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大辭典
《佛學大辭典》,由丁福保居士耗時八年編著而成,譯自日本人織田德能的《佛學大辭典》,是刪除了日本佛教相關資料及文獻出處之後所成的節譯本。於1922年正式出版,收錄條目三萬多個,360多萬字。
我中華則周星悶彩,已彰降誕之休征。漢日流祥,乃葉通神之瑞夢。使臣西去,釋侶東來,白馬馱貝多之文,金簡譯單蘭之典。德降偽道,化及暇陬。三國六朝暢其流,秦晉隋唐極其盛。或譯經著疏,廣闡大乘。或見性明心,單傳向上。東林則群結蓮社,南山則大啟律門。性相之妙義紛披,禪教之祖庭互峙。機鋒吐露,陸離寶劍之光。辯給回風,隆重彌天之譽。法門挺秀,崇聖教之紀綱。慧炬揚輝,啟含生之耳>目。猗歟盛矣!俟其袆而維是。經文浩瀚,研究綦難,名相紛繁,考求匪易。寧免入海算沙之困,徒興望洋向若之嗟。兼之東西迻譯,頗多鉤辀格磔之聲。華梵錯綜,每有詰屈聱牙之句。東鱗西爪,文筆矛盾>,北轍南轅,方言楚夏。設非心研之有素,雲何耳學以能詳。欲充扡格之虞,用作博通之助。辭典之編,信不可緩。校讎之責,誰任其難。
爰有丁仲祜居士,以通儒碩學之資,具濟世活人之術。精研佛學,翺翔般若之園。博覽書林,馳騖琳瑯之圃。羅海國龍宮之秘笈,抽石室金匱之珍藏。萬卷何奇,勝入瑯嬛福地,唯心可悟,如升兜率陀天。憑翰墨之因緣,植菩提之種子。前有佛學叢書之著,可媲文憲護法之編。今更出大手筆,纂大辭書,抒慈悲之願力。應時勢之要,求悟明鏡之非臺。握智珠而遍照,旁搜遠紹,東取扶桑瀛島之書賾。邃鉤玄西考>,賢豆恒沙之偈,聯珠貫玉,不憚雞窗螢案之辛勤。取精用宏,備極蠶絲牛毛之煩瑣,刮磨淬礪,輯為專書,慘淡經營,集成巨帙。
舉凡名數真言,掌故儀法等類,遍為采集,無不搜羅。列部三十有三,檢壹畫而諸字畢備。引證廣之又廣,閱壹典而群義可征。意解心開,得剖奧義。耳提面命,如近良師。入玄妙之法門,賴斯寶鑰。涉汪洋之教海,需此南針。藝林敷優曇之花,著作家別開生面。法苑結摩羅之果,菩提道總合明心。
如能因文悟理,不滯名言,自然入聖超凡,圓成大覺。是不特為考古之鏡,饋貧之糧已也。納廿年匏繁,遽然夢醒南柯。壹領袈裟,惕若恩懷西竺。鏡花水月,瞰破紅塵。清磬洪鐘,精修白業。拈貝葉遍尋教網,睹桃花未悟禪機。自利利他彌切,度生之宏願先覺。覺後端賴命世之雄才,聆法海之潮音。讀例言得覘鴻制,募韓陵之寺石。效喤引敢擬駢詞,行看電掣星馳,永流通於塵剎。風行雷厲,自傳播於大千。>法界眾生皆叨法喜,法門眷屬盡獲法施。見聞思修,願同趣妙莊嚴路。開示悟入,俾悉證凈法界身。是為序。
辛酉暮春既望古瀛釋顯蔭撰於甬城觀宗學社
- 教誡新學比丘行護律儀
- 一卷,唐道宣撰。條錄新學沙彌應遵奉之律儀者。又略云教誡律儀。
- 黃檗山
-
在福建福清縣西二十餘里。其山多產黃檗,故名。唐貞元五年,正幹禪師開創此山,建立一宇,名云般若堂。其後歷八年,大闢堂宇,改號建福寺。尋希運禪師住山,黃檗之名頓顯。自後遂為臨濟一派之大道場,宋代最盛,幾閱星霜,漸即零落,明洪武二十三年,莆陽心鑑周公為檀越,請大休禪師革新一山之制規,重建殿宇。然至嘉靖三十四年,遇倭寇之亂,堂宇盡為灰燼,田地殆歸烏有。隆慶初有中天正圓結茅庵於黃檗之荒址,以圖恢復。萬歷二十九年,奏請藏經,孤苦八年,未蒙命而病歿。其徒興壽興慈等繼其志。越六年,相國葉文忠公奏賜萬福禪寺之號。四十二年,勅賜藏經全部并帑金三百兩。於是募化重建諸堂。崇禎二年,隆宓隆瑞等,亦續其業,與諸檀越謀,謀金粟密雲。六年冬,費隱繼其席,九年夏,隱元承之,寺門之興建,於是得全備。隱元復渡日本,弘傳黃檗之教義,故日本亦有所謂黃檗山萬福禪寺焉。出黃檗山志。
江西宜豐縣西北一百里鷲峰山。一名黃檗山。唐宣宗微時,嘗與黃檗僧同觀瀑布云。案黃檗僧似即斷際禪師也。
- 諸執
- 七曜及羅睺計都之九執也。大日經疏四曰:「諸執者,執有九種:即是日月火水木金土七曜,及與羅睺計都,都合為九執。」
- 分證即
- 台家所立六即位之一。止觀一曰分真即。觀經疏曰分證即。分斷無明,分證中道之位也。見六即條。
- 大日與釋迦
- 台密謂大日與釋迦為同一佛,但有法身(大日)與應身(釋迦)之差,東密謂二佛別體,各具三身。守護國界守陀羅尼經九曰:「佛言:秘密主!我於無量無數劫中修集如是波羅蜜多,至最後身六年苦行,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大毘盧遮那。坐道場時,無量化佛猶如油麻徧滿虛空。(中略)是時諸佛同告我言:善男子諦聽諦聽!當為汝說,汝今宜應於鼻端想淨月輪於月輪中作唵字觀,作是觀已,於夜後分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金剛頂經一曰:「時一切如來滿此佛世界猶如胡麻,爾時一切如來雲集於一切義成就菩薩摩訶薩坐菩提場,往詣現受用身咸作是言:善男子!云何證無上正等覺菩提?不知一切如來真實忍諸苦行。