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大辭典




《佛學大辭典》,由丁福保居士耗時八年編著而成,譯自日本人織田德能的《佛學大辭典》,是刪除了日本佛教相關資料及文獻出處之後所成的節譯本。於1922年正式出版,收錄條目三萬多個,360多萬字。

我中華則周星悶彩,已彰降誕之休征。漢日流祥,乃葉通神之瑞夢。使臣西去,釋侶東來,白馬馱貝多之文,金簡譯單蘭之典。德降偽道,化及暇陬。三國六朝暢其流,秦晉隋唐極其盛。或譯經著疏,廣闡大乘。或見性明心,單傳向上。東林則群結蓮社,南山則大啟律門。性相之妙義紛披,禪教之祖庭互峙。機鋒吐露,陸離寶劍之光。辯給回風,隆重彌天之譽。法門挺秀,崇聖教之紀綱。慧炬揚輝,啟含生之耳>目。猗歟盛矣!俟其袆而維是。經文浩瀚,研究綦難,名相紛繁,考求匪易。寧免入海算沙之困,徒興望洋向若之嗟。兼之東西迻譯,頗多鉤辀格磔之聲。華梵錯綜,每有詰屈聱牙之句。東鱗西爪,文筆矛盾>,北轍南轅,方言楚夏。設非心研之有素,雲何耳學以能詳。欲充扡格之虞,用作博通之助。辭典之編,信不可緩。校讎之責,誰任其難。

爰有丁仲祜居士,以通儒碩學之資,具濟世活人之術。精研佛學,翺翔般若之園。博覽書林,馳騖琳瑯之圃。羅海國龍宮之秘笈,抽石室金匱之珍藏。萬卷何奇,勝入瑯嬛福地,唯心可悟,如升兜率陀天。憑翰墨之因緣,植菩提之種子。前有佛學叢書之著,可媲文憲護法之編。今更出大手筆,纂大辭書,抒慈悲之願力。應時勢之要,求悟明鏡之非臺。握智珠而遍照,旁搜遠紹,東取扶桑瀛島之書賾。邃鉤玄西考>,賢豆恒沙之偈,聯珠貫玉,不憚雞窗螢案之辛勤。取精用宏,備極蠶絲牛毛之煩瑣,刮磨淬礪,輯為專書,慘淡經營,集成巨帙。

舉凡名數真言,掌故儀法等類,遍為采集,無不搜羅。列部三十有三,檢壹畫而諸字畢備。引證廣之又廣,閱壹典而群義可征。意解心開,得剖奧義。耳提面命,如近良師。入玄妙之法門,賴斯寶鑰。涉汪洋之教海,需此南針。藝林敷優曇之花,著作家別開生面。法苑結摩羅之果,菩提道總合明心。

如能因文悟理,不滯名言,自然入聖超凡,圓成大覺。是不特為考古之鏡,饋貧之糧已也。納廿年匏繁,遽然夢醒南柯。壹領袈裟,惕若恩懷西竺。鏡花水月,瞰破紅塵。清磬洪鐘,精修白業。拈貝葉遍尋教網,睹桃花未悟禪機。自利利他彌切,度生之宏願先覺。覺後端賴命世之雄才,聆法海之潮音。讀例言得覘鴻制,募韓陵之寺石。效喤引敢擬駢詞,行看電掣星馳,永流通於塵剎。風行雷厲,自傳播於大千。>法界眾生皆叨法喜,法門眷屬盡獲法施。見聞思修,願同趣妙莊嚴路。開示悟入,俾悉證凈法界身。是為序。

辛酉暮春既望古瀛釋顯蔭撰於甬城觀宗學社



摩利
Mallikā,又作末利。波斯匿王夫人之名。譯曰鬘。見末利夫人條。
供物名。略出經四曰:「又以塗香燒香種種妙華燈鬘末利等而作供養。」註曰:「末利者,以諸飲食果子等和水,置瓶盆中。是以施鬼神也。」末利者,上出鬘字之重出,可為華鬘。
持戒
六度之一。受持戒律而不犯觸也。法華經譬喻品曰:「持戒清潔,如淨明珠。」維摩經佛國品曰:「持戒是菩薩淨土。」地持論八曰:「三十二相無差別因,皆由持戒所得。」智度論謂有大力毒龍,以眼視人,弱者即死。以氣噓人,彊者亦死。時龍受一日戒出家,入林樹間,疲懈而睡。獵者見之喜曰:以此皮獻國王,以為船飾可乎?便以杖案其頭,刀剝其皮。龍自念:我今持戒,故不計此身,一心受剝,不生悔意。時日大熱,欲趨大水。見諸小蟲來食其身,為持戒故,不敢動。畜生尚能堅持禁戒,至死不犯,況復於人!
鄔波半止迦
又作優波般止哿Upapaūcaka,夜叉名。譯曰小五。見孔雀王咒經下。
婆羅阿迭多
Balādrtya,王名。譯曰幼日。摩竭陀國之王,制磔迦國大族主之暴逆而服之,厚信佛法,建立堂塔。後出家為沙門。西域記四曰:「摩揭陀國婆羅阿迭多王,唐言幼日。」
五輪成身
以五輪觀而成吾身為大日如來也。見五輪觀條。
露牛
露地之大白牛車也。譬一乘之妙法。法華經譬喻品曰:「諸子等安穩得出,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中略)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其車高廣,眾寶莊校,(中略)駕以白牛。」秘藏寶鑰下曰:「羊鹿憋而露牛疾。」
相輪樘
作相輪塔者俗稱也。樘者柱也,不作塔,僅形容塔上之九輪而立幢柱者。梵名計都Ketu,譯曰幢,相。幢與相同義故也。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曰:「今為汝說相輪樘中陀羅尼法。」菩提心義十曰:「金光明云南方寶相,新譯經云寶幢,幢相同是雞都。例如舊云信相,新云妙幢。」
黃湯
又云黃龍湯,龍湯,大黃湯。見龍湯條。
老子化胡
言李老聃死後生於天竺為佛也。後漢書襄楷傳曰:「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愛,精之至也。天神遺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遂不眄之。其守一如此,乃能成道。」齊書顧歡傳云:「歡著論曰:道經云:老子入關,之天竺維衛國。國王夫人,名曰淨妙。老子因其畫寢,乘日精,入淨妙口中。後年四月八日夜半時,剖左腋而生,墜地即行七步。於是佛道興焉。」
法身塔
書法身偈而藏之者。寄歸傳四曰:「或積為聚,以磚裏之,即成佛塔。或置空野,任其銷散。西方法俗莫不以此為業。(中略)當作之時中安二種舍利:一謂大師身骨,二謂緣起法頌。其頌曰: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參照法身偈條。
安置法身舍利之塔也。密教以梵字鍐𑖪𑖽為法身塔,以此是法界之種子形,圓似塔故也。金剛頂義決曰:「鍐字法界種,相形如圓塔,是名法身塔。」
瑜伽觀自在王如來修行法
金剛頂經瑜伽觀自在王如來修行法之略名。
白四羯磨
Jñapticaturthaṁ,僧中行事務,如授戒之重法,向僧眾先告白其事,曰白。次三問其可否而決其事曰三羯磨Tṛtīya karmavācanā,合一度之白與三度之羯磨曰白四羯磨。是最重之作法也。羯磨疏一上白:「若情事殷重,和舉轉難。如受懺大儀,治擯重罰。故須一白牒陳,三羯磨量可,方能成遂,故曰白四。亦以一白三羯磨通為四也。」行事鈔資持記上一之五曰:「白四受戒、懺重、治舉、訶諫等,事通大小,情容乖舛。自非一白告知,三法量可,焉能辨得?以三羯磨通前單白故云白四。」
集會所
法事時參列之眾僧所集之處也。
千眼天
帝釋天之異名。雜阿含經四十曰:「比丘白佛言:何因何緣釋提桓因復名千眼?佛告比丘:彼釋提桓因本為人時聰明智慧,於一坐間思千種義,觀察稱量,以是因緣彼天帝釋復名千眼。」最勝王經曰:「千眼帝釋王。」
喜見天
喜見城之天處,即三十三天。
稱意華
翻譯名義集曰:「須曼那或云須末那,又云蘇摩那,此云菩攝意,又云稱意華。其色黃白而極香,樹不至大,高三四尺,下垂如蓋,須曼女生於須曼華中。」
顯正緣
四卷,山外五家之一,孤山智圓著。釋荊溪之金錍論。
獨一法界
顯曰一真法界。密曰獨一法界。一切諸法,真如平等,故為一即一切法,一切法即一法,舉一法,則一切諸法悉歸,以一法該收萬法,謂之獨一法界。大日如來之智拳印,標幟此獨一法界之一也。大日經疏一曰:「如來獨一法界加持之相。」同十七曰:「言一者,此即如如之道,獨一法界故言一也。」
緇林
寺院也。僧著緇衣,故曰緇。寺院為僧所居住之叢林,故曰緇林。林者言僧眾之多也。唯識樞要上曰:「至年十七,遂預緇林。」
身端直相
三十二相之一。
阿沒㗚覩
譯曰甘露。見大日經疏十三,見阿密哩多條。
上間
禪林之用語,凡人向堂,己身之右為上間,法堂方丈(南向)則東,僧堂(東向)則北,庫司(西向)則南,是曰上間。見象器箋二。
喬底迦
羅漢名。俱舍光記二十五曰:「喬底迦,是牧牛種人。真諦云:喬底伽,此云瓦器。本是外道,恒執瓦器自隨,仍本為名。」
見迹
迹者道也。與言見道同。
十牛之一。
身縱廣相
三十二相之一。
四種薰習
見四薰習條。(CBETA註:疑為見四熏習條)
七條袈裟
三衣中之中衣也。梵名鬱多羅僧Uttarāsaṅga,譯為上著衣。計其條數謂之七條。見鬱多羅僧條。
阿吒婆拘鬼神大將上佛陀羅尼經
一卷,失譯。
堪忍
堪忍苦難也。南本涅槃經二十六曰:「不惜身命,堪忍眾難。」俱舍論十八曰:「眾苦逼身,皆能堪忍。」
祠部牒
自祠部給度牒,故度牒曰祠部牒。釋氏要覽上曰:「祠部牒自尚書省祠部司出,故稱祠部。」僧史略曰:「唐會要曰:則天延載元年五月十五日勅天下僧尼隸祠部。」
波羅蜜形
明妃之表相,即女形也。明妃即三昧之形,見秘藏記鈔一。
缽摩婆底
夫人名。阿育王經四曰:「日中王夫人名鉢摩婆底,翻云芙蓉花。」梵⃞Padmavati。
摩納縛迦
同摩納條。
召請
勸請佛菩薩,又召致人眾也。大日經七曰:「召請如本教。」涅槃經一曰:「召請涅槃眾。」
金剛衣服天
又作金剛衣,金剛衣天。在金剛界外金剛部西方之中央。隨其所持物,而稱為弓箭毘那夜迦,又云順行大將。四方毘那耶迦西方守護之尊也。象頭人身,左持弓,右持箭,作射勢,坐於荷葉。
知根
數論所說二十五諦中眼等五根名知根。以有見聞等之知覺也。
臨齋諷經
於食時前讀經也。
臨午齋時諷經也。祖師之諷經,行於半齋,為亡者諷經,於臨齋行之。
婆耶
Payas,水之異名。涅槃經十三曰:「言是水,或言波尼,(中略)或言婆耶。」
吉河
外道指恒河而云。百論疏上中曰:「外道謂恒河是吉河,入中洗者,便得罪滅。彼見上古聖人入中洗浴,便成聖道故,就朝暝及日中三時洗也。」
閻老
閻魔王也。臨濟錄曰:「閻老前吞熱鐵丸。」
法喜食
二食之一。聞法歡喜,增長善根,以資益慧命,猶如世間之食,故名法喜食。法華經五百弟子授記品曰:「其國眾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禪悅食。」
委順
謂僧死也。是任因緣之義。稽古略二曰:「翟罪於祖,祖乃委順。」
乏道
梵語之沙門,一翻乏道,乏於道也。自謙之稱,如云貧道。三德指歸一曰:「沙門此翻乏道。」參照貧道條。
性欲
過去之習性云性,現在之樂欲云欲。無量義經曰:「知諸眾生性欲不同,性欲不同,種種說法。」法華經方便品曰:「我以智慧力,知眾生性欲,方便說諸法。」大日經疏一曰:「性欲者,欲名信喜好樂。如孫陀羅難陀好五欲,提婆達多好名聞,乃至諸得道人亦各有所好。性名積習,習欲為性。」
聖佛母小字般若波羅蜜多經
一卷,趙宋天息災譯。佛在靈山,以觀自在菩薩之請,說小字之般若真言。又說勝妙般若真言。
大心海
謂佛智之廣大也。讚阿彌陀偈曰:「集佛法藏為眾生,故我頂禮大心海。」
滅定
滅盡定之略。維摩經方便品曰:「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新譯仁王經上曰:「出入滅定,示現難量。」
準提念誦觀行等法
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羅尼經之異名。
仰山
禪師慧寂,居江西大仰山,號仰山。師十四出家,初謁忠國師之侍者耽源,傳國師之圓相,後參瀉山而悟玄旨。見傳燈錄十一。
海會
聖眾會合之座也。德之深與數之多。譬如海。華嚴玄疏一曰:「言海會者,以深廣故,謂普賢等眾,德深齊佛,數廣剎塵,故稱為海。」演密鈔曰:「海會眾也。」華嚴經傳記一曰:「普賢等海會聖眾。」
總墓之名。海眾同會一穴之義。
攬實成權
持真實教作方便權化之教也。
梵聲
如來之梵音也。無量壽經下曰:「梵聲猶雷震,八音暢妙響。」見梵音條。
大象藏
龍鬥而生之香也。華嚴經入法界品曰:「人中有香名大象藏,因龍鬥生。若燒一丸,興大光網雲,覆甘露味,周七日七夜,降香雨水。」
乳木
護摩所用之薪也,用有乳汁之木,故云乳木,欲火勢之強故也。下置乾柴,上置乳木,其寸法格好,依法而有差異。大日經疏八曰:「護摩薪當用乳木,謂桑穀之類。或用牛膝莖,截之劑十二指量,皆須濕潤新採者,取其條理端直。當觀上下一向置之,以香水灑淨,令根本向身。」
十八異部
小乘二十部中除根本之上坐部與大眾部,而但數其末派之數也。
優婆毱提
見黑白石條。
相違釋
六合釋之一。二語連續,為別體釋者。例如謂論語,論為師弟之議論,語為聖賢之法語是也。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常略稱為大般若。四處十六會之說,唐玄奘譯,六百卷。開元目錄一曰:「唐太宗三藏聖教序,唐高宗三藏聖教記。」(縮印揭於目錄之首,及十六會有各沙門玄別序)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六百卷十六會說,一萬三百三十一紙。大唐三藏玄奘於玉華寺譯。」Mahāprājñāpāramitā。
變成王
地獄十王之一。司掌大海底正北沃燋石下大叫喚大地獄。此獄廣大五百由旬,四圍另設十六小地獄,查核第五殿解來鬼犯,更有餘罪,則發入大地獄,分發小地獄受苦,受滿轉解第七殿。
誓耶
譯曰勝頂,五佛頂之第二。見大日經疏五。
阿亹賊奇
Ākimśuki,兒名。譯曰無惱。見賢愚因緣經八。
海東
新羅國之沙門元曉入唐受學,有聲望,以其為新羅國人,世以海東呼之。見宋僧傳四。
羅羅哩
歌曲間所入之語也。見諸錄俗語解。
鞞陀路婆
起屍鬼也。見毘陀羅條。
摩訶止觀輔行傳弘決
十卷,天台宗六祖荊溪湛然撰。為注釋三大部中之摩訶止觀者。普通略稱為止觀輔行,輔行或弘決。
淋汗
禪家謂夏月之入浴為淋汗。淋,說文曰:「以水沃也。」蓋熱時常有汗,故每日入浴沃汗也。
約教釋
天台四大釋例之一。見四釋條。
四種布施
一筆施,見人之發心書寫經典。以筆施之,助成善緣也。二墨施,見人書寫經典,以墨施之,助成善緣也。三經施,刊造經板,施與於人,使之讀誦也。四說法施,說法使人聞之而修因證果也。見菩薩善戒經一。
一莖草
一莖之草,與梵剎或丈六金身,一如而不二也。從容錄第四則曰:「世尊與眾行次,以手指地云:此處宜建梵剎。帝釋將一莖草,插於地上,云建梵剎已竟。世尊微笑。」又趙州語錄曰:「此事如明珠在掌,胡來胡現,漢來漢現。老僧把一莖草,作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作一莖草用。佛即是煩惱,煩惱即是佛。」是漏心佛不二物我一如之消息也。
黃梅
黃梅山在黃州府黃梅縣,禪宗五祖弘忍,居黃梅山東禪院,因稱黃梅。大明一統志六十一曰:「黃州府黃梅山,在黃梅縣西四十里。其山多梅,故名。隋以此山名縣。」
阿梨斯那
Āryasena,大眾部之僧名。譯曰聖軍。見慈恩傳四。
火陀羅尼經
聖無能勝金剛火陀羅尼經之略名。
劫比拏王
古代印度之王。玄應音義二十三曰:「劫比拏王,南憍薩羅國王名也,因緣廣如經說也。」經說者指佛地經論。
三種鬼
一精媚鬼。於半夜子刻,變化為子鼠等精靈厭媚坐禪之人者。或作少男少女老病之形及可畏等相。此時禪人各識其時,於子時來者,則知為鼠獸呼其名字,精媚即散(止觀八之三作時媚鬼)。二㶊惕鬼。三魔羅鬼。是第六天之魔屬也。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四。
先哲
在我先之賢哲也。梁僧傳(僧祐傳)曰:「大精律部有邁先哲。」慈恩傳九曰:「盡先哲之多能。」
因陀羅世羅求訶
Indraśailaguhā,又作因陀尼羅勢羅窶訶,山名。法華文句一上曰:「因陀羅世羅求訶,此云蛇神山,靈鷲山五精舍之一也。」西域記九曰:「因陀羅勢羅窶訶山,唐言帝釋窟。」
尸羅清淨
止觀四曰:「尸羅清淨三昧現前。」見尸羅不清淨條。
禪齋
禪室也。釋氏要賢上曰:「中阿含經云:佛入禪室燕坐。又有呼為禪齋者。齋者肅靜義也,如儒中靜室謂之書齋。」
見軛
四軛之一。見四軛條。
金剛能斷經
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之略名。
阿耆毘伽
Ājīvika(註),譯曰邪命。以邪法生活之義。見本行集經四十五,名義集六。 (CBETA註:原書作「Ājviika」,實際應為「Ājīvika」或「Ājīvaka」。)
放缽經
一卷,失譯,即普超三昧經奉鉢品之別譯也。二百天子欲退大心,佛化作一人持百味飯食使獻佛,佛即置鉢於地下入地中,至賴毘羅耶佛剎懸空中,使諸弟子索之,不得,最後,文殊師得索之,還獻佛所,賴毘羅耶佛因為諸弟子說諸菩薩在娑婆世界行苦道,二百天子聞之,遂發大心。
提樹
菩提樹之略。
金光明女
金天童子之妻。見金天童子條。
業魔
十魔之一。一切惡業之障害善道者。
印持
自信認受持也。
五大尊總印明
印為外縛五股印,中為不動,大指為降三世,左頭指為軍荼梨,小指為大威德,右頭指為金剛藥叉。此印為五劍,中指作劍形,二頭指真立,由中尊之劍出四方之劍,成四大明王。是深秘之釋也。明為吽吽吽吽吽。見心舟七刀印田五。
五種魔
新譯曰五蘊魔。舊譯曰五陰魔或五眾魔。
苜蓿
香藥三十二味之一。最勝王經七曰:「苜蓿香,塞畢力迦。」梵語雜名曰:「苜蓿,薩止薩多。」
蹇荼
Khaṇda,砂糖名。大日經七曰:「此砂糖名為蹇荼,狀如益州所出者而色甚鮮白,觸之便碎。」
伐里沙
Varṣa,數論外道部主之名。譯曰雨。唯識述記一本曰:「十八部中部主者名伐里沙,此翻為雨。雨時生故,即以為名。其雨徒黨名雨眾外道。」
華嚴大疏
本名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六十卷,唐澄觀著。
蘇夜摩
Suyāma,天名。見夜摩條。
香臺
佛殿之別稱。寄歸傳一曰:「富羅勿進香臺。」
香爐之臺。
缽剌婆剌拏
Pravraṇa巴Pavāraṇā,譯曰隨意自恣。當安居之末日,使他隨意於見聞疑三事,舉發安居中自己之過罪,以為憶念懺悔云。舊譯云自恣。使他恣舉己愆也。寄歸傳二曰:「凡夏罷歲終之時,此日當名隨意,即是隨他於三事之中任意舉發說罪除愆之義,舊云自恣者義翻也。(中略)鉢剌婆剌拏譯為隨意,亦是飽足義,亦是隨他人意舉其所犯。」
毛孔
身上之毛穴也。華嚴經一曰:「得於一毛孔現不思議佛剎無障礙解脫門。」法華經如來神力品曰:「一切毛孔放無量無數色光。」
刃葉林
又云劍葉林。十六遊增地獄中鉾刃增三種林之一。見地獄條。
摩呬
譯曰等引,心引起平等也。玄應音義二十三曰:「呬,虛利切,此云等引,謂勝定地,離沈掉等,平等能引也。或引平等,謂引諸功德,或平等所引,謂定前加行故名能引也。」
薰陸香
梵名君杜嚕Kundurnka,如桃之膠,有香氣者。西域記十一曰:「薰陸香樹,樹葉若棠梨也。」演密鈔六曰:「薰陸者,出於西方,即樹膠。夏天日炙,鎔滴沙中,在地有香,謂之薰陸。」土耳古語Ghyünluk。
渴樹羅
果名。形小似棗。百一羯磨五曰:「形如小棗,澀而且甜。出波斯國,中方亦有,其味稍異,其樹獨生,狀如椶櫚,其果多有漿。至番禺時。人名為波斯棗,其味頗與乾柿相似。」梵Kharjūra。
水陸會
與水陸齋同。
震旦
Cina,又作振旦,真丹,神丹。翻譯名義集曰:「東方屬震,是日出之方,故云震旦。」近人或云:震即秦,乃一聲之轉。旦,若所謂斯坦,於義為地。蓋言秦地耳。參照支那條。
天台宗
隋智者大師入寂於天台山,故曰天台大師。天台大師所立,名天台宗。此宗以法華經為本經,以智度論為指南,以涅槃經為扶疏,以大品經為觀法,因而明一心三觀之妙理也。先是本宗第一祖北齊慧文,依中觀論始發明此妙理,以授第二祖南岳之慧思,慧思傳之第三祖天台之智者。智者曰:傳道在行亦在說。於是講說三部:一、玄義,是說一家之教相者;二、文句,是解法華之經文者;三、止觀,是示一心之觀行者;一宗之教觀備於此。因以此師顯宗名。次有第四祖章安之灌頂,筆受天台之講說,三部之書成於此,一宗之典型永存。自章安歷第五祖法華之天宮,第六祖左溪之三師,至第七祖荊溪之湛然。荊溪崛起中唐,作釋籤,疏記,輔行,次第釋彼三部,又著金錍義例諸書,排他邪解。由荊溪八傳至宋之四明,是時台宗萎微不振。四明解行兼至,再興一宗。而天台始分為山家山外二流,山家為四明之正傳,以忘心為觀境,及說事造之三千。山外以慈光之悟恩為祖,以真心為觀境,且不許事造之三千。四明既顯揚山家之正宗,而受之者為廣智,神照,南屏等,源源不絕,且傳至日本,流布甚廣。而山外之流,不久湮滅。
藥王菩薩品
藥王菩薩本事品之略稱。
秘密曼荼羅
總言一切之曼荼羅。以曼荼羅總為秘密之法也。別之則立壇而行諸尊之三昧耶形。謂為秘密曼荼羅。金剛界曼荼羅大鈔一曰:「秘密曼荼羅者,諸尊三昧耶形何隨意立壇行故。」
三無性
唯識論九曰:「三種無性,謂即相生勝義無性。」詳見三字部三無性條。
楞伽經唯識論等所明。對徧等三性之有法而說相等三無性之空義:一、相無性,一切眾生以妄心向因緣生之事物,計度有我有法之我法相名為徧計所執性。此徧計所執性之法,如認繩而浮蛇之相。其相非實有。故名相無性。二、生無性,一切諸法,不關於本來妄心,由因緣相和而生者,謂之依他起性。此依他起性之法為因緣生,因緣生無實性,恰如繩之因緣生,無繩之實體,故名為生無性。三、勝義無性,真如為圓為常,為一切有為法之實性,故謂之圓成實性。離此圓成實性,一切有無之諸相,名為勝義無性。勝義者,名於圓成實性。圓成實性為絕待之法,故不帶何等之相,如麻中無蛇與繩之相。即空真如也。又名相無性,無自然性,法無性。唯識論九曰:「依此三性立彼三無性。(中略)稱三無性,謂即相生勝我無性。」
變易身
變易生死之身也,三乘聖人於界外淨土所受之正報也。
法界藏
五藏之一。持一切染淨之有為法,故名法界。內含一切功德之性德,故名藏。見五藏條。
勞度差
外道之能知幻術者,與舍利弗角種種之神力。見賢愚經須達起精舍品。
十二行相
四諦各有示動證三行相,合成十二行相。見三轉法輪條。
十方世界
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十方有有情世界無量無邊,故曰十方世界。
𑖐ga又作誐,伽,𠱥,我,疙。悉曇體文三十五字中牙聲之第三。五十字門之一。字記作「迦。」大日經疏作「哦。」金剛頂經曰:「誐字門一切法行不可得故。」文殊問經曰:「稱誐字時,是甚深法聲。」大莊嚴經曰:「唱伽字時,出甚深法入緣起聲。」此由Gata(行)及Gambhira(甚深)釋之。
𑖒悉曇五十字門之一。見仰條。
羅睺阿修羅
