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大辭典
《佛學大辭典》,由丁福保居士耗時八年編著而成,譯自日本人織田德能的《佛學大辭典》,是刪除了日本佛教相關資料及文獻出處之後所成的節譯本。於1922年正式出版,收錄條目三萬多個,360多萬字。
我中華則周星悶彩,已彰降誕之休征。漢日流祥,乃葉通神之瑞夢。使臣西去,釋侶東來,白馬馱貝多之文,金簡譯單蘭之典。德降偽道,化及暇陬。三國六朝暢其流,秦晉隋唐極其盛。或譯經著疏,廣闡大乘。或見性明心,單傳向上。東林則群結蓮社,南山則大啟律門。性相之妙義紛披,禪教之祖庭互峙。機鋒吐露,陸離寶劍之光。辯給回風,隆重彌天之譽。法門挺秀,崇聖教之紀綱。慧炬揚輝,啟含生之耳>目。猗歟盛矣!俟其袆而維是。經文浩瀚,研究綦難,名相紛繁,考求匪易。寧免入海算沙之困,徒興望洋向若之嗟。兼之東西迻譯,頗多鉤辀格磔之聲。華梵錯綜,每有詰屈聱牙之句。東鱗西爪,文筆矛盾>,北轍南轅,方言楚夏。設非心研之有素,雲何耳學以能詳。欲充扡格之虞,用作博通之助。辭典之編,信不可緩。校讎之責,誰任其難。
爰有丁仲祜居士,以通儒碩學之資,具濟世活人之術。精研佛學,翺翔般若之園。博覽書林,馳騖琳瑯之圃。羅海國龍宮之秘笈,抽石室金匱之珍藏。萬卷何奇,勝入瑯嬛福地,唯心可悟,如升兜率陀天。憑翰墨之因緣,植菩提之種子。前有佛學叢書之著,可媲文憲護法之編。今更出大手筆,纂大辭書,抒慈悲之願力。應時勢之要,求悟明鏡之非臺。握智珠而遍照,旁搜遠紹,東取扶桑瀛島之書賾。邃鉤玄西考>,賢豆恒沙之偈,聯珠貫玉,不憚雞窗螢案之辛勤。取精用宏,備極蠶絲牛毛之煩瑣,刮磨淬礪,輯為專書,慘淡經營,集成巨帙。
舉凡名數真言,掌故儀法等類,遍為采集,無不搜羅。列部三十有三,檢壹畫而諸字畢備。引證廣之又廣,閱壹典而群義可征。意解心開,得剖奧義。耳提面命,如近良師。入玄妙之法門,賴斯寶鑰。涉汪洋之教海,需此南針。藝林敷優曇之花,著作家別開生面。法苑結摩羅之果,菩提道總合明心。
如能因文悟理,不滯名言,自然入聖超凡,圓成大覺。是不特為考古之鏡,饋貧之糧已也。納廿年匏繁,遽然夢醒南柯。壹領袈裟,惕若恩懷西竺。鏡花水月,瞰破紅塵。清磬洪鐘,精修白業。拈貝葉遍尋教網,睹桃花未悟禪機。自利利他彌切,度生之宏願先覺。覺後端賴命世之雄才,聆法海之潮音。讀例言得覘鴻制,募韓陵之寺石。效喤引敢擬駢詞,行看電掣星馳,永流通於塵剎。風行雷厲,自傳播於大千。>法界眾生皆叨法喜,法門眷屬盡獲法施。見聞思修,願同趣妙莊嚴路。開示悟入,俾悉證凈法界身。是為序。
辛酉暮春既望古瀛釋顯蔭撰於甬城觀宗學社
- 斷伏
- 滅煩惱之種子,謂之斷。制煩惱之現行,謂之伏。初伏之,後斷之也。
- 咒神
- 陀羅尼各有一定之本尊。是曰咒神。
- 聞名得忍願
- 彌陀如來四十八願中第三十四。使聞彌陀名者皆得無生法忍悟之願也。無量壽經上曰:「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 資糧
- 資為資助。糧為糧食。如人遠行,必假糧食,資助其身。欲三乘之證果,宜以善根功德之糧,資助己身也。最勝王經六曰:「具足資糧,超諸聖眾。」唯識論九曰:「為趣無上正等菩提,修習種種勝資糧故。」同述記九末曰:「菩薩,因之初位資益己身之糧,方至彼果,故名資糧。」
- 灌頂三摩耶
- 三昧耶者要誓之義。行灌頂時宜發堅固之要誓,是云三昧耶。因而就作法稱為灌頂,就受者之心謂之三昧耶,其體一也。大日經秘密曼陀羅品說三種之灌頂與五種之三昧耶,三種之灌頂者示作法之差別,五種之三昧耶者辨灌頂之淺深。見大日經疏十五。
- 菩薩戒本
- 一卷,唐玄奘譯。與曇無讖譯之菩薩戒本經同本,但中有開性罪之八條,瑜伽稟承宗之戒本也。
- 五十六億七千萬歲
- 釋迦佛入滅至彌勒佛出世之年數也。菩薩處胎經二曰:「彌勒當知,汝復受記:五十六億七千萬歲於此樹王下成無上等正覺。我以右脅生,汝彌勒從頂生。如我壽百歲,彌勒壽八萬四千歲。我國土土,汝國土金。我國土苦,汝國土樂。」
- 釋迦缽印
- 表釋迦如來持鉢相之印相,置兩手於臍間也。大日經密印品曰:「住瑜伽座,持鉢相應,以定慧手俱在臍間,是名釋迦牟尼大鉢印。」
- 五教章之註疏
- 再治之唐本,有道亭之義苑疏十卷,觀復之析薪記五卷,師會之復古記三卷,希迪之集成記五卷。以上為宋朝四大家。未治之和本,有指事記三卷,今開為六卷,通路記五十卷,問答鈔十五卷,纂釋三十卷。皆和人作也。
- 宏智
- 明州天童山正覺,謚宏智,就鄧州丹霞子淳受法,與真歇清了共稱二弟子。宋高宗紹興二十七年十月,手書請育王山大慧果禪師使司後事而寂。見會元十四,續傳燈錄十七,稽古略四。
- 虛妄輪
- 謂生死之輪迴也。是依虛妄之惑業所感,其體非真宗,故云虛妄。讚阿彌陀佛偈曰:「我從無始循三界,為虛妄輪所迴轉。」
- 那由他
- Nayuta,又作那庾多,那由多,那術,那述。數目名,當於此方之億。億有十萬,百萬,千萬三等。故諸師定那由多之數不同。本行經十二曰:「那由他,隋言數千萬。」玄應音義三曰:「那術,經文作述,同食事反,或言那由他,正言那庾多。當中國十萬也。光讚經云:億,那述劫是也。」
- 三假
-
為破凡情實我實法之執於般若經明三種之假,名三波羅攝提Prajñapti,又名三攝提,三假施設。智度論四十一曰:「經曰: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名假設。受假施設。法假施設。如是應當學。」一法假,法者,色心等各自之法,此法自性本來虛假不實,故名法假。諸法因緣生,無實性,故是自性假也。二受假,受者總法含受別法而成一體也。如含受四大而成草木,攬五蘊而成眾生。即攬別為總,名曰受假。是積聚假也。三名假,一切諸法之名也。名者由法依想而假施設者,故名名假。此三假依觀入破遣之次第,則先破名假,次破受假,後破法假,而到法之實相。法之實相者,即諸空也。舊譯仁王經觀空品曰:「世諦故三假故,名見眾生。」同天台疏曰:「三假者,謂法假,受假,名假也。」
成實論假名相品說三假:一因成假,一切之有為法必以因緣而生,是名因成假,即前之法假也。二相續假,有為法前後相續而存在,是名相續假,如蘊體相續而成人之一期。三相待假,如待短而有長,待苦而有樂,是名相待假。
梵音曰波羅攝提Prājñapti,譯作假施設。假為虛妄不實之義。為破實我實法之執而說三種之假。見假條。
- 如來捨菩薩
- 在胎藏界曼荼羅釋迦院上行北端。梵號怛他誐多烏波乞叉,譯言如來捨。密號曰平等金剛。司如來四無量心中之捨德。菩薩形肉色,左手持白珠,右手押股,坐於荷葉。
- 智行
- 智慧與修行也。法華玄義四曰:「智目行足,到清涼池。」
- 蘆葉達磨
- 達磨於大通元年來支那為武帝說法,見其非器,去梁,溯江至魏洛陽時,折蘆葉為船而渡江云。
- 隱形算
- 以算法極意行隱形秘術之法。
- 老衲
- 僧服曰衲衣,故老僧曰老衲。戴叔倫詩曰:「老衲供茶碗。」
- 達磨闍那
- Dharmajñāna,比丘名。譯作法智。見開元錄六。
- 疑蓋
- 疑惑之情,蓋覆心識,使不徹見真理也。五蓋之一。法界次第上之上曰:「痴心求理,猶豫不決,名之為疑。蓋者以覆蓋為義,能覆蓋行者清淨心善,不得開發,故名為蓋。」
- 迦旃延說法沒盡偈經
- 佛使比丘迦旃延說法沒盡偈之略名。是亦佛滅後迦旃延說佛法沒盡之相者。
- 決擇分
- 發於見道之無漏真智也。無漏之真智,通於見,修,無學三道,見道為其一分,故云決擇分。俱舍論二十三曰:「分謂分段,唯見道一分,決擇之分故,得決擇名。」頌疏二十三曰:「見道名決擇分,是決擇中一分故也。」
- 輪相鬮
-
此占察善惡業報經地藏菩薩所說,以小指許之木,切為一寸長,四面平,兩頭尖,其一平面書十善之一字,其反面書十惡之一字,合成十本之輪相,先於地藏菩薩前念十方之佛,歸依三寶,焚香以之擲於淨物之上,依其所現善惡文字之多少,而知其人宿世善業惡業之多少。經中舉三種占法,此為占知宿世善惡業之一法也。是名輪相者,經中有二釋:一以木片之形易轉故,一以轉邪見疑網而為正道故。
見鬮條附錄。
- 四分位點
- 密教為標大日如來之德,大日為中心,此為滿位,四方寫發心點,修行點,菩提點(又曰空點,仰月點),涅槃點,表示分滿不二,生佛一如之理。𑖁𑖼𑖾及窣塔婆之四方表為五大,書發心之𑖏𑖮𑖨𑖪𑖀(林光明: kha ha ra va a),修行之𑖏𑖁𑖮𑖁𑖨𑖁𑖪𑖯𑖯(林光明: khā hā rā vā ā),空點之𑖏𑖽𑖮𑖽𑖨𑖽𑖪𑖽𑖀𑖽(林光明: khaṃ haṃ raṃ vaṃ aṃ),涅槃點之𑖏𑖾𑖮𑖾𑖨𑖾𑖪𑖾𑖀𑖾(林光明: khaḥ haḥ raḥ vaḥ aḥ),即此義也。
- 大方廣
- 又云大方等。方者方正,廣者廣大,諸大乘經之通名也。方廣者,十二分教之一,雖為大小乘之通名,而獨用於大乘經者為最多。探玄記一曰:「對法論說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所依處故,宣說廣大甚深法故名為方廣,又瑜伽說聲聞藏中無方廣故。」今大乘於方廣部中為最上,故云大方廣。梵⃞Mahāvaipulya。
- 毘尼關要
- 十六卷,德基輯。
- 三倒
- 三顛倒之略。釋門歸敬儀中曰:「三倒常行,革凡何日。」
- 覆藏他重罪戒
- 八波羅夷之一。見波羅夷條附錄。
- 剎多羅
- 見剎條。
- 瞿曇彌
- Gautami,又作俱曇彌。舊稱瞿曇彌,憍曇彌,新稱答彌,憍答彌。皆以女聲呼瞿曇姓之稱。經中以為佛姨母之別號。姨母本名摩訶波闍婆提,以姓呼之,時謂之瞿曇彌。法華經勸持品,記佛呼姨母曰喬曇彌。見曇彌條。(CBETA註:疑為見瞿曇或憍曇彌條)
- 四種狂惑
- 人之發狂,有四種之別。貪狂者,貪欲所驅而狂也。藥狂者,中藥物之毒而狂也。咒狂者,為咒詛調伏等而狂也。本業緣狂者,由過去之業因而狂也。
- 大應供
- 佛十號之一。見應供條。謂為大者,應供通於三乘,對於小乘之阿羅漢故云大也。又指彌陀而云。
- 極迴色
- 法處所攝五種色之一。除一切之有形物質外,見空漠之明闇。是名空界之色。此色至遠,故名迴色。分析此至遠之空界色至於極微,謂為極迴色。此極迴色非為眼識之所對,但為意識之所緣,故於十二處中不攝於色處,而攝於法處也。見義林章五末法處色章。
- 藏教
- 三藏教之略。天台四教之一。
- 六事成就
- 菩薩欲成就六度之行所修之六事也。一供養,欲成就檀波羅蜜者。二學戒,欲成就戒波羅蜜者。三修悲,欲成就忍波羅蜜者。四勤善,欲成就精進波羅蜜者。五離誼,欲成就禪定波羅蜜者。六樂法,欲成就智慧波羅蜜者。莊嚴經十二曰:「諸菩薩為成就六度故,于諸地中決定應作六事:一者必應供養,此為成就檀度。若不長時供養,則檀度不得圓滿。供養義如供養品說。二者必應學戒,此為成就戒度。若不長時學戒,則戒度不得圓滿。三者必應修悲,此為成就忍度。若不長時忍諸不饒益事,則忍度不得圓滿。四者必應勤善,此為成就進度。若心放逸不修諸善,則進度不得圓滿。五者必應離誼,此為成就禪度。若在聚落多諍擾心,則禪度不得圓滿。六者必應樂法,此為成就智度。若不徧歷諸佛,聽法無厭。如海納流,無時盈溢,則智度不得圓滿。」
- 盧舍
- Krośa,俱盧舍之略。里程名。
- 徧槌
- 禪林之目。食粥之時打槌徧集大眾也。
- 寂滅場
- 寂滅道場之略。四教儀集註上曰:「處隨法轉,名寂滅場。」
- 那含
- Anāgāmin,又作那鋡。阿那含之略。小乘第三果之名。譯曰不還,不來。還來欲界之義也。可洪音義二下曰:「那鋡,第三果,此云不來,生色界不來人間也。」
- 支那十剎
- 一、中天竺山天寧萬壽永祚寺,在杭州。二、道場山護聖萬壽寺,在烏程縣。三、蔣山太平興國寺,在南京。四、萬壽山報恩光孝寺,在蘇州。五、雪竇山資聖寺,在寧波。六、江心山龍翔寺,在永嘉縣。七、雪峰山崇聖寺,在福建侯官縣。八、雲黃山寶林寺,在金華。九、虎丘山雲巖寺,在蘇州。十、天台山國清教忠寺,在天台縣。
- 諸漏
- 漏者,煩惱之異名也。諸煩惱也。總攝三界之諸煩惱為三漏。法華經方便品曰:「諸漏已盡,復無煩惱。」見漏條。
- 世間眼
- 佛菩薩之尊稱。佛能為世人之眼,指示正道。又能開世間之眼,使見正道。法華經序品曰:「讚妙光菩薩,汝為世間眼。」又化城喻品曰:「佛為世間眼。」智度論二曰:「佛取涅槃一何疾哉!世間眼滅。」見世眼條。
- 形身
- 大乘入楞伽經三曰:「名句文身。」楞伽經二曰:「名句形身。」形身即文身字身也。文字以形為體,故曰形身。楞伽經二曰:「形身者,謂顯示名句,是名形身。」
- 天眼智通願
- 彌陀如來四十八願中之第六,使極樂往生人得天眼通之願也。無量壽經上曰:「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不見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 大毘婆沙論
-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之略名。
- 九會曼陀羅創起
- 九會之次第未見本經究誰圖示之耶?或云龍猛菩薩開南天鐵塔時,空中現九會之尊位。或云金剛智三藏從龍智受之。或云不空為之。或云善無畏,與胎曼皆於空中感得之。遂無一定之說。見金剛界曼陀羅大鈔一,秘藏記鈔二等。
- 寢堂
- 禪家住持之寢室。見象器箋一。
- 異學
- 異於我道之學問。毀斥之稱。涅槃經一曰:「摧伏異學壞正法者。」散善義曰:「異見異學。」
- 寂滅無二
- 涅槃離一切差別之相,故謂之寂滅無二。圓覺經曰:「圓覺普照。寂滅無二。」
- 釋門章服儀
- 一卷,唐道宣著。舊律宗比丘之章服,依此而可知。元照有釋門章服儀應法記一卷。
- 那吒
- Naṭa,毘沙門天王之太子,三面八臂大力鬼王也。按夷堅志載程法師事云:值黑物如錘,從林間直出,知為石精。遂持那吒火毬咒,俄而見火毬自身出,與黑塊相擊。據是,道家亦奉那吒也。
- 解空第一
- 增一阿含經三曰:「恒樂空定,分別空義。所謂須菩提比丘是。」止觀六曰:「須菩提,空智偏明,能於石室見佛法身,故大品中被加說般若。」肇論下曰:「須菩提唱無說以顯道,釋梵絕聽而雨花。」同註曰:「大品般若自天主品以來,須菩提依幻化喻,廣說甚深般若無說無聽之理。」
- 仁
- 指人之稱。見仁者條。
- 法界實相
- 法界與實相也。是一體異名,今重言之耳。四教儀曰:「上達根性,味味得入法界實相。」更有一義,實相者別教之理,法界者圓教之理。涅槃經四十曰:「說是法時,十千菩薩得一生實相,萬五千菩薩得二生法界。」輔行三曰:「實相是法理,法界是圓理。」
- 閼伽印言
- 出於攝真實經中。
- 願力自然
- 眾生往生,非由行者之思惟分別,乃依阿彌陀佛之本願力,自然即得往生也。
- 四邪命
- 見邪命條。
- 明了論
- 律二十二明了論之略名。
- 洛迦山
- 補陀洛迦山之略。
- 斷七
- 人死後四十九日。召僧道誦經。俗曰斷七。參看七七條。
- 觀眾生三十相
- 維摩居士依文殊菩薩之問:說三十種之眾生觀:一如見幻師所現人,菩薩觀眾生為若此。二如智者見水中月。三如於鏡中見其面像。四如熱時炎。五如呼聲響。六如空中雲。七如水聚沫。八如水上泡。九如芭蕉堅。十如電久住。十一如第五大。十二如第六陰。十三如第七情。十四如十三入。十五如十九界。十六如無色界色。十七如燋穀芽。十八如須阤洹身見。十九如阿那含入胎。二十如阿羅漢三毒。二十一如得忍菩薩以貪恚毀禁。二十二如佛煩惱習。二十三如盲者見色。二十四如入滅盡定出入息。二十五如空中鳥迹。二十六如石女兒。二十七如化人煩惱。二十八如夢所見已寤。二十九如滅度者受身。三十如無煙火。
- 制聽二教
- 戒學之語。佛所制必當持之法,名制。為以便宜聽其隨意行之之法,名聽。故制法不行之則得罪,聽法不持之亦不得罪。譬如比丘之三衣,比丘尼之五衣,是制法。如百一資具是聽法。亦以此意而分別佛之教法,律藏曰制教,經論二藏曰聽教。見戒疏一上,行事鈔中。
- 饒王佛
- Lokeśvara,具云世饒王佛。無量壽經上,初稱世自在王佛,後謂世饒王佛。饒者即自在之義,同名異譯也。同經惠遠疏曰:「世饒王佛者,世自在王佛之別名也。」阿彌陀佛向於此佛而立四十八願。
- 無比法
- 阿毘曇,一譯無比法,無比類之無上法也。見阿毘曇條。
- 資緣
- 衣食住為資佛道修行之外緣,故云資緣。
- 消除災難經
- 大威德金輪佛頂熾盛光如來消除一切災難陀羅尼經之略名。
- 薄拘羅
- Vakkula,又作薄矩羅,薄俱羅,薄羅婆拘羅,縛矩羅,波鳩蠡。羅漢名。譯曰善容,或偉形。法華文句二曰:「薄拘羅者,此云善容,或偉形,或大肥盛。(中略)色貌端正,故言善容也。」玄應音義二十五曰:「薄俱羅,舊言薄俱羅,此云善容,持一不殺戒得五不死者也。」俱舍寶疏二十二曰:「縛矩羅,舊云薄羅。」可洪音義二曰:「波鳩蠡,即薄拘羅也。」薄拘羅經曰:「我於此正法律中學道以來八十年,未曾有病乃至彈指頃頭痛者,未曾憶服藥乃至一片訶梨勒。」
- 寂光
-
寂謂真理之寂靜,光謂真智之光照,即理智之二德也。又即於寂理而光照,謂之寂光。大日經疏一曰:「爾時行人為此寂光所照,無量智見自然開發,如蓮華敷。」
台家四土中之常寂光土云寂光。
- 貝多
- 貝多羅之略。
- 三光
-
色界之第二禪,有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之三天,名曰三光。舊譯仁王經上曰:「九梵三淨,三光三梵。」
指日月星而言,見三光天項。
- 七菩提分
- 見七覺支條。
- 燄口儀軌經
- 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燄口儀軌經之略名。
- 五大尊
-
又曰五大明王:不動、降三世、軍荼利、大威德、金剛夜叉之五尊,見五大明王條。
胎藏界持明院之五尊也,見五大院條。
- 萬行少善
- 謂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念佛所攝之善根福德無量,爾餘之萬行,少善根少福德也。
- 散他迦多衍那
- Śānta‑kātyāyana,又曰珊陀迦旃延。比丘名。玄應音義二十二曰:「迦多,姓也。衍那,子也。散他,標別其類也。舊經論作訕大迦旃延。或作珊陀迦旃延。皆訛。」
- 二十八大藥叉
- 見二十八部眾條。
- 二類各生
- 淨土宗之一義。往生於彌陀之淨土,不僅限於念佛之一類,修念佛以外之諸行者,亦得往生,此宗義名曰二類各生。蓋彌陀本願,其第十八願,雖誓救濟但修念佛者,而其第十九、第二十之二願,於修諸行者,亦誓使往生也。
- 寶篋印塔
-
納寶篋印陀羅尼之塔也。經中說其功德曰:造像作塔者,奉安此咒,即成七寶所成之塔,即是奉藏三世如來全身舍利也。佛祖統紀四十三曰:「吳越王錢俶,天性敬佛,慕阿育王造塔之事。用金銅精鋼造八萬四千塔,中藏寶篋印心咒經,布散部內,凡十年而訖功。」見塔條。
藏寶篋印陀羅尼者。
- 五通仙
- 謂得五神通之仙人也。天竺外道修有漏禪定而得五通者多。獨極三乘之證果者。於五通之上,得漏盡通(盡斷煩惱),而具六通。維摩經不思議品曰:「或現離婬欲,為五通仙人。」
- 濁劫
- 濁惡之時期也。劫者梵語長時之稱,五濁中之劫濁是也。減劫中人壽二萬歲以後。法華經勸持品曰:「濁劫惡世中,多有諸恐怖。」
- 六方禮經
- 尸迦羅越六方禮經之略名。
- 三種善根
- 布施,慈悲,智慧之稱。
- 三兩
- 釋迦如來自說往因,我往昔日日割身肉三兩,賣於病家,得金錢五枚,奉於古之釋迦佛,因而聞涅槃經。見涅槃經二十二。
- 一百八名梵讚
- 聖金剛手菩薩一百八名梵讚之略名。
- 雜含
- 雜阿含經之略稱。
- 一斷
- 斷一煩惱也。
- 諾健那
- Niragraṇṭrha,又作荼健那,諾伽那。梵音Nagna譯曰露身。裸形,有大力。好戰。即大力神也。玄應音義二十五曰:「諾健那,謂露身,大力神名也。」俱舍頌疏世品四曰:「諾健那,此云露形神。」同智品二曰:「十凡象力當一香象力,二十香象力當一摩訶諾健那力。」
- 佛曲
- 西河詩話曰:「佛曲在隋唐有之,不始金元。如唐樂府有普光佛曲,日光明佛曲等八曲,入婆陀調。釋迦文佛曲,妙華佛曲等九曲,入乞食調。大妙至極曲,解曲,入越調。摩尼佛曲,入雙調。蘇蜜七俱佛曲,日騰光佛曲,入商調。邪勒佛曲,入徵調,婆羅樹佛曲等四曲,入羽調。遷星佛曲,入般涉調。提梵入移風調。今吳門佛寺,猶能作梵樂。每唱佛曲,以笙笛逐之,名清樂,即其遺意。」按,晉書鳩摩羅什傅,天竺俗,甚重文制。其宮商體韻,以入管弦為善。凡覲國王,必有贊德。經中偈頌,皆其式也。是佛曲可逐笙管,自其未入中國,原有然矣。樂府雜錄,長慶中講僧文敘,善吟經,其聲宛暢,感動里人。樂工狀其念四聲觀世音菩薩,乃撰文敘子曲。至是而佛經無不可吟,不獨偈頌然矣。南唐書浮屠傅,僧應之,喜音律,嘗以讚禮之文寓諸樂譜。其聲少下,而終歸於梵音。讚念協律,自應之始。
- 光明童子經
- 光明童子因緣經之略名。
- 般遮旬
- Pañcābhijñāna,譯曰五神通。又曰五旬。般遮為五也。玄應音義三曰:「五旬,或言般遮旬,即五神通也。按阿闍世王女阿術達經云:悉得五旬是也。大品等經云五神通,同義也。」又曰:「般遮旬,般遮,此云五,猶五神通也。經中或作五旬,存二音。」
- 十八物
-
菩薩戒經說菩薩修頭陀行時,及遊方而往來百里千里,宜常以十八物隨身。一楊枝;二澡豆,和水洗手之豆粉也;三三衣,如上;四瓶,梵云軍持,淨水瓶也;五鉢,如上;六坐具,即上之尼師壇也;七錫杖;八香爐;九漉灑水囊,如上;十手巾;十一刀子;十二火燧;十三鑷子;十四繩床;十五經;十六律,即梵網經也;十七佛像;十八菩薩像,文殊彌勒也。是為梵網之三尊。見梵網經下,十八物圖。
見六物條。
- 有對
- 就十八界分別三種之有對:一障礙有對,二境界有對。三所緣有對。對者礙之義。礙有二種:一障礙之義,二拘礙之義。障礙之義者,第一之障礙有對也。以五根五境之小色為體。此十色互相障礙,如手之礙手,石之礙石,故名障礙,障礙即有對也。拘礙之義者,第二之境界有對,與第三之所緣有對也。境界有對者,六根六識之十二界與法界一分之心所法也,此十三界之法為境所拘,故名有對。境界有對也(依主釋)。所緣有對者,六識及境界之七心界與法界之一分心所法也。此八界為所緣之境所拘礙,故名有對,所緣有對之依主釋也。此中境界與所緣之差別有多義,茲言其一義,則以取根及心識之境一邊,名為境界有對,以緣心與所之境一邊,名為所緣有對云。見俱舍論二。梵⃞Sapratigha。
- 小乘四部
