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大辭典




《佛學大辭典》,由丁福保居士耗時八年編著而成,譯自日本人織田德能的《佛學大辭典》,是刪除了日本佛教相關資料及文獻出處之後所成的節譯本。於1922年正式出版,收錄條目三萬多個,360多萬字。

我中華則周星悶彩,已彰降誕之休征。漢日流祥,乃葉通神之瑞夢。使臣西去,釋侶東來,白馬馱貝多之文,金簡譯單蘭之典。德降偽道,化及暇陬。三國六朝暢其流,秦晉隋唐極其盛。或譯經著疏,廣闡大乘。或見性明心,單傳向上。東林則群結蓮社,南山則大啟律門。性相之妙義紛披,禪教之祖庭互峙。機鋒吐露,陸離寶劍之光。辯給回風,隆重彌天之譽。法門挺秀,崇聖教之紀綱。慧炬揚輝,啟含生之耳>目。猗歟盛矣!俟其袆而維是。經文浩瀚,研究綦難,名相紛繁,考求匪易。寧免入海算沙之困,徒興望洋向若之嗟。兼之東西迻譯,頗多鉤辀格磔之聲。華梵錯綜,每有詰屈聱牙之句。東鱗西爪,文筆矛盾>,北轍南轅,方言楚夏。設非心研之有素,雲何耳學以能詳。欲充扡格之虞,用作博通之助。辭典之編,信不可緩。校讎之責,誰任其難。

爰有丁仲祜居士,以通儒碩學之資,具濟世活人之術。精研佛學,翺翔般若之園。博覽書林,馳騖琳瑯之圃。羅海國龍宮之秘笈,抽石室金匱之珍藏。萬卷何奇,勝入瑯嬛福地,唯心可悟,如升兜率陀天。憑翰墨之因緣,植菩提之種子。前有佛學叢書之著,可媲文憲護法之編。今更出大手筆,纂大辭書,抒慈悲之願力。應時勢之要,求悟明鏡之非臺。握智珠而遍照,旁搜遠紹,東取扶桑瀛島之書賾。邃鉤玄西考>,賢豆恒沙之偈,聯珠貫玉,不憚雞窗螢案之辛勤。取精用宏,備極蠶絲牛毛之煩瑣,刮磨淬礪,輯為專書,慘淡經營,集成巨帙。

舉凡名數真言,掌故儀法等類,遍為采集,無不搜羅。列部三十有三,檢壹畫而諸字畢備。引證廣之又廣,閱壹典而群義可征。意解心開,得剖奧義。耳提面命,如近良師。入玄妙之法門,賴斯寶鑰。涉汪洋之教海,需此南針。藝林敷優曇之花,著作家別開生面。法苑結摩羅之果,菩提道總合明心。

如能因文悟理,不滯名言,自然入聖超凡,圓成大覺。是不特為考古之鏡,饋貧之糧已也。納廿年匏繁,遽然夢醒南柯。壹領袈裟,惕若恩懷西竺。鏡花水月,瞰破紅塵。清磬洪鐘,精修白業。拈貝葉遍尋教網,睹桃花未悟禪機。自利利他彌切,度生之宏願先覺。覺後端賴命世之雄才,聆法海之潮音。讀例言得覘鴻制,募韓陵之寺石。效喤引敢擬駢詞,行看電掣星馳,永流通於塵剎。風行雷厲,自傳播於大千。>法界眾生皆叨法喜,法門眷屬盡獲法施。見聞思修,願同趣妙莊嚴路。開示悟入,俾悉證凈法界身。是為序。

辛酉暮春既望古瀛釋顯蔭撰於甬城觀宗學社



剌竭節
又作糲竭節。譯曰杖。祖庭事苑曰:「梵云糲竭節,此言杖。智門祚和上網宗歌云:糲竭節直拽路布,靈利衲僧通一路。」名義集七曰:「剌竭節,此云杖。」梵⃞Laguḍa。
盧遮
又曰盧至。佛名。見樓至佛條。
都道場
唐土郡縣每建祝壽之道場,以為一郡一縣聚會祈禱之處者。勅修清規聖節曰:「或住持赴郡縣都道場所,歸時,鳴鐘集眾,門迎詣方丈問訊。」
海幢比丘
華嚴經五十三善知識之第六。
決定往生集
二卷,日本三論宗珍海撰。引稱讚淨土經觀無量壽經及起信論等說必定即生等之文,謂已云決定,故不可猶豫,已云即生,故非別時意,蓋眾生有出離之分,諸佛有引召之功,故凡愚願者即得往生云。文中引淨影之無量壽經疏而祖述其說。
讀師
法華八講之時,與講師同登高座而讀經題之僧也。
三摩呾吒
Samatgta,東印度古國。大唐西域記曰:三摩呾吒國,周三千餘里,濱近大海,地卑濕,人性剛烈,形卑色黑。其國在今恒河河口以西,直至呼格里河一帶之地。
金大王
二十八部眾之一。為千手觀音之眷屬,擁護行者之善神也。但千手千眼觀世音陀羅尼經所出之二十八部眾中。缺此神之名。出於佛像圖彙第四。
彌陀名號
彌陀為救濟一切眾生而成就之名號也。此有四字之名號,有六字之名號。四字者為:「阿彌陀佛」,六字者為:「南無阿彌陀佛」。有重四字者,有重六字者。念持其名號,一心不亂,不雜餘念,則得無量無邊之功德,所有罪障,亦得消滅。此外有以為本尊而禮拜之名號。九字之名號為南無不可思議光如來。十字之名號為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
白拈賊
白者空之義,拈者,以指取物也。手不持一物,指尖盜拈人物,更不留盜之形迹,謂之白拈賊,賊手之最巧者也。如不持刃物而戰曰白戰,以柔道殺人曰白折。聯燈九曰:「雪峰云:臨濟大似白拈賊。雪竇云:夫善竊者鬼神不知,既被雪峰覷破,臨濟不是好手。」無準錄臨濟贊曰:「竊不見蹤,敗不見贓。是真白拈,其誰與當?」
圓鏡曼荼羅
自心圓明中,字印形之三,旋轉成就,名為圓鏡曼荼羅。由此內心之妙曼荼羅出音聲,名為轉法輪。其音普徧於十方,名為法螺。大疏八曰:「猶字輪旋轉相成,共為一體。如字輪者,印輪身輪亦然。是故解圓鏡曼荼羅義時,即解我密藏中轉法輪義。轉此法輪時,以一音聲普徧十方世界,警悟眾生,故曰吹大法螺也。」演密鈔七曰:「圓鏡曼荼羅者。百字位成品偈云:彼有能知此,內心之大我,隨其自心位,導師所住處。八葉從意生,蓮華極嚴麗,圓滿月輪中,無垢猶淨鏡。於彼常安住,真言救世者,(中略)常出生清淨,種種自作業,(中略)真言者能作,一切諸佛事。」
旨歸
教意所趣謂之旨歸。法華玄義八上曰:「體者一部之旨歸,眾義之都會也。」同止觀二曰:「旨歸者文旨所歸也,如水流趣海,火災向空。」輔行曰:「旨者意也,歸者趣也,教意所趣名為指歸。」
如法北斗法
祈禱北斗星之修法也,有二法,屬於通途法者,謂之北斗尊星王法,屬於准大法者,謂之如法北斗法(一切之修法分大法,准大法,秘法,通途法四種)。
奪魂鬼
十王經所說三鬼之一。人將死時來奪魂之鬼也。十王經曰:「閻魔法王遣閻魔卒:一名奪魂鬼,二名奪精鬼,三名縛魄鬼。」
無表業
業體有表業無表業二種,舊云作業無作業。小乘有部宗以二業皆以實之色性為體,故復名之曰表色無表色,成實宗以為以非色非心為體,大乘法相宗以為以心法為體,而假名曰表色無表色。
鬱曇鉢
花名。見優曇條。
俱起
同時生起也。二個以上者俱生於一時也。
南無不可思議光如來
稱為九字之名號,表阿彌陀佛光德之名號也。總由無量壽經所說之十二光,別由難思,無稱之二光,而立不可思議光之名。謂歸命於有思慮言說到底不可之光明(智慧)之如來也:「南無不可思議光。」之語。出於曇鸞之讚阿彌陀佛偈。
第六天魔王
此他化自在天王,常為佛道障礙,故云魔王,四魔中之天魔也,佛將成道,來為妨害,遂為佛所調伏,即此魔王也。三藏法數十七曰:「此魔即欲界第六天也。若人勤修勝善欲超越三界生死,而此天魔為作障礙,發起種種擾亂之事,令修行人不得成就出世善根,是名天魔。」
一盲
一個盲目者。
因道
因者對果之語,為得果而修之道,謂之因道。
阿波羅質多
Aparājita,印相名。譯曰無能勝印。見陀羅尼集經三。
一相
(一)謂為無二之相。即言無差別之諸相,平等一味也。法華經譬喻品曰:「是皆一相一種,聖所稱嘆。」維摩經弟子品曰:「不壞於身,而隨一相。注肇曰:萬物齊旨,是非同觀,一相也。然則身即一相,豈待壞身滅體,而後謂之一相乎?」(二)對於異相而言,計一切法唯從一元而生之外道見解也。外道小乘四宗論,謂一切法言一者,外道僧佉論師之說也。蓋中論八不中之非一,即非此僧佉之計。起信論,謂真如自性非一相,亦破此計。
須達多
與須達同。
都部要目
諸部要目之異名。
四種觀行
此乃懺悔者,為滅罪方便,而修之四種觀行也。一觀因緣,其罪為無明所覆,無正觀之力,不知罪過,遠離善友,隨逐魔行,如蛾赴火,不知自燒等,觀為罪之因緣也。二觀果報,所有諸惡不善業之業,三世輪轉之苦果,了無窮極,淪溺於生死大海,冥然無涯,如抱石沈淵,遂難出脫,觀為罪之果也。三觀自身,觀自身之正因,雖有靈覺之性,而為煩惱黑闇所覆蔽,無了解諸法之力,故不得顯也。四觀如來身,觀如來之身,眾德具足,湛然常住,復以方便入於滅度,然慈悲拔救眾生之心,無時或捨也。見慈悲水籤。
經律論
見三藏條。
毘佉羅
須達長者家老婢之名。掌長者庫藏之財寶。常腰繫數百鍵鑰。出納取與,一切委之。性慳貪,嫌佛法,作此言:吾家長者愚迷,受沙門術,供給無止。遂發惡願欲不見聞三寶。末利夫人聞之,與須達共謀,欲以佛力調伏彼。一日,請佛於宮中,使彼持珍寶至宮中。老婢於宮中遭佛,以扇掩面,不欲見佛。佛以神力現無數之佛,徹扇使見之。彼既見佛,疾走歸家,以白氎纏頭,入木籠中臥。佛曰:此女於我無緣,於羅睺羅有因緣,彼能化之。乃還祇洹告羅睺羅使度彼女。羅睺羅身變轉輪聖王,至須達家,變老婢為玉寶女。老婢大喜,受聖王十善戒。心既調伏,於是羅睺羅復本身,為說三歸,授五戒,老婢聞法未舉頭頃,證須陀洹果。見觀佛三昧海經六,法苑珠林九十六。梵Vikārā。
斷屠
高承事物紀原曰:「唐會要曰:武德二年正月,詔自今以後,每正月五月九月及每月十齋日,並斷屠。此斷屠之始。」通俗編二十曰:「隋書禮志,祇雨不應,乃涉市禁屠,百官斷傘扇。許觀東齋記事,隋高祖仁壽二年,詔六月十三日,是朕生日,宜令海內斷屠。則此事隋已有之,不始於唐。」
人天乘
諸宗通途,五乘之一(五乘有通別二種),見五乘條。
伽羅陀
菩薩之位名。譯曰度邊地。羅什譯之仁王經下曰:「以六阿僧祇劫,集無量明波羅蜜故,入伽羅陀位,無相行,受持一切法。」吉藏疏五曰:「入伽羅陀者,此云度邊地也。」
Kharādīya,伽羅陀又作佉羅陀、佉羅帝耶、佉羅提耶,山名,譯曰騾林山。十寶山之一,又七金山之一。佛在此山,說地藏十輪經,因而為地藏菩薩之住處。玄應音義二十一曰:「佉羅帝耶山,或云佉羅提耶山,或云佉羅帝山,皆一也,此云騾林山。」慧琳音義十八曰:「佉羅帝耶山,上羌伽反,梵語山名也,或譯為騾林山,十寶山之一山也。亦是七金山之一數,接近須彌,高四萬踰繕那。光味仙人,居住此山,習驢唇仙所傳玄象列宿法。」地藏十輪經一曰:「一時薄迦梵,在佉羅帝耶山諸牟尼仙所依住處。」延命地藏經曰:「一時佛在佉羅陀山。」
抽解
或於坐禪之中間,出僧堂而少休息,或新掛搭之人歸寮安息,皆云抽解。謂抽解袈裟也。又謂行大小便也。或稱抽脫。以行廁脫袈裟僧祇支故也。見象器箋十。
八大辛苦
八苦也。詳見苦條。
威德三昧
百八三昧之一。發威德力之禪定也。智度論四十七曰:「威德三昧者,菩薩得此三昧,威德莊嚴。」
一真
又名一如。亦曰一實。皆為絕待之真理也。一者無二,以平等不二之故謂之一。真者離虛妄之義,所謂真如也。
天真獨朗
日本傳教大師在唐時,道邃和尚傳授觀心之口訣,有此語。謂為一言之一心三觀。天真者謂本體不生也。吾人之一心一念,尋其本來不生而無相也。獨朗者吾人悟入此天真則本來無生死涅槃之別,宇宙朗然而光明,凡身即大覺之佛也。
弊宿
又作蜱肆。婆羅門名。拘薩羅國斯婆醯婆羅門村有婆羅門,名弊宿。童女迦葉已證羅漢,與五百比丘共遊行詣彼處,種種說法,破其斷見,使之歸正翻邪,死生於天。見長阿含經七弊宿經,中阿含經十六蜱肆經。巴Pāyāsi。
齋戒
清心之不淨謂之齋。禁身之過非,謂之戒。大乘義章十二曰:「防禁故名為戒,潔清故名為齋。」周易韓康伯注曰:「洗心曰齋,防患曰戒。」
魚子
因多而果之成熟者少,譬之魚之子。智度論四曰:「菩薩發大心,魚子菴樹華,三事因時多,成果時甚少。」
佛念眾生,譬之魚母之念魚子。智度論三十七曰:「以佛念故,而不墮落。譬如魚子母,念則得生,不念則壞。」
眾園
梵語僧伽藍摩Saṁgharāma,譯曰眾園。比丘眾依止之園庭也。即寺院是。
寶陀巖
觀音之住處,寶陀洛迦山Potalaka也。又作補陀洛迦,布呾洛迦補陀洛。祖英集曰:「寶陀巖上客,應笑未歸人。」冷齋夜話二曰:「有如世畫寶陀巖竹今猶在。」見補陀落迦條。
摩怛理伽羅摩
Matṛgrāma,譯曰母村。玄應音義二十三曰:「梵言摩怛理,此云母,伽羅摩此云村。」
金剛王菩薩
金剛界十六菩薩之一。東方阿閦如來四親近之一。具名金剛鉤王。標如來四攝之德,持鉤之三昧耶形。秘藏記末曰:「白色,二手叉拳。」略出經曰:「由結金剛鉤契故,能速鉤引一切如來。」聖位經曰:「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剛鉤四攝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剛王菩薩形,住阿閦如來右邊月輪。」出生義曰:「於一切如來,菩提四攝體,而生金剛王。」瑜祇經疏曰:「王有統化自在德,故云鉤召。」攝真實經曰:「諸佛菩薩以鉤引來鉤,是名為金剛王。」
四天下
四大洲也。金輪聖王領四大洲。法華經序品曰:「威德自在各領四天下。」
速疾立驗摩醯首羅天說阿尾奢法
一卷,唐不空譯。有那羅延天請摩醯首羅天使說迦樓羅使者之阿尾奢法。
竹園伽藍
竹林精舍也。
寂靜樂
五種樂之一。見樂條。
有事
有為法之異名。俱舍論一曰:「諸有為法,謂色等五蘊,亦世路言依,有離有事等。」頌疏曰:「有事者,事是因義,有為有因故,名為有事。」
帝釋城
帝釋天所居之城,即善見城。又名喜見城。在須彌山頂。見帝釋宮項。
有解
對於空解之語。諸法有而非無之見解也。止觀十下曰:「作此有解。」
拔舌地獄
作口業之惡者,所墮之地獄也。法苑珠林曰:「言無慈愛,讒謗毀辱,惡口離亂,死即當墮拔舌烊銅犁耕地獄。」往生要集上本曰:「瑜伽四云:從其口中拔出其舌,以百鐵釘而張之,令無皺褶,如張牛皮。」
總制院
見宣政院條。
小目連
目連有六人。小目連者,六人中之一也。見南山感通傳。見目連條。
入檀
金胎兩部,各如法集諸尊於一處,謂之曼陀羅,譯作壇,真言行者入此壇場而受灌頂,謂之入壇。
饒舌
多言也。隋書曰:「齊時謠云:饒舌老母不得語。」吳越備史曰:「僧延壽告王曰:長耳和尚,定光佛應身也。王趣駕參禮,行修默然。但云延壽饒舌。」傳燈錄曰:「閭丘公牧台州,乞豐干一言。曰到任後謁文殊普賢,在國清寺執爨滌器者,寒山拾得是也。閭丘訪之,見二人,致拜。二人笑曰:豐干饒舌。」
仙城
佛之出生地迦毗羅城也。見迦毗羅條。(CBETA註:疑為見迦毘羅條)
十三難十遮
依罪之輕重,次第遮難,細別遮罪,雖有十六種,然正向受者質問時,於十六遮中,合衣鉢為一,合父母為一,合五病為一,總合之為十遮。且初問十三難之重難,後問十遮之輕難也。見行事鈔上三。
遊方僧
雲遊四方之僧人也。亦曰行腳僧。
七種慢
見慢條。
四大寺
五代會要曰:「周顯德四年九月,賜京城內新修四大寺額,以天清顯靜顯寧聖壽為名。聖壽後又改曰顯聖。是則四寺之始也。」
髮論
黃髮外道之論,即勝論也。名義集二曰:「娑毘迦羅亦云劫毘羅(Kapila),此云金頭,或云黃髮,食米齋外道。」性靈集六曰:「爪章髮論,冥絕有涯。」
十受生藏
受生者,即生於如來之家也。藏即含藏之義,含藏所修所證之理也。善財童子在華嚴會上,第三十九參妙德夜神,問言云何修菩薩行,生於如來家?答言善男子菩薩有十種受生藏,若能修習圓滿,即入毘盧遮那如來無量之受生藏海,一切菩薩示現受生,我皆願與親近,是名受生藏。一供養諸佛受生藏。(中略)十入如來地受生藏。見華嚴經七十四。
緊捺
緊捺羅之略。
華嚴遊意
一卷,三論宗吉藏著。
波婆離
又作波婆利,如來在世彌勒菩薩之舅名。在波梨弗多羅國為國師,有多數之弟子,年百二十,歸佛證阿那含果。見賢愚經十二波婆離品。梵⃞Pravari。
顯機顯應
見感應妙條。
橫豎
橫與竪也。與縱橫同。次第曰竪,不次第曰橫,又亘於時間曰竪,空間曰橫。例如法華文句九曰:「若但性德三如來是橫,修德三如來是縱。先法次報後應,亦是縱。今經圓說不縱不橫三如來。」又選擇決疑鈔三曰:「若橫若竪,具足三心,而行念佛者,百千皆生,萬無一失。」皆有次第不次第之意味也。顯名鈔曰:「光明無量者,橫顯十方利益無邊,壽命無量者,竪示三世化導無限。」是取時間空間之意也。
遷化
遷者遷移,化者化滅,通謂人之死。原為儒典之語。前漢書外戚傳曰:「李夫人卒,武帝自作賦曰:(中略)忽遷化而不反兮,魄放逸以飛揚。」文選魏文帝典籍論文曰:「日月遊於上,體貌衰於下。忽然與萬物遷化,斯亦志士之大痛也。」佛者更為說,偏名釋氏之死,化者化度,教化濟度眾生也。遷者遷移,此處眾生之緣盡,而化度之事,移於他方之義也。大乘義章五本曰:「菩薩後時遷化他土。」廣弘明集哭玄奘文曰:「上人遷化於異方。」釋氏要覽曰:「釋氏死謂涅槃、圓寂、歸真、歸寂、滅度、遷化、順世,皆一義也。從便稱之,蓋異俗也。」
憂陀伽娑羅栴檀
Uraga‑sāracandana,木名。探玄記二十曰:「憂陀伽娑羅栴檀者,具云地毘烏羅伽娑羅也。地毘此云妙,烏羅伽此云腹行,即龍蛇之類。娑羅此云勝,亦云堅固。謂此栴檀堅固勝出,在龍宮,故以為名。」
明了願
謂彌陀之本願非虛設,賴其救濟無間斷,確實明了也。
衲眾
著衲袈裟之僧眾也,法會職眾中有衲眾之目。
無言菩薩
即無言童子也。
妙覺性
瓔珞本業經所說六種性之一。佛果之性分也。
生死智證明
三明之一。
三種身苦
言老,病,死,之三苦也。
一理
同一之理性也。華嚴大疏二曰:「一理齊平故,說生界不增不減。」法華文句記六中曰:「由一理故,偏通一切。」
四善根
煗,頂,忍,世第一法之四加行法也。見加行位條。
小乘俱舍成實於總相念住之後位,大乘法相宗於十迴向之滿位,生四種之善根。此乃小乘七方便中之後四方便,大乘法相宗五位中之第二加行位也。是正為見道之修行,故名加行。俱舍,成實,法相三宗,其行相各異。梵Kuśala‑mūla。
淨髮
僧之剃頭也。淨髮之法,半月一度。高僧傳(闍那崛多傳)曰:「遮拘迦國山中有入滅定羅漢三人,定中禪寂。每至半月,諸僧就山為其淨髮。」同求那跋陀羅傳曰:「時未及淨髮,白首皓然。」
恒河喻經
佛說恒水經之異名。
妙見
謂妙見大士妙見菩薩等。北斗七星之名也。有神咒擁護國土。經中不明其本地。諸師異說,或以為釋迦,或以為觀音,或以為藥師。七佛八菩薩所說大陀羅尼神咒經二曰:「我北辰菩薩名曰妙見,今欲說神咒擁護諸國土,所作甚奇特,故名曰妙見。處於閻浮提眾星中最勝,神仙中之仙,菩薩之大將,光目諸菩薩,曠濟諸群生。有大神咒名胡捺波,晉言擁護國土,佐諸國王,消災卻敵,莫不由之。」(論語曰: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是北辰為北極星,非北斗。然而古來密教之法,以此北辰菩薩為北斗七星之事,而為尊星王,亦言妙見大士也)。山陰雜錄中曰:「妙見本地即是釋迦也。智證顯密一如本佛釋曰:星宿王者尊星王也。以尊星王名妙見,妙中極妙界道本妙,迹妙雖妙望本還是麤,故以之思之妙見之名,是本地報身如實知見也。北斗七星亦是輪王佛頂七寶,釋迦如來七聖財也。」
大乘戒
謂菩薩僧所受之戒也。又曰菩薩戒。梵網經所說之十重禁,四十八輕戒,善戒經所說之三聚淨戒等是也。其別名依宗而異。天台曰圓頓戒,真言曰三昧耶戒,禪宗曰無相心地戒。
少善根
少分之善根。阿彌陀經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度牒
許出家之公驗也,又云祠部牒。以從尚書省之祠部司出之故也。編年通論十六曰:「天寶五年五月制,天下度僧尼,並令祠部給牒。今謂之祠部者,自是而始。」唐會要曰:「天寶六載,制僧尼道士令祠部給牒。」唐書食貨志曰:「安祿山反,楊國忠遣御史崔眾至太原納錢,度僧尼道士。旬日,得百萬緡。明年御史鄭叔清與宰相裴冕又議度僧道收貲。」按此是鬻度牒之始。
寶王如來
非佛之名,尊佛而云寶王如來也。見寶王條。
剌闍
又作囉惹Pajas,譯曰塵。數論所立自性三德之第二云剌闍。塵坌之義,又傍翻為瞋為苦。唯識述記一末曰:「梵云剌闍,此名云微,牛毛塵等,皆名剌闍,亦名塵坌,今取塵義。」梵語雜名曰:「塵,梵名度哩,囉惹。」
十一種稠林
十地中第九善慧地之菩薩知眾生十一種之稠林:一眾生心之稠林。(中略)煩惱,業,根,解,性,樂欲,隨眠,受生,習氣相續,三聚差別之稠林。
歌羅頻伽
見迦陵頻伽條。
五陰魔
四魔之一。與五蘊魔同。
四大塔
見四塔條。
逆路伽耶陀
梵云路伽耶陀Lokāyata,譯曰順世外道。立順世情之教外道名。梵云縛摩路伽耶陀Vāma‑lokāyata,譯曰逆順世外道。又曰左順世外道。反於順世外道而立逆世情之左教之外道名。玄贊九曰:「路伽耶陀者,先云惡答對人。正言路迦耶底迦,云順世外道,逆路伽耶陀者。先云惡徵問人,正言縛摩路迦耶底迦,云左順世外道。執與前乖者,名左順世也。」法華嘉祥疏十曰:「路伽耶陀者,舊云是惡解義。逆路迦耶陀者,是惡論義。注經云:路伽耶陀者,如此間禮儀名教儒墨之流也。逆路伽耶陀者,如老莊玄書絕仁棄聖之例。又言:路伽耶陀,翻為世間行。逆路伽耶陀,此云逆世間行。」法華經安樂行品曰:「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
阿彌陀種子
𑖮𑖿𑖨𑖱𑖾hrīḥ紇哩字也。密教為人法一體,故𑖮𑖿𑖨𑖱𑖾紇哩為阿彌陀之種子亦為其三昧耶形之蓮華種子,其所以為種子者,有二義:一就字音,名八葉心蓮之肉團心,名訖栗駄心,今字謂之訖里瞿有同音之意,以同音而亦有同體之義故為蓮華之種子也。二就字義,𑖮𑖿𑖨𑖱𑖾為𑖮𑖨𑖃𑖀𑖾之四字合成,此四字配於東西南北。𑖮ha字者,東方,痴煩惱,即無明也,𑖮有因之義,無明為一切惑業之因,一切之惑業,以之為首,故以之為東方。𑖨ra字者,南方,貪煩惱也,𑖨為塵染之義,是愛著之煩惱,南方之火大赤色,人所愛著,與貪煩惱相應。𑖃i字者,西方,瞋煩惱也,𑖃為殃禍之義,殃禍由瞋恚而生,西方風大能破壞物,與瞋煩惱相應。𑖀𑖾aḥ字者,北方,涅槃也,𑖀𑖾為寂靜之義,前之三毒寂靜,即是涅槃,北方黑色與涅槃相應,此涅槃由三毒中出生,猶蓮華之從淤泥中生,名蓮華曰水精華,以此水大為自性清淨之性分故也。由泥中出者,是即淤泥自性清淨之德也,恰如涅槃由三毒而出,彼此其義相應,故以𑖮𑖿𑖨𑖱𑖾字為蓮華之種子,亦為即阿彌陀之種子,蓋據中圖之次第,阿彌陀者涅槃也。見護身法鈔。
世間智
楞伽經所說三智之一。凡夫外道之智。
胎內五位
人在母胎發育之間分為五位。見五位條。
人在胎內生育之次第分五位:一、羯羅藍位Kalalaṁ,譯言和合或雜穢,或凝滑膜。父母之赤白二諦初和合而成一團凝滑之位。二、頞部曇位Arbudaṁ,譯言疱。經二七日。漸漸增長而為瘡疱形之位。三、閉尸位Peśi,譯言血肉。經三七日,漸為血肉之位。四、健南位Ghana,譯言堅肉,凝厚,肉團。經四七日,漸至肉堅之位。五、缽羅奢佉位Praśākha,譯曰支節,形位,五支。經五七日,漸具六根之位。於是乎出生也。見俱舍論九,同光記九。
水白鶴
見水老鶴條。
兩財
內外之兩財也,身體手足等眾生之正報曰內財。金銀舍宅等眾生之依報曰外財。元照彌陀經疏上曰:「內外兩財,隨求而應。」
十萬億佛土
極樂世界也。阿彌陀經曰:「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獲免惡道經
嗟韈曩法天子受三歸依獲免惡道經之略名。
等覺大士
與等覺位之菩薩同。
薩多琦梨
鬼王名。譯曰大力天。見金光明文句七。
九品潤生
