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藏知津
閱藏知津敘
心外無法,祖師所以示即法之心;法外無心,大士所以闡即心之法。並傳佛命,覺彼迷情。斷未有欲弘佛語,而可不深究佛心。亦未有既悟佛心,而仍不能妙達佛語者也。今之文字阿師,拍盲禪侶,竟何如哉。嗚呼!吾不忍言之矣。昔世尊示入涅槃,初祖大迦葉即白眾云,如來舍利,非我等事。今者宜先結集三藏,勿令佛法速滅。嗟嗟!儻三藏果不足傳佛心,則初祖何以結集為急務耶。竊謂禪宗之有三藏,猶弈秋之有棋子也。三藏之須禪宗,猶棋子之須活眼也。均一棋子也。善弈者,則著著皆活,不善弈者,則著著皆死,均此三藏也。知佛心者,則言言皆了義;不知佛意者,則字字皆瘡疣。若為懲隨語生見,遂欲全棄佛語,又何異因咽廢飯哉。夫三藏之不可棄,猶飲食之不可廢也明矣。不調飲食,則病患必生;不閱三藏,則智眼必昧。顧歷朝所刻藏乘,或隨年次編入,或約重單分類,大小混雜,先後失準,致使欲展閱者,茫然不知緩急可否。故諸剎所供大藏,不過緘置高閣而已。縱有閱者,亦罕能達其旨歸,辨其權實,佛祖慧命,真不啻九鼎一絲之懼。而諸方師匠,方且或競人我。如兄弟之鬩牆,或趨名利;如蒼蠅之逐臭,或妄爭是非;如癡犬之吠井,或恣享福供;如燕雀之處堂,將何以報佛恩哉。唯宋有王古居士,創作法寶標目;明有蘊空沙門,嗣作彙目義門,並可稱良工苦心。然標目僅順宋藏次第,略指端倪,固未盡美。義門創依五時教味,麤陳梗概,亦未盡善。旭以年三十時,發心閱藏,次年晤壁如鎬兄於博山,諄諄以義類詮次為囑,於是每展藏時,隨閱隨錄,凡歷龍居,九華,霞漳,溫陵,幽棲,石城,長水,靈峰,八地。歷年二十七祀。始獲成稿。終不敢剖破虛空,但藉此稍辨方位,俾未閱者,知先後所宜;已閱者,達權實所攝;義持者,可即約以識廣,文持者;可會廣以歸約,若權若實,不出一心,若廣若約,咸通一相,故名之為閱藏知津云。
甲午重陽後一日北天目沙門釋智旭撰
閱藏知津凡例
一義門但分五時,不分三藏。謂三藏小教,但屬阿含一時也。然天台備明五時,各論通別;別則但約一類機緣,通則華嚴乃至涅槃,無不遍該一代。又從古判法,多分菩薩聲聞兩藏。就兩藏中,各具經律論三。若據智度論說,則凡後代撰述合佛法者,總可論藏所收。若據出曜經說,則於經律論外,復有第四雜藏。今謂兩土著作,不論釋經宗經,果是專闡大乘,則應攝入大論。專闡小道,則應攝入小論。其或理兼大小,事涉世間,二論既不可收,故應別立雜藏。
一若據五時次第,則華嚴之後,應敘阿含。然以小教加於方等般若之前,甚為不可。故必大小各自為類,庶顯權實輕重不同。
一據密部之中,亦有以華嚴為名者,亦有以般若為名者,亦有以法華為名者,但既涉壇儀印咒,並屬祕密一宗。只此密宗,並是方等大教,並通四十九年所說故也。 一法華,涅槃,雖同醍醐一味。而一重顯實,一重談常,故仍分二也。 一大乘律,本在諸經論中,不同小乘條然各別,今為令學菩薩戒者,易於尋究,故順歷代藏經舊例,仍列數種。而出沒取捨,略與舊目不同。 一大乘論藏,自有釋經,宗經,及轉釋諸論之不同。今故分為三別,三中又各先敘西土,後敘此土,所以尊天竺也。 一此土釋大乘經,雖有巧拙淺深不同。然既附經文,不可攝入雜藏,故並入論藏中。若義門各附經論之後,又似經論太無分別矣。 一此土述作,唯肇公及南嶽天台二師,醇乎其醇,真不愧馬鳴龍樹無著天親。故特收入大乘宗論。其餘諸師,或未免大醇小疵,僅可入雜藏中。 一西土撰述,但以義兼大小,或復事涉抄撮,故名為雜。此方撰述,則以諸家不同,體式亦異,故名為雜。 一此土淨土宗,如妙宗鈔,十疑論等。台宗,如玄義文句三止觀等。賢首,如華嚴疏鈔等。並已收入大乘論藏,故所列咸皆無幾,俟法海觀瀾中,乃當備列各宗要書。 一義目於華嚴法華等經,便取賢首溫陵等意旨釋之,未免依他作解,障自悟門。今但列其品題,并品中事理大概,使人自知綱要。唯至疏鈔玄文,方略出其釋經之法,使知各家製立軌則不同。 一義目每於重單譯中,先取單本總列於前,後以重本別列於後,相去懸隔。查考稍難,又每以先譯為主,不分譯之巧拙,致令閱者不知去取,今選取譯之巧者。一本為主,其餘重譯,即列於後。俾不能遍閱者,但閱其一。即可得旨。若能遍閱者,連閱多譯,便知巧拙之得失也。 一凡重譯本,於總目中,即低一字書之,使人易曉。至後錄中,則與主本或全同,或稍異,仍備明之。使人知其或應並閱,或可不閱也。 一諸經或已流通,則人多素曉,或雖未流通,而卷帙不多,則人易翻閱,故所錄皆略。唯大般若,實為佛祖迅航,而久不流通,卷盈六百,故所錄稍詳。又寶積,大集,及諸密部,并阿含等,凡卷帙多而人罕閱者,亦詳錄之。庶令人染一指而知全鼎之味云爾。
- 大乘經藏 法華部第四
- 述曰,凡是開權顯實,授聲聞成佛記,發跡顯本,明成佛甚久遠,及但明一乘修證之法,無二無三者,皆此部收。
- 無量義經
- (一卷 前有劉虯序)蕭齊中天竺沙門曇摩伽陀耶舍譯 德行品第一。大莊嚴菩薩讚佛。說法品第二。大莊嚴問,何法速成菩提?佛答﹕有一法門,能令速成菩提,謂無量義,從一法生,一法者,名為實相。十功德品第三。 此說法華之前茅也,故收入法華部中。
- 妙法蓮華經
- (七卷)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序品第一。佛在耆闍崛山,先說無量義經,次入無量義定,眉光東照萬八千土,彌勒疑問,文殊述往事以釋之。方便品第二。世尊出定,告舍利弗,諸佛方便不可思議,唯佛與佛,乃能知之,即止不說。舍利弗三請,五千增上慢者退席,乃唱唯一大事。所謂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一切皆當作佛,實無三乘。譬喻品第三。授舍利弗記,說火宅喻。信解品第四。須菩提,迦旃延,大迦葉,目犍連,領解佛旨,說窮子喻。藥草喻品笫五。佛印四人所說,而推廣之。授記品第六。授大迦葉等四人記。化城喻品第七。先說大通智勝佛時,十六王子覆講結緣事,次說化城喻。五百弟子授記品第八。富樓那為上首,五百弟子皆得受記,說繫珠喻。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阿難,羅睺羅為上首。法師品第十。佛因藥王菩薩,告八萬大士,持此經,速得佛。并說鑿井喻。見寶塔品第十一。多寶佛塔從地涌出,大聲讚善,釋迦如來以神力,三變淨土,分身諸佛咸集,與欲開塔,多寶如來,分半座與釋迦同坐,釋迦大聲唱告勸持。提婆達多品第十二。說如來往昔求法,事阿私仙得聞妙法,今授提婆達多大菩提記。文殊入海弘經,龍女獻珠成佛。持品第十三。藥王大樂說等,各各發願持經,佛授大愛道及耶輸記。又視八十萬億那由他諸菩薩。諸菩薩亦發願持經。安樂行品第十四。文殊請問末世持經方法,佛以身口意誓願四安樂行答之,兼說輪王髻珠喻。從地涌出品第十五。六萬恆沙菩薩,各將眷屬,從地涌出,大眾懷疑,彌勒興問。如來壽量品第十六。佛自明成道已來甚久,以釋眾疑,說醫王喻。分別功德品第十七。明在會聞法獲益之多,及明五品弟子功德。隨喜功德品第十八。法師功德品第十九。明法師得六根清淨。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明往古比丘,以隨喜行,得淨六根,速成佛道。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出廣長舌,放毛孔光。謦欬彈指,聲遍十方。 囑累品第二十二。三摩眾菩薩頂而囑付之。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宿王華菩薩請問,佛為說一切眾生喜見菩薩然身然臂事。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佛放眉間光,照東方世界,召此菩薩來作佛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無盡意菩薩請問,佛為說十四無畏,三十二應,種種功德。陀羅尼品第二十六。菩薩及天神等各各說咒,護法。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明往古淨德夫人,淨藏淨眼二子,同化父王見佛。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佛為普賢重示四法,普賢說咒謢持。 此一部經,乃如來究竟極談,具明施設一代時教所以然之線索,如家業之有總帳簿,如天子之有九鼎也,非精研智者大師玄義文句,不盡此經之奧,仍須以荊谿尊者釋籤妙樂輔之。 妙法蓮華經(八卷 前有序)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共達摩笈多譯 多用什師譯文,但添藥草品後生盲一喻耳。 陀羅尼品在第二十一。囑累品在最後。提婆達多品,合入見寶塔品,故止有二十七品。
- 正法華經
- (十卷)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與<七卷妙法蓮華經>同,但藥草品中,有迦葉問答,及生盲喻。五百弟子授記品初,有入海取寶喻。法師品名為藥王如來品。有寶蓋王及千子與善蓋太子法供養事。一切咒皆翻梵成華。囑累品在最後。
- 薩曇芬陀利經
- (半卷)附西晉錄 即寶塔品提婆達多品別出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 (一卷)鳩摩羅什譯文闍那笈多譯頌 按藏中法華經普門品,無重頌,今既補入全經,刞此品便為重出,然舉世流通,功驗最多,智者大師有別行玄疏,四明尊者復有記解,最精最妙,不可不閱。
- 法華三昧經
- (半卷)劉宋枳園寺沙門釋智嚴譯 眾會欲問佛,佛放口光遍十方,即不見佛身相,大眾各入三昧,觀察不可得,羅閱王辯通,及女利行等來,佛從地涌,坐蓮華上,利行問佛,乃至得道,與眾問答,諸女發心皆出家,王亦出家,得授記。
- 廣博嚴淨不退轉法輪經
- (四卷)劉宋枳園寺沙門釋智嚴共寶雲譯 文殊師利以神通力,同舍利弗到十方世界供佛,集一切菩薩同到祇園,請轉不退法輪,說堅信堅法八人四果聲聞支佛密義,令諸眾會,捨離諸想,其諸羅漢,復作成就五逆,滿足五欲,遠離正見等密語,眾會驚疑,文殊釋之,佛現舌相,普授聞經不退轉記,波旬入會,佛復以密語遣之,大眾騰疑,佛為解釋,次有三菩薩來。一自稱是如來。一自稱是世尊,一自稱是佛。眾又騰疑,佛為解釋。於是眾菩薩各以偈讚,阿難請問較量功德,師子童女,及比丘尼、居士婦、發心受持,捨離女身,乃至明不信罪報,大眾悔過,請佛守護流通。
- 不退轉法輪輕
- (四卷)安公涼土譯經在北涼錄 與<廣博嚴淨不退轉法輪經>同
- 阿惟越致遮經
- (四卷)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與<廣博嚴淨不退轉法輪經>同
- 大薩遮尼犍子授記經
- (十卷)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序品第一。佛住鬱闍延城,嚴熾王園,於大眾中,現殊勝身相。問疑品第二。文殊偈讚請問,佛止之,文殊復問。一乘品第三。明二種十二法,能發菩提,又布施乃至方便,各十二種妙行,又如來有十二勝妙功德,淨佛國土,為利眾生,示十二濁,實唯一乘,分別說三。詣嚴熾王品第四。大薩遮詣王所也。王論品第五。薩遮為嚴熾說聖王法,及小王法。請食品第六。王請薩遮。問罪過品第七。王問智人亦有罪否,薩遮次笫舉諸人過,并王過,及自過。如來無過功德品第八。薩遮為王備演如來所有功德,所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大慈大悲,三念處,三不護,一切種智,十自在,三十七品,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及常無盡法身。詣如來品第九。薩遮與王,同來見佛。說法品第十。舍利弗與薩遮論見佛聞法事,佛為薩遮發跡。授記品第十一。授薩遮大菩提記。信功德品第十一。 此經文義俱暢,宣說世出世法,曲盡其妙,急宜流通。
- 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
- (三卷)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譯 與<大薩遮尼犍子授記經>同,缺王論品,而於如來功德。亦有缺略。
- 金剛三昧經
- (二卷)出北涼錄 序品第一。佛於靈山,先說大乘一味真實法,即入金剛三昧,阿伽陀比丘說偈讚歎。無相法品第二。佛從三昧起,更宣一味法,解脫菩薩,更請為末世眾生,宣說入一味法。無生行品第三。心王菩薩問得無生忍義。本覺利品第四。無住菩薩問轉入晻摩羅義。入實際品第五。大力菩薩問答。真性空品第六。舍利弗問答。如來藏品第七。梵行長者問答。總持品第八。地藏菩藏問答,并囑阿難受持。
- 大法鼓經
- (二卷)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譯 佛在祇洹,海眾雲集,說有非有法門。波斯匿王,擊鼓吹貝而來。佛言:我今當說大法鼓經,先命迦葉觀察眾會,堪聞與否,乃有百干萬億阿僧祇分聲聞緣覺,初業菩薩,皆從座去,餘一切住。然後廣讚迦葉。命於此法少問其義,所謂如來常樂我淨,不般涅槃,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無有三乘,實唯一乘。一切空經,是有餘說。惟有此經,是無上說,亦說化城窮子等喻,次囑迦葉,於末世中,護持此法。迦葉辭謝不堪,佛言:迦葉於我滅後,護持此法,有四十年,若至正法餘八十年時,惟一切世間樂見童子能持。
-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 (一卷 一名觀普賢觀經一名出深功德經)劉宋罽賓國沙門曇摩蜜多譯 阿難、迦葉、彌勒,同問如來滅後修行大乘法要,佛為說普賢觀門,及懺悔六根罪法。此與法華普賢勸發品,相為表裏。故智者大師法華懺儀,全宗此經。
- 大乘經藏 涅槃部第五
- 述曰:大涅槃部,別在一日一夜,通該一代,凡是扶律談常,顯佛實不滅度者,皆此部收。又如遺教等經,雖在此時,以是小機所見,仍歸阿含。
- 大般涅槃經
- (四十卷)北涼中天竺沙門曇無讖譯 壽命品第一,佛在拘尸那城,力士生地,阿利羅跋提河邊,娑雙樹間,二月十五日,臨涅槃時,大聲普告眾生,若有所疑,今悉可問,為最後問,面門放光,遍照十方。爾時八十百千諸比丘,六十億比丘尼,一恆河沙菩薩,二恆河沙優婆塞,三恆河沙優婆夷,四恆河沙諸離車等男女大小,五恆河沙大臣長者,六恆河沙諸王眷屬,七恆河沙諸王夫人,八恆河沙諸天女等,九恆河沙諸龍王等,十恆河沙諸鬼神王,二十恆河沙金翅鳥王,三十恆河沙乾闥婆王,四十恆河沙緊那羅王,五十恆河沙摩睺羅伽王,六十恆河沙阿脩羅王,七十恆河沙陀那婆王,八十恆河沙羅剎王,九十恆河沙樹林神王,千恆河沙持咒王,億恆河沙貪色鬼魅,百億恆河沙天諸釆女,千億恆河沙地諸鬼王,千萬億恆河沙諸天子,十萬億恆河沙四方風神,十萬億恆河沙主雲雨神,二十恆河沙大香象王,二十恆河沙師子獸王,二十恆河沙諸飛鳥王,二十恆河沙水牛牛羊,二十恆河沙諸神仙人,一切蜂王,一切山神,海神,河神,皆悉集會。樹林變白,猶如白鶴,四天王,三十三天,乃至第六天,大梵天王,阿脩羅王,所設供養,倍倍勝前,佛皆不受。魔王獻供,并護法咒,佛受其咒,不受其供。大自在天王,設供倍前,東方虛空等佛,遣無邊身菩薩來獻香飯,大地震動,南西北方諸佛世界,亦有無量無邊身菩薩,所持供養,倍勝於前。乃至毐蛇,及惡業者,一切來集。唯除摩訶迦葉阿難二眾,阿闍世王及其眷屬。佛面所出光明,燿覆大眾,所應作已,還從口入,純陀與同類十五人俱,願設最後供養,佛即許之,為說二施果報無別。一者受巳得菩提,二者受已入涅槃。純陀因大眾勸,說偈請佛住世。佛以偈答:純陀次答文殊,不應以如來法同於諸行,乃至既去辦供,地大震動,眾會哀請,佛慰諭之,令問所疑,并示祕密之藏,猶如𠁼字,略斥無常苦無我三修,無有實義,為說勝三修法,又我所有無上正法,悉以付囑摩訶迦葉,當為汝等作大依止,并說明醫禁乳用乳之喻,次勸問戒律所疑。比丘再辭不堪,於是迦葉菩薩承佛神力,說偈問法,佛讚之曰,我初成道,有諸菩薩曾問是義,如是問者,則能利益無量眾生,次為說菩提因業,得壽命長,佛視眾生,同於子想,愛念成就,諸毀禁者,囑令苦治,無有惡心。如來長壽,最為第一,如彼醍醐,賊不能得,法性無減,三歸無異。金剛身品第二。佛為迦葉菩薩說如來身常住不壞,由於往昔護法因緣,今得成就是金剛身。名字功德品笫三。釋大般涅槃名義。如來性品第四。分別開示四義,一自正,二正他,三能隨問答,四善解因緣義。迦葉菩薩言:「世尊唯有密語,無有密藏,咸令眾生悉得知見。」佛讚印之。次說百句解脫之義,次說四人為世間依,次明魔說佛說經律,種種差別之相,次明知常住者,知四聖諦,次明四顛倒相,次說貧女金藏喻,塗乳洗乳喻,力士額珠喻,雪山樂味藥喻。次明方等經者,猶如甘露,亦如毒藥,消則為藥,不消為毐。次明大乘無有三歸分別之相,次明無二之性,即是實性,次說金鎞抉膜,示二三指之喻,又廣說十住菩薩見性少分之喻,又說夢語刀刀之喻,次明十四音,名曰字本,應離半字,善解滿字。次明二鳥雙遊之喻,次說月無出沒半滿之喻,日出三時長短之喻,次廣說喻,明大涅槃經利益一切,唯不能益一闡提人。次說先陀婆一名四實之喻,以喻如來密語難解,次明自知有佛性者,名丈夫相,次為文殊釋本無今有偈義。一切大眾所問品第五。佛面放光照純陀身,受其供養,又化佛及僧,受諸大眾供養,說偈慰喻,次廣明一切契經有餘無餘之義,為欲調伏諸眾生故,現身有疾,右脅而臥,如彼病人。現病品第六。迦葉菩薩勸佛起坐,放光遍照,利益一切,廣為迦葉說祕密教,及說五人有病行處,所謂四果辟支,非如來也。聖行品第七。為迦葉菩薩說五種行,一聖行,二梵行,三天行,四嬰兒行,五病行。復有一行是如來行,所謂大乘大涅槃經。次即廣明聖行,護戒如謢浮囊,得四念處,住堪忍地,觀四聖諦,乃至住無畏地,得二十五三昧,壞二十五有,次答住無垢藏王菩薩,說從牛出乳喻,并說往昔捨身求半偈事。梵行品第八。為迦葉菩薩說住七善法,得具梵行,一知法,謂知十二部經,二知義,三知時,四知足,五知自,六知眾,七知尊卑。復有梵行,謂慈悲喜捨。因即廣明如來慈善根力,令諸眾生見種種事,又為重釋本有今無偈義,又釋一切世間不知見覺,菩薩悉能知見覺義,於中廣明六念法門,次敘阿闍世王見佛之事,次結示天行品者,如雜華說。嬰兒行品第九。不能起住來去語言,是名嬰兒,如來亦爾。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佛告德王,修行大涅槃經,得十事功德,一者有五,(一、所不聞者而能得聞,二、聞已能為利益,三、能斷疑惑之心,四、慧心正直無曲,五、能知如來祕藏。)二,(昔所不得而今得之,昔所不見而今見之,昔所不聞而今聞之,昔所不到而今得到,昔所不知而今知之。)三,捨世諦慈,得第一義慈。四,有十事。(一、根深難可傾拔,二、於自身生決定想,三、不觀福田及非福田,四、修佛淨土,五、滅除有餘,六、斷除業緣,七、修清淨身,八、了知諸緣,九、離諸怨敵,十、斷除二邊。)五,有五事。(一、諸根完具,二、不生邊地,三、諸天愛念,四、常為天魔沙門剎利婆羅門等之所恭敬,五、得宿命智。)六,得金剛三昧。七,知四法,為大涅槃近因。(一、親近善友,二、專心聽法,三、繫念思惟,四、如法修行。)八,除斷五事。(五陰)遠離五事。(五見)成就六事。(六念)修集五事。(知定,寂定,身心受快樂定,無樂定,首楞嚴定。)守護一事。(菩提心)親近四事。(大慈、大悲、大喜、大捨。)信順一實。(一道大乘)心善解脫。(貪恚癡心永斷滅)慧善解脫。(於一切法,知無障礙)九,初發五事,悉得成就。(一信心,二直心,三戒,四親近善友,五多聞。)十,修集三十七品,入大涅槃常樂我凈,為諸眾生分別解說大涅槃經,顯示佛性,若四果辟支菩薩信是語者,悉得入大涅槃,若不信者,輪迴生死。師子吼品第十一。佛告大眾,恣汝所問,吾當解說,師于吼菩薩請問:「以何義故,名為佛性?何故復名常樂我淨,若一切眾生有佛性者,何故不見,十住菩薩住何等法,不了了見,佛住何等法,而了了見?」佛讚其具二莊嚴,并細答釋,於中具明觀十二緣智,凡有四種,下者得聲聞道,中者得緣覺道,上者住十住地,上上者得無上菩提,是故十二因緣,名為佛性,即第一義空,名為中道,即名為佛,名為涅槃,又凡有心者,定當得成菩提,故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又不可以有退心故,言無佛性。若有修集三十二相業因緣者,得名不退菩薩。次明真修戒定慧相,次答拘尸那城入般涅槃之因,次答何等比丘莊嚴雙樹之問,次答涅槃無十相故,名為無相。(色、聲、香、味、觸、生、住、壞、男、女,)時時修習定慧捨相,能斷十相。次答成就十法,能見涅槃無相,一者信心具足,二者淨戒具足,三者親近善知識,四者樂於寂靜,五者精進,六者念具足,七者軟語,八者護法,九者供給同學,十者具足智慧。次明能修身戒心慧,是名智者,能令重業輕受;不修身戒心慧,名為愚癡,能令輕業重受。次說恆河七種人喻,眾盲觸象喻。次明菩薩當以苦行自試其心,次明大海有八不可思議,大涅槃經亦復如是。次答如來示同胎生之故,師子吼說偈讚佛。迦葉菩薩品第十二。問善星比丘事,佛為答之,問未來種種異說事,佛具釋之,又明如是諍訟,是佛境界,非諸二乘所知,若人於是生疑心者,猶能摧壞無量煩惱,若於是中生決定者,是名執著。次明斷善根者,非是下劣愚鈍之人,亦非天中,及三惡道。次明佛性非有非無,亦有亦無。次明十二部經,或隨自意說,或隨他意說,或隨自他意說。次說恆河七眾生喻,次說佛性常故,非三世攝,虛空無故,非三世攝,次明修無常等十想者,能得涅槃,迦葉菩薩以偈讚佛。憍陳如品第十三。世尊告憍陳如,色是無常,因滅是色,獲得常住解脫之色,受想行識亦爾,苦空無我不淨亦爾。若離佛法,無有沙門及婆羅門,亦無沙門婆羅門法。爾時外道聞已瞋恚,共往阿闍世所,求與瞿曇論議,王與外道,同來佛所,先答闍提首那婆羅門問,度令出家證果,次答婆私吒梵志問,亦令證果,即入涅槃。次答先尼梵志問,善來得果。次答迦葉梵志問,出家五日而證四果。次答富那梵志問,善來得果,次答清淨梵志問,出家十五日後,得阿羅漢。次答犢子梵志問,出家十五日後,得於初果。復來問法,佛為說奢摩他毗婆舍那,聞已修習,得阿羅漢,寄謝於佛,入般涅槃,次答納衣梵志問,善來得果,次答弘廣婆羅門問,并因憍陳如答,發廣大心,佛為發跡顯本,次明阿難具足八種不可思議,敕文殊師利以咒攝歸,命其往語須跋陀梵志,尋來見佛,問答實相深義,大眾獲益無量,須跋得證四果。 大般涅槃經(三卷)東晉平陽沙門釋法顯譯 佛三語阿難,設得四神足者,欲住壽一劫,皆得隨意,阿難不解勸請,魔來請佛涅槃,佛遂許之。周歷諸處,詔告四眾,於雙樹間,入滅荼毗,二經皆長阿含遊行經同本。
- 南本大般涅槃經
- (三十六卷)北涼中天竺沙門曇無纖譯 劉宋沙門釋慧觀同謝靈運再治 序品第一。純陀品第二。哀歎品第三。長壽品第四(從壽命品分出為四)。金剛身品第五。名字功德品第六。四相品第七。四依品第八。邪正品第九。四諦品第十。四倒品第十一。如來性起品第十二。文字品第十三。鳥喻品第十四。月喻品第十五。菩薩品第十六(於如來性品分出為十)。一切大眾所問品第十七。現病品第十八。聖行品第十九。梵行品第二十。嬰兒行品第二十一。光明偏照高貴德王品第二十二。師子吼品第二十三。迦葉品第二十四。憍陳如品第二十五(此部文更精練,章安尊者依此作疏,但世罕流通,而舊本則久行世間矣。)
- 大般泥洹經
- (六卷)東晉平陽沙門釋法顯共覺賢譯 共十八品,齊至如來現病而止,聖行以下,皆未有。生公明闡提皆有佛性,而見擯斥,想依此經。
- 大般涅槃經後分
- (二卷)唐南海沙門若那跋陀羅與會寧等譯 憍陳如品之末,敘須跋陀羅焚屍現神變事。遺教品第一。佛囑阿難大眾,護持大涅槃法,阿泥樓豆令阿難請問四事,佛答:「以十二因緣正觀,教示車匿,尸波羅戒,是汝大師,依四念處,嚴心而住,一切經初,當安如是我聞等語。次答滅後供物,不得餘用。次答深心供養舍利如芥子許,與現在供佛無異。次答荼毗方法,當依轉輪聖王,及答荼毗處所,起塔處所,并示辟支四果輪王塔式,止許帝釋一牙舍利,卻衣顯示金身,放光三告,二十四反上昇虛空,殷勤勸諭。應盡還源品第二。世尊三返從超入諸禪定,普為大眾三返說法,於其中夜,入第四禪,寂然無聲,便般涅槃,八樹變白,十方大暗,尸棄大梵,釋提桓因,樓豆,阿難,各以偈歎。 機感荼毗品第三。金棺自舉,遶拘尸城,待迦葉來,棺開身顯,灌洗纏已,棺門即閉,復現雙足,心胸火踊,七日火盡。聖軀廓潤品第四。七國興兵,圍拘尸城,煙婆羅門唱分八分,各各起塔。
- 佛說方等般泥洹經
- (二卷)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哀泣品第一。阿難述夢,那律偈歎,大眾哀泣。四童子現生品第二。東方善思義菩薩,示生作阿闍世王子,南方喜信淨菩薩,示生作師子長者子,西方空無菩薩,示生作須福長者子,北方神通華菩薩,示生作師子王兵臣子,皆生即跏跌說偈,導一切眾見佛。四重子品第三。佛為阿難宣唱四童子德。囑累品第四。四菩薩說偈慰阿難,佛以阿難,羅云:囑十萬比丘,又囑北方五百佛。度地獄品第五。佛身放無數光,光中現化佛說法,又放光度三類地獄,一令生忉利,證初果,二令生兜率,證三果,三令生梵世,入泥洹。現諸佛品第六。佛放光照十方同名諸佛,同入泥洹者不可勝數,令此會皆得見,亦聞所說經。佛國淨品第七。現此界清淨莊嚴,不異安樂等剎。天菩薩品第八。諸天來會,阿那律說偈哀歎,十方菩薩同來,興大供養。如來化說法品第九。阿難偈讚佛,佛先入三昧,現無量化佛說法,後復說佛種種三昧勝用。
- 四童子三昧經
- (三卷)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譯 與<佛說方等般泥洹經>同,但至第六品而止。
- 大悲經
- (五卷)高齊烏萇國沙門那連提黎耶舍共法智譯 梵天品第一。佛命阿難敷床,右脅而臥,光掩大千,致大梵王問法生信,佛以大千界囑付之。商主品第二。魔子商主請佛住世,佛為授辟支記。帝釋品第三。佛教帝釋加被之法,并化脩羅,使離鬥諍。羅睺羅品第四。羅睺不忍見佛涅槃,往至東北方難勝佛處,佛慰喻之,復往上方商主佛處,佛更慰諭令還此土,釋迦為說見實諦品,大眾獲三乘益。迦葉品第五。阿難悲泣,佛以迦葉能弘傳法化事慰之。 持正法品第六。明佛滅後,有多弘法人,一毗提奢比丘,二提知迦比丘,三優波鞠多,四阿輸波毱,五鬱多羅,六設陀沙荼上座,七毗頭羅及刪闍耶二人,八大精進,九末田提,十迦葉,十一闍知迦長者,十二法增優婆塞,十三祁婆迦比丘,十四大施國王。舍利品第七。極明供養舍利,乃至散一華一念佛之功德,必得涅槃大果。禮拜品第八。摩竭大魚聞商人稱南無佛聲,命終生人道中,出家證四果,何況種深善根。善根品第九。先說寄滴水喻,次明於佛所種善根,決不失減。布施福德品第十。施佛福田,設求不涅槃,亦決當涅槃,因現五華供燃燈佛之妙報。植善根品第十一。明佛從燃燈佛後供養諸佛事。以諸譬喻付囑正法品第十二。佛親執阿難手,囑令流通正法寶藏。問教品第十三。預示結集法,并囑莫放逸。
- 大乘方廣總持經
- (一卷)隋北天竺沙門毗尼多流支譯 佛將涅槃,入如法三昧,令大千界普遍莊嚴,大眾雲集,佛出舌相,遍覆大千,敕彌勒問法決疑,於是淨居天等,請佛說大乘方廣總持法門,佛告彌勒,一切法皆是佛說,不應橫生分別去取,執小廢大,執大廢小。若謗法者,罪則無量,因說彌陀,及自往因,致有佛國淨穢之別,又菩薩必具行六度,不可但言宜修般若,又菩薩不得謗他菩薩,其罪極重。
- 佛說濟諸方等學經
- (一卷)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與<大乘方廣總持經>同
- 集一切福德三昧經
- (三卷)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佛三月後,當入涅槃。千世界主那羅延菩薩請問護菩薩法,佛為說三昧名。時有淨威力士懷慢而來,佛以父母生力示之,發菩提心。那羅延重請三昧之義,佛以發無上心答之。次明修此三昧應成布施、持戒、多聞,三種莊嚴。次明成就種種四法,能證無生。次為力士授菩提記,及諸大菩薩,各說菩薩所行法門。(此一切菩薩所宜急急受持,令三寶種,永不斷絕。)
- 等集眾德三昧經
- (三卷)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與<集一切福德三昧經>同
- 摩訶摩耶經
- (二卷 一名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蕭齊沙門釋曇景譯 佛於忉利天,放光現化,并敕文殊請母相見,令證初果,為說神咒,後從天下,漸次化度,受魔王請,乃入涅槃,摩耶來赴棺所,佛復開棺,現千化佛,母子相見,以彰孝道。
- 大方等大雲經
- (四卷)北涼中天竺沙門曇無讖譯 大雲初分大眾犍度第一。一切大眾從禪定起,俱集靈山,大雲密藏菩薩雲興諸問,如來讚許,當說常樂我淨之法,所謂大雲經,總持大海,三昧大海,如來法師,諸佛法城,法界甚深,常住不變,不可思議,常樂我淨。此經中有四百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及無量法門,亦說妙咒,令降甘雨,震動世界,致諸妙供。三昧犍度第二。陀羅尼犍度第三。密語犍度第四。轉生有藏犍度第五。得轉生死業煩惱犍度第六。智狂入犍度第七。解脫轉福德藏法門犍度第八。解脫有德轉藏犍度第九。轉功德行犍度第十。大雲虛空生犍度第十一。電光轉犍度第十二。電轉犍度第十三。神通犍度第十四。寶泡犍度第十五。金剛智犍度第十六。無盡犍度第十七。正行犍度第十八。師子吼犍度第十九。師子吼神通犍度第二十。善方便犍度第二十一。神通犍度第二十二。金翅鳥犍度第二十三。大捨犍度第二十四。無畏犍度第二十五。入行犍度第二十六。至心犍度第二十七。勇力犍度第二十八。善犍度第二十九。神通犍度第三十。智犍度第三十一。智寶藏犍度第三十二。施犍度第三十三。福田犍度第三十四。正法犍度第三十五。已上即是釋初品中法門,各出其差別名字也。每一犍度,各有一天女天子等供養偈讚。如來涅槃犍度第三十六。健行梵王問法,無盡意天子答之,大雲密藏請說四百三昧義,佛讚許之。先說祈雨神咒,次釋甚深淨水大海三昧等名義,及其勝用。次有善德婆羅門,疑問提婆達及六群事大雲密藏答之,善德思求如來舍利供養,一切眾生樂見童子答之,善德開解,淨光天女問此二人來處,佛為說其往因,并為授記。增長犍度第三十七。南方諸天子來問經名,佛答以三名,一大雲,二大般涅槃,三無想,并授記末法中事,乃至安樂世界無量壽佛,遣無邊光菩薩,來此法會,佛即授淨光天女大菩提記。 此經分分皆有大雲初分四字,當知經來未盡。
- 菩薩處胎經
- (五卷)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天宮品第一。二月八日夜半,佛臥金棺,以神足力,示處母胎宮殿,集十方菩薩,為文殊說法。遊步品第二。與彌勒及分別身觀菩薩說法。聖諦品第三。為大眾說十住四禪。佛樹品第四。化現寶樹,說希有法。三世等品第五。答喜見菩薩問,答彌勒菩薩問。想無想品第六。為彌勒菩薩說,并答迦葉問,有盲人摸象喻。住不住品第七。答無住菩薩問。八種身品第八。說八方佛剎事,并說西方有懈慢世界,執心不牢固者生之。全身舍利品第九。說諸佛舍利住在下方者。常無常品第十。答觀見無常菩薩問。隨喜品第十一。答東方頂王菩薩問。五道尋識品第十二。現無量骨瑣,今彌勒敲,至佛舍利,則不能尋究其識。諸佛行齊無差別品第十三。變一切菩薩,盡作佛身,同音說法,度無量眾,次答無盡意菩薩問,明往古諸天發心,即成正覺之事。 行定不定品第十四。答常笑菩薩問,令大眾不復願樂在家俗業。 入六道眾生品第十五。答自在菩薩問,令眾生知六道苦。轉法輪品第十六。放光感上方東南方菩薩來,次說有盡無盡法。五神通品第十七。答妙勝菩薩問,令諸眾生捨俗五通,得六通慧。識住品第十八。答普光菩薩問,明識與身非有先後。善權品第十九。答舉手菩薩問,明苦薩權變適化。無明品第二十。答智清淨菩薩問,明黑業受黑報,白業受白報,又明補處菩薩生卑賤家,化度父母事。苦行品第二十一。明六年苦行無益,思惟正道,乃得佛。四道和合品第二十二。答遍光菩薩問,明不二入。意品第二十三。答根蓮華菩薩問,明意在去來今,去來今無意。定意品第二十四。答持空菩薩問,明真實四不思議。光影品第二十五。佛現光影,令諸會者皆同一色,次答賢光菩薩問,明佛光神德。破邪見品第二十六。說光明佛時授記事。 文殊身變化品第二十七。顯發文殊過去舍利,現在他方作佛。八賢聖齋品第二十八。答智積菩薩問,明過去化生龍受八戒齋,化金翅鳥王,亦受八齋。五樂品第二十九。明往古帝釋憶佛功德,降阿脩羅。緊陀羅品第三十。信解脫菩薩過去本事。香音神品第三十一。世尊過去本生事。地神品第三十二。答善業菩薩問,明六大以識為王。人品第三十三。答法印菩薩問,明人種法。行品第三十四。答造行菩薩問,明如來不免九惱。法住品第三十五。囑彌勒菩薩傳布此經。復本形品第三十六。世尊還在金棺,寂然無聲,迦葉趨到,說偈哀歎。起塔品第三十七。分舍利,各起塔供養。出經品第三十八。大迦葉,與優波離,阿難,五百羅漢,并集他方羅漢,八億四千眾,同結法藏,一胎化藏,二中陰藏,三方等藏,四戒律藏,五十住菩薩藏,六雜藏,七金剛藏,八佛藏。
- 中陰經
- (二卷)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如來五弘誓入中陰教化品第一。佛示涅槃,碎身舍利入火燄三昧,離舍利七仞,坐寶蓮華,令大眾見,放光普照,集一切中陰,與彌勒論中陰法,次捨釋迦牟尼名,轉名妙覺如來,放舌相光,集十方菩薩而為說法。妙覺如來將諸菩薩入中陰教化品第二。妙覺如來入中陰分身品第三。賢護菩薩問事品第四。道樹品第五。神足品第六。破愛網品第七。三世平等品第八。無生滅品第九。空無形教品第十,如來捨中陰身,入虛空藏三昧,但以聲教,不睹其形。有色無色品第十一。歡喜品第十二。佛見所度已畢,將遊他方,歡喜說偈。
- 佛說蓮華面經
- (上下仝卷)隋烏萇國沙門那連提黎耶舍譯 佛將入涅槃,敕阿難諦觀金身,為說舍利弗所作佛事,又為現將來壞法惡事,令生厭離,次至菩提樹下,諸天哀歎,佛為懸記蓮華面破佛缽,及破缽所作佛事。
- 小乘經藏之一
- (即阿含部)述曰:阿含。亦云阿笈多。此翻教。又翻無比法,又翻法歸。蓋是萬法之淵府,總持之林苑。是故通則大小二教,皆號阿含。別則小開四部:謂增一,明人天因果。長,破邪見。中,明深義。雜,明禪法。又復約別,雖云在第二時,實則通該一代。良由一類眾生,始終見小。直至示入涅槃,不聞大教,凡是三印所印,悉宜收入此部。
- 增壹阿含經