(中略)一切如來異口同音告彼菩薩言:善男子當住觀察自三摩地,以自性成就真言自恣而誦。」是為明金剛界五相成佛之文,一切義成就菩薩者,悉達太子,即釋迦如來也。依已上此等經文,則台密諸師成立大日釋迦一體之義,其說頗盛。然東密依差別門謂大日釋迦,有各三身,釋迦之法身,為無相之空理,大日之法身,為六大平等之體性,故二身有天淵之別也。大日經六曰:「入薄伽梵大智灌頂即以陀羅尼形示現佛事,爾時大覺世尊隨住一切諸眾生前施作佛事,演說三三昧耶句。佛言:秘密主!觀我語輪境界,廣長徧至無量世界清淨門,如其本性表示隨類法界門令一切眾生皆得歡喜,亦如今釋迦牟尼世尊流徧無盡虛空界於諸剎土勤作佛事。」二教論下舉此經文曰:「此文明大日尊三身徧諸世界作佛事,亦如釋迦三身,釋迦三身大日三身各各不同應當知之。」
- 不妄語戒
- 在家出家小乘大乘一切戒中皆制之。禁止一切虛妄不實之言也。
- 見諦阿闍梨
- 發得三昧而得秘密灌頂之阿闍梨也。即入地已上者是也,已下者為未見諦之法則阿闍梨。
- 犢子
- 原為外道,故稱為犢子外道。後出家入佛,故謂之犢子比丘。犢子部之部主也。詳見犢子部項。
- 法性山
- 法性不變不動,故譬之以山。止觀一曰:「動法性山,入生死海。」同輔行曰:「法性不動如山,眾生惡深如海。非大誓願,無謀善權,安能動難動山,入難入海。」
- 智箭
- 智慧之銳如弓箭也。智度論十一曰:「當以智箭破汝疑軍。」
- 法相大乘
- 法相宗為大乘教,故稱曰法相大乘。
- 勝者
- 勝論師也。十句義論曰:「勝者慧月。」
- 五佛性
- 一正因佛性,二了因佛性,三緣因佛性,(此三者即三因佛性。)四果佛性,菩提之果也,正覺之智謂之菩提。五果果佛性,大涅槃也。以菩提之智,顯涅槃之理,故云果之果。法華文句十曰:「佛性有五:正因佛性通亘本當,了、緣,佛性種子本有,非適今也。果性、果果性,定當得之。」
- 五乘齊入
- 謂託乘於彌陀之願力,而人間、天上、聲聞緣覺、菩薩、佛之五乘,得齊入於真實報土也。
- 長爪梵志
- Dirghanakhabrahmacārin,長爪其名,梵志為志梵行之外道總稱。舍利弗之舅,摩訶俱絺羅,與姊舍利論議不如。俱絺羅思惟言,非姊力也,必懷智人,寄言母口,未生乃爾,及生長大,當如之何?思惟已,生憍慢心。為廣論議故出家作梵志。入南天竺國,始讀經書。諸人問言:汝欲習何經?長爪答言:十八種大經盡欲讀之。諸人語曰:盡汝壽命,猶不得一,何況能盡?長爪自誓言:我不剪爪,要讀盡十八種經。人見爪長,號為長爪梵志。既而學成,摧諸論師。還至本國,問姊之生子。曰:彼生至十六歲,論議勝一切人,有釋種道人,剃頭為弟子。長爪聞之,直詣佛所,語佛曰:瞿曇!我一切法不受。佛問長爪:汝言一切法不受,是見受不?彼知言此見我受,則自語相違。便答言:一切法不受,此見亦不受。佛言:汝不受一切法,是見亦不受,則無所受,與眾人無異,何用自高而生憍慢如是?長爪不能答,自知墮負處,於佛生信心。佛為說法,斷其邪見,彼即坐得聖果。見智度論一。大日經疏二曰:「長爪梵志。」
- 一面
- 場所之一部也。法華經序品曰:「各禮佛足,退坐一面。」
- 喫素
- 鄭康成禮注曰:「素食平常之食。」漢書霍光傳曰:「昌邑王典喪不素食。」注云:素食,菜食無肉也。金史世宗紀曰:「山陵每以朔望致祭,朔則用素,望則用肉。」東京夢華錄曰:「有素食店。」劍南集曰:「有素飯詩。」鼠璞曰:「今俗人食三長月素。釋氏智論,天帝釋以大寶鏡照四部神州,每月一移,察善惡。正五九月照南贍州。唐人於此三月不行死刑,曰三長月,因戒屠宰。是以天帝釋為可欺也。」通俗編曰:「喫素之風,肇始於唐,盛行於宋。沿至今日,名目轉多。更有辛素,灶素,三官素,觀音素,準提素,玉皇素。婦人女子,有一月間僅三數日不持素者。」
- 文殊行經
- 文殊尸利行經之略名。
- 東陽
- 梁傅大士,婺州東陽縣人。故稱為東陽大士。止觀義例曰:「東陽大士,位居等覺。」義例隨釋五曰:「言東陽者,古東陽郡也,今為東陽縣,縣有東陽山屬婺州。言大士者,大心之士,菩薩之美稱也。姓傅氏,名翕,彌勒化身也。」
- 龍尊
- 龍種尊之略。文殊菩薩之本地名。又龍王之尊稱。大日經疏二曰:「龍尊是諸大龍,俱吠囉等皆世所宗奉大天也。」
- 尸毘
- 王名。見尸毘迦項。
- 第六陰
- 五陰之外無第六陰,因而譬有名無實者為第六陰,如言第十三入第十九界。維摩經觀眾生品曰:「如第六陰,如第七情。」
- 有分識
- 阿賴耶識之異名。了義燈四本曰:「上座部分別說部,立為有分識。」
- 五事毘婆沙論
- 二卷,唐玄奘譯。尊者法救作。釋世友尊者之五事論。五事者色,心,心所,不相應,無為之五法也。
- 坐夏由
- 行腳僧,在某寺過夏者,從本寺給以由文。見象器箋十六。
- 龍峰
- 黃龍派之祖慧南禪師,住於宋黃龍山,故其法脈稱黃龍派。師稱龍峰。
- 一分菩薩
- 受一分戒之菩薩也。瓔珞本業經下曰:「有受一分戒者,名一分菩薩,乃至二分三分四分,十分名具足受戒。」
- 道章句經
- 五句章句經之異名。
- 咒誓