三界九地俱生之煩惱(即修惑)各有九品。其中欲惑九品之修惑,有潤七生之作用,因而建立一來不還之二果。斷之終,則為一來果。斷之已,則為不還果。九品七生相對,則上三者為四生,中三者為二生,下三者為一生。更分別之,則上上為二生,上中,上下,共為二生。如中三品亦然。中上為一生,中中,中下,共為一生。下三品亦然。下上品為半生,下中品,下下品,共為半生。因而可隨惑之強弱,而知潤生之勢力增減。此一生者,人天各一生,半生者,又曰小生。人或天之一生也。故為十四生。更分別生有與中有,則為二十八生。以七之數等,故謂為七生。猶言七葉樹七處善。問第六識相應俱生之煩惱,自無始即在一切有情身中,潤生無窮,何限七生耶?答曰:是惟謂入於聖位而俱生之煩惱勢力,非言以前,入於見道,則其身成就無漏之聖道,故俱生之煩惱,押於彼聖道。勢力僅限七生也。見了義燈一、俱舍光記八。
琵琶
世俗之樂器也,以之供養佛菩薩者。法華經曰:「琵琶鐃銅鈸。」
經王
稱其經勝於他經,曰經王。即經中之王也。法華經藥王品曰:「如帝釋於三十三天中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中略)如佛為諸法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法華嘉祥疏九曰:「言經王者,此經於今昔權實開合自在,故稱為王。又獨一無二,亦是王義。」最勝王經一曰:「金光明妙法,最勝諸經王。」心地觀經八曰:「若有法師受持讀習解說書寫此心地經眾經中王,如是法師與我無異。」
鼻摩羅難利帝
見毘摩羅詰條。
六度集經
見上條。(CBETA註:見六度經條)
但中
觀空假之外有不二之中,謂之但中。別教之中觀也。
勸發品
普賢菩薩勸發品之略。法華經第八卷,第二十八品之名。說普賢菩薩自東方來,以種種勝事獎發持經人之心。
誕生偈
釋尊降誕時,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宣「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今茲而往,生分已盡」之偈。上文出於西域記六。長阿含一記下句為:「要度眾生,生老病死。」諸經殊不一致。常用「三界皆苦我當安之」之下句。
阿奢也
Aśaya,譯曰心性。大日經疏十曰:「阿奢也,心性也。謂彼先世所習行,諸根性欲。」
金剛童子護摩
祈念金剛童子之護摩修法也。
七見二疑二無明
十一徧行也。
有漏路
同於有漏道。又云迷世界。
業罥
善惡之業,縛人而繫於生死,故譬之羂索。正法念經十三曰:「業羂所繫縛。」
三禪樂
三禪天之快樂。見三禪條。
愛染王根本印
左右兩手於掌內交叉為縛,竪兩方之中指使相交而染著。見瑜祇經愛染王心品。
囑累品
明囑托弘通本經之品名。在法華維摩經等諸法,但諸經之囑累品,例在經末,法華在二十八品中第二十二,慈恩家以為編次之誤,天台家不然之。各有一理。
閻曼德迦威怒王
是為忿怒之明王,故曰威怒王。
寂然界
二乘所證之涅槃境界也。大日經一曰:「蘊處界,能執所執皆離法性,如是證寂然界。」同疏二曰:「行者如是觀照時從無性門達諸法即空,得離一重法倒了知心性,如是不為蘊處界能執所執之所動搖,故名證寂然界。證此寂然界時,漸過二乘境界。」
半跏坐
半跏趺坐也。
二十八天
欲界之六天與色界之十八天及無色界之四天也。色界之天數有異論,薩婆多部立十六天,經部立十七天,上座部立十八天。大乘則據上座部。見四教儀集註中。
鉢羅摩禍羅
譯曰珊瑚。慧苑音義上曰:「珊瑚梵本正云鉢羅摩禍羅,寶樹之名,其樹身幹枝葉條華皆紅色。」
隨求即得天子
不空譯之隨求經,謂之先身隨求天子,寶思惟譯之隨求經,謂為隨求即得天子。一惡比丘死,雖墮地獄,然以其屍懸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之功德,罪障消滅,生忉利天,因名為隨求即得天子。見隨求經。
地婆訶羅
Divākara,中印度人。譯曰日照。唐則天武后時來,於弘福寺譯華嚴經入法界品。華嚴綱目曰:「中天竺藏法師地婆訶羅,唐言日照。」
大智度論
百卷,龍樹菩薩造,秦羅什譯。釋大品般若經。
智願
智與願也,又智之願也,達於實相之理之智慧所發之大悲弘願也。
顯本神分
五種神分之一。見神分條附錄。
智顗
天台大師,名智顗,字德安,姓陳氏,其母夢吞白鼠而生師。卜者曰:白鼠者,龍所化也。七歲,喜往伽藍,僧口授普門品,一徧成誦。十八歲就湘州果願寺法緒出家,二十歲受具。初從慧曠學律,兼通方等諸經。陳文帝元嘉元年時,思禪師止光州大蘇山,師往頂拜。思曰: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逐,今復來也。即示以普賢道場法,說法華四安樂行。師日夜自勵,經二七日誦經,至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身心豁然而入定,照了法華。思歎曰:非汝不證,非我不識,所入定者,法華三昧前方便,所發功德者,初旋陀羅尼也。縱令文字師千群萬眾亦不能窮汝辯,當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陳光大元年同法喜等二十七人初至陳都金陵,時年三十。大建元年儀同三司沈君理請居瓦官寺,講法華,乃一夏九月談經玄義。止瓦官前後八載,講大智度論,說次第禪門。陳大建七年秋九月始入天台安居佛隴。九年二月帝詔割始豐縣調以充眾費,遂創伽藍,十年五月左僕射徐陵奏於朝,賜修禪寺之號。陳少主數數遣使請師於金陵,師出,止於金陵靈超寺,講釋論及仁王般若於太極殿,後移光宅寺。金陵既敗,師往憩於廬山,隋開皇十一年晉王鎮建康(即金陵),遣使奉迎,師曰:我與晉王有宿緣,直赴之。此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於總管府金城殿設千僧齋受菩薩戒,師謂王曰:大王紆遵聖戒,可名總持。王讚師曰:大師傳佛法燈,宜稱智者。十二年師至荊州,為報地恩於當陽縣玉泉山建立精舍,賜額云一音,重改玉泉。十三年夏四月於玉泉寺說法華玄義,十四年夏四月又說摩訶止觀,晉王入朝,師亦辭歸天台。十七年冬十月,晉王歸藩,遣使入山奉迎,師隨使出山,至石城,乃有疾。曰:石城是天台西門,大佛是當來靈場,處所既好,宜最後用心。右脅西向臥,專稱彌陀般若觀音,又唱法華無量壽二經,為最後聞思。弟子智朗請曰:不審師何位,此處沒,將生何處?師曰:不領吾眾,必得六根淨(十信位即相似即),為他損己,是五品位,汝何問生,吾諸師友觀音侍從,皆來迎我。誡維那曰:人命將終,聞鐘磬聲則增正念,唯長唯久,氣盡為期。言訖,跏趺唱三寶名,如入三昧,時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未時也,壽六十。見智者大師別傳,唐高僧傳十七。謐法空寶覺靈慧尊者,世稱天台大師,稱其宗為天台宗。
阿笈摩
阿含之新稱。
句身
Pada又Padakāya,梵曰鉢陀,又曰鉢陀迦耶,譯為句。得詮其自性之差別即義理者曰句。重此句至二個以上曰句身。身者合集之義。俱舍論五曰:「句身者,謂諸行無常,一切無我,涅槃寂靜等。」同光記五曰:「梵云迦耶,唐言身,是聚集義。謂眾多名等聚集,是身義也。」又,一句亦曰句身。楞伽經二曰:「句身者,謂句有義身,自性決定究竟,是名句身。」
慈霔
以慈悲之雨注於人也。唐高僧傳(智顗傳)曰:「二時慈霔。」
斷德
諸佛三德之一。斷盡一切煩惱之德也。涅槃三德之解脫德當之。
毘殺社鉢利色迦羅
Bhaiṣajya‑pariṣkāra,比丘十三資具衣之一。百一羯磨十曰:「毘殺社鉢利色迦羅,藥資具衣也。」
如夢幻泡影
金剛般若經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此中有六喻,稱為六喻般若。
大導師
佛菩薩之德號。以其能導眾生使超生死之險難也。無量義經曰:「處處為眾作大導師,能為生盲而作眼目。」維摩經佛國品曰:「稽首一切大導師。」
華嚴法界觀門
即華嚴法界觀。
身清淨
三種清淨之一。見清淨條附錄。
伊帝目多伽
見十二部經條。
防難
解釋難問也。
臨終
臨命終之時也。
三品弟子經
一卷,吳支謙譯。言在家弟子有上中下三品。而功德罪業不同。
四月八日
佛生日也。
五佛色
見五智如來條。
世尊拈花
見拈花微笑條。
三拔諦
與三跋致同。
二種壽命
智度論七十八曰:「眾生有二種命:一者命根,二者智慧命。」
三摩跋提
見三摩地及三摩缽底條。
入棺
入龕之俗語也。
行宣政院
元順帝元統二年,革罷廣教總管府,置行宣政院於杭州。官有院使同知副使各二人,同僉院判各一人,首領官經歷二人,都事知事照磨各一人,按至元二年,西番寇起,亦置行宣政院。又至正二年,江浙行宣政院,設崇教所。擬行中書省理問官,以理僧民之事。
十地品
華嚴經之品名。六十華嚴第二十二品,八十華嚴第二十六品,詳說十地菩薩之修業。
理事無礙觀
華嚴宗所立法界三觀之一。平等之真體為理,有為之形相為事。理如水,事如波,即於平等之理而有萬差之事,即於萬差之事而有平等之理。觀如此事理交徹真俗圓融之義,謂之理事無礙觀。見十玄門條。
叔祖
師翁之兄弟云叔祖。見象器箋五。
生死縛
羂網繫縛人。故曰縛。最勝王經二曰:「一切眾生於有悔,生死羂網堅牢縛。」教行信證行卷曰:「解一切生死縛。」
諸法相即自在門
十玄門之第四。
沙彌救蟻
有羅漢畜一沙彌。知七日後命終,使歸家。路見蟻穴欲被水漂,以土救之,七日後歸至。師怪問之。具說其事。師曰:可延壽命者心也。見雜寶藏經,七帖五。
時散外道
與時外道同。
黑白二月
由十五夜之滿月前十五日曰白月,後十五日曰黑月。此一月兩分之名,乃印度之曆法。如言黑月白月,黑分白分。
又名西淨、東淨、東司、雪隱、後架、起止處等。釋氏要覽下曰:「釋名云:廁,雜也,或云溷。溷,濁也,或云圊。圊,清也。至穢之處,宜潔清故。」
電影
以電喻法之無常迅速,以影譬無實體。無量壽經下曰:「知法如電影,究竟菩薩道。」
寶池觀
觀經所說十六觀中之第五。觀見極樂淨土八功德池之相也。經曰:「次當想水,想水者,極樂國土有八池水,(中略)是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觀。」
句輪
對於一字之真言而稱多字之真言曰句輪。義釋十一曰:「凡行者持誦時,當觀字輪或為句輪。所謂句輪者觀本尊心,心上有圓明而布真言之字,輪轉相接,令明了現前。持誦時觀此字,猶如白乳,次第流注入行者口。或注其頂,相續不絕,徧滿其身,乃至徧於支分。其圓明中,字常明了,如常流水而無有盡。如是持誦疲極已,即但住於寂心,謂觀種子字也。」
執持識
依於法相大乘之意。阿賴耶識,一名阿陀那識,此譯執持識。了義燈四本曰:「七名執持識,謂阿陀那識。」梵⃞Ādāna。
阿賴耶識之別名。即阿陀那之譯名。
一界
一世界也。楞嚴經一曰:「佛之威神,令諸世界合成一界。」
十界中任何界之一。玄義二上曰:「九界之權,一界之實。」
倒離
因明三十三過之一。屬於異喻之過,設異喻者,為顯無宗,處因亦無,故宜先離宗,次離因,是曰異喻之離作法。蓋於聲無常之量為之,則諸常住者(離無常之宗),視為非所作(離所作之因),應謂如虛空。若倒說,諸非所作者,視為常住,謂如虛空時。則是以非所作之因,成立常住之宗,違異喻之本義,故為倒離之過。
食䕞𦿆
䕞或作蒗。䕞𦿆,毒藥也。大涅盤經曰:「如人食蒗𦿆子,眼見針華。」傅大士頌曰:「䕞𦿆拾華針。」永明壽禪師心賦曰:「食蒗𦿆而布華針。」
三身梵讚
一卷,宋法賢譯。總為梵語。
不惡口
十善之一。不發麤獷之惡言罵辱他人也。
瞿曇仙
過去世之大仙名。甘蔗王依此仙生出,如上所引十二遊經。密教謂為火天之眷屬,六火天之一。
求名菩薩
彌勒菩薩過世時之名。見法華經序品。
迦陵伽王
譯曰憍逸,鬥諍。羅什譯之金剛經作「歌利王。」留支譯之金剛經作「迦陵伽王。」二十唯識述記下曰:「迦陵伽,此云憍逸,仙人之名,舊云王名。」慧琳音義十曰:「迦陵伽王,古昔王名也。此云鬥諍,即波羅奈國無道王也。」Kaliṅgarāja。
智首
唐弘福寺智首,為四分律宗之祖,南山律師之師也。作四分律廣疏十二卷。見續高僧傳二十二。
四有為相
生住異滅之四者,此有二種。一一期四相。法之初有名生,生已而相似相異名住,此相續之轉變名異,後無名滅。二剎那生滅。謂一剎那中具四相也。此有大小乘之別,大乘法相宗謂色心之法體,自有生住異滅四相之變化。即言四相者,以其變化分位而名之假法也。本無今有之位名生。生位暫停之位名住。住別前後之位名異。無位名滅。此中前三者為有,故同在現在。一為無,故在過去(唯識述記二末),小乘有部立色心之法體為恒有,故其生滅之變化隨用而說,不據於體。且離法體別有四相之實性,以使彼心身之作用,生住異滅。故色心之法名為所相,四相名為能相。使先無之色心作用為今有,名為生相。使其作用暫時安住,引其自果,名為住相。使引其自果之作用衰變,名為異相。使其作用遂滅壞,名為滅相,而此生等四相既是有為法,則必別有生等四相。若果有之,則以彼亦應有其餘之四相,而有無窮之失。因之四相有本相隨相之二者,隨相以生本相,本相有八能,隨相有一能,互為能生所生,故隨相之外更無隨相,即無無窮之失。如色法之生,有九法俱起。一是本法,色之自體作用也,使此色之自體作用生之法為本生相,使色之自體作用住之法為本住相,使色之自體作用異之法為本異相,使色之自體作用滅之法為本滅相(此為四本相亦曰四大相),合為五法,本生相不能自生,更有隨生相生本生相,乃至本滅相不能自滅,更有隨滅相滅本滅相(此為四有相亦曰四大有相),合為九法,此九法中本生相除自而生餘八法。乃至本滅相除自而滅餘八法。又隨生相唯生本生相,而不能生自餘之八法(自與他之七法),乃至有滅相但滅本滅相,而不能滅自餘之八(自與他之七法),此之謂於八一有能。即四本相各對八法有能,四隨相各於一法有能,互為能生所生,故更無無窮之失。俱舍論五曰:「此有生等,於八一有能。」
生住異滅也。
二種佛境
一、證境,諸佛所證之境界,即真如法性之理也。二、化境,諸佛所化之境界,即十方國土也。
開顯
開權顯實之略。是乃法華經一部之說意,天台宗之判釋也。權者方便,實者真實。開方便而顯真實,乃本經一部之主意。開方便者,指四十餘年之方便說,開示此為方便。不開示之,謂為閉方便門。至於法華,方便之說,裝如真實,閉方便之門,故不得見真實之義。然今以開示方便為方便,而知方便之為方便,則真實之為真實自顯。經文謂之曰:「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是即法華之開權顯實也。然以此開權顯實當於經文,則前十四品曰開三顯一之說,後十四品曰開近顯遠之說。開三顯一者,就教法而名,開近顯遠者,就佛身而名。即前開三乘教之方便,而顯一乘教之真實,後開垂迹之近佛,而顯本地之遠佛也。故法華一部二十八品,前半為開三顯一、後半為開近顯遠,總之,則歸結於開權顯實,即開顯之二字,玄義一上曰:「華敷譬開權,蓮現譬顯實。文曰: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文句八上曰:「河西道朗云:直名三為方便,即是開方便門。昔不言三是方便,故方便門閉。今名三為方便,即示一為真實也。私謂此釋符文。」文句記八之三曰:「嘉祥亦云:開二種之方便,示二種之真實。昔不云二是方便,故門閉。今云二種是方便,故方便門開。」(二種方便為教法與佛身也)。玄義一下曰:「開權顯實者,一切諸法,莫不皆妙,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眾生情隔於妙耳。」同五上曰:「昔權蘊實,如華含蓮。開權顯實,如華開蓮現。離此華已,無更別蓮。」同五下曰:「開權顯實,於一切法中,即見中道。」同七下曰:「若開權顯實者,達事法已,權意即息,亦不離權,遠求於實。權即是實,無復別權,故言開權顯實也。」同十上曰:「拂之以權迹,顯之以實本,當知此經唯論如來設教大綱,不委微細網目。」文句記四下曰:「六章之要,莫若開顯。」
方等部
說方等時之諸經之部類也。
常悲菩薩
世尊昔為菩薩,曰常悲,見世穢濁,背正向邪,常愁憂悲慟。其時有佛名京法無穢,滅度未久,經法都盡。常悲夢聞其佛說法消除心垢,而入清淨定,即捨妻子入山苦行,自慟哭我不遇佛,不見法僧,何由修佛道?天神下教之,使東行。常悲隨教東行,數日即止。上方有佛飛來其前,菩薩見佛,且喜且悲,稽首曰:願佛垂哀為我說經。佛告之曰:三界皆空,夫有必無,萬物若幻,一生一滅,猶若水泡。且教之東行二萬里逢健陀羅越國法來菩薩使聽度無極之法。見度無極經七。
大方便
佛菩薩廣大之方便也,善巧之教化謂之方便。」
七種捨
淨影維摩經義記三本曰:「經中說捨,汎有七種:一心性平等亡懷稱捨。情無存著故曰亡懷。二於眾生捨離一切怨親等礙,目之為捨。三捨一切貪瞋等過,名之為捨。四見生得脫不復憂念放捨名捨。五證空平等離相名捨。六自捨己樂,施與他人,說之為捨。七益眾生無所希望,名之為捨。」
賀邏馱
梵語。華言池。見翻譯名義集。
受衣
禪家為弟子者,師賜衣著之,謂之受衣。
六塵說法
佛以色聲等六塵而說法,眾生以眼等六根而悟解也。然六塵通他之佛土而言之,若就此土而論,則僅色聲法之三塵而已,如眼見經卷而悟解者,色塵說法也,耳聞金口之聲教而悟解者,聲塵說法也。意思惟法而悟解者,法塵說法也,其中此土之眾生,尤以耳根銳利,偏用聲塵而說法。無量壽經上說道場樹曰:「目覩其色,耳聞其音,鼻知其香,舌嘗其味,身觸其光,心以法緣。一切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智度論三十四曰:「有佛為眾生說法令得道者。有佛放無量光明,眾生遇之而得道者。有佛神通變化指示其心而得道者。有佛但現色身而得道者。有佛徧身毛孔出眾妙香,眾生聞之而得道者。有佛以食與眾生令得道者。有佛、眾生但念而得道者。」法華玄義八曰:「他方六根識利,六塵得為經。此土三根識鈍,鼻不及驢狗鹿等。云何於香味觸等能得通達?」文句記曰:「此土耳根利故,偏用聲塵。」
藏理
如來藏之實理。止觀十曰:「實相即如來藏,無量客塵覆此藏理,修恒沙法門顯清淨性。」
陀那婆
Dānavat,神名。譯曰有施。慧琳音義二十五曰:「陀那婆神:陀那此云施,婆言有,此神得有施名。」
選擇
去惡而取善也。大阿彌陀經上曰:「曇摩迦,便一其心,即得天眼徹視,悉自見二百一十億諸佛國中諸天人民之善惡,國土之好醜。即選擇心中所願,便結得是二十四願經。」
開題
解釋經文之題號也。如大日經問題,金剛頂經開題等。日本空海多用此名。
四攝法
一布施攝。謂若有眾生樂財則布施財,若樂法則布施法,使因是生親愛之心,依我受道也。二愛語攝。謂隨眾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使因是生親愛之心,依附我受道也。三利行攝。謂起身口意善行利益眾生,使由此生親愛之心而受道也。四同事攝。謂以法眼見眾生根性,隨其所樂而分形示現,使同其所作霑利益,由是受道也。仁王經中曰:「行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梵⃞Catuh‑saṁgraha‑vestu。
醫羅缽呾邏龍王池
醫羅鉢呾邏Elāpattra者梵名。在北印度呾叉始羅國。西域記三謂其周百餘步,其水澄清,雜色蓮華,開榮有異彩云。
曾郎
唐雪峰義存禪師,姓曾氏,有曾郎之稱。
傳戒
僧寺召集四方新出家之僧人為之受戒。名曰傳戒。釋氏以殺盜婬妄酒為五戒。謂授以戒律,使知遵守也。
十八神變
見神變條。
五問十題
論義有五問十題之稱。問者五人,講師一人。問者一人以各業副為十題。初問之題曰業義。次問之題曰副義。
阿恕伽
阿舒迦,王名。阿育王傳一曰:「作字名阿恕伽,阿恕伽者,晉言無憂。」見阿育條。
樹名。一作阿舒樹迦。見阿輸伽條。
聲塵
五塵又六塵之一。見塵條。
痴凡
愚痴之凡夫。淨心誡觀下曰:「無礙之智與痴凡一如。」
三聚戒
一攝律儀戒。受持五八十具等一切之戒律者。二攝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為戒者。三攝眾生戒。又云饒益有情戒。以饒益一切眾生為戒者。是華嚴梵網占察瓔珞等經,瑜伽唯識等論所說。此三者積聚,故云三聚。戒有大小,十戒二百五十戒等為小乘戒,十重四十八輕戒三聚戒等為大乘戒。又有在家出家之別。五戒八戒為在家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為出家,三聚戒。為道俗通行戒。即大乘之菩薩無論出家在家,皆受之也但在家之菩薩,凡受此三聚以為心者,謂之通受。出家之菩薩,其初別受攝律儀戒,即二百五十戒及十重等(攝律儀之中有一切大小之戒),是名別受。次乃總受之三聚也。此通受之有二種:一者從他得,唯對於師而得。二者自誓得,唯於佛像前以善心自誓而得。皆不要白四羯磨之作法也。唯識論九曰:「戒學有三:一律儀戒,謂正遠離所應離法。二攝善法戒,謂正證應修證法。三饒益有情戒,謂正利樂一切有情。」
三聚淨戒之略,見戒條。
眼入
十二入之一。
動不動法
欲界之法,無常迅速,故為動法,上二界之法長久,故名不動法。遺教經曰:「一切世間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維摩經五曰:「什云:欲界六天為動法。上二界壽命劫數長久,外道以為常,名不動法。」
鳩邏邏揭剌闍
Kulāa‑rāja,譯曰鵰鷲。見大威德陀羅尼經七。
本願一乘
彌陀之本願,為一乘之法。以本願使一切眾生盡成佛也。愚禿鈔曰:「本願一乘,頓極頓速,圓融圓滿教者,絕對不二之教,一實真如之道也。」
證真謂之聖,鄰於聖謂之賢。玄義四下曰:「鄰聖曰賢。」
巴鼻
又作巴臂,巴者把也。碧嚴集普照序曰:「頌出衲僧向上巴鼻。」同種電鈔曰:「宗門方語云:巴鼻之巴如鼻准之可弇攝也,猶可把之者獨立,唐人常談也。類書纂要十二云:沒巴臂,作事無根據也。」韻府作把鼻。
果報
新曰異熟。舊曰果報。果報者,吾人今日之境界。為對於過去世業因(不善不惡也)之結果,故曰果。又為應於其業因而報者,故曰報。然則曰果,曰報,其體為一,總括一切眾生自生至死之間,自己所感受之吉凶事而謂為果報。但分別果報二字,則法華方便品明十如是中,有因緣果報之四,對於因而言果,對於緣而言報也。正可生果之物曰因,助其因而使取果者曰緣。譬如米麥之種,因也。農夫之力或雨露之潤等,緣也。然則當年米麥之成熟時,對於昨年之米麥而言,則是果,對於昨年之農夫雨露而言。則為報也。如是吾等原具可生夫夫三界之果之種。是曰因。然為惡業則助地獄界之因,使感地獄之果,為善業,則助人間天上界之因,使招人間天上界之果。蓋善惡之業,對於三界之果,則非為因,而為緣。因而望此緣於三界之果更與以報之名也。但此分因緣果報,而詳論義理,果報之物體,二者非異。果報之狀體,雖有苦樂好醜等差別,而其性質則非善性,亦非惡性。無記性(善不可記,惡亦不可記者也)。法華經方便品曰:「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無量壽經上曰:「行業果報。」