Rāhuasura,具曰羅睺羅阿修羅。四種阿修羅王之一。羅睺羅譯執月。此阿修羅王與帝釋戰時,能以其手執日月,障蔽其光,故名。法華文句二曰:「羅睺者,此云覆障,障持日月者也。」法華嘉祥疏二曰:「羅睺者,此云障持,又云吸氣。(中略)問何故修羅手障月?答:婆沙云:月是帝釋軍前鋒,故以手障之而欲食月。正法念經云:日月放光障修羅眼令不見,故以手障之。」智度論十曰:「一時羅睺羅阿修羅王欲噉月,月天子怖,疾到佛所說偈:大智精進佛世尊,我今歸命稽首禮。是羅睺羅惱亂我,願佛憐愍見救護。佛與羅睺羅而說偈言:月能照暗而清涼,是虛空中天燈明。其色白淨有千光,汝莫吞月疾放去。是時羅睺羅怖懅流汗,即疾放月波梨。」法華玄贊二曰:「羅睺此云執日,非天(阿修羅)與天鬥時,將四天王天先與其戰,日月天子放盛光明射非天之眼。此為非天之前鋒,以手執日障蔽其光,故云執日。」
火湯
地獄之一處。千手經曰:「我若向火湯,火湯自消滅。」
專修
專修一行也。教行信證六本曰:「專修者,唯稱念佛名,離自力之心。」
二迴向四願
淨土真宗,謂眾生之往相,還相,為彌陀之本願力所迴向也。往還二迴向配於四願。
梵筴
多羅葉之經卷也。見梵篋條。
見跡
迹者道也。與言見道同。
十牛之一。
意樹
人之意譬如樹。謂善果惡果皆依意而結也。集沙門不應拜俗事序曰:「意樹紛披。」
變化法身
五種法身之一。見法身條。
應庵
明州天章應庵禪師。名曇華。嗣法於虎丘隆禪師,宋孝宗隆興元年寂。見稽古略四。
梵苑
寺院之別名。為清淨之依處,故名梵苑,又為淨行者之住處,故名梵苑。
西藏喇嘛教育
喇嘛教育之年限甚長。管理極嚴。八歲入寺院之學校,檢查體格,使暗記古人格言。如是十二年,稱試驗生。由保證人介紹,登姓名於僧錄。給以銀徽章,使附袈裟。削髮行宣示式,始得法名。更進而為住職。又經十二年,課程漸次增高。學祈禱,習經,頻以問答論難試驗其修行之功效。若能解決問答論難各題,得列眾僧之前。但實行研究者甚少。不過循例舉行,視為具文耳。諺云:喫喇嘛之食,須具鐵顎。其難苦可知也。
駱駝山
見肉山條。
瑜祇灌頂
日本東密一流,於金胎兩部灌頂外,由瑜祇經別立灌頂法,謂之瑜祇灌頂。謂兩部之灌頂為金胎二、瑜祇灌頂為金胎不二。因而為五種三昧中第五三昧耶之秘密灌頂。是與日本台密於兩部外,立兩部不二之蘇悉地灌頂相似。
為以心灌頂之別稱。瑜祇經內作業灌頂品,明以心灌頂,亦明手印灌頂。經所謂「置華於印中,令散彼支分。隨華所墮處,行人而尊奉。教彼本明印,令共作成就」是也。
戍迦羅博乞史
Śuklapaksa戍迦羅者,白。博乞史者,分。即白分,陰曆一日至十五日之前半月也。
阿伽摩
Agama,見阿含條。
五時八教
天台宗所立。以五時定釋迦一代說法之次第。以八教分別其說法之儀式(化儀之四教),與教法之淺深(化法之四教)。天台四教儀曰:「天台智者大師,以五時八教判釋東流一代聖教,罄無不盡。」見五時教及八教條。
頞多和耆經
佛說頞多和多耆經,一卷,失譯。說布施之事。
香芻
香草。自恣之比丘以為座。祖庭事苑六曰:「根本百一羯磨云:受隨意比丘,應以生茅與僧伽為座,諸比丘並於草上坐。(中略)隨意即自恣也。」
阿那律陀
見阿那律條。
法華義疏
具名妙法蓮華經義疏,十二卷。隋嘉祥寺胡吉藏撰。
常無常二身
一、常身,即真身也。二、無常身,即應身化身也。見涅槃經三十四。
閉爐
禪宗之行事。每年三月三十一日閉暖爐之行事也。
下種
台宗所立種熟脫三時之第一時。於久遠之昔聞談而下一乘之種子也。文句一上曰:「眾生久遠蒙佛善巧令種佛道因緣。」六十華嚴經十(明法品)曰:「下佛種子於眾生田,生此覺芽,是故能令佛寶不斷。」
法王子
菩薩為生育於法王佛陀之家者,故總稱曰法王子。經中多稱文殊為法王子者,以其為釋尊二脅士之上座。助佛教化之第一法子也。佛地論曰:「從世尊口正法所生,紹繼佛身不斷絕,故名法王子。」智度論三十二曰:「佛為法王,菩薩入法正位乃至十地,故悉名王子。皆任為佛,如文殊也。」註維摩經一:「什曰:來補佛處,故言法王子也。」
雲居羅漢
居於雲上之羅漢,形容遠超脫於俗界者。碧巖十一則著語曰:「也是雲居羅漢。」
薩婆悉達多
見薩婆曷剌他悉陀條。梵⃞Sarvasiddhārtha。
隨願藥師經
藥師經之異名。准於隨願往生經而冠隨願二字。隨願成就之義也。有數譯。見藥師經條。
菩薩身
佛融三世間十身之一。見十身條。
月愛三昧
如月光可愛,以除人之熱惱,佛入此三昧,則放淨光,除眾生貪瞋之熱惱,故名月愛。涅槃經二十曰:「譬如盛夏之時,一切眾生常思月光。月光既照,鬱熱即除。月愛三昧,亦復如是,能令眾生除貪惱熱。」
隨宜
隨眾生根機之所宜也。法華經方便品曰:「隨宜所說,意趣難解。」
大覺金仙
宋徽宗詔改之佛號也。宋史徽宗紀曰:「宣和元年,春正月乙卯,詔佛改號大覺金仙,餘為仙人大士,僧為德士,女冠為女道,尼為女德。」
非數緣盡
又曰非智緣盡。無為法之一。新云非擇滅無為。數者新譯所謂心所法也。善惡之心所法,其數許多,故謂之數法,今為智慧之數法,緣智慧數法斷煩惱所得之盡滅,謂之數緣滅。即涅槃也。非依智慧數法之緣,僅依見能生之緣,而諸法歸於盡滅,是曰非數緣盡。智度論九十八曰:「如阿毘曇言:一切有為法及虛空非數緣盡,名為有上法。數緣盡,是無上法。數緣盡,即是涅槃之別名也。」
火淨
五種淨食之一。一切瓜果等物,先以火燒煮使熟後方食,謂之火淨食。見有部毘奈耶雜事三十六,三藏法數二十四。
五種護摩
從上四種中,鉤召法,開敬愛法,梵名迦多耶,而為五種,以配金剛界之五部。為請諸佛菩薩愛護者。瑜祇經疏上曰:「金剛頂瑜伽護摩儀軌。有五種法:息災,增益,降伏,鉤召,敬愛。」秘藏記末曰:「以五種法相充五種:一、息災用佛部尊,二、增益用寶部尊,三、降伏用金剛部尊,四、敬愛用蓮華部尊,五、鉤召用羯磨部尊。」
詳見護摩條。
論議
問答而分別諸法也。涅槃經三十六曰:「樂論議者處五淨居。」宋楞伽經一曰:「藏識滅者,不異外道斷見論議。」
普徧光明燄鬘清淨熾盛如意寶印心無能勝大明王大隨求陀羅尼經
二卷,唐不空譯。略稱大隨求陀羅尼經、隨求陀羅尼經、大隨求經、隨求經等。佛在大金剛須彌峰樓閣,集一切大眾,放頂毫之光照十方一切佛剎說大神咒,名普徧光明。(中略)大隨求陀羅尼。并說種種靈驗之事。更有寶思惟譯之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神咒經一卷,同本抄略。
金剛般若經六喻之一。維摩經,大般若經十喻之一,為忽生忽滅者,故以喻世相之無常迅速。金剛般若經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維摩經方便品曰:「是身如電,念念不住。」無量壽經下曰:「知法如電影,究竟菩薩道。具諸功德本,受決當作佛。」
二十七宿
見星宿條。
第六意識
就唯識論所立八識從眼識數之意識位於第六,故謂為第六識,亦云第六意識。
獻身
獻身於佛也。金剛頂經瑜伽修習毘盧遮那三摩地法說行者以身獻阿閦等之四佛曰:「為欲承事諸如來,捨身奉獻阿閦佛。全身委地以心禮,金剛合掌舒頂上。(中略)由此獻身方便故,便能示現種種身。」
憨山
名德清,號憨山。大那羅延窟,復興曹溪之道場。所著楞嚴通議,楞伽記,南華註等行於世。見續稽古略三。
堙羅
堙羅那之略。見堙羅那項。
意樂
意得滿足而悅樂也。藥師經曰:「精進能調意樂。」玄奘譯之攝大乘論中,明六種之意樂。又唯識論九、明七最勝中,有意樂最勝。三藏法數二十七曰:「菩薩修習一切法門皆須作意欣樂也。」
婆私
婆私吒之略。婆羅門名。見婆私吒條。
僧伽耶舍
Saṁghayaśas,論師名。譯曰眾稱。因明大疏一曰:「僧伽耶舍,此云眾稱,特善薩婆多及因聲明論。」
觀待道理
見四種道理條。
始覺
為一切眾生本性之自性清淨心,本來具照明之德,是名本覺,由此本覺之內薰與師教之外緣,始起厭求之心,順本覺而漸漸生覺悟之智,謂之始覺。即本成之四德(常樂我淨)云本覺,始成之四德云始覺也。起信論曰:「始覺義者: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說有始覺。」
象頭山
梵名伽耶Gayā,竭夷。訛略也,具名羯闍尸利沙Gaya(ja)śirsa,譯作象頭。有二處,一在靈鷲山北三四里,同一界內,提婆於此行破僧罪。二在尼連禪河傍,佛度三迦葉之所。俱舍光記十八曰:「羯闍尸利沙山,此云象頭山,山頂如象頭,故以名焉。在鷲峰山北可三五里,同一界內,天授住彼而破僧故。舊云伽耶山者,訛也。以羯闍之與伽耶音相近,故謬傳爾。然西方別有伽耶山,去鷲峰山一百五十餘里,非同一界,非破僧處。」法華文句一曰:「伽耶,亦羯夷,亦象。」十二遊經曰:「四年象頭山上為龍鬼神說法。」魏菩提留支譯之伽耶山頂經,隋毘尼多流支譯為象頭精舍經。
師子莊嚴王菩薩請問經
一卷,唐那提譯。佛依莊嚴王菩薩之請問而作方曼荼羅,說供養地藏菩薩等八大菩薩。
羅差
Lakṣā,譯曰紫色。玄應音義一曰:「羅差或言洛沙,訛也。應云勒叉,此譯云紫色也。」
趙州救火
「趙州到黃檗,檗見來,便閉卻入門。州於法堂內把火云:救火救火。檗便出擒住云:道道。州云:賊過後張弓。」見會元趙州章,葛藤集上。
業風
惡業所感之猛風,劫末大風災時及地獄等所吹之風。又,善惡之業,能使人轉而輪迴三界,故譬之曰風。正法念經十曰:「一切風中,業風第一。」十卷楞伽經九曰:「業風長四大,如諸果成熟。」唯識論四曰:「阿賴耶識,業風所漂。徧依諸根,恒相續轉。」大乘義章七曰:「業力如風。善業,風故吹諸眾生好處受樂。惡業,風故吹諸眾生惡處受苦。」般舟讚曰:「業愛痴繩縛人送,隨業風吹落苦中。」
袈裟袋
容袈裟之袋也,禪僧等他行時,盛三衣及常用之經卷、度牒、數珠、引磬、戒刀等諸具,懸於頸垂於胸者。
授菩薩戒儀
一卷,唐湛然述。
一卷,宋遵式撰。
四不壞淨
謂信三寶及戒而不壞也。天台仁王疏上曰:「信三寶及戒不壞,名四不壞淨也。」
調御師
佛之異名。見調御丈夫項。
雲門金毛獅子
「僧問雲門:如何是清淨法身?門云:花藥欄。僧云:便恁麼去時如何?門云:金毛獅子。」花藥欄者以竹林圍芍藥牡丹等之四邊者也。見碧巖三十九則,種電鈔四。
飛化
飛行遊化也,化謂神出鬼沒之變化。無量壽經下曰:「飛化徧諸剎。」
參前
禪林之語,謂晚參之前也。
五十六位
見五十二位條。
腹中女聽經
一卷,北涼曇無讖譯。與轉女身經同本。
舊律家
譯家有新舊之別。律家亦有新舊。律書中四分五分等屬於舊,有部律為新。然古來多就律之註釋而論新舊。唐南山之行事鈔,宋元照之資持記等為舊律家,唐義淨之南海寄歸傳,懷素之開宗記,定賓之飾宗記等為新律宗。
毘婆闍婆提
Vibhajya‑vādin,譯曰分別說部,分別論師。其部所說,有是有非,以更要分別故,名為分別說部。此由他人名之也。俱舍光記二十曰:「說非盡理,半是半非,更須分別,故名分別說部。梵云毘婆闍縛地,毘婆為分別。縛地為部,舊云毘婆闍婆提者,訛也。」
毘婆舍那
Vipaśyanā,又作毘鉢舍那。譯曰觀,見,種種觀察等。觀見事理也。起信論元曉疏下曰:「奢摩他,此云止。毘鉢舍那,此云觀。」慧琳音義十八曰:「毘鉢舍那,唐云觀。」涅槃經疏十二曰:「毘婆舍那,此翻為觀,亦云見。」慧苑音義上曰:「毘鉢舍那,此云種種觀察,謂正慧決擇也。」
中輩生
無量壽經所說三輩生之一。往生人之中輩也。觀經之中輩觀用之,為中品上生等之三品。惟開合不同耳。見三輩條。
業食
四食之一。以業資身者。如地獄之有情,無食物而生活。
己界
佛界對眾生界謂我身為己界。
槃遮
Vāc,又曰婆娑Bhāṣā,譯曰說。觀經嘉祥疏曰:「胡云槃遮,此云說。說是吐教彰理,名之為說。」
作梵闍梨
沙彌得度時,作梵唄之阿闍梨也。禪家之得度式設之。
法王寶
法王之寶位也。謂密教之大阿闍梨位。宋僧傳(一行傳)曰:「登前佛壇受法王寶。」
華嚴法界
大乘究竟之理,法華經謂之實相(方便品曰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華嚴經名為法界(第八會名入法界品)。法界者就體之名,實相者就義之稱,其實一也。華嚴一經以此法界為體,一部始終不外乎明此法界之理,故云華嚴法界。法界有四種。見法界條。
香色
香染之色。見香染條。
五十三知識
華嚴經入法界品之末會善財童子先於福城之東莊嚴幢娑羅林中,聞文殊說法,依其指導次第南行值諸知識而聞說法。其知識之數,舊華嚴列四十四人,合文殊為四十五人,新華嚴加後之知識九人,而列五十四人,加文殊則總為五十五人。今舉南詢之智識,故除文殊,又,第五十番知識德生童子與五十一番,有德童女以在同一會上問答,故祇攝德生童子一人,省去有德童女為五十三人。所謂五十三知識也。 德雲比丘Meghaśri一,舊作功德雲,海雲比丘Sāgaramegha又作伊舍那Iśāna二,善住比丘Supratisṭhita三,彌伽長者Megha四,解脫長者Mukta五,海幢比丘Sāgaradhvaja六,休舍優婆夷Āsā七,毘目瞿沙仙人Bhiṣmottaranirghoṣa八,舊作毘目多羅,勝熱婆羅門Jayoṣmāyata九,舊作方便命,慈行童女Maitrāyaṇi十, 舊作彌多羅尼,善見比丘Sudarśana十一,舊作善現,自在主童子Indriyeśvara十二,舊作釋天主,具足優婆夷Prabhñtā十三,舊作自在,明智居士Vidvān十四,舊作甘露頂,法寶髻長者Ratnacñḍa‑dharmaśreṣṭhin十五,舊作法寶周羅,普眼長者Samantanetra十六,舊作普眼妙香,無厭足王Anala十七,舊作滿足,大光王Mahāprabha十八,不動優婆夷Acala'十九,徧行外道Sarvagāmin二十, 舊作隨順一切眾生,鬻香長者Utpalabhñtigāṁdhika二十一,舊作青蓮華香,婆施羅船師Vairocana二十二,舊作自在,無上勝長者Jayottama二十三,師子頻申比丘尼Siṁhavikrīḍitā二十四,舊作獅子奮迅,婆須蜜女Vasumitrā二十五,鞞瑟氏羅居士Vesāhila二十六,舊作安住,觀自在菩薩Avalakiteśvara二十七,舊作觀世音,正趣菩薩Ananyagāmin二十八,大天神Mahādeva二十九,安住地神Sthāvarā三十, 婆珊婆演底Vasanti(Vasantavayanti),三十一,舊作婆娑婆陀,普德淨光夜神Samantagambhīraśrivimalaprabhā三十二,舊作甚深妙德離垢無明,喜目觀察眾生夜神Pramuditanayanajagadvirocanā三十三,普救妙德夜神Samantasattvatrāṇojaḥśri三十四,舊作妙德救護眾生,寂靜音海夜神Praśāntarūtasāgaravati三十五,守護一切眾生夜神Sarvanagaraksāsaṁbhavatejaḥśri三十六,舊作妙德守護諸城,開敷樹花夜神Sarvavṛksapraphāllanasukhaṁsaṁvāsā三十七,大願精進夜神Sarvajagadrakṣāpraṇidhānavñryaprabhā三十八,舊作願勇光明守護眾生,妙德圓滿夜神Sutejomaṇḍalaratiśri三十九,瞿婆釋種女Gopā四十, 舊作瞿夷,摩耶佛母Māyā四十一,天主光天女Snrendrābha四十二,徧友童子師Viśvāmitra四十三,眾藝童子Silpābhijña四十四,賢勝優婆夷Bhadrottama四十五,堅固解脫長者Muktāsāra四十六,妙月長者Sucandra四十七,無勝軍長者Ajitasena四十八,寂靜婆羅門Śivarāgra四十九,舊作尸毘最勝,德生童子Śrisaṁbhava五十, 彌勒菩薩Maitreya五十一,文殊菩薩Mañjuśri五十二,普賢菩薩Śamantabhadra五十三,已上五十三人加文殊與德生童子對論者有德童女,則為五十五人,在此五十五知識之下,積修行之功。各有自分(其位當分之修行)與勝進分(為進上位之修行)之二,則合為一百一十。故經文云:「一百一十知識。」探玄記二十曰:「此是總括前後知識,有五十四位,分德生童子及有德童女,即為五十五人。各有自分勝進分,故有百一十也。」 (CBETA註:原書本條目為「五十三智識」,然而「五十三知識」方為正確,故新增本條目。)
二十犍度
一,受戒犍度,說受戒之法,故名。二,說戒犍度,說每月說戒懺悔之法,故名。三,安居犍度,說每年自五月(舊律),六月(新律)。安居之法,故名。四,自恣犍度,說夏安居竟日,使比丘隨意舉他所犯之罪而懺悔之之法,故名。五,皮革犍度,就比丘著皮革說其法非法,故名。六,衣犍度,說比丘三衣之法,故名。七,藥犍度,說四藥之法,故名。八,迦絺那衣犍度,說安居竟後,一月之間,自信者受迦絺那衣之事,故名。九,拘睒彌犍度,說於拘睒彌國所發僧中之爭事,故名。十,瞻波犍度,記於瞻波國所起之僧中爭事,故名。十一,呵責犍度,說呵責惡比丘之法,故名。十二,人犍度,說比丘犯罪而不覆藏時,對其人使懺悔而洗淨之之法,故名。十三,覆藏犍度,說治比丘犯罪而覆藏之者之法,故名。十四,遮犍度,說比丘說戒時遮不如法之比丘不聽列之之法,故名。十五,破僧犍度,說破法輪僧破羯磨僧之事,故名。十六,滅諍犍度,說滅七種諍論之法,故名。十七,比丘尼犍度,說比丘尼特殊之法,故名。十八法犍度,就比丘之坐作語默,說如法之威儀,故名。十九,房舍犍度,說比丘所住房舍之法,故名。二十,雜犍度,說已上十九犍度外之種種雜法,故名。見四分律三十一乃至五十四。
犍度為梵語Khaṇḍa,譯作章篇。戒律,於作持門之戒,區別為二十類。四分律三十一卷至五十三卷。編集之為二十篇。如受戒犍度、說戒犍度、安居犍度、自恣犍度、皮革犍度、衣犍度、藥犍度、迦稀那衣犍度、俱睒彌犍度、瞻波犍度、呵責犍度、人犍度、覆藏犍度、遮犍度、破僧犍度、滅諍犍度、尼犍度、法犍度、房舍犍度、雜犍度等。
莊嚴王陀羅尼經
一卷,唐義淨譯。佛在布怛落迦山為觀世音妙吉祥二大菩薩說往昔所持之妙咒,持者當生極樂國。
鞞稠利夜
Vaiḍūrya,見琉璃條。
補陀落海會軌
攝無礙大悲心大陀羅尼經計一法中出無量義南方滿願補陀羅海會五部諸尊等弘誓力方位及威儀形色執持三摩耶標幟曼荼羅儀軌之略名。一卷,唐不空譯。
早帝梨
譯曰鬼。見舊婆沙論七。
徑山虛堂智愚禪師
道場運庵普岩之法嗣。名智愚,號虛堂。建長寺之紹明,其法嗣也。見虛堂條。
業餘
三餘之一。二乘之人,雖離可受三界分段生死之有漏業,但尚餘界外可變易生死之無漏業者。
提桓
Deva,又作提洹,提婆,提和。譯曰天。
自覺
三覺之一。見三覺條。
四句推撿
以自因他因共因無因之四句,推撿有為法,以證諸法之不生不可得也。例如夢為蝴蝶,此夢中之蝶,若由自生,則無夢,蝶可自生,若由他夢而生,則夢常生蝶,若蝶之自因與夢之他因,自他俱生,則自他各無生因,何由相合得生,若無自他而生,則如虛空,並無自他,可常生蝴蝶。如是而推諸法便為不生不可得也。中論一曰:「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
大吉祥陀羅尼經
一卷,趙宋法賢譯,佛在蘇珂嚩帝佛剎,為觀自在菩薩說大吉祥菩薩所有之陀羅尼。使眾生得大富貴。
滅場
寂滅道場之略。
三慕達羅
Samudra,譯曰海。見華嚴疏鈔七。又作三母捺羅娑誐羅Sāgara,見梵語雜名。
須陀耶
沙彌名。見蘇陀夷條。
胎藏經
無垢賢女經之異名。又菩薩處胎經之異名。
近住男
在家受八戒之男子也。
四重五逆
四重罪與五逆罪也。
異口同音
人數多時,眾人為同一之語也。報恩經一曰:「異口同音,俱發聲言。」南本涅槃經十曰:「異口同音,唱如是說。」慈恩之彌勒上生經疏曰:「身別故異口,語等故同音。」
學匠
學徒,學生。師曰師匠,故弟子曰學匠。
善鬼神
八部眾之能護持佛法擁護國土者。無量壽經下曰:「福德盡滅,諸善鬼神各共離之。」
十二因緣與四諦
若但依生觀順觀二者,則十二因緣為苦集之二諦,即無明行愛取有之五支為集諦,餘七支為苦諦也。若依生滅二觀順逆二觀,則其生順二觀,為苦集之二諦,滅逆二觀為道滅之二諦也。
火法
謂護摩法也。火𤙖供養儀軌曰:「火法有四種。」
涅槃八味
涅槃所具備之八種法味:常住、寂滅、不老、不死、清淨、虛通、不動、快樂是也。大藏法數曰:「涅槃,梵語具云摩訶般涅槃那,華云大滅度,大即法身,滅即解脫,度即般若,是乃三德秘密理藏也。此之理藏,在諸佛不增,在眾生不減,而有八種法味。故泥洹經立此八味之名。」
眾生忍
二忍之一。見忍條。
十疑論
具曰淨土十疑論。又曰阿彌陀經決十義。一卷,天台著。
香華
香與華俱為供養佛者,六種供養之二。法華經序品曰:「香華伎樂,常以供養。」後分涅槃經舉如來荼毘之式曰:「大眾各持無數香華寶幢幡蓋供養。」
道心者
有道心而修行者。為在家修行者之稱。
眾生心
一切眾生所有之心也。起信論曰:「摩訶衍者,總說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法,二者義。所言法者,謂眾生心。」眾生心有真妄二者,依嚴家則以真心為大乘之體,即如來藏心也。義記上曰:「眾生心者出其法體,謂如來藏心。」依台家則以妄心為大乘之法體,所謂介爾陰妄之心是也。依相宗則是阿賴耶之一心。
融通淘汰
台家所立五時中,般若部之意也。般若與一切之法皆為大乘融會,故曰融通。以空智之水,遣蕩小乘之執情,故曰淘汰。四教儀集註上曰:「般若會一切法皆摩訶衍,故曰融通。以空慧水蕩其執情,故曰淘汰。」
富單那
又作布單那。餓鬼名。見布怛那條。
三種香
一、根香,采自樹之根者。二、枝香,採自樹之枝者。三、華香,採自樹之華者。戒德香經曰:「阿難白佛:世有三種香:一曰根香,二曰枝香,三曰華香。」
宿執開發
宿世執行之善根功德,今世開發而結善果也。
樓至
又作盧至,佛名為樓至。長者名為盧至。見樓至佛及盧至長者條。
四靜慮
有二種:一定靜慮,一生靜慮。定靜慮者,生於四靜慮天之禪定也,舊云四禪定(見四禪定條)生靜慮者,其天處也,舊云四禪天。禪者梵語禪那Dhyāna之略,舊譯曰思惟,新譯曰靜慮。靜息心慮之義。易言之,即禪定者得靜息心慮之人之天處,故謂之靜慮。其靜慮有四種之淺深,故生處亦有四處之高下,是色界之四禪四靜慮也,此四靜慮又有諸天之別。見四禪天條。
性根
猶言根性。謂人心地之本原也。李紳石經堂記曰:「如來以萬門萬行普示群生,隨其性根,用假方便。」
室摩那拏
見沙門條。
認名認體異
見二宗條。
阿輸柯七日為王
是阿輸伽王之弟。見阿育條附錄。
正法炬
正法能照生死之闍,故譬之於炬。三論玄義曰:「善巧說法,燃正法炬滅邪見幢。」
迴向發願心
觀經所說三心之一。願以所修之善根功德迴向極樂淨土而生於彼土之心也。
苾芻習學略法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習學略法之略名。
賴耶緣起