- 誦神佛之名,證吾言如實不妄,曰咒誓。佛制禁比丘作此咒誓也。有部毘奈耶雜事十九曰:「是時六眾有緣事時,即便引佛法僧寶而為咒誓,或引鄔波駄耶阿遮利耶而為咒誓。有信敬俗人聞咒誓時作如是語:我等俗流尚不引佛及師為誓,仁等出家何故引佛及師而作咒誓?是所不應,彼默無對。苾芻白佛。佛言:俗生譏恥,時合其宜。然出家本求實語,不應盟誓。若作,越法罪。」然依四分之舊律則似開此咒誓。行事鈔下四之一曰:「律云:有言誓,應言若我作是事,南無佛。若汝作是事,亦南無佛。不得雜餘地獄等。」同資持記曰:「律下,次教咒誓,謂有屈抑之事發誓以雪之,意是求佛為證,故云南無佛等。」
- 經道
- 經典所說之道。無量壽經下曰:「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
- 六時三昧
- 六時勤行之三昧修法也。念佛懺法等,一心勤佛事,謂之三昧。
- 彈宅迦
- Daṇḍaka,譯曰治罰。王名。二十唯識述記下曰:「彈宅迦者,真諦云檀陀柯,此云治罰,治罰罪人處也。今罰罪人尚置其內,中阿含云是王名也。」
- 三途八難
- 三途與八難也。淨心誡觀曰:「四百四病以根本為本,三途八難以女人為本。」
- 真言十地
- 兩部大經不說十地,惟大日經說第八第十二地,金剛頂經說初地第十地之二地。故準於華嚴仁王等之說而釋其名字也。然其意與顯教異,以十地為十六大菩薩之位,約其漸修之位而言十六生究竟也。故即身義云:「歡喜地者,非顯教所言初地,是即自家佛乘之初地。云云」其十六大菩薩日本有兩說。列表如圖。然是尚借別教之名而明超。大日經云十地此生滿足。尊勝瑜伽云身證十地住如實際是也。是密教之十地非佛之十地,佛之十地已明於上同性經所說,佛乘之十地是也,即台宗所謂圓教之十地也。菩提心義七曰:「諸經十地淺深不同。若證契經(同性經之異譯),四乘各有十地。天台以為四教十地。若中阿含明十二證。若大品經明二十地:一乾慧等,二歡喜地等。智論有二十地:一但菩薩十地(即歡喜地等),二共菩薩十地(即乾慧地等)。此等二種是通別十地也。華嚴仁王四十二地中十地是圓十地,若大日經十地此生滿足是密十地,借別明超。今此中云身證十地非佛十地、佛十地者,一廣明地德地乃至毘盧舍那智藏海地,滿空諸佛皆是毘盧舍那化身何有十地階級。」
- 毘尼關要事義
- 一卷,德基輯。
- 出體
- 出諸法之體也。
- 憍曇彌授記
- 於法華經勸持品受未來成佛,號為一切眾生喜見如來之記別。
- 奧闍訶洛鬼
- 鬼名。玄應音義二十一曰:「奧烏報反,此云吸人精氣鬼也。」梵⃞Ojaāhāra。
- 呵鵰阿那鋡
- 呵鵰者比丘名。阿那鋡者,其證果也。
- 聞名具德願
- 彌陀如來四十八願中第四十四願也。見具足德本願條。
- 十八聲
- 丁彥哆聲之二九韻十八聲也。
- 立相住心
- 淨土門之極致也。指西方而立報土報身之相,安住於有心有念而取彼之境也。觀經散善義曰:「今此觀門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總不明無相無念也。如來懸知末代罪惡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況離相而求事者,如似無術通人居空立舍也。」
- 惡世界
- 同於惡世。散善義曰:「五濁惡時,惡世界。」
- 帝心
- 唐華嚴宗初祖杜順,太宗勅賜帝心之號,見杜順條。
- 懡㦬
- 愧也。碧巖第一則著語曰:「不免一場觺懡㦬。」同種電鈔曰:「一場慚羞。」梵⃞Mūra(Mūḍha)。
- 無想果
- 又曰無想報,無想事。色界第四禪天有無想天處,生於此處,則五百大劫間心心所都滅,身實為枯木死灰,因而一類之外道,謂此是真涅槃界,於現世修無想定,死後則生彼天。蓋以無想定為因,感得一種非色非心之物,防止心心所而使不生也,此非色非心之一物。為對於無想定之因之果報(新譯曰異熟果),故謂之無想果。俱舍論五曰:「無想若生無想有情天中,有法能令心心所滅,名為無想。是實有物遮未來心心所令暫不起,如堰江河,此法一向是異熟果。誰之異熟?謂無想定。」
- 一音
- 一音聲也,指如來之說法而言。維摩經佛國品曰:「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止觀七下曰:「一音殊唱,萬聽咸悅。」
- 𠴫迦婆
- 見叔迦條。
- 五濁增時
- 五濁者,住劫中自人壽二萬歲之時為始,初則其濁輕微,漸從時代之變化,而增高其度,在末法澆季之今時,愈益增長,故謂之五濁增時。
- 選擇集
- 選擇本願念佛集之略名。
- 紫柏
- 明紫柏大師,名僧可,號達觀,於燕京大建法幢,後罹誣而終,有紫柏老人集。
- 雞園
- Kukkuṭārāma,梵名屈屈吒阿濫摩之譯。在摩揭陀國波吒釐子城之側,無憂王(即阿育王)建立之處。西城記八曰:「故城東南,有屈屈吒阿濫摩(唐言雞園)僧伽藍,無憂王之所建焉。無憂王初信佛法也,式遵崇建,修殖善種,召集千僧凡聖兩眾,四事供養,什物周給。」或曰雞頭摩寺,雞頭末寺,雞雀寺。雞寺等。
- 客塵
