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大辭典




《佛學大辭典》,由丁福保居士耗時八年編著而成,譯自日本人織田德能的《佛學大辭典》,是刪除了日本佛教相關資料及文獻出處之後所成的節譯本。於1922年正式出版,收錄條目三萬多個,360多萬字。

我中華則周星悶彩,已彰降誕之休征。漢日流祥,乃葉通神之瑞夢。使臣西去,釋侶東來,白馬馱貝多之文,金簡譯單蘭之典。德降偽道,化及暇陬。三國六朝暢其流,秦晉隋唐極其盛。或譯經著疏,廣闡大乘。或見性明心,單傳向上。東林則群結蓮社,南山則大啟律門。性相之妙義紛披,禪教之祖庭互峙。機鋒吐露,陸離寶劍之光。辯給回風,隆重彌天之譽。法門挺秀,崇聖教之紀綱。慧炬揚輝,啟含生之耳>目。猗歟盛矣!俟其袆而維是。經文浩瀚,研究綦難,名相紛繁,考求匪易。寧免入海算沙之困,徒興望洋向若之嗟。兼之東西迻譯,頗多鉤辀格磔之聲。華梵錯綜,每有詰屈聱牙之句。東鱗西爪,文筆矛盾>,北轍南轅,方言楚夏。設非心研之有素,雲何耳學以能詳。欲充扡格之虞,用作博通之助。辭典之編,信不可緩。校讎之責,誰任其難。

爰有丁仲祜居士,以通儒碩學之資,具濟世活人之術。精研佛學,翺翔般若之園。博覽書林,馳騖琳瑯之圃。羅海國龍宮之秘笈,抽石室金匱之珍藏。萬卷何奇,勝入瑯嬛福地,唯心可悟,如升兜率陀天。憑翰墨之因緣,植菩提之種子。前有佛學叢書之著,可媲文憲護法之編。今更出大手筆,纂大辭書,抒慈悲之願力。應時勢之要,求悟明鏡之非臺。握智珠而遍照,旁搜遠紹,東取扶桑瀛島之書賾。邃鉤玄西考>,賢豆恒沙之偈,聯珠貫玉,不憚雞窗螢案之辛勤。取精用宏,備極蠶絲牛毛之煩瑣,刮磨淬礪,輯為專書,慘淡經營,集成巨帙。

舉凡名數真言,掌故儀法等類,遍為采集,無不搜羅。列部三十有三,檢壹畫而諸字畢備。引證廣之又廣,閱壹典而群義可征。意解心開,得剖奧義。耳提面命,如近良師。入玄妙之法門,賴斯寶鑰。涉汪洋之教海,需此南針。藝林敷優曇之花,著作家別開生面。法苑結摩羅之果,菩提道總合明心。

如能因文悟理,不滯名言,自然入聖超凡,圓成大覺。是不特為考古之鏡,饋貧之糧已也。納廿年匏繁,遽然夢醒南柯。壹領袈裟,惕若恩懷西竺。鏡花水月,瞰破紅塵。清磬洪鐘,精修白業。拈貝葉遍尋教網,睹桃花未悟禪機。自利利他彌切,度生之宏願先覺。覺後端賴命世之雄才,聆法海之潮音。讀例言得覘鴻制,募韓陵之寺石。效喤引敢擬駢詞,行看電掣星馳,永流通於塵剎。風行雷厲,自傳播於大千。>法界眾生皆叨法喜,法門眷屬盡獲法施。見聞思修,願同趣妙莊嚴路。開示悟入,俾悉證凈法界身。是為序。

辛酉暮春既望古瀛釋顯蔭撰於甬城觀宗學社



藏識
八識中第八阿賴耶識也。阿賴耶,譯曰藏。含藏一切種子之識也。依性宗,則為直真妄和合之識也。圓覺經曰:「我相堅固執持潛伏藏識,遊履諸根曾不間斷。」六波羅蜜多經十曰:「藏識為所依,隨緣現眾像。如人目有翳,妄見空中華。」業疏濟緣記三下曰:「梵云阿梨耶,或云阿賴耶,此云含藏識,謂含藏一切善惡因果染淨種子。」
獅子座
智度論謂佛為人中獅子。凡所坐若床若地。皆名獅子座。
悉曇十二章
摩多之十二音也。西域記二曰:「開蒙誘進,先遵十二章。七歲後,漸授五明大論。」
一實圓乘
明一圓頓之旨之教法:「即法華經是也。」
末栗者
摩哩者Marīca,譯言胡椒。見百一羯磨八。
身業供養
三業供養之一。見供養條。
兩班
見兩序條。
生死長夜
生死如夢。故譬之於長夜。唯識論七曰:「未得真覺,常處夢中,故佛說為生死長夜。」
修跋拏婆頗婆鬱多摩因陀羅遮閱那修多羅
Suvarṇaprabhāo‑ttamendrarājāsutra,譯曰金光明帝王經。金光明玄義上曰:「真諦三藏云:修跋拏,此言金。婆頗婆,此言光。鬱多摩,此言明。因陀羅,此言帝。遮閱那,此言王。修多羅,此言經。都云金光明帝王經。」
阿字一百義
一、一切法無來。二、一切法無去。三、一切無行云云。舉無住,無本性,根本以下一百。
石壁無礙
謂佛菩薩之神力,石壁無障,通行自在也。楞伽經二曰:「意生身者,譬如意去,迅速無礙,故名意生。譬如意去,石壁無礙。」
開曉
開蒙明暗也。藥師經曰:「幽明眾生,悉蒙開曉。」
紫磨
金之最上品也。書禹貢,厥貢璆鐵。釋文。郭注爾雅。璆即紫磨金。按爾雅作鏐。孔融文。金之優者。名曰紫磨。南史林邑國傳。夷人謂金之精者為陽邁。若中國云紫磨者。參照次項。(CBETA註:即參照紫磨金項)
制戒
佛對弟子制戒律也。
阿㝹羅陀補羅
梵名Anurādhapura,錫蘭之古都。在島之北部。此地自佛教初傳以來至西曆第八世紀末,以為錫蘭島之首府,故關於佛教之遺物存者不少。塔園,無畏山塔,逝多林園Jetavanārāma及銅宮,其最著者也。其中以塔園為最古。此地東方有眉沙迦山者,阿育王之子摩哂陀初在此地教化國王及其島人之所也。見善見律二。
流水灌頂
見流灌頂條。
大悲咒
千手陀羅尼之別名。千手經曰:「若能稱誦大悲咒婬欲火滅邪心除。」
宿願力
宿願之力用也。觀無量壽經曰:「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
毘俱胝菩薩
尊稱毘俱胝天女曰菩薩。見毘俱胝條。
三摩缽底
Samāpatti,禪定之一種。又曰三摩缽提,三摩拔提,三摩跋提。見三摩半那條。又希麟續音義曰:「三摩缽底,梵語也,此云等至,琳菀兩法師云謂由加行伏沈掉,力至其受位,身心安和也。亦云等持。」
梵王宮
大梵天王之宮殿也。觀無量壽經曰:「有五百億妙華宮殿,如梵王宮。」
馬鳴菩薩大神力無比驗法念誦儀軌
一卷,唐金剛智譯。釋迦如來坐菩提樹下馬鳴菩薩白佛自說大神咒,使像末之貧窮獲大福利。
六方護念
又曰六方證誠,六方證明。阿彌陀經舉六方諸如來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言。有曰:「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一識
小乘之成實宗及經部,謖眾生唯有一識,一識依於六根而緣六境,而說明之以經中所說六窗一猿之喻。是亦有一理。密教亦立一識。中臺大日尊之法界體性智是也。
頓大
指華嚴經。頓為頓教,大為大乘教也。如般若經雖為大乘教,而為對於漸入之機說於小乘教之後者,則是漸教之大乘教也。華嚴經為佛於成道初,對於頓入之菩薩,頓說大乘教者,則為頓而大,故曰頓大。
違境
違逆自己身心之境界,即起瞋恚受苦痛之事象也。境相本無差別,而任自己之心意以判之也。
徧處
觀法之名。與十一切處同。見八背捨條。
昏鐘鳴
昏鐘之鳴時也。禪林之語。
伽羅樹
陀羅尼集經十一曰:「欲除家內一切災禍,取伽羅樹枝,若無此木取石榴枝,寸截塗酥酪蜜,咒之一徧著火中。」案此為多伽羅之略稱也。
明珠譬淨戒
法華經序品曰:「持淨戒猶護明珠。」梵網經偈曰:「諸佛子!宜發大勇猛,於諸佛淨戒護持如明珠。」六度集經三曰:「具戒行者心無穢濁,內外清潔。凡夫猶瓦石,具戒高行者若明月珠也。」箋難一曰:「經護明珠,或是明月珠也。」
佉陀尼
Khādanīya,食物名。見珂但尼條。
覺心
本覺之妙心。一心之靈性,本來離迷妄,故云覺。全之即稱佛圓覺經曰:「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化雖滅空性不壞。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
智果
涅槃曰斷果,菩提曰智果。以菩提為佛智,由因地修行而生之妙果也。
大曼荼羅
四種曼荼羅之一。圖畫彫刻諸尊之形體及形體者。此中具足五大故曰大秘藏記本曰:「大曼荼羅五大也,謂繪像形體等也,高廣之義。」
人仙
佛之德號。佛是人中之仙也。涅槃經二曰:「遠離於人仙,永無有救護。」
秘密上乘
稱真言之教法。秘密最上之乘教也。
大聖金剛夜叉
五大明王之一,見金剛夜叉條。
應化佛菩提
三佛菩提之一。見菩提條附錄。
百法明門論
具名大乘百法明門論。一卷,唐玄奘譯。自瑜伽論本事分中略錄百法之名數者。本論各家之註述如下:百法明門論解二卷,附科文一卷,唐窺基註解,明普泰增修。百法明門論疏二卷,唐普光撰。百法論顯幽鈔二十卷,唐從芳述。百法論義一卷,明德清述。百法明門論纂一卷,明廣益纂釋。百法明門論贅言一卷,唐窺基註解,明明昱贅言。百法明門論直解一卷,明智旭解。
外道四執
是天竺外道九十六種之總括:一邪因邪果,外道云大自在天能生萬物,萬物若滅,還歸本天,若天瞋,則四生皆苦,若天喜,則六道悉樂。然天非物之因,物非天之果,蓋是邪心之所畫,故曰邪因邪果。二無因有果,執萬物無因而有自然,例如言萬物依造化而有,造化無因,簡言之,即造化無因而有果也。又名自然外道。就無因言,謂為無因,就有果言,謂為自然,此其所執也。三有因無果。斷見者流,謂唯有現在實無後世,例如草木,盡於一期是也。四無因無果,總為撥無因果之邪見,無可受苦樂果之善惡業因,亦無對於善惡業因之苦樂果也。三論玄義曰:「總論西域九十六術,別序宗要,則四執盛行:一計邪因邪果,二執無因有果,三立有因無果,四辨無因無果。」
十三大院
胎藏界之曼荼羅也。青龍軌,十三院具有之,現圖曼荼羅略四大護院而為十二院。其所以略之者,一說謂為四重總在故也。愚案十三院其數自與十三層之法界塔婆相應也。見現圖曼荼羅條。(CBETA註:疑為見現圖曼陀羅條)
入院
禪僧出世入某院也。
元品能治
退治元品無明者,等覺智歟,妙覺智歟。昔有開善莊嚴之諍。開善法師言妙覺智斷,引勝鬘經無明住地,其力最大。佛菩提智之所能斷之文。莊嚴師言等覺智斷。引大經有所斷,名有上士。無所斷,名無上士之文。
正因緣
對外道說邪因緣而言。
胎藏界九尊
中臺八葉院之九尊也。前之五佛加東南維普賢菩薩,西南維文殊菩薩,東北維彌勒菩薩,西北維觀音菩薩之四尊也。
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
一卷,後漢安玄,嚴佛調共譯。說斷生死應念十二因緣。
禪那波羅蜜
十波羅蜜菩薩之一。主靜慮。胎藏界虛空藏院中央左第五位之尊也。密號曰正定金剛。
迦迦迦
見迦迦條。
延壽
杭州慧日山永明寺智覺禪師,名延壽。參天台韶國師而悟玄旨。吳越忠懿王錢俶,深歸於師。遷於永明大道場。眾盈三千。宋太祖開寶八年,年七十二而寂。著宗鏡錄百卷,萬善同歸集六卷。師嗣天台韶國師,韶嗣法眼益禪師。見五燈會元十,佛祖統紀二十六,佛祖通載二十六,稽古略三。
不淨行
又云非梵行。梵者清淨之義。非梵行謂淫事也。愛染污心,故名不淨行。梵網經疏下曰:「淫戒名非梵行。鄙陋之事,故言非淨行。」
入堂五法
戒律宗入法堂當守五種之法規。參照入眾五法條。
薩多般那求訶
Saptaparnagūha,王舍城五精舍之一。法華文句一曰:「薩多般那求訶,此云七葉穴。」翻梵語九曰:「薩多般那求呵,應云薩多般羅那,譯曰七葉。求呵,譯曰穴。又云薩多般那舊呵山,譯曰:薩多者七,般那者葉,舊呵者窟。」
五種自在
一壽命自在,菩薩成就法身之慧命,了無生死壽夭,延萬劫而不長,促一念而不短,但為度脫有情,以諸方便隨機示現長短壽命之相,其心無所罣礙也。二生自在,菩薩為度脫有情,以大悲心隨類受生,饒益一切處,天宮非樂,地獄非苦,去住無礙也。三業自在,菩薩萬行具足,悲智雙運,或現神能,或說妙法,或入禪定,或修苦行,所作之行業,但為利他而縱任無礙也。四覺觀自在,麤心曰覺,細心曰觀。菩薩或修禪觀之行,或起利生之行,雖有思惟,然離諸散亂,隨願度生,平等無礙也。五眾具果報自在,菩薩因行深廣,果報殊勝,於一切所須之具,不假經營,自然周具,心無染礙也。見大寶積經六十八。
結跏趺坐因由
智度論七曰:「諸坐法中,結跏趺坐,最安穩不疲極,此是坐禪人坐法。(中略)此是禪坐,取道法坐,魔王見之,其心憂怖。(中略)見畫跏趺坐,魔王亦愁怖,何況入道人,安坐不傾動。」嘉祥法華義疏二曰:「結跏趺坐,是諸佛常坐之法。作此坐者,身端而心正也。」行事鈔下之三曰:「薩婆多云:加趺坐者,將正心故。」秘藏記鈔四曰:「結跏趺坐,其形方形也。方形主不動轉德,故入道時殊用此坐法也。」
阿毘達磨界身足論
六足論之一。世友尊者造,唐玄奘譯,三卷。已上五論加入施設足論者,對於發智身論謂之六足論。見俱舍論光記一。
五葉
傳燈錄達磨章舉達磨傳法之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是禪家分五家之讖語也。
內證智
佛之內心,證悟真理之智慧也。十卷楞伽經九曰:「我乘內證智,妄覺非境界。」二教論上曰:「此三密門者,所謂如來內證智境界也。」
正覺華
極樂淨土之蓮華,為依彌陀如來正覺所成之華,故曰正覺華。淨土論曰:「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
智月
智慧之光明,譬如月也。唐華嚴經八十曰:「如來智月出世間。」
梵名若那戰達羅Jñānacandra,譯曰智月。唯識十大論師之一。護法菩薩之門人。見唯識述記一本。
採蓮華王經
採華違王上佛授決號妙華經之異名。
譬喻
梵云阿波陀那Avadāna,以了知之法,顯未了知之法也。法華文句五曰:「譬者比況也,喻者曉訓也。託此比彼,寄淺訓深。(中略)動樹訓風,舉扇喻月,故言譬喻。」涅槃經二十九說八種之喻法:一,順喻,隨順世諦,次第自小向大而喻也。天降大雨,則小坑滿,小坑滿,故大坑滿,大坑滿,故乃至大海滿,如來法雨亦如是,眾生戒滿乃至解脫滿,解脫滿,故涅槃滿,是名順喻。二,逆喻,逆於世諦,次第自大向小為喻也,大海本為大河,大河本為小河,乃至溝澮本為大雨,如是如來涅槃本為解脫,乃至持戒本為法雨,是名逆喻。三,現喻,以現前事為喻也,如說眾生心性,猶如獼猴。四,非喻,假設非實事之事為喻也,如說佛告波斯匿王,有大山自四方來,欲害人民,則王如何?是假設四山譬老病生死也。五,先喻,先設譬喻,後以法合也,如說有人貪著妙花,而採取之時,為水漂流,眾生如是貪愛五欲,為生死之水漂沒。六,後喻,先說法,後設喻而顯之也,如經云勿輕小罪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滿大海是也。七,先後喻,先後所說皆是譬喻之意,如經云譬如芭蕉,生果則死,愚人得養,亦復如是,如騾懷妊,命不久全是也。八,徧喻,始末皆假喻而顯之也。如具說忉利天質多羅樹生長之狀,而徧喻佛弟子等。
麗塔
美麗之塔也。宋書謝靈運傳曰:「謝麗塔於郊郭,殊世間於城傍。」
人乘
五乘之一。謂五戒之教。乘此以生於人趣也。
華嚴宗七祖
第一馬鳴菩薩,第二龍樹菩薩,第三支那之元祖帝心尊者杜順,第四雲華尊者智儼,第五賢首大師法藏,第六清涼大師澄觀,第七圭峰大師宗密也。此七祖宋淨源奉勅記之。見八宗綱要。
大善利
大善大利也。善必具利。法華經信解品曰:「深自慶幸獲大善利。」
遏吒薄
見阿吒嚩迦條。
龍施女經
一卷,吳支謙譯。須福長者女名龍施。浴時遙見佛之相好,發菩提心。魔變為父之相,初使修小乘,心堅不動。魔教自樓投下而死,變成男子,得道記。
馬大師
馬祖道一禪師也。見馬祖條。
婆須蜜多羅
與婆須蜜同。
駄婆
梵名。譯言奴。參照無價駄婆條。(CBETA註:疑為參照無價馱婆條)
護世四王
見護世四天王項。
實化二身
見二身條附錄。
見二色身條。
覺岸
比迷於海,譬覺於岸。佛也者,到於悟岸者也。玄贊一曰:「庶令畢離苦津,終登覺岸。」
元吳興沙門覺岸,號寶洲考釋氏之事實,著釋氏稽古略四卷。有至正十四年李桓之序。見續稽古略一。
家家
十八有學之一。一來向中證極果之聖者也。此有二種:一三生家家,斷欲惑三品,既滅四生,猶餘六品,即三生者。二二生家家,斷欲惑四品,既滅五生,猶餘五品,即二生者。此聖者三生或二生,由家轉生於家,證極果,入涅槃,故稱家家。而三生二生之一生,與人之一生皆謂之少生或半生。合於天之一生所謂一大生也。此有平等家家與不等家家之二種(婆沙正理說二種,俱舍說平等之一種)。平等家家者,為天三人三,天二人二,或人三天三,人二天二也。不等家家者,為天三人二,天二人一,或人三天二,人二天一也。因之分為天家與人家二種。天家家者,謂平等家家之天三人三或天二人二,於天處得道,又還於天處而證極果者(因得道與涅槃之處而得名)。不等家家之天三人二或天二人一,於人處得道,於天證極果者(但由涅槃之處而得名)。人家家者謂平等家家之人三天三或人二天二於人處得道,於人處證極果,不等家家人三天二或人二天一,於天處得道,於人處證極果也。今就此中不等家家中第一種,天三人二三生家家之天家,示其生處得果之相,則先於人中得見道已,斷三品之惑。從此命終而生於天之一處。又由天死,來生人間,受人之一生,又由人死,生於天處,受天之一生。合前之一生為天之二生。復由天來生人間受人之一生,合前之一生為人之二生。又由人死,上生於天,更受一生,合前之二生為天之三生。於此第三生斷盡一切餘惑而證阿羅漢果也。故三生之天家家為天三人二(總除最初得道之生)。三生之天家家既然,則其餘二生天家之天二人一,三生之人家家之人三天二,二生之人家家之人二天一及平等家家之四種亦準此可知。此中平等家家為不厭受生之人,故三生者人天具三生,二生者人天具二生。不等家家為厭受生之人,故三生者人天中,一方三生滿,則三生之分濟,故一方之生,略而不受也。二生準是可知。見婆沙四十二,俱舍光記二十四,四教儀。
十九大士
與十九應身同。但此正指觀音也。日本慈覺大師顯揚大戒論偈曰:「文殊妙海菩薩僧,十九大士契聖眾。」
聖種性
五種性,又六種性之一。見種性條。
觀身成佛儀軌
妙吉祥平等瑜伽秘密觀身成佛儀軌之略。
試經
讀經之試驗也。禪林之語。
辟支地
通教十地之一。辟支佛之地位也。
梵語阿他Artha,又作阿阤,譯曰義。道理,意味也。華玄略述一本曰:「義者所以也。」淨影維摩義記四曰:「義別有三:一對相顯實,所以名義。二對體用顯義用名義。三對惡論善義利名義。」
八功德水想
觀經所說十六觀之一。觀想極樂八功德水之相之行法也。
盧遮那
見流舍那條。
因源
對果而謂為因,對末而謂為源也。華嚴經疏四曰:「因該果海,果徹因源。」
囉乞尖拏
見邏乞灑條。(CBETA註:疑為見邏吃灑條)
毘城
毘耶離城也,維摩居士居之。
疑根
疑念深入於心,譬如根。萬善同歸集六曰:「智刃絕揮,疑根頓斷。」楞嚴經二曰:「佛哀愍宣示圓音,拔我疑根,歸無上道。」
藥珠二身
藥樹王身如與如意珠王身也。佛為拔眾生苦化現之身,謂之藥樹王身(見藥樹王身條),為與眾生以樂化現之身,謂之如意珠王身。法華玄義六曰:「示身輪者,即是示藥樹王身如意珠王身。」法華嘉祥疏二曰:「菩薩有二種身:一如意珠王身,能與一切樂。二藥樹王身,見聞之者無不苦滅。」
慈恩
施慈悲之恩德於人也。無量壽經下曰:「蝡動之類,皆蒙慈恩。」
唐法相宗窺基,住京兆大慈恩寺,後世稱之曰慈恩大師。見窺基條。
自性差別
因明宗法五名之一。見宗法條。
牟尼
Nuni,譯曰寂。又作寂默,寂靜。有二解:一就事,一就理。就事而解,則悉多太子始入劫毘羅城時,使諸釋子寂靜無言,故父王附以牟尼之稱,又出家後常修禪行,而寂默無言,故從時人受牟尼仙之號。牟尼本為靜止身口意三業之學道者之尊號,通於內外之稱號也。毘奈耶雜事二十日:「是時菩薩乘四寶輿,無量百千人天翊從入劫比羅城。諸釋迦子,體懷憍慢,立性多言。菩薩入城,皆悉默然牟尼無語。王見之已,報諸臣曰:諸釋迦子體懷傲慢,立說多言。太子入城,皆悉默然牟尼無語。應與太子名名曰:釋迦牟尼。此是菩薩第二立名。」佛本行集經二十曰:「菩薩行路,諦視徐行。有人借問,默然不答。彼等人民各相語言:此仙人者必釋種子。因此得名釋迦牟尼。」玄應音義十八曰:「牟尼,經中或作文尼,舊譯言仁,應云茂泥,此云仙。仙通內外,謂久在山林修心學道者也。」仁王經合疏上曰:「牟尼者名也,此云寂默,三業但寂默也。」理趣釋下曰:「牟尼者,寂靜義,身口意寂靜,故稱牟尼。」就理而解,則佛與三乘之聖人所證之法名寂默,依之而稱佛為牟尼,蓋佛及阿羅漢之通稱也。唯識論十曰:「大覺世尊,成就無上寂默法,故名大牟尼。」俱舍論十六曰:「無學身語業名身語牟尼,意牟尼即無學意。(中略)何故牟尼唯在無學,以阿羅漢是實牟尼,諸煩惱言永寂靜故。」大日經疏一曰:「牟尼者,是寂默義,言佛身語心皆究竟寂滅過言語地。以對二乘小寂,不可為譬,故云大牟尼也。」同十二曰:「牟尼者,寂默義也。常寂之土,微妙寂絕。幽深玄遠,不可以言說之。如是法界寂然大滅度法,唯佛一人究竟清淨,故名牟尼也。」同十三曰:「牟尼,是佛都號也。」宗輪論述記曰:「牟尼者,此翻為寂。寂煩惱故,寂生死故,處大涅槃得寂滅故,寂諸戲論證真理故。」唯識述記十末曰:「梵言牟尼,此言寂默。寂默法者離言法也。或離過故名為寂默,通三乘解,成一切法性相離言不二法門,名為寂默。」
馬頭觀自在菩薩真言印
十八契印之一。辟除諸魔障之印契也。
三戒壇
三戒壇之作法,宜標准四分律,此雖為小乘法,然戒無大小,一般大乘僧亦就之。是南山律宗及法相宗等之意。天台宗亦然。
軌持
解法之字義者。法有二義,一軌之義,謂以其體為軌範使人起領解心也。二持之義,謂維持其體不混亂他體也。唯識論一曰:「法謂軌持。」同述記一本曰:「軌謂軌範,可生物解。持謂任持,不捨自相。」
下生經
彌勒下生經之異名。
十問舉疑
論場之論題也。
一衲
又作一納。一枚之衲衣也。衲衣為僧衣之名。見納衣條。佛祖統記六慧思傳曰:「平昔禦寒,唯一艾納。」
辨才天
司音樂之天。為福德之神。或作美音天,妙音天。即乾闥婆之類。後與吉祥天混而為一,遂至以為福德之神。胎藏界外金剛部院西方那羅延天之旁,有其位。
毘目多羅
見毘目瞿沙項。
鎮國道場
鎮護國家之道場也。
龍樹出家因緣
龍樹傳云:龍樹生於婆羅門種,一切經書道術,無所不通。有契友三人,相共至術家,學隱身法,於王宮中為淫樂。王悟之,閉諸宮門,使數百力士以刀斬空。三人者即死,唯龍樹依王頭側得免,是時始知欲為眾禍本。入山詣一佛塔,出家受戒(付法傳亦同)。
謗法
誹謗正法之略。
摩婁伽
見摩魯迦條。
顯實宗
淨影所立四宗之第四。
緣塵
緣色聲等之六塵也。楞嚴經二曰:「念無始來,失卻本心。妄認緣塵,分別影事。」長水之義疏曰:「悟知緣塵之心是影事。」
善根方便所度無極經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之異名。
怨賊
害人之命奪人之財者。維摩經方便品曰:「是身如毒蛇,如怨賊,如空聚。」遺經曰:「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
七加行
七方便之別名。
衲衣
見納衣條。
前後際斷
謂有為法之前際後際斷絕而不常住也,但觀之似不斷絕者,以前後相續故也,如旋火輪然。維摩經弟子品曰:「法無有人,前後際斷故。」淨影疏曰:「有為之法,前後相起,前為前際,後為後際。」
寂靜門
一切諸法本來寂靜,故稱一切法云寂靜門。寶篋經曰:「文殊師利,於東方莊嚴國佛名光相,現在說法,有大聲聞名曰智燈。因文殊問:默而不答:彼佛告文殊云:可說法門令諸眾生得無上道。文殊答云:一切諸法皆是寂靜門。」
授手
上輩三品之往生人臨終時,西方極樂之佛菩薩皆執金剛臺至行者前,授手迎接行者也。觀無量壽經曰:「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中略)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語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
文殊師利菩薩六字咒功能法經
一卷,六字文殊法之本經也。
四煩惱
與末那識常恒相應之四種根本煩惱也。一我痴,二我見,三我慢,四我愛。見唯識論四。
又云四惑。於第七末那識常恒相應之四種根本煩惱也。一我痴,即無明,愚於我之相而迷無我之理也。二我見,即我執,於非我之法妄計為我也。三我慢,即倨傲,持所執之我,令心高舉也。四我愛,即我貪,於所執之我深生耽著也。見成唯識論四。
施設論
三卷,趙宋法護譯,問答世間出世間之諸法及神通變化等之事者。
覺山
譬佛之妙覺於山也。性靈集七曰:「覺山妙果,不可不仰。」
慈悲衣
法衣之德名也。見袈裟條。
金剛喜菩薩
Vajrasādhu,金剛界曼陀羅第一成身會中東方五月輪之五尊中,位於阿閦如來後方之菩薩名。司歡喜之德。秘藏記末曰:「金剛喜菩薩,肉色,二手當胸拳。」聖位經曰:「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剛善哉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剛善哉菩薩菩薩形,住阿閦如來後邊月輪。」
私呵三昧經
私呵昧經之異名。
六法戒
