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大辭典
《佛學大辭典》,由丁福保居士耗時八年編著而成,譯自日本人織田德能的《佛學大辭典》,是刪除了日本佛教相關資料及文獻出處之後所成的節譯本。於1922年正式出版,收錄條目三萬多個,360多萬字。
我中華則周星悶彩,已彰降誕之休征。漢日流祥,乃葉通神之瑞夢。使臣西去,釋侶東來,白馬馱貝多之文,金簡譯單蘭之典。德降偽道,化及暇陬。三國六朝暢其流,秦晉隋唐極其盛。或譯經著疏,廣闡大乘。或見性明心,單傳向上。東林則群結蓮社,南山則大啟律門。性相之妙義紛披,禪教之祖庭互峙。機鋒吐露,陸離寶劍之光。辯給回風,隆重彌天之譽。法門挺秀,崇聖教之紀綱。慧炬揚輝,啟含生之耳>目。猗歟盛矣!俟其袆而維是。經文浩瀚,研究綦難,名相紛繁,考求匪易。寧免入海算沙之困,徒興望洋向若之嗟。兼之東西迻譯,頗多鉤辀格磔之聲。華梵錯綜,每有詰屈聱牙之句。東鱗西爪,文筆矛盾>,北轍南轅,方言楚夏。設非心研之有素,雲何耳學以能詳。欲充扡格之虞,用作博通之助。辭典之編,信不可緩。校讎之責,誰任其難。
爰有丁仲祜居士,以通儒碩學之資,具濟世活人之術。精研佛學,翺翔般若之園。博覽書林,馳騖琳瑯之圃。羅海國龍宮之秘笈,抽石室金匱之珍藏。萬卷何奇,勝入瑯嬛福地,唯心可悟,如升兜率陀天。憑翰墨之因緣,植菩提之種子。前有佛學叢書之著,可媲文憲護法之編。今更出大手筆,纂大辭書,抒慈悲之願力。應時勢之要,求悟明鏡之非臺。握智珠而遍照,旁搜遠紹,東取扶桑瀛島之書賾。邃鉤玄西考>,賢豆恒沙之偈,聯珠貫玉,不憚雞窗螢案之辛勤。取精用宏,備極蠶絲牛毛之煩瑣,刮磨淬礪,輯為專書,慘淡經營,集成巨帙。
舉凡名數真言,掌故儀法等類,遍為采集,無不搜羅。列部三十有三,檢壹畫而諸字畢備。引證廣之又廣,閱壹典而群義可征。意解心開,得剖奧義。耳提面命,如近良師。入玄妙之法門,賴斯寶鑰。涉汪洋之教海,需此南針。藝林敷優曇之花,著作家別開生面。法苑結摩羅之果,菩提道總合明心。
如能因文悟理,不滯名言,自然入聖超凡,圓成大覺。是不特為考古之鏡,饋貧之糧已也。納廿年匏繁,遽然夢醒南柯。壹領袈裟,惕若恩懷西竺。鏡花水月,瞰破紅塵。清磬洪鐘,精修白業。拈貝葉遍尋教網,睹桃花未悟禪機。自利利他彌切,度生之宏願先覺。覺後端賴命世之雄才,聆法海之潮音。讀例言得覘鴻制,募韓陵之寺石。效喤引敢擬駢詞,行看電掣星馳,永流通於塵剎。風行雷厲,自傳播於大千。>法界眾生皆叨法喜,法門眷屬盡獲法施。見聞思修,願同趣妙莊嚴路。開示悟入,俾悉證凈法界身。是為序。
辛酉暮春既望古瀛釋顯蔭撰於甬城觀宗學社
- 跋陀耆婆
- Bhadrajiva,城名。譯曰賢壽。見賢愚經二。
- 真知
- 真智之知也。釋氏稽古略三曰:「真知無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雙亡之中道。」
- 無量覺
- 無量壽佛之略號。無量壽經下曰:「彼土菩薩眾,往覲無量覺。」平等覺經曰:「無量覺授其決,我前世有本願,一切人聞說法,皆悉來生我國。」
- 輪番
- 輪守寺院之僧也。
- 風色
- 以風無色,譬物之無也。成實論二曰:「世間事中,兔角龜毛鹽香風色等,是名無。」
- 摩怛理迦
- Mātṛkā,又作摩怛履迦,摩夷,摩得勒伽,摩德勒伽,摩侄梨迦,摩多羅迦。論藏之別名。譯曰本母,行母。本為理,論藏為生理之母,故曰本母,又為生行法之母,故曰行母。玄應音義一曰:「摩夷,正言摩怛理迦,此云本母。理為教本,故以名焉。」同十六曰:「摩得勒伽,或言摩侄梨迦,或言摩怛履迦,此譯云母,以生智故也。」顯揚論六行瑫音義曰:「摩怛履迦,此云行母。」慧琳音義十八曰:「摩怛理迦,唐云本母,亦云論也。」
- 願身
- 佛具十身之一。見佛身條附錄。
- 怛怛羅
- 譯曰雞聲。玄應音義二曰:「呾呾羅,是雞聲也。」慧琳音義二十六曰:「呾呾羅,由聲得名。」
- 大本
- 天台稱淨土,三經中之無量壽經為大本。稱阿彌陀經為小本。
- 密灌
- 秘密灌頂之略。
- 至人
- 釋迦如來之尊號也。資持記上一之一曰:「釋迦如來,道成積劫,德超三聖。化於人道,示相同之。是以且就人中美為尊極,故曰至人。」
- 伽車提
- Gacchati,譯曰去。智度論四十七曰:「若聞車字,即知一切法無所去。伽車提,秦言去。」
- 狂象
- 妄心之狂迷,譬之狂象,涅槃經三十一曰:「心輕躁動轉,難捉難調。馳騁奔逸,如大惡象。」同二十五曰:「譬如醉象狂騃,暴惡多欲殺害。有調象師,以大鐵鉤,鉤斲其頂,即時訓順,惡心都盡。一切眾生,亦復如是。」
- 堪達法
- 羅漢其性堪能練習可達不動法者,是六種羅漢之一。俱舍論二十五曰:「堪達法者,彼性堪能好修練根,速達不動。」
- 阿蘭那經
- 說釋尊往昔為阿蘭那梵志,後出家說無常,以利益無量人天之往因。攝於中阿含經四十。
- 師子月佛本生經
- 一卷,失譯。佛住竹園,須蜜比丘緣樹上下,與八萬四千金色之獼猴跳戲,大眾譏嫌。頻婆沙羅王詣佛問之。佛言比丘即是師子月佛,補彌勒之處,並說獼猴之往因,授菩薩之記。
- 大會
- 大法會也。為佛事而會多眾也。般舟讚曰:「一一大會隨人入。」
- 跡門開顯
- 與開三顯一同。見開顯條。
- 法華十羅剎法
- 一卷,失譯,法華經陀羅尼品所列十羅剎女之修法也。
- 頻那夜迦天儀軌經
- 金剛薩埵說頻那夜迦天成就儀軌經之略名。
- 體滅
- 有為法之事體,由緣而生,剎那剎那,其體滅亡,謂之體滅。但滅非斷滅之謂,其體滅亡,皆為後生法之因,更生新事體而使相績,故自其當體言,則為滅亡,由因果之關係言之,則非畢竟斷滅。是成實法相等所立之實義也。若依薩婆多部所立,則三世實有法體恒有之宗義,不論一時與永久,總不許體上之滅亡,祇就體上之作用言之也。故彼宗有用滅而無體滅。
- 唯識中道宗
- 又云唯識宗。同於法相宗。
- 耳圓通
- 言觀音菩薩在楞嚴會上以耳根證圓通也。鎧庵贊曰:「固是塵塵俱法界,此方獨撰耳圓通。」(釋門正統三引之)。
- 大板
- 鳴板之大者。禪林庫司前之板曰大板。以其製比餘堂之板為大也。見象器箋十八。
- 四十八壇阿彌陀護摩
- 因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設四十八處護摩壇,而修彌陀法也。
- 所薰四義
- 由七轉識薰習種子之第八識,具備四義也:一、堅住性,無前後始終憂喜變動,一類而相續不斷也。二、無記性,具中容性質,為無覆無記性,對善與染污皆不相違背。若有強勝之善,或有染污之性質,則互相違背,不能寬容也。三、可重性,有不依他生起之自在之勢力,與他融合之性質者。四、與能薰和合性,與能薰之識體同時同處和合一致也。故他身相望,異時相望,不可論能薰所薰。
- 十住
- 亦名十地。入理般若名為住。住生功德名為地。謂既得信後進而住於佛地之位也。一、發心住,以真方便發起十住心,涉入十信之用,圓成一心之位也。二、治地住,心之明淨,如琉璃內現精金,以前之妙心履治為地也。三、修行住,涉知前地俱已明了,故遊履十方而無留礙也。四、生貴住,與佛同受佛之氣分,彼此冥通,入於如來種也。五、方便具足住,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無所缺也。六、正心住,非僅相貌,而心相亦與佛同也。七、不退住,身心合成,日日長增也。八、童真住,佛之十身靈相一時具足也。九、法王子住,由初發心至第四生貴,皆名入聖胎,由第五至第八,名為長養聖胎。而於此第九,則相形具足而出胎也。十、灌頂住,菩薩既為佛子,堪行佛事,則佛以智水灌頂,如剎利王子之受職灌頂也。參照五十二位條。
- 風航
- 乘順風之船也。以譬淨土門之易行。往生論註上曰:「此無量壽經優婆提舍,蓋上衍之極致,不退之風航者也。」
- 三慧經
- 一卷,失譯。集經論中之種種因緣法義。
- 十佛
- 種種不一。(一)稱讚淨土經十佛:一東方不動如來,二南方日月光如來,三西方無量壽如來,四北方無量光嚴通達覺慧如來,五下方一切妙法正理常放火王勝德光明如來,六上方梵音如來,七東南方最勝廣大雲雷音王如來,八西南方最勝日光名稱功德如來,九西北方無量功德火王光明如來,十東北方無數百千俱胝廣慧如來。此十方經中或舉一佛或舉五佛六佛之名,今取其上首之一佛。(二)十住毘婆沙論易行品十佛:一東方無憂界善德如來,二南方歡喜界栴檀德如來,三西方善世界無量明如來,四北方無動界相德如來,五東南方月明界無憂如來,六西南方眾相界寶施如來,七西北方眾音界華德如來,八東北方安穩界三乘行如來,九上方眾月界廣眾德如來,十下方廣世界海德如來。(三)十吉祥經十佛:一東方莊嚴世界大光曜如來,二東方諦勝諸勝世界慧燈明如來,三東方金剛世界大雄如來,四東方淨尊位世界無垢塵如來,五東方金光明世界上像幢十蓋王如來,六東方大威神世界威神自在王如來,七東方香熏世界極受上願王如來,八東方寶嚴世界內寶如來,九東方海燈明世界大海如來,十力燈明世界十力現如來。(四)華嚴經十佛,華嚴經昇須彌山頂品,帝釋向世尊頌偈說過去十佛,各來此處演妙法,是理實過去一切諸佛體,圓融法爾無二,今於此殿說十住法,故復欲顯無盡,說十佛也:一迦葉如來,二拘那含牟尼佛,三拘留孫佛,四隨業佛,又曰毘舍符。五尸棄佛,六毘波尸佛,七弗沙佛,八提舍佛,九波頭摩佛,十錠光佛。出探玄記五。
- 善處
- 人界天上或諸佛淨土曰善處。法華經藥草喻品曰:「現世安穩,後生善處。」
- 入王宮聚落衣
- 三衣中之大衣即僧伽梨之別名。入王宮或聚落乞食及說法時著之。故名。見六物圖。
- 不退
- 梵語曰阿毘跋致Avinivartaniya,又Avaivartika,譯曰不退。功德善根,愈增進而無退失退轉也。如不退之土,不退之位等,又不退轉,言勤行修習也。如不退之念佛,不退之勤行等。
- 轉法輪座
- 佛祖說法之高座也。
- 攝假隨實
- 法相家所立四重出體之一。法有實體,有假立,四塵為實體,如四塵所成之瓶為假立。依之而為攝假法使歸實體,就實體而出體之法門也。唯識述記一本曰:「攝假隨實如不相應色心分位。」
- 巨賞彌
- Kauśāmbi,巴Kosambi,國名。見俱睒彌條。
- 文殊八大童子
- 八髻文殊之使者,一光網童子,二地慧童子,三無垢光童子,四不思慧童子,五召請童子,六髻設尼童子。七救護慧童子,八鄔波髻設尼童子。見胎曼大鈔四。
- 根缺
- 即五根中一或二三等缺減不具者。見往生論。
- 四種惡人
- 律家所談,樂語他誤人,樂說邪見人,口軟心惡人,少作多說人之四種人,常當遠離也。
- 十使
-
一貪欲,二瞋恚,三無明(又云愚痴),四慢,五疑,六身見(又云我見),七邊見,八邪見,九見取見,十戒取見。一切諸使中以此十使為根本,故標出為十使,又曰十煩惱,十惑,十隨眠。台宗稱前五者曰五鈍使,後五者曰五利使。依惑性之利鈍而分之也。又以見思分別小乘俱舍之義,謂前四使通於見思二惑,疑以下之六使,唯為見惑。又大乘唯識之義,四使與身邊二見之六使,通於見修,疑與邪取戒三見之四使,唯為見惑。見大乘義章六,法界次第上之上。
又曰十大惑。亦曰十根本煩惱。此中分利鈍二種。貪瞋痴慢疑五者,謂之五鈍使。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五者,謂之五利使。見五利使及五鈍使條。
- 雲巖大悲
- 同雲巖問道吾手眼條。
- 鉢羅枳孃
- Prajñā,見般若條。
- 芙蓉道楷
- 宋左街十方淨因禪院禪師道楷。得洞上之宗於投子山義青禪師,徽宗賜紫衣,固辭不受。帝怒,下之獄。後被放逐,庵於芙蓉湖上。因號芙蓉。政和八年寂。鄧州丹霞子淳嗣之。淳有二弟子,一曰清了,真歇也。一曰正覺,天童之宏智也。見五燈會元十四,稽古史略四。
- 隱峰推車
- 公案。「隱峰禪師,一日推車,次馬祖展腳。在路上坐。師云:請師收腳。大師云:已展不縮。師云:已進不退。乃推車碾損祖腳。祖歸法堂。執斧子曰:適來碾損老僧腳底,出來。師便出。於祖前引頸。祖乃置斧。」見會元三,光明藏中,葛藤集下。
- 明度
- 般若波羅蜜之古譯,般若譯曰明,波羅蜜譯曰度。
- 伐伽
- Bhāga,見跋渠條。
- 劉虯所立五時教
- 晉武都山隱士劉虬,初分頓漸二教,以華嚴經為頓教,餘為漸教,漸教之中分五時。是唐土判教之嚆矢也:一、最初說提謂經,開五戒十善之人天教。二、成道後十二年中說阿含經等,開三乘差別之教門。三、佛成道後三十年中說般若經維摩經等,說三乘同觀之空理。四、佛成道四十年後八年中說法華經,辨明一乘。五、佛臨滅度時,一日一夜中說涅槃經,明悉有佛性、佛性常住之理。是最後究竟之說也。淨影痛破之。見大乘義章一。
- 鄔波尼殺曇
- Upaniṣad,又作塢波尼殺曇,優波尼沙陀。譯曰近少,微細,因等。慧苑音義上曰:「優波尼沙陀分,正云塢波尼殺曇。言塢波者近也,尼殺曇者少也。」慧琳音義一曰:「優波尼沙陀分,梵語算法。數之極也,大論釋為微細分析至極之言也。」同十曰:「義譯為微細,極至鄰虛,名塢波尼殺曇。」玄應音義二十一曰:「鄔波尼殺曇分,又言優婆沙陀分,此數之極也。」能斷金剛論下曰:「鄔波尼𢞀曇,譯為因。」
- 藥山
- 唐禪師惟儼,嗣石頭遷禪師,住灃洲之藥山。海眾雲合。文宗太和二年入寂,壽八十四。
- 室羅筏拏磨洗
- Srāvaṇamāsa,摩洗者月之義,即五月也。
- 久遠劫
- 劫者,梵語劫波Kalpa之異名。久遠劫者,指長時而言。法華經方便品曰:「從久遠劫來,讚示涅槃法。」參照劫條。
- 妙吉祥菩薩陀羅尼
- 一卷,趙宋法賢譯。純咒無文。
- 廣教總管府
- 元文宗至順二年二月,立廣教總管府,以掌僧尼之政。府凡十六所,分布諸道諸路,設達嚕噶齊總管,同知府事判官各一人,宣政院選流內官擬注以聞,惟總管則以僧為之。順帝元統二年革罷之,別置行宣政院於揚州,亦不逾兩年而廢之。見續文獻通考。
- 線索
- 壇上所張之線繩也。仁王道場念誦儀軌曰:「以五色縷令童女右合,麤細如其小指,以繫橛頭周圍壇上。」
- 禪要訶欲經
- 禪要經之異名。
- 大聖世尊
- 佛之尊號,佛為聖之極,世之尊。法華經藥草喻品曰:「大聖世尊於諸天人一切中而宣此言。」
- 鵝珠
- 大莊嚴經論十一說:「昔有一比丘,乞食至穿珠家,立於門。時彼珠師,為國王穿摩尼珠。為比丘入捨取食間,鵝鳥來,含其珠,珠師還來不見珠。疑比丘而責之。比丘恐殺鵝取珠,說偈諷之,不聽。逐縛比丘,大加棒打,耳眼口鼻盡出血。時彼鵝來食血。珠師瞋,打殺鵝。比丘見而懊惱。說偈曰:菩薩往昔時,捨身以救鴿。我亦作此意,捨身欲代鵝。由汝殺鵝故,心願不滿足。爾時珠師開鵝腹視之,有珠。乃舉聲號哭。語比丘言:汝護鵝命不惜身,使我作此非法事。」天台霞標二光定戒牒曰:「乞食沙門,顯鵝珠於死後,賊縛比丘脫草系於王遊。」
- 八萬歲
- 八萬四千歲之略數也。增減劫中以八萬四千歲之人壽為最長,以十歲之人壽為最短。俱舍論十二曰:「從十年至八萬,復從八萬減至十年。」
- 了義燈
- 唯識三個疏之一。唐淄洲慧沼著,具名唯識論了義燈。
- 九蓮
- 九品之蓮臺。謂彌陀之淨土也。見九品條。釋門正統八曰:「修三福業,想像九蓮。」
- 波闍波提
- Prajāpati,又作波闍鉢提。見摩訶波闍波提條。
- 蛇衛旃檀
-
見牛頭旃檀條。(CBETA註:疑為見牛頭栴檀條)
Uragasāra‑candana,蛇所住之旃檀樹也。
- 曇摩德
- 與曇無德同。
- 僧伽多
- 見僧伽吒條。
- 長日
- 言日日相續而歷久也。與常日,不斷平生等同。
- 說示
- 說教法而示人也。淨影維摩經疏曰:「將言對法名之為說,以言對人目之為示。」
- 止觀門論頌
- 一卷,世親菩薩造,唐義淨譯,有七十七頌,明修不淨觀之法門也。
- 證信序
- 又曰發起序。為經首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中略)與(云云)」之序,使眾生知所聞的確,又顯無誤而起信者,故名。
- 訶宅迦
- 靈藥名。見呵吒迦條。
- 止觀四本
- 一圓頓止觀,大師在荊州玉泉寺說者,章安記為十卷。二漸次止觀,在瓦官寺說者,弟子法慎記,本三十卷,章安治定為十卷,今之禪波羅蜜是也。三不定止觀,即陳尚書令毛喜,請大師出而說者,一卷,今之六妙是也。四小止觀,大師為俗兄陳緘請出而說者,今之修習止觀坐禪法要是也。見小止觀元照序(即小止觀之原名,分上下二卷)。
- 悉曇字記
- 一卷,唐智廣,記南天竺般若菩提所傳之悉曇者。
- 金剛界曼荼羅
- 依金剛界密教本經金剛頂經之所說,則有六種十種等之曼荼羅。現圖曼荼羅中輳合九種,稱曰九會曼荼羅,見九會曼荼羅條。
- 定散自力
- 弘願他力之反對。對於他力大行之念佛,而定善散善為自力迴向之行業,故云。
- 軛
- 謂煩惱也。眾生為煩惱所繫縛,譬如牛馬受軛而挽車也。
- 隨邪利
- 見隨舍利條。
- 法志妻經
- 長者法志妻經之略名。
- 希奇
- 希有奇特也。寶積經三十五曰:「世尊成就一切世間甚希有法。」義林章一本曰:「雖是希奇,然是有上,是未了義。」文句記十上曰:「安能信斯希奇。」
- 修妒路
- 修多羅之異音也。見修多羅條。
- 三摩曳
- Samaya,與三昧耶同。見大日經疏十三。
- 多劫
- 多數之劫時也。劫者梵語,最長時之名。
- 四句執
- 一常句。外道計過去之我,即為今我,相續不斷,執之為常,即墮於常見,是名常句。二無常句。外道計我今世始生,不由過去之因,執為無常,即墮於斷見,是名無常。三亦常亦無常句。外道於上二句皆見有過失,便計我是常,身是無常,若爾則離身即無有我,此亦成過,此名亦常亦無常。四非常非無常句。外道計身有異故非常,我無異,故非無常,若爾則離身亦無有我,此亦成過,是名非常非無常句。見華嚴大疏十六。
- 最勝人
- 稱讚念佛行者之言。
- 慧約
- 慧約國師。字德素,姓婁。東陽烏傷人。年十七,出家於東山寺。巖棲卻粒,餌以松朮。中書郎周顒,太宰褚淵,太尉王儉,交請開法。所居之處,靈異屢著。梁帝大興戒法,請師為闍梨。尊之曰智者。帝躬稟菩薩大戒。入滅後,勅葬誌公塔左。
- 迦葉衣十萬兩
- 智度論二十六曰:「佛初成道時,知迦葉衣應佛所著,迦葉衣價直十萬兩金。次後耆域上佛染摩根羯簸衣,價亦直十萬兩金。佛勅阿難:持此衣去,割裁作僧伽梨。作已,佛受著。」
- 如理智
- 契於諸法真理之真智也。
- 華嚴部
- 對於般若部等而言。即藏經之分類名,大方廣華嚴經及其別出並支派之經也。
- 明師
- 明事理之師也。唐華嚴經十一曰:「導世明師難一遇。」寄歸傳四曰:「粵我齠齔,攜就明師。」
- 最勝乘
- 大乘之尊稱。八十華嚴經五十一曰:「過二乘名為大乘、第一義乘、勝乘、最勝乘、上乘、無上乘、利益一切眾生乘。」
- 多增道章經
- 長阿含十報法經之異名。
- 緣生初勝分法本經
- 佛說緣生初勝分法本經,一卷,隋達摩笈多譯。與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同本。說有十一種之勝分,因而於十二緣生初置無明之故者。
- 真理
- 顯教對於有為之事相而謂無為之真如為真理,密教以攝持之義為理,有為之事相各攝持其體而不亂雜,謂之理,指其法之不生謂之真。即是胎藏界之十界曼荼羅也。
- 所依不成
- 因明四不成之第四。謂因所依之宗有法不成就也。例如對經部之無空論者,而勝論師謂虛空實有,德所依故。見因明大疏五。
- 針毛鬼
- 九鬼之一。見鬼條。
- 悲田
- 三福田之一。可悲愍之苦難貧窮境界,向此境界而惠施,則得無量之福,故名悲田。法論謂供父母曰恩田,佛僧曰敬田,貧窮曰悲田。唐有悲田養病坊,見舊唐書武宗紀。悲田之名本此。
- 一禿乘
- 斥佛道不具功德者之謂。止觀七下曰:「祇一禿乘,無法門具度。」
- 靜慧
- 安靜之智慧,即空慧也。圓覺經曰:「於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又曰:「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
- 曇摩羅
- 洛陽伽藍記法雲寺。西域烏場國沙門曇摩羅所立也。摩羅聰慧利根。學窮釋氏。至中國即曉魏言隸書。凡所聞見。無不通神。
- 淨菩提心
- 真言行者初入初地,見法明道,得無蓋障三昧,名曰淨菩提心。大疏三曰:「初入淨菩提心門,見法明道,如識種子迦羅羅時。」
- 甕中捉鱉
- 喻不能走脫也。五燈會元曰:「圓悟答徐俯曰:甕裏何曾走卻鱉?」按元曲有甕中捉鱉之語。
- 佛桑花
- 花種不明。祖庭事苑曰:「幹葉如桑,花房如桐,長寸餘,似重臺蓮,其色淺紅,故得佛桑之名。見酉陽雜俎。」
- 一念相應
- (一)謂無間道金剛喻定相應之智,唯為一剎那也。大般若經三百九十三有曰:「從此無間以一剎那金剛喻定相應妙慧,永斷一切煩惱所知二障,麤重習氣相續,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起信論云:「如菩薩地盡,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又天台通教,以一念相應之慧,頓斷殘習,現帶劣勝應身而成佛云。是等為於無間道,斷盡最後一品習氣之慧,名一念相應也。(二)謂與靈知自性之一念相應也。法華玄義二曰:「果即一念相應,大覺朗然,無上菩提為習果。」蓋一念者,為靈知之自性。即始覺與彼本覺靈知之性,冥然不二,故曰一念相應。是等為佛果之理智冥合,不二之當體,名一念相應也。
- 因論
- 因明論也。大日經疏三曰:「聲論因論。」演密抄四曰:「因論因明也。」探玄記十二曰:「因論治邪見,以格量正理。」又,因於論也。
- 徧依圓三性
- 一、徧計所執性,由凡夫之妄執認為實物者。凡夫之妄情。徧計度一切法,故曰徧計。為此徧計之妄情所迷執者,謂之所執性,例如見繩而誤以為蛇。非有蛇之實體。但妄情迷執為蛇耳。是曰徧計所執性,吾人於內外認實我執實法亦如此。有為之萬法,為因緣假和合之法,無一實我,無一實法,但自妄情計度而迷執為我為法,因而指實我實法。謂之徧計所執性。是但由妄情而存,不能離妄情而有者。二、依他起性,依因緣而生之一切萬法是也。他指因緣,以阿賴耶識之種子為第一之因。藉其他種種之助緣而生者。是離忘妄情用而自存也。例如繩自麻等之因緣而生者。三、圓成實性,圓滿成就之真實性也。亦曰法性,亦曰真如。是一切有為法體性也,恰如繩之實性為麻。此有二義。謂此法性隨緣,為依他起性者,為實大乘之義。謂此法性為所依,而依他起性成立者,為權大乘之義。然而此三性中徧計所執性為妄有,依他起性為假有,圓成實性為實有。又徧計所執性為實無,依他起性為似有,圓成實性為真有。此三性於別事上亦在,於一事上亦具。龜毛兔角及過未之法,認為實者,為徧計所執性。如於百法之中差別前九十四法為依他起性,後六無為為圓成實性,是別事上之三性也。又舉一花以妄情迷執為實之花,花之相,是徧計所執性也。自因緣而生,假現花之相,是依他起性也。花之實體,是圓成實性也。如此分別之。則諸法各各於一事上具三性。說見唯識論八,百法問答抄四。
- 婆藪槃陀
- 天親菩薩之梵名。見下條。(CBETA註:見婆藪槃豆條)
- 月上女
- 維摩詰之女。生未幾,大如八歲,容姿端正。城內之人,爭來求婚不止,月上女即告曰:我當自選其人。期日,會城內士人,其時月上女於眾中上於虛空,說偈使眾人聽之。大眾聞已,各止婬心,頭面頂禮於女之下。自爾月上女詣佛所與舍利弗對揚深義。見月上女經。
- 二處三會