- 義淨三藏渡天時,天竺之小乘宗唯有四部。寄歸傳一曰:「諸部流派,生起不同,西國相承大綱唯四。註云:一、阿難耶莫訶僧祇尼迦耶,周云聖大眾部。分出七部,三藏各有十萬頌,合三十萬頌,周譯可成千卷。二、阿離耶悉他陛攞尼迦耶,周云聖上座部。分出三部,三藏多少同前。三、阿離耶慕攞薩婆悉底婆拖尼迦耶,周云聖根本說一切有部。分出四部,三藏多少同前。四、阿離耶三蜜栗底尼迦耶,周云聖正量部。分出四部,三藏三十萬頌。然而部執所傳多有同異,且依現事言共十八,分為五部,不聞西國耳。」
- 一日
- 自日出至日沒之間也。
- 經戒
- 經義與戒行。又經中所譯之戒法。又戒為萬世之常經,故曰經戒。無量壽經下曰:「奉持經戒,受行道法。」
- 那哆
- 人名。譯曰無。見阿育王經七。梵⃞Naṭa。
- 寒林經
- 大寒林聖難拏陀羅尼經之異名。
- 隙遊塵
- 又曰日光塵。梵Vātāyanacchidriarajas,飛散空中,肉眼僅得辨認之塵也。與極微之八十二萬三千五百四十三倍相當。參照極微條。
- 輸波迦羅
- Śubhākarasiṁha,又作輸婆迦羅。善無畏三藏之梵名也。貞元錄十四曰:「沙門輸波迦羅,具足梵音應云戍婆揭羅僧訶,唐音正翻云淨師子。以義譯之名善無畏,中印度摩訶陀國人也。」
- 舍帝
- 又作舍搪。八中洲之。譯曰諂。俱舍光記十一曰:「舍帝,此云諂。」瑜伽倫記一下曰:「舍搪,此云舍諂。」梵Śāṭhya者,誑也。
- 秘密莊嚴心
- 真言宗所立十住心之第十。如來以秘密之三業,開顯眾生本具之無盡功德,莊嚴之住心也。是即為真言一乘之住心。
- 命
- 梵語尾戍單Jivita,支持煖識為生物之元者。俱舍論五曰:「命根體即壽,能持煖及識。」參照命根條。
- 敲枷打鎖
- 禪宗打破斷滅頑空之枷鎖,解脫繫縛,故以此喻之。續傳燈錄三十四密庵咸傑條所謂:「將來敲枷打鎖則不無。」是也。
- 星供
- 供養本命星也。
- 六種調伏
- 菩薩調伏惡法障礙之六法也。一、性調伏,謂菩薩有善根種性,故修習善法,調伏身心諸煩惱障也。二、眾生調伏,謂調伏一切眾生,知聲聞性緣覺性乃至人天性之別,使夫夫得道也。三、行調伏,謂修萬行調伏諸煩惱,為眾生修苦行而不悔恨也。四、方便調伏,謂以種種方便調伏眾生使初發心者勸持戒離生死,已發心者親近善友受持經法等也。五、熟調伏,謂對眾生無善根者,說人天之樂,使發菩提心,對有善根者,說出世間之法,使之增長,成熟善果也。六、熟調伏印,謂菩薩自身之善法得成熟而印於自己之心也。印者法印也。菩薩善戒經三詳說之。
- 淨侶
- 無垢清淨之僧眾也。
- 摩羅延
- Malaya,山名。見摩羅耶條。
- 大神咒
- 具大神力之陀羅尼也。般若心經曰:「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
- 二種佛土
-
一真土,真佛之住處也。二應土,應佛之住處也。大乘義章十九曰:「佛土或分為二,唯真與應。自所託名之為真,隨他異現說以為應。」
一真佛土,同於上之真土。二方便化身土,同於上之應土。日本見真大師以此二土分別西方彌陀之淨土。見教行信證五六。
- 行道誦經
- 行道而誦經,天台之常行三昧是也。
- 金剛波羅蜜多菩薩
- Vajra‑Pāramitā,金剛界三十七尊中大日如來四親近菩薩之上首。是與轉法輪菩薩異名同體。金剛者,金剛之寶輪,波羅蜜譯曰到彼岸。手持金剛輪,轉不退之法輪,以標令眾生到彼岸也。此菩薩之忿怒身為不動明王,即大日如來之教令輪身也。秘藏記末曰:「黑青色,左手蓮華上有篋,右手阿閦如來印。」聖位經曰:「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五峰金剛菩提心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剛波羅蜜形,住毘盧遮那如來前月輪。」略出經四曰:「由結阿閦佛觸地契故,得心不動。」新譯仁王經下曰:「中方金剛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手持金剛輪。」同儀軌上曰:「言金剛波羅蜜多者,此云到彼岸也,如彼經云轉法輪菩薩也。(中略)手持金剛輪者,毘盧遮那始成正覺,請轉法輪以表示也。(中略)依教令輪現作威光不動金剛,摧伏一切鬼魅惑亂。」
- 天台四教
-
台家有化儀四教與化法四教,謂之八教。見八教條。
天台宗之教相判釋,立化儀四教與化法四教,四教之名,通於兩種,其實八教也。見五時八教條。
- 修羅多
- 比丘名。譯曰調柔。見大威德陀羅尼經十八。
- 不可見有對色
- 三種色之一。色法十一中,眼等五根(指內之勝義根),與聲香味觸四塵之丸法者,非眼所見,故云不可見。為極微所成,故云有對色。對者,對待障礙之義也。
- 實相為物
- 見二身條附錄。
- 普知尊
- 佛之尊號,普知諸法也,即十號中之正徧知。法華經譬喻品曰:「舍利弗來世,成佛普知尊,號名曰華光。」
- 波利羅睺
- 鬼神王名。譯曰勇猛進。見金光明文句七。
- 三五
- 三性與五法。唯識之法相也。
- 五十二位
- 明菩薩乘之階位,諸經論所說,種種不同。如大日經依十住而明十位,又同經明十地之十位,勝天王般若經明十地之十位,智度論明三乘合說之十位,金光明經明十地妙覺之十一位,唯識論明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妙覺之四十一位,智度論加入等覺明四十二位(四十二字門是也),仁王般若經明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妙覺之五十一位,華嚴經,菩薩瓔珞經等加入等覺明五十二位。日本弘法之秘藏記於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加入十迴向終之煖頂忍世第一四善根而明五十四位。首楞嚴經加入等覺妙覺而明五十六位。已上諸位分別凡聖則大日經之十位,初三位為凡位,後七位為賢聖。智度論之十位,初二位為凡位,後八位為賢聖位。勝天王金光明經之十位十一位,皆為聖位。唯識論之四十一位,十住十行十迴向之三十為賢位,十地,妙覺為聖位。是天台之別教,華嚴終教之乘位也。若從二宗圓教之乘位,則皆是聖位也。智度論之四十二位,亦準此可知。華嚴等之五十二位,初十信為凡位,不入賢聖位。住行向之三位,在別教終教為賢位,在圓教為聖位。十地等妙之十二,在別教終教是聖位。又於圓教為聖位。後五十四位,五十六位,亦準此可知。要之賢聖之位次,共有四十二位。故了義燈曰:「仁王、華嚴、瓔珞、優婆塞戒經等皆說四十二位賢聖,不言五十二位。」此中法相宗用四十一位,華嚴之始教用五十二位,其終圓二教用四十二位,天台之別圓二教,用五十二位。今依台宗而示之則五十二位,分為七科。又分為凡聖之二,凡與聖又各分為二。天台四教儀曰:「華嚴明十住十行十迴向為賢,十地為聖,妙覺為佛(即四十一位),瓔珞明五十二位,金光明但明十地佛果,勝天王明十地,涅槃明五行,如是諸經增減不同者。界外菩薩隨機利益,豈得定說。然位次周足莫過瓔珞,故今依彼略明菩薩歷位斷證之相。」
- 大力金剛
- 位於胎藏界曼荼羅金剛手院第一行金剛薩埵前之使者也。梵云摩縛羅。譯言大力。為忿怒形,青色。左手執獨股杵。踏蓮花。又為香象菩薩之金剛名。
- 自知錄
- 一卷,元中峰著。附於三時繫念之後。
- 二種常住
- 一百歲至減劫名常。諸菩薩若住百千萬億歲若一劫乃至八萬劫後入滅,是名為常,是即久遠住世名為常,非不變不遷之常也。二常住不壞名常。諸煩惱之惑已滅,則真常之理方顯,真常之理不生不滅不變不壞名為常。見智度論四十三。
- 淨信
- 清淨之信心也。仁王經中曰:「一念淨信。」
- 盡十方
- 盡十方之法界而無餘也。願生偈曰:「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
- 賢豆
- 見印度條。
- 俱致
-
Koṭi,又作俱胝,拘致。數名。譯曰億。玄應音義五曰:「俱致,或言俱胝,此言千萬,或言億。而甚不同,故存本耳。」慧琳音義一曰:「俱胝音知,天竺國數法名也。案華嚴經阿僧祇品云:十萬為一洛叉,此國以數一億,一百洛叉為一俱胝,俱胝三等數法之中,此即中數之名也。」華嚴疏鈔十三上曰:「唐三藏譯為百億俱胝。測公深密記第六云:俱胝相傳釋有三種:一者十萬,二者百萬,三者千萬。用此三者,以俱胝數或至百數或至千數或至百千。唐三藏譯定千萬也,故至百數。」
毘俱胝觀音之略。七俱胝佛母尊之略。
- 日天眾
- 釋迦院之一眾也。大日經一曰:「左置日天眾,在於輿輅守,勝無勝妃等,翼從而侍衛。」
- 下地麤苦障
- 外道於三界九地離下地而生上地時,觀下地麤苦障,上地靜妙離,以斷下地之煩惱。是名六行觀。觀下地為麤,為苦,為障而厭之,觀上地為靜,為妙,為離,而願之。見六行觀條。
- 出纏真如
- 在纏真如之對。二真如之一。見真如條。
- 三空不空
- 小乘之法門知三解脫門之空理,不知第一義空不空之理,謂之三空不空。往生論註下曰:「盡彼生者,上失無為能為之身,下湎三空不空之痼。」
- 師子法門
- 寄託於師子王以顯諸佛菩薩之功德曰師子法門。涅槃經二十七就師子吼舉十一事,一一配之於菩薩之法門。智度論述師子王之形相威勢,一一當之於諸佛之功德。寶雨經五列菩薩十種之善法,一一喻之於師子王。
- 一空
- 三藏法數四曰:「一空者,謂一切諸法,皆無自性。若色若心,若依若正,乃至聖凡因果之法,雖種種不同,求其體性,畢竟皆空。」寂調音所問經五曰:「如瓦器中空,寶器中空,俱同一空,無二無別。」止觀七上曰:「方等云:大空小空,皆歸一空。」一空即法性實相。宋高僧傳五澄觀傳曰:「寂寥於萬化之域,動用於一空之中。」
- 三乘
- 乘人而使各到其果地之教法,名為乘。有一乘乃至五乘之別,其中三乘有四種:(一)大乘之三乘也。一聲聞乘,又云小乘。速則三生,遲則六十劫間修空法,終於現世聞如來之聲教。而悟四諦之理,以證阿羅漢者。二緣覺乘,又云中乘,辟支佛乘。速則四生,遲則百劫間修空法,於其最後之生不依如來之聲教,感飛花落葉之外緣,而自覺十二因緣之理,以證辟支佛果者。三大乘,又云菩薩乘,三無數劫間修六度之行,更於百劫間植三十二相福因,以證無上菩提者。或以羊鹿牛三車譬之,或以象馬兔三獸比之。是為大乘之三乘,故不攝不愚法之二乘(二乘有愚法不愚法二種,見二乘條)。法華經譬喻品曰:「若有眾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慇懃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中略)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慇懃精進,求自然慧,獨樂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中略)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二)小乘之聲緣菩三乘也。又稱小中大,皆灰身滅智,故此中之聲緣,即是愚法。四教儀註上曰:「三乘,乘以運載為義,聲聞以四諦為乘,緣覺以十二因緣為乘,菩薩以六度為乘,運出三界歸於涅槃。」五教章上二曰:「大乘中乘小乘為三乘。(中略)如小論中自有聲聞緣覺法及佛法。」(三)大小合論之聲緣菩三乘也,又云小中大。此中之菩薩乘攝一乘,聲緣二乘,攝愚法不愚法之二類。五教章上二曰:「融一乘同大乘合愚法同小乘唯三也。」(四)一、一乘。如華嚴法華明一切皆成佛者。二、三乘法,如深密般若別立三乘之得道者。三、小乘,執於四阿含等之所明而不信一切大乘之教理者。見五教章上。是由大小合論之三乘中菩薩乘聞一乘,由其二乘別開愚法之一類也。密教以第一類之三乘為法佛內證之三密。聲聞依聲教而悟道,故配之於語密,緣覺只心觀十二因緣而悟道,故配之於意密,菩薩以大悲利他之故,捨身於娑婆界,而廣修六度萬行,故配之於身密。菩薩之行,通於三業,而於身業最重,故且為身密。三業之中,身兼意口,三乘之中菩薩之行廣兼三業,故寄於總德而配之於身密。然而法華經以三乘為方便,一佛乘為真實。會三乘而歸於一乘也。然密教之見,以為三乘即法佛內證之三密。故三乘之行不動,直以為秘密佛乘之體也。故大日經疏三,釋經之通達三乘文曰:「真言門乘三密印至佛三平等地,名為通達三乘。」詳見秘藏記鈔七。
- 無能勝旛王如來莊嚴陀羅尼經
- 一卷,趙宋施護譯。佛在忉利天宮,帝釋與修羅戰敗,請問於佛,佛為說咒,書此陀羅尼置於旌旗上,一切怨敵無能勝者。
- 一行一切行
- 言一行中具一切之行也。故稱之曰圓行。華嚴天台諸宗所立之妙行,皆是。止觀一上曰:「眾生有大精進勇猛,佛說一行一切行,則四三昧。」探玄記一曰:「一行即一切行,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具足慧身,不由他悟。」
- 關帝
- 關雲長嘗於玉泉山現靈,受戒於天台之智者(佛祖統紀六智者傳),問禪於神秀禪師(三國英雄志傳十三),故僧伽藍有以為護伽藍神而祭之者。
- 生行三昧
- 百八三昧之一。
- 曼陀羅供
- 供養兩部大曼陀羅之法會也。
- 本感應妙
- 本門十妙之一。眾生之感與佛之應,共為不可思議也。
- 布施偈
- 又名三輪清淨偈。三輪者,能施,所施,施物也,清淨者,於此三輪無念無所得也。心地觀經所謂:「能施所施及施物,於三世中無所得。我今安住最勝心,供養一切十方佛」是也。
- 大樹緊那羅琉璃琴
-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一曰:「己所彈琉璃之琴,閻浮檀金,花葉莊嚴,善淨業報之所造作。在如來前,善自調琴。及餘八萬四千伎樂,(中略)時諸一切聲聞大眾,聞琴樂音,不能堪任,各從座起,放捨威儀,誕貌逸樂,如小兒舞戲,不能自持。」又見智度論十一。
- 轉
- 依物之因緣而生起曰轉,以生起即其物之轉變也。唯識論一曰:「有種種相轉。」同述記曰:「轉是起義。」
- 入正理論
- 因明入正理論之略名。
- 文池
- 文真鄰陀龍池也,又名目真鄰陀池,在金剛座之側。
- 六菩薩名經
- 六菩薩亦當誦持經之略名。一卷,失譯。說六菩薩之名與嘆佛偈。
- 開靜
- 禪林晨朝鳴版,開覺靜睡之謂也。有小大二種:五更四點之後,鳴庫前之版,先起行者,是云小開靜。五更五點之後,庫前之版及諸堂之版一齊鳴,令闔寺之大眾起,是云大開靜。見象器箋十八。
- 威怒王使者念誦法
- 底哩三昧耶不動尊威怒王使者念誦法之略名。
- 奪精鬼
- 十王經所說三鬼之一。人將死時奪其精氣之惡鬼也。見奪魂鬼條。
- 三世
- 又云三際。過去現在未來也。世者遷流之義。有為之事物,一剎那之間,亦不止,生了直滅。因之謂來生為未來世,生了為現在世,滅了為過去世。此於事物遷流上,假立三種之世。離事物別無世之實體也。又三世有就時就法二種,若為時之經過之三世,則過去為前,未來為後,其次第為過現未。即十二緣起之次第也。若為法之生起之三世,則未來為前,過去為後。是為未現過之次第。以事物之生起有未生(未)、已生(現)、後滅(過)之次第也。猶如未至名為前路,已往名為後路。生住異滅之四相是也。寶積經九十四曰:「三世,所謂過去未來現在。云何過去世?若法生已滅,是名過去世。云何未來世?若法未生未起,是名未來世。云何現在世?若法生已未滅,是名現在世。」
- 斷善根
- 斷無人身固有之善根也。起因果撥無之邪見時,初斷善根,是極惡之人,比畜類亦劣。何則?畜類尚有生得之善根也。俱舍論十七曰:「惡業道中唯有止品圓滿邪見,能斷善根。」
- 九辯
- 菩薩有九種之辯說。無差辯,無盡辯,相續辯,不斷辯,不怯弱辯,不驚怖辯,不共餘辯,無邊際辯,一切天人所愛重辯是也。
- 薄拘羅無病
- 智度論二十九曰:「如薄拘羅阿羅漢,以一呵梨勒果藥布施,九十一劫不墮惡道,受天人福樂,身常無病,末後身得阿羅漢道。」法華玄義曰:「自有人,從生無病,如薄拘羅。生來不識頭痛,況餘病。」中論疏十末曰:「如薄拘羅,云我年過八十,未曾頭病。」
- 梵迦夷
- Brahma‑kāyika,譯為淨身,是色界初禪天之通名也。四阿含暮抄下曰:「梵迦夷,此云淨身。」玄應音義三曰:「梵迦夷。此云淨身天。梵,淨也,即初禪梵天也。」
- 淨佛
- 佛有淺深勝劣之別,究竟之真佛云淨佛。大日經疏八曰:「言淨佛者,聲聞法中,阿羅漢亦名為佛。諸餘大乘未了義經亦有成佛義,然不得名為遮淨。今正明本心常佛,故以淨字甄之。」是台宗斥法相之成佛,謂為有為之報佛,夢中之權果是也。
- 心無差別
- 三無差別之一。見三無差別條。
- 願波羅蜜菩薩
- 胎藏界虛空藏院上行右第三位之尊。密號曰成就金剛。以主四弘誓願而名。白黃色,著羯磨衣,左持漉水囊,右立無名小二指,餘屈,作刀印,坐於赤蓮。
- 果地
- 依因位之修行而得某悟結果之位也。三乘各異果地,聲聞乘之中,又有四果之別。楞嚴經四曰:「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玄義六上曰:「果地圓極,非復因位。」
- 十三大會
- 與十三大院同。
- 兩舌
- 十惡業之一。謂言語反覆,掉弄是非也。易林云:一簧兩舌,妄言謀訣。佛教亦以兩舌,惡口,妄言,綺語為口業。見四十二章經。新譯曰離間語。大乘義章七曰:「言乖彼此,謂之為兩。兩朋之言依於舌,故曰兩舌。」
- 淨人
- 奉侍比丘僧之俗人也。其人解比丘之淨語,故稱曰淨人。比丘之指命,總順戒律之作法,故謂之淨語。資持記中三之一曰:「知屬前人,淨在此人,由解斯義,故號淨人。」
- 罽膩吒王為千頭魚
- 王以多殺之罪雖聞馬鳴說法,猶生大海中為千頭魚。劍輪回身,斫頭。隨斫隨生,須臾不止。時有羅漢為維那,鳴犍稚,王聞其聲,苦痛止息,因請羅漢,長打犍稚。見付法藏傳五,行事鈔上一,經律異相。
- 修羅場
-
阿修羅王與帝釋天戰鬥之場也。
阿修羅與帝釋之戰場也。
- 帛尸梨蜜多羅
- Srimitra,又作帛尸黎蜜多羅,西域三藏名,譯曰吉友。梁高僧傳一曰:「帛尸黎蜜多羅,此云吉友。」帛者應為西域國名之略。
- 往相證果願
- 彌陀之第十一願也。又曰必至滅度願。
- 舍利弗過去退大乘向小道
- 見乞眼婆羅門條。
- 遮犍度
- 不使有罪科之比丘居於僧中。說舉罪不可不具備五德等。見四分律四十八。
- 阿闍世王問五逆經
- 一卷,西晉法炬譯。阿闍世王問五逆罪之受果,說由功德一旦墮地獄,後為辟支佛。
- 五納衣
-
釋氏要覽上曰:「糞掃衣有五種:一道路棄衣。二糞掃處衣。三河邊棄衣。四蟻穿破衣。五破碎衣。又有五種:一火燒衣。二水漬衣。三鼠咬衣。四牛嚼衣。五嬭母棄衣。已上衣,天竺人諱忌,故棄之以不任用。義同糞掃。故共納成衣,名糞掃衣也。」
納衣為綴納種種之衣片而作之者,其中自具五色,故曰五納衣。釋氏要覽法衣篇解為五種之納衣者,不可。行事鈔二衣總別篇曰:「若作五納衣者,得上色碎段者,裁作五納亦得。」同資持記曰:「五納即五色碎段重納為衣,雖是正間非純色故。」
- 三修
- 有勝劣之三種:一、無常修,聲聞之人,不知法身常住之德,但觀一切有為法之無常者。二、非樂修,聲聞之人不知諸法中自有涅槃寂滅之樂,但觀諸法之苦者。三、無我修,聲聞之人,不知有自在無礙之真我,但觀五蘊之空者。此名聲聞人之劣三修。又,一、常修,菩薩知法身之體,常住不滅,而破聲聞無常之執者。二、樂修,菩薩知諸法中自有涅槃寂滅之樂,而破聲聞人之苦執者。三、我修,菩薩知無我法中自有真我之自在,而破聲聞人之無我執者。此名菩薩之勝三修。見涅槃經二。
- 三信
-
真宗謂無量壽經第十八願所說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之三心也。此三心俱為疑蓋無雜之一信心,故稱為三信。文類信卷曰:「明知至心即是真實誠種之心故疑蓋無雜也,信樂即是真實成滿之心。(中略)疑蓋無雜也,欲生即是願樂覺知之心。(中略)疑蓋無雜也。」
安樂集所說淳心一心相續心之三者謂之三信。見三不三信條。
- 定慧二乘
- 以定慧二法配於左右手,左手為定手,右手為慧手。大日經疏三曰:「左手是三昧義,右手是般若義。」
- 究竟
- 梵字Uttara之譯,事理之至極也。三藏法數六曰:「究竟猶至極之義。」
-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
- 一卷,西晉竺法護譯。大寶積經之第四十二會。彌勒菩薩所問會之別出異譯。
- 難化三機
- 教化濟度無望之三種惡機也,即謗大乘與五逆罪及一闡提。或曰難治之三病。涅槃經所說。
- 無法可說
- 頓悟入道要門論上曰:「問: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其義云何?答:般若體,畢竟清淨,無有一物可得,是名無法可說。即於般若空寂體中,具恒沙之用,即無事不知,是名說法。故云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 一等
- 一樣平等也。無量壽經上曰:「百千由旬,縱廣深淺,各皆一等。」又同一之階級也。
- 俱胝
-
數名。見俱致條。
僧名。唐婺州金華山俱胝和尚,住金華山寺時,常誦俱胝佛母陀羅尼,故人呼之曰俱胝和尚。見無門關首書。
- 神通如意
- 六神通中之神境通,又名心如意通。以得如意自在之通力故也。觀無量壽經曰:「阿彌陀佛,神通如意,於十方國變現自在。」
-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
- 六足論之一。佛滅後一百年,提婆設摩阿羅漢造,唐玄奘譯,十六卷。
- 理門論
- 因明正理門論之略名。
- 宣流
- 弘布正法也。無量壽經上曰:「光融佛法,宣流正化。」
- 徧法界身
- 佛之真身也,謂真身無邊而周徧於法界也。華嚴經世界成就品曰:「願我當見徧法界身。」
- 大空之戰具
- 謂金剛杵,羯磨等武器也。為絕待無相之戰具,故云大空。又為大空智之所現。故云大空。大日經疏一曰:「譬如帝釋手持金剛破修羅軍,今此諸執金剛亦復如是。各從一門持大空戰具,能破眾生無相之煩惱故以相況也。」演密鈔二曰:「大空,即智也。今此諸執金剛,各從一門內自證智徧一切處破諸眾生無明障染義名戰具。大空智即戰具名大空戰具,作持業釋。」
- 遜婆明王
- 又曰儞遜婆遜儞。降三世明王之別名也。見降三世條。(CBETA註:疑為見降三世明王條)
- 方便隨緣止
- 謂三摩也。三止之一。無明顛倒者了得實相之真性,隨緣而內外之變化無動於心,安心不動也。翻譯名義集曰:「止觀二字各開三義:一體心止,二方便隨緣止。」
- 淨主
