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大辭典
《佛學大辭典》,由丁福保居士耗時八年編著而成,譯自日本人織田德能的《佛學大辭典》,是刪除了日本佛教相關資料及文獻出處之後所成的節譯本。於1922年正式出版,收錄條目三萬多個,360多萬字。
我中華則周星悶彩,已彰降誕之休征。漢日流祥,乃葉通神之瑞夢。使臣西去,釋侶東來,白馬馱貝多之文,金簡譯單蘭之典。德降偽道,化及暇陬。三國六朝暢其流,秦晉隋唐極其盛。或譯經著疏,廣闡大乘。或見性明心,單傳向上。東林則群結蓮社,南山則大啟律門。性相之妙義紛披,禪教之祖庭互峙。機鋒吐露,陸離寶劍之光。辯給回風,隆重彌天之譽。法門挺秀,崇聖教之紀綱。慧炬揚輝,啟含生之耳>目。猗歟盛矣!俟其袆而維是。經文浩瀚,研究綦難,名相紛繁,考求匪易。寧免入海算沙之困,徒興望洋向若之嗟。兼之東西迻譯,頗多鉤辀格磔之聲。華梵錯綜,每有詰屈聱牙之句。東鱗西爪,文筆矛盾>,北轍南轅,方言楚夏。設非心研之有素,雲何耳學以能詳。欲充扡格之虞,用作博通之助。辭典之編,信不可緩。校讎之責,誰任其難。
爰有丁仲祜居士,以通儒碩學之資,具濟世活人之術。精研佛學,翺翔般若之園。博覽書林,馳騖琳瑯之圃。羅海國龍宮之秘笈,抽石室金匱之珍藏。萬卷何奇,勝入瑯嬛福地,唯心可悟,如升兜率陀天。憑翰墨之因緣,植菩提之種子。前有佛學叢書之著,可媲文憲護法之編。今更出大手筆,纂大辭書,抒慈悲之願力。應時勢之要,求悟明鏡之非臺。握智珠而遍照,旁搜遠紹,東取扶桑瀛島之書賾。邃鉤玄西考>,賢豆恒沙之偈,聯珠貫玉,不憚雞窗螢案之辛勤。取精用宏,備極蠶絲牛毛之煩瑣,刮磨淬礪,輯為專書,慘淡經營,集成巨帙。
舉凡名數真言,掌故儀法等類,遍為采集,無不搜羅。列部三十有三,檢壹畫而諸字畢備。引證廣之又廣,閱壹典而群義可征。意解心開,得剖奧義。耳提面命,如近良師。入玄妙之法門,賴斯寶鑰。涉汪洋之教海,需此南針。藝林敷優曇之花,著作家別開生面。法苑結摩羅之果,菩提道總合明心。
如能因文悟理,不滯名言,自然入聖超凡,圓成大覺。是不特為考古之鏡,饋貧之糧已也。納廿年匏繁,遽然夢醒南柯。壹領袈裟,惕若恩懷西竺。鏡花水月,瞰破紅塵。清磬洪鐘,精修白業。拈貝葉遍尋教網,睹桃花未悟禪機。自利利他彌切,度生之宏願先覺。覺後端賴命世之雄才,聆法海之潮音。讀例言得覘鴻制,募韓陵之寺石。效喤引敢擬駢詞,行看電掣星馳,永流通於塵剎。風行雷厲,自傳播於大千。>法界眾生皆叨法喜,法門眷屬盡獲法施。見聞思修,願同趣妙莊嚴路。開示悟入,俾悉證凈法界身。是為序。
辛酉暮春既望古瀛釋顯蔭撰於甬城觀宗學社
- 如語
- 如實之語,如法之語也。謂真實不虛之言說。金剛經曰:「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
- 灌頂經
- 佛說灌頂經,十二卷,東晉帛尸梨蜜多譯。自三歸五戒經至生死得度經集十二部之經者。十二經一一有佛說灌頂之四字,故名灌頂經。此就其功德而言,非灑水灌頂之義。
- 大勝金剛
- 又名大轉輪王。又名金剛手。大日所變之十二臂金剛薩埵也。是為大妙經所說之攝一切佛頂輪王,即金輪佛頂也。瑜祇經一切如來大勝金剛最勝真實三昧耶品曰:「爾時徧照薄伽梵,復現種種光明,於頂上放金剛威怒光明,照諸菩薩。金剛手等皆各默然(表果界之言語道斷),復現身手具十二臂,持智拳印。復持五峰、金剛、蓮華摩尼、羯磨、鉤、索、鎖、鈴、智劍、法輪十二大印,身住千葉大白蓮華,身色如日,五髻有光明,其光無主,徧照十方。面門微笑,即說大勝金剛頂最勝真實大三昧耶真言:唵摩訶(大),縛日羅(金剛),瑟抳灑(是云頂是大金剛頂),吽怛羅紇哩惡吽(是五佛種子)。說此明已,復說頌曰:十方淨妙國,三世及三界。最尊獨無比,此大轉輪王。能摧諸佛頂,能攝諸等覺。親近為眷屬,速成大悉地。若末法世人,長誦此真言。刀兵不能害,水火不能漂。蓮華金剛手,翼從為侍衛。若誦一百八,則能滅百劫罪。若誦一千徧,則能成滿意願。若誦一洛叉,則得大金剛身。若誦一俱胝,則得成徧照尊。千佛來守護,決定無疑。」
- 蓮華
- 天竺有四種之蓮華:一優鉢羅華Utpala,二拘物頭華Kumuda,三波頭摩華Padma,四芬陀利華Puṇḍarika。如其次第,青黃赤白之四色也。又加泥盧鉢羅Nilotpala為五種。總譯為蓮華。但通常稱為蓮華者,指芬陀利之白蓮華。此華有三時。未敷之時,名屈摩羅(Mukula);敷而將落之時,名迦摩羅(Kamala);處中盛時,稱為芬陀利。法華遊意曰:「舊云:外國稱芬陀利,此翻為蓮華。今謂芬陀利未必翻為蓮華。涅槃經云人中蓮華、人中芬陀利華,既其兩出,似如為異。今謂蓮華為通,芬陀利為別,所以知然者,凡有五證,云云。」法華玄贊一曰:「奔荼利迦者白蓮華也,西域呼白蓮華為奔荼利迦故。新經說青黃赤白四色蓮華,云媼鉢羅華,拘某陀華,鉢特摩華,奔荼利華。如次配之。」大日經疏十五曰:「三藏說:西方蓮華有多種:一者鉢頭摩。復有二種:一者赤色,即此間蓮華也。二者白色,今此間有白蓮是也,非芬陀利。優鉢羅,亦有赤白二色。又有不赤不白者,形似泥盧鉢羅花也。俱勿頭,有赤及青二種。又云:俱勿頭是蓮華青色者。泥盧鉢羅,此華從牛糞種生,極香,是文殊所執者。自如青蓮,亦是此色。更有蘇健地迦花,亦相似而小花。芬陀利迦,花可有百葉,葉葉相承,圓整可愛。最外葉極白,漸向內色漸微黃,乃至最在內者與萼色相近也。此花極香也。昔琉璃王害釋女時,大迦葉於阿耨達池取此花,裹八功德水灑之。諸女身心得安樂,命終生天。因是投花於地遂成種,至今猶有之。花太可愛,徑一尺餘,尤可愛也。此法華所引中者是,是漫荼羅八葉者也。」
- 通慧
- 神通與智慧。又諸神通以慧為體,故云通慧,通即慧也。俱舍論二十七曰:「如是六通解脫道攝。慧為自性。」無量壽經上曰:「諸通慧聲。」
- 如說
- 如佛說,如經說也。如如說修行,如說往生等。
- 無上尊
- 人天中,佛最尊勝,故號無上尊。無量壽經上曰:「吾當於世為無上尊。」涅槃經二曰:「當念懃精進,頂禮無上尊。」
- 重誓
- 又云重願。謂法藏菩薩前立四十八願,後更立三誓也。又四十八願中之第十七願誓名號三誓中重誓名聲超十方,故云重誓。禮讚曰:「當知本誓重願不虛。」正信偈曰:「重誓名聲聞十方。」
- 念處
- 念為能觀之智,處為所觀之境,以智觀察境曰念處。梵⃞Smṛtyupasthāna。
- 一切智者
- 謂具足一切智者,是佛之異稱。法華經藥草喻品曰:「我是一切智者,一切見者,智度者,開道者,說道者。」梵⃞Sarvajña。
- 續高僧傳
- 三十卷,唐道宣集。
- 精進覺支
- 見七覺分條。
- 國清寺
- 在浙江天台縣北天台山中。山有三寺,在頂曰福林,在腰曰國清,在麓曰修禪。國清具名景德國清寺。隋文帝開皇十八年,勅為智顗禪師所創建。初智顗夢巖崖萬重,側有滄海,渺無涯際,泓澄在其下。一僧來伸手導顗登山,覺後語門人,皆答以會稽天台山。因而陳大建七年,遂入此山,隋開皇十七年,於此示寂。翌年,文帝勅為顗創建一宇,名為天台山寺。大業元年,煬帝賜國清寺額。唐宋元明,皆勅重修,清康熙十二年亦有勅再修,賜住僧紫衣。今大雄殿、普門殿、三隱堂、智者大師塔所等,結構極壯麗,境致幽勝,適於修禪,真震旦之名剎也。案國清為天台宗之本山。唐一行嘗於此學算。
- 王法為本
- 淨土真宗就世出世立真假二諦。出世間之法為真諦門,真諦門以信心為本。又世間道為俗諦門,俗諦門以王法為本。
- 因緣周
- 三周之一。見三周條。
- 博叉般荼迦
- Pakṣapaṇdaka,見半託迦條。
- 三部都會
- 與三部都法同。
- 娑底也
- 梵⃞Satya,譯曰諦。堅實之義。演密鈔七曰:「梵音娑底也,此方云諦。若言娑囉Sāra,即詮堅淨之義。」
- 慧文
- 北齊慧文尊者,姓高氏。閱大智度論一心三智之文,即依此以修心觀。謂果既一心而得,因豈前後而獲。此觀若成,證一心三智,雙亡雙照,即入初住無生忍位。又閱中論因緣所生法句,恍然大悟,頓了諸法無非因緣所生。而此因緣有不定有,空不定空,空有不二,名為中道。以心觀授南嶽,故為台宗始祖。
- 僧堂
- 在禪宗之寺院。為僧坐禪之所,故曰僧堂,亦曰禪堂,亦曰雲堂。以眾集如雲之多也。亦曰選佛場,以於此選擇作佛之人也。亦曰齋堂食堂。於僧堂之外設齋堂者,為後世之事,古於僧堂兼禪與齋也。堂面東,前後設入口,東口名前門,西口名後門,堂之中央安置釋迦或文殊迦葉等聖僧中之一像,其四周連長榻,敷廣座,數千僧眾於此坐禪,於此受齋。一堂為二分,聖僧形像前方名前堂,前堂之首座管領之,其後方名後堂,後堂之首座管領之。凡主僧堂者首座也,住持非主僧堂。故僧堂之中,無住持之床。唯別設椅子,住持為檢點大眾入僧堂,坐之。僧堂之名,既著於西竺。智度論二曰:「阿難如是入金剛定,破一切諸煩惱山,得三明六神通共解脫,作大力阿羅漢,即夜到僧堂門敲門而喚。」
- 定心別時念佛
- 別時修行之念佛,以定心見佛為目的。為欲三昧發得,於此世拜佛身,故定二七日,三七日,或九十日等期限,入道場專心稱名念佛也。
- 分別布施經
- 一卷,趙宋施護譯。為中阿含瞿曇彌經之別譯。
- 隨煩惱
- 又曰隨惑。俱舍論有二義:一名一切之煩惱。以一切之煩惱,皆隨逐於心,為惱亂之事也。二對於六隨眠之根本煩惱,而名其餘之煩惱為隨煩惱,又對於根本而名為枝末惑。七十五法中除六大煩惱無明之一。五大煩惱及大不善之二,小煩惱之十,不定中之不善睡眠與惡作等十九法是也。俱舍論二十一曰:「此諸煩惱亦名隨煩惱,以皆隨心為惱亂事故。復有此餘異諸煩惱,染污心所行蘊所攝,隨煩惱起故,亦名隨煩惱。不名煩惱,非根本故。」於大乘百法中,對於六大惑(同六隨眠)之根本煩惱而名其餘二十為隨煩惱。忿,恨,惱,覆,誑,諂,憍,害,嫉,慳之十,為小隨惑。無慚,無愧之二,為中隨惑。不信,懈怠,放逸,惛沈,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之八,為大隨惑。此三種二十之煩惱,盡隨他之根本煩惱而起,故名隨煩惱。唯識論六曰:「唯是煩惱分別差別,等流性,故名隨煩惱。」
- 神供
- 神前之供物也。
- 十善
- 不犯十惡,則謂之十善。見善惡條。天台云:十善有二種:一止二行。止則但止前惡,不惱於他。行則修行勝德,利樂一切。此二通稱善者,善以順利為義。息倒歸真曰順理,止則息於重倒之惡。行則漸歸勝道之善。故止作二種,皆名曰善。或以加道名,以能通至樂果也。
- 大綱
- 法門之大義,譬如網之綱,委細之教義譬如目。法華玄義十曰:「唯論如來說教大綱不委細網目。」同釋籤曰:「說法華唯在大綱不事網目。」
- 跪爐
- 跪而拈香於爐前也。百丈清規一曰:「兩序分班對立,住持就跪,知客跪進手爐,侍者跪進香合。維那白佛宣疏畢,知客跪接爐,住持收坐具。」
- 帖釋
- 帖經文而解釋之也。止觀七曰:「帖釋經文。」
- 香嚴擊竹
- 師出家,依溈山禪會。祐和尚知其法器,欲激發智光。一日謂之曰:吾不問汝平生學解及經卷冊子上記得者,汝未出胞胎未辨東西時之本分事,誠道一句來,吾要記汝。師瞢然無對,沈吟久之,進數語陳其所解。祐皆不許。師曰:卻請和尚為說。祐曰:吾說得吾見解,於汝眼目何益?師遂歸堂,徧檢所集諸方語句,無一言可將酬對。乃自題曰:畫瓶不能充飢。於是盡焚之。曰:此生,不學佛法,且作箇長行粥飯僧,免役心神。遂泣辭山去,到奉陽覩忠國師遺迹,遂憩止。一日因山中芟除草本以瓦礫擊竹作聲。俄失笑間,廓然省悟。遽歸沐浴,燒香遙禮溈山。贊云:和尚大悲,恩逾父母。當時若為我說卻,何有今日事?仍述一偈曰:「一擊忘所知,而不假修知。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處處無蹤迹,聲色忘威儀。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見傳燈錄十一,會元九等。
- 爪章
- 長爪梵志之所說。性靈集六曰:「爪章髮論。」
- 通惑
- 天台所立五惑中,見思之惑名為通惑,塵沙無明之二名為別惑。以見思為通於三乘而斷之惑故也。四教儀曰:「集諦者即見思惑,(中略)又云通惑。」
- 菩薩戒羯磨文
- 一卷,彌勒菩薩說,唐玄奘譯。受戒羯磨第一,懺罪羯磨第二,得捨差別第三,由瑜伽論別行。
- 大經
- 淨土三部中,二卷之佛說無量壽經,淨影,道綽,善導諸家,謂之大經。天台謂之大本。玄義分傳通記三曰:「大經者無量壽經,三經之中此經廣故,對餘二經名大經也。天台此經名大本,阿彌陀經名小本,嘉祥名雙卷,淨影道綽與今家同,龍興名兩卷經。」又,天台宗稱涅槃經為大經。
- 不請
- 不請求也。
- 取支
- 十二支之一。
- 阿彌陀三摩耶形
- 見密教彌陀條。(CBETA註:疑為見密教阿彌陀條)
- 裂裳
- 頻毘娑羅王夢見一氎裂成十八片,一金杖折成十八段。以為佛滅後小乘分派之兆。見金杖條。
- 十喻
- 有種種之十喻。詳見喻條。
- 葷辛
- 葷乃蔬菜之臭者。辛乃其辣者。佛皆禁之。名義集三曰:「葷而非辛,阿魏是也。辛而非葷,薑芥是也。是葷復是辛,五辛也。」梵網經下曰:「若佛子,不得五辛。」西域記二曰:「蔬菜則有薑芥瓜瓠葷陀菜等。葱蒜雖少,噉食亦希。家有食者,驅令出郭。」寄歸傳一曰:「五天之人,不食諸虀及生菜之屬,由此人無腹痛之患。」
- 身命
- 吾身與吾壽命也。身者以四大為體,命者以壽煗識為體。法華經勸持品曰:「我不愛身命,但惜無上道。」
- 八十四法
- 成實論所立。
- 維衛佛
- Vipaśyin,過去七佛之第一佛,長阿含經謂為毘婆尸佛。增一阿含經中七佛父母姓字經謂為維衛佛。
- 幻相
- 如幻無實體也。
- 誓水
- 又曰金剛水。真言行者受三昧耶戒時,為表誓約所飲之水名。大日經疏五曰:「又於別器調和香水,以鬱金龍腦旃檀等種種妙香,亦以真言加持,授與令飲少許,此名金剛水。以秘密加持故,乃至地獄重障皆悉除滅。內外俱淨,堪為法器也。阿闍梨言:此即名為誓水。亦順世諦猶如盟誓之法,令於一切眾聖前喢此香水自誓真心,要令不退大菩提心願也。」大疏演奧鈔十二曰:「今謂即事而真,自宗大旨也。而第六日是受戒日也,其戒體者即此誓水也。常途教淺深雖異,皆以幽邃玄理為戒體,而今作秘密加持戒香和鍐水令飲服受者。故尸羅戒體納得心中,甚深得益難思法門也。」又名五瓶所盛之灌頂水。以是為諸佛本誓之智水故也。
- 智象
- 智慧之龍象。稱大智之僧。又涅槃經,智度論等三獸渡河之喻,以深智比象。
- 青行
- 見青甲條。
- 天畫
- 謂天上之妙畫,非人中所有者。觀無量壽經曰:「有八萬四千脈,猶如天畫。」
- 佛圍陀
- Buddhaveda,佛之三藏,猶如婆羅門之圍陀經,故云佛圍陀。善見律一曰:「此沙門知佛圍陀。」
- 長干寺瑞像
- 行事鈔下二曰:「如長干寺瑞像是阿育王第四女作。腳趺銘云,今在京師大發靈相。」稱阿育王像。
- 持金剛慧
- 秘密主,金剛手,即金剛薩埵也。大日經一曰:「牟尼諸法主,告持金剛慧。」
- 五重唯識
-
見唯識觀條。
法相宗所立。觀萬法唯識之理,有由淺至深之五重。見唯識條。
- 夢疊
- 頻婆娑羅王夢見一氎分為十八片。佛記為滅後十八分派之兆。見頻婆娑羅條。
- 阿吒薄拘付囑咒
- 一卷。失譯。
- 怛他揭多㗚旨
- 譯曰如來光。見演密鈔八。
- 天界
- 見天道條。
- 二如來
- 天台一家依成實論乘如實道來成正覺之語,解真應之二如來。如實者是如如之境,乘者是如如之智,道是因,覺是果,境智契合,而未窮滿之位(是因),謂之乘如實道,已窮滿之位(是果),謂之來成正覺,即真身如來也。又境智契合,謂之乘如實道,來至三界示現八相成道,謂之來成正覺。是應身如來也。前真身之釋,屬於乘如實道之四字因,今者全屬於果,欲果上之境智冥合,而來生於三界也。法華文句九曰:「道覺義成,即是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此真身如來也。以如實智乘如實道來至三界,示成正覺者,即應身如來也。」
- 文殊為釋迦脅侍
- 文殊與普賢為兩脅侍,文殊為左之侍者。淨名玄四曰:「文殊既是釋迦左面侍者,此土行最高。」釋門正統曰:「若以菩薩人輔,則文殊居左普賢居右。」是由勝劣之次第,故文殊為左(即上),普賢為右(即下)也,若依知行理智定慧等法門時則普賢當在左文殊當在右。以文殊司諸佛之智德,普賢司諸佛之定慧也。故一處以文殊彌勒為兩脅侍,以文殊置右彌勒置左。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曰:「於佛右邊畫文殊師利,如童子相貌,頂戴寶冠,於釋迦牟尼佛左邊畫彌勒菩薩。」
- 夢感好相
- 法華經安樂行品說成四安樂行之人,夢中感五種之好相:一,見佛為眾生說法。二,見己為眾生說法。三,見由佛授記。四,見修菩薩之道。五,見己八相成道。
- 念佛往生
- 由彌陀大悲願力之回向,信心發得,入於念佛三昧,一生造惡之凡夫身亦直往生於極樂也。或謂行口稱念佛,心念不亂,往生極樂。或謂以定善散善之回向而往生,皆以念佛為本,故概稱往生彌陀佛國者,曰念佛往生。
- 吽迦囉身
- 普賢金剛為降服惡魔而現之形。金剛頂瑜伽降三世成就極深密門曰:「普賢金剛手,為降伏一切,現吽迦羅身,摧三世有毒。」梵⃞Hūṁkāra。
- 福智虛空藏菩薩
- 見虛空藏條附錄。
- 重閣講堂
- 在中印度毘舍離國獼猴池邊大林中。五分律一曰:「後之毘舍離住獼猴河邊重閣講堂。」雜阿含經三曰:「一時佛住毘耶離獼猴池側重閣講堂。」大涅槃經上曰:「一時佛住毘耶離大林中重閣講堂。」
- 僧竭胝
- Saṁghāti,見僧伽梨條。
- 實相無相
- 實智無緣,則實相無相,於智有緣,不如於實體,則非實智。於相有相,非實智之境,則非實相也。往生論注下曰:「實相無相故,真智無知。」輔行一之五曰:「實相無相,無相亦無。實智無緣,無緣亦絕。」
- 密機
- 謂可聞真言秘密之機根也。
- 講堂
- 說法講經之堂舍。無量壽經下曰:「無量壽佛,為諸聲聞菩薩大眾班定法時,都悉集會七寶講堂,廣定道教演暢妙法。」
- 普化驢鳴
- 傳燈錄(普化章)曰:「嘗暮入臨濟院,喫生菜飯。臨濟曰:這漢大似一頭驢。師便作驢鳴。臨濟乃休。師曰:臨濟小廁兒,只具一隻眼。」
- 白黑二鼠
- 或喻晝夜,或譬日月。賓頭盧突羅闍為優陀延王說法經曰:「昔日有人,行在曠野。逢大惡象,為象所逐,狂懼走突,無所依怙。見一丘井,即尋樹根,入井中藏。有白黑鼠,牙嚙樹根。此井四邊,有四毒蛇,欲螫其人。而此井下有大毒龍,傍畏四蛇,下畏毒龍,所攀之樹其根動搖。樹上有蜜三渧,墮其口中。於時動樹蹚壞蜂窠,眾蜂散飛,唼螫其人。有野火起,復來燃樹。(中略)曠野者喻於生死,彼男子者喻於凡夫,象喻無常,丘井喻於人身,樹根喻人命,白黑鼠者,喻晝夜,嚙樹根者,喻念念滅,四毒蛇喻四大,蜜者喻五欲,眾蜂喻惡覺觀,野火燒者喻老,下毒龍者喻死。」名義集五曰:「大集云:昔有一人,避二醉象(生死),緣藤(命根)入井(無常),有黑白二鼠(日月)嚙藤將斷。傍有四蛇欲螫(四大),下有三龍,吐火張爪拒之(三毒),其人仰望二象,已臨井上,憂惱無託。忽有蜂過,遺蜜滴入口(五欲),是人唼蜜,全亡危懼。」(撿大集經不見此文)性靈集四曰:「四蛇相鬥於身府,兩鼠爭伐於命根。」
- 風顛
- 清康熙間陝西人,名超常,號風顛。俗姓李,名福。十四歲娶妻。十八歲,忽一夜猛然觸醒萬物無常,方纔日落,又是五更。與妻同眠,明是活鬼相守。乃信口道,一十四歲配姻緣。可笑夜夜伴鬼眠。四恩無義今宵悟。再不落他火坑間。即起往西山寺出家。苦參六載,夜聞谷風大悟。著有語錄六萬餘言。西安城西南隅風顛洞內,有師坐化真身。頭面身衣,皆用泥金貼糊,惟兩手指爪宛然如生。
- 善財童子
- 華嚴經入法界品曰:「文殊師利在福城東住莊嚴幢娑羅林中,其時福城長者子有五百童子,善財其一人也,善財生時,種種珍寶自然涌出,故相師名此兒曰善財。」善財詣文殊師利所發心,從此漸次南行,參五十三知識而證入法界。探玄記十八曰:「由此福報財寶相起立善財名,即善為因財為果,又生時寶現為財,後歎其行德為善。」禪寺山門閣上觀音菩薩左邊安善財童子之像,是取善財歷訪五十三知識於第二十七番遇觀音大士聞法之因緣而為菩薩之脅士者。大法會行道之時,有執火舍前行之小法師二人,是曰定若沙彌,別名善財童子,但依童子之形而名也。止觀一曰:「常啼東請,善財南詢,樂王燒手,普明刎頭。」參照五十三參條。梵⃞Sudhana。
- 一乘究竟教
- 一乘之法,為一代教中究竟至極之教。即法華經是也。
- 圭峰
- 終南山之別峰,唐華嚴宗第五祖宗密禪師,住於此,故喚師為圭峰。詳見宗密條。
- 三表業
- 見業條。
- 瞋習因
- 十習因之一。
- 十五心
- 經過小乘俱舍宗見道之念數也。見見道條。
- 大統
- 僧官名。統轄一國之比丘也。佛祖統紀五十一曰:「隋文帝勅僧猛為隋國大統。」
- 十問
- 大日經初,金剛手先問佛十題,佛一一答之。是本經一部之所明也。一、菩提心之性如何?二、菩提心之相如何?三、有幾心次第得是菩提心乎?四、此諸心差別之相如何?五、凡經幾時得究竟之菩提心?六、菩提心所具微妙之功德如何?七、將以何行修行?八、云何修行之?九、眾生之異熟心如何?十、瑜伽行者之心,云何與之殊異(經之交句九句,由善無畏之言而為十句)?見大日經疏一。
- 文殊尸利行經
- 一卷,隋闍那崛多譯。文殊巡行諸比丘房,見舍利弗坐禪,後至佛前問難,顯示阿羅漢之義,五百比丘不忍,立座而去。文殊更說法要。
- 出世間
- 對於世間之稱。一切生死之法為世間,涅槃之法為出世間。即苦集二諦,世間也,滅道二諦,出世間也。法華經譬喻品曰:「開示演說出世間道。」起信論曰:「用大,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勝鬘經曰:「世間出世間善法。」
- 慧撥
- 又作慧筏。撥同筏。智慧為到彼岸之船筏,故曰慧撥。性靈集六曰:「捨慧撥於彼岸。」
- 自在天外道
- 見自在等因宗條。
- 無學果
- 修行位到第四果之人也。即阿羅漢果。
- 觀力
- 觀法之力。止觀大意曰:如上諸境。並須觀力。而調伏之。」
- 分別功德經
- 分別功德論之異名。
- 大飲光
- 摩訶迦葉之譯名。迦葉或譯為龜。或譯為飲光。見迦葉條。
- 五五百年