- 法華經之說會也。二處者,靈山與虛空,三會者,自初至寶塔品之半,在靈山說,故曰靈山會。自以大音聲普告四眾至神力品之終坐於虛空中之多寶塔中,又佛以神力使大眾亦在虛空,故曰虛空會。囑累品已下由塔出還本座說,故曰復靈山會。
- 五塵
- 色聲香味觸之五境也。此五者,能染污真性,故名塵。止觀四上曰:「死事弗奢,那得不怖。怖心起時,如履湯火。五塵六欲,不暇貪染。」
- 現身
- 現生之身。又佛菩薩化現種種之身也。
- 陶家輪
- 製陶器所用之車輪,又製造陶器之人也。維摩經不思議品曰:「菩薩斷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輪。」資持記中一之下曰:「陶家謂土作家,輪即範土為杯器之車,運之則轉,故以喻焉。」行宗記三上曰:「陶家即土作者,輪盤一發,餘力自轉。」
- 瑜伽密宗
- 與真言宗同。
- 報恩奉盆經
- 一卷,又名報緣功德經,失譯。佛說盂蘭盆經之異譯。
- 雞足洞
- 雞足山之洞。
- 女色
- 女子之色相也。訶欲經曰:「女色者,世間之枷鎖,凡夫戀著不能自拔。女色者,世間之重患,凡夫因之至死不免。女色者,世間之哀禍,凡夫遭之無厄不至。」智度論十四曰:「寧以赤鐵宛轉眼中,不以散心視女色。」
- 灌頂旛
- 真言宗之說,謂旛具無量之佛德,以頂觸之。則先受輪王之灌頂,終受佛位之灌頂。故因中說果,名旛為灌頂云。此名為菩薩形旛。秘藏記末曰:「世人皆以旛號灌頂,是以旛功德先為輪王,終成佛以致佛,果名為灌頂,是故知以果名因也。」參照灌頂條。
- 有部律攝
-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之略稱。
- 仰
- 𑖒ṅa又作我,俄哦。悉曇體文三十五字中,牙聲之等五。五十字門之一。字記曰:「哦。」寄歸傳曰:「我。」南本涅槃曰:「俄。」金剛頂經曰:「仰。」金剛頂經曰:「仰字門,一切法支分不可得故。」文殊問經曰:「稱仰字時,是五趣清淨聲。」大莊嚴經曰:「唱哦字時,出銷滅眾生十二支聲。」此從Aṅga(支分)之語釋之也。大日經,華嚴經,大品等不說𑖒。
- 法雲等覺
- 十地之第十位為法雲地,越法雲地即為等覺,越等覺即為妙覺。
- 非色非心
- 分別一切之有為法為三聚:一色法,二心法,三非色非心法。如俱舍七十五法中不相應行之十四法,是非四大所成,故為非色,是非與心相應之法,故為非心,因而名為非色非心法。又如成實論,以無作色(俱舍曰無表色)為非色非心。
- 依正
- 正由過去之業,而受之我心身,謂之正報,為其心身依止之一切世間事物,謂之依報。三藏法數二十七曰:「依謂依報,即世間國土也。為身所依,故名依報。正謂正報,即五陰身也。正由業力,感報此身,故名正報。既有能依之身,即有所依之土,故國土亦名報也。」行願品疏鈔二曰:「依者凡聖所依之國土,若淨若穢。正者凡聖能依之身,謂人天男女,在家出家,外道諸神,菩薩及佛。」
- 依止
- 依賴止住有力有德之處,而不離也。法華經方便品曰:「若有若無等,依止此諸見。」
- 跋折羅母瑟知
- Vajramuṣṭi,譯曰金剛拳印。見陀羅尼集經四。
- 嚫施
- 嚫為噠嚫Daksiṇā之略。齋後之說法,所謂法施也,供之以財施,謂之嚫施。
- 結使犍度
- 八犍度之一。八犍度論中,分別煩惱之篇章名。
- 大乘緣生論
- 一卷,唐不空譯。與上本同。實小乘之論也。
- 觀音勢至授記經
- 觀世音菩薩授記經之異名。
- 三法展轉因果同時
- 相宗談萬法之緣起,第八識之種子,待眾緣和合而現行。是曰種子生現行。其種子與現行之因果,非前後異時,而全為同時。一方現行,正在現行,同時又直以種子薰於本識,是現行種子也。此現行薰習種子因果亦全同時。此種子為緣所扶,於同時生現行,現行又同時薰習種子,三者展轉為因為果,故名。
- 十一面神咒心經
- 一卷,唐玄奘譯,慧沼疏,遁論疏,各有一卷。
- 淫羅
- 以喻淫欲之捕人也。智度論十四曰:「婬羅網,人皆投身。」
- 五妙
-
色聲香味觸五境之淨妙者。就極樂之境界言之。觀無量壽經曰:「彼國土極妙樂事。」往生要集上末明極樂之十樂,中曰:「第四五妙境界樂。」
五妙欲之略。
- 四種佛土
-
唯識論十以自性身、自受用身、他受用身、變化身為四佛身,而佛土亦有四:一法性土、二自受用土、三他受用土、四變化土也。此中法性土,為無色無相之理土;自受用土,為實佛自託之報土;他受用土,為對於初地已上菩薩示現之淨土;變化土,為示現於地前菩薩及二乘凡夫之佛土。因之而此中有淨土有穢土(義林章佛土章)。台家亦建立四種之佛土。見四土條。
見佛土條。
- 四無所畏經
- 一卷,趙宋施護譯。說四無畏及八大眾中無畏。
- 齋鼓
- 報齋時之鼓。
- 八戒齋
- 又作八齋戒,八關齋,八支齋。亦單云八戒。有二說:依俱舍論之說,則一殺生,殺有情之生命也。二不與取,取他不與之物也。三非梵行,男女之媾合也(與五戒中不邪婬不同)。四虛誑語,與心相違之言說也。五飲諸酒,飲酒也。六塗飾鬘舞歌觀聽,身塗香飾花鬘,觀舞蹈,聽歌曲也。七眠坐高廣嚴麗床上,坐臥於高廣嚴麗之床上也。八食非時食,食非時之食(午後之食)也。離此八種之非法為八戒,然此八戒中之第八離非時食,是齋法,故總名八戒齋,猶如八正道中惟正見是正道,遂通謂之八正道也。依薩婆多論及成實論,智度論等之說則分塗飾香鬘與舞歌觀聽為二,總有九戒,此中前八者為戒,後一者為齋,故戒齋合而名八戒齋也。申言之,即依俱舍論,則八戒即八戒齋。依他論則八戒與齋法合為八戒齋也。但八戒必具齋法(不過中食),此八戒齋,為在家男女一日一夜受持之戒法,稱為六齋或十齋日等者,謂受持此八戒齋之日也。俱舍論十四曰:「何等名為八所應離?一者殺生,二不與取,三非梵行,四虛誑語,五飲諸酒,六塗飾香鬘歌舞觀聽,七眠坐高廣嚴麗床座,八食非時食。」智度論十三曰:「一不殺生,二不盜,三不婬,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坐高大床上,七不著華瓔珞,不香油塗身,不著香薰衣,八不自歌舞作樂、不往觀聽,九一日一夜不過中食。」十善戒經曰:「八戒齋者:是過去現在諸佛如來,為在家人制出家法:一者不殺,二者不盜,三者不婬,四者不妄語,五者不飲酒,六者不坐高廣大床,七者不作倡伎樂故往觀聽、不著香薰衣,八者不過中食。」
- 無生門
- 諸法無生之理也,觀此無生之理者,為一貫佛道始終之入道初門。止觀五之三曰:「無生門,能通止觀,到因至果。又能顯無生,使門光揚。淨名三十二菩薩各說入不二門,皆是菩薩從門入,而無生為始(法自在菩薩之入不二門)。大品明阿字門,所謂諸法初不生,此證無生門。」
- 溥首
- 又作普首。文殊師利,一譯溥首,又譯普首。溥為梵語也。大乘法門經曰:「文殊師利者,晉言溥首童真。」同經慧琳音義三十二曰:「溥首,上音普。梵語。經以晉音翻文殊師利為溥首童真,今唐言翻妙吉祥。」圓覺大鈔四下曰:「觀察諸法三昧經云普首,阿目佉經云濡首,無量門微密經云敬首。」然玄應之說謂溥為濡字之誤。玄應音義三曰:「經中有作溥首,案溥此古文普字,疑為誤也。應作濡,音而未反,但字形相濫,人多惑耳。」可洪音義一曰:「溥首,按出三藏記,作瀉,而未反。古維摩經云:文殊師利,晉言瀉首是也。又音普,經中亦作普。」
- 明得
- 明得定也。唯識樞要上本曰:「位居明得,道鄰極喜。」
- 神域
- 真證之境界不可思議,謂為神域。注維摩經序曰:「夫道之極者,豈可以形言權智而語其神域哉。」
- 取結
- 取與結皆為煩惱之異名。煩惱能取生死故曰取,又能取執所對之境,故曰取。又煩惱能結縛眾生,故謂之結。
- 三時教
-
有二種:一、空宗智光論師所立,遠受於文殊龍樹,近稟於青目清辯。一第一時教,為小乘說心境俱有者,阿含經是也。二第二時教,為大乘之下根,說法相大乘之境空心有者,深密經等是也。三第三時教,為大乘之上根說無相大乘之心境俱空者,般若經是也。此三次第,智光論師般若燈論釋中引大乘妙智經證之,見華嚴玄談四。二、有宗戒賢論師所立,遠受於彌勒無著,近踵於護法難陀,是玄奘慈恩之所宗也。
法相宗所立有空中之三時教也。此有年月之三時教與義類之三時教二者。年月之三時教者。一、第一時教,佛成道最初為破外道凡夫實我之執,說四大五蘊等諸法之實有而明人我之為空無。四阿含等之小乘經是也。二、第二時教,佛復為破小乘眾實法之執,說一切諸法皆空之理,即諸部之般若經是也。三、第三時教,佛更為併破菩薩之空執與小乘之有執,說心內之法非空,心外之法非有,而明非空非有之中道。深密法華等之諸經是也。以前二時教,為佛說之方便,以第三時教,為佛說之真實。如此追年月之次第而分別三時之教法,謂之年月三時教。見唯識述記一本。義類三時教者,偏於如上年月次第之時,如於阿含經前說中道教之華嚴經,又如於法華經後說有教之遺教經,此乃恐三時教有漏故立義類之三時教,不拘說時之前後,詮一切有之教為第一時教,詮空之教為第二時教,詮中之教為第三時教。見了義燈一本。
- 大日
- 見大日如來條。
- 十宿緣
- 佛之十宿緣也。見佛身條。
- 優填王作佛形像經
- 佛說作佛形像經之別名。一卷,失譯。佛以優填王之問說作像之功德者。
- 稱讚淨土攝受經
- 一卷,唐玄奘譯。阿彌陀經之新譯也。與舊經異者,舊經為六方佛之勸信,而新經為十方佛之勸信也。
- 大慈生菩薩
- 胎藏界曼荼羅除蓋障院上第五位。主眾生自發生慈悲。又名大慈起,慈發生,慈愍慧。梵名昧怛利也。毘廋拏蘗多,譯言慈發生密號稱為慈念金剛。肉色。左手持無憂樹。右手於膝上仰掌,立開敷蓮。坐赤蓮上。
- 護童子法
- 大梵天王詣佛所曰:世有十五鬼神,對於諸童子,作種種之惱害。我說其鬼神之形相及童子惱害之相,及驅除之法。其調治之法有大鬼神王,名旃檀乾闥婆,於諸鬼神最為上首,當以五色之線誦此陀羅尼,一徧一結,作一百八結,並書其所害鬼神之名,使人齎此書與線言於彼徒,今疾走速如風。神王與其眷屬皆從十五神所在,以彼五色線縛其鬼神,俾勿害眾生。因以種種之美味飲食香華燈明及乳粥供養神王。梵王復言:若有女人不生男女,或在胎中失壞墮落,或已生奪命,此諸女等欲求子息保命長壽,當繫念而修行善法,於月之八日十五日受持八戒,洗浴清淨,著新淨衣,禮十方之佛,至中夜運小芥子,置己頂上,誦我所說之陀羅尼,則令此女人如意,所生男子,安穩無苦,盡其形壽,而勿中夭。若有鬼神不順我咒,我當使其頭為七分,如阿梨樹枝。因而說咒,世尊又說一咒,除童子之難。見護諸童子陀羅尼經。鬼神之形相與被惱之相狀如圖。
- 明心
- 正明之心也。楞嚴經一曰:「唯願如來哀愍窮路,發妙明心,開吾道眼。」
- 五姓
- 釋迦族之五姓也。見瞿曇條。
- 昏鐘
- 謂初更一點後大鐘百八下也。為三徧分之如曉鐘。
- 菩提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
- 五卷,唐不空譯。與菩提流志譯之一字頂輪王經同本。
- 大乘起信論
- 馬鳴菩薩造。有二譯。舊譯者為梁之真諦,一卷,新譯者為唐之實叉難陀,二卷。說如來藏緣起之理。本論可分為三分觀之。起首三頌為序分。從論下為正宗分。末後一頌,即是隨行所起大願,為流通分。茲將本論各家之著述列下。起信論一心二門大意一卷(陳智愷作),起信論義疏上卷(缺下卷隋曇延撰),起信論義疏四卷(隋慧遠撰),起信論同異略集二卷(唐見登集),起信論義記七卷(唐法藏撰),起信論別記一卷(唐法藏撰),起信論疏註四卷(唐法藏撰宗密註),起信論疏筆削記二十卷(宋子璿錄),起信論纂註二卷(明真界纂註),起信論捷要二卷(明正遠註),起信論續疏二卷(明通潤述疏),起信論疏略二卷(唐法藏造疏明德清纂略未刊),起信論直解二卷(明德清述),起信論裂網疏釋實叉難陀譯六卷(明智旭述),起信論疏記會閱卷首一卷(續法輯),起信論疏記會閱十卷(續法會編),起信論疏記六卷(新羅元曉疏并別記),起信論別記一卷(新羅元曉撰),起信論內義略探記一卷(新羅太賢作)。
- 無生相似過類
- 十四過之一。已生之因,雖成立宗,而就未生之因,謂不能成立宗之過也。例如對於所謂「聲無常」,謂聲發後固成立宗,而未發時,無其體故,不得云無常之過是也。
- 五部般若
- 一摩訶般若,二金剛般若,三天王問般若,四光讚般若,五仁王般若。仁王經上曰:「五眼法身大覺世尊,前已為我等大眾,二十九年說摩訶般若波羅蜜、金剛般若波羅蜜、天王問般若波羅蜜、光讚般若波羅蜜,今日如來放大光明,斯作何事?」天台仁王經疏上曰:「從得道後二十九年,說四般若。」嘉祥仁王經疏一曰:「五部如此經說。」此中第一摩訶般若,羅什譯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又曰大品般若),二十七卷,是大般若之第二會也。西晉無羅叉譯之放光般若三十卷及西晉竺法護譯之光讚般若十卷(經文未盡),與之同本。第二金剛般若,羅什譯之金剛般若經一卷是也。元魏菩提留支譯之金剛般若一卷,陳真諦譯之金剛般若一卷,隋達磨笈多譯之金剛能斷般若一卷,唐玄奘譯之能斷金剛般若一卷(大般若之別抄)。義淨之能斷金剛般若一卷,皆同本也。是為大般若之第九會。第三天王問般若,月婆首那譯之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七卷是也,為大般若之第六會。第四光讚般若,梵本未渡,在今藏中之光讚經及放光般若,皆與什譯之摩訶般若同本,三部共為大般若之第二會。第五仁王般若,佛最后所說之本經是也,有什譯仁王般若波羅蜜經二卷,大般若之別部也。
- 五天
- 五天竺之略。又五淨居天之略。
- 五大
-
地水火風之四大與空大也。空以無礙為性,以不障為用。勝論於九實中攝之,數論於二十五諦中之第五位有五大。佛教六大,七大中之前五大是也。大者以其周徧於一切之事物也。非情成於五大。有情則於此加識大。唯識述記一末謂數論言:「五大有說,我慢生五大五唯十法。五大者,謂地水火風空。別有一物名之為空,非空無為色界空等。五唯者,謂聲觸色味香,有說慢但生五唯,五唯生五大。」佛教中俱舍宗以空立為一種之顯色,收之於色境中。密教之空,有青色團形,為胎藏界大日法身之體。成實宗及諸大乘,皆以之為空無之法。
大日經所說,地水火風空也。數論勝論皆立之。別見五大條。
- 五夢
-
智度論六曰:「夢有五種:若身中不調,若熱氣多則多夢見火見黃見赤;若冷氣多則多見水見白;若風氣多則多見飛見黑;又復所夢見事,多思惟念故則夢見;或天與夢欲令知未來事故;是五種夢皆無實事而妄見。」毘婆沙論三十七曰:「應說五緣見所夢事:一由他引,謂若諸天,諸仙神鬼,咒術藥草,親勝所念,及諸聖賢所引故夢。二由曾更,謂先見聞覺知是事,或曾串習種種事業,今便夢見。三由當有,謂若將有吉不吉事,法爾夢中先見其相。四由分別,謂若思惟希求疑慮即便夢見。五由諸病,謂若諸大不調適時,便隨所增夢見彼類(乃至)異生聖者皆得有夢。聖者中從預流果乃至阿羅漢獨覺亦皆有夢,唯除世尊。所以者何?夢似顛倒,佛於一切顛倒習氣皆已斷盡,故無有夢。如於覺時心心所法無顛倒,轉睡時亦爾。」
如來涅槃之夜,阿闍世王感五種之惡夢。一月落而日自地出,二星隕如雨,三煙氣自地出,四七彗星現天上,五天上有大火聚,徧覆虛空,而墜於地。見後分涅槃經下。俱舍頌疏界品二曰:「五夢不祥,雙林現滅。」
- 超日月光佛
- 無量壽經所說十二光佛之一。無量壽佛之光明,超越日月,故亦名超日月光佛。
- 瘡
- 男根女根為人身九瘡門之一。故曰瘡。見九瘡條。
- 羯蘭鐸迦
- 地名。又動物名。見迦蘭陀條。
- 體法
- 通教之人,不如藏教人依拆色之法,直體達諸法即空無生而入於真空,謂之體法。法華文句十曰:「有體法三乘人,同學無生斷煩惱盡。」四教儀集註下曰:「體法念處等觀。」
- 禪規
- 禪家寺院所行之規則也。唐百丈山懷海初制規則而行之。稱為百丈請規。
- 婆檀陀
- Bhadanta,譯曰大德,佛之別號。智度論二曰:「婆檀陀,秦言大德。」
- 加持杖
- 切桃木之枝,約尺餘,以真言加持之,或扣魅女之肩,或打病者之痛所者。止觀八曰:「又隨身上有痛處,以杖痛打病處,至四五十。此復何意?夫諸病無非心作,心有憂愁思慮,邪氣得入。今以痛偪之,則不暇橫想,邪氣去,病除也。」用桃木者,由於道家之記。事物紀元八曰:「五燭寶典曰:元日施桃枝著戶上,謂之仙木。以鬱壘山桃,百鬼畏之故也。」本草綱目二十九曰:「一名仙人桃。」
- 法華三昧行事運想補助儀
- 一卷,唐荊溪湛然撰。補助智者大師法華三昧懺儀之式法也。運想者,作香華等偈而運想供養也。
- 密印
- 諸佛菩薩各有本誓,為標幟此本誓,以兩手十指形種種之相,是為本誓之印象印契,故云印。其理趣秘密深奧,故云密。大日經密印品明諸尊之印相,且曰:「身分舉動住止,應知皆是密印。舌相所轉眾多言語,應知皆是真言。」又禪徒模仿真言,謂直指之心印云西來之密印。
- 神坐
- 神之坐位也。周禮遂師曰:「幄帟先。註曰:先張神坐也。」儀禮少牢饋食曰:「設几於筵上。」注曰:布陳神坐也。東觀餘論曰:「近歲有商,於一耕夫得漢石刻數種。有云園公神坐,綺里季神坐,甪里先生神坐,皆漢人隸書,神坐之稱古矣。」
- 加持札
- 唱真言而加持之神聖紙札。札上押種種之真言或符。
- 瓔珞本業經
- 菩薩本業瓔珞經之略名。
- 禮拜雜行
- 五種雜行之一。見五種雜行條。
- 須達七貧
- 須達七次貧,後貧最劇。於糞壤中得一木,乃旃檀也。賣之得米四斗,告婦曰:且炊一斗,吾當索菜。時佛知可度時至,先使舍利弗往乞食,婦喜入之鉢中。更炊一斗,目連復往乞,亦喜而與之。復炊一斗,迦葉往乞之,亦與之。猶有一斗炊之,佛自往乞之,婦喜而盡施之。佛口自咒願,今日罪滅福生。須達尋還,見之大喜,共飲飯汁。須臾,珍寶穀帛,自然涌出,如往時之富。須達踊躍,更請佛及僧盡供養之。佛為說法,皆得道。見雜譬喻經下,雜寶藏經二、經律異相三十五。
- 舍利代用品
- 舍利既有米粒之名,則可以米為舍利。又如意寶珠金輪咒王經曰:「若無舍利以金銀琉璃水精馬腦玻璃眾寶等造作舍利。(中略)行者無力者,即至大海邊,拾清淨砂石即為舍利。亦用藥草竹木根節造作舍利。」
- 最勝
- 無量壽經上曰:「今日世英,住最勝道。」淨影疏曰:「無上菩提,是最勝道。」
- 皤唎
- 印契名。施與一切食法印也。陀羅尼集經五曰:「施與一切食法。」註曰:「雜音皤利。」梵⃞Bali。
- 大白傘蓋佛母
- 此佛母尊有大威力,放光明,表覆蓋一切眾生,以大白傘為三昧耶形,故名大白傘蓋佛母。佛母者,諸佛之母之義也。大白傘蓋總持陀羅尼經曰:「於其空中華月輪上想白色唵字唵字放光,其光復迴,字種變成白傘金柄;柄上嚴唵字,其字放光復迴,字種變成白傘蓋佛母。一面二臂具三目,金剛跏趺而坐,右手作無怖畏印,左手執白傘當胸,嚴飾種種瓔珞,身色潔白,如雪山上日光明照,具喜悅相,顯無自性,應觀如鏡中像然。」
- 大教
- 如來之教法也。
- 禪要
- 修禪之要道,禪法之要義。僧史略中曰:「或註解經文,或敷揚禪要。」
- 講供
- 講經供僧也。
- 道具衣
- 象器箋十九曰:「業林諺語,名羅紗之直裰曰道具衣。」啟蒙隨錄曰:「道具衣由禪宗而名,又云裝束衣。」又明著衣之次第曰:「於表褲著道具衣,掛九條或七條之袈裟。」
- 陀羅尼雜集
- 十卷,撰者未詳,附於梁錄。搜集種種之咒。
- 大乘現證三昧耶
- 修秘密乘,現證法界體性智。謂之大乘現證。三昧耶者,本誓平等等之義也。金剛頂經上曰:「一切如來大乘現證三昧耶名一切如來心。」同疏曰:「修行秘密乘,現證本界體故名大乘現證也。」
- 有色天
- 色界之諸天也。
- 摩護囉誐
- 見摩呼洛伽條。
- 爪淨
- 五種淨食之一。一切瓜果等物,先以爪甲去其皮殼,然後食也。否則曰不淨食。
- 箜篌
- 樂器名。釋名謂為師延所作。空國之侯所存也。故亦作空侯。或謂漢武帝使樂人侯暉為之,其聲坎坎,故又作坎侯。隋書音樂志謂出自西域,非華夏舊器。其器今已失傳。舊說謂似瑟而小,用木撥彈之。日本之箜篌,傳自百濟,故亦謂之百濟琴。有竪箜篌臥箜篌兩種。印度自古有之。故法華經曰:「簫笛琴箜篌。」
- 神境
- 神境智證通之略。
- 隨色摩尼
- 謂摩尼寶珠,不有別色,隨所對之物色而現色相也。
- 延命觀音
- 三十三觀音之一。補陀落海會軌第三院東門之延命觀音曰:「頂上大寶冠,其中住佛身。身相深黃色,慈悲柔軟相。救世二十臂,引接群生類(云云)。」
- 言詮中道
- 中道之理,原離言說,然欲說之,必用言語。言語所顯之中道,謂之言詮中道,與離言中道相區別。
- 齋退
- 禪林之語。又曰齋罷。午齋之後也。
- 火羅
-
日本寶物集謂火羅為一行阿闍梨放流之國,至於此國之途中,著梵天所教之星宿法,即所謂為梵天火羅九曜。
然唐代紀傳不見記之。案火羅為梵天之名。火羅(梵⃞Horā)為時之義。又為依生時星宿卜運命之術,即陶官術(Horoscope)也。
- 初發心四十一義
- 一是心不雜一切之煩惱。二是心相續不貪異乘。三是心堅牢,一切外道無能勝者。四是心一切眾魔不能破壞。五是心常能集善根。乃至四十是心護念,諸佛之神力故,四十一是心相續,三寶不斷故。見十住毘婆沙論一。
- 文殊師利巡行經
- 一卷,元魏菩提留支譯。與文殊尸利行經同本。
- 九諦
- 無常等九種之理審實不虛也:一、無常諦,三界諸法之生滅無常也。二、苦諦,三界有漏果之逼迫苦痛也。三、空諦,諸法之自性空也。四、無我諦,一切法無我,無常一主宰之實我也。五、有愛諦,由於以後有為常有之愛執(即常見),而有苦果也。六、無有愛諦,由於以後有為斷無之愛執(即斷見),而有苦果也。七、彼斷方便諦,斷捨苦集二諦之方便,在於道也。八、有餘依涅槃諦,斷煩惱而證得涅槃理,猶有惑業所感之依身也。九、無餘依涅槃諦,盡此依身,歸於空寂之理,滅諦之果也。前四者為苦諦,次二者為集諦,次一者為道諦,後二者為滅諦,此與四諦不過開合不同耳。見法苑義林章第二。
- 密經
- 密教之經典也。
- 空劫
- 四劫之一。此世界壞滅已,二十中劫之間,唯為空空云。俱舍論十二曰:「謂此世間,災所壞已。二十中劫,唯有虛空。」
- 枝香
- 三種香之一。
- 實智
- 權實三智之一。
- 報謝
-
報恩謝德也。教行信證曰:「深知佛恩,為報謝至德。」
一期之果報謝去也。法華文句記七曰:「一期報謝,無付故惜。」
- 鬱陀羅伽
- 見鬱頭藍弗條。
- 女賊
- 女人為愛著之根本,能劫法財,故譬以賊也。智度論十四曰:「執劍害人,是猶可勝。女賊害人,是不可禁。」
- 五因
-
以四大種為能造之因,以諸色法為所造之果,是有五因:一、生因,生四大種所生之色,名為生因。二、依因,造色生已,而隨逐於大種如弟子之依於師,故名依因。三、立因,任持四大種所造之色,如持壁畫,名為立因。四、持因,使所造之色,相續而不斷絕,名為持因。五、養因,增長四大種所造之色,名為養因。此五因於六因中,為能作因之攝,於四緣中為因緣之攝。見俱舍論七。
一、生因,即惑業也。眾生依惑業而生此身,名為生因。二、和合因,與善法善心和合,與不善法不善心和合,與無記法無記心和合,故名和合因。三、住因,一切眾生依我痴我見我慢我愛之四大煩惱而得住,如家屋之依柱而得住,故名住因。四、增長因,眾生依衣服飲食等而長養其身,故名長養因。五、遠因,依父母之精血而生其身,如依憑國王而免盜賊之難,依咒力而脫傷害,是名遠因。見涅槃經二十一。
- 鶖子
- 又作鶖鷺子。舍利弗之譯名也。作鷲子者非。見舍利弗條及鶖鷺子項。
- 踢倒淨瓶
- 傳燈錄曰:「百丈召溈山云:溈山勝境,汝當居之,嗣續吾宗。華林曰:某甲忝居上首。祐公何得住持?百丈曰:若能下得一句出格。當與住持。即指淨瓶問云:不得喚作淨瓶。華林曰:不可喚作木𣔻也。百丈不肯。乃問祐師。師踢倒淨瓶。百丈笑云:輸卻山子也。」
- 寶藏天女
