。唯識述記四末曰:「鉢剌底是順義。」俱舍論九曰:「鉢剌底是至義。」
無疑
不疑惑也,聞法信而不疑也。
念法
六念之一。念佛法之勝利妙德也。
夜叉八大將
毘沙門天王管領夜叉八大將以護眾生界。大日經疏五曰:「次於北門當置毘沙門天王,於其左右置夜叉八大將:一名摩尼跋陀羅,譯曰寶賢。二名布嚕那跋陀羅,譯曰滿賢。三名半枳迦,舊曰散支。四名沙多祁里。五名醯摩嚩多,即是住雪山者。六名毘灑迦。七名阿吒嚩迦。八名半遮羅。」
僧齋
請僧而供養齋食也。齋食之外,有講經之儀式,謂之齋會或講供。以齋食供養為主,但有諷經之略儀,謂之僧齋或諷供。
部多
Bhūta,已生之有情名為部多。俱舍論十曰:「又契經說,食有四種,能令部多有情安住。(中略)言部多者,顯已生義。諸趣生已,皆謂已生。」玄應音義二十四曰:「部多,已生義,含多解,故仍置本名。」
以名鬼類之一種。慧苑音義下曰:「部多宮。部多,此云自生。謂此類從父母生者,名夜叉。化生者,名部多也。」
愛恚
貪愛與瞋恚之二惑也。大集經三曰:「離愛恚故,一切世間,供養恭敬。」
七千夜叉
藥師十二神將之眷屬也。藥師經曰:「此十二藥叉大將,一一各有七千藥叉以為眷屬。」
無痴
三善根之一。心無痴惑也。唯識論六曰:「無痴於諸事理明解為性,對治愚痴作善為業。」
地水火風空五指
密教之說從小指至拇指如其次第,以配於地水火風空之五大。
二六時中
一晝夜十二時也。是我國之曆法。若印度則為六時或八時。虛堂錄曰:「二六時中,拋三作兩。」應庵錄曰:「二六時中,一動一靜。」
善住意天子所問經
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之略名。
諸波羅蜜依果
見十種依果條。
十一面神咒經
十一面神咒心經之略名。
行思
唐吉州青原山行思禪師。出家後,詣曹溪謁六祖。祖深器之,為會下之首。師既得道,住青原山靜居寺。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廬陵米什麼價?師既得石頭希遷付法,唐開元二十八年寂。僖宗謚曰弘濟禪師。見傳燈錄五。
不信
心念不澄淨。於三寶之實德不樂欲也。俱舍論四曰:「不信謂心不澄淨,是前所說信所對治。」唯識論六曰:「不信,於實德能不忍樂欲,心穢為性,能障淨心惰依為業。」
受職灌頂
即傳法灌頂也。見灌頂條。
安陀會
又作安怛婆沙,安多婆裟,安多跋薩,安陀跋薩,安陀羅跋薩,安怛婆參,或作安多會。內住之義。譯言中宿衣,內衣,裏衣,或中著衣。三衣之一。即五條而近身襯體著者。又曰下衣。唐則天嘗縮小之,以與禪僧,遂至被著於法衣之上。今禪宗等所用之絡子是也。其構造法,以一長一短為法,短部分謂之短條,長部分謂之長條。其條緣謂之葉,前方里面有結紐之輪,謂之𢂁,後方表面有著紐之處,謂之帖。𢂁紐附於袈裟全體三分之一處,𢂁附於上邊隔四指之處,紐附於隔八指之處。緣以縫三道為法。今縫二道者,略也。葉之縫法,有揲葉,馬齒,鳥足之別。
具足
具備滿足也金剛經曰:「如來具足五眼。」無量壽經上曰:「具足五劫思惟。」法華經曰:「此大良藥,色香美味皆悉具足。」
軟賊
名聞利養,壞道人之功德者。智度論曰:「利養如賊,壞功德本。」智者大師別傳曰:「今乃表諸軟賊,毛繩截骨。」
內煮
比丘房內所煮之食物也,是為不淨食之一,比丘不得食之。
十二火尊
見十二種火法條。
菩薩修行四法經
一卷,唐地婆訶羅譯。與佛說大乘四法經義同而文稍異。
二檀
一世間檀,凡夫之布施或聖人作有漏心布施者。二出世間檀,聖人無漏心之布施也。見智度論十一。
喜見
人喜見之也。
現前
在於現在目前也。律中現前僧之語,處處散見,似指現居於眼前之僧。
顯現於前也。
達梨舍那
梵語。又作達利瑟致。華言見。見有五種:一身見,二邊見,三見取,四戒取,五邪見。具此五種,名曰見惑。見翻譯名義集。
位妙
十妙之一。
孔雀
梵名摩由羅Mayūra,鳥名。涅槃經三十四曰:「自有眾生,非因父母而得生長,譬如孔雀聞雷震聲而便得身。」
情欲
四欲之一。
摩訶袒特陀羅尼
Mahātantradhāraṇi,大方等陀羅尼經所說神兒之名。止觀二曰:「摩訶袒特陀羅尼,翻為大秘要遮惡持善。」
懈慢界
與懈慢國同。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隨意事
一卷,唐義淨譯。特明自恣之事。
優缽羅槃那
王舍城之婬女也。見夢條附錄。
一念相應慧
是定慧相應之一念,理智相應之一念,將成佛時之智慧也。智度論九十二曰:「住如金剛三昧,用一念相應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時名為佛,一切法中得自在。」起信論曰:「如菩薩地盡,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
六瑞
法華經為出世本懷之經,故說先現六種之祥瑞,以為開經之由序緣起,謂之法華六瑞序:一說法瑞,先說無量義經也。二入定瑞,次入無量義處三昧也。三雨華瑞,次從天雨四種之華也。四地動瑞,次大地六種震動也。五心喜瑞,大眾見之內心生歡喜也。六放光瑞,次佛眉間白毫放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也。此六瑞為三世十方諸佛說法華經前必示現之教化法式。見法華經序品。
佛眼佛母
佛眼尊為釋迦之佛母,故云佛母。見佛眼條。
深量
深高之分量也。唐華嚴經二十一曰:「見無量佛起深量信。」淨影大經疏上曰:「捨凡成聖,荷恩深量。」
五蓋
蓋即蓋覆之義。有五法,能蓋覆心性而不生善法也。一、貪欲蓋,執著五欲之境以蓋心性者。二、瞋恚蓋,於違情之境懷忿怒以蓋心性者。三、睡眠蓋,心昏身重,而不為其用以蓋心性者。四、掉悔蓋,心之躁動,謂之掉,於所作之事而心憂惱,謂之悔,以蓋心性者。五、疑法,於法猶豫而無決斷,以蓋心性者。法界次第上之上曰:「通名蓋者,蓋以覆蓋為義。能覆蓋行者清淨心善,不得開發,故名為蓋。」又詳智度論十七,大乘義章五本,三藏法數二十四。
鉤索鎖鈴
金剛界之四攝菩薩也。表大日如來攝取之大悲者。鉤者召眾生,索者縛眾,鎖者結眾生,鈴者歡眾也。
波頗蜜多羅三藏五教
一、四諦教,阿含經也。二、無相教,般若經也。三、觀行教,華嚴經也。四、安樂教,涅槃經也,謂說常樂。五、守護教,大集經也,謂說守護正法。見華嚴玄談四。
憚哆
Danta,又作彈多,娜哆。譯曰齒。
螺髻仙人
佛昔為螺髻仙人,名尚闍梨。修禪定,鳥來巢頂上。見頂巢條。
行捨
與善心相應之心所,有稱為捨,使心住於平等離掉薄之過者。是於五蘊門屬於行蘊,故稱為行捨,以別於受蘊所攝之受捨。
達絮
又曰達須。邊國下賤之名。慧琳音義五曰:「達拏,奴雅反。有經文有作絮,思預反。書寫人誤也。此即梵語也。亦是邊夷戎羯下賤惡種,不知禮儀如禽獸之類也。」可洪音義一曰:「達絮,息慮反,亦云達須。言此等人微識佛法,不能堅固修行也。」見達須條。梵⃞Dasyu。
隱元
明僧隆琦,字隱元,赴日本,為日本黃蘗宗之開祖。
僧伽藍
僧伽藍摩之略。見僧伽大師項。
金剛索
不動明王等所持之鐵索也。
菩薩名。見金剛索菩薩條。
十通
一宿命通,二天耳通,三他心通,四天眼通,五現神力,六現多身,七往來速疾,八能莊嚴剎土,九現化身,十漏盡通。見華嚴離世間品。又華嚴經說十通:一他心通。二天眼自在清淨通。三宿住智通。四知劫通,知久遠劫之事也。五天耳智通。六無體性智通,通達諸法無性之理而變現自在,廣利群生也。七善分別語言通,能通達一切之語言也。八色身智通,能無色現色而無留礙也。九一切法通,通達一切法之事理而無不知也。十滅定智通,滅定者大寂定也。大寂定中能現諸威儀而定散無礙也。見華嚴大疏三十一。
見五通條。
優鉢
又作烏鉢。花名。優鉢羅之略。見優鉢羅條。法華經隨喜功德品曰:「優鉢華之香,常從其口出。」
不思議空
又名第一義空。佛菩薩所得之空,為絕有無之空,而非二乘凡夫之所測知,故名不思議空。勝鬘經寶窟曰:「龍樹云:空有三:一外道邪道空;二者但空,謂二乘空智;三者無所得空,謂菩薩空智也。今此無所得空智非二乘所知。故言不思議。」
大日如來之大空三昧也。此大空微妙而不可思量故云不思議空。大日經二曰:「知空等虛空。」同疏六曰:「知空等虛空者,本來不生即是畢竟空義,以自性淨無際無分別故,同於大空,是故以世間易解空譬不思議空也。」
解脫知見
五分法身之第五。
九種羅漢
稱之為九無學。經論所說,其位次名稱雖異,其體則一也。俱舍論之說:於前七種加第八慧解脫與第九俱解脫者,慧解脫為但依慧力而離煩惱障者,俱解脫為兼離定障而得滅盡定者。成實論之說:一,退相,俱舍九無學之第一退法也。二,守相,九無學中之第三護法也。三,死相,九無學中之第二思法也。四,住相,九無學中之第四安住法也。五,可進相,九無學中之第五堪達法也。六,不壞相,九無學中之第七不退也。八,不退相。九無學中之第六不動也。八,慧解脫,九無學中之第八慧解脫也。九,俱解脫,九無學中之第九俱解脫也(大乘義章十一本)。中阿含福田經之說:一,思法,是前俱舍之第三死相也。二,升進法,是第五可進相也。三,不動法,是前第七不退相也。四,退法,是前第一退相也。五,不退法,是前第六不壞相也。第六,護法,是前第二守相也。第七,住法,是前之住相也。第八,慧解脫,第九,俱解脫,此二者與前同(大乘義章十一本)。此九無學加十八有學稱為二十七賢聖。見賢聖條附錄。
信心正因
真宗又於前條。真諦門中分為二,謂之信心正因稱名報恩。
虛空無邊
謂虛空之無邊際也。起信論曰:「虛空無邊,故世界無邊。世界無邊,故眾生無邊。」
阿輸伽
Aśoka,新稱阿輸伽。舊稱阿叔迦,阿舒伽等。譯曰無憂。見阿育條。
空聚
無人之聚落。維摩經弟子品曰:「以空聚想入於聚落。」
人身之六根,假和合而無實主,譬之無人之聚落。涅槃經二十三曰:「空聚落者,是六入。」維摩經方便品曰:「是身如毒蛇,如怨賊,如空聚。」金光明經一曰:「是身虛偽,猶如空聚。六入村落,結賊所止。」六十華嚴經二十四曰:「依六入空聚,四大毒蛇所侵害。」止觀七下曰:「頭足支節,一一諦觀,了不見我,何處有人及以眾生?業力機關,假為空聚。」
空聖
得聖者之名,無聖者之實德者。
無盡
無為法離生滅之相,故為無盡,又有為法之緣起,一多相即,故為無盡。無為法之無盡,權教所談,有為法之無盡,實教所談,華嚴宗盛談此義。維摩經菩薩行品曰:「何謂無盡?謂無為法。」註曰:「肇曰:有為法有三相,故有盡。無為法無三相,故無盡。」大日經疏十四曰:「無盡者,即是無相別名。」
七最勝
一切布施等之行,不得悉名為波羅蜜多。必具最勝,方成波羅蜜多也。一、安住最勝,安住於菩薩之種性也。二、依止最勝,依止於大菩提心也。三、意果最勝,悲愍一切之有情也。四、事業最勝,具行一切之事業不限於一行也。五、巧便最勝,住於無相智了達一切法如幻而離執著也。六、迴向最勝,迴向於無上菩提也。七、清淨最勝,不為煩惱所知之二障所間雜也。見唯識論九。
涅槃四柱
見四出偈條。
五葷
又曰五辛。名義集三曰:「蒼頡篇,葷辛菜也,凡物辛臭者皆曰葷。」見五辛條。
尼拘律
樹名。見尼拘陀條。
二十八宿經
舍頭諫太子二十八宿經之略名。
北方佛教
南方佛教之對。紀元前三世紀阿育王傳道師派遣後,發達於印度北部,傳播於西藏,支那,日本等之佛教總稱。此等處所現存之經典,與錫崙,緬甸等所謂南方佛教國之經典為小乘教者相反。含大乘經典為多,兩者顯有相異之點,故從地理上之區分,稱為北方佛教。
十道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復有十道。是解脫道。謂不殺生,不偷盜,不邪行,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邪見,是名為十道。
現劫
現在之劫。即賢劫。
演密鈔
解大日經義釋者。十卷,大遼天祐帝朝,即宋神宗時,燕京圓福寺沙門覺苑著。
無相
謂真理之絕眾相也。又涅槃離男女等十相也。無量義經曰:「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即無相也。」涅槃經三十曰:「涅槃名為無相,以何因緣名為無相?善男子!無十相故。何等為十?所謂色相、聲相、香相、味相、觸相、生住壞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無如是相。故名無相。」大乘義章二曰:「言無相者。釋有兩義:一就理彰名,理絕眾相,故名無相。二就涅槃法相釋,涅槃之法離十相,故曰無相。」維摩經不二法門品曰:「一相無相為二,若知一相,即是無相,亦不取無相。入於平等,是為入不二法門。」同淨影疏曰:「諸法悉空,名為無相。」止觀一曰:「常境無相,常智無緣。」維摩經文殊師利問疾品曰:「雖行無相而度眾生,是菩薩行。」此無相有淺深二重,見有相條。
捺女祇域經
柰女祇域因緣經之略名。
逍遙自在
謂無所拘束也。五燈會元曰:「性空妙普菴主,建炎初,荷策往見賊魁徐明,明欲斬之,為文自祭。有云:二十四臘,逍遙自在,逢人則喜,見佛不拜,賊駭異釋之。」
蓮華觀
言於水輪圓形中觀𑖪𑖽字。蓮華為水生之花,故約於所生,謂水為蓮華。見三種悉地儀軌。
阿耆陀
即阿耆達。
大正句王經
一卷,趙宋法賢譯。即中阿含蜱肆王經也。
無垢世界
龍女成佛之世界名。法華經提婆品曰:「當時眾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妙法。」
阿吒婆拘
見阿吒嚩迦項。
攝取門
見二門條。
現印
不動尊十四印之一。見不動尊條。
犯重比丘不墮地獄