七眾中,學法女宜受持之戒法也:一、染心相觸,以染污心觸於男子之身也。二、盜人四錢,盜他人之金錢四錢也。三、斷畜生命,殺畜生之命也。四、小妄語,自稱我為聖者而貪供養,為大妄語,其餘不實之言為小妄語。五、非時食,過午而食也。六、飲酒也。行事鈔下四之三曰:「式叉摩那此云學法女,四分十八童女應二歲學戒。又云:小年曾嫁年十歲者與六法。(中略)學六法即羯磨所為,謂染心相觸、盜人四錢、斷畜生命、小妄語、非時食、飲酒也。」俱舍光記十四曰:「梵云式叉摩那,唐言正學,謂正學六法。言六法者:謂不婬、不盜、不殺、不虛誑語、不飲酒、不非時食。」二年間堪忍此戒法者,初為比丘尼,得受具足戒。
解脫天
玄奘三藏在印度時,彼土之小乘眾,稱三藏為解脫天。慈恩寺傳五曰:「諸眾歡喜,為法師競立美名。大乘眾號曰摩訶耶那提婆,此云大乘天。小乘眾號曰木叉提婆,此云解脫天。」
缽盂
或作盋盂。鉢為梵語,盂為漢語,梵漢雙舉之名。勅修清規辨道具曰:「梵云鉢多羅,此云應量器,今略云鉢,又呼云鉢盂,即華梵兼名。」演繁露曰:「東方朔傳注:盂,食器也。若盋而大,今之所謂盋盂。盋音撥,今僧家名其食器為鉢,則中國古有此名,而佛徒用之。」按說文云:盋食器也。盂屬。然則以鉢多羅為盋盂者,音義兼譯也。參照鉢多羅條。
迦嚩遮
譯曰甲冑。大日經疏九曰:「伐折囉是金剛,迦嚩遮名甲。」Kavaca盔甲(名義大集二三八)。
優婆娑柯
見優婆塞條。
智旭
名智旭,字蕅益,自號八不道人。從所居而曰靈峰。父岐仲,持白衣觀音咒祈子,母金氏,夢大士抱子授之而生,時明萬歷二十七年五月三日也。初學儒,以聖學自任,作闢佛論數十篇。十七歲閱蓮池大師自知錄敘及竹窗隨筆,取論焚之。二十歲喪父,讀地藏本願經發出世之心,日誦佛名。居三年,聞一法師講首楞嚴經,至空生大覺,忽生疑不能得,遂於像前發四十八願,決心出家。天啟二年三夢憨山,時憨山在曹溪,不能往從,從憨山之徒雪嶺剃度。尋往雲棲聽古德講唯識論,疑與首楞嚴之宗旨不合,請問。古德云:性相二宗不許和會。心怪之曰:佛法豈有二耶?遂入徑山參禪,性相二宗,一時透徹。旭見律學退廢,以興律為任,既述毘尼集要,尋欲註梵網經,於佛前拈鬮以決所宗,得天台宗,於是究心台部,而不肯為台宗子孫,以近世之台宗禪宗賢首慈恩各執門庭不能和合也。晚住靈峰,生平著述合有四十餘種,順治十一年正月二十一日寂,壽五十七。嘗曰:生平行履,百無一長,獨有大菩提心,忘身為人,捨己從人,為堪質之於三世慈尊者。見靈峰宗論。師之靈峰二十景頌中大雄峰頌曰:「鷲嶺遙傳秪一傳,由來吾道貴聞知。但從龍樹通消息,不向黃梅覓破衣。」
摩訶震旦
即中國也。唐書西域傳曰:「貞觀十五年,(中略)帝命雲騎尉梁懷璥持節慰撫,尸羅逸多驚問國人:自古亦有摩訶震旦使者至吾國乎?」同注曰:「一切經音義,摩訶此言大也。」法苑珠林曰:「梵稱此方為脂那,或云真丹,或作震旦,蓋承聲有楚夏耳。」
魔軍
惡魔之軍兵。佛成道時,第六天魔王率諸眷屬來妨成道,佛以神力悉降伏之。又一切惡事妨佛道者為魔軍。法華經化城喻品曰:「其佛坐道場,破魔軍已。」大日經疏九曰:「猶如婆伽婆,樹王下時慶,以慈心力故,破無量魔軍。(中略)此中言魔軍者,梵本正音博吃芻,是羽翼黨援之義。今依古譯會意言耳。」智度論五曰:「我以智慧箭,修定智慧力,摧破汝魔軍。」
與願印
又曰施願印,滿願印。仰掌舒五指而向下,流注如意寶或甘露水之相也。為寶生如來地藏菩薩虛空藏菩薩等本誓之標幟。求聞持法曰:「右手復作與諸願印,五指下垂,現掌向外,是與願印相。」攝真實經曰:「第三結施諸願印,舒右五指仰掌,想從五指間雨如意寶珠,眾生一切諸樂皆令圓滿,是印名為能令圓滿一切眾生所愛樂印。」大日經疏十六曰:「與願手,舒指仰掌向下流注甘露水。」梵Varadamudrā。
禪要秘密治經
治禪病秘要法之異名。
轉法輪菩薩
仁王經所說五大力菩薩中,金剛波羅蜜多菩薩(又曰般菩薩)之異名也。不空三藏所持之梵本金剛頂瑜伽經,謂之轉法輪菩薩。新譯仁王經謂之金剛波羅蜜多菩薩。舊譯仁王經謂之無量力菩薩。此菩薩為大日如來之正法輪身,不動明王乃其教令輪身也。仁王經儀軌下曰:「言金剛波羅蜜多者此云到彼岸也,如彼經云轉法輪菩薩也。依正法輪現勝妙身,行願圓滿,住等覺位也。手持金剛輪者,毘盧遮那佛初成正覺時請轉法輪,以表示故。又以法輪化導有情,令到彼岸故。依教令輪現作威怒金剛不動,摧伏一切鬼魅惑亂諸障礙者。」
覺道支
七覺支與八正道支。稱讚淨土經曰:「甚深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道支等,無量妙法。」
唯識二十論述記
二卷,唐慈恩作,受玄奘之旨趣釋唯識二十論。
大攝受
佛之德號。謂佛以大慈悲攝受一切眾生也。讚阿彌陀偈曰:「稽首清淨大攝受。」
琰魔使
極惡之人,琰魔王遣鬼卒引取之。藥師經曰:「然彼自身,臥在本處。見琰魔使引其神識,至於琰魔法王之前。」善殊之贊解之曰:是藥師如來方便力,使惡人夢見之也。
經軌
大聖天歡喜雙身毘那夜伽法,一卷,不空譯。使咒法經,一卷,菩提留支譯。大聖歡喜雙身大自在天毘那夜迦王歸依念誦供養法,一卷,善無畏譯。大聖歡喜雙身毘那夜迦天形像品儀軌一卷,憬瑟撰。毘那夜迦誐那鉢底瑜迦悉地品秘要,一卷,含光記。佛說金色迦那鉢底陀羅尼經,一卷,金剛智譯。
佛說七俱胝佛母準提大明陀羅尼經一卷,金剛智譯,稱為金剛智儀軌。七俱胝佛母所說准提陀羅尼經一卷,不空譯,稱為不空儀軌,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一卷,地婆訶羅譯。七佛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法,一卷,善無畏譯。七俱胝獨部法,一卷,善無畏譯。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一卷,唐伽梵達磨譯。是通常之千手經也。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神咒經,二卷,唐智通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姥陀羅尼身經,一卷,唐菩提流志譯。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一卷,唐不空譯。大悲心陀羅尼修行念誦略儀,一卷,唐不空譯。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秘密法經,一卷,三昧蘇婆羅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一卷,唐不空譯。千手觀音造次第法儀軌,一卷,唐善無畏譯。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咒本,一卷,唐金剛智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身咒本,一卷,唐金剛智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治病合藥法,一卷,唐伽梵達磨譯。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一卷,宋知禮集。
阿吒薄俱元帥大將上佛陀羅尼經修行儀軌,三卷,唐善無畏譯。又有阿吒婆拘鬼神大將上佛陀羅尼神咒經,一卷,阿吒婆拘鬼神大將上佛陀羅尼經,一卷,阿吒薄拘付囑咒,一卷,俱失譯。
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三十卷,唐菩提流志譯。佛說不空羂索咒經一卷,隋闍那崛多譯。不空羂索神咒神經,一卷,唐玄奘譯。不空羂索咒心經,一卷,唐菩提流志譯。佛說聖觀自在菩薩不空王秘密心陀羅尼經,一卷,趙宋施護譯。已上四經皆前經之第一品也。又,佛說不空羂索陀羅尼儀軌經,二卷,師子國三藏阿目佉譯。是三十卷經一二兩卷之異譯也。又,不空羂索陀羅尼自在王咒經,三卷,唐寶思惟譯。不空羂索陀羅尼經,二卷,北天竺婆羅門李無諂譯。二經同本也。
北斗七星護摩法一卷,北斗七星護摩念誦儀軌一卷,北斗七星延命經一卷,北斗七星念誦儀軌一卷。
佛說大方廣曼殊室利經,一卷。金剛頂經多羅菩薩念誦法,一卷。聖多羅菩薩經,一卷。聖多羅菩薩一百八名陀羅尼經,一卷。聖多羅菩薩梵讚,一卷。
實叉難陀譯之地藏菩薩本願經,二卷。玄奘譯之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十卷。失譯之大方廣十輪經,八卷。輸婆迦羅譯之地藏菩薩儀軌一卷。其他涉於疑者,有延命地藏經一卷,地藏菩薩念誦儀軌一卷,蓮華三昧經一卷。
有如意輪菩薩念誦法一卷,觀自在如意輪瑜伽一卷,如意輪菩薩觀門義註秘訣一卷,如意輪陀羅尼經一卷,觀世音菩薩秘密藏如意輪陀羅尼神咒經一卷,觀世音菩薩如意摩尼陀羅尼經一卷,佛說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尼經一卷,觀自在如意輪菩薩瑜伽法要一卷,佛說如意輪蓮華心如來修行觀門儀一卷。
青頸觀自在菩薩心陀羅尼經,一卷。青頸大悲王觀自在念誦儀軌,一卷。青頸大悲心陀羅尼,一卷。
寶積經三十六卷菩薩藏會第十二之二金毘羅天受記品第二,佛說金毘羅童子威德經一卷,唐不空譯。
密部之經典與儀軌。
摩利支提婆華鬘經,一卷,不空譯。摩利支天菩薩陀羅尼經,一卷,不空譯。摩利支天經,一卷,阿地瞿多譯。攝於陀羅尼集經第十。摩利支菩薩略念誦法,一卷,不空譯。摩利支天一印法,一卷,失譯。摩利支天陀羅尼咒經,一卷,失譯。大摩利支菩薩經,七卷,天息災譯。
普徧光明燄鬘清淨熾盛如意寶印心無能勝大明王大隨求陀羅尼經,不空譯,二卷,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神咒經,寶思惟譯,一卷,大隨求即得大陀羅尼明王懺悔法,一卷,失譯,大隨求八印,宗叡傳,一卷。
轉法輪菩薩摧魔怨敵法,一卷,不空譯。
禿居士
居士破戒不護法者。見禿條。
金剛界現圖曼陀羅
是金剛界之現圖曼荼羅也。東方為正面,第一會置中央,自東面右旋而置八會,合為九會。見九會曼陀羅條。
彌醯
Mihira,比丘名,佛對彼說法。謂之彌醯經。中阿含十。巴Meghiya。
智斧
智能斷煩惱,故譬以斧。涅槃經三十八曰:「是經即是剛利智斧,能伐一切煩惱大樹。」
藥童子
耆域Jīva以藥草作童子之形以醫諸病云。大寶積經八曰:「耆域醫王,合集諸藥,以取藥草作童子形,端正殊好,世之希有。所作安諦,所有究竟殊異無比。往來周旋,住立安坐,臥寐經行,無所缺漏所顯變業。或有大豪國王太子大臣百官貴姓長者,來至耆域醫王所,視藥童子。與共歌戲,相其顏色,病皆得除,便致安穩。」
坐禪法要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之略名。
羯瑟那自那
印象名。譯曰著鹿皮印。見陀羅尼集經四。
智斷
智德與斷德也。照了真理曰智德,斷盡煩惱曰斷德。即菩提與涅槃也。往生論註上曰:「論智則義無不達,語斷則習氣無餘,智斷具足,能利世間。」
僧伽跋陀羅
Saṁghabhadra,譯曰眾賢。薩婆多宗之名匠也。對於世親之俱舍論,造順正理論及顯宗論,大張其宗。婆藪槃豆法師傳曰:「遣人往天竺請僧伽跋陀羅法師,來阿踰闍國造論破俱舍論。此法師至即造兩論:一光三摩耶論,有一萬偈,止述毘婆沙義,三摩耶譯為義類。二隨實論,有十二萬偈,救毘婆沙義破俱舍論。」西域記三(伽濕彌羅國下)曰:「僧伽跋陀羅,唐言眾賢,於此製順正理論。」
迦旃延尼子
比丘名。見迦旃延條。
中邊論
具名辨中邊論。天親菩薩造,為解釋彌勒菩薩所造之辨中邊論頌者。三卷,唐玄奘譯。又陳真諦譯,二卷,謂之中邊分別論。
所引生果
由十二支中牽引生超起二因引生之生與老死也。
勢至觀
觀經所說十六觀之第十一。觀想勢至菩薩身相之觀法也。
伊梨沙掌拏
生殖器病之名。譯曰妒黃門。因見他婬,方有妒心,而起婬根之病也。出名義集二。Īrṣyāpaṇḍaka又見五種不男條。
消災咒
陀羅尼名。佛說熾盛光大威德消災吉祥陀羅尼經,一卷,不空譯。佛說大威德金輪佛頂熾盛光如來消除一切災難陀羅尼經,一卷,唐代失譯。二經同本異譯。此中說之。經曰:「我今說過去沙羅王如來所說熾盛光大威德陀羅尼除災難法。(中略)受持讀誦此陀羅尼者,成就八萬種吉祥事,能除滅八萬種不吉祥事。」
憍梵波提入水定涅槃
智度論二曰:「佛既入滅,摩訶迦葉欲結集三藏,議言誰能結集毘尼法藏者?長老阿泥盧豆言:舍利弗有好弟子,名憍梵波提,能知毘尼法藏。今在天上尸利沙樹園中住,可遣使請來。迦葉便遣下座比丘,召憍梵波提。比丘至天上,傳迦葉意。憍梵波提語比丘言:召我日佛滅度耶?比丘言實如所言:大師佛已滅度。憍梵波提言:佛滅度大疾,世間眼滅,能逐佛轉法輪將,我和上舍利弗,今在何所?答曰:先入涅槃。憍梵波提言:大師法將,各自別離,當奈何?摩訶目犍連今在何處?比丘言:是亦滅度。憍梵波提言:佛法欲散,大人過去,眾生可憐。(中略)我失離欲大師,於是尸利沙樹園中住,亦何所為?我和上大師,皆已滅度,我今不能復下閻浮提,住此入涅槃。說是言已,入禪定中,踴在虛空,身放光明,又出水火,手摩日月,現種種神變。自心出火燒身,身中出水,四道流下,至大迦葉所。水中有聲,說此偈言:憍梵波提稽首禮,妙眾第一大德僧。聞佛滅度我隨去,如大象去象子隨。」此偈名水說偈(一本有四偈誤)。
偽經目錄
出三藏記集五揭道安之疑經錄及僧祐之疑經錄。大唐內典錄十揭歷代所出疑偽經論錄。大周刊定眾經目錄四十有偽經目錄。開元釋教錄十八揭疑惑錄。其他歷代之眾經目錄各有偽經一科。
沙彌律儀要略
一卷,明袾宏輯。其本書之註述列之如下:沙彌律儀要略增註二卷,弘贊註。沙彌律儀要略述義二卷,書玉科釋。
頓寫
又曰頓經,一日經。於一座疾書法華經也。為追福而修之。
見正經
佛說見正經,一卷,東晉竺曇無蘭譯。佛對見正比丘說種種之喻,除其斷常二見。
樂遲通行
四通行之一。見通行條附錄。
三千威儀
對於具足戒二百五十而該稱其他細行曰威儀三千。三千者顯數之多,如三千威儀經。法數者強鑿成三千之數量。
細別比丘之威儀作法者也。大部輔注十一曰:「三千威儀,約二百五十戒各有四威儀(行住坐臥),合為一千,循三世轉為三千威儀。」案是不過鑿說,三千者極言其多也。藏中大比丘三千威儀有二,明一千百八十二事。楞嚴經曰:「三千威儀,八萬微細,性業遮業。」六祖壇經曰:「三千威儀,八萬細行。」
經名。大比丘三千威儀之略名。
律虎
戒律優勝譬之於虎。釋氏要覽中曰:「隋高僧法願,大明律藏,詞辨高亮。彭亨難敵,號律虎。」
百一供身
又曰百一物,百一眾具。三衣六物之外,一切資道之什具也。百者概稱多數之名,非限於百。為比丘者於三衣六物之外,種種之什器,唯得蓄一箇。是曰百一供身。其一箇之外,名為長物。長物者,不行名為說淨之一種法,則不得蓄之。然比丘之根性有三品,上品但蓄三衣,中品更蓄百一,下品更蓄長物。行事鈔下曰:「百一供身,令受持之。長物及餘,令說淨蓄。薩婆多云:百一物各得蓄一,百一之外皆是長物。」同資持記曰:「百一供身謂時須要用者,長物局衣,更收錢榖等物故云及餘也。」釋氏要覽中曰:「百一物大概之辭也。薩婆多論云:百物各可蓄一也。」
西明
唐南山大師住西明寺,故號為西明。又,法相宗之異轍圓測法師住西明寺,亦曰西明。
金剛結跏
半跏坐也。守護國經二曰:「常以自作金剛結跏,謂以右腳壓左髀上,端身正坐。」
大白華
又曰大白團華。梵語,摩訶曼陀羅華。四華之一。法華光宅疏一曰:「摩訶曼陀羅華者,譯為大白團華。」
六界
又曰六大。地水火風空識之六法也。此六法各有分齊,故名為界。
一覺
與覺同。即一悟也。金剛三昧經曰:「諸佛如來,常以一覺,而轉諸識,入菴摩羅。」起信論曰:「本來平等,同一覺故。」
十忿怒明王
一、焰鬘得迦忿怒大明王,以𑖮𑗝𑖼為種子,字變成明王。光如劫火,身作大青雲色,有六面六臂六足,身短,腹大,作大忿怒相。利牙如金剛,面各有三目,以八大龍王為眷屬,以虎皮為衣,以髑髏為冠,乘小牛,足蹈蓮華,鬚赤黃色,有大辯才,頭戴阿閦佛而坐。大惡相顧禮,正面笑容,右面黃色,舌相出外,左面白色,咬唇,是妙吉祥菩薩之變化身也。右第一手執劍,第二手執金剛杵,第三手執箭,左第一手執羂索,復竪人指,第二手持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三手執弓,於此明王之下,想諸天魔怖畏而作禮。 二、無能勝忿怒大明王,以𑖢𑖿𑖨為種子字變成明王。三面六臂,三面各有三目,身黃色,日輪之圓光,照曜廣大。以八大龍王為莊嚴正面笑容,右面大青色,微有忿怒之相,左面白色,咬唇作大忿怒之相。右第一手執金剛杵,第二手執寶杖,第三手執箭,左第一手執羂索,復少竪人指,第二手執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三手執弓,頂戴阿閦佛。 三、缽納鬘得迦大忿怒明王,以𑖮𑗝𑖼為種子,字變成明王。三面八臂,三面有三目,正面笑容,右面大青色,舌相出外如金剛杵,左面黃色,利牙咬舌,以虎皮為衣。右第一手執金剛杵,第二手執寶杖,第三手執迦那耶,第四手執箭。左手第一執羂索,竪人指,第二手持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三手持蓮華,第四手執弓,頂戴阿閦佛。 四、尾覲那得迦大忿怒明王,以𑖮𑗝𑖼為種子,字變成明王。大青色,三面六臂,三面各有三目,正面笑容,右面白色,左面黃色,作忿怒之相,咬唇,右足蹈諸魔,左足蹈蓮華。右第一手執利劍,第二手執鉞斧,第三手執箭,左第一手執羂索,竪人指,第二手持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三手執弓,頂戴阿閦佛。 五、不動尊大忿怒明王,以𑖮𑗝𑖼¹為種子,字變成明王。眇目,為童子相。六臂,三面各三目,作童子莊嚴。正面笑容,右面黃色,舌相出外,上有血相,左面白色,為忿怒相。作吽字聲,身作翡翠色,足蹈蓮華及寶山。立作舞勢,能除一切魔。徧身熾焰。有日輪圓光,右第一手執劍,第二手執金剛杵,第三手執箭,左第一執羂索,竪人指,第二手持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三手執弓,頂戴佛冠。是阿閦佛所變也。 六、吒枳大忿怒明王,以𑖮𑗝𑖼為種子,字變為明王,三面各三目,有六臂。頂戴寶冠,冠上有佛,明王垂髮,正面笑容,右面黃色,顰眉,左面白色,作忿怒相,咬唇。身青雲色,有日輪圓光,左右二手結本印,右第二手執金剛杵,第三手執箭,左第二手持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三手執弓,足蹈蓮華,立作舞勢。 七、儞羅難拏大忿怒明王,以𑖮𑗝𑖼為種子,字變為明王。三面各三目,有六臂,正面青色,作笑容,左面黃色,右面白色,咬唇。以八大龍王為莊嚴,髮髻青潤,頂戴佛,足蹈蓮華,立作舞勢。右第一手執金剛杵,第二手執寶杖,第三手執箭,左第一手執羂索,竪人指,第二手持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三手執弓。 八、大力大忿怒明王,以𑖮𑗝𑖼為種子,種子變為明王。三面各三目,有八臂,身作青色,以八大龍王作莊嚴,熾焰徧身,髮皆竪立。目大作赤色,頂戴阿閦佛。正面笑容,右面金色,左面白色,咬唇。足蹈蓮華,作大忿怒相。右第一手執金剛杵,第二手執寶杖,第三手執劍,第四手執箭,左第一手執羂索,竪人指,第二手持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三手執骨揣,第四手執弓。 九、送婆大忿怒明王,以𑖮𑗝𑖼為種子,字變為明王。身大青色,一面六臂,左右兩手作本印,右第二手執劍,第三手執箭,左第二手持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三手執弓。 十、縛日羅播多羅大忿怒明王,以𑖠²為種子,字變為明王。身白乳色,有六臂,右第一手執金剛杵,第二手執金剛鉤,第三手執箭,左第一手執羂索,竪人指,第二手持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三手執弓。見十忿怒明王經。 ㊟1:此𑖮𑗝𑖼字爲不動尊大忿怒明王之種子字,若依原典T0891《十忿怒明王經》,則寫作憾𑖮𑖽(haṃ)。 ㊟2:此𑖠字爲縛日羅播多羅大忿怒明王之種子字,若依原典T0891《十忿怒明王經》,,縛日羅播多羅大忿怒明王之種子字寫作度𑖠𑗜(dhu)。
金字經
以金泥所寫之經文也。
弘誓鎧
弘誓之心堅如鐵。可以此心奮進生死之陣頭。故比之於鎧。無量壽經上曰:「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盲龍經
大集經濟龍品說救濟盲龍。名盲龍經。
瓔珞經
菩薩本業瓔珞經之略名。攝於大乘律部。又菩薩瓔珞經之略,攝於方等部。
佛體色性率都婆
密教之法,以率都婆為大日如來之三昧耶形,故云佛體,是為四大所成之法,故云色性。
曇摩耶舍
Dharmayaśas,比丘名。高僧傳一曰:「曇摩耶舍,此云法明,罽賓人也。」開元錄四曰:「曇摩耶舍,秦言法稱。」
兩足尊
佛之尊號也。以佛在有兩足之有情中,為第一尊貴故也。又,兩足者,言戒定福慧等之功德,以佛於此等功德為二足而遊行法界故也。法華玄贊三曰:「佛於二足多足無足一切中尊,今云兩足尊於三類中兩足為貴。能入道故,謂人天類。佛亦兩足,故言兩足尊。」法華嘉祥疏四曰:「兩足尊者,或以戒定為二足,或以權實為二足,或以福慧為二足,或以解行為二足,此皆內德之二足也。外形以天人為二足,佛是天人二足尊也。」光明文句記三曰:「大經明十號中兩釋:一約人天善趣兩足為貴,佛於天人中尊,二約福慧俱備名為兩足。」
開元釋教錄
二十卷,唐智昇撰。以三藏經論編為目錄。不分門目,但以譯人時代為先後。起漢明帝永平十年丁卯,迄開元十八年庚午,凡六百六十四載,中間傳經緇素總一百七十六人,所出大小二乘,三藏聖教,及聖賢集傳,併及失譯總二千二百七十八部,合七千四十六卷,分為二錄:一曰總括群經錄。皆先列譯人名氏,次列所譯經名卷數,及或存或佚。末為小傳。凡九卷。其第十卷,則歷代佛經目錄四十一家。一曰別分乘藏錄。分為七目。各以經論類從,辨別存亡真偽,及刪併重修之類,凡八卷。其十九二十卷,則大小乘經論入藏目錄也。見四庫提要。縮刷藏經緣起曰:「唐太宗開元十年,沙門智昇,著開元釋目錄二十卷,詮次經律論及諸師撰述,五千四十八卷。以千字文定函號,是大藏定數之始也。爾來歷朝,大藏詮次,以開元錄為模範。」
無極寶三昧經
二卷,西晉竺法護譯。佛入無極寶三昧召集十方菩薩,舍利弗與十方來之菩薩及文殊師利問答法要。
俱支曩
舊稱龜茲。國名。見梵語雜名。
阿鉢羅摩那婆鉢利多婆
見阿波羅摩那阿婆條。
廣狹自在無礙門
十玄門之一。見玄門條。
勤求
勤求善法也。法華經序品曰:「經行林中,勤求佛道。」
無垢地
離垢地之異名。離垢地為菩薩第二地之名,又謂等覺之菩薩曰無垢地菩薩。四教儀五曰:「等覺位即是等覺性。若望菩薩名等覺佛,若望佛地名為金剛心菩薩,亦名無垢地菩薩也。」
多心經
即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之簡稱。唐玄奘譯。一卷。按心經稱為多心經者世俗之謬稱也。
佛陀多羅
Buddhatrāta,佛駄多羅。三藏法師名。譯曰覺救。見梁高僧傳三。
僕拏合掌
十二合掌之第四。梵⃞Pūṇa。
須摩那菩薩
與須摩提菩薩同。玄應音義五曰:「須摩提,應云須摩那。此譯云好意,或云好智。」梵⃞Sumati。
寄附
委託物於寺院,為備三寶之用也。與施與不同。優婆塞戒經曰:「善男子受優婆塞戒者,先學世事,既學通達如法求財。若得財物,應供父母妻子眷屬,其餘藏積俟用。不應寄附四處也:一老人,二遠處,三惡人,四大力。」
數滅無為
三無為之一。與新譯之擇滅無為同。數者,慧之心所法也。以智慧斷惑障而證之寂滅涅槃,謂之數滅。見大乘義章二。
禪苑
與禪林同。
安法欽
沙門安法欽者,安息國人,西晉武帝太康二年,來洛陽,譯出阿育王傳等數部。見開元錄二。
拭經
焙綿拭經也。
以綿拭經而去其塵埃也。見象器箋九。
六畜
以狗等六畜譬眾生之六根,警六情之放縱者。見六眾生條。
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
四卷,唐智儼集。略云華嚴孔目章。又單曰孔目章。就舊華嚴經隨難別解者。
