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大辭典




《佛學大辭典》,由丁福保居士耗時八年編著而成,譯自日本人織田德能的《佛學大辭典》,是刪除了日本佛教相關資料及文獻出處之後所成的節譯本。於1922年正式出版,收錄條目三萬多個,360多萬字。

我中華則周星悶彩,已彰降誕之休征。漢日流祥,乃葉通神之瑞夢。使臣西去,釋侶東來,白馬馱貝多之文,金簡譯單蘭之典。德降偽道,化及暇陬。三國六朝暢其流,秦晉隋唐極其盛。或譯經著疏,廣闡大乘。或見性明心,單傳向上。東林則群結蓮社,南山則大啟律門。性相之妙義紛披,禪教之祖庭互峙。機鋒吐露,陸離寶劍之光。辯給回風,隆重彌天之譽。法門挺秀,崇聖教之紀綱。慧炬揚輝,啟含生之耳>目。猗歟盛矣!俟其袆而維是。經文浩瀚,研究綦難,名相紛繁,考求匪易。寧免入海算沙之困,徒興望洋向若之嗟。兼之東西迻譯,頗多鉤辀格磔之聲。華梵錯綜,每有詰屈聱牙之句。東鱗西爪,文筆矛盾>,北轍南轅,方言楚夏。設非心研之有素,雲何耳學以能詳。欲充扡格之虞,用作博通之助。辭典之編,信不可緩。校讎之責,誰任其難。

爰有丁仲祜居士,以通儒碩學之資,具濟世活人之術。精研佛學,翺翔般若之園。博覽書林,馳騖琳瑯之圃。羅海國龍宮之秘笈,抽石室金匱之珍藏。萬卷何奇,勝入瑯嬛福地,唯心可悟,如升兜率陀天。憑翰墨之因緣,植菩提之種子。前有佛學叢書之著,可媲文憲護法之編。今更出大手筆,纂大辭書,抒慈悲之願力。應時勢之要,求悟明鏡之非臺。握智珠而遍照,旁搜遠紹,東取扶桑瀛島之書賾。邃鉤玄西考>,賢豆恒沙之偈,聯珠貫玉,不憚雞窗螢案之辛勤。取精用宏,備極蠶絲牛毛之煩瑣,刮磨淬礪,輯為專書,慘淡經營,集成巨帙。

舉凡名數真言,掌故儀法等類,遍為采集,無不搜羅。列部三十有三,檢壹畫而諸字畢備。引證廣之又廣,閱壹典而群義可征。意解心開,得剖奧義。耳提面命,如近良師。入玄妙之法門,賴斯寶鑰。涉汪洋之教海,需此南針。藝林敷優曇之花,著作家別開生面。法苑結摩羅之果,菩提道總合明心。

如能因文悟理,不滯名言,自然入聖超凡,圓成大覺。是不特為考古之鏡,饋貧之糧已也。納廿年匏繁,遽然夢醒南柯。壹領袈裟,惕若恩懷西竺。鏡花水月,瞰破紅塵。清磬洪鐘,精修白業。拈貝葉遍尋教網,睹桃花未悟禪機。自利利他彌切,度生之宏願先覺。覺後端賴命世之雄才,聆法海之潮音。讀例言得覘鴻制,募韓陵之寺石。效喤引敢擬駢詞,行看電掣星馳,永流通於塵剎。風行雷厲,自傳播於大千。>法界眾生皆叨法喜,法門眷屬盡獲法施。見聞思修,願同趣妙莊嚴路。開示悟入,俾悉證凈法界身。是為序。

辛酉暮春既望古瀛釋顯蔭撰於甬城觀宗學社



伊沙馱羅
Īśādhara又作伊沙陀羅。山名。俱舍光記十一曰:「伊沙馱羅山,此云持軸。山峰上聳,猶如車軸。此山能持,故名持軸。」玄應音義二十四曰:「伊沙馱羅,舊言伊沙陀羅,此言自在持,亦言持軸。」
微細相容安立門
見玄門條附錄。
持戒波羅蜜
六度之一。見戒波羅蜜條。
僧坊
又作僧房。僧尼所住之坊舍。僧坊之名,雖通於一般。然名戒律專門之道場為僧坊,其制度與他之寺院異。法華經曰:「起塔寺及造僧坊。」觀佛三昧經一曰:「來請僧坊,供養眾僧。」十誦律五十六曰:「僧坊法者:佛聽諸僧坊中溫室、講堂、樓閣、一重舍、尖頭舍、犍那舍,佛聽是諸坊舍眾僧畜,亦聽一人畜,名之僧坊法。」
三千大千世界
須彌山為中心,七山八海交互繞之,更以鐵圍山為外郭,是曰一小世界,合此小世界一千為小千世界,合此小世界一千為中千世界,合此中千世界一千為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之數量為一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也。大千世界之上有三千者,示此大千世界,成自小千中千大千三種之千也。內容即一大千世界。以此一大千世界為一佛之化境。且此三千大千世界之廣,恰等於第四禪天,成壞必同時焉。見智度論七,佛地論六。
久成正覺
謂久遠之昔既開正覺之果之佛體也。依法華經壽量品之意,則始於釋迦如來。而文殊觀音等大菩薩皆由久成古佛之垂迹也。輔行六曰:「徧尋法華以前諸教,實無二乘作佛之文明如來久成之說,故知並由帶方便故。」
希代
希世也。慈恩傳九曰:「英詞曲被,即超希代之珍。」
最上秘密那拏天經
三卷,宋法賢譯。說那拏天之修法儀軌。
十二棘園
見十二因緣附錄條。
長物
比丘資持一身之諸具分三種,一六物,二百一資具,三長物也。此中六物,屬於制門,通三根之人,必須受持,百一以下,屬於聽門,中根之人,但不堪於六物,聽受持百一資具,下根之人,不堪於六物與百一資具,聽更畜長物。長物者,多餘之衣鉢藥及金銀米穀等也。而畜之者,宜行淨施之法。若不行此法,而畜之,則犯捨墮罪。行事鈔下一曰:「薩婆多云:百一物各得畜一,百一之外皆是長物。若似寶,入百一物數,不須說淨。餘者一切器,與非器一外,皆應作淨。」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經
一卷,秦羅什譯長行,隋闍那崛多譯偈頌。即法華經第七卷,(七卷本)普門品之別行,世所謂觀音經也。
蓮貝
蓮者蓮華,西方無量壽佛之三昧耶形也。貝者法螺,北方鼓音佛之三昧耶形也。秘藏寶鑰上曰:「制底旗光蓮貝仁。」
不動無為
六無為之一。生於色界之第四靜慮,而離苦樂二受際之真如也。離苦樂麤動而得之真如,故云不動無為。
悲手
表慈悲心之手相也。大日經疏十七曰:「救意菩薩。作悲手置心上,謂水空相捻,當心,餘令申散也,其捻指向心。」(水為無名指,空為拇指)。
西方十萬億
彌陀之極樂國土在自此西方過十萬億之佛土也。阿彌陀經曰:「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宗令
宗門之命令,如達示等。
五佛
有胎藏界之五佛(中臺八葉院),又有金剛界之五佛。見五智如來條。
優多
陷人於暗坑之法。戒疏與咸註中曰:「優多者,律中作無煙火坑,以土覆上,令人陷死。」梵⃞Gūḍha。
蘇跌里舍那
Sudarśana,比丘名。譯曰善見。見毘奈耶雜事四十。
君荼
Kuṇḍa,又作軍荼。譯曰火爐,即護摩壇也。慧琳音義三十六曰:「君荼,唐云地火爐,即護摩壇也。」同四十二曰:「軍荼,唐云火爐也。其爐形狀,而有多種,方圓三角,金剛杵,蓮花等形,所用名別。」
明王名。千手陀羅尼經曰:「君荼,鴦俱尸。」報乳記三曰:「君荼者,軍荼利也。」即甘露軍荼利明王也。
五住
五住地之略。
冥顯兩界
冥界與顯界也。冥界者死後之世界,顯界者娑婆世界也。
腳絣
裏腳部之布也。旅行時用之。又作行纏、脛衣、脛巾、俗呼腳絆,律云護𬧅衣、腨衣。
麤惡語
十惡業之一。舊譯曰惡口,以惡誹謗他之言語也。俱舍論十六曰:「若以染心,發非愛語,毀譽於他,名麤惡語。」
十境
台宗於觀法,立所觀之十種。一、陰境,即色受想行識之五陰也。十境以陰為初,有二義。一現前,一依經。現前者,人受一期果報之身,即是五陰。五陰之重擔常自現前,是故為初觀。依經者,大品般若言之,聲聞依四念處而行道。五陰即四念處所觀之境也。又經中多列法門,無非以五陰為首,是故為初觀。此但就五陰之通總而言之。若專論所觀之境,則必於五陰中,除去前四陰,的取第五之識陰,為所觀之境也(所謂介爾陰妄之一念也)。 二、煩惱境,無始以來積集之重惑,今因用觀觀察陰境而即發,譬如流水,尋常不覺其急,若槩之以木,即流奔而不能止遏。此時應捨陰境,而觀煩惱境。 三、病患境,病起之因雖多,然不過四大增損有患而生,又因觀境惑,而激動四大,而有患生,身若染病,則廢修聖道,若能觀察而彌用心,則復須識其病之源由,宜以何法治之,或內觀力,或術,或醫,其病若癒,則聖道可修,為是宜觀疾患境也。 四、業相境,修行之人無量劫來所作之善惡業,或已受報不復更發,或未受報,而於靜心中忽然俱發。蓋為善業將受報,故發,惡業來責報,故發。於此善惡之相現時,勿喜,勿怖,彌須用觀謝業,行一成心取道,為是宜觀業相境也。 五、魔事境,此由觀前諸境,惑尚未破,天魔尚恐彼比丘出其境界,而度他,使我民屬失,使我宮殿空,又慮彼得大神通得大智慧,必當調伏控制我,我今應豫破之,壞彼善根,故有魔事發,治魔之法有三,初當觀察而訶棄之,如守門人,遮惡而不進,二當自頭至足一一諦觀,身心了不可得,魔何自而來,欲惱何等,如惡人入舍,處處照捨而使不得住,三觀之而不去,即當強心抵捍,以死為期,一心用觀使道行成就,為是宜觀魔事境也。 六、禪定境,魔境已過,而真明未顯,以觀之故,過去修習之諸禪紛現,當置魔事而用觀觀之,良以禪為樂美妙喜,而生耽味,故雖免魔害,而更為定所縛,如避火而墮於水。於正行無益。為是宜觀禪定境也。 七、諸見境,因諸邪見或禪而發,或因聞而發,因禪而發者,謂因心靜而後觀轉明,有如見解通徹妙悟也。因聞而發者,謂廣能曉悟諸法而聰辯也。此見解分明,此曉悟聰辨雖因禪因聞而發,然不當以理推之,皆屬邪見實非見解聰辨。此等見發,即須用觀觀之,使達正道,而不為所障。為是宜觀諸見境也。 八、慢境,既伏諸見,妄執之心即息,無智者謂為涅槃,濫明高位,大起憍慢,慢心既發,則廢正行,為是宜觀慢境也。 九、二乘境,見慢之心,既因修觀而息,則前世所習之小志因靜而發,蓋小志溺於空寂,不能到大乘究極之地,所謂寧起疥癩野干之心,勿學聲聞緣覺之行是也。故二乘之境界若發,則亦須用觀觀察之,使不生害,為是宜觀二乘境也。 十、菩薩境,見慢之心既息。而或發前世所習三教菩薩境界之心,今修觀者既依大乘圓頓之妙教,同解立行,故藏等三教之菩薩境界心若發,亦須觀察,勿使生害,為是宜觀菩薩境也。 此十境,一一皆為十乘觀法所觀之境。若論十境之生起,則由觀陰境而發下九境,能所相扶,次第出生,故成十。若論下九境,則互發不定,無復次第。可知陰境常現前,若者發,若者不發,恒得為觀。下九境發,則皆用十乘觀法觀之,不發則不觀。見止觀五。
逝童子經
一卷,西晉支法度譯。逝為梵語逝多之略。譯曰勝。童子名。此經外,有二譯,安世高譯者謂之長者子制,白法祖譯者謂之菩薩逝。年十六時佛至其家,逝勸母行施,佛為授記。
深妙
甚深微妙也。法華經方便品偈曰:「於諸無量佛,不行深妙道。」又曰:「無量諸佛所,而行深妙道。」
婆誐嚩帝
薄伽梵之與格(Bhagavate),世尊之意也。
半遮羅
pañjala,譯曰籠。見慧琳音義二十六。
長者名。譯曰籠或獄。卵生之人也。見慧琳音義二十六。
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覺意三昧
一卷,智者大師說。說覺意三昧之行法。
悉曇藏
日本安然撰,有八卷,故稱為八卷藏。梵悉曇俱舍Siddhakoṣa。
佛滅度
佛之滅度也。與佛滅同。
慧業
達於空理而為諸善事也。維摩經菩薩品曰:「知一切法不取不舍,入一相門,起於慧業。」
聲聞乘教
光宅四教之一。見四教條附錄。
雲門聲色
「雲門示眾云:聞聲悟道,見色明心,觀世音菩薩,將錢來買餬餅,放下手卻是饅頭。」見從容錄八十二則。
梵語劫簸Kalpa之略。譯言分別時節。通常年月日時不能算之遠大時節也。故又譯大時。智度論三十八曰:「劫簸,秦言分別時節。」又曰:「時中最小者六十念中之一念,大時名劫。」釋迦氏譜曰:「劫波,此土譯之名長時也。」慧苑音義上曰:「劫,梵言,具正云羯臘波,此翻為長時。」劫有二種:一名器世間,就世界成壞而立之數量也。如成劫壞劫增劫減劫等名。祖庭事苑曰:「日月歲數謂之時,成住壞空謂之劫。」二名歲數劫,算晝夜日月之數量者。法華論曰:「示現五種劫:一者夜,二者晝,三者月,四者時,五者年。」智度論三十八曰:「有人言:時節歲數名為小劫,如法華經中,舍利弗作佛時,正法住二十小劫,像法住二十小劫。」
十一智
於小乘所說之十智加如實智之一,凡一切法如實正知而無罣礙之智也。是為佛智之總名。見大般若經三,智度論二十七。
見智條。
九齋日
九種之齋日也:一、正月每日,二、五月每日,三、九月每日,於此加六齋日。六齋日者每月之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也。齋者不可中食之謂。此九種日為帝釋四天王等伺察人間善惡之日,故過午時不食,以慎身心也。見三藏法數三十五。
三仙二天
三仙者:一、迦毘羅仙,數論之祖也。二、鵂鶹仙,勝論之祖也。三、勒沙婆仙,尼犍子之祖也。二天者,一、大自在天。二、毘紐天。大部輔注一曰:「一、伽毘羅,此云黃頭,頭如金色;二、優樓僧佉,此云鵂鶹仙;三、勒沙婆,此云苦行;此即三仙也。一、摩醯首羅,此云大自在天;二、毘紐,亦云韋紐,亦云韋糅,此云徧勝,亦云徧淨,及云徧悶,;此即二天也。」
精進如意足
四如意足之一。見四如意足條。
大集法門經
二卷,趙宋施護譯。與長阿含經眾集經同本。
念誦
梵語瞿醯。譯曰念誦。意念口誦佛名及經咒也。普賢觀行記曰:「在心曰念,發言曰誦,言由於心故曰念誦。」盂蘭盆經疏記上曰:「念誦即通佛名經咒。」演密鈔曰:「梵語瞿醯,此云念誦。」
禪林之念誦,稱十佛名。每月三八日於僧堂有念誦式,又每日齋粥二時有念誦,皆稱十佛名。
九部
十二部經中去方廣與授記及無問自說之三部者。是小乘教之九部也。又有大乘教之九部。十二部中除因緣與譬喻及論義之三部者是也。然常言之九部,則多指小乘教。法華經方便品曰:「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入大乘為本,以故說是經。」梁僧傳三(求那跋麼)曰:「洞明九部,博曉四含。」皆言小乘教也。參照九部經及九經條。
勝思惟問經論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之略名。
毘何羯喇拏
Vyākaraṇa,見毘伽羅條。
婆蹉婆
帝釋天之別名。慧琳音義二十六曰:「婆蹉婆,此云執金剛寶,亦云嚴飾也。」大部補注一曰:「婆蹉婆,河西云:翻為好嚴飾,昔日好衣布施,今得麗服也。」
伴談
Vaudana,和南之異稱。見和南條。
主夜神
見婆珊婆演底條。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一與一切融即。其體無礙也。指月錄四曰:「三祖僧璨信心銘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慮不畢。」筆削記一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入一切,一切入一。互為主伴。」傳心法要下曰:「若能了知心外無境,境外無心,心境無二,一切即一心,心即一切,更無罣礙。」又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諸佛圓通,更無增減。流入六道,處處皆圓。萬類之中,個個是佛。譬如一團水銀,分散諸處,顆顆皆圓。若不分時,祇是一塊。此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種種形貌,喻如屋舍。捨驢屋入人屋,捨人身至天身,乃至聲聞緣覺菩薩佛屋,皆是汝取捨處。所以有別,本源之性,何得有別?」永嘉禪師云:「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徧舍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華嚴經第九初發心菩薩功德品曰:「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是為佛教中最究極之說。蓋以萬有之法,在真如法界中,雖現種種之差別相,而其本體中則無絲毫之差別。種種之法,悉為絕對,而與一切法鎔融時,知其一,即知一切。如嘗海水一滴,即能知一切大海水之鹹味也。此妙旨在華嚴天台兩家發揮最多。即約觀法而為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之說。以一心三觀,示一境三諦之圓理,約觀境而傳一心一切心,一陰一切陰,一境一切境等之幽意。更於諸法上說一塵一切塵,一法一切法,一界一切界,一國土一切國土,一相一切相,一色一切色,一毛孔一切毛孔,一眾生一切眾生,一身一切身,一人一切人,一字一切字,一識一切識等,或約修證迷悟等,使明一斷一切斷,一行一切行,一位一切位,一障一切障,一修一切修,一證一切證,一顯一切顯,一欲一切欲,一魔一切魔,一佛一切佛,一入一切入,一佛一切佛,一智一切智,一理一切理,一究竟一切究竟,一門一切門,一種一切種,一受一切受等。又約破立權實而為一破一切破,一立一切立,一權一切權,一實一切實,等之解釋也。
入般涅槃
入於般涅槃也。見般涅槃條。
攝境從識體
法相宗四重出體之一。見出體條附錄。
無垢施經
離垢施經之異名。
烏蘇吒
陀羅尼名。譯曰除婬。見七佛所說神咒經一。梵Uṣṭa。
天華著舍利弗衣
維摩經觀眾生品曰:「時維摩詰室,有一天女,見諸大人,聞所說法,便現其身,即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華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一切弟子神力去華,不能令去。爾時天女問舍利弗:何故去華?答曰:此華不如法,是以去之。天曰勿謂此華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華無所分別,仁者自生分別想耳。若於佛法出家,有所分別,為不如法;若無所分別,是則如法。觀諸菩薩華不著者,已斷一切分別想故。譬如人畏時,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聲香味觸得其便也。已離畏者,一切五欲,無能為也。」
扶律談常教
扶助戒律,說佛性常住之教法,天台宗謂之涅槃經教說。世尊末代有惡比丘,破戒律,如來為誡有生所謂無常等之誤解者,因說本經,故名扶律談常教也。
俁𠰘野
諸天名。見慧琳音義三十五。
觀心
觀察心性如何,謂之觀心。心為萬法之主,無一事漏於心者,故觀察心,即觀察一切也。因而凡究事觀理,盡稱為觀心。對於是而商量釋迦一代之教法,謂之教相。此二者,大乘諸宗,無不具備,法相宗三時之判為教相,五重唯識為觀心,乃至天台之五時八教為教相,一心三觀為觀心,十界二門曰:「勸心乃是教行樞機。」同指要鈔上曰:「一代教門,皆以觀心為要。」教觀綱宗上曰:「佛祖之要,教觀而已矣。觀非教不正,教非觀不傳。有教無觀則罔,有觀無教則殆。」台宗觀心之法有三種。見觀法條。
須大拏
見須達拏條。
九道
即九有情居。見大部補注五。
阿迦尼沙託
見阿迦尼吒項。
最勝子
Jinaputra,造瑜伽師地論釋之菩薩名。西域記十一曰:「鉢伐多國,周五千餘里。(中略)城側有大伽藍,僧徒百餘人,並學大乘教,即是昔慎那弗呾羅(唐言最勝子)論師,於此製瑜伽師地釋論。」
勒那跋彌
Ratnavarmin,譯曰寶鎧。國王名。見賢愚經十。
三極少
三種之極少者。如一極微為物質之極少,一字為名之極少,一剎那為時之極少。俱舍論十二曰:「極微字剎那色名時極少。」
婆誐嚩底
Bhagavati,又作婆誐嚩帝,薄伽跋帝。見婆伽婆條(但此為其女聲之形)。
念言
心念口言也,又念中之言,心念中所作之言辭也。法華經信解品曰:「覆自念言:我若久住,或見逼迫。」
金粟沙
中阿含經三十三曰:「池水清且涼,底有金粟沙。」
莫訶羅
見摩訶羅條。
了義教
真實顯了之教法也。
虛無
無物之實體,無為自然也。老子以此虛無為道體。三論玄義曰:「伯陽之道,道指虛無。牟尼之道,道超四句。」
虛無之宗旨。謂三論宗所立之真空。三論大義鈔一曰:「以無心之妙慧,而契無相之虛宗。」
鞞瑟氏羅居士
華嚴經五十三善知識之第二十六。見五十三知識條。
藥王菩薩本事品
法華經二十八品中第二十二品之名。說藥王菩薩往昔為供養法華燒身燃臂之本事因緣。
觀念
觀察思念真理及佛體也。
真性
不妄云真,不變云性。是吾人本具之心體也。楞嚴經一曰:「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
鴦俱舍
(梵⃞Aṅgiras)又作鴦俱奢,鴦俱者,鴦俱尸。武器名。譯曰曲鉤。慧琳音義二十一曰:「鴦俱奢此云曲鉤。」可洪音義九曰:「鴦俱尸此云鉤。」(āṅgūṣa鏑矢之義)。
金剛隨心法
密教修法之名。見陀羅集經七。
真覺寺
寺為隋開皇時所建。智者大師示寂於此。
越三昧耶
如來之本誓名三昧耶,違越如來之本誓曰越三昧耶。漫授受秘法者之罪名也。不得傳授,私誦真言,又授未灌頂人以秘法,皆得越三昧耶之罪。又名越法罪。大日經四曰:「若異此者同謗諸佛菩薩,越三昧耶,決定墮於惡趣。」同十四曰:「不爾者即得越三昧耶罪,三昧耶者是自誓也。一切如來所立誓願,(中略)以方便故而立此法。是故猶如世間大王之教勅不可過越,為過者必獲重責也。觀智軌曰:「一一印契儀軌真言,應當於灌頂阿闍梨處躬親稟受。若不從稟受決擇,而專擅作者,是即名為越三昧耶,受及授者俱獲重罪。」參照越法罪條。
十塔
東晉法顯譯大般涅槃經下曰:「時八王既得舍利,踴躍頂戴,還於本國,各起兜婆。彼婆羅門從諸力士乞分舍利瓶,自起兜婆。諸力士等取其一分,於闍維處合餘灰炭而起兜婆。如是凡起十處兜婆。」阿育王經六曰:「佛入涅槃,起八舍利塔,第九甖塔,第十炭塔。」又後分涅槃經條目曰:「閻浮中有十塔,八者舍利塔,第九瓶塔,第十炭塔。」涅槃經疏三德指歸二十曰:「即分舍利以為八分。瓶塔第九,灰塔第十。」此十塔之明證也。然般泥洹經下以為十一塔,謂「舍利八分為八塔,第九甖塔,第十定塔,第十一灰塔」云。其中八塔,謂拘尸國、波波國、遮羅國、羅摩伽國、毘留提國、迦維羅國、毘舍離國、摩迦陀國之眾,各得一分舍利,歸於本國,以造立供養者。一說:頂塔、牙塔、齒塔、髮塔、爪塔、衣塔、鉢塔、錫塔、瓶塔、輿塔,號為十塔。然未詳所據。
四部眾
又曰四眾,又曰四部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是。法華經序品曰:「時四部眾咸皆歡喜。」仁王經下曰:「一切國王四部弟子。」梁書曰:「帝幸同泰寺,升法座,為四部眾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義。」
萬善同歸集
六卷,宋延壽著。明眾善盡歸於實相者。
加持香水
修法而加神力之香水。蘇悉地經二曰:「器盛淨水,隨所作事,置本獻花,復置塗香。依本法而作閼伽,燒香薰之,應誦真言。」
縛日羅