- (五十卷 前有釋道安序)苻秦兜佉勒國沙門曇摩難提譯 序品第一。先偈讚述意,次彌勒菩薩告賢劫大士,及諸天,共流布法,阿難以此法,囑累優多羅尊者。大迦葉隨問:「何以獨囑此增壹阿含?何以獨囑優多羅?」阿難答曰:「增一即是一切法,優多羅曾受持七佛之法故也。」十念品第二。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非常、念死。廣演品第三。廣說十念法門。弟子品第四。佛說百比丘各有第一法。比丘尼品第五。說五十尼功德。清信士品第六。說四十優婆塞功德。清信女品第七。說三十優婆斯功德。阿須倫品第八。說阿須倫欲犯日而不能,喻波旬不能得如法比丘六根之便。次說如來一人出世,饒益多人,令人入道,有智慧光,消滅無明,現助道法。如來若沒,人民失蔭,若復出世,人民光澤,三惡減少,無能及者。一子品第九。說一子一女喻,誡比丘善念專心,求於果證。次說不見一法疾於心者。次說不見一法眩惑於人,如女色者。次說亂想過失,不淨想力用。護心品第十。謂無放逸修善法,及說施主果報,亦勸比丘修福修信。不還品第十一。說滅一法,成阿那含,謂欲也,恚也,癡也,慳也,次說心難降伏,則受苦,心易降伏,則受樂,次說財利為害最重,提婆達因利養入泥犁。一入道品第十二。說一入道,能證泥洹。謂滅五蓋,思惟四意止。次勸修慈三業。說佛為世尊,說瞻病功德,阿練若頭陀功德,讚迦葉年老不捨頭陀行,能令佛法久住於世,成就三乘道果。次說提婆達因利養障無上道。次明提婆達愚人,不知善惡報,故作是說:「何處有惡,惡從誰生,誰作此惡?而受其報。」次更二番訶利養過。利養品第十三。說脩羅陀因利養退道,佛滅味欲而證道。摩利夫人說愛別離苦,以悟王心。佛,及舍利弗,為長者說身心有患無患法。佛為婆羅門說二十一結,必墮惡趣。一瞋、二害、三眠、四調、五疑、六怒、七忌、八惱、九嫉、十憎、十一無慚、十二無愧、十三幻、十四姦、十五偽、十六諍、十七憍、十八慢、十九妒、二十增上慢、二十一貪。息此二十一結,修慈悲喜護,便證三明。佛以偈答帝釋,釋問須菩提病。五戒品第十四。說殺等,墮三塗,不殺等,人天得道。有無品第十五(二法初)。說有無二見過患,分別二施、二業、二恩。智愚二像貌。思惟二法,禮如來,禮法塔寺。二因緣起正見,謂受彼教誨,內思止觀。火滅品第十六。難陀成道,魔擾之而不動,為波斯匿王說法。佛為比丘說二涅槃。烏豬二喻,驢牛二喻,善不善二行,邪正二法,燭明之法,忍思惟二力。阿那律為梵志說法。佛記羅云漸當得道。安般品第十七。佛為羅云說安般法,令證果位。說如來輪王出世甚難,支佛羅漢亦難。二法甚為煩惱。邪見一切不可貴,正見一切可貴。欲無厭足,如頂生王。善惡知識,如黑白月,貢高為惡知識,不貢高為善知識。周利槃特,及舍利弗,化世典婆羅門。提婆達勸太子弒父。佛為比丘說當捨非法,行正法。慚愧品第十八。讚慚愧二法。分別二無厭足,當習法施,勿習食施。佛令迦葉受梵志婦食,俾其夫婦證果。降伏醉象,令大眾獲益。執難陀見天堂地獄,而令證果。為大愛道說禮佛法。說二人謗佛。謂法說非法,非法說法。二人獲福,謂稱譽應稱譽者,不稱不應稱者。勸請品第十九。佛初成道,梵王請轉法輪,為五比丘說捨苦樂二事,行八正中道。為天帝說斷欲法,目連重往驗之。佛說二人無恐怖,師王,及羅漢,二法無智慧,不問,不精進。二法常貧賤,阻施,及不施。二法生貧家,不孝,不事勝。佛涅槃後,須深女,問大拘絺羅優蹋藍弗等二人,何時盡苦際。迦遮延為婆羅門說老地壯地法,佛說二人難得,一說法,二聞法奉行。為諸童子說應念返復,不忘小恩。善知識品第二十。歎善知識功德,為五百比丘訶惡知識過,受其懺悔而證道果。因曇摩留支,說錠光佛時之事。為比丘說師子似羊法。讚知返復人,訶懈怠法,勸修止觀,勸修恭敬精進。說無信及慳貪人,難與說法。供養父母,及一生補處菩薩,得大果報。勸供養父母,教朱利槃特誦掃篲,悟除垢義。教比丘除愛,則離愛怨二苦。三寶品第二十一(三法初)。首明三自歸之德。次明三福業,一施,二平等四無量心,三思惟七覺支。次明三緣受胎,應方便求斷。次明欲起慈心,應緣三寶。次因瞿波離謗二尊者,墮大地獄,而勸修三善行。次明三法盡漏,謂諸根寂靜,飲食知節,不失經行。次明風痰冷三患,酥蜜油為良藥。貪瞋癡三患,不淨慈心因緣為良藥。次明三惡應捨,三善應修。次明欲、色、痛,各有味、有過、有捨離法。次明應於三不牢要,求成牢要,謂身、命、財。三供養品第二十二。如來、羅漢,輪王,應供養,於三寶所,種善根不可盡。當以四念處滅三痛。三事宜覆,女人、咒術、邪見。三事宜露,日、月、佛法。應觀三有為相,愚有三相三法,智有三相三法,即三業也。戒定慧三法不可覺知,覺則成道。三法可愛而不可保,謂少壯,無病,長壽。三事速入惡趣,謂貪欲,睡眠,掉戲。三法無厭足,謂貪欲,飲酒,睡眠。地主品第二十三,佛為波斯匿王說作福無厭,宜如昔王。帝釋試婆拘盧能說法。佛以琴喻,化二十億耳比丘。佛為波斯匿王說婆提長者因緣,勸行廣施。佛為阿難說戒、聞、施,三妙香。佛因提婆達,為比丘說不著利養,能獲戒定慧法。說三不善根墮三惡,三善根生人天。分別三聚,謂邪、正、不定。分別三惡觀三善觀果報。高幢品第二十四。念三寶得無畏,猶諸天念三幢勝脩羅。為毗沙鬼說法,救那優羅小兒。為釋種說法王勝於輪王。為比丘說無常。為五比丘說法,乃至度三迦葉,度釋種。為比丘說三齋日,天王使者,太子,及自身,觀察世間,應受八齋法。為比丘說三事現在前,獲福無量,一信,二財,三持梵行者。為鬥諍比丘說長壽王事。為大將讚阿那律等三人。為比丘說三結使過患,一身邪,二戒盜,三疑。為比丘說三三昧。四諦品第二十五(四法初)。說知四諦者出苦,不知者墮五道中。說四法饒益,一親近善知識,二聞法,三知法,四法法相明。說如來出世,便成四未曾有法。說擔、持擔、擔因緣、捨擔。說四生應捨離。舍利弗說四人,謂有結無結,各論知與不知。佛說生熟四果,似四種人。說鳥聲形四料簡,說雲雷雨四料簡,皆喻比丘。四意斷品第二十六。說無放逸,修行四意斷。如地、如輪王、如月、如婆斯華。為匿王說先闇後明等四人。為比丘說老、病、死、愛別離、四不可喜。應覺四法,謂戒、定、慧、解脫。為匿王說老、病、死、無常,猶四山來合。說諸行無常,苦、無我、涅槃、休息。舍利弗為眾說四辯。佛為舍利弗說四不可思議事,謂世界、眾生、龍、及佛土。因舍利弗目連滅度,佛為阿難說四人應起塔,謂輪王、聲聞、支佛、如來。說婆迦梨比丘得四諦,魔欲覓其生處不可得。等趣四諦品第二十七。佛敕人親近舍利弗目連,聞其廣演四諦義。佛說外道不能分別四受,謂欲受、見受、戒受、我受。佛為長者說至心布施,及作房,三歸,五戒,慈心,厭離,功德轉勝。佛為比丘說日出喻。為彌勒說四法具足六度。為比丘說四無畏。說四眾多聞,博古通今,為第一。說四金翅鳥食四龍,而不能食事佛者。以如來行四等心故,說惠施有四功德不可稱量、謂知時、自手、淨潔、極妙。說四人可敬,謂持信、奉法、身證、見到。聲聞品第二十八。目連、迦葉、阿那律、共化跋提長者。賓頭盧化老母難陀。佛因長者,為比丘說授三歸五戒法,許分分受。佛說日月四翳,喻欲、恚、癡、利養、四結。佛為童子說四種座,卑座、天座、梵座、佛座。佛令鹿頭梵志擊骨,辨男女病原,及所生處,惟不能辨阿羅漢骨。梵志因出家成道,說四界八界義。佛為比丘說四大廣演之義,謂契經,律,阿毗曇戒。或非經本,或是義說,或戒行與味相應,或真是佛說。佛為匿王說世間四事,先苦後樂。亦為比丘說四事先苦後樂,謂梵行、誦習、坐禪、數息,能得四禪四果之樂。佛說四果,一如黃藍花,一如芬陀利,一似柔軟,一柔軟中柔軟。苦樂品第二十九。說先苦後樂等四人,說身樂心不樂等四人。說四梵福,一起塔,二治故寺,三和合聖眾,四請轉法輪。說四食宜捨離,說四辯宜求成就。說四事不可思議,當思四諦。說四神足當修行。說四起愛法莫貪著,謂四事供養。說四姓出家,同名釋子。如四河入海。說四等心,名為梵堂。須陀品第三十。須陀沙彌隨佛問隨答,佛讚印之,許其即為比丘。老比丘舒腳眠,小沙彌正身坐。佛說眠者當生龍中,坐者當見四諦。阿那邠邸長者女修摩提,嫁滿財長者子,令其家供佛僧,同悟道。增上品第三十一。為生漏梵志說閒居處修成道法。為比丘說善知識應以四事教諸父母知親,謂恭敬三寶,受持戒律。為比丘說四事行跡,謂苦樂各有愚惑速疾,應奉行苦速疾行跡。為四梵志不兔無常,說四法本,所謂無常,苦,無我,滅盡為涅槃。說諸天四園四池。比丘亦四園四池。四等為園,四三昧為池。說四蛇,五持刀,六怨家喻。說身、口、意、命、善生善處,惡生惡處。修四禪得盡漏。說初苦行不得道,依戒、定、慧、解脫,四賢聖道而成佛。為天人說四流,四樂,四諦法。說比丘當修無常想。為二弟子訶勝負心。善聚品第三十二(五法初)。說信等五根為善聚,貪等五蓋為不善聚。說禮佛五功德。說佛以天眼,見閻羅王將五天使,詰責罪人,及說地獄眾苦。誡諸比丘當滅五結,修行五根。說自恣時,眾僧清淨。印讚多耆奢造偈第一。說天子五衰相現,歸佛得免惡道。為長者子,出家證道。尊者那羅陀為文茶王說除憂經,謂除去五愁憂刺。佛說病人五法難差,五法易差。又說瞻病人五法難差,五法易差。佛為師子大將說惠施五德,又為比丘說惠施五功德,又說應時施有五事。五王品第三十三。五國王各論一塵偏妙,佛言:平等論之,隨所好則各妙,然各有過失,各有出要。佛為月光長者,記其子尸婆羅當出家,後果同五百童子出家,福德第一。并說其往因,佛兩番說五戰鬥人,皆喻比丘。佛說掃地五事,掃塔五事。說長遊五難,不多遊五功德。說恆一處止,五非法。又說不一處住,五功德。佛因大火燒樹,說破戒受供,倍於猛火。等見品第三十四。舍利弗說戒成就人,乃至阿那含人,皆當思惟五陰苦惱。敘流離王滅釋因果本末。佛說諸天有五衰相。說出家有五毀辱法,一髮長,二爪長,三衣垢,四不知時宜,五多有所論。雞頭梵志以二金錢營供,諸天助之,乃至出家成道。佛說世間五事最不可得,謂不喪、不盡、不老、不病、不死。說五人不可療治,一諛諂,二姦邪,三惡口,四嫉妒,五無反復。說脩羅謂諸天非法,則被天縛。比丘興結使,則被魔縛。為阿難說五陰名盡法。為生漏梵志說使民減少因緣。邪聚品第三十五。說五事知是邪聚,應笑不笑,應喜不喜,應慈不慈,作惡不恥,聞善不著意。反是為正聚相。說如來出現,必為五事,一轉法輪,二度父母,三無信令信,四使發心,五授佛決。說五施無福,一刀、二毒、三野牛、四婬女、五神祠。五施福大,一園觀,二林樹,三橋梁,四大船。五住處。說女人以五力輕夫,夫以富貴力蔽之。魔以五塵力縛人,人以無放逸力勝之。說女人有五想,比丘亦應有五想,謂戒、聞、定、慧、解脫。說五時不應向人禮,塔中、眾中、道路、病臥、飲食。因度毗舍羅長者,而說湯施之德。為欲捨戒比丘,說女人五難。多耆奢比丘,觀五陰而斷欲證果。僧伽摩比丘,七返降魔。聽法品第三十六。說隨時聽法五功德。說作浴室五功德。說施楊枝五功德。說屠牛等人無善根,目連降二龍。佛往忉利為母說法,優填王造栴檀像,波斯匿王造金像,佛從天下,五王起大神寺。六重品第三十七(六法初)。說六重法,謂身、口、意、三業慈、同利、同戒、同見。說舍利弗所入三昧,目連不知名字,然目連其實神足第一。舍利弗等,各說牛師子園快樂之法,佛咸印之。佛說咒願六德,施主成就信、戒、聞、彼物成就色、味、香。佛說比丘欲求佛教,欲得四事,欲求知足,欲多知識,欲求四禪,欲求八解,欲求天耳,欲求心通,欲得神足,欲知宿命,欲求天眼,欲求漏盡,皆當念戒德具足。舍利弗為比丘說六法入地獄,六法生天,六法至涅槃。佛為比丘說第一空法,謂觀六入因緣生滅。佛為生漏梵志,說剎利乃至比丘,所欲、所行、所著、所究竟,各各不同。又為梵志說不修梵行事。薩遮尼犍子受佛化,命終生天。力品第三十八。說凡常六力,小兒啼,女人恚,沙門梵志忍,國王慢,羅漢專精,佛大慈悲。應學大慈悲力。說應修無常想,不修者生三惡道,修者生人天,得涅槃。佛為梵志說內外六塵六入法。佛說未成道時,思惟十二因緣,如見古昔王城。佛訶阿那律睡眠,阿那律不眠失目,證天眼。當補衣時,佛為貫鍼。因說六法無有厭足。一施,二教戒,三忍,四法說義說,五將護眾生,六求無上道。佛降央掘魔,令寤如來滅六見法,出家證果。以至誠言而救產難,忍打罵辱,并為比丘說其往因。佛說諸山前後各有異名,唯仙人山更無異名。佛敕比丘專念修已,謂觀六情。佛勸修無常想。述古時女人因辟支說法,思惟六情無主,得生梵天。佛為波斯匿王,說正法治化,增六事功德。王亦讚佛,以六事應受禮拜。佛為毗舍離除疫病苦,說二千五百寶蓋夙因所致。輸盧比丘尼降伏六師。佛說六情染著則流轉,思惟不淨,即成道跡。等法品第三十九(七法初)。明七法得樂,得果。謂知法、知義、知時、自知、知足、知入眾、觀察眾人。法者,十二部經。義者,如來機趣。時者,止觀語默等。自者,善能修己。足者,行住進止之宜,皆知止足。眾者,剎利、梵志、長者、沙門等,語默法則。觀察眾人者,知其根原勝劣。說晝度樹七喻,喻賢聖弟子發心,出家,遊四禪,成無漏。說七事水喻,喻無善、退善、不進、及四果證。說王治七法,喻淨戒、護根、多聞、方便、四增上心、四神足、分別陰界入緣起。說七神識住處。敕病比丘均頭,說七覺意而病愈。說輪王七寶,法王七覺,有比丘慕輪王快樂,佛令修梵行證果。有天語童真迦葉,此舍七喻,迦葉問佛知義而證果。滿願子為舍利弗說七車喻。七日品第四十。說七日出時,世界無常。及說成劫,漸有四姓。說跋祇人修七法,不為外寇所壞。比丘亦有七不退轉法,魔不得便。說貪欲、瞋恚、憍慢、癡、疑、見、欲、七使,七覺治之。說七人可事可敬。一慈、二悲、三喜、四護、五空、六無相、七無願。說毗羅先長者,七日應命終墮落,阿難度令出家,一日修十念,生天上。說淨諸漏法,或緣見,或恭敬,或親近,或遠離,或娛樂,或威儀,或思惟。說七事增益功德。起僧藍,施床座,施食,施雨衣,施藥,作井,作近道舍。說思惟死想,宜於出入息中。為波斯匿王說七倮形等非是梵行人。迦旃延廣演佛所說不著世,不住世義。莫畏品第四十一。說斷三結,名不退轉義,敕摩訶男莫生怖畏,那伽波羅,度長老梵志成道。佛敕比丘觀七處善。又察四法。謂慈、悲、喜、護、空、無相、願,及四念處。舍利弗為北遊比丘說八道七覺法,迦葉不捨頭陀行,佛以法寶付囑之。并付阿難。八難品第四十二(八法初)。說地獄、畜生、餓鬼、長壽天、邊地、根缺、邪見、無佛世,為八難。說八大地獄因果,應修八正道離之。佛以父母力起石,令力士降伏,次說神力智慧,遠勝目連舍利。又度君荼羅比丘尼。又讚阿難有四未曾有法,又為阿難說待女人法,罰車匿法。又度五百摩羅,及摩須跋。佛因阿須倫說八法如海。佛說八緣,天地大動。佛為阿那律說戒勝於聞,及說八大人念:一少欲。二知足。三閒居。四戒。五三昧。六智慧解脫。七多聞。八精進。佛說八部眾:一剎利。二婆羅門。三長者。四沙門。五四王。六三十三天。七魔。八梵。佛以八法勝之。阿那邠邸長者八處惠施,佛讚歎之,并為說福田勝劣。佛說惠施八德:一隨時。二鮮潔。三親手。四誓願。五不望報。六求滅度。七施良田。八迴向眾生。佛說八邪趨泥犁,八正向涅槃。馬血天子品第四十三。佛為馬血天子說惟八正道,得盡世界邊際。佛說八關齋法,及發願功德,引古本生事為證。佛因水漂木,說無八事,便漸至海,喻人得至涅槃。收牛難陀因發心出家,并問其義。佛言:「此岸是身邪,彼岸身邪滅,中沒者欲愛,岸上者五欲,人捉求王福,非人捉求天,迴轉是邪疑,腐敗是八邪。」佛因提婆達說利養能害八正道。佛為比丘說筏喻,敘昔降魔之事。佛說牧牛度水愚黠喻。佛度阿闍世王得無根信。佛說比丘應除世八法,說佛不著八法,說八人不住生死,謂四果四向。 九眾生居品第四十四(九法初)。說九眾生居。說嚫願九德。施主三法,信、願、不殺。物三法,色、香、味。受者三法,戒、慧、定。說惡比丘成九法不成道,一強顏。二耐辱。三貪心。四慳著。五健忘。六邪思。七隱匿。八無返復。九念不捨離。說孔雀九法,喻比丘九善法:一端正。二清徹。三庠序。四知時。五知節。六知足。七念不分散。八少睡。九少欲知返復。說女人九法繫縛男子,當念捨之。佛為比丘說諸法之本,謂不著地等,乃至涅槃。佛躬看病比丘,敕比丘看病。佛說九人可教,謂四果,四向,及種性人。佛為滿呼王子,顯朱利槃特之德。佛為阿難說善知識是全梵行。佛為天帝說眾生性行不同。馬王品第四十五。婆羅門獻女於佛,佛不受之。有一比丘欲受,佛為說女人九惡,并說往昔商人墮羅剎國,乘馬王度難因緣。佛為舍利弗,目犍連,說九法不得長大,九法有所成辦。佛說比丘應念少欲知足。佛為惡魔說拘留孫佛時事,明世間四食:段、觸、思、識。出世五食:禪、願、念、解脫、喜。佛勸比丘應修慈心,如食金剛。佛為舍利弗讚空三昧。佛應尸利掘長者火坑毒食之請,令其見諦。結禁品第四十六(十法初)。說十事功德結戒。說聖賢所居之處,有十事。說如來成就十力,知五陰四諦因緣生滅。說如來十力,四無所畏。說十念法,謂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止觀、念安般、念身、念死。說比丘親近國家,有十非法,說國王十非法十法。比丘亦十非法十法,十法者:一持戒。二敬佛。三敬法。四敬僧。五少欲知足。六隨戒。七坐禪。八閒靜。九與善知識從事。十多聞。佛為比丘說十論十義十演:一依食。二名色。三受。四諦。五根。六重。七神止處。八世法。九眾生居。十念。佛勸比丘修十想:一白骨。二青瘀。三肨脹。四食不消。五血。六瞰。七無常。八貪食。九死。十不可樂。佛為比丘訶欲想,令重修十想證果。善惡品第四十七。說十惡墮落,十善生天,十念滅度。說十惡果報,說知善惡罪福,名知幻者。警世論比丘當論十功德論,亦警求四事者。亦警分別國主善惡者。亦警評論波斯匿王者。為羅云施主說平等施法,為均頭說十善,除滅邪見,論壽命長短事。十不善品第四十八。廣說十不善果報。說七佛略廣二戒因緣。說彌勒佛時事。說七佛事。為師子長者說供僧福多。及讚平等行施。說金剛三昧力,鬼不能害,火不能燒。牧牛品第四十九(第四分別誦)。佛說牧牛得失,各十一法。比丘得失。亦各十一法:一知色。二知相。三知摩刷,謂離惡念。四知謢瘡,謂護根。五知起煙,謂多聞說法。六知良田茂草,謂八正道。七知所愛,謂愛法寶。八知擇道行,謂行十二部經。九知渡處,謂四意止。十知止足,謂不貪食。十一恭奉長老比丘。佛說比丘應成就十一法:戒、定、慧、解脫、解脫見慧、根寂、知足、修法、知方便、分別義、不著利。并讚十一苦行迦葉比丘。佛因十大弟子,并提婆達,各將徒眾遊行,因說善惡各各以類相從。象舍利弗還俗,重出家證果,為諸人民說十一法,阿羅漢所不習,一捨戒。二不淨。三殺生。四盜。五殘食。六妄語。七群黨。八惡言。九狐疑。十恐懼。十一受餘師及受胞胎。又分別五通六通不同。佛為比丘釋十二因緣法,并為阿難說其甚深。翅甯梵志聞法請佛。施羅梵志出家證果。佛讚一坐食法。佛說有習行沙門,有誓願沙門,及說沙門法行,婆羅門法行。敘提婆達出家得神足,造逆墮地獄,悔心蒙授記,及目連往訊始末,佛說慈心十一果報:臥安、覺安、無惡夢、天護、人愛、不毒、不兵,水火盜賊俱不侵,得生梵天。禮三寶品第五十。說禮佛寺十一法。禮法十一法。禮僧十一法。說過去轉輪王以法相繼事,欶阿難莫增減所受持法。說四人泥犁罪報相。說佛明知五趣,及涅槃因果。說雪山樹五事長大,人亦如是。當求信、戒、聞、施、慧。說婬欲決定障道。及說受持十二部經。須善知義,不知義者:如捉蛇尾,反被其害。知義者:如捉蛇頸。佛為生漏梵志,說三世劫數無量。佛為異比丘說辟支佛出名小劫。佛出名大劫。非常品第五十一。說生死中,墮淚多於恆水,流血亦多於恆水。勸修無常想。說音響王求得子成辟支,起塔供養事以證之。說比丘及尼,應除心五弊,斷心五結。五弊者:疑佛、法、僧、犯戒不悔,為生天而修行。五結者:懈怠、眠寐、心亂、根不定、喜在鬧。佛說比丘應精進持戒,勝犯戒眾,如王治國。佛說寧常睡眠,不於覺寤,亂想造業。佛說長者以金誘四子歸依三寶,得無量福報。舍利弗為阿那邠邸長者說法,令其生天。佛說四種婦人法。令長者兒婦改過見道。佛為舍利弗說生死苦,亦說生者宜在豪貴。大愛道般涅槃品第五十二。大愛道等五百比丘尼,及二沙彌尼滅度。佛自供養大愛道,以報養育之恩。婆陀比丘尼憶宿命而笑。因為眾尼說之。佛為比丘說生死劫長,應生厭患。一作大城芥子喻。一作天衣拂石喻。佛說隨時聞法五功德。佛為師子大將說施主五功德。為波斯匿王說福田有勝劣。施心宜平等。因波斯匿王殺庶母百子而悔過,為說四苦難免,十惡報劇,應正法治化,莫以非法,佛為王釋十夢,而王歸信。
- 佛說阿羅漢具德經
-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佛在祇園。說百弟子之德。及說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之德。此與增壹阿含弟子比丘尼等品同本。
- 佛說因人出現世間經
-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譯 為波斯匿王。說先後醜妙四人不同。出增壹阿含四意斷品。
- 佛說波斯匿王太后崩塵土坌身經
-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說四恐畏。如四山合逼,無能避者。亦名除憂患經。,亦出四意斷品。
- 須摩提女經
- (一卷)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出增壹阿含須陀品
- 佛說三摩竭經
- 吳天竺沙門竺炎律譯 出增壹阿含須陀品
- 佛說給孤長者女得度因緣經
- (三卷)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出增壹阿含須陀品
- 佛說婆羅門避死經
-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出增壹阿含增上品 !>
- 食施獲五福報經
- (亦名佛說施色力經)東晉錄 謂命、色、力、安、辯也。出增壹阿含善聚品。
- 頻婆娑羅王詣佛供養經
-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出增壹阿含等見品
- 佛說長者子六過出家經
- 劉宋沙門釋慧簡譯 出增壹阿含邪聚品
- 佛說央崛魔經
-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出增壹阿含力品
- 佛說央崛髻經
-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出增壹阿含力品
- 佛說力士移山經
-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出增壹阿含八難品
- 佛說四未曾有法經
-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說阿難同輪王四法,亦出八難品。
- 佛說舍利弗目犍連遊四衢經
- 後漢康居國沙門康孟詳譯 眾聲喧鬧,佛不許見。因諸天請,佛召見之。出增壹阿含馬王品。
- 七佛父母姓字經
- 曹魏失譯人名 出增壹阿含十不善品
- 佛說放牛經
-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出增壹阿含放牛品,以放牛十一法,喻比丘十一法也。
- 緣起經
-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亦出放牛品,釋十二緣起義。
- 佛說十一想思念如來經
-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譯 共二經:初明十一想,次明十一果報。出增壹阿含禮三寶品。
- 佛說四泥犁經
-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說提舍瞿波離等四人苦果,及出其因,亦出禮三寶品。
- 阿那邠邸化七子經
-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出增壹阿含非常品
- 玉耶女經
- 西晉錄失譯人名 給孤長者兒婦,不行婦禮,長者請佛,為說女人十惡。又說五善三惡之法。分別七種婦之差別,乃悔過,求受十戒。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婬泆。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惡罵。七不綺語。八不嫉妒。九不瞋恚。十者信善得善。此優婆夷所行戒。亦出增壹阿含非常品。
- 玉耶經
-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同<玉耶女經>。
- 阿遫達經
-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譯 同<玉耶女經>。先更說子報父母恩法。
- 佛說大愛道般涅槃經
- 西晉河內沙門白法祖譯 出大愛道般涅槃品。
- 佛母般泥洹經
- 劉宋沙門釋慧簡譯 出大愛道般涅槃品。後附佛般泥洹後變記半紙。次第說十百年事。
- 舍衛國王夢見十事經
- 失譯人名附西晉錄 出大愛道般涅槃品。
- 佛說國王不黎先尼十夢經
-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出大愛道般涅槃品。
- 中阿含經
- (六十卷)東晉罽賓國沙門瞿曇僧伽提婆譯 七法品第一。一善法經,謂知法,知義,知時,知節,知己,知眾,知人勝如。二晝度樹經,以天樹從葉萎至華敷,喻比丘從捨家至證四果。三城喻經,以王舍城七事具足,四食豐饒,喻比丘七財具足,四禪成就(七財,謂信、慚、愧、進、聞、念、慧)。四水喻經,以常臥水中,乃至住岸等七人。喻常作惡,乃至成四果者。五木積喻經。寧抱火木,不抱女人。寧斷骨髓,不以破戒身受按摩。寧截髀,不以破戒身受禮敬。寧鍱絡身,不以破戒身受衣服。寧吞鐵丸,不以破戒食人信施。寧臥鐵床,不以破戒身受臥具。寧倒入釜中,不以破戒入溫室等。六善人往來經。七種那含喻。七世間福經。施房床座衣等,為世間七種福。聞佛名及弟子,極喜,乃至受戒,為出世七種福。八七日經。以劫盡七日並出,而觀無常。九七車經。滿慈子為舍梨子說波斯匿七車速行之喻,喻戒淨,心淨,見淨,疑蓋淨,道非道知見淨,道跡知見淨,道跡斷智淨,展轉施設無餘涅槃。十漏盡經。謂有漏,或從見斷,或從護斷,或從離斷,或從用斷,或從忍斷,或從除斷,或從思惟斷。 業相應品第二。一鹽喻經。不修身戒心智者,作不善業,必招地獄之報,能修身戒心智者,設有不善業,受現輕報。如一兩鹽投少水中,則不可飲,投恆水中,則不覺鹽。又作奪羊負債二喻。二和破經。佛為和破外道,說無明盡者不受後有,及說六善住處,謂眼見色不喜不憂等。三度經。破外道宿命,尊祐,無因緣,三種論。顯正教六處法,六界法。四羅云經。傾水覆器,誡羅云莫妄語。又說象謢鼻喻,人照鏡喻。五思經。說故作十惡,必受惡報。若不故作,則不定受,及勸修四無量心。六伽藍經。為伽藍國眾人說戒十惡,修慈悲喜捨,得四安隱住處。七伽彌尼經。為伽彌尼天子,說黑白果報,如石如油,一沈一浮。八師子經。為師子大臣,說宗本不可作可作等義。九尼犍經。為比丘說破尼犍義,說尼犍五可憎惡,如來得五稱譽。十波羅牢經。為波羅牢說知幻非即幻,及說現法不定受報,并示四無量心遠離法,定能斷疑惑。 舍梨子相應品第三。一等心經。舍梨子為諸比丘分別內結外結,等心天以此白佛,佛於眾中讚之。二成就戒經。舍梨子說成就戒定慧者,現法證滅定,設不究竟,生意生天中,必知滅定,烏陀夷非之,如是至三,次於佛前亦三說三非,佛乃訶烏陀夷,并訶阿難,次因白淨尊者說五法可愛敬尊,重敕諸比丘尊重舍梨子。 三智經。舍梨子答黑齒比丘之問,黑齒白佛,佛設種種問,舍梨子一一善答,佛讚許之。四師子吼經。有一梵行,於佛前誣舍梨子輕慢之,佛召舍梨子,故問虛實,舍梨子說截角牛,截手旃陀羅,地、水、火、風、掃篲、晡旃尼、破膏瓶、死屍繫,等喻,明無此事。彼比丘乃求悔過,佛敕舍梨子受之。五水喻經。舍梨子說五除惱法,謂於身口意淨不淨等,皆莫生惱,四喻於水,一喻曠野病人。六瞿尼師經。瞿尼師比丘,在無事室,調笑憍擾,舍梨子乃於眾中說無事比丘,當學敬重,不調笑,不畜生論,不憍傲,護根,食知止足,精進,正念智,知時,知善坐,論律阿毗曇,論息解脫,論漏盡智通,人間比丘亦爾。七梵志陀然經。舍梨子為知友陀然說法,令信佛,次又為其病時,說四無量心。八教化病經。舍梨子為給孤長者說法,令病得愈,長者自說造園因緣。九大拘絺那經。舍梨子問比丘成就見得正見,入正法事,於拘絺那,拘絺那答之,知不善不善根,知善善根,知食集滅道,知漏集滅道,知苦集滅道,乃至從老死一一說至無明,若無明已盡,明已生,無所復作。十象跡喻經。一切善法,皆四聖諦所攝,如諸跡中,象跡第一,因廣說內外四大觀。十一分別聖諦經。佛讚舍梨子善能說法已,入於靜室,舍梨子即為大眾廣釋四諦義。 未曾有法品第四。一未曾有經。阿難述佛種種未曾有事,佛教令更受持如來知生住滅智。二侍者經。目連勸阿難侍佛,阿難乞三願,佛讚其種種未曾有法。三薄拘羅經。因一異學問薄拘羅,八十年來行欲事否,薄拘羅為說種種未曾有知足之行。四阿脩羅經。阿脩羅說大海八未曾有法,佛亦為說佛法中八未曾有法。五地動經。說三因緣地動,及說如來於天人中說法,不可思議。六瞻波經。目連牽犯戒比丘去,佛為目連重說八種海喻。七郁伽長者經上。郁伽大醉,見佛得醒,聞法證果。以妻施人,佛讚其八未曾有法。八郁伽長者經下。長者恆設大施,海中沒失大船,眾比丘令阿難辭其施會,郁伽但願如轉輪王,希求出家。九手長者經上。以四攝攝眾,修四無量心,天讚之而不喜,佛歎其七未曾有法。十手長者經下。佛又讚其八未曾有法(少欲、信、慚、愧、進、念、定、慧。)。 習相應品第五。一何義經。阿難問持戒為何義, 佛言:令不悔義。如是展轉問不悔,歡悅,得喜,得止, 得樂,得定,見知如實,得厭,無欲,即得解脫婬怒癡。二不思經。明持戒便得不悔不須思量等。三念經。謂多忘無正智,便害正念正智,害護諸根護戒,乃至害涅槃。四慚愧經上。明有慚愧,便習愛恭敬,便有信有正思惟正念正智,謢根護戒,乃至涅槃。五慚愧經下。舍梨子復說壞樹皮喻。六戒經上。明犯戒,便害不悔等。七戒經下。舍梨子復說害樹根喻。八恭敬經上。明恭敬能具威儀,具學法,具戒身定慧等,乃至涅槃。九恭敬經下。明恭敬能展轉護根,乃至無欲涅槃。十本際經。謂無明為愛習,五蓋為無明習,三惡行為五蓋習,不護根為惡行習,不正念智為不護根習,不正思惟為不正念智習,不信為不正思惟習,聞惡法為不信習,近惡知識為聞惡法習,惡人為近惡知識習,七覺為明脫習,四念處為七覺習,三妙行為念處習,護根為妙行習,乃至正念智,正思惟,正信,聞法,近善知識,善人,展轉為習。十一食經上。食與習同,而說大海以大河為食,乃至雨為食喻。十二食經下。法同,喻稍略。十三盡智經。謂盡智以解脫為習,乃至不悔以護戒為習,護戒又以護根為習,如是正念智,正思惟,正信,觀法忍,玩誦法,受持法,觀法義,耳界聞善法,往詣奉事善知識,展轉為習。十四涅槃經。明涅槃以解脫為習,乃至正信以苦為習,苦以無明為習,遍觀十二因緣而得涅槃。 十五彌醯經。彌醯侍佛,辭佛往靜處學斷,反起欲,恚害,三惡念,乃歸佛所。佛為說心解脫未熟,欲令熟者,有五習法,一與善知識俱,二護戒威儀,三說聖法,四精進斷惡修善,五觀興衰法。又修四法,惡露斷欲,慈斷恚,出入息斷亂,無常斷慢,而皆以與善知識俱,乃得成後四事,及四法。十六即為比丘說經,重說上義也。 王相應品第六。一七寶經。佛法有七覺,如輪王七寶。二三十二相經。三四洲經,說頂生王不知足而死之事。四牛糞喻經。佛以手爪抄少牛糞而告比丘,不見有少色常住不變,而一向樂也,覺想行識,亦復如是。五頻鞞娑羅王迎佛經。為說無常等法,令證果。六鞞婆麗陵耆經。說迦葉佛時,難提波羅陶師,勸優多羅童子見佛出家事。七天使經。說閻王以生,老,病,死,治罪。五種事詰責罪人,名為五天使者。及說地獄眾苦(初一日誦竟)。八烏鳥喻經。說比丘莫如獺、究暮、鷲、食吐鳥、豺、烏,當如猩猩。九說本經。阿那律說過去因,佛更為說未來彌勒佛事。十大天捺林經。說往古大天輪王,髮白出家,教子孫亦如是出家,凡八萬四千世,最後王名尼彌,廣行戒善,帝釋請到天上事,并囑阿難轉相繼法,莫令佛種斷。十一大善見王經。說往古王於拘尸城修四無量,六返捨身,今如來入滅為第七。 十二三十喻經。戒德為嚴飾具,乃至心解脫為珠寶,自觀己心,為身極淨。十三轉輪王經。說增減劫,由善惡業,誡諸比丘應如螺轉輪王,謂念處為自境界,如意足為壽,戒為色,禪為樂,無漏為力,能降伏魔。 十四蜱肆經。鳩摩羅迦葉以種種喻,斷蜱肆王無後世見,又以種種喻,令捨見,捨欲恚怖癡,乃受三歸,行布施,但不至心,僅生叢樹林空宮殿中,反不如監布施人,得生四王天。 長壽王品第七。一長壽王本起經,為鬥諍比丘,說長壽王,及長生太子事,比丘不改過,佛以神足,至阿那律等三人住處,見其習行無事而讚之,并為說修天眼法。二天品經。佛為比丘說自己修行得光明事,凡八行,謂見形色,乃至知曾生此天等。三八念經。阿那律陀作是七念,道從無欲,非有欲得,及知足,遠離,精勤,正念,定意,智慧。一一對明。佛知其所念,便往讚之,并為說道,從不戲,樂不戲行不戲得,非從戲,樂戲行戲得,是名八大人念。四淨不動道經。說三種淨不動道,三種淨無所有處道,一淨無想道,及說涅槃,聖解脫。五郁伽支羅經。為一比丘略說法要,謂四念處。應與三定,四共俱禪,並修。亦修四無量心,必得果證。六娑雞帝三族姓子經。為阿那律等三年少說離欲法,乃至說授四輩生處記義。七梵天請佛經。佛知梵天邪見,無常計常,往為說法,并訶魔說,令梵天得正見。八有勝天經。仙餘財主,請阿那律飯,問大心無量心義,阿那律為分別之,并說光天,淨光,遍淨光,差別因果。九迦絺那經。八百比丘,并世尊,共為阿那律作衣。佛敕阿那律為眾說法,從信心出家,持戒,護根,棄蓋,得禪,乃至證六通三明,是名迦絺那法。十念身經。為諸比丘廣說念身法,成就十八功德。十一支離彌梨經。拘絺羅訶質多羅象子比丘,不恭敬,不善觀,并為其親友比丘說種種退失法喻,於後象子,果捨戒還俗。十二長老上尊睡眠經。因目連晝眠,佛為說除睡法,并說究竟梵行法。十三無刺經。因諸比丘知聲為定刺,佛為更說犯為戒刺,嚴飾為護根刺,乃至欲恚癡三刺,惟阿羅訶離之。十四真人經。佛為比丘說恃善法者,為不真人法,不自貴賤他,為真人法。十五說處經。為阿難說教訶,訓誨,年少比丘說處,謂應說五盛陰,內六處,外六處,六識身,更樂覺想思愛,六界,緣起,念處,正斷,如意,四禪,四諦,四想,四無量,四無色,四聖種,四果,五熟解脫想,五解脫處,五根,五力,五出要界,七財,七力,七覺,八正,又說頂法,及頂退法。 穢品第八。一穢經。舍梨子分別內有穢,內無穢,各有二種,不知如真者,皆最下賤,知如真者,皆最勝,為說買銅盤喻,又說盛糞盛食喻。二求法經。佛說比丘宜求法,莫求飲食。又說上中下弟子隨師不隨師功過,舍梨子因即廣明三可毀,三可稱法,及說中道斷欲斷貪等,又有中道謂八聖道。三比丘請經。目連說比丘應請諸尊教我,訶我,莫難於我,及說成就戾語法,與善語法者,過失功德,并說照鏡之喻。四知法經。周那說比丘知法不知法者,猶貧稱富,及富稱貧。五周那問見經。佛為周那說漸損法,發心法,對法,昇上法,涅槃法。六青白蓮華喻經。佛說有法從身滅,有法從口滅,有法但從慧見滅,謂能修身戒心智,如蓮水生水長,而不著水。七水淨梵志經。佛因水淨梵志,告諸比丘,有二十一穢汙於心者,必至地獄,謂邪見,非法欲、惡貪、邪法、貪、恚、睡眠、掉悔、疑惑、瞋纏、不語結、慳、嫉、欺誑、諛諂、無慚、無愧、慢、大慢、憍傲、放逸、若不汙心,必至善處,兼為梵志說淨洗以善法偈,令梵志悟。八黑比丘經。因黑比丘喜鬥諍,佛為說不可愛及可愛法,亦說惡馬良馬喻。九住法經。佛說比丘,於善法有退有住有增,須自觀知善不善法,求斷求增,如救頭然。十無經。舍梨子說淨法衰退,及轉增之由,又述斷惡修善,如救頭然之喻。 因品第九。一大因經。佛為阿難廣明緣起甚深,又明七識住,及二處,於此知如真者,名慧解脫,兼修八解脫者,名俱解脫。二念處經。說三世諸佛,皆斷五蓋,住四念處,修七覺支,而證道。因廣明四念處觀。 三苦陰經上。因異學亦言知斷欲斷色斷覺,比丘以此白佛,佛為分別欲味,欲患,欲出要,色覺亦爾。四苦陰經下。釋摩訶男生染,恚、癡、法。佛為說欲味,欲患,若知如真,不為所覆,便得無上息。五增上心經。比丘欲得增上心者,當數數念於五相,一念相善相應,二觀念惡患,三不念念,四以思行漸減念,五以心修心,受持降伏。六念經。分別諸念作二分,欲恚害念作一分,無欲恚害念作一分,若生欲恚害念,須不受斷除吐,若生無欲恚害念,須速修習廣布,次應治內心,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向法,次法,乃至證四禪,斷諸漏。七師子吼經。謂斷一切受,知欲受,戒受,見受,我受,以無明為本,無明盡者,不復更受此四受,尊信此師,信此法,具戒德,敬同學,乃堪師子吼曰,此有第一第二三四沙門,此外更無沙門梵志。八優曇婆羅經。實意居士詣異學園,異學欲以一論滅瞿曇,如弄空瓶,佛至其園,為說苦行穢不穢法,總名不了。亦說正解脫法,異學屈服,但以魔力所持,而不發心。九願經。因一比丘心願佛與慰勞,共語,說法,得具足戒而不廢禪,成就觀行於空靜處,佛乃廣說比丘所應願事。十想經。謂若計地是神,便不知地,不計地即是神,彼便知地,乃至一切悉皆如是。 林品第十。一林經上。料簡四種所住林,或不得正念等,雖有四事,不應住,或可得正念等,雖乏四事,不應去,或二俱不得,應夜半而去,莫與彼別,或二俱得,應盡命住。二林經下,四料簡與上同,此約得沙門義說。三自觀心經上。料簡止觀得不得有四句,不得者方便令得,得者當求漏盡。四自觀心經下。觀增伺瞋恚,乃至惡慧等多少有無,有惡須斷,有善須求漏盡。五達梵行經。知漏,知漏因,知報,知勝如,知盡,知滅道,如是覺、想、欲、業、苦。一一知因,乃至知道是謂達梵行,能盡一切苦。六阿奴波經。記提和達多入地獄,并為阿難說大人根智,善知六種人。七諸法本經。欲為諸法本,更樂為和,覺為來,思想為有,念為上主,定為前,慧為上,解脫為真,涅槃為諸法訖。八優陀羅經。說優陀羅不知癰本,雖生非非想處,還墮狸中,比丘應知身為癰,愛為癰本,六更觸處為一切漏。 九蜜丸喻經。先為執杖釋說宗本法,執杖不是不非而去,次為比丘略說,即入室坐,諸比丘轉問大迦旃延,然後白佛印可。十瞿曇彌經。大愛道三求出家,佛三止之,因阿難為請,乃制八尊師法,後又請求少年比丘禮敬老尼,佛為說減正法事(第二小土城誦訖)。 大品第十一。一柔軟經。佛說在家時受用,但為老病死而出家。二龍象經。佛說惟佛為大龍,烏陀夷因作頌讚。三說處經。比丘有三說處,謂三世有,又以二種四處觀人,知可共說,不可共說。四說無常經。謂觀五陰無常,得證果。五請請經。佛因說戒時,唱言:我是後邊身,汝等真法子,身口意清淨,無枝亦無葉,舍梨子因作頌讚。六瞻波經。說戒時,有犯戒者佛默不說,目連牽犯戒者出,佛種種訶犯戒之罪。七沙門二十億經。二十億比丘精進而不證果,心生退悔,佛為說彈琴喻,遂盡諸漏,向佛善說所證之義。八八難經。謂學道有八難,惟有一不難。九貧窮經。以無善法財,喻貧窮。以惡行,喻舉貸。以覆藏,喻長息。以梵行所知,為責索,以頻生三惡念,為數往求索,以墮惡道,喻被收縛。十行欲經。為給孤居士說十種行欲人,非法三,法非法三,如法四。十一福田經。為給孤居士,說二種福田,謂十八學人,九無學人。十二優婆塞經。佛說優婆塞善護五戒,及念佛法僧戒,必得證果。十三怨家經。謂瞋恚是怨家,妨人七事,一妨好色,二妨安眠,三妨得利,四妨友朋,五妨名稱,六妨大富,七妨生善處。十四教曇彌經。曇彌罵責比丘,比丘皆去,諸優婆塞乃逐曇彌,佛為曇彌說樹神喻,令彼住沙門法。十五降魔經。魔入目連腹中,目連喚出,為說昔日波旬擾佛弟子,招大苦報,汝即我甥事,魔乃怖而降伏。十六賴吒和羅經。賴吒和羅居士子,聞佛說法,發心出家,父母不許,臥地不食,許已,方起,出家證果,後還父家,不被財色所動,為父母說法,次為拘牢婆王,說信如來所說四事故出家,一此世無可依恃,二必趨老,三必無常,四無厭足。十七優婆離經。苦行尼犍與佛論議,立身罰最重,佛立意業最重,優婆離居土,從尼犍處欲來難佛,反受佛化,證果斷邪,不聽尼犍入門。十八釋問經。天王先遣五結樂子,以琴歌見佛,次來問法,佛為說因思有念,因念有欲,因欲有愛不愛,因愛不愛有慳嫉結,生大苦陰,及說八正道,護六根等,天王證初果,發願來生出家。十九善生經。善生居士奉父遺命,敬禮六方,佛為說離四惡業,四惡行,六非道,四似親,應知四善親,及內法六方,謂東為父母,南為師尊,西為妻子,北為婢使,下為友臣,上為沙門梵志。二十商人求財經。先說往古商人入海墮羅剎國,乃至乘天馬時,若稍念男女情愛,即便墮落,次正說比丘若計根塵陰界是我者,必皆被害。二十一世間經。明如來知苦斷集,證滅修道,自覺覺他,從成道至涅槃,所說皆實。二十二福經。明往昔七年行慈福報,勸人修福。二十三息止道經。謂初學比丘,常應念骨相,青相,腐相,食相,骨鎖相,除欲恚病。二十四至邊經。謂欲盡苦,甘行乞食,而復不修沙門法行,如墨浣墨,如血除血,從冥入冥。二十五喻經。謂無量善法,以不放逸為本,如地,如沈水,栴檀青蓮,須摩,象跡,師王,乃至如如來等。 梵志品第十二。一雨勢經。未生怨遣雨勢大臣,問佛跋耆國事,佛為說彼國行七不衰法,必當得勝,大臣去後,因為比丘說七種七不衰法,及說六慰勞法。二傷歌羅經。此摩納始謂作齋行,無量福跡,學道行一福跡,阿難三問而屈服之,佛為說三輪示現法,摩納歸信。三算數目犍連經。此梵志以堂及算法為喻,問佛法中次第,佛為分別說之,次問何緣有得究竟,不得究竟者,佛為說問路之喻。四瞿默目犍連經。佛涅槃後,阿難往此田作人所,彼問可有比丘與佛等者,適遇雨勢大臣來到,重復問之,阿難答以無有此人,次說有法可依,及有十德可敬,又說訶貪等四伺,讚四禪四伺,雨勢去後,又答三種解脫,無有勝如。五象跡喻經。異學卑盧,為生聞梵志,說象跡喻,以讚於佛,生聞見佛,佛為具足說此法喻,謂從出家,護根,除蓋,成四禪,證無漏,方為極大象跡。六聞德經。為生聞說博聞誦習差別功德,謂從捨家,乃至證滅。七何苦經。答生聞所問在家出家苦樂之事,及答饒益天人法,觀善惡知識,如黑白月。八何欲經。生聞梵志,問剎利,居士,婦人,偷劫,梵志,沙門,各何欲,何行,何立,何依,何訖。佛一一答之。九鬱瘦歌羅經。此梵志,向佛說四種奉事,及四種自有財物,佛展轉破之,謂如強與他肉而取其直,次正作虛空,慈心,洗浴,取火,等喻。明四姓平等。十阿攝和經。諸梵志自恃其種獨淨,遣阿攝和與佛辯之,佛亦為說虛空,乃至取火等喻,又說父母驢馬等喻以屈之(第三念誦訖)。十一鸚鵡經。佛為此摩納分別在家,出家事,摩納述梵志所施設五法功德,佛詰以現知現覺義,彼則瞋恚,佛為說五法障礙,謂欲、恚、身見、戒取、疑。及說法從心起。十二鬚閒提經。此異學見佛臥室而起敬,聞佛名而毀訾,見佛說離欲法喻,而出家證果,所謂喻者,癩人炙火,盲著垢衣也。十三婆羅婆堂經。婆私吒及婆羅婆二人,皆梵志種出家,被諸梵志訶責,佛為說劫初漸立四姓事,及說善惡業報無差別。十四須達多經。為此居士說施心差別,非關麤妙之物,次較勝田,從凡人,四果,支佛,如來,不若作四方僧房,又不若受歸戒,修慈心,及作無常觀。十五梵波羅延經。佛答今之梵志,久已越梵志法,無復學者。十六黃蘆園經。佛在園中,有百二十歲老梵志,來責佛不敬一切。佛言:若如來起迎請坐者,彼人必當頭破七分。梵志又訶佛無味,無怖,不入胎。佛言:於五欲無味無怖,證四禪三明,故不入胎。梵志乃終身自歸。十七頭那經。為頭那說五種梵志法,一如梵,二如天,三不越界,四越界,五旃陀羅。十八阿伽羅訶經。此梵志問梵志經典,何所依住,佛言:依於人住,展轉問人,稻麥,地,水,風,空,日月,四王,乃至大梵。依忍辱溫良,忍辱溫良,又依涅槃,涅槃無依。十九阿蘭那經。諸比丘共論人命極少,宜力行善,佛讚印之。并說昔時阿蘭那梵志出家,說無常法,利益無量,即佛往因也。二十梵摩經。梵志梵摩,先遣摩納優多羅,觀佛三十二相,及觀威儀,優多羅發心出家,次後梵摩自來見佛,諦觀諸相,信心歸依,證那含果。 根本分別品第十三。一分別六界經。佛於陶師屋中,為弗迦羅娑利比丘,說六界聚,六觸處,十八意行,四住處法。二分別六處經。為比丘說六處,六更樂,十八意行,三十六刀,斷彼成就是,無量說法,內三意止,調御士趣一切方法。三分別觀法經。佛略說如是觀,心灑散,不住內,不受而恐怖,如是觀,心不灑散,住內,不受不恐怖,說已入室,眾比丘請大迦旃延廣說之。謂根著塵,則心灑散,著四襌八定,則不住內,不離五陰,則恐怖,反是,便不灑散等。四溫泉林天經。天勸三彌提尊者,受持跋地羅帝偈,尊者問佛,佛說偈曰:「慎莫念過去,亦勿願未來,過去事已滅,未來復未至,現在所有法,彼亦當為思,念無有堅強,慧者覺如是,若作聖人行,孰知愁於死,我要不會彼,大苦災患終,如是行精勤,晝夜無懈怠,是故常當說,跋地羅帝偈。」說已,入室。比丘請大迦旃延廣釋,迦旃延約根塵釋之。五釋中禪室尊經。又一天問盧夷強耆尊者偈,并義,尊者問佛,佛為說偈,并約五陰釋義。六阿難說經。阿難以偈及義,為比丘說,佛讚印之。七意行經。佛為比丘說八定,及八天處,二俱等等,及說滅定為最勝。入拘樓瘦無諍經。佛為比丘分別諍無諍法。九鸚鵡經。鸚鵡摩納父,轉生為白狗,見佛而吠,佛言:「汝不應爾,謂汝從護至吠」。狗瞋極臥地,鸚鵡怒而見佛,佛為說其成驗,再來見佛,佛為說業報差別之法。十分別大業經。異學與三彌提論三業義,周那與阿難,以此問佛,佛訶其不善分別,次正說三報受時差別,及臨終善惡念不同,雖天眼所見,不宜執一非餘,惟佛知其所以然耳,兼說柰果生熟四料簡,以喻於人。 心品第十四。一心經。有一比丘問,誰將世間去,誰為染著,誰起自在,佛言:一切唯心,多聞聖弟子不隨心,而心隨多聞。次又問多聞義,智慧義,黠慧廣慧義。佛言:「順梵行為多聞,知四諦為智慧,能利人為廣慧」。二浮彌經。浮彌為王子說梵行得果,或願,或無願,或願無願,或非有願非無願義。佛為浮彌說四喻,𤚲角及乳,抨水及酪,壓沙及麻,取火毋溼及乾,喻邪梵行正梵行,得果不得。三受法經上。現在未來苦樂四料簡也,婬欲,現樂後苦,強制煩惱,現苦後樂,外道苦行,現苦後苦,歡喜修行,證三果,現樂後樂。四受法經下。亦四料簡,而約苦樂心,修十善行十惡論。五行禪經。料簡四種行禪,一熾盛而謂衰退,二衰退而謂熾盛,三知衰退,四知熾盛,八定皆爾。六說經。分別八定中,皆有退,住,進,及漏盡義,修者應知。七獵師經。以四種鹿群,喻沙門梵志,三不脫魔境,一能脫之,謂修四禪,四無量,四空,斷漏者。八五支物主經。此物主先詣異學文祁子處,文祁子立四事為第一義,謂身不作惡,口不惡言,不行邪命,不念惡念,物主以此白佛。佛言:此則嬰孩皆第一義,若多聞聖弟子,當知善戒不善戒,善念不善念,何由生,何由滅,知已,具足八正道,乃至正解脫正智,是名第一義。質直沙門。九瞿曇彌經。大愛道以金縷衣供佛,佛令施比丘眾,三勸不從,佛為阿難說七施眾,十四私施,皆得大福報。乃料簡施受淨不淨四句。十多界經。阿難作是思惟,一切恐怖,及災患等,皆從愚癡生,不從智慧,佛為廣申明之,次問云何名愚癡,云何名智慧。佛言:不知界、處、因緣、是處非處者,為愚癡。知者,為智慧,界者,眼等十八,地等六,欲無欲等六。樂、苦、憂、喜、捨、無明,亦為六。覺、想、行、識,為四。欲、色、無色,三,色、無色、滅、三,過、現、未、三,妙、不妙、中、三,善、不善、無記、三,學、無學、俱非、三,漏、無漏、二,為、無為、二,共名六十二界,處者,十二處,因緣者,十二緣生,是處非處者,若因若果。 雙品第十五。一馬邑經上。說沙門法,須身行清淨,口行清淨,意行清淨,命行清淨,守護諸根,正知出入,斷除五蓋,成就四禪,趨向漏盡。二馬邑經下。謂應息貪伺,恚伺,乃至邪見,成就四無量心,乃至漏盡。三牛角娑羅林經上。舍梨子與阿難等,各說發起此林之法,佛皆讚之。并說不解趺坐,乃至漏盡,是名發起此林。四牛角娑羅林經下。阿那律等三人,在此林中,佛往問之,各言安隱,并說上人之法,佛讚歎之。長鬼天等展轉讚歎,乃達梵天。五求解經。佛說求解於如來,正知如來法(第四分別誦訖)。六說智經。為比丘說與梵行成立人問答法。 七阿夷那經。因異學阿夷那,為比丘略說知法非法,義非義,令學如法如義,諸比丘請阿難廣釋,謂邪見乃至邪智為非法,因此生不善惡法為非義,正見等為法,所生善法為義。入聖道經。正定為一道,有習,有助,有具,共七支,正見最在前,一一釋已,并正解脫,正智,為十支,約邪、正、斷、修,成四十大法品。九小空經。從不念人想,不念村想,不念無事想,次第至不住無想心定。十大空經。因眾比丘集加羅差摩精舍,佛為阿難說遠離法,及說修內空,外空,內外空,不移動法。又說正知法,讚不放逸法,分別煩師,煩弟子,煩梵行法,又誡弟子不恭敬順行者,名於師行怨事,能恭敬順行者,名於師行慈事。 後大品第十六。一迦樓烏陀夷經。烏陀夷念世尊恩深,讚斷過中食,佛印可之,深訶不順此戒,謂為小事者,如彼癡蠅。二牟梨破群那經。此比丘與比丘尼數共集會,護過瞋諍,佛呼而誨之,謂以信捨家,應修無欲,如調馬,治林,於時非時等五言道,皆習慈心,悲喜捨心,如大地不可壞,如恆河不可沸,如虛空不可畫,如治皮無瓦聲,乃至應數數念利鋸刀喻,則所遊皆安,堪證學無學道。三跋陀和利經。佛讚歎一坐食法,跋陀和利固辭不堪,夏三月竟,復來見佛,佛種種訶之,為說出要,又答其苦治不苦治之問。次說清淨馬喻法。四阿濕具經。此比丘與弗那婆修二人,不遵佛戒,過中暮食。佛呼而責之。為說樂覺,苦覺,修不修義,及說修行不放逸義。五周那經。周那述尼犍諍事於阿難,阿難問佛,佛為說六諍本,七滅法,六慰勞法。六優波離經。問答七滅諍等如法不如法事。七調御地經。王童子不信阿夷那和提所說法,阿夷那和提白佛,佛為說山下不見園林喻,及說調野象喻。八癡慧地經。說癡慧各三相,謂思、說、作也。各受現法三苦樂,謂惡名,治罰,惡死,為三苦。善名,無罪,善死,為三樂。又有地獄天宮苦樂果報。九阿梨吒經。阿梨吒說欲不障道,諸比丘諫而不捨,佛呼而責之,謂比丘於法尚應知如筏喻,況執非法。十嗏帝經。嗏帝執此識往生不更異,諸比丘諫而不捨,佛呼責之,為比丘細明十二因緣生滅。 脯利多品第十七。一持齋經。為毗舍佉說放牛尼犍齋無福,應持聖八支齋,更修五念,念佛如沐首,念法如浴身,念僧如浣衣,念戒如磨鏡,念天如煉金。 二脯利多經。為此居士說八支斷俗事,一離殺,二離盜,三離婬,四離妄,五離貪,六離恚,七離嫉惱,八離增上慢。更有八支,謂欲如骨,如小肉,如手把炬,如火坑,如毒蛇,如夢,如假借,如果樹,離欲得禪,盡漏作證,居土悟道。三羅摩經。於此梵志家,為諸比丘說聖求,非聖求,隨說未成道時,先學二定,次坐菩提樹,求得正覺,度五比丘事。四五下分結經。說依道依跡斷結,猶如入林求實,亦如度河,度山水。五心穢經。說比丘須拔心中五穢,謂疑佛,疑法,疑戒,疑教,疑梵行者。又須解心中五縛,謂身縛,欲縛,說縛,聚會縛,昇進縛。次應修五法,謂四如意足,及堪任。六箭毛經上。此異學說瞿曇有五法,令諸弟子恭敬不離,謂麤衣,麤食,少食,麤臥具,晏坐,佛言:不以此五法,更有五法,謂無上戒,無上慧,無上知見,說四諦,宿命漏盡通。七箭毛經下。為此異學說天眼宿命通事,彼述邪師所說上色,佛展轉以螢、火、星、月、日、天光等,破之。及為說四禪道跡。八鞞摩那修經。亦為此異學破上色邪見。又為說置前世後世,但令質直無諂誑,隨教化,必得知正法,如火不益油,柴不益薪,必期於滅,異學悟道出家。 九法樂比丘尼經。毗舍佉問,此比丘尼答,問答已,尼往白佛,佛印可之。十大拘絺羅經。舍利弗問,此尊者答。 例品第十八。一一切智經。佛為波斯匿王說四姓勝如義,阿難與大將論遣退天義,年少與大將互推謬說義,王因多事,讚佛而去。二法莊嚴經。波斯匿信佛種種法靖,而稱述之。王去之後,佛令比丘受持此說。三鞞訶提經。波斯匿以佛身行問於阿難,阿難具答行不行義。王喜,以衣布施,阿難白佛,佛印可之。四第一得經。佛言一切變易有異法,從人王乃至十一切處,多聞聖弟子總不欲之,況下賤法,惟應廣布八正道耳。五愛生經。梵志兒死,愁憂見佛。佛言:愛生便生愁苦。梵志不悟,波斯匿王聞之,以告末利夫人,夫人所說同佛,王遣人問佛,佛為廣說,人還白王,夫人更為王詳說,王乃信佛自歸。六八城經。阿難為此居士說十二禪,居士信心施食及房。七阿那律陀經上。尊者為諸比丘說四禪及漏盡,為賢死賢命終。八阿那律陀經下。又說見質直,得聖戒,修念處,四無量,四空定,得漏盡,為不煩熱死,不煩熱命終。九見經。阿難為異學說如來不一向說有常無常等。十箭喻經。鬘童子欲如來一向說世有常等,佛訶責之,為諸比丘說拔毒箭喻。十一例經。佛說欲斷無明,別知無明,乃至老死者,應修念處,正勤,如意,四禪,根,力,覺,道,十一切處,十無學法(第五後誦訖)。