法相宗之緣起論也。四種緣起之一。見緣起條。
境智
所觀之理謂之境。能觀之心謂之智。釋籤一曰:「理惑一體,境智如如。」
白牛無角
馬也。
非擇滅無為
三無為之一。滅者滅盡有為法也,滅盡了,畢竟不生,曰無為。此滅有二種,以智慧之簡擇力斷滅煩惱,不令再生,謂之擇滅無為,即涅槃也。又不依擇力,僅由缺有為法之自生緣,而畢竟不生,謂之非擇滅無為。蓋擇滅者,聖道所得,非擇滅者,緣缺所得也。俱舍論一曰:「永礙當生得非擇滅,謂能永礙未來法生得滅異前,名非擇滅。得不因擇,但由闕緣。」唯識述記二末曰:「而此本性不由慧能而性清淨,名非擇滅。或有為法緣闕不生,不生之滅顯真理故,名非擇滅,離無漏慧而自滅故。」
遠離
謂無為法之性,空而脫一切之事相繫縛也。維摩經菩薩行品曰:「觀於遠離而身心修善。」註曰:「肇曰:遠離無為之別稱耳,雖見無為離遠之要,而身心不離有為善也。」
迦頻闍羅
梵名Kapiñjala,又作迦賓闍羅。鷓鴣也。慧琳音義以為鵽鳥。名義集以為雉。
曲法門
邪曲之法義使世人迷惑之法也。
持明
梵語陀羅尼Dhāraṇi,譯曰持。明者,真言之異名,持明者,陀羅尼即真言也。又受持真言,謂之持明。演密鈔一曰:「明者明咒,真言之別稱,梵語尾尼也。此譯云明,破闇為義。(中略)亦持亦明,持即是明。」大日經疏九曰:「持明者,梵云陀羅尼,持明謂總持一切明門明行。」同三曰:「聲聞經中以毘尼為秘藏,要擇人簡眾方便授之,若未發律儀不令聽聞修習。摩訶衍中亦以持明為秘藏,未入曼荼羅者不令讀誦受持,還同盜聽布薩反招重罪。」
知殿
禪林掌佛殿之事者。見象器箋六。
消除一切災障寶髻陀羅尼經
一卷,宋法賢譯。帝釋與修羅戰敗求救,佛為說咒與之。
翳迦惹吒
Ekajaṭa,翳迦為一,惹吒為髻。一髻尊之梵名也。
語善
見七善條。
解夏
七月十五日(舊律)或八月十五日(新律),解夏安居之制也,又曰解制。此日行所謂自恣法。佛說解夏經,佛說受新歲經,佛說新歲經,說其法。歲華紀麗曰:「眾僧解夏。」禪苑清規解夏曰:「七月十四日晚,念誦煎湯,來日昇堂,人事巡寮煎點,同結夏之儀。」
無自性心
極無自性心之略。真言宗所立十住心之第九住心,以配於華嚴宗。
顯露秘密二教
天台宗所言。與真言宗之顯教密二教不同。彼就教法而料之者,此於說法之儀式上言之也。天台所立化儀四教中有秘密教,對此而他之化儀三教,頓漸不定,謂為顯露教。如來以不思議力隱密教化其機類,不使自餘之人知之者,為秘密教,公開而使自他一般知之者,為顯露教。例如鹿苑時之說法,聲聞之人,見八萬諸天,得無生法忍,阿若憍陳如一人得初果,是顯露教,而菩薩於其座見無數人得聲聞道,乃至無數人得一生補處,則秘密教也。此二教之意,原據龍樹。智度論六十五曰:「諸佛事有二種:一者密,二者現。」
表業無表業
就身語意之三業言之,小乘俱舍之說,局於身語二業,有表業無表業(謂為表色無表色)。大乘法相之義,三業皆有表業無表業。表者表示之義,身之表業者,他可見之動作。取捨屈伸等是也。語之表業者,他可聞之言語,名句文是也。意之表業者,起貪瞋等之念。意業雖不表示於他人,然猶於心內自表示,故名為表業。三業之無表者,與身表業共於身中生不可表示於他之一種業體也。是為身無表業。又與語表業共於身中生一種之業體,謂為語無表業。又與意表業共生一種之業體,謂為意無表業。其中小乘不立意表業,故隨而不立意無表業。大乘立意表業,且三業共以思之心所為體,故意表亦如身語二表有意無表。然而小乘以為表業無表業共為四大所生實之色性,謂之表色無表色,大乘之表業以現行之思之心所為體,無表業以思心所之種子為體。故其實業性雖為心法,而現行之思,起色法之身表業語表業,有防色法身表語表過非之用,故納於所發所防,而假名謂為表色無表色也。蓋小乘立思心所造作之身表業語表業,為善性惡性無記性之實法,故直以所發之身語二業為業體,以其中善惡之業體為感苦樂之果,然則業體即色法也。無表業為色處中之表色(色處有顯色形色表色之三,取捨屈伸等為表色),語表業為屬於聲處之聲屈曲,故共是無記法,而不能招當果,故不立為業體。業體定為能發之思心所,但就所發所防之色而假付以色之名。蓋業體正為心法也。若依成實宗,則立之為非色非心法。問:小乘立身語二表業。大乘立身語意三表業。此二表業三表業悉有無表業耶?答曰:表業有律儀,非律儀,非律儀非不律儀之三種。律儀業,為受五戒八戒等時之表業。非律儀業,為正作殺生等惡戒之表業。非律儀非不律儀業,非善戒,亦非惡戒,此其餘善惡之所作也。小乘俱舍謂此三種共生無表,大乘唯識家無定判,一同於俱舍。一謂律儀非律儀之表業,雖必生無表,然非律儀非不律儀即處中之表業,善惡之心,皆為微弱,故無發無表者。是難陀論師之義也。慈恩謂二說中為判是非之顯文,故取捨任情。但俱舍論處中之表業,雖謂為律儀非律儀外之善惡,然非謂無論如何微少之善惡業,皆生無表,謂依善類似律儀,惡類似非律儀之規則所立之中品善惡業而為無表,非不規則之汎爾善惡也(此事於無表色部辨之),因而善惡分上中下三品,上品之善,與律儀之表業,共有律儀之無表業,上品之惡,與非律儀之表業,共有非律儀之無表業,中品之善惡,亦與非律儀非不律儀之表業,共發非律儀非不律儀之無表。但下品之善惡,惟有善惡之表業而無生無表者。例如誓於十日乃至一月布施於僧,為處中之善業,此發無表,如只布施一時。為汎爾之善業,不發無表。見俱舍論業品,義林章三末。
鎮守
護伽藍神也,為掃除伽藍境內之魔障,勸請天神地祇,於寺院之內設社廟者。天竺以來之制也。殿內安置四天王像,亦為此意。釋氏要覽下曰:「四分云:伽藍中立神屋。傳云:中國(謂天竺)僧寺立鬼廟(即鬼子母),次立伽藍神廟(護伽藍神有十或今土地神也),次立賓頭盧廟。」
自性見
頓悟入道要門論上曰:「問:身上以何為見?是眼見耳見鼻見及身心等見?答:見無如許種見。云:既是無如許種見,復何見?答:是自性見。何以故?為自性本來清淨,湛然空寂,即於空寂體中能生此見。」
火王
譬火之猛曰王。無量壽經下曰:「猶如火王,燒滅一切煩惱薪故。」
江湖
江西湖南之義,為昔時禪風極盛之處。由此而汎指禪徒曰江湖。傳燈錄石頭章曰:「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頭,往來幢幢並湊二大士之門。」然象器箋五曰:「忠曰:江湖二水名也(文選註),今言江湖者,江外湖邊本是隱淪士所處。如蓮社高賢傳周續之曰:心馳魏闕者,以江湖為桎梏。駱賓王序曰:廊廟與江湖齊致。范希文嚴先生祠堂記曰:既而動星象,歸江湖是也。故禪士散處名山大剎之外,江上湖邊,此為江湖人。或不出世為名山大剎住持者。聚會在一處亦為江湖眾也。然相傳以江西馬祖湖南石頭往來幢幢為解。此說浸染學家肺腸,欲浣灌之難矣。」案江湖二字,莊子大宗師曰:「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佛家本此。
煗位
四加行位之一。煗法之位也。見煗法項。
般若湯
禪林酒之隱辭也。東坡志林曰:「僧謂酒為般若湯,魚為水梭花。雞為鑽籬菜。」
雜善
對於他力之念佛而言。自力之諸善,謂之雜善。
方便法身
二種法身之一。是應身化身之總名也。見法身條。
婆剌拏
Vāraṇa,一作婆羅那。國王名。譯曰流轉。唯識樞要上末曰:「婆剌拏者,此云流轉,即先婆羅那訛也。」是眉稀羅國之王,容貌端正,聞迦旃延比丘之宿因發心出家,入阿般地國山中修道,於時國王將宮人入山遊獵,宮人見流轉王之美貌,圍繞看之,國王見之大瞋,鞭流轉王殆至死而去。流轉王還國欲報仇,迦旃延請停一宿,以方便力令感惡夢,遂止其心,入道得證果。見唯識樞要上末,二十唯識述記下。
餘結
殘餘之結使也。結使為煩惱之異名。
僧伽婆羅
Saṁgha‑pāla,譯曰眾養。扶南國僧,來齊都,住於正觀寺,為求那跋陀羅之弟子。梁天監五年,勅召於楊都,譯出大育王經解脫論等十一部。普通五年寂於正觀寺,壽六十五。見續高僧傳一。
如是我聞
如是者,指經中所說之佛語,我聞者阿難自言也,佛經為佛入滅後多聞第一之阿難所編集,故諸經之開卷,皆置此四字。又,如是者,信順之辭也。以信則言如是,不信則言不如是故也。佛法以信為第一,故諸經之首舉阿難之能信而云如是。又外道之經典,開卷有阿(無之義)、傴(有之義)二字為吉祥之表,是諍論之本也,故佛教為避諍論列如是等之六成就。如是二字為信成就,我聞二字為聞成就。凡諸經之首有通別二序,通序稱為證信序,中列六事。是佛入滅時告阿難使置於諸經之冠首者。出於集法藏經。佛地論一曰:「如是我聞者,謂總顯己聞,傳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聞如是。」探玄記三曰:「如是總舉一部文義,謂指己所聞之法故云如是。」理趣釋曰:「如是者所謂結集之時所指是經也,我聞者蓋表親從佛聞也。」智度論一曰:「問曰:諸佛經何以故初稱如是語?答曰: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如是者即是信也。(中略)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信者言是事如是。」註維摩經一:「肇曰:如是信順辭,經無豐約非信不傳,故建言如是。」法華文句一曰:「對破外道阿傴二字不如不是對治悉檀也。」法華義疏一曰:「立此六事為簡外道,外道經初皆標阿傴二字,如來教首六事貫。」
般若毱多
Prajñāgupta,比丘名。譯曰慧藏。唯識述記四本曰:「南印度羅羅國正量部僧,般若毱多,此云慧藏,安慧之學徒,三代帝王師。造七百頌誹謗大乘。」
六和塔
在浙江杭州南高峰下,其地舊有六和寺,宋開寶中建塔以鎮江潮,因名六和塔。太平興國中改寺名開化寺,而六和塔之名至今不改。
過去因果經
過去現在因果經之略名。
台徒
天台宗之僧徒。
教勅
師父之戒勅。涅槃經二曰:「今當真實教勅汝等。」輔行一之一曰:「受佛教勅,口誦法言。」參同契曰:「嚴父下令,教勅子拯。」
野盤僧
奔走諸方無閒暇之村野僧也。
釋家寫經字數
宋趙彥衛擫雲麓漫鈔曰:「釋氏寫經一行,以十七字為準,故國朝試童行誦經,計其紙數。以十七字為行,二十五行為一紙。」
業處
梵語Karmasthāna。心業止住之處。即入定而使心住於一境也。觀無量壽經所謂「唯願佛日,令我觀清淨業處」是也。是雖與禪定麤同義,然中國日本等,多不用此語。淨影觀經義疏上謂「餘妙淨土,純善所歸,是故名為清淨業處」。善導觀經序分義二謂「言教我觀於清淨已下,正明既能厭穢欣淨,若為安心注想,得生清淨處」。皆以清淨業所感之處所之意解之,謂為淨土之異名。然按梵語業處,無業所感處之義,且觀現今緬甸等南方諸國,稱為伽樓摩須德跋那Karmasthāna,其法盛行,乃知從來之解說未了。業處者,雖為欲得涅槃而修之,然非廣開說法之法,為秘密傳之者,故重師資相承,稱其師為業處阿闍梨Karmasthāna‑ācārya,其傳授之儀式,頗為莊重。於壇上安業處佛(菩提樹下入定之像),於下壇之兩端,各點五個燭,中列盛白色香華之五枚盋,由左方順次供養之於佛、法、僧、業處佛,及業處阿闍梨。次唱偈,次第禮之。從阿闍梨承業處之法後,默坐靜心意,遂至生捨喜Upekṣāpriti云。此南方諸國所行之一種禪法,不獨僧侶,即居士間亦相傳之。
共相惑
又略曰共惑。對於自相惑而言。即諸法緣共通之苦,空,無常,無我等相而迷之,執苦為樂,空為有,無常為常,無我為我之煩惱也。俱舍論二十言:「二者共相,謂見疑痴。」次:「所餘一切見疑無明去來未斷,徧縛三世。由此三種是共相惑,一切有情俱徧縛故。若現在世正緣境時,隨其所應能繫此事。」
唱名
同於稱名謂稱佛之名號也。
唯識演秘
具名成唯識論演秘,唯識三箇疏之一。七卷,唐樸楊大師智周作。釋唯識述記。
客作賤人
客於他家作業之賤人也。是法華經窮子喻中之語,窮子已還父家,雖受種種厚遇,尚自謂客作之賤人,無高尚之志。以喻須菩提等聲聞,雖耳聞大乘之法,尚未發大乘心也。法華經信解品曰:「爾時窮子,雖欣此遇,猶故自謂客作賤人。由是之故,於二十年中常令除糞。」法華義疏七曰:「未識大乘為客作,尚守小分為賤人也。」
隨自
隨自意語之略。
火珠
塔上之寶珠也。
金剛菩提三藏
金剛智三藏也。
十念血脈
言十念授受,師資相承之法。
自性普賢如來
普賢如來,即金剛界之大日如來。稱其如來之自性身也。
羅閱耆
見羅閱祇項。
塞建那
見塞建陀條。
二輪身
一正法輪身,二教令輪身也。見教令輪身條。
仁王尊
或作密迹菩薩,密修力士,執金剛神,那羅延金剛。寺門左右所置之阿吽二像也。
慈明虎聲
慈明圓禪師,泉大道來參。問曰:白雲橫谷間,道人何處來?泉顧指左右曰:夜來何處火,燒出古人墳?呵曰:未在,更道。泉作虎聲。師打一坐具。泉推倒慈明。明亦作虎聲。泉退身大嘆云:我對七十餘員善知識,唯師可繼得臨濟正宗。見會元十二。
順逆
順緣逆緣也。見逆緣條。又順化逆化也。見逆化條。
百光徧照王
大日如來也。大疏四曰:「首中置百光徧照王而以無垢眼觀之,以此自加持故即成毘盧遮那身也。」
火生三昧
為不動尊之三昧,由身出火焰者。底哩三昧耶經上曰:「不動亦自身徧出火焰光,即是本尊,自住火生三昧。」
「此真言行人,亦於諸尊若欲作降伏,即須自身作無動尊,住於火輪中,亦名火生三昧也。」義釋七曰:「囉𑖨字門,是毘盧遮那大忿怒之火,能燒一切世界,使灰燼無餘,今不動尊自此火中生,猶如軍荼利尊自執金剛之火中而生。」天神之權化,有自護摩之灰中化生者。見於印度古代之傳說。
如來舞
稱如來以種種善巧之神變悅可眾心而攝化之之作業也。大日經悉地出現品曰:「佛又告金剛手:諸如來有意生名業作戲行舞,廣演品類攝持四界,安住心王,等同虛空,成就廣大見非見果,出生一切聲聞及辟支佛諸菩薩位,令真言門修行諸菩薩一切希願皆悉滿足具種種業,利益無量眾生。」
染恚痴
又云婬怒痴,貪瞋痴。染者貪慾,恚者瞋恚,痴者愚痴。即三毒之煩惱也。無量壽經下曰:「少慾知足,無染恚痴。」
雲門山
在廣東韶州曲江縣治。五代後晉末,雲門宗祖文偃徙居此山,再興廢址,新建堂宇。凡二年有半竣功,號為光泰禪寺。時禪徒輻湊,門風甚盛,因取山名,以立宗名。
聖眾俱會樂
淨土十樂之一。見樂條。
菩薩道
圓滿自利利他二利而成佛果之菩薩道也。法華經藥草喻品曰:「汝等所行是菩薩道。」
鹿母講堂
在舍衛國。長阿含經六曰:「一時佛在舍衛國清信園林鹿母講堂。」雜阿含經二曰:「一時佛在舍衛國東園鹿母講堂。」白衣金幢二婆羅門緣起經上曰:「一時世尊在舍衛國故廢園林鹿母堂中。」義楚六帖二十一曰:「中阿含云:鹿母為佛造大講堂,號鹿母堂也。」
博叉半擇迦
見半託迦條。
毘訶羅莎弭
Vihārasvāmin,譯曰寺主。造寺之人也。求法高僧傳上曰:「造寺之人名為寺主,梵云毘訶羅莎弭。」
地大
四大之一。以堅因為性,以能持為用,周徧一切之物質,故云大。
銀輪王
四輪王之一。自天感得銀輪寶而王三天下者。見輪王條。
地天
金剛界四執金剛神之一。能造之四大中,司地大者,女形,白色,種子為𑖀,三昧耶形為蓮。一說為堅牢地神。十二天之一。見金剛界曼荼羅大鈔二。大日疏作地神。
同體方便
又云體內方便。台宗釋方便用體外體內之二者。見方便條。
波泥
Mani,譯曰玉。秘藏記本曰:「波泥,玉也。月曰水波泥,日曰火波泥,是意也。」
化他壽
可以濟度之眾生無限,故諸佛之大悲永遠不盡。即化益眾生之壽命也。
軻地羅
Khadira,又作珂地羅、朅地羅、軻梨羅、朅達羅、佉陀羅、朅地洛迦、佉達羅、朅達洛迦佉提迦等,木名。譯曰山木、苦楝木、空破、紫橿木、毒樹刺等。慧琳音義二十五曰:「朅地羅,舊言佉陀羅。木名也。」玄應音義二十一曰:「擔山木,梵言朅達羅。舊言佉陀羅。南地多饒此木。」陀羅尼集經二曰:「佉陀羅木,唐云紫薑木也。」同十曰:「劫地羅木,此云紫檀木。」慧琳音義十五曰:「佉達羅,毒樹刺名。如此方皂莢之類。」俱舍光記十一曰:「朅地洛迦,印度樹名。此方南邊,亦有此樹,稱為擔木。山上寶樹,其形似彼,從樹為名。舊云佉陀羅木,訛也。」玄應音義二十四曰:「朅地洛迦,此云擔山木。」瑜伽略纂一曰:「七金山之第五也。朅達洛迦此云擔木,諸阿修羅以此木,擔須彌山,山有擔木,故以為名。」起世經一曰:「須彌下,其次有山,名佉提羅迦,高四萬二千由旬。」
波波
奔波忽擾之貌。六祖壇經曰:「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
Pāva,準陀所住之聚落名,譯曰罪惡。今之Padrama也。毘奈耶雜事三十七曰:「世尊告阿難陀曰:我今欲往波波聚落(波波,此云罪惡)。答曰:如是世尊。是時欲往俱尸那城,壯士生地,漸至波波邑。(中略)時此眾中有鍛師之子,名曰準陀,亦坐聽法。」
三末多
Sammata,劫初之王名。俱舍光記十二曰:「三末多,此云共許,眾人共許為好人也。」
十七清淨
與「十七種莊嚴」條同。
缽摩羅伽
譯曰赤光珠。見名義集三。
打眠衣
禪林之稱。禪僧之寢衣也。
觀智
觀見法之正智也。遊心法界記曰:「觀者觀智。」
烏瑟
烏瑟膩沙之略。
靜慮生
生靜慮也。見靜慮條。
放牛經
一卷,秦羅什譯。為增一阿含經放牛品之別譯。以放牛之十一法譬比丘之十一法。
無聞比丘
一向修禪而無正聞慧之比丘,所謂暗禪師是。如善星比丘,得第四禪定謂證涅槃,及其後退失四禪,撥無涅槃之法,謗阿羅漢尚有後身,墮於無間地獄,是曰無聞比丘。楞嚴經九曰:「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好輕清魔,入其心腑,自謂滿足更不求進。此等多作無聞比丘,疑謗後生,墮阿鼻地獄。」見善星條。
淨圓覺心
如來淨妙之圓覺心也。圓覺經曰:「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
貪見
十種見之一。貪著於自心順情之境生種種之妄見者。
須摩提女經
一卷,吳支謙譯。增一阿含須陀品第三十之別譯。
維摩詰
菩薩名。略云維摩。其義為淨名。淨者清淨無垢之謂。名者名聲遠布之謂。唐詩人王維字摩詰。即以此菩薩之名為其名字也。參照維摩條。
始終心要
一卷,唐荊溪述。明三諦為天然之性德,眾生迷於三諦而生三惑,依於三觀而破三惑,破三惑以成三智,依三智而證三德之心要始終。宋淨岳有科文,從義有註,各為一卷。
佛言量
又云聖教量。以佛之聖語為定量,而決是非也。
大乘結集
有數說。菩薩處胎經,佛滅後七日,大迦棄招集五百阿羅漢,令彼請十方佛世界諸阿羅漢,於閻浮提娑羅雙樹間,得八億四千阿羅漢眾。使阿難先分類菩薩藏,聲聞藏,戒律藏之三部,於其菩薩藏結集八藏云。菩薩處胎經出經品曰:「爾時佛取滅度已,經七日七夜。時大迦葉告五百阿羅漢,打揵稚集眾。(中略)集諸羅漢得八億八千眾,來集到忍界,聽受法言。(中略)使阿難昇七寶高座,迦葉告阿難言:佛所說法一言一字,汝慎勿使有缺漏。菩薩藏者集著一處,聲聞藏者亦集著一處,戒律藏者亦集著一處。(中略)最初出經,胎化藏為第一,中陰藏第二,摩訶衍方等第三,戒律藏第四,十住菩薩藏第五,雜藏第六,金剛藏第七,佛藏第八。是為釋迦文佛經法具足矣。」次依智度論則文殊彌勒等大菩薩將阿難於鐵圍山結集大乘三藏,謂之菩薩藏,或言小乘三藏於耆闍崛山(智度論之說)結集之。智度論百曰:「有人言:如摩訶迦葉,將諸比丘,在耆闍崛中,集三藏。佛滅度後,文殊師利,彌勒諸大菩薩,亦將阿難集是摩訶衍。」
虛空雲海明門
初地之菩薩得百法明門,二地以上各地十倍而至第十地。越之而至第十一地之佛果,則所得之明門,不可限量,故譬之為虛空與雲與海,而稱為虛空雲海明門。大疏七曰:「至十一地畔,於虛空雲海法明門中,一一皆見蓮華藏世界。」
三種外道
天台智者,於外道立三種。一佛法外外道,如九十六種之外道,佛法外之外道也。二附佛法外道,如小乘之犢子部及大乘之方廣道人,附託佛法而立邪計者。三學佛法成外道,謬解佛之教門,而陷於邪計者。見止觀十上。
四教四門
台家之四教配於四門也。四教儀四曰:「四教各明四門,雖俱得入道,然隨教立義,必應逐便。若三藏教之四門,雖俱得入道,而諸經論多用有門。通教之四門中雖俱得入道,而諸經論多用空門。別教之四門,雖俱得入道,而諸經論多用亦有亦空門。圓教之四門,雖俱得入道,而諸經論多用非有非空門。」
盂蘭經
盂蘭盆經之略。
瓦師
釋迦先世為瓦師,名大光明。智度論三曰:「釋迦文佛,先世作瓦師,名大光明。爾時有佛,名釋迦文。弟子名舍利弗,目犍連,阿難。佛與弟子,俱到瓦師舍一宿。爾時瓦師,布施草坐、燈明、石蜜漿、三事,供養佛及比丘僧,便發願言:我於當來老病死惱五惡之世作佛,如今佛,名釋迦文。我弟子名字,亦如今佛弟子。」
波羅頗莎羅
Prbhāvara,夜叉名,譯曰最光明。見孔雀王咒經上。
七處平滿相
如來三十二相之一。兩足下,兩手,兩肩及頂中之七處皆平滿端正也。
止觀宗
天台宗之異名。因彼宗以止觀行為本也。
舍利弗風熱
舍利弗為阿羅漢之聖者,尚不捨有漏之依身,故不能免風等之熱病。光明文句曰:「雖入有涅槃,猶有果身在,身子風熱,畢陵伽眼病。」
持金剛鋒菩薩
胎藏界曼荼羅金剛手院第一行第五位。密號曰迅利金剛。住於發心猛利之德。
地墨
大地為墨,以書文字之謂也。顯其量之多也。吽字義曰:「地墨四身,山毫三密。」
蘇摩
Soma,譯曰月。見孔雀王咒經下。
香油。
神酒。見甘露條附錄。
無上法王
如來之尊號。以如來於法得自在故也。圓覺經曰:「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智度論七曰:「佛為法王,菩薩為法將。」
息心
梵語沙門之古譯。見沙門條。
諾詎羅
尊者名,十六羅漢之一。
性相
性者法之自體,在內不可改易也。相者相貌,現於外可分別也。有為無為相對,則無為法為性,有為法為相。而有為無為皆有性相,自體云性,可識云相。智度論三十一曰:「性言其體,相言可識。」法華經方便品曰:「如是相,如是性。」涅槃經二曰:「汝今當觀諸行性相。」
逆觀
對順觀而云,逆次修觀也。例如觀十二因緣,不依無明,行,識,之次第,而觀老死,病,生,有也。即從果探因也。真言從諸法無因而觀,使歸於本不生,稱為逆觀旋轉。大日經疏第七曰:「若法無因,則諦不可得。若諦不可得,則自性鈍也。若是自性鈍,當知本性寂也。若本性寂,當知無相也。乃至若本不生,當知無因也。」
火狗
地獄中吐火迫害罪人之狗。楞嚴經八曰:「火蛇火狗。」
地壇
四輪壇之一。壇為四角,又有以土作者。見密門雜抄。
成佛塔
八塔之一。
十惱亂
修行安樂者應離十種之惱亂:一、豪勢,國王王子等也。二、邪人法,外道之法也。三、凶戲,凶惡之遊戲也。四、旃陀羅,從事屠殺等之賊種也。五、二乘,小心自調之行人也。六、不男,五種之不男,即不具人也。七、欲想,婬慾之情也。八、危害,獨入他人之家也。九、譏嫌,世人諱嫌所行也。十、畜養,畜養犬貓等之八不淨也。見法華玄義四之二。
