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大辭典




《佛學大辭典》,由丁福保居士耗時八年編著而成,譯自日本人織田德能的《佛學大辭典》,是刪除了日本佛教相關資料及文獻出處之後所成的節譯本。於1922年正式出版,收錄條目三萬多個,360多萬字。

我中華則周星悶彩,已彰降誕之休征。漢日流祥,乃葉通神之瑞夢。使臣西去,釋侶東來,白馬馱貝多之文,金簡譯單蘭之典。德降偽道,化及暇陬。三國六朝暢其流,秦晉隋唐極其盛。或譯經著疏,廣闡大乘。或見性明心,單傳向上。東林則群結蓮社,南山則大啟律門。性相之妙義紛披,禪教之祖庭互峙。機鋒吐露,陸離寶劍之光。辯給回風,隆重彌天之譽。法門挺秀,崇聖教之紀綱。慧炬揚輝,啟含生之耳>目。猗歟盛矣!俟其袆而維是。經文浩瀚,研究綦難,名相紛繁,考求匪易。寧免入海算沙之困,徒興望洋向若之嗟。兼之東西迻譯,頗多鉤辀格磔之聲。華梵錯綜,每有詰屈聱牙之句。東鱗西爪,文筆矛盾>,北轍南轅,方言楚夏。設非心研之有素,雲何耳學以能詳。欲充扡格之虞,用作博通之助。辭典之編,信不可緩。校讎之責,誰任其難。

爰有丁仲祜居士,以通儒碩學之資,具濟世活人之術。精研佛學,翺翔般若之園。博覽書林,馳騖琳瑯之圃。羅海國龍宮之秘笈,抽石室金匱之珍藏。萬卷何奇,勝入瑯嬛福地,唯心可悟,如升兜率陀天。憑翰墨之因緣,植菩提之種子。前有佛學叢書之著,可媲文憲護法之編。今更出大手筆,纂大辭書,抒慈悲之願力。應時勢之要,求悟明鏡之非臺。握智珠而遍照,旁搜遠紹,東取扶桑瀛島之書賾。邃鉤玄西考>,賢豆恒沙之偈,聯珠貫玉,不憚雞窗螢案之辛勤。取精用宏,備極蠶絲牛毛之煩瑣,刮磨淬礪,輯為專書,慘淡經營,集成巨帙。

舉凡名數真言,掌故儀法等類,遍為采集,無不搜羅。列部三十有三,檢壹畫而諸字畢備。引證廣之又廣,閱壹典而群義可征。意解心開,得剖奧義。耳提面命,如近良師。入玄妙之法門,賴斯寶鑰。涉汪洋之教海,需此南針。藝林敷優曇之花,著作家別開生面。法苑結摩羅之果,菩提道總合明心。

如能因文悟理,不滯名言,自然入聖超凡,圓成大覺。是不特為考古之鏡,饋貧之糧已也。納廿年匏繁,遽然夢醒南柯。壹領袈裟,惕若恩懷西竺。鏡花水月,瞰破紅塵。清磬洪鐘,精修白業。拈貝葉遍尋教網,睹桃花未悟禪機。自利利他彌切,度生之宏願先覺。覺後端賴命世之雄才,聆法海之潮音。讀例言得覘鴻制,募韓陵之寺石。效喤引敢擬駢詞,行看電掣星馳,永流通於塵剎。風行雷厲,自傳播於大千。>法界眾生皆叨法喜,法門眷屬盡獲法施。見聞思修,願同趣妙莊嚴路。開示悟入,俾悉證凈法界身。是為序。

辛酉暮春既望古瀛釋顯蔭撰於甬城觀宗學社



十遍處定
與十一切處同。見八背捨條。
空處定
Akāśānantāyatanadhyāna,四無色定之一。厭色,緣空而入定,與定心無邊之虛空相應,故曰空處定。見法界次第上之下。
金剛薩埵羯磨印
左手作金剛拳,置於左胯,右手為擲金剛杵勢。見圖印集二。
靜智
靜寂而絕煩亂之智也。歸敬儀曰:「後因前業,重更修明。靜智澄清,方遂前願。」
三德
涅槃經所說大涅槃所具之三德:一、法身德,為佛之本體,以常住不滅之法性為身者。二、般若德,般若譯曰智慧,法相如實覺了者。三、解脫德,遠離一切之繫縛,而得大自在者。此三者各有常樂我淨之四德,故名三德。而此三德,不一不異,不縱不橫,如伊字之三點,首羅之三目,稱為大涅槃之秘密藏。涅槃經二曰:「我今當令一切眾生及以吾子四部之眾悉皆安住秘密藏中,我亦復當安住是中入於涅槃,何等名為秘密之藏?猶如伊字三點,若並則不成伊,縱亦不成。如魔醯首羅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點,若別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脫之法亦非涅槃,如來之身亦非涅槃,摩訶般若非涅槃,三法各異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為眾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
諸佛自利利他之三德:一、智德,破一切之無知而具無上菩提者。二、斷德,斷一切之煩惱而具無上涅槃者。此二者屬於自利。三、恩德,具大悲而救濟一切眾生者。是利他之德也。俱舍論之歸敬頌舉此三德以讚佛。
諸佛因果之三德:一、因圓德,三大劫之修行圓滿者。二、果圓德,智斷等之諸總圓滿者。三、恩圓德,度一切眾生而使解脫者。俱舍論二十七曰:「諸有智者,思惟如來三種圓德,深生愛敬。其三者何?一因圓德,二果圓德,三恩圓德。」
數論所說自性諦之三德:一、薩埵Sattva,勇健之德。二、剌闍Rajas,塵坌之德。三、答摩Tamas,闇鈍之德。通常呼為喜憂闇。自性有此三德,故生種種善惡好醜之法。唯識述記一本曰:「問:自性云何能與諸法為生因也?答:三德合故,能生諸諦。」
受隨
比丘初受戒體,而具於吾身,謂之受。後隨其戒體如法修戒行,謂之隨。行事鈔中一之三曰:「受是要期思願,隨受稱願修行。譬如築營宮宅先立院牆周匝,即謂壇場受體也。後便隨處營構,盡於一生,謂受後隨行。」又曰:「必須受隨相資,方有所至。」
毘木底
梵音Vimukti,譯曰解脫。見毘目叉條。
命梵
命難與梵難之二也。關於我命存亡之災難,謂之命難。關於我梵行(清淨持戒),持犯之災厄,謂之梵難。
婆羅翅
Balāka Balākikā,樹名。譯曰白鷺。見慧琳音義二十五。
末羅遊
Malayu,國名。寄歸傳一曰:「末羅遊州,即今尸利佛逝國是,即馬來半島也。」
襪子
即襪。
阿彌陀三字法報應三身空假中三諦
阿字為本不生之義,故是空諦。彌字為吾我之義,故是隨緣之假諦。陀字為如之義,故是中諦。又三身者,取阿字第五轉方便究竟之義為應身,彌為報身,陀為法身。日本慧心之阿彌陀部心集曰:「阿即空之義也,彌者即假之義也,陀者即中之義也。」
八無暇有暇經
一卷,唐義淨譯。說八難處之有無者。
華束臺
安華束之臺。即供華者。
淄州
淄州天雲寺慧沼,親承於玄奘慈恩,造唯識了義燈七卷,釋唯識論及慈恩之述記,著慧日論,最勝王經疏等。見宋僧傳四。
抵彌
大魚名。玄應音義二曰:「抵彌應言帝彌祇羅,謂大身魚也,其類有四種,此第四最小者也。」梵Timi,Timigila。
大乘經
明作佛道法之一切經典也。佛計大小之根機,而說大小之二教。對於小機,說聲聞緣覺之法,謂為小乘。對於大機,說六度之法,謂為大乘。滅後,弟子結集之,別大小二經,各為一藏。智度論謂為聲聞藏,菩薩藏,或謂為三藏,摩訶衍藏者是也。就現流之經典言之。則四部之阿含經等為小乘經。華嚴般若等為大乘經。問:阿含中有說菩薩之行法者,而般若等諸經亦非無小乘之道法?答曰:於阿含說大法,欲使弟子之小機,仰信師之勝因勝果也。於諸大乘經列小法,欲使知法之勝劣也。非為欲各得其法,故互有無妨。
世間禪
三種禪定之一。謂色界無色界之禪定也。見法華玄義四。
摩竭魚
見摩伽條。
法藏碎金錄
十卷。宋晁迥撰。皆融會佛理,隨筆記載。亦宗門語錄之類。其曰碎金,取世說新語安石碎金義也。孫覿謂其宗向佛乘,以老莊儒書彙而為一。明嘉靖乙巳,迥裔孫瑮始從內閣錄出鋟板以行。改其名曰迦談。今仍從迥原名。見四庫提要。
序題
唐善導釋觀經先以七門簡括之,第一門謂之序題,敘如來出世之大綱,亦題一經元意之意也。玄義分傳通記二曰:「序題者,略序出世大綱,亦題一經元意也。」
慕魂經
太子慕魂經之略名。
寶林傳
唐德宗貞元十七年建康沙門慧炬與天竺三藏勝持編禪宗諸祖傳法之讖記及宗師之機緣,名為寶林傳(稽古略三),如七佛之說偈,世尊之拈華,皆寶林之捏造也。而傳燈廣燈等諸錄皆因襲之以為口實。釋門正統四曰:「德宗之末,乃有金陵沙六慧炬,撰寶林傳,誇大其宗。至與僧傳所記,如皂白冰炭之不相入。(中略)鎧庵論之曰:寶林說詭,非特達磨慧可事迹與僧傳不同,其最虛誕無稽而流俗至今猶以為然者,七佛說偈世尊拈華是也。」
能靜觀音
三十三觀音之一。佇岩向海,示靜寂相之觀音也。
三形
如意寶珠也。
三昧耶形之略稱。
開敷華。
三無性論
二卷,陳真諦譯。說三無性之義。
過度
謂自出生死,又使人出生死也。無量壽經上曰:「過度生死,靡不解脫。」異譯之大阿彌陀經曰:「過度人道經。」
停心
五停心觀也。
阿鼻喚地獄
受苦之眾生不堪阿鼻之苦而叫喚,故曰阿鼻喚。
亡智
事理亡頓法之智也。十不二門曰:「祇由亡智親疏,致使迷成厚薄。」同指要鈔曰:「言亡智者,事理頓亡之智。」
崛山
耆闍崛山之略。譯曰鷲峰山。
大秘密王曼拏羅
一切如來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羅經之略名。
佛語心
佛所說之如來藏心也。楞伽經一部之所明者,以如來藏心為宗,故經之品名名為佛語心品。楞伽經註解一曰:「佛語心者即諸佛所說心法也。」宗鏡錄五十七曰:「楞伽經云: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檢三部之楞伽經不見此文。
遊虛空天
五類天之一。日月星宿等遊行虛空之天神也。見秘藏記末。
屋裏人
謂人人本具之心性。蓋以家屋喻身體,主人公喻心性也。又謂參學同一師家之人。例如翠巖保福長慶三大老,同為雪峰會下人,故稱為屋裏人,是也。出於碧巖種電鈔七等。
乞㗚雙提贊Khri‑Sron‑Lde‑bTsan
西藏王名。金城公主之子,生於唐開元十六年,十三歲即西藏國王位。當時國勢大揚,西伏揭職浩罕,東戡定雲南四川之大部,威震四鄰。王始不好佛教,受其母金城公主之感化,遣使僧於印度,學修佛教。先後招致善海大師,蓮華上生師。蓮華上生師攜來中觀宗之典籍,並陀羅尼及密乘修法等。又請蓮華上生師之高弟大翻譯師及迦摩什羅羅班彌達眾成就人等與毘盧遮那羅佉怛康龍尊護餘班彌達等廣譯教法,論議此等新來密乘並中觀派之佛教與雙贊思甘普王時代渡來之中國佛教,評其優劣,遂由迦摩什羅之力,定前者為西藏之正教,大興佛教。在位四十七年,以唐貞元二年薨,國人呼為文殊之化身。見彰所知論上等。
九會一印
金剛界九會曼陀羅中有一印會者,乃九會眾尊盡納於大日如來一智拳印之法門也。他八會為開大日之德者,而一印會為合之者,即開合之二門也。
須摩提王
四教儀集註中曰:「如須摩提王,以身就死持不妄戒,是尸滿相。」須摩提王,為須陀摩王或須陀須摩王之誤。智度論四曰:「須陀須摩王。」止觀七略作「須陀摩王。」是普明王之梵名也。輔行一曰:「普明者,得名未知。此從仁王經名,大論名曰須陀摩王,方音不同耳。」見須陀須摩條。
紫袈娑
見紫衣條。
兩部
大日經為胎藏部之本經,金剛頂經為金剛部之本經,此兩部經乃日本東台二密無異議者。
又曰兩界。謂密教二大法門,金剛界胎藏界之兩道也。日本東密次第為金胎,日本台密次第為胎金。其故以台密分事密理密之二者,其理密之邊謂與法華同意,大日經疏之意亦然。故注重與法華同意之理密,而次第為胎金。東密不分事理二密,且貶法華於第九住心,故準於因果之勝劣,而次第為金胎。蓋以胎藏界為因門,金剛界為果門故也。胎藏界從果向因,本覺佛之化他門也,故為依大定悲智三德,從中胎藏流出三重之曼荼羅統收之於三部,大定門為佛部,大悲門為蓮華部,大智門為金剛部。又金剛界從因至果,始覺佛之自利門也,故為轉因位九識,得果上五智,示自證之境之曼荼羅,分之為五部,即佛部,金剛部,寶部,蓮華部,羯磨部是也,即自上之佛部開出寶部羯磨部也。然皆是大判,胎藏界亦非無五部。大日經疏十五所謂「釋謂隨五部如上所說五字差別之用。」是其證也。金剛界亦非無三部之建立。如意輪無量壽一字頂輪王等之儀軌說三部之三昧部,是其證也。眾生本具之萬德理性為胎藏。轉眾生之九識而成五智為金剛。故胎藏者理也,金剛者智也。胎藏有二義:一含藏之義也,於母之胎內含藏體性而覆育之,理體亦爾,能具足一切之功德而不亡失,故謂之為胎藏。二隱覆之義,如人之在母胎,覆藏其體。理體隱於煩惱之中而不顯現,故謂之為胎藏。金剛又有二義:一堅固之義,自體堅固而不可破壞,故曰堅固。又利用之義,能摧破一切之物故曰利用。智體亦爾。沈淪生死海之中,而無破壞,還能破摧一切之煩惱,故名金剛。而胎藏為理,故為前五大,是千栗駄,即肉團心也。金剛為智,故為識大,是質多,即緣慮心也。又理以本具之故為本覺。智以始成之故為始覺。又胎為本有平等之曼荼羅。故不見自他此彼之差別,故為自證。金見自他彼此迷語之差別,故為化他。又胎以自證之故,其曼荼羅為從果向因,利他也。智以始成之故,其曼荼羅為從因至果。自利也。又胎為一切眾生之因所住之位,故名為因曼荼羅。金剛為一切眾生之果所住,故名為果曼荼羅。是以配之於方位,則胎藏界以因位之故,配於發心位之東。金剛界以果位之故,配於成菩提位之西。又配於遮表,則胎藏界為多法界之表德門,金剛界為一法界之遮情門。此以理為有相之萬物十界曼荼羅,智為無相之一空一月輪故也。又配於日月則胎藏界為日輪,金剛界為月輪。此以胎藏界為本來圓滿之果德,金剛界為十六分漸明之始覺故也。東密於此兩部各云不二,不別立不二之法,台密於此外立蘇悉地法,為不二之法。此兩界本來非可對立者。以後世之釋者,欲強使兩界一致,附會而為秘傳之說多,因而迷後世者亦多。觀夫胎藏之一門及金剛之一門各具一多,因果,理智等可知也。解釋之手段,對立固無不可。然非可強使相對立也。
彌沙塞部
謂彌沙塞羅漢部宗之律藏。即五分律是也。
狗心
以喻得少分即滿足之凡夫心也。大日經一曰:「云何狗心,謂得少分以為喜足?」
喜忍
淨土門所說三忍之一。現見阿彌陀佛而心生歡喜之時,得無生法忍,是名喜忍。觀無量壽經曰:「見彼國土,極妙樂事,心歡喜故。應時即得無生法忍。」觀經序分義曰:「阿彌陀佛國清淨光明忽現眼前,何勝踴躍。因慈喜故,即得無生之忍。亦名喜忍、亦名悟忍、亦名信忍。」
阿跋摩羅
Apasmāra,鬼名。法華經陀羅尼品曰:「阿跋摩羅鬼。」文句三十曰:「阿跋摩羅,青色鬼。」義疏十二曰:「阿跋摩羅,此云影形鬼,亦云無鎧,注經云轉筋鬼。」
邊地
閻浮提洲之邊隅,謂之邊地。又彌陀之淨土有邊地,五百歲中不得見聞三寶,名為懈慢界。亦曰胎宮。略論曰:「五百歲中常不見聞三寶,安樂國土,謂之邊地,亦曰胎生。」
業繫
業猶如繩,縛眾生之身而繫於三界之牢獄,故曰繫。起信論曰:「凡夫業繫苦。」
降伏法
修五大明王等法退治怨敵惡魔也。五部尊法之一。補陀落海會軌曰:「三降伏法,用金剛部尊等,是故有五大忿怒尊等。」不空譯之阿毘遮嚕迦儀軌品明諸種之降伏法。
百眾學
突吉羅Duṣkṛta罪之戒法也。突吉羅譯言惡作,就所防之過而立名。梵曰式叉迦羅尼,此譯應當學。就能治之行而立目,此戒輕微,難持易犯,為常須念學者。故特以學名之。其戒相無量,故曰眾。其中今惟舉百戒,故曰百眾學。行事鈔中一曰:「四分律戒本云:式叉迦羅尼,義翻為應當學,胡僧云守戒也。此罪微細,持之極難,故隨學隨守以立名。」同資持記曰:「善見云:式叉云學,迦羅尼云應當,今迴其語順此方言。(中略)疏云:若就所防,應名眾突吉羅,今就能治行以立目也。」同中三之四曰:「罪無限量故云眾,易犯難持故令學。」梵Śiksākaraṇīya。
一根
一類之根性也。妙玄一上曰:「一根一緣,同一道味。」
為眼等六根任何根之一。楞嚴經六曰:「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
後五百歲
大集經所說五種五百年中,第五之五百年,鬥諍堅固之時也。見五五百年條。法華經藥王品曰:「若如來滅後五百歲中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同勸發品曰:「後五百歲濁惡世中。」
佛滅度五百歲之後也。中論一曰:「佛滅度後,後五百歲像法中。人根轉鈍,深著諸法。」中論疏一末曰:「後五百歲者此是五百歲後耳。智度論釋信毀品云:佛滅度後五百歲後,有五百部則其證也。像法中者初五百為正法,後五百歲即屬像法。」
合昏樹
梵語曰尸利灑。譯言合昏樹。香藥三十二味之一。見最勝王經七。優曇鉢羅。譯言合昏樹。見演密鈔五。
佛入中國之始
茶香室叢鈔十三曰:「晉王嘉拾遺記云:燕昭王七年,沐胥之國來朝,則申毒國之一名也。有道術人名尸羅,百三十歲。荷錫持瓶。云發其國五年,乃至燕都。善衒惑之術,於其指端出浮屠十層,高三尺,乃諸天神仙,巧麗特絕,人皆長五六分,分列幢蓋鼓舞,繞塔而行,歌唱之音,如真人矣。按此乃佛法入中國之始。申毒即身毒也。視列子所載周穆王時化人事,尤為明顯矣。」野客叢書四:「佛法之入中國,其來久矣。觀魏略西戎傳曰:昔漢哀元壽元年,博士景盧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傳浮屠經。又觀劉向列仙傳。序曰:得仙者百四十六人,其七十四人,已在佛經。則知漢成哀間,已有佛經矣。觀漢武故事,毘邪王殺休屠王,以其眾降,得金人之神,上置之甘泉宮。金人皆長丈餘,其祭不用牛羊,惟燒香禮拜。上使依其國俗。又元狩三年,穿昆明池底,得黑灰。帝問東方朔。朔曰:可問西域道人。知是劫灰。又知佛法自武帝時,已入中國矣。今人惟知佛法入中國,自明帝始,不知自武帝始也。薛正己記,仲尼師老聃,師竺乾,審是則佛入中國,又不止於武帝。」
嗢達洛迦
又作鬱頭藍弗。人名。譯曰雄傑。慧琳音義十八曰:「嗢達洛迦,梵語也。唐言雄傑,即經中鬱頭藍弗是也。」見鬱頭藍弗條。
勝論師
尊之曰勝論師,斥之曰勝論外道。以勝論十句義為宗之徒也。見勝論宗項。
滅類智
八智之一。照了欲界無色界滅諦理之解脫道智也。
遺誡
遺於後人之教誡也。唐僧傳道安曰:「作遺誡九章以訓門人。」
聽眾
聽聞說法之人也。
鉢拏
梵語。八十枚貝珠為一鉢拏。十六鉢拏為迦利沙鉢拏。見翻譯名義集。
施食儀起教緣由
瑜伽集要焰口施食儀起教阿難陀緣由之異名。
寂岸
寂滅之彼岸,即涅槃之稱也。寄歸傳一曰:「仰晞寂岸為悟寂之虛關。」
𦙽那訶
見僧那條。
自教迹不空悉地樂欲一切菩薩母明妃
自教迹者,即是法佛自證之教,即秘密平等教也。為於此中諸為修行者皆悉不空。不空是不唐捐義,隨彼力能皆向法身之理,即同彼佛,故云不空也。如上諸菩薩說真言,各欲引攝同類行者,若有修行,即同於我。今法佛自說明妃真言,若有修行者,即從虛空眼(佛名之異名),而生法身,如我無異也。見大日經疏十。
善知識十德
善財童子南詢第八參詣毘目仙人舉十喻嘆其功德:一善知識則是趣向一切智門,令我得入真實道故。二善知識則是趣向一切智乘,令我得至如來地故。三善知識則是趣向一切智船,令我得至智寶洲故。四善知識則是趣向一切智炬,令我得生十力光故。五善知識則是趣向一切智道,令我得入涅槃城故,六善知識則是趣向一切智燈,令我得見夷險道故。七善知識則是趣向一切智橋,令我得度險惡處故。八善知識則是趣向一切智蓋,令我得生大慈涼故。九善知識則是趣向一切智眼,令我得見法性之門故。十善知識則是趣向一切智潮,令我得滿足大悲之水故。見唐華嚴經六十四。
增上慢聲聞
五種聲聞之一。於小乘之涅槃不甘聞大乘法者。如法華之五千人。
犀扇
畫犀牛之扇子。公案,鹽官有犀牛扇子。見鹽官條。
得病十緣
佛說醫經所說。一久坐,二食不節,三多憂愁,四疲極,五婬欲,六瞋恚,七忍大便,八忍小便,九制上風(忍呼吸也),十制下風(忍放屁也)。
缽羅枳孃
Prajñā,見般若條。
末陀摩
末為莫之義,陀摩為中之義,無著於中道也。法華玄義二曰:「問:中道是何義?答:末陀摩經中自註曰:末者莫義,陀摩者中義,莫著中道名末陀摩。」經註者,文殊問經也。
異因
異之原因。別途之原因。遺教經曰:「集實是因,更無異因。」
誐囉娜
梵名Gardabha,驢馬也。
良福田
善良之福田,謂三寶也。以供養三寶則生無量福利故也。無量義經曰:「是諸眾生大良福田。」行事鈔下三之四曰:「經云:眾僧良福田,亦是蒺藜園。」
底哩三昧耶不動尊威怒王使者念誦法
一卷,唐不空譯。說念誦三部不動使者之儀軌。
阿耆多翅舍欽婆羅
Ajitakeśa‑kambara,又作阿耆多頸舍甘婆羅。新稱阿末多。外道六師之一人。執現世受苦則來世為樂之外道也。維摩經什註曰:「阿耆多翅舍,字也。欽婆羅,麤衣也。」同肇註曰:「其人著弊衣,自拔髮。五熱炙身,以苦行為道。」希麟音義九曰:「阿末多,舊云阿耆多頸舍甘婆羅。阿耆多,此云無勝。頸舍,此云髮。甘婆羅,此云衣。此外道以人髮為衣,五熱炙身也。」慧琳音義二十六曰:「阿耆陀,此云無勝。翅舍云髮,欽婆羅云衣,此以人髮為衣,五熱炙身也。」
彌陀名願
謂阿彌陀佛以其名號救濟眾生之本願也。即彌陀之第十八願。
義類次第
法相宗釋三時教判之語。釋尊所說之教法,不關年月之前後,由教義之淺深而判有空中之三時也。
超越證
聲聞乘有四果,從初果順次證阿羅漢果,謂之次第證,超越此前果而證後果,謂之超越證。就超越證而論,諸說不同。俱舍論僅有從凡夫直證第二果者與從凡夫直證第三果者二種,是曰超前二果。唯識論更許超中二果,一旦證初果後,超中間之二果三果,直證第四果也。天台一家更許超前三果。因立四種:一、本斷超,本在凡夫外道以有漏之六行觀斷欲界思惑之六品者,入見道於第十六心斷見惑已時,超預流果一來果之二(所謂超前二果),直證第三不還果者。二、小超,聖弟子於見道之第十六心證預流果了,更修無漏道,斷三界之思惑,或一時斷欲界之九品者,超第二果而證第三不還果,或一時斷下八地(除有頂地)之惑者,超中間第二果第三果直為阿羅漢向,若一時斷盡上九地之惑者,直證阿羅漢果。三、大超,如佛在世之凡夫外道聞佛善來比丘之言,直證阿羅漢果者,是名超前三果。四、大大超,小乘菩薩,於三十四心斷一切之煩惱而成佛果者,是唯台家之義立也。
八教大意
天台八教大意之略名。
舍磨奢那
又作奢摩奢那。此譯曰冢。玄應音義六曰:「舍磨奢那,此云冢也。西域僧徒死者,或遺諸禽獸。收骨燒之,埋於地下,於上立表,累磚石等,頗似窣覩波,但形卑小耳。」梵Śmaśāna。
上品中生
九品淨土之第二。
一棒
禪宗祖師,提撕弟子振棒而警醒之。見一喝條。
乾陀達羅度波
譯曰香水法印。見陀羅尼集經五法。
三尊
