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名義集






多陀阿伽陀
亦云怛闥阿竭,後秦翻為如來。金剛經云: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此以法身釋。轉法輪論云:第一義諦名如,正覺名來。此以報身釋。成實論云: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此約應身釋。
阿羅訶
秦云應供。大論云:應受一切天地眾生供養。亦翻殺賊,又翻不生。觀經疏云:天竺三名相近,阿羅訶,翻應供;阿羅漢,翻無生;阿盧漢,翻殺賊。
三藐三佛陀
亦云三耶三菩。秦言正遍知。大論云:是言正遍知一切法。什師言正遍覺也。言法無差故言正;智無不周故言遍;出生死夢故言覺。妙宗云:此之三號,即名三德。今就所觀,義當三諦:正遍知,即般若,真諦也;應供,即解脫,俗諦也;如來,即法身,中諦也。故維摩云:阿難!若我廣說此三句義,汝以劫壽不能盡受。
鞞侈遮羅那三般那
秦言明行足。大論云:宿命、天眼、漏盡,名為三明。三乘雖得三明,明不滿足,佛悉滿足,是為異也,具足三明及六神通。智論云:一如意、二天眼、三天耳、四他心、五識宿命通、六無漏通。言神通者,易曰:陰陽不測之謂神,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瓔珞云: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徹照無礙,故名神通。一如意者,有三種:能到、轉變、聖如意。能到復四:一、身飛行如鳥無礙;二、移遠令近,不往而到;三、此沒彼出;四、一念能至。轉變者,大能作小,小能作大,一能作多,多能作一。種種諸物,皆能轉變。外道輩轉,極久不過七日。諸佛及弟子,轉變自在,無有久近。聖如意者,外六塵中,不可愛不淨物,能觀令淨;可愛淨物,能觀令不淨,是聖如意法,唯佛獨有。天眼通者,於眼得色界四大造清淨色,是名天眼。天眼所見,自地及下地、六道眾生、諸物、若近若遠、若麤若細,諸色,無不能照。是天眼有二種:一從報得,二從修得。是五道中天眼,從修得,非報得。何以故?常憶念種種光明得故(云云)。天耳通者,於耳得色界四大造清淨色,能聞一切聲,天聲、人聲、三惡道聲。云何得天耳通修得?常憶念種種聲,是名天耳通。識宿命通者,本事常憶念日月年歲至胎中,乃至過去世中,一世、十世、百世、千萬億世。乃至大阿羅漢、辟支佛,知八萬大劫;諸大菩薩及佛,知無量劫,是名識宿命通。知他心通者,知他心,若有垢、若無垢。自觀心生住滅時,常憶念故得。復次觀他人喜相、瞋相、怖相、畏相,見此相已,然後知心,是為他心智。無漏通者,如來莊嚴入一切佛境界經云:言無漏者,謂離四漏,謂欲漏、有漏、無明漏、見漏,以不取彼四種漏故,乃名遠離諸漏。智論問:神通與明,有何等異?答:直知過去宿命事,名通;知過去因緣行業,名明(宿命)。直知死此生彼,名通;知行因緣際會不失,名明(天眼)。直盡結使,不知更生不生,名通;若知漏盡,更不復生,名明(無漏)。
脩伽陀
秦言好去。大論云:於種種諸深三摩提,無量智慧中去。或名脩伽度。此云善逝。菩薩地持經云:第一上升,永不復還,故名善逝。
路伽憊
大論云:是名知世間。知二種世間:一眾生,二非眾生;及如實相,知世間果、世間因,出世間滅、出世間道。地持經云:知世間眾生界一切種煩惱及清淨,名世間解。
阿耨多羅
秦云無上。大論云:如諸法中,涅槃無上;眾生中,佛亦無上。地持經云:唯一丈夫,名無上士。大經云:有所斷者,名有上士;無所斷者,名無上士。
富樓沙曇藐婆羅提
秦云可化丈夫調御師。大論云:佛以大慈大智故,有時軟美語,有時苦切語,有時雜語,令不失道。若言佛為女人調御師,為不尊重;若說丈夫,一切都攝。
舍多提婆魔㝹舍喃
此云天人教師。大論云:佛示導,是應作、是不應作,是善、是不善,是人隨教行。又云:度餘道眾生者少,度天人眾生者多。
佛陀
大論云:秦言知者,知過去、未來、現在,眾生、非眾生數,有常、無常等,一切諸法,菩提樹下,了了覺知。故名佛陀。後漢郊祀志云:漢言覺也。覺具三義:一者自覺,悟性真常,了惑虛妄;二者覺他,運無緣慈,度有情界;三者覺行圓滿,窮源極底,行滿果圓。故華嚴云:一切諸法性,無生亦無滅,奇哉大導師,自覺能覺他。肇師云:生死長寢,莫能自覺;自覺覺彼者,其唯佛也。妙樂記云:此云知者覺者,對迷名知,對愚說覺。佛地論云:具一切智,一切種智,離煩惱障,及所知障。於一切法,一切種相,能自開覺,亦能開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如蓮華開,故名為佛。肇曰:佛者何也?蓋窮理盡性,大覺之稱也。其道虛玄,固已妙絕常境。心不可以智知,形不可以像測。同萬物之為,而居不為之域。處言數之內,而止無言之鄉。非有,而不可為無。非無,而不可為有。寂寞虛曠,物莫能測。不知所以名,故強謂之覺。其為至也,亦以極矣。何則?夫同於得者,得亦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失之。是以則真者同真,法偽者同偽。如來冥照靈諧,一彼實相,實相之相,即如來相。無機子敘六即佛曰:癡禪任性,濫上聖以矜高,狂慧隨情,居下凡而自屈。由是天台智者祖師,明六即佛。破二種見,揀其太過,六分因果之事殊,收彼不收,即顯聖凡之理等。沈生死海,如寶在暗而不失。升涅槃山,猶金出礦以非得。不一不異,其道融通,無是無非,此智圓妙。今述鄙頌,式讚大猷,庶幾見聞,咸得開悟云爾!一、頌理即佛,動靜理全是,行藏事盡非,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二、頌名字即佛,方聽無生曲,始聞不死歌,今知當體是,翻恨自蹉跎。三、頌觀行即佛,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遍觀諸法性,無假亦無真。四、頌相似即佛,四住雖先脫,六塵未盡空,眼中猶有翳,空裏見華紅。五、頌分真即佛,豁爾心開悟,湛然一切通,窮源猶未盡,尚見月朦朧。六、頌究竟即佛,從來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復本時性,更無一法新。
路迦那他
大論云:翻世尊。成論云:具上九號,為物欽重,故曰世尊,天上人間所共尊故。此十號義,若總略釋:無虛妄,名如來;良福田,名應供;知法界,名正遍知;具三明,名明行足;不還來,名善逝;知眾生國土,名世間解;無與等,名無上士;調他心,名調御丈夫;為眾生眼,名天人師;知三聚,名佛;具茲十德,名世間尊。涅槃疏云:阿含及成論,合無上士與調御丈夫為一號,故至世尊十數方滿。涅槃及大論,開無上士與調御丈夫為兩號。而輔行云:大論合無上士調御丈夫以為一句。此文誤也,學者詳之。
婆伽婆
應法師云:薄伽梵,總眾德至尚之名也。大論云:一名有德;二名巧分別諸法;三名有名聲,無有得名聲如佛者;四能破婬怒癡。新云薄伽梵,名具六義。佛地論曰:薄伽梵聲,依六義轉。一自在,二熾盛,三端嚴,四名稱,五吉祥,六尊貴。頌曰:自在熾盛與端嚴,名稱吉祥及尊貴,如是六德義圓滿,是故彰名薄伽梵。其義云何?謂如來永不繫屬諸煩惱故,具自在義。猛燄智火所燒煉故,具熾盛義。妙三十二大士相等所莊飾故,具端嚴義。一切殊勝功德圓滿,無不知故,具名稱義。一切世間親近供養,咸稱讚故,具吉祥義。具一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無懈廢故,具尊貴義。唐奘法師明五種不翻:一、祕密故不翻,陀羅尼是;二、多含故不翻,如薄伽梵含六義故;三、此無故不翻,如閻浮樹;四、順古故不翻,如阿耨菩提,實可翻之,但摩騰已來,存梵音故;五、生善故不翻,如般若尊重,智慧輕淺,令人生敬,是故不翻。
釋迦文
淨名疏云:天竺語,釋迦為能,文為儒,義名能儒。大論云:釋迦文佛,先世作瓦師,名大光明。爾時有佛,名釋迦文,弟子名舍利弗、目伽連、阿難。佛與弟子,俱到瓦師舍一宿。爾時瓦師,布施草座、燈明、石蜜漿,便發願言:我於當來作佛,如今佛名,弟子名字,亦如今佛。優婆塞戒經云:我於釋迦最初發心,於迦葉佛滿三僧祇。須知三祇正滿,在於勝觀。今言迦葉,兼百劫故。大論云:初阿僧祇中,心不自知我當作佛、不作佛;二阿僧祇中,心雖能知我必作佛,而口不稱我當作佛;三阿僧祇中,了知得佛,口自發言,無所畏難,我於來世當得作佛。從過去釋迦文佛,到剌那尸棄佛,為初阿僧祇,是中菩薩,永離女人身。從剌那尸棄佛,至燃燈佛,為二阿僧祇,是時菩薩,七枝青蓮華,供養燃燈佛,敷鹿皮衣,布髮掩泥,便授其記,汝當作佛,名釋迦牟尼。從燃燈佛,至毗婆尸,為三僧祇。過三僧祇,種三十二相業。
罽那尸棄
名出俱舍。大論則名剌那尸棄。此云寶髻,亦云寶頂。吾佛世尊,初僧祇滿時值此佛,與七佛中第二尸棄,隔二僧祇,先達謂同,故今辯異。
提洹竭
或云提和竭羅。此云燃燈。大論云:太子生時,一切身邊,光如燈故,故云燃燈,以至成佛,亦名燃燈。鐙字,說文從金。徐鉉云:錠中置燭,故謂之燈。聲類云:有足曰錠,無足曰燈。故瑞應經翻為錠光。摭華云:錠音定,燈屬也。古來翻譯,迴文不同,或云燃燈,或云錠光,語異義同,故須從金。釋尊修行名儒童時,二僧祇滿,遇燃燈佛,得受記莂。
毗婆尸
亦名維衛,此云勝觀。俱舍云:三無數劫滿,逆次逢勝觀。燃燈寶髻佛,初釋迦牟尼。此由釋尊於勝觀佛,初種相好,故毗婆尸,為七佛首。以讚弗沙精進力故,超九大劫,故至於今,過九十一大劫也。
尸棄
大論云:秦言火,或翻火首。法華疏云:外國喚火為樹提尸棄。此王本修火定,破欲界惑,從德立名。又云:經標梵王,復舉尸棄,似如兩人。依大論正以尸棄為王,今舉位顯名,恐目一人耳。肇曰:尸棄,梵王名,秦言頂髻。
毗舍浮
翻遍一切自在。藥王藥上經云:莊嚴劫中,最後一佛。
俱留孫
此云所應斷,又翻作用莊嚴。賢劫第九減六萬歲,出成佛道,為千佛首。
拘那含牟尼
此云金寂。大論名迦那迦牟尼。秦言金仙人。四萬歲時,出現閻浮。
迦葉波
此云飲光。二萬歲時,出成正覺。至百歲時,釋迦牟尼居兜率天,四種觀世。故大論云:一者觀時,人壽百歲,佛出時到。二觀土地諸國,常在中國生故。三觀種姓,剎利種姓勢力大,婆羅門種智慧大,隨時所貴,佛於中生。四觀生處,何等母人,能懷那羅延力菩薩,亦能自護淨戒?如是觀竟,唯中國迦毗羅婆淨飯王后,能懷菩薩。如是思惟已,於兜率天下,不失正慧,入於母胎。
彌勒
西域記云:梅哩麗耶,唐云慈氏,即姓也。舊曰彌勒,訛也。什曰:姓也。阿逸多,字也。南天竺婆羅門子。淨名疏云:有言從姓立名,今謂非姓,恐是名也。何者?彌勒,此翻慈氏,過去為王,名曇摩流支,慈育國人,自爾至今,常名慈氏。姓阿逸多,此云無能勝。有言阿逸多是名,既不親見正文,未可定執。觀下生經云:時脩梵摩,即與子立字,名曰彌勒。
袍休蘭羅
漢言大寶,即多寶佛,出薩曇分陀利經。
弗沙
正名富沙。清涼云:亦云勃沙,此云增盛,明達勝義故也。亦云底沙,亦云提舍,此翻明。又云說度,說法度人也。什師解弗沙菩薩云:二十八宿中,鬼星名也,生時相應鬼宿,因以為名。或名沸星,或名孛星。
樓夷亘羅
清淨平等覺經翻世饒王,無量壽經翻世自在王。
曇摩迦
此翻法藏比丘,乃無量壽行因時名。
阿彌陀
清淨平等覺經翻無量清淨佛,無量壽經翻無量壽佛。稱讚淨土經云:其中世尊,名無量壽,及無量光。智論云:無量有二:一者、實無量,諸聖人所不能量,如虛空、涅槃、眾生性,是不可量。二者、有法可量,但力劣者不能量,如須彌山、大海水,斤兩滴數多少,諸佛菩薩能知,諸天世人所不能知,故言無量。是故天台乃立四句:實有量而言無量,彌陀是也;實無量而言量,如此品及金光明是也;實無量而言無量,如涅槃云唯佛與佛其壽無量是也;實有量而言量,如八十唱滅是也。又以三身對,凡立四句。故法華疏云:復次,法身,非量非無量;報身,金剛前有量,金剛後無量;應身,隨緣則有量,應用不斷則無量。通途詮量,三句在聖,一句屬凡,有量無常,都非佛義。
㙠濕弗羅跋那
此翻自在大聲。
迦羅鳩村䭾
此翻所應斷已斷。
阿閦
淨名經云:有國名妙喜,佛號無動。疏云:阿之言無,閦之言動。
剌那那伽羅
此云寶積。以無漏根力覺道等法寶集故,名為寶積。問:若爾,一切佛皆應號寶積?答:但此佛,即以此寶為名。
樓至
此翻啼泣,又名盧遮,亦名魯支,此翻愛樂。
鞞恕婆附
大論云:秦言一切勝。
提和羅耶
晉言天人王。佛授調達作佛之號。
須扇多
亦云須肩頭。此云甚淨。弟子未熟,便入涅槃,留化佛一劫。
毗盧遮那
輔行曰:此云遍一切處。煩惱體淨,眾德悉備,身土相稱,遍一切處。唯識論云:一自性身,謂諸如來,真淨法界,受用變化,平等所依,離相寂然,絕諸戲論,具無邊際真實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光明玄云:法名可軌,諸佛軌之而得成佛。故經言諸佛所師,所謂法也。摩訶衍論云:剋其法身,真實自體,湛湛絕慮,寂寂名斷,能為色相作所依止。今問:寂寂名斷,安名法身?答:法實無名,為機詮辯,召寂寂體,強稱法身。問:湛湛之體,當同太虛?答:凡所有相,皆是非相。覺五音如谷響,知實無聲,了萬物如夢形,見皆非色。空有不二,中道昭然,不可聞無,謂空斷絕。
盧舍那
賢首梵網疏云:梵本盧舍那,此云光明遍照。照有二義:一、內以智光,照真法界,此約自受用義;二、外以身光,照應大機,此約他受用義。淨覺雜編云:盧舍那,寶梁經翻為淨滿。以諸惡都盡,故云淨;眾德悉圓,故云滿。此多從自受用報得名。或翻光明遍照,此多從他受用報為目。若論色心皆得淨滿,身智俱有光明,則二名並通自他受用也。唯識論云:二受用身,此有二種:一、自受用身,謂諸如來三無數劫,修習無量福德資糧,所起無邊真實功德。又極圓淨常遍色身,相續湛然盡未來際,常自受用廣大法樂;二、他受用身,由平等智,示現妙淨功德身,居純淨土,為住十地菩薩。現大神通,轉正法輪,決眾疑網,令彼受用大乘法樂。合此二身,名曰報身。摩訶衍云:所言報身者,具勝妙因,受極樂果。自然自在,決定安樂,遠離苦相,故名為報。
釋迦牟尼
摭華云:此云能仁寂默。寂默故不住生死;能仁故不住涅槃。悲智兼運,立此嘉稱。發軫云:本起經翻釋迦為能仁。本行經譯牟尼為寂默。能仁是姓,寂默是字。姓從慈悲利物,字取智慧冥理。以利物故,不住涅槃。以冥理故,不住生死。長水云:寂者,現相無相。默者,示說無說。此則即真之應也。能仁是姓者,長阿含云:昔有輪王,姓甘蔗氏。聽次妃之譖,擯四太子,至雪山北,自立城居,以德歸人。不數年間,鬱為強國。父王悔憶,遣使往召。四子辭過不還,父王三歎:我子釋迦,因此命氏。又云:住直樹林,又號釋迦,既於林立國,即以林為姓。此以釋迦翻為直林。寂默是字者,本行經云:又諸釋種,立性憍慢多言,及見太子,悉皆默然,王云宜字牟尼。稱讚淨土經:名釋迦寂靜,又釋迦牟尼,翻度沃焦。如舊華嚴名字品,及十住婆沙所列。大海有石,其名曰焦。萬流沃之,至石皆竭,所以大海水不增長。眾生流轉,猶如焦石,五欲沃之,而無厭足,唯佛能度,故此為名。釋迦牟尼,屬應身也。摩訶衍云:所言應者,隨順根機而不相違,隨時隨處隨趣出現,非安樂相,故名為應。而此應身,周帀千華上,復現千釋迦。一華百億國,一國一釋迦。故召釋迦牟尼,名千百億化身也。唯識論云:三變化身,謂諸如來由成事智,變現無量,隨類化身,居淨穢土,為未來登地菩薩,及二乘異生,稱彼機宜,現通說法。若就應身,開出變化,則成四身,以現同始終,名應。無而欻有,名化。然此三身之法,或執即義,名失三身。或執離義,相乖一體。今約三義,通而辯之。一者體用,智與體冥,能起大用。自報,上冥法性,體名真身。他報,下赴機緣,用名應身。故光明云:佛真法身,猶如虛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而觀世音普門示現,令無涯人獲乎冥顯兩種利益者,由此二身也。二者權實,權名權暫,實謂實錄。以施權故,從勝起劣,三佛離明,以顯實故。從劣起勝,祗是一身。故曰:吾今此身,即是法身。又云: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是知順機則權設三身,就應乃實唯一佛也。三者事理,觀經疏云:佛本無身無壽,亦無於量,隨順世間而論三身。是則仰觀至理,本實無形,俯隨物機,跡垂化事。猶明鏡也,像體本虛;若水月焉,影元非實。苟於跡事而起封執,則同癡猴墮井而死。學出世法,宜誡之哉!
瞿曇
或憍曇彌,或俱譚。西域記云:喬答摩,舊云瞿曇,訛略也。古翻甘蔗泥土等,南山曰非也。瞿曇星名,從星立稱,至於後代,改姓釋迦。慈恩云:釋迦之群望也。文句曰:瞿曇,此云純淑。應法師翻為地最勝,謂除天外,人類中此族最勝。如十二游經:明阿僧祇時,大茅草王,捨位付臣,師婆羅門,遂受其姓,名小瞿曇。仁賢劫初,識神託生,立瞿曇姓,故知瞿曇,遠從過去,近自民主。二、姓甘蔗者,菩薩本行經云:大茅草王,得成王仙,壽命極長,老不能行。時,諸弟子出求飲食,以籠盛仙,懸樹枝上。獵師遙見,謂鳥便射,滴血於地,生二甘蔗。日炙開剖,一出童男,一出童女。占相師立男名善生,即灌其頂,名甘蔗王;女名善賢,為第一妃。三、姓日種者,本行經云:又以日炙甘蔗出故,亦名日種。四、姓釋迦,具三身篇。
舍夷
文句云:舍夷者,貴姓也,此名訛略,正云奢夷耆耶。本行經云:以住釋迦大樹蓊鬱枝條之林,是故名為奢夷耆耶,此以其處而立於姓,故國名舍夷。
剎帝利
肇曰:王種也,秦言田主。劫初人食地味,轉食自然粳米。後人情漸偽,各有封殖。遂立有德,處平分田,此王者之始也。故相承為名,為其尊貴自在,強暴快意,不能忍和也。什曰:梵音中含二義:一言忍辱,二言能瞋。言此人有大力勢,能大瞋恚,忍受苦痛,剛強難伏,因以為姓。
薩婆悉達
唐言頓吉。太子生時,諸吉祥瑞,悉皆具故。大論翻為成利。西域記云:薩婆曷剌他悉陀,唐言一切義成。舊云悉達,訛也。此乃世尊小字耳。
摩納縛迦
或號摩那婆。瑞應翻為儒童。本行翻為雲童,又云善慧,又翻年少淨行。燃燈佛時,為菩薩號。今問:瑞應明昔為摩納,獻燃燈華。諸文引此,證二僧祇。何故妙玄,證通行因耶?答:經中既云得不起法忍,三藏由伏惑故,無此法忍,故證通教。而諸文中證二僧祇者,以瑞應是三藏故。淨名疏中,義以初祇為伏,二三祇為順,百劫為無生,三十四心為寂滅。故諸文中證二僧祇。發軫問:若通別圓,妙玄何故判為通教?答:非但通二,亦通三藏。隨教所說,淺深不同。一往瑞應,多屬通義。以得忍故,異前三藏,不說行因不思議相,異後別圓。況復若判屬通,必兼後二。又云:餘經說,遇燃燈是八地。正是通教辟支佛地。
菩薩
肇曰:正音云:菩提薩埵。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無正名譯也。安師云:開士,始士。荊溪釋云:心初開故,始發心故。淨名疏云:古本翻為高士。既異翻不定,須留梵音。但諸師翻譯不同。今依大論釋,菩提名佛道,薩埵名成眾生。天台解云:用諸佛道,成就眾生,故名菩提薩埵。又,菩提是自行,薩埵是化他。自修佛道,又化他故。賢首云:菩提,此謂之覺;薩埵,此曰眾生。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眾生。
鳩摩羅伽
或云鳩摩羅䭾。或云究磨羅浮多。此云童真,亦云毫童,亦云童子。熏聞云:內證真常,而無取著,如世童子,心無染愛,即法王子之號也。大論云:復次又如王子,名鳩摩羅伽。佛為法王,菩薩入法正位,乃至十地故,悉名王子,皆任為佛。如文殊師利,十力四無所畏等,悉具佛事故,住鳩摩羅伽地。佛地論云:從世尊口正法所生,紹繼佛身不斷絕故,名法王子。觀經疏云:以法化人,名法王子。什注淨名云:妙德,以法身遊方,莫知其所生,又來補佛處,故言法王子。荊溪問曰:經稱文殊為法王子,其諸菩薩,何人不是法王之子?答:有二義:一、於王子中,德推文殊;二、諸經中,文殊為菩薩眾首。
辟支迦羅
孤山云:此翻緣覺,觀十二緣而悟道故。亦翻獨覺,出無佛世,無師自悟故。今楞嚴云:復有無量辟支者,將非他方無佛之土,大權引實,而來此會乎。霅川云:或佛知此眾當獲大益,威神攝至,不亦可乎?獨覺稱麟喻者,名出俱舍,名為犀角,出大集經。檇李云:獨覺亦觀十二因緣,亦可名為緣覺。但約根有利鈍,值佛不值佛之殊,分二類也。
畢勒支底迦
此云各各獨行。音義云:獨覺。正得其義也。義鈔中問:獨覺為有戒耶?解云:亦得。雖出無佛世,緣於別等得脫,亦得別解脫也。若爾,此戒佛世有,既出無佛世,云何得有戒?答:別解脫有二:一、在家諸戒,二、出家別解脫。又善見云:五戒十戒,一切時有,乃至無佛出世,辟支、輪王等,亦有教受。妙玄云:今明三藏,三乘無別眾,不得別有菩薩緣覺之戒也。
須陀洹
金剛疏云:此翻入流,又曰逆流。斷三法者,約逆而言,即四流中逆見流也。得果證者,約入流而說,即入八聖道之流也。今經云名為入流,又云不入色聲香等,不亦二義乎?四教義翻修習無漏。刊正釋云:初見真理故。
斯陀含
此云一往來。金剛疏云:是人從此死,一往天上,一來人間,得盡眾苦。大論云:息忌伽彌。息忌名一,伽彌名來,是名一來。四教義:翻云薄。前斷已多,其所未斷少,故名薄。
阿那含
此云不來。金剛疏云:是人欲界中死,生色無色界,於彼漏盡,不復來生。大論名阿那伽彌。阿那名不,伽彌名來。四教義翻云不還。
阿羅漢
大論云:阿羅名賊,漢名破,一切煩惱賊破。復次,阿羅漢,一切漏盡故,應得一切世間諸天人供養。又,阿名不,羅漢名生,後世中更不生,是名阿羅漢。法華疏云:阿颰(音跋)經云:應真。瑞應云:真人。悉是無生釋羅漢也。或言無翻,名含三義:無明穅脫,後世田中,不受生死果報,故云不生。九十八使煩惱盡故,名殺賊。具智斷功德,堪為人天福田,故言應供。含此三義,故存梵名。
摩訶那伽
大論云:那伽,或名龍,或名象。是五千阿羅漢,諸羅漢中最大力,以是故言如龍如象。水行中龍力最大,陸行中象力大。中阿含經:佛告鄔陀夷:若沙門等,從人至天,不以身口意害,我說彼是龍象。淨名疏云:羅漢若得超越,名摩訶那伽,心調柔軟,三乘事定。齊此為極記云:如涅槃歎德云:人中之龍也。
阿離野
此翻聖者,亦云出苦者。孔氏傳云:於事無不通,謂之聖。孔子對魯哀公云:所謂聖人者,智通大道,應變不窮,惻物之情性者也。商太宰嚭(匹鄙切)問孔子曰:夫子聖者歟?曰:丘博識強記,非聖人也。三王聖者歟?曰:三王善用智勇,聖非丘所知。五帝聖者歟?曰:五帝善用仁信,聖非丘所知。三皇聖者歟?曰:三皇善用時政,聖非丘所知。太宰大駭曰:然則孰為聖人乎?夫子有間,動容而對曰:西方有聖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人無能名焉。
文殊師利
此云妙德。大經云:了了見佛性,猶如妙德等。淨名疏云:若見佛性,即具三德,不縱不橫,故名妙德。無行經,名滿殊尸師利,或翻妙首。觀察三昧經,并大淨法門經,名普首。阿目佉經、普超經,名濡首。無量門微密經,名敬首。西域記云:曼殊室利,唐言妙吉祥。首楞嚴經說:是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號龍種上尊王佛。央掘經說:是現在北方常喜世界,歡喜藏摩尼寶積佛。慈恩上生經疏引經云:未來成佛,名曰普現。
邲輸跋陀
或云三曼跋陀,此云普賢。悲華云:我行要當勝諸菩薩。寶藏佛言:以是因緣,今改汝字,名曰普賢。文句云:今明伏道之頂,其因周遍曰普;斷道之後,鄰於極聖曰賢。檇(音醉)李云:行彌法界曰普,位鄰極聖曰賢。請觀音經疏云:跋陀云賢首,等覺是眾賢位極故,佛聖首極故。觀經、大論並翻遍吉。圓覺略疏云:一約自體,體性周遍曰普,隨緣成德曰賢。二約諸位,曲濟無遺曰普,鄰極亞聖曰賢。三約當位,德無不周曰普,調柔善順曰賢。表於理行,清涼國師,制華嚴三聖圓融觀中,先明二聖三對表法:一、普賢即所信如來藏,(理趣般若云:一切眾生皆如來藏。普賢菩薩自體遍故,初會即入如來藏身三昧故也。)文殊即能信之心;(佛名經說一切諸佛,皆因文殊而發心故。善財始見發大心故。)二、普賢表所起萬行,(上下經文,皆云普賢行故。)文殊表能起之解。(慈氏云:汝先得見諸善知識,聞菩薩行,入解脫門,皆文殊力也。)三、普賢表證出纏法界。(經云:身相如虛空故,善財入其身故,善財見之,即得智波羅蜜者,依體起用故也。)文殊表能證大智。(本所事佛,名不動智故,常為諸佛母故。再見文殊,方見普賢者。顯其有智方證理故,故古德名後文殊,為智照無二相也。)然此二聖,各相融攝。謂依體起行,行能顯理,故三普賢,而是一體。信若無解,信是無明;解若無信,解是邪見。信解真正,方了本源,成其極智,極智返照,不異初心。故三文殊,亦是一體。又二聖亦互相融,二而不二,沒同果海,即是毗盧遮那,是為三聖。故此菩薩常為一對。
阿那婆婁吉低輸
文句名婆婁吉低稅。別行玄:此云觀世音。能所圓融,有無兼暢,照窮正性,察其本末,故稱觀也。世音者,是所觀之境也。萬象流動,隔別不同,類音殊唱,俱蒙離苦,菩薩弘慈,一時普救,皆令解脫,故曰觀世音。應法師云:阿婆盧吉低舍婆羅,此云觀世自在。雪山已來經本,云娑婆羅,則譯為音。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名廅(烏合切)樓亘。此云光世音。西域記云:阿縛盧枳多伊濕伐羅,唐言觀自在,合字連聲,梵語如上。分大散音,即阿縛盧枳多,譯曰觀。伊濕伐羅,譯曰自在。舊譯為光世音,或世自在,皆訛謬也。唐奘三藏云:觀有不住有,觀空不住空;聞名不惑於名,見相不沒於相。心不能動,境不能隨;動隨不亂其真,可謂無礙智慧也。
摩訶那缽
此云大勢至。思益云:我投足之處,震動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宮殿。故名大勢至。觀經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
維摩羅詰
什曰:秦言淨名。垂裕記云:淨即真身,名即應身。真即所證之理,應即所現之身。生曰:此云無垢稱,其晦跡五欲,超然無染,清名遐布,故致斯號。大經云:威德無垢稱王優婆塞。西域記:毗摩羅詰,唐言無垢稱,舊曰淨名。然淨則無垢,名則是稱,義雖取同,名乃有異。舊曰維摩詰者,訛也。
純陀
舊云:本名純陀。後大眾稱德,號為妙義。補注云:不應名德兩分,純陀是西音,妙義乃此語。
阿迦雲
此云藥王。觀藥王藥上菩薩經云:過去有佛,號瑠璃光照。滅度之後,時有比丘,名為日藏,宣布正法。時有長者,名星宿光,聞說法故,持呵梨勒,及諸雜藥,奉上日藏,并諸大眾,因此立名藥王。後當作佛,名為淨眼。星宿光弟,名電光明,聞說法故,以其醍醐上妙之藥,而用供養。因此立名,名為藥上。後當作佛,名為淨藏。文句云:若推此義,星光應在喜見之後,從捨藥發誓已來,名藥王故。本草序云:醫王子姓韋,名古,字老師,元是疏勒國得道人也。身被毳袍,腰懸數百葫蘆,頂戴紗巾,手持藜杖,常以一黑犬同行,壽年五百餘歲。洎開元中,孟夏之月,有人疾患,稍多疼困。師發願,心存目想,遂普施藥餌,無不痊平,睹之者便愈。後乃圖形供養,皇帝敬禮,為藥王菩薩。又神仙傳云:昔堯舜之時,殷湯之際,周秦已後,大漢至唐,凡五度化身,來救貧病。其犬化為黑龍,背負老師,沖天而去。
颰陀羅
大論翻云善守。思益云:若眾生聞名者,畢竟得三菩提,故名善守。孤山云:賢守,自守護賢德,復守護眾生。或云賢首,以位居等覺,為眾賢之首。亦名跋陀和,此云賢護。妙樂云:善即賢也,王城在家菩薩。
薩陀波崙
大論云:秦言常啼。是菩薩求佛故,憂愁啼哭,七日七夜,故號常啼。具如智論。
鬱伽陀達磨
大論云:鬱伽陀,秦言盛;達磨,秦言法。故號盛法。
尸梨伽那
大論:此云厚德。
和須蜜多
亦云婆須蜜多。西域記云:伐蘇蜜俎多,唐言世友;舊曰和須蜜多,訛也。觀法師云:亦翻天友,隨世人天,方便化故。
乾陀訶提
此云不休息。念念流入薩婆若海,初無休息。
瞿沙
西域記云:此云音。
瞿師
此云美音。
提婆達多
亦名調達,亦名提婆達兜。法苑云:本起經,提婆達多,齊云天熱。以其生時,人天等眾,心皆驚熱。無性攝論云:唐云天授,亦云天與。謂從天乞得故。入大乘論問:彼提婆達多,世世為佛怨,云何而言是大菩薩?答:若是怨者,云何而得世世相值?如二人行,東西各去,步步轉遠,豈得為伴?又云是賓伽羅菩薩。
商莫迦
此云善。西域記云:舊曰晱摩菩薩,訛。
阿差末
此云無盡意。天台云:知一切法性無盡故,菩薩發心無盡。
般若拘羅
此云智積。淨名疏云:觀於實相,智慧積聚。
跋陀婆羅賒塞迦
下生經云:秦言善教。
那羅延
翻鉤鎖力士,或翻堅固。
阿若憍陳如
亦名俱鄰。法華疏云:阿若,名也。此翻已知,或言無知。無知者,非無所知,乃是知無耳。又翻為解。楞嚴云:我初稱解等,具云解本際。孤山云:以第一解法者也。憍陳如,姓也。此翻火器,婆羅門種。其先事火,從此命族,亦名憍陣那。
頞鞞
亦阿說示,此云馬勝,亦云馬師。亦云阿輸波踰祗,此云馬星。頞(烏葛切)。
跋提
亦云婆提。本行集云:跋提梨迦,此云小賢。文句亦名摩訶男。若五分律,及本行集,則跋提與摩訶男兩別。
十力迦葉
亦名婆敷。
拘利太子
若涅槃疏,則摩訶男與拘利是一。
舍利弗
大論云:有婆羅論義師,名婆陀羅王(云云)。婦生一女,眼似舍利鳥眼,即名此女為舍利(云云)。眾人以其舍利所生,皆共名之為舍利弗。弗,秦言子也。涅槃云:如舍利弗母名舍利,因母立字,故名舍利弗。又翻身子。文句云:此女好形身,身之所生,故言身子。亦云鶖子。母眼明淨,如鶖(七由切)鷺(來故切)眼。
大目犍連
什曰:目連,婆羅門姓也,名拘律陀。拘律陀,樹名。禱樹神得子,因以為名。垂裕記:問:大經云目犍連,即姓也。因姓立名目連,何故名拘律陀耶?答:本自有名,但時人多召其姓,故大經云耳。淨名疏云:文殊問經,翻萊(音羅)茯(蒲北切)根,父母好食,以標子名。真諦三藏云:勿伽羅,此翻胡豆,綠色豆也。上古仙人,好食於此,仍以為姓。正云摩訶沒特伽羅,新翻采菽氏。菽,亦豆也。西域記云:沒特伽羅,舊曰目犍連,訛略也。
摩訶迦葉波
文句:此翻大龜氏。其先代學道,靈龜負仙圖而應,從德命族,故云龜氏。時人多以姓召之。其實有名,名畢缽]羅。父母禱樹神而生子,故名畢缽羅。言大者,若約所表,或因智大、德大、心大,故稱大迦葉。若約事釋者,佛弟子中多名迦葉,如十力三迦葉等。於同姓中,尊者最長,故標大以簡之。迦葉,或翻飲光。文句云:迦葉身光,亦能映物,真諦翻光波,古仙人身光炎涌,能映餘光。
阿那律
或云阿那律陀,此云無滅。昔施食福,人天受樂,於今不滅。淨名疏云:或云阿泥盧豆,或阿(音遏)㝹(乃侯切)樓䭾(唐賀切),如楚夏不同耳。此云如意,或云無貧。過去餓世,曾以稗飯施辟支佛,九十一劫,天人之中,受如意樂,故名如意。爾來無所乏斷,故名無貧。佛之從弟。西域記云:阿泥𢫫(虛骨切)陀,舊曰阿那律者,訛也。
須菩提
淨名疏云:此云善吉,亦云善業,亦云空生。其生之日,家室皆空,父母驚異,請問相師。相師占云:此是吉相。因名善吉。稟性慈善,不與物諍。及其出家,見空得道,兼修慈心,得無諍三昧。是以常能將護物心,故名善業。以生時家宅皆空,因名空生。家宅皆空,即表其長成解空之相。生曰:無諍三昧者,解空無致論處為諍也。西域記云:蘇部底,唐言善現,舊曰須扶提。或云須菩提,譯曰善吉,皆訛。熏聞云:應知善相,不唯空物,亦能感物。故譬喻經云:舍衛國長者名鳩留,產子小字須菩提。有自然福報,食器皆空,所欲皆滿。然則空非斷無,表妙有之不亡也。真諦云:是東方青龍陀佛。又增一阿含云:喜著好衣,行本清淨,所謂天須菩提。是知釋門,有二須菩提。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文句云:富樓那,翻滿願;彌多羅,翻慈;尼,女也。父於滿江禱梵天求子,正值江滿。又夢七寶器,盛滿中寶入母懷。母懷子,父願獲從,諸遂願故言滿願。彌多羅尼,翻慈行,亦云知識。四韋陀有此品,其母誦之,以此為名。或名彌窒(音質)子,翻善知識。支謙譯度無極經:名滿祝子,謂父於滿江禱梵天而得其子。西域記云:布剌拏梅呾麗衍尼弗呾羅,唐言滿慈子。舊訛略云彌多羅尼子。
摩訶迦旃延
什曰:南天竺婆羅門姓,善解契經者。淨名疏云:此翻不定,有云扇繩,有云文飾,未知孰正。或曰:此云離有無破我慢心。
鄔波離
有翻化生,或翻上首,以其持律為眾紀綱,故名。優波釐,或翻近執,以佛為太子時,彼為親近執事之臣。古人云:佛之家人,非也。訛云優波離。
羅睺羅
什曰:阿脩羅食月時,名羅睺羅。秦言覆障,謂障月明也。羅睺羅六年處母胎所覆障故,因以為名。西域記云:羅怙羅,舊曰羅睺羅,又曰羅云,皆訛略也。此云執日。淨名疏曰:有翻宮生。太子出家,太妃在宮,何得有娠?佛共淨飯王於後證是太子之子,親是宮之所生,因名宮生。
阿難
大論:秦言歡喜。佛成道時,斛飯王家,使來白淨飯王言:貴弟生男。王心歡喜,言:今日大吉。語來使言:是男當字為阿難。舉國欣慶。又名慶喜。亦翻無染。雖殘思未盡,隨佛入天人龍宮,見女,心無染著故。玄云:持三藏教。
阿難跋陀
此云喜賢。玄云:持通教。
阿難迦羅
此云喜海。玄云:持圓教。付法藏有三:一、阿難,此云慶喜,傳聲聞藏。二、阿難跋陀,此云喜賢,持緣覺藏。三、阿難迦羅,此云喜海,持菩薩藏。圓覺略疏云:略是一人,隨德名別。
賓頭盧
翻不動,字也。
頗羅墮
姓也。真諦云捷疾,亦云利根,或廣語。本行集,翻重幢。婆羅門凡十八姓,此居其一。或云賓度羅跋羅墮闍。感通傳云:今時有作賓頭盧聖僧像,立房供養,亦是一途。然須別施空座,前置碗缽。至僧食時,令大僧為受。不得以僧家盤盂設之,以凡聖雖殊,俱不觸僧食器。若是俗家,則隨俗所設。恐僧不知,附此編出。