- 令家屋為比丘得住之淨屋,其施主謂之淨主。善見律十七曰:「邊房云何結緣淨屋?若初建柱時先作坑,以柱近坑,比丘圍繞捧柱為僧眾作淨屋,如是三說,說竟立柱。第二第三第四亦如是說,若說一柱,亦得淨屋。若以作屋云何作淨?應喚屋主來語言,此屋未淨,為汝眾徒為淨。檀越作此言,此淨屋布施眾僧從意受用,即為淨屋。若先作屋,無屋主,云何作淨?若聚落有老宿應喚來,此屋未作淨,請為淨主。若檀越不解說,比丘應教作此言,此淨屋布施眾生隨意受用,即得作淨屋,隨意受用,安置飯食,無內宿罪。」
- 三佛
-
法佛報佛化佛也。即三佛菩提等。
太平之佛鑑禪師慧勤,龍門之佛眼禪師清遠,天寧之佛果禪師克勤。此三師為楊岐派第三祖,五祖山法演之法嗣,稱為楊岐之三佛,又名演門之三傑。釋門正統三曰:「楊岐三佛最為競爽。」佛祖通載三一曰:「演門二勤一遠,聲價籍甚,叢林謂之三傑。」
- 禮敬
- 禮拜恭敬也。法華經提婆品曰:「龍王女忽現於前,頭面禮敬。」普賢行願品曰:「一者禮敬諸佛。」
- 貝葉經
- 以貝多樹葉書經文,故云貝葉經。酉陽雜俎曰:「貝多出摩伽陀國,長六七丈,經冬不凋。此樹有三種:一者多羅婆力叉貝多,二者多梨婆力叉貝多,三者部婆力叉多羅多梨。並書其葉部,闍一色,取其皮書之。貝多是梵語,漢翻為葉。貝多婆力叉者,漢言樹葉也。西域經書用此三種皮葉,若能保護,亦得五六百年。」
- 蒲膳尼
- 一作蒲繕尼Bhojanīya,見蒲闍尼條。
- 持金剛
- 又作執金剛。標幟金剛部菩薩不壞之智力而執持獨鈷三鈷五鈷等金剛杵者。大日經疏一曰:「梵云伐折羅陀羅,此伐折羅即是金剛杵。陀羅是執持義,故舊譯云執金剛,今謂持金剛。(中略)此宗密意,伐折羅是如來金剛智印。」
- 法華玄義釋籤
- 二十卷,唐湛然著,法華玄義之釋義也。釋籤者,箋註疑義而釋之之意。
- 紫衣
- 紫色之袈裟或上衣也。是非佛制之色,乃賜僧之紫衣,始於唐之法朗等。僧史略下曰:「按唐書,則天朝有僧法朗等,重譯大雲經。陳符命言,則天是彌勒下生,為閻浮提主。唐氏合微,故由之革命稱周,法朗薛懷義九人並封縣公,賜物有差,皆賜紫袈娑金龜袋。其大雲經頒於天下寺,各藏一本,令高座講說。賜紫自此始也。」資持記曰:「今時沙門多尚紫服。按唐紀,則天朝薛懷義辭宮庭,則天寵用令參朝義。以僧衣色異,因令服紫袈娑,帶金象袋。後偽撰大雲經。結十僧作疏進上,復賜十僧紫衣龜袋。由此弊源一洩,于今不返。」六物圖曰:「輕紗紫染,髓色俱非,佛判俗服,全乖道相,何善之有!」
- 三使
- 生病死三者,謂為三天使。
- 鬱怛羅究琉
- 見鬱多羅究留條。
- 漁山
- 又作魚山。地名。魏曹植在此處始製梵唄。因而梵唄謂之漁唄漁梵等。玄贊四曰:「陳思王登漁山,聞巖岫誦經,清婉遒亮,遠谷流響。遂擬其聲,而制梵唄。故今俗中,謂之漁梵。冥會西域三契七聲聞俱胝耳等所作法也。」文句記五中曰:「按梁宣驗記云:陳思王,姓曹名植,字子建,魏武帝第四子。十歲善文藝,私制轉七聲。植曾遊漁山,於巖谷間,聞誦經聲,遠谷流美,乃效之而制其聲,如賢愚經鈴聲比丘緣。」西征記曰:「魚山此臨河,在濟州。」
- 五部尊法
- 又曰五種壇法。言五種之修法也:一息災法,二增益法,三降伏法,四愛敬法,五鉤召法。出補陀落會軌。見壇法條。(CBETA註:疑為見五種壇法條)
- 乞者人不愛
- 五分律曰:「佛言過去世恒水邊有仙人,住石窟。爾時龍王日由水出,圍繞恭敬仙人。弟子等怖畏羸瘦,故仙人教弟子乞頷下如意珠,龍去不復來。於是世尊引古說之偈言:乞者人不愛,數則增怨憎,龍王聞乞事,一去不復還。」
- 大乘戒壇
- 授受大乘戒之壇場也。
- 二種比丘
- 一、多聞比丘,聞誦經典,雖多而不併行修行者。二、寡淺比丘,讀誦經典雖少,而專心修行者。
- 聲教
- 教由聲而說,故曰聲教。佛有六塵說法。是聲塵說法也。止觀七曰:「聲教開合,化道可知。」行宗記一上曰:「教由聲說,故云聲教。」
- 受蘊
- 五蘊之一。見五蘊條。
- 得髓
- 謂得玄理之至極也。傳燈錄三(達磨章)曰:「迄九年已,欲西返天竺。(中略)最後慧可禮拜後依位而立。師曰:汝得吾髓。乃顧慧可而告之曰:昔如來以正法眼付迦葉大士,展轉囑累而至於我,我今付汝,汝當護持,并授汝袈裟以為法信。」
- 尼衣
- 尼所著之衣。
- 曼陀羅仙
- 比丘名。歷代三寶記十一曰:「扶南國沙門曼陀羅,梁言弱聲。」續高僧傳一曰:「有扶南沙門曼陀羅者,梁言弘弱,大齎梵本遠來貢獻。」梵⃞Mandra。
- 散陀那經
- 散陀那(巴)Sandhāna,居士名。此居士往尼俱陀Nyagrodha梵志處,梵志毀佛,佛至其處說苦行之淨不淨,以伏梵志。此經攝於長阿含經八。
- 散
- 梵語尾鉢羅枳剌曩Viprakirna,常作散善,散地,散心等。對定之語。言心散亂不止住於一境也。
- 摩佉麼洗
- Māgha‑māsa,譯曰十一月,摩佉,星名。麼洗,月之義。
- 不定性聚
- 三聚之一。此性或可為邪,或可為正,無一定之向,故名不定性聚,諸聖人名正性定聚,造五無間業者名定性邪聚,凡夫是不定性聚也。俱舍論九曰:「正邪定餘名不定,彼待二緣可成二故。」同頌疏曰:「不定性者,除正邪外所餘有情。遇聖入聖,遇邪入邪,名不定性聚。」
- 金剛摧天
- Vajravikirna,金剛界外金剛部二十天之一。故以傘蓋為三摩耶形。見金剛界曼陀羅大鈔二。
- 觀心誦經法記
- 一卷,隋智顗說,唐湛然述。
- 迦迦羅
- 譯曰烏。見迦迦條。
- 波夜提
- 見波逸提條。
- 竺乾
- 印度之別稱。竺乾為天竺西乾之義。或言乾竺,猶言天竺,後人誤昇竺字於上云。祖庭事苑二曰:「竺乾即天竺國,或云西天西乾,皆譯師之義立。」甄正論中曰:「合云乾竺,乾者天也。後人抄寫,誤昇竺字於字上故云竺乾。」
- 蒺藜論
- 於他發難問,使他不得語,亦不得不語,謂之蒺藜論。雜阿含經三十二記外道嗾其弟子,使向佛發數度蒺藜論,弟子還,聞佛說而信伏。
- 呬摩咀羅
- Himatala,覩貨羅國王名。譯曰雪山下。見西域記三。
- 作法得
- 請三師七證行羯磨之作法而得戒也。以區別於善來得、自誓得、定共得、道共得等之新作法得。
- 石壁經
- 唐文宗太和三年,蘇州重玄寺刻石壁經成,白居易作碑,法華經六萬九干五百五言,維摩經二萬七千九十二言,金剛經五千二百八十七言,尊勝陀羅尼經三千二十言。阿彌陀經一千八百言,普賢行法經六千九百九十言,實相法密經三千一百五言,般若心經二百五十八言也。見稽古史略三。
- 晚粥
- 晡時之粥食也。於律法雖觸不過中食之戒,然禪院則稱為藥石而用之也。
- 淫欲
- 色欲也。圓覺經曰:「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婬欲而正性命。」行事鈔中曰:「智論云:婬欲雖不惱眾生,心心繫縛,故為大罪。故律中婬欲為初。」按淫,除淫湯外,應均從女作婬。
- 真假八願
- 彌陀四十八願中,有真實之願與方便之願。十一、十二、十三、十七、十八、二十二之六願為真,十九、二十之二願為假。合成八願。
- 石門文字禪
- 洪覺範居石門,其文集曰石門文字禪。行於世。
- 安樂十勝
- 極樂世界之勝事有十種。化生所居。所化命長。國非界繫。淨方無欲。女人不居。修行不退。淨方非穢。國土莊嚴。念佛攝情。十念往生也。此慈恩大師所說。
- 十念成就
- 言具十聲之念佛也。
- 極七有
- 與極七返同。
- 頞浮陀
- 見頞部陀項。
- 中品中生
- 淨土往生九品中之第五。見九品條。
- 出生
- 生飯之異名。出眾生食之略。自我飯中出他眾生食之義也。見生飯條。
- 文殊師利菩薩
- 文殊師利名,菩薩其位也。見文殊條。
- 徧界
- 徧三千世界也。碧巖五十三則垂示曰:「徧界不藏,全機獨露。」
- 靈像
- 神佛之形像,雕刻圖畫者,靈者以名靈驗之德。釋門歸敬儀中曰:「諦惟形聚,但見塵叢,舉目澄清,無非靈像。」
- 本來法爾
- 謂自始自然也。
- 十方佛土
- 猶言大千世界。法華經方便品曰:「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
- 針鋒
- 自四禪天投芥子貫針孔之喻也。見針芥項。
- 藥叉
- 見夜叉條。
- 破相三昧
- 百八三昧之一。觀一切諸法,悉如幻夢,不見一法之三昧也。智度論四十七曰:「破相三昧,得是三昧,不見一切法相,何況諸三昧相?即是無相三昧。」
- 供米田
- 為供米之田地也。
- 釋迦氏姓
- Śākyamuni,又云釋迦文,釋迦文尼。釋迦者姓也,為剎帝利種之一族,本稱瞿曇氏,後分族而稱釋迦氏。總有五名。見瞿曇條。釋迦譯曰能。能者能力也。法華玄贊曰:「釋迦能姓。」慧苑音義下曰:「釋迦能也,種族望稱也。」釋迦譜一曰:「釋迦,釋義齊云能,瑞應本起亦云釋迦為能,其解是同。」牟尼者又云文尼。譯言寂,寂嘿,又譯仁,忍,滿,儒等。身口意三業,離諸過而靜寂之義也,是為尊稱內外諸聖德行之號。金七十論所謂:「牟尼依悲說」者,指迦毘羅仙人也。法華玄贊曰:「牟尼寂號也,今略云文。」慧苑音義下曰:「牟尼此云寂默也,德行之號。」大日經疏十三曰:「牟尼是佛都號也。」(見牟尼條)。太子瑞應本起經上註曰:「釋迦文天竺語,釋迦為能,文為儒,義名能儒。」修行本起經上註曰:「釋迦文,漢言能仁。」然則釋迦牟尼翻能寂者為正翻,譯能儒,能仁,能滿等者乃義譯也。
- 悲生曼荼羅
- 三重之曼荼羅,從中胎八葉之大悲而生,故有此稱。大日經一曰:「胎藏正均等,藏中造一切悲生曼荼羅。」
- 尼講
- 女子信徒之結社也。僧史略曰:東晉廢帝太和三年,洛陽東寺尼道馨,通法華維摩,研窮理味,一方宗師,此則尼講說之始也。見事物紀原七。
- 入唐八家
- 日本平安朝時代入唐學密教者八人,即傳教,弘法,慈覺,智證,常曉,圓行,慧雲,宗叡也。傳教,慈覺,智證三人為台密,餘為東密。日本總稱之為入唐八家。
- 咒文
- 陀羅尼之文句也。
- 阿奴律陀
- 羅漢名。譯曰隨順義。出於玄應音義二十六。見阿那律條。
- 玄沙聞燕子
- 會元七(玄沙章)曰:「師因參次,聞燕子聲乃曰:深談實相,善說法要。便下座。」
- 緊池
- 毒果名。慧琳音義四十一曰:「緊池果,梵語也,西國大毒藥名也。此果端正,人見生愛。愚夫執之,觸著即死。故喻慘毒也。」
- 五佛生五菩薩五金剛五忿怒
- 五佛各出現菩薩,金剛,忿怒。此三者如其次第為法身,般若,解脫之三德,又為境智行之三軌。
- 入支
- 玄應音義曰:「此外道瓶,圓如瓠,無足,以三杖交之支舉於瓶也。諸經中或言執三奇立距,或言三叉立距,皆是也。論文作鈘,非也。」
- 四化法
- 四無礙辯也。是為化度眾生之法,故名化法。見瓔珞本業經上。
- 童行
- 禪寺入寺之年少未得度之童子名。或云道者。
- 祅教
- 具名大秦末尼火祅教。略名末尼教,又云祅教。是波斯國之火教也。見大秦寺條。
- 半者蒲饍尼
- Pañcabhojanīya,舊曰半者蒲闍尼。譯言五噉食,五正食。寄歸傳一曰:「半者蒲饍尼,應譯為五噉食,舊云五正,准義翻也。一飯,二麥豆飯,三麨,四肉,五餅。」
- 七佛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法
- 一卷,唐善無畏譯。七俱胝佛母尊之儀軌也。
- 本願功德聚
- 由因位之本願而於永劫積聚功德之佛也。謂阿彌陀佛。
- 有頂天
- 見有頂條。
- 楞嚴經纂註
- 十卷,明釋真界纂註。瞿汝稷序曰:「註之得於長水溫陵者十之七,得於泐潭孤山諸家者十之二,得於上人之獨見者十之一。諸師名號不復錄,以融而為一。則經旨脈絡相屬,讀者為便。」
- 事理二密
- 見二密條。
- 智鐘
- 鳴鐘也。
- 書
- 梵語補薩多迦Pustaka,見梵語雜名。離佉Lekha,見名義集五。
- 舊俱舍
- 陳真諦三藏所譯之俱舍釋論,對於唐玄奘三藏譯之俱舍論而稱為舊俱舍。
- 惡因
- 可招惡果之惡事種也。瓔珞本業經下曰:「是故善果從善因生,是故惡果從惡因生。」
- 指腹親
- 指腹中之子而約結婚,是云指腹親。毘奈耶雜事三十一曰:「今可共作指腹之親,我等二人若生男女共為婚媾。」
- 濁世
- 五濁惡世也。阿彌陀經曰:「娑婆國土五濁惡世。」法華經勸持品曰:「濁世惡比丘。」往生要集上本曰:「往生極樂之教行,濁世末代之目足也。」
- 怛囉吒
- 又作怛囉磔。譯曰叱呵。大日經疏九曰:「怛囉吒,是叱呵懾伏之義,如師子奮怒大吼時,眾獸無不懾伏。」梵Traṭa。
- 律相
- 戒律之法相也。
- 室利邏多
- Śrllabdha,譯曰勝受。經部論師之名也。西域記五曰:「室利邏多唐言勝受,於是製造經部毘婆沙論。」
- 無始無邊
- 謂佛法遠大。莫能知其由來也。齊書曰:「佛法者,理寂乎萬古,迹肇乎中世,淵源浩博,無始無邊。」
- 酆都大帝
- 相傳即地藏王菩薩也。
- 化儀四教
- 天台宗於形式上分釋尊一代之教說為四種。即頓教,漸教,秘密教,不定教是也。
- 怨結
- 怨恨之心,結而不解也。唐華嚴經六十八曰:「於有恩人反加殺害,於無恩處常懷怨結。」心地觀經六曰:「能損自他互為怨結。」
- 四阿笈摩
- 四阿含之新稱。
- 槃那寐
- Vandāmi,見和南條。
- 百一病惱
- 一大增損則百一病生,四大增損,則四百四病生也。維摩經方便品曰:「是身為災,百一病惱。」
- 靜琬
- 隋大業中幽州智泉寺沙門。刻大藏經於石,封藏於涿州白帶山者。
- 因果歷然
- 因果之事實,顯而明白也。止觀義例上曰:「存諸教則因果歷然。」宗鏡錄十二曰:「一切即一,皆同無性。一即一切,因果歷然。」濟緣記一上曰:「妙有則一毫不立,真空乃因果歷然。」
- 同文故來
- 引證文為一連之文,則雖非證該處之文,亦引列之,謂之同文故來,俱舍光記十五曰:「正取六境,不受色貪,同文故來。」
- 二十八品
- 法華經一部有二十八品。經論之篇章謂之品。
- 藏
- 蘊積之義,包含之義。經典能包含蘊積文義。故名為藏。善見律毘婆沙一:「藏者器也,何謂為器?器者能聚集眾義也。」大乘義章一:「包含蘊積名藏。」釋摩訶衍論一:「持其行法,隨意不失所以立名曰藏焉。」玄應音義五:「梵本名篋,以藏更之也。」
- 千里駒
- 玄奘三藏之嘉號也。釋氏要覽中曰:「長安常辯二法師為上京法匠,嗟賞奘法師曰:汝可謂釋門千里駒也。」
- 智門
- 對悲門之稱,是為一雙之法。門者差別之義。諸佛萬德,可差別為此二者。一切自利之德為智門,一切利他之德為悲門。
- 遮情門
- 二門之一。見二門條。
- 阿嚕陀羅印
- Rudra,譯曰大怒印。見陀羅尼集經三。
- 阿育王譬喻經
- 具名天尊說阿育王譬喻經一卷,失譯。天尊為佛之尊號,是彙集教訓的譬喻者。百譬喻經之類,冠以阿育王三字者,因其初之一喻關於王之事也。
- 法華八年
- 據三論法相兩家之說,則法華為佛七十五歲以後之說法,八十入滅,則為足五年之說法(法華義疏七,法華玄贊九)。然台家謂由七十二歲始說至八十歲為足八年云:是據法界性論十二年說阿含,三十年說大品等,八年說法華之說。法界性論為菩提流支著,今已不傳。
- 智閑
- 鄧州香嚴寺智閑,嗣溈山之法者。
- 十二因緣
- Dvādaśāiga Pratityasamutpāda,新作十二緣起,舊作十二因緣,又單名因緣觀,支佛觀。是為辟支佛之觀門。說眾生涉三世而輪迴六道之次第緣起也。 一、無明Avidyā,過去世無始之煩惱也。 二、行Saṁskāra,依過去世煩惱而作之善惡行業也。 三、識Vijñāna,依過去世之業而受現世受胎之一念也。 四、名色Nāmarūpa,在胎中心身漸發育之位也。名者心法,心法不能以體示之,但以名詮之,故謂為名。色者即眼等之身。 五、六處Saḍāyatana,六處即六根,為六根具足將出胎之位也。此中有五位,見五意條。 六、觸Sparśa,二三歲間對於事物未識別苦樂,但欲觸物之位也。 七、受Vedanā,六七歲以後漸對事物識別苦樂而感受之之位也。 八、愛Tṛṣṇā,十四五歲以後,生種種強盛愛欲之位也。 九、取Upādāna,成人已後愛欲愈盛馳驅諸境取求所欲之位也。 十、有Bhava,依愛取之煩惱,作種種之業,定當來之果之位也。有者業也,業能有當來之果,故名為有, 十一、生Jāti,即依現在之業於未來受生之位也。 十二、老死Jarāmaraṇa,於來世老死之位也。 其中無明與行二者,即惑業之二,屬過去世之因,識名色六處觸受五者屬緣於過去惑業之因而受之現在果,是過現一重之因果也。又愛取二者為現在之惑,有則為現在之業也,緣於此惑業現在之因而感未來之生與老死之果,是現未一重之因果也。此為三世兩重之因果。依此兩重之因果,而知輪迴之無極。蓋既見現在之惑(愛取)、業(有),由現在之苦果(識乃至受)而生,則知過去之惑(無明)、業行亦從過去之苦果而生,既見現在之苦果(識乃至受)生現在之業(有),則亦知未來之苦果(生老死),生未來之業。上溯之,則過去之惑業,更從過去之苦果而來,下趁之則未來之苦果更生未來之惑業,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此為無始無終之生死輪迴。辟支佛觀之,一以厭生死,一以知無常實之我體,遂斷惑業而證涅槃也。其中分別因與緣,則行與有之二支是因,無明與愛取之三支是緣。餘七支總是果,但果為還起惑業因緣之緣。故攝之於緣中,不別存果名,是曰因緣觀。
- 摩登祇咒
- 見摩鄧伽咒條。
- 無量印法門經
- 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之略名。
- 馬大師野鴨子
- 「馬大師與其弟子百丈行次,見野鴨子飛過,大師云:是什麼?丈云:野鴨子。大師云:什麼處去?丈云:飛過去。大師遂扭百丈鼻頭,丈作忍痛聲。大師云何曾飛去。」見碧巖五十三則。
- 八不中道
- 又曰:八不正觀、八不中觀。中道,就所作之理而言。正觀中觀,就能證之智而言。又對於偏,謂之中。對於邪,謂之正。三論宗以之為至極之宗旨。八不者: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出之八句四對也。反之則為生滅斷常,一異去來,謂之八迷。又曰:八計,不門雖無量,今姑寄於八不而該攝一切焉。此八不為眾生之得源,亦為群生之失本。悟八不,故有三乘之眾生。迷八不,故有六趣之紛然。但因悟有高下,迷有淺深,故成六趣之別,三乘之異。何則?諸佛說法,不出真世二諦。真世二諦,該攝一切之佛法。佛說此二諦,使眾生依世諦而成方便,依真諦而得般若也。然眾生於此二諦,每執八迷,不得方便般若。故今就真世諦,破各八迷,以顯二諦之中道焉。不者,有泯之義,有破之義。就體言,謂之泯;就情言,謂之破。是言雖屬空門,其意則在於顯中。如成論師,乃單就世諦以明真諦之中道。嘉祥師,則依本業經,就真世二諦,而各明八不之中道。其言曰:破世諦之八迷,治凡夫之有病;破真俗八迷,治大乘中方廣道人之空病。 一、不生不滅,先言俗諦之中道。俗諦之生滅,非實生實滅,但由因緣而假生,依因緣而假滅,故不生不滅也。是之謂世諦中道,如外道小乘,違此不生不滅之中道,而執世諦實生實滅,故世諦墮於有之偏邪。今因破之曰不生不滅,是顯世諦之中道也。次言真諦之不生不滅,對於俗諦之有假生假滅,故說真諦之假不生假不滅。何則?空以有為世諦,有以空為真諦,二諦相依相即也。可知空以有為世諦,則世諦即是假生假滅也。有以空為真諦,則真諦即假不生假不滅也。此中對於世諦之生,說真諦之不生;對於世諦之不滅,說真諦之不滅,;故世諦之生滅是假,真諦之不生不滅亦是假也。指此假不生假不滅,為真諦之不生不滅。不生之言,顯假不滅;不滅之言,顯假不生;假不生假不滅即是真諦之中道也。大乘之方廣道人,不了此真諦之假不生假不滅,執真諦破世諦之假生與假滅,方為不生不滅;故真諦墮於空之偏邪,實則真諦之不生要破世諦之假生,因假生而明其為假不生。因世諦之假滅,而明其為假不滅,以顯真諦之中道也。故經云: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或問何故先就不生不滅,而明中道耶?答曰:世諦以因果相生為根本,因果若成即一切皆成,因果若壞則一切皆壞。今欲正世諦因果相生之義,故先就不生不滅,而論世諦之中道也。或問既說不生不滅,便足矣,何故復說斷常等六事?答曰:利根者初聞即悟,無須更說,蓋以世諦無性實之生滅,則病無不破;又以了因緣假名之生滅,即正無不顯,故不須更說六事,但為鈍根未悟宜轉勢而演之。又根性不同,受悟非一,自聞不生不滅而不悟,聽不常不斷而便悟者有之,故趣於異緣宜開別教。 二、不斷不常已下六事,就世諦真諦而論中道,准於以上不生不滅之中道而可解矣。今但就世諦而明之,不斷不常於以上之不生不滅知世諦之因果相生,是為假生滅,非為實之生滅,即雖離性實之過,猶未免因中有果無果等之失,如僧佉計因中有果,故生,是常之義也。衛世執因中無果,是斷之義也。佛法內之薩婆多,明三世常有,亦是常之義也。大眾部過未無之義,以為本無今有,已有還無,是斷之義也。今明真實妙有之因果,不可常不可斷,故說不斷不常之中道也。 三、不一不異,既離世諦性實之生滅及決定之斷常,猶恐墮於一異,如僧佉與大眾部明因果之一體。如衛世與上座部明因果之異體,如此之一異並壞世諦因果之中道,故不斷不常之次,明不一不異也。 四、不來不出,惑者雖聞以上六不,而終謂決定有果,或謂自外來,或謂自內出,或執外道眾生之苦樂,萬物之生滅皆從自在天來,是外來之義也。復計外道苦樂之果,皆是我之自作,我之自受,是內出之義也。又如毘曇計木有火性,由性火以成事火,內出之義也。成實論明木無火性,但待緣而生,外來之義也。如是來出皆壞世諦之因果,是故說不來不出之中道也。本業瓔珞經下曰:「二諦義者,不一亦不二,不常亦不斷,不來亦不去,不生亦不滅。」(八不也)。涅槃經二十七曰:「十二因緣,不出不滅,不常不斷,非一非二,不來不去,非因非果。」(十不也),龍樹承之。智度論五曰:「如說諸法相偈,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因緣生法,滅諸戲論。」(八不也)。同七十四曰:「觀一切法,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常不斷,非有非無。」(十二不也)。中論歸敬頌曰:「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末書多舉八不而言不生不滅不去不來不一不異不斷不常,是依智度論而變其次第耳)。大乘玄論卷二八不義曰:「八不者蓋是諸佛之中心,諸聖之行處也。(中略)竪貫眾經,橫通諸論也。」中論疏二本曰:「八不者,蓋是正觀之旨歸,方等之心骨也。定佛法之偏正,示得失之根原,迷之則八萬法藏冥若夜遊,悟之即十二部經如對白日。」止觀六曰:「橫門者,如中論八不,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一論明八門,諸經論則無量。」八宗綱要下曰:「八不妙理之風,拂妄想戲論之塵。無得正觀之月,浮一實中道之水。」