- 佛滅後五期之五百年也。一期各說一堅固,以示法之興廢。一、解脫堅固,謂佛滅後第一之五百年間。以正法盛,得解脫者多故也。二、禪定堅固,謂等二之五百年間。以雖無得解脫者。而禪定者多故也。三、多聞堅固,謂第三之五百年。以實行漸衰,唯尚多聞故也。四、塔寺堅固,謂第四之五百年間。以此時唯塔寺之建立為盛故也。五、鬥諍堅固,謂第五之五百年間。廢三學,唯以鬥諍為事,增長邪見之時也。行之各堅固,故云堅固。大集月藏經十曰:「於我滅後五百年中,諸比丘等猶於我法解脫堅固。次五百年,我之正法禪定三昧得住堅固。次五百年,讀誦多聞得住堅固。次五百年,於我法中多造塔寺得住堅固。次五百年,於我法中鬥諍,言頌白法隱沒損減堅固。」
- 法華宗
- 原為天台宗之本名。因彼宗以法華經為本經故也。
- 說假部鼻祖迦旃延
- 佛滅後二百年頃有迦旃延阿羅漢由大眾部中獨立一部,名說假部,又名多聞分別部。而此阿羅漢者,傳為佛在世之迦旃延,入定保壽,而此時出定者也。宗輪論曰:「次後於此第二百年,大眾部中更出一部,名說假部。」同述記曰:「舊釋言:大迦旃延,先住無熱池側。佛入滅後,二百年時,方從彼出。至大眾部中,於三藏教,明此是世尊假名而說,此是實義而說。大眾部中,有不信者,亦有信者,遂別分部。此部即大迦多衍那弟子所弘通也。」三論玄義曰:「於二百年中,從大眾部更出一部,名多聞分別部。佛出世時,大迦旃延造論,解佛阿含經。至二百年,大迦旃延,從阿耨達池出(即無熱池),更分別前多聞部中義,時人有信其所說者,故云多聞分別部。」然則此迦旃延非發智論之作者也。
- 妙金剛大甘露軍荼利焰鬘熾盛大三摩地
- 大日如來將說金剛熾盛光明佛頂自在十字真言,先使盡虛空界成為一甘露焰鬘之三昧也。大妙經曰:「於是如來入妙金剛大甘露軍荼利焰鬘熾盛大三摩地,盡虛空界無有邊處,成一甘露焰鬘。」
- 我有
- 有一實我體之妄執也。唯識述記一本曰:「說阿笈摩,除我有執。」
- 信受難
- 四難之一。
- 吟詠
- 毘奈耶雜事曰:「佛言不可作吟詠聲,誦諸經法,及讀經,請敬白事皆不可作。然有二事作吟詠聲:一謂嘆大師之德,二謂誦三啟經,餘皆不合。」
- 仁者
- 又單稱仁,呼人之敬稱。大日經疏四曰:「梵音爾儞,名為仁者。」法華經序品曰:「四眾龍神,瞻察仁者。」中庸曰:「仁者人也。」
- 三雜染
-
謂惑業苦之三者。見顯揚聖教論一。
雜亂染污真性者有三:一、煩惱雜染,起貪瞋我見等煩惱而雜染真性者。二、業雜染,由煩惱而造種種之惡業,以雜染真性者。三、生雜染,由惡業感生老病死之苦而雜染真性者。見顯揚聖教論一。
- 善不受報
- 竺道生嘗著善不受報論。其言曰:依五戒十善等善伏惡,以受人天之身報,但是增上緣,故實者是善非是受報,是與菩薩本業經下所謂「一切善受佛果,無明受有為生滅果,故善果從善因生,惡果從惡因生,名善不受生滅之果。若凡夫聖人一切善皆名無漏,而言受無漏果者。佛化眾生行善背惡故。」相符合。且元曉經疏曰:「一切善受佛果者,生得善作得善皆為正因,受佛果故。一切善名無漏者,順寂靜性,逆諸漏故。(中略)餘處說有漏善者,望傍緣說,謂十善等若望佛果即為正因。望人天報但為緣因報因,但是增上緣故。」愚案是論與彼師之涅槃常住論皆為千古之卓見。
- 上首
- 一座大眾中之主位,稱為上首。或舉其中一人為上首,或舉多人為上首,依經不同也。如無量壽經一萬二千比丘眾中舉三十一比丘為上首,如觀無量壽經三萬二千菩薩眾中舉文殊師利一人為上首,如大日經十佛剎微塵數執金剛眾中舉十九執金剛為上首,而更於執金剛眾中舉金剛手秘密主(即金剛薩埵),一人為上首,大菩薩眾中普賢菩薩一人為上首。白居易文曰:「莫不以為上首。」梁武帝詩曰:「出家為上首。」今謂首座為上首。
- 餘流
- 自宗外之流義也。
- 迦末羅
- 病名。見迦摩羅條。
- 鬱伽陀達磨菩薩
- Udgataḍharma,菩薩名。譯曰法盛。智度論九十七曰:「鬱伽陀秦言盛,達摩秦言法。此菩薩在眾香城中,為眾生隨意說法,令眾生廣種善根,故號法盛。」
- 中乘
- 緣覺乘之異名。是在三乘之中位,故名。多論一曰:「小乘所得三乘同知,中乘所得二乘共知,唯佛所得二乘不知,獨佛自知。」法華文句四曰:「身子迦葉等,悉是中乘根性。」
- 五佛頂尊
- 又曰五頂輪王。自釋迦如來頂上現出之五體如來也。見佛頂尊條。
- 瞿私多
-
Ghosita,園名。譯曰白牛。翻梵語曰:「瞿私多園,譯曰白牛,善見律第十三卷。」
見瞿師羅條。
- 三歸依
- 與三歸同。
- 空空寂寂
- 言宇宙有形無形一切之實體,空無而無可思慮分別者。
- 常波羅蜜
- 四波羅蜜之一也。
- 僧道送喪
- 燕翼貽謀錄曰:「喪家命僧道誦經設齋作醮,曰資冥福也。出喪用以導引,又何義乎?」開寶三年十月,詔開封府禁止士庶之家,喪葬不得用僧道威儀前引。
- 沙波訶
- 見蘇波訶條。
- 芬陀利花沙門
- 見四果條。
- 阿沙荼
- 又作頞沙荼。紀月之名。此月之大陰,值魚宿而滿,故名。印度紀月之第五月,即此方五月十六日至六月十五日之間。按此說與阿沙陀條所載者異。
- 俱毘陀羅
- Kovidār,又作拘鞞陀羅。樹名。嘉祥法華疏十一曰:「拘鞞陀羅,此云大遊戲地,地破也。」慧琳音義二十五曰:「俱毘陀羅樹花,此云破他。」(案他為地之寫誤)翻梵語曰:「婆利耶多羅者,遊戲。拘毘陀羅者,地破。」立世經及起世經以為波利質多羅樹之別名。法華經法師功德品曰:「亦聞天上諸天之香,波利質多羅拘鞞陀羅樹香。」
- 象王
- 象中之王。以譬佛者。涅槃經二十三曰:「是大涅槃,唯大象王能盡其底。大象王謂諸佛也。」法苑珠林曰:「佛有八十種好相,進止如象王,行步如鵝王,容儀如師子王。」華嚴經曰:「象王行處落花紅。」又譬菩薩也。無量壽經下曰:「猶如象王,善調伏故。」
- 娜伽
- Naga,譯曰山。大日經疏三曰:「山者,梵云娜伽,是不動義。」
- 五阿笈摩
- 又曰五阿含。南方佛教於北方所傳之四阿含經外加小乘雜部經典小阿含即屈陀迦阿含經而謂為五阿含。善見律毘婆沙一曰:「法師曰:有五阿含。何謂為五?一者長阿含,二者中阿含,三者僧育多阿含,四鴦掘多羅阿含,五者屈陀伽阿含。」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後說法住記曰:「素怛纜藏有五阿笈摩:謂長阿笈摩,中阿笈摩,增一阿笈摩,相應阿笈摩,雜類阿笈摩。」梵⃞Āgama。
- 摩得勒伽
- Mātṛkā,又作摩德勒伽。見摩怛里迦條。(CBETA註:疑為見摩怛理迦條)
- 缽特摩
- 又作波頭摩,鉢頭摩,鉢曇摩。梵語Padma,譯曰紅蓮華。又八寒地獄之第七。此地獄眾生為寒苦割肉似紅蓮,故有此名。見鉢頭摩條。
- 無相心地戒
- 禪門所傳之戒,云無相心地戒。猶台宗之戒曰圓頓無作戒,密宗所傳之戒曰秘密三摩耶戒,各以其家之宗義名之也。禪家以無相不可得之心地為戒體,戒相有梵網之十重四十八輕戒。
- 說戒師
- 於說戒日讀戒本之人。一座之長老勤之。
- 十乘觀法
- 見十乘觀項。
- 波尼
- 又作波抳,譯言水。涅槃經十三曰:「如有一人善解雜語,在大眾中。是諸大眾熱渴所逼,咸發聲言:我欲飲水!我欲飲水!是人即時以清冷水隨其種類說言是水,或言波尼,或言鬱持,或言娑利藍,或言婆利,或言婆耶,或言甘露,或言牛乳。以如是等無量水名為大眾說。」梵語雜名曰:「水,波抳,又烏娜迦。」梵⃞Pānīya,俗Pāni。
- 燒斗香
- 清嘉錄八曰:「案吳曼雲江鄉節物詞小序云:杭俗糊紙為斗,炷香其中,高者可二尺許。中秋夜祀月則設之。詩云:心字燒殘寸寸灰。靈香上請月輪開。斗量畢竟人間少,桂粟新收萬斛來。」
- 逆順
- 又曰違順。違逆真理謂之逆,隨順真理謂之順。又用於各種之意義,如逆流順流,逆緣順緣等。
- 阿難陀
- 見阿難條。
- 全加
- 又云全跏。見全跏趺坐條。
- 有情居
- 有情所好居住之處,謂之有情居。有九所,稱為九有情居。俱舍論八曰:「前七識住,及第一有,無想有情,是名為九。諸有情類,唯於此九欣樂住故,立有情居。」
- 魚鼓
- 木魚之異名。魚形之板鼓,為報知諸事而打者,因其空洞謂之鼓,為板形謂之魚板。魚板須似魚形。
- 永明
- 宋智覺禪師延壽,住杭州慧日山永明寺,故稱為永明。見延壽條。
- 實報寂光
- 實報無障礙土與常寂光土之二。台家所立四土之二也。見四土條。
- 迦鄰陀衣
- 又云迦旃鄰陀衣。以迦鄰陀鳥毛所造之衣也。
- 咽尼
- 又作咽尼。佛之德相也。譯曰鹿王。玄應音義四曰:「㖶尼又作咽,同於堅、於見二切,此譯云鹿王。」見伊尼延條。
- 四大乘宗
- 見四個大乘條。(CBETA註:疑為見四箇大乘條)
- 忍力
- 忍辱之力也。法華經序品曰:「又見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惡罵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
- 略說教誡經
- 同略說戒經。
- 三論玄義
- 一卷。嘉祥著。三論之開題也。
- 烏摩
- Unmada,又曰憂摩陀。鬼名。慧琳音義二十六曰:「憂摩陀,此云妖狂,亦是醉神者也。」涅槃經疏七曰:「優摩陀,能令人醉鬼。阿婆羅,令人狂鬼。」文句私記十末曰:「注經云:烏摩食精鬼。」
- 北俱盧洲
- 又曰北拘盧洲。舊曰攀單越,見攀多羅究留條。(CBETA註:疑為見鬱多羅究留條)
- 已今當說
- 佛三世說法也。法華經法師品曰:「已說今說當說,而於其中。此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
- 摩夷
- Mātṛka,論藏四名之一。譯曰行母,本母。論藏詮顯行法,即為生行之母,故名行母。又論藏詮顯理。理為教本,故曰本。彼能生為教本之理,故名本母。大乘義章一曰:「言摩夷者,此名行母。辨詮行法,能生行故,名為行母。」玄應音義一曰:「摩夷正言摩怛理迦,此云本母。理為教本,故以名焉。」 (CBETA註:見摩怛理迦條。)
- 方便有餘土
- 台家所立四土之一。聲聞緣覺二乘究竟證果者,及地前菩薩,當生界外之淨土也。此等人皆修空觀之方便道而斷見思(謂四住也)之惑,故謂之方便,未修中觀,隨之無明之惑未盡,故曰有餘。天台觀經疏曰:「修方便道斷四住惑,故曰方便。無明未盡,故曰有餘。」
- 迦藍浮
- 王名。見迦利條。
- 黃教
- 喇嘛教之一派,十四世紀頃,宗喀巴Tsongkhapa慨紅教之腐敗而別為開始者,衣冠等皆用黃色,行於西藏,蒙古,伊犁。西藏新志中曰:「黃教之大喇嘛有四:一達賴喇嘛。二班禪喇嘛。三哲布尊丹巴。四多倫諾爾阿嘉胡圖克圖。相傳哲布尊丹巴,為菩薩之轉生,其勢力普及蒙古地方。寺在圖拉河右岸庫倫等地,僧眾萬餘。多倫諾爾阿嘉胡圖克圖,駐北京及其附近。」
- 教
- Āgama,梵語阿含。譯曰教。聖人之言,被於下者。在心云法,法發於言云教。玄義一上曰:「教者,聖人被下之言也。」止觀一上曰:「教是上聖被下之言。」
- 地獄趣
- 五趣之一。地獄為罪惡眾生死後趣向之處,故云。
- 缾體無實
- 喻諸法無我之語。五蘊之諸法,皆為假和合者,決非如凡夫之思惟有實體者。此其喻也。成實家之用語。
- 香象
-
或稱香惠,赤色,不可息。賢劫十六尊之一。居金剛界外院方壇。南方四尊中之第一位。密號大力金剛或護戒金剛。
青色帶香氣之象。羅什之維摩經注釋香象菩薩之名曰:「青香象也,身出香風。菩薩身香風,亦如此也。」此菩薩在北方之香聚山說法。華嚴經菩薩住處品曰:「北方有菩薩住處,名香聚山。過去諸菩薩,常於中住。彼現有菩薩名香象,有三千菩薩眷屬常為說法。」梵⃞Gandhahasti。
- 入大乘論
- 二卷。堅意菩薩造,北涼道秦譯。由義品,入摩訶衍品,議論空品,順修諸行品之四品而成,大乘教之概論也。
- 等至三昧
- 大日如來示現大悲胎藏曼荼羅莊嚴大會之三昧也。大日經入秘密曼荼羅位品曰:「爾時,大日世尊入於等至三昧。」義釋十二曰:「等至者,三昧之名。」
- 一惑
- 一類之妄惑也。《歸敬儀》中曰:「元立三學,同傾一惑為宗。」
- 圓陀陀地
- 或曰陀陀為美豔之貌,碧巖四十三則頌古曰:「琉璃古殿照明月。」著語曰:「圓陀陀地。」
- 事鈔
- 四分律行事鈔之略名。
- 絕言嘆
- 正述讚嘆之辭為寄言,嘆不能以言辭讚歎,而述止讚辭之旨,謂之絕言嘆。法華經方便品佛以此二觀觀如來之權實二智。文句三曰:「一寄言嘆二智,二絕言嘆二智。」
- 滿殊尸利
- 見文殊條。
- 向上
- 自末進於本,謂之向上,自本下於末,謂之向下。釋摩訶衍論二曰:「於生滅門,有二種位。云何為二?一者向上門,二者向下門。如是二門,生滅決擇。」碧巖普照序曰:「衲僧向上以巴鼻。」種電鈔曰:「向上者,千聖不傳底事。」
- 剎摩
- Ksamā,譯曰土田。見剎條。
- 羅剎
- Rākṣasa,又具曰羅剎娑,羅叉婆。女曰羅叉私(Rākṣasi)。惡鬼之總名也。譯為暴惡可畏等。按羅剎本為印度古民族之名稱。至雅利安人。遂成為畏惡之名詞。又謂羅剎男。黑身朱發錄眼。羅剎女。為絕美之婦人。玄應音義二十四曰:「剎娑,或言阿落剎娑,是惡鬼之通名也。又云羅叉娑,此云護者,若女則名囉叉私。舊云囉剎,訛略也。」慧琳音義二十二曰:「囉剎娑,梵語食人惡鬼都名也。」法華玄贊二曰:「夜叉,此云勇健。(中略)羅剎云暴惡,亦云可畏。彼皆訛音,梵語正云藥叉羅剎娑。」梵語雜名曰:「羅剎,梵名羅(引)察娑。」慧琳音義二十五曰:「羅剎此云惡鬼也,食人血肉,或飛空或地行,捷疾可畏也。」玄應音義十八曰:「羅剎或云囉叉娑,此云護王,若女則名囉叉斯。」
- 跋難陀
-
Upananda,比丘名。譯曰善喜,賢喜,聞佛涅槃而歡喜之惡比丘也,善見論謂之須跋陀羅摩訶羅。長阿含經四曰:「時彼眾中有釋種子。字跋難陀。止諸比丘言:汝等勿憂,世尊滅度,我得自在。彼老常言:當應行是,不應行是,自今已後隨我所為。」四分律五十四曰:「爾時有跋難陀釋子,在眾中,語比丘言:長老且止,莫大憂愁啼哭,我等於彼摩訶羅邊得解脫。彼在時,數教我等,是應是不應,當作是,不應作是。我等今得自在,欲作便作,欲不作便不作。」善見律一曰:「時有比丘名須跋陀羅摩訶羅,言止止,何足啼哭。」巴Subhaddo。
Upananda,龍王名。難陀龍王之弟也。皆保護摩竭陀國使無飢饉者。法華文句二曰:「難陀名歡喜,跋名善,兄弟常護摩竭提。雨澤以時,國無饑年。瓶沙王年為一會,百姓聞皆歡喜,從此得名。」法華玄贊二曰:「第一名喜,第二名賢喜。此二兄弟,善應人心,風不鳴枝。,雨不破塊。初能令人喜,後性賢令喜,故以為名。」
- 死亡更生經
- 弟子死復生經之異名。
- 乾陀婆那
- 國名。見乾陀羅條。
- 青蓮華
- 見青蓮條。」
- 降龍五經
- 龍王兄弟王經之異名。
- 下界
- 人界也。對於天上界而言。
- 有德女
- 波羅奈城有德婆羅門之女,見佛相好而起淨信,問深法。
- 阿伽母陀羅
- 印相名。譯曰供養法印。見陀羅尼集經五。梵⃞Ārgpya‑mudra。
- 打齋飯
- 俗謂僧道沿門索食為打齋飯。夷堅志云:將打回齋飯歸家,是宋時已有此語,今或訛為打盞飯。則以其每至人家取飯一盞也,見曲園雜纂。
- 識界
- 十八界之一。六識心王及八識心王,自持其體,而與他差別,故名識界。
- 心意識
- 心為集起之義。意為思量之義。識為了別之義。唯識論於其名雖許互通,然其實體各別,如其次第配之於第八識與第七識及餘六識。俱舍論以之為一體之異名,六波羅蜜經十曰:「集起說為心,思量性名意,了別義為識,是故說唯心。」唯識論五曰:「薄伽梵處處經中說心意識三種別義: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別名識,是三別義。如是三義雖通八識而隨勝顯第八名心,集諸種法起諸法故,第七名意,緣藏識等恒審思量為我等故,餘六名識,於六別境麤動間斷了別轉故。」俱舍論四曰:「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別故名識。(中略)心意識三名,所詮義雖有異而體是一如。」
- 大空三昧
-
三重三昧之異名。空空三昧,無相無相三昧,無願無願三昧也。見三三昧條。大日經疏六曰:「空與不空畢竟無相而具一切相故,名大空三昧。」
稱百光徧照真言之𑖀𑖽暗字,演密鈔四曰:「行者止此十六位時,以十緣生方便證得暗字大空三昧,即是解了金剛項十六菩薩生,成等正覺也。」
云正覺三昧,以𑖚弩字為種子。大日如來之三摩地也。大疏四曰:「弩者大空三昧,如來住此大空三昧,無行無到,亦無去來,而能如其心量隨緣應現,故云等隨也。」
- 阿吒嚩迦
- Āṭavika,鬼神名。又作遏吒薄。阿吒薄俱。慧琳音義十二曰:「阿吒薄迦,曠野鬼神大將名也。或名遏吒薄,皆聲轉也。俗名元帥大將非也,十六藥叉將之一將也。」
- 金剛食天
- 金剛界,外金剛部二十天之一。手持華鬘。稱曰華鬘毘那耶伽。毘那耶伽為歡喜天之梵名。見胎藏界曼陀羅大鈔二。
- 證入生
- 華嚴宗所立三生成佛第三。見三生條。
- 隨緣行
- 行四種之一。見二入條。
- 迦蘭陀長者
- 善見律六曰:「迦蘭陀子者,是時村中有一長者,有金錢四十億。王即賜長者位,因村名故,號迦蘭陀長者。」
- 尸賴拿伐底
- Hiraṇyavati,世尊涅槃處之河名。即金河也。
- 無漏路
- 無漏清淨之境界,不染污煩惱之世界也。
- 四門遊觀
- 釋尊為悉多太子時,遊觀四門,見生老病死四苦,深生厭世之心。見本行集經。
- 婆瘦
- Vāyu,一作縛臾,婆牖,譯曰風。又風神名。司西北方,梵語雜名曰:「風,婆廋。」名義集二曰:「婆廋,此云風神。」孔雀王咒經上曰:「婆牖:梁言風。」
- 常住二字
- 明涅槃之常住為涅槃經一部所詮,故經如來性品四曰:「或聞常住二字音聲,若一經耳即生天上,後解脫時乃能證知如來常住無有變易。」
- 菩薩緣身五十事經
- 菩薩行五十緣身經之異名。
- 烏鳥喻經
- 此經說比丘之行,不可如獺,乃至如烏鳥,應如猩猩之喻。攝於中阿含經十三。
- 末陀
-
Madya,酒之總名。俱舍論十四曰:「醞食成酒,名為窣羅。醞餘物所成,名迷麗耶酒。即前二酒未熟已壞,不能令醉,不名末陀。若令醉時,名末陀酒。」瑜伽略纂十一曰:「末陀蒲桃酒也。」翻梵語九曰:「摩陀池,譯曰醉也,增一阿含經三十三。」
梵音Madhya六十數名之一。十俱胝之數也。與現今之一億相當。
- 一中一切中
- 空假中三觀之中,中不惟為中觀之一,空觀假觀亦謂為中也。止觀五上曰:「一中一切中,無空假而不中,總中觀也。」
- 第十八願
-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之第十八願也。無量壽經上曰:「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四十八願中此名王本願,眾生念佛得往生於淨土者唯依此願,因此名為念佛往生之願。教行信證三本曰:「斯心即是出於念佛往生之願,斯願名選擇本願,亦名本願三心之願,復名至心信樂之願,亦可名往相信心之願也。」
- 毘舍遮
- 見毘舍闍條。胎藏界曼荼羅之南方,其位在焉。
- 啞羊外道
- 天竺有外道,如啞羊不語,以為勝行。見行事鈔資持記下三之二。
- 人藥王子
- 昔閻浮提摩醯斯那王時,夫人生一子,諸病人觸之即癒,故字曰人藥。如是千歲中治病。後命終。碎其死骨塗身則瘥。人藥王子即今之釋迦佛是也。見菩薩藏經下,經律異相三十二。
- 泥盧缽羅
- Nīla‑utpala,四種蓮華之一。大日經疏十五曰:「泥盧鉢羅,此華從牛糞種生,極香,是文殊所執者,目如青蓮,亦是此色。」
- 吉慶
- 幸福之可慶者。寶篋印陀羅尼經曰:「若是塔所在之處,有大功勳,具大威德,能滿一切吉慶。」
- 實之極微
- 見極微條。
- 釋迦提婆因提
- 見釋提桓因條。
- 首意經
- 梵志女首意經之略。
- 坐禪牌
- 報坐禪所懸之牌也。
- 生死變識經
- 見正經之異名。
- 阿梨耶伐摩
- Āryavarman,沙門名。譯曰聖冑。見慈恩傳四。
- 種子生現行現行薰種子
- 在色者二緣和合,在心者四緣和合時,阿賴耶識所持之種子,生現行。是本有種子生果之功能也。此謂之種子生現行。其現行之法,必隨所應而薰種子,其薰之種子,即新薰種子也。此謂之現行薰種子。應知此時有三法,成二重之因果。三法者:一為能生之種子,二為所生之現行,三為所薰之種子。二重之因果者:一為種子生現行,二為現行薰種子。此三法同時成二重之因果。以所生之現行,即薰種子故也。此謂之種子生現行現行薰種子。又曰三法展轉因果同時。就八識而論,則第八識所持之種子為因,生眼等之七轉識,同時七轉識之現行法為因,生第八識之種子。因而謂之七轉第八互為因果。本宗因果之談於此為極。
- 訶梨跋摩
- Harivarman,三藏名。譯曰獅子鎧,獅子鉀。成實宗之祖。生於中印度婆羅門家,初學數論外道,後就薩婆多部鳩摩羅陀聞發智論,更轉赴大眾部,又研究大乘作成實論。出世年代,或謂係佛滅九百年,不確,其成實論支那翻譯為西紀四百十二年也。出三藏記十一曰:「訶利跋摩者,宋稱獅子鎧。佛泥洹後九百年出,在中天竺,婆羅門子也。」三論玄義曰:「成實論者,佛滅度後九百年內,有訶利跋摩,此言獅子鎧之所造也。其人本是薩婆多部鳩摩羅陀弟子,慨其所釋近在名相,遂徙轍僧祇,大小兼學,鑽仰九經,澄汰五部,再卷邪霧,重舒慧日。於是道振罽賓,聲流赤縣。」
- 入住出三心
- 為菩薩階位之十地,各有入住出之三位。入其地位,居其地位,出其地位,而進於次之地位也。
- 法界觀
- 證入華嚴經所說之法界之觀法也。華嚴家之初祖杜順修之而立三重,一真空觀,二理事無礙觀,三周徧含容觀。見法界觀門。
- 禪鎧
- 以禪定為鎧甲護身也。華嚴經淨行品曰:「見著甲冑,當願眾生,常服禪鎧,趨無師法。」
- 吉慶讚
- 即吉慶阿利沙偈也。
- 計里枳黎
- 見髻利吉羅條。
- 憍梵波提
- Gavāṁpati,又作憍梵鉢提,迦梵波提,笈房鉢底。比丘名。譯曰牛呞,牛王,牛相等。解律第一。法華文句二上曰:「憍梵波提,此翻牛呞,無量壽稱牛王,增一云牛迹。昔五百世,曾為牛王。牛若食後恒事虛哨,餘報未夷,唼唼常嚼,時人稱為牛呞。」法華玄贊一曰:「梵云笈房鉢底,此云牛相。憍梵波提,訛也。過去因摘一莖禾數顆墜地,五百生中作牛償他。今雖人身,尚作牛蹄牛呞之相,因號為牛相比丘。」
- 象爐
- 爐為白象形,以之燒香置於道場之入口,行者跨之入內。薰身使清淨之意也。用象者以象身有香氣也。註維摩經一曰:「什曰:青香象也。身出香風,菩薩身香風亦如是。」
- 有德女所問大乘經
- 一卷,唐菩提流志譯。佛因有德女問,說第一義諦之理,授彼以菩提之記別。
