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大辭典
《佛學大辭典》,由丁福保居士耗時八年編著而成,譯自日本人織田德能的《佛學大辭典》,是刪除了日本佛教相關資料及文獻出處之後所成的節譯本。於1922年正式出版,收錄條目三萬多個,360多萬字。
我中華則周星悶彩,已彰降誕之休征。漢日流祥,乃葉通神之瑞夢。使臣西去,釋侶東來,白馬馱貝多之文,金簡譯單蘭之典。德降偽道,化及暇陬。三國六朝暢其流,秦晉隋唐極其盛。或譯經著疏,廣闡大乘。或見性明心,單傳向上。東林則群結蓮社,南山則大啟律門。性相之妙義紛披,禪教之祖庭互峙。機鋒吐露,陸離寶劍之光。辯給回風,隆重彌天之譽。法門挺秀,崇聖教之紀綱。慧炬揚輝,啟含生之耳>目。猗歟盛矣!俟其袆而維是。經文浩瀚,研究綦難,名相紛繁,考求匪易。寧免入海算沙之困,徒興望洋向若之嗟。兼之東西迻譯,頗多鉤辀格磔之聲。華梵錯綜,每有詰屈聱牙之句。東鱗西爪,文筆矛盾>,北轍南轅,方言楚夏。設非心研之有素,雲何耳學以能詳。欲充扡格之虞,用作博通之助。辭典之編,信不可緩。校讎之責,誰任其難。
爰有丁仲祜居士,以通儒碩學之資,具濟世活人之術。精研佛學,翺翔般若之園。博覽書林,馳騖琳瑯之圃。羅海國龍宮之秘笈,抽石室金匱之珍藏。萬卷何奇,勝入瑯嬛福地,唯心可悟,如升兜率陀天。憑翰墨之因緣,植菩提之種子。前有佛學叢書之著,可媲文憲護法之編。今更出大手筆,纂大辭書,抒慈悲之願力。應時勢之要,求悟明鏡之非臺。握智珠而遍照,旁搜遠紹,東取扶桑瀛島之書賾。邃鉤玄西考>,賢豆恒沙之偈,聯珠貫玉,不憚雞窗螢案之辛勤。取精用宏,備極蠶絲牛毛之煩瑣,刮磨淬礪,輯為專書,慘淡經營,集成巨帙。
舉凡名數真言,掌故儀法等類,遍為采集,無不搜羅。列部三十有三,檢壹畫而諸字畢備。引證廣之又廣,閱壹典而群義可征。意解心開,得剖奧義。耳提面命,如近良師。入玄妙之法門,賴斯寶鑰。涉汪洋之教海,需此南針。藝林敷優曇之花,著作家別開生面。法苑結摩羅之果,菩提道總合明心。
如能因文悟理,不滯名言,自然入聖超凡,圓成大覺。是不特為考古之鏡,饋貧之糧已也。納廿年匏繁,遽然夢醒南柯。壹領袈裟,惕若恩懷西竺。鏡花水月,瞰破紅塵。清磬洪鐘,精修白業。拈貝葉遍尋教網,睹桃花未悟禪機。自利利他彌切,度生之宏願先覺。覺後端賴命世之雄才,聆法海之潮音。讀例言得覘鴻制,募韓陵之寺石。效喤引敢擬駢詞,行看電掣星馳,永流通於塵剎。風行雷厲,自傳播於大千。>法界眾生皆叨法喜,法門眷屬盡獲法施。見聞思修,願同趣妙莊嚴路。開示悟入,俾悉證凈法界身。是為序。
辛酉暮春既望古瀛釋顯蔭撰於甬城觀宗學社
- 提羅
- 扇提羅Saṇḍhila之略。男女根不具之稱。昔有比丘五人。為欲得利養,矯裝聖者之形,有一婦人信之,誠意供養之。因而婦人大得絕福,比丘死墮地獄,後生於人為扇提羅。止觀一曰:「無德受供,如彼提羅行。」見羼提羅條。
- 地前三賢
- 菩薩從初發心一大阿僧祇劫之間為地前,此中修行有十住十行十迴向之三十位,謂之三賢位。
- 禿空
- 斥方廣道人之惡取空為禿空,法界之萬德一無所具,故名為禿。止觀七曰:「正法大城金剛寶藏,具足無缺何所而無,豈容禿空而已!」
- 遮摩那
- 外道名。見旃遮條。梵Śamana。
- 解信
- 仰信之對。學教法之道理,由智之道而信也。
- 閼伽
- 又作阿伽,Arghya之略,譯曰水。名義集二曰:「阿伽,此云水。」但內典特指奉佛之水而言。即於水入香花者。大日經疏十一曰:「閼伽水,此即香花之水。」如意輪儀軌曰:「由獻閼伽香水故,行者三業清淨,洗染煩惱垢。」
- 大煩惱地法
- 與一切煩惱心相伴之心所也。有六。一痴,二放逸,三懈怠,四不信,五昏沈,六掉舉。見俱舍論四。
- 事師法五十頌
- 一卷,馬鳴菩薩造,宋日稱等譯。依秘密教而略頌。
- 眼智明覺
- 見道中智之別稱。苦法智忍為眼,苦法智為智,苦類智忍為明,苦類智為覺。見輔行五之四。
- 四諦十六行相
- 觀四諦一諦各有四種之行相,合為十六行相。見十六行相條。
- 冬朝
- 冬至之朝也。禪林有賀儀。
- 濟諸方等學經
- 一卷,西晉竺法護譯。大乘方廣總持經之異譯。
- 數珠功德經
- 校量數珠功德經之略名。又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之略名。
- 愛著迷
- 一切萬有,為五蘊和合而假存者,不知此理而執著一切萬物為常恒不易,謂之愛著迷。
- 業輪
- 善惡之業,能載人使輪轉於六趣,故譬以車輪。
- 上肩
- 禪林之用語。謂居己位之上者云上肩。見象器箋五。
- 師子頻申三昧
- 與師子奮迅三昧同。華嚴經六十曰:「入師子頻申三昧。」舊經作師子奮迅三昧。華嚴疏鈔六十曰:「頻申奮迅,俱是展舒四體通暢之狀。」見師子奪迅三昧項。
- 照牌
- 牌上圖示眾僧之座次,使各人照知之者。
- 金剛鎖菩薩
-
Vajra‑śrinkhalā,金剛界三十七尊中,四攝菩薩之一。以大悲之鏁,標繫留一切眾生菩提心之德。住成身會之西門。秘藏記末曰:「肉色,左手拳,右手鏁。」略出經曰:「由結金剛鉤鏁契故,能繫留止之。」聖位經曰:「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堅固金剛鏁械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剛鏁菩薩形,守智慧戶,住西門月輪。」
胎藏界金剛手院三十三尊之一。秘藏記末曰:「白肉色,右持金剛鏁,二端著三股跋折羅。」
- 鼓音聲陀羅尼經
-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之略稱。
- 悉替那
- 譯曰上座。出於名義集一。
- 陀羅驃
- Dravya,勝論所立六諦之一。譯曰主諦,所依諦,新譯曰六句義,又譯實句義。為地,水,火,風,空,時,方,神(又曰義),意九種之實法也。百論疏上中曰:「陀羅驃,稱為主諦,亦云所依諦。謂地,水,火,風,空,時,方,神,意,此九法為一切物主,故云主諦。」
- 虛空藏與日月星
- 宿曜儀軌曰:「若人欲求福智,當歸依此菩薩,日月星皆虛空藏所變也。」
- 三密觀
- 觀吾之三業與本尊之三密,入我我入也。見秘藏記末。
- 安饍林
- 在中印度沙枳多國,佛說法之舊地也。
- 五部座
- 詳見金剛界條附錄五佛座項。
- 識浪
- 心體之真如,譬如海,諸識之緣動,譬如波浪。楞伽經一曰:「水流處,藏識轉識浪生。」
- 般若會
- 讀誦大般若經之法會也。
- 五道受生經
- 法苑珠林八十六所引,今藏經中無之。
- 殿鐘
- 禪宗佛殿之鐘也。勅修清規法器章曰:「殿鐘,住持朝暮行香時鳴七下,凡集眾上殿,必與僧堂鐘相應接擊之,知殿主之。」
- 難信之法
- 世間常識難信甚深微妙之法門。如善因善果惡因惡果,雖為易信之法,而大乘圓頓之教,則甚難信,凡夫成佛速疾之他力念佛法門,尤為難信中之難信也。
- 正法時
- 三時之一。見正像末條。
- 法無礙智
- 法無礙解又名法無礙智。見四無礙解條。
- 烏律律
- 又作烏律率。形容眼睛之黑色語也。
- 掘具羅
- 或作局崛羅,窶具羅,求求羅。譯曰安息香。見求求羅條。
- 識海
- 藏識之海也,稱真如為如來藏識,真如隨緣而起諸法,如海之波濤,故曰識海。楞伽經一曰:「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波鼓冥壑,無有斷絕時。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
- 梵閣
- 如云佛閣,因佛稱大婆羅門故也。
- 四法印
- 三法印而加苦法印(說一切有為法皆苦者),曰四法印。
- 五千上慢
- 有五千比丘懷增上慢之心,釋迦將說法華經,彼等謂我既得妙果,何要聞法華,立座而去。法華經方便品曰:「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是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 理惑
-
對於事惑而言。我見邊見等見惑,迷惑於四諦之理,謂之理惑。貪瞋等思惑,迷惑於世間之事相,謂之事惑(就藏通二教而論)。又根本無明之惑,能障覆中道之理,使不顯發,謂之理惑。見思之惑,能覆空寂之理,塵沙之惑,能障化導之事相,謂之事惑(就別圓二教而論)。見玄義釋籤六。
所證之理與所斷之惑也。玄義釋籤一曰:「理惑體一,境智如如。」
- 咒秘
- 陀羅尼也。
- 波斯
-
又作波嘶,國名。新作波剌私,波剌斯,波囉悉。玄應音義二十四曰:「波剌私,亦云波嘶,或云波斯,國名也。臨近西海,最饒其寶,諸國商人皆取其貨,斯以龍威珠力古昔推焉耳。」西域記十一曰:「波剌斯人,性躁暴,俗無禮儀,無學藝,多工伎,婚姻雜亂,死多棄屍。」梵語雜名曰:「波斯波囉悉。」
又波斯匿王之略。梵⃞Pārasī。
- 稽薑那
- Kikāṇa,西印度古王國名。在伐剌拏國之西方山中。以多產羊馬而有名。見西域記十一。
- 尸摩賒那
- 譯作棄尸人墓。梵Śmaśāna(Aśmaśāyana),又云尸陀Śitavat林。見法顯傳。
- 三平等觀
- 又云三三昧觀。觀念三平等也。即入我我入觀。見三平等條。又,行者正念誦之初,作入我我入之觀,謂之三平等觀。
- 耶舍崛多
- Yaśogupta,比丘名。譯曰稱藏。見歷代三寶記十一。
- 所作
- 身口意之三業為能作,其發動造作云所作。無量壽經上曰:「亦無所作,亦無所有。」慧遠疏曰:「亦無所作無因可作,亦無所有無果可有。」
- 聖無動尊大威怒王念誦
- 金剛手光明灌頂經最勝立印聖無動尊大威怒王念誦儀軌法品之略名。
- 據勝為論
- 通論事實,謂之據實通論,就其中之多者勝者而論,謂之據勝為論。如色之名,據實通論,則五根五境無表色之十一法,悉為色。獨於眼根所對之境,與以色之名,則據勝為論也。天台戒疏一曰:「三業之中,意業為主,身口居次。據勝為論,故言心地。」
- 共種子
- 又曰共相種子。對於不共種子而言。生自他共變之境之識變種子也。自此種子而生之境,有自他共得受用者與不然者之別。
- 聖觀自在儀軌
- 聖觀自在菩薩心,真言瑜伽觀行儀軌之略名。
- 事證
- 事理二證之一。見二證條。
- 無因果外道
- 十種外道之一。計草木自生自死,人亦同之者也。見行事鈔下四之二。
- 佛語法門經
- 一卷,元魏菩提留支譯,對於龍威德上王菩薩,分別是佛語,是非佛語之法門。
- 五種增上緣
- 又名五增上緣,亦曰五緣。即念佛者現當二世所應蒙之增上緣,有五種之別。觀念法門所謂「現生及捨報決定,有大功德利益,準依佛教,明五種增上利益因緣,一者滅罪增上緣,二者護念得長命增上緣,三者見佛增上緣,四者攝生增上緣,五者證生增上緣。」是也。滅罪增上緣,又名現生滅罪增上緣,由佛為增上緣消除一切業障也。護念得長命增上緣,又名護念增上緣,現生護念增上緣,彌陀觀音勢至等隨逐影護也。見佛增上緣,又名見佛三昧增上緣,得彌陀之三念願力加於外而見佛也。攝生增上緣者,彌陀之願力,能攝眾生使得往生也。證生增上緣者,保證滅後之凡夫,乘佛願力,定得往生也。前三者為現益,後二者為當益。
- 鑠訖底
- 一作鑠枳底。譯曰戟。希麟音義七曰:「鑠訖底,此云戟也。經中云手操鑠訖底,即威怒王所持戟槊也。」慧琳音義三十五曰:「鑠訖底,印契名。唐云槊印也。」同三十九曰:「鑠枳底幡,如槍刃下小幟幡也。」梵⃞Sakti。
- 四大不調
- 人身自地水火風四大而成,此四大之調和若缺,則生四百四病。最勝王經五以四蛇喻四大。見四蛇條。
- 摩訶沫麗
- Mahābalin,譯曰大力。見大日經疏。
- 事識
- 分別事識之略。
- 吉祥
- 吉事之兆瑞。大日經疏八曰:「梵云落吃澀弭Lakṣmī,翻為吉祥相,或名具相。亦是嘉慶義,吉慶義。」
- 補伽羅
- Pudgala,又作福伽羅。見補特伽羅條。
- 因同品
- 謂因明同喻所備之條件與因同品類也。例如內閣總理亦應守中華民國法律(宗),為中華民國故(因),人民如其餘人民(同喻),之論式中「其餘公民」之同喻,與「中華民國人民」之因,同一品類是也。
- 波旬
- 又作波旬踰,波卑面,新作波椽,波鞞,梵音Pāpīyas,又Pāpīman,巴Pāpimā之轉訛也。慧琳師云:波旬者,略波卑椽之卑為波。䀏誤作旬也。如荼毘闍毘作耶旬之類。波旬者惡魔名,譯為殺者,惡者。注維摩經四曰:「什曰:波旬,秦言殺者。常欲斷人慧命,故名殺者。」義林章六本曰:「波卑夜,此云惡者,天魔別名。波旬,訛也。成就惡法,懷惡意故。」玄應音義八曰:「言波旬者,訛也。正言波卑夜,是其名也。此云惡者,常有惡意,成就惡法,成就惡慧,故名波旬。」慧琳音義十曰:「波旬,梵語正云波俾椽,唐云惡魔。佛以慈心呵責,因以為名。古文譯為波卑,秦言好。略遂去卑字。旬字本從目,音懸,誤書從日為旬。今驗梵本無巡音,蓋書寫誤耳,傳誤已久。」俱舍光記八曰:「釋迦文佛魔王名波旬,羯洛迦孫駄佛魔王名度使。」大部補注三曰:「波旬,亦云波旬踰,此云惡者。」勝鬘寶窟中末曰:「林公云:外國法,佛在世及滅後。共魔語皆悉笑之為波卑面,此云惡者,且惡物。」
- 三障
-
障正道害善心者有三:一、煩惱障,貪欲瞋恚愚癡等之惑。二、業障,五逆十惡之業。三、報障,地獄餓鬼畜生等之苦報。見涅槃經十一。
一、皮煩惱障,三界中之思惑也。貪瞋等之惑,對於外之六應而起。如皮之在身外。二、肉煩惱障,三界中之見惑也。斷見常見等皆屬於內心之分別者。如肉之在皮內。三、心煩惱障,根本無明也。由此無明惑迷真心而妄起,故名心煩惱障。見孔目章。
三重障也。一、我慢重障,二、嫉妒重障,三、貪欲重障。見瑜伽大教王經五。
- 大悲胎藏
- 胎藏又曰華藏。為眾生本具之菩提心。言肉團心所具菩提之理性,依大悲之萬行,而生長發育,猶如母胎內之子。故曰大悲胎藏。又胎藏謂肉團心開敷之八葉中臺之大日。此中臺之大日,以大悲出生無盡之諸尊垂普門之化用。故曰大悲之胎藏。
- 如來識
- 又云佛識。第八之阿賴耶識為一切眾生之根本識,第九之菴摩羅識為如來之清淨識。菴摩羅,譯言清淨。以離一切之無明煩惱故也。但法相宗以菴摩羅耶識為阿賴耶識之淨分,不立為第九識,法性宗則立為第九識。光明玄曰:「菴摩羅識,是第九不動,若分別之即是佛識。」宗鏡錄曰:「摩羅淨識湛若太虛,佛性明珠皎同朗月。」
- 藥師十二神將
- 以藥師如來神力守護行者之十二大將也:一,宮毘羅大將。二,伐折羅大將。三,迷企羅大將。四,安底羅大將。五,額儞羅大將。六,珊底羅大將。七,因陀羅大將。八,波夷羅大將。九,摩虎羅大將。十,真達羅大將。十一,招杜羅大將。十二,毘羯羅大將。見藥師經。
- 補澀波
- 又作布瑟波Puṣpa,譯曰花。大日經疏八曰:「梵云枳娑攞瑜。是林樹上兼帶條葉之花。次云補澀波。正目花體。如花鬘散花之類皆用此名。」禪宗正脈序曰:「布瑟波印於飲光。」名義集三曰:「布瑟波,此云華。」
- 無言三昧耶
- 西方金剛語菩薩之三摩地也。
- 南閻浮提
- Jambudvīpa,閻浮提六洲之名,在須彌山南方鹹海中,故云南。是吾人之住處也。見閻浮提條。
- 蘇油
- 牛乳所製之油,或食或塗身。寄歸傳一曰:「蘇油(Ghṛta)乳酪,所在皆有。」又以蘇摩那之花汁而作之香油。法華經法師功德品曰:「諸樹華果寶及蘇油香氣。」
- 中天竺葬儀
- 立世論曰:「閻浮提人,若眷屬死,送喪山中,燒屍棄去。或置水中。或埋土裏。或著空地。」西域記曰:「終沒臨喪,哀號相泣。裂裳拔髮,拍額椎胸。服制無聞,喪期無數。送終殯葬,其儀有三:一曰火葬,積薪焚燎。二曰水葬,沉流漂散。三曰野葬,棄林飼獸。」唐書西域傳曰:「死者燔骸取灰建窣堵,或委野中及河,餌鳥獸魚龜,無喪紀。」
- 不二法門
- 不二之法門也。不二之理,佛道之軌範,故云法。眾聖由之趣入,故云門。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不二法門,在諸法門之上,能直見聖道者也。維摩經載文殊師利問維摩詰:「何等是不二法門?」維摩默然不應。殊曰:「善哉!善哉!無有文字言語,是真不二法門也。」肇曰:「言為世則謂之法,眾聖所由謂之門。」十二門論疏上曰:「淨名以理為門,一道清淨,故稱不二。真極可軌,所以云法。至妙虛通,故云門。」見不二條。
- 吠琉璃
- 舊作毘琉璃,琉璃,鞞頭梨,鞞稠梨夜等。寶珠之名。見琉璃條。
- 世主天
- 或作四王天,或作梵天,或作大自在天,通為世主。淨影維摩經疏曰:「世主護世四王。」玄應音義二十二曰:「世主天是梵天之異名也。」唯識述記六末曰:「世主,即是大自在天。為世間主。」
- 緇徒
- 緇衣之徒也。
- 俱尸那末羅王林
- 林名。俱尸那,譯曰茅城。末羅為王之姓。見翻梵語九。Malla。
- 末田底迦度龍罽賓國
- 佛嘗記曰:我涅槃之後,有末田底迦阿羅漢,於罽賓國安人弘揚佛法。如來寂滅後五十年,阿難弟子有末田底迦,聞佛記大喜,便來此國,宴坐大山嶺,現大神變。龍見而深信問所須,阿羅漢曰:願於地內得容膝地。龍王縮水奉施,羅漢以神通廣身,龍王縱縮水,池空水盡。龍翻請地於阿羅漢,於此西北留一池。龍王曰:五百羅漢常受我供,欲至法盡,若法盡後,還以此國為居地。末田底迦許之。見阿育王經七,毘奈耶雜事四十,善見律六,西域記三。
- 緣覺身
- 楞嚴經六曰:「若諸有學,斷十二因緣,緣斷勝性,勝妙現圓。我於彼前,現緣覺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 論鼓
- 論場之大鼓也,欲論議者鳴之而集眾也。三論玄義曰:「提婆菩薩,震論鼓於王庭,九十六師一時雲集。」
- 止惡門
- 與止持門同。
- 郁多羅僧伽
- Uttarāsanga,上衣,大衣,七條衣也。飾宗記五末曰:「郁多羅僧伽,譯云上著衣也。言於常所服中,最在其上故也。」見鬱多羅僧條。
- 脂那
- 即支那,翻譯名義集脂那條云:一云支那,此云文物國,即贊美此方是衣冠文物之地。二云指難,此云邊鄙,即貶挫此方非中國也。西域記云:摩訶至那,此曰大唐。
- 一切一心識
- 梵名乾栗陀耶。十識之一。見識條。
- 十二隨眠
-
於前十隨眠中分貪之一,為欲貪色貪無色貪(即三界之貪)之三,是為十二隨眠。見眾事分阿毘曇論三。
見隨眠條。
- 淨佛國土成就眾生
- 淨佛國土者,維摩經佛國品所謂「若菩薩願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佛國土即菩薩成佛時感得之國土,蓋欲令當來自身所住之國土清淨,必先清淨己心,己心清淨,則其國土得清淨也。故菩薩發大願心,成就當來己淨土,而清淨心行,謂之淨佛國土。成就眾生者,又維摩經佛國品所謂「眾生之類是菩薩淨土。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淨土。」菩薩感佛土,必有所化之眾生,佛土之淨穢,隨於所化眾生之淨穢,所化之眾生清淨,則其土清淨,所化之眾生污穢,則其土亦污穢。故菩薩為莊嚴佛國土而今日教化眾生,眾生隨其教,而身成就清淨之善業故當來往生彼佛國土,能所之二化,依正之二報,共得清淨。因之而教化眾生,謂之成就眾生。法華經信解品曰:「於菩薩法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心不喜樂。」
- 禪行
- 坐禪之行法。禪家之行儀。
- 摩訶般若心經
-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之異名。
- 樂施
- 長者名。舍衛國之長者須達,一譯樂施。好施與之義。與所云給孤獨同。見須達條。
- 梵難
- 比丘二難之一。本婦婬女等來誘調比丘,為淨行作障難,故云梵難,為梵行之難也。見行事鈔上四。
- 盂蘭盆
- Ullambana,又作烏藍婆拏。譯曰倒懸。言苦之甚者。玄音應義十三曰:「盂蘭盆,此言訛也。正言烏藍婆拏,此譯云倒懸。按西國法,至於眾僧自恣之日,盛設供具,奉施佛僧,以救先亡倒懸之苦,舊云盂盆是貯食之器。此言訛也。」然宗密之盂蘭盆經疏曰:「盂蘭是西域之語,此云倒懸。盆乃東夏之音,仍為救器。若隨方俗,應曰救倒懸盆。斯由尊者之親魂沉闇道,載饑且渴,命似倒懸。縱聖子之威靈,無以拯其塗炭。佛令盆羅百味式貢三尊,仰大眾之恩光,救倒懸之窘急。」依此則盆之一字為漢語,為救倒懸之苦,盛百味於盆,供三寶,故曰盂蘭盆。元照之盂蘭盆疏新記上評之曰:「按應法師經音義云:梵語烏藍婆拏,此翻倒懸,今詳烏藍即盂蘭也。婆拏即今之盆也,是則三字並是梵言,但音之訛轉耳。疏主且據經文安著盆中之語,故作華言解釋。音義則梵言得實,疏家則一往符經,疑故兩存,隨人去取。」
- 轉回
- 即輪迴。言既死而轉生。既生而復死。如車輪之迴轉也。心地觀經曰:「有情轉迴生六道,猶如車輪無始終。」
- 四種方向
- 一,息災為北方,日本花藏院護摩要集上舉息災向北之說云:北方主冬,草木枯藳,以表除災。若對於五行,則以北為水方,息災之壇為水形,故向於北方也。北方為寂靜之方,故寂災之法向北方也。北方主冬,世人秋收冬藏,更無所作,故謂之寂靜歟。二,增益為東,護摩要集上云:東方主春,草木生長,以表增益。又日月出於東而草木生長,故以表增益。對於五行,則以東為木,以木之茂盛表增益也。三,降伏為南,護摩要集上云:南方司夏,陽氣熾盛,而熱炎燒物,以表降伏。若對於五行,則以南為火,降伏壇之形為火(三角),故向南方。四,敬愛者西,護摩要集上云:秋者草木結實開花,世人愛之,故以表敬愛。金光明經疏云:秋時萬物結實。人計為常為樂。計為常樂,可表敬愛。若對於五行,則以西為金,金者世之所愛,故表敬愛。
- 德天
- 功德天女也。涅槃經聖行品說功德天女黑闇天女之譬。
- 香集
- 佛國名。虛空藏菩薩之本土。虛空藏菩薩經曰:「西方過八十恒河沙世界,有一佛剎,名一切香集。彼國有佛,名勝華敷藏如來。彼佛今正為諸大眾轉妙法輪。彼有菩薩,名虛空藏。已從彼佛,聞深妙法,得諸禪定。時虛空藏菩薩,即與八十億菩薩俱頂禮佛足,身昇虛空,詣娑婆世界。」陳文帝之虛空藏菩薩懺文曰:「動神變相,去香集之境。放淨光明,來閻浮之界。」
- 五熱
- 外道之苦行。熱五體於火也。
- 五重雲
- 譬女人之五障於雲也。見五障條。
- 河神小婢