- 天女名吒羅佉,能藏金寶,故號寶藏。能祈禱之者,可獲無盡之寶財。見寶藏陀羅尼法。
- 總持經
- 大乘方廣總持經之略名。
- 慈悲水懺法
- 三卷,唐智玄述。河施餓鬼之法也。
- 五大字義
- 大日經二入真言品偈曰:「我覺本不生,出過語言道,諸道得解脫,遠離於因緣,知空等虛空。」此五句如其次第說五大之深義者也。其先本不生為𑖀字,地大之義,本不生不可得之意。吾心非青黃赤白方圓長短過去現在未來等,推求之此心既不可得,是諸法本不生之義也,二、出過語言道為𑖪字,水大之義,一切諸法言說不可得之意也。其故以諸法既為本有,則不可言生,亦不可言滅,不可言一,亦不可言異,乃至不可言斷,亦不可言常,離八違戲論,絕四句百非之言論,是為諸法言說不可得之實義,其出離戲論之言說者,水能洗濯物之德也。三、遠離於因緣為𑖨字,火大之義,一切諸法塵垢不可得之意也,其故以諸法之體性為六大,其體本為妙淨,何有塵垢,但其不淨者,迷情耳。是為諸法塵垢不可得之實義。其能焚燒塵垢者,火大之德也。四、諸道得解脫為𑖮字。風大之義,一切諸法因業不可得之意也,其故以諸法既為不生,則諸法為本來實有,無今始生者,故無因業。是為諸法因業不可得之實義,風大能破壞物之德也。五、知空等虛空為𑖏字,空大之義,而一切諸法等虛空不可得之意也。其故亦以諸法本來不生不滅,故其為空與虛空等。是不存一物,空大之德也。然明五字之觀,有遮情表德之二義。如上所解,觀其所不可得者。為其遮情。是方便也。若由表德之實義,則於此不可得之心,圓明而無一點之塵翳,又觀諸法萬德,圓融具足也。餘准之而可知。秘藏記末曰:「於五字觀觀不可得,其意如何?是遺迷之義,非至極義,觀圓明是至極義。」十緣生觀亦然。
- 四種常住
- 見四種僧物條。
- 迦鳩駛
- 又作伽鳩。梵名Kākṣi,僧伽羅剎所集經卷中曰:「猶世伽鳩樹,降伏諸魔眾。」
- 大樹
- 三草二木中之大樹。天台以別教之菩薩為大樹,法相以地上之菩薩為大樹,三論以八地以後之菩薩為大樹。
- 修羅攻帝釋
- 觀佛三昧經曰:「修羅攻帝釋,立大海水,踞須彌山頂。九百九十九手同時俱作,撼善見城,搖須彌山。四大海水一時波動。」
- 不才淨
- 不才不淨也,指斥言句葛藤。臨濟錄曰:「山僧今時,事不獲已,話度說出許多不才淨,儞且莫錯。」
- 辦事真言
-
成辦事業之神咒也。大日經疏八曰:「凡欲灌頂時,用辦事真言,加持座物,安置蓮華臺上。」
於諸尊奉供物時所誦之真言也。隨部而不定。日本拇尾護摩鈔曰:「辦事真言者:於佛部中以難勝忿怒王為辦事也;於蓮華部以呵耶訶利婆真言為辦事也;於金剛部中以軍荼利真言為辦事也。難勝忿怒真言曰:唵戶魯戶魯旃荼利,摩登祇,莎波訶。馬頭明王(即呵耶訶利婆王)真言曰:唵阿密哩,妒妒皤婆,娑婆賀。軍荼利明王真言曰:唵阿密哩底,吽吽。」此約於三部耳,若約於五部,則如日本高雄口決曰:「佛部忿怒尊(不動),蓮華部忿怒尊(馬頭),金剛部忿怒尊(軍荼利),寶部忿怒尊(降三世),羯磨部忿怒尊(無能勝)。」
- 膠盆子
- 盛膠之盆,喻文字葛藤。臨濟錄曰:「真正學人便喝先拈出一箇膠盆子,善知識不辨是境,便上他境上作模作樣。」
- 唯識隨疏翼
- 見成唯識論隨疏條。
- 安廩
- 姓秦。因勅出家。往魏就司州光融寺容公習經論,就嵩山少林寺光公聽十地,又受禪法,具明其玄理。住魏十二年,講四分律並大乘經論各數十徧。受業者日益多。梁泰清元年,與門人等還至楊都,武帝勅住天安。於是講華嚴經,大張宗綱。及陳興,永定元年,奉勅於內殿說戒,開法於耆闍寺,講演不絕。文帝時奉命於昭德殿講大集經,宣帝時亦於華林園說法,年七十七寂。見續高僧傳九。
- 當通機
- 謂相當於通教之鈍根機也。是天台之用語。
- 大施菩薩
- 大施太子也。見大施太子條。
- 那伽枳薩
- Nāgakesara,譯曰龍華。陀羅尼集經十曰:「那伽枳薩,此云龍華,出崑崙山。」最勝王經七曰:「龍華鬚,那伽雞薩羅。」
- 十二支
- 十二因緣也。
- 蓮門
- 蓮宗之門派也。願求蓮邦之淨土門異稱也。
- 聲聞酒
- 王摩詰胡居士臥病詩曰:「既飲香積飯,不醉聲聞酒。」
- 機用
- 禪家之宗匠,以言語不及之機微證悟,用心施於學者,謂之機用。谷響集九曰:「大機在宗師,施之學者,謂之大用也。」
- 僧主
- 僧官名。始於南齊高帝詔法穎為京邑之僧主。見佛祖統紀五十一。
- 請客侍者
- 禪林之用語。接待住持私客之僧也。
- 風輪
- 此世界之最下底,風輪下,虛空也,但準於後三輪名之為空輪,合為四輪。俱舍論十一曰:「先於最下依止虛空有風輪生,廣無數,厚十六億踰繕那。」虛空者即空輪也,此空輪之上風輪生,風輪之上水輪生,水輪之上金輪生,上有九山八海。輪者取其形橫圓,且其體質堅實而名之也。俱舍論十二曰:「如是風輪其體堅密,假令有一大諾健那以金剛輪奮威懸擊,金剛有碎風輪無損。」
- 枳羅婆
- 山名。見左條。(CBETA註:見枳羅蘇條)
- 蘇摩鉢
- 佛鉢名。五分律十七曰:「佛在蘇摩國自作鉢坯,令窒師燒初成,金鉢次成。」參照蘇摩國鉢條。梵⃞Somapātra。
- 十種有依行輪
- 有依行者,有可憑依之行業也,輪者摧破之義,眾生依此行業,而修菩提,則能摧破一切煩惱惑業,故曰輪。一具足淨信、二具足慚愧、三安住律儀、四安住慈心、五安住悲心、六安住喜心、七安住捨心、八具正歸依、九具足精進、十常樂寂靜。見地藏十輪經六。
- 白毫
- 如來三十二相之一。世尊眉間有白色之毫相,右旋宛轉,如日正中,放之則有光明,初生時長五尺,成道時有一丈五尺。名白毫相。大般若三十一曰:「世尊眉間有白毫相,右旋柔軟,如覩羅綿,鮮白光淨踰珂雪等,是三十一。」嘉祥法華義疏三曰:「智度論出小乘人解白毫相云:舒之即長五尺,卷之即如旋螺。觀佛三昧經云:為太子時長五尺,樹下時長一丈四尺五寸,成道時一丈五尺。舒之表裏有清徹白淨光明,置之便失淨光而卷縮在兩眉之間。經或言:右旋宛轉如日正中。或言:如天白寶。」佛說實經,放白毫之光者,表理之顯明與白淨。且表其法為諸教之源也。法華經序品曰:「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嘉祥法華義疏二曰:「白毫者表理顯明稱白,教無纖隱為毫。」探玄記三曰:「眉間表中道一乘法也,白毫表無流證道白淨法也。又白為眾色本,故表此一乘為諸教源也。」
- 隸車
- 見離車條。
- 通夜
- 念誦自夜而達明也。行事鈔中三曰:「僧祇若佛生日轉法輪日,乃至大會,通夜說法。」普通人死時守之徹宵,又謂進薦之勤行也。
- 真空
-
小乘之涅槃也。非偽故云真,離相故云空。是無一物之偏真單空也。行宗記一上曰:「真空者即滅諦涅槃,非偽故真,離相故空。」
真如之理性離一切迷情所見之相,故云真空。即起信論所明之空真如,唯識所說之二空真如,華嚴所說三觀中之真空觀是也。
對於非有之有為妙有,謂非空之空曰真空。是大乘至極之真空也。
- 大機
- 受持大乘法可到菩薩乘之機類也。
- 缽羅由他
- Parāyuta,又作波羅由他,數量名。俱舍頌疏世品五曰:「十那庾多為鉢羅由多。」本行集經十二曰:「波羅由他隋言數十萬億。」
- 盧至長者
- 又作盧志長者,留志長者。佛在世中,舍衛城中有一長者,名盧至。家有巨財而慳貪,服弊衣,食糠菜,常為世人所笑。偶城中有節會,人民莊嚴舍宅,飲食歌舞,盧至歸家,開寶庫,取五錢,自念若在家食,則有母妻眷屬,不可周徧,即以兩錢買麨,兩錢酤酒,一錢買蔥,自家中取鹽一把,出城外,至一樹下。見樹下烏鳥多,恐來撮,即至塚間,復見豬狗,更逃避至空靜處。酒中著鹽和麨而飲之,即時大醉起舞。歌曰:「我今節慶會,縱酒大歡樂。逾過毘沙門,亦勝天帝釋。」時天帝釋在佛前,以方便開盧至寶庫,悉施與世人。盧至不知所作,詣佛所。佛為說法度之。見盧至長者因緣經,法苑珠林七十七。
- 安座
- 凡奉佛像安於殿內時,請宗師法話,謂之安坐佛事。
- 神妙
- 神者以不測而名。妙者以不可思議而名。大灌頂神咒經二曰:「不肯信受此神妙經。」
- 龍象經
- 說唯佛為大龍象。烏陀夷因作頌讚之。見中阿含經二十九。
- 濫波
- Lampā,國名,北印度之境。有部毘奈耶四十六曰:「時紺顏童子,執師衣角懸身而去。時人遙見皆悉唱言:濫波底濫波底(是懸掛義),其所經過方國之處,因號濫波。今北印度現有其國。」西域記二曰:「越黑嶺入北印度境,至濫波國。」
- 漉水袋
- 與次項同。
- 波羅那
- 河名。譯作斷除。見本行集經三十五。梵Vāraṇa。
- 明冥
- 明者神明,冥者冥官也。又如龍畜為可見之眾類,謂之明。如閻魔王,諸天鬼神為不可見之眾類,謂之冥。性靈集九曰:「一切業道明冥。」
- 指方立相
- 指方者指定西方也,立相者建立彌陀之相好也。是為觀經一部之說相。聖道門之諸家以之為對於一往劣機之方便說,其究竟說謂心外無法,故心外無淨土,實相無相,故佛身無相。然淨土門為本為凡夫之宗,故以此指方立相為宗之極致,不取己心之淨土,無相之理佛也。觀經定善義曰:「今此觀門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總不明相離念也。如來懸知末代罪濁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況離相而求事者,如似無術通人居空立舍也。」
- 受用土
- 三佛土之一。
- 實本
- 爾前之三乘,謂之權迹,法華之一乘,謂之實本。妙玄十上曰:「拂之以權迹,顯之以實本。」
- 僧俗
- 出家與在家。
- 雪嶺
- 雪山也。
- 富羅跋陀羅
- 靴飾也。四分開宗記八本曰:「富羅跋陀羅者,以木綿及諸雜物與皮合縫,使中央起也。」見富羅條。梵⃞Pula‑ādatra。
- 檀槃那
- Dānavana,園名。譯曰施林。翻梵語九曰:「增一第十檀那槃那(檀那槃那疑檀槃那之誤),應云檀那槃那,譯曰施林。」
- 無根信
- 初無信根,今蒙佛力而生信,是云無根信。涅槃經二十曰:「世尊!我見世間從芛蘭子生芛蘭樹,不見芛蘭生栴檀樹。我今始見從芛蘭子生栴檀樹,芛蘭子者我身是。栴檀樹者即是我心無根信也。無根者,我初不知恭敬如來,不信法僧,是名無根。」同會疏十八曰:「本時五根未立,今遂得信,故曰無根。」增一阿含經三曰:「得無根善信,所謂阿闍世王是。」
- 波梨鐘
- 祇園精舍無常院之鐘也。見鐘條。
- 吠嵐
- 風名。見毘嵐條。
- 大禪師
- 陳宣帝初賜南岳慧思以大禪師之號。見佛祖統紀南岳傳。
- 拔婆
- Vatsa,譯曰子。婆藪槃豆傳曰:「跋婆譯為子,亦曰兒。此名通人畜,如牛子亦名跋婆。」婆字宜作娑字。
- 實有
- 非虛妄而為事實之義。凡夫不知一切諸法為因緣生,無其實性,執之為實有也。
- 五間色
- 對於青等五正色有綠等五間色。見五色條。
- 持金剛眾
- 於大會式持金剛鈴金剛輪寶等隨從阿闍梨者。
- 僧侶
- 猶言僧徒。侶者,徒也,伴也。見僧條。
- 要真弘三門
- 真宗所云之教相,要門與真門及弘願也。要門者第十九願成就之法門,為觀經所說,修定散自力之諸行而往生於懈慢邊地也。是稱雙林樹下往生。真門者第二十願成就之法門,為阿彌陀經所說,修自力迴向之念佛而往生於疑城胎宮也,是稱難思往生。弘願之真門者第十八願成就之法門,為無量壽經所說,修他力信心之念佛,而往生真實報土也,是稱難思議往生。眾生從此三門往生彌陀之淨土。
- 婆羅門城
- 佛到婆羅門城乞食,空鉢而還,是佛九惱之一。出於智度論八。見九惱條。
- 耆臘
- 謂高年之僧。僧家不序齒而序臘。以捨俗為僧之年為始。如云僧臘若干。謂為僧幾年也。
- 五執
- 見五星條。
- 摩利支天陀羅尼咒經
- 一卷,失譯。
- 戴塔吉祥
- 阿闍梨所傳曼荼羅觀音院之一尊,又窣堵波大吉祥菩薩,謂之戴塔吉祥。即彌勒菩薩也。表菩薩紹釋迦如來之佛位,或以手結窣堵波印,或頂戴塔也。圖作帶塔德菩薩。大疏六曰:「戴塔吉祥於頂髻上置窣堵波,或在所持華上。」不同記二曰:「窣堵波大吉祥菩薩,梵號阿梨耶窣堵波摩訶室利Āryastūpa‑mahā‑śrī,所傳圖云帶塔德菩薩,又云戴塔吉祥。」演密鈔八曰:「觀音持佛,佛現在故。慈氏持塔,師滅度故。又八大菩薩經說:慈氏菩薩頂帶如來率都婆,又名帶塔之尊。」
- 弗婆鞞陀提
- 東大洲名。見弗婆提條。
- 護不殺戒五神
- 見二十五神條。
- 幻惑
-
惑體虛妄無實,故謂之幻。釋籤四之一(科本)曰:「菩薩以幻法門破彼幻術。」
以幻術惑人之心也。觀無量壽經曰:「幻惑咒術。」
- 壽光學士
- 梁慧超,學經論,明解宏達,博贍內外。武帝勅為壽光殿學士。見釋氏要覽下。
- 淨德夫人
- 妙莊嚴王之夫人。也見妙莊嚴王條。
- 後鈴
- 又云振鈴。即一座行法之終,振鳴金剛鈴也。諸佛境界攝真實經下曰:「是時瑜伽行者,習送諸佛,各還本土,真言曰:(中略)真言行者,習真言已,振金剛鈴三徧。」是其例也。
- 普建普成
- 傅大士之二子。見傅大士條。
- 觀如來身
- 見四種觀行條。
- 咽羅
- 龍王及象王之名。可洪音義二曰:「㖶羅或云翳羅婆那,或云伊羅婆那,或云哀羅跋拏,或云藹羅伐拏。」見㖶羅那條。(CBETA註:疑為見堙羅那條)
- 華光如來
- 舍利弗未來成佛,云華光如來。法華經譬喻品曰:「舍利弗,汝於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供養若干千萬憶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當得作佛,號曰華光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 不還果
- 聲聞乘四果之一。梵名阿那含Anāgāmin,斷盡欲界九品之修惑,不再還生於欲界之聖者之位也。此不還果之聖者,有五種七種九種之差別。
- 那羅延天
- 與那羅延同。
- 本覺流轉
- 見法身條附錄「法身流轉。」
- 鵂鶹心
- 見六十心條。
- 百二十歲壽命
- 據經論所說,釋尊出世,人壽百歲之時也。智度論四曰:「人壽百歲,佛出時到。」彌勒上生經疏上曰:「釋迦減劫百歲出世,彌勒增劫出世。」然佛壽有二說:一人壽百歲之時,則佛壽亦百歲。為以其福分與未來之弟子,減壽之第五分(五分百歲也),八十入滅。二人壽百歲,而佛過於眾人,其壽命亦超過之,為百二十歲。只為末世之弟子,減第三分(三分百二十歲),八十入滅。大集月藏經第十法滅盡品曰:「我今為眾生棄捨身壽命,為增三精氣,悲愍眾生故,捨身壽第三分,令我法海滿,洗浴諸天人。」大毘婆沙論百二十六曰:「有作是說:諸佛世尊捨第五分壽。有作是說:諸佛世尊捨第三分壽。若說諸佛捨第三壽者釋迦牟尼佛壽量應住百二十歲,捨後四十但受八十。(中略)若說諸佛捨第五壽者,釋迦牟尼世尊所感壽量應住百歲。捨後二十,但受八十。」
- 婆羅門國
- 印度之別名。西域記二曰:「印度種姓,族類群分,而婆羅門殊為清貴,從其雅稱傳以成俗,無云經界之別,總謂婆羅門國焉。」釋迦方誌上曰:「雪山以南名婆羅門國,與胡隔絕,書語不同。」寄歸傳三曰:「五天之地皆曰婆羅門國,北方速利總號胡疆。」
- 百味
- 百種之好味也,百者就大數而言。無量壽經上曰:「如是諸佛,隨意而至。百味飲食,自然盈滿。」梵網經下曰:「日日三時供養三兩金百味飲食。」
- 六句義
- 勝論本師所立,至末師而為十句義。見勝論宗條。
- 九識
-
是性宗所立。於八識之外,證有無為之真如識。初無著菩薩造攝大乘論,至支那而二譯不同。梁朝真諦,乃立九識。前六識如常,第七識名阿陀那識,第八識名阿梨耶識,第九名菴摩羅Amala識。譯曰無垢識或清淨識,即真如也,真心也,楞伽經之真識也,是華天性宗九識家之立義也。然唐玄奘譯攝論惟立八識,以九識為第八識之異名。謂第八識有染淨二分,取其染分之有為有漏,名為阿賴耶識,取淨分之無為無漏(即四智)名為菴摩羅識。故唯識論,亦於阿賴耶識之異名有無垢識之稱,而不別立為九識。是畢竟不許真如識,相宗之立義也。
識有九種之意:(一)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阿阤那識,八阿賴耶識,九阿摩羅識。蓋經中雖無列九識之明文,而語則非無。金剛三昧經入實際品曰:「如彼心地,八識海澄,九識流淨,風不能動,波浪不起。」又入楞伽經第九曰:「八九種種識,如水中諸波。」大乘密嚴經卷中曰:「心有八種,或復九種。」是也。 說阿摩羅識者,大佛頂首楞嚴經第四曰:「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菴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稱謂離別,清淨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此外見金剛三昧經,密嚴經,轉識論等。其如前所舉,以阿摩羅識為第九,總立之為九識者,似至真諦三藏,始見其說。 圓測之解深密經疏第三曰:「真諦三藏依決定藏論,立九識義,九識品如說。言九識者,眼等六識,大同識論。第七阿陀那,此云執持,執持第八為我我所。唯煩惱障而無法執,定不成佛。第八阿梨耶識,自有三種:一者解性梨耶,成佛之義。二者果報梨耶,緣十八界。故中邊分別偈云:塵根我及識,本識生似彼。依彼論等說,第八識,緣十八界。三者染污阿梨耶,緣真如境,起四種謗。即是法執,而非人執。依安慧宗,作如是說。第九阿摩羅識,此云無垢識,真如為體。於一真如,有其二義:一者所緣之境,名為真如及實際等。二者能緣之義,名無垢識,亦名本覺。具如九識章,引決定藏論九識品中說。」據此可知真諦唯以阿阤那為煩惱障我執,又阿梨耶有解性(即覺)與染污法執(即不覺)之義。
大乘義章第三末曰:「亦得說九,故楞伽經總品中云:八九種識,如水中波。其狀如何?分別有二:一者真實分別,以說九種。妄中分七,謂六事識及妄識。真中分二,謂阿摩羅及阿梨耶。義如上辯。以此通前,故合有九。二者真妄離合,以說九種。獨真為一,所謂本淨阿摩羅識。真妄和合,共為八種。義如上辯。共本識與阿阤那識及起六識,通前為九。」其中前真妄分別之義,約於阿梨耶不失真而攝之於真,後真妄離合之義,為阿梨耶等真妄和合故,以之對於阿摩羅之唯真離妄而分別者也。
金光明經玄義卷上曰:「菴摩羅識,是第九不動識。若分別之,即是佛識。阿梨耶識,即是第八無沒識,猶有隨眠煩惱與無明合,別而分之,是菩薩識。大論云:在菩薩心,名為般若,即其義也。阿陀那識,是第七分別識。訶惡生死,欣羨涅槃。別而分之,是二乘識。」法華玄義第五下曰:「若地人明,阿黎耶是真常淨識。攝大乘論云:是無記無明隨眠之識,亦名無沒識,九識乃名淨識,互諍云云。」可見陳隋之間,地論師與攝論師,關於阿梨耶之真妄,互有所諍難。
據此可知九識為真諦一派之攝論家所立。玄奘門下,依瑜伽等,唯建立八識,說阿摩羅無垢識,兼第八阿賴耶之識性,或謂為取第八之淨分而名之者,非識體有九也。且破真諦以阿陀耶為第七(法相宗謂阿陀耶為阿賴耶之異名),唯以為煩惱障,又彈斥阿賴耶起法執,並緣十八界之說。彼十住心論第十所謂「他緣覺心而教,但示八心,一道極無,但知九識。」雖由法華玄義第五上等,謂菴摩羅為第九識,以之為道後之真如而論。然天台等必非屬於九識家也。又出於維摩經玄疏五,成唯識論述記一,法苑義林章一等。 (二)阿梨耶識中之種別。顯識論曰:「顯識者有九種:一身識、二塵識、三用識、四世識、五器識、六數識、七四種言說識、八自他異識、九善惡生死識。」是也。蓋顯識即本識,指阿梨耶。其中身識為轉作眼等五根相似之身之識,塵識為轉作色等六塵之識,名為應受識。用識為轉作眼識等六識之識,名為正受識。世識轉作過去等三世,又生死相續不絕名為世。器識為轉作外四大五塵等器,世間及十方三世等之識,亦名處識。數識為算計量度。四種言說識為見聞覺知之四種。自他異識為六趣身。善惡生死識為一切生死不離人天四趣善惡之意,即轉作此等事之識也。又出宗鏡錄四,人天眼目臆說下等。
- 安忍
- 安心忍耐也。止觀七之四曰:「安忍者,能忍成道事。」三藏法數三十七曰:「安即不動,忍即忍耐。」
- 遁世
- 隱遁世間而獨自修佛道也。但遁世有通別之二。通相之遁世,總名出家入道,別相之遁世,於出家中,止應請出世住持交眾之念,一向營自行者。謂為遁世者,又曰後世者。弘明集十二沙門不敬王者論曰:「凡在出家,皆遁世以求其志。」唐僧傳(慧勇傳)曰:「每思遁世,莫知其所。」
- 八福田
-
見八字部八福田條。
梵網經有八福田之目,諸師解釋不同。天台戒疏下曰:「八福田者:一佛、二聖人、三和尚(受戒本師)、四闍梨(受戒時教授威儀之阿闍梨)、五僧、六父、七母、八病人。」(諸家多用之),此中佛與聖人及僧為敬田,和尚、闍梨、父母為恩田,病人為悲田,若人向此八種能恭敬供養,慈愍惠施,則皆能生無量之福果,故曰福田。賢首之梵網經戒本疏三更舉三種之異說:「八福田者,有人云:一造曠路美井、二水路橋梁、三平治險路、四孝事父母、五供養沙門、六供養病人、七救濟苦厄、八設無遮大會,未見出何聖教。有云:供養三寶為三、四父母、五師僧、六貧窮、七病人、八畜生,亦未見教。賢愚經云:施五人得福無量,一知法人、二遠行人、三遠去人、四饑餓人、五病人,是以三寶亦為八種。」
- 平等意趣
- 四意趣之一。謂如來據秘密之意趣,平等之理,而說法也。譬如指過去之諸佛而曰我身是也。以其據佛佛平等之理故也。
- 羯磨疏
-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之略名,四卷,南山律三大部之一。
- 淨除罪蓋娛樂佛法經
- 五句章句經之異名。
- 藿香
- 香木名。法華經謂之多摩羅跋香,楞嚴經謂之兜婁婆香。金光明經謂之鉢怛羅香,涅槃經謂之迦算香。南州異物志曰:「藿香出海遼國,形如都梁,可著衣服中。」南方草木狀曰:「藿香出交阯九真武平興古諸國,民自種之,榛生,五六月採,日曬乾,乃芬香。」吳時外國傳曰:「都毘在扶南南三千餘里,出藿香。」華夏草木考曰:「頓遜國出藿香,插枝便生葉。如都梁,以裛衣。」
- 龍樹本跡
- 龍樹菩薩之本地,謂為過去之妙雲相佛,又曰妙雲自在王如來,今為垂迹之身,在初歡喜地之位云。三寶感應錄下曰:「金剛正智經中:馬鳴過去成佛號大光明佛,龍樹名妙雲相佛。大莊嚴三昧經中:馬鳴過去成佛號日月星明佛,龍樹名妙雲自在王如來。」弘法之付法傳上曰:「尋本則妙雲如來,現迹則位登歡喜。」八宗綱要上曰:「龍樹則昔之妙雲相佛,今則寄位於初歡喜。」(但三寶感應所引二經藏經中無之)。
- 天授
- 提婆達多之譯名。西域記六曰:「提婆達多,唐言天授,斛飯王之子也。」
- 圓接別
- 台宗之語。別教地前之賢位,合空假而為假。又於修假之位內,點示發習而為圓教之菩薩,謂為圓接別。以圓教引接別教菩薩之義也。
- 長者子
- 長者之子也。維摩經佛國品曰:「有長者子,名曰寶積。」
- 白檀
- 香木名。白色之旃檀也。旃檀有赤白黑紫等之別,大日經疏七曰:「白檀香西方名為摩羅度,是山名,即智論所云除摩梨山更無出旃檀處是也。」見旃檀條。
- 甕形
- Kumbhāṇḍaka,即鳩槃荼。
- 大權
- 言佛菩薩之大聖權。化現異形也。法華玄義六曰:「摩耶是千佛之母,淨飯是千佛之父,羅睺羅千佛之子。諸聲聞等悉內秘外現,示眾有三毒實自淨佛土,諸親族等皆是大權法身上地,豈有凡夫能懷那羅延菩薩耶?」
- 僧佉
- Sāṁkhya,正曰僧企耶,譯曰數。外道之論名。玄應音義十曰:「僧佉,此語訛也,應云僧企耶,此云數也。其論以二十五根為宗,舊云二十五諦。」唯識述記一末曰:「梵云僧佉,此翻為數,即智慧數。數度諸法根本立名,依數起論名為數論,論能生數亦名數論。」百論疏上之中曰:「僧佉,此云制數論,明一切法不出二十五諦,故一切法攝入二十五諦中,名為制數論。」法華文句八曰:「僧佉此云無頂,因人名論。」見數論條。