寶積經百十六曰:「一切業緣皆住實際,不來不去,非因果非不因果。何以故?法界無邊無前無後故。是故舍利弗,若見犯重比丘不墮地獄,清淨行者不入涅槃,如是比丘非應供非不應供,非盡漏非不盡漏,何以故?於諸法中住平等故。」是說實相觀也。謂諸法之實相,以寂滅無相之故,無生死涅槃之假相也。
五大尊根本印
交腕而作外縛五股印。或於左腕上置右腕,合手之脊而交中指,大指小指無名指各寄附而立之,是即蓮華部之五股印也。或傳曰:五大尊共通用劍印,又云用外五股印,誦慈救咒時,中壇之阿闍梨,中指作劍印而誦之也。見印田五。
神變
神者,以天心而名,天然之內慧也。又神者,陰陽不測之義也,又妙用無方之義也。變為變動之義,又為改常事之義,又為變略之義,以天然之內慧,外示不測無方之變動改異,謂為神通。是五通六通十通中之神境通也。法華文句三之一曰:「神變者,神內也,變外也。神名天心,即是天然內慧。變名變動,即是六瑞外彰。」法華義疏三曰:「神變者,陰陽不測為神,改常之事為變。」法華玄贊二曰:「妙用無方曰神,神通變異曰變。」
小空
小乘所說之空理也。是滅有之空,索然但為偏空,故名小空。
法場
與道場同。行佛法之場處也。
施食
施餓鬼之食也。又供養齋食於僧也。
向食施咒願,謂之唱食。又云施食。佛說賢者五福德經曰:「佛言:人持食施僧,有五種利:一色二力三命四安五辯。」禪苑清規曰:「首座施食粥,云粥有十利(云云),齋云三德六味(云云),施食已,行者喝食。」
女德
宋徽宗改尼曰女德。
迦葉頭陀第一
見摩訶迦葉條。
中道應本
依別圓二教之義,以圓實中道為應化身之根本也。依藏通二教之意,則實諦為偏直空理,三界諸法本在理外,依惑業因緣而生,故斷惑已,則三界諸法歸於空已。故菩薩欲永受三界之生,而度眾生者,或故留惑,或由惑之習氣勢力也。然別圓二教之意,謂十界諸法以中道之理為本,中道之理,為應緣而現者,故斷煩惱,而中道之體愈圓明,十界諸法顯現,隨機感而起不思議之應用。是曰中道之應本。
陞座
禪家之用語,上高座而說法也。舊說曰普說為陞座,或上堂亦稱陞座。
因緣釋
天台四大釋例之一。見四釋條附錄天台四釋項。
四勝身
華嚴宗所說龍女,普莊嚴童子,善財童子,兜率天子,四人名為四勝身成佛。勝身者,彼宗於圓教行位三種中,約第二之果報以明其位,立三生成佛之義,三生之第二生名解行生,正證悟法界之理,窮滿圓行之位也。於此位離界內分別之穢身得界外無染清淨之金剛身,名解行身,是即勝身也。以此解行之勝身,或於現生,或於當生,成佛果,謂之勝身成佛。舉其實例,舉此四人:一善財童子,華嚴經入法界品所說,彼於次前生成見聞,於今生徧參五十三知識,具足善賢行位,於當生證入極樂,是於隔生之三生,次第經法門之三生也(三生有隔生與法門二種)。二兜率天子,華嚴經隨相品所說,本在地獄,蒙釋迦菩薩足下光照而出地獄,生於兜率天,故稱為兜率天子。此天於身之一生具足諸地功德,現身成佛,自聞經至地獄之身而終,為見聞生,兜率之身為解行生。是於隔生之二生,經法門之三生也。三龍女,法華經提婆品所說,八歲之龍女也。在龍宮聞文殊之法,龍身既成解行,詣靈鷲山,以龍女之身成佛於南方無垢世界。是於隔生之一生經法門之三生也。四普莊嚴童子,華嚴經盧舍那佛品所說,名大威光太子者是也。過去有王,名愛見善慧,此普莊嚴為彼第二王子,是釋迦因位時之名也。彼於信滿(十信之滿位),一念而成極樂,是於一念而經三生也(五教章下)。要之善財童子三生經三生之行,兜率天子二生經三生之行,龍女一生經三生之行,普莊嚴童子一念經三生之行也。見十住心廣名目五。
達磨尸羅
Dharmaśiras,沙門名。譯曰法首。見開元錄二。
印壞文成
謂鎔蠟作印,置之泥土上,蠟印自然壞,而其迹則顯成印文也。安樂集上曰:「如蠟印印泥,印壞文成,此命斷時,即是生安樂國時。」是以印壞喻死,文成譬生,顯死生同時也。又摩訶止觀九曰:「過去無明業是蠟,現在父母精血是泥。過去業不住,故各印壞。現在託識,名色具足。故名文成。」是譬十二因緣相續循環之理也。
身通
謂飛行自在之通力也。往生要集上本曰:「其國諸眾生,神變及身通。」
五藥
代表一切藥之五種藥也。藥之效用為除病而表消災之義,灌頂時二十種物之一,入於五瓶中。慧琳音義三十六曰:「五藥,依金剛頂經瑜伽說五藥梵名:婆賀拶囉一,婆賀禰縛二,建吒迦哩三,礙哩羯囉拏四,勿哩答賀定五,並西國藥,此國無。即以此土所出靈藥替之:伏苓一,朱砂二,雄黃三,人參四,赤箭五,各取少許共入一瓶子中埋之也。」依四種之壇法而五藥各異。
上茅城
摩竭陀國之古都。西域記九曰:「矩奢揭羅補羅城Kuśāgārapura,唐言上茅城。上茅宮城摩竭陀國之正中,古先國王之所都,多出勝上吉祥香茅,以故謂之上茅城也。崇山四周以為外郭,西通峽徑,北闡山門,東西長,南北狹,周一百五十餘里。內城餘趾周三十四里,羯尼迦編諸徑蹊,花含珠馥,色爛黃金,暮春之月,林皆金色。」
惡生王生入地獄
毘奈耶雜事九曰:「佛記惡生王於七日後為猛火焚燒,墮在無間大地獄中。惡生聞之,大懼怖。苦母曰:如乞索婆羅門,入舍乞求,不得物時,欲使其家生種種不吉祥事。何況沙門喬答摩所有親族,被王誅盡,寧無深重怨恨之言耶。隨其惡心為咒詛耳。王若懼,則於後園中池水內造一柱樓,王應詣彼七日居住,日滿後,方可入城。王便使造樓,將諸宮人及苦母昇樓住。一夜過已,苦母白王言:大王,一夜已過,餘六夜過,當共入城。如是二三乃至七日。苦母言今日安穩可共入城中。時四面忽雲起。諸宮人相謂曰:莊嚴結束,可往城中。有一女以日光珠安偃枕上自嚴飾。雲去天晴,日光忽現,照觸寶珠便火出,燒其偃枕。猛炎上騰,即燒樓閣。諸宮人等四散馳走,惡生苦母皆被火燒,身皆爛熟,俱大號叫,便墮無間大地獄中,受諸極苦。」涅槃經二十曰:「阿闍世王,復於前路聞舍婆提毘流離王乘船入海遇火而死。」琉璃王經曰:「佛言諸比丘:彼琉璃王,肆意惡逆,罪盛乃爾。卻後七日,有地獄火,當燒殺之,現世作罪便現世受。大使奏讖,怪與佛同。王大恐怖,乘船入海,冀得自免。停住海中,至七日期盡,水中則有自然火出。燒船及王,一時灰滅。」楞嚴經八曰:「琉璃大王,善星比丘,琉璃為誅瞿曇族姓。善星妄說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獄。」
不二
一實之理,如如平等,而無彼此之別,謂之不二。菩薩悟入一實平等之理,謂之入不二法門。維摩經入不二法門品說三十三人所得之不二法是也。維摩經入不二法門品:「什曰:有之緣起,極於二法。二法已廢,則入玄境。肇曰:離真皆名二,故以不二為言。」大乘義章一曰:「言不二者,無異之謂也,即是經中一實義也。一實之理,妙寂離相,如如平等,亡於彼此,故云不二。」十二門論疏上曰:「一道清淨,故稱不二。」
摩訶妹呾屐也
Mahāmaitreya,譯曰大慈。見大日經疏九。
五藏
佛滅後窟外大眾部之結集出五藏。西域記九曰:「於是凡聖咸會,賢智畢萃。復集素呾纜藏,毘奈耶藏,阿毘達磨藏,雜集藏禁咒藏,別為五藏。而此結集凡聖同會,因而謂之大眾部。」又分別功德論一說五藏:一、契經藏,二、毘尼藏,三、阿毘曇藏,四、雜藏,五、菩薩藏。此中前四藏為佛滅後阿難之結集,菩薩藏者佛在世時即有之云。文曰:「諸方等正經皆是菩薩藏中事,先佛在時已名大士藏,阿難所撰即今四藏是也,合而言之為五藏也。」又曰:「所謂雜藏者,非一人說。或佛所說,或弟子說,或諸天讚誦,或說宿緣三阿僧祇菩薩所生。文義非一,多於三藏,故曰雜藏也。」又小乘之法藏部亦立五藏:一、經藏,二、律藏,三、論藏,四、明咒藏,五、菩薩藏。見宗輪論述記。又密教立五藏似大集部所立之五藏。六波羅蜜經一曰:「一素呾纜,二毘奈耶,三阿毘達磨,四般若波羅蜜多,五陀羅尼門。此五種藏教化有情,隨所應度而為說之。(中略)此五法藏譬如乳,酪,生酥,熟酥,及妙醍醐。(中略)我滅度後,令阿難陀受持所說素呾纜藏,鄔波離受持所說毘奈耶藏,迦多衍那受持所說阿毘達磨藏,曼殊師利菩薩受持所說大乘般若波羅蜜多,其金剛生菩薩受持所說甚深微妙諸總持門。」
佛滅之年,安居時,大眾部之眾,在窟外結集法藏而為五藏。見藏條。
心住三昧
百八三昧之一。
筏蹉外道
同筏蹉子。由犢子部之部祖為筏蹉Vatsa而名。
覺樹
世尊於畢波羅樹下成菩提,故稱其樹為菩提樹。梵語,菩提。新譯曰覺。因云覺樹。
可開正覺之功德善根譬於樹也。
鍐乳
喻法味之厚而云乳,即真言之法味也。性靈集六曰:「同飽鍐乳之味,齊遊阿之閣。」
如來
梵語曰多陀阿伽陀Tathāgata,譯言如來,佛十號之一。如者真如也,乘真如之道從因來果而成正覺之故,名為如來。是真身如來也。又乘真如之道來三界垂化之故,謂之如來。是應身如來也。又,如諸佛而來,故名如來。此釋通於二身。成實論一曰:「如來者,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曰如來。」轉法輪論曰:「如實而來,故名如來。(中略)涅槃名如,知解名來,正覺涅槃故名如來。」智度論二十四曰:「如實道來,故名為如來。」勝鬘寶窟上末曰:「如來者體如而來,故名如來。又如諸佛來,故名如來。問:體如而來,故名如來。此是應身,何有來義?真如法身。云何有來?答:如本隱今顯,亦得稱來。」大日經疏一曰:「如諸佛乘如實道來成正覺,今佛亦如是來,故名如來。」行宗記上一之二曰:「真如平等,體離虛妄,故曰如實。乘履此法出現利生,故得此號。」秘藏記本曰:「如來謂成佛以後悲願力故垂化也,乘如而來故曰如來。」教行信證四曰:「真如即是一如,然者彌陀如來從如來生示現報應化種種身也。」又梵云修伽陀(Sugata),譯言如去,又譯好去,是如實去生死之義也,故如來如去相對,則如去者向上自利,而如來者向下利他也,以此二名顯佛之無住涅槃。餘見多陀阿伽陀條。
種性住
六種住之一。
受重得
十種得戒緣之一。
牽道八道行城
梵網經心地品曰:「不得樗蒲,圍棋,波羅塞戲,彈棋,六博,拍毱,擲石,投壺,牽道八道行城。」明蕅益梵網合註六曰:「牽道八道行城者,縱橫各八路,以棋子行之。西域戲也。」
謦咳
欬也。聲之輕者曰謦,重者曰咳。連用之,則喻言笑也。
十神力之一。見神力條附錄。
阿逸多
Ajita,舊稱阿逸多,阿嗜多。新稱阿氏多,阿制多。譯曰無能勝,最勝之義。是彌勒菩薩之字。維摩經什註曰:「彌勒,姓也。阿逸多,字也。南天竺婆羅門子。」玄應音義二十六曰:「阿氏多,此云無勝,舊言阿嗜多,或作阿逸多,皆訛也。是彌勒今生名也。」慧苑音義上曰:「阿逸多,正云阿制多,此曰無能勝也。」慈恩之阿彌陀經疏曰:「阿逸多菩薩者,依新譯稱讚淨土經,翻為無能勝,或言彌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勝,名無能勝。」
園頭
禪寺之役名。司菜園者。
普門壇
真言行者所入之壇場有二種之別:一云普門壇,一云尊壇。普門壇者以大日如來為中心,都會無盡諸尊之金胎兩部曼荼羅是也,因之名曰都會曼荼羅。大日經二(具緣品),略出經四,教王經三(大曼荼羅廣大儀軌品),蘇悉地經三(灌頂壇品),瞿醯經下,陀羅尼集經十三(都會道場品)等詳說之。其一尊壇者,念誦有緣一尊之壇法也,亦曰都外壇曼荼羅,即如降三世大儀軌,金剛童子經下所述者是。見秘密真言觀行要覽。
梵語曰惹多Jati,有為法之現起名為生。俱舍光記五曰:「於法能起彼用令入現在境名為生。」
無瞋
三善根之一。遭違緣而心無瞋恨也。唯識論六曰:「云何無瞋?於苦苦具無恚為性,對治瞋恚作善為業。」
五法成身
見五相成身條。
慧苑音義
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音義二卷,靜法寺慧苑撰。故世稱慧苑音義。慧琳音義中採取之,又別行焉。
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音義。二卷,唐慧苑撰。
妙法輪
佛所轉之法輪,絕妙不可思議,故曰妙法輪。唐華嚴經一曰:「辯才大海亦無盡,能轉清淨妙法輪。」
六疱
九相之隨一,其疱相有六疱。
小赤華
四華之一。梵語曼殊沙華。譯作小赤華。光宅法華疏一曰:「曼殊沙華者,為小赤團華。」見曼殊沙華條。(CBETA註:疑為見曼殊沙條)
佛駄笈多
Buddhagupta,三藏法師名。譯曰覺密。見續高僧傳二。
吉祥茅
大日經疏十九曰:「西方持誦者,多用吉祥茅為藉也。此有多利益:一者以如來成道時所坐故,一切世間以為吉祥故。持誦者藉之,障不生也。又諸毒蟲等,若敷之者,皆不得至其所也。又性甚香潔也云云。」
神識
有情之心識靈妙不可思議,故曰神識,猶言靈魂。寶積經百九曰:「譬如風吹動諸樹木,發起山壁水涯,觸已作聲。以冷熱因緣所生,是故能受,然彼風體不可得見。(中略)此神識界亦復如是,不可以色得見,亦不至色體,但以所入行作體現色。」增一阿含經七曰:「吾是神識也,吾是形體之具也。」藥師經曰:「彼自身臥在本處,具琰魔使,引其神識至於琰魔法王之前。」楞嚴經八曰:「臨終時,先見猛火滿十方界,亡者神識飛墜,乘煙入無間地獄。」
大幻師
佛之德名。佛,說幻化之事,能為幻化之事,故云幻師。大集經十九曰:「說一切法如水月,我今敬禮大幻師。」
無知
昏闇之心不知照事理也。小乘教立二種之無知:一染污無知,二不染污無知。見二無知條。
真智寂靜而不動,絕一切分別,謂之無知。起信論曰:「若心起見,則有不見之相。心性離見,即是徧照法界義故。」淨土論註下曰:「實相無相故。真智無知也。(中略)無知故能無不知。」維摩經序曰:「聖智無知而萬品俱照,法身無象而殊形並應。」肇法師之寶藏論有般若無知論一篇。
心相應行
謂一切之心所法也。是與心王相應俱起,故曰心相應。是有為法,故曰行。
無性攝論
五攝論之一。無性菩薩依無著之攝論作攝大乘論釋,玄奘譯,有十卷。