普達王經
一卷,失譯。夫延國王普達,命賣一切之頭,人無賣者,因勸人生信心,佛說王之夙緣。
用刀半截一物體之象形也。彼此相對而為明瞭之區別,使之顯示判別也。法華經科註曰:「譬般若已後,判天性,定父子,會三歸一,付財與記。」
七種食
眼以眠為食,耳以聲為食,鼻以香為食,舌以味為食,身細滑為食,意以法為食,涅槃以不放逸為食。
仁王經儀軌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道場念誦儀軌之略名。
自性淨心
自性清淨心之略稱。
摩訶羅闍
Mahārāja,又作摩賀羅惹,譯曰大王。見梵語維名。
諸仙
稱婆羅門淨行者。法華經序品曰:「最後天中天,號曰然燈佛,諸仙之導師。」
𑖔Cha,又作攃,車。悉曇五十字門之一。一切法影不可得之義也,不覆欲之聲也,其義自Chāyā(影)語得之。金剛頂經曰:「嗟字門一切法影像不可得故。」文殊問經曰:「稱嗟字時,不覆欲聲。」
遺法
佛去而遺於世之教法也。
十八檀林
見檀林條。
大願船
佛之本願譬如船也。淨土傳曰:「菩薩乘大願船,住生死海,就此世界,呼引眾生上大願船。如是送至西方,如有往者,無不得生。」往生要集中本曰:「無量清淨覺經云: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乘大願船泛生死海,就此娑婆世界呼喚眾生,令乘大願船送著西方。若眾生有上大願船者,並皆得去,此是易往也。」案清淨覺經無此文,惟迦才淨土論下有之。龍舒淨土文二,引淨土傳而引此文,文少異。
樓黎
琉璃王,一作樓黎王。
利使
謂我見等之見惑也。是迷於理之惑,性體銳利,故曰利。使者驅役之義。諸惑之通名也。有五種,曰五利使。見五利使條。
現世利益
專修念佛行者,以念佛之德自獲得現世之利益也。觀念法門說現生利益五種增上緣之第二曰:「護念得長命增上緣。」教行信證三末說現生十種利益之第一曰:「冥眾護持益。」皆為證明現世之利益者。
菩薩戒本經
一卷,彌勒菩薩說,北涼曇無讖譯。此即每半月誦之戒本也,此譯最善,但為瑜伽稟承宗之戒本。
漏盡比丘
煩惱斷盡之比丘,即阿羅漢也。
解脫律
解脫戒本經之略名。
三昧耶經
同鈔曰:「三形幢也。」
縛薩怛羅
Vastra,又作婆參。譯曰衣。瑜伽倫記六下曰:「婆參此云衣。」梵語雜名曰:「衣婆薩麼。」
羅剎日
凶日之名。宿曜經下曰:「大陽直日月與胃合,大陰直日月與鬼合,火曜直日月與翼合,水曜直日月與參合,木曜直日月與氏合,金曜直日月與金合,土曜直日月與柳合。已上名羅剎日,不宜舉百事,必有殃禍。」
開咽喉印
施餓鬼法開餓鬼之咽喉使能飲食之印契也。見施餓鬼條。附錄。
鉢蓋
鐵鉢之蓋也。釋氏要覽中曰:「律云:有塵坌鉢,聽作鉢蓋。」
悉地持明仙
依咒術得外法悉地之仙人也。大日經疏六曰:「悉地持明仙者,皆是專依咒術得悉地人。」
陀多竭多
Tathāgata,譯曰如來。見多陀阿伽度條。
我波羅蜜
謂至佛果而成就我德之波羅蜜行也。波羅蜜,譯曰到彼岸,總為至佛果之行法名。普賢觀經曰:「釋迦牟尼,名毘慮遮那徧一切處。其佛住處,名常寂光。常波羅蜜所成攝處,我波羅蜜所安立處,淨波羅蜜滅有相處,樂波羅蜜不住身心相處。」
欲邪行
五戒之一。婬欲之邪行也。見俱舍論十六。
旃延
迦旃延之略。比丘名。
勅修百丈清規
唐百丈山懷海禪師初立禪家一門之宗規,謂之百丈清規。後世稱之謂古清規。宋景德元年,翰林學士楊億有古清規序,則此時尚存。其後滅亡,僅有頌偈等,散見於諸書,後來諸師收集而出於世。有宋徽宗崇寧二年,宗賾所集之崇寧清規,宋度宗咸淳二年,惟勉所集之咸淳清規,及元武宗至大四年,東林咸公所集之至大清規三種。最後元順宗至元四年,百丈山德輝禪師奉勅選拔前之三規,大成清規。名勅修百丈清規。有八卷。詔天下僧人悉依此清規而行。至明屢下勅不入此清規者,以法繩之。見勅修清規序跋。
讚佛轉法輪
讚佛與轉法輪也。轉法輪者,謂成道而說如來之教法也。讚即轉法輪之義。
弶伽河沙
見恒河沙條。
虛假行
非真實之行也。謂內心與外相不調之行。又云自力雜毒善。
俱生
俱生起之略。與吾生俱起之義。人之惑心之起,有二種,一曰分別起。二曰俱生起。若依邪師邪教邪思惟而起者為分別起。不假此三者對於境自然而起者為俱生起。此中分別起,其惑強,卻易斷,俱生起弱而反難斷。因而於見道先頓斷分別起之惑,次於修道漸漸斷俱生起之惑也。唯識論一曰:「無始時來,虛妄熏習內因力故,恒與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別任運而轉,故名俱生。」同述記一末曰:「與身俱起,名曰俱生。後橫計生,名分別起。」
中品下生
淨土往生九品中之第六。見九品條。
尸羅達磨
Śiladharma,譯作戒法。于闐國沙門名。見宋僧傳三。
迦陵伽衣
慧琳音義二十五曰:「迦陵伽是國名,波和羅是衣名。」三德指歸二曰:「迦陵迦者:迦陵迦,此云細滑衣,又云鳥毛衣。」梵Kaliṅgapravāra。
天台四釋
天台智者釋法華經用四釋:一因緣釋,以四悉檀為因緣,而下四種之釋義也。四悉檀者,一世界悉檀,二各各為人悉檀,三對治悉檀,四第一義悉檀。四悉檀之義,原出智度論,龍樹菩薩判釋尊教化一代眾生之方法者也。今轉用為釋義之方規。惹眾生之樂欲為第一悉檀,使生信為第二悉檀,破惡執為第三悉檀,使入實相,為第四悉檀。假如第一解經中如是我聞之如是曰:「如是者指事之詞,指一經所說之事實而云如是。」此為世間通途之釋義,使聞者易解以惹世人之樂欲,故是為世界悉檀之因緣釋。二解曰:「如是者信順之辭。」是為舉阿難之信。而勸人之信者。故為為人悉檀之因緣釋。三解曰:「外道經文冠首置阿(無義)、漚(有義)二字,如是者,當惹起他之諍論,故佛教對之而置如是二字。」是以無諍破諍之意,故為對治悉檀之因緣釋。四解曰:「如者真如也,是者真如離百非也。」是使入中道實相之釋義,故為第一義之因緣釋。以如是四種之悉檀為因緣,而為四種之釋義,謂之因緣釋。二約教釋,天台分釋尊一代教義為藏通別圓四教,就此四教之義各各釋其法,謂之約教釋。如釋一心為意識,是約三藏教之釋也。如言為阿賴耶識,是約通教之釋也。如謂為如來藏識,是約別教之釋也。如言為三千諸法,是約圓教之釋也。三本迹釋,佛身有本地垂迹之二,伽耶山頭始成之釋迦是垂迹之化佛,更有實之報身,成道於久遠之昔,而今實在,是依法華經壽量品而知之。因依此本地垂迹之二門,而解法義,謂之本迹釋。如解舍利弗等諸佛弟子而謂為比丘之聲聞,是約迹之釋也,如謂為原是菩薩,是約本之釋也。四觀心釋。前三釋,雖微者微,密者密,而我省之無所得,則徒勞精而算砂,於是設觀心之一釋,如解王舍城而云為我一心是也。何則?眾生之心,原藏如來,佛在王舍城者,示眾生之一心,本來佛之所住也。是以所說之法義,寄於我一心,而觀實相之理,故謂之觀心釋。法華文句一曰:「一因緣,二約教,三本迹,四觀心。始從如是終於而退,皆以四意消文。而今略書或三二一,貴在得意,不煩筆墨。」
妄惑垢心性,故名垢。煩惱之異名。俱舍論二曰:「垢之與漏,名異體同。」大乘義章五本曰:「流注不絕,其猶瘡漏,故名為漏。染污淨心,說以為垢。能惑所緣,故稱為惑。」梵,摩羅。Mala。
彌陀
如來名,即阿彌陀佛之省稱。南史庚說傳曰:「舉室咸聞空中唱:上行先生已生彌陀淨域矣。」見阿彌陀條。
智手
稱右手。
一身
法相宗總門之法身也,又真言之法界身也。見法身條。
六字文殊
文殊菩薩之六字法也。見文殊條。
六道能化菩薩
謂地藏菩薩也。
鞞舍隸夜
見毘舍離條。
依智不依智
法四依之一。見四依條附錄。
輕安
心所名。與善心相應而起,使心堪於其事,使身輕樂安穩之心作用也。俱舍論四曰:「輕安者,謂心堪任性。」
摩燈迦
見摩鄧伽條。
薄地
薄者逼也逼於下地也。為諸苦所逼迫之地位也。言凡夫之境界。淨心戒觀下曰:「薄地凡夫臰身鄙陋,果報卑劣。」同發真鈔中末曰:「文選注云:薄逼也,謂逼下地而居耳,此通收四洲人也。」彌陀經元照疏曰:「薄地,凡夫業惑纏縛,流轉五道百千萬劫。」同戒度記下曰:「薄音博,逼也。」大部補注十一曰:「博地,博廣多也。下凡之地廣多故耳。」(依此說則薄字博之假借也)。
通教十地之第五地。欲界九品之思惑中,既斷前六品,餘後三品,欲惑輕薄,故名薄地。大乘義章十四曰:「或須陀洹,或斯陀含,薄欲結故名薄地。」
碎身舍利
如多寶塔中所現之多寶佛存全體者,謂為全身舍利。如釋迦佛之舍利,謂之碎身舍利。諸法從緣四句之偈,謂之法身舍利。見舍利條。
普光法堂
普光明殿之異名。佛於此堂說法,故云法堂。
薩他泥濕伐羅
Sadaniśvara,國名,在中印度。見西域記四。
聲明
梵語攝拖苾駄Śabdavidyā,五明之一。瑜伽論十五曰:「當知此處略有六相:一法施設建立相。(中略)云何法施設建立?謂名句文身及五德相應聲:一不鄙陋,二輕易,三雄朗,四相應,五義善。」探玄記十二曰:「聲論治軟智,以解了文章聲字。」菩薩持記經三曰:「聲論有二種:一者顯示界色(字界字緣也),二者顯示巧便言辭。」西域記二曰:「聲明,釋詁訓字,詮目流別。今此聲明唯論音曲,誦文有高下,唱偈有屈曲。(中略)異五明中聲明相狀,然亦精音似彼聲明。」
布路沙
一作布嚕沙Puruṣa,又作補盧沙。譯曰人,丈夫。寄歸傳二曰:「言布路沙者,譯為人也。」梵語雜名曰:「丈夫,布嚕沙。」
常住果
常住者無生無滅不遷不變之謂,在修曰因,在證曰果,即諸佛所得清淨究竟之果也。此有七種。見七常住果條。
相分
心法四分之一。心體變為所緣之境相者。在心理學攝所謂一切之客觀。
蘇呵
Svāhā,即蘇波訶也。
大慧書
二卷,集大慧禪師宗杲之書牘也。
融三世間十身
華嚴宗二種十身之一。見十身條。
華嚴經說二種之十身,一謂融三世間之十身,二謂佛具之十身。融三世間之十身者:一眾生身,六道之眾生也。二國土身,六道眾生之依處也。三業報身,生上二身之業因也。(已上三身屬於染分)。四聲聞身,觀四諦而求涅槃者。五獨覺身,觀十二因緣而求涅槃者。六菩薩身,修六度而求菩提者。七如來身,因圓果滿之妙體,即佛當分之身也。八智身,佛身所具能證之實智也。九法身,佛身所具所證之真理也。(已上六身屬於淨分)。十虛空身,離染淨二分之相而為染淨二分所依,周徧法界無形靈之實體也,表離染淨有無諸相而謂之虛空。此十身中第二之國土身,即國土世間;第一之眾生身及第三業報身乃至第六菩薩身者,為眾生世間;後四身者,智正覺世間也。即此十身融攝三世間之諸法而為毘盧正覺之體,故謂之融三世間之十身。又謂之解境之十身,以此十身為解知毘盧舍那佛覺體之所知之境也。見舊華嚴經二十七,探玄記十四,華嚴玄談三十,大疏鈔三十八。
三尊來迎
念佛行者,將命終時,阿彌陀如來,觀音,勢至皆應其行者臨終現前之願,出現其所,迎行者至極樂淨土也。
轉藏
轉讀大藏經也。轉藏與看藏不同,看者,每行閱過,自首徹尾。轉者唯讀每卷之初中後數行而已。見轉讀條。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
二卷,唐義淨譯。說藥師七佛之本願並淨土。
緣念
攀緣境界之事物而思想也。歸敬儀下曰:「想倒空時,緣念斯絕。」
羅漢供
供養五百羅漢之法會。
緣心
攀緣事物之心。圓覺經曰:「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楞嚴經二曰:「我悟佛現說法,現以緣心,允所瞻仰。」
妄分別
不知真如平等無差別為一如,徒為無明所驅而起善惡美醜等之差別妄見也。
圓成實性
三性之一。空煩惱所知二障而顯之真理。諸法真實之體性也。曰真如、曰實相、曰法界、曰法性、曰涅槃、皆同體異名也。為圓滿成就諸法功德之實性,故名圓成實性。從其具德也。唯識論八曰:「二空所顯圓滿成就諸法實性,名圓成實。」
鉢羅吠奢
Praveśa,譯曰入。十二入之入也。因明大疏一曰:「鉢羅吠奢,翻入。」梵語雜名曰:「入,鉢羅尾捨。」
四佛知見
一開佛知見,二示佛知見,三悟佛知見,四入佛知見。法華經方便品所說,佛出世為一大事因緣者,以使一切眾生開示悟入此佛知見也。是曰開示悟入之四佛知見。見開示悟入條。
掛子
禪僧所懸之袈裟名。與掛絡同。傳燈錄(慧日章)曰:「不披袈裟,不受具戒,唯以雜彩為掛子。」
頻婆娑羅王為佛最初檀越
涅槃經二十九說:善男子!我初出家,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頻婆娑羅王遣使言:悉達太子若為聖王,我當臣屬。若不樂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願先來至此王舍城,說治度人,受我供養。我時默然,已受彼請。(中略)我時赴信,受彼王請,詣王舍城。未至中路,王與無量百千眾悉來奉迎,我為說法,聞法已,欲界諸天發八萬六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頻婆娑羅王所將管從十二萬人得須陀洹果,無量眾生成就忍心。智度論三說:頻婆娑羅王至伽耶祀舍中迎佛及除結髮之千阿羅漢,佛於此中為王說法,得須陀洹道。即請佛言:願佛及僧就我王舍城盡形壽,受衣服飲食臥具醫樂。佛即受請。
訶佛罵祖
公案名。五燈會元曰:「德山宣鑒禪師抵溈山,山至晚。問首座今日新到在否?座曰:當時背卻法堂,著草鞋出去也。山曰:此子已後向孤峰頂上盤結草菴,訶佛罵祖去在。」
竪敵
又作立敵。立者與敵者。於論場成立自義者為立者,反對之而問難者為敵者。
半裝束數珠
全分水精之數珠曰本裝束。半分水精曰半裝束。
寂災真言
南麼三曼多勃馱喃,阿,摩訶奢底蘗多,舍底迦羅,鉢羅(二合)舍摩達磨儞栗惹多,阿婆縛娑嚩婆嚩達磨,三曼麼多鉢羅鉢多,莎訶。Namaḥ samantabuddhānāṃ Aḥ Mahāśāntigata Śuddhikara prasama‑dharmanirjāta abhāvasvabhāvadharma samantaprāpta Svāhā大日經疏八,同義釋六有細釋。
一轍
一軌轍也。止觀五上曰:「斯一轍之意。」法華文句二之下曰:「千車共一轍。」
葉蓋
以木葉所造之蓋笠也。釋氏要覽中曰:「蓋律有二種:一竹蓋,二葉蓋。」
梵語,魔羅Māra之略。譯為能奪命,障礙,擾亂,破壞等。害人命,障礙人之善事者,欲界之第六天主為魔王,其眷屬為魔民魔人,舊譯之經論,作磨,梁武改為魔字。婆沙論四十二曰:「問曰:何故名魔?答曰:斷慧命故名魔,復次常行放逸有害自身故名魔。」智度論五曰:「除諸法實相,餘殘一切法,盡名為魔。(中略)問曰:何以名魔?答曰:奪慧命,壞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為魔。」智度論六十八曰:「魔秦言能奪命者,唯死魔實能奪命,餘者亦能作奪命因緣,亦奪智慧命,是故名殺者。」義林章六本曰:「梵云魔羅,此云擾亂障礙破壞。擾亂身心障礙善法破壞勝事,故名魔羅,此略云魔。」玄應音義二十一曰:「魔莫何反,書無此字,譯人義作。梵云魔羅,此翻名障,能為修道作障礙故。亦言殺者,常行放逸斷慧命故,或云惡者,多愛欲故。」慧琳音義十二曰:「魔羅唐云力也,即他化自在天中魔王波旬之異名也。此類鬼神有大神力,能與修出世法者為留難事,名為魔羅。以力為名,又略去羅字。」
默傳
以心傳心,見性成佛,在宗門傳授言語之外,故曰默。六祖壇經曰:「須傳授從上以來默傳分付,不得匿其正法。」
開覺自性般若波羅蜜多經
佛說開覺自性般若波羅蜜多經。四卷,宋惟淨等譯。
維祇難
沙門名。譯曰障礙。見歷代三寶記五。梵Vighna。
揀師
揀擇阿闍梨也。未熟之阿闍梨,有自稱大宗師,導人於邪路者,故所化宜揀擇其熟未熟焉。
寶要義論
具名大乘寶要義論,十卷,宋法護等譯。集諸經論中菩薩發心修行之功德。
四種涅槃
法相宗所立,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雖有客塵煩惱,而自性清淨,湛如虛空,離一切分別之相,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唯真聖者自內所證,其性原為寂靜,故名涅槃。二有餘依涅槃,斷盡煩惱障所顯之真如也。有餘依者,有漏之依身,對於所斷之煩惱而謂為餘。雖餘此有漏之依身,而煩惱之障,永為寂滅,故名涅槃。三無餘依涅槃,出生死之苦之真如也。是亦與有餘依涅槃共斷煩惱障所得之真理,而顯於生死苦果斷謝之時即後時也。故卻無苦果之依身,謂為無障依,眾苦永為寂滅,謂為涅槃。四無住處涅槃,是斷所知障所顯之真如也。所知障為智之障。二乘之人為有所知障,不了生死涅槃無差別之理,固執生死為可厭,涅盤為可欣。佛斷所知障得菩提之真智時,於生死涅槃離厭欣之情,但有大智,故住於生死,為有大悲,故不住於涅槃,以利樂盡未來際有情,故謂之為無住處。利樂之用雖常起,而亦常寂,故謂為涅槃。此中一切之有情,有前之一,二乘之極聖,有前自證有餘無餘之三,菩薩在初地已上有第一與第四之二,惟世尊具四也。問依大乘所說,則如來色身,總為無漏清淨,非生死之苦果,何有有餘涅槃?既無有餘涅槃,無餘亦宜無之?答曰:就佛身論有餘無餘,有二義:一如來之身,雖無實之苦果,然就示現似於苦果之依身而論有餘無餘也。如八相成道是。二就無漏色身之隱顯而論有餘無餘也。見唯識論十,百法問答鈔八。
見涅槃條。
不婬戒
在家之八戒及諸出家之中皆有之,離一切之婬事也。在在家五戒中為不邪婬戒,僅禁邪婬而已。
密教十波羅夷
有二種:一為大日經疏所說,一為無畏三藏禪要所說。經疏所說者,一不捨佛寶,二不捨法寶,三不捨僧寶,四不捨菩提心,五不謗一切三乘經法,六不慳吝一切法,七不起邪見,八不沮止他發大心亦不得見其懈怠而不勸發,九不差機說法,十不施一切不饒益他物。見大日經疏十七,三昧耶戒儀資秉記;禪要所說者,一不應退菩提心。二不應捨三寶。三不應譏謗三寶及三乘教典。四於甚深大乘教典不通解處不應生疑惑。五若有眾生已發菩提心者,不應說如是法令退菩提心趣向二乘。六未發菩提心者,亦不應說如是法令彼發於二乘之心。七對小乘人及邪見人前不應輒說深妙大乘。八不應發起諸邪見等法,九於外道前不應自說我具無上菩提妙戒。十但於一切眾生有所損害及無利益皆不應作及教人作,見作隨喜。見無畏三藏禪要。
聲杖
錫杖之異名。十誦律五十六曰:「杖法者,佛在寒園林中住,多諸腹行毒蟲,嚙諸比丘。佛言應作有聲杖驅遣毒蟲,是名杖法。」
利人
與利他同。無量壽經上曰:「自利利人,人我兼利。」
薜陀
Veda,與吠陀同。見韋陀條。
毘尸沙
Viśeṣa,勝論六句義第五句義之梵名。舊云別相諦,新云同異句義。百論疏上之中曰:「五毘尸沙諦,此云別相諦,謂瓶衣不同也。」
受牌
立僧首座奉堂頭之命或普說或入室,堂頭先送牌於其人,立僧謹受之,名曰受牌。其後或普說或入室。見象器箋十一上。
藥師悔過
向藥師如來懺悔罪障之法也。
心不相應
心不相應行法之略。
傴和
見漚和拘舍羅條。
白香象菩薩
維摩經之同聞眾。
經衣
又作經帷子。死者所被之淨衣,書經文者。不空羂索真言經六曰:「若有眾生,億劫具造四重五逆十惡等罪,身壞命終,墮阿鼻獄。若此亡者隨其身分屍骸衣服為真言者,身影映著,即得解脫。捨所苦身,直生淨土。」大寶樓閣經上曰:「若讀若誦,若受持,若佩身上,若書衣中。(中略)決定當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相即
謂如波即水,水即波,彼此互廢己而同於他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相即也。兩鏡相照為相入,非相即也。
緣影
又曰緣氣,緣事。是為心識四分中,見分緣慮外塵而生之外塵影像,故謂之緣影。為見分緣慮外塵之氣分,故曰緣氣。是非能緣之心性,而為所緣之事相(即四分中之相分),故曰緣事。緣影有二種:五識及五因緣之意識,緣外之五塵時,心內所現之色聲等是一也。又五後之意識,獨類之意識,分別見聞覺知外之六塵之性覺也(五感及五因緣之意識,雖亦見聞覺知,而無見聞覺知之分別心)。分別此見聞覺知之分別性,為緣外塵而生者,故亦是緣影也。然則第一與第二,雖有所緣能緣之別,然皆是緣影也。
鬼婆
唐則天之譃名也。說郛三十四譃名錄曰:「鬼婆者武后也,地藏菩薩李光弼也。」
路伽耶
路伽耶陀之略。見路迦耶底迦條。
佛說呵鵰阿那含經
一卷,東晉曇無蘭譯,說佛印可呵鵰阿那鋡之德行及說法者。
力莊嚴三昧經
三卷,隋那連提耶舍譯。佛由力莊嚴三昧出,說佛之十智。
無疑解脫
三種羅漢之第三。
蓮華夫人
雜寶藏經一曰:「過去久遠時,雪山有一仙人,名提婆延,婆羅門種。婆羅門法不生男女,不得生天。此婆羅門常於石上小便,精氣流墮石宕,一雌鹿來舐小便處,便有娠。月滿,詣仙人窟下生一女子。蓮華裹其身,自母胎出,端正殊妙。仙人知是己子,取而蓄養。漸長大,腳蹈地處,皆出蓮華。烏提延王遊獵,見是女端正,乞之於仙人。便與王語言當生五百王子。王大夫人甚妒鹿女,其後鹿女不久生五百卵,盛之於篋中。大夫人取五百麵段以代卵處,以此篋擲棄恒河中。王問夫人生何物?答言純生麵段。王言仙人妄語。即下夫人之職,不更見王。時薩耽菩王在下流與諸婇女遊戲,見此篋來取之,於五百夫人,各與一卵。卵自開,中有童子,面目端正。養育長大,各皆有大力士力,建五百力士之幢。後薩耽菩王與烏提延王有隙,五百力士將軍眾伐烏提延王。王恐怖言:一力士猶不可當,況五百力士耶?又思念彼仙人能或解知。詣仙人所,乞攘卻國之大難。仙人言:五百力士,蓮華夫人之子,王今以蓮華夫人,乘大象上,著於軍陣前,彼自然服。即如仙人言:還來懺謝蓮華夫人,莊嚴夫人,乘大白象,著於軍陣前。五百力士舉弓欲射,手不得自然屈伸。時仙人飛來虛空中告諸力士,慎勿舉手,勿生惡心。若生惡心,皆墮地獄。此王及夫人,汝之父母也。母即按乳,一乳作二百五十流,皆入諸子口。即向父母懺悔,皆得辟支佛。二王亦自然開悟,得辟支佛。爾時之仙人即我身是也。」(取意)。
經行
於一定之地旋繞往來也。即坐禪而欲睡眠時,為此防之,又為養身療病。寄歸傳三曰:「五天之地,道俗多作經行。直去直來,唯遵一路。隨時適性,勿居鬧處。一則痊痾,一能銷食。(中略)若其右繞佛殿,旋遊制底,別為生福,本欲虔恭。經行乃是銷散之儀,意在養身療病。舊云行道,或曰經行。二事總包,無分涇渭。遂使調適之事久闕東川。」玄贊二曰:「西域地濕,疊塼為道。於中往來,消食誦經。如經布綃之來去,故言經行。」釋氏要覽下曰:「十誦律云:經行有五利:一勦健(勦音巢輕捷也),二有力,三不病,四消食,五意堅固。三千威儀經,有五處可經行:一閑處,二戶前,三講堂前,四塔下,五閣下。」法華經序品曰:「未嘗睡眠經行林中。」同方便品曰:「我始坐道場,觀樹亦經行。」十誦律五十七曰:「經行法者,比丘應直經行,不遲不疾。若不能直,當畫地作相,隨相直行,是名經行法。」摩得勒伽六曰:「比丘經行時,不得搖身行,不得大駛駛,不得大低頭,縮攝諸根,心不外緣,當正直行。行不能直者安繩。」
僧伽婆尸沙
見僧殘條。
昭玄
後魏建昭玄寺,為僧尼之總管所。僧史略中曰:「後魏有曰:初立監福曹以統攝僧尼,尋更為昭玄寺也。故隋百官志曰:昭玄寺掌佛教,署大統一人統一人維那三人,置功曹主簿員管諸州群縣沙門矣。」佛祖統紀五十一曰:「陳文帝,置昭玄十統。」有昭玄大沙門統,昭玄沙門統,昭玄沙門都統,昭玄大統,昭玄上統等之稱。
揭羅婆
Karpāra,香藥名。最勝王經七列香藥三十二味中,第十八曰:「婆律膏香(揭羅婆)。」同慧沼疏曰:「婆律膏者,是龍腦香脂。」
蓮宗寶鑑
具名廬山蓮宗寶鑑念佛正因。十卷,元廬山東林寺善法堂主優曇普度集。廣述念佛之要旨。
因業
因者有親生結果之力,業者為生果助緣之所作,即因與緣。此二相和而諸法生。大日經二曰:「諸法無形像,清澄無垢濁,無執離言說,但從因業起。」大日經疏十九曰:「因如鏡,業如身,對鏡而影現也。」
持海輪寶
摩尼珠之名。無量壽經上曰:「以月光摩尼持海輪寶之王而莊嚴之。」
沙那利迦
Ṣaṇṇagarika,小乘十八部之一。譯曰密林山部。見開宗記一本。
慈氏
舊稱彌勒。新稱梅怛麗耶Maitreya,譯曰慈。是為其姓,故稱慈氏。見彌勒條。
有過羞他也。大乘義章二曰:「於惡自厭名慚,於過羞他為愧。」
慈水
慈悲之心,能使人滋榮,故譬之以水,曰慈水。性靈集七曰:「慈水奄遊。」此云慈母也。
利他
二利之一。利益他人也。無量壽經上及讚阿彌陀佛偈曰:「自利利他力圓滿。」淨土論曰:「應知由自利故則能利他,非是不能自利而能利他也。」
㲉藏
人為無明煩惱所纏覆,如鳥之藏於卵㲉內也。勝鬘經曰:「為無明㲉藏世間開現演說,是故名聖諦。」同寶窟下末曰:「為於無明纏覆,如鳥在㲉。為㲉所藏,故名為藏。」
大乘教九部
對於小乘教之九部而立大乘教之九部。見九部條。
阿毘曇八犍度論
與阿毘達磨發智論同本異譯。苻秦僧伽提婆,竺佛念共譯。三十卷。犍度。譯曰聚。積聚之義。發智論以有篇章八聚謂之八犍度論。