- 佛說七知經
-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即知法知義等,中阿含善法經同本。
- 佛說園生樹經
-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中阿含晝度樹經同本
- 佛說鹹水喻經
- 失譯人名附西晉錄 即中阿含七水喻經
- 佛說薩缽多酥哩踰捺野經
-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說劫盡七日出時相狀,警人精進,早求解脫,中阿含七日經同本。
- 佛說一切流攝守因經
-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說智者,見者,得流盡。不智者,不見者,流不盡。及說七種斷流,中阿含漏盡經同本。
- 佛說四諦經
-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中阿含分別聖諦經同本
- 佛說恆水經
-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中阿含瞻波經同本
- 佛說本相倚致經
-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即中阿含本際經
- 佛說緣本致經
- 失譯人名附東晉錄 即中阿含本際經
- 佛說輪王七寶經
-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中阿含七寶經同本
- 佛說頂生王故事經
-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即中阿含四洲經同本
- 佛說文竭陀王經
- 北涼中天竺沙門曇無讖譯 即中阿含四洲經同本
- 佛說頻婆娑羅王經
-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王來見佛,及佛令優樓頻螺迦葉釋眾疑事,即中阿含頻婆娑羅王迎佛經。
- 佛說鐵城泥犁經
-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即中阿含天使經,說五使,并地獄苦狀。
- 佛說閻羅王五天使者經
- 劉宋沙門釋慧簡譯 即中阿含天使經
- 佛說古來世時經
- 失譯人名附東晉錄 阿那律說往昔施支佛飯福報,佛讚歎之,并為比丘說未來輪王及彌勒事,以衣施彌勒,令轉施眾僧,即中阿含說本經。
- 大正句王經
- (上下合卷)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即中阿含蜱肆王經
- 佛說阿那律八念經
- 後漢西域沙門支曜譯 即中阿含八念經
- 佛說離睡經
- 酉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佛為目連說離睡法,即中阿含長老上尊睡眠經。
- 佛說是法非法經
-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說恃善生慢為非法,不慢為是法,即中阿含真人經。
- 佛說求欲經
-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即中阿含穢經
- 佛說受歲經
- 酉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即中阿含比丘請經
- 佛說梵志計水淨經
- 失譯人各附東晉錄 即中阿含水淨梵志經
- 佛說大生義經
-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阿難思念緣生法義甚深,問佛。佛為廣說逆從老死,推至識支,即中阿含大因經。
- 佛說苦陰經
- 失譯人名在後漢錄 即中阿含苦陰經上
- 佛說苦陰因事經
-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即中阿含苦陰經下
- 佛說釋摩男本經
-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亦即苦陰經下
- 佛說樂想經
-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說外道計一切為樂,佛不計不樂。即中阿含想經。
- 佛說漏分布經
-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說五陰苦集,乃至八正道法,即中阿含達梵行經。
- 佛說阿耨颰經
-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說提婆達斷善根,墮地獄,及說如來大人根相,謂善知諸根,即中阿含阿奴波經。
- 佛說諸法本經
-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說欲為諸法本,即中阿含諸法本經。
- 佛說瞿曇彌記果經
- 劉宋沙門釋慧簡譯 即中阿含瞿曇彌經
- 佛說瞻婆比丘經
-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即中阿含大品瞻波經
- 佛說伏婬經
-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即中阿含大品行欲經,為阿那邠祇居士,分別求財,及受用勝劣不同。(非法求財,蕩然無禮之謂婬。)
- 佛說魔嬈亂經
- 失譯人名附後漢錄 即中阿含降魔經
- 佛說弊魔試目連經
-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即中阿含降魔經
- 佛說賴吒和羅經
-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即中阿含賴吒和羅經
- 佛說護國經
- (半卷)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佛從俱盧城,至睹盧聚落,護國長者子,願樂出家,父母不許,絕食苦求,既出家已,十夏依佛,乃還本處,住樹下,為俱盧大王說法,令歸依三寶,亦即賴吒和羅經。
- 佛說帝釋所問經
- 宋中印土沙門釋法賢譯 即中阿含釋問經
- 佛說善生子經
- 西晉沙門支法度譯 即中阿含長阿含善生經
- 佛說數經
-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即中阿含算數目連經
- 佛說梵志頞波羅延問種尊經
-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即中阿含阿攝和經
- 佛說須達經
- 蕭齊中天竺沙門求那毗地譯 即中阿含須達多經
- 佛說長者施報經
-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佛為給孤獨說過去長者明彌羅摩行大施會,因展轉較量功德,不如歸戒慈心,亦即須達多經。
- 三歸五戒慈心厭離功德經
- 附東晉錄 亦即須達多經少分
- 佛為黃竹園老婆羅門說學經
- 失譯人名今附宋錄 即中阿含黃蘆園經
- 佛說梵摩喻經
-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即中阿含梵摩經
- 佛說尊上經
-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即中阿含釋中禪室尊經
- 佛說兜調經
- 失譯人名附西晉錄 即中阿含鸚鵡經
- 佛說鸚鵡經
-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譯 即中阿含鸚鵡經
- 分別善惡報應經
- (上下合卷)宋中印土沙門天息災譯 即中阿含鸚鵡經
- 佛說意經
-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即中阿含心經
- 佛說應法經
-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即中阿含受法經下
- 佛說分別布施經
-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即中阿含瞿曇彌經
- 佛說息諍因緣經
- (半卷)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即中阿含周那經
- 佛說泥犁經
-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說惡人墮泥犁之苦,亦說五天使者問辭,即中阿含癡慧地經。
- 佛說齋經
-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說六齋日受八支五念法 亦收入阿含部 附疑似雜偽律
- 佛說優婆夷墮舍迦經
- 附宋錄 亦即<佛說齋經>,而五念法稍異。
- 八關齋經
- 劉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說前五戒皆盡壽,第六齋去,乃一日一夜,與<佛說齋經>大同小異,但無五念法門。
- 佛說八種長養功德經
- 宋中印土沙門法護譯 略明發心受齋戒法,疑附齋法中行。
- 佛說鞞摩肅經
-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譯 即中阿含鞞摩那修經
- 佛說婆羅門子命終愛念不離經
-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即中阿含愛生經
- 佛說十支居士八城人經
- 即中阿含八城經
- 佛說邪見經
- 失譯人名今附宋錄 即中阿含見經
- 佛說箭喻經
- 附東晉錄失譯人名 即中阿含箭喻經
- 佛說長阿含經
- (二十二卷 前有僧肇序)姚秦罽賓國沙門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第一分初大本緣經第一。說七佛事。遊行經第二。因阿闍世王問伐鄰國事,廣為比丘說七法六法,乃至歷敘入涅槃分舍利事。典尊經第三。般遮翌子,述梵童為忉利天說過去大典尊臣事,以之問佛,佛為說究竟梵行法。闍尼沙經第四。此云勝結使,乃摩竭國王,命終生四王天,為毗沙門作子,述梵童為諸天所說法,佛即以之酬阿難請。 第二分四姓經第一。為二出家婆羅門說,四姓平等,作惡墮落,作善超昇,見諦證道。轉輪聖王修行經第二。誡敕比丘當自熾然,當自歸依,謂修四念處觀,并說古先聖王治世,末後出家,至第七王,不如法治,漸生惡法,致成減劫,刀兵劫後,漸次修善,倍倍壽增,至八萬歲時,慈氏出世,是故比丘當修善法,則壽命延長,謂四神足,顏色增益,謂具戒品,安隱快樂,謂成四禪,財寶豊饒,謂行四等,威力具足,謂見四諦,力能降魔。弊宿經第三。童女迦葉,為弊宿婆羅門種種說法,破其斷見,皈依設會,死得生天。散陀那經第四。此居士往梵志尼俱陀處,梵志毀佛,佛至其處,為說苦行淨不淨法,折伏梵志。眾集經第五。佛敕舍利弗說法,因說種種增一之法。十上經第六。佛敕舍利弗說法,因說十上法,謂多成法,修法,覺法,滅法,退法,增法,難解法,生法,知法,證法。各各增一至十,共五百五十法。增一經第七。佛為比丘說多成法,修法,覺法,滅法,證法,皆增一至十。三聚經第八。佛為比丘說三法聚,謂趨惡趣,趨善趣,趨涅槃法,各增一至十。大緣方便經第九。為阿難廣說十二因緣甚深義。釋提桓因問經第十。為帝釋說因調有想,因想有欲,有愛憎,有貪嫉,乃至共相傷害。阿㝹夷經第十一。為房伽婆梵志說善宿比丘事,及說破世見事。善生經第十二。為善生長者子,說離四惡行,禮敬六方法。清淨經第十三。因周那沙彌,述外道徒眾鬥諍事,佛為說無諍正法。自歡喜經第十四。舍利弗向佛師子吼,稱說如來難及之法。大會經第十五。諸天集會,佛為結咒。 第三分阿摩晝經第一。沸伽羅娑羅,遣其弟子阿摩晝,觀佛相好,阿摩晝輕慢釋種,佛出其種姓之因,并為說妙法,如大小持戒犍度所明,次令得見相好,還白厥師,師來見佛,睹相設供,為阿摩晝悔過,除白癩病,自復悟道,生不還天。 梵動經第二。佛誡比丘,於毀三寶者,不得懷忿,於稱讚者,亦勿歡喜,凡夫寡聞,直讚小緣威儀戒行,唯賢聖弟子,能以甚微妙大法光明讚佛,謂佛善知六十二見本末因緣,知已不著,而得解脫。種德經第三。種德婆羅門見佛,佛問以婆羅門法,於五法中,以次揀去生,誦,端正,惟持戒,智慧,缺一不可。佛讚印之。并為說比丘戒慧,彼即受三歸五戒。究羅檀頭經第四。佛為此婆羅門說大祀法,及說歸戒,慈心,出家,功德,此婆羅門即放牛羊等物,受歸戒,供佛證果,生不還天。 堅固經第五。堅固長者子,三請佛敕弟子現神足。佛言:我但教弟子於空閒處,靜默思道,覆德、露過。以現神足,能起謗故。裸形梵志經笫六。為此梵志說苦行亦有善惡二趣,不皆訶責,但非出要,惟如來大師子吼,能令人出家成道,此梵志即出家證果。三明經第七。為二梵志弟子,破三明所說梵道虛妄,及為正說梵道。沙門果經第八。為阿闍世說沙門現在得果,并受其懺。布吒婆樓經第九。破梵志相違論,為說有因緣想生,有因緣想滅。露遮經第十。此婆羅門見佛,請佛,尋起惡見,謂不應為人說法,佛受供時破之。 第四分世記經第十一。閻浮提洲品第一。鬱單越品第二。轉輪聖王品第三。地獄品第四。龍鳥品第五。阿須倫品第六。四天王品第七。忉利天品第八。三災品第九。戰鬥品第十。三中劫品第十一。世本緣品第十二。
- 佛說七佛經
- (一卷)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佛在祇園,為比丘說七佛氏族名字,及大弟子等。又廣說毗婆尸佛降生瑞應,長阿含初大本緣經前分同本。
- 毗婆尸佛經
- (上下合卷)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佛為苾芻說過去毗婆尸佛,遊觀四門,出家轉法輪事,長阿含初大本緣經後分同本。
- 佛般泥洹經
- (二卷)西晉河內沙門白法祖譯 因阿闍世王遣雨舍大臣,問伐越祇國事,佛為說七不衰法。大臣去後,為比丘說七七之法。次說四痛八戒之法,乃至受奈女供,展轉遊行,至雙樹間入滅,焚身起塔,結集經典。
- 佛說方等泥洹經
- (二卷)附東晉錄 與<大般涅槃經>大同小異
- 佛說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
- (上下同卷)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長阿含典尊經同本
- 佛說人仙經
-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頻婆娑羅王命終,作毗沙門天王太子,名曰人仙,來述忉利天梵王說法事,長阿含闍尼沙經同本。
- 佛說白衣金幢二婆羅門緣起經
- (上中下合卷)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二婆羅門近佛,而恆見佛問法,佛為說世界四姓起因,即出家證果,長阿含初四姓經同本。
- 佛說尼拘陀梵志經
- (上下合卷)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和合長者至拘尼陀梵志所,彼方止其世論,長者問之,反言瞿曇慧何能轉,佛往問之,彼則默不能答。長阿含散陀那經同本。
- 佛說大集法門經
- (二卷)宋北印土沙門施謢譯 佛遊末利城,有末利優婆塞,新造一舍,請佛及僧安止,佛示安臥。舍利子說增一至十法。長阿含眾集經同本。
- 長阿含十報法經
- (二卷今作一卷)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即十上經,五百五十法。
- 佛說人本欲生經
- (一卷)長阿含大緣方便經同本
- 佛說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長阿含善生經同本
- 佛說信佛功德經
-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佛在菴羅園中,舍利弗歎佛種種最勝功德。長阿含自歡喜經同本。
- 佛說大三摩惹經
-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佛在迦毗羅林,四梵王各以頌讚,大眾雲集,有大黑神祖蹲那作惡,佛說聲聞法調伏之。長阿含大會經同本。
- 佛說梵志阿颰經
- (一卷)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長阿含阿摩晝經同本
- 佛說梵網六十二見經
- (一卷)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長阿含梵動經同本
- 佛說寂志果經
- (一卷)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長阿含沙門果經同本
- 佛說樓炭經
- (六卷)西晉沙門釋法炬共法立譯 即長阿含世記經,品稍不同,文亦簡拙。
- 起世經
- (十卷)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譯 亦即世記經,而品次稍異,文義俱暢。
- 起世因本經
- (十卷)隋北天竺沙門達摩笈多等譯 與<世記經>同
- 雜阿含經
- (五十卷)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第一品不出名,然多就五陰,廣破愛見。誦六入處品第二。皆就內六入,外六塵,及六識,六觸,六受,六想,六思,六愛等。廣明無常苦空,破於愛見。雜因誦品第三。弟子所說誦品第四。第五誦道品第一(品名多缺略) 大約有小半與中阿含增一阿含相同,而文順暢。 雜阿含經(一卷)附吳魏二錄 於大部中撮要,譯出別行。
- 別譯雜阿含經
- (二十卷今作十六卷)附秦錄 於大部中撮要,譯出別行。
- 佛說七處三觀經
- (上下仝卷)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出雜阿含第二卷,及三十四卷
- 五蘊皆空經
- 唐大薦福寺沙門義淨譯 初為五比丘說苦空無常義,亦出雜阿含第二卷。
- 佛說聖法印經
-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說空無欲無我無常清淨之業,出雜阿含第三卷。
- 佛說法印經
-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說三解脫門為聖法印,出雜阿含第三卷。
- 五陰譬喻經
-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沫、泡、燄、蕉、幻,五喻也。出雜阿含第十卷。
- 佛說水沫所漂經
-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與<五陰譬喻經>同
- 佛說不自守意經
-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說自守不自守法,出雜阿含第十一卷。
- 佛說滿願子經
- 附東晉錄 請略說法,而往化惡國。出雜阿含第十三卷。
- 轉法輪經
-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於鹿野樹下,手撫飛輪,三轉四諦行法。
- 佛說三轉法輪經
-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即最初為五比丘說法。二經出雜阿含第十五卷
- 佛說八正道經
-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出雜阿含第二十八卷
- 難提釋經
-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為此釋說五法六念,出雜阿含第三十卷。
- 佛說馬有三相經
- 後漢西域沙門支曜譯 說官馬三善相
- 佛說馬有八態譬人經
- 後漢西域沙門支曜譯 說惡馬八態,喻惡比丘。二經出雜阿含第三十三卷。
- 佛說戒德香經
-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說戒香順逆普聞,勝世間諸香。出雜阿含三十八卷。
- 佛說戒香經
-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與<佛說戒德香經>同
- 佛說相應相可經
-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說善惡人各以類相聚,出單卷雜阿含中。
- 本事經
- (七卷)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一法品第一。無明蓋。貪愛結。一劫身骨。心意染汙,墮惡趣。心意清淨,昇善趣。皆由自業。意為前導(惡善)。破僧。僧和。一結斷時餘亦斷,所謂我慢。不放逸。捨貪、捨欲、捨瞋、捨恚、捨癡、捨覆、捨惱、捨忿、捨恨、捨嫉、捨慳、捨嗜、捨慢、捨害。念佛、念法、念眾、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知貪、知瞋、知癡、知覆、知惱、知忿、知恨、知嫉、知慳、知耽、知慢、知害、知一切。修慈。外強緣,無如善知識。內強緣,無如正作意。惠施果報。犯戒報。持戒報。妄語,無慚愧,有慚愧。最勝有情八。邪見過。正見益。心速疾迴轉。 二法品第二。根門不守護,飲食不知量。守護根門,飲食知量。惟作罪,不修福。惟修福,不作罪。樂苦二速行。二遲行。惡戒,惡見。善戒,善見。作,不作各二。法智,類智。世間智,出世智。不真出家,真出家(三番)。於惡應了知應厭背。不淨斷貪,慈悲斷瞋。有餘涅槃,無餘涅槃。有見,無有見,二纏。隨證有餘,或不還果(二番)。有慚,有愧。靜慮,聽法。聖尋求,非聖尋求。 慚,愧。不害尋思,永斷尋思。力、法、二輪。奢摩他,毗缽舍那。慧,及解脫。無明,慧明,為惡善上首。斷無明愛,轉於法輪。剃髮,乞求,二苦。二有情墮地獄,一破戒,二謗他。父母恩難報。業智無欺誑。父母應供養。財施,法施。財祠祀,法祠祀。法言,宴默。言說,宴默,各有善惡。思擇力,修習力。業、壽、相隨。 短壽、長壽行。所緣行相,作意行相。生死相乖無間。不調伏死,調伏死。雜染法,清淨法。有見,無有見,互為怨害。世間正見,出世正見。 三法品第三。劣勝解妙勝解有情,三世各相親近。三因三緣,能感後有,無明,愛業。貪欲,耽著,受用,不見過患,三因緣,生多過患。三欲天,不出生死。 三似驢鳴。增上三學(四番)。調善戒、法、慧。無學戒、定、慧。三種樂事,應持淨戒。三種香,不如戒香。等子,勝子,劣子。應修三善根,四念處等。三尋思能令退失,一親里,二利養,三妒勝。又一事業,二談話,三睡眠。淨信、施物、福田,三法和合現前,生無量福。三不堅,易三堅,身、命、財。三無漏根。三有情應親近,一劣(三學)、二等、三勝。身,不淨觀。息,隨念。行,無常。苦,無我。老、病、死,三怨賊。施、戒、修,三福業。佛、法、僧,最勝。三大師,一佛、二無學、三有學。三時諸天集會歡喜,一發心出家,二如法持戒,三依法證果。三事天勝於人,長壽、端嚴、快樂,然亦無常。
- 佛本行集經
- (六十卷)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譯 發心供養品第一。受決定記品第二。賢劫王種品第三。託兜率品第四。俯降王宮品第五。樹下誕生品第六。從園還城品第七。相師占看品第八。私陀問瑞品第九。姨母養育品第十。習學技藝品第十一。遊戲觀矚品第十二。捔術爭婚品第十三。常飾納妃品第十四。空聲勸厭品笫十五。出逢老人品第十六。淨飯王夢品第十七。見病人品第十八。路逢死屍品第十九。耶輸陀羅夢品第二十。捨宮出家品第二十一。剃髮染衣品第二十二。車匿等還品第二十三。觀諸異道品第二十四。王使往還品第二十五。問阿羅邏品第二十六。答羅摩子品第二十七。勸受世利品第二十八。精進苦行品第二十九。向菩提樹品第三十。魔怖菩薩品第三十一。菩薩降魔品第三十二。成無上道品第三十三。昔與魔競品第三十四。二商奉食品第三十五。梵天勸請品第三十六。轉妙法輪品第三十七。耶輸陀因緣品第三十八(耶輸陀,即耶舍,此云上傘)。耶輸陀宿緣品第三十九。富樓那出家品第四十(即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此云滿慈子,亦云滿願子)。那羅陀出家品第四十一(即迦旃延也)。娑毗耶出家品第四十二。教化兵將品第四十三。先明三歸得戒,次化提婆大婆羅門夫婦證初果。迦葉三兄弟品第四十四。優波斯那品第四十五(即三迦葉波之甥,亦有二百五十人,同出家證果)。布施竹園品第四十六。大迦葉因緣品第四十七。跋陀羅夫婦因緣品第四十八(即紫金光比丘尼也)。舍利目連因緣品第四十九。五百比丘因緣品第五十。斷不信人行品第五十一。說法儀式品第五十二。尸棄佛本生地品第五十三。優陀夷品第五十四。優波離品第五十五。羅睺羅因緣品第五十六。難陀出家因緣品第五十七。婆提唎迦等因緣品第五十八。摩尼婁陀品第五十九。阿難因緣品第六十。 摩訶僧祇師,名為大事,薩婆多師,名此經為大莊嚴,迦葉維師,名為佛往因緣,曇無德師,名為釋迦牟尼佛本行,尼沙塞師,名為毗尼藏根本。
- 佛說諸佛經
-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佛本行集經初品同本
- 過去現在因果經
- (四卷)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譯 說佛於過去普光佛所,得授記已,生生行菩薩道,乃至生兜率,示入胎,出胎,出家,降魔,成道,轉法輪,度五比丘,三迦葉,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等事,一一結示往因。中有與仙人論破冥諦非想事。
- 修行本起經
- (二卷)後漢西域沙門竺大力共康孟詳譯 過去現在因果經同本
- 太子瑞應本起經
- (二卷)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過去現在因果經同本
- 異出菩薩本起經
- 西晉清信士聶道真譯 過去現在因果經同本
- 中本起經
- (二卷 次名四部僧始起出長阿含)後漢西域沙門曇果共康孟詳譯 轉法輪品第一。現變品第二。化迦葉品第三。度萍沙王品第四。舍利弗大目連來學品第五。還本國品第六。須達品第七。本起該容齋品第八。瞿曇彌來作比丘尼品第九。無常品第十。自愛品第十一。大迦葉始來學品第十二。度奈女品第十三。尼犍問疑品第十四。佛食馬麥品第十五(略敘如來行跡,文筆古雅)。
- 佛說初分說經
- (上下合卷)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即是度三迦葉,及舍利弗,目連事。與他經大同小異。
- 佛說興起行經
- (三卷或作二卷 一名嚴威宿緣經)後漢康居國沙門康孟詳譯 佛在阿耨達池,為舍利弗說夙緣十品。孫陀利。奢彌跋。頭痛。骨節煩疼。背痛。木槍刺腳。地婆達兜擲石。婆羅門女旃沙謗。食馬麥。苦行。
- 佛說眾許摩訶帝經
- (十三卷南作九卷或作七卷)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佛在迦毗羅國,釋眾欲聞過去種族之事,佛敕目連說之。次敘摩耶及摩賀摩耶生緣,次敘降神因緣,阿私陀占相因緣,童子時學書學射等緣,耶輸陀羅等三夫人緣,出家因緣,成道因緣,初受商主布薩婆梨迦食石缽因緣,度五比丘因緣,度耶舍因緣,度彼四友因緣,度五十人因緣,度六十賢眾作優婆塞因緣,度難那及長女作近事因緣,度三迦葉波因緣,受民彌娑囉王請因緣,給孤長者請佛因緣,舍利弗議論降伏外道因緣,立祇園名因緣,化迦羅城因緣,烏波梨出家為上座,眾釋禮足,并說其往昔因緣。
-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
- (亦名佛遺教經)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囑諸比丘,以戒為師,離諸惡法,對治諸苦,及諸煩惱,勤修出世大人功德,所謂無求,知足,遠離,精進,不忘,禪定,智慧,及不戲論。蓋是最後丁寧,不啻一字一血,宜深玩而力行之。
- 佛臨涅槃記法住經
-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說從初百年,乃至第十百年事。
- 佛說當來變經
-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說當來壞法事,增一至五,并示修持要法。
- 佛說法滅盡經
- 僧祐附劉宋錄 佛在拘夷那竭國,當般涅槃,默無所說,光明不現,阿難三問,佛為說末世眾魔比丘不如法事,乃至袈裟變白。
- 般涅槃後灌臘經
-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預問四月八日,七月十五日,浴佛陳供之法。佛誡不得口許而負其物,此物眾僧應分,或施貧窮孤老。
- 佛滅度後棺斂葬送經
- 附西晉錄 阿難請問荼毗之法。佛言:應如轉輪聖王,又懸記千年後缽顯神變事。
- 迦葉赴佛般涅槃經
-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迦葉趨赴涅槃,悲哀說偈。
- 佛入涅槃密跡金剛力士哀戀經
- 失譯人名 力士哀戀,帝釋慰止。
- 正法念處經
- (七十卷)元魏中天竺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十善業道品第一。因外道說佛法與彼無別,新學比丘不能答。告舍利弗,舍利弗令問佛。佛為具說十不善果報差別,及說十善世出世果。生死品第二。說比丘應觀察生死過患,次第修十地行等。地獄品第三。說十惡因,感得種種地獄苦報差別,善能親察,乃至得十三地。餓鬼品第四。說三十六種餓鬼因果差別,觀察得十五地。 畜生品第五。說畜生品類差別最多,及說脩羅與天鬥戰事,觀察得十七地。 觀天品第六。觀察四王,及三十三天,得十八地。又觀夜摩天有三十二處,隨業受果,樂盡苦生,有夜摩天王,及鵝王,孔雀王,諸天鳥等說種種訶放逸法。身念處品第七。說內身觀,四大調與不調,戶蟲行業,諸風作用等,作外身觀,四洲眾生苦樂因果,生死不斷,觀已厭離。
- 妙法聖念處經
- (八卷今作四卷)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說十善法,及厭離行等。訶酒過失,及十惡等。讚歎護戒,及說天上諸偈,大意與正法念處經同。
- 佛說生經
- (五卷)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一那賴經。說佛昔為仙人名那賴,此云無樂,說法令方跡王斷愛,今復說法斷比丘欲想,令證果。二分衛比丘經。說此比丘昔為鱉時,亦曾係意獼猴,而不遂所願。三和難經。說和難釋子輒度人,昔時亦曾受博掩子所欺。四邪業自活經。亦說和難釋子往事。五是我所經。說慳鄙長者曾為鳥,名我所。六野雞經。說野貓巧誘野雞因緣,貓即旃遮比丘,雞即佛是。七前世諍女經。說調達最初結怨之由。八墮珠著海中經。說佛昔時抒海事。九旃闍摩暴志謗佛經。說尼謗佛夙緣。十鱉獮猴經。亦說暴志昔為鱉婦,調達為鱉,佛為獼猴。十一五仙人經。說一仙人侍四仙人事,四仙人,即前後四佛,梵志,即調達。十二舅甥經。亦佛及舍利弗調達往事。 十三閒居經。為梵志說出家閒居行。十四舍利弗般涅槃經。說尊者雖入滅,五分法身不滅,人宜自求歸依,處於法地,歸命於法,不處他地,不歸餘人。十五子命過經。為喪子墮憂者說法,令悟無常。十六比丘各言志經。與中阿含牛角娑羅林經上同。十七迦旃延說無常經。十八和利長者問事經。佛問長者四大諸法,長者一一能答。十九心總持經。說大乘法,而有咒。二十護諸比丘咒經。二十一吉祥咒經。二十二總持經。大似華嚴經中略出少許。二十三所欣釋經。說所欣釋今昔麤獷事。二十四國王五人經。說舍利弗,阿那律,阿難,輸輪,及佛往因,與今事同。二十五蠱狐烏經。說調達與拘迦利,昔為狐烏,互相謬歎,今亦復然。二十六比丘疾病經。即佛躬看病比丘事。二十七審裸形子經。外道遣人覓佛短,反受佛化,得見道跡,因說夙事。二十八腹使經。阿難勸匿王於饑世供佛及僧,佛說其往因,曾以腹使之語,利益眾人。二十九弟子命過經。有弟子命過生天,見佛得道,其師憶之,佛為安慰說法,并說昔時仙人愛小象緣。三十水牛經。說昔時水牛王忍獼猴辱,而梵志殺此獼猴,今外道亦然。三十一兔王經,說兔王捨身奉仙人事。仙人,即錠光佛。免王,即釋迦也。三十二無懼經。說昔人行道,死時無懼,得生內院。三十三五百幼童經。童子行善遇水厄,生內院。三十四毐草經。說大林毒草喻,警人勤去三毒。三十五鱉喻經。喻三界無安。三十六菩薩曾為鱉王經。說鱉王忍苦,不害商人事。三十七毒喻經。說子息不肯行毒以為喻,喻人不宜行毒,宜去三毒,行六度等行。三十八誨子經。說母善誨子事,歎後世人子,有從不從。三十九負為牛者經。說佛救牛因緣。四十光華梵志經。說維衛佛時梵志,即是今佛,眾眷屬,即今眾會。 四十一變悔喻經。居士出家,後又變悔,樹神現尼身以覺悟之,乃得證道。四十二馬喻經。馬能調良,則受快樂,佛調眾生,亦復如是。四十三比丘尼現變經。二尼現變,化度惡人。四十四孤獨經。說昔時孤獨人能作福,有子反受其累,以喻迷心而生五陰六衰之患。 四十五梵志經。佛為梵志一家說法,令各得益,因說昔事亦爾。 四十六君臣經。說調達昔為大猶王,佛為密善財大臣。四十七拘薩國烏王經。說四將昔為四烏事。四十八蜜具經。授梵志施蜜者緣覺記,并說其往因。四十九雜讚經。有比丘尼子出家,不順道法,母誨不從,父敕不順,後遇大苦,佛因說其曾為烏時,亦遭此苦。五十草驢馳經。比丘妄授客比丘籌,後取衣缽辱主乃去,佛說草驢馳梵志往因。五十一孔雀經。說往時孔雀,令烏無光,今佛令外道失彩。五十二仙人撥劫經。即往古仙人觸女失通事。五十三清信士阿夷扇持父子經。父不喜其子,子他出後,方思之,喚不肯歸,佛因說昔時獼猴師事。五十四夫婦經。夫不喜其妻,妻出家證果,後方喚之,佛因說其夙緣。五十五譬喻經。一說昔時比丘化油供佛緣,比丘,即然燈佛。老母施油者,即釋迦佛也。二說大魚救荒結緣事。三說首達謗惟先墮獄事,首達,即釋迦。惟先,即阿彌陀佛。四說梵志儒童爭座成怨事,梵志,即調達。儒童,即釋迦。梵志發惡願巳,大修功德,乃得世世與佛相值。五說驢隨馬,則與馬相似,隨驢,則仍似驢,誡人宜隨善知識。六說盜天像金頭,稱南無佛,即得取去,人方知天不如佛。七說狗伏床下聽經。得為比丘尼證果。八說貧人乞得天帝瓶,墮地破之,便無所堪。喻人初聞佛法,能行精進,所願必得,後小懈怠,忘失經戒,譬如瓶破也。 雜有大乘法