佛法僧三寶名。是尊重之意也。四十二章經曰:「三尊者佛法僧也。」出曜經十五曰:「如契經所說,告諸比丘,今當為汝說三第一之尊:一者佛為第一之尊,二者法為第一之尊,三者僧為第一之尊。」無常經曰:「稽首總敬三寶尊。」
西方之尊三尊為阿彌陀,觀音,勢至。藥師之三尊,為藥師,日光,月光。釋迦之三聖,為釋迦,文殊,普賢。
韋紐天
Viṣṇu,又作違紐天,毘紐,韋糅,毘瑟紐,毘瑟笯,毘瑟怒,毘搜紐,毘瘦紐。譯曰徧淨等。大自在天之別名,生於劫初大水中,有一千頭二千手,從其臍中生大蓮華,蓮華上化生梵天王云。智度論二曰:「如韋紐天,秦言徧聞。四臂,捉貝持輪,騎金翅鳥。」同八曰:「劫盡燒時,一切皆空。眾生福德因緣力故,十方風來,相對相觸能持大水。水上有一千頭人二千手足,名為韋紐。是韋紐人臍中出千葉金色妙寶蓮華,其光大明如萬日俱照。華中有人結跏趺坐,此人復有無量光明,名曰梵天王。此梵天王心生八子,八子生天地人民,是梵天王於諸婬瞋已盡無餘。」廣百論一曰:「違紐天,秦云徧勝天。」三論檢幽鈔一曰:「韋紐者,此翻為徧淨。」大日經疏十七曰:「韋紐天者,自在天別名。」大日經疏五曰:「微瑟紐,舊譯謂之毘紐,此即那羅延天也。」
歡喜團
同於歡喜丸。供歡喜天者。又持於歡喜天之手者。
躬半支迦
夜叉名。大藥叉女歡喜母成就曰:「躬半支迦大藥叉將,古云散支者,訛也。」見散支條。
針芥
仰針於地,自天上投芥子,欲適中其針鋒甚難。以譬佛出世之難遇也。南本涅槃經純陀品曰:「芥子投針鋒,佛出難於是。」天名疏曰:「仰針於地,梵宮投芥,墮在針鋒。此事甚難,值佛生信復難於是,生信聞法復難於是。」止觀五曰:「墜芥豈得下貫針鋒。」
賴吒和羅經
一卷,吳支謙譯,中阿含第十三賴吒和羅經之別譯也。記賴吒和羅之出家得道及為父母說法。
梵語攞乞尖拏Lakṣaṇa,見梵語雜名。事物之相狀,表於外而想像於心者。大乘義章三本曰:「諸法體狀,謂之為相。」唯識述記一本曰:「相謂相狀。」法華嘉祥疏三曰:「表彰名相。」
勝義
對於世間或世俗之語而有勝義之語,謂勝於世間世俗義之深妙理也。
四種方便
眾生所具真如之法,雖體性空淨,然有無量煩惱垢染,若無人以方便對治之,則無得淨者,其方便有四種:一行根本方便,觀諸法無生,而起大智,離一切妄見,不住於生死,觀諸法之因緣生滅,而起大悲,攝化眾生,不住於涅槃,以隨順法性之無住,是名行根本方便。二能止方便,慚愧悔過,能止一切惡法,不使增長,以隨順離法性之諸過,是名能止方便。三發起善根增長方便,勤供養禮拜三寶,讚嘆隨喜諸佛,使淨心增長,因三寶之加護,能消業障,是名發起善根方便。四大願平等方便,發廣大誓願化度盡未來際一切眾生,皆令究竟入涅槃,是名大願平等方便。見起信論。
遺訓
遺於後人之教訓也。大日經疏八曰:「以法王遺訓而教訓之。」唐太宗三藏聖教序曰:「遺訓遐宣。」
大集須彌藏經
大乘大集經之別名。六十卷,大集經之須彌藏分是也。
抽韱
即俗所謂求籤也。幸蜀記曰:「王衍禱張惡子廟,抽籤得逆天者殃四字。」劍南詩自註曰:「予出蜀日,遣僧乞籤於射洪陸使君祠,使君以老杜詩為籤,予得遣興五首中第二首。」朱子語類謂:「易爻辭,如今籤解耳。」按諸籤解,最家諭戶曉者,莫如關帝籤。據陸粲庚已編,蘇州江東神行祠在教場之側。以百籤決休咎。甚著靈異。記所知者數事:一長洲趙同魯乞得詩云:前三三與後三三。一縣橋許氏得詩云:萬里鵬程君有分。一周應良得詩云:巍巍獨步向雲間。一陶麟得詩云:到頭萬事總成空。一毛欽得詩云:憶昔蘭房分半釵。凡此俱今關帝籤句也。陸氏謂其神姓石名固。然則此百籤,初不屬關帝。其移就,未詳何時?陔餘叢攷二十三曰:「顧仲恭竹籤傳,載神前設籤之始曰:入唐為陳武烈太祝附帝意作韻語。入宋又辟江東神幕關壯繆侯之改諡武安王也,倚勢辟之。明興,為王立廟京師正陽門外,命籤典謁。然則神前設籤起於唐世也。又夷堅志,建昌大寺塔中置泗州僧伽像,甚靈。張彥文尚書與其子元晉,初預鄉薦,皆禱之,同得一吉籤,遂登第去。癸辛雜識臨安太學有岳武穆王祠,井祀銀瓶娘子。其籤文與天竺同。」
寶星陀羅尼經
八卷,唐波羅頗蜜多羅譯,即大方等大集經中寶幢分之同本別譯也。說調伏魔王護持國土。寶星者三昧之名,舊經謂之寶幢三昧。得此三昧,則觀見一切法如寶星,猶如在高幢而下觀,故云寶星,寶幢。經四曰:「時光味仙人,即得菩薩三昧,名曰寶星。所得三昧於菩薩三昧一切觀見,如在高幢。」
膜拜
長跪而拜也。穆天子傳曰:「乃膜拜而受。」梁書曰:「北闕藳街之使,風車火徼之民,膜拜稽首,願為臣妾。」一說,今之禮佛,舉手加頭,稱南謨拜,即此類也。
開蓮
花開蓮現之略。是天台就法華經題之蓮華立三喻中之第二喻,示開權顯實之意者。玄義一上曰:「華開蓮現,可喻即權而實。」玄義七下曰:「二華開故蓮現。而須華養蓮。譬權中有實,而不能知。今開權顯實,意須於權。」
西域傳
西域記之異名。釋迦方誌下曰:「貞觀十九年,安達京師,奉詔譯經,乃著西域傳一十二卷。」別有隋朝彥琮撰述之西域傳。行宗記一上曰:「西域傳隋朝彥琮撰。」
如來藏緣起
同於真如緣起。
五教十宗
華嚴宗於佛一代之教法,由其教義之分際,分為五教。就其五教更分別所立之宗旨,而為十宗。五教之判,自初祖杜順而來。十宗之分別。成於第三祖賢首。見五教及十宗條。
入瓶
沙彌有通力,能入於澡瓶中。阿育王傳七曰:「昔阿恕伽王,見一七歲沙彌,將至屏處而為作禮,語沙彌言:莫向人道我禮汝。時沙彌前有一澡瓶,沙彌即入其中,從澡瓶中還來出,而語言:王慎莫向人道沙彌入澡瓶中復還來出。王即語沙彌言:我當現向人說,不復得隱。是以諸經皆云:沙彌雖小亦不可輕,王子雖小亦不可輕,龍子雖小亦不可輕,沙彌雖小能度人,王子雖小能殺人,龍子雖小能興雲致雨。」
太子慕魄經
一卷,後漢安世高譯。與太子沐魄經同本。慕魂、沐魄皆梵語,太子之名,說佛昔為慕魄太子,十三歲之間為無言之行。
智藏
智慧廣大,包含諸法故曰藏。五教章上曰:「一切諸法皆悉流入毘盧遮那智藏大海。」宗鏡錄十八曰:「一切眾生自心處內有八瓣,和合成蓮華,此蓮華中有正徧知海,是名毘盧遮那智藏,亦名蓮華藏莊嚴世界海。」
不空三藏之諱。貞元釋教目錄十五曰:「大辯正大廣智不空三藏和上者,南天竺執師子國人也,法諱智藏,號不空金剛。」
圓通懺法
觀音懺法之別名。此法以觀音為道場之主,故名觀音懺法,復稱觀音為圓通大士,故名圓通懺法。
觀音懺法之別名。以觀音一稱圓通大士故也。
虛空
虛與空者,無之別稱也。虛無形質,空無障礙,故名虛空。此虛空有體有相,體者平等周徧,相者隨於他之物質而彼此別異也。依有部之宗義分之為虛空與空界之色,以其體為虛空,以其相為空界之色。以此虛空為一無為法,數於三無為之一而攝於法處之中,空界之色者,為眼所見之色法而攝於色處之中,即有為法也。世人以此空界之色為虛空,故世人所謂虛空者為妄法,而不免生滅。楞嚴經六曰:「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同九曰:「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裏,況諸世界在虛空耶?」同十曰:「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起信論曰:「虛空相是其妄法,體無不實,以對色故有,是可見相,令心生滅。以一切色法,本來是心,實無外色。若無色則無虛空之相。」大乘義章二曰:「虛空有體有相,體則周徧,相則隨色,彼此別異。」此體之虛空無為,有部立為有法,大乘立為無法。見虛空無為條。
有漏道
招人天三界果報之行法,謂之有漏道。可成就涅槃果之道,謂之無漏道。以三界盡為有漏,而涅槃為無漏也。
五方五智
密教於五方五佛分配五智五大也。見五大條下「密教五大。」
舍勒
又云舍吒迦。又云涅槃僧。譯作內衣,裙。玄應音義十五曰:「舍勒,此譯云衣,或言內衣也。」所量輕重儀下曰:「舍勒,四分云涅槃僧,此名內衣,即舍勒也。」資持記中二之三曰:「舍勒,梵語。舊記云:短裙之類。鼻奈耶云:泥洹僧也。」梵語雜名曰:「裙,舍吒迦。」
鹽事淨
跋闍子十事非法之一。見跋闍子比丘條附錄。
船後光
謂佛像後之後光,其形如竪船也。
分別說部
Vibhajyavādinaḥ,部計名。此部所說有是有非,須能分別簡擇,故名分別說部。是非小乘二十部等之部計,乃論者假定之名也。俱舍光記二十曰:「說非盡理,半是半非,更須分別,故名分別說部,梵云毘婆闍縛地。毘婆闍名分別,縛地名部,舊云毘婆闍婆提者訛也。」
額珠
見額上珠條。
內心大蓮華
稱行者之肉團心也。大日經二曰:「內心大蓮華,八葉及鬚蕊。」
律五論
律宗所依之五部論。如毘尼母論,摩得勒論,善見論,薩婆多論,明了論是也。
狗臨井吠
亡身於幻之愛欲,譬如犬吠井中之影。智度論八十九曰:「如惡狗臨井,自吠其影。水中無狗,但有其相。而生惡心,投井而死。眾生亦如是,四大和合,故名為身。因緣生識和合,故動作言語。凡夫人於中起人相,生愛生恚,起罪業,墮三惡道。」
摩突羅
Mathurā,又作秣㝹羅。城名。譯曰密善。見摩偷羅條。
一業
一業因也。同一之業因也。俱舍論十七曰:「一業引一生,業能圓滿。」一業引未來世一生之意。
品具
三衣六物等種種之道具也。
一極
一實至極之道。至理不二故曰一。無量義經序曰:「一極正覺,任機而通。」三論玄義曰:「法華會三乘,同歸一極。」止觀義例上曰:「若異若同,同入一極。」
楞伽經註解
四卷。明釋宗泐如玘於洪武十年冬十月奉詔箋釋。十一年七月進呈。太祖皇帝覽之,歎為精確。命流布海內,使學者講習。宗泐即奉詔刻於京師天界禪林,後如玘又刻於杭之演福寺。末有宋濂題辭。載其事頗詳。
十事經
舍衛國王夢十事經之略名。
開葷
又曰開素。許食葷肉也。佛雖制酒肉五辛。而有病患或利益事時,則許飲食之。如四分律四十二等,為病比丘,許噉諸種肉,飲諸種汁漿,十誦律二十六僧祇律三十二毘尼母論三等,許食離見聞疑之三種淨肉,五事報應經謂有病聽於伽藍外白衣家食五辛,分別功德論四說佛許病比丘飲酒,文殊問經上說佛許食肉噉蒜,皆是也。
偏有執
偏於萬有之有一邊而執著之見解也。
五燈會元
二十卷。宋釋普濟撰。其書取釋道原景德傳燈錄,駙馬都尉李遵勗天聖廣燈錄,釋維白建中靖國續燈錄,釋道明聯燈會要,釋正受嘉泰普燈錄,撮其要旨,彙為一書,故曰五燈會元。刪薙冗雜,頗為簡要。其考論宗系,亦最詳明。見四庫提要。
十善位
見十善戒力條。
那鞞曼陀羅
Nābhi‑maṇḍala,譯曰臍輪。見華嚴疏鈔六十三。
異執
固執異於正理之理而不動之迷情也。善導之觀經疏四曰:「異見異學異執。」教行信證六末曰:「教誡邪偽異執外教。」
阿閦如來羯磨印
左手安於臍,右手垂觸地。見圖印集四。
紺琉璃
同於紺青。紺者青而含赤,琉璃者,青色也。佛之毛發及佛國等之色也。觀佛經一曰:「至於成道以髮示父王,即以手伸其髮,從尼拘樓陀精舍至父王宮,如紺琉璃遶城七匝。」心地觀經一曰:「爾時世尊坐寶蓮華師子座上,其師子座色紺琉璃。」觀無量壽經說極樂之地相心曰:「見琉璃地內外映徹,上有金剛七寶金幢擎琉璃地。」法華經譬喻品說華光如來之淨土相曰:「其土平正,清淨嚴飾,安隱豐樂,天人熾盛,琉璃為地。」
僧伽吒
又作僧伽多。譯曰集會。法門名。僧伽吒經一曰:「有法門名僧伽吒,若此法門在閻浮提,有人聞者悉能除滅五逆罪業。」大集會正法經一曰:「我有正法名大集會。」此二經同本異譯也。梵⃞Saṁghāta。
風災劫時所起之風名。大寶積經三十七曰:「又風災起更有大風名僧伽多,彼風所吹舉此三千大千世界並蘇迷盧山輪圍山等及諸大海,舉高百踰繕那已碎末為塵。」起世因本經二曰:「有大風名僧伽陀,隋言合會,壞世界。同四卷作僧伽多。」
五頂山
五臺山也。
舍利
Śāri,鳥名。
舍利弗比丘之母名舍利。見舍利弗條。
新作設利羅,室利羅,佛之身骨也。又總名死屍,是依戒,定,慧之薰修所成者。元鎦績霏雪錄曰:「舍利,按佛書室利羅,或設利羅。此云骨身,又云靈骨。有三種色:白色骨舍利,黑色髮舍利,赤色肉舍利。」金光明經捨身品曰:「是舍利者,即是無量六波羅蜜功德所重。」又曰:「舍利是戒定慧所薰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玄應音義六曰:「舍利,正音設利羅,譯云身骨。舍利有全身者,有碎身者。」法華玄贊二曰:「梵云設利羅,體也。舍利者,訛也。」俱舍光記八曰:「駄都,即佛身界也,亦名室利羅。唐言體,佛身體也。舊云舍利,訛也。」資持記下四之一曰:「舍利,此翻遺身。即死屍也。」Śarīra。
伊葉波羅
Īśvara譯曰自在。西域人。善通三藏。達四阿含。宋文帝元嘉年中於彭城翻譯諸經。見名義集一。
長鉢過限戒
二百五十戒中三十捨墮之一。得長鉢,必於十日以內行淨施法之戒法也,若不行之,過十日之限,則結捨墮罪。見行事鈔中二。
黃檗宗
宗名取於福清之黃檗山。唐貞元五年,正幹禪師傳六祖之法,開創此山,斷際禪師住此,大振法道,名遂著。希運寂後,臨濟義玄之門裔,大為繁興,爾後黃檗之道場,與臨濟之宗風,一其盛衰,隆於宋,廢於元,至明代復興。崇禎九年,隱元住此山,尤能中興黃檗之古道,清順治十一年,應日本之請,讓席於門人慧門性沛而東渡,遂為日本黃檗宗之祖。
形色
梵語Saṃsthānarūpa之譯。有形之色也。對於顯色而言。即色法中,質礙麤著,因觸而憶知長短等者。此有八種:一長,二短,三方,四圜,五高,六下,七正,八不正。一面多生曰長,一面少生曰短,四面齊正曰方,周徧一切處而生曰圓,中凸出曰高,中坳凹曰下,面齊平曰正,面參差曰不正。有部雖謂是等諸色,極微各別,各有別體,而唯識大乘則謂青等四顯色分位假立非實色也。
梵語Rūpavacara之譯。即人之顏色形貌也。無量壽經上所謂「國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醜者,」法華經信解品所謂「二人形色憔悴無威德者,」是也。
形體與色相。法華經譬喻品曰:「即遣二人形色憔悴。」無量壽經上曰:「國中人天,形色不同。」
謂長短方圓等形之可見於眼者。二色之一。俱舍論一曰:「形色有八,(中略)長短方圓高下正不正。」
突吉羅
又云突膝吉栗多,突瑟ㄦ理多Duṣkṛta,獨柯多(巴)Dukkaṭa。戒律之罪名也。四分律分之為身口二業,而譯為惡作(身業)惡說(口業)明了論,合身口二業譯曰惡作(惡作之作,以意名,以依意之作動而起身口二業故也),行事鈔中之一曰:「善見云:突者,惡也。吉羅,作也。聲論正音突膝吉栗多。」戒本疏一下曰:「名突吉羅者,如律本云惡作惡說也。分身口業故有斯目。明了論中二業一名,俱為惡作,身口為非,無非鼓動故也。」又名式叉伽羅尼,義翻曰應當學,又稱百眾學,此戒名微細而難犯,當能學習,故云學。其戒品數多,故云眾。其中(二百五十戒中)但列舉百戒,故云百。蓋突吉羅之名就過之邊而言,式叉伽羅尼之名就行之邊而言也。
滿泥
Vande,又作漫提。譯曰禮拜。觀自在如意輪瑜伽法要曰:「行人面於西,漫提自在王,次禮餘方佛。」一本作滿泥。慧琳音義二十六曰:「滿泥自在王,梵語也。唐云禮拜,自在王者無量壽佛。」
勃陀提婆
Bodhideva,譯曰覺天。為婆沙四評家之一人。俱舍光記二十曰:「梵云勃陀提婆,勃陀名覺,提婆名天。舊云佛陀提婆,訛也。」
鴿鬘
濕生女子之名。俱舍光記八曰:「鴿鬘者,昔有一王,名跋羅哈摩達多,唐言淨授。於王腑下有疱,生一女了,名為鴿鬘。從腋下出,如鴿飛出。王重如鬘,故以名焉。」
泥塔供
供養泥塔之法會也,或以供養實形之泥塔,或畫泥塔之曼荼羅而供養之,為滅罪及息災延命也。此為造塔延命功德經及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所說。
淨屋
比丘住而無罪之家屋云淨屋。見淨主條。
行不退
三不退或四不退之一。永不退失菩薩大行之位也。配之於菩薩之階位有多說。見不退條。
惡乞叉也句勢
見阿乞叉野句勢條。
淨居
淨居天也。
伽藍之地也。舊唐書高祖紀:「伽藍之地,本曰淨居。棲心之所,理尚幽寂。」
徑山
在杭州臨安府。謂為興聖萬壽禪寺。震旦五山之一。道欽開之。
彌盧
Meru,譯曰高。華嚴經四十八曰:「如來口右輔上牙有大人相,名寶燄彌盧藏雲。」同疏曰:「右輔上牙名彌盧者,顯妙高故。」慧苑音義下曰:「彌盧此云高,以在佛上牙故也。」
支分生曼荼羅
大日經疏三曰:「經云:世尊一切支分皆悉出現如來之身者。」前現莊嚴藏時,普門一一之身,各徧十方,隨緣應物,今欲說曼荼羅位故通約佛身上中下之體以部類分之,由臍已下現生身之釋迦,人法示同,及二乘六趣種種之類形,色像威儀,言音檀座各殊異,及其眷屬不同,周於八方,如曼荼羅之本位次第而住(是第四重第三院)。由臍已上至咽出現無量十住諸菩薩,各持三密之身與以無量眷屬普於八方,如曼荼羅之本位次第而住。然此中自有二重,由心已下者是恃大悲萬行之十佛剎微塵數諸大眷屬(是第三重即第二院),由心已上者是持金剛密慧之十佛剎微塵數諸內眷屬(是第二重即第一院)。已上二重通名大心眾。由咽以上至如來頂上出現四智四三昧之果德佛身,此四佛四菩薩之八身於一切世界徒眾剎土名業身業諸受用之事不同,亦於八方如曼荼羅之本位次第而住(是第一重即中胎)。」
於行者身上布五佛之種子,因自支分流出諸尊也。
陀羅尼集經
十二卷,唐阿地瞿多譯。說諸佛菩薩諸天之印咒。
淨家
淨土宗云淨家。
救脫菩薩
此菩薩,於藥師經後半說念藥師如來可免苦難災厄,且詳示供養藥師如來之法式。
生報
三報及四報之一。此生作善惡之業,來生受苦樂之果報也。
半齋
半日之齋也。齋法,一日一夜以今日之明相至翌日之明相為限。故過今日之正午,至明日之夜明,不可食一物,若至夜分為食事而破齋,曰半齋。自正午至暮持半日之齋。至夜分而破齋也。故就晝食曰半齋。就夜分曰破齋。半齋破齋同意也。經律異相四十四曰:「破齋猶得生天第九。昔有迦羅越,興設大檀請佛及僧。時一人賣酪,主人留食,勸令持齋聽經,至暝乃歸。婦語之言:我朝來不食,相待至今,敗壞夫齋,半齋之福猶生天上。七世生人間常,得自然。一日持齋,六十萬歲自然之糧。」舊雜譬喻經上曰:「昔有四姓請佛飯。時有一人賣牛湩,大姓留止飯,教持齋戒。止聽經,賓乃歸。婦言:我朝相待未飯,便強令夫飯,壞其齋意。雖爾,七生天上,七生世間。」
禪門之諸規,有半齋之語,諸解多端,或言早朝粥時與正午齋時之中間曰半齋,半齋為時之名。申言之,即於粥齋之中間點心曰半齋之點心,於粥齋之中間為法事曰半齋之諷經。誦半齋亦去,半齋以時而名也。象器箋三曰:「舊說云:在粥與齋之半,故曰半齋。(中略)半齋者,時名也。」或言半齋為正午之齋,以日中午刻為一日之正半也。宋高僧傳一貞誨傳曰:「半齋僧訖,望空合掌而卒。」或言半齋者於午前略用食物也。是與點心混同,此說非也。或言半齋一作判齋。半判音同,故以判齋為半齋也,判即判釋之意,判斷疏通獻齋之意也。然則半齋者,謂禪家所謂獻齋之迴向文。又指獻齋迴向之法事而言。蓋半齋點心云者,獻齋迴向之法事,有點心之饗應也。集古錄有判齋字。曰:綯父子為唐顯人,仍世宰相,而楚尤以文章見稱。世傳綯為文喜以語簡為工,常飯僧。僧判齋,綯於佛前跪爐諦聽。而僧唱言。曰:令狐綯設齋,佛知,蓋以此識其好簡,夷堅志。有一僧人,為人判水陸齋。意半判音同義亦通,故以判齋為半齋,判則與疏相近。
律懺
戒律所說之懺悔法也。局於出家之五眾行之。行事鈔中四之三曰:「若論律懺悔唯局道眾。」
假名
有二釋:一就名所釋,諸法本無名,以人為假付名者。故一切之名,虛假不實,不契實體,如貧賤之人與以富貴之名是即假名。大乘義章一曰:「諸法無名,假與施名,故曰假名,如貧人假稱富貴。」起信論曰:「一切言說,假名無實。」二就法而釋,諸法為因緣和合而成,無真實之體,故不可自差別,假名僅有差別之諸法,離名則無差別之諸法,故指諸法為假名。注維摩經曰:「什曰:緣會無實,但假空名耳。」大乘義章一曰:「諸法假名而有,故曰假名。是義云何?廢名論法,法如幻化,非有非無,亦非非有,亦非非無,無一定相可以自別,以名呼法,法隨名轉,方有種種,諸法差別假名故有,是故諸法說為假名。」法華經方便品曰:「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
五戒二十五神
五戒一一各有五神。護持五戒者。見灌頂經一。
星宿
又稱宿曜,印度之天文法也。其中有二十八宿Nakṣatra,十二宮Rāśi,七曜Graha之別。人界天界一切之事實,恒相反影,吉凶之相,現於宿曜,且由星宿之運行,而豫定個人之運命者也。是為星占法。陰陽師,兵家,及密教之占卜者皆傳播之。藏經中有宿命智陀羅尼經,宿命陀羅尼,文殊師利菩薩及諸仙所說吉凶時日善惡宿曜經,宿曜儀軌,七曜禳災決,七星如意輪秘要經,七曜星辰別行法等諸經,民間流布之雜書尤不勝枚舉。
黃卷赤軸
又云黃紙朱軸,謂佛之經典也。案寫經典用黃紙,蓋準於唐代之黃勅,一為尊之,一為防蟲害也。維摩經垂裕記一曰:「唐貞觀中,始用黃紙,寫勅制焉。至高宗上元二年詔曰:詔勅施行,既為永式。比用白紙多有蟲蠹。今後尚書省,頒行天下,並宜用黃紙。」華嚴演義章曰:「言黃卷赤軸者,今大藏經卷是也。」正宗記曰:「教外別傳,非謂黃卷赤軸。」
老苦
四苦之一。大乘義章三本曰:「衰變名老,老時有苦,就時為目,名為老苦。」
東漸
謂佛教傳播於東方諸國也。尚書禹貢曰:「東漸於海。」法華玄義一曰:「大法東漸。」
三部大法
胎藏界與金剛界與蘇悉地法之三部。此三部盡一切之秘法。
淨宗
淨土宗之略稱。又云淨家。
當生愛
命終時所起三愛之一。見愛條。
東勝身洲
四大洲之一。在須彌山東方之鹹海中。其身形勝,故名勝身。俱舍論十一曰:「東勝身洲,東狹西廣,三邊量等,形如半月。東三百五十三,邊各二千。」同光記八曰:「東勝身洲,身形勝故,或身勝贍部故,名勝身,梵云毘提訶。」
毘婆沙師
毘婆沙論中之諸師也,五百阿羅漢,各立異義,而釋發智論,是名毘婆沙論,因此指彼諸阿羅漢稱為毘婆沙師。
八相成道圖畫