- 觀
- 觀察妄惑之謂,又達觀真理也。即智之別名。梵之Vipaśyanā(毘婆舍那),又Vidarśanā也。觀經淨影疏曰:「觀者,繫念思察,說以為觀。」大乘義章二曰:「麤思名覺,細思名觀。」淨名經三觀玄義上曰:「觀以觀穿為義,亦是觀達為能,觀穿者即是觀穿見思恒沙無明之惑,故名觀穿也。觀達者達三諦之理。」遊心法界記曰:「言觀者觀智,是法離諸情計故名為觀也。」止觀五曰:「法界洞朗,咸皆大明,名之為觀。」
- 愛羅剎女
- 愛欲之鬼女也。愛欲能害人如鬼女也。羅剎為鬼之總名。付法藏傳二曰:「愛羅剎女,常欺眾生。」
- 僧伽
-
Saṁgha,又作僧佉,僧加,僧企耶。譯曰眾和會。常略曰僧。比丘之眾多和合者。見僧條。木槵子經曰:「至心稱南無佛陀、南無達磨、南無僧伽。」
譯曰師子。孔雀王咒經上曰:「僧伽,梁言師子。」Siṁha之轉也。
人名。僧伽不知何國人何姓。唐龍朔初年來西涼府,次歷江淮,隸名於山陽龍興寺。屢現神異。中宗景龍二年於內道場召問法要。同四年終於薦福寺,壽八十二。見宋高僧傳。
付法藏第十七祖僧佉耶舍Saṁghayaśs之略稱。
- 阿蘭那
- 又作阿襴拏。寺院之總名。見阿蘭若條。又梵志名。
- 真筌
- 筌者筌蹄,喻言說也,即真詮是。
- 不思議境界分
- 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境界分之略名。
- 灌頂
-
天台章安大師。名灌頂,字法雲,章安人。天台之法嗣。玄義文句止觀三大部,皆成於師之筆。唐貞觀六年八月七日終於國清寺。壽七十二。見續高僧傳十九。
梵語Abhiṣecanī,天竺國王即位時,以四大海之水,灌於頂而表祝意。密教傚此世法,於其人加行成就,嗣阿闍梨位時,設壇而行灌頂之式。顯教雖說等覺菩薩於色界之魔醯首羅天由十方諸佛受灌頂而成佛之事,而無說於學人實行之之法則者。大日經疏八曰:「如西方世人,受灌頂法時,取四大海水及境內一切河水,具置寶藥穀等,作境內地圖,令此童子踞師子座,以種種珍寶莊嚴,所統眷屬,隨其大小,列次陪奉。韋陀梵志師,坐於象寶,以臨其後,持此寶水,以注象牙,令墮其頂上。而後唱令,以告眾人。又歎說古先哲王治人濟代之法,如是隨順行者,當得壽命長遠,本枝繁盛,克紹轉輪之業。若不作如是事者,則當自退其位,殞身絕嗣。如是一一而教誨之。今此法王子灌頂,則不如是。陳列密嚴佛土法界大圖,坐於妙法蓮華自在神通師子之座,以本性清淨智慧慈悲水具含萬德,而灌其心。爾時諸菩薩眾,下至八部眾生,莫不歡喜贊喜而生敬仰。時阿闍梨,以法王遺訓而教訓之:從此以後,當得生如來家,定紹佛位。若不如是對明,則不知正法尊法也。」同十五曰:「譬如世間剎利之種,謂欲紹其繼嗣令王種不斷故,為其嫡子,而作灌頂。取四大海水,以四寶瓶盛之。種種嚴飾,又嚴飾子身。眾物咸備,又飾大象,於象背上持瓶。令太子坐於壇中,所統畢集,於象牙上,水令流注太子之頂。灌此水已,本聲三唱:汝等當知,太子已受位竟。自今以後,所有教勅,皆當奉行。今如來法王,亦復如是。為令佛種不斷故,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頂,令佛種永不斷故,為順世法故。有此方便印持之法,從此以後,一切聖眾,咸所敬仰。亦知此人畢竟不退於無上菩提,定紹法王之位。諸有所作,真言身印,瑜伽等業,皆不敢違越也。」此就行人之初位而釋之。秘藏記末曰:「灌頂義,灌者諸佛大悲,灌頂者上之義。菩薩初地乃至等覺,究竟遷佛果時,諸佛以大悲水灌頂,即自行圓滿,得證佛果,是頂義也。」此就後位而釋之。表制集一曰:「灌謂灌持,明諸佛護念,頂謂頭頂,表大行尊高。」秘藏記鈔七曰:「以水灌頂,是五種中甘露灌頂也。自餘四種無灑水義,雖無灑水名灌頂,其故灌者大悲護念義。頂者佛果最頂義,諸佛護念,令至佛頂住。皆名灌頂也。」
- 阿尾奢法經
- 速疾立驗摩醯首羅天說阿尾奢法,一卷。
- 神女
- 天女或女巫也。
- 亟縛屣
- 譯曰靴。慈恩寺傳三曰:「亟縛屣,唐言靴也。」梵語雜名曰:「靴,迦縛史。」
- 五種果
- 異熟等之五果。見五果條。
- 僧伍
- 猶言僧侶。伍者伍伴也。
- 調伏天
- 金剛界外金剛部北方中央之尊。又曰象頭天。或曰金色毘奈耶迦。
- 壽量品
- 如來壽量品之略稱。
- 吉慶阿利沙偈
- 行灌頂時,賀受者吉事所唱之伽陀名。又曰吉祥伽陀。阿利沙偈者,古聖主所作伽陀之通稱。見阿利沙條。大日經疏八曰:「經云吉祥伽陀等廣多美妙言者,此頌凡有三種:一名曰吉慶,二名曰吉祥,三名曰極吉祥,皆是阿利沙偈。用之慶慰其心,仍有加持用,阿闍梨當自說之。次於次文,且出吉慶一種。」疏中出十一段吉慶偈梵漢二種,疏示其梵讚之出所曰:「吉慶阿利沙偈,出縛駟囉阿避廋經中,譯云金剛起經也。」
- 大梵
- 天神名,又觀音名,大梵深遠觀音也。
- 優婆塞五戒威儀經
- 一卷,宋求那跋摩譯。與曇無讖譯之菩薩戒本經,玄奘譯之菩薩戒本,同本異譯。記菩薩戒之戒相者。五戒者為五邪命五放逸事等。非殺,盜等五戒。大乘律之攝。
- 樂說辯才
- 第三地之菩薩,內智明而好為眾生振辯才也。法華經序品曰:「樂說辯才。」
- 依果
- 又曰依報。凡有情之果報有二種。總謂有情之心身曰正報正果。謂身外之物(即山川居家衣服飲食等)曰依報依果。以是乃正報正果之依處也。讚彌陀偈曰:「無漏依果難思議。」
- 蘇摩那
- 見蘇末那條。
- 八識十名
- 第八阿賴耶識之異名有十。見阿賴耶識條。
- 寶髻經四法優婆提舍
- 一卷,天親造,元魏毘目智仙譯。釋大方等大集經之第十分。
- 安居
- Varṣa,印度僧徒,兩期三月間禁外出而致力坐禪修學,是名兩安居。異名為坐夏,坐臘等。始此謂之結夏,解此謂之解夏。業疏四曰:「形心攝靜曰安,要期在住曰居。」其安居之因由,見布薩條。
- 所被之機
- 可被教化之機根也。
- 一境三諦
- 空假中三諦,融即於一境之意。又曰圓融三諦,不思議三諦。是天台圓教之說。諸法無自性,故為空,因緣所成,故為假,即空即假,故為中。如是一一之境,三諦之理,鎔融相即,三一一三,無礙圓融,為絕對不可思議也。法華玄義第一,謂此妙諦為天然之性德。蓋此意也。但就三千即空假中之意言之,則有山家山外之異義。山家之智禮,謂三諦皆具三千。山外之神智,謂三千定是妙假。固執空中不具三千。
- 不取正覺願
- 無量壽經說阿彌陀佛為法藏比丘時立四十八願,而一一之願以此願若不成就我不取正覺(即不成佛)之誓言而結之。其第一願曰:「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乃至第四十八願之結句皆然也。依此而謂之不取正覺之誓願。
- 開跡顯本
- 與開近顯遠同。明八相成道之釋迦,為垂迹之身,以顯久遠實成之本地也。是法華經後半十四品之所明。是曰本門法華。見開顯條。玄義七下曰:「華開蓮現,譬開迹顯本。」
- 矩矩吒
- 又作鳩鳩吒。雞也。見求法高僧傳等。
- 狂華
- 空華之狂亂者。勞目之人見之。楞嚴經二曰:「其人無故不動目睛,睽以勞目,則於虛空別見狂華。」
- 翅夷羅
- 鳥毛所作之衣也。四分律同宗記三末曰:「翅夷羅衣,鳥毛作衣也。」
- 大梅
- 馬祖大寂禪師法副明州大梅山之法常,初參大寂,問如何是佛?大寂云:即心是佛。師即大悟。唐貞元中居天台山,餘姚南七十里,梅子真舊隱居。大寂聞師住山,乃使一僧來問:和尚見馬師得什麼住於此山?師云:馬師向我教即心是佛,我即向這裏住。僧云:馬師近日佛法又別。師云:作摩生別?僧云:近日又道非心非佛。師云:這老漢惑亂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祇管即心即佛。其僧迴,舉似馬祖。祖云:大眾,梅子熟也。自此學者漸臻,師之道彌顯。某年寂,壽八十八。傳燈錄七呼為梅子。
- 百城
- 善財童子之故事也。華嚴經入法界品明善財童子依彌勒菩薩之教,漸次於南方經由百十餘城參五十三善知識而問法是也。性靈集七曰:「故能訪朋百城,勇銳之心彌勵。」
- 歎波那
- 又作怛鉢那。譯曰麨。玄應音義十四曰:「歎波那食,譯曰麨也。」飾宗記八本曰:「怛鉢那,或為歎波那,此云乳粥。音義云:此云麨也。」
- 大日經三句
- 大日經一曰:「佛言: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大日經一部以此三句為大宗。同疏一曰:「以此三句義中悉攝一切佛法。(中略)佛已開示淨菩提心,略明三句大宗竟。即統論一部始終。(中略)當知十方三世一切如來,種種因緣隨宜演說法,無非為此三句法門,究竟同歸,本無異轍。」此三句攝於金剛薩埵種子𑖮𑗝𑖼(吽)之一字。其故,以字體之𑖮字,為因之義,當於菩提為因之句,𑖅字之三昧點為行,當於大悲為根之句,𑖦(麼)字之大空點為究竟之果,當於方便究竟之句也。吽字義曰:「雖千經萬論亦不出此三句一字,其一字中所開因行果等準前思之。」
- 隨求天子
- 與隨求即得天子同。
- 悉多頞他
- 太子名。見悉達多條。梵⃞Siddhārtha。
- 樓至佛
- Rucika,又作盧至佛,樓由佛,盧遮佛。賢劫千佛中最後之佛也。譯曰愛樂佛,或啼哭佛。玄應音義二十一曰:「盧至佛舊言樓至佛,此云可愛樂,最後佛也。」慧琳音義十一曰:「樓由亦名樓至,皆梵語訛也。」同十八曰:「盧至古云樓至,唐云愛樂。即此賢劫中第一千佛,劫末後成佛,即今之執金剛神是也。亦名密迹金剛。」嘉祥法華義疏十二曰:「樓至此云啼哭佛。」大部補注五曰:「樓至,此云啼泣。又曰盧遮,亦云魯支,此翻愛樂。」
- 見諸佛土願
- 四十八願之第四十。使諸人見淨土莊嚴之願。無量壽經上曰:「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覩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 白業
- 對於黑業之稱,總謂善業。以善為清白之法,又感清白無垢之果故也。大乘義章七曰:「善法鮮淨,名之為白。」毘奈耶雜事八曰:「大王當知白業白報,黑業黑報,雜業雜報。是故應捨黑雜二業,當修白業。」
- 了義經
- 說示究竟顯了之義之經典也。從大乘言之,則小乘總為不了義經。然大小乘經典中亦有了義不了義之別。故佛言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也。見四依項下法四依條。
- 毘梨沙伽那
- 龍王名。住頻闍訶山下之池中,能解僧佉論,頻闍訶婆娑外道就之學僧佉。見天親傳。梵Vṛṣagaṇa,Vārsagaṇya。
- 五種布施
- 一施遠來者,二施遠去者,三施病瘦者,四施飢餓者,五施智法人。見賢愚經諸經要集十一。
- 一向記
- 向人問與以決定之答也。俱舍論十九曰:「若作是問,一切有情,皆當死不,應一向記,一切有情,皆定當死。」
- 阿惟越致遮經
- 四卷,西晉竺法護譯,與不退轉法輪經同本異譯,攝於法華部。
- 刀山
- 刀劍之山,地獄之難處也。千手經曰:「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往生要集上本曰:「牙如劍,齒如刀山。」
- 密義
- 深密之義理也。楞嚴經一曰:「欽奉慈嚴將求密義。」
- 菩薩睒經
- 睒子經之異名。
- 五品
-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就如來滅後之弟子,說五品之功德。得此五品功德之位,圓教之八位,為第一之五品弟子位。同圓教之六即位,為觀行即之位。天台大師,現登此位云:一、隨喜品,聞實相之法而信解隨喜者。經曰:「若聞是經而不毀訾,起隨喜心,當知已為深心解相。」二、讀誦品,更讀誦法華而助觀解者。經曰:「何況讀誦受持之者。」三、說法品,自說內解而導利他人者。經曰:「如來滅後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四、兼行六度品,兼修六度而助觀心者。經曰:「況復有人,能持是經,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五、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而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觀行轉勝者。經曰:「復能清淨持戒。(中略)利根智慧,能答問難。」見四教儀註下,三藏法數二十。
- 明利
- 聰明銳利也。無量壽經下曰:「神通無礙,諸根明利。」
- 大根
- 大乘之機根。法華玄義一曰:「令大根從不融向於融。」
- 奢耶尼
- Bhojaniya,食名。見半者蒲饍尼條。
- 兜樓婆
- Turuṣka,又作妒路婆。香名。楞嚴經七曰:「壇前別安一小火爐,以兜樓婆香,煎取香水。」大日經疏七曰:「妒路婆草,是西方苜蓿香,與此間苜蓿香稍異也。」婆者娑之誤。
- 瞋恚身縛
- 見四縛條。
- 那伽犀那
-
Nāgasena,譯曰龍軍,天竺論師之名。飾宗記十本曰:「那伽犀那,此云龍軍。」梵網述記上曰:「定佛教體,西方有三種:第一那伽犀那,此云龍軍。」參照那先條。
十六羅漢之第十二。法經記曰:「那伽犀那尊者,與千二百阿羅漢多分住半度波山。」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安居事
- 一卷,唐義淨譯。明安居之事。
- 訖利多
- Krita,譯曰買得,奴隸也。西域記三曰:「於諸異國買鬻賤人以充役使。(中略)謂之訖利多,唐言買得。」
- 旃荼羅
- 佛國記,舉國人民,悉不殺生,不飲酒,不食葱蒜,唯除旃荼羅。旃荼羅名為惡人,與人別居。按即旃陀羅。
- 慧燭
- 猶言慧炬。
- 識藏
- 如來藏與無明和合而為阿梨耶識,生一切萬法,故指如來藏為識藏。楞伽經四曰:「如來之藏,是善不善之因,(中略)為無始虛偽惡習所薰故,為名識藏。」
- 虛空處定
- 空處定之具名。四空處定之一。見空處條。
- 劫畢羅
- 又作劫比羅。譯曰黃赤。梵Kapila,見迦毘羅條。
- 夏竟
- 夏安居終之日也。舊律為七月十五日,新律為八月十五日。見安居條。
- 娑婆
- Sahā,又作沙訶,娑訶樓陀。新云索訶。堪忍之義,因而譯曰忍土。此界眾生安忍於十界而不肯出離,故名為忍。又諸菩薩行利樂時,堪受諸苦惱之義。又此界眾生有貪瞋痴等煩惱之過,眾生忍之,故名。又作雜惡。雜會。以是為三惡五趣雜會故也。此為三千大千世界之總名。一佛攝化之境土也。法華文句二曰:「娑婆,此翻忍,其土眾生安於十惡,不肯出離,從人名土,故稱為忍。悲華經云:云何名娑婆?是諸眾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故名忍土,亦名雜會,九道共居故。」法華玄贊二曰:「梵云索訶,此云堪忍。諸菩薩等行利樂時,多諸怨嫉眾苦區惱,堪耐勞倦而忍受故,因以為名。娑婆者訛也。(中略)是三千大千世界,號為娑婆世界。」探玄記四曰:「娑婆者此云堪忍,悲華經云:此中眾生貪瞋痴等過,梵王忍之,故為名也。」西域記一曰:「索訶世界三千大千國土,為一佛化攝也,舊曰娑婆,又曰沙訶,皆訛。」玄應音義三曰:「沙訶,又云娑訶樓陀,或云娑婆,皆訛也。正言索訶,此云能忍,或云堪忍,一言雜會世界。」
- 捨身品
- 金光明經四有捨身品,說過去摩訶羅陀王之第三子摩訶薩埵為餓虎捨身。
- 離微
- 法性之體,離諸相而寂滅無餘,是云離,法性之用,微妙不可思議,是云微。離者涅槃也,微者般若也,寶藏論離微體淨品曰:「無眼無耳謂之離,有見有聞謂之微;無我無造謂之離,有智有用謂之微;無心無意謂之離,有通有達謂之微。又離者涅槃,微者般若。般若故興大用,涅槃故寂滅無餘。無餘故煩惱永盡,大用故聖化無窮。」宗鏡錄九十二曰:「離微者萬法體用,離者即體,微者功用。」
- 慧燈
- 智慧之燈明也。華嚴經曰:「慧燈破諸闇。」大集經二曰:「有諸眾生行無明闇,菩薩見已,修集智慧,為令眾生然慧燈故。」法華經人記品曰:「世尊慧燈明。」
- 布利迦
- Pūrikā,餅名。大日經疏七曰:「布利迦譯云著鑑餅,以種種上味和合,為鑑作之。」
- 持明院
- 胎藏界十三大院之第五,亦名五大院。安置不動尊等五尊。
- 巡堂請茶
- 住持請眾故請客侍者巡堂也。勅修清規方丈四節特為首座大眾茶曰:「掛點茶牌,長板鳴,請客侍者入堂。聖僧前燒香一炷,大展三拜,巡堂一匝。至中問訊而退,謂之巡堂請茶。」
- 缽羅笈菩提
- Prāgbodhi,山名。譯曰前正覺。西域記八曰:「鉢羅笈菩提山,唐言前正覺山。如來將證正覺,先登此山,故云前正覺也。」
- 五味
-
佛於涅槃經說乳等五味時,以醍醐味比涅槃經。天台大師因之定如來所說一代聖教之次第,一以比五時教之次第而生,一以比機之次第淳熟。是曰約教相生約機濃淡。一、乳味,初自牛出者。譬佛於牛,佛初說華嚴經,如牛之乳。此時二乘之機未熟,至為淡泊,復如生乳。二、酪味,取自生乳者。以譬佛於華嚴之後說阿含經,聞阿含經,為小乘之機。三、生酥味,更自酪製者。以譬於阿含之後說方等經,小機熟而為大乘通教之機。四、熟酥味,更精製生酥者。以譬於方等經之後說般若經,通教之機熟而為大。乘別教之機。五、醍醐味,更煎熟熟酥者。以譬於般若經之後,說法華涅槃二經,別教之機熟而為大乘圓教之機。涅槃經十四曰:「善男子!譬如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酥,從生酥出熟酥,從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若有服者,眾病皆除,所有諸藥悉入其中。善男子!佛亦如是,從佛出生十二部經,從十二部經出修多羅,從修多羅出方等經,從方等經出般若波羅蜜,從般若波羅蜜出大涅槃,猶如醍醐。」此五味之喻,有人法之二種:人者,涅槃經十謂佛言善男子,聲聞如乳,緣覺如酪,菩薩之人如生熟酥,諸佛世尊猶如醍醐。法者,涅槃經十四配於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涅槃,如上所引。又六波羅蜜經以之配於經律論般若總持之五藏。梵語如其次第:Kṣīraṁ Dadhi Navanītaṁ Gholaṁ Sarpimaṇḍa
酸,苦,甘,辛,鹹也。
- 涅伽多
- Nirgata,天狗星也。大日經疏五曰:「於南緯之南置涅伽多,謂天狗也。」
- 根身經
- 阿賴耶識三種境之一。言眼等五根身為阿賴耶識之相分。
- 吠世史迦
- Vaisṣka,又作吠世師迦。具云吠世史迦奢薩怛羅。譯曰勝論。論中立六句義,稱為勝於他,故名勝論。論師名嗢露迦Ulūka,此譯鵂鶹。又羯拏僕。此譯食米齋。先於佛出世甚久遠。見優樓迦條。
- 非時食戒
- 比丘九十波逸提之第三十七戒也,總為禁過午而食之戒法。五分律八曰:「佛在王舍城,爾時未為比丘制非時食,迦留陀夷,著雜色衣,面黑眼赤,闇中乞食。懷妊婦人電光中見大驚喚言:毘舍遮!毘舍遮(鬼名)!迦留陀夷言:我是沙門,非毘舍遮。便罵言:汝何冥夜乞食?餘沙門波羅門一食便足,汝云何食晝夜?長老比丘白佛,佛呵責結戒,若比丘非時食波逸提。」行事鈔中三曰:「經中說云:早起諸天食,日中三世諸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佛制斷六趣因令同三世佛故。」(法苑珠林五十五引此文為毘羅三昧經之說,此經今不傳)。
- 無分別心
- 離情念分別之心識也。有二種,一為無漏之無分別心,一為有漏之無分別心。無漏之無分別心,又云無分別智,正體會真如之智也,有漏之無分別心,如定心之第六識或第八識及眼等之五識,稱於境之自相,現量之心是也。分別為隨念,計度,自性之三種。無分別者,無隨念計度之二種,非無自性也。見百法問答鈔二。
- 瞻風
- 見撥草瞻風條。
- 波那娑
- Paṇasa,又曰半橠娑,半娜娑。果名。玄應音義二十四曰:「半橠娑,乃可切。舊言波那娑,果形如冬瓜,其味甚甘也。」慧琳音義四曰:「半娜娑果,此國並無。」(Jack‑fruit)。
- 十事功德
- 菩薩修行涅槃經者得十事之功德也:一、第一功德有五事,得聞所不能開者。(中略)斷疑惑之心慧心正直,能知如來之密義也。二、第二功德有五事:得、見、聞、到、知也。三、第三功德有三事:得第一義慈,得菩薩所緣之慈,得菩薩無緣之慈。四、第四功德有十事:根深而難傾動,生自身決定之想,見福田及非福田,修淨佛土,滅除有餘,斷除業緣,修淨淨身,了知諸緣,離諸怨敵,斷除二邊。五、第五功德有五事果:諸根完具,邊地不生,諸天愛念,常為天魔沙門婆羅門等所恭敬,得宿命智。六、第六功德有一事:得金剛三昧,安住此中,悉能破散一切諸法,見一切法皆是無常,皆是動相,恐怖之因緣病苦,念念滅壞,而無有真實。七、第七功德有四種之法:為大涅槃之近因,善友親近,專心聽法,繫念思惟,如法修行。八、第八功德有五事:斷除五事,斷除色受想行識之五陰,而不見其相,遠離五事,遠離身等五見,成就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六法,修習知定,寂定,身心受快樂定,無樂定,首楞嚴定五種禪定,守護菩提心,菩薩守護此菩提心,猶如世人守護一事。九、第九功德初發之五事:悉能成就,信,直心,戒,親近善友,多聞是也。十、第十功德有一事,菩薩修習三十七品入於大涅槃之常樂我淨,為諸眾生分別解說大涅槃經,顯示佛性,自南本涅槃經十九至已下二十四皆廣說之。
- 缽剌底
- Pratiti,譯曰順,至。唯識述記四末曰:「鉢剌底是順義。」俱舍論九曰:「鉢剌底是至義。」
- 佛陀鞠多
- Buddhagupta,王名。譯曰覺護。見西域記九。
- 餓鬼因
- 可為餓鬼之因緣也。楞嚴經八曰:「是諸眾生,非破律儀,犯菩薩戒,毀佛涅槃,諸餘雜業,歷劫燒然。後還罪畢,受諸鬼形。」止觀一下曰:「若其心念念,欲得名聞。四遠八方,稱揚欽詠。內無實德,虛比賢聖。起下品十惡,如摩犍提者。此發鬼心,行刀途道。」此通因也。若別別之因,則餓鬼報應經,佛說雜藏經,佛說鬼問目連經之三經詳說之。
- 大通結緣
- 過去三千塵點劫昔,有大通智勝佛,說法華經。爾時有十六王子於佛入定後八萬四千劫間覆講法華經。今日逢釋迦出世,聞法華經之一切聲聞眾,其時已聞王子之說法而發心,結未來得度之緣者。是法華三周說法中因緣周之說法也。見法華經化城喻品。
- 降三世忿怒明王念誦儀軌
- 一卷,唐不空譯。
- 白槌
- 又曰白椎。凡鳴槌而白事者,皆是白槌也,然禪林獨於開堂稱為白槌,乃鳴槌一下,息靜群喧,方白於眾,謂法筵龍象眾,當觀第一義。稱之曰白槌,其次長老之對說終。白椎之人,更槌一下,白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是曰結槌。祖庭事苑八曰:「白槌,世尊律儀,欲辨佛事,必先秉白,為穆眾之法也。今宗門白槌,必命知法尊宿以當其任。長老才據座已,而秉白云:法筵龍象眾,當觀第一義。長老觀機法會酬唱既終。復秉白曰: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此蓋先德之真規皆不失佛意。且見叢林多舉世尊升座文殊白槌。」
- 身心脫落
- 真空無我之妙境,亡泯我之身心也。