- 瞿修羅
- 衣名。圌衣。比丘尼之裙。見俱蘇洛迦條。
- 示輪
- 三轉法輪之一。
- 見至
- 又曰見到,或名見得。見見得條。
- 飲血地獄
- 日日飲血之地獄。見地藏本願經上地獄名號品。
- 五天使經
-
閻王五使者經之異名。
梵語室羅縛拏Śrāvaṇa,見梵語雜名。
- 陰界
- 五陰與十八界也。
- 白膠香
- 娑羅樹之膠乳也。大日經疏七曰:「白膠香是娑羅樹汁。」
- 妙法
- 梵語曰薩達磨,薩達剌摩Saddharma,第一最勝之法不可思議,曰妙法。法華玄義序曰:「妙者,褒美不可思議之法也。」維摩經佛國品曰:「以斯妙法濟群生。」法華經方便品曰:「我法妙難思。」
- 大隨求菩薩
- 見隨求菩薩條。
- 禪道
- 達磨所傳禪宗之道。
- 睒彌
- 又作苫弭,貰彌。譯曰苟杞。最勝王經七曰:「苟杞根(苫彌)。」陀羅尼集經十曰:「貰彌木,此云苟杞。」玄應音義二十二曰:「睒彌葉,其葉苦也。」梵Śami。
- 阿鼻旨
- 又作阿鼻至,阿鼻脂。略名阿鼻。見阿鼻條。
- 沈冥
- 沈於生死冥於無明也。楞嚴經四曰:「引諸沈冥,出於苦海。」
- 白處觀音
- 又曰白住處菩薩。白衣觀音之異名也。
- 舉體不淨
- 見七種不淨條。
- 移山經
- 力士移山經之略。
- 圓輪
- 謂真言月輪觀之月輪也。金剛頂疏一曰:「試觀圓輪,無樂不與。」
- 清淨業處
- 淨妙之佛土,為以純善之業因而生之處,故名為清淨業處。觀無量壽經曰:「佛日教我觀於清淨業處。」同慧遠疏曰:「淨妙佛土,純善所歸,是故名為清淨業處。」
- 離欲地
- 通教十地之第六地。離欲界煩惱之位,即藏教之不還果也。
- 尊勝法
- 念尊勝佛頂尊誦尊勝陀羅尼之修法也。尊勝佛頂,一名除障佛頂,釋迦如來五佛頂之一。釋迦如來為救善住天子七徧墮惡趣之苦,由佛頂現輪王而說尊勝陀羅尼也。見尊勝軌。本尊乃大日如來也。百二十尊法曰:「觀想壇中有八葉大蓮華,蓮華上有八師子座,座上有七寶樓閣,閣中有大葉寶蓮華,華臺上有月輪,此一大月輪中有九位,中位有𑖀𑖾字,字變成率都婆,率都婆變成大日如來,結跏趺坐,白肉色,兩手臍下如入禪定,掌中承蓮華,蓮華上有金剛鉤,戴五佛冠,周圍八大佛頂坐,並不動降三世六個飛天等圍繞。」
- 濟家
- 謂臨濟宗也。
- 如來部
- 胎藏界三部之一。又云佛部。大日釋迦等諸佛之部類也。
- 尼民陀
- 尼民陀羅之略。
- 同別二教
- 華嚴一家之教判,分第五同教為別教一乘,同教一乘。別教一乘者,永別異於二乘三乘等諸乘,一多無盡之一乘法也。五教章上明其十別。同教一乘者,為使二乘三乘等機入於一多無盡之法界,以一乘無盡之法寄顯於始教之三乘法,或終頓之一乘法而說也。然則同教一乘約於所寄之法則為終頓二教之一乘教與始教之三乘教,此中就華嚴本經之說相論之,則彼經所說之同教一乘為終頓二教。經中說一多無盡之法者,是別教一乘也,此名直顯門。又寄於終頓二教之一乘法顯一多無盡之一乘法者,彼經之同教一乘也,此名寄顯門。法華經中亦有同別二教,然彼之同教一乘為開會二乘之機於一乘,故寄於始教之三乘法,而說無盡一乘法,此為本經同教一乘與末經同教一乘之相違。且華嚴法華二經,雖共說同別二教,而華嚴多說別教,少說同教,法華多說同教一乘,少說別教一乘,故又大判二經,華嚴為別教一乘,法華為同教一乘也。見五教章上。其別異之義門有十種:一時異,所說之時異也。二處異,所說之處異也。三主異,所說之佛異也。四眾異,所聞之眾異也。五所依異,所依之三昧異也。六說異,一方說一切方說也。七位異,一位一切位也。八行位,一行一切行也。九法門異,法門之建立廣狹異也。十事異,舍林地山等一一事相盡為甚深之法門也。見五教章上施設異相門。
- 梵身
- 佛之清淨法身也。菩薩戒經疏上曰:「莊嚴梵身,無所障閡。」
- 毘盧遮那如來菩提心讚
- 稱大日經轉字輪品金剛手所說之六句。其文曰:「歸命菩提心,歸命發菩提。稽首於行體,地波羅蜜等。恭禮先造作,歸命證空者。」
- 見暴流
- 四暴流之一。見暴流條。(CBETA註:疑為見瀑流或四瀑流條)
- 無學道
- 三道之一。謂斷三界諸惑已盡,證真諦之理,不更要學修之圓滿智慧,即阿羅漢之無漏智也。
- 四度加行
-
密家傳授十八道,金剛界,胎藏界。護摩等四法之四度修行也。
四度加行者,密法之傳授,分為四番,復續之為一,皆傳之法也。此事非上古之正規,乃末法之略式。四度者:一十八道,二胎藏,三金剛,四護摩也。論其次第,其初皆為十八道,其餘三度,次第不同。或依胎,金,護摩之次第,或依胎,護摩,金之次第,或依金,胎,護摩之次第,而授與之。授與四度加行,後有傳法灌頂之授與。其日數,先就十八道而言,其為十八道稟受,於前行一百日間,使寫十八道次第,已後,受者蒙次第之傳授而諳誦之,又教以印結之方而諳練之,其間又一百日。最後之三七日乃為十八道之正行,其餘三度之傳授,亦如此,各二百日,統合為八百日,由是傳法灌頂之前行等,又二百日,前後共一千日,事乃畢。是乃四度加行創設當時諸流一般之通規也。其後阿闍梨簡略日數,諸流均於百九十九日內滿足四度。十八道前行五十日,其次一七日為十八道之正行,其次五十日為金之前行,次七日為金之正行,次五十日為胎之前行,次七日為胎之正行,次三七日為護磨之前行,次七日為護磨之正行,共經百九十九日也。更有減一度之行為三七日即滿者。
- 轉世
- 二十七賢聖之一。於前生得預流果一來果後,轉身而為今生得不還果之聖者。此人不入色,無色界。直即般涅槃。
- 玉泉
- 寺名。天台智者所居。智者別傳曰:「於當陽縣玉泉山,而立精舍。蒙勅賜額,號為一音,重改為玉泉。其地本來荒險,神獸蛇暴。」止觀一上曰:「於荊州玉泉寺一夏敷揚。」
- 方便化身
- 彌陀報身中之化身也。報第十九第二十之方便願,而化現邊地懈慢之佛身也。
- 奢羅密帝
- 神王名。譯曰獨處快鬼。見金光明文句七。
- 孤落迦
- 漿名。八種漿之一。其果狀似酸棗。見百一羯磨五。
- 受潤不二門
- 十不二門之一。
- 剎柱
- 又作剎竿,金剎,表剎等。表彰寺院之竿柱也。法華文句記二曰:「剎者應云剎摩,此云田,即一佛所王土也。今名剎柱者,表田域故,故諸經中多云表剎。」見剎竿條。
- 障盡解脫
- 二解脫之一。
- 俱攞缽底
- Kulapati,譯言家主。求法高僧傳上曰:「若一人稱豪,獨用僧物,處斷綱務,不白大眾者,名為俱攞鉢底,譯為家主。斯乃佛法之大疣,人神所共怨,雖復於寺有益,而獲罪彌深,智者必不為也。」見居士條。
- 真妄
- 一切諸法有真妄之二。隨無明之染緣而起之法為妄,隨三學之淨緣而起之法為真。又因緣生之生,總為不實,故為妄法,不生不滅之真如真實,故為真法。
- 正法經
- 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又大乘菩薩正法經之略名。
- 漏盡明
- 三明之一。具曰漏盡智證明。見三明條。
- 時處儀軌
- 金剛頂經一字頂輪王瑜伽一切時處念誦成佛儀軌之略名。
- 百二十八根本煩惱
- 大乘所說見思之惑數也。見見思條。
- 大威德者
- 謂百光徧照真言也。見百光徧照王條。
- 事造
- 台宗所立性具之三千,有理具事造之二種。見理具條。
- 佉羅帝
- 山名。見伽羅陀條。
- 迦維羅越
- 城名。見迦維條。
- 金剛鬘菩薩
- Vajramālin,金剛界內四供養菩薩之第一。是為由中央大日如來供養南方寶生如來心中流出之華鬘三摩地女菩薩也。略出經曰:「由結金剛鬘契故,得美妙容色。」聖位經曰:「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剛華鬘菩提分法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剛華鬘天女形菩薩,住毘盧遮那佛西南隅月輪。」
- 鶴勒
- 鶴勒那之略。西天第二十三祖之名。
- 敷具
-
袈裟之異名。以袈裟之形相與敷物同也。十誦律七曰:「六群比丘以純黑羊毛作敷具。」六物圖曰:「通名者總括經律,名袈裟。(中略)或名臥具,或云敷具(皆謂相同被褥)。」
敷於佛前之卓上者。漢字書卓圍。經論曰敷具。十住論九曰:「諸佛師子座,金薄幃帳,柔軟滑澤種種天衣,以為敷具。」菩提場莊嚴陀羅尼經曰:「於是幢中,有師子座,閻浮檀金所成,七寶莊嚴。以種種天妙衣服,敷其座上。」
- 明王
- 稱教令輪身。受大日覺王教令現忿怒身降伏諸惡魔之諸尊稱為明王,如不動明王,大威德明王是也。明者光明之義,以智慧而名,有以智力摧破一切魔障之威德,故云明王,是通於諸教令輪身忿怒尊之稱也。但常說之明王,多指不動明王而言,總即別名也。真偽雜記十三曰:「明者光明義,即象智慧。所謂忿怒身,以智慧力摧破煩惱業障之主,故云明王。」瑜伽學習捷圖上曰:「其忿怒者猶奴僕也。諸軌之中多稱明王,雖是奴僕。奉行教勅即猶君王,故呼忿怒亦名明王。」聖無動經曰:「假使三千界大力諸夜叉,明王降伏,盡令入解脫道。」又陀羅尼謂之明王,約於女聲而云明妃,約於男聲而云明王。
- 烏剌尸
- 國名。屬於北印度境之迦濕彌羅國,僧徒學大乘。見西域記三。
- 合壇
- 合於他壇之意。又名即壇。對於離壇而言。即請大壇之諸尊,移於護摩壇,修本尊念誦法後,直合護摩法而修之也。是為本於金剛頂瑜伽護摩儀軌之意者,通行之護摩法,大抵依此儀。又於一爐具四種之爐形,爐內四方,各書種子之字,稱之為合壇爐。向此爐同時修息災增益降伏敬愛之四種,名為合壇護摩。
- 禪那
-
譯曰思惟修。新譯曰靜慮。與禪定同。心定一境而審為思慮者。是為色界所屬之心德,不具欲界之心,離欲界之煩惱,乃可得之。思惟修者,為寄於因之名,一心思惟研修為因,乃得此定心,故名為思惟修,靜慮者就當體而名之,其禪那之體為寂靜而亦具審慮之用,故曰靜慮。靜即定,慮即慧也。定慧均等之妙體曰禪那。次第禪門一上曰:「思惟修者,此可對因。何以故?思惟是籌量之念,修是專心研習之名,故以對修因。」大乘義章十二曰:「上界靜法審觀方成,名思惟修。」俱舍論二十八曰:「依何義故立靜慮名?由是寂靜能審慮故。審慮即是實了知義,如說心在定能如實了知。」同光記十八曰:「由定寂靜慧能審慮。(中略)駄南,此云靜慮,舊云禪。或云禪那,或云持阿那,皆訛也。(中略)婆沙八十三云:靜謂等引,慮謂徧觀,故名靜慮。」(等引為定之異名)。修得此禪那,則死後必生於色界之四禪天。外道為生天而修之。佛者為依此發無漏智而修之。欲成就之。必脫離欲界生得之散心妄念,外道佛法,其揆一也。梵⃞Dhyāna。
Jamna Jnmna,在印度。發源西部喜馬拉雅山中。南東流經特里阿固拉阿拉哈巴等處。而會於恒河。長八六〇哩。聯以運河。以便灌溉。灌域約一一八〇〇〇方哩。
- 間穴餅
- 穿穴於餅,盛種種之美味者。大日經疏七曰:「間穴餅有二種,或剖為孔穴,或狀如亂絲重重間穴。加以眾味也。」
- 駄衍那
- Dhyāna,又作駄那演那,駄南。譯曰靜慮。見靜慮條。
- 印治
- 印可治定之義。
- 菩薩舞
- 菩薩之行,能投人情,令人歡喜,故譬以舞曲。大日經五曰:「一切如來神力之所加持,善解正徧知道菩薩行舞。」
- 綱格
- 止觀七下曰:「教門綱格。」輔行七之四曰:「綱謂綱紀,如綱之外圍。格謂格正,如物之大體。」
- 無覺有觀三昧
- 新云無尋有伺三摩地。三三昧之一。謂以空無相無作相應心將入二禪之時,覺知之心已亡,分別禪味之念猶在,一切定觀,皆悉正直。故名無覺有觀三昧。中間禪之禪定也。參照三三昧條。
- 佛現十種神變伏迦葉
- 一、毒龍不中。二、龍火不燒。佛入迦葉之窟,有赤龍放火,佛收毒龍使住鉢內,而至迦葉所。三、恒水不溺。恒水卒至,迦葉恐佛溺於水,使弟子往見,水不沒足,在水上行。四、三方取果。迦葉請住,供養三月,時至請食於佛,佛便往閻浮提取閻浮果,次往東弗婆提取毘梨勒果,次往瞿耶尼取呵梨勒果。五、北取粳糧。佛又往鬱單越取自然之粳糧。六、忉利取甘露。佛又往忉利天取甘露。七、知念隱去。迦葉念欲火祠,有諸天貴臣來,瞿曇端正,若人見之,則使我失利,若明日不來,則大幸。佛知已,且往北方取粳糧。往瞿耶尼取乳汁,往阿耨達池食之,暮還石窟中。迦葉問昨何不來?佛言我知汝心,故不來,具說前事。八、知念現來。又因四天王來聞法,夜有光明。明日問佛,佛具說。次帝釋梵王來亦爾。迦葉問:能使我祖父來聽法否?佛便念之使來。九、火不燃火不滅。迦葉欲作火祠,火不燃。迦葉問佛,佛言欲得燃耶?火便燃。又欲滅而不滅。如前問佛,便滅。十、斧不舉不下。又欲作火祠,五百弟子欲破薪,舉斧不得下。迦葉問佛,佛言欲得下耶?即下。下而又不舉,如前請佛便舉。見法華文句一之二。
- 仁王供
- 供養仁王經之法會也。
- 轉依
- 謂菩提涅槃之二果也。轉者,轉捨轉得之義,依者所依之義,指第八識,第八識為依他起性之法,此中藏煩惱所知二障之種子,並無漏智(即菩提)之種子,且第八識之實性,即圓成實性之涅槃也。此中二障之種子為所轉捨之法,菩提與涅槃為所轉得之法。如此則第八識為所轉捨二障與所轉得二果之所依,故名。因之今修聖道,轉捨其第八識中煩惱障之種子,而轉得其實性之涅槃。又轉捨第八識中所知障之種子,而轉得其中無漏之真智(即菩提)謂之轉依。所得之菩提涅槃,謂為二轉依之妙果。唯識論九曰:「由轉煩惱得大涅槃,轉所知障證無上覺,成立唯識,意為有情證得如斯二轉依果。」見百法問答鈔八。
- 參後
- 晚參或放參之後曰參後。
- 可得相以過類
- 因之十五過類第五。對於無過之正因,而強欲付以過失之過誤也。詳見因明正理門論等。
- 文殊所乘師子與孔雀
- 文殊乘師子,以表智慧之獰猛,且文殊以所居清涼山有五百毒龍,為降伏之故也。胎曼中之兩文殊,皆坐白蓮臺。兒文殊亦不乘獅子。乘獅子為八字儀軌之說也。蓋乘獅子者,乃金剛界之文殊,坐白蓮者乃胎藏界之文殊也。申言之。即胎藏界之文殊以青蓮華為三昧耶形,且坐於白蓮臺,金剛界之文殊以金剛劍為三昧耶形,騎於獅子又孔雀也,胎曼大鈔四曰:「文殊獅子座事。八字軌曰:金色放光明,坐獅子王座。」(具云文殊八字儀軌,密宗授受秘密,世無刊本)然依八字文殊法之本經,則以孔雀為其所乘。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曰:「其畫像作童子相貌,乘騎金色孔雀。」
- 世間三昧
- 真言之有相三昧也。見大空三昧條。
- 天子業魔
- 四魔之一,天子魔也。以前世之業感此魔報,故謂之業。
- 恒河沙
- Gangā‑nad‑vālukā,略稱恒沙。恒河沙之數,譬物之多也。智度論七曰:「問曰:如閻浮提中,種種大河亦有過恒河者,何故常言恒河沙等?答曰:恒河沙多,餘河不爾。復次是恒河是佛生處,遊行處,弟子現見,故以為喻。復次諸人經書皆以恒河為福德吉河,若入中洗者,諸罪垢惡皆悉除盡。以人敬事此河,皆共識知,故以恒河沙為喻。復次餘河名字屢轉,此恒河世世不轉,以是故以恒河沙為喻,不取餘河。」
- 休捨羅
- 優婆夷之名。譯曰怖望。見慧苑音義下。
- 心作喜
- 十六特勝之第九。
- 可見有對色
- 又曰有見有對色。色法有眼等五根,色等五境及無表色之十一種,此中色境之一為可見有對色,眼等五根與聲等四境為不可見有對色。無表色為不可見無對色。眼可見者曰可見,由極微組織而有障礙者曰有對。智度論二十曰:「佛說三種色:有色可見有對,有色不可見有對,有色不可見無對。」
- 異品一分轉同品遍轉不定
- 因明三十三過中,屬於因之過名。為因異喻一分通,同品全分通者,以其一分通於異喻使宗不定也。見入正理論,因明大疏上。
- 提婆俱吒
- 山名。譯作天臺。善見律第七。見翻梵語。梵⃞Devakūṭa。
- 五綵幡
- 以五色綵畫之旗也。行事鈔下四曰:「其堂中置一立像金薄塗之,面向西方。其像右手舉,左手中繫一綵幡,腳垂曳地。當安病者在像之後,左手執幡腳作從佛住淨剎之意。」
- 劍林地獄
- 十六小地獄之一。長阿含經地獄品曰:「劍樹地獄。」智度論十六曰:「劍林地獄。」見劍樹地獄條。
- 大使咒法經
- 一卷,唐菩提流支譯。說大使者毘那夜迦之咒法。
- 阿那含向
- 向阿那含果修行之位名。為四向中之第三向。
- 禪枝
- 禪堂之樹枝也。庾信安昌寺碑曰:「禪枝四靜,慧窟三明。」少陵遊覺寺詩曰:「禪枝宿眾鳥。」
- 芬阤利
- 梵語曰芬陁利,此言白蓮花。與芬陀利同。涅槃經云:「如來之身,非胎所污,如芬陁利花,本身清淨故。」見分陀利條。
- 大吉義神咒經
- 二卷,元魏曇曜譯。帝釋與阿修羅戰而敗,請救於佛,佛為說大結界咒,次有一切天龍鬼神次第助佛說咒。
- 巧度
- 小乘之觀法,謂之拙度。故菩薩之觀法。謂之巧度。度者梵語波羅蜜,渡生死之一切行法也。
- 請賓頭盧
- 請賓頭盧法之異名。
- 勅願
- 書寫經典起立塔像等天子之御願也。
- 摩訶盧瑟拏
- 譯曰大忿怒。見大日經疏十三。梵⃞Mahāroṣaṇa。
- 下眾
- 沙彌,沙彌尼,學法女,出家男,出家女,優婆塞,優婆夷。謂之梵網宗下七眾。再加大僧大尼二眾,則成九眾。見天台戒疏上。
- 佉樓書
- 又作佉盧書,驢仙所造之書。百論疏上之下曰:「外云:昔有梵王,在世說七十二字,以教世間,名佉樓書。世間敬情漸薄,梵王貪吝心起,收取吞之,唯阿漚兩字從口兩邊墮地。世人貴之以為字王,故取漚字置四韋陀首,以阿字置廣主經初。(中略)毘婆沙云:瞿毘婆羅門造梵書。佉盧仙人造佉盧書。大婆羅門造皮陀論。」玄應音義十七曰:「佉樓書,應言佉路瑟吒,謂北方邊處人書也。」本行集經十一曰:「梵天所說之書。(中略)佉盧虱吒書,隋言驢脣。」
- 毘曇有門
- 小乘薩婆多部阿毘曇論之宗旨,立一切諸法實有,故對於成實宗之空門而謂為有門。三論玄義曰:「毘曇已有無義而執法有性。」
- 疑煩惱
- 見煩惱條附錄。
- 八種粥
- 佛在迦尸國竹園,與諸比丘安居時,居士等作種種之粥施佛與僧。故有八種之名:一酥粥。以牛馬等之酥,和米粟煮為粥也。二油粥。以荏酥麻等之油,和米粟煮為粥也。三胡麻粥,取胡麻之子和米粟煮為粥也。四乳粥,以牛馬等之乳和米粟煮為粥也。五小豆粥,以綠豆赤豆等和米粟煮為粥也。六摩沙豆粥,摩沙豆疑即大豆,蓋梵語摩訶,華言大。今言摩沙者,乃梵音遠近不同。以此豆和米粟煮為粥也(摩沙Māṣa譯荳顆)。七麻子粥。以黃麻子和米粟煮為粥也。八薄粥,或用米或用粟煮為稀粥也。十誦律二十六。
- 種智
- 佛之一切種智也。佛智知一切種種之法,名為一切種智。智度論二十七曰:「一切種智是佛事,聲聞辟支佛,但有總一切智,無有一切種智。」輔行一曰:「覺者大明也,曉也,直也。今亦如是,十號具足,種智圓明也。」
- 和伎者
- 即助手也,楞伽經四曰:「心為工伎兒,意如和伎者。五識為伴侶,妄想觀伎眾。」
- 蓮華時分
- 以蓮華之開合計時分之晝夜。須夜摩天之事也。大集經曰:「此天用蓮華開合以明晝夜。又云:赤蓮華開為晝,白蓮華開為夜,故云時分也。」案時分天即須夜摩天。
- 修習位
- 唯識修道五位之第四。見五位條。
- 惡言
- 罵詈之言。報恩經三曰:「以一惡言,不知其恩,毀罵其母,喻如畜生。」證道歌曰:「觀惡言是功德,此則成吾善知識。」
- 理秘密教
- 日本台密於密教中立理秘密,事理俱密之二教,華嚴法華等之一乘教為理秘密,且立大日釋迦同體之義。東密不許之也。菩提心義一末曰:「問:仁王經云五千女人現身成佛者,是於佛世聞仁王經而成佛也?菩薩處胎經云:魔梵釋女皆不捨身,不受身,悉於現身成佛者,是於無佛世自觀而成佛也。無量義經云:持是經者,即於此身得無生忍者,是於佛滅後持經而成佛也。云何惟真法中言即身成佛耶?若言此等即身成佛之人,皆修此觀(真言觀)則何故說此三摩地法之諸教中闕而不書?答:所言之真言法者,大日經義釋謂梵音云曼怛羅。此云真言。龍樹釋論謂之密語。真語如語不妄不異之語。故名真言。故凡說真如法性之教,皆名真言,故凡法華等之諸大乘,皆名真言秘密教。唯法華等,雖皆說此三摩地法,而傳法之菩薩,闕而不書。若於佛世,若於滅後,持經而心覺開解,則得成佛道。成佛道時,於內心觀法,名三摩地。是名初住之即身成佛。問:何以知說諸真如法性,皆名真言秘密教耶?答:蘇悉地經疏云有二種教:一顯示教。二秘密教。顯示教謂阿含深密等諸三乘教也。秘密教謂華嚴維摩法華涅槃等諸一乘教也。秘密教亦有二種:一理秘密教。謂彼華嚴等一乘教。唯說世俗勝義圓融無二。不說三密行相故。二事理俱密。謂大日金剛頂蘇悉地經等能說世俗勝義圓融無二。亦說三密行故。」
- 剌那那伽羅
- Ratnākara,佛名或菩薩名。譯曰寶積。經中作罽那者誤。智度論七曰:「剌那那伽羅,秦言寶積。」玄應音義三曰:「剌那那伽羅,盧割切。光讚經作羅鄰那竭菩薩,此譯云寶積。舊維摩經漢言寶事,放光經作寶來。案梵本云曷剌怛那揭婆,此云寶臺,或云寶藏,皆一義也。經文有作罽,君例切,非也。」
- 法身有相
- 依諸經論通途之說,則謂法身無色無形,色相莊嚴不可見。而台家貶之,以為別教已下之說。依圓教之極意,則謂法身決非無相,其言曰:一家圓實之意,法性之體理具依正色心,相相宛然,非真空無相之法性。是故三惑究竟清淨,則本性常住之色心顯現,而依正之二法究竟清淨也,以此即談別具三千,示法法即性也。故法華經方便品曰:「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同提婆品曰:「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涅槃經陳如品曰:「色是無常,因滅是色,獲得解脫常住色。」仁王經觀空品曰:「法性五陰,受想行識常樂我淨。」四明尊者妙宗鈔中引此等之文,以顯寂光有相之旨,深符一家之妙旨。若夫祖書中有謂理性,為無相寂滅者,理性無染礙之相也。是為遮情相之遮情門一端,當知染礙之情相既亡,則性具之妙相彌顯也(天台二百題中有寂光有相之論目,其論旨與有相之說無異,今抄出之)。
- 醍鞞沙
- Dveṣa,譯曰瞋恚。見名義集六。
- 婆城
- 乾闥婆城也。西域之伎人,名乾闥婆Gandharva,幻作城郭,須臾則滅,名曰乾闥婆城,又海上之蜃氣樓,名乾闥婆。以譬不實之法也。往生十因曰:「水鏡像,(中略)陽炎婆城。」
- 遮梨夜
- 又作遮唎耶Caryā,譯曰諸行。諸有為法也。智度論四十八曰:「遮利夜,秦言行。」大日經疏七曰:「梵音遮唎耶,是諸行義。」
- 威儀法師
- 同威儀師。
- 延命地藏菩薩
- 延命地藏經所說。地藏菩薩有延命之德,故名。經曰:「佛告帝釋:有一菩薩,名曰延命地藏菩薩。每日晨朝,入於諸定。遊化六道,拔苦與樂。」
- 見聞
- 目見佛,耳聞法也。法華經序品曰:「見聞若斯。」