- 琥珀
- 梵語阿濕摩揭婆Aśmagarbha,其色紅黃,而有瑩光。七寶之一也。
- 山王
- 謂山之最高者。在諸山中為王也。無量壽經下曰:「智慧如大海,三昧如山王。」法華經法師功德品曰:「彌樓山,摩訶彌樓山等諸山王。」
- 俱舍
- Kośa,又作句捨。譯曰藏,鞘,繭。包含攝持之義。玄應音義十七曰:「俱舍,此譯云藏,則庫藏之總名也。而體是蠶繭,借以喻之也。」同二十四曰:「俱舍,此翻云藏,則倉庫繭鞘之總名也。含藏義,一切以名焉。」大日經疏十四曰:「法界藏者,此藏梵音俱舍,是鞘義也。猶如世間之刀在鞘中,此藏亦爾,故以義翻也。」梵語雜名曰:「藏,句捨。又比吒迦Piṭaka。」
- 金剛面天
- 金剛界,外金剛部二十天之一。豬頭人身,持劍。謂人出胎至盛年生長皆此尊之德。見胎藏曼陀羅鈔二。
- 五品弟子位
- 天台所立,圓教八位之第一。修觀行即五品之行之位也。是為外凡,故曰弟子。見五品條。
- 花籠
- 又曰花筥。見花筥條。
- 邊際智
- 謂等覺菩薩之智慧。以是居妙覺位之邊際故也。四教儀四十曰:「邊際智滿入重玄門。」
- 宮毘羅大將
- 藥師如來十二神將之一。宋譯藥師經曰:「金毘羅大將。」善珠之藥師經鈔下曰:「宮毘羅大將,宋譯本云名金毘羅。宮金不同,傳梵本經重為異。」(宋本今不傳)。
- 帝釋天
- 天者梵語提婆,諸天神之通名。帝釋者,天主之別名。見帝釋條。
- 大樂金剛
- 金剛菩薩之異名。見大樂不空條。
- 爍迦羅
-
又作灼羯羅,斫迦羅,斫迦婆羅。梵音Cakravāda,遮迦山名。譯曰輪鐵圍,即鐵圍山也。起世經一曰:「斫迦羅隋言輪圍。」正法念經十六曰:「斫迦婆羅山魏言輪山。」慧苑音義上曰:「斫迦羅山正云灼羯羅,此曰輪圍山。」玄應音義二十三曰:「柘迦羅此云輪山,舊言鐵圍。圍即輪義,本無鐵名,譯人義立耳。」
又作斫迦羅,爍羯羅。梵音Cakra,譯曰金剛,輪,精進。楞嚴經三曰:「爍迦羅,心無動轉。」同長水疏曰:「爍迦羅云堅固不壤也,又翻為輪。」慧琳音義四十二曰:「爍迦羅此名精進也。」梵語雜名曰:「輪,斫羯羅。」碧巖九則頌古曰:「爍迦羅眼絕塵埃。」
- 三缽羅佉哆
- Saṁprāgata,譯作善至,正至,時至。舊稱僧跋。譯作等施。於大眾食前使維那唱此語,然後使大眾食。南山舊律以之為施主對於眾僧表白平等施意之語。義淨新律,以此為消食毒之秘密語。行事鈔下三之三曰:「梵摩難經夫欲施者,皆應平心,不同大小,佛令阿難臨飯說僧跋,僧跋者眾僧飯皆平等。」同資持記曰:「僧跋謂令食均一味,與前等供不同。」等供就行食之均等而言。僧跋就食味之均等而言。總言之,則等供亦僧跋也。寄歸傳一曰:「其行食法,先下薑鹽,薑乃一片兩片,大如指大,鹽則全匕半匕藉之以葉,其行鹽者,合掌長跪在上座前,口唱三缽羅佉哆,譯為善至,舊云僧跋者訛也。上座告白:平等行食。意道,供具善成食時復至。准其字義合當如是。然而佛與大眾受他毒食,佛教令唱三缽羅佉哆,然後方食,所有毒藥皆變成美味。以此言之,乃是秘密言詞,未必目其善至。東西兩音臨時任道,並汾之地唱時至者頗有故實。」有部目得迦八曰:「凡於眾首為上座者,所有供養置在眾前。先令一人執持飲食,或先行鹽在上座前。曲身恭敬唱三缽羅佉哆,未唱已來不得受食。當知此言有大威力,輒違受食得惡作罪。」同注曰:「三缽羅佉哆,譯為正至,或為時至,或是密語神咒,能消毒故,昔云僧跋者訛也。佛教遣唱食前,今乃後稱食徧,非直失本意,上座未免其愆,訛替多時,智者詳用。」
- 首盧迦
- 見首盧項。
- 龍主仙
- 念誦羂索而成就,名為龍主仙。於諸龍中得自在。見聖迦抳金剛童子軌上。
- 補剌拏伐摩
- Pūrṇavarman,無憂王之末孫。譯曰滿冑。見西域記八。
- 果名
- 積萬行之結果名號。謂一切諸佛之名號也。西方要訣曰:「諸佛願行,成此果名,但能念號,具包眾德,故成大善。」
- 理法身
- 二法身之一。就三身中之法身而分理智之二,所證之理體為理法身,能證之智慧為智法身。依新譯家則理法身者無為而本有,智法身者有為而新成。依舊譯家則理智皆為無為,法性本有寂照之二用,以寂之義為理法身,取照之義為智法身。最勝王經二曰:「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
- 極微假實
- 勝論師言極微為圓常,更無生滅,雖空劫之時,亦離散而意遊於空中。小乘之經部成實謂現在為實有,而過未為無。小乘之有部宗謂極微為三世實有,常恒不變,只依眾生業力之有無而有作用之生滅眾生業緣未熟,微體未起作用之位,為未來之極微,正起作用,集成根境,從而為現在之極微,作用已,再為體,為過去之極微。極微體法雖為恒有,而其作用,則生滅無常。故勝論異於常經。然則未和合之第一位極微之微,為實法。所和合之第二位色聚之微,亦為實體也。又七微聚集之阿菟色亦為實法。但就於事實現見之上而論,第三七微於和聚之位,始得實成現見一物體,故可謂為實之極微,第一第二之微,於事實上非如此分離,但為以智慧分析之之比量分齊,故謂之為假之極微(觀上所引之正理論可知)。然而大乘謂一切之物質,隨其量之大小。念念刻刻,自阿賴耶識之種子變現,無自微積至大之法。然則極微者,止為破我見成析空觀時,以假想分析物質,實體之極微,決為無有也。唯識論二曰:「識變時隨量大小頓現一相,非別變作眾多極微合成一物。」
- 蒙古佛教
- 蒙古庫騰漢,於歲次巳未,有疾,多人診視不能痊。術窮。因議及西邊地方有奇異通曉五識名薩斯嘉恭噶嘉勒燦喇斯,延請醫治,庶幾有益。遂令韋瑪郭特之道爾達達爾罕為首。往請怕克巴巴喇密特。係是戍子年以來紀三千三百七十五年歲次壬寅降生。至戊辰年二十七歲,往額訥特珂克與左道六師之異端講論辯難,窮其詞。獲班第達之號而歸。其叔父扎克巴嘉勒燦喇嘛曾告之云:日後有東方帽若柄鷹,靴似豬鼻,屋似木網,娓娓長音,語須三四譯者,係蒙古國君博第薩多之化身,名庫騰漢。遣使名道爾達者請汝,汝必往行。當於後彼處大興佛教。(中略)丁未年六十六歲與漢相見,造成獅吼觀音,收服龍王,仍與漢灌頂,頃刻病愈。眾皆歡喜。即遵薩斯喜班第達之言而行。所有邊界蒙古地方,刱興禪教。歲次辛亥,怕克巴巴喇密特年七十歲圓寂。見蒙古源流。
- 文殊八字護摩法
- 八髻八字文殊之供養法也。見文殊條。
- 金光明懺法補助儀
- 一卷,宋遵式著。記金光明懺法之修法。
- 內凡位
- 七方便位中四善根位之稱。所謂軟位,頂位,忍位,世第一法位是也。
- 五方便
-
五五之方便,即二十五方便,略曰五方便。天台所說修四教觀法前方便之加行也。
天台大師就念佛門明五重之方便:一、稱名念佛三昧門,二、觀相滅罪三昧門,三、攝境唯心三昧門,四、心境俱離三昧門,五、性起圓通三昧門。見五方便念佛門等。
- 三年忌
- 又曰三周忌,三周關,死後三年之忌日也。此日請僧設齋而祈追福。
- 宿作外道
- 外道十一宗之一。此外道計一切眾生受苦樂之報皆由宿世本業之所作,故若於現世持戒精進,受身心之苦,則能壞本業,本業既壞,則眾苦滅,故得涅槃。是說宿因現報,雖與佛法之正說不異,然以一切歸於宿作不許感現在之功力果(是曰士用因士用果),故以之為邪執也。毘婆沙論百九十八曰:「一切士夫補特伽羅,所有所受無不皆以宿作為因,此非因計因戒禁取,見苦所斷。(中略)問:此正法中,亦說所受苦樂過去業為因而非惡見,彼外道亦作是說,何故名惡見耶?答:此正法中說,現所受有以過去業為因,有是現在士用果者。彼說一切皆以過去所作業為因,不說現在有士用果,故名惡見。」真諦譯天親攝論釋二曰:「論曰:或執宿作。釋曰:路柯耶胝柯說。世間一切因,唯有宿作。現在功力不能感果。故現在非因,如世間二人同事一主俱有功力,一人被禮遇一則不爾,故知唯由宿作,不圖現在功力。」華嚴演義鈔八曰:「瑜伽云:何因緣故彼外道作如是見?答:彼見世間。雖具正方便而招於苦,雖具邪方便而致於樂,彼如是思。若由現在士夫作用為彼因者彼當顛倒,由彼所見非顛倒故,是故彼皆以宿作為因。涅槃三十五廣破此見。」玄奘譯世親釋二曰:「宿作為因者,謂彼不許有士用因,故成邪執。」
- 優婆掘多
- 又作鄔波屈多。見優波毱多條。
- 法音毛孔
- 俗有「法音入毛孔,遠為菩提因」之語。是涅槃經九所說「佛所說大涅槃光。入於一切眾生毛孔。眾生雖無菩提之心而能為作菩提因。」文之取意也。
- 世時經
- 古來世時經之略名。
- 那伽
- Nāga,譯言龍,象,無罪,不來。稱佛或阿羅漢為摩訶那伽,喻其有大力用也。玄應音義三曰:「那伽,此云龍,或云象也。言其大力故以喻焉。」同二十三曰:「那伽有三義:一云龍,二云象,三云不來。孔雀經名佛為那伽,由佛不更來生死故也。」智度論三曰:「摩訶那伽,名阿羅漢。摩訶言大,那名無,伽名罪。阿羅漢諸煩惱斷,以是故名大無罪。次那伽,或名龍,或名象。是五千阿羅漢,諸阿羅漢中最大力,以是故言。如龍名象,水行中龍力大,陸行中象力大。」大日經疏五曰:「摩訶那伽,是如來別號,以況不可思議無方大用也。」俱舍論十三曰:「契經說:那伽行在定,那伽住在定,那伽坐在定,那伽臥在定。」
- 十地心
- 一四無量心,二十善心,三明光心,四燄慧心,五大勝心,六現前心,七無生心,八不思議心,九慧光心,十受位心。如是次第為十地之異名。見瓔珞本業經上。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 法華經第二十五品之名。說觀世音菩薩開周徧法界之門而濟度眾生者,河西王沮渠蒙遜之代,使別行此一品,稱為觀音經。
- 迦師
- 穀名。譯曰錯麥。小麥飯。名義集七曰:「十誦指迦師為錯麥,事鈔錯麥與迦師一物也。」
- 三科揀境
- 天台以為觀心之境,於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之三科中,捨入與界而取五陰。於五陰中捨色,受,想,行,之前四者而取第五識。於識中捨見行,發得二種能招報之心,而取正對外境所分別之心。為外觀之境。
- 半斤八兩
- 言輕重相等也。五燈會元曰:「秤頭半斤,秤尾八兩。」又曰:「一個重半斤,一個重八兩。」
- 本門題目
- 日本日蓮宗三大秘法之一。口唱南無妙法蓮華經之七字也。妙法蓮華經五字,為法華經二十八品之題號,故名為題目,又概括法華八軸之秘奧。本尊之奧義,全在此五字而無所洩,故表歸依本尊之意,而加南無二字,以唱此七字,為歸名於本尊之方法。愚者不解本尊之意唱之,亦自然生本尊之影,遂得成佛云。
- 得金剛身願
- 又云那羅延身願。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第二十六願之名。見那羅延身願條。
- 我相
- 實我之相。四相之一。金剛經曰:「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同刊定記四曰:「我者謂自五蘊總相為我。」
- 勝業
- 勝妙之行業也。俱舍論三十曰:「徧悟所知成勝業。」
- 菩薩戒經
- 姚秦羅什最後譯出梵網經中之菩薩心地戒品第十,為二卷,題曰梵網經盧遮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後別錄此下卷中偈頌已後所說之戒相為一卷,以便誦持。台祖智者名之曰菩薩戒經,弟子章安,記智者之說作義疏二卷。又華嚴之法藏,題曰梵網經盧舍那佛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今刊本略稱梵網經戒本),作疏五卷。菩薩戒經與咸疏上曰:「隋仁壽目錄有梵網經二卷。什師所譯。又有菩薩戒本一卷。亦云什師在闕本目中。譯經圖記與隋錄同。大周刊定錄亦有菩薩戒本一卷。乃云十八紙。各家之註述如下:菩薩戒義疏二卷,隋智顗說。門人灌頂記。菩薩戒經義疏會本二卷,隋智顗說,灌頂記,日本徵隱分會。菩薩戒經疏刪補三卷,唐明曠刪補。菩薩戒經疏註八卷,宋與咸入疏箋經加註釋疏。菩薩戒經義疏發隱五卷,明袾宏發隱。菩薩戒經義疏發隱事義一卷,明袾宏述。菩薩戒經義疏發隱問辨附事義一卷,明袾宏述。
- 唯識觀
- 具名唯識三性觀。三性者何?一曰徧計所執性。執在心外之我法性是也。二曰依他起性。種子所生之因緣法是也。三曰圓成實性。依他起性所依之實體,真如是也。分別此三性,則以徧計所執性,係心外之法,非有而遮遣,依他圓成,係心內之法,非空而觀照,是名唯識三性觀。唯者簡持之義,簡去徧計,而持取依圓之二性,識之言者,顯所持取之依圓二性也。修此唯識三性觀,自淺至深,有五重,稱為五重唯識:一曰遣虛存實識。以心外諸境,為徧計所執之虛妄,體用非有而遮遣。心內諸法,為依他與圓成,體用非無而存留。此為虛實相對之觀法。二曰捨濫留純識。識有八種,分別識相則各有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之四分,此中相分為所緣之境,後三分為能緣之心。而所緣之相分,濫於心外之妄境,故捨彼而不取,唯存留後三分之純識。此乃心境相對之觀法。三曰攝末歸本識。相分係識內所取之境,見分係識內能取之作用,此二者從識之自體分而起,自體分為本,見相二分為末,故離識之自體分,無見相之末,攝末而歸於本。此乃體用相對之觀法。四曰隱劣顯勝識。八識之自體分,各有心王與心所。心王者,勝如王,心所者,劣如臣,故隱劣法之心所,以顯勝法之心王。此乃心心所相對之觀法。五曰遣相證性識。留於第四重之八識心王之自體分,是依他起性之事相,此事相之實性,為二空所遣之圓成實性,即以依他之事相為空而捨遣,證得圓成實性也。此為事理相對,唯識觀之至極。五重之中,前四重,為捨遣徧計所執性而使歸於依他起性之觀法,故曰相唯識。後一重為捨遣依他起性而證得圓成實性之觀法,故曰唯識觀。菩薩觀此唯識無境,以相違識相智等之四智。
- 蓋
-
煩惱之異名。覆蓋之義。覆行者之心,使善心不開發者。法界次第上之上曰:「蓋以覆蓋為義。能覆蓋行者,清淨信心,不得開發。」無量壽經下曰:「離蓋清淨,無厭怠心。」參照五蓋條。
笠蓋,比丘所用者。釋氏要覽中曰:「律云:跋難陀比丘,持大蓋行(似今涼傘也)。諸居士遙見謂是官人,皆避道。及近元是比丘,乃譏嫌之。佛乃制戒:不應持大蓋,若天雨即聽。」同卷曰:「蓋有二種:一竹蓋,二葉蓋。寄歸傳云:西域僧,有持竹蓋,或持傘者。」
佛之供具。寶蓋天蓋等。增一阿含經曰:「是時梵天王在如來右,釋提桓因在如來左,手執拂。密迹金剛力士,在如來後,手執金剛杵。毘沙門天王,手執七寶之蓋,處虛空中,在如來上,恐有塵土坌如來身。」蓋之用,有防塵埃者。觀無量壽經曰:「其光如蓋,七寶合成,徧覆地上。」
- 二種我見
- 人我見,法我見也。
- 最勝太子
- 護持佛法守護國家之善神名。又名如意勝王,如意天王,甘露太子。
- 摩訶提婆
- Mahā‑deva,譯曰大天。論師名。見大天條。
- 一相法門
- 文殊功德莊嚴經下曰:「智上菩薩言:文殊師利以何一相而說於法?文殊師利言:善男子,云何所說一相法耶?智上菩薩答曰:文殊師利不見蘊及處界,亦非無見,亦非有見,於法無分別,亦無所分別,又不於法而見積集,亦不於法而見散失,是即名為一相法門(一)。師子勇猛雷音菩薩曰:若於法性,不違法性,不作種種分別,是凡夫法,是聲聞法,是緣覺法,是如來法,入於一相,謂遠離相,是即名為一相法門(二)。善見菩薩曰:若修行真如,而於真如無所思惟,亦不分別,此是甚深,是即名為一相法門(三)。無盡辨菩薩曰:諸法皆盡,究竟盡者乃曰無盡,說一切法不可盡者,是即名為一相法門(四)。善思惟菩薩曰:若於思惟入不思惟,彼無所思,亦不可得,是即名為一相法門(五)。離塵菩薩曰:若究竟不染於一切相,染無所染,亦不愛,不恚,不癡,不作一,不作異,亦非作,亦非不作,不取,不捨,是即名為一相法門(六)。娑蘗羅菩薩曰:若入甚深法,難測如大海,而於正法亦不分別,如是住,如是說,於自無所思,於他無所說,是即名為一相法門(七)。月上童真菩薩曰:若思惟一切有情,平等如月,而亦不思我及有情,如是說者,是即名為一相法門(八)。摧一切憂闇菩薩曰:若遇憂慼而無所憂,而於憂箭亦不疲厭,云何有情起於憂根,所謂於我若有,於我住平等者,是即名為一相法門(九)。無所緣菩薩曰:若不緣欲界不緣色無色界不緣聲聞獨覺之法,不緣佛法,如是說者,是即名為一相法門(十)。普見菩薩曰:若說法者,應平等說,其平等者,所謂空性,不於空性思惟平等,於平等法亦無所得,如是說者,是即名為一相法門(十一)。三輪清淨菩薩曰:夫所說法,不違三輪。云何為三於我無所得?於聞不分別,於法無所取,如此名為三輪清淨,如是所說者,是即名為一相法門(十二)。成就行菩薩曰:若知不著一切法,如是知,如是說,不說於一字,所謂離言說故,若如是說一切法者,是即名為一相法門(十三)。深行菩薩曰:若樂瑜伽,知一切法,則於諸法而無所見,於彼若說,若無說者,於法無二,是即名為一相法門(十四)。」
- 三性分別
- 就事物之性質,分別善惡無記之三性者。
- 斯陀含果
- 見四果條。
- 弟子十德
- 弟子欲受灌頂者,應具十德。是灌頂具支分之隨一也。一、信心,阿闍梨觀彼現在之根性或久遠之因緣,於此不思議之緣起三種秘密(即三密)諸法便中,直信無疑,能無怖畏,乃堪攝受也。二、種姓清淨,可為婆羅門等四種大姓者,若是旃陀羅等,則以家法相承,習行不清淨事之故,性弊惡多,若為作傳法灌頂,使流通大法,則輕慢他,或成匱法之因緣,即如比丘之受具,亦宜簡去毀辱眾僧之極卑下姓也。若但為結緣受法,則非所論。復次,若久遠以來曾有發菩提心之因緣,則是生於如來種姓中,最為殊勝。三、恭敬三寶,於佛法眾僧起淳厚謙下之心,常好親近供養,尊重讚嘆,可知是人有前世行過之因緣也。四、深慧嚴身,如是等於虛空之無邊佛法,非劣慧者心器所能堪,故以智性深利自為莊嚴者,乃可為說也。五、堪忍無懈怠,此是有所能堪而無所退屈之義,梵音與忍辱不同。謂求法之因緣,種種艱苦之事,皆能作之,假令一度不成,復更發迹而修之,如誓挹盡大海而後已,若人之志性如是,則可傳法也。六、尸羅淨無缺,於在家出家之律儀,乃至於本姓受之諸禁戒,隨所奉持,深心防護,無有缺毀,若具如是之性則雖未入三昧耶平等大誓,亦當恭順無違,故堪傳法也。七、忍辱,於內外違順境界八種大風,其心安忍,無所傾動,可知是人必不犯持明之重禁,作不利眾生之行(此十重禁之第四也),故堪傳法也。八、不慳吝,於所有財法常念惠施,於來求者,心無鄙吝,可知是人不犯持明之重禁而慳吝正法(此十重禁中第三),故堪傳受也。九、勇健,即是阿闍梨中之德,勇健之菩提心之種姓,於行道時,遇種種可畏之色聲,亦心不怯弱,乃至出生入死無怖畏之想,正順於菩提薩埵大人所行,故可傳授也。十、堅願行,此是要心之願,梵音與求之願不同,如自立志每日念誦三時,則終竟一期,雖遇種種之異緣,亦無間絕,如是事有終始則善行菩薩之事時,亦不虧本誓,故堪傳法也。然此所說弟子之十德,若兼備者,甚為希有,但有所偏長,可望匠成,即應攝受。又如聲聞之受具時觀察種種之遮難,如所謂太小太老色貌瑕疵諸病患等。是恐白衣之嫌呵故也。今此摩訶衍,即不如是,但使道機可濟,則雖有諸餘過失,亦皆所不觀也。見大日經疏四。
- 丈夫拜
- 謂女人拜也。異說頗多。但普通為座拜。
- 華嚴經五周因果
- 法華經有三周說法,而華嚴經有五周因果:一所信因果,於第一會之二品(就六十經而云),明舍那之果德及其佛過去因人普莊嚴童子之因行。是明舍那佛之因果者,故謂之所信因果。以佛之因果為行者所信也。二差別因果,由第二會名號品至第六會小相光明品間有二十八品,此中前二十五品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差別之因,次三品明三德差別之果。因之云差別因果。三平等因果,第六會之餘普賢行品性起品之二品也。普賢行品圓融以上十信等之五十位說平等之因,性起品會以上三品,差別之果令歸於一法界之性起。因之因與果皆平等,故云平等因果。四成行因果,第七會離世間品之說也。此一品初明信住行向地之五行,後說八相成道。以此因行成此果行,故云成行因果。五證入因果,第八會之入法界品也。此一品有本末二會,於本會明佛自在現證入之果,於末會明善財童子證入法界之因。因之而曰證入因果。華嚴一經,僅五周因果之說而已。見探玄記一。
- 無染識
- 妙觀察智之異名。妙觀察智為蓮華部之主,蓮華在淤泥而不染,故謂其智云無染戒。見秘藏記本。
- 十五智斷
- 十五之智德與斷德也。涅槃經曰:「月愛三昧從初一日至十五日,光色漸漸增長,又從十六日至三十日光色漸漸損減。」是以光色增長譬十五智德之摩訶般若,以光色漸減,譬斷德之無累解脫。以地前之三十心為三智斷,十地為十智斷,等覺妙覺各為一智斷,合為十五智斷也。以月之體譬法身。見法華玄義五之一。
- 一乘妙典
- 明一乘之理之妙典。即法華經是。又云一乘妙經。
- 出現
- 佛菩薩自實身現化身出於世也。法華經方便品曰:「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 摩努沙嚕地囉
- Manuṣyarudhira,摩努沙為人,嚕地囉為血。大威德明王之法,以人血和於白芥子及毒藥而火燒之也。見聖閻曼德迦念誦法。
- 勝義僧
- 四種僧之第一。見僧條。
- 五色光
- 觀無量壽經曰:「爾時世尊即微笑,有五色光從佛口出。」
- 毘職多鉢臈婆
- Vijitaprabha,北印度王子。譯曰調伏光。見慈恩傳二。
- 虛空十義
- 一無障礙義,諸色法中無障礙故。二周徧義,無所不至故。三平等義,無簡擇故。四廣大義,無分際故。五無相義,絕色相故。六清淨義,無塵累故。七不動義,無成壞故。八有空義,滅有量故(為有之空)。九義空空,離空著故(為空之空)。十無得義,不能執取故。見釋摩訶衍論三。
- 花筥
- 又曰花籠。以金屬編竹造之。如淺籠者,其形似皿,故亦曰花皿。於此盛種種彩紙所製之蓮瓣,又或葉,行道而散之。謂之散華。
- 副僧錄
- 唐昭宗乾寧中始以覺暉為副僧錄。見僧史略中。
- 鳩摩羅炎
- Kumārāyaṇa,天竺人,家世世相國。炎不嗣相位而出家,東度葱嶺,至龜茲國。國王敬慕之,迎請為國師。王有妹耆婆Jivā,年始二十,甚為聰明。逼炎妻之。舉一子。即鳩摩羅什也。見梁傳二(鳩摩羅什傳)。
- 千手經