- 形容煩惱者。煩惱非心性固有之物,為迷理而起者,故名之為客。為污心性者,故名之為塵。維摩經問疾品曰:「菩薩斷除客塵煩惱。」註「什曰:心本清淨,無有塵垢。塵垢事會而生,於心為客塵也。肇曰:心遇外緣,煩惱橫起,故名客塵。」寶窟下末曰:「無始無明,自心分別所作,無有真實,故名為客,坌污稱塵。」日本太子之維摩經疏四曰:「一切不善,理非恒有,終必有遣除之義,故為客。」最勝王經一曰:「煩惱隨惑,皆是客塵。法性是主,無來無去。」楞嚴經一曰:「時憍陳那,起立白佛:我今長老,於大眾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圓覺經曰:「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
- 界內教
- 謂對沈淪三界中之眾生教斷見思二惑出離三界之法門也。天台之藏教通教是也。四教儀曰:「此二教是界內教。」同集註下曰:「藏通三乘,斷惑出界。(中略)對界外方便等土,名界內教,以此二教化界內也。玄義五上曰:「若隨界內好樂,說前兩教位。」
- 十六大力
- 佛趣阿耨達龍王之請,為說無欲之法,使諸菩薩修諸清淨行,當得此十六大力,調攝身心,而化諸眾生也。一、志力,菩薩心志,善總持一切諸佛所說之法,以化眾生,名為志力。二、意力,菩薩心意與佛之所行同。於諸眾生未度者願悉度之,名為意力。三、行力,菩薩能以精進之行,通達一切諸法甚深之法義,名為行力。四、慚力,菩薩能以慚愧之故,遠離一切罪業,興同起種種善法,名為慚力。五、強力,菩薩於一切障難中能堅忍而不為非行,名為強力。六、持力,菩薩於所受之法,悉能演說開導,而無遺忘,名為持力。七、慧力,菩薩有大智慧,照了諸法皆空,千億魔兵,不能惱之。名為慧力。八、德力,菩薩修無欲行,具諸功德,離諸染著,名為德力。九、辯力,菩薩有大辯力,於百千劫隨解諸法,所說無礙,名為辯力。十、色力,菩薩色相端正,若帝釋梵天及四天王至菩薩所,一見之頃,黯然無色,名為色力。十一、身力,菩薩之身,堅固清淨,猶如金剛,火不能燒,刀不能斷,於外道中最高特勝,名為身力。十二、財力,菩薩於眾珍寶隨所念願應時即至,名為財力。十三、心力,菩薩知諸眾生性欲,能一其心順而化之,名為心力。十四、神足力,菩薩化導眾生能以神通具足之力,即現神變,度脫之,名為神通力。十五、弘法力,菩薩於諸佛之法能廣為一切眾生宣說,使眾生聞之而不斷絕,信受奉行,等除眾苦,名為弘法力。十六、降魔力,菩薩修習禪定,承順佛旨,能伏眾魔,名為降魔力。見三昧弘道廣顯定意經二。
- 悲濟會
- 施餓鬼會也。
- 入觀
- 觀者觀照之義。吾人靜止散亂麤動之心,則諸法之理,自得觀照,謂之觀。入於此觀,謂之入觀。多以為與入定同義。自心之寂靜一邊用之,名為定。自觀照理一邊用之,謂為觀。
- 祈念
- 與祈禱同。
- 八字陀羅尼
- 八字文殊之真言也。有大聖妙吉祥菩薩秘密八字陀羅尼修行曼荼羅次第儀軌法一卷。
- 銅鑼
- 教家用之。正字通曰:「鑼,郎何切,音羅。築銅為之,形如盂。」
- 金色世界
- 文殊菩薩淨土之名。宋僧傳(法照傳)曰:「法照遇老人曰:汝先發願於金色界禮覲大聖。」朝野群載十六(戒牒)曰:「奉請金色世界文殊師利菩薩,為羯磨阿闍梨。」
- 四重罪
- 與四重禁同。
- 諸佛法普入方便慧分別焰明持經
- 須真天子經之異名。
- 兩河
-
尼連禪河Nairañjana,與跋提河也,佛在尼連禪河邊成道,在跋提河Hiraṇyavati邊涅槃。即前為有餘涅槃之處,後為無餘涅槃之處也。因明大疏序曰:「歸真寂於兩河,餘烈光乎沙劫。」寄歸傳一曰:「迹滅兩河,人天掩望,影淪雙樹龍鬼摧心。」
四大河中以殑河與信度河之二流,流通印度,故印度總稱為兩河。求法高僧傳上玄照贊曰:「愴矣無成,兩河沈骨,八水揚名。」自註曰:「兩河即在西國,八水乃屬東郡。」
- 帝居
- 天帝之居處。寄歸傳一曰:「慈濟微命,交舛帝居。」
- 殑伽沙
- 舊稱恒河沙。新稱殑伽沙。
- 新歲
- 謂夏安居竟之翌日,即七月十六日(舊律)是比丘之新年元旦也。
- 無表色二功能
- 表色即表業之善性惡性,唯有成大業道為感未來異熟果之異熟因之一功能。無表色即無表業之功能,一成業道,二別有防非止惡之功能,此功能自未捨戒以來,其功能念念倍增。故若捨戒時,失其念念倍增之防非止惡功能,而不失感異熟之業道功能也。
- 十種自在
-
一命自在,菩薩得長壽慧命,經無量阿僧祇劫住持世間,無有障礙也。二心自在,菩薩智慧方便,調伏自心,能入無量之大三昧,遊戲神通,而無障礙也。三資具自在,菩薩能以無量珍寶種種資具嚴飾一切世界,清淨無礙也。四業自在,菩薩隨諸業,應時示現,受諸果報,無障礙也。五受生自在,菩薩隨其心念能於諸世界中,示現受生,無障無礙也。六解自在,菩薩勝解成就,能示現種種色身,演說妙法無障無礙也。七願自在,菩薩隨願欲,於諸剎中應時出現,成等正覺,無障無礙也。八神力自在,菩薩神通廣大,威力難量,於世界中示現變化,無障無礙也。九法自在,菩薩得大辯才,於諸法中廣演說無邊法門,無障無礙也。十智自在,菩薩智慧具足,於一念中能現如來之十力無畏。成等正覺內無障無礙也。見華嚴經三十八。又,此十自在名為十明。以十自在之作用明了故也。故別譯之本業瓔珞經中為十明。