- 佛弟子畢陵迦婆蹉喚恒河神為小婢也。大智度論曰:「長老畢陵迦婆蹉常患眼痛,是人乞食常渡恒水,到恒水邊,彈指咄言:小婢住,莫流水。即兩斷而過。恒神訴佛,佛令懺謝。合掌語恒神言:小婢莫瞋,今懺謝汝。大眾笑之。云何懺謝而復罵耶?佛語恒神:當知非惡,此人五百世坐婆羅門家,常自驕貴,本習如此。」
- 中天竺寺
- 杭州飛來峰有三處伽藍:上天竺寺,中天竺寺,下天竺寺是也。
- 禪秘要法經
- 三卷,秦羅什譯。說白骨觀,數息觀等種種之禪觀。
- 八種施
- 布施之八種類也。即隨至施,怖畏施,報恩施,求報施,習先施,希天施,要名施,為莊嚴心等施。
- 小妄語戒
- 妄語戒有二,大妄語戒是四波羅夷罪之第四,小妄語戒是九十墮罪之第一。見妄語戒條。
- 香雲
- 香煙為雲形者。最勝王經六曰:「所有種種香雲香蓋,皆是金光明最勝王威神之力。」
- 空有無礙宗
- 清涼所立十宗之第九。為五教中終教所詮之旨歸,當於賢首之真德不空宗。諸法原非偏有偏空。空為即有之空,有為即空之有也。故為互融雙絕而不礙兩存之宗。約於四法界中理事無礙法界而立。
- 出世部
- 與出世說部同。
- 中品
- 中等之品類。如淨土教有中品往生,密教有中品悉地等。
- 圓音
- 圓妙之聲音。謂佛語也。楞嚴經曰:「願佛哀愍,宣示圓音。」
- 拘耆
- 拘耆羅之略。鳥名,譯曰好聲鳥。見鳩夷羅條。出於玄應音義八。
- 內心秘密蓮華藏
- 中胎八葉也。大疏六曰:「凡圖畫法,當先建立內心秘密蓮華藏竟。」
- 受食
- 謂比丘受檀越之施食也。行事鈔一之下曰:「五百問曰:不著三衣受食犯墮。」
- 雞嶺
- 迦葉入定之雞足山也。因而復以名迦葉。興禪護國論序曰:「鷲峰迴面,雞嶺笑顏。」
- 平等法
- 一切眾生平等成佛之法也。法華經方便品曰:「自證無上道,大乘平等法。」
- 法王子住
- 菩薩十住位之第九。
- 十二緣生
- 十二因緣也。祖庭事苑曰:「緣生即十二因緣,亦名十二緣生。」
- 伊帝越多伽
- 見十二部經條。
- 提綱
- 亦曰提要,提唱。舉宗旨之要文而說明意義者。
- 喇嘛
- 蒙古青海西藏等處。皆謂僧為喇嘛。
- 竹葦
- 譬數之多也。維摩經法供養品曰:「三千大千世界如來滿中,譬如竹葦稻麻叢林。」
- 仁體
- 與人體同。經論中,呼同輩常曰仁或仁者。
- 十劫彌陀
- 於十劫之昔成正覺之彌陀也。對於久遠之彌陀而言,阿彌陀經曰:「阿彌陀佛成佛已來,於今十劫。」
- 火神
- 又曰火天。火尊。司火之神。大日經世出世護摩品舉毘陀經之火神四十四種內法之火神十二種。其毘陀之四十四種,以大梵王為始。示其名與用法,而不說其形像。內法之十二神則說之。故大日經疏二十對於毘陀之火神,惟云:「若論其世間火天,作梵王形。」
- 如來衣
- 三軌弘經之一。同於忍辱衣。見三軌條附錄。
- 波曇
- 又作鉢曇。花名。見鉢頭摩條。
- 喝里雞舍
- 夜叉名。又作訶利枳舍。譯曰獅子髮。孔雀王咒經上曰:「訶利枳舍,梁云獅子髮。」大孔雀王咒經曰:「喝里雞舍。」Harikesa。
- 起信論義記
- 七卷,附別記一卷,唐釋法藏撰。據清楊文會言:藏內賢首疏五卷,圭峰刪削頗多,人皆病其割裂。近年求得古逸內典於日本,內有起信論義記,仍不免為日本僧徒割裂之病。求之數年復獲藏公原文,讎校再三,重加排定,併刊別記,以成完璧。日本南條文雄與余友善,此記賴以得之。云云。
- 玉環
- 玉製之環。千手觀音之一右手所持者。其手曰玉環手。
- 四食時
- 一天食時,清旦之時。即諸天之食時也。二法食時,午時也,三世諸佛以午時為如法之食時,過午則為非時。三畜生食時,日暮也。是畜生所食之時。四鬼神食時,昏夜也。是鬼神所食之時。見法苑珠林四十二。
- 入楞伽心玄義
- 一卷。唐釋法藏撰。按,此卷中土失傳。得自日本。詳見楞伽經條。
- 意力
- 求正覺之意思。無量壽經下曰:「意力願力。」同淨影疏曰:「求佛之心,名為意力。」
- 臂卑履也
- Pipili(多)Pipilikā,又作比臂里迦,譯曰蟻子。大威德經六曰:「臂卑履也,蟻子也。」梵語雜名曰:「蟻子,比臂里迦。」
- 迦維羅閱
- 城名。見迦維條。
- 那翳舍
- Naeṣaḥ,梵語雜名曰:「翳舍如此,那翳舍不如此。」
- 迦利沙般拏
- 又同迦理沙般拏,迦利沙波拏。見迦利沙波拏條。
- 一鎚便成
- 一言之下大悟徹底也。祖庭事苑五曰:「雪峰問投子云:一椎便成時如何?子云:不是性𢤁漢。峰云:不假一椎時如何?子云:不快漆桶。」
- 妙華布地胎藏莊嚴世界
- 胎藏大日所住之世界,即大悲胎藏曼荼羅也。大日經百字果相應品曰:「爾時世尊於無量世界海門,徧法界慇懃勸發成就菩提,出生普賢菩薩行願。於此妙華布地胎藏莊嚴世界種種性海中受生,以種種性清淨門淨除佛剎,現於菩提場而作佛事。」
- 補沙
- Puṣya,又作富沙、布灑、弗沙、佛星、孛星。星名。二十八宿中之鬼宿也。玄應音義八曰:「沸星,或云佛星,或作孛星,或言弗沙星,皆音字訛也。正音富沙。依諸經云:如來成道出家皆用二月八日鬼宿合時,依日藏分經二月九日,曙夜屬九日故。」寶星陀羅尼經四曰:「富沙(唐言鬼宿)星生者有最上相,手中輪相猶如日輪。」可洪音義五曰:「弗沙,此云鬼宿。」最勝王經七曰:「布灑星日。」蘇悉地經中曰:「若作最上成就,應取上宿曜時。其中下法,類此應知。然諸宿中鬼宿為最,若作猛利成就,還依猛利宿曜時。」護摩法略鈔曰:「當知若值補灑星合日,作一切法皆得速成。」
- 信滿成佛
- 占察經所說四種成佛之一,華嚴宗唱導之。彼宗之行位,有行布圓融之兩門。行布門,自十信至佛果,六位之次第不同,其圓融門則得一位隨得一切位也。其義以六相圓融十玄緣起而知之。故經中說十信之滿心勝進分上,得一切位及佛位(舊經第六第七新經第十四第十五賢首品),謂之信滿成佛。
- 骨目
- 最要之義。文句記三中曰:「一經之骨目。」
- 降伏四魔金剛戲三昧
- 佛住此三昧說降伏四魔之真言,金剛戲者,以佛之降伏四魔,乃佛之神通遊戲之一端也。大日經悉地出現品曰:「爾時毘盧遮那世尊,又復住於降伏四魔金剛戲三昧,說降伏四魔解伏六趣滿足一切智智金剛字句。」其金剛字句為𑖀𑖏𑖨𑖮𑗝𑖼𑖏𑖽之五字。
- 慶懺
- 與慶讚同。禪苑清規看藏經曰:「於看經了日,設齋供慶懺。」象器箋十一曰:「碧巖錄云:長慶云:大似因齋慶讚,即作讚。恐作懺者訛,然諸錄多作懺。」
- 梵響
- 如來梵音之響也。謂佛之說法。往生論曰:「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寄歸傳一曰:「聞梵響於王舍,獲果者無窮。」
- 事觀
- 對於理觀而言。見觀條。
- 弘誓海
- 弘誓之深廣譬之於海。法華經普門品曰:「弘誓深如海。」
- 金鼓懺悔夢
- 見金鼓條。
- 少林武藝
- 白醉璅言曰:「少林寺當黃巾之亂,眾僧惶懼欲散,忽一火頭老僧自庖中出曰:公等勿憂,老僧一棒驅之。眾笑其妄,僧運三尺棍,徑入黃巾隊中,遭者辟易,遂散去。僧歸,以其法授眾僧而隱,乃緊那羅佛顯化也。由此少林以武勇聞,唐初王世充之敗,僧與有功,而不願官爵。太宗遙授以將軍之號。」樵書九曰:「今之武藝,天下莫不讓少林,其次為伏牛,伏牛亦學於少林者,其次為五臺,五臺之傳,本於楊氏女,所傳楊家鎗者是也。」清一統志曰:「或云天竺迦佛陀禪師隋時至中國,隋帝於嵩山為起少林寺(或云:少林寺,後魏太和年建,隋文帝改為陟岵,唐復名少林,在河南登封縣西北少室山北麓),後其徒曇宗等佐唐太宗平王世充,有功者十三人。僧徒常習武事,故技擊有少林派。」田雯遊少林寺記曰:「六祖手植柏,柯葉貞萋,蔽虧曦景。左右碑以百數,漢以前者率漫漶不可讀,自晉迄唐,完毀半焉。一碑刊唐太宗為秦王時討王世充,賜寺僧御劄。蓋當時僧之立武功者十三人,惟曇宗授大將軍,其餘不欲官,賜紫羅袈裟各一襲,此可補唐書之闕矣。」案學佛者,當專修佛道不應兼習武藝。
- 梵音
-
大梵天王所出之音聲有五種清淨之音,佛之音聲亦如是,故三十二相中有梵音相。法華經序品曰:「梵音微妙,令人樂聞。」法華文句曰:「佛報得清淨音聲最妙,號為梵音。」華嚴經曰:「演出清淨微妙梵音,宣暢最上無上正法。聞者歡喜,得淨妙道。」長阿含五闍尼沙經曰:「時梵童子告忉利天曰:其有音聲五種清淨,乃名梵聲。何等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徹。四者其音深滿。五者其音徧周遠聞。具此五者,乃名梵音。」三藏法數三十二曰:「梵音者,即大梵天王所出之聲,而有五種清淨之音也。」
音韻屈曲昇降,歌頌佛,諷詠法者,云梵音。又曰梵唄,唄匿。以聞者得淨信,而佛聽之,在世中鈴聲比丘,唄聲第一。見唄比丘條。魏陳思王曹子建,游魚山,聞巖谷水聲,寫之,制梵唄之譜。是為東土梵唄之始。
單稱讀經之聲為梵音。
- 梅怛黎
- 見梅呾利耶條。
- 柰女經
- 有二譯:一、為後漢安世高譯,名柰女祇域因緣經。其一亦安世高譯,題柰女祇婆經。與上經同而文稍略。
- 垂示
- 垂語示眾也。與垂語同。
- 漸悟
- 見二悟條。
- 中唄
- 法會舉梵唄之偈,有初中後三節。其中節曰中唄。
- 地動
- 大地震動也。
- 能見相
- 三細之一。又九相之一。見三細條及九相條。
- 結賊
- 結者繫縛之義,煩惱之異名。煩惱害知慧,故以賊為譬。金光明經一曰:「六入村落,結賊所止。」同文句記五曰:「能害慧命,故云結賊。」
- 蜱羅尸
- Peśi,見蔽尸條。
- 蒙惑
- 愚蒙迷惑也。維摩經序曰:「濟蒙惑則以慈悲為首。」
- 禪定藏
- 禪定之庫藏。千手陀羅尼經曰:「誦持此陀羅尼者,(中略)當知此人是禪定藏,百千三昧常現前故。」
- 衢
- 又作瞿。衢之聲含十名。四阿含暮抄下曰:「梵言衢十名,羊也、眼也、地也、天也、水也、說也、方也、金剛也、光也、箭也。」俱舍論五曰:「且如古者,於九義中,共立一瞿聲,為能詮定量。故有頌言:方獸地光言,金剛眼天水,於斯九種義,智者立瞿聲。」
- 梵摩渝經
- 一卷,吳支謙譯。中阿含之梵摩經也。梵摩渝為婆羅門名。觀佛之三十二相信心歸依,證那含果。
- 第一義觀
- 台宗三觀中,中觀之異名也。此名出菩薩瓔珞經。是為觀道之最上至極,故名第一義。止觀三曰:「二觀為方便道得入中道,雙昭二諦,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名中道第一義觀。」
- 持犯
- 保持戒律謂之持,侵犯謂之犯。而戒律有止惡作善二門,故持犯各有二。二持者,一止持,保持五戒乃至具足戒等止惡之法,而防止三業,謂之止持,二作持,保持安居說戒懺悔禮拜等作善之法而策勵三業,謂之作持。二犯者,一作犯,盲動三業以觸止持之法,即由作而為犯者。二止犯,怠慢三業,不修作持之善業,即由止而為犯者。資持記中四之一曰:「所謂執持,犯即侵犯。」
- 賢勝優婆夷
- 五十參善知識之第四十五。
- 捨家棄欲
- 出家沙門之行法也。即離妻子眷屬之愛著五欲之色味,而出家發心也。無量壽經下曰:「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
- 供養十二大威德天報恩品
- 一卷,唐不空譯。說地天水天等十二天之供養法者。
- 心自在者
- 言阿羅漢解脫一切定障而禪定得自在也。即俱解脫阿羅漢也。法華經五百弟子品曰:「阿羅漢心自在者。」
- 金剛清淨經
- 金剛三昧本性清淨不壞不滅經之略名。
- 德士
- 僧之異名。釋門正統四曰:「唐宣和元年,詔革釋氏為金仙,菩薩為大士,僧為德士。」宋費袞梁谿漫志曰:宣和庚子,改僧為德士。饒德操已為僧,因作改德士頌。末二首云:衲子紛紛惱不禁,倚松傳與法安心。缾盤釵釧形雖異,還我從來一色金。小年曾著書生帽,老大當簪德士冠。此身無我亦無物,三教從來處處安。
- 我
- 己身有一主宰而常住者。外道認定我者為外道,否定之者為教。唯識論一曰:「我謂主宰。」述記一本曰:「我如主宰者,如國之主有自在故,及如輔宰能割斷故。有自在力及割斷力義,同我故。或主是我體,宰我所。或主如我體,宰如我用。」佛教指五蘊之和合者為假我,非有實之我體。佛地論一曰:「我謂諸蘊世俗假者。」智度論一曰:「佛弟子輩等,雖知無我隨俗法說我,非實我也。」
- 薩達摩奔荼利迦素怛纜
- 見薩達磨芬陀利修多羅項。
- 大法螺
- 大法之聲能警醒人,故譬於螺貝。法華經序品曰:「吹大法螺,擊大法鼓。」
- 大龍權現
- 深位之菩薩以願力權現大龍之相。而護眾生也。西域記一曰:「大地菩薩以願力故化為龍王。」
- 冒地薩怛縛
- 與舊云菩提薩埵同。仁王經良賁疏下三曰:「舊云菩提,今云冒地,舊云薩埵,今云薩怛縛。」
- 四種即身成佛
- 演奧鈔四十三曰:「即身成佛有四重:一修生即身成佛(世間成就品),二本有即身成佛(悉地出現品),三本修不二即身成佛(成就悉地品),四絕待即身成佛(轉字輪品)。」
- 修多羅王經
- 大方等修多羅王經之略名。
- 維摩
- Vimalakirti,維摩羅詰,毘摩羅詰,略稱維摩或維摩詰。舊譯曰淨名。新譯曰無垢稱。佛在世毘耶離城之居士也。自妙喜國化生於此。委身在俗。輔釋迦之教化,法身大士也。佛在毘耶離城菴摩羅園,城中五百長者子詣佛所請說法時,彼故現病不往,為欲令佛遣諸比丘菩薩問其病床,以成方等時彈訶之法,故其經名為維摩經。維摩經方便品曰:「爾時毘耶離大城中有長者名維摩詰,己曾供養無量諸佛。」同見阿閦佛品曰:「佛告舍利弗:有國名妙喜,佛號無動,是維摩詰於彼國沒而來生此。」註維摩經一曰:「什曰:維摩詰,秦言淨名。生曰:維摩詰,此云無垢稱也。其晦迹五欲超然無染,清名遐布,故致斯號。」西域記七曰:「毘摩羅詰,唐言無垢稱,舊曰淨名。然淨則無垢,名則是稱,義雖取同,名乃有異,舊曰維摩詰訛略也。」
- 劫波娑
- 與劫貝同。
- 禪觀
- 坐禪而觀念真理也。善無畏傳曰:「總持禪觀,妙達其源。」本事詩曰:「太和末勅僧尼試驗若干紙,不通者勒還俗。李章武為成都少尹。有山僧來見云:禪觀有年,未嘗念經,願長者宥之。」
- 岩戶觀音
- 端座於岩窟內之觀音,三十三觀音之一。配於法華普門品所謂:「蚖蛇及蝮蠍,氣毒煙火燃,念彼觀音力,尋聲自迥去。」
- 瑜金
- 佛滅後小乘之分派,譬之折金杖也。見金杖條。
- 婆沙
- Vibhāṣā,譯曰說。見毘婆沙條。
- 彼岸
-
梵語波羅Pāra,譯曰彼岸。生死之境界,譬之此岸,業煩惱譬之中流,涅槃譬之彼岸也。智度論十二曰:「波羅,秦言彼岸。」又曰:「以生死為此岸,涅槃為彼岸。」維摩經佛國品曰:「稽首已到彼岸。」註「肇曰:彼岸,涅槃岸也。彼涅槃豈崖岸之有?以我異於彼,借我謂之耳。」思益經一曰:「世尊!誰住彼岸?佛言:能知諸道平等者。」心經註曰:西土俗以設喻諸佛地謂之彼岸。涅槃經曰:彼岸者,喻如來也。
凡事物之究竟云彼岸。智度論一曰:「於事成辦亦名到彼岸(天竺俗法,凡造事成辦,皆言到彼岸)。」智度論三十三曰:「彼岸者,於有為無為法盡到其邊。」法華嘉祥疏二曰:「以究了真俗之原,稱到於彼岸。故大品云:到有為無為彼岸,即其事也。」
- 擦擦
- 小浮屠也。元史二百二曰:「有作擦擦者,以泥作小浮屠也。」又曰:「作擦擦者,或十萬二十萬以至三十萬。」
- 伊羅婆那龍象王
- 伊羅婆那者梵名。又作伊羅婆拏,堙羅那,煙羅婆那,藹羅筏拏,愛囉博拏,哀羅筏拏,煙羅槃那,藹那婆那,伊那鉢那,伊羅鉢那,㖶羅鉢多羅,伊羅鉢多羅,醫羅鉢咀羅等。伊羅為樹名。或梵漢并稱,謂為伊羅葉,黳羅葉,瑿羅葉等。因陀羅乘御之象王也。普通翻為香葉。見玄應音義。或譯為能出聲等。見慧苑音義。此象王,見正法念處經,新譯華嚴經,大寶積經,大般若經等。惟佛本行集經,西域記,新譯華嚴經,慧苑音義等,又以為龍王之名。龍象本皆為那伽Nāga所譯如伊羅婆那象王瑿羅葉龍王,其原語恐同,為一帝釋乘御之龍象,至後乃分岐耳。或先為龍王之名,更以神話化之為帝釋象王之名,亦未可知也。
- 地前
- 菩薩之行位十地以前也。見地上條。
- 咒願師
- 誦咒願文之僧也。是為法會最重事,必由大導師為之。
- 毘闍柯
- Bijaka,比丘名。譯曰種子。見法礪四分律疏二末。
- 雞峰
- 雞足山也。
- 佛頭著糞
- 傳燈錄,崔相公入寺,見鳥雀於佛頭上放糞。乃問師曰:鳥雀還有佛性也無?師曰:有。崔云:為什麼向佛頭上放糞?師曰:是伊為什麼不向鷂子頭上放。
- 七俱胝
- 七俱胝佛母尊也。
- 轉他門句
- 大日如來所說四句之一。大日經百字成就持誦品曰:「爾時世尊,又復宣說淨除無盡眾生界句,流出三昧句,不思議句,轉他門句。」
- 勝義菩提心
- 密教三種菩提心之第二。見菩提心條。
- 牟呼栗多
- Muhūrta,時名。又心之異名。俱舍論十二曰:「三十臘縛為一牟呼栗多,三十牟呼栗多為一晝夜。」同光記十二曰:「牟呼栗多,此云須臾。」名義集六曰:「乾栗陀耶,或名牟呼栗多,此云堅實心。」
- 梵輪法輪同異
- 智度論二十五曰:「問曰:佛或時名法輪,或時名梵輪,有何等異?答曰:說梵輪法輪無異。復次,有人言:說梵輪者,現四無量心,說法輪者,示四諦法。復次,梵輪因四無量心得道,是名梵輪,依餘法得道,是名法輪。梵輪示四禪,法輪示三十七品。梵輪示修禪定聖道,法輪示修智慧聖道。」
- 根本煩惱
- 又曰本惑,本煩惱。謂大乘百法中貪、瞋、痴、慢、疑,惡見之六大煩惱也。惡見以外,謂為五鈍使。開惡見之一,則有身、邊、邪、取、戒之五見,此謂為五利使。合而為十。謂之十隨眠或十使。共為根本煩惱。其他為隨煩惱。又五住地之中,第五之無明住地為根本煩惱。其他之四住地為枝末。
- 玉牒
- 佛典也。因明大疏一曰:「金容映夢,玉牒暉晨。」
- 如意輪供
- 參照如意輪法項。
- 四瀑流
-
一,欲瀑流。欲界之貪瞋痴,各有五種(四諦修道),合為二十。疑有四(除修),加之以十經,為二十九物,此名欲瀑流。二,有瀑流。色界無色界之貪與慢,各有五種,故為二十(上界總無瞋),疑有八,故總有二十八物,謂之有瀑流。三,見瀑流。三界之見惑也,先於欲界苦諦下有身見等五見,於集諦滅諦下各有邪見見取二見,於道諦下有邪見,見取,戒禁取三見,合為十二見,上二界之見惑亦同。因而三界合有三十六見,此名現瀑流。四,無明瀑流,三界之無明,各有五四諦修道之五部無明也,因有三界合有十五無明,此名無明瀑流。見俱舍論二十。
見瀑流條。
- 閣主
- 佛閣之主事。禪苑清規曰:「閣主殿主維那所請。」
- 日子王所問經
- 大乘日子王所問經之略名。
- 慧喜菩薩
- 見不動明王條附錄。
- 如來身
- 解境十佛之一。
- 自在天宮
- 在色界之第四禪。自在天王之宮殿也。
- 會三歸一
- 佛於法華經說爾前所說三乘之法,為一佛乘之方便,所歸者,一佛乘耳。一佛乘之外,無二乘三乘,是為會三歸一。法華玄義七曰:「華合未開,譬隱一乘,分別說三。華葉正開,譬會三歸一,但說一乘。華落蓮存,譬絕教冥理。」四教儀曰:「開前頓漸,會入非頓非漸。故言開權顯實。又言廢權立實。又言會三歸一。」
- 鴦伽陀
- 王名。佛本行集經曰:「有剎利王,名鴦伽陀,隋言與分身。」
- 慧毒門
- 破身少著毒藥,則毒氣徧滿於身,是依毒門深入毒氣也。菩薩之造論,為眾生開慧門,學者依之而深為研究,則悟入必深,如彼毒門,故寄喻謂之慧毒門。俱舍論三十曰:「於此方隅已略說,為開智者慧毒門。」同光記三十曰:「如身少破著少毒藥,須臾毒氣徧一身中,為毒門。今造此論亦復如是,開少慧門,諸有智者能深悟入,如似毒門,名慧毒門,從喻為名。」
- 高佛頂
- 住於胎藏界第六釋迦院五佛頂尊之一。見佛頂條。(CBETA註:疑為見佛頂尊條)
- 三世假實
- 大乘勿論。小乘如大眾部化地部經部立現在之法有實體,過去未來之法無實體,故過去未來云者,已有當有之假名也。小乘之薩婆多部立三世實有法體恒有,謂三世之法歷然實有,若為無法,則對於過去未來無可起謂為過去謂為未來思想之理。然則云何而立三世之別?解此者共有四論:一、類之不同,是法救尊者之說。有為之諸法,由未來來於現世時,捨未來之類而得現在之類,由現在遷於過去時,捨現在之類而得過去之類。三世之類雖異法體則實有也。喻如破金器而製餘物,長短方圓之形雖異,而金體不異。二、相之不同,是妙音尊者之說。三世有各別之相,有為之諸法在於未來時,正合未來之法,故雖名未來而非離過去現在之相,來於現在時正合現在,故雖名現在之法,而非離過去未來之相,入於過去時正合過去之相,故雖名過去之相,而非離未來現在之相,依其正合之世相不同而有三世之異,法體則實有也。喻如持妻妾三人者,正染於其一人也。三、位之不同,是世友尊者之說。未來為未作用之位,現在為正作用之位,過去為已作用之位。有為之諸法遷流三世,在未作用之位則名未來,在正作用之位,則名現在,在已作用之位則名過去。依三位之不同,有三世之別,法體則實有也,喻如算盤之珠置千一之位,則名為一,置於十之位,則名為十,置於百之位,則名為百。名與作用雖異,體則一也。四、待之不同,是覺天尊者之說。待者待望之義,彼此望合。望前於後,為過去,望後於前為未來,望中於前後之為現在。依待望之不同有三世之別,法體則實有也。譬如一女,對於母,則為女,對於女,則為母,對於夫,則為妻也。已上四師稱為婆沙之四評家。此四說中婆沙俱舍皆取就第三說作用而立之義,斯為最善。說詳婆沙論七十七,俱舍論二十,頌疏一。
- 給孤獨長者女得度因緣經
- 佛說給孤獨長者女得度因緣經,一卷,宋施護譯。說長者女須摩提,嫁於滿財長者子,令其家供養佛僧,同悟道者。出於增一阿含經須陀品第三十。
- 歸依佛
- 捨邪師而事正師也。大乘義章十曰:「依佛為師,故名歸佛。」
- 不了義經
- 謂隱覆實義,而為方便之說,不明了開顯法性實義經典。小乘及權大乘之諸經是也。涅槃經六曰:「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中略)不了義經是聲聞乘。」
- 極聖
- 聖中之極。謂佛也。金鞞論曰:「阿鼻依正,全處極聖之自心。毘盧身土,不逾下凡之一念。」盂蘭盆經疏新記上曰:「佛為極聖。」
- 銘文
-
銘於金石或圖像之文也。
心腑可銘之要文也。
- 佛心印記
- 天台所傳佛心印記之略名。
- 近事女
- 舊稱優波夷。新稱鄔波斯迦Upāsikā,譯曰近事女。在家受五戒之女子也。近三寶奉事如來之義。西域記九曰:「鄔波斯迦,唐言近事女,舊曰優婆斯,又曰優婆夷,皆訛也。」
- 下根
- 根性之劣者,與根機之弱者。華嚴經十七曰:「利根乃與中下根。」涅槃經十四曰:「極下根者,如來終不為轉法輪。」
- 摩尼跋陀
- Maṇibhadra,又作摩尼跋陀羅。夜叉八大將之一。譯曰寶賢,滿賢。大日經疏五曰:「夜叉八大將,一名摩尼跋陀羅,譯曰寶賢。」慧琳音義二十六曰:「摩尼跋陀,摩尼,此云滿,或云如意。跋陀,此云賢。」同三十五曰:「摩尼跋捺羅,藥叉將名,唐云滿賢。」