- 具名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一卷,唐伽梵達磨譯,略云千手經,千手陀羅尼經。是即流通本之大悲咒也。宋四明尊者依經設立行法,至今如說修之。應驗非一。不空譯之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為此本之異譯。其他別本之千手經有二部:一為唐智通譯之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神咒經二卷,一為唐菩提流志譯之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姥陀羅尼身經。此二者同本異譯也。
- 摩觸戒
- 八波羅夷之一。見波羅夷條附錄。
- 修羅巷
- 同修羅場。
- 世間法
- 三界所有之有情非情自惑業之因緣而生者,悉為有漏無常。即四諦中苦集之二諦也。
- 父母恩
- 四恩之一。
- 智境四相
- 一我相,眾生於涅槃之理,心有所證,於取其所證,心執著而不忘。認之為我,是名為我相。二人相,比前我相,已進一步,不復認證為我,尚持我悟之心,是名為人相。三眾生相,較前人相又進一步,雖已超過我人之相,尚存了證了悟之相,是名為眾生相。四壽命相,比前眾生相復進一步,雖已超過證悟之心,尚存能覺之智,如彼之命根,潛續於內,是名壽命相。見圓覺略疏下。
- 忙忙雞
- 見忙莽雞金剛項。
- 不淨紙
- 拭不淨之紙也。臨濟錄曰:「三乘十二分教,皆是拭不淨故紙。」
- 說規矩
- 對於弟子而說規矩禮度也。禪林之稱。
- 賀唎怛繫
- 果名。見訶梨勒條。
- 嗚嚕捺羅叉
- Rudrāksa,樹果名。譯曰天目。由葉之形取名。如櫻桃顆,紫色,名金剛子,堪為數珠,金剛部念誦人,即用此數珠,珠甚堅硬。見慧琳音義三十五。
- 頻毘娑羅
- 王名,見頻婆娑羅條。又經名也,出於俱舍論二十卷。同光記三十曰:「頻毘此云圓,娑羅此云員實。」
- 焰摩天
- Yāma,欲界天之名。欲界天中第三重之天處。具稱須焰摩。略稱焰摩。又,舊稱炎摩。譯曰善時。新稱夜摩。譯曰時分。寶積經三十七曰:「滅焰摩天宮乃至徧淨天所有宮殿。」無量壽經上曰:「第三炎天,乃至色究竟天。」法華文句二之一曰:「忉利上有炎摩,此翻善時。去忉利三百三十六萬里,善時上有兜率陀。」
- 智鏡
- 智慧之照了譬如鏡也。因明大疏序曰:「明懸智鏡者,幸留心鑑照。」
- 五部教主
- 謂金剛界五部之五智如來也。見金剛界條。
- 袈裟著法
- 寄歸傳云:取衣作三襵,其肩頭疊處,安其方帖以安衣𢂁,長可兩指,結作同心,向外牽出,十字交繫,便成兩𢂁。其胸前疊處緣邊安紐,以紐內於𢂁,以衣右角寬搭左肩,垂之背後。此古法也。至於中古,袈裟之著法,甚失古法,其濫觴殆起於宋之靈芝律師,彼著六物圖,引感通傳:「以衣角遶於左角。」誤遶為達,遂於衣之右角施鉤,僅達胸前,與紐合結,於是搭於左肩及遶於左臂之正儀全失。大日經義釋明如來之鉢印云:左手持衣兩角,其法取袈裟近手之尖角及搭肩之角,遶肘迴入手中使二角如雙耳,仍二手相重如承鉢之形,又出入聚落或私營事務,許反被袈裟。
- 表無表色
- 表色與無表色也。見無表色條。
- 大菩提幢
- 謂密印也。是為無上菩提之標幟。故曰大菩提幢。大日經密印品曰:「菩薩由此嚴身故,處生死中巡歷諸趣,於一切如來大會,以此大菩提幢而標幟之。」
- 雜譬喻經
- 有四部:一,舊雜譬喻經二卷,西土賢聖集,吳康僧會譯。二,雜譬喻經,一名眾經撰雜譬喻經一卷,比丘道略集,秦羅什譯。三,雜譬喻經二卷,失譯。四,雜譬喻經一卷,後漢支婁迦讖譯。五,譬喻經十卷,不入藏經。有坊刊。
- 干栗馱
- Hṛd Hṛdaya,又作汗栗太,乾栗馱。謂曰肉團心。或譯曰堅實心。見訖利多條。
- 醉婆羅門
- 佛在祇園,有婆羅門,因醉故,來佛所求度。佛勅阿難度之。彼醉既醒,即還家。比丘問佛以何度彼?佛答曰:彼自無量世以來,無出家之心,因醉發心,依此因後當得道。見智度論十三。
- 十誦律比丘尼大戒
- 十誦律比丘尼波羅提木叉戒本之略名。
- 睒摩
- 新作商莫迦Śamaka,菩薩名。昔有長者,夫妻兩目並喪,入山求道。時有菩薩,名一切妙見。愍其意,生於長者家,名睒摩。至孝仁慈,年過十歲,與父母共入山奉事。著鹿皮之衣,提瓶汲水,時迦夷國王入山射獵,引弓射睒。盲父母仰天曰:睒至孝,天知之,則睒當更生。於是釋梵四天,來下睒前,灌神藥於口,拔箭更活。父母驚喜,兩目皆開。見睒子經。西域記二曰:「化鬼子母,北行五十四里,是商莫迦菩薩(舊曰睒摩菩薩訛也),恭敬鞠養,侍盲父母,於是採果。遇王遊獵,毒矢誤中。至誠感靈,天帝傳藥。德動明聖,尋即復蘇。」名義集一曰:「商莫迦,此云善。」
- 字等相三昧
- 百八三昧之一。
- 無上正等覺
- 無上正等正覺之略。
- 一缽
- 三衣一缽為比丘生活之質素也。缽梵語缽多羅之略。譯曰應量器。見缽條。秘藏寶鑰中曰:「僧尼一缽。」
- 淨土文類
- 日本真宗之本典,教行信證文類也。
- 尼摩羅
- Nirmāṇarati,天名。玄應音義三曰:「尼摩羅天,或云須密陀天,此云化樂天,亦云樂變化天也。」六欲天之第五天也。
- 生酥毒發
- 與生酥殺人同。
- 自然界
- 二種界之一。見結界條附錄。
- 阿毘達磨雜集論
-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之略稱。別稱對法論。解阿毘達磨集論者。十六卷,安慧造,玄奘譯。
- 束蘆
- 束蘆葦使立地上者,以喻物之互相依倚而立,不能獨立也。唯識論三曰:「識緣名色,名色緣識。如是二法,展轉相依。譬如束蘆,俱時而轉。」
- 靜牌
- 坐禪牌又稱靜牌。靜者靜慮之義,梵語禪那之新譯語也。見象器箋十六。
- 梅呾利耶
- Maitreya,舊訛略而云彌勒,譯曰慈。當來嗣釋迦出世成佛之菩薩名。又作梅怛麗藥、梅怛梨、梅呾囉曳尼、梅呾利曳尼、梅呾利曳那。玄應音義二十五曰:「梅怛麗藥,此云慈,即舊云慈氏者也。慈有二因緣:一值慈佛發心,二初得慈心三昧,因以名焉。言彌勒,或云梅怛黎,並訛。」唯識述記四本曰:「梅呾利耶,此翻云慈氏,梅呾囉曳尼是聲轉之異。」彌勒上生經疏上曰:「依正梵本應云梅呾利耶,此翻為慈,古云彌帝疑,或云彌勒者,皆語訛也。(中略)若釋名應云梅呾利曳尼,梅呾利曳尼是女聲,母性慈故,因名慈氏。(中略)若依此姓名為慈者,應云梅呾利曳那,是男聲也。」俱舍光記十八曰:「梅怛儷藥,梅怛,此云慈,儷藥,此云氏。菩薩在慈姓中生,從姓立名。故名慈氏。舊云彌勒,訛也。」
- 有緣
- 有緣於佛道者。觀無量壽經曰:「有緣眾生,皆悉得見。」報恩經七曰:「佛世尊應現世間,引接有緣,有緣既盡。遷神涅槃。」
- 金光明懺法
-
天台大師依金光明經而創之,宋遵式完成之,撰金光明懺法補助儀一卷,常為國家修之,亦名吉祥懺法。
或單名金光明懺。指金光明經所說之懺悔法,又指記其法文而言。
- 六因
-
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之因地六位也。大乘別教所立。
凡有為法之生,必依因與緣之和合,論因體,有六種:一、能作因,謂凡為生法,與以力者,又不作障害者,故此因有與力不障二種。與力者,法之生時,與勝力者也。眼根之生眼識,如大地之生草木,是為有力能作因。此有力能作因之因體,只限於有為法,不通於無為法。以無為法,為無作用,不向彼之生法而與力也。不障者,謂不妨他之生法,使他自在而生者也。如虛空之于萬物,是為無力能作因,故此無力能作因,通於一切之無為法也。此因所得之果,名為增上果。二、俱有因,為俱有果之因,故名俱有因。謂是必二個已上之法相依而生,如束蘆之相依,地等之四大種,生住等之四相是也。蓋四大種之生,必互相依而生,缺一不可也。是為同時俱有之法,互為因互為果者,此謂之互為果俱有因。此因所得之果,名士用果。三、同類因,謂同類之法以同類之法為因也。如善法為善法之因,乃至無記法為無記法之因。此同類之名,就善惡之性而立,非就色心等之事相,善之色蘊與善之識蘊相望,猶同類因等流果故也。蓋此因所得之果,乃等流果也。四、相應因,心與心所之法,必同時相應而生,故名相應法。就此一聚之心心所,以一望他,名為相應因,如彼之俱有因。蓋於俱有因中,特別開心心所之法而立此因也。故所得之果,以俱有因為例,稱為士用果。五、徧行因,是為由同類因,特開煩惱法而立者。蓋在見惑,苦諦下之五見及疑與無明,集諦下之邪見見取二見及疑與無明。徧生一切之惑,故名徧行因。是不過為同類因之一種,故所得之果,即等類果也。六、異熟因,是以惡與有漏善之二法為體,如以五逆之惡法,感地獄之報,以十善之有漏善,招天上之果,彼天上與地獄之果,皆非善非惡,但為無記性(惟一苦一樂),如此以善因惡因,皆感無記之果,因果異類而熟(一因惡果無記,一因善果無記),故因為異熟因,果為異熟果,俱舍論六曰:「因有六種:一能作因,二俱有因,三同類因,四相應因,五徧行因,六異熟因。」舊譯者,智度論三十二稱為相應因(相應因),共生因(俱有因),自種因(同類因),徧因(徧行因),報因(異熟因),無障因(能體因)。梵1 Kāraṇahetu,2 Sahabhūhetu,3 Vipākahetu,4 Saṁprayuktakahetu,5 Sarvatragahetu,6 Sabhāgahetu。
- 遍行因
- 六因之一。見六因條。
- 都率漫荼羅
- 圖畫兜率天宮即彌勒菩薩淨土之狀者。
- 一實乘
- 一實之教法也。教法能乘人到涅槃之岸,故曰乘。
- 觀無量壽經得益分
- 唐善導觀經疏科一經為五段第一序分,第二正宗分,第三得益分,第四王宮流通分,第五耆闍分。得益分者,十六觀之正宗說終後,說韋提希夫人及五百侍女得見西方淨土及彌陀三尊,韋提希得無生法忍,五百侍女各發無上菩提心之利益一段也。
- 銅缽
- 以銅所作之磬也。
- 梵身天
- 同梵眾天。佛地論五曰:「離欲寂靜,故名為梵。身者眾也。」
- 魔精進
- 精進行之害正道者。止觀八曰:「習魔精進,求名聞故。」
- 翻經台
- 謝靈運見遠公。肅然心服。乃即寺中觀翻涅槃經。為台。植白蓮池中。名翻經台。見盧山記。
- 帝釋弓
- 虹之異名也。演密鈔八曰:「虹狀如弓,西方之人呼名印涅哩駄弩Indradhanu,即帝釋弓也。」
- 四種念佛
- 見念佛條。
- 四波羅蜜
- 見四波羅蜜菩薩項。
- 半擇迦
- 此云變。今生變作不男者。
- 四秘密
- 與四意趣同。
- 解脫門
- 謂空,無相,無願,三種之禪定也。此三者為涅槃之門戶,故名。俱舍論二十八曰:「於中無漏者名三解脫門,能為涅槃為入門故。」大乘義章二曰:「涅槃果德絕縛名脫,空無相等與脫為門,名解脫門。」
- 度科
- 得度之試科也。唐中宗景龍初,詔天下試經度僧,山陰靈隱僧童大義誦法華經第一,是為唐土度科之始。見佛祖統紀五十一。
- 葬法
- 印度之葬法有三種,四種。三種者:一火葬,二水葬,三野葬也。四種者:一火葬,二水葬,三土葬,四林葬也。西域記二曰:「送終殯葬,其儀有三:一曰火葬,積薪焚燎。二曰水葬,沈流漂散。三曰野葬,棄林飤獸。」毘奈耶雜事十八曰:「佛言:苾芻身死,應為供養。苾芻不知云何供養?佛言:應可焚燒。(中略)欲燒殯時無柴可得。佛言:可棄河中。若無河者穿地埋之。夏中地濕多有蟲蟻。佛言:於叢薄深處令其北首右脅而臥,以草稕支頭,若草若葉覆其身上。」行事鈔瞻病送終篇曰:「中國有四葬:水葬投之江流,火葬焚之以火,土葬埋之岸傍,林葬棄之中野,為鵰虎所食。律中多明火林二葬。亦有薶者。五分云:屍薶之,若火燒在石上,不得草上安。」漢地亦有四薶之說。列子曰:「晏平仲曰:既死豈在我哉?焚之亦可,沈之亦可,瘞之亦可,露之亦可。」
- 眾徒
- 總稱持戒之清僧曰眾徒。
- 真言四釋
- 一行之大日經疏,處處以淺略釋與深秘釋解教義,又不可思議(僧名)之供養次第法疏末,就阿字本不生之說者立三重之秘釋,因而總合二者開四重之釋義,是真言一家之釋例也。一淺略釋,解阿字為梵王之說(顯教中處處說之)是也。二秘密釋,如解毘盧遮那佛說阿字本不生是也。三秘密中秘釋,如解阿字自說本不生是也。四秘秘中秘釋,如解本不生之理自有理智,自覺本不生而說之是也。今以鐵鉢釋之,謂其鐵為堅牢,其圓取格好,是淺略釋也。謂其圓為菩提心之標相,其鐵表示心之堅固,是秘密釋也。更謂鐵為南天之鐵塔,圓為周徧法界,是秘密中之秘釋也。更謂鐵表金剛界,圓表胎藏界之圓檀,是金胎兩界之標幟,則是秘中秘釋也。大日經供養法疏下曰:「問阿誰向本怯呼造本不生耶?答:有三種:一秘密釋,二秘密中秘釋,三秘秘中秘釋。一秘密釋者,毘盧遮那佛說本不生故。二秘密中秘釋者,阿字自說本不生故。三秘秘中秘釋者,本不生理自有理智,自覺本不生故。」日本安然之菩提心義一曰:「大日經義釋有三種釋:如云於此經文有淺略釋有深秘釋,於深秘中亦有淺深。若供養法疏亦有三種:一深秘釋,(中略)兩文相合即成四種。」
- 執見
- 執持己心而不離之見解也。就種種之妄見而言之。釋門歸敬儀中曰:「無始妄習,執見鏗然。」顯密二教論上曰:「文隨執見隱,義逐機根現。」
- 大愛道涅槃經
- 上經之異名。
- 琉璃觀音
- 三十三觀音之一,又曰香王觀音。乘一蓮華,浮於水,手持香爐。
- 無等力三昧耶明妃
- 即入佛三昧耶真言。大日經密印品曰:「爾時薄伽梵即便住於身無害力三昧,住斯定故,說一切如來入三昧耶徧一切無能障礙力無等力三昧耶明妃。」義釋十曰:「三力者,謂三世力,或是三平等也。無等力者,即此三力也。」
- 性種性
- 二種性,或五種性,六種性之一。見種性條。
- 般遮羅
- Pañcāla,又作般沙羅,國王名,譯曰五執。此王仁慈,廢死刑,但縛罪人之五體,捨之於山林,因而國人稱為般遮羅。王妃卵生五百子,各於他國生長而還,欲寇父王,王妃出而鎮之。慧琳音義十八曰:「般遮,唐云五。數名也。羅,名為執。此乃國名,王之美稱也。言彼國王性多慈愛。縱有犯死刑者不忍殺之。但縛五體送於曠野山林。時人嘉之。因為國號也。」俱舍光記八曰:「婆沙一百二十四云:毘舍佉,鹿子母。般遮羅,是地名,唐言執五。此王從地為名。妃生五百卵,羞愧恐為災變,以小函盛棄殑伽河,隨流而去下。有鄰國王,因觀水見卵,遣人取將歸。經數日開,各出一子,養大饒勇,所往皆伏,無敢敵者。彼鄰國王與彼父王久來怨讎,欲遣征罰,先作書告:今欲決戰,尋後兵至圍繞其城,即欲摧破。般遮羅王極生忙怖,王妃聞委,慰諭王言:王不須愁,此五百子皆是吾兒。具陳上事,夫子見母,惡心必安息。妃自登城告五百子說上因緣,如何今者欲造逆罪,若不信皆應張口,妃按兩乳有五百道乳汁各注一口,應時信伏。因即和好各起慈心,兩國交通永無征伐。」
- 跋陀羅迦卑梨耶
- Bhadrakapilā,婆羅門女名。譯曰賢色黃女。見本行集經四十五。
- 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
- 三卷,西晉竺法護譯。一夏三月,佛昇忉利天為母摩耶夫人說大乘法。
- 無表思
- 法相宗之說。受戒之時,以第六識思心所隆盛之勢力,於第八識熏其種子,此思心所之種子有防非止惡之功能,故以之為戒體。此戒體於外相無表示,故名無表思,順小乘有部之義,名為無表色,彼宗以無表之戒體為色法故也。
- 有無邪見
- 有見無見皆非中道之正見,故云邪見。
- 七龍王
- 一,蓮華龍王。二,翳羅葉龍王。三,大力龍王。四,大吼龍王。五,小波龍王。六,持驛水龍王。七,金面龍王。見最勝經一。
- 般若波羅蜜多咒
- 般若心經中所說之陀羅尼也。陀羅尼集經第三亦說此咒。見心經條。
- 未生怨
- 阿闍世王之翻名。見阿闍世條。
- 善戒經
- 菩薩善戒經之略名。
- 異熟因
- 六因之一,謂善惡之二業也。善業感樂果,惡業感苦果,而苦樂之二果非善非惡而為無記法,是曰異熟。其異熟之因名異熟因。俱舍論六曰:「唯諸不善,及善有漏,是異熟因。異熟法故,何緣無記不招異熟?由力劣故,如朽敗種。(中略)為異熟之因,名異熟因。」
- 果分
- 對於因分而言。果之分齊之意。即超絕因人言說思慮之不可思議境界也。具云性海果分,亦稱果分不可說。冠註五教章上之一所謂「性海果分者,是當不可說之義,即十佛自境界,」是也。依華嚴探玄記十,有說所詮之義為果分,有說地上之證智為果分,有說十地之圓滿為果分,有說亡詮證入十地之正行離諸言教所安立之相為果分,無不皆應於理義,自出兩重之釋,一就實之十地,唯佛之所知佛智之所行,名為果分,二約於妙智,證正智如境故離言離相,名為果分。然清涼之華嚴略策謂「果者亡修離言名。」唯約於契證絕言而釋之,蓋此師以行門為本故也。
- 大定智悲
- 大定大智大悲,是佛之三德也。佛心澄明,謂為大定。以澄明故,照一切法界,是曰大智。以照一切法界故,於苦眾生生救濟心。是為大悲。又謂之智斷恩之三德。以大定斷一切之妄惑。是斷德。大智即智德。大悲即恩德也。此中前二者為自利之德,後一者為利他之德,此三者以之圓具自他之萬德。不動經曰:「唯圓滿大定智悲無不具足,即以大定德故坐金剛盤石,以大智德故現迦樓羅焰,以大悲德故現種種相貌。」
- 優曇缽
- 又作優曇盋。花名。見優曇條。
- 讀經爭
- 讀經文而無滯為勝,滯者為負,以爭勝負也。
- 覺意三昧
- 能使諸三昧成無漏,與七覺相應之三昧也。智度論四十七曰:「得是三昧,令諸三昧變成無漏,與七覺相應,譬如石汁一斤能變千斤銅為金。」天台智者有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覺意三昧一卷。
- 抽脫
- 行大小便也。以上廁者,抽脫袈裟也。行事鈔諸雜要行篇曰:「應脫袈裟僧祇支大小便。」
- 傳教灌頂
- 又名傳法灌頂,受職灌頂。傳受秘密之事法,而紹阿闍梨位之灌頂也。演密鈔四曰:「灌頂之言有二種別:一傳教灌頂,二結緣灌頂。(中略)二者傳教灌頂,從初發心求阿闍梨。為欲紹襲阿闍梨位故,師許可已。為造立漫荼羅具足儀軌而與灌頂,得灌頂已,堪紹師位,故名得傳教灌頂,名阿闍梨也。」
- 部教
- 謂部與教也。天台宗所說,部者為釋尊之教說,時間的竪立順序者,教者為空間的橫區,別教義之淺深者。化儀之四教,為從於部之教判,化法之四教,為從於教之教判也。
- 斷和
- 彼此有爭,則斷事之人,斷其是非,使兩者和。
- 一翳
- 言為他所障蔽也。傳燈錄十曰:「福州芙蓉山靈訓禪師,初參歸宗。問:如何是佛?宗曰:我向汝道,汝還信否?師曰:和尚發誠實言,何敢不信?宗曰:即汝便是。師曰:如何保任?宗曰:一翳在眼,空華亂墜。」此言一障蔽物在眼,則見空華之亂墮,不得認虛空之實性也。空華為空中之花。視為有而無實體者。宗鏡錄一曰:「先德云:一翳在目,千華亂空。一妄在心,恒沙生滅。」
- 結集法
- 聚眾多比丘依戒律之法組織一會,會中選一人使登高座,發問問之。聞其答:更問會眾,無一人異議,則定為如法之佛說,此謂之結集法。
- 三受門戒
- 謂三聚淨戒。瓔珞本業經下曰:「今為諸菩薩,結一切戒根本,所謂三受門攝善法戒。」詳見戒條。
- 那他
- Nada,又與Nadi那地,那提同。譯言江,海。見那提條。
- 心寂靜
- 二種寂靜之一。
- 開廢
- 同於開遮。聽許曰開,禁制云廢。
- 迦尸
- Kāśi,國名。迦尸者,本竹名,以此國出此竹故也。慧苑音義上曰:「迦尸者,西國竹名也。其竹堪為箭幹,然以其國多出此竹,故立斯名。其國即在中天竺境憍薩羅國之北鄰,乃是十六大國之一數也。」
- 摩訶摩瑜梨
- Mahāmayūri,王名。譯曰大孔雀。見陀羅尼集經九。
- 六種因
- 見六因條。
- 琰魔界
- Yama‑loka,琰魔王之世界,在此大洲地下五百由旬之處,縱廣亦五百由旬。俱舍論十一曰:「琰魔王國,於此贍部洲下,過五百踰繕那,有琰魔王國,縱廣量亦爾。從此展轉,散居餘處,或有端嚴具大威德,受諸富樂,自在如天。或有飢羸顏貌醜陋,如是等類,廣說如經。」長阿含經地獄品曰:「閻浮提南,大金剛山內,有閻羅王宮,王所治處,縱廣六千由旬。」
- 大神力
- 力用之不可思議者。神者不測之義。法華經曰:「有大神力,及智慧力。」
- 無上正等正覺
-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新譯。法華玄贊二曰:「阿云無,耨多羅云上,三云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覺,即是無上正等正覺。」
- 慈悲懺法
-
釋氏通鑑云:梁武帝妃郗氏,帝為雍州刺史時,妃薨,其性酷妒,化為巨蛇,入後宮通夢於帝,求為修功德使離苦。帝閱大藏,製慈悲懺法請僧懺罪,尋化為天人,於空中謝帝,既得生天。帝畢生不復立后。
具曰慈悲道場法。梁武帝所撰。
- 四念住
- 與四念處同。
- 二十五壇別尊法
- 為破二十五有各別供養,二十五尊之護摩法也。
- 住果羅漢
- 聲聞乘之人,得涅槃果,安住於其果,無更進求佛道之心,謂之住果羅漢。羅漢者,聲聞乘極果之名也。
- 唯識心定
- 唯識觀也。楞嚴經五曰:「我修習唯識心定,入三摩地。」
- 持心梵天所問經
- 四卷,西晉竺法護譯。思益梵天所問經之異譯。
- 伊羅鉢龍王
- Erāpattra,伊羅鉢龍王,毀佛之禁戒,損傷樹葉。以此因緣,命終而受龍身。佛本行集經三十一曰:「爾時海內伊羅鉢(此言香葉),王既受龍身,心生厭離,欲求解脫。而作是念:往昔迦葉如來,親授我記。汝大龍王,從今已去,過若千萬億年,當有一佛出現於世,號釋迦牟尼佛陀。今既過如是無量億年,頗有佛出世以不?而依那羅陀童子仙,始知釋迦世尊出世,伊羅鉢龍王與那羅陀,相隨共向於世尊所。(中略)伊羅鉢龍王,即白佛言:世尊我念往昔,有佛出世,名曰迦葉如來。我於彼中,出家修行。我時見一草,名曰伊羅。我時以手,斫取彼草,執捉將詣佛所,白彼佛言:若有比丘,斫於此草,得何果報?時彼世尊,即報我言:汝知若人故心斫斷此草,當墮牢固地獄。我於爾時聞此佛語,心中不信。以不取彼佛語故,不受其教誨。又自思惟:但斫此草,有何果報?以既不信故,造波夜提罪,不捨此邪見,命終已後,遂即生長壽龍中。是故彼時,為我立名,名伊羅鉢也。」四分律一曰:「所造惡雖微,慎莫謂為輕。如破伊羅葉,常在於龍中。」莊嚴經論三曰:「伊羅鉢龍王,以其毀禁戒,損傷樹葉故,命終墮龍中。」
- 轉輪
- 轉輪王也。轉論之威德,轉輪之果報等。
- 訶利
- Hari,又作呵梨,喝里。譯曰獅子。孔雀王咒經上曰:「訶利,梁云獅子。」寶窟上本曰:「外國云呵梨,此云獅子。」
- 藏經