大自在天外道
與自在天外道同。
鶡鵯伽羅
見迦陵頻伽條。
富陀那
餓鬼名。見布怛那條。
閻曼德迦尊
威德尊大,故曰尊。
憍梵
憍梵波提之略。比丘名。
七葉巖
在王舍城之側,有七葉樹生於巖窟之上,故名。第一五百結集之窟也。毘婆尸佛經下曰:「王舍城七葉巖。」長阿含經七曰:「佛在羅閱城毘訶羅山七葉樹窟。」參照五山條。
二死
見生死條。
福田
田以生長為義,於應供養者供養之,則能受諸福報,猶如農夫播種於田畝,有秋收之利。故名福田。探玄記六曰:「生我福故名福田。」無量壽經淨影疏曰:「生世福善如田生物,故名福田。」
一向宗
日本真宗之別名。以一向念佛為宗旨,故名。
業種子
二種種子之一。見種子條。
小三災
減劫末所起之三種災厄也。見三災條。
一住劫之中,有二十增減劫,其起於減劫之終者,謂之小三災:一、刀兵災,時人為非法,瞋毒轉盛,相見即起猛利之害心,隨手所執,皆為利刀,互相殘害也。二、疾疫災,時人具如前諸過失。故吐非人毒,而流行疾疫,遇之便命終。三、飢饉災,時人具如前諸過失故,天龍怒而不降雨,世間久遭饑饉,多分命終。俱舍論十二曰:「從諸有情起虛誑語,諸惡業道後後轉增故,此洲人壽量漸減,乃至極十小三災現,此小三災中劫末起。三災者:一刀兵,二疾疫,三饑饉。(中略)刀兵災起極唯七日,疾疫災起七月七日,饑饉七年七月七日,度之便止。」
座忘
坐禪時忘失自家現前之世界也。
吉祥草
梵名姑奢,又作俱舒,矩尸,譯言上茆、茆草,或犧牲草。吉祥童子所奉之草,故曰吉祥草。佛敷之為座以成佛。七帖見聞五末曰:「一義云:茅草頭似劍,魔王見之,劍上坐思成怖畏,去此草名智劍草(云云)。一義云:此草敷精舍,去不淨,七尺也,佛為去煩惱不淨用之也(云云)。一義云:此草吸物熱,仍以空觀草,吸煩惱熱事表。」與「吉祥茅」同,Kuśa。
上輩
三輩之一。與上品同。
稠禪師
齊鄴西龍山雲門寺僧稠,能修禪法。嘗山行見兩虎鬥,以錫杖中解之而去。齊文宣帝為建雲門寺。屢幸寺,稠師守比丘之法,都不送迎。或人以此讒於帝,帝大怒,欲自來加害。稠師冥知之。避寺去二十里,孤立道傍。帝至而問之。曰:恐鮮血不淨,污精舍。帝下馬悔謝,躬負師還寺。見唐高僧傳十六。
異世五師
阿育王傳於佛滅後傳化之師,揭五人:一摩訶迦葉,二阿難,三摩田提,四商那和斯,五優婆毱多也。此中摩田提與商那和斯,同稟於阿難,同世之師也,故於付法藏傳二十三人之次第相承中不加之。然梁之僧祐,撰薩婆多部記五卷(出三藏記十二),揭有部之資師相傳中次第此五師,嘉祥,南山,依之而立異世之五師。嘉祥之三論玄義曰:「薩婆多部傳有異世五師,有同世五師。異世五師者:一迦葉,二阿難,三末田地,四舍那婆斯,五優婆掘多。此五人持佛法藏各得二十餘年,更相付屬,名異世也。」南山之戒疏一上,亦揭阿育王傳之五師,中曰:「三師末田提,四師商那和修,並是阿難親承資奉。阿難將滅,以法付二人。田提道洽罽賓,和修化在中國,是則同時分地而王也。」舍利弗問經曰:「我尋涅槃,大伽葉等當共分別為比丘比丘尼作大依止,如我不異,伽葉傳付阿難,阿難復付末田地,末田地復付舍那婆私,舍那婆私傳付優波笈多。」止觀一上曰:「付法藏人,始迦葉終師子二十三人,末田地與商那同時,取之則二十四人。」
善見律二出傳戒之五師,即第三結集時正系派之傳統也。曰:「第一優波離Upāli,第二馱寫拘Dāsaka,第三須那拘Sonaka,第四悉伽婆Sggava,第五目犍連子帝須Moggalipntta Tissa。此五師於閻浮利地,以律藏次第相付,不令斷絕,即至第三結集。」
玄疏
玄為天台之法華經玄義,疏為法華經文句,又曰妙玄妙疏。
八相示現
世尊八相之示現也。見八相成道項。
離相戒
對於隨相戒而言。又云無相戒。持戒之人,心無所著,一切之戒,猶如虛空,了無持犯之相也。見華嚴大疏。
弊耶伽羅
Vyāghra,譯曰虎氏。天竺之姓。見續高僧傳三。
執金剛神
又云執金剛夜叉、金剛手、金剛力士。手執金剛杖而護帝釋天宮門之夜叉神也。遇佛出世,即降於閻浮提,衛護世尊,防守道場。俱舍論十一曰:「頌曰:妙高頂八萬三十三天居。四角有四峰。金剛手所住。論曰:山頂四角。各有一峰。其高廣量各有五百。有藥叉神名金剛手。於中止住。守護諸天。」五分律一曰:「諸佛常法有五百金剛神侍衛左右。」智度論三十五曰:「執金剛菩薩,常執金剛衛護菩薩。」又古來於寺門兩脅安金剛力士之像,世稱為二王。見二王條。梵Vajrapāṇi又Vajradhara。
二河
二河白道之喻也。見二河白道條。
十障
菩薩於十地斷十障,而證十真如:一於初地斷異生性障,證適行真行,異生性障者,此地入心中斷之所,即見道所斷之煩惱所知二障也,此二障為無始以來凡夫異生之性,故云異生性。二於第二地斷邪行障,證最勝真如。邪行障者其體為俱生所知障之一分。於諸有情身為行邪之障,故名邪行障。三於第三地斷暗鈍障,證勝法真如。闇鈍障者,是亦俱生之所知障之一分。此障能使此地勝定與總持所發之三慧,忘失所聞思之境,故名勝鈍障。四於第四地斷細惑現行障,證無攝受真如。細惑現行障者,執實有諸法之法執,即俱生所知障中之身見也。為俱生之身見,故對於分別之身見名為細惑障。五於第五地斷下乘涅槃障,證無別真如。下乘涅槃障者厭生死,樂涅槃,與不下二乘同,故名下乘涅槃障。六於第六地,斷粗相現行障,證無染淨真如。粗相現行障者,言執有染淨相之障也。七於第七地,斷細相現行障,證法無別真如。細相現行障者,流轉還滅之生滅相也。前六地雖作染淨無分觀而因作緣起觀,故猶有生滅之微細相為障也。八於第八地,斷無相加行障,證不增減真如。無相加行障者,於無相中作加行之障也。前第七地,雖住純無相之觀,然猶借功用而不自在,此第八地,於無相斷作功用之障,故功德任運自在也。九於第九地斷不欲行障,證智自在所依真如。不欲行障者,不欲利他之行之障也。前第八地為剎那增進之位,故於自利之功德,任運無功用,然於利他之功德尚不任運,尚借加行功用,為此地之障也。十於第十地,斷法未自在障,證業自在所依真如。法未自在障者,於諸法中未得自在之障也。前第九地非徧緣自在,入此第十地斷彼未得自在之障,故於一切之法得自在也。見唯識論十,百法問答鈔七。參照十地條。
昏住
見空心靜坐條。
溈山舉米
「溈山嘗舉一粒米曰:百千萬粒,從這一粒生,此一粒從何處生?自曰:此一粒,莫不輕。」見葛藤集下。
五教止觀
一卷,華嚴宗之初祖杜順著。約五教而明止觀。五教章冠經上一曰:「杜順禪師乃文殊師利菩薩之化身。(中略)弘以華嚴訓以一乘,遂造法界觀一卷五教止觀一卷,是華嚴根本之章,圓宗最初之觀。彼五教止觀者即約五教各別止觀,故五教之名正始彼觀。」
通明慧
六通與三明及三慧也。無量壽經下曰:「得深禪定諸通明慧。」
船筏
以譬佛之教法度人也。
安詳
安穩微妙之貌。法華經方便品曰:「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嘉祥之義疏曰:「安詳者,示大人之相。又安詳者,動寂無礙也。」慈恩之玄贊曰:「安者徐也,詳者審也。」無量壽經上曰:「安詳徐逝。」
弟子死復生經
一卷,劉宋沮渠京聲譯。有優婆塞先事外道,後奉佛戒,死去十日復生,說冥中所見之事,以化一家,使皆見佛得果。
世英
佛之尊稱。佛在一切世間為最上之英勝也。無量壽經上曰:「今日世英住最勝道。」
揣食
四食之一。又作團食。揣摶字通。以手握食為丸而食之也。是印度人之食法,指欲界中一切之食物。印度人手握飯與菜納之於口中也。新譯曰段食。分分段段而食之義。註維摩二曰:「生曰:凡欲界食,謂之揣食。揣食者,揣握食也。」同淨影疏二曰:「揣食者,即揣握之食也。」康熙字典曰:「漢書註,揣與摶通。摶,以手圜之也。禮曲禮,毋摶飯。疏,取飯作摶易得多。」義林章四食章解之曰:「段者分段,分分受之能持身命。舊言團者,可摶可握,立為團食。此義全非,團字非搏,非水飲等可摶團圓,云何名團?故應名段。」殆誤。梵⃞Piṇḍapāta。
四輪王
四位之轉輪聖王也。見轉輪王條。
軟語
溫言適人情之語也。涅槃經二十曰:「諸佛常軟語,為眾故說麤。麤語及軟語,皆歸第一義。是故我今者,歸依於世尊。」
死禪和子
禪和子三字,支那指稱禪僧之俗語。長老曰和尚。小僧曰和子。死之一字,罵無正見之想命之詞也。
至靜
又曰極靜。禪定之力極而靜心也。圓覺經曰:「以靜慧故證至靜性。」
內眾
對外俗而言,故以僧為內眾。僧史略上曰:「佛制毘尼糾繩內眾。」
善心
以慚愧之二法及無貪等之三根為善之自性,與之相應而起之一切心心所名曰善心。
錦麝幀
酉陽雜俎曰:「錦麝幀,謂繡佛也。」
調聲
導師之音頭也。
五苦
一、生老病死苦。即合四苦為一苦也。二、愛別離苦。離別親愛者之苦也。三、怨憎會苦。與憎惡者會合之苦也。四、求不得苦。求欲者不得之苦也。五、五盛陰苦。亦云五陰盛苦。五陰者,身心之總體,心身熾盛生長之諸苦也,又心身盛受一切苦也。
一、生老病死苦,八苦之中,開之而為四苦。二、愛別離苦,與所愛者離別之苦也。三、怨憎會苦,常與憎惡者會合之苦也。四、求不得苦,不得所求之苦也。五、五陰盛苦,五陰為一身之總體,為五陰之身,受熾盛之諸苦也。已上五苦,為八苦之開合不同者。見折玄記,三藏法數二十四。
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犯罪枷鎖苦。見五苦章句章,三藏法數二十二。
地獄等五道之苦。觀經妙宗鈔一曰:「五苦者,此方五道俱不免苦,天道縱樂還墮惡趣故。」
伊羅葉
見堙羅那條。
風定
風三昧也。
大火災
大三災之一,住劫終而入壞劫,壞劫之末有七日輪出,上自色界之初禪天,下至無間地獄,盡被焚燒,俱舍論十二曰:「唯器世間,空曠而住。(中略)於是漸有七日輪現,諸海乾渴,眾山洞然,洲渚三輪並從焚燎,風吹猛焰燒上天宮乃至梵宮無遺灰盡。」
阿喇喇
細語不休之意。又作阿剌剌。如韓文所謂「持被入直三省,丁寧顧婢子,語剌剌不能休。」即其例也。又恐怖或驚駭之意。如金陵報寧語錄三所謂「東西南北,土曠人稀,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阿喇喇。」之類是也。又散見於禪林類聚第十七刀劍門等。
六物
佛制,比丘使必蓄之者有六種:一、僧伽梨,九條乃至二十五條之大衣也。二、鬱多羅僧,七條之中衣也。三、安陀會,五條之下衣也。已上謂之三衣。四、鐵多羅,鐵鉢也。五、尼師壇,坐具也。六、漉灑水囊,護水中蟲命之具也。是為三衣六物。三衣雖在六物之中,然為六物中之根本,故特標舉之,如言詩書六經也,行事鈔二衣篇曰:「何名為制?謂三衣六物,佛制令蓄,通諸一化並制服用,有違結罪。」
孤地獄
見孤獨地獄條。
法界一相
謂四法界中事事無礙法界,即一真法界之一相一味也。文殊般若經曰:「法界一相,繫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
瞻仰
以恭敬之心而仰觀也。法華經方便品曰:「瞻仰兩足尊。」維摩經上曰:「瞻仰尊顏,目不暫捨。」
五部總持
金剛界五部之陀羅尼也。陀羅尼,譯言總持。
蓋天
Parittābha,玄應音義五曰:「蓋天諸經作廅天,此譯云有光壽天也,廅烏合切。」
夢想
夢中之想念也。楞嚴經中曰:「彼諸善男子,修三摩地想蘊盡者,是人平生夢想消滅,寐寤恒一。」
眾生濁
五濁之一。見五濁條。
隨轉宣說諸法經
具名佛說大乘隨轉宣說諸法經。三卷,趙宋紹德等譯。諸法無行經之異譯。
旃育迦
王名。佛滅後七百年出,再建祇園精舍。法苑珠林三十九曰:「經律大明祇桓寺之基趾,多云八十頃地,一百二十院,准約東西近有十里,南北七百餘步,祇陀須達二人共造,成之已後經二百年被燒都盡。(中略)於後五百年有旃育迦王依地而起,十不及一。」
無為
梵語Asaṁskṛta。為者造作之義,無因緣造作,曰無為,又無生住異滅四相之造作曰無為,即真理之異名也。此無為法有三種六種之別,三無為中之擇滅無為,六無為中之真如無為,是正為聖智所證之真理。曰涅槃,曰法性,曰實相,曰法界,皆無為之異名也。無量壽經上曰:「無為泥洹之道。」清信士度人經曰:「棄恩入無為,真實報恩者。」肇論曰:「無為者,取乎虛無寂寞,妙絕於有為。」探玄記四曰:「緣所起法名曰有為,無性真理名曰無為。」華嚴大疏十六曰:「以有所作為,故名有為。有為是無常,無所作為,故名無為。無為即是常也。」大乘義章二曰:「釋有二:一對法外四相以釋,色心等法為彼法外四相所為,虛空等三不同彼故,名曰無為。二對法體四相以釋,色心等法一切皆有初生次住終異後滅前後集起,評之曰為,虛空等三無彼為故,名曰無為。」
龍興寺
唐玄宗勅天下諸郡建開元寺龍興寺。見佛祖統紀五十三。
係念定生願
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第二十願。無量壽經上曰:「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係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蓮華軍荼利
蓮華部之軍荼利明王也。在胎藏界之觀音院,觀音大慈內之折伏忿怒也。秘藏記下曰:「左指青蓮華大青色。」
大明白身菩薩
胎藏界曼荼羅觀音院第一行第六位。梵名豪利摩訶微地也,譯言大明白身。密號稱為放光金剛常住金剛。大明白身者清淨無垢之義。為黃白色,左手持開敷髻花,右手於胸邊為與願印,坐赤蓮華上。
金毘羅童子
有二:一為實類之神王,是大寶積經所說。一為釋迦之化現,千頭千臂之童子,是金毘羅童子威德經所說。見金毘羅神條。
出出世一乘法
稱讚唯佛一乘超出於二乘三乘之出世間而言。五教章上曰:「四衢別授大白牛車者,此在出世上,故是出出世一乘法。」