法報化三身
大小乘通用之名目也。小乘以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品之功德為法身。以王宮所生相好之形為報身。以化獼猴鹿等為化身。若就大乘則即天台之法報應。又法相宗自性受用變化之三身也。
主首
禪林,監寺之異稱。見象器箋七。
摩訶羅伽
譯曰大臣。仁王經吉藏疏曰:「摩訶羅迦者,此翻大臣。」梵語雜名曰:「貴,摩訶剌伽。」梵⃞Mahārgha。
𑖦Ma,又作麼、摩、磨。悉曇體文三十五字中唇聲之第五。金剛頂經曰:「莽字門一切法吾我不可得故。」由Mamata(我)釋之,文殊問經曰:「稱莽字門時,是息憍慢聲。」大莊嚴經曰:「唱摩字時,出銷滅一切憍慢聲。」由Mada‑māna釋之。智度論曰:「若聞磨字,即知一切法離我所。磨磨迦羅(Mamakāra),秦言我所。」華嚴經曰:「唱麼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大日經九曰:「莽,無也。」同十曰:「莽,空也。」
十惡業道
十惡之業因,能通苦報,故云十惡業道。見善惡條。
大事因緣
一大事之因緣也。言佛出現於世而說法者,為因一大事之因緣也。云何為一大事?總言之。則轉迷開悟也。別論之。則法華為佛知見。涅槃為佛性。乃至無量壽經為往生極樂。法華經方便品曰:「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仁王經上曰:「大事因緣故即散百億種色華。」稱讚淨土經曰:「我觀如是利益安樂大事因緣說誠諦語。」天台仁王經疏上曰:「大事因緣為茲出世,顯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法華以佛知見為大事,涅槃以佛性為大事,維摩思益以不思議為大事,華嚴以法界為大事。今此般若以成佛因果為大事,名字雖別其義一。」
壞苦
三苦之一。身中之四大,互相侵,互相壞,為壞苦。又樂相壞時,生苦想,謂之壞苦。止觀七曰:「四大相侵,互相破壞,是名壞苦。」大乘義章三本曰:「從彼順緣離壞生惱,名為壞苦。」
出隊迦提
迦提者安居竟之月名。支那僧眾,夏安居畢,持花鳴鐃而行道曰出隊迦提。出隊者出眾隊之義。僧史略上曰:「又此土夏安居畢,僧眾持花執扇吹貝鳴鐃,引而雙行,謂之出隊迦提(取迦提月名也)。」暹羅於此月,國王整鹵簿詣諸寺,眾庶群參。謂之迦提。
寶雨經
十卷,唐達摩流支譯,一名顯授不退轉菩薩記。佛於伽耶山頂放光明,徧照十方,攝入面門,授記於月光天子,當於支那國作女王。東方蓮華眼佛世界止一切蓋菩薩來問一百一事,佛以十法答之。
度世品經
六卷,西晉竺法護譯。即華嚴經離世間品之異譯。度即離之義也。
火爐
又作火鑢。護摩壇也。大疏八曰:「凡火鑢,應當中胎。」見護摩壇條。
採菽氏
佛弟子目乾連之譯名。慧琳音義六曰:「採菽氏,古譯梵語云大目乾連,訛略不正。正梵語云摩訶沒特伽羅,唐云大採菽氏,俗云菉豆子,古仙人號也。目乾連是此仙種,亦名俱利迦Kulika,或名拘隸多,或云俱律陀,皆一人之號。」梵⃞Mahā Maudgalyāyana。
上堂牌
報上堂時日之揭示也。勅修清規上堂曰:「凡朔望侍者分附客頭行者必掛上堂牌以報眾。」
生死解脫
出離生死而入於涅槃也。
屠沽
屠,殺者。沽,賣者也。指下賤之人而言。元照之彌陀經疏曰:「此乃具縛凡夫,屠沽下類,剎那超越成佛之法也。」
財供養
三供養之一。以世間之財寶,供養諸佛菩薩也。
心念法
三種羯磨法之一。見羯磨條。
添品法華
添品妙法蓮華經之略。
那連耶舍
那連提黎耶舍之略。
三佛菩提
一應化佛菩提,於應當現之所,隨即示現,謂出釋氏宮去迦耶城不遠,坐菩提樹下金剛道場得無上菩提也。二報佛菩提,十地圓滿,得真常之涅槃。如法華經壽量品所謂「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劫」是也。三法佛菩提,如來藏性本來清淨,眾生界即涅槃界也。經所謂「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不如三界,見於三界」是也。見法華論,法華玄義十、法華文句九。
法報化三身之佛果也。菩提以佛果而名。法華論曰:「示現三種佛菩提:一者應化佛菩提,隨所應見而為示現故。(中略)二者報佛菩提,下地行滿足得常涅槃證故。(中略)三者法佛菩提,謂如來藏性涅槃常恒清涼不變故。」安樂集上曰:「菩提有三種:一者法身菩提。二者報身菩提。三者化身菩提。」
廓然無聖
廓然而無聖諦之意。景德傳燈錄第三菩提達磨條曰:「帝又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師曰:廓然無聖。」此一句古來稱為禪之樞機,雜透難解之極則。見碧巖錄(第一則),從容錄(第二則)。
下品中生
同上經曰:「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中略)遇善知識,以大慈悲為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中略)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
佉闍尼
又作佉陀尼,食物種類名。見珂但尼條。
真言秘宗
又曰真言密宗。真言秘密之宗教也。所謂真言宗是。
憐愍
謂矜卹也。漢書,哀夫老眊孤寡鰥獨,或匱於衣食,甚憐愍焉。
首陀婆
五淨天也。見首陀娑婆條。
自性行
四種性行之一。
柱塔
見塔條。
至那羅闍弗咀羅
Cinarājaputra,譯曰漢王子,梨也。見西域記四。
火版
掛於庫司之灶上,及飯熟,飯頭打之三下,則火頭滅火。故名火版。大眾聞此音。止坐禪而歸寮。見象器箋十八。
閻摩羅
閻摩羅社之略。見琰魔條。
上衍
衍者梵語摩訶衍之衍。乘之義也。今成梵漢雙舉之語,謂為上衍,即上乘之義也。淨土論註上曰:「此無量壽經優婆提舍,蓋上衍之極致,不退之風航者也。」
悉檀
Siddhānta,又作悉談。智度論說四悉曇,悉曇者同於悉談。悉檀,成就之義也。然古師或譯曰宗或譯曰理,又有譯為成者。獨南岳以悉為漢語,檀為梵語,施之義。見四悉檀條。
差摩竭經
Sumāgadhā‑sūtra,菩薩生地經之異名。
摩達國王經
一卷,劉宋沮渠京聲譯。有羅漢比丘,以宿業故,養視官馬。七日後,現神通化王,使歸於佛。
解境十佛
華嚴宗以真實之智解見法界時,立為萬有無非皆佛,分之為十種:眾生身,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辟支佛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是也。
惟儼
山西絳州人,姓韓氏,十七歲出家。博通經論,嚴持戒律。一日自歎曰:大丈夫當離法自淨,誰能屑屑行細事。即詣石頭希遷室,次參馬祖道一,言下契悟,侍奉三年。後還石頭,為其法嗣。年八十四寂。勅諡弘道大師。見傳燈錄十四,傳法正宗記七。
地塵
大地作微塵也。以譬數量之多。釋門正統四曰:「說釋尊長壽,雖山斤海滴地塵空界亦不可比。」
真言秘密
真言為如來三秘密之隨一語秘密,故云真言秘密。秘密者,非言秘不示人也,謂法佛之三業幽奧深妙,非等覺之菩薩,不能窺知之,故云秘密。又在凡夫,為迷情隱覆,不能發願,故云秘密。
堂頭
禪林之稱,方丈之異名,住持人之居處也。因而住持云堂頭和尚。
四阿闍梨
密法傳授之阿闍梨有四種。見阿闍梨條。
毘舍耶
Vijaya,又作微舍耶,毘社耶。見微誓耶條。
使
煩惱之異名也。就喻以名煩惱。世之公使隨逐罪人而繫縛之,煩惱亦隨逐行人。繫縛三界使不出離,故名使。又使者驅役之義,煩惱能驅役人,故謂之使。大乘義章六曰:「使者如地論說,隨逐繫縛義名之為使。蓋乃就喻以名煩惱,如世公使隨逐罪人得便繫縛。煩惱亦然,久隨行人,繫縛三有,不令出離,故名為使。毘曇成實亦同此說。故雜心云:使之隨逐如空行影。成實說言:使之隨逐如母之隨子。此等皆隨逐之義也。有人釋言:驅役名使,於義無爽。但非經論名義。」法界次第上之上曰:「使以驅役為義,能驅役行者心神流轉三界。」
上衣
又云大衣。二十五條之鬱多羅僧衣也。法華文句十四曰:「言上衣者即大衣也。」
無所有菩薩經
四卷,隋闍那崛多譯。無所有菩薩於佛前隱身不現,種種問法,使怨信佛之神通。次為女現身,使得成男。佛為波斯匿王說此菩薩之大方便力。
定性喜樂地
三界九地之一。色界之第二禪天也。此地之天之眾生,住於勝妙之禪定,由禪定生心識之喜樂,故名定性喜樂地。
住持三寶
六種三寶之一,久住於世保持佛法之三寶也。木佛畫像,住持之佛寶也;住持三藏經典之法寶也;剃髮染衣之比丘僧,住持之僧寶也。見義林章六本。
近住女
在家受八戒之女子也。
鹽天
Yāmā,又作焰天,炎天,夜摩,須夜摩,焰摩。譯曰妙善,善時分。欲界之第三重天也。可洪音義一曰:「鹽天,或云炎天,或云焰天,或云夜摩。智度論云:須夜摩,秦言妙善,大般若經云善時分。」見焰摩天條。
素嚩哩拏
Suvarṇa,又作蘇伐羅,修跋拏,譯曰金。梵語雜名曰:「金,梵語素嚩哩拏。」名義集三曰:「蘇伐羅,或云修跋摩此云金。」
心喜瑞
法華六瑞之一。
觀想
想浮於心也。觀無量壽經曰:「名見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是為普觀想。」安像三昧儀軌經曰:「一心觀想如來一切圓滿之相。」
經生聖者
謂在預流等聖位,經欲界或色界之多生,而後般涅槃者。其中經欲界生之聖者,必不往生於色無色界。證得不還果已,定於現身般涅槃。此以彼聖者,既厭欲界之苦,深恐生於上界,猶有長時之苦,同於欲界故也。經色界生之聖者,於色界無苦,隨而有以厭心劣而上生於無色界之義。大毘婆沙論五十三問答欲界經生之聖者,生於上二界否?評家云:定無復生於上二界者。俱舍論二十四曰:「已經欲界生者,及已從此往上界生諸聖,必無練根並退。」是由凡經生之聖者,不惟習根極為成熟,又得殊勝之所依止也。並見俱舍光記二十四,寶疏二十四等。
三獸渡河
婆沙論。三獸渡河。兔浮水上。馬及一半。象窮底。喻菩薩緣覺聲聞。所得有淺深也。說見三獸項。
地客
禪林耕寺領之田地者。
般遮越師
見般遮于瑟條。
消滅
惡事苦惱之消滅也。法華經藥王品曰:「病即消滅。」
大天三種無間
婆沙論九十九曰:「昔末土羅國有一商,聘妻生一男兒,字大天。商主往他國,久不還,其母與其子有染。後聞父還,與母設計殺父,是第一無間業也。事恐靈,與母逃於摩竭陀國華氏城,彼後遇在本國供養之羅漢,復恐事彰,而殺羅漢,是第二無間業也。其後,母通於他人,大天怒,殺母,是第三無業間也。」案此事或出於後世之偽造。
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
四卷,唐金剛智譯。說金剛界九會曼陀羅中,成身會,羯磨會,三昧耶會,供養會之四會。常略名略出經。
愚法二乘
與愚法同。見愚法條。
中尊
諸尊中位於中央之尊體也。如五大明王之中尊為不動明王。三尊佛之中尊為阿彌陀如來。八葉之中尊為胎藏界之大日如來。五智如來之中尊為金剛界之大日如來也。
聖緣
聖道之助緣也。止觀十曰:「若前世,外有鬼緣,鬼則加之,發鬼禪鬼見。外有聖緣,聖人加之,發正禪見也。」
大慈恩寺
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皇太子治,為文德皇后於長安創大慈恩寺,高宗永徽三年,玄奘三藏奏請建大塔,奉安西來之經論梵本佛舍利,塔高二百尺。見稽古史略三。
一切義成
又謂之一切義成就。悉達太子之譯名。西域記七曰:「薩婆曷剌他悉達,唐言一切義成,舊言悉達,訛也。」是世尊之幼名。華嚴經十二曰:「如來於四天下中或名一切義成,或名釋迦牟尼。」金剛頂經說此菩薩五相成佛之相。見釋迦條。
牟娑羅
Musāragalva,又作牟娑洛,具名牟娑洛揭婆。譯曰馬腦。又作曰車渠。玄應音義二十一曰:「牟娑洛揭婆,或言目娑囉伽羅婆,此云碼瑙,經論中或云車渠也。」同二十二曰:「牟娑羅,或作謨薩羅,或作摩沙羅,亦作目娑羅,梵言訛轉也。此云馬腦,案此寶或色如馬腦,因此以為名也。」同二十三曰:「牟娑羅寶,亦名摩娑羅,是紺色寶也。」法華玄贊二曰:「車渠,梵云牟娑羅揭婆,青白間色。」慧苑音義下曰:「牟薩羅,或云牟娑羅,此云紫色寶。」
五番相對
淨土宗判正行與雜行之得失者。選擇本願念佛集卷上,所謂「正雜二行,有五番相對:一親疏對,二近遠對,三有間無間對,四不回向回向對,五純雜對。」是也。親疏對者,修正行者,其行體繫在彌陀,與彼佛甚親昵,彼此三業,互不捨離,故名為親,修雜行者,其行體不繫於彌陀,彼此三業,互相捨離,其關係疎漫,故名為疎。近遠對者,修正行者,願見彌陀,佛即應念現在目前,與彼佛甚鄰近,故名為近,修雜行者,不願見佛,佛不現目前,其關係隔遠,故名為遠。無間有間對者,修正行者,常憶念彌陀而無間斷,故名無間,修雜行者,憶念不相續,故名有間。不回向回向者,修正行者,從不別用回向,而以名號之行體,有願行具足之義,自然為往生之業,故名不回向,修雜行者,必用回向之時。為往生之因,若不用回向,則不為往生之因,故名回向。純雜對者,正行純為極樂之行,故名為純,雜行行體,種種雜多,果報亦汎通於人天三乘及十方淨土等,故名為雜。
寶處三昧
釋迦世尊之三昧也,世尊住此三昧而化現天部八部第三院之諸眾,施與功德之寶財於一切,故名寶處三昧。大日經疏十曰:「次釋迦入於寶處三昧,寶從彼出,名為寶處。(中略)佛入此三昧已,從其面門出種種光。光中現此真言,乃至普徧一切佛剎。」同義釋七曰:「已上皆是釋迦眷屬,寶三昧中一種法界門。」
俱毘藍
釋迦生處之城名。見迦毘羅條。
禪者
習禪法者。
釋侶
釋門之徒侶。謂佛弟子也。行事鈔下三曰:「沙門釋侶,三界之賓。」
摩梨尼
Malini,王女名。譯曰小鬘。見本行集經三十六。
兜率
天名。舊作兜率、兜率陀、兜率哆、兜術等、新作都史多、覩史多、鬥瑟哆、珊覩史多等。譯曰上足、妙足、知足、喜足等。欲界之天處,在夜摩天與樂變化天之中間,下當第四重,分天處內處之二,其內院為彌勒菩薩之淨土,外院則天眾之欲樂處也。四阿含暮抄下曰:「兜率陀,此云上足天。」西域記三曰:「覩史多天,舊曰兜率佗,又曰兜術他,訛也。」玄應音義十八曰:「兜率哆,或作兜駛多,或言兜率陀,皆訛也。正言覩史多,此云知足天,亦云妙足也。」可洪音義一曰:「⿰冉寸兜率陀,上所奸反。大般若作珊覩史多。勝天王經作⿰冉冉兜術率陀。應和尚音義作䏥兜,並先安反。此云正喜。人云正知足也。」佛地論五曰:「覩史多天。後身菩薩,於中教化,多修喜足,故名喜足。」俱舍寶疏八曰:「覩史多,此云喜足。於五欲樂生喜足心故。舊云知足。」瑜伽略纂二曰:「都史多,名知足,受樂知足故。」法華經勸發品曰:「若有人受持讀誦,解其義趣。是人命終。(中略)即往兜率天上,彌勒菩薩所。」梵Tuṣita。
殑耆羅
比丘名。俱舍寶疏五曰:「殑耆是河神名,羅名攝受。父母憐子與字,立名殑耆攝受。女聲呼名耆,男聲呼為伽。」梵⃞Gaṅgilaya。
惟則
永安(現江西廬陵縣)人,號天如。中峰明本之法嗣,屬於虎丘之門派。元至元中,住蘇州師子林,撰楞嚴會解,後造楞嚴經圓通疏。凡十卷。此外有禪宗語錄,淨土或問:十法界圖說等。年壽並缺。見續稽古略一,五燈會元二十二。
降魔利劍
不動明王等所持之刀劍也。是為降伏惡魔之利劍。
延壽堂
又作省行堂,涅槃堂等。置必死之病人處。釋氏要覽下曰:「西域傳云:祇桓西北角,日光沒處,為無常院。若有病者,當安其中。意為凡人內心貪著房舍衣鉢道具,生戀著心無厭背故。制此堂,令聞名見題,悟一切法無有常故。今稱延壽堂涅槃堂者,皆後人隨情愛名之也。」象器箋二曰:「禪林寶訓音義云:延壽堂撫安老病之所也。古者叢林老僧,送安樂堂,病者送延壽堂也,又今涅槃堂是也。」
方所
方角與所處也。法華經曰:「善應諸方所。」
覆面
覆口之布帛也。瞿醯經下曰:「持誦新帛繫其面門。」餘軌謂之淨帛。
九解脫道
三界有九地,九地一一有見惑修惑,其修惑每一地分九品,以先斷麤大而次第斷微細者為法。而斷一品之修惑每有無間道解脫道之二節,正斷惑之位,謂之無間道,既斷惑已,而得解脫之位,謂之解脫道。因之而對於修惑每一地有九無間九解脫之十八節(又云十八心),見大藏法數五十。參照九無間道條。
中峰
元天目山之普應國師。名明本,號中峰,錢塘人。自幼切求佛法,晝夜勵精。後參天目山高峰妙和尚,大悟徹底。說法無礙,著書若干。仁宗聞而聘之,不至。製金文之伽梨衣贈之,并賜號佛日廣慧普應國師。至元三年寂,壽六十一。有廣錄三十卷行于世。見中峰和尚行錄。
拘蠶
花名。諸經作優曇。見可洪音義二。梵Kutsa。
供養如意願
指四十八願中,第二十四願而言:與供具如意願同。
華嚴圓教說諸法之數量,總以十。以此現其圓滿無盡故也。探玄記三曰:「但此經所明皆應十種,以顯無盡故。設有七八十二等數,皆是增減云十。」演密鈔五曰:「十數表圓,以彰無盡。」
靈界
亡魂所住之世界也。焰羅王供行法次第曰:「一切冥官冥道僧尼靈界。」
摩頭羅瑟質
兒名。譯曰蜜勝。賢愚經十二曰:「摩頭羅瑟質,晉言蜜勝。」其初生之日,蜜為瑞應,故名。
學人
學道之人也。菩薩瓔珞經曰:「佛子莊嚴二種法身,是人名學行人。」
生死即涅槃
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是大乘之通談也。然諸教各異其即之義。見即條及煩惱即菩提條。大集經九十曰:「常行生死即涅槃,於諸欲中實無染。」
著語
著於古則公案句下之短評也。
室羅末尼羅
Śrāmanera,譯曰求寂。見沙彌條。
耆婆林
翻梵語九曰:「嗜婆林,譯曰命,林名也。」
等一切諸佛
十迴向之第三位。見十迴向條。
陽燄
大乘十喻之一、又作颺燄,或單曰燄,又曰陽光。莊子所謂「野馬塵埃」是也。謂春初之原野日光映浮塵而四散者也。渴鹿見之以為水,走而趣之。維摩經方便品曰:「是身如燄,從渴愛生。」同註曰:「渴見陽燄,惑以為水。」楞伽經二曰:「譬如群鹿,為渴所逼,見春時燄,而作水想。迷亂馳趣,不知非水。」智度論六曰:「如燄者,以日光風動塵故,曠野中如野馬,無智人初見謂為水。」維摩經慧遠疏曰:「陽燄浮動,相似野馬。」止觀一上曰:「集既即空,不應如彼渴鹿,馳逐颺燄。」
九句因
因有九句之意。謂因於宗同品及宗異品,以關係之有無,而判其正不,有九種之別也:一同品有異品有,二同品有異品非有,三同品有異品有非有,四同品非有異品有,五同品非有異品非有,六同品非有異品有非有,七同品有非有異品有,八同品有非有異品非有,九同品有非有異品有非有。因明正理門論曰:「宗法於同品,謂有非有俱。於異品各三,有非有及二。」是也。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上末釋之,謂「宗法云者,言為宗之法,即因是也。於同品,為宗同品。體即為同喻,言能立之因,於同品喻,成其三種:一有,二非有,三亦有亦非有也,於彼名為俱。此三種之因,於宗異品異法喻上,亦各有三:一有,二非有,三亦有亦非有也。於彼名為及二者。且同品有而為異品之三者:謂因於同品有,於異品亦有;於同品有,於異品為非有;於同品有,於異品為有非有也。如是因於同品非有,於異品亦有三:於同品有非有,於異品亦有三;故成九句」云。是即於同品為有,於異品有為有、為非有、為有非有;於同品為非有,於異品有為有、為非有、為有非有;又於同品為有非有,於異品亦有為有、為非有、為有非有;故成九句也。蓋因原為成宗者,故必以於宗同品有關係,於宗異品無關係為法。今九句之中有全分關係者,名為有;不有全分關係者,名為非有;一分關係一分不關係者,名為有非有;因之一三五七九之五句,即成不定之過;四與六,成相違之過;惟二與八,得為無過之因也。
賢現普賢
見普賢條附錄。
鵂鶹
又作休留。梟鴟之類。畫間不能見者。莊子秋水篇曰:「鴟鵂,夜攝蚤察見毫末,晝出瞑目,而不見丘山。」梵Ulūka。
大威燈光仙人問經
一卷,隋闍那崛多譯。大威燈光仙人問疑。佛為決疑。遂發大願,求一切智。一切仙人亦然。佛悉授菩提之記。
轉變秘密
見四種秘密條。
唄匿之略。梵音之歌詠也。見唄匿條。
飛仙
飛行空中之仙人也。楞嚴經八曰:「情少想多,輕舉非遠,即為飛仙大力鬼王,(中略)地行羅剎。」
觀門十法界
天台正修止觀之法於所觀立十境為十法界:一、陰界入法界,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之諸法悉為中道不可思議之法界也。二、煩惱法界,如無行經說貪欲即是道,維摩經說行於非道,通達佛道煩惱即不可思議之法界也。三、病患法界,如維摩之託疾,雙林之現病,病患即不可思議法界也。四、業相法界,如法華說深達罪福相,罪福之諸業即不可思議之法界也。五、魔事法界,如首楞嚴經說魔界如,佛界如,一如無二如,魔事即不可思議之法界也。六、禪定法界,如首楞嚴說不昧不亂,入王三昧禪定,即不可思議之法界也。七、諸見法界,如維摩經說以邪相入正相,於諸見不動而修三十七品,諸見即不可思議之法界也。八、增上慢法界,還是煩惱,如前之煩惱法界諸見法界之例可知。九、二乘法界,智者即二乘之空而觀為不空,達於中道,是二乘不可思議之法界也。十,菩薩法界,底惡之生死(第八境),下劣之小乘(第九境),尚即是法界,菩薩之法寧非佛道,則知菩薩之境即不可思議之法界也。見止觀五。
和須吉
Vāsuki,龍王名。譯為九頭龍。法華光宅疏一曰:「和須吉者,譯為多頭,即九頭龍王也。」法華玄贊二曰:「和須吉者,此云九頭,繞妙高食細龍之類也。」慧琳音義二十六曰:「和須吉,或云筏蘇枳,此云九頭。」
一品經
經之全部有由多品合成者。分一品而書寫之,名曰一品經。各經均可書寫其一品。而其例則由書寫供養法華經為始。
五三八二
法相宗所立。謂相名等五法,徧計所執性等三性,眼等八識。我空法空二無我也。楞伽經一曰:「於五法,自性,識,二種無我究竟通達。」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二卷,梁曼陀羅仙譯,與僧伽婆羅譯之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同本先出,所謂文殊般若是也。
尊勝經
尊勝陀羅尼經之略名。
八種法
一、三三味,二、四禪定,三、四無量心,四、四無色定,五、八背捨,六、八勝處,七、九次第定,八、十一切處,合為五十法。
底哩三昧耶