- 隋書經籍志記梁武帝於華林園中,總集釋氏經典,凡五千四百卷。沙門寶唱撰經目錄,按此是佛經有藏之始。南史姚察傳遂有讀一藏經之說。開元釋經錄。列五千四十八卷。其後宋元明日本高麗公私刻板多至二十餘副。然存者無多。略舉存者:則一為高麗本,六千四百六十七卷,此本最古。一為宋本,五千七百十四卷。一為元本,五千三百九十七卷。日本天海僧正,由南宋藏翻刻六百六十五帙。一為明本,六千七百七十一卷。明萬歷年間密藏禪師,依當時北藏(當時明有南北二藏)初刻綴本者。日本黃蘗山翻刻之。清代重刻明本,且刊行績藏九十函又續藏三十函。日本弘教書院根據麗藏,校合天海本,元藏,鐵眼本,增以其國古鈔本,出縮印藏經四十帙,千九百十六部,八千五百三十四卷。其後藏經書院,又由鐵眼本,刊行卍字藏經千六百六十八部,及引續續藏經千七百五十七部。最近頻伽精舍主人羅詩氏,據弘教本,略加增減,益以清刊龍藏及乾隆續藏千一百二十七卷。刊行藏經四十帙,四百十四冊,凡一千九百十六部,八千四百十六卷。餘詳一切經條。
- 華藏八葉
- 謂胎藏界之曼陀羅,第一中臺八葉院也。是八葉之蓮華藏世界,九佛現於其上,是即吾人心蓮之標示。秘藏記鈔六曰:「一切眾生干栗多心,法爾有八瓣形,是八葉心蓮花也。是名花藏世界。」
- 坐禪三昧經
- 坐禪三昧法門經之略名。
- 崑崙舶
- 崑崙國之船。
- 經箱
- 貯經之箱。其形不同,而在經案之上者,竪一尺許,橫四五寸,多鏤金銀嵌螺鈿為飾。
- 徧照
- 法身之光明,徧照世界也。大日如來之密號為徧照金剛。瑜祇經曰:「薄伽梵金剛界徧照如來。」
- 佛說孔雀王咒經
- 二卷。梁僧伽婆羅譯。與前經同,稍略。
- 本命道場
- 祈念皇帝本命星,以鎮護國家之道場也,唐青龍寺之鎮國道場,即皇帝本命之道場也。見鎮護國家道場條。
- 小四相
- 又名隨相。附隨大四相之四相也。見四相條。
- 壁觀胡僧
- 謂初祖達磨也。見壁觀項。
- 無量壽王陀羅尼經
- 大乘聖無量壽決定光明王如來陀羅尼經之略名。
- 缽履曼荼羅
- Pari‑maṇdala,又作鉢哩曼荼羅。譯曰圓。寄歸傳二曰:「鉢履曼荼羅著泥婆娑,即其真也,譯為圓整著裙。」梵語雜名曰:「圓,鉢哩曼荼羅。」
- 鉢盂
- 或作盋盂。鉢為梵語,盂為漢語,梵漢雙舉之名。勅修清規辨道具曰:「梵云鉢多羅,此云應量器,今略云鉢,又呼云鉢盂,即華梵兼名。」演繁露曰:「東方朔傳注:盂,食器也。若盋而大,今之所謂盋盂。盋音撥,今僧家名其食器為鉢,則中國古有此名,而佛徒用之。」按說文云:盋食器也。盂屬。然則以鉢多羅為盋盂者,音義兼譯也。參照鉢多羅條。
- 十六開士
- 賢護等十六居士菩薩也。碧岩七十八則曰:「古有十六開士於浴僧時隨例入浴。」見十六菩薩條。
- 跋梨迦
- 商主之名。譯曰金挺。見佛本行集經三十二。
- 因體
- 於因明為因之體者。即有法上所具之義,立者敵者共許之事件也。立聲無常之宗,聲論師及佛者共許同有,所作之義,是即因體也。
- 敦煌石室
- 甘肅敦煌縣東南有鳴沙山,其麓有三界寺,寺旁石室千餘,舊名莫高窟,俗名千佛洞,以四壁皆佛像也。清光緒庚子,有道士掃除積沙,於複壁破處,見一室,內藏書甚富,發之。皆唐及五代人所手寫,并有雕本,佛經尤多,蓋西夏兵革時,保存於此也。英人史泰英,法人伯希和,先後至其地,皆擇完好者捆載而去,陳於彼國博物院中。至我國政府更往搜求,精好者已不可得。近人據伯希和所得本印行者,有敦煌石室遺書,鳴沙石室古佚書二種,皆前所未見之祕笈也。
- 磨滅
- 物碾磨,則終消滅,謂有為法漸衰損,終消滅也。寶積經九十六曰:「須彌河海盡燋枯,畢竟磨滅歸虛空。」無量壽經下曰:「威勢無幾,隨以磨滅。」大乘義章九曰:「一切有為,無常磨滅。」中阿含經四十三曰:「欲者苦無常磨滅法。」
- 真歇了
- 丹霞涼禪師法嗣,真州長蘆真歇清了禪師也。見五燈會元十四。
- 經筴
- 又曰梵筴貝筴。筴音楚革切,筮策也。簡書也。字典曰:「廣韻楚革切,魯語臧文仲聞柳下季之言,使書以為三筴,註簡書也。」以貝經與簡策同也。作夾者為非。寄歸傳一曰:「云十誦四分者,多是取其經夾以為題目。」僧史略上曰:「於時未事翻譯,必存梵筴。」
- 制門
- 如來悲德所垂,五逆十惡猶攝取,是為開門,如來智德所發,制止諸惡,毫無容赦,是為制門。所謂化制二教是也。
- 龜茲
- Kuche,又作丘慈,俱支曩,屈支。漢西域古國名。唐置龜茲都督府。安西都護嘗治此。即今新疆庫車縣地。國治延城。在今庫車城南百四十里。沙雅縣北四十里。古來佛教繁昌之地。鳩摩羅什之生國也。西域記一曰:「屈支國,舊曰龜茲。」玄應音義四曰:「丘茲或言龜茲,正言屈支也,屈音居勿反。多出龍馬。左傳云屈產之乘。」梵語雜名曰:「龜茲俱支曩。」詳細見西域記一。
- 喻體
- 見喻依條。
- 巴陵
- 岳州巴陵之顥鑑,雲門之法嗣也。見傳燈錄二十二。
- 鉢他
- 譯曰一升。見楞伽經。巴Pattha。
- 女人定
- 離意女之入定也。見女子出定條。
- 等流習氣
- 二種習氣之一。習氣又名種子,謂第八識所藏之生果功能也。等流習氣為生等流果之種子。唯識述記二末曰:「自性親因,名等流種。」
- 聖觀自在菩薩念誦儀軌
- 一切佛攝相應大教王經聖觀自在菩薩念誦儀軌之略名。
- 違順
- 違境與順境。感苦之境界,名為違境。感樂之境界名為順境。常曰順違。今以苦樂文字之次第,謂為違順。唯識論三曰:「受謂領納,順違俱非,境相為性。」往生要集上末曰:「以貪瞋境多違順故,自起煩惱,返墮惡道。」(俱非者,非順非違)。
- 名假虛實觀
- 三假觀門之一。觀名之虛實之法門也。
- 世尊陞坐
- 「世尊一日陞法座,文殊白槌曰: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見碧巖九十二則,從容錄第一則。白槌者,凡僧中欲成佛事時,座中一人先擊槌,表白於大眾,使一會和之。戒律上之作法也。禪門之上堂則之,行白槌之法,長老之說法前白槌,「法筵龍象眾當觀第一義。」說法已,則白槌:「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此二句據唐華嚴經四。「汝應觀法王,法王法如是」之文,而世尊陞座文殊白槌事,曾不見於藏經,是亦與拈花微笑之公案,共是禪門之宗匠為機緣而設耳。
- 羅叉私
- 見羅剎條。
- 半超
- 謂樂慧不還果之聖者,於色界十六天中,或超越一天,或超越二天乃至十三天者。
- 經笥
- 盛經之箱。釋氏要覽中曰:「經笥法將,並五印度學人,稱奘法師。」是由箱之義,轉而為通經人之義。與西域記十二贊奘師所謂:「印度學人,咸仰盛德。既曰經笥,亦稱法將。」皆有腳經笥之義也。
- 開眼供養
- 行開眼之法會,必當捧香華,佛供,燈明等於佛,故云供養。安像三昧義軌經詳說之。
- 散拓羅
- Saṁsāra,譯曰移轉,輪迴。
- 擬寶珠
- 本為佛塔相輪上之寶珠,象其形置於欄杆之柱頭者。
- 乃至
- 超越中間之辭。攝多少之辭。窮邊際之辭也。乃至之梵語有二:一為Antaśas,此為示最少之語。善導所謂下至者是也。二為Yāvat,此為中略之義。一英語譯為at least,二譯為as far as。勝鬘經寶窟中本曰:「乃至者,還是窮到之辭。」輔行二之三曰:「越卻中間,故云乃至。」教行信證行卷曰:「乃至者,一多包容之言。」同信卷末曰:「言乃至者,攝多少之言也。」
- 摩登伽女
-
佛在世有一摩登伽女為其女鉢吉帝,以幻術蠱惑阿難,將使婬樂。佛說神咒解其難。見鉢吉帝條。
見摩鄧伽條附錄。
- 婆梨
- Vāri,又作婆利、波利。水之別名。涅槃經十三曰:「或言婆利。」慧琳音義二十六曰:「婆梨,此云雜藥和。水名也。」翻梵語曰:「婆利,譯曰水也。」
- 五字門
- 一、我覺本不生,即𑖀阿字門也。二、出過言說道。即𑖪嚩字門也。三、諸過得解脫。即𑖨囉字門也。四、遠離於因緣。即𑖮訶字門也。五、知空等虛空。即𑖏結字門也。見五大條。
- 鳩那羅
- 見拘那羅條。
- 宿住通
- 宿住隨念智證通之略,六通中之宿命通也。
- 自餓法
- 自餓外道之行法也。
- 蝙蝠僧
- 又曰鳥鼠僧。見鳥鼠僧條。
- 菴羅衛園
- Āmrapāli,又名Āmrāvati,玄應音義二十二曰:「菴羅衛,舊云菴羅樹園,即菴羅婆女。以園施佛,仍本為名也。言衛者,此昔守衛看護此園林。」
- 唯識論
- 有二本:一為成唯識論,梵名Vijñānamātrasiddhi‑śāstra之異名。一為唯識二十論之略名。唯識二十論,有三譯:一後魏瞿曇般若流支(又作菩提流支)譯,一卷,單題曰唯識論,或題曰楞伽經唯識論。二陳真諦譯,一卷,題曰大乘唯識論。三唐玄奘譯,一卷,題曰唯識二十論。諸家之註釋如下:唯識二十論述記二卷,唐窺基撰。成唯識論料簡二卷,唐窺基撰。又稱唯識開發。成唯識論述記二十卷,唐窺基撰。成唯識論別鈔十卷,存卷一卷五卷九卷十,唐窺基撰。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八卷,唐窺基撰。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四卷,唐窺基撰。成唯識論掌中樞要記二卷,存卷上,唐智周述。成唯識論了義燈十四卷,唐慧沼述。成唯識論了義燈記二卷,存卷下,唐智周撰。成唯識論演秘十四卷,唐智周撰。成唯識論義蘊五卷,唐道邑撰。成唯識論疏義演二十六卷,唐如理集。缺卷六末下及十七十八二十二。成唯識論演秘釋卷一,唐如理撰。註成唯識論卷十七,餘缺。成唯識論疏鈔十八卷,唐靈泰撰。缺卷九卷十三末卷十五卷十七。成唯識論學記八卷,新羅太賢集。唯識開蒙二卷,元釋雲峰集。成唯識論俗詮十卷,明明昱俗詮。成唯識論集解十卷,明通潤集解。成唯識論音義十卷,明廣承音義。成唯識論合響十卷,明大真合響。成唯識論自考十卷,明大惠錄。成唯識論觀心法要十卷,明智旭述。唯識三十論直解一卷,明智旭解。唯識三十論約意一卷,明明昱約意。成唯識論音響補遺科二卷,智素科。成唯識論音響補遺十卷,智素補遺。成唯識論證義十卷,明王肯堂證義。
- 薩羅計
- Sarki,最勝王經三十二香味之一。譯曰叱脂。
- 一心金剛寶戒
- 天台宗相傳之菩薩戒名。依梵網經而立此稱。又名圓頓戒。其戒相僅為梵網之十重四十八輕戒。梵網經下曰:「我本盧舍那佛心地中初發心中常所誦一戒光明,金剛寶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薩本源。」
- 結願作法
- 密宗於結緣作法行補闕啟白也。其文曰:「自開闢之始,至於結願之今,致隨分精誠雖勤修,具縛凡夫分段依身故,行法之間難制餘念。然者經三業亘六根,所犯有誤事,仍誦秘密神咒唱諸尊名號,懺所犯充補闕。」次唱真言佛名畢,又云:「依念秘密真言唱諸寶號,成如法如說功德了。」見考信錄四。
- 空無我
-
苦諦四行相中之二。五蘊之法無確實之一相異相,曰空,無我我所曰無我。法界次第中之下曰:「空行者,觀五受陰,一相異相無故。無我者,觀五受陰中。我我所法,不可得故。」又無我所曰空。無我見曰無我。俱舍論二十六曰:「違我所見故空,違我見故非我。」
空與無我,異名同義。大乘義章一曰:「空與無我,眼目異名。」無量壽經下曰:「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
- 帝釋巖
- 又云帝釋窟。在摩伽陀,帝釋嘗於此請問疑事於佛,佛演釋之,即佛說帝釋所問經是也。彌勒菩薩今在窟中。西域記九曰:「因陀羅勢羅窶訶山,唐言帝釋窟,其山岩谷杳冥,花林蓊鬱。嶺有兩峰岌然突起,西方南岩間有大石室,廣而不高,昔如來嘗於中止。時天帝釋以四十二疑事畫石請問,佛為演釋,其迹猶在。」帝釋巖秘密成就儀軌曰:「摩伽陀國,菴沒羅聚落北,韋提希山有帝釋巖。而彼巖中有九十九宮,(中略)慈氏菩薩今現在彼入三摩地,名最上莊嚴。」帝釋所問經曰:「爾時帝釋天王,聞佛在摩伽陀國毘提呬山帝釋巖中。」梵Indraśilāguhā。
- 無上世尊
- 佛之尊號。以佛為一切世間中最尊勝故也。
- 燄摩天供
- 供養燄摩天之法。百二十尊法六。詳記其修法。
- 賢護
- Bhadrapāla,梵名曰颰陀,跋陀和,跋陀婆羅,跋陀羅波梨。或曰賢護長者,賢護菩薩,賢護大士。在家之菩薩也。玄應音義五曰:「案移識經云:颰陀羅波梨,此譯云賢護,亦云賢守。鄰聖曰賢,固道稱守。幻士經云:颰陀,此言仁賢。是王舍城在家菩薩也。」大寶積經百九卷賢護長者會第三十九曰:「有一最大巨富商主長者之子,名颰陀羅波梨(隨言賢護)。(中略)爾時世尊告阿難言:長老阿難!汝欲聞此颰陀羅波梨長者家中所有眾樂事乎?乃至具足說其受於快樂果報,雖復忉利帝釋天王猶不能及,況復人間。(中略)是長者子,凡有六萬最大商主恒隨彼後。(中略)其颰陀羅波梨家內恒常鋪設六萬上妙六合床榻,雜色被褥以覆其上,(中略)復有六萬婇女,端正殊絕,身體柔軟細滑,(中略)又其長者欲食之時,則有六萬雜種羹臛飯,食微妙香美,猶如天廚無有異也。」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有「賢護長者品。」又大方等大集賢護經一曰:「王舍大城有優婆塞。名曰賢護。為眾上首。」
- 行一念
- 對於信一念而言。一聲稱南無阿彌陀佛也。
- 十二佛名經
- 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滅罪經之略名。
- 文殊
- Mañjuśrī,文殊師利之略,舊稱文殊師利,滿殊尸利,新稱曼殊室利。新舊有六譯:無量壽經、涅槃經曰妙德,無行經曰妙首,觀察三昧經,大淨法門經曰普首,阿目佉經、普超經曰濡首,無量門微密經、金剛瓔珞經曰敬首(以上舊譯);大日經曰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是妙之義;師利或室利,是頭之義,德之義,吉祥之義也。此菩薩與普賢為一對,常侍釋迦如來之左,而司智慧(普賢在右司理,但當以右智左理,今違之,一依勝劣之次第,二示理智融通之義也)。心地觀經八曰:「三世覺母妙吉祥。」放鉢經曰:「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師利之恩也。過去無央數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此菩薩頂結五髻,以表大日之五智,手持劍,以表智慧之利劍,駕師子以表智慧之威猛。此文殊有種種之差別,如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兒文殊等。此中以五字五髻文殊為本體。法華文句二曰:「文殊師利,此云妙德。大經云:了了見佛性,猶如妙德。」法華嘉祥疏二曰:「文殊,此云妙德。以了了見佛性,故德無不圓,累無不盡,稱妙德也。」西域記四曰:「曼殊室利,唐言妙吉祥,舊曰濡首,又曰文殊師利,或言曼殊尸利,譯曰妙德,訛也。」探玄記四曰:「梵語喚頭為室利、吉祥、德等,亦為室利,故致翻譯不同也。」慧苑音義上曰:「文殊師利,正云曼殊室利,言曼殊者此云妙也,室利者德也。」
- 慧炬三昧
- 法華經所說十六三昧之一。入此三昧,則發智慧之燈炬,照世之險難,故謂為慧炬三昧。法華嘉祥疏十二曰:「慧炬三昧者,如執炬夜行,不墮險處。」
- 天台三生
- 台家約種熟脫三段示佛道成就之相。初種菩提心之種子為種,修行漸熟為熟,修行成而果德顯為脫。此三段或配於久遠與中間及今世之三。或於一生一念之中立此三。然則三生者,但示三位之別耳。見種熟脫條。
- 三昧耶身
- 與三昧耶形同。但從佛身謂為身。法報應之三身。密教如其次第謂為種子,三昧耶,尊形之三身。塔婆,寶,珠,蓮華,五鈷等為大日之三昧耶身。當於顯教之報身。依通門,則一切之事物,盡為大日之三昧耶身,依別門,則以塔婆為大日之三昧耶身,乃至以蓮華為彌陀之三昧耶身等,各有別個之標幟。雜談集九曰:「密教之意,佛有三身:種子,三昧耶,尊形也。如次第為法報應三身。」
- 淫湯
- 米湯也。淫者留之義,點米粉於湯,混濁滯留,是曰淫湯。續字彙云:淫,王粲七哀詩:「何為久滯淫。」文選註留也。
- 因地倒者因地起
- 迷悟不離心,倒與立不離地也。玄義六下曰:「若信若謗,因倒因起。如喜根雖謗,後要得度。」禪林類集正覺逸頌曰:「堪悲堪笑修山王,因地起兮因地倒。」宗鏡錄七曰:「如人因地而倒因地而起,一切眾生,因自心根本智而倒,亦因而起。」文句記十之中曰:「因謗墮惡,必由得益。如人倒地,還從地起。」
- 讚眾
- 於法事之式,唱讚偈者。其頭首謂為讚頭,餘人謂之讚眾。有四智讚,吉祥讚等種種之讚文。
- 觀自在菩薩大悲智印周徧法界利益眾生薰真如法
- 一卷,唐不空譯。說二種之香印。有圖。見香印條。
- 開遮
- 戒律之語。開者許之義,遮者止之義。許作曰開,禁作曰遮。資持記上一之五曰:「遮即是制,不制意即是開。」
- 蟻喻經
- 佛說蟻喻經,一卷,宋施護譯。以蟻之蝟集譬五蘊。
- 九股杵
- 金剛杵上下之頭九分者。微妙漫拏羅經曰:「若復作九股,上下猛炎相,此是忿怒金剛杵。」
- 與手低頭
- 法華經方便品曰:「或有人禮拜,或復但合掌,乃至舉一手,或復小低頭,以此供養像,漸見無量佛,自成無上道。」即敬禮之輕者。
- 百法論
- 百法明門論之略稱。
- 大聖妙吉祥
- 梵語曼殊室利。譯為妙吉祥。舊稱文殊菩薩。
- 無表戒
- 戒有二種,舊曰作戒,無作戒,新曰表戒,無表戒。受戒之時,造作受者身口而表示受戒之相於外,謂之表戒,此時身內生一種有防非止惡功用之實物,謂之無表戒。以此於外相無表示故也。表戒者,受戒時竣,即亦斷絕,無表戒者,永於身內相續以護身口之惡也。而此無表戒有部以為色法,成實宗以為非色非心,法相宗以為心法。參照無作戒條。
- 人空觀
- 了人空之理之觀法也。
- 受者
-
十六知見之一。
受戒及灌頂者。
- 二十天
- 一大梵天王、二帝釋尊天、三多聞天王、四持國天王、五增長天王、六廣目天王、七金剛密迹、八摩醯首羅、九散脂大將、十大辯才天、十一大功德天、十二韋馱天神、十三堅牢地神、十四菩提樹神、十五鬼子母神、十六摩利支天、十七日宮天子、十八月宮天子、十九裟竭龍王、二十閻摩羅王。見諸天傳。
- 蜜栗伽悉他鉢娜
- (Mṛg‑adāva)寺名。譯曰鹿園。鹿野園之精舍也。求法高僧傳上曰:「那爛陀寺東四十驛許,尋弶伽河而下,至蜜利伽悉他鉢娜寺,唐云鹿園寺也。」梵⃞Mṛga‑sthāpana。
- 八忍
- 於欲界與上二界四諦之理忍可印證之智也,忍可印證欲界之四諦謂之四法忍:一苦法忍,二集法忍,三滅法忍,四道法忍也。忍可印證色界無色界之四諦,謂之四類忍,一苦類忍,二集類忍,三滅類忍,四道類忍也。以此八忍正斷三界之見惑也。既斷見惑已,而觀照明了,則為八智,蓋八忍是無間道,八智是解脫道,忍為智之因,智為忍之果也。合此八忍八智,稱為見道之十六心。止觀輔行六曰:「忍者因也。」
- 二種精進
- 一身精進,如法致財而用於布施等。二心精進,斷慳貪等之惡心而不使得入也。見智度論八十。
- 三災
- 劫末所起之三種災害,有小大之二。
- 古三論
- 古傳之三論宗也。自龜茲國之沙車王子傳於鳩摩羅什。姚秦時,什來支那。道生,曇濟,道朗等傳承之。參照三論宗條。
- 金剛一界
- 謂金剛界也。一界者,對於真言曼陀羅金剛界胎藏界兩界之稱。見金剛界條。
- 一緣
- 同一類之機緣,同一種之因緣也。妙玄一之上曰:「一根一緣,同一道味。」大集經三十八曰:「行住坐臥,常係一緣。」
- 祇園精舍鐘
- 祇園圖經曰:「無常院中有一堂,但以白銀為飾。院有八鐘,四為白銀,四為頗梨。銀鐘在院之四角,起而置之。頗梨鐘在無常堂之四角。其頗梨鐘,形如腰鼓,鼻有一金毘崙,乘金獅子,手執白拂。病僧之氣(無常堂置病僧)將大漸時,從是金毘崙之口說無常苦空無我,手舉白拂,鐘即自鳴,音中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病僧聞音,苦惱即除,得清涼之樂,如入三昧,往生於淨土。(中略)銀鐘者帝釋所作,頗梨鐘者月天子所造,其聲所至百億世界,至佛滅度,二鐘上去,各還本土。」
- 鳩摩羅時婆
- 又作鳩摩羅耆婆、鳩摩羅什婆。同名有三人:一為佛在世大醫之名。舊稱耆婆、耆域。譯曰活命童子。二為受佛活育記別之童子。俱舍論五曰:「佛所記別達弭羅。(中略)鳩摩羅時婆。」同光記五曰:「鳩摩羅,此言童子。時婆,此云活命,名活命童子。」三即羅什三藏。譯曰童壽。見鳩摩羅什條。
- 立僧首座
-
立僧者,開導成立眾僧之義也。無一定之人,別於首座,頭首外於西堂或前堂及諸耆宿中擇有道博達之人,墾請為眾開法。或請大方之尊宿充之。其任極重。見象器箋六。
立僧者,說法而成立眾僧之義也。無一定之人。首座頭首之外,別於西堂或前堂及諸耆宿中選有道博達之人而敦請之,使為眾開法,或請大方之尊宿充之,其任極重。代前堂首座之住持說法者,更難其人。如名德首座,則於前堂中擇稍有德者為之,得其人不難也。見象器箋。
- 歡喜母
- 訶梨帝母之譯名。見訶利底條。
- 跋移阿修羅
- 見婆稚阿修羅條。
- 八大總持王經
- 持明藏八大總持王經之略名。
- 依他十喻
- 依他法之無實體,以十種之喻而顯。維摩經方便品曰:「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炎,從渴愛生。是身如芭蕉,中無有堅。是身如幻,從顛倒生。是身如夢,為虛妄見。是身如影,從業緣現。是身如響,屬諸因緣。是身如浮雲,須臾滅。是身如電,念念不住。」大般若經一曰:「於諸法門,勝解觀察。如幻如陽焰,如夢如水月,如響如空花,如像如光影,如變化事,如尋香城。」
- 寶月智嚴光音自在王如來
- 七佛藥師之一。東方過五恒伽沙佛土妙寶國之佛名。發八大願者。
- 偈他
- 譯曰頌。見伽陀條。
- 如法愛染法
- 又曰大愛染法。日本東密安置如意寶珠而行之秘法也。
- 俱舍彌法
- 見俱睒彌條。
- 僧炎伽陀尼
- 豫守罪而不使起也。文殊師利問經上注曰:「僧炎是逆守義,伽陀尼是令不生義。」梵⃞Saṁyamagatāni。
- 多隸三喝
- 多隸者多隸路迦吠闍耶Trailokyavijaya,即降三世明王之略。此尊三喝吽字而降伏眾生三毒之煩惱。故重之。
- 迦利
-
Kali,又云哥利,歌利,迦梨,羯利,迦藍浮,迦羅富,迦黎。王名。譯曰鬥諍,惡生。西域記三曰:「瞢揭釐城東四五里,有窣堵波,極多靈瑞。是佛在昔,作忍辱仙。於此為羯利王(唐言鬥諍,舊云哥利,訛也),割截肢體。」玄應音義三曰:「歌利王,或言迦利王,論中作迦藍浮王,皆訛也,正言羯利王,此譯云鬥諍王。西域記云:在烏仗那國,瞢揭釐城東四五里,是其處也。舊云惡世無道王,即波羅奈國王也。」涅槃經三十一曰:「迦羅富。」度無極集五曰:「迦黎。」
梵Kaliṅgarājā(名義大集一八〇)。
- 法曼荼羅
-
四種曼荼羅之一。經論之文字言語並經論之義理及真言之種子陀羅尼等,凡關於法文義理者悉名法曼荼羅。以此為大日如來之法門身故也。秘藏記上曰:「法曼荼羅,種子也,是謂法身軌持之義。」
省作法曼。
- 囉怛娜
- Ratna,又云羅怛那,羅怛曩,曷剌怛那,剌那。譯曰寶。仁王良賁疏下三曰:「囉怛娜,此云寶。」