- 施燈功德經
- 一卷,高齊那連提耶舍譯。說施燈之功德。
- 生念處菩薩
- 在胎藏界曼荼羅虛空藏院虛空藏菩薩之右第二。梵名三沒里底婆惹地也,密號曰幢持金剛。主虛空藏之四行德。生者,生萬法之意,念處者,謂智慧也。肉色,右手持蓮,蓮上月形中有商佉,左手伸頭指,餘稍屈,仰而當胸,坐於赤蓮。
- 六和合
- 眼等六根與色等六塵相合也。傳心法要上曰:「所言同是一精明,分為六和合。一精明者,一心也。六和合者六根也。此六根與塵合,眼與色合,耳與聲合,鼻與香合,舌與味合,身與觸合,意與法合。中間生六識,為十八界。若了十八界無所有,束六和合為一精明。一精明者,即心也。」
- 誐那婆底
- 與誐那鉢底同。見歡喜天條。
- 底下
- 人中最為下賤者。無量壽經上曰:「貧窮乞人,底極廝下。」往生十因曰:「薄地凡夫,底下異生。」
- 三種精進
- 一被甲精進,被菩薩大心之甲,不怖種種難行也。二攝善精進,勤修善法而不倦也。三利樂精進,勤化眾生而不倦也。見成唯識論九。
- 給園長者
- 給孤獨長者也。
- 婆毘
- 韋陀經中之篇章名。雜阿含經五曰:「於諸大會中奉火為其最,闈陀經典中婆毘諦為最。」
- 梵道
- 謂修淨禪斷婬欲也。智度論八曰:「若有人修禪淨行,斷除婬欲,名為行梵道。」
- 迦毘梨
- 外道名。見迦毘羅條。
- 海眾
- 眾僧一味和合,譬如海也。釋氏要覽下曰:「海眾,增一經云:眾僧如彼大海,流河決水以入乎海,便滅本名,但有大海之名。」
- 十緣生句
- 一、幻,幻術師所作之種種相貌也。二、陽炎,熱空塵等因緣和合,於曠野之中現水相者也。三、夢,睡眠中所見之種種境界也。四、影,鏡中之影像也。五、乾達婆城,蜃氣映日光於大海上現宮殿之相者也。六、響,深谷等中依聲而生之聲也。七、水月,水中所現之月影也。八、浮浪,水上所現之泡沫也。九、虛空花,眼膜於空中所見之種種花也。十、旋火輪,人以火爐旋轉空中則生輪像是也。以上十緣生句,皆為從緣生無自性之義,真言行人修瑜伽時。於所現之本尊海會生著相,魔即得便,是故以此十喻觀無性生而不執著也。然此十喻有三重之淺深,詳見幻條。又演密鈔據疏意,言初劫之修行者,觀此中之前六喻,於第觀八喻,於第三劫觀十喻云。見大日經。
- 無漏通
- 六神通中前五通為有漏通,後之漏盡通為無漏通。前五於有漏道可得,後一者非無漏道,不能得也。
- 露地坐
- 十二頭陀行之一。於露地坐禪也。行事鈔下三之一曰:「在露地者。智論云:我觀樹下如半舍,無異蔭覆涼樂。又生愛著,便受露地。日光徧照,空中淨明,易入空定。」大乘義章十五曰:「露地坐者,樹下蔭濕,久居致患,故至露地。」
- 二種一闡提
- 一為斷絕一切善根之極惡人不成佛者。一為濟度一切眾生之大悲菩薩不成佛者。皆名一闡提。入楞伽經二曰:「一闡提者,無涅槃性。(中略)一闡提者,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焚燒一切善根,二者憐愍一切眾生,作盡一切眾生界願。大慧!云何焚燒一切善根?謂謗菩薩藏,作如是言,彼非隨順修多羅毘尼解脫說,捨諸善根,是故不得涅槃。大慧!憐愍眾生作盡眾生界願者,是為菩薩。大慧!菩薩方便作願,若諸眾生,不入涅槃者,我亦不入涅槃。是故菩薩摩訶薩,不入涅槃。」
- 下棒
- 禪宗之師,執柱杖打學人,謂之下棒。五燈會元七曰:「德山禪師小參,示眾云:今夜不答話,閒話者三十棒。」又示眾云:「道得三十棒,道不得亦三十棒。」德山由來以下棒有名。
- 熾盛法
- 熾盛光佛頂法之略稱。
- 禪宗七祖
- 傳燈錄謂初祖達磨至六祖慧能,以法及衣相傳,自七祖以後不傳衣。又,荷澤神會禪師於天寶四載入京,著顯宗記,以訂兩宗,南能頓宗,北秀漸宗,師嗣六祖,禪宗推為七祖。杜甫詩曰:門求七祖禪。
- 筏蹉經
- 犢子部之經典也。
- 房
- 釋氏要覽上曰:「房旁也,在堂兩旁故。十誦云:房者或屬僧,或屬一人。」然則坊為一坊之總名,房乃僧坊中之別房,多人同居一房,曰屬僧,一人獨居曰屬一人。遁世行人無所帶之寺院者,多稱此號。
- 縛迦
- 又作薄迦。譯曰章。又曰言。俱舍光記五曰:「梵云縛迦,唐言章,詮義究是,如說諸行無常等章。」義林章一本曰:「梵云縛迦,此云言也。」寄歸傳四曰:「薄迦論,頌有七百,釋有七千。亦是伐㮹呵利所造,敘聖教量及比量義。」與跋渠同。梵Vākya。
- 三千有門頌
- 宋陳瓘撰。明真覺有略解一卷。
- 門葉
- 一門之枝葉也。概稱歸於一宗之信徒。
- 慶昭
- 錢塘人。姓胡氏,字子文。出家後,侍奉先寺源清十七年。源清寂後,嗣其講,不墜家風。景德元年,住梵天寺,講風大振。初源清,洪敏,扶其師晤恩之光明玄義發揮記,作難辭二十條。知禮著扶宗釋難以斥之。景德三年,師與智圓共撰辨訛,亦救發揮之說。知禮作問疑反詰之。往復五番,經過七年,互相問難。世稱為山家山外之諍論。師實為山外之代表者。天禧元年四月寂。年五十五。智圓錄其行業。見閒居編,十義書,四明教行錄等。
- 無漏道
- 二道之一。謂三乘之人。離煩惱垢染之戒定慧。四諦中之道諦是也。分之為見修無學之三道。
- 難思弘誓
- 聲聞菩薩(因人)所不能思慮之無上甚深誓願,即彌陀之本願也。教行信證曰:「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
- 化前序
- 唐善導之觀經疏,取經之通序六成就中後之四成就科為化前序。見觀經化前序條。
- 法身佛
- 法性之體名法身,法性有覺知之德,故名佛。
- 中劫
- 新譯家謂一增一減為中劫,舊譯家謂一成劫及一住劫為中劫。即當於新譯之二十中劫也。見劫條。
- 廢立
- 猶言存廢。又有無之意。解深密經二曰:「思擇廢立而常安住。」梁高僧傳明律篇曰:「開遮廢立不無小異。」
- 釋門歸敬儀
- 一卷,唐道宣撰。宋彥起有釋門歸敬儀護法記,了然有通真記三卷。其護法記僅存卷上。
- 鍵
- 梵字𑖑gha,悉曇五十字門之一。四十二字門之一。又作伽,誐,㖸,𠷐。詳見伽條。
- 不自惜身命
- 為法而捨自己之身命也。法華經壽量品曰:「一心欲見佛,不自惜身命。時我及眾僧,俱出靈鷲山。」
- 忍仙
- 忍辱仙人也。佛,往昔為仙人行忍辱時,為歌利王支分身體。
- 憍慢不請法戒
- 四十八輕戒之第二十二。誡未有所解,憍慢不遜,恃自己之智力或地位權勢財力等,反輕侮精通一切經律學德兼優之師家,不諮受法者。是為制乖於傳化之益之戒。通於大小二乘,道俗七眾。但小乘不請於五夏之內,即為得罪,大乘則不問其時限。此雖與第六不供給請法相似,然彼制懈怠不請,此在誡憍慢不請,制意不同也。法藏太賢皆謂為慢人輕法戒。今依天台。
- 如如如說
- 二教論上曰:「不中之法離於三相,不見處所,如如如說。一是約於離空實非空實三相之義,顯三種平等,而重三如也。」維摩經不二門品曰:「如言說如,如耳聽如。」
- 成假中
- 三論宗所云四中之一。見中道條。
- 大准提經
- 七佛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之略名。
- 宿命明
- 三明之一。見三明。
- 梵釋
- 梵天與帝釋天也,總稱色界諸天云梵天,欲界忉利天之主云帝釋。
- 商佉
- Śaṅkha,又作餉佉、傷佉、勝佉、儴佉、[目*襄]佉、霜佉、勝伽、商企羅、償起羅。譯曰蠃貝。玄應音義二曰:「儴佉,儴爾羊反。又霜傷二音,梵言餉佉,或言霜佉,此譯云貝也。亦云珂,異名也。」同二十一曰:「商佉,舊言霜佉,或言傷佉,又作餉佉,又作儴佉,梵音輕重聲之訛轉也。此云貝。」同十八曰:「傷佉,經中或作蠰佉。正言勝佉,此譯云貝。」慧琳音義十三曰:「商佉,唐云蠃貝。」
- 事迹
- 古人經歷之事實蹤迹也。四教儀集註上曰:「垂化事迹。」
- 會者定離
- 言世之常會者,必有離散之時也。遺教經曰:「世皆無常,會必有離。」涅槃經二曰:「夫盛必有衰,合會有別離。」未生怨經曰:「盛者即衰,合會有離。」法句經曰:「合會有離,生者有死。」
- 圓道
- 三諦圓融一實之真道也。止觀一之一曰:「會不二之圓道。」
- 貪著
- 多求而無厭足為貪,貪心固著而不離云著。法華經序品曰:「貪著於名利,求名利無厭。」寶積經七十八堅牢比丘壁上偈曰:「邪念生貪著,貪著生煩惱。」遺教經曰:「若有智慧則無貪著。」
- 地獄道
- 六道之一。以地獄為罪惡眾生死後所生之道途故也。
- 現起光
- 二光之一。常備於佛身之光明謂之常光,應緣而大放光謂之現起光。
- 中印
- 五印度中之中印度也。
- 迦樓羅觀
- 除諸災害。如迦樓羅鳥除毒蛇之害,其觀法名迦樓羅觀。義譯謂之微妙觀。見守護經。
- 七種自性
- 如來有七種之性自性,性者即不變遷之義,此不變遷之性即為如來之自性,故名性自性。一集性自性,集即聚也,其性自性,即是萬善聚集之因,是約於聖而論。故經曰:即三世如來性自性第一義心也。二性自性,由前第一義心所集萬善之因而各有自性存於內,故名性自性。三相性自性,可見而分之,謂之相。由前第一義心所集萬善之因而各有自相現於外,故名相性自性。四大種性自性,大種者即地水火風四大之種子也。無處不在,故曰大。大種性自性者謂四大種各有自性也。大種原通於凡聖。今約於聖報而言,即此大種之性自性,是法性五陰之果也,是名大種性自性。五因性自性,因即以能生為義。前所證大種之果,必有所起之因,即是第一義因心也,是名因性自性。六緣性自性,緣即緣助也,證第一義自性之果德,雖由因心,然須假眾之緣助而顯成,是名緣性自性。七成性自性,成即成就也,因緣和合而成果也,即成就如來第一義之果德,故名成性自性。見楞伽經一。
- 飯袋子
- 斥無用人之言。其身體祇盛飯食之袋囊而已。無門關十五則曰:「飯袋子,江西湖南便恁麼去?」天中記三十九曰:「江湖近事,馬氏驕奢,諸院王子僕從烜赫,文武之道未曾留意,時謂之酒囊飯袋。」
- 磨磨迦羅
- Mamakāra,譯曰我所。我所有也。見智度論四十八。
- 摩奴跋沙柁
- Manuṣyahan,譯曰人殺。殺人也。見飾宗記四末。
- 向去
- 洞宗之舉唱謂向於正位為向去,自正位來於偏位為卻來。見象器箋六。
- 大方廣佛冠經
- 二卷,趙宋施護譯。具名,佛說大乘大方廣佛冠經,示十方淨土諸佛之名號,說稱念受持之功德。
- 真如實相
- 真如與實相,同體異名,約於假諦之妙有而曰實相,約於空諦之一如而云真如。此二不二之中道云法界。但真如有不變隨緣之二義。又實相其實為三諦之總名,故真如實相通於空假中也。觀佛三昧經曰:「佛地果德,真如實相,第一義空。」往生要集中本曰:「色即是空,故謂之真如實相。空即是色,故謂之相好光明。」
- 中陽院
- 此天位於欲色二界之中間,在兜率天之側。中有靈所臺。臺有樹,二月開花,七日七夜落,八月七日果成。此天冥眾,相集彼岸會時商量各帳簿,八度校之,三度覆之,押捺治定再治之印,以判定眾生善惡之業云。
- 叉手
- 叉手乃吾國之古法,即拱手也。洪武正韻曰:「叉手相錯也,今俗呼拱手曰叉手。」然竺土之法,叉手之禮,合掌交叉中指者,單曰叉手,亦曰合掌叉手。方等般泥洹經上記阿難禮空無菩薩曰:「叉十指說是偈言:其雄根為寂定,空無出大光明,我為勇猛叉手,為師子大吼禮。(中略)佛告阿難:汝用是叉手功德,我般泥洹後,六月中當獨作佛,天上天下人皆當稽首向汝作禮。」觀無量壽經曰:「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此合掌有深意,見蓮華合掌條。
- 寶印三昧
- 百八三昧之一。觀法之實相,又入諸法無我,諸行無常,涅槃寂滅之三法印,謂之寶印三昧。見智度論四十七。
- 妄盡還源觀
- 一卷,具名曰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華嚴宗第三祖賢首著。教修華嚴之觀法而還歸於一心之本源。一卷分為六頌,前三章說圓頓之妙解,後三章正明觀法。
- 文殊般涅槃經
- 文殊師利般涅槃經之略名。
- 臨濟瞎驢
- 臨濟臨遷化時,據坐云:吾滅後不得滅卻吾正法眼藏。三聖出云:爭敢滅卻和尚正法眼藏?師云:已後有人問儞,向他道什麼?三聖便喝。師云:誰知吾正法眼藏向這瞎驢邊滅卻。言訖,端然示寂。見臨濟錄,會元十一,從容錄一(十三則)。
- 一空一切空
- 空假中三觀中,空不唯為空之一,假中皆為空也。止觀五上曰:「一空一切空,無假中而不空,總空觀也。」
- 三品相好
-
一上品相好。如華嚴教主微塵數之相好是也。二中品相好。如觀經所說彌陀八萬四千之相好是也。三下品相好。如法華金光明經等教主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之相好是也。見觀經妙宗鈔下。
見相好條。
- 業識
- 有情流轉之根本識也。依根本無明,而一如之真心,初生動作之念者。起信論曰:「一者名為業識,謂無明力不覺心動故。」然論中二樣用之。一對於他之轉識現識等,一對於分別事識即意識。因之前者當於阿賴耶識中之自體分,後者當於阿賴耶識全體。
- 富那跋陀
- Pūrṇabhadra,神將名。譯曰滿賢。見慧琳音義二十六。
- 圓通
-
妙智所證之理曰圓通。性體周徧為圓,妙用無礙為通。又以覺慧周徧通解通入法性,謂為圓通。此前義就所證理體釋之。後義就能證行門釋之。楞嚴經圓通之目,據後義。經中有二十五大士。各依佛之問:陳圓通之法門。謂音聲為圓通之門乃至耳根為圓通之門也。經五曰:「阿難及諸大眾,蒙佛開示,慧覺圓通,得無疑惑。」又曰:「吾今問汝,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摩地?(中略)如吾所證,音聲為上。」楞嚴正脈疏曰:「六根互用,周徧圓融,成茲妙果。其修入方法,最為方便者,即從耳根修入,耳根聞性。人人本自圓通。如十方擊鼓,一時并聞,是圓也。隔牆聽音,遠近能悉,是通也。聲有動靜,循環代謝。而聞性湛然常住,了無生滅。若不尋聲流轉。而能反聞自性。漸至動靜雙除,根塵迴脫,寂滅現前,六根互相為用,遂得圓通。」三藏法數四十六曰:「性體周徧曰圓,妙用無礙曰通。乃一切眾生本有之心源。諸佛菩薩所證之聖境也。」
觀音為圓通大士。見圓通大士項。
- 鬼子母
- 本名訶梨帝。譯曰歡喜。以為五百鬼子之母,故云鬼子母。見訶梨帝條(CBETA註:疑為見訶利底條),增一阿含經二十二曰:「降鬼諸神王,及降鬼子母,如彼噉人鬼。」初為惡神,後歸於佛為護法神。金光明經三曰:「訶利帝南鬼子母等,及五百神,常來擁護聽是經者。」最勝王經八曰:「敬禮鬼子母,及最小愛兒。」
- 然燈佛
- 梵名Dipaṁkara,提洹竭,提和竭羅,瑞應經譯曰錠光,智度論譯曰然燈。錠為燈之足,釋迦如來因行中第二阿僧祇劫滿時逢此佛出世,買五華之蓮,以供養佛,髮布於泥,令佛蹈之,以受未來成佛之記別。智度論九曰:「如然燈佛,生時一切身邊如燈,故名然燈太子。作佛亦名然燈,舊名錠光佛。」四教集解中曰:「亦名然燈,亦名錠光。有足名錠,無足名燈。錠字或作定字,非也。」瑞應經上曰:「錠光佛時,釋迦菩薩名儒童,見王家女曰瞿夷者,持七枝青蓮華,以五百金錢買五莖蓮,合彼女所寄托二枝為七莖蓮奉佛。又見地泥濘,解皮衣覆地,不足,乃解髮布地,使佛蹈之而過,佛因授記曰:是後九十一劫,名賢劫,汝當作佛,號釋迦文如來。」心地觀經一曰:「昔為摩納仙人時,布髮供養然燈佛,以是精進因緣故,八劫超於生死海。」(摩納Mānava譯儒童)。
- 閑不閑
- 閑者佛道修行有暇之境界,不閑者有八難等而無暇也。
- 娑婆訶
- 夢溪筆談曰:「夔峽湖湘人,凡禁咒語,末云娑婆訶。三合而為些,即楚詞招魂所用些字。」翻譯名義曰:「娑婆,秦言一切。」與夢溪說異。參照蘇波訶條。
- 清淨識
- 第九菴摩羅識Amalavijñāna,舊譯清淨識。
- 邊執見
- 五見之一。略曰邊見。見五見條。
- 阿育王石刻文
- 阿育王磨崖等所刻之教法誥文也。阿育王既歸佛法,欲普布德教於四方,故於己領土,到處刻教法誥文,法顯傳及西域記等,處處記石柱之事,謂是阿育王所建,是也。其後湮沒者多,世人遂無知者,至近代歐洲人旅行印度各地方,發見幾多之磨崖等,經普林攝Prinsep氏等苦心研究,遂得讀破其誥文,確定為阿育王使刻者。其發見者,有大磨崖七所,小磨崖七所,石柱九基,有銘文之石窟三所。大磨崖雖略有具缺,而大都各有十四章之誥文,皆磨礪岩或大石,而鐫刻文字,其中亦有彫飾象身等者。其文字或用佉盧瑟底Kharoṣṭhi文字書之(僅有二大磨崖用此文字),或用古梵字記之。佉盧瑟底文字與梵字反對,讀法自右而左。此等大磨崖所刻十四章之誥文,據其中之記載,可知為阿育王灌頂(即位)第十二年至第十四年之間所刻者。小磨崖各刻誥文(與前十四章異),一章或二章,或同或否。石柱九基中,六基各有同文之教法誥文七章,他三基各有簡短之別文一章,雖多毀損,亦有柱頭柱身完全者。柱頭者,鈴形之上,有圓板,其側緣彫飾蓮華忍冬花或鵝類,板上置獅子像者為多。其長,小者三十二三呎,大者及四十二呎餘。其直徑,下部約二呎乃至三四呎。自其誥文所載考之,可知為王即位二十六年至二十九年之間所刻者。石窟三所,各刻銘文一章,皆不長。今述各誥文及銘文之大意如下:大磨崖誥文十四章,禁畜之犧牲及祭典。施藥,移植藥草,并植樹穿井,以利人畜。官民皆應每五年參集正法之大會。應不怠正法之弘通。任命大法官,使努力庶民之康安,窮乏之救恤。親聽政事,以利民眾。與異教徒勿互相爭。廢畋獵。應止敗德無益之俗典,行正法之式典。應為來世離罪業。應行法施。異教徒應相和合,無論何法皆應重之。悔悲迦𩜁伽征服之慘事,歸於正法,於希臘五王國及他國弘通法音。又記誥文刻石之緣由。又別文二章,皆記應愛撫百姓,使得二世之福祉,每五年應催無遮大會。小磨崖之誥文,或謂弘法既及全印,將來尚應益益擴布,增進天祐。或言應作孝順等正行。或對於摩揭陀之僧眾記王歸敬三寶之志厚及佛宣說之經法應長存。石柱之誥文七章,言任輔弼之任者,應無上下之別,誘導民於正道。正法殊勝。勿為惡業。知事應以慈仁為旨,寬於賞罰。應不行殺害生類或去勢等。一切階級,一切異宗,皆為王所崇敬及禪定功德宜尊等。其簡短之別文,或記王妃施捨樹林等因緣。或記王之參拜并建柱等。石窟之銘文,各記其洞崖施捨之事。以上皆為現今所發見者。而後來之學者,或再發見未發之遺物,未可知也。
- 鬼城
- 乾闥婆城之異名。蜃氣樓也。乾闥婆為八部眾之一,鬼神之類,故名鬼。見乾闥婆城條。
- 宿命智
- 知宿命之智也。
- 佛陀槃遮
- Budddhavāca,譯曰佛說。觀經嘉祥疏曰:「佛陀此云覺,槃遮此云說,即佛說也。」
- 同體慈悲
- 觀一切眾生之身與己身同體一身,而起拔苦與樂之心,謂之同體之慈悲。起信論曰:「一切諸佛菩薩,皆願度脫一切眾生,自然熏習常恒不捨,以同體智力故,隨應見聞而現作業。」又曰:「以取一切眾生如己身故,而亦不取眾生相,此以何義故?謂如實知一切眾生及與己身真如平等無別異故。」
- 佛母明王
- 孔雀明王也。見孔雀明王條。
- 金剛童子法
- 金剛童子之修法。說二部之儀軌(儀軌名,出金剛童子之下)。
- 撥無
- 見撥無因果項。
- 嘆真
- 祖師忌迴向文之首,唱儷語或偈文,謂之白真。亦曰嘆真。讚嘆真願之義也。
- 烏社
- 見優婆駄耶條。(CBETA註:疑為見優婆馱耶條)
- 無見頂相
- 佛三十二相中烏瑟膩沙相中之好也(相為大相,好為小相)。佛頂上有肉塊隆起為髻形,謂為烏瑟膩沙相,頂上肉髻相等,於此相中有一切人天不能見之頂點,故名無見頂相。觀佛經三曰:「佛頂肉髻生萬億光,光光相次乃至上方無量世界,諸天世人十地菩薩亦不能見。」觀無量壽經曰:「唯頂上肉髻及無見頂相不及世尊。」同天台疏曰:「肉髻是相,無見頂是好,此相好表於極果。今作因人,故不及佛。」楞嚴經七曰:「若有宿習不能滅除,汝教是人一心誦我佛頂光明摩訶薩怛多般怛羅無上神咒,斯是如來無見頂相無為心,佛從頂發輝,坐寶蓮華所說心咒。」
- 息化
- 佛息教化而入於涅槃也。輔行一曰:「圓音教風,息化歸寂。」文句記三曰:「開權即是法華之相,息化即是涅槃之徵。」
- 悉曇
- Siddham,又作悉談。譯曰成就。玄應音義二曰:「悉曇,此云成就。」梵語本係梵天所製,故名悉曇。見悉曇章項。
- 瞿曇僧伽提婆
- Gautama Saṇghadeva,瞿曇姓。僧伽提婆名。譯曰眾天。罽賓國人,與慧遠竺佛念等共譯諸論。見歷代三寶記七,梁僧傳一,開元錄三。
- 卑摩羅叉
- Vimalāksa,三藏法師名。譯曰無垢眼。見梁僧傳三。
- 佛大僧大經
- 一卷,劉宋京聲譯。王舍城之富者有二子,兄名佛大,弟名僧大。僧大出家,佛大貪染其婦。婦不從,佛大遣賊殺僧大。僧大臨死得四果,婦哭死得生天,佛大遂墮於地獄。
- 據實通論
- 見據勝為論項。
- 除一切蓋障三昧
- 見除蓋障三昧條。
- 盡虛空界
- 約竪而謂為盡未來際。就橫而謂為盡虛空界。顯物之無際限,佛門之套語也。
- 馬鳴本地
- 三寶感應錄中曰:「金剛正智經中,馬鳴過去成佛號大光明佛,龍樹名妙雲相佛。大莊嚴三昧經中馬鳴過去成佛號日月星明佛,龍樹名妙雲自在王如來。」(金剛正智經並大莊嚴三昧經今不傳)。
- 知禮
- 宋四明山法智尊者知禮,字約言,後人依其所居號為四明大師。七歲出家,十五具戒,專學律部。太平興國四年從寶雲受天台之教觀,淳化二年始受請,主乾符。咸平六年,日本國遣寂照持源信法師問目二十七條請答釋。天禧元年結同志修法華懺,三載期滿,將焚身以供妙經,秘書監楊億等致書止之。四年真宗聞高行。賜法智大師號,使住世宣教。六年正月寂,壽六十九。唐末之亂天台教籍多散逸,至螺溪義寂,雖遺文稍集,而學者猶晦於正宗。師於此時崛起,深達性具之旨,揭一家之正燈。稱其法為山家正義,後學台教者多宗之。見佛祖統紀八。
- 藥師印相
- 開左手置臍下,以右手重於上,二大指之頭相合,名為法界定印。是藥師如來之根本印也。見圖印集一。
- 九品上
- 九品往生中之上品上生也。見九品條。
- 性空
- 十八空之一。見空條。
- 空觀破怖畏
- 小乘有魔鬼等之怖畏時,以三念八念破之。大乘修空觀破之。但大乘中有相違,顯教觀豁虛無物為空,本來無物,則誰為能障,誰為所障。密教不然,觀我之身口意,與佛之身口意,魔之身口意,平等而周徧於法界,泯此中自他能所之相,為不二一如也。
- 羯朱嗢祇羅
- 國名。在中印度。土地卑濕,稼稷豐饒,崇重學藝昔戒日王之遊東印度也,於此築宮,理國務。至則葺茅為宇,去則焚燒之。伽藍六七所,僧徒三百餘人。見西域記十。梵Kajughil。
- 極臈
- 臈次之最高者。僧之歲曰臈。自受戒之年起算。
- 師子奮迅