薄拘羅
文句:此翻善容,色貌端正故。準賢愚經:應翻重姓。中阿含:異學又問:汝於八十年起欲想否?答:不應作如是問。我八十年,未曾起欲想,尚未曾起一念貢高,未曾受居士衣,未曾割截衣,未曾倩他衣,未曾針縫衣,未曾受請,未曾從大家乞食,未曾倚壁,未曾視女人面,未曾入尼房,未曾與尼相問訊,乃至道路亦不共語,八十年坐。荊溪云:弘法之徒,觀斯龜鏡。
難陀
文句云:亦云放牛難陀。此翻善歡喜,亦翻欣樂。文句記云:從初慕道為名,歡喜中勝,故云善也。
離婆多
正言頡(賢結切)隸伐多,亦云離越。此翻星宿,或室宿,從星辰乞子。
摩訶拘絺羅
大論云:秦言大膝。摩陀羅次生一子,膝骨麤大,故名拘絺羅。舍利弗舅,與姉舍利,論義不如。俱絺羅思惟念言:非姉力也,必懷智人。寄言母口,未生乃爾,及生長大,當如之何?故出家作梵志,入南天竺,誓不翦爪,讀十八種經。
憍梵缽提
或云憍梵波提、伽梵婆提、笈房缽底。此翻牛呞。法華疏云:昔五百世曾為牛王。牛若食後,常事虛哨,餘報未夷,時人稱為牛呞。楞嚴云:於過去世,輕弄沙門,世世生生有牛呞病。爾雅作齝與呞同。郭璞云:食之已久,復出嚼之。亦翻牛王,又翻牛相。
畢陵伽婆蹉
此云餘習。五百世為婆羅門,餘氣猶高,過恆水叱小婢駐流,非彼實心,蓋習氣也。或名畢藺(呂進切)陀筏蹉。此云餘習,五百生惡性麤言,今得餘習。
孫陀羅難陀
孫陀羅,此云好愛,妻名也。或云孫陀羅利,此云善妙。難陀云歡喜,己號也。簡放牛難陀,故標其妻。
優樓頻螺迦葉
文句翻云木瓜林,近此林居故。孤山云:此云木瓜癃(音隆),胸前有癃,如木瓜故。又云禱此林神而生,故得名也。
伽耶迦葉
孤山云:伽耶,山名。即象頭山也。文句翻城,近此山故,家在王舍城南七由旬。
那提迦葉
那提翻河。西域記云:捺地迦葉波,舊曰那提迦葉,訛也。緝諸迦葉,例無波字,此亦略也。毗婆尸佛時,共樹剎柱,緣是為兄弟。
劫賓那
此云房宿(音秀),父母禱房星感子。舊云金毗羅,此翻威如王。
諾矩羅
此云鼠狼山。
提婆犀那
西域記云:唐言天軍。
憂婆提舍
大論云:憂婆,秦言豕。提舍,星名,即舍利弗父字也。
優波斯那
本行集云:隋云最征上將。
嗢呾囉
西域記云:唐言上。
阿折羅
西域記云:唐言所行。
迦留陀夷
此云黑光,亦云麤黑,顏色黑光故。
優陀夷
此云出現,日出時生故。
優波尼沙陀
清涼疏云:此云近少,謂微塵是色之近少分也,亦翻近對,謂少分相近比對之分。應法師云:論中義言,因果不相似也。以珍寶等,但得三界果報;無漏善法,得佛果也。
周陀
或云周利,此云大路邊生。佛本行經云:其母是長者之女,隨夫他國,久而有孕。垂產思歸,行至中路,即誕其子。如是二度,凡生二子,乃以大小而區別之。大即周陀,小即莎伽陀。
莎伽陀
或云槃陀伽,此云小路邊生。又翻繼道,以其弟生繼於路邊,故名繼道。
波濕縛
西域記云:唐言[脅],由自誓曰:我若不通三藏理、不斷三界欲、得六神通、具八解脫,終不以[脅]而至席。故號[脅]尊者。
須跋陀羅
此翻好賢。西域記云:唐言善賢,舊曰蘇跋陀羅,訛也。鳩尸那城梵志,年一百二十歲。泥洹經云:須跋,聰明多智,誦四毗陀經,一切書論,無不通達,為一切人之所崇敬。聞佛涅槃,方往佛所。聞八聖道,心意開解,遂得初果。從佛出家,又為廣說四諦,即成羅漢。
迦多演尼子
西域記云:迦陀衍那,佛滅度後三百年出。造發智論,舊訛云迦旃延。
末田地
亦名摩田地,亦名摩田提,此云中。阿難化五百仙人,在河中得戒,故曰摩田地。西域記云:達麗羅川中大伽藍側,有刻木慈氏菩薩像,通高百餘尺。末田底迦羅漢,攜引匠人,升睹史多天,親觀妙相,往來三返,爾乃功畢。
優波毱多
或名優波掘多,此云大護。或云笈(其劫切)多。佛滅百年出,得無學果。西域記云:烏波毱多,唐言近護。秣(音末)兔羅國,城東五六里,巖間有石室,高二十餘尺,廣三十餘尺,四寸細籌,填積其內。尊者近護,說法化導,夫妻俱證羅漢果者,乃下一籌,異室別族,雖證不記。
室縷多頻設底俱胝
西域記云:唐言聞二百億。舊譯曰億耳,謬也。長者豪富,晚有繼嗣,時有報者,輒賜金錢二百億,因名其子曰聞二百億。洎乎成立,未曾履地,故其足跖(音隻),毛長尺餘,光潤細軟。又西域記云:富一億財一洛叉,便耳著珠墜,人知富也。或云:耳有珠環,價直一億。
摩訶波闍波提
此云大生主,又云大愛道,亦云憍曇彌。此翻眾主。西域記云:缽邏闍缽底,唐言生主。舊云波闍波提者,訛也。
耶輸陀羅
此云華色,亦云名聞。悉達次妃,天人知識,出家為尼眾之主。
阿濕縛窶沙
或名阿濕矩沙。西域記云:唐言馬鳴。摩訶衍論曰:若剋其本,大光明佛;若論其因,第八地內住位菩薩。西天竺誕生,盧伽為父,瞿那為母,同生利益。過去世中,有一大王,名曰輪陀,有千白鳥,皆悉好聲。若鳥出聲,大王增德;若不出聲,大王損德。如是諸鳥,若見白馬,則其出聲;若不見時,常不出聲。爾時大王,遍求白馬,終日不得。作如是言:若外道眾,此鳥鳴者,都破佛教,獨尊獨信;若佛弟子,此鳥鳴者,都破外道,獨尊獨信。爾時菩薩,用神通力,現千白馬,鳴千白鳥,紹隆正法,令不斷絕。是故世尊,名曰馬鳴。律宗統要鈔,引緣異此,學者須檢。
那伽曷樹那
義翻為猛。此出龍樹勸誡王頌,彩字函。西域記云:那伽閼(音遏)剌那,此云龍猛;舊曰龍樹,訛也。什曰:本傳云:其母樹下生之,因自阿周那。阿周那者,樹名也。以龍成其道,故以龍字,號曰龍樹。輔行云:樹學廣通,天下無敵。欲謗佛經,而自作法,表我無師。龍接入宮,一夏但誦七佛經目,知佛法妙,因而出家。降伏國王,制諸外道。外道現通,化為花池,坐蓮花上,龍樹為象,拔蓮花,撲外道。作三種論:一、大悲方便論,明天文地理,作寶作藥,饒益世間;二、大莊嚴論,明修一切功德法門;三、大無畏論,明第一義。中觀論者,是其一品。大乘入楞伽云:大慧汝應知:善逝涅槃後,未來世當有持於我法者,南天竺國中,大名德比丘,厥號為龍樹,能破有無宗。世間中顯我,無上大乘法,得初歡喜地,往生安樂國。
提婆
此云天。法華疏云:天者天然、自然勝、樂勝、身勝。故論云:清淨光潔,最勝最尊,故名為天。苟非最勝之因,豈生最勝之處?言最勝因者,所謂十善:身三、語四、及意三行。由其三業,防止過非,有順理義,即名十善。以茲十善,運出五道,故此十戒,名曰天乘。若單修習上品十善,乃生欲界:一四天王天,二忉利天。若修十善,坐未到定,乃生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樂天,六他化自在天。由禪定力,故使四天,皆悉居空,不依於地。言未到定者,亦云未至,由其未入根本定故。如止觀云:若端坐攝身,調和氣息,泯然澄靜,身如雲影,虛豁清淨,而猶見有身心之相,是則名為欲界定也。從此已去,忽然不見,欲界定中,身首衣服、床鋪等事,猶如虛空,冋冋(戶頂切)安隱。身是事障,事障未來,障去身空,未來得發,如是名為未到定相,是為欲界六天因果。若修根本四禪,離欲麤散,則生色界。然此色界,依薩婆多,但十六處。俱舍疏云:除大梵天,謂梵輔天中,有高樓閣,名大梵天,一主所居,更無別地。除無想天,謂廣果天中,有高勝處,名無想天,非別有地。若依經部立十七天。故頌釋云:謂大梵王與梵輔等,處雖不別,身形壽量,皆不等故,別立大梵。若上座部,謂無想、廣果,因果別故。立十八天,分為四禪。初禪三天:一梵眾,乃所統之民也;二梵輔,輔弼梵王之臣佐也;三大梵,得中間禪,為世界主。劫初先生,劫盡後沒,威德既勝,褒(博毛切)美稱大。二禪三天:一少光,於二禪中,光最少故;二無量光,光明轉增,無限量故;三光音,口絕言音,光當語故。梵語廅(安合切)天,晉云有光壽,亦云少光天。梵云廅波摩那,此云無量光。梵語阿波會,此云光音。三禪三天:一少淨,意地樂受,離喜貪故,少分清淨;二無量淨,淨勝於前不可量故;三遍淨,梵云首訶既那,樂受最勝,淨周普故。四禪九天:一無雲,下之三禪,皆依雲住,至此四禪,方在空居;二福生,具勝福力,方得往生;三廣果,異生果報,此最勝故,梵云惟于頗羅,而此三天是凡夫住。四無想天,外道所居,謂為涅槃。但是一期心想不行,故名無想。五無煩,無於見思煩惱雜故。六無熱,意樂調柔,離熱惱故。七善見,梵語須䠠(於計切)天,定障漸微,見極明徹。八善現,形色轉勝,善能變現。九色究竟,色法最極,是究竟處。無煩等天,那含所居,呼此五天,名五那含。若厭色籠,修四空定,生四空天,名無色界。一空處,禪門云:此定最初,離三種色,心緣虛空。既與無色相應,故名虛空定。二識處,禪門云:捨空緣識,以識為處。正從所緣處受名。三無所有處,禪門名不用處。修此定時,不用一切內外境界。外境名空,內境名心,捨此二境,因初修時,故言不用處。四非有想、非無想,禪門云:有解云:前觀識處是有想,不用處是無想。今雙除上二想,亦有解言:約凡夫說言非有想,約佛法中說言非無想。合而論之,故言非有想非無想。然此四空,大、小乘教,論其無色,其義碩異。且小乘教,如俱舍云:無色無身,依同分命根轉,令心相續(不相應行有二十四種:一得,二命根,三眾同分。疏釋曰:獲成就者名之為得,第八識種,令色心不斷,名為命根。或種實命假業為命,類相似故,名眾同分)。又世品云:無色界,都無處所,以非色法,無方所故,謂於是處得彼定者,命終即於是處生故。又成實論云:色是無教,不至無色。今謂若云都無處所,華嚴安云:菩薩鼻根,聞無色界宮殿之香,若大眾部,乃云但無麤色,非無細色。故阿含說舍利弗入涅槃時,無色界天,空中淚下,如春細雨。故知無色,非無細色。此是小乘宗計兩殊。若大乘教,如楞嚴經云:是四空天,身心滅盡,定性現前,無業果色也。孤山釋云:非業果色者,顯有定果色也。俱舍纂云:無業果色,非異熟身。如輔行云:曾聞有一比丘,得無色定,定起摸空。人問何求?答:覓我身。旁人語言,身在床上。於此得定,尚不見身。驗知四空,無業果色。而言顯有定果色者,顯揚論:名定自在所生色,謂勝定力故。於一切色,皆得自在,即以定變起五塵境故。論云:變身萬億,共立毛端,空量地界。中陰經云:無色諸天,禮拜世尊。楞嚴亦云無色稽首。仁王經說:無色界天,雨諸香華,香如須彌,華如車輪。然涅槃云:非想等天,若無色者,云何得有去來進止?如是之義,諸佛境界,非聲聞緣覺所知。以聲聞經,說所證空,遂謂極處,悉皆無色。大乘實說,界外尚受法性之色,豈此四天唯空空然!故斥二乘非所知也。淨名疏云:若不了義教,明無色界無色;若了義教,明無色界有色。然大論云:諸天命欲終時,五死相現:一華冠萎,二腋下汗出,三蠅來著身,四見更有天坐已生處,五自不樂本座。諸天見是死相,念惜天樂,見當生惡處,心即憂毒。又俱舍論:明其五衰,有小大異。小五衰者,一衣服嚴具,出非愛聲;二自身光明,忽然昧劣;三於沐浴位,水滴著身;四本性囂(許嬌切)馳,今滯一境;五眼本凝寂,今數瞬(舒閏切)動。此五相現,非定命終,遇勝善緣,猶可轉故。復有五種大衰相現:一衣染塵埃,二華鬘萎悴,三兩液汗出,四臭氣入身,五不樂本座。此五相現,必定當死。又大論明天,通辨四種:一名天,二生天,三淨天,四淨生天。一名天者,如今國王名天子;二生天者,從四天王,至非有想、非無想天;三淨天者,人中生諸聖人;四淨生天者,三界天中生諸聖。又涅槃亦明四天:一者世間天,如諸國王;二者生天,從四天王至非非想;三者淨天,謂四果支佛;四者義天,謂十住菩薩,以見一切法是空義故。如是諸天,名廣義豐,當區別矣!
鳩摩羅邏多
西域記翻童受。
室利邏多
西域記:唐言勝受。起信論疏:明五日論師,以此論主,照北印度。
訶梨跋摩
宋言師子鎧(苦亥切)。佛涅槃後九百年出。中天竺國婆羅門子,初依薩婆多部出家,造成實論。
阿僧伽
西域記:唐言無著,是初地菩薩,天親之兄。佛滅千年,從彌沙塞部出家。三藏傳云:夜升睹史陀天,於慈氏所,受瑜伽師地論、莊嚴大乘論、中邊分別論;晝則下天,為眾說法。
婆藪盤豆
西域記云:伐蘇畔度,唐言世親。舊曰婆藪盤豆,譯曰天親,訛謬。言天親者,菩薩乃是毗紐天親,故云天親。於說一切有部出家受業,本自北印度至於此也。無著命其門人,令往迎候,至此伽藍,遇而會見。無著弟子,止戶牖外。夜分之後,誦十地經,世親聞已,感悟追悔,甚深妙法,昔所未聞。毀謗之愆,源發於舌,舌為罪本,今宜斷除。即執銛(息廉切)刀,將自斷舌。乃見無著住立告曰:夫大乘教者,至真之理也。諸佛所讚,眾聖攸宗。言欲誨汝,爾今自悟,悟其時矣!何善如之?諸佛聖教,斷舌非悔。昔以舌毀大乘,今以舌讚大乘,補過自新,猶為善矣!杜口絕言,其利安在?作是語已,忽復不見。世親承命,遂不斷舌,旦詣無著,諮受大乘。於是研精覃思,製大乘論,凡百餘部,並盛宣行。
佛陀僧訶
西域記云:唐言師子覺,無著弟子,密行莫測,高才有聞。二三賢哲,每相謂曰:凡修行業,願覲慈氏。若先捨壽,得遂宿心,當相報語,以知其至。其師子覺先捨壽命,三年不報。世親菩薩尋亦捨壽,時經六月亦無報命。時諸異學,咸皆譏誚,以為流轉惡趣,遂無靈鑒。其後無著菩薩,於夜初分,方為門人教授定法,燈光忽翳,空中大明。有一天仙乘虛下降,即進階庭,敬禮無著。無著云:爾來何暮?今至何謂?對曰:從此捨壽,往睹史多天,慈氏內眾,蓮華中生。蓮華纔開,慈氏讚言,善來廣慧。旋遶纔周,即來報命。無著曰:師子覺者,今在何處?曰:我纔旋遶時,見師子覺,在外眾中,耽著五欲,無暇相顧。無著曰:慈氏何相?演說何法?曰:慈氏相好,言不能宣;演說妙法,義不異此。然,菩薩妙音,清暢和雅,聞者忘倦。
陳那
西域記云:唐言童授。妙吉祥菩薩,指誨傳授。如慈恩云,因明論者,元唯佛說,文廣義散,備在眾經。故地持論云:菩薩求法,當於何求?當於一切五明處求。求因明者,為破邪論,安立正道。劫初題目,創標真似。爰暨世親,再陳軌式。雖紀綱已列,而幽致未分。故使賓主對揚,猶疑破立之則。有陳那菩薩,是稱命世,賢劫千佛之一也。匿跡巖藪,栖巒等持,觀述作之利害,審文義之繁約。於時巖谷震吼,雲霞變彩。山神捧菩薩足,高數百尺,唱言:佛說因明論道,願請重弘。菩薩乃放神光,照燭機感。時,彼南印土按達羅國王,見放光明,疑入金剛喻定,請證無學果。菩薩曰:入定觀察,將釋深經,心期大覺,非願小果。王言:無學果者,諸聖攸仰,請尊速證。菩薩撫之,欲遂王請。妙吉祥菩薩,因彈指警曰:何捨大心,方興小志?為廣利益者,當轉慈氏所說瑜伽,匡正頹綱,可製因明,重成規矩。陳那敬受指誨,奉以周旋。於是覃思研精,乃作因明正理門論。又輔行云:迦毗羅仙恐身死,往自在天問。天令往頻陀山,取餘甘子,食可延壽。食已,於林中化為石床。大有不逮者,書偈問石。後為陳那菩薩斥之,書偈石裂。
賓伽羅
中論序云:天竺諸國,敢預學者之流,無不玩味斯論,以為喉襟。其染翰申釋者,甚亦不少。今所出者,是天竺梵志,名賓伽羅,秦言青目之所釋也。其人雖信解深法,而辭亦雅中,其間乖僻繁重者,法師皆裁而裨之。
波毗吠伽
西域記:唐言清辯。靜而思曰:非慈氏成佛,誰決我疑?遂於觀音菩薩像前,誦隨心陀羅尼。經涉三年,菩薩現身,謂論師曰:何所志乎?對曰:願留此身,待見慈氏。菩薩曰:人命難保,宜修勝善,生睹史天,乃見慈氏。對曰:志不可奪也。菩薩又云:若其然者,宜往䭾那羯磔國,城南山巖,執金剛神所,志誠誦持執金剛陀羅尼者,當遂此願。論師於是往而誦焉。三載之後,神出問云:伊何所願?論師對曰:願留此身,待見慈氏。神又謂曰:此巖石內,有脩羅宮。如法行請,石壁當開,開即入中,可以見也。神又謂曰:慈氏出世,我當相報矣!論師受命,專精誦持。又經三載,乃咒芥子,以擊石壁,石壁乃開。論師乃與六人,入石壁裏。入已,石壁仍復如故。
達磨波羅
西域記云:唐言護法。神負遠遁,因即出家,清辯論師。外示僧佉之服,內弘龍猛之學。聞護法菩薩,在菩提樹,宣揚法教。乃命門人往問訊曰:仰德虛心,為日久矣!然以宿願未果,遂乖禮謁,菩提樹者,誓不空見。見當有證,稱天人師。護法菩薩謂其使曰:人世如幻,身命若浮,未遑談議。竟不會見。
瞿拏缽類婆
西域記云:唐言德光。作辯真等論,凡百餘部。論主本習大乘,未窮玄奧。因覽毗婆沙論,退業而學小乘,作數十部論。破大乘綱紀,成小乘執著。研精雖久,疑情未除。時有提婆犀那羅漢,往來睹史多天。德光願見慈氏,決疑請益。天軍以神通力,接上天宮。既見慈氏,長揖不禮。天軍謂曰:慈氏菩薩,次紹佛位,何乃自高,敢不致敬!方欲受業,如何不屈?德光對曰:尊者此言,誠為指誨。然我具戒苾(頻必切)蒭(丑朱切)出家弟子。慈氏菩薩,受天福樂,非出家之侶。而欲作禮,恐非所宜。菩薩知其我慢心故,非是法器。往來三返,不得請疑。
達磨俎邏多
西域記云:唐言法救。舊曰達磨多羅,訛也。俎(莊呂切)。
伊濕伐邏
西域記云:唐言自在。
佛地羅
西域記云:唐言覺取。
布剌拏
西域記云:唐言圓滿。
僧伽跋陀羅
西域記云:唐言眾賢。
佛陀䭾娑
西域記云:唐言覺使。
尸羅跋陀羅
西域記云:唐言戒賢。唐奘三藏,親承經論。
瞿那末底
西域記云:唐言德慧。
跋羅縷支
西域記云:唐言賢愛。西印度人,妙極因明,摧大慢婆羅門,生陷地獄。
慎那弗呾羅
西域記云:唐言最勝子。製瑜伽師地釋論。
末笯曷利他
西域記云:唐言如意。即婆沙論師。
般若羯羅
奘傳云:唐言慧生。
達摩畢利
奘傳云:唐言法愛。
達摩羯羅
奘傳云:唐言法性。
阿黎耶䭾娑
奘傳云:唐言聖使。
阿黎斯那
奘傳云:唐言聖軍。
阿黎耶伐摩
奘傳云:唐言聖冑。
秣奴若瞿沙
奘傳云:唐言如意聲。
達摩鬱多羅
此云法尚。佛滅八百年出,造雜毗曇。
譯師
唐太宗焚經臺詩:門徑蕭蕭長綠苔,一回登此一徘徊;青牛謾說函關去,白馬親從印土來;確實是非憑烈燄,要分真偽築高臺;春風也解嫌狼藉,吹盡當年道教灰。唐義淨三藏,題取經詩曰: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安知前者難;路遠碧天唯冷結,砂河遮日力疲殫;後賢如未諳斯旨,往往將經容易看。
迦葉摩騰
中印度人,婆羅門種。幼而敏悟,兼有風姿,博學多聞,特明經律,思力精拔,探賾鉤深,敷文析理,義出神表。嘗游西印度,有一小國,請騰講金光明經。俄而鄰國興師,來將踐境,輒有事礙,兵不能進。彼國兵眾,疑有異術,密遣使覘(敕廉切)。但見君臣安然共聽,其所講經,明地神王護國之法。於是彼國睹斯神驗,請和求法。時,蔡愔等,殷請於騰,騰與愔等俱來見帝,終於洛陽。
竺法蘭
中印度人。少而機悟,淹雅博愛,多通禪思,妙窮毗尼。誦經百餘萬言,學徒千餘。居不求安,常懷弘利,戒軌嚴峻,眾莫能窺。遇愔求請,便有輕舉之志,而國王不聽,密與騰同來。間行後至,共譯四十二章。騰卒,自譯五經。
曇摩迦羅
此云法時,印度人也。幼而才敏,質像傀(公回切)偉,善四韋陀,妙五明論。圖讖運變,靡所不該。自謂在世,無過於己。嘗入僧坊,遇見法勝毗曇,殷勤尋省,莫知旨趣。乃深歎曰:佛法鉤深!因即出家,誦大小乘,游化許洛。事鈔云:自漢明夜夢之始,迦竺傳法已來,迄至曹魏之初,僧徒極盛,未稟歸戒,止以翦落殊俗。設復齋懺,事同祀祠。後有中天竺曇摩迦羅,誦諸部毗尼。以魏嘉平至雒陽,立羯磨受法,中夏戒律始也。準用十僧,大行佛法,改先妄習,出僧祇戒心。又有安息國沙門曇諦,亦善律學,出曇無德羯磨,即大僧受法之初也。
康僧鎧
印度人。廣學群經,義暢幽旨。嘉平四年,於洛陽白馬寺,譯無量壽經。
支謙
月氏國優婆塞也。漢末游洛,該覽經籍,及諸伎藝。善諸國語,細長黑瘦,白眼黃睛。時人語曰:支郎眼中黃,形軀雖細是智囊。武烈皇帝,以其才慧,拜為博士。謙譯經典,深得義旨。
維祇難
此云障礙。印度人。學通三藏,妙善四含,游化為業,武昌譯經。
康僧會
康居國大丞相之長子。世居印度,年未齒學,俱喪二親。至性篤孝,服畢入道。厲行清高,弘雅有量。解通三藏,慧貫五明。辯於樞機,頗屬文翰。以吳初染佛法,大化未全,欲使江左興立圖寺。赤烏四年,仗錫建康,楊都譯經。
竺曇摩羅察
此云法護,月氏國人。甚有識量,天性純懿,操行精苦,篤志好學,萬里尋師。屆茲未久,博覽六經,游心七籍。解三十六種書,詁訓音義,無不備識。日誦萬言,過目咸記。先居燉煌,後處青門。大周目錄云:太康七年,譯正法華。
尸利密多羅
此云吉友,西域太子。以國讓弟,遂為沙門。天姿高朗,風神俊邁,儀貌卓然,出於物表。晉元帝世,來游建康。王公雅重,世號高座法師。譯灌頂等經。
瞿曇僧伽提婆
或名提和,此云眾天,罽賓國人。風采可範,樞機有彰。沈慮四禪,研心三藏。初於苻秦帝國,譯阿毗曇八犍度等。
卑摩羅叉
此云無垢眼,罽賓國人。澄靜有志,履道苦節,世號青目律師。羅什師事,改譯什公十誦。
佛䭾跋陀羅
此云覺賢。大乘三果人,甘露飯王之苗裔。於此與羅什相見,什所有疑,多就咨決。東晉義熙十四年,於謝司空寺,譯華嚴六十卷。堂前池內,有二童子,常從池出,捧香散華。
法顯
姓龔,平陽武陽人。常玩經律舛缺,誓志尋求。以晉安帝隆安三年,歲次己亥,游歷印度。義熙元年,歲次乙巳,汎海而還。楊都譯經。
曇摩耶舍
此云法稱。罽賓國人,少而好學,長而彌篤。神爽高雅,該覽經律,陶思八禪,游心七覺,明悟出群,幽鑒物表。欲苦節求果,天神語云:何不觀方弘化,而獨守小善?於是歷游諸國,譯差摩等經。
鳩摩羅什婆
此云童壽,祖印度人。父以聰敏見稱,龜茲王聞,以女妻之,而生於什。什居胎日,母增辯慧。七歲出家,日誦千偈,義旨亦通。至年九歲,與外道論義,辯挫邪鋒,咸皆愧伏。年十二,有羅漢奇之,謂其母曰:常守護之。若年三十五,不破戒者,當大興佛法,度無數人。又習五明,四韋陀典,陰陽星算,必窮其妙。後轉習大乘,數破外道,近遠諸國,咸謂神異。母生什後,亦即出家,聰拔眾尼,得第三果。什既受具,母謂之曰:方等深教,應大闡秦都,於汝自身無利,如何?什曰:菩薩之行,利物亡軀,大化必行,鑪鑊無恨。從此已後,廣誦大乘,洞其秘奧。西域諸王,請什講說,必長跪座側,命什蹹登。苻堅建元九年,太史奏云:有德星現,外國當有大德智人,入輔中國。堅曰:朕聞西域有羅什,襄陽有道安,將非此耶?後遣將軍呂光等,率兵七萬,西伐龜茲。光與什同來,什在道,數言應變,光盡用之。光據西涼,亦請什留。至姚秦弘始三年,興滅西呂,方入長安。秦主興,厚加禮之,延入西明閣,及逍遙園,別館安置。敕僧䂮(音略)等八百沙門,諮受什旨,興卑萬乘之心,尊三寶之教。於草堂寺,共三千僧,手執舊經,而參定之,莫不精究,洞其深旨。時有僧叡,興甚嘉焉,什所譯經,叡並參正。然什詞喻婉約,出言成章,神情鑒徹,慠岸出群,應機領會,鮮有其匹。且篤性仁厚,汎愛為心,虛己善誘,終日無倦。南山律師,嘗問天人陸玄暢云:什師一代所翻之經,至今若新,受持轉盛,何耶?答云:其人聰明,善解大乘,已下諸人,並皆俊乂,一代之寶也。絕後光前,仰之所不及。故其所譯,以悟達為先,得佛遺寄之意也。又從毗婆尸佛已來譯經。又云:什師位階三賢,文殊指授,令其刪定。
佛䭾耶舍
此云覺明。罽賓國人。操行貞白,戒節堅固,儀止祥淑,視瞻不凡。五明四韋之論、三藏十二之典,特悟深致,流辯無滯。以姚秦弘始年,達於姑臧。什先師之,勸興往邀,興即敕迎,并有贈遺。笑不受曰:明旨既降,便應載馳,檀越待士既厚,脫如羅什見處,未敢聞命。重使敦喻,方至長安。興自出迎,別立新省於逍遙園,四事供養,並皆不受,時至分衛,一食而已。耶舍赤髭,時人號為赤髭毗婆沙。興凡所供給,衣服臥具,滿三間屋,不以關心,興為貨之造寺。
曇摩讖
或曇無讖,此云法豐。中印度人。日誦萬言。初學小乘五明諸論,後遇白頭禪師,教以大乘,十日交諍,方悟大旨。讖明解咒術,所向皆驗,西域號為大神咒師。以北涼沮渠玄始元年,至姑臧。齎涅槃經前分十卷,并菩薩戒。止於傳舍。慮失經本,枕之而臥。夜有神人,牽讖墮地,讖謂為盜。如是三夕,乃聞空中聲曰:此是如來解脫之藏,何為枕之!讖聞漸寤,乃安高處。盜者夜捉,提舉不能。明旦讖持,不以為重。盜謂聖人,悉來拜謝。遜聞讖名,厚遇請譯。
佛䭾斯那
此翻覺軍。天才聰朗,誦半億偈經,明了禪法。西方諸國,號為人中師子。口誦梵本,北涼譯經。
浮陀跋摩
此云覺鎧。西域人。志操明直,聰悟出群。雖復遍集三藏,偏善毗婆沙論。常誦此部,用為心要。
智猛
雍州人,稟性端厲,明行清白。少襲法服,修業專誠,志度宏邈。情深佛法,西尋靈跡。北涼永和年中,西還翻譯。
曇摩密多
此云法秀。罽賓國人。生而連眉,沈邃慧鑒。常有善神,潛形密護。每之國境,神夢告王,去亦如之。宋文元嘉,建業翻譯。
畺梁耶舍
此云時稱。西域人。性剛直,寡嗜欲,深善三藏,多所諳知,尤工禪思。宋文元嘉元年,鐘山翻譯,僧含筆受。
伊葉波羅
此云自在。西域人。善通三藏,解貫四含。宋文元嘉,彭城翻譯。
智嚴
涼州人。道化所被,幽顯咸伏。未出家前,曾犯五戒。後受僧具,疑不得戒。遂泛海至印度,咨問羅漢,亦不能決。為詢彌勒,慈氏答云得戒。嚴甚喜焉。得經梵本。宋文元嘉,楊都翻譯。
求那跋摩
宋云功德鎧,罽賓王之少子。洞明九部,博曉四含,深達律品,妙入禪要,誦經百餘萬言。罽賓王薨,眾請紹位,恐為戒障,遂林栖谷飲,孤行山野,遁跡人世。形儀感物,見者發心。宋文元嘉,達於建業,帝曰:弟子常欲齋戒不殺,迫以身徇於物,不獲從志,法師何以教之?對曰:夫道在心,不在事;法由己,非由人。且帝王與匹夫,所修各異。匹夫身賤名劣,言令不威;若不剋己苦躬,將何為用?帝王以四海為家,兆民為子,出一嘉言,士女咸悅;布一善政,人神以和。固當刑不夭命,役無勞力;則使風雨適時,寒暖應節,百穀滋繁,桑麻鬱茂。如此持齋,齋亦大矣!如此不殺,德亦眾矣!寧在缺半日之餐,全一禽之命,然後方為弘濟耶!帝大悅曰:法師所言,真謂開悟人心,明達物理,談盡於人天之際矣。事鈔云:宋元嘉七年,至楊州,譯善戒等經。為比丘尼受具初緣。又後有師子國尼八人來至,云:宋地未經有尼,何得二眾受戒?摩云:尼不作本法者,得戒得罪,尋佛制意,法出大僧。但使僧法成就,自然得戒。所以先令作本法者,正欲生其信心,為受戒方便耳。至於得戒,在大僧羯磨時生也,諸尼苦求更受。答曰:善哉,夫戒、定、慧品,從微至著。若欲增明,甚相隨喜。且令西尼學語,更往中國請尼,令足十數。至元嘉十年,有僧伽跋摩者,此云眾鎧,解律雜心。自涉流沙,至楊州。初求那許尼重受,未備而終。俄而師子國尼,鐵索羅等三人至京,足前十數,便請眾鎧為師於壇上,為尼重受。
寶雲
證第二果。西涼州人。自少出家,精勤碩學,志韻剛潔,不偶世群。求法懇惻,忘身徇道。以晉隆安年初,西尋靈跡,經羅剎之野,聞天鼓之音,禮釋迦影跡,受羅漢之語。歷遊西方,善梵書語。印度字音、訓釋詞句,悉皆備解。後來長安,復至江左。
求那跋陀羅
此云功德賢。中印度人。幼學五明、四韋陀論。志性明敏,度量該博。後遇雜心,莫測涯際,方悟佛法崇深。投簪落彩,專精志業,博通三藏。慈和恭恪,事師盡禮,捨小學大,深悟幽旨。宋文敕住祇洹。荊州剌史南譙王劉義宣,嘗請講華嚴經。跋陀自愧未善宋言,旦夕禮懺,求觀世音。忽夢有人,白服持劍,擎一人頭來,謂陀曰:何故憂耶?陀以意對。答曰:不須多憂!即便以劍易於陀首,更安新頭。問曰:得無痛耶?答曰:不痛。既寤,心神喜悅,於是就講,辯注若流。後還楊都,屬帝宴會,王公畢集。帝欲試其機辯,并解人意不?帝見其白首,而謂曰:師今日不負遠來之意,自外知何,唯有一在?賢即答言:慕化遠來,天子恩遇,垂三十載,今年七十一,唯一死在。帝大悅。
曇無竭
此云法勇,亦云法上。姓李,黃龍人。幼為沙彌,勤修苦行,持戒誦經,為師所重。嘗聞法顯,躬踐佛國,慨然有忘身之誓。以武帝永初年,招集同志僧猛等二十五人,共遊西域二十餘年。自餘並死,唯竭獨還。於罽賓得梵經本,楊都翻譯。
功德直
西域人。道契既廣,善誘日新。宋大明年,到荊州,為釋玄暢翻譯,暢刊正文義,詞旨婉密。舒手出香,掌中流水,莫之測也。
達摩摩提
此云法意,西域人。悟物情深,隨方啟喻。齊武永明,譯提婆達多品。
求那毗地
此云德進。中印度人。誦大小乘二十萬言,陰陽圖讖,莫不窮究。執錫戒塗,威儀端肅,齊武永明翻譯。
曇摩流支
此云法希,亦曰法樂。南印度人。偏以律藏傳名,弘道為務,感物而動,遊魏洛陽。
菩提流支
此名覺希。北印度人。遍通三藏,妙入總持,志在弘法,廣流視聽。魏宣武帝,洛陽翻譯。
勒那摩提
或云婆提。此言寶意。中印度人。誦一億偈,博贍之富,理事兼通,光明禪法。魏宣武帝,請講華嚴,詞義開悟。忽於高座,見大官執笏云:天帝請師講華嚴。意曰:今法席未終,經訖從命;然法不獨資,都講香火維那梵唄,請亦定之。使如其言。講將了,見前使來迎。果與都講等五人,俱於座終,道俗咸睹。
曼陀羅
此云適意,又云白華。
波羅末陀
秦言第一義。大品云:波字門,一切法第一義故。楞伽云:謂第一義聖樂,言說所入是第一義,非言說是第一義。第一義者,聖智自覺所得,非言說妄想覺境界。是故言說妄想,不顯示第一義。言說者,生滅動搖,展轉因緣起。若展轉因緣起者,彼不顯示第一義。又云:如為愚夫,以指指物,愚夫觀指,不得實義。如是愚夫,隨言說指,攝受計著,至竟不捨,終不能得離言說指第一實義。大集經云:甚深之理不可說,第一義諦無聲字。華嚴唱波字門,名普照法界。疏云:諸法皆等,即普照法界。
闍那崛多
此言志德。北印度人,剎帝利種。少懷達量,長垂清範,遊涉行化,來達茲境。周武帝世,譯普門重頌。
達摩笈多
隋言法密,南賢豆國人。開皇十年,來屆瓜州。文帝延入京寺,義理允正,稱經微旨。然而慈恕立身,恭和成性;心非道外,行在說前;戒地夷而靜,定水幽而潔。經洞字原,論探聲意;容儀祥正,懃節高猛。誦響繼昏晨,法言通內外。好端居而簡務,貴寡欲而息求,無倦誨人,有踰利己。至煬帝定鼎東都,置翻譯館。
波羅頗迦羅
唐言作明知識,或云波頗,此云智光。中印度人,剎帝利種。識度通敏,器宇沖邃,博窮內外,研精大小。誓傳法化,不憚艱危,遠涉䓤河,貞觀屆此。
玄奘
河南洛陽人,俗姓陳氏,潁川陳仲弓之後。鳩車之齡落䰂,竹馬之齒通玄。牆仞干霄,風神朗月,京洛名德,咸用器之。戒具云畢,偏肆毗尼,儀止祥淑,妙式群範。閱筌蹄乎九丘,探幽旨於八藏。常慨教缺傳匠,理翳譯人,遂使如意之寶不全,雪山之偈猶半。於是杖錫裹足履險若夷,既戾梵境,籌諮無倦。五明四含之典、三藏十二之筌、七例八轉之音、三聲六釋之句,皆盡其微,畢究其妙。法師討論,一十七周,遊覽百有餘國。貞觀十九年,迴靶(布訝切)上京,敕弘福寺翻譯。已上多出靜邁法師譯經圖紀。
伽梵達摩
智昇續譯經圖紀云:唐云尊法。西印度人,譯大悲經。
阿地瞿多
唐言無極高,中印度人。學窮滿字,行潔圓珠,精練五明,妙通三藏。天皇永徽,長安翻譯。
那提
唐言福生。具依梵言,則云布如焉伐耶,此但訛略,而云那提也。本中印度人。慈恩翻譯。
地婆訶羅
唐言日照,中印度人。洞明八藏,博曉四含。戒行清高,學業優贍,尤工咒術,兼洞五明。志在利生,來譯弘福。
佛陀多羅
唐云覺救。罽賓人也。於白馬寺譯圓覺經。
佛陀波利
唐云覺護,罽賓國人。忘身徇道,遍觀靈跡。聞文殊在清涼山,遠涉流沙,躬來禮謁。天皇儀鳳元年,杖錫五臺,虔禮聖容。倏見一翁,從山出來,作婆羅門語,謂波利曰:師何所求?波利答曰:聞文殊隱山,求欲瞻禮。翁曰:師將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來不?此土眾生,多造諸罪。佛頂咒除罪祕方,若不將經,徒來無益。縱見文殊,何必能識?可還西國,取經傳此,弟子當示文殊所在。波利便禮,舉頭不見老人。遂返本國,取得經來,狀奏天皇。遂令杜行顗,及日照三藏,於內共譯,經留在內。波利泣奏:志在利人,請布流行。帝愍專志,遂留所譯之經,還其梵本。波利將向西明,與僧順貞,共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所願已畢,持經梵本,入於五臺,於今不出。
實叉難陀
唐言學喜。于闐國人。智度弘曠,利物為心。善大小乘,兼異學論。天后明揚佛日,敬重大乘,以華嚴舊經處會未備,遠聞于闐有斯梵本,發使迎請。實叉與經同來,赴洛重譯。
義淨
齊州人,俗姓張,字文明。髫齓之年,辭榮落䰂,遍詢名匠,廣探群籍。內外通曉,今古遍知。年有十五,志遊西域。遍師名匠,學大小乘,所為事周,還歸故里。凡所遊歷,三十餘國。往來問道,出二十年。天后證聖,河洛翻譯。
達摩流支
唐言法希,天后改為菩提流志,唐云覺愛。南印度人,婆羅門種,姓迦葉氏。聰叡絕倫,風神爽異。生年十二,外道出家,年登耳順,自謂孤行,撩僧論議,䞈(居委切)以身事。時有耶舍瞿沙,知其根熟,遂與交論。未越機關,詞理俱屈,始知佛日高明,匪螢燈並照,法海深廣,豈涓渧等潤。投身敬事,專學佛乘。未越五年,通達三藏。天皇遠聞雅譽,遣使往邀,未及使還,白雲遽駕,暨天后御極,赴京翻譯。至和帝龍興,譯寶積經。此經玄奘昔翻數行,乃歎:此土群生,未有緣矣,余氣力衰竭。因而遂輟。和帝命志續奘餘功,遂譯於世。
般剌蜜帝
唐云極量。中印度人。懷道觀方,隨緣濟度,展轉遊化,達我支那。乃於廣州制旨道場,譯首楞嚴。自漢至唐,翻譯儒釋,總有二百九十二人,今略編集。現行經人,苟欲具知,當披新舊譯經圖紀。
釋迦彌多羅
此云能支。師子國長壽沙門,三果聖人,唐高宗敬重。
彌伽釋迦
說題云:迦釋,稍訛。正云鑠佉,此曰雲峰。璿云:此云能降伏。
室灑
舊翻弟子,新云所教。南山曰:學在我後名弟,解從師生名子。天台云:師有匠成之能,學者具資稟之德,資則捨父從師,敬師如父。師之謙讓,處資如弟。故夫子云:回也處余如父,余也處回如弟。律云:和尚於弟子,當生兒想;弟子於和尚,當生父想。司馬彪曰:徒弟子,謂門徒弟子。老子云: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也。南山云:佛法增益廣大,實由師資相攝,互相敦遇,財法兩濟,日益業深,行久德固,皆賴此矣。比真教陵遲,慧風掩扇,俗懷侮慢,道出非法;並由師無率誘之心,資缺奉行之志,二彼相捨,妄流鄙境,欲令道光,焉可得乎!