- 佛說義足經
- (二卷)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桀貪第一。優填王第二。須陀利第三。殺女謗佛事。摩竭梵第四。鏡面王第五。盲人摸象喻。老少俱死第六。彌勒難第七。勇辭梵志第八。摩因提女第九。異學捔飛第十。猛觀梵志第十一。法親梵志第十二。兜勒梵志第十三。蓮華色比丘尼第十四。佛從忉利天來事。子父共會第十五。佛與父王相見,令證果事。惟樓勒太子第十六。即琉璃王害釋種事。 十六經各有義足偈,故總名義足經,而譯文甚為難曉。
-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
- (二卷 有康僧會序)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佛在越祇國舍羇瘦國說,大似論體。(六行,四諦,十黠,法門。)
- 禪祕要法經
- (三卷)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一為迦絺那,難陀,說繫念觀左腳大指法。次為大眾說第一繫念額上。第二觀白骨,第三津膩慚愧觀。第四肨脹膿血,及易想觀。第五觀薄皮。第六厚皮蟲聚觀。第七極赤淤泥濁水洗皮雜想。第八新死想。第九具身想。第十節節解觀。第十一白骨流光觀。第十二四大觀。亦名八十八使境界。第十三結使根本觀。第十四易觀法。及地大觀。又觀外四大,亦名漸解學觀空。第十五四大觀。第十六四大觀。第十七身念處觀。第十八一門觀。具見七佛等。第十九觀佛三昧,亦名灌頂法。第二十數息觀。為禪難提比丘說。第二十一煖法觀。為槃直迦說。第二十二觀頂法。第二十三觀助頂法方便。第二十四火大觀。第二十五火滅觀。第二十六正觀。得須陀洹道。第二十七真無我觀。滅水大想,向斯陀含。第二十九水大觀。得斯陀含。第三十風大觀。成阿那含。次為阿祇達說往昔因緣,教修慈心,及說賢聖空相應心境界,分別十一切入相,阿難請問經名,并示四法,及囑修者,慎勿輕與人知。
- 治禪病祕要經
- (二卷)北涼安陽侯沮渠京聲譯 治阿練若亂心病七十二種法(尊者舍利弗所問,出雜阿含阿練若雜事中)。治噎法。治行者食婬患法。治利養瘡法。治犯戒法。念七佛,念三十五佛,念諸菩薩,念大乘心,觀於空法,想佛捉水灌頂,復想墮獄,稱三寶名,蒙光救拔,然後八百日苦役。七日觀白毫相,又教作毐蛇觀,更作苦役,更觀一佛,更修不淨觀成,又誦戒經八百遍,然後復淨。治樂音樂法。治好歌唄偈讚法。治水大猛盛,因是得下法。治因火大頭痛、眼痛、耳聾,法。 治入地三昧,見不祥事,驚怖失心法。 治風大法。初學坐者鬼魅所著,種種不安,不能得定,治之之法(尊者阿難所問)。 此經雖云出阿含部,而多有大乘法要。
- 陰持入經
- (二卷)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說五陰六入等法相,及說三十七品等。
- 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
- (一卷)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前二十九品,諸弟子各說本因,第三十品,佛說九惱本因。(似未完)
- 佛說光明童子因緣經
- (四卷今作二卷)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王舍城善賢長者妻懷妊,長者問佛。佛記其生男,受天福,出家證果。長者誤信外道語,以毒藥摩妻腹,妻死,焚之。佛與大眾往視,子從火中坐蓮華生。佛命頻婆娑羅王,取以為子,後仍歸長者家。能辨白疊新舊,受天福樂,畏阿闍世,遂求出家證果,佛為比丘說其夙因。
- 摩登伽經
- (二卷)吳天竺沙門竺律炎共支謙譯 度性女品第一。說一咒護阿難。又說六句神咒。明往緣品第二。帝勝伽欲聘蓮華實女為息。示真實品第三。破五祠邪,示真菩提法。眾相問品第四。帝勝伽說三章二十一句咒,三章八句咒。說星圖品第五。說二十八宿事。觀災祥品第六之一。說人生所逢星紀善惡之相。六之二。說月在眾星所應為事,及地動等吉凶。明時分別品第七。說四時晝夜長短等法,及出古今夙習因緣。
- 舍頭諫經
- (一卷)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此云虎直,阿難昔名也。即摩登伽經異出。
- 摩鄧女經
-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為此女說眼鼻口耳聲步不淨而證果,摩登伽經第一品異出
- 摩鄧女解形中六事經
- 附東晉錄 為此女說眼鼻口耳聲步不淨而證果,摩登伽經第一品異出
- 佛說柰女耆域因緣經
- (一卷)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說柰女生奈樹上,後與萍沙王生耆域,為世名醫,治種種奇病,并出往因。
- 佛說奈女耆婆經
- (一卷)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與<佛說柰女耆域因緣經>同,而文稍略
- 佛說福力太子因緣經
-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阿難,聞二百億,阿尼樓陀,舍利子,各言色相,精進,工巧,智慧,行業,多獲義利,以問世尊。佛言:智慧為最勝,而修福因,又為極勝。即說往時眼力王四子,及最後一子事。
- 佛說業報差別經
- (一卷)隋洋川郡守瞿曇法智譯 佛在舍衛國祇園,為力提耶子,首迦長者,說一切眾生繫屬於業,依止於業,隨自業轉,因廣明一切業,各有十種,最為詳明。
- 佛說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
-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譯 佛在迦維羅大樹下,說罪福報應,慈悲懺法中廣引之。
- 佛說十八泥犁經
-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說十八地獄受苦,及壽命長遠。
- 雜藏經
- 東晉平陽沙門釋法顯譯 前半皆鬼問,目連答。後半更有多種因果,又有現在國王出家等種種緣。又一華獻佛,羅漢及彌勒,亦不知其果報邊際,俟成佛乃知之。
- 鬼問目連經
-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出雜藏經
- 餓鬼報應經
- 失譯人名附東晉錄 與<雜藏經>同,而多幾則。
- 佛說十二品生死經
-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譯 從聖至凡,生死有十二品不同,以勸誡人。
- 佛說淨意優婆塞所問經
-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佛在祇園,淨意來問長壽短壽,乃至愚癡,智慧八種因緣,佛具答之。
- 無垢優婆夷問經
- 元魏中天竺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答掃佛塔地,乃至襌四梵行,歸戒,功德差別,并現舌相,以決其疑。
-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佛答以持戒敬信,則得吉。毀犯輕慢,則得凶。復問答殺生,及惡意向師向善人二種惡報,復問答末世俗弟子理生之事,阿難重頌,請佛住世。
- 慢法經
-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同本
- 阿難分別經
- 乞伏秦沙門釋聖堅譯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同本
- 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 (一卷)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明十善十惡所有果報,中明飲酒三十六失,後有偈,頌善惡二報。
- 佛說較量壽命經
- 宋中印土沙門天息災譯 說娑婆一切壽命長短之數
- 十二緣生祥瑞經
- (上下合卷)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以十二月一日,各從一有支算起,斷種種吉凶事,後說十二生肖。
- 佛說處處經
- (一卷)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似律中雜雜因緣
- 天請問經
-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說福非火所燒,少欲最安樂等。共九問九答,皆切於開示眾生者。
- 佛說分別緣生經
-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佛初成道,思念世間苦樂諸法,無有能了知者,梵王便來證成,佛更為梵王說十二緣生之法。
- 嗟韈曩法天子受三歸依獲免惡道經
-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天子應墮豬身,帝釋教以三歸,乃生兜率陀天。
- 佛說出家功德經
- 失譯人名附三秦錄 佛聞鞞羅羨那王子樂音,記彼七日命終,阿難勸令一日一夜出家。命終之後,七返生六欲天,當得辟支佛道。阿難因問放人出家之福,障人出家之罪,佛具答之。
- 佛說大迦葉本經
-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佛為大迦葉說制心法
- 佛說龍王兄弟經
-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即目連降伏二龍事
- 佛說羅云忍辱經
-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因羅云受打,佛乃廣讚忍辱之道。
- 佛說梵摩難國王經
- 失譯人名附西晉錄 王子均鄰儒出家證果,為父說法,亦證初果。佛因敕眾僧臨飯時,說僧跋。僧跋者,眾僧飯皆悉平等。
- 佛說普達王經
- 失譯人名附西晉錄 夫延國王禮沙門足,諸臣諫之,王命覓一切頭賣之,惟人頭不可賣,乃至丐者亦不肯受,因勸人生信心,遙請佛來國說法,佛并說其夙緣。
- 佛說末羅王經
- 劉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為移石人說四力,一精進力,二忍辱力,三布施力,四父母力。又生、老、病、死,為四力。
- 佛說摩達國王經
- 劉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羅漢比丘以宿業,為王養視官馬,七日後現神通,化王歸佛,證初果。
- 佛說旃陀越國王經
- 劉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王小夫人懷孕,大夫人以金賂婆羅門,譖殺埋之。兒於塚中得產,其母半身不朽,飲乳三年,至六歲時,佛度出家,證阿羅漢,乃以神通,化其父王令歸三寶,佛因具說夙緣,無數人聞之得道。
- 萍沙王五願經
-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先敘萍沙王五願,後敘弗迦沙王出家,宿窯家,佛夜為說法,證三果,次日命終。
- 佛說五王經
- 失譯人名附東晉錄 五王共相友善,四王各說世樂,惟普安王說出世樂,因引四王見佛,佛為說世間八苦,遂同出家修道。
- 犍陀國王經
-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婆羅門譖殺毀樹者,牛不害折角者,王乃從此信佛。佛因說其往因。
- 未生怨經
-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說瓶沙王受害事,與律中大同小異。
- 琉璃王經
-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說滅釋種,墮地獄,始末。
- 阿闍世王問五逆經
-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預記王當一墮獄,即出,二十劫不墮三惡道,最後成辟支佛,名無穢。
- 佛說解憂經
-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先有偈讚,偈述,次長行,乃佛在祇園,為諸比丘說一切無常,應求解脫。
- 佛說無上處經
- 失譯人名附東晉錄 即指三寶,為三無上處。
- 佛說無常經
-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說老,病,死,三法不可愛,經前有偈讚,偈述,絕妙,經後有五言偈頌,七言咒願頌,并臨終方訣二紙。
- 佛說信解智力經
- 宋中印土沙門釋法賢譯 說佛五力,十力。
- 佛說四無所畏經
-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佛在祇園,說四無畏,及八大眾中無畏。
- 佛說四品法門經
- 宋中印土沙門釋法賢譯 佛在祇園,阿難請問世間所有驚怖等事,愚人所有,智者即無。佛言:愚人不了界法,不了處法,不了緣起法,不了處非處法,智人善了此四品法。
- 佛說法乘義決定經
- (上中下合卷)宋西夏沙門金總持等譯 佛在祇園,有一比丘名甚深勇猛,請問鹿野苑中所說法乘決定之義。佛為廣說五蘊,五取,十二處,十八界,十二緣生,四聖諦,二十二根,五三摩地,四禪,四無色定,四無量心,四三摩地,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十六心念,四果,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辯,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及行所感八十種好。
- 佛說決定義經
-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佛在祇園,為諸苾芻說五蘊,五取蘊,十八界,十二處,十二緣生,四聖諦,二十二根,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禪定,四無色定,四無量行,四無礙智,四三摩地想,三十七品。
- 佛說廣義法門經
- (出中阿含一品)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舍利弗為比丘說十二離難隨順道時,當為如理而說,聽法之人,具十六相,心得清淨,十法成熟般若,十相應法,十四違障不淨想,六障無常苦想,十一障生光明想,三多恩德,十四於不淨觀多恩德,二十勤修障,十一於伏滅障多恩德,二十多恩德,二十二時處當觀,七相能滿,二十種行,未得道者,當為恐意,二十種行,速得依住,十一障礙法為難,十勝智,十三喜樂依止法,依四法行,令五法滿,能滅八刺,得無學十法。
- 佛說普法義經
-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與<佛說廣義法門經>同,而文苦澀。
- 佛說海八德經
-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因牽犯戒者出,為眾說八法如大海。(阿含及律俱有之)
- 佛說法海經
-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與<佛說海八德經>同
- 佛說身毛喜豎經
- (三卷)宋譯經院沙門惟淨等譯 善星捨離佛法,以多種緣謗佛法僧。舍利子聞之,白佛。佛為廣說佛法,所謂九次第定,十力,四無畏等。及說樹下證果之相,龍護尊者請名奉持。
- 黑氏梵志經
-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閻羅王聽梵志說法,悲其七日當死,死當墮落,梵志懼而見佛證果。
- 長爪梵志請問經
-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佛為梵志,說八支戒所獲佛身果報,梵志遂受八支齋戒。
- 佛說婦人遇辜經
- 乞伏秦沙門釋聖堅譯 婦人親戚一時亡絕,見佛得道。
- 須摩提長者經
- (一名會諸佛前亦名如來所說示現眾生)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長者子死痛苦,佛說一切法無常,以開喻之。
- 盧至長者因緣經
- (一卷)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長者生平最慳,節會日,飲醉自歌。帝釋化作相似人以惱亂之,乃令見佛,證初果。
- 佛說耶祇經
- 劉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迦奈國婆羅耶祇,捨外道歸佛,受五戒,不能持,向佛還戒。佛默不答。有五鬼神來競害之。佛放光救令得蘇。懺悔更受戒,即得初果,仍出家,證四果。
- 佛說貧窮老公經
- 劉宋沙門釋慧簡譯 年百二十,而甚貧窮,欲來見佛,釋梵斷之,佛令阿難喚來,說其夙因,出家證果。
- 佛為阿支羅迦葉說自他作苦經
-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為說苦非自作,他作,共作,無因作,見諦得道,牛觸死,入滅。
- 佛說長者音悅經
-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長者得四吉祥。佛往歎之,令其植福。後得四不吉祥,尼犍往歎。乃得痛打,佛因說其夙緣。
- 佛說鬼子母經
- 失譯人名附西晉錄 鬼子母喜盜食人間兒子。佛令比丘取其多子藏之,化令見佛受法,立願保護世間。
- 佛說孫多耶致經
-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梵志自謂日三浴,噉果,飲水,行勝沙門。佛為說二十一惡行,不得受好衣食,及說洗心垢法。彼即出家得道。
- 佛說八師經
-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梵志邪旬問佛何師?佛以八師答之,殺、盜、邪淫、妄語、飲酒、老、病、死。
- 佛說九橫經
-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一不應飯為飯,乃至九可避不避,皆招橫死,慧人當識當避。
- 佛說沙曷比丘功德經
-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即莎伽陀比丘也,佛讚說其降龍功德,并非實醉,有似大乘發跡顯本之意。
- 佛說得道梯橙錫杖經
- (附佛說持錫杖法)失譯人名附東晉錄 此與律制錫杖迥異,已於毗尼集要杖法中略辯之。
- 佛說呵鵰阿那含經
-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佛讚呵鵰優婆塞有八事,而不欲人知。
- 佛說燈指因緣經
-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說長者子燈指先富中貧,後又大富,皆由宿因。
- 佛說五無返復經
- 此經與竺本前後異同,義理俱好。故依竺本重出,竹堂講主校訂。)
- 長者子懊惱三處經
-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說長者子於天中,人中,龍中,一時令三處哭泣。
- 五母子經
-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沙彌憶五世令母哭事,而笑。
- 沙彌羅經
- 失譯人名,安公云,關中異經。 與<五母子經>同
- 佛說栴檀樹經
- 失譯人名附漢錄 窮人依栴檀樹神得活,後報王伐此樹,身死樹下。佛微笑放光,說其夙緣。
- 佛說佛大僧大經
- 劉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王舍國有富者,名為厲,求生二子,一名佛大,二名僧大,僧大出家,佛大貪其弟婦,弟婦不從。佛大遣賊往殺僧大,僧大臨死,截四肢,得四果,弟婦哭死,得生天,佛大遂墮地獄。
- 阿鳩留經
- 後漢失譯人名出僧祐錄古典經 賈客阿鳩留不信後世,於曠野樹下得遇豪薜荔,乃深信因果,勤行布施,後得生天,然不如施迦葉者。
- 佛說頞多和多耆經
- 失譯人名附西晉錄 栴檀調弗天啟請於佛,佛為諸弟子說布施八事,及說愚人不知布施,有十因緣。
- 佛說越難經
- 西晉清信士聶承遠譯 越難長者大富而慳,死作盲乞兒,乞食至其家,為子所打,佛因之說偈。
- 佛說摩訶迦葉度貧母經
-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譯 迦葉度最貧母生天,天帝釋化作貧人以供迦葉。
- 佛說布施經
-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佛在給孤獨園,說三十七種布施感果不同并為國王說布施及十善法。
- 佛說五大施經
-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等譯 能持五戒,是為五種大施。
- 佛說四天王經
- 劉宋枳園寺沙門釋智嚴共寶雲譯 說六齋日,四王下巡人間善惡,而生喜慼。
- 佛說出家緣經
-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為難提優婆塞說犯五戒過,前四事各十惡,飲酒三十五惡。
- 孝子經
- 失譯人名 明供養,不若勸親為善去惡。
- 佛說進學經
- 劉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一孝順,二仁慈,三惠施,四捨俗。又聖默然,及聖說法,又財法二施,法施為最。
- 佛說賢者五福經
- 西晉河內沙門白法祖譯 明說法得五種福,一長壽,二大富,三端正,四名聞,五聰智。并出其因。
- 佛說解夏經
-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佛向舍利弗等問三業可忍。舍利弗亦向佛求可忍,并為五百比丘求可忍,尊者嚩儗舍說伽陀讚。
- 佛說蟻喻經
-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佛放大光普照,告諸苾芻,於一時中,有諸蟻聚,夜中出煙,晝日火然,婆羅門見,乃作是言。若有執持快利刀者,必能破散其聚。次復見龜,見諸蟲等,皆作是言。乃至最後見一大龍,托一苾芻問我,我為彼言:蟻聚,即是五蘊。煙,即尋伺。火,即身語二業。龜,即五障染法。蟲等,即是忿、恚、慳、嫉、五欲、無明、疑、惑、我慢。龍者,即阿羅漢。婆羅門者,即是如來。快利者,即有智人。刀者,即是智慧。破散者,即發起精進勝行。
- 佛說自愛經
-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佛受舍衛國王四街道請,說三種自愛之法。有兩商人見之,一人心念讚佛,一人心念毀佛,毀者,隨即轢死,讚者,尋得作國王。請佛至其國內供養,佛為說最重五罪,一不忠孝,二惡心向羅漢,三謗佛,四破僧,五毀盜三寶物。
- 佛說罵意經
-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多似律中語,及雜說一切善惡法。
- 佛說堅意經
-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囑比丘雖受人謗,當如水火。又囑人一心聽經。
- 佛說佛治身經
- 失譯人名今附西晉錄 說當學工語,不離法行。
- 佛說佛醫經
- 吳天竺沙門竺律炎共支越譯 說人身中四大得病因緣,及九橫,四飯,食多五罪,財屬五家。
- 佛說治意經
- 失譯人名今附西晉錄 說安般守意
- 佛說大魚事經
-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借大魚敕小魚,以喻大比丘囑小比丘,若小比丘不守根門,如彼小魚隨線就死。
- 佛說法受塵經
-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誡諸男勿染女,女勿染男。
- 佛說阿含正行經
-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說五陰為賊,五根相欺,及說十二因緣,誡持五戒,修四念處,得度五道。
- 佛說所欲致患經
-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佛為比丘代答外道之問
- 佛說八無暇有暇經
-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有八無暇。一地獄,二餓鬼,三畜生,四長壽天,五邊地,六聾啞,七邪見,八無佛世。惟一有暇,可修道業,誡人勿致後悔也。
- 佛說譬喻經
-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佛為勝光王說空井,樹根,二鼠,四蛇,毒龍,蜜滴,蜂螫,火燒之喻。
- 四願經
-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為純陀說人間四願,皆不可保。復說思、想、識,等法門。前後文不相蒙,頗似錯簡。
- 佛說四自侵經
-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先說夙夜不學,老不止婬,得財不施,不受佛言,為四自侵。次說一切警策之語。
- 佛說諸行有為經
-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佛在給孤獨園說一切行遷流,乃至佛亦不免棄捨此身。
- 佛說木梙經
- 失譯人名附東晉錄 波琉璃國王,遣使求佛法要。佛示以木患百八,稱佛陀,達磨,僧伽名,并分別功德淺深。
- 佛說醫喻經
-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說醫王有四種,法王亦爾,說四諦法
- 佛說中心經
- (與阿含正行經同本別譯)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先由目連神通,化彼移山梵志,令得信心,佛乃為說五賊五欺諸法。
- 佛說身觀經
-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說身不淨,無可愛樂。後附偈頌,七言七首,五言十首,皆妙絕。
- 佛說禪行三十七品經
-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明少時修三十七品,亦非愚癡食人信施,何況能多。
- 禪行法想經
-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一彈指間思惟死想等,不是愚癡食人信施。
- 佛說新歲經
-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坐夏既畢,佛集眾僧各相懺悔,諸天興供偈歎。
- 佛說時非時經
- 西晉外國沙門若羅嚴譯 分別十二月,各有時與非時。
- 佛說護淨經
- 失譯人名附東晉錄 因見大池中蟲,乃說食不淨食之報,并示護淨之法,亦明齋法,得六十萬世餘糧。 似結集家結撮語
- 佛說因緣僧護經
- (一卷)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龍變形受具戒,佛遣之歸,五百商人入海,請僧護為說法師,逮至海中,龍王乞去授四龍子四阿含經。商人還時,僧護出海同還,路中相失,見地獄中五十六事。次至五百仙人處,寄宿一夜,度令證果,還來見佛,問佛因緣,佛一一答之。
- 比丘避女惡名欲自殺經
-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比丘因惡名,欲往林中自殺,正住天神說偈曉之,即得道。
- 阿難同學經
-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掘多比丘思返俗,阿難啟佛開示之,證果入滅。
- 佛說月喻經
-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說比丘法,及讚迦葉。
- 佛說灌頂王喻經
-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說王有三時受灌頂法,常所思念,苾芻於出家,淨法眼,盡漏三時,亦常思念。
- 佛說比丘聽施經
-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聽施比丘不樂法,佛方便為說曉道徑不曉道徑之喻。
- 佛說見正經
-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見正比丘疑無後世,佛借大樹作喻說法,乃至為說種種譬喻,除其斷,常,二見。
- 佛說略教誡經
-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讚少欲,知足,訶惡比丘三種不善思惟。
- 佛說父母恩難報經
-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與孝子經大同小異,可並流通。
- 佛說淨飯王般涅槃經
- 劉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佛及難陀,阿難,羅云,親送淨飯王喪,以彰孝道。
- 猘狗經
-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說受戒而嫉妒其師者,如獅狗還囓其主,及說不如法授戒,反入泥犁。
- 佛說群牛譬經
-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以群牛譬好比丘,以驢譬惡比丘。
- 佛為年少比丘說正事經
-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因上座比丘如法攝受年少比丘,佛讚歎之。
- 分別經
-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有受戒而得福,有受戒而反墜,有三輩事佛之不同。及說支那國非法者多,翻在魔部等。
- 佛說阿難七夢經
-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佛為阿難解釋七夢,皆應五濁惡世之事。
- 阿難四事經
-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一慈心俯育人畜,二悲心周給窮苦,三不食肉,持五戒,四敬沙門,行此四事,如供佛無異。
- 佛說五苦章句經
- (一名淨除罪蓋娛樂佛法經)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一說五道苦,二說八惡處,三說十二重城,三棘籬,六賊等,四說諸重擔,五說香臭二木喻,及說四生四諦等,又說五天使者等。
- 佛說月光菩薩經
-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佛在竹林精舍,因舍利弗,目犍連,先入滅度,為諸比丘說月光王捨頭因緣。
- 未曾有因緣經
- (三卷)蕭齊沙門釋曇景譯 舍利弗為和尚,目犍連為阿闍梨,度羅睺羅作沙彌,不樂聽法,因波斯匿王為說野干墮井本緣,明聽法功大,次為王授十善法,次說四擔轝石女往因,次聽五百比丘還戒,次喻羅睺羅修學智慧,次為祇陀說五戒開遮方便,亦為波斯匿王說末利夫人功德,次教令以十善道展轉教化,如一燈然無量燈,名報師恩,名報三世佛恩。 此經雖說發菩提心,六度,四等,十善化人,無生法忍等事,而依生滅四諦說法,故屬阿含。
- 除恐災患經
- (一卷)乞伏秦沙門釋聖堅譯 佛住王舍城,維耶離大疫,請佛往救,受才明長者家十六日供,次受奈女供,廣說佛受寶蓋往因,才明眷屬往因,奈女往因。
- 佛說孛經
- (一卷 亦云孛經抄)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佛住祇園,有孫陀利女之謗,至第八日,卑先匿王察知其情,佛乃為說往昔行菩薩道時,其名曰孛,身為國師,受四臣及夫人謗,久後方明,今復如是。
- 天王太子辟羅經
- 安公關中異經今附秦錄 太子自說昔為國王,欲造大鼓,智臣為行施事。
- 佛說八大靈塔名號經
-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生處。成道處。轉法輪處。現神變處。從忉利下處。化度分別僧處。思念壽量處。入涅槃處。
- 佛說溫室洗浴眾僧經
-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耆域請佛及僧洗浴,佛言:當用七物,除去七病,得七福報。
- 諸德福田經
- 西晉沙門釋法立法炬同譯 帝釋問良田,佛以五淨德名曰福田,即沙彌五德也。又七法廣施,名曰福田,謂興立佛圖等,於是四比丘,一比丘尼,天帝釋,及如來,各說宿行所得果報。
- 佛為海龍王說法印經
-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即無常,苦,無我,寂滅,四印也。
- 賓頭廬突羅闍為優陀延王說法經
-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 賢愚因緣經
- (十三卷)元魏涼州沙門釋慧覺等譯 雜譬喻品第一(梵天請法六事)。摩訶薩埵以身施虎緣品第二。二梵志受齋緣品第三。波羅奈人身貿供養緣品第四。海神難問船人緣品第五。恆伽達緣品第六。須闍提緣品第七。波斯匿王女金剛緣品第八。金財因緣品第九。華天因緣品第十。寶天因緣品第十一。羼提婆羅因緣品第十二。慈力王血施緣品第十三。降六師緣品第十四。鋸陀身施緣品第十五。大光明王始發道心緣品第十六。摩訶斯那優婆夷緣品第十七。出家功德尸利苾提緣品第十八(此云福增其年百歲)。沙彌守戒自殺緣品第十九。長者無耳目舌緣品第二十。貧人夫婦疊施得現報緣品第二十一。迦旃延教老母賣貧緣品第二十二。金天緣品第二十三。重姓緣品第二十四。散檀寧緣品第二十五。月光王頭施緣品第二十六。快目王眼施緣品第二十七。五百盲兒往返逐佛緣品第二十八。富那奇緣品第二十九。尼提度緣品第三十。大劫賓寧緣品第三十一。微妙比丘尼緣品第三十二。梨耆彌七子緣品第三十三。設頭羅健寧緣品第三十四。阿輸迦施土緣品第三十五。七瓶金施緣品第三十六。差摩現報緣品第三十七。蓋事因緣品第三十八(往古王名也)。大施抒海緣品第三十九。阿難總持緣品第四十。優婆斯兄所殺緣品第四十一。兒誤殺父緣品第四十二。須達起精舍緣品第四十三。大光明始發無上心緣品第四十四。勒那闍耶緣品第四十五。迦毗梨百頭緣品第四十六。淨居天請洗浴緣品第四十七。摩訶令奴緣品第四十八。善求惡求緣品第四十九。善事太子入海緣品第五十。無惱指鬘緣品第五十一。檀膩奇緣品第五十二。貧女難陀緣品第五十三。師質子摩頭羅瑟質緣品第五十四。檀彌離緣品第五十五。象護緣品第五十六。波婆梨緣品第五十七。二鸚鵡聞四諦緣品第五十八。鳥聞比丘說法生天緣品第五十九。五百雁聞佛法生天緣品第六十。堅誓師子緣品第六十一。梵志施佛納衣得授記緣品第六十二。佛始起慈心緣品第六十三。頂生王緣品第六十四。蘇曼女十子緣品第六十五。婆世躓緣品第六十六。優婆鞠提緣品第六十七。汪水中蟲緣品第六十八。沙彌均提緣品第六十九。
- 雜寶藏經
- (八卷)元魏西域沙門吉迦夜共曇曜譯 十奢王緣第一,王子以肉濟父母緣第二,等共集一百二十一緣,勸人作福持戒,出生死,成菩提。
- 撰集百緣經
- (十卷)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菩薩授記品第一。報應受供養品第二。授記辟支佛品第三。出生菩薩品第四。餓鬼品第五。諸天來下供養品第六。現化品第七。比丘尼品第八。聲聞品第九。諸緣品第十。每品十緣,故有百緣。
- 大乘律藏
- 述曰:大乘律法,雜在方等諸經,不同聲聞別部獨行,今於經中,取其扶律義居多者,或是全部,或一品一章,別標如左。
- 佛說梵網經
- (二卷 有僧肇序)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菩薩心地品上。釋迦於第四禪。接眾歸蓮華藏。請問盧舍那佛。廣說三十心。十地法門。菩薩心地品下。釋迦示成佛道。十處說法之後,即於菩提樹下,結示十重四十八輕戒法。 此經本與華嚴同部,今惟此品單行,故南北二藏皆歸於律。
- 菩薩瓔珞本業經
- (二卷)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集眾品第一。佛重遊道場樹下,放四十二光,集十首菩薩,從十林剎,十精進佛所來,及集一切諸天眾等。賢聖名字品第二。說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名字,皆華梵雙舉。又說住前十心、信、念、精進、定、慧、戒、迴向、護法、捨、願。又說二十四願偈,亦說十不可悔戒。賢聖學觀品第三。謂十住名習種性,十行名性種性,十向名道種性,十地名聖種性,次等覺性,次妙覺性。又名六堅,又名六忍,又名六慧,又名六定,又名六觀,又名六寶瓔珞。一銅寶,二銀寶,三金寶,四琉璃寶,五摩尼寶,六水精寶。并說六位所修諸行。釋義品第四。仍釋前十信,及四十二位之義。佛母品第五。答敬首菩薩問二諦義,并說小中大劫差別。 因果品第六。明十波羅密,各有三緣,及說七財,四攝,四辯,四依等為因,二種法身為果。大眾受學品第七。佛復放光集眾,囑文殊及善財等七大菩薩,各領大眾受學,因分別三種受戒,及受戒儀式,由受戒故,次第入於住、行、向、地、等妙覺中。集散品第八。三勸大眾發菩提心,乃至再囑須受菩薩戒已,方可為說此大法門。 此亦仍似華嚴部攝,智者大師,依此判別圓位次,今因始終申明十重戒法,故南北皆歸律藏。
- 菩薩善戒經
- (九卷 一名菩薩地)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摩等譯 序品第一。與寶積中決定毗尼經同。善行性品第二。發菩提心品第三。利益內外品第四。真實義品第五。不可思議品第六。調伏品第七。菩提品第八。菩提力性品第九。施品第十。戒品第十一。忍品第十二。 精進品第十三。 禪品第十四。 慧品第十五。軟語品第十六。供養三寶品第十七。三十七助道品第十八。助菩提數法餘品第十九。功德品第二十。如法住菩薩相品第二十一。 如法住禪品第二十二。 如法住定心品第二十三。如法住生菩薩地品第二十四。 如法住畢竟地生品第一。 畢竟地攝取品第二。畢竟地畢竟品第三。畢竟地行品第四。畢竟地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品第五。畢竟地住品第六。明十力,四無畏等,後有優波離問結經名。 從第二品以下,並與瑜伽師地論中菩薩地同意。彌勒菩薩宗此經成地論,而地持一經,又從地論錄出別行,故仍與此大同也。 菩薩善戒經(一卷)明六重,八重,及四十八輕,即上經戒品中別出,與菩薩戒本,及羯磨文,大同小異。