- 師子奮起時,身毛皆竪,其勢迅速勇猛,以譬佛之威猛。法華經涌出品曰:「諸佛師子奮迅之力。」
- 百本疏主
- 又曰百本論師。慈恩大師窺基造百部之疏,時人稱為百本疏主。宋僧傳四(窺基傳)曰:「造疏計可百本。(中略)凡今天下佛寺圖形號曰百本疏主真。」佛祖統紀二十九曰:「撰述疏鈔及於百部,時號百部論師。」
- 專心
- 謂心專一不雜餘念也。教行信證二曰:「云專心者,即一心,形無二心也。」
- 地藏會
- 供養地藏菩薩之法會也。
- 原妙
- 蘇州人。姓徐氏。字高峰。見高峰條。
- 現生正定聚
- 現生十益之一。入正定聚益也。見現生不退項。
- 極致
- 至極之宗旨也。淨土論註上曰:「上衍之極致。」盂蘭盆經疏新記下曰:「道教之極致。」
- 專念
- 專注念於一境也。無量壽經下曰:「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 槃荼
- 婆修槃荼之略。比丘名。付法藏第二十祖也。見佛祖統紀五。
- 無沙矩摩
- 譯曰牛糞。出飾宗記五末。見瞿摩夷條。
- 八大明王
- 大妙金剛經說八大菩薩現八大明王:一、金剛手菩薩現作降三世,二、妙吉祥菩薩現作兩臂六頭六足之大威德金剛明王,三、虛空藏菩薩現作大笑金剛明王,四、慈氏菩薩現作大輪金剛明王,五、觀自在菩薩現作馬頭金剛明王,六、地藏菩薩現作無能勝明王,七、除蓋障菩薩現作不動尊金剛明王,八、普賢菩薩現作步擲金剛明王。已上菩薩為大日之正法輪身,忿怒身之明王,為大日之教令輪身也。又秘藏記末於上五大明王。見五大明王條。加三大明王而為八大明王。即第六穢迹金剛明王,為不空成就佛之教令輪身,其自性輪,金剛業也。第七無能勝金剛明王,為釋迦之教令輪身,其自性輪身,慈氏菩薩也。第八馬頭明王,為無量壽之教令輪身,其自性輪身,觀音也。
- 僧祇物
- 僧祇譯曰眾,即比丘比丘尼之大眾也。其大眾共有之物,謂之僧祇物。此大眾該攝十方一切之比丘比丘尼。假令施主寄附之田園房舍米穀等,十方之比丘比丘尼可享受者,則謂之十方僧物四方僧物等。觀無量壽經曰:「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名義集七曰:「僧祇此云四方僧物。」
- 縛野吠
- Vāyave,風神名(與格),以初之縛字為真言之體。嚩者縛之義。以入於阿字門,而本來無縛,以無縛故,即為真解脫,真解脫即是如來,又是乘之義,又是一種之風天乘。末後之吠字,是無言三昧,亦是畢竟空之義,此解脫之風乘,於畢竟空中,旋轉無礙。是故往返迅速,能普度眾生也。見大日經義釋七。參照婆瘦條。
- 開眼師
- 開眼供養之導師。
- 三種四教
- 藏通別圓化法之四教,有三種:一、方等之四教,二、別教之四教,三、涅槃之四教也。此三種之差別如何?或言方等之四教,隔別不融,別教之四教,法四而人一,涅槃之四教,四人俱知常住。或言涅槃之四教,通入佛性,別教之四教,次第見佛性,方等之四教,二乘見佛性。見釋籤講述四上。
- 八忍八智
- 此係入於見道觀四聖諦而生,無漏之法忍法智也。名曰十六心。唯識宗謂十六心悉為見道,俱舍宗謂前十五心為見道,後一心為修道,八忍八智者,苦法忍,苦法智,苦類忍,苦類智,集法忍,集法智,集類忍,集類智,滅法忍,滅法智,滅類忍,滅類智,道法忍,道法智,道類忍,道類智是也。
- 十二因緣經
- 聞城十二因緣經之略名。又為貝多樹下十二因緣經之異名。
- 解脫幢相衣
- 袈裟之異名。袈裟為求解脫人所服,而不為邪所傾動,又條相似佛塔之幢,故名。地藏十輪經四曰:「被殑伽沙佛解脫幢相衣,於此起惡心,定墮無間獄。」釋氏要覽上曰:「又名幢相,謂不為邪所傾故。」應法記曰:「條相四圍有同佛塔,故云幢相。」
- 經手
- 又曰經生。書寫經者。
- 妙吉祥平等瑜伽秘密觀身成佛儀軌
- 一卷,趙宋慈賢譯。依經具說課誦之法。
- 世間如車輪
- 世界常轉變,譬之車輪也。龍樹菩薩之釋曰:「世間如車輪,時變似輪轉。」世間為世界之誤。智度論一曰:「世界如車輪,時變如輪轉,人亦如車輪,或上而或下。」
- 波戍
- Paśu,又曰咥哩也遇庾爾Tiryagyoni,譯言畜生。見梵語雜名。
- 難治機
- 見難化三機條。
- 解節經
- 佛說解節經。一卷,梁真諦譯。與解深密經中之勝義諦相品同本。
- 摩訶沒特伽羅
- 見摩訶目犍連條。
- 聲聞畏苦障
- 聲聞之人,怖世間生死之苦,願求真空之涅槃,為證佛果之障也。
- 頓覺
- 謂不依次第漸修而頓覺菩提之人。華嚴宗五教中之頓教是也。圓覺經曰:「十方諸如來三世修行者,無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唯除頓覺人。」
- 東弗於逮
- Pūrva‑videha,舊曰弗婆提,又曰弗於逮,新曰毘提訶。四大洲中東大洲之名。西域記一曰:「海中可居者大略有四洲焉,東毘提訶洲,舊曰弗婆提,又曰於逮,訛也。」見毘提訶條。
- 芝苑
- 靈芝之元照,又稱芝苑。有題為芝苑遺編者三卷。
- 金剛手菩薩降伏一切部多大教王經
- 三卷,宋法天譯。說降伏成就之法。部多,譯曰鬼。
- 業行
- 業即行,非別義。種類雜多,故重二字。往生要集中本曰:「諸餘業行,不令雜起。」
- 如意輪觀音
- Cintāmanicakra,六觀音之一。此觀音,手持如意寶珠,以表滿眾生祈願,持輪寶,表轉法輪,故名如意輪。密號名持寶金剛。觀世音菩薩如意摩尼陀羅尼經曰:「觀世音蓮華如意摩尼轉輪心陀羅尼。」此菩薩有六臂。右第一手捧頰為思惟之相。觀自在如意輪菩薩瑜伽曰:「手持如意寶,六臂身金色,頂髻寶莊嚴,冠坐自在王,住於說法相。第一手思惟,愍念有情故。第二手持意寶,能滿眾生願。第三手持念珠,為度傍生苦。左按光明山,成就無傾動。第二持蓮手,能淨諸非法。第三手持輪,能轉無上法。六臂廣博體,能遊於六道。」
- 修習力
- 二力之一。
- 如實修行相應
- 其所修所信相應於法之實義也。
- 域龍
- 又曰大域龍。論師名。梵名陳那Dinnāga,新因明學之鼻祖。瑞源記一曰:「後記云:域龍者,梵語此云陳那是也。秋條記云:具存梵音。應言摩訶Mahā,陳那伽,此云大域龍。謂由菩薩德雄辯捷,而立破自在,其猶龍故。五印度域,莫敢抗者,故稱曰大域龍。」案西域記十曰:「陳那,唐言童授。」慈恩傳四曰:「陳那,此云授童。」原語無童授之意,誤傳也。見陳那條。
- 一即多多即一
- 見一即十條。
- 菩薩行門諸經要集
-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之略名。
- 鐘聲七條
- 「雲門曰:世界恁麼廣闊,因甚向鐘聲裏披七條。」見會元十五,雲門章,無門關。
- 阿閦如來念誦供養法
- 一卷,唐不空譯。秘密部。
- 如來毫相菩薩
- 胎藏界曼荼羅釋迦院釋尊之左第二位。梵號怛他誐都欏,譯言如來毫相。密號曰妙用金剛。如來白毫為無邊福德之相,而此為佛格化者也。黃色,左手持髻上有圓光,右手仰掌當臍下,坐於赤蓮。
- 七滅諍
- 比丘具足戒八篇之第八為滅比丘諍論之戒律也。比丘之諍有四事:一、言諍,此由談論法相是非而起之諍也。二、覓諍,求覓比丘所犯之罪而起之諍也。三、犯諍,緣比丘犯罪之虛實輕重而起之諍也。四、事諍,依他行羯磨之事,或云如法,或云不如法之諍也。滅已上四諍,有七種之毘尼,應用此七種之毘尼可滅之也。一、現前毘尼Sammukhavinaya,或使雙方對決於現前,或於現前引證三藏之教法而決之,或於現前引證戒律之制條而決之。二、憶念毘尼Smṛtivinaya,使餘人憶念陳述,依是決當人之犯不犯。三、不痴毘尼Amūḍhavinaya,有比丘,時發癲狂病,而犯眾罪,說戒之時,此人若來,彼果有病,雖造過,而差後證知不造,則於彼與以不痴羯磨,而得加於說戒之僧數。四、自言毘尼Tatsvabhavaiṣiya,比丘犯罪,不以威力制之,但使彼自吐露其罪而決之。五、多語毘尼Pratjñākāraka,僧中之諍論長而不息時,則或顯露,或秘密,行籌而決其是非於多數。六、罪處所毘尼Yadbhūyasikiya,比丘犯罪,彼妄語以重為輕,不自首本罪,則眾僧以白四之羯磨,治罰彼本罪。待彼伏首本罪,復解之。七、草覆地毘尼Tṛṇastāraka,若彼此二眾共諍不止。則會二眾,由其中各出一上座,各陳滅諍之言而息其諍。法藥如草,諍論如泥,今以此法藥而止諍論,如草之覆泥地,故云草覆地。見戒疏行宗記四下。
- 降胎
- 佛宿於母胎也。無量壽經上曰:「捨彼天宮,降神母胎。」
- 寶授菩薩菩提行經
- 一卷,趙宋法賢譯。寶授童子年始三歲,以金蓮供佛,遂與目連舍利弗互相問答,明大乘之法義。又與妙吉祥菩薩問答。寶授次以一器之飲食,徧供佛僧而不盡。
- 本願一實大道
- 謂他力念佛之法門也。釋尊一代之諸教,八萬四千之法門,要皆為歸入於彌陀本願之支徑小路,惟本願他力之一乘為真實之大道,即得真實到著大涅槃之道也。
- 不可思議尊
- 阿彌陀如來之德號也。贊阿彌陀佛偈曰:「稽首不可思議尊。」見不可思議光如來條。
- 五種行
-
法華經所說五種法師之行。見五種法師條。
觀經散善義所說五種之正行。見五正行條。
- 一轉語
- 機轉之一語,謂發揚轉翻心機之格外語句也。向於公案而吐意見時所說者。碧巖九十一則曰:「請禪客各下一轉語。」傳燈錄百丈章曰:「黃檗曰:古人祇錯對一轉語,五百生墮野狐身。」
- 寶藏論
- 一卷,姚秦僧肇著。一云肇論。
- 兜羅
- Tūla,又作妒羅、堵羅、蠹羅。譯曰楊華、絮、野蠶繭、綿。常曰兜羅綿、兜羅毦。又樹名。慧琳音義三曰:「堵羅綿,細綿絮也。沙門道宣注四分戒經云:草木花絮也。蒲臺花,柳花,白楊,白疊花等絮是也。取細耎義。」同六十四曰:「兜羅貯,草木花絮,木綿也。」飾宗記六末曰:「兜羅者,草木花絮之總名也。」俱舍光記十一曰:「妒羅,是樹名。綿從樹果中出,名妒羅綿,如言柳絮。」瑜伽倫記八上曰:「野蠶繭,名妒羅綿。」
- 故紙
- 舊紙也。以譬不用物。臨濟錄曰:「三藏十二分教,皆是拭不淨故紙。」
- 兜率天子
- 又云地獄天子。釋迦菩薩在兜率天宮,足下放光照十方世界,爾時地獄眾生往昔曾植諸善根者,得蒙此光照,直脫地獄而生於兜率天,聞天鼓所說之法音於此天身中至第十地者。謂之兜率天子。見華嚴經四十八,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
- 火一切處
- 十一切處之一。觀火周徧一切處之禪定也。
- 河淮
- 河者河北。淮者淮南。支那天台之鼻祖,北齊慧文之住處。止觀一上曰:「南岳師事慧文禪師,當齊高之世,獨步河淮,法門非世所知,履地戴天,莫知高原。」
- 烏芻沙摩
- Ucchusma,又作烏樞沙摩,烏芻澀摩,烏芻瑟摩,烏樞瑟摩。烏素沙摩。明王名。譯曰不淨潔,穢迹,火頭等。有轉不淨為清淨之德,因之於廁中祭此明王。陀羅尼集經九曰:「烏樞沙摩,唐云不淨潔金剛。」希麟音義五曰:「烏樞瑟摩,或云烏芻摩沙,此云穢迹。舊翻為不淨潔,皆訛。新翻為除穢,忿怒尊也。」楞嚴經五曰:「烏芻瑟摩,於如來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而白佛言:我常先憶久遠劫前,性多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說多婬人成猛火聚,教我徧觀百骸四支諸冷煖氣,神光內凝,化多婬心,成智慧火。從是諸佛,皆呼召我,名為火頭。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羅漢。心發大願,諸佛成道。我為力士,親伏魔怨。」義疏五下曰:「烏芻沙摩,云火頭。」
- 信相菩薩
- 金光明經信相菩薩疑釋尊之壽命,不酬往昔之因位(僅八十壽命),因而四佛世尊,各說山斤,海滴,地塵,空界之一喻,以示釋尊之長壽。
- 淨潔五欲
- 對於欲界麤弊之五欲,謂色界無色界之色聲香味觸五欲曰淨潔五欲。
- 普賢德
- 菩薩以慈悲普濟度一切眾生也。即言眾生化益之行德。
- 迴向
- 或作迴向。回者回轉也,向者趣向也,回轉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向於所期,謂之迴向。期施自己之善根功德與於他者,迴向於眾生也。以己之功德而期自他皆成佛果者,迴向於佛道也。大乘義章九曰:「言迴向者,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迴向。」往生論註下曰:「迴向者,回己功德普施眾生,共見阿彌陀如來,生安樂國。」止觀七曰:「眾生無善我以善施,施眾生已,正向菩提,如回聲入角,響聞則遠,迴向為大利。」
- 菩薩聖眾
- 菩薩有未斷惑者,是凡夫之菩薩,初地以上斷幾分之惑者,是聖眾也。
- 曇摩鞠多
- Dharmagupta,比丘名。又作曇摩毱,曇摩德,曇摩屈多迦,曇無德,曇無毱多,皆梵音之楚夏耳,譯曰法正,法鏡,法藏,法護,法密等。佛滅後百年優婆毱多五弟子中之一。於律藏立一部,名為曇無德部。律名四分律。可洪音義三曰:「曇摩毱律部師宗名,曇摩毱多,亦云曇無德,此云法鏡,亦云法藏,即四分律部也。」戒本疏一上曰:「曇摩毱多此云法正,律名四分。」又曰:「梵音曇無德,曇摩德,與毱多,傳有訛僻,唐言度之。同云法正,謂法正律主,明慧卓朗,除邪倒也。又言法護者,能興建正法,不墮於時,即十八部中法護部是也。又言法鏡者,能照達萬法也。」飾宗記二本曰:「曇無德者,部執疏中曇摩毱多,翻為法護,宗輪論中名法藏部。」大集經二十二曰:「我涅槃後,有諸弟子受持如來十二部經,書寫讀誦,顛倒解義,顛倒宣說,以例解說,覆隱法藏,故名曇摩毱多。」
- 山門疏
- 一山眾徒,勸請住持之文疏也。
- 堅固長者
- 五十三善知識之第四十六。
- 雲門舉令
- 「雲門一日云:宗門作麼生舉令?代云:吽。」見雲門廣錄。
- 事跡
- 古人經歷之事實蹤迹也。四教儀集註上曰:「垂化事迹。」
- 三不堅法
- 一、身不堅,父母所生之身,為四大假合而成,生滅無常,不可久存也。二、命不堅,人所受之壽命雖長短不齊,而同為夢幻之體,倏忽無常,不可久存也。三、財不堅,一切世間之財物,體非堅固,集散無常不可久存也。出本事經七。
- 中元
- 七月十五日也。修行記曰:「七月中元為大慶之月,道書云: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諸大聖普詣宮中,道士於是日夜誦經,十萬大聖錄靈篇,餓鬼囚徒亦得解脫。」五雜俎曰:「道經,以正月望為上元,七月望為中元,十月望為下元。遂有三元三官大帝之稱。是俗妄之甚者。」見盂蘭盆條。
- 清淨觀世音菩薩普賢陀羅尼經
- 一卷,唐智通譯。與觀自在菩薩說普賢陀羅尼經同本。而有畫像入壇受持法。
- 漚鉢羅
- Utpala,又作嗢鉢羅,優鉢羅,烏鉢羅,花名。譯曰青黛花,青蓮花。其花青色,葉細長,香氣頗高。摩訶般若行瑫音義曰:「漚鉢羅,漚烏候反,此云青蓮花,又云青黛花。」慧琳音義二曰:「嗢鉢羅花,唐云青蓮花。其花青也,葉細陿長,香氣遠聞,人間難有,唯無熱惱大龍池中有,或名優鉢羅。」見優鉢羅條。
- 五那含天
- 與五淨居天同。在色界之第四禪天。以阿那含即不還果聖者之生處也。見五淨居天條。
- 德山
- 唐朗州德山院釋宣鑑,姓周氏,劍南人。幼出家,深明經律,最達金剛經,時稱為周金剛。不信南方禪宗之道,山欲破碎之。負金剛經疏鈔到灃州。見一婆子賣油糍,欲買之作點心。婆指其擔云:這箇是甚麼?師曰:金剛經疏鈔。婆云:我有一問,若道得,我當供上座油糍。若道不得,別處買去。師云:但問。婆云:經中道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上座欲點那個心?師無語。婆遂指使去參龍潭。直之灃州龍潭寺至法堂曰:久聞龍潭,到來潭又不見,龍又不現。龍潭和尚引身屏風後云:子親到龍潭矣。師無語。一夕侍立久。潭云:更深何不下去?師便出。卻回云:外面黑。潭點紙燭度與之。師擬取。潭即吹滅之。師當下大悟禮拜。翌日悉焚經疏。辭抵溈山,復還住灃陽三十年,遭武宗廢教隱獨浮山石室。宣宗大中初,武陵刺史薛延望堅請居德山。其道峻嶮,棒殺天下衲子。咸通六年寂,壽八十四。見宋高僧傳十二,傳燈十五,會元七。
- 觀念念佛
- 對於口稱念佛而言。觀察憶念阿彌陀佛也。
- 頻婆娑羅王夢氎裂杖折
- 頻婆娑羅王夢一氎裂為十八片,一金杖折為十八段,怖而問佛。佛以為滅後十八部分派之兆。見金杖條。
- 誦
- 背文而闇持之也。止觀四之一曰:「誦者背文闇持也。」
- 校飾
- 宋書禮志,第六品以下,不得服金鈿及以金校飾之器物。齊書輿服志,皇太子象輅校飾,如御旂九旒降龍。又漆畫輪車,金塗校飾如輦,微有減降。佛國記,昔天帝釋試菩薩,化作鷹鴿。割肉貿鴿處,佛即成道。與諸弟子遊行,語云:此本是吾割肉貿鴿處,國人由是得知,於此處起塔,金銀校飾,餘詳絞飾條下。
- 遍依圓
- 徧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之三性也。
- 百四十不共法
-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四淨,十力,四無畏,三念處,三不護,大悲,常不忘失,斷煩惱習,一切智也。四淨者,具曰四一切行淨,一身淨,永斷習氣,得清淨之氣,成無上菩提,身得自在而生滅自由,名為身淨。二緣淨,神通自在,名為緣淨。三心淨,修集善法,心離煩惱,名為心淨。四智淨,知一切法。無有罣礙,得自在智,知一切法行,名為智淨。三念處者,一眾生於如來之說法,至心聽受,心得歡喜,受諸安樂,如法住而不違佛教,佛不以為喜,修集捨心不失正念,亦不放逸。二眾生不信受如來之說法,雖有違反所說,佛不以為瞋,無有愁惱,修集捨心,不失正念,亦不放逸。三眾生中有聽如來之說法者,有不聽者。不喜聽者,亦不愁不聽者,修集捨心,不失正念,亦不放逸。見菩薩戒經九(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三不護,以下見各項)。
- 肉身菩薩
- 猶言生身菩薩。以父母所生之身而至菩薩深位之人也。宋求那跋多羅三藏,懸記六祖稱為肉身菩薩。楞嚴經八曰:「是清淨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須天眼,自然觀見十方世界。」壇經大師事略曰:「其戒壇宋朝求那跋多羅三藏創建,立碑曰:後當有肉身菩薩於是授戒。」
- 前安居
- 安居有前中後之三種。見安居條。
- 降臨
- 佛菩薩來臨也。安像三昧儀軌經曰:「如來賢聖,降臨隨喜,成就功德。」
- 祖師西來意
- 初祖達磨自西天來此土傳禪法,究竟意思如何?究此意思者,即究佛祖之心印也。五燈會元(趙州章)曰:「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州云:庭前柏樹子。」碧巖十七則曰:「僧問香林:如何是祖師西來意?林云:坐久成勞。」同二十則曰:「龍牙問翠微: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微云:與我過禪版來。牙過禪版與翠微。微接得便打牙云。打即任打。要且無祖師西來意。」
- 阿他婆吠陀
- Atharvaveda,又作阿達婆鞞陀,阿闥波陀。四吠陀之一。阿他婆者,術,咒,咒術,或禳災之義,即載錄祭祀所用咒文之婆羅門教典也。自二十篇約六千頌而成,皆免惡鬼病毒怨賊等災害之禁咒祈禱方法也。
- 吉羅
- 突吉羅之略。犯罪之名。戒疏一上曰:「惡作惡說,同號吉羅。」
- 意地
- 意乃第六識,是支配一身之所。又為發生萬事之場處,故曰地,猶言心地。唯識論五曰:「意地感受,名憂根。」宗鏡錄二曰:「注一昧之智水,洗意地之妄塵。」
- 清墮
- 小乘之阿羅漢誤解清淨涅槃遂墮於偏空,謂之清墮。祖英集曰:「若不見,鷲峰勝集,百萬茫茫等閑過,懷衲之外皆清墮。」
- 迦蘭陀夷
- 竹園名。見迦蘭陀條。
- 七曜供
- 祭供七曜之法也。有七曜攘災決一卷,七曜星辰別行法一卷。
- 薄矩羅
- 又作波鳩羅。比丘名。見薄拘羅條。
- 摩莫枳
- 見麼麼雞條。
- 三無差
- 見三無差別條。
- 解一切眾生語言三昧
- 法華經妙音品所說十六三昧之一。嘉祥法華義疏十二曰:「解一切語言三昧者,得此三昧解眾生語而為說法。」
- 不增不減經
- 一卷,元魏菩提留支譯。明眾生念念成佛而生佛二界皆無增減也。
- 唱寂
- 唱寂滅也。謂佛之入涅槃。涅槃經一曰:「二月十五日,以佛神力出大音聲。(中略)大覺世尊將欲涅槃,一切眾生若有所疑,今悉可問。」
- 剎竿
- 長竿之上以金銅造寶珠焰形,以立之於寺前。剎者土田之義,以表梵剎,故名剎竿。又西國不別設幡竿,於塔上立竿柱(即九輪),竿頭安置舍利,其義同土田,故亦名剎竿。竿之梵語,乃剌瑟胝(Yaṣṭi巴Raṭṭhi)也。見金剎條。聯燈會要阿難章曰:「祖問迦葉云:師兄!世尊傳金欄袈裟外別傳箇甚麼?迦葉召阿難。祖應諾。迦葉云:倒卻門前剎竿著。」
- 意執
- 意中執持事物,堅固而不動也。
- 地藏與法藏
- 法藏者阿彌陀如來因位時之名也,是與地藏菩薩為一體云。
- 三品悉地
- 悉地譯言成就。言三密之行業相應而成就妙果也。有三品而各異生處:一上品悉地,生於密嚴國土。二中品悉地,生於十方之淨土。西方之極樂亦在此中。三下品悉地,生於諸天修羅宮等。見真言廣名目六。
- 流木
- 與浮木同。
- 香錢
- 資佛前香費之錢也。勅修清規知殿曰:「施主香錢,不得互用。」
- 迷黎麻羅
- 眼目之迷亂也。碧巖五十一則評唱曰:「眼目迷黎麻羅。」種電鈔六曰:「借瞇𥌛𥊚𭿳之音也。瞇,訂正篇海:綿兮切,音米,眇目也。𥌛,字彙:鄰溪切,音黎,視也。𥊚,緩視也。𥊚𭿳,目無色也。人天眼目宗門雜錄部。嚴頭云:從來眼目彌黎麻羅,且莫亂呈懵袋,今無眼子謂也。」
- 說四依
-
見四依條附錄。
佛說法之四依也。依四種之密意而說法,真諦之攝論謂之四依,玄奘之攝論謂之四秘密。見四秘密條。
- 醯都
- Hetu,譯曰因。即因緣之因。見大日經疏十。
- 空生
- 須菩提之翻名。四教儀集註上曰:「須菩提,翻空生,解空第一。」見須菩提條。
- 爪上土
- 見爪土條。
- 河沙
- 恒河沙之略。天竺恒河之沙,譬數之多也。釋門正統八曰:「有劫石焉,有河沙焉,沙石之數有限,壽量之數無窮,是金仙氏長生也。」圓覺經曰:「若化河沙眾,皆得阿羅漢。」
- 微行