葬禮
葬送之禮式也。見葬式條。
豎石聽講
羅什弟子道生,講涅槃經,立闡提有佛性之義,不答於眾,入平江虎丘山,竪石為聽眾,講涅槃經,至闡提有佛性之處,曰:如我所說,契於佛心否?群石首肯。見稽古略二。
人天致敬願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第三十七,使天恭敬念佛行者之願也。無量壽經上曰:「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行,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二十五圓通
圓而通於法性之實者,謂之圓通。眾生之機緣萬差,欲得圓通,須依種種之法,佛於楞嚴會上,對菩薩聲聞,問本何法而得圓通。菩薩聲聞,各舉自得之法答之,有二十五種,即六塵六根六識七大也。此中始於陳那之圓通聲塵至觀音之圓通耳根而終,論圓通雖無優劣,而如來特使文殊選擇,取耳根之圓通者,因此方之人耳根聰明,入法易也。而聲與耳根為初後者,是首尾相貫之意也。一音聲,陳那之圓通,即聲塵也。二色因,優波尼沙陀比丘之圓通,即色塵也。三香因,香嚴童子之圓通,即香塵也。四味因,藥王藥上二法子等之圓通,即味塵也。五觸因,跋陀婆羅之圓通,即觸塵也。六法因,摩訶迦葉等之圓通,即法塵也。七見元,阿那律陀之圓通,即眼根也。八息空,周利槃特迦之圓通,即鼻根也。九味知,憍梵缽提之圓通,即舌根也。十身覺,畢陵伽婆蹉之圓通,即身根也。十一法空,須菩提之圓通,即意根也。十二心見,舍利弗之圓通,即眼識也。十三心聞,普賢菩薩之圓通,即耳識也。十四鼻息,孫陀羅難陀之圓通,即鼻識也。十五法音,富樓那之圓通,即舌識也。十六身戒,優波離之圓通,即身識也。十七心達,目乾連之圓通,即意識也,十八火性,烏芻瑟摩之圓通,即火大也。十九地性,持地菩薩之圓通,即地大也。二十水性,月光童子之圓通,即水大也。二十一風性,琉璃光法王子之圓通,即風大也。二十二空性,虛空藏菩薩之圓通,即空大也。二十三識性,彌勒菩薩之圓通,即識大也。二十四淨念,大勢至菩薩等之圓通,是見大,即根大也。二十五耳根,是觀音之圓通,即六根中之第二,即耳根也。見楞嚴經五六。
佉沙
國名,舊稱曰疏勒。西域記十二曰:「佉沙國,舊謂疏勒者,乃稱其域號也。正音宜云室利訖栗多底,疏勒之言,猶為訛也。」Kāṣa。
聖凡
聖者與凡夫也。楞嚴經五曰:「結解同所因,聖凡無二路。」
頭陀
Dhūta,又作杜荼,杜多。譯曰抖擻,抖揀,洮汰,浣洗等。謂抖擻衣服飲食住處三種貪著之行法也。行事鈔頭陀行儀編曰:「善見云:頭陀者漢言抖擻,謂抖擻煩惱,離諸滯著。」同資持記曰:「抖擻舉棄於物令盡無餘,從喻為名。」大乘義章十五曰:「頭陀胡語,此方正翻名為抖揀,此離著行,從喻名之。如衣抖揀能去塵垢,修習此行,能捨貪著,故曰抖揀。」玄應音義七曰:「頭陀此應訛也,正言杜多,譯云去洮汰,言大灑也,舊云斗藪一義也。」瑜伽倫記六下曰:「舊言頭陀訛也,今名杜多,此云修治,或翻抖揀,翻洗浣等。」釋氏稽古略曰:「宗一禪師往開元寺受具,雪峰以其苦行,呼為頭陀。」按俗稱僧人之行腳乞食者為頭陀。亦稱行者。
摩尼跋陀羅
又作摩尼跋捺羅。見摩尼跋陀條。
怖一切為障者印
以右手作拳,舒風指(第二指)直竪之,以此印當眉間指頭亦當眉間即作毘俱胝之形也。其面如忿怒,心住於一境不動。故經云:以毘俱胝形住於等引,此一切佛之大印,能現如來威猛一切之力,恐怖一切為障難者使其降服,亦能與一切眾生之所願,如來菩提道場,以印能降諸魔也。
經供養
不限何經,書寫之,為作佛事。謂為經供養。供養經之義。經者屬於三寶中之法寶。供養經者,即供養法寶也。法華經分別功德品曰:「如來滅後,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供養經卷,不須復起塔寺,及造僧坊供養眾僧。」隨求陀羅尼經記書隨求陀羅尼,繫於病比丘之頸,大減病苦,死後雖墜地獄,亦依咒力而消滅罪障,生於天而成隨求即得天子。
中心經
忠心經之異名。
景岑
南泉之法嗣也。號招賢。三十二祖傳曰:「岑嘗與仰山寂玩月次。寂曰:人人盡有這個,祇是用不得。岑曰:恰是倩汝用。寂曰:爾作麼生用?岑劈胸與一蹋。寂曰:㘞,直下似個大蟲。自此諸方稱為岑大蟲。清雍正十二年封洞妙朗淨禪師。
母陀羅手
母陀羅手。亦云吉祥手。即結決定印也。
迦樓
或作迦留。或作迦羅。迦羅,秦言黑。此比丘是瓶沙王舊大臣,善知世法,故佛問之,然後隨國法結戒。
般涅槃那
譯為入滅息。常略曰涅槃。見涅槃條。
寂滅相
涅槃之相離一切之相,謂之寂滅相。法華經方便品曰:「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智度論八十七曰:「涅槃即是寂滅相。」
彌勒
Maitreya,新稱彌帝隸,梅低梨,迷諦隸,梅怛麗,每怛哩,梅怛麗藥,昧怛𭌆曳。菩薩之姓也。譯曰慈氏。名阿逸多,譯曰無能勝。或言阿逸多為姓,彌勒為名。生於南天竺婆羅門家。紹釋迦如來之佛位,為補處之菩薩。光佛入滅,生於兜率天內院。彼經四千歲(即人中五十六億七千萬歲),下生人間,於華林園龍華樹下成正覺,初過去之彌勒,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稱為慈氏。乃至成佛,猶立是名也。註維摩經一曰:「什曰:彌勒,菩薩姓也。阿逸多,字也。南天竺婆羅門子。」法華嘉祥疏二曰:「彌勒,此云慈氏也。過去值彌勒佛發願名彌勒也。出一切智光仙人經,彌勒昔作一切智光仙人。值慈氏佛說慈心三昧經,故曰慈也。華嚴經云:初得慈心三昧,故名慈也。」天台淨名疏五曰:「言彌勒者,有云從姓立名,今謂非姓,恐是名也。何者?彌勒,此翻慈氏。過去為王名曇摩流支,慈育國人,國人稱為慈氏。自爾至今常名慈氏,姓阿逸多,此云無勝。有言阿逸多是名。既不親見正文,未可定執。」俱舍光記十八曰:「梅怛,此云慈。儷藥,此云氏。菩薩於慈姓中生,從姓立名,故名慈氏。舊云彌勒,訛也。」玄應音義二十五曰:「梅怛麗藥,此云慈,即舊云慈氏者也。慈有二因緣:一值慈佛發心,二初得慈心三昧。因以名焉。言彌勒或云梅低黎,並訛也。」慧苑音義下曰:「彌勒,具昧怛𭌆曳,此翻為慈氏也。」慧琳音義十四曰:「彌帝隸,古云彌勒,皆訛略不正也,正音云每怛哩。」西域記七曰:「梅怛麗耶,唐言慈,即姓也。舊曰彌勒,訛略也。」在密教,胎藏界之彌勒,坐於中台八葉院東北方之蓮上,金剛界之彌勒在賢劫十六尊中,坐於東方,羯磨會三十七尊中之西方金剛因菩薩,即為此尊之本誓,大輪金剛者,此尊之教令輪身也。密號曰迅疾金剛。
大教王經
金剛頂經之別名。見教王經條。
果果
謂涅槃也。菩提為修行之結果,故謂之為果。依其菩提而證涅槃,故涅槃曰果果。涅槃經二十七曰:「佛性者,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有因者即十二因緣,因因者即是智慧。有果者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果者即是無上大般涅槃。」四教儀十曰:「常住佛果,具足一切佛法,名菩提果。四德涅槃,名為果果。」
呵子
呵梨勒之實也。資持記下二之一曰:「呵梨勒,今時所謂呵子是也。」
摩多羅迦
Mātṛkā,論藏之別名。見摩怛理迦條。
第一結集
謂王舍城之五百結集也。見結集條。
五百身因
謂五百比丘各說自身所由生之原因也。依涅槃經三十五,五百比丘,對舍利弗各說身因,有比丘言我未獲得正解脫時,思惟無明即是身因,作是觀時,得阿羅漢果。某比丘言愛與無明為身因,得阿羅漢果。有比丘言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等為身因。次詣佛前,問其說正不正。佛答一一無非正說,且言欲界眾生,以父母為身因。又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西晉竺法護譯),前二十九品諸弟子各明其本爾之因緣,第三十品佛自說示過去之本因。
一乘妙文
法華經文也。
最勝壇
稱秘密壇之內心曼荼羅。大日經五曰:「此最勝壇故,應與三昧耶。」義釋十二曰:「從諸佛大悲海而生金剛智,從金剛智出生一切佛會也。於一切曼荼羅中此最為上,無與比也。」
跋日羅菩提
Vajrabodhi,又作縛日羅冒地,三藏法師名。譯曰金剛智。見開元錄九,宋僧傳一。
蓮華眼陀羅尼經
一卷,趙宋施護譯。此陀羅尼能除六根之病,得六根清淨。
掛大佛
西藏新志中曰:「三月初一日,掛大佛亮寶布達拉山上。(中略)男婦不下六七萬,山坡無隙地。紬畫大佛像,自山上第五層樓懸掛,垂至山麓,約長三十餘丈。」
秘密篋印心經
一切如來正法秘密篋印心陀羅尼經之略名。
阿育王最後施半菴摩勒果
王臥病,施心益強,日夜送黃金於雞園寺不止。時邪見之大臣,勸太子三波地,勒守庫藏,使王命不行。王竟無施物,唯有半菴摩勒果在手中。王大悲惱,說偈曰:「今我阿育王,無復自在力,唯半阿摩勒,於我得自在。」乃遣侍臣施與雞園寺。雞園寺上座碎為粉末,置羹中徧分與眾僧。見阿育王經五。
二十八有
又云二十八生。欲界九品潤二十八性之謂也。
又名二十八生。謂欲惑九品潤二十八生也。見有條。
底哩三昧耶不動尊聖者念誦秘密法
三卷,唐不空譯。說念誦佛蓮金三部不動尊之儀軌。
南泉斬貓
「一日東西兩堂爭貓兒,南泉見之,提起貓兒曰:道得,即救取貓兒,道不得即斬。眾無對,泉斬貓兒為兩斷。」見傳燈錄南泉章,碧嚴六十三則,無門關第十四則,從容錄第九則。
多羅樹
見多羅條。
三頭八臂
梁書扶南國傳,俗事天神,以銅為像。二面者四手。四面者八手。手各有所持,或小兒,或日月,或鳥獸,法苑珠林,修羅道者,體貌麤鄙。並出三頭。重安八臂。梁簡文大敬愛寺剎下銘,八臂三目。頂帶護持。
親友七法
四分律云:具七法,方成親友:一,難作能成。二,難與能與。三,難忍能忍。四,密事相告。五,互相覆藏。六,遭苦不捨。七,貧窮不輕。見釋氏要覽下。
青蓮第一
涅槃經二十四曰:「如水生花中青蓮華為最,不放逸法亦復如是。」智度論二十七曰:「一切蓮華中,青蓮為第一。一切陸生華,須曼色第一。」
二二合緣
謂於別相念住位,觀身、受、心、法、四法之中,以第四之法與他三法合為二法而緣觀之也。即合法與身,法與受,法與心而觀之。
七金山
須彌山周圍七重之金山也。俱舍論十一曰:「蘇迷盧Sumeru居中,次踰健達羅山Yugaṁdhara,伊沙多羅山Īśādhara,竭地洛迦山Khadiraka,蘇達梨舍那Sudarśana,頞濕縛羯拏Aśvakarṇa,毘那怛迦山Vinataka,尼民達羅山Nemiṁdhara,(中略)前七金所成。」頌疏十一曰:「踰健達多,此云持雙。山頂有二雙迹,山能持故。伊沙駄羅山,此云持軸山,峰上聳猶如車軸。竭地洛迦山,西國樹名。此國南方亦有此樹,名擔木。山上寶樹其形似彼,故以名焉。蘇達梨舍那,此云善見,見者稱善。頞濕縛羯拏。此云馬耳,山形似彼也。毘那怛迦山,此云象鼻,山形似彼。尼民達羅山,此是魚名。其魚觜尖,山形似彼。」
圍繞須彌山之七重金山也。見九山八海條。
嘉集
嘉吉之集會。注維摩經一曰:「肇曰:一時,法王啟運嘉集會之時也。」
睡眠蓋
眾生為其睡眠煩惱覆心識,不能進於善法,沈淪於三界,無有出期。故名蓋。見法界次第。
三縛
貪瞋痴之三者。俱舍論二十一曰:「縛有三種:一貪縛,謂一切貪。二瞋縛,謂一切瞋。三痴縛,謂一切痴。何緣唯說此三為縛?由隨三受說縛有三,謂於樂受貪縛隨增,所緣相應俱隨增故,於苦受瞋,於捨受痴,應知亦爾。」
謂貪瞋痴之煩惱繫縛。俱舍論二十一曰:「縛有三種:一貪縛,二瞋縛,三痴縛。」入阿毘達磨論上曰:「契經中復說三縛:一貪縛,謂一切貪,如受結相說。二瞋縛,謂一切瞋,如恚結相說。三痴縛,謂一切痴,如無明結相說。」
漚多羅僧
袈裟名。見鬱多羅僧條。
諷誦文
請諷誦文也。為追薦亡者於三寶供施物,請僧誦經之文書也。首題請諷誦事,次揭供養物,文中書其志願。法會之導師讀之。
不空罥索法
以不空羂索觀音為本尊而修之密法。
十習因
感六果之十因也。見因條。
虛妄
無實云虛,反真云妄。圓覺經曰:「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法華經譬喻品曰:「佛之所說,言不虛妄。」涅槃經三十八曰:「一切惡事,虛妄為本。」
大悲胎藏三昧
胎藏大日生出大悲胎藏曼荼羅之三昧也。大疏九曰:「如是三昧義,所謂大悲胎藏三昧也,此三昧是一切佛子之母。」
文尼
Muni,又名茂泥,牟尼。見牟尼條。
黃赤色仙人
數論鼻祖迦毘羅Kapila之譯名。唯識述記一末曰:「有外道名劫比羅,古云迦毘羅,訛也。此云黃赤。鬢髮面色,並黃赤故,今西方貴婆羅門種,皆黃赤色也。時世號為黃赤色仙人。」
阿彌陀成道因果
密教之阿彌陀,為大日如來五智之妙觀察智所現,是於大日成道之外,不說阿彌陀成道之因果,說之者僅顯教之大乘而已。大乘教中說彌陀之成道者總有四處。 其一者法華經化城喻品謂三千塵點劫之昔,有佛名大通智勝。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王子,長名智積。聞父成佛,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為沙彌,求等正覺。佛聽之。於四眾中說法華經,說經已,入靜室住於禪定,八萬四千載。此時十六菩薩沙彌,各昇法座為四眾覆講此經,一一度數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眾生。爾時佛由三昧起普對四眾印可十六沙彌,使之歡迎供養。彼十六沙彌今皆成等正覺,於十方國土現在說法。其二沙彌於東方作佛,一名阿閦,在歡喜國,二名須彌燈。(中略)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二名度一切世間苦惱。(中略)第十六為釋迦牟尼佛,於娑婆國土成等正覺(取意)。 其二者,悲華經二謂往昔過恒河沙阿僧祇劫有世界名刪提嵐。劫名善持,有轉輪王,名無諍念王。有一大臣名寶海,有子名寶藏。其後出家,成等正覺,遂號寶藏如來。寶藏如來為轉輪王廣說正法,王隨喜渴仰請如來及聖眾,供養三月。王有千子,長名不眴,第二名尼摩,千子亦供養過二百五十歲。勸寶海,梵王,千子及無量眾生令發菩提心。爾時如來即入三昧放大光明,現十方世界,或有世界五濁弊惡,或有世界清淨微妙。王白佛言:諸菩薩等以何業故取淨世界?以何業故取不淨世界?佛言:菩薩以願力故取清淨土,離五濁惡。復有菩薩以願力故,取五濁惡世。王言:我今欲真實行菩提,願不取不淨佛土,我發願,願成道時,世界中無有地獄餓鬼畜生,眾生皆金色,無有女人,等一化生,壽命無量,世界清淨,無有臭穢,餘佛世界,若有眾生聞我名,修諸善本願生我世界者,願其命終必定得生。唯除五逆與誹謗聖人破壞正法等(大要與平等覺經之廿四願同)。輪王發深願已,請佛授記。佛即告曰:大王,汝過西方過百千萬億佛土,有尊音王如來世界,清淨莊嚴,悉如大王所願。汝發此願,改汝字為無量清淨,彼佛入滅後三佛出現入滅,一經過恒沙阿僧祇劫入第二阿僧祇劫,此時世界轉名安樂,汝當於此時作佛,號無量壽如來。次又第一之不眴太子亦發大悲願,佛即授記曰:汝欲觀一切眾生生大慈悲心使住於安樂,故今字汝為觀世音。無量壽佛般涅槃後,彼土轉名一切珍寶所成就世界,汝成佛,號徧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次第二尼摩太子亦發大勢之願,佛即告太子,汝今所願,取大世界,如汝所願成佛,號善住珍寶山王如來,由汝取大世界故,字汝為得大勢至。(中略)第十一子各發願,佛隨授記(取意)。 其三者,無量壽經上謂「過去久遠錠光如來出世,如是次第出世至五十三佛,名世自在王佛。時有一國王,聞佛說法,心懷悅豫,棄國捐王為沙門,號法藏,至佛所白佛曰:我發無上菩提心願,廣演經法,我當修行取清淨妙土,使我速成正覺,拔眾生生死苦本。爾時佛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麤妙,應其心願使悉覩見之。法藏具足選擇,攝取五劫諸佛清淨妙土,清淨妙行,於佛前建立四十八願。其第十八願曰: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者。其一一願皆誓不取正覺。爾時大千感動,天雨妙華,空中有聲讚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於是法藏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集無量德行,其願遂滿足成正覺,號無量壽佛,其世界名安樂,現在西方去此十萬億剎,由成佛凡歷十劫,今現在說法。」 其四,觀佛三昧海經九說,於過去空王佛所三比丘共拜佛之白毫而成佛。
五十三參
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童子次第南遊,參見五十三之知識也。見五十三知識條。
荼枳尼形像
其印與種子如大日經疏所言,其形像及功德,據所謂吒枳尼旃陀利經曰:「爾時世尊於寶座上結跏跌坐。(中略)時從地涌出白辰狐王,白形色朗滿白淨如白雁王,現頂上孔雀鳥,頸懸宇頭寶珠。(中略)爾時佛言:今此會中有一菩薩,名為辰狐王菩薩,是則貧(貧字或為觀字之誤)自在菩薩生身也。虛空天下三昧形,有六臂,是利六道眾生。」
迦嘍荼
Garuḍa,鳥名。見迦樓羅條。
伊舍那后
Īśānā伊舍那天之后妃。秘藏記下曰:「伊舍那天后,白肉色,持鉾。」胎藏界曼陀羅鈔六詳釋之。
人身
人界之生也。梵網經序曰:「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涅槃經二十三曰:「人身難得,如優曇花。」
無盡藏
謂德廣無窮為無盡,包含無盡之德曰藏。大乘義章十四曰:「德廣難窮,名為無盡,無盡之德包含曰藏。」探玄記十九曰:「出生業用無窮,故曰無盡藏。」維摩經佛道品曰:「以祐利眾生,諸有貧窮者,現作無盡藏。」
波婆梨奄婆
又曰波婆梨庵婆羅,林名。翻梵語九曰:「波婆梨庵婆林,應云波婆梨菴婆羅林。譯曰:波婆梨者,衣。菴婆羅者,果名。長阿含經十二。」梵⃞Pravariāmraavana。
王法經
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之異名。一卷,義淨譯。與施護譯之佛說勝軍王所問經,沮渠京聲譯之諫王經及玄奘譯之如來示教勝軍王經,四經同本。為舍衛國波斯匿王說治國之正法者。
孔雀聞雷妊
涅槃經三十四曰:「自有眾生,非因父母而得生長,譬如孔雀聞雷震聲而便得身,又如青雀飲雄雀淚而便得身,如命命鳥見雄鳥舞即便得身。」
金剛薩埵形像
理趣釋金剛薩埵初集會品曰:「首戴五佛寶冠,熙怡微笑。左手作金剛慢印,右手抽擲本初大金剛,作勇進勢。本初者,本來清淨法界也。左手作金剛慢印者,為降伏左道左行有情,令歸順道也。右手抽擲五智金剛杵作勇進勢者,令自他甚深三摩地,順佛道念念昇進,獲得普賢菩薩之地。」作拳安於腰側,是曰金剛慢印。金剛頂蓮華部心念誦儀軌曰:「左拳安腰側,右羽抽擲杵。」秘藏記末舉之以為胎藏界之金剛薩埵。理趣釋毘盧遮那理趣會品曰:「金剛薩埵菩薩,背月輪戴五佛冠,右手持金剛杵,左手持鈴,半跏而坐。」五秘藏訣曰:「以五佛為冠,背倚月輪,坐白蓮華,右手持五智金剛杵安於心上,左手執般若波羅蜜金剛鈴按胯上。其身白色也,(中略)右持金剛杵安於心上者,此金剛薩埵主一切如來金剛法印。持此杵者,能摧十種煩惱故。(中略)左手持鈴者,表以般若波羅蜜清淨法音驚覺一切有情及二乘人。(中略)其身白色,表金剛潔白無染。」祕藏記末舉之以為金剛界之薩埵。
漏盡阿羅漢
斷盡一切煩惱而住於阿羅漢之位者。法華經序品曰:「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同方便品曰:「漏盡阿羅漢阿若憍陳如等。」
尸棄佛
見尸棄條。
薜舍離
見毘舍離條。
東台二密
此為日本密教之派別。吾國密教式微,故特詳著之。日本弘法於東寺弘通之密教,謂之東密,日本慈覺於天台山,智證於園城寺弘傳之密教,謂之台密,二密不同者,東密以大日為本位,台密以釋迦為本位也。故東密以大日與釋迦為別體,台密以大日與釋迦為同體。又台密於密教,分理秘密教與事理俱密教,理秘密教為總說真如法性之妙理者,法華華嚴楞伽仁王等之一乘教,悉為真言教。此以大日經疏解真言以真語如語不妄不異之語,且疏中往往援引法華華嚴等諸大乘之說,證其與大日經所說,一其理趣故也。是為成立理秘密之屈強口實。故於兩經中置重大日經,於兩部中置重胎藏界,對於金胎次第而定胎金次第。故在台密,法華圓教與兩部真言於理無軒輊。所異者唯在三密之事相說與不說耳。較諸東密貶法華置於第八住心即華嚴之下位,其差實為天淵。又如東台所立之神道,東密之兩部神道,以大日金輪為本尊,臺密之一實神道,以釋迦金輪為主尊。即其名稱,東密取於密經而稱為兩部,台密取於法華而謂為一實。又台密於兩部之外立兩部不二之蘇悉地法而為三部,是亦東密之所不許也。其他兩部之血脈,東密以一通之血脈,通用於兩部,台密之血脈則兩部各別而立。又在修法,東密以愛染法為至極之大法,而台密則以熾盛光法為至極。如此種種,不遑枚舉。要之東密固執釋迦大日顯密不同,故台密斥之為昧於一實之理,台密主張釋迦大日同一理密,故東密斥之為未脫顯網也。
七佛讚唄伽陀
一卷,趙宋法天譯。讚過去七佛及彌勒並有迴向結讚,皆梵語也。
釋名字三昧
百八三昧之一。能釋諸法名字之三昧也。智度論四十七曰:「諸法雖空,以名字辨諸法義,令人得解。」
不相應行
見心不相應法條。
體法念處觀
通教人所修之四念處觀也。見體法項。
水生印
結此印,則得隨意生水也。
刻藏
刊刻大藏經也。
冥性
數論師立二十五諦,第一名冥諦,此冥諦中本有一切諸法隨緣次第出生云。即言冥諦者為諸法之實性也。
人界
人類為十界之第五,故曰人界。界者差別之義。
異生
凡夫之異名,凡夫輪迴六道,受種種別異之果報,又凡夫種種變異而生邪見造惡,故曰異生。大日經疏一曰:「凡夫者,正譯應云異生,謂由無明故。隨業受報,不得自在。墮於種種趣中,色心像類,各各差別,故曰異生也。」唯識述記二本曰:「異有二義:一別異名異,謂聖唯生人天趣。此通五趣故。又變異名異,此轉變為邪見等故,生謂生類。」探玄記十曰:「異生者,執異見而生,故曰異生。即舊名凡夫也。」玄應音義二十四曰:「異生,梵言婆羅必栗託仡那(Bālapṛthagjana),婆羅,此云愚。必栗託,此云異。仡那,此名生。應作愚異生,言愚痴闇冥,無有智慧。但起我見,不生無漏也。亦言小兒別生,以如小兒不同聖生,故論中作小兒凡夫是也。又名嬰愚凡夫,亦云嬰兒凡夫。凡夫者義譯也。舊經中或言毛道凡夫。案梵本。毛,名嚩羅。愚,名婆羅。當由上婆聲之相近致斯訛謬,譯人之失也。」秘藏寶鑰上曰:「凡夫作種種業,感種種果,身相萬種而生,故名異生。」