Trisamaya,底哩者,三之義。佛部金剛部蓮華部三種之三昧耶也。希麟音義五曰:「底哩,此云三,謂此經中說三種三昧,即金剛蓮華佛部是也。
花藥欄
檀芍藥牡丹等花卉以竹木圍其四周者。碧嚴三十九則曰:「僧問雲門,如何是清淨法身?門云:花藥欄。」參照雲門條。
平等教
唐初印法師所立二教之一。盧舍那所說之華嚴經也。非逐眾生之機委曲說權實之法,乃稱於法性之理,頓說平等一實之理,故名平等教。
三種知識
見善知識條。
八萬四千煩惱
同於八萬四千塵勞。
鈴菩薩
金剛鈴菩薩之略。金剛界四攝菩薩之一。
印手菩薩
晉道安之名號。佛祖通載七曰:「安左臂有肉,方寸許,隆起如印,時號印手菩薩。」廣弘明集二十曰:「或稱印手,高坐擅名。」案維摩經之列眾,有寶印手菩薩。
造立形像福報經
一卷,失譯,與佛說作佛形像經同本異譯。佛在拘羅瞿國為優填王說。
功德叢林
名禪法。又名禪院。宋高僧傳十二慶諸傳曰:「南方謂之叢林者,翻禪那為功德叢林也。」
印紙
禪林以小紙片朱印其寺號,謂之印紙。見象器箋十六。
印與紙也。
殑伽
又云強伽、弶伽、恒伽、恒架Gaṅgā,譯日天堂來,以其原從高處神堂而來也。印度東北之大河名。為印度三大河之一、發源於雪山之南部,合大小無數之支流而東南奔流五百里,與蒲拉買普篤羅河共流入印度洋,其流域一帶之地,即所謂恒河之平原,四境開闊,交通八達,且地味極為豐饒,故古來起於印度之幾多君主,其都城皆以此川流而定,數千年來印度文明之中心也。佛教勿論,即其他之宗教與哲學,亦起於此流域。因此印度人視此河極為神聖,遂至以河名直為神名。西域記一曰:「殑伽河,舊曰恒河,又曰恒伽,訛也。」玄應音義八曰:「強伽,舊名恒河是也。亦名殑伽,從阿耨大池東面象口流出,入東海,其砂細與水同流也。」此所以經中有恒河沙數諸佛之譬喻語也。同二十四曰:「殑伽河,諸經論中或作恒河,或言恒伽河,亦云恒迦河,或作強伽河,皆訛也。此河從無熱惱池東面象口而出,流入東海。舊譯云天堂來,以彼外書云本入摩醯首羅天頂從耳中出流在地上,以天化身在雪山頂故作是說。見從高處而來,故云天堂來也。」俱舍光記五曰:「殑耆,是河神名。若女聲中呼名殑耆,若男聲中呼名殑伽,舊曰恆河,訛也。」可洪音義一曰:「恒伽,大般若經作殑伽天女是也。」此所以以其河水為神聖,而生浴於此水者,得去一切罪污之思想也。藥師本願經作「弶伽」。
富那奇
餓鬼名。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時尊者目連見一餓鬼,身如燋柱,腹如大山,咽如細針,呻吟大喚,馳走四方,求索尿屎以為飲食。目連詣佛所問之,佛曰:此賢劫中舍衛城有長者,壓甘蔗汁而致大富,時有辟支佛患渴病,詣長者家乞甘蔗汁,長者心生歡喜,告其婦富那奇曰:我有急緣欲出,汝在後取甘蔗汁施辟支佛。夫出,婦取辟支佛鉢於屏處小便鉢中,以甘蔗汁覆其上,與辟支佛,佛受已,知非是,投棄於地,空鉢而還。彼婦命終,墮餓鬼中常為饑渴逼卻,即今富那奇餓鬼是也。見百緣經五。
Pūrṇeccha,比丘名。放鉢國長者曇摩羨Dharmasena,此譯法軍,有二子,兄名羨那,此譯軍。弟名富那奇,此譯滿願。後出家證阿羅漢,化兄羨那,令造旃檀堂請佛。各持香爐,登高樓,遙望祇洹,燒香歸命,念佛及聖僧。香煙乘空至佛頂上,為一煙蓋。佛知之,即語神足比丘同往。見賢愚經六。
黃金宅
伽藍之總名,取須達長者以黃金布地,買地建祇園精舍之故事也。見祇園精舍條。祖英集曰:「巖東高鎖黃金宅。」祖庭事苑三曰:「黃金宅,僧藍之總名也。」
勝論宗
又譯曰衛世師Vaiśeṣika勝論。印度六派哲學之一。為嘔露迦仙Ulūka(一名迦那陀Kaṇāda)所始稱。分析宇宙萬有為空間的之唯物的多元論也。別為六種,謂之六句義。實Dravya為本體。德Guna為屬性。業Karman為作用。同Sāmānya為共通性。異Viśeṣa和合Samavāya為物物間之固有性。第五之異,別為異,有能,無能,俱分之四。別立無說合為十句義,此乃慧月所立,較之數論稍後,百論疏中曰:「既在僧佉後出見一宗有過。是故立論名衛世師。」就所論而言。四宗論曰:「迦那陀外道論師言。一切法異者,我與覺異,以說異法故。此是我,此是覺,如白氎。此是白,此是氎故。」
密場
密教之學場也。
閑居十德
無男女境無愛欲心,無雜言緣無妄語愆,無敵對人無鬥諍畏,無是非友無讚毀誤,無見人失無談他過,無隨逐屬無眷屬嗜,無對面人無禮儀煩,無來臨客無饗應營,無交眾情無好衣望,獨修妙行更無他妨。
舉似
以物示人也。臨濟錄曰:「樂普回舉似師。」
台岳
天台山也。
進具
年滿二十由沙彌進而受比丘之具足戒也。
提多羅吒
Dhṛtarāṣṭra,四天王之一、持國天也。見四天王條。
小開靜
詳見開靜條。
富那奢
又作富那夜奢Puṇyayaśas,脅尊者之弟子,馬鳴之師也。見付法藏傳五。
捨筏
正法譬之筏,教佛筏之應捨,言正法尚應捨,況非法乎。釋門歸敬儀中曰:「經有捨筏之喻。」見筏喻條。
優填王
Udayana,舊稱優填,于闐。新稱優陀延,鄔陀衍那,嗢陀演那伐蹉。拘睒彌國王名。譯曰出愛。西域記五曰:「鄔陀衍那王,唐言出愛,舊云優填王,訛也。」釋迦方誌上曰:「鄔陀衍那王,古優陀延也,唐云出愛。」瑜伽略纂十六曰:「云出愛王者,即舊言優填王也,正本音言嗢陀演那(此云出)伐蹉(此云愛)揭剌闍(此云王),云優填者,訛也。」心地觀經一曰:「于闐王。」
迦拘婆
樹名。譯曰峰。見本行集經四十一。
戒果因緣經
鼻奈耶之異名。
前三三
無著禪師與文殊問答之語。見無著條。
八寒冰地獄
同於八寒地獄。
阿闍婆羅
水名。見因果經四,翻梵語九。
照鏡
在戒法,為自己之相好而觀鏡,為越毘尼。病新癒後,或新剃髮時,又顏面生瘡時,始得照鏡。
逆謗
五逆罪者與誹謗正法者。無量壽經上曰:「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乞丐
貧困乞物於人者。丐亦乞也。無量壽經下曰:「乞丐孤獨。」
神境智證通
五通六通十通之一。見通條。
傳燈阿闍梨
傳法阿闍梨之異名。
痴定
有禪定而無智心者。觀音玄義上曰:「若定而無慧者,此定名痴定,譬如盲兒騎轄馬,必墮坑落塹而無疑也。」
心無畏故
大日經曰:「心無畏故,能究竟淨菩提心。」行者觀心月,泰然無所畏懼,謂之心無畏。以心無畏之故,得淨究竟圓明之菩提心也。
眾生緣慈
三慈之一。見慈悲條。
意密
三密之一。見三密條。
陀羅那
Dharana,夜叉名。譯曰持。見孔雀王咒經上。
見道
三道之一。初生無漏智照見真諦理之位也。道者道路之義,學人進取之道路也。積三賢四善根之加行而生於世第一法無間之無漏真智也。又大乘之菩薩於初僧祇之終,終四善根之加行,而頓斷分別起之煩惱所智二障,謂之見道。於其時之無漏智,小乘俱舍宗有八忍,八智之十六心:一苦法智忍,斷欲界苦諦下見惑之智也。二苦法智,斷苦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也。三集法智忍,斷欲界集諦下見惑之智也。四集法智,斷集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也。五滅法智忍,斷欲界滅諦下見惑之智也。六滅法智,斷滅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也。七道法智忍,斷欲界道諦下見惑之智也。八道法智,斷道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也。九苦類智忍,斷上二界苦諦下見惑之智也。十苦類智,斷苦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也。十一集類智忍,斷上二界集諦下見惑之智也。十二集類智,斷集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也。十三滅類智忍,斷上二界滅諦下見惑之智也。十四滅類智,斷滅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也。十五道類智忍,斷上二界道諦下見惑之智也。十六道類智,斷道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也(忍者忍許之義,為信忍真理不起惑之位,故以之為斷道。智者決定之義,為離惑已,正決定理之位,故以之為證道。欲界謂為法者,以此為現前所見之法故也。上二界謂為欲者,以其為欲界比類之法故也)。此十六心中,前十五心為見道,最後道類智之一心攝於修道也。又小乘之成實宗,不別觀四諦之行相,唯以空觀無量剎那相續斷三界之見惑,是名無相行,為見道也。若依大乘法相宗,則斷證之真見道,立為一心,此十六心為真見道已後之相見道。俱舍論二十三曰:「見道者,苦法智忍為初,道類智忍為後。其中總有十五剎那,皆見道所攝,未見見諦故。至第十六道類智時,無一諦理未見。今見如習曾見,故修道攝。」大乘義章十七本曰:「入聖之初,於四真諦推求明白名為見道。(中略)若依成實,入無相位名為見道。故彼論言,信法人,入見諦道,名無相行。世第一後須陀果前,空觀無間名無相行。若依毘曇,苦忍已去十五心頃,名為見道。(中略)十六中前十五心,是須陀向,判為見道。末後一心是須陀果,見道不收。」又曰:「依成實宗見道之中有無量心,故彼文言,以無量心斷諸煩惱中非八非九。言非八者,說見道中有無量心,相續斷惑,破阿毘曇定說八忍。言非九者,說修道中有無量心,破阿毗曇於一一地定九無礙(即九解脫)。彼宗觀有,有局別見易明故。何故成實說無量心?彼宗教空,空無分限,見難分故。」(己上小乘)。唯識論九曰:「加行無間,此智生時體會真如名通達位,初見理故亦名見道。」唯識述記十本曰:「見道者,唯在初地初入地心。」
永生
謂涅槃也。涅槃為不生之法,故不滅。取不滅之義,而曰永生。又謂彌陀之淨土。生於淨土,則悉為無量壽,故曰永生。問:既有生,何無滅?答曰:淨土之生,生即無生也,生已,即證無生之理故,永生不滅也。無量壽經下曰:「度世長壽泥洹之道。」又曰:「可獲極長生壽,樂無有極。」觀經玄義分曰:「開示長劫之苦因,悟入永生之樂果。」
緣生論
一卷,聖者鬱楞迦造。明十二因緣之義者。隋達摩笈多譯。
片禪
少許之禪定也。止觀七曰:「那得薄證片禪即以為喜。」
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一卷,趙宋施護釋。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同本。有序及流通,般若之智生諸佛,故稱為聖佛母。
四天王天
即四天王所居之天也。
憂婆唎馱夜
譯曰小心法。見陀羅尼集經二。
若那
見惹那條。
六根淨
六根清淨之略。
學侶
有學問之僧侶。
跋闍子比丘
Vṛjiputrabhikṣu,毘舍離跋闍之出家人也。此地之僧。於佛滅後百年,起十事之非法。長老耶舍陀比丘因此集七百賢聖於毘舍離城,起第二結集。
奈利
與泥梨同。見泥梨條。
達磨多羅禪經
二卷,東晉佛陀跋陀羅譯。說小乘之禪法。
五種藏
佛性論二謂真性有五藏之義:一、如來藏,自性是藏之義,以一切諸法,不出如來之自性故。二、正法藏,因是藏之義,以一切聖人四念處等之正法皆取此性為境故。三、法身藏,至得是藏之義,以一切聖人信樂此佛性故,使聖人得法身之果德故。四、出世藏,真實是藏之義,以此佛性離世間法一切之過失而真實不壞故。五、自性清淨藏,秘密是藏之義,若一切法隨順此佛性,則名為內,是正而非邪,即為清淨。若諸法違逆此理則名為外,是邪而非正,名為染濁故。
勝鬘經列五藏:一、如來藏,二、法界藏,三、法身藏,四、出世間上上藏,五、自性清淨藏。此中所謂法界藏者,論之正法藏也。法界為生正法之因,故名法界藏。亦名正法藏。故佛性論中引今之勝鬘經曰:「故勝鬘經言:世尊!佛性者,是如來藏、是正法藏、是法身藏、是出世藏、是自性清淨藏,由說此五藏義故,如意功德而得顯現。」已上五藏之義,梁之攝論釋說之,華嚴演義鈔十三引之。與法界之五義相同。見法界條。
諸法無行經
二卷,秦羅什譯。說諸法實相,無善惡之行。
火災
劫末所起大三災之第一。俱舍論十二曰:「唯器世間空曠而住。(中略)於中漸有七日輪現,諸海乾渴,眾山洞然,洲渚三輪,並從焚燎,風吹猛焰,燒上天宮乃至梵宮,無遺灰燼。」是為壞劫之終。
五種不女
五種不男之外,有五種不女:一螺,二筋,三鼓,四角,五脈。見大藏法數三十二。
賓頭盧住處
雜阿含二十三曰:「時王(阿育王也)白尊者曰:尊者今住在何處?尊者答王曰:在於北山,山名犍陀摩羅,共諸同梵行僧。」請賓頭盧經曰:「請時於靜處燒香禮拜,向天竺摩梨山至心稱名言。」(云云)。
大圓鏡智觀
如許多圓鏡相對,影子彼此相入。為佛身與我,入我我入之觀法。即大圓鏡智之相也。三摩地軌曰:「知身與尊無有二,色相威儀皆與等,眾會眷屬自圍繞住圓寂大鏡智。」
不但中
觀空假之外有不二之中,謂之但中。別教之中觀也。觀即空即假即中,收空假而為中,謂之不但中。圓教之中觀也。
合下
即時即刻之意。與直下同義。佛果圜悟真覺禪師心要上所謂:「初祖達磨到梁見武帝,合下用只個頭上一著子。」碧巖集所謂:「這僧知投子實頭,合下做個圈繢子。」即其例也。
台密
日本天台宗所傳之密教也。
娑婆草
或云婆婆草。此草甚柔軟,翻云膩。
流沙
蒙古之大沙漠也。西域記十二曰:「從此東行入大流沙,沙則流漫,集散隨風。人行無迹,遂多迷路,四達茫茫莫知所指。是以往來者聚遺骸以記之。」尚書禹頁曰:「東漸於海,西被于流沙。」
五種般
又曰五種不還,五種那含。見不還條。
缺漏
戒如堤防,以防比丘之過,因而不守戒謂為缺。因不守戒而過失漏於外謂為漏。法華經方便品曰:「於戒有缺漏。」
煩惱濁
五濁之一。見五濁條。
上足
高弟也。佛本行集經九曰:「彼眾中有一上足弟子名雲。」傳燈錄六祖章曰:「師上足令韜。」
降誕
佛生於世也。象器箋十三曰:「趙旹賓退錄云:詩,誕彌厥月。誕,大也。朱文公以為發語之辭,世俗誤以誕訓生,遂有降誕慶誕之語。前輩辯者多矣。」佛法傳通緣起曰:「迦毘羅城示降誕之迹。」
上趣
指色界或無色界而言。歸敬儀上曰:「無識不徒生於上趣。」
了達
了悟通達事理也。法華經提婆品曰:「深入禪定了達諸法。」唐華嚴經三十七曰:「了達三界依心有,十二因緣亦復然。」
兜牟盧
天名。慧琳音義十二曰:「兜牟盧,梵語天名也。此即四姊妹女天之兄也。並是欲界中諸天眷屬。」梵Tumbura。
聲為教體
佛之教法,以聲為體。小乘有部之正義也。俱舍論一曰:「諸說佛教語為體者,彼說法蘊皆色蘊攝。」法華玄義八上舉舊解之經體三種,其中第一曰:「如佛在世,金口演說。但有聲音詮辯,聽者得道,故以聲為經。」唯識述記本一論四種之出體,其中第三曰:「能說能聽所有名等聲上屈曲,故假從實體即是聲,是即第三攝假隨實。對法論云:成所引聲謂諸聖說。」起信論義記上出教體四門中第一之隨相門有四句,其第二句曰:「或喻以音聲為性,名句文等聲上屈曲,假定無體故。雜集論云:成所引聲謂諸聖說。」
阿耨颰
Anupada,城名。佛在此所說法。
撰號
撰述論釋疏記人之名號也。凡於題號下,置撰號,有自署與他置之制,其意不出二義:一為別於他之撰述,一為使因人而重法。自署之撰號,依第一義。他置者,二義共有之。往生論註上曰:「庶因人重法,故云某造。」
能引師
謂十二支中之無明,行之二支。以是為引發識、名色、六處、觸、受五果之種子故也。
八種旋陀羅尼字輪門
於諸陀羅尼之字門逆順旋轉而為釋,故云旋陀羅尼字輪門。此有八種:一以一字釋一切字義。如釋迦字之時,但以種種之因緣而觀本不生,即見無所作之義,乃至如釋訶字亦以種種之因緣而觀本不生,即見無因之義(是就初之迦與後之訶而略中間也)。二以一切字釋一字。如釋阿字之時,以種種之因緣而觀無造作,即見本不生,乃至以種種之因緣觀諸法無因即見本不生。三一切字成立一字。一切法本不生,以無作故,如虛空無相故,無行故,無合故,乃至無因故。四一字成立一切字。一字法無作也,以其本不生故,乃至一切法無因也,以其本不生故。五以一切字破一字。如執人有造作,應破彼而言,若諸法本不生之義已成立,而云有作,是義不然,乃至執有因,亦破彼而言,若諸法本不生之義已成立,而云有因,是義不然。六以一字義破一切字義。七順旋轉,若法本來不生,即無造作,若無造作,則如虛空無相也,若如虛空無相,即無有行,若無有行,則無有合,若無有合,則無有遷轉,乃至若無因,當知法之本不生,是名順旋轉(是約初之阿迦佉哦伽遮六字與最後之訶字而作釋,略其中間也)。八逆旋轉,若無法因,則諦不可得,若諦不可得,則自性鈍,若是自性鈍,當知本性寂,若本寂者,當知無相,乃至若本不生,當知無因(是逆次越訶娑沙奢四字而約邏之一字與最首阿六字而釋之者)。見大日經疏七。
牛跡比丘
佛弟子憍梵波提之譯名。法華文句二上曰:「憍梵波提,此翻牛呞,無量壽稱牛王,增一云牛迹。昔五百世曾為牛王,牛若食後恒事虛哨,餘報未夷,唼唼常嚼,時人稱為牛呞。」增一阿含三曰:「樂居天上,不處人中,所謂牛迹比丘是也。」寶物集三曰:「羅漢盡諸漏,留牛迹名稱。」梵⃞Gavāmpati'。
大寒林
西國謂墓所為屍陀。譯為寒林。使人怖而寒之義也。見尸多婆那條。
台家
天台宗也。
香飯
維摩自香積佛之世界齎供一會之大眾者。維摩經香積佛品曰:「舍利弗心念:日時欲至,此諸菩薩,當於何食?時維摩詰。知其意而語言:佛說八解脫,仁者受行,豈離飲食而聞法乎。若欲食者,且待須臾。當令汝得未曾有食。(中略)於是維摩詰,不起於座。居眾會前,化作菩薩。相好光明,威德殊勝。蔽於眾會,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國名眾香,佛號香積。與諸菩薩,方共坐食。汝往到彼,如我辭曰:維摩詰稽首世尊足下,(中略)願得世尊所食之餘,當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樂少法者得弘大道。(中略)於是香積如來,以眾香鉢盛滿香飯與化菩薩,時彼九百萬菩薩俱發聲言:我欲詣娑婆世界供養釋迦牟尼佛,并欲見維摩詰等諸菩薩眾。佛言可往。(中略)時化菩薩,既受鉢飯,與彼九百萬菩薩,俱受佛威神力及維摩詰力,於彼世界,忽然不現。須臾之間,至維摩詰舍。時維摩詰即化作九百萬師子之座,嚴好如前。諸菩薩皆坐其上。時化菩薩,以滿鉢香飯,與維摩詰。香飯普熏毘耶離城及三千大千世界。(中略)時維摩詰,語舍利弗等諸大聲聞:仁者可食如來甘露味飯,大慈所熏,無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有異聲聞,念是飯少,而此大眾人人當食。化菩薩曰:勿以聲聞小德小智稱量如來無量福慧,四海有竭,此飯無盡。使一切人食摶若須彌,乃至一劫,猶不能盡。(中略)於是鉢飯,悉飽眾會,猶故不賜。」
流注
有為法剎那剎那前滅後生相續不斷,如水之流注也。
三種色
一可見有對色。對者對礙之義。色法之自性,具對礙之自性而眼可見者,青黃等之色塵是也。二不可見有對色。具對礙之自性而不可眼見者。聲等之四塵,眼等之五根是也。三不可見無對色,其自性無對礙,亦不可眼見者。無表色是也。無對礙之自性攝之於色者,以其為有對礙之四大所生之法故也。見阿毘曇論一。
一顯色,青黃赤白等色相顯然分明者。二形色,長短方圓等之形相可見者。三表色,取捨屈伸等之表相可見者。此三色為就可見有對色之一而分別者(俱舍以此表色為主),見五蘊論。
見色條。
婆提
Bhadrika,釋姓中之王也,稱曰跋提釋王。跋提,譯為賢。佛初還迦毘羅城時,與五百餘人共出家,禮家奴優婆離比丘,剃頭受具,遂證阿羅漢果。見百緣經九。
Vana,譯曰林。探玄記十九曰:「婆提者,正云婆那。此云林也。」梵語雜名曰:「林,縛尼。」
跋遮那
梵語。袈裟環也。清異錄曰:「天福三年,賜僧法城跋遮那。」
華嚴釋經十門
釋華嚴經自十方面者:一教起因緣,二藏教所攝,三義理分齊,四教所被機,五教體淺深,六宗趣通局,七部類品會,八傳譯感通,九總釋經題,十別釋文義。出華嚴大疏一。
俱舍論
阿毘達磨俱舍論之略稱。世親作。唐玄奘譯。三十卷。阿毘為對。達磨為法,俱舍為藏。六足發智婆沙等薩婆多部之諸論,名為對法論藏。有攝持與所依之二義,第一義為此論攝持包含彼對法論中之勝義,故名此論曰對法藏。即對法之二字,屬於彼本論,藏之一字,屬於此論。第二義為彼本論乃此論之所依,故名為藏。即三字共為彼本論之名也。然則此論乃全以彼論為所依而造者。故亦全取彼之名為此論之名。在六釋中,全取他名之有財釋也。俱舍論一曰:「攝彼勝義依彼故,此立對法俱舍名。」正理論一曰:「藏或所依,猶如刀藏。」書中舉說有漏無漏之諸法。最末之一卷說無我。俱舍宗所依之論也。各家之註述如下:俱舍論法宗原一卷,唐普光撰。俱舍論頌疏序記一卷,唐法盈修。俱舍論頌疏義鈔六卷,唐慧暉述。俱舍論記三十卷,唐普光述。俱舍論疏三十卷,唐法寶撰,缺卷十二。俱舍論頌釋疏二十九卷,唐圓暉述。俱舍論頌疏記二十九卷,唐遁麟述。俱舍論頌疏卷三十,某補作。
騷毗羅
譯曰漉水囊。比丘六物之一。希麟音義七曰:「騷毘羅,此云漉水囊也。」寄歸傳一曰:「鉢里薩羅伐拏Parisrāvaṇa,濾水羅也。」
奪衣婆
褫取罪人衣之惡鬼名。十王經曰:「官前有大樹名衣領樹。陰住二鬼:一名奪衣婆,二名懸衣翁。(中略)婆鬼脫衣,翁鬼懸枝。顯罪低昂,送後王廳。」又作脫衣婆。
義空
唐代人。鄉貫未詳。師事鹽官齊安,承南宗禪之奧旨。為其上首。應日本橘皇后之請,至彼國,為檀林寺開山。居數歲,歸唐。年壽並缺。
器手天后
胎藏界外金剛部眾之一。伊舍那之眷屬也。與器手天並手把酒器,故名。
後生菩提
於後世生極樂,得菩提之果也。
量日晷也。三德指歸曰:「那爛陀僧吉祥月云:西域立表量影,影梵云蔡,此云影。朝蔡倒西去,便以腳足前後步之,數足步影也。」
嗢怛羅
見嗢呾羅條。
毘囉梨
野狐之類,取人而食。大威德陀羅尼經十五曰:「毘囉梨,此野狐類,殺人食噉獸也。」
決定藏論
三卷。陳真諦譯。瑜伽論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與意地之異譯也。
樂欲
樂者,願也,好也。樂欲者,願求欲望也。最勝王經一曰:「一切煩惱,以樂欲為本。從樂欲生,諸佛世尊斷樂欲故,名為涅槃。」盂蘭盆經宗密疏曰:「願者,心之樂欲也。」
觀音院
胎藏界曼荼羅十三大院之一。又云蓮華部院,在曼荼羅右方(即行者之左方)第一重,為司大悲之觀音部類集合之院,故名。
菴羅樹園