又作塔婆、兜婆、偷婆、浮圖等。皆梵語窣堵波(Stūpa,巴Thūpa)之訛略也。高積土石,以藏遺骨者。又名俱攞。譯言聚、高顯、墳、靈廟等。別有所謂支提或制底(Chaitya),言不藏身骨者。或通稱為塔。亦曰支提。法華義疏十一曰:「依僧祇律有舍利名塔婆,無舍利名支提。地持云:莫問有無,皆名支提。明了論云:支提,此云淨處。」行事鈔下二曰:「雜心云:有舍利名塔,無者名支提。塔或名塔婆,或云偷婆,此云塚,亦云方墳。支提云廟,廟者貌也。」玄應音義六曰:「諸經論中,或作藪斗波,或作塔婆,或作兜婆,或云偷婆,或言蘇偷婆,或作支提浮都,亦言支提浮圖,皆訛略也。正言窣堵波,此譯云廟。或云方墳,此義翻也。或云大塚,或云聚相,謂累石等高以為相也。」西域記一曰:「窣堵波,即舊所謂浮圖也。又曰鍮婆,又曰塔婆,又曰私鍮簸,又曰數斗波,皆訛也。」法華文句記三曰:「新云窣覩波,此云高顯,方墳,義立也。謂安置身骨處也。」寄歸傳三曰:「大師世尊既涅槃後,人天並集以火焚之。(中略)即名此處以為制底。」塔有顯密二教之別。顯教以為揭高德之標幟,即所謂墓標,故限於佛乃至有德之比丘。密教以為大日如來之三昧耶形。五輪塔是佛體。非墓標。因而許為結緣追福。建於一般僧俗之墓處,俗曰石塔、塔婆、窣堵波者,指此五輪塔也。
老尼置油缽試優婆鞠多
見油附錄覆油鉢條。
摩祛
又作摩佉Māgha,十一月之稱。見摩伽陀條。
月氏國
見月支條。
有法意許
宗之前名辭所用之語為立敵共許,然以狡黠之手段,秘有別種之意見者。四相違中,有法自相相違因與有法差別相違,敵者看破有法意許,即以立者自身之因喻破立者,立者之過誤也。
酒兩
酒味也。行事鈔下二曰:「變成苦酒者不得飲,以酒兩已成故。」同資持記曰:「兩即味也,北人呼酒味為兩。」
西明寺
唐高宗時於長安立之。佛祖統紀五十三曰:「唐高宗勅建西明寺大殿十三所。」稽古略三曰:「戊午顯慶三年,六月十二日,帝創西明寺成。十三日帝出繡像長幡,送寺安奉。(中略)七月,詔迎玄奘法師入居西明寺。」
無相三昧
三三昧門之第二。又云無相解脫門。見三三昧條。
常住教
岌法師三教之一。見三教條。
風輪壇
壇場為半月形者。見諸部要目。
三有為法
一色法。質礙之法。小乘俱舍,五根,五境,無表色之十一法也。大乘法相,五根,五境,法處所攝色之十一法也。二心法。慮知之法。俱舍心王一與心所法四十六之四十七法也。大乘心王八與心所法五十一之五十九法也。三非色非心法。俱舍不相應法之十四法也。大乘不相應法之二十四法也。此三聚皆有因緣之為作,故名有為法。見大乘義章二。
見有為條。
世耶那薩喃
Śayanāsana譯言臥具。僧資具之一。
迦多衍尼子
Kātyāyaniputra,又作迦多演尼子。見迦旃延條。
智惑
智慧與妄惑。相剋之法如水火。
蘇乞史麼
同於蘇吉施羅。
實相般若
二般若之一。見般若條。
妙吉祥大教經
妙吉祥最勝根本大教經之略名。
教王經
有三部:一、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三卷,唐不空譯。一、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二卷,唐不空譯。一、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三十卷,趙宋施護譯。此中常稱為教王經者,指不空譯之三卷。
鳳剎
佛寺之美稱也。鳳為瑞鳥,故取為美稱。
相傳
師弟傳道也。註維摩經一曰:「聖聖相傳,其道不改矣。」十地義記一本曰:「昔來相傳。」
智悲
如來之大智與大悲也。加以大定為三德。
事理無礙法界
四法界之一。見法界條。
賢鉤天
胎藏界曼荼羅外金剛部北方第六天。與二十八宿中之壁宿,七曜中之貪狼星,五行中之火相當。賢為善,鉤為鉤召,招集福德之意也。種子為𑖫字。寂靜之義,或作𑖮字。有之義也。此天在因位,著於萬法實有之見,慾望熾盛,如豺狼之貪,故約於因位之本性,以𑖮字為種子。然由胎藏大日之加持,為曼荼羅會中所攝取,乃體達阿字本不生之理,萬法實有之見破而欲念頓為消滅,身心寂靜,故約於果位之身以𑖫字為種子。
貪瞋
三毒中之二毒,貪欲與瞋恚也。釋門歸敬儀中曰:「貪瞋一發,業構三塗。」
四十九重摩尼殿
四十九重之寶宮也。彌勒上生經記,兜率天上五百億天子,各由額上出百億摩尼寶珠,為彌勒菩薩造四十九層寶殿,曰:「此摩尼珠迴旋空中,化為四十九重微妙寶宮。一一欄楯,萬億梵摩尼寶所共合成。」同慈恩疏曰:「四十九重者,持戒堅牢,宮遂重密。」
制教
即戒律。以毘尼藏之所詮是制止邪非之教故也。南山戒疏一上曰:「教由制興,故名制教。」
色相土
如來微塵相海身所依之土也。
瘧鬼
梵名阿婆魔羅。譯曰無花鬘或曰顛狂。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
佛遺教經之本名。
覺堅
六堅法之一。謂覺了之堅固也。見三藏法數二十五。
奔荼利
Puṇḍarika,又曰奔荼利迦。譯曰白蓮花。玄應音義二十一曰:「奔荼,舊言芬利,亦作分陀利,此云白蓮花也。」慧琳音義五曰:「奔荼利花,白蓮花名也。古云芬陀利,正云奔拏。」見分陀利條。
不淨輪
三輪之一。無常,不淨,苦,此三法輪相依而轉,故云三輪。見三輪條。
吠世師
又作鞞世師,衛世師。新曰吠世史迦。見吠世史迦項。
三法印
一切之小乘經,以三法印印之,證其為佛說,大乘經以一實相印印之,證其為大乘之了義教。一、諸行無常印,行有遷流之義,謂有為法。言一切之有為法,念念生滅而無常也。是為諸行無常印。二、諸法無我印,行之名局於有為法,法之名。通於無為法。言一切有為無為諸法中無有我之實體。是諸法無我印也。三、涅槃寂靜印,言涅槃之法。滅一切生死之苦而為無為寂靜。是涅槃寂靜印也。智度論二十二曰:「佛法印有三種:一者一切有為法念念生滅皆無常,二者一切法無我,三者寂滅涅槃。(中略)摩訶衍中說諸法不生不滅,一相所謂無相。」玄義八曰:「釋論云:諸小乘經,若有無常無我涅槃三印,即是佛說,修之得道,無三法印即魔說。大乘經但有一法印,謂諸法實相,名了義經,能得大道,若無實相印,即是魔說。」
叵囉虞那麼洗
Phalgunamāsa,又曰頗攞遇抳,叵勒拏,頗勒窶拏。十二月也。叵羅虞那為星宿名,麼洗譯月。西域記二曰:「頗勒窶拏月,十二月也。」梵語雜名曰:「十二月,頗攞遇抳。」飾宗記六末曰:「叵勒那月,十二月也。」
悟真理謂為入。大乘義章一曰:「證會名之為入。」
解知事物曰入。無量壽經上曰:「入眾言音。」淨影疏曰:「入謂解也。」
根境互相涉入而生識,謂之入。如十二入。新譯言十二處。大乘義章八末曰:「根塵互相順入亦名為入。」止觀五曰:「入者涉入。」
二入見本條。十二入見三科條。
遊行經
三卷,長阿含經第二至第四。因阿闍世王問伐鄰國事,廣為比丘說七法六法。乃至歷敘入涅槃分舍利之事。佛般泥洹經二卷,大般涅槃經三卷,般泥洹經二卷,皆為同本異譯。
迦剌底迦
月名。見迦絺那條。
播尼
Pāṇi,譯曰手掌。見大日經疏一。
悉皆金色願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之第三。無量壽經上曰:「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十誦比丘要用
十誦羯磨比丘要用之略名。
漏業
見業條附錄三業項。
十二頭陀
頭陀之行者,應守十二種之條項:一、納衣,又曰糞掃衣。以同於人所委棄之糞掃者,縫納為衣也。二、三衣,又曰但三衣。但著僧伽梨,鬱多羅,安陀會之三衣,不用其餘長衣也。已上二者,屬於衣服。三、乞食,又曰常乞食。自行乞食,不敢受他之請待及僧中之食也。四、不作餘食。午前中但作一度之正食,不更作二度以上之正食也,二度已上之正食,謂之餘食。作小食,則不在此限。餅果粥等謂之小食。五、一坐食,又曰一食。午前中作一度之正食外,不更作小食也。六、一揣食,又曰節量食。受一丸之食於鉢中便止,不多受也。假令一食或多食,則以為有害而節食量也。已上四種屬於食事。七、阿蘭若處,譯曰遠離處或空閑處。住於遠離人家之空閑處也。八、塚間坐,住於墳墓之處也。九、樹下坐,住於樹下也。十、露地坐,樹下猶有庇蔭,去而住於露天之地也。十一、隨坐,有草地即住也。不必樹下露地。十二、常坐不臥,常趺坐而不橫臥也。已上六種屬於住處。頭陀之行法,經論所說,隱顯不同,若具舉之,則有十六種。今十二之各體,依淨影南山之宣說。見大乘義章十五,行事鈔頭陀行儀篇。天台之說,依智度論除不作餘食與隨坐之二,加次第乞食與中後不飲漿之二。見止觀輔行一。
見頭陀條。
色心不二門
十不二門之一,證色與心不二之法門也。
皮革犍度
Carmavastuskhanda,四分律所說。二十犍度之一。明皮屐,皮臥具等之制戒者。
延年
與延壽,延命同。延長其命也。觀念法門一曰:「蒙佛與聖眾常來護念,既蒙護念,即得延年轉壽長命安樂。」舊譯之藥師經曰:「心不自正,卜問覓禍。殺種種眾生,解奏神明。呼諸魍魎,請乞福佑。欲冀延年,終不能得。(中略)橫死入地獄,無有出期。」
即脅尊者。
殊底色迦
Jyotiṣka,又作聚底色迦、殊底迦、樹提伽、殊底穡迦。長者名。譯曰星曆、有命、火生。西域記九曰:「殊底色迦長者,唐言星曆,舊曰樹提伽,訛也。」有部目得迦七曰:「聚底色迦,舊云樹提伽,訛也。」俱舍論光記五曰:「佛遣人入火抱取殊底穡迦,此云有命。舊曰樹提迦,訛也。彼之父母,其家巨富,年老無子,忽因懷孕,問諸外道,咸言是女而不長命,及其問佛,佛記是男,長年具德。外道無識,方便藥中,母喪斃軀,子安無損。佛遣能活命(梵曰時縛迦),入火抱取。有命由佛記力故不死,能活命由佛使故不死,委說如經。」可洪音義十上曰:「樹提伽,此云火生長者。」
唯識章
大乘法苑義林章一末篇章之名。
釋經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二卷。略云理趣釋,理趣釋經,釋經。
雙卷經
佛說無量壽經之異名。有二卷。故名。觀經玄義分楷定記三曰:「大經者無量壽經,三經之中此經廣故對餘二經名大經也。天台此經名大本,阿彌陀經名小本,嘉祥名雙卷,淨影道綽與今家同(名大本),龍興名兩卷經。」
經論
三藏中之經藏與論藏。經為如來之金口說法,法華經涅槃經等。論為菩薩之祖述,唯識論俱舍論等。三論檢幽鈔一曰:「欲示師資不同故,師說名經,資言稱論。以師所說,可則可常,能顯至道故,稱為經。資之所作,俱論佛語,更無異制,故稱為論。」
覺如
覺真如也。
北齊尊者
北齊慧文禪師讀中觀論,始證明一心三觀之妙旨,是東土台家之鼻祖也。彼徒稱師為北齊尊者。
出聖
出世之聖道也。歸敬儀中曰:「但出聖道,無始未經。」
因陀羅勢羅窶訶
又作因陀羅世羅求訶,因沙舊,因陀羅窟。帝釋石窟也。在中印度舊王舍城東方六哩之山上。見因陀羅世羅求訶條。
淨天眼三昧
五種三昧之一。見三昧條。
刪提嵐
在久遠過去之世界名。其時輪王名無諍念,王有千子。大臣寶海梵志之一子出家成佛。謂為寶藏。寶海梵志,勸王及千子發菩提心。使供養禮拜寶藏佛,已先得成佛之記,次王及千子皆得成佛之記。寶海梵志為今之釋迦如來,無諍念王為彌陀如來,千子為觀音菩薩勢至菩薩阿閦如來等。見悲華經二,法華文句記二。梵Śaṇḍilya。
摩咥哩制吒
Mātṛceṭa,比丘名。譯曰母兒。寄歸傳四曰:「如尊者摩咥哩制吒者,乃西方宏才碩德,秀冠群英之人也。傳云昔佛在時,佛因親領徒眾人間遊行,時有鸎鳥。見佛相好儼若金山,乃於林內發和雅音,如似讚詠。佛乃顧諸弟子曰:此鳥見我歡喜,不覺哀鳴,緣斯福故。我沒世後,獲得人身,名摩咥哩制吒,廣為稱嘆讚我實德也。」同註曰:「摩咥哩是母,制吒是兒也。」
伽梵達摩
Bhagavaddharma,譯曰尊法,比丘名。開元錄八曰:「沙門伽梵達摩,唐云尊法,印度人也,譯千手千眼大悲心經一卷。」
大雄峰
百丈山之別名。碧巖二十六則曰:「僧問百丈:如何是奇特事?丈云:獨坐大雄峰。」
羯利
王名。新稱朅利。舊稱哥利。見迦利條。
寂業師子
釋迦之異名,大日經疏四曰:「是故無量應度眾生四種魔軍由此退散,是故號為寂業師子。」演密鈔五曰:「號為寂業師子者,偈中云釋師子救世,具足應云釋迦師子救世。偈以五字成句,故略去迦字但有釋字。此釋迦言,尋常翻譯或但為能,或云能人。今云寂業者,蓋依字門而立其名,謂前梵本偈中云赦吃也,赦即是奢字門也,奢者一切法寂義也。吃也者,上吃字是迦字門,為速合也。也字取聲便故,遂成吃音。迦者,詮一切法造作義,造作即業也。由此故云寂業師子也。」
地獄天子
華嚴經隨好品,說地獄中一有情由前生見聞華嚴經之功力,在地獄為佛光所照,直生兜率天而滿足十地之行,得成佛之果,見三生成佛條。
真如一實
真如即一實之理。教行信證文類三本曰:「真如一實之信海。」
咒遍
誦咒之徧數也。
開悟
開智悟理也。法華經序品曰:「照明佛法,開悟眾生。」八十華嚴經四曰:「開悟一切愚闇眾生。」出曜經二曰:「欲化彼人令得開悟。」付法藏傳五曰:「爾時馬鳴,著白氎衣,入眾伎中,自擊鐘鼓,調和琴瑟,音節哀雅,曲調成就,演宣諸法苦空無我。時此城中五百王子,同時開悟,厭惡五欲,出家為道。」
火血刀
地獄曰火途,畜生曰血途,餓鬼曰刀途。即三惡道之異名。止觀輔行一之三曰:「四解脫經,以三途名火血刀也。途,道也。」見三塗條。
覺天
Buddhadeva,婆沙四評家之一。俱舍光記二十曰:「能覺悟天,故名覺天。梵云勃陀提婆,勃陀名覺,提婆名天。舊云佛陀提婆訛也。」
千手軌
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之略名。
受灌
受灌頂也。
三善道
對於三惡道而立三善道。由善業所赴,故名善道。一、天道,由上品之善所赴者。二、人道,由中品之善所赴者。三、阿修羅道,由下品之善所赴者。智度論三十曰:「善有上中下,故有三善道,天人阿修羅。」同九十六曰:「善業亦有上中下:上者天,中者人,下者阿修羅等。」
相入
謂彼此事物,互相融入,而無乖隔,如數多之燈光相和也。就差別之諸法,而論圓融無礙之義,由於相即與相入之二門。見相即條。
大佛頂三昧
依大佛頂經之壇法誦佛頂咒之行法也。三代實錄一曰:「安置沙彌二十人於陵邊,晝夜結番修大佛頂三昧。」
那伽身
龍身也。
地獄天宮
地獄與天上也。圓覺經曰:「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
勤根
與精進根同。
家常
禪錄之語。家中常有之物,家常之茶飯等。
初度五比丘
佛成道初度之五比丘也。見五比丘條。
一小劫
一增或一減之間曰一小劫,是新譯家之說。合一增一減曰一小劫,是舊譯家之說。法華經化城喻品曰:「諸佛法不現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又詳劫條。
出胎
與降生同。
餘甘子
梵名,菴摩洛迦果Āmraphala,毘奈耶雜事一曰:「餘甘子出廣州,堪沐髮,西方名菴摩洛迦果也。」見菴摩洛迦條。
亡者
死亡之人也。楞嚴經八曰:「亡者神識,飛來乘煙,入無間地獄。」隨願往生經曰:「願亡者神,使生十方無量剎土。」
分別智相應染
起信論所說六染心之一。六麤中之智相也。依境界而智起,能分別世出世之法,故名分別智,此智與心相應,而染污心性,故名相應染。
演暢
說演義理也。法華經提婆品曰:「演暢實相義,開闡一乘法。」阿彌陀經曰:「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
靈芝
宋律師元照,晚主杭州靈芝寺三十年,因稱靈芝。
高貴四德之教
高貴德王菩薩為涅槃經之對告眾,佛對之說常樂我淨四德之妙理。涅槃經二十一至二十六為高貴德王品。
兩界
又曰兩部。金剛界與胎藏界之曼陀羅也。
僻見
邪僻不中於理之惡見也。如身等之五見是。俱舍論十八曰:「就五僻見,說邪見重。」
咒齒經
一卷,東晉竺曇無蘭譯。經云:南無佛,南無法,南無比丘僧,南無舍利弗,大目犍連比丘,南無覺意名聞(舍衛國之譯名)邊北方犍陀摩訶延山,彼有蟲名羞吼無,在某牙齒中止,今當遣使者無敢喰某牙及牙中牙根牙邊,蟲不即下器中,頭破作七分,如鳩羅勒蟻梵天勸此咒,南無佛使我所咒皆從如願。是為經之全文,而不說咒。
矣栗駄
譯言心。物之中心要點。止觀一上曰:「質多者,天竺音,此方言心,即慮知之心也。天竺又稱汗栗駄,此方是草木之心也。又稱矣栗駄,此方是積集精要者為心也。」矣即牟字乎。
入道
捨世法入佛道也。猶言出家。其人曰入道人。或略云道人。寶積經三十六曰:「以淨信心於佛法中出家入道。」十住論七曰:「或捨家入道。」遺教經曰:「入道智慧人。」智度論曰:「見畫跏跌坐,魔王亦愁怖。何況入道人,安坐不傾動。」
大光普照觀音
七佛八菩薩所說神咒經所說六觀音之一。天台以之為修羅道之能化。道邃六字經驗記,配之於十一面觀音。見六觀音條。
婆羅賀摩
Brahman,天名。譯曰淨。即梵天。又譯曰造書天。義譯也。玄應音義二曰:「婆羅賀摩,此云淨天,舊云梵天,訛略也。」慧琳音義二十六曰:「婆羅賀摩天,此云造書天,即造悉曇章是。」見大梵天條。
阿尾奢法
見阿尾捨項。
無想經
大方等無想經之略名。
聲緣二乘
一、聲聞乘,聞佛之聲教,觀四諦而生空智,因斷煩惱者。二、緣覺乘,又名獨覺乘。機根銳利,非由佛之聲教,獨自觀十二因緣而生真空智,因斷煩惱者。此二乘有二類:一、愚法二乘,於現世之中不回心向大,而入於涅槃者。二、不愚法二乘,於現世之中回心而為菩薩乘之人者。天台之藏教,華嚴小教中之二乘,為愚法二乘。又天台之通教,屬於華嚴始教之大乘三乘中二乘即不愚法二乘也。今合此二類為二乘。
阿蘇羅
見阿修羅條。
通別二序
一經之序分分為證信序與發起序。而證信序者,共通其經以外之餘經,故云通序,發起序者,特局於其一經,故稱別序。
一路
到涅槃之一道路也。首楞嚴經五曰:「此阿毘達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長水之義疏曰:「唯此一路,能通至彼。」傳燈錄七,盤山語曰:「向上一路,千聖不傳,學者勞形,如猿捉影。」
顯典
顯教之經典。
靈異
靈妙不思議之事也。俱舍論十二曰:「審有如斯,甚為靈異。」梁僧傳(耆域傳)曰:「自發天竺。(中略)爰涉交廣,並有靈異。」
增一阿含經
五十卷,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四阿含之第一。見阿含經條(CBETA註:疑為見四阿含經條)。梵⃞Ekottara‑āgama,巴Aṅguttara。
百法界
地獄乃至佛之十法界,互為相具,即百法界也。一法界,各具十如是,故百法界有千如是,即百界千如也。法華玄義二曰:「又一法界具九法界,則有百法界千如是。」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Laṅkāvatāra‑sūtra,四卷,劉宋求那跋陀羅譯。為本經三譯中之最古者。楞伽者,山名,阿跋多羅者,入之義,佛入此山說法,故名入,新譯云入楞伽經者是也。寶字乃譯人添加,因楞伽寶表經義之無上寶也。或言阿者,無也,跋多羅者,上也,阿跋多羅寶即無上寶也。華嚴疏鈔六十二曰:「經題云楞伽阿跋多羅寶經,阿之言無,跋多羅云上,寶即此方之言。」楞伽心玄義曰:「阿伐哆陀羅,此云下入。以梵語中下入上入悉有別名,唯從上下入,別有此名,如入菩薩等。解四卷者翻為無上,此甚訛也。勘諸梵本及十卷中,都無寶字,十卷中翻為入者當名也。」
修行門
謂葬場之南門也。由阿字四轉之深義而來。見四轉條。
天地鏡
照天地實相之明鏡也。仁王經下曰:「是般若波羅蜜,是諸佛菩薩一切眾生心識之神本也。(中略)亦名護國珠,亦名天地鏡。」嘉祥疏六曰:「天地鏡者,般若照世界無所有故。」
鉢袱
包鐵鉢之袱紗也。又曰袱帕。見象器箋二十。
十力無等尊
佛具十力三界無與等者,故稱十力無等尊。
摩訶薩埵以身施虎
釋迦如來往昔修菩薩大行時,以身投餓虎。見金光明經捨身品,賢愚經一。
茶堂
禪林中,在法堂後,寢堂前,住持行禮之處,即方丈也。見象器箋二。
摩訶薩埵
舊譯曰大心,又曰大眾生。新譯曰大有情。有作佛大心之眾生,即菩薩之通稱也。智度論五曰:「摩訶名大,薩埵名眾生,或名勇心。此人心能為大事,不退不還大勇心故為摩訶薩埵。」同四十五曰:「摩訶秦言大,薩埵秦言心,或言眾生。是眾生於世間諸眾生中第一最上故名為大。」法華嘉祥疏二曰:「摩訶薩埵者,摩訶言大。十地論云:大有三種:願大、行大、度眾生大。薩埵言眾生,則大眾生也。」法華玄贊二曰:「薩埵有情義。」梵⃞Mahāsattva。
臥時覆身之物也,章服儀謂為被單。
六窗一猿
眼耳等六根譬以六窗,心識譬以一獼猴。是一識外道之邪計也。行事鈔下四曰:「一識外道,如一室六扃,獼猴徧歷,根亦如是,一識通遊。」然通大小乘有六識體一體別之論,小乘之有部宗,取體別,成實宗取體一,大乘之法相宗以體別為正義。六窗一猿,為體一家之譬也。成實論一心品曰:「又雜藏中比丘言,五門窟中獼猴動發,獼猴且住,勿謂如本,故知一心。」大乘義章三未曰:「有人宣說,六識之心,隨根雖別,體性是一,往來彼此,如一猿猴六窗俱現,心識如是,六根中現,非有六心。」
鉢袋
見鉢囊條。
緣務
謂吾身世間之務也。止觀四下曰:「緣務妨禪,由來甚矣。(中略)緣務有四:一生活,二人事,三伎能,四學問。」
經藏
該攝佛所說之經典,稱為經藏。經中各含藏事理,故曰藏。三藏法數九曰:「三藏者,謂經律論,各各含藏一切文理,故皆名藏。」六十華嚴經六曰:「自歸於法,願與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納經典之府庫也。又作經堂,藏殿,輪藏等。此中亦收經律論之三藏及賢聖祖之章疏,名為經藏者,就本也。寄歸傳四,言亡僧之遺物曰:「所有經典章疏皆不可分,當納經藏,四方僧共讀。」
十迴向
以大悲心救護一切眾生。謂之迴向:一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二不壞迴向,三等一切物迴向,四至一切處迴向,五無盡功德藏迴向,六隨順平等善根迴向,七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八真如相迴向,九無縛解脫迴向,十法界無量迴向。見楞嚴經。
大白衣
白衣觀音之修法也。見白衣條。
伊羅鉢多羅
同醫羅鉢咀羅龍王Erāpattra,見伊羅鉢龍王條。
梵字。𑖔Cha,悉曇五十字門之一。四十二字門之一。又作車、綽、撦、捙、瑳、𭑥。其字義說者不一。金剛頂經釋字母品曰:「稱磋字門,一切法影像不可得故。」大日經二曰:「車字門,一切諸法影像不可得故。」是由梵語車野Chāyā,有影之義,故有此說。新華嚴經七十六曰:「唱車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修行方便藏各別圓滿。」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觀門曰:「稱磋字時,入修加行藏蓋差別道場般若波羅蜜門,悟一切法欲樂覆性不可得故。」涅槃經八曰:「車者,喻如來覆蔭一切眾生如大蓋。」文殊問經字母品曰:「稱磋字時,是不覆欲聲。」般若波羅蜜經五曰:「車字門,入諸法欲不可得故。」是由梵語縒怛羅Chattra,有欲及蓋之義,故有此說。智度論四十八曰:「聞車字,即知一切法無所去。」是由梵語伽車Gaccha,有去之義,故有此說。
倒懸
梵語盂蘭盆Ullambana,譯為倒懸。人死,魂魄沈於闇道,有倒懸之苦也。為救此倒懸之苦供養三寶者,即盆供也。玄應音義十三曰:「盂蘭盆,此言訛也。正言烏藍婆拏,此譯云倒懸。按西國法,至於眾僧自恣之日盛設供具奉施佛僧,以救先亡倒懸之苦。舊云盂盆是貯食之器,此言訛也。」新稱之婆拏,即舊稱之盆,皆梵語也。
無著天親宗
法相宗之異名。無著為兄,造攝大乘論等,天親為弟,造唯識論等,共成立法相宗。
通前藏教
謂通教共通於前之藏教也。即於此教鈍根之菩薩,雖觀無生四諦而但證偏空之理故也。
總別
總釋,別釋。總相,別相。總業,別業。即寬狹之一雙也。
斷善闡提
永不成佛之機,謂之闡提。有二類。為救眾生之大悲,永不成佛,謂之大悲闡提。為極悲惡斷善根,永不成佛,謂之斷善闡提。
亦為二種闡提中第一種之稱。因誹諦大乘法斷滅一切之善根者。
迦摩羅
又作迦末羅。病名。譯曰黃病。玄應音義二十三曰:「迦末羅病,舊云迦摩羅病,此云黃病,或云惡垢。言腹中有惡垢,即不可治者也。」慧琳音義二十六曰:「迦摩羅病,此云大風病。」名義集六曰:「亦云癩病。」Kāmalā黃目(名義大集二八四)
仙人名。見阿羅邏迦羅摩條。
波鳩蠡
羅漢名。見薄拘羅條。
一法界心