比丘
大論云:比丘名乞士,清淨活命故。復次,比名破,丘名煩惱,能破煩惱故。復次,比名怖,丘名能,能怖魔王及魔人民。淨名疏云:或言有翻,或言無翻。言有翻者,翻云除饉。眾生薄福,在因無法自資,得報多所饉乏。出家戒行,是良福田,能生物善,除因果之饉乏也。言無翻者,名含三義。智論云:一破惡、二怖魔、三乞士。一、破惡者,如初得戒,即言比丘。以三羯磨,發善律儀,破惡律儀,故言破惡。若通就行解,戒防形非,定除心亂,慧悟想虛,能破見思之惡,故名破惡。二、怖魔者,既能破惡,魔羅念言:此人非但出我界域,或有傳燈,化我眷屬,空我宮殿。故生驚怖。通而言之,三魔亦怖。三、名乞士者,乞是乞求之名,士是清雅之稱。出家之人,內修清雅之德,必須遠離四邪,淨命自居,福利眾生,破憍慢心,謙下自卑,告求資身,以成清雅之德,故名乞士。又云:此具三義:一殺賊,從破惡以得名;二不生,從怖魔而受稱;三應供,因乞士以成德。涅槃說四種比丘:一者畢竟道(無學);二者示道(初二三果);三者受道(通內外凡);四者汙道,犯四重者。善見論云:善來得戒,三衣及瓦缽,貫著左肩上。缽色如青鬱缽羅華,袈裟鮮明如赤蓮華,針線斧子漉囊備具。
比丘尼
善見云:尼者,女也。文句云:通稱女為尼。智論云:尼得無量律儀故,應次比丘。佛以儀法不便,故在沙門後。比丘尼,稱阿姨師姨者,通慧指歸云:阿平聲,即無遏音,蓋阿音轉為遏也。有人云:以愛道尼,是佛姨故,傚喚阿姨。今詳梵云阿梨夷,此云尊者,或翻聖者。今言阿姨,略也。僧祇云:阿梨耶僧聽是也。事鈔尼眾篇云:善見佛初不度女人出家,為滅正法五百年;後為說八敬,聽出家,依教行故,還得千年。今時不行,隨處法滅。會正記云:佛成道後十四年,姨母求出家,佛不許度。阿難為陳三請,佛令慶喜傳八敬向說:若能行者,聽汝出家。彼云頂戴持。言八敬者:一者、百歲比丘尼,見初受戒比丘,當起迎送,禮拜問訊,請令坐;二者、比丘尼不得罵謗比丘;三者、不得舉比丘罪,說其過失,比丘得說尼過;四者、式叉摩那,已學於戒,應從眾僧,求受大戒;五者、尼犯僧殘,應半月在二部僧中,行摩那埵;六者、尼半月內,當於僧中求教授人;七者、不應在無比丘處夏安居;八者、夏訖,當詣僧中求自恣人。如此八法,應尊重恭敬讚歎,盡形不應違。今述頌曰:禮不罵謗不舉過,從僧受戒行摩那,半月僧中求教授,安居近僧請自恣。
式叉摩那
此云學法女。四分:十八童女,應二歲學戒。又云:小年曾嫁,年十歲者,與六法,十誦中六法練心也。能持六法,方與受具。二年者,練身也,可知有胎無胎。事鈔云:式叉尼具學三法:一學根本,謂四重是;二學六法,即羯磨所謂染心相觸、盜人四錢、斷畜生命、小妄語、非時食、飲酒也;三學行法,謂一切大尼戒行,並須學之。若學法中犯者,更與二年羯磨。僧祇云:在大尼下,沙彌尼上坐。今述頌曰:染心相觸盜四錢,斷畜生命小妄語,戒非時食及飲酒,是名式叉學六法。
沙彌
南山沙彌別行篇云:此翻息慈,謂息世染之情,以慈濟群生也。又云:初入佛法,多存俗情,故須息惡行慈也。音義云:沙彌二字,古訛略也。唐三藏云:室利摩拏路迦,此翻勤策男。寄歸傳云:授十戒已,名室羅末尼,譯為求寂。最下七歲,至年十三者,皆名驅烏沙彌。若年十四至十九,名應法沙彌。若年二十已上,皆號名字沙彌。
沙彌尼
奘三藏云:室利摩拏理迦,此云勤策女。
優婆塞
肇曰:義名信士男、信士女。淨名疏云:此云清淨士、清淨女。亦云善宿男、善宿女。雖在居家,持五戒,男女不同宿,故云善宿。此未可定用。荊溪云:依餘經文,但云近佛,得善宿名。不可定云男女不同宿也。涅槃疏云:一日一夜受八戒者,名為善宿優婆塞。西域記云:鄔波索迦,唐言近事男。舊曰伊蒲塞,又曰優婆塞,皆訛也。鄔波斯迦,唐言近事女。舊優婆斯,又曰優婆夷,皆訛也。言近事者,親近承事諸佛法故。後漢書名伊蒲塞,注云即優婆塞也。中華翻為近住,言受戒行,堪近僧住也。或名檀那者,要覽曰:梵語陀那缽底,唐言施主,今稱檀那,訛陀為檀,去缽底留那也。思大乘論云:能破慳吝嫉妒,及貧窮下賤苦,故稱陀。後得大富,及能引福德資糧,故稱那。又稱檀越者,檀,即施也。此人行施,越貧窮海。
優婆夷
見「優婆塞」。
僧伽
梁云小師子,又云狻猊。爾雅曰:狻猊如虦(在奸切)貓,食虎豹。註云:即師子。出西域。大論問:何以名師子座?答:是號名師子,非實師子。佛為人中師子,佛所坐處,若床若地,皆名師子座。
沙門
或云桑門,或名沙迦懣(門字上聲)曩,皆訛。正言室摩那拏,或舍羅磨拏。此言功勞,言修道有多勞也。什師云:佛法及外道,凡出家者,皆名沙門。肇云:出家之都名也。秦言義訓勤行,勤行取涅槃。阿含經云:捨離恩愛,出家修道,攝御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無所傷害;遇樂不欣,逢苦不戚,能忍如地,故號沙門。後漢書郊祀志云:沙門,漢言息心,削髮去家,絕情洗欲,而歸於無為也。瑞應云:息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或云具名沙門那,此云乏道。以為良福田故,能斷眾生饉乏;以修八正道故,能斷一切邪道。故迦葉品云:沙門那者,即八正道;沙門果者,從道畢竟永斷一切貪瞋癡等(云云)。世言沙門名乏,那者名道。如是道者,斷一切乏,斷一切邪道,以是義故,名八正道,為沙門那。從是道中獲得果故,名沙門果。或以沙門翻勤息。垂裕記云:謂勤行眾善,止息諸惡。息界內惡者,藏通沙門;次第息界內外惡者,別教沙門;一心遍息內外諸惡者,圓融沙門。瑜伽論云:有四沙門:一勝道沙門,即佛等;二說道沙門,謂說正法者;三活道沙門,謂修諸善品者;四汙道沙門,謂諸邪行者。
苾蒭
古師云含五義:一體性柔軟,喻出家人,能折伏身語麤獷故。二引蔓旁布,喻出家人,傳法度人,連延不絕故。三馨香遠聞,喻出家人,戒德芬馥,為眾所聞。四能療疼痛,喻出家人,能斷煩惱毒害故。五不背日光,喻出家人,常向佛日故。智論云:出家多修智慧,智慧是解脫因緣。俗人多修福德,福德是樂因緣。僧祇云:供養舍利,造塔寺,非我等事。彼國王居士,樂福之人,自當供養。比丘事者,所謂結集三藏,勿令佛法速滅。
和尚
或和闍羯磨。疏云:自古翻譯,多雜蕃胡,胡傳天語,不得聲實,故有訛僻。傳云:和尚,梵本正名鄔波遮迦。傳至于闐,翻為和尚,傳到此土,什師翻名力生。舍利弗問經云:夫出家者,捨其父母生死之家,入法門中,受微妙法。蓋師之力,生長法身,出功德財,養智慧命,功莫大焉。又和尚亦翻近誦,以弟子年少,不離於師,常逐常近,受經而誦。善見云:和尚外國語,漢言知有罪知無罪也。明了論本云:優波陀訶,翻為依學,依此人學戒定慧故,即和尚也。義淨云:鄔波陀耶,此云親教師,由能教離出世業故。故和尚有二種:一依教,即受業也;二依止,即稟學也。毗奈耶云:弟子門人,纔見師時,即須起立;若見親教,即捨依止。
闍梨
或阿祇利。寄歸傳云:梵語阿遮梨耶。唐言軌範,今稱闍梨,訛略。菩提資糧論云:阿遮梨夜,隋言正行。南山鈔云:能糾正弟子行故。四分律明五種阿闍梨:一出家阿闍梨,所依得出家者;二受戒阿闍梨,受戒作羯磨者;三教授阿闍梨,教授威儀者;四受經阿闍梨,所從受經若說義,乃至四句偈;五依止阿闍梨,乃至依住一宿者。和尚及依止,多已十夏者為之,上四師皆多已五夏者為之。
頭陀
新云杜多,此云抖擻,亦云修治,亦云洮汏。垂裕記云:抖擻煩惱故也。善住意天子經云:頭陀者,抖擻貪欲瞋恚愚癡。三界內外六入,若不取不捨,不修不著,我說彼人,名為杜多。今訛稱頭陀,大品云:須菩提,說法者,受十二頭陀:一作阿蘭若,二常乞食,三納衣,四一坐食,五節量食,六中後不飲漿,七塚間住,八樹下,九露地住,十常坐不臥,十一次第乞食,十二但三衣。大論六十七云:十二頭陀,不名為戒。能行則戒莊嚴,不能行不犯戒。然論但依經次第廣釋,不分部位,諸文引用多誤,故此點出。南山律鈔:位分為四。衣二:一納衣,二但三衣。食四:一乞食,二不作餘食法,三一坐,四一揣(徒端切。揣者,雜也。一和雜者,不以種種盛貯,名一揣食)。處五:一蘭若,二塚間,三樹下,四露坐,五隨坐。威儀一,常坐。此無次第乞食,處加隨坐。通源記引南山云:季世佛法,崇尚官榮,僥倖之夫,妄生朋翼。庶因斯語,自省厥躬。至若謂利養如毛繩,視朱門為蓬戶。尚思曳尾,猶被興嘲,況乎以咳唾為恩,眄睞成餙,潛通惠好,強事趨馳。縱假寵於一時,終受嗤於群口,榮不補辱,夫何誤哉?
婆檀陀
大論:秦言大德。毗奈耶律云:佛言:從今日後,小下苾蒭,於長宿處,應喚大德。
體毗履
此云老宿。他毗利,此云宿德。
悉替那
此云上座。五分律:佛言:上更無人,名上座。道宣敕為西明寺上座,列寺主維那之上。毗尼母云:從無夏至九夏,是下座;自十夏至十九夏,是中座;自二十夏至四十夏,是上座。五十夏已上,一切沙門之所尊敬,名耆宿。毗婆沙論云:有三上座,一生年上座,即尊長者具舊戒,名真生故;二世俗上座,即知法富貴、大財大位、大族大力、大眷屬。雖年二十,皆應和合,推為上座;三法性上座,即阿羅漢。律云:瓶沙王稱佛弟子為上人。大品經:佛言:若菩薩一心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散亂,是名上人。瑜伽論云:無自利利他行者,名下士;有自利無利他,名中士;有二利,名上士。
摩摩帝
或云毗呵羅莎弭(名婢切)。此云寺主。僧史略云:詳其寺主,起乎東漢白馬寺也。寺既爰處,人必主之。於時雖無寺主之名,而有知事之者。東晉以來,此職方盛,故梁武造光宅寺,召法雲為寺主,創立僧制。
維那
南山云:聲論翻為次第,謂知僧事之次第。寄歸傳云:華梵兼舉也。維是綱維,華言也。那是梵語,刪去羯磨陀三字也。僧史略云:梵語羯磨陀那,譯為事知,亦云悅眾。謂知其事,悅其眾也。稽其佛世,飲光統眾於靈鷲,身子涖事於竹林。音義指歸云:僧如網,假有德之人為綱繩也。隋智琳潤州剌史李海游,命琳為斷事綱維,邇後寺立三綱:上座、維那、典座也。
釋曷攞
寄歸傳云:唐言小師。毗奈耶云:難陀比丘,呼十夏比丘為小師。如僧叡謂僧導云:君當為萬人法主,豈可對揚小師乎?
阿夷恬
此云新學,亦云新發意。
提和越
漢言天地。易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繫詞云: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其地理。白虎通曰:天之為言鎮也,居高理下,為人鎮也。地者,易也,言生萬物懷任,交易變化也。
提多羅咤
大論云:秦言治國,主乾闥婆,及毗舍闍。光明疏云:上升之元首,下界之初天,居半須彌東黃金埵,王名提頭賴吒。此云持國,又翻安民。
毗流離
大論云:秦言增長,主弓槃茶,及薜荔多。光明疏云:南瑠璃埵,王名毗留勒叉。亦翻免離。
毗流波叉
大論云:秦言雜語,主諸龍,及富樓多那。光明疏云:西白銀埵,王名毗留博叉。又翻非好報,又翻惡眼,亦翻廣目。
鞞沙門
大論云:秦言多聞,主夜叉,及羅剎。光明疏云:北水精埵,王名毗沙門。索隱云:福德之名聞四方故,亦翻普聞。佛令掌擎古佛舍利塔。僧史略云:唐天寶元年,西蕃五國來寇安西。二月十一日,奏請兵解援,發師萬里,累月方到。近臣奏,且詔不空三藏,入內持念。玄宗秉香鑪,不空誦仁王護國陀羅尼,方二七遍,帝忽見神人五百員,帶甲荷戈在殿前。帝問不空,對曰:此毗沙門天王第二子獨健,副陛下心,往救安西。其年四月奏:二月十一日巳時,後城東北三十里,雲霧冥晦中,有神可長丈餘,皆被金甲。至酉時鼓角大鳴,地動山搖,經二日,蕃寇奔潰。斯須,城樓上有光明天王現形,謹圖樣隨表進呈。因敕諸道州府,於西北隅居,置天王形像。此四天王,居須彌腹。故俱舍云:妙高層有四,相去各十千。傍出十六千,八四二千量,堅首及持鬘。常憍大王眾,如次居四級,亦住餘七山。此四名曰四王。八部,或標二十八部者,一云,一方有四部,六方則成二十四部,四維各一,合為二十八部。一云,一方有五部,謂地、水、火、風、空,四方成二十部,并四王所領八部,為二十八部。感通傳天人費氏云:一王之下,有八將軍,四王三十二將,周四天下,往還護助諸出家人。四天下中,北天一洲,少有佛法,餘三天下,佛法大弘。然出家人,多犯禁戒,少有如法。東西天下,少有黠慧,煩惱難化。南方一洲,雖多犯罪,化令從善,心易調伏。佛臨涅槃,親受付囑,並令守護,不使魔撓。若不守護,如是破戒,誰有行我之法教者!故佛垂誡,不敢不行。雖見毀禁,愍而護之。見行一善,萬過不咎,事等忘瑕,不存往失。韋將軍,三十二將之中,最存弘護,多有魔子魔女,輕弄比丘,道力微者,並為惑亂。將軍恓惶奔赴,應機除翦。故有事至,須往四王所。時王見皆起,為韋將軍修童真行,護正法故。
迦留波陀天
此言象跡,自有十處。
質多羅
此翻雜地。
摩偷
又云𡨧唎,翻酒。大論:酒有三種:一者穀酒;二者果酒,蒲萄阿梨咤樹果,如是等種種,名為果酒;三者藥酒,種種藥草,合和米麴、甘蔗汁中,能變成酒。同跡畜乳酒,一切乳熱者,可中作酒。漢書:酒者,天之美祿。所以頤養天下,享祀祈福,扶衰養疾。陶侃(空汗切)嘗曰:少時有酒失,亡親見約,故不敢多飲。或云醞者,釀也。蒼頡篇云:酒母也。或云醪(力刀切)。蒼頡篇謂有滓酒。大莊嚴論云:佛說身、口、意,三業之惡行,唯酒為根本,復墮惡行中。
忉利
應法師云:梵音訛略,正言多羅夜登陵舍。此云三十三。俱舍頌云:妙高頂八萬,三十三天居。四角有四峰,金剛手所住,中宮名善現,周萬踰繕那。高一半金城,中有殊勝殿,周千踰繕那。
釋提桓因
大論云:釋迦,秦言能;提婆,秦言天;因提,秦言主。合而言之,云釋提婆那民。或云釋迦提婆因陀羅,今略云帝釋,蓋華梵雙舉也。雜阿含云:有一比丘問佛:何故名釋提桓因?答:本為人時,行於頓施,堪能作主,故名釋提桓因。瓔珞經云:汝今天帝釋,功德眾行至,千佛兄弟過,無復賢劫名。中間永曠絕,二十四中劫,後乃有佛出,剎土名普忍。彼佛壽七劫,遺法亦七劫,其法已沒盡,曠絕經五劫。汝於彼剎土,當紹如來位,號名無著尊。淨名疏云:若此間帝釋,是昔迦葉佛滅,有一女人,發心修塔,復有三十二人,發心助修。修塔功德,為忉利天主,其助修者而作輔臣。君臣合之,名三十三天。
須夜摩
此云善時分,又翻妙善。新云須燄摩。此云時分,時時唱快樂故。或云受五欲境,知時分故。
兜率陀
此云妙足。新云睹史陀,此云知足。西域記云:睹史多,舊曰兜率陀。兜術陀,訛也。於五欲知止足故。佛地論:名憙足,謂後身菩薩,於中教化,多修憙足故。
須涅密陀
或尼摩羅。大論云:秦言化自樂,自化五塵,而自娛樂,故言化自樂。楞嚴名樂變化天。
婆舍跋提
或波羅尼密。大論云:秦言他化自在。此天奪他所化,而自娛樂,故言他化自在。亦名化應聲天。別行疏云:是欲界頂天,假他所作,以成己樂。即魔王也。
大梵
經音義,梵迦夷,此言淨身。初禪梵天,淨名疏云:梵是西音,此云離欲,或云淨行。法華疏云:除下地繫,上升色界,故名離欲,亦稱高淨。淨名疏云:梵王是娑婆世界主,住初禪中間,即中間禪也,在初禪二禪兩楹之中。毗曇云:二禪已上,無言語法故,不立王法。瓔珞:禪禪皆有梵王,今謂但加修無量心,報勝為王,無統御也。初禪有覺觀言語,則有主領,故作世主。次第禪門云,佛於仁王經說十八梵,亦應有民主之異。又云:四禪中有大靜王,而佛於三藏中,但說初禪有大梵天王者,以初禪內有覺觀心,則有語言法,主領下地眾生為便。證真云:劫初成時,梵王先生,獨住一劫,未有梵侶。後起念云:願諸有情,來生此處。作是念已,梵子即生。外道不測,便執梵王是常,梵子無常。
梵富樓
此云前益天。在梵前行,恆思梵天利益。亦名梵輔。
首陀婆
大論云:秦言淨居天,通五淨居。
阿迦尼吒
正名阿迦抳(女几切)瑟搋(敕佳切),或云阿迦尼沙。此云質礙究竟,即色究竟天。
摩醯首羅
大論:此云大自在,正名摩訶莫醯伊濕伐羅,八臂三眼騎白牛。普門疏云:樓炭稱為阿迦尼吒,華嚴稱為色究竟。或有人以為第六天,而諸經論多稱大自在,是色界頂。釋論云:過淨居天,有十住菩薩,號大自在,大千界主。十住經云:大自在天光明,勝一切眾生。涅槃獻供,大自在天最勝,故非第六天也。灌頂云:字威靈帝。
摩利支
此云陽炎,在日前行。
散脂脩摩
此翻云密,謂名行理智,四皆密故。天台釋天大將軍,乃云金光明以散脂為大將。大經云:八臂健提,天中力士。大論又稱鳩摩羅伽。此云童子,騎孔雀、擎雞、持鐸、捉赤旛。復有韋紐,此云遍聞,四臂、捉貝、持輪、持金翅鳥,皆是諸天大將。未知此大將軍,定是何等。光明疏云:二十八部,巡游世間,賞善罰惡,皆為散脂所管。
跋闍羅波膩
梁云金剛。應法師云:跋闍羅,此云金剛。波膩,此云手。謂手執金剛杵以立名。正法念云:昔有國王夫人生千子,欲試當來成佛之次第,故俱留孫探得第一籌,釋迦當第四籌,乃至樓至當千籌。第二夫人生二子,一願為梵王,請千兄轉法輪。次願為密跡金剛神(應法師云:梵語散那,譯云密主,知佛三密功德故也。梵本都無跡義,以示跡為神,譯者義立,故云密跡。)護千兄教法。世傳樓至化身,非也。乃法意王子,據經唯一人,今狀於伽藍之門,而為二像。夫應變無方,多亦無咎,出索隱記。
訶利帝南
光明云:訶利帝南,此標梵語。鬼子母等,此顯涼言。名雖有二,人祗是一。故律中明鬼子母後總結云:時王舍人眾,皆稱為訶離帝母神。寄歸傳云:西方施主,請僧齋日,初置聖僧供,次行眾僧食。後於行末,安一盤,以供訶利帝母。
毗首羯磨
正理論音云:毗濕縛羯磨,此云種種工業,西土工巧者,多祭此天。
別他那
梁言圍,亦云吠率怒天。
耆婆天
長水云:耆婆,此云命。西國風俗,皆事長命天神,此說未知所出。準法華疏云:耆域,此翻故活。生忉利天。目連弟子病,乘通往問。值諸天出園游戲,耆域乘車不下,但合掌而已,目連駐之。域云:諸天受樂忽遽,不暇相看,尊者欲何所求?具說來意。答云:斷食為要。目連放之,車乃得去。據此耆婆天,即是醫師耆域也。
蘇利耶
或蘇梨耶,或修利。此云日神。日者,說文云實也,太陽之精。起世經云:日天宮殿,縱廣正等五十一由旬,上下亦爾。
蘇摩
此云月神。釋名云:月者,缺也。言滿而復缺。淮南子云:月者,太陰之精。起世經云:月天宮殿,縱廣正等四十九由旬。問:何故月輪初後時缺?答:如涅槃云:月性常圓,實無增減。因須彌山,故有盈虧。又俱舍云:近日自影覆,故見月輪缺。世施設足論云:以月宮行近,日輪光所侵,照餘邊發影,自覆月缺輪,故於爾時見不圓滿。然一日月普照四洲者,長阿含云:閻浮提日中,弗婆提日沒,瞿耶尼日出,鬱單越夜半。經文次第,四方遍說,此二名出大孔雀咒王經。蘇,上聲。
盎哦囉迦
此翻火星。
部陀
此翻水星。
勿哩訶娑跛底
此翻木星。
賒乃以室折囉
此翻土星。
戍羯羅
此云金星。
那伽
秦云龍。說文云: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長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地,順也。廣雅云: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虯(渠幽切)龍,無角曰螭龍,未升天曰蟠龍。本行集經:稱佛為龍者,謂世間有愛,皆遠離之。繫縛解脫,諸漏已盡,故名為龍。故曰: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智論云:如菩薩本身,曾為大力毒龍。若眾生在前,身力弱者,眼視便死;身力強者,氣噓(音虛)乃死。此龍受一日一夜戒,出家求靜。入於林樹間,思惟坐久,疲怠而臥。龍法若睡,形狀如蛇,身有文章,七寶雜色。獵者見之,便驚喜言:如此希有難得之皮,獻上國王,以為莊飾,不亦宜乎?便以杖按其頭,以刀剝皮。龍自思惟:我力如意,傾覆此國,其如反掌。此人小物,豈能困我?我今以持戒故,不計此身,當從佛語。於是自忍,眠目不視,閉氣絕息。憐愍此人,一心受剝,不生悔意。既失其皮,赤肉在地。時,日大熱,踠轉土中,欲趣大水。見諸小蟲來食其身,為護戒故,復不敢動。自思惟言:我今此身,以施諸蟲,為佛道故。今以肉施,用充其身,後成佛時,當以法施,以益其心。如是誓已,身乾命終,生忉利天。爾時毒龍,釋迦文佛是;是時獵師,今調達等六師是也;諸小蟲者,初轉法輪八萬諸天得道者是。
難陀跋難陀
文句云:難陀,此云歡喜。跋,此翻善。兄弟常護摩竭提國,雨澤以時,國無飢年。瓶沙王年為一會,百姓聞皆歡喜,從此得名。慈恩云:第一名喜,次名賢喜。此二兄弟,善應人心,風不鳴條,雨不破磈。初令人喜,後性復賢,令喜又賢,故以為名。大論云:有龍王兄弟,一名姞(巨乙切)利,二名阿伽和羅,降雨以時。
娑伽羅
從海標名,如下所出。
和脩吉
此云多頭。
德叉迦
此云現毒,亦云多舌。
阿那婆達多
此云無熱,從池得名,池中有五柱堂。
摩那斯
此云大身,或云大意,或云大力。
漚缽羅
亦云優缽,亦云優波陀。此云黛色蓮華,又青蓮華,龍依此住,從池得名。
伊羅缽
闡義鈔云:亦云伊羅跋羅。伊羅,樹名,此云臭氣。跋羅,此云極。謂此龍往昔由損此極臭樹葉,故致頭上生此臭樹,因即為名。
迦梨迦
又名加羅加,此云黑龍。
夜叉
此云勇健,亦云暴惡。舊云閱叉。西域記云:藥叉,舊訛曰夜叉,能飛騰空中。什曰:秦言貴人,亦言輕健。有三種:一在地,二在虛空,三天夜叉。地夜叉,但以財施,故不能飛空。天夜叉,以車馬施,故能飛行。肇曰:天夜叉居下二天,守天城池門閣。
和夷羅洹閱叉
即執金剛神。
羅剎
此云速疾鬼,又云可畏,亦云暴惡,或羅叉娑。此云護士,若女,則名囉叉斯。
跋陀波羅賒塞迦
下生經云:秦言善教,此護彌勒城夜叉。
乾闥婆
或犍陀羅。淨名疏:此云香陰,亦云陵空之神。不噉酒肉,唯香資陰,是天主幢倒樂神,在須彌南金剛窟住。什曰:天樂神也。處地十寶山中。天欲作樂時,此神身有異相出,然後上天。新云尋香行。應法師云嗅香。
童籠磨
大論:秦言樹,是乾闥婆名。
阿脩羅
舊翻無端正,男醜女端正。新翻非天。淨名疏云:此神果報最勝,鄰次諸天,而非天也。新婆娑論云:梵本正音名素洛。素洛是天,彼非天故,名阿素洛。又素洛名端正,彼非端正,名阿素洛。西域記云:阿素洛,舊曰阿脩羅、阿須倫、阿須羅,皆訛也。什曰:秦言不飲酒,不飲酒因緣,出雜寶藏。法華疏云:阿脩羅採四天下華,醞於大海。龍魚業力,其味不變。瞋妒誓斷,故言無酒。大論云:佛去久遠,經法流傳五百年後,多有別異。或言五道,或言六道。觀諸經義,應有六道。以善有上、中、下,故有三善道。惡有上、中、下,故有三惡道。若不爾者,惡有三果報,而善二果報,是事相違;若有六道,於義無違。故此脩羅,在因之時,懷猜忌心,雖行五常,欲勝他故,作下品十善,感此道身。華嚴云:如羅睺阿脩羅王,本身長七百由旬,化形長十六萬八千由旬。於大海中出其半身,與須彌山而正齊等。楞嚴經云:復有四種阿脩羅類:若於鬼道,以護法力,乘通入空,此阿脩羅從卵而生,鬼趣所攝。若於天中,降德貶(悲斂切)墜,其所卜居,鄰於日月,此阿脩羅從胎而出,人趣所攝。有阿脩羅,執持世界,力洞無畏,能與梵王及天帝釋四天爭權,此阿脩羅因變化有,天趣所攝。別有一分下劣脩羅,生大海心,沈水穴口,旦遊虛空,暮歸水宿,此阿脩羅因濕氣有,畜生趣攝。淨覺問:此四阿脩羅,既為四趣所攝,應無別報同分之處耶?答:雖屬四趣,非無別報。今云卜居鄰於日月等,即同分之處也。又長阿含云:南洲有金剛山,中有脩羅宮,所治六千由旬,欄楯行樹等。然一日一夜,三時受苦,苦具來入其宮中。起世經云:脩羅所居,宮殿、城郭、器用,降地居天一等。亦有婚姻男女法式,略如人間。正法念經云:阿脩羅略有二種:一者鬼道所攝,魔身餓鬼,有神通力。二者畜生所攝,住大海底,須彌山側。問:法華所列四種脩羅,與楞嚴四,為同為異?答:資中云同。淨覺云:彼四祇可攝在此四之中,不可次第分屬其類。荊溪師云:法華四種,皆與帝釋鬥戰。一往觀之,但同今經第三類耳。
婆稚
正名跋稚迦,此云團圓。今誤譯云被縛。或云五處被縛,或云五惡物繫頸不得脫,為帝釋所縛。經音義云:居脩羅前鋒,為帝釋所縛,因誓得脫,故以名焉。
佉羅騫䭾
翻吼如雷。
毗摩質多
此云高遠。
羅睺
文句:此云障持,化身長八萬四千由旬,舉手掌障日月,世言日月蝕。釋名云:日月虧曰蝕,稍小侵虧,如蟲食草木之葉也。京房易傳云:日月赤黃為薄。或曰:不交而食曰薄。韋昭云:氣往薄之為薄,虧毀曰食。成論云:譬如天日月,其性本明淨;煙雲塵霧等,五翳則不現。等,取脩羅。故佛誡云:脩羅!脩羅!汝莫吞月,月能破暗,能除眾熱。
迦樓羅
文句:此云金翅,翅翮金色,兩翅相去三百三十六萬里。頸有如意珠,以龍為食。肇曰:金翅鳥神。
緊那羅
文句:亦名真陀羅,此云疑神。什曰:秦言人非人,似人而頭上有角。人見之言:人耶?非人耶?因以名之。亦天伎神也,小不及乾闥婆。新云歌神,是諸天絲竹之神。
摩睺羅伽
亦云摩呼羅伽,此云大腹行。什曰:是地龍而腹行也。肇曰:大蟒神腹行也。淨名疏云:即世間廟神。受人酒肉,悉入蟒腹。毀戒邪諂,多瞋少施,貪嗜酒肉。戒緩,墮鬼神;多瞋,蟲入其身而唼食之。亦名莫呼洛。諸經云人非人者,天台云此乃結八部數爾。
魔羅
大論云:秦言能奪命。死魔實能奪命,餘者能作奪命因緣,亦能奪智慧命,是故名殺者。又翻為障,能為修道作障礙故。或言惡者,多愛欲故。垂裕云:能殺害出世善根。第六天上,別有魔羅所居天,他化天攝。輔行云:古譯經論,魔字從石。自梁武來,謂魔能惱人,字宜從鬼。
波旬
訛也,正言波卑夜,此云惡。釋迦出世,魔王名也。什曰:秦言殺者,常欲斷人慧命故,亦名惡中惡。惡有三種:一曰惡,若以惡加己,還以惡報,是名為惡。二曰大惡,若人不侵己,無故加害,是名大惡。三曰惡中惡,若人來供養恭敬,不念報恩,而反害之,是名惡中惡。魔王最甚也。諸佛常欲令眾生安隱,而反壞亂,故言甚也。肇曰:秦言或名殺者,或云極惡。斷人善因,名殺者。違佛亂僧,罪莫之大,故名極惡也。涅槃疏云:依於佛法而得善利,不念報恩,反欲加毀,故云極惡。亦名波旬踰,此云惡也,常有惡意,成惡法故。
鴦寠利魔羅
西域記云:唐言指鬘,舊曰央掘摩羅,訛也。殺人取指,冠首為鬘。鴦崛摩鬘經云:師教殺人,限至於百,各貫一指,以鬘其頭。又翻一切世間現。
魔登伽
長水云:義翻本性。楞嚴云:性比丘尼是也。又過去為婆羅門女,名為本性。今從昔號,故曰性比丘尼。孤山云:以初見性淨明體,乃立嘉名。淨覺云:名為本性,出摩登伽經。據摩鄧女經,女之母名摩鄧耳。又云摩登。皆梵音奢切。應法師云:摩登伽,具名阿徙多摩登祇旃陀羅。摩登祇,女之總名。阿徙多,女之別名。此女卑賤,常掃市為業,用給衣食。
頭師
此云惡瞋,迦葉佛時魔名。
室利毱多
西域記云:唐言勝密,以火坑毒飲,請佛欲害。
阿斯陀
或云阿夷,此翻無比,又翻端正。大論云:阿私陀仙,白淨飯王言:我以天耳,聞諸天鬼神說,淨飯王生子,有佛身相,故來請見。王大歡喜,敕諸侍人,將太子出。侍人答王:太子小睡。時阿私陀言:聖王!常警一切,施以甘露,不應睡也。即從座起,詣太子所。抱著臂上,上下相之。相已涕零,不能自勝。王大不悅,問相師曰:有何不祥,涕泣如是?仙人答言:假使天雨金剛大山,不能動其一毛,豈有不祥?太子必當作佛。我今年暮,當生無色天上,不得見佛,不聞其法,故自悲傷耳。
羼提
此曰安忍。法界次第云:秦言忍辱,內心能安忍外所辱境,故名忍辱。忍辱有二種:一者生忍,二者法忍。云何名生忍?生忍有二種:一於恭敬供養中,能忍不著,則不生憍逸;二於瞋罵打害中能忍,則不生瞋恨怨惱,是為生忍。云何名法忍?法忍有二種:一者非心法,謂寒熱、風雨、飢渴、老病、死等;二者心法,謂瞋恚、憂愁、疑、婬、欲、憍慢諸邪見等。菩薩於此二法,能忍不動,是名法忍。
阿羅羅迦摩羅
亦名羅勒迦藍。
鬱陀羅羅摩子
亦云鬱頭藍弗,此云猛喜,又云極喜。中阿含羅摩經云:我為童子時,年二十九,往阿羅羅迦摩羅所,問言:依汝法,行梵行,可不?答言:無不可。云何此法自知證?仙言:我度識處,得無所有處。即往遠離處,修證得已,更往仙所,述己所得。仙問:汝已證無所有處耶?我之所得,汝亦得耶?即共領眾。又自念此法不趣智慧,不趣涅槃,寧可更求安隱處耶?是故更往鬱陀羅羅摩子所,云:我欲於汝法中學。彼答:無不可。問曰:自知證耶?答:我度無所有處,得非想定。我久證得。便修得之。乃至領眾等。復念言:此法不至涅槃。即往象頭山,鞞羅梵志村,尼連禪河邊,誓不起座。即得無上安隱涅槃。
婆藪
方等陀羅尼經云:爾時婆藪從地獄出,將九十二億罪人,來詣娑婆世界。十方亦然。於時文殊師利語舍利弗:此諸罪人,佛未出時,造不善行,經於地獄,因於華聚放大光明,承光而出(云云)。婆者言天,藪言慧。云何天慧之人,地獄受苦。又婆言廣,藪言通;又婆言高,藪言妙;又婆言斷,藪言智;又婆言剛,藪言柔;又婆言慈,藪言悲。
佉盧虱吒
隋言驢脣,此乃大仙人名。(虱音瑟)。
殊致阿羅婆
隋言光味。般若燈論云:聲聞菩薩等,亦名仙佛,於中最尊上故。已有一切波羅蜜多功德善根彼岸,故名大仙。
摩㝹舍喃
大論:此云人。法苑云:人者,忍也。於世違順,情能安忍。孔子曰:人者,仁也。禮記曰: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周書云:惟人萬物之靈。孔安國云:天地所生,惟人為貴。今謂若無善因,奚感美報?言善因者,謂五戒也。一不殺戒,常念有情,皆惜身命,恕己慜彼,以慎傷暴。二不盜戒,不與私取,是為偷盜,義既非宜,故止攘(汝陽切)竊。三不邪婬,女有三護,法亦禁約,守禮自防,故止羅欲。四不妄語,覆實言虛,誑他欺自,端心質直,所說誠實。五不飲酒,昏神亂性,酒毒頗甚,增長愚癡,故今絕飲。原佛五戒,本化人倫,與儒五常,其義不異。不殺即仁,不盜即義,不婬即禮,不妄語即信,不飲酒即智。故梵摩喻經曰:為清信士,守仁不殺,知足不盜,貞潔不婬,執信不欺,盡孝不醉。當以意解,勿執名別。又四分律,明受五戒,分四種異:但受三歸,名無分優婆塞;或受一戒,名少分優婆塞;受二三四,名多分優婆塞;具受五戒,名滿分優婆塞。其如五戒全缺,則人間之路終不復生。以此五戒,是大小乘尸羅根本。故經云:五戒者,天下大禁忌。若犯五戒,在天違五星,在地違五岳,在方違五帝,在身違五藏。故佛成道,未轉法輪,先為提謂,授五戒法,號曰人乘,居五乘首。由茲五戒,超出三塗,取運載義,以立乘名。古師通漫稱人天教,天台謂無詮理破惑之功,不得名為教矣。嵩輔教編,罔究名義,立二種教:一曰世教,二出世教。指人天乘,名曰世教,斯恣胸臆,而戾祖教。今謂三教立名,義意各異。且儒宗名教者,元命包云:教之為言傚也。上行之,下傚之。此以下所法傚名教。道家名教者,老子云: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此寄教名,而顯無為。釋氏名教者,四教義云:說能詮理,化轉物心,故言教也。化轉有三義:一轉惡為善;二轉迷成解;三轉凡成聖。所言詮理者,藏通二教,詮真諦理,別圓二教,詮中道理。良以如來依理而立言,遂令群生修行而證理。故佛聖教,是出世法,不可妄立世教之名。問:所詮中道,為指何法?答:如輔教云:夫大理者,固常道之至。謂此大理,是本始二覺也。今評本始二覺,雖理智圓融,既名為覺,正從智立,所以經云本覺明妙。又本始二覺,分別言之,屬生滅門。故起信云:是心生滅因緣相,能示摩訶衍自體相用故。所詮之理,屬真如門。故起信云: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訶衍體故。此乃對事揀理。若約即事說理,理性無體,全依無明。無明無體,全依法性。就此相即之義,則指無明為所詮理。由茲教理,是吾宗之綱紀,故寄人乘辨梗槩也。
摩㝹賒
文句:此云意,昔頂生王初化諸有所作,當善思惟善憶念。即如王教,諸有所作,先思惟憶念,故名為意。又人能息意,能修道,得達分。又人名慢,五道中多慢。毗曇論云:何故人道名摩㝹沙,此有八義:一聰明,二為勝,三意微細,四正覺,五智慧增一,六能別虛實,七聖道正器,八聰明業所生故。
補特伽羅
或福伽羅,或富特伽羅。此云數取趣。謂諸有情,起惑造業,即為能取。當來五趣,名之為趣。古譯為趣向,中陰有情,趣往前生故。俱舍云:未至應至處。應至處,即六趣也。又論云:死生二有中,五蘊名中有,故謂為趣。涅槃云:中有五陰,非肉眼見,天眼所見。瑜伽論:說八種人執,第六名補特伽羅。謂數數取諸趣故,或死於此,能生於彼。正能生者,即是人執。又翻有情,又翻人。大毗婆沙論:佛言:有二補特伽羅,能住持正法,謂說者、行者。若持教者相續不滅,能令世俗正法久住;若持證者相續不滅,能令勝義正法久住。持正法人有二:一持教法者,謂讀誦解說經律論等;二持正法者,謂能修證無漏聖道。
僕呼繕那
或薩多婆,或禪(是戰切)豆,或禪兜。此云眾生。摩訶衍云:謂意及意識,一切眾染,合集而生,故名眾生。而別自體,唯依心為體。同性經:佛言:眾生者,眾緣和合,名曰眾生。所謂地、水、火、風、空、識,名色,六入,因緣生。楞伽云:王言:世尊,彼眾生者,以何為本?依何而住?以何為因?佛言:此眾生者,無明為本,依愛而住,以業為因。楞伽云:王言:世尊,業有幾種?佛言:業有三種。何等為三?謂身、口、意業。又,釋論明眾生有三聚:一者正定,必入涅槃;二者邪定,必入惡道;三者不定,能破顛倒者名正定,不能破顛倒者名邪定。得因緣能破,不得則不能破,是名不定。漢書中眾生,去呼,釋氏相承,平呼也。
逋沙
或富樓沙,正言富盧沙,此云丈夫。大戴禮云:丈者,長也。夫者,扶也。言長制萬物,以道扶接也。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又翻士夫。傳云:通古今,辨然否,謂之士。數始於一,終於十。孔子曰:推一合十為士。詩傳云:士,事也。白虎通曰:士者,任事之稱也。周禮:天子有元士、中士、下士。涅槃云:是大乘典,有丈夫相,所謂佛性。若人不知是佛性者,則無男相,皆名女人。
迦羅越
大品經中居士是也。楞嚴云:愛談名言,清淨自居。普門疏:以多積財貨,居業豐盈,謂之居士。鄭康成云:道藝處士。
婆羅
此云堅固。北遠云:冬夏不改,故名堅固。西域記云:其樹類斛,而皮青白,葉甚光潤,四樹特高。華嚴音義,翻為高遠。其林森聳,出於餘林也。後分云:娑羅林間,縱廣十二由旬,天人大眾,皆悉遍滿。尖頭針峰,受無邊眾,間無空缺,不相障蔽。大經云:東方雙者,喻常、無常;南方雙者,喻樂、無樂;西方雙者,喻我、無我;北方雙者,喻淨、不淨。四方各雙,故名雙樹,方面皆悉一枯一榮。後分云:東方一雙,在於佛後;西方一雙,在於佛前;南方一雙,在於佛足;北方一雙,在於佛首。入涅槃已,東西二雙,合為一樹;南北二雙,亦合為一。二合皆悉垂覆如來,其樹慘然,皆悉變白。
鄔波弟鑠
此云父母。楊子云:父母,子之天地與!無天何以生?無地何以形?摭華云:天懸象,地載形;父受氣,母化成。詩曰: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育我,長我畜我,顧我復我,出入復我。欲報之恩,昊天罔極!梵網經云:孝順父母,師僧三寶。
阿摩
此翻云女母。
蘇弗窒利
此云善女。
波帝
此云夫主。大論云:一切女身,無所繫屬,則受惡名。女人之體,幼則從父母,少則從夫,老則從子。
婆梨耶
此云婦。說文:婦與己齊者,婦服也。從女持帚,洒掃也。或稱命婦者,夫尊於朝,妻榮於室。
阿那他
此云非正使人。帝王略論曰:習與正人居,不能無正,猶生長齊地,不能不齊言也。習與不正人居,不能無不正,猶生長楚地,不能不楚言也。易曰:君子以常德行習教事。譙子曰:夫交人之道,猶素之白也。染之以朱則赤,染之以藍則青。大戴禮曰:與君子游,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知其臭,與之變矣!