在印度之毘耶離國,菴羅樹女所獻,佛於此說維摩經。維摩經佛國品曰:「佛在毘耶離菴羅樹園,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嘉祥之維摩經疏一曰:「菴園者,即是別處,亦云捺女園。此事如祇陀園。祇陀園,給孤長者,買為佛起精舍。此處是捺女自捨,為佛起精舍。」梵⃞Āmrapāli‑ārāma。
鑄像之始
增一阿含經二十八曰:「波斯匿王,聞優填王彫像,乃以紫磨黃金造佛像,亦高五尺,時閻浮提內始有二像。」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五曰:「若佛世尊自居眾首為上座,便有威肅,眾皆嚴整,世尊不在,即無上事。是時給孤獨長者來至佛所,禮雙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我今欲造贍部影像,唯願聽許。佛言應作。欲安旛蓋,佛言隨意。」
缽羅奢佉
Praśākhā,又作鉢羅賒佉。胎內五位之第五,托胎後第五之七日至於產出之位也,譯曰支節,又曰支分。眼耳手足之支分差別也。玄應音義二十三曰:「鉢羅奢佉,亦云婆羅舍佉,此云枝枝。第五七日時上有形相,若至第六七日從五處更生耳鼻手足等,故有重枝名。有風生眼耳等孔,亦云生苦也。」俱舍頌疏世品二曰:「鉢羅奢佉,此云支節也。」
薩埵剌闍答摩
Sattva Rajas Tamas,數論二十五諦中自性諦之三德。薩埵為勇健之義。剌闍為塵坌之義。答摩為闇鈍之義。自性具此三德,故生一切萬物,使所生之萬物,千差萬別。謂喜憂闇之三德也。見三德條。
頻婆娑羅王經
一卷,趙宋法賢譯。王來見佛,佛使優樓頻螺迦葉,釋眾之疑事。即中阿含頻鞞娑邏王迎佛經之別譯。
玄鑑居士
印度人。為護法菩薩之檀越。常給侍之。菩薩沒後,護持其所著唯識之釋論,授之玄奘三藏。見唯識樞要上本。
阿含正行經
佛說阿含正行經,一卷。後漢安世高譯,說五根為賊,五根相欺,又說十二因緣持五戒等。
持素
持素食之法。即不食肉食也。
三昧弘道廣顯定意經
四卷。西晉竺法護譯。佛,為阿耨達龍王說法。應其請。而入龍宮半月。
業苦
善惡之作業,感苦樂之果者曰業。依業而得之苦樂果,通曰苦。華嚴經毘盧遮那品曰:「願佛光照我,滅生死業苦。」淨心誡觀上曰:「解義不救業苦,汝宜依誡如說修行。」
瞿師羅園
此是長者名也。此翻美音。由過去世作狗子時,以聲吠請辟支佛至家供食,故生生中報得好音。是長者身長三尺。佛亦化身為三尺,以化彼。令歸正法。西域記云:具史羅,舊云瞿師羅,訛也。城東南不遠,有故伽藍具史羅長者舊園。中有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立,高二百餘丈。如來於此數年說法。其側則有過去四佛座及經行遺迹。復有如來髮爪墖。
臘佛
謂七月十五日之夏末獻供於佛。所謂盂蘭盆也。
五存七欠
我國淨土門所依之佛說無量壽經,有十二代之譯:第一譯,無量壽經,二卷,後漢安清譯。已亡。第二譯,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四卷,或二卷,後漢支婁迦讖譯。第三譯,佛說阿彌陀經,二卷,內題曰佛說諸佛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坊本之表題曰大阿彌陀經。第四譯,佛說無量壽經,二卷,曹魏康僧鎧譯。第五譯,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二卷,曹魏帛延譯。已亡。第六譯,無量壽經,二卷,西晉竺曇摩羅譯。已亡。第七譯,無量壽至真等正覺經,一卷,東晉竺法力譯。已亡。第八譯,新無量壽經,二卷,劉宋佛陀跋多羅譯。已亡。第九譯,新無量壽經,二卷,劉宋寶雲譯。已亡。第十譯,新無量壽經,二卷,劉宋曇摩蜜多譯。已亡。第十一譯,無量壽如來會,二卷,或三卷,唐菩提流支譯。大寶積經第五會,即彼經十七十八之兩卷。第十二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三卷,趙宋法賢譯。此中第二,第三,第四,第十一,第十二之五譯存,餘皆亡。五譯中為正本而讀誦講敷者。僧鎧譯之無量壽經也。見真宗教典志一。
斷疑生信
於實相之妙理,斷疑生信也。天台以之為法華經一部之功用。法華玄義九曰:「用是如來之妙能,此經之勝用。如來以權實二智為妙能,此經以斷疑生信為勝用。祇二智能斷疑生信,生信斷疑由於二智,約人約法左右互論耳。」
蒙潤
元杭州南天竺演福寺蒙潤,號玉岡。年十四出家,從古源法師受天台之教觀,會古源歸寂,從竹堂傅公卒其業。由集慶寺維那,分座於演福寺,後主演福,宗風大振。居六年,歸白蓮華院,修念佛三昧。誓不出山。行宣政院強起之,再主南天竺,時寺新燬。由師力再復舊觀,居三年復歸老白蓮院。順帝至正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示寂,壽六十八。天目中峰國師嘗致書曰:法師能以芬陀利香充塞宇宙,人謂古佛復出,信矣!見續佛祖統紀上。
坐禪板
報座禪時之板也。
鹽心
凡入鹽之處,皆增鹹味,喻人心一旦思念之事,更增思念也。大日經一曰:「云何鹽心?謂所思念。彼復增加思念。」
旃檀那
見旃檀條。
妙善公主
觀音菩薩嘗為妙善公主。編年通論十曰:「南山道宣律師,嘗問天神觀音大師緣起。天神對曰:往昔過去劫有王曰莊嚴,夫人曰寶應,生三女,長曰妙顏,仲曰妙音,季曰妙善。(中略)現千手千眼聖像。」從容錄四曰:「嘗見一說,大悲昔為妙善公主,乃天人為宣律師說。」
舍利弗問經
一卷,失譯。問戒律之事。
缽剌迦羅
Prakalā,譯曰章。義林章一本曰:「梵云鉢剌迦羅,此云章也。章即章段,一章一段以明諸義。」
自我偈
法華經壽量品曰:「自我得佛來,所經諸劫數。無量百千萬,億載阿僧祇。」總有二十五行偈。取最初二字而稱為自我偈。常別誦習之。
祖庭事苑
八卷,宋睦庵著。摘解雲門錄以下錄中之熟語故事。
巧智慧
見巧妙智條。
警覺
警醒心之惛沈也。唯識論三曰:「作意謂能警心為性。」俱舍論四曰:「作意謂能令心警覺。」寶篋印陀羅尼經曰:「從佛身出種種光明,間錯妙色,照觸十方,悉皆警覺一切如來。」
說一切有部
略名有部。梵名薩婆多部Sarvāstivādāḥ,別名說因部。小乘二十部之一。佛滅後三百年初,自根本之上座部別立者。立有為無為一切諸法之實有,且一一說明其因由為宗,故稱說一切有部。又曰說因部。發智六足等諸論,皆屬此宗。小乘部中最極旺盛。宗輪論述記:「說一切有者,一切有二:一有為,二無為。有為三世,無為離世。其體皆有,名一切有。因言所以,此部說義皆出所以廣分別之,從所立為名。」
佛經入中國
疑耀二曰:「世但知佛書,自漢明帝時,始入中國。不知秦之先,中國已有其書。隋經藉志曰:其書久矣流布,遭秦火之世,所以湮滅。又劉向列仙傳曰:得仙者百四十六人,其七十二人,已在佛經。又漢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景盧,受大月氏王口傳浮屠經。此皆白馬未入中國之前也。況明帝時,傅毅對帝所言,皆是佛書。使先此未有佛書,毅何從而得之。是明帝前,雖有其書,尚未盛行。自白馬既來之後,其說乃盛耳。」宋朝類苑曰:「佛經之入中國,自竺法蘭摩騰二師,以後漢明帝時暨至白馬寺,首譯四十二章經。歷晉及十六國南北朝暨唐,皆有梵僧自五天竺來,及華人之善竺音者,迭相翻譯。訖開元錄,凡大小乘經律論聖賢集共五千四十八卷。至正元又別錄新經二百餘卷。元和之後,譯經遂廢。太宗太平興國初,有梵僧法賢法天施護三人自西域來,雅善華音,太宗宿受佛記,遂建譯經院於太平興國寺,訪得鳳翔釋清照,深識西竺文字,因盡取國庫新貯西來梵夾,首令三梵僧詮擇未經翻者,各譯一卷,集兩街義學僧評議,論難鋒起。三梵僧以梵經華言對席讀,眾僧無以屈,譯事遂興。後募童子五十人,令習梵學,獨得惟淨者,乃江南李王之子,慧悟絕異,盡能通天竺文字。今上即位初,陳恕建議,以為費國家供億,願罷之,上以先朝所留意,不許。訖今所譯新經論學,凡五百餘卷。自至道以後,多惟淨所翻也。大中祥符四年,譯眾上言,請如元正造錄,詔令潤文官參知政事趙安仁與翰林學士楊億同編修,凡為二十卷。乃降賜太宗所作釋門文字,令編其名題入錄。安仁等及釋眾再上表請御製釋門文章,許之。六年三月,賜御製法音前集七卷,共論次其文理,以附於先皇之次,而冠於東土聖賢集之首。譯經院置潤文官。嘗以南北省官學士充,中使一人監院事,譯經常以梵僧,後令惟淨同譯經。梵學筆受二人,譯綴文二人,評議二人,皆選名德有義學僧為之。」
愨摩
見懿摩彌條。
三種圓融
華嚴宗立三種之圓融:一事理圓融,事如波,理如水,如水波相即也。說真如即萬法,萬法即真如,生死即涅槃者。此門也。二事事圓融,如波與波相即不二也。說須彌芥子,大海毛端,互相入不相礙,說邪正不二,煩惱即菩提者。此門也。三理理圓融,如水與水一味融和也。說萬聖所具真理一味者,此門也。此中事理圓融,理理圓融雖為終教,然猶說之,事事圓融乃獨為圓教之極談也。
華嚴宗所明:一、事理圓融,事如波,理如水,波與水之相即也。二、事事圓融,波與波之相即也。三、理理圓融,水與水之相即也。見法界觀門,七帖見聞一本。
五同緣意識
四種意識之一,第六意識與眼等五識共緣色等之五境者。故曰五同緣之意識。是必現量也。」
第一義
以名究竟之真理,是為最上,故云第一。深有理由,故云義,聖智之自覺也。大乘義章一曰:「第一是其顯勝之目,所以名義。」中論疏三本曰:「以其最上莫過,故稱第一。深有所以,目之為義。」勝鬘寶窟上末曰:「理極莫過,名為第一。深有所以,目此為義。」法華義疏四曰:「第一義者,一實之道,理極無過為第一。深有所以,稱為義也。」注維摩經一曰:「肇曰:第一義,謂諸法一相義也。」楞伽經二曰:「第一義者,聖智自覺所得,非言說妄想覺境界。」碧巖第一則曰:「如何是聖諦第一義?」
十五種無明
一根本無明,由無始之際,一念不覺,而長夜昏迷,不了真理,能生一切之諸惑煩惱者名之。二枝末無明,心心所相應而起,有貪瞋慢疑見等之煩惱者名之。三共無明,一切結使共相造作一切之諸業者名之。四不共無明,第七識別體之相無,妄起染心障蔽無漏之聖法而恒無間斷者名之。五相應無明,第七識恒與貪癡見慢四惑相應而起者名之。六不相應無明,緣麤顯之境不與餘識相應者名之。七迷理無明,根本無明,障中道之理而不能顯發者名之。八迷事無明,見思之煩惱,障蔽生死之事而不能出離者名之。九獨頭無明,妄覺之心不緣外境,孤立生起,生已增廣者名之。十俱行無明,心心所之法常相隨逐而曾不捨離者名之。十一覆業無明,一切之結使覆蔽諸業,使人不知名譽利養恭敬等者名之。十二發業無明,以貪疑我見慢等悉能發生一切惡業而名。十三種子子時無明,種子者藏識,子時者子刻也。子時為十二時之首,藏識為諸識之首,故以為喻。染習此種子在於藏識中而未發顯者名之。十四行業果無明,以十二因緣中無明,行,愛,取,有之五者煩惱,為業因,他之七者為苦果而名。十五惑無明,以名俱生分別及根本隨煩惱等之惑。見毘婆沙論二。
見無明條。
法俱得
三種得之一。又云如影隨身得。謂能得與所得之法一時俱來也。無記之諸法力弱,故無法前法後之二得,僅由此法俱得,得我身也。
維婆蟲
絍婆蟲之誤。見絍婆蟲條。
轉依難證屈
見三退屈條。
外執
外道之邪執見也。俱舍論三十曰:「應捨盲闇諸執惡見所為求慧眼。」
鉢剌翳迦佛陀
Pratyekabuddha,舊所謂辟支佛是也。譯曰獨覺。瑜伽倫記八上曰:「獨覺地,若作梵語名鉢剌翳迦佛陀,舊云辟支,訛也。此云獨覺,初發心時亦值佛世,聞法思惟。後得道身出無佛世,性樂寂靜,不欲雜居,修加行滿,無師友教,自然獨悟,永出世間,中行中果,故名獨覺。或觀待緣而悟聖果,亦名緣覺。」
大明度經
六卷,吳支謙譯,梵語波羅蜜,舊譯度,或度無極。大明度者大明波羅蜜行之意,與道行般若經同本異譯。
菩提流志
Bodhiruci,譯曰覺愛。南天竺人,唐朝武后時來,譯三藏。開元釋教錄九曰:「沙門菩提流志,本名達磨流支,唐言法希,天后改為菩提流志,唐言覺愛。南印度人。」宋高僧傳三曰:「釋菩提流志,南天竺國人也。淨行婆羅門種,姓迦葉氏。」
彌陀成道日
十五日也。五祖戒禪師配三十佛於三十日,俗所謂緣日也。
差利尼迦
樹名。譯曰研枝。出乳汁之樹也。本行集經三十二曰:「彼樹林,名差利尼迦,隋言出乳汁林。」同四十一曰:「有一林,名差梨尼迦,隋言研枝。」梵Kṣiriṇika。
筏蹉
又曰跋私。梵音Vatsa,小乘犢子部之祖。佛當時之外道也。後歸佛出家。
作願門
五念門之第三。發自利利他之大誓願,而如實修行,以求生於極樂也。
圓頓
台宗之圓教,就其行位而謂為圓頓。見圓教條。
藕孔
阿修羅與天帝戰,敗北,四兵盡入一藕孔中。見雜阿含經十六。又觀佛三昧經曰:「阿修羅王往攻帝釋於虛空中,有刀輪自然而下,當阿修羅上。耳目手足,一時盡落。時阿修羅即便驚怖,遁走無處,入藕絲孔中。」
阿賴耶
Ālaya,又作阿剌耶。心識名。八識中之第八。舊稱阿梨耶。譯曰無沒。有情根本之心識,執持其人可受用之一切事物而不沒失之義。新稱阿賴耶。譯曰藏。含藏一切事物種子之義。又曰室。謂此識是一身之巢宅也。蓋此識中所含藏之種子為外緣所打而現起,以組織其人之依(外界)、正(身體)二報「三界唯一心」之義,即由此識而立。唯識述記二之末曰:「阿賴耶者此翻為藏。」慧琳音義十八曰:「阿賴耶者,第八識也,唐云藏識。」起信論疏中本曰:「阿梨耶,阿賴耶,但梵語訛也。梁朝真諦三藏,訓名翻為無沒識。今時奘法師,就義翻為藏識。但藏是攝義,無沒是不失義,義一名異也。」大日經疏二曰:「阿賴耶,義云含藏,正翻為室。謂諸蘊於此中生,於此中滅,即是諸蘊巢窟,故以為名。」同十四曰:「阿賴耶是房義,是盛受義。」
阿沙陀
Āṣāḍha,又作頞沙荼,阿沙荼。比丘名,此人為比丘尼所度而得度。見阿育王經九,經律異相十七。
譯曰四月,見西域記二,梵語雜名。
星宿名。譯曰箕宿。斗宿。見翻梵語。
活命印明
延命招魂法之印明也。見延命條。
露遮
婆羅門名。無譯名。佛破此婆羅門之惡見,見長阿含經十七露遮經。巴Lohiccha。
祝聖拈香
祝皇帝之萬歲而燒香也。
見障
四障之一,起諸邪見而障害菩提心者。見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三藏法數十八。
心念口言
心念其事口言其事也。行事鈔下一之三曰:「受僧施者,應心念口言,是我分得也。」
增長廣目
增長天與廣目天。
意巧
用意以種種方便所得之善巧也。晉書索靖傳曰:「叡哲交通,意巧滋生。」
鉢剌迦羅
Prakalā,譯曰章。義林章一本曰:「梵云鉢剌迦羅,此云章也。章即章段,一章一段以明諸義。」
道類智
八智,十六心之一、觀上二界之道諦而得之智也。以類法智,故謂為類。唯識宗以為見道之智。俱舍宗以之屬於修道。
非律儀非不律儀
三種無表色之一。謂律儀即非善戒,不律儀即非惡戒之非戒律的善惡之無表色也。律儀為極善,不律儀為極惡,其他之善惡,善惡皆勢用微劣,故稱之為處中之善,處中之惡,皆為非律儀非不律儀,即非戒律的之善與惡也。見無表色條。
十界皆成佛
法華經迹門中說地獄等十法界之眾生成佛。其中佛界為已成,故不言之,序品五佛開顯中,過去佛章若有眾生類以下之文,明人界天界聲聞界緣覺界菩薩界五界五乘之成佛,又譬喻品之首法說段之終,四眾領解之文具出八部眾。八部中,天與修羅,天界修羅界也,龍與迦樓羅及摩睺羅伽,畜生界也,夜叉與乾闥婆及緊那羅,鬼界也,故此中有四界之成佛。又提婆達多品,提婆授天王如來之記別,地獄界之成佛也。以提婆既造五逆罪,先墮地獄故也。又同品明龍女成道,畜生界之成佛也。是曰迹門之十界皆成。
尼薩耆
尼薩耆波逸提之略。
三千塵點劫
磨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之物而為墨,每經一三千大千世界,下一點,竟盡其墨,而其所經過之世界,悉碎為微塵,謂其一塵為一劫。是顯大通智勝佛出世久遠之比喻也。見法華經化城喻品。
法華經化城喻品明大通智勝佛出世久遠之劫量也。「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大通知勝如來。(中略)彼佛滅度已來。甚大久遠。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假令有人磨以為墨。過東方千國土乃下一點,大如微塵。又過千國土復下一點。如是展轉盡地種墨。於汝等意云何。是諸國土。若算師若算師弟子能得邊際知其數不。(中略)是人所經國土若點不點盡抹為塵。一塵一劫。彼佛滅度已來復過是數。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觀心論
一卷,隋智顗述。發三十六問而切勸觀心。灌頂有疏五卷。
發覺淨心經
二卷,隋闍那崛多譯。大寶積經發勝志樂會第二十五之異譯。
秘密相經
三卷,趙宋施護譯。世尊住於一切如來三昧界中,金剛手菩薩請問要略之修法。佛為說之。
中實
中道實相之略。離二邊曰中,無虛妄曰實。
極覺
妙覺也。文句八曰:「仍前位次寄談極覺耳。」
向上一路
宗門之極處謂之向上一路。碧巖種電鈔第二本中垂示引盤山之語曰:「向上一路,千聖不傳。學者勞形,如猿捉影。」
五十二類
即五十二眾。
微吉羅拏
五佛頂尊之第五。譯曰捨除頂。大日經疏五曰:「微吉羅拏,譯云捨除頂。是棄捨一切煩惱義。是摧碎義也。」梵Vikirṇa。
因異品
因明異喻所備之條件與因異品類也。例如內閣總理亦應守中華民國法律(宗),為中華民國人民故(因),如外國人(異喻),之論式中,外國人之異喻,與中華民國人民之因,全異品類是也。
妙法蓮華
法華經中所說之法也。光宅謂妙法者,一乘之因一乘之果也,前十四品說一乘之因,後十四品為一乘之果。一乘之因果,對於三乘之麤法而謂為妙法。蓮華者譬也,蓮華必華實同時而存,以表一乘之因果為同時也。天台謂妙法者,十界十如權實之法也。九界之十如為權。佛界之十如為實。此權實之法,悉為實相,而即空即假即中,故曰妙。蓮華者,譬此權實之關係也。何則?華如權法,實如實法,佛成道後至今時說權法者,是為欲說今之實法之方便,猶如華之為實而開。此謂之為實施權。次說明今日前所說之權法,悉為方便,顯一乘之實法者,猶如華開而實現。此謂之華開蓮現。次一乘之實法顯了,則實法之外無權法,權法悉為實,猶如實成而華落,此謂之華落蓮成。如此以蓮華表權實之施開發也。慈恩謂妙法者,一乘之因果,蓮華有出水開敷二義,以出水之義表所詮之理,超出二乘之泥水,以開敷之義表能詮之教能開真理。是依天親法華論之義也。嘉祥謂妙法者一乘法也。蓮華有十六種義,此中該收諸師之義。法華光宅疏一曰:「因果兩法俱稱為妙法蓮華者,外譬一物必花實俱有。」法華玄義一曰:「所言妙者,名不可思議也。所言法者,十界十如權實之法也。蓮華譬權實法也,(中略)蓮華多奇,為蓮故華。華實具足,可喻即實而權。又華開蓮現,可喻即權而實。又華落蓮成,蓮成亦落,可喻非權非實。如是等種種義故,便以蓮華喻於妙法也。」法華玄贊一曰:「蓮華有二義:一出水義,所詮之理出離二乘泥濁水故。二開敷義,以勝教言開真理故。前為理教,後為教妙。」法華玄論二曰:「問:以何義故,取蓮華喻此經耶?答:略明十種義。」
普賢品
普賢菩薩勸發品之略稱。
觀無量壽經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之略名,一卷,宋畺良耶舍譯。說佛應韋提希夫人之請,而臨頻婆娑羅王之宮中,分十六觀而說觀想阿彌陀佛之身相及淨土之相者。各家疏註如下:觀無量壽佛經疏一卷,隋智者大師說。觀無量壽經義疏二卷,隋慧遠撰。觀無量壽經義疏一卷,隋吉藏撰。觀無量壽佛經疏四卷,唐善導集記。釋觀無量壽佛經記一卷,唐法聰撰。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六卷,宋知禮述。觀無量壽佛經融心解一卷,宋知禮撰。觀無量壽佛經義疏三卷,宋元照述。觀經扶新論一卷,宋戒度述。靈芝觀經義疏正觀記三卷,宋戒度述。觀無量壽經疏妙宗鈔科一卷,宋知禮排定,明真覺重排。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會本五卷,明真覺分會,日本實觀改修。觀無量壽佛經圖頌一卷,明傳燈述。觀無量壽經直指疏二卷,續法集。觀無量壽佛經約論一卷,彭際清述。觀無量佛經箋註,丁福保註。
福蓋正行所集經
十二卷,龍樹菩薩集,趙宋日稱等譯。選集成就福蓋正行之法。
香饌
謂忌日之齋食也。勅修清規達磨宿忌曰:「率比丘眾,營備香饌,以伸供養。」
自心三寶
即自性三寶也。
五陰喻經
五陰譬喻經之略名。
佛眼真言
佛眼尊之陀羅尼也。出瑜祇經金剛吉祥大成就品。
中宗
中道之宗旨也。法相宗立三時教,以第三時教,為自家之非有非空之中道教。即法相宗也。唯識樞要上本曰:「中宗五分,盛行於四主。」
鼠偷蘇死
有長者以瓶盛蘇,置於樓。一鼠貪蘇,入瓶食之。蘇盡,身大不能出瓶。長者取蘇瓶思凝結之,置於火上。鼠即死。見經律異相四十七、義楚六帖二十四。
論部
三藏中之論藏也。
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一戒,二定,三慧,四解脫,五解脫知見,是謂之五分法身。戒定慧三者如上。解脫者自慧斷惑,解惑之繫縛,即涅槃之事。解脫知見者,認已解脫之智慧也。是前三者為修因,後二者結果也。於結果中舉涅槃之智慧者。以此五種之法為佛之身體,故云法身。三身中之法身即小乘所立。見大乘義章二十本。
邪見稠林
邪見有種種,而交互繁茂,如稠林之茂密,故曰邪見之稠林。法華經方便品曰:「入邪見稠林,若有若無等,依止此諸見,具足六十二。」
旋嵐
又云旋藍,譯曰大猛風。見毘嵐條。
房舍犍度
四分律所說。二十犍度之一。明諸資具中,關於房舍之種種作法章篇也。
師子頻申此丘尼德相十一喻
善財童子南詢第二十四參見師子頻申比丘尼,端坐於一切諸寶樹下大師子座上,思惟其德相,舉十一喻。見唐華嚴經六十七。
納婆缽奢弭
Nakhapaśyāmi,比丘答獵者之辭也。有部毘奈耶二十八曰:「若獵者云:我不疲倦,我問走鹿。即應先可自觀指甲,報彼人云:諾佉鉢奢弭。若更問者,應自觀太虛,報彼人云:納婆鉢奢弭。」注曰:「若據梵音,諾佉者是爪甲義,亦是不義。鉢奢是見義,弭是我義,即是我見爪甲,亦目我不見義。苾芻眼看爪甲即表不是妄言,彼人聞說道無,即謂無不見物。佛開方便救苦眾生,若直譯云我觀指甲道理無不相見,為之留本梵音口授方能細解。納婆(Nabha)亦兼兩義:一目太虛,二表不義,亦不可譯為東語。於中可准諾佉思之,具如廣註,即如此方觀臂上毛云我見毛,亦是目其無義也。」