超絕有無而離差別之心。二教論上曰:「一法界心,非百非,背千是。」
大辯才天
又曰:大辯天、大辯功德天、辯才天、大辯才功德天、辯天,作辨財者非也。又名美音天、妙音天、妙天音樂等。或為男天,或為女天,但以為女天者多。大日經疏五曰:「次北置薩囉薩伐底Sarasvati,譯云妙音樂天,或曰辯才天,次北并置其妃。」是各有妃,故為男天。同十七曰:「妙音是天名也,金光明云大辯天女,大辯謂后也。」是妙音乃男天之名,大辯乃其后之名。最勝王經大辯才天女品曰:「現為閻羅之長姊,常著青色野蠶衣,好醜容儀具有,眼目能令見者怖。」大隨求經上曰:「大辯才天女。」不空羂索經十五曰:「辯才天女。」此等皆為女天也。聰明而有辯才,故曰辯才天,能發美音而歌詠,故名美音天妙音天,為主智慧福德之天神,若供養此天則可得福與智慧云。大日經疏十曰:「美音天,是諸天顯詠美者,與乾闥婆稍異,彼是奏樂者也。」大日經義釋七曰:「美音天亦名辯才天,是諸天中歌詠美妙者,猶如毘首羯磨工於伎巧之類,非乾闥婆也。」最勝王經大辯才天女品曰:「若有法師說是金光明最勝王經者,我當益其智慧具足莊嚴辯說之辯。」又「若人欲得最上智,應當一心持此法,增長福智諸功德必定成就,勿生疑;若求財者得多財,求名稱者得名稱,求出離者得解脫,必定成就,勿生疑。」
十住心論
秘密曼荼羅十住心論之略名。
苦行林
釋尊苦行之地。優樓頻螺村也。見優樓頻螺條。
一色
一色也。為微細之意。
六種供具
一華,二塗香。三水,四燒香,五飯食,六燈明,如是次第,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之六度,供於護摩壇之四方。
密家常用六種之供物也。見供養條。
憧摩
天竺賤族之一種。唯識了義燈二本曰:「憧摩,此云不共死。」
入龕
俗云入棺。亡者浴後,入於龕中,入龕既了,隨行入龕之佛事。
宣鑑
唐朗州德山院宣鑑,參龍潭崇信而契悟。咸通初應武陵太守薛延望請,居德山。四海禪徒輻輳。其人訓授,天險海深,邊際難窺。雪峰參見,嗣其法。咸通六年寂,壽八十四。見宋僧傳十二,傳燈錄十五。
修習般若波羅密菩薩觀行念誦儀軌
一卷,唐不空譯。
鉢羅笈菩提
Prāgbodhi,山名。譯曰前正覺。西域記八曰:「鉢羅笈菩提山,唐言前正覺山。如來將證正覺,先登此山,故云前正覺也。」
極七返有
與極七返同。見極七返項。
蓮華部定印
三部定印之一。見定印條。
出家緣經
一卷。後漢安世高譯。為難提優婆塞說犯五戒之罪及飲酒之三十五過。
五分十支
法相宗所依之論,無著所造之五大論與世親所造之十支論也。
須陀般那
見須陀洹條。
十種迴向
上三種開為十種:一回自而向他,二回少而向多,三回自之因行向他之因行,四回因而向果,五回劣而向勝(六原缺),七回事而向理,八回差別之行而向圓融之行,九回世而向出世,十回順理之事行而向理所成之事。此十義中,前三者迴向於眾生,次三者迴向於菩提,次二者迴向於實際,次二者通於菩提及實際。見華嚴大疏鈔二十三。
賢瓶
賢為善之義。又名善瓶,德瓶,吉祥瓶,如意瓶,有德瓶。若人祈神天感得此瓶時,所求者如意由瓶而出云。大日經疏八曰:「有部毘尼中說:大迦葉、舍利弗、目犍連、須菩提四大弟子,猶如賢瓶,若人淨心供養竟,希求世間現報,無不如願。」見瓶及德瓶條。
慈意
欲與人以樂之意也。法華經普門品曰:「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澍甘露法雨。」
毘嵐
又作毘藍,鞞嵐,毘藍婆,鞞藍婆,吠藍婆,吠嵐婆,吠嵐僧伽。譯曰迅猛風。暴風名。玄應音義一曰:「毘嵐,或作毘藍婆,或作鞞嵐,或云吠藍,或作隨嵐,或言旋藍,皆是梵之楚夏耳。此譯云迅猛風也。」慧苑音義上曰:「毘藍風,正云吠藍婆。吠者散也,藍婆者所至也。曰:此風所至之處,悉皆散壞也。又云:毘者不也,藍婆者遲也。謂此風行最極迅急也。舊翻為迅猛風是也。其水輪下風輪亦與此風輪同名也。」慧琳音義十三曰:「吠嵐僧伽,劫災時大猛風名也。此風猛暴,能壞世界。」梵Vairambhaka。
開漸
對顯頓而立。開漸顯頓與開權顯實同。開漸教而顯頓教也。見開顯條。
姑尸草
譯曰吉祥草。姑尸是Kuśa之音。見吉祥草條。
三文陀達多
六群比丘之一。無譯語。
嗣法拈香
開堂為師拈香,發露得法之所由。以興化奘禪師為始。
大虛空大菩薩念誦法
一卷,唐不空譯。
開演
說法也。解深密經一曰:「一切種子如暴流,我於凡愚不開演。」唯識述記一本曰:「幽隱未顯,今說名開。先略難知,廣談為演。」
獨覺捨悲障
謂獨覺有捨大悲心之障也。蓋獨覺之人,但能自度,無利他心,故不能起大悲心,利益一切眾生,從而不能至於佛果,故謂之捨悲障。
優曇華
即優曇。亦名優曇鉢華。按此花為無花果類。產於喜馬拉耶山麓及德干高原,錫蘭等處。幹高丈餘。葉有二種:一平滑,一麤糙。皆長四五寸,端尖,雌雄異花,甚細,隱於壺狀凹陷之花托中。常誤以為隱花植物。花托大如拳,或如拇指,十餘聚生。可食而味劣,世稱三千年開化一度。值佛出世始開。南史曰:「優曇華乃佛瑞應,三千年一現,現則金輪出世。」故今稱不出世之物曰曇花一現,本此。參照優曇條。又草蜻蛉之卵子也,其卵附著柳棄上,有線形長柄托之,多數簇聚,如樹之有花。日本稱為優曇華。
西河
唐道綽禪師之別號。師為并州汶水人。檢諸傳無西河之號。待考。
住持
安住於世而保持法也。圓覺經曰:「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毘婆沙論曰:「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淨土論曰:「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
一寺之主僧名住持,此由禪門起。勅修清規住持章曰:「佛教入中國四百餘年而達磨至,又八傳而至百丈,唯以道相授受,或巖居穴居,或依律等未有住持之名。百丈以禪宗寖盛,上而君相王公,下而儒老百氏,皆嚮風問道。有徒字蕃,非崇其位則師法不嚴,始奉其師為住持,而尊之曰長老,如天竺之稱舍利須菩提,以齒德俱尊也。」禪苑清規尊宿住持曰:「代佛揚化,表異知事,故云傳法。各處一方,續佛慧命,斯曰住持。初轉法輪,名為出世。師承有據,乃號傳燈。」
顯得
真言所立三種成佛之一。見顯得成佛項。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一卷,失譯。列出世於現在賢劫之千佛名。
戲忘念天
與戲忘天同。見戲忘天項。
沙羅雙樹
佛入滅處之林也。為沙羅樹之並木,故謂之雙樹。涅槃經一曰:「佛在拘尸那國力士生池阿利羅跋提河邊娑羅雙樹間。」見娑羅林條。
退大
退失大乘,墮於二乘也。如舍利弗遇乞眼婆羅門退大乘以至今日。
方等時
台家所判五時之第三。自成道已後十二年,于八年之間,說維摩經金光明經等之諸方等時期也。此諸經名為方等者,由于方等三義中事方等之義。見方等及五時各條。
須炎摩
天名。見須夜摩條。
客位
賓客及新參者之休憩室。見象器箋二。
尸羅
Śila,又云尸怛羅,正譯曰清涼,傍譯曰戒。身口意三業之罪惡,能使行人焚燒熱惱,戒能消息其熱惱,故名清涼。又,舊譯曰性善。大乘義章一曰:「言尸羅者此名清涼,亦名為戒,三業之非,焚燒行人,事等如熱。戒能防息,故名清涼。清涼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為戒。」義林章三本曰:「尸羅梵語,此言清涼。」華嚴玄談三曰:「或名尸羅,具云翅怛羅,此云清涼,離熱惱因得清涼果故。」行事鈔中一曰:「尸羅此翻為戒。」智度論十三曰:「尸羅秦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羅。」
命者
十六神我之一。計我為有實之壽命者。唯識述記一本曰:「色心相續,名之為命者是主義。我有此命,故名命者。」
法爾道理
四種道理之一。謂有生必有死,有因必有果,乃天然自然之道理也。
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
三卷,劉宋求那跋陀羅譯。與大薩遮尼乾授記經同本。但缺王論品。
地念佛
真宗之葬禮,至葬所之途中立棺前行行念佛,謂之地念佛。
宿住隨念智證通
俱舍所說六通之一。隨意知宿昔住世之通力也。
受用三水要行法
一卷,唐義淨撰。三水者,一時水,二非時水,三觸用水也。見三水條。
開發金剛寶藏位
大日經,斷三妄執屬於地前,此上更立十地,稱曰開發金剛寶藏位,以是為開發大日金剛寶藏之行位故也。
活命童子
梵名時婆Jiva,又曰時縛迦Jivaka,譯言活命。有二人:一為大醫,能活人命者。一由佛受必活命之記別者。俱舍光記五曰:「時縛迦,此云活命。善療眾病,能活命故。曰云耆婆,云耆域,訛也。」此前之童子也。同次文曰:「鳩摩羅,此言童子。時婆,此云活命。名活命童子。」是後之童子也。
見聞成佛
華嚴宗所立,三生成佛各生成佛之一。見三生條附錄。
能作因
六因之一。
不淨肉
小乘律中見聞疑之肉為不清淨,禁食之。大乘教則無論淨不淨,總制之。參照五種淨肉條。
慈悲
與樂曰慈,拔苦曰悲。四無量心中之二無量也。智度論二十七曰:「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
儞羅建他
Nilakaṇṭha,青頸觀音之梵名也。
釋摩男
五比丘之一。俱利太子也。大部補註十一曰:「善見律云:釋摩男是佛叔父之子,如大經中,釋摩男執諸瓦礫皆悉為寶,斯由過去心力所致。」
相待
自他相待,藉以存立也。如三線相待為三角,若缺一線則不能。一切之有為法,自他互待亦然。色境待眼根而為色境,眼根待色境而為眼根,短待長而為短,長待短而為長也。新譯仁王經中曰:「諸法相待,所謂色界眼界眼識界,乃至法界意界意識界。」註維摩經弟子品曰:「肇曰:諸法相待生,猶長短比而形也。」
飲酒三十五過
一,現世財物虛竭。何以故?飲酒醉亂,心無節限,用費無度故。二,眾病之門。三,鬥諍之本。四,裸形無恥。五,醜名惡露,人所不敬。六,無復智慧。七,應所得物而不得。已所得物而散失。八,伏匿之事,盡向人說。九,種種事業,廢不成辦。十,醉為愁本。何以故?醉中多失,醒則慚愧憂愁。十一,身力轉少。十二,身色壞。十三,不知敬父。十四,不知敬母。十五,不敬沙門。十六,不敬婆羅門。十七,不敬叔伯及尊長。何以故?醉悶憒惱,無所別故。十八,不敬佛。十九,不敬法。二十,不敬僧。二十一,朋黨惡人。二十二,疏遠賢善。二十三,作破戒人。二十四,無慚愧。二十五,不守六情。二十六,縱色放逸。二十七,人所憎惡,不喜見。二十八,貴重親屬及諸知識所共擯棄。二十九,行不善法。三十,棄捨善法。三十一,明人智士所不信用。何以故?酒放逸故。三十二,遠離涅槃。三十三,種狂癡因。三十四,身壞命終,墮惡道泥犁中。三十五,若得為人,所生之處,常當狂騃。如是種種過失。是故不飲酒。見智度論。
六種釋
法相宗所傳之六離合釋也。
伊蘭拏山
火山名。在中印度伊爛拏鉢伐多國。現今附近惟有溫泉涌出,不見噴火。西域記十,形容此山,謂含吐煙霞。蔽虧日月云。
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一卷,西晉竺法護譯。佛為文殊師利說前世之功德以致今之相好。
未來
又云當來。謂事物之作用,眾生之果報等之當來而未來者。
十普門
菩薩以圓融中道之妙觀,通入常住之實際理地,故立此立此十門。一、慈悲普,菩薩於一念中,徧觀十界之善惡苦樂,起慈悲與拔之想,普使眾生離一切苦,得一切樂,故名慈悲普。二、弘誓普,菩薩於四諦之境,發弘誓願,若見苦諦逼迫楚毒之相,則緣此起誓,故言未度者令度。若見集諦迷惑繫縛甚可哀傷者,則緣此起誓,故言未解者令解。若見滅諦,滅煩惱處為涅槃,則緣此起誓,故言未得涅槃者令得。若見道諦能出生死之苦,至於安樂之地,則緣此起誓,故言未安者令安。三、修行普,行有五種不同。一、聖行,謂戒定慧也,二、梵行,謂慈悲喜捨也,三、天行,謂由證第一義天之理而行也,四、嬰兒行,謂示三乘七方便大所修之行也,五、病行,謂示六道之身有三障之相也。此五行,菩薩雖修之,亦未名為普。涅槃經言:復有一行,名如來行,所謂大乘之大般涅槃也,大乘為圓因,涅槃為圓果,菩薩能修此一行,故名修行普。四、斷惑普,圓教之菩薩,即觀中道,正破無明,無明既破,則一切見思塵沙之惑,自然先破,故名斷惑普。五、入法門普,二乘之人,若入一法門,即不能入二,此即歷別之行,證有差降,今菩薩圓修三諦,則無量之法門,悉入其中。故名入法門普,六、神通普,羅漢之天眼,見三千大千世界,辟支佛見百佛之國土,小教之菩薩,見恒沙之佛土,皆是限量之神通也。今圓教之菩薩,徧見法界而無限局,所發之六通,自在變現,無有限量,故名神通普。七、方便普,二乘及小教菩薩之方便化他則但齊其所得,未名為普。圓教之菩薩,以真俗二諦為方便,照真時,則以真身益物,照俗時,則現應身趣機,資發中道,利一切眾生,故名方便普。八、說法普,二乘及小教之菩薩,不能一時普答眾問,未名為普。圓教之菩薩,一音演法,而殊方異類,悉得解之。故名說法普。九、供養諸佛普,菩薩之所供養不止於一佛一國土,於微塵數之諸佛,能以身命財及一切供具普至十方供養諸佛,故名供養普。十、成就眾生普,圓教之菩薩,饒潤成熟一切眾生,而無限量,譬如大雨,四方俱下,一切草木叢林,普生長華果,悉皆成就,故名成就眾生普。說詳觀音玄義下。
難禪
九種大禪之一。以修行困難而有此名。有三種:第一之難禪者,菩薩久修禪定,心則自在。而為救眾生故,捨禪定之樂而生於欲界也。第二之難禪者,菩薩修了無數量之諸深禪定,而自拔於一切聲聞辟支佛上也。第三之難禪者,菩薩由禪定而達於無上之覺道也。
佛華嚴三昧
見華嚴三昧條。
國土海
對於世界海而言。謂不可思議佛剎即十佛自體所居之依報也。五教章卷下所謂彼十佛境界所依,有二,一國土海,圓融自在,當不可說,若寄法顯示,如第二會初所說,是也。
十八契印
十八道之印契也。見十八道條。
叔迦
Śuka,又作𠴫迦婆。譯曰鸚鵡。玄應音義三曰:「𠴫迦婆,鸚鵡梵言。」大威德經七曰:「叔迦。」翻譯同。
普供養印明
出無盡供養,供養無邊聖眾之印與真言也。香華等之五供為別供,此普供為總供。十八契印曰:「二手合掌,以右押左,交指即成。誦真言三徧。想無量無邊塗香雲海、花鬘雲海、燒香雲海、飯食雲海、燈明雲海(即是五供),皆成清淨廣多供養。普供養真言曰(云云)。」
十地寄報
謂十地之菩薩,假諸天王之形守護正法也。出於華嚴經三十四。
伊帝曰多伽
見十二部經條。
忙莽雞金剛
金剛部之部母。梵號忙莽雞。位於胎藏界曼荼羅金剛手院金剛薩埵之上。又作麼麼雞,忙莽計,忙忙雞,摩莫枳,莽莫枳。詳見麼麼雞條。
接足作禮
以兩手接尊者之足而禮之也,仰兩手捧足如接。觀無量壽經曰:「韋提希見無量壽佛已。接足作禮。」
記論外道
謂弘毘伽羅論之人也。玄應音義二十三曰:「記論外道,即毘伽論是也。」
悟禪
參悟禪理也。苑咸詩:「蓮花梵宇本從天,華省仙郎早悟禪。」
毘尼
Vinaya,新云毘奈耶。舊云毘尼。律藏之梵名也。楞嚴經曰:「嚴淨毘尼,弘範三界。」疏曰:「毘尼,此云善治,亦即云律。」黃庭堅詩曰:「心潔似毘尼。」見毘奈耶條。
九河供佛
謂信解大乘之人,為過去世供養熙連河八恒河等河邊諸佛舊迹之果報也,見涅槃經六。
隱密顯了俱成門
十玄門之一。見玄門條附錄。
饒益
豐足利人也。法華經譬喻品曰:「饒益諸子等與大車。」
解脫分
順解脫分之略。
灰沙
斥聲聞緣覺之悟也。此二乘之人,得悟則稱為灰身滅智,火化色身,都滅心識,終歸於空寂之涅槃。灰沙者,言火化五蘊也。
大乘妙經
法華經也。
商莫迦
舊作睒摩,菩薩名。見睒摩條。
𑖬Sa,悉曇五十字門之一。一切法法性鈍之義,制伏六處得六神通智之聲也。蓋後義由Saṣ(六)釋之。文殊問經曰:「稱灑字時,是制伏六處得六通智聲。」
住相
四相之一。使法體於現在暫時安住,各行自果者。俱舍光記五曰:「至現在已住令彼用暫時安住各引自果故為住,若無住相諸法暫住應更不能引自果。」
以心灌頂
謂以心傳心之灌頂也。又名秘密灌頂。大日經五偈曰:「第三以心授,悉離時方。」大日疏十五釋之曰:「師弟子俱得瑜伽,以心灌頂,猶如摩頂授記。」
灰河
河中有火,物為灰燼。以比煩惱。雜阿含經四十三曰:「佛告諸比丘,譬如灰河。南岸極熱,多諸利刺。在於闇處,眾多罪人,在於河中隨流漂沒。(中略)灰者謂三惡不善覺。云何為三?欲覺恚覺害覺。河者謂三愛:欲愛色愛無色愛。」
聲欲
五欲之一。見欲條。
顯形
顯色形色之二。見顯色條。
同類助業
又云同類善根。謂五正行中讀誦,觀察,禮拜(前三),讚歎供養(後一),之四種助業也。此等與稱名念佛,雖同為往生淨土之正行,然非正定之業而為助成稱名之業,故稱為同類之助業。
緣化
與勸化同。勸化有緣者,使行布施也。禪苑清規曰:「堂主緣化。」
發願文
略名願文。法事之時述施主願事之表白也。
三分科經
晉道安,初科節諸經而立三分。及後親光之佛地論來,果有三分之說。由是諸經皆科三分:一、序分,起本經之由序因緣也。中有通序別序之二。通於諸經曰通序,局於本經曰別序。二、正宗分,正為本經之所說也。三、流通分,舉本經之利益勸正說之流通也。見法華文句一。佛地論之三分:一、教起因緣分,二、聖所說分,三、依教奉行分。
忿怒明王
忿怒尊即明王也,如不動尊現奮怒之形相,教令法界,故稱之為明王。
神僧傳
九卷,明太宗御製。自漢之摩騰始,至元之瞻巴終,凡傳二十八人。
俱蘇洛迦
舊稱祇修羅,瞿修羅,厥修羅,厥蘇洛迦。比丘尼所著之下裙。縫合如竹筒而無兩頭者。像其形而稱為篅衣。行事鈔下一曰:「此似裙周縫合。」同資持記曰:「周圓縫合,而無兩頭,名俱修羅耳。」玄應音義四曰:「瞿修羅者,此云圌也,像其衣形而立名也。」寄歸傳二曰:「梵云俱蘇洛迦,譯為篅衣。以其兩頭縫合,形如小篅也。長四肘,寬二肘。上可蓋臍,下至踝上四指。」飾宗記五本曰:「厥修羅者,正言厥蘇洛迦,此是圌,義像其形也。」唐韻:「市緣切。」說文:「判竹圜以盛穀也。」Kusūla。
五色列次
一、白赤黃青黑(大日經一、三,略出經三,瞿醯經中,大疏六,不空羂索經九所說五色界道;大疏四所明五佛色,同五所出五色線)。二、白青黃赤黑(攝真實經下,大集軌所示五佛色,但至黑色彼經作雜,又軌云綠)。三、白黃赤青黑(大疏六所說受染色,又十六所明五寶色,陀羅尼集經七所明五色界道)。四、青黃赤白黑(蘇悉地經三所說五色線,大疏十九所明文字色)。五、白赤黃黑(集經一所出五色界道)。六、白黃青赤黑(瑜祇經所出五大虛空色)。七、白黃青赤黑青(大日經一所說併線色)。八、黃赤白黑青(大疏二十所說五轉也)見瑜伽學習揵圖。
寶積長者子
毘耶離城之長者子也,五百長者子皆持七寶之寶蓋獻佛,以偈贊佛,請問菩薩淨土之行。見維摩經佛國品。
大悲心
起信論所說三心之一。欲拔一切眾生之苦者也。論曰:「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眾生苦故。」
七佛說偈
景德傳燈錄一,謂過去之七佛各舉得法之偈,謂之七佛之說偈。此七佛之說偈不知出何經典,是寶林傳著者慧炬之捏造也。釋門正統四痛斥之。
降三世成就極深密門
具名如上,一卷,不空與徧智譯。降三世之儀軌以此為本。
虛空藏菩薩陀羅尼經
佛說虛空藏菩薩陀羅尼經,宋法賢譯。但有陀羅尼而無經文。
由乾
由乾陀羅之略。山名。
達磨鬱多羅
Dharmottara,阿羅漢名。玄義釋籤六曰:「達磨鬱多羅者,此云法尚,是阿羅漢。佛滅後八百年中於婆沙中取三百偈以為一部,名雜阿毘曇。」他處多作達磨多羅。見達磨多羅條。
胡孫子
猿形似胡人,故稱猿曰胡孫子。後世轉謂意馬心猿。
獸主
梵名播輸鉢多Paśupati,唯識論所說五種外道之一。
鬱陀那
見憂陀那條。
付法
付屬法門也。
證得世俗諦
見諦條附錄。
獅子吼
喻佛教威神,發大音聲,震動世界也。傳燈錄曰:釋迦佛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獅子吼,云:天上天下,惟吾獨尊。
序王
天台智者製法華經之序而題為序王。王者起也,初也,序者眾文之起初,故名序王。釋籤一之一曰:「王字去聲,謂起也、初也。序起眾文之始故云序王。」
悟空
唐京兆雲陽陝西省西安府涇陽縣人。俗姓車氏。名法界。悟空其字。後魏拓跋氏之胤裔。天寶九年,罽賓大首領薩波達幹與三藏舍利越魔來求和,朝廷遣中使張韜光等四十餘人,師時授左衛,與其行焉。取道安西,經歷諸國,至罽賓東都城乾陀羅國。張韜光等既畢使命,將歸。師病不能隨,仍留彼國,後疾漸痊,遂投三藏舍利越魔落髮,號達摩馱都(譯云法界)。貞元五年,隨中使段明秀歸國,進佛舍利及所譯經。奉勅正度,賜名悟空。後不知所終。勅使翻經三部十一卷,編入貞元錄。圓照錄其行狀。見大唐貞元新譯十地等經記,宋高僧傳等。
須夜摩
又作須炎,須炎摩。天名。譯曰妙善,妙時分。智度論五十四曰:「須夜摩,夜摩天王名也。秦言妙善。」玄應音義三曰:「須炎或作須夜摩天,此云妙善天。又炎摩,此云時分。須炎摩,此言善時分。」慧苑音義上曰:「須夜摩。須,善也。夜摩,時也。言彼諸天,光明赫奕,晝夜不別。依看花開合以分其時,既非明闇之時,故曰善時也。」見夜摩天條。Suyāma。
娑麼囉
Smara,譯曰憶念。見大日經疏十八。
四種曼荼羅
一大曼荼羅,總集諸尊之壇場(即舊譯曰壇者)及其諸尊之形體,并圖畫其壇場之全體及諸尊一一者是也。是為曼荼羅之總體,故云大。大者五大之義,又廣大之義,他三種雖亦係五大所成,而此為總體,且最廣大,故獨名為大。二三昧耶曼荼羅,畫諸尊手所持之器杖及印契者是也。三昧耶為本誓之義,此以表諸尊之本誓,天魔波旬勿論,諸尊自身亦不能違越誓約之標幟也。三法曼荼羅,畫諸尊之種子真言及一切經之文字義理是也。四羯磨曼荼羅,羯磨者,作業之義,鑄造之形像是也。此乃諸尊身上一切之威儀事業及鑄像泥塑等之作業。此四漫中前一為總體,後三為別德,大曼荼羅是諸尊之人體,此諸尊所說之法門是法曼,此諸尊所持之器杖是三昧耶曼,此諸尊之所作是羯磨曼。見秘藏記鈔二。此四漫又云四智印。諸部要目曰:「一切印契,一切法要,以四智印攝盡。大智印以五相成本尊瑜伽,三昧耶印以二手和合,金剛縛發生成印,法智印名本尊種子法身三摩地一切契經文義,羯磨智印以二金剛拳如執持器杖標幟,如身威儀形。」秘藏記本曰:「四種曼荼羅:一大曼荼羅,五大也,謂繪像形體等也。二三昧耶曼荼羅,尊等所執持器杖印契。三法曼荼羅,種子也。四羯磨曼荼羅,威儀也。」密教分別萬有,常用六大四曼三密之言,依此深秘之釋而論。四曼即一切現象之分類,大曼荼羅總攝十法界中一切之有情。六大所成顯故附以大之名。三摩耶曼荼羅,總攝十法界一切非情之法,三摩耶乃平等之意,示非情其實皆平等也。法曼荼羅,攝音聲言語即風浪之聲,色塵之文字,六塵上所表詮者之一切,法者所以保體使生知覺者也。羯磨曼荼羅攝上述三曼上所有之一切動作。
大,三,法,羯之四種也。見曼荼羅條。
灌頂加行
行灌頂法式前,準備豫修之修行也。
阿藍磨
見阿羅磨條。
翳迦訖沙羅
Ekākṣara,譯曰一字。見一字頂輪王瑜伽經。
鐵多羅
見六物條。
不動慈護咒
慈救咒也。
成實四善根
成實宗不如俱舍宗別觀四諦,直以無常觀觀察五蘊,生相似之涅槃智。其中分四品,下名煗法,中名頂法,上名忍法,上上名世第一法。見大乘義章十一。
檀陀伽阿蘭若
梵音Dāntaka‑āraṇyaka,三處阿蘭若之一。見三處阿蘭若條。
開浴
開浴室也。寒月五日一浴,暑天每日沐汗,為開浴告知於眾僧,於齋堂前掛開浴牌。勅修清規知浴曰:「凡遇開浴,齋前掛開浴牌。」
一肘
印度尺數名。俱舍論十二謂,七麥為一指節,三指節為一指,橫列二十四指為一肘,竪布四肘為一弓。西域記二謂,七宿麥為一指節,二十四指為一肘,四肘為一弓。據此而論,俱舍論之一肘,當一指節之七十二倍。西域記之說,僅當二十四倍。人指之廣狹不同,肘之長亦無一定,惟有一說,一尺八寸乃至一尺四寸為一肘,佛之量倍之。
南謨阿梨耶婆盧枳帝爍缽羅耶菩提薩埵婆耶摩訶薩埵婆耶
Nama āryāvalokiteśvarāya bodhisattvāya mahāsattvāya,大悲咒之首,歸命於觀自在菩薩之語也。總為蓮華部之歸命句。南謨者歸命,阿梨耶者聖,婆盧枳帝者觀,爍鉢羅耶者自在,菩提薩埵婆耶者菩薩,摩訶薩埵婆耶者摩訶薩。即歸命觀自在菩薩摩訶薩也。
疑惑
疑理迷於事,不能決定是非者。法華經譬喻品曰:「今於世尊前,聞所未聞,皆墮疑惑。」無量壽經下曰:「疑惑中悔,自為過咎。」
教相
教觀二門之一。謂分別教義也。如天台之五時八教,法相之三時教乃至真言之顯密二教十住心是也。玄義一上曰:「教者聖人被下之言也。相者分別同異也。」見教觀條。
活佛