鳩那羅
此云惡人,亦云不好人。蜀先主臨終,謂太子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孔子云:見善如不及,見惡如探湯。尚書曰:彰善癉(徒丹切)惡,樹之風聲。曾子云:人之好善,福雖未至,去禍遠矣!人之為惡,凶雖未至,去禍近矣!辨魔書云:見善養育,如雨露之被草木;遇惡剿絕,若鷹鸇之逐鳥雀。罵意經云:人所作善惡,有四神知之:一者地神,二者天神,三者旁人,四者自意。涅槃經明十六種惡:一為利,餧食羔羊,肥已轉賣;二為利,買已屠殺;三為利,餧養豬豚,肥已轉賣;四為利,買已屠殺;五為利,餧養牛犢,肥已轉賣;六為利,買已屠殺;七為利,養雞令肥,肥已轉賣;八為利,買已屠殺;九釣魚;十獵師;十一劫奪;十二魁膾;十三網捕飛鳥;十四兩舌;十五獄卒;十六咒龍。
究磨羅浮多
應法師云:是彼八歲已上,乃至未娶之者總名。
拘摩羅
西域記云:唐言童子。釋名云:十五曰童,故禮有陽童。牛羊之無角曰童,山無草木曰童,言人未冠者似之云耳。
般吒
應言般茶迦,此云黃門。
扇搋
或扇茶,此云生。天然生者,男根不滿。
留拏
此云犍(居言切),或作㓺,以刀去勢也。
伊梨沙掌拏
此云妒,因見他婬,方有妒心婬起。
半擇迦
此云變,今生變作。
博叉
此云半月能男,半月不能男,此依四分律出。
扇提羅
此云石女,無男女根故。
槃太子
此出楞伽。若大乘入楞伽,則云石女兒。
馱索迦
此云奴。說文云:男入罪曰奴,女入罪曰婢。風俗通云:古制無奴婢。即犯事贓(則郎切)者,被贓罪,沒入官為奴婢。獲者,逃亡獲得為奴婢。
旃陀羅
此云屠者,正言旃荼(音途)羅。此云嚴熾,謂惡業自嚴。行時搖鈴持竹,為幖(音標)幟(尺志切。通俗文云,徽號曰幖,私記曰幟。謂以絳帛書著背上曰徽,廣雅云旛也)故。若不爾者,王必罪之。法顯傳云:名為惡人,與人別居,入城市則擊竹自異,人則避之。或帶之,人皆怖畏。
樓由
此翻云愛,力士名也。
譚婆
此云食狗肉人。
羯恥那
此云煮狗人。
薩拘盧楴
此云賣,姓也。
犍坻
翻續。
那羅
翻上伎戲。
因陀羅
此云帝。正翻天主,以帝代之。謚法曰:德象天地稱帝,仁義所生稱王。漢制,天子稱皇帝,其嫡嗣稱皇太子,諸侯王之嫡嗣稱世子。白虎通曰:皇者天之總,美大之稱也。煌煌,人莫違也。不煩一夫,不擾一士,故為皇。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氏、黃帝有熊氏,此號三皇。少昊金天氏、顓頊高陽氏、帝嚳高辛氏、帝堯陶唐氏、帝舜有虞氏,此名五帝。桓子曰:三皇以道治,五帝為德化;三王由仁義,五霸用權智。王肅云:王者雖號稱帝,而不得稱天帝,而曰天子,乃天之子。子之與父,尊卑相去遠矣!金光明經云:以天護故,復稱天子。莊子云:夫帝王之德,以天地為宗,以道德為主,以無為為常。逸士傳曰:帝堯之時,有老人擊壤於路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力於我哉?
遮閱那
或云曷囉闍,此云王。薩遮經云:王者民之父母,以法攝護眾生,令安樂故。白虎通曰:王者,往也,天下所歸往。洪範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孔氏傳曰:辯,治也。吳楚之君,僭號稱王,仲尼正名,以周天子為天王。故春秋云:天王狩於河陽。韓詩外傳曰:君者,群也。能群天下萬物,而除其害者,謂之君也。班固曰:其君天下也,炎之如日,威之如神,涵之如海,養之如春。譬猶草木之植山林,鳥魚之毓川澤,參天地而施化,豈云人事之厚薄哉!釋氏以自在名王。妙玄云:轉輪聖王,四域自在。
斫迦羅伐辣底曷羅闍
或遮迦越羅,此云轉輪王。俱舍云:從此洲人壽無量歲,乃至八萬歲,有轉輪王生。減八萬時,有情富樂,壽量損減,眾惡漸盛,非大人器,故無輪王。由輪旋轉應導,威伏一切,名轉輪王。施設足說有四種:金、銀、銅、鐵輪,應別如其次,第勝上中下,逆次能王領,一二三四洲(云云)。契經從勝,但說金輪。故契經言:若王生在剎帝利種,紹灌頂位,於十五日,受齋戒時,沐浴首身,受勝齋戒。升高臺殿,臣僚輔翼。東方忽有金輪寶現,其輪千輻,具足轂輞,眾相圓淨,如巧匠成,舒妙光明,來應王所,此王定是轉金輪王。轉餘輪王,應知亦爾。四種輪王,威定諸方,亦有差別。謂金輪者,諸小國王,各自來迎,作如是說:我等國土,寬廣豐饒,安隱富樂,多諸人眾,惟願天尊,親垂教,,我等皆是天尊翼從。若銀輪王,自往彼土,威嚴近至,彼方臣伏。若銅輪王,至彼國已,宣威競德,彼方推勝。若鐵輪王,亦至彼國,現威列陣,剋勝便止。一切輪王,皆無傷害,令伏得勝,各安其所,勸化令修十善業道。故輪王死,定得生天。慈恩云:金輪望風順化,銀輪遣使方降,銅輪震威乃服;鐵輪奮戈始定。
摩訶三摩曷羅闍
此云大平等王,劫初民主。
首圖䭾那
或名閱頭檀,此云淨飯,或翻真淨,或云白淨。
途盧檀那
此云斛飯。
薩縛達
西域記云:唐言一切施,是如來昔修菩薩行時號。避敵棄國潛行,至此摩訶伐那伽藍。唐言大林。遇貧婆羅門方來乞丐,遂令羈縛,擒往敵王,冀以賞財,回為惠施。
尸毗迦
西域記云:唐言與。舊曰尸毗,略也。
歌利
或名迦利,或名迦藍浮。此云惡世,又云惡生,又云無道。西域記云:羯利王,唐言鬥諍。舊云歌利,訛也。
頻婆娑羅
或名瓶沙王,此云摸實,身摸充實。又翻形牢,亦云影堅。影謂形影,皆取體分強壯之義。頻婆,或云頻毗,此翻顏色。娑羅,此云端正,或翻色像殊妙王。
波斯匿
或名不黎先尼,此云和悅。西域記云:正名缽邏斯那恃多,唐言勝軍。仁王經云:是波斯匿王,已於過去十千劫,龍光王佛法中,為四地菩薩。
優填
西域記云:訛也。正名鄔陀衍那王,唐言出受。
毗盧釋迦
西域記云:舊曰毗流離王,訛也。
鞞羅羨那
秦言勇軍。
阿闍世
此云未生怨。妙樂云:母懷之日,已有惡心。於瓶沙王,未生已惡,故因為名。或呼婆羅留支,此云無指。妙樂云:初生,相者云凶。王令升樓撲之不死,但損一指,故為名也。內人將護,呼為善見。
阿育
或阿輸迦,或阿輸柯,此云無憂王。
補剌拏伐摩
西域記云:唐言滿胄,無憂王末孫。
尸羅阿迭多
西域記云:唐言戒日。愛育四生,興崇三寶。象馬飲水,漉而後飼。在位五十餘年,野獸狎人。
儴佉王
亦云霜佉。此翻云貝,乃珂貝耳。
邏闍伐彈那
西域記云:唐言王增。
摩訶因陀羅
西域記云:唐言大帝,無憂王弟,寬刑六日,獲果出家。
祇陀
或云祇洹,此云戰勝。生時,父波斯匿戰勝外國。西域記云:逝多,唐言勝林。舊曰祇陀,訛也。諸經言祇樹者,西域記云:時,給孤獨願建精舍,佛命舍利子,隨瞻揆焉。唯太子逝多園地爽塏(口亥切),尋詣太子,具以情告。太子戲言:金遍乃賣。善施聞之,心豁如也。即出金藏,隨言布地。有少未滿,太子請留曰:佛誠良田,宜植善種。即於空地建立精舍。世尊即告阿難曰:自今已來,應謂此地為逝多樹給孤獨園。
提黎拏太子
大論:秦言好愛。西域記云:蘇達拏,唐言善牙,亦云善與。
闡釋迦
西域記云:舊曰車匿,訛也。亦釋種,太子出家,令車匿牽揵陟。揵陟,馬名,正云建他歌,譯云納。經音義云:車匿本是守馬奴名。淨名疏云:其自恃王種,輕諸比丘。僧法事時,輕笑言:如似落葉,旋風所吹,聚在一處,何所評論?佛去世後,猶自不改。佛令作梵壇,謂默擯也。亦云彼梵天治罪法,別立一壇。其犯法者,令入此壇,諸梵不得共語。
摩訶摩耶
西域記云:唐言大術,或云大幻。晉華嚴:摩耶夫人答善財言:我已成就大願智幻法門。得此法門故,為盧舍那如來母。於閻浮提迦毗羅城,淨飯王宮,從右[脅]生悉達太子,顯現不可思議自在神力。本行經云:爾時太子誕生,適滿七日,其太子母摩耶夫人,遂便命終。因果經云:太子姨母摩訶波闍波提,乳養太子,如母無異。
瞿夷
此云明女。五夢經云:是舍夷長者女。長者名水光。其婦名餘明。婦居近城。生女之時,日將欲沒,餘明照其家內皆明,因立字云瞿夷,即是太子第一妃也。第二妃生羅云,名耶檀,亦名耶輸,其父名移施長者。第三妃名鹿野,其父名釋長者,太子以三妃故,白淨飯王為立三時殿。大論云:釋迦文菩薩,有二夫人:一名瞿毗耶,二名耶輸陀羅,羅睺羅母也。瞿毗耶是寶女,故不孕子。
韋提希
此云思惟。觀經云:惟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摩利
或云末利。此云鬘,匿王之后。西域記:譯為奈因,施奈得報也。女名勝鬘,為踰闍王妃。
半尸迦
此云女。十誦云:有好善容,評堪直半尸迦國,為人欲抄斷故,令遣使僧中代受戒。
須達多
亦云修達多,或婆須達多。西域記云:唐言善施,或名樂施。舊曰須達,訛也。正名蘇達多,勝軍王大臣,仁而聰敏,積而能散,賑乏濟貧,哀孤卹老。時美其德,號給孤獨。孟子曰:老而無妻曰鰥(古顏切),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今此長者,給濟孤獨之人,名給孤獨。
邠坻
正云阿那他擯茶陀揭利呵跛底。阿那他,云無依,亦名孤獨。擯茶陀,此云團施。好施孤獨,因以為名。
耆婆
或云耆域,或名時縛迦。此云能活,又云故活。影堅王之子,善見庶兄,奈女所生。出胎即持針筒藥囊,其母惡之,即以白衣裹之,棄於巷中。時,無畏王,乘車遙見,乃問之。有人答曰:此小兒也。又問死活耶?答云:故活。王即敕人,乳而養之,後還其母。四分律云:耆婆初詣得叉尸羅國,姓阿提梨,字賓迦羅。而學醫道,經於七年。其師即便以一籠器,及掘草之具,令其於得叉尸羅國,面一由旬,求覓諸草。有不是藥者持來,耆婆如教,即於國內面一由旬,周竟求覓。所見草木,盡皆分別,無有草木非是藥者。師言:汝今可去,醫道已成。我若死後,次即有汝。耆婆經云:耆婆童子,於貨柴人所,大柴束中,見有一木,光明徹照,名為藥王。倚病人身,照見身中一切諸病。
瞿史羅
此云守護心,舊曰瞿師羅,此譯美音。
郁伽
此云威德。
珊檀那
此云護彌。
婆羅門
普門疏云:此云淨行。劫初種族,山野自閑,故人以淨行稱之。肇曰:秦言外意。其種別有經書,世世相承,以道學為業。或在家,或出家,多恃己道術,我慢人也。應法師云:此訛略也。具云婆羅賀磨拏,義云承習梵天法者。其人種類,自云從梵天口生,四姓中勝,獨取梵名,唯五天竺有,餘國即無。諸經中梵志,即同此名。正翻淨裔,稱是梵天苗裔也。
一闡提
大眾所問品,純陀問佛:一闡提者,其義云何?佛告純陀:若有比丘,及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發麤惡言,誹謗正法,造是重業,永不改悔,心無慚愧,如是等人,名為趣向一闡提道。若犯四重,作五逆罪,自知定犯如是重事,而心初無怖畏慚愧,不肯發露,於佛正法,無護惜建立之心,毀訾輕賤,言多過咎,如是等人,亦名趣向一闡提道。若復說言:無佛、法、眾。如是等人,亦名趣向一闡提道。梵行品云:一闡提者,不信因果,無有慚愧;不信業報,不見現在及未來世;不親善友,不隨諸佛所說教誡。如是之人,名一闡提。德王品云:一闡名信,提名不具,信不具故,名一闡提。入楞伽經曰:一闡提有二種:一者焚燒一切善根;二者憐愍一切眾生,作盡一切眾生界願。大慧!云何焚燒一切善根?謂謗菩薩藏,作如是言:彼非隨順脩多羅毗尼解脫說。捨諸善根,是故不得涅槃。大慧!憐愍眾生作盡眾生界願者,是為菩薩。菩薩方便作願:若諸眾生不入涅槃者,我亦不入涅槃。又,梵語闡底迦,此云多貪。阿闡底迦,此云無欲。阿顛底迦,此云極惡。唯識樞要云:一名一闡底迦,是樂欲義,樂生死故。二名阿闡底迦,是不樂欲義,不樂涅槃故。三名阿顛底迦名為畢竟,以畢竟無涅槃性故。他謂一闡底迦,即焚燒一切善根;二阿闡底迦,即菩薩大悲;三阿顛底迦,即無性闡提。故樞要云:瑜伽唯識,說於無性一種闡提。又云:無種性者,現當畢竟,二俱不成(此依相宗)。
娑毗迦羅
亦云劫毗羅。此云金頭或云黃髮,食米臍外道。應法師云:舊言食米屑也。外道修苦行,合手大指,及第三指,以物縛之。往至人家舂穀簸(補過切)米處,以彼縛指,拾取米屑。聚至掌中,隨得多少,去以為食。若全粒者,即不取之。亦名䳕(音浮)鳩行,外道拾米,如䳕鳩行也。
瞿伽離
亦名瞿波利,或名俱迦利,此云惡時者。調達弟子,因謗身子目連,梵王與佛訶之不受,身瘡即死,入大地獄。緣出大論十三。
蘇氣怛羅
此云善星。羅云庶兄,佛之堂弟庶兒,故說為子。佛與迦葉往善星所,善星遙見,生惡邪心,生身陷人,至阿鼻獄。
離車
翻為皮薄,又云同皮,或云彌戾車。此翻仙族王。又云邊地主,又云傳集國政。其國義讓,五百長者遞為國主,故云傳集國政。出外為邊地主,又云邊夷無所知者。西記云名栗呫(昌栗切)婆子,舊訛云離車。
彌戾車
興福曰:惡見也。資中曰:應是邊邪不正見,死墮邊地下賤也。長水曰:此樂垢穢人,亦名蔑戾車、彌離車。
演若達多
此云祠授。證真曰:此人從神祠乞得,故名祠授。
迦毗羅
梁言青色,亦名劫畢羅,翻黃色。輔行曰:此云黃頭,頭如金色。又云:頭面俱如金色。造僧佉論:具如下出。
跋闍
此云避。善見律云:毗舍離王及夫人,未登位時,共牧牛兒出門游戲,乃以腳𨄌牧牛人兒。其兒泣向父母說云:此無父母子,腳𨄌我等。父母答云:汝等各自避去。因此戲處,名為跋闍,故翻為避。滅後百年,跋闍比丘擅行十事,舍那迦那白於七百,往毗舍離重結毗尼,舉跋闍過。
薩遮尼乾
此云離繫,自我餓外道。尼乾,亦翻不繫,拔髮露形,無所貯畜。
先尼
亦云西伱迦,此翻有軍外道。
富蘭那迦葉
什曰:迦葉,母姓也。富蘭那,字也。其人起邪見,謂一切法無所有,如虛空,不生滅也。肇曰:其人起邪見,謂一切法斷滅性空,無君臣父子忠孝之道也。事鈔云:色空外道,以外道用色破欲有,以空破色有,謂空至極。
末伽黎拘賒黎
末伽黎,此云不見道。什曰:末伽黎,字也。拘賒黎,是其母也。肇曰:其人起見,謂眾生苦樂,不因行得,皆自然耳。淨覺謂計自然者,亦是斷滅。自然,然,是也;自,如是也。婆沙云:法應爾,不可改易,不可徵詰,是法爾義。自然與法爾同。
刪闍夜毗羅胝
刪闍夜,此云正勝。毗羅胝,此云不作。什曰:刪闍夜,字也。毗羅胝,母名也。其人起見,謂要久逕生死。彌歷劫數,然後自盡苦際也。肇曰:其人謂道不須求,經生死劫數,苦盡自得。如轉縷(力主切)圓於高山,縷盡自止,何假求也?疏又云:八萬劫滿,自然得道。
阿耆多翅舍欽婆羅
什曰:阿耆多翅舍,字也。欽婆羅,麤衣也。其人起計,非因計因,著麤皮衣,及拔髮煙熏鼻等,以諸苦行為道也。肇曰:翅舍欽婆羅,麤弊衣名也。其人著弊衣,自拔髮,五熱炙身。以苦行為道,謂今身併受苦,後身常樂。
迦羅鳩䭾迦旃延
迦羅鳩䭾,此云牛領。迦旃延,此云翦髮。肇曰:姓迦旃延,字迦羅鳩䭾。其人謂諸法亦有相、亦無相。
尼犍陀若提子等
尼犍,此翻離繫。肇曰:尼犍陀,其出家總名也,如佛法出家名沙門。若提,母名也。其人謂罪、福、苦、樂,本自有定因,要當必受,非行道所能斷也。輔行引什肇註與涅槃經,以辨同異。後學詳覽。天台四念處云:阿毗曇中明三種念處,謂性、共、緣。對破此三外道,有人釋性念處,謂觀無生淺名,為相深細。觀無生,見細法,皆生死苦諦,名性念處。有人專用慧,數緣無生空理,發真斷結,得慧解脫羅漢。對破邪因緣、無因緣、顛倒執性、一切智外道也。共念處者,以禪定助道,正助合修。亦名事理共觀,發得無漏。三明六通,成俱解脫羅漢。對破根本愛慢,得五神通外道也。緣念處者,緣佛三藏十二部文言,及一切世間名字。所緣處廣,非如支佛出無佛世,不稟聲教,但以神通以悅眾生,不能說法。緣念處人,了達根性,善知四辯,堪集法藏,成無礙大羅漢。對破世間韋陀外道。
颰陀劫簸
大論:劫簸,秦言分別時節。颰陀,秦言善。有千萬劫過去,空無有佛。是一劫中,有千佛興。淨居諸天歡喜,故名善劫。此一劫內,有四中劫:成、住、壞、空。義如余撰劫波圖。出大論,問曰:菩薩幾時,能種三十二相?答:極遲百劫,極疾九十一劫。此約大劫也。然種相好,須明四義:一、種相處,準大論云:在欲界中,非色無色;於欲界五道,在人道中;於四天下,閻浮提中;於男子身,非女人種。佛出世時種,佛滅不種。緣佛身種,餘不得種。二、種相業,準大論云:用意業種,非身、口、業。何以故?意業利故。問:意業有六識,為是何識?答:是意識,非五識。五識不能分別故。三、種相初,有言足安立相,先種。有言紺青眼相,初種。大論云:雖有是語,不必爾也。若相因緣和合時,便言初種。四、種相福,一切人破正見,一人能教令得淨戒正見。如是等為一福,具足百福,乃成一相。
剎那
楞伽云:剎那時不住,名為剎那。俱舍云:壯士一彈指頃,六十五剎那。仁王云: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經九百生滅。毗曇翻為一念。日藏云:我今復說剎那之數,一千六百剎那,名一迦羅。六十迦羅,名模呼律多。三十模呼律多,為一日夜。俱舍云:時之極少,名剎那;時之極長,名為劫。通明極少,凡有三種。俱舍頌曰:極微、字、剎那,色、名、時極少。釋曰:分析諸色,至一極微,為色極少。分析諸名及時,至一字一剎那,為名極少、時極少。
怛剎那
毗曇翻一瞬。僧祇云: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名一彈指。
摩睺羅
毗曇翻為須臾。一日一夜,共有三十須臾。僧祇云:二十羅預,名一須臾。頌云:百二十剎那,為怛剎那量。臘縛此六十,此三十須臾,此三十晝夜,三十晝夜月,十二月為年,於中減半夜。
迦羅
清涼疏:此云豎,析人身一毛以為百分。
三摩耶
刊正記云:名假時,亦名短時長時。論云:除邪見故,說三摩耶,不言迦羅。復次,有人言一切天地好醜,皆以時為因。論中廣約三世無相,是故時法無實。是故說三摩耶,令其不生邪見。三摩耶說名時,亦是假名時。亦名長時短時者,不同外人定執,蓋是假說長短,而無其實故。若短若長,悉名三摩耶。見陰界入生滅,假名為時。
阿留那
或阿樓那,或云薩埵,漢言明相。明了論云:東方已赤。通慧指歸云:此方約日未出前二刻為曉,此為明相也。以觀見掌文為限,是四分明。又別宗名地了時,謂見地色分了故。又云:日出映閻浮樹色,名明相。虛空藏經云:是初行菩薩,明星出時,從座而起,向於明星,說如是言:南無阿嘍那!成就大悲。今者初出閻浮提,願以大悲覆護,我以言說,白大悲虛空藏菩薩,於夜夢中,示我方便。以是緣故,得悔所犯根本重罪。
琰魔
或云琰羅。此翻靜息,以能靜息造惡者不善業故。或翻遮,謂遮令不造惡故。或閻磨羅,經音義應云:夜磨盧迦,此云雙世,鬼官之總司也。亦云閻羅燄魔,聲之轉也。亦云閻魔羅社,此云雙王。兄及妹,皆作地獄主。兄治男事,妹治女事,故曰雙王。或翻苦樂並受,故云雙也。婆沙、顯揚、并正法念,皆言鬼趣所收。瑜伽,地獄趣收。又瑜伽論問:燄摩王,為能損害,為能饒益,名法王?答:由饒益眾生故,若諸眾生執到王所。令憶念故,遂為現彼相似之身。告言:汝等自作,當受其果。由感那落迦,新業更不積集,故業盡已,脫那落迦。是故燄摩,由能饒益諸眾生,故名法王。論云:此贍部洲下,過五百踰繕那,有琰魔王國,縱廣亦爾。
閃多
此云鬼。立世論云:鬼道名閃多,為閻摩羅王名閃多故。其生與王同類,故名閃多。
闍黎哆
此云祖父。文句云:眾生最初生彼道名祖父,後生者亦名祖父。妙樂云:亦是後生者之祖父也。
薜荔多
應法師云:正言閉麗多,此云祖父鬼。或言餓鬼,餓鬼劣者。孔雀經作俾(卑寐切)禮多。
富單那
此云臭餓鬼,主熱病鬼也,亦名富多羅。
迦吒富單那
此翻云奇臭餓鬼。
鳩槃茶
亦云槃查,亦云俱槃茶,此云甕形。舊云冬瓜,此神陰如冬瓜,行置肩上,坐便踞之,即厭魅鬼。梵語烏蘇慢,此云厭。字苑云:厭,眠內不祥也。蒼頡篇云:伏合人心曰厭。論衡曰:臥厭,不寤者也。字本作厭,後人加鬼。
毗舍闍
亦云毗舍遮,又云畢舍遮,又云毗舍支,又臂舍柘。此云啖精氣,噉人及五穀之精氣。梁言顛鬼。
毗舍佉
或鼻奢佉。此云別枝,即是氐宿,以生日所值宿為名。
彌栗頭韋陀羅
此云妙善,主厭禱鬼。
彌栗頭虔伽他
此云善品,主蠱毒也。左傳云:血蟲為蠱。說文云:腹中蟲也。
遮文茶
舊云嫉妒女。又曰怒神,即役使鬼也。
烏芻瑟摩
資中:此云火頭,此力士觀火性得道,故以名也。
頻那夜迦
舊云頻那,是豬頭;夜迦,是象鼻,此二使者。
惡祁尼
或名些(蘇計切)吉利多耶尼,此云火神。書云:燥萬物者,莫熯乎火。然蘊木中,古者不知。至燧人氏,鑽木作火,以教天下變生為熟。
婆庾
此云風神。書云:撓萬物者,莫疾乎風。俱舍云:安立器世間,風輪最居下,則知世界依風而住。此二神名,出孔雀經。
尸利夜神
此翻吉祥。
諾健那
此云露形神,即執金剛力士也。
缽健提
此云堅固。
婆里旱
梁云力士。又梵云末羅。此云力。言力士者,梵本無文,譯人義立。
摩尼跋陀
翻威伏行。
富那跋陀
翻集至成。
金毗羅
翻威如王。
賓頭盧伽
翻立不動。
車缽羅婆
翻忍得脫。
曇摩跋羅
翻學帝王。
摩竭羅婆
翻除曲心。
繡利蜜多
翻有功勳。
勒那翅奢
翻調和平。
劍摩舍帝
翻伏眾根。
奢羅蜜帝
翻獨處快。
薩多琦黎
翻大力天。
波利羅睺
翻勇猛進。
睒摩利子
翻英雄德。
波訶梨子
翻威武盛。
鳩羅檀提
翻戰無敵。
醯摩跋陀
翻應舍主。
地珂
梁云長,義淨譯本云地㗚伽,此云長大。
脩涅多羅
梁言善眼,亦云蘇泥怛羅,此云妙目。
分那柯
梁言滿。
設睹魯
或名爍睹嚧,此云怨家。
償起羅
亦云商企羅,此云螺。
訶利
亦云𠿒里,此云師子。
訶利枳舍
亦云歇里雞舍,此云師子髮。
波羅赴
亦云缽唎部,此翻自在。
陀羅那
梁言持,亦云喇拏,此云能持。
舜若多
沇(音兗)疏云:未見誠釋,應是主空神。入楞伽云:剎尼迦者,名之為空。或呿(丘庶切)提,秦云虛空。纂要云:但無麤相之身,亦有微妙之色。故云如來光中,映令暫見。又涅槃明虛空喻,乃立三義:一、無變易,亘古騰今,時移俗化,唯此虛空,常無變易。故南本三十三云:虛空無故,非三世攝;佛性常故,非三世攝。善男子!如來已得三菩提所有佛性,一切佛法,常無變易,以是義故,非三世攝。二、無邊際,物分表空裏,空無內外,故無邊際。三十二云:我為眾生得開解故,說言佛性非內非外。何以故?凡夫眾生,或言佛性住五陰中,如器中有果。或言離陰而有,猶如虛空。是故如來說於中道。眾生佛性,非內六入,非外六入,內、外合故,名為中道。三、無罣礙,物體質礙,空性虛通。故三十三云:如世間中,無罣礙處,名為虛空。如來得三菩提已,於一切法無有罣礙,故言佛性猶如虛空。無著云:喻虛空者,有三因緣:一,遍一切處。謂於住不住相中福生生故。二,寬廣。高大殊勝故。三,無盡。究竟不窮故。淨覺云:應以遍喻於假,寬喻於空,無盡喻中。又楞嚴云:縱令虛空,亦有名貌;虛空是名,顯色是貌。孤山釋曰:如涅槃說空有四名,謂虛空、無所有、不動、無礙也。貌,謂體貌。如雜集論說空一顯色,沇疏釋曰:小乘以明暗為體,大乘以空一顯色,及極迥色為體(上見空名顯色,下見空名迥色)。維摩疏問:此虛空譬,豈有但空,不可得空之殊?答:空尚不一,何得有二?若約緣盡相顯,非不有殊。如大乘經論有破虛空之義,即可以譬但空,顯不可得空。記釋緣盡等者,謂雲霧暗緣盡,虛空明相顯時,或見萬象,或但見空,可以喻但、不但二種真也。今問:虛空、空界,二名同異?答:顯宗論云:內外竅隙,名空界;光暗竅隙,顯色差別,名虛空界。經言:虛空無色、無見、無對,當何所依?然藉光明顯了。又說於色,得離染時,斷虛空界。俱舍云:竅隙名空界,謂人身中諸骨節間,腹藏諸孔穴之空也。成實論云:四大圍空,有識在中,故名為人。此以能依身中,空名空界,所依境內,空名虛空。問:虛空無邊,遍一切處。光明安云虛空分界,尚可盡邊?答:如楞嚴云: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裏,是則眾生計乎妄想,太虛絕於靈照;既迷妄以成空,故背覺而有限。如天親說有分別,及無分別,皆名為識。有分別名識識,無分別名似塵識。如楞嚴,想澄成國土,即似塵識;知覺乃眾生,即是識識。今述頌曰:虛空生我心,我心廣無際;咄哉迷中人,云何自拘繫!