阿毘遮羅
餓鬼名。譯曰疾行。見正法念經十六。
解脫戒
別解脫戒之略。
乳經
天台以五味配五味之經,乳味配華嚴經,因之稱華嚴經曰乳經。法華玄義二曰:「乳經,(中略)一麤一妙。」
佛圖澄
Buddhacinga,天竺人,故云竺佛圖澄,佛圖澄者梵語也,無翻名。晉懷帝永嘉四年來洛陽,現種種神異以弘大法。梁高僧傳九(佛圖澄章)曰:「澄或言佛圖磴,或言佛圖橙,或言佛圖蹬,皆取梵音之不同耳。」
二種聲聞
一愚法聲聞,二不愚法聲聞。大乘義章所說。見愚法條。
怛縛多利
觀音陀羅尼名。
上輩觀
觀經所說十六觀之第十四。觀無量壽經曰:「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
吸盡西江水
傳燈錄襄州龐居士蘊參馬祖云,不與萬法為侶,是什麼人?祖云: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則與汝道。居士言下頓悟。又見指月錄九。按,大慧語錄,龐居士謁馬祖。問:如水無筋骨云云,與此少異。
十智同真
汾陽昭禪師示眾,夫說法者,須具十智同真。一同一質,二同大事,三總同參,四同真智,五同徧普,六同具足,七同得失,八同生殺,九同音吼,十同得入。苦不具十智同真,邪正不辨,緇素不分,不能為人天眼目,決斷是非。說見人天眼目卷上。
迦羅求羅
蟲名。智度論七曰:「譬如迦羅求羅蟲其身微細,得風轉大,乃至能吞食一切,光明亦如是,得可度眾生,轉增無限。」梵Kalākula。
拘貿
Kumuda舊稱拘物頭,拘物陀。花名。譯曰地喜花。見玄應音義二十一。蓮之一種也。見拘物頭條。
曉鼓
曉打之鼓。對於昏鼓而言。
牟娑
Musāragalva,譯曰馬腦。見牟娑羅項。
曇讖二教
西秦曇無懺所立二教之判。即半字教,滿字教也。
平等性
真如者,周徧於一切諸法而為平等,故名,平等性。往生論註上曰:「平等是諸法體相。」
稱法行
行入四種之一。見二入條。
寶印
三寶中之法寶也,又三法印也,是諸寶中之實寶,堅固不壞,故名寶。印智度論四十七曰:「於諸法中法寶是實寶,今世後世乃至涅槃,能為利益。如經中說:佛語比丘:為汝說法,所說法者所謂法印,法印即是寶印,寶印即是解脫門。復次三法印名為寶印三昧。」楞嚴經曰:「此經名大佛頂悉怛多槃怛羅無上寶印。」寶悉地成佛陀羅尼經曰:「常住真如寶王大印。」
諸佛菩薩種種之印契,美稱之而云寶印。
寶生印及菩薩印生財寶之寶形印,略稱云寶印。
印佛之種子,真言等者云寶印。烏樞瑟摩經曰:「以莽度迦木刻其印,一內木印於蘇蜜燒之,及出以印印山山碎,印海海竭。」
念佛之心印,堅固不壞,譬之國王之寶印也。觀佛三昧經十觀佛密行品云:「譬有貧人,依豪貴衣食。時有王子出遊,執大寶瓶,瓶內藏王寶印。貧者詐來親附,拏寶瓶逃走。王子覺之,使六大兵乘六黑象追之。持瓶人走入空野澤中,毒蛇自四面來,欲嚙持瓶者。惶懼而東西馳走,見空澤中有一大樹蓊鬱,頭戴寶瓶,攀樹而上。時六兵疾馳至樹下,貧人見而吞王寶,以手覆面。六黑象以鼻絞樹倒之,貧人墮地,身體散壞,唯金印在寶瓶放光,毒蛇見光四散。佛告阿難:住於念佛者,心印不壞,亦復如是。」宗鏡錄九十五有釋。
塞建陀
Skandha,又作塞建陀羅。舊譯曰眾聚陰。新譯曰蘊。俱舍光記一本曰:「塞建陀羅,唐言蘊,舊譯名陰(於禁反)。此陰是蔭覆義。若言陰者,梵本應言鉢羅娑陀。案陰音應以於今反注也,陰陽之陰也。(中略)若言陰氣是萬物所藏,即是聚義借喻。此名麤可通途。然非正目。故今名蘊,或名為眾。故法華云五眾之生滅,此亦不然。若言眾,梵本應云僧伽,或翻為聚。此亦不然。若言聚,梵本應云曷羅施。」玄應音義二十三曰:「塞建陀,此翻為蘊。由積聚義,說名為蘊。杜順曰:蘊,聚也。蓄藏諸色,故言色蘊。受想等四義亦如此。舊經論中或言五眾,又云五聚,頗亦近,是仍未總名。舊翻陰者,失之久矣。」
羅漢名,譯曰悟入,眾賢論師之師也。俱舍寶疏一曰:「有羅漢名塞建陀,唐云悟入。」俱舍光記一曰:「塞建地羅。」見塞建地羅條。
又曰塞建那天。最勝王經八曰:「塞建陀天妙辯才。」大日經疏五曰:「塞建那天,即是童子天也。」探玄記二十曰:「塞建那,此云勝伏。」梵⃞Skanda韋馱天也,自建馱誤為韋馱者也。
定無表
對於散無表而言。入定所得定共戒之無表,與起無漏道所得道共戒之無表也。其無表假令入於無想定,滅盡定,無心之時亦尚相續也。
會本
會合本文與註解為一本者。例如合天台之法華玄義與為其註解書之釋籤,而稱為法華玄義釋籤會本是也。
制怛羅
Caitra,星名。此星現於正月,故名正月曰制怛羅月。俱舍光記三十曰:「制怛羅,是星名。正月出現,正月從此星為名。」西域記二曰:「春三月,謂制怛羅月,吠舍佉月,逝瑟吒月。」
人名。以此人生於此月,故名。玄應音義二十四曰:「制怛羅,人名也。此正月星名,西國立名多此也。」
五輪六大
五輪者五大之異名。五大加識大為六大。
金剛那羅延身
謂其體堅固如金剛,其力強如那羅延神之身也。那羅延Nārayaṇa,譯言勝力,或堅牢。天上力士之名。無量壽經上曰:「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頻婆果
頻婆樹之果實。
海印三昧
見海印條。
中壇
五壇之修法也。以不動尊為中壇。
阿波他那
見阿波阤那項。
通達心
具云通達菩提心。五相成身之第一。初蒙阿闍梨之開示而達菩提之理,修心月輪觀法之位也。
婆蹉
Vatsa,一云筏蹉梵志,又云筏蹉子,犢子部外道也。
Vatsa,比丘名,為苦行第一。增一阿含經三曰:「苦身露坐不避風雨,所謂婆蹉比丘是。」
南海寄歸傳
四卷,唐之義淨在南海之室利佛逝(Śribuja)國,記印度之僧規,以寄歸客,贈大唐諸德之書也。
翳身藥
用此藥,則能隱身,不觸他人之目云。為印度之仙法,謂之隱形藥。龍樹菩薩傳曰:「四人相親,莫逆於心,俱至術家,求隱身法。(中略)各與青藥一丸,告之曰:汝在靜處,以水磨之。用塗眼瞼,汝形當隱,無人見者。龍樹磨此藥時,聞其氣,即皆識之。分數多少,錙銖無失。還告藥師,向所得藥,有七十種分數,多少皆如其方。(中略)四人得術,縱意自在,常入王宮,宮中美人,皆被侵凌。」
摩奴闍
Mānusa,又作Manuṣya,末奴沙,摩㝹沙,摩㝹賒,摩奴沙,摩努娑摩㝹奢,摩奴曬,摩努史也。略曰摩㝹。又曰摩拏赦,摩㝹舍喃。譯曰人,意。玄應音義二十五曰:「末奴沙亦云摩㝹沙,此云人。」法華文句四曰:「人者,胡言摩㝹奢,此云意。」慧琳音義二十五曰:「摩奴沙,此云人,即人之總名也,或云摩奴娑。」梵語雜名曰:「人摩拏史也,娜羅。」又以名外道之邪計。女人眷屬論師之說,大自在天作八女人。第六名摩㝹,摩㝹生人。外道小乘涅槃論曰:「摩醯首羅作八女人,(中略)六名摩㝹,摩㝹生人。」大日經疏二曰:「經云摩奴闍者,智度翻為人,即是人執也。具譯當言人生,此是自在天外道部類,計人即從人生,故以為名。唐三藏云意生非也。末那是意,今云末奴。聲轉義別,誤耳。」大日經疏十六曰:「滿奴所生者,是一類外道見。滿奴是我,言一切似我而生也。」
應化利生
諸佛菩薩之應現,為諸眾生說法,使入佛道,與以無上之利益也。
中士
聲聞緣覺也。有自利而無利他者。
摩佉
見摩袪條。(CBETA註:疑為見摩祛條)
方廣說
大乘方廣之說也。見方廣條。
南泉牡丹
「陸亘大夫與南泉語,話次,陸云:肇法師云,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也甚奇怪。南泉指庭前牡丹云:時人見此一株花如夢相似。」見傳燈錄南泉章,碧巖第四十則,從容錄第九十二則。
六字河臨法
於河中修觀音之六字法也。瞿醯經補闕品曰:「或於水上密布淨板。如法埿治。於上而作。如水中行尊及鼓音尊曼荼羅者,應於水上作也。」
授戒會
於一般在家之人授與優婆塞戒優婆夷戒之法會也,除真宗外他宗皆行之。
極說
至極之說法。教行信證一曰:「一乘究竟之極說。」
象教
佛教為形象以教人。故又謂之象教。王巾頭陀寺碑曰:「正法既沒。象教陵夷。」
蘇揭
蘇揭多之略。
骨筆
為寫經折骨為筆者。宗鏡錄二十六曰:「身座肉燈歸命供養,皮紙骨筆繕寫受持。」梵網經下曰:「剝皮為紙,刺血為墨,以髓為水,折骨為筆,書寫佛戒。」
一道法門
稱𑖀阿字之一門曰一道法門。大日經六曰:「吾今演說差別道一道法門。」大疏十七曰:「謂一切法不出阿字門,即是一道也。道者謂乘此法,有所至到之義也。一道者即一切無礙人,共出生死直至道場之道也。而言一者此即如如之道,獨一法界,故言一也。」
摩伽
Maghā,星名。玄應音義一曰:「一說云:摩伽星名,此言不惡,主十一月。」翻梵語九曰:「摩伽山,譯曰:星名。」
Makara,摩伽羅之略。即摩竭魚也。可洪音義三曰:「摩伽,亦云摩竭。此云鯨魚也,魚王也。」
戰達羅
一作戰捺羅Candra,譯曰月。
外道名。因明大疏中曰:「十八部中上首名戰達羅,此云慧月,造十句論。」
天眼通
六通之一。以色界天趣清淨之四大所造之眼根,而知遠近粗細之形色及六道眾生之死此生彼,通達無礙者。有修得報得二種。見天眼條。今催眠術家亦有此名目,日本謂之千里眼。
般遮婆栗史迦
見般遮于瑟條。
火界
謂火之自體也。界為持之義。火持火之自性,而不混於他物,故名為界。俱舍論一曰:「地水火風,能持自相。」又曰:「火界,煖性。」
上轉
本覺為化他而下向曰下轉,始覺為自利而上進曰上轉。又背本覺之本而轉轉於五道云下轉,向始覺之本而轉轉云上轉。見下轉條。
六識十名
第六意識有十名:六識,意識,攀緣識,巡舊識,波浪識,分別事識,人我識,四住識,煩惱障識,分段死識是也。見宗鏡錄。
常樂我淨
涅槃之功德也。見涅槃條。又凡夫之四顛倒也。見四倒條。
願波羅蜜十德
一,盡成就一切眾生。二,盡莊嚴一切世界。三,盡供養一切諸佛。四,盡通達無障礙之法。五,盡修行徧法界之行。六,身恒住而盡未來劫。七,智盡知一切之心念。八,盡覺悟流轉還滅。九,盡示現一切之國土。十,證得如來之智慧。見唐華嚴經十八。
遮那咒
大日經所說之真言。
金剛智三藏
金剛智,名。梵名跋日羅菩提Vajrabodhi,三藏者尊稱。南印度摩賴耶國人。婆羅門姓。年甫十歲,於那爛陀寺依寂靜智出家,三十一歲往南天竺,時龍智(龍樹菩薩之弟子),年七百歲猶在,就之,七年承事供養,受學一切密教。尋遊師子國登楞伽山。聞支那佛法盛,唐玄宗開元七年達廣州,翌年至東都。勅迎於慈恩寺,尋徙薦福寺。於所住立大曼荼羅壇以度四眾。一行禪師,不空三藏,皆其弟子也。同二十年八月十五日於洛陽廣福寺入寂,壽七十一,諡曰灌頂國師。師為真言宗八祖之第五,於東夏則謂之始祖。見貞元釋教錄,宋高僧傳一。
淨眼三昧
一心觀梵釋諸天之淨身名為淨眼三昧。大日經疏曰:「於梵釋諸尊解脫身一心不亂,名彼天淨眼三昧。」
法智遺編觀心二百問
一卷。宋知禮撰。其法孫繼忠集成之。
究竟樂
涅槃之妙樂也。起信論曰:「離一切苦,得究竟樂。」
梵語懺摩Kṣamayati之略。悔過之義。茶香室叢鈔十三曰:宋錢易南部新書云:懺之始,本自南齊竟陵王,因夜夢往東方普光王如來所,聽彼如來說法。後因述懺悔之言。覺後,即賓席梁武王融謝眺沈約共言其事,王因茲乃述成竟陵集二十篇,懺悔一篇。後梁武得位,思懺六根罪業,即將懺悔一篇。召真觀法師慧式,廣演其文,非是為郗后所作。按今竟陵王集有淨住子三十一篇,內第三篇,為滌除三業門。其文云:滅苦之要,莫過懺悔。懺悔之法,先當潔其心,淨其意,端其形,整其貌,恭其身,肅其容云云。豈即所謂懺悔篇乎?
持缽
同托鉢。謂比丘之乞食也。
無間修
四修之一。不間斷之修行也。
億有四等。瑜伽略纂二曰:「西方有四種億:一、十萬為億。二、百萬為億。三、千萬為億。四、萬萬為億。今瑜伽顯揚百萬為億,華嚴千萬為億,智度論十萬為億。」探玄記四曰:「西國數法,有三種億:一、百萬,二、千萬,三、萬萬。(中略)此中據千萬一億。」
轉宗
與改宗同。
牟子
漢桓帝時蒼梧太守牟融著書號牟子,推美釋氏。見釋門正統四。
陀羅尼門諸部要目
一卷,唐不空譯。略名諸部要目。就真言諸部而列其要義。
三佛栗底
Saṁvṛti,世俗諦之梵語,舊師譯為世俗諦。玄奘譯為隱顯諦。義淨譯為覆俗諦。隱顯者,隱真理而顯事相之義。義林章二末曰:「此諦理應名隱顯諦,隱覆空理有相顯現,如結手巾為兔等物。隱本手巾,兔相顯現,此亦如是。今隨古名名世俗諦,梵云三佛栗底,故以義釋名隱顯諦。」
慈氏菩薩略修愈誐念誦法
二卷,唐善無畏譯。
阿芻婆
Akṣobhya,又作阿閦婆。數名。俱舍論十二列五十二數中之第二十數名。本行集經十二曰:「阿芻婆,隋言數千兆也。」慧琳音義四十七曰:「阿閦婆,西方數名,此方萬載之數也。」
地神種子
地神之梵音云跛哩體毘,故以最後之𑖏字為種子,即是金剛三昧之義,能持此道場之地,使如金剛也。見義釋七。
四十八智
約十二緣起於四諦而觀,生四十八智之有漏智也。未來之老死,即是苦諦,老死之集,即集諦,老死之滅即滅諦,老死之趣滅行,即道諦。如老死乃至過去行之四諦亦然。無明無因,故不觀之,故十二支與四智合而為四十八智也。
自性身
四身之一。
問訊
合掌而口問安否也。但敬揖以表問安否之心亦云問訊。僧史略上曰:「如比丘相見,曲躬合掌,口曰不審者何?此三業歸仰也(曲躬合掌身也,發言不審口也,心若不生崇敬豈能動身口乎),謂之問訊。其或卑問尊則不審少病少惱起居輕利不,上慰下則不審無病惱,乞食易得,住處無惡伴,水陸無細蟲不。後人省其辭,止曰不審也。」釋氏要覽中曰:「善見論云:比丘到佛所問訊云:少病少惱安樂行否?僧祇律云:禮拜不得如啞羊,當相問訊。」
現觀邊
即見道現觀後邊所得之世俗智也。大毘婆沙論三十六曰:「現觀苦邊集邊滅邊,得此智故,名現觀邊。有說此是諸瑜伽師,觀聖諦時,傍修得故,名現觀邊。尊者妙音說曰:此智近現觀故,名現觀邊。如近村物,名曰村邊。」又見俱舍論二十六。
非生非滅
釋迦如來之出世滅度,非實之生滅,其本身之壽量,無量無數,而為眾生化益,非生現生,非滅現滅也。法華經壽量品曰:「諸善男子,若有眾生來至我所,我以佛眼觀其信等諸根利鈍隨所應度,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亦復現言當入涅槃。」同文句九曰:「非生現生,非滅現滅。」
摩訶菩提質帝薩埵
見菩薩條。
卻來
與卻入同。洞家之舉唱向正位(從假入空)為向去,自正位來偏位(從空出假)為卻來。
毘蘭多
又作毘蘭,國名。佛於此國受毘蘭若婆羅門之請。三月安居。但食馬麥。即如來九惱之一也。大寶積經二十八曰:「如來昔在毘蘭多國,受毘蘭若婆羅門請,三月安居而食麥。」興起行經下曰:「我及卿等於毘蘭邑,故食浮麥九十日。」梵Vairantya。
金蓮華
金色之蓮華也。觀無量壽經曰:「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持金蓮華,化作五百化佛,來迎此人。」
廣說
與四種廣說同。見四種墨印條。
本末究竟等
見十如條。
乳糜
以乳而造之粥也。大日經疏七曰:「乳糜者,西方粥有多種。或以烏麻汁,以諸豆並諸藥味,如十誦藥法等文廣明,然最以乳糜為上。」
如來藏
真如在煩惱中,謂之如來藏,真如出煩惱。謂之法身。依佛性論如來藏品,藏有三義:(一)所攝之義,真如立於眾生之位則含和合不和合之二門,為和合門者生一切之染法,為不和合門者,生一切之淨法,一切染淨之法,皆攝於如來之性,即真如,故云如來藏。易言之則真如攝一切法。如來藏一切法也。楞伽經四曰:「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能徧興造一切眾生。」勝鬘寶窟下本曰:「一切眾生無有出如如境者,並為如如所攝故名藏也。則眾生為如來所攝也,是如來藏眾生。」起信論義記上曰:「如來藏心,含和合不和合二門,以其在於眾生位故,若在佛地則無和合義。」(二)隱覆之義,真如在煩惱中時,為煩惱隱覆如來之性德,而不使顯現,故名如來藏,是眾生之煩惱藏如來也。勝鬘經曰:「無量煩惱藏所纏如來藏。」又曰:「如是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理趣般若經曰:「一切有情皆如來藏。」同述贊下曰:「此真性正實如來藏在纏中名如來藏,一切眾生皆有真理故。」勝鬘寶窟下本曰:「如來性住在道前為煩惱隱覆,眾生不見,故名為藏,是眾生藏如來也。」(三)能攝之義,真如在煩惱中。含攝如來一切果地之功德,故名如來藏。占察經下曰:「復次彼心名如來藏,所謂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無漏清淨之業。」起信論曰:「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述讚下曰:「藏謂庫藏,諸佛所有一切功德皆在其中名如來藏,現行功德未能起,故不名法身。」起信論義記下本曰:「隱時能出生如來,名如來藏(能攝故出生也),顯時為萬德依止,名為法身。」梵Tathāgatagarbha。
如來所說之一切經藏也。增一阿含經序品曰:「其有專心受持增一,便為總持如來藏,正使今身不盡結,後生便得高才智。」
銀色女經
佛說銀色女經,一卷,元魏佛陀扇多譯。佛說於過去為銀色女救他之事。與佛說前世三轉經同。事迹小異。
俱毘留波叉
又作毘留博叉,四天王中,西方天王之名。譯曰雜語,醜眼,廣目。玄應音義七曰:「俱毘留波叉,或言毘留博叉,訛也。具言鼻溜波阿叉,舊曰雜語,一義也。正言醜眼,西方天王名也。」見毘流波叉條(如音義之說,混毘沙門與廣目)。
極證
至極之悟。
三論游意義
一卷。隋碩法師撰。
香風山
在香山。香光明菩薩之住處。見華嚴經菩薩住處品,探玄記十五。
問話
禪林之學生,向和尚發問之語句也。即法堂上禪客所發之問禪是也。由來學生學習此問話為能事,其弊甚多。傳燈錄(瑞鹿先禪師章)曰:「師云:大凡參學佛法,未必學問話是參學。」
三法道界
本尊之身與真言及印,曰三法道,此三法之界畔,曰三法道界。言真言行者,於此三法界內修行,不可越此界畔也。大日經密印品曰:「不越三法界道界,圓滿地波羅蜜。」義釋十曰:「此明力故,能滿諸地,能令修者得現三法,謂成就有三法,謂本尊之身真言及印等。此三法具,即得成就也。(中略)不越三法道界者,此界是終大界之界,非馱都也。於界道當中而行,故名不越耳。」
摩訶三末多
Mahāsammata‑mahārāja,譯曰大等意。即大平等王也。瑜伽倫記一曰:「摩訶三末多,此云大等意,大眾齊等意樂,共同立以為尊者也,亦名差摩塞縛彌。此云田主,諸剎帝利種此後也。」
中天
中天竺也。
悅眾
別名知事。僧中之職名。司僧中之事務者。僧史略中曰:「案西域知事僧,總曰羯磨陀那Karma‑dāna,譯為知事,亦曰悅眾,謂知其事,悅其眾也。(中略)秦主勅選道碧法師為僧正,慧遠為悅眾,法欽慧斌掌僧錄。」
性橫修縱
台家所說法報應之三如來,正了緣之三佛性,行智理之三法,法般解之三德等,在圓教為不縱不橫,在別教為縱橫差別,約之於性修因果二門,而謂之性橫修縱,因縱果橫。性橫修縱者,就三德明之,則此三齊為性德,般若解脫之二德不更為智斷之修用,三法自立,互不相融,如三帝王之鼎立,故謂之為橫。而其修成時,更起緣因了因之功以相資助,故先法身,次般若,後解脫,次第顯發。謂之為修縱。因縱果橫者,在因而行時,行智理次第資發,故謂之為因縱。如前之修縱。至果則性德三身一時顯發,故謂之果橫。如前之性橫。蓋橫者以別異之義而名,縱者以次第之義而名也。文句九曰:「若但性德三如來是橫,修德三如來是縱。」同記曰:「別教雖有性德之語,三皆在性而不互融,故成別義。若三在修前後而得,道理成縱。」光明記一曰:「行智理三,次第資發,修時縱也。法報應三,果中齊顯,證時橫也。」如斯在別教非橫即縱者,以不知三德修性之關係故也。在圓教為不縱不橫。蓋三德俱為性具者圓教之意以為般若解脫雖在於性而有修用之功,何則?九界之惑業,為性惡之德,惑業之性,即般若解脫之性德,故由迷言之,雖為惑業,由解言之,即為緣了。可以知圓教之二德雖在於性,而有修用之功矣。故此三德本來有性修之關係,一性如帝王,二修如二臣,一性具二修,即成不橫之義也。然別教以為九界迷妄之惑業,性雖於理不離,而相與理別,三性共為此惑業所覆,橫凝在性,不為二德二修之用,故三德各別,成性橫之義也。又圓教雖言般若解脫即緣了之二修為修德,然非如別教在理性之外,乃為性所具之本有之德,故即於是性。如此二修即於一性故成不縱之義。別教於惑業之外,別修成了緣之德,則必為前後,故成修縱之義也。妙宗鈔二曰:「三雖性具,緣了是修。二雖是修,非適今有。二若非修,三法則橫。二若非性,三法則縱。」
鳥窠禪師
名道林,唐杭州人,九歲出家,二十一歲於荊州果願寺受戒。至京師謁徑山道欽禪師而契悟心要。後南歸,見秦望山有長松,枝葉繁茂,盤屈如蓋,遂棲止其上。故時人謂之鳥窠禪師。有鵲巢於側,人又曰鵲巢和尚。元和年中,白居易出知杭州。聞師之道,見師棲止巢上,乃問曰:師住處甚險?師曰:太守危險尤甚。曰:弟子位鎮山河,何險之有?師曰:薪火相交,識性不停,得非險耶。曰:佛法大意如何?師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曰:三歲孩兒也解恁麼道。師曰:三歲童兒雖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居易頷歎,數從問道,穆宗長慶四年二月十日跏趺而化,勅謚圓修禪師。見傳燈錄四,稽古略三。
綱維
寺中之役名。綱領寺內維持佛事者。寺主,上座,維那三者,謂之三綱。見義楚六帖六。
梵魔
梵為色界初禪之天主,即梵王也。以代表色界諸天者。魔為欲界第六天之主即他化自在天也。以代表欲界諸天者。法華經序品曰:「梵魔沙門婆羅門。」見梵天王條。
文殊師利一百八名梵讚
一卷,趙宋法天譯。文殊師利讚一百八名之梵頌也。
摩拏產捺囉
Mānuṣendra,譯曰仁王。仁王經良賁疏一曰:「梵云摩拏,此翻為仁。梵云產捺羅,此翻為王。」
如來藏性
一切眾生之性隱藏如來之功德,謂之如來藏性。
葉衣觀音
被葉衣觀音之略。被葉衣,為喻著八萬四千功德衣之意。密號為異行金剛。三昧耶形為未敷蓮華。其形像如葉衣觀自在菩薩陀羅尼經所說:「其像作天女形,首戴寶冠,冠有無量壽佛,瓔珞環釧,莊嚴其身。身有圓光,火焰圍繞。像有四臂:右第一手,當心持吉祥果。第二手作施願手。左第一手,持鉞斧。第二手持羂索,坐蓮華上。」秘藏記曰:「白肉色,左手取羂索,右手執未敷蓮華。」胎藏界曼陀羅鈔二曰:「問:何故名被葉衣耶?答:不明,若是葉色色云心歟。衣慈攝受,被著歟。私案云:被著之義可然,葉者八萬四千諸相好外繁茂義歟。衣,法華云:柔和忍辱衣矣。」梵⃞Palāśāvalin。