- 論力外道
- 有外道,自負論議之力最大,名為論力。止觀輔行十曰:「大論云:有外道名論力,自謂論議無與等者。其力最大,故云論力。」
- 闍嚩羅摩履儞
- Jvālāmālini,譯曰焰鬘。謂如來之光焰,連環不斷如鬘也。演密鈔八曰:「闍嚩囉,此譯為焰。摩履儞,此譯為鬘。謂如身光之焰,連環不斷,猶如鬘形。」
- 迦鄰陀
- 鳥名。見迦遮鄰地條。名義集曰:「華言細錦衣。」
- 轉女成男
- 轉化女身而成男子也。與變成男子同。
- 金色迦葉
- 三迦葉中之摩訶迦葉也。是付法藏之第一祖,彼身有金色之光,故名飲光,又名金色迦葉,金色頭陀。
- 飛帝
- 飛行皇帝之略。即轉輪聖王也。
- 見者
- 十六人我之一。確執人我是見者。大乘義章六曰:「計有我人,用眼見色,故名見者。」
- 提撕
- 正字通曰:「提撕之撕有西私二音,西者提撕警覺也。警覺弟子而教導之也。西域記七曰:「提撕指授。」性靈集八曰:「庭訓有餘,提撕無極。」
- 摩娑
- Māṁsa,又作莽娑。譯曰肉。希麟音義五曰:「莽娑梵語也,此云是未壞人肉也。」梵語雜名曰:「肉麼娑。」
- 般若經
- 說般若波羅蜜深理之經典總名也。舊譯曰般若波羅蜜經。新譯曰般若波羅蜜多經。有數十部。其中除仁王般若經一部外,其他皆玄奘所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六百卷之支流重譯也。參照大般若經條。
- 六群比丘尼
- 六群比丘外,有六群比丘尼,此惡比丘尼准於比丘之六群而立名,故不列別名。大方便報恩經曰:「諸釋女欲出家持禁戒,求衣鉢,往詣王國比丘尼精舍,索出家。時有六群比丘尼,見諸釋女,年幼稚,美色。今云何能捨難捨而共出家?我等當為說世間五欲快樂,待年限過,然後出家,不亦快乎!彼若還俗,必以衣鉢奉施我等。」
- 梵輪
- 法輪之異名。佛之說法清淨,故名梵輪。又佛之四梵行心(四無量心)之說,故名梵輪。又佛初成道時,梵天王來請轉法輪,故名梵輪。又世人貴梵天隨順於彼,故名梵輪。又佛為真梵,真梵之所說,故名梵輪。智度論八曰:「佛轉法輪,或名法輪,或名梵輪。」同二十五曰:「梵輪者清淨故名梵。(中略)復次,梵名廣。佛轉法輪十方無不徧,故名廣。復次,四梵行心說,故名梵輪。復次,佛初成道時,梵天王請轉法輪,故名梵輪。復次,有人貴梵天,欲令歡喜,故名梵輪。」俱舍論二十四曰:「以能遣除諸煩惱故,即此復說名為梵輪,是真梵王力所轉故,佛與無上梵德相應,是故世尊獨應名梵。由契經說,佛亦名梵,亦名寂靜,亦名清涼。」
- 學徒
- 與學生同。俱舍論一曰:「教誡學徒,故稱為論。」義林章一本曰:「庶後學徒,詳而易入。」
- 光明真言曼荼羅
- 又曰光明真言破地獄曼荼羅。以光明真言二十三字,自右方旋書為圓形者。或於圖之中央書𑖀𑖪𑖰𑖨𑖮𑗝𑖼𑖏𑖽之五字及𑖪𑖽(大日)𑖢𑖿𑖨(隨求)𑖠𑖿𑖪𑖽(滅惡趣)𑖥𑖿𑖨𑖳𑖽(金輪)之種子,又有記亡者之戒名者。是蓋取光明真言一一字所放之光明,徧照眾生界,破無明煩惱黑暗之意。為此真言之字輪觀時,畫此曼荼羅於心內順逆旋轉觀其字義等。又於此曼荼羅中書阿等五字者,以光明真言為大日如來之大咒,五字為其心咒,又阿字為心中咒,故示一切字攝於五字,五字攝於一阿字也。見光明真言觀誦要門等。
- 歸依僧
- 捨邪友而伴正友也。大乘義章十曰:「依僧為友,故稱歸僧。」
- 見佛真身
- 頓悟入道要門論上曰:「問:云何是見佛真身?答:不見有無即是見佛真身。」
- 五種鈴
- 鈴有五鈷鈴,寶鈴,一鈷鈴,三鈷鈴,塔鈴,五種之別。又總名之曰金剛鈴。仁王經法等大法修行壇場所用之密具也。行者於東方前列之金剛盤上,以五鈷鈴置東方,寶鈴置南方,一鈷鈴置西方,三鈷鈴置北方,塔鈴置中央為法。日本僧宗叡入唐,請歸此法,遂盛行於日本密家。五鈷等名,皆取於其柄形也。
- 無量光菩薩
- 在金剛界曼荼羅外廓之西方南端,密號曰大明金剛,離染金剛,賢劫十六尊之一。又名甘露光菩薩,為赤肉色,右持蓮,上有光,左手伏膝上。
- 能別不極成
- 宗法九過之一。凡立宗,所別(聲),能別(無常)之言,必用立敵共許者,是以能別所別之言為宗之所依,非為宗體(所別能別分離者為宗依,所別能別關連者為宗體)而立敵所諍者,在於宗體,不在依於宗者故也。然宗依已舉不共許之言,則於此處既為立敵之諍,故名之為能別不極成,所別不極成之過。例如耶蘇教者對於佛教者而言:「人(所別),永眠(能別)。」永眠之言,為佛者所不許,則是能別不極成也。
- 魂神
- 心識之異名。小乘立六識。大乘立八識。此六識八識,對於肉體謂之魂神。俗所謂靈魂也。無量壽經下曰:「壽命或長或短,魂神精識,自然趣之。」
- 依
- 梵語膩地Nidhi之譯。疏所依也。對於親所依為所依而言,言為物之依止或依憑也。
- 禪院
- 修禪之院房,禪宗之寺院。
- 離睡經
- 一卷,西晉竺法護譯。佛為目連說離睡之法,即中阿含經之長老上尊睡眠經也。
- 禪源詮
- 禪源諸詮集都序之略名。
- 持淨
- 淨頭之異名。
- 刊正記
- 二卷。孤山智圓著。釋天台之觀經疏。
- 阿彌陀根本印
- 二手交叉作拳,竪二中指以頭相拄作蓮華之形。見無量壽儀軌。
- 摩羅提
- Malaya‑deśa,又曰摩離。國名。慧苑音義下曰:「摩羅提國,具云摩羅耶提數,此云鬘地。或曰:摩羅耶山名也,提數中也,言此國中央有摩羅耶山,故因名也。」探玄記二十曰:「摩離者,具云摩羅底數也。摩羅此云鬘,底數此云中,謂鬘中國也。此近摩羅耶山,故名相同也。」
- 柯羅夜叉
- 孔雀王咒經上曰:「柯羅,梁云黑。」
- 虛空四名
- 一虛空,二無所有,三不動,四無礙,見止觀三上。
- 密庵
- 五燈會元曰:「明州天童密庵禪師,名咸傑,應庵曇華禪師法嗣,幼穎悟,出家徧參知識,後謁應庵於衢洲之明果,應庵孤硬難入,屢遭呵叱。一日應庵問如何是正法眼?師遽答曰:破沙盆,應庵頷之。未幾辭去省親,庵送以偈曰:大徹投機句,當陽廓頂門,相從今四載,徵詰洞無痕,雖未付鉢袋,氣宇吞乾坤,卻把正法眼,呼作破沙盆,此行將省覲,切忌便跺跟,吾有末後句,待歸要汝遵。後詔住徑山靈隱,晚移天童示寂。」無盡燈論上曰:「密庵破沙盆,卻高妙喜枕。」
- 釋迦出家成道年時
- 有二說:中阿含經五十六,增一阿含經三十七,有部律雜事三十八,大般涅槃經,本行集經等,皆言二十九出家,苦行六年,三十五成道。修行本起經,瑞應本起經,六度集經等,則云十九出家。三十成道。其前說有歷史可考,皆承認之。
- 佛生會
- 四月八日釋迦之誕生會也。
- 旃檀耳
- 生於旃檀木之耳。純陀以之供佛。佛受之而涅槃。純陀又作周那。長阿含經三曰:「爾時世尊於負味城隨宜住已,告賢者阿難,俱詣波婆城。(中略)路由末羅至波婆城闍頭園中,時有工師子名曰周那,(中略)即請世尊明日舍食,時佛默然受請。(中略)大眾圍繞往詣其舍,就座而坐。是時周那尋設飲食供佛及僧,別煮旃檀樹耳,世所珍奇,獨奉世尊。佛告周那:勿以此耳與餘比丘。周那受教,不敢輒與。」玄義七曰:「八十二歲老比丘身,詣純陀舍,持鉢乞食,食旃檀耳羹,食訖說法,果報壽命中夜而盡。」
- 瞿枳羅
- Kokila,又作俱枳羅,鴝𩿦羅。拘枳羅。鳥名。見鳩夷羅條。
- 五輪三摩地
- 觀地等五輪之三摩地也。尊勝軌明二種:一正報觀,一器界觀。正報觀如𑖏𑖽𑖮𑖽𑖨𑖽𑖪𑖽𑖀𑖽之次第,𑖏𑖽者頂上,𑖮𑖽者眉上,𑖨𑖽者心上,𑖪𑖽者臍上,𑖀𑖽者腰下也。依報觀反之,最下者𑖏𑖽,次上者𑖮𑖽,次上者𑖨𑖽,次上者𑖪𑖽,次上者𑖀𑖽也。
- 風輪際
- 風輪之際限,是一世界之最底下也。
- 普眼三昧門
- 大日如來普門示現之諸大眾曰普門大眾,觀此普門大眾於一心,謂之普眼三昧門。大日經疏六曰:「若總觀如是普門大眾,一心住緣而不馳散,即是普眼三昧門。亦名普門世界三昧門。」
- 婆怛霰尼
- 婆吒與霰尼(又作先尼)之二外道也。見婆私吒條。
- 須波弗
- Suprabuddha,國王名。譯曰善覺。見釋迦譜二。
- 乞食四分
- 一奉同梵行者,二與窮乞,一與鬼神,一自食。見寶雲經六。
- 事障
- 二障之一。
- 能被法
- 對所被之機而言。能被眾生之教法也。
- 圓通三昧
- 楞嚴會上二十五大士,各言法性圓通之三昧行。如以憍陳那之音聲為圓通三昧,以觀音之耳聞為圓通三昧。
- 通兩肩法
- 略云通肩,又云通披。著袈裟對於偏袒右肩而通兩肩著之也。偏袒右肩者,恭敬之相,通肩者,福田之相。故比丘出而乞食必作通肩之儀。
- 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 唯識論所說。見四種涅槃條。
- 參堂
- 禪林之語。新戒之沙彌,初參入僧堂也。
- 托事觀
- 台家所說三種觀法之一。如觀王舍城為心王觀萬二千為人十二處之千如,一一事相入心而悟解為真理的,謂之托事觀。華嚴宗所謂十玄中之托事顯法生解門也。見觀法條。
- 巡寮
- 校定清規云:侍者上堂時,先使行者掛巡寮牌,住持巡寮自東廊第一寮巡起。寮眾各出外迎接,仍送出。眾寮人多處,唯寮元一人迎送出入,大眾只立門外。見象器箋九。僧祇云:世尊以五事故,五日一按行僧房。一恐弟子著有為事,二恐著俗論,三恐著睡眠,四為看病僧,五令年少比丘觀佛威儀庠序生歡喜故。見祖庭事苑八。
- 梵行
-
梵者清淨之義,斷婬欲之法為梵行,即梵天之行法也。修梵行則生梵天。智度論曰:「斷婬欲天皆名為梵天,說梵皆攝色界,以是故斷婬行法名為梵行,離欲亦名梵,若說梵則攝四禪四無色定。」同八曰:「有人行十善業道不斷婬,今更讚此行梵天行斷除婬欲,故言淨修梵行。」維摩經方便品曰:「示有妻子常修梵行。」註曰:「肇曰:梵行,清淨無欲行也。」法華嘉祥疏七曰:「有人言:通取一切戒為梵行,別名斷婬為梵行。故大品云:婬欲障生梵天,何況菩提。」
涅槃名梵,證涅槃之萬行,云梵行。法華經序品曰:「具足清白梵行之相。」法華嘉祥疏三曰:「梵行之相者,梵名涅槃,即根本法輪大涅槃也。行即萬行,到大涅槃也。」大日經疏十七曰:「梵謂涅槃。(中略)梵行謂修梵行者名。(中略)具大涅槃名為梵。」
涅槃五行之一。梵者清淨之義,菩薩利他之行,能為一切不善之對治,離過清淨,故名梵行。
- 加護
- 加力而助護之也。八十華嚴經廿七曰:「常為一切諸佛加護。」最勝王經八曰:「由諸天加護,得作於國王。」
- 蓮華太子
- 見蓮華王條。
- 菩提
- Bodhi,舊譯為道,新譯為覺。道者通義,覺者覺悟之義。然所通所覺之境,有事理之二法,理者涅槃,斷煩惱障而證涅槃之一切智,是通三乘之菩提也,事者一切有為之諸法,斷所知障而知諸法之一切種智,是唯佛之菩提也,佛之菩提,通於此二者,故謂之大菩提。智度論四曰:「菩提名諸佛道。」同四十四曰:「菩提,秦言無上智慧。」注維摩經曰:「肇曰:道之極者,稱曰菩提,秦無言以譯之。菩提者,蓋是正覺無相之真智乎。」止觀一曰:「菩提者,天竺音也,此方稱道。」大乘義章十八曰:「菩提胡語,此翻名道。果德圓通,名之為道。」安樂集上曰:「菩提者,乃是無上佛道之名也。」唯識述記一本曰:「梵云菩提,此翻為覺。覺法性故,古云菩提道者非也。」
- 便旋
- 速疾容易之義。無量壽經下曰:「便旋至竟年終壽盡。」
- 募緣疏
- 勸緣簿也。
- 圓觀
- 天台宗圓教所說之觀法,即圓頓之觀法也。圓者,圓融圓滿圓頓等之義。見圓教條。
- 圓覺
- 一切有情皆有本覺,有真心。自無始已來,常住清淨,昭昭不昧,了了常知,約於體而謂為一心。約於因而謂為如來藏。約於果而謂為圓覺。圓覺者,圓滿之靈覺也。圓覺經曰:「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又曰:「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圭峰圓覺略疏序曰:「萬法虛偽,緣會而生。生法本無,一切唯識。識如幻夢,但是一心。心寂而知,目之為圓覺。」佛使證此圓覺,為說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 蘭盆會
- 荊楚歲時記曰:「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營盆作盂蘭盆會。」唐六典曰:「中尚署七月望日進盂蘭盆,楊炯有盂蘭盆賦。」翻譯名義曰:「盂蘭西域之語轉,本云烏藍,此翻救倒懸盆,是貯食之器。三藏云:盆羅百味,式供三尊。仰大眾之恩光,救倒懸之倉急。」
- 下炬
- 又曰下火,秉炬火葬式,最後導師以炬表示火葬亡者之意。
- 息諍因緣經
- 一卷,趙宋施護譯。中阿含周那經之別譯。
- 出世間道
- 出離有為迷界之道。與菩提道同。毘婆沙論曰:「轉世間道,入出世間道,但樂敬佛,得功德處,得六波羅蜜果報。」
- 所別
- 因明之宗支,如言聲無常,以聲之體為有法,一云前陳,亦云所別,以無常之義為法。一名後陳,亦云能別。
- 香衣
- 勅許之色衣。元以香木染之,故名。後轉為種種之色。但台密等所用者赤而帶黃者也。禪宗濟家用黃色,洞家有種種。淨土宗紫緋之外皆通名香衣。但除藍色。見啟蒙隨錄二。按香衣謂香染之衣。見香染條。
- 北斗護摩
- 對於北斗尊星王,而修護摩供也。有一行之北斗七星護摩法一卷,大興善寺阿闍梨之北斗七星護摩秘要儀軌一卷。
- 都會壇曼荼羅
- 以大日為主,自餘佛菩薩為伴,該收一處之曼荼羅也。大日經疏曰:「夫漫陀羅者,名為聚集,今以如來真實功德集在一處,乃至十方世界微塵數差別智印,輪圓輻輳。翼輔大日心王,使一切眾生普門進趣,是故說為漫陀羅也。」
- 自家寶藏
- 頓悟入道要門論下曰:「師初至江西參馬祖,祖問從何處來?曰:越州大雲寺來。祖曰:來此擬須何事?曰:來求佛法。祖曰:自家寶藏不願,拋家散走作什麼?我這裏一物也無,求什麼佛法?師遂禮拜。問曰:阿那個是慧海自家寶藏?祖曰: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覓?師於言下大悟。」
- 五種嘉譽
- 嘉譽念佛者之稱呼,有五種之別也。觀經散善義第四所謂「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希有人,人中最勝人。」是也。
- 喜見城
- 忉利天(譯曰三十三天)帝釋所住之城名。在須彌山之頂。智度論一百曰:「七匝山頂有三十三天宮,其城七重,名為喜見。九百九十九門,一一門邊皆有十六青衣大力鬼神,守護城中。」然起世經、賢愚經、長阿含經、優婆塞戒經、俱舍論、順正理論等總作善見城,是翻譯之相違也。因而俱舍論頌疏十一曰:「於山頂中有宮名善見(亦名喜見城也),見者稱善也。」
- 忍地
- 無生法忍之悟地位也。大集經九曰:「是人不久得忍地。」
- 禪靜
- 梵語禪那Dhyāna,譯曰靜慮。謂寂靜審慮而攝亂意也。釋門歸敬儀中曰:「或樂禪靜者,則以禮拜為麤疏。」
- 法緣慈悲
- 三種慈悲之第二。見法緣項。
- 佛本行經
- 一名佛本行讚傳,西土賢聖撰集,劉宋寶雲譯,七卷。偈讚佛一代行狀之偈文也。
- 四天上下
- 上即四王天,下即四洲人。
- 他受用身
- 佛之報身,有自受用他受用之二身。見報身條。
- 生尊貴家願
-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之第四十三願。
- 色不異空
- 見色即是空條。
- 虛空藏講
- 講讚虛空藏菩薩之法事也。
- 硬剝剝地
- 形容物之堅。見碧巖五十九則著語。
- 圓行
- 圓教之行法。謂一行即一切行也。四教儀集註下曰:「圓行一行一切行。」
- 摧碎佛頂
- 佛頂尊之一。見佛頂尊條。
- 駱駝坐
- 兩膝並立而蹲踞也。行事鈔下三之四曰:「僧祇不得作駱駝坐,應加趺坐。」資持記曰:「駱駝,謂兩膝柱地。」釋門歸敬儀下曰:「兩膝道坐者,經中名為駱駝坐也。」同通真記曰:「兩膝並坐者,謂竪兩膝以尻蹲居,經中斥為駱駝坐也。」
- 所司
- 執寺務之僧,勾當公文,謂之所司。
- 大日經根本煩惱
- 指貪瞋痴慢疑之五使為五根本煩惱。
- 諸尊別行護摩秘法
- 真言之護摩法,有諸尊合行與諸尊別行之二,別行者,於諸尊各各修護摩供也。
- 進如意足
- 見四如意足條。
- 木蘭色
- 三種如法色之一。以木蘭樹皮染成。其色赤而帶黑。行事鈔下一之一曰:「余於蜀都親見木蘭樹皮,赤黑色鮮明,可以為染。微有香氣,有用作香者。(中略)善見云:善來比丘,瓦缽貫左肩青色,袈娑赤色鮮明(准此木蘭色也)。」
- 和羅飯
- 鉢和羅飯之略。見鉢和羅條。
- 舐足摩踵
- 西域記曰:「致敬之式,惟一拜跪而讚德,謂之盡敬。遠則稽顙拜手,近則舐足摩踵。」唐書西域傳曰:「中天竺王姓乞利咥氏,亦曰剎利。世有其國,而不纂殺。(中略)以舐足摩踵為致禮。」
- 海滴
- 如來壽量四喻之一。見喻條。
- 國王恩
- 四恩之一。見四恩條。
- 聽衣
- 見二衣條。
- 財首菩薩
- 財首菩薩自說往因,無量世過去有佛,名釋迦牟尼。佛滅後有一王子,名金幢。有邪見,不信正法。有知識比丘,名定自在。教我入塔拜佛像,且稱南無佛。依是因緣,我值九百萬億那由他佛,得甚深念佛三昧。以來無數劫不墮惡道,今日遂得甚深首楞嚴三昧。見觀佛三昧經九、安樂集上,往生要集下本。
- 火曜
- 九曜之一。位於胎藏界曼荼羅外金剛部院南方。梵名阿伽羅伽。肉色左手持獨股戟,右攫服。坐於筵。
- 增慧經
- 增慧陀羅尼經之略名。
- 退法阿羅漢
- 六種阿羅漢之一。最鈍根之羅漢,一旦證羅漢果後時逢惡緣退沒自果者。
- 銅輪王
-
四輪王之一。感得銅製輪寶而王二大洲之轉輪聖王也。見轉輪王條。
十住菩薩習種性之人為銅輪王,化二大洲,故十住為銅輪位。圓教分證即之位也。仁王經上曰:「習種銅輪二天下。」同天台疏曰:「十住菩薩習種性人作銅輪王,王二天下。」止觀二曰:「進入銅輪,破弊根本,本謂無明,本傾枝折,顯出佛性,是分證真實位。」
- 聚砂為佛塔
- 謂童子戲聚砂作佛塔供養之之事。由是為成佛之結緣也(出自阿育王之本生)。法華經方便品曰:「乃至童子戲,聚砂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
- 華
- 奉華於佛菩薩又散而供養之也。密教修法時,華為最重要者之一。大日經二具緣品曰:「持真言行者,供養諸聖尊。當奉悅意華,潔白黃朱色。」同疏七說應各隨諸尊之性類及曼荼羅之方位等,分別奉獻之華。又見蘇悉地羯羅經供養花品。
- 乞士
- 比丘三義之一。比丘絕一切生業,乞食於人,以資色身,故曰乞士。智度論三曰:「比丘名乞士,清淨活命故,名為乞士。」
- 五十三善知識
- 善財童子歷訪之善知識數也。見五十三參條。
- 竹鬮
- 如世流布之觀音籤,以竹策刻善惡之語句者。此灌頂梵天神策經梵天王所說也。經曰:「我(梵王)常見諸異道輩九十五種,各有雜術,為人決疑。而今世尊,正覺最上。更無此法,是故啟問,唯願聽許。佛言:梵王善哉善哉!(中略)若四輩弟子,欲為人行此神策法時,當以竹帛書此上偈,以五色綵作囊盛之。若欲卜時,探取三策,至於七策,審定無疑。」此經出於佛說灌頂卷十。
- 二種行相
- 此行相有俱舍唯識之異義。俱舍以許直緣心外之境,故心外之境為所緣,心內之行相即所緣也。唯識不許直緣心外之境,必於心內現影像,以之為所緣更起能緣之相,申言之,即心內有能緣所緣之二相,所緣名相分,能緣名見分,而此見分即行相也。然則由唯識觀之,則我為見分行相,俱舍為相分行相也。唯識論二曰:「執有離識所緣境者,彼說外境是所緣,相分名行相。(中略)達無離識所緣境者,則說相分是所緣,見分名行相。」述記三本曰:「行相有二:一者見分,如此文說。二者影像相分,名為行相。」俱舍光記一之餘曰:「若依大乘,此行相當相分,此相分是境攝,隨變色等,即色等攝。」
- 鬱尼沙
- 見烏瑟膩沙條。
- 印母
- 稱十二合掌也。是為一切契印之根本,故云印母。大疏十三曰:「今此中先說十二合掌名相,凡諸印法,此十二極要,宜明記也。」
- 康僧鎧
- 梵名僧伽跋摩Saṁghavarman,又名僧伽婆羅Saṁghapāla,印度人,廣學群經,曹魏嘉平五年來支那,於洛陽白馬寺譯無量壽經。見梁高僧傳一(曇柯迦羅傳附)。
- 義陀羅尼
- Artha‑dhāraṇī,陀羅尼者,梵語總持之義。能總持所聞之義趣而不忘失,謂之義陀羅尼。乃菩薩所成之德。四種陀羅尼之一。三藏法數十四曰:「諸菩薩,持所聞無量義趣,經無量時,永不忘失,是名義陀羅尼。」大乘義章十一曰:「於諸法義,總持不忘。名義陀羅尼。」
- 性戒
- 二戒之一。如殺盜自性是戒,不待佛制故名性戒。
- 性我
- 心性之大我也。去凡夫之妄我,則歸於如來之性我。
- 于闍羅
- 木名。譯曰好。翻梵語九曰:「于闍羅應云那闍羅,譯曰好也。」梵Kuñjara,或謂應作干闍那。
- 驗生人中
- 見死相條。
- 見處
- 有漏法之異名。有漏之諸法為生起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五見之住處,故名見處。參照五見條。
- 化功歸己
- 天台所立觀行五品位中,第三說法品之位,行者說法教化人,則其功德歸己,內心之觀解益明云。文句記六上曰:「實病既癒,權疾亦痊,豈一代化功全任實行。」止觀七下曰:「更加說法,轉其內解導利前人,以曠濟故,化功歸己,心更一轉,倍勝於前,名第三品。」玄義五上曰:「行者內觀轉強,外資又著,圓解在懷,誓願熏動,更加說法如實演布,說法開導前人,得道全因緣,化功歸己,十心則三倍轉明,是名第三品位。」
- 布史
- Pauṣa,十月之梵名。見梵語雜名。
- 牒釋
- 牒文作釋也。牒為札,凡於註疏中斷割所釋之廣文而舉之,恰如簡札,謂之牒文。釋者就其牒文而施釋也。
- 白鷺池
- 大般若經四處十六會之一處也,在王舍城竹林園中。五百九十三卷至六百卷,說於此處,即十六會中之第十六會也。大般若五百九十三曰:「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王舍城竹林樹中白鷺池側,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 摩尼
- Maṇi,又作末尼。譯曰珠,寶,離垢,如意。珠之總名。玄應音義一曰:「摩尼,珠之總名也。」同二十三曰:「末尼,亦云摩尼,此云寶珠,謂珠之總名也。」慧苑音義上曰:「摩尼,正云末尼。末謂末羅,此云垢也,尼謂離也,謂此寶光淨不為垢穢所染也。又云:末尼此曰增長,謂有此寶處,必增其威德,舊翻為如意隨意等。逐義譯也。」仁王經良賁疏下三曰:「梵云摩尼,此翻為寶,順舊譯也,新云末尼,具足當云震跢摩尼,此云思惟寶。會意翻云如意寶珠,隨意所求皆滿足故。」圓覺大鈔一下曰:「摩尼,此云如意。」涅槃經九曰:「摩尼珠,投之濁水,水即為清。」見如意珠條。