阿羅難陀
梁言歡喜。
鬱庾伽波羅
梁言勤守,亦云溫獨伽波羅,此云勇進勤護。
吉蔗
或名吉遮,正言訖栗著,此云所作。文句云:起尸鬼,若人若夜叉,俱有此鬼。
伅真
此云神人。
底栗車
此云畜生。畜(褚六切),即六畜也。禮記註云:牛、馬、羊、犬、豕、雞。輔行云:攝趣不盡,以五道中皆遍有故,又翻畜(許六切)生。婆沙云:畜謂畜養,謂彼橫生,稟性愚癡,不能自立,為他畜養,故名畜生。
帝利耶瞿榆泥伽
此云旁行,此道眾生,多覆身行。婆沙云:其形旁故,其行亦旁。刊正云:行行不正,受果報旁,負天而行,故云旁行。
宮毗羅
此云蛟,有鱗曰蛟龍。抱朴子曰:母龍曰蛟,子曰虯。山海經:蛟似蛇而四腳,小頭細頸。
叔叔邏
此云虯。符瑞圖云:黃帝時有虯龍,黑身無鱗甲,背有名字。
僧伽彼
或㕽(詞孕切)多,此云師子。大論云:如師子王,清淨種中生,深山大谷中住。方頰大骨,身肉肥滿,頭大眼長,光澤明淨。眉高而廣,牙利白淨,口鼻方大,厚實堅,齒密齊利。吐赤白舌,雙耳高上,髦髮光潤,上身廣大,膚肉堅著。脩脊細腰,其腹不現,長尾利爪,其足安立。以身大力從住處出,優脊嚬申,以口扣地,現大威勢。食不過時,顯晨朝相,表師子王力。又大論:明佛說本事,有師子至。佛言:是師子,鞞婆尸佛時,作婆羅門師,見佛說法,來至佛所。爾時大眾,以聽法故,無共語者。即生惡念,發惡罵言:此諸禿輩,畜生何異?不別好人,不知言語。以是業故,從毗婆尸佛至今九十一劫,常墮畜生中。此人爾時即應得道,以愚癡故,自作生死長久。今於佛所心清淨故,當得解脫。新華嚴云:譬如大師子吼,小師子聞,悉皆勇健,一切禽獸,遠避竄伏。佛師子吼,諸菩薩等若聞,讚歎菩提心聲,長養法身,妄見眾生,慚伏退散。法界次第云:師子奮迅者,借譬以顯法也。如世師子奮迅為二事故:一為奮卻塵土,二能前走卻走,捷疾異於諸獸。此三昧亦爾,一則奮除障定微細無知之惑,二能入出捷疾無間。廣雅:奮,振也。又梵云嘶(先奚切)字,如師子形相也。
鄔波僧訶
或云優婆。
伽耶
此云山城,去菩提道場約二十里。西域記云:城甚險固,城西南五六里至伽耶山,谿谷杳冥,峰巒危嶮。印度國俗,稱曰靈山。自昔君王馭宇承統,化洽遠大,德隆前代,莫不登封而告成功。
堙羅那
此云香葉,帝釋象王名,身長九由旬,高三由旬。
瞿摩帝
此云牛。易曰:服牛乘馬,引重致遠。註云:稼穡之資。垂裕記暹云:大論曰:放牛難陀問佛:有幾法成熟,能令牛群蕃息?有幾法不成熟,令牛群不增,不得安隱?佛答:牧牛有十一事,頌曰:解色與相應(一、二),摩刷覆瘡痍(三、四),放煙并茂草(五、六),安隱及度處(七、八),時宜留取餘(九、十),將護於大牛(十一)。比丘亦如是,知四大造色(一);善別愚智相(二);摩刷六情根(三);善覆十善相(四);傳所誦為煙(五);四意止茂草(六);十二部安處(七);八聖道度處(八);莫受輕賤請,名曰知時宜(九);知足為留餘(十);敬護是將護(十一)。此十一事,即小乘附事觀心。譬喻經云:昔二兄弟,志念各異。兄謂弟曰:卿貪家事,以財為貴;吾好經道,以慧為珍。今欲捨家,歸命福田。兄遂出家,夙夜精進,得成道果。弟貪家事,命終墮牛,肥盛甚大,客買運鹽,往還羸頓,不能復前。兄遊虛空,遙見其牛,即以威神,令弟自知。遂為牛主說其本末,賈客聞之,捨牛入寺,兄常將養,死生忉利。
朅伽
此云犀牛。爾雅云:南方之美者,梁山之犀象。註曰:犀牛皮角象牙骨。又曰犀似豕,註云:形似水牛。
阿濕婆
此云馬。漢書西域傳云:大宛國有高山,其上有馬,不可得。因取五色母馬,置其下,與集生駒,皆汗血,因號天馬。李伯樂,字孫陽,行至虞之山坂,遇鹽車至,有一龍馬,而人不識,用駕鹽車。遙見伯樂,乃嘶。伯樂以坐下馬易之,日行千里。淮南子云:秦穆公與伯樂曰:子有使求馬者乎?答曰:馬不在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馬,若減若沒,臣之子,皆下材。可告天下之馬,有擔纏束薪者,九方堙,其於馬,非臣之下也。求馬三月而反,曰得馬矣。在沙丘,牡(莫后切)而黃,及馬至,則牝(毗忍切)而驪。公謂伯樂曰:子所求馬者,毛色牝牡,不知販矣。伯樂太息曰:一至此乎!堙之所睹者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麤,見其內而忘其外,果千里馬也。阿含:佛告比丘:有四馬:一、見鞭影即便驚悚,二、觸毛乃驚,三、觸肉始驚,四、徹骨方覺。初合聞他聚落無常即驚,二如聞己聚落無常生厭,三如聞己親無常生厭,四如己身病苦方厭。涅槃四馬,喻生、老、病、死。或名婆訶羅,此云長毛。
蜜利伽羅
此云鹿。
磨多
此云母。
跋羅娑䭾
此云堂。
悉伽羅
此云野(音夜)干。似狐而小,形色青黃,如狗群行,夜鳴如狼。郭璞云:射(音夜)干能緣木。廣志云:巢於絕巖高木也。大論云:譬如野干,夜半逾城,深入人舍。求肉不得,僻處睡息,不覺夜竟。惶怖無計,慮不自免,住則畏死,便自定心,詐死在地。眾人來見,有一人云:我須其耳。言已截去。野干自念:截耳雖痛,但令身在。次有人言:我須其尾。便復截去。復有人云:須野干牙。野干自念:取者轉多,或取我頭,則無活路。即從地起,奮其智力,絕踊間關,遂得自濟。行者之心,求脫苦難,亦復如是。生不修行,如失其耳;老不修行,如失其尾;病不修行,如失其牙;至死不修,如失其頭。輔行記云:狐是獸,一名野干,多疑善聽。顏師古註漢書曰:狐之為獸,其性多疑。每渡河冰,且聽且渡,故言疑者而稱狐疑。述征記云:北風勁,河冰合,要須狐行。此物善聽,冰下無聲,然後過河。說文云:狐,妖獸也。鬼所乘,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大後,死則首丘。郭氏玄中記曰:千歲之狐為婬婦,百歲之狐為美女。然法華云:狐、狼、野干,似如三別。祖庭事苑云:野干形小尾大,狐即形大。禪經云:見一野狐,又見野干,故知異也。
摩斯吒
或麼(上聲)迦吒,或末迦吒,此云獼猴。本行經云:我念往昔海中,有一大虯,其婦懷妊,思獼猴心食。夫言:此事甚難,我居於海,獼猴在山。汝且容忍,我當求之。時虯出岸,見猴在樹,善言慰問,結為交友:我當將汝,度海彼岸。別有大林,花果豐饒,汝可下來,騎我背上。猴依虯言,俱下於水。虯即報言:我婦懷妊,思食汝心,故將汝來。猴即誑言:何不預說,我心適留娑羅樹上,不持將行,善友還回,放我取心,得已卻來。虯即復岸,獼猴努力跳上大樹。其虯久停,告言速下。猴說偈言:汝虯計較雖能寬,而心智慮甚狹劣,汝但審諦自思忖,一切眾類誰無心。六度經,將虯作鱉。
舍舍迦
此云兔。韓子曰:宋人耕,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耕守株,冀復得之,路人笑矣。西域記言:劫初時有狐、兔、猿,異類相悅。時天帝釋,欲驗修菩薩行者,降跡應化為一老夫。謂三獸曰:二三子善安隱乎?無驚懼耶?曰:涉豐草,游茂林,異類同歡,既安且樂。老夫曰:聞二三子情厚意密,忘其老弊,故此遠尋。今正飢乏,何以饋(渠位切)食?曰:幸少留此,我躬馳訪。於是同心虛己,分路營求。狐沿水濱,銜一鮮鯉。猿於林野采異花果,俱來至止,同進老夫。唯兔空還,游躍左右。老夫謂曰:以吾觀之,爾曹未和。狐、猿同志,各能役心,唯兔空還,獨無相饋。以此言之,誠可知也。兔間譏議,謂狐、猿曰:多聚樵蘇,方有所作。猿、狐競馳,銜草曳木;既已蘊崇,猛燄將熾。兔曰:仁者,我身卑劣,所求難遂。敢以微軀,充此一餐。辭畢入火,尋即致死。是時老夫復帝釋身,除燼收骸,傷歎良久。謂狐、猿曰:一何至此,吾感其心,不泯其跡,寄之月輪,傳於後世。
曷利拏
總言獐鹿等類。
迦陵頻伽
此云妙聲鳥。大論云:如迦羅頻伽鳥,在㲉(口角切)中未出,發聲微妙,勝於餘鳥。正法念經云:山谷曠野,其中多有迦陵頻伽,出妙音聲。如是美音,若天若人緊那羅等,無能及者,唯除如來音聲。
迦蘭陀
善見律,及經律異相云:是山鼠之名也。時毗舍離王入山,於樹下眠,有大毒蛇,欲出害王。於此樹下,有鼠下來,鳴令王覺。王感其恩,將一村食,供此山鼠,乃號此村為迦蘭陀。而此村中有一長者,居金錢四十億,王即賜於長者之號,由此村故,所以名為迦蘭陀長者也。三藏傳云:園主名迦蘭,先以此園施諸外道,後見佛又聞深法,恨不以園得施如來。時地神知其意,為現災怪,怖諸外道,逐之令出。告曰:長者欲以園施佛,汝宜速去。外道含怒而出,長者歡喜,建立精舍,躬往請佛。
拘耆羅
或拘翅羅,此云好聲鳥,聲好而形醜。又云鶿鷗。
嘶那夜
此云鷹。爾雅云:鷹,隼醜,其飛也翬(音揮)。註曰:鼓翅翬翬然疾。孔氏志怪曰:楚文王少時,雅好田獵,天下快狗名鷹畢聚焉。有人獻鷹曰:非王鷹之儔。俄而雲際有一物凝翔,飄颻鮮白,而不辨其形。鷹見,於是竦翮(下革切)而升,矗(初六切,聳上貌)若飛電。須臾羽墮如雲,血灑如雨。良久間,有一大鳥墮地而死,其鳥兩翅度廣數十里,喙(許穢切)邊有黃。眾莫能知,時博物君子曰:此大鵬雛也,始飛焉,故為鷹所制。文王乃厚賞獻者。又言隼者,易曰:王用射(是亦切)隼于高墉之上。孔穎達云:隼者,貪殘之鳥,鸇鷂之屬。玉篇云:祝鳩也。顏師古云:隼,騺鳥。即今之鵠(胡骨切)也。劉向以為隼近異祥,貪暴類也。
臊陀
或叔迦婆嘻,此云鸚鵡。說文云:能言鳥也。山海經曰:黃山及數歷山有鳥焉,其狀如鶚(五各切),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鸚鵡。曲禮曰: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人而無禮,不亦禽獸之心乎?雜寶藏經云:過去雪山有一鸚鵡,父母都盲,常取華果,先奉父母。時有田主,初種穀時,願與眾生而共噉食。鸚鵡於田常采其穀,田主案行,見𢶕(子踐切)穀穗,便設羅網,捕得鸚鵡。鳥告主言:先有施心,故敢來采,如何今者而見網捕?田主問鳥:取穀與誰?答言:有盲父母,願以奉之。田主報曰:今後常取,勿復疑難(云云)。佛言:爾時鸚鵡,我身是也;時田主者,舍利弗是。
僧娑
或亘娑,唐云鴈。禮記云:季秋之月,鴻鴈來賓。詩傳云:大者曰鴻,小曰鴈。成公賦曰:上揮翮於丹霞,下濯足於清泉。西域記云:昔此伽藍,習玩小乘漸教,故開三淨之食。而此伽藍遵而不墜,其後三淨,求不時獲。有苾蒭經行,忽見群鴈飛翔,戲曰:今日眾僧食不充,摩訶薩埵,宜知是時。言聲未絕,一鴈退飛,當其僧前,投身自殪(於計切)。苾蒭見已,具白眾僧。聞者悲感,咸相謂曰:如來設法,導誘隨機,我等守愚,遵行漸教。大乘者,正理也。宜改先執,務從聖旨。此鴈垂誡,為誠明導,宜旌厚德,建𡨧睹波,以瘞鴈焉。或名鳧鴈者,爾雅云:鳧,鴈醜,其足蹼(音卜)。註云:腳指間有幕,蹼屬相著。古今註云:鳧鴈常在海邊沙上,餐沙石,此非隨陽鴈也。李巡曰:野曰鳧,家曰騖(音木)。
迦頻闍羅
此云雉。爾雅云:雉絕有力,奮,最健鬥。類分六種,四方名異。晉武庫閉甚密,中忽聞雉雊,張華曰:必是蛇化,開視側有蛇蛻焉。大論云:有時閻浮提人,不知禮敬宿舊有德。是時菩薩作迦頻闍羅鳥,有二親友,象與獼猴,共居畢缽羅樹下,自相問言:我等不知誰應為大?象言:我昔見樹在我腹下。獼猴言:我曾蹲地手捉樹頭。鳥言:我於畢缽羅林,食此樹果,子隨糞出,此樹得生。先生宿德,禮應供養。即時大象背負獼猴,鳥在猴上,周遍游行。禽獸人類,見皆行敬。斯乃聖人知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故敬事長,為天下之至順也。
究究羅
此是雞聲。鳩鳩吒,此云雞。易林曰:巽為雞,雞鳴節時,家樂無憂。西京雜記云:成帝時,交趾越裳國獻長鳴雞,以刻漏驗之,與晷(音軌)度無差。田饒夫曰:夫雞戴冠,文也;足特距,武也;敵鬥,勇也;得食相呼,義也;鳴不失時,信也。雞有五德,君猶烹而食之,其所由來近也。楞嚴云:如雞後鳴,瞻顧東方,已有精色。長水釋曰:雞第二鳴,天將曉也。孤山釋云:三德涅槃,名曰義天。前受想盡,似證尚遙,如雞先鳴,天色猶昧。今行陰盡,唯識陰在,明悟非久,如雞後鳴,天有精色。齊顏之推云:梁時有人,常以雞卵白和沐,使髮光黑,每沐輒破二三十枚。臨終,但聞髮中啾啾,數千雞雛之聲。
斫迦邏婆
此云鴛鴦,匹鳥也。止則相耦,飛則相雙。鳥喻品云:一者迦鄰提,二者鴛鴦。游止共俱,不相捨離。今師釋曰:以雄喻常,雌喻無常。生死有性善故,無常即常,如二鳥在下。涅槃有性惡故,常即無常,如二鳥高飛。是則在高在下,雌雄共俱,雙游並息,其義皆成。
耆婆耆婆迦
此翻生,勝天王云生生。或翻命,法華云命命。雜寶藏經云:雪山有鳥,名為共命。一身二頭,識神各異,同共報命,故曰命命。佛本行經:佛言:往昔雪山有二頭鳥:一頭名迦嘍茶,一頭名憂波迦嘍茶。其憂波迦嘍茶頭一時睡眠,近彼寤頭有摩頭迦樹,風吹華落,至彼寤頭。其頭自念:雖獨食華,若入腹時,俱得色力,不令彼寤。遂默食華。其睡頭寤,覺腹飽滿,欬噦氣出。問言:何處得此美食?寤頭具答,睡頭懷恨。後時游行,遇毒樹華,念食此華,令二頭死。時憂波迦嘍茶頭語迦嘍茶頭言:汝今睡眠,我當寤住。彼頭纔睡,即食毒華。其迦嘍茶,寤覺毒氣,問何惡食,令我不安?憂波頭言:食此毒華,願俱取死。於是彼頭即說偈言:汝於昔日睡眠時,我食妙華甘美味,其華風吹在我邊,汝返生此大瞋恚。凡是癡人莫願見,亦莫願與癡共居;與癡共居無利益,自損及以損他身。佛言:迦嘍茶鳥,即我身是;憂波鳥者,提婆達是。
舍利
新云室利羅,或設利羅。此云骨身,又云靈骨。即所遺骨分,通名舍利。光明云:此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大論云:碎骨是生身舍利,經卷是法身舍利。法苑明三種舍利:一是骨,其色白也;二是髮舍利,其色黑也;三是肉舍利,其色赤也。菩薩羅漢皆有三種。若佛舍利,槌擊不破。弟子舍利,槌試即碎。感通傳,天人王璠言是大吳蘭臺臣也,會師初達建業。孫主即未許之,令感希有之事,為立非常之法。於時天地神祇,咸加靈被,於三七日,遂感舍利。吳主手執銅瓶,傾銅盤內,舍利所衝,盤即破裂。火燒椎試,俱不能損,遂興佛法。又多聞長子名那吒,嘗以佛牙贈宣律師。太祖皇帝疑非真牙,以火煆之,了然不動,遂成願文。   太宗皇帝聖製頌曰:   功成積劫印文端,  不是南山得恐難;  眼睹數重金色潤,   手擎一片玉光寒;  鍊時百火精神透,  藏處千年瑩彩完;   定果熏修真祕密,  正心莫作等閑看。   真宗皇帝聖製偈曰:   西方有聖號迦文,  接物垂慈世所尊,  常願進修增妙果,   庶期饒益在黎元。   仁宗皇帝御製贊曰:   三皇掩質皆歸土,  五帝潛形已化塵;  夫子域中誇是聖,   老君世上亦言真;  埋軀祇見空遺冢,  何處將身示後人?   惟有吾師金骨在,  曾經百鍊色長新。   徽宗皇帝崇寧三年重午日,當迎請釋迦佛牙,入內祈求。舍利感應,隔水晶匣,出如雨點。神力如斯,嘉歎何已,因以偈贊:   大士釋迦文,  虛空等一塵;  有求皆赴感,  無剎不分身;   玉瑩千輪在,  金剛百鍊新;  我今恭敬禮,  普願濟群輪。
舍羅
四分:此云籌。五分:籌極短並五指,極長拳一肘,極麤不過小指,極細不得減箸。十誦云:為檀越問僧不知數,佛令行籌,不知沙彌數,行籌數之。若人施布薩物,沙彌亦得。雖不往布薩羯磨處,由受籌故。四分:為受供行籌,通畔彌也。若未受十戒,亦得受籌,以同受供故。業疏三種行籌:一頭露,二覆藏(以物覆籌),三耳語(耳畔勸勉)。事鈔云:今僧寺中有差僧次請而簡客者,此僧次翻名越次也。即令客僧應得不得,主人犯重,隨同情者多少,通是一盜。
迦布德迦
或迦逋,唐言鴿。西域記云:昔佛於此為眾說法。羅者於林網捕羽族,經日不獲。來至佛所,揚言唱曰:今日如來在此說法,令我網捕都無所獲。妻孥飢餓,其計安在?如來告曰:汝今熅火,當與汝食。如來是時化作大鴿,投火而死。羅者持歸,妻孥共食。其後重往佛所,如來方便攝化,羅者聞法,悔過自新,捨家修學,便證聖果,因名所建,號鴿伽藍。
摩由邏
此云孔雀,又孔雀綷羽而翱翔。俱舍云:於一孔雀倫,一切種因相,非餘智境界,唯一切智知。證真釋云:有情無始熏造一切界趣種子,在本識中,唯佛能了,且舉孔雀一類,尚已難知。
阿梨耶
起信云:以依阿梨耶識故,說有無明,不覺而起(一、業識相),能見(二、轉識相),能現(三、現識相),能取境界,起念相續,故說為意。此明無明為緣生三細,號無明惑;境界為緣生六麤(一、智相,二、相續相,三、執取相,四、計名字相,五、起業相,六、業繫苦相),名見思惑。無明是根本惑,障中道理,當修中觀,破此別惑。見思是枝末惑,障真諦理,當修空觀,破此通惑。通、別之惑如亡,真、中之理自顯。
姞栗陀
此云鷲,底揭羅闍。此云鵰鷲。山海經曰:景山多鷲。說文:鷲鳥黑色多子。師曠云:南山有鳥,名曰羌鷲,黃頭赤咽,五色皆備。西域多此鳥,蒼黃目赤,食死屍。
毗囉拏羯車婆
此云龜。爾雅明十種之龜。莊子曰:宋元君夢人被髮曰:予為清江使者河伯,被漁者預且得予。元君使人占之曰:此神龜也,乃召預且。預且釣得白龜五尺,使獻之,乃刳(音枯)之以卜,七十鑽而無遺策。仲尼曰:龜能夢於元君,不能避預且之網;智能七十鑽而無遺策,不能避刳腸之患。如是則智有以神,智有所不及也。法句經云:昔有道人,河邊學道,但念六塵,心無寧息。龜從河出,水狗將噉龜,龜縮頭尾四腳,藏於甲中,不能得便。狗去還出,便得入水。道人因悟:我不及龜,放恣六情,不知死至。
摩竭
或摩伽羅,此云鯨魚。雄曰鯨,雌曰鯢,大者長十餘里。大論云:五百賈客入海採寶,值摩竭魚王開口,船去甚疾。船師問樓上人,何所見耶?答曰:見三日及大白山,水流奔趣,如入大坑。船師云:三日者,一是實日,二是魚目。白山是魚齒,水奔是入魚口,我曹死矣!時船中人各稱所事,都無所驗。中有優婆塞語眾人言:吾等當共稱佛名字,佛為無上救苦厄者。眾人一心共稱南無佛。是魚先世,曾受三戒,得宿命智,聞佛名字,即自悔責,魚便合口,眾人命存。莊子云:吞舟之魚失水,則螻蟻而能制之。
坻彌
具云帝彌祗羅。此云大身魚,其類有四,此最小者。京房易傳云:海數(所魚切)見巨魚,邪人進,賢人疏。
失收摩羅
善見云:鱷魚長二丈餘,有四足,似鼉,齒至利,禽鹿入水,齧腰即斷。又翻殺子魚,廣州有之。(收,或作守)。
臂卑履也
此云蟻子。晉書:殷仲堪父患耳聰,聞床下蟻動,謂之牛鬥。賢愚經云:長者須達,共舍利弗往圖精舍。須達自手捉繩一頭,舍利弗自捉一頭,共經精舍。時舍利弗欣然含笑,須達問言:尊者何笑?答言:汝始於此經地,六欲天中宮殿已成。即借道眼,悉見六天嚴淨宮殿(云云)。復更徙繩。時,舍利弗慘然憂色,即問尊者:何故憂色?答言:汝今見此地中蟻子耶?對曰已見。舍利弗言:汝於過去毗婆尸佛,亦於此地起立精舍,而此蟻子在此中生。乃至七佛已來,汝皆為佛起立精舍,而此蟻子亦在中生,至今九十一劫,受一種身,不得解脫。生死長遠,唯福為要,不可不種。爾雅云: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直爾切),二足而羽謂之禽,四足而毛謂之獸。蟲魚鳥獸,種類何窮?山水空陸,境界無際。循環荏(如枕切)苒(音染,展轉也),逐物狂愚。一念如明,萬類俱息,宜照本性,勿起異意也。
那落迦
此翻惡者。那落,是者義;迦,是惡義。造惡之者,生彼處故。此標正報也。
𭡠落迦
或那落迦,此云不可樂,亦云苦具,亦云苦器。此標依報也。
泥犁耶
文句云:地獄此方名。梵稱泥犁,秦言無有,無有喜樂、無氣味、無歡、無利,故云無有。或言卑下,或言墮落,中陰倒懸,諸根皆毀壞故。或言無者,更無赦處。
阿鼻
此云無間。觀佛三昧經云:阿言無,鼻言救。成論明五無間:一趣果無間,捨身生報故;二受苦無間,中無樂故;三時無間,定一劫故;四命無間,中不絕故;五形無間,如阿鼻相縱廣八萬由旬,一人多人皆遍滿故。五無間業,瑜伽第九云:一害父,二害母,三害羅漢,四破僧,五出佛身血。
頞部陀
俱舍云疱,寒觸身分,皆悉生皰。
尼剌部陀
此云疱裂。嚴寒所逼,身疱裂也,此二從相。
頞哳吒嚯嚯婆虎虎婆
義府云:以寒增甚,口不得開。但得動舌,作哳吒之聲。此三約受苦聲以立名。
嗢缽羅
此云青蓮華。
缽特摩
此云紅蓮華。
摩訶缽特摩
此云大紅蓮華。大論問:諸床可坐,何必蓮華?答:床為世間白衣坐法。又以蓮華軟淨,欲現神力,能坐其上,令不壞故。又以莊嚴妙法座故(云云)。又如此華,華臺嚴淨,香妙可坐。
賓吒羅
此云集欲。適入尋出,雖復在中,而無痛苦。
阿波那伽低
經音義:此云惡趣。有三惡趣,亦名三塗。言三塗者,摭華云:塗,道也。論語云:遇諸塗。按四解脫經云:地獄名火塗道,餓鬼名刀塗道,畜生名血塗道。塗有二義:一取殘害義,塗謂塗炭,如尚書曰:民墜塗炭。二取所趣義,塗謂塗道。如易云:同歸而殊塗。然春秋言四岳三途。應法師云:春秋有三塗,危險之處,借此為名。通慧云:有本作途,非也。須作塗泥之塗。後人妄云畜生、餓鬼、地獄名三塗,當知此單指地獄也。然此指歸之說,非但違於吾教四解脫經,刀血火三之文,又復誣其應師音義。後學尋檢,自見妄立。又諸教典明八難者,三惡道為三,四、北洲,五、長壽天,六、佛前佛後,七、世智辯聰,八、諸根不具。今述頌曰:三塗北洲長壽天,諸根不具并世智,佛前佛後共八難。受此果不得聖化,故名難處。或以世智辯聰,名為生邪見家。淨名疏明二種八難:一者凡夫住事八難,二者二乘住理八難。事即界內八難,理乃界外八難。荊溪云:若欲略明,則有餘中三十心人,為三惡道;住無我法,名為北洲;地前法愛,如長壽天;未有初地十種六根,名諸根不具;地前智淺,如世智辯聰;不窮中理,如佛前後。若實報中,位位相望,節節作之,此並障於中道理也。成論明菩薩說四輪,摧八難。一、生中國輪,能摧五難,謂三塗北洲及長壽天;二、修正願輪,摧世智辯聰;三、植善因輪,摧聾盲瘖啞;四、近善人輪,摧佛前佛後。欲摧八難,當習四輪。故今示之,令思修耳。
他那
秦言處。大品他字門,入諸法處不可得故。論曰:即知諸法無住處。華嚴吒字時,名隨願普見十方諸佛。疏云:即積集性。
須摩題
大論云:此云妙意,亦好智,亦好意。彌陀經云:阿彌陀佛所居國土,名須摩題。
索訶
西域記云:索訶世界三千大千國土,為一佛之化攝也。舊曰娑婆,又曰娑訶,皆訛。楞伽翻能忍。悲華云:何名娑婆?是諸眾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能忍斯惡,故名忍土;如來獨證自誓。三昧經云:沙訶,漢言忍界。真諦三藏云:劫初梵王名忍,梵王是世界主,故名忍土。一云雜會世界。長水云:大千界之都名。感通傳云:娑婆則大千總號。孤山云:舉其通名,非指大千也。
東弗于逮
西域記云:海中可居者,大略有四焉。東毗提訶洲,舊曰弗婆提,又曰弗于逮,訛也。此云勝,勝南洲故。又云前,一在諸方之前也。又翻為初,謂日初出處也。俱舍云:東毗提訶洲,其相如半月,身長八肘,壽二百五十。
閻浮提
訛云剡浮,此云勝金。大論云:閻浮,樹名。其林茂盛,此樹於林中最大,提名為洲。此洲上有此樹林,林中有河,底有金沙,名閻浮檀金。以閻浮樹故,名為閻浮洲。此洲有五百小洲圍繞,通名閰浮提。刊正云:此則河因樹立稱,金因河得名。長水云:或云閻浮果汁,點物成金,因流入河,染石為金。其色赤黃,兼帶紫燄。西域記云:南贍部洲,舊曰閻浮提洲,又曰剡(以冉切)浮洲,訛也。藏鈔云:贍部,此土無相當,故不翻。唯西域記音中,翻為穢樹。南贍部洲,北廣南狹,三邊量等,其相如車。俱舍云:贍部洲人身,多長三肘半,人壽無定限。
西瞿耶尼
此云牛貨,亦翻取與。藏疏云:以彼多牛,以牛為貨。俱舍鈔云:劫初時,因高樹下,有一寶牛,為貨易故。西域記云:西瞿陀尼洲,舊曰瞿那尼,又云劬伽尼,訛。俱舍云:西牛貨洲,壽五百歲,相圓無缺,長十六肘。
北鬱單越
或鬱怛越,此云勝處,亦云勝生。於四洲中,有情處貨,皆最勝故。亦云高上,出餘三方故。形如方座,四面量等,長三十二肘,壽滿一千歲。故俱舍云:諸處有中夭,除北俱盧洲,以壽定故、以樂極故、以執堅故,聖人不生,八難中一;若論值佛聞法,南洲最上。故大論云:南洲三事,尚勝諸天,況北洲乎!一能斷婬,二識念力,三能精進。所以諸佛唯出南洲。西域記云:北拘盧洲,舊曰鬱丹越,又曰鳩樓,訛也。金輪王乃化被四天下,銀輪王則政隔北拘盧,銅輪王則除北拘盧及西瞿陀尼,鐵輪王則唯贍部洲。夫輪王者,將即大位,隨福所感,有大輪寶浮空來應,感有金銀銅鐵之異。
印度
西域記云:天竺之稱,異議糾紛,舊云身篤,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云印度(云云)。印度者,唐言月,月有多名,斯其一稱(云云)。良以其土聖賢繼軌,導凡御物,如月照臨,由是義故,謂之印度(云云)。五印度之境,周九萬餘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廣南狹,形如半月。劃野區分,七十餘國。時特暑熱,地多泉濕。成光子曰:中天竺國,東至震旦,五萬八千里;南至金地國,西至阿拘遮國;北至小香山阿耨達,亦各五萬八千里,則知彼為中國矣。梁傳云:何承天以博物著名?乃問慧嚴曰:佛國將用何厤?云:天竺夏至之日,日正中時,豎晷無影,所謂天中。於五行土德,色尚黃,數尚五,八寸為尺,十兩當此土十二兩。建辰之月為歲首,及討覈分至,推校薄蝕,顧步光景,其法甚詳。宿度章紀,咸有條例,承天無所措難。後婆利國人來,果同嚴說。
婆羅痆斯國
西域記云:舊曰波羅柰,訛也。中印度境,婆沙云:有河名波羅柰,去其不遠,造立王城。或翻江遶城,亦云鹿苑。
迦毗羅皤𡨧都
迦毗羅,此云黃色。皤𡨧都,此云所依處。上古有僊曰黃頭,依此修道。西域記云:劫比羅伐𡨧堵,舊曰迦毗羅衛,訛也。或名迦維衛。或名迦夷,此云赤澤。或名婆兜釋翅搜,此云能仁住處,音訛也。竺法蘭對漢明云:迦毗羅衛者,大千之中也。宋沙門慧嚴,與南蠻校尉何承天共論華梵中邊之義,乃引周公測景之法,謂此土夏至之日,猶有餘陰,天竺則無也。言測景者,周公攝政四年,欲求地中而營王城。故以土圭測景,得潁川陽城,於是建都。土圭,長尺有五寸。夏至日晝漏半,立八尺之表,表北得景尺有五寸,景與土圭等,此為地中。鄭司農云:凡日景於地,千里而差一寸。當知陽城,蓋就此土自為中耳。既有表景,豈非餘陰耶?況此土東垂大海,三方且非,由是觀之,邊義彰矣。
舍婆提
西域記云:室羅筏悉底,舊訛云舍衛。此云聞物,寶物多出此城。亦翻豐德,一具財寶,二妙五欲,三饒多聞,四豐解脫。義淨譯金剛,云名稱大城。摭華云:但得聞義,而缺物義。此乃憍薩羅國都城之號。檇李證真鈔云:為簡南憍薩娑國,故廢國名,而標城號。發軫問:諸經中,說佛生迦毗羅國,何以論云生舍婆提耶?答:迦毗羅與舍婆提相鄰,同是中印土境,故此言之。
摩竭提
此云善勝,又云無惱。西域記云:摩竭陀,舊曰摩伽陀,又曰摩竭提,皆訛也。中印度境。文句記云:此云不害,劫初已來,無刑害故。至阿闍世,截(五結切)指為刑,後自齧指痛,復息此刑。佛當生其地,故吉兆預彰,所以先置不害之名,亦名無害。文句曰:此云天羅,天羅者王名,以王名國,城名王舍。
羅閱祇伽羅
西域記名曷羅闍姞(渠乙切)利呬(火利切)。此云王舍城。應法師云:羅閱,義是料理。以王代之,摩伽陀國中城名也。大論云:昔有須陀須摩王,是王精進持戒,常依實語。晨朝乘車,將諸婇女,入園游戲。出城門時,一婆羅門來乞,而語王言:王是大福德人,我身貧窮,當見愍念,賜自少多。王言:敬如來告,當相布施,須我出還。作此語已,入園澡浴嬉戲。時兩翅王,名曰鹿足,空中飛來,於婇女中,捉王將去。諸女啼哭,號慟一園,驚城內外,搔擾悲惶。鹿足負王,騰躍虛空,至所住處,置九十九王中。須陀須摩王言:我不畏死,自恨失信。我從生來初不妄語。今日晨朝出門時,一婆羅門來從我乞,我時許言,還當布施。不慮無常,辜負彼心,自招欺罪。是故啼耳。鹿足王言:汝意欲爾,畏此妄語,聽汝還去。七日布施婆羅門訖,當便來還。若過七日,有我翅力,取汝不難。須陀須摩王得還本國,恣意布施,立太子為王,大會人民,懺謝之,言:我智不周,初治多不如法,當見忠恕。如我今日,身非己有,正爾還去。舉國人民及諸親戚,叩頭留之:願王留意慈蔭此國,勿以鹿足鬼王為慮。當設鐵舍奇兵,鹿足雖神,不畏之也。王言不得,而說偈言:實語第一戒,實語升天梯,實語為大人,妄語入地獄。我今守實語,寧棄身壽命,心無有悔恨。如是思惟已,王即發去,到鹿足所。鹿足遙見,歡喜而言:汝是實語人,不失信要。一切人皆惜身命,汝從死得脫,還來赴信,汝是大人(云云)。鹿足又言:汝好說此,今相放捨,九百九十九王,亦布施汝,隨意各還本國。由此千王共居,故名王舍。
拘尸那
此云角城。輔行云:其城三角,故云角也。
毗耶離
亦名維耶離,鞞舍隸,吠舍離。此云廣嚴。西域記云:吠舍釐國,舊訛曰毗舍離。什師云:毗言稻,土之所宜也。離耶言廣嚴,其地平正莊嚴。淨名略疏云:此云廣博嚴淨,其國寬平,名為廣博。城邑華麗,故名嚴淨。有師翻為好稻,出好粳糧,勝於餘國故也。有言好道,國有道砥直(砥,音旨,平直也)。有言好道,其國人民,好樂正道,自敦仁義,不須君主,五百長者共行道法,率土人民莫不歸悅。
矩奢褐羅補羅城
西域記云:唐言上茅宮城,多出勝上吉祥香茅。摩竭陀國之正中,古先君王之所都。
拘蘇摩捕羅城
西域記云:唐言香華宮城。穀梁曰:城以保民為之。華嚴寶眼城天,告善財言:應守護心城,離生死故。
羯若鞠闍
西域記云:唐言曲女城,中印度境。大樹仙人,棲神入定,經數萬歲,從定而起。見王百女,詣宮來請。唯幼稚女,而充給使。仙人懷怒,便惡咒曰:九十九女,一時腰曲。從是之後,名曲女城。
蘇伐剌拏瞿呾羅
西域記云:唐言金氏,出上黃金,世以女為王,因以女為國。
烏仗那
奘傳:唐言苑,昔阿輸迦王之苑囿也。舊曰烏場,或曰烏茶,皆訛也。北印度境。
憍賞彌
西域記云:舊云拘睒彌,訛也。中印度境。
罽賓
此云賤種。西域記云:迦濕彌羅,舊曰罽賓,訛也。北印度境。末田底迦既得其地,立五百伽藍,於諸異國,買鬻(音育)賤人以充役使,用供眾僧。末田底迦入寂滅後,彼諸賤人自立君長,鄰境諸國,鄙其賤種,莫與交親,謂之訖利多。唐言買得。
劫布俎那
西域記云:曹國。
赭時
西域記云:唐言石國。
颯秣建
西域記云:唐言康國。(秣,音末)。
弭秣賀
西域記云:唐言米國。
屈霜伱迦
西域記云:唐言何國。(霜,去聲呼)。
阿踰闍
此云不可戰國。
喝捍
西域記云:唐言東安國。
捕哺
或名捕揭。西域記云:唐言中安國。
戊地
西域記云:唐言西安國。
羯霜那
西域記云:唐言史國。
阿耆尼
西域記云:舊曰烏耆,訛也。
屈支
西域記云:舊曰龜茲,又音丘慈。
健䭾邏
西域記云:舊曰乾陀衛,訛也。隋云香行國。
曷部多
西域記云:唐言奇特。
佉沙
西域記云:舊謂疏勒者,乃稱其城號,言猶訛也。正音云室利訖栗多底。
至那僕底
西域記云:唐言漢封。河西蕃維質(音致)子所居,因為國號。
瞿薩怛那
西域記云:唐言地乳。王未有胤(羊晉切),禱毗沙門像,額上剖出嬰兒,不飲人乳。神前之地,忽然隆起,其狀如乳。神童飲吮,遂至成立。即其俗之雅言也。俗語謂之渙那國,匈奴謂之于遁,諸胡謂之豁且,印度謂之屈丹。舊曰于闐,訛也。
薄佉羅
應是月支,在雪山西北,或云月氏。
僧伽羅
西域記:唐言執師子,非印度境,是南海路。其祖擒執師子,父殺應王慕,王畏暴逆,重賞遠放,船漂寶渚,遂立此國。
震旦
或曰真丹,或云旃丹。琳法師云:東方屬震,是日出之方,故云震旦。華嚴音義翻為漢地,此不善華言。樓炭經云:蔥河以東,名為震旦。以日初出,耀於東隅,故得名也。
脂那
婆沙二音:一云支那,此云文物國,即讚美此方,是衣冠文物之地也。二云指難,此云邊鄙,即貶挫此方非中國也。西域記云:摩訶至那,此曰大唐。
伊沙那
清涼疏云:此云長直,謂里巷徑永。表知三際故言長,表知勝義故言直。
蔑戾車
奘傳:唐言邊地。北印度功境,皆號蔑戾車。
乾闥婆城
大論云:日初出時,見城門樓櫓宮殿,行人出入,日轉高轉滅,但可眼見,而無有實,名犍闥婆城。靜苑華嚴音義云:西域云樂人為乾闥婆。彼樂人多幻作城郭,須臾如故,因即謂龍蜃所現。輔行云:乾城,俗云蜃氣。蜃,大蛤也。朝起海洲,遠視似有,近看即無。
勢羅
西域記:唐言山,鄔波世羅,翻為小山。廣雅云:山,產也,能產萬物。高者名岳,小者名丘。
蘇迷盧
西域記云:唐言妙高。舊曰須彌,又曰須彌樓,皆訛。四寶合成,在大海中,據金輪上,日月之所迴泊,諸天之所游舍。七山七海,環峙環列,四面各有一色。東黃金,南瑠璃,西白銀,北頗梨。隨其方面,水同山色。毗曇俱舍云:妙高,七寶所成,故名妙;出七金山,故名高。觀經疏云:舉高三百三十六萬里,縱廣亦爾。
彌樓
有人謂,彌樓此云光明,七金山也,金色光明故。若準第一義法勝經云須彌樓山,則彌樓是須彌山舊譯。俱舍:須彌亦云彌樓,是則梵音有異。若據法華云:內外彌樓山,須彌及鐵圍。是則山體亦異。
柘迦羅
或云灼羯羅,又云斫迦羅。應法師云:此翻云輪山,舊云鐵圍。圍即輪義,譯人義立。
耆闍崛
大論云:耆闍名鷲,崛名頭。是山頂似鷲。增一:佛告諸比丘:此山久遠,同名靈鷲。觀經疏云:諸聖僊靈依之而住。西域記云:宮城東北行三四里,至姞(渠乙切)栗陀羅矩吒。此云鷲峰,亦云鷲臺。舊云耆闍崛,訛也。既棲鷲鳥,又類高臺。應法師云:案梵本無靈義,此鳥有靈,知人死活,故號靈鷲。婆沙云:其山三峰,如仰雞足,似狼之跡,亦名狼跡,又名普賢山、白墡山、仙人山、負重山。
目真鄰陀
或云目脂鄰陀,此云石山。
缽羅笈菩提
淨名疏云:此云安明。垂裕云:入水最深,故名安;出諸山上,故曰明。西域記云:唐言前正覺山,如來將證正覺,先登此山。
屈屈吒播陀
西域記云:唐言雞足山,亦名窶盧播陀,唐言尊足。峻起三峰,迦葉既入,三峰斂覆。三會說法之後,餘有無量憍慢眾生,慈氏將登此山,彈指峰開,迦葉授衣,火化入滅。
因陀羅執羅窶訶
西域記云:唐言帝釋窟。西峰南巖間,有大石室,廣而不高,佛常中止。時天帝釋,以四十二疑事,書石請問,佛為演釋,其跡猶在。
䮚迦
西域記云:僧伽羅國,東南隅有䮚迦山,巖谷幽峻,神鬼游舍,昔佛於此說䮚迦經。舊曰楞伽經,訛也。
補陀落迦
或名補涅洛迦,此云海島,又云小白花。西域記云:有呾落迦山,南海有石天宮,觀自在菩薩游舍。
優留曼陀
亦云優留曼茶,此云大醍醐。
軻地羅
此譯軻,空也;地羅者,破也。名破空山。
比羅娑落
西域記云:唐言象堅山,神作象形,故曰象堅。
彈多落迦
西域記云:舊曰檀特山,訛也。
逾健達羅
此云雙跡。此山之峰,有二隴道,似車跡故。
由乾
此譯云雙。
陀羅
此云持,名雙持山。
伊沙䭾羅
此云持軸,形如車軸故。
朅地洛迦
此云檐木山,本樹名也。
蘇達梨舍那
此云善見,見者稱善。
頞溫縛拏
此云馬耳山,狀如彼故。
毗摩恆迦
此云有障礙神山。
尼民達羅
此云地持,山形似海中魚故。
摩黎
或云摩羅耶。在南天竺,多出旃檀。
尼民陀
此云持邊。七金外邊,護持圍繞餘六山故。
阿伽
此云水。釋名云:水,準也,準平物也。稱讚淨土佛攝受經,明八功德水:一、澄淨;二、清冷;三、甘美;四、輕軟;五、潤澤;六、安和;七、飲時除飢渴等一切過患;八、飲已,定能長養諸根四大。淨覺云:清是色入,不臭是香入,輕冷軟是觸入,美是味入,調適是法入。
阿耨達
西域記云:贍部洲之中地者,阿那婆答多池,唐言無熱惱。舊曰阿耨達,訛也。在香山之南,大雪山北。周八百里,金、銀、銅、鐵、瑠璃、頗胝飾其岸焉。金沙彌漫,清波皎鏡,大地菩薩以願力故,化為龍王,於中潛宅,出清冷水。是以池東面銀牛口,流出殑伽河,繞池一帀,入東南海。池南面金象口,流出信度河,繞池一帀,入西南海。池西面瑠璃馬口,流出縛芻河,繞池一帀,入西北海。池北面頗胝師子口,流出徙多河,繞池一帀,入東北海。或曰潛流地下,出積石山,即徙多河之流,為中國之河源。孝經緩神契曰:河者,水之伯。
信度
舊云辛頭,此云驗河。
殑伽
此云天堂來,見從高處來故。又云河神之名,以為河名。西域記:舊曰恆河,又曰恆沙,訛也。章安云:諸經多以恆河沙為量者,有四義故:一、人多識之,二、入者得福,三、八河中大,四、是佛生處。此即四悉檀也。
縛芻
此云青河。西域記云:舊曰博叉,訛也。
徙多
此云冷河。西域記云:舊曰私陀,訛也。
阿恃多伐底河
西域記云:唐言無勝。舊曰阿利羅跋提河,訛也。典言㕧(許梨切)剌(力葛切)拏伐底河,譯曰有金河,是產閻浮金處。梁宗法師云:佛來此河邊,入滅有意,河流奔注,若生死遄速。金砂不動,喻佛性常住。又因地在此捨身,故今至彼入滅。章安云:相傳熙連,祗是跋提。今言不爾,跋提大,熙連小。或言廣四丈,或八丈,在城北,跋提量在城南,相去百里,佛居其間。熙連禪尼,此云不樂著河,度一切諸佛境界經:佛言四流: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涅槃經說六河:謂生死河、涅槃河、煩惱河、佛性河、善法河、惡法河。
娑竭羅