有部毘奈耶雜事三十八曰:「爾時世尊纔涅槃後,大地震動,時大迦攝波作是念:此未生怨王,勝身之子,信根初發,彼若聞佛入涅槃者,必嘔熱血而死,我今宜設方便。作是念已,即命城中行雨大臣,仁今知不,佛已涅槃,未生怨王信根初發,彼若聞佛入涅槃者,必嘔熱血而死。我今宜可豫設方便,即依次第而為陳說。仁今疾可詣一園中,於妙堂殿如法圖畫佛本因緣。菩薩昔在覩史天宮,將欲下生,觀其五事,託生母胎。既誕之後,踰城出家,苦行六年,坐金剛座菩提樹下成等正覺。(中略)於諸方國,在處化生,利益既周,將趣圓寂,遂至拘尸那城娑羅雙樹,北首而臥入大涅槃。如來一代所有化迹,既圖畫已,白王觀其圖畫。(中略)行雨大臣一如尊者所教之事,次第作已。(中略)王至園所,見彼堂中圖畫新異,始從誕生,乃至倚臥雙林。王問臣曰:豈可世尊入涅槃耶?是時行雨默然無對。王見是已,知佛涅槃,即便號咷悶絕,宛轉於地。」是為圓通八相成道之濫觴,世之為涅槃像者,基因於此。
打包
行腳僧身負之包裹也。陸游詩曰:「打包僧趁寺樓鐘。」
優留毘迦葉
見優樓頻螺迦葉條。
三種退屈
見三退屈條。
四攝眾
四攝菩薩也。
拓杜羅
藥師經所說十二大將之一。無翻語。
金剛經六譬
金剛經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轉女身經
一卷,劉宋曇摩蜜多譯。佛為無垢光女說轉女成男之法。由一法增至十法。兼明女身種種之苦惱。
維摩羅達
Vimaladattā,譯曰離垢施。波斯匿王之女。見佛說離垢施女經。
四正勤
又名四意斷,四正斷,四正勝。為三十七科道品中,次四念處所修之行品也。法界次第中之下謂:「一對已生之惡為除斷,而勤精進。二對未生之惡,更為使不生而勤精進。三對未生之善為生而勤精進。四對已生之善為使增長而勤精進。」一心精進,行此四法。故名四正勤,能斷懈怠,故名四正斷,於正策勵身語意中此為最勝,故名四正勝,意中決定,而斷行之,故名四意斷。智度論十九曰:「破邪法,正道中行,故名正勤。」又曰:「四念處觀時,若有懈怠心,五蓋等諸煩惱覆心,離五種信等善根時,不善法若巳生為斷故,未生為生故,勤精進信等善根未生為生故,已生為增長故,勤精進。」俱舍論二十五曰:「何故說勤名為正斷?於正修習漸習位中此勤力能斷懈怠故,或名正勝,於正持策身語意中此最勝故。」
鳩那羅太子
阿育王之子,以眼可愛似鳩那羅鳥故,故名。阿育王經四曰:「阿育王命諸大臣而語之言:汝等嘗見此兒眼不?諸臣答言:臣於人中,實所未見。於雪山有鳥,名鳩那羅。此鳥之眼,與甚相似。(中略)即以鳥名,而以名兒。」然西域記三曰:「拘浪拏。」阿育王息壞目因緣經:「作法益。」太子為正后所生,容貌甚美。正后既沒,繼室憍淫,私逼太子。太子泣謝罪。繼母恨之,說阿育王出太子,令鎮咀叉始羅國。繼母後矯王命責太子,抉其兩目,放之於野。太子既失明,流離至父之都城,夜鼓箜篌悲吟。王聞其聲,疑是太子,引見盲人問之,太子悲泣告以實。王知係繼室所為,加以嚴刑。導太子詣菩提樹伽藍,瞿沙阿羅漢下,請其法力,醫盲。見阿育王經四,阿育王息壞目因緣經,西域記三,經律異相三十三。
補盧沙䫂
Puruṣāt,補盧沙(即言丈夫之語)之第五囀,即所從聲也。見八囀聲條。
聲處
十二處之一。聲有種種。見聲條。
崛多
優婆崛多之略。出於佛滅後百年之羅漢名。見優婆崛多條(CBETA註:疑為見優婆掘多條)。義楚六帖七曰:「迦葉創其綱維,崛多分其修貫。」
攝食界
三種結界之一。見結界條。
一源
以水源譬一個之原理也。大集經八曰:「諸法無二,無有分別,一昧一乘,一道一源。」三論玄義曰:「一源不究,則戲論不滅。」
與線同字。梵語修多羅Sūtra,直譯為綖。義譯為經。兩譯雙舉為綖經。經文為如線之貫物,使不散逸,貫穿連綴文句與義理者,故喻之為線。見修多羅條。
那律
阿那律之略。比丘名。見阿那律條。
般僧伽胝
Parisaṁghāti,佛之僧伽梨也。見僧伽梨條。
涅槃像曼陀羅
畫釋尊橫臥寶床,五十二類異眾圍繞之而哀慟之相也。畫虛空雲中有一僧,攜錫杖立於前,無數天人從於後而降臨之相者,是尊者阿那律(又曰阿泥樓駄),於如來身入棺後,昇忉利天,以世尊入滅之事,告摩耶夫人,摩耶聞之哀慕,自天下趣於雙樹間也。見摩訶摩耶經下。佛北首下娑羅樹之枝,遙懸錦囊及錫杖者,是為佛之鉢盂及錫杖。佛入滅時手付阿難者也。見菩薩處胎經一。佛之足下有二老婆撫如來之足而涕泣者,悲身貧不能如餘人為前後之供養也。見小乘大般涅槃經下。佛前一比丘迷倒,餘僧垂手而慰之者,阿難深沒憂海,投如來前如死人,阿那律安慰之,使於如來致四問之狀也。見智度論二。大力士之悲哽嗚咽相,是金剛力士也。見佛入涅槃密迹金剛力士哀戀經。
淨藏三昧
法華十六三昧之一。
補特伽羅
Pudgala,又作富特伽羅,舊作福伽羅、補伽羅、富伽羅、弗伽羅、富特伽耶。舊譯曰人,或眾生。新譯曰數取趣。數者,取五趣而輪迴之義。唯識述記二本曰:「補特伽羅,數取趣也。」玄應音義一曰:「福伽羅,經論中或作富伽羅,或作富特伽耶。舊譯云人。應云補特伽羅,此云數取趣也,言數數往來諸趣也。」同二十二曰:「案梵本,補,此云數。特伽,此云取。羅,此云趣。云數取趣,謂數數往來諸趣也。舊亦作弗伽羅,翻名為人,言捨天陰入人陰,捨人陰入畜生陰,是也。」慧苑音義上曰:「補伽羅,正云補特伽羅,此云數取趣。謂造集不息,數數取苦果也。」
波吒釐子
波吒釐者,梵語樹名。子者,漢語兒也。見波吒釐條。
金剛二義
探玄記三曰:「金剛亦二義:一是堅義,二利義。」
六離合釋
又曰六種釋,六合釋。梵語殺三磨娑,此云六合。殺者六,三摩娑者合也。諸法以二義已上為名者,以此六種法式,分別其名義也。唯一義之名,即不當於此釋,二義之名,為判歸趣何義,必須此法式。其作法,初離釋二義,次合釋二義,故謂之離合釋,略稱曰合釋。一持業釋Karmadhāraya,又名同依釋,體能持用,謂之持業,此義雖二,而體則一之名也。一體持一用,故名持業釋。例如大乘,大者具七義,對小教而言,乘者運載之義,以濟行者,其大體,能持運載之用,故名大乘。又同依者,依二義一體之義,若大,若乘,同依一體,故名同依。又如藏識,藏即為識,識持藏之用,故名持釋,藏之義,識之義,同依一法體,故名同依。二依主釋Tatpuruṣā,又名依士釋,從所依之體,而立能依之法之名也。例如眼識,為依眼而生之識,故名眼識,是眼為所依之體,識為能依之法也,本為別種之法,別法從所依之法而立能依之名,故云依主。三有財釋Bahuvrīhi,又云多財釋,此全取他之名而為自之名,如世之有財者之有財物也。如覺者為有覺者,故名覺者,如唯識論,為有唯識之理之論,故立唯識論之名,是有財釋也。四相違釋Dvandva,此二體相違而集各別者為一名者也。例如教觀,教與觀本別,合相違之物為一名者,是相違釋也。五鄰近釋Avyayibhāva,從鄰近法之強物而立名也。例如四念處,念處之體雖為慧,而與之相應而起之念力強,故名念處,是鄰近釋之名也。六帶數釋Dvigu,例如五蘊十二處,帶數量之名也。然而一名必非局於一釋,有一名而涉於數釋者。例如論語之名,論者聖賢之議論,語者為其議論之言語,視為論即語,則為持業釋,語之體,持論之用也。若解為論者聖賢之議論,為依其論之語,而非依經等之語,則為依主釋。若視為包有聖賢議論之語,則為有財釋。若視為論者聖賢之議論,語者聖賢之教語,則為相違釋。若視為非僅為書中議論之言語,而以議論之語為主,故名論語,則為鄰近釋。已上論語之一名,不帶涉五釋之數,則不當于帶數釋。梵Ṣatsamāsa。
梵語鉢多羅Pātra之略。比丘之飯器也。行事鈔下之二曰:「十誦鉢是諸佛標誌,不得惡用。」見鉢多羅條。
俗語。訓為否或否耶。語錄多用之。
見婆條。
迦維衛
迦維羅衛之略。城名。見迦維條。
一滅
四諦中之滅諦也。成實論一諦品曰:「以一諦得道,所謂為滅。」三論玄義曰:「就成實義,但會一滅,方乃成聖。」歸敬儀中曰:「事分三義,宗成一滅。」(三義,戒定慧也)。
最勝佛頂陀羅尼淨除業障經
一卷,唐地婆訶羅譯。尊勝陀羅尼經之異譯。
二十唯識論疏
又名二十述記。二卷。法相宗慈恩著。釋唯識二十論。
六道錢
我國習俗,於昏晚埋錢壙中為死者之用,謂之昏寓錢。日本效之謂之六道錢,然非佛經之說也。事物紀原九曰:「漢葬者有昏寓錢,謂昏晚埋錢于壙中,為死者之用也。」
竺墳
西竺之墳典。謂佛經也。
兩部神道
天台宗所傳之神道曰一實神道。真言宗所傳之神道曰兩部神道。兩部者,金胎兩部也,金胎兩部之曼陀羅,天竺所奉之一切諸天神祇,亦包羅而盡本迹權實之深秘。日本之密教者推此意,亦使本國所奉之大神與大日如來,阿彌陀如來等兩部曼陀羅之諸尊合同,名兩部習合之神道。參照東台二密條。
入無分別法門經
一卷,宋施護譯。說大乘無分別之法。
仙人
梵語曰哩始,Ṛṣi稱外道之高德者為仙人。以其多入山行道故也。仙果已極,得五種通力。故謂為五通仙。又稱佛亦曰大仙。大日經疏六曰:「持明仙者,是餘藥力等所成。悉地持明仙者,皆是專依咒術得悉地人。直云諸仙者,皆是圍陀事火之類,勸修苦行成五通神仙。」楞伽經四曰:「大慧!我於此娑呵世界有三阿僧祇百千名號。(中略)或有眾生知我如來者。(中略)有知仙人者。」楞嚴經八曰:「阿難,復有從人不依正覺修三摩地,別修妄念,存想固形。遊山林人不及處,有十種仙。(中略)此等皆於人中練心,不修正覺。別得生理,壽千萬歲,休止深山或大海島,絕於人境。斯亦輪迴妄想流轉。不修三昧,報盡還來,散入諸趣。」參照仙條。
沃焦海
沃焦石所在之海。是眾生受苦之處。六波羅蜜經曰:「馬頭山,沃焦海。」超悟疏曰:「謂大海中,有沃焦石。海水無量,悉被消鑠,此是增上受苦之處。」
帝釋供
供養帝釋天之修法也。
遺跡
古人所遺之舊迹也。梁僧傳(康法朗傳)曰:「誓往伽夷,仰瞻遺迹。」
一漚
一水泡也。楞嚴經六曰:「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
因陀羅網
是梵漢雙舉之名。單用漢語,則云帝網。即帝釋天之寶網。其網之線,珠玉交絡,以譬物之交絡涉入重重無盡者。通路記曰:「忉利天王帝釋宮殿,張網覆上,懸網飾殿。彼網皆以寶珠作之,每目懸珠,光明赫赫,照燭明朗。珠玉無量,出算數表。網珠玲玲,各現珠影。一珠之中,現諸珠影。珠珠皆爾,互相影現。無所隱覆,了了分明。相貌朗然,此是一重。各各影現珠中,所現一切珠影,亦現諸珠影像形體,此是二重。各各影現,二重所現珠影之中,亦現一切。所懸珠影,乃至如是。天帝所感,宮殿網珠,如是交映,重重影現,隱映互彰,重重無盡。」
百緣經
撰集百緣經之略名。
七分全得
隨願往生經,地藏本願經等說,為他作追福,則他得一分自七分全得。見追修條。
天竺九儀
印度九種之禮法。西域記曰:「天竺致敬之式,其儀有九:一發言慰問,二俯首示敬,三舉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長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輪俱屈,九五體投地。凡斯九等極,惟一拜跪。而讚德,謂之盡敬。」
三密
身密,語密,意密也。今分為如來自證之三密與眾生修行之三密而辨之,如來三密者,身語意之三業,本來平等,身等於語,語等於意,皆徧法界,謂為法佛平等之三密。然則一切之形色為身密,一切之音聲為語密,一切之理為意密也。而謂之為密者,非秘隱於人之謂,乃以此等之義為法佛自證之境,無凡人之分,故謂之密,又吾等於一切平等,雖本來具之,然以惑染隱秘之,故謂之密也。顯教雖於密迹力士經說佛之三密不可思議,然未顯一一之三業所作,盡法性之至理。又,凡夫為印言觀想,即與如來之三密同備無盡之德用,又依三密之加持力,自他同有滅罪障,禳災疫,除病患等無量之不思議,均未說也。密教則頗能說其真實之相。見辨惑指南四。修行三密。吾等既具法佛之三密,然為感染而不能證得之,故以佛之大悲心,使眾生行生佛平等之三密。身結印契是身密,口誦真言為語密,意觀其種子,或觀其三昧耶形,或觀其本尊,是為意密。行此三密,則為如來之三密所加持,眾生之三業與如來之三密,入我我入,無二無別,謂之三密相應。依三密相應,成就一切之悉地也。菩提心論曰:「凡修習瑜伽觀行人,當須具修三密行,證悟五相成身義也。所言三密者:一、身密者,如結契印召請聖眾是也。二、語密者,如密誦真言令文句了了分明無謬誤也。三、意密者,如住瑜伽相應白淨月滿觀菩提心也。」大日經疏一曰:「入真言門略有三事:一者身密門,二者語密門,三者心密門。(中略)行者以此三方便自淨三業,即為如來三密之所加持,乃至能於此生滿足地波羅蜜不復經歷劫數,備修諸對治行。」又「然毘盧遮那內證之德,以加持故從一一智印各現執金剛神,形色性類皆有表象,各隨本緣性欲引攝眾生。若諸行人慇懃修習能令三業同於本尊,從此一門,得入法界。」然是為對於劣機之方便。非為至極。以無相之三密為至極也。大日經供養法曰:「甚深無相法,劣慧所不堪。為應彼等故,兼說有相法。」要略念誦經曰:「相無相甚深,少智所不能入。依無相說相,攝彼二種人。」
十字佛頂印真言
轉法輪菩薩摧魔怨敵法曰:「欲誦此十字佛頂真言,先當結印,印以二手內相叉為拳,二大指入掌,二頭指各屈,拄二大指背是也。真言曰:「唵,嚩日囉(金剛),薩怛奉(有情),吽(忿怒),發吒(破壞)。」
善惡業果位
賴耶三位之一。
三寶
觀無量壽經曰:「恭敬三寶,奉事師長。」一切之佛陀Buddha,佛寶也,佛陀所說之教法,法寶Dharma也。隨其教法而修業者,僧寶Saṁgha也。佛者覺知之義,法者法軌之義,僧者和合之義也。寶性論三舉所以名寶者,有六義。「偈言:真寶世希有,明淨及勢力,能莊嚴世間,最上不變等。」法華經方便品曰:「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羅奈。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是名轉法輪,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羅漢,法僧差別名。」
真俗不二
天台別教,華嚴終教以上,真如隨緣為諸法,諸法即真如也。是云真俗不二。然是就諸法之實法真如邊,得言不二者。於諸法之當相,不得言真如,故非真不二。天台之圓教或真言之如,性具十界三千之諸法而為真如之諸法,是乃真不二也。
勸持品
法華經卷第五,第十三品之名。品之前半說諸菩薩比丘等奉佛命受持法華而弘通之,品之後半,佛更說諸菩薩勸人受持弘通,故云勸持品。前半為持,後半為勸持也。
偈句
偈之文句。南山戒疏一上曰:「彼葉一偈三十二字,唯此方言多少無準,或三四字,或五六七,節以聲言用為偈句。」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摩耶
金剛薩埵所證之三摩耶也。
索菩薩
金剛界四攝菩薩之一。
三宗
是永明所立,單於大乘判定其宗旨。一法相,謂一切染淨諸法,無始時來,各有種子在阿賴耶識中,遇緣而由各自種子起,萬法條然,因之於色心諸法建立種種名相者。如深密,唯識等之所明是也。二破相,謂一切染淨之法,悉為因緣生,以因緣生故無自性,如夢如幻,諸法唯是空,即空亦為空,有相空相共破者。如般若,中論等之所明是也。三法性,謂法性隨緣而為萬法,如水起波,萬法即一味之法性,如波即是水者。如是萬法即法性,故如法相宗萬法非有,法性即萬法,故如破相宗萬法亦非空。如楞伽,起信等之所明是也。此三宗如其次第為有空中,與圭峰所立五教中之後三者同。見五教條。
空,假,不空假也。齊書周顒傳:「顒汎涉百家,長於佛理。著三宗論,立空假名,立不空假名;設不空假名難空假名,設空假名難不空假名;假名空難二宗,又立假名空。西涼州智林道人遺顒書曰:此義旨趣,似非始開。妙聲中絕,六七十載。貧道年二十時,便得此義,竊每歡喜,無與共之。年少見長安耆老多云:關中高勝,乃舊有此義。當法集盛時,能深得斯趣者,本無多人,過江東略是無一。貧道捉麈尾來四十餘年東西講說,謬重一時,餘義頗見宗錄。唯有此塗白黑,無一人得者。為之發病,非意此音猥來入耳,始是真實行道,第一功德。其論見重如此。」
持名稱者
胎藏界釋迦院之一尊,耶輸多羅之譯名。此明妃凡有來求者,則必施與之,故名稱普聞。以持此名稱普聞之德故立此稱。大日經一曰:「明妃住其側,號持名稱者。」
火塗道
地獄名,與刀塗道血塗道并為三塗。見翻譯名義集。
繡利密多
神王名。譯曰有功勳。見金光明經文句七。
斯訶國
下品之穢土也。見迦才淨土論上。
補瑟微迦
五種護摩法中鉤召法之梵名。真言修行鈔五曰:「梵,補瑟微迦,此云鉤召。」請知諸尊之修法也(微或為徵字,指增益法)。
寂定
離妄心妄想云寂定。無量壽經上曰:「廣普寂定深入菩薩法藏。」淨影疏上曰:「一切法中不起妄想名廣寂定。」
水梭花
魚之隱語。以魚往來水中如梭也。軍波志林曰:「僧謂酒為般若湯,魚為水梭花,雞為鎖籬菜。」
百界千如
差別一切迷悟之境而為十界。此十界互相具,則為百界。其一一之界所具之事理有十種,謂為十如,蓋一界為十如則十界為百如,百界為千如也,乘之以三世間,則為三千,台家所謂三千之諸法是也。觀此三千之法為一念具足,即一念三千之觀法也。故舉所觀之境,或曰百界千如。或曰三千之性相。惟具略異耳。法華玄義二曰:「廣明佛法者,佛豈有別法?祇百界千如,如是佛境界,唯佛與佛究竟斯理。」又曰:「此一法界具十如是,十法界具百如是,又一法界具十法界則有百法界千如是。」參照一念三千條。
救世觀世音
觀音者略名,觀世音為具名,新譯謂之觀自在。見觀音條。
有嚴
臺州赤城崇善寺法師,名有嚴,退庵於櫨木下,號曰櫨庵。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歸寂。著有大部備檢,箋難,助覽,或對。見稽古略四。
般若拘羅
Prajñākūṭa,菩薩名。譯曰智積。慧琳音義二十八曰:「般若拘羅,正梵云鉢羅吉孃拘,唐云智積,菩薩名也。」
五佛頂
五佛頂者,在釋尊之左方,表五智也。大日經一曰:「救世釋師子,聖尊之左方,如來之五頂,最初名白傘,勝頂最勝頂,眾德火光聚,及與捨除頂,是名五大頂。大我之釋種,應當依是處,精進造眾相。」一、白傘佛頂,又作白繖佛頂,名曰白傘蓋佛頂輪王,以白色傘蓋為三昧耶形之佛頂尊也。是為以白淨大慈悲徧覆法界之標幟。大日經疏五曰:「次於釋迦師子之南置如來五頂,第一白傘佛頂。」同義釋七曰:「此則如來眾相之頂,以白淨大慈悲徧覆法界。」秘藏記末曰:「白傘蓋佛頂,黃色,持蓮華,上有白傘蓋。」調定圖曰:「黃色,左手持蓮華,上有傘蓋,右手仰屈地水火風,舒空,坐赤蓮華。」二、勝佛頂,又作殊勝佛頂。以寶劍為三昧耶形,為主殊勝大慧之尊,故名為勝佛頂。大日經疏五曰:「第二誓耶,譯為勝頂。」秘藏記末曰:「勝佛頂,黃色,左手持蓮華,上有寶劍,圍火焰,右手執未開蓮華。」三、最勝佛頂,又云一字最勝佛頂輪王、最勝金輪佛頂、轉輪王佛頂、金輪佛頂(此有釋迦金輪與大日金輪,今乃釋迦金輪也)。此尊主如來八相中轉法輪之德,轉法輪之德,無比無上,故名為最勝佛頂。又擬法輪於世間之金輪,而以金輪為三昧耶形,故云金輪佛頂。大日經疏五曰:「第三微誓耶,此用多聲呼也,譯為最勝頂。」秘藏記末曰:「最勝佛頂,亦名金輪佛頂,黃色,左手執蓮華,上有金輪。」四、火聚佛頂,又作光聚佛頂、放光佛頂、火光佛頂。此尊主以光明攝聚眾生之德,故名。秘藏記作高佛頂。大日經疏五曰:「第四諦殊羅施,譯云火聚頂。」秘藏記末曰:「高佛頂,黃色,左手執蓮華,上有如意寶。」五、捨除佛頂,又作除障佛頂、摧碎佛頂、除業佛頂、除蓋障佛頂、尊勝佛頂等,主摧破一切煩惱之德。大日經疏五曰:「第五微吉羅拏,譯云捨除頂,是棄捨一切煩惱義,亦是摧碎義也。」此五佛為表釋迦如來五智之最勝者,無論何尊形,皆作轉輪王之形也。大日經疏五曰:「此是釋迦如來五智之頂,於一切功德中猶如輪王具大勢力,其狀皆作轉輪聖王形。謂頂有肉髻形,其上復有髮髻,即是重髻也,餘相貌皆如菩薩令極端嚴歡喜。」同十六曰:「五佛頂,其白繖佛頂以繖為印,勝佛頂以刀圍普,最勝佛頂以輪為印,除障佛頂以鉤為印(摧碎),火聚佛頂畫佛頂髻形。」梵1.Sitātapattra2.Jaya3.Vijaya4.Tejorāśi5.Vikīrṇa。
與五佛頂尊同。
明度無極
般若波羅蜜之古譯。般若譯曰明,波羅蜜譯曰度,又曰度無極,新譯般若曰慧,譯波羅蜜曰到彼岸。無極彼岸者,皆涅槃而名,渡生死海到達涅槃之無極,謂之度無極。一云到彼岸。
金剛語言
不出聲而默誦經文也。攝真實經下曰:「持真言時,住心凝寂,口習真言,唯自耳聞勿令他解。心中觀想一一梵字,了了分別,無令錯謬。持習之時不遲不速,是即名為金剛語言。」
鉢和羅
Pravārana,又作盋和羅,鉢和蘭。玄應師之說,安居竟謂為自恣日。即七月十五日也。此日供養三寶之飯食,謂為鉢羅,譯曰自恣食。宗密師之說,鉢和羅為鉢多羅之誤。玄應音義五曰:「鉢和羅,亦言鉢多羅,梵音訛轉,此云自恣食也。」盂蘭盆經曰:「在大眾中,皆同一心受鉢和羅飯。」同宗密疏曰:「鉢和羅飯者,鉢中飯也。梵云鉢多羅,此云應器。和字訛也,今時但云鉢者略也。」兩解共誤。參照自恣條。
一念逾新羅
即一念已逾海外之意。傳燈錄曰:「有僧問盛禪師如何是覿面事?師曰:新羅國去也。」東坡詩曰:「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覺一念逾新羅。」
解脫道
四道之第三。
佛道之總名。出離解脫之道。如解脫道論之解脫道。
五無間
八大地獄之第八阿鼻地獄,謂之五無間。有五種之無間故也。一、趣果無間,感此獄之罪業,為順現業或順生業,在造業與受果之間,決無隔他生者。二、受苦無間,受苦無間隔者。三、時無間,時無間斷也。四、命無間,壽命常相續無間斷也。五、形無間,地獄之廣有八萬由旬,身形亦有八萬由旬,無些少空處也(大部補註八及十二以或引成論為標列此五無間之義。然檢成實論唯有初一義,無後四義。後四義大乘義章七於無間業舉四義中〔引於無間業下〕,取自後三義也。但彼合時無間與命無間之二為一壽命,此開而為二也。後人不察,和附之皆為成論之說。翻譯名義集,四教儀集註,增輝記等皆然)地藏菩薩本願經上曰:「五事業感,故稱無間。」一、受苦無間,二、身形無間,此二者與上同。三、罪器無間,種種之罪器充滿而無間隔也。四、眾類無間,種種之眾生同一受之而無間隔也,五、時無間,與上同。