Vajra,又作嚩馹囉,跋日羅,嚩日囉,跋折羅,跋闍羅,波闍羅,伐闍羅,髮闍羅,伐折羅,跋折多(斫迦羅)。譯曰金剛,金剛杵。陀羅尼集經二曰:「跋折囉唐云金剛杵。」大日經疏一曰:「伐折羅即金剛杵。」孔雀王咒經上曰:「髮闍羅夜夜。」賢愚經二曰:「波闍羅女,晉云金剛。」西域記九曰:「伐闍羅王子,唐言金剛。」開元錄九金剛智傳曰:「縛日羅。」宋僧傳一不空金剛傳曰:「跋折多。」大日經疏八注曰:「嚩馹囉。」金剛經天台疏曰:「西云跋闍羅,亦云斫伽羅,此翻金剛。」金剛經纂要曰:「金剛者梵云跋折羅,力士所執之杵,是此之寶也。金中最剛,故名金剛。」原為印度之武器,如三股鎗。寶也者,天授武器之意,金中最剛之解為最適。天台疏謂斫迦羅者為金剛輪寶,杵者,其制略異。至後為諸魔降伏碎破障礙之象徵而用之。曰字日字通用。
滅惡趣
胎藏界除蓋障院之上第二位。密號曰除障金剛。以破滅三惡趣為本誓,與地藏同。又名破惡趣,除惡趣。菩薩形,白黃色,左手屈中指,附於大指,伸餘指,當胸。右手為與願,坐於赤蓮。
看經
禪家謂讀經也。
深奧
深妙秘奧也。大品經有深奧品。智度論七十四曰:「深奧處者,空是其義。」南本涅槃經九曰:「譬如良醫子所知深奧出過諸醫。」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習學略法
一卷元拔合思巴集。
淨琉璃世界
藥師如來之淨土也。見藥師條。
十如
又云十如是。法華之十如,出於方便品。天台大師開演其深旨者,有玄義、文句、止觀、別行玄之四書。其中正釋十如之相貌者,玄義與止觀也,有通解與別解二種。別解分四類:四類者,四越(止觀謂為四途)與人天與二乘及菩薩佛也。玄義分五類:別解菩薩與佛也。文句釋佛之權實二智,故與玄義止觀聊異其義。因而文句三有上玄義中已說,今不具說之語。又別行玄明圓頓之三慈悲,故約於觀心而釋之,因而彼文有今觀十法界眾生假名,一一界各有十種性相本末究竟等之說。故亦與玄義止觀大異其釋體。此十如以通解為根本,苟能會得通解,則通四類,自會四類之妙義。故今就通解釋之,一相如是:「相以據外覽而可別。」善惡等顯於外者,謂之相,相雖顯於外,然非相見者,則不能見,故止觀引三國故事曰:「昔孫劉相顯,曹公相隱,相者舉聲大哭,四海三分,百姓荼毒。」二性如是:「性以據內,自分不現。」謂人目不見,狀若天生,長無改變也。「如木有火,遇緣即發。」謂如木有火性,鑽即火出也。玄義與止觀釋性如是,其義各異,玄義以為薰習成性之性,如上所釋,止觀則以為理性,佛性之性也。三體如是:「主質名為體。」言為主之質謂之體,人身之總體也。四力如是:「功能為力。」是其用所立之功能也。故涅槃經曰:「欲造牆壁則取泥土,欲造畫像則取彩色,不取草木。」五作如是:「構造為作。」言身口意三業之所為為作也。六因如是:「習因為因。」謂前所習者為後之種也。如善人習善而益善,惡人習惡而益惡。新譯家名之為等流因。七緣如是:「助因為緣。」因與緣不同,如五穀之種,因也,雨露水土緣也,五穀之種出生者,借雨露水土之緣故也。是為新譯家之異熟因。八果如是:「習因為果。」謂從來所習之因,得其果也。新譯家謂之等流果。此習因習果有隔過現之二世現未之二世者,又有現在一切中,因果皆有者。九報如是:「報果為報。」謂酬今生之善惡業因,而受未來之苦樂果也。新譯家謂之異熟果。此依報因而成報果,必隔一世以上。十本末究竟等:「初相為本,後報為末,所歸趣處,為究竟等。」謂其本末諸相之落下處為究竟等也。論其意,前之九如是,皆事也,今之究竟等理也。九事所緣,為平等之理,故謂之等。其理有三諦,以空諦之故,本末悉為真空,以假諦之故,本末皆為妙假,以中諦之故,本末總為中道法界。此究竟等之三諦即為實相。然則前之九如是為諸法,而此本末究竟等為實相也。故釋諸法實相四字說此十如是也。
叉拏
Kṣana,剎那之新稱。慧琳音義二十曰:「叉拏古云剎那。」
尼拘陀
Nyagrodha,又作尼瞿陀,尼俱陀,尼拘律,尼拘尼陀,尼拘盧陀,尼俱類,尼拘類陀,尼拘婁陀,尼拘屢陀,諾瞿陀等。樹名。原語有生長於下之樹之意味。即榕樹(Ficus Indica)也。以下諸釋中以縱廣樹為最當。玄應音義三曰:「尼拘尼陀,應云尼拘盧陀,此譯云無節,亦云縱廣樹也。」同二十四曰:「尼拘尼陀,作尼拘陀,或尼拘類陀,或尼拘屢陀。」同二十二曰:「諾瞿陀,舊經中作尼拘陀,或言尼俱盧陀,亦作尼俱律,又作尼俱類,皆訛也。舊譯云無節,或言縱廣也。」慧琳音義十五曰:「尼拘陀,此樹端直無節,圓滿可愛,去地三丈餘,方有枝葉。其子微細如柳花子,唐國無此樹,言是柳樹者訛也。」
人無我智
二無我智之一。
光明心殿
金剛界大日如來之住處。胎藏界為理門,其住處謂之廣大金剛法界宮(大日經),金剛界為智門,謂之不壞金剛光明心殿(金剛頂經),其依處皆在色究竟天。二教論下曰:「光明心者,歎心覺德。殿者,明身心互為能住所住。」
窮子
法華經七喻之一。三界生死之眾生,譬之無功德法財之窮子。 法華經信解品曰:「譬若有人,年既幼稚,捨父逃逝,久住他國。或十,二十,至五十歲。年既長大,加復窮困,馳騁四方,以求衣食。漸漸遊行,遇向本國。 其父先來,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中略)商估賈客,亦甚眾多。時貧窮子,遊諸聚落。經歷國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中略)爾時,窮子傭賃展轉,遇到父舍。住立門側,遙見其父,踞師子床,寶几承足。(中略)威德特尊。窮子見有父大力勢,即懷恐怖,悔來至此,(中略)疾走而去。 時富長者,於師子座,見子便識,心大歡喜,(中略)即遣傍人,急追將來。爾時使者疾走往捉,窮子驚愕,稱怨大喚:我不相犯,何為見捉?使者執之逾急,強牽將還。於時窮子自念:無罪而被囚執,此必定死。轉更惶怖,悶絕躄地。父遙見之,而語使言:不須此人,勿強將來。以冷水灑面,令得醒悟。(中略)使者語之:我今放汝,隨意所趣。窮子歡喜,得未曾有。從地而起,往至貧里,以求衣食。 爾時長者,欲誘引其子,而設方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無威德者。汝可詣彼,徐語窮子:此有作處,倍與汝直。窮子若許,將來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語之:雇汝除糞,我等二人亦共汝作。時二使人,即求窮子,即已得之,具陳上事。 爾時窮子,先取其價,尋與除糞,其父見子愍而怪之,(中略)即脫瓔珞細軟上服嚴飾之具,更著麤弊垢膩之衣,塵土坌身,右手執持除糞之器,狀有所畏,語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後復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復餘去,當加汝價。(中略)汝常作時,無有欺怠瞋恨怨言,都不見汝有此諸惡如餘作人。自今以後,如所生子。即時長者,更與作字,名之為兒。 爾時窮子,雖欣此遇,猶故自謂客作賤人。由是之故,於二十年中,常令除糞。過是已後,心相體信,入出無難。然其所止,猶在本處。 世尊!爾時長者有疾,自知將死不久。語窮子言:我今多有金銀珍寶,倉庫盈溢。其中多少,所應取與,汝悉知之。爾時窮子,即受教勅,領知眾物金銀珍寶及諸庫倉,而無希取一餐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處。下劣之心,亦未能捨。 復經少時父知子意漸已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臨欲終時,而命其子,並會親族國王大臣剎利居士,皆悉已集,即自宣言:諸君當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於某城中,捨我逃走。竛竮辛苦,五十餘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中略)今我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內,是子所知。 世尊!是時窮子,聞父此言,即大歡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此寶藏,自然而至。」 此譬喻者,須菩提等四大聲聞領得今日始說與大乘之佛意,己等如窮子,佛如長者,述大悲攝化之狀。楞嚴經一曰:「譬如窮子舍父逃逝。」長水疏一下曰:「絕無功德法財以養法身慧命,故云窮子。」
施僧
以財物施與僧也。
身塔
大日之法生身,以塔婆為三昧耶形,故云身塔。大日經疏曰:「慈氏印如窣都波形者,以一切如來法身塔故。」性靈集七曰:「法性身塔。」
十妙
不可思議曰妙,實相之理也。總論因果自他具十妙,此有本迹二種。
遍淨天
色界第三禪天第三天之名。此天淨光周徧,故名。法華經法師功德品曰:「光音及徧淨。」可洪音義一曰:「徧淨天,三禪天王也。長阿含云:徧淨天王名淨智,四臂捉貝,持輪御金翅鳥。」
共命鳥
Jivajiva,又作命命鳥,生生鳥。梵曰耆婆耆婆。兩首一身,果報同,心識別也。見耆婆條。
勞怨
魔來勞我,我為為怨,故云勞怨。維摩經方便品曰:「降魔勞怨。」註「肇曰:四魔勞我致為怨。」慧遠疏曰:「魔能勞亂,名之為勞。敗人善根,故說為怨。」
聲聞說
五人說經之一。
烏波髻使者
文殊之使者。胎藏界曼陀羅第七文殊院二十五尊中之一,位於文殊之左方第一。秘藏記下曰:「烏波髻使者,黃色,左手青蓮華,右手利劍。」梵Upakeśini。
輸盧迦波
見首盧條。
報通
五種神通之一。如鬼神龍王等有自己生得果報之神變者。
慧根
五根之一,能觀達眾生為慧,慧能生道,故名根。大乘義章四曰:「於法觀達,目之為根,慧能生道,故名慧根。」
木頭
以木頭比犯戒之人。梵網經下曰:「犯戒之人,畜生無異,木頭無異。」
天祠
祠大自在天等天部之處。
千無一失
對於雜修之失,千中無一,而稱專修者之德也。千人中千人往生,故云無有一失。
秘法
有通別之二稱。通稱行於密教。護摩念誦之總名也,不顯露示人。故曰秘法。別稱分大法、准大法、秘法、通途法之四段,而第三段之別目也。蘇悉地法,五秘密法等之傳法,許於灌頂已後者,總曰秘法。
天神
梵語曰泥縛多Devarā,為梵天,帝釋等一切天眾之總稱。無量壽經下曰:「如是眾惡,天神記識。」
不正知
誤解所觀之境也。唯識論六曰:「不正知於所觀境謬解為性。」
榖頭
禪家掌米榖之僧也。
九品彌陀
阿彌陀佛之尊形,有九品之別也。此為九品往生之機類所感見,故其尊形亦有九品之異。其說基於觀無量壽經。經言九品往生之人,感彌陀來迎之相,有差別也。後世遂於印契等,說九品之別。隋唐之世,似既有其說。觀夫往生禮讚所謂五山毫獨朗寶手印恒分者,其為述彌陀寶手印契從於各品而不同,可知也。日本所傳唐本阿彌陀九品曼荼羅,於中臺安上品上生之阿彌陀佛,於八華安置上品中生以下之八品阿彌陀佛云。其手印古今不同。古圖來迎阿彌陀尊之手,皆作安慰攝取之一印。是合於授手迎接之經文。新圖則上上上中下上之三品,作轉法輪之印。上下中上之二品,作安慰攝取之印。作攝取之印則可。如輪印,密家雖有其說,然不如安慰攝取之為親切也。
若衍底
譯為勝之義,生之義,即勝生也,由阿字門,即是無勝生,是為一切無能勝者之母,故名無勝生。此無勝生亦名甘露生。見大日經義釋七。梵⃞Jāyati。
十戒
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婬,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著華鬘好香塗身,七不歌舞倡伎,亦不往觀聽,八不得坐高廣大床上,九不得非時食。十不得捉錢金銀寶物。
小乘沙彌沙彌尼戒也。見戒條。
阿呼
Ahū,嘆美之詞。譯曰奇哉。見名義集五。
山名Arka,譯曰日。見彌沙塞律三十四。
看糧
禪家保護眾僧食料,報有無于典座之僧職也。任之者謂之看糧師。
耆那教
教派名。起於印度。與釋迦牟尼同時。或云為佛教之支派。耆那者,勝者之意。能起脫一切世苦之謂也。教祖大勇,為中印度剎帝利族。八歲出家。四十歲而為勝者。其教派頗有勢力於印度。
二雙四重
真宗所立之教判也。難行道有竪出竪超之二重,竪出者自小乘至權大乘之法相三論。歷劫修行之教法也。竪超者實大乘之真言法華華嚴等,即心是佛,即身成佛之教法也。又易行道有橫出橫超二重,橫出者,生於化土之三福九品之自力行法,觀無量壽經之所明是也,橫超者,生於報土之選擇本願之實大。無量壽經之所明是也。因而合難行道之一雙二重與易行道之一雙二重,而稱為二雙四重。竪者難行道,橫者易行道,出者漸教,超者頓教也。亦是權教實教之異名也。教行信證二本曰:「然就菩提心有二種:一者竪,二者橫。又就竪有二種:一者竪超,二者竪出。竪超竪出明權實顯密大小之教歷劫迂迴之菩提心,自力金剛心菩薩大心也。亦就橫復有二種:一者橫超,二者橫出。橫出者正雜定散他力中之自力菩提心也,橫超者斯乃顯力迴向之信樂。是曰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是橫大菩提心,是名橫超金剛心也。」同六要鈔曰:「然就菩提者,此有二雙四重之釋,所謂竪出竪超橫出橫超是也。所立差異,就文可見。」
善逝
梵名須伽陀Sugata,譯曰善逝,又曰好去。諸佛十號之一。十號之第一曰如來,第五曰善逝。如來者,乘如實之道而善來娑婆界之義,善逝者,如實去彼岸不再退沒生死海之義,以此二名顯來往自在之德。智度論二曰:「佛一切智為大車,八正道行入涅槃,是名好去。」大乘義章二十末曰:「言善逝者,此從德義以立其名。善者名好,逝者名去,如來好去,故名善逝。」菩薩持地經一曰:「第一上昇,永不復還,故名善逝。」(第一為涅槃)。
阿難前世為佛善友
出經律異相十五。
賓頭
地獄名。見賓吒羅條。
賓頭盧之略。羅漢名。
天親攝論
五攝論之一。
十夜
淨土宗每年自十月六日至十五日,營修十夜之誦經念佛事。經曰:「於此修善十日十夜,勝於他方諸佛國土為善千歲。」是十夜之所據也。但實為十日十夜。茲略為十夜耳。
十夢
訖栗枳王之十夢與不梨先泥(波斯匿)王之十夢也。見夢條。
上肩順轉
順左肩而轉也。所謂右繞是,右繞之右,約於佛,左肩之左,約於行者。秦漢以前,以左為上故左肩云上肩。見象器箋十。
木食
山中之苦行者,絕五穀但食果實也。宋高僧傳(智封傳)曰:「焂辭出蒲津安峰山,禁足十年,木食澗飲。」
十一想思念如來經
一卷,宋求那跋陀羅譯,增一阿含經禮三寶品之別譯。
說法
法華經曰:「眾聖之王說法教化。」法華玄義六曰:「諸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有因緣故亦可說。」
陀那伽他
Dānagatha,又作Dakṣiṇāgāthā,舊稱噠嚫伽陀,報施主之說法也。又云特敧拏伽陀,陀那,特敧拏,皆為施與之義,伽陀者,頌也。見噠嚫條。(CBETA註:疑為見達嚫條)
三變土田
法華經見寶塔品,釋迦如來之十方分身佛,各將一菩薩,為供養多寶塔,來靈鷲山時。釋迦如來以神力,三變穢土而為淨土也。初變娑婆一世界,次變二百萬億那由他之國,後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之國為淨土。依此謂之三變土田。
息除賊難陀羅尼經
一卷,宋法賢譯。佛在摩伽陀國,阿難怖賊,佛為說結界咒。
多聞分別部
說假部也。
阿吽
Ahūṁ,阿吽二字,為一切文字音聲之根本,阿者開聲,吽者合聲,一切之言語音聲,盡歸此二字。阿為大日如來之種子,吽為金剛薩埵之種子。悉曇三鈔下曰:「阿吽二字,出入息風,即是一切眾生性德,本具自證(阿字)化他(吽字)也。恒沙萬德,莫不包括此二音兩字。阿是吐聲權輿,一心舒徧,瀰綸法界也。吽是吸聲條末,卷縮塵剎,攝藏一念也。阿字是毘盧遮那,吽字是金剛薩埵。」又阿者菩提心之義。吽者涅槃之義。阿吽二字為菩提涅盤之二者。守護國界經曰:「阿字者,是菩提心之義。」吽字義曰:「吽字者,一切如來誠實語。所謂一切諸法,無因無果,本來清淨,圓寂義。」大日經義釋五謂吽字師子吼聲。為大日經悉地成就品所說,以二字喻蓮花與水,阿為悉地之果(蓮花),吽為使之成就之行因也。
二種立題
凡諸經之題目,有佛自立,有經家所立。佛自立者如金剛經。經曰:「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經家所立者,佛滅後結集之時立之。如妙法蓮華經。見法華文句一。
可觀
四明法智之四世法孫,宋秀州當湖竹庵之解空尊者,名可觀。少依車溪擇卿之講席,得旨,擇卿印可之,又見慧覺於湖州,在雪窓之下讀指要鈔,至若不謂實。鐵床非苦。變易非遷云云。豁然喜曰:世間之文字言語,皆糟糠耳。高宗紹興戊午司當湖德藏院,乾道七年秋,住北禪之天台寺,淳熙九年二月寂。壽九十一。
阿含
Āgama,小乘經之總名。新稱阿笈摩。舊稱阿含,阿鋡,阿含暮。譯曰法歸。萬法歸趣於此而無漏之義。又譯曰無比法,謂無類之妙法也。或譯曰趣無,所說之旨畢竟無歸趣之義。長阿含經序曰:「阿含者,秦言法歸,所謂萬法之淵府總持之林苑也。」名義集四曰:「阿含正云阿笈多,此云教,妙樂云:此云無比法。」四阿含暮抄序曰:「阿含暮者,秦言趣無也。」新稱阿笈摩,阿伽摩,譯曰教,又作傳。唯識述記七曰:「阿笈摩者,此翻為教,展轉傳說故,名為傳。」玄應音義二十四曰:「阿笈摩,亦言阿伽摩,此云教法,或言傳,謂展轉傳來以法相教授也。舊言阿含,訛略也。」佛成道初,於鹿野苑始說之。吉藏之法華論疏曰:「阿含正是外國教,名通大小。四阿含等為小也,涅槃云方等阿含,此即大也。」華嚴探玄記九曰:「阿含,正音阿笈摩,今譯名傳。謂此聖言,是三世佛之所同說。但古今諸佛,相傳而說,非新翻作,故名傳。」
十一果
若比丘以慈心廣行布施,則可得十一種之果報。
光網菩薩種子
𑖕𑖽(髯),或𑖮𑖾(惹),不可得之義。此光網以生不可得之故,名常寂光。此光非色非心,而具種種不思議之色,一一皆徧法界,而同於大空。見義釋七。
惡道畏
五怖畏之一。見五怖畏條。
寶積三昧
如摩尼寶珠映徹一切,入此三昧者,能觀見諸法之本際,故名寶積三昧。寶積三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曰:「何故名寶積?佛言:譬如摩尼珠,本自淨好。復以水洗,置其平地。轉更明徹,無不見者。(中略)住是三昧中,無不見諸法本際,其有住者以為得印。」
秘決
決一作訣。秘密之口決也,五輪九字秘釋曰:「因茲弟子得聞此秘決。」
有漏世界
即三界。為一切迷惑眾生之住處。
阿夷多翅舍欽婆羅
見阿耆多翅舍欽婆羅條。
四姓
一婆羅門Brāhmaṇa,為淨行者,或出家,或在家,修淨行而求涅槃者。二剎帝利Kṣatriya,為王種,奕世君臨,統轄其餘之三姓者。三吠捨Vaiśya,舊曰毘捨。為商賈,貿易有無者。四戍陀羅Sūdra,舊云首陀,為農民及奴,身勤稼穡者。四姓中以婆羅門為最尊貴,與餘三姓不同行。蓋此四姓之別,自韋陀論師而起。因韋陀論為最古代盛行也。譬喻經曰:「諸外人計,梵王生四姓:王口生婆羅門,臂生剎利,脅生毘捨,足生首陀。」提婆論曰:「外道韋陀論說:從那羅延天臍中生大蓮華,從蓮華生梵天祖公,彼梵天作一切命無命物。從梵天口中生婆羅門,兩臂中生剎利,兩脾中生毘捨,從兩腳跟生首陀。」寄歸傳四曰:「五天之地,皆以婆羅門為貴勝。凡有坐席,並不與餘三姓同行。」
摩羯寶
綠色之寶珠也。大疏五曰:「或如綠寶是綠摩羯寶。」智度論十曰:「摩羅伽陀,此珠金翅鳥口邊出。綠色,能辟一切毒也。」
黑比丘經
黑比丘因好鬥諍,佛為說惡馬良馬之喻誡之。攝於中阿含經二十三。
心穢經
說比丘拔心中之五穢,解心中之五縛,宜修五法。見增一阿含五十六。
鑑真
俗姓淳于氏,唐揚州江陽縣人,年十四,就智滿禪師出家,研極三藏,尤精戒律。受日本入唐僧榮叡普照之請,與其徒一百八十四人至日本弘法。見宋高僧傳十四。
波羅越
Parāvata,譯曰鴿。佛國記:有國名達嚫僧伽藍穿大石山作之,凡有五重,第五層作鴿形,因名此寺為波羅越。波羅越者,天竺名鴿。
我法
對於同道者言之也。楞嚴經曰:「佛告阿難:當初發心,於我法中見何勝相。」
大般涅槃經疏
三十三卷,隋灌頂撰,唐湛然再治,及玄義二卷,隋灌頂撰。
白真
又曰嘆真。祖師忌迴向文之首,唱儷語或偈文,謂之白真。表白於真影之義也。備用清規達磨祖師忌曰:「維那白真宣疏。」
五種般若
更開五種,該收般若之諸法。一實相般若(如上),二觀照般若(如上),三文字般若(如上),四境界般若。為般若之所緣,一切諸法是也。般若之真智,以一切諸法為境界,故名之為境界般若。五眷屬般若。煗、頂、忍、世第一法等,諸智及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是皆觀照般若,即慧性之眷屬,故名為眷屬般若。見金剛經刊定記二、三藏法數二十。
見般若條。
十一徧使
徧行因之惑,七見二疑二無明也。見六因條。
墓也。秦晉之代,謂塚為墳。積土而高之墓也。
九難
佛有九種之橫難。見九惱條。
身泥佛
以香泥所塑之佛像也。
難提迦物多
Nandikāvarta,譯曰右旋。佛之德相也。見慧苑音義上。見右繞條。
十二禮
龍樹菩薩造,讚禮阿彌陀文一卷,禪那崛多譯,此中敘禮拜之偈十二章,謂之十二禮,收入真宗教典上卷。
漸寫
為法施書法華經,有頓寫漸寫之式。以數日書之,謂之漸寫。
天台韶國師
吳越王之為師也。三十二祖傳曰:「德韶,處州龍泉人,族陳氏,法眼之法嗣也。入天台山建寺院,大興玄妙之宗,吳越王錢元瓘尊為國師。時天台智者教典散落,惟新羅國有全本,往彼國繕寫備足,入藏。傳法弟子百餘人,永明壽為上首。嘗以涅槃四種聞示學者,曰聞、不聞、不聞聞、不聞不聞,諸方目為四料揀,清雍正十二年封妙慈圓徹禪師。」
安像三昧儀軌經
一切如來安像三昧儀軌經之略名。
實空
諸法為因緣生,無自性,謂之實空。智度論十九曰:「一切諸法因緣生故,無有自性,是為實空。」
剎那生滅
一剎那之短時間中有生滅。謂萬法剎那生,剎那滅,轉轉相續也。此為成實論之說。梵Kṣaṇabhaṅga。
說欲
欲成受戒說戒等僧事者,己有事故不能出席時,以己贊同隨意某事之欲望,紹介於他比丘,使於大眾中說之,謂之說欲。見欲法條。
蘇跋陀羅
Subhadra,舊稱須跋陀,譯曰善賢,佛最後之弟子名。西域記六曰:「蘇跋陀羅,唐言善賢,舊曰須跋陀羅訛也。」慧琳音義十八曰:「蘇跋陀羅,阿羅漢名也,唐言善賢。是佛在世時,最後得度聖弟子也,即涅槃經中須跋陀羅是也。」拘尸那城之梵志也,壽一百二十,通四圍陀經,聰明多智,得五神通,得非想非非想定,聞佛涅槃,往佛所,聞八聖道,遂成羅漢。涅槃經四十曰:「佛告阿難:是婆羅林外有一梵志,名須跋陀,其年極老已百二十。雖得五通,未捨憍慢。」大般涅槃經下曰:「拘尸城有一外道,年百二十,名須跋陀羅。聰明多智,誦四毘陀經。」智度論三曰:「須跋陀梵志,年百二十歲,得五神通。」