- 定散自心
- 與定散自力項同。
- 庾嶺
- 在廣東省。六祖至此放置衣鉢。大明一統志卷八十廣東南雄府曰:「大庾嶺在府城北八十里,漢兵擊呂嘉,有禪將姓庾者戍此,故名。以其多梅亦曰梅嶺。(中略)六祖塔在大庾嶺上。」祖庭事苑三曰:「六祖盧行者,自密授衣法,是夜潛遁。有道明者,與數十人躡迹而追,至大庾嶺,明最先見,祖乃置衣鉢於磐石。曰:此衣表信,可力爭耶?任君將去。明舉之如山不動。」
- 七種不淨
- 於自他之身分起貪著,妨正道,故為此七種想破著心也:一、種子不淨,煩惱業因之內種,父母遺體之外種,皆為不淨。二、受生不淨,父母交媾赤白和合之不淨。三、住處不淨,於不淨之女體,胎處十月者。四、食噉不淨,胎中食母血之不淨。五、初生不淨,言十月滿足初生時之腥穢狼籍。六、舉體不淨,薄皮之下,皆為穢物。七、究竟不淨,業盡報終,捐棄於塚間之不淨流溢。
- 不自讚毀他戒
- 梵網經所說菩薩十戒之一,禁止讚自己德而誹毀他人也。
- 大地四輪
- 一風輪。以有情之業力先於最下依止虛空,而生風輪,其廣無數,厚有十六億踰繕那。如是風輪,其體堅密。假令有一大諾健那以金剛輪奮威擊之,金剛碎,而風輪無損。二水輪。又以有情之業力起大雲雨,澍於風物上成積水輪。如是水輪於未凝結之位,深有十一億二萬踰繕那。三金輪。有情之業力,起別風搏擊此水上結為金,如熟乳之凝結為膜。故減水輪而厚八億,其餘轉成金輪,厚有三億二萬,與水金二輪之廣相等,其經十二億三千四百半。已上為俱舍論世間品所說。於此加所依之虛空輪,稱為四輪。
- 五部灌頂
- 謂金剛界之灌頂也。
- 天愛
- 愚者之異名。世間最勝者,無過於天。指至愚為天,猶指貧人而呼為富者,指痴鈍而呼為聰明,調弄之辭也。此痴天當憐之,故云天愛。又一說,其人愚痴無所取,但為天所愛,僅得自存,故云天愛。唯識樞要上末曰:「天愛者,梵云沒劫Moha,此名為愚。愚有三名:一、提婆Deva,此云天。二、暱縛Jvala',此云光明。三、缽剌闍缽底Prajāpati,此云天生主。(中略)世間之勝莫過於天,世間之劣莫過愚者,喚愚為天,調之故也。喚奴為郎若等,光明者照了義。愚人痴闇,調喚為光明,如名貧人為富財物,亦如喚鈍人為聰明物。梵王世間皆計為父,猶彼所生但知端坐。雖生一切,都無動作。痴人喻彼,雖被駈使,百種皆作,都無所知,無小別識。劣從勝號,名曰生主。」唯識述記二末曰:「言天愛者,以其愚癡,無可錄念,唯天所愛,方得自存。如言此人天矜故爾,故名天愛。」
- 慢境
- 見十境條。
- 赤袈裟
- 又作赤衣,絳袈裟,赤絳衣等。根本毘奈耶三十九,以青泥赤三色為佛制之壞色,曰:「赤者謂樹赤皮。」是為十誦律十五所謂之茜色,四分律十六等所謂之木蘭色,非為純赤色。故十誦律十五,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八,禁用青黃赤白黑五種之純色,謂若得赤衣,應三種淨。毘奈耶雜事二十九曰:「時大世主聞佛去已,與五百釋女,自剃頭髮皆著赤色僧伽胝衣。」善見律毘婆沙二記末闡提身著赤衣,西域記一梵衍那國條謂:「商諾迦縛娑九條僧伽胝衣,絳赤色,設諾迦,草皮之所績成也。」此皆指茜色者。蓋印度,律之五部,似各異其服色,舍利弗問經謂曇無屈多迦部著赤色,三千威儀卷下謂薩和多部著絳袈裟。僧史略上謂漢魏之世,出家者多著赤布僧伽梨,為曇無德之僧先到漢土也。以此徵之,可見吾國早已用之。密教亦重此色,陀羅尼集經一金輪佛頂像法下曰:「於其疊上,畫世尊像,身真金色,著赤袈裟。」要略念誦經曰:「諦觀佛身猶如紫金,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被赤袈裟,跏趺坐。」
- 徹悟
- 清代乾嘉時人。名際醒,字徹悟。一字訥堂。京東豐潤縣人。俗姓馬氏。投三聖菴榮池老宿薙髮。於性相二宗三觀十乘之旨,靡不通達。乾隆三十三年冬參廣通粹如純翁,乃印心焉。是為臨濟三十六世,磬山七世也。嘗慕永明延壽禪師之為人,遂棲心淨土,主張蓮宗。日限尺香晤客,過此惟禮拜持念而已。師每當說法,如瓶瀉雲興,辯才無礙,蓮宗之風大扇。當時為法門第一人。嘉慶十五年十二月十七日,西向合掌,端坐念佛,見佛垂引而化。年七十歲。所著有示禪教律,念佛伽陀行於世。見徹悟語錄下。
- 一道神光
- 謂自己本具之光明,即虛靈不昧之心光是也。從容錄第三十一則頌曰:「一道神光,初不覆藏。」又隱山和尚頌曰:「三間茅屋從來住,一道神光萬境閑,莫把是非來辨我,浮世穿鑿不相關。」即其例也。
- 五善
- 五戒也。見善惡條。
- 為利詐師戒
- 四十八輕戒之第四十一。誡內無可為人師之智德,外詐為智德,為利養名聞,貪求多數之弟子者。法藏謂之無德作師戒,太賢謂之惡求弟子戒,出家二眾大小乘皆制之。出菩薩戒義疏卷下。
- 治禪病祕要法
- 二卷,北涼沮渠宗聲譯,說關於坐阿練若修禪定人身心之種種病魔治法。
- 世善
- 又曰世福。見世福條。
- 大生主
- 佛之姨母摩訶波闍婆提Mahāprajāpati,舊譯曰大愛道,新譯曰大生主。玄應音義二十五曰:「大生主,舊言摩訶波闍婆提,翻為大愛道者是也。」
- 發思巴
- 或作八思巴,八思麻。華言聖童也。西藏新志中曰:「至元之初,有發思巴者出。禮其伯父薩思哇,學伽陀三千言。七歲能演其法,論辨縱橫。復徧咨名宿,鉤元索隱,盡通三藏。國人以為聖。呼之為發思巴。歲十五、聞元世祖之德,馳驛謁之王府。世祖深信之。宮闈並東宮皆受法戒。及世祖登極,賜發思巴玉印,使任中國之法王,統天下之教。時僅二十二也。至元七年,受詔制元之國字,稱旨。即今之蒙古字。至此更升帝師大寶王。賜玉印。由此統領諸國之釋教。至元二十一年,召至京師。禮遇極隆。如一佛出世之時。於是遂以紅教為元之國教。」
- 鬼子母天
- 二十天之一。
- 過去七佛
- 第一毘婆尸佛Vipaśyi,第二尸棄佛Śikhi,第三毘舍浮佛Viśabhā,第四拘留孫佛Krakucchanda,第五拘那含牟尼佛Kanakamuni,第六迦葉佛Kāśyapa,第七釋迦牟尼佛Śākyamuni也。此中前三佛出於過去莊嚴劫之末。拘留孫佛以下,出於現在之賢劫。見法苑珠林八、佛祖統紀三十。
- 十方十佛
- 見十佛條。
- 仙
- 梵語曰哩始,Ṛṣi長壽不死之稱,總名行者。佛為長壽不死,故亦名仙。十二禮曰:「阿彌陀仙兩足尊。」梵語雜名曰:「仙哩始。」名義集上曰:「般若燈論云:聲聞菩薩等亦名仙,佛於中最尊上,故名大仙。」
- 體性
- 物之實質為體,體之無改為性,體即性也。
- 虛堂三問
- 虛堂在靈隱鷲峰塔,杜絕世諦,衲子請益,遂立三問:使各著語。一己眼未明底,因甚將虛空作布褲著。二劃地為牢底,因甚透者個不過。三入海算沙底,因甚針鋒頭上翅足。」見虛堂錄八。
- 羯磨阿闍梨
- Karmaācārya,授戒三師之一。授戒時讀羯磨文之人。受者請其人而定之。行事鈔上三請羯磨阿闍梨之文曰:「今請大德為羯磨阿闍梨,願大德為我作羯磨阿闍梨,我依大德故得受具足戒。」
- 指月
- 以指譬修多羅,以月譬字相,見指條。
- 四法成就
- 真言四種之悉地也。見四種檀法條。
- 三時業
- 一、順現受業,現生作業而現生受果者。二、順次受業,現生作業而次生受果者。三、順後受業,現生作業而二生已後受果者。
- 實教
- 權教之外有實教之稱。見二教條。
- 八五三二
- 八識,五法,三性,二無我也,是楞伽經唯識論所明,即法相宗之法門也。
- 迦那提婆
- Kāna‑deva,龍樹弟子,提婆菩薩之別名,缺一眼,故云迦那提婆。付法藏傳六曰:「其初託生南天竺土婆羅門種,尊貴豪勝,由毀神眼,遂無一目,因即號曰迦那提婆。」提婆菩薩傳曰:「初出眼與神,故遂無一眼,時人號曰迦那提婆也。」見提婆條。
- 法華經會
- 常略曰法華會。講讚法華經之法會也。
- 善覺長者
- 摩耶夫人之父名。佛本行集經五曰:「時迦毘羅城相去不遠,復有一城名曰天臂,彼天臂城有釋種豪貴長者,名曰善覺。大富多財積諸珍寶。」同七註曰:「摩訶僧祇師云:摩耶夫人父名善覺。」
- 三根坐禪說
- 日本瑩山著。附於坐禪用心記之後。入大藏經。
- 乳水眼
- 鵝鳥能分一器之乳水,啜乳遺水,以喻學者之擇法眼能別邪正也。見水乳條。
- 夏坐
- 又曰坐夏,夏安居也。法顯傳曰:「度隴至乾歸國夏坐。」
- 真言十地十心
- 初地為種子,二地為芽,三地為疱,四地為葉,五地為花,六地為果,七地為受用種子,八地為為無畏依,所謂果中之果也,九地為有進求佛慧生,是最勝心也,十地為決定心。此二心無別之境界,還是於第八心中約於方便而轉開出耳。一一地中亦有此十心。見大疏三。參照十心條之真言十心。
- 救護菩薩
- 胎藏界除蓋障院九尊之一。又作救護惠。如來以智慧救護眾生,進九界眾生於佛界,故名。曼荼羅鈔四曰:「以掌向身掩心,如來之慈在心之義。大指稍竪向上者,大指為智,故九界眾生,進於佛界,是覆護哀愍之義。左手為拳安於腰側,是哀愍惠之義。」
- 一向出生菩薩經
- 佛說一向出生菩薩經,一卷。隋闍那崛多譯,攝於秘密部。對舍利弗說所謂入無邊門之陀羅尼者。
- 明匠
- 聰明之師匠也。梁僧傳(浮陀跋摩傳)曰:「側席虛襟,企待明匠。」唐僧傳(僧範傳)曰:「可謂當時明匠。」
- 麼麼
- Mama(一言聲屬聲),譯曰我之。演密鈔八曰:「我字,梵音麼麼。」譯語雜名曰:「我,麼麼。」
- 五蘊世間
- 三世間之一。舊譯曰五陰世間,五眾世間。十界五蘊各各差別之謂也。
- 相宗八要解八卷
- 明明昱著。百法明門論贅言一卷,唯識三十論約意一卷,觀所緣緣論會釋一卷,六離合釋法式通關一卷,觀所緣緣論釋記一卷,因明入正理論直解一卷,三支比量義鈔一卷,八識規矩補註證義一卷。
- 長者女
- 長者之女。
- 五唯
- Pañca Tanmātrāṇi,具曰五唯量。數論師所立二十五諦中之第四位。自我慢而生者。聲、觸、色、味、香,即佛教之五境也。此五者,為物質之根本,唯以此而生五大五根等,故云唯量。唯識述記一末曰:「五唯者謂聲觸色味香。(中略)量者定義,唯定用此成大根等。」
- 十六觀門
-
十六觀者,往生西方極樂之門戶,故云十六觀門。
真言準於顯教九次第定之須逆觀,就無盡法界與無餘眾生界,立十六觀門。無盡法界有八門:以一切心為一心(順觀),以一心為一切心(逆觀),以一心為一心(三門),以一切心為一切心(四門),以一切門為一門(五門),以一門為一切門(六門),以一門為一門(七門),以一切門為一切門(八門),其中心以所入之體而名,門以能入之教而名。無餘眾生界有八門,如上。無盡法界為一法界門,而觀諸佛法界。無餘眾生界為多法界,而觀九界差別之迷境。出大日經疏三,演密鈔四。
- 三十棒
- 為禪家宗匠警醒學人之語,以擬俗刑之笞杖者。但含褒貶二意,宜依處解之。禪林類集棒喝曰:「德山示眾云:道道!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又「睦州見僧來云:見成公案放汝三十棒。」碧嚴第一則著語曰:「好與三十棒。」
- 毒器
- 觀身為毒器。止觀七曰:「財同糞土,身比毒器,命若行雲,棄之如唾。」
- 般若理趣釋
-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之略名。是不空所譯。又有金剛智譯之理趣般若經。其異譯也。
- 壽命經
- 即壽命陀羅尼經。
- 一篋四蛇
- 以一篋盛四蛇,喻一身之四大和合也。涅槃經二十三曰:「譬如有王,以四毒蛇,盛之一篋,令人贍養餧飼。臥起摩跣其身,若令一蛇生瞋恚者,我當准法戮之都市。」四卷金光明經一曰:「地水火風,合集成立,隨時增減,共相殘害,猶如四蛇,同處一篋,四大蚖蛇,其性各異。」止觀一下曰:「三界無常,一篋偏苦。」
- 紇利陀耶
- 見紇哩陀耶條。
- 彌沙塞五分戒本
- 一卷,宋佛陀什譯。列舉五分律之戒相者。
- 釋金剛經刊定記
- 金剛經纂要刊定記之異名。
- 餓鬼城
- 順正理論三十一曰:「贍部洲西,有五百渚,於中有二,唯鬼所居。渚各有城二百五十,有威德鬼,住一渚城。一渚城居無威德鬼。」
- 勸進學道經
- 進學經之異名。
- 蔡華
- 蓮華之異名。蔡,靈龜名。出自蔡地。取千歲靈龜遊蓮華上之故事,名蓮華為蔡華。論語公冶長篇註曰:「蔡國君守龜。」史記龜策傳曰:「龜千歲乃遊蓮華之上。」觀經散善義曰:「言分陀利者,名人中好華,亦名希有華,亦名人中上上華,亦名人中妙好華。此華相傳名蔡華。」
- 即空即假即中
- 天台所立之三觀也。見三觀條。
- 量
- 宗因喻之三支為比量,因明之作法為立量。
- 慧炬
- 智慧之燈炬也。智慧能照無明之闇,使知道之險難,故譬為燈炬。涅槃經二十一曰:「汝於佛性猶未明了,我有慧炬能為照明。」寄歸傳二曰:「艤法舟於苦津,秉慧炬於長夜。」
- 無上方便
- 阿彌陀佛作願,攝取一切眾生,使生於極樂國善巧之方便無過於此,故名無上之方便。淨土論註下曰:「此中言方便者,謂作願攝取一切眾生,共同生彼安樂佛國。彼佛國即是畢竟成佛道路,無上方便也。」
- 腳板
- 雜寶藏經曰:「命終之時,以八識之所去,知六道之誕生。頂聖眼生天,心人餓鬼腹,傍生膝蓋離,地獄腳板。」臨濟錄曰:「儞波波地往諸方,覓什麼物踏儞腳板闊。」
- 龍施菩薩本起經
- 一卷,西晉竺法護譯。龍施女自說過去之經歷。
- 盲冥
- 盲昧闇冥,無見理之明也。智度論四十曰:「舍利弗說.我師不出者.我等永為盲冥。」
- 根力
- 五根與五力。法華經譬喻品曰:「無漏根力覺道。」
- 龍華三會
- 彌勒佛於華林園中龍華樹下成道,開三番法會,度盡上中下三根之眾生,故曰龍華三會。羅什譯之彌勒下生經曰:「坐龍華菩提樹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華林園,其園縱廣一百由旬,大眾滿中。初會說法,九十六億人得阿羅漢。第二大會說法,九十四億人得阿羅漢。第三大會說法,九十二億人得阿羅漢。彌勒佛既轉法輪,度天人已,將諸弟子入城乞食。」增一阿含經四十四曰:「爾時去雉頭城不遠,有道樹名曰龍華。高一由旬,廣五百步。時彌勒菩薩坐彼樹下成無上道果。(中略)爾時彌勒初會八萬四千阿羅漢,第二會有九十四億人,第三之會九十二億人民,皆是阿羅漢,亦復是我遺法弟子。」心地觀經二曰:「若有得聞此心地觀報四恩品,(中略)若命終時即得往生彌勒內宮,覩白毫相,超越生死。龍華三會,當得解脫。」
- 依憑
- 依賴也。南本涅槃經十九曰:「依憑國王,無有盜賊。」
- 微細身
- 密教立法身有微細之色形,周徧於法界。秘藏記末曰:「凡佛者捨有漏五蘊等身,有無漏五蘊等身,無漏五蘊等微細身。微細身如虛空。」同下曰:「法身微細身五大所成,法身微細身虛空乃至草木一切處無不徧,是虛空是草木即法身。於肉眼見麤色,於佛眼微妙之色。」
- 七支念誦隨行法
- 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略示七支念誦隨行法之略名。
- 方便波羅蜜菩薩
- 此菩薩位在胎藏界曼荼羅虛空藏院上行右第二,梵名烏波野波羅蜜多,密號曰究竟金剛,十波羅蜜之一。位於如來悲無量心,以大悲索引縛眾生,使至菩提,其職司也。肉色,著羯磨衣,左持索,右手受索端,坐於赤蓮。
- 聰明憍
- 見八憍條。
- 極微分不分
- 三位極微中第二位色聚之微,大小乘各異其論,小乘以分析之極為極微。至於極微,則無可分上下左右方角之部分(此曰極微無方分),故不可更為分析。若果欲分析之,則惟以意識之觀慧,於一極微中分別有能造之四大,有所造之色香等而已,然如此分析之色香等二十,但為想像,故非實之極微。蓋此二十,非事實可分離者也。大乘原不立實體之極微。其極微為以觀慧分析麤色之意識想像,故得分析無限。然於某程度而不止之。則與虛空相似,不能為物質之想。故於得為色想之限,立極微之名,而定為分析之之極也。正理論三十二曰:「極微,略有二種:一實二假。其相云何?實謂極成色等自相,於和集位現量所得。假由分析比量所知,謂聚色中以慧漸析至最極位。然後於中辨色聲等極微差別,此析所至名假極微。」唯識論二曰:「諸瑜伽師以假想慧於麤色相漸次除析至不可析,假說說極微。此極微猶有方分而不可析,若更析之,便以空現,不名為色。故說極微是色邊際。」
- 欲界定
- 欲界所屬之禪定也。然欲界為散地不當有禪定,謂欲界定乃未至定之異名,是一義也。或謂欲界雖為多分散心,亦非無少分之定心,取其少分之定,故名欲界定。其定心不永續,滅去甚速,故又謂之電光定,是一義也。見七帖見聞三末。若依成實之義,則欲界有確然之禪定,能發無働智。見止觀九之一。
- 大悲菩薩
- 觀音菩薩也。大悲之名,雖通於諸佛諸菩薩,而此菩薩為慈悲門之主。故特以名之。請觀音經曰:「亦聞大悲觀世音誦持此咒離諸惡。」觀經定善義曰:「因大悲菩薩入開華三昧疑障乃除。」
- 知恩報德
- 知師父之恩德而報謝之也。往生論註上曰:「知恩報德,理宜先啟。」
- 真實報土
- 由於修業而有報土也。同於實報土。真實信心念佛者往生之土,於真宗謂之真實報土往生,對於諸行往生之淨土曰方便化身土而云。
- 五種涅槃
- 凡夫計度五種之現涅槃:一以欲界為證處而愛慕之故,二愛慕初禪之性無愛故,三愛慕二禪之心無苦故,四愛慕三禪之極悅故,五愛慕四禪之苦樂兩亡故。計度此五處之現涅槃,故墮落於外道,惑於菩提之性。見楞嚴經。
- 懼曩
- Guṇa,譯曰功德。華嚴疏鈔八曰:「懼曩此云功德。」梵語雜名作「麌囊。」
- 實我
- 假我之外有實我。見假我條。
- 五力
-
五種之魔力也,即五塵是。止觀輔行八曰:「增一云:魔有五力,所謂五塵,佛聖弟子一力能拒,謂不放逸。」
三十七道品之一。信、精進、勤念、定、慧之五根增長,有治五障之勢力者:一、信力,信根增長,破諸邪信者。二、精進力,精進根增長,能破身之懈怠者。三、念力,念根增長,能破諸邪念者。四、定力,定根增長,能破諸亂想者。五、慧力,慧根增長,能破三界諸惑者。見法界次第中之下。智度論十九曰:「五根增長,不為煩惱所壞,是名為力。」又曰:「天魔外道不能阻壞,是名為力。」梵語出名義大集四一。
一、定力,一切禪定之力。二、通力,一切神通之力,是定力之結果也。三、借識力,色界二禪天以上,總無眼等五識,若有必用,則得以通力自由起初禪天之五識,謂之借識力。四、大願力,佛菩薩之大誓願力。五、法威德力,佛法之威德力。此五種之力,不可思議,非現比二量之境界,故唯識論中以之決一切諸法性相,獨不判此五力。宗鏡錄四十八曰:「有五力唯識不判:一定力,二通力,三借識力,四大願力,五法威德力。」又,一切通力中,中有之業通力最強,此五力亦不能遮止之,故謂之五力不可到。見三藏法數二十五。
說見本條。
- 比丘尼戒
- 比丘尼具足戒即五百戒並八敬戒是也。
- 宗匠
- 宗師巧說法,成後毘,如工匠之說其徒。故謂之宗匠。貞元錄十八曰:「宗匠成教,軌範賢明。」法華文句二曰:「才藝兼通為彼宗匠。」梁傳慧亮曰:「當時宗匠無與競焉。」
- 重頌
- 十二分教之一,梵語祇夜Geya,譯曰重頌。既宣說於上,更以偈頌結之也。法華經序品曰:「欲重宣此義,以偈問曰。」
- 波羅門
- 梵語。譯言淨行也。天竺四姓以波羅門為貴族,亦作婆羅門。
- 石蜜
- 冰糖也。善見律十七曰:「廣州土境,有黑石蜜者,是甘庶糖,堅強如石,是名石蜜。伽陀者,此是蜜也。」法華玄義七曰:「言石蜜者,正法念經第三云:如甘蔗汁器中火煎,彼初離垢名頗尼多。次第二煎,則漸微重,名曰巨呂。更第三煎,其色則白,名曰石蜜。」本章曰:「一名乳糖,又名白雪糖,即白糖。出益州,及西戎。用水牛乳汁米粉和沙糖煎煉作餅塊,黃白色而堅重,川浙者佳。主心腹熱脹,潤肺氣,助五藏津,治目中熱膜,口乾渴,可止目昏闇能明。」按根本律,有糖無石蜜。律攝云:糖攝石蜜也。
- 婬火
- 婬欲之熱情,譬如火也。止觀七上曰:「皆以不淨為初門,悉治婬火。」智度論十四曰:「婬火內發,自燒而死。」
- 觀察正行
- 淨土門所立五正行之一。見五正行條。
- 齋鐘
- 報齋時之大鐘也。三十六下。見僧堂清規五。
- 佛滅度後棺歛葬送經
- 一卷,失譯。阿難請問荼毘之法,佛言應如轉輪聖王,又懸記千年後佛體顯神變之事。
- 金剛頂經義訣
- 一卷,唐智藏撰。智藏為不空三藏之諱。
- 白傘佛頂
- 又曰白繖佛頂,大日經疏五作白傘。同十六作繖。字典曰:「繖蓋也。」即白傘蓋佛頂也。
- 慧眼
- 五眼之一,慧能觀照,故名眼。照諸法皆空真理之空慧名之。無量壽經下曰:「慧眼見真,能度彼岸。」思益經三曰:「慧眼為見何法?答言:若有所見,不名慧眼。慧眼不見有為法,不見無為法。」智度論三十三曰:「為實相故求慧眼,得慧眼不見眾生盡滅一異相,捨離諸著不受一切法,智慧自內滅,是名慧眼。」大乘義章二十本曰:「言慧眼者,觀達名慧,慧能照矚,故名慧眼。」又曰:「法眼了見一切法相,慧眼了見破相空理及見真空。」
- 變相
- 對於所謂圓輪具足之曼荼羅而謂諸尊極樂地獄等之曼荼羅。有二義:一、變動也。畫極樂或地獄種種動相,故曰變相。二、轉變其形相。寫此之義也。又轉變本質為畫圖相也。毘奈耶雜事十七曰:「浴室火堂依天使經法式畫之,並畫少多地獄變。」觀念法門曰:「畫造淨土莊嚴變。」西方要決曰:「造西方彌陀像變。」瑞應傳曰:「見西方變相。」
- 五鈷鈴
- 鈴之把柄。為五鈷之形者。密教之修法,為驚覺諸尊而振之。
- 精進心
- 見十信條。
- 鄔波柁耶
- 又作鄔波馱耶。見優婆馱耶條。
- 六趣輪迴經
- 一卷,馬鳴菩薩集,趙宋日稱等譯。
- 五佛五身
- 一、常住三世淨妙法身,是大日也,二、金剛堅固自性身,是阿閦也。三、福德莊嚴聖身,是寶生也。四、受用智慧身,是阿彌陀也。五、作變化身,是釋迦牟尼也。見金剛界禮懺。
- 昏鼓
- 夕刻所打之鼓也。勅修清規法器章曰:「鼓早晚平擊三通。」一通為一百二十撾,三通合為三百六十撾,用以表一歲之日數。
- 遮那
- 又作舍那。毘盧遮那之略。顯教用舍字。密教用遮字。
- 逗會
- 使適合於所化之機宜也。
- 精進弓
- 智慧譬箭,精進比弓。智度論十曰:「忍鎧心堅固,精進弓力強。智慧箭勁利,破憍慢諸賊。」
- 尋
- 見尋伺條。
- 一字佛頂真言與佛眼真言
- 一字佛頂輪王經曰:「即說一字佛頂輪王咒曰:娜莫(歸命),繕曼陀勃馱喃(普徧諸覺者),勃琳𤙖(種子)。」次世尊說佛眼咒曰:「大善男子!若所在方處持此佛頂咒者,五百踰膳那出世世間一切咒王悉無成住。(中略)十地一切諸大菩薩,亦怖是咒威德神力,何咒諸天小威力者。若常誦是一字佛頂輪王咒時,每當先誦此佛眼咒七徧,滿已又乃安誦是一字佛頂輪王咒時數畢已,又誦佛眼咒數一七徧,則得安穩無諸嬈惱。」真言修行鈔二曰:「一切散念誦之初,誦佛眼真言,以其為三部之佛母故也。大金剛輪之真言,以補闕分之故,最後誦之。又一字金輪真言,為悉地成就之咒故誦之。但以一字咒之功德勝於餘咒,餘咒之威光皆隱,故於一字咒之後,密誦佛眼咒七徧,鴆鳥入海,鱗類悉死,此時入以犀角,必能蘇生。故於儀軌中,以犀角譬佛眼咒。故深密之口傳,於一字之後,密誦佛眼真言七徧。
- 慧矢
- 密教之法門以定慧一雙配於左右。弓為定之標幟,矢為慧之表示。愛染明王所持之弓箭是也。
- 方便引入
- 以方便引入無緣之眾生於佛道也。
- 妙法堂
- 又曰善法堂。在忉利天,諸天人論事之如法不如法處。法華經法師功德品曰:「在妙法堂上為忉利天說法。」俱舍論十一曰:「西南角有善法堂,三十三天時集於彼,詳論如法不如法事。」
- 現生不退
- 日本真宗所談。確得信心者,於現生住於所謂正定聚之不退位而未來必開涅槃之證也。現生十益中:「入正定聚益」是也。無量壽經下曰:「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十住毘婆沙論易行品曰:「無量光明慧,身如真金山。(中略)人能念是佛,無量力功德,即時入必定。」參照現生條。