三子
第一子孝順父母,且有智慧,能知世間之事,第二子不孝順父母,而亦為利根,能知世間之事,第三子不孝順父母,且為鈍根,不知世間之事。父母教三子,先第一子。次及第二子第三子。第一子譬菩薩,第二子譬聲聞,第三子譬闡提。佛教此三類,次第亦如彼三子。出於涅槃經三十三。
鉢支
又曰鉢枝,鉢鈘、鉢搘。支鉢之臺也。四分律四十三曰:「鉢若不正,應作鉢支。」五分律二十六曰:「比丘以鉢盛食,著地翻之。佛言:聽作鉢支,用銅鐵牙角瓦石竹木,除漆樹。」十誦律六十一曰:「鉢枝法。」僧祇律二十八曰:「鉢鈘。」傳燈錄道禪師章曰:「鉢搘。」
三字
阿彌陀之三字也。謂之為三字之名號。譯言無量壽。
七知經
一卷,吳支謙譯。知法知義等也。與中阿含善法經同本。
善惡不二
善無善之實性,惡無惡之實性,空性皆平等,故云不二。
食四分
凡有飯四分之:一、供養本尊。二、行者自分。三、同學者來食。四、濟飢貧。若待同學不來,行者亦可自食。見不思議疏下。
周羅髮
一作周羅,首羅,譯言小髻,小髻云周羅髮。沙彌得道時,頂留五三小髻,至和尚前,互跪,和尚乃剃除此小髻也。行事鈔下四曰:「與剃髮時,當頂留五三周羅髮,來至和尚前互跪。和尚問云:今為汝去頂髮可?答言爾便為除之。」同資持記曰:「周羅,經音義云:此翻為小,梵僧云小髻也。留五三者趣舉其數,留一亦得。准知落髮亦是和尚,恐其煩久,故令闍梨為除餘者,但留少許和尚親落。」起世因本經一曰:「周羅,隋言髻也。外國人頂上結少許長髮為髻。」玄應音義十八曰:「周羅,此譯云小也,謂小髻也。」探玄記八曰:「周羅此云頂髮。」釋氏要覽上曰:「周羅髮,即今親教和尚最後為剃頂上髮也。梵語周羅,此云小結。」梵⃞Sūrya。
略出經
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之略名。
尸棄毘
樂神名。慧琳音義十二曰:「尸棄毘,音樂天名也,部屬東方持國天王也。」
三學
學佛人可通學者有三:一、戒學,戒者禁戒也,能防禁身口意所作之惡業者。二、定學,定者禪定也,能使靜慮澄心者。三、慧學,慧者智慧也,觀達真理而斷妄惑者。戒學者律藏之所詮,定學者經藏之所詮,慧學者論藏之所詮。依戒而資定,依定而發慧,依慧而證理斷惡。因位之修學,過此三者,果上則無學也。名義集三學篇曰:「道安法師云:世尊立教,法有三焉:一者戒律,二者禪定,三者智慧。斯之三者至道之由戶泥洹之關要,戒乃斷三惡之干將也,禪乃絕分散之利器也,慧乃濟藥病之妙醫也。今謂防非止惡曰戒,息慮靜緣曰定,破惑證真曰慧。」
支公
吳沙門支謙也。
兩非
四句分別中之第四句也。如就有無而分別四句,言非有亦非無也。見兩是條。
火焰三昧
又曰火光三昧,火生三昧等。佛曾為伏毒龍入此三昧,自身出猛火。釋氏要覽中曰:「長阿含云:佛在摩竭國毘陀山中,入火焰三昧。」又,諸羅漢入滅時,多入此三昧,灰燼其身。
賢首
比丘之尊稱。猶言賢者,尊者。義淨譯新律中多用此稱。
華嚴經賢首品有賢首菩薩。
佛說賢首經有併沙國王妃賢首夫人。又華嚴宗第三祖,唐法藏,字賢首。其祖康居國人,來居長安。藏年十六,詣四明山阿育王塔鍊一指,誓學華嚴。嘗預玄奘三藏之譯場,然以所見不同而出。至則天武后朝,為譯場之首。與實叉難陀,義淨,復禮等,共出新華嚴經等,為則天武后講新華嚴經。聖曆二年,奉詔講大經於佛授記寺,感天瑞。先天元年,終於大薦福寺。贈鴻臚卿。見宋高僧傳五,佛祖統紀二十九。又見法藏條。
經案
載經之机。
山斤
量須彌山之斤兩也。以喻佛之壽命難量。金光明經壽量品曰:「諸須彌山可知斤兩,無有能量釋尊壽命。」金光明玄義曰:「山斤海滴,寧得盡其邊崖。」釋門正統四曰:「說釋尊壽命,雖山斤海滴地塵空界亦不可比。」
支具
言修法所要之支度道具也。
內外道
內道與外道。如言內教外教。
內之外道也,對於外之外道而言。如小乘之犢子部,大乘之方廣道人,佛法中之外道,稱為內之外道。大日經疏二曰:「此宗中說,有兩種外道:外外道猶如覩見清潭逆生怖畏不敢習近,內外道雖能游泳其中適熱除垢得清涼樂,然不覺是中有無量寶玉。」
三季
印度之曆法分一年為春夏冬三季。一年之三時季也。
劫婆羅樹
又作劫波樹。見劫貝條。婆羅恐是倒置。
金輪聖帝
又名金輪王,金輪聖王等。為有金輪寶之聖帝也。三論玄義曰:「悉達處宮,方紹金輪聖帝。能仁出俗,遂為三界法王。」見金輪條。
堂達
七僧之一。法會之式,於場傳達願文等之僧也。
伊蘭拏鉢伐多國
Īriṇaparvata,中印度之境。多小乘之學徒。見西域記十。
云云
言未盡之貌。止觀輔行一之二曰:「云云者,未盡之貌。云者言也。說文,云象雲氣在天迴轉之形。言之在口,如雲潤物。廣雅云:云者有也,下文尚有如雲之言。」文句記一上曰:「云云者,象氣之分散,如雲在天,非可卒量也。意言下未說者,尚多如雲。」
供米所
與供米田同。
梵富樓
Brahmapurohita,色界初禪第二天之名。即梵輔天也。玄應音義十八曰:「梵富樓,初禪第二天也。此云梵前益天,在梵前恒思梵天利益,因以名也。舊言梵先行天,亦言梵輔天也。」
海龍王
一時,佛在靈鷲山。無量之眾圍繞時,忽海龍王率無數眷屬詣佛處,佛為說深法,則大歡喜。請佛降海底龍宮,以受供養說法。佛許之。時龍王化作大殿,以紺琉璃紫磨黃金莊嚴,寶珠瓔珞七寶為欄楯。極為廣大。又自海邊通金銀琉璃三道寶階,使至於龍宮。以請世尊及大眾。世尊乃率無量之大眾至龍宮。坐大殿之獅子座。更說妙法,以化龍屬。見佛說海龍王經請佛品。
觀想佛母般若菩薩經
觀想佛母般若波羅蜜多菩薩經之略名。
舍利弗瞋恚氣分
智度論二謂「如舍利弗有瞋恚餘習,佛由禪定起經行,羅睺羅從佛,佛問羅睺羅:何故羸瘦?羅睺羅以偈答佛:若人食油則得力,若食蘇者得好色,食麻滓菜無色力,大德世尊當自知。佛問羅睺羅眾中誰為上座?羅睺羅答和上舍利弗。佛言舍利弗食不淨食。爾時舍利弗轉聞是語,即時吐食,自作誓言:從今日不復受人請。是時波斯匿王與長者須達多等來詣舍利弗所,告舍利弗,佛不以無事受人請,大德舍利弗復不受請,我等白衣,云何當得大信清淨?舍利弗言:我大師佛言,舍利弗食不淨食,今不得受人請。於是波斯匿王等至佛所,白佛言:佛不常受人請,舍利弗復不受請,我等云何心得大信,願佛勅舍利弗還受人請。佛言:此人心堅,不可移轉。佛爾時引本生因緣。昔有一國王,為毒蛇所嚙,王時欲死,呼諸良醫令治蛇毒。時諸醫多言還令蛇𡂡,毒氣乃盡。是時諸醫各說咒術。齧王之蛇,即來王所。諸醫積薪燃火,勅蛇還𡂡汝毒,若不然,當入此火。毒蛇思惟,我既吐毒,云何還𡂡?寧此劇死。思惟定心,即時入火。爾時毒蛇,舍利弗是,世世心堅不可動。」
無法有法空
十八空之一。
光音天下生人間
增一阿含經三十三曰:「劫初光音天,相謂我等欲至閻浮提地,即來下地食地肥故。失神足,皆共號咒。自相謂言:我等窮厄,不能復還天上。」經律異相一曰:「天地更始,盪盪空虛,了無所有,亦無日月。地涌甘泉,味如蘇蜜。時光音諸天,或有福盡來生,或樂觀新地,性多輕躁,以指嘗之。如是再三,轉得其味,食之不已,漸生麤肌,失天妙色神足光明。」文句下四曰:「劫初光音天墮地,地使有欲。」同記五上曰:「光音等者,且寄火後,火災但壞初禪故也。故初成時,此天初下,即第二禪初天。」同私記四末曰:「光音第二禪初天者,應云終天,或從上數之耳。」
出慧
出離生死之妙慧也。佛地論二曰:「得能出離生死妙慧,故名出慧。」
相應無明
依起信論之意,則業轉現之三細為不相應無明,智相等之六麤為相應無明。三細者未有心王心所之差別,至六麤始生心王與心所之差別也。起信論曰:「言相應者,謂心念法異,依染淨差別,而知相緣相同故。不相應義者,謂即心不覺,常無別異。」若依瑜伽唯識之意則意識為無明,與他之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五惡見之十曰根本煩惱),相應而起,謂之相應無明,於根本煩惱之中獨起無明,謂之獨頭無明,又曰獨行無明,不共無明。無明有發業潤生之二大用,即依此無明也。見唯識述記五末,百法問答鈔一。
生處塔
在世尊生處龍彌你之塔也。八塔之一。見塔條。
超世願
阿彌陀如來之誓願也。世者普通之意。超者卓出之意,為卓越三世諸佛誓願之大悲本願,故稱超世願。指普通四十八願而云,或特名攝身(攝法身也,第十二、十三、十七之三願),攝土(即攝淨土也,第三十一與三十二願)之五願。無量壽經曰:「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同註曰:「超世流布諸佛本願是名超世。」
三彌底
具名三蜜栗底尼迦耶Sammatiya‑nikāya,小乘十八部中正量部之梵名,又作三眉底與部,彌底部,彌離底部。又謂之量弟子。
出生無邊門陀羅尼經
同名二部:一唐智嚴譯,一卷。一唐不空譯,一卷。冠佛說之二字。皆與一向出生菩薩經同本。與出生無邊門陀羅尼儀軌條同。
法性隨妄
法性隨妄緣起惑造業感苦果也。妄緣即無明。
摩利支天經
不空譯摩利支天菩薩陀羅尼經之略名。又指陀羅尼集經第十所攝阿地瞿多譯之摩利支天經。
淨妙
清淨微妙也。法華譬喻品曰:「是皆一相一種,能生淨妙第一之樂。」
蓮華三昧經
此經藏內無之。據日本諸書之說,則頗有來歷。如谷響集一曰:「台家經旨相承口訣中云:蓮華三昧經亦云無障礙經,具題云妙法蓮華三昧秘密三摩耶經。智證大師拔十卷中至要請來云。」鹿王禪院如意寶珠記曰:「茲有經其名云蓮華三昧經,震旦國中唯一部之經也。故震旦青龍寺法全阿闍梨,受此經於惠果和尚,和尚轉傳所受於大日如來之經也。弘法大師傳教大師入唐時,雖望傳斯經,不授之。法全及示寂,大聖文殊遣護法善神告法全:汝所秘之蓮華三昧經,無可授之器,願可授我?法全乃授之。昔日本西園寺前太政大臣孫竹園院禪師投三千五百兩黃金於大宋國,求此經。時清涼山竹林寺長老為五臺山修造替三千五百兩黃金,是時童子現來,開寶藏授蓮華三昧經。爾來今在我朝,天台山代代座主傳之為真言秘密法。」經中有歸命本覺心法身等偈文八句,說顯密之極旨。日本安然之菩提心義及教時義,盛引此文。弘法之異本即身義中題曰無障礙經,引此文。日本慧心之真如觀,亦題無障礙經,引此文。頃日新刊之日本續藏經第一輯第三套第五冊題為妙法蓮華三昧秘密三摩耶經,不空三藏譯,舉一卷。
華嚴教分記
即華嚴五教止觀。
高峰觀三昧
以名佛所入之三昧,如上高峰十方而無高低,以住此三昧,觀十界眾生一相一昧故也。見大日經疏。
犯戒罪報輕重經
一卷,後漢安世高譯,與目連所問經同本。
鄰阿迦色
虛空之色也。虛空是無礙,與「有礙之物質」即阿伽相鄰,故名鄰阿伽色(視阿伽為物質之義)。又「無礙之空處」即阿伽與其餘有礙之物質相鄰,故名鄰阿伽色(視阿伽為空界之義)。見俱舍論界品。梵⃞Agha‑sāmantakaṁ。
話欛
如言話柄。古宿錄四十曰:「雲門悅上堂曰:摩竭掩室已不及初,毘耶杜詞至話欛。」正字通曰:「欛,𪴜字之訛。」又曰:「𪴜必架反,音霸柄。」
勝因
殊勝之善因也。佛說無常經曰:「勝因生善道,惡業墮泥犁。」
漚和
又作漚和。見漚和拘舍羅項。
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佛之十號也。見十號條。
四弘誓願
梵語僧那,譯曰誓願。諸佛有總願別願,四弘誓願為總願,一切菩薩初發心時,必發此願。以所願廣普故曰弘,自制其心故曰誓,志求滿足故曰願。緣四真諦而發此四願也。止觀大意謂一眾生無邊誓願度,是緣苦諦而度無邊眾生之願也。二煩惱無數誓願斷,是緣集諦,而斷無盡煩惱之願也。三法門無盡誓願學,是緣道諦,而學無盡法門之願也。四佛道無上誓願成,是緣滅諦,而成無盡佛道之願也。往生要集上末曰:「一眾生無邊誓願度,二煩惱無數誓願斷,三法門無盡誓願知,四無上菩提誓願證。」心地觀經七曰:「一切菩薩復有四願成就有情住持三寶,大海劫終不退轉。云何為四:一者誓度一切眾生,二者誓斷一切煩惱,三者誓學一切法門,四者誓證一切佛果。」
扶薩
見菩薩條。
觀自在王如來
密教以之為阿彌陀佛之本名。以阿彌陀為其德稱。見觀音條。
大般若轉讀
讀大般若經六百卷之題目與品名。擴其間經卷而擬於讀誦也。
東流
謂佛法自印度流轉於支那也。四教儀曰:「東流一代聖教。」
文殊悔過
文殊菩薩所說之懺悔法也。佛在耆闍崛山,新學菩薩蔽于狐疑,有如來齊光照燿菩薩,為之請問文殊。文殊為說懺悔,隨喜,請法,興供,迴向,發願之諸法,彼等皆得無生法忍,佛遙聞而讚嘆之。見文殊悔過經。
滿業
又名別報業。凡人間一生中造善惡邪正種種之業,其中最為主要者,唯有一業,招引未來世鬼畜人天等之生者,名為引業。其他一切諸業相倚,於彼鬼畜人天等生中,更使六根具不,身體強弱,壽命長短,其他貧富貴賤等各自差別之果報圓滿者,謂之滿業。因而亦名引業為總報業,滿業為別報業。畫者畫人體,引總體之輪廓,譬如引業。於其上別好醜妍美,譬如別報業。俱舍論曰:「一業一引生,多業能圓滿。」
三境
阿賴耶識所緣之三境也。見三類境條。
金剛護菩薩
Vajrarakṣa,金剛界三十七尊中,北方不空成就如來四親近菩薩之一。如甲冑之護身,司以大慈之鎧,持身之德。秘藏記末曰:「青色,二手各舒頭指,自餘指屈,揚當腋側。」略出經曰:「由結金剛護契故,得為金剛堅固性。」聖位經曰:「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剛護大慈莊嚴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剛護菩薩形,住不空成就如來右邊月輪。」出生義曰:「自一切如來大慈鎧冑門而生金剛護。」
自然智
不借功用,自然而生之佛之一切種智也。法華經譬喻品曰:「自然智,無師智。」同義疏六曰:「自然智者,無功用智也。」大日經疏五曰:「自然智者,是如來自覺自證之智。昔所未聞未知之法,現前無所罣礙,故以為名。」同六曰:「若法依師智得,從於眾因緣而生,即是戲論生滅之相,非法性佛自然之慧。若是自然之慧,則非修學可得,亦不可授人。」
七菩提寶
七菩提分為聖道之至極,故稱為寶。見大日經。
鉢曇
Pada,又曰鉢陀。譯曰句。大日經疏一曰:「句者梵云鉢曇,正翻為足。聲論是進行義,信處義,如人進步舉足下足其迹所住處謂之鉢曇。言辭句逗義亦如是,故同一名耳。」三論大義鈔序曰:「貽鉢曇施將來之人矣。」見鉢陀條。
花有鉢曇,赤蓮華也。見鉢頭摩條。
過夏
安居經過九十日也。碧巖錄曰:「且在這裏過夏。」
大般涅槃經
常略稱為涅槃經。有大乘小乘之二經。小乘之大般涅槃經三卷,晉法顯譯。是與白法祖譯之佛般泥洹經二卷及失譯方等泥洹經二卷,皆與長阿含遊行經同本。大乘之大般涅槃經。有二本,一四十卷,北涼曇無懺譯稱為北本涅槃。分十三品。二三十六卷,劉宋慧觀與謝靈運共再治北本。稱為南本涅槃。天台章安依此經作疏。
覩史多天
即兜率陀天,此翻知足。涅槃經曰:「此天,欲界最勝,故補處菩薩皆示生此天,為教化眾生故。」
實願
有行於願相應,乃至如所願得果,謂之實願。勝鬘經曰:「以此實願安慰無量無邊眾生。」同寶窟上末曰:「此願有行來應之,故名實願也。又真實心起願,故名實願。又此願實能利物,故名實願。又此願實能得果,故名實願。」
頗尼多
Phāṇita,煎甘蔗之汁者。正法念經三曰:「如甘蔗汁器中火煎,初離垢名頗尼多。」
三師七證
比丘受具足戒。要三師七證。三師者:一、戒和尚,正授戒者。二、羯磨師,讀表白及羯磨文者。三、教授師,教受以威儀作法者。七證者,七人之證明師也(自七人而上不厭其多),若在邊地則可減為三師二證。見行事鈔上三。
慈辯
由慈心起說,謂為慈辯。無量壽經曰:「演慈辯,授法眼。」
靜慮
梵語駄耶演那Dhyāna,譯為靜慮。七種定命之一。見三昧條。此靜慮有生定之二種,為生於色界四禪天,修其禪定,謂之四種定靜慮(見四禪定條)。其所生之天處,謂之四種生靜慮。見四禪天條。
四蛇
以喻地水火風之四大也。仁王經下曰:「識神無形,假乘四蛇,無明保養,以為樂車。」智度論十二曰:「篋中有四蛇,王勅罪人令看禮養育。(中略)四毒蛇者,四大。」最勝王經曰:「地水火風共成身,隨彼因緣招異果。同在一處相違害,如四毒蛇居一篋。於此四種毒蛇中,地水二蛇多沈下,風火二蛇性輕舉,由此背違眾病生。」
蓮華衣
袈裟之異名。取清淨無染之義。釋氏要覽上曰:「袈裟又名蓮華衣,謂不為欲泥染故。」
比摩寺
在于闐國。魏書于闐傳曰:「于闐西五里,有比摩寺。云是老子化胡成佛之所。」
無耳人
見無眼人條。
三塗
四解脫經之說。塗者,途之義。一、火途,地獄趣猛火所燒之處。二、血途,畜生趣互相食之處。三、刀途,餓鬼趣以刀劍杖逼迫之處。輔行一曰:「四解脫經以三途名火血刀也。途道也,作此塗者誤。小獄通寒熱,大獄唯在熱,且從熱說故云火途。從相噉邊,故云血途。從被馳逼為名,故名刀途。」(四解脫經經目無之)。
直謂地獄餓鬼畜生三者,與三惡趣,三惡道同。玄應音義四曰:「三塗,又作途延二形同達胡切。言三塗者,俗書春秋有三塗危險之處,借此為名。塗猶道也,非謂塗炭之義,若依梵本則云阿波那伽低,此云惡趣。」
阿難陀目佉尼訶離陀鄰尼經
一卷,元魏佛駄扇多譯。
淨天
四種天之一。見天條。
智光滅業障經
具名佛說智光滅一切業障陀羅尼經,一卷,趙宋施護譯。與佛說智炬陀羅尼經同本別譯。佛在日月天子宮說佛菩薩之名及咒,普賢菩薩讚嘆而勸受持。
遏部多
梵名Adbhuta,譯云未曾有或奇特。塔名,在北印度烏仗那國瞢揭釐城東北三十餘里。昔佛為人天於此處說法,後此塔從地涌出云。見西域記三、釋迦方誌上等。
眾生界盡
令一切眾生界盡成佛也。華嚴經十地品曰:「佛子!此大願以十盡句而得成就。所謂眾生界盡、世界盡、虛空界盡、法界盡、涅槃界盡、佛出現界盡、如來智界盡、心所緣界盡、佛智所入境界盡、世間轉法轉智轉界盡,若眾生界盡我願乃盡,(中略)若世間轉法轉智轉界盡我願乃盡。」
波羅提木叉僧祇戒本
摩訶僧祇律大比丘戒本之異名。
精進無滅
二十二無減之一。見無減條。
不來迎
淨土門中多以臨終之正念期佛之來迎,而往生極樂,獨淨土真宗之極意,談平生業成於平生信受彌陀本願之一念,往生之業事成辦已,則更不以臨終之正念,期佛之來迎也。但平生業成之念佛行者,決無不來迎者,有因緣,固有預來迎之人,而獲得他力金剛之信心者,決不期待其來迎,謂之不來迎。參照來迎條。
六根清淨位
於天台所立別教五十二位之階位,十信之位也,於圓教六即之階位,相似即之位也。斷見修二惑得六根之清淨,與藏通二教之佛相齊。四教儀曰:「六根清淨位,即是十信也。」輔行四曰:「能修四安樂行,一生得入六根淨。極大遲者不出三生,若為名聞利養,累劫不得。」
常住藏
千手陀羅尼持誦者十二藏德之一。持此陀羅尼者得常住之樂也。
依士釋
依主釋之異名。六合釋之一。見六離合釋條。
隱劣顯勝識
見唯識觀條。
道地經
一卷,後漢安世高譯。修行道地經之略出。
邏乞洒
見邏吃灑項。
守寺比丘
釋氏要覽下曰:「善見律云:佛使一比丘食時守寺,即今一寺有直日看堂者是也。」
一法
一切事物盡備法則,故總名為法。一法者,猶言一事一物也,三藏法數四曰:「法即規則之義。」華嚴經十三曰:「惟以一法得出離。」
藏海
如來藏譬之海。秘藏寶鑰下曰:「藏海息七轉之波,蘊落斷六賊之害。」吽字義曰:「藏海常住,七波推轉。」
阿彌陀曼荼羅
以阿彌陀佛為八葉蓮台中央之主體,秘密之曼荼羅也。其法以彌陀為普門萬德之中央法界體性智,以彌陀四親近菩薩中第一之金剛法菩薩(即觀音)為東方大圓鏡智,第二之金剛利菩薩(即文殊)為南方平等性智,第三之金剛因菩薩(即彌勒)為西方妙觀察智,第四之金剛語菩薩(即維摩居士)為北方成所作智。日本真言家頗行之。
三堅
身命財三種之堅法。見堅法條。
阿術達
Aśucita,阿闍世王女之名也。譯曰無愁憂,無畏德。此女十二歲即能論大道。阿術達經曰:「是時王阿闍世有女,名阿術達,漢言無愁憂,年十二,端正好潔。」
鉤菩薩
金剛界四攝菩薩之一。具名金剛鉤菩薩。黑色,左為拳,右取三股之鉤,示大日如來以大悲之鉤召,攝一切眾生之德。聖位經曰:「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請召金鉤三摩地智,從金剛像三摩地智流出金剛鉤光明,徧照十方世界,請召一切如來金剛道場,及拔一切眾生惡趣,安於無住涅槃之城。(中略)成守菩提心戶金剛鉤菩薩形。住東門月輪。」
煩惱冰
比菩提以水,故指煩惱為冰。煩惱即菩提,如冰與水也。教行信證行卷曰:「良知如經言,煩惱冰解成菩提水。」止觀五曰:「無明痴惑本是法性,以痴迷故法性變為無明,起諸顛倒善不善等。如寒來結水作堅冰,又如眠來變心有種種夢。」
煩惱業苦
又曰惑業苦。依貪瞋無明之煩惱而造善惡之業,依善惡之業而感三界之苦樂,又依此苦果之身而造起煩惱之業。如是三法輪轉而遊覆,故謂之三輪。亦曰三道。
三報
一、現報,依現在之業受於現在之果報。二、生報,依此生之業受於次生之果報。三後報,由作業之生隔二生以上後所受之果報。
智者
天台大師智顗之德號,由晉王所賜。輔行一曰:「幼名光道,亦名王道。此從初生端相立名,法名智顗,顗靜也。即出家後師為立號,從德為名,故用靜義。後授晉王菩薩戒品,因即為王立以法號云。大王紆尊聖禁,名曰總持。王曰:大師傳佛法燈,稱為智者。」見智顗條。
有智慧者。法華經藥草喻品曰:「我是一切智者。」
寂場
寂滅道場之略。法華玄義一上曰:「雖高山頓說,不動寂場而遊化鹿苑。」
命濁
五濁之一。謂至末世而壽命短縮也。是為煩惱與邪見之結果,濁者穢濁,以煩惱與邪見,為濁之本體,命之短縮為其結果,故曰命濁。
東淨
禪林屬於東序之廁曰東淨,屬於西序之廁曰西淨。廁為至穢之處,宜為潔清,故曰淨。見象器箋二。
出息
呼出之息也。止觀七曰:「風氣依身名出入息,此息遷謝,出不保入。」同輔行七曰:「有一比丘言:出息不保入息。佛言:是名精進善修無常。」往生要集上末曰:「經言出息不待入息,入息不待出息。」
逝心
舊譯家譯婆羅門謂之逝心。
靜思
梵語之沙門,一翻靜思。約於其行之義譯也。歸敬儀上曰:「沙門此云靜思,以義目之。」
旃陀越
國名。所在不明。
遺迹
古人所遺之舊迹也。梁僧傳(康法朗傳)曰:「誓往伽夷,仰瞻遺迹。」