即呼圖克圖大喇嘛之名號。一作胡土克圖,蒙藏青海皆有之。凡為呼圖克圖者,皆能世世轉生,永掌其職位,俗稱活佛。元韓邦靖詩曰:「更寵番僧取活佛,似欲清淨超西天。」按二字入詩僅見。
阿輸伽樹
翻梵語九曰:「阿叔迦樹,應云阿輸迦,譯曰無憂。」僧伽羅剎佛行經曰:「阿舒伽。」名義集三曰:「阿輸伽,或名阿輸柯。」悉多太子生此樹下。此樹又單名畢利叉Vṛkṣa,即嵐毘尼Lumbini園之無憂樹也。
因明
五明之一。梵名醯都費陀Hetuvidyā,屬於論理之學科。立宗因喻三支作法而為言論之法。例如「聲無常(宗),為所作性故(因),如瓶等(喻)。」此三支中,以因支為最要,故云因明。因明大疏上本曰:「明此因義,故曰因明。」釋尊以前,足目Akṣapāda仙人創之。至佛滅後,大乘論師陳那完成之。其書名因明正理門論。見因明大疏上本。
觀世音
略稱觀音。法華經曰:「苦惱眾生,一心稱名。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以是名觀世音。」按觀世音像,世俗多作婦人。胡石麟筆叢,王世貞觀音本紀,皆謂古時無作婦人像者。陔餘叢考據南北史駁之,蓋六朝時已然矣。參照觀音條。
雙林樹
娑辦雙樹也。
二法
凡明法門約於增數,以欲徧攝之也。一一數中雖至無量而該攝行要無過於二法,即如行人,若能總識十重之二法,始終無闕,則方可論道。以所謂十重之二法,攝盡一切諸法也。一真俗,二教行,三信法,四乘戒,五福慧,六權實,七智斷,八定慧,九悲智,十正助。此之十雙缺一不可,以攝一切諸增數盡。見輔行六之二。
究羅檀頭
巴Kūṭadanta,婆羅門之名。
臥法
比丘眠臥之法。右脅臥,累足,法衣覆身,思想正也。摩得勒伽論六曰:「初夜過,四疊鬱多羅僧敷卷疊僧伽梨為枕。右脅臥,腳腳相累。不得散手腳,不得散亂心,不得散亂衣。作明相正念,起想思惟,然後眠。至後夜,疾疾起,經行,坐,除去睡蓋。」釋氏要覽下曰:「寶雲經云:欲臥,身向右邊累足。以法衣覆身,正念正知,起明了想,但為長養諸根大種故。瑜伽論問云:何緣右脅而臥?答:與師子王法相似。」
地下天
五類天之一。龍神,阿修羅,閻摩王等居於地上或地下,而有神用者。具人類已上之神用者,總稱為天。見秘藏記末。
阿濕摩揭波
又作遏濕摩揭婆,阿濕摩竭婆。馬腦之梵語。見阿濕嚩揭波項。
正當恁麼時
老婆燒庵則中之字也。恁麼為俗語指辭:「正如此時」也。
大悲弓
悲智為一雙之法門,故以之配於左右手大悲以靜德為左手,大智以動德為右手。隨而以大悲配於弓。以大智配於箭。
六足論
一、舍利弗之集異門足論,二、大目乾連之法蘊足論,三、大迦多衍那之施設足論,四、提婆設摩之識身足論,五、筏蘇蜜多羅之品類足論,六、同人之界身足論也。前三論為佛在世之作,後三論為佛滅後之作,皆論一切有部宗之法義。智度論二謂為六分阿毘曇者是也。後迦多衍尼子作發智論,文義最為廣博,故後代之論師,以六論為足,以發智論為身。足為助成之義,此六論助成發智論也。此七論為一切有部宗之根本論藏。俱舍論光記一本曰:「前之六論,義門稍少。發智一論,法門最廣。故後代論師說六為足,發智為身。此上七論是說一切有部根本論也。」
宅門
五功德門之一。見五功德門條。
智永
南北朝陳永欣寺僧,俗姓王,會稽人,號永禪師。善書,能兼諸體,草書尤勝。臨書三十年,得真草千字文八百餘本。浙東諸寺,各施一本。
有漏禪
對於無漏禪而言。即不依四真諦等,但依厭下欣上有漏之六行觀而修之禪定也。四禪,四無色定,四無量心定是也。
智水
謂灌頂之水。灌頂者,以如來智慧注入行者之儀式也。大日經疏八曰:「陳列密嚴佛土法界大圖,坐於妙法蓮華自在神通師子之座,以本性清淨智慧慈悲水,具含萬德而灌其心。」
圓機
圓頓之機根也。法華玄義六曰:「圓機圓應。」
疑悔
疑念與後悔。法華經序品曰:「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當為除斷,令盡無有餘。」
相對
對立相違之二門也。
泥得
譯曰常別施主,常施別食於僧中之施主也。由檀越出錢物於僧家,每日次第令於一比丘作好食謂之別施。百一羯磨一曰:「梵云泥得,譯為常施,有別施主施僧錢物作無盡食,每日次第令僧家作好食以供一人。乃至有日月來不許斷絕,西方在寺多有,此地人不知聞。若不能作食,供乳亦好。」
十二有支
見十二因緣條。
心神
眾生之心性靈妙,故曰心神。止觀五之三曰:「色法尚能如此,況心神靈妙,寧不具一切法耶?」
一切如來普賢摩訶菩提薩埵三昧耶
大日如來東方金剛手菩薩出生之三昧耶也。見略出經註一。
梵語曰戰捺囉Candra,遺教經曰:「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止觀一曰:「月隱重山,舉扇類之;風息太虛,動樹訓之。」月為勢至菩薩之化現。見月天子條。
闇障
無明之障也。八十華嚴經十五曰:「所有闇障,靡不除。」大集經十一曰:「一切法中,悉有闇障,壞闇障故,即是菩提。」
無垢忍
瓔珞經所說六忍之第五、等覺地之菩薩斷除無明之惑染,於自性清淨之心體安住不動之位也。因云無垢菩薩。
九心輪
九心次第轉而成輪之意。為小乘上座部所立,即謂心隨境轉,有九種之別也。成唯識論樞要卷下本,謂「上座部師,立九心輪:一有分,二能引發,三見,四等尋求,五等貫徹,六安立,七勢用,八返緣,九有分也。然實但有八心,以周匝而言,總說有九。故成九心輪。且如初受生時,未能分別,心但任運緣境而轉,名為有分心。若有境至,心欲緣時,便生警覺,名為能引發。其心既於此境上轉,見照矚彼(見心);既見彼已,便等尋求,察其善惡(等尋求心);既察彼已,遂等貫徹識其善惡(等貫徹心);而安立心,起語分別說其善惡(安立心);隨其善惡,便有動作(勢用心);勢用心生,動作既興,將欲休廢,遂復返緣前所作事(返緣心);既返緣已,遂歸有分,任運緣境(有分心);名為九心,方成輪之義。其中,見心通於六識,餘唯意識。有分心通於死生,返緣心唯得死。若離欲者之死,唯有分心。以既無我愛,返緣無所,不生顧戀也。未離欲者,以返緣心而死。有戀愛故,若有境至,則心可生。若無異境,則恒住有分,任運相續。然見與尋求,前後不定。無性攝論第二卷,謂五識於法無所了知者,先說見心也。復言見唯照矚者,卻結前心也。」彼文無九心輪之名。蓋此名為起於慈恩者。攝大乘論上成唯識論三等,引其中之有分識,聲聞乘中亦以異門密意為巳說阿賴耶識之證。又出於成唯識論述記第四本,宗鏡錄第四等。
智淵
智深猶如淵也。金光明經二曰:「智淵無邊,法水具足。」
阿鉢底鉢喇底提舍那
Āpatti‑pratideśana,懺悔之梵語,新譯曰說非。寄歸傳二曰:「阿鉢底者,罪過也。鉢喇底提舍那,即對他說也,舊云懺悔。非關說罪。何者?懺摩乃是西音,自當忍義。悔乃東夏之字,追悔為目。悔之與忍迴不相干。若的依梵本,諸除罪時,應云至心說罪。」飾宗記八本曰:「舊云懺悔。」
道綽
真宗七祖之第四祖。唐并州玄中寺道綽,并州汶水人。稱為西河。十四出家,講敷涅槃經,後詣石壁玄中寺,讀曇鸞碑,大有所感。自此捨涅槃之講說,專事念佛。講觀經二百餘徧,示誨道俗。撰安樂集兩卷。貞觀十九年四月二十四日寂,年壽不記。唐高僧傳(道綽傳)曰:「綽今年八十有四,而神氣爽明。宗紹存焉。」
漏盡無所畏
四無所畏之一。於大眾中明言我斷盡一切煩惱而無所畏也。
拔除罪障咒王經
一卷,唐義淨譯。由曼殊菩薩之請,為末代不信之人說此一大咒王。
開法
教法開始也。資持記上一之一曰:「以如來為開法大師。迦葉已下為佛法聖僧。」塵露章曰:「如來是開法導師。迦葉乃傳持初首。」玄義一上曰:「開法進道。」
三十二相
佛或轉輪聖王之內德,表彰於身相者有三十二。
具名三十二大人相。此三十二相,不限於佛,總為大人之相也。具此相者在家為輪王,出家則開無上覺。是為天竺國人相說。智度論八十八曰:「隨此間閻浮提中天竺國人所好,則為現三十二相。天竺國中人於今故治肩髆,令厚大頭上皆有結為好,如人相中說,五處長為好。眼耳鼻舌臂指髀手足相,若輪若蓮華若具若日月。是故佛手足有千輻輪、纖長指、鼻高好、舌廣長而薄,如是等皆勝於先所貴,故起恭敬心。」佛感此相者,由於百劫之間,一一之相,積百種之福,法界次第下之下曰:「此三十二通云相者,相名有所表,發攬而可別,名之為相。如來應化之體現此三十二相,以表法身眾德圓極,使見者受敬,有勝德可崇,人天中尊眾聖之王,故現三十二相也。」三藏法數四十八謂: 一、足安平相,足裏無凹處者。二、千輻輪相,足下有輪形者。三、手指纖長相,手指細長者。四、手足柔軟相,手足之柔者。五、手足縵網相,手足指與指間有縵網之纖緯交互連絡如鵝鴨者。六、足跟滿足相,跟是足踵,踵圓滿無凹處者。七、足跌高好相,跌者足背也,足背高起而圓滿者。八、腨如鹿王相,腨為股肉,佛之股肉纖圓如鹿王者。九、手過膝相,手長過膝者。十、馬陰藏相,佛之男根密藏體內如馬陰也。 十一、身縱廣相,頭足之高與張兩手之長相齊者。十二、毛孔生青色相,一一毛孔,生青色之一毛而不雜亂者。十三、身毛上靡相,身毛之頭右施向上偃伏者。十四、身金色相,身體之色如黃金也。十五、常光一丈相,身放光明四面各一丈者。十六、皮膚細滑相,皮膚軟滑者。十七、七處平滿相,七處為兩足下兩掌兩肩并頂中,此七處皆平滿無缺陷也。十八、兩腋滿相,腋下充滿者。十九、身如獅子相,身體平正威儀嚴肅如獅子王者。二十、身端直相,身形端正無傴曲者。 二十一、肩圓滿相,兩肩圓滿而豐腴者。二十二、四十齒相,具足四十齒者。二十三、齒白齊密相,四十齒皆白淨而堅密者。二十四、四牙白淨相,四牙最白而大者。二十五、頰車如獅子相,兩頰隆滿如獅子之頰者。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相,佛之咽喉中,常有津液,凡食物因之得上味也。二十七、廣長舌相,舌廣而長,柔軟細薄,展之則覆面而至於髮際者。二十八、梵音深遠相,梵者清淨之義,佛之音聲清淨而遠聞也。二十九、眼色如紺青相,眼睛之色如紺青者。三十、眼睫如牛王相,眼毛殊勝如牛王也。 三十一、眉間白毫相,兩眉之間有白毫,右旋常放光也。三十二、頂成肉髻相,梵名鳥瑟膩,譯作肉髻,頂上有肉,隆起為髻形者。亦名無見頂相。以一切有情皆不能見故也。 此三十二相依法界次第,法界次第依智度論八十八。其他智度論四,涅槃經二十八,中阿含三十二相經所載,皆大同小異。 無量義經曰:「一毫相如月旋,二淨眼如明鏡,三唇,四額廣,五獅子臆,六掌有合縵,七指直而纖,八馬陰藏,九頂有日光,十上下眴,十一舌赤好如丹果,十二鼻修,十三手足柔軟,十四內外相握,十五皮膚細軟,十六細筋,十七旋髮紺青,十八眉睫紺而展,十九白齒,二十面門開,二十一具千輻輪,二十二臂修,二十三毛右旋,二十四鎖骨,二十五頂有肉髻,二十六方口頰,二十七四十齒,二十八胸表萬字,二十九腋,三十肘長,三十一踝膝露現,三十二鹿腨腸。」亦出優婆夷淨行出門經修學品。與諸本大體同。
尼犍
Nirgrantha,又作尼虔,尼乾,尼健。六大外道之一。尼犍具曰尼犍陀。譯曰離繫,不繫,無結。離三界繫縛之義也。是為外道出家之總名。但此外道,特修裸形塗灰等離繫之苦行,故取總名為別名。自佛法毀之,名曰無慚。以彼母之名名為若提Jñātī,譯曰親友。彼為其子,故曰尼乾陀若提子Nirgranthajñātiputra,又師之門徒,曰尼乾陀弗咀羅Nirgranthaputra,尼乾子,尼乾陀子。弗咀羅譯為子,指稱門徒。注維摩經三:「肇曰:尼犍陀其出家總名也。如佛法出家名沙門,若提母名也。其人謂罪福苦樂本有定因,要當必受,非行道所能斷也。」法華文句記九曰:「在家事梵名梵志,出家外道通名尼乾。」唯識述記一本曰:「尼虔子,今言尼犍陀弗咀羅,翻為離繫子。苦行修勝因名為離繫,露形少羞恥,亦名無慚。本師稱離繫,是彼門徒,名之為子。」同一末曰:「以其露形,佛法毀之曰無慚,即無慚羞也。」慧琳音義二十六曰:「尼乾陀此云無繼,是外道總名也。若提云親友,是母名。」玄應音義六曰:「尼乾或作尼乾陀,應言泥健連他,譯云不繫也。」同十曰:「其外道,拔髮露形,無所貯蓄,以手乞食,隨得即噉也。」俱舍光記十五曰:「離擊,梵云尼乾陀。彼謂內離煩惱擊縛,外離衣服擊縛,即露形外道也。」
因果
因者能生。果者所生。有因則必有果。有果則必有因。是謂因果之理。佛教通之三世說善惡應報之義。觀無量壽經曰:「深信因果,不謗大乘。」止觀五下曰:「招果為因,剋獲為果。」十住毘婆娑論十二曰:「因以得知,得者成就。果者從因有,事成名為果。」
三受業
招順於苦樂捨三受之異熟果之業。順樂受業,順苦受業,順不苦不樂受業之稱也。
圓融十乘
天台所判四教中圓教之十乘觀法也。行止觀有十種之法,謂為十乘觀法。此十乘觀法通於藏通別圓之四教,故特指圓教之十乘,而謂為圓融十乘。以十乘一一悉以事理之圓融為理致故也。
優樓迦
Ulūka,又作憂流迦,嘔盧伽,優婁佉,嗢露迦,漚樓(僧佉)、優樓(僧佉)。譯曰鵂鶹。仙人名。出於佛出世以前八百年之頃。說六句義之勝論者。百論疏上之中曰:「優樓迦,此云鵂鶹仙,云鵂角仙,亦云臰胡仙。此人釋迦未興八百年前,已出世。而白日造論,夜半遊行。欲供養之,當於夜半營辦飲食。仍與眷屬,來受供養。所說之經,名衛世師,有十萬偈,明於六諦。」玄應音義二十四曰:「優婁佉,此云鵂鶹,是造鞞師論師,說六諦義者也。」唯識述記一末曰:「成劫末人壽無量,外道出世,名嗢露迦,此云鵂鶹。晝避色聲,匿迹山藪。夜絕視聽,方行乞食。時人謂似鵂鶹,因以名也。舊云優婁佉,訛也,或名羯拏僕。羯拏,云米齋。僕,翻為食。先為夜遊,驚他稚婦,遂收場碾糠粃之中米齋食之,故以名也。時人號曰食米齋仙人,舊云蹇尼陀,訛也。亦云吠世師迦,此翻為勝,造六句論,諸論罕匹,故云勝也。或勝人所造,故名勝論。舊云衛世師,或云鞞世師,皆訛略也。」止觀十上曰:「漚樓(僧佉),此翻休睺,計因中無果。」同輔行曰:「優樓(僧佉),此云休留仙。」參照勝論宗及數論條(Kaṇabhuj Ada)。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佛初生時之語,是三世諸佛之常法也。長阿含經一曰:「佛告比丘:諸佛常法,毘婆尸菩薩,當其生時從右脅出,專念不亂。從右脅出墮地行七步無人扶持,徧觀四方,舉手而言:天上天下唯我為尊。要度眾生生老病死,此是常法。」瑞應經上曰:「到四月八日夜明星出時,化從右脅生墮地,即行七步,舉右手住而言: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三界皆苦,何可樂者?」因果經一曰:「菩薩即便墮蓮花上,無扶持者自行七步,舉其右手而師子吼,我於一切天人之中最尊最勝。無量生死於今盡矣,此生利益一切人天。」無量壽經上曰:「捨彼天宮降神母胎,從右脅生現行七步,光明顯曜普照十方。無量佛土六種震動,舉聲自稱,吾當於世為無上尊。」智度論三十八曰:「佛自說菩薩本起。菩薩初生時,行七步,口自說言:我所以生者,為度眾生故。言巳默然,乳哺三年,不行不語。漸次長大,行語如法。一切嬰兒小時未能行語,漸次長大能具人法。今云何菩薩初生能行能語,後便不能語,當知是方便力故。」
拘吒賒摩利
大樹名。慧琳音義五十三曰:「拘吒賒摩利,賒,音奢,或云居吒奢摩離,大樹名也。是諸金翅鳥所棲薄處,於此採取龍食,隨自己類,居住此樹四面也。」起世經五曰:「居吒奢摩離,隋言鹿聚。彼之大樹,其木周圍有七由旬。」梵Kūṭasālmali。
道樹經
菩薩道樹經之略名。
毘缽尸
又作微鉢尸,Vipaśyin,佛名。見毘婆尸條。
橫竪
橫與竪也。與縱橫同。次第曰竪,不次第曰橫,又亘於時間曰竪,空間曰橫。例如法華文句九曰:「若但性德三如來是橫,修德三如來是縱。先法次報後應,亦是縱。今經圓說不縱不橫三如來。」又選擇決疑鈔三曰:「若橫若竪,具足三心,而行念佛者,百千皆生,萬無一失。」皆有次第不次第之意味也。顯名鈔曰:「光明無量者,橫顯十方利益無邊,壽命無量者,竪示三世化導無限。」是取時間空間之意也。
散念誦
散心之念誦也。對於觀字輪之念誦而謂之散念誦。
黃龍山
在今江西南昌府寧州。相傳吳黃武年間,黃龍現于此,故名。宋慧南禪師住此山,唱黃龍之一派,因此著名。
五味禪
五種交雜之禪也。對一味禪而言。即外道禪,凡夫禪,小乘禪,大乘禪,最上乘禪之五種。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一曰:「禪則有淺有深,階級殊等。謂帶異計,欣上厭下而修者,是外道禪。正信因果,亦以欣厭而修者,是凡夫禪。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禪。悟我法二空所顯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禪。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淨禪,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習,自然漸得百千三昧。」蓋宗密之意,在諸禪分類,以明最上乘禪之階級殊等,彼禪乃所謂如來禪。非達摩門下之一味清淨禪,即所謂祖師禪。香巖智閑一日舉曰:「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有卓錐地,今年貧錐也無。」時仰山慧寂,與閑同為溈山靈祐之法嗣,向閑曰:「如來禪許吾弟會,祖師禪未夢見在。」此如來禪,即宗密之所謂最上乘禪也。昔歸宗寺智常欲於諸方學五味禪,馬祖道一,為彼使喫棒頭一味之禪。有頌曰:「五味與一味,喫了須噫氣,金輪峰下令行時,凜凜清風誠可畏。」
大悲生心三昧耶
彌勒菩薩慈悲所發生之三昧也。
得勝堂
天帝與修羅戰而勝,令毘首羯磨作最勝之堂名曰得勝堂。止觀五曰:「毘首羯磨造得勝堂。」同輔行曰:「長阿含云:天帝與修羅戰勝,更造一堂名為最勝。(中略)此堂無比,故云最勝。今云得勝者,猶戰得勝而造此堂。」
七十真實論
天親菩薩破數論之金七十論。今不傳。婆藪槃豆法師傳曰:「外道身既成石,天親彌復憤懣,即造七十真實論,破外道僧佉論,首尾瓦解,無一句得立。」梵Tattva‑saptati。
法雲地
菩薩十地之第十。大法之智雲徧注甘露之雨之位也。
梵網戒
梵網經所說之十重禁四十八輕戒也。
大恩教主
稱釋迦如來,於一切眾生,利他之恩德廣大,故曰大恩。為教法之主,故曰教主。
增道損生
法華本門之利益也。謂初住已上至於佛果四十二位之間,漸增悟智,漸減生死之類也。迹門之法華,聲聞之人,受成佛之記,既為菩薩,則本門之法華,得菩薩增道損生之益也。觀音義疏下曰:「聲聞疑除受記作佛,菩薩迷去增道損生。」法華文句九曰:「本門增道損生,皆約圓位解釋。」
智海
智慧廣大,譬如海也。無量壽經下曰:「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地藏十輪經八曰:「漸次趣入深廣智海。」
定止心於一境,不使散動,曰定。心性之作用也。有二類:一生得之散定,二修得之禪定。生得之散定者,欲界之有情亦生之,與心相應而起,專注於所對之境之作用也。俱舍論稱為三摩地,以之為大地法之一,唯識論譯為定,以之為五別境之一。修得之禪定者,為色界無色界心地之作用,必勤行修習而得之者也。如三學中之定學,六度中之禪定波羅蜜,即指修得之禪定。梵名三摩地Samādhi,譯言定,或等。等持者,平等保持心性之義也。是為散定唯有心也。又有等至等引之二。
倒我
我無實體,思有我者,為顛倒之妄見,故云倒我。四顛倒之一。釋門歸敬儀中曰:「凡懷遵承倒我,我我因循,何由得覺?」
誓願安樂行
四安樂行之第四。立欲使一切眾生入於佛道之誓願,而安樂行法華之法也。見四安樂行條。
諸行有為經
一卷,宋法天譯。佛在給孤獨園說一切行之遷流乃至佛亦不免捨此身。
晉水
趙宋淨源,號晉水。見淨源條。
母經
摩怛理迦(Mātṛka),譯言本母,一曰母經。毗奈耶雜事三十七曰:「眾多苾芻,皆持經持律持母經。」見摩怛理迦條。
散錢
又曰賽錢。韓退之佛骨表曰:「百十為群,解衣散錢,自朝至暮,轉相倣效。」內典不見散錢之字,蓋散華形如散錢也。
都倉
掌出納之役。
掛單
與掛搭同。僧人投宿寺院也。
從僧
又云伴僧。隨從住持之僧也。
蜎飛蠕動
蜎飛者飛蟲也。蠕動者蛆蟲也。過度人道經曰:「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龍舒淨土文二曰:「蜎飛謂微細飛蟲也,蠕動謂微細蛆蟲也,若此者佛尚化度,況於人乎?」
婆羅門
Brāhmaṇa,天竺四姓之一。具云婆羅賀摩拏,又云沒囉憾摩。譯為外意、淨行、淨志、靜志等。奉事大梵天而修淨行之一族。玄應音義十八曰:「婆羅門,此言訛略也。應云婆羅賀摩拏,此義云承習梵天法者。其人種類自云,從梵天口生,四姓中勝故獨取梵名,唯五天竺有,諸國即無。經中梵志亦此名也。正言靜胤,言是梵天之苗胤也。」慧琳音義二十六曰:「婆羅門,此俗人也。謂淨行高貴捨惡法之人,傳學多聞者也。」希麟音義八曰:「婆羅門,不正梵語也。應云沒囉憾摩,此云淨行,或云梵行。自相傳云:我從梵王口生,獨取梵名,世業相傳習四圍陀論。」俱舍頌疏賢聖品三曰:「此云淨志,遠煩惱故,同勤息義。」仁王經良賁疏中二曰:「婆羅門,此云靜志。」俱舍光記一曰:「婆羅門法。七歲以上在家學問,十五已去,學婆羅門法,遊方學問。至年四十、恐家嗣斷絕,歸家娶妻,生子繼嗣,年至五十入山修道。」智度論十曰:「在家中七世法淨,生滿六歲皆受戒,名婆羅門。」寄歸傳四曰:「五天之地皆以婆羅門當貴勝,凡有座席并不與餘三姓同行。」註維摩二曰:「肇曰:婆羅門,秦言外意。」毘奈耶雜事一曰:「見諸婆羅門。以自三指點取白土,或以白灰抹其額上,以為三畫。」
國名。見婆羅門國條。
一臈
又作一臘。僧受戒經一夏曰一臈集韻曰:「臘或作臈」臈為冬祭,乃一年之終也。說文曰:「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也。」而佛立安居之制,以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之九十日定安居之期日。以此安居為僧家之一歲,謂之法臘,又曰法歲。其屬於夏期者,曰夏臘,又有僧臘戒臘之名。釋氏要覽下曰:「夏臘即釋氏法歲也,凡序長幼,必問夏臘,多者為長。」又作一老。稱法臈第一長老。詳見戒臘條。
真言救世者
稱阿字也。大疏六曰:「此阿字門為一切真言王,猶如世尊為諸法之王,故曰真言救世者。」
十二願王
藥師如來建十二願,故稱為十二願王。
扶根
扶塵根之略。
四十八輕戒
見戒條。
放光動地
佛說深經之前放光明震動大地也。是為大乘之通相。法華六瑞中之二瑞。
五十頌經
五十頌聖般若波羅蜜經之略名。
異品一分轉同品徧轉不定
因明三十三過中,屬於因之過名。為因異喻一分通,同品全分通者,以其一分通於異喻使宗不定也。見入正理論,因明大疏上。
俱空
我與法俱空也。三空之一。見三藏法數十。
五佛寶冠
又名五佛冠,五智冠,五智寶冠,五寶天冠,略稱寶冠。冠中有五化佛,表五智圓滿之德,故有此名。諸佛境界攝真實經中所謂「頂有五寶天冠,天冠中有五化佛,結跏趺坐」者是也。是蓋為大日如來及諸佛頂尊所戴之寶冠,冠中之化佛,即五智五佛也。
泥底
與泥梨同。
求法高僧傳
具名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二卷,唐義淨,在室利佛逝國撰。求法於西域之高僧五十六人傳記也。
羯磨波羅蜜
住於金剛界曼荼羅中央如來北方之尊。密號曰妙用金剛。或曰作業金剛。四波羅蜜之一。大日如來之侍女也。聖位經曰: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羯磨金剛大精進三摩地智,自受用故,成羯磨波羅蜜形,住於毘盧遮那如來左邊月輪。大日如來入北方釋迦如來三摩地,出生此波羅蜜。
金剛念誦
四種念誦之一。閉口而默誦也。見略出經四。
毘首羯磨化人造佛像
止觀輔行一曰:「如阿含云:佛昇忉利以神足力制諸弟子不令知處,二王(優填王與波斯匿王)憶佛,因成大患。大臣白王,造像供養,優填王以栴檀香作,匿王以紫磨金作,悉高五尺。初召工匠,與重寶償,無能造者。毘首羯磨化為人,來為王造像。下斧之聲,上至忉利,聞者解脫。」(二王造佛之事,出增一阿含經二十八。而無毘首羯磨造佛之事)。
白蓮社七祖
宋四明石芝曉法師,取異代同修淨業之高德,立蓮社之七祖。始祖廬山辨覺正覺圓悟法師(慧遠),二祖長安光明法師(善導),三祖南岳般舟法師(承遠),四祖長安五會法師(法照),五祖新定臺岩法師(少康),六祖永明智覺法師(延壽),七祖照慶圓淨法師(省常)。見佛祖統紀二十六。
時非時經
一卷,西晉若羅嚴譯,記時念非時食之法。
大悲普現
謂大悲之觀音菩薩現三十三身。而普應眾機也。
受用身