思假
思惑也。思惑之體,虛妄無實,故云思假。止觀六曰:「思假者,謂貪瞋痴慢。此名鈍使,亦名正三毒。」同輔行曰:「慢入痴攝,故但云三。」
十二禽
見十二獸條。
太子瑞應本起經
二卷,吳支謙譯。與過去現在因果經同本。
施八方天儀則
一卷,大興善寺翻經院阿闍梨述。
三十六鬼
正法念經十六舉三十六種曰:「一,鑊身餓鬼。二,針口餓鬼。三,食吐鬼,四,食糞鬼。五,無食鬼。六,食氣鬼。七,食法鬼。八,食水鬼。九,希望鬼。十,食睡鬼。十一,食髮鬼。十二,食血鬼。十三,食肉鬼。十四,食香鬼。十五,疾行鬼。十六,伺便鬼。十七,地下鬼。十八,神通鬼。十九,熾燃鬼。二十,伺嬰兒便鬼。二十一,欲色鬼。二十二,住海渚鬼。二十三,使執杖鬼。即閻魔王也。二十四,食小兒鬼。二十五,食人精氣鬼。二十六,羅剎鬼。二十七。火爐燒食鬼。二十八,住不淨巷陌鬼。二十九,食風鬼。三十,食火炭鬼。三十一,食毒鬼。三十二,曠野鬼。三十三,住塚間食熱灰土鬼。三十四,樹中住鬼。三十五,住四交道鬼。三十六,殺身餓鬼。」
眾生無差別
三無差別之一。見三無差別條。
四分僧戒本
一卷。從法護尊者四分律列舉戒相,前後附以偈文,使於說戒之日誦之。或稱為戒經,或稱為戒本。後秦佛陀耶舍譯。唐南山道宣加註,稱為四分含註戒本。後又有道宣新刪定四分僧戒本一卷,懷素四分比丘戒本一卷,元照四分刪定比丘尼戒本一卷,皆由四分律抄出者也。本書之注釋如下: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三卷,唐道宣述。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八卷,唐道宣撰。四分律含注戒本疏發揮記卷三,宋允堪述。釋四分律含注戒本疏科八卷,宋元照錄。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記排科二十一卷,唐道宣撰,宋元照述。以上三種,釋道宣戒本疏者。四分比丘戒本疏二卷,唐定賓撰。釋四分戒本序一卷,宋道言述。四分戒本緣起事義一卷,明廣莫輯錄。四分戒本如釋十二卷,明弘贊繹,四分戒本約義四卷,明元賢述,四分戒本疏贊宗記二十卷,凝然撰。
托塔天王
佛經四天王之一。即北方多聞天王。梵名毗沙門。管領羅剎夜叉。佛令掌擎古佛舍利塔。故俗稱托塔天王。唐宋時勅諸府州軍建天王堂奉祀之。元時繪其像於旗。列於鹵簿之內。
身心
有情之正報也。五蘊之中,色蘊者身,受想行識之四蘊者,心也。無量壽經下曰:「身心摧破。」法華經提婆品曰:「身心無倦。」
思法
六種羅漢之一。見阿羅漢條。
豆子爆
傳燈錄曰:「佛日和尚參夾山,問與什麼同行?師曰:木上坐。遂取拄杖擲於夾山面前。夾山曰:從天台得來否?師曰:非五嶽之所生。曰:從須彌山得來否?曰:月宮亦不逢。曰:恁麼即從他人得也。師曰:己尚是怨家,從人得堪作什麼?曰:冷灰裏有一粒豆子爆。」張無盡流通海眼經偈曰:「歸命新經願力深,決知一字直千金。驀然豆子灰中爆,莫笑先生錯用心。」
渴愛
凡夫愛著於五欲,如渴而愛水也。維摩經方便品曰:「是身如炎,從渴愛生。」註曰:「肇曰:渴見陽炎,惑以為水。愛見四大,迷以為身。」行事鈔下之二曰:「渴愛難滿,如海吞流。」
白瞿
瞿,梵語,轉為九義,中有獸之一義(見瞿條)(CBETA註:疑為見衢條),白瞿即白獸也。
徧成諸行
頓成諸行之對。由行布門修行之菩薩,始自發菩提心,終至等覺位,次第經過諸法門階級,徧修諸行也。
真明
真實之明慧也。法界次第上之下曰:「行者雖修觀照,真明未發。」
正量部
Sammatiya,又Sammitiya,小乘十八部之一。佛滅後三百年自犢子部流出四部,此其中之第三也。刊定是非名為量,量無邪謬名為正,此部之所立,刊定無誤,目之為正量。從所立之法而為部名也。見宗輪論述記。
牙字
金剛牙菩薩之種子𑖮𑗝𑖼字也。𑖮𑗝𑖼字有他恐怖之義。牙亦具食噉他而恐怖之義。故名𑖮𑗝𑖼字為牙字。瑜祇經曰:「金剛怖食噉牙字發光明。」
鬼神食時
昏夜是鬼神所食之時。四食時之一。見三藏法數十九。
四事供養
飲食,衣服,臥具,湯藥也。
見四事條。
穩坐
無事安坐也。臨濟錄曰:「老僧穩坐。」
十師
比丘受具足戒時,三師七證之十師也。見三師七證條。
祖師
祖者始也,始立法為人之師表者。通於顯密教禪。春秋正義曰:「啖助曰:三傳之義,本皆口傳。後之學者,乃著竹帛,而以祖師之目題之。」漢書外戚傳曰:「定陶丁姬,易祖師丁將軍之元孫。」師古注曰:「祖始也,丁寬易之始師。」故釋老二氏,稱其創立宗派之人曰祖師。
雲門體露金風
「僧問雲門:樹凋葉落時如何?雲門云:體露金風。」見碧巖二十七則,種電鈔三。
十二神
見藥師條。
十二時之十二神也。見十二獸條。
外海
謂第七金山與鐵圍山間之海也。所謂四大洲在於此處。俱舍論十一曰:「第八名外,鹹水盈滿,(中略)於外海中大洲有四。」
十一想
比丘應以十一想思念如來。一戒意清淨,二威儀具足,三諸根不錯,四信意不亂,五常有勇健意。六苦樂不以為意,七意不忘失,八止觀現在前,九三昧意無休息。十智慧意無量,十一觀佛無厭息。見十一想思念如來經。
悲增菩薩
二增菩薩之一、見二增菩薩條。
七聖財
見道以後之聖者,分七種。諸經所說少異。寶積經四十二曰:「云何聖財?謂信(信受正法)、戒(持法律)、聞(能聞正教)、慚(自分有慚)、愧(於人有愧)、捨(捨離一切而無染著)、慧(智慧照事理),如是等法,是謂七聖財。彼諸眾生不護此故,名極貧窮。」涅槃經十七曰:「有七聖財,所謂信戒慚愧多聞智慧捨離故,故名聖人。」二卷法句經上曰:「信財戒財,慚愧亦財,聞財施財,慧為七財。」維摩經佛道品曰:「富有七財寶,教授以滋息。」報恩經謂人生世間。禍福從口生。當護於口。甚於猛火。猛火能燒一世。惡口能燒無數世。猛火燒世間財。惡口燒七聖財。口舌皆鑿身之斧也。七聖財謂一信,二精進,三戒,四慚愧,五聞捨,六忍辱,七定慧。七者能資用成佛。故名。參照七法財條。梵⃞Saptadhana。
四十九燈
藥師之法也。造藥師七像,各供七燈,故有四十九燈。藥師經曰:「讀誦此經四十九徧,燃四十九燈,造彼如來形像七軀,一一像前各置七燈,一一燈量,大如車輪。」
迦濕彌羅國龍池
見西域記三(罽賓條附錄引之),部執論疏,希麟音義一。
大日覺王
大日如來也,覺王者如來之別稱。
體義
體者諸法平等之理,義者諸法差別之相。又義如第一義諦之義,直指平等之法體,故體即義也。
至心
至誠之心也,又至極之心也,心源徹到也。晉書王嘉傳曰:「候之者,至心則見之,不至心則隱形不見。」按,道經云至心朝禮,本此。無量壽經上曰:「至心信樂,欲生我國。」金光明經上曰:「至心念佛。」同文句二曰:「至心者徹到心源,盡心實際,故言至心。」同文句記曰:「至猶極也。」
江湖集
具名江湖風月集。二卷。集趙宋景定威淳至元至治延祐間之諸方尊宿偈頌者,集者曰松坡。
最勝尊
尊中之至極,稱佛。無量壽經上曰:「願我功慧力,等此最勝尊。」
密意
於佛意有所隱藏不為顯了真實之說者也。又佛意深密,非因人之所測知,故云密意。觀經玄義分曰:「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闚,況我信外輕毛敢知旨趣。」最勝王經一曰:「汝等當知,云般涅槃有舍利者,是密意說。」唯識論九曰:「密意言顯非了義。」
引駕大師
唐朝四大師之一。引迎天子車駕之役。太宗貞觀中。封智威為引駕大師。佛祖統紀七曰:「師在太宗朝,名德昇聞,召補朝散大夫,封四大師。」,「耆老相傳云:唐有四大師:謂引駕大師,護國大師,餘二闕聞。今詳考隋唐傳,但有引駕之名,其員有四。」僧史略下曰:「為引駕大德者,唯端甫稱之(唐憲宗時僧)。此必勅補,儻自號私署,安可稱之?此命近亦不聞矣。然則車駕巡幸還京,僧道必具旛幢螺鈸遠迎,僧錄道錄,騎馬引駕,而無敢自稱引駕者。」
真智
又云聖智。緣真如實相之智,云真智。是無緣之緣也。故真智謂為無智。注維摩經序曰:「聖智無知而萬品俱照,法身無象而殊形並應。」淨土論註下曰:「實無相故真智無知也。」
人莽娑
見摩娑條。
時機純熟
時季與眾生之機根將純熟,得教法之化益,最為便利也。
菩提薩埵摩訶薩埵
見菩薩摩訶薩條。
四種花
見四花條。
僧伽阿難
Saṁghānauda,譯曰眾喜。求那跋摩三藏之父名。見高僧傳三。
外法
佛法外之法。如荼吉尼之法,阿尾捨之法等。
僧叡
羅什之弟子,關中四聖之一。什所翻之經,叡並參正焉。昔,竺法護譯出正法華經,受決品云:天見人人見天,什譯經至此言,此語與西域語同,但言過質。叡曰:非人天交接兩得相見耶?什喜曰:實然!皆此類也。什所出之論本,叡多造其序。見高僧傳六。
僧可
禪宗第二祖慧可之本名。
廬山流
又曰慧遠流。東晉時,慧遠居盧山,結白蓮社,與百二十三人共修念佛。事理雙修之念佛也。吾國淨土教三傳之一。
八不思議
大海有八不思議,以譬涅槃。見大海條。
蔓陀囉
與曼荼羅同。
震旦三聖
見三聖條附錄。
老子孔子顏回也。止觀五曰:「元古混沌,未宜出世。邊表根性,不感佛興。我遣三聖,化彼真丹。禮義先開,大小乘經然後可信。真丹既然,十方亦爾。」同輔行曰:「清淨法行經云:月光菩薩彼稱顏回,光淨菩薩彼稱仲尼,迦葉菩薩彼稱老子。天竺指此震旦為彼,准諸目錄,皆推此經以為疑偽。文義既正,或是失譯。」
授記說
梵音曰和伽羅Vyākāraṇa,佛於菩薩,緣覺等,授與未來懸記之說教也。十二部經之一。
普賢三昧耶
密教之普賢三昧也。
十德
種種不一。
阿耶怛那
Āyatna,又作阿也怛那。舊譯曰入。新譯曰處。即十二入十二處等。俱舍光記一曰:「阿耶怛那,唐云處,舊翻為入。此亦不然,若言入,梵本應云鉢羅吠舍,舊經亦有譯為處者。如空無邊處及阿練若處,并與今同。」玄應音義二十一曰:「阿也怛那。」
近波羅蜜
近六波羅蜜之波羅蜜也。菩薩自初地至第七之間,在漏無漏間雜位,因煩惱而故意修行,非任運無功用修行也。此六波羅蜜曰近波羅蜜。
三部都法
都集胎藏界佛蓮金三部諸尊之壇法也。
烏瑟沙摩
見烏芻沙摩條。
毘盧遮那三摩地法
金剛頂經瑜伽修習毘盧遮那三摩地法之略名。
十心
有二種:(一)順流十心,一、無明昏暗。謂諸眾生從無始以來,暗識昏迷,無所明了,為煩惱所醉,於一切法妄計人我,起諸愛見,想計顛倒,起貪瞋痴,廣作諸業,由是流轉於生死也。 二、外加惡友。謂諸眾生內具煩惱,外值惡友扇動邪法,益加惑我,無由開悟而修善業,以是流轉於生死也。 三、善不隨從,謂諸眾生內外惡緣既具,即內滅善心外滅善事,又於他人所作之善事,不生隨喜之心,以是流轉於生死也。 四、三業造惡。謂諸眾生恣縱身口意三業,起殺盜婬妄貪瞋等過,無惡不作,以是流轉於生死也。 五、惡心徧布,謂諸眾生所造惡事雖不廣,而作惡之心,徧布一切處以所欲惱害人,以是流轉於生死也。 六、惡心相續。謂諸眾生唯起惡心,增長惡事,晝夜相續,無有間斷,以是流轉於生死也。 七、覆諱過失。謂諸眾生所作之惡行,忌諱人知,不自發露,無改悔之心,以是流轉於生死也。 八、不畏惡道。謂諸眾生心性陰很,不知戒律,於殺盜婬妄種種惡事,無不作之,於惡道怙然不畏,以是流轉於生死也。 九、無慚無愧。謂諸眾生為愚痴所覆造諸惡業,上不慚天,下不愧人,以是流轉於生死也。 十、捨無因果。謂諸眾生不具正信之心,但生邪惡之見,於一切善惡因緣果報悉皆捨而為無,以是流轉於生死也。出止觀四之一。 (二)逆流十心:一、深信因果。謂修行之人先信善惡果報,不生疑惑,以是翻破撥無因果之心也。 二、生重慚愧。謂修行之人,剋責往昔,我無羞無恥,棄捨淨行,習諸惡行,天見我之隱罪,是故慚於天,人知我之顯過,是故愧於人,以是翻破無慚無愧之心也。 三、生大怖畏。謂修行之人自念人命無常,一息不續,千載永往,幽途綿邈,無有資糧,苦海悠深,那得不怖,由是苦切懺悔不惜身命,以是翻破不畏惡道之心也。 四、發露懺悔。修行之人所有過失,不自隱覆,發露懺悔,以是翻破覆諱過失之心也。 五、斷相續心。謂修行之人所作惡行,既懺悔已,即更決定不作惡事,以是翻破惡念相續之心也。 六、發菩提心。謂修行之人往昔專起惡念惱人,今則廣起救濟之心,徧於虛空界,利益眾生,以是翻破徧布之惡心也。 七、斷惡修善。謂修行之人前恣身口意,造作諸惡,不計晝夜,今則策勵不休,斷諸惡行,修功補過,無善不為,以是翻破三業造惡之心也。 八、守護正法。謂修行之人昔自滅善,見他人行善,亦生嫉妒無隨喜之心,今則守護正法方便增廣益法,以是翻破善不隨喜之心也。 九、念十方佛。謂修行之人昔親狎惡友,信受其言,起諸邪見,今則念十方佛有大福德,能救援我,以是翻破隨順惡友之心也。 十、觀罪性空。謂修行之人,無始以來不知諸法本性空寂,廣作諸惡,今則了知貪瞋等一切惡行,起於妄念,妄念起於顛倒,顛倒起於人我之見,今既了達我心本空,則罪性無依處,以是觀破無明昏闇之心也。出止觀四之一。
黑分
太陰曆之下半月也。梵語記里史拏博乞史Kṛṣṇapakṣa,見梵語雜名。見黑月條。
十忍
一音聲忍,同於上之音響忍。二順忍,同於上之柔順忍。三無生忍,同於上之無生法忍。四如幻忍,了達諸法皆依因緣而生,猶如幻化之性本來空寂而信忍也。五如焰忍,了達一切境界悉如陽焰之本性空寂而信忍也。六如夢忍,了達一切妄心,猶如夢境之無真實而信忍也。七如響忍,了達一切世間之言語音聲皆依因緣和合而生,猶如谷響之無真實而信忍也。八如影忍,了達色身依五陰之積集而成,無有本體猶如影而信忍也。九如化忍,了達世間諸法無而忽有,有而還無,體無真實如化事而信忍也。十如空忍,了達世間出世間種種之諸法悉如虛空之無色相而信忍也。見華嚴經指掌,三藏法數三十八。
一戒忍,觀色陰而不犯禁制,由之而得戒忍,以作與無作之戒體皆是色之攝也。二智見忍,觀識陰而了知一切諸法邪正之見,皆自識心生,由之而得知見忍,以了別識與此知見相類也。三定忍,觀想陰而不起亂思,由之而得定忍,以由顛倒之妄想能入於定也,四慧忍,觀受陰苦樂之相為無而得智慧忍,以分別諸法皆悉空寂而智慧生也。五解脫忍,觀行陰造作之相為無而得解脫忍,以行皆無常,無有結縛者也。六空忍,觀三界之苦果無實體而得空忍,以生死之苦諦性本空寂也。七無願忍,觀三界之苦因皆空而得無願忍,以煩惱之集諦,性本清淨也。八無相忍,觀三界因果之法,皆空而得無相忍,以因果之相本為空無故也。九無常忍,又俗諦之境一切有為之法悉皆虛幻而得無常忍,以一切諸法遷滅無停故也。十無生忍,觀真諦之境是無為法而諸念不生,得無生忍,以真空之理本無生滅故也。見仁王經天台疏三。
音聲忍。順忍,無生忍,如幻忍,如焰忍,如夢忍,如響忍,如影忍,如化忍,如空忍,詳見忍條。
豺狼地獄
十六遊增地獄之一。豺狼來嚙罪人。
順逆二觀
一、順生死觀。觀有漏業為因,愛取等為緣,感識等乃至老死等生死果之相也。二、逆生死觀。觀無漏之正慧為因正行為緣,證涅槃果之相也。是亦為流轉還滅之二觀。見止觀五之三。
童子戲作佛事
法華經方便品曰:「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阿育王傳一曰:「世尊與阿難在巷中,行見二小兒,一名德勝,是上族姓子。一名無勝,是次族姓子。弄土而戲,以土為城。城中復作舍宅倉儲,以土為麨著倉中。此二小兒見佛三十二大人相歡喜,德勝於是掬倉中土名為麨,奉上世尊。無勝在傍合掌隨喜。德勝於是說偈讚曰。(中略)佛言:我若涅槃百年之後,此小兒者當作轉輪聖王四分之一,於花氏城作正法王,號阿恕迦。分我舍利而作八萬四千寶塔,饒益眾生。」
小阿彌陀經
佛說阿彌陀經之異名。說阿彌陀事之經典,此其最小品也。又以無量壽經之異譯有稱大阿彌陀經者,故用以為別。
座不冷秘法
又云溫座護摩。謂續修護摩法也。
十快
淨土十種之快樂也。見十樂條。
生肇融叡
竺道生,僧肇,道融,僧叡也。是稱關中之四聖。皆羅什門下也。
禪林寶訓
四卷,宋妙喜竹庵共集,東吳淨善重集。凡三百篇,教訓學人。註釋如下:禪林寶訓音義一卷,明大建較。禪林寶訓合註四卷,張文嘉較定,張文憲參閱。禪林寶訓拈頌一卷,行盛著,超記錄。禪林寶訓順硃四卷。德玉順硃,禪林寶訓筆說三卷,智祥述。張照撰心賦附。
十念
念佛等之十念也。見念條。
十徧之稱名也。觀無量壽經曰:「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淨土宗如他宗之授三歸五戒等,以十徧之稱名授其信者,謂之授十念。
救苦齋
法會之名。梁武帝作之。佛祖統紀三十七曰:「中大通元年,京城大疫。帝於重雲殿,為百姓設救苦齋,以身為禱。」
性相二宗十異
華嚴綱要辯性相二宗之十異。一、一乘三乘異,法相宗以三乘為真實,一乘為方便,法性宗以三乘為方便,一乘為真實。二、一性五性異,法相以五性各別有不成佛之眾生為了義,一性皆成為方便。法性以五性各別為方便,一性皆成為真實。三唯心真妄異,法相謂萬法由阿賴耶之一心而生,法性謂真如與無明和合而緣起諸法。四真如隨緣凝然異,相宗謂真如凝然不作諸法,性宗謂真如具不變隨緣之二義,因隨緣之故,應染淨之緣而作善惡之法。五三性空有即離異,法相謂三性中徧計性是空,依他圓成之二性,皆為有,有為無為別也,法性謂依他之無性即圓成也。六生佛不增不減異,相宗謂五性之中,有無種性之人,不能成佛,故生界不減,佛界亦不增,性宗謂一理齊平生佛體無二,故生佛二界不增不減。七二諦空有即離異,法相謂俗諦為空,真諦為有,空有各別,性宗謂即有之空為真,即空之有為俗,真空妙有,體一名異。八四相一時前後異,法相謂生住異滅之四相,前後異時,生住異為現,滅為未來,生滅不能同時,法性謂同時之具足四相剎那,相有名生,實無名滅,正生即正滅,不待後無也。九能所斷證即離異,法相謂能斷是智,所斷是惑,能證是心,所證是無為之理,體性俱別也。法性謂照惑之無體即是智,能證之智外,無所斷之惑,又照智無自體,即是如之德,如自體自具光德也。故智之外有如,無智之所入也。如之外有智,無能證如也。十佛身有為無為異,法相謂如來之四智,自受用身他受用身,皆依種而生,是與有為無漏涅槃之無為不同,法性謂有即於法性之色心,故佛之色心皆無為常住,非四相之所遷。
磨灑
Māṣa,又作摩沙。金寶名,比丘盜五磨灑,則當波羅夷。慧琳音義六十曰:「是西方市金寶之名也,其金一丸如梧桐子許大,名一磨灑。以東西兩國通貨價直約之,可直此方銅錢八十。其五磨灑計當四百。彼國土法,偷盜財物,計當五磨灑者,罪當永棄送於山林,任其生死。若盜一二三四磨灑,量罪別科,不至於棄。佛制戒一准王法,比丘所盜之物,價直五磨灑者,即名犯重,擯棄出家不共住也。古人譯經錯會,將一磨灑同於一錢,錯之甚矣!佛言:我之教法,隨方國土為制。若准此國王法,上從五帝三王,下及大唐王制,未聞盜五錢即合至死。(中略)盜五匹已上方至流別,貫百之間有杖,不至流貶。而言五錢犯重者傷其太急,難為護持。不覺破此戒者其數多矣!有部律文云:四百犯重者,由故嚴峻,於此國土制以校量寬猛,正得其中,合佛本制也。」百一羯磨一曰:「何況五磨灑,若過五磨灑。」註曰:「西方檢問諸部律,皆同此名,斷其重罪,不云五錢。此是貝齒計八十箇名一磨灑,大數總有四百貝齒,一時離處方是犯盜,元不據錢。若譯為五錢者,全乖本文。故存梵語。」
大眾
梵語,摩訶僧伽Mahāsaṁgha,譯為大眾。多眾也,眾有三人四人之異義。見眾條。智度論曰:「大眾者,除佛餘一切賢聖。」法華經序品曰:「世尊在大眾,敷演深法義。」
阿奴羯爛多
Anukrānta,譯曰逆。次第之義。
法身菩薩
二種菩薩之一。又云法身大士。斷一分無明而顯現一分法性之菩薩也。初地以上之菩薩是也。若依台家四教之位次,則初住以上方名法身菩薩。智度論三十八曰:「法身菩薩斷結使得六神通,生身菩薩不斷結使,或離欲得五神通。」
瑜伽師
觀行者之總名也。瑜伽為相應之義。相應有五義。見瑜伽條。其中多取第二行瑜伽之義,觀行即禪定相應之人,名為瑜伽師。又此名雖通於顯密二教。然多以名密教之觀行者。蓋總即別名也。唯識述記二本曰:「此言瑜伽,法相應稱,取與理相應。多說唯以禪定為相應,瑜伽之師即依士釋。師有瑜伽名瑜伽師,即有財釋。」圓覺大鈔七本曰:「瑜伽者,此云相應。此有五義,故不別翻。謂一與境,二與行,三與理,四與果,五與機相應也。雖有多說,今唯以禪定為相應也。師者即觀行人,是師之稱,如云禪師。」俱舍光記業品一曰:「瑜伽師,即觀行者異名也。」梵Yogācārya。
純圓獨妙之經
法華乃開三乘差別,而為一大圓會爾前麤味而成醍醐妙味之經,故稱為純圓獨妙之經。法華科註前錄曰:「如此五時,群經無量,括而統之,無出此四,故此四教乃是釋經之綱目,故知法華五時中乃純圓獨妙之經。」
阿耆多
又曰阿夷頭。十外道之一。譯曰無勝。飾宗記七末曰:「阿夷頭,梵云阿耆多,此云天勝也。」梵⃞Ajita。
一髻尊陀羅尼經
佛說一髻尊陀羅尼經。唐不空譯。一卷。
緣起聖道經
佛說緣起聖道經,一卷,唐玄奘譯。方等部之攝。佛說初坐樹下觀十二因緣流轉還滅之道理,而成正覺者。與佛說貝多樹下十二因緣經同本。
遶塔
右遶佛塔也。歸敬之意。同於遶佛。
佛母大孔雀明王經
三卷,唐不空譯。佛在祇園,莎底苾芻為眾破樵,為黑蛇所螫,不堪苦痛。阿難白佛求救,佛為說大孔雀明王神咒救之。前後有數譯,世間流通此本。見孔雀條附錄。
藤蛇喻
出金光明經。迷執妄情所現之相,以為實有,恰如見藤蔓而以為蛇也。
鱉不慎口
鱉遇枯旱,湖澤乾竭,不能自至有食之地。時有大鶴,住於其邊,鱉來求哀,鶴銜之飛過都邑。鱉問此為何等?如此不止。鶴便應之,口開鱉墜,人得而食之。見舊雜譬喻經下,法苑珠林四十六。
安鎮法
又曰鎮宅法,安鎮國家法。造新宅時,祈其家宅安穩,或為鎮護國家而修之秘法也。勸請四臂之不動明王,十二天諸眷屬,道場觀觀種子吽字,三昧耶形鎮輪(三股輪),誦鎮宅咒等,當日再畫十二天曼荼羅(中央四臂不動),懸之壇場,結願後,卷其畫像,封之竹筒中,鐫寢殿中心樑之橫側,置於其中而堅閉之,或書不動鎮宅之咒並十二天之種子等,安置之於樑上,又有以五寸之金銅不動授與施主家者。見聖無動尊安鎮家國法等。
佛藏經
四卷,秦羅什譯。說三念之法及淨戒淨法等,屬於戒律部。
四種色
一,息災為白,白著水色也。二,增益為黃,黃者金,又為地形也。此二者準上之形可知。三,敬愛為赤,世人愛樂赤色,故用之。四,降伏為黑,降伏所以用黑色者,黑色為風大之色,風為大力之義。水火風三災之時,風災力強,故能壞第三禪,如來成道時,亦以風指降伏惡魔。降伏之法,摧破惡人之故,此為相應之色,或又因火依風而增力用,故向於火方而行之法用此色。見秘藏記鈔三。
報障
三障之一。報為果報。依煩惱惑業而得地獄餓鬼畜生等惡趣之果報。又雖受生於人天,而生來不信者,由之障礙聖道之善根,是云報障。涅槃經十一曰:「報障者,生在地獄畜生餓鬼。誹謗正法,及一闡提,是名報障。」
風鈴
第十八祖伽耶舍多,就十七祖僧伽難提出家,他時聞殿前銅鈴風吹聲,難提迦耶問曰:鈴鳴耶?風鳴耶?伽耶答曰:非風,非鈴,我心鳴耳。見傳燈錄二僧伽難提章。此事與六祖之風幡同意。
死王真言
閻魔王之真言也。見琰魔條。
毘濕縛