- 百八丸
- 清異錄曰:「和尚市語以念珠為百八丸。」念珠之數百有八,故云:亦曰百八牟尼。
- 女人禁制
- 道場禁女人之入。蓋於修道有障害故也。
- 所化
- 施教化者曰化主或能化,受教化者云所化。維摩經佛國品曰:「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
- 未受具人
- 出家未受具足戒之人也。於未受具人之前不能說戒,乃戒律之制也。行事鈔上一曰:「六簡眾云未受具出。」
- 有學無學
- 見有學條。法華經序品曰:「復有學無學二千人。」
- 先尼
- Seuika,又作西儞迦,霰尼。外道名。譯曰有軍,勝軍。玄應音義二十三曰:「西儞迦,此云有軍,外道名也,舊云先尼訛也。」可洪音義十一上曰:「西尼亦云先尼,梵志名,唐云勝軍。」楞嚴經十曰:「霰尼。」涅槃經二十九曰:「爾時眾中有梵志名先尼,復作是念:瞿曇有我耶?如來默然。」
- 四種作意
- 一調練心作意,調練者,調停練習也。謂於可厭惡之法調停練習,令心厭離也。二濕潤心作意,濕潤者,濕長沃潤也。謂於可觀尚之法,濕長沃潤,令心忻樂也。三生輕安作意,輕安者,身輕心安也。謂於可厭之法令心厭離,於可欣之法令心欣樂,安住寂靜,身心輕安也。四淨智見作意,淨智者,即清淨之智慧也。謂此智慧照了諸法皆空,即得內心寂靜,由寂靜故,而見真實之理也。出瑜伽論三十一。
- 分段變易
- 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也。見二種生死條。
- 唐僧取經
- 俗指玄奘渡天竺求經而言,獨異志曰:「沙門玄奘,姓陳氏。唐武德初往西域取經,行至罽賓國,道險,虎豹,不可過。奘不知所為,鎖門而坐。至夕,開門見一老僧,莫知所由來。奘禮拜勤求。僧口授心經一卷,令奘誦之。遂得道路開闢,虎豹潛形,魔鬼藏迹。至佛國,取經六百餘部而歸。其心經至今誦之。」雙樹幻抄曰:「玄奘以貞觀三年冬,抗表辭帝,制不許,即私遁出玉關,抵高昌。高昌王奉奘行貲護送達於罽賓。隨歷大林國僕底國那伽羅國祿勒那國,至麴闍國。麴闍王有勝兵十萬,雄冠西域。其俗以人祀天。奘至,被執,以風度特異,將戮以祭。俄大風作,塵沙漲天,晝日晦冥。彼眾驚異,釋之。至中天竺,入王舍城。彼已預聞奘至,具禮郊迎,安置那蘭陀寺,見上方戒賢論師。賢時春秋一百有六,道德為西土宗師,號正法藏。奘啟以求法意。賢咨嗟曰:吾頃疾病且死,忽夢文殊謂曰:汝未應厭世,後三年,震旦有大沙門從汝受道。自爾以來,今三稔矣。於是慰喜交集。奘從賢窮探大乘,曰益智證。至貞觀十六年,乃發王舍城,入祇羅國,國主迎問而國有聖人出世,作小秦王破陣樂,可為我言之。奘粗陳帝神武大略。其主大驚,即以青象名馬助奘,駄經而還。以貞觀十九年至長安。文皇驚喜,手詔飛騎迎之。親為經文作序,名聖教序云。」通俗編三十七曰:「唐藝文志,有王元策中天竺國行記,十卷。法苑珠林謂元策官金吾將軍,奉詔扈玄奘往西域取經,歸,撰此記。今佚不傳。」
- 降魔
- 降伏惡魔也。佛將成正覺坐菩提道場時,欲界第六天現惡魔之相來試種種之妨害。或以溫言誑之,或以暴威逼之,佛盡降伏之,是云降魔。佛說無量壽經上曰:「受施草敷佛樹下,跏趺而坐,奮大光明,使魔知之。魔率官屬,而來逼試。制以智力,皆令降伏。」維摩經佛國品曰:「始在佛樹力降魔,得甘露滅覺道成。」
- 大藏一覽
- 十卷,明居士陳實編。
- 荊溪
- 支那天台第九祖湛然,晉陵荊溪人,故號荊溪大師。佛祖統紀七曰:「九祖荊溪尊者湛然,姓威氏,世居晉陵荊溪。時人尊其道,因以為號。」
- 瓶
- 經論引瓶為譬者甚多。
- 平等王
-
閻魔王之別稱。以其公平司罪福之業也。慧琳音義五曰:「梵音爓魔,義翻為平等王,此司典生死罪福之業。」演密鈔曰:「炎魔王此云平等王。」五會法事讚本曰:「若得念佛深三昧,不怕三途平等王。」佛祖統紀三十三曰:「華嚴感應傳,郭神亮為使者追至平等王所,因誦若人欲了知四句偈,得放回。」依此等說,則閻魔平等為一。如依十王之說,則閻魔王之外又有平等王。
劫初始立民主,稱平等王,是剎帝利種之大祖也。佛祖統紀三十曰:「議立一平等王,賞善罰惡。」
- 五百蝙蝠
- 結集大毘婆娑論之五百羅漢,前身為五百之蝙蝠。西域記三曰:「南海之濱有一枯樹,五百蝙蝠於中穴居。有諸商侶止此樹下,時屬風寒,人皆飢凍。聚積樵蘇,蘊火其下,煙焰漸盛枯樹遂燃。時商侶中有一賈客,夜分已後誦阿毘達磨藏,彼諸蝙蝠,雖為火困,愛樂法音,忍而不去,於此命終。隨業受生,俱得人身。捨家修學,乘聞法聲,聰明利智,普證聖果,為世福田。近迦膩色迦王與脅尊者招集五百賢聖,於迦涅彌羅國作毘婆沙論,斯並枯樹之中五百蝙蝠也。」
- 迦鄰提
- 鳥名。見迦遮鄰地條。
- 通達位
- 法相宗所立五位之一。菩薩竣一阿僧祇劫之行,始登初地之位,通達少分二無我理之位也。是謂之菩薩之見道。唯識論九曰:「通達位,謂諸菩薩所住見道。」三藏法數二十一曰:「初地菩薩,體會真如,智照於理,得見中道,故名通達位。」
- 禪鑽
- 鑽者錐也。以禪法為錐,穿覬所也。瑯琊代醉編三十一曰:「呂申公素喜釋氏之學,及為相,務簡靜,罕與士大夫接,惟能談禪者多得從遊。於是好進之徒,往往幅巾道袍,日遊禪寺,隨僧齋粥,談說理性,覬以自售。時人謂之禪鑽。」
- 菩薩求佛本業經
- 諸菩薩求佛本業經之略名。
- 自然悟道
- 有依本覺內熏,有不依他教,自然開悟者,是名自然悟道。依此理而成最初一佛無師之義也。
- 方相
- 五種結界之一。謂結界方正也。以流川樹木道路等為界,若無是等,則於四邊立石,或植樹以結界。
- 通教四門
- 此教雖同學如幻即空之旨,然四人之觀法四門不同:一有門,又云實門,如幻即空,故有即空,空即有,今即以此中即空之有而入道也。二空門,又云不實門,謂以即有之空而入道也。三亦有亦空門,又云亦實亦不實門,雙照空有而入道也。四非有非空門,又云非實非不實門,幻有不可得,幻空不可得,雙遮空有而入道也。四教儀三曰:「通教四門者,即是智度論明一切實,一切不實,一切亦實亦不實,一切非實非不實。佛於此四句廣說第一義悉檀。」
- 業通
- 又曰報通。五種通力之一。如中有之身及鬼神,依宿業自然而得之通力也。俱舍論九曰:「一切通中,業通最疾,凌空自在,是謂通義。通由業得,名為業通。此通勢用速故名疾,中有具得最疾業通,上至世尊無能遮抑,以業勢力最強盛故。」
- 冥
- 無知之異名。無知有二,一染污無知,二不染污無知。俱舍論一曰:「以諸無知能覆實義及障真見,故為冥。」
- 五種通
- 五種之通力。身口意三業,通用無礙,變化自在,謂之通力。一、道通,以證悟中道實相之理而得之,如菩薩之通力無礙者。二、神通,神為心神,凝心修定所得,如羅漢之通力自在者。三、依通,依憑藥餌符咒等所得,如神仙之靈變自在者。四、報通,亦名業通,以果報而自得之,如諸天之變化,神龍之隱變者。五、妖通,惟妖怪使然,如老狸古木之精為奇變者。見宗鏡錄十五。
- 毛僧
- 吳有異比丘,號為毛僧,日游聚落,飲食無所擇。輕薄子多弄之。忽謂人曰:吾將死矣。危坐說偈曰:「毛僧毛僧,事事不能。死了燒了,卻似不曾。」見冷齋夜話七。
- 印佛
- 以香作佛形而燒之,謂之印佛。瑜伽行,舍遺之徒,有印佛讀經之事。見真言修行頌二。
- 身命施
- 三施之一。
- 三種懺法
- 懺悔之三種方法:無生懺悔,取相懺悔,作法懺悔之稱。
- 惡剎羅
- 又作噁剎囉。見惡察那條。
- 梵語
- 天竺之言語,由梵天稟承,故云梵語。西域記二曰:「詳其文字,梵天所製。原始垂則,四十七言也。(中略)因地隨人,微有改變。語其大較,未異本源。而中印度特為詳正。辭調和雅。與天同音。」俱舍論世間品曰:「一切天眾皆作聖言,謂彼言詞同中印度。」依法相而論,二禪以上無尋伺之心(舊曰覺觀),故無言語,唯初禪梵天有之。次第禪門曰:「初禪有覺觀心則有語言法,二禪已上無之。」
- 六卷鈔
- 南山大師所著四分律行事鈔三卷,各分上下而為六卷,故曰六卷鈔。見諸宗章疏錄上。
- 生淨土法八
- 維摩居士應眾香國眾香菩薩之問:說於此土成就八法得生淨土:一饒益眾生不望報,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所作功德盡以施之。二心等眾生,謙下無礙。三於諸菩薩視之如佛。四於所未聞之經文聞之不疑。五與聲聞不相違背。六不嫉他供,不高己利,而於其中調伏其心。七常省己過,不訟他短。八恒以一心求諸功德。見維摩經香積品。
- 三種思惑
- 一、俱生思惑,與形俱生者,即於托胎於父母,愛惡之心生也。二、依見思惑,伴見惑而生之惑,即如因見外道而起瞋也,又名背上使。三、界繫思惑,三界九地之思惑也。一名事障,又名正三毒。
- 俱舍頌
- 阿毘達磨俱舍論本頌,一卷,唐玄奘譯。是俱舍論之本頌也。有六百頌。世親最初造此頌文。宣布之於世,以文義幽深,淺智之人不可解,後作論文解之。即俱舍論也。論中本入本頌。
- 業道
-
三道之一。善惡之所作,使人向於六趣,故名為道。勝鬘經寶窟上末曰:「造作稱業,通人向於三途,名之為道。」智度論九十二曰:「小者不名業道,以其能趣惡處故為道。」業以思之心所為體,十善十惡,共為業(即思遊履之所),故名為道。即業之道也。俱舍論十七曰:「業之道故,立業道名。」
監視人善惡作業之天神地祇謂為業道神。略曰業道。觀念法門引淨土三智經曰:「向天曹地府一切業道數數首過。」
- 金色尊者
- 摩訶迦葉之別稱。又名金色迦葉,金色頭陀等。
- 畢里孕迦
- 見冰揭羅條。
- 意三
- 十惡中屬於心意之三惡也。即貪欲。瞋恚,愚痴是。
- 尊勝供
- 尊勝佛頂尊之供養法也。
- 先德
- 先達之有德者。慈恩傳一曰:「後復北遊,詢求先德。」釋籤起序曰:「先德既詳。」
- 瑜乾駄羅
- Yugaṁdhara,又作由犍陀羅,瑜健達羅,由乾陀羅,遊犍陀羅,逾健達羅。七金山之第一。譯曰雙持。山有二道。故名。玄應音義一曰:「由乾,大論作犍陀羅山,此譯云由犍者雙。陀羅者持,名雙持山也。」同二十四曰:「特健達羅,舊言由乾陀羅山,此云持雙山。言此山峰有二隴道,因以名之。」俱舍光記十一曰:「此云持雙,此山頂上有二道,猶以如車迹。山持二迹,故名持雙。」瑜伽略纂一曰:「七金山者,一瑜健駄羅,此云持雙山。頂有兩稜故。」華嚴疏鈔三十九曰:「此云雙持,迴文即云持雙也。」
- 瓣香
- 香之形似瓜瓣,故名。其製上圓下方,表裏條條,竪而成畦。祖庭事苑曰:「古今尊宿,拈香多云一瓣。瓣皮莫切,瓜瓣也。以香似之故稱焉。」
- 三種奇特
-
一神通奇特。佛世尊妙應群機而現大神變不思議,使一切眾生及諸邪魔外道咸歸正化也。二慧心奇特。佛之智慧,心光湛寂,照了一切諸法,而成一切種智也。三攝受奇特。佛能知眾生諸根之利鈍,隨機攝受,開導教化,使彼咸聞法要,進修妙行,出離生死也。見過去現在因果經四。
見奇特條。
- 付法藏傳
- 付法藏因緣傳之略名。
- 五別境
- 為五位百法中欲,勝解,念,定,慧之五心所。緣各別之對境緣而起。故名別境。
- 佛生日
- 釋迦如來誕生之日也。經論記佛生之月日有二月八日與四月八日之二說,其中多以周曆建卯四月八日為正當。長阿含經四曰:「二月八日佛出生。」灌佛經曰:「十方諸佛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時生。」薩婆多論曰:「二月八日生。」瑞應經曰:「四月八日生。」俱舍寶疏二會通之謂以立正有異之故。婆羅門國以建子為正,此方先時以建寅立正,建子之四月,即建寅之二月也。是印度與周正同,以子月為正。故彼四月,即當於此方古代以寅月為正之夏正二月,故月日同時也。然今雖用夏曆,而以四月八日為佛生日。
- 摩達那
- 見末達那條。
- 羅睺羅多
- Rāhulata,付法藏第十五祖之名。略曰羅睺羅尊者。
- 摩耶尼
- 譯曰法相。百論疏上之中曰:「摩耶尼,此云法相,法相有五。」梵⃞Māyini。
- 羼底
- Kśānti,譯曰忍辱,安忍。舊稱羼提。慧琳音義十三曰:「羼底,上察限反,下丁以反,唐云忍辱,或云安忍。」
- 金剛華菩薩
- Vajrapuspa,住金剛界三十七尊中,外四供養第二之菩薩名。為女形,奉花於大日本尊者。秘藏記末曰:「金剛華菩薩,淺黃色,持鮮華。」聖位經曰:「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剛覺華雲海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覺覺侍女菩薩形,住西南角金剛寶樓閣。」
- 菩薩號
- 稱人師號為菩薩,僧史略號竺法護為燉煌菩薩。蓋我國菩薩號之始也。
- 三聚懺悔經
- 具名大乘三聚懺悔經。一卷。隋闍那崛多譯。菩薩藏經之異譯。說隨喜勸請迴向三聚之懺悔法。
- 法界身
-
佛三身中之法身也。佛之法身為周徧法界眾生而感應之佛身,故名法界身。一身即現一切身也。探玄記二曰:「現一身即一切身,名法界身。」觀經定善義曰:「言法界者是所化境,即眾生界也。言身者是能化之身,即諸佛身也。」觀無量壽經曰:「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天台觀經疏曰:「法界身者,報佛法性身也。眾生心淨法身自在,故言入眾生心想中。」
法界者,眾生之心法也,此心能生諸法,故名法界,而今此法界心生萬法之佛身。故稱佛身曰法界身。即法界所生之身也。往生論註上曰:「法界是眾生心法也,以心能生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故名心為法界。法界能生諸如來相好身,亦如色等能生眼識,是故佛身名法界身。」
- 鬱瘦歌邏
- 婆羅門名。
- 金剛三昧本性清淨不壞不滅經
- 佛說金剛三昧本性清淨不壞不滅經,一卷,失譯。說初修百三昧終入金剛三昧而成佛者。
- 重緣心
- 忽然心起,緣善惡之境,謂之獨頭心,更相續而緣前念,謂之重緣心。小乘戒中亦立心戒,依此重緣心也。
- 因行果德
- 因位之修行與果上之功德也。六度四攝等,為因位之修行,四智三身十力四無畏等為果上之功德。
- 忿怒持金剛菩薩
- 胎藏界金剛手院之一尊。秘藏記下曰:「忿怒持金剛菩薩,赤肉色,左手取三股跋折羅,目視上之勢。」
- 金剛頂理趣經
- 金剛頂瑜伽理趣般若經之略名。一卷。金剛智譯。
- 阿那他擯荼他
- Anāthapiṇḍada,見阿難賓低條。
- 五種悉地
-
息災、增益、敬愛、鉤召、降伏之五法也。見辨惑指南四。
見悉地條。
- 字相字義
-
凡解真言分字相字義二段,以初釋字相後解字義為法。字相之釋,通於顯教,字義之釋,為密教特有之深義,例如釋阿字為無,非,不,是字相也,又如釋訶字是因緣之義,是字相也,如釋阿為本不生之義,訶為因不可得之義,是字義也。而不可得即阿字本不生之義。故無論如何之字,入之於阿字門,釋為「何何不可得。」則為字義釋。此字義釋,契當於三論之無方釋,天台之觀心釋也。字母釋曰:「世人但知彼字相,雖日用而未曾解其義。如來說彼實義,若隨字相而用之,則世間之文字也。若解實義,則出世陀羅尼文字也。」
密教言之。不知阿字,伊字等文字之義理,字與義各別,謂之字相,字與義相應,謂之字義。即就𑖎字言之,如𑖎字乃作業之意,為字義,諦觀𑖎字為作業不可得,到達宇宙之真義,謂之字義。吽字義曰:「一切世間知如是字相,未曾解字義,是故為生死之人。如來知如實實義,所以號大覺。」此有四重之義:一重,字相者字之形狀,字義者字之意味。此為有文無義,有文有義,即知𑖎字之形知𑖎字為作業也。二重,固執𑖎字為作業,乃字相,詮為作業可得,乃字義。三重,𑖎字雖詮為作業不可得,然有能詮之體與所詮之理,是為字相,觀能詮所詮一致不二,乃為字義。四重,能所雖一致,然有相分齊者,為字相,字義者萬法歷然,聲字即顯實相之實義,指法爾無作之境界。
- 憍拉婆
- 八中洲之一。譯曰有勝邊。見俱舍光記十一。梵Kaurava。
- 禪行三十七品經
- 一卷,後漢安世高譯。明少時修三十七科之道品。
- 樂神
- 八部眾之一,乾闥婆也。
- 羯諾迦牟尼
- 佛名。見伽那伽牟尼條。(CBETA註:疑為見迦那伽牟尼條)
- 睡
- 梵語捨以哆Śayita,心識昏沈而失覺知者。十纏之一。
- 三種結界
- 一攝僧界,二攝衣界,三攝食界。攝僧界中又有三種:一、大界,一伽藍地之外界為小極限,廣者至十里乃至百里。佛使結此大界者,欲令為說戒等僧事時,一聚之僧盡和集,無一人乖隔故也。凡僧事之法,一界中,有一人不和集者,則其事不成就。夫無結界之法,閻浮提界僧眾,不盡和集,不得舉僧事,是何可者?以是佛陀方便,使於隨處結搆僧界,使同一界內之僧,得舉和集之實,以作僧事。此所以結攝僧大界也。資持記上二之一曰:「僧界者,攝人以同處,令無別眾罪。」二、戒場,僧中有要數四人乃至要二十人之法事,為恐僧疲極,佛聽結之。戒場極小者,可容二十一人。三、小界,是亦恐困難事廢法事而聽結之,其界隨臨時僧之坐起而大小隨之。世所謂結界地者,指此中之第一大界也。第二攝衣界。為令比丘離三衣之結界也,於此攝衣界內假令離三衣經宿,亦免離宿罪。資持記上二之一曰:「衣界者,攝衣屬人,令無離宿罪。」第三攝食界。結界食物貯藏所,隔離比丘之住處,使比丘不犯宿食之罪者。資持記曰:「食界者,攝食以障僧,令無宿煮罪。」
- 炭頭
- 禪林之稱呼。司炭柴者。
- 彌遲伽
- 塔名。本行集經三十三曰:「龍王起塔,名彌遲伽,隋言土塔。」梵⃞Mṛttika。
- 速得漏盡願
- 彌陀佛四十八願中之第十。使眾生速得六神通中漏盡通之願也。斷盡自己煩惱之自在力,謂之漏盡通。無量壽經上曰:「設我得佛,國中人天,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起想念而貪著於身者即是漏也(漏為煩惱之異名)。
- 杯度
- 宋京師杯度,不知姓名。常乘木杯度水。因以為名。初見在冀州,不修細行,神力卓越,世無測其由來。見梁高僧傳十。
- 幻
- 空法十喻之一。如幻術師於無實體者能變化而見是也。智度論五十五曰:「眾生如幻,聽法者亦如幻。」演密鈔四曰:「幻者化也,無而忽有之謂也。先無形質,假因緣有,名為幻化。又幻者詐也,或以不實事惑人眼目,故曰幻也。」圓覺經略疏上二曰:「幻者,謂世有幻法。依草木等幻作人畜,宛似往來動作之相。須臾法謝,還成草木。然諸經教幻喻偏多,良以五天此術頗眾,見聞既審,法理易明。及傳此方,翻為難曉。」
- 三六九
- 密法不許三六九人同入灌頂壇。大日經疏四曰:「一曼荼羅中不得同時為三人六人九人灌頂,蓋如來密意,阿闍梨不釋所由。」
- 辯才
- 善巧說法義之才能也。分別之有四種,謂之四無礙辯。淨影大經疏上曰:「言能辯了,語能才巧,故曰辯才。」嘉祥法華疏二曰:「速疾應機名辯,言含文采曰才。」
- 隱勝彰劣恩
- 見十恩條。
- 青蓮華尼
- 梵曰鬱盋羅華比丘尼。常向貴人之婦女而讚出家。見智度論十三。
- 眾生垢
- 取我之心曰眾生垢。維摩經弟子品曰:「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慧遠疏曰:「取我之心,名為眾生垢。」
- 地了
- 天曉可辨方角之頃也。行中鈔中二曰:「十一日地了時。」資持記中二之二曰:「言地了者,即明相現方維可辨故。」
- 圓詮
- 詮顯圓理之經也。如華嚴法華是也。止觀一之一曰:「聲為佛事,稱之為經。圓詮之初,目之為序。」
- 坐針鋒
- 坐於針之鋒端而聽法也。法苑珠林三界篇:「色界諸天下來聽法,六十諸天共坐一鋒之端,而不迫窄,都不相礙。」智度論:「三徧淨天,六十人坐一針頭而聽法,不相妨礙。」
- 迦維羅衛
- 城名。見迦維條。
- 地人
- 地論宗之人也。
- 毘舍離
- Vaiśāli,又作毘耶離,鞞舍離,維耶,維耶離,鞞舍隸夜。新云吠舍釐。國名。譯曰廣嚴。中印度也。維摩大士住此國。又,佛滅一百年,七百賢聖為第二結集之處。此國內之種族曰離車,亦曰跋闍子(此國城之鼻祖名離車,當時有三城郭,開擴莊嚴,名毘舍離,詳說於善見律中,載離車之部),後為阿闍世王所併。吉藏維摩經疏一曰:「毘耶離城,亦云毘耶離國。此是六大城中一大城,十六大國中一大國也。毘耶離,或云毘舍離,或云鞞舍離。此云廣博嚴淨,亦云好稻,復云好成。」西域記七曰:「吠舍釐國,舊曰毘舍離國,訛也,中印度境。」四分戒疏二上曰:「毘舍離者,多論云廣嚴城也。」玄應音義四曰:「毘耶離,或作毘舍離,或云維耶離,亦云鞞奢隸夜,皆梵言訛轉也。正言吠舍釐,在恒河南,中印度境,七百賢聖於中結集處所也。」即今印度恒河北岸,干達克河東岸。今譯毘薩爾。
- 解脫冠
- 解脫之貴如寶冠。增一阿含經十四曰:「天王來至此,及諸魔眷屬。復以方便降,令著解脫冠。」
- 南山三觀
-
謂性空觀,相空觀,唯識觀也。摩訶止觀輔行所說。
四分律宗南山所立:一、性空觀,阿含經所說小乘之觀法也。觀諸法為因緣生,性空無我也。許因緣生之相許為實有而觀性之空無,故名性空觀。二、相空觀,般若經所說大乘之初門也。觀諸法之相為空也。視為有實之相,尚為凡夫之妄見,如實無其相,而指空華為實有也。此更進而空無諸法之相,故名相空觀。三、唯識觀,華嚴法華等所說。大乘至極之觀法也。觀一切萬法各為自識之所變,故萬法惟為心識之影像,所歸唯一心識。此不止如前之性空相空空於一邊,心外諸法,性相皆空,惟心內萬法,性相皆非空也。行事鈔四曰:「然理大要不出三種:一者諸法性空無我,此理照心,名為小乘。二者諸法本相是空,唯情妄見,此理照用,屬小菩薩。三者諸法外塵本無,實唯有識,此理深妙,建意緣知,是大菩薩佛果證行。」
- 蘇嚩囉拏
- Suvarṇa,譯曰好色。見梵語雜名。
- 趙州洗缽
- 「僧問趙州,某甲乍入叢林,乞師指示。州云:喫粥也未。僧云:喫粥了。州云:洗鉢盂去。其僧省悟。」見無門關七則,從容錄三十九則。
- 無生寶國
- 極樂無四六回生之生死,故云無生寶國。法事讚曰:「無漏無生還即真。」往生禮讚曰:「無生寶國永為常。」
- 地仙
- 與地行仙同。天隱子曰:「在天曰天仙,在地曰地仙。」參照地行仙條。又,喻安樂也。五代史,張筠居洛陽,擁其貲,以酒色聲伎自娛足者十餘年,人謂之地仙。此類人得此稱者甚多。