三身之一。
熟調伏印
見六種調伏條。
世界主
初禪天之梵王,一小世界即四天下之主也,二禪之梵王,小千世界之主也,三禪之梵王,中千世界之主也,四禪之大梵王,大千世界之主也。四禪之廣量,如其次第,與一世界,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相均。
華嚴經搜玄記
五卷,唐智儼述。卷首內題曰於大方廣華嚴經中搜玄分齊通智方軌,各卷之終有華嚴經略疏,普通略曰搜玄記。隨文解釋舊華嚴經者。
北鬱單越
Uttarakuru,又曰北鬱怛越,四大洲之一。鬱單越洲在須彌山之北方。,故曰北。見鬱多羅究留條。
娑羅笈多
Śālagupta,僧名。譯曰貞固。見求法高僧傳下。
覺劍
覺悟之力,能破邪執,故以劍為喻。王勃文曰:揮覺劍而破邪山。
未顯真實
無量義經曰:「以諸眾生等性欲不同種種說法,以方便力,四十餘年未顯真實。」佛成道後四十餘年說種種之法,投種種之機,此中有大法,有小法,有方便,有真實。天台以之判藏通別圓四教,約言之,即有成佛之法與不成佛之法是也。然佛一代之化期將盡而說法華經,其先說成佛之法,已不待言,彼不成佛之法,實成佛之法也,為成佛之方便說淺近之法,開會前不成佛之法而為成佛之法也。是之謂法華開會。此開會乃佛之本意。四十餘年未顯真實者,謂不為此開會也。然則爾前為未顯真實,今經為示真實相者,唯就開會之化儀而言,非就所說之化法而言也,就所說之法而言,則爾前諸經,真實大法即圓教之存者,反較法華為多,而於圓教之體與法華所說之圓教無異,法華之圓法可以成佛,故爾前所說之圓教亦當成佛,如天台判觀經之所說,為圓頓是也。法華玄義十曰:「凡此諸經皆是逗會他意,令他得益,不譚佛意意趣何之?今經不爾,絓是法門綱目大小觀法十力無異,種種規矩皆所不論,為前經已說故。但論如來布教之元始,中間取與漸頓適時,大事因緣究竟終訖,說教之綱格大化之筌罤。」
三法妙
法華玄義所說迹門十妙之一。見十妙條。
讚佛偈
無量壽經上法藏比丘讚世自王如來之偈頌。
鐵塔
南天竺有鐵塔,收藏一切秘部大經,龍猛菩薩(舊譯龍樹)入其中,值金剛薩埵,傳受兩部之大經,金剛智三藏口傳,其弟子沙門智藏(不空三藏之法諱),記之於金剛頂經義訣,是鐵塔說之本據也。日本東密台密皆依用之而不疑。安然之教時問答三曰:「沙門智藏金剛頂義訣云:此經有百千頌廣本,(中略)其大經本阿闍梨云:經莢廣長如床,厚四五尺,有無量頌。在南天界鐵塔之中,佛滅度後數百年間無人能開。此塔以鐵扇鐵鎖而封閉之。其中天竺國佛法漸衰時,有大德先誦持大毘盧遮那真言,得毘盧遮那佛而現其身,現於多身於空中說此法門及文字章句,次第令寫訖即滅。即毘盧遮那念誦法要一卷是。時大德持誦成就,願開此塔,於七日中遶塔念誦。以白芥子七粒打此塔門,乃開塔門。諸神一時踴怒,不令得入。唯見塔內香燈光明一丈二丈,名華寶蓋,滿中懸列。又聞讚聲。此大德至心懺悔,發大誓願,然後得入塔中。入已,其塔尋閉。經於多日誦此經王廣本一徧,為如食頌。得諸佛菩薩指授所堪記持不忘,便令出塔。塔門還閉如故。」弘法之付法傳下,亦敘此說,終曰:「然前所述事略,載金剛頂義決中。」
心作解脫
十六特勝之第十一。
滿荼
Maṇḍa,譯曰堅固。金剛座之異名。大日經疏十二曰:「爾時諸金剛菩薩,即能現菩提座也。此座但以世間意說但座處耳,然西方名此座為滿荼。滿荼者是堅固義,不動義,是更無等比義,是徧周法界義。今現此菩提座,亦如酪中現蘇,諸味共會一處,而不相離。」
僧尼管屬
僧尼之制度官也。僧史略中曰:「東漢初沙門,隸鴻臚寺,西晉無聞。至後魏初立監福曹,統攝僧伍,尋更為昭玄寺。後復改崇玄曹。齊梁之世,立同文寺,使主僧務。至唐初,僧尼皆隸司賓,則天朝改隸祠部。玄宗開元十四年分僧道,僧尼割屬鴻臚寺,使祠部檢校之,道士女冠隸之宗正寺。憲宗元和二年,初立左右衛功德使,僧道全隸之。所度僧尼由祠部給牒。宋朝一代准之。」
吽吽
牛之吼聲。臨濟錄曰:「師問杏山:如何是露地白牛?山云:吽吽。」
退屈
菩薩修行有可生三種退屈心之難關。見三退屈條。唯識論九曰:「修勝行時有三退屈。」圓覺經曰:「汝善男子!當護末世是修行者,無令惡魔及諸外道惱身心,令生退屈。」
澄觀
唐代州五臺山清涼寺澄觀,嗣賢首,弘華嚴宗。初居五臺山大華嚴寺,作新華嚴經疏二十卷。自興元元年正月至貞元三年十二月而畢功。四年正月寺主賢林請講新疏。七年河東節度使復請使於崇福寺講新疏。德宗下詔入都。使與罽賓般若三藏譯四十華嚴經。譯成,詔使作疏。師於終南草堂寺編成十卷進呈。天和年中寂,壽七十餘。初德宗誕節,講經於內殿,以妙法清涼帝心,遂賜號清涼法師,禮為教授和上。元和五年。憲宗問華嚴法界之旨,豁然有得,加號大統清涼國師。師身長九尺四寸,垂手過膝,歷九朝,為七帝之門師。師去賢首百餘年,遙稟其旨,所著疏記四百餘卷,宰相裴休奉勅作碑。見宋高僧傳五、佛祖統紀二十九。
降三世與阿閦如來
依金剛界五智如來之分相門,則金剛薩埵乃阿閦如來,四親近菩薩之第一,故隨而降三世,為東方阿閦如來之教令輪身也。補陀落海會軌曰:「降三世阿閦佛忿怒,自性輪金剛薩埵菩薩。」降三世忿怒明王念誦儀軌曰:「阿閦普賢(普賢即金剛薩埵),大弘誓甚深故,示現忿怒形相。」仁王經念誦儀軌上對於金剛手與降三世而論正法教令之二輪亦此意也。
大乘道
道之名,通於因果。大乘道即佛果也。勝鬘經曰:「此究竟者入大乘道因。」同寶窟下末曰:「此名佛果為大乘道,與佛為因名大乘因。」
一虛
一樣空之事也。肇論曰:「齊萬有於一虛。」
阿育王經
十卷,梁僧伽婆羅譯。與前本大同小異。
四方結
金剛墻之別名也。為真言法之結界,交立三鈷金剛,而觀想為周徧四方結界修法之壇場也。
辯才天三部
一、佛說最勝護國宇賀耶頓得如意寶珠陀羅尼經一卷;二、佛說即身貧轉福德圓滿宇賀神將菩薩白蛇示現三日成就經一卷;三、佛說宇賀神王福德圓滿陀羅尼經,一卷;已上稱曰辯才天三部經,然皆為偽經,經錄不載。
母陀摩奴沙
母娜摩拏史也Mṛta‑manuṣya,又作母那摩奴沙。母陀譯為死,摩奴沙譯為人,即死屍也。底哩三昧經曰:「黑月八日夜,於寒林中取母那摩奴沙,坐其上念誦滿一萬徧,彼摩奴沙即動身,必不得怕。彼即開口出大開敷蓮華,即便把取,能令己身如十六童子,髮如連環,升空遊於梵天,得大明王主。」
漏戒
漏失戒律而不守持也。即破戒。大集經九曰:「若無淨持戒,漏戒比丘以為無上。若無漏戒,剃除鬚髮,身著袈裟,名字比丘為無上寶。」
勝金
閻浮檀金也。
八事隨身
行事鈔上三曰:「善見云:佛度五比丘已,有三衣、缽盂、坐具、漉水袋、針線、斧子八事隨身。」
三昧耶界
言三昧耶之法門也。密教之總稱。
是心是佛
觀經所說於觀法中想佛故,是觀想之心即為佛也。觀無量壽經曰:「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天台疏曰:「是心作佛者,佛本是無,心淨故有。亦因三昧心終成作佛也。是心是佛者,向聞佛本是無,心淨故有,便謂條然有異。故言即是,心外無佛,亦無佛因也。」善導疏曰:「言是心是佛者,心能想佛,依想佛身而現,即是心佛也。離此心外更無異佛者也。」住於此心而念佛,謂之即心念佛。如淨土門以外之念佛皆是也。
名字沙彌
二十歲已上為沙彌者,以其為可作大僧之年歲故也。行事鈔下四曰:「從二十至七十,名字沙彌。」同資持記下四之二曰:「名字者本是僧位,緣未及故。」
黃龍宗
與黃龍派同。見黃龍派項。
得果
三乘之聖人各得自乘之果法也。緣覺菩薩立一無學果,聲聞立四果。南史曰:「到溉朝夕從僧徒禮誦,及卒。顏色如恒,手屈二指,即佛道所云得果也。」
阿嚕力
觀音真言「阿嚕力迦」之名。見阿嚕力經項。
如意寶珠
見如意珠條。
擲惡人印
以右手大指,捻無名指甲上,每誦真言一徧,一度向彼惡人擲之。見歡喜母成就法。
覺分
梵語菩提分,新譯覺分。順於覺之支分有三十七法,名覺分,即三十七科之道品也。俱舍論二十五曰:「經說覺分有三十七:謂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中略)三十七法順趣菩提,是故皆名菩提分法。」Bodhyanga。
苦行論師
二十外道之一。出外道小乘涅槃論。
後分涅槃
大般涅槃經後分之異名。
甘丹
Dgah‑ldan,西藏喇嘛教新派黃教之本山。在拉薩Lhasa東北約三十英里。為黃教開祖宗喀巴Tson‑kha‑pa所創立,西藏四大本山之一也。此語為西藏語,意言樂土,與梵語兜率Tuṣita天之義相當。境內有宗喀巴之墓,殿廡亦極莊麗。
譬喻王經
大集譬喻王經之略名。
慈敬
以慈愛之心而敬崇之也。無量壽經曰:「慈敬於佛。」
四種國土
天台所立。一凡聖同居土,凡夫與聖者同居之國土也。此中有淨穢二種。如閻浮提為凡聖同居之穢土,如兜率之內宮,西方之極樂,為凡聖同居之淨土。二方便有餘土,此羅漢死後所生之國土在三界之外。羅漢思死入無餘涅槃者誤,實則土生於方便有餘也。修小乘之方便,斷盡三界之煩惱,因而生於其土。然尚餘障覆中道實相之無明根本惑,故云方便有餘土。三實報無障礙土,此為斷一分無明之菩薩所生之處,報真實之道之無礙自在國土,故云實報無障礙土。四常寂光土,為全斷根本無明之佛之依處,謂常住,寂滅,光明之佛土也。見天台觀經疏。
無垢妙清淨圓鏡
大日經成就悉地品曰:「囉字為眼界,輝燭猶明燈。俛頸小低頭,舌近於齶間。而以觀心處,當心現等引。無姤妙清淨,圓鏡常現前。如是真實心,古佛所宣說。」
不可越守護
在胎藏界曼荼羅文殊院文殊菩薩之右。有難持,難勝,對護門,無能見者等異名。於諸門之側,與對面守護相向而坐。守護佛法。仁王尊由是出。大疏曰:「不可越正者為難持,謂力持之義,觀瞻不可得也,亦有難降伏義。法佛奉教者,常在內門右邊,為不可越使者,諸佛三昧耶威力,不可過越,奉金剛戒以行之,一切不敢違越。又名無能見者,此奉教者威猛熾盛,如百千日,無敢視者,猶如向生小兒,不堪仰視日輪,常在佛之內門,有所教令,如說而行,故名奉教者。」
無量光天
色界第二靜慮三天中之一。俱舍頌疏世間品一曰:「光明轉增量難限,故名無量光天。
命藤
命根譬之藤也。性靈集四曰:「兩鼠爭伐於命藤。」同八曰:「命藤夜斷,入死王之殃。」
三三昧
是為舊稱,新稱云三三摩地,譯曰三定,三等持,就能修之行而名之。仁王經謂之三空,此就所觀之理而名之。十地論謂之三治,此就所斷之障而名之。此三昧有有漏無漏二種:有漏定謂之三三昧,無漏定謂之三解脫門。解脫即涅槃,無漏為能入涅槃之門也。猶如有漏曰八背捨,無漏曰八解脫也。三三昧之義:一、空三昧與苦諦之空,無我,二行相相應之三昧也。觀諸法為因緣生,無我無我所有。空此我我所二者,故名為空三昧。二、無相三昧,是與滅諦之滅,靜,妙,離,四行相相應之三昧也。涅槃離色聲香味觸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為相(除住相)之十相,故名為無相。以無相為緣,故名為無相三昧。三、無願三昧,舊云無作三昧,又云無起三昧。是與苦諦之苦,無常,二行相,集諦之因,集,生,緣,四行相相應之三昧也。苦諦之苦,無常及集諦可厭惡,又道諦之道,如,行,出,四行相如船筏之必捨故總不願樂之,故以之為緣,謂之無願三昧。又於諸法無所願樂,則無所造作,故謂為無,名為無起。但苦諦之空無我二行相與涅槃之相相似,非可厭捨,故無願三昧中,不取之也。法華經信解品曰:「世尊往昔說法既久,我時在座,身體疲懈,但念空無相無作。」無量壽經上曰:「超越聲聞緣覺之地,得空無相無願三昧。」同下曰:「住空無相無願之法,無作無起觀法如化。」智度論十九曰:「於三界中智慧不著,一切三界轉為空無相無作,解脫門。」同二十曰:「涅槃城有三門,所謂空無相無作。(中略)行此法得解脫,到無餘涅槃,以是故名解脫門。」俱舍論二十八曰:「空謂非我,無相謂滅四,無願謂餘十,諸行相相應,此通淨無漏無漏三脫門。」大乘義章二曰:「言無願者,經中或復名為無作,亦名無起。(中略)此三經論名解脫門,亦名三治,亦名三空義,或復說為三三昧門。三脫三昧經論同說,三治一門如地論說。言三空者,如仁王經,言三脫者就果名也。三障對治,故名三治。言三空者就理彰名,三三昧者,就行名也。」
開皇三寶錄
歷代三寶紀之異名。開皇者著作之年代。
路地念佛
行葬式時,從喪主家至葬式場途中之念佛也。
魂祭
儒有招魂法,密教有去識還來法,神道有魂祭。
授決
同於授記,於眾生授與決定作佛之記別也。大日經疏一曰:「定光之授決。」
五扇提羅
五惡比丘各得石女之報者。止觀一曰:「如五扇提羅者,此發地獄心。」同輔行曰:「言扇提羅者。未曾有經下卷云:昔五比丘懶惰懈怠,不修經書。時世穀貴,為人所輕,不供養之。五人議云:夫人生計隨其行儀,人命至重,不可守死。各共乞求辦具繩床,坐曠野中,掃灑莊嚴,依次而坐。外形似禪,內思邪濁,見者謂聖,因此招供,飽足有餘。有一女人名曰提韋,聞之喜供,提韋有十頃園林,令住終身。(中略)提韋真心供養福盡命終生化樂天,其五比丘專行巧偽邪濁心,福盡命終生於地獄。經八千劫償其施主,雖復為人,諸根闇鈍,無男女根,名為石女。經爾所劫償施主已,佛告匿王,時提韋者今皇后是,五比丘者隨從擔轝五人者是。」
開權
開權顯實之略。法華一部之說相,見開顯條。文句記三上曰:「開權即是法華之相,息化即是涅槃之徵。」
酤酒戒
顯教十重戒之一。誡以無明毒藥之酒與人,使人惛迷也。
優婆尼沙曇
Upan‑iṣad,一作優波尼沙土。吠陀後所出佛羅般摩那Brāhmana文學之末期,有附屬於阿蘭若迦Āraṇyaka部分之一大文學。謂之優婆尼沙曇。優婆尼沙曇,其數極多。其內容非一人之思想,其所說區區。今亘於全體而觀其思想之傾向,論宇宙之本源,造化之本體,確立為印度思想根本之梵我不二大義,脫婆羅門傳說之宗教的色彩,為純然自由思索之哲學。此其特色也。優婆尼殺曇之字源,為Upa‑ni‑sad,根asd有二義:一為:「坐」,他為:「滅」歐洲學者,專採前義,解為:「近侍」或「侍坐」之義,其名自近侍於師而可隨聞者而來。印度學者,多襲香羅之說,歸於後義,其名由打破人之欲情,迷妄,與以智識者而得,然原義與「近侍」之意相違。即非可於公會稠坐中說之,唯可於秘密對坐間傳之之教義也,以此優婆尼殺曇為有秘奧秘密秘義等意味者。優婆尼殺曇中多於此等之意而用之。因而優婆尼殺曇之異名,有用秘密教,最上秘密,至上秘密之名者。印度有二種優婆尼殺曇。一含五十二種。一有百八種。五十二集為印度學者間所公認之定數。百八集惟存於南印度。其內容似非全可信用者。雖然。其全體之數極多,法之婆婁德氏以為總數有二百五十種。德之曷勃羅氏列舉二百三十五種。其中屬於「四吠陀」而為世承認者,約五十種,分之以新舊屬於最古之「三吠陀」即「利俱」「撒門」「雅求斯」者十一種,稱為古優婆尼沙曇。屬於第四吠陀即「阿答樓華」者三十九種,謂之新優婆尼沙曇。優婆尼沙曇之翻譯,有波斯譯,羅甸譯,德譯及英譯之四種。波斯譯為西曆一六五七年波斯國皇子達臘修殼弗Dārā Shukoh使婆羅門學士翻譯者。羅甸譯為法人安愷知竇丕隆Anquetil duPeron,由波斯譯翻譯為羅甸語者,此稱為優潑納伽曇,德譯為勃烏羅黷伊孫Paul Deussen,於屬於四吠陀五十種以外,加譯優潑納伽曇中所存十種之原本,合稱為六十優婆尼沙曇Sechzig Upaniṣads des Veda者。英譯有種種,其中馬翁之東方聖書第一卷,及第十五卷十二種之譯,在印度圖書Bibliotheca Indica中殆為以同數之翻譯而重者。而上記四種翻譯中其尤為完全,於學者之坐右不可缺者。為黷伊孫之德譯也。又見優波尼沙土條。(CBETA註:疑為見優羅尼沙土條)
紹隆
續法而使益盛也。維摩經佛國品曰:「紹隆三寶。」註曰:「肇曰:紹佛種則三寶隆。」
紫甲
袈娑中之甲為紫地。其緣色不定,比之衲袈裟儀為略。
濡首
文殊師利之前後略也。見文殊條。
天衣懷
三十二祖傳曰:「義懷,北宋真仁間人,永嘉樂清陳氏子也。長遊京師,依景德寺為行童。天聖中試經得度,至姑蘇,禮明覺於翠峰。因汲水折擔,忽然有悟。其後七坐道場,化行海內。崇寧中勅謚振宗禪師,清雍正十二年封圓湛振宗禪師。」
饒王
佛名也。見饒王佛項。
無比身
佛身微妙,世無比類,故云無比。勝鬘經曰:「普放淨光明,顯示無比身。」寶窟上本曰:「天下無類,故云無比。」
不動講
講讚不動明王功德之法會也。
泡影
此以譬世法之虛假不實。金剛經曰:「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大悲壇
總言胎藏界之曼荼羅。以是自大悲胎藏流出三重之曼荼羅故也。別言北方羯摩部釋迦之曼荼羅。以是出現於濁世而攝化六道四生故也。聖財集下曰:「北方不空成就佛云者,大悲壇三界六道能化之釋迦也。」
般若鞠多
Prajñāgupta,比丘名。譯曰慧藏。唯識述記四本曰:「南印度羅羅國正量部僧,般若毱多,此云慧藏,安慧之學徒,三代帝王師。造七百頌誹謗大乘。」
顯宗
顯教之宗旨。除真言宗外,謂餘之諸宗也。
絍婆蟲
食絍婆樹之蟲也。涅槃經三十二曰:「無智人樂生死,如絍婆蟲樂絍婆樹。」作維婆蟲者誤。
延命
延人之命也。金剛壽命陀羅尼念誦法曰:「次說護摩除災延命壇。」
補蹠翁
六度經云:昔察微王謂補蹠翁。孰最樂乎?曰王樂也。使之攝統權治。握統萬機。勞役其心。王復問樂乎。曰萬事勞心。非如補蹠巧拙隨意。
誕生會
與降誕會同。祝四月八日釋尊降誕,或諸宗祖師誕生之法會也。
智母
生智之母也。猶言覺母。新譯仁王經中曰:「實相即是諸佛智母,一切有情根本智母。」
論藏之異名也。摩得勒迦,譯曰智母。
樂波羅蜜
四德波羅蜜之一。常寂光土常樂我淨之四德,盡為波羅蜜行所成,故從所由而謂為波羅蜜。普賢觀經曰:「樂波羅蜜不住身心相處。」
苦空曲
印度馬鳴菩薩善歌詠,常詮苦空無常之理,奏曲而化人。曲名賴陀和羅。見賴吒啝羅條。
大自在天子因地經
一卷,趙宋施護譯。佛,對目連等說大自在天子之往因。
喜見菩薩
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之略。藥王菩薩之前身,嘗為供養法華經而燒身者。法華經藥王品曰:「是一切眾生菩薩,樂習苦行,於日月淨明德佛法中,精進經行,一心求佛滿萬二千歲已,得現一切色身三昧。得此三昧已,心大歡喜,即作是念:我得現一切色身三昧,皆是得聞法華經力。我今當供養日月淨明德佛及法華經。即時入是三昧,於虛空中,雨曼陀羅華,(中略)以供養佛。作是供養已,從三昧起,而自念言:我雖以神力供養佛,不如以身供養,即服諸香旃檀,(中略)以天寶衣,而自纏身,灌諸香油,以神通力願,而自燃身,光明徧照八十億恒河沙世界。(中略)爾時佛告宿王華菩薩:於汝意云何?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豈異人乎?今藥王菩薩是也。」
三十六部神王護三歸人
佛說灌頂經一曰:「佛語梵志:是為三十六部神王,此諸善神凡有萬億恒河沙鬼神以為眷屬,陰相番代以護善男子女人等受三歸者。」見三十六部神條。
泥塔
以泥土作小塔,中納經文而供養之。西域記九曰:「印度之法,香末為泥作小率堵波高五六寸,書寫經文以置其中,謂之法舍利也。數盈積建大率堵波,總聚於內常修供養。」密教有其供養法,謂之泥塔供。為延命滅罪而修之。
兩翅
定慧譬如鳥之兩翅。止觀五曰:「馳二輪而致遠,翥兩翅以高飛。」同輔行曰:「二輪遠運,誓定慧橫周。兩翅高升,誓定慧竪極。」
惠果
唐京兆府昭應縣(今陝西臨潼縣治)人,姓馬氏,以天寶五年生。幼穎悟,師事大照禪師,隨從見其師不空三藏。不空一見異之曰:我法教,汝實興之。遂就受三密四曼之秘奧。後奉代宗奏對法要,為內道場之護持僧,住長安青龍寺東塔院。爾來受德宗順宗之崇敬,為三朝之國師,威德高於朝野,四眾被化者多。義明、義圓、辨弘、慧日、義操、惟上、玫臺、操敏、堅通等,皆入其門。日僧空海入唐,亦謁師,受不空所傳之密藏焉。年六十寂。著有阿闍梨大曼荼羅灌頂儀軌一卷,金剛界金剛密號一卷等。
徧計
凡夫之妄情,徧計度諸法也。唯識論八曰:「周徧計度,故名徧計。」
入骨
俗云納骨。蓋於僧曰入塔,在家云入骨。白骨入墓也。於此行入骨佛事。見象器箋十四。
顯密
真言宗之所判。一切佛教,分顯密之二教,自宗為密教,他宗盡為顯教。顯教者,計眾生之機,為報身化身之說法,顯了斷惑證理修因證果之法門者。是為隨他意之教法,其理由顯然可知,故云顯教。密教者,法身佛為自受法樂,與自性之眷屬,談話三密之法門者。此三密之法門,唯為佛與佛內證之境界,等覺之菩薩,尚不能窮知,故云密教。密者秘奧幽妙之義。非云秘而不示也。蓋大小乘三藏十二部經所說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之法門,是顯教,而釋迦為其教主,大日經金剛頂經等所說金胎兩部之法門,陀羅尼印契念誦灌頂之儀軌,是密教,而大日為其教主。凡真言宗有二種之教判,一為顯密二教,二為十住心。顯密為橫判一代教者,十住心為竪判諸宗者。顯密之意,在金剛頂經,日本空海據之作二教論,十住心之義,在大日經十住心品,空海據之作十住心論。二教論上曰:「夫佛有三身,教則二種:應化開說,名曰顯教,言顯略逗機。法佛談話,謂之密教,言秘奧實說。」又曰:「自性受用佛,自受法樂故,與自眷屬各說三密門,謂之密教。此三密門者,所謂如來內證智境界也。等覺十地不能入室,何況二乘凡夫誰得昇堂?」又曰:「問:顯密二教,其別如何?答:他受用應化身隨機之說,謂之顯也。自受用法性佛說內證智境,是名秘也。」淨土指歸上曰:「諸佛法藏,有顯有密。顯謂十二部經三藏聖教,密謂壇場作法,誦持秘密,決取神效。」宋僧傳三曰:「夫教者不倫,有三疇類:一顯教者諸乘經律論也。二密教者瑜伽灌頂五部護摩三密曼拏羅法也。三心教者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禪法也。」
毘壇
毘陵也。荊溪湛然居之。止觀輔行序讚曰:「毘壇者,即毘陵也。亦云晉陵,今常州也。」
象養盲父母
雜寶藏經二曰:「昔迦尸國王與比提醯國王戰敗,更以象令戰,得一大白香象於山中。象曰:山有盲父母,無養者。王感其至孝,使去。後父母死,白象再來,於王告戰諍之非。王聽言,遣象至比提醯國講和。
十八部
印度小乘之十八部也。見小乘條。
自然虛無身
如來之自性身,為法性自爾之性德,故云自然。離諸差別相,故云虛無。又極樂之往生人非胎生,故云自然。非飲食所長養,故云虛無。無量壽經上曰:「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義寂疏曰:「非胎胞所生育故自然,非飲食所長養故虛無。」
無空論師
經部師不立虛空實有,因之名為無空論師。
舊稱泥洹僧,涅槃僧。新稱泥縛些那,泥伐散那Nivāsana,譯作裙。比丘穿於腰部者。十三資具之一。西域記二曰:「泥縛些那,唐言裙,舊曰涅槃僧,訛也。既無帶襻,其將服也。集衣為襵,束帶以緇,襵則諸部各異,色乃黃赤不同。」百一羯磨曰:「泥伐散那,唐言裙。」寄歸傳二曰:「四部之殊,以著裙表異。一切有部則兩邊向外雙襵,大眾部則右裙蹙在左邊,向內插之,不令其墮。西方婦女著裙,與大眾部無別。上座正量制亦同之,但以向外直翻傍插為異,腰絛之製,亦復不同。」比丘尼之裙,梵名俱蘇洛迦,譯曰篅衣。縫兩端而為圓形者。見俱蘇洛迦條。
度脫
超度解脫生死之苦也。法華經序品曰:「諸仙之導師,度脫無量眾。」無量壽經下曰:「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聖眾來迎
念佛行者命終時,阿彌陀佛,遣極樂淨土之聖眾,迎入淨土也。安樂集曰:「命終之時。即得現見阿彌陀佛與諸聖眾住其人前得往生也。」
昧怛麗曳
見彌勒條。
等妙覺王
佛之尊稱。等者等覺,是顯因圓,妙者妙覺,是顯果滿,即因圓果滿之覺,故稱等妙覺王。
太孤危生
太者甚也。孤危者,如孤峰之危然不可攀緣也,生猶言者,言甚孤危者。碧巖三則垂示曰:「恁麼也不得,不恁麼也不得,太孤危生,不涉二塗。」
虛妄法
色聲等五欲之法,其體虛假不實,故云虛妄。法華經方便品曰:「深著虛妄法,堅受不可捨。」
僧寶傳
三十二卷,宋釋惠洪撰。禪宗自六祖以後,分而為二:一曰青原,其下為曹洞雲門法眼。一曰南嶽,其下為臨濟溈仰。是為五宗。此書總括五宗,於禪門宿望各述其事迹始末為之傳贊。凡八十一人。原書本三十卷。末附補傳一卷,臨濟宗旨一卷。補傳題丹峰菴僧慶老。蓋亦北宋人也。見四庫提要。
相宗
法相宗之略。
沙門果
修沙門行者之得果也。俱舍論二十三曰:「言初果者謂預流果,此於一切沙門果中必初得故。」
律衣
守小乘戒律之人所著之法衣也,一一之制度依戒律而作。
成具光明定意經
一卷,後漢支曜譯,貴姓子善明,問佛:佛之妙德由何致之?佛言:有定意法,名成具光明,當淨行百三十五事。
五部相應數珠