藥名。玄應音義二十一曰:「毘濕縛藥,此云有種種功聖藥也。」梵Viśva。
香為佛使
香者為能通人之信心於佛之使,故云佛使。行事鈔訃請篇曰:「增一云:有設供者,手執香爐,而白時至。佛言:香為佛使,故須之也。」資持記下三之三曰:「以能通信,故云佛使。」
身座
以我身為座床,使佛坐之也。宗鏡錄二十六曰:「身座肉燈,歸命供養。」
踏床
椅子前承足之小ㄦ也,又曰腳凳。毘奈耶雜事作承足床,僧祇律作承足机。
虛空庫菩薩
以虛空為庫藏,隨眾生願望而施與種種珍寶,經無量劫不可窮盡,故名虛空庫。
悲智
慈悲與智慧也。此為佛菩薩所具一雙之德,稱曰悲智二門。智者,上求菩提,屬於自利,悲者,下化眾生,屬於利他。以之配於人身之兩手,則悲為左手,智為右手。又配於真言之兩部,則悲為胎藏界,智為金剛界。配於彌陀之兩脅士,則悲為左脅之觀音,智為右脅之勢至。有如是無盡之對配。法事讚上曰:「釋迦諸佛,皆乘弘誓。悲智雙具,不捨含情。」
值遇
希逢也。得會益我者也。法華經化城喻品曰:「昔所未曾覩無量智慧者,如優曇婆羅,今日乃值遇。」法事讚曰:「度此身難值遇,喻如優曇華始開。」
慧海
智慧深廣如海。因明大疏序曰:「抱慧海於深裏。」
摩沙豆粥
八種粥之一。見粥條附錄。
旃檀罽昵吒
月支國王名。征中印度,將馬鳴菩薩而還。見付法藏傳五馬鳴傳。
梵語囉哦Bāga,染著五欲之境而不離也。例如貪愛貪欲等。唯識論六曰:「云何為貪?於有有具染著為性,能障無貪生苦為業。」俱舍論十六曰:「於他財物惡欲為貪。」瑜伽倫記七上曰:「貪之與愛,名別體同。」大乘義章二曰:「愛染名貪。」同五本曰:「於外五欲染愛名貪。」
淺略
密宗之語。淺者淺近,略者簡略,總指顯教所說。二教論下曰:「法身說深奧,應化教淺略。」
雁不食出籠
國王欲得雁肉,以籠養之,中有不食者,諸雁謂曰何不食?不食者言憂不能食。七日瘠瘦,得從籠孔中出飛去。遙謂肥者曰:卿等貪食害痛在後。見譬喻經六、經律異相四十八。
禮讚
禮拜三寶,讚歡其經也。有唐善導之往生禮讚,宋仁岳之釋迦如來涅槃禮讚文等。
三序六緣
善導於觀無量壽經之序分義,科經之序分,立三序六緣。三序者,證信,化前,發起也。其發起序有六緣:禁父、禁母、厭苦、欣淨、散善顯行、定善示觀,是也。
闍王
阿闍世王之略。
璟興
新羅人。法相宗。有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三卷行於世。
身口無過行
四安樂行之二。
犍陀
Skandha巴Khandha,又作蹇陀,犍度。譯名聚篇章。見犍度條。
斷惡修善
見十心條。
明了
完全明知其事理也。法華經法師功德品曰:「菩薩於淨身皆見世所有,唯獨自明了,餘人所不見。」無量壽經下曰:「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
婆利摩尼
Balimaṇi,夜叉名。譯作力珠。見孔雀王咒經上。
修越那波婆蘇
Suvarṇaprabhāsā,女子名。譯曰金光明。見賢愚經五。
慧流
智慧之流水也,智慧能洗煩惱之垢染,故譬之流水。賢愚經二曰:「佛日初出,慧流肇潤。」
不退住
十住之第七位。見十住條。
犍陟
悉達太子乘馬之名,見建佗歌條。
七善士趣
不還之聖者。有生般中般上流般三種。此三般又各有三種之別,謂之九種不還。見九種不還條。此中上流般之三種不分開之。總為一上流般,合前之六種,謂之七善士趣。其所以不別立之者。婆沙論一百十五謂中生之二種,各為一生中之差別。行相難知,故分之。上流般各受多生,其行易知,故不分之。其所以名之為善士趣者。趣,是行之義。其餘有學,或行善,或行不善,唯此七種之不還,有行善,而無行不善者。且但行往上地而無還來。故特名為善士趣。見俱舍論二十四頌。
伽藍鳥
水鳥,鵝之大者。咽有袋,能貯水一升。
鯨音
譬梵鐘之聲也。祖庭事苑曰:「物類感志云:海岸有獸曰蒲牢,而性畏鯨魚。食於海畔,鯨或躍,蒲牢即鳴,聲如鐘。今人多狀蒲牢獸形施鐘上,斲撞為鯨而擊之。鯨本無聲,因鯨躍而蒲牢鳴,故曰鯨音。」
毘藍婆
又作鞞藍婆。暴風名。見毘嵐條。
波羅迦
Pāraga,佛之別號。譯作度彼岸。見智度論二。
三十生
十地有入住出三者,出生功德故云三十生。仁王經上曰:「十地皆成就,始生功德,住生功德,終生功德,三十生功德皆成就。」
暖寺
與暖寮同。
羯磨橛
謂羯磨金剛。
近住
為在家男女受八戒者。親近三寶宿住之義。
提婆設摩
Devakṣema,羅漢名。譯曰賢寂,天寂。識身足論之作者。西域記五曰:「城南道左有大伽藍,昔提婆設摩阿羅漢,於是造識身足論說無我人,瞿波阿羅漢作聖教要實論說有我人。」俱舍光記一曰:「佛涅槃後一百年中,提婆設摩造識身足論七千頌,此云賢寂。」同神泰疏一曰:「提婆設摩,此云天寂。」
七多羅樹
多羅樹TāLa者,多羅葉之樹,高木也,故譬物之高,輒曰七多羅樹,言比多羅樹高七倍也。法華經藥王品曰:「坐七寶之臺,上昇虛空,高七多羅樹。」智度論二曰:「千阿羅漢,聞是語已,昇虛空高七多羅樹。」
十對
華嚴十玄門所攝之十義,即教義理事等十雙,故曰十對。詳見玄門條。
周利般兔
即周利槃特。
百喻經
二卷,蕭齊求那毘地譯。設一百喻,喻道法邪正等之事。末結曰:「尊者僧伽斯那,造作痴華鬘竟。」
夏書
於夏安居時期書經文也。夏安居者於佛法為樞要之修行時。
長時修
四修之一。見四修條。
塵妄
不淨曰塵。不實曰妄。一切生死之境界也。明神宗續入藏經序曰:「使人破塵妄之迷,以印妙圓之體。」
觀察
與觀想,觀念等同。
慧淨
常山真定人。姓房氏。十四歲出家。隋開皇年間,於長安開講筵,聲譽甚高。唐貞觀二年,新經來,師當選,筆受大莊嚴論,撰疏三十卷。於是名譽喧傳,波頗三藏等歎為東方之菩薩。十九年,玄奘歸朝,勅師與譯經。病不赴。其年寂。年六十八。所著有雜心論疏三十卷,俱舍論疏三十餘卷等十餘種。見續高僧傳三,佛祖統紀三十九。
颯陀婆羅度三人
毘耶離國有婬女,名庵羅婆利。舍婆提有婬女,名須曼那。王舍城有婬女。名優鉢羅盤那。有三人各各聞人讚三女端正無比,晝夜專念,心著不捨。便於夢中夢與從事。覺竟心念彼女不來,我亦不往,而婬事得辦。因是悟一切之法皆如是耶?於是詣颰陀婆羅菩薩所問是事。菩薩答言諸法實爾,皆從念生。如是種種,為此三人方便巧說其法之空。是時三人即得阿毘跋致。見智度論七。
僧祇戒本
摩訶僧祇律大比丘戒本之略名。
旭師
明蕅益大師,名智旭,故云旭師。見智旭條。
長生
極樂之壽命也。無量壽經下曰:「何不棄世事,勤行求道德,可獲極長生,壽樂無有極。」又曰:「何不棄眾事,各曼強健時,努力勤修善,精進願度世,可得極長生。」教行信證信卷曰:「信心者,則是長生不死之神方。」
白衣金幢二婆羅門緣起經
三卷。趙宋施護譯。佛對二婆羅門語四姓之緣起,即出家證果。與長阿含四姓經同本。
勿力伽難提
應云蜜利伽羅,此云鹿難提,亦云喜,總言之名鹿喜。善見律曰:鹿杖沙門。鹿杖,其名也。沙門者,如沙門形,剃頭留少許周羅發,著壞色衣,一以覆身,一以置肩上。入寺依止比丘,拾取殘食以自活命。
隨分覺
起信論所說四覺之一。初地以上法身菩薩之覺智也。與台家六即中之分真即同。起信論曰:「如法身菩薩等,覺於念住念無住相,以分別麤念相故名隨分覺。」對於究竟覺而曰隨分。
四種爐形
修護摩時,從其種類而異其爐形。四種者攝六種護摩中延命鉤召二法於增益法中:一息災者圓。圓形者,水輪之形,水有息災之功能。一者洗淨不淨,是息災之義也。二者鍐字為種子,鍐字為離言說之義,若離言,則成寂靜,寂靜者息災之義也。三能滅火,世間眾生之熱惱如火,毘盧遮那之智水,滅彼之火,是息災之義也。二增益者。方此有二由,一者方形為金之形,金為世界眾寶中最勝,增益為寶部之法,故以金形表壇相也。二者,方形為地大之形,地者生長萬物,故以為增益之表相也。三敬愛者蓮華。蓮華為諸人共愛之物,故以為表相,又蓮華在泥中而不染於泥,是顯迷悟不二垢淨一如。敬愛法彼此相愛,永離怨親,不著於惡,不驚於染淨,不動於生死,而至於涅槃,在於煩惱而成菩提。所以有於蓮壇修此法之誠也。四降伏法者三角。怨為赤色,且火吽軌云:大日經疏等以赤色為降伏色,當時用青或黑色。秘藏記尊勝軌(不空)等是也。用三角壇者,三角為摧破是物之形也。降伏者摧破惡人,故以為表相。又云:三角為火輪之形,降伏之法,向南方而行之,南方為火方,故用火形。見護摩供事鈔上。
言說法身
二種法身之一。見法身條。
攞都迦
Laḍḍuka,譯曰喜團,即歡喜丸也。見梵語雜名。
辦道
修行也。勅修清規侍者進退曰:「隨眾辦道。」
色心二光
佛之光明有色光心光二種。色光者照一切眾生,心光者照仰信者。然此二者,非有差別,實為一體也。
運心供養
但於心中起供養之思,而不現於事實也。又心中起至誠之供養想也。蘇悉地經中曰:「有四供養,徧通諸部一切處用:一謂合掌,二以閼伽,三用真言及慕捺羅,四但運心。此善品中,隨力應作,或復長時,供養中最無過運心。如世尊說,諸行法中,心為其首。若標心而供養者,滿一切願。」同上述運心之相曰:「若無如上花養根果獻者,曾見曾聞獻供養花,或自曾獻花,隨所應。令想運供養,最為勝上供養尊法。雖有如前花果等獻,若能至心虛虔,合掌頂奉,供養本尊花果,如是心意供養最上,更無過者。」
燈明佛
具名日月燈明佛。於過去出世,如今之釋迦佛,現六瑞之相,說法華經之佛也。法華經序品曰:「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是二萬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燈明。」
非安立真如
唯識論所說,二真如之一。真如有真如如常等種種義理差別之施設,謂為安立真如或安立諦,真如之體性,固離名字之相,離心緣之相,寂滅無為,謂為非安立真如或非安立諦。蓋安立真如為真如之相狀,非安立真如為真如之體性也。起信論稱之為依言真如,離言真如。
大寂滅
大涅槃也。涅槃,一譯寂滅。圓覺經曰:「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於如來語寂滅海終不能至。」
善事太子
賢愚經九善事太子入海品曰:「昔寶鏡王有二王子,兄云善事,弟云惡事。二人共入海求寶,弟竊刺兄眼,使為盲人,奪其財而還,後兄還國,眼目已癒,父王聞之大怒,欲罪弟,兄請免其罪。善事太子今釋迦如來是也。惡事太子提婆達多是也。」
三摩皮陀
Sāma‑veda,四吠陀之一。新稱縒摩吠陀。百論疏上之下曰:「三三摩皮陀,明欲塵法,謂一切婚嫁欲樂之事。」
現行法
從阿賴耶識種子顯現行動之一切法也。
五祖演
唐蘄州五祖山法演禪師,生於錦州之鄧氏,嗣白雲之端和尚。端嗣楊岐之會,會嗣慈明之圓,臨濟下之九世也。嗣演之法者,為佛果之勤,佛鑑之懃,佛眼之遠,世呼曰三佛,宋徽宗崇寧三年寂。見續傳燈錄二十,稽古史略四。
密印灌頂
大日經說五種之灌頂,其第五種曰密印灌頂,唯授一人之秘法也。
舍吒迦
Śāṭaka,舊云舍勒,又云涅槃僧。譯內衣及裙。所善輕重儀下曰:「舍勒,四分云涅槃僧,此名內衣,即舍勒也。」玄應音義十五曰:「舍勒,此翻為衣,或云內衣也。」梵語雜名曰:「裙,舍吒迦。」
五部秘經
日本東密於大日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經,瑜祇經之四部加要略念誦為五部。日本台密於上四部加菩提場經為五部。
密宗所依之五部經典也。或於大日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經,瑜祇經,加要略念誦經為五部。或於以上四部加菩提場經為五部。
聖無量壽決定光明王如來陀羅尼經
一卷,趙宋法天譯。佛向妙吉祥菩薩說西方無量壽之陀羅尼,能增壽命,得大利益。
秘極
秘要窮極也。續高僧傳(僧範傳)曰:「乃知佛教之秘極也。」
序三義
經釋家科分序為三種。法華文句一上曰:「序者訓庠序,謂階位賓主回答悉庠序也。經家從義,謂次由述也。如是等五事冠於經首,次序也。放光六瑞起發之由,由序也。回答釋疑,正說弄引,敘述也。具此三義故稱為序。」資持記上一之一曰:「序有三訓,隨義以釋。爾雅云:東西墻謂之序,如世墻序在堂奧之外,即喻序文冠一鈔之表,此端序義也。二序即訓敘,謂撰述始終,十門例括。三行條流,使一部文義歷然不混,此即次序義也。三訓緒者,如繰繭得緒則餘絲可理,學者觀序則諸編可求,此謂由序義也。」
尼連禪
又作尼連禪那Nairañjana,河名。佛將成道,先浴此河,後坐菩提樹下。玄應音義三曰:「尼連禪河應云尼連禪那,或云熙連禪,此譯云。尼者不也,連禪那者樂著也,名不樂著河也。」
女鎖
女色能縛人故譬之鎖。智度論十四曰:「女鎖繫人,染固根深。無智沒之,難可得脫。」
證道歌
唐永嘉大師玄覺著。各家註釋如下:證道歌頌一卷,法泉繼頌。證道歌註一卷,宋知訥述。證道歌註一卷,元永盛述,德弘編。
阿僧
Asaṁga,阿僧伽之略。無著菩薩之梵名。見阿僧伽項。性靈集十曰:「阿僧釋龍猛之中觀。」
嬉戲菩薩
內四供養之一。見八供養條。
善見藥王
見善現藥王條。
蓮華峰
天台之別山,韶國師示寂之地也。所集之禪要題,謂之韶國師蓮華峰語錄。見祖庭事苑七。
聲聞身
融三世間十身之第四。見佛身條。
摩婆婆迦
見摩納條。
廨院主
廨院者禪林食物管理之所,主者其管事也。禪苑清規曰:「廨院主之職,主院門收雜買賣。」
大疏
華嚴宗謂清涼之八十華嚴經疏,真言宗謂一行之大日經疏。
教外
佛教有教內教外之二途。佛陀以言句傳授者,謂之教內之法。離言句,直以佛心印於他之心,謂之教外之法。據禪宗之說,謂諸宗中,惟禪宗為教外之法,其他諸宗皆教內之法也。說法明眼論曰:「南天祖師,分佛法為二,謂教內教外是也。即如來正法望口為教,望心名禪。」
隨舍利
又曰隨邪利,隨舍種。種族名。玄應音義三曰:「隨邪利,或云隨舍利,或云隨舍種,或云栗唱,或云離唱,或作黎昌,皆梵言訛轉也。正言栗呫婆Lichavī,此云仙施王種,呫音昌葉反。經論或作離車,或作律車,同一也。」
十誦僧尼要事羯磨
十誦羯磨比丘要用之異名。
阿奢踰持
Aśvayuj,羅漢名。本行集經三十二曰:「長老阿奢踰持,隋云調馬。」
慧水
智慧能洗煩惱之垢,故譬以水。
夏末
夏安居之終。
邪因邪果
見四執條。
十一持
如來有十一持。見如來條。
鴦堀多
鴦崛摩羅之略。
阿閦如來之印
右手舒五指指地,左手以五指執衣角,是曰破魔印。見教王經。
九門
謂九有情居也。寄歸傳二曰:「棄九門之虛偽,希十地之圓堅。」
九乳梵鐘
佛事時撞打之,故曰梵鐘。九乳者,鐘之上部周圍作乳狀,突出者,通例一行有五乳。
梖多
木名。出摩伽佗國。長六七丈,經冬不凋,取其皮書之,本作貝,俗作梖。見酉陽雜俎。按貝葉,漚之似紗縠,可用以寫經。
爪犢
長爪梵志與犢子部也。秘藏寶鑰中曰:「爪犢遙望。」
阿迦色
一義,有形之物質。一義,無形之空界。俱舍論界品曰:「阿伽謂積集色,極能為礙,故名阿伽。有說,阿伽即空界色,此中無礙,故名阿伽。」玄應音義二十四曰:「阿伽色。伽,此云礙。阿有二義,或言無,或云極。猶含兩釋,故立本名也。」俱舍寶疏一下曰:「阿伽是極礙也,又阿伽為無礙梵語阿伽,通此二義。」梵⃞Aghaṁ。
壞色
梵語袈裟Kaṣāya,譯曰壞色。避青黃赤黑白五正色,以他之不正色染壞之,故曰壞色。有三種:一,青壞色。二,黑壞色。三,木蘭壞色。此為如法之袈裟色,以作法衣,因而法衣稱為袈裟。遺教經曰:「汝等比丘,當自摩頭以捨飾好,著壞色衣,執持應器,以乞自活。」梵網經下曰:「應教身所著袈裟,皆使壞色,與道相應。」行事鈔中之三曰:「四分云壞色者,若青黑木蘭也,彼得衣不作三種壞著者墮。」六物圖曰:「律云:上色染衣不得服,當壞作袈裟色,即戒本中三種染壞皆如法也。」
六字名號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之名號也。佛號正為阿彌陀佛之四字,南無譯為歸命,是雖為能歸之相,然就行者之所稱,故開舉能歸之言而為名號。彌陀之名號,特由之而成就機法一體願行具足之深義也。觀無量壽經曰:「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觀佛三昧經三曰:「名南無光照如來。」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
一卷,唐實叉難陀譯。佛於菩提樹下成正覺時,十方之諸佛,現菩薩之形,為觀音普賢等,無量之菩薩,現聲聞之形,為舍利弗等。佛入三昧,名如來不思議境界。於諸相中現十方之佛剎,於諸好中現往昔之行門,於是德藏菩薩問普賢菩薩此三昧之名,普賢說其名義及證得此三昧之福德因緣。
阿傍
又作阿防。獄卒名。譯曰不群。五苦章句經曰:「獄卒名阿傍,牛頭人手,兩腳牛蹄,力壯排山,持剛鐵釵。」五分律二十八曰:「悉見地獄諸相阿傍在前。」法苑珠林八十四曰:「牛頭阿傍。」又單云旁。鐵城泥犁經曰:「泥犁卒,名曰旁,旁即將人前至閻羅所。泥犁旁,言此人於世間為人時,不孝父母。」又曰訪羅。十王經曰:「訪羅取於罪人,置秤盤石。」皆梵語也。但俱舍頌疏廿一作「防邏人。」防捕行逃罪人之義,漢語也。
婬欲
見婬條。
無生藏
詮無生之理之法藏也,如中論所說之八不是也。見說法明眼論。
惑業苦
貪瞋等者惑也,依此惑有善惡之所作者業也,以此業為因而招三界之生死者苦也。是云三道,唯識論二十八曰:「生死相續由惑業苦,發業潤生之惑能感後有。諸業名業,業所引生眾苦名苦。」
僧兵
明嘉靖癸丑,倭兵入犯蘇淞海濱。其兵民禦之,敗而走者三十七陣矣。操江蔡公克廉募僧兵殄滅之。自後我師與倭戰多凱旋。凱旋自天員一陣始也。(中略)倭犯杭城,三司令僧兵四十人禦之。其將為天真天池二人。天池乃少林僧。於是交兵,大破倭奴。倭人走襲上海太倉。蔡公駐節於蘇,走金幣至杭,聘取僧兵。杭方戒嚴莫肯與。鹿園(僧名)無以謝蔡公,使人請月空等十八人,原非禦寇四十人之列。三司遂聽之。鹿園與月空曰:爾之見都院也,宜述僧兵眾寡不敵之形。繳其禮幣而善辭之。脫有不允,可薦少林僧天員為將。見講楞嚴經於天池山中,乃將材也。月空見蔡公,辭不獲,遂薦天員。天員就聘出山,乃五月十日也。蔡公館之於瑞光寺,與月空同處。月空領杭僧兵十八名,天員領蘇僧四十八人。協力征勦。又選蛇山兵十人與月空合為一枝。六月初十日遣哨六團有賊百餘人。奮力追擊,賊懼而逸。復屢戰輒勝。凡翁家港所逃,及老營之賊,悉勦滅無遺。計僧所傷亡者四人耳。節錄樵書二編卷九,僧兵湖廣土兵篇。
並起
二法以上同時相並而生起也。
忘七
指月錄曰:「龐居士見丹霞士,以拄杖劃地作七字。霞於下劃個一字。士曰:因七見一,見一忘七。霞便起去。」
和伽羅那
Vyākāraṇa,又曰和伽那,和伽羅,和羅那。譯為授記。十二部經之一。佛說弟子未來之結果,以示其人者。大乘義章一曰:「和伽羅那,此云授記。行因得果,目之為記。聖人說示人,故稱為授。」飾宗記三本曰:「和羅那,此云記別,舊名授記。」
故骨如山
謂生死流轉,一有情之故骨,一劫之間如山也。雜阿含經三十四曰:「世尊告諸比丘,有一人於一劫中生死輪轉,積累白骨不腐壞者如毘富羅山。」
圓光觀音
三十三觀音之一。背負火燄之觀音也。逢刑戮時念之。取法華經普門品:「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之意。
塵境
為六塵之心所對者。色聲香味觸法是也。
阿迦花
花名。具名阿歌羅花。譯曰白花。見玄應音義十。
四種平等
相非相平等,因果平等,我無我平等,人與所修法平等也。見楞伽經。
忒煞
又作忒𥋧,煞為殺之俗字。碧巖一曰:「忒煞老婆。」普燈十四曰:「汝忒𥋧遠在。」
蓮華部儀軌
金剛頂蓮華部心念誦儀軌之略名。
近事
近三寶而奉事之也。梵語優婆塞,譯作近事男,優婆夷,譯作近事女。
仙道王
有部毗奈耶四十六曰:「勝音城有王曰仙道,夫人名月光,太子名頂髻。又花子城有王曰影勝,夫人名勝身,太子名未生怨。影勝王以佛之畫像贈仙道王,仙道王拜像生信心,以國讓太子。至王舍城,與影勝王共詣佛所為比丘,得聖道。後頂髻信佞臣讒,弒仙道比丘。」
梵服
袈裟之異名。為梵天之服,又為梵行者之服,故名為梵服。業疏四曰:「諸色界天行梵行,故皆服斯服,本非人服。知何名目?又以衣為梵服,行四無量。」
真教
真實之教也。教行信證一一曰:「十方稱讚之試誠言,時機純熟之真教。」
緣起經
一卷,唐玄奘譯。小乘部之攝。釋十二因緣之義。
商羯羅金剛
金剛力士名。譯曰鏁。大日經疏五曰:「金剛商羯羅,譯云金剛鏁。」千手經曰:「力士賞迦羅。」
鸚鵡請佛
鸚鵡請佛於林中說法宴坐,後得生天。見百緣經六,義楚二十三。
比丘尼戒本
揭比丘尼五百戒之本經也。每月比丘尼之布薩日誦之。
明月天子
月天子也,住月宮,屬帝釋天。見月天子條。
雲門七條
五燈會元雲門章曰:「上堂因聞鐘聲。乃曰:世界與麼廣闊,為甚麼鏡聲披七條?」
稽首
梵語曰伴談Vandana,或曰伴題Vandi,譯曰稽首。下頭至地也。義林章四本曰:「若云伴談,或云伴題,此云稽首,訛名和南。」行宗記一上曰:「頭至地為稽首。」
和南,一譯稽首。僧家禮拜也。
四種沙門
一勝道沙門,佛與獨覺自能覺者。二示道沙門,如舍利弗說法示道者。三命道沙門,如阿難以戒定慧為命者。四污道沙門,犯重之比丘,律云摩訶羅,謂老比丘喜盜他物也(犯戒而濫受他之信施)。見俱舍論十五。
一勝道沙門,稟佛出家,能滅煩惱而證勝道者。二說道沙門,已斷惑證理,能宣說正法,使眾生入佛道者。三壞道沙門,壞梵戒行惡法者。四活道沙門,能調伏煩惱,勤修諸有之善法能使智慧之命根生長者,即前之命道沙門也。見瑜伽論二十九。
見沙門條。
如實空鏡
起信論所說四鏡之一。見四鏡條。
僧儀
僧之威儀。謂剃除鬚髮,著袈裟也。戒疏一上曰:「迦竺初達現僧儀也。」
大界
攝僧之大者。謂定僧眾同一住同一為布薩之結界。如限一山一寺境內之結界是也。對於小界或戒場。而名為大界。
有覆無記
見無記條附錄。
我想
思惟有實我之妄想。維摩經問疾品曰:「除我想及眾生想,當起法想。」
善住秘密經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經之略名。又廣大寶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經之略名。前者不空譯,三卷,後者善無畏譯,三卷。同本異譯也。
羯車婆
梵語Kacchapa,譯曰龜。
三密瑜伽
總名真言之行法也。以真言之行法欲得三密之瑜伽故也。瑜伽者相應之義,身結印口唱咒意觀理,此三事相應,又眾生之三業與佛之三密,入我我入,彼此平等,謂之瑜伽。依此瑜伽成就所求之事。
十力
佛及菩薩所具十種之力用也。說詳本條。