見自在條。
- 尸棄
-
Śikhin,又作式,式棄,式詰。大論作罽那尸棄。舊俱舍十三作剌那尸棄Ratnaśikhin,新俱舍十八作寶髻增一阿含經四十四作式詰。優婆塞戒經作寶頂。本行經作螺髻。有二佛:一、值遇釋迦佛初阿僧祇劫滿之佛也。大論四曰:「釋迦文佛從過去釋迦文佛,到罽那尸棄,為初僧祇。」二、過去七佛中之第二佛也。同九曰:「賢劫之前第三十一劫有二佛,一名尸棄(秦言火)。(中略)賢劫中有四佛。(中略)四名釋迦牟尼。」華嚴疏鈔十六上曰:「尸棄亦云尸棄那,此云持髻。」梵網述記上曰:「尸棄亦名式,此云勝,亦名最上。」增一阿含經四十四曰:「式詰。」
大梵天王之名。譯曰頂髻或火,以入火光定而斷欲惑也,又以此天為劫末大火災之頂上也。智度論一曰:「三千大千世界主,梵天王名式棄。」法華文句二曰:「尸棄者此翻為頂髻,又外國喚天為樹提尸棄。此王本修火光定,破欲界惑,從德立名。然經標梵王,復舉尸棄,似兩人。依釋論正以尸棄為王,今經舉位顯名,恐目一人耳。」法華玄贊二曰:「尸棄者火災頂,即初禪主,火災之災頂故。」
- 甲冑嚴印明
- 略出經一曰:「若欲便轉即作甲冑契莊嚴己身,即誦此密語唵砧(如如等同大空),以此密語擁護己身。其契法,以止觀二羽各結金剛拳,申進力度(左中頭指);於力度(右頭指)頭想𑖌𑖽字;於進度頭,想𑖘𑗜𑖽砧字於其心上結;以進力度三相遶之,如繫甲狀,又移置背,復至臍腰處繞膝,咽喉顦額,頸前頂後,皆三繞如繫甲狀;即便垂下,從檀慧度(左小指)次第解散,猶如天衣,至心即止。」
- 決疑無所畏
- 菩薩四無所畏之一。菩薩說法,雖受聽者之難問,然得自由自在解決,故心中無所畏怖也。
- 慈悲萬行菩薩
- 修慈悲萬行之菩薩也。
- 諸見
- 諸邪見也。總有六十二見。無量壽經曰:「摑裂邪網,消滅諸見。」維摩經弟子品曰:「於諸見不動。」註曰:「肇曰:諸見者六十二諸妄見也。生曰:諸見者邪見也。」
- 秘密三昧大教王經
- 四卷,趙宋施護譯。
- 龍樹傳法提婆
- 見提婆條。
- 黑天
- Mahākāla,即大黑天神。大自在天之眷屬。本名嚕捺羅。Rudra譯曰暴惡。別名摩訶迦羅。譯曰大黑。大日經疏二曰:「黑天,梵音魯捺羅。是自在天眷屬。」同十曰:「嚕捺羅,亦佛所化身。是摩醯首羅之化身也。」見大黑天及魯達羅條。
- 一大三千世界
- 一世界之中央,有須彌山,此四方之大海中有四大洲,此大海之外,以鐵圍山圍繞之,如是謂之一小世界。合一千一小世界,謂之小千世界,合一千小千世界,謂之中千世界,合一千中千世界,謂之大千世界。夫以一小世界為單位數,則一大千世界之數為一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也。其成立及破壞,無不相同。又為一佛所領之土。俱舍論十一曰:「千四大洲,乃至梵世,如是總說,為一小千;千倍小千,名一中千界;千中千界,總名一大千;如是大千,同成同壞。」一大千世界中含有小千中千大千三種之千,故一大三千世界,謂之三千大千世界。
- 無上正等戒
- 三昧耶戒之四重禁也。以是為成無上正等覺之因故也。
- 叫喚
-
地獄名。梵語曰樓獨,或云啼哭號叫。八熱地獄之第四。受苦之人,不堪痛苦,號泣叫喚故名。
地獄名。梵語樓獦Raurava之譯,或曰啼哭號叫,八熱地獄之第四。受苦之人,痛苦不堪。號泣叫喚,故名。見八熱地獄條。
- 楞嚴咒
- 又曰佛頂咒。楞嚴經所說之神咒也。有四百二十七句,此中最末之八句為心咒。楞嚴經長水疏曰:「此咒四百二十七句,前諸句數但是歸命諸佛菩薩眾賢聖等,及敘咒願加被離諸惡鬼病等難,至四百十九云哆姪他。此云即說咒曰:從四百二十唵字去方是正咒,如前云六時行道誦咒。每一時誦一百八徧,即正誦此心咒耳。如或通誦,更為盡善。」
- 伽耶迦葉
- Gayākāśyapa,又作竭夷迦葉、伽耶迦葉簸,羅漢名。伽耶,譯曰象城,三迦葉之一。光宅之法華疏一曰:「伽耶迦葉者,昔日亦是外道,其人事火,領五百徒眾,住在伽耶城中。如來往化,即捨邪從正,得羅漢道。仍以本所住城為名也。」文句一下曰:「伽耶亦竭夷,亦象,此翻城,家在王舍城南七由旬。」名義集一曰:「孤山云:伽耶山名,即象頭山也。文句翻城,近此山故。」不思議境界經上曰:「伽耶迦葉簸。」見伽葉條附錄。(CBETA註:疑為見迦葉條附錄)
- 白蛇印
- 諸龍印也。見印田。
- 灌頂壇授弟子道具
- 灌頂前有楊枝,金剛線之二種,灌頂後有金錍,明鏡,寶輪,法螺之四種。見大疏八,演奧鈔三十。
- 利喜
- 見示教利喜條。
- 龍心
- 見六十心條。
- 師
- 梵語烏波儞也Upādhyāya,教以道者之通稱也。律中分得戒師與受業師之二。釋氏要覽上曰:「師有二種:一親教師,即是依之出家。二依止師,即是依之稟受三學。」梵語雜名曰:「師,烏波儞也。」
- 制經