- 微妙之行法也。觀經天台疏曰:「微行妙觀,至道要術。」
- 識身
- 猶言身心。
- 婆羅袟底也
- Bālāditya,太子名。譯曰新日。婆藪槃豆傳曰:「正勤日王太子名婆羅袟底也。婆羅譯為新,袟底也譯為日。」
- 火㮇譬
- 一切之菩薩,盡發度盡無邊眾生之誓願,眾生未盡,菩薩既成佛,譬如欲盡其薪之木火㮇,於薪未盡時,既自盡也。淨土論註曰:「巧方便者,謂菩薩願,以己智慧火,燒一切眾生煩惱草木。若有一眾生不成佛,我不作佛。而眾生未盡成佛,菩薩已自成佛。譬如火㮇欲摘一切草木燒令使盡,草木未盡,火㮇已盡。以後其身而身先故,名巧方便。」
- 高麗藏
- 高麗國彫刻之大藏經也。又稱麗藏,高麗本,麗本或鮮本。案高麗藏經,如前後凡有三幅:一、顯宗二年為退治契丹兵之難發願而刻者。二、為文宗朝所刻者。三為高宗二十四年為蒙兵退散祈願而刻者。顯宗之板本,據義天之諸宗教藏雕印疏所言,為五千軸。藏於符仁寺。高宗二十年,為蒙兵所焚。文宗之刻本,雕造之年次不詳。據諸宗教藏雕印疏言「文考乃鐫千萬頌之契經。」又寄日本諸法師求教藏疏言「其開元釋教錄,智昇所撰。貞元續開元釋教錄,圓照所撰。兩本所收之經律論等,洎大宋新翻之經論,總六千來卷,並已雕鏤施行。」可略知其卷數。高宗之板本,自二十四年至三十八年,凡閱十六年而刻成。今朝鮮海印寺所藏之經板,即此本也。當勘校之任者為開泰僧統守其,對照宋本契丹本等,校合同異,實為善本。其卷帙總為大乘經五百二十一部,二千一百六十四卷。大乘律二十六部,五十三卷。大乘論九十七部,五百二十四卷。小乘經二百四十部,六百十四卷。小乘律五十四部,四百三十九卷。小乘論三十六部,七百〇二卷。西土聖賢集六十八部,一百八十六卷。此土撰述四十部,三百六十三卷。續入四百三十九部,一千五百四十四卷。總計六百三十九函,一千五百二十一部,六千五百八十九卷。
- 屋門
- 五功德門之一。
- 言筌
- 言語為顯義理之具,如筌為捕魚之具,故以筌為譬。
- 十二部經
- 一切經分為十二種類之名。據智度論三十三之說,一、修多羅Sūtra,此云契經。經典中直說法義之長行文也。契經者,猶言契於理契於機之經典。二、祇夜Geya,譯作應頌,又作重頌。應於前長行之文重宣其義者,即頌也。凡定字句之文體,謂為頌。三、伽陀Gāthā,譯作諷頌又作孤起頌。不依長行,直作偈頌之句者。如法句經是也。四、尼陀那Nidāna,此譯因緣。經中說見佛聞法因緣,及佛說法教化因緣之處。如諸經之序品,即因緣經也。五、伊帝目多Itivrtaka,此譯本事。佛說第子過去世因緣之經文。如法華經中藥王菩薩本事品是也。六、闍多伽Jātaka,此譯本生。佛說自身過去世因緣之經文也。七、阿浮達摩Adbhuta‑dharma,新云阿毘達磨。此譯未曾有。記佛現種種神力不思議事之經文也。八、阿波陀那Avadāna,此譯譬喻。經中說譬喻之處也。九、優婆提舍Upadeśa,此譯論義。以法理論義問答之經文也。十、優陀那Udāna,此譯自說。無問者,佛自說之經文。如阿彌陀經是也。十一、毗佛略Vaipulya,此譯方廣。說方正廣大之真理之經文也。十二、和伽羅Vyākaraṇa,譯授記。於菩薩授成佛之記之經文也。此十二部中修多羅與祇夜及伽陀三者,為經文上之體裁。餘九部從其經文所載之別事而立名。
- 境行果
- 境為所觀之境,行為修斷之行。果為所得之果。就一切法而審詳分別觀察三性有體無體,有為無為等,謂為境。已知境界,則修習聞思修三慧,凝五重唯識觀,謂為行。果者,謂有漏之修,能感世間一切之妙果,無漏之修,永滅諸障而得大菩提也。
- 現量相違
- 因明宗法九過之一。即相違於現量所得之事實而立宗之過失也。如立宗而說聲非所聞,聲所聞之法,為與耳識同起之意識(五俱之意識也),現量所證知,若謂聲非所聞,則與此現量之證知相違,故名現量相違。見因明大疏中本。
- 月明菩薩
- 又與月明童子,月明童男,月光童子異稱同人。
- 五佛灌頂
- 以五瓶之香水,象佛之智灌行者之頭上,其義通於金胎之兩部。是有受職結緣之二者。
- 一角仙人
- 又名獨角仙人。過去久遠之昔,於波羅奈山中由鹿腹而生,頭有一角,形如人,故以為名。及長修禪定。而得通力。因惑於名扇陀之婬女,遂失其通力,出山為國之大臣。此一角仙人即今之釋尊也。扇陀即今之耶輸多羅女也。見智度論十七,經律異相三十九。
- 波提
- Gavāṁpati,憍梵波提之略。羅漢名。
- 諦殊羅施
- Tejorāśi,譯曰火聚頂。五佛頂之第四。大日經疏五曰:「諦殊羅施,譯云火聚頂。」
- 式叉摩尼
- 式叉摩那尼之略。
- 乾陀囉樹香
- 由乾陀囉樹製之香料,即安息香也。寶樓閣經中注曰:「乾陀囉樹香,安息香也。」梵⃞Gandhāra Gandhāla,安息香者,通常呼為Guggula。
- 半者蒲闍尼
- 見半者蒲饍尼項。
- 天耳通
- 天耳智證通之略。
- 稱讚淨土經
- 稱讚淨土攝受經之略名。
- 羯邏藍
- Kalala,又作羯羅藍,歌羅邏,羯剌藍,羯邏羅等。譯曰凝滑,雜穢等。父母之兩精,初和合凝結者。自受生之初至七日間之位。胎內五位之一。玄應音義二十三曰:「羯邏藍,舊言歌羅邏,此云和合,又云凝滑。父母不淨和合,如蜜和酪,泯然成一。於受生七日中,凝滑如酪上凝膏,漸結有肥滑也。」同二十四曰:「羯剌藍。」慧琳音義十三曰:「羯邏羅初受胎時,父之遺泄也。」俱舍光記九曰:「翻云雜穢。」
- 禪梵天
- 色界中有四重之天處。皆修禪定所生之處故曰禪天。其第一禪天更有三天,第一為大梵天。第二為梵輔天。第三為梵眾天。此三天通曰禪梵天。
- 褊袒
- 偏袗之異名。章服儀曰:「褊袒椅支。」
- 名義不離
- 世間一切之事法,雖皆名義乖離,而諸佛菩薩之名號及陀羅尼等,則皆名義不離。又謂之名體不二。如阿彌陀佛,以阿彌陀為名,以光明為義,為體為法,此名與義,相即不二,故稱阿彌陀之名即已攝取光明矣。往生論註下曰:「問曰:名為法指,如指指月。若稱佛名號便得滿願者,指月之指應能破闇。若指月之指不能破闇,稱佛名號亦何能滿願耶?答曰:諸法萬差不可一概,有名即法,有名異法。名即法者諸佛菩薩名號、般若波羅蜜、及陀羅尼章句、梵咒音辭等是也。如禁腫辭云:日出東方乍赤乍黃等句,假令酉亥行禁不關日出而腫得差。(中略)有名異法者,如指指月等名也。」定善我傳通記三曰:「光之與名即是名義,名義具足,有不捨益。」
- 龕
-
安置佛像之櫃,即廚子也。增韻曰:「浮圖塔。」廣韻曰:「塔下室。」勅修清規結制禮儀曰:「侍者於聖僧龕後立。」
盛尸之棺謂之龕。釋氏要覽下曰:「今釋氏之周身,其形如塔,故名龕。方志云:受也。廣雅云:盛也,此名蓋異俗也。」
- 拄杖
- 拄身之杖也。毘奈耶雜事六曰:「佛在王舍城鷲峰山頂,有老苾芻登山上下腳跌倒地。佛言:應畜拄杖。聞佛許已,六眾即便以金銀等并雜彩物彫飾其杖。俗旅見已,共生嫌賤。苾芻白佛。佛言:苾芻有二種緣應畜拄杖。一謂老瘦無力,二謂病苦嬰身。時有苾芻佯作老病而拄其杖,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若實老病,應從僧伽乞畜杖羯磨。」拄字作柱者誤。
- 墜腰石
- 六祖壇經曰:「次日祖潛至碓坊,見能腰石舂米。」案六祖墜腰石鐫龍朔元年盧居士誌八字。今存黃梅東禪寺。
- 乾闥
-
又作健達,譯曰香。見健陀條。
乾闥婆之略。譯曰香陰,樂神名。八部眾之一。見乾闥婆項。
- 實相真如
- 十真如之一。
- 詮旨
- 依詮談旨謂為詮。廢詮談旨謂為旨。是法相宗之名目也。
- 喇嘛教
- 佛教之一派。唐時自印度入西藏,至今以西藏為此教之中樞,並行於滿洲蒙古。有新舊二派,舊教衣紅,亦稱紅教,末流漸入妖妄。新教衣黃,亦稱黃教,明永樂間宗喀巴所創,清時認為正教而保護之。其開宗之二大弟子曰達賴喇嘛,曰班禪額爾德尼,相傳化身轉世,輪迴不已,參觀呼畢勒罕條。
- 無所觀
- 觀念諸法無所得之理也。入佛境界經曰:「諸欲不染故,敬禮無所觀。」
- 眾喜瑞
- 法華六瑞中之心喜瑞也。見六瑞條。
- 慳貪
- 惜物而不與人,貪求而無飽足之心。法華經方便品曰:「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則墮慳貪。」中阿含經三十一曰:「我見世間人,有財痴不施。得財復更求,慳貪積聚物。」文句四下曰:「慳貪墮此趣,此趣多饑渴,故名餓鬼。」
- 樂德
- 四德之一。見四德條。
- 劫初
- 成劫之初。成此世界之初也。觀無量壽經曰:「劫初以來有諸惡王。」
- 不如無子
- 有惡子不如無子也。無量壽經下曰:「父母教誨,瞋目怒應,言令不和,違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無子。」
- 佛葬
- 佛教之葬禮也。見葬法條。
- 髏鬘外道
- 以人之髏骨為鬘而懸於頭之外道也。慈恩傳四曰:「離繫外道,髏鬘外道,(中略)髏鬘之類,以髏骨為鬘,裝頭掛頭,陷枯磈磊,若塚側之藥叉。」
- 相唯識
- 明唯識之相狀為唯識之意,對於性唯識,位唯識而言明。實性理體所依立之依他起性萬法者之部門也。
- 須羅陀
- 梵志女名。譯曰鮮潔辨。見阿闍世王女經。
- 意根
- 六根之一。見六根條。
- 不但空
- 二乘之人,觀一切法悉皆空,見但空而不見不空,故名但空,即偏空也。菩薩不但見但空,兼見不空,故名不但空,即中道空也。天台四教中通教之空觀也。
- 顯色貪
- 四種貪之一。見顯色而起之貪欲也。例如見女人之膚而起之貪是也。
- 同行
- 三善知識之一。同心行道之人也。止觀四曰:「切磋琢磨,同心齊志,如乘一船。互相敬重,如視世尊,是名同行。」同輔行曰:「言同行者,己他互同,遞相策發,人異行同,故名同行。」五會法事讚下曰:「各留半座乘華葉,待我閻浮同行人。」新華嚴經七十三說同行之義,舉八十四同。法華經五百授記品曰:「饒益同梵行者。」
- 授職灌頂
- 密教之授職灌頂,如上所說二種灌頂中之傳教灌頂也。顯教於等覺菩薩說之。七卷楞伽經二曰:「得此智已,知無境界,了諸地相,即入初地,心生歡喜,次第漸進,乃至善慧及以法雲。諸有所作,皆悉已辦。住此地已,有大寶蓮華王。眾寶莊嚴,於其華上。有寶宮殿,狀如蓮華。菩薩往修幻性法門之所成就,而坐其上。同行佛子,前後圍繞。一切佛剎所有如來,皆舒其手。如轉輪王子灌頂之法而灌其頂,超佛子地,獲自證法,成就如來自在法身。」六十華嚴經二十七曰:「爾時,諸佛及大菩薩,知某世界某甲菩薩摩訶薩行如是道成就受職。即時十方無邊菩薩乃至住九地者,皆來圍繞。(中略)於金剛莊嚴胸出一大光明,名破魔賊。無量百千萬光,以為眷屬,照十方世界。(中略)照一切世界已,集在虛空,示大神通莊嚴之事。入是菩薩頂,眷屬光明,入眷屬蓮華上諸菩薩頂。(中略)十方一切諸佛光明,入是菩薩頂時,名為得職,名為入諸佛界,具佛十力,墮在佛數。佛子!譬如轉輪聖王太子成就王相。轉輪聖王令子在白象寶閻浮檀金座,取四大海水,上張羅幔。種種莊嚴,幢幡妓樂,執金鍾香水,灌子頂上,即名為灌頂大王。具足轉十善道故,名轉輪聖王。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受職時,諸佛以智水,灌此菩薩頂,名灌頂法王。」
- 蜜利伽羅磨多跋羅娑馱
- Mṛgamātṛ‑prāsāda,譯曰鹿母堂。玄應音義十八曰:「蜜利伽羅,此云鹿。磨多此云母,跋羅娑馱,此云堂亦言殿也,舊云摩伽羅母堂者訛略也。」
- 五種不淨
- 見不淨觀條。
- 恚怒
- 瞋恚忿怒也,於三毒之中謂之瞋毒。維摩經方便品曰:「以忍調攝諸恚怒。」無量壽經下曰:「或時心諍,有所恚怒。」
- 下品
- 往生彌陀淨土之人有九種類,其中之下三種曰下品。見次條。(CBETA註:見下品上生條)
- 雲門對一說
- 「僧問雲門:如何是一代時教?雲門云:對一說。」圓語評唱曰:「一大藏教,只消三個字。四方八面,無儞穿毉處。人多錯會卻道,對一時機宜之事故說。又道森羅及萬象,皆是一法所印,謂之對一說。更有道,只是說那個一法,有什麼交涉,非唯不會。更入地獄如箭,殊不知古人意不如此。」見碧巖十四則,種電鈔二本。
- 敲鉦
- 漢名鉦鼓。鼓形之鉦,敲之而念佛者。
- 能行者
- 六祖大師名慧能,初在五祖之下為行者。因而稱為能行者。
- 平等性智
- 如來四智之一。凡夫第七識之我見,轉而得此智慧,以證自他平等之理,對於初地以上之菩薩,現他受用之身土,常行大慈大悲之化益也。心地觀經二曰:「平等性智,轉我見識得此智慧,是以能證自他平等二無我性,如是各為平等性智。」佛智論三曰:「平等性智者,謂觀自他一切平等,大慈大悲恒共相應,常無間斷,建立佛地無住涅槃。隨諸有情所樂,示現受用身土種種影像,妙觀察智不共所依,如是名為平等性智。」密教建立五智,以平等性智亦名灌頂智,南方寶生佛之智也。菩提心論曰:「南方寶生佛由成平等性智,亦名灌頂智也。」秘藏記本曰:「平等性智清淨智水,不簡情非情故,彼此同如故,常住不變故,名曰平等性智。」
- 正法律
- 與真言律宗同。
- 摩祇
- 又作莫耆,摩蚔,摩醯,摩蛇。藥名。放光般若經九曰:「譬如拘翼有藥名摩祇,有蛇蚖飢行,求索蟲欲食之。蟲遙見蛇蚖,走趣藥所,蛇欲得往,以藥氣故不能得前。何以故?以藥威德故使蛇中道還。」智度論五十六曰:「譬如憍尸迦,有藥名摩祇。有蛇飢行索食,見蟲欲噉。蟲趣藥所,藥氣力故蛇不得前,即便還去。」玄應音義三曰:「摩祇,長安品作摩蛇,小品經作摩醯,皆梵言也。明度經作神丹,此言也。」慧琳音義五曰:「莫耆梵語也,能除眾毒,神藥名也。其藥功力,經中自說。」可洪音義二曰:「摩蚳,巨支反,藥名也。自前諸部作摩祇,小品經作摩醯。」梵⃞Mahilā。
- 彈宅迦林
- 為彈宅迦王所領有,故曰彈宅迦林。昔有仙人名摩燈伽。得五通,入山禪坐。其妻有容色,侍仙奉食。彈宅迦王遊行入山,將妻還。曰:仙既離欲,何用妻為?仙大忿,雨大石,壓殺國王及國人。彈宅迦林遂為空墟。見二十唯識述記下,飾宗記三末。
- 大梵王宮
- 大梵天王之宮殿。在色界初禪之梵輔天中。俱舍論八曰:「於梵輔天處有高大閣名大梵天一主所居非有別地,如世尊處座四眾圍繞。」往生要集上本曰:「忉利天上億千歲樂大梵王宮,深禪定樂。」
- 阿難分別經
- 佛說阿難分別經,一卷,秦法堅譯。與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同本。
- 實相無漏大海
- 真如實相,離一切之妄染,故曰無漏。是空真如也。而藏一切之功德,故曰海。是不空真如也。
- 無相好佛
-
優婆毱多身雖不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然其功德與佛齊,故時人稱為無相好佛。付法藏傳三曰:「大德今者,智慧高勝,世人號為無相好佛。」阿育王經八曰:「如佛所記,我入涅槃百年後,有比丘,名優波毱多無相佛,當作佛事。」
尊者優婆毱多,於佛滅後百年出世,為付法藏之第五祖,時人稱其德曰無相好佛。謂身不具相好,而其德與佛等也,付法藏傳三曰:「大德今者智慧高勝,世人號為無相好佛。」
- 歌嘆
- 以謠歌讚嘆其德也。無量壽經下曰:「咸然奏天樂,暢發和雅音。歌嘆最勝尊,供養無量覺。」
- 睒經
- 菩薩睒子經之略名。
- 寶誌
- 六朝時高僧。金城人,俗性朱。師事僧儉,修禪業。往來都邑已五六十年。宋齊之交。稍顯靈迹。齊武帝忿其惑眾,收付獄。旦日咸見遊市里。既而檢校。猶在獄中。武帝乃迎入華林園。梁天監中無疾而終。世稱寶公。亦作誌公。詳見梁僧傳十。
- 二尊一致
- 與二尊一教同。
- 悟道
- 開真實之知見,證悟菩提之道也。
- 五支作法
- 又稱五分作法。謂因明以五支作法之論式也。彌勒,無著,世親等古因明師所立,各家之論式,亦無一定。瑜伽師地論第十五,明五明處,其中於因明處之下曰:「能成立法,有八種者:一立宗,二辯因,三引喻,四同類,五異類,六現量,七比量,八正教量。」顯揚聖教論亦全與之同。此八能立中前五者,即所謂五支作法也。瑜伽師地論解辯因曰:「辯因者,謂為成就所立宗義,依所引喻同類異類現量比量及與正教,建立順益道理言論。」又釋引喻曰:「引喻者,亦為成就所立宗義,引因所依諸餘世間串習共許易了之法,比況言論。」又隨所有法望所餘法,相狀自體業用法門因果五種,展轉少分相似,名為同類。其五種少不相似,名為異類。聲無常(立宗),以所作性故(辯因),如瓶空等(引喻),所作如瓶等(同類),非所作如虛空(異類),即其例也。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第十六亦舉八能立,前五支中,第四名為合,第五名為結,不立同類異類之別。是一種之新說也。彼論曰:「合者,為引所餘此種類義,令就此法正說理趣。謂由三分(即前三支),成立如前所成義,已復為成立餘此種類所成義故,遂引彼義令就此法,正說道理。是名合。結者,謂到究竟趣所有正說。由此道理,極善成就。是故此事決定無異。結會究竟是名結。」依是可知第四合支,於直接所立之宗無關係。乃由前三支所成之義已成立,更為成立餘此類似所成之義,引彼義使之合者,第五結支為總結,由前三支所成立之義及第四合支所引合之義者。彼論舉一例,謂諸法無我(立宗),若於蘊施設四過可得故(玄因),如於現在施設過去(立喻),如是遮破我顛倒已,即由此道理,常等亦無(合),由此道理,是故五蘊皆是無常乃至無我(結),即其義也。又世親如實論所出之五分作法,亦少與前二者有殊。彼論曰:「五分義中,一分不具,是名不具足分。五分者:一立義言,二因言,三譬如言,四合譬言,五決定言。譬如有人言聲無常,是第一分。何以故?依因生故,是第二分。若有物依因生,是物無常。譬如瓦器依因生,故無常,是第三分。聲亦如是,是第四分。是故聲無常,是第五分。是五分若不具一分,是名不具足墮負處。」外道尼耶夜學派所立,亦如用五支作法,與如實論所說略同。
- 觀世音菩薩授記經
- 又云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至菩薩授記經,一卷,宋曇無竭譯。佛在鹿苑為華德藏菩薩說如幻三昧已,放光照安樂世界,觀音勢至二大士來,佛說其過去發心之因,并授補處成佛之記。
- 莫訶歌羅
- 見摩訶迦羅條。
- 勝道沙門
- 瑜伽論所說四種沙門之第一。見沙門條。
- 一藏數目
- 今時僧俗持誦經咒。動稱一藏。問其數。則云五千四十八也。嘗考歷代藏經目錄。惟開元釋教錄有五千四十八卷之數。餘則增減不等。至今乃有七千二百餘卷矣。世俗執著五千四十八者。乃依西遊記之說耳。夫持誦者。量自心力。如法定數。或以一百為藏。表大乘百法也。或以五百為藏。應五位進修。有五百波羅密也。或以一千為藏。顯百界千如也。或以三千為藏。闡三千性相也。或以五千為藏以五百波羅蜜。一一具十也。或以一萬為藏。乃萬德齊彰也。或以八萬四千為藏。轉八萬四千塵勞。成八萬四千法門也。上來廣略多般。行之均合教意。又何必專依丹書黃道之數為定法耶?見等不等觀雜錄。
- 迦蘭陀村
- 善見律六曰:「時毘舍離王,將諸妓女,入山遊戲。王時疲倦,眠一樹下。伎女左右,四散走戲。時樹下窟中,有大毒蛇,聞王酒氣,出欲螫王。樹上有鼠,從上來下,鳴喚覺王,蛇即還縮。(中略)王自念言:我今復活,由鼠之恩。王便思惟,欲報鼠恩。時山邊有村,王即命村中,自今以後,我之祿限,悉迴供鼠。因此鼠故,即號此村,名為迦蘭陀村。」
- 闥婆
- 乾闥婆之略。
- 婆羅婆叉
- Bālabhakṣa,餓鬼名。譯曰食小兒。見正法念經十七。
- 善根魔
- 十魔之一。於所修之善法生貪著之心更不增進者。
- 阿羅迦摩羅
- 阿羅與迦摩羅之二仙人也。見阿羅邏條。或云是一人之名。
- 徒眾
- 弟子之成群者。
- 薩婆吃隸奢
- 譯曰一切煩惱。見大日經疏十。梵⃞Sarva‑klesa。
- 毘俱胝觀音
- 八大觀音之一。毘俱胝天女,從觀音額上生之忿怒身也。見毘俱胝條。
- 八十一法
- 大般若經所說之法門,有八十一科,一為色,二為心,三為五陰,四為十二入,五為十八界,六為四諦,七為十二因緣,八為十八空,九為六度,十為四智,總為八十一法。見教乘法數十二。
- 止行二善
- 猶言止持與作持也。即積極的行善根功德勇猛精進之善,消極的避作惡,而遠離犯罪也。
- 熱鐵輪
- 五燈會元曰:「世尊說大集經,有不赴者,四天門王飛熱鐵輪追之令集。」
- 阿毘遮嚕迦
- Abhicāraka,又作阿毘拓𠺕迦,阿毘左𠺕迦。譯曰調伏,降伏。縛一切萬物使不自在之意。
- 毘羅婆
- 果名。見頻婆條。
- 等覺
-
佛之異稱。等者平等,覺者覺悟,諸佛覺悟,平等一如,故名等覺。智度論十曰:「諸佛等,故名為等覺。」往生論注下曰:「以諸法等,故諸如來等,是故諸佛如來名為等覺。
大乘階位五十二位中第五十一位之菩薩曰等覺。是菩薩之極位也。即滿足三祇百劫之修行,別教之菩薩斷十一品之無明,圓教之菩薩,斷四十一品之無明,將得妙覺之佛果,其智慧功德,等似妙覺,故謂之等覺,又名一生補處、金剛心、有上士、無垢地等。四教儀四曰:「若望法雲,名之為佛。望妙覺,名金剛心菩薩。亦名無垢地菩薩。」止觀一曰:「究竟即菩提者。等覺一轉入於妙覺。」瓔珞經上曰:「所謂等覺性中有一人,其名金剛慧幢菩薩。住頂寂定,以大願力住壽百劫修千三昧,已入金剛三昧。(中略)坐佛道場超度三魔,復住壽萬劫,化現成佛,入大寂定。等覺諸佛二諦境界外非有非無無色無心因果,二習無有遺餘。」
- 有財釋
- 又曰多財釋。六離合釋之一Rahuvrīhisamāsa,見六離合釋條。
- 十六神我
- 與十六知見同。見十六知見條。
- 智譬水
- 胎藏界之理譬如蓮華。金剛界之智譬如月或水。譬於水者,以金剛界智法身之種子為水大,即鍐字故也,水有五德,恰與五智相當。秘藏記本曰:「以水譬五智者,水性清淨,一切色相顯現,譬大圓鏡智。一切萬象影現,無高無下,而為平等,譬平等性智。水中一切色相差別,顯現明了,譬妙觀察智。一切情非情之類,依水而濕長,譬成所作智。其水無所不適,譬法界體性智。」
- 鬱瘦歌邏經
- 鬱瘦歌邏婆羅門,說四種之奉事而立四姓之差別。佛說種種之喻。而明四姓之平等。見中阿含經。巴Eskāri。
- 五通菩薩
- 天竺之雞頭摩寺有五通菩薩往安樂世界,勸請彌陀之形像來,流布於天竺。是為彼土阿彌陀佛畫像之始。釋門正統四引感應傳。
- 波崙
- 又作波倫,薩陀波崙之略。菩薩名,譯曰常啼,為求般若七日七夜啼哭之菩薩也。玄應音義三曰:「波崙又作波倫,此云常啼。明度經云普慈,皆一義也。」慈恩寺傳八曰:「聞道必猶波崙之歸無羯。」見常啼菩薩條。
- 慳法七報