- 佛說受十善戒經
- (一卷)開元錄拾遺單本 十惡業品第一。佛為舍利弗說十惡業名,并示以授十善戒法,身三、口四、意三、三番歸依而受,次授八戒齋法。十施報品第二。頌歎不殺功德,次說殺生十報,略歎不盜功德,次說偷盜十報,讚歎不婬有五功德,次說婬有十過,頌歎不妄語等功德,次說口四過惡業。
- 佛說十善業道經
- 唐于闐國沙門實叉難陀譯 佛為海龍王說一切法靡不由心,應修十善,遂廣明十善功德,及攝一切佛法。 即方等部海龍王經中一品
- 佛為娑伽羅龍王所說大乘法經
-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與十善業道經同
- 文殊師利問經
- (二卷)蕭梁扶南國沙門僧伽婆羅譯 序品第一。佛住耆闍崛山與比丘菩薩眾俱。 菩薩戒品第二。與沙彌十戒同。 不可思議品第三。明如來不入涅槃。無我品第四。涅槃品第五。般若波羅密品第六。 有餘氣品第七。來去品第八。中道品第九。世間戒品第十。亦即沙彌十戒。出世間戒品第十一。明菩薩七聚。上出世間戒品第十二。觀第一義也。菩薩受戒品第十三。發菩提心也。字母品第十四。分別部品第十五。明佛滅後,僧祇上座二部,共出二十部,皆是大乘出,無是亦無非。 雜問品第十六。設為外道種種邪難求佛解釋。 囑累品第十七。既囑累已,復廣明在家過患,出家功德。次明念佛三昧,得見餘世界佛,次明用供養華咒法。
- 佛說菩薩內戒經
- (一卷)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摩譯 佛以十五日說戒時,文殊請問初發意道俗菩薩,當作何功德。佛為說十二時戒法。一歸依懺悔,誓行六度,發三願,及行十法則。二受四十七戒。三受佛法身般若,各二十因緣。四受二十因緣行之,自知宿命。五受四禪法。六受般若三昧法。 七受菩薩三昧法。八受月三昧,平心行之。 九六根去惡為善,以六度教化一切。十外如地,內如水。十一願一切眾生,各得其樂。十二修六妙門,不住三乘果,次說十住菩薩,各有十功德。 文多梵語,頗難解會。
- 佛藏經
- (四卷)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諸法實相品第一。為舍利弗說畫空等十喻,喻如來說一切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為,令人信解,倍為希有。念佛品第二。明無有分別,無取無捨,是真念佛。念法品第三。念僧品第四。淨戒品第五。明破戒比丘,成就十憂惱箭,必墮惡道。淨法品第六,明迦葉佛預記釋迦佛法中多受供養,故法當疾滅,譬如諸盲為賊所誑,墮於深坑。往古品第七,明大莊嚴佛滅後,眾分五部,一解正法者,即今滿慈子,四說邪法者,久墮地獄,今出為調達等。淨見品第八。明釋迦曾於過去歷侍多佛,以有所得故,不獲受記,至錠光佛時,悟無生忍,乃得受記。了戒品第九。明三種人不喜聞此經,一破戒,二增上慢,三不淨說法,及貪著我者,次明白毫相光一分,能供如法修道比丘,比丘不必愁慮四事,但當一心辦道。囑累品第十。具明末世不如法事,并囑累竟,魔王憂惱啼哭,以佛預為之防,不能破正法故,佛更說偈,以結前義。
- 優婆塞戒經
- (七卷)北涼中天竺沙門曇無讖譯 集會品第一。善生長者述外道禮六方法。佛告以六波羅密,兼示以一切法無性,發菩提心,持八重六重,名出家在家菩薩。發菩提心品第二。悲品第三。解脫品第四。三種菩提品第五。謂聲聞菩提,緣覺菩提,諸佛菩提,亦名從聞思修得。 修三十二相業品第六。發願品第七。名義菩薩品第八。義菩薩心堅固品第九。自利利他品第十。自他莊嚴品第十一。二莊嚴品第十二。即福德,智慧。攝取品第十三。 受戒品第十四。明在家六重二十八輕戒,須六月中淨四威儀,乃於二十僧中授之。 淨戒品第十五。明受戒後種種法要,三法,四法等。息惡品第十六。供養三寶品第十七。六波羅密品第十八。雜品第十九。具明布施如法不如法,清淨不清淨事。淨三歸品第二十。八戒齋品第二十一。五戒品第二十二。尸波羅密品第二十三。業品第二十四。即十善十惡。羼提波羅密品第二十五。毗離耶波羅密品第二十六。禪波羅密品第二十七。般若波羅密品第二十八。
- 佛說法律三昧經
-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佛於摩竭提國,先說十二自燒,次為阿難說雖發大意,有四事墮落。次因舍利弗自責昔非,為說大乘法要。次為勇聲菩薩,分別聲聞禪,緣覺禪,如來禪,五通仙人禪之不同。
- 清淨毗尼方廣經
- (一卷)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佛住耆闍崛山,寂調伏音天子思見文殊。佛放白毫藏光,從寶相佛國召來,與十千菩薩俱,文殊與天子問答第一義諦,及彼土聲聞所證大法。有四眾各五百人,及五千天子,因欲往彼土作聲聞眾,而發大心,得往生記。又問答聲聞菩薩律行不同,及種種法門,因明菩薩住五無間,成無上道,謂從初發意中間,大心,大慈悲,大捨,分證,滿證,皆悉無間,直至成佛。於是問答持此經眾義,又總約大悲,別約六度,明煩惱成菩提義。佛乃讚印。及釋迦葉疑,後文殊以神力教示彼土菩薩,於此土眾生而發大願。
- 佛說文殊師利淨律經
- (一卷)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與<清淨毗尼方廣經>同,分作四品,而菩薩五無間以下諸文俱闕,天子名寂順律音。
- 寂調音所問經
- (一卷 一名如來所說清淨調伏經)劉宋沙門釋法海譯 與<清淨毗尼方廣經>同
- 佛說文殊悔過經
- (一卷)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佛在耆闍崛山,新學菩薩狐疑所蔽,有如來齊光照燿菩薩,為之請問文殊。文殊為說懺悔,勸助,請法,興供,迴向,發願,諸法。彼等皆得無生法忍,佛遙聞而讚歎之。(勸助,即隨喜也)
- 三曼陀颰陀羅菩薩經
- 西晉清信士聶道真譯 序品第一。佛在摩竭提國,文殊問三曼陀跋陀羅菩薩,若人求菩薩道者,當作何施行,先總答之。悔過品第二。願樂品第三。即隨喜。請勸品第四。法行品第五。即迴向。譬福品第六。
- 菩薩藏經
- 蕭梁扶南國沙門僧伽婆羅譯 佛在祇園。舍利弗問懺悔、隨喜、勸請、迴向之法。佛具答之。初明十世界十佛,令結壇受持,後明過去大光明聚如來時,佛為竭伽陀天女,受持此經,即轉女身,若女人聞此如來名者,即不更受女身。
- 舍利弗悔過經
-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同<菩薩藏經>,而悔過經文太略。
- 大乘三聚懺悔經
- (一卷)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及笈多等譯 同<菩薩藏經>,而悔過經文太略。
- 佛說淨業障經
- (一卷)開元附秦錄 佛住毗舍離庵羅樹園。無垢光比丘入城乞食,被婬女所咒,犯根本戒,生大憂悔。見文殊師利菩薩,將至佛所,佛為說無性之法,發心得記,因廣說淨業障法。又說過去無垢光佛滅後,有勇施比丘犯根本戒,得聞深法,頓發大心,今已成佛。
- 佛說善恭敬經
- 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譯 說教他功德,及示事師軌式。
- 佛說正恭敬經
- 元魏北天竺沙門佛陀扇多譯 與<佛說善恭敬經>同,但示事師軌式。
- 佛說大乘戒經
-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佛在祇園說,文簡義切,最宜流通。
- 菩薩戒羯磨文
- 彌勒菩薩說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受戒羯磨第一。懺罪羯磨第二。得捨差別第三。(出瑜伽師地論)
- 菩薩戒本經
- (一卷)慈氏菩薩說 北涼中天竺沙門曇無讖譯 此即半月半月誦戒本也,此譯最善。
- 菩薩優婆塞五戒威儀經
- (一卷)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摩譯 與<菩薩戒本經>同,而後附有禮佛,發願,受繩床等,諸法。
- 菩薩戒本
- (一卷 有靜邁序)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與<菩薩戒本經>同,而中有開性罪之八條。
- 菩薩受齋經
- 西晉清信士聶道真譯 先明三歸悔過,次明當護十念,次明有十戒,次明解齋法,迴向淨土。
- 菩薩五法懺悔經
- 開元附梁錄 五悔各作偈語,而無序及流通,蓋西土聖賢撰述也。
- 小乘律藏
- 述曰。毗尼一藏,元不局於聲聞,但大必兼小,小不兼大。今約當分,且屬聲聞,實則大小兩家之所共學。而菩薩比丘,紹佛家業,化他為務,尤不可不精通乎此也。
- 四分律藏
- (六十卷)姚秦罽賓國沙門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第一分比丘戒(二十一卷) 第二分比丘尼戒。受戒犍度。說戒犍度(共十五卷) 第三分安居犍度。自恣犍度。皮革犍度。衣犍度。藥犍度。迦絺那衣犍度。拘睒彌犍度。瞻波犍度。訶責犍度。人犍度。覆藏犍度。遮犍度。破僧犍度。滅諍犍度。比丘尼犍度。法犍度(共十三卷) 第四分房舍犍度。雜犍度。五百結集法。七百結集毗尼。調部毗尼。毗尼增一(共十一卷)
- 四分戒本
- (一卷)姚秦罽賓國沙門佛陀耶舍譯 四分戒本(一卷 前有序)唐西太原寺沙門釋懷素依律集出
- 比丘尼戒本
- (一卷)唐西太原寺沙門釋懷素依律集出
- 曇無德律部雜羯磨
- (一卷或作二卷)曹魏天竺沙門康僧鎧譯
- 羯磨
- (二卷 出曇無德律部)曹魏沙門釋曇諦集
- 四分比丘尼羯磨法
- (一卷)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摩譯
- 四分僧羯磨
- (三卷或作五卷)唐西太原寺沙門釋懷素集
- 尼羯磨
- (三卷或作五卷)唐西太原寺沙門釋懷素集
- 摩訶僧祇律
- (四十卷或作四十六卷)東晉迦維羅衛國沙門佛陀跋陀羅共法顯譯 初明四棄法(五卷)。二明十三事。三明二不定法(共三卷)。四明三十事(四卷)。五明九十二事(八卷餘)。六明四事。七明眾學事。八明滅諍法(共一卷半)。九雜誦跋渠,明受戒治罪,乃至一切僧中雜事(共十一卷)。十威儀法(二卷)。比丘尼毗尼(五卷)。
- 波羅提木叉僧祇戒本
- (一卷)東晉迦維羅衛國沙門佛陀跋陀羅譯
- 比丘尼僧祇律波羅提木叉戒經
- (一卷)東晉平陽沙門釋法顯共覺賢譯
- 彌沙塞部五分律
- (三十卷)劉宋罽賓國沙門佛陀什共竺道生譯 初分比丘律(十卷)。第二分尼律(四卷)。 第三分初受戒法。二布薩法。三安居法。四自恣法。五衣法。六皮革法。七藥法。八食法。九迦絺那衣法(共八卷) 第四分初滅諍法。二羯磨法(共二卷)。 第五分初破僧法。二臥具法。三雜法。四威儀法。五遮布薩法。六別住法。七調伏法。八毗尼法,明比丘尼受戒事。九五百集法。十七百集法(共六卷)
- 五分戒本
- (一卷 亦云彌沙塞戒本)蕭梁建初寺沙門釋明徽集
- 五分比丘尼戒本
- (一卷)蕭梁建初寺沙門釋明徽集
- 彌沙塞羯磨本
- (一卷或作二卷)唐天水沙門釋愛同錄
- 十誦律
- (五十八卷或作六十五卷)姚秦罽賓國沙門弗若多羅共鳩摩羅什譯 初誦六卷(四事,至三十事之前十事。)第二誦七卷(三十事之後二十事,至九十事之前四十事。)第三誦七卷(九十事之後五十事,乃至七滅諍法。) 第四誦八卷,受具足法第一。布薩法第二。自恣法第三。安居法第四。皮革法第五。醫藥法第六。衣法第七。 第五誦七卷,迦絺那衣法第一。俱舍彌法第二(佛在俱舍彌時諸羯磨事)。瞻波法第三(佛在瞻波國時諸羯磨事)。苦切羯磨法第四(梵云,那般荼盧伽法。)。二篇悔法第五。順行法第六。遮法第七。臥具法第八。諍事法第九(廣明滅諍法)。 第六雜誦五卷。第七誦尼律五卷。第八誦增一法四卷。第九誦優波離問四卷。第十善誦四卷。
- 十誦毗尼序
- (三卷)東晉罽賓國沙門卑摩羅叉續譯 屬十誦。十誦雖云即薩婆多,實與薩婆多不全同也。
- 十誦比丘戒本
- (一卷)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屬十誦。十誦雖云即薩婆多,實與薩婆多不全同也。
- 十誦比丘尼戒本
- (一卷)劉宋燉煌沙門釋法穎集出 屬十誦。十誦雖云即薩婆多,實與薩婆多不全同也。
- 大沙門百一羯磨法
- (一卷)附宋錄 屬十誦。十誦雖云即薩婆多,實與薩婆多不全同也。
- 十誦羯磨比丘要用
- (一卷)劉宋吳國沙門釋僧璩依律撰出 屬十誦。十誦雖云即薩婆多,實與薩婆多不全同也。
- 薩婆多毗尼毗婆沙
- (八卷)續(一卷 前有序)附三秦錄 屬十誦。十誦雖云即薩婆多,實與薩婆多不全同也。
- 薩婆多毗尼摩得勒伽
- (十卷)劉宋天竺沙門僧伽跋摩譯 屬十誦。十誦雖云即薩婆多,實與薩婆多不全同也。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
- (五十卷)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毗奈耶
- (二十卷 有御製序)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
- (四十卷)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
- (二十卷)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
- (五卷)目得迦(五卷)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
- (十卷)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 根本說一切有部戒經
- (一卷)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戒經
- (一卷)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尼陀那目得迦攝頌雜事攝頌
- (一卷)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
- (十四卷)尊者勝友造,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頌
- (三卷)尊者毗舍佉造,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 根本說一切有部出家授近圓羯磨儀軌
- (一卷)
- 苾芻習略法
- (一卷)二種並元帝師苾芻拔合思巴集
- 戒因緣經
- (十卷)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 解脫戒本經
- (一卷 有僧昉序出迦葉毗部)元魏中天竺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 善見毗婆沙律
- (十八卷)蕭齊西域沙門僧伽跋陀羅譯
- 毗尼母經
- (八卷 亦名毗尼母論)附秦錄
- 佛阿毗曇經
- (二卷)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 舍利弗問經
- 東晉錄失譯人名
- 優波離問經
- (一卷)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摩譯
- 佛說目連所問經
-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 犯戒罪輕重經
-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與<佛說目連所問經>同
- 迦葉禁戒經
- 劉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 律二十二明了論
- (一卷)正量部佛陀多羅多法師造,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 大比丘三千威儀
- (二卷)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僧祐云,失譯人名。)
- 沙彌十戒法并威儀
- (一卷 前有序)附東晉錄
- 沙彌威儀
-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摩譯 前七十威儀同
- 佛說沙彌十戒儀則經
-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攝頌沙彌戒品威儀,共計七十二頌
- 沙彌尼戒經
- 今在漢錄
- 沙彌尼離戒文
- 失譯人名
- 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
- (一卷)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摩譯 佛在迦維羅衛國,淨飯王請為優婆塞分別五戒可悔不可悔者,令識戒相,使無疑惑。佛言:我久欲與優婆塞分別五戒,若受持不犯,當成佛道。若犯而不悔,常在三塗。因於比丘眾中,次第說五戒輕重可悔不可悔相。
- 佛說戒消災經
-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持歸戒人,鬼神畏避。二人受五戒,同四百九十八人見佛,皆得證果。
- 佛說大愛道比丘尼經
- (二卷)北涼錄失譯人名
- 佛說苾芻五法經
-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說五法得離依止等,及說戒七種差別。
- 佛說苾芻迦尸迦十法經
-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說具足慚愧多聞等十法,得為人師。
- 佛說五恐怖世經
- 劉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說末世不遵戒律,諸恐怖事。
- 佛說目連問戒律中五百輕重事經
- (一卷)西晉錄失譯人名 唯首品即犯戒罪輕重,并目連所問二經,下諸品,與五部律,及諸律論,俱多矛盾。曾於毗尼集要卷首稍辨之。
- 十住毗婆沙論
- (十五卷 亦曰十生論)龍樹菩薩造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序品第一。入初品第二。地相品第三。淨地品第四。釋願品第五。發菩提心品第六,分別七因緣發心。調伏心品第七,因上品說三發心必成,餘四不必成。問答廣明成不成法,有五四合為二十法,是失菩提心,轉此法修習行,世世不忘菩提心。阿惟越致相品第八。易行品第九,廣明念十方佛,及阿彌陀佛,過去七佛,未來彌勒佛,三世諸佛諸大菩薩等,以求阿惟越致。除越品第十,復明於諸佛所,應修懺悔,勸請隨喜,迴向。分別功德品第十一,明六時懺悔等所有功德。分別布施品第十二。分別法施品第十三。歸命相品第十四,明歸依三寶義。五戒品第十五。知家過患品第十六。入寺品第十七,明齋日宜受八戒,及親近持淨戒者,亦不應於破戒比丘生輕恚心,但應生憐愍心。共行品第十八,謂在在出家菩薩所共行法。四法品第十九,明八種四法,應遠離,八種四法,應修習,乃至十法能淨治初地。念佛品第二十,明般舟三昧,念佛相好。四十不共法品第二十一,次明念佛功德法身,略說有四十種。四十不共法中難一切智人品第二十二,問家種種難佛非一切智,一一答釋。四十不共法中善知不定品第二十三。讚偈品第二十四,以偈讚佛四十不共法,成念佛三昧。助念佛三昧品第二十五,明二種四法,能生般舟三昧;又明在家菩薩有二十法,出家菩薩有六十法,又餘助法有五十。譬喻品第二十六,釋經中導師喻,喻菩薩通達地法。略行品第二十七。一不放逸,二不放逸,及智慧。三戒、心、慧。四諦、捨、滅、慧。五五根。六六度。七七正法﹕信、慚、愧、聞、精進、念、慧。八大人覺﹕少欲、知足、遠離、精進、念、定、慧、樂不戲論。九大忍﹕大慈、大悲、慧、念、堅心、不貪、不恚、不癡。十十善道。如是等法,菩薩應生,生已,應守護,守護已,應增長,又應遠離惡法。所謂一放逸。二貪聲聞辟支佛地。三憎諸菩薩。憎菩薩所行,憎甚深大乘經。四諂曲。急性、無慈、愍。五貪欲、瞋恚、睡眠、調戲、疑。六慳貪、破戒、瞋恚、懈怠、調戲、愚癡。七樂多事務,樂多讀誦,樂腄眠,樂語說,貪利養,常欲令人喜,迷悶於道,心隨愛行。八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九不聞無上菩提,聞已不信,若信不受。若受不誦持,若誦持不知義趣,若知不說,若說不如說行,若行不常,若常行不能善行。十即十不善道。又成就三十二法,乃名菩薩。分別二地業道品第二十八。分別聲聞辟支佛品第二十九,明十善道,令何等眾生至二乘地。大乘品第三十,明菩薩修十善,道勝於一切。護戒品第三十一,明十善十惡果報,及明六十五分尸羅。解頭陀品第三十二,明十二行,各有十功德利。助尸羅果品第三十三,明六種四法,能淨尸羅。又四種似尸羅而破尸羅。慎莫為之。一說有我。二不離身見。三見諸法定有。四聞諸行無生相,心則驚畏,又沙門有四,應學第四沙門,不應為三。謂一者形色相沙門。二者威儀矯異沙門。三者貪求名利沙門。四者真實行沙門。讚戒品第三十四。戒報品第三十五。謂常作轉輪聖王。 按此論,是釋華嚴十地品之初二地也。
- 十地經論
- (十二卷 前有序)天親菩薩造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釋華嚴十地品,具有經文(論初論末,皆云佛成道二七日說。)
-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觀
-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具出經文,及梵字四十二。
-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
- (七卷)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流支譯 即釋大寶積經第四十一會,法義甚詳。(先經次論)
- 大寶積經論
- (四卷)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流支譯 釋寶積第四十三會
-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
- 婆藪盤豆菩薩造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天親菩薩,明修五念門,得生安樂國土,見阿彌陀佛。一者禮拜。二者讚歎。三者作願。四者觀察。五者迴向。
- 寶髻經四法優波提舍
- (一卷)天親菩薩造 元魏烏萇國沙門毗目智仙等譯 釋大方等大集經之第十分
- 轉法輪經優波提舍
- 天親菩薩造 元魏烏萇國沙門毗目智仙等譯 佛住耆闍崛山,告智員大海樂說辯才菩薩言:有二種住持,如來轉法輪。一者眾生住持。二者法住持。遂設十四難,然後一一解釋。
- 三具足經優波提舍
- (一卷)天親菩薩造 元魏烏萇國沙門毗目智仙等譯 佛住毗舍離大林精舍,告無垢威德大力士言:菩薩有三具足。一者施具足。二者戒具足。三者聞具足。翻譯記云:天親菩薩,慈心開示,唯顯經義,弗釋章句,是故名為優波提舍。
- 佛地經論
- (七卷)親光等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經是佛住淨土,為妙生菩薩說五種法,攝大覺地。所謂清淨法界,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論釋法相,最為詳明。
-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
- (三卷)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有論無經,文來未盡。
- 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
- (二卷 一名伽耶山頂經論)天親菩薩造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有經有論
- 略述金剛頂瑜伽分別聖位修證法門
-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說瑜伽自性三十七聖位,所謂十六菩薩,八方內外大護,及法界身。
-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密多理趣釋
- (二卷)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釋本經字句,理趣,種種表法義門。
- 般若波羅密多理趣經大安樂不空三昧真實金剛菩薩等一十七聖大曼荼羅義述
- 大興善寺三藏阿目佉金剛依釋略序 述金剛菩薩名義表法之句
- 瑜伽金剛頂經釋字母品
-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釋遏阿等五十字門義
- 仁王般若陀羅尼釋
-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 諸教決定名義論
- 聖慈氏菩薩造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明一切教中諸根本字,彼如實義,所謂唵字最為上首,及吽字阿字等,即三身及金剛三業等。
- 聖佛母般若波羅密多九頌精義論
- 勝德赤衣菩薩造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 佛母般若波羅密多圓集要義論
- 大域龍菩薩造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 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
- (亦名瑜伽總持教門說菩提心觀行修持儀)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阿闍梨譯 似即自述
- 事師法五十頌
- 宋西夏沙門日稱等譯 馬鳴菩薩,依祕密教略出。
- 大智度論
- (一百卷有僧叡序)龍樹菩薩造 姚秦北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緣起論(半卷)。釋初品(盡三十四卷)。釋摩訶般若波羅密經九十品,惟初品具譯全釋,故有三十四卷,餘皆什師十倍略之,取其足以開釋文意而已。
-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論
- (三卷 亦名金剛能斷般若)無著菩薩造 隋南天竺沙門達磨笈多譯 成立七種義句,一種性不斷,謂護念付囑。二發起行相,謂問答住降。三行所住處,有十八種,略為八種。四對治,謂十八住中各有二種對治。五不失,謂離增益損減二邊,如經中處處云即非是名等。六地。謂十六處,顯示信行地,證道住處。是淨心地,後上求佛地七立名,謂金剛能斷義。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論(三卷)天親菩薩造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釋經,及無著頌斷二十七疑。
-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論頌
- (七十七偈)無著菩薩造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論釋
- (三卷)無著菩薩造頌。世親菩薩造釋。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與<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論>同本,而不列經文,後附略明般若末後一頌讚述,即義淨作。
-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
- (二卷)功德施菩薩造 唐中印度沙門地婆訶羅譯
- 妙法蓮華經優波提舍
- (二卷)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共曇林等譯 婆藪盤豆菩薩(此云天親)。廣釋序品,及方便品,略釋七喻等。
- 妙法蓮華經論優波提舍
- (二卷)元魏中天竺沙門勒那摩提共僧朗等譯 與<妙法蓮華經優波提舍>同
- 大般涅槃經論
- 元魏沙門達磨菩提譯 婆藪盤豆菩薩,釋迦葉菩薩所問偈。
- 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
-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天親菩薩造,兼釋諸行無常偈。
- 遺教經論
- (一卷)天親菩薩造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述曰:此經本是小機所見,屬阿含部,而天親以七分解釋,建立菩薩所修行法,則是開小成大。
-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 (四十卷或作六十卷)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將釋經義,總啟十門。第一起教因緣,謂因緣各開十義。第二藏教所攝,謂三藏中,正經藏攝,亦攝餘二,於二藏中,菩薩藏攝。又權不攝此,此兼攝權,於五教中,唯圓教攝,此亦攝餘。第三義理分齊,略顯四門,一所依體事,二攝歸真實。三彰其無礙。四周遍含容,又各十門,以顯無盡。第四教所被機。前五揀非器,後五彰所為。五揀非器者,一無信非器。二違真非器。三乖實非器。四陝劣非器。五守權非器。五顯所為者,一正為一乘圓機。二兼為信向成種。三引為權教菩薩。四權為二乘。五遠為凡夫外道闡提。第五教體淺深,略明十體。一音聲,二名句文。三通取四法。四通攝所詮。五諸法顯義。六攝境唯心。七會緣入實。八理事無礙。九事事無礙。十海印炳現。後二正是經宗,融取前八,無所遺矣。第六宗趣通別,總為十宗。一我法俱有。二法有我無。三法無去來。四現通假實。五俗妄真實。六諸法但名。七三性空有。八真空絕相。九空有無礙。十圓融具德。今經以因果緣起理實法界不思議為宗。第七部類品會。一彰本部。二顯品會。三明支類。四辨論釋。第八傳譯感通。第九總釋經題。初解經題。二明品稱。解經題中十門分別。一通顯得名。二對辨開合。三具彰義類。四別釋得名。五展演無窮。六卷攝相盡。七展卷無礙。八以義圓收。九攝歸一心。十泯同平等。第十別解文義,亦有十例。一本部三分科。二問答相屬科。三以文從義科。四前後襵疊科。五前後鉤鎖科。六隨品長分科。七隨其本會科。八本末,大位科。九本末遍收科。十主伴無盡科。此後乃隨文科釋。
- 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 (六十卷或作九十卷)即清涼山澄觀自釋前疏
-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
- (三十卷)即<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中懸談合鈔別行
-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 (三卷或作四卷)唐京大薦福寺沙門法藏述 開釋如來海印三昧一乘教義,略作十門建立。一乘第一。教義攝益第二。古今立教第三。分教開宗第四。乘教開合第五。起教前後第六。決擇其意第七。施設異相第八。所詮差別第九。義理分齊第十。
- 華嚴經指歸
- (一卷)唐京大薦福寺沙門法藏述 一說經處。二說經時。三說經佛。四說經眾。五說經儀。六辨經教。七顯經義。八釋經意。九明經益。十示經圓。於十門中,各明十意。
- 華嚴經明法品內立三寶章
- (二卷)唐京大薦福寺沙門法藏述 一三寶章。略作八門。二流轉章,略作十門。三法界緣起,略陳四門。四圓音章,略作四門。五法身章,四門分別。六十世章,義作二門。七玄義章,又分十門。
- 大方廣圓覺脩多羅了義經略疏之鈔
- (三十卷 前有宗密經序)唐終南山草堂寺沙門宗密述 將釋此經,十門分別。一教起因緣。二藏乘分攝。三,權實對辨。四分齊幽深。五所被機宜。六能詮體性。七宗趣通別。八修證階差。九通釋名題。十別解文義。
- 大方廣圓覺脩多羅了義經疏
- (四卷)唐終南山草堂寺沙門宗密述
- 佛說阿彌陀經疏
- 唐新羅國沙門元曉述 三門分別。初述大意。二釋經宗致。三入文釋。(正宗分中,以發菩提心,釋多善根福德因緣,名為正行,一日乃至七日持名,名為助行。)
-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
- (一卷)陳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此經以心觀為宗,實相為體,所言佛說觀無量壽佛者,佛是所觀勝境,舉正報以收依果,述化主以包徒眾,觀雖十六,言佛便周也,從能說,所說人以立名,以心觀淨,則佛土淨,為經宗致,生善滅惡,為經力用。大乘方等而為教相,二藏明義,菩薩藏收。漸頓悟入,此即頓教。從如是,訖清淨業處,為序分。從爾時世尊放眉間光,訖諸天發無上道心,為正說分。爾時阿難白佛下,訖經。為流通分。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註解
- (四卷今作八卷)明天界善世禪寺住持僧宗泐,演福講寺住持僧如巹奉 詔同註
- 維摩詰所說經註
- (六卷或作十卷 前有僧肇序)姚秦鳩摩羅什并僧肇等註
- 維摩詰所說經疏
- (十卷)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 維摩詰所說經疏記
- (六卷)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 四教義
- (六卷)天台山修禪寺沙門智顗撰 第一釋四教名,為五:一正釋。二覈定。三引證。四料簡。五明經論用教多少不同。第二辨所詮。為四﹕一約四諦理。二約三諦理。三約二諦理。四約一諦理。第第三明四門入理,為五:一略辨四門相。二正明四門入理。三悉檀起四門教。四約十法成門義。五信法兩行四行不同。第四明判位不同。為六:一約三藏教位,明淨無垢稱義。二約通教位,明淨無垢稱義。三約別教位,明淨無垢稱義。四約圓教位,明淨 無垢稱義。五約五味以結成。六明經論教多少。第五明權實。第六約觀心。第七通諸經論。此三科未說,蓋是維摩詰經玄義少分也。
- 金光明經玄義
- (二卷)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錄 總釋五章,為二:初生起,二簡別。別釋五章,為五:初釋名。又五:一通別。二翻譯。三譬喻。四附文釋。五當體釋。後更約觀心釋。就第三譬喻中,先破舊解,次為三意:一標十數。二釋十相。三簡十法。十數者,謂三德,三寶,三涅槃,三身,三大乘,三般若,三菩提,三佛性,三識,三道也。釋之與簡,具在本文。四附文釋者,即指所詮事理名金光明,不約譬也。五當體釋者,俗本無名,隨真立名,法性之法,可尊可貴。名為金。此法性寂而常照,名為光。此法性大悲,能多利益,名為明。即是金光明之法門也。後更約觀心釋者,諸佛解脫,當於眾生心行中求也。還約十種三法,始於三道,終於三德,一一不離現前一念之心,具顯金光明法性,明六即位也。第二辨體,為三:一釋名。二引證。三料簡。釋名者,法身法性,是經體質,餘二在本文。第三明宗者,但用佛果為宗,何者,法性常體,甚深微妙,若欲顯之,非果不克,當知果是顯體之樞要也。第四明用,滅惡生善為經力用。懺品滅惡,非不生善,讚品生善,非不滅惡。互說一邊爾。空品雙導,懺不得空,惡不除滅。讚不得空,善不清淨。四王品已下,護經使宣流通,還是生善,攘災令去,還是滅惡也。第五判教相者,方等滿字,通別通圓,約五味,則生酥攝。約四藏,則雜藏攝。(四藏,謂聲聞藏,菩薩藏,佛藏,雜藏也)
- 金光明經文句
- (六卷)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錄 判三分云:夫三段者。不可杜斷隔絕,序本序於正通,序則有三義,正本正於序通,正亦三義。通本通於正序,通亦三義。上中下語皆善故,又眾生得道,根性不同,何容序無滋味,流通歇末耶!今從如是我聞,入壽量品,訖天龍集信相菩薩室,為序段。從爾時四佛下訖空品,正說段。從四王品下訖經,流通段。序有三義:一次緒,謂如是我聞等。二敘述,謂是時如來等。三發起,謂其室自然廣博等,正宗中,壽量明常果為宗,常果契性,性即是體,二義宛然。懺悔品滅惡,讚歎品生善,空品導成,即是經用也。流通品凡為七意,四天王至散脂五品,明天王發誓,勸獎人王,弘宣此經(一)。正論善集二品,明人王弘經,天王祐助,亦是示往日弘經方軌(二)。鬼神品,明聽經功德(三)。授記品,證聽經功德不虛(四)。除病流水二品,引昔聽經之功德,證今護持之非謬(五)。捨身品,引昔行經不惜軀命,戒勸師弟勿吝法財(六)。讚佛品,明諸菩薩稱揚佛法,能宣所宣,利益深重(七)。
- 盂蘭盆經疏
- (一卷)唐充國沙門宗密述 一教起所因。二藏乘所攝。三辨定宗旨。四正解經文。然以大乘法門,判作人天乘攝,可謂深經淺解,未免墮依文解義之咎矣。
- 首楞嚴經義海
- (三十卷 前有曾懷咸輝二序)宋長水沙門子璿集義疏注經并科 泐潭沙門曉月標指要義 吳興沙門仁岳集解 福唐沙門咸輝排經入注 十門分別:一教起因緣。二藏乘分攝。三教義分齊。 四所被機宜。五能詮體性。六所詮宗趣。七教跡前後。八傳譯時年。九通釋名題。十別解文義。
- 大佛頂首楞嚴經會解
- (二十卷)師子林沙門惟則,集九家解。并為補註。一興福愨。二資中沇。三真際節。四檇李敏。五長水璿。六孤山圓。七吳興岳。八泐潭月。九溫陵環。
- 請觀音經疏
- (一卷)天台智者大師說 弟子頂法師記 從人法以為名,靈知寂照法身為體,感應為宗,救危拔苦為用,大乘為教相。從如是,至令得無患,是序分。從爾時佛告,至生諸佛前,名正宗分。從佛說是已,訖文。名流通分。
- 金剛般若經疏
- (一卷)天台智者大師說 法譬標名,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是經正體。約實相慧,行無相檀,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是因,諸相非相,是果。此之因果,同約實相為宗,破諸相惑,顯出功能,亦自無滯,即力用也。教相可知,三分亦易可知。
- 金剛經疏論纂要
- (三卷)唐大興福寺沙門宗密述 宋長水沙門子璿重治 科經約天親,釋義兼無著,傍及餘論疏,但可云纂,亦自云要。
- 釋金剛經刊定記
- (七卷)宋長水沙門子璿錄 石壁於纂要,別為廣錄,今師病其繁長,更為刊定。
- 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註解
- (一卷 前有洪武御製序)明天界善世禪寺住持僧宗泐,演福講寺住持僧如巹奉 詔同註
- 仁王護國般若經疏