如來之十力也。一、知覺處非處智力,處者道理之義,知物之道理非道理之智力也。二、知三世業報智力,知一切眾生三世因果業報之智力也。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知諸禪定及八解脫三三昧之智力也。四、知諸根勝劣智力,知眾生根性之勝劣與得果大小之智力。五、知種種解智力,知一切眾生種種知解之智力也。六、知種種界智力,於世間眾生種種境界不同而如實普知之智力也。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如五戒十善之行至人間天上八正道之無漏法至涅槃等,各知其行因所至也。八、知天眼無礙智力,以天眼見眾生生死及善惡業緣無障礙之智力也。九、知宿命無漏智力,知眾生宿命又知無漏涅槃之智力也。十、知永斷習氣智力,於一切妄惑餘氣,永斷不生能如實知之智力也。出智度論二十五,俱舍論二十九。
淨行品
菩薩本業經之異名。
輕安覺支
見七覺分條。
二無知
小乘有部所說,一、染污無知,即一切之煩惱。台家所謂見思二惑也。以無明為體,無明執著於事理之法,其性分不淨,故曰染污,其體昏闇,不知四諦之真理,故曰無知。此無明俱起一切之餘惑,故舉無明,即攝一切之煩惱也。二、不染污無知,以劣慧為體,劣慧為無始以來怠於學問研究之結果,不解事物義理之下劣智慧也。是非執著於物之不淨性分,故謂之不染污,不知事物之義理,故謂之無知,台家所謂塵沙之惑也。不染污無知不執著於事物,不能為出生死之障,故聲聞緣覺之二乘不斷之,佛於濟度眾生上有知一切事物之必要,故斷此劣慧而成一切種智也。俱舍光記一曰:「問染污無知何為體?解云:以無明為體,所以不言餘煩惱者,無明通與諸惑相應。若說無明亦顯餘惑。(中略)不染無知,以未成佛來所有一切有漏無染劣慧為體。」
十劫
阿彌陀佛往昔為法藏比丘時,立四十八願,以期成佛,自成就而為阿彌陀佛,至今已經十劫。無量壽經上曰:「阿難又問:其佛成道已來。為經幾時?佛言:成佛已來凡歷十劫。」然言十劫者,不過舉其為眾生濟度而成就四十八願之時而止,其實為久遠之古佛。故彌陀為法華經化城喻品所說十六王子之第九王子,釋迦其第十六王子也。於壽量品釋迦自顯其本地,說為久遠實成之古佛,以是可知彌陀佛之本地,亦為久遠之古佛,但因欲度眾生自本地示現為法藏比丘,建四十八願,以五劫之思惟與兆載永劫之修行,於十劫之昔,現正覺也。又依真宗之教意,則西方之阿彌陀,於胎藏界主證菩提之德,於金剛界主大智慧門,妙觀察智之所成也,然則大日如來成道之年劫不可說不可思議,彌陀之成道亦不可說不可思議也。又言大通智勝佛坐於道場十劫,不現佛道,是非不現佛道,以眾生之機緣未熟也。法華經化城喻品曰:「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
四柱偈
見四出偈條。
心平等根
數論二十五諦之一,與心根同。見教論條。
多財鬼
三種餓鬼之一。餓鬼之多得食物者。見餓鬼條附錄。
耆那
Jina,譯曰勝。佛之尊稱。佛本行集經一曰:「爾時如來,住於佛行,無復煩惱,故名耆那。」玄應音義十九曰:「耆那,或云規那,或作嗜那。此譯云勝,謂最勝也。」
昏識
昏昧之心識,指凡夫之無知而言。萬善同歸集五曰:「驚昏識之迅雷。」
欣求淨土
願求西方之極樂也。往生要集一部明十大門中有曰:「第一厭離穢土,第二欣求淨土。」見厭離穢土條。
僧庵
僧之庵室。
大禪佛
猶大禪師之德稱也。祖庭事苑曰:「禪宗有二大禪佛:一名景通嗣仰山,一名智通嗣歸宗常。」
馬鳴菩薩
天竺相傳此菩薩為化作蠶蟲之人。養蠶之神也。
平等覺經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之略名。
不淨觀經
達磨多羅禪經之異名。
秘密隱顯俱成門
華嚴宗所談十玄門之一。見玄門條。
十務
禪寺置十務,謂之寮舍。置首領一人。管多人之營事。如主飯者名飯頭,主菜者名菜頭,等。然十務未一一稽其目。見象器箋七。
悲母
垂悲於我之母也。心地觀經二曰:「慈父恩高如山王,悲母恩深如大海。」
法界標幟
密教之意,謂一切種種之俗事,皆悉為無上菩提之標幟。大日經疏四曰:「種種世諦門,皆是法界標幟。所謂良日晨者,意在菩提心嘉會之晨也。(中略)定日者,日喻本尊身,月喻修習瑜伽行。」演密鈔五曰:「謂軍旅既行,幢旗為前導,則識其主也。法界標幟亦復如是,諸佛如來於一切大會曼荼羅中,建此無上菩提標幟,能令八部等類善根性者觀此種種像類。則識法界主,親近修行,故曰皆是法界標幟也。」
端坐
正威儀而坐也。普賢觀經曰:「一切業障海,智從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
現通
現通力也。唯識論十曰:「稱彼機宜,現通說法。」
地持經
菩薩地持經之略名。
普禮
禮敬一切如來也。真言法有檀前普禮著座普禮之二者,結普禮之印,唱普禮之真言而禮拜也。普禮之真言,出於不空之戒儀。
得辯才智願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第二十九願之名,令極樂之往生人得辯才與智慧之願也。無量壽經上曰:「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慧者,不取正覺。」
幻燄
幻化與陽燄也。玄義一上曰:「心如幻燄,但有名字,名之為心。」
四部經
慈恩大師,以四部經為淨土之本經除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之外,復加鼓音聲陀羅尼經,故曰四部經。見淨土源流章。
四無礙解
又云四無礙智,四無礙辯。是為諸菩薩說法之智辯,故約於意業而謂為解,謂為智,約於口業而謂為辯。一法無礙,名句文能詮之教法名為法,於教法無滯,名為法無礙。二義無礙,知教法所詮之義理而無滯,名為義無礙。三辭無礙,又云詞無礙。於諸方言辭通達自在,名為辭無礙。四樂說無礙,又云辯說無礙。以前三種之智為眾生樂說自在,名為樂說無礙。又契於正理起無滯之言說,名為辯無礙。無滯之言說即辯也。智度論二十五曰:「四無礙智者:義無礙智,法無礙智,辭無礙智,樂說無礙智。」涅槃經十七曰:「菩薩摩訶薩,能如是知得四無礙: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樂說無礙。」仁王經下曰:「得無礙解,法義詞辯,演說正法。」俱舍論二十七曰:「無礙解總說有四:一法無礙解,二義無礙解,三詞無礙解,四辯無礙解。」法華玄贊二曰:「四辯者,即四無礙解。」
坐禪十種行
一、令觀處明淨。二、徧起觀諸根。三、曉了於相。四、制令心調。五、折伏懈怠。六、心無味著。七、心歡喜。八、心定成捨。九、近學定人。十、樂著安定。見解脫道論四。
蓮藏
蓮華藏世界也。性靈集七曰:「共沐平等之智水,優遊不染之蓮藏。」
福因
感福德果之業因也。即該稱布施等之善根功德。福力太子因緣經一曰:「若諸有情修福因,所獲福果又極勝。」
法會社
寺院之異名,寺院為眾人協力所成,眾人之會所,故名法會社。見僧史略下。
三階行者
奉三階佛法者之稱。
身受
二受之一。見受條附錄。
善惡報應經
分別善惡報應經之略名。
大種
地水火風也。此四者周徧於一切色法,故名大,能造色法,故名種。色香等一切物質,不能離此四大而生,故稱為大種。俱舍論一曰:「大種謂四界,即地水火風。」同頌疏曰:「三義釋大,一體寬廣故。謂四大種徧所造色,其體寬廣。(中略)一義釋種。與所造色為所依,故名為種。大即是種,故名大種。」正理論二曰:「虛空雖大不名種,餘有為法,雖是種而非大,此四種具兩義,故名為大種。」
講式
書法會之法式表白者。如六道講式,往生講式,愛染講式,不動講式等。
十一法
比丘應成就十一法。一戒,二定,三慧,四解脫,五解脫見慧,已上五者即五根也。六根寂,六根之寂靜也。七知足,八修法,九知方使。十分別義。十一不著利。
十利
有種種:一、乞食十利,見乞食條。二、多聞十利,見多聞條。三、聞經十利,見聞經條(CBETA註:疑為見聞法條)。四、般若十利,見般若條。五、禪定十利,見禪定條。六、精進十利,見精進條。七、粥十利,見粥條。
三默堂
浴室,僧堂,西淨(廁處)之三處,不許語笑,總謂之三默堂。見象器箋一。
阿彌
阿彌陀佛之略。
摩蹬伽林
見摩蹬伽仙人項。
塵垢
煩惱之通稱。維摩經佛國品曰:「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註曰:「肇曰:塵垢八十八結也。」不動經曰:「以智慧火燒諸障礙,亦以法水澍諸塵垢。」無量壽經下曰:「猶如淨水,洗除塵勞諸垢染故。」
心真如門
起信論所說一心二門之一。見二門條。
見分薰
二種薰習之一。見二種薰習條。
眼見家
就眼根眼識而論,俱舍論二述為二家:一眼根觀照色境,名為見,因此眼識能了別,名為識。謂見之用即在眼根,此名眼見家。一眼識依眼根而生,識能見色境而了別之為色。即見者識之用也。是名識見家。此中大眾部法救論師等為識見家,有部宗之本義,眼見家也。愚案,其餘耳根等之聞等準此可解。楞嚴經七大中開根大者,據此眼見家之義也。
佛頂大白傘蓋陀羅尼經
一卷,元沙囉巴譯。白傘佛頂尊之本經也。
大空
對於小乘之偏空,而謂大乘究竟之空寂為大空。空亦為空。是為究竟之大空。即大乘之涅槃也。密教以阿字為此大空。證之謂為大空智。寶積經二十二曰:「廣大空寂名曰虛空,涅槃空寂亦復如是,為大空寂,無有主宰亦無我所,一切眾生沒入其中,無能攝取一毛端量,廣大空寂廣大無量名大涅槃。」入楞伽經三曰:「何者第一義聖智大空?謂自身內證聖智法空離諸邪見熏習之過,是為第一義聖智大空。」無盡燈論上曰:「後來重說般若法門,二乘三藏上下混雜,淘汰空法,所謂引小空歸大空。呵偏空而入圓空,破假空而達真空。」又,十八空中,無東西南北等方位之實體。謂為大空。
十剎
見五山十剎條。
不飲酒戒
在家出家比丘菩薩等一切之戒中,必列此戒。
智慧波羅蜜
又曰知見波羅蜜,即般若波羅蜜也。六波羅蜜之一。又佛之實智對於方便之權智曰智慧波羅蜜。法華經譬喻品曰:「如來亦復如是。(中略)具足方便智慧波羅蜜。」同方便品曰:「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
毘伽羅
Vyākaraṇa,新譯曰毘耶羯剌諵,又云毘何羯唎拏。譯曰聲明記論。關於五明中聲明,即語學之俗書總名也。慈恩寺傳三曰:「印度梵書名為記論,其源無始,莫知作者。每於劫初,梵王先說,傳授天人。以是梵王所說,故曰梵書。其言極廣,有百萬頌,即舊譯云毘伽羅論者是也。然其音不正。若正,應云毘耶羯剌諵(音女咸反),此翻為聲明記論。以其廣記諸法能詮,故名聲明記論。昔成劫之初,梵王先說,具百萬頌。後至住劫之初,帝釋復略為十萬頌。其後北印度健駄羅國婆羅門覩羅邑波膩尼仙又略為八千頌,即今印度現行者是也。近又南印度婆羅門為南印度王,復略為二千五百頌,邊鄙諸國多盛流行,印度博學之人所不遵習。此並西域音字之本,其支分相助者。復有記論略經,有一千頌,又有字體三百頌。又有字緣兩種:一名間擇迦,三千頌。二名溫那地,二千六百頌。此別辯字緣字體。又有八界論八百頌,此中略合字之緣體。」
寄歸傳四謂:「一、創學悉談章,亦名悉地羅窣覩Siddhir astu,此云成就吉祥章,本有四十九字,共相乘轉,成十八章,總有一萬餘字,合三百餘頌(以三十二字為一頌)。相傳是大自在天所說,六歲童子學之,六月方了。 二、蘇呾羅Sutra,一切聲明根本經也。譯略詮,謂略詮要義,有一千頌。是波尼儞Paṇini仙所造,八歲童子誦八月。 三、駄覩章Dhatu,有一千頌,專明字元,功用如上經。 四、三棄羅章Khila,棄羅者,荒梗之義,如田夫開創疇畎,故可云三荒章:一頞瑟吒駄覩Astadhātu,有一千頌,使曉七例(即八轉聲,即蘇槃多聲,Subanta),十羅聲(有十種羅字,明三世之異),述二九之韻(丁岸多聲之十八轉)。二文茶(Maṇḍa Muṇḍa)凡一千頌,明合成之字體,如樹之一目,梵云苾力叉Vṛkṣa,引二十餘句經文共相雜糅,方成一事之號。三鄔拏地Uṇadi,則與上文茶大同,廣略為異。此三荒章,十歲童子三年勤學,方解其義。 五、苾栗底蘇呾羅Vrtti‑sutra,即前蘇呾羅之釋。於上古作釋,其類多,於中妙者十八千頌,中天竺那蘭陀寺學士闍耶昳底Jayāditya所造。歿,距今三十載。已上聲明論之五經,猶如支那之五經。 六、朱儞Curṇi,有二萬四千頌,釋苾栗底蘇呾羅,學士鉢顛社羅Patañjali所造。明習前經。學之,三年方了。 七、伐㮹呵利論Bhartrhari‑śāstra,有二萬五千頌,釋前之朱儞,大學士伐㮹呵利所造。是護法Dharmapāla同時人。歿,距今四十年。 八、薄伽論Vākyapadiya,頌有七千,釋七千頌。述聖教量及比量之義,作者同上。 九、蓽拏,有本頌三千,伐㮹呵利所造。釋有一萬四千頌,護法菩薩所造。極天地之奧秘,窮人倫之精華。若人學至此,方曰善解聲明。」
唯識樞要上末曰:「劫初梵王創造一百萬頌聲明論,後帝釋略為十萬頌,次有迦多沒羅仙,略為一萬二千頌。次有波膩尼仙,略為八千頌。已上四論總名處所,為根本之聲明也。今現行者僅為後二經。又有聲明論三百頌,波膩尼仙所造。有聲明略本頌一千頌,後有八界論八百頌。又有聞釋迦論一千五百頌。又有溫那地論二千五百頌。此五聲明並名根裁,為根本之處所聲明生智解之所依也。然護法菩薩造二萬五千頌,名雜寶聲明論(寄歸傳所謂蓽拏也),西方以聲明為究竟之極論,盛行於世。」百論疏上之下曰:「毘伽羅論釋諸音聲法。」涅槃經疏五曰:「毘伽羅論者,此云字本論。」婆藪槃豆法師傳曰:「八部毘伽羅論及四皮陀六論。」
尊勝陀羅尼儀軌
有二本,一唐善無畏譯,尊勝佛頂修瑜伽法儀軌,一卷,二不空譯,佛頂尊勝陀羅尼念誦儀軌,一卷。
即空
三諦中之空諦。謂一切法非滅卻,然後始空也。一切法無體空寂,故云即空。般若心經曰:「色即是空。」玄義四曰:「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止觀一曰:「云何圓信?信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拾遺記下曰:「三觀之首皆言即者,指一念心即三諦故。」
大辯天
見大辯才天條。
指環
又曰指釧,草釧,草環,茅環。密教之法,續草作環,以此穿於無名指。蘇悉地經一曰:「作法時,當用茅草而作指釧,著於右手無名指上。(中略)以著此草環故,罪障除滅,手得清淨,所作皆成。」又曰:「其茅環者,稱無名指量,以茅三纏作金剛結。」
天狗
本為彗星之句,其名出漢書,梵語曰憂流迦,正法念經翻為天狗。亦彗星之名也。正法念經十九曰:「一切身分光燄騰赫,見此相者皆言憂流迦下,魏言天狗下。」
他心智
十智之一。知他人心念之智也。離欲惑而得色界之根本禪已上,得發無智,於六通中,謂之他心通。大乘義章十五曰:「他心智者,非己之慮,稱曰他心。照斯之解,名他心智。」智度論二十三曰:「他心智,緣他心有漏無漏心心數法。」
四夾侍
釋迦如來之四夾侍也。
量等身
言如來之身,相等於一切有為無為諸法之量也。經舉十三個量等身。華嚴經曰:「佛子!如來應正等覺,成正覺時。得一切眾生量等身,得一切法量等身,(中略)得寂滅涅槃界量等身。佛子!如所得身言語及心,亦復如是。如是等無量數清淨三輪。」同經疏曰:「今初有十三身,前六等事。次三等理,次一等事理,事事無礙。後三等因果,略舉十三,俱云無量,晉經但云等身。」
密法
真言秘密之法也。
犍陟馬
又作金泥馬。與犍陟項同。
梵名捺喇捨曩Darśana,思慮推求審詳而決擇事理也。通於正邪。止觀五下曰:「一切凡夫未階聖道,介爾起計,悉皆是見。」俱舍論二曰:「審慮為先決擇名見。」大乘義章五本曰:「推求說之為見。」止觀十上曰:「作決定解,名之為見。」
實眼
眼能照物,能稱於實,故曰實眼。是五眼中之佛眼也。勝鬘經曰:「佛為實眼實智。」
甘露味國
華嚴之善財童子所訪五十三善知識中,青蓮花香長者之住國也。探玄記十九曰:「甘露味者,救生善巧之勝味也。」
忍加行
四加行之一。見加行位條。
二萬燈明佛
見日月燈明佛條。
以指譬教以月比法。楞伽經四曰:「如實觀察者,諸事悉無事。如愚見指月,護指不觀月。計著名字者,不見我實心。」楞嚴經二曰:「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復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亡失月體,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標指為明月故。」圓覺經曰:「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智度論九曰:「如人以指指月,以示惑者。惑者視指而不視月,人語之言:我以指指月令汝知之,汝何看指而不看月?此亦如是,語為義指,語非義也。」往生論註下曰:「名為法指,如指指月。」
諸佛心陀羅尼經
一卷,唐玄奘譯。與諸佛心印陀羅尼經同。
講座
講師之座席。
日本所謂淨土真宗七祖
第一祖龍樹菩薩,第二祖天親菩薩,第三祖梁曇鸞和尚,第四祖唐道綽禪師,第五祖唐善導大師,第六祖橫川之源信和尚,第七祖黑谷之源空上人也。此七祖為日本真宗開祖見真大師所自定。見正信偈。
住正定聚願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之第十一。使極樂往生人,皆住於正定聚位之願也。無量壽經上曰:「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五百毳徒
毳徒,著毳衣之徒眾。毳衣,以鳥毛織成之衣也。五百,五百人也。傳燈錄曰:「道潛禪師,河中府人,姓武氏。初詣臨川謁淨慧,慧曰:子向後有五百毳徒,而為王侯所重。後忠懿王命入府受菩薩戒,署慈化定慧禪師,建大伽藍,號曰永明。請居之,師坐永明大道場,常五百眾。」
渴法
渴於正法也。大集經二十一曰:「釋迦牟尼佛,告諸梵天帝釋四王:善男子!我於此惡處,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欲利益無明闇冥渴法眾生。」
蔽尸
Peśi,作閉尸,箄尸,蜱羅尸。譯曰肉團,結。胎內五位之第三。玄應音義一曰:「蜱羅尸,或作閉尸,此譯云肉團也。至第三七日,結集成肉團,若男則上闊下狹,若女則上狹下闊。成肉團,猶未堅。」瑜伽略纂一曰:「閉尸,此名結。雖已成完,仍柔軟故。西域呼熟血亦名閉尸,彼相類也。」
迷妄之心,迷於所對之境而顛倒事理謂之惑。貪瞋等煩惱之總名也。大乘義章五本曰:「能惑所緣,故稱為惑。」探玄記十三曰:「心迷前境,目之為惑。」仁王經合疏中曰:「所言惑者,謂迷妄之心。」
趣寂
二乘人趣向寂滅之涅槃,謂之趣寂。五性中之聲聞定性獨覺定性也。唯識述記八本曰:「彼趣寂者,心樂趣寂,為此心拘馳流無相,不趣無上正等菩提。」
僧徒
字典曰:「徒眾也,弟子也。」僧眾多,故稱徒。又對於師,故稱徒。西域記一曰:「伽藍百餘所,僧徒五千餘人。」
持明藏
持明之法藏。即一切真言陀羅尼之經典也。演密鈔一曰:「藏者能攝義故,(中略)今但取府庫名之為藏,由如世間國大庫藏即能蘊攝種種雜寶,出納取與賑濟無窮。持明藏亦爾,蘊攝諸佛秘密法義,利樂無盡故以為明藏。」西域求法高僧傳有毘睇陀羅必得家,譯曰持明藏(Vidyā‑dhara‑piṭaka)。
沙禪里
譯曰合十指。即叉十也。見梵語雜名。
臨濟大悟
臨濟問黃檗,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檗便打,如是三度。乃辭檗見大愚。愚問從甚麼處來?濟云:從黃檗來。愚云:黃檗有何言句?濟云:某甲三問佛法的大意,吃三度棒,不知有過無過?愚云:黃檗恁麼老婆為儞得徹困,更來問有過無過。濟言下大悟。見臨濟錄,會元十一,從容錄(八十六則)。
犍黃門
五種不男之一。見犍不男條。
十徧處定
與十一切處同。見八背捨條。
木槵經
晉代失譯之木槵子經一卷,在藏經小乘部中。更有不空譯之木槵經。在藏經秘密部中。是同本重譯也。
地論師
立地論宗之人也。
鐵餕餡
鐵之饅頭。以譬沒滋味。
天獄
天宮與地獄。秘藏寶鑰下曰:「不知自心為天獄,豈悟唯心除禍災。」
闍陀波羅
菩薩位之名。仁王經曰:「入無相闍陀流羅位,化一切眾生。」同吉藏疏五曰:「闍陀波羅,此翻為度黑闇,無復黑闇,亦名無畏地,三藏師翻為滿定也。」
義相
義理與相狀也。五教章下曰:「佛果義相。」
義理之相狀也。三藏法數十五曰:「義相名相,即能詮教下,所詮義理之相。」
金針
金剛針之略。曼陀羅中之菩薩名。見金剛針菩薩條。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一卷,隋瞿曇法智譯。說善惡業報之差別。
我慢
梵語Asmimāna,恃我而自貢高,慢他也。唯識論四曰:「我慢者,謂倨傲恃所執我。令心高舉,故名我慢。」法華經方便品曰:「我慢自矜高,諂曲心不實。」
小品經
羅什譯。十卷,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之異名。
地居天
五類天之一。六欲天中四王天忉利天之二者,以居住於須彌山,謂之地居天。餘四天者空居天也。見秘藏記末。
清涼國師
華嚴四祖。清涼國師,諱澄觀,字大休,山陰人,姓夏侯氏。身長九尺四寸,垂手過膝,口四十齒,目光夜發。晝乃不眴,日記萬言,七行俱下,才供二筆。年十一,出家。嘗以十事自勵,嘗問徑山欽西來宗旨,默受印記。住五臺山,疏華嚴經。後居京師,德宗迎入內,賜號清涼國師。生歷九朝,為七帝門師。開成三年,坐逝。壽百二十歲。塔於終南,名曰妙覺。後有僧至闕,言在葱嶺見金神取華嚴菩薩大牙歸供養耳。有旨啟塔,貌如生,而失二牙。佛祖統紀二十九曰:「初德宗誕節,召講經內殿,以妙法清涼帝心,遂賜號清涼法師。」釋氏稽古略三曰:「帝顧謂群臣曰:朕之師,言雅而簡,辭典而富,能以聖法清涼朕心,仍以清涼賜為國師之號。」
分段身
分段生死之身也。
四不可說
涅槃經二十一就諸法之生與不生,說六句之不可說。曰:「不生生不可說,生生亦不可說,生不生亦不可說,不生不生亦不可說,生亦不可說,不生亦不可說,以有因緣故可得說。」此中天台取四種之不可說,配於自家所判之四教:一生生不可說,藏教說能生之因緣,所生之諸法,俱為實有,故云生生。二生不生不可說,通教說能生所生之當體即空,故云生不生。三不生生不可說,別教說真如不生之理,生十界差別之事,故云不生生。四不生不生不可說,圓教說真如之理與十界之事無二,故云不生不生。此四者,皆云不可說者,則以此四教之理,但可以智證,不可言說,其理本來無說也。
維摩丈室
見方丈條。
阿惟顏
譯曰一生補處。彌勒菩薩之位。見玄應音義三。
于遮那摩羅
妃名。譯曰金鬘,阿育經四曰:「于遮那翻金,摩羅翻鬘。」于為干之誤。梵Kāṁcana‑mālā。
摩鄧祇咒
見摩鄧伽咒項。
天王