印度佛教
印度為佛陀之降誕地,占佛教史上最重要之地位。佛陀釋迦牟尼開佛教,距今幾何年,東西學者,聚訟紛紜,莫衷一是。其入滅時,則據眾聖點記之說,可知為西歷紀元前四百八十六年。 佛陀成道後四十五年間之行化,以摩揭陀,室羅伐悉底,為中心,而潤澤憍賞彌,拘尸揭羅,吠舍厘等中印度一圓之地,其被教化之最厚者,為室羅伐底,與摩揭陀之二地域。據小乘之傳說,釋尊住室羅伐悉底時最多,據大乘之記錄,則常住摩揭陀。此兩國在釋尊時代,為東西之兩大國,在印度中,為最樞要之地域,及佛化之密被兩國,其為事實,可斷言也。 釋尊為迦毘羅城主淨飯大王之太子,降誕於藍毘尼園,成正覺於尼連禪河畔,以波羅奈國鹿野苑為初轉法輪之地,其後游行各處,為人天灑甘露之法雨,遂以八十歲為一期,於拘尸那揭城邊娑羅雙樹林間,寂然入於泥洹,是為佛教開立之初元。 佛陀入滅後未幾,摩訶迦葉與阿難等,共於摩揭陀國七葉樹窟,行第一回之結集。阿闍世王厚遇之,使大法得合,此在原始之佛教史上,亦為重要之事實。自是以後,至阿育王出世之間,記傳之說各異,南方傳謂其中間年次為二百十餘年,北方傳謂為百餘年。 北方傳明迦葉以下五師之傳燈,南方傳亦舉優波離以下五師之相承。或有謂阿育王有達磨阿育與迦羅阿育之二人,欲調和南北所傳之乖離者。或有謂阿育王之第三結集,與吠舍釐城之第二結集,實為一事複傳者。此一段史乘,在佛教史上,最為黑闇不明,然阿育王出世,為西曆紀元前第三世紀之中葉,可據泰西學者之考證而明之。佛教於此時代,始大發展。王派遣傳道僧,亘東西兩大陸,活動頗極盛觀,彼末田地入迦濕彌羅,開薩婆多部之願,當在此時,摩哂陀游錫於錫蘭。或亦在此時。據北方所傳謂阿育王時上座大眾二部分裂,南方所傳,無此記載。但無論如何,阿育王盡力於佛教之效績,實為不可掩者,印度之佛教,以此時傳播四方,且至開南北佛教之基。阿育王沒後,約經三百年,至迦膩色迦王出世之間,為史家所謂小乘二十部分裂時代,阿育王時代分裂之上座大眾兩部,其興廢之迹,於此可考。 大眾部之佛教,似與阿育王統同其消長,大體自中印度涉南印度而流行,其盛時在阿育王時代並王歿後百餘年間,上座部之佛教,以末田地之罽賓開教為始,其教線不在中印度。似常以北方迦濕彌羅為中堅。 就時代言之,上座部於中印度大眾部佛教亡滅時代,漸接興隆之機運,閱百餘年,至迦膩色迦王出現,於是見婆沙結集之盛事,迦膩色迦王之出現,在西曆紀元第一世紀之末,王亦力圖佛教興隆。有名之大毘婆沙,編纂於此時代。脅,世友,法救,妙音,覺天,那迦斯那,馬鳴等之傑僧,亦與此王前後輩出,教學上呈空前之偉觀,迦膩色迦王觀後之佛教,主傳播於犍馱羅以北之中央亞細亞,西曆紀元二三世紀頃,從此地大輸入佛曲於支那。當時中印度地方全為他教徒所占。 西曆紀元第三世紀之初,龍樹出現,復興前已湮沒之大眾部佛教,於引正王保護下,以憍薩羅國為中心,宣布中觀佛教,至其弟子提婆,更擴張教線於中印度,對抗外道,舉破邪之實。同時又有鳩摩邏多,訶梨跋摩等諸論師,於咀叉始羅,朅盤陀,疏勒等地方,施教化。 降及西紀第五世紀之初,笈多王統之毘訖羅摩阿迭多王時,有無著世親兄弟出,專以阿踰陀國為中心,鼓次瑜伽佛教,同時迦濕彌羅國,有塞建地羅,僧伽跋陀羅等英才,相次而興,宣提毘婆沙之教義,世親以後,繼承其教法者,有德慧,安慧,護法,難陀,親勝,火辨,德光,無垢友等。 其中護法於西紀第六世紀之中葉出世,以摩揭陀為中心,弘宣世親之教系。得尸羅阿迭多王之歸依,住那爛陀寺,亦大於中印度師子吼。後世稱之為那爛陀寺隆盛時代。同時又有陳那,天主,清辯,智光之徒,鼓揚龍樹之教系,又大發揮因明之精髓。於印度佛教史上,稱為掉尾之隆運。 爾後未機,佛教為印度教所蹂躪,至西曆一千年回教又侵入印度,佛教遂殆絕迹。 要之印度為佛教之發生地,故大小半滿權實顯密等各種教理,悉有其萌芽,固勿論,而佛滅五六年百年間,小乘教隆盛時代,既生本末二十部之分立,相次出發智,六足,婆沙等之絢爛作物,對於宇宙及人生之原始的考察,殆達於其極,及龍樹提婆出世,始啟大乘教勃興之機運,中觀佛教,為其豐富之著述所發揮,已無遺憾。尋而無著世親,鼓吹瑜伽佛教,印度之大乘,於是生空有二宗之別,他日於支日本等,作一乘三乘兩宗之基。 其中龍樹提婆所唱者,為大眾部的,可認為說假部一說部等之發展。無著世親主張者,為上座部的,可認為說一切有部經量部等之發展。親光之佛地經論四,謂聲聞藏於佛去世百年已後,即分多部,而菩薩藏千歲以前,清淨一味,無有乖諍,千歲以後,乃興空有二種之異論。又最勝子之瑜伽師地論釋,謂佛涅槃後,魔事紛起,部執競興,多著有見。有龍猛菩薩,提婆菩薩,採集大乘無相空教,造中論百論等。以除彼之有見。然由是眾生復著於空見,故無著菩薩,事大慈尊,請說瑜伽師地論,顯徧計所執為情有理無,依他圓成為理有情無,觀此可知印度之佛教,一方帶理論的傾向,鶩深遠之思索。又一方守戒律,立意實踐修道,為上座部之一派,現今錫蘭,緬甸,暹羅等流播之南方佛教即是,與支那日本等流布之北方教思索的,大異其趣。
昏俗
盲昧之凡俗也。行事鈔下三曰:「昏俗多務,慧觀難修。」同資持記下三之三曰:「塵網所縈,故云昏俗。」
空處
無色界總無形色,故謂為空處。此有四處之別,曰四空處,又名四無色處。見法界次第上之下。
施齋
施齋食於僧也。午前之食云齋。
行教
普化道俗之教,謂之化教,偏制比丘行法之教,謂之行教。化教為經論二藏之所詮,行教為律藏之所詮也。南山戒疏一曰:「言行教者,起必因過,隨過制約。(中略)戒律一宗,局斯教矣。」
賓坻
Piṇḍada,給孤獨長者之梵名也。玄應音義十四曰:「賓坻,直譏切,或作邠坻,音府旻切。案梵本云阿那他賓荼揭利呵跋底Anāthapiṇḍadagṛhapati,此云給孤獨長者也。」
九帖
唐善導大師之著述,即觀經玄義分一卷,觀經序分義一卷,觀經定善義一卷,觀經散善義一卷(已上謂為四帖之疏),淨土法事讚二卷,觀念法門一卷,往生禮讚一卷,般舟讚一卷也。又曰五部九卷(四帖之疏共屬於觀經一部之疏)。
牢籠
如獸入牢,鳥入籠也。法苑珠林二十曰:「牢籠真俗,囊括古今。」
什肇
姚秦之鳩摩羅什與其弟子僧肇也。
報得
其人之果報自然而得者。對修得而言。
思食
第六識相應之思心所,於可意境而生希望,意思資潤,諸根增長。又思想飲食,令人不死。如小兒視梁上懸囊,及望梅止渴等。
五色
青黃赤白黑為五色。亦曰五正色。亦曰五大色。又緋,紅,紫,綠,琉黃為五間色。行事鈔資持記下一之一曰:「言上色者總五方正間:青黃赤白黑,五方正色也;緋紅紫綠琉黃,五方間色也。」各色配方位,則如圖。
樂音乾闥婆
法華經序品所列四乾闥婆之一。
𢟋惕鬼
或作堆惕鬼,埠惕鬼,埠場鬼。以𢟋惕鬼為正。坐禪時來作人障礙之鬼名也。治禪病經下曰:「羅旬踰等一千長者子,始初出家,請尊者阿難摩訶迦葉舍利弗等為和上。摩訶迦葉教千比丘數息靜處。鬼魅所著,見一鬼神,面如琵琶,四眼兩口,舉面放光,以手擊攊兩腋下及餘身分,口中唱言𢟋惕𢟋惕。如旋火輪,似掣電光,或起或滅,令於行者氣心不安所。(中略)佛告阿難: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若有四眾患此鬼者,汝當談治鬼之法。此𢟋惕鬼有六十三名,乃是過去迦那含牟尼佛時,有一比丘,垂向須陀洹,因邪命故,為僧所擯。瞋恚命終,自誓為鬼,乃至今日惱亂四眾。壽命一劫,劫盡命終,落阿鼻地獄。汝等宜識名字一心繫念,莫為所亂。」名為𢟋惕者,以彼口言𢟋惕也,𢟋惕為憂愁之意。
八尊重法
八敬戒之異名。
文殊供養法
金剛頂瑜伽經文殊師利菩薩儀軌供養法之略名。
八穢
一,置買田宅。謂比丘當依眾居止,勤修出世清淨無為之道。若私置田宅,以圖自足,是為不淨。二、種植根栽。比丘當勤修道業,於世間資生之事,不生貪著。若不為眾,私自種植田園,內妨行業。是為不淨。三、貯聚穀粟。謂比丘當乞食資身,清淨活命。若不為眾,私自藏貯穀粟米麥,是為不淨。四、畜養奴婢。謂比丘當閒居靜處,修攝其心,行安樂行。若不為眾,畜養奴婢,驅使作務,是為不淨。五、畜養群畜。謂比丘當持禁戒,慈心不殺。若畜牛馬等孳生之類,以污梵行,是為不淨。六、藏積金銀錢寶。謂比丘當以清雅為高,安貧樂道,身無長物。若貪積世間所重金銀資財等物,資生求利,計算出納,有乖道行,是為不淨。七、藏積象牙刻鏤等物。謂比丘當奉佛戒,志尚儉素,於諸玩好,心不貪戀,布衣草座,常懷知足。若貪世間稀有雕飾之物,是為不淨。八、藏積銅鐵釜鑊以自煮爨。謂比丘於眾居止,當於眾同餐,或乞食自活,勵精梵行,成就道業。若藏積釜鑊,以自煮爨,背眾而食,是為不淨。
二求
眾生所有二種之欲求也。即得求與命求。得求者,求得諸樂也。命求者,欲得長樂而求長命也。
阿耆達
Agnidatta,又曰阿耆陀。王名。大部補註五曰:「薩婆多云:以供養火故,名阿耆達。」
優波扇多
Upaśānta,比丘名。阿毘曇心論經之著者。
六無減
智度論二十六明佛十八不共法中說六無減:一欲無減,欲度脫眾生之欲心所也。二精進無減,為度眾生勤而不倦之精進心所也。三念無減,念三世諸法而不失之念心所也。四慧無減,分別一切法相之慧心所也。五解脫無減,佛斷一切煩惱之正習而證解脫,故云解脫無減。六解脫知見無減,於證解脫之知見而無邊清淨也。」
小經
淨土門三部經中佛說阿彌陀經之稱。又異名四紙經。
具譚
與瞿曇同。釋迦名。見瞿曇條。
愛敬
愛敬尊貴之人也。無量壽經上曰:「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
隔宿
忌日之前日也。以與當日隔一宿故也。勅修清規景命四齋日祝讚曰:「隔宿堂司行者,報眾掛諷經牌。」
師雨
師為法師,雨為雨安居,即夏臘也,謂某師之夏臘若干也。玄應音義二十五曰:「師雨,謂雨安居也,言師若干夏臘也。」即言師之法臘也。
時解脫
七聖之一。
淨國
清淨之佛國也。維摩經佛國品曰:「菩薩取於淨國,皆為饒益諸眾生故。」觀無量壽經曰:「必生淨國。」淨土論註曰:「淨國無衰變。」
沙門婆羅門相違
智度論卷十曰:「智慧人有二分,沙門婆羅門,出家名沙門,在家名婆羅門。餘人心存世樂,是故不說。婆羅門多學智慧求福,出家人一切求道。」
二種方便
一、體外方便,餘經所說之方便也,是真實體外之方便,故云體外。二、體內方便,又云同體方便,方便即真實,真實即方便,故曰體內,如法華所說之方便是也。法華文句三曰:「體外方便,化物之權,隨他意語。(中略)同體方便,即是自行權,隨自意權。」輔行三曰:「此權者,本是諸佛妙體,體內方便,故名權謀。」垂裕記二曰:「法華名權即體內方便也。」
觀道
觀法之道。止觀大意曰:「內順觀道,外扶教門。」
菊燈
供於佛前之燈臺一種。象菊花而作,故有此稱。
楊葉
若有小兒啼,則與楊樹之黃葉以止啼。譬佛之方便也。涅槃經二十曰:「如彼嬰兒啼哭之時,父母即以楊樹黃葉而語之言:莫啼莫啼,我與汝金。嬰兒見已,生真金想,便止不啼。然此楊葉定非金也。」
觀達
智慧之用。觀理而達其源底也。大乘義章十二曰:「於法觀達,故稱為慧。」天台戒疏上曰:「觀達無始無明源底。」
金剛般若論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之略名。
阿剌剌
見阿喇喇條。
棲光
如來之涅槃也。棲息光明之義。資持記上一之二曰:「如來滅度,常光隨息,故曰棲光。」
十六會般若
大般若經有十六會。見大般若經之部。
僧卻崎
見僧祇支條。
神足
神足通也。又曰神境智證通。略曰神境通。五通之一。見通條。
決定業
對於不定業而言。略稱為定業。見定業條。
阿軫𭘬
Acintya,譯曰不思議。見大日經疏十三。
八篇
具足戒分類為八種謂之八篇。
起盡
與始末同。文句一上曰:「古講師,但敷弘義理,不分章段。若純用此意,後生殆不識起盡。」
頗黎
見玻璃條。
安養淨土
對於裟婆之穢土,而謂極樂為淨土。淨土者,清淨之國土也。
不思議經
或指華嚴經,或指維摩經,以二經皆明不可思議解脫之法門故也。見不可思議解脫經條。
直道
不迂曲而直至涅槃之道也。大乘義章一曰:「二空即是世直道。」直到佛地之道也。教行信證證卷序曰:「最勝直道。」
燈明
神佛前所奉之燈火也。六種供具之一。以標佛之智波羅蜜。菩薩藏經曰:「百千燈明懺悔罪。」無量壽經下曰:「為世燈明最勝福田。」同淨最疏曰:「自具智慧,能生物解,名世燈明。」羂索經十九曰:「如是真言,三徧加持燈明,獻供養之,持法者,觀蠲諸暗障。」
現前地
菩薩乘十地之第六地。真如淨性顯現之位。最勝般若顯現之位。楞嚴經八曰:「無為真如,性淨明露,名現前地。」唯識論九曰:「現前地,住緣起智,引無分別最勝般若,令現前故。」
依教分宗
與教相判釋同。見教判條。
極樂
Sukhāvati,佛土名。阿彌陀佛之國土。又作安養,安樂,無量清淨土,無量光明土,無量壽佛土,蓮華藏世界,密嚴國,清泰國等。梵名須摩提。譯曰妙樂。諸事具足圓滿,惟有樂而無有苦也。阿彌陀經曰:「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中略)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無量壽經上曰:「法藏菩薩,今已成佛,現在西方。去此十萬億剎,其佛世界名曰安樂。」般舟三昧經行品曰:「去此間千億佛剎,其國名須摩提。」平等覺經一曰:「無量清淨佛,作佛已來凡十小劫,所居國名須摩提,正在西方,去是閻浮剎地界千億萬須彌山佛國。」稱讚淨土經曰:「於是西方去此世界過百千俱胝那庾多佛土,有佛世界名曰極樂,其中世尊名無量壽及無量光。」悲華經三曰:「大王!汝見西方,過百千萬億佛土,有世界,名尊善無垢。彼界有佛名尊音王,(中略)如是諸佛悉滅度已,復過一阿僧祇劫等阿僧祇劫,入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祇劫。是時世界轉名安樂,汝於是時當得作佛,號無量壽。」鼓音聲經曰:「西方安樂世界,今現有佛號阿彌陀,(中略)其國號曰清泰,聖王所住。」觀音授記經曰:「西方過此億百千剎,有世界名安樂,其國有佛號阿彌陀。」秘藏記上曰:「華藏世界者,最上妙樂在其中,故曰極樂。當知極樂與華藏,雖名異而非異所。」天台彌陀經義記曰:「彼有三名:極樂對苦,安養從用,無量壽逐人為國。」