即法螺也,吹之以報法事之時期招集大眾者。法華經曰:「擊鼓吹角貝。」
十法乘成觀
常略云十乘觀。
天台三教
一頓教,二漸教,三不定教,是於化儀四教中除秘密教一者,此稱為大綱之三教。此三教惟攝法華已前之諸經。法華玄義十曰:「大綱三種:一頓二漸三不定,此三名同,舊義異也。」
一漸教,二頓教,三圓教。圓教即法華經。此三教攝一代。日本智證之唐決曰:「經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疏七餘二者指頓漸。又淨名經廣疏云:圓頓漸三教也。」
一、三藏教,二、通教,三、別教。是於化法四教中除圓教之一者,謂之權門之三教。法華經科註一下曰:「執所入之一理,疑三教之能門。」
十八臂陀羅尼經
一卷,趙宋法覺譯。佛對阿難說十八臂觀音之陀羅尼。
朝鮮之佛教
三國佛教略史曰:「世尊滅後一千三百餘年,當西洋紀元後四百年代(佛教入漢三百餘年),秦主苻堅遣沙門順道送佛像經文於高勾麗。是為朝鮮佛教之始。時高麗王小獸林二年也。王受之。越三年,始創肖門寺以置順道。是為佛寺之始。」又曰:「朝鮮之佛教,現所存者有二派:一漸派,又名教宗。持戒清淨,誦經禮拜,以漸種佛因也。二頓派,又稱心宗。晝夜不斷,一心念佛,以頓生淨土為期也。朝鮮僧徒於此二派之中必屬其一。」
續入法界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之異名。
仁王經法
讀仁王護國般若經,而修之祈禱法也。日月,星辰,火水,大風,災旱,兵賊七難兢起時,則行此法,亦有平生修行之者。
勝軍地藏
對於勝軍不動而有勝軍地藏。見地藏條。
對於勝軍不動而說勝軍地藏。蓮華三昧經謂勝軍地藏者,頭戴畢竟空寂冑,身著隨求陀羅尼一鎧,佩金剛智大刀,標發心修行幡,執斬惡業煩惱軍劍,左右有掌善掌惡二童子。
天真佛
法身佛之異名。謂眾生本具之理性,天真獨朗者。證道歌曰:「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宗鏡錄十六曰:「祖佛同指此心而成於佛,亦名天真佛、法身佛、性佛、如如佛。」同三十一曰:「寒山詩云:寒山居一窟,窟中無一物。淨潔空堂堂,皎皎明如日。糲食資微軀,布裘遮幻質。任汝千聖現,我有天真佛。」
經櫃
貯眾僧衣服道具之器。其在僧堂者謂之函櫃。其在眾寮者謂之經櫃。眾寮是看經之所,故曰經櫃。前面與後面各有二本之足。其小者,有時用代經案。其大者,容大人而有餘。
提婆投針
西域記十曰:「時提婆菩薩自執師子國(即錫蘭)來求論議,謂門者曰:為通謁。門者通於龍猛(即龍樹)龍猛知其名,盛滿鉢水命弟子曰:汝持此水示彼提婆。提婆見水,默而投針,弟子持鉢懷疑而返。龍猛曰:彼何辭?對曰:默無所說,但投針於水。龍猛曰:智人也,滿鉢之水,譬我智之周,彼投針遂極其底,是非常人,應速召進。提婆頗自負,期將大對抗,忽覩威顏,忘其所言,自引責,請受教,龍猛曰:遇斯俊彥,寫瓶有寄矣。」
禿
說文曰:「無髮也。」經中斥破戒無行之比丘,謂之禿人,又云禿居士。以彼雖剃髮而無出家沙門之行,但是禿頭之俗人禿頭之居士耳。涅槃經三曰:「破戒不護法者名禿居士。」又曰:「為饑餓故發心出家,如是之人名為禿人。」北齊書文宣帝紀曰:「晉陽有沙門乍愚乍智,時人呼阿禿師。」北夢瑣言曰:「高駢謂開元寺十年後當有禿丁數千作亂。」五燈會元曰:「張無盡敘龍安末後句。雲菴罵曰:此吐血禿丁,脫空妄語,不得信。」太平廣記引河東記曰:「夜叉罵經行寺僧行蘊曰:賊禿奴何起妄想之心。」
三妙
三法妙之略。
一流
同一流類。法華文句八上曰:「此二千人,或是學,或是無學人,同是一流。」捨毘尼義鈔上之一曰:「眾生行別,不能一流。」
發起序
二序之一。對於證信序而立。見序分條。
指兔
兔為月,指兔者如言指月也。見指條。
崑崙山
內典所謂香山是也。香山具名香醉山,在雪山之北。此山之南有無熱池,以為四大河之源。南山戒疏一上曰:「俗云崑崙者,經謂香山也。」見香山條。
梵語駄都Dhātu,譯曰界。差別之義。彼此之事物,差別而無混濫也。大乘義章八末曰:「界別為界,諸法性別,故名為界。」止觀五上曰:「界名界別。」
性之義。謂事物固有之體性。大乘義章八末曰:「經名為界,亦名為性。」止觀五上曰:「界名界別,亦名性分。」俱舍光記一曰:「族義持義性義為界。」
因之義。生他物之原因也。唯識論十曰:「界是藏義,或是因義。」起信論義記中本曰:「中邊論云:法界者,聖法因為義故,是故名法界。此中因義,是界義故也。」百法疏曰:「界是因義,中間六識,藉六根發。六境牽生,為識為因,故名為界。」
種族之義。於事物有種族也。俱舍論一曰:「法種族義,是界義,如一山中有多銅鐵金銀等族說名多界。如是一身或一相續有十八類諸法種族,名十八界。」案此義可解為三界十八界等多界之界,不可釋為法界之界。
持之義。謂事物各維持自相也。俱舍論八曰:「能持自相,故名為界。」俱舍光記一曰:「持義為界。」
語根之義。總稱語根語幹謂之界。
第三禪
色界四禪天中之第三禪天也。此中有三天,謂之少淨、無量淨、徧淨。
紅蓮華
梵名優鉢羅Utpala之譯,謂赤色之蓮華也。為千手觀音四十手中左所持者,其手曰紅蓮手。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曰:「若為求生諸天宮者,當於紅蓮華手,真言:唵(引)商揭㘑(二合)薩嚩(二合)賀。」
菩薩行經
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之略名。
十八章
悉曇之十八章也。見悉曇章條。
三妄
三妄執之略。
善巧安心
十乘觀法之第三。以種種善巧之方術安住我心也。
天魔波旬
波旬者,魔王名。見天魔條。四十二章經曰:「佛初成道,天魔波旬以三旬嬈亂耳。」
善生
梵音Sujāta,王舍城長者之子。又云尸加羅越Sīgālo,佛對之說六方禮之法。見善生經。
過堂
上僧堂喫食也。見象器箋九。
國僧正
僧官名。佛祖統紀五十一曰:「秦主以僧䂮為國僧正,法欽為僧錄。」
無煩天
色界十八天之第十四。
佛醫王經
佛醫經之異名。
三衍
衍者梵語衍那Yāna之略,譯為乘。三衍者,聲聞緣覺菩薩之三乘也。
寮長
僧堂清規五曰:「寮長者今時之席頭也。」象器箋六曰:「寮長位於寮元分手也。」(分手者左右也)。
緊祝
樹名。又寶名。見緊祝迦項。
落慶供養
新築或修繕佛殿落成時所行之法會也。
五重世界
謂一佛世界之成立,有五重之次第也。智度論第五十曰:「三千大千世界名一世界;一時起,一時滅如是等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是一佛世界;如是一佛世界數,如恒河沙等世界,是一佛世界海;如是佛世界海數,如十方恒河沙世界,是佛世界種;如是世界種十方無量,是名一佛世界。」冠註五教章卷下之四引此文,而為一世界、一世界性、一世界海、一世界種、一佛世界。其中第二所以名為世界性者,以準於舊華嚴經五十六所說十重世界之次第也。五教章通路記五十二曰:「華嚴經中,積聚諸剎而名世界性,積諸世界性而名世界海,釋此次第而作此解釋,論之第三重既立海之名,是故章主名第二重之世界為世界性。海之後所以安界種者,種是種類,亦是因義。積諸界海,共安一處,攝諸流類,故名為種,為第五重作其因種。故界海之次,建界種之名。」
三契
三唱伽陀也。行事鈔下三曰:「圍繞三匝,唄讚三契。」資持記下三之四曰:「三契,契猶徧也。」大藏法數十六曰:「婆沙億耳尊者以三契聲頌所解法,佛言:善哉!音義云:契者一節一科。」
大童子
見大中童子條。(CBETA註:疑為見中童子條)
優流漫陀
Urumaṇḍa,又作優留曼荼。山名。阿育經七曰:「優流漫,山名,此翻大醍醐。」翻梵語曰:「優留曼荼,大醍醐也。」
三部數珠
佛部為活兒子(菩提子),蓮華部為蓮華子,金剛部為嚕拏囉叉子(金剛子),見悉地經二。
分別說三
為鈍根之人降一乘教,而分別為三乘,使各自適於根機而說也。
隨轉理門
法相宗之用語,隨佛菩薩之本意而明其實義,謂之真實理門。隨轉他之機情而為方便之說,謂之隨轉理門。以此二門會諸乘中之相違也。唯識樞要上本曰:「開隨轉真實理門,令知二藏三藏等不相違故。」唯識論五曰:「然有經中說六識者,當知彼是隨轉理門。」同述記曰:「隨轉理門依小根器故。」菩提心義一曰:「古法相師用二種門:一隨轉理門,二真實理門。」大日經疏四曰:「是隨轉一門,非其具體。」
十八空
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自性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見智度論二十,三十一,四十六,法界次第下,大乘義章四。
見空條。
鞞侈遮羅那三般那
Vidyā‑caraṇa‑saṁpanna,又作鞞多遮羅那。譯曰明行足。佛十號之一。智度論二曰:「鞞侈遮羅那三般那,秦言明行足,云何為明行足?宿命天眼漏盡名三明,(中略)行名身業口業,唯佛身業口業具足,餘皆有失,是故名明行足。」坐禪三昧經上曰:「鞞侈秦言明,遮羅那言善行,明三明也,行清淨之行。」玄應音義三曰:「鞞侈遮羅那,蒲迷切,此譯云明行足。」
三多
多近善友,多聞法音,多修不淨觀也。又多供養佛,多事善友,多問法要也。或以名天台之三觀等,三多不一種也。輔行序曰:「三多之妙運遽階。」四念處一曰:「三多倍際。」助覽曰:「或云:三止三觀所蘊法多;或云三種止觀,所蘊法多,故曰三多。」四教集解中曰:「言三多者,長阿含(九卷十上經)云:三多成就:一近善友,二聞法音,三惡露觀。大般若云:多供養佛,多事善友,於多佛所請問法要。妙經亦云:有福供佛求法等三(序品曰:若人有福,曾供養佛志求勝法,為說緣覺),或以福田時節種子名為三多。是則三多大小皆有,然三多義解者鮮矣。余今所示,其必然耶?」
無字寶篋經
元魏菩提流支譯。大乘徧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之異譯,先出。
半行半坐三昧
天台所立四種三昧之一。或行道而誦經文,或安坐而思惟實相之三昧法也。法華經即依此三昧法而修行。三昧者,譯言定。使心定於其境止息妄念也。見三昧條。
一體三身自性佛
於己色身內歸依法報化三身佛也。六祖壇經曰:「於自色身,歸依清淨法身佛。於自色身,歸依圓滿報身佛。於自色身,歸依千百億化身佛。」
瞿默目犍連經
佛涅槃後,阿難往田作人瞿默所,彼問比丘有與佛等者否。阿難答以無有此人。且說種種之法相。攝於中阿含經三十六。
十六王子
法華經,化城喻品所說。往昔三千塵點劫有大通智勝佛,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王子,大通智勝佛成道後,十六王子皆出家為沙彌,從佛聞三乘教,初發大乘心,更請說大乘之妙法,聞佛說法華經,佛於八千劫。說法華經,即入靜室。八萬四千劫間,寂然入定。此時十六王子各上法座。八萬四千劫間為四部眾覆講法華經。今已各成佛,為八方之如來。
上界天
五類諸天之一。色界無色界之諸天也。見秘藏記末。
百光遍照王
大日如來也。大疏四曰:「首中置百光徧照王而以無垢眼觀之,以此自加持故即成毘盧遮那身也。」
真身觀
觀經所說十六觀之第九,觀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之佛身也。
勤行
勤行善法也。六波羅蜜中之精進波羅蜜也。法界次第下之上曰:「毘梨耶,秦言精進。欲樂勤行善法,不自放逸,謂之精進。」
僧家定時於佛前讀經禮拜,稱為勤行。定勤行之時,總有一切時,六時,四時,三時,二時等之別。一切時者,不擇行住坐臥,是菩薩之精進波羅蜜也。六時者,晝三夜三也。晨朝日中黃昏為晝三。初夜中夜後夜為夜三。智度論七曰:「菩薩夜三晝三,六時禮請。」又曰:「菩薩法晝三時夜三時,常行三昧。」同二十六曰:「佛以佛眼一日一夜各三時,觀一切眾生誰可度者。」同九十二曰:「佛常晝三時夜三時,以佛眼徧觀眾生,誰可種善根。」然則六時之勤行,略中之本法也。四時者,晨朝日中黃昏夜半也。三時者晝之三時也。二時者晨昏之二時也。自四時已下,今現行之。
漏無漏
有漏法與無漏法也。漏為煩惱之異名。三界之諸法為有漏法。三乘之聖道及涅槃界為無漏法。
龍有三苦
又曰三熱,見三熱條。
三天
佛教立三身,婆羅門亦立三身。中論疏曰:「明三天者,是彼家三身。自在為本,如內法身。應為韋紐,如內應佛。韋紐臍中化為梵天如化佛也。」此與佛教之三身稍異,其三天即三神一體觀,由於時代而三神有相違者。」
三衰
三毒之異名。
一喝商量
「臨濟問僧:有時一喝如金剛王寶劍,有時一喝如踞地金毛獅子,有時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時一喝不作一喝用,汝作麼生會?僧擬議,師便喝。」見臨濟錄,會元十一等。
因陀羅尼羅
見因陀羅尼羅目多條。
三大
起信論所說:一體大,二相大,三用大。別見三大條。
起信論以眾生心為大乘之法體,名之為大乘之義理,分為三種之大義與二種之乘義:一、體大,眾生心之體性,真如平等,無生無滅,無增無減,畢竟常恒也。二、相大,眾生心之自性,具足大智大悲常樂我淨等一切功德也。三、用大,眾生心之體性,具足一切功德,內潛源底而薰妄心,外現報化二身教化眾生,依此內外之二用,使人初修世間之善而得世間之善果,後修出世之善因而生出世之妙果也。即第一為真如之體性,第二為真如之德相,第三為真如之作用也。大者周徧法界之義。起信論曰:「一者體大,謂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減故。二者相大,謂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出世間世間善因果故。」密教以地等六大為體,大等四種曼荼羅為相,身等三密為用。
自性清淨心
吾人本有之心,自性清淨,離一切之妄染,故云自性清淨心。又曰如來藏心,真心。即吾人之菩提心也。起信論義記中本曰:「自性清淨心,名如來藏。」大日經疏一曰:「本不生際者即是自性清淨心,自性清淨心即是阿字門。」
捃多蟻
蟻之卵。又曰折腳蟻。瑜伽論八曰:「乃至極下捃多蟻。」同略纂三曰:「捃多蟻者,此有二義:一蟻卵,二折腳蟻。故存梵音。」
聲論
又曰聲明記論。舊曰毘伽羅論Vyākaraṇa,新曰毘訶羯喇拏(寄歸傳),毘耶羯刺謫(慈恩寺傳),五明中聲明之記論也。有五經四論等。見毘伽羅條。
招提
具名拓鬥提舍,梵音Caturdeśa,譯曰四方。謂四方之僧為招提僧,四方僧之施物為招提僧物,四方僧之住處為招提僧坊。魏太武造伽藍,以招提名之,招提二字,遂為寺院之異名。增一阿含經十四曰:「毘沙鬼白世尊曰:我今以此山谷施招提僧,唯願世尊為之受之。」悲華經八曰:「比丘比丘尼無慚無愧,或斷招提僧物,斷現前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玄應音義十六曰:「招提,譯云四方也。招,此言四。提,此言方。謂四方僧也。一云:招提者訛也,正言拓鬥提奢,此云四方。譯人去鬥去奢。拓,經誤作招。以拓招相似,遂有斯誤也。」涅槃經十一曰:「招提僧坊。」慧琳音義二十六曰:「招提僧坊,此云四方僧坊也。」名義集七曰:「後魏太武始光元年造伽藍,創立招提之名。」比丘尼鈔中上曰:「拓鬥提奢,隋云四方。但是僧處,舊拓提者訛略也。昔人去鬥除奢,拓復誤作招。以拓招兩字,形濫相似,致久來誤矣。」
法門寺
在今陝西扶風縣北二十里崇正鎮。即唐憲宗迎佛骨之處。見清一統志。
阿術達菩薩經
阿闍貰王女阿術達菩薩經之略。一卷。
曠野城
根本律云:時摩竭陀憍薩羅二國中間大曠野處,有五百群賊殺害商旅,由斯兩界人行路絕。時影勝王聞知已,命大將往彼屏除群賊。其將至彼,方便降伏,群賊求哀請活。大將愍之,慈心向彼,即於二界中間築一新城,總集諸人共住於此,從斯已後,名曠野城。
二種菩薩
在家與出家也。智度論七曰:「此中二種菩薩,居家出家。善守等十六菩薩是居家菩薩,(中略)慈氏妙德菩薩等是出家菩薩。」參照菩薩僧條。
見菩薩條。
後堂首座
禪林區分僧堂為前堂後堂,分管其後堂者曰後堂首座。
僧堂後版之首座也。勅修清規曰:「後堂首座,位居後版,輔贊宗風。規則端莊,為眾模範。蓋以眾多,故分前後。齋粥二時過堂及坐禪,則後門出入。」
伅真陀羅
Druma‑kimnara,緊那羅王名,羅什之譯本,謂為大樹緊那羅。支婁迦讖之譯,謂為伅真陀羅。玄應音義七曰:「伅真徒損切,字又作屯,徒門切,此譯云真人也。」
一成
一人成道。或一事成就也。
漸次觀
台家三種止觀之一。成最初之數息觀,漸進而修至極之實相觀也。天台在瓦官寺所說之次第禪門是也。
睡蛇
佛遺教經曰:「煩惱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蛇,在汝室睡,汝當以持戒之鉤早併除之。」
阿羅彌
見阿羅磨條。
正理門論
因明正理門論之略名。
三因
俱舍論有六因,成實論因之立三因:一、生因,法生之時能為因者,如善惡業為苦樂報之因,即六因中之異熟因也。二、習因,如習貪欲而益長貪欲,即六因中之同類因也。三、依因如以六根六境為所依而生六識,即六因中俱用相應徧行之三因也。而六因中之能作因,即為四緣中之增上緣,故成實論不立之。說見釋籤十之一,補註十四。
千手千眼觀音
即千手觀音。
智身
華嚴所說融三世間十身之一。以圓明之智慧為佛身者。
阿㝹夷經
佛在阿㝹夷城為房伽婆梵志說善宿比丘之事,且破關於世界創造之諸見。攝於長阿含經十一。
心所法
常略曰心所。
兆載永劫
兆載者數量名,永劫者,曆兆載之劫數,故云永。極長之一時期,謂之劫。梵語也。無量壽經上曰:「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
如意珠身
成就南方寶生佛之三摩地身,為如意寶珠,而滿一切眾生之希願也。大疏八曰:「今於此中廣種無限善根故,即從今生以後盡未來際常作如意寶珠身虛空藏身,能滿自他一切希願。」
溫室洗浴眾僧經
佛說溫室洗浴眾僧經,一卷。後漢安世高譯。說洗浴之功德。
遊行
歷遊諸處也。即行腳也。法華經信解品曰:「漸漸遊行,遇向本國。」釋氏要覽下曰:「毘奈耶律云:如世尊言,五法成就,五夏已滿,得離依止,遊行人間。五法者:一識犯,二識非犯,三識輕,四識重,五於別解脫經善知通塞,能持能誦。」
淨域
諸佛之淨土也。西方要決曰:「必須遠迹娑婆,栖神淨域。」
受戒七眾
與七眾同。
罪福無主
自諸法實相上言之。罪福皆無定實之主,平等空寂也。觀普賢經曰:「我心自空,罪福無主,一切法如是。」維摩經不二品曰:「罪福為二,若達罪性,與福無異。」法華經提婆品曰:「深達罪福相,徧照於十方。」
大威德生印
如來大威生印之異稱。
七種無上
如來有七種之無上:一、身無上,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也。二、道無上,以慈悲之道利一切之眾生也。三、見無上,以正戒正見正命成就其身也。四、智無上,具四無礙智也。五、神力無上,如來神通之力,不可思議也。六、斷障無上,斷惑業苦之三障也。七、住無上,住於大寂滅定也。見菩薩地持經三。梵⃞Sapta‑anitya。
彌窒
彌窒耶尼子之子。與彌帝隸同。
修多羅
Sūtra,又作修單羅,修妒路,修多闌,修單蘭多。以綖為正翻。謂如以綖(線字同)貫花,使之不散。言教能貫穿法義使不散失,故名之為綖。其餘經文謂為契經,經本等者,義譯也。新作素怛纜,素呾纜,蘇多羅,蘇呾羅。譯綖或契經。綖之義如前。契經者,契於理,合於機,故曰契。貫穿法相,攝持所化,如經之於緯。故曰經。法華玄義八曰:「修多羅,或云修單蘭多,或云修妒路。彼方楚夏,此土翻釋不同。或言無翻,或言有翻。」此下就無翻而示含五義,故不可翻,一法本,亦云出生。二微發,亦云顯示。三涌泉,四繩墨,五結鬘。就其有翻,亦舉五翻。一經,二契,三法本,四綖,五善語教。此中取經之翻。華嚴探玄記一曰:「修多羅,或云修妒路,或言素怛羅。此云契經。契有二義,謂契理合機故。經亦二義,謂貫穿法相故,攝持所化故。」大乘義章一曰:「修多羅者,中國之言,此方釋者,翻譯非二。或名經本,或復翻為直說語言,或名契經,或翻名綖。人家所以翻為經本,蓋依仁王百論故爾。如仁王中佛告大王,經本偈經乃至論義,一切皆如。以彼經中名修多羅為經本故,人即執此用為翻名。又百論中名其經本為修妒路,或云經本。人復執此定為翻名,蓋乃隨義以名經體,非正翻名。本義有四:一理教相對,教為理本,故名為本。二就經中經論相對,經為論本,故名為本。(中略)此等乃是隨義傍翻,非正翻名,人復所以翻為直說,依成實論故為此釋。彼文說言修多羅者,直說語言,人即執此以為翻名,蓋乃是其辨釋之辭,非正翻名。訶梨跋摩作論,解釋十二部經,對彼祇夜伽陀偈經,故指斥言修多羅者直說語言,如似說言熱者是火,豈是翻名。人復所以翻名契經,依增一阿含序故,便作此翻。彼言契經是第一藏,毘尼第二,毘曇第三。明知契經是修多羅,又依雜心業品之文,彼文說言,斷律儀者如契經品,乃其所指是修多羅品,人即執此以為翻名,斯乃隨義以名其經,非是翻名。以其聖教稱當人情,契合法相,從義立目,名之為契。此既方言,何用私情種種圖度?若正相翻,名之為綖。何以得知?今此且以三門釋之:一准定方言,二以義解,三以文證。准方言者,外國之人正名世人縫衣之綖為修多羅,那得異翻。言義解者,諸法星羅,周散法界,所以次第顯理在世人不墜不失,良以聖教貫穿故爾。貫法之能如綖貫花,故名為綖。言文證者,如律中如種種花散置案上,風吹則落。何以故?無綖貫故。如是種種名種種性種種家出家令佛法疾滅不久住。何以故?不以經教攝取法故。故目聖教以之為綖。佛法如花,所被眾生三業如案,造過非如風,滅法如花零落,若無言說記持彼法,法則隱滅,良以言教記持在世,人雖造過,法常不滅,以有此能,故說如綖。又雜心言修多羅者,名曰結鬘,能貫諸法。貫法猶是綖之義也。」玄應音義二十三曰:「素怛纜,此譯云綖。舊言修多羅,或云修妒路,皆訛也。」義林章三本曰:「雜心論云:經有五義,謂出生,涌泉,顯示,繩墨,結鬘五義。今大乘解,梵言素呾纜,此名契經。」大日經五曰:「四種蘇多羅,謂白黃赤黑。」同疏十五曰:「綖者,梵音名為蘇呾纜。是連持眾德,令其不散,故名綖。」(大日經云綖即系,非經意)。此修多羅有總別之二稱:總修多羅者,三藏中之修多羅藏是也,該攝十二部經。別修多羅者,十二部經中之修多羅部經是也。是於總修多羅中,各以別義分開十一,直說法相。餘不收於十一者,取總名而為別名也。