饞燈
花田紀事一曰:「閱佛經,有饞燈,初不解,查為魧魚,即懶婦魚也。多膏,可以為燈,照酒食則明,照紡績則暗,此可為懶婦之喻。」
丈夫國
在北印度,天親菩薩生國之名。婆藪槃豆傳曰:「婆藪槃豆法師者,北天竺富婁沙富羅國Puruṣapura人也。富婁沙譯為丈夫,富羅譯為土。(中略)毘搜紐天,既居此地顯丈夫能,因此立名稱丈夫國。」
三密加持
以佛之三密加持眾生之三業也。
國土清淨願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第三十一願。願極樂國土之清淨者。無量壽經上曰:「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覩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沙羅拏
又作沙羅那。優填王之子,後出家得道,故謂之娑剌拏王,亦曰沙羅那比丘。譯曰流轉。迦旃延以通力現夢度此人。宗鏡錄六十四曰:「娑剌拏,此云流轉。」見迦旃延條。梵⃞Sārana。
生佛一如
又曰生佛一體,生佛不二等。生者,迷之眾生,佛者,悟之佛陀,一如者,無差別之義也。或曰凡聖一如。謂為迷悟不二亦同。即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之意也。寶積經曰:「眾生如即如來如,如來如即眾生如,眾生如來無二無別。」不增不減經曰:「眾生界即法身,法身即眾生界,此二法者義一名異。」華嚴經曰:「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涅槃經曰:「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寶筴經曰:「佛界眾生界,一界無別界。」即是。是實大乘之通談也。但說義有左右。或謂法有性相,攝相歸於性故為生佛不二。是相宗之意也。唯識述記一本曰:「攝相歸性,皆如為體。故經說言,一切亦如,至於彌勒亦如。」或謂法者俗有真空,生佛之異,俗諦上假名之差別而巳。真諦之法性,眾生性空,佛陀亦性空。性空平等,故為生佛不二。是空宗之意也。觀經散善義曰:「生死無為亦空,凡聖明闇亦空,世間六道出世間三賢十聖等,若望其體性,畢竟不二。」或謂真心一體,有不變隨緣之二義,以隨緣故,有生佛之相。以不變故,生佛之性為一味。或謂法界之體,修性不二,眾生修惡之性,即佛界性惡之德。此性惡圓明,名之為佛,故為生佛不二。是等皆性宗之意也。起信論義記曰:「不變性而緣起染淨恒殊,不捨緣而即真,凡聖致一。」妙宗鈔上曰:「良由眾生性具染惡,不可變異。其性圓明,名之為佛。」巳上總就理性上論不二也。若就華嚴之事事無礙法界,天台之十界互具,真言之六大無礙之義,則直爾於事相上有不二之義。
對法
阿毘達磨。譯曰對法。梵語Abhidharma,對為對觀對向之義,法為四諦涅槃之法。以無漏聖道之智慧,對觀四諦之理,對向於涅槃之果,故名對法。蓋對法者,智慧之名也。然三藏中論藏為於諸法之性相,問答決擇,而生其無漏智慧之法文,故彼之論藏,亦名對法。俱舍論一曰:「論謂生無漏慧教,此諸慧論是彼資糧,故亦得名阿毘達磨。」
七災難
見七難條。
烏芻沙摩尊形
尊形為忿怒形,由諸毛孔流出火焰,四臂具足,右手持劍,下手把羂索,左手持棒,次手把三股叉,一一器杖,皆起火焰。見烏樞瑟摩明王經上,圖像鈔八。若據陀羅尼集經九,則「面貌端正。極令殊好。」非忿怒之形,且四臂之器杖有差違,更有異形。
名言種子
二種子之一。謂之第八識色心生諸法之親因緣種子。是以名言為緣所熏之種子也。見二種子條。
光明文句
金光明經文句之略名。智者大師說。
自歡喜經
舍利弗向佛之師子吼,稱說如來之難及。見長阿含經。
恒憍天
天名。大部補註五曰:「恒憍,亦言常放逸天。」梵⃞Gaṇgā。
十一面真言
念十一面觀音時之誦文,密教所用,有大小二咒。
著衣喫飯
言日常之事,無何等之奇特也。臨濟錄曰:「屙屎送尿,著衣喫飯,困來即臥。愚人笑我,智乃知焉。」
身見使
五利使之一。
五種佛性
見佛性條。
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
法華經妙音品曰:「解一切眾生語言三昧。」同藥王品曰:「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陀羅尼者,總持不失之力用也。就體言則為三昧。就用言則為陀羅尼。
聖觀自在菩薩不空王秘密心陀羅尼經
一卷,趙宋施護譯。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第一品之別譯。
琉璃太子
逆王名。涅槃經謂之琉璃太子。餘經謂之琉璃王。見琉璃王條。
斷惑
以真智斷妄惑也。斷惑,則真理於是顯。謂之證理。證理者斷惑之果也。三乘之見道已上,始斷一分之惑。自是已後為聖者。已前為凡夫。
贖命
佛以末代比丘起惡見,亡法身之慧命,為之說涅槃經,扶戒律而談圓常之理,以為贖命之重寶,是曰涅槃之贖命。涅槃經十四說如人七寶,不出外用之,名之為藏,是人所以積此寶者,為未來故。所謂穀貴,賊來侵國,值遇惡王,用為贖命,得財難時,乃當出用。諸佛秘藏亦復如是。為未來世。諸惡比丘蓄不淨物,為四眾說,如來雖畢竟入涅槃,而為是等惡出現於世時滅此惡,說此經典。
略出念誦經
同於略出經。
沙彌律儀毘尼日用合參
三卷,戒顯訂閱,濟岳彙箋。
槵子
木槵子也。於數珠用之。校量數珠經曰:「槵子搯一徧,得福千倍。」木槵子經曰:「若欲滅煩惱障報者,當貫木槵子一百八,常自隨,若行若坐若臥,恒常至心無分散意,稱佛陀達磨僧伽名,乃過一木槵子。」
頞部曇
Arbuda,又作阿部曇,遏部曇。譯曰疱,腫物。胎內五位之一。託胎後第二之七日間也。即於凝酪中生疱結之位。
無上正真道
梵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Anuttara samyaksaṁbodhi之古譯。無量壽經上曰:「時國王聞佛說法,心懷悅豫,尋發無上正真道意。」又曰:「開化恒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
不莊校女經
腹中女聽經之異名。
壽命無有量
與壽命無數劫同。法華經人記品曰:「佛有大威德,名聞滿十方。壽命無有量,以愍眾生故。正法倍壽命,像法亦如是。」
十甚深
法界有十種之甚深。見甚深條。
蹇拏僕
Kaṇabhuj,勝論之祖,食米齋山人之梵名。見優樓迦條。
延促劫智
謂佛之智力偉大,得自在超越伸縮劫(時間)也。
支用
支者分也。支用者,為分錢物等而用之也。見象器箋十二。
分段輪迴
輪迴於分段生死也。生生世世在三界之巷。
結夏
行夏安居也。結者結成之意。資持記上四之一曰:「立心止住,名為結耳。」荊楚歲時記曰:「四月十五日,天下僧尼就禪剎掛搭,謂之結夏。」見安居條。
彈多落迦
Dantaloka‑giri,山名。舊稱曰檀特山。西域記二曰:「彈多落迦山,舊曰檀特訛也。」見檀特條。
竺經
即佛經。出天竺國。故曰竺經。李洞詩曰:「若遇多吟友,何妨看竺經。」
慧次
冀州人。姓尹氏。幼出家,就法遷受學,博通經論。智藏,僧旻,法雲等,皆出其門。承道場慧觀之說,立三教五時之教判,稱為江南三家之一。齊永明八年寂。年五十九。見梁高僧傳八等。
慈力王
往昔慈力王行十善,鬼神無食,以人皆持戒,時五夜叉來見王,王以身血施,令飽滿,而願若我當來成佛時,令汝得法食,且先度。慈力王即今釋迦牟尼佛,五夜叉即今五俱倫也。見賢愚經二,慈力王血施緣品。梵⃞Maitrabala。
法深信
二種深信之一。
圓覺會
禪林有圓覺會。拈提圓覺經也。
華開蓮現
台宗所談,蓮華三喻之一。以華譬權法,以蓮譬實法。如華開則蓮現,開權法則實法必現。以喻於法華之迹門,開三乘之權法,顯一乘之實法。於本門之法華以迹顯本,亦同之。是曰開權顯實(迹門),開迹顯本(本門)。玄義七下曰:「華開故蓮現,而須華養蓮,譬權中有實而不能知。今開權顯實,意須於權。」又曰:「華開蓮現,譬開迹顯本。」
人趣
六趣之一。有人類業因者之所趣向也。
馬耳山
九山,七金山之一。頞濕縛羯拏Aśvakarṇa之譯。山形得名。圍善見山之山也,高廣各二千六百二十五由旬。
曼荼羅
Maṇḍala,又作曼陀囉、滿荼邏、漫怛羅、蔓陀羅、曼拏羅。略云曼拏、曼荼。新舊之譯有種種,舊譯多曰壇,又云道場,新譯多曰輪圓具足,又云聚集。此中就體而言,以壇或道場為正意,就義而言,以輪圓具足或聚集為本義。即築方圓之土壇安置諸尊於此,以祭供者,是為曼陀羅之本體,而此壇中聚集具足諸尊諸德成一大法門,如轂輞輻具足而成圓滿之車輪,是曼陀羅之義也。而常稱為曼荼羅者,是圖畫者。此為四曼中之大曼荼羅。師子莊嚴王菩薩請問經曰:「道場之處當作方壇,名曼荼羅。廣狹隨時。」不空羂索陀羅尼經下曰:「蔓陀囉,此云壇也。」探玄記二十曰:「曼荼羅,云道場也,圓壇也。」慧琳音義十曰:「漫荼羅無正翻,義說云聖眾集會處也,即念誦壇場也。」演密鈔四曰:「漫荼羅者,此云道場。是與弟子發心得道之處,謂之道場。」大日經疏三曰:「十方世界微塵數大悲萬行波羅蜜門猶如華藏,三乘六道無量應身猶如根莖條葉發暉相間。以如是眾德輪圓周備故,名漫荼羅也。」同四曰:「漫荼羅,是輪圓之義。」又曰:「曼荼羅,並發生義,今即名發生曼荼羅也。下菩提心種子𑖀於一切智心地,潤以大悲水。𑖪照以大慧月,𑖨鼓以大方便風,𑖮不礙以大空空,𑖏能令不思議法性芽。次第滋長乃至彌滿法界,成佛樹王,故以發生為稱。」又曰:「梵音曼荼羅,是攢搖乳酪成蘇之義。曼荼羅,是蘇中極精醇者,浮聚在上之義。猶彼精醇不復變易。復名為堅,淨妙之味共相和合。餘物能所不雜,故有聚集義。是故佛言極無比味無過上味,是故說為曼荼羅也。以三種秘密方便攢搖眾生佛性之乳,乃至經歷五味成妙覺醍醐,醇淨融妙不可復增。」又曰:「漫荼羅者,名為聚集,今以如來真實功德集在一處,乃至十世界微塵數差別智印輪圓輻輳,翼輔大日心王。使一切眾生普門進趣,是故說為漫荼羅也。」演密鈔二曰:「漫荼羅,聖賢集會之處,萬德交歸之所。」同五曰:「漫荼羅,是蘊聚積聚諸佛如來真實功德之處,故以為名。言輪圓輻輳者,以喻顯法,輪即平輪,圓謂圓滿,轂幅輞等相圓滿故,輻輳者歸會也,謂眾輻歸會於轂也。(中略)今借喻此漫荼羅三重法界門罔不歸輳於大日心王,使三乘五乘一切眾生普門進趣皆輳中胎大空之處,故曰輪圓輻輳也。」四曼義曰:「古人翻壇,新人翻輪圓具足。」秘藏記本曰:「曼荼羅,謂三密圓滿具足義也。」一切賢聖,一切功德之集合處既名為漫荼羅,故其賢聖之身形或言語或持物或誓願等亦悉名為漫荼羅,此以其一一輪圓具足之義在故也。大日經疏一曰:「真言,梵曰漫怛羅,即是真語,如語,不妄不異之言。釋論謂之秘密語,舊譯云咒,非正翻也。」此賢聖之語密,附以曼荼羅之稱之一例也。就之而立四種之曼荼羅,以該收一切法。
阿陀那識
見阿陀那條。
牛頭山
梵名瞿室𩜁伽Gosriṅga,又譯牛角山。在新疆和闐市南十三里。西域記第十二所謂:「王城西南二十餘里,有瞿室𩜁伽山,唐言牛角。山峰兩起,岩隒四絕。於崖谷間建一伽藍,其中佛像,時放光明。昔如來曾至此處,為諸天人略說法要,懸記此地當建國土,敬崇遺法,遵習大乘」是也。大集經第四十五所謂:「復以閻浮提于闐國中水河岸上牛頭山邊近河岸側瞿摩娑羅香大聖人支提住處,付屬吃利呵婆達多龍王,令守護供養。(中略)如來今以于闐國牛角峰山瞿摩娑羅乾陀牟尼大支提處付囑我。」與之相合。舊華嚴經菩薩住處品有曰:「邊夷國土,有菩薩住處,名牛頭山。」新華嚴經第三十二有曰:「疏勒國有一住處,名牛頭山。」疏勒于闐,地雖不同,然境域相近,恐即一山也。
在江蘇江寧南三十里。雙峰對峙,宛如牛角,故名。又稱雙峰,天闕,破頭山。後世呼為牛首山。相傳梁武帝曾於此建精舍,古來高僧駐錫者不少。華嚴探玄記第十五所謂:「潤州江南有牛頭山,彼中現有佛窟寺,又有四辟支佛影,時時出現」者。即是也。唐貞觀中,法融禪師於(幽棲寺)北巖石室,聞四祖道信之教,後在此地振宗風。為所謂牛頭禪之一派。日本傳教大師傳入日本之禪即其法流也。又見景德傳燈錄四,祖庭事苑一,五燈會元四等。
淨經
文殊師利淨律經之略名。
清淨光佛
十二光佛之一。
唯漸無頓
禪源諸詮三曰:「若遠推宿世,則唯漸無頓。今頓見者,已是多生漸薰而發現也。」
大梵天王
大梵天為初禪天之王,故曰大梵天王,略曰大梵王,亦曰梵王。色界十八天之通名,然以就初禪梵天之王而言,為常。
闡教
見僧錄司條。
法無我智
見二無我智條。
長者法志妻經
一卷,失譯。佛在祇園入城乞食,教化長者法志之妻及其下婢,皆使轉男子得道記。
率都婆
Stūpa,又作窣堵波、窣覩波、素覩波、藪斗婆,舊稱藪偷婆、私鍮簸、數斗波、鍮婆、塔婆、兜婆、塔、浮圖等。奉安佛物或經文,又為標幟死者生存者之德,埋舍利、牙、髮等,以金石土木築造,使瞻仰者。譯曰大聚、方墳、圓塚、靈廟、高顯處、功德聚等。西域記一曰:「窣堵波,即舊所謂浮圖也。又曰偷婆,又曰塔婆,又曰私偷簸,又曰數斗波,皆訛也。」起世經二曰:「蘇偷婆,隋言大聚。」法華文句三曰:「塔婆,此云方墳。方墳如此土塚墓,大灌頂翻為塚也。」玄應音義六曰:「諸經論中,或作數斗波,或作塔婆,或作兜婆,或云偷婆,或言蘇偷婆,或作脂帝、浮都,亦言支提、浮圖,皆訛略也。正言窣都波,此譯云廟,或云方墳,此義翻也。或云大塚,或云聚相,謂累石等高以為相也。案塔字諸書所無。唯葛洪字苑云:塔,佛堂也。」釋迦法中佛成道時,二商來得世尊之爪髮而起塔,是起塔之嚆矢,又波斯匿乞佛之長髮而起塔,是亦為最初。佛滅後有十大塔,阿輸迦王時有八萬四千舍利塔,此等為佛塔也。據十二因緣經,則許凡僧已上造塔。依位之高下而塔之級層有限制,在家不許之。密教別設五輪形之塔,以為大日如來之標幟,許僧俗一般立於墓所,由是而謂之塔者,乃佛塔,謂之塔婆者乃五輪,兩者有區別焉。見塔條。
得三法忍願
彌陀如來四十八願之第四十八,使十方諸菩薩得三種法忍之願也。無量壽經上曰:「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法忍為證悟之異名。法為所證之理,心安於法為忍,忍有淺深之差別,仁王經明伏忍順忍信忍生忍寂滅忍之五忍,本經之下明音響忍柔順忍無生忍之三忍,此三忍或言是仁王經五忍中之前三忍,或言是本經所說之三忍。
如來牙菩薩
胎藏界曼荼羅釋迦院上行南端之第九位。梵號怛他蘗多能瑟吒羅,譯言金剛牙。嚙碎一切煩惱之三昧也。密號曰護法金剛,又曰調伏金剛。肉色,左手持開敷蓮花,右手伸頭小大三指,餘屈,當胸,坐赤蓮上。
逐鹿
虛堂錄一曰:「逐鹿者不見山,攫金者不見人。」
闇心
疑心也。大日經一曰:「云何闇心?於無疑慮法,生疑慮解。」
月光童子
又曰月光兒。其父德護為摩揭陀國王舍城之長者,不信佛,聽六師之言,作火坑欲害佛,其子月光童子諫止之,亦不聽。後見佛到,火坑變而為涼池,心大悔責。歸佛,得須陀洹果。佛與月光童子以成佛之記。且說佛滅後當作支那國王,興隆三寶。德護長者經下曰:「又此童子,我涅槃後,於未來世,護持我法。(中略)於當來世佛法末時,于閻浮提支那國內,作大國王,名曰大行,能令支那國內一切眾生信於佛法種諸善根。時大行王,以大信心大威德力,供養我鉢,於爾數年,我鉢當至沙勒國,從爾次第至支那國。」(歷代三寶紀十二又引此經)。佛說申日經曰:「佛告阿難:我般涅槃千歲已後,經法且欲斷絕。月光童子,當出於秦國作聖君,受我經法,興隆道化。秦土及諸邊國鄯善、烏萇、歸茲、疏勒、大宛、于填、及諸羌虜夷狄,皆當奉佛尊法,普作比丘。」此童子為月燈三昧經之對告眾。其異譯月明菩薩經稱為月明童男。寶雨經一曰:「爾時東方有一天子,名曰月光,乘五色雲,來詣佛所。右遶三匝,頂禮佛足,退坐一面。佛告天曰:汝光明甚為希有。(中略)由汝曾種無量善根因緣,今得如是光明照曜,天子!以是緣故,我涅槃後,最後時分,第四五百年中,法欲滅時,汝於此贍部洲東北方摩訶支那國,位居阿鞞跋致,實是菩薩故,現女身為自在主。經於多歲,正法治化,養育眾生,猶如赤子,令修十善。能於我法廣大住持,建立塔寺,又以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供養沙門,於一切時常修梵行,名曰月淨光。」
攝召句
又云引召句。𑖀阿字也。大日經悉地出現品曰:「阿字第一命,是為引攝句。」義釋九曰:「是能攝召句也,若想此字,能攝召一切內外法也。攝召長聲,即是行。若觸阿字,即引一切佛行,故云攝召。是攝令屬已,自在受用義也。此阿字引能攝召一切如來功德,令歸自身,亦能滿足一切願故也。」
阿牟伽
Amogha,又作阿謨伽,阿目佉。譯曰不空。功德不空之義。見光明真言金壺集。
大明度無極經
大明度經之異名。
果斷
斷感業曰子斷,離苦果曰果斷,有餘涅槃之阿羅漢,斷子縛而未斷果縛也。涅槃經二十九曰:「解脫二種:一者子斷,二者果斷。」
詰責邪義,謂為難。常謂之難詰難問等。字典曰:「詰辯也。孟子於禽獸又何難焉?注:難,責也。」
度世
度者渡也,出也,如言出世。出過世間之謂也。無量壽經上曰:「超過世間諸所有法,心常諦住度世之道。」同下曰:「獲其福德度世長壽泥洹之道。」述文贊中曰:「諦者安也,度者出也,即出世道之別名故。」大經淨影疏下曰:「度世長壽泥洹道者,後生彌陀,終得涅槃。」
濟度世間之人也。維摩經佛國品曰:「能度諸世間。」
文殊前三三
唐無著禪師,與清涼山文殊菩薩對話中之語,碧巖第三十五則載之。見無著條。
二種深信
見機法一體條。(CBETA註:查無此條,參考七深信條)
龍華
法苑珠林曰:彌勒為佛時,於龍華樹下坐。華枝如龍頭,故名。亦云種出龍宮,故曰龍華樹。詳見龍華會條。
八萬四千
西天之法,顯物之多者,常舉八萬四千之數,略云八萬,如舉煩惱之多,曰八萬四千之塵勞,舉教門之多,曰八萬四千之法門,須彌之高深,曰八萬四千由旬,非想天之壽命,劫初之人壽曰八萬四千歲。
勝心
修殊勝之行之心也。無量壽經曰:「等心勝心深心。」淨影疏曰:「所行務上,名為勝心。」高僧傳六曰:「發勝心於曠劫。」
藹羅筏拏
Airāvana,又作愛羅筏。龍名,又象王名。玄應音義二十五曰:「藹羅筏拏,舊名伊羅鉢多羅,亦云㖶羅鉢多羅Elāpattra,伊羅此云香。鉢多羅此云葉,名香葉象也。」(鉢多羅Pattra者葉也vana者林也)。慧琳音義八曰:「大龍王名,此無正翻。」俱舍光記十九曰:「藹羅筏拏,是水名。水中龍象,從水為名。即帝釋所乘,龍象王也。」見堙羅那條。
真生二門
心真如門與心生滅門也。
鄔波世羅
Upaśaila,劫初卵生之羅漢名。譯曰小山。因住處而名之。見俱舍論八,同光記八。
諸行
行者遷流之義,謂生自因緣,遷流三世之有為法也。其法數多,故曰諸行。中論觀行品曰:「諸行名五蘊。」法華玄義十曰:「諸行是因緣生法。」
拍掌
又作拍手。真言法於其修法之初與終,作拍掌,其初拍掌,為歡喜本尊來降也,其終拍手,為歡喜一座之事究竟也。
異相
四相之一。見有為條。
五種聖福
一聖福,住於阿羅漢最後身而得有餘涅槃者,是小乘之聲聞也。二體聖福,通教之三乘人,同體達諸法即為無生,唯斷煩惱之正使,而不能侵害習氣者是也。三小薩埵福,具自行化他之二利,以無言說之道斷煩惱,遂入無餘涅槃者,是小乘之菩薩也。四大薩埵福,自初發心次第化人而入大涅槃者,是大乘別教之菩薩也。五聞法華經初隨喜福,圓教之菩薩,聞法華經而隨信者是也。見法華文句十。
遍照般若波羅蜜經
一卷,趙宋施護譯。佛在他化自在天為金剛手說諸字之義門并神咒。
難得行
十行之第八位。見十行條。
從香
開堂祝聖,侍者插瓣香,更拈一炷,又或新住持為嗣法親插於爐卻而中立,侍者進更撮香燒之,並謂之從香。
應正徧知
應與正徧知。佛十號中第二號與第三號也。應為應供之略。正徧知又曰正等覺。見十號條。
烏摩妃
Umā,烏摩,譯曰貪。金剛頂瑜伽降三世極深密門曰:「大自在天王,妃烏摩為座。」摩醯首羅天之后妃也,彼天之左足,蹈烏摩妃,是表貪也。又此尊蹈於降三世之足下,乘赤羊者,摩醯首羅既乘白牛,得大自在力,故妃乘羊以顯其微力。曼陀羅大鈔七謂烏摩妃為白肉色,乘赤羊,左手持三戟,右手持蓮花。
蘇波訶
Svāhā,又作蘇婆訶,娑婆訶,莎縛訶,薩婆訶,率縛訶,娑嚩賀,蘇和訶,馺婆訶,馺皤訶,沙訶,娑訶,莎訶等。真言之結句也。仁王經儀軌下曰:「娑縛賀,此云成就義,亦云吉祥義,亦云圓寂義,亦云息災增益義,亦云無住義。今依無住義,即是無住涅槃。依此無住涅槃盡未來際,利樂有情,無盡期故。」大日經疏四曰:「末句云莎訶,是驚覺義。以一切如來行菩薩道時同見如是義故,必定獅子吼發誠實言。我要當以此阿字門徧淨無盡眾生界,若我此誓不虛者,共有一切眾生誦我誠言,不虧法則,則當如其所願,皆充滿之。我今以隨如來三昧耶教說是真言,唯願不違本誓,故令我道場具足嚴淨,故言莎訶也。」又曰:「莎訶者,如僧羯磨竟,加忍更可印成句。若我所發誠言必定無謬,唯願諸佛不越三昧耶故令所作圓滿也。」同九曰:「莎訶是驚覺諸佛令作證明,亦憶念持義。」同十三曰:「娑訶是警發義也,以此真言警發諸佛,說此明時諸佛即驚發而起,加持行人也。」又曰:「娑嚩訶,娑嚩自也,訶是本也更問。」演密鈔六曰:「梵語娑嚩(合二)訶,此云本誓,謂諸佛如來同一大誓故。」同七曰:「莎縛訶,是攝取義。」秘藏記本曰:「娑婆訶,究竟義,圓滿義,驚覺義,成就義,散去義。」此五義如其次第表法界體性智等之五智也。究竟之義者,法界體性智也,是為方便究竟之極果故。圓滿之義者,大圓鏡智也,圓鏡圓滿其義同故。驚覺之義者,平等性智也,平等性智主修行之德,依三密之修行,驚覺已成之如來,又驚覺自己本有之菩提心故。成就義者,妙觀察智也,妙觀察智主成菩提之德故。散去義者,成所作智也,成所作智主入涅槃之德,若入涅槃則佛散失故。見秘藏記鈔五。
火天妃
秘藏記下曰:「火天妃,白肉色,在盛火炎中,持三角火輪。」
一浮漚
浮漚,水泡也。以大海中之浮漚喻人身。楞嚴經二曰:「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同經三曰:「反觀父母所生之身,猶彼十方虛空之中,吹一微塵,若有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漚,起滅無從。」
輪寶
轉輪王感得之寶器,王遊行之處,必自前進,而制伏四方者也。有金銀銅鐵四種,故分金輪王乃至鐵輪王之四等。俱舍論十二曰:「此王由輪旋轉應導威伏一切,名轉輪王。(中略)若王生在剎帝利種紹灑頂位,於十五日受齋戒時,沐浴首身,受勝齋戒。升高臺殿,臣僚輔翼。東方忽有金輪寶現,其輪千驅,具足轂輞眾相,圓淨如巧匠,舒妙光明,來應三所,此王定是金轉輪王。餘轉輪王應知亦爾。」
應化身
又單曰應身,化身。三身中之第三。自真體變現者。
光讚般若
光讚般若波羅蜜經之略稱。
雲巖問道吾手眼
碧巖八十九則曰:「雲巖問道吾:大悲菩薩,用許多手眼作什麼?吾云:如人夜半背手摸枕子。」
蝦蟆禪