- 本相綺致經
- 一卷,後漢安世高譯。中阿含本際經之別譯。明善法之展轉為習。
- 愛見大悲
- 不斷煩惱而運大悲以救眾生也。愛者思惑,見者見惑。小乘之菩薩,於三大阿僧祇劫間,發四弘誓願,修六度萬行,濟度眾生。然未斷見思之煩惱,為伏惑行因,故認能愛所愛二相,其大悲亦虛妄不淨,故令人為疲厭之想,當捨離之也。
- 消釋
- 消除經文之難義,解釋義理之蘊結也。止觀七曰:「隨語消釋。」
- 性惡
-
對修惡之稱。依關係而起之惡謂之修惡,本來真如理性所具之惡,謂之性惡。性具善,亦具惡,此性惡之義,天台一宗之極說,他宗未談之法門也。天台於觀音玄義發之,荊溪於止觀輔行五提出此說,後至四明,對於華嚴宗及山外之異義,盛擴張此義。真如純真無妄,不具惡,依無明之妄緣而背性起惡者,大乘諸家之通談也。華嚴宗圓教之極說亦然。然台家貶之為別教所談而不取,謂修惡之性即為性惡,性具善亦具惡云。修善即性善,他宗猶言之,修惡即性惡,獨為台宗之極談。性善不斷,性惡亦不斷也。問:性具善惡皆不斷,則闡提與佛有何相違?答:闡提斷盡修善,但住性善。佛斷修惡,但有性惡。問:闡提不斷性善為使修善起,佛不斷性惡亦使修惡起耶?答:闡提不達性善,以不達故為善所染縛,修善自生起而對治惡,佛達性惡故,於惡自自在,不為惡所染縛,則修惡不得起,故佛永無修惡。但以自在故,為化度眾生終日用之,猶如名醫之於毒藥二法也。故迷悟之別,非在斷不斷而在達不達也。天台觀經疏曰:「理者法界無礙,無染而染,即理性毒也。」法華玄義五曰:「破無明理惡,說內教位。」觀音玄義上曰:「問:緣了既有性德善,亦有性德惡不?答:具。問:闡提與佛斷何等善惡?答:闡提斷修善盡,但性善住。佛斷修惡盡,但性惡在。問:性德善惡何不可斷?答:性之善惡但是善惡之法門,性不可改。歷三世無誰能壞,復不可斷壞。譬如魔雖燒經,何能令性善法門盡?縱令佛燒惡譜,亦不能令惡法門盡。如秦燒典坑儒,豈能令善惡斷盡耶?問:闡提不斷性善,還能令修善起。佛不斷性惡,還令修惡起耶?答:闡提既不達性善,以不達故,還為善所染。修善得起,廣治諸惡。佛雖不斷性惡而能達於惡,以達惡故,於惡自在,故不為惡所染。修惡不得起,故佛永無復惡,以自在故,廣用諸惡法門化度眾生。終日用之,終日不染。不染故不起,那得以闡提為例佛耶?若闡提能達此善惡,則不復名一闡提也。」止觀輔行五曰:「如來不斷性惡,闡提不斷性善。點此一意,眾滯自消。」觀音疏記一曰:「修惡全體是性惡故。十二因緣及以五陰,一一如空,常住周徧。」止觀義例上曰:「性惡若斷,普現色身,從何處而立?」參照性具條。
對遮惡而立邪。如比丘之伐草木懇土地,以佛之遮止而為惡事,謂之遮惡,如殺盜為本性惡事,謂之性惡。
- 五戒分滿
- 薩婆多部宗之義,不許五戒之分受,成實宗之義,則許隨意分受。俱舍論十四曰:「近事必具律義。」成實論五戒品曰:「問曰:有人言:具受則得戒律儀,是事云何?答曰:隨受多少皆得,但取要有五。」智度論十三曰:「五戒有五種優婆塞:一者一分行優婆塞,二者少分行優婆塞,三者多分行優婆塞,四者滿行優婆塞,五者斷婬優婆塞。」
- 末那
- Manas,譯曰意。玄應音義二十三曰:「末那此云意也。」梵語雜名曰:「意,麼那。」
- 巡堂
- 巡僧堂也,此有數種:一住持之巡堂(入院,旦望之茶,坐禪),二大眾之巡堂(三八念誦),三首座之巡堂(坐禪,大座參,結制),四維那之巡堂(聖節),五參頭之巡堂(掛搭),六都寺之巡堂(庫司湯),七知事之巡堂(結制,旦望茶),八請客燒香之巡堂(方丈茶),九沙彌之巡堂(參堂)。此巡堂有數義:一點檢之義(坐禪時,住持,首座),二告報之義(聖節時,維那),三請謝之義(茶湯時),四禮賀之義(入院時,掛搭時,結制時也,三八念誦後巡堂,蓋亦是住持大眾互相禮也)。見象器箋九。
- 非色四蘊
- 五蘊中受想行識之四者,為心法之差別,而非色法,故云非色之四蘊。仁王經上曰:「色名色蘊,心名四蘊。」
- 去來今
- 謂過去未來現在也。圓覺經曰:「無起無滅去來今。」蘇軾詩曰:「一彈指頃去來今。」
- 妙莊嚴王本事品
- 法華經二十八品中第二十七品之名。說妙莊嚴王之本事來歷,故名。
- 行願贊
- 普賢行願讚之略稱。唐不空譯。惟行願品中普賢自讚之偈,為別出者。與本經之偈,同本異譯。
- 虎丘
- 宋虎丘山紹隆。嗣圜悟克勤,得應庵傳道。紹興六年寂。見五燈會元十九。
- 轉法輪四輪
- 一金剛輪,東方阿閦佛之法輪也。二寶輪,南方寶生佛之法輪也。三法輪。西方阿彌陀佛之法輪也。四羯磨輪。北方不空成就佛之法輪也。見理趣釋下。
- 濟度
- 眾生沈居生死海,濟而渡於彼岸也。度者渡也。法華經方便品曰:「終不以小乘濟度眾生。」
- 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神咒經
- 一卷,唐智通譯。與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姥陀羅尼身經同本。
- 名字菩薩
- 謂大乘行位中小信之菩薩。瓔珞本業經下曰:「從不識始凡夫地,值佛菩薩教法中起一念信,便發菩提心。是人爾時住前名信相菩薩,亦名假名菩薩,亦名名字菩薩。」
- 筆受
- 於譯場受譯主之言,筆之以漢言也。事物紀原七曰:「宋朝會要曰:太平興國七年六月,譯經院成。譯經詔梵學僧筆受綴文,七月詔左右街義學僧詳定,十二月選梵學沙門一人為筆受,義學沙門十人為證義。其後以惟淨為梵學筆受,自此始也。談苑曰:譯經常以梵僧,後令惟淨同譯經。梵學筆受二人,譯經綴文二人,證義八人。唐世翻譯有筆受官,以朝臣為之,佛陀多羅之譯圓覺經也。房融為筆受是矣,宋朝太宗始用梵覺僧也。」
- 普賢行願品
-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之略名。即四十華嚴經之第四十卷也。
- 吉祥童子
- 佛將成道時,奉吉祥草之童子。佛所行讚曰:「釋帝桓因,化為凡人。執淨軟草,菩薩問言:汝名何等?答名吉祥。菩薩聞之,心大歡喜。我破不吉,以成吉祥。菩薩又言:汝手中草,此可得不?於是吉祥,即便授草,以與菩薩,因發願言:菩薩道成,願先度我。菩薩受已,敷以為座。而於草上,結跏趺坐。」
- 後世修因
- 為後世往生善所而修之善因也。
- 地上
- 菩薩終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則初斷一分之惑,證一分之理。是名歡喜地。為初地。已上有十地而滿二大阿僧祇劫之行以至佛果。依之而初地以上為地上,初地已前為地前。地前者凡夫之菩薩,地上者法身之菩薩也。
- 禪關
- 禪法之關門。釋門正統三曰:「然啟禪關者,雖分宗不同,挹流尋源,亦不越經論之禪定一度與今家之定聖一行也。」
- 忍善
- 忍耐而為善事也。法華經化城喻品曰:「諸惡道減少,忍善者增益。」
- 摩婆羅
- 鬼神名。譯曰除曲心。見光明文句七。梵⃞Mavara。
- 加行
- 入於正位之准備,加一段之力而修行也。如加行道,加行位,四加行,四度加行等。舊譯曰方便(七方便),以於佛果之善巧方便,有混濫之恐,故新譯曰加行。唯識述記九末曰:「舊言方便道,今言加行,顯與佛果善巧差別。」
- 乳水
- 譬物之和合也。
- 發迹顯本
- 本門法華開顯之意。謂伽耶成道之釋迦如來,為開放垂迹,更顯示久遠實成之本地也。法華玄義七曰:「發迹顯本者,還指最初為本,中間示現發迹顯本。」
- 目犍連與舍利弗為佛左右弟子
- 目連為神通第一,神通為定力所使然。故配之於左方,為佛左面之弟子。智度論四十曰:「舍利弗是右面弟子,目犍連是佛左面弟子。」天台淨名疏一曰:「若據勝劣身子為左,若據定慧身子為右。」
- 普德淨光夜神
- 五十三善知識之第三十二。
- 圓談
- 談諸法實相圓融之理。金光明玄義上曰:「法性之圓談。」
- 五十二種供物
- 涅槃會因五十二眾捧五十二種之供物。
- 小乘寺賓頭盧為上座
- 梵網經法藏疏一曰:「又聞,西國諸小乘寺以賓頭盧為上座,諸大乘寺以文殊師利為上座。」支那寺院原以憍陳如或賓頭盧為上座,後依不空三藏之奏請,以文殊為上座。表制集二曰:「伏望自今已後令天下,食堂中於賓頭盧上特置文殊師利形像以為上座,詢之聖典具有明文。(中略)斯乃天竺國皆爾,非僧等鄙見,仍請永為恒式。」一心戒文上曰:「凡佛寺上座置大小二座:一者一向大乘寺,置文殊師利菩薩以為上座。二者一向小乘寺,置賓頭盧和上以為上座。三者大小兼行寺,置文殊與賓頭盧兩上座。小乘布薩日賓頭盧為上座,坐小乘次第。大乘布薩日文殊為上座,坐大乘次第。」
- 地中
- 稱一寺院境內之附屬寺也。亦云內。
- 發光地
- 菩薩十地之第三地。乃本覺之慧光開發位也。
- 髻寶
- 國王髻中之寶珠也。見髻珠條。慈恩寺傳序曰:「解其髻寶,示以衣珠。」義楚六帖七曰:「衣珠已現,髻寶仍傳。」
- 婆利阿修羅
- Vaḍiśaasura,阿修羅王名。婆利,譯曰鉤。見佛本行集經二十四。
- 起信論裂網疏
- 六卷,明釋智旭述。其自序曰:「此大乘起信論,藏有二本:一是梁真諦譯,一是唐實叉難陀譯。二譯對閱,唐本更為文顯義順。但舊既流通梁本,私心弗敢自專,敬以鬮決於佛,拈得宜解唐本。遂殫一隙微明,剖盡兩宗迷執,名之為裂網疏云。」
- 反叉合掌
- 十二合掌之一。
- 卑帝梨耶
- Pitṛya,見薜荔多條。
- 鳩垣
- 又作鳩洹、仇桓。鬼名。譯作大身。玄應音義三曰:「鳩垣,諸經中或作鳩洹。或作仇桓,皆梵言訛也。此譯云大身也。」梵Kupana。
- 非有非無句
- 有無四句之一。就我及五蘊執非有無之外道見解也。
- 數珠母珠記子
- 陀羅尼集經曰:「作是相珠一百八顆,造成珠已。又作一金珠,為母珠。又更作十顆銀珠,以充記子。」此母珠表無量壽佛,記子者,為捻一百八珠而記其徧數之用,其十顆表示十波羅蜜之無盡藏也。淨土宗用記子為念佛之記數。
- 胎藏界
- 梵語蘗縛俱舍Garbha‑kośa(dhātu)。有二義:一隱覆之義。如人在母胎而隱覆其胎也,理體隱於煩惱中而不顯現,故云胎藏。二含藏之義。如母胎內含藏子體而覆育之也,理體能具足一切功德而不失之,故名胎藏。而此含藏有執持與出生之二義,其所譬之法有三:一譬本具之理性。密教以地等之五大或清淨之菩提心為本具之理性,此理性攝一切諸法,猶如母之胎內攝持吾子,故云胎藏。秘藏記上曰:「胎藏者理也,金剛者智也。」二譬眾生之肉團心。此肉團心,本是八葉之蓮華,以攝持曼荼羅之諸尊故也。大日經義釋四曰:「內心妙白蓮者,此是眾生本心。妙法芬陀利華秘密標幟,華基八葉,圓滿均等,如正開敷之形。此蓮華臺是實相自然智慧,蓮華葉是大悲方便也。正以此藏為大悲胎藏曼荼羅之體,其餘三重是從此自證功德流出諸善知識入法界門耳。」秘藏記鈔三曰:「經說曼荼羅來處,一切眾生心中有八瓣肉團,是八葉蓮華形也。於是處建立曼荼茶羅云胎藏界也。」三曼荼羅中,中臺八葉院也。以從大日之胎藏出生三重之曼荼羅一切之諸尊故也。而謂之為胎藏者,佛之大悲慈護,愛育眾生,猶如母於胎內之子,故云胎藏也。申言之,即欲以眾生本具之胎藏之理,開示一切眾生,而由佛之大悲胎藏而流出化他之法門,是胎藏界之曼荼羅也。因之對金剛界而言,金者智也,胎者理也,金者始覺也,胎者本覺也,金者從因向果也,胎者從果向因也,金者自利也,胎者利他也。大日經疏一曰:「次說修真言行大悲胎藏生大曼荼羅王,為滿足彼諸未來世無量眾生為救護安樂故。」同疏三曰:「以如來加持故,從佛菩提自證之德現八葉中胎藏身,從金剛密印現第一重金剛手等諸內眷屬,從大悲萬行現第二重摩訶薩埵諸大眷屬,從普門方便現第三重一切眾生喜見隨類之身。」同疏四曰:「若行人自見中胎藏身時,即知一切眾生悉有成佛因緣。」同五曰:「其中胎藏即是毘盧遮那自心八葉華也。」
- 鉢羅奢佉
- Praśākhā,又作鉢羅賒佉。胎內五位之第五,托胎後第五之七日至於產出之位也,譯曰支節,又曰支分。眼耳手足之支分差別也。玄應音義二十三曰:「鉢羅奢佉,亦云婆羅舍佉,此云枝枝。第五七日時上有形相,若至第六七日從五處更生耳鼻手足等,故有重枝名。有風生眼耳等孔,亦云生苦也。」俱舍頌疏世品二曰:「鉢羅奢佉,此云支節也。」
- 十寶山
- 見十善王條。
- 佛母般若經
- 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之略名。
- 眾許摩訶帝經
- 十三卷,趙宋法賢譯。佛在迦毘羅國,釋眾欲聞過去種族之事,佛勅目連說之,次敘摩耶之生緣乃至一代教化之事績。釋尊一生教化之記錄也。經題之義未詳。
- 阿濕嚩喻若
- 見阿濕縛庾闍條。
- 遣虛存實識
- 五重唯識之一。見唯識條。
- 胎藏界諸尊
- 諸家所說之數無定。而以四百十四尊為常數。第一中臺八葉院九尊,第二徧知院七尊,第三釋迦院三十九尊,第四持明院五尊,第五虛空藏院二十八尊,第六金剛手院三十三尊,第七除蓋障院九尊,第八觀音院三十七尊,第九地藏院九尊,第十文殊院二十五尊,第十一蘇悉地院八尊,已上二百九尊為之內院。第十二外周之金剛部院二百五尊,通內外院為四百十四尊也。
- 異安心
- 異於正統派之安心也。毀斥之語。為真宗之常語。
- 慧觀
- 清河人。姓崔氏。自幼出家。聞羅什入關中。輒行師事之。時有「通情則生(道生)融(道融)上首,精難則觀(慧觀)肇(僧肇)第一」之稱。嘗著法華宗要,什見之稱快。晚止京師道場寺,敷揚法化。嘗判一代教分二教五時之相。是為吾國判教之嚆矢。劉宋元嘉年中寂。著有所辨宗論,頓悟漸悟義等。見出三藏記集,梁高僧傳等。
- 托事顯法生解門
- 華嚴宗所立十玄門之一。同於天台宗之托事觀。托於淺近事相而顯深妙法理之法門也。密教事相門之標幟,全屬於此門。見玄門條。
- 光明名號因緣
- 阿彌陀佛以光明與名號之因與緣,普救眾生。眾生得往生彌陀之報土者,由於與以名號之因。其所以得名號之因者,由於名之計量。名號為能生之因,如父。光明為所生之緣,如母。名號與光明,乃眾生往生淨土之他力因緣也。信心為內因,故光明與名號為外緣。又信心為眾生心內所發之涅槃真因,而光明名號,乃自如來使外計量而起信心之因緣也。
- 無為舍
- 無為者,涅槃也,涅槃為人之安宅,故云舍。千手經曰:「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會無為舍。」
- 續命神旛
- 是祈禱命延長之神旛也。藥師經曰:「時彼病人親屬知識,若能為彼歸依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請諸眾僧轉讀此經,燃七層之燈,懸著五色續命神旛。或有是處,彼識得還,如在夢中明了自見。」釋迦譜十,說阿育王造八萬四千塔,未成而得病。乃以造旛懸之功力,延十二年之命(經律異相六亦同)。又諸經要集十引迦葉語阿難經曰:「阿育王二十五年延壽,故名續命神旛。」
- 秉拂寮
- 勤於秉拂之頭首寮舍也。
- 香稻
- 有香氣之米稻。劫初時,自然生於地上者。俱舍論十二曰:「有非耕種香稻自生,眾共取之,以充所食。」寄歸傳一曰:「林藤香稻,轉次食之。身光漸滅,日月方現。」
- 歌利王
- 見迦利條。
- 蛇知蛇足
- 智度論十曰:「如偈說,智人能敬智,智論則智喜,智人能知智,如蛇知蛇足。」
- 一代教
- 釋迦如來自成道至滅度一代中所說大小乘之諸教也。止觀義例下曰:「一代教法,會在法華。」
- 鄔波三鉢那
- Upasaṁpanna,譯曰近圓。受大戒者之美稱。寄歸傳三曰:「既受戒已,名鄔波三鉢那。」注曰:「鄔波是近,三鉢那是圓,謂涅槃也。今受大戒,即是親近涅槃。」
- 全威
- 於大小皆註全力也。涅槃經曰:「如大師子殺香象時皆盡其力,殺兔亦爾,不生輕想。諸佛如來亦復如是,為諸菩薩及一闡提演說法時,功用無二。」
- 四阿鋡暮抄解
- 婆素跋陀阿羅漢造,苻秦鳩摩羅佛提等譯,二卷。說功德法依法惡法之三法者。與三法度論同本。
- 香蓋
- 香煙上結為蓋形者。最勝王經六曰:「見彼香煙,一剎那頃,變成香蓋。」
- 渴樹羅漿
- 八種漿之第八。
- 往益
- 淨土往生之利益也。安樂集上曰:「採集真言,助修往益。」
- 福智藏
- 含攝福德智慧二莊嚴之法藏也。教行信證二曰:「圓滿福智藏,開顯方便藏。」
- 惡眾生
- 即惡有情。散善義曰:「惡世界,惡眾生。」
- 別總二種念處
- 此四念處觀有二種:一云別相念處,二云總相念處。別相念處者,如上分所觀之境為身受心法之四者,追順而別別觀之也。但於第四法念處,有雜緣不雜緣之二者,不雜緣法念處,唯觀法之一境,雜緣法念處,於身等四境或合觀身受之二者,乃至四境皆總觀之。蓋法之名,汎通於前三者也。總相念處者,於雜緣法念處之法後念,不分身受等之四者,總合之而觀諸有為法為無常。觀諸有漏法為苦,觀一切法為空為無我,故名總相念處。別相與總相之相違,在於前境之分與不分。又,能觀之行相,別相為不淨,苦,無常,無我之四者。總相為無常,苦,空,無我之四者。小乘七加行位中,此別相觀之位名第二之加行別相念處,此總相觀之位,名第三之加行總相念處位,於此加第一之加行五停心觀,稱為三賢位。
- 烏波
- Bhava,譯曰有。三有二十五有之有。一切生死之果報也。又十二緣起中之有支,招未來苦果之善惡業也。名義集六曰:「烏波,或云薩遮,此云有。婆沙云:有是何義?謂一切有漏法是。佛言:若業能令後世續生,是名為有。」
- 喝參
- 身自來報道伺候,曰喝參。即唱參也。勅修清規訓童行曰:「緩聲喝曰:參。」
- 污家
- 比丘以物贈與在家之人為使得者思報恩,不得者聞之不喜,彼此皆傷平等施心故謂之污家。是比丘最當慎之所作,十三僧殘中有污擯謗違僧諫戒。行事鈔中之二曰:「比丘凡有所求,若以種種信施物,為三寶自身乃至一切,而與大臣及道俗等,皆名污家。(中略)由以信施物與白衣故,破前人平等好心,於得物者歡喜愛樂,不得物者縱使賢善無愛樂心,失他前人深厚福田。」同資持記曰:「名污者,莫非壞彼淨信令生厚薄故。」
- 法同分
- 使非情界之各物體相互似也。見同分條。
- 鞞陀梨
- Vidhāra,山名。慧苑音義上曰:「鞞,此云種種也。陀梨,亦曰陀羅。此云持也。謂此山中能持種種眾寶及諸華葉故名之。」
- 疑
- 謂於諸實理猶豫不決之心也。故非一旦契悟諦理不能絕之。小乘預流果以上,菩薩初地以上,乃為斷疑者。唯識論六曰:「云何為疑?於諸諦理,猶豫為性,能障不疑善品為業。謂猶豫者,善不生故。」大乘義章六曰:「疑者於境不決猶豫曰疑,有二種:一者疑事,如夜觀樹疑為是人為非人等。二者疑理,疑諸諦等。小乘法中,唯取疑理,說為疑使。大乘通取,皆須斷故。」
- 出世舍
- 寺院十名之一。出離世俗人之住處也。見僧史略上。
- 胎外五位
- 人之一生有胎內之五位與胎外之五位。俱舍論十五曰:「胎外五者:一嬰孩,二童子,三少年,四中年,五老年。」
- 阿𮝈荼國
- (Avaṇḍa)西印度之境。多小乘僧徒。見西域記十一。
- 間色服
- 袈裟之異名。袈裟有定之三種壞色。是為一種之間色,故名間色服。非言彼五間色也:一青之間色,二黑之間色,三木蘭之間色。六物圖曰:「或名間色服,三色成故。」見袈裟條。
- 往相
- 二迴向之一。謂以己功德迴施一切眾生願共往生安樂淨土,謂之往相迴向。論註下曰:「迴向有二種相:一者往相,二者還相。往相者,以己功德迴施一切眾生,作願共往生彼阿彌陀如來安樂淨土。」
- 飛單
- 禪林之語。副寺役人每日僉定收支,呈於方丈,謂之日單,又云飛單。飛單者,一日所記條目不多,數紙往來如飛,故名。見象器箋十六。
- 缽喇特崎拏
- Pradakṣiṇa,譯曰旋右,即遶右而行也。寄歸傳三曰:「言旋右者,梵云鉢喇特崎拏。鉢喇字緣,乃有多義。此中意趣,事表旋行。特崎拏即是其右,總名尊便之目,故時人名右手為特崎拏手,意是從其右邊為尊為便,方合旋繞之儀矣。」見右繞條。
- 滅後
- 如來之涅槃,謂為入滅。滅後者入滅已後也。遺教經曰:「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
- 受用三水要法
- 受用三水要行法之略名。
- 革葱
- 又作茖葱,梵名Latārka之譯。山蒜也。五辛之一,梵網經所謂佛子食之犯輕垢罪者是也,一說此即薤。
- 勇猛精進
- 勇猛進修難行也。無量壽經上曰:「勇猛精進,志願無倦。」法華經序品曰:「又見菩薩勇猛精進入於深山。」
- 堅勝法界座
- 胎藏大日之法座也。金剛頂義訣曰:「名妙顯山(舊云妙高山),名堅勝法界座種。」菩提心義九曰:「若大日宗以堅勝法界座為大日座。」
- 那羅摩納
- Nara‑manava,略曰摩納。見摩納條。
- 六舟
- 以舟譬六波羅蜜。因波羅蜜譯言到彼岸也。三教指歸運敞序曰:「六舟接艫,三駕分轡。」
- 解夏經
- 佛說解夏經,一卷,趙宋法賢譯。與增一阿含二十四卷善聚品,佛說受新歲經同本。說七月十五日解夏之法。
- 地神證明
- 觀佛三昧經曰:「有王問佛:汝功德誰為證明?佛即垂無畏手指地:一切大地,六種震動,堅牢地神涌出,唱言我是證明。」大日經疏四曰:「如釋迦牟尼佛初坐道場時謂魔王言:由汝先世作一無盡施故,今得自在天主,我從無數劫以來如是修大施不可勝數,云何與我較優劣?魔言我所作之福汝已為證,汝之福業誰當證明。菩薩爾時申右手指地說真實言:我本於此地上行菩薩道,種種難行苦行,地神證知。爾時無量地神由地涌出,現其半身作證明。魔王軍眾,由是退散。」西域記八所述亦同。
- 七母天
- 又稱七姊妹。遮文荼,矯吠利,吠瑟拏,嬌摩野,燕捺利,咾哪利,未羅弭之七天也。其曼荼羅,存於理趣經十七段曼荼羅中。大黑天及焰摩天之眷屬也。
- 出家因緣經
- 出家緣經之異名。
- 禪髓
-
禪道之骨髓。傳燈錄(達磨章)曰:「迄九年已,欲西返天竺。乃命門人曰:時將至矣,汝等盍各言所得乎?時門人道副對曰: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師曰汝得吾皮。尼總持曰:我今所解,如慶喜見阿閦佛國,一見更不再見。師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陰非有,而我見處無一法可得。師曰:汝得吾骨。最後慧可禮拜,後依位而立。師曰:汝得吾髓。」
楞嚴經之別稱。楞嚴文句講錄一曰:「古人有禪髓之語。」
- 互用罪