真宗各派七條袈裟所用之組紐,名修多羅。是取綖之義也。梵⃞Sūtra。
教相判釋
見教判條。
胎藏界十三大院
大日經儀軌說胎藏界之曼陀羅劃十三院而安置諸尊。但現圖曼陀羅缺四大護院之一而為十二大院。見現圖曼荼羅條。(CBETA註:疑為見現圖曼陀羅條)
經文
經之文句。能詮義理者。即經文為能詮,義理為所詮。
半錢
貧人數鄰人之寶,於己無半錢之分,以比聞如來之聖教,不行之則於己無少益也。華嚴經十三曰:「如人數多寶,自無半錢分,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淨地
比丘住而無罪之地云淨地。有清淨其地之法。
受齋
受齋食之供養也。
阿毘目底
Abhimukti,譯曰信解。大日經疏三曰:「有大信解者,此信解。梵音阿毘目底,謂明見其理,心無疑慮。下云深信者,此信梵音捨羅駄,是依事依人之信。梵語本是兩名,唐音以無甄別,同名信耳。」
律海
戒律廣大,譬如海也。行事鈔上一之三曰:「夫律海沖深,津通萬象,雖包含無外而不宿死尸。」
十二頭陀經
一卷,宋求那跋陀譯。佛對大迦葉說十二種之頭陀行。
果位
對於因位而云。佛果之位也。
有學
小乘四果之聖者中,前三果謂之有學,第四果謂之無學。以前三果尚有可修學之道故也。法華玄贊一曰:「戒定慧三,正為學體。進趣修習,名為有學。進趣圓滿,止息修習,名為無學。」梵Śaikṣa。
經教
經典之教訓。圓覺經曰:「如是經教功德名字。」
滿果
滿業所感之果也。見滿業條。
淨土
聖者所住之國土也。無五濁之垢染,故云淨土。梁譯之攝論八曰:「所居之土無於五濁,如彼玻璃珂等,名清淨土。」大乘義章十九曰:「經中或時名佛地,或稱佛界,或云佛國,或云佛土,或復說為淨剎、淨首、淨國、淨土。」
似立宗
因明三支中之宗支,有現量相違等之九過,犯其九過隨一之宗支,名似立宗。因明入正理論曰:「雖樂成立,由與現量等相違,故名似立宗。」見三十三過條。
一念不生
超越念慮之境界也。五教章上之三曰:「頓教者,言說頓絕,理性頓顯,解行頓成,一念不生,即是佛等。」頓教為華嚴宗所立五教之一,禪之宗旨當之。冠註曰:「通路云:一念不生等者,即心本是佛,妄起故為眾生,一念妄心不生,何謂不得名佛!故達磨碑云:心有也曠劫而滯凡夫,心無也剎那而登正覺。」華嚴清涼國師對則天武后之語曰:「若一念不生,則前後際斷,照體獨立,物我皆如。」見稽古略三。
藏持
五持之一。見五持條。
十五鬼神
惱童子之十五鬼神也。
慢陀羅
與曼陀羅同。
邊州
佛教以印度為閻浮提大州之中地,以外為邊州。
八偈
仁王經所說之四無常偈,總有八頌,謂為八偈之文。
梵覽摩
Brahman,梵之具名,一云梵覽摩。見梵條。
文理
能詮之文句與所詮之義理也。梁僧傳(道安傳)曰:「文理會通,經義克明。」
舍夷
佛五姓之一。見瞿曇條。
髮闍羅
見縛日羅條。
律派
戒律之流派也。
新舊兩譯
佛典之譯語有兩樣:一曰舊譯,一曰新譯。以唐玄奘三藏為界。玄奘以前者為舊譯,玄奘以後者為新譯。玄奘者新譯之翹楚也。
蓮華藏世界
諸佛報身之淨土也。為寶蓮華所成之土,故名。略曰華藏世界。釋迦之華藏,華嚴經所說是也,彌陀之華藏,觀經所說之極樂是也,大日之華藏,大日經胎藏界密嚴經之密嚴國是也。見華藏世界條。
一拳
握拳也。
一拶
禪語。謂匆促談話也。係師僧試弟子者。
十八界
見三科條。謂六根六境六識也。龍舒心經謂眼識色處為眼識界,耳聞聲處為耳識界,並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謂之六識界。總為十八界。
密迹金剛力士哀戀經
佛入涅槃密迹金剛力士哀戀經之略名。
魅女
阿毘舍之法,咒面貌端正之童男童女,令邪鬼妖魅附之,以使所附之鬼魅言吉凶,或使述其希望。童男雖亦通用,而多用童女,故書魅女。
阿那阿波那
Anāpāna,觀法名。見阿那波那條。
一持
受持一佛名及一經文曰一持。不動經曰:偈文:「一持秘密咒,生生而加護,隨逐不相離,必送華藏界。」
寂滅忍
五忍之一。見忍條。
食米齋宗
謂勝論師所立十句義之宗旨。見勝論宗條。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之略稱。
非時經
時非時經之略名。
颰陀羅波梨
見賢護條。
有餘師
正統以外之論師,又不列大家之學匠,皆稱有餘師。略云有餘,或餘師。又曰:有諸師或有人。又有稱有餘之說為有說,他之部宗為有餘部者。見毘婆沙論。俱舍論等。
六漢羅
合佛與佛最初度之五比丘為六羅漢也。以此時人間始有阿羅漢六人故也。阿羅漢之名,通於三乘之極果。釋氏要覽上曰:「五分云:於鹿苑度五俱鄰,人間已有六羅漢。」
震多末尼
一作振多摩尼,又作震跢末尼Ciutā‑maṇi,譯曰如意珠。希麟音義六曰:「振多摩尼,或云真多末尼,梵語輕重也。此譯云如意寶珠。」陀羅尼集經六曰:「真陀末尼,唐云如意珠。」大日經疏一曰:「真陀摩尼為諸寶之王。」
南泉鎌子
見鎌子條。(CBETA註:查無此條,參考《宏智禪師廣錄》卷4:「地藏栽田做活計。南泉鎌子能收刈。日用平懷穩便休。自然顆糝無遺棄。」)
律法
戒律之法也。
楞伽懸記
釋尊在楞伽山,懸記如來滅後,南天竺有大德比丘,名龍樹。宣說大乘無上之法,初證歡喜地,應往生安樂國。出於楞伽經九(七卷經第六)。
智辯
智慧與辯才也。心能照理曰智,智發於說曰辯。辯乃智之德也。無量壽經上曰:「智慧辯才。」
二十種護摩法
扇底迦有四法,布瑟致迦有九法,阿毘遮羅迦有七法。是名二十種護摩法。此中更廣之,則有一百一十種之火法,秘而不譯。見金剛頂經義訣。
圓頓止觀
略曰圓頓觀。靜止妄念曰止。真智通達曰觀。由止成觀。由觀資止。止觀不離。故略稱止觀。亦單曰觀。此止觀之法有三種。為漸次不定圓頓。法華所說之觀法,為圓頓止觀,天台大師宣說之,章安大師編集之,名為摩訶止觀。十卷之大本是也。見止觀條。
摩訶止觀,一名圓頓止觀。以書中說圓頓止觀之法義故也。
吠舍釐
Vaiśāli,又作吠舍離。見毘舍離條。
廣大轉
六轉依之一。見轉依條。
阿那婆達多
又作阿那波達多,阿那跋達多Anavatapta,池名。為阿耨達之新稱。見阿耨達條。
大鑑
六祖曹溪慧能,憲宗元和十年賜謚云大鑑禪師。
果人
果上之人。有三種:一佛,二辟支佛,三阿羅漢。二教論上曰:「如是絕離,並約因位談,非謂果人也。」
妙音菩薩
法華經妙音菩薩品謂釋迦如來放肉髻白毫二光,照東方八萬億世界,過此有國名淨光莊嚴,佛名淨華宿王智如來。妙音菩薩自彼世界,與八萬四千菩薩,共來靈鷲山,時雨七寶蓮華,百千音樂自鳴。花德菩薩問佛:此妙音菩薩植何善根,有此神力?佛言:過去有雲雷王佛,此時妙音菩薩以十萬種伎樂及八萬四千寶鉢供養之,因而今生淨華宿王智佛國,得現一切色身三昧,於一切世界現三十八種身,說法度生云。」法華文句十曰:「昔得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今以普現色身,以妙音聲徧吼十方弘宣此教,故名妙音。」法華嘉祥疏十二曰:「言妙音者,此菩薩過去以十萬種伎樂供養於佛,故得美妙音聲,因以立名。舊經稱師子吼菩薩。」法華玄贊十曰:「音者謂音聲,妙者謂殊妙。昔住因中好設樂以供佛,今居果位善說法以利生,雙彰業德以標其名,故稱妙音菩薩。」
第二七日說
華嚴經之說時,華嚴宗依十地論定為佛成道後第二七日之說,天台宗依法華經判為三七日間之說。見華嚴經條。
擁護
扶持守護也。金光明經一曰:「常觀擁護此閻浮提。」毘奈耶雜事四曰:「擁護佛法使長存。」
丈六
身長一丈六尺,是通常化身佛之身量也。佛說十二遊經曰:「調達身丈五四寸,佛身長丈六尺,難陀身丈長五四寸,阿難身長丈五三寸,其貴姓舍夷一丈四尺,其餘國皆長丈三尺。」行事鈔下曰:「明了論云:人長八尺,佛則倍之丈六。」業疏四上曰:「佛在人倍,人長八尺,佛則丈六,並依周尺以定律呂也。」觀無量壽經曰:「阿彌陀佛,神通如意,於十方國變現自在。或現大身滿虛空中,或現小身丈六八尺,所現之形皆真金色。」
三垢
三毒之異名。貪瞋癡也。無量壽經下曰:「消除三垢冥,廣濟眾厄難。」淨影疏下曰:「小乘法,化教斷三毒名除三垢。」
註疏
金師子章雲問類解一卷,晉水淨源著。註金師子章一卷,宋承遷著。
金剛頂經開題二卷,金剛頂經略釋一卷,教王經開題五卷,教王經秘釋一卷,教王經義記三卷(已上弘法),金剛頂經開題勘註三卷(道範),金剛頂經開題一卷(果寶),金剛頂註疏七卷(慈覺)。
頂生王
往昔有王名布殺陀王,王頂上忽生疱,自疱生一子。後長大為金輪王,稱頂生王。頂生金輪王既征服四天下,遂上忉利天欲害帝釋而己代之,不成還下地,困病而死。頂生王者,今之釋迦佛是也。俱舍光記八曰:「曼馱多,是王名。唐云我養,是從布殺王頂疱而生,顏貌端正,王抱入宮告誰能養?諸宮各言我養也。故以標名。舊云頂生王,此義翻也。然非正目。此王長大為金輪王。」頂生王故事經,文陀竭王經,頂生王因緣經,賢愚經頂生王品,涅槃經十二說頂生王欲害帝釋反敗死之因緣。仁王經下說此時帝釋設百座仁王會退頂生王軍之事。
逝經
菩薩逝經之略名。
信度國
Sindhu,原為印度之稱。又特以名一國。此國信度河邊,周七千餘里,大都城謂之毘苫婆補羅Vichavapura,周三十餘里,宜穀稼牛羊等。如來昔遊此國,故無憂王於聖迹之處造窣堵波數十所。見西域記十一。
回互
甲乙互相交雜涉入之意。如六根對於前境,能辨別其聲色等,謂之根境回互是也。參同契有曰:「門門一切之境,回互不回互,回更相涉。」彼華嚴所謂理事無礙及事事無礙,可配於此回互,理事各立,事事住位,可配於不回互。
十二妄想
一,言說妄想。二,所說事妄想。三,相妄想。四,利妄想。五,自性妄想。六,因果妄想。七,見妄想。八,威妄想。九,生妄想。十,不生妄想。十一,相續妄想。十二,縛不縛妄想。詳見楞伽經二。
見妄想條。
年忌
人亡後三年等修佛事追薦其人謂之年忌,又云年迴。蓋佛教弔祭亡者止於中陰七七日也(大灌頂經梵網經等)。故支那稱為累七齋又稱七七齋。每七日修齋會也(釋氏要覽下),然百日已後之佛事,於佛教無本據,其中百日與一周忌三年忌依支那之儒禮也,百日即儒之卒哭,一周忌者小祥,三年忌者大祥也。釋門正統曰:「若百日與大小祥之類,皆託儒禮因修出世法耳。」
舊雜譬喻經
二卷,吳康僧會譯。集種種之譬喻者。對於後漢譯而曰舊。
阿耶吉唎婆
見阿耶揭哩婆條。
褐麗
褐麗筏多之略。比丘名。
越難經
一卷,西晉聶承遠譯。越難長者大富而慳,死為盲乞兒,乞食至其家,打於其子。佛因之說偈。
曇無德
律主名。見曇摩毱多條。
滅受想定
滅盡定之異名。使六識之心心所都滅而不起,故名為滅盡定。然其加行方便,特厭受之心所與想之心所二法而務滅之。故從加行而名為滅受想定。唯識論七曰:「由偏厭受想亦名滅彼定。」同述記七本曰:「彼心心所滅,名滅定。恒行染污心等滅故,即此亦名滅受想定。」
順後業
順後受業之略。三業四業之一。見業條。
入室
禪規謂久參之弟子入師室參問道也。是勘責弟子之得分者,故非久參之人則不許之。在古時則臨機行之別無入室之規,馬祖百丈已後,別立方規,定日行之。世謂得師法,為入室之弟子。然言入室者,未必盡得師法也。祖庭事苑八曰:「祖師傳云:五祖大師至夜,密令侍者於碓坊召盧行者入室,遂傳衣法。又法華云:著如來衣入如來室。阿含經云:佛告苾芻,吾兩月欲宴坐,汝等不須參問,唯除送食及灑地時可至於此。應知佛祖當時有入室參問之儀也。」勅修清規入室曰:「入室者,師家勘辯學子,策其未至,擣其虛亢,攻其偏重。」興禪護國論曰:「入室謂遇和尚間暇之日建立之,此宗一大事也。」僧堂清規二曰:「凡請益之翌日曰入室。」
真言宗入灌頂室行受法灌頂,謂為入室弟子。
三土
見三佛土條。
波羅逸尼柯
見波逸提條。
以血洗血
謂迷妄誘心,自迷執入迷執無些利益也。雜阿含經十曰:「譬如士夫從闇而入闇,從冥入冥。從糞廁出墮糞廁,以血洗血。捨離諸惡還復取惡,凡愚比丘亦復如是。」
三大五部
南山律師之著書,行事鈔三卷,戒疏四卷,業疏四卷曰三大部。復加拾毘尼義鈔三卷,比丘尼鈔三卷稱為五大部。
梵天擇地法
一卷,失譯。
突瑟几理多
Duṣkṛta又作突膝吉栗多。突吉羅之具名。見突吉羅條。
大生義經
一卷,趙宋施護譯。阿難思念十二緣生之深義,以此問佛,佛為廣說,即中阿含大因緣經也。
給孤
佛在世長者之名。梵語本名蘇達多,譯曰善施,梵語別號阿那陀擯荼陀,譯曰給孤獨,略名給孤,建祇洹精舍之人。西域記六曰:「善施長者,仁而聰敏,積而能散,拯乏濟貧,哀孤恤老。時美其德,號給孤獨焉。」玄應音義三曰:「阿那他,此云無親。舊人義譯為孤獨,賓荼馱寫耶。此云團與。舊人義譯為給,猶是須達多之別名。修達多,此云善與,故得給孤獨名也。」
中間禪
與中間定同。
安國師
杭州鹽官山海昌院之齊安國師,嗣法於馬祖,見五燈三。
摩虎羅
藥師經所說十二神將之一。案應為摩呼洛伽。
果上
修行之間曰因位。依修行功而得證之位曰果地。此果地為因位之上。故又曰果上。
阿耨達池
在贍部洲之中心,香山之南,大雪山之北。周八百里,金銀琉璃。頗黎飾其岸,金沙彌漫,清波皎鏡,八地菩薩以願力之故,化為龍王,中有潛宅,出清泠水供給贍部洲。見西域記一。按喜馬拉亞山之佛母嶺,高出海岸一萬五千五百尺處,有一湖名瑪那薩羅華,即阿耨達池也。殑伽,信度,縛芻,徙多,四河出焉。佛典載,此湖之水。自山谷間曲折流出,分為四大河,一河中有黃金,一河中有金剛石,一河中有紅寶石,一河中有琉璃是也。並謂湖中蓮花甚多,實則並非蓮花,乃是一種小草。近時瑞典人海丁,遊歷西藏。言喀拉山之東南。有瑪拉薩羅瓦湖。即阿耨達池。其湖為淡水湖。無出口。潛流地中。為恒河之源。恒河。即殑伽河也。
無光佛
佛之無光明者,如言無好佛。洞山錄曰:「署山曰:好箇佛,只是無光焰。」會元(岩頭章)曰:「洞山好佛,祇是無光。」
大樹緊那羅
住於香山緊那羅王名。緊那羅為八部眾之一。帝釋天之樂神也。見緊那羅條。
一來向
四向之一。詳見四向條。
梵語伽陀Gāthā,譯言頌。頌有種種。見伽陀條。
等無間緣
四緣之一。此乃於心心所相續上而立之緣,滅於前念之心法,己逃避而開導彼,以引起後念心法之作用也。猶如渡野中獨木橋,前人避開以渡後人也。等者等同之義,前念後念其心心所之數,雖有增減,而各自之體,皆為一個,無一法而二體並起者,前念後念各為一個而相等者,謂之等。如色法不然,前剎那雖為屬一極微者,然後剎那則同體之極微有增而為三者,又有反之而較前剎那減少者,前後不等也。無間緣者,於前心與後心之間,無他間隔之物體,縱經若干時前念之心法,直與後念之心法為生緣也。此緣唯局於心法,於餘法不通。又羅漢臨涅槃最後心之心心所外,一切之心法,盡有此緣用。蓋羅漢入於涅槃,畢竟不再起心法,故彼之最後心,失此緣用也。俱舍論七曰:「等無間緣,除阿羅漢臨涅槃時最後心心所法,諸餘已生心心所法,是等無間緣性。此緣生法,等而無間,依是義立等無間名。由此色等皆不可立等無間緣,不等生故。」唯識論七曰:「等無間緣,謂八現識及彼心所,前聚於後。自類無間,等而開導,令彼定生。」
大和竭羅
Dīpaṁkara,又曰提和竭,提洹竭。佛名。譯言燃燈,錠光。玄應音義三曰:「提和竭,或云提和竭羅,此云錠光,亦曰燃燈佛是也。」可洪音義二曰:「提洹竭,中戶官反,亦云提和竭,此云錠光,即燃燈佛也。」
餓鬼趣
大乘義章八末曰:「此之六種,經名為道,亦名為趣。」有餓鬼業因者之所趣,故曰餓鬼趣。五趣或六趣之一。
八不中觀
八不中道之觀法也。
淨土宗
佛教之一派。以普賢為初祖,主於念佛往生。晉慧遠專倡淨土法門,住廬山,結蓮社,得一百二十三人。同願往生極樂國土。魏之曇鸞,唐之道綽,皆專修此道。以觀想持名專修為上,一名蓮宗,日本亦盛行之,為二十宗之一。
制多山部
Jetavanīyā,小乘二十部之一。大眾部大天住制多山所立之部。制多者梵語,譯曰靈廟。宗輪論述記曰:「制多者,即先云支提,訛也。此云靈廟,即安置聖靈廟處也。此山多有此制多,故因此立名。」
付財
佛於般若時,加被於須菩提等小乘之比丘使對大乘之菩薩說般若之大乘,謂為轉教。轉教之意,於小乘之比丘附與大乘之法財故,法華譬之使窮子管領長者財物,謂為付財。四教儀集註上曰:「所以令其轉教菩薩,意在二乘領知法門,故曰付財。二乘本所不知,但謂加被令說,故曰轉教。」
得脫
得脫生死之苦也。法華經曰:「得脫三界苦惱之患。」遺教經曰:「雖復出家猶未得脫。」心地觀經三曰:「口稱南無三世佛,得脫無暇苦難身。」
泥瞿陀
Nyagrodha,沙彌名。嘗於阿育王殿前現嚴正之威儀,王為捨婆羅門而歸敬沙門。見善見律一。
半酪
小乘九部之修多羅,於半滿二者中為半字教,於五味中為酪味,故曰半酪。法華玄義十曰:「若修多羅半酪之教,別論在第二時,通論亦至於後。」
安樂國
西方極樂之別名。無量壽經上曰:「無有三途苦難之名,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其國名曰安樂。」
三咒
一、大咒,根本之咒也。二、中咒,總略大咒者。三、心咒,總略中咒者。見真言修行鈔二。
經架
置經之棚。
一恒
一恒河沙之略。
國土身
華嚴經所說十身之一。毘盧舍那如來應眾生之機現草木國土,故草木國土,即舍那之身也。見探玄十四。
累障
煩累障礙也。三論玄義曰:「累障既深。」
三和
言根境識之三事和合也。依之而生觸之心所。唯識論三曰:「根境識互相隨順,故名三和,觸依彼生。」
佛駄斯那
Buddhasena,三藏法師名。譯曰覺將。見開元錄三。
解憂經
佛說解憂經。一卷,宋法天譯。說一切無常,當求解脫。
質多耶
見質多條。
攘那跋陀羅
Jñānabhadra,譯曰智賢。波頭摩國人。見開元錄七。
滿散
期日而行法事,法事終了,謂之滿散。事滿眾散之義也。又其臨散場而諷誦,謂之滿散,亦曰散經。見象器箋十三。
本願一實
如來之本願,即一實之理。教行信證文類三本曰:「道者即是本願一實之直道。」
那先
比丘名。那為那伽之略,象之梵語,先者先時也(Sena軍也)。此人生時,有一大象,於同日生,故父母名之曰那先。生於佛滅後,應宿願而出家,得阿羅漢果。那先前世有故舊,是亦應宿願而為邊小之國王,名彌蘭陀。國王善問難,那先一一解答之。那先比丘經上曰:「其一人前世欲剃頭作沙門求羅漢泥洹者,生於天竺,字陀獵,與肉袈裟俱生其家。有一大象同日生,天竺為象為那,父母便為那先。」
貧道
又云乏道。梵語沙門那(略云沙門)之古譯也。修正道而斷生死貧乏之義也。涅槃經曰:「沙門名乏,那名道,斷一切乏,斷一切道(邪道),以是義故,名沙門那。」百論疏曰:「沙門者,云乏道,亦云息心。乏道者,以道斷貧乏也。」
貧道者,乏聖道之義,是沙門自謙之稱。世說曰:「支道林嘗養數馬曰:貧道愛其神駿。」石林燕語曰:「晉宋間佛教初行,未有僧稱,通曰道人,自稱則曰貧道。」善見論十五曰:「若有賣衣鉢人,比丘喚來,示金錢語賣衣鉢人言:貧道須此衣鉢,有此金錢,居士自知。」行事鈔下三曰:「五分還寺去時。(中略)至請門首告云:檀越好施如法,貧道何德堪之?」業疏三下曰:「沙門者,或云乏道貧道以譯之,皆謙虛自收不伐德也。今譯為息惡者取其意也。」行事鈔資持記下三之三曰:「貧道亦云乏道,皆謙收之稱。」梁僧傳十三(法獻傳)曰:「中興僧鐘於乾和殿見帝(齊武帝),帝問鐘所宜。鐘答:貧道比苦氣,帝嫌之。乃問尚書王儉:先輩沙門與帝王共語何所稱?正殿坐不?儉答:漢魏佛法未興,不見其記傳。自偽國稍盛,皆稱貧道,亦預坐。」僧史略下曰:「若此方對王者,漢魏兩晉或稱名,或曰我,或曰貧道。故法曠上書於晉簡文,稱貧道,支遁上書乞歸剡亦稱貧道,道安諫苻堅自稱貧道,呼堅為檀越,于時未為定戒。」案貧道之稱,今屬之道士矣。
枯木
唐石霜諸禪師會下有禪坐而不臥者。天下謂之枯木眾。宋僧傳十二(慶緒傳)曰:「如是二十年間,堂中老宿,長坐不臥,屹若椔杌。天下謂之石霜枯木眾是也。」傳燈錄十五石霜章曰:「師止石霜山二十年間,學眾有長坐不臥,屹若株杌。天下謂之枯木眾也。」
支度
謂度修法供養物等支具之意。陀羅尼集經十二有莊嚴道場及供養具支料度法一品。
三品塵沙
言塵沙之惑,有上中下之三品。
一息
人間之一呼吸也。止觀四上曰:「一息不追,千載長往。」同七上曰:「一息不返,即名命終。」
藥王品
藥王菩薩本事品之略稱。
看山水陸
施餓鬼法謂之水陸法。施與水陸有情之意。又稱之為看山水陸。釋門正統四曰:「我朝文忠公軾,重述水陸法像贊,今謂之看山水陸,供養上下八位者是也。熙寧中東川楊鍔祖述舊規,又製儀文三卷,行於蜀中,最為近古。」
阿迦囊
又名阿伽,阿揭多。電神名。譯曰無厚。見消除一切閃電障難隨求如意陀羅尼經。
授記
梵云和伽羅Vyākaraṇa,十二部經之一。佛對發心之眾生授與當來必當作佛之記別也。
小乘四門
天台所判。一小乘有門,發智六足論等之所說。二小乘空門,成實論之所說,三小乘亦有亦空門,毘勒論之所說,四非有非空門,迦旃延經之所說。
無量壽院
兜率天內院四十九院中有無量壽院。
因蘭
蘭者偷蘭遮也。是為四重禁之方便。故云因蘭。見偷蘭遮條。
受新歲經
一卷,西晉竺法護譯。說安居之竟日,佛命目犍連召集三千大千世界安居之阿羅漢,行自恣之法。此經與同法護譯之受歲經經目相似,其說明則大異。
作善
供佛施僧立像寫經等。無量壽經下曰:「作善得善,為道得道。」
跋提梨迦
一作婆提唎迦Bhadrika,巴Bhaddiya,五比丘之一。中本起經曰跋提,四分律曰婆提,最勝王經曰婆帝利迦,本行集經曰跋提梨迦,譯為小賢。本行集經十一曰:「白飯王亦有二子,第一名難提迦,第二名為婆提唎迦。」同三十四曰:「次一長老跋提梨迦(隋言小賢)。」