- 長者子制經之略名。
- 開祖
- 開一宗之祖師。
- 都邑聚落念處
- 見念處條附錄十念處項。
- 三昧耶會
- 言金剛界九會曼荼羅之第二會也。此會三十七尊,賢劫十六尊,外金剛部三十天,共有七十三尊。皆畫其三昧耶形。如大日為塔,寶生為五股杵,金剛歌為箜篌。杲寶抄曰:「三昧耶曼荼羅,言其體,則諸尊手所執持之器杖印契也。世間國王立法令,印璽了,則萬人不違越之,王不自毀破之。今亦如是,諸尊之本誓,正顯於印文,而成五股刀蓮等,於手中持之,則天魔破旬不敢違越之。若眾生見彼三昧耶形,而信其本願,如法修行,則若智者福隨所願而必與之,誠秘密三昧也。」
- 盧至
-
即樓至佛。
即盧至長者。
- 攝取
- 攝物而取之也。又佛以慈悲之光明攝救苦眾生也。無量壽經上曰:「我當修行攝取佛國清淨莊嚴無量妙土。」觀無量壽經曰:「一一光明徧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 祅
- 西域天神也。唐書西域傳註曰:「杜佑通典:職宮門視流內,有薩寶符祅正(祅希煙切,又呼朝切)。自注,祅者,西域天神,佛經所謂摩醯首羅也。元奘記尼波羅國邪正兼信,伽藍天祠,接堵連隅。(中略)案西域故皆婆羅門祅教,漢霍去病踰焉支收休屠祭天金人,疑即胡祅像,非佛像也。」
- 紫服
- 見紫衣條。
- 八神變
- 見八變化條。
- 七種般
- 又名七種不還,七種那含。見不還果條。
- 迦迦那
- Gagana,譯曰空。見大日經疏十三。
- 慈氏菩薩所說大乘緣生稻稈喻經
- 與大乘舍黎娑擔摩經,了本生死經,稻稈經同本異譯。
- 長者音悅經
- 一卷,吳支謙譯。王舍城之音悅長者,得四種之吉祥,佛往讚嘆之,使植福。後得四種之不吉祥,尼犍子往讚嘆之,乃被痛打。佛因說長者之夙緣。
- 普等三昧
- 普者普徧,等者齊等也,住此三昧則普見一切諸佛,故名普等三昧。無量壽經上曰:「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悲華經謂之徧至三昧,分陀利經謂之普至三昧,莊嚴經謂之普徧三摩地。
- 尸棄那
- 見尸棄條。
- 慈眼
- 佛菩薩以慈悲心視眾生之眼也。
- 福相法身
- 二法身之一。智相法身之對。保持教法而為人說也。施大千世界之七寶,不如說四句偈文之福德為大。由其福相得到法身之住處,故有此名。
- 七聚戒
- 與七聚同。
- 好聲鳥
- Karaṇḍa,又Karaṇḍaka,梵語曰迦蘭陀。譯曰好聲鳥。又拘耆羅Kokila,譯曰好聲鳥。見名義集二。
- 犍德
- 又作蹇特,悉達太子之乘馬名。見建佗歌條。
- 阿羯羅
- 譯曰境。心識依動之場處,如耳之於聲,目之於色。聲與色,是耳與目之境。唯識了義燈五本曰:「阿羯羅,云境。」梵⃞Āgāra。
- 一字頂輪王經
- 唐菩提流支譯,同上。
- 雨寶經
- 佛說持世陀羅尼經之異名。
- 畢竟空行
- 見四安樂行條。
- 金剛寶戒
- 梵網經所說之大乘戒也。又云一心金剛寶戒。
- 句潭
- 又作俱譚。釋氏五姓之一。見瞿曇條。
- 寂靜行
- 謂聲聞緣覺求涅槃寂靜之行法也。探玄記五曰:「教寂靜行,有三義:一以彼二乘修離生死喧雜行故。二令修證人空寂靜行。三無餘涅槃名寂靜。修彼名行。」
- 塵點劫
- 有二種:一,三千塵點劫。一,五百塵點劫。
- 乳光佛經
- 一卷,西晉竺法護譯。佛示有風疾,命阿難乞乳於梵志家。梵志譏嫌。維摩說法開悟之。帝釋化為童子,𣪬牛,牛母牛子歡喜布施,阿難以之白佛,佛說牛之往因,授成道之記。
- 遮迦和
- 山名。見爍迦羅條。
- 攝婆塞經
- 說優婆塞能持五戒及念三寶,則得證果。攝於中阿含經三十。
- 闍婆隸
- Jvāla,餓鬼名。譯曰熾然。見正法念經十六。
- 現般涅槃
- 大日經六(三三昧耶品)曰:「復次秘密主,次於一身示現三種,所謂佛法僧。復次秘密主,從此成立說三種乘,廣作佛事,現般涅槃,成熟眾生。」般涅槃,譯曰入滅。佛八相成道中示現入涅槃之相也。
- 展單
- 禪林之語。單者半單也。無晚參時,鳴放參鐘三下,其時展半單,後遂謂放參鐘為展單。
- 摩訶拘絺羅
- Mahākāuṣṭhila,新稱,摩訶俱瑟恥羅。羅漢名。見拘瑟恥羅條。
- 脫體
- 全體一般等之意。碧巖第一則評唱曰:「脫體現成。」同九則評唱曰:「脫體不是。」
- 琰魔卒
- 地獄呵責罪人之獄卒也。俱舍論十一曰:「心常懷忿毒,好集諸惡業。見他苦欣悅,死作琰魔卒。」又曰:「琰魔王使諸羅剎娑,擲諸有情置地獄者,名琰魔卒。」
- 憨山大師全集
- 四十卷,明福善等錄。
- 執持
- 固執不動也。阿彌陀經曰:「執持名號。」
- 落湯螃蟹
- 公案名。五燈會元曰:「雲門偃曰:忽一日眼光落地,莫似落湯螃蟹。,手忙腳亂。」
- 阿字本不生
- 是密教之根本義,本不生者,本來本有,非今始生之義,是為阿字之實義,何謂阿字有不生之義?凡物之為元初根本者,必為不生之法。生法必為能生之因,有能生之因,即非是根本元初也,今阿字即字之根元,更無能生之因,最便於知此為不生之義,故託於阿字使知一切諸法不生之義也,觀是謂之阿字觀。大日經二曰:「阿真言教法,謂阿字門,謂一切諸法本不生。」