欲界六天之最下天,在須彌山半腹之四方,有天主四人,謂之四天王:東曰持國天王,南曰增長天王,西曰廣目天王,北曰多聞天王。
跋陀羅耶尼
Bhadrayāṇikāḥ,譯曰賢胄部。小乘十八部之一。見飾宗記一本。
現量
因明用三量之一。又心識三量之一。現實量知也。向色等諸法,現實量知其自相,毫無分別推求之念者。五識之緣五境,與意識之與五識共緣五境者(五同緣意識),與五識同時起者(五俱意識),又在定中之意識與第八識之緣諸境,均為現量。此總出於心識上之現量也。其中因明用之現量,惟五識與五同緣,五俱之意識而已。因明入正理論曰:「現量謂無分別。(中略)現現別轉,故名現量。」因明大疏上本曰:「能緣行相,不動不搖,自唯照境,不籌不度,離分別心,照符前境,明局自體,故名現量。」又同下末曰:「五根各各明照自境,名之為現。」
講師
法華會最勝會等講經義之人也。每講會選其人。
端嚴
莊飾正嚴也。法華經序品曰:「身色如金山,端嚴甚微妙。」
法海
佛法廣大難測,譬之以海。維摩經佛國品曰:「當禮法海德無邊。」無量壽經上曰:「深諦善念諸佛法海。」大集經五十六曰:「法山欲崩頹,法海當復竭。」
如來智印經
一卷,失譯。大乘智印經之異譯。
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巴Sigālo‑sutta,一卷,後漢安世高譯。長阿含善生經之別譯。
八戒齋八種勝法
十善戒經曰:「持此受齋功德:(一)不墮地獄。(二)不墮餓鬼。(三)不墮畜生。(四)不墮阿修羅。(五)常生人中正見出家得涅槃道。(六)若生天上。(七)恒生梵天。(八)值佛出世請轉法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師
阿者發語辭,如阿誰阿娘之類。師者師匠。碧巖著語曰:「多口阿師。」
冰想
堅冰之觀想也。觀無量壽經曰:「見水澄清,亦令明了,無分散意。既見水已,當起冰想。見冰映徹,作琉璃想。」
妙雲相佛
又曰妙雲自在王如來。龍樹菩薩之本地也。見龍樹條。
九鬼
順正理論三十一云鬼之種類有三:一,無財鬼。二,少財鬼。三,多財鬼。此三各有三。無財鬼之三者:一,炬口鬼。二,鍼口鬼。三,臭口鬼。少財鬼之三者:一,鍼毛鬼其毛如針,以自刺刺他也。二,臭毛鬼。三,癭鬼。多財鬼之三者:一,希祠鬼。常居社祠中,希其食物也。二,希棄鬼。常希人之棄而食之也。三,大勢鬼。大勢大福如天也。俱舍論十一曰:「或有端嚴具大威德,受諸富樂,自在如天。或有飢羸顏貌醜陋,如是等類,廣說如經。」
見餓鬼條。
我愛
於己妄執之我,深為愛著也。俗所謂自愛心。第七識常向第八識起此煩惱,四根本煩惱之一。唯識論四曰:「我愛者,謂我貪。於所執我,深生耽著,故名我愛。」圓覺經曰:「有我愛者,亦愛涅槃。伏我愛根,為涅槃相。」
我愚
妄執有我體之愚惑情。不達無我之真理也。唯識述記一本曰:「彼聞四諦,雖斷我愚,而於諸法,迷執實有。」
有為經
諸行有為經之略稱。
瑜伽我
大日經所說,三十種外道之一。
樊籠
木作曰樊,竹作曰籠,以容禽獸者。喻業煩惱之繫縛及三界之苦域。寶積經九十二曰:「是人多愛染,往來婬女家,如鳥入樊籠。」大日經義釋十一曰:「為業煩惱之所樊籠,繫屬生死,不能得自在之力。」往生要集上本曰:「樊籠未出,隨事有礙。」通真記上曰:「樊籠囚眾生之具也,木作曰樊,竹作曰籠。」又演密鈔九曰:「樊籠者火籠也。西京雜記曰:天子以象牙為火籠,謂之焚籠也。一切眾生恒處三界,為業煩惱之所燒逼,不得出離,如籠飛禽,故云樊籠也。」又作煩籠。法事讚下曰:「萬中無一出煩籠。」般舟讚曰:「獨超三界出煩籠。」
羯磨陀那
Karmadāna,舊稱維那。譯曰授事。寺役名。求法高僧傳上曰:「若鳴犍稚,及監食者,名為羯磨陀那,譯為授事,言維那者略也。」見維那條。
權乘實果
真言之十住心中,前九住心名權乘,第十住心為實果。唯識,三論,華嚴,天台等為權乘之法,佛皆為因位之權佛,真實之佛果,但為第十住心之法身密佛。
八葉肉團心
密家之說,吾人之心臟名肉團心,其形如合蓮華。若修瑜伽觀而三密相應,則開敷而為八葉,於中胎及八葉顯現胎藏界之九尊云。菩提心論曰:「凡人心如合蓮華,佛心如滿月。」
身光
佛菩薩身所發之光明也。
牪貨
四大洲中西大洲名。見西牛貨洲條。
大悲千手獄
六觀音六道對配之偈中第一句。二中歷曰:「大悲千手獄。」
說教
說教導人也。法華玄義十曰:「說教之大綱,大化之筌罤。」行願品疏二曰:「聖人說教,祇在益生。」
身入
六入,又十二入之一。見六入條。
鳩鳩吒
Knkkuta,又作矩矩吒。譯曰雞。
果能變
唯識論之語。八識為自種子現行者,對於種子,則是果也。其為果之八識,於現行時,必自識之自體分,變現見相二分,是曰果能變。八識種子,亦有能變之義,但彼曰因能變。唯識論二曰:「果能變,謂前二種習氣力故,有八識生,現種種相。」述記二末曰:「即前二因所生現果,謂有緣法能變現者,名果能變。(中略)此果能變,即自證分能變現生見相分果。」
勝軍王所問經
一卷,宋施護譯。與沮渠京聲譯之諫王經,玄奘譯之如來示教勝軍王經,義淨譯之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大同小異。佛為波斯匿勝軍王Prasenajit說王法,并說十二因緣。但四山一喻後之三經,合於老病死衰之四、此合於邪行老病死之四、名為四怖。
風三昧
具云風奮迅三昧。起大風之禪定也。止觀一曰:「阿難入風三昧,四派其身。」同輔行曰:「尊者默然即入三昧,名風奮迅。」
離作法
謂於因明異喻中之喻依,附加一稱為喻體之命題也。此為陳那所創治。例如於「如虛空等」上,添加「視諸非無常者皆非所作。」是也。
更藥
舊稱曰非時藥。四藥之一,自朝至初更得服之八種漿水也。百一羯磨五曰:「更藥者晝日應飲,如其至夜,但齊初更,律教一夜分為三節。初之一分,名曰初更,過斯不應飲用。若准五更,當一更強半。舊云非時者,非正譯也。」
慧愷
又作智愷。鄉貫未詳。姓曹氏。陳天嘉四年,奉真諦三藏對譯攝大乘及釋論,當筆受之任,尋助俱舍論之翻業,兩論皆作其疏。梁承聖二年,真諦譯起信論,又陳光大二年,譯律二十二明了論,師亦並當筆受之任。年五十一寂。見續高僧傳一。
閼伽水加持
三摩耶戒當日之後夜,汲水行之。
衣鉢侍者
掌住持之錢帛者。象器箋六曰:「住持資具,錢帛之有處,謂之衣鉢閣。蓋蓄資財,非僧人本志。諱露言之,稱衣鉢矣,而此侍者掌此。」
彌勒三會
見三會條附錄。
五百由旬
法華經說越五百由旬之險難而有寶所。化城喻品曰:「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若有多眾欲過此道至珍寶處。」天台謂凡聖同居土為三界之果報,故以之為三百由旬,方便有餘土為四百由旬,實報無障礙土為五百由旬,超之即有寶所,即究竟之常寂光土也。嘉祥以三界為三百,以二乘為二百,超三界與二乘之處,即大乘之寶所真涅槃也。慈恩以分段生死有惑業苦之三,為三百,以變易生死有惑苦之二,為二百,超此二生死,則至涅槃云。
祖像
開祖之影像。
無上士
Anuttara,佛十號之一。無上之士夫也,人中最勝無有過之者,故云無上士。涅槃經曰:「有所斷者名有上士。無所斷者名無上士。」涅槃經八曰:「如來者,名無上士。譬如人身頭最無上,非餘肢手足等也。佛亦如是,最為尊上,非法僧也。」智度論二曰:「涅槃法無上,佛自知之。(中略)如諸法中涅槃無上,眾生中亦無上。」大乘義章二十末曰:「士者,人之別稱,人中最勝。餘不能加,名無上士。」
那爛陀
Nālanda,在中天竺摩竭陀國。菩提道場之大覺寺東七驛,佛滅後鑠迦羅阿逸多王所建,歷代相繼而增建之,遂為五天竺第一之精舍。那爛陀譯言施無厭。世俗相傳為住於此寺邊池中之龍王名。若依實義,則釋迦如來往昔在此地為國王時之德號也。西域記九曰:「那爛陀(唐言施無厭),僧伽藍。聞之耆舊曰:此伽藍南菴沒羅林中有池,其龍名那爛陀。傍建伽藍因取為稱,從其實義。是如來在昔修菩薩行,為大國王建都此地,悲愍眾生,好樂周給。時美其德,號施無厭,由是伽藍因以為稱。其本菴沒羅園,五百商人以十億金錢買以施佛。佛於此處三月說法,諸商人等亦證聖果。佛涅槃後未久,此國先王鑠迦羅阿逸多(唐言帝日),敬重一乘,尊崇三寶,式占福地建此伽藍,初興功也。穿傷龍身,時有善占尼犍外道見而記曰:斯勝地也,建立伽藍當必昌盛,為五印度規則,逾千載而彌際。後進學人易以成業,然多歐血,傷龍故也。其子佛陀毱多王(唐言覺護),繼體承統聿遵勝業,次此之南又建伽藍。咀他揭多毱多王(唐言如來護),篤修前偖,次此之東又建伽藍。婆羅阿逸多(唐言幻日),王之嗣位也,次此之東北又建伽藍。功成事畢,福會稱慶。」求法高僧傳下曰:「大覺寺東北行七驛許,至那爛陀寺,乃是古王室利鑠羯羅昳底為北天苾芻曷羅社槃所造。此寺初基總餘方堵,其後代國王苗裔相承,造製宏壯,則贍部洲中當今無以加也。此是室利那爛陀莫訶毘訶羅樣,唐譯云吉祥神龍大住處也。西域凡喚若王及大官屬並大寺舍,皆先云室利,意取吉祥尊貴之義。那爛陀,乃是龍名。近此有龍,名那伽爛陀,故以為號。毘訶羅,此住處義,此云寺者不是正翻。」
四重圓壇
與四重曼荼羅同。
黃白大士
明星之異名。見明星條。
周祥
一周忌也。佛之一周忌即儒家之小祥忌,故謂之祥。
法蘭
竺法蘭之略稱,見竺法蘭條。
魔障
惡魔之障礙也。又梵語曰魔羅Māra,譯曰障,梵漢雙舉而云魔障。止觀輔行五曰:「曾聞有人,自謂成佛,待天不曉,謂為魔障。」大經淨影疏上曰:「遠障真德,故名為魔。」勝義諦品經說十種之魔障。虛空藏菩薩所問經說四十五種之魔障。
鄔婆婆沙
見優波婆娑條。
五種說人
佛法有五種能說之人也。(一)佛,佛弟子,仙人,諸天,化人也。大智度論第二所謂「佛法有五種人說:一佛自口說,二佛弟子說,三仙人說,四諸天說,五化人說。」是也。淨影無量壽經義疏卷上所謂「起說不同,凡有五種,如龍樹說:一佛自說,二聖賢說,三諸天說,四神仙等說,五變化人說」者,其序次雖殊,而意則同也。又出於觀經疏等。(二)佛,菩薩,聲聞,眾生,器界也。華嚴經疏第一所謂「今此能說,通三世間,開即為五,謂佛,菩薩,聲聞,眾生及器。」是也。華嚴經中,如阿僧祇品隨好品者,佛說也。餘會多菩薩說。入法界品之初有聲聞說。諸善友等多菩薩說。亦名眾生說。菩提樹等即器界說。又舊華嚴經普賢菩薩行品,說佛說,菩薩說,剎說,眾生說,三世一切說之五種。蓋此等能說人之用法必非一,或用音聲,或用光明,或用妙色等,以開悟眾生也。
高峰錄
一卷。宋祖雍編。
三摩竭
Sumagadhā,舍衛國給孤獨長者之女也,嫁於難國,化其國王及人民。見佛說三摩竭經。
治禪病祕要經
治禪病秘要法之異名。
譬喻品
法華經二十八品中之第三,出於經之第二卷。說火宅之喻。
六萬藏
法藏六萬偈也。大方便佛報恩經四曰:「提婆達多,雖復隨佛出家,嫉妒情深,窺望利養,雖復能多讀誦六萬香象經,而不能免阿鼻地獄罪。」智度論十四曰:「調達誦得六萬法聚,與闍王共造五逆,生入地獄。」天台觀經疏曰:「調達有三十相,出家誦六萬法聚。」
圍遶
遶右旋而敬禮,即右遶三匝也。法會之行道式本此。賢愚因緣經九曰:「須達遙見世尊,猶如金山。(中略)覩之心悅,不知禮法。直問世尊,不審瞿曇起居何如?世尊即時命令就座。時首陀會天遙見須達,雖見世尊,不知禮拜供養之法。化為四人,行列而來。到世尊所,接足作禮,胡起問訊,起居輕利,右遶三匝,卻坐一面。是時見其如是,乃為愕然而自念言:恭敬之法,事應如是。即起離座如彼禮敬,問訊起居,右遶三匝,卻坐一面。」法華文句二下曰:「圍繞者。佛初出世,人未知法,淨居天化為人像,到已右旋,旋已敬禮,卻坐聽法,因於天敬人以為楷。(中略)圍繞者,行旋威儀也。」
通教
天台所立化法四教之第二。說萬法當體即空無生無滅(當體即空無實生實滅)之理,為使二乘及鈍根之菩薩得但空之證,使利根之菩薩得不但空即中道之證而施設之三乘教也。不要斷滅萬法,說萬法當體為因緣生,而當體即為空無生,故空之中自有不空之義而含中道之理,此名不但空,亦名當通含中。利根之菩薩,證此含中之中道而為別教圓教之人也。佛之通教,正為此人。故以通教為大乘之初門。然而通者共通之義,有二義:一者三乘共學之義。藏教之三藏四諦,十二因緣,六度,所學各異,而此教之三乘,三乘共學諦緣度,皆見當體即空之理。但以斷見思之正使,兼侵害習氣,自行化他共行,而分三乘之別,故名通。二者單就菩薩有通前通後之義。通教之菩薩有利鈍二種,鈍根之菩薩與前之藏教同證但空之涅槃,利根之菩薩,聞之而會不但空之義,遂聞後當體即空之說,而通於別圓二教所詮中道實相之理,為別教圓教之人。如此就菩薩有通前通後之義故名通教也。此二義中,佛之通教本意為使利根之菩薩,得通後之益也。四教儀曰:「通前藏教,通後圓教,故名通教。又從當教得名。謂三人同以無言說道,體色入空,故名通教。」
二轉依
相宗以第八識為迷悟之所依,性宗以真如為迷悟之所依。今轉第八識或真如之迷依,而為悟依,以得菩薩涅槃之二果,謂之二轉依。楞嚴經七曰:「如來無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轉依。」見轉依條。
三長齋月
又曰三齋月。於正五九之三月,自朔至晦持每日不過中食之戒也。長齋云者其月一月之間長續持齋也。梵網經下曰:「於六齋日年三長齋月,作殺生劫盜破齋犯戒者,犯輕垢罪也。」法苑珠林八十八曰:「提謂經云:諸天帝釋、太子使者、日月鬼神、地獄閻羅、百萬神眾等,其用正月一日五月一日九月一日,四布案行帝王臣民八夷飛鳥走獸鬼龍行之善惡,知與四天王。月八日、十五日、盡三十日,所奏同。無不均天下。(中略)除罪名定福祿故,使持此三長齋。」行事鈔資持記下三之四曰:「正五九月,冥界業鏡,輪照南洲,若有善惡,鏡中悉現。或云:天王巡狩四天下,此三月對南洲。又云:此三月惡鬼得勢之時,故令修時。」
大集會正法經
五卷,趙宋施護譯。大集會正法,以本經所說之法得名。佛在靈山,為普勇菩薩說之。次折伏尼犍外道。
看病
看護病人也。梵網經下曰:「若佛子見一切病病人,常應供養,如佛無異。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僧祇律二十八說看病人法,其中記世尊洗病比丘之事緣。四分律四十一亦記此事,記佛誡而言曰:「汝曹比丘,自今已後,應看病比丘。(中略)若有欲供養我者,當供養病人。」
壞相金剛陀羅尼經
一卷,元沙囉巴譯。此陀羅尼如金剛之堅利,能破壞一切煩惱魔障,故名壞相金剛。
我所
我所有之略,自身為我,自身外之萬物謂為我所有。有我之情者,以為自身外之事物,皆我之所有也。註維摩經五:「肇曰:我為萬物主,萬物為我所。生曰:有我之情,自外諸法,皆以為我之所有,是對我之法。」
慧懃
舒州人。姓江氏。字佛鑑。試經得度,讀法華所謂:「唯此一事實」之經文,有省。參五祖法演數年,恚其不印而去。後聞佛果克勤徹證,再還五祖山,大事畢了,為第一座。會太平靈源赴黃龍,舒州守臣孫鼎臣請令繼太平席。師既受五祖之衣法,法道大振。政和初,詔令住汴京智海。五年乞歸,住建康蔣山。賜紫衣及徽號。七年寂。世稱佛鑑慧懃。見續傳燈錄等。
波演那
Paryāyatana,又作波衍那,譯曰院。玄應音義十六曰:「波演那,梵言波衍那,此云周團郭舍,院也。」
一百八遍
念佛之徧數一百八也。一百八本為煩惱之數量。為對治此煩惱。故貫數珠一百八顆。為一百八徧之念佛。百八之曉鐘,亦此意也。見煩惱條下。
婆怛那
城名。慧苑音義下曰:「婆怛那,具云難陀婆怛那(Nandavardhana),言難陀者,此云嘉也。婆怛那者,增益也。其城在摩竭國內。」
一味瀉瓶
又曰瀉瓶。一瓶之水瀉於他瓶毫無餘雜遺漏,以譬師資相承無遺餘也。八宗綱要上曰:「佛滅百年寫瓶無遺。」
羅剎羅
Akṣara,譯曰字。玄應音義二曰:「字者文字之總名,梵云羅剎羅,譯言無異流轉,或云無盡無盡。是字字存紙墨可得不滅,(中略)凡有四十七字,為一切字本。」
僧尼
僧為梵語僧伽之略,雖通於男女,然但以名男子之出家者,尼為比丘尼之略,女子之出家者也。侯鯖錄曰:漢明帝聽陽成侯劉峻等出家,僧之始也。濟陽婦女等出家,尼之始也。
微密持經
無量門微密持門經之略名。
秘教
秘密之教法也。又謂之密教。總稱大日如來之教法。非顯露可說示者,故曰秘。亦曰密。二教論曰:「他受用應化身隨機之說謂之顯也。自受用法性佛說內證智境是名秘也。」又曰:「唯有自性法身以如義真實言能說是絕離境界。是名真言秘教。金剛頂等經是也。」
譬喻周
法華迹門三周說法之一。說火宅之譬喻,以化中根之一周也。見三周條。
鯨魚
梵云摩竭。一譯鯨魚。見摩竭條。
蓮華子
蓮華部之弟子也。胎藏界三部之一,金剛界五部之一。
拔提達多
Bhadradatta,王名。譯曰賢授。慧琳音義二十五曰:「拔提言賢,達多名授,即賢授王也。」
不輕
不輕比丘又云不輕菩薩。作出家沙門之形相,故云比丘,為大乘菩薩之根性,故云菩薩。具名常不輕。此比丘常修不輕之行,因受常不輕之稱,即釋迦佛往古之前身也。見常不輕菩薩條。
缽囉拏摩
十二合掌之第七,譯曰歸命合掌。大日經疏十三曰:「合十指頭相叉皆以右手指,加於左手指上,如金剛合掌也。此云歸命合掌,梵音云鉢囉摩合掌。」梵⃞Praṇāma。
深入
梵語曰尼延底,譯曰深入。貪之別名。貪能深入所欲之境,又能深入自心故名深入。法華經壽量品曰:「毒氣深入失本心故。於此好色香藥而謂不美。」名義集六曰:「尼延底,此云深入,貪之異名。樂著為貪。」
金襴衣
金縷織成之袈裟。又曰金色衣,金色氎衣,黃金氎衣,金縷袈裟。印度早已行之,佛母大愛道,上之於釋尊,其因緣散見諸經論。依賢愚經第十二,佛母摩訶波闍波提,於佛出家後,手自紡織,作金色之氎,既見佛,喜發心髓,持奉如來,如來不受,告憍曇彌,使持其氎往施眾僧。時波闍波提重白佛言:自佛出家,心每思念,故手自紡織,規心俟佛,唯願垂愍受之。佛言知母專心,欲以施我。然以恩愛心,則福不弘廣。若施眾僧,則得報將愈多。我知此事,故相勸。因使憍曇彌持其衣,施捨眾僧中,無欲取者。遂到彌勒前,彼受之被著,尋遊化於波羅奈,佛因授彌勒當來成佛之記云。雜寶藏經第五,大毘婆沙論第百七十八等,亦略記之。西域記第六,記佛在迦毘羅城南尼拘盧陀僧伽藍附近之大樹下,受姨母大愛道金縷袈裟,又中阿含經第十三,謂佛於彌勒比丘,授當來成佛之記畢,更命阿難持金縷織成衣來,授之彌勒,更使施佛法眾,其傳雖略異,而其事則似同也。菩薩瓔珞經第一,謂虛空神天叉手白言:過去諸佛,皆著織成金縷袈裟,亦如今日諸天所獻,菩薩(釋尊)即受八萬四千織成金縷袈裟,以道神力合為一袈裟著體,又長阿含經第三,佛般泥洹經卷下等,謂佛當欲般涅槃,向拘夷那竭城途次,阿羅漢弟福貴,以黃金氎衣上佛,佛愍受之,為說妙法,此與前大愛道所獻者,當為別事。又西域記第九,記佛當欲涅槃時,以曩日姨母所獻之金縷袈裟與諸法藏,皆付囑大迦葉。迦葉即承旨住持正法,結集已畢。至第二十年,欲自涅槃,乃登雞足山,於頂上三峰之間,捧佛袈裟,入於三昧,誓欲於當來慈氏世尊興世之時,授之彌勒,景德傳燈錄第一,亦承此說,雖云金縷僧伽梨衣傳於迦葉,而阿育王傳第四,付法藏因緣傳第一等,以之為糞掃衣,不作金縷。殆其所傳之殊乎。又法苑珠林第三十五,引西域志云:娑羅雙樹林邊,別有一床,釋迦佛塑像在上,右脅臥,身長二丈二尺四寸,以金色袈裟覆其上,今猶現在,數數放神光。據此可知王玄策渡天之時,佛涅槃像上,既有金色袈裟。是當與迦葉或彌勒傳持者有別。或別於佛滅後製之,以覆佛身也。傳說之異同,今難遽判其是非。支那似於中古以來用之,佛祖統紀第四十四,記宋真宗景德四年,詔使送金襴袈裟於惠州羅浮山中閣寺,奉釋迦瑞像,為國建祈福道場。當時金襴衣,似甚貴重,未弘行於世。佛祖歷代通載第三等,則云金皇統六年,賜清慧金襴僧伽梨大衣,又盧山蓮宗寶鑑序云:元元貞二年正月,以金襴袈裟賜大德,則僧侶被著金襴衣,當自此時始。
慢求羅
山名,譯曰尾。翻梵語九曰:「慢求羅山,譯云尾也,彌沙塞律第二。」梵⃞Lāṅgula。
千僧齋
趙宋神宗元豐三年正月於大內設千僧齋,施千袈裟千金剛經為慈聖太后薦福。見佛祖統紀四十五。
石之細碎者。聚砂為塔(故事)。法華經方便品曰:「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義楚十八曰:「異相云:五百童子,江岸聚沙為佛塔。江深瀑長,一齊溺死,生知足天。」
十義書
二卷,四明知禮著。
一切智藏
知一切者之意。佛之尊稱。善生經曰:「如來即是一切智藏。」
香水瓶
容閼伽水之瓶也。大日經疏八曰:「如香水瓶者,諸閼伽器亦然。當用金銀白琉璃等為垸,乃至商佉熟銅石木。或以樹葉新瓦,盛眾香水,置眾名花。」
一真無為
言一真法界之體為無為自然。楞嚴經八曰:「清淨無漏,一真無為,性本然。」長水義疏曰:體即真如。無漏清淨一真法界。此法界體。具如是無方妙用。故云本然。」
半齋諷經
早粥已過,午齋末及,在其中間諷經,謂之半齋諷經。
謂早粥已過,午齋未及,在其中間諷經也。見半齋諷經項。
四種貪
由貪愛之對境而別為四法:一顯色貪,於他人之身分及青黃赤色等顯現之色起貪著也。二形色貪,於長短矯媚等形相之色起貪著也。三妙觸貪,於自他身分細軟光滑等之觸起貪著也。四承事貪,於他人之趨承服事折旋俯仰等起貪著也。此四者皆為相應婬貪心。退治之法則觀四外不淨。瑜伽師地論二十六曰:「若於青瘀或於膿爛或於變壞或於䏺脹或於食噉,作意思惟,於顯色貪令心清淨。若於變赤作意思惟,於形色貪令心清淨。若於其骨,若於其鎖,若於骨鎖作意思惟,於妙觸貪令心清淨。若於散壞作意思惟,於承事貪令心清淨。如是四種名於婬貪令心清淨。」
毘藍園
佛生會為安置誕生佛以眾花莊飾之屋形,禪林稱為花亭,又名毘藍園。花亭之南面,揭額,題毘藍園之三字也。毘藍園之名,迦毘羅城藍毘尼園之省略也。
非心非佛
以是心是佛之語翻案而為一箇之公案者。無門關三十二則曰:「馬祖因僧問,如何是佛?祖曰:非心非佛。」碧巖四十四則曰:「僧問禾山:即心即佛即不問,如何是非心非佛?山曰:解打鼓。」宗鏡錄二十五曰:「心之與佛皆世間之名,是之與非乃分別之見。空論妄想,曷得真歸。所以祖師云:若言是心是佛,如牛有角,若言非心非佛,如兔無角,並是對待強名邊事。」
羯磨會
此為金剛界九會曼陀羅之中央會。亦曰根本會,成身會。此為示諸尊之本體者,故名成身會。於四曼中為大曼(為身相之全體故),然名之為羯磨會者,以於真實之人體上,作業之義勝故也。秘藏記鈔二說此會中有三十七尊,賢劫千佛二十天,四執金剛,一千六十一尊。
大悲觀音
台家所立六觀音之一。千手觀音之異名。見千手觀音條。又,觀音之總名。
輪燈
佛前吊垂之燈器也。其形為輪形,故曰輪燈。律中有輪燈,其製異。行事鈔下二之三曰:「若夜集闇須燈器,燈炷鐵著鐵柱,轉輪燈樹。」同資持記曰:「轉輪燈樹,謂作層輪,周匝安燈,機關運轉,形如樹焉。」廣弘明集三十六陳文帝藥師齋懺文曰:「十方世界若輪燈而明朗。」
功德遊
即法樂也。法事之後,以詩歌之朗詠等而遊也。
八十一品思惑