優婆塞五戒相經
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一卷,宋求那跋摩譯。依淨飯王之請,分別五戒之相。小乘律之攝。
明藏
明朝彫刻之方冊一切經也。明朝有南北二藏,南藏為太祖所刻,在南京之官庫,北藏為太宗所刻,藏北京城中。其後神宗萬曆年間密藏禪師發願初刻方冊大藏,爾來海內之緇素得閱大藏者,皆師之賜也,日本鐵眼禪師所翻刻者即此本也。
三摩婆夜
勝論所明六義句之第六。舊譯無障礙,新譯利合。百論疏上之中曰:「六三摩婆夜諦,此云無障礙諦,如一色色香徧有而不相障。」梵⃞Samavāya。
九徹
又謂之不動九徹。不動明王之利劍,周圍有九個火焰。表九徹也。九徹者,顯三界九地惑障盡滅,成十地滿足之佛也。又顯八葉九尊於一心之蓮臺,故云九徹。總之以不動之身而即知為行者之身,謂之三昧耶。或云九徹。
十如是
略云十如。詳見十如條。
宿住智正明
俱舍論所說三明之一。見三明條。
訶利底
Hāriti,又作呵利底、呵利帝、訶利帝、訶哩帝、呵利陀,鬼母名,譯曰歡喜。暴惡,青色,黃色等。毘奈耶雜事三十一曰:「月滿生女,容貌端嚴,見者愛樂。其女生時,諸藥叉眾,咸皆歡喜,諸親立字,名曰歡喜。」同卷曰:「此既取我男女充食。則是惡賊藥叉。何名歡喜?因此諸人皆喚為訶利帝藥叉女。」希麟音義六曰:「呵利帝,此云歡喜天母也。」孔雀經音義曰:「訶利底,唐云愛子母也。」准胝陀羅尼經曰:「呵利底菩薩」。密教秘記曰:「翻梵語云:呵利陀鬼子母。呵利陀,此云黃色。信行梵語集云:訶利帝,此云青色。梵漢相對鈔云:訶利底,此云青衣,古譯云功德天。」寄歸傳解纜鈔一曰:「呵利底,此云暴惡。」
口業
又曰語業。三業之一。謂口之所作,即一切之言語也。大乘義章七曰:「起說之門,名之為口。」
業與孽通。口業:謂兩舌,惡口,妄言,綺語也。淨住子曰次懺口業,此是患苦之門,禍累之始。唐宋人常取以言文學之事,白居易詩:些些口業尚誇詩。蘇軾詩:口業不停詩有債。皆以詩為綺語也。
四空處
又云四無色,無空界之四處也。是乃修四空處定所得之正報。梵名Catuarūpa一空無邊處Ākāśānantāyatana,略名虛空處,又云空處。修虛空無邊定所生之天處也。二識無邊處Vijñānānantāyatana,略云識處。修心識無邊定所生之天處也。三無所有處Ākiñcanyāyatana,修心識無所有定所生之天處也。四非想非非想處Naivasañjñānāsañjñāyatana,又名非有想非無想處。生此天處之人,定心深妙,想念最為昧劣,無麤想,故云非想,非細想,故曰非非想。此四處於五蘊無色蘊,正報唯為受想行識四蘊之假和合而無色身,又無依報之國土宮殿,故曰無色界,又名曰空處。因之非可以國土分四處,故由因行之禪定而說果以立四處之別也。其中前三者從所修之因行而立名,第四處從當體而立名,見俱舍論八,法界次第上。然依部宗而有不同。有部,經部,唯識,總無色法,有之者皆為變現,大眾部有細色而無麤色。又,涅槃經有細色之說。
無熱
梵語阿耨達阿那婆達多。法華義疏二曰:「阿那婆達多,此云無熱。」
摩訶男
比丘名。見摩訶那摩條。
一切虛空極微塵數出生金剛威德大寶三昧
稱大日如來所入南方灌頂智大福德門之大寶三昧也。由此而出生寶生如來。見攝真實經上。
妒不男
五種不男之一。見五種不男條。
迦布德迦伽藍
Kapotakasaṁghārāma,西域記九曰:「迦布德迦(唐言鴿也),伽藍。昔佛於諸大眾,一宿說法。佛說法時,有羅者。於此林中,網捕羽族,經日不獲。遂作是言:我惟薄福,恒為弊事。來至佛處。揚言唱曰:今日如來,於此說法。我今網捕都無所得,妻孥饑餓,其計安在?如來告曰:汝當蘊火,當與汝食。如來是時,化作大鴿,投火而死。羅者持歸,妻孥共食。其後重往佛所,如來方便攝化,羅者聞法悔過。自斯捨家修學,便證聖果,因名所建為鴿伽藍。」此精舍名之因緣,別有一說,見鴿園條。
深防
律之制戒,有深防與限分之二法。見限分條。
初阿後荼
大般若經所說四十二之悉曇文字,阿為最首,荼為最終。是配於大乘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之四十二位也。
虛空孕經
虛空孕菩薩經之異名。
身雲
無量無數之佛身無邊際,謂之身雲,又言現種種之身而蔭覆眾生如雲也。吽字義曰:「毘盧遮那如來自受用故,化作種種神變,變現無量身雲。」
言諸尊之多如雲霞也。
女天
女性之天人也。欲界天中有女天,色界已上無之。
箄尸
Pesi,見蔽尸條。
垢染
以染身之垢喻煩惱之心也。無量壽經下曰:「猶如淨水。洗除塵勞垢染故。」
波利樹法門
涅槃經三十二引忉利天宮之波利質多樹以喻菩薩出家受具足戒,乃至具足諸行得大般涅槃之功德也。
秀能
北宗之祖神秀與南宗之祖慧能也。
現喻
八種喻之一。以現在之事物為譬者。
死海
生死無邊如海故云。寶積經九十六曰:「如駛河流終歸死海。」止觀一曰:「橫截死海超度有流。」無常經曰:「如其壽命盡,須臾不暫停。還漂死海中,隨緣受眾苦。」
八筏
以八個之筏譬八正道也。名義集五曰:「智論云:筏是八正道,到常樂涅槃之彼岸。」
欣尚之意。心所名。對於厭而言,即令心欣慕功德之精神作用也。入阿毘達磨論上曰:「欣謂欣尚,於還滅品,見功德已,令心欣慕,隨順修善。心有此故,欣樂涅槃。與此相應,名欣作意。」順正理論十一曰:「欣謂善心希求過患出離對治,此增上力所起順證修心欣尚性。此於離喜未至等地,亦有現行,故非喜受。與此相應名欣作意。」皆是也。大毘婆沙論百四十三說有欣厭二心所。又二十八、百九十六,說別有厭心所。俱舍論等說,心所中不出欣厭之二。俱舍光記四所謂「此論中等不別說者,以非恒起,或非並生,故不說為大善地法。」成唯識論六所謂「及顯十一義別心所。謂欣厭等善心所法。雖義有別,說種種名,而體無異,故不別立。欣謂欲俱無瞋一分。於所欣境不憎恚故」是也。
金山王
金山中之勝妙者,以譬如來。往生要集上本曰:「遙以瞻望彌陀如來如金山王。」
央崛產難
禪之公案。殃崛摩羅入城托鉢,到一長者家,值其婦產難。長者告曰:沙門是佛弟子,有何方便,救我家產難?殃崛返白佛,以佛教,使子分娩。見會元一。
無對光佛
十二光佛之一。
師子諸傳說
野狐領師子攻敵。及師子先吼,野狐自象墮而死。見止觀輔行五。師子王欲為獼猴捨身。見大集經三,經律異相四十七。師子食象哽死。木雀援之蘇息,後忘恩不報,因拔一目。見菩薩瓔珞經九,經律異相四十七。師子有二子,為獵者所殺,同生於長者家,出家得道。見十誦律一,經律異相四十七。師子墮井為野干所救。見十誦律一,經律異相四十七。師子與虎為善友,野干兩舌而分身喪命。見十誦律第二誦第三分,同四誦第九分,彌沙塞律六,野干兩舌經,經律異相四十七。
難破
於異義難問破斥之也。中論疏四本曰:「即難破之。」慈恩傳四曰:「若有難破一條者,我則斬首相謝。」
尊特
謂勝應身尊大殊特。盧舍那佛是也。法華玄義十曰:「尊特之身,猶如虛空,為法性身菩薩說法。」四教儀集註上曰:「盧舍那,翻淨滿。謂諸惡都盡故淨,眾德悉圓故滿。亦翻光明徧照,亦名尊特,名勝應。」
二流
一、順流,流即生死之流,六道之眾生,起惑造業,順生死之流,而背涅槃之道,即流轉之因果也。二、逆流,由初果須陀洹,斷已後三界之惑,漸逆生死之流,而趣涅槃之道,即還滅之因果也。見涅槃經三十六。
結縛
煩惱之異名。繫縛心身不使解脫出離之義。維摩經佛國品曰:「稽首能斷眾結縛。」無量壽經下曰:「煩惱結縛,無有解已。」
四諦梵語
賢慧經十二曰:「豆佉,三牟提耶,尼樓陀,末迦(晉言苦習滅道)。」(宋元明三本俱習字作集梵音出本項)。毘沙論出毘陀語Veda及彌離車語Mleccha之四諦。參照聖語條。
馬大師不安
「馬大師有病,院主問曰:近日尊候如何?大師云:日面佛月面佛。」見碧巖第三則,從容錄。
僧鬘
譯曰對面施。戒疏二上曰:「僧鬘物者,此梵本音。據唐言之對面物也,即是現前對面之施耳。」
白蓮社十八賢
白蓮社中,緇白之翹楚有十八人,稱十八賢:一東林慧遠法師,二西林慧永法師,三慧持法師,四道生法師,五曇順法師,六僧叡法師,七曇恒法師,八道昺法師,九曇詵法師,十道敬法師,十一覺明法師,十二佛馱跋陀三藏,十三劉程之,十四張野,十五周續之,十六張詮,十七宗炳,十八雷次宗。見佛祖統紀二十六,蓮宗寶鑑四。
佛所護念
以名大乘甚深之經典,護持憶念,不濫開演者。法華經序品曰:「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敬菩薩法,佛所護念。」阿彌陀經曰:「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𨶶黎
𨶶音社,平聲,讀若蛇音,今作闍非,王播題木蘭寺詩曰:「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𨶶黎飯後鐘。二十年來塵拂面,而今始得碧紗籠。」餘詳闍黎條中。(CBETA註:疑為餘詳闍梨條)
愛果
愛欲之果報也。大悲經三曰:「樂著生死三有愛果。」
結緣
於佛法結緣。創未來得度之緣也。止觀六上曰:「和光同塵,結緣之始。」文句二下曰:「現世雖見佛聞法,無四悉檀益但作未來得度因緣,此名結緣眾。」文句記二下曰:「結謂結構,立機之始。緣即緣助,能成其終。則成未來修得三德之先萌也。」往生要集下末曰:「當知生謗亦是結緣,我若得道願引攝彼,彼若得道願引攝我。」
淨頭寮
淨頭之寮舍也。
韋駄天還佛牙
俗說佛涅槃時,捷疾鬼盜取佛牙一雙,時韋駄天急追取還,至唐代授南山道宣律師。鬼盜雙牙之說,出後分涅槃經。曰:「爾時帝釋,持七寶瓶,至荼毘所。其火一時自然滅盡,帝釋即開如來寶棺,欲請佛牙。樓豆言:莫輒自取,可待大眾共分。釋言:佛先與我一牙舍利,是以我來火滅。於佛口中右畔上頷,取牙舍利,即還天上。起塔供養。爾時有二捷疾羅剎,隱身隨帝釋後,眾皆不見,盜取一雙佛牙舍利(云云)。」
多論
又云薩婆多論。薩婆多毘尼毘婆沙之異名。
豎敵
又作立敵。立者與敵者。於論場成立自義者為立者,反對之而問難者為敵者。
五股
又作五鈷、五古、五𦙶,具名五股杵、五股金剛杵。股為枝之義,獨頭之杵,謂之獨股;分為五頭,謂之五股。股通作𦙶,杵以金作鈷,借字也,餘為略字或當字。凡金剛杵,西土之戰具也,以表退治煩惱之金剛智。其中五股表金剛界之五部,合兩頭而為十枝,以表十波羅蜜也。諸部要目曰:「金剛杵者,菩提心義,能懷斷二邊契中道。中有十六大菩薩位,亦表十六空為中道。兩邊各有五股,五佛智義;亦表十波羅蜜,能摧十種煩惱,成十種真如,便證十地。證金剛三業,護金剛智,坐金剛座,亦是一切智智。」五重結護曰:「五鈷杵顯五智也。中直者此正義無方便;邊曲者,是權義而帶方便故也。權必歸實,故曲也。上下同者,佛界眾生界同具五智,故上下同也。」谷響集二曰:「本作股,股者枝義。有五枝者名五股杵,有三枝者名三股杵。杵西國兵器,如有三枝戟云三戟。股通作𦙶,作鈷者與𦙶音同,蓋以金剛杵故從金作鈷,只取音同耳。」
依詮談旨
對於廢詮談旨而言,謂託於言慮之詮門,說其旨也。例如真如為妙諦,永離言詮,無實可名,然為使人悟其體義,強立真如之名,談真實如常等之旨,是也。其他三性三無性等,總為依詮門之談。見百佉問答鈔等。
大光明佛
馬鳴菩薩之本地也。釋摩訶衍論一曰:「馬鳴菩薩若剋其本大光明佛,若論其因第八地內住位菩薩,西天誕生,盧伽為父,瞿那為母。」
大安樂經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摩耶經之異名。
天台四相承
謂圓頓戒相承,止觀業相承,遮那業相承。達磨相承也。
內界
眾生之身心,分內外二界,身體為外界,心意為內界。又,六界中地水火風空之五界為外界,第六之識界為內界。
火吽供養儀軌
一卷。失譯人名。
愛染
貪愛染著之情也。煩惱之名。智度論一曰:「自法愛染故,毀訾他人法。」同三十四曰:「愛染無門。」淨住子曰:「洗除心垢,六塵愛染。」王維詩曰:「愛染日以薄,禪寂日以固。」
十二行法輪
即三轉法輪也。
伊剎尼
Iksaṇi,得知他人心中所思之咒術名。俱舍論二十七曰:「有咒術名伊剎尼,持此便能知他心念。」俱舍光記二十七曰:「有咒術名伊剎尼,持此便能知他心念,如他心通。伊剎尼,此云觀察。又真諦云:伊剎尼,是論名。是露形外道師所造,翻為觀察。此咒從彼所造論為名,故稱伊剎尼。」玄應音義二十六曰:「伊剎尼此云占相觀察。」
譬喻部
譬喻師之部宗,即經部也。見譬喻師條。
阿吒筏底
多聞天即毘沙門天之居城。慧琳音義十一曰:「阿吒筏底城,即多聞天王所居也。」
颰陀劫
Bhadrakalpa,又作波陀劫。颰陀劫簸之略。劫簸為分別世界成壞之時量。今即成劫也。常略曰劫。颰陀譯曰賢或善,此一劫中千佛出世。故名賢劫。智度論三十八曰:「劫簸秦言分別時分,颰陀者秦言善。有千萬劫過去空無有佛,是一劫中有千佛興,諸淨居天歡喜故名為善劫。」修行本起經上曰:「劫名波陀,漢言為賢。」法華文句八曰:「颰陀此云聖,劫之異名耳。」賢劫經一曰:「颰陀劫三昧,晉曰賢劫定意。」
結經