- 千是
- 千百之是非也。對於百非而言。二教論上曰:「一法界心非百非,背千是。」
- 勝數
- 勝論數論之二論也。性靈集七曰:「勝數典文,尚溺三有之水。」
- 牛角山
- 見牛頭山條。
- 七種無常
- 楞伽經四,謂「一切外道,有七種無常非我法也。一、作捨無常,四大造色,作已而捨,以為無常。二、處壞無常,處者形處,即諸色形狀,彼意四大及造色,畢竟不壞,但觀形狀長短等壞滅,以為無常。三、色即無常,第二外道,見形處變壞,以為無常,今言形色即為無常。佛破其言曰是即前之處無常也。四、轉變無常,以四大及造色為常住,惟以色相轉變為無常,譬如器具轉變而金性不變也。五、性無常,彼計有無常之性,此性雖不壞而能壞一切法,使之無常,猶杖破瓦石,壞諸物,而自體不壞也。六、性無性無常,四大之性,皆無自性,能造及所造之相,皆變壞,是無常也。七、不生無常,一切之法本來不生,不生即無常也。佛破其言曰不生尚無,何有生滅,名為無常,實不成無常也。」梵⃞Sapta‑anitya。
- 記心輪
- 謂識別他心佛之意業之用也。三輪之一。義林章六末(三輪章)曰:「三輪別名者,雜集第一說,一神變輪,二記心輪,三教誡輪。(中略)心謂他心種類差別,記謂別識,識別彼心,名曰記心。」
- 四大師
- 唐朝有四大師之稱號,依勅補之。佛祖統祀三十九曰:「詔法華智威法師,補四大師朝散大夫。」
- 坐禪用心記
- 一卷,日本曹洞宗瑩山著。詳細記述坐禪之規範要旨,為曹洞宗勘要之書也。
- 世尊大恩
- 佛常導眾生轉迷開悟之大恩也。法華經信解品曰:「世尊大恩,以希有事,憐愍教化利益我等。」
- 吉祥海雲
- 卍字之別稱。慧琳音義二十一曰:「室利靺瑳,Śrī‑vatsa,此云吉祥海雲。」見萬字條。
- 稱名念佛
- 稱名即念佛也。
- 阿羅伽
- 梵云阿羅伽,此云欲。如五欲之欲,希求之義也。見翻譯名義集十五。
- 果後
- 得佛果之後。文句記九下曰:「昔於諸教,雖見不同,而生於疑,乃不知是果後方便。」
- 十八日
- 觀音之緣日也。見緣日條。
- 果德
- 果上之功德。涅槃有常樂我淨之四德,謂為果德。
- 黑蛇抱珠
- 喻眾生業報之因緣不同也。智度論八曰:「業報因緣各各不同。(中略)譬如黑蛇,而抱摩尼珠臥,有阿羅漢人乞食不得。」
- 關捩子
- 喻物之緊要處。傳燈九黃檗草曰:「如四祖下牛頭大師,橫說竪說,未知向上關捩子。」碧巖第一則評唱曰:「撥轉關捩子,出自己見解。」
- 倩女離魂
- 正燈錄六(五祖演禪師章)曰:「五祖問僧云:倩女離魂,那個是真底?」剪燈新話上聚景園記曰:「清河張鑑季女倩娘,鑑嘗許外甥王宙為妻,既而悔之,欲嫁賓僚之賢者。女聞之鬱抑,宙亦深恨,赴京師至山郭。半夜忽聞有人行聲,問之,乃倩娘也。遂匿於船,至蜀,凡五年。遂與還歸。既至,宙獨先到鑑家謝其事,鑑曰:吾女病在閨中,何其詭說?宙曰:見在舟中,鑑使人驗,果然。使者還報,室中病女聞而喜,起出相迎,合為一體。」
- 罽利沙盤
- 見迦利沙波拏條。
- 寶樹觀
- 觀經所說十六觀中之第四,觀淨土寶樹之相也。經曰:「地想成已,次觀寶樹。(中略)觀見樹莖枝葉華果,皆令分明,是為樹想,名第四觀。」
- 篅衣
- 比丘尼之裙也。慧琳音義六十三曰:「篅衣者周匝相連縫合,猶如篅𥫱,名曰篅衣,即今之女人所著裙是也。」
- 諸著
- 著者執著也。凡夫執著於生死,二乘執著於涅槃,菩薩執著於所證之法,統之曰諸著。法華經方便品曰:「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
- 執著
- 固著於事物而不離也。大般若七十一曰:「能如實知一切法相而不執著故,復名摩訶薩。」菩提心論曰:「凡夫執著名聞利養資生之具務以安身。」行事鈔下四曰:「大德順佛聖教依教而修,內破我倒,外遣執著。」
- 獲
- 得之一種對於不獲而言。謂得未曾得者,又言今得曾得而已失者。例如見道初無漏,凡夫未曾得,又如有漏定,曾得而已失,今並得之是也。
- 食前密語
- 唱於食前之僧跋語也。見僧跋條。
- 跋羅末羅耆釐
- Bhrāmaragiri,山名。譯曰黑蜂。在中印度。見西域記十。
- 毘曇孔子
- 釋氏要覽下曰:「西秦慧嵩,善阿毘曇論,時重號毘曇孔子。」
- 鷲巖
- 靈鷲山也。華嚴玄談一曰:「鷲巖西峙,象駕東馳。」
- 捨身飼虎
- 見薩埵王子條。又,乾陀尸利國王之太子以身投餓虎。見菩薩投身飼餓虎起塔因緣經,經律異相三十一。
- 佛陀僧訶
- Buddhhasiṁha,論師名。譯曰師子覺,無著菩薩之弟也。見西域記五。
- 十八支
- 四禪定之十八種功德法也。見四禪定條。
- 爐煨增
- 見遊增地獄條。
- 有餘依
- 二種涅槃之一。見有餘條附錄有餘涅槃項。
- 三聚教
- 三聚戒之教也。
- 祇園圖經
- 一卷,南山道宣著。
- 六種性
-
瓔珞本業經上說:一習種性,十住也,與前同。二性種性,十行也,與前同。三道種性,十迴向也,與前同。四聖種性,十地也,與前同。五等覺性,與前同。六妙覺性,妙極覺滿。此中性雖通於六位,而種局在於因。故前之四位,正名為種。等覺雖猶在因,而勝於前位,故稱為覺。不謂為種也。
瓔珞經分別菩薩從因至果之行位種性為六位。見種性條。
- 打供
- 為供養也。
- 鉦鼓
- 佛教儀式所用之樂器。
- 開齋
- 比丘喫朝飯也。義楚六帖六曰:「律云:明相出時開齋。明相者,日照閻浮樹時,身黑葉青,過則白。開齋,又云星沒,又云少年比丘見手中麤文。」
- 防那
- 譯曰裁縫女。可洪音義十一上曰:「防那此云女,刺繡裁縫等業也。」梵Vāna。
- 無相大乘
- 三論以空理為宗,故有無相大乘之別稱。
- 大祥忌
- 三回忌也,大祥為儒典三年祭之名。
- 性用別論
- 四重出體之第四。見出體條附錄。
- 入定不定印經
- 一卷,唐義淨譯。妙吉祥問菩薩之退行不退行。佛言:有五種之行:一羊車行,二象車行,三日月神力行,四聲聞神力行,五如來神力行。前二種有退,名為不定。後三種不退,名為入定。即入定與不定之法印也。
- 八萬四千相好
- 對於劣應身(即化身佛)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勝應身有八萬四千之相與好。觀無量壽經曰:「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
- 慈悲五利
- 一刀不傷,二毒不害,三火不燒,四水不沒,五瞋惡見善。見檀特羅經。
- 回忌
- 為死者回來之一定忌日。如三回忌七回忌等。
- 回心
- 回轉心而由邪入正也。楞嚴經五曰:「回心今入菩薩位中。」唯識論十曰:「決定回心,求無上覺。」
- 眾務
- 律於四人已上相合作羯磨,謂之眾務。資持記上一之一曰:「眾務,謂四人已上羯磨僧。」
- 初剎那識
- 生有最初之第八識也。最初之一剎那,唯此第八而已。故曰初剎那識。仁王經中曰:「諸有情於久遠劫,初剎那識異於木石。」
- 鷲嶺
- 靈鷲山也。詳鷲山條。徐陵文曰:「昆吾在次,皆鳴鷲嶺之鐘。」
- 賣弄
- 謂自誇也。
- 悔過
- 向三寶而懺悔罪過也。
- 彌樓
- 山名。譯曰高山,光山。或謂與須彌山一體。或謂為別體。依法華經則為別山也。法華嘉祥疏十一曰:「彌樓山此云高山,又云光山。」慧琳音義十五曰:「彌樓山即須彌樓山也,皆梵語訛轉也,唐云妙高山,或云妙光山。」大部補註十曰:「有人謂彌樓,此云光明山,即七金山也,金色光明故云耳。若準第一義法勝經云:須彌樓山,則彌樓山是須彌山也。如新俱舍云蘇迷盧山,舊譯俱舍,其須彌山亦云彌據山,是則梵音有楚夏耳。若據今文(法華經)下句自云須彌鐵園,是則彌樓須彌有異。」以同一為正。
- 生佛假名
- 曰眾生,曰佛陀,俗諦迷情上之假名耳,真諦覺悟上,無眾生,無佛陀,真如平等也。始終心要曰:「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無自他之形相。」
- 同分妄見
- 眾生迷失真性,於一切虛妄之境界同受苦樂也。
- 真淨大法
- 是地涌菩薩稱讚法華之語也。天台以此一句證本經明常住。神力品曰:「爾時千世界微塵等菩薩摩訶薩從地涌出者,皆於佛前,一心合掌,瞻仰尊顏,而白世尊曰:(中略)我等亦自欲得是真淨大法受持讀誦解脫書寫而供養之。」法華玄義七曰:「口唱真常大法,是真是常,略舉二德,我樂可知。而鈍者讀文猶自不覺也。」同釋籤曰:「真是常德,淨是淨德。既有常淨,豈無我樂?故云二德可知。鈍者讀文猶自不覺者,不覺此經具足四德,謬判法華。不明常住,以是而言,古今咸鈍。」
- 東班
- 禪林兩班之一,亦云東序。知事之班位也。見兩序條。
- 閼伽灌頂
- 以香水灌佛道修行者之頂,證明其修功之儀式作法。
- 卓錫
- 張伯淳詩曰:「道林卓錫舊種此,彷彿於今八百年。」錫者錫杖。僧人所持,卓者拄立,故謂僧人居處為卓錫。詳錫丈條。(CBETA註:疑為見錫杖條)
- 宗
- 尊也,主也,要也,自己尊崇主張之要旨也。輔行一之一曰:「宗者,尊也,主也」玄義一上曰:「宗者要也。」此宗有二種,一、成一宗而師資相承者,如印度之小乘二十部及成實宗之二十一宗,大乘瑜伽中觀之二宗,支那之十三宗,日本之十四宗是也。見宗派條。二、自家以一己之見判諸教之宗旨者。此又有二種,一單於諸教上判定之者,如永明之三宗乃至賢首之十宗是也。一於已成之自他宗而判定之者,如日本弘法之十住心是也。
- 等智
- 十智之一。知世俗事之智也。大乘義章十五曰:「言等智者,世俗之慧,等知諸法,故名等智。」
- 藥乞叉
- Yakṣa,又作夜乞叉,藥叉。舊稱夜叉。
- 經瓦
- 瓦彫經文為永傳而埋置土中者。
- 金剛寶藏
- 金剛寶之藏也。大涅槃及眾生心地之淨菩提心,皆譬以金剛堅固之寶藏。見大般涅槃經後分上,大日經疏一二等。
- 金剛衣天
- Aājra‑vasin,金剛界曼荼羅外金剛部西方五天之一。一名抱弓箭毘那夜迦。
- 望鄉臺
- 面如弓背,朝東西南三向灣,直八十一里,後如弓弦,坐北,劍樹為城,臺高四十九丈。刀山為坡,砌就六十三級,犯鬼登此臺照鏡見聞之後,押入叫喚大地獄內。
- 入滅
- 入於滅度也。梵語涅槃,譯為滅度。滅惑度生死海之義。謂證果之人死也。
- 智波羅蜜
- 般若波羅蜜也。
- 平江絛
- 謂禪林兩頭有總之帶也。為支那之平江所產,故名。平江在臨安府。說見象器箋十七。
- 菴羅衛女
- 俱舍光記八曰:「菴羅衛者,有菴羅衛女,從菴羅樹濕氣而生。或從子生,或從枝生。」梵⃞Āmrapālī或Āmrāvatī。
- 食馬麥宿緣經
- 出興起經下。
- 廢權立實
- 台家之語。迹門法華三喻之一。謂如花落蓮成,三乘之權教廢已,獨一乘之實教成立也。法華開顯之能事畢於茲矣。四教儀曰:「開前頓漸,會入非頓非漸,故言開權顯實,又言廢權立實,又言會三歸一。」見開顯條。
- 敢曼
- 纏於腰者。寄歸傳一曰:「赤腳敢曼。」慧琳音義八十一曰:「敢曼,梵語也。遮形醜之下裳。如此方之禈褲,一幅物,亦不裁縫,橫纏腰下,名曰合曼也。」梵Kambala。
- 決了如幻三昧經
- 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之異名。
- 大乘教
- 大乘之教法。華嚴法華等諸大乘經所說。滿六度之行而成佛之法門也。法相之三時教,第二時空教已上也。三論之二藏教,菩薩藏也。天台之四教。通教已上也。華嚴之五教,始教已上也。真言之十住心,他緣大乘心已上也。參照大乘條。
- 正法念經處
- 七十卷,元魏瞿曇般若流支譯。詳說十善業道及生死之過患,地獄等六道之業果,最後說身念處之法。
- 天宮寶藏
- 經藏之異名。兜率天內院彌勒菩薩之處,收藏一切經,謂之天宮。佛滅後,法藏漸隱沒於二處:一天宮,一龍宮。釋門正統三曰:「今稱龍宮海藏者,乃約龍樹入海而言。又稱天宮寶藏者,乃附慈氏居處而說。」
- 觀想曼拏羅淨諸惡趣經
- 具名,佛說大乘觀想曼拏羅淨諸惡趣經,二卷,趙宋法賢譯。備說理觀之儀。
- 勅使拈香
- 臨法筵為勅使燒香也。
- 度生
- 濟度眾生也。
- 遺教經
-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之異名。佛垂滅時之遺誡也。此經或謂為大乘,或謂為小乘。台家以為大乘,稱為涅槃部之結經。見文句私記三本。
- 第三果
- 小乘四果中之第三果不還果也。悉斷欲界之煩惱,不再還來於欲界者。
- 漚樓頻螺
- 見優樓頻螺條。
- 求寂
- 舊稱曰沙彌,新稱曰室羅末尼羅Śrāmaṇera,譯言求寂。志求涅槃圓寂之義,受十戒者也。寄歸傳三曰:「於本師前,阿遮利耶,授十學處,或時闇誦,或可讀文。既受戒已,名室羅末尼羅,譯為求寂。言欲求趣涅槃圓寂之處。舊云沙彌者,言略而音訛;翻為息慈,意准而無據也。」
- 漏
- 梵語Āsrava煩惱之異名也。漏為流注漏泄之義,三界之有情,由眼耳等六瘡門,日夜流注漏泄煩惱而不止,故名漏。又煩惱現行,使心連注流散而不絕,故名漏。煩惱如漏器漏舍也。俱舍論二十曰:「從有頂天至無間獄,由彼相續於六瘡門泄過無究,故名為漏。(中略)若善釋者,應作是言,諸境界中流注相續,泄過不絕,故名為漏。」大乘義章五本曰:「流注不絕其猶瘡漏,故名為漏。」法華玄贊一曰:「諸論皆云:煩惱現行令心連注流散不絕,名之為漏。如漏器漏舍深可厭惡,損汙處廣,毀責過失,立以漏名。」又漏失之義,煩惱漏失正道,故名。又煩惱使人漏落於生死,故名。法華文句一曰:「成論云:失道故名漏。(中略)毘曇云:漏落生死。」嘉祥法華義疏一曰:「成論人以失理取相之心名漏。」
- 膝蘆
- 釋迦菩薩修禪時,地之生草,穿菩薩之肉,上生至於肘云。見觀佛三昧海經。雪竇祖英集上曰:「蘆芽穿膝。」
- 佛入涅槃密迹金剛力士哀戀經
- 一卷,失譯人名。金剛力士哀戀不息,帝釋慰止之。
- 三大部十界十如釋體
- 見圖。 妙玄(約五差釋)────┐ ┌地獄┐ ┌十界│┌ 惡{┼畜生┼}三惡┐ 文句(約四番釋){┤佛界││ └餓鬼┘ │ │離合││ ┌修羅┐ │ └約位│├ 善{┼人 ┼}三善┤ └┤ └天 ┘ │ 止觀(約四類釋)────┐│ ┌聲聞┐ ├┐ │├二乘{┤ ├}二乘┤│ ││ └緣覺┘ ││ │├ 菩 薩┐ ││ ││ ├}菩薩┘│ │└ 佛 ┘ │ └────────────┘
- 槃特神變
- 增一阿含經三曰:「以神足力能自隱翳,所謂槃特比丘是。能化形體作若干變,所謂周梨槃特是。」法句譬喻經二曰:「賢者槃特解一偈義,精理入神,身口意寂如天。」
- 外外道
- 數論師勝論師等佛法外之外道曰外外道。止觀十上曰:「邪人不同又為三:一佛法外外道,二附佛法外道,三學佛法成外道。」大日經疏二曰:「此宗中說,有兩種外道:外外道,內外道。」
- 變化身
- 諸佛三身之一。為濟度眾生變現六趣有情之化身也。佛地論七曰:「變化身,為欲利益安樂眾生,示現種種變化事故。」見三身條。
- 塵那羅
- Dināra,譯曰金錢。最勝王經義淨自註曰:「陳那羅即金錢也。」
- 憍慢僻說戒
- 四十八輕戒之第二十三。誡恃自己之智解勢力,有來問經律深旨者,以輕慢心,不善答之,故隱沒義理,倒說法相者。是為制乖於教訓之道之戒。通於大小二乘,道俗七眾。法藏謂為輕新求學戒,太賢謂為輕蔑新學戒,今依天台。出於菩薩戒義疏下,梵網經本疏三等。
- 崇信
- 崇敬信仰也。
- 人
- 欲界所屬之有情,思慮最多者,過去戒善之因,感人倫之果,現前之境界是也。俱舍頌疏世品一曰:「言人者,多思慮故名之為人。」大日經一曰:「云何人心?謂思念利他。」大乘義章八末曰:「依涅槃,以多恩義,故名為人。人中父子親戚相憐,名多恩義。」止觀四曰:「作意得報名為人。」
- 不動義
- 性虛空十義之一。真如之體性,常住而不變不動也。
- 因揭陀尊者
- 十六羅漢之一,見羅漢條。
- 圓融三學
- 謂華嚴天台所判中,圓教之三學也,戒定慧互為融即,具三即一、一即三之理致,異於餘教之三學也。
- 阿梨耶婆樓吉弖稅
- 觀世音菩薩之梵名。出於法華經義疏十二。見阿縛盧枳低濕伐邏條。
- 嚕捺羅
- 又曰驢那囉。見魯達羅條。
- 河淮之流
- 謂天台宗之派義也。
- 摩那蘇婆帝
- Manasvati,龍王名。見摩那斯條。
- 歡喜日
- 佛歡喜之日。即七月十五日安居竟之日也。至後世凡十五日謂之歡喜日。
- 讚禮
- 讚嘆禮拜賢聖也。
- 鷲岳
- 靈鷲山也。
- 執藏
- 阿賴耶識三藏之一。阿賴耶者,藏之義,以含藏一切法故也。而此藏識常恒為第七末那識所緣而被為我執,故名執藏。唯識述記三本曰:「我愛緣之,為執藏義。」
- 出息不待入
- 言無常迅速也。輔行七之三引智度論曰:「有一比丘言:出息不保入息。佛言:是名精進善修無常。」
- 制體
- Caitya,同制底。秘藏寶鑰上曰:「制體旗光。」
- 珍域
- 珍寶之方域。謂諸佛淨土也。天台觀經序曰:「雖廣示珍域而宗歸安養。」
- 緣法
- 因緣也。凡遇相契者謂有緣法。
- 闇林
- 西域記曰:「秣蘇伐那,此言闇林,千佛皆於此地說法。」
- 摩羅祁梨
- Mālāgiri,譯曰鬘山。見本行集經三十一。
- 播捨
- Pāśa,譯曰羂索。梵語雜名曰:「羂索,播捨。」
- 法藏比丘
- 阿彌陀佛因位在世自在王佛所出家修行時之名也。無量壽經曰法藏。平等覺經曰曇摩迦留Dharmākara,譯曰法寶藏,大阿彌陀經曰曇摩迦,無量壽經云作法,如來會云法處,智度五十云法積。嘉祥大經疏曰:「能蘊畜佛法,故曰法藏。」
- 地界真言印
- 十八道之一。修法加持地界使清淨堅固離一切障礙之咒與印也。見十八契印。
- 中胎藏
- 胎藏界曼陀羅之中臺八葉院也。此為大日如來之本體,由此出生四重之曼陀羅,故曰胎藏。胎藏界之名基于此。
- 迦蘭陀竹林
- Kāraṇḍa‑veṇūvana,又云迦蘭陀竹園,迦藍陀竹園,迦陵竹園,迦鄰竹園等。迦蘭陀鳥所棲之竹林。又迦蘭陀長者所有之竹林也。在摩竭陀國王舍城與上茅城之間。係迦蘭陀長者所有,本與尼犍外道,後奉佛為僧園,是為印度僧園之初,所謂竹林精舍是也。慧琳音義四十一曰:「迦蘭多迦,古云迦蘭陀夷,或云羯蘭鐸迦,訛也。正云羯嬾駄迦,大竹園名也,在王舍城。」西域記九曰:「初此城中(言上茅城)有大長者迦蘭陀,時稱豪貴。以大竹園,施諸外道。及見如來聞法淨信,追惜竹園居彼異眾。今天人師,以無館舍。時諸鬼神,感其誠心,斥逐外道。而告之曰:長者迦蘭陀,當以竹園起佛精舍,汝宜速去得免危厄。外道忿恚,含瞋而去。長者於此建立精舍,功成事畢。躬往請佛,如來是時遂受其施。」玄應音義五曰:「迦蘭陀,鳥名也,其形似鵲。鞞紐婆那,此云竹林。謂大竹林也,此鳥多栖此林。」竹園精舍之緣起,詳於中本起經上。然依因果經,四分律,則為瓶沙王所施與。四分律五十(房舍犍度)曰:「爾時世尊,在王舍城。摩竭王瓶沙,作如是念:世尊若初來所入園,便當布施作僧伽藍。時王舍城,有迦蘭陀竹園,最為第一。時世尊知王心念,即往迦蘭陀竹園。王遙見世尊來,即自下象,取象上褥,疊為四重。敷已,白佛言:願坐此座。世尊即就座而坐。時瓶沙王,操金澡瓶,授水與佛。白言:此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最為第一。今奉施世尊,願慈愍故為納受。(中略)王瓶沙,聞世尊聽眾僧作房舍,欲於迦蘭陀竹園,作大講堂如王住殿,一切所須,供給具足,佛言聽作。」因果經四曰:「時頻毘娑羅王,知佛受請住竹園已,頂禮佛足,辭退而去。王還城已,即勅諸臣,令於竹園,起諸堂舍。種種莊飾,極令嚴麗,懸繒幡蓋,散花燒香,悉皆辦已。即便嚴駕,往至佛所。頭面禮足,而白佛言:竹園僧伽藍,修理已畢。唯願世尊,與比丘僧,哀愍我故,往住彼也。」以上竹林精舍施與者雖有二說,然是混雜園林之寄附者與精舍之施與者。蓋竹園係長者迦蘭陀所寄附,其園中精舍為頻婆沙羅王建立奉佛也。
- 下輩觀
- 三輩觀之一。觀無量壽經說十六觀中,下之三觀觀九品之往生人,觀其下三品,名為下輩觀,第十六觀也。其文曰:「是名下輩生想,名第十六觀。」
- 十八會指歸
- 金剛頂瑜伽經十八會指歸之略名。
- 緣覺菩提
- 三菩提之一。緣覺人之發菩提心也。不勸化他眾生,欲己獨解脫。出生菩提經之說。見三藏法數九。
- 南謨阿梨耶婆盧枳帝爍鉢羅耶菩提薩埵婆耶摩訶薩埵婆耶
- Nama āryāvalokiteśvarāya bodhisattvāya mahāsattvāya,大悲咒之首,歸命於觀自在菩薩之語也。總為蓮華部之歸命句。南謨者歸命,阿梨耶者聖,婆盧枳帝者觀,爍鉢羅耶者自在,菩提薩埵婆耶者菩薩,摩訶薩埵婆耶者摩訶薩。即歸命觀自在菩薩摩訶薩也。
- 沙門那
- 見沙門條。
- 俱摩羅軌
- 金剛童子之儀軌。有佛說無量壽佛化身大忿迅俱摩羅金剛念誦瑜伽儀軌一卷指此。
- 斷食
- 原為外法,一為忍苦。一為自己斷食,施與於他。以為功德之法。顯教稱之為自餓外道。以為無義之法而戒之。佛本行集經曰:「若因斷食當得大福者,其野獸等應得大福。」然密教修秘法者,一為表至誠,一為停便利之不淨,有斷食之法。蘇婆呼經曰:「念誦人起首求悉地者,應具八戒。或二三日亦須斷食,然後作成就法。(中略)欲令彼等屎尿涕唾鼻穢不出故為遣斷食,非為妨道而遣斷也。」瞿醯經曰:「換表是外潔,斷食是內潔。若內外淨潔,所得果報微妙第一。」不動使者法曰:「一日一夜,水亦不飲。」陀羅尼集經十一面法曰:「其咒師一日不食,若不忍飢,唯得食酥。」
- 鹽官犀牛扇子
- 鹽官一日喚侍者。與我將犀牛扇子來。侍者云:扇子破矣。官云:扇子既破。還我犀牛兒來。侍者無對。投子云:不辭將出。恐頭角不全。雪竇拈云:我要不全底頭角。石霜云:若還和尚即無也。雪竇拈云:犀牛兒猶在。資福畫一圓相。於中書一牛字。雪竇拈云:適來為什麼不得出。保福云:和尚年尊。別請人好。雪竇拈云:可惜勞而無功。」見碧巖九十一則,種電鈔十,從容錄二十五則。
- 獨柯多
- 梵語。與突吉羅同。
- 入楞伽經
- 十卷,元魏菩提留支譯。復有舊譯四卷,題為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新譯有七卷,楞伽為師子國之山名,佛入彼山所說之經故名入楞伽經。
- 三善趣
- 對於三惡趣而立三善趣。如修羅,人,天,三趣是也。
- 摩訶般若
- Mahāprajñā,譯曰大慧。涅槃三德之一。照了諸法實相之智慧也。唯識樞要上本曰:「真如上慧本性故名摩訶般若。」
- 阿娑摩補多
- Asamāpta,譯曰無盡。見大日經疏十四。
- 讀經法師
- 見五種法師條。
- 寶積三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