- (五卷 前有晁說之序)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人法為名,實相為體,自行因果為宗,權實二智為用,大乘熟酥為教相。序品為序分,觀空下六品為正說分。囑累品為流通分。若望經文,受持品末,佛告月光下,即是流通。
-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略疏
- 沙門法藏述 五門分別:一教興。二藏攝。三宗趣。四釋題。五解文。
-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集註
- (一卷 前有御製序)明天界寺僧宗泐演福寺僧如巹同集 共集賢首,孤山,古雲,佛海,四家註疏
-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註解
- (前有洪武御製序)明天界善世禪寺住持僧宗泐,演福講寺住持僧如巹奉 詔同註
- 妙法蓮華經玄義
- (二十卷 前有私記緣起)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錄 序曰:妙者,妙名不可思議也。法者,十界十如權實之法也。蓮華者,譬權實法也。良以妙法難解,假喻易彰,況意多端,略擬前後,合成六也:一為蓮故華,譬為實施權。二華敷,譬開權,蓮現,譬顯實。三華落,譬廢權,蓮成,譬立實,又蓮譬於本,華譬於跡,從本垂跡,跡依於本。二華敷,譬開跡,蓮現,譬顯本。三華落,譬廢跡,蓮成,譬立本。是以先標妙法,次喻蓮華。蕩化城之執教,廢草庵之滯情,開方便之權門,示真實之妙理,會眾善之小行,歸廣大之一乘。上中下根皆與記莂,又發眾聖之權巧,顯本地之幽微,故增道損生,位鄰大覺,一期化導,事理俱圓,蓮華之譬,意在斯矣。 釋名第一,辨體第二。明宗第三。論用第四。判教第五。釋此五章,有通有別,通則七番共解,別則五重各說。通七番者:一標章。二引證。三生起。四開合。五料簡。六觀心。七會異。標章令易憶持,起念心故。引證據佛語,起信心故。生起使不雜亂,起定心故。開合料簡會異等,起慧心故。觀心即聞即行,起精進心故。五心立,成五根,排五障,成五力,乃至入三脫門。略說七重共意如此。廣解五章者,一一廣起五心,五根,令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耳。標章,乃至料簡,具如全文。六觀心者,從標章至料簡,悉名觀心,心如幻燄,但有名字,名之為心,適言其有,不見色質,適言其無,復起慮想,不可以有無思度,故名心為妙。妙心可軌,稱之為法。心法非因非果,能如理觀,即辦因果,是名蓮華,由一心成觀,亦轉教餘心,名之為經。釋名竟。心本無名,亦無無名,心名不生,亦復不滅,心即實相,初觀為因,觀成為果,以觀心故惡覺不起,心數塵勞,若同若異,皆被化而轉,是為觀心標五章竟。觀心引證等,具如全文。七會異者,會四悉檀也,解四悉檀為十重:一釋名。二辨相。三釋成。四對諦。五起教觀。六說默。七用不用。八權實。九開顯。十通經。具如全文尋之。別解五章者,釋名為四:一判通別。妙法蓮華為別名,經之一字為通名,教行理三,皆論通別。(不同他解,以上四字,唯目所詮,經之一字,獨指能詮也。)二定前後。文則先妙後法,解須先明法,次明妙也。三出舊不錄。四正解。先明法者,謂眾生法、佛法、心法。經云:為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若眾生無佛知見,何所論開,當知佛之知見,蘊在眾生,故眾生法妙也。佛法妙可知。心法妙者,如安樂行中,修攝其心,觀一切法,不動不退,又一念隨喜等。普賢觀云:我心自空,罪福無主,觀心無心,法不住法。淨名云:諸佛解脫,當於眾生心行中求。華嚴經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破心微塵,出大千經卷,是名心法妙也。次更約十界十如釋法:具如全本。二明妙者,一通釋。二別釋。一通釋者,謂相待妙,絕待妙,唯論二妙,更無非絕非待之文,若更作者,絕何惑,顯何理,故不更論也。眾生之法,亦具二妙,稱之為妙。佛法,心法,亦具二妙,稱之為妙。二別釋者,有跡中十妙,本中十妙,觀心十妙。跡中十妙者﹕一境妙。二智妙。三行妙。四位妙。五三法妙。六感應妙。七神通妙。八說法妙。九眷屬妙。十功德利益妙。釋此為五:一標章。二引證。三生起。四廣解。五起權實。廣解中,第一境妙為二:一釋諸境。二論諸境同異。釋境為六:一十如境。謂十界十如。二因緣境。謂四種十二因緣。三四諦境。謂四種四諦。四二諦境。謂七種二諦。五三諦境。謂五種三諦。六一諦境,謂四種一諦,及與無諦。第二智妙為二:初總論諸智。二對境論智。初為六:一數,謂一世智,乃至二十圓妙覺智。二類,謂世智無道,邪計妄執,心行理外,不信不入,故為一。五停心,四念處,已入初賢佛法氣分,俱是外凡,故為一。四善根,同是內凡,故為一。四果同見真,故為一。支佛別相觀能侵習,故為一。六度緣理智弱,緣事智強,故為一。通教方便聲聞,體法智勝,故為一。支佛又小勝,故為一。通教菩薩入真方便智,四門遍學,故為一。出假智正緣俗,故為一。別教十信智,先知中道。勝前劣後,故為一。三十心,俱是內凡,故為一。十地同是聖智,故為一。三藏佛是師位,名勝三乘弟子,故為一。通教佛智,斷惑照機勝,故為一。別教佛智又勝,故為一。圓教五品弟子,具煩惱性,能知如來祕密之藏,故為一。六根清淨智鄰真,故為一。初住至等覺,同破無明,故為一。妙覺佛智,無上最尊,故為一。三辨相,四明智照境。五明麤妙。六明開麤顯妙。具如全本。二對境明智,亦如全本。第三行妙為二:一通途增數行。二約教增數行。後更約五數明行妙,先明別五行。次明圓五行,謂聖行,梵行、天行、嬰兒行、病行,有次第一心之不同。第四位妙者,約藥草喻品,但明六位,一人天位,是小藥草。二聲聞緣覺位,是中藥草。三六度菩薩位,是上藥草。四通菩薩位,是小樹。五別菩薩位,是大樹。六圓教位,是最實事,如一地一雨。於中又為十意:一簡名義。二明位數。三明斷伏。四明功用。五通諸位明麤妙。六明位興。七明位廢。八開麤顯妙。九引經。十妙位始終,具如全本。第五三法妙者,妙位所住之法,即三軌也。此即七意:一總明三軌,一真性軌。二觀照軌。三資成軌。名雖有三,祇是一大乘法也。二歷別明三軌,歷四教各論三法也。三判麤妙。四開麤顯妙。具如全本,五明始終。取凡地一念之心,具十法界十種性相,為三法之始。若有無明煩惱性相,即是智慧觀照性相,以迷明故,起無明,若解無明,即是於明,如冰是水,如水是冰,悉有惡業性相,即善性相。由惡有善,離惡無善。翻於諸惡,即善資成。如竹有火,火出還燒竹,皆有苦道性相,迷此苦道,生死浩然。此是迷法身為苦道,不離苦道別有法身,如迷南為北,無別南也。夫有心者,皆有三道性相,即是三軌性相。若言如是力如是作者,菩提心發也,即是真性等萌動,如是因者,即觀照萌動。如是緣者,即資成萌動,如是果者,觀照萌動成習因,感得般若習果滿。如是報者,資成萌動為緣因,感得解脫報果滿,是為三德究竟滿,名祕密藏。本末等者,性德三軌冥伏,不縱不橫,修德三軌彰顯,不縱不橫,冥伏彰顯,皆如等,數等,妙等,故言等也。亦是空等,假等,中等,亦類通三法,謂三道,三識,三佛性,三般若,三菩提,三大乘,三身,三涅槃,三寶,三德,諸三法無量,舉其大要,明始終耳,七悉檀料簡如全本,此五番明妙,從因至果,以辨自行妙,半如意珠竟。第六感應妙者,上四妙名圓因,三法妙名圓果,果智寂照,有感必彰,故名感應妙也,感屬機,應屬聖,略言為四,一冥機冥應,二冥機顯應。三顯機顯應。四顯機冥應。若具足辨者,用四機為根本。所謂冥機,是過去,顯機,是現在,亦冥亦顯機,是過現,非冥非顯機,是未來,於一機中,各召四應,即成十六句也。餘如全本。第七神通妙者,正論化用益他,即是三輪不思議化也。第八說法妙。為六意:一釋法名。謂十二分教,二分大小。三對緣同異,四判所詮,五明麤妙。六明觀心。皆如全本。第九眷屬妙者。一理性眷屬。一切眾生,皆是吾子也。二業生眷屬,為親、為中、為怨、三類受道,得出生死也。三願生眷屬,先世結緣,雖未斷苦,願生內眷屬中,或怨家等,因之得道,四神通眷屬,若先世值佛,發真見諦,生猶未盡,或在上界,或在他方。以身通力,分形來此。五應生眷屬,已得法身之本,能起應入生死也。又法門眷屬,如方便為父,智度為母等。第十功德利益妙者,為四:一來意。二正說中利益。三流通中利益。四觀心中利益。略說七益,廣開十益,具如全本。五結成權實,亦如全本,跡中十妙竟:本中十妙者,先釋本跡,二明十妙,釋本跡為六:一理為本,事為跡。二理事皆為本,說教為跡。三教為本,行為跡。四行能證體為本,起用為跡。五實得體用為本,權施體用為跡。六今經所顯成佛已久為本,先來所說為跡也。明十妙者:一本因妙。二本果妙。三本國土妙。四本感應妙。五本神通妙。六本說法妙。七本眷屬妙。八本涅槃妙。九本壽命妙。十本利益妙。觀心者,本跡長遠,亦不離心,佛如眾生如,一如無二如,佛既觀心,得此本妙,跡用廣大,不可稱說,我如如佛如,亦當觀心出此大利也。次釋蓮華者,權實難顯,僅譬蓮華。又七喻文多:故以譬標題。又蓮華非譬,即是法華三昧當體之名,利根即名解理,不假譬喻,中下未悟,須譬乃知,以易解之蓮華,喻難解之蓮華,故有三周說法,逗上中下根,蓋依正因果,悉是蓮華之法,何須譬顯,為鈍根人。不解法性蓮華,故舉世華為譬,亦應何妨,二門六譬,略如序說,又以遍譬十如,十二因緣,四諦,二諦,三諦,一諦,無諦,境妙。又譬智妙,行妙,乃至功德利益妙,乃至本妙,具如全本。次釋經為五:一明無翻。二明有翻。三和融有無。四歷法明經。五觀心明經,亦具如全本。二顯體者,一部之旨歸,眾義之都會也。略開七條:一正顯體。二廣簡偽。三一法異名。四入體之門。五遍為眾經體。六遍為諸行體。七遍為一切法體。一正顯體者,即一實相印也。二廣簡偽者,凡外乃至別教教道,皆未達此實相印也,三一法異名者,法界,真如,佛性,種智,乃至大般涅槃等也,四明入體門者,謂以教行為門,略為四意。一略示門相,謂四四一十六門。二示入門觀,謂門門各具十法成乘。一識所觀境。二真正發心。三遵修定慧。四能破法遍。五善知通塞。六善用道品。七善用對治。八善知位次。九善能安忍。十法愛不生,具在全帙,須細尋之。三示麤妙。四示開顯。俱在全本,五六七三意,亦如全本。三明宗者,修行之喉襟,顯體之要蹊,如梁柱持屋,結網提綱。釋宗為五:一簡宗體。謂不異而異,約非因非果而論因果,故有宗體之別也。二正明宗。從序品,訖安樂行品,破廢方便,開顯真實佛之知見,亦明弟子實因實果,亦明師門權因權果,文義雖廣,其要為成弟子實因,因正果傍,故於前段明跡因跡果也。從涌出品,訖勸發品,發跡顯本,廢方便之近壽,明長遠之實果,亦明弟子實因實果,亦明師門權因權果,而顯師之實果,果正因傍,故於後段明本因本果,合前因果,共為經宗也。三眾經同異者,今經跡中師弟因果,與眾經有同有異,本中師弟因果,眾經所無,正以此之因果為經妙宗也。四麤妙開顯,如全帙。五結成者,經說因果,正謂通益生法行人。若開權顯實,正令七種方便生身未入者入,傍令生法二身已入者進,若說壽長遠,傍令生身未入者入,正令生法已入者進,從七種方便,入圓初住,見真為因,乃至得妙覺為果,住前相似,非是真因,若取性德為初因者,彈指散華,為緣因種,隨聞一句,為了因種,凡有心者,是正因種,此乃遠示性德三因種子,非是真實開發,故不取為因也。四明用者,此經以斷疑生信為用,用佛菩提二智,斷七種方便最大無明,同入圓因,破執近跡之情,生本地深信,乃至等覺,亦令斷疑生信,如是勝用,豈同眾經耶!五教相者,諸經皆是逗會他意,令他得益。不譚佛意。今經但論如來布教之原始,中間取與,漸頓適時,大事因緣,究竟終訖。當知此經。唯論設教大綱,不委微細網目,記者私錄云:諸大乘經,旨歸不殊,但隨宜為異,如華嚴,無量義,法華,皆三昧名,般若是大智慧。維摩說不思議解脫,大涅槃是究竟滅。文殊問菩提是滿足道,悉是佛法,法無優劣,於中明果,皆是佛果,明因,皆是地因,明理,皆是法性,所為,皆是菩薩,旨歸不當有異,人何為強作優劣。
- 妙法蓮華經文句
- (二十卷)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章安尊者敘云:佛出世難,佛說是難,傳譯此難,自開悟難,聞師講難,一遍記難,余二十七,於金陵聽受,六十九,於丹丘添削,留贈後賢,共期佛慧。 初品為序。方便品訖分別功德十九行偈,凡十五品半,名正。從偈後盡經凡十一品半,名流通。又一時分為二,從序至安樂行十四品,約跡開權顯實。從涌出訖經十四品,約本開權顯實。本跡各序正流通。 消文為四:一因緣。二約教。三本跡。四觀心。始從如是,終於而退,皆以四意消文,而今略書,或三二一,貴在得意,不煩筆墨,因緣亦名感應,眾生無機,雖近不見,慈善根力,遠而自通,感應道交,故用因緣釋也。夫眾生求脫,此機眾矣,聖人起應,應亦眾矣。今論娑婆國土,音聲佛事,則甘露門開,故用約教釋也。若應機說教,教有權實淺深不同,須置指存月,亡跡存本,故用本跡釋也。若尋跡跡廣,徒自疲勞,若尋本本高,高不可極,日夜數他寶,身無半錢分。但觀己心之高廣,扣無窮之聖應,機成致感,逮得己利,故用觀心釋也。初序品者,如是等五事,冠於經首,次序也。放光六瑞,發起之端,由序也。問答釋疑,正說弄引,敘述也。二從方便品,訖授學無學人記品,是跡門正說,更為兩,一從此下,是略開三顯一。二從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請。是廣開三顯一,凡七品半,文為三:一從此至譬喻品盡迴向佛道,是為上根人法說。二從爾時舍利弗白佛下至授記品,是為中根人譬說。三化城喻下三品,是為下根人因緣說,三法師下五品,是跡門流通。從地涌出品第十五,是本門發起序。壽量品第十六,是正開近跡顯遠本。分別功德品第十七,於中佛說長行,為總授法身記,彌勒說偈,為總申領解,正宗分竟。此後并下三品,為勸持流通。神力品第二十一,乃至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為付囑流通。
- 觀音玄義
- (二卷)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此別釋法華經中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也。釋名十義:一人法。二慈悲。三福慧。四真應。五藥珠。六冥顯。七權實。八本跡,九緣了。十智斷。又境智因緣名觀世音,世者,即五陰世間,眾生世間,國土世間,十種法界,三十種世間,即所觀之境也。音者,即十法界口業之機也。觀者,一切種智中道正觀也。普門者,一慈悲普,二弘誓普,三修行普。四斷惑普。五入法門普。六神通普。七方便普。八說法普。九供養諸佛普。十成就眾生普也。以靈智合法身為體,感應為宗,慈悲利物為用,流通醍醐味為教相。
- 觀音義疏
- (二卷)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有時亦作序、正、流通,三段。有時不作三段名,但分為三章,一無盡意問。二佛答。三持地歎。或為四章,三如前,四者聞品得益,或作二段,謂前後兩問答也,多種分章,隨人意用,文中亦作因緣,乃至觀心等釋。
- 妙法蓮華經要解
- (并科二十卷 前有弘傳序註并釋及南序)宋溫陵開元蓮寺沙門戒環解 科此經二十八品,序分一品。正宗分十九品。流通分八品。
- 大般涅槃經玄義
- (二卷)隋天台沙門灌頂撰 此經若依梵本,具云摩訶般涅槃那脩多羅。摩訶言大,般涅槃那,此翻滅度。釋此三字,具依兩義:一別。二通。別釋者,大即法身。故此經云:所言大者,其性廣博,猶若虛空,其性即法性,法性即法身也。滅者,即是解脫,解脫二種煩惱,生死永滅,免斯因果患累,即解脫義也。所言度者,即是摩訶般若,故大論云:信為能入,智為能度。當知別以三字標今經之目,即是三德之異名也。通釋大者,謂大法身,大般若,大解脫也。滅者,即是三德皆寂滅也。度者,即是三德皆究竟圓滿也。故通以三字標名,表三德皆大寂滅究竟也。別通之義雖殊,然並是用非果之果,無上祕密之極果,以標一教之首也。復云大若虛空,不因小相。又其性廣博,多所容受。又名不可思議諸佛之法界,是為三義釋大也。滅者,滅二十五有,及虛偽物,又得二十五王三昧,種種示現,又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是為三義釋滅也。度者,度於不度,又度於度,又度此彼之彼岸,亦度非此非彼之彼岸,譬如神龜,水陸俱度,是為三義釋度也。總攬三法,三目、三點,名大般涅槃,金剛寶藏,滿足無缺,不縱不橫,不並不別,微妙祕密,以當其體,常住不變,恆安清涼,不老不死,以當其宗,置毒佛性,遍五味中,味味殺人,震大毒鼓,雖無心欲聞,聞之皆死。八大自在我,以當其用,常住二字,無上醍醐,與諸典別,決定之吼,以當其教,名含,體攝,常宗,毒用,極教之相也。
- 大般涅槃經疏
- (古十八卷或作二十六卷或作三十三卷)隋天台沙門灌頂撰 唐天台沙門湛然再治 分文為五:一召請涅槃眾,從初如是訖流血灑地。二開演涅槃施,從純陀訖大眾問。三示涅槃行,從現病訖德王。四問答涅槃義,從師子吼訖品。五折攝涅槃用,從迦葉訖經。
- 佛遺教經論疏節要
- (一卷)宋晉水高麗國沙門淨源述 大意宗天親論,而訛謂是馬鳴論,可見考訂之疏矣。
- 菩薩戒義疏
- (二卷)陳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三重玄義,第一釋名,初明人名,次辨法號,後明階位。第二出體,初明無作,二明止行二善。第三料簡,一須信心,二無三障,三人法為緣。就文為三,從初偈長行訖清淨者為序,次十重訖現在菩薩今誦為正說,餘盡卷為勸說流通。
- 瑜伽師地論
- (百卷 許敬宗序)彌勒菩薩說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本地分第一。一者五識身相應地。二者意地。三者有尋有伺地。四者無尋惟伺地。五者無尋無伺地。六者三摩呬多地。七者非三摩呬多地。八者有心地。九者無心地。十者聞所成地。十一者思所成地。十二者修所成地。十三者聲聞地。十四者獨覺地。十五者菩薩地。十六者有餘依地。十七者無餘依地。如是略說十七,名為瑜伽師地。 五識身相應地第一。謂五識身自性,所依,所緣,助伴,作業、自性。謂了別五塵,所依,謂五淨色根。及前滅意,種子,阿賴耶識,所緣,謂五塵境。助伴,謂相應心所。作業,謂了別自境,自相,現在,一剎那,又隨意識轉,隨善染轉,隨發業轉,又復能取愛非愛果。復次要眼不壞,色現在前,能生作意,正復現起,所生眼識,方乃得生,餘四亦爾。應觀所依如所乘,所緣如所為事,助伴如同侶,業如自功能。又所依如家,所緣如自受用,助伴如僕使,業如作用。 意地第二。意自性,謂心意識,彼所依,謂等無間依,種子依。彼所緣,謂一切法如其所應,彼助伴,謂五十一心所有法。彼作業,謂望餘識身有勝作業,有七種分別所緣。(一有相分別。善名言者所起分別。二無相分別。不善名言者所有分別。三任運分別。隨境勢力任運而轉。四尋求分別。五伺察分別。六染汙分別。顧戀過去,希樂未來,執著現在,若欲恚害等,隨一煩惱隨煩惱相應。七不染汙分別。若善,若無記,謂出離分別,無恚分別,無害分別,或隨與一信等善法相應,或威儀路,工巧處,及諸變化,所有分別,如是等類,名分別所緣。) 有三種審慮所緣。(一如理所引。二不如理所引。三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若醉、若狂、若夢、若覺、若悶,若醒,若能發身語業,若能離欲,若離欲退,若斷善根,若續善根,若死,若生等。 種子,若煩惱品所攝,名為麤重,亦名隨眠,若異熟所攝,及餘無記品所攝,唯名麤重,不名隨眠。若信等善法品所攝種子,不名麤重,亦非隨眠。法差別分別,有六百六十。 有尋有伺等三地,略以五門施設建立:一界。二相。三如理作意。四不如理作意。五雜染等起。界建立有八相:一數。二處。三有情量。四有情壽。五有情受用。六生。七自體。八因緣果。數者,三界。處所者,欲界三十六處(八大地獄,八寒地獄,餓鬼處,非天處,四大洲,八中洲,六欲天,魔宮,即他化攝。而高勝)。色界十八處(無想,即廣果攝,復有超過淨居大自在住處,十地菩薩得生其中)。無色界四處所,或無處所。相施設建立有七種:一體性。二所緣。三行相。四等起。五差別。六決擇。七流轉。如理作意建立有八種:一依處。二事。三求。四受用。五正行。六聲聞乘資糧方便。七獨覺乘資糧方便。八波羅密引發方便。不如理作意十六種:一因中有果論。二從緣顯了論。三去來實有論。四計我論。五計常論。六宿作因論。七計自在為作者論。八害為正法論。九有邊無邊論。十不死矯亂論。十一無因見論。十二斷見論。十三空見論。十四妄計最勝論。十五妄計清淨論。十六妄計吉祥論。雜染施設建立三種:一煩惱。二業。三生。 三摩呬多地第六。總標故,安立故,作意差別故,相差別故,略攝諸經宗要等故。總標有四:一者靜慮,謂四靜慮,二者解脫,謂八解脫。三者等持,謂空無願無相三。又有尋有伺等三,又小大無量三,又一分修具分修二,又喜俱行樂俱行捨俱行三,又四修定,又五聖智,又聖五支,又有因,有具,聖、正、三摩地,金剛喻三摩地,有學無學非學非無學等三摩地。四者等至,謂五現見三摩缽底,已見諦者,修此等至,是故名為現見等至。八勝處,十遍處,四無色,無想、滅盡定。安立者,謂唯此等,名等引地,非於欲界心一境性,由此定等無悔歡喜安樂所引。欲界不爾,非欲界中,於法全無審正觀察。作意差別者,謂七種根本作意,及餘四十作意。所緣差別者,略有四相:一所緣相。二因緣相。三應遠離相。四應修習相。由四因緣,入初靜慮,乃至有頂。謂因力,方便力,說力,教授力。 非三摩呬多地第七。略有十二種相: 有心無心二地第八、第九。一地施設建立門。二心亂不亂建立門(諸倒亂心,名無心地)。三生不生建立門(八因緣故,心或生或不生,名無心地)。四分位建立門(六位無心)。五第一義建立門(唯無餘依涅槃界,名無心地)。 聞所成地第十。謂於五明處,名句文身義中,無倒解了,一內明處(一由事施設建立相。二由想差別施設建立相。三由攝聖教義相。四由佛教所應知處相)。二醫方明處(一於病相善巧。二於病因善巧。三於已生病斷滅善巧。四於已斷病後更不生方便善巧)。三因明處(一論體性。二論處所。三論所依。四論莊嚴。五論負墮。六論出離。七論多所作法,體性有六種:一言論。二尚論。三諍論。四毀謗論。五順正論。六教導論。處所亦六種,所依有十種,所成立義有二:一自性。二差別。能成立法有八:一立宗。二辯因。三引喻。四同類。五異類。六現量。七比量。八正教。又同類者復五種:一相狀相似,二自體相似。三業用相似,四法門相似。五因果相似,異類翻此。現量有三種:一非不現見。二非已思應思。三非錯亂境界。又一色根現量。二意受現量。三世間現量。四清淨現量。比量有五種:一相比量。二體比量。三業比量。四法比量。五因果比量。正教量者:一不違聖言。二能治雜染。三不違法相。莊嚴有五種:一善自他宗。二言具圓滿。三無畏。四敦肅。五應供。負墮有三:一捨言。二言屈。三言過。出離者:一觀察得失。二觀察時眾。三觀察善巧及不善巧。多所作者:一善自他宗故,於一切法能起談論。二勇猛無畏故,處一切眾能起談論。三辯才無竭故,隨所問難能善酬答)。四聲明處(一法施設建立相。二義施設建立相。三補特伽羅施設建立相。四時施設建立相。五數施設建立相。六處所根栽施設建立相)。五工業明處(營農,乃至音樂十二工業)。 思所成地第十一。一由自性清淨故。二由思擇所知故。三由思擇諸法故。 修所成地第十二。一者修處所。二者修因緣。三者修瑜伽。四者修果。如是四處,七支所攝:一生圓滿(依內有五,依外有五)。二聞正法圓滿(若正說法,若正聞法)。三涅槃為上首。四能熟解脫慧之成熟(毗婆舍那支成熟,奢摩他支成熟)。五修習對治。六世間一切種清淨。(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圓滿。三三摩地自在)。七出世間一切種清淨(一入聖諦現觀。二離諸障礙。三為欲證得速疾通慧,作意思惟諸歡喜事。四修習如所得道。五證得極清淨道,及果功德)。 聲聞地第十三。初瑜伽處種性地品第一(種性自性。種性安立。住種性者所有諸相。住種性補特伽羅)。趣入地品第二(自性。安立。諸相。已趣入補特伽羅)。出離品第三(由世間道而趣離欲。由出世道而趣離欲。若此二道所有資糧)。第二瑜伽處(補特伽羅品類差別二十八種。由十一差別道理,建立補特伽羅。有四種所緣境事。有四教授。有三勝學。有十種隨順學法,對治十種違逆學法。有四種瑜伽壞。有四瑜伽﹕一信,二欲,三精進,四方便。有四作意,有四種瑜伽所作。有三種瑜伽師。有二種修:一想修。二菩提分修。有四修果即預流等。有六種補特伽羅異門。略有八種補特伽羅,略有四種建立因緣。略有四魔,有無量種魔所作事。由三因緣發趣,空無有果,一由諸根未積集故。二由教授不隨順故。三由等持力微劣故)。第三瑜伽處(安住正念,往詣師所,師既慶慰,四種審問。四種處所。四種尋求。五處安立。一護養定資糧處,二遠離處。三心一境性處。四障清淨處。五修作意處)。第四瑜伽處(由七作意,離欲界欲。由七作意,證出世果)。 獨覺地第十四。一種性。二道。三習。四住。五行。 菩薩地十五。初持瑜伽處種性品第一(一持。二相。三分。四增上意樂。五住。六生。七攝受。八地。九行。十建立)。發心品第二(一自性。二行相。三所緣。四功德。五最勝)。自他利品第三(一自利處。二利他處。三真實義處。四威力處。五成熟有情處。六成熟自佛法處。七無上正等菩提處)。真實義品第四(一者依如所有性諸法真實性。二者依盡所有性諸法真實性。復有四種:一世間極成真實。二道理極成真實。三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四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威力品第五(一聖威力。二法威力。三俱生威力)。成熟品第六(一成熟自性。二所成熟補特伽羅。三成熟差別。四成熟方便。五能成熟補特伽羅。六已成熟補特伽羅)。菩提品第七(一煩惱障斷故,畢竟離垢。一切煩惱不隨縛智。二所知障斷故,於一切所知無障無礙智)。力種性品第八(具多勝解。求五明處。求聞正法。法隨法行。於法正修止觀。八種教授。四攝法)。施品第九(一自性施。二一切施。三難行施。四一切門施。五善士施。六一切種施。七遂求施。八此世他世樂施。九清淨施)。戒品第十(一自性戒,至九清淨戒)。忍品第十一(九忍如上)。精進品第十二(九精進如上)。靜慮品第十三(九靜慮如上)。慧品第十四(九慧如上)。攝事品第十五(四攝事亦各九種,如上)。供養親近無量品第十六(一設利羅供養。二制多供養。三現前供養。四不現前供養。五自作供養。六教他供養。七財敬供養。八廣大供養。九無染供養。十正行供養)。成就八支,能為善友,眾相圓滿,具五種相,能為善友,所作不虛。成就五相,令善友性,作信依處,由五種相,於所化生,為善友事,由四種相,方得圓滿親近善友,作五種想。應從善友,聽聞正法,於說法師,由五種處,不作異意。略有三種修四無量:一有情緣無量,二法緣無量,三無緣無量。菩提分品第十七。二種慚愧,二種堅力持性,五因緣故,心無厭倦,善知五明處論,善知世間,修正四依,修四無礙,二種菩提資糧,大乘三十七品。四行名止,四行名觀,十二種善巧方便,四種妙陀羅尼,五種正願,三三摩地,四種法嗢陀南(無常、苦,無我、涅槃寂靜)。菩薩功德品第十八。五希奇法,五不希奇法,而名成就甚希奇法,五種其心平等,五種非饒益事,五種常當欣讚,五加行,五順退分,五順勝法,五種相似相功德,實是過失。五種真實功德,十處無倒調伏有情,六位記別,三種決定。五處定所應作,五處常所應作,十最殊勝,四種施設建立,四種如實遍智,五無量能起善巧作用,說法有五大果勝利,七大性共相應,名為大乘,八法具攝大乘,十種菩薩。第二持隨法瑜伽處菩薩相品第一,有五真實菩薩相。分品第二,一善修事業(六波羅密)。二方便善巧有十種。三饒益於他(依四攝事)。四無倒迴向(以前三門,迴向菩提)。增上意樂品第三。發起七相憐愍:有十五種增上意樂,能作十事。住品第四。一種性住。二勝解行住。三極歡喜住。四增上戒住。五增上心住。六覺分相應增上慧住。七諸諦相應增上慧住。八緣起流轉止息相應增上慧住。九有加行有功用無間缺道運轉無相住。十無加行無功用無間缺道運轉無相住。十一無礙解住。十二最上成滿菩薩住。由能攝持菩薩義故,說名為地,能為受用居處義故,說名為住。第三持究竟瑜伽處生品第一。略有五種,攝一切生:一除災生。二隨類生。三大勢生。四增上生。五最後生。攝受品第二。略有六種:於諸有情無倒攝受。一頓普攝受。二增上攝受。三攝取攝受。四長時攝受。五短時攝受。六最後攝受。地品第三。一種性地。二勝解行地。三淨勝意樂地。四行正行地。五決定地。六決定行地。七到究竟地。行品第四。一波羅密多行,二菩提分法行,三神通行。四成熟有情行。建立品第五。諸佛有百四十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隨好。四一切種清淨。十力、四無所畏、三念住、三不護、大悲、無忘失法、永害習氣、一切種妙智)。第四持次第瑜伽處發正等菩提心品。有餘依地第十六。一地施設安立。二寂靜施設安立,三依施設安立。無餘依地第十七。一地施設安立。二寂滅施設安立。三寂滅異門安立。 攝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由八種相,證阿賴耶決定是有。謂若離阿賴耶,則依止執受,最初生起,有明了性,有種子性,業用差別,身受差別,處無心定,命終時識,皆不應理。略說阿賴耶識,由四種相建立流轉,由一種相建立還滅,一建立所緣轉相(了別內執受故,了別外無分別器相故)。二建立相應轉相(與五遍行心法,恆共相應)。三建立互為緣性轉相(阿賴耶識,一為轉識種子。二為轉識所依。又諸轉識:一於現法中能長養阿賴耶種子故。二於後法中,為阿賴耶得生,攝植彼種子故)。四建立識等俱轉轉相(或一俱轉,乃至或七俱轉)。是謂由四種相建立流轉,阿賴耶識,是一切雜染根本,由趣入通達修習作意,建立轉依。是謂由一種相建立還滅。廣明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處非處善巧,根善巧。有尋有伺等三地燄摩,名為法王,由能饒益諸眾生故。煩惱由五種相建立差別。一自性故。二自性差別故。三染淨差別故。四迷斷差別故。五對治差別故。業由五相建立差別:一事。二想。三欲樂。四煩惱。五方便究竟。生雜染義略有十一:一,一向樂生(一分諸天)。二,一向苦生(諸那落迦)。三,苦樂雜生(一分諸天人鬼傍生)。四,不苦不樂生(一分諸天)。五,一向不清淨生(欲界異生)。六,一向清淨生(已得自在菩薩)。七,清淨不清淨生(色無色界異生)。八,不清淨清淨處生(欲界般涅槃法,有暇處生)。九,清淨不清淨處生(色無色界異生)。十,不清淨不清淨處生(欲界異生,不般涅槃法,設般涅槃法,無暇處生)。十一,清凈清淨處生(色無色界諸有學者)。王過失有十,王功德有十,王衰損門有五,王方便門有五,王可愛法有五,能引王可愛法有五。八苦各由五相。下中上三士差別。三摩呬多地,多隨煩惱染汙相續,不能正證心一境性(一有諂。二有誑。三有詐。四無慚愧。五不信。六懈怠。七忘念。八不定。九惡慧。十慢緩。十一猥雜。十二趣向前行。十三捨遠離軛。十四於諸學處不甚恭敬。十五不顧沙門。十六唯希活命,不為涅槃而求出家)。釋隨身念經。釋二解脫。釋法因緣經。釋眠纏。五種定相違法:一犯戒、二無無間加行、三無殷重加行、四有沈沒、五他所擾惱。有三種遠離:一住處遠離、二見遠離、三聞遠離。有五厚重過失,能為定障:一忿、二慢、三欲貪、四薩迦耶見、五不能堪忍。四靜慮,各有五種所治:初五支、二四支、三五支、四四支。非三摩呬多地。有心地諸心差別而轉。略由五相:一由世俗道理建立故。二由勝義道理建立故。三由所依能依建立故。四由俱有建立故。五由染淨建立故。無心地心不生因,略有七種:一緣闕故。二作意闕故。三未得故。四相違故。五斷故。六滅故。七已生故。聞所成慧地由五處觀察所歸,乃可歸依。一由身業清淨故。二由語業清淨故。三由意業清淨故。四由於諸有情起大悲故。五由成就無上法故。欲造論者,要具六因:一欲令法義當廣流布。二欲令種種信解有情,由此因緣,隨一當能入正法故。三為令失沒種種義門重開顯故。四為欲略攝廣散義故。五為欲顯發甚深義故。六欲以種種美妙言辭莊嚴法義,生淨信故。思所成慧地,略說有四種思議:一事思議。二有非有思議。三因果思議。四乘思議。修所成慧地,略有十六種修:謂聲聞乘相應作意修,大乘相應作意修,影像修,事邊際修,所作成辦修,得修,習修,除去修,對治修,小分修,遍行修,動轉修,有加行修,已成辦修,非修所成法修,修所成法修。聲聞地,略有十種聲聞,謂清淨界聲聞,已遇緣聲聞,雜染界生聲聞,清淨界生聲聞,末法時生聲聞,賢善時生聲聞,未得眼聲聞,已得眼聲聞,清淨眼聲聞,極清淨眼聲聞。略有七處攝毗奈耶及別解脫:一教敕。二開聽。三制止。四犯處。五有犯。六無犯。七出罪。菩薩地有十發心,謂世俗受發心,得法性發心,不決定發心,決定發心,不清淨發心,清淨發心,羸劣發心,強盛發心,未成果發心,已成果發心。有餘依及無餘依二地。攝釋分,文是所依,義是能依,文有六種:一名身。二句身。三字身。四語。五行相。六機請。義有十種:一地義。二相義。三作意等義。四依處義。五過患義。六勝利義。七所治義。八能治義。九略義。十廣義。釋略有五:一法。二等起。三義。四釋難。五次第。 攝異門分,言瑜伽者,受持,讀誦,問難,決擇,正修,加行。 攝事分中契經事行擇攝第一。處擇攝第二。緣起食諦界擇攝第三。菩提分法擇攝第四。調伏事總擇攝。本母事序辯攝。
- 菩薩地持經
- (八卷)北涼中天竺沙門曇無讖譯 即瑜伽本地分中,第十五菩薩地異譯,缺第四持,舊在大乘律藏。
- 決定藏論
- (三卷)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瑜伽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異譯。
- 王法正理論
- (一卷)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瑜伽決擇分中,尋伺地別出。
- 顯揚聖教論
- (此論一部,總二十卷,乃瑜伽師地論之樞要也。)無著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攝事品第一。攝淨義品第二。成善巧品第三(蘊、界、處、緣起、處非處、根、諦)。成無常品第四。成苦品第五。成空品第六。成無性品第七。成現觀品第八。成瑜伽品第九。成不思議品第十。攝勝決擇品第十一。
- 顯揚聖教論頌
- (一卷)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即無著菩薩<顯揚聖教論>中攝頌
-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
- (七卷)無著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蘊、界、處。 攝品第二。有十一種:(相、界、種類、分位、伴、方時、一分、具分、更互、勝義)。相應品第三。有六種:(不相離、和合、聚集、俱有、作事、同行)。成就品第四,有三種。(種子、自在、現行)。決擇分中諦品第一(四聖諦)。法品第二(十二分聖教)。得品第三(一建立補特伽羅有七種。二建立現觀有十種)。論議品第四。有七種:(義、釋、分別顯示、等論、攝、論軌、秘密)。
-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
- (十六卷)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安慧菩薩、糅<大乘阿毗達磨集論>。
- 辯中邊論頌
- 彌勒菩薩說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辯相品第一。辯障品第二。辯真實品第三。辯修對治品第四。辯修分位品第五。辯得果品第六。辯無上乘品第七。
- 辯中邊論
- (三卷)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天親菩薩造論,釋<辯中邊論頌>頌。
- 中邊分別論
- (三卷)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與<中邊分別論>同
- 攝大乘論本
- (三卷)無著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總標綱要分第一。標十相殊勝殊勝語。所知依分第二。明阿賴耶識,及意。所知相分第三。明三性相:一依他起相。二遍計所執相。三圓成實相。入所知相分第四。明三種練磨其心,及四尋思,四如實遍智。彼入因果分第五,明六種波羅密多,彼修差別分第六,明菩薩歡喜等十地。增上戒學分第七,明三聚戒。增上心學分第八,明六種差別;一所緣。二種種。三對治。四堪能。五引發。六作業。增上慧學分第九,明無分別智離五種相。果斷分第十,明轉依有六種。彼果智分第十一,明佛三身。
- 攝大乘論
- (二卷)元魏北天竺沙門佛陀扇多譯 與<攝大乘論本>同,而不分品。 攝大乘論(三卷 有慧愷序)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與<攝大乘論本>同。分作十品。
- 楞伽經唯識論
- (有序一名破色心論)天親菩薩造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一立義,二引證。三譬喻。及釋種種外難,成立唯識道理。
- 大乘唯識論
-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同<楞伽經唯識論>
- 唯識二十論
-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同<楞伽經唯識論>
- 唯識三十論
- 世親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即成唯識論本頌也
- 大乘成業論
- (一卷)世親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明身語意三業,及有表無表業,是假非實,唯依思立,及由異熟識受熏持種而得成就。
- 業成就論
- (一卷)元魏烏萇國沙門毗目智仙譯 與<大乘成業論>本
- 大乘五蘊論
- 世親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明五蘊攝九十四法,及十二處十八界總攝百法。對治三種我執:謂一性我執,受者我執,作者我執。如其次第,以蘊、處、界,治之。
- 因明正理門論本
- (一卷)大域龍樹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為欲簡持能立能破義中真實,故造斯論。
- 因明正理門論
- (一卷)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與<因明正理門論本>本
- 因明入正理論
- 商羯羅主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明真能立,真能破,真現量,真比量,及似能立等,共八門,以辯悟他自悟二益。
- 大乘百法明門論
- 天親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瑜伽本事分中,略錄名數
- 觀所緣緣論
- 陳那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立量破斥外所緣緣非有,次明內所緣緣不無。
- 無相思塵論
-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與<觀所緣緣論>同
- 三無相論
- (二卷 出無性論)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為顯法空故,說諸法無自性品,謂依三性,說三無性。
- 顯識論顯識品