- 互相濫用三寶物之過罪也。此有三寶互用,當分互用,像寶互用,一一互用之四種。即從寬至狹之次第也。三寶互用者,謂佛物用於法或僧,法物用於佛或僧,僧物用於佛或法也。當分互用者,例如濫用造釋迦像所施捨之金以造彌陀等像,濫用作無量壽經所施捨之金以作法華經等,回用施於甲寺僧之物以贈乙寺僧是也。像寶互用者,例如用供養五分法身之物供養形像,用供養滅諦涅槃理法之物供養黃卷赤軸之經典,用供養第一義諦僧之物供養剃髮染衣之僧,是也。一一互用者,謂於三寶物,堂宇等受用物,田園等係屬物,香燈等供養物,飲食等獻納物,一一互濫用之也。但法藏唯舉三寶互用,當分互用之二種耳。出於梵網經菩薩戒本疏第一,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中一之四等。
- 毘遮羅
- Vicāra,譯曰伺,尋伺之伺也。見毘怛迦條。
- 知法
- 在顯教謂能知諸經之深義者曰知法,在密教謂能知秘密之事相者曰知法。涅槃經十五曰:「了知十二部經,名為知法。」
- 菩薩行
- 求自利利他圓滿佛果之菩薩眾大行也。即布施等之六度是。法華經五百弟子品曰:「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
- 慈起菩薩
- 又曰慈愛生菩薩。胎藏界除蓋障院九尊之一。肉色,持梵篋。金剛名曰慈念金剛。見大日經疏五,胎曼鈔四。
- 宴默
- 安然而沈默也。法華經序品曰:「寂然宴默。」補注八曰:「宴,安也,息也。」三藏法數四曰:「默者無言也。默必對說,諸佛菩薩,或說或默,皆能顯於妙理。」
- 槃陀
- 尺量名。行事鈔上之一曰:「般陀二十八肘。」業疏一下曰:「般陀者量之總名,一般陀有二十八肘。」
- 菩薩本生鬘論
- Jātakamālā,十六卷。趙宋慧絢等譯。集釋迦菩薩,飼虎救鴿等事。
- 光讚經
- 光讚般若波羅蜜經之略稱。
- 婆羅
-
Vihārapāla,維那之別名,譯曰次第,司僧中之次第順序者。行事鈔下二曰:「維那出要律儀翻為寺護,又云悅眾。本正音婆邏,云次第。」
Bāla,譯曰愚夫,舊翻為毛道生者,誤婆羅為縛羅而譯之也。唯識樞要上本曰:「金剛經云毛道生,今云愚夫生。梵云婆羅(去聲),此云愚夫。本錯云縛羅,乃言縛羅也。」
又云婆羅訶Bālāha,馬王名,輪王之馬寶也。華嚴探玄記八曰:「婆羅馬王者,三藏說正音具云婆羅訶,此云雲馬。謂遊行空雲迅速無礙,因以為名。」玄應音義十二曰:「婆羅訶,此譯言長毛。」
- 菴摩羅
- Āmra,一作菴羅,菴沒羅。果名。新稱阿末羅,阿摩洛迦,菴摩洛迦等。舊稱菴摩羅,阿摩勒,菴摩勒等。譯曰無垢清淨。謂如林檎。漢字之使用混亂。Āmra相當於菴羅,菴沒羅,Amara譯曰天果,Amala譯曰無垢,通用阿摩羅,菴摩羅等。漢名混用之而不分明。西域記八曰:「阿摩落迦。印度藥果之名也。」慧琳音義二十六曰:「阿摩勒果,此云無垢。涅槃經作呵梨勒,訛也。」維摩經弟子品肇註曰:「菴摩勒果,形似檳榔,食之除風冷。」有部毘那耶雜事一曰:「餘甘子,出廣州,堪沐髮,西方名菴摩洛迦果也。」梵語雜名九曰:「阿摩楞迦。」
- 入定作論
- 西域記十曰:「陳那菩薩者,佛去世後承風染衣,智願廣大,慧力深固,愍世無依,思弘聖教。以為因明之論,言深理廣,學者虛功,難以成業。乃匿迹幽巖,棲神寂定,(中略)放大光明,照燭幽昧。時此國王深生尊敬,見此光明相,疑入金剛定,因請菩薩證無學果。陳那曰:吾入定觀察,欲釋深經,心期正覺,非願無學果也。王曰:無生之果,眾聖攸仰,斷三界欲,洞三明智,斯盛事也,願疾證之。陳那是時心欣王請,方欲證受無學聖果。時妙吉祥菩薩知而惜焉,欲相警誡,乃彈指悟之而告曰:惜哉!如何捨廣大心為狹劣志?從獨善之懷,棄兼濟之願。(中略)陳那菩薩敬受指誨,奉以周旋。於是覃思沈研,作因明論。」
- 耆㝹
- Jinu,仙人名。譯曰勝仙。見慧琳音義二十六。
- 總即別名
- 如開山之名為一切宗祖之總名,而別名各宗之開祖,如大師之稱通於一切之大師,而別名某某大師色蘊總體之中,別於眼根所對之境,與以色之名者,皆此例也。俱舍光記一餘曰:「雖標總稱即受別名。」
- 八不正觀
- 三論宗所說之八不正觀也。見八不中道條。
- 三僧祇
-
三阿僧祇劫之略。菩薩修行之年數也。
三阿僧祇劫之略。譯作三無數長時。菩薩修行之年時也。見三阿僧祇劫條。
- 振鈴
- 密教之修法,或為喚召諸尊,或為表歡喜而振鈴也。又印度之旃陀羅振鈴以別於常人云。見旃陀羅條。
- 烏蘇耆晝膩多
- 陀羅尼名。譯曰金光照燿。見陀羅雜集一。
- 呿陀
- 梵文字母也。華嚴四十二字母中呿陀二字,呿為虛空之義。吳來詩曰:「鳥文映呿陀,器物窮雕鎪。」
- 灑水杖
- 見散杖條。
- 弗沙迦王經
- 萍沙王五願經之異名。梵⃞Puṣka。
- 阿波羅囉
- Apalāla,龍王名。阿育王經二曰:「龍王名阿波羅囉。」
- 懸曠
- 謂佛道之幽遠也。法華經提婆品曰:「佛道懸曠,經無量劫,勤苦積行,具修諸度,然後乃成。」
- 羅婆
- 梵語六十剎那為一息。十息為一羅婆。見法苑珠林。
- 海龍王經
- 佛說海龍王經,四卷,西晉竺法護譯。佛為海龍王說大乘之深義,於龍王龍女,阿修倫等與記別者。
- 如是本末究竟等
- 法華經所說十如是之一。初之如是相為本,終之如是報為末,從本之相,至末之報,究竟平等一如,謂之究竟等。
- 納帽
- 納綴細片所作之帽子也,納為納衣之納。續高僧傳(景鸞傳)曰:「衣以袈裟,覆以納帽。」
- 摩訶僧祇
- Mahāsaṁgha,譯曰大眾。結集二部之一。又律藏五部之一。見大眾部條。
- 無量壽大智陀羅尼
- 一卷,趙宋法賢譯。僅有咒文。
- 知浴
- 禪林司浴室者。
- 舍多提婆魔㝹舍諵
- Śāstā devamanuṣyānām,佛十號之一。譯曰天人師。智度論二曰:「舍多,秦言教師。提婆,言天。魔㝹舍諵,言人。名天人教師。」
- 波斯匿王造牛頭旃檀像
- 見經律異相二十三。
- 徒弟
- 門徒弟子之略稱。釋氏要覽上曰:「弟子又云徒弟,謂門徒弟子略之也。」
- 富樓沙曇藐婆羅提
- Puruṣa‑damya‑sārathi,佛十號中調御丈夫之梵名。智度論二曰:「富樓沙,秦言丈夫。曇藐,秦言可化。婆羅提,言調御師。是名可化丈夫調御師。佛以大慈大智故,有時耎美語,有時苦切語,有時雜語,以此調御令不失道。」
- 別義意趣
- 見四意趣條。
- 闡鐸迦
- Chandaka,又作闡陀。舊稱車匿。比丘名。譯曰樂欲。太子出城時御馬者。玄應音義二十三曰:「鐸,徒洛切,人名也。此云樂欲。」慧琳音義六十三曰:「闡鐸迦,如來僕使之名,古云車匿也。」見車匿條。
- 見論
- 二種戲論之一。謂我見邊見等,諸種執見上之戲論,戲論者無義無利之言論也。見愛論條。
- 三十三身
- 法華經普門品所說,觀音由普現色身三昧示現之三十三種變化身也:一佛身,二辟支佛身,三聲聞身,四梵王身,五帝釋身,六自在天身,七大自在天身,八天大將軍身,九毘沙門身,十小王身,十一長者身,十二居士身,十三宰官身,十四婆羅門身,十五比丘身,十六比丘尼身,十七優婆塞身,十八優婆夷身,十九長者婦女身,二十居士婦女身,廿一宰官婦女身,廿二婆羅門婦女身,廿三童男身,廿四童女身,廿五天身,廿六龍身,廿七夜叉身,廿八乾闥婆身,廿九阿修羅身,三十迦樓羅身,三十一緊那羅身,三十二摩睺羅伽身,三十三執金剛神身,與楞嚴經六所說觀音自由往昔觀音如來授如幻聞薰聞修金剛三昧而現三十二身,大同小異。見三十二應條。
- 等覺已下
- 等覺者,一生補處菩薩之名。如今彌勒菩薩是也。下地望之,雖與佛等。然有極細一品無明未盡。故猶稱菩薩。言下者,指下位九地三賢。
- 善法罵
- 罵人有二種,汝是下賤生等,以惡法罵之,云惡法罵,汝是大聖人等,假善事毀辱之,云善法罵。見行事鈔中三之一。
- 黃泉
- 又作冥土。人死所行之處。左傳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
- 苾芻尼毘奈耶
- Bhikṣuṇīvinaya,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毘奈耶之略名。
- 三種即身成佛
-
一理具之即身成佛。一切眾生之身心,本來為兩部之體,身為五大,是胎藏界本有之理體也,心為識大,是金剛界本有之智德也,身心即為兩部,故凡夫肉身之外,更無本覺之體性,肉身之當相為大日法身,是曰理具之成佛。二加持之即身成佛。眾生本覺之功德,與如來三密之加持力相應而成辦一切佛事者,依加持之因緣而成佛,是曰加持之成佛。三顯得之即身成佛。自身成就三密之修行而顯現法性之萬德者,是乃真實之證悟也。此三種配於通途之位,則理具成佛為一切之凡夫,加持成佛為三信已上乃至十迴向之行者,顯得成佛為初地以上乃至佛位也,三種通為即身成佛者,猶如台家之六位,通云即佛也。
見即身成佛條。
- 四熏習
- 明真妄互為熏習,染淨之二法,相續不斷也。一無明熏習,眾生有無始之無明,熏習真如,以熏習故,生妄心也,妄心者業識也。二妄心熏習,以此妄心還熏於無明,使增不了之念,更轉而使現妄境界,妄境界者,轉識及現識是也。三妄境界熏習,此妄境界還熏動妄心以起諸浪,造種種之業,受身心之苦,分別事識是也,依已上三熏習之義而染法相續也。四淨法熏習,此有二:一真如熏習,二妄心熏習。真如熏習者以眾生具真如之法,能冥熏無明,以冥熏之因緣使妄心厭生死之苦,樂求涅槃,是名真如熏習。妄心熏習者,以此厭求之妄心還熏習於真如,增其勢力,起種種方便隨順之行而滅無明,無明滅故,心相皆盡,得涅槃而成自然之淨業,以此熏習而淨法不斷也。但染法者以自性差別,分為三種,淨去則以體用一明一種而巳。見起信論。
- 千如是
- 天台之用語。上自佛界,下至地獄界總有十界,十界之性各具十界,故相乘而為百界,其百界一一具如是相乃至如是本末究竟等十種如是,故為千如是。以乘三種之世間,則有三千。台家所立諸法實相之數目也。玄義二曰:「此一法界具十如是,十法界具百如是。又一法界具九法界,則有百法界千如是。」
- 毘瑟怒
- 又作毘瑟笯。天神名。
- 剡浮捺他金
- 又曰閻浮那陀金。見閻浮檀金條。
- 合十
- 佛家之敬禮。即合掌也。見合掌條。
- 緣
-
Pratyaya,攀緣之義。人之心識,攀緣於一切之境界也。如眼識攀緣色境而見之,乃至身識攀緣觸境而覺之。因而心識為能緣,其境界為所緣,其心識向境界而動之作用,謂之緣。即心攀緣境界也。緣為心對於境之作用,易言之,則為心之慮知。故常曰緣慮,示緣即慮知也。成唯識論一曰:「在第六識,緣識所變五取蘊相。」
由藉之義。依藉於他者。大乘義章三本曰:「緣者由藉之義,緣別不同,故分為四:一者因緣,二者次第緣,三者緣緣,四者增上緣。」
- 歌羅
- 分量名。見迦羅條。
- 香藥
- 混種種之香而鍊成之藥。最勝王經七曰:「洗浴之法,當取香藥三十二味。」
- 高王觀音經
- 高王觀世音經之略。
- 四種法界
-
法界者,一切眾生身心之本體也。法,軌則也。界有性分二義。若約事說界,即是分義。謂隨事分別故也。若約理說界,即是性義。謂諸法性不能變易故也。以此性分,互相交絡,則成理事無礙法界,以理融事,一一融通,則成事事無礙法界也。一事法界,謂諸眾生色心等法,一一差別,各有分齊,故名事法界。二理法界,謂諸眾生色心等法,雖有差別,而同一體性,故名理法界。三理事無礙法界,謂理由事顯,事攬理成,理事互融,故名理事無礙法界。四事事無礙法界,謂一切分齊事法,稱性融通,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無盡,故名事事無礙法界。見大明法數一三。註法界觀門曰:「清涼新經疏云:統唯一真法界,謂總該萬有即是一心,然心融萬有便成四種法界:一事法界,界是分義,一一差別有分齊故。二理法界,是性義,無盡事法同一性故。三理事無礙法界,具性分義,性分無礙故。四事事無礙法界,一切分齊事法,一一如性融通重重無盡故。」
華嚴之四法界也。見法界條。
- 北臺
- 五臺山在北地。故云北臺。
- 在在處處
- 各處各方也。涅槃經九曰:「在在處處,示現有生,猶如彼月。」
- 如法治
- 突吉羅Duṣkṛta之異名。如法治罰之罪科也。資持記上一之五曰:「如法治者突吉羅異名。」
- 阿難八法
- 佛曰阿難具足八法持十二部經:一信根堅固。二其心質直。三身無病苦。四常勤精進。五具足念心。六心無憍慢。七成就定慧。八從聞生智。見涅槃經四十。
- 知淨
- 見知淨語條。
- 真法供養
- 真實之法供養也。法華經藥王品言,藥王菩薩往昔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時,燒身供養日月淨明德如來時,諸佛同時讚之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天台大師於普賢道場修法華三昧至此是真精進之句豁然大悟。
- 大眾部
- 有二:一、為根本結集時之大眾部。以窟內之結集,謂之上座部。故窟外之結集,謂之大眾部。是為小乘二十部之根本二部。佛滅後百年,大天比丘出。始確立大眾部之本義(以前未見宗義之相異),爾後自其部更出異部,本末合有五部。文殊師利問經下曰:「佛告文殊師利:初二者,一、摩訶僧祇Mahāsāṁghika(此言大眾,老少同會,共集律部也),二、體毘履Sthavira(此言老宿,淳老宿人同會,共出律部也),我入涅槃後一百歲,此二部當起。」宗輪論述記上曰:「界內既以迦葉為上座部,界外無別標首,但總言大眾,皆由未生怨生王為大檀越種種供養。恐界內人多難可和合,所以兩處弘宣。時雖兩處結集人無異諍法無異說,界內耆年至多,界外年少極多。乃至大天乖諍昔時界外少年之僧,門人苗裔共為一朋名大眾部,取昔為名,往苦界內耆舊之僧共為一徒名上座部。」二、四律五論中之摩訶僧祇律(譯言大眾)是也。此乃指窟內之上座部,名為大眾者,其故以窟內上座部之律藏,誦出八十度名為八十誦,百年之間,五師相傳,至優婆毱多。毱多之門人有五師,各立一見。於根本之八十誦律,建立一宗之律部,上座部之律藏,於此分五部。以是根本之八十誦律,稱為大眾部。是現存四律中之摩訶僧祇律也。大集經二十二曰:「我涅槃後,我諸弟子,受持如來十二部經,讀誦書寫,廣博徧覽五部經律,是故名為摩訶僧祇。」翻譯名義集四曰:「智首疏云:總別六部,僧祇是總。前五是別,此僧祇部眾行解虛通,不生偏執,徧順五見以通行故,故知是總。」行事鈔上一之二曰:「統明律藏本實一文,但為機悟不同致令諸計岳立,所以隨其樂欲成立己宗。競采大眾之文,用集一宗之典。」同資持記曰:「如來滅後迦葉結集為八十誦律,五師相繼一百年來並無支派,後因淨計遂分五宗。(中略)言大眾者此瀝窟外部,高僧傳論云:上座大眾創分結集之場,彼言大眾乃是窟外,此云大眾定是窟內。即今摩訶僧祇,此翻大眾,以五百人亦大眾故(智論則云千人),是則大眾名通二部,上座唯局窟外,學者須細辨之。」又行事鈔同卷曰:「僧祇律是根本,部餘是五部。」同資持記曰:「具云摩訶僧祇,此翻大眾,從眾為名,即窟內部。」
- 玉柔
- 牛肉也,言牛肉則顯,故曰玉柔。出於冰揭羅童子經。
- 大火聚
- 大火聚於一處者。以譬不可觸著之物體。智度論六曰:「是實智慧,四邊叵捉如大火聚,亦不可觸,法不可受,亦不應受。」
- 唄讚
- 歌頌讚嘆佛德也。梵語謂歌頌為唄匿。諸經要集四有唄讚篇。
- 四種起首時
- 一,息災為初夜,此有二由:一,火吽軌曰:「初夜名入定時,終日作業入夜息故,與息災法相應。息災法亦名寂靜法故也。疏第四云:初夜分如自證之地,住大涅槃。」息災法之至極者,護得大般涅槃,故為相應之時。二,初夜者加護之時也。瞿醯上曰:「又於日沒之時,諸天集會,觀視作方之處,加威彼人,是故於夜作曼荼羅。」即此意也。二,增益為日出,此有三由:一,增益者向東方修之,以東方日出故也。二,日出而萬物力用增長,以增益法又名增長法故也。三,為諸天加被之時故也。一字佛頂經曰:「是日出時,吉祥諸天下遊此界,觀喜集時樂成世間求豐饒法。」三,敬愛法為後夜。後夜者,寅刻也。此時分,陰陽和合,故為相應之時。常言四夜八晝。四夜者戌亥子丑,八晝者自寅至酉。寅者陰之終而陽之始也,故云陰陽和合。四,降伏法為日中,又為夜半,日中者日光熾盛,萬物枯旱之時也,最相應於調伏損害之法,夜半者黑闇增盛,威光失沒之時也,是亦相應於調伏損減之義。日中為午時,夜半為子時也,火吽軌曰:「降伏赤色者日中起故。」
- 八曼荼羅
- 師子莊嚴王菩薩請問經之異名。
- 天台律
- 大乘圓頓戒也。
- 滅度
- 梵語Nirvāna,巴Nibbāna之譯,有有餘無餘之二(見涅槃條),故皆指命終證果。無量壽經上曰:「國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法華經序品曰:「佛此夜滅度如薪火滅。」遺教經曰:「世尊滅度,一何疾哉。」涅槃經二十九曰:「滅生死故,名為滅度。」肇論曰:「滅度者,言其大患永滅,超度四流。」行願品鈔四曰:「言涅槃者,具云般涅槃那,古譯為入滅息。息即是滅故,但云入滅,或云滅度,即滅障度苦也。」
- 施無厭
- 摩揭陀國之那蘭陀寺,譯曰施無厭寺。玄奘久學於此。見那爛陀條。梵⃞Nālanda。
- 再請
- 禪林之語。再受食於鉢盂也。俗作再進非。見象器箋十六。
- 有為解脫
- 對於無為解脫而言。又名無學支。即無學之勝解也。勝解為大地法之心所,故為有為,有為法之勝解起於無學之果體,故云有為解脫。見毘婆沙論二十八,俱舍論二十五。
- 照拂
- 禪林謂維那之點檢也。照為監視之義。拂音弼,輔弼也。勅修清規聖節曰:「維那燒香,點湯,照拂。」正字通曰:「拂與弼通,荀子諫諍輔拂。」
- 優婆塞戒
- 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之五戒也。是為優婆塞宜受持之戒法。
- 當意即妙
- 當位即妙之誤。
- 參問
- 參至師下而問道曰參問。
- 最上乘
- 至極之教法也。諸宗各名其宗義。法華經授記品曰:「諸菩薩智慧堅固,了達三界,求最上乘。」二教論上曰:「為欲成就乘最上乘者故,名為大乘。」
- 忍
- Kṣānti,忍耐也。忍耐違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於道理而不動心也。瑜伽論曰:「云何名忍,自無憤勃,不報他怨,故名忍。」唯識論九曰:「忍,以無瞋精進審慧及彼所起三業處性。」大乘義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為忍。」同十一曰:「於法實相安住為忍。」三藏法數五曰:「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 外無為
- 於外境不動心者。即眼不見色,耳不聞聲,鼻不嗅香,口不取味。身不觸細滑,意不妄念也。
- 愛染明王種子
- 𑖮𑖿𑖮𑗝𑖼吽。
- 繫著
- 心繫於事物而局執也。與執著同。涅槃經十七曰:「繫著者為魔縛,若不著者則脫魔縛。」
- 生地經
- 菩薩生地經之略名。
- 平等義
- 性虛空十義之一。謂真如體性平等,於一切法,等無有異也。
- 特懵
- 大日經疏十、有曰:「除一切惡趣特懵。」故世間於塔婆之裏書𑖞𑖽Dhvaṁ也。
- 細色
- 謂男女好妙之容色也。無量壽經下曰:「眄眛細色,邪態外逸。」
- 有相無相
- 密教就有相無相有淺略深秘之二釋。言其淺略之義,則凡夫所知色心之諸法,事相顯了,心前現行,易了易知,謂之有相。諸法之體性,如幻虛偽,自性即空,無色無形,不存一相,謂之無相。言其深秘之釋,則有相者,一切之法,各各之相,分明而住,無相者,一相之中具一切之相,而一相不留,具一切之相而無一相,故云無相,非為非色非形也。台宗圓教之圓空,妙空。畢竟空,第一空,與此第二釋同。大日經供養法曰:「甚深無相法,劣慧所不解。為應彼等故,在有相說。」要略念誦經曰:「相無相甚深,少智所不能入。依無相說相,攝彼二種人。」凡密教之三本尊三密等皆有此有相無相之淺深二重也。彼宗,以無相一概為顯教之淺義者,顯密相對一往之義也。若於自宗言之,則尚以無相為深義,依此所引之經文可知。
- 四種一切義
- 唯識宗就心所之分類,通善惡無記之三性,謂之一切性,通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無尋無伺地,謂之一切地,無始以來之相續,謂之一切時,一切之心所生於俱時,謂之一切俱。是四種之一切義也。
- 本性佛
- 華嚴十種佛之一。佛具大智慧照了一切法,自性本來是佛,故名本性佛。
- 金剛頂瑜伽青頸大悲王觀自在念誦儀軌
- 一卷,唐金剛智譯。說青頸觀音之修法。
- 冤親平等心
- 見七種懺悔心條。
- 定性二乘
- 定性聲聞與定性緣覺也,即五性中之前二性。
- 所徧計
- 徧計所執性之法,徧計於我法之徧計心,故云所徧計。
- 無上兩足尊
- 佛之尊號。兩足謂如人類有兩腳者,以佛於兩腳眾生中無上尊勝故也。法華經方便品曰:「無上兩足尊,願說第一法。」
- 觀音應現日天子
- 文句二下曰:「寶光是寶意日天子,觀世音應作。」嘉祥法華疏二曰:「有經云:觀世音名寶意,作日天子。大勢至名寶吉祥。作月天子。虛空藏名寶光,作星天子也。」玄贊二同之。安樂集下曰:「須彌四域經云:阿彌陀佛,遣二菩薩:一名寶應聲。二名寶吉祥。即伏犧女媧,是此二菩薩,共相籌議,向第七梵天上,取其七寶,來至此界。造日月星辰二十八宿,以照天下。」證真私記一曰:「十一面經疏云:天地本起經云:阿彌陀佛,遣應聲吉祥二菩薩為日月。應聲是觀音,吉祥是勢至。」
- 正業
- 八正道之一。身口意之三業清淨,離一切之邪妄也。淨土真宗以他力之念佛為往生之正業。教行信證行卷曰:「稱名則是最勝真妙正業,正業則是念佛。」
- 捨戒
- 捨離戒也。捨所得之戒有五緣。
- 華嚴旨歸
- 一卷,法藏著。有十門分別。
- 四評家
- 大毘婆沙論說五百阿羅漢集,而評釋發智論者也。其中以世友,妙音,法救,覺天之四論師為評家之正義。華嚴玄談七曰:「言評家者,婆沙是諸阿羅漢同集,而有四大阿羅漢,為評家正義:一世友,二妙音,三法救,四覺天。」
- 如來藏經
- 具名大方等如來藏經,一卷,東晉佛陀跋陀羅譯。舉九喻而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性。
- 八種別解脫律儀無表色