- 說法慳吝不施於人之人。後世所受之七種惡報也。即生盲報,愚痴報,生惡眾報,胎夭報,物恐報,善人遠離報,無惡不作報。
- 信解品
- 在法華經二十八品中第四經之第二。信者聞人言而不疑也,解者悟解於自心內也。此一品為譬喻品中第二之領解段。中根之人初聞方便品之法說,雖虛心信受,然未能悟其意,世尊為於上譬喻品廣引三車一車之譬,而說會三歸一之旨。於是須菩提,迦旃延,迦葉,目連四大聲聞,始領悟其旨,欲述其領悟之旨,說長者窮子之譬,述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法華五時之教門,自彰其領悟之處也。
- 意業
- 三業之一。見三業條。
- 一心頂禮
- 一心頭面禮拜也。觀音懺法曰:「一心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世尊。」
- 赤鉢
- 此是舍衛國上貴赤色瓦鉢。諸比丘不敢受。佛聽受用。
- 消災吉祥經
- 佛說熾盛光大威德消災吉祥陀羅尼經之略名。一卷,不空譯。
- 加持世界
- 本地法身,現他受用加持身,說三平等句法門之住處也。又名海會現前或隨他法界宮。申言之,即教主自性身現他受用已下瑞相三身之加持處,恰如國王行政時,必由本宮出御前殿也。
- 等觀
- 一切平等觀念事理也。無量壽經下曰:「等觀三界,空無所有。」涅槃經一曰:「等觀眾生,如視一子。」
- 蘇合
- 香名。梵名咄嚕瑟劍。名義集三曰:「咄嚕瑟劍,此云蘇合。珙鈔引續漢書云:出大秦國,合諸香煎其汁謂之蘇合。」梵Turuṣka。
- 遠離處
- 遠離聚落之處也。
- 大寶華
- 由珠寶而成之大蓮華也。
- 五種甚深
- 一、義甚深。謂如來所證種智性之義,微妙不可思議也。二、實體甚深。謂如來所證實相之理體,不空不有,非如非異,不可思議也。三、內證甚深。謂如來所得之一切智,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也。四、依止甚深。謂如來所證真如之法體徧於一切處,無染無淨,不變不遷,不即不離也。五、無上甚深。謂如來所證之無上菩提,非一切聲聞辟支佛等所能思議也。見法華論上。
- 大吉祥金剛
- 金剛手之異名。義釋十二曰:「大吉祥金剛,歡喜,文殊等。」
- 金剛香儀軌經
- 金剛香菩薩大明成就儀軌經之略稱。
- 烏瑟膩沙總持經
- 一切如來烏瑟膩沙最勝總持經之略名。
- 赦儞娑
- 毘沙門天王子之名。行者誦持毘沙門經,則現童子形,聞行者之志願,以之告其父王云。見毘沙門天王經。
- 三昧聲
- 伊等之十二摩多也。見悉曇章條。
- 利益妙
- 法華十妙之一。佛說法,開悟一切眾生本性,入於佛知見也。
- 方典
- 方等之經典也,方者方正,等者平等,說方正平等之理之經典也。為大乘經之總稱。觀無量壽經曰:「讀誦大乘方等經典。」
- 自性不善
- 見善惡條附錄。
- 祇樹園
- 祇陀太子供養樹林之園庭。即祇洹精舍所在之處。
- 龍潭紙燈
- 五燈會元曰:「宣覽禪師傳龍潭棲止,一夕立次,潭曰:更深何不下去?師珍重便出。卻回曰:外面黑。潭點紙燈度與師。師擬接。潭便吹滅。師於此大悟。便禮拜曰:從今向去,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頭也。」
- 佛藏
-
八藏之一,佛所說之大乘經,明一切諸佛所說之法,及佛神通變現,利導眾生之事等者。
總稱一切之佛說。仁王經中曰:「恒沙佛藏一念了。」
- 僧伽羅剎
- Saṁgharakṣa,譯曰眾鬼。佛滅七百年頃,出世於須賴國,撰集佛行經等。
- 末奴是若颯縛羅
- Manojñasvara,譯曰可音音,如意音。見法華玄贊二。
- 在家二戒
- 一五戒,二八戒。佛為在家而信佛道者制此二戒。五戒為盡形壽之戒,故但禁邪婬。八戒為一日一夜之戒,故總禁婬。
- 轉派
- 脫所屬之宗派,轉於他宗內也。
- 自誓三昧經
- 一卷,後漢安世高譯。如來獨證自誓三昧經之書譯也。
- 五佛頂經
- 一字佛頂輪王經之異名。
- 印信
- 傳授秘法也。
- 五義分通
- 南山之四分律宗所言。四分律之本位,雖為小乘,然與其餘之薩婆多律等異,有一分通於大乘者。求其義於本律,凡有五處。以此五處之義知分通大乘,謂之五義分通:一、沓婆厭無學,四分律三明十三僧殘之無根謗戒,其中有阿羅漢,名沓婆摩羅子。在靜處思惟,此身無常,生滅而不堅固,我今當以如何之方便,求牢固之法?今欲以我力供養於僧,為僧作力役。是厭無常生滅之三乘身,求菩薩之法,迴心於大乘,修利他之行也。二、施生成佛道,四分僧戒本有回向文,其語曰:「我今說戒經,所說諸功德,施一切眾生,皆共成佛道。」皆共成佛,豈是小乘?三、相召為佛子,四分律一有序,序中有「如是諸佛子」「佛子亦如是」等語。蓋梵網經所說大乘戒中雖呼僧眾為佛子,而小乘戒中常稱為比丘。然則今以佛子之稱呼召,其意在於大乘之佛道可知也。四、捨財用非重,此於懺悔捨墮罪時,先向僧眾捨出其所犯之財體(即如贓物者),而後行懺悔之法,僧眾一旦沒收其財物,懺悔後竣後,更以之還於本人也。然於本宗雖不還之於本人,而於僧中用之,亦惟結突吉羅之輕罪,不成偷盜之重罪。是因為懺悔之人,既誠心捨出,則彼之財物,非彼之所有也。是為以意業為主之大乘義。五、塵境非根境,謂色聲等之塵境為眼識等之所識知,而非眼根等之所曉了也。四分律十一釋小妄語戒中,有曰:「眼識能見,耳識能聞,鼻舌身識能觸,意識能知。」此於小乘有部之宗義有根見識見之爭,以根見為正義,今云眼識能見等者。為識見之義,即大乘之意也。以上來五義為分通大乘之證。出於業疏三下,濟緣記三下,資持記上三之一。
- 法我俱有宗
- 與我法俱有宗同。
- 力士移山經
- 一卷,西晉竺法護譯。增一阿含經八難品之別譯。
- 高僧傳
- 十四卷,梁慧皎撰。外有續高僧傳三十卷,唐道宣撰。宋高僧傳三十卷,宋贊寧等撰。明高僧傳八卷,明如惺撰。已上謂之四朝高僧傳。
- 摩登伽
- 見摩鄧伽條。
- 內外兼明
- 五明中前四明為外明,第五為內明。五明兼備者曰兼明。
- 三昧耶
- Samaya,三昧耶之義甚多,時(一時佛在),會(大曾經),宗(顯宗論),平等,誓願,驚覺,除垢障也。秘藏記曰:「佛知眾生身中本來自性之理,與佛等無差別,而眾生不知己之本有本始兩覺與佛等,恒覆蔽於六塵煩惱而不能顯出,是故佛發悲願,垂我拔濟眾生如我之誓願。若有眾生歸依,則住於法界定自受法樂之如來驚覺,而不敢違越本願。影向行者之所以,真言印契加持護念。譬如國王自造法令不敢違犯,使他行之。眾生蒙佛之加持力,突破六塵之游泥,出現自心之覺理,如賴春雷之響而蟄蟲出地。知與佛等無差別者,是平等之義也。使如我而無異者。是誓願之義也,如來驚覺者,是驚覺之義也,眾生蒙佛之加持力而得益者,是除垢障之義也。如佛部,餘部亦同。如一佛,諸佛亦同。」
- 鞞羯俞
- 佛名。譯曰離愁。見可洪音義二。
- 清明
- 清淨之光明也。無量壽經下曰:「日月清明。」
- 扶習潤生
- 天台宗所說,通教之菩薩以誓願力扶餘殘之習氣,受生於三界而利益眾生也。參照誓扶習生條。藏教之菩薩為伏惑行因,故無此事,別教圓教之菩薩以有中道之應本,故不為之。
- 延命法
- 延命之修法有二:一者普賢延命,二者延命菩薩。
- 作佛
- 成佛也。菩薩之行終者,斷妄惑開真覺之謂。法華經譬喻品曰:「具足菩薩所行之道,當得作佛。」
- 嬰童無畏心
- 真言所立十住心之第三。修十善行求天道果之住心也。天上之果報雖勝,然比之佛果,則為劣朦,故曰嬰童,而離三途之苦難,故曰無畏。見十住心條。
- 迦迦羅蟲
- 慧琳音義二十六曰:「迦迦羅蟲,此云黑蟲,蟲必害母。」梵Kākala。
- 乾闥婆城
- 又作犍闥婆城、犍闥縛城、巘達嚩城。譯尋香城、蜃氣樓。樂人名為乾闥婆,彼樂人能幻作樓閣以使人觀,故名之為乾闥婆城。而現於空中之蜃氣樓類是,故亦稱為乾闥婆城。以譬物之幻有實無也。智度論六曰:「犍闥婆者,日初出時,見城門樓櫓宮殿行人出入,日轉高轉滅,此城但可眼見而無有實。是名犍闥婆城。」二十唯識述記上曰:「舊論云乾闥婆城,訛也。梵云健達縛。西域呼俳優亦云尋香,此等能作幻術,此幻作城於中遊戲,名尋香城。幻惑似有無實城用,或呼陽焰化城名健達縛城。諸商估等入諸山海,多見陽焰化為城室,於中聞有作樂等聲,西域呼作樂者既名尋香,故說此化城名尋香城。」輔行一之三曰:「乾城,俗云蜃氣。蜃大蛤也。朝起海洲,遠視似有樓櫓人物,而無其實。故十喻讚云:世法空曠,如彼鬼城。」慧苑音義下曰:「乾闥婆城,此云尋香城也。謂十寶山間,有音樂神,名乾闥婆。忉利諸天意須音樂此神身有異相,即知天意往彼娛樂。因此事故,西域名樂人為乾闥婆。彼樂人多幻作城郭,須臾如故,因即謂龍蜃所現城郭,亦為乾闥婆城。」慈恩寺傳九曰:「乾城水沫無以譬其不堅。」
- 顯過破
- 因明論者之立論,敵者不別立論法反對之,惟於論者之論法指摘其有過誤,並辯結論之非,此謂之顯過破。
- 枳怛那
- 海島名。譯曰踊出。探玄記十五曰:「枳怛者,具云眤枳多,此云踊出。即海島山之名。」華嚴疏鈔四十五曰:「枳怛那。」慧琳音義六十曰:「枳吒。」
- 陀那鉢底
- Dānapati,譯曰施主。寄歸傳一曰:「梵云陀那鉢底,譯為施主。陀那是施,鉢底是主,而云檀越者,本非正譯。」
- 滅相
- 有為四相之一。謂有為法有現法滅而入於過去之相也。又真如三相之一。真如寂滅,無二種之生死,謂為滅相。法華經化城喻品曰:「如來說法,一相一味。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
- 五惡趣
-
於三惡趣加人、天,修羅屬於天。無量壽經下曰:「橫截五惡趣。」
又曰五趣,五道等: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五種之境界。此中自天趣別開阿修羅,故為六趣。對於彌陀之淨土,悉以之為惡趣。地獄鬼畜三者,為純惡之所趣,故名為惡趣。人天為善惡雜業之所趣,故亦名為惡趣。無量壽經下曰:「必得超絕去往生安養國,橫截五惡趣。」同淨影疏下曰:「三途人天是其五趣,於此分別下三惡道名為惡趣,人天二道名為善趣。今此約對彌陀淨剎,娑婆五道,齊名惡趣。地獄餓鬼畜生是其純惡所向,名為惡趣。娑婆人天雜惡所向,亦名惡趣。」
- 九品安養之化生
- 安養者極樂之異名。化生者極樂之往生有胎生與化生二種,而九品之往生人,盡化生於蓮花中。是生於邊地疑城(極樂之中)者,於宮殿之中,為胎生也。見胎宮條。
- 深沙大將儀軌
- 一卷,唐不空譯。
- 墨竭提
- 又作默竭提。國名。與摩竭提Magadha同。見摩竭陀條。
- 婆啝
- 小兒之發聲也。涅槃經二十曰:「嬰兒者能說大字,如來亦爾說於大字。所謂婆啝,婆者有為,啝者無為,是為嬰兒。」
- 法報應三身
-
台家所立之三身也。法報應之名,法華論取之,是開真合應之三身也。開真者,法與自受用及報之二。合應者,應中合他受用與報之勝應也。一、法身,中道之理體也,本有之三千也。二、報身,報因行功德而顯佛之實智也。二分之,自受內證法樂之身,名為自受用報身。對於初地已上菩薩應現之報身。名為他受用報身。此與應中之勝應身,同體異名。三、應身,又曰應化身。自理智不二之妙體,為化度眾生應現種種之身也。亦二分之。對於初地菩薩應現者。名為勝應身。即上之他受用報身也。應現於地前凡夫及二乘者。名為劣應身。釋迦如來之丈六身是也。此三身中法身如來名為毘盧舍那。譯言徧一切處。報身如來名為盧舍那。譯言淨滿。又譯曰光明徧照。應身如來名為釋迦文。譯言度沃燋。此三名為但就佛身分別者,故應化身單為釋迦文度沃燋。然汎別應化身。則固於此中攝盡諸趣隨類之身也。若以此三身配於彼宗所立之四土。則法身處於寂光土。報身處於實報土,勝應身處於方便土。劣應身處於同居土。法華論曰:「一者示現應佛菩提故,隨所應見而為示現。二者示現報佛菩提,十地行滿足得常涅槃證故。三者示現法佛菩提,謂如來藏性常涅槃常恒清涼不變等義。」天台光明玄曰:「法報應是為三,三種法聚故名身。所謂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報身,功德法聚名應身。」止觀六曰:「就境為法身,就智為報身,起用為應身。」文句九曰:「法身如來名毘盧舍那,此翻徧一切處。報身如來名廬舍那,此翻淨滿。應身如來名釋迦文,此翻度沃燋。」輔行一之一曰:「從體,三身相即無暫離時,既許法身徧一切處,報應未嘗離於法身,況法身處二身常在,故知三身徧於諸法,何獨法身乎?」
密教立法報應之三身。日本弘法之三昧耶戒儀曰:「歸依無上二身諸佛。」同資秉記曰:「約於密教之兩部曼荼羅則各有橫竪之三身。其胎藏中胎是法身;與第一重之內眷屬第二重之大眷屬合,是報身;第三重是應身;此是竪也。上之諸身,各具三身,是橫也。其金剛依禮懺文等,於五佛之中,中東合,是法身;南西合,是報身;北方是應身;此竪也,橫之義如前。」
- 波師
- 花名。見婆師迦條。
- 鬱波羅槃尼柯
- 比丘尼名。阿育王經三曰:「鬱波羅翻青,槃尼柯翻色。」智度論十三曰:「鬱盋羅華。」梵Utpalavarṇikā。
- 腕香
- 於臂上燒香也。
- 徑山道欽禪師
- 玄素之法嗣。始駐錫於徑山。唐代宗大曆三年詔使至闕。召對叶旨。賜號國一。辭歸本山。德宗貞元八年寂。壽七十九。諡為大覺禪師。見宋高僧傳九。傳燈錄四。
- 忿怒鉤
- 觀音之一種。稱曰忿怒鉤觀世音,正觀音入忿怒三摩地助虛空藏化道之形也。密號持鉤金剛。以持鉤輪故也。秘藏記中曰:「忿怒鉤觀世音菩薩,四面明王之像,肉色,左右面青黑色,有四手,左上手取蓮華,次一手取羂索,次右上手持鐵鉤,次一手與願契。」
- 體宗用三大
- 天台釋經題立名體宗用教之五重,日本智證之大日經心目立體宗用之三重,日本弘法之秘藏記,亦立體宗用之三重。此體宗用即體相用之三大也。弘法以曼荼羅為體,以三三昧為宗,以方便為用。以曼荼羅為體者,即六大。據三種悉地儀軌五論皆號為曼荼羅也。三三昧者為心佛生,自語意等之三平等。方便者為始曼上轉本曼下轉之妙業。出於秘藏記鈔九。
- 波帝
- Pati,一作鉢底,譯曰主。梵語雜名曰:「主,波底。」名義集二曰:「波帝,此云夫主。」起世經十曰:「諸惡法中,即得如是波帝波帝之名字也(梵語波帝,隋言人主)。」
- 釋摩男本四子經
- 一卷,吳支謙譯。中阿含苦陰經下之別譯也。
- 乾沓婆
- 見乾闥婆條。
- 雜染
- 一切有漏法之總名。該善惡無記之三性。唯言染,則煩惱局於惡性,言雜染,則與善及無記亦通。以有漏之善無記,與煩惱之惡性雜糅故也。唯識論述記二末曰:「諸有漏法,皆名雜染,非唯染法。梵云僧吉隸爍,此名雜染。若不言僧,即唯染也。」淨土文類證卷曰:「雜染堪忍群萌。」
- 無明羅剎
- 無明能害人,故以羅剎譬之。
- 三寶階
- 佛自忉利天降時,帝釋所造之階也。在劫比他國。西域記四(劫比他國)曰:「伽藍大垣內有三寶階,南北列東面下,是如來自三十三天降還也。昔如來起自勝林上昇天宮,居善法堂為母說法,過三月已,將欲下降,天帝釋乃縱神力建立寶階。中階黃金,左水精,右白銀。」
- 二種如來
- 一出纏如來,一切諸佛在出障圓明位之稱也。二在纏如來,在一切有情纏垢中之稱也。凡行者之供養,即供養此二種如來也。見秘藏記鈔一。
- 驅烏沙彌
- 三沙彌之一。驅逐烏鳥不使奪比丘食之沙彌也。僧祇律曰:「阿難有親里二小兒孤露,阿難養畜之。佛問是二小兒能作此驅烏未?答能。佛言聽作驅烏沙彌。最下七歲,至年十三者,皆名驅烏沙彌。」參照驅烏項。
- 鏡
- 律名好照。資持記下二之三曰:「坐禪之處,多懸明鏡,以助心行。」
- 十隨眠
-
開六隨眠中之見為五見,因而為十隨眠。五見者,一有身見,二邊執見,三邪見,四見取見,五戒禁取見。見五見條。出於俱舍論十九。
見睡眠條。
- 八斛食
- 八斛四斗之略,如言八萬四千而言八萬也。佛臨涅槃時,陶器師純陀最後之供養奉佛以摩竭陀國之粳米八斛四斗,佛以神力施之於一切大會之眾使之充足。涅槃經十曰:「爾時純陀所持粳糧成熟之食,摩伽陀國滿足八斛,以佛神力,皆悉充足一切大會。」釋門正統三曰:「大經云:如來受長者八斛四斗供入滅,留八斛四斗舍利。」
- 應護
- 諸佛菩薩等應同眾生之所願,隱見而保護其眾生之意也。
- 破邪即顯正
- 破邪計邪執者,為直顯正道正見也。是為三論宗之眼目。該宗破八迷,即以八不直顯中道也。是為三論一宗之綱要。三論玄義曰:「但論雖有三,義唯二轍:一曰顯正,二曰破邪。破邪則下拯沈淪,顯正則上弘大法。」
- 多齡路迦
- 降三世明王之梵語略稱。
- 五日八講
- 五日講法華經八卷。即自初日之夕座為始,終於五日之朝座。又,合開結二經而為十講。惟以講法華經八卷為主,故云八講。
- 思惑品數
- 小乘有十,大乘有十六。小乘之十者,於欲界有貪瞋痴慢之四,於上二界各有貪痴慢之三,合而為十。大乘之十六者,於欲界有貪、瞋、痴、慢、身見、邊見之六惑,於上二界各除瞋,而餘五惑,故合為十惑。又合欲界之六惑而為十六惑。唯識論九曰:「煩惱障者,謂執徧計所執實我,薩迦耶見而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煩惱,及彼等流諸隨煩惱,此皆擾惱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煩惱障。」故合見思,則小乘為九十八,是謂之九十八隨眠。大乘為百二十八,是謂之百二十八根本煩惱。
- 四戒
- 一解脫戒,自戒師以如法之作法而受戒,於身中發得戒體,解脫身口之惡業者,就此而生沙彌比丘等之差。二定共戒,入色界四禪定則身自生戒體,而有防非止惡之功能者。三道共戒,於見道以上證得無漏道,則與無漏道共生防非止惡之戒體者。四斷戒,斷貪瞋痴等而成道果,故名斷戒。見華嚴孔目章。
- 波栗濕縛
- Pārśva,比丘名。譯曰脅。馬鳴之師,脅尊者之梵名也。西域記二曰:「波栗濕縛尊者,唐言脅尊者。」見脅尊者條。
- 寶典
- 經典之美稱也。教行信證六末曰:「無上甚深之寶典。」
- 極光淨天
- 舊譯曰光音天。新譯曰極光淨天。色界第二禪天之最上天也。大火災壞滅世界後。成劫之初,此天天人次第下生而為大梵天及人等。俱舍頌疏八曰:「第二靜慮有三天者:一少光天,於二禪內光明最少故,名光天。二無量光天,光明轉增量難限故,名無量光天。三極光淨天,光明勝前徧照自地故,名極光。」見光音天條。
- 唯識無境
- 言唯有內心,心外無境也。楞伽經唯識論曰:「唯識無境界,以無塵妄見。」秘藏寶鑰上曰:「幻影觀心,唯識遮境。」
- 廓然大悟
- 朗悟真理也。觀無量壽經曰:「廓然大悟,得無生忍。」
- 骨佛
- 言人死為白骨也。
- 道俗業經
- 演道俗業經之略名。
- 方便願
- 彌陀四十八願中之第十九願與第二十願也。此二願以弘願(第十八願)為使歸入真如門之方便,誓假設要門真門因果之願,故名。第十九願為要門,第二十願為真門也。
- 抱徒憨
- Bauddha,譯曰事佛者。唯識述記一末曰:「言佛陀,是覺者。若言抱徒憨,是事佛者。」
- 麨
- 梵語,怛鉢那。乾飯之粹屑也。廣韻曰:「麨糗也,糗音去久反,乾飯屑也。」
- 補盧沙耶
- Puruṣāya,補盧沙(即言丈夫之語)之第四囀,即所為聲也。見八囀聲條。
- 毘那夜迦
- Vināyaka,又作毘那耶迦,毘那也迦,頻那夜迦,毘那耶怛迦,毘那吒迦,吠那野怛迦。譯云常隨魔,障礙神。人身象鼻,常隨侍人為障難之惡鬼神也。大日經疏七曰:「毘那夜迦,即是一切為障者。此障皆從妄想心生。」毘那夜迦含光軌曰:「毘那夜迦,常隨作障難,故名常隨魔也。(中略)毘那夜迦,亦名毘那怛伽。此云象鼻也,其形如人,但鼻極長,即愛香塵故也。」玄應音義二十四曰:「毘那怛迦,此云有障礙神。有一鬼神人形象頭,凡見他事,皆為障礙。」希麟音義七曰:「毘那夜迦,舊云頻那夜迦,皆不正梵語也。應云吠那野怛迦,此云障礙神,謂現人身象頭,能障一切殊勝事業故。」退治此實類毘那夜迦之法,稱為誐那鉢底,即歡喜天。人身象頭,雙身抱合,男神為實之毘那夜迦,女神者,觀音菩薩為退治彼,現毘那夜迦女形與彼抱合而生歡喜心之相也。此云大聖歡喜天。見歡喜天條。
- 滅病
- 圓覺經所說四病之一。住於諸法寂滅相之病也。圓覺經曰:「滅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今我永斷一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何況根塵虛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寂相,故說名為病。」
- 旃陀耆利柯
- Caṇḍagiri,譯曰可畏山。見阿育王經一。
- 弱吽鍐斛
- 𑖕𑖾Jaḥ𑖮𑗝𑖼hūṃ𑖪𑖽vaṃ𑖮𑖺𑖾hoḥ如其次第,乃鉤索鎖鈴四攝菩薩之種子也。見金曼大鈔一。
- 毘舍佉母
- 即鹿子母也。
- 護摩法由來
- 大日經疏十九曰:「外典淨行圍陀論中,有火祀法。然大乘真言門亦有火法。所以然者,為攝伏一類故,以言韋陀事而攝伏之。然其義趣猶如天地不可相並。(中略)佛所以作此說者。欲伏諸外道,分別邪正,令彼知有真護摩故。以諸淨行等於所宗韋陀典,自謂秘密而生慢心。今佛自說韋陀原本,而於其中更顯正理真護摩法。此佛韋陀,當知最為第一秘密之藏,彼聞已生希有心,即生信解也。我昔未成正覺,無所曉知,略說如上四十四種火法,廣則無量。如韋陀典中具明,今成正覺,復說真慧之火十二種法。所謂能成大事,除盡一切垢障之暗而成大事,不同往昔邪道非法之行也。」百論疏中上曰:「外道謂火是天口,故就朝暝二時再供養火。問外道何故謂火為天口耶?答:俱舍論云:有天從火中出。語言:諸天口中有光明,謂言是火,故云天口。(中略)外道謂火是天口,正燒蘇等十八種物,令香氣上達諸天,天得食之,令人獲福,將欲燒時前遣人咒然後燒。」
- 易往易行
- 往生易與修行易之意,他力念佛之宗旨也。
- 多陀阿伽度
- Tathāgata,又作怛闥阿竭,多陀阿伽陀,多陀阿伽馱,怛他蘗多,怛他蘗多夜,多陀竭,怛薩阿竭。譯曰如來,又曰如去。其來去相通者,由「達於如實之人。」(Tathāgata),「如實來格之人。」(Tathā‑āgata)兩讀法而來。智度論曰:「多陀阿伽陀,如法相解,如法相說。如諸佛安隱道來,佛亦如是來,更不去至後有中,是故名多陀阿伽陀。」玄應音義三曰:「怛薩阿竭,大品經作多他阿伽度,此云如來。」慧琳音義十六曰:「多陀竭,正音云怛他蘗多,唐云如來也。」仁王經儀軌曰:「阿佗蘗多夜,此云如來。」註維摩經九:「什曰:多陀怛伽度,秦言如來,亦云如去。如法說,故名如。著佛以安穩道來,此佛亦如是來,彼佛安穩去,此佛亦如是去也。」大疏一曰:「梵本云怛他揭多,怛他是如義,揭多是來義、知解義、說義、去義,如諸佛乘如實道來成正覺,今佛亦如是來故名如來。一切諸佛如法實相知解,知已亦如諸法實相為眾生說。今佛復如是,故名如實知者,亦名如實說者。一切諸佛得如是安樂性直至涅槃中,今佛亦如是去,故名如去。釋論具含四義,然古譯多云如來,有部戒本云如去,阿闍梨意存如去如說,今且順古題也。」