- (從無相論出)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明三界但有二種識:一者顯識,即是本識。二者分別識,即是意識。顯識起分別,分別起熏習,熏習起顯識,故生死流轉。又云:一執著分別性熏習,增長阿梨耶識,二觀習真實性熏習,能除執著損壞阿梨耶識(此內以第七名陀那識,執梨耶識作我境故)。
- 轉識論
-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明識轉有二種:一轉為眾生,二轉為法,此二實無。但是識轉,作二相貌。次明能緣有三種:一果報識,即阿梨耶,二執識,即阿陀那。三塵識,即六識。及明相應心所等。
- 大乘起信論
- (二卷)馬鳴菩薩造 唐于闐國沙門實叉難陀譯 一作因分,明造論因緣有八種。二立義分有二:一有法。謂一切眾生心。二法,謂體、相、用三大。三解釋分又三:一顯示實義,依於一心有真如生滅二門。二對治邪執,治人法二種我見。三分別修行正道相:一信成就發心,二解行發心。三證發心。四修信分,謂有四種信:真如及三寶,修五門行。能成此信。一施、二戒、三忍、四精進、五止觀。又明求生淨土,得不退轉。五利益分。 此本比梁譯,文更顯順,余於佛前鬮得,述裂網疏,以正膚謬。 大乘起信論(二卷 有智愷序)蕭梁優襌尼國沙門真諦譯 與實叉難陀譯<大乘起信論>同
- 大宗地玄文本論
- (八卷今作四卷)馬鳴菩薩造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歸依德處無邊大決擇分第一。歸依德處因緣大決擇分第二。此二是序分也。一種金剛道路大決擇分第三。明五種本位:一者無超次第漸轉位,謂五十一位,如次無超轉。一中具一切,名為漸轉位。二者無餘究竟總持位。五十一位中,隨其先得入,攝一切一切,名無餘究竟。迴向則信心,信心則佛地,佛地則十地,究竟有何次。三者周遍圓滿廣大位,五十一種位,無前後一時,俱轉俱行故,名周遍圓滿。四者一切諸法俱非位,諸無量無邊,一切種種位,皆悉非建立,名俱非位地。五者一切諸法俱是位,一切種種法,無非金剛身,以一身義故,名為俱是位。金剛寶輪山王大決擇分第四。乃至大不可思議,重重不可稱量,阿說本王大決擇分第三十六。已上三十四分,正名玄文本論。校量功德讚歎信行現示利益大決擇分第三十七。校量過患呵責誹謗現示罪業大決擇分第三十八。現示本因決定證成除疑生信大決擇分第三十九。勸持流通發大願海大決擇分第四十,已上四分是流通。
- 十二門論
- (一卷 有僧叡序)龍樹菩薩造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觀因緣門第一。觀有果無果門第二。觀緣門第三。觀相門第四。觀有相無相門第五。觀一異門第六。觀有無門第七。觀性門第八。觀因果門第九。觀作者門第十。觀三時門第十一。觀生門第十二。以十二門,入於空義。
- 菩提心離相論
- 龍樹菩薩造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由大悲為體,達蘊處界等諸相唯心所現,成就第一空義,則能以眾生為所緣境,現種種相,說種種法,皆真實義。
- 菩提資糧論
- (六卷)聖者龍樹本 比丘自在釋 隋南天竺沙門達摩笈多譯 明般若波羅密為菩提初資糧,布施波羅密為第二資糧,次明持戒、忍辱、精進、禪那、方便、願、力、及智。次明慈、悲、喜、捨,及五悔勝行,勿於他菩薩起瞋心,勿謗所未解甚深經,善修三解脫門,應勤精進,持戒,習定,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種三十二大人相業,及諸種種菩薩行等。
- 發菩提心論
- (二卷)天親菩薩造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勸發品第一。發心品第二。願誓品第三。檀那波羅密品第四。尸羅波羅密品第五。羼提波羅密品第六。毗梨耶波羅密品第七。禪波羅密品第八。般若波羅密品第九。如實法門品第十。空無相品第十一。功德持品第十二。
- 廣釋菩提心論
- (一二仝卷)蓮華戒菩薩造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引諸經以明大悲為本,慧及方便,一切時常行,及明聞思修三慧。
- 菩提心觀釋
-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略釋菩提心非性非相,無生無滅,非覺非無覺等。
-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
- 堅慧菩薩造 唐于闐國沙門提雲般若譯 明菩提心,略說有十二種義。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一名如來藏論)堅慧菩薩造 唐于闐國沙門提雲般若譯 即<大乘法界無差別論>重出
- 壹輸盧迦論
- 龍樹菩薩造 元魏中天竺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明一切法無常自體空,自體空不離無常,非離諸行而有無常。
- 六十頌如理論
- 龍樹菩薩造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明諸法離有無二邊,不可說有性,不可說無性等。
- 大乘二十頌論
- 龍樹菩薩造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略明第一義無生,隨轉而無性義。
- 大乘破有論
- 龍樹菩薩造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略說諸法無生,從分別起。
- 方便心論
- (一卷)龍樹菩薩造 後魏西域沙門吉迦夜與曇曜譯 明造論品第一。此論分別有八種義:一譬喻。二隨所執。三語善。四言失。五知因。六應時語。七似因非因。八隨語難。明負處品第二。辯正論品第三。相應品第四。問答相應有二十種。
- 迴諍論
- (一卷)後魏烏萇國沙門毗目智仙等譯 先述外人難一切法無體,則語言亦無體,如何能遮一切法,次申正義,一切法因緣生,語言亦因緣生,同皆無體,如以幻人,還遮幻人,若人信於空,彼人信一切,若人不信空,彼不信一切。
- 中論
- (四卷 有僧叡序)龍樹菩薩造 青目菩薩釋五百偈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破因緣品第一。破去來品第二。破六情品第三。破五陰品第四。破六種品第五。破染染者品第六。觀三相品第七。破作作者品第八。破本住品第九。破燃可燃品第十。破本際品第十一。破苦品第十二。破行品第十三。破合品第十四。觀有無品第十五。觀縛解品第十六。觀業品第十七。觀法品第十八。觀時品第十九。觀因果品第二十。觀成壞品第二十一。觀如來品第二十二。觀顛倒品第二十三。觀四諦品第二十四。觀涅槃品第二十五。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觀邪見品第二十七。
- 般若燈論
- (十五卷有序)唐中天竺沙門波羅頗迦羅密多羅譯 分別明菩薩,釋龍樹五百偈,較青目者為詳。
- 大乘中觀釋論
- (九卷今作四卷)安慧菩薩造 宋譯經院沙門惟淨等譯 僅釋十三品而止
- 順中論
- (二卷)龍勝菩薩造 阿僧佉(此翻無著)解,未解處別為此部,元魏中天竺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論義入大般若波羅密經初品法門
- 百字論
- 提婆菩薩造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流支譯 破我見等一切諸法,各有自相。
- 百論
- (二卷 有僧肇序)提婆菩薩造。婆藪開士釋。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捨罪福品第一。破神品第二。破一品第三。破異品第四。破情品第五。破塵品第六。破因中有果品第七。破因中無果品第八。破常品第九。破空品第十。
- 廣百論本
- (一卷)聖天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破常品第一。破我品第二。破時品第三。破見品第四。破根境品第五。破邊執品第六。破有為相品第七。教誡弟子品第八。皆五言偈。
- 十八空論
- (一卷 亦十六,亦十八,亦十四。)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為顯人法二無我,是一切法通相,今約諸法種類不同,開為十八。
- 取因假設論
- 陳那菩薩造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論佛化眾生,但依假施設事而宣法要。
- 觀總相論頌
- (十一偈)陳那菩薩造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 掌中論
- 陳那菩薩造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論三界但有假名,實無外境。如繩作蛇想,見繩知境無,若了彼分時,知如蛇解謬。
- 解拳論
- 陳那菩薩造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 入大乘論
- (二卷)堅意菩薩造 北涼沙門釋道泰譯 義品第一,明大乘方為具足三藏,得成大果。譏論空品第二,明十地成就福果,智果、及明佛生羅𥈑羅是化非實。順修諸行品第三,明佛法身在淨居受職成道,非閻浮提成佛,及明應禮初發心菩薩。
- 佛性論
- (四卷)天親菩薩造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第一緣起分,如來為除五種過失,生五功德,故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第二破執分(破小乘品第一。破外道品第二。破大乘見品第三)。第三顯體分(三因如品第一。三性品第二。如來藏品第三)。第四辯相分(自體相品第一。明因品第二。顯果品第三。事能品第四。總攝品第五。分別品第六。階位品第七。遍滿品第八。無變異品第九。無差別品第十)。
- 究竟一乘寶性論
- (五卷)元魏中天竺沙門勒那摩提譯 教化品第一。佛寶品第二。法寶品第三。僧寶品第四。一切眾生有如來藏品第五。無量煩惱所纏品第六。為何義說法品第七。身轉清淨成菩提品第八。如來功德品第九。自然不休息佛業品第十。較量信功德品第十一。 初一卷,是論本偈經,次四卷,如次論釋。
- 大乘寶要義論
- (十卷今作五卷)不出撰者名字 宋中印土沙門法護等譯 集諸經論菩薩發心修行功德
- 大乘集菩薩學論
- (二十五卷今作十一卷)法稱菩薩造 宋中印土沙門法護等譯 集布施學品第一。護持正法戒品第二。護法師品第三。空品第四。集離難戒學品第五。護身品第六。護受用福品第七。清淨品第八。忍辱品第九。精進波羅密品第十。說阿蘭若品第十一。治心品第十二(襌定波羅密多附)。念處品第十三。 自性清淨品第十四。正命受用品第十五。增長勝力品第十六。恭敬作禮品第十七。念三寶品第十八。
- 集大乘相論
- 覺吉祥智菩薩造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釋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十二緣生,十波羅密,十地,十八空,三十七菩提分,四聖諦,四靜慮,四無量,四等至,八解脫,三摩缽底先行,三解脫門,六神通,陀羅尼,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十八不共法,四聲聞果,了知一切相,真如實際,無相法界。
- 集諸法寶最上義論
- (上下合卷)善寂菩薩造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初明諸法皆從緣生,不離於識,廣引經證,次釋菩提無所得義,謂剎那王所諸法,即菩提相等,乃至菩提法中無所安立,若執無因,不集諸福,起染著心,感惡趣果,智者如實信解尊重恭敬,即得最上福聚。
- 六門教授習定論
- (一卷)無著菩薩本 世親菩薩釋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明修定者,須師資圓滿,所緣圓滿,作意圓滿,依有尋有伺等三定,能獲世福及出世果。
- 大乘莊嚴經論
- (十三卷 有李百藥序)無著菩薩造 唐中天竺沙門波羅頗迦羅密多羅譯 緣起品第一。成宗品第二,以八因成立大乘真是佛說。歸依品第三,明大乘歸依,有四種大義:一者一切遍義。二者勇猛義。三者得果義。四者不及義。種性品第四,明種性有九種差別,一有體。二最勝。三自性。四相貌。五品類。六過惡。七功德。八金譬。九寶譬,九義各有四種差別。發心品第五。明發心有四種大:一勇猛大。二方便大。三利益大。四出離大。有四種差別:一信行發心,二淨依發心,三報得發心,四無障發心。以大悲為根,以利物為依止,以大乘法為所信,以種智為所緣,為求彼故,以勝欲為所乘,欲無上乘故,以大護為所住,住菩薩戒故,以受障為難,起異乘心故,以增善為功德,以福智為自性,以習諸度為出離,以地滿為究竟。二利品第六。真實品第七,明第一義相。神通品第八。成熟品第九。菩提品第十,明得一切種智。明信品第十一,明信相差別,有十三種。述求品第十二。弘法品第十三。隨修品第十四。教授品第十五。業伴品第十六,明菩薩起業,以方便為伴。度攝品第十七,明六波羅密十義:一制數。二顯相。三次第。四釋名。五修習。六差別。七攝行。八治障。九功德。十互顯。及明四攝行。供養品第十八。親近品第十九。梵住品第二十,明慈、悲、喜、捨。覺分品第二十一。功德品第二十二。行住品第二十三。敬佛品第二十四。
- 大莊嚴經論
- (十五卷)馬鳴菩薩造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廣集種種善惡因緣,令人返邪歸正。
- 菩薩本生鬘論
- (十六卷今作十卷)宋譯經院沙門慧絢紹德等譯 前四卷,聖勇護國尊者,集釋迦飼虎、救鴿、分衛、神化、不為毒害,兔王、龍王、慈力王,八種緣起。又商主入海獲安,老母畢竟得度。為病比丘灌頂獲安,稱念三寶功德,造塔勝報,出家功德,六種緣起,凡十四事,文並明暢,後十二卷,是寂變勝天,論菩薩施行莊嚴,尊者護國本生之義,共有三十四段,文無起止,殊難解釋。
- 大丈夫論
- (二卷)提婆羅菩薩造 北涼沙門釋道泰譯 共有二十九品,廣說悲心行施相貌功德。
- 提婆菩薩破楞伽經中外道小乘四宗論
-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先列僧佉計一,毗世計異,尼犍子計俱,若提子計不俱,次一一破之。
- 提婆菩薩釋楞伽經中外道小乘涅槃論
-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先明所計涅槃,有二十種,如來為遮是等邪見,故說涅槃因果正義,次列其名,一一問答示相。
- 大乘掌珍論
- (二卷)清辯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廣釋真性有為空四句義,破諸異執,顯真勝義。
- 如實論
- (一卷)天親菩薩造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反質難中無道理難品第一。道理難品第二。墮負處品第三,明墮負處,有二十二種。
- 手杖論
- 尊者釋迦稱造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破世異執有新生有情
- 寶行王正論
- (一卷)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安樂解脫品第一,謂十善名安樂,惑盡名解脫。雜品第二,明十惡過患,廣訶女身不淨,歎佛三十二相。菩提資糧品第三,明相好六通等因。正教王品第四。出家正行品第五,說出家者,應捨麤惑,修七聖財,及說十地大意,并教發願方法 皆五言偈。
- 佛說法集名數經
-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集佛所說出世間及世間法名數
- 惟日雜難經
-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大意說如來二乘功德差別,文甚古拙難讀。
- 五門禪經要用法
- (一卷)大禪師佛陀密多所撰 劉宋罽賓國沙門曇摩密多譯 標云:一安般。二不淨。三慈心。四觀緣。五念佛,釋不次第。
- 坐禪三昧法門經
- (二卷)僧伽羅剎造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第一治婬欲法門。第二治瞋恚法門。第三治愚癡法門。第四治思覺法門。第五治等分行,及重罪人法門。次明四禪四空四等五通法。次明四念止法。次明大乘念佛等法。
- 禪法要解經
- (二卷)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初明不淨觀,次明淨觀,次明除五蓋,修初禪,二三四禪。次明修四無量心,次明修四空定,次明修四諦觀,初習其門,則有十事:一者心專正。二者質直。三者慚愧。四者不放逸。五者遠離。六者少欲。七者知足。八者心不繫著。九者不樂世樂。十者忍辱。次明修四如意足,次明修五神通法。
- 思惟要略法
-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先明形疾輕微,心病深重。次明四無量觀法,白骨觀法,觀佛三昧法,法身觀法,十方諸佛觀法,觀無量壽佛法,諸法實相觀法,法華三昧觀法。
- 菩薩訶色欲法
-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謂是世間枷鎖重患衰禍,捨之復念,如出獄思入等,凡夫為色僕,棄之如破枷脫鎖等,女人言蜜心毒,如龍淵師窟,不可近,敗國亂家,滅人慧明,如高羅密網等,智者知而遠,惡而穢之。
- 禪要訶欲經
- 失譯師名 即<菩薩訶色欲法>不淨觀一章重出
- 小道地經
- 後漢西域沙門支曜譯 說道人求息,及求向佛道法
- 修行道地經
- (八卷 前有序)天竺沙門眾護撰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集散品第一。五陰本品第二。五陰相品第三。分別五陰品第四。五陰成敗品第五。慈品第六。除恐怖品第七。分別行相品第八。勸意品第九。離顛倒品第十。曉了食品第十一。伏勝諸根品第十二。忍辱品第十三。棄加惡品第十四。天眼見終始品第十五。天耳品第十六。念往世品第十七。知人心念品第十八。地獄品第十九。勸悅品第二十。行空品第二十一。神足品第二十二。數息品第二十三。觀品第二十四。學地品第二十五。無學地品第二十六。無學品第二十七。弟子三品修行品第二十八。緣覺品第二十九。菩薩品第三十,後三品,並用法華意旨。
- 道地經
- (一卷)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修行道地經>略出,文不可句。
- 眾經撰雜譬喻
- (二卷)比丘道略集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 舊雜譬喻經
- (二卷)西土賢聖集 吳天竺沙門康僧會譯
- 雜譬喻經
- (二卷或作一卷)失譯人名出後漢錄 雜譬喻經(二卷)後漢月支國沙門支婁迦讖譯
- 菩提行經
- (四卷今作二卷)宋中印土沙門天息災譯
- 讚法界頌
- 聖龍樹菩薩造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 廣發大願頌
- 龍樹菩薩造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等譯
- 佛三身讚
- (八行偈)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法、報、化,各二行偈,回向一偈。
- 佛一百八名讚
-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集釋迦佛一百八名
- 一百五十讚佛頌
- 尊者摩咥利制吒造 唐沙門義淨譯
- 佛吉祥德讚
- (上中下仝卷)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 聖觀自在菩薩功德讚
- (七言四十六偈)西方賢聖集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 讚觀世音菩薩頌
- 唐佛授記寺翻經沙門釋慧智譯
- 聖者文殊師利發菩提心願文
- 巴看落目瓦傳 元甘泉馬蹄山沙門釋智慧譯
-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讚佛法身禮
- (四十偈)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此出大乘一切境界智光明莊嚴經
- 百千頌大集經地藏菩薩請問法身讚
-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讚法身,法界、菩提、涅槃、十地、等、妙、功德。
- 肇論
- (三卷 前有慧達序)姚秦長安沙門釋僧肇著 宗本義。物不遷論第一。不真空論第二。般若無知論第三(附劉遺民問答書)。涅槃無名論第四(奏秦王表,九折,十演)
- 寶藏論
- (一卷)晉僧肇法師著 廣照空有品第一。離微體淨品第二。本際虛無品第三。
- 大乘止觀法門
- (四卷 前有朱頃序)陳南嶽思大禪師曲授心要 先總示大乘止觀,次廣作五番建立,第一明止觀依止。又三:一明何所依止,謂自性清淨心。二明何故依止,以此心是一切法根本故。三明以何依止,先明以意識依止此心,修行止觀。次破小乘人執,後破大乘人執。第二明止觀境界,謂三自性法,各論清淨染濁。第三明止觀體狀,先就染濁三性以明,次就清淨三性以明(正是修行方法)。第四明止觀斷得,謂約三性修止觀,各明所除障,所得益也。第五明止觀作用,謂證體起用也,後更示禮佛止觀,食時止觀,大小便利時止觀。後有遵式序
- 法華經安樂行義
- (一卷)陳南嶽思大禪師撰 明一切新學菩薩,欲求大乘,超過一切諸菩薩,疾成佛道,須持戒、忍辱、精進、勤修禪定,專心勤修法華三昧,觀一切眾生皆如佛想。偈云:菩薩學法華,具足二種行:一者無相行。二者有相行。無相四安樂,甚深妙禪定。觀察六情根,諸法本來淨。眾生性無垢,無本亦無淨。不修對治行,自然超眾聖。無師自然覺,不由次第行。釋云:無相行者,一切諸法中,心相寂滅,畢竟不生,行住坐臥,飲食語言,一切威儀,心常定故。諸餘禪定,三界次第,從欲界地,未到地,初禪地,乃至非非想處地,有十一種差別不同。有法無法二道為別,是阿毗曇雜心聖行,若安樂行中深妙禪定。即不如此。不依止欲界,不住色無色行,如是禪定,是菩薩遍行,畢竟無心想故,名無相行。有相行者,如勸發品中,專念法華文字,精進不臥,如救頭然,若行成就,即見普賢等,得三陀羅尼,若顧身命,貪四事供養,不能勤修,經劫不得。
- 諸法無諍三昧法門
- (二卷)陳南嶽思大禪師撰 先總明欲學一切佛法,先持淨戒,勤禪定,乃能得之,無量佛法功德,一切皆從禪生。次問答釋疑,後具明四念處,各各具足一切佛法。
- 摩訶止觀
- (二十卷)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章安記曰:止觀明靜,前代未聞,智者大師,隋開皇十四年四月二十六日,於荊州玉泉寺,一夏敷揚,二時慈澍,雖樂說不窮,纔至見境。法輪停轉,後分弗宣,此之止觀,天台智者說己心中所行法門,天台傳南嶽三種止觀,一漸次(即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二不定(即六妙門,今已亡失),三圓頓(即今摩訶止觀)皆是大乘,俱緣實相,同名止觀。漸則初淺後深,如彼梯磴,不定前後更互,如金剛寶,置之日中,圓頓初後不二,如通者騰空。為三根性,說三法門。今圓頓者,初緣實相,造境即中,無不真實,繫緣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無非中道。己界及佛界,眾生界亦然,陰入皆如,無苦可捨,無明塵勞,即是菩提,無集可斷,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無苦無集,故無世間,無道無滅,故無出世間,純一實相,實相外,更無別法,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觀,雖言初後,無二無別,是名圓頓止觀。此菩薩聞圓法,起圓信,立圓行,住圓位,以圓功德而自莊嚴,以圓力用建立眾生。大經云:雪山有草,名曰忍辱,牛若食者,即得醍醐。又云:譬如有人在大海浴,當知已用諸河之水,當知止觀,諸佛之師,以法常故,諸佛亦常。樂我淨等,亦復如是。開章為十:一大意。二釋名。三體相。四攝法。五偏圓。六方便。七正觀。八果報。九起教。十旨歸。初釋大意,囊括始終,冠戴初後,今撮為五。謂發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網,歸大處。一發大心者,約十種發心以簡非。發菩提心,即是觀。邪僻心息,即是止。約四諦,四弘、六即、以顯是。二修大行者,勸進四種三昧,入菩薩位:一常坐。二常行。三半行半坐。四非行非坐。三感大果者,若行順中道,即有勝妙果報,設未出分段,所獲花報,亦異七種方便,況真果報耶!此義在後第八重中,當廣分別。四裂大網者,若人善用止觀觀心,則內慧明了,通達漸頓諸教,如破微塵,出大千經卷,恆沙佛法,一心中曉,此義至第九重當廣說,攝法中亦略示。五歸大處者,自向三德,引他同入三德,故名旨歸。入祕密藏,至第十重中,當廣說也。記曰:此五略,祇是十廣,初五章,祇是發菩提心一意耳!方便,正觀,祇是四三昧耳!果報一章,祇明違順,違即二邊果報,順即勝妙果報。起教一章,轉其自心,利益於他或作佛身,施權實,或作九界像,對揚漸頓,轉漸頓,弘通漸頓,旨歸章,祇是同歸大處秘藏中,故知略廣意同也。二釋止觀名,略有四:一相待。二絕待。三會異。四通三德。一相待者,止觀各三義,止三義者,息義,停義,對不止止義。觀三義者,貫穿義,觀達義,對不觀觀義。二絕待者,橫破豎破上三止觀,則不可說,有因緣故,亦可得說,以六即望之,初心無所失,聖境無所濫。三會異者,會諸經論異名。四通三德者,以三德共通兩字,又三德各通兩字。三釋止觀體相為四:一教相。二眼智。三境界。四得失。一教相者,止觀名教,通於凡聖,不可尋通名,求於別體,故用相簡之,簡前三教,顯圓頓教止觀體也。二眼智者,止觀為因,智眼為果,用不思議眼智,得圓頓止觀體也。三境界者,若得能顯眼智中意,無俟所顯諦境之說,為未解者,更此一科,夫信行尚多聞,因此分別以會圓妙,法行宗深觀,緣此思惟以見正境耳!四得失者,失即思議,得即不思議也。四明止觀總持,遍收諸法,一攝一切理,二攝一切惑,三攝一切智,四攝一切行,五攝一切位,六攝一切教。五明偏圓者,簡偏就圓,一明大小,二明半滿,三明偏圓,四明漸頓,五明權實。六明方便,謂善巧修行,以微少善根,能令無量行成解發,入菩薩位,圓教以假名五品觀行等位,去真猶遠,名遠方便,六根清淨,相似鄰真,名近方便。今就五品之前假名位中,復論遠近,二十五法為遠方便,十種境界為近方便,橫豎該羅,十觀具足,成觀行位,能發真似,今釋遠方便,略為五:一具五緣,二訶五欲,三棄五蓋,四調五事,五行五法。具五緣者,一持戒清淨,二衣食具足,三閒居靜處,四息諸緣務,五得善知識。訶五欲者,謂色、聲、香、味、觸,棄五蓋者,謂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調五事者,謂食、眠、身、息、心。行五法者,謂欲、精進、念、巧慧、一心(已上俱有事解理解)。七明正修止觀者,前六重,依脩多羅以開妙解,今依妙解以立正行,膏明相賴,目足更資,行解既勤,三障四魔,紛然競作,重昏巨散,翳動定明,不可隨,不可畏。隨之,將人向惡道。畏之,妨修正法。當以觀觀昏,即昏而朗,以止止散,即散而寂,如豬揩金山,眾流入海,薪熾於火,風益求羅耳。開止觀為十:一陰界入。二煩惱。三病患。四業相。五魔事。六禪定。七諸見。八增上慢。九二乘。十菩薩。此十境通能覆障,始自凡夫正報,終至聖人方便,陰入一境,常自現前,恆得為觀,餘九境,發可為觀,不發何所觀。又八境去正道遠,深加防護,得歸正轍。二境去正道近,至此位時,不慮無觀,薄修即證,又若不解諸境互發,大起疑網,如在歧道,不知所從,先若聞之,恣其變怪,心安若空。第一觀陰界入境者,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也。界內外一切陰入,皆由心起。佛告比丘,一法攝一切法,所謂心是,心是惑本,若欲觀察,須伐其根,如炙病得穴。今當去丈就尺,去尺就寸,置色等四陰,但觀識陰。識陰者,心是也。觀心具十法門,一觀不可思議境。二起慈悲心。三巧安止觀。四破法遍。五識通塞。六修道品。七對治助開。八知次位。九能安忍。十無法愛。此十重觀法,橫豎收束,微妙精巧,初則簡境真偽,中則正助相添,後則安忍無著,意圓法巧,該括周備。規矩初心,將送行者,到彼薩雲,非闇證禪師,誦文法師,所能知也。一觀心是不可思議境者,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後,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後,若從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則是縱,若心一時含一切法者,此則是橫,縱亦不可,橫亦不可,祇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縱非橫,非一非異,玄妙深絕,非識所識,非言所言,所以稱為不可思議境也。此不思議境,何法不收,此境發智,何智不發,依此境發誓願,乃至無法愛,何誓不具,何行不滿足耶!說時次第,行時一心中具一切心。二發真正菩提心者,既深識不思議境,知一苦一切苦,自悲悲他,發兩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又識不可思議心,一樂一切樂,我及眾生,昔雖求樂,不知樂因,今方始解,故起大慈,興兩誓願: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三善巧安心者,善以止觀安於法性也,隨根、隨病、迴轉、自行、化他,有六十四番安心法等,四破法遍者,不思議一境一切境,一心一切心,橫豎諸法,悉趣於心,破心故,一切皆破,故言遍也。是中先約空無生門,以次第破顯圓頓破,然後以一門破,例餘門破。文廣義深,須細尋之。五識通塞者,破塞存通,如除膜養珠,破賊護將。六明道品調適者,由圓三十七品,入圓三解脫門。七助道對治者,以根鈍故,不能即開三解脫門,以遮重故,牽破觀心,為是義故,應須治道。對破遮障,於助六度,但作一事解,不能助道。當觀此助不思議,攝一切法。八明次位者,夫真似二位,有解脫知見,朱紫分明,終不謬謂未得謂得,豈有凡夫造心,即言上聖,此非增上慢,推與誰乎。次明從五悔登隨喜品,乃至十信,四十二位,究竟妙覺,無有叨濫,名知次位。九安忍者,若名利眷屬從外來破憶此三術,囓齒忍耐,雖千萬請,確乎難拔,讓哉!隱哉!去哉!若煩惱業定見慢等,從內來破者,亦憶三術,即空即假即中。十無法愛者,行上九事,過內外障,應得入真。而不入者,以法愛住著而不得前,若破法愛,入三解脫,發真中道,所有慧身,不由他悟,自然流入薩婆若海。是十種法,名大乘觀,學是乘者,名摩訶衍,行、住、坐、臥、語作、見色、聞聲,嗅香,嘗味、覺觸、知法,一切緣中,一切境中,皆可修之。第二觀煩惱境,乃至第七觀諸見境,各為四意,各論十乘,具如全帙,後三境不說,後三大章亦不說。
- 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
- (十卷)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弟子法慎記 灌頂再治 大意第一。釋名第二。明門第三。辨詮次第四。簡法心第五。分別前方便第六。釋修證第七,於中有四,初修證世間禪相,謂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二修證亦世間亦出世間禪相,謂六妙門,十六特勝,通明觀。三修證出世間禪相,謂對治無漏,緣理無漏。對治無漏有九。九想、八念、十想三種名壞法觀;八背捨、八勝處、十一切處,三種名不壞法觀;九次第定,名練;師子奮迅,名熏;超越三昧,名修;緣理無漏未說。四修證非世間非出世間禪相未說。八顯示果報,九從禪起教。十結會歸趣,皆未說。
- 六妙門禪法
- (一卷)天台大師於都下瓦官寺略出此法門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二卷 前有元照序 一名童蒙止觀亦名小止觀)天台山修禪寺沙門智顗述 具緣第一,訶欲第二,棄蓋第三,調和第四,方便第五,正修第六,善發第七,覺魔第八,治病第九,證果第十。後附梁肅天台止觀統例,及天台法門議。
- 釋摩訶般若波羅密經覺意三昧
- (一卷)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辨法相第一。釋覺意三昧名第二。釋方便行第三。明心相第四。入觀門第五。證相門第六。
- 四念處
- (四卷)隋天台山修禪寺智者大師說 先明一切諸法,皆不可思議,不可宣說。次明四悉檀因緣故,亦可得說,乃約生生等四句,各明四門,四念處,三十七品,因行果位,差別不同。
- 法界次第初門
- (三卷)隋天台智者大師撰 天台山修禪寺沙門釋智顗,輒依經附論,撰法界次第初門三百科,裁為七卷,流傳新學,略為三意:一為讀誦尋論隨見法門,脫有迷於名數者。二為未解聖教所制法門淺深之次第。三為學三觀之者,當以此諸法名相義理,一一歷心而轉作,則觀解無礙,觸境不迷,若於一念心中,通達一切佛法者,則三觀自然了了分明也。故出此三百科,名教仍當,名下略辯體相,始得三卷。(僅六十科)
- 淨土十疑論
- (一卷 前有楊傑序)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一釋求生淨土無大慈悲疑。二釋求生乖無生理疑。三釋偏求生一土疑。四釋偏念一佛疑。五釋具縛得生疑。六釋即得不退疑。七釋不求內院疑。八釋十念得生疑。九釋女人根缺不生疑。十釋作何行業得生疑。後有陳瓘序
- 觀心論
- (亦名煎乳論)> 天台修禪寺沙門智顗述
- 瑜伽師地論釋
- (一卷)最勝子等諸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總釋瑜伽師地名義,略釋一十七地名義
- 攝大乘論釋
- (十卷)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無性菩薩,釋世親菩薩攝大乘論本。 攝大乘論釋(十五卷 有慧愷序)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同玄奘譯<攝大乘論釋>本
- 成唯識論
- (十卷 有沈玄明後序)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護法等十菩薩,各造論十卷,釋世親三十頌,奘師糅為十卷,乃瑜伽一宗之精要也。
- 成唯識寶生論
- (五卷 一名二十唯識順釋論)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護法菩薩,釋天親所造論。
- 大乘廣五蘊論
- 安慧菩薩造 唐中印土沙門地婆訶羅譯
- 觀所緣緣論釋
-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護法菩薩,釋緣緣論中破執縱奪之法。
- 釋摩訶衍論
- (十卷)龍樹菩薩造 筏提摩多譯 釋馬鳴菩薩大乘起信論
- 廣百論釋論
- (十卷)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護法菩薩,釋前廣百論本,與成唯識論破我法二執處,相為表裏,最宜詳玩。
- 華嚴懸談會玄記
- (四十卷)> 鉅野洞庭元蒼山再光寺普瑞集 消釋懸談文義,乃座主家學問耳。
-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
- (六卷)宋四明沙門知禮述 先略明大意云:果佛圓明之體即我凡夫本具性德,故一切教所談行法,無不為顯此之覺體,故四三昧,通名念佛,但其觀法,為門不同,今此觀門,及般舟三昧,託彼安養依正之境,用微妙觀,專就彌陀,顯真佛體,雖託彼境,須知依正同居一心,心性遍週,無法不造,無法不具,據乎心性觀彼依正,依正可彰,託彼依正觀於心性,心性易發。所言心性具一切法者,實無能具所具,能造所造,即心是法,即法是心,能造因緣,及所造法,皆悉當處全是心性,是故今觀若依若正,乃法界心,觀法界境,生於法界依正色心,故釋觀字,用一心三觀,釋無量壽,用一體三身,體,宗,力用,義並從圓,判教屬頓。
- 金光明經玄義拾遺記
- (六卷)宋四明沙門知禮述 序曰:寶雲講次,學徒隨錄,義或闕如,未及補治,不幸歸寂,孤山之製,多事消文,復於中間,毀除觀心,斯實不忍,今故秉筆,拾先師遺餘之義,拾後人遺棄之文,使教行二塗,不致壅蔽。大師深解法性。可尊可貴,當體名金,寂而常照,當體名光,大悲益物,當體稱明,是知法性具金光明,真實名義究竟成就也。此經以金光明為名,以金光明為體,以金光明為宗,以金光明為用,以金光明而為教相。亦可三字,別對五章,以金為體,以光為宗,以明為用,總三為名,分別三名而為教相,法體既爾,體德合然,甚深,是光之德,窮法性底故,無量,是明之德,達法性邊故,此二不二,是金之德,法性究竟尊貴義故,亦可三義皆甚深,皆無量,皆不二也。五章之德,莫不如是。
- 金光明經文句記
- (十二卷)宋四明沙門知禮述 即釋文句也 !>
- 請觀音經疏闡義鈔
- (四卷)宋錢塘沙門智圓述 即釋智者疏,約文敷義,筆之為鈔。
- 仁王護國般若經疏神寶記
- (四卷)宋四明沙門柏庭善月述 是經有六名,其末名龍寶神王,今摭二字,以名所釋,抑輪王興世,有神寶自至之言,故云。 天台名家,實以傳宗為本,而釋經次焉,然以得佛心宗,發旋總持,故凡申一經,釋一義,亦必有法。
-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略疏連珠記
- (一卷或作二卷)宋玉峰沙門釋師會述
- 佛母般若波羅密多圓集要義論釋
- (四卷今作二卷)宋北印土沙門施謢譯 三寶尊菩薩造,釋大域龍樹菩薩所造頌。
- 法華玄義釋籤
- (二十卷 前有普門子緣起序)唐天台沙門湛然述 昔於台嶺,隨諸問者籤下所錄,不暇尋究文勢生起,亦未委細分節句逗,晚還毗壇,輒添膚飾,裨以管見,然所記者,莫非述聞,兼尋經論,但識用暗短,而繁略頗馴,呈露後賢,敢悕添削。
- 法華文句記
- (二十卷或作三十卷)唐天台沙門湛然述 即釋智者文句也,後記云,適與江淮四十餘僧,往禮臺山,因見不空三藏門人舍光,奉敕在山修造,云與不空親遊天竺,彼有僧問曰:大唐有天台教跡,最堪簡邪正,曉偏圓,可能譯之,將至此土耶?豈非中國失法,求之四維。而此方少有識者,如魯人耳。故厚德向道者,莫不仰之,敬願學者,行者,隨力稱讚,應知自行兼人,並異他典。若說若聽境智存焉,若冥若顯,種熟可期,並由弘經者有方故也。若直爾講說,是弘經者,何須衣、座、室,三之誡,如來所遣,豈可聊爾。余省躬揣見,自覺多慚,迫以眾緣,強復疏出,縱有立破,為樹圓乘,使同志者,開佛知見,終無偏黨,而順臆度,冀諸覽者,悉鑑愚忱,一句染神,咸資彼岸,思惟修習,永用舟航,隨喜見聞,恆為主伴,若取若捨,經耳成緣,或順或違,終因斯脫,願解脫之日,依報正報,常宣妙經,一剎一塵,無非利物,唯願諸佛,冥熏加被,一切菩薩,密借威靈,在在未說,皆為勸請,凡有說處,親承供養,一句一偈,增進菩提,一色一香,永無退轉。