- 依順受戒作法,發動善性身口而生之別解脫律儀無表色,又有八種之別:一苾芻律儀無表色,依比丘受具足戒而發者。二苾芻尼律儀無表色,依比丘尼受具足戒而發者。三正學律儀無表色,依式叉摩那受六法而發者(式叉摩那,譯曰正學女),四勤策律儀無表色,依沙彌受十戒而發者(沙彌,譯曰勤策),五勤策女律儀無表色,依沙彌尼受十戒而發者。六近事律儀無表色,依優婆塞受八戒而發者。七近事女律儀無表色,依優婆夷受八戒而發者。八近住律儀無表色,依優婆塞優婆夷受五戒而發者。
- 波羅蜜多
- 又曰播囉弭多,見波羅蜜條。
-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
- 二卷,唐菩提流支譯。大寶積經第三十五善德天子會之別譯。
- 諦善巧
- 見十善巧條。
- 乞食十利
- 一、所用之活命,屬自不屬他。二、使施食於我者住於三寶。三、使施食於我者生悲心。四、順佛之教行。五、易滿易養。六、行破憍慢之法。七、感三十二相中第一無見頂相之善根(由於因中卑下之法行)。八、見我乞食而其餘修善根者效我。九、無男女大小諸緣事。十、次第乞食故於眾生中生平等心。見十住論十六,行事鈔下三。
- 如法大仁王會
- 一代一度之仁王會也。參照仁王會條。
- 銀椀裏盛雪
- 示生佛一如之真源,即一色邊之宗極者。雲門文偃法嗣巴陵新開院顥鑒三轉語之一。碧巖集十三則曰:「僧問巴陵如何是提婆宗?巴陵云銀椀裏盛雪。」又寶鏡三昧歌有「銀盌盛雪,明日藏鷺。類之不齊,混則知處。」
- 禪頭
- 禪林之稱。首座之異名。
- 眾聖點記
- 持善見律毘婆沙之師資相傳也。佛入滅以來每歲安居竟記一點,故名眾聖點記。出三藏記十一善見律毘婆沙記曰:「仰惟佛世尊泥洹已來年載,至七月十五日受歲竟,於眾前謹下一點,年年如此。感慕心悲,不覺流淚。」歷代三寶記十一曰:「外國沙門僧伽跋陀羅,齊言僧賢(善見律譯者),師資相傳云:佛涅槃後,優波離既結集律藏訖,即於其年七月十五日受自恣竟,以香華供養律藏,便下一點置律藏前,年年如是。優波離欲涅槃持付弟子陀寫俱,陀寫俱欲涅槃付弟子須俱。(中略)如是師師相付至今三藏法師,三藏法師將律藏至廣州,舶反還去,以律藏付弟子僧伽跋陀羅,羅以永明六年共沙門僧猗於廣州竹林寺譯出此善見毘婆沙。因共安居。以永明七年庚午歲七月半夜受自恣竟。如前師法,以香華供養律藏訖,即下一點。當其年計得九百七十五點,點是一年。趙伯休,梁大同元年,於廬山值苦行律師弘度,得此佛涅槃後眾聖點記,年月訖齊永明七年。伯休語弘度曰:自永明七年以後云何不復見點?弘渡答云:自此已前皆是得道聖人手自下點,貧道凡夫止可奉持頂戴而已,不敢輒點。伯休因此舊點下推至梁大同九年癸亥歲,合得一千二十八年。房(三藏記之著者)依伯休所推,從大同九年至今開皇十七年丁已歲,合得一千八十二年。若然則是如來滅度始出千年,去聖尚邇,深可慶歡。」依此記則周敬王三十五年,西歷紀元前四百八十五年,是佛入滅之年也。
- 天台山
- 在浙江省台州天台縣之西,仙霞嶺脈之東支也。形勢高大,西南接括蒼雁蕩,西北接四明金華,蜿蜒東海濱,如衣之有緣。隋智者大師依此山而開闢一宗,因之有天台宗之名。觀音玄義記一曰:「天台山者即大師棲身入寂之所。」輔行一曰:「台者星名,其地分野應天三台,故以名焉。」大明一統志四十七曰:「天台山在天台縣西一百一十里,道書是山上應台星,超然秀出。有八重視之如一帆,高一萬八千丈,周迴八百里。」
- 對機
- 佛陀對於眾生之根機,而施相應之手段。又禪家之宗匠答學者之問也。
- 三病人
- 謗大乘等三難治病之人也。見三病條。
- 三重等持
- 又曰三重解脫,三重三昧。見三三昧條。
- 現一切色身三昧
- 略稱普現三昧。如妙音觀音自在示現一切眾生色身之三昧名。法華經藥王品曰:「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樂習苦行。(中略)得現一切色身三昧。」
- 雜修
- 雜修異類之行業也。俱舍論二十四,名有漏定與無漏定相雜而修,為雜修定。文曰:「如是有漏,中間剎那前後剎那無漏雜,故名雜修定。」又唐善導於往生淨土之行,分別五種之正行與五種之雜行,正行中第四之念佛為正業,他為助業,念佛之一行,雜糅他之助業及雜行,名為雜業。修雜業,謂之雜修。往生禮讚曰:「若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希得一二,千時希得三五。」又曰:「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日本見真大師便甄別雜行雜修之二。念佛兼雜行為雜行。念佛兼前三後一之助業為雜修。是日本真宗之特色也。淨土文類化土卷曰:「雜行雜修,其言一而其意惟異。」又曰:「諸善兼行故曰雜行,助正兼行故曰雜修。」
- 齋非時
- 午前之食,謂之時。午後之食謂之非時。沙彌之十戒,有不過中食。比丘之具足戒,有非時食戒。故出家之僧尼,總不可受非時食。後呼齋非時為齋供非時之稱者,非也。善見論十六曰:「非時食言是時食。」寄歸傳三曰:「時非時,且如經說。」
- 佛說大孔雀王咒經
- 三卷。唐義淨譯。亦與前經同,惟華梵之音聲稍別。
- 冥途使
- 與無常使同。見無常條。
- 白佛
- 白為表白之義,疏及迴向之首,嘆佛之語,謂之白佛。見象器箋十三。
- 鼻入
- 十二入之一,鼻根也。
- 明眼論
- 說法明眼論之略稱。
- 愛別離苦
- 八苦之一。別所愛者之苦痛也。如妻別夫時之苦痛是。
- 瑜珈僧
- 應赴僧也。禪宗記曰:「禪僧衣褐,講僧衣紅,瑜珈僧衣葱白。」
- 虎丘山
- 在江蘇省蘇州。又稱海涌山,或名武丘。東晉太和三年桓溫主簿王珣及其弟珉,捨宅為寺,名虎丘寺。竺道壹,竺道生,曇諦,岌法師等,相次入山,以講經為事,梁僧若,隋智聚,唐慧嚴,僧瑗,齊翰等,亦住此。宋以後,多為禪僧掛錫之所,及紹隆來住,眾僧雲集,道聲大揚,遂成虎丘一派。其後枯椿曇,東山道源等,紹繼遺音,以鼓揚禪風。見梁高僧傳,續高僧傳,宋高僧傳等。
- 十吉祥經
- 一卷,失譯。佛為離垢蓋大士說東方十佛之名號功德。
- 觀音衲
- 僧史略上曰:「昔唐末豫章有觀音禪師,見南方禪客多搭白衲。常以瓶器,盛染色,勸令染之。今天下皆謂黃衲為觀音衲也。」以白衣為戒律所嚴制故。
- 上求本來
- 與上求菩提下化眾生同。本來為眾生之真性,即佛性菩提也。
- 申兒本經
- 申日兒本經之略名。
- 月光摩尼
- 寶珠名。摩尼之光如月者。無量壽經上曰:「以月光摩尼持海輪寶眾寶之王而莊嚴之。」千手經曰:「月精摩尼。」
- 僧祇支
- Saṁghāṭi,又作僧迦,僧竭支,祇支,竭支。新稱僧卻崎,僧腳欹迦。譯曰覆膊衣,掩腋衣。為長方形之衣片,袈裟之下掛也。袈裟直著於身,易著汗垢,故用下掛,又熱時在屏處許於裙上但著之。其著法如掛袈裟,自右方之腋下交搭於左肩之上。西域記二曰:「僧卻崎唐言掩腋,舊曰僧祇支訛也。覆左肩掩兩腋,左開右合,長裁過腰。」寄歸傳二曰:「僧腳崎,掩腋衣也。」又曰:「其僧腳崎衣即是覆膊,更加一肘始合本儀。其被著法,應出右肩交搭左膊,房中恒著,唯此與裙。出外禮尊任加餘服。」又曰:「僧腳崎取一幅半或絹或布可長四肘五肘,如披五條反搭肩上。」又曰:「准梵本無覆肩名即是僧腳崎衣,此乃祇支之本號。」有部百一羯磨十曰:「僧腳欹迦,即是掩腋衣也。古名覆髆,長蓋右肩,定匪真儀。向使掩右腋而交搭左肩,即是全同佛制。又復流派自久漫造祇支,繁費雖多未聞折中,既違聖撿自可思愆,雖目擊明文,仍恐未能除改。改謂改其覆髆,除乃除卻祇支耳。」玄應音義十六曰:「僧迦,正言僧腳差,僧此云掩覆,腳差此云腋,名掩腋衣,律文作僧迦支,或作祇支,或作羯支,皆訛。」蓋四分律雖有祇支覆肩二名,而此原為梵漢之二名,實一物也。然南山舊律以之為二物,舉比丘尼之五衣,三衣之外,加此二者為五衣。新律家於三衣之外,加裙(男曰泥洹僧女曰厥修羅),僧腳崎(即祇支覆肩也)為五衣。義淨新律家之意,謂覆肩衣即僧腳崎,而謂為僧祇支或羯支,祇支者,梵語之訛略也。南山舊律家之意,謂當時漢土所行之紙支,通於僧尼勿論。行事鈔下一曰:「僧祇支法,此是中國,梵音此翻云上狹下廣衣。」(依四分律,則謂上狹下廣衣為未造祇支前之衣相,以為翻名,未穩。)六物圖曰:「梵語僧祇支,此云上狹下廣衣。此准律文以翻,全乖衣相。若準應法師音義,翻云掩腋衣,頗得其實。」大乘比丘十八物圖曰:「四分律四十云:爾時比丘得上狹下廣衣,衣用作僧祇支。白佛,聽作。當知上狹下廣者言是未作祇支而所得衣相也。然舊師又以此直為翻名是亦疑矣。」覆肩衣,為覆右肩。於比丘特聽阿難。於比丘尼為制衣,使受持之,祇支覆肩兩用,原為比丘尼之事。然來漢土,露出右肩,於其風俗不適,故自元魏之朝,比丘亦兩用之。其後更變為褊衫。褊衫者,縫合左肩之祇支與右肩之覆肩者也。見行事鈔資持記下一之一,僧史略上。
- 答順宗心要法門
- 一卷,唐宗密註。
- 性海
- 真如之理性,深廣如海,故云性海。如來法身之境也。西域記序曰:「廓群疑於性海,啟妙覺於迷津。」往生禮讚曰:「性海如來盡是師。」五教章上曰:「性海果分當是不可說義。」五燈會元云:「祖曰:汝化性海得否?曰:何謂性海,特未嘗知,祖即為說性海。曰:山河大地,皆依建立。三昧六通,由茲發現。」白居易詩云:「性海澄渟平少浪。」
- 必滅
- 謂有生者必滅也。
- 迦羅者摩
- 譯曰虎皮。見何耶揭唎婆像法。
- 狐
-
昔有一人在山中誦剎利書,有一野狐住其傍,專心聽誦書,有所解。謂我解此書,足為諸獸中之王矣。於是遊行而遇瘦狐,威嚇之使之服從,展轉伏一切之狐,伏一切之象,伏一切之虎,伏一切之獅子,遂得為獸中之王。乃作此念我今為獸中之王,應得王女而婚,乘白象,率群獸,圍迦夷城。城中智臣白王言:王與獸期戰日,且索彼一願,願使獅子先戰後吼,彼必謂我畏獅子,使獅子先吼後戰。野狐果使獅子先吼,野狐聞之心破,由象上墜地死。於是群獸一時散走。見五分律,法苑珠林五十四。
智度論十四,說野干詐死,雖截其耳尾,亦忍之,及斷命,乃驚走。
有野狐往獅子所乞食,每得殘餘。適值獅子飢,便呼野狐取吞之。未死,於咽中呼言大家活我,獅子心念養汝使肥大,以備今日耳,汝復云何?見經律異相四十七。
- 真言宗八祖
- 一大日如來,二金剛薩埵,三龍猛,四龍智,五金剛智,梵云縛日羅菩提,六不空,七惠果,惠果以下,吾國未聞有繼之而為祖者。日本則以空海繼之而為八祖。諸宗中以如來加列祖中者,僅真言教而已。且顯教相承,僅為法之相承,不問年代之相去。密教之相承,乃以親就師受灌頂為限,故謂之血脈。
- 十重深行
- 真言阿闍梨有十重之深行。
- 第二壇
- 對於大曼荼羅稱護摩壇或灌頂壇為第二壇。大疏八曰:「阿闍梨作第二曼荼羅,與中曼荼羅相對,去大曼荼羅二肘。第二是次小之義,即是相待言之也。」
- 過去現在因果經
- 四卷,宋求那跋陀羅譯。佛說過去於普光佛所,得授記,行生生菩薩之道。乃至於今生八相成道。示一一往因,中有與仙人論破冥諦及非想天之事。太子瑞應本起經,異出菩薩本起經與之同本。
- 受大乘戒十忍
- 大乘授戒之精神列為十條。天台戒疏上曰:「欲受戒者,應香火請一師至佛前受。師應問:能忍十事不?割肉飼鷹投身餓虎等。」順正記二:「一割肉食鷹,二投身餓虎,三斫頭謝天,四折骨出髓,五挑身千燈,六挑眼布施,七剝皮書經,八刺心決志,九燒身供佛,十刺血灑地。」
- 苾芻五法經
- 一卷,趙宋法天譯。說新比丘有五法得離師之依止及戒,有七種之別。
- 輪多梨華
- 寶珠名。釋摩訶衍論三曰:「此中鏡者,謂輪多梨華鏡。如取輪多梨華安置一處,同集諸物,由此華熏一切諸物,皆悉明淨。又明淨物華中現前皆悉無餘,一切諸物中彼華現前亦復無餘,因熏習鏡亦復如是。」通法之贊玄疏曰:「輪多梨華,此云明耀珠。」
- 一切如來智印
- 胎藏界之曼陀羅,第二徧知院中之三昧耶形也。在蓮華上作三角形者。
- 行布門
- 菩薩之階位,初後相即,謂之圓融,初後次第,謂之行布。華嚴經所說,有此二意,是華嚴宗之所判也。自第二會名號品至第六會小相光明品之二十八品,說信住行向地及佛果之次第差別,為行布門。如他言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者,則圓融門也。探玄記一曰:「顯位故者,為顯菩薩修行佛因一道,至果具五位故。此亦二種:一次第行布門,謂十信十解十行十迴向十地,滿後方至佛地。從微至著,階位漸次。二圓融相攝門,謂一位中即攝一切前後諸位,是故一一位滿,皆至佛地。此二無礙。」
- 轉教付財
- 天台所立五時中第四之般若時,佛故使須菩提等聲聞人代說般若經於大乘之菩薩,謂為轉教。大乘之妙理,願非聲聞人所知,但以佛之加被力,移轉佛之教於他也。佛所以使須菩提轉教者,其意在使須菩提自領知大乘之妙理,故寄喻而謂為付財。付財之信,取法華經信解品之喻,示轉教之本意也。四教儀曰:「次說般若,轉教付財,能通淘汰。」同集註上曰:「所以令其轉教菩薩意,在二乘領知法門,故曰付財。二乘本所不知,但謂加被令說,故曰轉教。」
- 想地獄
- 等活地獄之異名。罪人為苦所逼,作已死想,而冷風吹來更活起來。俱舍論曰:「等活地獄。」顯宗論曰:「想地獄。」
- 悲引
- 大悲之引導也。教行信證六本曰:「濁惡群萌,齊悲引也。」
- 薄迦梵
- 又曰婆伽婆。梵音Bhagavat,譯曰世尊。見世尊條。
- 鍐字門
- 鍐字之法門也。見鍐條。
- 華嚴大疏鈔
-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之略名。九十卷。澄觀自釋大疏者。
- 華林園會
- 謂華林園之三會說法也。即龍華三會是。見華林園項。
- 十住行道品經
- 菩薩行道品之異名。
- 力者
- 昔拘尸那城諸力士舁佛棺,因而諸山之輿夫謂之力者。
- 觀音觀
- 觀經十六觀之一。觀念極樂之觀音菩薩身相也。觀經曰:「見無量壽佛,了了分明已,次當觀觀世音菩薩。此菩薩身長八十萬億那由陀由旬,身紫金色,頂有肉髻。(中略)其餘身相,眾好具足。如佛無異,唯頂上肉髻,及無見頂相,不及世尊。」
- 針口鬼
- 九鬼之一。見鬼條。
- 弗波提
- Puṣpadeva,華名。譯曰天華。見名義集三。
- 嚩
-
𑖪Va,又作婆,和,啝。悉曇五十字門之一。體文徧口聲之第四。金剛頂經曰:「嚩字門,一切法語言道斷故。」文殊問經曰:「稱嚩字時是最上乘聲。」智度論曰:「若聞和字即知一切諸法離諸言相,和波他,秦言語言。」此自Vākpatha(語言道),及Varayāna(最上乘)釋之也。又在五大中為水大之種子。大日經疏一曰:「嚩字門為水。」
𑖪𑖾Vaḥ,是緣覺之真言也。𑖪𑖾為言語道斷之義,辟支佛智慧深利,視一切之集法,皆是滅法,故名為證寂然界。住此三昧時,觀諸法,涅槃之相,無可宣說,故名為極滅語言三昧。以此因緣不樂諸法,欲滿眾生之願,故但以神力加此一字為真言也。見大日經義釋七。
- 受戒入位
- 受佛戒,則入佛菩薩之法位也。
- 寓宗
- 寄寓他宗之宗旨。如俱舍宗寓於法相宗,成實宗寓於三論宗是也。
- 禪定門
- 禪定之門戶。又以入禪定門戶之義,呼一切出家入道之人。略曰禪門。位牌書某禪定門某禪門是也。
- 鹿園寺
- 在東天竺波羅奈國鹿野苑。求法高僧傳上曰:「那爛陀寺東四十驛許,尋弶伽河而下至蜜栗伽悉他鉢那寺。唐云鹿園寺也。」
- 空中淚下
- 翻譯名義集曰:「阿含說舍利弗涅槃時,無色界天空中淚下如春細雨。」
- 亦有亦空門
- 雙照有空而顯中道之法門也。
- 力無所畏
- 十力與四無所畏也。法華經方便品曰:「力無所畏,禪定解脫三昧。」
- 比耆陀羨那
- 兒名。譯曰勝軍。見賢愚經六。
- 極靜
- 至極之靜慮。謂禪定也。圓覺經曰:「諸菩薩唯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
- 三波羅聶提
- Prajñapti,三假也。見假條。
- 理趣禮懺
- 理趣三昧也。行理趣三昧者為禮懺,故云禮懺。
- 普門曼荼羅
- 又曰都壇。大日經具緣品所說。由大悲之胎藏而出現之四重曼荼羅也。大疏六曰:「佛如所示現,普門曼荼羅演說諸尊開圖位竟。」
- 下缽
- 禪僧之食法中,僧堂在單之僧眾將喫粥飯時,聞廚前雲版鳴,懸於掛搭單上方缽盂,一齊而下。
- 禪餘
- 習禪之餘暇。又禪僧之餘殘。
- 應用無邊
- 佛為救濟眾生而應現之妙用,無礙自在,無時而不現,無處而不顯,即應化之神力自在也。
- 最上大乘金剛大教寶王經
- 二卷,宋法天譯。佛在廣嚴城勅金剛手菩薩說弟子之八事及二諦等。
- 相空教
- 南山所立三教之一。大乘之淺教也。見三教條。
- 雲集
- 多集之貌。又如雲之集於無心之貌。言他方來之大眾也。八十華嚴經二曰:「爾時如來道場眾海,悉已雲集。」大疏二曰:「多數大身,重重無礙,雲之象也。又浮雲無心。龍吟則起,菩薩無住,佛現爰來。」
- 八吉祥神咒經
- 一卷,吳支謙譯。與八吉祥經同本異譯。
- 爾前
- 台宗常用之語。由此以前之意,指法華經已前。法華文句四之一曰:「爾前非無上也。」
- 如綿入棘
- 亦髡見羅什被姚興妻之嫗媵曰什如綿入棘。
- 佛為黃竹園老婆羅門說學經
- 一卷,失譯。即中阿含黃蘆園經之別譯。
- 蘇婆呼童子請問經
- 三卷,唐輸婆迦羅譯。與趙宋法賢譯之妙臂菩薩所問經同本。屬於密三藏中毘尼藏之秘經要典也。開元錄九曰:「蘇婆呼童子,唐言妙臂童子。」希麟音義七曰:「蘇摩呼,此云妙臂。」
- 婆羅那馱
- Varanāda,夜叉名。譯曰大聲。見孔雀王咒經上。
- 九重塔
- 見塔條。
- 獄卒
- 在地獄之內,現種種可畏之形,以種種之苦具,殘害罪人者。然是非實之有情,則於罪人之業力而見之如有情也。俱舍論十一曰:「諸地獄卒是有情不?有說非情如何動作?有情業力,如成劫風,若爾云何?通彼大德法善現說:如彼頌言,心常懷忿毒,好集諸惡業。見他苦欣悅,死作琰魔卒。琰魔王使諸邏剎婆,擲諸有情置地獄者,名琰魔卒。是實有情,非地獄中害有情者,故地獄卒非實有情。」
- 往生
- 去娑婆世界往彌陀如來之極樂淨土,謂之往,化生於彼土蓮華中,謂之生。往生之言雖通於諸受生,而諸教所勸之行,偏在極樂,故常以為對於極樂之別名,是淨土門之至要骨目也。法華經藥草喻品曰:「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無量壽經下曰:「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觀無量壽經曰:「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
- 方等
- 台家有三釋:(一)約理釋之。謂方者方正,等者平等,中道之理方正而生佛平等也。因此義故,方等為一切大乘經之通名。釋籤六曰:「此以理等名方等典。」四教儀集解上曰:「三諦共談,理方等也。若理方等,五時之中唯除鹿苑,餘皆有之。以諸大乘經悉談三諦,故云大乘方等經典。」閱藏知津二曰:「方等亦名方廣。(中略)是則始從華嚴,終大涅槃,一切菩薩法藏,皆稱方等經典。」元照彌陀經疏曰:「一切大乘皆以方等實相為體,方謂方廣,等即平等。實相妙理,橫徧諸法,故名方廣。竪該凡聖,故言平等。」(二)約事釋之,謂方者廣之義,等者均之義。佛於第三時諸經廣說藏通別圓四教,均益利鈍之機,故名方等。是限于台家之釋義,種五時之方等部者是也。四教儀集解上曰:「今之方等者,四教俱說,事方等也。(中略)若事方等,正唯在於第三時也。」僧史略下曰:「方等者即周徧義也。」(三)約事理釋之,謂方者方法之義,有門空門雙亦門雙非門四門之方法也。等者平等之理體,依四門之方法,各契平等之理,謂之方等。即方者能契之行,即事也。等者所契之理也。止觀二曰:「方等者,或言廣平,今言方者法也。般若有四種方法,謂四門入清涼池,即方也。所契之理平等大慧,即等也。」
- 九味齋
- 又,作鳩美菜,供備菜,法會宿忌(逮夜)之供物也。盛九種之美味,故名九味。象器箋十四曰:「九味齋,或作鳩美菜,蓋集美味也,或作供備菜。大鑑清規,作九味齋,今依此為正,蓋果糍類有九味而已。如今時,小器長腳者,金銀裝飾,高飾釘饅頭羊羹等及諸珍果,或十二器(左右各六器),或十六器(左右各八器)。」大鑑清規末後事儀曰:「正大夜時,念誦諷經,九味齋略之。」
- 渙那
- 國名。見于闐條。
- 見行
- 見愛二行之一。見二行條。
- 內心曼荼羅
- 即自灌頂曼荼羅也。又曰秘密曼荼羅。為大日經入秘密曼荼羅位品所說。其曼荼羅不觀須彌等,只觀大海,觀大海中大蓮華中有金剛蓮華臺之曼荼羅。
- 止宿草庵
- 法華經信解品偈曰:「長者有智,漸令入出。經二十年,執作家事,示其金銀,真珠玻璃,諸物出入,皆使令知。猶處門外,止宿草庵。自念貧事,我無此物。」是長者有智故運其方便也。此止宿草庵,譬般若時之轉教付財。二十年者,標依二乘法而斷惑證理也。
- 迦毘羅
-
Kapila,外道名。又云迦比羅,迦毘梨,劫毘羅等。譯曰黃頭,赤色等。數論派之祖。立二十五諦之義。百論疏上中曰:「迦毘羅,此云黃頭仙,亦云金頭。頭有金色,故以名之。金七十論云:迦毘羅,此云赤色仙,劫初時,從空而出。」玄應音義二十三曰:「迦比羅,此云赤色,謂赤色仙人也。造僧佉論,說二十五諦義者。」慧琳音義二十六曰:「迦比羅,此云黃頭仙人。」賢愚經九曰:「迦毘梨,晉云黃頭。」唯識述記一末曰:「有外道名劫比羅,古云迦毘羅,訛也。此云黃赤,鬢髮面色並黃赤故。今西方貴婆羅門種皆黃赤色也。」立此數論之宗義,非實際的人物,蓋神話的架空人也。
鬼神名。孔雀王咒經下列東方四夜叉中曰:「迦毘羅,梁言黃色。」文句私記十本曰:「入唐常曉法師真言錄中云:大聖迦毘羅神王像一軀,右神者是如來化身。秦代羅什,昔周五天,感得此神。」釋氏要覽下曰:「伽毘羅神像,法秀禪師,元嘉年中,初至建業。憩祇桓寺,畫此神像,於今效之。」
城或國名。迦毘羅婆蘇都之略。
- 拘鄰
- 又作拘輪,俱輪,俱鄰,居倫,居鄰。五比丘之一。憍陳如之別稱。見居倫條。
- 提河
- 阿利羅跋提河Ajiravati‑nadi之略。舍衛城岸之河名。西域記六曰:「阿恃多伐底河,唐言無勝,舊云阿利羅跋提河。訛也。」
- 鉢喇特崎拏
- Pradakṣiṇa,譯曰旋右,即遶右而行也。寄歸傳三曰:「言旋右者,梵云鉢喇特崎拏。鉢喇字緣,乃有多義。此中意趣,事表旋行。特崎拏即是其右,總名尊便之目,故時人名右手為特崎拏手,意是從其右邊為尊為便,方合旋繞之儀矣。」見右繞條。
【原始資料】原始资料皆来自网络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