似現量
於因明立現、比、非之三量,似現量、似比量為非量,似現量者,起分別心如見瓶衣等,作瓶衣之解,是不叶法之自相,故似現量而非現量,因之稱為似現量。何則?以瓶衣為和合體之假法,非法之自相也。又比量者如見煙而比量有火是也。因明入正理論曰:「有分別智於義異轉名似現量,謂諸有智了瓶衣等分別而生,由彼於義不以自相為境界,故名似現量。」同疏一本曰:「似現似比總入非量。」
團食
又曰摶食。皆舊譯之稱。
澡瓶天子
一作作瓶天子。釋迦佛為太子時。因出四門,歷觀諸相。忻厭之意,日愈一日。繇是父王益其伎樂以悅之。每至夜分,有淨居天人名作瓶。住在空中,發言警策。復使樂器皆出五欲非樂,世間無常,涅槃寂靜,速須出離之聲(云云)。詳見佛本行集經。王勃釋迦如來成道記曰:「於是澡瓶天子,以警覺彰伎女之醜容。」
瑜伽修習毘盧遮那三摩地法
金剛頂經瑜伽修習毘盧遮那三摩地法之略名。
曼陀羅
Mandārava,又曰漫陀羅。花名。譯作圓華、白團華、適意華、悅意華等。阿育王經七曰:「漫陀羅,翻圓華。」法華光宅疏一曰:「曼陀羅華者,譯為小白團華。摩訶曼陀羅華者,譯為大白團華。」法華玄贊二曰:「曼陀羅華者,此云適意,見者心悅故。」慧苑音義上曰:「曼陀羅華,此云悅意華,又曰雜色華,亦云柔軟華,亦云天妙華。」案曼陀羅為一年生草,莖直上,高四五尺,葉作卵形,常有缺刻。夏日開大紫花,有漏斗形之合瓣花冠,邊緣五裂,實為裂果,面生多刺,性有毒,以其葉雜煙草中同吸。能止咳嗽,過量則能致死。本草,曼陀羅花。一名風茄兒,一名山茄子,生北土。法華經佛說法,天雨曼陀羅花,翻譯名義:曼陀羅,此云適意,又云白華。
高僧名。翻譯名義云:曼陀羅,此言弱聲,亦云弘弱。扶南國人,神解超悟,幽明畢觀,無憚夷險,志存弘化,即曼陀羅仙也。
百佛名經
一卷,隋那連提耶舍譯。
鉢囉拏摩
十二合掌之第七,譯曰歸命合掌。大日經疏十三曰:「合十指頭相叉皆以右手指,加於左手指上,如金剛合掌也。此云歸命合掌,梵音云鉢囉摩合掌。」梵⃞Praṇāma。
勸誡王頌
龍樹菩薩勸誡王頌之略名。
胸字
佛三十二相之一。謂胸上之卍字也。觀佛三昧經三曰:「是時世尊,披僧祇支,示胸德字,令比丘讀誦德字已,知佛功德智慧莊嚴,於卍字印中說佛八萬四千諸功德行。比丘見已,讚嘆佛言:世尊甚奇特,但於胸字說無量義,何況佛心所有功德。」
流漿
謂於地獄中飲洋銅,喫鐵丸也。寄歸傳一曰:「咽咽當有流漿之苦。」
捨羅
譯日長被。見舍勒條。
列剎
列者列次之義,剎者佛土成寺院之總稱也。
先世
同前世。過去世也。
微聚
色聚之極小者。蓋無單一極微而生之物,欲界之物質,其最為單純者,為能生之地水火風四大極微,與所造之色香味觸四境(聲,有無不定,故除之),極微等八種之極微,必以聚合俱生為法。因而所謂最小之色聚,稱為微聚也。
須陀食
見須陀條。
屯崙摩
甄陀羅王名。至佛所彈琴,使迦葉不堪其坐者。見智度論十。梵⃞Druma。
報恩寺
在江蘇吳縣治北隅。本吳通元寺。唐改開元寺。吳越為報恩寺。今稱北寺。中有浮圖。稱北寺塔。
性火
對事火之稱地水火風四大種和合之火云事火,火大之一種云性火。性火者,徧於一切之色法也。因明大疏二曰:「火有二種:一者性火,二者事火。」
三十三過
因明論理上,自宗因喻三支立量時,由種種配列次第生過誤。陳那數廿九過,天主(商羯羅主)更加四過,為所謂三十三過。即宗九過,因十四過,喻十過也。 (甲)宗之九過:一、現量相違,謂於現證之事實立相違之宗也。例如言聲非所聞,雖不述因喻,然已明為誤謬也。二、比量相違,謂於萬人得比知之事柄立相違之過也。例如立瓶等是常住是也。三、自教相違,當欲述自己所屬之教派意見時,卻立與之相違之宗也。例如勝論派之人主張以聲為常住是也。四、世間相違,立與常識反對之宗也。例如印度有一類之行者,以人頂骨為其裝飾,有人難之,則立量曰:人之頂骨,可為清淨(宗),且為眾生之分(因),猶如螺貝(喻)。此雖似一見無過之立量,然立人間頂骨可為清淨之宗義,實反於常識,故定為過誤也。五、自語相違,謂於自己言語有矛盾之宗也。例如言我母可為石女是也。以下四過為天主所附加,非理論門,惟於入正理論說之。六、能別不極成,謂宗之後陳用立敵不共許之語也。例如佛子對於數論師而立聲可壞滅是也。數論師信萬有之發展Parrmāṇa、還歸Pralaya,而不許壞滅,故宗之能別(即後陳),不極成,故為過失。七、所別不極成,宗之前陳不極成之過失也。例如數論師對於佛教徒立我Puruṣa,可為有時,佛教不許我之存在,因而所別為不極成,宗體不成立。八、俱不極成,勝論師對於佛教徒立以我可為和合因緣時,我與和合因緣為佛教徒不通之語,因而前陳後陳共不極成,亦為過誤也。九、相符極成,宗體以不可極成為規則,反之而立萬人共通之事件時,則無其功,因而為過失,例如立聲為所聞性是也。 (乙)因之十四過,其因可大別為不成Asiddha、不定Aniścita,Anaikāntika、相違Viruddha三類。不成因者,因犯立敵共具備徧是宗法性條件之規定,名為不成之過失。不成因有四過:一、兩俱不成,於以聲為無常之宗,欲指眼為所見性(可見的),之故因而述之,其因由立敵兩者見地,不協於徧是宗法性之條件,何則以無論何人皆以聲為不可見者故也。故為兩俱不成之過失。二、隨一不成,此乃一方認為具備徧是宗法性條件,而他方不認之因也。三、猶豫不成,因果為有法之必然的屬性否,尚疑而未確定,乃如已確定者辦之也。例如遙見如雲霧,未確定為霧為煙,而卒然謂彼處有火(宗),以有煙之故(因),而立量是也。四、所依不成,宗有所別不極成之過失時,其因無基礎,不具徧是宗法性之條件也。例如對於不認虛空之實有者而虛空可為實有(宗),以為德之所依故(因),而立量時,一方已不認虛空之存在而一方欲認為德之所依。是名為所依不成。其次不定因及相違因者,關於三相中後二相之誤謬也:一、共不定,即九句因中第一同品有異品有之情狀。以因關係於同異品之全部,故名為共。二、不共不定,即九句因中第五同品非有異品非有之情狀。以因與同喻異喻全無關係,故謂為不共。三、同品一分轉(亦云同分異全),第七同品有非有異品有之情狀也。四、異品一分轉(亦云同品徧轉異分同全),第三同品有異品有非有之情狀也。五、俱品一分轉(亦云俱分轉),第九同品有非有異品有非有之情狀也。六、相違決定,立敵兩者由同一事件相異之處,觀察而立量,兩者各各具三相,難於決定,謂為相違決定。於問題一方不決定之點為過失也。其次相違因。九句因中四六為相違因。此因與立證之宗義矛盾者,適於成立,故得其名。四六非其性質異者,故自九句因之表面觀之,相違因惟宜有一,然陳那於此下緻密之考察,抱懷意內,至表面不顯之誤謬,亦入計算,此乃有四:一、法自相相違因,是為與宗法表面的意義矛盾之因,九句因中四六之表面的情狀也。二、法差別相違因,謂與宗法裏面的意義矛盾之因。如服等必為他所用(宗),以係積聚性故(因),如臥具等(同喻),是也。三、有法自相相違因。此乃由後陳(即法),關系上而生者,雖非關係於有法者,而在譎詐的論法,則有如通例置所證之對象於宗法,卻置有法於主要點者,於立物之存不存時尤然,有法自相相違因,及有法差別相違因者,即此際之誤謬也。此謂與有法表面的意義矛盾之因。例如有性非實非德非業(宗),以有一實故有德業故(因),尚如同異性是也。四、有法差別相違因,陳那此例不出別立量,由前例說明之。 (丙)喻之十過。喻之誤謬有十,其中五者屬同喻,他五者,屬異喻。似同喻之五者:一、能立法不成,缺因同品條件之過失也。例如聲可為常住,以無質礙之故(無對觸),尚如極微(同喻),立量時,極微之常住雖具宗同品之條件,然其性為有對觸故缺因同品之條件,以「無質之故」與因不一致。故名之為能立法不成。二、所立法不成。缺宗同品條件之喻也。於前之宗因,謂為如覺(智等),出喻之時,雖以覺為無質礙協於因同品之條件,然以其性無常缺宗同品,與所謂聲之常住不相應。故名之為所立法不成。三、俱不成,缺兩條件之喻。於前之宗因謂為如瓶時,以瓶無常住及無質礙之性質,故全無喻之質格。四、無合,缺喻體之過失也。五、倒合,諸所作者反對謂彼為無常時,以諸無常者與所作性配合。即為倒合。自能徧進於所徧之過失也。其次似異喻之五者異喻之過失,全與同喻之過失併行相應,同有五:一、所立法不遣,缺宗異品條件之喻,例如聲為常住以無質礙故之異喻,諸無常者視彼為質礙,謂尚如極微,以極微為質礙性,具備同異品之條件,然以其性常住缺宗異品之條件,故謂之為所立法不遣。二、能立法不遣,於上之宗因立異喻謂為如業時,以業無質礙,缺同異品之條件,故稱之為能立不遣。三、俱不遣,缺宗同異品兩條件,此過失也。如於上之宗因立異喻謂為如虛空,是其例也。何則以虛空無質礙且為常住故也。四、不離,不施離作法之過失也,觀同喻之無合其例可知。五、倒離,反對先宗後因配合之過失也。以上所述三十三過中除宗之五相違,大體為與宗因喻構成法照應之過失,頗具科學的分類之面目。
佛凡一體
佛心與凡心為一體也。於獲得他力信心之行者上而言之,體得他力信心之行者心,謂之佛凡一體。蓋他力之信心,非行者之所計得,乃如來所賜者,其體為佛智,故是清淨真實之佛心也。其佛心宿於行者貪瞋煩惱之凡夫心中,故佛心與凡心結合而為一體也。
方服
比丘之法衣(即三品袈裟),盡為方形,故謂之方服,又云方袍。葛城慈雲比丘著有方服圖記。
犯戒五過
一害自身。二為智者所呵。三惡名流布。四臨終生悔。五死墮惡道。見四分律五十九。
蒲闍尼
Bhojaniya,又作蒲饍尼。譯言正食。新譯噉食。米飯等可噉食之五種正食也。行事鈔下二曰:「四分中有五種蒲闍尼(此云正食),謂麨、飯、乾飯、魚、肉也。」玄應音義四曰:「蒲闍尼食,譯云可食。」有部毘奈耶三十六曰:「有五種蒲饍尼食(是含噉義也)成足食。云何為五?一餅,二麥豆飯,三麨,四肉,五飯。噉此五時名為足食。」寄歸傳一曰:「律云:半者蒲饍尼,蒲饍尼以含噉為義,半者謂五也。半者蒲饍尼應譯為五噉食,舊云五正者准義翻也:一飯,二麥豆飯,三麨,四肉,五餅。」
底栗車
Tiryagyoni,譯曰畜生見名義集二。
一切如來所生印明
又曰三三昧耶攝百印。底哩秘密法中卷所說。不動尊之印明也。其文曰:此印名為功德母,佛法僧法住其中,請善明王及本尊,結此秘印皆雲集,以此如來所生印,想為閼伽奉獻,諸佛菩薩,諸尊賢聖,供養念誦,速得成就。此印母之內傳(金剛堅固內相傳)佛心即是。五智(五指)秘於內心,(掌中)教令彰於外相也。佛口云二空(二大指),入於掌中者,兩部大日之智德(秘),又人法二空之智(淺)也。二空之妙理。即諸法之本源。兩部之極智。乃眾德之總括。佛法諸寶住其中。即此意也。二地竪開(檀慧堅開),係功德之母。譬如世間萬物。皆自地出生。一切之功德。均由菩提心(𑖀𑖽本不生之義)而生。今表此義。即二地(二小)竪開也。見不動瑜伽要鈔。㊟:此𑖀𑖽字或應是𑖀(a)字。因具本不生義之字爲𑖀(a)。𑖀𑖽字則具空義、成菩提義,以及邊際、無我所、等覺、覺悟等義。
屈支
Kutche,國名。或作龜茲,丘慈。見名義集三。
讚佛超九劫
釋迦佛昔與彌勒同修菩薩之行時,見弗沙佛入火定而放光明,釋迦即七日七夜翹一足,以一偈讚佛,因是比彌勒超九劫而成佛。見智度論四,本行略經一。
虛空化
佛化也。清異錄上曰:「玄奘論道釋云:道有為宗,舟航化。佛無為宗,虛空化。」
百八尊
金剛界曼荼羅中之一百八尊也。五佛,四波羅蜜,十六大菩薩,十二供養,謂之三十七尊。加以賢劫之十六菩薩,為五十三尊。又加以外金剛部之二十天,為七十三尊。再加以五頂輪王,十六執金剛,十波羅蜜,地水火風之三十五尊,為百八尊,出於出生義。
信水
譬信心之澄淨似清水,故云信水。又信心之水,能洗除疑念之垢,故稱之曰信水。演密鈔三曰:「若先習垢深則不染諸法界之法,若以信水澣令潔白則堪受染。」
仁王咒
仁王經所說之陀羅尼也。新本在奉持品。
百八句
楞伽經之首,大慧菩薩以百八句問一切大乘之法門,佛以百八句答之。楞伽經註解一曰:「此一百八義,文有三段:始則大慧請問,中則如來領釋,然所問所領皆無倫次,故不可以定數開合而論之。至後乃結指顯示一百八句,句句遣著。然而不多不少數至此者,蓋表對百八煩惱成百八法門也。」
樂果
涅槃之妙體,離一切之生滅,謂之樂,此妙樂為菩提所得,故曰果。觀經玄義分曰:「開示長劫之苦因,悟入永生之樂果。」
無熱天
五淨天之第二、在於色界。俱舍頌疏世間品一曰:「已得雜修上中品定,能善伏除上中品障。意樂調柔離諸熱惱,故名無熱。」
落髮染衣
謂剃除鬚髮去飾著黑衣而出家也。
般若時
天台所立五時之一。見五時條。
髻珠經
大乘金剛髻珠菩薩修行分經之略名。
五蘊宅
五蘊假和合而成人之心身譬之家宅。最勝王經四曰:「了五蘊宅悉皆空,求證菩提真實處。」
商羯羅主菩薩
Śaṅkarasvamin,梵名商羯羅塞縛彌,譯曰骨鏁主。骨鏁主為大自在天之異名,此菩薩之父母以此天為主,祈禱生子故名曰骨鏁主,因明入正理論之作者也。
餘習
又曰殘習,餘氣,習氣。既斷煩惱,猶存殘餘之習氣也。二乘不能斷此餘習,獨佛斷之。唐華嚴經二曰:「離一切煩惱心垢及其餘習。」智度論二曰:「阿羅漢辟支佛雖破三毒,氣分不盡,譬如香在器中。香雖去,餘氣故在。又如草木薪,火煙燒出,炭灰不盡,火力薄故。佛三毒永盡無餘,譬如劫盡火燒須彌山一切地都盡,無煙無炭。如舍利弗瞋恚餘習,難陀婬欲餘習,畢陵伽婆蹉慢餘習,譬如人被鎖初脫時,行猶不便。」
羯播死迦
見七種衣條。
事論
論差別之事相也。法華玄義六上曰:「理論則同如,是故不異。事論則有機應,是故不一。」
心所法之名。梵語曰毘遮羅Vicāra,舊譯為觀,新曰伺。細心伺察事理也。俱舍七十五法中,八不定法之一,唯識百法中,四不定法之一。是與色界初禪大梵天已下之心相應之心所也。二禪已上,總無此心所。以伺察之念與寂靜之禪心相應難故也。唯識論七曰:「觀謂伺察,令心忽遽,於意言境,細輕為性。」
長生符
比佛之教法於仙道,稱為長生符。提謂經曰:「欲得不死地,當佩長生之符,服不死之藥,持長樂之印。」法華玄義十曰:「長生符者,即三乘法是。」
八城經
阿難為八城居士說十二禪,居士信心施食及房。收於中阿含第十六。
海珠
海底之寶珠。譬難得也。寄歸傳一曰:「考其功也,實致為山之勞,覈其益焉,時有海珠之潤。」
虛空藏院
胎藏界曼陀羅十三大院中第十之名。雖有二十八尊,而以虛空藏菩薩為中尊。
第一義諦
二諦之一。對於世俗諦之稱,又云真諦、聖諦、勝義諦、涅槃、真如、實相、中道、法界、真空等,總以名深妙之真理,諦者真實之道理也。此道理為諸法中第一,故云第一義,真實故云真,為聖者所見,故云聖,為殊勝之妙義,故云勝義。大乘義章一曰:「第一義者,亦名真諦。第一是其顯勝之目,所以名義。真者,是其絕妄之稱。世與第一審實不謬,故通名諦。(中略)彼世諦若對第一,應名第二。若對真諦,應名妄諦。第一義諦若對世諦,應名出世。若對俗諦,應名非俗。若對等諦,應名非等。立名一一不可返對。是故事法,旦名世諦俗諦等諦。理法,旦名第一義諦乃至真諦。」
梵天火羅九曜
一卷,唐一行撰。說七曜九執之祭法。梵⃞Brahma‑horanavagraha。
一卷。唐一行著。
煮沙
以泥沙欲煮成飯也。首楞嚴經曰:「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
上臈
臈字正書為臘字。原出於僧臘戒臘。出家受戒,竟一夏(夏期三月之安居)為一臘,竟二夏為二臘,因而數僧之年。謂生年曰世壽,謂出家受具後之年曰法臘。又僧中之席次,依此臘數而定高下,謂之臘次。僧史略曰:「所言臘首,經律中,以七月十六日是比丘五分法身生來之歲首(從四月十六日始,至七月十五日終,謂之夏安居,又云雨安居,舊律也,新律從五月始),則七月十五日是臘除也。比丘出俗,不以俗年為計,乃數其臘耳。」
蓮華言音
蓮華念誦也。
唱導
宣唱法而化導人也。佛世以舍利弗,富樓那為第一,梁高法傳十科中有唱導之一科。法華經涌出品曰:「是四菩薩,於其眾中,最為上首唱導之師。」大部補注九曰:「啟發法門,名之為唱。引接物機,名之為導。」梁僧傳(唱導論)曰:「唱導者,蓋以宣唱法理開導眾心也。昔佛法初傳,於時齋集。止宣唱佛名,依文致禮。至中宵疲極,事資啟悟,乃別請宿德升座說法,或雜序因緣,傍引譬喻。」僧史略中曰:「唱導者,始則西域上座凡趣請咒願曰:二足常安,四足亦安,一切時中皆吉祥等。以悅可檀越之心也。舍利弗多辯才曾作上座,讚導頗佳,白衣大歡喜。此為表白之推輪也。」
解了
會得道理也。深密經二曰:「於我甚深密意言說如實解了。」南本涅槃經十九曰:「解了實相空無所有。」
三種止觀
天台大師由南岳傳受三種之止觀:一漸次止觀,初淺,後深,如彼梯磴,初持戒,次修禪定,後漸修實相也。大師依之說禪波羅蜜十卷。二不定止觀,前後互更,如金剛寶置日中,現像不定,無別之階位,隨眾生之根或前淺後深,或前深後淺,或淺深事理漸頓不定,大師依之說六妙門一卷。三圓頓止觀,初後不二也。如通者之騰虛空,自初緣實相而行解共頓也,大師依之說摩訶止觀十卷。其關於止觀之著述,有二十餘種。見摩訶止觀條下。
漸次,不定,圓頓也。見止觀條。
五部律
佛滅後百年時,付法藏第五祖優婆毱多之下有五弟子,同時於律藏生五部之派別:一、曇無德部Dharmagupta,又曰曇摩毱多,是部主之名,譯為法正、法護、法鏡、法密等,律本於此土曰四分律。二、薩婆多部Sarvāstivāda,或曰薩婆諦婆,譯言一切有。從宗計而取名,律本曰十誦律。三、彌沙塞部MahĪśāsaka,譯言不著有無觀。從行而名,律本曰五分律。四、迦葉遺部Kāśyapīya,此曰重空觀,以空亦空為觀,就行而名。但戒本傳譯曰解脫戒經,其戒相與五分律同。五、婆麤富羅部Vātsīputrīya,又曰婆蹉富羅,譯言犢子。從部主之名,又從宗計曰著有行。以執有實我故也。律本未傳,見大集經二十,行事鈔資持記上一之二,戒疏一上,義林章三末。
五如來
即寶勝,妙色身,甘露王,廣博身,離怖畏之五佛也。施諸餓鬼飲食及水法曰:「曩謨寶勝如來,除慳貪業福德圓滿,曩謨妙色身如來,破醜陋形相好圓滿,曩謨甘露王如來,灌法身心令受快樂,曩謨廣博身如,來咽喉寬大受妙,味曩謨離怖畏如來,恐怖悉除離餓鬼趣。行者若能如此為稱五如來之名,則以佛之威光加被於彼故,能令一切餓鬼等,無量罪滅,無量福生,得妙色廣博,得無怖畏,所得飲食,變成甘露美妙食,速離苦身,生天淨土。」
蜜利車
Mleccha,又作彌離車,彌戾車。胡種之稱。譯曰垢濁種。續高僧傳四(玄奘傳)曰:「迦果斯地北,民雜胡戎,制服威儀,不參大夏,名為邊國蜜利車類。唐言譯之垢濁種也。」玄應音義十八曰:「彌離車或作彌戾車,皆訛,正言蔑戾車也。」華嚴疏鈔十四曰:「蔑戾車者,三藏云惡中惡,亦云奴中奴,皆義翻耳。」
身相神通樂
十樂之一。
鐵輪王
四輪王之一。感得鐵之輪寶,統御南閻浮提一洲之帝王也。至增劫時人壽二萬歲出現(智度論),或於減劫時人壽八萬歲以上出現(俱舍論)。
取相懺
三種悔法之一。
清淨身
清淨之佛身也。法華經云清淨光明身。
播輸缽多
Pāśupata,又曰波輸鉢多,塗灰外道也。玄應音義二十二曰:「波輸鉢多,此塗灰外道名也。徧身塗灰,髮則有剃不剃,衣纔蔽形,但非赤色為異耳,事魔醯首羅天者也。」同二十四曰:「播輸鉢多,亦作波輸。」俱舍光記九曰:「播輸鉢多外道,此云牛主。謂事天主,摩醯首羅天乘牛而行。」故云牛主。此外道學彼天法。從彼為主。故名牛主。此外道持受頂上持一髻子。身體塗灰。」唯識述記一本曰:「有外道云播輸鉢多,翻為獸主。如一瞿聲,別目於牛,通名於獸。但言牛主者未善方言,非但與牛為主故,如伏犧等。」
複熾盛光法
北斗七星護摩法之略名。
頞悉多
Asta,山名。譯曰日沒。宗輪論述記曰:「梵云頞悉多,此云沒。鄔陀延此但云出,西方見日西沒,呼言頞悉多。」
難陀婆怛那
見婆怛那條。
中因
對東因之稱。見五轉條。
印相
印之形相。如不動之印為刀劍之相,觀音之印為蓮華形等。
胎曼大鈔一曰:「左手作拳,仰置臍,右手覆掌安臍上。」謂為金剛部之定印。
內薰
眾生之心內,有本覺之真如,薰習於無明,因使妄心厭生死之苦,求涅槃之樂,謂之內薰。佛菩薩之教法及自身之修行,謂之外薰。起信論曰:「以有真如法故,能薰習無明。以薰習因緣力故,則令妄心厭生死苦,樂求涅槃。」同義記曰:「明真如內薰無明,令成淨業。」輔行四曰:「自非內薰何能生悟,故知生悟力在真如,故以冥薰為外護也。」法華文句一曰:「內薰自悟。」
三種身
密教所說諸尊之三身。見三秘密身條。
身者聚集之義,於名句文二數以上聚集,名為身。一名身,為二名以上集者。二句身,有二句以上集者。三文身,為二字以上集者。見大乘五蘊論。
台宗諸佛立三身:一、色身,為三十二相乃至微塵數之相好身,是解脫之德也。二、法門身,為三德四無量五分六度七覺八聖乃至八萬四千法門功德積聚之身,是般若之德也。三、實相身,是所謂實相真如,三身中法身之德也。止觀二之三曰:「別相者身有三種:一者色身,二者法門身,三者實相身。若息化論歸,色身歸解脫,法門身歸般若,實相身歸法身。」
於密教,為四種曼陀羅中之法曼荼羅,即法門身也。又曼荼羅之諸尊,悉自大日如來之功德法流出者。則為法門身,色身,實相身如上。
盡壽藥
四藥之一。
楞嚴經直指
十卷,明釋函昰疏。其嗣法門人今釋序之曰:「吾師天然昰和上,宴坐丹霞,以三月成直指。(中略)言言本色,不借華詞。其不可思議之妙,實有與諸家迴絕者。」
梵鐘
寺院之大鐘也。梵者清淨之義,為關於佛事者,故以為名。
伊舍那
Īśāna又作伊邪那,伊賒那。居於欲界第六天之天神名。胎藏界曼陀羅位於外金剛院之上首。十二天供儀軌曰:「伊舍那天,舊云摩醯首羅天,亦言大自在天也。乘黃豐牛,左手持劫波杯盛血,右手持三戟鎗,淺青肉色,三目忿怒,二牙上出,髑髏為瓔珞,頭冠中有二仰月,二天女持花。印相者:右手作拳,安腰右,左手五指,直竪相著,地水二指屈中節,火風空三指,各少相去。」智度論五十六曰:「伊餘那是大自在天王。」秘藏記下曰:「伊舍那天,黑青色,面上三目,繫髑髏瓔珞,左手持器盤,右手鉾鑞。」胎藏界曼陀羅鈔六詳釋之。瑜伽倫記九曰:「伊舍那者,此云自在,即大自在天。」玄應音義三曰:「伊沙天,此云眾生主。」案,摩醯首羅天居色界之頂,即第四禪,伊舍那天為其化身,居欲界之頂,即第六天。
性罪
二罪之一。如殺盜等之諸惡不待佛制而自性是惡也。犯之必有罪報。
大般若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之略名。
瞋業道
十惡業道之一。見善惡條。
地內
見地中條。
尼師但那
與尼師壇同。

【經文資訊】
【原始資料】原始资料皆来自网络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