如上所言,見惑者頓斷之,思惑者漸斷之。漸斷之者聲聞乘為鈍根故,分十惑為九地之九品而分斷之也。九地者欲界五趣地為一,於此加色界之四禪地與無色界之四空處而為九地也,九品者此各地之思惑,為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乃至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之九品。故為八十一品。既斷見惑之聖者為預流果,更進而斷初地之一品乃至五品為一來向,斷六品已,為一來果。以有下三品之欲惑,尚一往來於人天故也。次後方斷下三品之惑為不還向,既斷已,謂之不還果,以不再還生於欲界故也。次後漸斷上二界八地之七十二品為阿羅漢向,正斷終,為阿羅漢果。阿羅漢者譯曰不生,以既斷盡八十一品之思惑不再受生於三界故也。見俱舍論十二。
見思惑條。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頓證毘盧舍那法身字輪瑜伽儀軌
一卷,唐不空譯。說四十二字之字輪觀。
傴和拘舍羅
見漚和拘舍羅條。
波利迦羅
衣名。見波伽羅條。
藥王
藥中之為最者。
慧思
台宗二祖南嶽慧思尊者,姓李氏。武津人。心愛法華,借本入塚,對經涕泣。夢普賢菩薩摩頂而去。所摩頂上,隱起肉髻。年十五,出家,文師授以心觀之訣,豁然大悟,得法華三昧。乃結庵大蘇山。時齊運將傾,思避其難。遂卓錫南嶽。靈瑞重沓,有諸天童以為侍衛。將順世,大集門人說法,苦切訶責。乃曰:若有十八人不惜身命修法華懺者,吾當供給。若無,吾當遠去。竟無答者,即端坐言佛來迎而化。
鞞婆沙論
十四卷,尸陀般尼阿羅漢造,苻秦僧伽跋澄譯。廣說有部之法相者。
無生觀
見二空觀條。
阿者麗
譯曰不動。出於大日經疏四。見阿遮羅條。
華色比丘尼欲先見佛
智度論十一舉翻名,謂之華色比丘尼。毘奈耶雜事存梵名,謂為嗢盋羅苾芻。又分別功德論謂之蓮華色尼。是為同一之蓮華比丘尼,佛自忉利天降下時,以神通變身為輪王,最初禮佛。後呵責提婆達多非法,遂為彼所打殺。見華色條。
法明道
眾生之淨心,生大慧光明,善照無量之法性,見諸佛所行之道,謂之法明道。大日經一曰:「法菩薩淨菩提心門,名初法明道。」同疏一曰:「法明者,以覺心本不生際。其心淨住,生大慧光明,善照無量法性,見諸佛所行之道,故云法明道也。」
位頭
禪林之稱,在於眾位之最上者。
慧力
五力之一。言智慧有能除煩惱之力用也。
他緣覺心
他緣大乘心與覺心不生心。十住心中之二心。
軍荼利明王羯磨印
先舒左手五指,以智押慧之甲,方願力之三指如三鈷之形。右手同作此印,以右押左而交臂。見圖印集三。
阿蘭若
Āriṇya,寺院之總名。是比丘之住處。又作阿蘭那,阿蘭攘,阿蘭若迦,阿練若,阿爛拏,阿練茹,曷剌䍲等。譯曰無諍聲,閑寂,遠離處。離人里五百弓之處。華嚴經一曰:「阿蘭若法,菩提道場。」大乘義章十五曰:「阿蘭若者,此翻名為空閑處也。」慧苑音義上曰:「阿蘭若言阿蘭那,正云阿蘭攘,此翻無諍聲。」玄應音義一曰:「阿蘭拏(友加反),或云阿蘭若,或云阿練若,皆梵音輕重耳。此云空寂,亦無諍也。」玄應音義三曰:「阿蘭那行,或言阿爛拏,正言曷剌䍲。曷,此云無。剌䍲,此云諍。名無諍也。曷,阿葛反,或苦曷反。」金剛頂纂要曰:「阿蘭那者,此云寂靜。」飾宗記五本曰:「阿蘭若迦,去村五百弓,云住無諍處人也。」可洪音義八曰:「阿蘭那,此云無諍,云空家也。」大日經疏三曰:「阿練若,名為意樂處,謂空寂行者所樂之處。或獨一無侶,或二三人,於寺外造限量小房。或施主為造,或但居樹下空地,皆是也。」四阿含暮抄上曰:「阿練茹。」
事智
對於理智而有事智。見理智條。
內著煩惱
見煩惱項。
劫跛劫跛夜帝
Kalpa‑kapayati,譯曰離分別,無分別。大日經疏一曰:「初云離一切分別者,梵云劫跛,次云無分別者,梵云劫跛夜帝。所以重言者,是分別之上更生分別義。」
發智六足
發智論與六足論也,薩婆多宗之根本論有七論,其中發智論最該博,故謂之身論。他六論名為足論。見阿毘達磨條。
婆栖
鳥名。大日經疏十六曰:「婆栖鳥似鵄小,黃土色,觜亦黃,是鸇類也。此鳥有秘身法也。」
四福田
一趣田,畜生。二苦田。貧窮困苦之人也。三恩田,父母等也。四德田,三乘之賢聖也。見俱舍論十八。
懊惱三處經
長者子懊惱三處經之略稱。
按摩
涅槃經二十九曰:「按摩故,得手軟相。」
不動慈救咒
不動尊之慈救咒也。見不動明王條。
降三世與釋迦如來
理趣釋降三世品曰:「毘盧遮那佛,於閻浮提,化八相成佛,度諸外道。」是以釋迦為大日之正法輪身之意。十八會指歸曰:「示現釋迦牟尼佛,降於閻浮提,變化身八相成道,皆是普賢菩薩幻化。」(普賢即金剛薩埵),是以釋迦為金剛薩埵示現之意。而為降三世之大日教令輪身也。金剛薩埵之忿怒身,如上所示,故釋迦與降三世,就其能變而言,同一體也。
六道集經
八卷,吳康僧會譯。如來往昔行菩薩道時之六波羅蜜行也。
恭敬施
三施之一。向他為恭敬禮拜等也。智度論十二曰:「恭敬施者:信心清淨,恭敬禮拜。將送迎逆,讚歎供養。如是等種種,名為恭敬施。」
祖元
字子元,號無學,宋慶元府人,年十四至徑山參佛鑑,年十七有所省悟。佛鑑寂後,徧歷諸處。年三十六,了然大悟,更無餘蘊。太傅賈似道,聞元道譽。引使住天台山真如寺,元開堂酬佛鑑之恩,居七歲,侵於北虜兵戈,去而至溫州雁蕩,兵役壓溫境,舉眾逃竄,元獨兀坐堂裏,虜首欲加刃,元不動,述一偈曰:乾坤無地卓孤筇。喜得人空亦法空。珍重大元三尺劍。電光影裏斬春風。群虜感悔,作禮而退。明年還天台山,為天童寺首座。日本弘安二年建長寺缺席。平時宗發使幣,求明宿,明州太守以元應之。弘安五年時宗創圓覺寺。請元為開山第一祖。同九年九月三日寂,壽六十一,諡曰佛光禪師。
迦夷羅
見迦夷項。
三祇百劫
菩薩在三阿僧祇劫間,修六度之行,更於百劫間修感三十二相之福業,乃成佛。俱舍論十八曰:「於三無數劫各供養七萬五六七千佛。」又「餘百劫方修各百福莊嚴。」止觀三曰:「三阿僧祇修六度行,使功德身肥,百劫種相好獲五神通。」釋籤四曰:「三藏菩薩明位為三,初三祇位,次百劫,三佛果位。」
不落因果
從容錄第八則曰:「有學人問:大修行底人還落因果也無?對他道不落因果。」砂石集一曰:「未聞耶,彼不落因果之一句既得五百生狐身。」百丈野狐之因緣也。見百丈條。
韋陀輸
Vitāśoka,又Vigatāśoka,達磨阿輸迦王之弟。智度論二十謂之韋駄輸,阿育王經三謂之毘多輸迦,阿育王傳二謂之宿大哆。善見律二謂之帝須。由阿輸迦之方便為七日王,遂發心者。阿育王經三言阿育王之弟毘多輸迦,信外道之法,謗王供養佛僧,王告大臣言:我弟信外道之言,我當以方便使入佛法,我今入浴,脫天冠及寶衣,汝當以我衣冠為弟莊嚴使昇王座。大臣如王言,王出見之,大怒,欲殺之,大臣諫曰:是王之弟,願王忍辱。王曰:我忍辱七日,使彼為王,而殺之。乃七日內使恣意受五欲。一日過已,使旃陀執刀立門告曰:一日既過,餘六日在,當死。如是七日已,王問曰:汝王七日,種種伎樂,汝數數見聞耶?答曰:我都不見不聞,旃陀羅日日執刀高聲唱曰:七日中,已幾許日過,爾許日當死,我聞此聲雖為閻浮提王得妙欲五妙,以憂深故,不見不聞。於是王為說種種生死苦法。王弟遂發心出家,證阿羅漢果。
五百生
又曰五百世。為長時之套語。自五百本生經(齊永明年中摩訶乘譯,今無)起。
六物圖
佛制比丘六物圖之略名。一卷,宋元照著。
大祖
師之師也。
因十四過
因明三支作法中,因支上所顯十四種之過誤也。一,兩俱不成。二,隨一不成。三,猶豫不成。四,所依不成。五,共不定。六,不共不定。七,同品一分轉異品徧轉不定。八,異品一分轉同品徧轉不定。九俱品一分轉不定。十,相違決定。十一,法自相相違。十二,法差別相違。十三,有法自相相違。十四,有法差別相違。參照三十三過條。
阿㝹樓駄
見阿那律條。
十六
華嚴以十數為滿數,攝無量無盡,真言密教以十六數表圓滿無盡。故畫胎藏界之曼荼羅,其中臺八葉院最少之極,為十六指,其十六者眾生肉團心之八葉曼荼羅也,此八葉開人法而有八種善知識之人與八種金剛慧印之法。以成十六之數也。大日經疏五曰:「內心白蓮華,此是眾生本心,妙法芬陀利華秘密標幟,華臺八臺八葉圓滿均等,如正開敷形。(中略)正方四葉是如來四智,隅角四葉是如來四行,約此現為八種善知識,各持金剛慧印。(中略)如是十六法,一一皆等法界,乃至無有少分不平等處,故其標相亦與冥符,略攝如來萬德以為十六指,申而長之則無量無邊,故此曼荼羅極小之量劑十六指,大則無限也。」義釋曰:「人法各八故成十六。」演密鈔五曰:「四智四行八種善知識並各持金剛慧印故成十六法也。」出生義曰:「厥有河沙塵海數量,舉十六位焉,亦塵數之義出於此矣。」其他金剛界之十六大菩薩,十六尊,十六執金剛神,十六天神,顯經所說之十六菩薩十六居士等,總以十六之數該攝一切。般若之十六空,月之十六分等,皆依此意。
法華入疏
七卷,四明智威撮略天台之文句合入於本經者。
法相四善根
法相大乘於真唯識觀之前加行,依明得定,明增定,印順定,無間定之四定,而發四尋思四如實之觀智,如其次第,為煗,頂,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見四尋思觀條。
妙吉祥菩薩所問大乘法螺經
一卷,趙宋法賢譯。大乘百福相經之略譯。
至相尊者
即華嚴第二祖智儼也。見智儼條。
講宗
除禪宗律宗。其他諸宗謂之講宗。以多講說經義也。禪宗之指稱。
界身足論
六足論之一。見阿毘達磨條附錄。
十五尊
真言行者以十五尊而成一身:第一以根本命金剛為行者之名。根本命金剛者,五部中金剛薩埵之名,是為根本。故下文謂極秘密中秘,此名五部源。命者名也,言意為命世之金剛薩埵,於五薩埵中隨取其一也。明為縛曰吽。第二以釋輪為座,天帝釋也,一名因陀羅,此云帝,又曰主。居妙高山頂善法堂中,有常住金剛界大曼荼羅三十七尊。此曼荼羅為釋輪,輪者方壇也,名為大因陀羅,是地地之名也。行者當住於堅勝金剛座妙高山王頂大因陀羅輪壇上,明為斫羯羅。第三第四兩尊之多羅為二目。第五毘俱胝為耳。此二尊,是觀音之眷屬也。下文謂多羅毘俱胝,並是羯磨部。於此攝羯磨部四菩薩,此金剛界在西向東,故以西方二尊為耳目,能以此身作事業,故屬於羯磨部。明為多羅,斫芻,必哩俱胝。第六吉祥為口舌,是文殊也,又為蓮華部之利菩薩。行者在東向西,故又以西方尊為口舌。此文殊者,般若藏也。故為行者口舌而作轉法輪。此攝賢劫十六尊等,明謂為曼殊室利耶。第七喜戲為鼻端,是金剛喜戲菩薩也。舉初之一而攝八供養菩薩,故下文謂喜戲名供養,明為縛日羅囉底。第八金剛,第九觀自在,以此二菩薩為兩手臂。於此二菩薩攝金剛蓮華部八菩薩,故下文云右臂觀音部,左臂金剛業。右者慧,故為蓮華開覺;左者定,故為金剛降伏。明為纈唎(觀音),吽(金剛)。第十三世,第十一不動尊,以此二明王為兩膝腳。於此二明王攝四攝菩薩,故下文云三世不動尊,即名四攝智。右觀不動,左觀降三世,即菩提心調伏降魔之四攝也。於此使者眾攝五大尊及塔下方之諸執金剛神等,明為悉但隸路枳也(三世),左摧吽(不動)。第十二心為徧照尊。雖於五部佛中隨得何佛,然必以大日為五佛心,明為鍐。第十三臍為虛空眼,此佛眼佛母菩薩能攝破七曜二十八宿一切天,故下文謂虛空眼外持。佛母能孕諸佛,故為行者之臍,明云欠室利。第十四虛空寶為冠,於此虛空藏菩薩攝寶部之四攝菩薩,故下文謂頂上摩尼屬。五輪持身時,頂為空輪,故為虛空寶。大日經謂諸菩薩欠字安頂上者,即此義也。明為阿迦捨麼隸。第十五相好為金剛日,此寶部金剛光菩薩,是一切如來自性之光明,故為行者之相好。下文謂金剛光彼岸,於此攝四攝四波羅蜜菩薩,是如來四八之相好,能徧攝法界之相好,明云帝儒吽。以此十五尊共為一佛身。如世月團圓,佛性亦如月。此十五尊能攝五部三部三十七尊,互為同體,更無二味,通能成五部五法。出於瑜祇經金剛薩埵菩提心內作業灌頂悉地品同疏。
跋闍羅婆羅
Vajrabala,三藏法師名。譯曰金剛堅。見續高僧傳二。
數息觀
五停心觀之一。數出入之息,停止心想散亂之觀法。梵名,阿那波那。見阿那波那條。
善見律毘婆娑
十八卷,蕭齊,僧伽跋陀羅譯。小乘律部五論之一。廣釋四分律者。巴Samantapāsādikā。
破地獄偈文
宗鏡錄九曰:「纂靈記云:京兆人,姓王失其名。原無戒行,曾未修善因,患病致死。為二人引至地獄,於地獄門前見一僧,云是地藏菩薩,乃使誦偈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華嚴經夜摩天宮品,覺林菩薩之偈)。菩薩授經已,謂之曰:誦得此偈,能破地獄之苦。其人誦已,遂入見王。王問此人有何功德?答云:唯受得一四句偈。具說如上。王遂放逸,誦此偈時,當聲至處,受苦之人,皆得解脫。」又謂無量壽經之「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文。漢朝玄通律師,破戒到閻魔廳。誦此文,閻魔禮拜。又法華經譬喻品之「如來已離,三界火宅。寂然閑居,安處林野。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眾生,悉是吾子。而今此處,多諸患難。唯我一人,能為救護。」又壽量品之「每自作是念,以何令眾生。得入無上道,速成就佛身。」為破地獄之文。又密咒圓因往生集有智炬如來心破地獄咒。陀羅尼也。
無生身
佛之法身無生滅,故云無生身。涅槃經九曰:「如來實性喻如彼月,即是法身,是無生身。」觀經玄義分曰:「定散等迴向,速證無生身。」
顯道釋義
三論四釋之一。見四釋條附錄。
四不可輕
雜阿含經四十六記佛對波斯匿王說四不可輕:一太子雖小,當為國王,是不可輕。二蛇子雖小,毒能殺人,又不可輕。三小火雖微,能燒山野,又不可輕。四沙彌雖小,能得聖而有神通,最不可輕。智度論二十二亦說之。
迴向門
往生論所說五念門之一。為往生淨土行往相與還相之二種迴向而成就大悲心也。
十二燈
陀羅尼集經六千轉陀羅尼軌救病人法之供養物,「果食十盤燃十二燈」也。蓋取供藥師十二神將之意。
三妄執
密家所立。於六大惑中除見惑,以其餘貪瞋痴慢疑五大惑倍倍五度而得百六十心。
根本大樂經
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之略名。
乃至一念
舉極少之念而攝多念也。無量壽經下曰:「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
迦絺那月
又作迦提月,迦栗底迦月,羯栗底迦月,迦利邸迦月,迦剌底迦月,迦哩底迦麼洗Kārttika等。安居竟之明日,三十日間,為比丘受迦絺那衣之時,故以之名月。但配月有新舊之別,南山舊譯家,以四月十六日(陰曆)為前安居之入日,故七月十五日為安居竟日,自其翌日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之三十日,為迦絺那月(此功德衣限於前安居之人)。行事鈔上之四曰:「若四月十六日結者,至七月十五日夜分盡訖,名夏竟。至明相出十六日後,至八月十五日已來,名迦提月。」玄奘義淨新譯家以五月十六日為前安居之入日,故八月十五日為竟日,自其翌日至九月十五日為迦提月。寄歸傳二曰:「八月十六日,即是張羯絺那衣日。」同二曰:「從八月半已後,名歌栗底迦月。江南迦提設會,正是前夏了時。」如此舊譯家,涉於八月之前半,又新譯家,跨於八月與九月之兩月,故八月又翻九月。飾宗記六末曰:「迦栗底迦,舊名迦提者訛,八月也。」西域記二曰:「頞濕縛庾闍月,迦剌底迦月,末伽始羅月,當此從七月十六日至十月十五日。」慧琳音義十一曰:「迦利邸迦,唐言昴星。每年九月十五日,月臨昴宿故。取此星為九月名,古名迦提,訛略不正也。」
夜摩
Yāma,具曰須夜摩Suyāma,蘇夜摩。欲界六天中第三天名。舊曰燄天。譯言時分,善分。以善知時分受五欲之樂故也。智度論九曰:「夜摩名善分天。」探玄記六曰:「夜摩者,若具云蘇夜摩。蘇者,此云善也。夜摩者,此云時也。」佛地論五曰:「夜摩天者,謂此天中隨時受樂,故名時分。」俱舍光記八曰:「夜摩天,此云時分,謂彼天處時時多分稱快樂。」
鬼官之總司曰夜摩。即閻摩也。夜摩,閻摩,梵語之轉也。見琰摩條。(CBETA註:疑為見琰魔條)
大雲請雨經
本名大雲經請雨品第四十六,一卷,宇文周闍那耶舍譯。請雨經四譯之一。
勒沙婆
三仙之一。三仙者,釋迦佛出世以前,盛行於天竺之三種外道仙人也。勒沙婆,譯曰苦行。即尼犍子外道,又云離繫外道。止觀十曰:「勒沙婆,此翻苦行。計因中亦有果亦無果。」同輔行曰:「勒沙婆,此云苦行。未知出時節,以算數為聖法,造經亦有十萬偈,名尼犍子。」百論疏上之中曰:「勒沙婆者,此云苦行仙。其人計身有苦樂二分,現世併受,苦盡而樂法自出,所說之經名尼犍子,有十萬偈。」梵Ṛṣabha。
波吒釐
Pāṭaliputra,又作波吒釐子,波吒利弗,波吒羅,波吒梨耶,波羅利弗多羅,巴連弗。本為樹名。遂以名城,摩竭陀國之帝都也。初云拘蘇摩補羅城,後改名波吒釐子城,以此城為波吒釐樹之神子而築也。阿輸迦王於是建都。西域記曰:「昔者人壽無量歲時,號拘蘇摩補羅城(Kuśāgārapura巴Kusumapura)(唐言香花宮城),王宮花多,故以名焉。逮人壽數千歲,更名波吒釐子城(舊曰巴連弗邑,訛也)。」玄應音義二十五曰:「波吒釐,亦云波吒梨耶,舊言巴連弗,訛也。是一華樹名,因此花樹以目城。」智度論三曰:「佛涅槃後,阿闍世王以人民轉少故捨王舍大城,其邊更作一小城,廣長一由旬,名波羅利弗多羅。」宗輪論述記曰:「波吒釐子城者,波吒釐者,樹名也。子者,樹之兒也。城因樹兒以立,故名波吒釐子。」慧琳音義十曰:「波吒羅國,亦波吒釐。」善見律一曰:「波吒利弗國阿育王。」
八陽神咒經
一卷,西晉竺法護譯。為八佛名號經之異譯。
聲聞藏
二藏之一。見藏條。
身土
凡聖之依正二報也。身為正報,土為依報。
不覺
一切眾生,自己心性之平等覺悟,名曰不覺。一切之凡夫地是也。為不覺故造業,受生死之果也。起信論曰:「所言不覺義者,謂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其念。」
蘇泥怛羅
Sunetra,夜叉名。譯曰妙目。見大孔雀經中。
十因
一隨說因。於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惑業繫縛之法,及不繫縛之法,隨其見聞覺知而起言說,是名隨說因。二觀待因。諸有情欲求三界有繫縛之樂,及出世間不系縛之樂,於彼之所緣或為求得,或為受用,觀彼而對此,是名觀待因。三牽引因。由淨不淨之熏習,三界善惡諸行,於可愛不可愛之趣中,牽引可愛不可愛之自體,是名牽引因。四生起因。三界可愛不可愛之一切惑業繫縛之法,各由自種生愛,能潤種種,為潤愛,由此而先所牽引之可愛不可愛自體生起,是名生起因。五攝受因。三界之惑業繫縛之法,及不系縛之法,悉為真實之見所攝受,是名攝受因。六引發因。欲界繫縛之善法能引欲界繫縛之諸勝善法,又能引色界無色界繫縛及不繫縛之善法,乃至無色界繫縛之善法,能引無色界之諸勝善法及不繫縛之善法,是名引發因。七定異因。三界繫縛諸法及不繫縛法,自性功能有差別,是名定異因。八同事因。由自性功能之和合,生三界繫縛之法及不繫縛之法,亦成辦和合,是名同事因。九相違因。三界繫縛之法及不繫縛之法將生時,若有障礙現前,則不得生,是名相違因,十不相違因,三界繫縛之法及不繫縛法將生時,若無他障礙,現前則便得生,是名不相違因。見瑜伽論五。
長翁
宋明州天童山如淨禪師,號長翁,雪竇鑑禪師之法嗣也。幼岐巍,長學出世之法,鑑使參雪竇,看庭前柏樹子之話有省。呈頌曰:西來祖意庭前柏,鼻孔寥寥對眼睛,落地枯枝纔𨁝跳,松藿亮鬲笑掀騰。鑑領之,出世屢遷名剎,後奉勅陞天童。某年寂,壽六十六,全身塔於本山。見會元續略一上,僧譜三十五。
六字供
與六字法同。
龍神八部
八部眾中以天及龍為魁,故曰天龍八部,又曰龍神八部。如言詩書六經。見八部眾條。
不見
眼不能見者有四種,見四不見條。
法華堂
具名法華三昧堂。以普賢菩薩為本尊,而修法華三昧之所也。
十一根
數論師所立。見數論條。
毘目叉
Vimokṣa,巴Vimukti,又云毘木叉,毘木底。譯曰解脫。離惡法也。探玄記十八曰:「毘目叉,此云解脫。」華嚴疏鈔五十四曰:「梵云毘木底,此云解脫。」大乘義章一曰:「無為解脫直名木叉,又有為解脫為毘木叉。」
精進信
十信之一。
慧月
勝論外道中,初立十句義之人也。唯識述記一末曰:「其苗裔,名曰慧月,立十句義。」見衛世師條。
祇林
祇陀林之略。
羅剎私
Rākṣasi,女性之羅剎也。見羅剎條。
義天目錄
本名新編諸宗教藏總錄,二卷,海東傳華嚴大教沙門義天著。為目次諸家之章疏者。是章疏目錄之嚆矢。自序曰:「開元中,初有大法師,厥號智昇。刊落訛謬,刪簡重復,總為一書,曰開元釋教錄。凡二十卷,最為精要。議者以為經法之譜,無出昇之右矣。住持遺教,莫大焉。予掌窮謂(按窮謂二字,疑原本有誤,無從攷正,今仍之),經論雖備,而章疏或廢,則流衍無由矣。輒效昇公護法之志,搜訪教迹,以為己任。孜孜不捨,僅二十載於茲矣。今以所得新舊製撰諸宗義章,不敢私秘,敘而出之,後有所得。亦欲隨而錄之,脫或將來編次函帙,與三藏正文,垂之無窮,則吾願畢矣。
身城
身者心之城廓,故云身城。涅槃經一曰:「頭為殿堂,心王居中,如是身城,諸佛世尊所棄捨,凡夫愚人常所味著。」
妙音鳥
迦陵頻伽,一譯妙音鳥。
憍睒彌
與憍嘗彌同。國名。見俱睒彌條。
華嚴懸談會玄記
四十卷,元普瑞著。
壞見
如提婆雖犯五逆,然有天王如來之別記。是為壞行之人,非為壞見之人也。如善星比丘無惡行,然依撥無之邪見,墮獄無出期。是為壞見之人,非為壞行之人也。大集地藏十輪經五曰:「有戒壞見不壞,有見壞戒不壞,有戒見共壞。」
法華八講會
分八座講讚法華經八卷之法會也。
外教
佛法以外之教。印度有九十五種之外道,支那有九流百家等。佛祖統記三十九曰:「沙門道安作二教論,以儒道九流為外教,釋氏為內教。」二教論曰:「聚雖一體而形神兩異,散雖質別而心數不亡。故救形之教,教稱為外。濟神之典,典號為內。」又。治心之術,名為內教。修身之教,名為外教。
長缽
比丘於一個鐵鉢之外。畜多餘之鐵鉢,曰長鉢。比丘若得長鉢,則於十日以內,不得不作淨施之法。若不作之,而過十日,則結罪如長衣。
東方最勝燈王如來助護持世間神咒經
一卷,闍那崛多譯。佛在祇園,東方之最勝燈王如來遣菩薩至此,使說神咒。
三種示導
菩薩見地獄之苦而救之,有三種之示導:一、神變示導,現神通之力而救苦者,是屬於身業。二、記說示導,念念記憶不忘而說法,以救苦者,是屬於身業。三、教誡示導,起慈悲之心,教誡說法以救苦者,是屬於口業。見般苦經四百六十九。
阿字
見阿條。
真境
真理之境界也。維摩經序曰:「冥心真境,既畫環中。」
魔道