或娑伽羅,此云鹹海。書曰:江漢朝宗于海。莊子曰:溟海者,天池也。淮南子曰:海不讓水積,以成其大。孫卿子曰:不積細流,無以成海。老子曰: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其善下也。潮有朝夕之期,故吳都有朝夕之池。新華嚴云:譬如大海,以十種相得大海名,不可移奪。一、次第漸深;二、不受死屍;三、餘水入中,皆失本名;四、普同一味;五、無量珍寶;六、無能至底;七、廣大無量;八、大身所居;九、潮不過限;十、普受大雨,無有盈溢。金剛三昧不壞不滅經云:以沃燋山,大海不增;以金剛輪故,大海不減;此金剛輪隨時轉故,令大海水同一鹹味。華嚴云:其娑竭羅龍王宮殿中水,涌出入海,復倍於前。其所出水,紺瑠璃色,涌出有時,是故大海潮不失時。大集云:如閻浮提一切眾生身,及與外色,大海中皆有印象,故名海印。菩薩亦爾,得大海印三昧已,能分別一切眾生心行,於一切法門皆得慧明。華嚴云:海有奇特殊勝法,能為一切平等印,眾生寶物及川流,普能包容無所拒。無盡禪定解脫者,為平等印亦如是,福德智慧諸妙行,一切並修無厭足。
賀邏䭾
此云池。停水曰池,廣雅曰沼也。
大論翻洲。爾雅:水中可止曰洲。大品云:須菩提!若江河大海,四邊水斷是為洲。須菩提!色亦如是,前後際斷。大論云:世間洲者,如洲四邊無地。色等法亦如是,前後皆不可得,中間亦如。或言洲潬(徒亶切)者,爾雅謂水內沙堆也。渚者,爾雅小洲曰渚。大涅槃云:譬如商人,欲至寶渚,不知道路,有人示之,即至寶渚,乃獲諸珍。大般涅槃,喻之為寶也。
婆那
正言飯那,此云林,叢木曰林。雜阿含:佛告阿難:汝遙見彼青色叢林否?唯然已見。是處名曰優留曼茶山。如來滅後百歲,有商人子名曰優波掘多,當作佛事,教授師中,最為第一。
菩提樹
西域記云:即畢缽羅樹也。昔佛在世,高數百尺,屢經殘伐,猶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覺,因而謂之菩提樹焉。莖幹黃白,枝葉青翠,冬夏不凋,光鮮無變。每至涅槃之日,葉皆凋落,頃之復故。法苑云:釋迦道樹,多阿沛多羅。
畢利叉
亦名畢落叉,此云高顯。佛於下降誕,則為高勝;名顯天人,故曰高顯。本行經云:是時摩耶夫人立地,以手執波羅叉樹枝,即生菩薩。
阿輸迦
或名阿輸可,大論翻無憂華樹。因果經云:二月八日,夫人往毗藍尼園,見無憂華,舉右手摘,從右[脅]出。後漢法本內傳云:明帝問摩騰法師曰:佛生日月可知否?騰曰: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之歲,四月八日,於毗嵐園內,波羅樹下,右[脅]而誕。故普耀云:普放大光,照三千界。即周書異記云: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之歲,四月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泛漲,井皆溢出。宮殿人舍,山川大地,咸悉震動。其夜即有五色氣,入貫太微,遍於西方,盡作青紅之色。昭王即問太史蘇由,是何祥耶?蘇由曰:有大聖人生於西方,故現此瑞。昭王曰:於天下何如?蘇由曰:即時無他,至千年外,聲教被此。昭王即遣鐫(子泉切)石記之,埋在南郊天祠前。周第六主穆王滿,五十二年,壬申之歲,二月十五日,佛年七十九,方始滅度。故涅槃經云:二月十五日,臨涅槃時,出種種光,大地震動,聲至有頂,光遍三千。即周書異記云:穆王即位五十二年,壬申之歲,二月十五日旦。暴風忽起,發損人舍,傷折樹木,山川大地,皆悉震動。午後天陰雲黑,西方有白虹十二道,南北通貫,連夜不滅。穆王問太史扈(音戶)多曰:是何徵也?扈多對云:西方有大聖人滅度,魂相現耳。魏曇謨最,及唐法琳,北山神清,法上答高麗問,朝代並同。荊溪輔行亦云:當此周昭王甲寅之歲。第二,齊王簡栖述頭陀寺記云:周魯二莊,親昭夜景之鑒。洎隋翻經學士費長房,撰開皇三寶錄,佛以周莊王他十年,即春秋左傳云:魯莊公七年,歲次甲午,四月八日也。生相既顯,故普耀云:普放大光,照三千界。即左傳說,恆星不現夜明也。瑞應經云:沸星下現,侍太子生。故左傳云:星隕如雨。本行經說虛空無雲,自然而雨。左傳又稱與雨偕也。又云:成道即當第十八主,惠王十九年癸亥也。示滅即第二十一主,匡王五年癸丑,二月十五日也,時年八十矣。孤山注四十二章,淨覺造通源記,依此費氏朝代。由淨名疏云:周時佛興,星隕如雨故也。法琳評曰:但據恆星為驗,而云佛生,未悟恆星,別由他事。案文殊師利般涅槃云:佛滅度後二百五十年,文殊至雪山化五百仙人訖,還歸本土,放大光明,遍照世界,入於涅槃。恆星之瑞,即其時也。又長房言:佛以周惠王十九年癸亥成道者,亦有大過。何者?案劉向古舊二錄云:周惠王時已漸佛教,一百五十年後,老子方說五千文。若以惠王之時始成佛者,不應經教已傳洛矣。第三,後周道安法師述二教論云:慧光遐照,莊王因睹夜明;靈液方津,明帝以之神夢。注云:春秋左傳云:魯莊公七年,歲次甲午,四月辛卯夜,恆星不現,星隕如雨,即周之莊王十年也。莊王別傳曰:遂即易筮之云:西域銅色人出也,所以夜明,非中夏之災也。又依什法師年紀,及石柱銘,並與春秋符同。如來,周桓王五年歲次乙丑生;佛,襄王十五年歲在甲申而滅度。法琳評曰:安之為論,據羅什記;羅什記者,承安世高;安世高者,以漢桓帝時在洛陽翻譯,信執筆者,據桓帝時。但羅什秦時始來,世高漢朝先至,二師相去,垂三百年。信彼相承,依而為記,非是安論,造次繆陳,並由當時傳者之過。又法顯傳云:聖出殷世,武乙二十六年甲午時生者。辨正評曰:雖外游諸國,傳未可依。年月時乖,殊俗實為河漢。又像正記定平王時戊午歲,法琳評曰:依像正記,罕見依憑。案通慧鷲嶺聖賢錄,說佛生時,凡有八別:一、夏桀時,二、商末武乙時,三、西周昭王時,四、穆王時,五、東平王時,六、桓王時,七、莊王時,八、趙伯休梁大周元年。於廬山遇弘度律師,得佛滅後,眾聖默記,推當前周二十九主,貞定王亮,二年甲戌。前後所指,時既紛雜,故唐貞觀十三年,敕遣刑部尚書劉德威等,問法琳法師,何故傳述乖紊,無的可依?由是琳師先列其真,後陳其妄。遂定周昭丙寅歲生,周穆壬申,世尊示滅。從此起算,至今紹興十三年,歲次癸亥,總計二千九十四年(此依賾禪師清規集算,若依文律師年譜,少十三年)。西域記云:自佛涅槃,諸部異議。或云已過九百,未滿千年;或云一千二百餘年;或云一千三百餘年;或云一千五百餘年。然既古今緜遠,東西杳邈,不宜確執,是一非諸。故南山律師問天人云:此土常傳佛是殷時、周昭、魯莊等,互說不同,如何定指?答曰:皆有所以。弟子夏桀時生天,具見佛之垂化。且佛有三身。法報二身,則非人見,並化登地已上。唯有化身,普被三千百億天下。故有百億釋迦,隨人所感,前後不定。或在殷末,或在魯莊,俱在大千之中。前後咸傳一化,感見隨機前後,法報常自湛然,不足疑也。辨朝代竟,若論月分,如浴佛經云:一切佛皆四月八日生也。瑞應亦云四月八生,薩婆多云二月八生,費長房云仲春二月八夜生,神清云二月八日大聖誕於迦維。洎乎示滅之辰,涅槃經曰二月十五日臨涅槃時。然此諸文,出有異者,蓋西域以寅月十六為歲首,以寅月十五為歲終。彼分三際之殊,此立四時之別,加復震旦立正,三代有異。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佛之生滅,既準周書,日月之數,當依姬世。三寶紀定四月為二月,故北山云:周之二月,今十二月也。而大聖在乎周年,故得以十一月言正,異今之世也。是月也,天地否閉,龍蛇斯蟄,微陽潛布於下泉,勾萌未達於上土。以茲而生者,應氣運而來;以茲而滅者,應代謝而去。然考二月涅槃,屬十二月,此盡美矣。其定誕生,亦十二月,未盡善也。故二教論云:周以十一月為正,春秋四月,即夏之二月也。依天竺用正與夏同。又僧史略云:江表以今四月八日為佛生日者,依瑞應經也。如周用正,合是今二月八日,今用建巳,乃周之六月也。詳此濫用建巳月者,由聞聲便用,不摭實求時也。又二教論云:杜預用晉厤算,辛卯二月五日,安共董供奉。用魯厤算,即二月七日;用前周厤,即二月八日也。又今北地,尚臈八浴佛,乃屬成道之節。故周書異記云:周穆王二年癸未,二月八日,佛年三十成道,正當今之臈八也。西域記云:菩薩以吠舍佉月後半八日,當此三月八日。上座部,則以吠舍佉月後半十五日,當此三月十五日。聞諸先記曰:佛以生年八十,吠舍佉月後半十五日,入涅槃,當此三月十五日也。說一切有部,則佛以迦剌底迦月後半八日,入涅槃,當此九月八日也。今詳西域,如奘師云:建寅為歲首,二月則當建卯,四月乃屬建巳。況涅槃瑞應,翻傳到此,適當漢魏之後,皆遵夏厤。所以天下相傳,以卯月為涅槃,以巳月為降生者,殊有由也。諸文所載年月日異,故附此集,錄示後世。
尼拘律陀
又云尼拘盧陀,此云無節,又云縱廣。葉如此方柹葉,其果名多勒,如五升瓶大,食除熱痰。摭華云:義翻楊柳,以樹大子小,似此方楊柳,故以翻之。宋僧傳云:譯之言易也,謂以所有,譯其所無。如拘律陀樹,即東夏楊柳,名雖不同,樹體是一。
多羅
秦言岸。大品吒字門,入諸法驅不可得故。論曰:若聞多字,即知一切法此彼岸不可得。華嚴唱侘(恥加切)字時,名以無我法開曉眾生。疏云:即相驅迫性。謂無我曉之,即為驅迫。
尸陀
正云尸多婆那,此翻寒林,其林幽邃而寒也。僧祗云:此林多死屍,人入寒畏也。法顯傳:名尸摩賒那。漢言棄死人墓田。四分:名恐畏林。多論:名安陀林,亦名晝暗林。
曳瑟知林
西域記:唐言杖林。其林脩勁,被滿山谷。先有婆羅門,聞釋迦佛身長丈六,常懷疑惑,未之信也。乃以丈六竹杖,欲量佛身。恆於丈端,出過丈六,如是增高,莫能窮實,遂投杖而去,因植根焉。
鞞鐸佉
西域記云:象堅𡨧堵波北山巖下,有一龍泉,是如來受神飯已,及阿羅漢於中漱口嚼楊枝,因即植根,今為茂林,後人於此建立伽藍,名鞞鐸佉。唐言嚼楊枝。毗奈耶云:嚼楊枝有五利:一口不臭,二口不苦,三除風,四除熱,五除痰癊。四分:不嚼楊枝有五過:口氣臭,不善別味,熱癊不消,不引食,眼不明。
彈多抳瑟搋
彈多,此云齒;搋,此云木。謂齒木也。長者十二指,短者六指,多用竭陀羅木。此方無故,多用楊枝。寄歸傳云:大如小指,一頭緩嚼,淨刷牙關。用罷,擘(博厄切)破,屈而刮舌。五分:嚼已,應淨洗棄,以蟲食死故。
波吒釐
西域記云:舊云巴連弗邑,訛也。謂女楈(私呂切,又音胥)樹也。
阿梨
或云:此方無,故不翻。其樹似蘭,枝若落時,必為七分。義淨譯孔雀經:頭破作七分,猶如蘭香蕱。復自解曰:梵云頞杜迦曼折利。頞杜迦,蘭香也。曼折利,蕱頭也。舊云阿梨樹枝。既不善本音,復不識其事,故致久迷。然問西方,元無阿梨樹也。
尸利沙
或云尸利灑,即此間合昏樹。有二種:名尸利沙者,葉實俱大。名尸利駃者,葉實俱小。又舍離沙,此云合歡。
荃提
荃,謂荃草,出崑崙山。提,謂可遷徙提挈也。見經音義。
伊蘭
觀佛三昧海經云:譬如伊蘭,與旃檀生末利山中。牛頭旃檀,生伊蘭叢中,未及長大,在地下時,牙莖枝葉,如閻浮提竹筍。眾人不知,言此山中純是伊蘭,無有旃檀。而伊蘭臭,臭若肨屍,熏四十由旬。其華紅色,甚可愛樂,若有食者,發狂而死。牛頭旃檀,雖生此林,未成就故,不能發香。仲秋月滿,卒從地生,成旃檀樹。眾人皆聞牛頭旃檀上妙之香,永無伊蘭臭惡之氣。
頗羅
秦言果。大品頗字門,入諸法遍不可得故。論曰:即知一切法,因、果空故。華嚴唱娑(蘇紇切)頗字,名化眾生究竟處。疏云:即遍滿果報。
庵羅
正云庵沒羅,或庵羅婆利。肇注:此云柰也。柰女經云:維耶梨國,梵志園中,植此柰樹。樹生此女,梵志收養。至年十五,顏色端正,宣聞遠國,七王爭聘。梵志大懼,乃置女高樓,謂七王曰:此非我女,乃樹所生。設與一王,六王必怒。今在樓上,請王平議,應得者取之,非我制也。其夜瓶沙王從伏竇中入,登樓共宿,謂女曰:若生男,當還我。即脫手金鐶之印,付女為信。便出語群臣言,我已得女。瓶沙軍皆稱萬歲,六王罷去。後女生故活,至年八歲,持環印見瓶沙王,王以為太子。至二年,會闍王生,因讓曰:王今嫡子生矣,應襲尊嗣。遂退其位。肇師注云:其果似桃而非桃。略疏云:柰樹,定非柰也。又翻為難分別,其果似桃而非桃,似柰而非柰。此與大經意同。經云:如庵羅果,生熟難分,具有四句,釋難分別:一內外俱生,二外熟內生,三外生內熟,四內外俱熟。纂要云:舊譯為柰,誤也。此果多華,子甚少,其葉似柳,而長一尺,廣三指。果形似梨,而底鉤曲。生熟難知,可以療疾。彼國名為王樹,謂在王城種之。
庵摩勒
肇曰:形似檳榔,食之除風冷。時手執此果,故即以為喻。西域記云:庵沒羅果,而有兩種,小者生青熟黃,大者始終青色。
阿摩勒
樹葉似棗,華白而小,果如胡桃,味酸甜,可入藥。
訶梨勒
新云訶梨怛雞,此云天主持來。此果為藥,功用至多,無所不入。
頻婆
此云相思果,色丹且潤。
阿摩落迦
西域記云:印度藥果之名也。
播囉師
此云胡桃。
鎮頭迦
此云柿。
篤迦
此云栗。
居𠻱迦
此云李。(𠻱音陵)。
曷樹迦
此云鬱勃。
惡叉聚
資中曰:此云綖貫珠。無始無明,熏習成種,種必有果,子子相生,熏習不斷。真際云:惡叉,樹名。其子似沒石子,生必三顆同蔕,喻惑、業、苦三,同時具足。言惑、業、苦者,惑乃煩惱道,業即業道,苦謂苦道。而此三道,通於三土。故輔行云:分段三道,謂見思惑為煩惱道;煩惱潤業為業道;感界內生為苦道。方便三道,謂塵沙惑為煩惱道;以無漏業名為業道;變易生死名為苦道。實報三道,謂無明惑為煩惱道;非漏非無漏業為業道;彼土變易名為苦道。
摩那陀
此云醉果。
布瑟波
此云華。
弗把提
此云天華。
須曼那
或云須末那,又云蘇摩那,此云善攝意,又云稱意華。其色黃白而極香,樹不至大,高三四尺,下垂如蓋。須曼女,生於須曼華中。
那羅陀
那羅,正云捺羅,此云人也。陀,謂陀羅,此云持也。其華香妙,人皆佩之,故名人持華也。
末利
亦名摩利,此云柰,又云鬘華,堪作鬘故。善見律云:廣州有,其華藤生。此翻黃色華,華如黃金色。
巨磨
此方翻為牛糞中生華。
闍提
此云金錢華。
波羅羅
此云重生華。
婆利師迦
亦云婆師迦,又云婆使迦,此云夏生華。又翻雨華,雨時方生,故曰雨華。
那婆
此云雜華。
優曇缽羅
此云瑞應。般泥洹經云:閻浮提內有尊樹王,名優曇缽,有實無華。優曇缽樹有金華者,世乃有佛。施設論云:繞贍部洲有輪王路,廣一踰繕那。無輪王時,海水所覆,無能見者。若轉輪王出現於世,大海水減一踰繕那,此輪王路,爾乃出現,金沙彌布,眾寶莊嚴,旃檀香水以灑其上。轉輪聖王巡幸洲渚,與四種兵俱游此路,此華方生。新云烏曇缽羅。
分陀利
此云白蓮華。叡師云:未敷名屈摩羅;將落名迦摩羅;處中盛時,名分陀利。體逐時遷,名隨色變,故有三名。
優缽羅
或漚缽羅,或嗢缽羅。此云青蓮華。優缽羅盤那女,生青蓮華中。
拘勿投
亦云拘勿頭,此云地喜華;亦云拘某陀,此云黃蓮華。
曼殊沙
此云柔軟,又云赤華。
何羅歌
或阿迦,此云白華。
阿提目多伽
舊云善思夷華,此云苣蕂(苣,勤似切。蕂,音勝)。子,胡麻也。又云此方無故不翻。或翻龍舐華,其草形如大麻,赤華青葉,子堪為油,亦堪為香。宗鏡引攝論云:苣蕂本來是炭,多時埋在地中,變為苣蕂。西方若欲作塗身香油,先以華香,取苣蕂子,聚為一處,淹令極爛。後取苣蕂壓油,油遂香也。
婆訶迦羅
大論云:赤華樹。
阿樓那
或阿盧那,此云紅赤色香華。如日出前紅赤相,梵呼彼相為阿樓那。
育坻
此云相應華。
波羅奢華
章安云:此是樹名。其葉青色;華有三色:日未出時,則黑色;日正照時,華赤色;日沒時,華黃色。今取赤色如血義耳。經音義云:此華樹汁,其色甚赤,用染皮㲲,名曰紫礦。
俱蘭吒
此云色,質礙曰色。
乾陀羅耶
正言健達,此云香。張華博物志云:有西國使獻香者,漢制不滿斤,不得受。使乃私去,著香如大豆許在宮門上,香聞長安四面十里,經月乃歇。華嚴云:善法天中,有香名淨莊嚴,若燒一圓而以熏之,普使諸天心念於佛。
多阿摩羅跋陀羅
多,此云性;阿摩羅,此云無垢;跋陀羅,此云賢。或云藿葉香,或云赤銅葉。
牛頭旃檀
或云此方無故不翻。或云義翻與藥,能除病故。慈恩傳云:樹類白楊,其質涼冷,蛇多附之。華嚴云:摩羅耶山,出旃檀香,名曰牛頭。若以塗身,設入火坑,火不能燒。正法念經云:此洲有山,名曰高山,高山之峰,多有牛頭旃檀。若諸天與脩羅戰時,為刀所傷,以牛頭旃檀塗之即愈。以此山峰,狀如牛頭,於此峰中生旃檀樹,故名牛頭。大論云:除摩梨山,無出旃檀。白檀治熱病,赤檀去風腫。摩梨山,此云離垢,在南天竺國。
瞻蔔
或詹波,正云瞻博迦,大論翻黃華。樹形高大。新云苫末羅,此云金色。西域近海岸樹,金翅鳥來,即居其上。
多伽羅
或云多伽留,此云根香。大論云:多伽樓,木香樹也。
波利質多羅
此云圓生。大經云:三十三天有波利質多羅樹,其根入地深五由旬,高百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其華開敷,香氣周遍五十由旬。又翻間錯莊嚴,眾雜色華,周帀莊嚴。法華文句指此為天樹王也。
拘鞞陀羅
此翻云大游戲,地樹香也。
阿伽樓
大論云:蜜香樹。
兜樓婆
出鬼神國,此方無故不翻。或翻香草,舊云白茅香也。
迦箄
此云藿(呼郭切)香。
畢力迦
或云即丁香。
咄嚕瑟劍
此云蘇合。珙鈔引續漢書云:出大秦國,合諸香煎其汁,謂之蘇合。廣志亦云出大秦國。或云:蘇合國,國人采之,笮其汁以為香膏,乃賣其滓。或云:合諸香草,煎為蘇合,非一物也。
杜嚕
此云熏陸。南洲異物志云:狀如桃膠。西域記云:南印度阿吒釐國,熏陸香樹,葉似棠梨。亦出胡椒樹,樹葉若蜀椒也。南方草物狀曰:出大秦國,樹生沙中,盛夏樹膠流沙上。
突婆
此云茅香。
嗢尸羅
此云茅香根。
先陀婆
此云石鹽,其香似之,因以為名。華嚴云:兜率天中,有香名先陀婆。於一生所繫菩薩座前,燒其一圓,興大香雲,遍覆法界。涅槃云:鹽水器馬,一名四實,智臣善知。謂洗時奉水;食時奉鹽;飲時奉器;游時奉馬。皆但云先陀婆來。章安云:此之四義,亦與四教四門四句意同,皆應次第對鹽等四。
羯布羅
此云龍腦香。羯,或作劫。三藏傳云:私身異葉,華果亦殊。初采,木濕未有香,乾則順理析之,中有香,狀如雲母,白如冰雪也。
莫訶婆伽
此云麝。
多揭羅
此云零陵。南越志云:土人謂之鷰草芸香。說文云:芸香似苜(莫六切)蓿。淮南云:芸可以死而復生。
呵伽嚧
或云惡揭嚕,此云沈香。華嚴云:阿那婆達多池邊,出沈水香,名蓮華藏。其香一圓,如麻子大。若以燒之,香氣普熏閻浮提界。異物誌云:出日南國。欲取,當先斫樹壞,著地積久,外朽爛。其心堅者,置水則沈,曰沈香。其次在心白之間,不甚精堅者,置之水中,不沈不浮,與水平者,名曰𣝕香。
拙具羅
或窶具羅,或求求羅,此云安息。
茶矩磨
此云鬱金。周禮春官鬱人采取以鬯(音悵)酒。說文云:鬱金草之華,遠方所貢方物。鬱人合而釀之,以降神也,宗廟用之。
雞舌
五馬洲出,南洲異物志曰:是草萎可合香箋。外國胡人說:眾香共是一木,華為雞舌香。
薩闍羅婆
或薩折羅婆,此翻白膠香。
蘇伐羅
或云修跋拏,此云金。大論云:金出山石沙赤銅中。許慎云:金有五色,黃金為長,久埋不變,百陶不輕。真諦釋金四義:一、色無變,二、體無染,三、轉作無礙,四、令人富。以譬法身常淨我樂四德耳。
跋折羅
亦云斫迦羅,大論云越闍,新云縛左羅。西域記云:伐羅闍,此云金剛。起居注云:晉武帝十三年,燉煌有人獻金剛寶。生於金中,色如紫石英,狀如蕎麥,百鍊不消,可以切玉如泥。什師云:如有方寸金剛,數十里內石壁之表,所有形色,悉於是現。大經云:如金剛寶,置之日中,色則不定。金剛三昧亦復如是,若在大眾,色則不定。大論云:金剛寶者,帝釋所執,與脩羅戰,碎落閻浮。薩遮尼乾經云:帝釋金剛寶,能滅阿脩羅,智碎煩惱山,能壞亦如是。無常經云:金剛智杵碎邪山,永斷無始相纏縛。
爍迦羅
乃堅固義,此同金剛。
阿路巴
或惹多,此云銀。大論云:銀出燒石中。爾雅云:白金謂之銀,其美者謂之鐐。
瑠璃
或作琉,此云青色寶,亦翻不遠。謂西域有山,去波羅奈城不遠,山出此寶,因以名焉。應法師云:或加吠字,或加毗字,或言毗頭梨,從山為名,乃遠山寶也。遠山,即須彌山也。此寶青色,一切寶皆不可壞,亦非煙燄所能鎔鑄,唯鬼神有通力者能破壞。又言金翅鳥卵殼,鬼神得之,出賣與人。或名紺琉璃。釋名云:紺,含也,青而含赤色也。古字但作流離,左太沖吳都賦云:致流離與珂𭸿(皆寶名)。後人方加其玉。
珊瑚
梵語缽攞娑福羅。外國傳曰:大秦西南漲海中,可七八百里,到珊瑚洲。洲底盤石,珊瑚生其上,人以鐵網取之。任昉述異記曰:珊瑚樹碧色,生海底。一株數十枝,枝間無葉,大者高五六尺,小者尺餘。應法師云:初一年青色,次年黃色,三年蟲食敗也。大論云:珊瑚出海中石樹。
阿隰摩揭婆
此云虎珀,其色紅瑩。博物誌云:松脂入地千年,化為茯苓;茯苓千年,化為虎珀。廣誌云:生地中,其上及傍,不生草木。深者八九尺,大如斛,削去上皮,中是琥珀。
牟婆洛揭拉婆
或云牟呼婆羯落婆,此云青白色寶,今名車渠。尚書大傳云:大具如車之渠,渠謂車輞,其狀類之,故名車渠。渠,魁也。後人字加玉石。
摩羅伽隸
此云碼瑙,此寶色如馬之腦,因以為名。赤白色,琢成器,有文如纏絲焉。梵名謨薩羅揭婆。謨薩羅,此云杵;揭婆,此云藏。或言胎者,取馬腦堅實為名也。
頗梨
或云塞頗胝迦,此云水玉,即蒼玉;或云水精,又云白珠。刊正記云:正名𡨧坡致迦,其狀似此方水精,然有赤有白。大論云:譬如過千歲冰,化為頗梨。
釋迦毗楞伽
此云能勝。
摩尼
或云踰摩。應法師云:正云末尼,即珠之總名也。此云離垢,此寶光淨,不為垢穢所染。或加梵字,顯其淨也。又翻增長,有此寶處,增長威德。大品云:如摩尼寶,若在水中,隨作一色。以青物裹,水色即青;若黃赤白紅縹(敷沼切)物裹,隨作黃赤白紅縹色。又大品,阿難問憍尸迦:是摩尼寶,為是天上寶?為是閻浮提寶?釋提桓因言:是天上寶。閻浮提人亦有是寶,但功德相,少不具足。大論云:有人言此寶珠,從龍王腦中出。人得此珠,毒不能害,入火不燒。輔行曰:亦云如意。似如唐梵,不同大論。華嚴云:如意摩尼,似如並列二名。若法華云:摩尼珠等,似如體別。大莊嚴論:有摩尼珠,大如膝蓋。大論云:如意珠,狀如芥粟。又云:如意珠,出自佛舍利。若法沒盡時,諸舍利皆變為如意珠。觀經指如意為摩尼。天台云:摩尼者,如意也。
摩羅伽陀
大論云:此珠金翅鳥口邊出,綠色,能辟一切毒。
因陀尼羅
大論:此云天赤珠。
缽摩羅伽
大論:此云赤光珠。佛地論云:赤蟲所出,或珠體名為赤珠。智論云:真珠出魚腹中、蛇腦中。漢書云:蛛蚌中陰精,隨月陰盈虛。
甄叔迦
此云赤色寶。西域傳:有甄叔迦樹,其華色赤,形大如手。此寶色似此華,因名之。慈恩上生經疏云:甄叔迦,狀如延珪,似赤瑠璃。
摩訶尼羅
大論云:此翻大青珠。
金銀生像
沙彌十戒第十,不捉金銀生像。南山云:胡漢二彰,謂胡言生像。此翻金銀也。善見云:生色似色。似,即像也,謂金則生是黃色,銀則可染似金,故云生像。指歸云:況于闐語,與五印語不同。若四分到于闐,自經一番翻了,經本到唐,則為重也。
吉由羅
或枳由邏,此云瓔珞。
彌呵羅
此云金帶。
曷剌怛那揭婆
此云寶臺,亦云寶藏。
洛叉
或落沙,此云十萬。
俱胝
或拘致,此云百億。
那由他
或云阿庾多,或云術那,或那術,此云萬億。
阿僧祗
或阿僧企耶,此云無央數。楚詞云:時猶未央。王逸曰:央,盡也。大論云:僧祗,秦言數;阿,秦言無。問:幾時名阿僧祗?答:天人中能知算數者,極數不能知,是名一阿僧祗。如一一名二,二二名四,三三名九,十十名百,十百名千,十千名萬,十萬名億,千萬億名那由他,千萬那由他名頻婆,千萬頻婆名迦他,過迦他名阿僧祗。菩薩地持經云:一者,日月晝夜歲數無量,名阿僧祗;二者,大劫無量,名阿僧祗。
歌羅分
經音義云:如以一毛析為百分,一分名歌羅分。論以義翻,名為力勝,以無漏善法,勝有漏也。
褒羅那地邪
此云舊第二。
佉盧
十佉盧為一佉梨。
佉梨
此云斛。律歷志云:量者,龠(音藥)、合(音閤)、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於黃鐘之龠,用度數審其容,以子穀秬(音巨)忝中者,千有二百實其龠;以井水準其槩(孟康曰:槩欲其直,故以水平之。井水清,清則平也),合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斗,十斗為斛,而五量嘉矣。量多少者,不失圭撮(應邵云:圭,自然之形,陰陽之始也。四圭曰撮,三指撮之也)。
婆訶
此云篅(音垂),盛穀圓𥫱也,篅受二十斛。俱舍云:頞部陀壽量,如一婆訶麻,百年除一盡,此言一篅二十斛麻。百年之間,除去一升,除盡麻時,頞部壽滿也。
迦利沙缽拏
八十枚貝珠,為一缽拏。十六缽拏,為迦利沙缽拏。
踰繕那
此云限量,又云合應(計應合爾許度量)。業疏云:此無正翻。乃是輪王巡狩一停之舍,猶如此方館驛。西域記云:夫數量之稱踰繕那者,舊曰由旬,又曰踰闍那,又曰由延,皆訛略也。踰繕那者,自古聖王一日軍行,舊傳一踰繕那四十里,印度國俗乃三十里,聖教所載唯十六里。大論云:由旬三別,大者八十里,中者六十里,下者四十里。謂中邊山川不同,致行里不等。窮微之數,分一踰繕那為八拘盧舍,分一拘盧舍為五百弓,分一弓為四肘,分一肘為二十四指,分一指節為七宿麥,乃至虱蟣隙塵,牛毛羊毛兔毫同水。次第七分以至細塵,細塵七分為極細塵,極細塵者不可復析,析即歸空,故曰極微也。俱舍頌曰:極微微至水,兔羊毛隙塵,蟣虱麥指節,後後增七倍。二十四指肘,四肘為弓量,五百俱盧舍,此八踰繕那。
一箭道
嘉祥云二里,或云取射垛一百五十步,或云百三十步,或云百二十步。漢書律歷志曰:度長短者,不失毫釐(孟康曰:毫,兔毫也,十毫曰釐)。又曰:度者,分、寸、丈、尺、引也,所以度長短也。本起黃鐘之長,以子穀秬黍中者(師古曰:子穀,猶言穀子耳。秬即黑黍。先取北方為號,一黍之廣,度之九十分。中者不大不小,言黑黍穀子大小中者,率為分寸)。黃鐘之長,一為一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而五度審矣。
一磔手
通俗文云:張申曰:磔(陟格切)周尺,人一尺,佛二尺。唐於周一寸上增二分,一尺上增二寸,蓋周尺八寸也。賈逵曰:八寸曰咫(音紙)。言膚寸者,四指曰膚,兩指曰寸;言一指者,佛指闊二寸。
一肘
人一尺八寸,佛三尺六寸。言一圍者,莊子音云:徑尺曰圍。言一仞者,說文云:仞謂申臂一尋也。史記并鄭玄,皆云七尺者仞。小雅:四尺謂之仞,倍謂之尋,尋舒兩肱。或曰:五尺曰尋,倍尋曰常。
拘盧舍
此云五百弓,亦云一牛吼地,謂大牛鳴聲所極聞。或云一鼓聲。俱舍云二里,雜寶藏云五里。
槃陀
此云二十八肘,華嚴大數增至百二十五。見阿僧祗品。
佉啁羅
此云小長床。
指歸云:那爛陀僧。吉祥月云:西域立表量影。影,梵云蔡。此云影,朝蔡倒西去,便以腳足前後步之,數足步影也。新毗柰耶云:佛言:應作商矩法。取細籌長二尺許,折一頭四指,豎至日中,度影長短,是謂商矩。一說商矩二尺,屈折頭轉,如人腳影,故人濫用。
毗嵐
亦云隨藍,此云迅猛風。大論云:八方風不能動須彌山,隨嵐風至,碎如腐草。佛地論:明八風,得可意事名利,失可意事名衰;不現誹撥名毀,不現讚美名譽;現前讚美名稱,現前誹撥名譏;逼惱身心名苦,適悅身心名樂。淨名疏云:行堅固慈者,則心如金剛,成真慈心,不為界內外八風之所毀損。荊溪云:外無八相,祗是違順真中不同,故與內別。
差羅波尼
或纖羅半尼,此云灰水。
朱利草
大論云:秦言賊。
阿伽陀
此云普去,能去眾病,又翻圓藥。華嚴云:阿伽陀藥,眾生見者,眾病悉除。律鈔云:報命支持,勿過於藥。藥名乃通,要分為四:一、時藥者,從旦至中,聖教聽服,事順法應,不生罪累;二、非時藥者,諸雜漿等,對病而設,時外開服,限分無違;三、七日藥者,約能就法,盡其分齊,從以日限,用療深益;四、盡形藥者,勢力既微,故聽久服,方能除患。形有三種:一、盡藥形,二、盡病形,三、盡報形。
薩裒煞地
西域記云:唐言蛇藥。佛昔為帝釋,時遭飢歲,疾疫流行,醫療無功,道殣(渠吝切。左傳:路死也)以相屬。帝釋悲慜,思所救濟,乃變其形為大蟒身,殭屍川谷(死不朽也),空中遍告。聞者感慶,相率奔赴,隨割隨生,療飢療疾。
優檀那
妙玄云:此云印,亦翻宗印,是揩定不可改易。釋名云:印,信也。所以對物為驗也。說文云:執政所持信。
婆利
或盎句奢,翻曲鉤。
亟縛屣
或名革屣,此云靴。佛昔於阿軬(部本切)茶國,聽著亟縛屣(所綺切)。說文:皮作曰履,麻作曰屨(音句)。
富羅
正言腹羅,譯云短靿(於教切)靴。
舍樓伽
此云藕根是也。
佉勒迦
此云著穀麥篅。
勿伽
此云胡豆,即綠豆也。
塞畢力迦
此云苜蓿。漢書云:罽賓國多苜蓿。
興渠
訛也。應法師:此云少,正云興宜。出烏茶娑他那國,彼人常所食也。此方相傳為芸臺者,非也。此是樹汁,似桃膠,西國取之,以置食中,今阿魏是也。慈愍三藏云:根如蘿蔔,出土辛臭,慈愍冬到彼土,不見其苗。蒼頡篇:葷,辛菜也。凡物辛臭者,皆曰葷。
葷辛
葷而非辛,阿魏是也;辛而非葷,薑芥是也;是葷復是辛,五辛是也。梵網經云:不得食五辛,言五辛者:一䓤、二薤(下戒切)、三[韭](音九)、四蒜、五興渠。準楞嚴經:食有五失:一生過,二天遠,三鬼近,四福消,五魔集。一生過者,經云:是五種辛,熟食發婬,生啖增恚。二天遠者,經云: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咸皆遠離。三鬼近者,經云: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甚爾切)其唇吻,常與鬼住。四福消者,經云:福德日消,長無利益。五魔集者,經云: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現作佛身來為說法,非毀禁戒,讚婬怒癡,命終自為魔王眷屬,受魔福盡,墮無間獄。又楞伽經,大慧問曰:彼諸菩薩等,志求佛道者,酒肉及與䓤,飲食為云何?惟願無上尊,哀愍為演說。佛告大慧:有無量因緣,不應食肉,然我今當為汝略說。謂一切眾生從本已來,展轉因緣常為六親,以親想故,不應食肉。驢騾駱駝、狐狗牛馬、人獸等肉,屠者雜賣故,不應食肉。不淨氣分所生長故,不應食肉。眾生聞氣,怒生恐怖,如旃陀羅及譚婆等,狗見憎惡,驚怖群吠故,不應食肉。又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不應食肉。凡愚所嗜,臭穢不淨,無善名稱故,不應食肉。令諸咒術不成就故,不應食肉。以殺生者見形起識,深味著故,不應食肉。彼食肉者,諸天所棄故,不應食肉。令口氣臭故,不應食肉。多惡夢故,不應食肉。空閑林中虎狼聞香故,不應食肉。又令飲食無節量故,不應食肉。令修行者不生厭離故,不應食肉。我常說言,凡所飲食,作食子肉想,作服藥想故,不應食肉。聽食肉者,無有是處。復次大慧:過去有王,名師子蘇陀婆,食種種肉,遂至食人。臣民不堪,即便謀反,斷其俸祿。以食肉者有如是過故,不應食肉。一切肉與䓤,及諸[韭]蒜等,種種放逸酒,修行常遠離。善見論云:食大蒜,咽咽得提餘,細薤䓤不犯。西域記云:菜則有薑芥苽瓠(胡護二音),葷陀菜等,䓤蒜雖少,噉食亦希。家有食者,驅令出郭,佛設漸化。通食三種淨肉,所謂一不見殺,二不聞殺,三不疑殺。或言五淨,加自死肉,及鳥殘肉。楞伽梵網,並皆斷制。
大論云:佛法印三種:一者,一切有為法,念念生滅皆無常;二者,一切法無我;三者,寂滅涅槃。行者知三界皆是有為生滅作法,先有今無;今有後無;念念生滅,相續相似生故,可得見知。如流水燈燄長風,相似相續故,人以為一。眾生於無常法中,常顛倒故,謂去者常住,是名一切作法無常印。一切法無我,諸法內無主,無作者,無知無見,無生者,無造業者。一切法皆屬因緣,屬因緣故不自在,不自在故無我,我相不可得故,如破我品中說,是名無我印(云云)。寂滅者,是涅槃,三毒三衰火滅故,名為寂滅印。問曰:寂滅印中,何以但一法,不多說?答曰:初印中說五眾,二印中說一切法皆無我,第三印中說二印果,是名寂滅印。一切作法無常,則破我所外五欲等。若說無我,破內我法,我、我所破故,是寂滅涅槃。論又問曰:摩訶衍中說,諸法不生不滅,一相所謂無相。此中云何說一切有為作法無常,名為法印?二法云何不相違?答曰:觀無常即是觀空因緣,如觀色念念無常,即知為空。過去色滅壞不可見,故無色相;未來色不生,無作無用,不可見,故無色相;現在色亦無住,不可見,不可分別知,故無色相。無色相即是空,空即是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及生滅,其實是一,說有廣略。問曰:過去、未來色不可見,故無色相;現在色住時可見,云何言無色相?答曰:現在色亦無住時。如四念處中說,若法後見壞相,當知初生時壞相,以隨逐微細故不識。如人著屐,若初日新而無故,後應常新,不應有故。若無故,應是常,常故無罪無福。無罪無福故,則道俗法亂。復次生滅相,常隨作法,無有住時。若有住時,則無生滅。以是故,現在色無有住。
伊尼延
或伊泥延,此云金色,正言黳(烏奚切)尼延。大論明三十二相,第八名伊泥延鹿膊(乳兗切)相,隨次𦟛(丑凶切。均也,直也,齊等也)纖(思廉切。微也,細也)。
蘇樓波
此云妙色。經云:妙色湛然常安住,不為生老病死遷。
尼羅
此云青色,東方甲乙,歲星屬木。
阿盧那
此云赤色,南方丙丁,熒惑屬火。
盧醯咀迦
西域記云:唐言赤色。
迦沙野
此云赤色,梵音呼異,今具錄之。
叔離
此云白色,西方庚辛,太白屬金。
訖里瑟拏
此云黑色,北方壬癸,辰星屬水。
迦茶
或迦羅,此云黑色。
揵陀羅
或劫賓那,此云黃色,中央戊己,鎮星屬土。
羅差
或名勒叉,此云紫色。
冰伽羅
梁言蒼色。凡夫沈迷,為物所轉,聽不出聲,見不超色,今列經綸,令透聲色。如智論問:心心數法無形故,可言無邊。色是有形可見,云何無邊?答:無處不有,色不可得。壽量遠近輕重,如佛說四大無處不有,故名為大。不可以五情得其限,不可以㪷秤量其多少輕重,是故言色無邊。復次,是色過去時,初始不可得,未來世中,無有恆河沙劫數限當盡,是故無後邊。初後邊無,故中亦無,無復邊名色相,是色分別破散,邊不可得,無有本相。又摩訶衍寶嚴經云:譬如畫師,作鬼神像,即自恐懼。如是迦葉,諸凡夫人,自造色、聲、香、味、細滑之法,輪轉生死,亦復如是。又智論云:大歡喜菩薩作是念:眾生易度耳!所以者何?眾生所著,皆是虛誑無實故。譬如人有一子,喜不淨中戲,聚土為穀,以草木為鳥獸,而生愛著,人有奪者,瞋恚啼哭。其父知已,此子今雖愛著,此事易離耳,長大自休。何以故?此物非真故。菩薩亦如是,觀眾愛著不淨臭穢,身及五欲,是無常種種苦因,如是眾生,得信等五根成就時,即能捨離。若小兒所著,實是真物,雖復年至百歲,著之轉深,亦不能離。以諸法皆空,虛誑不實故,得無漏清淨智慧眼時,即能遠離所著,大自慚愧。譬如狂病,所作非法,醒悟之後,羞慚無顏。傾望後賢,觀色如幻,於內外境,無取著焉。
脩多羅
此云契經,有通有別。通則脩多羅聖教之都名;別則妙玄云:直說法相者,是別脩多羅,如說四諦等也。所言別者,雜集論云:謂長行綴葺略,說所應說義。
毗柰耶
或毗尼。什師云:毗尼,秦言善治。謂自治婬怒癡,亦能治眾生惡也。圓覺鈔云:此云調伏,謂調練三業,制伏過非。調練通於止作,制伏唯明止惡。就所詮之行,彰名調伏之藏。四教義云:此翻滅,謂佛說作無作戒,能滅身口之惡,是故云滅。圓覺略鈔云:滅有三義:一滅業非(論第一云:滅惡故名曰毗尼),二滅煩惱(律云:世尊謂調伏貪瞋癡令盡故,制增上戒學),三得滅果(戒經云:戒淨有智慧,便得第一道)。南山云:毗尼翻滅,從功能為名,非正譯也。正翻為律,律者,法也。從教為名,斷割重輕,開遮持犯,非法不定。俗有九流,法流居一,故世律法,皆約刑科。道與俗違,刑名乃異,至於處斷,必依常法。谷響云:以此方法律之名,翻彼土柰耶之語。律者,詮也。詮量輕重犯不犯等。風俗通曰:皋陶謨虞造律。律,訓詮、訓法。尚書大傳曰:丕天之大律。注云:奉天之大法。法,亦律也。此方律名,起於舜世,漢蕭何以為九章,漸分輕重委悉也。西域記云:毗柰耶藏,舊訛云毗那耶。
阿毗曇
或云阿毗達磨,此云無比法,謂無漏法慧為最勝故。四教義曰:無比法,聖人智慧,分別法義也。新云阿毗達摩,此云對法。對有二種:一者,對向,謂向涅槃,以乘無漏聖道之因,感趣涅槃圓極之果。二者,對觀,對觀四諦,謂以淨慧之心,觀察四諦之法,故名對也。法有二種:一者,勝義法,謂擇滅涅槃(云云)。二,法相法,即通四聖諦(云云)。問:若據此義,合云對法藏。今隱對法之名,但云慧論者如何?答:此乃隨方之聲也。梵語奢薩怛羅,此云論。梵語摩怛理迦,此云本母。本母能生妙慧,妙慧因論而生,故展轉翻為論也。瑜伽論云:問答決擇諸法性相,故名論。奘師傳云:舊曰優波提舍,訛也。正云鄔波弟鑠。後分經云摩達磨。
俱舍
或云比吒,或云摘迦,此翻為藏。即包含攝持之義。非藏無以積錢財,非藏無以蘊文義。故攝論云:何名為藏?答:由能攝故,謂攝一切所應知義,無令分散,故名為藏。四教義云:今言三名,各含一切文理,故名藏也。阿含即定藏,毗尼即戒藏,阿毗曇即慧藏。今問:經云貪著小乘三藏學者,且三藏之名,既通大小二教,何故法華判局小乘?答曰:三藏屬小,凡有二義:一者,小乘三藏,皆佛所說。如出曜經云:佛在波羅柰仙人鹿野苑中,告五比丘:此苦原本,本所未聞,本所未見。廣說此法,為契經藏。佛在羅閱城,時迦蘭陀子,名須陳那,出家學道,最初犯律,故說戒藏。佛在毗舍離,見跋耆子本末因緣,告諸比丘,諸無五畏恚恨之心者,便不墮惡趣,亦復不生入地獄中,廣說如阿毗曇。是知小乘俱是佛說,斯異大乘論藏,自屬菩薩之所造也。二者,小乘三藏,部帙各別,大乘經律二藏混同,是故法華判其三藏屬小乘也。又大論處處以摩訶衍,斥三藏法非大菩薩,先德妄破天台立教,此由失究經論所以。問:法華既云三藏學者,大論安云佛在世時無三藏名?答:佛滅度後,阿難結集脩多羅藏,優波離結集毗柰耶藏,迦葉結集阿毗曇藏。是則法華梵本,恐無此名,多是譯師加三藏名,顯小乘教。如今經自餘諸品,皆是結集者所置也。問:今列三藏,依何詮次?答:四教義云:說時非行時,教起之次,阿含為先;修行之初,木叉為首。故出曜經說教次第,先經次律而後論也。四教儀以論居中者,以經是所解,論是能釋,故先經而次論。然觀諸文,前後非一,亦各隨人,不可確執。苟以義局,徒自矛盾。或標四藏者,大論:四名雜藏。或言五藏者,西域記云:四名雜集藏,五名禁咒藏。以上座部唯結三藏,若大眾部別為五藏。又經音義列八藏:一、胎化藏,二、中陰藏,三、摩訶衍方等藏,四、戒律藏,五、十住菩薩藏,六、雜藏,七、金剛藏,八、佛藏。