- 專想
- 專觀一境而心不散也。觀無量壽經曰:「專想不移。」
- 大威曜義
- 大日如來出生南方金剛光等菩薩之義趣也。出生義曰:「由一切如來大威曜義而生金剛光。」
- 性空觀
- 南山三觀之一。小乘之觀法,觀因緣生之法其性空也。見三觀條。
- 戒因緣經
- 鼻奈耶之異名,十卷,姚秦竺佛念譯。小乘律。
- 條衣
- 出家之大衣也。有九條至二十五條之別,故曰條衣。薩婆多論曰:「大衣分三品:九條十一條十三條兩長一短,名下品。十五條十七條十九條三長一短,名中品。二十一條二十三條二十五條四長一短,名上品。」
- 六度無極
- 六波羅蜜也。波羅蜜舊譯為度,或譯為度無極。菩薩六度之行法無窮極,故曰度無極。
- 般若盡淨虛融
- 謂般若經所說諸法皆空之理也。見盡淨虛融條。
- 中流
- 譬煩惱也。以眾生為煩惱,在生死之中流故也。維摩經阿閦佛品曰:「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注曰:「生曰:此岸者生死也,彼岸者涅槃也,中流者結使也。」
- 素豪
- 如來之白毫也。豪毫音通。唯識述記序曰:「白虹飛祲,素豪銷景。」
- 十種教體
-
一音聲語言體。以言音語業為教體,故佛之言辭論說即教體。二名句文義體。依事立名,依名之眾合為句,合眾義成文,身即聚集之義。此三長短高下次第行布,為詮顯教法之體。三通取四法體。通取聲名句文四法為教體。四通攝所詮體。通攝經文與所詮之義理為教體。五諸法顯義體。世間一切諸法能顯義理者為教體。六攝提唯心體。以前五種之一切諸法,唯心所顯,故一心為教體。七會緣入實體。會前六門緣起差別之教法同入真如一實之體。是上攝相歸性之義。八理事無礙體。真如是理,教法是事,此二無礙為教體。九事事無礙體。一切法之文義,圓融無礙,為教體。十海印炳現體。海印三昧為教體。見華嚴大疏二。
華嚴宗所立十種之教體也。見教體條。
- 滅理
- 謂涅槃也。是寂滅之真理也。寄歸傳二曰:「無生妙智,託滅理而方興。」
- 阿浮陀達磨
- 見阿浮達磨項。
- 餘乘
- 乘者教法也。自宗之教法呼為宗乘,餘宗之教法謂之餘乘。
- 摩竭
- 又作摩伽羅,摩迦羅Makara,譯曰鯨魚,巨鰲。玄應音義一曰:「摩伽羅魚,亦言摩竭魚,正言摩迦羅魚,此云鯨魚,謂魚之王也。」慧苑音義下曰:「摩竭魚,此云大體也,謂此方巨鰲魚也。」慧琳音義四十一曰:「摩竭海中大魚,吞陷一切。」探玄記二十曰:「摩伽羅魚者,此云極大之魚,謂是巨鼇魚也。」法苑珠林十曰:「如四分律說:摩竭大魚,身長或三百由旬,四百由旬,乃至極大者長七百由旬。故阿含經云:眼如日月,鼻如太山,口如赤谷。」
- 尼彌留陀
- Vinirudha,譯曰滅。四諦中之滅諦是也。大乘義章一曰:「言毘尼者,是外國語,此翻為滅。外國說滅凡有三種:一者涅槃;二尼彌留陀,謂四諦中滅諦名也;三曰毗尼。」
- 大淨法門經
- 一卷,西晉竺法護譯。與大莊嚴法門經同本。
- 天女散華
- 維摩經天女散華,華著舍利弗等之體去之而不能去。見天華條。
- 五時教
- 釋迦一代說法之次第,區別為五時者。天台涅槃等所立,有種種之不同。
- 境界有對
- 三有對之一。見有對條。
- 叩髑髏知生處
- 五分律二十曰:「耆域能別音聲本末之相,佛將至塚間,示五人髑髏。耆域徧叩白佛言:第一叩者生地獄,第二叩者生餓鬼,第三叩者生畜生,第四叩者生人道,第五叩者生天上。佛言善哉皆如汝所說,復示一髑髏,耆域三叩不知所之。白佛言:我不知此人所生之處。佛言:汝應不知。何以故?此是羅漢髑髏,無有生處。」又增一阿含經二十(聲聞品)謂世尊將鹿頭梵志至塚間,取髑髏與之曰:汝明星宿,能知死之因緣。今我問汝,此是何人?男耶女耶?復由何病而取命終?死至於何處?是時梵志取髑髏,反覆觀察,以手擊之曰:是為男子。是眾病集而百節酸痛,取命終。此人命終墮於三惡趣。佛曰:如汝所言。更取髑髏與之。梵志打之,一一答之。爾時香山之南,有優陀延比丘,入於無餘涅槃界。世尊申臂取其髑髏,與梵志而問之。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我觀此髑髏非男非女,亦不見生。亦不見斷。亦不見周旋往來。所以然者。觀八方上下,都無音響。世尊告之曰止止,梵志汝竟不識之。此髑髏無終無始,亦無生死。亦無八方上下可適之所。此是阿羅漢之取無餘涅槃界者。梵志即嘆未曾有,為弟子,遂證阿羅漢果。止觀七下曰:「外道打髑髏作聲,聽如生處,知無量事。」
- 貧女寶藏
- 一切之凡夫具佛性,譬之貧女之有寶藏也。涅槃經七曰:「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如是我義從本已來常為無量煩惱所覆,是故眾生不能得見。善男子!如貧女人舍內多有真金之藏,家人大小無有知者。時有異人,善知方便語貧女人:我今雇汝,汝可為我芸除草穢。女即答言:我不能也,汝若能示我子金藏然後當速為汝作。(中略)是人即於其家掘出真金之藏。女人見已,心生歡喜,生奇特想,宗仰是人。」同三十四曰:「我又說眾生佛性,猶如貧女宅中寶藏,力士額上金剛寶珠,轉輪聖王甘露之泉。」
- 納受
- 受領納取他人之贈與也。法華經化城喻品曰:「惟願哀納受。」慈恩傳七曰:「片物供養,願垂納受。」
- 父
- 梵語比多Pitṛ,見梵語雜名。
- 音樂天
- 胎藏界曼陀羅第十二外金剛院之一眾,作音樂之天部也。胎藏界曼陀羅大鈔七曰:「是八部眾緊那羅眾也。法華疏曰:天帝法樂神也。佛說法時,與諸天來奏樂,故兩所擊鼓形出。」
- 骨人
- 圖繪枯骨使坐禪者觀之。即為骨鎖觀之對象,以便成想者也。行事鈔下二曰:「大論供給坐禪法、禪杖、禪毱、禪鎮、骨人。」資持記下二之三曰:「骨人即今枯骨圖,假彼色相以助禪法。」釋氏要覽下曰:「智度論云:更與骨人令坐禪者觀之,即今畫作枯骨幀子是也。」
- 婆吒
- 外道名。見婆私吒條。
- 共不定
- 因明三十三過之一。因之十四過之第五。六不定之一。即因用於宗同品並宗異品,有全分關係之法之過失也。因明入正理論所謂:「共者,如言聲常,所量性故,常無常品皆共此因,是故不定。為如瓶等,所量性故,聲是無常。為如空等,所量性故,聲是其常」是也。即共為所量性之因,於同宗品及異宗品,共有全分關係故,不能以此因決宗之常無常也。
- 下地
- 三界分九地,境界之劣者為下地,優者為上地。又菩薩有十地之位,指其高下謂之上地下地。
- 十戒持律法體
- 受十戒,能住持之而不犯之法師,尊稱之曰十戒持律之法體。法體與法師同。
- 因陀尼羅
- 見因陀羅尼羅目多條。
- 五縛
-
於相應所緣二縛之中,更開所緣為四縛,合於相應縛而為五縛。四縛者:一同部同品縛,二同部異品縛,三異部同品縛,四異部異品縛。部謂四諦修道之五部,品謂貪瞋等之各種。見俱舍光記一。
見縛條。
- 安咀羅縛
- 國名。在迦畢試國北方。玄奘歸途,通過此國。
- 無刀大賊
- 不持刀之劫賊也,以譬無德之比丘掠他信施者。淨心誡觀中曰:「凡夫狂痴,內愚外智。未有戒定,現戒定相。彰揚善名,招引利養。隱匿垢過,外顯清白。常向道俗說己功德。經云:此是無刀大賊,罪於劫掠。」
- 揀魔辨異錄
- 八卷。清世宗因密雲會下有法藏者,背其師旨,逞己臆見,著五宗原,以企後學推尊於己。其徒弘忍,更同惡相濟,因密雲闢而又闢。乃著五宗救,自誤誤人,致參禪者陷入魔道。特為摘錄八十餘條,逐條駁正。命續入大藏,開人正眼。世宗所刻書冊經板,悉皆校對精嚴。唯此一書,錯訛甚多。可知此書的係賓天後所刻。書冊殿板,存於大內。除皇帝有勅,無由刷印。故罕見於世。普陀山印光法師(即常慚),詳細校正其錯訛。於民國七年,刊版流通。
- 破惡見論
- 玄奘三藏在印度造。世不傳。慈恩寺傳四曰:「時法師欲往烏荼,乃訪得小乘所製破大乘義七百頌者。(中略)備得其旨,遂尋其謬節,用大乘義而破之,為一千六百頌,名破惡論,將呈戒賢法師。」
- 權應身
- 見真實身條。
- 十八護伽藍神
- 見伽藍條。
- 九十六種外道
- 六師外道各有十五弟子。合成九十。再加六師謂之九十六種外道。見外道條。
- 衲
- 比丘之糞掃衣謂之納衣,納俗作衲。著衲衣者為十二頭陀行之一,故以為僧衣之都名,又禪僧多著衲衣,故稱曰衲僧衲子。
- 難石石裂
-
見石條附錄。
石遇難而碎裂也,金光明文句五曰:「如長瓜鍱腹,難石石裂,難樹樹折。」智度論三十六曰:「薩遮祇尼犍子,銅鍱鍱腹,自誓言:無有人得我難而不流汗破壞者。大象乃至樹木瓦石,聞我難聲,亦皆流汗。」
- 玉琳國師
- 三十二祖傳曰:「通琇號玉林,毘陵楊氏子,順治十五年世祖章皇帝詔入禁中萬善殿焚修,封大覺禪師。庚子春遣使賜紫衣,加封大覺普濟禪師。其冬復詔來京,加封大覺普濟能仁國師。辛丑春南還,住天目山師子正宗寺。丙辰(康熙十五年)八月順寂,春秋六十有三,僧臘四十有四。」
- 中洲
- 須彌山之四方,有南贍部等四大洲,此四大洲各有二中洲附屬之。俱舍論十一曰:「四大洲側各有二中洲。贍部洲邊二中洲者,一遮末羅洲,二筏羅遮末羅洲。」
- 皆空無漏
- 謂諸惡皆空寂而清淨也。無漏者,離煩惱之垢染而潔白清淨也。見無漏條。
- 夢爭衣
- 訖栗枳王十夢之第九。俱舍光記九曰:「王夢見有廣堅衣。有十八人,各執少分,四面爭挽。衣不破者,表釋迦遺法。弟子分佛正法成十八部,雖有異執而真法尚存,依之修道皆得解脫。」俱舍頌疏一曰:「大聖喻折金杖,況以爭衣。爭衣則衣終不破,斫金則金體無殊。」
- 決定義經
- 佛說決定義經,一卷,宋法賢譯。說五蘊,五取蘊,十八界,十二處,乃至三十七品等之諸法。
- 信解智力經
- 一卷,趙宋法賢譯。說佛五力之信解法與十力之智力。十力如常。五力者信進念定慧也。
- 蒙堂
- 蒙堂之名,始於大覺之故事。後來兩序退職者之安息處,稱為蒙堂。蒙者周易蒙卦象曰:「蒙以養正,聖功也。」疏曰:「能以蒙昧隱默自養正道,乃成至聖之功。」宋景濂潛溪集四曰:「大覺日與九峰韶公佛國白公參寥潛公講道一室,扁曰蒙堂,叢林取則焉。」
- 佉提羅迦
- 又作佉陀羅。木名。見軻地羅條。
- 摩斯吒
- Markaṭa,譯曰猴。見麼迦吒條(CBETA註:疑為見摩迦吒條)。斯恐為期字。
- 娑
- 𑖭Sa,又作薩。悉曇五十字門之一。為一切法一切諦不可得之義,現證一切智之聲也。由Satya(諦)及Sarvajñāna(一切智)釋之。金剛頂經曰:「娑字門一切法一切諦不可得故。」文殊問經曰:「稱娑(上)字時,是現證一切智聲。」
- 婆哆
- 長者名,譯曰軍。見阿育王經七。
- 野鹿
- 善心之難繫,譬之野鹿也。涅槃經十五曰:「如家犬不畏於人,山林野鹿見人怖走,瞋恚難去如守家狗,慈心易失如彼野鹿。」往生要集中末曰:「野鹿難繫,家狗自馴。」
- 受業院
- 始受出家之業之寺院,稱曰受業院。見象器箋一。
- 解界
- 解修法時所結之界場也。見解界法條。
- 無執受
- 對外境無執著覺受者。即謂如無感覺之無機物者。
- 雜阿含經
-
四阿含經或五阿含經之一。雜集不攝於其餘之阿含經者。宋求那跋陀羅譯。五十卷。此外有別譯雜阿含經十六卷,失譯。雜阿含經一卷,失譯皆自大部中撮要別擇者。梵⃞Saṁyuktāgama。
一卷,失譯。雜阿含本經中之撮要別譯。
- 隨機散說
- 謂佛應眾生之機類,於諸處為相異之說法也。特就戒律之說相而言。
- 正色可染
- 見生像條。
- 壽者
- 十六知見之一。
- 對緣假
- 四假之一。見假條。
- 毘質多羅
- Bicitra,譯曰善。大日經疏一曰:「此善字,梵云毘質多羅。有端嚴義,種子義。譬如已得果實,復還種子也。」
- 乾陀
- Yugaṁdhara,山名。瑜乾馱羅之略。譯曰雙持。慧苑音義上曰:「乾陀山,具云瑜乾馱羅。言瑜乾者,此云雙也,馱羅持也。」
- 因分可說
- 佛陀證悟之性海,為佛佛自知之法,不可言說,是曰果分不可說。然此不可說之果分,得於因人之機緣略說一分,是曰因分可說。因分者,其所現所說,皆為因位因人,故只謂是因位因人所知所了之分際也。五教章上曰:「地論云因分可說果分不可說者是也。」即十地論二所謂:「前言十地義,如是不可得說聞,今言我但說一分,此言有何義?是地所攝有二種:一因分,二果分。說者解釋,一分者是因分,於果分為一分,故言我但說一分。」
- 十功德論
- 佛對比丘制無益之世論,使論十事之功德:一精勤,二少欲知足,三有勇猛心,四多聞能與人說法,五無畏無恐,六戒律具足,七三昧成就,八智慧成就,九解脫成就,十解脫見慧成就。見增一阿含經四十三。
- 紫磨黃金
- 同紫磨金。
- 曷部多
- 梵語。唐言奇特。見西域記。
- 三門三大侍者
- 禪家之燒香侍者,書狀侍者,請客侍者曰三侍者。
- 波吒釐弗多羅
- 即波吒釐子也。
- 有部律
- 有部宗之戒律。又作律書,十誦律,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等。
- 暫出還沒人
- 見四種人條。
- 一切真言心
- 稱百光徧照真言之𑖀𑖽暗字也。大疏十八曰:「此是暗字一切真言之心,於一切真言最為上首。」
- 四十餘年未顯真實
- 無量義經曰:「善男子!我先菩提道場樹下端坐六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佛眼觀一切諸法不可宣說,所以者何?知諸眾生性欲不同。性欲不同,種種說法。種種說法,以方便力。四十餘年未顯真實,是故眾生得道差別,不得疾成無上菩提。」無量義經為法華之開經,謂法華以前未顯真實也。真實者,非說二乘作佛(是迹門法華),如來久成(是本門法華),非言爾前所說為方便假說,爾前所說之圓教與法華之圓教圓體無殊也。法華玄義五曰:「成道已來,四十餘年未顯真實,法華始顯真實。相傳云:佛年七十二歲說法華經。」止觀輔行六曰:「徧尋法華已前諸教,實無二乘作佛之文,及明如來久成之說,故知並由帶方便故。」
- 歌唄
- 歌者歌嘆。唄者梵語唄匿。譯曰讚頌,讚嘆。是梵漢雙舉之語。又唱唄之義。法華經方便品曰:「或以歡喜心,歌唄頌佛德。」文句記五之中曰:「經云唄者,或云唄匿,此云讚誦。」玄贊四曰:「梵云婆陟,此言讚嘆,唄匿訛也。」梵⃞Pāṭhaka。
- 莊嚴經
- 大乘無量壽莊嚴經之略名。
- 朅伽
-
梵語Khaḍga,又作竭誐。譯云刀或劍。求祈願成就時所用七物之一。大日經悉地出現品所謂:「如是計都,朅伽,傘蓋,履蓋,真陀摩尼,安饍那,藥盧遮那等。」是也。慧琳音義三十六曰:「朅伽唐云劍。」大日疏十一釋朅伽曰:「刀以鑌為骨柄。」
翻譯名義集曰:「朅伽此云犀牛。」參照渴伽條。
- 觀音曼荼羅八大菩薩
- 一、金剛觀自在菩薩。二、與願觀自在菩薩。三、數珠觀自在菩薩。四、鉤召觀自在菩薩。五、除障觀自在菩薩(亦云施無畏)。六、寶劍觀自在菩薩。七、寶印觀自在菩薩。八、不退轉金輪觀自在菩薩。見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秘密法經。
- 慈父長者
- 就法華譬喻品所說窮子之喻而云。慈父即長者。以譬如來之大悲大福也。
- 富那曼陀弗多羅
- Pūrṇamaitrāyaniputra,比丘名。譯曰滿慈子。見富樓那條。
- 通後別圓
- 通教共通於後之別教,圓教也。於此教利根之菩薩別圓二教之人證同樣中道之理故也。
- 光明王佛
- 在最上方世界之佛名。觀無量壽經曰:「七寶國土,一時動搖,從下方金光佛剎,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剎。」八十華嚴經六曰:「此華藏世界海上方,次有世界海,名摩尼寶照耀莊嚴。彼世界種中有國土,名無相妙光明,佛號無礙功德光明王。」
- 婆南
- Vandana,和南之異稱。玄應音義十八曰:「婆南或云和南,皆訛也,正言槃談,此譯云我禮也。」見和南條。
- 尸利毱多
- Śrigupta,又作室利毱多,尸利崛多。王舍城長者名。譯曰吉護、德護、勝密。慧琳音義二十六曰:「尸利毱多此云吉護,亦云德護也。」西域記九曰:「室利毱多唐言勝密。」德護長者經上註曰:「尸利崛多者隋言德護。」此外道欲以火坑毒飯害佛,不成,遂歸佛。見勝密外道條。
- 講眾
- 聽聞講義之大眾。集於講堂之人眾。
- 清揚
- 妙聲清淨,音響遠揚也。無量壽經上曰:「又其樂聲無非法音,清揚哀亮,微妙和雅。」
- 溈山業識
- 「溈山問仰山:忽有人問一切眾生但有業識,茫茫無本可據,子作麼生驗?仰云:若有僧來,即召云:某甲。僧回頭,乃云:是甚麼。待伊擬議向道,非唯業識茫茫,亦乃無本可據。溈云善哉!」見從容錄三十七則。
- 蘇婆呼童子經
- 蘇婆呼童子請問經之略稱。
- 三處入法界
- 法界為華嚴經所證之理,猶法華言實相。聲聞之根性,有上中下之別,如法華之入理,有三周之別,菩薩之根性,有上中下之別,則華嚴之入理亦有三處之別:一、十住初心入法界,是上根之菩薩於初住證法界之理者。二、迴向終心入法界,是中根之菩薩於十迴向之滿位證法界之理者。三、初地入法界,是下根之菩薩至初地之位,證法界之理者。見華嚴大疏七。
- 密軌
- 密教之儀軌也,如大日經儀軌,仁王經儀軌等是。
- 心一境性
- 定有七名,此其中之一也。為使心止住一境之性。詳見定條。
- 發願
- 發起誓願也。阿彌陀經曰:「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 羅睺
-
Rāhu,又作羅護,星名。以能障蔽日月而使蝕,故印度傳說謂之阿修羅王。大日經疏四曰:「羅睺是交會蝕神。」希麟音義六曰:「羅睺或云羅護,此云暗障,能障日月之光明,即暗曜也。」見羅睺阿修羅條。
佛子羅睺羅,略曰羅睺。
- 刪闍夜毘羅胝子
- Samjayin vairaḍiputra(Sañjaya vairatīputra),刪闍耶毘羅胝子。新稱刪逝移毘剌知子。六師外道之一。刪闍夜,為其字,譯言等勝。毘羅胝,為母之名。因母而名,故曰子。注維摩三曰:「什曰:刪闍夜,字也。毘羅胝,母名也。其人起見,謂要久經生死彌歷劫數然後自盡苦際也。肇曰:其人謂道不須求,經生死劫數苦盡自得,如轉縷丸於高山縷盡自止,何假求耶?」同天台疏曰:「人言,八萬劫滿,自然得道。」慧琳音義二十六曰:「珊闍耶,此云等勝。毘羅胝,母名,此是不須修外道也。」
- 七戒經
- 七佛之略戒經也。附於四分律戒本之後。戒本後偈曰:「七佛為世尊,滅除諸結使,說此七戒經,諸縛得解脫。」
- 驅烏
- 自七歲至十三歲之沙彌也。能驅逐烏鳥不使奪食之義。四分律三十四曰:「爾時阿難有檀越家死盡,唯有一小兒在,將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佛知而故問:此是何等小兒?阿難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告言:何故不度令出家?答言:世尊先有制,不得度減年十二者,是以不度。佛問阿難:此小兒能驅烏,能持戒,能一食不?若能如是者,聽令出家。阿難報言:此小兒能驅烏,能持戒,能一食。佛告阿難:若此小兒,盡能爾者,聽度令出家。」
- 潤業
- 以俱生起之煩惱,潤溉已造之業,使生苦果也。謂以俱生起之煩惱,潤溉,必生苦果之善惡業。見潤生條。
- 護諸童子經
- 佛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之略名。
- 烏羅伽
- Uraga,譯曰腹行。即龍蛇之類。見探玄記二十。
- 方便殺生
- 謂大菩薩方便之殺生,生無量之福德也。探玄記十九曰:「梁論戒學中釋甚深云:菩薩由如是方便勝智行殺生等十事無染濁過失,生無量福德速得無上菩薩,要大菩薩堪行此事。此有二種:一實行,二變化。實行者,了知前人必應定作無間等業,無別方便令離此惡,唯可斷命使不作惡。又知此人若捨命已必生善道。又菩薩自念,我行殺業,必墮地獄為彼受苦。彼雖現受少輕苦惱,來世必受樂果報也。」
- 德本
-
猶言善根。德者善也,本者根也,諸善萬行之功德,為佛果菩提之本者。法華經序品曰:「於諸佛所植眾德本。」無量壽經上曰:「消除諸漏,植眾德本。」
德中之根本也,依是義而彌陀之名號名為德本。無量壽經上曰:「係念我國植諸德本。」教行信證六本曰:「德本者如來德號,此德號者一聲稱念,至德成滿,眾禍皆轉,十方三世德號之本,故曰德本也。」
- 在家沙彌
- 沙彌以持十戒為法,故斷婬,絕生計,全為出家之分,然有但剃髮而家有妻子者,是曰入道或在家沙彌。雖然,入道之稱不正。見入道條。
- 己心
- 自己之一心也。
- 瞋覺
- 三覺之一。
- 意水
- 言入定時,心意湛然如水也。三藏法師傳九曰:「定凝意水。」
- 二法執
- 一、俱生法執,無始時來熏習成性,常於一切法,妄生執著者。此妄執非由心分別而起,乃與自身俱生,故曰俱生。二、分別法執,為邪教及邪師所誘導,故分別計度而固執諸法之實有,是為分別起之法執。分別之法執,菩薩於見道頓斷之,俱生之法執,於修道漸斷之。見法苑義林章二執章。
- 帶塔德菩薩
- 同於戴塔吉祥。
- 教人信
- 自信之對。披瀝自己之信念教未信之人使之共信也。
- 梵網戒疏
- 為梵網經菩薩戒本疏之略稱。十卷,唐賢首大師法藏撰。梵網經菩薩心地品下半品之疏也。天台賢首皆不疏上半品,蓋盧舍那佛為諸菩薩說心地法門,非凡位所能測知之故。其下半品亦至心心頂戴,喜躍受持而止。
- 定散二善
- 唐善導以觀經一部所明十六想觀之行,攝於定散之二善,前十三觀以禪定之心,觀淨土之依正二報,故名之為定善。後三觀以散心修三福九品之行,故名之為散善。散善義曰:「前明十三觀,以為定善。即是韋提致請,如來已答:後明三福九品,名為散善。是佛自說,雖有定散兩門有異總明正宗分竟。」觀經玄義分曰:「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迴斯二行,求願往生也。」
- 冷淘會
- 聚會而設冷淘,因之有上堂小參等之佛事。冷淘者,冷麵也。見南屏燕語下。
- 行唯識