- 羯地羅
- 木名。見軻地羅條。
- 四人出現世間經
- 一卷,劉宋求那跋陀羅譯。為波斯匿王說先後醜妙之四人不同。出於增一阿含四意斷品。
- 聲緣
- 聲聞緣覺之二乘也。
- 窣吐羅底迦
- Sthūlātyaya,六篇中第六小罪之名。見慧琳音義六十。
- 了因佛性
- 三因佛性之一。了達正性之覺智也。見三因佛性條。
- 實證諸法
- 見十金剛心條。
- 三重法界
- 華嚴宗所立三種之觀門也。一、理法界,觀一切諸法,盡為平等之真如。界者性之義也。二、理事無礙法界,觀諸法即真如,真如即諸法。故界具分與性之二義。事者分之義,理者性之義。三、事事無礙法界,觀諸法既具性,則諸法一一復如性融通,而一切事事,悉相融相即。界具性分之二義,如第二。華嚴法界玄鏡上曰:「法界相要唯有三,然總具四種: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理事無礙法界,四事事無礙法界。今是後三,其事法界歷別難陳。」註法界觀門曰:「法界統唯一真法界,總該萬有即是一心,然心融萬有成四種法界:一、事法界,界是分義,一一差別有分齊故。二、理法界,界是性義,無盡事法同一性故。三、理事無礙法界,具性分義,性分無礙故。四、事事無礙法界,一切分齊事法,一一如性融通,重重無礙故。(中略)觀門有三種,除事法界也,事不獨立也。」
- 菩提寺
- 見菩提所條。
- 同如來莊嚴具
- 稱密印也。密印者,是一切諸佛以此莊嚴之故成法界之身,又以此加持眾生之故得同於法身,故云同如來莊嚴具。大日經密印品曰:「有同如來莊嚴具,同法界趣標幟。」義疏十曰:「一切佛以此為莊嚴故,得成如來法界之身。若有眾生修此法者,以印加持故,亦同如來法界身也。」
- 遍出外道
- 出家外道之一類,以名徧離世俗之義。唯識述記一本曰:「有外道名波利呾羅拘迦,翻為徧出。徧能出離諸俗世間,即是出家外道之類。」
- 咒術
- 神咒之妙術也。咒有變殺人生人之物質等之奇術。故謂之咒術。觀無量壽經曰:「沙門惡人,幻惑咒術,令此惡王多日不死。」
- 忉利天
- Trāyastrṁśa,作怛唎耶怛唎奢天,多羅夜登陵舍天。譯言三十三天。欲界六天中之第二,在須彌山之頂,閻浮提之上,八萬由旬之處。此天之有情身長一由旬,衣重六銖、壽一千歲(以世間百年為一日一夜),城廓八萬由旬,名喜見城,帝釋居之。巔之四方有峰,各廣五百由旬。每峰有八天。善法堂天,山峰天,山頂天,喜見城天,鉢私他天,俱吒天,雜殿天,歡喜園天,光明天,波利耶多天,離險岸天,谷崖岸天,摩尼藏天,施行天,金殿天,鬘形天,柔軟天,雜莊嚴天,如意天,微細行天,歌音喜樂天,威德輪天,日行天,閻摩那娑羅天,連行天,影照天,智慧行天,眾分天,曼陀羅天,上行天,威德顏天,威德燄輪光天,清淨天,是為三十三天。玄應音義二曰:「忉利,此應訛也。正言多羅夜登陵舍天,此譯云三十三天。」慧苑音義上曰:「忉利,訛言。正云怛利耶怛利奢,言怛利耶者此云三也。怛利舍者十三也,謂須彌山頂四方各有八天城,當中有一天城,帝釋所居。總數有三十三處,故從處立名也。」法華經勸發品曰:「若但書寫,是人命終,當生忉利天上。」
- 五轉色
-
見五色條下。
菩提黃,是金剛性也。修行赤,赤是火之義也。與文殊之義同。萬行以妙慧為道,離慧不得有作。成菩提白,是圓明究極之義,又是水之義。如我昔願,今既滿足,化一切眾生,使皆入於佛道,為是事故,起大悲也(大悲水色,其白如上)。涅槃黑,垂迹極而返於本,濟生有緣之緣盡。則如來方便之火息,故涅槃也。佛已隱於涅槃之山,故色黑也。方便究竟青,方便究竟位之中心為空,具一切之色,即是加持世界曼荼羅普門之會,畢竟清淨而無所不有。故青也。見大日經疏二十。
- 難易二道
- 謂難行道與易行道也。龍樹所立之名目。初地至不退位有二道。自力修行勤苦而後漸達佛位之困難,以如陸路步行之苦,故稱之為難行道。反之而以信方便之念佛,得速至佛位之他力道,恰如水道乘船,無何等苦痛而樂?是名易行道。淨土十疑論曰:「論曰於五濁惡世無量佛所,求阿鞞跋致,甚難可得。蓋言娑婆世塵境麤疆,五欲障蔽,難入於道,故名難行道。謂憑信佛語,修行念佛三昧,求生淨土,復乘阿彌陀佛願力攝持,決定往生,故名易行土。」
- 滿遍
- 禪語。平均之義。
- 逆順三昧
- 於順逆諸法得自在之禪定。智度論四十七曰:「得此三昧,於諸法中逆順自在。」
- 在家出家
- 謂雖不為僧而能擺脫一切也。廬山蓮社雜錄曰:「謝靈運欲投名入社,遠公不許。靈運謂生法師曰:白蓮道人將無謂我俗緣未盡,而不知我在家出家久矣。」長慶集有在家出家詩。
- 印特伽
- 見印度條。
- 流舍那
- Vairocana,又作盧遮那,嚧柘那。佛名。或為毘盧舍那之略名,或毘盧舍那為法身佛之名,盧舍那為報身佛之名。見毘盧舍那條。
- 一間