- 一卷,後漢安世高譯。佛入寶積三昧,自三昧起,與文殊問答法身不生不滅之深義,後舍利弗與文殊應答。
- 微
- 七倍於極微者。見極微條。
- 十八有
- 十八空所破十八種之妄執謂之十八有,止觀三之一曰:「破十八有云十八空。」
- 一炷
- 燒香一次,又燈明一次。楞嚴經六曰:「於身上爇一香炷。」
- 十八會
- 金剛頂大本十萬頌之說會,有十八會。出於十八會指歸。
- 阿闍世王五夢
- 佛涅槃之夜,阿闍世王感五種之惡夢。見五夢條。
- 眼同
- 眾眼同見為事。元朝之俗語也。
- 金頂業
- 金剛頂業之略。
- 勝林
- 舊作祇洹、祇樹、祇陀林。新作逝多林。逝多,譯曰勝。逝多太子之林也。西域記七曰:「逝多林,唐言勝林。舊曰祇陀,訛也。」中阿含經四十三曰:「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梵⃞Jetavana。
- 幢幡
- 幢幡皆為旌旗之屬。梵語駄縛若Dhvaja,譯曰幢,梵語波吒迦Paṭāka,譯曰幡。竿柱高秀,頭安寶珠,以種種之綵帛莊嚴之者曰幢。長帛下垂者曰幡。又自幢竿垂幢曰幢幡。觀無量壽經曰:「幢幡無量寶蓋。」瑜祇經拾古鈔上曰:「幡者懸於龍頭之幢也,旗竿頭安寶珠云幢旗,幡竿頭置龍頭云金剛幡也。」參照幢條。
- 勝果
- 勝妙之證果也。佛果對於聲聞緣覺二乘之果及十地菩薩之果而謂之勝果。蓋二乘之果,非為圓滿,故是果而非勝。十地之法,未為圓滿,故是勝而非果。獨佛果為究竟圓滿之妙果,故曰勝果。見唯識述記一本。王僧孺懺悔禮佛文曰:「藉妙因於永劫。招勝果於茲地。」
- 二九韻
- 梵語示動詞之變化,名為丁岸哆聲,有十八之不同,名為二九韻。寄歸傳四曰:「二九韻者,明上中下尊卑彼此之別,言有十八不同,名丁岸哆聲也。」參照底彥多條。
- 圓悟禍門
- 公案名。意謂佛教之真理非言語文字所能詮,徒弄言端語端遂失其真也。圓悟錄有曰:「圓悟克勤禪師,僧問如何是佛?師云:口是禍門。」即是也。
- 男根
- 對於女根而言。男之陰部,為身根之一部分。男性之形類、音聲、作業、志樂等異於女性者其根之作用也。
- 眾僧
- 三人以上和合之比丘,梵云僧伽。譯曰眾,眾僧為梵漢雙舉之目。
- 跡門
- 本迹二門之一。
- 異人
- 與言他人,別人等同。法華經序品曰:「妙光菩薩,豈異人乎,我身是也。」
- 生空法有
- 與我空法有同。
- 百卷鈔
- 日本真言宗覺禪著。百十一卷。亦云覺禪鈔。廣記諸佛菩薩明王天部之圖像及經軌之說。
- 柴頭
- 禪林之語。在飯頭之配下,管柴薪之役務。見象器箋七。
- 頭陀十八物
- 頭陀所使用之十八種道具。即楊枝,澡豆,三衣,瓶,鉢,坐具,錫杖,香爐,奩,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鑷子,繩床,經律,佛像,菩薩像之稱。律中之十三資具。為比丘用物,與此有別。為後世之修行者制之。
- 觀音玄義
- 二卷。天台說,灌頂記。觀音經之玄義也。
- 魔羅道
- 略稱魔道。
- 自然外道
- 十種外道之一。見外道條附錄。
- 段食
- 梵名Piṇḍa,四食之一,舊譯云摶食或團食,吾人常用之食物也。香味觸為體,分分段段受用,以資益身分,故云段食。俱舍論十曰:「香味觸三,一切皆為段食自體,可成段別而飲噉故,謂以口鼻分分受之。」義林章五本曰:「段者分段,分分受之能持身命。舊云團者,可摶可握,立為團食,此義全非。團字非搏,非水飲等可摶團圓。云何名團?故應名段。」
- 瞋心不受悔戒
- 顯教十重戒之一。
- 賣峭
- 以物高賣也。虛堂延福錄七曰:「釋迦老子,一生賣峭。」
- 體性同體
- 就理之法門而論,則如來與眾生,其體性同一而無差別也。
- 時經
- 時非時經之略名。
- 婆利師
- 花名。見婆師迦條。
- 迦葉仙人說醫女人經
- 一卷,宋法賢譯。說迦葉仙人應𡁠嚩迦人請醫女人產病之法者。全然為醫書,不關佛教。
- 得通
- 得通力也。
- 四事經
- 阿難四事經之略名。
- 阿盧那花
- 花名。慧苑音義上曰:「阿盧那,此日欲出時,紅赤之相,其花似彼,故用彼名之。謂即紅蓮花也。」
- 圓融
- 圓者周徧之義,融者融通融和之義,若就分別妄執之見言之,則萬差之諸法盡事事差別,就諸法本具之理性言之,則事理之萬法徧為融通無礙,無二無別,猶如水波,謂為圓融。曰煩惱即菩提,曰生死即涅槃,曰眾生即本覺,曰娑婆即寂光,皆是圓融之理趣也。此法門為性宗之樞機,實大乘之極談。楞嚴經四曰:「如來觀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徧法界,湛然常住。」止觀曰:「若就分別妄執之事,即一向不融。若據心性緣起之用,即可得相攝。」宗鏡錄九十九曰:「事理圓融者,即種種事稱理而徧。以真如理為洪鑪,融萬事為大冶,鐵汁洋溢,無異相也。」
- 有漏行
- (一)有漏心所修之行法也。如見道以前之修行,及修道位中雜修靜慮之有漏心是也。見俱舍論二十三二十四。(二)謂有漏即行也。有漏法即有為法之意。以行為造作之義,有為之異名也。
- 摩賀三漫多跋捺羅
- Mahā‑samantabhadra,譯曰大普賢。仁王護國經道場念誦儀軌曰:「摩賀此云大也,三漫多此云普也,跋捺羅此云賢也。」
- 五十三尊
- 金剛界之五十三尊也。於金剛界之三十七尊,加賢劫之十六菩薩者。見秘藏記本。
- 訶利帝母
- 即鬼子母神也。毘奈耶雜事三十一曰:「往昔王舍城中有獨覺佛出世,為設大會,有五百人各飾身共詣芳園,途中遇懷妊牧牛女持酪漿來,勸同赴園。女喜之舞蹈,遂墮胎兒。諸人等捨之赴園內,女獨止而懊惱,便以酪漿買五百菴沒羅果,見獨覺佛來女傍,頂禮而供養之,發一惡願曰:我欲來世,生王舍城中盡食人子。由此惡願,捨彼身後,生為王舍城娑多藥叉長女,與健陀羅國半叉羅藥叉長子半支迦藥叉婚,生五百兒,恃其豪強日日食王舍城男女。佛以方便隱鬼女一子。鬼女悲歎求之,知在佛邊。佛曰:汝有五百子,尚憐一子,況餘人但有一二耶?乃教化之授五戒,為鄔波斯迦。鬼女曰:今後無兒可食者。佛曰:勿憂,於我聲聞弟子每食次呼汝及兒名,皆使飽食,汝於我法中勤心擁護伽藍及僧尼。鬼女及兒皆歡喜。」寄歸傳一曰:「西方諸寺,每於門屋處,或在食廚邊,塑畫母形,抱一兒子,於其膝下,或五或三,以表其像。每日於前,盛陳供食。其母即是四天王眾,大豐勢力。其有疾病無兒息者,饗食薦之,咸皆遂願。」
- 四箇法要
- 一梵唄,先於法會之初,諷詠如來妙色身之偈,讚嘆佛德,且靜止外緣也。二散華,梵唄之次,唱願我在道場等之偈,而散花供養佛也。三梵音,散華之次,唱十方所有勝妙華等之偈。以淨音供養佛也。四錫杖,梵音之次,唱手執錫杖之偈而振錫杖也。此四事為法會中之最要者,故曰法要。又云法用。
- 剌那
- 見囉怛娜條。
- 教證俱實
- 天台以之名圓教。圓教之教道與證道皆為真實也。
- 一乘菩提
- 言一乘為真實之菩提,非二乘三乘方便之菩提也。
- 初江王
- 十王之第二。見十王條。
- 得道
- 三乘各斷惑證理之智慧,名為道,行三學而發此智云得道。法華經方便品曰:「修行得道。」
- 檀捨
- 檀者梵語譯曰施。為捨之義。故曰檀捨。寄歸傳一曰:「由行檀捨自可越度貧窮。」
- 三藏教
- 天台所立四教之一。指一切之小乘教。佛入滅之年,大迦葉等結集經律論之三藏,而為該收小乘一切之教理者,故呼小乘謂之三藏教。大乘亦有三藏之別,然非如小乘之三藏,部帙整然而分之者,因以之為一摩訶衍藏,與彼小乘之三藏二者對峙。此智度論之意也。
- 七士夫趣
- 七聖也。
- 觀佛三昧
- 一心觀想佛之相好形色也。此三昧成就,則見佛之來現。
- 三摩近離
- 譯曰和集。道俗相集為佛事之供養也。西國於安居竟日,道俗雲集,為大法樂,名為三摩近離。見寄歸傳二。
- 劫布咀那
- 譯曰曹國。見西域記一。胡Kebudhana。
- 部母
- 密教之三部五部,各立部主與部母。見胎藏界及金剛界條。
- 阿難同學經
- 佛說阿難同學經,一卷,後漢安世高譯。掘多比丘欲還俗,阿難啟佛開示之,使之證果入滅。
- 八萬劫小乘
- 開聲聞緣覺二乘之證果者,而聲聞之初果,經八萬劫,二果經六萬劫,三果經四萬劫,四果經二萬劫,緣覺經十千劫,則自發心而入大乘。因指聲聞之初果(即預流果),謂之八萬劫小乘。
- 壞道沙門
- 四沙門之一。破戒無慚,破壞佛道之沙門也。地藏十輪經謂為污道沙門。瑜伽論謂為壞道沙門。
- 大死底人
- 言一切妄想都斷盡之人也。碧巖四十一則曰:「趙州問投子:大死底人卻活時如何?」種電鈔曰:「大死底人者,心智俱滅盡,不見世出世順逆之法。」
- 阿末羅
- 見阿未羅條。
- 七等覺支
- 見七覺支條。
- 迴心機
- 對於直入之機而言,初奉方便假門之法,後迴心歸入真實一乘法門之機類也。
- 慈氏軌
- 慈氏菩薩略修愈誐念誦法之異名。
- 猊下
- 猊者狻猊,即獅子之屬。獅子座為佛菩薩等所坐之座床,後世轉於尊稱一宗碩德用之,今於各宗管長之尊稱用之,猶言閣下足下等。
- 摩尼犍大龍王
- 摩尼正言末尼。即如意珠也。此云離垢。謂龍王腦中有此珠,若人得之,毒不能害,火不能燒。犍大正言犍達,此云香。梵語那伽,此云龍王也。
- 呵色欲法
- 菩薩呵色法經之略稱。
- 廣生佛頂
- 胎藏界釋迦院釋尊右第四位。密號曰難都金剛。主增益之德。故有黃色佛頂,辦事佛頂之名,又有極廣大,極廣生,最廣大,光勝等名。黃色,右手屈無名小兩指,餘指立而當胸,左手持蓮,上有寶形,坐於赤蓮。
- 支佛
- 辟支佛也。止觀十曰:「藉少因緣尚證支佛。」
-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Anuttara‑samyak‑saṁbodhi,佛智名。舊譯曰無上正徧知,無上正徧道。真正徧知。一切真理之無上智慧也。維摩經佛國品肇註曰:「阿耨多羅,秦言無上。三藐三菩提,秦言正徧知。道莫之大,無上也。其道真正,無法不知,正徧知也。」淨土論註曰:「佛所得法,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為無,耨多羅為上,三藐為正,三為徧。菩提為道,統而譯之,名為無上正徧道。」新譯曰無上正等正覺。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之無上智慧也。法華玄贊二曰:「阿云無,耨多羅云上,三云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覺,即是無上正等正覺。」智度論八十五曰:「唯佛一人智慧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見性成佛
- 見見性項。
- 釋迦發遣
- 對於招喚而言。謂釋迦自此土勸說往生彌陀之淨土也。觀經玄義分曰:「仰惟釋迦此方發遣,彌陀即彼國來迎,彼喚此遣,豈容不去也。」
- 尼乾陀
- 又作尼犍陀。略曰尼乾。見尼犍條。
- 發願鐘
- 法會時,導師誦發願文時之信號鐘也。
- 坐堂
- 禪林之稱,謂僧堂也。
- 護念增上緣
- 善導觀念法門明念佛之行者,得五種增上緣,其中第二為護念得長命增上緣。謂現生為佛護念,得長壽之強力因緣也。
- 非非想處
- 非想非非想處之略名。
- 新無量壽經
- 五會讚指觀無量壽經,稱為新無量壽經。是以雙卷之無量壽經譯於前,觀無量壽經為譯於後者,故對前譯之雙卷經而稱觀經為新無量壽經也。
- 非時漿
- 比丘非時得食之漿類。即四藥中之非時藥也。行事鈔下二曰:「非時漿者,僧祇一切豆穀麥煮之頭不卓破者之汁,若蘇油、蜜、石蜜、十四種果漿。」
- 一字佛頂輪王經
- 唐菩提流支譯,六卷。略曰五佛頂經。佛以金剛密迹主菩薩之請,入大三摩地,現大轉輪王之相,說一字佛頂輪王咒已,時大千震動,魔宮火起,地獄苦息,觀世音金剛主二大菩薩,悶絕躄地。佛復說一切佛眼大明母咒,二大菩薩即醒起身。次說白傘蓋頂輪王咒,次說光聚頂輪王咒,次說高頂輪王咒。共有十三品。
- 五種三昧耶
- 見三昧耶條。
- 出生菩提心經
- 一卷。隋闍那崛多譯。說發菩提心之功德,四攝法及天行梵行聖行。後說破魔眾會陀羅尼。
- 偷蘭遮
- 又曰偷蘭遮耶,薩偷羅。梵音Sthūlātyayas,巴Ohullaccaya,譯作大障善道,大罪,麤惡麤過等。六聚罪之一。初二篇之因罪(犯波羅夷與僧殘而未遂者),及五篇不攝之諸果罪(就死屍而婬,盜五錢已下,不在五篇中者)也。故此中於罪體雖有因果之別,輕重之差,而就最重者列於波羅夷僧殘之次,以對於此二者之因罪(即本遂罪)最重故也。行事鈔中之一曰:「善見云:偷蘭名大,遮言障善道,後墮惡道體是鄙惡,從不善體立名者,由能成初二兩篇之罪故也。又翻為大罪,亦言麤惡。聲論云:正音名為薩偷羅,明了論解偷蘭為麤,遮耶為過。」
- 毘首羯摩三昧耶
- 大日如來工巧之三摩地也。見瑜祇經。
- 智增菩薩
- 二增菩薩之一。見二增菩薩條。
- 法華三周
- 法華經分括迹門之說法為三周。見三周條。
- 一燈
-
貧女之一燈也。見貧女條。
以一燈明喻智慧破迷闇。華嚴經七十八曰:「譬如一燈入於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盡。」大集經一曰:「譬如百年闇室,一燈能破。」楞嚴經六曰:「身然一燈,燒一指節。」
- 意路不到
- 意識不能到者。即不得以思慮分別而臆度之真理境界也。虛堂錄四曰:「言詮不及,意路不到。」
- 胸行
- 以胸步行者之意。蛇,蜥蜴等也。
- 八大人覺
- 有八法。菩薩,聲聞,緣覺之大力量人所覺悟,故名八大人覺。一世間無常覺,二多欲為苦覺,三心無厭足覺,四懈怠墮落覺,五愚痴生死覺,六貧苦多怨覺,七五欲過患覺,八生死熾然苦惱無量覺。見八大人覺經。
- 帶塔尊
- 彌勒菩薩之異名。
- 章服義
- 釋門章服義之略稱,道宣著。
- 痴
- 梵語慕何Moha,譯言痴,又曰無明。心性闇昧,迷於事理也。一切之煩惱由之而起。三毒之一。唯識論六曰:「於諸理事迷闇為性,能礙無痴,一切雜染所依為業。」又曰:「諸煩惱生,必由痴故。」俱舍論四曰:「痴者,所謂愚痴。即是無明。」大乘義章五本曰:「闇惑為痴。」
- 修造局
- 禪林掌一山作事之處。見像器箋七。
- 目佉
- Mukha譯曰口,面,門。探玄記三曰:「依梵語,稱面及口并門悉名目佉。」梵語雜名曰:「面母騫。」
- 北斗七星念誦儀軌
- 一卷。唐金剛智譯。
- 橫超
- 見橫出條。
- 優婆私柯
- 又作鄔波斯迦。見優婆夷條。
- 賢者
- 修善道,未斷惑證理者。如三賢十聖,七賢七聖之賢。又通名上位。增一阿含經二十九曰:「賢者舍利弗,賢者大目乾連。」等。
- 康居
- 西域國名。史記大宛列傳曰:「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其南則大夏,西則安息,北則康居也(大宛去長安萬二千五百五十里,月氏在天竺北可七千里)。」西域記一曰:「從此西北,入大沙磧,絕無水草,途路彌漫,疆境難測,望大山尋遺骨,以知所指,以紀經途。行五百餘里,至颯秣建國Samarkand,唐言康國,颯秣建國。周千六七百里,東西長,南北狹,國大都城,周二十餘里,極堅固,多居人。異方寶貨,多聚此國。(中略)凡諸胡國,此為其中。」
- 無想處
- 無想天也。
- 拈花微笑
- 聯燈會要釋迦牟尼佛章曰:「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華示眾。眾皆默然,唯迦葉破顏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古今禪宗以為宗門第一之口實,彼宗以心傳心之根據大事也。然此事出何經何人傳之,大藏所收之經論不記此事,隋唐之宗匠亦無言此事者,惟唐德宗末,金陵沙門慧炬撰寶林傳,誇大其宗,始記此事。其後至宋,人天眼目,無門關,五燈會元,廣燈錄,聯燈會要等諸書亦記之,此外拈之頌之者,不暇枚舉。然景德傳燈錄,碧巖錄。傳法正宗記,亦不記之。宋王安石言此事出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宗門雜錄曰:「王荊公問佛慧泉禪師云:禪宗所謂世尊拈花,出在何典?泉云:藏經亦不載。公云:余頃在翰苑,偶見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三卷,因閱之,所載甚詳。梵王至靈山以金色波羅花獻佛,捨身為床座,請佛為眾生說法。世尊登座,拈花示眾。人天百萬,悉皆罔措。獨有金色頭陀,破顏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分付摩訶大迦葉。此經多談帝王事佛請問,所以秘藏,世無聞者。」佛祖統紀五,亦引此說。參照金色波羅華條。(CBETA註:疑為參照金波羅華條)
- 尼連河
- 即尼連禪河。水經注曰:「佛嘗浴尼連河。」法苑珠林曰:「尼連河裏,非有垢而見除。」參照尼連禪條。
- 二十八宿
-
此為區劃日月之運行以平常目見之群星為標據,而為天之分野者。其數所以舉二十八者,似劃白月一日至黑月終之分野為一日一宿者。今記宿之名目及其分配,如次表。法苑珠林四引大集經云:「布置諸宿曜辰,攝護國土,養育眾生。」此所以以一一之星視為神化而祈其吉凶也。然其本來之意味,則由屬於太陰曆之曆法發之。
見星宿條。
- 千手
- 千手觀音也。見千手觀音條。
- 宿行本起經
- 修行本起經之異名。
- 律禪
- 律宗禪宗也。又律師禪師也。
- 願
- 梵曰尼底Pranidhana,譯曰願。志求滿足也。法界次第下之上曰:「自制其心,名之曰誓。志求滿足,故云願也。」法窟上末曰:「於出世道悕求為願,亦是期心為願。」止觀七下曰:「發願者誓也。如許人物,若不分券,物則不定。施眾生善,若不要心,或恐退悔,加之以誓。又無誓願,如牛無御,不知所趣。願來持行,將至行在。(中略)二乘生盡,故不須願。菩薩生生化物,須總願別願。四弘是總願。法華華嚴所說一一善行陀羅尼,別有別願。」
- 夕座
- 講經一日有朝夕二座。夕之講座云夕座。
- 內典
- 佛之教典為內典,世之教典為外典,佛者之自稱也。二教論曰:「救形之教稱為外,濟神之典號為內。智度有內外兩經,仁王辯內外二論,方等明內外兩律,百論言內外二道。」南山道宣作大唐內典錄。冊府元龜引唐會要曰:「開成二年二月,王彥進准宣索內典目錄十二卷。」南史何胤傳曰:「入鐘山定林寺,聽內典,其業皆通。」北史蕭詧傳曰:「詧篤好文義,所著文集十五卷,內典華嚴般若法華金光明義疏三十六卷,並行於世。」隋書禮儀志曰:「皇太子妃璽不行用,若封書則用內典之印。」梁武帝更開贖刑詔曰:「既乖內典慈悲之義,又傷外教好生之德。」王筠與雲僧正書曰:「外書所謂冥契神交,內典則為善友知識。」姚合過不疑上人院詩曰:「九經通大義,內典自應精。」此皆內典二字之出處也。
- 漏盡智通願
-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第十速得漏盡願之異名。
- 五妙境界樂
- 往生要集所說十樂之第四。言極樂之色聲等五種境界極其妙樂也。
- 十因十果
- 一婬習因。婬習交接,研磨不休,故有火光於中發動,二習交然,故有鐵床銅柱八熱地獄之報。二貪習因。貪習之心,往來計算,而發相吸,吸攪不止,則感水,積風為寒,結水為冰,故有寒冰地獄之報。三慢習因,慢習交凌而發相恃,憍縱馳騁,流逸不止,則積致惡毒,故有血河毒海灌吞之報。四瞋習因。瞋習交衝而發相忤,故心熱發火,鑄氣為金,此業所感,故有宮割斬斫等報。五詐習因。詐習交誘,而發相調巧偽之心,引起不止,此業所感,故有杻械鞭杖等報。六誑習因,誑習交欺而發相罔,誣罔不止,其心飛揚,如風揚塵,使人不見,故有騰擲飛墜漂淪等報。七冤習因,冤習交嫌而發衝恨,如陰毒之人,心懷毒惡,此業所感,故有投擲擊射等報,八見習因,見習交明邪悟諸業,各執己見,是非其事,而發違拒,故有勘問權詐拷訊推鞫等報。九枉習因。枉習交加而發誣謗,如讒賊之人枉屈良善,此業發現,故感拘押按捺迫蹙其體,瀝漉其血等報,十訟習因。諍訟交暄而發隱覆,如鑑照燭,不能隱藏,故有業鏡之火珠披露宿業對驗等報。見楞嚴經。
- 優婆尼沙陀
- 見鄔波尼殺曇條。
- 鑠雞謨儞
- 釋迦牟尼也。見陀羅尼集經二。
- 都維那
- 三綱之一。律宗禪宗曰維那,教宗曰都維那。見維那條。
- 羯吒斯
- 又曰羯吒私。譯曰貪愛。玄應音義二十二曰:「羯吒斯羯居謁切,謂貪愛之別名也。」俱舍光記九曰:「羯吒私,此云貪愛,亦名血鑊。」梵Kaṭasi。
- 賢聖
- 外典謂之聖賢。內典謂之賢聖。賢者和於善之義。聖者會於正之義。和於善,雖離惡,而未發無漏智,不證理,不斷惑,在凡夫之位者,謂之賢。既發無漏智,證理斷惑,次捨凡夫之性者,謂之聖。見道前七方便之位,名為賢。見道以上名為聖。大乘義章十七本曰:「和善曰賢,會正名聖,正謂理也。理無偏邪,故說為正。證理捨凡,說為聖矣。(中略)就位分別,見前已前調心離惡,名之為賢。見諦已上會正名聖,故仁王中,地前並名為三賢,地上菩薩說為十聖。」四教儀二曰:「言賢者,鄰聖曰賢,(中略)賢者名直善也。」嘉祥仁王經疏三曰:「會真名聖。」俱舍義光記二十二曰:「賢謂賢和,聖謂聖正。」大乘中,仁王經有三賢十聖之目,瓔珞本業經有四十二賢聖之稱。小乘中,薩婆多宗立七賢七聖,成實宗立二十七賢聖。但賢有通別之二門。據別門,則賢居下位。據通門,則通於見諦以上。如經說賢者舍利弗賢者須菩提等,福田經所說之二十賢聖。俱舍論二十二曰:「分別賢聖品。」成實論一曰:「分別賢聖品。」大乘義章十七本曰:「賢聖義。」義林章五本曰:「二十七賢聖章。」各有所說。
- 十二大願
- 藥師如來之十二願也。見藥師條。
- 有作
-
對無作之語。與有相同。傳通記雜鈔五曰:「舊譯經論云有作無作,新譯經論云安立非安立。安立者有作義也,非安立者無作義也。」
有作者猶言有為,謂因緣所生之法也。
- 劫盡火
- 劫末燒盡世界之火。六十華嚴經二十三曰:「若人堪任聞,雖在於大海及劫盡火中,必得聞此經。」
- 羯陵伽林
- 唯識述記下曰:「羯陵迦者,此云和雅。如彼鳥名,陵字去聲呼也。」
- 咒殺
- 謂以起屍鬼咒殺人也。菩薩戒經疏下曰:「咒殺謂毘陀羅等。」見毘陀羅條。
- 陰入界
- 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也。謂之三科。見三科條。楞伽經曰:「惟願世尊。更為我說陰入界生滅。」
【原始資料】原始资料皆来自网络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