對於開經而言。謂說本經後,以此為結撮而演之經。如法華之結經為觀普賢經是也。
二滅
一擇滅,二非擇滅也。
有餘涅槃與無餘涅槃也。
甘露王
阿彌陀之別號。阿彌陀之咒,謂之甘露咒,故阿彌陀謂之甘露王如來。彌陀化身說法,澍甘露之雨,以是稱其德也。但此時之梵語曰阿彌利帝。胎藏曼陀羅大鈔一曰:「阿娑縛抄云:阿彌陀、阿彌利帝,梵語也。此翻無量壽,無量光,又正云甘露。故大咒云十甘露明,依之甘露王如來云:服甘露不老不死故,名無量壽矣。」菩提心集經上曰:「甘露王者,應身也,甘露者,說法之德也。以法名,甘露之時梵語阿密㗚多也。」Amṛta。
善巧
善良巧妙之方便也。佛地論七曰:「稱順機宜,故名善巧。」文句二曰:「顯善權曲折,明觀行精微。」文句私記三末曰:「舊譯以方便並為善權,若唐三藏翻為善巧。」
無量劫
經劫無量也。劫者,梵語,謂世界成敗之一期也。見劫條。
㕧剌拏伐底
河名。譯曰有金河。佛涅槃於此河邊。見阿恃多伐底條及熙連條。
全身舍利
佛舍利有全身碎身之二種。見舍利條。
一即六
謂眼等六根之中,一根返於真性則餘五根亦得解脫也。楞嚴經六曰:「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又「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處成休復,六用皆不成。」
行果
行業與果報。果報者必依行業之因。無量壽經上曰:「行業果報,不可思議。」行宗記下一之一曰:「良以如來行果極圓,究盡眾生重輕業性。」
三磨缽躭
數名。俱舍論十二曰:「十大印達羅為三磨缽躭。」梵⃞Samāgta'。
野狐身
古人誤一轉語,五百世為野狐身。見百丈條。
界繫
此繫屬於欲界之法,彼繫屬於色界之法等。有於色心之諸法各定其界之繫屬者,謂之界繫,判定其界繫,謂之界繫分別。俱舍論二曰:「十八界中,幾欲界繫?幾色界繫?幾無色界繫?(中略)繫謂繫屬,即被縛義。」
三界之繫縛。指業而言:凡夫以業為三界所繫縛者。羯磨疏序曰:「夫聖人之利見也,妙以清澄界繫亡我靜倒,以為言焉。」濟緣記一上曰:「界是苦道,繫是業道。」
趣果無間
見五無間及無間地獄條。
九居
九有情居之略。寄歸傳一曰:「住持八紀,弘濟九居。」行事鈔四之二曰:「三界九居既是眾生居處。」
缽袱
包鐵鉢之袱紗也。又曰袱帕。見象器箋二十。
長衣過限戒
具曰畜長衣過限戒。二百五十戒中三十捨墮罪之第一。比丘若於三衣,或百一資具之外,得周尺一尺六寸,廣八寸已上之衣體,則於十日已內,宜行說淨之法。若不作此法而畜之,過十日之限,則自十一日之明相現時結捨墮罪。含注戒本上曰:「畜長衣不淨施得畜,若過十日尼薩耆波逸提。」戒本疏三上曰:「貯用屬己名畜,限分之餘為長,越於期限故曰畜長衣過限戒。」
觀自在菩薩母陀羅尼經
一卷,宋法賢譯。佛在廣嚴城,普賢菩薩說此咒。
本神通妙
本門十妙之一。本時之神通妙也。謂如來說法際所示現之神通不可思議也。
四王天
詳見四天王條。
尸羅幢
以清涼寶玉而造之幢也。慧苑音義上曰:「按梵語云,尸羅此曰清涼。若云誐羅幢。此翻為玉。以玉為幢,名尸羅幢。」
朱利槃特誦一偈
見半託迦條。
罷講
經文等之講義終了也。
灌佛
又去浴佛。灌浴佛像而拂拭之,其功德廣大,經說之,西天每作之。寄歸傳四曰:「但西國諸寺,灌沐尊儀,每於禺中(正午)之時,授事(執事)便鳴健椎。寺庭張施寶蓋,殿側羅列香瓶,取金銀銅石之像,置以銅金木石盤,內令諸妓女奏其音樂,塗以磨香,灌以香水,以淨白氎而揩試之,然後安置殿中,布諸華綵,此乃寺眾之儀,令羯磨陀那(譯授事)作之矣。然於房房之內,自浴尊儀,日日皆為要心無闕,(中略)至於銅像,無問小大,須細灰磚末,揩拭光明。清水灌之,澄華若鏡。大者月半月盡合眾共為,小者隨己所能。每須洗沐,斯則所費雖少,而福利尤多。其浴像之水,舉以兩指,瀝自頂上,斯謂吉祥之水,冀求勝利。(中略)曾見有處。四月八日,或道或俗,持像路邊,灌洗隨宜。不知揩拭,風飄日曝,未稱其儀矣。」依此則西天之俗,灌佛為平常之事,依拂說摩訶剎頭經,則特說四月八日佛生日之灌佛,依般泥洹後灌臘經,則說四月八日佛生日與七月十五日夏滿日之灌佛。諸宗行佛生日之灌佛,禪宗於十二月八日之佛成道亦行灌佛式。臘八之浴佛,依譬喻經。見臘八條。秘藏記本說密教之沐像法曰:「即觀以此本來自性清淨水,浴諸佛無垢身。及洗自他眾生界百六十心即浴。」有般泥洹後灌臘經、佛說灌洗佛形像經、摩訶剎頭經、佛說浴像功德經、浴佛功德經、新集浴像儀軌之經軌。
聲前一句
碧巖第七則垂示曰:「聲前一句,千聖不傳。」謂言外之妙音也。
戒海
戒律之清淨譬以海也。止觀二下曰:「戒海死屍,宜依律擯治。」同輔行曰:「律云:譬如彼死屍大海不容受,為疾風所吹置之岸上,犯重如屍眾海不受,作法擯治如疾風吹,飄出眾外如置岸上。」
曇摩蜱
Dharmaprīya,比丘名。譯曰法愛。見歷代三寶記八。
五聲
即五音。見五音條。
風天
金剛界曼荼羅中四執金剛神之一。位於曼荼羅之西南角,幢幡為三摩耶形,𑖮字為種子,𑖮字者風大之種子也。
金剛界曼荼羅外金剛部二十天之一眾也。位於西方。
胎藏界曼荼羅外金剛院中之一眾,位於最西北。大日經疏五曰:「最西北隅置護方風天眷屬。」同十曰:「風神真言曰:皤也吠,即以本名為真言也,以皤字為體也。」同義釋七曰:「嚩,野吠。野吠即是風之正音,以嚩字為真言體。」(真言體即種子)。秘藏記末曰:「風天赤黑色,持幢幡,右手持杖,上半月形,左手按腰。」陀羅尼集經十二有風天之印咒法。
蘇剌他
見蘇囉多條。
正等覺
稱諸佛無上之正智而曰正等覺。覺者覺知諸法之智也。其智無邪曰正,無偏曰等。七佛經曰:「毘婆尸佛應正等覺。」
大寶積經
有四十九會七十七品,前後諸師譯一會或譯數會而別行之。唐菩提流志新譯三十六會三十九卷,取舊來諸師所譯二十三會八十一卷合之,以四十九會一百二十卷為全本。寶積者法寶之集積也,為大乘深妙之法,故目之為寶,無量法門攝在此中故謂之積。寶積經論一曰:「大乘法寶中,一切諸法差別義攝取故。所有大乘法中諸法差別者,彼盡攝取義故名曰寶積。」
牛頭禪
以牛頭山法融為祖之禪派。又稱牛頭宗。四祖道信下旁出之禪宗也。初,法融入金陵牛頭山幽棲寺北巖石室枯坐,有百鳥銜花之祥。唐貞觀中,四祖道信聞之,往尋訪,因附法。自是法席大盛。法融下,智巖,慧方,法持,智威,慧忠,六世相付。慧忠下,有維則。則下有雲居智。又智威之門有玄素。素下有道欽。欽開徑山,受代宗之信仰,賜號國一。欽門有鳥窠道林,與白居易問答有名。牛頭門風,雖一時振於唐代,而其末遂不盛。宗密之中華傳心地禪門師資承襲圖曰:「牛頭宗之意,體諸法如夢。本來無事,心境本寂,非今始空,迷之為有,即見榮枯貴賤等事。事迹既有相連相順,故生愛惡等情。情生則為諸苦所繫。夢作夢受,何損何益。雖有此能了之智,亦如夢心。乃至設有一法過於涅槃者,亦如夢如幻。既達本來無事,理宜喪己忘情。情忘即絕苦因,方度一切苦厄,此以忘情為修也。」即此可以見其宗風。南宗諸師,頗詆擊牛頭一派。彼黃檗希運:「如四祖下牛頭融大師,橫說竪說,猶未知向上關捩子。有此眼腦,方辨得邪正宗黨。」即其一例。又見傳燈錄四及九,祖庭事苑一等。
九尊
胎藏界中臺八葉院之九尊也。有開敷之八瓣蓮華,其中心與八瓣各現一尊,中心為大日如來,四方者四如來,四隅者四菩薩也。是胎藏界曼陀羅十三大院中之第一而表示凡夫肉心之具德者,吾人之肉心,如合蓮華,一旦三密相應則開敷為八葉之蓮,現此九尊也。參照心蓮條。
瞿薩旦那
Kustana,國名。西域記十二曰:「瞿薩旦那國,唐言地乳,即其俗之雅言也。俗語謂之渙那國,匈奴謂之于遁,諸胡謂之豁旦,印度謂之屈丹,舊曰于闐訛也。」今之Khotan也。見于闐條。
高念佛
高聲念佛也。
宗致
如言宗趣,謂主義至極之所云致。法華文句記四曰:「此是法華之宗致,實教之源由。」業疏二之上曰:「標舉宗致。」
五藏三摩地觀
是三種秘密儀軌所說,觀吾五藏為五大即五如來,而即身成佛之三摩地也。儀軌曰:「阿字(地大)者,金剛部,主肝;鍐字(水大)者,蓮華部,主肺;覽字(火大)者,寶部,主心;唅字(風大)者,羯磨部,主胃;欠字(空大)者,虛空部(虛空者佛之異名)主脾。(中略)阿字者東方阿閦如來,鍐字者西方阿彌陀如來,覽字者東方寶生如來,唅字者北方不空成就如來,欠字者上方毘盧那大日如來。」如是五臟即為五大,而五大即為五智如來,則依此五藏三摩地,而得即身成佛也。因而又名五輪(五輪者五大之德名)三摩地,亦曰五物觀。
那羅延身
如那羅延力強之身體也。
明處
學習而生智慧之處也。有五種,謂之五明處,又單云五明。地持經三曰:「明處有五種:一者內明處,二者因明處,三者聲明處,四者醫方明處,五者工業明處。」勝鬘寶窟中本曰:「明處者五明也,此五者生明智處,故言明處。」
無量四諦
四種四諦之一。見四諦條。
十門
種種不一。
八禁
即八戒也。
冒地
Bodhi,云菩提,新云冒地。仁王經良賁疏下三曰:「舊云菩提,今云冒地。」見菩提條。
淨土變相
變者動也,圖畫不動,而畫極樂種種之動相,故云變相。或曰變者變現之義,圖淨土種種之相而令變現,故名變相。樂邦文類曰:「李翰林白。金銀泥畫淨土變相讚曰:圖金創端,繪銀設像。八法功德,波動青蓮之池。七寶香華,光映黃金之地。清風所拂,如生五音。百千妙樂,咸說動作。」
本起經
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之略名。
種智還年
法華文句記九曰:「父久先服種智還年之藥,父老而若少。子亦久稟常住不死之方,子少而若老。」是法華涌出品,釋迦如來指地涌無量之大菩薩,而言為我弟子,彌勒疑言父少子老,舉世所不信。此即以譬解其父少子老之意也。釋迦既於久遠之昔,以服種智之靈藥,奏還年之功而少,今日現垂迹之少相,地涌之菩薩,亦久稟常住不死之奇方,故見之如老也。
悲敬二田
悲田與敬田也。加恩田則為三福田。見福田條。
達磨
Dharma,又作達摩、達麼、馱摩。譯曰法。軌則之義,軌持之義也。義林章六本曰:「達磨,名法。方廣經云:軌則,名法。成唯識云:法謂軌持。能持自相軌生解故。涅槃經說:法,名不覺。
Bodhidharma,具名菩提達磨,譯曰道法。南天竺之剎帝利種也。父王曰香至。磨為其第三子。本名菩提多羅。後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嗣法。改多羅曰達磨。梁普通元年泛海至廣州。帝迎之到建業。問曰: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有何功德?磨曰:無功德。帝曰:云何真功德?磨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可以世求。帝曰:如何是聖諦第一義?磨曰:廓然無聖。帝曰:對朕者誰?磨曰:不識。帝不悟。遂渡江之魏。乃後魏孝明正元元年也。止嵩山少林寺,終日壁觀。號壁觀婆羅門。孝明帝聞之,三召不起。後得慧可,付法並衣。付法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又曰:此有楞伽經四卷,為如來極談法要,今並付汝。梁大通二年寂,其年葬熊耳山,梁武帝制碑讚德,唐代宗諡曰圓覺大師。見傳法正宗記五。
不思議
甚深之理及希奇之思慮在言議之外,謂之不思議。見不可思議條。
七識十名
第七識末那識有七識,轉識,妄相識,相續識,無明識,解識,行識,無畏識,現識,智障識之十名。
隱形印
梵語安怛祖那印。譯曰隱形印。摩利支天經云:左手為空拳,舒右手掌覆之之形。
越毘尼罪
略作越毘尼。見越毘尼項。
南山家
謂南山大師四分律宗之一流。
跋難阤龍
跋難阤龍,唐言賢喜也。見跋難陀項。
如法愛染
修法名。如法為如法如說之意,稱美之言。如如法尊眼,如法尊勝等。同愛染王法項。
不死藥
雪山有上香藥,人見之則年壽無量,名不死藥。涅槃經二十五曰:「雪山之中有上香藥名曰娑訶,有人見之,得壽無量,無有病苦。」往生十因曰:「雪山不死藥。」
釋翅搜
又作釋氏廋。迦毘羅城之別名。見迦毘羅婆蘇都條。梵⃞Sāky‑eṣu(loc)。
不動尊儀軌
立印儀軌之異名。
風壇
風者動之義,隨處為本尊,謂之風壇。
十二火天
見十二種火法條。
迦薩吐羅
梵名。譯曰麝香。
塵道
常義,穢土謂為塵道,華嚴教之意,塵為微塵,十方虛空界一一塵中皆有世界,謂之塵道世界。又曰毛道。一毛端處,有剎有佛也。道與五道六道之道同。
耆域
Jiva Jivaka,又曰耆婆,時縛迦。譯作固活,能活。良醫名。見耆婆條。
現在
其事物正呈作用之位也。現今存在之義。俱舍論二十曰:「有作用時,名為現在。」
最後
謂人之死時。如最後之念佛,最後之教誨等。
戒法
佛所制戒律之法。辨於戒之四科。見戒條。
佛弟子所受之戒法。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此中在家之人有五戒,八戒,出家之人有十戒,具足戒。
吠率怒
天神名。見別他那條。
達磨菩提
Dharmabodhi,沙門名。譯曰法覺。見開元錄六。
聲塵得道
觀音之圓通也。楞嚴經,佛對二十五聖,各問圓通門,觀音最後答以音聲圓通。經六曰:「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聲,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離苦得解脫。」是觀音自說聞佛所說聲塵之說法而圓通得道也。後文殊判諸聖之圓通,以之為圓通至極。是佛之教體,雖涉六塵,而如娑婆世界之眾生,為耳根最利之眾生,佛以聲塵為教體,八萬之法藏是也。故觀音亦以聲為圓通之至法。是為最適娑婆世界之機根者,故文殊特讚稱之。