祗夜
此云重頌。妙玄云:重頌上直說脩多羅也。亦曰應頌,頌長行也。
和伽那
此云授記。達磨鬱多羅云:聖言說與,名授;果為心期,名記。妙玄云:說九道劫數,當得作佛。首楞嚴經明四種記:一、未發心記,或有流轉六道,往於人間,好樂佛法;過百千萬億劫,當發心;過百千萬億阿僧祗劫,行菩薩道,供佛化人;皆若干劫,當得菩提(淨名疏云:雖未發心,而與記也。如佛祗洹林邊,為鴿雀授記。又云:約四教位者,雖是具縛凡夫,及二乘方便,若有四教大乘機,雖未發心而記)。二、適發心與記,是人久種善根,好樂大法,有慈悲心,住不退地,故發心與記(淨名疏云:現前即內凡,適發心與記)。三、密為記,有菩薩未得記,而行六度功德滿足。天龍八部皆作是念:此菩薩幾時當得菩提?劫國弟子眾數如何?佛斷此疑,即與授記。舉眾皆知,此菩薩獨不知(淨名疏問:何故密記?答:有菩薩心行未熟,若聞授記,心則放逸,不得現前受記。又云:密記即三教外凡位)。四、無生現前記,於大眾中,現前得無生,顯露與記(淨名疏云:無生,取三教見真位)。
伽陀
秦言底。大品伽字門,入諸法去者不可得故。論曰:即知一切法底不可得故。華嚴唱伽(上聲輕呼)字時,名普安立。疏云:即一切法行取性。
優陀那
天台禪門曰:此云丹田,去臍下二寸半。大論云:如人語時,口中風出,名優陀那。此風出已,還入至臍。偈云:風名優陀那,觸臍而上去。是風觸七處,頂及齗(音銀,齒根肉也)齒唇,舌喉及以胸,是中語言生。論云:出入息是身加行,受想是心加行,尋伺是語加行。大集經云:有風能上,有風能下。心若念上,風隨心牽起,心若念下,風隨心牽下。運轉所作,皆是風隨心轉。作一切事,若風道不通,手腳不遂,心雖有念,即舉動無從。譬如人牽關捩(音麗,撥也),即影技種種所作。捩繩若斷,手無所牽,當知皆是依風之所作也。
尼陀那
此云因緣。什曰:力彊為因,力弱為緣。肇曰:前緣相生,因也;現相助成,緣也。生曰:因謂先無其事,而從彼生也;緣謂素有其分,而從彼起也。故因親而緣疏,緣覺根利,通觀三世有因有緣,是名因緣。初觀過去,無明緣行。言無明者,不了法界,邪見妄執,常在闇冥,故曰無明。因煩惱惑,起於三業,造作諸法,故名為行。由茲惑業,感現五果,識緣名色,六入觸受,所謂從行生心。投入母腹,流愛為種,納想在胎,分別諸法,此名曰識。識但有名,凝滑屬色,四七漸堅,故號名色。六根開張,名為六入。從出母胎,至三四歲,對緣取塵,未別苦樂,名之為觸。從五六歲,至十二三,受覺苦樂中庸三境,既能了別,故名為受。復從果報,起愛取有三支惑業,成現在因。從十四五,至十八九,貪種種境,如渴求飲,故名為愛。十九已後,年既長大,貪欲轉盛,不藉身命,能有所取,故名為取。愛取體同,勝劣有異,馳求諸境,起善惡業,牽生三有,故名為有。由此因故,感於未來二種果報,謂生老死。後陰始起,故名為生;住世衰變,故名為老;最後敗壞,故名為死。是十二法,展轉能感果故,名因。互相由藉而有,曰緣。因緣相續,則往還無際;若了無明,生死自息,是為緣覺出世之要術也。
阿波陀那
此云譬喻。文句云:譬者,比況也;喻者,曉訓也。至理玄微,抱迷不悟,妙法深奧,執情奚解。要假近以喻遠,故借彼而況此。涅槃經說:喻有八種:一順喻,二逆喻,三現喻,四非喻,五先喻,六後喻,七先後喻,八遍喻。順喻者,天降大雨,溝瀆皆滿,溝瀆滿故,小坑滿等。如來法雨亦復如是。眾生戒滿,戒滿足故,不悔心滿等。逆喻者,大海有本,所謂大河;大河有本,所謂小河等。以喻涅槃有本,謂解脫等。現喻者,眾生心性,猶如獼猴。非喻者,如來曾對波斯匿王說:有四山從四方來,欲害於人。王若聞者,當設何計?王即答云:唯當專心持戒布施。四山即是生老病死,常來切人,故云非喻。先喻者,譬如有人貪著妙華,欲取之時,為水所漂。眾生亦然,貪著五欲,為生老病死之所漂沒。後喻者,莫輕小惡,以為無殃。水渧雖微,漸盈大器。先後喻者,譬如芭蕉,生果則死。愚人得養亦如是,如騾懷妊,命不久全。遍喻者,三十三天,有波利質多樹。其根深入有五由旬,枝葉四布,葉熟則黃。諸天見已,心生歡喜。其葉既落,復生歡喜。枝變色已,又生歡喜等。我諸弟子亦如是。葉色黃者,喻我弟子念欲出家。其葉落者,喻我弟子剃除鬚髮等。經中具說,以此樹等,遍喻佛弟子等,故云遍喻。又第五卷明分喻云:面貌端正,如盛滿月。白象鮮潔,猶如雪山。滿月不可即同於面,雪山不可即是白象。不可以喻,喻真解脫。為眾生故,故作是喻(雪山比象,安責尾牙;滿月況面,豈有眉目)。
伊帝目多伽
此云本事。妙玄云:此說他事。如佛將淨飯五百人歸國,說三因緣之偈也。
闍陀伽
此云本生。此說菩薩行,因本曾為事也。顯揚論云:本事者,謂如來說聖弟子前世等事。本生,謂如來說菩薩本所修行相應等事。
毗佛略
此云方廣。妙玄云:此從所表為名,方廣之理。正理為方,包富名廣。
阿浮達摩
此云未曾有。妙玄云:佛現種種神力,眾生怪未曾有。
優婆提舍
此云逐分別所說,義翻論義。妙玄云:答其問者,釋其所以。西域記云:鄔波弟爍,舊訛云優波提舍。今問:如法華云: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入大乘為本。何故小教唯九部耶?答:此以大教而形小宗,則奪小乘,義唯九部。故妙玄云:小乘灰斷,無如意珠身,故無方廣。小乘根鈍,說必假緣,非天鼓任鳴,少無問自說。雖有授記,記作佛少;別論雖無,通說亦有。故妙玄云:小有託前六道因果。阿含亦授彌勒佛記,亦有自唱善哉,無問自說。聲聞經以法空為大空,斯乃小乘亦通十二。復次,若以小教而顯大乘,則彰大乘,義亦唯九。以無因緣、譬喻、論義三部。故妙玄云:有人云大乘根利,不假此三,斯亦別論。通語大乘,何得無此三經?然此十二分經,舊名十二部者,妙玄云:部別各有類從也,新譯恐濫部帙,改名為分。二教論云:窮理盡性之格言,出世入真之軌轍。論其文,則部分十二;語其旨,則四種悉檀。理妙域中,固非名號所及;化擅繫表,又非情智所尋。至於遣累亡筌,陶神盡照,近超生死,遠證涅槃,播闡五乘,接群機之深淺,該明六道,辨善惡之升沈。敻(付正切)期出世而法無不周,邇比王化而事無不盡。能博能要,不質不文,自非天下之至慮,孰能與於斯教哉!
阿含
正云阿笈多,此云教。妙樂云:此云無比法,即言教也。唯識論云:謂諸如來所說之教。長阿含序云:阿含者,秦言法歸,所謂萬法之淵府,總持之林苑也。法華論解其智慧門,為說阿含義甚深。涉法師云:阿含,此云傳所說義。是則大小二教,通號阿含。而小乘中別開四部:謂增一阿含,明人天因果;又二、長阿含,破邪見;三、中阿含,明諸深義;四、雜阿含,明諸禪法。以四阿含為轉法輪設教之首,別得其名。嵩輔教編,由昧通別,猶預不決,其詞則枝。
首楞嚴
大論:秦言健相。分別知諸三昧行相多少深淺,如大將知諸兵力多少也。菩薩得是三昧,諸煩惱魔及魔人,無能壞故。譬如轉輪聖王主兵寶將,所住至處,無能壞伏,故名健相三昧也。大經云:首楞者,一切事竟;嚴,名堅固。一切畢竟而得堅固,名首楞嚴。是故首楞嚴定,名為佛性。慈恩翻為金剛藏。此諸菩薩證此定故,以是為名。
楞伽
正言䮚(力鄧切)迦。佛住南海濱,入楞伽國摩羅耶山,而說此經。梵語楞伽,此云不可往,唯神通人方能到也。阿跋多羅,此云入,謂入此山中,而說此寶。或翻無上,謂此經法是無上寶。
薩達磨芬陀利
此云妙法蓮華。天台云:妙名不可思議;法謂十界十如權實之法;蓮華者,喻權實之法也。慈恩云:藻宏綱之極唱,旌一部之都名。法含軌持,綰群祥以稱妙;華兼秀發,總眾美而彰蓮。
般舟
此云佛立,亦名十方現在佛悉在前立定經。經云:持佛威神,於三昧中立者,有三事:持佛威神力、持佛三昧力、持本功德力。用是三事,故得見佛。
摩訶袒持
止觀翻大祕要。遮惡持善,祕要祗是實相。輔行云:顯非偏小,故名為大。一切法即一法,故名祕;一法攝一切法,故名要。
盂蘭盆
盂蘭,西域之語,轉此翻倒懸。盆是此方貯食之器。三藏云:盆羅百味,式貢三尊。仰大眾之恩光,救倒懸之窘急。義當救倒懸器(如孟子云: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如解倒懸。)。應法師云:盂蘭言訛,正云烏藍婆拏,此云救倒懸。
修跋拏婆頗婆鬱多摩
修跋拏,此言金;婆頗婆,此言光;鬱多摩,此言明。天台言法性之法,可尊可貴,名法性為金。此法性寂而常照,名為光。此法性大悲,能多利益,名為明。此三字題,玄義別釋,乃立五科。文雖明著,人自固迷,或言從法而立號,或曰單譬以為題,或文義以兩存,欲利鈍而䨥(所江切)濟。宮商各奏,丹素競舒,既惑異端,孰能一貫。余因臨講,遂輒議之。觀此題之旨也,依文正意,唯在於法;就名旁通,乃該於喻。所謂佛入禪那,妙契原寂,遂唱真號,以赴利機。欲令安住於其中,故從當體而立稱。是以依文唯在於法,雖義推譬喻,無有一文。而名通世象,似與喻同,無妨鈍根而作譬解。是故就名旁通於喻,雖利鈍兼攝,法喻咸通,佛元意故,文之旨故,七種立題,當單法也。問:搜玄錄據玄義云:若利根人,即法作譬。既云作譬,豈是單法?此之一難,詎可通乎?答曰:根鈍者,以金光明為物象之號;根利者,以金光明是法性之名。此則即用顯體,金寶是真如,乃知全性成相;真如為金寶,故云即法作譬。既解即法作譬,則了全事是理,所以利人不假譬喻。故妙玄曰:利根即名解理,不假譬喻。但作法華而解,茲意幽深,逐語奚曉。問:邇來匠者,解此經題,分文義之二途,定法喻之兩向。人既僉允,獨何不從?答:文是能顯,義是所詮。能詮之文,必召所詮之義;所詮之義,必應能詮之文。今若抗分,則成水火,余不用者,由過在斯。問:先達立隨機之義,以伸此題,待人問云法耶喻耶?乃應之曰:為問利根?為問鈍根?若問利根,即是單法;若問鈍根,即是單譬。此義通方,何藉重釋?答:隨機雖爾,其如佛唱此名,為依法立,為作喻陳。是則祗圖答問縱橫,不顧釋名淆混。問:四明記文,據經定題,言從法立,及乎釋義,云被二根。淨覺謂自語相違,前後矛楯(乳尹切),未知此斥,義實然乎?答曰:此不可也。何哉?言從法立者,依文之正意也;云被二根者,就名之旁通也。祗由題旨含蘊,遂致釋義通方。其有瑕者,但不合云順古作譬。不知其喻,出自題名,由是輒伸管見,麤述大綱。欲以塵霧之微,少益山海之廣。遂附此集,流布四方,冀觀覽者,塞世情焉。
樓炭
此翻成敗。
曇無德
亦名曇摩毱多,此翻云法密。隱覆即密義,又翻云法藏。大集云:我涅槃後,我諸弟子受持如來十二部經,書寫讀誦,顛倒宣說。以倒說故,隱覆法藏。人名曇摩毱多,法名四分,天音折埵理。
薩婆多
此云一切有,此部計三世有實,三性悉得受戒。大集云:而復讀誦書寫外典,受有三世,及以內外。破壞外道,善能論義,說一切性悉得受戒。凡所問難,悉能答對,是故名為薩婆多,法名十誦。
迦葉遺
此云重空觀。大集云:說無有我及以受者,轉諸煩惱猶如死屍,是故名為迦葉遺,法名解脫。此有戒本,相同五分。
彌沙塞
此云不著有無觀。大集云:不作地相、水火風相、虛空識相,名彌沙塞,法名五分。
婆蹉富羅
婆蹉,翻犢;富羅,翻子。上古有仙,染犢生子,自後種姓,皆名犢子。此部計我,非是即蘊,亦不離蘊,而有實我,律本不來。大集云:皆說有我,不說空相,猶如小兒,是故名為婆蹉富羅。
摩訶僧祗
此云大眾。大集云:廣博遍覽五部經書,是故名為摩訶僧祗。此有律本。首疏云:總別六部,僧祗是總,前五是別。此僧祗部眾,行解虛通,不生偏執,遍順五見,以通行故,故知是總,遺教三昧。下卷經云:佛在世時,眾僧唯著死人雜衣。因羅旬喻,分衛空還,佛知其宿行,使眾僧分律為五部,服色亦五種。令其日隨一部中行,遂制儀則,各舉所長,名其服色。曇無屈多迦部,通達理味,開導利益,表發殊勝,應著赤色衣,非南方之赤。薩婆多部,博通敏達,導以法化,應著皁衣,非北方之黑。迦葉遺部,精勤勇猛,𢗲(音夫)攝眾生,應著木蘭色衣。彌沙塞部,思入玄微,究暢幽密,應著青色衣,非東方之青。摩訶僧祗部,勤學眾經,宣講真義,以處本居中,應著黃色衣,非中方之色。自爾之後,便得大食。斯以五色之衣,用彰五部之相。
揵度
正音婆犍啚,此云法聚。如八犍度,以分一部為八聚,故以氣類相從之法,聚為一段。一、業犍度,明三業;二、使犍度,明百八煩惱;三、智,明十智;四、定,明八定;五、根,明根性;六、大,明四大;七、見,破六十二見;八、雜,謂小乘法。大論問:八犍度誰造?六分阿毗曇從何處出?答:佛在無失,滅後百年,阿輸柯王會諸論師,因生別部。有利根者,盡讀三藏,欲解佛經,作八犍度。後諸弟子,為後人不能全解,作略毗曇。其初造者,即迦旃延。
瑜伽師地
此云相應,謂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諸法,皆曰相應。師,謂三乘行者,由聞思等,次第習行,如是瑜伽一十七地。
毗婆沙
此云廣解,正云鼻婆沙,此云種種說,又云分分說。總有三義:廣說、勝說、異說。
毗勒
此云篋藏。大論云:毗勒有三百二十萬言,佛在世時,大迦旃延之所造。佛滅度後,人壽轉減,憶識力少,不能廣誦。諸得道人,撰為三十八萬四千言,論未到此土。
毗婆闍婆提
此云分別論。
育多婆提
此云相應論。
摩得勒伽
此云智母,以生智故。菩薩入此三昧,作論申經。儒家以析理精微名論,釋氏申通辨論宗旨,收束所說,立為十支:一、略陳名數支,即百法論;二、麤釋體義支,即五蘊論,此二天親所造;三、總包眾義支,即顯揚論;四、總攝大乘義支,即攝大乘論,皆無著造;五、分別名數支,即雜集論;六、離僻處中支,即辨中邊論;七、摧破邪山支,即二十唯識論;八、高建法幢支,即三十唯識論;九、莊嚴體義支,即大莊嚴論;十、攝散歸觀支,即瑜伽論。以茲十義,疏條諸論,各有流類,斷可見矣。是以宗極絕於稱謂,賢聖以之沖默,玄旨非言不傳,釋迦以之致教。約身口,防之以律禁;明善惡,導之以契經;演幽微,辨之以法相。此即明戒定慧之三學也。
波羅提木叉
戒疏云:此翻解脫。如論所引,道戒名解脫也,事戒名別脫也。隨分果德,寄以明之。道性虛通,舉法類遣,不隨緣別,但名解脫。事戒不爾,緣別而生,緣通萬境,行亦隨遍,據行淩犯,即名得脫。餘非未行,不名解脫。又律云:木叉者,戒也。據能克果,用目本因,因實是戒,非木叉也。故經云: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明知是果,故五分說,分別名句木叉者,舉果目教也。記云:道戒名解脫者,即七支無表思也,由斷惑得名故。若戒事名解脫者,則僧尼受戒,隨對殺等事不作,別別無因,別別無果,故名別別解脫。摭華曰:此云別解脫,謂三業七支,各各防非,別別解脫故。
三昧
此云調直定,又云正定,亦云正受。圭峰疏云:不受諸受,名為正受。遠法師云:夫稱三昧者何?專思寂想之謂也。思專則志一不分,想寂則氣虛神朗;氣虛則智恬其照,神朗則無幽不徹。斯二乃是自然之玄符,用一而致用也。是故靖恭閑宇,而感物通靈,御心惟正,動必入微。此假修以凝神,積功以移性(云云)。又諸三昧,名質甚多,功高易進,念佛為先。故天台止觀略明四種:一常坐,二常行,三半行半坐,四非行非坐。一、常坐者,出文殊說。文殊問兩般若,名為一行三昧。身開常坐,遮行住臥,或可處眾,獨居彌善。居一靜室,安一繩床,九十日為一期,結加正坐。二、常行,出般舟三昧。唯專行旋,九十日為期。三、半行半坐。方等云:旋百二十帀,卻坐思惟。法華云:其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是人若坐,思惟此經。四、非行非坐,實通行坐,南岳呼為隨自意。就此為四:一約諸經,二約諸善,三約諸惡,四約諸無記。輔行云:所言常坐,乃至非行非坐者,約身儀為名。若從法為名者,常坐名一行,常行名佛立,半行半坐名方等法華,非行非坐名隨自意等。然此四種三昧,先達以事理二觀,分四三昧,義亦殊途。四明法師因奉先清師,謂光明玄十種三法,純明理觀,不須附事而觀。法智破曰:荊溪云:如常坐等,或唯觀理,隨自意從末從事。既云純明理觀,乃是三種三昧,專今於識陰修十乘也。此文則顯四明以上三三昧為理觀。又指要云:隨自意中,修唯識觀。觀於起心,即約變造事用而說。此文則四明以第四三昧修事觀也。問:準妙宗云:常坐一種,縱直觀理。餘三三昧,豈不兼事?據此,則顯四明,以餘三三昧修事觀耶?今謂此文,非是正分,占察事理二觀,蓋為孤山定義例三種觀法,皆是理觀。十六觀法,乃是事觀。遂不以義例三種收十六觀,四明遂約四種三昧,無不歷事觀三諦理。乃顯從行觀中,尚有歷事之相,此非占察事觀也。問:如妙宗云:若常坐等,直於三道之事。而觀三諦,不兼修善,及縱惡事,故受理名。據此莫顯四明唯許常坐為理觀耶?今謂餘三三昧,歷外境事,故受事名(非占察事觀)。常坐三昧,唯觀內心,故受理名(非占察理觀)。問:第四三昧,橫開四科,一諸經行法,此須具收占察二觀。何故四明定隨自意唯修事觀?答:占察事理二觀,前三三昧,既修理觀,是故第四,唯修事觀,或云常坐是理,餘三是事。謂常行歷念佛事,方等歷持咒事,隨自意歷三性事。或云上三三昧,并諸經行法,通理通事,唯縱任三性,專修事觀。準荊溪云:如常坐等,或唯觀理,則顯上三三昧,通修事觀。此乃由昧二觀之相,遂迷四種之行。或問止觀,正宗法華,何故行相卻通眾經?答:別明行相,雖通眾典,行者造修,開歸法華。故義例云:是知四種三昧,皆依實相,實相是安樂之法,四緣是安樂之行。證實相已,所獲依報,名為大果。起教,只是為令眾生開示悟入;指歸,祗是歸於三軌妙法秘藏。所以始末皆依法華,即法華三昧之妙行也。
末底
秦言慧。
若那
或闍那,秦言智。大品若字門,入諸法智不可得故。論云:即知一切法中無智相。華嚴唱壤字時,名作世間智慧門。疏云:即能所知性。佛地經明四智:一、大圓鏡智者,如依圓鏡,眾像影現。如是依止如來智鏡,諸處境識眾像影現(佛地論云:大圓鏡智,離一切我我所執,乃至能現能生一切境界。又云:此智是如來第八淨識。資中云:離倒圓成,周鑒萬有,名大圓鏡智)。二、平等性智者,證得一切領受緣起,平等法性,圓滿成故。三、妙觀察智者,住持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無礙辯才,說諸妙法故。四、成所作智者,勤身化業,示現種種,摧伏諸伎,引諸眾生,令入聖教,成解脫故(然涅槃云:依智不依識。在聖名成所作智,在凡名五識。在聖名妙觀察智,在凡名六識。在聖名平等性智,在凡名七識。在聖名大圓鏡智,在凡名八識。雖聖凡體一,而迷悟名異。故令依智,誡不依識。傳燈智通禪師,不會三身四智,遂謁六祖求解其義。祖曰: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聽吾偈曰: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通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祖曰:既會三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若離三身,別談四智,此名有智無身也。即此有智,還成無智。復說偈曰: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轉。釋籤云:庵摩羅是第九,本理無染,以對真性。阿梨耶是第八,無沒無明,無明之性,即是智性,故對般若。末那識即是第七,執持藏識所持諸法,即此執持,名為資成,以助藏識持諸法故。第六但能分別諸法,故與第七同為資成。是故今文不論第六。若準唯識論,轉於八識以成四智,又束四智以成三身者,則轉第八為大圓鏡智,轉第七為平等性智,轉第六為妙觀察智,轉五識為成所作智。大圓鏡智成法身,平等性智成報身,成所作智成化身,妙觀察智遍於三身。此中不取第九,乃是教道一途,屬對不與今同。何者?彼居果位,三身仍別;此在因位,三身互融。即此三身,祇是三德。三德據內,三身約外。今從初心常觀三德,故與彼義不可儡同。寶藏論云:智有三種:一曰真智,謂體解無物,本來寂靜,通達無涯,淨穢不二。二曰內智,謂自覺無明,割斷煩惱,心意寂靜,滅無有餘。三曰外智,謂分別根門,識了塵境,博鑒古今,皆通俗事。又大品明三智,見薩婆若)。
檀那
法界次第云:秦言布施。若內有信心,外有福田、有財物,三事和合,心生捨法,能破慳貪,是為檀那。布施有二種:一者財施,二者法施。財施者,所謂飲食衣服、田宅六畜、奴婢珍寶、一切己之所有資身之具,及妻子,乃至身命屬他,為他財物,故云捨身猶屬財施。有所須者,悉能施與,皆名財施也。法施者,若從諸佛及善知識,聞說世間出世間善法,若從經論中聞,若自以觀行故知,以清淨心,為人演說,皆名法施。
尸羅
此云清涼。大論云:秦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羅。經音義云:此義譯也,正翻止得,謂止惡得善也。又古師翻戒,戒以防止為義,能防惡律儀無作之非,止三業所起之惡,故名防止。大論曰:云何為戒?若惡止不更作,若心生、若口言、若從他受,息身口惡,是為戒。經音義:梵言三婆羅,此云禁戒。戒疏云:戒,義訓警也。警策三業,遠離緣非,明其因也。優婆塞戒經云:戒者,名制。能制一切不善法故。又,戒是約義、訓義、勒義。纂要云:約二百五十戒,各有四威儀,合為一千,循三世轉為三千;將三千威儀,分配身口七支,為二萬一千;復約對治三毒及等分,成八萬四千。
毗梨耶
法界次第云:秦言精進欲樂。勤行善法,不自放逸,謂之精進。精進有二種:一者身精進,二者心精進。若身勤修善法,行道、禮誦、講說、勸助、開化,是為身精進。若心勤行善道,心心相續,是為心精進。復次勤修施戒善法,是為身精進。勤修忍辱禪定智慧,是為心精進。止觀引舊云:精進無別體,但督眾行。義而推之,應有別體。例無明通入眾使,更別有無明,今且寄誦經勤策其心,以擬精進,晝夜不虧,乃得滑利,而非三昧慧。唯識論云:勇捍為性。疏云:勇而無怯,自策發也;捍而無懼,耐勞倦也。陳氏云:精其心,進其志。大集:佛言:精進有二種:一始發精進,二終成精進。菩薩以始發精進,習成一切善法:以終成精進,分別一切法不得自性。法句經云:若能心不起,精進無有涯。
禪那
即息二邊分別止,名出楞嚴。資中云:準圓覺經,奢摩他以寂靜為相,三摩提以幻化為相,禪那俱離靜幻二相。然此二經,天台出時,經皆未到。而止觀中預立其義,故止觀二字各開三義:一體真止,二方便隨緣止,三息二邊分別止。又云:此三止名,雖未見經論,映望三觀,隨義立名。其相云何?體無明顛倒,即是實相之真,名體真止;如此實相遍一切處,隨緣歷境安心不動,名隨緣方便止;生死涅槃,靜散休息,名息二邊止。孤山釋曰:今阿難雖專請於止,以即一而三,故此止即觀,亦即平等。三一互融,是以稱妙,妙故方曰楞嚴大定。今於一止復有三名奢摩他,即體真止,止於真諦(翻奢摩他為止者,定之異名,寂靜義也。謂於染淨等境,心不妄緣故)。三摩提,亦曰三摩缽底,此云等持。即方便隨緣止,止於俗諦(三摩提,智論云:一切禪定攝心,皆名三摩提。秦言正心行處,是心從無始來,常曲不端,得是正心行處,心則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則直。翻等持者,謂離沈掉曰等,令心住一境性曰持)。禪那,此云靜慮,即息二邊分別止,止於中道(淨覺云:孤山專用天台三止,配今三名者,得經之深也。何則?止屬於定,觀屬於慧。阿難本以多聞小慧自咎,正以楞嚴大定為請,非三止而何。三摩禪那顯是定名,雖此定即慧,而所主從別)。次明三觀。
般若
法界次第云:秦言智慧,照了一切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達一切無閡,名為智慧。大論云:般若定實相甚深極重,智慧輕薄。是故不能稱此生善,故不翻。此六度法,祖引經論以辨其相,共立五義。一,對治。善戒經云:謂慳、惡、瞋、怠、亂、癡,是所破之蔽。二,相生。善戒經云:謂捨家,持戒,遇辱須忍,忍已精進,精進已調五根,根調故知法界。又解深密經云:能為後後引發故,謂諸佛菩薩。若於身財無所顧吝,便能受持清淨禁戒。為護戒故,便修忍辱,修忍辱已,能發精進;發精進已,能辦靜慮;辦靜慮已,便能獲得出世間慧。是故我說波羅蜜多如是次第。三,果報。善戒經云:富具色力壽安辯。又餘經云:施報富,戒報善道,忍報端正,進報神通,禪報生天,智破煩惱。無著論云:有二種果,謂未來、現在。未來果者,檀得大福;尸羅得自身具足,謂釋梵等;羼提得大伴助大眷屬;毗黎耶得果報等不斷絕;禪得生身不損壞;般若得諸根猛利,及多諸悅樂,於天人大眾中得自在等。現在果者,得一切信敬供養,及現法涅槃等。四,互攝者。彌勒頌云:檀義攝於六,資生無畏法,是中一二三,名為修行住,此檀攝六度也。又菩提資糧論云:既為菩薩母,亦為諸佛母,般若波羅蜜,是覺初資糧(覺是菩提,六度是菩提資糧,般若為初耳)。施、戒、忍、進、定,及此五之餘,方便願智力,皆由智度故,波羅蜜所攝,此乃般若攝於六度,初後既爾,中四例知。五,譬喻。華嚴云:菩薩摩訶薩,以般若波羅蜜為母,方便善巧為父,檀波羅蜜為乳母,尸羅波羅蜜為養母,忍波羅蜜為莊嚴具,勤波羅蜜為養育者,禪波羅蜜為浣濯人,善知識為教授師,一切菩提分為伴侶,一切善法為眷屬,一切菩薩為兄弟,菩提心為家,如理修行為家法,諸地為家處,諸忍為家族,大願為家教,滿足諸行為順家法,勸發大乘為紹家業,法水灌頂一生所繫菩薩為王太子,成就菩提為能淨家族。六分開者,六度通大小,十度唯在大。一往亦通藏通兩教,以權立三智故。言十度者,於禪中有願智力,故開願度。有神通智,開出力度,根本定,守禪度名。般若中有道種智,開出方便度;有一切種智,開出智度;一切智,守本般若名。什曰:窮智之原故稱度。梵音中有母義。
波羅蜜
大論:又云阿羅蜜,秦言遠離;波羅蜜,秦言度彼岸。此二音相近,義相會故,以阿羅蜜,釋波羅蜜。天台禪門云:一者諸經論中,多翻到彼岸,生死為此岸,涅槃為彼岸,煩惱為中流。菩薩以無相智慧,乘禪定舟航,從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故知約理定以明波羅蜜。二者大論別翻事究竟,即是菩薩大悲,為眾生遍修一切事行滿足故。三瑞應經翻度無極,通論事理,悉有幽遠之義。合而言之,故云度無極,此約事理行滿,說波羅蜜。
波羅伽
大論:秦言度彼岸。華嚴云:以波羅蜜船,於生死流中,不依此岸,不著彼岸,不住中流,而度眾生,無有休息。
豆佉
或伊禰,晉云苦。法界次第云:苦以逼惱為義。一切有為心行,常為無常患累之所逼惱,故名為苦。苦有三種:一苦苦,二壞苦,三行苦。今明三苦,有別有通。別者,三苦即別對三受。苦受,從苦緣生,情覺是苦,即苦苦也;樂受,樂壞時生苦,即是壞苦;不苦不樂受,常為無常遷動,即是行苦。若通論三苦,則三受通有三苦。所以然者,三受之心即是苦,通從苦緣生故,通是苦苦。三受之心通為壞相所壞故,通是壞苦。三受之心通是起役運動不停之相故,通是行苦。行以遷流為義,故楞嚴云:譬如瀑流,波浪相續,前際後際,不相踰越。古德頌行苦密遷云:如以一睫毛,置掌人不覺;若安眼睛上,違害極不安。愚人如手掌,不覺行苦遷;智者如眼睛,違極生厭患。智論云:無量眾生,有三種身苦:老、病、死;三種心苦:貪、瞋、癡;三種後世苦:地獄、餓鬼、畜生。法句經云:昔四比丘論世苦事:一云婬欲惱人;一云飢渴逼體;一云瞋恚擾亂;一云驚怖恐懼。各執己是,競謂他非。佛知遂問,比丘具答。佛言:汝等所論,不究苦義。身為諸苦之本,眾患之原,當求寂滅,此最為樂。
三牟提耶
或彌禰,晉云集。法界次第云:集以招聚為義,若心與結業相應,未來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名為集。
尼樓陀
或娑陀,晉言滅。法界次第云:滅以滅無為義,結業既盡,則無生死之患累,故名為滅。
末伽
或槃那,晉云道。法界次第云:道以能通為義,道有二種:一正道,實觀三十七道品,三解脫門,緣理慧行,名為正道。二助道者,得解觀中,種種諸對治法,及諸禪定,皆是助道。此二相扶,能通涅槃,故名為道。此四華梵,出賢愚經。毗曇云:佛為四王,作聖語說四諦,二解二不解;又作毗陀語,一解一不解;又作梨車語說,四王俱解。故知四諦,名非一槩。此四諦法,若以藥病區揀,苦集是世間因果,此屬於病;道滅是出世間因果,此當乎藥。若以真俗甄別,則有三義:一者四諦俱真,如涅槃云:我昔與汝等,不見四真諦,是故久流轉生死大苦海。二者四諦俱俗,止觀云:滅尚非真,三諦焉是。三者一真三俗。勝鬘云:此四聖諦,三是無常,一是常。又云:是故苦諦集諦道諦,非第一義諦,非常、非依。一苦滅諦,離有相者,是常。又涅槃經明於四諦,凡有四種:一生滅四諦,二無生四諦,三無量四諦,四無作四諦。勝鬘經中亦明四種:一有作四諦,二有量四諦,三無作四諦,四無量四諦。但此二經詮次少異。荊溪問曰:何故立此四種四諦之殊?答:諦本無四,諦只是理。理尚無一,云何有四?故知依如來藏同體權實大悲願力,隨順物機不獲己而用之。機宜不同,致法差降。從一實理,開於權理,權實二理,能詮教殊,故有四種差別教起:三藏詮生滅,通教詮無生,別教詮無量,圓教詮無作。是故天台明四種四諦之法也。
奢摩他
此云止。涅槃經云:奢摩他,名為能滅,能滅一切煩惱結故;又名能調,能調諸根惡不善法故。又曰寂靜,能令三業成寂靜故。又曰遠離,能令眾生離五欲故。又曰能清,能清貪欲瞋恚愚癡三濁法故。以是義故,故名定相。
毗婆舍那
此云觀。涅槃云:毗婆舍那,名為正見,亦名了見。名為能見,名曰遍見,名次第見,名別相見,是名為慧。
憂畢叉
此云止觀平等。涅槃云:憂畢叉者,名曰平等,亦名不諍。又名不觀,亦名不行,是名為捨。止觀云:若用兩字共通三德者,止即是斷,斷通解脫;觀即是智,智通般若。止觀等者名為捨相,捨相即是通於法身。起信論云:所言止者,謂止一切境界相,隨順奢摩他觀義故。所言觀者,謂分別因緣生滅相,隨順毗缽舍那觀義故。永嘉集云:以奢摩他故,雖寂而常照;以毗婆舍那故,雖照而常寂;以優畢叉故,非照而非寂。照而常寂,故說俗而即真;寂而常照,故說真而即俗。非寂而非照,故杜口於毗耶。長者子六過出家經,佛告僧伽摩羅比丘:汝當行二法,止、觀是也。僧伽摩羅白佛言:甚解,世尊。佛言:我取要而說,云何言甚解耶?僧伽摩羅言:止者,諸結永盡。觀者,觀一切法。佛言:善哉!二明各開,初列三止。
妙奢摩他
即體真止。
三摩
即方便隨緣止。
謂空假中
荊溪臨終顧命眾曰:一念無相謂之空,無法不備謂之假,不一不異謂之中。章安云:天台傳南嶽三種止觀:一漸次,二不定,三圓頓,皆是大乘,俱圓實相,同名止觀。漸則初淺後深,如彼梯隥,不定前後更互,如金剛寶置之日中,圓頓初後不二,如通者騰空,為三根性,說三法門。雖曰師資相傳,原本皆出佛經。故次第三觀,如瓔珞上云:從假入空觀,亦名二諦觀;從空入假觀,亦名平等觀。因是二空觀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義諦觀,此名次第三觀。又下卷云:時佛頂髮放一切光,復集十方百億佛土佛菩薩眾。即於眾中,告文殊:普賢、法慧、功德林、金剛幢、金剛藏、善財童子,汝見是眾中敬首菩薩,問三觀法界,諸佛自性清淨道,一切菩薩所修三觀法門不?汝等各領百萬大眾,皆應修學如是法門。又中論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是中道義。此皆一心三觀之明文也。(余昔學肆有吳教授垂訪,問曰:經云作是觀〔音官〕者,名為正觀〔音貫〕。呼此二音,義云何辯?余即答曰:觀〔去聲〕呼詮其體,獨標能想之心。觀〔平呼〕聲顯其用,帶召所對之境。故曰以觀觀昏,即昏而朗。)然此各開三義,全異涅槃共通三德,由昔混同,故今分列。
悉檀
南岳師以悉檀,例大涅槃,華梵兼稱。悉是華言,檀是梵語。悉之言遍,檀翻為施,佛以四法,遍施眾生,故名悉檀。妙玄云:世界悉檀歡喜益,為人悉檀生善益,對治悉檀破惡益,第一義悉檀入理益。妙樂云:則前二教,及別地前,但屬三悉。引入今經,第一義悉。
僧那
此云弘誓。肇論云:發僧那於始心,終大悲以赴難。此名字發心也。仁王云:十善菩薩發大心,長別三界苦輪海。此相似發心也。華嚴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此分證發心也。言弘誓者,天台云:廣普之緣謂之弘,自制其心謂之誓,志求滿足乃稱願。大士曠懷,運心廣普。依無作四諦之境,起四種弘誓之心。初依瓔珞,未度苦諦,令度苦諦。六道受分段之苦,三乘沈變易之苦,當了陰入皆如,無苦可捨。口發言曰:眾生無邊誓願度。次依瓔珞,未解集諦,令解集諦。四住煩惱,潤有漏業;無明煩惱,潤無漏業。當了塵勞本淨,無集可除。口發言曰:煩惱無數誓願斷。三依瓔珞,未安道諦,令安道諦。智慧越苦海之迅航,戒定通祕藏之要道。當了邊邪是中,無道可修。口發誓言:法門無盡誓願學。四依瓔珞,未得滅諦,令得滅諦。佛陀是無上之世尊,涅槃乃最勝之妙法。當了生死即是涅槃。口發誓云:佛道無上誓願成。仰觀大覺,積劫度生,都無懈倦者,為滿本地之願也。
僧涅
一云僧那大誓,僧涅自誓。一云僧那言鎧,僧涅言著。名著大鎧,亦云莊嚴。故大品云大誓莊嚴。正言𦙽(蘇干切)那訶,此云甲;𦙽捺陀,此云被。或云衣(於既切),謂被甲衣甲也。
毗跋耶斯
此云四念處。念即是觀,處即是境。智論釋曰:初習善法,為不失故,但名念;能轉相轉心,故名為想;決定智無所疑,故名智。大經云:更有新醫,從遠方來,曉八種術,謂四枯四榮。言四枯者,人於五陰起四倒見,於色計淨,於受計樂,想行計我,心起常見。故令修四念處,破其四倒。初觀身不淨,一切色法,名之為身,己名內身,眷屬及他名外身,若己若他名內外身。此三種色,大論明五種不淨:一、生處,是身為臭穢,不從蓮華生,亦不從薝蔔,又不出寶山。二、種子不淨,是身種不淨,非餘妙寶物,不由淨白生,父母邪想有。三、自性不淨,地水火風質,能變為不淨,傾海洗此身,不能令香潔。四、自相不淨,種種不淨物,充滿於身內,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物。五、究竟不淨,審諦觀此身,終必歸死處,難御無反復,背恩如小兒。二、觀受是苦,意根受名內受,五根受名外受,六根受名內外受。於一根有順受、違受、不違不順受。於順生樂受,於違生苦受,於不違不順生不苦不樂受。樂受是壞苦,苦受是苦苦,不苦不樂受是行苦。諸受麤細,無不是苦。三、觀心無常。心王不住,體性流動,今日雖存,明亦難保。山水溜,斲石光;若不及時,後悔無益。四、觀法無我。法名軌則,有善法、惡法、無記法,人皆約法計我,我能行善、行惡、行無記。此等法中,求我決不可得。龜毛兔角,但有名字,實不可得。故經云:起唯法起,滅唯法滅。但是陰法起滅,無人無我,眾生壽命,是名無我。此說別相念處,總相念處者,緣一境總為四觀,此中應四句料簡,一、境別觀別(如上別說),二、境別觀總,三、境總觀別(此二是總相念處之方便),四、境觀俱總,是總相念處。若作一身念處觀,或總二陰,乃至總五陰,是名境總觀別也。受心法念,亦復如是。阿毗曇中,明三種念處,謂性、共、緣,對破三種外道。四教義云:一、性念處。智論云:性念處是智慧性;觀身智慧是身念處,受心法亦如是。解者不同,有但取慧數為智慧性,即是性念處。南岳師解觀五陰理性,名性念處。故雜心偈:是身不淨相,真實性常定,諸受及心法,亦復如是說。二、共念處。智論云:觀身為首,因緣生道,若有漏、若無漏;受心法念處亦如是。解者不同,有師解云:共善五陰,諸善心數法,合明念處。若南岳師解,即是九想、背捨、勝處,諸對治觀門,助正道開三解脫故,名為共念處。故經云:亦當念空法,修心觀不淨,是名諸如來,甘露灌頂藥。三、緣念處。有師解通一切所觀境界,皆名緣念處觀;有言十二因緣境;有言慈悲所緣境。若南岳師解:緣佛教說,所詮一切陰入界,四諦、事理、名義、言語、音詞、因果、體用,觀達無礙,能生四辯。於一切法,心無所礙,成無疑解脫,是緣念處觀也(明小乘境)。若依大乘以明四榮。如後分云:阿難!如汝所問佛涅槃後依何住者?阿難!依四念處嚴心而住。觀身性相同於虛空,名身念處;觀受不在內外,不住中間,名受念處;觀心但有名字,名字性離,名心念處;觀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名法念處。華手經云:一切諸法皆名念處,何以故?一切諸法常住自性,無能壞故。斯乃即法是心,即心是法,皆同一性,性豈能壞乎?