蝦蟆唯解一跳,不解他術。以喻認一知半解為是,而不通於他之不活脫不自由之死禪。
有無
有法與無法也。如小乘之七十五法,大乘之百法是有法。如龜毛兔角,是無法。
有者常見,執有我有法之邪見也,無者斷見,執無我無法之邪見也。即反對之徧見也。十卷楞伽經五曰:「邪見論生法,妄想計有無。若知無所生,亦知無所滅。觀世悉空寂,彼不墮有無。」同九曰:「於南大國中,有大德比丘,名龍樹菩薩,能破有無見,為人說我法大乘無上法。」
體達
體者達也,通也,通達事物之理而無壅塞,謂之體達。金光明玄義下曰:「體是達義。得此體意。通達無壅。如風行空中。自在無障礙。」唯識述記九末曰:「體者通也。」止觀五曰:「體達既成,不得妄想,亦不得法性。還源反本,法界俱寂,是名為止。如此止時上來,一切流動皆止。」
跋陀羅婆提
Bhadrapati,城門名。譯曰賢主。見本行集經三十五。
目連問經
犯戒罪輕重經之異名。
一多相容不同門
十玄門之一。詳見玄門條下。
契嵩
宋杭州靈隱寺明教大師契嵩,字中靈,藤州鐔津李氏子。遊方徧參知識,得法於洞山曉聰禪師。師有文才,作原教篇十餘萬言,明儒釋一貫之旨,以抗韓愈排佛之說。後居永安蘭若,著禪門定祖圖傳法正宗記,並輔教篇,上進仁宗皇帝,帝覽之嘆賞,詔入大藏使流通,賜號明教。熙寧四年六月寂。有文集二十卷,名鐔津文集。盛行於世。見佛祖統紀四十五,佛祖通載三十八,稽古略四,續傳燈錄五。
六決定
與六種決定同。
見七深信條。
兩重能所
天台山外之異義,以真性而立觀境,不許以陰妄之念為所觀。四明尊者十義書通破之,且於指要鈔立兩重之能所,明陰妄正為所觀之境。觀者觀三千之能觀智也,猶如槌。不思議境者三千之妙諦,即所觀也,猶如砧。此觀智與妙境相望而立一重之能所。而陰妄之一念,猶如淳朴,何則?以觀解陰妄之一念,是三千之妙境(即不思議境)故也(即觀)。故此二望於陰妄之心,則皆為能觀,而更有一重之能所。要之以能觀智慧之槌與所觀妙境之砧。而鍛現前陰妄之心之淳朴,使為三千三諦之妙體也。指要鈔上曰:「今更自立一譬。雙明兩重能所。如器諸淳朴。豈單用槌而無砧耶?故知槌砧自分能所。若望淳朴。皆屬所也。智者以喻得解。」
見十乘觀條。
解脫食
出世五食,又九食之一。出家行人,由解脫惑業之繫縛,增長善根,資益慧命,猶如世間之食,資養諸根。故稱解脫為食。
舌根
六根之一。舌為知味發言之根本,故云舌根。義林章三本曰:「舌者,能嘗能咒,能除饑渴義,梵云時乞縛。此云能嘗,除飢渴故,(中略)翻為舌者義相當故。」梵語雜名曰:「舌爾賀縛。」
四十八體十二光佛
阿彌陀佛有十二光佛之別號,又以其誓願有四十八願,因是可稱為四十八體之十二光佛。十二光佛者,無量,無邊,無礙,炎王,清淨,歡喜,智慧,不斷,難思,無稱,超日月光是也。
釋志磐
宋四明沙門志磐,著佛祖統紀者。
非三非一
如法般解之三德,如空假中之三諦,依圓教所談,則三德三諦,各異義理德用。然固圓融相即,不離一味也。一即三,故為三而非三,三即一,故為一而非一,是曰三非一。是圓教至極之深義也。
政教一致
混合政治與宗教由宗教的立腳地而號令天下也。
勝幢
勝戰之幢旗也。涅槃經二十六曰:「能與魔王波旬戰,能摧波旬所立勝幢。」參照勝幡條。
三緣
淨土門所立,說念佛有三緣之功力:一、親緣,眾生起行口常稱佛名,佛即聞之,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謂眾生之三業與佛之三業不相捨離也。二、近緣,眾生願見佛,佛即應念而現至目前也。三、增上緣,眾生稱念佛,則念念除多劫之罪,命終之時,佛聖眾皆來迎,不為諸邪業所繫。見觀經定善義。
因陀羅宗
帝釋天造聲明論,能以一言含眾義,謂之因陀羅宗。大日經二曰:「如因陀羅宗,諸義理成就。」同疏七曰:「因陀羅者,是天帝釋之異名。帝釋自作聲論,能於一言具含眾義,故引以為證。」
龍樹開鐵塔傳密教
見鐵塔條。
理智無礙法身
三種法身之一。見法身條。
三經
種種不一。見三部經條。
大華嚴長者
佛對此長者,說施食之福報。
四韋陀院
天竺祇洹精捨之中,有四韋陀院,以許佛徒之研究。僧史略上曰:「祇洹寺中有四韋陀院。」
遍行惑
為一切煩惱起因之根本煩惱也。
阿耆尼
即阿祇儞。
殘果
死後殘存之果體。即死屍是也。
浴像功德經
一卷,唐寶思惟譯。
五遍行
周徧於一切心王心所而相應之五種心所也。一作意、二觸、三受、四想、五思。成唯識論第三曰:「此識與幾心所相應,常與觸、作意、受、想、思、相應,阿賴耶識,無始時來,乃至未轉,於一切位,恒與此五心所相應,以是徧行心所攝故。」又第五曰:「復以四一切辨五差別,謂一切性及地時俱,五中,徧行具四一切。」即是。此中具四一切者,此作意等五心所,徧於善等三性而起,故云一切性;徧於三界九地或有尋等三地而起,故云一切地;一切有心皆有,或自無始不斷,或緣一切之境,故云一切時;定俱生,故云一切俱。此五心所外,無一具如是四一切者,故唯立此五者而名為徧行。但薩婆多部合此五者及五別境(欲、慧、念、勝解、三摩地),立十心所而名為大地法。又出於瑜伽師地論第三等。
大威德陀羅尼經
二十卷,隋闍那崛多譯。佛為阿難說陀羅尼之法本。一一法中示多種之名,多種之義,亦廣說末世惡比丘之事,及說菩薩住於母胎中之樓閣莊嚴。
醫方明
五明之一。見五明條。
呵利陀
鬼母名。見訶利底條。
有為
為者造作之義,有造作,謂之有為。即因緣所生之事物,盡有為也。能生之因緣,是造作所生之事物者,所生之事物,必有此因緣之造作,故云有為法。本來自爾而非因緣所生者,謂之無為法。故有為者如言有因緣。大乘義章二曰:「為是集起造作之義,法有為作故,名有為。」俱舍論光記五曰:「因緣造作名為,色心等法,從因緣生,有彼為故,名曰有為。」俱舍論頌疏界品一曰:「為者作也,此有為法,眾緣造作故名為,有彼為故,名為有為。」梵⃞Asaṃskṛta。
噉月
大智度論曰:「十方諸菩薩來之餘一時,羅睺阿修羅王欲噉月。月天子怖,疾到佛所。佛說偈言,羅睺羅即疾放月。」
三綱
各寺設三人役務,吾國有上座,寺主,維那,或上座,維那,典座,日本謂之上座,寺主,都維那。如僧綱,以有德之人為綱繩而提挈之,故云綱。西天之諸寺僅有上座之一綱。求法高僧傳上曰:「寺內但以最老上座而為尊主,不論其德。諸有門鑰每宵封印,將付上座,更無別置寺主維那,但造寺之人為寺主。梵云毘訶羅莎弭Vihārasvāmin,若作香直典掌寺門及和僧白事者,名毘訶羅波羅Vihārapāla,譯為護寺。若鳴犍椎及監食者,名為羯磨陀那Karmadāna,譯為授事。言維那者訛也。」吾國東漢後唯置寺主,使知一寺之事。秦魏已後,始有上座之勅補,而置於寺主維那之上,由此而三綱之稱起。僧史略中曰:「寺之設也,三綱立焉,若網罟之巨綱,提之則正故曰也。梵語摩摩帝,悉替那Sthavira,羯磨陀那,華言寺主上座悅眾。」又「道宣勅為西明寺上座,列寺主維那上。」名義集曰:「隋智琳,潤州刺史李海遊,命琳為斷事綱維。爾護寺立三綱,上座維那典座也。」
馺縛訶
見蘇波訶條。
解脫風
世間之顛倒苦惱比如炎熱。解脫譬如涼風。無量義經曰:「請佛轉法輪,隨順能轉。微渧先墮,以淹欲塵。開涅槃門,扇解脫風。除世熱惱,致法清涼。」
三界萬靈
三界中一切之有情也。迴向所修功德時之語。
譬喻師
又云日出論者。小乘十八部中經量部之元祖也。唯識述記二本曰:「日出論者即經部本師,佛去世後一百年中,北印度怛叉翅羅國有鳩摩邏多,此言童首,造九百論。時五天竺有五大論師,喻如日出明導世間,名日出者。以似於日,亦名譬喻師。或為此師造喻鬘論,集諸奇事,名為譬喻師。經部之種族,經部以此所說為宗,當時猶未有經部,經部四百年中方出世故。」因之而古攝論謂之經部師,新攝論謂之譬喻師。
六種苦行外道
一自餓外道。節飲食而忍饑餓者。二投淵外道,投身於淵而死者。三赴火外道,常以五熱灸身者。四自座外道,常為裸形,不拘寒暑,坐於露地者。五寂默外道,以屍林塚間為住處,常寂默不語者。六牛狗外道,持牛戒狗戒者。見涅槃經十六。
富樓那
一作富婁那Pūrṇa,具名富樓那彌多羅尼子Pūrṇamaitrāyaṇī‑putra,富樓那彌窒那尼子,又作富囉拏梅低黎夜富多羅,富羅拏迷低黎夜尼弗多羅,布剌拏梅呾利曳尼子,富那曼陀弗多羅,新作布剌拏梅呾麗衍弗呾羅,補剌拏梅呾利曳尼弗呾羅。富樓那,又作富剌拏,譯曰滿,是其名也。彌多羅尼,又作梅呾麗衍尼,譯曰慈,是其母姓也。富多羅。又作弗呾羅,譯曰子。此名滿者,為慈氏之子,故舉譯語而云子,舉梵語而云弗呾羅。從母姓而為名,乃印度之風習。因而翻總名曰滿慈子,滿願子,滿祝子,滿見子等。以彌多羅之語有祝,見等之異義也。是釋迦十大弟子中說法第一之阿羅漢。初出家,證阿羅漢果,後聞法華因緣周之說法,回小向大,於五百弟子授記品,授記未來成佛,號法明如來。玄應音義三曰:「富囉那彌多羅尼子,又作彌窒那尼子,正言富囉拏梅低黎夜富多羅。富羅拏,此云滿,是其名也。梅低黎夜,此云慈,是其母姓。富多羅者,子也,兼從母姓為名,故此云滿慈子,或譯云滿願子,皆一義也。與佛同日而生。」注維摩經三曰:「什曰:富樓那,秦言滿。彌多羅尼,秦言善知識。善知識是其母名也。」法華光宅疏一曰:「富樓那,姓也。彌多羅尼子者,此翻為願子,是故無量壽尊者滿願子,即其人也。」西域記四曰:「布剌拏梅呾麗衍尼弗呾羅,唐言滿慈子,舊曰彌多羅尼子,訛略也。」法華玄贊一曰:「補剌拏梅呾利曳尼弗呾羅,此云滿慈子。云富樓那彌多羅尼子,訛也。滿是其名,慈是母姓,其慈今取母姓,此滿尊者是慈女之子。或滿及慈俱是母號,名滿慈子。」大明度經二曰:「滿祝子。」玄應音義三曰:「滿祝子,即富樓那是也。」
六字大陀羅尼咒經
一卷,失譯,梁錄與六字咒王經同為救阿難而說。咒文較彼為簡略。
護不飲酒五神
見二十五神條。
三結
一見結,我見也。二戒取結,行邪戒也。三疑結,疑正理也。見惑中此三者過最重,故以此三結為見惑之總稱,斷此三結為預流果。涅槃經三十六曰:「迦葉菩薩白佛言:如佛先說,須陀洹人所斷煩惱,猶如縱廣四十里水,其餘在者如一毛渧。此中如何說斷三結名須陀洹?一者我見,二者非因見因,三者疑網。(中略)佛言:善男子!須陀洹人雖復能斷無量煩惱,此三重故。亦攝一切須陀洹人所斷結故。」輔行五之四曰:「論云:此三種結是三三昧近對治法。身見是空近對治法,戒取是無願近對治法,疑是無相近對治法。復次,三結生惑增上,身見生六十二,戒取生一切苦行,疑於過去一切處生猶豫。是故經中但說三結,」宗輪論述記曰:「結與煩惱,一體異名,結是繫縛義,煩惱擾亂義。」文句一上曰:「結即二十五有生因也。」玄贊一曰:「煩惱為生死因,名為有結,三有之結也。(中略)生死之因,能和合苦。能結,故名結。」
得預流果人所斷之三種煩惱。見結條。
優填
見優填王項。
大悲觀世音
與大悲觀音同。
佛為海龍王說法印經
一卷,唐義淨譯。說無常、苦、無我、寂滅之四法印。
白衣觀音
Pāṇḍaravāsinī,又曰大白衣,又曰白處觀音。以此尊常著白衣,在白蓮中,故就其被服名為白衣。以其住處名為白處。白者,表淳淨之菩提心也。梵名半拏囉嚩悉寧,胎藏界觀音院之一尊,蓮華部之部母也。大日經疏五曰:「半拏囉嚩悉寧,譯云白處,以此尊常在白蓮華中,故以為名。亦戴天髮髻冠,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華,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故此三昧名為蓮華部母也。同十曰:鉢頭摩,白花也。摩利儞以波頭摩為鬘,因以為名也。即是此摩利儞,是處義住義也。(中略)白者,即是菩提之心。住此菩提之心,即是白住處也。此菩提心從佛境界生,常住於此,能生諸佛也。此是觀音母,即蓮華部主也。」蘇婆呼經下曰:「半拏囉嚩徙寧,此云服白衣。」不空羂索經二十二曰:「半拏羅婆徙儞白衣觀世音菩薩,手執蓮華。」秘藏記末曰:「伴陀羅縛字尼是白衣觀音也,此為母。」
一大劫
一個之大劫也。見大劫條。
放燈
點燈放夜也。漢明帝時,佛法初東漸,摩騰竺法蘭與道士角法力勝之,明帝勅於上元(正月十五日)點燈以表佛法大明。後代傚之,至三元(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皆放燈云。僧史略下曰:「案漢法本內傳曰:佛法初來與道士角試,燒經像無損而發光。又西域十二月三十日是此方正月十五日,謂之大神變月。漢明勅令燒燈,表佛法大明也。(中略)唐先天二年西域僧沙陀,請以正月十五日燃燈。開元二十八年正月十四日勅,常以二月望日燒燈。(中略)德宗貞元三年勅,正月十五日燃燈。是漢明帝因佛法初來與道士角法,勅令燭燈表破昏闇。(中略)後歷諸朝或然不。大宋太平興國六年勅,下元亦放燈,三夜為軍民祈福,供養天地辰象佛道。三元俱燃燈放夜,自此為始。著於格令焉。」
拘摩羅迦葉
Kumāra‑Kaśyapa,比丘名。拘摩羅者,名。譯曰童子。迦葉者,姓。譯曰飯光。常稱童子迦葉。增一阿含經三曰:「能雜種論,暢悅心識,所謂拘摩羅迦葉比丘是。」
度洛叉
十萬為洛叉,十洛叉為度洛叉。
咒咀
為殺人念誦咒咀神之咒也。咒咀神為起屍鬼即毘陀羅是。古昔有倒懸烏芻沙摩明王畫像而供物等皆轉倒而作咒咀者。
覺日
謂常住不變之日時。性靈集三曰:「覺日者也本常,妄時者也代謝。」大日經疏一曰:「即此實相之日,圓明常住,湛若虛空。」
慧日尊
稱大日如來。
佛語經
佛語法門經之略名。
骨鏁天
鏁與鎖同。梵名商羯羅Śaṁkara,譯作骨鏁,自在天之化身也。因明大疏一曰:「商羯羅者,此云骨鏁。外道有言:成劫之始,大自在天人間化導,二十四相。匡利既畢,自在歸天。事者顧戀,遂立像,像其苦行,悴疲飢羸,骨節相連,影狀如鏁,故標此像名骨鏁天。」
多伽留
香名。見多揭羅條。
大乘心
依大乘之道而求佛之心也。維摩經佛國品曰:「大乘心是菩薩淨土。」註曰:「肇曰:乘八萬行兼載天下不遺一人,大乘心也。」慧遠疏曰:「求佛之心為大乘心,行能運通目之為乘,乘中莫加謂之為大。」
毘陀
Veda,一作鞞陀,又作皮陀,韋陀,圍陀等。新云吠陀,鞞陀。婆羅門經書之名。譯曰明,或智。觀無量壽經曰:「臣聞毘陀論經說。」見韋陀條。
五鈷金剛杵
又作五智金剛杵,五峰金剛杵,五峰光明。略之五鈷金剛,又云五鈷。鈷者支之義,又作股或𦙶。即有五個支之金剛杵也。原為堅手天手所執之武器,真言家以之與三鈷,獨鈷,共為行者修法之道具而常用之。為顯永斷所謂難斷之惑之金剛智德者,表五佛五智。中鈷表佛之實智,彎曲於內部之四鈷表權智。大日經疏第五曰:「所持密印,即是五鈷金剛。五如來智,皆兼權實二用。」又金頂經疏第三曰:「謂普賢菩薩,具足智力,能轉法輪,是故如來以五智印而授與之。此五智印,具足五相,謂五鈷也。」參照五股條。
伏婬經
一卷,西晉法炬譯。即中阿含行欲經也,為給孤獨長者,分別求財及受用之勝劣不同。非法求財,而蕩然無禮,謂之婬,非色欲之謂也。
末後一句
臨終最末之一句。即示悟最要之一句也。證道歌曰:「一句了然超百億。」禪林句集乾曰:「一句定乾坤,一劍平天下。」
北斗七星護摩秘要儀軌
一卷,唐大興善寺阿闍梨述。
班禪喇嘛
Panchen‑blāma,位在達賴喇嘛之次。見班禪額爾德尼項。
現證三昧大教王經
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教王經之略稱。
毫相
如來三十二相中之白毫相也。見白毫條。
南方寶生部
金剛界曼陀羅五方中,南方之月輪,其中尊為寶生如來,司一切眾生之財寶福德,故云寶生部。
羯隨
鳥名。與迦陵頻伽同。釋迦譜五曰:「佛有八種音聲。今海邊有鳥,名曰羯隨,其音哀亮,頗似萬一。」見迦陵頻伽條。
六現觀
唯識論所立。一思現觀,思觀察諸法而使別生現觀智之力強,故與以現觀之名。二信現觀,於三寶決定之淨信,助現觀之智而使不退轉,故與以現觀之名。三戒現觀,無漏之道共戒,除破戒之垢,使觀智增明,故亦名現觀。四現觀智諦現觀,此乃正為現觀之智諦,名現觀者,即於見道修道觀真如之體(名非安立諦)之無漏智慧也。五現觀邊智諦現觀。於正觀真如之體,後邊更觀真如之相(謂之安立諦)之見道修道智諦也。六究竟現觀,謂究竟位(即無學道)中一切之諸智。此中後三者為現觀之自性,而前三者為現觀俱起之法,故均於俱舍論之事現觀。見唯識論九。
見現觀條。
三細
起信論所說。分別根本無明之相狀者。對於枝末無明之六麤而謂為三細:一、無明業相,業者動作之義,不達於一法界之理,真心之初動作者。二、能見相,既有由動作,有能見之相。三、境界相,有能見之相,則必有所見之相。此三相中動作就體,能見所見就用。體用不離,一時具三相。此相用至為微細,故稱為三細。出於起信論義記中末。
蘇喇多
見蘇囉多條。
非想非非想處
可享有非想非非想天之禪定也。與非有想非無想同。楞嚴經曰:「識性不動,以滅窮研,於無盡中,發實盡性。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非想非非想處。」按非想非非想處,為無色界第四天,諸天之最勝者也。非想,言非有想。非非想,言亦非有此非想也。即經所云如存不存若盡非盡者是。
淨籌
廁籌之未使用者。
臘伐尼
見嵐毘尼條。
三索
法華火宅之譬。諸子出門外索羊鹿牛之三車也。見火宅條。
毘陵
又云毘壇。荊溪大師之住地也。因稱毘陵師,毘陵尊者等。見毘壇條。
含光儀軌
毘那夜迦誐那缽底瑜伽悉地品秘要,一卷,不空弟子含光記,謂之含光儀軌。
一一
猶言逐一也。首楞嚴經曰:「現一一形,誦一一咒。」觀無量壽經曰:「一一指端有八萬四千畫,猶如印文,一一畫有八萬四千色,一一色有八萬四千光,其光柔軟,普照一切。」梵網經開題曰:「一一字字,一一句句,皆是諸尊法曼陀羅身。」觀智軌曰:「即以陀羅尼文字,右旋布列心月輪面上觀,一一字皆如金色,一一字中,流出光明,徧照無量無邊世界。」
世俗智
世俗凡夫之智,謂之世俗智。緣世間俗事之智,亦曰世俗智。此義通於凡聖。
醜陋比丘
鈴聲比丘其形甚醜陋,稱為醜陋比丘。見唄比丘條。
自業自得
自作善惡之業而自受苦樂之果也。正法念經七,獄卒呵責罪人說偈曰:「非異人作惡,非人受苦報,自業自得果,眾生皆如是。」
大號叫地獄
八大地獄之第五。俱舍頌疏世間品一曰:「大號叫地獄劇苦所逼發大哭聲,悲叫稱怨,故名為大號叫。」
一中
設齋食普及於一堂之中也。又云一普。聯燈會要洞山价禪師章曰:「令主事辨愚痴齋一中。」傳燈錄作一普。一普者及於一堂之義。象器箋十五有多解。
善惡所起經
分別善惡所起經之略名。
佉梨
斗量名,譯曰斛。玄應音義二十四曰:「佉梨此云一斛,謂十斗也。」梵Khāri。
力者法師
謂出家之身,以力業為事,好鬥,作奴僕事之墮落僧。如僧兵之徒是也。又單曰力者。
常曰計度,以妄念而推度道理也。俱舍論十九曰:「計我我所。」
藥王藏
良藥之庫藏也。千手經曰:「當知其人是藥王藏,常以陀羅尼療眾生病故。」
秉拂五頭首
前堂首座,後堂首座,東藏主,西藏主,書記,謂之秉拂五頭首。此五人得執秉拂之職。
咒印
陀羅尼與印契也。楞嚴經八曰:「心持咒印,顧盻雄毅。」
慈濟微命
毘奈耶雜事五曰:「南方二苾芻,欲往室羅伐禮世尊,中路熱渴,觀水有蟲,大者唯念法,不飲而喪身。小者謂佛世難遇,飲而涉路。大者直生於三十三天,以勝妙之身禮世尊,得法眼淨。小者後至,為佛呵責。」南海寄歸傳一曰:「恚捐輕枝,現生龍戶。慈濟微命,交升帝居。」
一乘
成佛唯一之教也。乘為車乘,以譬佛之教法。教法能載人運於涅槃岸,故謂之乘。 法華經專說此一乘之理。法華經方便品曰:「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同品曰:「諸佛如來,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同品曰:「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文句四上曰:「圓頓之教,為一佛乘。」勝鬘經曰:「一乘即是第一義乘。」勝鬘寶窟上本曰:「一乘者,至道無二,故稱為一。運用自在,目之為乘。」依法華論,此大乘修多羅,有十七種名,第十四名一乘經。起信論義記上曰:「乘者就喻為稱,運載為功。」案方便品所說,即開會三乘之別執,悉歸趣於平等大會,等使一切眾生成佛道也。 蓋大乘佛教中,所謂權大乘家,立一切有情為法爾,五性各別之說。故其中定性二乘及無性,畢竟無由成佛。是故諸佛之法,自不可無三乘之別。定性二乘,必由聲聞緣覺之二乘而般涅槃,菩薩種性,必由大乘而般涅槃。然法華等經,或說唯有一乘者,是引攝不定性者,不使墮於二乘地,進而使由大乘般涅槃也,即如來密意之說也。又以所趣之真如無差別,三乘解脫等相等,故說為一乘耳。實則非無二三之別也。如大乘莊嚴經論第五,攝大乘論釋第十,廣列十義或八義意趣而論之。是為所謂三乘真實一乘方便之教旨,以深密等經為所依之法相家所主張也。 至於實大乘則不然。蓋其所立之說,一切眾生,本無五性之別,悉有佛性,一性平等,故皆得由佛乘而成佛。昔曾說三乘各別之法者,不過為對於權機假說之方便耳。此為所謂一乘真實三乘方便之教旨,天台華嚴等宗家所主張也。其中天台所依之法華經,主對於三乘之人,說其教之所以方便,開會之,使歸於一佛乘,華嚴經主對於十地之大菩薩,廣說其所入之一乘法,故至智儼賢首,分一乘而更論同教別教之二種。五十要問答上,謂「一乘教有二種:一共教,二不共教。」孔目章一,謂「一乘之義,分別有二,一正乘,二方便乘,正乘如華嚴經所說,方便乘有十義」云云。又五教章上,謂「一乘教義之分齊,開為二門。一別教,二同教。」並廣釋述之。 今擇要言之,則在同於三乘而說一乘為同教,於三乘全不共而別說一乘為別教。彼法華譬喻品所謂宅內所指之門外三車,三乘教也。界外露地所授之大白牛車,是別教一乘教也。同教者,如是三一不為別說。或謂一同於三,或謂三同於一,互相交參,是欲使成根欲性,進而入於華嚴別教一乘也。由是而概括之,一乘凡有三種: 一、為存三之一乘,所謂不破三乘之疑執,亦不會二乘之行果,唯就空理之平等而說為一乘。如攝大乘論之十義意趣是也。 二、為遮三之一乘,會二乘之行果,遮三乘之別執,而說為一乘。如法華之同教一乘是也。 三、為直顯之一乘,不對於二乘,故無可破,唯為大菩薩,直示法界成佛之儀。如華嚴之別教一乘是也。
若經五教而論之,則總有五種之一乘。一別教一乘,如華嚴是。二同教一乘,如法華是。三絕想一乘,如楞伽是。是為頓教。所謂絕想亡言之邊,名為一乘。四佛性平等一乘,是為終教。一性皆成之邊,名為一乘。五密意一乘,即為始教。如攝論之十義意趣是。
禪味
入於禪定,則有輕安寂靜之妙味,適悅身心。所謂禪悅食也。維摩經方便品曰:「以禪悅為味。」同問疾品曰:「貪著禪味,是菩薩縛。」大集經十一曰:「讚嘆寂靜,貪著禪味。」
仁王陀羅尼
與仁王咒同。
一九
指彌陀而言。
詮事物之理義為句。唯識論二曰:「名詮自性,句詮差別。」俱舍論五曰:「句者謂章,詮義究竟,如說諸行無常等章。」瑜伽論倫記五上曰:「詮法自性名名,詮法差別名句。」
毘流波叉
Virūpakṣa,四天王之一,廣目天之梵名也。
一婆訶
希麟續音義曰:「一婆訶,下音呵,梵語也,此云圖,又作篅同,音市緣反,即倉圖也。」參照婆訶條。