梵天后
梵天之后妃也,佛法中之梵天,離欲清淨,故無后妃,世間所崇奉之梵天有后妃。大日經疏二曰:「梵天后,是世間所奉尊神,然佛法中梵王離欲無有后妃。」
譬喻量
四量之一。見量條附錄。
撿挍
又作檢校。謂於事點撿典挍而監查之也。四分律所謂:「應尋究修多羅毘尼,撿挍法律。」百一羯磨所謂:「言共印持者,如撿挍營作之苾芻,創起基石,將欲興功,告共住諸苾芻曰:諸具壽,仁應共知,於此處當為僧伽作淨廚。」是也。
牛角娑羅林
沙羅雙樹林之別稱。雙樹並立四方猶如牛角,又拘尸那城譯為角城,沙羅林在此地,故曰牛角。輔行一之一曰:「以牛角表雙,以沙羅名樹。沙羅西音,此云堅固。堅固之名,稱樹德也。故知牛角表雙,義兼三角,此即最後說涅槃處。」
五種正行
見五正行條。
善導
唐光明寺善導,稱光明寺和尚。聞河西道綽講淨土之觀經,發心於念佛一門,悃篤精苦,頭燃如拂。續至京師,激發道俗,專使願求往生。三十餘年無別寢處,除洗浴外,曾不脫衣,舉目不見女人,一切名利心不起念,寫阿彌陀經,十萬餘卷,所畫淨土之變相三百餘堵,嘗稱佛名,口出光明。高宗永隆二年登寺前之柳樹,自投而死(或云誤傳自殺),高宗皇帝於寂後賜寺額云光明。所著有觀經疏,往生禮讚,法事讚,觀念法門,般舟讚。
溈山侍立百丈
「溈山五峰雲巖,同侍立百丈。百丈問溈山:併卻咽喉唇吻,作麼生道?溈山云:卻請和尚道。丈云:我不辭向汝道,恐己後喪我兒孫。」見碧巖集第七十則。
合掌觀音
三十三觀音之一。以虛心合掌,故有此名。
字曼荼羅
即種子曼荼羅,四曼中之法曼荼羅也。若修行者無資力,不能作圖畫之大曼荼羅者,得以此字曼荼羅修法。大日經疏十三曰:「然實力不辦者聽作字曼荼羅,即於此置佛之處但畫作阿字,是一切佛及菩薩之母也(云云)。」
僧伽胝
又作僧伽致,僧伽鵄,僧伽知,僧伽胝Saṁghāṭi。見僧伽梨項。
死漢
禪家罵鬼窟裏之人曰死漢。見碧巖六十一則頌古著語。
地慧童子
又曰持慧童子。胎藏界曼荼羅文殊院文殊菩薩之左第四位。八大童子之一。地慧又作財慧。主富財之願。童子形,三髻,黃。色,右手持獨股戟頭之幡,左手持細葉青蓮。坐赤蓮上。
藥藏
阿育王於四門立藥藏,施藥於一切比丘。見善見律毘婆沙二。
觀普賢觀經
觀普賢經之別名。
毘那夜迦誐那鉢底瑜伽悉地品秘要
一卷,唐含光記。記大聖歡喜天之秘法。
二漏
一、有漏,漏者煩惱之異名也,有煩惱之法,或為增長煩惱緣之法,謂之有漏。二、無漏,離煩惱之清淨法,及不為增長他煩惱緣之法,謂之無漏。
十種不淨
愚痴有十種之不淨:一、身不淨。不慣上品清淨之佛性律儀,其身在於生死之泥中,故身不淨也。二、口不淨。不說上品真如藏性之誠言,徒說煩惱戲論之雜言,故口不淨也。三、意不淨。不知自性清淨之心體,起妄想不淨之諸念,故意不淨也。四、行不淨。不遊行根本智之大地,而遊六道輪迴之穢土,故行不淨也。五、住不淨。不住海印定之寶所,而住流轉生死之闇宅,故住不淨也。六、坐不淨。不坐無障礙空之寶座,而坐生死淤泥之獄中,故坐不淨也。七、臥不淨。不臥法界大涅槃之寶城,而臥無常受苦之旅宿,故臥不淨也。八、自行不淨。不行如來真傳之性戒,徒持如來方便之淺戒,故自行不淨也。九、化他不淨。不使機行法性清淨之淨行,徒使持小乘權門之善,故化他不淨,十、所期不淨,不期本淨清淨之佛果,徒期有漏不淨之踈果,故所期不淨也。見說法明眼論上。
都史殿
都史多天之宮殿也,彌勒菩薩所居。
僧饍
僧之食饍。
牟呼洛
舊稱摩睺羅伽。八部眾之一,大蟒神也。見摩呼洛伽條。
方便乘涅槃
三涅槃之一。善巧之化益終,而應身亦當滅也。
五種淨食
諸食物依五事而清淨,適於比丘之食,謂之淨食。淨者離過之義,如淨命,淨肉。一、火淨,謂食物之宜燒煮者,如法燒煮之,熟方食之也。二、刀淨,謂果物之宜以刀去其皮核者,如法去之,方食也。三、爪淨,謂果物之宜以爪去其皮殼者,如法去之,方食也。四、蔫乾淨,謂果物之蔫乾失生氣,不堪更為種者,方取食之也。五、鳥啄淨,謂取鳥之啄殘者而食之也。已上五種,依火乃至鳥啄而為淨食,故謂之火淨食乃至鳥啄淨食。見毘奈耶雜事三十六。四分律有十種之淨法,前五種與上同。一火淨,二刀淨,三瘡淨(即爪淨),四鳥啄破淨,五不中種淨(即蔫乾淨)。見行事鈔下二。
懸腳坐
降伏鬼神之法,阿吒薄俱元帥儀軌下曰:「懸腳坐,以左右二手急作拳,捺左右二眼上,急以上唇齧下唇,裂睚看,是阿吒婆拘降伏大魔鬼神印。」
薩恒多般怛羅
陀羅尼名。譯曰白傘蓋。喻如來藏性,清淨無染,覆一切有情也。見名義集上。
群牛譬經
佛說群牛譬經,一卷,西晉法炬譯。以群牛譬好比丘,以驢譬惡比丘。
大圓覺
廣大圓滿之覺,言佛智也。圓覺經曰:「一切眾生欲汎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修二障。」又「障盡願滿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域。」
釋師子
釋尊之德號也,佛於三界無畏自在,如獸中之師子王,故稱釋師子。法華經序品曰:「其六波羅蜜今見釋師子。」大日經一曰:「釋師子救世。」大日經疏十六曰:「釋師子漫荼羅,即釋迦也。」
一句道盡
以一句道破真理無所有之意。宋竹庵頌曰:「中論因緣所生法,一句道盡無剩語,我說即是空假中,朱簾暮捲西山雨。」見稽古略四。
施主段
法會願文述施主願意之處也。
因緣合成
森羅萬象,必自因(親因),與緣(助緣)而成,此二者相合而生結果,謂之因緣合成。
大羯磨輪
連續十字金剛而作大圓輪也。瑜祇經曰:「當觀吽一字成大羯磨輪。」
事理權實
一切差別之事相,悉為權法,以常住不變之真理為實法。諸法二字顯權法,實相二字示實法。是十雙權實之第一雙,而權實之根本標準也。
往生論偈
與往生論同。
尼藍婆
Nīlavajra',譯曰青金剛。圓覺經曰:「尼藍婆金剛。」
羊石
羯磨之略字。
一刀三禮
彫刻佛像,每下一刀,須禮拜三寶三次。畫像經文,謂之一筆三禮,又曰:一字三禮。
比量相違
因明三十三過中宗法九過之一。如:「瓶可為常(宗),所作性故(因)」是也。所立之宗相違比量之因,故曰比量相違。」
月天妃
秘藏記末曰:「月天妃,白肉色,持青蓮華。」
末笯曷剌他
Manoratha,論師名。譯曰如意。世親菩薩之師也。西域記二曰:「末笯曷羅他(唐言如意)論師,於此製毘婆沙論,論師以佛涅槃之後一千年中利見也。」見如意條。
六欲天
欲界有六重之天,謂之六欲天:一、四王天,有持國,廣目,增長,多聞之四王,故名四王天。二、忉利天,譯言三十三天,帝釋天為中央,四方各有八天,故從天數而名三十三天。三、夜摩天,譯言時分,彼天中時時唱快哉,故名。四、兜率天,譯言喜足,於五欲之樂生喜足之心,故名。五、樂變化天,於五欲之境自樂變化,故名。六、他化自在天,於五欲之境使他自在變化,故名。此中四王天在須彌山之半腹,忉利天在須彌山之頂上,故謂之地居天,兜率天已上住在空中,故謂之空居天。見智度論九,俱舍論八。
悕玄
希望玄理也。
光明真言講
法會名。屬於顯行之光明供也。
華嚴經說時
華嚴經之說時,天台宗與華嚴宗所說各異。天台宗謂華嚴經一部八會,別為前後二分,前分七會為佛成道後三七日間之說法,第八會之後分為其後之說法,華嚴宗謂為成道後第二七日之說法,八會一時說者。法相宗謂是第二七日之說法,同華嚴宗,別前後二分,後分華嚴為後時之說法,與天台宗所說同。探玄記三曰:「一乘本教,要在初時第二七日,更無異說。仍攝前後各無量劫,念念無間,一一念中亦各攝彼前後際劫,亦如帝網重重無盡九世十世之所轉也。」天台法相之說,見華嚴時條。
修行經
修行道地經之略名。
般泥洹後灌臘經
般涅槃後灌臘經之本名。
淨德
四德之一。
藏殿
經藏之異名。置藏經之樓殿也。釋門正統三曰:「諸方梵剎立藏殿。」
頗羅吒
見頗羅墮項。
有餘土
具云方便有餘土。四土之一。如阿羅漢斷三界煩惱之聖者死後所生之處。故有餘土者在三界之外。然小乘之宗義,謂阿羅漢得無餘涅槃。則畢竟不生,無復生所,大乘之宗義則謂阿羅漢非畢竟不生。三界之生盡,則直生界外之有餘土。故彼之所謂無餘涅槃,尚為有餘涅槃。是大小乘之差別也。為無明未盡之人所生之土,故名有餘土。天台之觀經疏曰:「方便有餘者,修方便道,斷四住惑,故曰方便。無明未盡,故言有餘。」
五向
密宗之五悔也。約回向之名而曰五向。見諸儀軌訣影三。
十八經
毘伽羅論等之十八也。見十八大經條。
隨緣真如
如法相三論於權大乘,立真如凝然不作所法,謂萬物之本體,真實如常,不變不動,此不變不動之真如為所依,而因緣之事相安立也。然則真如為體,萬物為相,體與相,雖所依畢竟不離,然彼此本來各別,如合木與石也。如華嚴天台,為實大乘,於真如立二相,一為不變真如。二為隨緣真如。不變真如之邊,雖如彼權大乘所言,然謂真如不止於不變之一邊,更有隨緣之用,應外來之緣而現森羅萬象,猶如不變之水,依外緣之風,而起千波萬波也。其所起之波,猶不失水之性,森羅萬象之事相,猶無變不變之真如性者,故萬法即真如,真如即萬法也。蓋真如有隨緣之德,故真如即萬法也。而真如又具不變之性,故萬法即真如也。起信論曰:「依一心法有二種門,云何為二?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同義記中本曰:「一如來藏心含於二義:一約體絕相義,即真如門也。(中略)二隨緣起滅義,即生滅門也。」金錍論曰:「應知萬法是真如,由不變故。真如是萬法,由隨緣故。」
五十種無著無縛解脫回向
金剛幢菩薩十回向中第九,無著無縛回向之菩薩,以其所修之善根為五十種之回向。出八十華嚴三十二。
一大宅
以長者之一大宅,譬三界之火宅。法華經譬喻品曰:「譬如長者有一大宅。」見火宅條。
竪者
又作立者。於論場立義答問者之難者曰竪義,亦曰竪者。但竪義與竪者有上下之別。
有句
就有無之義立四句而分別之時,第一句曰:「有而非無」,是有句也。第二句曰:「無而非有」,是無句也。第三句曰:「亦有亦無」,是雙亦句也。第四句曰:「非有非無」,是雙非句也。
倒見
顛倒之妄見,有四種,常樂我淨是也。無常為常,苦為樂,無我為我,不淨為淨。大乘義章五末曰:「倒者邪執翻境,名之為倒。」
迦羅迦龍
又云迦羅龍,迦梨迦龍。玄應音義三曰:「迦梨迦龍,又云迦羅迦龍,此譯云黑龍也。」
不悅
有情之異名。俱舍光記三十曰:「或謂有情,有情識故。或名不悅,劫初時人,見地味等沒,心不悅故,從此為名。」
三般若
般若者,圓常之大覺也。一覺有三德:一實相般若,為般若之理體,本來為眾生所具,離一切虛妄之相,般若之實性也。是為所證之理體。二觀照般若,觀照實相之實智也。三方便般若,分別諸法之權智也。見金光明玄義上。
一實相般若(如上),二觀照般若(如上),三文字般若,詮上二般若之言教五部八部及大般若等般若經是也。見肇論,法藏般若心經略疏。仁王經良賁疏上一曰:「明此經者題云般若,即以為宗。觀如來品別明三種,實相觀照及以文字。慈恩三藏更加二種,境界眷屬,通前五法,般若性故,般若相故,般若因故,般若境故,般若伴故。」
見般若條。
善男信女
金剛經六譯疏記,善男信女有二義:一以人稱,是四眾人也。一以法喻,以羅漢性剛直,能自善不能化人,表為善男子。菩薩性柔和慈悲,能自化化人,種佛善根,紹隆佛種,表為善女人。今謂事佛者曰善男信女。
字門觀
觀諸尊之種子謂之字門觀。不思議疏下曰:「字門觀者種子也。」
威音王佛
梵名Bhiṣmagarjitasvararāja,法華經常不輕品曰:「乃往古昔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名威音王如來,劫名離衰,國號大成。是威音王佛壽四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劫,正法住世之劫數,如一閻浮提微塵。像法住世之劫數,如四天下微塵。其佛饒益眾生,已後滅度。正法像法滅盡,後於此國土復有佛出,亦號威音王如來,如是次第有二萬億佛,皆同一號。最初威音王如來既已滅度,正法滅後,於像法中增上慢比丘有大勢力,爾時有一菩薩比丘,名常不輕。」楞嚴經五曰:「跋陀婆羅,並其同伴十六開士,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於威音王佛聞法出家,於浴僧時隨例入室,忽悟水因。」然禪錄假此佛名示時之極遠,又指向上本分為威音佛以前。祖庭事苑五曰:「威音王佛以前,蓋明實際理地。威音已後,即佛事門中。此借喻以顯道,庶知不從人得。後人謂音王實有此緣,蓋由看閱藏教之不審。」法華通義六曰:「此乃空劫初成之佛,已前無佛。故宗門稱向上曰威音那畔。」方語鈔曰:「禪錄言威音王者,謂極遠也,又指本分也。」五燈會元十九曰:「空劫威音前,則有一壺米。」
雲金剛
又云時雨金剛。𑖪𑖽(鍐字)之智水滅煩惱之火,故云雲金剛。見理趣釋。
真陀羅
Kiṁnara,一作甄陀羅。見緊那羅條。
三聚經
佛,為比丘說至惡趣法,至善趣法,至涅槃法之三法聚。由一而增至十。攝於長阿含經十。
勝思惟經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之略名。
一機
一類之機緣也,謂當受同一種教之動機也,碧巖四十六則評唱曰:「古人垂示一機一境,要接人。」
一機關也。楞嚴經六曰:「雖見諸根動,要以一機柚,息機歸寂然,諸幻成無性。」
磨磚
磨磚欲成鏡也。以示終不能成之意。傳燈錄曰:沙門道一,住傳法院。常日坐禪。南嶽讓禪師往問曰:大德坐禪圖什麼?一曰:圖作佛。師乃取一磚於彼庵前石上磨之。一曰:師作什麼?師曰:磨作鏡。一曰:磨磚豈能成鏡耶?師曰:坐禪豈得作佛耶?