雲門宗
禪宗之一派。以雲門山文偃禪師為宗祖,故謂之雲門宗,稽古略三曰:「師嗣雪峰存禪師,存嗣德山鑒,鑒嗣龍潭信禪師,師之法道。世宗仰之。目之曰雲門宗。」
三觀
諸家說三觀,以天台之三觀為最普通:一、空觀,觀諸法之空諦也。二、假觀,觀諸法之假諦也。三、中觀,此有二。觀諸法亦非空,亦非假,即是中,謂為雙非之中觀,觀諸法亦空亦假,即是中,謂為雙照之觀。又就性德之理而謂為三諦,就修德之智而謂為三觀,以吾人凡常之一心為所觀之境而觀之,則謂為一心三觀。而三諦三觀有別圓二教相違。參照三諦條。
新婦子禪師
是指惡知識之柔弱而言也。婦人始嫁,即艷容而取媚於夫,是恐違夫之意,趁出而不能為家之主宰也。臨濟錄曰:「若似新婦子禪師,便即怕趁出院,不與飯喫不安不樂。」
伽傍簸帝
Gavāṁpati,又作伽梵波提,憍梵波提。譯曰牛主。羅漢名。不思議境界經上曰:「伽傍簸帝,隋云牛主,舊名憍梵波提者。」阿育王經六曰:「伽梵波提,翻牛主。」見憍梵波提條。
芻摩
Kṣauma,又作菆摩。譯云麻衣。西域記二曰:「芻摩衣,麻之類也。」慧琳音義三十一曰:「芻摩衣,上側俱反,梵語正言菆摩。菆音鄒,唐言麻衣也。」
Kṣuma,又作菆摩,須摩,芻摩迦,蘇摩,讖磨。麻衣也。西域記二曰:「芻摩衣,麻之類也。」慧琳音義三十一曰:「芻摩衣,上側俱反,梵語正言菆摩。菆音鄒,唐云麻衣也。」玄應音義二曰:「芻摩正言菆摩,此譯云麻衣,舊云草木。案其麻形似荊芥,華青色。」同十四曰:「芻摩,或云蘇摩,或言讖磨。此云麤布衣。」四分開宗記三本曰:「芻麻衣者。」有部毘奈耶七種衣中「二者芻摩迦,紵麻作衣也。」
太子明星二十八宿經
舍頭諫太子二十八宿經之異名。
闡陀鞞陀
十八鞞陀之一。梵⃞Chandas。
三味
一出家味,二讀誦味,三坐禪味。見涅槃經十二。
劍摩舍帝
鬼神名。譯曰伏眾根。見金光明文句六。
三周
佛說法華經於其迹門度聲聞人,分正說,領解,述成,授記四段,以之為一周。而於其聲聞人以上中下之三根有為前後三周。是曰三周說法:一、法說周,當舍利弗一人之上根直說妙法之實理,使之悟入一乘者。涉於方便品與譬喻品。二、譬喻周,當大迦葉等四人之中根。說三車之譬喻,使之悟入一乘者。涉於譬喻品,信解品,藥草喻品,授記品之四品。三、因緣周,當其他一切聲聞人之下根,說過去大通智勝佛時之因緣,使之悟入一乘者。化城喻品,五百授記品,人記品是也。如此三段次第度上中下根周足。而迹門法華之正宗分畢於此矣。法華玄義十曰:「如法華三周說法斷奠聲聞,咸歸一實。」
迅執金剛
十九執金剛之一。參照金剛條。
摩訶曼珠沙華
梵音Mahāmañjūsaka,譯曰大柔軟,大赤團花。天華名。見曼珠沙條。(CBETA註:疑為見曼殊沙條)
執障
我執與煩惱障,又法執與所知障也。
不動法
以不動明王為本尊,為息災增益而修之祈禱法也。
祅寺
末尼祅教之寺也。見大秦寺條。
質呾羅婆拏
Citrabhāṇa,譯曰火辨。世親同時人,十大論師之一。見唯識述記一本。
支帝
見支提條。
七處善
觀法之名。一觀色為苦,二觀色為集,三觀色為滅,四觀色為道,五觀色為愛味,六觀色為過患,七觀色為出離。前四種觀色之四諦,色愛味之言,重觀色之集。色過患之言,重觀色之苦,色出離之言,重觀色之滅諦。如是受想行識各七,故為三十五也。不過七,故但曰七處善。見婆沙論百八十三,俱舍光記二十三。
如意輪菩薩念誦法
一卷,唐不空譯。說如意輪觀音之念誦法。
雙魚宮
十二宮之一。胎藏界,外金剛部院之一眾。以二魚為三昧耶形。見胎曼大鈔六。
磨牛
挽臼石之牛也,彼磨牛只勞身形,以喻比丘之徒,身雖行道,而心無行道者。四十二章經曰:「佛言:沙門行道,無如磨牛。身雖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萬善同歸集二曰:「行道禮拜,未具真修。祖立客舂之愆,佛有磨牛之誚。」
微缽哩哆
十二合掌之一。譯曰反叉合掌。見大日經疏十三。梵Viparita。
牛角一觸
牛角一觸袈裟而生於天也。文句記三中曰:「瓔珞經云:若天龍八部鬥諍,念此袈裟生慈悲心。(中略)龍得一縷,牛角一觸。」或作牛觸一角。言牛觸袈裟之一角。即死而生於天上也。
自性冥諦
數論二十五諦之一。冥諸者自性之異名。見自性條。
不動陀羅尼
慈救咒也。
體外方便
方便有體內體外之二種,圓教所說之方便為體內方便,餘教所說之方便為體外方便。天台所立也。見方便條。
不放逸
一心專注而修諸善法也。俱舍論四曰:「不放逸者,修諸善法,離諸不善法。」
圓頓凡夫
足受圓頓一乘教法之利根凡夫。
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
一卷,秦羅什譯。佛在祇陀林中,婬女棄一小兒於路邊,眾皆往觀,佛詣其所作種種問答,次使現通,諸天蒙光皆來集,因名不思議光。佛為波斯匿王說其往因,並授記。
女子出定
五燈會元一曰:「昔文殊至諸佛集處,值諸佛各還本所。唯有一女人,近彼佛座入於三昧。文殊乃白佛言:何此女人得近佛座,而我不得?佛告文殊:汝但覺此女令從三昧起,汝自問之。文殊遶女人三匝,鳴指一下,乃盡其神力而不能出。世尊云假使百千之文殊,出此女人定不得?下方經過四十二億恒河沙國有罔明菩薩,能出此女人定。須臾罔明大士從地涌出,禮拜於佛。佛勅罔明出女人定,罔明卻至女人前鳴指一下,女人於是從定而立。」是依諸佛要集經之所說也。經下曰:「文殊師利,欲聞法,由此娑婆世界詣普光世界之天王如來所。如來右面有一女人,名離意,入普月離垢光明三昧。文殊問如來此女發心修行久遠。如來使文殊自問此女。文殊到離意所,彈指發聲,乃至盡神力,不能使起定。文殊問如來誰能使此女起定。佛言唯如來能使興起;復有菩薩名棄諸陰蓋,亦能使起。時此菩薩經過下方恒河沙等剎土在錦幢世界師子鷹象頂吼如來所,天王放如來光召之。棄諸陰蓋菩薩至如來所,如來命出女子定,棄諸陰蓋言我於佛前己功不堪興顯,願如來作之。於是如來入興定意三昧,使一切世界諸定人及彼女起定。」智度論十亦引此經文。
積聚
心六義之一。見心條。
讚歎
以口業稱美其德也。文句二曰:「發言稱美名讚嘆。」行事鈔下三曰:「美其功德為讚,讚文不足,又稱揚之為歎。」
羯磨曼陀羅
四曼之一。諸佛菩薩等身體手足動作之形。秘藏記本曰:「羯磨曼陀羅威儀也,謂木像泥等作業之義。」辨惑指南三曰:「羯磨曼陀羅,羯磨梵語,此翻事業。謂諸佛菩薩金剛明王天等揚手申足傾頭等諸威儀,取捨屈申行等。」凡四曼之釋有二:一,就木佛畫像釋,一就實體生身釋。秘藏記之釋,但就木佛畫像上釋之。指一繪像之全體,謂之大曼。指其所持之器具,謂之三昧耶曼。指其種子,謂之法曼。指其威儀之姿,謂之羯磨曼。
界外教
對於斷見思惑離三界,於界外淨土受變易生死之法身菩薩教斷無明而成佛之法門也。天台立四教,藏通之二教為界內教,別圓二教為界外教。玄義五上曰:「若隨界外好樂,說後兩教位。」同六下曰:「三藏不說界外,今以大乘意望之。」四教儀集註下曰:「此教明界外獨菩薩法,教理智斷,行位因果。別前二教,別後圓教。」又曰:「圓教菩薩以界外滅諦為初門。」
怨敵
怨恨讎敵也。金光明經二曰:「鄰國怨敵興如是念。」
變化通力
見通條。
精室
修法之道場也。精妙之壇場也。又為精練者之室宅,故曰精室。三摩地法曰:「建立精室布輪壇。」准提儀軌曰:「將像於精室秘密供養。」
因陀羅王
大日經疏一曰:「因陀羅王者,帝釋也。」
三日耳聾
五燈會元曰:「懷海禪師謂眾曰: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被馬大師一喝,直得三日耳聾。」
十二上願
藥師如來之十二願也。見藥師條。
說障法無所畏
佛四無所畏之一。見四無畏條。
請佛住世
十種行願之一。
三世無障礙智戒
此戒能成就三世無障礙之智,故名為三世無障礙智戒。又名三昧耶戒,自性本源戒,三平等戒,菩提心戒,無為戒,真法戒。入壇之前初心行者所受之三世無障礙戒,即十善戒也。大日經一曰:「應授彼三世無障礙智戒。」同疏五曰:「菩薩所以發心攝受方便學處,皆為成就如來清淨智慧。」大疏演奧鈔十一曰:「方便學處者,下方便學處品所說十善戒也。依攝受此戒成就三世無障智,故云皆為成就如來清淨智慧也。」同十三曰:「三世無障礙戒者戒體也。四重、十重、十善戒等戒相也。戒體通二機戒相有通局,通者十善戒,局者四重禁等也。」
八葉九尊
見八葉蓮臺條。
五字觀
見五輪觀條。
末麗囊
譯曰力。梵語雜名曰:「力,末麗曩,又麼攞。」梵⃞Balana'。
三彌叉
外論之名。譯曰觀察。闍提首那所造。廣釋二十五諦。飾宗記七末曰:「依涅槃經第三十九,名闍提首那,彼造三彌叉論,此云觀察,廣辨二十五諦。」涅槃經三十九曰:「闍提首那,與佛論二十五諦遂屈伏,剃髮而為弟子。」梵⃞Samiksa。
十善十惡
十惡者:一殺生。二偷盜。新云不與取。三邪婬,非自之妻妾而行欲者。四妄語,新云虛誑語。五兩舌,新云離間語。六惡口,新云麤惡語。七綺語,新云雜穢語。語含婬意者。八貪欲。九瞋恚。十邪見,撥正因果,求僻信福者。此十者,並乖理而起,故名惡。又此十惡為苦報之業因,故名曰十惡業。又云十不善業。又此十業能通苦報,故又名十不善道。又曰十惡業道。十善者,不殺生乃至不邪見也。此十者能順理,故名善,名十善業,又名十善道,十善業道。準上可知。見法界次第上之下。俱舍論十六。此中受持十善曰十善戒,是為大乘之在家戒,以感欲界之樂果者。
三善
即初善,中善,後善。謂佛說法初中後之三時。皆為善味也。乃七善中之時節善。法華經序品曰:「演說正法,初善中善後善。」
三善根也。
嬲惱
擾攘之意。隋書曰:釋迦之苦行也,是諸邪道。並來嬲惱,以亂其心。
遍參
禪僧行腳參學徧天下之知識也。
孔雀明王經法
依大孔雀明王經等以孔雀明王為本尊而修之秘法也。又略曰孔雀經法。密教四大法之一。設大壇,護摩壇,十二天壇,聖天壇,為息災而修之。
函蓋相應
彼此之二物能吻合者,譬如函與蓋之相稱。智度論二曰:「如諸法無量,智慧亦無量,無數無邊。如函大蓋亦大,函小蓋亦小。」淨土論註上曰:「相應者,譬如函蓋相稱也。」大日經疏三曰:「須函蓋相稱,則授受皆得其宜。」玄義二上曰:「以法常故,諸佛亦常,函蓋相稱。」
一慮
專一心慮也。歸敬儀中曰:「論美四修,經歎一慮。」
貪瞋痴
貪欲與瞋恚愚痴三種之煩惱也,此三有荼毒人最劇,故稱三毒。涅槃經二十九曰:「毒中之毒,不過三毒。」釋門歸敬儀中曰:「下凡煩惱,微細難知,麤而易見,勿過三毒,自毒毒他,深可厭患。」
竺土
天竺之國土也。
支徵
見支提條。
因中有果宗
外道十六宗之一。又曰因中有果論。計因中常有果性之外道也。譬如禾因穀生而論其穀中既有禾性是也。參照外道條附錄十六外論。
異心
謂二心。移於他之心也。法華經譬喻品曰:「若人恭敬,無有異心,離諸凡愚,獨處山澤,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大隨求菩薩法
以隨求菩薩為本尊。而念誦隨求陀羅尼之法也。是大隨求經所說。
鉢邏犀那恃多
Prasenajit,見波斯匿條。
轉起
轉即起之義,依有為法之因緣而生起也。唯識述記一本曰:「轉是起義。」
妄境界
謂妄心所現虛妄不實之境界。一切世間之事物是也。占察經下曰:「但以眾生無明痴闇,熏習因緣,現妄境界,令生念著。」
梵語戍怛羅Stotra,以偈頌而讚嘆佛德者。梵語謂之梵讚,漢語謂之漢讚。
乾栗陀耶
Hṛdaya,譯曰堅實心。見紇哩陀耶條。
一髻文殊
尊形如五髻文殊。頭上唯有一髻,戴寶冠。三昧耶形為寶珠,以𑖫𑖿𑖨𑖱師里為種子。是求富德而修之者。
頂結一髻之文殊菩薩也。與五髻文殊,八髻文殊有別。修文殊一字法時,則畫此尊。見文殊條。
胡亂坐
言僧之不顧臘次亂雜而坐也。禪林之語。見象器箋十。
獨秉
謂心念法也。以此告於自己一人之心念而其事成故也。見羯磨條。
寶賢大將
夜叉王名。最勝王經四天王品云:彼獻佛以陀羅尼,名寶賢陀羅尼經。」
淨名
見淨名居士條。
婆羅賀摩拏
又曰婆羅欱末拏Brāhmana,婆羅門之具稱也。見婆羅門條。
傳法院
事物紀原引宋朝會要曰:「太平興國五年,詔於太平興國寺大殿西度地作譯經院。中設譯經堂,東序為潤文堂,西序為正義堂,自是每誕節即獻經也。八年改為傳法院。」
淨命
比丘離四種之邪命法而清淨活命,謂之淨命。即八正道中之正命也。又以清淨之心為生命,謂之淨命。維摩經菩薩品曰:「正行善法,起於淨命。」註曰:「肇曰:凡所行善,不以邪心為命。」不思議疏上曰:「淨命者,少欲知足之行。」
貧女施氎衣生天
雜寶藏經四曰:「須達長者,欲供養三寶勸化乞索於一切人民,時有一貧女,辛苦求價唯得一氎,以覆身體。見須達乞,即施與,須達得已,奇其所能,便以錢財穀帛衣食,恣意所欲供給。貧女壽盡命終,生於天上。後來至佛邊,佛為說法得須陀洹果。」賢愚經五貧人夫婦氎施得現報緣品曰:「過去久遠毘婆尸佛時,有一貧女,名檀膩伽,因比丘勸化勸其夫,唯施一氎,由此功德,檀膩伽九十一劫所生之處與白氎身俱生,今世生於長者家名叔離,遂出家得阿羅漢果。」
蘭室
佛寺之異名。蘭為梵語蘭若之略,或取蘭草芬芳之義。西域記張說序曰:「業光上首,擢秀檀林。德契中庸,騰芬蘭室。」俱舍頌疏序曰:「咀以真詮,狎以蘭室。」
五種三昧道
真言門之五種三昧也。詳教時問答二。
生蘇經
台家所立五時教中方等時之諸典也。是五時相生之次第,與生酥相當。法華玄義二曰:「生酥經則三麤一妙。」
摩頂
佛為囑累大法,摩弟子之頂,或為授記摩頂。法華經囑累品曰:「釋迦牟尼佛,從法座起,現大神力以右手摩無量菩薩摩訶薩頂,而作是言。」
靈山會上
謂靈鷲山釋迦如來說法華經之會坐。
百光王徧照真言
南摩三曼多勃馱喃。
慈航
大慈弘誓之船也。萬善同歸集六曰:「駕大般若之慈航,越三有之苦津。」
假實
假與實也。順正理論三十二曰:「然許極微略有二種:一實二假。其相云何?實謂極成色等自相,於和集位現量所得,假由分析,比量所知,謂聚色中,以慧漸析,至最極位。然後於中辨色聲等極微差別,此析所至,名假極微。」成唯識論八曰:「依他起性有實有假,聚集相續分位性故,說為假有,心心所色從緣生,故說為實有。若無實法假法亦無,假依實因而施設故。」
文殊般若經
有二譯:一梁曼陀羅仙譯,題曰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一梁僧伽波羅譯。題曰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
山毫
以山譬筆之多也。華嚴經曰:「假令有人,以大海量墨,須彌聚筆,書寫於此普眼法門一品中一門乃至一義中一句不得少分,何況能盡?」吽字義曰:「地墨四身,山毫三密。」
閻魔卒
呵責墮獄罪人之獄卒也。心常懷忿毒,好集諸惡業,欣悅他苦者,死為琰魔卒。
濊佉阿悉底迦
Ekāsitika,佛之德相。八十一隨好也。濊與穢同。
檀特羅和
Daṇḍavara,林名。翻梵語九曰:「檀特羅和,應云檀荼波羅。譯曰:檀荼者罰,波羅者勝。」
智諦
智為能照之觀智,諦為所照之諦理。猶言智境。
一明
一陀羅尼也。明為真言陀羅尼之異名。此從佛口所出之陀羅尼,猶佛身所出之光明。故以為名。大日經疏十二曰:「破除一切無明煩惱之闇故,名之為明,然明及真言,義有差別。若心口出者,名真言;從一切身分,任運生者,名之為明也。」
鍋頭
司鍋釜類者。禪林之役名。
鈔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鈔經之略名。
末度迦
Madhuka,果名。見摩頭條。
歡喜光佛
十二光佛之一。阿彌陀佛之異名。見無量壽經上。
要略廣博之文義者。資持記上一之一曰:「鈔者有二義:一採摘義,二包攝義。」
大慧刀印
其形同於塔印。十八道事鈔上:「塔印、寶瓶印、大慧刀印,此三印同印別名也,隨其所用改阿闍梨觀心也。」見塔印條。
鉢油
見油條。
須摩提經
一卷,唐菩提流支譯。大寶積經妙慧童女會第三十之異譯也。
女人往生願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之第三十五願。無量壽經上曰:「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崑崙國
本名掘倫。交廣之人呼為崑崙,黑色人所住之國名。今之爪哇,蘇門答臘等。寄歸傳一曰:「良為掘倫,初至交廣遂使總喚崑崙國焉。唯此崑崙,頭捲體黑。」谷響集一引萬書萃錦謂「西南夷有崑崙層期國,距應天府馬行三年,在西南海島。其國有野人身如黑漆,國中人布食誘捉,賣與番商為奴。」梵語雜名曰:「崑崙儞波多羅。」梵⃞Dvipatala,巴⃞Dipatala。
一時
巴利語翳迦三昧耶Ekaṃsamayaṃ之譯語。在某時之義。諸經之初,皆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等。天台觀經疏一,謂「今不論長短假實,說此經竟,總謂為一時。」
三力
大日經悉地出現品曰:「以我功德力,如來加持力,及與法界力,周徧眾生界。」以此偈中說三力故稱為三力偈:一、我功德力,即自身之修行,是自緣也。二、如來加持力,即如來之加持,是他緣也。三、法界力,自心所具之佛性,是內因也。此內外自他之因緣和合而成辦業事。大日經疏十一曰:「以我功德力故,以如來加持力故,以法界平等力故,以此三緣合故,則能成就不思議業也。」
一、慧眼力,明法藥也。二、法眼力,知病障也。三、化導力,應病授藥使得服行也。見止觀五。
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行者本願功德力。見教行錄一。
一、佛之威力,二、三昧之力,三、行者之本功德力。此三力和合,能於定中見佛謂之般舟三昧。般舟譯作佛立。見止觀二。
生死海
生死無邊際,有如大海也。止觀一曰:「動法性山,入生死海。」
大輪金剛修行悉地成就及供養法
一卷,失譯。
不淨施
二種布施之一。以妄心求神福報而行布施者。見智度論十一。
孔目章
具名華嚴孔目章。內題華嚴經內章門雜孔目。四卷,智儼著。解經內之名數法相者,有一百四十一章。
有待
謂人身為待食物衣服等之資而立者。止觀四上曰:「有待之身,必假資籍。」南山之戒疏四上曰:「有待之形,假資方就。」行宗記二上曰:「身名有待,必假資緣。」梁僧傳,道安傳曰:「損米千斛,彌覺有待為煩。」案,有待之字,本於莊子逍遙遊之「猶有所待者也」句。
臨濟
唐鎮州臨濟義玄,曹州南華人,姓荊氏,嗣黃檗。臨濟宗之祖也。見傳燈錄十三。
一普
普及一堂之意。見一中條。
浴佛功德經
一卷,唐義淨譯。說浴佛之方規及功德。
生死流
生死能使人漂沒,故名為流。無量壽經下曰:「設滿世界火,必過要聞法。要當成佛道,廣濟生死流。」
三劫
三阿僧祇劫。三無數劫。菩薩修行之年時。
真言所立三妄執之異名。劫有時分與妄執之二義。今取妄執之義。凡妄惑有百六十心,分之為三重:一、麤妄執,執實我者。二、細妄執,執實法者,三、極細妄執,障中道之無明也。見真言廣名目六。
過現未三世之劫。過去名莊嚴劫,現在名賢劫,未來名星宿劫。見佛祖統紀三十。又法苑珠林劫量篇曰:「夫劫者,大小之內,各有三焉。大則水火風而為災,小則刀饉疫以為害。」
四箇大乘
華嚴,天台,真言,禪之四箇也。此四者皆是實大乘而最行者。
法相,三論,天台,華嚴也。
佛誕生會
又云灌佛會,亦云降誕會。以佛生日即四月八日,行灌佛之式也。
一智
華嚴經云:一切諸如來,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為唯一佛智。即一切種智也。一相寂滅之相,種種之行類相貌皆知,名一切種智。此智觀三諦,若言一相寂滅之相,即是觀中道也,若言種種之行類相貌皆知,即是雙照空假二諦也。見止觀三之二。
咒時氣病經
半紙,東晉曇無蘭譯。說治流行病之神咒。
鼻婆沙
見毘婆沙條。
摩竭陀
Magadha,又作摩訶陀,摩竭提,摩伽陀。中印度國名,王舍城所在。譯言持甘露,善勝,無惱,無害等。或為星名。或為古仙人或帝釋前身之名。仁王經吉藏疏一曰:「摩訶陀者,名持甘露處。」西域記七曰:「摩竭陀國,舊曰摩伽陀,又曰摩竭提,皆訛也。」玄應音義一曰:「摩竭提,或云摩竭陀,亦言默偈陀,又作摩伽陀,皆梵音訛轉也。正言摩揭陀,此譯云善勝國,或云無惱害國。一說云:摩伽星名,此言不惡,主十二月。陀者處也,名為不惡處國,亦名星處國也。揭音渠謁反。」同二十一曰:「摩揭陀,舊云摩伽陀,或言摩竭陀,又作摩竭提,皆梵音轉耳。摩伽此云露,陀此云處,名甘露處國。上古諸天與阿修羅鑽海水甘露,安置此國,故以名焉。又摩竭陀,是人名。往昔有人,於此修功德得生天上,逐本為名,亦言善勝國,又名星處國也。」慧苑音義上曰:「摩竭提者,或云摩伽陀,或云摩揭陀,或云墨竭陀,此之多名由依八轉聲勢呼名致異,然其意義大略不殊。或有釋云:摩者不也,竭提至也,其國將謀兵勇,鄰敵不侵至也。又有云:摩徧也,竭提聰慧也,言聰慧之人徧其國內也。又有云:摩大也,竭提體也,謂五印度中此國最大,統攝諸國,故名大體也。釋云:摩無也,竭提害也,此國法不行刑戮,有其犯死罪者送置寒林耳。」法華玄贊二曰:「帝釋,過去字憍尸迦,此云璽兒,名阿摩揭陀。此云無毒害,即摩揭陀國過去帝釋修因之處,用為國名。彼國古名致甘露處,即劫初帝釋與阿修羅戰,以山為鑽,鑽乳海得甘露,致於此國,因以為名焉。」梵語雜名曰:「摩誐娜尾沙野。」
釋迦提婆因陀羅
見釋提桓因條。
婦人遇辜經
一卷,乞伏秦聖賢譯。婦人之親戚一時亡絕,佛見之而得道。
還源觀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之略稱。一卷,唐法藏著。說華嚴家之觀法。
羯句村那
佛名。見拘留孫佛條。
湯頭
禪林司點湯之事者。
四藏
小乘之大眾部立四藏。加雜藏也。雜藏者諸大乘經也。增一阿含經序品曰:「契經一藏,律二藏,阿毘曇經為三藏。方等大乘義玄邃,及諸契經為雜藏。」智度論四十九曰:「四藏者所謂阿含、阿毘曇、毘尼、雜藏。」分別功德論一曰:「阿難所撰今四藏是也。」智度論十一曰:「以四種法藏教人:一修妒路藏,二毘尼藏,三阿毘曇藏,四雜藏,是為法施。」小乘之犢子部亦立四藏於經律論之三藏加明咒藏。明咒者陀羅尼。見義林章諸藏章。