- 事理法界
- 事理無礙法界之略。
- 無上上
- 佛之德號也。無上無上之義。涅槃經四相品曰:「無上上者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 不即不離
- 如水與波,水與波相別,故云不即,水波之性無別,故云不離。如言不一不異也。圓覺經曰:「不即不離,無縛無脫。」
- 五分
-
無著菩薩之著論有五部。對於十支論,故曰五分。見五部大論條。
五分法身也。見五分法身條。
- 金剛頂經
- 真言教三部經之一。是為梵本十萬偈十八會之總名,故通於現行流布金剛界之諸經,然特以三本為主:一為不空所譯三卷之教王經,具名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十八會之第一會四品中譯其第一品者。二為施護所譯三十卷之教王經,具名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教王經。盡譯第一會之四品者。三為金剛智所譯四卷之略出經,具名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已上三本皆稱金剛頂經,但尋常所指之金剛頂經為第一本。
- 五刀
- 有人為王所逼走曠野,有旃陀羅五人各持刀逐其人。五刀譬人之五陰也。見涅槃經二十三,雜阿含經四十三。
- 蜆子
- 唐洞山价禪師之法嗣,京兆府蜆子和尚。不知何許人。印心於洞山。俗混於閩川。不畜道具,不循律儀,冬夏唯被一衲,逐日沿江岸,探掇蝦蜆,以充其腹。暮即宿於東山白馬廟紙錢中。居民目為蜆子和尚。華嚴靜禪師與之往來唱歌。後不知所終。見五燈會元十三。
- 釋迦鉢印
- 表釋迦如來持鉢相之印相,置兩手於臍間也。大日經密印品曰:「住瑜伽座,持鉢相應,以定慧手俱在臍間,是名釋迦牟尼大鉢印。」
- 五百戒
-
比丘尼之具足戒也。本律之說相,唯三百四十八戒,以大數而稱為五百。束為七聚:一,八波羅夷。二,十七僧殘。三,三十捨墮。四,百七十八單提。五,八提舍尼。六,百眾學。七,七滅諍。行事鈔中一曰:「律中尼有三百四十八戒。」比丘尼鈔中上曰:「世人妄傳五百戒者非也,亦有經律尼戒五百,此但有總數而無實名也。」參照具足戒條。
比丘尼具足戒之大數也。大愛道比丘尼經上曰:「佛告比丘尼裘曇彌:汝行十戒如法,則有大戒,名具足,真諦行之,疾得作佛。凡有五百要事。」毘尼母經八曰:「比丘二百五十法,比丘尼五百法。」藥師如來本願經曰:「比丘尼受持五百戒。」此外經論說五百者頗多。然檢諸律,未明示五百戒數也。參照戒條附錄。
- 頌疏記
- 遁麟法師之俱舍頌疏記,略稱頌疏記。
- 救世金輪法手印
- 以兩手大拇指各著於無名指之末節之根而兩手合之。使左右手指尖一一相著是也。
- 不可棄
- 小乘化地部之祖,傳說生時母棄之井中,父救之,故名。初為婆羅門,通外道之諸義,後入於佛教。
- 無上乘
- 嘆稱教法之至極也。即大乘之異名。華嚴經五十一曰:「過二乘名為大乘、第一乘、勝乘、最勝乘、上乘、無上乘、利益一切眾生乘。」寶積經二十八曰:「諸佛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彼乘名大乘,名為上乘,名為妙乘,名為勝乘、無上乘、無上上乘、無等乘、不惡乘、無等等乘。」
- 不思議功德諸佛所護念經
- 二卷,失譯。有千一百二十佛之名。
- 外用
- 對於內證而言。有一本體由此而現於外之作用也。申言之,即應機而示現說法神通等之用也。大乘義章二十末曰:「以定住緣,息其外用。」法華玄義一上曰:「內用名自在,外用名神力。」
- 罪福簿
- 言陰府有記人罪福善惡之帳簿也。法苑珠林九十六謂為功德簿,罪福簿。又曰焰魔帳。
- 經宗
- 依經而開之宗旨曰經宗。依論而開之宗曰論宗。如華嚴天台是經宗。如成實三論是論宗。
- 取相
- 取執事理之相之妄惑也。四教儀集註中一曰:「取相惑,三惑皆名取相。觀音玄義上云:見思取生死相,塵沙取涅槃相,無明取二邊相。」智度論四十六曰:「著心取相,菩薩修福德,如草生火,易可得滅。」
- 世自在王
- 又曰世饒王。佛名。饒即自在之義。無量壽經存此二名。阿彌陀佛在因位時,於此佛所出家,建四十八願。無量壽經鈔二曰:「義寂云:舊本名樓夷亘羅Lokeśvararāja,此存梵音,翻之名為自在王。憬興云:於一切法得自在故。玄一曰:世間利益自在,故言世自在,亦言世饒,即自在義為王也。」
- 南山衣
- 四分律宗之法服,為南山道宣律師之流義所用者,有鐶鉤之袈裟也。見畫像須知。
- 究羅檀頭經
- 佛為此婆羅門說大祀法,示出家之功德。婆羅門即放牛羊等出家受戒。攝於長阿含十五。
- 體智
- 體達真空之智也。法華玄義三曰:「通教亦有三人,同以體智觀界內十二因緣理。」
- 我痴
- 迷於無我之道理為我痴。唯識論四曰:「我痴者,謂無明愚於我相,迷無我理,故名我痴。」
- 寶生陀羅尼經
- 一卷,趙宋施護譯。經說持誦者能滅一切罪,得清淨天眼。
- 世友
- 菩薩名。佛滅後四百年出世,婆沙四評家之一,迦膩色迦王在迦濕彌羅國,結集薩婆多部之三藏時,五百賢聖之上座也。又著有部宗輪論,敘小乘之二十部。俱舍光記二十曰:「世是天名,與天逐友故名世友。父母愍子,恐惡鬼神之所加害,言天逐友。彼不敢損,故以為名焉。梵名筏蘇密咀羅Vasumitra,筏蘇名世,密咀羅名友,舊云和須密訛也。」西域記三曰:「其王是時與諸羅漢自彼而至居此也。世友曰:諸賢於法無疑,代佛施化,方集大義欲製正論。我雖不敏粗達微言,三藏玄文五明至理,頗亦沈研得其趣矣。諸羅漢曰:言不可以若是,汝宜屏居,疾證無學已而會此時未晚也。世友曰:我顧無學其猶洟唾,志求佛果不趍小徑,擲此縷丸未墜於地,必當證得無學聖果。(中略)於是世友即擲縷丸空中,諸天接縷丸而請曰:方證佛果次補慈氏,三界特尊四生攸賴,如何於此欲證小果?時諸羅漢見是事已,謝咎推德,請為上座。凡有疑議,咸取決焉。」宗輪論述記曰:「異部宗輪論者,佛圓寂後四百許年,說一切有部世友菩薩之所作也。」
- 畔徙室利
- 論師名,譯曰親勝。成唯識論十大論師之一。唯識述記一本曰:「梵云畔徒室利,唐言親勝,天親菩薩同時人也。本頌初行先作略釋,妙得作者之意,後德因而釋焉。」梵⃞Bandhuśri徙為徒之誤。
- 大日金輪覺勝印明
- 時處儀軌曰:「智拳印者,所謂中小名之三指握拇指,柱頭指大背,金剛拳乃成。右拳握左頭指一節,面當於心,是名智拳印。當誦此密言:𑖥𑖿𑖨𑖳𑖽勃嚕唵,三密纔相應,則自身同本尊,能徧入佛智,成佛猶不難。獲智壽力年,得一切徧行,現證大菩提,故名覺勝印。」
- 九世間
- 十界之中,除去佛界他之九界也。此九界皆為迷妄之境,故名為世間。見十界條。
- 朅達羅
- 山名。七金山之第五。見軻地羅條附錄。
- 數取趣
- 梵語曰補特伽羅Pudgala,有情流轉,數數取諸趣者。舊譯曰人。玄應音義一曰:「補特伽羅,此云數取趣也,言數數往來諸趣也。」
- 空執
- 偏空之執念。謂固執偏空之理,撥無因果之理也。與空見同。見空見條。
- 普法
- 法界諸法,一具一切,普徧圓融,謂之普法。見此普法名普眼,是華嚴經所說之法門也。五教章上曰:「依此普法,一切佛法并於第二七日一時前後說,前後一時說。」宗鏡錄九曰:「見普法故,名普眼。普法者一具一切,一一稱性,同時具足。」
- 百僧
- 法華講等大法會,七僧要講師讀師等七役,外加伴僧為一百四,是為百僧。
- 自相作意
- 三種作意之一。
- 怛哩支伐離迦
- Tlicīvara,譯曰但三衣。十二頭陀行之一。見飾宗記五本。
- 修越那提婆
- Suvarṇadeva,兒名。譯曰金天。見賢愚經五。
- 平生業成
- 淨土真宗之名目。在平常之時獲得他力之安心往生淨土之業事成辦也。
- 不共般若
- 佛說般若經有共與不共之二者,說共通於聲聞緣覺菩薩三人之法,謂之共般若。唯談菩薩所行之法,不共通於聲聞緣覺,謂之不共般若天台以共般若為通教,以不共般若為別圓二教。智度論百曰:「如先說般若。有二種:一者共聲聞說,二者但為十方住十地大菩薩說。(中略)般若波羅蜜總相是一,而深淺有異。」
- 畢竟成佛道路
- 謂絕對不二之一乘法。成佛之道雖多而結局唯歸入於一道路者也。謂其終局成佛之一道。
- 熾盛光法
- 熾盛光佛頂法之略稱。
- 天有
- 七有之一。依過去之戒定等因,而感得現在之天界樂果也。因果不失,故名有。大藏法數曰:「天者,天然自然,樂勝身勝也。謂眾生由過去戒定之因,感現在快樂之果。不亡,故名天有。」
- 資生
- 衣食住之具,以資助人之生命者。法華經法師功德品曰:「資生業等,皆順正法。」智度論十九曰:「正命者,一切資生活命之具,悉正不邪。」
- 通霄路
- 通天之路也。五燈會元七(太原孚章)曰:「鼓山赴大王請,雪峰門送。(中略)趁至中路,便問師兄向什麼處?山曰:九重城裏去。師曰:忽遇三軍圍繞時如何?山曰:他宗自有通霄路。」
- 般涅槃後灌臘經
- 般泥洹灌臘經之異名。一卷,西晉竺法護譯。說佛滅後四月八日七月十五日浴佛陳供之法。
- 總報業
- 有情之果報有二種:若生於人趣,則彼此之人類,受同一人界之果報,名為總報。如彼此之眾生,六根有好醜,壽命有長短,各自別別,名為別報。因而業因又有二。其招總報之業因為總報業,感別報之業因為別報業。
- 眼
- 梵語斫芻。又作斫氣芻Cakṣu,義林章三本曰:「梵云斫芻。斫者行義,芻者盡義。謂能於境行盡見。行盡見諸色故,名行盡。翻為眼者,體用相當,依唐言譯。」華嚴大疏五曰:「照矚為眼。」
- 婆蹉梵志
- 犢子部外道也。見犢子部條。
- 鍵南
- 梵語Ghana,又作伽訶那。譯曰堅,堅厚,凝厚,或硬肉。昭內五位之第四。即託胎後,至第四七日,胎兒漸為堅厚之位也。玄應音義二十三所謂:「鍵南渠偃反,亦云伽訶那,此云堅,至第四七日時,肉團方堅實。」是也。
- 不死甘露
- 稱真言兩部不二之灌頂水也。不死者,甘露之譯也。大疏五曰:「明日當貽汝不死甘露,皆令充足也。」演奧鈔十一曰:「不死甘露者,口傳云:不死者𑖀字,甘露者𑖪𑖽字,示兩部密言不二義也。」
- 報像功德經
- 報恩奉瓮經之異名。
- 楞伽經義疏
- 四卷。明釋智旭撰述。其後序曰:「猶憶初發心時,便從事於禪宗。數年之後,涉律涉教,著述頗多。獨此楞伽,擬於閱藏畢後方註。壬辰結夏晟溪,無處借藏。乃以六月初三日舉筆,至八月十一日閣筆於長水南郊之冷香堂,謹閱七旬。而佛事魔事,病障外障,殆無虛日。三易地而稿始脫。」
- 祇園精舍興廢
- 法苑珠林三十九曰:「依宣律師祇洹寺感通記云:經律大明祇洹寺基趾,多云八十頃地一百二十院。准約東西近有十里,南北七百餘步。祇陀須達二人共造,成之已後,經二百年,被燒都盡。則當此土周姬第十三王平王三十一年。(中略)於後五百年,有旃育迦王,依地而起,十不及一。經於百年,被賊燒盡。經十三年,有王六師迦者,依前重造。屋宇壯麗,皆寶壯嚴。一百年後,惡王壞之,為殺人場。云云。」
- 大黑天供相應物
- 一以白米為相應物。如聖天供之浴油。念誦時以白米浴之,一咒為一度。相傳是大黑天為熾盛光佛頂舍利法之本源。故以白米為舍利之當體,最相應也。二以鹽為最上之供物。常供鹽一杯。
- 分別善惡所起經
- 一卷,後漢安世高譯。明十善十惡之果報,兼說飲酒有三十六失。
- 五受
- 受心識領納所對之境之作用也。差別有五種:一、憂受,為意識之領納,對於遣情之境,分別為憂惱者。二、喜受,為意識之領納,對於順境之境,分別為喜悅者。三、苦受,為眼等五識之領納,對於違情之境,無分別而感苦痛者,四、樂受,為眼等五識之領納,對於順情之境,無分別而慼快樂者。五、捨受,為通於六識之領納,對於不違不順之境,無苦無樂者。見唯識論五。
- 八萬四千光明
- 無量壽佛一一之相好,有八萬四千之光明。觀無量壽經曰:「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徧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 深禪定
- 深妙之禪定也。禪定有種種,先於世間禪總有未至中間四禪四無色之十種,上地之禪望於下地,謂之深禪定。又就出世之無漏禪而有種種淺深之不同。見禪條。
- 一切即一
- 見一即一切條。
- 無法愛
- 十乘觀之一。
- 堅實心
- 梵語汗栗馱Hṛdaya,譯曰堅實心。真如之實體也。即起信論之一心。三藏法數十八曰:「堅實心者,堅固真實,乃眾生本有之性,諸佛所證之理,即第一義心也。」四心之一。見紇哩陀耶條。
- 曲木
- 曲彔木之略。雲門錄曰:「諸方老禿奴,曲木禪床上坐地,求名求利。」祖英集曰:「曲木據位,知幾何?」
- 觀空品
- 舊譯仁王經第二品之名。此品廣說諸法皆空之理,中有十八空之法門。
- 依怙
- 謂依賴也。法華經普門品曰:「觀世音淨聖,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大寶積經二十三曰:「世間大依怙,以此乘出離。」
- 五論十支
- 無著菩薩之五部本論及世親菩薩之十部末論。皆顯法相瑜伽之理者,見五分十支條。
- 九轍
- 九種軌轍之意。秦道融始講羅什譯之法華經,開為九轍,即分判法華為九科也。法華玄論一曰:「及羅什至長安。翻新法華竟。道融講之。開為九轍。時人呼為九轍法師。九轍之文。今所未見。講新法華。始乎融也。」法華文句記八之四曰:「什譯纔畢,叡便講之,開為九轍。時人呼為九轍法師。一者昏聖相扣轍,即序品是。次有七轍,即是正宗:一者涉教歸真轍,為上根人(方便品)。二者興類潛彰轍,為中根人(譬喻品)。三者述窮通昔轍,中根領解(信解品)。四者彰因進悟轍,為下根人。即化城授記。五讚揚行李轍,即法師品,為如來使。六本迹無生轍,即多寶品。多寶不滅,釋迦不生。多寶為本,釋迦為迹。本既不滅,迹豈有生。本迹雖殊,不思議一。七舉因徵果轍,即踊出壽量品,彌勒舉因徵果,佛舉壽量因果所由。八稱揚遠濟轍,即隨喜去訖經。屬流通也。」是蓋為什譯法華經科釋之嚆矢,當時著名者,惟詳細之解說,今不傳。又出於法華傳二等。
- 慧目
- 智慧之眼目也。圓覺經曰:「幻翳朗照,慧目清淨。」又曰:「一切眾生,生無慧目。身心等性,皆是無明。」寄歸傳一曰:「既無慧目,誰鑑是非。」
- 和座子
- 又云全坐子。連坐子之意。古溪錄秉拂曰:「靈利底善別端倪和座子,不消輕輕蹈翻。」同小參曰:「和座托開。」
- 著樂
- 執著於樂境也。法華經方便品曰:「著樂痴所盲。」
- 三真實
- 觀音之圓通有三真實之說。見圓通大士條。
- 初夜偈
- 天台之初夜偈曰:「白眾等聽說,初夜無常偈。煩惱深無底,生死海無邊。度苦船未立,云何樂睡眠?勇猛能精進,攝心常在禪。」
- 懷讓
- 唐南岳觀音院懷讓,六祖能大師之傳法也。天寶三年寂於南岳,壽六十四。得馬祖道一,而師之禪道,大興於江西。謚號大慧禪師。見宋高僧傳九,傳燈錄五。
- 木蛇
- 木叉也,見木叉條。朝野群載十二律師勅宣曰:「勤修香火,堅護木蛇。」
- 提頭賴吒
- 又作提多羅吒Dhṛtarāṣtra,即持國天也。四天王之一。須彌之半,第四層之東。為東方天主,守護東洲,故亦曰東方天。
- 實相普賢
- 三種普賢之一。見普賢條附錄。
- 慢幢
- 慢心高舉,如幢之高聳也。六祖壇經曰:「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
- 稟具
- 受具足戒也。
- 五印
- 五印度之略。
- 正因佛性
- 三因佛性之一。
- 制惡見論
- 此書為玄奘三藏於印度所作,以破外道之惡見。唯識述記七末曰:「我之大師,戒日大王為設十八日無遮會時,造制惡見論。」
- 化疏
- 勸化帳之書也。又,化為火化之意,燒火告神之物。如我國之紙錢紙馬等即其例也。神人異道,故化此享彼。
- 二無我
- 一、人無我,自主自在之我為我。凡夫不了五蘊假合和之義,固執實有自主自在之人體,曰人我,今了五蘊假和合之義,達實無人體,曰人無我,是為小乘之觀道,以斷煩惱障,而得涅槃者也。二、法無我,固執諸法有實體,有實用,曰法我,今了諸法因緣生之義,達實無自性,曰法無我,是為大乘菩薩之觀道,以斷所知障,而得菩薩者也。小乘唯悟人無我,菩薩則二無我皆悟。楞伽經一曰:「大慧菩薩摩訶薩善觀二種無我相,云何二種無我相?謂人無我,及法無我。」
- 誦經
- 法華五種法師行之一,暗誦經文也。
- 法供養
- 二種供養之一。佛說百千法門,眾生隨而信解修行,長養法身,守護大法,名為法供養。維摩經法供養品曰:「空中有天曰:善男子!法之供養勝諸供養,(中略)若聞如是等經,信解受持讀誦,以方便力,為諸眾生分別解說,顯示分明,守護法故,是名法之供養。」同註:「肇曰:如是等經,盡諸佛法身也。若聞斯經能信解護持宣示分別令大法增廣者,名法之供養,養成法身也。」金光明文句二曰:「供養有二義:一財供養,可解。二法供養,佛說百千法門,隨而修學,名法供養。」
- 守請
- 猶言內報。勅修清規曰:「粥羅行者守請新人至寢堂。」
- 阿含部
- 屬於阿含之部門也。原為佛說之總稱,後大乘經興,舉凡有阿含之經名者,總名為小乘,遂為小乘經之異名。北方佛教謂長中雜增一為四阿含,四阿含及屬於此者,總稱為阿含部。南方所傳者,於四阿含之外,稱小乘雜部為屈阤迦阿含,是為五阿含。至元錄六出一百十一部,三百三十七卷。註曰:「重單合譯,阿含部類支派別行,并編於此。」明藏目錄舉稱為小乘阿含部者一百三十七部。又南方所傳之巴利聖典,於四阿含經外,現存屈阤迦阿含十五部。
- 迷企羅
- Mihira,藥師經所說十二神將之一。無翻名。
- 蓮邦
- 極樂之異名。以彼土之眾,總以蓮華為所居也。
- 娑羅娑
- 鳥名。慧琳音義二十五曰:「娑羅娑鳥,此云共行,亦云白鶴。」大日經疏三曰:「鴈非正翻,梵本云娑羅娑鳥,狀如鴛鴦而大。聲甚清雅,此方所無,故會意言耳。」梵⃞Sarasa。
- 慧皎
- 會稽上虞人。住嘉祥寺。春夏弘法,秋冬事著述。梁天監十九年,撰高僧傳十四卷。又有涅槃義疏十卷,梵網經疏等。年壽並缺。見歷代三寶記,續高僧傳等。
- 報身
- 見三身條。
- 夏經
- 於夏安居中所寫之經典。又於夏安居中誦經也。
- 九輪
-
塔上突出之九層輪蓋也。
又曰空輪。為安於塔頂九重之金輪也。有九重,故云九輪。在空中故云空輪。皆俗稱也。本名相輪、輪相、金剎、金幢、露盤等。輪相之數,依人而有多少。法苑珠林三十七曰:「十二因緣經云:有八人得起塔,一如來、二菩薩、三緣覺、四羅漢、五阿那含、六斯陀含、七須陀洹、八輪王。若輪王已下起塔,安露盤,見之不得禮,以非聖塔故。初果二露盤,乃至如來安八露盤,八盤已上,並是佛塔。」
- 無始無明
- 勝鬘,本業,起信諸經論謂之無始無明,菩提心論謂之無始間隔,生死流轉之根本惑體也。平等法界之理不達,妄隔平等之理性,謂之無明,又曰間隔。是闇惑之心,體無慧明,故曰無明,闇惑之心,隔離理性,故名間隔。依此無明之間隔而生種種之煩惱,作種種之業,受種種之果也。而名之為無始者,有三釋:一就因緣生之理而釋,二就惑體相依之義而釋,三就真實同體之理而釋。一就因緣生之理而釋者,謂凡一切有為法,乃因緣生,現世之果,由前世之因而生,前世之果,更由前世之因而生,如是推究,更無初始,若有初始,則是無因生之外計,而非佛法,得涅槃經之四柱偈及攝論之文等說而明也(見無始條)。是為大乘論之通說。二就惑體相依之義而釋者,謂枝末無明依根本無明,根本無明依真如,是緣起法之自然也。此時無明為惑之根本,無明之先更無為始之惑法,故謂之無始。依此釋,則無始之言,即根本之異名,成無明有始之義。依此義,起信論謂為忽然念起名為無明,天台謂之元品無明,起信論之疏家謂之根本無明。曰忽然,曰元品,曰根本,皆為有始之異名也。圓覺經曰:「云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轉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己主宰。一切眾生,生無慧目,身心等性皆是無明。」本業經下曰:「其四住地前更無法起故,故名無始無明住地。」勝鬘經寶窟中末曰:「無始有二釋:一云,無明無有始,故眾生無始,波若無底。二云,無明最在初實錄有始,但無有一法在此前者,故云無始也。」起信論曰:「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以從本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故,說無始無明。」起信論義記下末曰:「唯此無明為染法之源,最極微細,更無染法能為此本,故云忽然念起也。如瓔珞本業經云:四住地前無法起,故名無始無明住地。是則明其無明前無別有法為始起之本,故云無始,即是論忽然義也。此約麤細相依之門,說為無前,亦言忽然。不約時節以說忽然,以起無初故也。」大乘經論所說,多依此義。是為使去妄歸真之一種教道,權大乘之義也。三就真妄同體之義而釋者,謂真如與無明,乃一法之異名,如水與冰,冰之自性即為水,無明之自性即為真如也,吾等本來為冰,非先為水而後為冰也,如前為水之說,僅為教道之方便耳。起信論曰:「如來藏無前際故,無明之相亦無有始。」文句私記五曰:「若言心性本淨,為惑所覆,猶教道,且順權說。(中略)若依實理,心性未淨,猶如無始唯冰無水。雖今是冰,則不得云冰不是水。心性亦爾,雖本是無明不得云非三德,是故圓人唯觀無始,三道即三德,不同權人卻覆方見。」
- 黃檗禮佛
- 公案名。黃檗宛陵錄曰:「大中帝為沙彌,師於佛殿上禮佛。沙彌云: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眾求,長老禮拜當何所求?師云: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眾求,常禮如斯。沙彌云:用禮何為?師便掌。沙彌云:太麤生。師云:者裏是什麼所在,說麤說細。隨後又掌。沙彌便走。」是蓋唐大中帝宣宗見黃檗形相,未達其心髓,徒說麤說細。遂遇黃檗之痛掌也。
- 熏士
- 見苾芻條。
- 宗儀
- 一宗之儀式也。
- 十因緣
- 十二因緣中由無明至有之十支也。不言生死之二支者,以其屬於未來也。故明過去至現在之因緣為十因緣。涅槃經曰:「十因緣法為生作因。」
- 舍衛國女
- 蓮華女經所說之蓮華女也。見蓮華女條。
- 弘經大士
- 謂於佛經造論釋而弘通之之龍樹天親等諸菩薩也。正信偈曰:「弘經大士宗師等。」
- 龍樹宗
- 龍樹雖為八宗之祖。然單曰龍樹宗。為三論之空宗。是在天竺,與彌勒之瑜伽宗並行,大乘宗之隨一也。寄歸傳一曰:「所云大乘無過二種:一則中觀,二乃瑜伽。中觀則假有真空體,虛如幻。瑜伽則外無內有,事皆唯識。」
- 實性
- 真如之異名也。仁王經中曰:「諸法實性,清淨平等,非有非無。」同良賁疏曰:「諸法實性者,諸法性也。」
- 檀頭
- 檀徒中之頭首。
- 俄那鉢底
- 梵名Gaṇapati,又作誐娜簸底,迦那鉢底,誐那鉢底,伽那鉢底。譯云歡喜。見誐那鉢底條。
- 五淨食
- 見五種淨食條。
- 近圓
- 具足戒之異名。圓為涅槃之稱。具足戒為近涅槃之法也。寄歸傳三曰:「既受戒已,名鄔婆三鉢那。」自註曰:「鄔婆是近,三鉢那是圓,謂涅槃也。今受大戒,即是親近涅槃,舊云具足者,言其汎意。」
- 善趣