鉢羅若鉢多曳
Prajāpati,梵天名。即其真言也。鉢羅若為一切生之義,鉢多為主之義,曳ye為助聲。所謂一切眾生之主也。一切眾生因梵天而生,故名一切生主。而實眾生無始,是非梵天所生,如來亦如是。以世間一切善,皆自佛心生之故,又不見如來之終始,故名為世間之父。然實眾生之佛性,前際無始,是非如來所生也。以最初之鉢囉字為真言之體。鉢是第一諦最勝之義,囉為塵垢之義,入阿字門,則成淨法界。不為塵垢所染,即是蓮華胎藏也。一切之佛子亦如是。自最勝之胎藏生,是故名為最勝子。末句加曳字,故名為梵天乘。見大日經義釋七。演密鈔七曰:「此鉢羅,疏主義譯為一切生,謂一切世間計,無不從彼生故。若敵對譯時或云勝,或云他,謂一切世間中為尊為主,故名為勝。又西方外道計,梵王能生一切,即是他我故名為他,是故亦得名為勝生主他生主。」
莊嚴清淨藏三昧
是大日如來三世無礙力與如來加持不思議力之二力所依藏也。大日經三曰:「爾時世尊復住三世無礙力,依如來加持不思議力,依莊嚴清淨藏三昧。」義釋八曰:「如世間眾生種種身口意業皆依於心,毘盧遮那亦爾。一切三世無礙智力,一切神變加持不思議力,依莊嚴清淨藏也。」三世無礙力為自證,如來加持力為化他,莊嚴清淨三昧為𑖀字門菩提心之體,謂內證與外用之一切事業以𑖀為所依而轉也。
愛羅筏
龍王名。見藹羅筏拏條。
教乘法數
四十卷。明圓瀞集。
摩睺羅伽
一作摩護囉誐。見摩呼洛伽條。
泥梨經
一卷,東晉竺曇無蘭譯。說惡人墮泥犁之苦。又說五天使者之詰問。即中阿含之痴慧地經也。
那利羅
Nārikela,樹名。探玄記二十曰:「那利羅者,具云捺唎羅吉唎,此云莖第有用樹。捺唎此云莖也,羅是是多聲,謂莖等枝葉花果也。吉唎此云能作,謂此樹莖等悉有用益眾生故。此樹出海中,其形甚高,似多羅樹。其果甚美,於中有汁,似耶子樹。」西域記二曰:「那利薊羅果。」
十八天
色界之十八天也。初禪天三: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是也。二禪天三: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是也。三禪天三:少淨天,無量淨天,徧淨天是也。四禪九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是也。
韋提幽囚
阿闍世太子聽提婆達多惡友之言,幽囚其母后韋提希於宮內。見阿闍世條。
成實宗
印度小乘中最後所立之宗也,即小乘中之空宗,酷似大乘,以訶梨跋摩所造之成實論為所依,故名成實宗。於四諦立章,於五聚明義,來支那而居於十三宗之一。立南北兩宗。梁朝之三大法師,皆此宗之人也。天台嘉祥以前之諸師,有謂之為大乘宗者,二師勉破之。日本無以之為宗者,但附屬於三論宗而學習之。
廣嚴城
梵語曰毘舍離Vaiśali,譯曰廣嚴。在中印度,佛在此說藥師經維摩經等。藥師本願經曰:「一時,薄伽梵遊化諸國。至廣嚴城,住樂音樹下。」同古迹曰:「言廣嚴者,梵云毘舍離,或云毘耶離。」行宗記二上曰:「廣嚴城者,廣謂土境之大,嚴即風物之美。昔波羅奈國王夫人,生一肉團,羞愧不已。封之金函,棄於江內。有一道人,見而取之。後生一兒一女,有大人相,乃立為王。子孫漸多,三展其國,故曰廣嚴。」
人師子
Nṛsiṁha,佛之稱號。佛於人中最勇雄,猶如師子也。智度論八曰:「佛名人師子。」
塞建陀羅
見塞建陀條。
三空
一我空,二法空,三俱空,我法俱空也。見金剛經刊定記一,三藏法數十。又,三解脫門曰三空。見大乘義章二及四。
言空,無相,無願之三解脫也。此三者共明空理故曰三空。見三三昧條。
布施行,言受者施者布施物三相之空也。少室六門二種入曰:「行檀捨施,心無怖惜。達解三空,不倚不著。」
龍藏
龍宮之經藏也。禪宗龜鑑曰:「庭前柏子話,龍藏所未有底。」
柄香爐
又云手爐。香爐之有柄者。
迦囉吠羅
Kālavelā,時分名。見慧琳音義十三。
三種闡提
一、闡底迦,又云斷善根闡提。謂樂欲生死而焚燒善根也。二、阿闡提迦,又云大悲闡提。謂菩薩之大悲,度盡眾生方證覺果也。三、阿顛底迦,又云無性闡提。謂無畢竟涅槃之性也。
持本三昧
又名普載三昧。地神之三昧也。地為萬物之根本,故名本,能持本,故稱持本,能負載萬物,故名普載。大疏十曰:「地能持萬物,一切萬物依之生長,當知即是佛心。猶如來心能持萬物,深入持本三昧而說真言也。(中略)若人誦持修習,不久亦得如來心地也。(中略)此三昧名為普載三昧,以同大地故也。」
闡提
一闡提之略。不成佛之義也。此有二種:一斷善闡提,起大邪見而斷一切之善根者。二,大悲闡提,菩薩有大悲心,欲度盡一切眾生而成佛,眾生無盡,故已畢竟無成佛之期者。見一闡提條。楞伽經一曰:「一闡提有二種:一者捨一切善根,及於無始眾生發願。」止觀六曰:「闡提有心,猶可作佛。二乘滅智,心不可生。」
比丘名。涅槃經二十六曰:「屠家之子,常修惡業,以見我故,即便捨離,如闡提比丘。」
異熟果
五果之一。謂果報異時成熟,即第八識也。以此識能含藏一切諸法種子,而成熟諸根識之果也。如眼等諸根,由昔作善惡之因,今報得苦樂之果。若今作善惡之因,亦感當來苦樂之果,故名異熟果也。唯識述記二之末曰:「異熟因所招,名異熟果。」
貝牒
貝多羅之牒冊,言經典也。大周三藏聖教序曰:「窮貝牒之遺文。」
斷斷
四正斷之一。所起之惡法,斷已更生,則更精進而不使生起,斷之又斷故曰斷斷。
染衣
僧衣也以木蘭色等之壞色染衣故也。名義集七曰:「大論云:釋子受禁戒是其性,剃髮割截染衣是其相。」
從空入假觀
別教三諦觀之一。見三諦條。
一代
人之一生也。
雪山仙人
雪山有仙人名跋伽婆Bhaigava,食草根,修習慈心,而煩惱不能除,與一雌虎行欲,生十二子。見大集經二十四、經律異相三十九。
寂種
聲聞緣覺乘欣樂涅槃寂滅之種性也。二教論曰:「寂種之人,膏肓之病,醫王拱手。」
俱夜羅
譯曰隨鉢器。匙筋等也。所量輕重儀下曰:「俱夜羅器,此方譯為隨盋器。」
不定聚
與不定性聚同。無量壽經下曰:「彼佛國土中,無諸邪聚,及不定聚。」
有分別
有分別作用之意。對於無分別而言。六識中眼等五識,唯有尋伺相應之自性分別,故俱舍論二,名之為無分別,第六意識,並具散慧相應之計度分別及定散諸念之隨念分別,能分別所緣之境,故名之為有分別。成唯識論七亦曰:「於彼所緣能明了取,異於眼等識,故非無用,由此聖教說彼意識名有分別。」又對於無分別正體智而名其餘後得等智為有分別。即緣境分別種種之差別智也。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四十卷,唐義淨譯。書受戒安居之大事。其他說些細之雜事者。
禪定境
見十境條。
金剛心殿
具名不壞金剛光明心殿。金剛界大日如來所住之名。瑜祇經曰:「一時,薄伽梵徧照金剛如來,以五智所成四種法身,於本有金剛界壞,自在大三昧耶,自覺本初,大菩提心普賢滿月,不壞金剛光明心殿中,與自性所成眷屬金剛手等十六大菩薩,及四攝行,天女使,金剛內外八供養,金剛天女使。」顯密二教論下略抄之曰:「金剛界徧照如來,以五智所成四種法身,於本有金剛界金剛心殿中,與自性所成眷屬,乃至微細法身秘密心地超照十地身語心金剛。」二教論下(自註)曰:「金剛不壞者,總嘆諸尊常住身,光明心者歎心之德,總殿者,明身心通為能住所住。」
鉢嚕灑
八種漿之第六。百一羯磨五曰:「鉢嚕沙漿,其果狀如蘡薁子。」見更藥條附錄八種更藥項。
三篋
與三藏同。梵語比多迦Pitaka,譯作藏或篋,經律論之三,或聲緣菩之三。大唐三藏聖教序曰:「八藏三篋之文。」可洪音義一曰:「三篋,篋藏也。謂菩薩藏獨覺藏聲聞藏為三篋。」
九祖
天台宗之所奉者。佛祖統紀七所定。高祖龍樹菩薩、二祖北齊之慧文、三祖南岳之慧思、四祖天台之智顗、五祖章安之灌頂、六祖法華之智威、七祖天台之慧威、八祖左溪之玄朗、九祖荊溪之湛然。
彌勒難經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之異名。
歡喜天
又云大聖歡喜天,大聖天,聖天。夫婦二身相抱象頭人身之形,為本尊。男天者大自在天之長子,為暴害世界之大荒神。女天者觀音化現,而與彼抱著,得其歡心,以鎮彼暴者。因稱歡喜天。梵名誐那鉢底Gaṇapati,就其形而謂之毘那夜迦Vināyaka,象鼻天。善無畏譯之大聖歡喜供養法曰:「大聖自在天,烏女為婦,所生有三千子,其左千五百,毘那夜迦王為第一,行諸惡事;右千五百,扇那夜迦持善天為第一,修一切善利。此扇那夜迦王,則觀音之化身也。為調和彼毘那夜迦惡行,同生一類成兄弟夫婦,示現相抱同體之形。其本因緣,具在大明咒賊經。」毘那夜迦舍光軌曰:「今說毘那夜迦有多種,或似人天,或似婆羅門,或現男女端正之貌。即分四部,攝眾多類。如是種種,作諸障礙。唯大聖天歡喜王,是權現之身,如上所說,為欲誘進諸作障者令入正見故,所以不似餘毘那夜迦,而現象頭。此是示喻故,謂如象王雖有瞋恚強力,能隨養育者及調御師也。誐那鉢底,亦復如是,雖現障身,能隨歸依人乃至歸佛者,是故此天現象頭也。毘那夜迦,亦名毘那怛迦,此云象鼻也。其形如人,俱鼻極長,即愛香塵故也。唯今大聖天,其頭眼耳鼻舌諸相,皆似象,能隨行者也。此天者,即誐那鉢底,此云歡喜。」使咒法經曰:「爾時毘那羅曩伽,將領九千八百諸大鬼王。(中略)向於世尊,俱發聲言:我以自在神通故,號毘那羅曩伽,亦名毘那夜迦,亦名毘微那曩伽,亦曰摩訶毘那夜迦。如是四天下,稱皆不同。」
三節
十二因緣涉於過現未三世謂之三節。無明,行之二者為過去。識乃至有之八者,為現在。生,老死之二者為未來。舊俱舍論七曰:「如是緣生法,十二分三節,前後際二二,於中八。」寄歸傳二曰:「不悟緣起三節,從死趣死。」
別理隨緣
又曰但理隨緣。理者真如也。謂別教之真如隨緣而為一切萬法,曰別理隨緣。與圓教之真如,性具諸法,而為一切諸法異,純一之真如,依無明之和合而取隨緣之義,謂為但理隨緣。此別教隨緣之義,四明尊者對於嚴家盛所唱導。抑真如隨緣之義,原為起信論所詳說,嚴家之賢首作起信論之疏,以此真如隨緣為自家所判五教中漸頓圓三教之分際,以真如不隨緣為始教,即唯識論等之所明。因而以真如之隨緣與不隨緣,判大乘之權實,自家所立圓教之極致,亦不過為此真如隨緣之義。然四明之意謂真如隨緣之義,豈為大乘之極致,凡隨緣有二種,但理隨緣與理具隨緣是也。依自家所判,則但理隨緣為別教之分,而理具隨緣為圓教之分。不察起信論之所明含此二種,賢首單以但理隨緣釋之,且以唯識論等為無明隨緣之義者,是大謬也。唯識論之所明,豈無真如隨緣之義,彼亦有真如隨緣之義(但法相宗不許之。還與賢首同),但彼以別教,止於但理隨緣而不及於理具隨緣,且以不知性具之深義而釋本論,不能開闡理具隨緣,以但理隨緣為至極,故只是為別教之隨緣,而非圓教之隨緣,誠可惜也。見指要鈔下,教行錄二,起信論融會章,同三別理隨緣章。
有相
對於無相之語,有造作之相者,有虛假之相者。大日經疏一曰:「可見可現之法,即為有相。凡有相者,皆是虛妄。」
菩薩神通變化經
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之略名。
大薩遮尼犍子
尼犍為苦行外道之通名,譯曰離繫,薩遮是其名,譯言,有,或諦,大有離繫外道之子也。此人歸佛悟大道,為鬱闍延城嚴熾王,說世出世之法,遂與王共詣佛所受記別。慧苑音義下曰:「薩遮,此云有也。」翻梵語九曰:「薩遮者實,亦云諦。」梵⃞Mahāsatya‑nirgrantha。
護命放生儀軌法
一卷,唐義淨作。說放生之儀則。
焦熱地獄
八大地獄中之第六為炎熱地獄,又云焦熱地獄見。三界義。
大乘天
印度之人美玄奘三藏曰大乘天,以三藏能鼓吹大乘也,印度之俗,總稱物之美者為天。慈恩傳五曰:「諸眾歡喜為法師競立美名,大乘眾號曰摩訶耶那提婆,此云大乘天,小乘眾號曰木叉提婆,此曰解脫天。」梵⃞Mahāyāna‑deva,Mokṣā‑deva。
金剛界儀軌
指金剛頂蓮華部心念誦儀軌而言。
蘇沒囉多
見蘇嚩囉多條。(CBETA註:疑為見蘇嚩羅多條)
楞嚴經正脈
四十卷,明釋真鑑述。其卷首自序曰:「經本分明,而註多齒莽。正脈既失,本旨多乖。後賢指摘成帙,甚至但說本文。學者莫決從違,而臨文浩歎者多矣。鑑長夜迷徒,釋宗晚學。賴聖賢加被,發薄少善根。偶窺華屋之門,輒憫宮牆之望。僭伸管見,請正大方。實非橫陳臆說而蔑先賢,意惟曲順佛言而資後學。」云云。楊仁山居士曰:「正脈為註本之最善者,披剝陳言,獨申正見。發揮經義,超越古今。」
淨竿
禪寺之浴室設淨觸二竿,淨竿掛淨衣,觸竿掛穢衣。見象器箋二十。
簡器
簡擇弟之器非器也。
托缽
比丘之乞食也。正字通曰:「托同拓,手承物也。」手承鉢而乞食之義也。續傳燈錄惟正禪師章曰:「聞托鉢乞食,未聞安生以享。」又粥飯之時,擎鉢而赴僧堂,曰托鉢。聯燈會要雪峰章曰:「師在德山作飯頭。一日飯遲,師曬飯巾次,見德山托鉢,至法堂前。師云:這老漢,鐘未鳴鼓未響,托鉢向甚麼處去!山便歸方丈。」
羯濕弭羅
國名。見迦濕彌羅條。
修行道地經
七卷,天竺沙門眾護撰,西晉竺法護譯。有三十品。明五陰等之法相及三乘之行法。論藏也。
鼻根
六根之一。梵語,揭邏拏。譯言鼻。生鼻識之所依為鼻根。義林章三本曰:「鼻者能嗅義,梵云揭羅拏,此云能嗅。」
三道真言
大日經秘密曼荼羅品所說。淨治行者三業之真言也。吽㘕𡀔,身道真言。訶囉鶴,語道真言。㘕𡀔,意道真言。大疏十四曰:「此三道真言,即攝如來身語意平等法門。然此三真言,若著莎訶字亦爾,若不著亦得,行者得意時,自著方便也。」
十方業普現色身
隨十方眾生之意業而普示現其身也。如妙音菩薩觀音菩薩是。
一佛
一人之佛陀也。
浮雲
維摩經十喻之一。經方便品曰:「是身如浮雲,須臾變滅。」
雞薩羅
寶名。慧苑音義下曰:「師子身毛旋文,呼為雞薩羅。西域有寶,旋文恰如師子毛旋形,從其為名耳也。」梵Keśara。
感應妙
十妙之一。眾生感佛菩薩靈應之善根發動曰機,應此機而垂佛菩薩之利益曰應。是有四句:一冥機冥應。於過去善修三業,於現在未運身口,籍於往昔之善根,是為冥機。雖不現見靈應而密為法身所益,不見不聞而覺知,是為冥應。二冥機顯應。於過去植善,冥機已成,得值佛聞法,於現前得利益者。佛初出世最初得度之人,現在何嘗修行,諸佛照其宿機而自往度之也。三顯機顯應。現在之身口意,精勤不惰,能感降臨。如須達長跪,佛往祇洹,月蓋曲躬,聖臨門閫。又如今之行人,禮懺道場,能感靈應者是也。四顯機冥應。人於一世勤苦,現善濃積,而不顯感,冥有其利,即顯機冥益也。法華玄義六上曰:「眾生根性百千,諸佛巧應無量。(中略)今略言有四:一者冥機冥應,二者冥機顯應,三者顯機顯應,四者顯機冥應。」
因地
修行佛道之位也。對於成佛之位為果地或果上而名。圓覺經曰:「說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楞嚴經五曰:「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又因於地也。
淨印法問經
海意菩薩所問法印經之略名。
馬頭羅剎
人身馬頭之獄卒也。楞嚴經八曰:「亡者神識見大鐵城,火蛇火狗,虎猿獅子,牛頭獄卒,馬頭羅剎,手執鎗槊驅入城內,向無間獄。」十王經曰:「引路牛頭肩挾棒,催行馬頭腰擎叉,苦牛食牛牛頭來,乘馬苦馬馬頭多。」
漁梵
見漁山條。
天龍夜叉
諸天與龍神及夜叉為八部眾中之三者。
如實知見
如實相之知見也。法華經壽量品曰:「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
呵吒迦
Hāṭaka,又作訶宅迦,藥名。慧苑音義下曰:「訶宅迦,此云金色水,甚於九轉還丹之力者也。」圓覺大鈔五上曰:「有藥汁,名訶宅迦。」探玄記二十曰:「阿羅娑藥者,具云呵吒迦阿羅娑,此云金光汁藥。呵吒迦,云金光明。阿羅娑Rasa,云汁藥。出於山中井內,諸龍守護,若有得飲,皆成仙人。」前出阿羅婆引翻梵語,或為阿羅娑之誤。
佉陀食
佉陀尼食之略。
化七子經
阿那邠化七子經之略名。
三等
密教所說。謂身語意之三者平等一如也。凡真言之行法,以此三等為本主。顯密不同頌曰:「顯一心為本,密宗三等。」見三平等條。
諸佛修行及法身及度生之三事平等也。俱舍論二十七曰:「由三事故諸佛皆等:一由資糧等圓滿故,二由法身等成辯故,三由利他等究竟故。」
藏主
司經藏者。大禪苑大藏經分二副,置於東西。因而有東藏主西藏主。
師子國餓鬼
月支摩訶衍傳法菩薩遊化蘇摩耶諸國,至師子國海畔,見五百餓鬼。問住海渚幾時矣?餓鬼答曰:不知幾時,祇見大海七變興耳。見法華傳記九。
見餓鬼條。
菩提樹神
守護菩提樹之天女也。金光明經中佛對此天女說流水長者子之昔緣。天女讚曰:「我常念佛。樂見世尊。常作誓願。不離佛日。佛讚嘆曰:善哉善哉,樹神善女。汝於今日。快說此言。一切眾生。若聞此法。皆入甘露無生法門。」
血海
譬地獄等之惡趣也。毘奈耶雜事三十七曰:「令我今者枯竭血海,超越骨山。閉惡趣門,開涅槃路。」
佛陀跋陀羅
Buddhabhadra,一作佛駄跋陀羅,又作佛度跋陀羅。三藏法師名,譯曰覺賢。譯華嚴經。見梁僧傳二,貞元錄五。
十善業
十善之業行也。見善惡條。
勝士
持戒者之尊稱。釋氏要覽上曰:「月燈三昧經云:能淨持戒名勝士。」
轉輪聖王
略曰轉輪王,又曰輪王。見轉輪王條。
布施攝
四攝之一。以布施攝受他也。
人命不停
人命無常也。涅槃經二十三曰:「人命不停,過於山水。今日雖存,明亦難保。云何縱心住惡法?」
如法性實際三名
般若經多用此三名,同一空理之異名也。謂但以觀有淺深,而分三名也。智度論三十二曰:「如、法性、實際是三事,為一為異,若一如何說三?若三今應當合別?答曰:是三皆是諸法實相異名。」註維摩經二曰:「肇曰:如、法性、實際,此三空同一實耳。但用觀有淺深,故別立三名。始見法實,如遠見樹,知定是樹,名為如。見法轉深,如近見樹,知定是何木,名為法性。窮盡法實,如盡知樹根莖枝葉之數,名為實際。此三未始非樹,因見為異耳。」
暱縛
Jvāla,譯曰光明。見唯識樞要上末。
勝解作意
三種作意之一。
異熟
舊譯果報,新譯異熟。依過去之善惡而得之果報總名,謂果異於因之性質而成熟也。如善業感樂果,惡業感苦果,是樂果非善性而為無記性(非善非惡曰無記),對於善性之業可云異類(善性與無記性類異也)。苦果對於惡業,苦果非惡性而為無記性,是亦因與果異性質也(苦樂二果皆為無記性)。因之名曰異熟果。
因與果必隔世於異時而熟之義。俱舍論六曰:「異類而熟,是異熟義。」唯識述記二之末曰:「言異熟者,或異時而熟,或變異而熟,或異類而熟。」補註十一曰:「新云異熟,舊云果報。」梵Vipāka。
嘆佛偈
出於無量壽經上卷。法藏比丘詣世自在王佛所讚佛德之偈文曰:「光顏巍巍,威神無極,如是燄明,無與等者,日月摩尼,珠光燄耀,皆悉隱蔽,猶若聚墨。」云云凡八十句。
式叉尼
式叉摩那尼之略。
毘輸駄
Viśuddha,譯曰清淨。大日經疏九曰:「毘輸駄是清淨,達摩濕闍多法界生義,此言如來頂相。」
垔醯掣怛羅國
又作堊醯掣呾邏,阿藍車多羅Ahicchatra,中印度般闍羅國北部之大都會,在恒河之東,罽饒夷之北。小乘正量部之僧徒甚多。見西域記四。智度論三。
釋迦牟尼
Śākyamuni,印度迦毘羅城Kapilavastu,主淨飯王Śuddhodana之子,母曰摩耶Māyā,名呼悉多太子。誕生於城東嵐毘尼園Lumbini。生後七日,母歿,姨母波闍波提養育之,跋陀羅尼Bharani教養之。幼對於人生諸現象,既有思惟之處。或於閻浮樹下思耕農之苦,或見諸獸相食而厭人生之鬥爭。又於四門出遊之途上,觀生老病死之相,有遁世之志。遂乘月夜令侍者車匿為伴。跨白馬犍陟出家。尋跋伽婆Bhārgava(巴Bhagavā)而聞苦行出離之道,更訪阿藍迦藍於摩揭陀國王舍城北彌樓山Meru,聞僧佉派之法,轉而歷問鬱陀羅仙Udraka,皆不得所求之大法。去而入優婁頻羅村苦行林,嚴苦六年,形容削瘦,極酷烈之苦,繼以為苦行非解脫涅槃之道,斷然改前日之行,浴於尼連禪河,以去身垢,受村女所捧之乳糜,坐正覺山菩提樹下思惟曰:不得等正覺,不起此坐,思惟七七日,觀四諦十二因緣之法,於是成覺者Buddha,世尊Lokajyestha,為人天之師。時年三十五。自是以後四十餘年遊歷四方,化導群類,西歷紀元前四百八十七年於拘尸城外娑羅雙樹,包於白花之香,而遂大般涅槃。
拘摩羅邏多
論師名。見鳩摩邏多條。
文夾
禪林之語。入書札之手箱也。
二人俱犯
台宗用語。藏通別三教之人為麤人,圓教之人為細人,在法華以前,以圓教之人與前三教之人俱住,皆為有過之人。以譬彼之圓教不若法華之圓也。釋籤一曰:「總結前四味不立妙名,為何所以?以兼等故。判部屬麤,如麤人細人二俱犯過,從過邊說,俱名麤人。」
長者女菴提遮師子吼了義經
一卷,失譯。佛於長者婆私膩伽之家受供養,其女與夫共見佛,與舍利弗及文殊問答深義。
展轉
身體展張而移於他也。四卷楞伽一曰:「展轉相因。」無量壽經下曰:「展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唯識論八曰:「以展轉力故,彼彼分別生。」
鳩摩邏多
Kumāralabdha,又作矩摩邏多,拘摩羅羅多,拘摩羅邏多,鳩摩羅陀,鳩摩羅馱。譯作童受、童首、豪童、童子。論師名,有二人:一為經部之鳩摩邏多。出於阿輸迦之時。西域記三(呾叉始羅國下)曰:「昔經部拘摩羅邏多(唐言童受)論師,於此製述諸論。」同十二(竭盤陀國)曰:「無憂王命世,即其宮中,建窣堵波。其王於後遷居宮東北隅,以其故宮,為尊者童受論師,建僧伽藍。臺閣高廣,佛像威嚴。尊者呾叉始羅國人也,幼而穎悟,早離俗塵。(中略)其所製論,凡數十部,並盛宣行,莫不翫習。即經部本師也。」唯識述記二本曰:「佛去世後,一百年中,北天竺怛叉翅羅國,有鳩摩邏多,此言童首。造九百論,(中略)經部以此所說為宗。當時猶未有經部,經部四百年中,方出世故。」俱舍論光記二曰:「鳩磨邏多,此云豪童,是經部祖師。」一為佛滅後八百年末出世之付法藏第十九祖。且為薩婆多部之學者。成實論師訶梨跋摩之師也。成實論僧叡序曰:「成實論者,佛滅度後,八百九十年,罽賓小乘學者之匠,鳩摩羅陀上足弟子,訶梨跋摩之所造也。」三論玄義曰:「佛滅度後,九百年內,有訶梨跋摩。其人本是薩婆多部鳩摩羅陀弟子。」付法傳六曰:「僧伽耶舍,未滅度時,以法付屬鳩摩羅馱。(中略)鳩摩羅馱,晉言童子,少有美名。」佛祖通載五曰:「第十九祖鳩摩羅多者,大月氏國婆羅門之子也。」
相部
唐相州,日光寺釋法礪之號。如謂冀州為冀部也。州稱部者,是僧傳之語例。
勝子
唯識十大論師之第九。唯識述記一本曰:「梵云真那弗多羅,言勝子。」
難伏地
佛地之異名。無他之強力足以降伏佛者,稱為難伏地。勝鬘經曰:「降伏心過惡及與身四種,已到難伏地,是故禮如來。」同寶窟上末曰:「如來生不能生,老不能老,病不能病,死不能死,故云難伏地。」
痾𡀔祇
Ārogya,大比丘受沙彌禮時返禮之辭。祈無病安全之義。寄歸傳三曰:「大受小禮,自可端拱而云痾𡀔祇,是咒願彼令無病義耳。」
大莊嚴經
方廣大莊嚴經之略名。