了了自覺也。禪源諸詮二曰:「問:諸緣絕時,有斷滅否?答:雖絕諸念,亦不斷滅。問:以何證驗,云不斷滅?答:了了自知,言不可及。師即印可云:只此是自性清淨心,更勿疑也。若所答不契,即但遮諸非,更令觀察。畢竟不與他先言知字,直待自悟,方驗實是親證其體,然後印之,令絕餘疑。故云默傳心印。所言默者,唯默知字,非總不言。六代相傳,皆如此也。至荷澤時,恐宗旨滅絕,遂明言知之一字眾妙之門。」同三曰:「設有人問:每聞諸經云,迷之即垢,悟之即淨;縱之即凡,修之即聖;能生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此是何物?答云是心。愚者認名,便謂已識。智者應更問:何者是心?答:知即是心。今時學禪人多疑云:達摩但說心,荷澤何以說知?如此疑者,豈不似疑云?比只聞井中有水,云何今日忽覺井中溼耶?思之思之,直須悟得水是名不是溼,溼是水不是名,即清濁水波凝流無義不通也。以例心是名不是知,知是心不是名,即真妄垢淨善惡無義不通也。」
打坐
釋家跏趺而坐。使心入定。謂之打坐。
崑崙子
又曰崑崙奴,崑崙國之黑人也。晉道安色黑,故人呼曰崑崙子,又云漆道人。高僧傳五(道安傳)曰:「澄講安每覆述,眾未之愜,咸言:須待後次當難殺崑崙子,即安後更覆講,疑難蜂起,安挫銳解紛,行有餘力。時人語曰:漆道人驚四鄰。」
出期
出離生死苦之期限也。無量壽經下曰:「數千億劫無有出期,痛不可言。」行事鈔上三曰:「行者破戒之人功德無量,遠有出期,不受戒者,隨流苦海永無解脫。」
淨心
吾人本具之自性清淨之心也。宗鏡錄二十六曰:「破妄我而顯真我之門。斥情心而歸淨心之道。」密教金剛界譬之於內明之月輪。
障礙有對
三有對之一。見有對條。
善士女
梵語優婆夷。一譯善士女,歸三寶持五戒之在家信女也。
五結樂子
侍帝釋天之樂神名。來佛前彈琉璃之琴,頌佛德。見中阿含經三十三。
涅槃
Nirvāna,又作泥曰,泥洹,泥畔,涅槃那等。舊譯諸師,譯為滅,滅度,寂滅,不生,無為,安樂,解脫等。新譯曰波利暱縛喃Parinirvāṇa。譯為圓寂。滅者,滅生死因果之義也。滅度者,滅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也。是滅即度也。寂滅者,寂有無為空寂安穩之義,滅者生死之大患滅也。不生者,生死之苦果不再生也。無為者,無惑業因緣之造作也。安樂者,安穩快樂也。解脫者,離眾果也。此中單譯滅為正翻。他皆為義翻。肇師之涅槃無明論曰:「泥曰,泥洹,涅槃,此三名前後異出。蓋是楚夏不同耳。云涅槃,音正也,(中略)秦言無為,亦名度。無為者,取於虛無寂寞妙滅絕於有為。滅度者,言其大患永滅,超度四流。」涅槃玄義上曰:「既可得翻,且舉十家:一竺道生,時人呼為涅槃聖,翻為滅。二莊嚴大斌,翻為寂滅。三白馬愛,翻為秘藏。四長干影,翻為安樂。五定林柔,翻為無累解脫。六大宗昌,翻為解脫。七梁武,翻為不生。八肇論,云無為亦云滅度。九會稽基,偏用無為一義。十開善光宅,同用滅度。」大乘義章十八曰:「外國涅槃,此翻為滅。滅煩惱故,滅生死故,名之為滅。離眾相故,大寂靜故,名之為滅。」涅槃經四曰:「滅諸煩惱,名為涅槃。離諸有者,乃為涅槃。」圓覺經曰:「以因緣俱滅,故心相皆盡,名得涅槃。」賢首心經略疏曰:「涅槃,此云圓寂。謂德無不備稱圓,障無不盡名寂。」俱舍論二十四曰:「通達言唯自見道,是證圓寂初加行故。」唯識述記一本曰:「西域梵音云波利暱縛喃。波利者,圓也。暱縛喃,言寂。即是圓滿體寂滅義。舊云涅槃,音訛略也。今或順古亦云涅槃。」華嚴大疏五十二曰:「譯名涅槃,正名為滅。取其義類,乃有多方。總以義翻稱為圓寂。以義充法界,德備塵沙曰圓。體窮真性,妙絕相累為寂。」
異品
因明學與宗義相異之品類曰異品,即用於異喻者。入正理論曰:「異品者。謂於是處。無其所立。」
七佛所說神咒經
七佛八菩薩所說大陀羅尼神咒經之略名。
教誡輪
三輪之一。謂教誡他之佛口業也。同於口輪。義林章六末(三輪章)曰:「摧伏鎮遏二利之用,名之為輪。」又曰:「教謂教示,令彼善生,誡謂誡盟,令其罪滅。」見三輪條。
華嚴菩薩
梵僧稱清涼國師澄觀為華嚴菩薩。見稽古略三。
翳迦珊尼
Ekāsanika,譯曰一坐食。見四分律疏飾宗記五本。
諸法無因宗
外道十六宗之一。主張我及世間無因而起之無因外道也。
畜趣
畜生趣也。
珂但尼
Khādaniya,又作佉陀尼,佉闍尼。譯曰嚼食。可咬嚼而食者。有五種,為時藥之一分。百一羯磨五曰:「時藥者,謂是五種珂但尼,五種蒲饍尼。」寄歸傳一曰:「律云:半者蒲饍尼,半者河但尼。蒲饍尼以含噉為義,珂但尼即齧嚼受名。半者Pañca謂五也。半者蒲饍尼,應譯為五噉食。舊云五正者,准義翻也。一飯,二麥,三麥豆飯,四肉,五餅。半者珂但尼,應譯為五嚼食:一根二莖三華四葉五果。」玄應音義四曰:「佉陀尼食,譯云可噉。」資持記中三之二曰:「五種佉陀,即不正也。」又曰:「佉闍尼,此云不正。」善見律十七曰:「一切果,是名佉闍尼。」
放生器
比丘日常以漉水囊漉水羅其囊底之小蟲放置一器,以之送入河川泉池,此器即放生器也。其製法義淨譯之,護命放生儀軌法詳之。
拘那羅
Kunāla,又曰鳩那羅。拘拏羅。鳥名。譯言好眼鳥。玄應音義五曰:「鳩夷羅,或言鳩那羅,此譯云好眼鳥也。」
譯言惡人,不好人。見玄應音義四。
淨影
隋淨影寺慧遠,世取其寺號稱為淨影。
十種三世
一、過去世說過去世。二、過去世說未來世。三、過去世說現在世。四、未來世說過去世。五、未來世說現在世。六、未來世說無盡(於未來說未來亦曰未來無盡)。七、現在世說過去世。八、現在世說未來世。九、現在世說平等。十、現在說三世即一念,說見華嚴經五十三。
見三世之項。
入眾
又云交眾。與眾共起居也。
滿濡
Mañju,又作曼殊,曼乳。譯曰妙。又曼殊室利菩薩,古經謂之滿濡。新譯家略稱曼殊。
空無常六譬
見六喻條。
三曼陀颰陀羅
見三滿多跋捺囉條。
尋常念佛
簡別於別時法之念佛,不擇行住坐臥四威儀。晝夜不斷之念佛,稱為尋常念佛。
付法傳
付法藏因緣傳之略名。
尸陀
見次條。(CBETA註:見尸陀林條)
五字色
𑖀黃。𑖏白。𑖨赤。𑖮𑗝𑖼黑。𑖏𑖽青。即五大之色也(五輪九字秘釋)。
三師
授戒之式,要三師七證之人數。見三師七證條。
無明薰習
四薰習之一。見四薰習條。(CBETA註:疑為見四熏習條)
寂常
無煩惱云寂,無生滅云常,即涅槃之理也。楞嚴經一曰:「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
名句文
詮體為名,顯義為句,此二者所依之音聲屈曲及字形為文。
金藏雲
世界之初成時,金色之雲由光音天而起,徧布大空以降雨。因其色謂之金藏雲。原人論自註頌曰:「光音金藏雲,布及三千界,雨如車軸下。」佛祖統紀三十曰:「賢劫初成時,光音天,空中布金色雲,注大洪雨,猶如車軸。」
九住心
行者,修禪定時,使心不散亂而住著於一境,有九種:即安住心、攝住心、解住心、轉住心、伏住心、息住心、滅住心、性住心、持住心也。
室利羅
Śarira,見舍利條。
命根
命即壽也,然據小乘有部之義,則別有非色非心之體,由過去之業而生,因而一期之間維持煖與識,名之為命,命能持煖與識,故名為根。據大乘唯識之義,則第八識之種子有住識之功能,因而一期之間使色心相續,是假名為命根,非別有命之實體也。俱舍頌疏五曰:「論云:命體即壽,既將壽釋命,故命即壽。此復未了何法為壽?謂有別法持煖與識,說名為壽。」唯識述記二本曰:「命謂色心不斷,是命之根也。」
三忍
三忍有三種,無量壽經第四十八願舉聲聞者得三法忍之願,而言第一法忍第二法忍第三法忍,未舉其法忍之名,因是而諸師之解不同。法位云是仁王經所說五忍之前三者,即伏忍信忍順忍也。憬興云是伏忍中之下中上三忍也。玄一曰是下說之音響忍柔順忍無生忍也。
無量壽經云往生極樂之人聞七寶樹林之音聲,而得三種之忍:一音響忍,由音響而悟解真理者。二柔順忍,慧心柔軟,能隨順真理者。三無生法忍,證無生之實性而離諸相者,是悟道之至極也。見無量壽經鈔五。
善導所說之三忍:一喜忍,念彌陀佛而生歡喜心者。二悟忍,念彌陀佛而悟解真理者。三信忍,念彌陀佛而住於正信者。善導解觀經中,韋提希夫人所得之無生法忍為此三忍。觀經序分義二曰:「因此喜故即得無生之忍,亦名喜忍,亦名悟忍,亦名信忍。」淨土文類行卷曰:「慶喜一念相應後,與韋提等獲三忍。」
三種之忍波羅蜜也:一耐怨害忍,能耐忍有情怨敵之惱害者。二安受苦忍,能安受非情寒熱等之苦楚者。三諦察法忍,又云無生法忍,不起忍等。諦觀真理而安住於無生之理者。前二者為耐忍之忍,後一者為信忍之忍,似稍異,然決定而不動心之義則同。唯識論九曰:「忍有三種:謂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
有種種之三忍。見忍條。
迦奢布羅
梵名Kaśapura,鉢邏耶伽國之城名。護法論師在此伏外道云。見西域記五。
三心
一、至誠心,真實願淨土之心。二、深心,深願淨土之心。三、迴向發願心,迴向所修之功德,願求往生淨土之心。具此三心者,必得往生。觀無量壽經曰:「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一、根本心,第八阿賴耶識之心王,含藏一切善惡之種子,生染淨之諸法者。二、依本心,依第七末那識根本識為一切染法之本者。三、起事心,執著眼等之六識外境,起種種之業者。出於宗鏡錄八十九。
無量壽經第十八願中所說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之三者,謂之三心。文類信卷曰:「本願三心之願」又「為愚惡眾生阿彌陀如來已發三心願。」然此三心為一信心之分開,故又稱三信。
道綽禪師,依淨土論註之意而立三心:一、淳心,信心深厚也。二、一心,信心純一也。三、相續心,信心相續不雜餘念也。安樂集上曰:「若能相續,則是一心。但能一心,即是淳心。具此三心,若不生者,無有是處。」日本親鸞之文類行卷謂之三信。
一歡喜地等十地一一分三位,謂之三心:一、入心,初入其地之時分也。二、住心,住於其地之時分也。三、出心,將出其地入後地之時分也。
增上心學
三學之一。定學也。定學有增上之力,故謂之增上心學。又為增進心之學,故曰增上心學。
經法
金口之聖說,為萬世之常法者。稱為經法。無量壽經下曰:「聽受經法,歡喜無量。」毘奈耶雜事四曰:「善和苾芻,作吟諷聲,讚誦經法。」
丈夫
勇健之人。勇進正道修行不退者。
囀羅呬
地下之神也。慧琳音義四十二曰:「呬音驚異反,地下諸天名也。此天人身豕首,四臂有大神力,常居地下,亦地神之類也。」囀為嚩之誤。梵Vārāhi。
斷相讀心
見十心條。
三從
女子從父母從夫從子,謂之三從。四十華嚴經二十八曰:「處女居家從父母,笲年嫡事又從夫,夫亡從子護嫌疑。」賢愚經三,智度論九十九亦同。超日明三昧經下曰:「女有三事隔五事礙。何謂三?少制父母;出嫁制夫不得自由;長大難子,是謂三。」法句譬喻經二曰:「我等稟形生為女人,從少至老為三事所監不得自由。」因而勝鬘經寶窟上本謂之五礙三監。案三從之說,儒書亦有之。
念佛正信偈
日本親鸞著。在淨土文類鈔中。由六十行百十二句而成。與正信念佛偈少異,而義意則全然相同。正信偈由第十八之因願文「三信十念」而題為正信念佛。此偈由其成就之文「聞名歡喜,」而命名念佛正信。
歌詠心
見六十心條。
徧智
徧知一切法之智慧也。
自然慈
無師自發之菩薩真慈,謂之自然慈。維摩經觀眾生品曰:「行自然慈,無因待故。」同註:「肇曰:大乘之道無師而成,謂之自然菩薩真慈。」
聖虛空藏菩薩
見虛空藏條。
醜目天王
廣目天王也。

【經文資訊】
【原始資料】原始资料皆来自网络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