- 六道之中,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為四惡趣,而人、天為二善趣。又地獄、餓鬼、畜生為三惡道,修羅、人、天為三善趣。無量壽經下曰:「閉塞諸惡道。通達善趣門。」
- 十一空
- (一)內空(二)外空(三)內外空(四)有為空(五)無為空(六)無始空(七)性空(八)無所有空(九)第一義空(十)空空(十一)大空。見涅槃經十六,大乘義章四。
- 娑也地提嚩多
- 譯曰本尊。大日經疏二十曰:「本尊者,梵音娑也地提嚩多,若但云提嚩多,直所尊之義也。」
- 宗元
- 宗旨之元由也。止觀一曰:「行人若聞付法藏,則識宗元。」
- 華嚴頭
- 禪苑之役名。為書寫供養華嚴經勸化檀施之頭首。見象器箋八。
- 不退地
- 阿毘跋致,即不退之位地也。不退有三種四種之別,又雖依諸宗而位次不同,然常謂菩薩初地之位,即三不退中之行不退,四不退中之證不退也。法華經分別功德品曰:「或住不退地,或得陀羅尼。」
- 禪思
- 禪為梵語禪那之略,寂靜之義,思惟寂靜,謂之禪思。即禪定也。無量壽經下曰:「禪思一心。」釋門歸敬儀中曰:「樂禮拜者,又以禪思為坐睡。」
- 勞結
- 塵勞與結使,皆煩惱之異名。淨心誡觀法序曰:「吸攬塵緣,積成勞結。」
- 無不知已捨
- 十八不共法之一。見十八不共法條。
- 娑度
- Sādhu,譯曰善。或曰善哉。有部百一羯磨一曰:「娑度,譯為善。」寄歸傳一曰:「辭別之時,口云娑度,兼唱阿奴莫陀Anumodana,娑度,即事目善哉。阿奴謨陀,譯為隨喜。」善見律三曰:「眾僧唱薩。」玄應音義十六曰:「唱薩,此言訛也。正言娑度,此譯云善哉。」
- 寫照
- 畫肖像謂之寫照。照者鏡也。見鏡之所照,模倣而寫其面像也。
- 供米
- 供佛或僧之米也。
- 大法
- 大乘深妙之法,度人廣者。法華經序品曰:「今佛世尊欲說大法。」
- 慧生
- 北魏人。神龜元年,奉勅與宋雲等,共發洛陽,入乾陀羅國,留數年,尋齎經百七十部還國。著有使西域記一卷。見魏書百十一,歷代三寶記三等。
- 不退土
- 不退之淨土也。謂西方之極樂,以彼土為淨土門所立四不退中之處不退故也。往生拾因曰:「出輪迴之鄉至不退之土。」見不退條。
- 婆羅門僧
- 婆羅門之本形行佛道者。尊勝經序曰:「婆羅門僧,佛陀波利。」
- 十方現在佛悉在前立定經
- 三卷。般舟三昧經之異名。
- 二類種子
- 一本有種子,第八識處,為無始法爾,有生一切有漏無漏有為法之功能,是為本有種子。二新熏種子,種子由現行之前七識,隨所應而色心萬差之種種習氣,皆悉落在第八識中,更成生果之功能,謂之新熏種子。亦曰始起種子。唯識論二曰:「種子各有二類:一者本有,謂無始來,異熟識中法爾而有,生蘊界處功能差別,(中略)此即名為本性住種。二者始起,謂無始來,數數現行熏習而有,(中略)此即名為習所成種。」
- 吠嚧遮那
- Vairocana,又作吠路者那。舊作毘盧舍那。法身佛之梵名。大日如來之稱。見大日如來條。
- 令法久住法
- 為依文殊一字法,而修之秘法。日本東寺之無名法是也。此法極秘。
- 懺悔品
- 金光明經一曰:「懺悔品。」金光明最勝王經二曰:「夢見金鼓懺悔品。」妙幢菩薩,夢金鼓出大音聲而說懺悔之偈頌。次日述之於佛前。
- 神文表白願文
- 隨願文之有無。若有願文,則表白已後讀之。其願文隨施主之意製之,見明眼論。
- 幻有
- 假幻之無事實以顯法之假有也。法華玄義二下曰:「幻有為俗,即幻有空為真。」
- 弘經三軌
- 法華經法師品說弘經之法曰:「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欲為四眾說是法華經者,云何應說?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此經。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文句科之為弘經之三軌。三種之法規也。
- 細意識
- 微細之意識也。又名細心。即於生死等之位相續不斷之微細意識也。成唯識論三所謂「有餘部執生死等位,別有一類微細意識,行相所緣俱不可了,應知即是此第八識。」是也。是為小乘上座部所立,但本末之執計不同。見唯識述記四、了義燈四等。
- 感驗
- 不空三藏仁王咒感驗,見宋高僧傳不空傳,三寶感應錄中。舊譯仁王經感驗,見三寶感應錄中。代宗皇帝講仁王般若降雨感驗。見三寶感應錄中。
- 後三一乘
- 華嚴宗五教中後之終教,頓教,圓教三教為一乘教。
- 井河
- 為譬身無常之二喻。井者謂人於曠野為醉象所逐,攀樹而入井也。見鼠條。河者如涅槃經所謂:「譬如河岸臨嶮大樹,若遇暴風,必當顛墜。善男子!人亦如是,臨老嶮岸,死風忽至,勢不可住」也。釋門歸敬儀中曰:「井河引喻,逼形器於剎那。」
- 因譬
- 因緣與譬喻。法華經方便品曰:「種種因緣,種種譬喻。」
- 五師子
- 自如來之五指出五師子也。涅槃經十六曰:「如提婆達多教阿闍世願害如來,是時我入王舍大城次第乞食,阿闍世王即放護財狂醉之象欲令害我及諸弟子。(中略)我於爾時為欲降伏護財象故,即入慈定舒手示之,即於五指出五師子,是象見已,其心怖畏,尋即失糞。舉身投地,敬禮我足。」又見報恩經四。
- 陀鄰尼鉢經
- 一卷,東晉曇無蘭譯。與陀羅尼經及聖最上燈明如來陀羅尼經同本。
- 支那五山
- 一、徑山興聖萬壽寺,在杭州。二、阿育王山鄮峰廣利寺,在寧波。三、太白山天童景德寺,在寧波。四、北山景德靈隱寺,在杭州。五、南山淨慈報恩光孝寺,在杭州。此為宋南渡後所定。後元文宗時,建金陵之天界大龍翔集慶寺獨為五山之冠。明朝依之。
- 炎點
- 涅槃之猛炎,能燒盡生死,故曰炎,涅槃點謂之炎點。見涅槃聲條。
- 自觀心經
- 上下二卷,上卷簡括止觀之得不得者有四句,下卷說觀伺,瞋恚,乃至惡慧等多少有無,有惡須斷,有善須求涅槃。攝於中阿含經二十七。
- 內外三教
- 一儒教,二道教,三佛教。是我國之三教也。一神教,二儒教,三佛教。是日本之三教也。
- 根器
- 人之性譬諸木而曰根。根能堪物曰器。大日經疏九曰:「略說法有四種,謂三乘及秘密乘,雖不應吝惜,然應觀眾生,量其根器,而後與之。」
- 離中知
- 對於合中知而言。見合中知條。
- 投子
- 唐舒州投子山義青禪師,大陽玄禪師之法嗣也。五燈會元十四但舉法語而無行蹟之記事。
- 攝善法戒
- 又作接善戒。三聚淨戒之一。攝一切之善法而使行於吾身為戒者。
- 邪道
- 非理之行法也。金剛經曰:「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 大般涅槃經後分
- 又曰後分涅槃。二卷,唐若那跋陀羅譯。說涅槃之後佛現神變,及荼毘分舍利等。即大乘之大般涅槃經後分也。
- 僧慎爾耶
- 藥叉大將之名。見散支條。
- 鼠
- 梵語母蔗迦Mūṣika,又作婦佉羅Ākhu,見梵語雜名。
- 大熾盛光法
- 熾盛光佛頂尊之修法。日本叡山四個大法之一。見熾盛光條。
- 本覺內熏
- 真如本覺有內熏外緣之二用,內熏者,真如之體相熏習也,無始以來具無漏之法在內冥冥熏習眾生之妄心,能使眾生不知不識,厭生死之苦,樂求涅槃,自信己身有真如之法,發心修行。自然之作用也。外緣者,真如之用熏習也,自法身垂報化二身,使眾生成見佛聞法之外緣,無作之作用也。起信論曰:「真如熏習義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自體相熏習,二用熏習。自體相熏習者,從無始世來具無漏法,備有不思議業。(中略)恒常熏習,以有熏習力故能令眾生厭生死苦,樂求涅槃,自信己身有真如法,發心修行。(中略)用熏習者,即是眾生外緣力。」
- 墮薪
- 杭州興教小壽禪師,初隨天台韶國師,普請聞墮薪而悟。作偈曰:撲落非化物,縱橫不是塵。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國師頷之而已。見林間錄上。
- 善財
- 佛弟子名。華嚴經善財童子歷參五十三員善知識,末後到彌勒閣,按善財於東洋紫竹林參觀世音。乃第二十八參,為五十三員善知識之一。而度善財者,彌勒與文殊也。見通俗編。參照次條。(CBETA註:參照善財童子條)
- 戒婆離
- 佛十弟子中,優婆離尊者以持律第一故,名為戒婆離。見優婆離條。
- 妙法宮
- 如來以妙法為宮殿,常住於此。心地觀經一曰:「法王常住妙法宮,法身光明靡不照。」唐華嚴經一曰:「法王安處妙法宮,法身光明無不照。」
- 外相
- 善惡美醜之現於身上者。又,身口所作之現於外者。毘尼義鈔上之一曰:「內德既異,外相亦異。」
- 待對
- 謂彼此相待,二法相對也。一切因緣生之事物皆然。止觀輔行三曰:「互相因依待對而立。」又曰:「皆是待對可思議。」
- 慧琳
- 唐西明寺釋慧琳,姓裴氏,疏勒國人。始事不空三藏為沙彌。印度之聲明,支那之訓詁,無不精奧。撰大藏音義一百卷。元和十五年,寂於西明寺,壽八十四。見宋高僧傳五。
- 溫陵
- 宋溫陵開元蓮寺沙門戒環也。徽宗宣和年中著妙法蓮華經解二十卷。又見戒環條。
- 墮羅缽底
- Dvārapati,譯曰門主。城名。慧苑音義下曰:「墮羅鉢底,此翻為門主,或云有門。謂古者建立此城王之號也。」
- 罥索
-
取鳥獸之具。以為佛菩薩攝取眾生之象徵。不空羂索觀音之羂索,及不動尊所持之羂索是也。梵語雜名曰:「羂索,梵語播捨。」大日經疏五釋不動之羂索曰:「羂索是菩提心中四攝方便,以此執系不降伏者,以利慧刃斷其業壽無窮之命,令得大空生。」演密鈔五曰:「羂索是菩提心中等者,四攝是法,羂索是喻。諸佛菩薩,以四攝法,攝取眾生,無空過者。世間羂索,索取諸獸,少有所失,故以為喻。」
喻凡夫之心,為我見所縛也。大日經一曰:「云何羂索心?謂一切處住於我縛為性。」
- 百劫
- 小乘之菩薩,終三大阿僧祇劫之行而至等覺之位,於此位而猶應種百大劫間至佛果感三十二相之福業也。故菩薩修行之年時曰三祇百大劫。而大乘之菩薩,自初兼修福智之二業,故於三大阿僧祇劫之外,不別要百劫之修福。小乘之說,於百劫之初翹足七日間以一偈讚嘆弗沙佛,由此功德超越九劫(見底沙條)。九十一劫而成佛云,又大乘集四處之超劫為四十劫之超劫。是俱舍論之說也。涅槃經說為雪山童子時,為半偈捨全身,依此功德超十二劫。此初僧祇中之事也。見雪山童子條。又,瑞王經說為摩納仙人時布髮掩泥,供養燃燈佛,依此功德超八劫,是二僧祇中之事也,見燃燈佛條。又,金光明經說為薩埵王子時,捨身投餓虎,依其功德超十一劫。此第三僧祇中之事也。見薩埵童子條(CBETA註:疑為見薩埵王子條)。而大乘於三祇之外,不立百劫,以此九劫攝於第三劫中也。心地觀經一曰:「時佛往昔在凡夫,入於雪山求佛道。攝心勇猛勤精進,為求半偈捨全身。以求正法因緣故,十二劫超生死苦。昔為摩納仙人時,布髮供養燃燈佛。以是精進因緣故,八劫超於生死海。昔為薩埵王子時,捨所愛身投餓虎。自利利他因緣故,十一劫超生死因。七日翹足讚如來,以精進故超九劫。」
- 兩部不二
- 金胎兩部,理智一雙之法門也。胎藏界為理性,金剛界為智用,而理為智之體,智為理之用,理智冥一,有如水波。因此兩部一體不二也。在果智之妙用與法性之寂靜,姑異法門而已。依兩部不二之深秘,則胎藏為詮金剛之名。金剛為詮胎藏之名。其故以𑖪𑖽字雖是金剛界大日之種子,然以五字布於身之五處時,以𑖪𑖽字布於胎,是金剛詮胎藏之證也,又以𑖀字雖為胎藏界大日之種子,然大日經說𑖀字謂為勝作金剛輪。是胎藏詮金剛之證也。因此於胎藏界安金剛門,於金剛界安蓮華門,又胎藏界之道場觀,先觀月輪於其上觀蓮華,金剛界之道場觀,先觀蓮華,於其上觀月輪。是即胎金非二,理智是一之意也。故東密於兩部之外不立蘇悉地之不二法也。見秘藏記鈔一。
- 兔
- 印度人亦如吾國舊俗,信月中有兔,謂懷兔者即是月。假如有論者,立「懷兔者非月」之宗,則彼於因明三十三過中,犯世間相違之過焉。見懷兔條。西域記七,記月中有兔之說。謂狐兔猿三獸,異類相悅,天帝欲試其心,故現飢乏形,使各求食。狐銜一鮮鯉,猿採異華果,以饋天帝。兔獨無所得,乃自燒身,以供天帝。天帝感其心,寄兔於月輪,傳乎後世。月中之兔,自斯而有。又雜寶藏經二,經律異相四十七,記兔自燒身供大仙之因緣。
- 具壽
- 比丘之通稱。師呼弟子之稱。長老呼少年用之。具有世間壽命及法身慧命之義。舊譯曰慧命,單就法身之慧命而云。法華玄贊六曰:「慧命者,應云具壽。世俗之徒,皆愛身恒之壽。聖者之輩,並寶智慧之命。欲願雙成,故云具壽。單言慧命,義便闕也。」(欲願雙成者,在俗愛身壽,欲也,聖人寶慧命,願也)。有部毘奈耶雜事十九曰:「佛言:年少苾芻,亦復不應於耆宿處喚名字氏族,或云具壽。然有二種呼召之事,或云大德,或云具壽。年少苾芻,應喚老者為大德,老喚少年為具壽。若不爾者,得越法罪。」梵⃞Āyuṣmān。
- 四種食
- 見四食條。
- 五不還天
- 與五淨居天同。
- 善賢
- 比丘名,梵語須跋陀羅Subhadra,又云蘇跋陀羅,一百二十歲之老梵志也。來拘尸那城,臨佛入滅,出家得道,是最後之弟子也。見蘇跋陀羅條。
- 大洲
- 大海中須彌山之四方有四大陸。謂之四大洲。俱舍論八曰:「四大洲者:一南瞻部洲、二東勝身洲、三西牛貨洲、四北俱盧洲。」
- 佛佛授手
- 自一佛至一佛,自一佛至多方之佛,授手,囑累法也。祖庭事苑四曰:「泥洹云:佛將入滅,命羅漢十萬比丘授手,又將左手伸向阿難,羅云:又將阿難。羅云手授與他方化佛。表囑累故。」
- 夏
- 四時之一。謂夏期三個月間之安居行也。見安居條。
- 破顏微笑
- 靈山會上迦葉尊者得道之相也。見拈花微笑條。
- 長水
- 宋秀州長水子璿,字仲微,號長水。以華嚴為宗。初依本州洪敏法師,學楞嚴經。後參瑯琊山慧覺禪師,豁然大悟,欲嗣其法,瑯琊謂曰:汝宗不振久矣,宜勵志扶持,以報佛之恩德,勿以殊宗為介。乃再拜奉教。後住長水。以賢首之宗製楞嚴經等疏,總行於世。見五燈會元十二。
- 六諷經
-
每月有兩回六度之諷經也。初二日為土地堂,初三日為祖師堂,初四日為火德神,初五日為韋天將軍,初六日為普菴禪師,初七日為鎮守堂。自十六日至二十一日,亦如上之次第,是皆為報其恩也。雖為此方禪林通規,然不知為何人創制。見象器箋十三。
見諷經條。
- 西方要決
- 具名西方要決釋疑通規,一卷(或作二卷),唐慈恩著。明往生西方極樂之要決。
- 明地
- 十地第三發光地之異名。極淨明之智生,故名明地。見十地條。
- 大惡象
- 譬惡心之狂亂。涅槃經三十一曰:「心輕躁動轉難捉難調,馳騁奔逸如大惡象。」
- 理曼陀羅
- 胎藏界之曼陀羅也。兩部之曼陀羅配于理智則胎藏界為顯眾生本有之理性之德者,金剛界為說如來始成之智相者。
- 落髮
- 削髮為僧也。北史河南王傳曰:「初和聘乙氏公主女為妃,生子顯,薄之。以公主故,不得遣出。因忿,遂自落髮為沙門。」劉長卿詩曰:「龍宮落髮披袈裟。」
- 報賽
- 為報恩而奉財物也。
- 法界玄鏡
- 具名華嚴法界玄鏡。澄觀著。釋杜順之法界觀門。
- 四種金剛藏菩薩
- 凡密教有四種之金剛藏,百八名讚以文殊為金剛藏,理趣經以虛空藏為金剛藏,又以金剛薩埵為金剛藏,陀羅尼集經八有金剛部之金剛藏。即同名異體四種也。楞嚴經所說之金剛藏王菩薩為此中第四云。
- 四重八重
- 比丘戒之四波羅夷罪與比丘尼戒之八波羅夷罪也。見波羅夷條。
- 風輪三昧
- 五輪三昧之一。行者修禪定起相似智慧,如風之空而無礙,能動萬物而又破壞之。智慧無礙,發出世之善根,又破一切之煩惱,故有此名。
- 識牛
- 身譬車,識比牛。智度論十九曰:「如車有兩輪,牛力牽故。能有所至,二世因緣,以成身車。識牛所牽,周旋往返。」
- 世典
- 世間之典籍也。維摩經方便品曰:「雖明世典,常樂佛法。」
- 碧眼胡
- 碧眼之胡人,指達磨也。祖庭事苑四曰:「初祖達磨大師眼有紺青色,故稱祖曰碧眼。」
- 嗢鉢羅
- 見漚鉢羅條。
- 五部念珠
- 佛部為菩提子,金剛部為金剛子,寶部為寶珠,蓮華部為蓮子,羯磨部為雜寶。見略出經四,攝真實經下。
- 大海
- 梵語摩訶三母捺羅娑誐羅Mahāsamudra‑sāgara,見梵語雜名。
- 六供具
- 禪林之佛供也。一華,二香爐,三燭,四湯,五果,六茶。見僧堂清規三。
- 高僧法顯傳
- 一卷,東晉法顯著。師渡天之旅行記也。因而別名佛國記。
- 鄰智
- 鄰似佛之智慧,謂等覺之智慧也。唯識述記序曰:「具體鄰智,演賾鉤深。」
- 浮塵根
- 即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也。言浮塵根者,眼如蒲萄朵,耳如新卷葉,鼻如雙垂爪,舌如初偃月,身如腰鼓顙,意如幽室見是也。
- 三真如
-
一無相真如,謂諸法之體,無徧計所執之虛相也。二無生真如。謂諸法因緣生故無實生也。三無性真如,謂諸法之真體,言亡慮絕,故無妄情所執之實性也。此三真如依唯識論所說之三無性而立。見三無性條。
一善法真如,謂真如隨緣為善法也。二不善法真如,謂真如隨緣為不善法也。三無記法真如,為真如隨緣為無記法也。出於雜集論。
- 披袒
- 披者,掛袈裟通覆兩肩也,所謂通肩是。袒者,偏袒右肩也。釋氏要覽上曰:「舍利弗問經云:於何時披袒?佛言:隨供養時應偏袒,以便作事故。作福田時應著兩肩,現福田相故。」(記云:隨供養者,如見佛禮佛同評三師入眾等時也。作福田者,謂計齋坐禪誦經入聚落樹下坐時。使人見福田端嚴。若對佛者通被者五百生墮鐵甲地獄)。
- 慢山
- 憍慢之高譬如山也。釋門歸敬儀上曰:「慢山上聳,俯視於人物。我室四蒙,包藏於見愛。」
- 白法
-
表白之作法也。行事鈔上之三曰:「不如白法作白,不如羯磨法作業。」
白淨之法也。總稱一切之善法。大集經五十一曰:「後五百年,鬥諍堅固,白法隱沒。」
- 五十法
- 大品般若說四念處等之三十七品,次說三三昧,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八背捨,八勝處,九次第定,十一切處之八種法。合為五十。此中四禪四無量心為屬於色界之禪定,他皆為屬於無色界之禪定。智度論二十一云:問曰:何以故次三十七品,後說八種法?答曰:三十七品是趣涅槃之道,行此道已,則得到涅槃城。涅槃城有三門,所謂空無相無作(三三昧)是也。已說道。次當說到處之門,四禪等是開其門之妙法。復次,三十七品是上妙之法。欲界之心,散亂難修。故依上界禪定先調柔之也。問四禪之外別說餘法乎?答眾生機根意業種種,從其機根意業,故別說之。若為厭欲界散亂者,說四禪。若為欲得大福德者,說四無量心。為厭患色如在牢獄者,說四無色定。為觀所緣不得自在者,說八勝處。若為有遮道不得道達者,說八背捨。為心不調柔,於禪定不得次第入出自在者,說九次第定。為一切所緣不能徧照者,說十一地處。
- 不共無明
- 又謂之獨頭無明。二種無明之一。見無明條。
- 吉祥坐
- 坐相之一。見結跏趺坐條。
- 波羅陀
- 菩薩行位之名,譯作性種性。仁王經下曰:「以二阿僧祇劫行正道法,住波羅陀位。」同嘉祥疏五曰:「波羅陀位者,此名性種性。三藏師云:義翻為守護度,所習諸行能堅守不失也。」梵⃞Pālatāpāla‑gotra。
- 法苑珠林
- 一百二十卷(或作百卷)唐釋道世撰。以佛經故實分類編排。凡一百篇。每篇或有述意,或無述意,為例不一。大旨推明罪福之由,用生敬信之念。蓋引經據典之作也。見四庫提要。
- 四種佛心
- 法性身,自受用報身,他受用報身,變化身四佛之心也。
- 熾盛光如來
- 佛頂尊之名也。見熾盛光佛頂法項。
- 陀那笈多
- Dhanagupṭa,兒童名。譯曰寶護。見阿育王經八。
- 如來慈菩薩
- 胎藏界曼荼羅釋迦院釋尊之右第八位。梵號怛他蘗多昧底哩,譯言如來慈,密號曰護念金剛。司四無量心中之慈德。肉色,捧荷葉,中盛蓮華,著羯磨衣,冥坐於荷葉。
- 兜率和尚
- 宋隆興府兜率院從悅禪師,寶峰克文之法嗣,元祐六年寂,壽四十八。見續傳燈錄二十二。
- 師資
- 老子曰:「善人不善人師,不善人善人資。」今取而配於師弟,師者以道教弟子,故稱為師。弟子者資助師,故稱為資。法華文句曰:「師有匠成之能,學者具資稟之德,資則捨父從師,敬師如父,師之謙讓處過如弟故。」
- 雲門缽桶
- 同於碧巖五十則塵塵三昧。
- 身子
- 舍利弗之譯名也。又云鶖子,梵語舍利,譯曰身。弗多羅,譯曰子。舍利者鳥名,即鶖鷺鳥也,其母之眼似之,因名舍利;此是其子,故曰舍利子,或鶖鷺子。是佛弟子中第一之智者也(舍利弗譯為身子者,似由譯言鶖鷺之梵語舍利Sāri,與譯言骨身之梵語舍利羅Śarīra為同一語而出者)。見舍利弗條。
- 世仙
- 世間之仙人也。演密鈔六曰:「世仙即是成就世間長年隱形自在之者。」
- 建聲
- 外道之種類。大日經所說三十種外道中,第四建立淨外道,第五不建立無淨外道,此云建。又第二十七聲顯外道,第二十八聲生外道,第二十九非聲外道,此云聲。秘藏寶鑰中曰:「爪犢遙望不近,建聲何得窺窬?」
- 木魚
- 有二種:一為團圓之魚鱗,讀誦叩之;一為挺直之魚形弔於庫堂,粥飯擊之,禪家呼曰梆。勅修清規法器章木魚曰:「相傳云:魚晝夜常醒,刻木象形擊之,所以警昏惰也。」釋氏要覽曰:「今寺院木魚者,蓋古人不可以木朴擊之,故刻魚象也。又必取張華相魚之名,或取鯨魚一擊,蒱勞為之大鳴也。」摭言曰:「有一白衣問天竺長老云:僧舍皆懸木魚,何也?答曰:用以警眾。白衣曰:必刻魚何因?長老不能答。以問悟卞師。師曰:魚晝夜未嘗合目,亦欲修行者晝夜忘寐,以至於道。」按此言召集僧侶等所用者。
- 廢師自立
- 背師之說而主張自己之說也。
- 師質
- 舍衛國婆羅門名。患無子。詣佛使占相,佛言相有子,喜而供養佛。歸路有一獼猴,乞阿難之鉢,以蜜供養佛,獼猴死,生於婆羅門家,名摩頭羅世質,後出家得道。見賢愚經十二。
- 瑜伽宗
-
密教之總名也。又別謂密教中之大日宗。大日經所說胎藏部之真言是也。以與金剛部之金剛頂宗相對。菩提心論心鈔上曰:「瑜伽大日經宗通名也。謂大日經等也。此經疏中指大日經云此瑜伽宗故。」
支那之法相宗在印度名為瑜伽宗。寄歸傳一曰:「所云大乘無過二種:一則中觀,二則瑜伽。」
- 攝教未盡過失
- 作教相判釋,當於判釋中攝一切之教,不能攝盡即是過失也。
- 聲聞無數願
- 四十八願中之第十四願。
- 灌臘
- 灌者即浴佛,臘者夏滿之日,每年夏滿之日行灌佛之式,謂之灌臘。
- 缽囉惹
- Prajāpati,譯曰生主,梵王之別名。見鉢囉若鉢多曳條。(CBETA註:疑為見鉢羅若鉢多曳條)
- 百不知
- 又曰百不會。一切不知不會也,所謂非思量底。莫妄想也。大慧普說上曰:「你要真個參,但一切放下,如木死人相似,百不知百不會,驀地向不知不會處得箇一念子破,佛也不奈你何。」
- 謝因緣
- 禪宗住持之誨示,謂之因緣。開示後,對之大展三拜或九拜,謂之。謝因緣。見象器箋十二。
- 三界床
- 以病床譬三界之苦處。智度論七十一曰:「從三界床起,我當作佛。」
- 婆羅門仙
- 又曰半天婆羅門。鬼趣之一仙也。釋門正統四曰:「曠野鬼并訶利帝母為佛弟子,每食必出生飯者是也。所謂焰口鬼及婆羅門仙者為佛弟子,至心所辨斛食者是也。」
- 內鑑冷然
- 言諸佛菩薩之內證,如兩鏡之相對,肝膽相照,無寸毫之乖角也。止觀五曰:「天龍龍樹,內鑑冷然,外適時宜,各權所據。而人師偏解,學者苟報。遂興矢石,各保一邊,大乖聖道也。」
- 金毘羅神