𑖩La,又作砢,羅,欏。悉曇五十字門之一。大日經曰:「邏字門一切法相不可得故。」此自Lakṣaṇa(相)釋之。文殊問經曰:「稱砢字時,是斷愛救聲。」大莊嚴經曰:「唱羅字時,時出斷一切生死枝條聲。」此自Laṅghana(愛枝)解之。
五大疏
台密之目:一、大日經義釋,十四卷,唐善無畏三藏說,一行記。二、金剛頂經疏,七卷,日本慈覺著。三、蘇悉地經疏,七卷,日本慈覺著。四、菩提場一字經疏,五卷,日本智證著。五、瑜祇經行法記,一名瑜祇經疏,一卷,日本安然著。
自身自佛
此身即佛之意。觀無量壽經有「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語,其他經論無自身自佛之語。
不動生死
生死即涅槃之義也。大日經疏一曰:「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不動生死而至涅槃。」
曇花
優曇華之略。
人見
固執實有人我之見也。又名人我見,或單云我見。楞伽經三曰:「是故我說,寧取人見如須彌山,不起無所得增上慢空見。」
黑沙地獄
十六遊增地獄之一。熱風吹揚熱黑沙,燋爛人心者。
十八宗
日本之佛教,有十八宗。三論宗,法相宗,華嚴宗,律宗,俱舍宗,成實宗,天台宗,真言宗,融通念佛宗,淨土宗,真宗,日蓮宗,時宗與臨濟宗,曹洞宗,黃檗宗,加普化宗及修驗宗為十八宗。
因分
因之分齊也。對於果分而言。即普賢因人所知所了之境界也。具曰緣起因分,又曰因分可說。見因分可說項。
金光明經
有三譯,一北涼曇無讖譯,四卷,題曰金光明經。一隋寶貴等取前譯補譯,合入其缺品八卷,題曰合部金光明經。一唐義淨譯,十卷,題曰金光明最勝王經。三譯中此經在最後,而文義周足。但金光明經由天台智者,說玄義及文句,故舉世流通。本經各家之註述如下:金光明經疏一卷,隋吉藏撰。金光明經玄義二卷,隋智者大師說,門人灌頂錄。金光明經文句六卷,隋智者大師說,門人灌頂錄。金光明義疏一卷,慧遠著。金光明經文句記十二卷,宋知禮述。金光明經玄義抬遺記六卷,宋知禮述。金光明經玄義順正記二卷,宋從義撰。金光明經文句新記七卷,宋從義撰。金光明經照解二卷,宋宗曉述。金光明經玄義科一卷,明明得排定。金光明經玄義拾遺記會本六卷,明明得會。金光明經文句科一卷,明明得排定。金光明經文句文句記會本八卷,明明得會句並記,入經。金光明經科註四卷,明受汰集受汰重輯,金光明經感應記附。金光明經感應記一卷,明受汰集。金光明經註釋五卷,日本傳教著。
不壞四禪
四禪天,內則覺觀之定心不壞,外則器界不為三災所壞也。
刻花
造花也。
須賴經
有二譯:一為曹魏白延譯。一為前涼支施倫譯。皆一卷。
丹田
臍下二寸半之所也。止觀八曰:「右十二病皆止丹田,丹田去臍下二寸半。」
大善地法之一。又十一善心所之一。心所名。自己反省,羞恥自己罪過之精神作用也。
阿夷羅婆底
Ajiravatī,河名。見阿恃多伐底條。
阿育王弟七日為王
據南傳善見律,王弟帝須初不信佛教,一日入森林,見群鹿交尾,疑比丘能制欲,還語王。王乃解此疑問,欲使歸佛教,讓王位於帝須,七日且告以期終處死。帝須昇王位,雖快樂供養,無不任意,而畏死無寧日,故不起欲,憂惱憔悴。王仍謂帝須曰:出家比丘,常思惟死,故無暇起染著心。於是帝須即信佛法,感激曇無德(Dhamma‑Rakkhita)之奇蹟,終強請於王,至阿育寺為比丘。北傳阿育王傳(卷二)王弟宿大哆。阿育王經(卷三)毘多輸柯之傳說,大略與南傳相同。見韋陀輸條。
宏智禪師語錄
四卷,門人編。
佉樓
Kharoṣthi,又作佉盧。具云佉盧虱吒、佉路瑟吒。仙人名,譯曰驢唇。月藏經七曰:「怯盧虱吒,驢神仙人,隋言驢脣,身體端正,唯脣似驢,是故為驢唇仙人。」
面輪
面容圓形,故云輪。大般若經三百八十一曰:「世尊面輪其猶滿月。」
眼根
六根之一。眼識發生之所依者。地水火風四大種所造,其體質清淨,是為實之眼根,不可以肉眼見者,是名勝義根。彼以肉眼可見之眼球,稱為扶塵根,為彼勝義根之所依者。即如盲人,有扶塵根,無勝義根故,不能生眼識也。俱舍論一曰:「眼謂內處四大所造,淨色為性。」同頌疏一曰:「眼等五根,體清淨故,如珠寶光,故名淨色。」
有界
有世界之略。總欲界,色界,無色界之三界而名為有之世界。
五百之塵
五百塵點劫也。
不空罥索經
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之略名。
羅吼羅
Rāhnla,見羅睺羅條。
三三摩地
觀察所對之境之麤想,謂為尋,舊謂之覺。其細想謂為伺,舊謂之觀。屬於色界無色界之諸定,依此尋伺之有無而分三種:一、有尋有伺三摩地,定心尋伺皆有者。初禪天之根本定及其未至定(謂初禪之加行定)是也。二、無尋有伺三摩地,定心唯有伺者。在初禪與二禪天間之中間定(大梵天之果報)是也。三、無尋無伺三摩地,定心至妙而尋伺皆無者。二禪天以上至非想處之七根本定及七近分定是也。見俱舍論二十八。
謂空,無相,無願之三解脫門。見三昧條。
見三三昧條。
閼伽真言
大日經疏九曰:「南摩三漫多勃陀喃云云。」
放光般若經
放光般若波羅蜜多經之略名。
繡佛
佛像或曼荼羅,以彩絲刺繡或織出者。吾國於唐代即有之。唐詩選飲中八仙曰:「蘇晉長齊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是也。
尋思路絕
超越思慮分別也。唯識論十曰:「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謂一切法相真如理。(中略)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尋思路絕,名言道斷。唯真聖者自內所證。」
勝宗
勝論宗也。見勝論宗條。
心明經
一卷。西晉竺法護譯。佛在靈山分衛梵志之婦畏其夫。僅以一杓飯汁施佛。佛為授記作佛。其夫亦出家證果。
五部部主 五部法王
諸部要目以大日如來等五佛為部主,秘藏記依之。日本安然之瑜祇經疏,名之為部王,以五方之五大明王為部主(主有二義,一因主之義,二如執權,有管領之義,如諸部要目,則據初義,如安然則據後義)。
五種陀羅尼
見陀羅尼條。
驢年
謂其無期也。十二支中無驢名之年,故遂以譬無會期也。雲門錄曰:「驢年會麼。」傳燈錄九古靈章曰:「鑽他古紙,驢年出得。」碧巖三則評唱曰:「有什麼交捗,驢年未夢見在。」
阿惟三佛
又曰阿毘三佛。譯曰現等覺。顯現正等知覺之義。佛智之異名。放光般若經二曰:「具足佛十八法,當成阿惟佛。」玄應音義三曰:「阿惟三佛,此言訛也,正言阿毘三佛陀。」見阿毘三佛陀條。
蘇伐剌拏瞿怛羅
國名。譯曰金氏。西域記四曰:「大雪山中有蘇伐剌拏瞿怛羅國,唐言金氏,出上黃金故以名焉。」梵⃞Suvarṇa‑gotra。
地涌菩薩
釋迦如來既說迹門之法華已,將說本門之法華時,原受釋迦如來教化之無量大菩薩眾從地下涌出,住在虛空中。是稱為本化之菩薩。法華經涌出品曰:「佛說是語時,娑婆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國土地皆振裂,而於其中有無量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同時涌出。」
水垢離
見垢離條。(CBETA註:查無此條,參考垢條)
無為能為
佛之法身,為無為而能為也。往生論註下曰:「盡夫生者,上失無為能為之身,下湎三空不空之痼。」
寶網經
一卷,西晉竺法護譯。依寶網童子之請問,說六方佛之功德。
林藤
劫初人之食物也。俱舍論十二曰:「地餅復隱,爾時復有林藤出現,競耽食。」俱舍頌疏記十二曰:「林藤者,謂以藤出成林,故名林藤。」
是牛羊等乳鑽抨成之。或以草葉藥而成之。所謂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酥,從生酥出熟酥,從熟酥出醍醐,而醍醐最為上藥。大智度論曰:「牛乳驢乳,其乳雖同,牛乳抨則成酥,驢乳抨則成糞。」
果唯識
五種唯識之一。謂思惟觀察唯識之理,由之而得之果智也。見唯識條。
眾法
三種羯磨法之一。謂四人已上之比丘相和作羯磨也。又謂之僧秉。見羯磨條。
四明十義書科
一卷。宋繼忠排。
星祭
宿曜經說人人當年星本命星侵犯則其人有災。如來說大悲陀羅尼消除之。名大威德金輪佛頂熾盛光如來消除一切災難陀羅尼經。經曰:「我有大吉祥真言,名破宿曜,若能受持至心憶念,其災自滅,變禍為福。」且大集經二十三昧神足品曰:「二十八宿日月隨行,一切眾生日月年歲皆悉繫屬,若人生日於角星者,多財富貴,聰明多智,眷屬熾盛,壽命。」乃至一一說之。此星祭,即祀其人之當年星及本命星也。然消除一切災難陀羅尼經為大悲隨情之方便,而非佛教之教,又大集經之說為光味仙人之言,而非佛說,故佛破之。經曰:「佛言:眾生闇行,著於顛倒,煩惱繫縛,隨逐如是宿書籍仙人,星宿雖好,亦復生於牛馬豬狗。亦有同於一星生者而有貧富貴賤參差。是故我知是不定法。」又涅槃經梵行品曰:「諸佛世尊,於諸眾生不觀種姓老少中年貧富日月星宿工巧下賤卑僕婢使,唯觀眾生有善心者,若有善心,則便慈念。」
金剛頂瑜伽理趣般若經
一卷,唐金剛智譯。不空譯之理趣經外,異譯之理趣經也。
楊柳觀音
三十三觀音之一。以楊柳為三昧耶形之觀音也。楊柳取其柔順,不知起因。
蘇多達
Sudatta,舊稱須達,須達多,譯曰善施,善與。給孤獨長者之名。西域記六曰:「蘇達多,唐言名施,舊曰須達,訛也。」見須達條。
十波羅夷
十重禁戒也。有顯密二種。見十重戒條。
畢陵伽
又作必陵伽。畢陵伽婆蹉之略。
三科
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之三門,舊譯曰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三門皆為欲破凡夫實我之執而施設。為凡夫之迷執有偏頗,迷於心偏重者,合色而為一,開心而為四,立五蘊。色蘊之一,色也,後之受想行識,心之差別也。次為迷於色偏重者開色而為十,合心而為二,立十二處。五根五境之十處,色也。意根法境之二處,心也。次為色心共迷者,開色而為十,開心而為八。立十八界。五根五境之十界,色也。意根與法境及六識之八界,心也。此次第即上中下之三根也。說見毘婆沙論七。法界次第上之上。密教以之配於胎藏界佛蓮金之三部。為迷於心法者,說五蘊,表金剛部之智。為迷於色法者,說十二處,表蓮華部之理(密教色屬於法理),為色心雙迷者,說十八界,表蓮金不二之佛部。見秘藏記鈔九。
未曾有
梵名阿浮陀Adbhuta,譯言希有,未曾有。總以名意外之事。法華經序品曰:「是諸大眾得未曾有,歡喜合掌。」
羯句摘劍龍
龍名。大日經疏二曰:「商佉龍,羯句摘劍龍。」
果相
阿賴耶識三相之一。即有情總報之果體,第八阿賴耶識之真異熟也。成唯識論二曰:「此是能引諸界趣生,善不善業異熟果故,說名異熟。離此命根眾同分等恒時相續勝異熟果,不可得故。此即顯示初能變識所有果相,此識果相雖多住多種,異熟寬不共,故偏說之。」蓋第八識顯過去善不善業之異熟果體,同時小乘薩婆多部等以命根及眾同分等為異熟之身體,然此等有間斷。不恒相續。故不可名為真異熟。
斷智
斷煩惱之智也。大乘義章十三曰:「煩惱盡處,名之為斷,斷是智果。」
摩那𭅤
見摩那埵條。
婆羅奢
樹名。譯曰赤花樹。見慧琳音義二十五。梵⃞Phalasa。
須達拏
Sudāna,又作須大拏,須提梨拏。新作蘇達拏。太子名譯言善牙,善愛,好愛,善與,善施等。佛之前身,行布施行之名也。智度論十二曰:「須提梨拏太子,秦言好愛。以其二子施婆羅門,次以妻施,其心不轉。」玄應音義五曰:「須大拏,或云須達拏,或云蘇陀沙拏。此云善與。亦云善施。」西域記二曰:「蘇達拏太子,唐言善牙。以父王大象施婆羅門。」有太子須大拏經一卷。皆詳說之。見蘇達拏條。
白足阿練
即白足和尚。法苑珠林謂之白足阿練。見白足條。
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
三卷,後漢支婁迦讖譯。與羅什譯之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同本先出。
調熟
使惡調伏,使善成熟也。法華玄義一曰:「調伏長養而成熟之。」同釋籤曰:「因調而熟名為調熟。」
諸趣
人天等之五趣六趣也。楞伽經四曰:「墮生死海諸趣曠野,如汲井輪。」見趣條。
金襴袈裟
即金襴衣也。
部執
各部之執見也,如小乘二十部之類。唯識樞要上本曰:「佛涅槃後,因彼大天,部執競興。」唯識了義燈一本曰:「部是眾義,名聖弟子為部。執是取義,皆取佛說三藏之中所說法義。」
能活
梵語耆婆Jivaka,譯言能活。大醫之名。見耆婆條。
三福
三種之福業。一、世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持十善戒。二、戒福,持三歸五戒乃至具足戒。三、行福,發菩提心,而行佛道。觀無量壽經曰:「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俱舍論十八,一、施類福。行布施,以感大富之福果也。二、戒類福。持性遮二戒,以感生天之福果也。三、修類福。修禪定,以感解脫之福果也。
仙洞
仙人所居之山洞也。
金身經
金身陀羅尼經之略名。
金剛頂勝初瑜伽普賢菩薩念誦法經
一卷,唐不空譯。說念誦普賢菩薩之法。
欲吃多
Yukta,譯曰冥符,契合之義。演密鈔七曰:「梵云欲吃多,冥符義。」
韋駄
翻譯名義曰:「韋駄是符檄用徵召也,與今所稱護法韋駄無涉。其護法者,蓋跋闍羅波膩。跋闍羅,此云金剛。波膩,此云手。其手執金剛杵,因以立名。」正法念經曰:「昔有國夫人,生千子,試當來成佛之次。至樓至,當第千籌。其第二夫人生二子,一願為梵王,請千兄轉法輪。次願為密迹金剛神,護千兄教法。今因狀其像於伽藍之門。」
林葬
四葬之一。以屍放置林中施與野獸也。
三禪
色界之第三禪天也。此天名定生喜樂地,由深妙之禪定生身心之快樂。三界九地之中以此地為樂受之限,在同此已上之天處,唯有捨受。故此地之樂受,為三界中最第一。聖教中多引之以為比。悲華經二曰:「身心快樂,無有疲極,譬如比丘入第三禪。」涅槃經二十一曰:「有佛世界名曰不動,若有眾生聞其華香身心安樂,譬如比丘入第三禪。」
三禮
表身口意而三禮拜,敬禮之至,見三拜條。
大般舟三昧經
支婁迦讖譯之三卷,般舟三昧經也。
文字
詮表義理之具也。實相本離文字,但不假文字,不能詮實相,故文字者乃法身之氣命也。法華玄義五曰:「文字是法身氣命,讀誦明利是圓家數息。」維摩經觀眾生品曰:「言語文字皆解脫相。」
遣相證性識
五重唯識之一。見唯識條。
阿目佉跋折多
傳不詳。
間色
對青等之五正色而有綠等之五種中間色,又五間色之外有青,黑,木蘭三種之壞色,亦稱間色。是為袈裟之常色。五正五間,不可為袈裟。
一成一切成
一人成道即萬人成道。一事成就即萬事成就。一切例皆然。名之為事事無礙法界。此為華嚴經所明。華嚴大疏二曰:「有分之事,全同無分之理,故一小塵即徧法界。(中略)出現品云:如來成正覺時,於其身中,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中略)理徧事故,一成一切成。」
大乘宗
佛滅後諸宗紛起,其中求羅漢之證悟者為小乘宗,求作佛者為大乘宗。先在印度,依寄歸傳之記惟中觀瑜伽之二宗,為大乘,餘皆為小乘。中觀即中國之三論宗。瑜伽則法相宗也。在中國日本之諸宗,惟俱舍、成實、為小乘,餘皆為大乘宗。但其二宗亦為學習法門而存,無有行之者,故謂之依學之宗。
屍鬼
以咒法起死屍使殺怨人,謂之毘陀羅法。藥師經曰:「咒起屍鬼令斷彼命。」見吉遮條。
分別智
分別有為事相之智也,在佛為後得之權智,在凡夫為虛妄之計度。離此虛妄之計度與真理冥符,是曰無分別智,即佛之根本實智也。
三祇
三阿僧祇劫之略。菩薩修行之年時。
精真
精明真如之性也。楞嚴經十曰:「唯一精真。」
有表色
即有表業也。
釋魔梵
此為天中之三大主。智度論十曰:「四天中有三大主:釋提婆那民二處(四王忉利)天主,魔王六欲天主,梵世界中梵天王為主。」
群機
諸機類也。最勝王經十曰:「八種微妙,應群機。」歸敬儀上曰:「統群機大小。」
彌勒經
總稱彌勒上生經及彌勒下生經。上生經雖惟為宋京聲譯,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之一本。然彌勒下生經,於羅什之彌勒下生經外。有異譯數本。
戒波羅蜜
戒者六波羅蜜之一。波羅蜜,譯曰度。渡生死海之義。戒為渡生死海之妙法,故云波羅蜜。
懺悔功德
懺悔罪為天台所立五悔之一,洗除已造之罪之唯一要法也。心地觀經一曰:「若覆罪者,罪即增長,發露懺悔罪即消除。」業報差別經曰:「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懺悔更不造,能拔根本罪。」四分律毘尼增一法曰:「佛告比丘言:汝自懺悔,於我法中能至誠如法懺悔者,便得增長。汝懺悔應生厭離心,汝比丘至誠如法懺悔,我為受之。」
攝論
攝大乘論之略名。
摩庾囉
見摩由羅條。
炎刀
獄卒所持之刀,刀身發炎者。往生要集上本曰:「炎刀剝割一切身皮。」
窣莎揭哆
Susvāgata,譯曰極善來。客自外來時,謝主之辭。寄歸傳三曰:「西方寺眾多為制法,凡見新來無論客舊及弟子門人舊人,即須迎前唱莎揭哆,譯曰善來。客乃尋聲即云窣莎揭哆,譯曰極善來。如不說者,一違寺制,二准律有犯。」
四大明王
降三世,軍荼利,大威德,金剛夜叉之四明王也。
遊戲神通
佛菩薩游於神通,化人以自娛樂,曰遊戲。又戲者自在之義,無礙之義。智度論七曰:「戲名自在,如師子在鹿中自在無畏,故名為戲。」註維摩經五曰:「什曰:神通雖大,能者易之。於我無難,猶如戲也。肇曰:遊通化人,以之自娛。」同慧遠疏曰:「於神通中歷涉為遊,出入無礙,如戲相似,故亦名戲。」同嘉祥疏曰:「外道二乘,神通即有礙,不名遊戲。今菩薩無礙,云戲也。」
隨相論
二卷,德慧法師造,陳真諦譯。解四諦十六行相,破外道之我執。
稗沙門
謂僧之無行者。寶積經曰:沙門在於眾中,似是持戒有德行者。施主見時,謂盡是沙門。而彼人實非,是名稗沙門。譬如麥田中生稗麥也。見容齋隨筆。
Buddha,佛陀之略,又作休屠、佛陀、浮陀、浮圖、浮頭、勃陀、勃駄、部陀、母陀、沒馱。譯言覺者,或智者。覺有覺察覺悟之二義,覺察煩惱,使不為害,如世人之覺知為賊者,故云覺察,是名一切智。覺知諸法之事理,而了了分明,如睡夢之寤,謂之覺悟,是名一切種智。自覺復能覺他,自他之覺行窮滿,名為佛。自覺者,簡於凡夫,覺他者簡於二乘,覺行窮滿,簡異於菩薩。何則?以凡夫不能自覺,二乘雖自覺而無覺他之行,菩薩自覺覺他而覺行未為圓滿故也。又以知者既具足二智而覺知一切諸法,了了分明故也。南山戒本疏一曰:「佛,梵云佛陀,或云浮陀、佛駄步他、浮圖、浮頭。蓋傳者之訛耳。此無其人,以義翻之為覺。」宗輪論述記曰:「佛陀梵音,此云覺者,隨舊略語,但稱曰佛。」佛地論一曰:「於一切法,一切種相,能自開覺,亦開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醒,如蓮華開,故名佛。」智度論二曰:「佛陀秦言知者,有常無常等一切諸法,菩提樹下了了覺知,故名佛陀。」同七十曰:「佛名為覺,於一切無明睡眠中最初覺故,名為覺。」法華文句一曰:「西竺言佛陀,此言覺者、知者,對迷名知,對愚名覺。」大乘義章二十末曰:「佛者就德以立其名,佛是覺知,就斯立稱。覺有兩義:一覺察,名覺,如人覺賊。二覺悟,名覺,如人睡寤。覺察之覺對煩惱障,煩惱侵害事等如賊,唯聖覺知不為其害,故名為覺。涅槃云:如人覺賊,賊無能為,佛亦如是。覺悟之覺對其知障,無明昏寢事等如睡,聖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為覺。既能自覺,復能覺他。覺行窮滿,故名為佛。言其自覺簡異凡夫,云覺他者明異二乘,覺行窮滿彰異菩薩。」善見律四曰:「佛者名自覺亦能覺他,又言知,何謂為知?知諦故,故名為佛。」仁王經上曰:「一切眾生,斷三界煩惱果報盡者名為佛。」
淨土三十益
盧山蓮宗寶鑑九謂天台智者淨土群疑論云列淨土之三十益:一往生佛土益,二得大法樂益,三親近諸佛益,四遊歷十方供佛益,五親聞佛說益,六福慧資糧疾得圓滿益,七速證菩提益,八諸天人等同集一會益,九無退轉益,十無量行願增進益,十一鸚鵡舍利宣揚法音益,十二風樹樂響益,十三摩尼水漩演苦空益,十四諸樂奏妙音益,十五四十八願益,十六真金色身益,十七形無醜陋益,十八具足六通益,十九常住定聚益,二十無諸不善益,二十一壽命長遠益,二十二衣食自然益,二十三唯受眾樂益,二十四三十二相益,二十五實無女人益,二十六無有小乘益,二十七離於八難益,二十八得三法忍益,二十九身常有光益,三十得那羅延身力益。
虛庵
宋天童虛庵懷敝禪師。黃龍慧南之法嗣為靈源惟清,清之法嗣為長靈守卓,卓之法嗣為育王之無示介諶,諶之法嗣為萬年之心聞曇賁,賁之法嗣為天童之經瑾,瑾之法嗣,即虛庵懷敝也。敝住於天台萬年寺而傳法於日本建仁寺開山明庵榮西,見佛祖宗派綱要。依此則虛庵當為黃龍七世之孫。
毘鉢
毘鉢舍那Vipaśyanā之略,譯曰觀。觀想真理也。性靈集二曰:「持三秘密達毘鉢。」
斯陀含向
見四向條。
一字
一個之文字。名之極少也。俱舍論世間品曰:「極微字剎那,色名時極少。」光記十二曰:「析名至一字,為名極少。」大方廣師子吼經曰:「法唯一字,所謂無字。」
出曜經
二十卷。尊者法救造。姚秦竺佛念譯。出曜者,十二部經中第六部之名也,舊名譬喻。以本經自說第六之出曜經。故題曰出曜經。出曜經四曰:「六者出曜,謂從無常(本經之第一品),至梵志(本經之最後品),採眾經要義,演說布現,以訓將來,故名出曜。」
羅閱揭黎醯
見羅閱祇項。
茶頭
禪林司煎點茶者。在諸寮舍。
跋闍子
見跋闍子比丘條。
提和竭
見大和竭羅條。
羆菩薩
昔有一人,入山採薪。遇雪飢寒,羆將收養,餘命得存。天晴路通,其人下山,遇見獵師,示彼羆之處,共來加害。分取其肉時,身著大患,受現報。見毘婆沙論一百十四,俱舍光記十八。
三相
一、解脫相,言無生死之相也。二、離相,言無涅槃之相也。三、滅相,言生死涅槃之無相,其無相亦無。即非有非無之中道也。法華經藥草喻品曰:「如來說法,一相一味,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文句七上曰:「解脫相者,無生死相,離相者,無涅槃相,滅相者無相,亦無相。」又曰:三有為相。見有條。
摩偷羅
Mathurā,又作摩度,摩突羅,秣菟羅。國名,譯曰孔雀、密善。慧苑音義下曰:「摩度羅城,或云摩偷羅,亦云摩突羅,此云孔雀城,或云密善,皆吉事者也。」探玄記十五曰:「摩偷羅者,正云秣菟羅,此云孔雀,或云蜜。並是古世因事為名。是中印度,此國中有舍利弗等塔及文殊師利塔,於王城東五六里有山寺,是烏波鞠多所造寺。北巖間有石室,是鞠多度人安籌所也。(中略)具在西域記第四說。」