- 舊云一種子。言不還向中一種之聖者,雖斷欲界修惑八九品然猶有一品或二品之餘殘,更可受欲界之生者。俱舍論二十四曰:「一間者,間謂間隔,彼餘一生為間隔故,不證圓寂,或餘一品欲修所斷惑為間隔故,不得不還果,有一間者,說名一間。」玄應音義二十四曰:「一間,梵言翳迦鼻至迦Ekavīcika,翳迦此云一,鼻至迦此云間,言有一間隙在,不得般涅槃也。舊云一種子者,梵言鼻豉迦Bijika,此言種,斯或譯者不善梵言,或筆人不尋本語,致茲訛失也。」
- 竪義
- 又作立義。於論場就出自探題之論題而立義也。字彙云,竪者立也,俗作竪非。西域記五曰:「眾咸默然無竪議者。」佛祖統紀三十八曰:「相州彼岸寺鑑禪師講會,各各竪義。有一小僧難問蜂起,殊為可觀。」
- 二鬼爭屍
- 見智度論十二,經律異相四十六。
- 真化二身
- 一、真身,佛所得之法報二身也。二、化身,又名應身,佛所現之應身化身也。
- 三具足
- 為佛前之供養具,花瓶,蠟燭台,香爐三者也。
- 三昧耶智
- 在密教為佛智之稱,此有總別二者:一、總名五佛之智,而解之則金剛智以平等之義而譯為平等性智。不空譯理趣經之三昧耶智,金剛智譯理趣經以為平等性智也。又不空取本誓之義,譯為誓智。謂此智如顯教不許自得自證,必就灌頂佛受之。是佛之本誓也。不空譯之理趣經曰:「薄伽梵,成就特勝一切如來金剛加持三昧耶智,已得一切如來灌頂寶冠,為三界主。」金剛智之理趣經曰:「薄伽梵,妙善成就如來金剛住持平等性智種種希有殊勝功德,已能善獲一切如來無上法王灌頂寶冠,過三界。」不空之理趣釋上曰:「三昧耶智者誓也,亦曼荼羅也。勿令將來最上勝者不從師受,而專意自受者也。是故得知修最上乘必須師受三昧耶,然後可修行也。」二、別名於五智中之第三平等性智。金剛頂經一序:「一切如來平等智三昧耶。」
- 龍座
- 屈膝而坐也。文殊師利根本大教王經金翅鳥王品曰:「作龍座而坐(貼膝坐也)。」
- 一切智無所畏
- 四無畏之一。見四無畏條。
- 安養即寂光
- 西方之極樂,於四種之國土中,位雖最下,然以圓融無礙之道理言之,則此最下之土,即最上之寂光土云。與所謂娑婆即寂光同。蓋天台宗立四土:一凡聖同居土,謂娑婆及安養。二方便土。三實報土。四常寂光土,是究竟之佛土也。然由圓融之理言之,則四土總為不二。法華文句記九下曰:「豈離伽耶別求常寂,非寂光外別有娑婆。」止觀義例上曰:「故知心體即常寂光,寂光諸土無二無別。」同隨釋三曰:「體即用故,有實報方便同居三土之殊。用即體故,一一無非常寂光土。」
- 八袟鈔
- 一切經之目錄也,袟者以絹布類卷之,有八卷,故名八袟鈔。見因陀羅網十。
- 伽耶城
- 西域記八曰:「渡尼連禪河至伽耶城,甚險固,少居人,唯婆羅門有千餘家,大仙人祚胤也。」出城東南行,三里,大道坦坦,直至菩提道場。法華經涌出品曰:「如來為太子時,出於釋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菩提之地,通常稱為佛陀伽那Buddhagayā之地也。城名與正覺道場皆呼伽耶。
- 時宗
- 日本二十宗之一。時宗者具稱六時往生宗,以晝夜六時專修善導之往生禮讚為往生之業因,故名。
- 苦陰經
- 佛說苦陰經,一卷,失譯人名。即中阿含經中苦陰經上之別譯。
- 迦吒富單那
- 又作迦吒布單那Katabhūtana,又Kaṭapūtana,譯曰奇臭鬼。玄應音義二十一曰:「羯吒布怛那,舊言竭吒富呾那,此云極臭鬼,或言奇臭鬼也。」慧琳音義十八曰:「羯吒布但那鬼,唐云叫譟作災怪鬼。」首楞嚴經曰:「迦吒富單那。」梵語雜名曰:「迦吒布單那。」
- 大風災
- 大三災之一。劫末起大風破滅至色界第三禪天之災厄也。見三災條。
- 持息念
- 舊云數息,新云持息,五停心之一。俱舍論廿二曰:「阿那阿波那念,言阿那者謂持息入,是引外風令入身義。阿波那者謂持息出,是引內風令出身義。慧由念力觀此為境,故名阿那阿波那念,以慧為性。而說念者,念力持故。」梵⃞Ānāpāna。
- 智礙
- 二礙之一。又云所知障。礙涅槃之煩惱云煩惱礙,礙菩提之無明云智礙。菩提即佛之一切智。為智之障礙,故名智礙。其體為根本無明也。
- 一大車
- 以一大車譬法華之妙法。又云大白牛車。法華經譬喻品曰:「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穩得出,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無復障礙,其心泰然,歡喜踴躍。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許玩好之具,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舍利弗!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見火宅條下火宅喻。
【原始資料】原始资料皆来自网络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