邪鬼天魔之世界也。道如云餓鬼道畜生道,彼等往來之道途也。楞嚴經六曰:「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婬,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止觀一曰:「若其心念念欲大威勢,身口意纔有所作,一切弭從,此發欲界主心,行魔羅道。」
蓮臺
蓮華之臺座,諸佛菩薩及念佛行人往生彌陀淨土者之所托也。往生要集上本曰:「大悲觀世音申百福莊嚴手,擎寶蓮臺至行者前,(中略)當知草菴瞑目之間,便是蓮臺結跏之程。」
三歸五戒慈心厭離功德經
一卷。失譯人名。即中阿含須達多經之少分。
天皇
唐荊州天皇寺之道悟禪師。石頭希遷之法嗣也。見傳燈錄十四。
周羅
玄應音義二曰:「周羅,此譯云小寶也。」梵Ktudra,巴Culla。
深坑
深奧之坑穴,一墮,則終不能出,以譬二乘證涅槃者及斷善根之人。華嚴經如來出現品曰:「佛子,如來智慧大藥樹王,唯於二處不能為作生長利益。所謂二乘墮無為廣大深坑,及壞善根非器眾生溺大邪見貪愛之水。」
婆藪槃豆
又曰婆藪盤豆、筏蘇盤豆、伐蘇畔度、筏蘇畔徒、婆藪槃陀Vasubandhu,世親(舊曰天親)菩薩也。西域記五曰:「筏蘇畔度菩薩,唐言世親,舊曰婆藪盤豆。譯曰天親、訛謬也。」唯識樞要上本曰:「伐蘇畔徒菩薩,唐言世親,無著菩薩同母弟也。」俱舍光記一曰:「俱舍論者筏蘇槃豆之所作也。筏蘇為世,槃豆為親,印度有天俗號世親,世人親近供養,故以名焉。菩薩父母從所乞所為名也。舊譯為天,此翻謬矣,若言天應號提婆也。」百論疏一曰:「婆藪,外國亦名和順。付法藏經云:婆藪槃陀,善解一切修多羅義。婆藪云天親。天親者,本是天帝弟。遣其生閻浮提伏修羅也。」
天神名,外道所事之毘瑟拏等天神,能救世住世,故名世天,又世人親近供養,故稱世親天。宗輪論述記上曰:「筏蘇者世義,外道所事毘瑟拏天亦名筏蘇,能救世故。世間父故,世導師故,住於世故。」俱舍神泰疏一曰:「奘法師譯婆藪此云世,槃豆此云親,謂西方有天廟是婆藪天廟也。其婆藪天像,多為世人親近供養,西方呼為世親天。」
鞞禮多
Preta,餓鬼之梵名。見薜荔多條。
地論宗
為依學十地論之宗,故名。此論談六相圓融,明一乘佛性,雖同華嚴,而立三祇成佛,不許一念成佛是故非圓教也。十地論者,與華嚴經第六會十地之一品,別行之十地經釋論也,有堅慧,金剛軍,世親之諸論,今所取者,世親之十地論也。梁代光統慧順道慎諸師盛講衍之,及中唐華嚴宗勃興,此宗遂廢退。
念著
念妄念之心境而執著也。占察經下曰:「但以眾生無明痴闇,熏習因緣,現妄境界,令生念著。」
五部大疏
見五大疏條。
慢使
十使之一。慢惑驅使人之身心也。
按指
押指也。楞嚴經四曰:「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長水之義疏曰:「無生智合無相理,大用顯現。」
面王比丘
弊衣第一之比丘。增一阿含經三曰:「著弊惡衣,無所羞恥,所謂面王比丘是。」
量等
量等身之略。
慧果
唐青龍寺慧果阿闍梨,真言宗之第七祖,大廣智不空三藏之付法入室也。永貞元年十二月寂,壽六十。見付法傳。
瞿伽離
Kokālika,巴Kokāliya,又作俱迦離,仇伽離,瞿迦離,俱迦利。比丘名。譯曰惡時者,牛守。提婆達多之弟子。大寶積經二曰:「俱迦利比丘(唐言惡時者)。」慧琳音義二十六曰:「瞿伽離,亦云瞿波離,亦云瞿和離,此云牛守。」
一切智船
乘人而運於一切智地岸之船。即佛也。教行信證文類二曰:「能流入願海,乘一切智舟。」
六轉依
轉依從所得之位,分為六種:一,損力益能轉,三賢資糧位與四善根加行位之轉依也,此位未斷種子,未證真如,原非轉依,但依勝解慚愧之二力,能損本識中染種之勢力,益本識內淨種之功德,故名為轉依。二,通達轉,為見道位之轉依,由此已去,為斷惡證理,則真實之轉依也,但為分證。三,修習轉,修道位之轉依也。四,圓滿轉,妙覺位之轉依也。五,下劣轉,二乘所得生空之菩提涅槃也。六,廣大轉,大乘所得生法二空之菩提涅槃也。見百法問答鈔八。
見轉依條。
通念佛
對於別念佛而言。通三世諸佛之名號而稱之也。
阿吒婆拘咒經
阿吒婆拘鬼神大將上佛陀羅尼經之略。
僧寶
三寶之一。三乘聖眾,既發真無漏智,為世所歸敬之福田者。若舉似寶,則宜悉取發心己上。
各據一義
各據一門而立義也。俱舍光記一之餘曰:「各據一義,並不相違。」
鸚鵡車
古禪師語,設有人,道得言語尖新,而無實行,謂之鸚鵡車。見琅琊代醉編三十二。
天眼
五眼之一。為天趣之眼,故名天眼。以色界四大所造清淨之眼根前知麤細遠近一切之諸色,及眾生未來生死之相者。此有修得生得之二種,在人中依禪定於肉眼上彼修得淨眼者,謂為修得之天眼,生於色界諸天自得此淨眼者,謂為生得或報得之天眼。智度論五曰:「於眼得色界四大造清淨色,是名天眼。天眼所見自地及下地六道中眾生諸物,若近若遠若麤若細諸色莫不能照。是天眼有二種:一者從報得,二者從修得。」大乘義章二十本曰:「天趣之眼,故名天眼。」觀無量壽經曰:「未得天眼,不能遠觀。」無量壽經下曰:「天眼通達,無量無限。」
天眾
總稱梵天帝釋等凡屬天部之種類。
普徧三昧
見普等三昧條。
曇無德戒本
四分比丘戒本之異名。
名別義通
天台之目。借別教之法門而明通教之義也。如於菩薩位之十地,分配見思二惑之斷惑,或分配二乘之果,總之名為別教,而義為通教也。止觀六曰:「別名名通家共位者,舊云三地斷見,或言四地斷見,或言六地斷思盡,或言七地斷思盡。(中略)今言經借別義顯通耳。」從華天一乘家之宗義言之,剛法相三論之宗義為天台通教之分際也。然其所明之行位,取別教所屬之五十二,故自台家見之,則總為名別義通也。
一法身
一個之法身。華嚴經十三曰:「一切諸佛身,惟是一法身。」見法身條。
法眼淨
分明見真諦謂之法眼淨。通於大小乘言之。小乘為於初果見四真諦之理,大乘為於初地得無生法忍。增一阿含經一曰:「三萬天人得法眼淨。」無量壽經下曰:「得清淨法眼。」維摩經佛國品曰:「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大經慧遠疏曰:「見四真諦,名淨法眼。」註維摩經一:「肇曰法眼道,須陀洹道也。始見道迹,故得法眼名。」同嘉祥疏曰:「云法眼淨者,小乘亦法眼,大乘亦法眼。小乘法眼即初果見四諦法名法眼,大乘法眼初地得真無生法故云法眼。」
天真
天然之真理,非人之造作者。止觀一曰:「法門清妙,為天真獨朗,為從藍而青。」同輔行曰:「理非造作故曰天真,證智圓明故云獨朗。」寶鏡三昧歌曰:「天真而妙,不屬迷悟。」安樂集上曰:「理出天真,不假修成,名為法身。」
身器
身是受諸法之器,故云身器。行事鈔上三之一曰:「身器清淨。」
思大
南岳尊者慧思,從陳帝受大禪師之號,因云思大。更尊而云思大禪師,或云思大和尚。佛祖統紀六曰:「帝可之,令隨師還山。將行,餞以殊禮,稱為大禪師。思大之名,蓋得於此。」
九河發心
同於九河供佛。
祖師會
禪苑於歲旦陳列列祖之遺像及書畫等,使眾人拜觀,稱為祖師會。
僧家
猶言僧門。
賓頭盧經
請賓頭盧經之略名。
鎮頭迦
Tinduka,譯曰柿。止觀十曰:「有害無害,譬如迦羅鎮頭二果。」牟梨曼陀羅咒經曰:「鎮頭迦木,此云柿木。」慧琳音義二十五曰:「鎮頭迦果,古譯云狀,同此方柿木之類也。」西域記二曰:「鎮杜迦果。」梵語雜名曰:「底朵覩娑。」見迦羅鎮頭條。
塵剎
塵數之世界也。剎為梵語國土之義。往生要集上末曰:「普入一切塵剎作諸佛事。」正信偈曰:「超日月光照塵剎。」
菩提心論
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之略名。
略論安樂淨土義
一卷,梁曇鸞作。或言文義非無取捨,恐是別人之作。
天督
即印度之訛。
轉化
與遷化同。轉教化於他土之義。又為遷轉變化之義,謂命終之變也。無量壽經下曰:「是二菩薩於此國土,修菩薩行,命終轉化生彼佛國。」
耆闍
譯曰鷲,見智度論三。
耆闍崛之略。山名。見耆闍崛項。
密壇灌頂
設曼陀羅之道場而行灌頂式也。見灌頂條。
天台四教儀
一卷,高麗沙門諦觀撰。以灌頂之八教大意為宗,更詳名相,且略前三教之十乘而明圓教之十乘。本書之註述如下:天台四教儀集註十卷(元南天竺沙門蒙潤集),科天台四教儀一卷(元南天竺沙門蒙潤科),天台四教儀註略二卷(明雲間沙門文石註)。
三階教
見三階佛法條。
通披
見通兩肩法條。
壞衲
壞色之衲衣也。比丘之法衣以木蘭等不正色染壞之,謂之壞。納綴種種之雜片而造之,謂之衲。因而指比丘之袈裟或比丘,謂之壞衲。祖英集上曰:「壞衲之外皆清墮。」(此指迦葉尊者,為頭陀第一,常著壞衲)。
說戒
律之作法,每半月終,其日集大眾,讀戒經,又於半月間令憶出所犯之罪,而說其罪,以長善除惡。梵曰布薩。譯言淨住,長淨。是就其功能而名之者。就其日之作為則曰說戒,就比丘之懺悔則曰說罪。此說戒秘密,不受具足戒者,不使得聽。行持鈔上四曰:「布薩此云淨住。」寄歸傳二曰:「言說罪者,意欲陳罪說己先愆,改往修來,至誠懇責。半月半月為褒灑陀,朝朝暮暮憶所犯罪。褒灑是長養義,陀是淨義,意明長善淨除破戒之過,昔云布薩者訛略也。」涅槃經三曰:「有一童子不善修習身口意業,在屏隈處盜聽說戒,密迹力士承佛神力以金剛杵碎之如塵。」
僧官
僧官之公任始於支那。後秦姚萇以僧䂮為僧正,後魏皇始年中以法果為沙門統,是支那僧官之始也。見僧史略中。
以僧為在家者之官也。事物紀原七曰:「自隋文帝以沙門彥琮為翻經館學士,後始命僧以官。及唐又以不空為開府儀同三司試鴻臚卿。宋朝會要曰:太宗時法賢,雍熙四年加試光祿卿階朝散大夫。注太祖朝僧元藹亦加朝散大夫階也。」
四種諍
與四諍同。見四滅諍條。(CBETA註:疑為見七滅諍條)
無上忍
堪受真理之智謂之忍。有無上忍,寂滅忍等。無上者嘆稱之語。寶積經二十二曰:「速至大安穩,成就無上忍。」
十忍之一、信受無常之理而不疑也。
五果迴心
小乘五果之聖者,迴心轉於大乘之年限,各有差異。涅槃經謂須陀洹果之聖者,得涅槃經八萬劫,斯陀含果經六萬劫,阿那含果經四萬劫,阿羅漢果經二萬劫,辟支佛經十千劫。姑證大乘之佛果。
五種惡病
佛在世時毘耶離城有五種之惡病流行:一自眼出血,二自耳出膿,三自鼻流血,四舌噤無聲,五所食之物變為麤澀。見請觀音經,輔行二之二。
蓮胎
念佛往生彌陀淨土之人,皆在蓮華內而生,恰如母胎,故曰蓮胎。蓮宗寶鑑八曰:「當生淨土,入彼蓮胎,受諸快樂。」五會讚曰:「十念蓮胎雖住劫,華開還得悟無生。」元照觀經疏下曰:「當知今日想佛之心,相好果德,悉已具足。蓮胎孕質,即是此心。果證菩提,不從他得矣。」小經聞持記曰:「一念神識,托彼蓮胎。」
大集經
具名大方等大集經。大方等為大乘經之通名。佛在欲色二界中間廣集十方之佛菩薩,說大乘之法,謂之大集經。前後諸師,各譯一部分,無全本。高麗藏本收諸師譯本為一部,有六十卷。其中前二十六卷及三十一卷至三十三卷之日密分三卷,北涼曇無讖譯,為諸譯中之大本。他藏本稱之為大方等大集經而別行之。其第二十七卷至三十卷之無盡意菩薩品四卷,為智嚴寶雲譯,別行本題曰:無盡意菩薩經。其三十四卷至四十五之日藏分十二卷,隋那連耶舍譯,別行本十卷稱為大乘大方等日藏經。其四十六卷至五十六卷之月藏分為十一卷,高齊那連提耶舍譯,別行本十卷,稱為大方等大集月藏經。其五十七五十八兩卷之須彌分二卷,同譯,別行本題曰大乘大集經。其五十九六十兩卷之十方菩薩品,後漢安世高譯,別行本題曰:佛說明度五十校計經。止觀輔行五曰:「彼經廣集十方諸佛諸大菩薩於欲色二界大空亭中,故云大集。」但大集之經名有二種:一以名於欲色二界中間集大眾而說之經,上所舉之諸經是也。一以名於隨處集大眾而說之經,大集經賢護分,大集經念佛三昧分等是也。梵⃞Mahāsaṁghāta。
別時意
別時意趣之略。
滅受想無為
六無為之一。見無為條。
瞋恚火
瞋恚之熱惱如火,謂之瞋恚火。又瞋恚能燒盡一切之功德,故譬之於火。增一阿含經十四曰:「諸佛涅槃,汝竟不遭遇,皆由瞋恚火。」
取果
見與果條。
貼嚫
嚫者梵語Dakṣiṇa施物也。於修法會等有特勞者,加增其施物。是曰貼嚫。海篇類編曰:「貼天叶切,音帖,裨也,依附也,又粘置也。」
佛性常住
涅槃經所說,有乘戒二門,乘門之所說者即佛性常住也。以見如來入涅槃而迷執為佛性無常,今化身寄於涅槃而說佛性之常住,法身之圓常,謂「如來常住無有變易。」就性而云佛性,就相而云如來,同體也。止觀八曰:「涅槃寄滅談常。」同輔行曰:「寄應迹滅度,談法身圓常。」
大乘玄論
五卷,隋嘉祥寺之吉祥撰。第一二諦義,第二八不義,第三佛性義,第五一乘義,第六涅槃義,第七二智義,第八教迹義,第九論迹義,委曲盡三論宗之奧義。
癢和子
如意之異名。
素怛纜
又作蘇呾纜。舊云修多羅。見蘇怛羅條。
十地
或曰十住。種種不一。
瑜遮那講堂
在阿瑜遮國Ayodhyā,之寺院。往昔彌勒菩薩自都率天下說瑜伽論等五部大論之堂。
塵劫
即塵點劫也。楞嚴經一曰:「縱經塵劫,終不能得。」見塵點劫條。
鎮將夜叉法
鎮護國家之金剛夜叉秘法也,日本傳教大師自唐之順曉阿闍梨傳至日本。見天台史略上。
親緣
淨土門所立三緣之一。觀經定善義曰:「眾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中略)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彼此三業不相捨離,故名親緣也。」見三緣條。
懺悔五法
比丘懺悔罪時行五種之方式。著袈裟,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禮大比丘足。說所犯之罪名。
娑羅婆悉諦夜
Śravasti(Loc),國名。見舍衛條。
塵勞
煩惱之異名。貪瞋等之煩惱,坌穢真性,勞亂身心,謂為塵勞。維摩慧遠疏曰:「煩惱坌污,名之為塵。彼能勞亂,說以為勞。」長水楞嚴疏一上曰:「染污故名塵,擾惱故名勞。」止觀一曰:「塵勞即是菩提。」
萬行
一切之行法也。菩提心論曰:「復經三僧祇劫,修六度萬行,皆悉具足,然證佛果。」
二空觀
一、無生觀,法無自性而相由故生,雖生而非實有,則是即為空,性自不生,故曰無生。是與南山所立三觀中之性空觀相同也。二、無相觀,性無體,相即無相。見有相,猶凡夫之妄情也。離妄法而無相,如明眼而無空華。是南山所立三觀中之相空觀也。見遊心法界記上。
思惟人空我空理之觀法也。
颯破㮹迦
見玻璃條。
通戒
又云略戒:「諸惡莫作,眾(或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等之偈頌也。是過去七佛所通說,又為通於一切大小乘之戒經,故謂之通戒。七佛各有通戒。見七佛通戒條。(CBETA註:疑為見七佛通戒偈條)
十惑
與十使同。
心用四分
心識之作用分四種,稱為四分。見四分條。
遍至法界
燒香之真言。譯曰徧至法界。燒香之功德周徧於法界也。大日經疏九曰:「達摩馱賭拏蘗帝。譯云徧至法界也。」
付屬一念
無量壽經之流通分,釋尊對彌勒菩薩,殷勤付屬彌陀之名號,告以一念之稱名,有無上大利之功德。命永宜傳持此法門也。此「一念」為行之一,念謂一聲之稱名念也。
魔鄉
魔障之鄉里。謂娑婆世界也。觀經定善義曰:「歸去來,魔鄉不可停。曠劫來流轉,六道盡皆經。到處無餘樂,唯聞愁嘆聲。畢此生平後入涅槃城。」
攝假從實體
法相宗四重出體之一。見出體條附錄。
阿闍梨大曼荼羅灌頂儀軌
一卷,失譯。秘密部。
慧數
新譯曰心所法。舊譯曰數法。以心王雖為一,而心所法有多數也。慧數者即慧之心所。止觀十曰:「觀支是慧數。」
監寺
禪宗六知事之一。監督一寺者。與寺主同。釋氏要覽下曰:「會要云:監者惣領之稱,所以不稱寺院主者,蓋推尊長老。」祖庭事苑八曰:「僧史曰:知事三綱者。若網罟之巨縷,提之則百目正矣,梵語摩摩帝,此云寺主,即今監寺也。詳其寺主起於東漢白馬也,寺既爰處,人必主之。於時雖無寺主之名,而有知事之者。至東晉以來,此職方盛。今吾禪門有內外知事,以監寺為首者,蓋相沿襲而然也。」
普賢願海
指上之十願而云。此十願為代表一切菩薩之行願者,故總謂其他菩薩之發心修行,入於普賢願海云。無量壽經上曰:「現前修習普賢之德。」往生要集上本曰:「聞一實道。入普賢之願海。」華嚴經一曰:「恒以所得普賢願海,令一切眾生智身具足。」
有為空
謂有為之諸法為因緣之假和合而無自性也。十八空之一。涅槃經十六曰:「有為空者,有為之法,悉皆是空。」天台之仁王經合疏中曰:「有為空者,色心和合生,陰界入等,皆無所有。」
童真住
十住之第八住。初生於佛家,在童子之位也。
歸命頂禮
頂禮者以神佛之足,戴我頂上而禮拜者。是歸命為意業之禮拜,頂禮為身業之禮拜也。大日經疏十二曰:「重言歸命頂禮者,此義大同小異。重言者,恭敬深至故爾也。」
神人
是幽顯之二眾也。
毘尼母經
又名毘尼母論。八卷,失譯。母經者,梵云摩夷,譯曰行母,是詮顯行法能生行,如母之生子,故云行母。論藏之別名也,今為毘尼之論釋,故名毘尼母經。
三諦圓融
觀空假中三諦於同時,達到圓融之真理也。
晨朝
一日分三時,第一云晨朝。而晨朝各於其本堂修晨朝之勤行,故直指其勤行曰晨朝,是六釋中之有財釋也。
婆須蜜多
同婆須蜜。
Vasumitrā,華嚴五十三知識之第二十五知識也。為險難國寶莊嚴城之婬女。善財童子詣之,聞以欲化處於欲眾生之深法。華嚴經六十七曰:「於此南方有一國土,名曰險難。此國有城名寶莊嚴,中有女人名婆須蜜多,汝詣彼問。」同探玄記十九曰:「婆須蜜多,此云世友,亦名天友,以巧能引攝諸世間故。」又見筏蘇蜜呾羅條。(CBETA註:疑為見筏蘇密呾羅條)
難行苦行恩
見十恩條。
摩㝹奢
見摩奴闍條。
四無礙辯
與四無礙解同。
祇支
見僧祇支條。
阿利耶
識名。見阿賴耶條。
真法
真如實相之法也。華嚴經十六曰:「正覺遠離數,此是佛真法。」臨濟錄曰:「真佛無形,真法無相。」教行信證行卷曰:「至理真法,一如化物利人。」
法明門
照明諸法事相,分別義理,謂之法明。此法明即為入聖道之門戶,故云門,又差別他法故曰門。菩薩瓔珞本業經下曰:「為過去未來現在一切眾生,開空慧道,入法明門。」觀無量壽經曰:「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
六神通
神者不測之義,通者無礙之義,三乘之聖者,得神妙不測無礙自在之六種智慧,是曰六神通,略云六通。法華經譬喻品曰:「具足三明及六神通。」見通條。
辰那咀邏多
Jinatrāta,譯曰最勝救,僧祇部之僧名也。見慈恩傳二。
婬戒
顯教十重戒之一。見十重戒條。
煖法
對於見道之四加行位第一位,即經了總別之念處,而自此專觀四諦十六行相之位也。此為將發見道之無漏智,先生相似之解,如火之將發,先有煗相也。俱舍頌疏二十三曰:「此法如煗,立煗法名。聖道如火,能燒惑薪。聖火前相,故名為煗。」
體用
一味之實相為體,因果之諸法為用。法華文句三曰:「體即實相,無有分別。用即立一切法,差降不同,如大地一生種種芽。」
身安樂
身安樂行之略。
薩曇分陀利
與薩達磨芬陀利同。譯曰妙法蓮華。慧琳音義二十八曰:「薩曇分陀利,梵語訛略也。正梵語云薩達摩奔拏里迦,唐言妙法白蓮華,姚秦羅什譯為妙法蓮華經,略去白字也。」梵⃞Saddhanmapuṇḍarika。
十哲
羅什三藏門下,生肇融叡四師稱為什門之四聖,加入曇影慧嚴慧觀僧䂮道常道標六師。稱為什門之十哲。見釋氏稽古略三。
半拏囉嚩悉寧
Pāṇḍaravāsinī,又作伴陀羅縛子尼。白處觀音又白衣觀音之梵名也。大日經疏五曰:「半拏羅縛悉寧,譯云白處。以尊常在白蓮華中,故以為名。」海軌曰:「伴陀羅縛子尼,是白衣觀音也。」秘藏記鈔八曰:「約住處名白處,約衣服名白衣。疏第五云:襲純素衣,是白衣義也。」秘藏記末曰:「蓮華部馬頭觀音為主,伴陀羅縛字尼是白衣觀音也,此為母。」
塔寺堅固
五堅固之一。佛滅第四之五百年,堅固造立塔寺之時期也。
十名
與十號同。
重誨
重教也。無量壽經下曰:「受佛重誨。」
四運心
略云四運。見四運條。
二十二門
諸佛大仙欲依自在三昧之力,安一切眾生,以出生自在勝三昧一切所行諸功德無量之方便而度眾生,即由其三昧出生二十二門也。如供養如來門、一切布施門、具足持戒門、無盡忍辱門、無量苦行精進門、禪定寂靜三昧門、無量大辯智慧門、一切所行方便門、四無量神通門、大慈大悲四攝門、無量功德智慧門、一切緣起解脫門、清淨根力道法門、聲聞小乘門、緣覺中乘門、無上大乘門、無常眾苦門、無我眾生門、不淨離欲門、寂靜滅定三昧門、隨諸眾生起病門、一切對治眾法門等。
俱舍界品曰:以二十二門分別十八界:一、有見無見,二、有對無對,三、善惡無記之三性,四、欲色無色之三界,五、有漏無漏,六、有尋有伺無尋無伺,七、有所緣無所緣,八、有執受無執受,九、大種所造,十、積聚非積聚,十一、能斫所斫,十二、能燒所燒,十三、能稱所稱,十四、五類分別,十五、得成就,十六、內外,十七、同分法同分,十八、三斷,十九、見非見,二十、六識內幾識所見,二十一、常無常,二十二、根非根。
夏滿
夏安居滿之日也。
慧日
佛智能照世之盲冥,故比之於日。無量壽經下曰:「慧日照世間,清除生死雲。」法華經方便品曰:「慧日大聖尊。」同普門品曰:「慧日破諸闇,能伏災風火。」
唐慧日三藏,青州東萊人。姓辛氏。幼見義淨三藏從印度歸,羨慕之。嗣聖十九年,決志西遊。三年達印度境。拜聖迹,求梵本,歷訪諸方智識,經十三年,歸途具閱艱難,深厭閻浮之苦。欲速見佛。徧問天竺三藏,學者所說,無不讚淨土。又感觀音靈告,遂有淨土往生志願。開元七年達長安。在天凡十八年,經歷七十餘國,所齎甚多。玄宗勅賜慈愍三藏之號。天寶七年寂。年六十九。所著有往生淨土集三卷。見宋高僧傳二十九佛祖統紀四十等。
元慧日禪師,姓沈氏,號東明。明州定海人。為直翁法嗣。至大元年,應日本聘東渡,大揚曹洞之宗風。日本高僧傳等有傳。
十二獸
此中與我國相傳之十二支相違者,唯虎與獅子而已。然止觀等引大集經將師子改虎(十二支配十二獸,見漢王充之論衡,似基於列子三十六獸說故我國十二支說非依佛教也),此一一方各有二羅剎女及五百眷屬隨其方面各自供養其方之三神,而其窟皆是古昔菩薩之住處也。又一一各修各慈。晝夜常巡閻浮提內,人皆敬願。已曾於過去佛處發願,一獸一日一夜徧歷閻浮提,餘十一獸,安住修慈。由七月一日,鼠為其首,二牛,三寅乃至十三,旋再從鼠起,是故此土多禽獸,能行教化。然此有權實二種,其權者在寶山中,常修眾生緣之惡,其實者能惱亂行人,故於邪想之坐禪,或現少男少女乃至種種禽獸之形,或使人娛樂,或使人恐怖,是禪定魔三種中之時媚鬼也。此時行者持其時識其獸,呼其名而呵之,必逃去云。
香山寺
在龍門山之陽,伊水之左,本為唐日照三藏之墓處,後因梁王之請立伽藍,勅為香山寺。危樓當溪,飛閣凌雲,石像七龕,浮圖八角,莊麗冠於天下。見賢首華嚴傳記一。

【經文資訊】
【原始資料】原始资料皆来自网络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