- 雜阿含經四十八曰:「金婆羅鬼神。」金光明經三曰:「金毘羅。」大寶積經三十六曰:「金毘羅天。」又曰:「金毘羅童子世羅。」(世羅,名也)宋譯藥師經明十二神將中有「金毘羅大將。」唐譯藥師經曰:「宮毘羅大將。」千手陀羅尼經曰:「金毘羅陀。」阿育王經六,以為北方毘沙門天之別名,而與「鳩鞞羅」不同。Kubera,光明文句曰:「金毘羅,翻為威如王。」是義譯耳。雜阿含經四十八曰:「佛在王舍城金婆羅山,金婆羅鬼神室中,以金槍刺足身起苦痛,佛住捨念,不動心。時有八金婆羅天子,各以偈讚佛。」寶積經金毘羅天受記品曰:「佛在王舍城途,王舍城有護神金毘羅王,領六萬八千藥叉眾供養佛,佛為授未來成道記。」金毘羅童子經曰:「釋迦如來在忉利天為除外道惡魔障難,化為千頭千臂金毘羅童子。」梵Kumbhira。
- 八名三昧
- 念誦八名普密陀羅尼經之勤行法也。
- 僧嚫
- 僧之布施物。
- 清淨持戒印
- 是持戒清淨之印。通常之佛部三昧耶印出觀自在菩薩怛縛多唎隨心陀羅尼經。
- 濱迦毘黎河
- 唐書西域傳曰:「中天竺在西天竺之會,都城曰茶鎛和羅城,濱迦毘黎河。」同注曰:「今安治士河也,佛經言恒河皆指此。」
- 紫金
- 見紫磨金條。
- 忍位
-
七善根中忍法之位也。見忍法條。
總謂證真理之位,忍者心住於真理而不動也。
仁王經所說五忍之位也。宋高僧傳不空傳曰:「測其忍位莫定高下。」
- 聖眾
- 聲聞,緣覺,菩薩,佛之聖者人眾也。
- 世人
- 世間之人。對於出世間之人而言。無量壽經下曰:「如是世人不信作善得善為道得道。」心地觀經報恩品曰:「世人為子造諸罪,墮三途長受苦。」
-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
- 又曰:大方廣佛華嚴經續入法界品,一卷,唐地婆訶羅譯。是本經入法界品中之一分自天主光天至有德童女也。
- 身密
- 三密之一。
- 密教
- 對顯教而言,謂大日如來所說之金胎兩部教法也。是為法身佛內證之境界。深密秘奧,故云密教,又為對未灌頂人不許顯示之教法,故云密教。二教論上曰:「法佛談話,謂之密藏,言秘奧實說。」又曰:「自性受用佛,自受法樂故,與自眷屬各說三密門,謂之密教。」日本東密於此密教立事理二密。見理密條。
- 真我
-
對外道凡夫之妄我,謂涅槃之我德云真我。以涅槃所具之八自在,是真實之我故也。大藏法數十二曰:「我者自在無礙之謂也。然有妄我真我,若外道凡夫,於五蘊身強立主宰執之為我,乃是妄我。若佛所具八自在稱為我者,即是真我,故名我德。」
對佛教之俗我(即假我),謂外道凡夫所執之實我云真我。俱舍論三十曰:「故佛說正法,如牝虎銜子。執真我為有,則為見牙傷。撥俗我為無,便壞善業子。」
- 引聲
- 由聲明法,而附節引聲也。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六曰:「苾芻不應歌詠引聲。」
- 塌薩阿勞
- 塌薩為不蠲之義,關於其事也。阿勞之阿,為發語助辭。勞為勞擾。關事苦勞之狀,嘲人動作之詞也。服天方語解曰:「塌薩,與塌𠎷同,唐音通,出於山谷集。註:物不蠲也,蜀人語。」
- 般若跋摩
- Prajñāvarman,高僧名。譯曰慧甲。見求法高僧傳上。
- 娑磨
- Sāma,四圍陀之第三。見韋陀條。
- 宗依
- 因明三支中宗法有宗依宗體二者。前陳之聲(是曰有法),後陳之無常(謂之能別),二者名宗依。此二言極成而相關連,若於立敵一許一不許,是名宗體。此二者為宗體之所依,故曰宗依。因明大疏上曰:「有法能別,但是宗依,而非是宗。」
- 清涼世界
- 即清涼山也。
- 拘耆羅
- 鳥名。見鳩夷羅條。
- 拘尸那
- Kuśinagara,又曰俱尸那,拘夷那竭,究施,拘尸那竭,拘尸那揭羅。城名。譯言角城,茅城等。是世尊入滅之處。玄應音義二十一曰:「拘尸那,舊經中,或作拘夷那竭,又作究施城。那者,以梵語那迦囉,此云城也,譯言上茅者,多有好茅故也。」涅槃經會疏一曰:「拘尸那,云無翻,有多義故。或云角城,具三角故。或云茅城,草覆城故。又云仙人城。」西域記六曰:「拘尸那揭羅國。」拘尸那揭羅,譯曰上茅,或不與矩奢揭羅補羅Kuśāgārapura混同。上茅城為摩揭陀舊城之名。
- 悉怛多般怛羅
- 譯曰白傘蓋,大佛頂咒之名也。楞嚴經七曰:「佛頂光聚悉怛多般怛羅秘密伽陀。」同長水疏曰:「悉怛多般怛羅,云白傘蓋,即指藏心。不與妄染相應,故云白。徧覆一切法,故云蓋。」梵⃞Sitātapatra。
- 咸傑
- 宋明州天童之密庵禪師,名咸傑。就應庵華禪師得法,奉勅住徑山靈隱寺,晚居天童而寂。見五燈會元,稽古略四。
- 華嚴三生
- 華嚴宗又立三生成佛:一、見聞生,於宿世見盧舍那佛,聞普賢法門,成就金剛不壞佛種子之位,是屬於宿善。二、解行生,於今生開圓解,修圓行,由十信具足十地等覺妙行之位。三、證入生,於當來世,證入佛果之位。然而以此三生,配於過現未三世,為約於下根之義,即隔世之三生也。若對於上根之機,則三生為示法門分位之語。在一生一念之中,亦有三生也。善財童子或曰來世成佛。或曰一生成佛。示此二義也。探玄記十八曰:「依圓教宗有其三位:一見聞位,即是善財次前生身。(中略)二是解行位,頓修如是五位行法,如善財此生所成至普賢位者是也。三證入位,即因位究修潛同果海,善財來生是也。」見三生成佛條。
- 豎底沙論
- Jyotiṣa,六論之一。
- 慧南
- 信州玉山人。姓章氏。世稱黃龍慧南。見黃龍條。
- 天竺
-
印度之古稱。西域記曰:「天竺之稱,異議糾紛。舊云身毒,或云賢豆。今從正音,宜云印度。」玄應音義曰:「竺今作篤,或言身毒,或言賢豆,皆訛也,正言印度。印度名月。一說云:賢豆本名因陀羅婆他那,此云主處,謂天帝也。」希麟音義曰:「竺音篤,或云身毒,或云賢豆,或云印度,皆訛。正云印特伽羅,此云月。」
在浙江杭州靈隱山飛來峰之南,分上中下三竺。有三天竺寺,三面阻山,中路直闢,若函谷然。長松夾道,唐刺史袁仁敬所植,凡九里,名九里松山,即此。
在浙江杭州。寺有三:一在飛來峰南,曰下天竺寺。一在稽留峰北,曰中天竺寺。均隋建。一在北高峰麓,曰上天竺寺,吳越建。
- 大菩提
- 佛之菩提,對於聲聞緣覺之菩提,謂之大菩提。何則。二乘之無漏。為菩提而非大。佛之無漏慧。乃為菩提而大也。唯識論一曰:「由斷礙解所知障得大菩提。」法華論曰:「菩提有三種:一聲聞菩提,二緣覺菩提,三無上菩提。」無上菩提即佛果菩提也,今指之為佛菩提。
- 乳中殺人
- 台家用語,以乳等五味配一代五時之經。第一華嚴時,為乳味時。於此乳味時中,說華嚴經對於別圓之機是頓教之相也,同時復說小乘之提謂經,使聞者得大乘之益,稱曰乳中殺人,以為不定教之相。乳中殺人者,謂乳中置毒,毒氣發,能毒人,此取涅槃經之喻也。毒,即實相之理。法華玄義十曰:「今依大經二十七云:置毒乳中乳即殺人,酪蘇醍醐亦復殺人。此謂過去佛所嘗聞大乘實相之教,譬之以毒。今值釋迦聲教,其毒即發,結惑人死。若如提謂波利經,(中略)即是乳中殺人也。」
- 烏波提涅槃
- 譯言有苦涅槃。謂外道小乘之涅槃也。慧苑音義下曰:「烏波,此翻為有,提云苦也。謂二乘所得無餘涅槃,未離變易,行苦隨故。有餘涅槃,及諸外道所計涅槃,並未離三苦故。」Upādhi‑nirvāna。
- 香口比丘
- 依歎佛功德而感得口中香氣之比丘也。釋門歸敬儀曰:「香口比丘,報由歎佛。正業所感,為人所名。」智度論十一曰:「阿輸伽王,一日作八萬佛圖,雖未見道,於佛法中少有信樂。日日請諸比丘入宮供養,日日次第留法師使說法。有一年少法師,聰明端正。次應說法,而在王邊坐。口有異香,王甚疑怪。謂彼欲以香氣薰王宮之人。語比丘言:口中有何等,開口看之。即為開口,無所有。與水使漱,香氣如故。王問大德,新有此香耶?抑舊有之耶?比丘答曰:自迦葉佛時有之。問如何而有?答曰:我昔於迦葉佛法中為說法比丘,在大眾中歡喜演說迦葉世尊無量之功德,自是以後,常有妙香出口中,世世不絕,恒如今日。」
- 天童
- 護法諸天現童形而給侍於人者。釋門正統八曰:「天童給侍。」法華經安樂行品曰:「天諸童子,以為給使。」
- 應法經
- 佛說應法經,一卷,西晉竺法護譯。即中阿含受法經之下卷。
- 施化
- 施教化也。法華玄義一曰:「如來施化之意。」
- 五乘
- 乘人使各到其果地之教法,名為乘。有一乘乃至五乘之別。其中五乘有六種:一者:一、人乘,乘五戒之行法而生於人間者。二、天乘,乘十善之行法而生於天上者。三、聲聞乘,乘四諦之行法而到阿羅漢果者。四、緣覺乘,乘十二因緣之行法而到辟支佛果者。五、菩薩乘,乘六度之行法而上於佛果者。行事鈔資持記上一之一曰:「五乘者:人、天、聲聞、辟支、及佛,能乘人也。五戒、十善、諦、緣、六度,所乘法也。」文句七之一曰:「五乘者,五戒乘出三途苦,十善乘出人道八苦,聲聞乘出三界無常苦,緣覺乘出從他聞法苦,菩薩乘出內無利智外無相好苦。」此通途之五乘也。二者:一、菩薩乘,二、緣覺乘,三、聲聞乘,四、種種性乘,合說諸乘者,五、人天乘也。見大乘莊嚴功德經中、楞伽經八。三者:一、人乘,二、天乘,欲界之六天也,三、聲聞乘,四、緣覺乘,五、菩薩乘也。四者:一、小乘之佛乘,二、小乘之緣覺乘,即愚法之緣覺也,三、小乘之聲聞乘,即愚法之聲聞也,四、梵乘,色界之諸天也,五、天乘,欲界之諸天也。見五教章上二。五者:嚴宗別途之五乘。一、小乘,愚法之聲緣二乘也(二乘有愚法不愚法之二類見二乘條),二、聲聞乘,三、緣覺乘,此二者,不愚法之二乘也,四、菩薩乘,五、一乘。與台宗之佛乘同。見五教章上二。六者:台宗別途之五乘:一、人乘,二、天乘,三、二乘,聲緣之二者,四、菩薩乘,五、佛乘也。問此中菩薩乘與佛乘如何差別?答曰:一乘家與三乘家之見解各異。法相三論之三乘家,謂菩薩與佛,但為因果之別,故菩薩乘即佛乘。華嚴天台之一乘家,謂佛與菩薩,各有因果,權之因果為菩薩乘,實之因果為佛乘。即華嚴終教天台別教之因果,是菩薩乘;華天兩家圓教之因果,是佛乘。密教以五大配於通途之五乘,五乘皆為毘盧遮那法身中之自體,立五乘成佛也。一、人乘,是為地大;以人皆住於地故也。二、天乘,是為水大;水以鍐為種子,鍐字者,離言說之義,定地之天,離言說之故也。又天者自在之義,水從方圓之器自在而轉,故其義相應。三、聲聞乘,是為火大;以聲聞自心發火,而灰身滅智故也。又火大之種子為囉,囉為語菩薩之種子,聲聞依言教而得度,故配之。四、緣覺乘,是為風大;風大之種子為訶,是因緣之義也,緣覺觀十二因緣,故其義相應,又開悟以風緣而飛花落葉之觀,故配之。五、菩薩乘,是為空大;因菩薩以二空為觀故也。見秘藏記末,同鈔十。
- 持經者
- 常受持法華經而讀誦者。經者汎名,當時人多受持法華經,故總名即為別名。
- 世主
- 世主天也。維摩經方便品曰:「釋梵世主所敬。」見世主天條。
- 無我觀
- 觀一切諸法為無我之觀法也。
- 臨終鳴鐘
- 俱舍論曰:「為臨終令生善念中死,打鐘鳴磬,引生善心故。」行事鈔下之四曰:「若終亡者,打無常磬。」佛祖統紀六(智者傳)曰:「又誡維那曰:人命將終,聞鐘磬聲,增其正念,惟長惟久,氣盡為期。」
- 訖栗枳王十夢
- 俱舍論九曰:「如訖栗枳王夢所見十事:謂大象、井、麨、栴檀、妙園林、小象、二獼猴、廣堅衣、鬥諍。」俱舍光記八曰:「訖栗枳,此云作事。是迦葉波佛父,夜夢十事。旦迦葉白佛。佛言此表當來釋迦遺法弟子先兆:一,王夢見有一大象,被閉室中,更無門戶,唯有小窗。其象以方便投身得出,尾猶為窗礙不能出。此表釋迦遺法弟子,能捨父母妻子,出家修道。於其中猶懷名利,不能捨離。二,王夢見一渴人求水,便有一井,具八功德,隨逐其人,而不敢飲。此表釋迦遺法弟子諸道俗等不肯學法,有知法者為名利故,雖隨彼為說,而猶不學。三,王見以一升真珠易一升麨。此表釋迦遺法弟子,為求名利故,以佛正法,為他人說,希彼財物。四,王夢見以栴檀與凡木易。此表釋迦遺法弟子以內正法易外書典。五,王夢見有妙園林,華果茂盛,狂賊毀壞無餘。此表釋迦遺法弟子磨滅如來正法之園。六,王夢見諸小象驅一大象出群。此表釋迦遺法弟子諸惡朋黨破戒苾芻,擯斥持戒有德之苾芻,使出於眾外。七,王夢見一獼猴,身塗糞穢,搪揬眾人。此表釋迦遺法弟子諸破戒人以諸惡事誣謗好人。八,王夢見一獼猴,實無德,而眾共捧海水灌頂,立為王。此表釋迦遺法弟子破戒苾芻實無所知,而為名利故,諸惡朋黨共相扶立為眾者。九,王夢見廣堅之衣,有十八人各取少分,四面爭挽而衣不破。此表釋迦遺法弟子,分佛正法成十八分,雖有異執而真法尚存,依之修道,皆得解脫。此顯所學之法也。十,王夢見多人共集,互相征伐,死亡略盡。此表釋迦遺法弟子既分為十八,各有門人,部執不同,互相鬥諍。此顯能學之人也。」
- 體空
- 經中所明之空理,有二種:一者體空,二者拆空,如分拆人而為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分拆色而至於極微,分拆心而至於一念,分拆之結果,始觀空,謂之拆空,是一切小乘教之空理也。體空者,無須分拆之,真押法之體而觀如幻如夢是空,存體隨顯之空理也。如金剛經,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之喻,說此體空,是大乘之所明。此體空中自含中道之理,故謂之不但空亦曰含中空。不但空者謂非如拆空之但空(分拆,諸法而但使歸空,故云但空)也。含中空者謂含中道之空也。
- 阿闥婆那
- Atharvaṇa,譯曰咒術。見韋陀條。
- 六種散亂
- 一、自性散亂,謂前五識之自性馳逐外緣不能靜定也。二、外散亂,謂修善之時,心馳散於五欲之境而不靜寂也。三、內散亂,謂修定之時,心動散於諸塵,不生味著,退失靜定也。四、相散亂,謂使他人信自己有德,詐作修善之相,而心退失也。五、麤重散亂,謂修善法之時,生我我所之執及我慢等,為此邪執麤重之力故,而所修之善法不清淨也。六、作意散亂,謂餘乘及餘定等依外教作意修習,無有證悟,卻生散亂也。雜集論一卷末說之。
- 瑜伽上乘
- 瑜伽為相應之義,三密之行業,相應而契於理,謂為瑜伽。此行為無上之佛乘,故曰上乘。真言教之美稱也。
- 不思議變易死
- 見不思議變易生死條。
- 守護大千國土經
- 三卷,趙宋施護譯。佛在鷲峰山南面大樹林中,時毘耶離國有天變地妖,國土人民號哭,佛集大梵天王及諸天諸鬼神說守護大千世界之秘法。
- 十宗
-
十宗者,律宗(南山宗),俱舍宗(有宗),成實宗,三論宗(性空宗),天台宗(法華宗),賢首宗(華嚴宗),慈恩宗(法相宗),禪宗(心宗),密宗(真言宗),淨土宗(蓮宗)也。楊仁山先生之十宗略說,以前九宗分攝群機,後一宗普攝群機。極為簡而易曉。
日本昔時流布之十宗。有二說,一大乘律宗,俱舍宗,成實宗,法相宗,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真言宗,小乘律宗,淨土宗也。二於前之十宗除大乘律宗加禪宗為十宗者。
佛門之宗派也(一)華嚴宗有五教十宗之說。即我法俱有宗,法有我無宗,法無去來宗,現通假實宗。俗妄真實宗,諸法但名宗,一切皆空宗,真德不空宗,相想俱絕宗,圓明具德宗,是也。(二)律宗一名南山宗,俱舍宗一名有宗,成實宗,三論宗,一名性空宗,天台宗一名法華宗,賢首宗一名華嚴宗,慈恩宗一名相宗,禪宗一名心宗,密宗一名真言宗,淨土宗一名蓮宗,亦稱十宗。
- 世俗
- 世有隱覆真理之義,可毀壞之義。俗有顯現流世之義,顯現順於人情之義。世事即俗法,三界之事法,悉具此二義,故曰世俗。唯識述記一本曰:「世謂覆障,可毀壞義。俗謂顯現,隨世流義。」俱舍光記一本曰:「言世俗者,有徧之法隱障真理名世,事相顯現隨順俗情名俗。又解,有徧之法可毀壞故有對治,故名為世,俗即世名俗。」
- 閱叉
- 即夜叉也。
- 十善菩薩
- 是圓教十信位之菩薩也。仁王經上曰:「十善菩薩發大心,長別苦輪海。」
- 因緣宗
- 大衍所立四宗之第一。見宗條附錄四宗項下。
- 五供
- 五供養之略。
- 嚫物
- 齋後之說法謂之噠嚫。其供物謂之嚫物。
- 祇樹
- 祇陀太子之樹林,略名祇樹。是太子供養佛者。祇陀林,祇洹林,祇洹飯那,祇哆槃那皆同。新稱誓多林。慧琳音義十曰:「祇樹,梵語也,或云祇陀,或云祇洹,或云祇園,皆一名也。正梵音云誓多Jeta,此譯為勝,波斯匿王所治城也。太子亦名勝,給孤長者,就勝太子,抑買園地,為佛建立精舍。太子自留其樹,供養佛僧,故略云祇樹也。」玄應音義三曰:「誓多,此譯云勝氏,即憍薩羅國波斯匿王之子也。槃那此云林,正言飯那,以樹代之耳。」
- 十家
- 判釋釋迦一代教相之十家也。見教判條。
- 講嚫
- 講義之謝禮。嚫為梵語達嚫Dakṣiṇā之略。譯曰布施。
- 大王
- 梵語,摩賀羅惹Mahārāja,見梵語雜名。
- 自性受用變化三身
- 法相宗所立之三身也。佛地論,取唯識論之名。是又開真合應之三身也。一、自性身,即上之法身。二、受用身,此有二。唯為佛與佛之境界。他菩薩不能見聞,佛自受用法樂之佛身。名為自受用身。是大圓鏡智之所變也。又使初地已上之菩薩感見之,使彼受用法樂之佛身。名為他受用身。是平等性智之所現也。此即上之勝應身。三、變化身,對於初地已前菩薩,二乘凡夫及諸趣之眾生變化種種之身使之感見者。即上之劣應身。是成所作智之所現也。佛地論三曰:「佛具三種身:一者自性,二者受用,三者變化。」唯識論十曰:「一自性身,謂諸如來真淨法界,受用變平等所依,離相寂然,絕諸戲論,具無邊際真淨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二受用身,此有二種:一、自受用,謂諸如來三無數劫修集無量福慧資糧所起無量真實功德,及極圓淨常徧色身,相續湛然,盡未來際,恒常自受用廣大法樂。二、他受用,謂諸如來由平等智示現微妙淨功德身,居純淨土,為住十地諸菩薩眾現大神通,轉正法輪,決眾疑網,令彼受用大乘法樂。合此二身名受用身。三變化身,謂諸如來由成所作智變現無量隨類化身,居淨穢土為未登地諸菩薩二乘異生稱彼機宜現通說法,令各獲得諸利樂事。」與上之三身相對,則如圖。
- 五種法師
-
一受持,二讀經,三誦經,四解說,五書寫,為此五種弘通法華者,謂之五種法師。法華經法師品曰:「若復有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
法華經法師品所說:一、受持法師,憶持而不忘者。二、讀經法師,正心端坐,目覩經,口宣句讀者。三、誦經法師,習讀既熟,不對文自然能誦者。四、解說法師,解說文句而授人者。五、書寫法師,書寫經文而廣流布於世者。經曰:「若復有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乃至一偈,於此經卷敬視如佛,種種供養華香。(中略)合掌恭敬,藥王當知是諸人等已會供養十萬億佛,於諸佛所成就大願,愍眾生故生於此人間。」文句八上曰:「此品五種法師:一受持,二讀,三誦,四解說,五書寫。法者規則也,師訓匠也,法雖可規,體不自弘,通之在人。五種通經皆得稱師。」
- 阿難入於鑰孔
- 結集三藏時,阿難煩惱未盡,故迦葉牽出阿難於外,阿難坐禪經行,後夜疲極息臥,頭未至枕,廓然得悟,為大阿羅漢。其夜叩門呼,迦葉言汝由門鑰孔中來,即由鑰孔中入。見智度論二,西域記九。
- 五類聲
- 悉曇體文三十三字中,除滿口聲八字,餘二十五字為類聲:一、𑖎迦等五字,牙聲;二、𑖓遮等五字,齒聲;三、𑖘吒等五字,舌聲;四、𑖝多等五字,喉聲;五、𑖢波等五字唇聲也。此中各以最後之一字為涅槃點。大疏七曰:「於迦遮吒多波五類聲中復各有五字,其一至第四四字皆慧門,第五字是證門,梵書以此五字皆同圓點。」
- 尋伺
- 舊云是觀。新作尋伺,不定法中二種之心所也。見七十五法條。
- 五戒法
- 佛初為提謂等在家弟子受三皈已,即授五戒為優婆塞優婆夷。若在家弟子破此五戒,則非清淨士女。犯五戒者,則破五分法身,一切佛法。何以故?五戒是一切大小乘尸羅根本。若犯五戒,則不得更受大小乘戒者。若能堅持,即是五大施。此五通名戒者。以防止為義。能防惡律儀無作之非。能止三業所起之惡。故通名防止。
- 世依
- 佛之尊稱。佛為一切世間之所依怙也。大日經四曰:「世依之所說。」
- 宗乘
- 各宗所弘之宗義及教典云宗乘。多為禪門及淨土門標稱自家之語。碧巖第五十則垂示曰:「權衡佛祖,龜鑑宗乘。」
- 風際
- 風輪之際底也。風輪者,即世界之最底,凡一世界之成立,於虛空上生風輪,風輪上生水輪,水輪上生金輪因而漸生須彌四洲也。見風輪條。
- 禪門戒
- 禪宗所傳之戒法也。
- 白牛
- 法華經所說三獸之一。以譬一乘法。見大白牛車條。
- 懷靈
- 有情之異名。猶言含識,懷抱靈識之義也。西域記序曰:「穹儀方載之廣,蘊識懷靈之異。」
- 三明六通
- 三明與六通。阿羅漢所具之德也。觀無量壽經曰:「聞眾音聲讚嘆四諦,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
- 憍梵波提常在天上
- 於過去世為雁時,以供養雁王之功德,今生為羅漢後,常在天上。文句二上曰:「昔五百雁,一雁常得花果,供於雁王。佛一夏受阿耆達王請,五百比丘皆食馬麥。而憍梵波提,獨在天上尸利沙園,受天王供養。增一云:樂在天上,不樂人間者,牛迹比丘第一。」
- 式叉摩那尼
- 出家五眾之一。舊譯學法女。新譯正學女。沙彌尼之欲受具足戒者,使自十八歲至二十歲滿二年間別學六法,驗胎之有無,且試行之真固也。是為式叉摩那尼。俱舍光記十四曰:「式叉摩那,唐云正學。正謂正學六法。言六法者:謂不婬,不盜,不殺,不虛誑語,不飲諸酒,不非時食。」行事鈔資持記上一之二曰:「式叉摩那,此云學法女。由尼報弱,就小學中別提六行為具方便。二年則驗胎有無,六法則顯行貞固,十誦所謂練身練心即是義也。」梵Śikṣamāṇā。
- 他毗利
- 譯言上座部。見體毗履條。(CBETA註:疑為見體毘履條)
- 五輪塔婆
- 見五輪率都婆條。
- 達磨笈多
- Dharmagupta,譯曰法密。南印度羅囉國人。隋開皇十年來,譯藥師經等。見續高僧傳二。
- 忌日
- 又作諱日。人之死日,追懷其人,而忌逸樂之事,故云忌日。禮祭義曰:「君子有終身之愛,忌日之謂也。」註「忌日者親亡之日。」楞嚴經一曰:「波斯匿王,為其父王,諱日營齋,請佛宮腋。」同長水疏曰:「先王崩日,忌諱之辰,故云諱日。諱忌也,以忌舉吉事諱避其名也。」釋氏要覽下曰:「二月十五日,佛涅槃日,天下僧俗,有營會供養,即忌日之事也。俗禮君子有終身之孝,忌日之謂也。又謂不樂之日,不飲樂故。或云諱日,或云遠日(遠日猶溫曲禮,喪事先遠日)。釋子死亡,可稱歸寂之日,蓋釋氏無忌諱故。」
- 漸次教授
- 見四種教授條。
- 寧尾拏
- 十二合掌之一。譯曰堅實心合掌。見大日經疏十三。
- 知浮法
- 根本律云:苾芻應習浮,恐有難緣,不能浮渡。
- 蟭螟作窠
- 傳燈錄曰:「洪恩禪師執仰山手作舞云:譬如蟭螟蟲在蚊子眼睫上作窠,向十字街頭叫喚。」
- 實義
- 真實之義理也。華嚴經二十九曰:「分別實義得究竟。」報恩經六曰:「不可以實義。」正理論二十三曰:「能止推徵令證實義。」
- 橐子
- 托子,亦作橐子。假字也。
- 褰帷
- 馬鳴菩薩降伏鬼辯婆羅門之故事。西域記八曰:「摩揭陀國波吒釐子城有一婆羅門,祠鬼求福,高論劇談。人來激難,垂帷酬對,終不面談,以辯資於鬼故也。馬鳴菩薩聞之,奏王乞對論,來難婆羅門。婆羅門在帷中默然塞口。馬鳴叱曰:何不釋難?所事鬼魅,宜速授辭。疾褰其帷,見其怪。婆羅門惶遽曰:止止。」
- 大孔雀王
- 明王部之一尊。駕孔雀,故云孔雀明王。詳見孔雀明王條。
【原始資料】原始资料皆来自网络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