攝真實經持念品謂佛部,菩提子。金剛部,金剛子。寶部,金銀玻璃種種諸寶。蓮華部,蓮子。羯磨部,種種間錯雜色。瑜伽念誦經謂如來部,菩提子。金剛部,金剛子。寶部,金,珠。蓮華部,蓮子。羯磨部,雜寶間錯。
運心隨方
真言宗之事相行法,有此二途。運心者,假令身向任何一方,而我謂前方為東方也。隨方者,隨於東西南北之四方也。是舉方位之一,而他可類推者。見辨惑指南四。
金剛藥叉瞋怒王息災大威神驗念誦儀軌
一卷,唐金剛智譯,說金剛藥叉之念誦法。
式叉
此翻云學。
笑貌。禪宗師家接學人時,又導師唱法語了,開示言詮不及意路不到之玄旨幽意,常用此語。又有作於嘲笑者。碧巖第一則頌聖諦廓然下語曰:「箭過新羅,咦。」無門關四十一則達磨安心話,無門曰:「末後接得一個門人,又卻六根不具,咦。」此類是也。蓋於笑裏寓歡德之意。
四種悉地
見四種檀法條。
黃蘆園經
佛在黃蘆園時,百二十歲之老梵志來,責佛不敬一切。佛說其理由及於五欲不昧不怖。攝於中阿含經四十。
晤恩
宋慈光院晤恩。高論尊者清竦之旁出,山外宗之祖也。初就志因學三觀之旨,道名大播。雍熙三年入寂,壽七十五。稽古略四曰:「初天台宗,自唐德宗建中三年荊溪尊者滅後,五傳至清竦,竦有二弟子,曰義寂,曰志因。寂以教觀之正脈傳於義通,通傳於四明之知禮,下竺之遵式,源源授受。志因傳於晤恩,恩之名,著於僧史。恩傳於洪敏與源清,清傳於孤山之智圓與梵天之慶昭,昭傳於繼齊與威潤,境觀解行,各師其說。四明之知禮,辭而闢之,衡嶽之家世斥之為山外宗。」宋僧傳七、佛祖統紀十有傳。
深密經
解深密經之略。
羌揭梨
梵名,譯曰小刀。大日經五曰:「所有諸奉教,皆羌揭梨印。」慧琳音義三十六曰:「羌揭梨,唐云小刀。似報持之印信也。」大日經疏十六釋羌揭梨印曰:「諸奉教使者,普皆作小刀印。此刀作鋸齒形。云小刀者,非正翻。」但大日經疏演密鈔五十三謂鋸之梵語,為迦羅波但囉,則羌揭梨非可譯為鋸。蓋為小刀之一種,而作鋸齒形者。
無垢女
經中有數無垢女,一為維摩居士妻之名。見月上經。一為須達多婆羅門女之名,在母胎中聞佛說出生後至佛所變為男子。見無垢賢女經。一為舍婆提城優婆夷之名,問佛早起拂佛塔之功德。見無垢優婆夷問經。
遺教
遺留後人之教法也。
富那婆蘇
Punarvasu,星名。唐云弗宿。寶星陀羅尼經四曰:「富那婆蘇(唐言弗宿)星生者,於左脅下,當有黑疵。財穀具足而少知慧。」
一作補捺伐素,分那婆素,比丘名,依星宿而名。本行集經七十曰:「有長老分那婆素,隋言弗宿。」慧琳音義六十曰:「補拏伐素。」
受空
三輪體空之一。見三輪相條。
歡喜三昧
於諸法生歡喜之禪定也。智度論四十七曰:「歡喜三昧者,得此三昧者,於法生歡喜樂。」
刪地涅謨折那
Saṁdhinirmocana,解深密經之梵名。唯識演秘三本曰:「此經梵本名曰刪地涅謨折那。涅謨折那,此翻名解。刪地之聲含於三義:一諸物相續,二骨節相連,三深密之義。西方土俗呼此三種並名刪地。(中略)前後各取一義以立經題,皆不相違。然據經旨解深密名,理為優矣。」此經有四譯,魏譯名相續解脫經,梁隋二本名解節經,唐本名解深密經。
青蓮華尼恒讚出家法
智度論十三存梵名,謂為鬱盋羅華比丘尼。
畢鉢羅
大迦葉之實名。法華文句一曰:「摩訶迦葉。此翻大龜氏。(中略)名畢鉢羅。或畢鉢波羅延。或睇毘犁(Sthavira),畢鉢羅樹也。父母禱樹神求得此子。以樹名之。」梵⃞Pippalāyāna。
Pippala,又作必鉢羅,庳鉢羅,樹名。即菩提樹。佛於此樹下證菩提,故稱菩提樹。西域記八曰:「金剛座上菩提樹者,即畢鉢羅之樹也。昔佛在世高數百尺,屢經殘伐,猶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覺。因而謂之菩提樹焉。莖幹黃白,枝葉青翠,冬夏不凋,光鮮無變。每至如來涅槃之日,葉皆凋落,頃之復故。」探玄記二十曰:「畢鉢羅樹,此云榕樹,在嶺南亦有此類。」慧琳音義八曰:「庳鉢羅,樹名也,或云畢鉢羅。」
諸佛十樂
見十樂條附錄。
一不可思議所信樂,二無有等比佛三昧樂,三不可限量大慈悲樂,四一切諸佛解脫之樂,五無有邊際大神通樂,六最極尊重大自在樂,七廣大究竟無量力樂,八離諸知覺寂靜之樂,九住無礙住恒正定樂,十行無二行不變異樂。見唐華嚴經廿四。
滅罪生善
請佛力而滅罪生善也。往生要集中本曰:「滅罪生善,共生極樂。」
拘留孫佛
Krakucchanda,又作俱留孫佛,鳩樓孫佛,拘留秦,迦羅鳩餐陀,迦羅鳩村駄,羯洛迦孫駄,羯羅迦寸地,羯句忖那等。譯曰所應斷已斷,滅累,成就美妙等。當於過去七佛之第四佛,現在賢劫一千佛之最首者也。於賢劫中第九減劫人壽六萬歲時出世。慧苑音義上曰:「迦羅鳩村駄,此云所應斷已斷。」同下曰:「拘留孫,具云羯羅迦寸地,此云所應斷已斷,謂惑障已斷也。」慧琳音義二十六曰:「鳩留秦佛,亦名拘樓,亦云迦羅鳩村駄,亦云拘留孫。並梵語訛略不切,正梵音羯句忖那,此云滅累也。」同十八曰:「羯洛迦孫駄,唐言成就美妙,是賢劫中最初佛也。」同卷曰:「羯洛迦孫駄,舊云俱留孫,訛也,正云羯句忖那。」可洪音義四上曰:「鳩羅,佛名也,此云所應斷已斷。」
理法界
四法界之一。謂諸眾生雖有色身等之別,然皆為同一體性也。
一蟣
數量名。為隙塵之七倍。俱舍論十二曰:「積七牛毛塵,為隙遊塵量,隙塵七為蟣,七蟣為一蝨。」梵⃞Likṣā。
釋迦異名
華嚴經十二曰:「文殊承佛力言:諸佛子!如來於此娑婆世界諸四天下,(中略)或名一切義成,或名圓滿月,或名師子吼,或名釋迦牟尼,或名第七仙,或名毘盧遮那,或名瞿曇氏,或名大沙門,或名導師,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各知見。」
十八道
此為真言修法最初之法,通於胎金兩部者也。十八道念誦次第密記曰:「先洗手,著淨衣,懸袈裟,作淨三業三部神守護身法,觀𑖮𑗝𑖼字於心上,成為金薩,而趣行於道場。五秘密軌云:一切修金剛乘,人皆名金剛薩埵,故三密修行之人無論行何法必住於此尊三摩地。次行普禮於壇前摺念珠誦普禮真言:唵(歸命三身),薩婆(一切),怛他俄多(如來),波馱(足),縛馱曩(禮),迦路彌(我作)。次塗香,以香塗五指,即成五分法身於磨覺也。次三密觀,作蓮華合掌,先於掌中想有月輪。次觀月輪上有八葉蓮華,華上有𑖮𑗝𑖼字,成五股金剛杵,斷除身業中煩惱不淨速顯得佛部諸尊,誦𑖮𑗝𑖼字三徧。次以印當口,觀舌上有月輪,月輪上有八葉蓮華,蓮華上有𑖮𑗝𑖼字,變為五股金剛杵,斷除口業中煩惱不淨速顯得蓮華部諸尊。誦𑖮𑗝𑖼字四徧。次以印當心,觀心上有月輪,月輪上有八葉蓮華,蓮華上有𑖮𑗝𑖼字,成五股金剛杵,斷除意業中煩惱不淨,速顯得金剛部諸尊。誦𑖮𑗝𑖼字三徧。亦合觀掌中舌上心上各有字,變成八葉蓮華,蓮華上各有𑖀字,變成圓淨月輪,月輪上各有𑖮𑗝𑖼字,變成五股金剛杵,從杵各照身口意業中,由此加持力而三業罪障速疾消滅,顯得三部諸尊,此即滅身三口四意三之十惡而顯得三部諸尊之實義也。已下正為十八道。」十八道者,金剛界九會與胎藏界九尊合為十八也,故謂為兩部不二之行法。若合攝之,則為一大曼荼羅,若開列之,則為十八各大曼荼羅,故曰十八道。道者曼荼羅之義,又初入學法灌頂之道場,散華而得緣佛,故以此緣佛為本尊,因結誦十八契印及真言,故復名為十八道。使初入之行者。結十八契印者,以開顯兩部十八曼荼羅故也。於每日之三昧修行此一尊之三摩地,分明證顯本不生之理,故名為道。其法如下:一、淨三業,先隨行人力而嚴供具,對於其緣佛本尊之本方禮拜本尊。次禮餘方之佛以五輪著地,如教敬禮,雙膝長跪,虛心合掌住於誠心,悉陳說三業一切罪曰:「我從過去世,流轉於生死,今對大聖尊,盡心而懺悔,如先佛所懺,我如今亦是,願垂加持力,眾生悉清淨,以此大願故,自他獲無垢。」真言曰:唵(歸命三身),薩嚩婆嚩(自性),輸馱(自即自清淨),薩婆(一切),達磨(法),薩嚩婆嚩(自性),輸度(他即他清淨),唅(我),此十六字攝三十七尊(見淨三業真言)。次對本尊結跏趺坐或半跏趺坐,起大悲心,我修此法為一切眾生速證無上正等菩提。二、佛部三昧耶陀羅尼印,二手虛心合掌開二頭指少屈而各著於二中指上節,又屈二大指著於二頭指下節,此印為率覩婆印。開大指者,是開塔印,即法界塔也。又為佛頂之形,安印於頂,頂配於佛部,淨身業之義也。中指為正體智,頭指為方便智,其印成而置於當心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一一分明如對目前,而至心誦真言七徧,於頂上散之。真言曰:唵(歸命),怛他誐都(如來),納婆嚩(發生),娑嚩訶(圓滿也究竟也)。由結此印及誦真言之故,即警覺一切如來悉,當護念加持行者,以光明照觸,所有罪障,皆得消滅,壽命長遠,福慧增長,佛部聖眾,擁護歡喜,生生世世離諸惡趣,蓮華化生,速證無上菩提。三、蓮華部三昧耶印,二手虛心合掌,散開二頭指,二中指二無名指少屈,如蓮華之形,是為八葉印。印置心上想觀自在菩薩相好具足,誦真言七徧,於頂右散印。此印為心蓮開敷之形,開即修生顯得之義,開自心八分之心蓮,上有一大摩尼寶,此蓮華部之寶珠也。以前淨三業表眾生本有清淨之心蓮,故為合蓮之印。今印為三部果德之隨一,故作開蓮之印也。印置於頂右者,成蓮華部之灌頂也。真言曰唵(歸命),跛娜謨(蓮華),納婆嚩也(發生),娑嚩訶(究竟)。結誦此印言,故警覺觀自在菩薩等持蓮華部聖眾,悉皆歡喜,加持護念。一切菩薩光明照觸,所有業障,皆得除滅。一切菩薩,常為善友。四、金剛部三昧耶印,以左手翻掌向外,以右手掌背安左手背,以左右大指小指互相鉤,中間六指,散開,如金剛杵形,是為三股印。安置心上想金剛手菩薩,誦真言七徧,於頂左散之。真言曰:唵(歸命),嚩日囉(金剛),納婆嚩也娑嚩訶(究竟)。由結此印及誦真言之故,即警覺一切金剛部聖眾加持護念,所有罪障,皆悉消滅,一切病苦,不著於身,當得金剛堅固之體。五、被甲護身三昧耶印,以二手內相叉,右押左,竪二手中指,屈二頭指如鉤,於中指背勿使相著,並二大指押無名指。以此印印於身之五處,初額,次右肩,次左肩,次心,次喉,於頂上散之。各誦真言一徧。此印為內三股之印,真言曰:唵(歸命),嚩日囉(金剛),銀儞(火即智也),缽囉拾跛多也(極威曜),娑嚩訶(究竟)。以結誦此印言之故即成被金剛甲冑,所有毘那耶迦及諸天魔作障礙者,退散馳走,悉是見行者,身被光明,威德自在,若居山林,若居險難,皆悉無畏。六、地界印,以云地結金剛撅。右無名指入左無名指與小指內,右中指入左中指頭指內,左亦如此。餘指並頭相著,即想印變成火燄金剛杵形,以大指著地掣之,一掣一誦,三徧乃止。隨意大小標心,即成堅固地。真言曰:唵(歸命),枳里枳里(嚩義禁罰義),嚩日囉(金剛慧),嚩日唎(金剛定),部律(堅固),滿馱(結嚩),滿馱(極結嚩),吽(恐怖),發吒(破壞)。由結此印及誦真言加持地界之故,下至水際如金剛座,天魔及諸障者,不作惱害,少加功力,速得成就。七、方隅金剛牆印,又云四方結。準於前地界印開二大指竪之側如牆形,想印如金剛杵形,右遶身三轉,隨標心大小,即成金剛堅固之城,諸佛菩薩,尚不違越,何況其餘難調伏者,毘那耶迦及毒蟲利牙爪者不得近。真言曰:唵(歸命),薩囉薩囉(堅固極堅固),嚩日囉(金剛),缽囉迦囉(牆),吽發吒(如上)。八、道場,觀行者次應想於壇中八葉大蓮華上有師子座,師子座上有七寶樓閣,垂諸瓔珞繪綵幡蓋,寶柱行列,垂妙天衣,周布香雲,普雨雜華,奏諸音樂,寶瓶有閼伽天妙飯食,摩尼作燈。作此觀已而說此偈:以我功德力,如來加持力,及以法界力,普供養而住。其印為如來拳,左手作蓮華,右手作金剛拳,以右手小指,握左拳大指甲。蓮華拳者,地水火風之四指握之,以大指腹捻風(頭指)之側也。金剛拳者,以地水火之三指握大指,風竪於大指背也。此胎(蓮)、金(金)二拳重合之為如來拳。蓮金二部具足,為如來部也。真言曰:唵(佛寶法身),步(法寶應身),欠(僧寶報身)。九、大虛空藏普通供養印,二手合掌,以二中指相叉於外,以二頭指相著,反蹙如寶形。此印二頭指表寶形,二中之外,又表蓮華,二小二無名指並立,表幢,是即幢上蓮華之寶珠也。自上高幢上寶珠,流出周徧法界廣大供養雲,而供養前道場觀之本尊海會,一切賢聖,皆受有之也。真言曰:唵(歸命),誐誐曩(虛空),三婆嚩(生),嚩日囉(金剛),斛(喜)。由此印真言加持故,所想供養供具,真實無異,一切賢聖眾,皆得受用。十、寶車輅印又云送車輅,二手相叉於內,而仰其掌,頭指橫相著,以二大指各捻頭指根下。想七寶車輅金剛駕御寶車,乘空而去,至於本尊極樂世界。誦真言三徧。真言曰:唵(歸命),部嚕部嚕(重轉聲也)。由此真言印加持故七寶車輅至本尊國土,且想本尊及諸聖眾眷屬圍繞乘寶車輅,至於道場虛空而住。十一、請車輅印,準前印以大指向身,撥中指頭,誦真言三徧。此印之八指內嚩者,為八葉蓮華,即華藏世界也。二掌者即雙圓之性海(理圓智圓),二大指者於兩部大日所謂華藏世界重如(理如智如)之月殿召請本尊之義也。真言曰:那麼(歸命),悉底哩野三地尾加喃(世),怛他誐他喃(諸如來),唵(三身),嚩日囉(金剛),銀儞也(火也),迦剌沙也(召請),娑嚩訶(成就)。由此印真言加持,故聖眾自本土來至道場空中而住。十二、請本尊三昧耶降至於道場印,二手內相叉而作拳,左大指入掌,右大指向身招之。真言曰:唵(歸命),爾曩(仁),爾迦(者),翳計翳枳(召請),娑嚩訶(成就)。由此真言印加持故,本尊不越本誓,即赴集於道場。十三、馬頭觀自在菩薩真言印,次應辟除諸作障者,結蓮華部明王馬頭觀自在菩薩真言印,二手合掌,屈二頭指二無名指,於掌內甲相背,竪開二大指。以此印左轉三匝,心想辟除諸作障者,一切諸魔見此印已,退散馳走。以印右旋三匝,即成堅固火界。真言曰:唵(歸命),阿密哩都(甘露),納皤嚩(發生),吽(恐怖),發吒(破壞)。十四、金剛網印,又云虛空網,虛空結。準前壇印(地界),二大指捻二頭指下節。誦真言三徧,於頭上右轉三匝而止。此印表網形,觀上下虛空覆網也。真言曰:唵(歸命),尾娑普囉(周徧),捺囉乞叉(擁護),嚩日囉(金剛),半惹囉(網),吽發吒(如上)。由此網印真言加持故,即成金剛堅固不壞之網。十五、火院密縫印,又云金剛炎,火界。以左手掩右手,背竪二大指。誦真言三徧,右繞身三匝,想金剛牆外火院圍繞。真言曰:唵(歸命),阿三莽(無等),擬儞(火也),吽發吒(如上)。十六、獻閼伽香水真言印,二手捧器,想浴聖眾足,誦真言三徧。真言曰:曩莫(歸命),三曼多沒馱喃(普徧請如來),誐誐那(虛空),三摩(引),三摩(等無等),娑嚩訶(成就)。由獻閼伽香水故,行者三業清淨,洗滌煩惱垢。十七、獻蓮華座印,二手虛心合掌,舒開左右無名指中指頭,屈如微敷蓮華形,是使三部法尊座也。在寶樓閣內想諸聖眾及本尊各坐本位,眷屬圍繞,了了分明,誦真言三徧。真言曰:唵(歸命),伽摩囉(蓮),娑嚩訶(成就)。由結華座印,誦真言故行者當得十地滿足,當得座於金剛座。十八、普供養印,二手合掌,以右押左,交指,誦真言三徧,想無量無邊塗香雲海花鬘雲海燒香雲海飲食燈明號雲海,皆成清淨,廣多供養,普供養之。真言曰:唵(三身供養),阿目伽(不空即無間斷義),布惹(供養),摩尼(寶),缽納摩(蓮),嚩日囉(金剛),怛他誐他(如來),尾嚕枳帝(觀),三曼多(普徧),缽囉娑囉(舒展),吽(皆滿願)。攝以上十八契印為六種:一、莊嚴行者法,此有五法:一淨三業,二佛部,三蓮華部,四金剛部,五被甲護身也。二、結界法,此有二法:一地結,二方結也。三、莊嚴道場法,此有二法:一道場觀,二大虛空藏也。四、召請法,此有三法:一送輅車,二請輅車,三奉請諸尊也,五、結護法,此有三種:一當部明王,二金剛網,三火院也。六、供養法,此有三法:一閼伽,二華座,三普供養也。出於無量壽軌,十八契印儀軌,十八道念誦次第密記等。
外道四宗
又曰四見。亦曰四執:一迦毘羅,計一。二優樓僧佉,計異。三尼犍子,計亦一亦異。四若提子,計非一非異。見入大乘論上,破四宗論上。又,一執一者,如數論等。二執異者,如勝論等。三執亦一亦異者,如尼犍子等,四執非一非異者,如阿時縛外道。見唯識論一,同述記一末。
己心中所行法門
謂自己心中修得之法門,即自己心中實感實證之法門也。
無生四諦
涅槃經所說四種四諦之一。天台以配於通教之法門。說迷悟之因果,悉為幻化之法,而非實生實滅,生滅即無生滅,故云無生四諦,以簡異於藏教生滅之四諦。
馬鳴菩薩傳
一卷,秦羅什譯。即付法傳中第十二祖馬鳴大士之別傳也。
梵名母履衍Matsarya,又曰路婆Lobha,俱舍小煩惱地法十之一。唯識隨煩惱二十之一。於財與法深為耽著不能惠捨之心也。唯識論六曰:「耽著財法,不能惠捨。秘吝為性,能障不慳鄙畜為業。」俱舍論二十一曰:「慳,謂財法巧施相違令心吝著。」大乘義章二曰:「吝惜財法稱慳。」同五末曰:「堅著不捨,目之為慳。」梵語雜名曰:「慳,梵名母履衍,又路婆。」
八大金剛
八大金剛明王之略。又曰八大明王。大妙金剛大甘露軍荼利焰鬘熾盛佛頂經曰:「八大菩薩各現光明輪,各現作八大金剛。金剛手現降三世,妙吉祥現大威德,虛空藏現大笑,慈氏現大輪,觀自在現馬頭,地藏現無能勝,降一切蓋障現不動,普賢現步擲。」能現者菩薩之正法輪身,所現者明王之教令輪身也。
定業亦能轉
文句記十曰:「若其機感厚,定業亦能轉。」惡之定業,雖必受苦果,若眾生之機,感佛菩薩為厚,則以佛菩薩之力轉其定業,不使受苦果也。理趣釋下曰:「心不猶豫能發淨信修行,則現世惡報及來生能轉定業,疾證無上菩提也。」
經者
受持法華經者。又講說經論者。對於禪者而云。
笈多
優波笈多之略。羅漢名。見優波笈多條。
業報略經
分別業報略經之略名。
禪和子
與禪和同。
除一切熱惱菩薩印明
義釋十謂其印為與願手。真言:係,縛囉駄(與願也,以離因之法,而得滿一切眾生願也),縛囉鉢囉鉢多(先得也,先若不得所願者,云何能授與人耶?由先得所願,皆自滿足故,今憶本所願,而與一切眾生,令除一切熱惱也,所以者何?尊者本立誓願,志求佛道,今已得之故,當憶本所願度一切眾生,皆念入佛道也),莎訶(成就)。He varada vara prāptasvāhā。
清涼三昧
斷一切憎愛之念使為清涼之三昧也。大集經十四曰:「有三昧,名曰清涼,能斷離憎愛故。」
鄔盧頻螺迦葉波
又作烏盧頻螺迦葉波。見優樓頻螺迦葉條。
四種灌頂
一、除難灌頂,降伏灌頂也。二、成就灌頂,受明灌頂也。三、增益己身灌頂。四、得阿闍梨位灌頂,傳法灌頂也。見瞿醯經下。
一、庭儀灌頂。二、堂上灌頂。三、無職眾灌頂,古名無作法灌頂。四、平座灌頂。
八大奈落
八大地獄也。奈落者,地獄之梵語。
大乘金剛理趣經
大乘金剛不空真實三摩耶般若波羅蜜多理趣經之異名。
護國經
佛說護國經,一卷,趙宋法賢譯。護國長者之子出家得道。為俱盧大王說法。與佛說賴吒和羅經Rāṣṭrapāla‑sūtra同本。
法華經仁王經金光明經,稱為護國經之三部。
生死輪
三界六道之生死,為載人運轉之車輪,故曰生死輪。智度論五曰:「生死輪載人,諸煩惱浩業。大力自在轉,無人能禁止。」止觀輔行曰:「業相是能運,生死是所運,載生死之輪名生死輪。」毘奈耶雜事三十四曰:「於寺門屋下畫生死輪。」
大青面金剛
夜叉王之一。見青面金剛條。
半晚
謂禪家齋了與晡時之中半時也。備用清規知浴曰:「半晚浴頭覆首座方丈維那鳴鼓三下。」
律之四名
一毘尼,譯曰滅。新稱毘奈耶Vinaya,譯曰調伏。二木叉,譯曰解脫,新稱波羅提木叉Prātimoksa,譯曰別解脫。三尸羅Sila,譯曰戒,四優婆羅叉Upalakṣa,譯曰律。此四者異名同體。見大乘義章一本。
阿說旨
見馬勝條。
觀察義禪
觀人法之無我,諸法之無性,漸進而見其他之義理也。
濮陽
又作樸楊。是非未詳。名知周,著唯識演秘,紀傳未詳。
那阿賴耶曼荼羅
Nālaya‑maṇḍala,那為無之義,阿賴耶為依處之義,曼荼羅為道場之義,即無依處道場也。阿賴耶無染分之依處,而有淨分之圓淨,出生勝德而無盡,故名無依處道場。是善財童子南詢第四十四參賢勝優婆夷所得之解脫門也。見華嚴大疏七十六。
閻羅天子
十王之第五。司掌大海底東北沃燋石下叫喚大地獄,並十六誅心小地獄。犯鬼照過孽鏡後,牛頭馬面差鬼押入大地獄細查,再發入誅心十六小地獄受苦,受滿期限,轉解第六殿查對。
妙法蓮華經
Saddharmapuṇḍarīka,七卷,或八卷,秦羅什譯。法華有三譯。此其第二譯也。梁僧祐之出三藏記,隋費長房之歷代三寶記,麗宋元明之四大藏經目錄,明智旭之閱藏知津等,悉記為七卷。獨唐智昇之開元釋教錄記妙法蓮華經八卷,註記古本七卷。又玄應師之音義,據八卷本。蓋此時既為八卷矣。然觀其後經錄,麗宋元明之四大藏皆記七卷,則一般通行者七卷也。明之法華科註現行本雖為八卷,而其序有曰:釐為七帙,壽諸良梓,則原為七卷,明也。諸家之註述。及關於本經之著作如下: 法華經疏二卷,宋竺道生撰。法華經義記八卷,梁法雲撰。法華經玄義二十卷,隋智顗說。法華經文句二十卷,隋智顗說。法華經論疏三卷,隋吉藏撰。法華經玄論十卷,隋吉藏撰。法華經遊意二卷,隋吉藏撰。法華經義疏十二卷,隋吉藏撰。法華統略六卷,隋吉藏撰。法華經安樂行義一卷,陳慧思說。法華玄義釋籤二十卷,唐湛然述。法華文句記三十卷,唐湛然述。法華經大意一卷,唐湛然述。天台法華玄義科文十六卷,唐湛然述。法華經文句輔正記十卷,唐道暹述。法華經疏義纘六卷,唐智度述。妙經文句私志諸品要義二卷,唐智雲述。妙經文句私志記十四卷,唐智雲撰。法華經為為章一卷,唐窺基撰。法華經玄贊十卷,唐窺基撰。法華經玄贊義決一卷,唐慧沼撰。法華經玄贊攝釋四卷,唐智周撰。法華經玄贊決擇記八卷,現存初二卷,唐崇俊撰,法清集疏。法華經玄贊要集三十五卷,缺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三十二三卷,唐栖復集。法華經玄贊釋,疑是唐可周撰玄贊評經鈔。法華三大部讀教記二十卷,宋法照撰。法華三大部補註十四卷,宋從義撰。大部妙玄格言二卷,宋善月述。法華經玄籤備檢四卷,宋有嚴註。法華經玄義節要二卷,明智旭節。法華經玄義輯略一卷,明傳鐙錄。法華經釋籤緣起序指明一卷,靈耀述。法華經玄籤證釋十卷,智銓述。法華經文句記箋難四卷,宋有嚴箋。法華經文句格言三卷,宋善月述。法華經文句纂要七卷,道霈纂要。法華經入疏十二卷,宋道威入註。法華經要解科文一卷,法華經要解二十卷,宋戒環解。法華經合論七卷,宋慧洪造,張商英撰。法華經句解八卷,宋聞達解。法華經前六意一卷,宋與咸錄。法華經序註一卷,宋祥邁註。法華經解二十卷,附科文一卷,宋戒環解。法華經科註十卷,宋守倫撰,明法濟參訂。法華經科註八卷,元徐行善科註。法華經科註七卷,明一如集註。法華經知音七卷,明如愚著。法華大意三卷,明無相說。法華經擊節一卷,明德清述。法華經通義七卷,明德清述。法華經意語一卷,明圓澄說,明海重訂。法華經大窾八卷,明通潤箋。法華經綸貫一卷,明智旭述。法華經會義十六卷,明智旭述。法華經懸譚一卷,淨挺著。法華大成科文一卷,際慶排錄。法華經大成十卷,大義集。法華經大成音義一卷,淨昇集。法華經授手科一卷,智祥排。法華經授手十卷,智祥集。法華經演義科一卷,廣和標科。法華經演義二十卷,一松講錄,廣和編定。法華經科拾懸談卷首一卷,普德立科,智一拾遺,弘傳序註附。法華經科拾科一卷,普德立科,智一拾遺,弘傳序註附。法華經科拾七卷,普德立科,智一拾遺,弘傳序註附。法華經指掌疏科文一卷,通理排。法華經指掌疏懸示一卷,通理述。法華經指掌疏七卷,通理述。法華經指掌疏事義一卷,通理述。法華經卓解七卷,徐昌治逗註。法華經精解評林二卷,明焦竑纂。法華三昧懺儀一卷,隋智顗撰。弘贊法華傳十卷,唐慧詳撰。法華經傳記十卷,唐慧詳集。法華三昧行事運想補助儀一卷,唐湛然撰。法華三昧補助儀一卷,唐湛然撰。禮法華經儀式一卷,宋知禮集。法華龍女成佛權實義一卷,宋源清述。法華龍女成佛權實文旨一卷,宋善月述。法華經顯應錄二卷,宋宗曉編。法華靈驗傳二卷,明了因錄。法華經持驗記二卷,周克復纂。
匡山
廬山之本名。
三脫門
空,無相,無願也。新譯仁王經中曰:「位三脫門,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此是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至一切智諸行根本。」
三三昧門也。但有通別之差。解脫門之名,局於無漏,三昧門之名通於有漏無漏。同良賁疏中一曰:「若三三昧門通漏無漏,言解脫門即無漏。」
一著
猶言一事也,宗論三曰:「向上一著,千聖不傳。」梵室寓談曰:「有名異而實同者,如台宗謂之一心三觀,賢首謂之一真法界,相宗謂之勝義唯識,禪宗謂之向上一著,蓋未始少異也。」
帶劣勝應身
勝應身也。見三身條。

【經文資訊】
【原始資料】原始资料皆来自网络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