見藏條。
阿遮曇摩文圖
Acala‑dharma‑mudrā,聖法印經之異名。聖法印經題下曰:「天竺名阿遮曇摩文圖。」佛對比丘說聖法印者。案阿遮,譯曰無動。曇摩,譯曰法。即指聖法印也。
遍吉
普賢菩薩之異譯。普為徧,賢為吉,言別意同也。智度論九曰:「一佛圖中有人癩風病,來至徧吉菩薩緣邊,一心自歸。」釋門正統三曰:「妙德現於清涼,徧吉彰於岷峨。」
頗羅墮
Bharadvāja,又曰頗羅吒。婆羅門六姓之一姓也。本行集經四十曰:「頗羅吒,隋云重瞳。」法華文句三曰:「頗羅墮此翻捷疾,亦云利根,亦云滿語也。」法華義疏三曰:「頗羅墮俗姓也。真諦三藏云:翻為利根仙人,六姓婆羅門中一姓也。又翻為辯才,又翻為滿,滿正也。」法華玄讚二曰:「頗羅墮者,婆羅門十八姓中之一姓也。」
干闍那
梵名Kāñcana,又作建折那。作於闍羅,那闍羅,或千闍那者,非也。木名。葉形如蝶羽,花有紅白二種,皆五瓣而有皂,但無香。實如莢豆,種子扁平而小。其樹或為矮小之灌木,或為二三丈之喬木,然花葉等總同。產於印度。
依義不依語
法四依之一。見四依條附錄。
外縛印
四種拳之一。交叉二手而作拳,使十指出現於外者。又名指在外拳。見大日經疏十三。又曰堅固縛,金剛縛,又曰外縛拳。為解結使之縛之意。顯十地圓滿之形者也。
本門十妙
一、本因,本初發菩提心修菩薩道所修之因也,經云:我本行菩薩道時所成壽命今猶不盡是也。二、本果,本初所行圓妙之因,契得究竟常樂我淨,乃是本果。經曰: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是也。三、國土,本既成果,必有依國,今既迹在同居土,或在三土,中間亦有四土,本佛亦應有土,復居何處。經云:自從是來我常在此裟婆世界說法教化。案此文則非今日迹中娑婆,亦非中間權迹處所,乃是本之娑婆,即本國土妙也。四、感應,既已成果,即有本時所證二十五三昧,慈悲誓願機感相關,能即寂而照,故言本感應也。經曰:若有眾生來至我所。我以佛眼觀其信等眾根利鈍是也。五、神通,亦是與昔時所得無記化化禪與本因時諸慈悲合,以神通駭動最初可度之眾生,故言本神通也。經謂之如來秘密神通力,或謂示己身他身,示己事他事是也。六、說法,即是往昔初坐道場始成正覺初轉法輪四辯所說之法名為本說法妙也,經曰:此等我所化,令發大道心。今皆住不退是也。七、眷屬,本地說法所被之人,如地涌之菩薩,彌勒不識,乃本之眷屬也。經曰:此諸菩薩下方空中住。此等是我子,我則其父是也。八、涅槃,本時所證之斷德涅槃也,亦是本時之應身處同居方便二土,有緣既度,倡言入滅,即本時之涅槃也。經曰: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是也。九、壽命,既言入滅,則有長短遠近壽命。經曰:處處有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是也。十、利益,本業願通應之眷屬(除理性之一),八番十番饒益者。經云:皆令得歡喜是也。見法華玄義七。
開元釋教錄略出
四卷,智昇撰。前釋教錄中之入藏錄,以千字文編定者。
跋闍羅
一作伐闍羅Vajra,譯曰金剛。與縛日羅同。
生死淵
以生死使人沈沒,故比之於深淵也。增一阿含經六曰:「渡流成無漏,以渡生死淵。」
金剛王寶劍
臨濟四喝之一。謂臨濟有時一喝,為切斷一切情解葛藤之利劍也。臨濟錄曰:「師問僧:有時一喝如金剛王寶劍,有時一喝如踞地金毛獅子,有時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時一喝不作一喝用,汝作麼生會!僧擬議,師便喝。」人天眼目曰:「金剛王寶劍者,一切揮斷一切情解。」
四大菩薩
彌勒,文殊,觀音,普賢,謂之法華四大菩薩。又涌出品所說之上行等四菩薩也。見四導師條。
數人
薩婆多部(即一切有部)之異名也。主論法數,故曰數人。止觀五曰:「數人說:五陰同時,識是心王,四陰是數。」同輔行曰:「數人即是薩婆多師。」
過去
有為之事物作用終滅之位也。三世之一。
舍離沙
樹名。見尸利沙條。
寶如來三昧經
二卷,東晉祇多蜜譯。佛說無極寶三昧經之別譯。
不活畏
五怖畏之一。初學之菩薩,為布施,不能施自己之全所有物,畏爾後自己不能生活也。
優婆塞迦
見優婆塞條。
天竺衣
舊律南山家之三衣,謂之南山衣,新律義淨家之三衣謂之天竺衣。
不蘭迦葉
外道之名。見富蘭那迦葉條。
五大形
地大為方。一切形中四方均等之貌,有安住不動之勢力。故維持諸法而使止住,是為方形。次水大為圓。圓形者,輪圓具足不住一性之形也。蓋水於一切法中,形體不定,隨器而為種種之形者也。故其形相為圓。次火大為三角。三角者,熾盛猛利之形也,其故如劍戟等,猛利能破壞一切事物,且能切斷之者,皆三角形也,故為有猛利勢之火大形。次風大為半月形。半月形者,大力之形也。其故以半月形一方為平坦安住之形,一方為圓形不住之形,此二相和合而成此形。是自體成立而能成作諸法之義也。若但平坦,則欠動轉之用,若但圓形,則無安住之體,然平圓具足而成此形。故能守自性而成作業。是有風大之大力能壞諸法,亦能成諸法也。故其形為半月。次空大為團形。團形者萬德具足之形也。其故以團形為方圓不二之形。今三角形互向其頭,而四個合則為方,半月二個合則為圓,故此團形含具五形,故為含具一切事物之空大形。見十住心廣名目六。
伽伽那必利綺那
見伽伽那卑麗叉尼項。
勝義無性
三無性之第三。見三無性條。
開講
始開講釋也。講座之初日。對於解講或滿講而言。考信錄二曰:「開講,發講並解講,解座之字,屢見廣弘明集二十一。」
生天因
可受生於天界之因業也。釋氏要覽引業報差別經曰:「具修增上十善得生欲界散地天,若修有漏十善,以定相應生色界天。若離色修,遠離身口。以定相應,生無色界。」又引正法念經曰:「因持戒不殺不盜不婬,由此三善得生天。」
一會
讀經及說法之會座。多人會合曰會。無量壽經上曰:「菩薩大士,不可稱計,一時來會。」阿彌陀經曰:「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罥索觀音
不空羂索觀音之略稱。
勝天王經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多經之略名。
施鹿林
鹿野園之異名。
苦末羅
木名。慧苑音義上曰:「苦末羅,西域近海岸邊樹名,此翻為黃雜色。金翅鳥若來,即居其上也。」
三受
受者領納外境也。境有順違俱非之三,故受有苦樂捨之三:一、苦受,領納違情之境而起苦惱之感者。二、樂受,領納順情之境而起適恒之感者。三、不苦不樂受,又曰捨受,領納不適不順之境而苦樂之感共捨離者。俱舍論一曰:「受蘊,謂三領納隨觸,即樂及苦,不苦不樂。」
餓鬼報應經
一卷,失譯人名。與佛說雜藏經一卷,佛說鬼問目連經一卷,皆為目連對於各種餓鬼一一說明其業因者。
立印儀軌
與立印軌同。
經木
讀經時所打之拍子木,謂之經木,亦曰音木。
一期
人之一生也。唯識論五曰:「無想有情,一期生中,心心所滅。」四念處三曰:「佛一期諸大經,門門不同。」妙玄義一上曰:「一期化導,事理俱圓。」
六如
金剛經之六喻。見如夢幻泡影條。
阿羅婆
藥名。探玄記二十曰:「阿羅婆藥者,云阿吒迦阿羅婆,此云金光汁藥。阿吒迦,云金光明Hātaka,阿羅婆,云汁藥。」Rasa。
六著心
六種之執著心也。如貪著心,愛著心,瞋著心,疑著心,欲著心,慢著心是。
普陀
山名。在浙江定海縣東海中,梵名補陀洛迦,華言小白華也,亦名補陀山,又名梅岑山。相傳以梅福名,山有大寺,僧徒爭往朝禮。氣候溫和,風景奇特,西人之旅吾國者,多避暑於此。參照普陀落伽山條。(CBETA註:疑為見普陀洛伽山條)
無常依經
二卷,梁真諦譯。說造佛像之功德及如來之功德。
三句
雲門之三句:一截斷眾流。二函蓋乾坤。三隨波逐浪。祖庭事苑一曰:「立此三句,自德山圓明大師始也。今皆謂雲門三句者蓋參尋之不審也,然德山即雲門之嗣,有此三句爾。」見雲門條。
四尋思觀
小乘俱舍之四善根位,修十六行相觀,成實宗修無常觀。而大乘之法相宗於此位修四尋思觀與四如實觀。是彼宗五位之第二加行位也。四尋思觀者,於諸法有名,義,自性,差別之四種。名者,色受等之名也,義者,依名而詮之色受等體也,自性者,色受等各自之體性也,差別者,體中之種類差別也。如人之色受與天之色受等。諸法不過此四種。行者觀此四法,是自己內心所變,如幻虛假之法,尋求思察此為假有實無,謂之四尋思觀。以此推求之觀為因,而生印可決定之智,不惟如實了知所取所緣之名等,是自心所變,為假有實無,猶了知印可能取能緣之名等四法,亦為假有實無,謂之四如實觀。然此四尋思四如實,乃所發之觀法也。就其能發之禪定而言。則一為明得定,二為明增定,三為印順定,四為無間定。而煗,頂,忍,世第一法之四者,乃其所得之功德也。見唯識論九,百法問答鈔六。
斫訖羅
Cakra,譯作輪。輪寶也。見慧苑音義上。
教化地獄經
罪業應報教化地獄經之異名。
嚴王品
妙莊嚴王本事品之略名。出於法華經第八卷。記妙莊嚴王夫人淨德,使其二子淨藏淨眼勸父王詣佛所聽聞法華經之往古事歷。
勤苦
勤而苦也。無量壽經下曰:「愛念相隨,勤苦若此。」
藥師琉璃光佛
藥師佛之具名。見藥師條。
息除中夭陀羅尼經
一卷,宋施護譯。與諸佛集會陀羅尼經,一切如來金剛壽命陀羅尼經同本異譯。
耆婆諫止阿闍世逆害
出觀無量壽經。見阿闍世條。
使咒法經
一卷,唐菩提留支譯,說大聖歡喜天毘那夜迦之法。
跋伽婆
Bhārgava,仙人名。譯曰瓦師。佛出家,始到此仙人處。見佛本行集經二十。
迴向輪經
一卷,唐尸羅達磨譯。經中說迴向發願之法及說大迴向輪陀羅尼。
真普賢
生身之普賢菩薩也。臨濟錄曰:「儞目前用處,始終不異。處處不疑,此個是活文殊。儞一念心無差別光,處處總是真普賢。」
治魔法
凡治魔障者,或念三歸五戒等,或誦般若經,菩薩戒本等及大乘方等經所說之治魔咒。見小止觀,起信疏等。又以念佛治之。在止觀九之二。淨土修證儀云:十乘之理觀,能發九境之魔事,以五蘊生死迷暗之法為境故,淨土之事觀,以彌陀果人清淨之功德為境故,永絕魔事,心無邪念時,則聖境現前,光明發顯。
那羅那里
Nara‑nari,那羅為男性,那里為女姓。言男女兩性之會合,為那羅那里之娛樂。理趣釋上曰:「妙適者,即梵語蘇羅多也。蘇羅哆者,如世間那羅那里娛樂。金剛薩埵亦是蘇羅哆,以無緣大悲偏緣無盡眾生界,願得安樂利益心曾無休也。自他平等無二,故名蘇羅哆耳。」參照二根條。
觀所緣緣論釋
一卷,護法菩薩造,唐義淨譯,釋觀所緣緣論中破外執之與奪意者。
八恒河沙
涅槃經六明信解大乘經之人,宿福深廣,由於熙連河沙及八恒河沙之諸佛所發心修行。謂之九河供佛,又云九河發心。
釋摩訶衍論
十卷,龍樹菩薩造,筏提摩多譯。釋起信論者。常略云釋論。諸家疏注如下:釋摩訶衍論記一卷,唐聖法鈔。釋摩訶衍論疏六卷,缺中卷本末。唐法敏集。釋摩訶衍論贊玄疏五卷,宋法悟撰。釋摩訶衍論記六卷,宋普觀述。釋摩訶衍論通玄鈔四卷,宋志福撰。
大法慢
法慢之大者。於所得之法起慢心曰法慢。
輕侮覺
見八覺條。
愛惑
愛欲之惑。惑為惑真理之義,此惑不斷,則不能見理。光明文句三曰:「八人見地,猶有愛惑。」
說法三軌
又曰三軌弘經。見三軌條。
入空
分析諸法或了因緣之生義,悟入諸法實性無之真理也。此中分析諸法,初知空理,為析色入空,小乘人之空觀也,因緣生之法知事體為為空,以分析事體為要,稱為體色入空,大乘人之空觀也。而此二者總為出虛假境界而入真諦空理之觀法,故謂之從假入空觀,即瓔珞經所觀三觀之一也。四教儀曰:「小析色入空故拙。(中略)巧謂體色入空。(中略)用從假入空觀,見真諦理。」
三千
如三千諸法。一念三千。三千世界。三千威儀等是。
不空罥索觀音
梵名阿牟伽皤賒Amoghapāṣa,譯為不空羂索。胎藏界觀音院之一尊也。或列為六觀音之一。此尊持不空之羂索,鉤取人天之魚於菩提之岸,以此標幟而得名,羂索譬菩薩之四攝法,其羂索必有所獲,故云不空。陀羅尼集經四曰:「阿牟伽皤賒,唐言不空羂索。」大日經疏五曰:「羂索是菩提心中四攝方便。」玄奘譯之不空羂索咒心經後序曰:「題不空等者,別眾經之殊號也。至如擲羂取獸,時或索空。茲教動桴罔不玄會,故立斯目也。」演密鈔五曰:「四攝是法,羂索是喻,諸佛菩薩以四攝法攝取眾生,無空過者。世間羂索索取諸獸少有所失,故以為喻。又此羂索名不空,世間羂索索取獸時,或中或不中,四攝羂索攝取眾生無不中者故。」
雨花臺
在江蘇江寧縣南。據岡阜最高處。遙瞰大江。俯臨城市。為金陵扼要之地。相傳梁武帝時。有法師講經於此。感天雨花。故名。
勤舊
謂禪院知事,侍者,新主等之退職者。嘗勤事務,故曰勤。已退職,故曰舊。見象器箋五。
智證
以實智證涅槃也。維摩經弟子品曰:「受諸觸如智證。」
三印
法印也。法華玄義八曰:「釋論云:諸小乘經,若有無常無我涅槃三印。印之則是佛說,修之得道,無三法印即是魔說。」見三法印條。
維口食
四邪命食之一。維為四維。謂比丘學種種之方相咒術卜占等而為生活也。
勒那識祇
Ratnaśikhin,譯曰寶髻。太子名。見賢愚經八。
爛脫
一行之大日經疏,文句前後,義理不連續,是名爛脫。此不依師,則難讀,藉免破法因緣之善巧方便也。大日經疏十八曰:「前說真言品即令說之。何故不說,至此方說耶?為迷彼尋經文人也。佛具大悲,何不顯說而迷惑眾生耶?答曰:非有吝也。但謂世間有諸論師,自以利根分別者,智力說諸法相,通達文字。以慢心故,不依於師,輒爾尋經即欲自行。然此法微妙,若不依於明導師,終不能成。又恐妄行自損損他,若隱互其文,令彼自以智力不得達解,即捨高慢而依於師。以此因緣不生破法因緣,故須如此也。」有大疏爛脫聞書三卷。
竪超
二超之一。
西藏佛教
西藏新志中曰:「周赧王二年歲在戊申,額納特克(中印度)有烏迪雅納汗者,為鄰國所敗。自印度逃至雪山,住雅贊塘,遂呼謂雅爾隆氏。其季子生有異表,眾人推為汗(王之意),尋為土伯圖國之王。其後七世,有奸臣隆納木者纂其位。不半載,前汗之子某汗恢復故位。又傳七世,至多里隆贊汗,得百拜懺悔經、多寶經、及金塔寶,敬慎供養,是為佛教入藏之始。時西歷四百七年,東晉安帝義熙丁未三年也。八世特勒德蘇隆贊年十六襲汗位,曾派大臣至中印度習音學,回國後使譯百拜懺悔經與三寶雲經,以為治國之助。又尚唐文成公主,當文成公主之至西藏也,攜帶經卷佛像。於是汗又聘中印度之桑吉刺必滿師及巴勒布國之錫拉滿祖師,及鄂斯達師,唐僧之瑪唅德斡等,使譯經卷,宣布國中。西藏佛教之盛自此始。」
率睹婆法界普賢一字心密言
稱𑖪𑖽之一字。見瑜祇經。
蘇若那
Sujñāna,譯曰妙智。見探玄記一。
三匝
為恭敬所尊而右遶三匝者,乃表仰望之至誠也。見右繞條。
身安樂行
四安樂行之第一,身離十過而安樂行法華之法也。見四安樂行條。
往生禮讚
往生禮讚偈之略名。
長阿含經
四阿含經之一。二十二卷,姚秦佛陀耶舍與竺佛念共譯。見阿含經條。(CBETA註:疑為見四阿含經條)
生死泥
生死者眾生沈溺之處,故以泥譬之。俱舍論一曰:「生死泥者,由彼生死,是諸眾生沈溺處故,難可出故,所以譬泥。」
種熟脫
天台所說。依法華法門之意,究佛世尊化導始終之三益法相也:一種者,眾生最初蒙佛之善巧,下佛道之種也。二熟者,中間相值,以圓機之異方便,助顯第一義而成熟之也。三脫者,今日雨華動地,於法華之會座,以如來之滅度而滅度也。而三益涉於三世,有遠有近,由於其人。是一佛之教化,由於其佛而完全之意也。眾生或亘三世,或於一生,由於其下成菩提種之佛而得道成佛也。其可於法華會座成佛者,非限於其一生而得聞法,乃於過去世受釋迦佛之教化也。可為釋迦佛對於所謂久遠實成而起之教義。法華文句一曰:「四示相者,且約三段示因緣相:眾生久遠蒙佛善巧,令種佛道因緣,中間相值。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而成熟之,今日雨華動地,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復次,久遠為種,過去為熟,近世為脫,地涌等是也。復次,中間為種,四味為熟,王城為脫,今之開示悟入者也。復次,今世為種,次世為熟,後世為脫,未來得度者是也。」法華玄義二曰:「無謀之權,稱緣轉變,若遠若近,若種若熟若脫,皆為一榮故。」
兩鼠
黑白之二鼠也,以喻晝夜。
一切佛頂輪王
由佛眼尊流出之金輪佛頂也。以八輻輪為其三昧耶形。瑜祇經曰:「一切佛頂輪王,手持八輻金剛寶輪。」
攝一切佛頂輪王之略稱。
感通傳
外題道宣律師感通錄。內題宣律師感天侍傳。因之一名感通傳,又云感通錄,又曰律相感通傳。一卷。記道宣師,感天人來降,付與戒律事相問答者。案一卷之傳錄,蓋記感通一部分者歟。然據釋門正統八謂「又言此土雪蹤,西天聖迹。計有三千八百餘條。隨問隨錄。為感通傳」,所錄不止一卷也。
悉曇十二韻
四十七字中之十二摩多也。
葬殮
又作葬斂。謂葬式也。
高王觀世音經
東魏天平年中,高王時人所感得之觀音經也。續高僧傳二十九,法苑珠林二十五謂之觀世音救生經,又云高王觀世音經。佛祖統紀五十四謂之十句觀音經,稽古略二謂之救苦觀音經。續高僧傳二十九曰:「昔元魏天平,定洲募士孫敬德,於防所造觀音像。及年滿還,常加禮事。後為劫賊所引,禁在京獄,不勝拷掠,遂妄承罪,並處極刑。(中略)夢一沙門教誦觀世音救生經,經有佛名,令誦千徧,得免死厄。德既覺已,緣夢中經,了無謬誤。比至平明,已滿百徧。有司執縛向市,且行且誦。臨欲加刑,誦滿千徧。執刀下斫,折為三段。三換其刀,皮肉不損。怪以奏聞,丞相高歡,表請免刑。仍勅傳寫,被之於世,今所謂高王觀世音經是也。」明蓮池以此經為偽經。
優樓頻螺聚落
在中印度摩揭陀國隔伽耶城東南七里許,以佛於此地作苦行而有名。又以為優樓頻螺迦葉之生地而有名。優樓頻螺說見前。
鉢剌婆剌拏
Pravraṇa巴Pavāraṇā,譯曰隨意自恣。當安居之末日,使他隨意於見聞疑三事,舉發安居中自己之過罪,以為憶念懺悔云。舊譯云自恣。使他恣舉己愆也。寄歸傳二曰:「凡夏罷歲終之時,此日當名隨意,即是隨他於三事之中任意舉發說罪除愆之義,舊云自恣者義翻也。(中略)鉢剌婆剌拏譯為隨意,亦是飽足義,亦是隨他人意舉其所犯。」
滿拏
見曼陀條。
無相解脫門
三解脫之第二,與三三昧中無相三昧同。
西行
往生西方淨土之行業也。續高僧傳二十道綽傳曰:「西行廣流,斯其人矣。」
淨剎
清淨之佛國也。華嚴經七曰:「廣大淨剎皆成就。」行事鈔下四之一曰:「作從佛往淨剎之意。」
袈裟衣
天竺本制,三種之袈裟即為衣,來於支那日本,則袈裟之外,有一種稱為衣之僧服也。見衣條。
軍荼利
Kuṇḍali,又作軍遲。譯曰瓶。見軍持條。
開解
了解道理也。無量壽經曰:「心中閉塞,意不開解。」賢愚經二曰:「聞佛說法,咸得開解。」
喜受
心於順境受忻悅之喜也。五受之一。見三藏法數二十一。
掉舉也。令心高舉,不安靜之煩惱也。俱舍論四曰:「掉謂掉舉,令心不靜。」唯識論六曰:「云何掉舉?令心於境不寂靜為性,能障行捨奢摩他為業。」
阿濕縛庾闍
梵名Aśvayuja,又作阿濕嚩喻若。紀月名。此月之太陰值Aśvini(馬師)宿而滿。故有此名。為印度紀月之第八月,即此方八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之間也。
畜生八壽命
一一彈指頃,二一日,三半月,四一月,五一歲,六十歲,七百千萬億歲,八乃至一劫。見甘露味論。
跏趺
結跏趺坐也。見結跏趺坐條。無量壽經上曰:「跏趺而坐,奮大光明。」
憍曇彌
Gautamī,巴Gotamī,新稱喬答彌。舊稱憍曇彌,俱曇彌。瞿曇姓之女聲。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之稱。嘉祥法華疏九曰:「憍曇是姓,翻為泥土,彌者女也。」慧琳音義二十五曰:「彌者是女聲,為是佛姨母,故以女聲呼之也。」法華玄贊九曰:「梵云喬答摩,此云日炙種,亦云甘蔗種。男聲中呼佛,是釋迦姓之本望也,今云喬答彌。於女聲中,呼日炙甘蔗種,是佛母故以彌聲呼,訛云憍曇彌。」文句二上曰:「波闍波提,此翻大愛道,亦云憍曇彌,此翻眾主。」
一切佛會
稱蓮華胎藏界會也。大疏十六曰:「從金剛智,出生一切佛會也。」
北本涅槃經
四十卷,大般涅槃經之異名。北梁曇無讖譯。
婆施羅
華嚴五十三知識之一、樓閣城之船師也。疏鈔六十七曰:「婆施羅者,此言自在。謂於佛法海已善通達,於生死海能通達。」梵Vairocana。
達摩面壁石
清姚元之竹葉亭雜記曰:「河南少林寺後殿西壁前設供桌,供一石。高幾二尺強,上下寬五七寸不等。即之一麤石,了無異處。向之後退至五六尺外,漸有人形。至丈餘,則儼然一活達摩坐鏡中矣,腮邊短髭,若有動意。寺僧言乾隆三十六年,駕幸嵩山,欲觀祖師面壁石。石在少室山洞中,故浮置之者,因請以呈覽焉。」
五會念佛
唐法照法師所創。以無量壽經上有「清風時發,出五音聲。微妙宮商,自然相和」之文。故分念佛之調音為五番:第一會,平聲緩念。第二會,平上聲緩念。第三會,非緩非急念。第四會,漸急念。第五會,四字轉急念(四字為阿彌陀佛,他皆六字名號)。每一會重數百徧,以五會為一周。見五會法事讚。
護淨經
佛說護淨經,一卷,失譯。見大池之中有蟲,而說食不淨食之報,並示護淨之法。
精廬
精舍也。玄應音義十六曰:「精廬,廬舍也,即精舍是也。」
開覺
開發本有之佛性,覺知真性之本源也。八十華嚴經六曰:「應受化者,咸開覺。」地持論曰:「平等開覺,故名為佛。」
究施
城名。見拘尸那條。
妙幢相三昧
法華經所說十六三昧之一。法華義疏十二曰:「妙幢相三昧者,入是三昧於諸三昧中最為尊長。譬如軍將得幢,表其大相也。」

【經文資訊】
【原始資料】原始资料皆来自网络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