馝柯摩羅阿佚多
此云正勤。斯有四法,法界次第云:一、已生惡法為除斷,一心精勤。四念處觀時,若懈怠心起,五蓋等諸煩惱覆心,離信等五種善根時,如是等惡若已生,為斷故,一心勤精進,方便除斷令盡也。二、未生惡法不令生,一心勤精進。四念處觀時,若懈怠心,及五蓋等諸煩惱惡法,雖未生,恐後應生,遮信等五種善根,今為不令生故,一心勤精進,方便遮止,不令得生也。三、未生善法為生,一心勤精進。四念處觀時,信等五種善根未生,為令生故,一心勤精進,方便修習,令信等善根生也。四、已生善法為增長,一心勤精進。若四念處觀時,信等五種善根已生,為令增長故,一心勤精進,方便修習信等善根,令不退失,增長成就。此四通名正勤者,破邪道,於正道中勤行,故名正勤也。
摩奴是若
此云如意。法界次第明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欲為主,得定斷行成就,修如意足分,是為欲如意足。二、精進如意足。精進為主,得定,斷行成就,修如意分,是為精進足。三、心如意。心為主,得定,斷行成就,修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思惟為主。通言如意者,四念處中實智慧,四正勤中正精進,精進智慧增多,定力小弱,得四種定攝心故,智定力等,所願皆得,故名如意足。智定若等,能斷結使,故云斷行成就也。
娑羅
此云力。陰持入經云:彼力應以何為義?答:無能得壞為力義;有所益為力義;有膽為力義,能得依為力義。增一阿含說六種力:小兒以啼為力,女人以瞋為力,沙門婆羅門以忍辱為力,阿羅漢以精進為力(云云)。又因人五力,佛果十力。因人五力者:一信力,二精進力,三念力,四定力,五慧力(五根,七覺支,八正道,見法界次第)。大論釋曰:信根得力,則能決定受持不疑。精進力故,雖未見法,一心求道,不惜身命,不休不息。念力故,常憶師教,善法來聽入,惡法來不聽入,如守門人。定力故,攝心一處不動,以助智慧。智慧力故,能如實觀諸法實相。佛果十力者,今述頌曰:是處非處二業力,定根欲性至處道,宿命天眼十漏盡,具釋大論八十八。論問:佛十力者,若總相說,佛唯一力,所謂一切種智力;若別相說,則千萬億種力,隨法為名。今何以但說十力?答:佛實有無量智力,但以眾生不能得、不能行,故不說。是十力,可度眾生事辦,故說十力。論問:佛有十力,菩薩有不?答:有。何者?一、發一切智心堅固力;二、不捨眾生大慈力;三、具足大悲力;四、信一切佛法精進力;五、思行禪定力;六、除二邊智慧力;七、成就眾生力;八、觀法實相力;九、入三解脫門力;十、無礙智力。
尼坻
此云願。志求滿足曰願。智論有二種願:一者可得願,二者不可得願。不可得願者,有人欲量虛空盡其邊際,及求時方邊際,如小兒見水中月、鏡中像,如是等願,皆不可得。可得願者,鑽木求火,穿地得水,修福得人天中生,及得阿羅漢、辟支佛果,乃至得諸佛法王,如是等,皆名可得願。願有下、中、上:下願今致今世樂因緣;中願後世樂因緣;上願與涅槃樂因緣。智論問:佛在世時,眾生尚有飢餓,天不降雨,眾生困弊;佛不能滿一切眾生之願,云何菩薩能滿其願?答:菩薩住於十地,入首楞嚴三昧,於三千大千世界,或時現初發意,行六波羅蜜,乃至或現出家成佛,利益如是,何況於佛!而佛身有二種:一者真身,二者化身。眾生見佛真身,無願不滿。智論問:諸菩薩行業清淨,自得淨報。何以要須立願,然後得之?譬如田家得穀,豈復待願?答:作福無願,無所樹立,願為導御,能有所成。譬如銷金,隨師而作,金無定也。又莊嚴佛界事大,獨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須願力。譬如牛力,雖能挽車,要須御者能有所至。淨世界願,亦復如是。故古德曰:有行無願,其行必孤;有願無行,其願必虛。
薩婆迦摩
翻樂欲,好樂希須也。淨名疏云:根是過去,欲是現在,性是未來。若過去善根牢固成就,今生對緣則起,此是因根成欲。若過去善根未牢,今生遇緣起欲,數習成性,故云性以不改為義。荊溪釋云:習欲成性,性在未來;由性成欲,性在過去。智論云:隨所欲說法,所謂善欲,隨心為說,如船順流。惡欲,以苦切語教,如以榍出榍(先結切),是故智中,佛悉遍知,無能壞無能勝。事鈔云:凡作法事,必須身心俱集,方成和合。設若有緣,不開心集,則機教莫同,將何拔濟?故聽傳心口應僧前事,方能彼此俱辦。緣此故聞與欲,說云:大德一心念,某甲比丘,如法僧事,與欲清淨(使說一止)。其受欲者,應至僧中,羯磨者言,不來者說欲,即具修威儀。說云:大德僧聽,某甲比丘,我受彼欲清淨。彼如法僧事,與欲清淨。
浮曇末
此云至誠。十六觀經云: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願心。疏釋至誠心云:即實行眾生,至之言專,誠之言實。禮記曰:志之所至,至者,到也。易注曰:存其誠實,故曰至誠,贊天地之化。書曰: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釋深心云:佛果高深,發心求往,故云深心。亦從深理生,亦從厚樂善根生。妙宗云:今初至誠,疏以專實釋之。非念真如,豈名專實,解於深心?疏雖三義,而不相捨。求高深果,須契深理;善契深理,須厚樂善根。此乃立行依理求果也,不出彼論樂集一切諸善行也。經回向發願心,義當彼論大悲拔苦。起信云:信成就發心者,略說有三種:一直心,正念真如故;二深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三大悲心,欲拔一切眾生苦故。
懺摩
此翻悔過。義淨師云:懺摩,西音忍義。西國人誤觸身云懺摩,意是請恕,願勿瞋責,此方誤傳久矣,難可改張。應法師云:懺,訛略也。書無懺字,正言叉摩。此云忍,謂容恕我罪也。天台光明釋懺悔品,不辨華梵,但直釋云:懺者,首也;悔者,伏也。如世人得罪於王,伏款順從,不敢違逆。不逆為伏,順從為首。行人亦爾,伏三寶足下,正順道理,不敢作非,故名懺悔。又懺名白法,悔名黑法。黑法須悔而勿作,白法須企(去智切,望也)而尚之。取捨合論,故言懺悔。又懺名修來,悔名改往。往日所作不善法,鄙而惡之,故名為悔。往日所棄一切善法,今日已去,誓願勤修,故名為懺。棄往求來,故名懺悔。又懺名披陳眾失,發露過咎,不敢隱諱。悔名斷相續心,厭悔捨離,能作所作合棄,故言懺悔。又懺者名慚,悔者名愧。慚則慚天,愧則愧人。人見其顯,天見其冥,冥細顯麤,麤細皆惡,故言懺悔。淨名疏云:今明罪滅有三:一作法懺,二觀相懺,三觀無生懺。作法懺,滅違無作罪,依毗尼門;觀相懺,滅性罪,此依定門;觀無生懺,滅妄想罪,此依慧門。復次,違無作罪障戒,性罪障定,妄想罪障慧。作法懺者,如律所明,作法成就,能滅違無作罪,而性罪不滅。大論云:如比丘斬草害命,二罪同篇,作法懺二,無作滅,害命不滅;雖違無作滅,性罪未滅。觀相懺者,如諸方等經,所明行法,見罪滅相。菩薩戒云:若見光華種種好相,罪便得滅;若不見相,雖懺無益。若見好相,無作及性二罪俱滅。觀無生懺者,此觀成時,能除根本妄惑之罪。如拔樹根,枝葉自滅。普賢觀云: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地底迦
此云有愧。涅槃經云:諸佛世尊常說是言:有二白法能救眾生:一慚;二愧。慚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慚者內自羞恥,愧者發露向人。雜阿含經云:世間若無有慚愧二法者,違越清淨道,向生老病死。百法疏云:慚者,依自法力,崇重賢善為性,對治無慚,止息惡行為業;愧者,依世間力,輕拒暴惡為性,對治無愧,止息惡行為業。阿毗達磨論云:慚者,謂於諸過惡自羞為體;愧者,於惡羞他為體。涅槃經云:智者有二:一者不造諸惡,二者作已懺悔;愚者亦二:一作罪,二覆藏。
波娑提伽
或云梵摩,此云清淨。葛洪字苑:梵,潔也。取其義耳。大論云:雖為一切眾生,是心不清淨。不知己身無吾我,不知取者無人無主,不知所施物實性。不可說一,不可說異。於是三事心著,是為不清淨。寶性論云:一、自性清淨,謂性淨解脫;二、離垢清淨,謂障盡解脫。大論云:畢竟空,即是畢竟清淨;以人畏空,故言清淨。
羯磨
南山引明了論疏,翻為業也,所作是業,亦翻所作。百論云:事也,若以義求,翻為辦事。謂施造遂法,必有成濟之功焉。天台禪門,翻為作法。一切羯磨,須具四法:一法、二事、三人、四界。第一法者,羯磨三種:一、心念法,發心念境,口自傳情,非謂不言,而辦前事。二、對首法,謂各共面對,同秉法也。三、眾法。四人已上秉於羯磨,以三羯磨通前單白,故云白。四律云:若作羯磨,不如白法作白,不如羯磨法作羯磨。如是漸漸令戒毀壞,以滅正法。隨順文句,勿令增減。僧祇云:非羯磨地,不得行僧事。
布薩
大論:秦言善宿。南山:此云淨住,淨身口意,如戒而住。六卷泥洹,翻云長養。長養二義:一、清淨戒住,二、增長功德。雜含云:布薩婆陀,若正本音優補陀婆。優言斷,補陀婆言增長。國語不同,律云布薩法,一處名布薩犍度,即說戒也。應法師云:此名訛略,應言缽囉帝提舍耶寐。此云我對說,謂相向說罪也。舊云淨住,乃義翻也。事鈔云:若眾大聲小,不聞說戒,令作轉輪高座,立上說之,此則見而不聞也。又如多人說戒,何由併得見作法者面,此則聞而不見也。善見曰:云何得知正法久住?若說戒法不壞是。摩得伽云:布薩者,捨諸惡不善法,及諸煩惱有受,證得白法,究竟梵行事,故名也。又云:半月半月自觀身。從前半月,至今半月,中間不犯戒耶!若有犯者,於同意所懺悔。毗尼母云:若犯七眾不淨人前,應止不說戒。即律文云:犯者不得聞戒,不得向犯者說等。四分:若說戒日,無能誦者,當如布薩法,行籌告白,差一人說法誦經,餘諸教誡,誦遺教亦得。若全不解者,律云下至一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阿含具解)。如是作已,不得不說。若不解者,云謹慎莫放逸便散。並是佛之囑累。僧祗云:欲得五事利益,當受持此律。何等為五?一、建立佛法;二、令正法久住;三、不欲有疑悔,請問他人;四、僧尼犯罪者為依怙;五、欲遊化諸方,而無有礙。四分:持律人得五功德:一戒品牢固;二善勝諸怨;三於眾中決斷無畏;四有疑悔者能開解;五善持毗尼,令正法久住(明了論解云:本音毗那耶,略言毗尼)。摩耶經云:樂好衣服,縱逸嬉戲,奴為比丘,婢為比丘尼。不樂不淨觀,毀謗毗尼,袈裟變白,不受染色,貪用三寶物等,是法滅相。
安居
南山云:形心攝靜曰安,要期住此曰居。靜處思微,道之正軌,理須假日追功,策進心行,隨緣託處,志唯尚益,不許馳散,亂道妨業。故律通制三時,意存據道。文偏約夏月,情在三過:一、無事游行,妨修出業;二、損傷物命,違慈實深;三、所為既非,故招世謗。以斯之過,教興在茲。然諸義不無,指歸護命,故夏中方尺之地,悉並有蟲。故正法念經云:夏中除大小便,餘則加趺而坐。事鈔問:何為但結三月者?一、生死待形,必假資養,故結前三月,開後一月,為成供身衣服故;二、若四月盡結,則四月十六日得成,若有差脫,便不得結。教法太急,用難常準。故如來順物,始從十六日,至後十六日,開其一月續結令成。今但就夏,亦有三時,初四月十六日,是前安居。十七日已去,至五月十五日,名中安居。五月十六日,名後安居。故律中有三種安居,謂前、中、後也。在處須無五過:一、太遠聚落,求須難得;二、太近城市,妨修道業;三、多蚊螘(魚倚切)難,或噆(音帀)齧(五結切)人,踐傷彼命;四、無可依人,其人具五德,謂:求聞令聞,已聞令清淨,能為訣疑,能令通達,除邪見,得正見;五、無施主施飲食湯藥。無此五過,乃可安居。鈔云:凡受日緣務,要是三寶請喚,生善滅惡者,聽往;若請喚為利,三寶非法,破戒有難,雖受不成。五百問云:受七日行,不滿七日還本界。後更行,不須更受。滿七日已,乃復重受。鈔云:縱令前事唯止一日,皆須七日法。律云:不及即日還,聽受七日去,夏末一日在,亦作七日法。對首受法應具儀,對比丘言: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今受七日法,出界外,為某事故,還來此中安居(三說)。若事是半月、一月者,方應羯磨(上之四卷具羯磨法)。若受日者多,同緣受者二人、三人,應一時羯磨。西域記云:睹貨邏國,舊訛曰吐火羅國。東阨(音厄,限也)䓤嶺,西接波剌斯,南大雪山,北據鐵門。氣序既溫,疾疫眾多,冬末春初,霖雨相繼。而諸徒僧,以十二月十六日入安居,三月十日解安居,斯乃據其多雨,亦是設教隨時也。又云:印度僧徒,依佛聖教,坐雨安居,或前三月,或後三月。前三月,當此從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後三月,當此從六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前代譯經律者,或云坐夏,或云坐臘,斯皆邊裔殊俗,不達中國正音,或方言未融,而傳譯有謬。又曰:印度僧徒,依佛聖教,皆以室羅伐拏月。前半一日,入雨安居,當此五月十六日。以頞濕縛庾闍月,後半十五日,解雨安居,當此八月十五日。印度月名,依星而建,古今不易,諸部無差。良以方言未融,傳譯有謬。分時計月,致斯乖異。故以四月十六日入安居,七月十五日解安居也。
缽剌婆剌拏
音義指歸云:譯為隨意。寄歸傳云:凡夏罷歲終之時,此日應名隨意,即是隨他於三事之中,任意舉發,說罪除愆之義。舊云自恣者,是義翻。然則自恣之言,涉乎善惡,今局善也。故事鈔曰:九旬修道,精練身心。人多迷己,不自見過,理宜仰憑清眾,垂慈誨示。縱宣己罪,恣僧舉過,內彰無私隱,外顯有瑕疵,身口託於他人,故云自恣。摩得勒伽論云:何故令自恣?使諸比丘不孤獨故。各各憶罪,發露悔過故。以苦言調伏,得清淨故。自意喜悅,無罪故也。所以制在夏末者,若論夏初創集,將同期款,九旬立要,齊修出離。若逆相舉發,恐成怨諍,遞相沿及,廢道亂業故。制在夏末者,以三月策修,同住進業,時竟云別,各隨方詣。必有惡業,自不獨宣,障道深過,義無覆隱,故須請誨,良在茲焉。故律聽安居竟,自恣,此是自言恣他舉罪,非為自恣為惡。前明時節,謂有閏月者,依閏安居,七月十五日自恣。不依閏者,依摩得伽中,數滿九十日自恣。若閏七月者,取前月自恣。非前夏安居者,過閏已,數滿九十日自恣。若修道安樂,延日自恣,得至八月十五日。然律中但明十四日,十五日,自恣。及至給施衣中,次第增中,十六日自恣。增三中,三日自恣。四分中云:安居竟自恣,則七月十六日為定。律又云:僧十四日自恣,尼十五日自恣,此謂相依問罪,故制異日。及論作法,三日通用。克定一期,十六日定。若有難者,如五百門中,一月自恣。事鈔問:十五日自恣已,得出界不?答:不得破夏離衣,由夜分未盡故。問:此界安居,餘處自恣,得不?答:僧祗不問結罪。又安居篇云:四月十六日結者,至七月十五日夜分盡,訖名夏竟,至明相出。又四分云:若後安居人,從前安居者自恣,住待日足。事鈔問:自恣竟,得說戒不?答:依明了論,先說戒,後自恣。四分云:自恣即是說戒。問:自恣得在未受具戒人前作不?答:律中令至不見不聞處,作羯磨自恣。若不肯避去,僧自至不見聞處作之。問:安居竟,須離本處不?答:安居竟,不去犯罪。毗尼母云:比丘安居已,應移餘處。若有緣不得去,不犯。若無緣者,出界一宿,還來不犯。大集經云:我滅度後,無戒比丘,滿閻浮提,預出家者,宜警察之。摭華鈔云:諸經律中,以七月十六日,是比丘五分法身生來之歲。則七月十五日,是臘除也。比丘出俗,不以俗年為計,乃數夏臘耳。增輝云:臘,接也;謂新故之交接。
唄匿
或梵唄,此云止。若準律文,唄匿。如法出要律儀云:如此鬱鞞國語,翻為止斷也。又云止息,由是外緣已止已斷,爾時寂靜,任為法事也。或婆陟,訛也。梵音婆(蒲賀切)師,此云讚歎,梵天之音。善見云:聽汝作唄。唄,言說之詞也。法苑云:尋西方之有唄,猶東國之有讚。讚者,從文以結章;唄者,短偈以流頌,比其事義,名異實同。婆沙億耳,以三契聲頌所解法,佛讚善哉,珠林,齊僧辯,能作梵契等。音義云:契之一字,猶言一節一科也。弘明集頌經三契,道安法師集契梵音。佛道論衡云:陳思王幼含珪章,十歲能文,每讀經文,流連嗟玩,以為至道之宗極也。遂製轉讀七聲,昇降曲折之響,世之諷誦,咸憲章焉。嘗遊魚山,忽聞空中梵天之響,清颺哀婉,其聲動心。獨聽良久,而侍御莫聞。植深感神理,彌悟法應,乃摹其聲節,為梵唄,撰文。
婆闍尼娑婆啉
此云聲音。法界次第云:音者,詮理之聲謂之音。佛所出聲,凡有詮辯,言辭清雅,聞者無厭,聽之無足。能為一切,作與樂拔苦因緣。莫若聞聲之益,即是以慈修口。故有八音:一、極好音,二、柔軟音,三、和適音,四、尊慧音,五、不女音,六、不誤音,七、深遠音,八、不竭音。楞嚴經云: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大論云:菩薩音聲,有恆河沙等之數。佛音聲所到,無有限數。如密跡經中所說,目連試佛音聲,極至西方,猶聞佛音,若如對面。問:若爾者,佛常在國土聚落,說法教化。而閻浮提內人,不至佛邊,則不得聞。何以知之?多有從遠方來,欲聽說法者故。答:佛音聲有二種:一為口密音聲,二為不密音聲。密音聲先已說,不密音聲,至佛邊乃聞。是亦有二種弟子:一為出世聖人,二為世間凡夫。出世聖人,如目犍連等,能聞微密音聲。凡夫人,隨其所近乃聞。大論云:是佛菩薩音聲有三種:一者,先世種善音聲因緣故,咽喉中得微妙四大,能出種種妙好遠近音聲,所謂一里、二里、三里、十里、百千里,乃至三千大千世界,音聲遍滿。二者,神通力故,咽喉四大出聲,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及十方恆河沙世界。三者,佛音聲,常能遍滿十方虛空。問:若佛音聲常能遍滿,今眾生何以不得常聞?答:眾生無量劫以來,所作惡業覆,是故不聞。譬如雷電霹靂,聾者不聞,雷聲無減。佛亦如是,常為眾生說法,如龍震大雷聲,眾生罪故,自不得聞。聲有八轉:一體,二業,三具,四為,五從,六屬,七於,八呼。七轉常用,呼聲用稀,故但云七也。西域國法,欲尋讀內外典籍,要解聲論八轉聲,方知聞義分齊;一、補沙,此是直指陳聲,如人斫樹,指說其人,即今體聲。二、補盧衫,是所作業聲,如所作斫樹,故云業也。三、補慮崽(山佳切)挐,是能作具聲,如由斧斫,故云具也。四、補盧沙耶,是所為聲,如為人斫,故云為也。五、補盧沙䫂(都我切),是從聲,如因人造舍等,故云從也,從即所因故。六、補盧殺娑,是所屬聲,如奴屬主,故云屬也。七、補盧鎩(音戒),是所於聲,如客依主,故云於也,於即依義。八、稧(胡計切)補盧沙,是呼召之聲,故云呼也。又諸咒中,若二字合為一聲,名為二合,如云娑他,及怛多等。或以三字連聲,合為一字急呼之,名為三合,如㪍魯奄,及拘盧奢等。漢書曰:聲者,宮、商、角、徵、羽也。鉤隱圖云:聲屬陽,律屬陰。楊子云:聲生於日,律生於辰也。
缽底婆
此云辯才。辯,說也,展轉無滯故。辯,別也,分明訣了故。輔行明辯有四種:謂義、法、詞、樂說也。義,謂顯了諸法之義;法,謂稱說法之名字;詞,謂能說名之語言。雖有此三,必須樂說,說前三也。大品云:從諸佛所,聽受法教,至薩婆若,初不斷絕,未曾離三昧時,當得捷疾辯、利辯、不盡辯、不可斷辯、隨應辯、義辯、一切世間最上辯。智論釋曰:於一切法無礙故,得捷疾辯。有人雖能捷疾,鈍根故,不能深入。以能深入故,是利辯。說諸法實相,無邊無盡故,名樂說無盡。般若中無諸戲論故,無能問難斷絕者,名不可斷辯。斷法愛故,隨眾生所應,而為說法,名隨應辯。說趣涅槃利益之事故,名義辯。說一切世間第一之事,所謂大乘,是名世間最上辯。梁僧傳云:唱導所貴,事有四焉:一、聲也,非聲則無以警眾;二、辯也,非辯則無以適時;三、才也,非才則言無可采;四、博也,非博則語無依據。事鈔曰:古云:博學為濟貧。會正記云:故往之言也。僧傳云:學不厭博,博則通矣!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鄭曰:弗畔,不違道也)。苟生而貧於學者,懦(奴亂切。又音儒,弱也)夫也;死而富於道者,君子也。是知博學,濟識見之貧。思益經云:於墮邪道眾生,生大悲心,令入正道,不求恩報,故名導師。
槃那寐
名出聲論,或名槃談,訛云和南,皆翻我禮。或云那謨悉羯羅,此云禮拜。今謂禮之與拜,名有通局長短。經曰:禮者,履也。進退有度,尊卑有分,謂之禮。禮記云:禮也者,猶體也。體不備君子,謂之不成人。故孔子云: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是則凡所施為,皆須合禮,此顯禮名通也。白虎通云:人之相拜者何?所以表情見意,屈節卑禮尊事者也,拜之言服也。故周禮明九拜,此顯拜名局也。若依釋氏,如南山云:四儀若無法潤,乃名枯槁眾生。故天台明四種三昧之法,是知四儀法則名禮,身業恭敬名拜,此亦禮通拜局。今此翻譯,禮即是拜。故大論云:禮有三種:一者口禮;二者屈膝,頭不至地;三者頭至地,是為上禮。一、口禮者,如合掌問訊也。觀音義疏云:此方以拱手為恭,外國以合掌為敬。手本二邊,今合為一,表不散誕,專至一心。僧祗律云:禮拜不得如啞羊,當相問訊。爾雅云:訊,言也。地持論云:當安慰舒顏,先語平視,和色正念,在前問訊。善見論云:比丘到佛所,問訊云:少病少惱,安樂行不?二、屈膝者,即互跪也。音義指歸云:不合云胡跪。蓋梵世遺種,居五竺間,䓤嶺之北,諸戎羌胡。今經律多翻互跪,以三處翹(渠遙切)聳,故名互跪,即右膝著地也。涅槃疏明三義:一、右膝有力,跪能安久;二、右膝有力,起止便易;三、右膝躁動,著地令安。若兩膝著地,則名長跪。毗奈耶云:尼女體弱,互跪要倒,佛聽長跪。三、頭至地者,即五體投地。故大論云:人之一身,頭最為上,足最為下。以頭禮足,恭敬之至。輔行云:準地持阿含,皆以雙膝、雙肘及頂至地,名五體投地,亦名五輪,五處圓故。又勒那三藏,明七種禮:一、我慢禮,謂依位次,無恭敬心;二、唱和禮,高聲喧雜,詞句混亂;三、恭敬禮,五輪著地,捧足殷勤;四、無相禮,深入法性,離能所相(空觀);五、起用禮,雖無能所,普運身心,如影普遍,禮不可禮(假觀);六、內觀禮,但禮身內法身真佛,不向外求(中觀);七、實相禮,若內若外,同一實相(三諦一境)。西域記云:致敬之式,其儀九等:一、發言慰問,二、俯首示敬,三、舉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長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輪俱屈,九、五體投地。凡斯九等,極唯一拜,跪而讚德,謂之盡敬。舍利弗問經,佛言:作供養,應須偏袒,以便作事。福田時,應覆兩肩,現田紋相。不拜王論:有五戒信士,見神不禮。王曰:何為不禮?曰:恐損神故。王曰:但禮。信士乃禮,其神形儀粉碎。又迦昵色迦王,受佛五戒,曾神祠中禮,神像自倒。後守神者,作佛形像,在神冠中。王禮不倒,怪而問之,曰:冠中有佛像。王大喜,知佛最勝而恕之。又感通錄云:唐蜀川釋寶瓊,出家齋素,讀誦大品,本邑連比什邡(音方,縣名)並是米族。初不奉佛,沙門不入其鄉,故老女婦,不識者眾。瓊思拔濟,待其會眾,便往赴之,不禮而坐。道黨咸曰:不禮天尊,非沙門也。瓊曰:邪正道殊,所奉各異,天上禮我,我何得禮老君乎?眾議紛紜,瓊曰:吾若下禮,必貽辱也。即禮一拜,道像連座動搖不安。又禮一拜,反倒狼藉在地。遂合眾禮瓊,一時回信。梵網經云:出家人法,不向國王禮拜,不向父母禮拜,六親不敬,鬼神不禮。西域記云:昔有德光論師,天軍接見慈氏,謂非出家之形,長揖不理。問:何緣不輕比丘,普禮四眾?荊溪釋曰:菩薩化緣,法無一準,唯利是務,故設斯儀,是眾生理,與果理等。故禮生禮佛,其源不殊,欲令眾生,生慕果願。果願者何?我等但理,彼尚故禮,況證果理,而不尊高。又云: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豈非擊我?令修圓因,此約現在順從者也。問:內懷不輕之解,外敬不輕之境,安棄飛禽之真性,而忽走獸之本源乎?答:人識義方,可以擊發,異類無知,徒勞勸信。不禮之旨,其在茲歟,不輕禮俗,謹聞命矣!何故方丈僧拜維摩?故彼經曰:維摩居士即入三昧,令此比丘自識宿命,發菩提心。於是諸比丘稽首禮維摩詰足。天台問曰:出家何以禮俗?答:入道深恩,碎身莫報,此諸比丘,方行大道,豈存小儀?又涅槃云:有知法者,若老若少,故應供養恭敬禮拜。入大乘論云:被法服菩薩,方便隨順,得禮白衣,敬之如佛。是則法非一槩,可否在人,有益須禮,當亡身以奉法。有損宜止,應逆命以利君。何哉?赫連㪍㪍,據有夏州,凶暴無厭,以殺為樂。繪像服身,抑僧令拜,遂為上天雷震而死。斯乃暴虐之主,誠非聖明之君。不遵付囑之言,故違委寄之道。寧知千聖立法,萬古同風,安以朝覲之禮,而責山林之士。恐後進以未知,遂濡毫而錄示。
南無
或那謨,或南摩,此翻歸命。要律儀翻恭敬,善見論翻歸命覺,或翻信從。法華疏云:南無,大有義。或言度我,可施眾生。若佛答諸佛,度我義不便。五戒經稱驚怖。驚怖,正可施佛也;生死險難,實可驚怖。大品云:佛言:若有一人稱南無佛,乃至畢苦,其福不盡。智論問曰:云何但空稱名字,便得畢苦,其福不盡?答:是人曾聞佛功德,能度人老病死苦,若多若少供養,及稱名字,得無量福(此說稱佛功德)。華嚴云:寧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不聞佛名。所以於往昔,無數劫受苦,流轉生死中,不聞佛名故。大品云: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十方過如恆沙等世界中眾生,聞我名者,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智論問曰:有人生佛世,在佛法中,或墮地獄,如提婆達多、俱迦梨訶多釋子等,三不善法覆心,故墮地獄。此中云何言如恆河沙等世界,但聞佛名,便得道耶?答:有眾生福德淳熟,結使心薄,應當得道。若聞佛名,即持得道。又復以佛威力故,聞即得度。譬如熟癰,若無治者,得小因緣,而便自潰。亦如果熟,若無人取,微風因緣,便自墮落。如新淨白㲲,易為受色(此說聞佛名福)。
彌羅
此云慈。淨覺云:慈名愛念。觀音玄義云:以觀性德善,愛樂歡喜,起大慈心,欲與其樂。大經明慈有三種:一、緣眾生,觀一切眾生,如父母親想;二、緣於法,見一切法,皆從緣生;三者、無緣,不住法相,及眾生相。智論明三種慈:一、生緣慈者,十方五道眾生中,以一慈心視之,如父如母,如兄弟、姊妹、子姪、知識,常求好事,欲令得利益安樂。如是心遍滿十方眾生中,如是慈名眾生緣,多在凡夫人行處,或有學人未漏盡者。二、行法緣者,諸漏盡阿羅漢、辟支佛,是諸聖人,破吾我相,滅一異相故。但觀從因緣相續生諸欲心,慈念眾生時,從和合因緣相續生。但空五眾,即是眾生。念是五眾,以慈念眾生,不知是法空而常一,心欲得樂,聖人愍之,今隨意得樂,為世俗法故,故名為法緣。三、無緣者,是慈但諸佛有,何以故?諸佛心,不住有為、無為性中;不依止過去世,未來、現在世;知諸緣不實,顛倒虛誑,故心無所緣。佛以眾生不知諸法實相,往來五道,心著諸法,分別取捨,以是諸法實相智慧,令眾生得之,是名無緣。
迦樓那
此云悲。淨覺記云:悲曰愍傷。觀音玄義云:以觀性德惡毒,惻愴憐愍,起大悲心,欲拔其苦。悲亦三種,名同三慈。觀音玄義云:若就言說為便,初慈後悲。亦是就菩薩本懷,欲大慈與樂。既不得樂,次大悲拔苦。故初慈後悲。若從用次第者,初以大悲拔苦,方以大慈與樂。又就行者先脫苦,後蒙樂,欲先悲後慈。

【經文資訊】
【原始資料】原始资料皆来自网络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