入心
三乘行位之地,每地分入住出三位,初入其地時,謂之入心。
綺語
一切含婬意不正之言詞也。舊譯綺語。新譯雜穢語。十惡之一。後世騷人積習,多喜以美人香草寓言,凡涉於閨閣者,皆謂之綺語。雲笈七籤曰:「三者無色界天,其中人壽命億劫歲,若人一生之中,不惡口兩舌妄言綺語,當來過往得居此天。」大乘義章七曰:「邪言不正,其猶綺色,從喻立稱,故名綺語。」俱舍論十六曰:「一切染心所發諸語,名雜穢語。」成實論曰:「語雖實語,以非時故,即名綺語。」
三目
自在天面上之三目,以譬法身,般若,解脫三德之不縱不橫不一。
三監
三從之異名。勝鬘經寶窟上本曰:「女人穢陋,兼以五礙三監。」
邪婬之惡鬼
今生邪婬之咎,於地獄感惡鬼使苦吾身。惡鬼即獄卒也。往生要集上本曰:「獄卒取地獄人,置刀葉林,見彼樹頭,有好端正嚴婦女。如是見已,即上彼樹。樹葉如刀,割其身肉,次割其筋,如是劈割一切處已。得上樹已,見彼婦女,復在於地,以欲媚眼,上看罪人。作如是言:念汝因緣,我到此處。見已,欲心熾盛,次第復下,刀葉向上。」
青龍疏
唐青龍寺翻經沙門良賁,奉勅作新譯仁王經疏三卷,稱為青龍疏。又,青龍寺沙門道氤,奉玄宗詔,造金剛經疏,亦稱青龍疏。
當機眾
說法會下四眾之一。正當其法而悟道之機類也。法華文句一曰:「不起於座,聞即得道。此名當機眾。」
三皈
皈通歸。即三歸。見三歸項。
摩利支提婆
Marici‑deva,即摩利支天也。提婆譯言天。
諸佛咨嗟願
彌陀四十八願中十七願。無量壽經上曰:「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金輪聖王
與金輪聖帝同。
茂泥
Mrni,又作文尼,與牟尼同。此云寂默。或云能仁。或云仙。見牟尼條。
無盡財
寺中積金錢貸與他人,使生利息,以供三寶之用者。釋氏要覽曰:「寺院長生錢。律云無盡財。蓋子母展轉無盡故。西京記云:寺中有無盡藏。又則天經序云:將二親所畜,用兩京之舊邸,莫不總結招提之宇,咸充無盡之藏。十誦律云:以佛塔物出息,佛聽之。僧祇云:供養佛華多,聽轉賣,買香油。猶多者,轉賣入佛無盡財中(詳諸律,三寶皆有無盡財)。」
覺雄
又作世雄,梵雄等。皆佛之尊稱。覺雄者,於覺道有大威猛力也。祖英集曰:「必須覺雄讓雄。」
阿那他賓荼揭利呵跋底
Anāthapiṇḍada‑gṛhapati,長者名,譯曰給孤獨。見阿難賓低條。
七方便
小乘之七賢位也,是為入見道之聖位之方便行位。故曰方便。詳見七賢條。
天台涉於諸教立二種之七方便:第一為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藏教之菩薩乘,通教之菩薩乘。別教之菩薩乘。此七方便依藥草喻品三草二木之意而立者。法華玄義六曰:「章安云:或以七方便根性為七子,謂人天二乘三教菩薩。」第二為藏教之聲緣二人,通教之聲緣菩三人與別教之菩薩,圓教之菩薩也。是在斷見思二惑上立之。見七帖見聞。
羯羅訶
神名。羯羅訶譯言執。作祟之神也,作祟自執著起。故曰羯羅訶神。梵⃞Graha。
遍槌
禪林之目。食粥之時打槌徧集大眾也。
迦才
唐代人。住長安寺弘法寺,勤修淨業。著淨土論三卷。
淨眾
清淨持戒之僧眾也。
淨眼
清淨之法眼也。五眼中法眼見事理諸法之淨眼也。華嚴經曰:「如是淨眼能觀見。」
王子之名。見淨藏淨眼條。
常醉天
胎藏界外金剛院之一尊。
本命元辰
本命為當人之本命星。元辰為其人之生年。
林變
佛涅槃時,娑羅雙樹之色變為白也。涅槃經一曰:「爾時拘尸那城娑羅樹林變白,猶如白鶴。」三代實錄二曰:「調御丈夫示林變之悲,淨德夫人遺花萎之患。」
咒徧
誦咒之徧數也。
二十智
台家約四教而明二十智。三藏教有七智、世智、外凡智、內凡智、四果智、辟支佛智、菩薩智、佛智是也。又通教有五智、四果智、支佛智、入空之菩薩智、出假之菩薩智、及佛智是也。又別教有四智、十信智、住行向之三十心智、十地等覺智、佛果智是也。又圓教有四智、五品智、六根智、住行向地之四十心智,佛智是也。見輔行三之三。
諸色
種種之事物也。勅修清規月令須知曰:「歲終結呈諸色簿書。」
龍泉
龍所住之泉池也。以龍力故,水不竭。智度論七曰:「譬如龍泉,龍力故水不竭。」
十三觀門
仁王經謂三賢十聖之行法為十三觀門。配之於五忍則於伏忍,信忍,順忍,無生忍,各有上中下三忍,為十二,又加寂滅忍之下忍為十三。修此十三觀門者為大法王,宜如佛供養之也。仁王經受持經曰:「大牟尼言:有修行十三觀門,諸善男子,為大法王,從習忍至金剛頂皆為法師,依持建立,汝等大眾,應如佛供養而供養之,應持百萬億天香妙華而以奉上。」
起信論三疏
慧遠義疏二卷,元曉疏二卷,法藏義記二卷,稱之為起信三疏。
行願品疏鈔
又云行願品隨疏義記。六卷,宗密著。解行願品疏者。
勝義法
涅槃也。
六大煩惱
一,貪煩惱,染著為性,生苦為業。二,瞋煩惱,憎恚為性,不安與惡行之所依為業。三,痴煩惱,於諸理事迷闇為性,一切諸惑之所依為業。四,慢煩惱,恃己於他高舉為性,生苦為業。五,疑煩惱,於諸諦理猶豫為性,能障信心為業。六,惡見煩惱,顛倒推求之惡慧為性,能障善見而生苦為業。此惡見之中有五種:一身見,固執實我也。二邊見,偏執我之斷常也。三邪見,撥無因果之理也。四見取見,固執自己之惡見也。五戒禁見,固執非理之戒禁也。因而合之則為六煩惱,開之則為十煩惱。是為諸惑中之根本,餘惑以之為體為所依而生,故名之為本惑,亦名為根本煩惱。台家分之為利鈍之二使,前五煩惱為五鈍使,後五惡見為五利使。見唯識論六,百法問答鈔一。
無漏之正智,能契合於所緣之真理,謂之證。勝鬘寶窟中末曰:「緣起相應,名之為證。」大乘義章一曰:「己情契實,名之為證。」同九曰:「證者是知得之別名也。」俱舍論二十五曰:「如實覺知四聖諦理,故名為證。」
駄都
Dhātu,譯曰界,體性。事物固有之自體也。事物各有界畔而持自性之義也。又謂如來之舍利。是為金剛不壞之身界,以其為實體故也。又曰達磨駄都,譯為法界法體。惟具略之異耳。玄應音義二十五曰:「駄都謂堅實也,此亦如來體骨,舍利之異名。」慧琳音義八曰:「駄都此云法界,界體也。」俱舍光記八曰:「身界梵曰駄都,即佛身體也,亦名室利羅(Śarlra),唐言體,佛身體也。舊云舍利訛也。」俱舍寶疏十八曰:「駄都此云性,如來體性也。」
本地身
見本地條。
寂滅為樂
寂滅者涅槃也。對於生死之苦而涅槃為樂。涅槃經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曇花一現
謂偶見即逝也。法華經言: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如優曇鉢花,時一現耳。參看優曇華條。
家家聖者
同家家。
優曇婆羅
又作優曇波羅,花名。見優曇條。
心生滅門
起信論所說一心二門之一。見二門條。
事理二懺
以上三懺中取作法與取相為事懺,無生為理懺。涅槃經十七明闍王懺悔之相,耆婆所教者為事懺,如來所說者為理懺。止觀二曰:「理事不出三種懺法,理謂無生妙懺,事謂取相作法。」
寶契陀羅尼經
消除一切災難寶髻陀羅尼經之略名。
有記法
善惡二法,其相顯了,得記別當來之果相,故云有記法。即有可引異熟果表象之法也。見毘婆沙論五十一。
副都綱
見僧錄司條。
韋陀
Veda,又作圍陀,毘陀,皮陀等,新稱吠陀,吠駄,薜陀,鞞陀等。譯曰明智,明分等。婆羅門所傳經典之名也。明實事,發生智慧故名,大本別為四分。 西域記二曰:「其婆羅門,學四吠陀論。曰毘陀,訛也。一曰壽,謂養生繕性。二曰祠,謂享祭祈禱。三曰平,謂禮儀占卜。兵法軍陣。四曰術,謂異能伎數,禁咒醫方。」 金光明最勝王經慧沼疏五曰:「四明法,即四薜陀論,舊曰韋陀,或毘伽羅論,皆訛謬也。一顏力薜陀,此云壽明,釋命長短事。二耶樹薜陀,此云祀明,釋祀祠之事。三娑摩薜陀,此云平明,平是非事。四阿達薜陀,此云術明,釋伎事。」 法華文句八之三曰:「毘陀論,此云智論。」 玄應音義十九曰:「毘陀,或言韋陀,皆訛也。應言鞞陀,此云分也,亦云知也。」 唯識述記一末曰:「明論者,先云韋陀論,今云吠陀論。吠陀者,明也,明諸實事故。」 演密鈔二曰:「吠陀,此云明,即是外道四明也。」 百論疏上之下曰:「四皮陀者:一荷力皮陀,明解脫法。二治受皮陀,明善道法。三三摩皮陀,明欲塵法,謂一切婚嫁欲樂之事。四阿闥皮陀,明咒術算數等法。本云皮陀,此間語訛,故云韋陀。」 摩登伽經上曰:「昔者有人名為梵天,修習禪道有大知見。造一圍陀,流布教化。其後有仙名曰白淨,出興於世,造四圍陀:一者讚誦,二者祭祀,三者歌詠,四者禳災。次復更有一婆羅門,名曰弗沙,其弟子眾二十有五。於一圍陀廣分別之,即便復為二十五分。次復更有一婆羅門,名曰鸚鵡,變一圍陀為十八分。次復更有一婆羅門,名為善道,其弟子眾二十有一,亦變圍陀為二十一分。次復更有一婆羅門,名曰鳩求,變一圍陀以為二分,二變為四,四變為八,八變為十,如是展轉凡千二百六十有六種。是故當知圍陀經典易可變易。」 案吠陀者,印歐語系中最古之文獻,印度最古之聖典也。集阿利亞民族從中央高原而下至印度五河Pañjab流域占居雪山西麓恒河流域間之讚歌,為婆羅門教根本之聖典,紀元前千年已前之記錄。有三吠陀或四吠陀,利俱吠陀Ṛg‑veda,撒買吠陀Sāmaveda,亞求羅吠陀Yajurveda是為三吠陀,加阿他羅滑吠陀Atharva‑veda而為四吠陀。 利俱吠陀者,乃百論疏之所謂荷力皮陀,集太古之讚美歌者,十卷,一千十七篇,有一萬五百八十頌。 撒買吠陀者,為三磨皮陀,於讚歌附音樂供祭式之實用者,有一千五百四十九頌。此中除七十八頌外悉為利俱吠字讚歌也。 亞求羅吠陀者,相應於冶受皮陀,為集四時祭祀之祭式咒文可用之祭詞者,此吠陀特有之咒文,皆散文也。此吠陀分為黑部Kṛṣṇayajus白部Śuklayajus。黑部者,咒文與解脫不分,有四種:一、Taitiriya‑saṁhitā,二、Maitrāyaṇi‑saṁhitā,三、Kāṭhaka‑saṁhitā,四、Kapiṣṭhala‑kāṭha‑saṁhitā也。白部者,咒文與解說不混,一種,即Vājasaneyi‑saṁhitā也。 阿他羅滑吠陀者,為阿闥皮陀,集禳災禁咒,日常祈念修法可用之祭歌者。二十卷,七百六十篇六千頌。
現供養
對於四種供養中運心供養而謂他之三供養也。見供養條。
染著
愛欲之心,於外物浸染執著而不離也。新譯仁王經中曰:「愚夫垢識,染著虛妄,為相所縛。」無量壽經下曰:「於其國土所有萬物,無我所心,無染著心。」智度論十二曰:「此六波羅蜜,能令人度慳貪等煩惱染著大海,到於彼岸。」
止觀大意
一卷,唐湛然撰,記解釋諸經之十義及五方便十乘觀之軌行者。
咒心
咒者陀羅尼,心者精要之義,如般若心經之心,稱其咒中之精要曰咒心。如佛說楞嚴咒已,稱之曰咒心者,即是也。經七曰:「十方如來因此咒心得成無上正徧覺,(中略)十方如來持此咒心能於十方摩頂授記。」因之禪家每年七月十三日楞嚴會滿散唱念稱讚此咒後心咒之文曰咒心。見象器箋十三。
無常想
十想之一、觀想無常之理也。
輕觸
見八觸條。
不可思議解脫經
維摩經之異名。以此經明不可思議解脫之法門故也。經首曰:「維摩詰所說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脫。」
華嚴經之異名也。智度論三十三曰:「不可思議解脫經中廣說。」同一百曰:「又有不可思議解脫經十萬偈。」探玄記一曰:「良為此經所說之法皆一攝一切,無不悉是不思議解脫,故以為名。」華嚴經大疏鈔三曰:「四從法彰名,如智論釋囑累品名此經為不思議解脫經。」
最末後身
與最後身同。見最後身條。
下化眾生
菩薩起四弘誓願,上求菩提,下濟眾生也。完具此上求下化之二者,名為大菩提心。往生要集上末曰:「總言之願作佛心,亦名上求菩提下化眾生心,別謂之四弘誓願。」九品義曰:「菩提心者,覺悟義也。(中略)若略說者,上求佛果下化眾生之心也。」止觀一上曰:「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密教普賢
有二體:一為大日內眷屬中之上首金剛菩薩(見金剛薩埵條),一為大日眷屬中之上首,是與顯教之普賢菩薩同體。在金剛界者為賢劫十六尊中,第十六主釋迦本有之智之大菩薩,以對文殊之修生智德。因之雖與文殊同以劍為三昧耶形,然此以標本有之智,文殊之劍標始成之智,有本始之異。而本有之智即理,故對文殊不越理智相對之常法也。理趣經曰:「大樂金剛薩埵(即金剛薩埵),即是普賢金剛薩埵。」金剛曼荼羅大鈔三曰:「普賢菩薩,左拳,右蓮,上有劍,密號真如金剛。」又在胎藏界者,八葉院中四菩薩之第一為普賢菩薩,位於東南方,以智劍為三昧耶形,密號曰真如金剛。秘藏記末曰:「東南方普賢菩薩,白肉色,左手執蓮華,上有利劍圍炎。」胎藏界曼荼羅大鈔一曰:「或記云:胎藏八葉中普賢頭戴五佛寶冠,左手執蓮,上有劍,右手伸掌,屈地水向上也。」又曰:「普賢有重重,法華所明普賢曰:乘白象王現其人前,今八葉中普賢異此,不乘象不持鈴杵,金剛薩埵名普賢時持鈴杵也。」又第一金剛手院之中尊金剛薩埵也。白肉色,左手金剛拳,右手持五𦙶金剛杵,密號曰真如金剛。見胎曼陀羅大鈔二。已上二菩薩為門眷屬之普賢也。其大眷屬之普賢,是第二之文殊院普賢菩薩是也,侍中尊文殊之左脅,以三鈷杵為三昧耶形,密號曰示現金剛。秘藏記末曰:「大聖普賢菩薩,肉色,青蓮華上有三股折羅。」胎藏曼荼羅大鈔四曰:「乘白象,兩手合掌,華嚴法華等所明普賢也。又當界八葉中普賢,頭戴五佛寶冠,左手執蓮華,上有劍,右手伸掌,屈地水向上也。今當院普賢,頭無寶冠,如秘藏記。」又依密教三輪身則大日為自性輪身,普賢為正法輪身,步擲明王或六足尊明王為教令輪身(仁王經儀軌意)。依二輪身則大日,普賢皆為自性輪身,步擲六足尊為教令輪身(秘藏記)。見五大明王條。
虛假
不實之義。謂無實體也。輔行五之三曰:「假者,只是不實為義。」三假之一。見三假條。
八萬十二
八萬四千法藏與十二部經也。法華經見寶塔品曰:「若持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為人宣說。」
咒師
咒禁師之略稱。
心心數
心與心所也。心為身識等之心王。心數者新曰心所。為心王所有貪瞋等多數之別作用也。維摩經五曰:「徧知眾生心心數法。」俱舍論四曰:「心心所皆名有所依,託所依根故,或名有所緣,取所緣境故。(中略)或名相應,等和合故。」
果滿
果上之功德圓滿也。心地觀經一曰:「因圓果滿成正覺。」
四性行
一自性行,菩薩自性,本來賢良,孝順父母,信敬沙門,婆羅門,而具十善者。二願性行,菩薩發心願成道作佛者。三順性行,菩薩順六波羅蜜而修行者。四轉性行,因修行之功轉凡成聖者。見佛本行集經一。
多羅掌
切葉末以其本為扇者。瑜伽倫記七上曰:「多羅掌者,西方有一樹,葉狀似棕櫚,截去葉頭,但留其掌,亦得扇涼。」
成唯識論
十卷,護法等十菩薩各造論十卷,釋世親之三十頌。唐玄奘師合糅為十卷,即瑜伽一宗之精要也。
無倒
顛倒事理者,凡夫之通見,如指苦為樂指無常為常是也。離一切顛倒之正見曰無倒。
真言藏家
真言宗以真言藏為所依,故對於他家名為真言藏家。真言藏為六波羅蜜經所說五藏中之第五陀羅尼藏也。二教論上曰:「但真言藏家以此為入道初門。」
優婆羅叉
見優波羅懺條。
仁王菩薩
仁王經所說之五大力菩薩也。
寒山詩
三卷,道翹錄。集錄寒山之詩頌者。所收凡三百餘首。概為五言律,有奇骨,有清韻,有雅致。脫出六朝間艷麗綺靡之流弊,專呼號心靈之活動,可謂開千古一家之流風者。附錄載豐干詩,拾得詩。合稱此三詩曰三隱集。卷首有台州刺史閭丘胤序。此書有異本,宋淳熙十六年禹穴沙門志南編輯本,及明計益都刻本等是也。註釋之佳者,為寒山詩闡提紀聞三卷(白隱),寒山詩索賾三卷(大鼎),寒山詩管解六卷(連山),寒山詩首書三卷等。
子璿
宋秀州長水子璿,號長水。初從本州洪敏法師學楞嚴經,後參見琅琊山覺禪師有所悟。後住長水,眾幾一千,以賢首之宗旨釋楞嚴經起信論義記等。自唐之圭峰至宋代唱導華嚴者,惟師一人。見稽古史略四。
不動佛
東方世尊阿閦如來也。楞嚴經五曰:「見東方不動佛國。」維摩經見阿閦佛品曰:「有國名妙喜,佛號無動。」
美音天女
美音天女即辯才天女也。
八葉院
胎藏界之中臺八葉院也。見八葉蓮臺條。
同居穢土
同同居項。
又作金,或作鏧子銅鉢。樂器名。以銅製之,如仰半鐘,擊以枹木,取勤行之節者。
游藍
食味名。慧琳音義七十九曰:「游藍是阿修羅王所食味也。或云蘇陀,天甘露也。其狀難名。」
我慢定
又云慳執定,於定中所現種種之異境以為殊妙而取著也。大疏六曰:「若見異境界以為殊妙,而取著之,名為我慢定,亦名慳執定。」
施色力經
食施獲五福報經之異名。
立軌
立印儀軌之略稱。
梵漢相對鈔
二十卷,徧明和尚寂真著。見諸宗章疏錄。未見現本。
毘婆娑律
善見律毘婆沙之異名。
出世
謂如來之出現於世也。金剛三昧經一曰:「佛言:善男子!汝能問出世之因,欲化眾生令彼眾生獲得出世之梁,是一大事不可思議。」賢愚經八曰:「如來出世實復奇特,令一切眾生皆獲利益。」心地觀經七曰:「諸佛子等,應當至心求見一佛及一菩薩,如是名為出世法要。」金剛三昧經一曰:「令彼眾生獲得出世果。」智度論一曰:「一人出世,多人蒙慶。」
智德兼備,所作已辦後,隱退長養之人,一旦人天推轂,住於大小寺院,謂為出世,蓋比之佛世尊之出現於世也,此宜訓為出於世之義。
超出世間,入於涅槃,謂之出世。再如出家出塵等,超出世間以修淨行,謂之出世。
夜叉羅剎
YaksaRakṣasa,夜叉與羅剎,皆惡鬼之總名。夜叉譯捷疾鬼。羅剎譯暴惡鬼。
融通
彼此混同而無差別曰融,通達無礙曰通。止觀七曰:「今有十意融通佛法。」
法華三昧
三諦圓融之妙理,分明現前,障中道之無明止息,謂之法華三昧。此法華三昧之名為法華經妙音菩薩品所說十六三昧之異名。法華三昧者,天台之意,三諦圓融為一實,譬之權實不二之花(花實為實,花瓣為權法),攝一切法使歸一實相也。嘉祥云於三一自在,長短無礙,謂之法華三昧。慈恩云:達於一乘之理也。文句記二曰:「實道所證一切名法華三昧。」法華文句記十曰:「此十六並法華三昧異名耳,隨義說之。」大部輔註十曰:「法華者,慈恩云:達一乘理。今謂三諦圓融名法,譬喻奇特名華。」嘉祥法華義疏十二曰:「於三一自在長短無礙,道法華三昧也。」佛祖統紀慧恩傳曰:「將於身倚壁,豁然大悟法華三昧。自是之後,所聞之經,不疑自解。」同智顗傳曰:「南岳嘆曰:非汝弗證,非我莫識。所入定者,法華三昧前方便也。」又欲證得法華三昧別設道場讀誦法華之行法,謂之行法華三昧。又曰修法華懺法。智者大師之法華三昧懺儀,荊溪之法華三昧行事運想補助儀各有一卷。
蘇頻陀
十六羅漢中第四尊者之名。無對翻。
迦利沙
又作迦利沙那。兩目名。起世經七註曰:「半迦利沙,隋言半兩也。」楞伽經曰:「迦利沙那。」梵Karṣa,Karṣaṇa。
不動供
不動尊之供養法也。
清淨三昧
法華十六三昧之一。
乘戒四句
見戒急條。
三大五小部
天台智者之說,玄義,文句,止觀謂之三大部。荊溪悉為之作疏記。觀經疏,光明玄,光明疏,觀音玄,觀音疏謂之五小部。四明皆為之作疏記。
禪和
又曰禪和子,禪和者。參禪之人也。和子,和者,親人之語。碧巖六十三則著語曰:「杜撰禪和,如麻似粟。」六祖壇經御序曰:「越之南有禪和者盧慧能。」碧巖二則評唱曰:「如今禪和子,問著也道,我亦不知不會。」
有空
森羅萬象歷然謂之有。其實體空虛謂之空。
遍照金剛
大日如來之密號也。
異緣
謂他事懸心也。大日經疏八曰:「情有所注,不復異緣。」
十八賢眾
與十八賢聖項同,見有學條。
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
一卷,隋達磨笈多譯。金剛經之異譯。梵Vajra‑cchedikā。
遍照
法身之光明,徧照世界也。大日如來之密號為徧照金剛。瑜祇經曰:「薄伽梵金剛界徧照如來。」
持息觀
同持息念。
矩抳
譯曰澡罐。見君遲條。
演若多
見演若達多項。
第三地
分見諦已上菩薩之階位為十地,此中歷二大阿僧祇劫,其第三地稱為發光地。
五色水
高僧傳曰:「四月八日浴佛,以都梁香為青色,水以鬱金香為赤色水,丘際香為白色水,附子香為黃色水,安息香為黑色水,以灌佛頂。」
迦提
見迦絺那條。
精神
有情之心識也。精微曰精。不測曰神。無量壽經下曰:「精神苦痛。」
百丈三日耳聾
百丈再參馬祖之頃,祖見丈來。拈禪床角頭拂子竪起。丈云:即此用,離此用。祖掛拂子於舊處。侍立片時,祖曰:你已後將什麼為人?丈掛拂子於舊處。祖即振威一喝,丈大悟。後來謂黃檗云:我當時被馬祖一喝,直得三日耳聾。黃檗不覺悚然吐舌。見傳燈錄六,百丈傳,會元三大智章。
末伽始羅
Mārgaśirṣa,第九月之名。西域記二曰:「秋三月,謂頞濕縛庚闍月,迦邏底迦月,末伽始羅月,此當從七月十六日至十月十五日。」飾宗記六末曰:「末伽始羅九月也。」梵語雜名曰:「九月摩囉誐始羅。」
佛醫經
一卷,吳竺律炎譯。說人身中四大得病之因緣,及九橫四飯多食等之五罪。
無上正法付屬
涅槃經二,諸比丘再三請佛住世,佛言:「汝等不應作為是語,我今所有無上正法,悉以付囑摩訶迦葉,是迦葉者當為汝等作大依止。」舍利弗問經曰:「我尋涅槃,大迦葉等當共分別,為比丘比丘尼作大依止。如我不異,迦葉傳付阿難,(中略)舍那婆私傳付優波毱多。」
摩訶曼陀羅華
梵音Mahāmandārava,譯曰大白蓮華。四華之一。
秘密主三昧
金剛部之三昧也。大疏六曰:「於金剛慧印一心不亂,是秘密主三昧。」
牧牛十一法喻比丘
一知色,譬知四大及四大所造之色。二知相,譬知行善行惡之相。三知摩刷。譬離惡念。四知護瘡。譬護持五根。五知起煙。譬多聞說法。六知良田茂草,譬八正道。七知所愛。譬愛法寶。八知擇道行。譬行十二部經。九知渡所。譬四意止。十知止足。譬不貪食。十一知時宜。譬恭奉長老比丘。
外四供
為金剛界三十七尊中,香,華,燈,塗之四菩薩,是由中央之大日如來供養阿閦等之四佛者。
六種力
見力條。
義無礙辯
自義無礙智起義無礙之言說也。於言說辯了之名。見四無礙條。
但空
大小乘所見之空理有二種,小乘分析諸法,但見空而不見不空,故云但空。大乘之菩薩,分析諸法,不使歸空,諸法如幻如夢,其當體見空,空之中自有不空之理,故謂之不但空。天台分配之於二教,以但空為藏教,以不但空為通教。法華玄義一曰:「三藏二乘,明但空為極。譬頗梨珠,一往似真,再研便偽。」
緣氣
緣慮心之氣分也。見緣影條。
思禪師
天台第二祖,南岳慧思禪師也。
一切如來寶冠三界法王灌頂
金剛頂經一曰:「成就一切如來金剛加持殊勝三昧耶智,得一切如來寶冠三界法王灌頂。」同疏二曰:「如來在因位而入三昧耶智曼荼羅,加持阿闍梨弟子身中本有之如來藏性,以成修真言行菩薩之法益,則堪任傳授持明乃至印可等灌頂之階位,以此而為初因,由三密四智印相應得一切如來之灌頂寶冠,為究竟三界之法王也。」
作用
有為法之生滅也。
關中四聖
見四聖條。

【經文資訊】
【原始資料】原始资料皆来自网络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