- 見五種唯識條。
- 三能變
- 唯識論對於說萬法為識之諸變而稱八識為能變。分三種之次第說之。唯識論一曰:「此能變唯三,謂異熟思量及了別境識。」一,初能變,為八識中之第八識,即阿賴耶識也。以此為依於善惡業而感無記總報之異熟識故也。七識者,有覆無記而非異熟性,前六識,雖有異熟性然是從第九識起者,故名為異熟生不得謂為異熟之識也。唯識論二曰:「異熟習氣為增上緣,感第八識酬引業力,恒相續故云異熟名。感前六識,酬滿業者。從異熟起,名異熟生不名異熟,有間斷故。」二、第二能變,謂之思量識。為八識中之第七識,即未那識也。此識常恒思量第八識而計度實我實法,故名思量識。唯識述記一本曰:「二謂思量識,即第七識。思謂思慮,量謂量度。思量第八識,度為我故。又恒審思量餘識無故,餘之二識不名思量。」三、第三能變。謂之了別境識。眼等之六識也。此六識者,各了別麤顯之境,故名了別境識。唯識述記一本曰:「三了別境識,即餘六識。二十論說,心境識了名之差別,是諸識之通名也。了別別境及麤顯境唯前六故,對比六塵說六識故。然濫第七,應言此六了別麤境名了別境識,以了別相麤,簡於七八故。」
- 十弟子
- 如來有十大弟子,此後大法會之大導師或灌頂式之大阿闍梨等擬之,引率十弟子,以是亦曰阿闍梨弟子。陀羅尼集經十二曰:「阿闍梨把香爐出,領六弟子,一一弟子各執一事,一人執華水,二人共輿煮熟五穀,一人擎食盤,一人擎蜜水盞,一人執炬火,隨阿闍梨後行。普施與一切陪從,并及守護諸鬼神等,乃至周徧施與一切餓鬼類,悉使滿足。四方上下,總散施已,阿闍梨洗手漱口,入道場中,三禮已,更作讚唄。作法事竟,門外息樂(作觀世音之曲曲終止),復次阿闍梨把拔折羅,喚十弟子。至堂前使立,一人執蠟燭,一人捉香爐,一人擎華盤,一人擎香盤,一人執巾,此五人等引阿闍梨在前行。其阿闍梨在後出,隨五人後。又使五人從阿闍梨後,一人執澡罐,一人擎三衣,一人擎白芥子盤,一人擎末香盤,一人擎安息香盤,次後音樂次第作行。」
- 增加句
- 真言上下所增加之緊要語句也。隨於法,各有差別。
- 飲食
- 飲料食物。欲界之有情,必依飲食而立身。
- 境智行
- 台宗所立之三軌也。見三軌條。
- 資糧位
- 唯識五位之一。見五位條。
- 婆叉
- Vakṣu又Vaṅkṣu,河名。見縛芻條。
- 料簡
- 言於義理量裁簡別也。為解釋之異名。但天台局於問答:稱為料簡。大部補註四曰:「料者理也。量也。簡與揀同。大傳云:簡車馬也。即量裁選擇之義。」安樂集記上曰:「料簡之言人師不同,今家標章猶名料簡。和尚總以解釋皆名料簡。天台唯局問答名料簡也。」
- 四十九重如意殿
- 兜率天上如意寶珠所造之四十九重寶殿也。如意珠梵名摩尼(Maṇi),即四十九重摩尼殿是也。
- 寶車
- 以眾寶莊嚴之大白牛車也。以譬一乘之法。法華經譬喻品曰:「以眾寶物造諸大車。(中略)有大白牛,肥壯多力,形體姝好,以駕寶車。」
- 放光般若波羅蜜多經
- 二十卷,無羅叉譯。與大般若第二分同本,常加啼法上之二品與羅什譯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竺法護譯之光讚般若波羅蜜經同本。放光之義,光讚經之下釋之。
- 三輪清淨偈
- 心地觀經一曰:「能施所施及施物,於三世中無所得,我等安住最勝心,供養一切十方佛。」此一偈說無相之三輪故云三輪清淨偈。布施之時誦之故又云布施偈。參照三輪相條。
- 天台大師
- 天台宗之開祖,名智顗,於天台山之石城入寂,稱為天台大師。詳見智顗條。
- 迦蘭頻伽
- 鳥名。見迦陵頻伽條。
- 不染污無知
- 二無知之一。根性闇昧,不知事物之道理,法門之義理也,即智慧之劣者。是無始以來不學之結果也。但此無知非執著於物之不淨性分,故云不染污,是以此無知非為悟諦理離生死之自行障,但為了知一切法成一切智人,普教化人之化他障,因而亦謂之化導障之惑,阿羅漢獨斷染污無知,不斷不染污無知,故阿羅漢有赤鹽亦不知之愚者。佛兼斷不染污無知,故即稱為一切智人。天台之三惑,以之為塵沙惑。
- 一乘之機
- 可聞一乘法之根機者。
- 五百羅剎女
- 今之錫蘭島往昔為五百羅剎鬼女所住處。見西域記十一。
- 六神病相
- 若多惛惛,是肝中無魂,多忘失前後,是心中無神,若多恐怖癲病,是肺中無魄,若悲哭者,是腎中無志,若多迴惑,是脾中無意,若悵怏者,是陰中無精,是名六神病。
- 第一乘
- 大乘之異名。唐華嚴經五十一曰:「過二乘名為大乘,第一乘,勝乘,最勝乘,上乘,無上乘,利益一切眾生乘。」
- 孝服
- 尊宿遷化,弟子法眷所著之凶服也。勅修清規有尊宿遷化孝服之一章,有麻布綴腰帛等差,然非釋門之正儀。六祖壇經曰:「吾滅度後,莫作世情悲泣雨淚,受人弔問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元照之六物圖亦痛非之。
- 自在神力加持三昧
- 大日如來加持法界眾生有自在不思議妙力之三昧也。大日如來住於此三昧而現種種之身,說種種之法。此謂加持身說法。大日經疏一曰:「世尊往昔大悲願故而作是念:若我住如是境界,則諸有有情不能以是蒙益,是故住於自在神力加持三昧,普為一切眾生示現種種諸趣所喜見身,說種種性欲所立聞法,隨種種心地開觀照門。」
- 承遠
- 蓮宗九祖之第三祖也。曾居衡山設教,人從而化者萬計。法照國師言其師承遠有至德,代宗欲徵之,度其不可,乃南向而禮焉。賜其居曰般舟道場,賜其寺額曰彌陀寺。貞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示寂於寺,年九十一。見蓮宗九祖傳。
- 迦梨沙舍尼
- 譯曰滅罪。見陀羅尼集經一。梵Karṣaṇiya。
- 六種震動
- 大地震動,有三種之六動: (一)為動六時也。長阿含經二曰:「一佛入胎時,二出胎時,三成道時,四轉法輪時,五由天魔勸請將捨性命時,六入涅槃時。」涅槃經二曰:「菩薩初從兜率天下閻浮提時名大地動,從初生出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於法輪及般涅槃名大地動。」天台嘉祥慈恩諸師依此二經之文,除長阿含經之第五時(將捨性命之時),加涅槃經之出家時而為六時動,即八相中後六相之時也。文句記三之一曰:「若准長阿含,多緣地動,亦可為表。經云:有六緣地動:謂入胎,出胎,出家,成道,法輪,入滅。小教雖即,不云所表,既在八相中之後六。」 (二)為動六方也。大品般若經一曰:「爾時世尊故在師子座,入師子遊戲三昧,以神通力感動三千大千國土。六種震動:東涌西沒,西涌東沒,南涌北沒,北涌南沒,邊涌中沒,中涌邊沒。地皆柔軟,令眾生和悅。」智度論八曰:「入此三昧能種種迴轉此地,令六反震動。」 (三)為動六相也。是亦般若經之說。舊曰(晉華嚴經)動起涌震吼覺,新曰(大般若經)動涌震擊吼爆。前三取形,後三取聲。此六種各有小中大之三相,故有十八相,申言之,即有六種十八相震動也。文句記三之一曰:「此六事釋新舊不同,新云動涌震擊吼爆,今且用舊。搖颺不安名動,自下昇高名起,𡑝隴凹凸為涌,六方涌沒亦名涌,隱隱有聲名震,𥒞磕發響名吼,令物覺悟名覺。新云擊如打搏,爆若火聲,經論略標,多云震動。」晉華嚴經二曰:「六種十八相震動:所謂動,徧動,等徧動。起,徧起,等徧起。覺,徧覺,等徧覺。震,徧震,等徧震。吼,徧吼,等徧吼。涌,徧涌,等徧涌。」唐華嚴經五曰:「華藏莊嚴世界海。以佛神力,其地一切六種十八相震動:所謂動,徧動,普徧動。起,徧起,普徧起。涌,徧涌,普徧涌。震,徧震,普徧震。吼,徧吼,普徧吼。擊,徧擊,普徧擊。」大般若經一曰:「六種變動:謂動,極動,等極動。涌,極涌,等極涌。震,極震,等極震。擊,極擊,等極擊。吼,極吼,等極吼。爆,極爆,等極爆。」 已上三種中第一為示作動之時,後二種正為六種震動之義也。
- 平等力
- 如來之尊稱。以其具平等度一切眾生之力用也。贊阿彌陀佛偈曰:「虛無之身無極體,是故頂禮平等力。」
- 摩旃陀
- Mahācandra,大臣名。譯曰大月。見賢愚經五。
- 摩納
- Mānavaka,又作摩納婆,摩婆婆迦,摩納婆嚩迦,那羅摩那。譯曰:儒童,年少,人,長者。玄應音義一曰:「摩納,或云摩納婆,或云摩那婆,或云那羅摩那,或皆是梵音訛轉也。此譯云年少淨行,或云人。」同二十一曰:「摩納婆,又言摩納縛迦,此云儒童,舊言摩那婆,或作那羅摩那,又作摩納,翻為年少淨行。五分律名那羅摩納,譯為人,皆一也。」慧苑音義上曰:「摩納婆,正曰摩那婆,此曰年少者,或謂儒童也。」唯識述記一末曰:「摩納婆迦,此云儒童。」華嚴疏鈔十九下曰:「摩納婆,此云儒童。此名依一聲中但呼一人,若呼多人多聲中呼應云摩納婆嚩迦。」或言翻為儒童或年少者非也,一類之外道執人身中有勝妙之我體,其義謂為摩納婆。摩納婆者勝我之義也。大日經疏二曰:「經云摩納婆者,是毘紐天外道部類,正翻應言勝我。言我於身心中最為勝妙也,彼常於心中觀我可一寸許。智度亦云:有計神在心中,微細如芥子。(中略)唐三藏翻為儒童非也,儒童梵云摩拏婆,此中云納,義別。誤耳(此二名是菩提闍梨解)。」大日經疏十六曰:「末那仙生者,言從彼生也,亦是一類外道等見也。」
- 應跡
- 應化垂迹。應於機緣而化現垂迹之身也。觀音玄義上曰:「上地為真為本,下地為應為迹。」勝鬘寶窟中本曰:「應迹為論,應感既彰。」
- 除災教令法輪
- 又名熾盛光佛頂法。除滅一切災厄之修法也。
- 極果
- 至極之證果。謂佛之正覺也。是為因位修行之結果。光明文句七曰:「菩提極果積行方剋。」大乘義章八曰:「無漏極果,所謂盡智及無生智。」法華文句四上曰:「妙因斯滿,極果頓圓。」
- 法陀羅尼
- 四陀羅尼之一,又名聞陀羅尼。法者教法也。聞佛之教法受持而不忘也。
- 七寶華
- 七寶所成之華也。無量壽經下曰:「得生無量壽國,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
- 骨魯怛佉
- 譯曰新驢屎。見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治病合藥經。
- 回心戒
- 圓頓戒之異名。圓頓戒者回轉小乘心而趣向大乘道之人所受者也。
- 五臟脈相
- 若脈洪直者,肝病之相,輕浮者,心病之相,尖銳衝刺,肺病之相,如連珠者,腎病之相,沈重遲緩,脾病之相。
- 參禪
- 參入禪道之義。證道歌曰:「尋師訪道為參禪。」禪苑授戒章曰:「參禪問道,戒律為先。」皮日休詩曰:「林間孤鶴欲參禪。」
- 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 佛說諸佛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二卷,吳支謙譯。與佛說無量壽經同本異譯。外題略名佛說阿彌陀經,坊本表題曰:大阿彌陀經,三耶三佛薩樓佛檀為如來之尊號,過度是濟度之義,此經說阿彌陀如來濟度人道者。
- 宿願
- 宿昔之本願也。
- 燉煌菩薩
- 燉煌國沙門,竺曇摩羅剎,晉曰法護。至洛陽,傳譯甚盛。時人尊其道,稱為燉煌菩薩。正法華經即其譯也。見高僧傳一。
- 當情現相
- 亦名中門存境。由迷情妄想而現無體之實我實法相分也。見當情現條。
- 佛法普入道門三昧經
- 維摩經之異名。
- 係念
- 同於繫念。玄應音義三曰:「古文繫繼二形,今作係同,古帝反。說文:係,結束,亦連綴不絕也。」
- 百即百生
- 專修念佛之行者,百人得百人往生也。往生禮讚曰:「應知若能如上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
- 般若字
- 悉曇文字有般若字,三昧字,般若三昧共通之三種。
- 暗蔽
- 愚人之心,常暗於理,蔽於欲。法華經譬喻品曰:「愚痴闇蔽,三毒之火。」
- 菴羅女
- 又作菴婆女,菴樹女,柰女等。皆為菴羅婆樹女之略。彼女由菴羅婆樹而生,因呼曰菴羅女。為摩竭陀國頻婆娑羅王之妃,生耆婆,後歸佛奉園於佛。佛受之以為住所。慧琳音義二十六曰:「菴羅女,亦云菴樹女。此依傳云依樹花中而生。」同卷曰:「溫室經云柰女者,即其人也。即頻婆娑羅王之貴妃,良醫耆婆之母也。」長阿含經二、遊行經,記獻菴羅園於佛。梵⃞Āmrapālī。
- 毘缽囉哩曳薩多
- 十二合掌之一。譯曰反背互相著合掌。大日經疏十三曰:「以右手仰左手上,以左手覆在右手下,稍似坐禪人手相加之形。此名毘鉢囉哩曳薩哆合掌,此云反背互相著合掌。」梵Viparyasta。
- 寶輪
- 轉法輪四輪之一。見四輪條附條。
- 真言乘
- 又曰神通乘。乘真言之教法而到佛地,故云真言乘。喻其迅速,故云神通乘。秘藏寶鑰中曰:「密教者,自性法身大毘盧遮那如來,與自眷屬,自受法樂故,所說法是也。所謂真言乘者是也。」
- 佛壽四喻
- 王舍城中有一菩薩,名信相(最勝王經曰妙幢),一時作是思惟:何因?何緣?釋迦如來壽命短速,方八十年耶?復更念如佛所說,有二因緣,壽命得長:一,不殺。二,施食。而我世尊於無量百千萬億那由陀阿僧祇劫修不殺戒,具足十善,飲食惠施,不可限量,乃至以己身骨髓肉血,令飢餓眾生充足飽滿,況餘飲食耶?菩薩作是念時,其室成廣博莊嚴淨妙寶室,於室四面,各有四寶上妙高座自然而出,是妙座上有蓮華,蓮華上有四如來,東方名阿閦,南方名寶相,西方名無量壽,北方名微妙聲。是四如來,坐師子座上,放大光明,照三千大千世界,欲色界諸天八部眾及無量百千萬億諸大菩薩,以佛神力一時來集。爾時四佛於大眾中以略偈說釋迦如來所得之壽量。曰:一切諸水可知幾滴?釋尊之壽命無有數(是云海滴喻),諸須彌山能知其斤兩,釋尊之壽命無有量(是云山斤喻),一切之大地能知其塵數,釋尊之壽命無有算(是云地塵喻)。虛空之分界尚可盡邊,釋尊之壽命無有計(是云虛空界喻)。見金光明經一(最勝王經說第二山斤喻,作析諸妙高山如芥,能知其數,釋迦之壽量數不可知,此為山芥喻)。
- 波奴
- Vidhu,月名。大威德陀羅尼經六曰:「月名波奴,隋言光者。」
- 實相門
- 與實相之法門同。
- 覆肩衣
- 依南山之舊律家,則覆肩衣祇支為二物,覆肩衣為覆右肩者,祇支為覆左肩者,是比丘尼受持五衣中之二衣也。其本制興於比丘尼。但智度論記佛,對阿難特聽覆肩衣,別有緣由。又漢地之風,不好露體,故倣阿難,兩用祇支與覆肩衣。遂製出縫合兩衣而為褊衫者云。此以四分律以三衣與祇支及覆肩衣為五衣,因而為比丘尼之受衣也。又義淨之新律家以此二者為梵漢之異名,非為二物。覆肩衣即祇支,正音名僧腳畸。智度論所謂覆肩衣,亦覆左肩。乃祇支之事也(然四分律以為別衣者一重之物曰祇支,二重三重之物曰覆肩衣,十八物圖引僧祇律曾釋之)。智度論三曰:「阿難端正清淨如好明鏡,(中略)女人見之欲心即動,是故佛聽阿難著覆肩衣。」行事鈔下之一曰:「僧祇支法,此是中國梵言,此翻云上狹下廣衣,(中略)僧祇祇支覆肩衣,長四肘廣二肘,如是受持。」又曰:「是衣厥修羅,長四肘廣二肘半(準似祇支國語不同),是衣覆肩衣,長四肘廣二肘。」六物圖曰:「初制意者,尼女報弱,故制祇支披左肩以襯袈裟。又制覆肩掩於右膊開遮形醜,是故尼眾用五衣。大僧又有畜用,但是聽衣耳(非製衣)。二釋名者,梵語僧祇支,此云上狹下廣衣,覆肩華語,未詳梵音。」
- 功德法身
- 五種法身之一。見法身條。
- 無常院
- 律家曰無常院,無常堂,禪家曰涅槃堂,延壽堂。置臨命之病僧使觀無常之所也。行事鈔下四之一曰:「若依中國本傳云:祇洹西北角日光沒處為無常院,若有病者安置在中,以凡生貪染。見本房內衣鉢眾具,多生戀著無心厭背,故制令至別處,堂號無常。來者極多還反一二。(中略)其堂中置一立像,金薄塗之,面向西方。其像右手舉起。左手中繫一五綵幡。腳垂曳地。當安病者在像之後。左手執幡腳。作從佛往淨剎之意。」
- 廣大智
- 佛之智慧廣大不可識量,因而謂佛智為廣大智。大日經三曰:「奇哉真言行,能具廣大智。」同義釋八曰:「此廣大梵音曰毘富攞Vipula,真言聲,普徧一切法界,與虛空等,無所不至。當知佛心亦爾,故曰廣大智。」
- 直說
- 直說法義之長行經文也。十二部經中修多羅之說相也。又不借餘人,本人自說曰直說。成實論一曰:「修多羅者,直說語言。」大乘義章二曰:「長行直說,斯皆是其修多羅攝。」
- 虛空藏菩薩經
- 一卷,姚秦佛陀耶舍譯。虛空藏菩薩,從西方之勝華敷藏佛所現大神力而來。佛說其頂上寶珠之因,消一切之罪,滿一切之所求。
- 婆利
- 又曰盎句奢Vaḍiśa,Valiśa,Aṅkuśa,譯曰曲鉤。見名義集三。
- 牛頭
- 地獄之鬼卒,或為牛頭之形,或為馬頭之形。楞嚴經八曰:「亡者神識見大鐵城,火蛇火狗,虎狼獅子,牛頭獄卒,馬頭羅剎,手執蹌矟,駈入城門。」五句辛經曰:「獄卒名阿傍,牛頭人手,兩腳牛蹄,力壯排山。」智度論十六曰:「見合會大地獄中,惡羅剎獄卒作種種形,牛馬豬羊鵰鷲鶉鳥,作此種種諸鳥獸頭而來,吞噉咬齧𪙁掣罪人。」冥祥記曰:「宋何澹之得病,見一鬼,形甚長壯,牛頭人身,手執鐵叉。」沙門慧義曰:「此牛頭阿旁也。」
- 車也
- Chāya,譯曰陰。陰陽之陰也。見梵語雜名。
- 片供
- 灌頂式,小壇所所供之供物。有前供三個與後供三個。指其一方稱為片供。三昧耶戒用前之片供。金胎兩戒用前後供。其前供供養新佛(新阿闍梨),後供供養古佛也。其布列之次第。金剛盤(置金剛杵之聖堂)之前,置卍字之火舍,其前後為閼塗華,以次第置之。
- 廣大發願頌
- 一卷,龍樹菩薩造。宋施護等譯。
- 已達大德
- 已達於道之高僧。即證阿羅漢果之聖者也。
- 五天音與漢土二音
- 以漢音吳音之二音評五天之音,則中天之音,多用漢音,少用吳音。南天之音,多用吳音,少用漢音。此中善無畏,金剛智,不空,一行,慈恩,惠果等用中天之音。智廣,寶月等用南天之音。詳見悉曇藏一、悉曇三密鈔上。
- 穢迹金剛說神通大滿陀羅尼法術靈要文經
- 一卷,唐阿質達霰譯。如來臨涅槃時,自左心以穢迹金剛化現,說穢迹金剛大圓滿陀羅尼一咒。退治一切天魔外道之惱亂佛法者。
- 化俗結緣
- 化俗者,教化世間之人。以此為緣而使之入於佛法也。
- 天王如來
-
提婆達多未來成道時之佛名也。彼既生墮無間地獄,當時弟子皆以彼為極惡人。佛言彼為權者。往昔為阿私仙時受持法華經,我於其時依彼聞法華經,故今日得成佛。彼實非惡人,為權誡世人作逆罪耳,故今在地獄。未來必當成道,號天王如來。是法華經提婆達多品所說。經曰:「告諸四眾,提婆達多,卻後過無量劫,當得成佛,號曰天王如來。」
過去有天王如來,以俗形成佛,是異例也。自在菩薩經下曰:「過去燃燈佛前,威德佛、提沙佛、光明佛前,有佛號天王如來。(中略)是天王佛及諸菩薩不著袈娑,皆著自生淨沙天衣。」智度論曰:「如天王佛,衣服儀容與白衣無異,不須缽食。」
- 無諍第一
- 須菩提在弟子中得無諍三昧為最第一。
- 淨住
- 寺名十種之一。
- 阿耆婆濔池
- 唐書西域傳曰:「提婆大喜,延使者同觀阿耆婆濔池。池廣十丈,水常溢沸,共傳旱潦未始耗溢。或抵以物,則生煙。釜其上,少選可熟。」法苑珠林十六引王元策西國行傳曰:「顯慶二年勅使王元策等往西國送佛袈裟。至泥婆羅國西南,至頗羅度來村東坎下,有水火池。若將家火照之,其水上即有火焰於水中出。欲滅以水,沃之其焰轉熾。漢使等曾於中架一釜煮飯,得熟。使問彼國王?答云:曾經以杖刺著一金匱。令人挽出,一挽一深。相傳此是彌勒佛當來成道天冠。金火龍防守之,此池火乃是火龍火也。」
- 般陀羅
- 過去世波羅奈國長者之婦,嘗以大便器施辟支佛,因感無量世臭餓鬼之報。見百緣經五。梵⃞Pandara。
- 嘆佛
- 讚嘆佛德之偈文也。瀰滿於經中。禪門之疏及迴向之首,以聯句或四句偈嘆佛德,謂之嘆佛。祝聖迴向之首曰:「巍巍金相,堂堂覺王。」是也。
- 俱生起
- 與俱生同。
- 三類境
- 境者,八識所變之相分也。此相分有三類:一、性境,性者,實體之義,自實之種子而生,有實性,自維持實性,不隨能緣之心,能緣之心,不過為彼之自性,以現量而量知者,此之謂性境不隨心。第八識與眼識等五識之全部相分及第六識之一部相分是也。二、獨影境,如第六意識浮龜毛兔角之相,其相非自實體種子而生之實法,唯自能緣之見分顛倒計度,而發現假相者。此假相既無能生之種子,亦無所託之本質,唯獨起影像,故云獨影境。此境為隨其種子及善惡之性等能緣之見分者,故云獨影唯隨見。三、帶質境,如第七識緣第八識之見分,或如散心獨影之意識,緣五塵之境,其自識之相分,謂為第八識之見分,謂為五塵,確有所託之本質(性質),非如彼龜毛兔角無本質者,故對於彼獨影境而謂之帶質境,顧彼所託之本質,雖為有實體之性境,而所起之相分,非為所託之本質,似必支配於能緣之妄情(即自己之身分),而於非我之物體現我相為依實之本質與非實之妄情而現之一種似非相分,故此相分,不得使屬於任何一方。於見分之妄情與性境之本質。二者,可使為兩質之性質者,故謂之帶質通情本。帶質境通於妄情與本質通也。頌曰性境不隨心。獨影唯隨見。帶質通情本。性種等隨應。」見唯識樞要上末。
- 五惡見
- 一身見,見為常有一我體。二邊見,見為死後我體斷滅。又見為常在。三邪見,見為無因果之道理。四見取見,取已上之諸見,而見為究竟至極之真理。五戒禁取見,取非理之戒禁,而見為生天受樂之因。是即十使中之五利使也。
- 眾生界
- 對佛界之稱。十界中除佛界,總稱他九界曰眾生界。
- 吐淚
- 譬母之赤精為吐,比父之白精為淚,止觀七曰:「吐淚赤白,二渧和合,託識其中。」同輔行曰:「吐淚等者,大論云:身內欲蟲,人和合時,男蟲白精如淚而出,女蟲赤精如吐而出。骨髓膏流令此二蟲吐淚而出。」
- 見取見
- 五見之一。確執諸邪見及自身以為最勝為一切鬥諍之本者,以一切劣為勝者。唯識論六曰:「見取,謂於諸見及所依蘊,執為最勝能得清淨,一切鬥諍所依為業。」俱舍論十九曰:「於劣為勝,名為見取。有漏為劣,聖所斷故。執劣為勝,總名見取。理實應立見等取名,略去等言但名見取。」法界次第上之上曰:「於非真勝法中謬見涅槃,生心而取,故曰見取。」梵⃞Dṛṣṭiparāmarśa。
- 無量無礙
- 四無量與四無礙也。
- 囉逝
- Rājñī,譯曰王妃。大日經疏九曰:「妃者梵云囉逝,即是王字作女聲呼之,故傳度者義說為妃。」
- 岳林寺
- 又作嶽林寺,在浙江奉化縣,梁大同中所建,五代時,布袋和尚住於此,遂於其東廊下示滅。據傳燈錄二十七,大殿東堂,布袋之全身現存,後宋皇祐中賜御書佛法二字云。
【原始資料】原始资料皆来自网络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