- 觀音玄義記
- (四卷)宋四明沙門知禮述 即釋智者玄義也
- 觀音義疏記
- (四卷)宋四明沙門知禮述 即釋義疏也,後附天竺寺沙門遵式釋重頌云,第二重頌,是隋煬大業中,智者滅後,笈多所譯,方入大部,故疏闕釋。
- 涅槃玄義發源機要
- (四卷)宋錢唐沙門釋智圓述
- 大乘百法明門論解
- (一卷)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窺基述
- 大乘起信論疏
- (五卷)唐西太原寺沙門釋法藏述
- 大乘起信論疏筆削記
- (十五卷)宋長水沙門釋子璿錄
- 肇論新疏游刃
- (二十卷)元大白馬寺沙門釋文才述 科一卷 新疏九卷 游刃十卷
- 摩訶止觀輔行傳弘決
- (四十卷 前有普門子序)唐毗陵沙門湛然述 述此緣起,凡有十意:一為知有師承,非任胸臆,異師心故。二為曾師承者,而棄根本,隨末見故。三為後代展轉,隨生異解,失本依故。四為信宗好習,餘方無師,可稟承故。五為義觀俱習,好憑教者,行解備故。六為點示關節,廣略起盡,宗要文故。七為建立師解,使不淪墜,益來世故。八為自資觀解,以防謬誤,易尋討故。九為呈露所解,恐有迷忘,求刪削故。十為隨順佛旨,運大悲心,利他行故。
- 止觀義例
- (二卷)唐毗陵沙門湛然述 第一所傳部別例,第二所依正教例,第三依正消釋例,第四大章總別例,第五心境釋疑例,第六解行相資例,第七喻疑顯正例。
- 止觀大意
- 唐毗陵沙門湛然述 因員外李華欲知止觀大意,略報綱要。初敘祖承,二敘教觀,先敘教,次敘觀。
- 觀心論疏
- (三卷或作五卷)隋天台國清寺沙門灌頂撰 論有序、正、流通,從初問佛經無量下去,至四月一歲,有四紙半論文,並是序分。從問觀自心生,云何四不說下去,至寂然無言說,有三十六行偈,是正說。從今約觀一念下去,有十行三字,是流通分。
- 立世阿毗曇論
- (十卷 初卷標佛說字)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地動品第一。南閻浮提品第二。六大國品第三。夜叉神品第四。漏闍耆利象王品第五。四天下品第六。數量品第七。天住處品第八。歡喜園品第九。眾車園品第十。惡口園品第十一。雜園品第十二。波利夜多園品第十三。提頭賴吒城品第十四。毗留勒叉城品第十五。毗留博叉城品第十六。毗沙門城品第十七。天非天鬥戰品第十八。日月行品第十九。云何品第二十。受生品第二十一。壽量品第二十二。地獄品第二十三。小三災品第二十四。大三災品第二十五。 文來未盡
- 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
- (二十卷 亦名說一切有部集異門足論)尊者舍利子說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緣起品第一。世尊遊力士生處,住其所造初成臺觀,命舍利子代宣法要,舍利子承命,結集法毗奈耶。一法品第二,有三門。二法品第三,有二十七門。三法品第四,有五十門。四法品第五,亦五十門。五法品第六,有二十四門。六法品第七,有二十四門。七法品第八,有二十三門。八法品第九,有十門。九法品第十,略有二種。十法品第十一,略有二種。讚勸品第十二,佛從臥起,讚善勸持。
- 舍利弗阿毗曇論
- (二十二卷或作三十卷 有道標序)姚秦天竺三藏曇摩崛多共曇摩耶舍譯 問分入品第一。界品第二。陰品第三。四聖諦品第四。根品第五。七覺品第六。不善根品第七。善根品第八。大品第九。優婆塞品第十。 非問分界品第一。業品第二。人品第三。智品第四。緣品第五。念處品第六。正勤品第七。神足品第八。禪定品第九。道品第十。煩惱品第十一。 攝相應分攝品第一上。相應品下。 緒分遍品第一。因品第二。名色品第三。假結品第四。行品第五。觸品第六。假心品第七。十不善業道品第八。十善業道品第九。定品第十。
- 阿毗達磨法蘊足論
- (十二卷或作十卷 亦名說一切有部法蘊足論 有靖邁後序)尊者大目乾連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學處品第一,明優婆塞五戒。預流支品第二,明四種法行:一親近善士、二聽聞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隨法行。證淨品第三,明四不壞淨:一佛證淨、二法證淨、三僧證淨、四聖所愛戒。沙門果品第四,明四聖果。通行品第五,明四通行﹕一苦遲通行、二苦速通行、三樂遲通行、四樂速通行。聖種品第六,明於衣食臥具知足,及樂斷樂修聖種。正勝品第七,明四正勤。神足品第八,明欲、勤、心、觀,四三摩地。念住品第九,明身、受、心、法,四觀。聖諦品第十,明四聖諦。靜慮品第十一,明四禪法。無量品第十二,明慈、悲、喜、捨、定。無色品第十三,明四空定。修定品第十四,明四修定:一得現法樂住、二得殊勝智見、三得勝分別慧、四得諸漏永盡。覺支品第十五,明七覺支。雜事品第十六,明永斷一一法,皆能保彼定不退還,謂貪、瞋、癡,乃至苦、憂、擾、惱等。根品第十七,明二十二根。處品第十八,明十二處。蘊品第十九,明五蘊。多界品第二十,明界處蘊緣起,及處非處善巧。緣起品第二十一,明十二因緣法。
- 施設論
- (七卷今作三卷)宋中印土沙門法護譯 對法大論中世間施設門第一(按釋論有此門,梵本元闕)。因施設門第二,問答輪王七寶因果。第三明輪王七寶,同如來法。第四問答佛生,先現瑞相。第五問答佛出時處。第六問答諸因果事。第七明三毒輕重,由於習成。第八第九問答世間諸法不同所由。第十問答山地方處等殊。第十一問答化事。第十二問答大海事。第十三問答神通事。第十四問答雨不雨事。 文來未盡
- 阿毗達磨發智論
- (二十卷,亦名說一切有部發智論)尊者迦多衍尼子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雜蘊第一(蘊,梵名犍度)。世第一法納息一(納息,梵名跋渠)。智納息二。補特伽羅納息三。愛敬納息四。無慚納息五。相納息六。無義納息七。思納息八。 結蘊第二。不善納息一。一行納息二。有情納息三。十門納息四。 智蘊第三。學支納息一。五種納息二。他心智納息三。修智納息四。七聖納息五。 業蘊第四。惡行納息一。邪語納息二。害生納息三。表無表納息四。自業納息五。 大種蘊第五。大造納息一。緣納息二。具見納息三。執受納息四。 根蘊第六。根納息一。有納息二。觸納息三。等心納息四。一心納息五。魚納息六。因緣納息七。 定蘊第七。得納息一。緣納息二。攝納息三。不還納息四。一行納息五。 見蘊第八。念住納息一。三有納息二。想納息三。智納息四。見納息五。伽陀納息六。 彙門標目云:佛滅後三百年造,乃對法藏之根本也。
- 阿毗曇八犍度論
- (三十卷 有道安序)苻秦罽賓國沙門瞿曇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譯 即發智論同本先譯,而文煩拙。
-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
- (二百卷)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五百大阿羅漢造,廣釋說一切有部發智論。
- 阿毗曇毗婆沙論
- (八十二卷或作八十卷 有釋道挺序)北涼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譯 與<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同,僅存三犍度。
- 鞞婆沙論
- (十四卷)迦旃延子造 苻秦罽賓國沙門僧伽跋澄譯 說阿毗曇八犍度第一。鞞婆沙三結處第一。三不善根處第二。三有漏處第三。四流處四。四受處第五。四縛處第六。五蓋處第七。五結處第八。五下結處第九。五上結處第十。五見處第十一。六身愛處第十二。七使處第十三。九結處第十四。九十八使處第十五(小章竟)。解十門大章。二十二根處第十六。十八界處第十七。十二入處第十八。五陰處第十九。五盛陰處第二十(亦名五取陰,亦名五受陰,唯是有漏)。六界處第二十一。色無色法處第二十二。可見不可見法處第二十三。有對無對處第二十四。有漏無漏處第二十五。有為無為法處第二十六。三世處第二十七。善不善無記處第二十八。欲界色界無色界繫法處第二十九。學無學非學非無學法處第三十。見斷思惟斷不斷法處第三十一。四聖諦處第三十二。四禪處第三十三。四等處第三十四。四無色處第三十五。八解脫處第三十六。八除入處第三十七(即八勝處也)。十一切入處第三十八。八智處第三十九。三三昧處第四十(廣說大章竟)。中陰處第四十一(出阿毗曇結使犍度人品非次)。四生處第四十二。
- 阿毗達磨俱舍論
- (三十卷)尊者世親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分別界品第一。分別根品第二。分別世品第三。分別業品第四。分別隨眠品第五。分別賢聖品第六。分別智品第七。分別定品第八。破我執品第九。
- 阿毗達磨俱舍釋論
- (二十二卷 有慧愷序)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與<阿毗達磨俱舍論>同
- 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
- (一卷)世親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即<阿毗達磨俱舍論>中頌別行
-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 (八十卷 亦名說一切有部順正理論)尊者眾賢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辯本事品第一,明蘊、處、界,三種攝法。辯差別品第二,明二十二根差別,及破無因、一因、不平等因、辯心、心所、及不相應行等,及辯六因四緣。辯緣起品第三,明三界、五趣、七識住、九有情居、四生、及辯中有相、十二因緣相、有情世間相、器世間相。辯業品第四。辯隨眠品第五。辯賢聖品第六。辯智品第七。辯定品第八。
- 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 (四十卷)尊者眾賢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即順正理論廣文略出,而加序品。
- 阿毗達磨識身足論
- (十六卷 亦名說一切有部識身足論)提婆設摩阿羅漢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目乾連蘊第一,沙門目連,作如是說,過去未來無,現在無為有,今依諸契經,種種破之。補特伽羅蘊第二,補特伽羅論者,作如是說,定有補特伽羅,性空論者,依諸契經,種種破之。因緣蘊第三,問答諸法互為因緣義。所緣緣蘊第四,問答諸所緣義。雜蘊第五,明起染離染等義。成就蘊第六,廣明十二心成就不成就等差別,十二心者,欲界繫有四心﹕一善、二不善、三有覆無記、四無覆無記;色無色界繫各有三心;除不善,并學心,無學心為十二。
- 阿毗達磨界身足論
- (三卷或作二卷 亦名說一切有部界身足論)尊者世友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本事品第一,明十大地法,十大煩惱,十小煩惱,五煩惱,五見,五觸,五受根,五法,六識身,六觸,六受,六想,六思,六愛。分別品第二,分別相應不相應等,略說十六門,廣有八十八門。後有釋基序。
-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
- (十八卷 亦名說一切有部品類足論)尊者世友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辯五事品第一,一色,二心,三心所,四不相應行,五無為。 辯諸智品第二。辯諸處品第三。辯七事品第四。辯隨眠品第五。辯攝等品第六。辯千問品第七。舉二十門,各為五十問答。辯決擇品第八。
- 眾事分阿毗曇論
- (十二卷)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共菩提耶舍譯 即<阿毗達磨品類足論>同本異出,止有七品
- 阿毗曇心論
- (四卷)尊者法勝造 東晉罽賓國沙門瞿曇僧伽提婆共慧遠譯 界品第一。行品第二。業品第三。使品第四。賢聖品第五。智品第六。定品第七。契經品第八。雜品第九。論品第十。
- 法勝阿毗曇心論
- (六卷)大德優婆扇多釋,高齊蔦萇國沙門那連提黎耶舍譯 即釋<阿毗曇心論>,同前十品。
- 雜阿毗曇心論
- (十一卷或作十六卷)劉宋天竺沙門僧伽跋摩等譯 尊者法救造(梵稱達磨多羅)亦釋前論,而加序品,又加第十擇品,而以論品為第十一,較優波扇多者為詳。
- 阿毗曇甘露味論
- (二卷)尊者瞿沙造 曹魏代譯失三藏名 布施持戒品第一。界道品第二。住食生品第三。業品第四。陰持入品第五(持即界也)。行品第六。因緣種品第七。淨根品第八。結使禪智品第九。三十七無漏人品第十。智品第十一。禪定品第十二。雜定品第十三。三十七品第十四。四諦品第十五。雜品第十六。
- 入阿毗達磨論
- (二卷 說一切有部)塞建地羅阿羅漢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略明五蘊,及三無為名義。
- 五事毗婆沙論
- (二卷或作一卷)尊者法救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分別色品第一。分別心品第二。分別心所法品第三。 釋尊者世友五事論,文來未盡。
- 阿毗曇五法行經
-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先釋四諦,次釋五法。
- 尊婆須密菩薩所集論
- (十卷或作十五卷 有序未詳作者)苻秦罽賓國沙門僧伽跋澄等譯 菩薩,即當來師子如來也。偈品首聚犍度第一。心犍度第二。三昧犍度第三。天犍度第四。四大犍度第五。契經犍度第六。更樂犍度第七。結使犍度第八。行犍度第九。智犍度第十。見犍度第十一。根犍度第十二。一切有犍度第十三。偈犍度第十四。 譯文甚拙。
- 成實論
- (二十卷)訶梨跋摩造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發聚中佛寶論五品。法寶論三品。僧寶論三品。吉祥品。立論品等六品。十論初有相品等十七品。苦諦聚色論二十四品。識論十七品。想陰品。受論六品。行陰論十一品。集諦聚業論二十六品。煩惱論二十品。滅諦聚十四品。道諦聚四十八品。共二百二品,大旨與說一切有部相違。
- 四諦論
- (四卷或作三卷)婆藪跋摩所造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思擇品第一。略說品第二。分別苦諦品第三。思量集諦品第四。分別滅諦品第五。分別道諦品第六。
- 解脫道論
- (十二卷)> 羅漢優波底沙(梁言大光)造 蕭梁扶南國沙門僧伽婆羅譯 因緣品第一。分別戒品第二。頭陀品第三。分別定品第四。覓善知識品第五。分別行品第六,謂欲行、瞋行、癡行,等相不同。分別行處品第七。行門品第八,謂修十一切入、十不淨想、十念、四無量心、四大觀、食不耐想等,四十八行。 五神通品第九。分別慧品第十。五方便品第十一,謂陰方便、入方便、界方便、因緣方便、聖諦方便。分別諦品第十二。
- 隨相論
- (二卷)德慧法師造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解四諦十六行相,破外道我執。
- 緣生論
- (一卷有序)隋南天竺沙門達摩笈多譯 聖者鬱楞伽造,明十二因緣義。
- 大乘緣生論
-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與<緣生論>同,實小乘耳。
- 十二因緣論
-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淨意菩薩,釋十二因緣
- 止觀門論頌
- 世親菩薩造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七十七頌,明修不淨觀法門。
- 金剛針論
-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法稱菩薩,破婆羅門四韋陀論
- 彰所知論
- (二卷或作一卷 前有廉復序)大元帝師癹合思巴造,元釋教總統沙門沙羅巴譯 器世界品第一。情世界品第二(內釋十二緣生,約分位者,一一支中,皆有五蘊但是從勝為名)。道法品第三。果法品第四。無為法品第五。後有克己序。
- 三法度論
- (三卷)尊者山賢造 東晉罽賓國沙門瞿僧伽提婆共慧遠譯 德品第一。惡品第二。依品第三,謂陰、界、入。
- 四阿含暮抄解
- (二卷有序)阿羅漢婆素跋陀撰 苻秦沙門鳩摩羅佛提等譯 共有九段解釋:初功德三段,二惡三段,三依三段,即三法度論耳,文甚難讀。
- 三彌底部論
- (三卷)失譯人名今附三秦錄 大意破我人知見,明中陰不無,而文不甚聯絡。
- 分別功德論
- (三卷)失譯人名附後漢錄 釋增一阿含經序品中偈,及念佛等十種一法,次釋弟子品,各稱第一因緣。
- 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
- 後漢安息國優婆塞安玄共嚴佛調譯 說欲斷生死趣,度世道者,當念卻十二因緣事。
- 辟支佛因緣論
- (一卷)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說八位辟支佛覺悟因緣
- 四品學法
-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譯 一戒行備具。二多知經法。三能化度人,號真學,為上品;純行五戒,號承法,為中品;但持四戒,號依福學,為下品。一身所護法,二供養法,三於同學法,號散侍,為外品。
- 異部宗輪論
- (七紙餘作一卷)世友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說佛滅百年後,異執漸起,分為二十部別。
- 十八部論
- 失譯人名 是異部宗輪論同本異出
- 部異執論
-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是異部宗輪論同本異出
- 佛說四十二章經
- (前有序)後漢中天竺沙門迦葉摩騰共竺法蘭譯 此西來教典之始也,古今譯經圖記云:四十二章經,本是外國經抄,騰以大化初傳,人未深信,蘊其妙解,不即多翻,且撮經要,以導時俗。
-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
- (三卷)唐于闐國沙門釋智嚴譯 諸經集四十二部,凡菩薩行門,總六十六條。
- 八大人覺經
-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 菩薩內習六波羅密經
- 後漢臨淮郡沙門嚴佛調譯 說內習六妙門為六波羅密,能制六根。
- 出曜經
- (二十卷 前有僧叡序)尊者法救造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無常品第一。欲品第二。愛品第三。無放逸品第四。念品第五。戒品第六。學品第七。口品第八。行品第九。信品第十。沙門品第十一。道品第十二。利養品第十三。忿怒品第十四。惟念品第十五。雜品第十六。水品第十七。華香品第十八。馬喻品第十九。恚品第二十。如來品第二十一。聞品第二十二。我品第二十三。廣演品第二十四。親品第二十五。泥洹品第二十六。觀品第二十七。惡行品第二十八。雙要品第二十九。樂品第三十。心意品第三十一。沙門品第三十二。梵志品第三十三。 出曜之言,舊名譬喻,即十二部經第六部也,共集如來法句千章,釋之以訓未來。
- 法句譬喻經
- (四卷)西晉沙門法炬共法立譯 共三十九品。大意與<出曜經>同,而次第不同,且少有解釋。
- 法句經
- (二卷 序中名曇缽偈)尊者法救造 吳天竺沙門維祇難等譯 即法喻經中三十九品法句,凡七百五十二偈。
- 法集要頌經
- (四卷)尊者法救集 宋中印土沙門天息災譯 即出曜經三十三品法偈,皆是佛所說也。
- 佛本行經
- (七卷)劉宋六合山寺沙門釋寶雲譯 因緣品第一。阿育王時,密跡金剛,為諸天頌佛始末。稱歎如來品第二。降胎品第三。如來生品第四。梵志占相品第五。阿夷決疑品第六。入譽論品第七。與眾綵女遊居品第八。現憂懼品第九。閻浮提樹蔭品第十。出家品第十一。車匿品第十二。瓶沙王問事品第十三。為瓶沙王說法品第十四。不然阿蘭品第十五。降魔品第十六。轉法輪品第十七。度寶稱品第十八。廣度品第十九。現大神變品第二十。昇忉利宮為母說法品第二十一。憶先品第二十二。遊維耶離品第二十三。歎錠光佛時品第二十四。降象品第二十五。魔勸捨壽品第二十六。調達入地獄品第二十七。現乳哺力品第二十八。大滅品第二十九。歎無為品第三十。八王分舍利品第三十一。
- 佛所行讚經
- (五卷)馬鳴菩薩造 北涼中天竺沙門曇無讖譯 生品第一。處宮品第二。厭患品第三。離欲品第四。出城品第五。車匿還品第六。入苦行林品第七。合宮憂悲品第八。推求太子品第九。瓶沙王詣太子品第十。答瓶沙王品第十一。見阿羅藍鬱頭藍品第十二。破魔品第十三。阿惟三菩提品第十四。轉法輪品第十五。瓶沙王諸弟子品第十六。大弟子出家品第十七。化給孤獨品第十八。父子相見品第十九。受祇洹精舍品第二十。守財醉象調伏品第二十一。庵摩羅女見佛品第二十二。神力住壽品第二十三。離車辭別品第二十四。般涅槃品第二十五。大般涅槃品第二十六。歎涅槃品第二十七。分舍利品第二十八。
- 僧伽羅剎所集佛行經
- (五卷)苻秦罽賓國沙門僧伽跋澄譯 大意發明如來因中果上種種功德,乃至百年之後,阿育王起舍利塔。而譯文甚拙。
- 僧伽斯那所撰菩薩本緣經
- (四卷)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 師子素馱娑王斷肉經
- 唐于闐國沙門釋智嚴譯
- 十二游經
- 東晉西域沙門迦留陀伽譯
- 達磨多羅禪經
- (二卷 有序)東晉迦維羅衛國沙門佛陀跋陀羅譯 修行方便道安那般那念退分第一。修行勝道退分第二。修行方便道安般念住分第三。修行勝道住分第四。修行方便道升進分第五。修行勝道升進分第六。修行方便道安般念決定分第七。修行勝道決定分第八。修行方便道不淨觀退分第九。住分第十。升進分第十一。決定分第十二。修行觀界分第十三。已上皆五言頌。修行四無量三昧第十四。修行觀陰分第十五。修行觀入分第十六(外六入如賊,內六入如空聚,亦說內外入為此彼岸)。修行觀十二因緣第十七。已上皆長文。
- 內身觀章句經
- 漢失譯師名 頌說內身苦、空、無常、無我、不淨。
- 法觀經
-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明數息觀身等法,文甚拙澀。
- 三慧經
- 北涼錄失譯人名 雜集經論中種種因緣法義
- 佛使比丘迦旃延說法沒盡偈
- 西晉錄失譯人名
- 迦丁比丘說當來變經
- 失譯人名今附宋錄
- 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
-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說十六大阿羅漢名,并眷屬數目住處,及明末法之中,於三寶所種善根者,三會得度。
- 撰集三藏及雜藏傳
- 失譯人名附東晉錄 大意與後經同,而是四言偈述,兼釋三藏與雜藏事。
- 迦葉結經
-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說佛滅度,迦葉舉阿難九過,及結集三藏事。
- 密跡力士大權神王經偈頌
- (一卷 有智昌序)元廣福大師僧錄管主八撰 共一百七十五讚
- 請賓頭盧經
- 劉宋沙門釋慧簡譯
- 那先比丘經
- (三卷)失譯人名附東晉錄 佛滅度後,有彌蘭王,向那先比丘種種問難,比丘一一答之。
- 阿育王譬喻經
-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 百喻經
- (二卷)蕭齊中天竺沙門求那毗地譯 設一百喻,喻道法邪正等事,末結云。尊者僧伽斯那造作癡華鬘竟。
- 無明羅剎經
- (一卷)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以鬱禪耶城折吒王降伏疫鬼為喻,明如來逆觀十二因緣,用大智慧,破無明羅剎。
- 龍樹菩薩為禪陀迦王說法要偈
- 劉宋罽賓國沙門求那跋摩譯 七言偈,種種勸誡,令修學正法
- 勸發諸王要偈
- 劉宋天竺沙門僧伽跋摩譯 同<龍樹菩薩為禪陀迦王說法要偈>,宋譯五言
- 龍樹菩薩勸誡王頌
-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同<龍樹菩薩為禪陀迦王說法要偈>,唐譯五七言雜
- 大勇菩薩分別業報略經
- 劉宋天竺沙門僧伽跋摩譯 偈說六趣善惡因果
- 十不善業道經
- 宋西夏沙門日稱等譯
- 賢聖集伽陀一百頌
- 宋中印土沙門天息災譯 集一切伽陀,說供施佛僧福報。
- 勝軍化世百喻伽陀經
-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 六道伽陀經
-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 文殊師利菩薩及諸仙所說吉凶時日善惡宿曜經
- (二卷)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 迦葉仙人說醫女人經
-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 付法藏因緣經
- (本名傳六卷)後魏西域沙門吉迦夜共曇曜譯 婆伽婆囑摩訶迦葉(一)、迦葉囑阿難(二)、阿難付摩田地,及商那和修(三)、商那和修付優波鞠多,降伏天魔度人無量,稱為無相好佛(四)、優波鞠多付提多迦(五)、提多迦付彌遮迦(六)、彌遮迦付佛陀難提(七)、佛陀難提付佛陀密多(八)、佛陀密多付脅比丘(九)、脅比丘付富那奢(十)、富那奢付馬鳴大士(十一)、馬鳴菩薩付比丘比羅(十二)、比羅付龍樹大士(十三)、龍樹菩薩付迦那提婆,由毀神眼,故無一目。(十四)、迦那提婆付尊者羅睺羅(十五)、羅睺羅付尊者僧伽難提,以偈試阿羅漢云,轉輪種中生,非佛非羅漢,不受後世有,亦非辟支佛,羅漢往問彌勒,乃能知之。(十六)、僧伽難提付僧伽耶舍 (十七)、僧伽耶舍付鳩摩羅馱(十八)、鳩摩羅馱付闍夜多,世尊所記最後律師(十九)、闍夜多付婆修槃陀(二十)、婆修槃陀付摩奴羅,與尊者夜奢,分化南北(二十一)、次有尊者名鶴勒那夜奢(二十二)、復有比丘,名曰師子,為彌羅掘國王劍斬其頭,唯乳流出,相付法人,於是便絕。(二十三)、結歎善知識功德,說白象聞法起慈,及優婆塞分別買髑髏事。
- 馬鳴菩薩傳
-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 龍樹菩薩傳
-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 提婆菩薩傳
-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 婆藪槃豆傳
-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 阿育王傳
- (五卷)西晉安息國沙門安法欽譯 本施土緣第一,勝德小兒以土施佛,佛為授記。阿育王本緣第二,先作地獄,後因比丘現化,改惡修善,造舍利塔,廣修供養。阿恕伽王本緣第三,化弟宿大哆,生信證果。半庵摩羅果緣第四,王臨終時,僅以半果為最後施。駒那羅緣本第五,即法益王子壞目因緣。阿育王現報因緣第六,以珠與受持八戒夫人,比丘口香,婦女犯禁,問法得果,沙彌食婆羅門,度令出家。賣人頭,調伏邪見臣。下賤婢施一錢,得轉生報,庫中缺如意珠,賓頭盧純酥澆飯,修福禳衰相,修福勝龍王。優波鞠多因緣第七,佛預授記,并結集三藏等事。摩訶迦葉涅槃因緣經第八。摩田提因緣第九。商那和修本緣第十。優波鞠多因綠第十一,廣明化度令證果事。
- 阿育王經
- (十卷)蕭梁扶南國沙門僧伽婆羅譯 即<阿育王傳>別出,而次第小異,詳略亦各不同。
- 阿育王子法益壞目因緣經
- (一卷 前有序)苻秦兜佉勒國曇摩難提譯 偈說法益王子壞目本緣,及說從六趣者,性行不同,較傳經稍詳。 附外道論
- 勝宗十句義論
- (一卷)> 勝者慧月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一實。二德。三業。四同。五異。六和合。七有能。八無能。九俱分。十無說。即勝論六句義演出。
- 金七十論
- (三卷)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此是外道迦毗羅仙人所造,明二十五諦,亦名數論,非是佛法。 附疑偽經
- 慈悲道場懺法
- (十卷)梁誌公寶唱等集 歸依三寶第一。斷疑第二。懺悔第三。發菩提心第四。發願第五。發迴向心第六。顯果報第七。出地獄第八。解怨釋結第九。自慶第十。警緣三寶第十一。懺主謝大眾第十二。總發大願第十三。奉為天道禮佛第十四。奉為諸仙禮佛第十五。奉為梵王等禮佛第十六。奉為阿脩羅道一切善神禮佛第十七。奉為龍王禮佛第十八。奉為魔王禮佛第十九。奉為國王人道禮佛第二十。奉為諸王王子禮佛第二十一。奉為父母禮佛第二十二。奉為過去父母禮佛第二十三。奉為師長禮佛第二十四。為十方比丘比丘尼禮佛第二十五。為十方過去比丘比丘尼禮佛第二十六。為阿鼻地獄禮佛第二十七。為灰河鐵丸等地獄禮佛第二十八。為飲銅炭坑等地獄禮佛第二十九。為刀兵銅釜等地獄禮佛第三十。為火城刀山等地獄禮佛第三十一。為餓鬼道禮佛第三十二。為畜生道禮佛第三十三。為六道發願第三十四。警念無常第三十五。為執勞運力禮佛第三十六。發迴向第三十七。菩薩迴向法第三十八。發願第三十九,凡八段。囑累第四十。
- 方等三昧行法
- (一卷 前有遵式序)隋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方等祕法具六緣第一:一法緣,二善知識,三前方便,四辦衣,五行法,六供養。識遮障第二:一洗浴調適,二飲食調適,三行道調適,四坐禪調適。禁法第三:一七日要心,及誦咒,二請師受戒,及發露,三見善惡業相,及十法王子等,不得向人說。內律要訣第四:一明五篇戒滅不滅相,二明十惡十善業滅不滅相。修行第五。受戒第六。不說。
- 法華三昧懺儀
- (一卷)瓦官寺沙門釋智顗,輒釆法華普賢觀經,及諸大乘經意,撰此法門,流行後代。 勸修第一。方便第二。正入道場方法第三。正修行方法第四。一嚴淨道場,二淨身,三三業供養,四奉請三寶,五讚歎三寶,六禮佛,七懺悔,八行道旋遶,九誦法華經,十思惟一實境界。略明修證相第五。
- 法華三昧行事運想補助儀
- (附懺儀後)唐國清沙門湛然撰 撰香華禮拜等偈,以便運想,及逆順十心略懺文等。
- 慈悲水懺法
- (三卷)唐悟達國師知玄撰
- 金光明懺法補助儀
- (一卷)宋天台東掖山沙門遵式集 緣起第一。按文開章以定銓次第二。別明禮請灑散二法第三。略明能請及所求離過第四。總示事理觀慧所依第五。補助正修十科事儀第六﹕一嚴淨道場、二清淨三業、三香華供養、四召請誦咒、五讚歎述意、六稱名散灑、七禮敬三寶、八修行五悔、九旋遶自歸、十唱誦金光明典。
- 金光明最勝懺儀
- 宋四明沙門知禮集 大段與<金光明懺法補助儀>同,而觀慧文略
- 往生淨土懺願儀
- 沙門遵式,輒釆大本無量壽經,及稱讚淨土等諸大乘經,集此方法,流布諸後,普結淨緣。 一嚴淨道場。二明方便法。三明正修意。四燒香散華。五禮請法。六讚歎法。七禮佛法。八懺願法。九旋誦法。十坐禪法。
- 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三昧儀
- 東山沙門遵式,始於天台國清集,於四明大雷山蘭若再治。 敘緣起第一。明正意第二,一莊嚴道場,二作禮,三燒香散華,四繫念數息,五召請,六具楊枝淨水,七誦三咒,八披陳懺悔,九禮拜旋遶,十誦經。
- 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
- 宋四明沙門知禮集 一嚴道場。二淨三業。三結界。四修供養。五請三寶諸天。六讚歎申誠。七作禮。八發願持咒。九懺悔。十修觀行。
- 熾盛光道場念誦儀
- (前有靈鑑序)宋天竺寺沙門遵式撰 第一設壇場供養。第二示方法。第三揀眾清淨。第四誦咒法。第五三業供養禮請陳意自為七﹕一供養、二奉請、三讚歎、四作法持咒、五禮拜、六懺悔、七行道旋遶。第六釋疑。第七誡勸檀越。
- 觀自在菩薩如意輪咒課法
- 宋霅川沙門仁岳撰 一法式。二觀想。三禮讚。四持誦。五懺願。六證驗。七釋疑。
- 禮法華經儀式
- 宋四明沙門知禮集
- 釋迦如來涅槃禮讚文
- 宋霅谿沙門仁岳撰
- 集諸經禮懺悔文
- (二卷或作四卷)唐西崇福寺釋智昇撰 上卷共有六段,下卷約求生西方,明六時禮法。
- 天台智者大師齋忌禮懺文
- 宋天竺寺遵式述
- 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
- 宋耆山沙門遵式撰 第一決疑門:一疑師,二疑法,三疑自,今並決之。 第二行願門:一禮懺門(即世稱小淨土懺),二十念門,三繫緣門,四眾福門。
- 淨土境觀要門
- 元虎谿沙門懷則述 深明約心觀佛,境觀不二法門。
- 蓮宗寶鑑
- (七卷)素元廬山東林寺善法堂主優曇普度集 念佛正因第一,凡十四章。念佛正教第二,凡十九章。念佛正宗第三,凡八章。念佛正派第四,凡二十二章。念佛正信第五,凡六章。念佛正行第六,凡十四章。念佛正願第七,凡七章。念佛往生正訣第八,凡十二章。念佛正報第九,凡五章。念佛正論第十,凡二十五章。附楚山示眾念佛警語,曉山勸修淨業箴。
- 阿彌陀經不思議神力傳
- 附隋錄未詳作者
- 南嶽思大禪師立誓願文
- (一卷)
- 天台智者大師禪門口訣
- (一卷)
- 天台智者大師別傳
- (一卷)門人灌頂撰
- 天台八教大意
- (一卷)門人灌頂撰 前佛後佛,自行化他,究其旨歸,咸宗一妙佛之知見,但機緣差品,應物現形,為實施權,故分乎八。頓、漸、秘密、不定、化之儀式,譬如藥方,藏、通、別、圓所化之法,譬如藥味。
- 國清百錄
- (四卷)門人灌頂纂 卷第一二。立制法第一。敬禮法第二。乃至王重請書第五十。卷第三四。王謝義疏書第五十一。乃至論放生書第一百。後有戒應題,有嚴序,及新添智者大禪師年譜事跡。
- 永嘉集
- (一卷 前有魏靜序)唐慎水沙門玄覺述 舊分十門﹕慕道志儀第一。戒憍奢意第二。淨修三業第三。奢摩他頌第四。毗婆舍那頌第五。優畢叉頌第六。三乘漸次第七。事理不二第八。勸友人書第九。發願文第十。幽谿法師新定十門﹕皈敬三寶第一。發弘誓願第二。親近師友第三。衣食警戒第四。淨修三業第五。三乘漸次第六。事理不二第七。簡示偏圓第八。正修止觀第九。觀心十門第十。(幽谿有註二冊,可作四卷,尚未入藏,甚妙。南北兩藏皆無禪宗二字,流通作禪宗永嘉集。幽谿作永嘉禪宗集。)
- 金剛錍
- (一卷 前有淨岳科序)唐荊谿尊者述 序曰:圓伊金錍,以抉四眼無明之膜,令一切處,悉見遮那佛性之指,偏權疑碎,加之以剛,假夢寄客,立以賓主,觀者恕之。
- 始終心要
- (一卷)唐荊谿尊者述
- 十不二門
- 唐荊谿尊者述 一色心。二內外。三修性。四因果。五染淨。六依正。七自他。八三業。九權實。十受潤。即釋籤中結釋十妙文也。以是妙觀大體,故後人錄出別行。
- 十不二門指要鈔
- (二卷 前有遵式序)宋四明沙門知禮述 敘曰:十不二門者,本出釋籤,豈須鈔解,但斯宗講者,或示或註,著述云云,而事理未明,解行無託,荊谿妙解,翻隱於時,天台圓宗,罔益於物,爰因講次,對彼釋之,命為指要鈔焉。蓋指介爾之心,為事理解行之要也。
- 修懺要旨
- 宋四明沙門知禮述 初通敘四行,二正明法華,三結歸止觀。
- 法智遺編觀心二百問
- (一卷)法孫繼忠集 四明沙門,謹用為法之心,問義於浙陽講主昭上人。
- 天台傳佛心印記
- 元傳天台宗教興教大師懷則述 深明性具圓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同餘宗緣理斷九。
- 天台四教儀
- (一卷)宋高麗沙門諦觀錄 本宗八教大意,而詳於名相,略於前三教之十乘。
- 天台四教儀集註
- (十卷)元南天竺沙門蒙潤集
- 宗鏡錄
- (百卷)宋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 景德傳燈錄
- (三十卷)宋景德東吳沙門道原纂 先敘七佛并偈。始自摩訶迦葉,終於南岳第九世,青原第十一世,共祖師一千七百十二人,內九百五十四人,有語見錄,餘七百五十八人,但存名字,盡二十六卷。寶誌、善慧、南岳、天台、僧伽、萬迴、豐干、寒山、拾得、布袋,十人,及諸方雜舉徵拈代別語一卷。南陽大寂,乃至法眼等十二人廣語一卷。讚、頌、偈、詩,一卷。銘、記、箴、歌,一卷。
- 續傳燈錄
- (三十六卷)不出編錄人名,彙目義門云,靈谷寺沙門居頂編。 始自汾陽昭,終至天童禮,及諾庵肇,共三千一百一十八人,內一千二百零三人,有語見錄。一千九百零七人,但存名字。
- 傳法正宗記
- (十卷)宋明教禪師契嵩編修 前有上皇帝書,及許收入藏中書,劄子,并題跋等,始祖釋迦如來表一卷。迦葉至六祖傳,共五卷。正宗分家列傳一千三百零四人,共二卷。旁出略傳二百五人,宗證略傳十一,共一卷。定祖圖一卷。
- 傳法正宗論
- (二卷)宋明教禪師契嵩編修 共有四篇,廣明達磨大師,的有師承,以破唐沙門神穖之妄譏毀,兼破付法藏因緣傳。
- 宗門統要續集
- (二十卷或作二十一卷 前有徑山希陵序耿延禧序)宋建康沙門宗永集 元保寍寺沙門清茂續集 釋迦文佛。西竺應化聖賢。二十八祖。東土六祖。四祖旁出,凡八世。五祖旁出,凡三世。六祖下旁出,凡二世。應化聖賢。未詳嗣法。亡名古宿。南嶽下凡十一世,共二百四十八人。五百五十三則機緣。青原下凡十世,共二百六十四人,五百五十四則機緣。續南嶽下至十八世,共二百一十二則機緣。續青原下至十四世。共四十七則機緣。
- 禪宗正脈
- (二十卷)明弘治真如寺沙門如巹集 於五宗機緣中,取其顯明簡直者集出,使人易曉。
- 禪宗頌古聯珠通集
- (二十一卷 前有張掄序)宋光孝寺沙門法應集 元沙門普會續集 明中天竺住山沙門淨戒重校 初集機緣三百二十五則,作頌宗師一百二十二人,頌有二千一百首,續加機緣四百九十三則,作頌宗師四百二十六人,頌有三千零五十首。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 (一卷 前有明教嵩讚)嗣祖比丘宗寶編 靈谷住持淨戒重校 韶州韋刺史,請師於大梵寺說法,師先說得法行由,次說摩訶般若波羅密義,并無相頌。次答實無功德之疑,次答願生西方之問(要人淨心則生淨土,不是說無西方也)。次示定慧一體不二。次示一行三昧。次示心不住法,道即流通,心若住法,名為自縛。次示教無頓漸,人有利鈍。次示坐禪元不著心,亦不著淨,亦不是不動。次示坐禪實義。次傳自性五分法身香,授無相懺悔,發四弘誓願,授無相三歸依戒,又說一體三身,及頌。
- 古尊宿語錄
- (四十八卷 中有阿育王山住持大觀序)賾藏主搜採 靈谷寺住持淨戒重校 南獄讓。馬祖一。百丈海。黃蘗運。臨濟玄。興化獎。睦州蹤。南院顒。風穴沼。首山念。石門聰。汾陽昭。唐明嵩。慈明圓。南泉願。子湖神力蹤。趙州諗。雲門偃。楊岐會。道吾真。白雲端。佛照光。北澗簡。物初觀。晦機熙。笑隱訢。仲方倫。覺源曇(有宋濂藏衣塔銘)。五祖演。葉縣省。神鼎諲。翠岩芝。法華舉。佛眼遠。大隋真。投子同。鼓山晏。洞山初(嗣雲門)。智門祚(嗣香林)。雲峰悅(嗣大愚)。雲庵文(嗣黃龍南)。瑯琊覺(嗣汾陽)。雲門庵主(頌古)。
- 黃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 (并宛陵錄一卷)唐河東裴休集并序 即古尊宿語錄中重出,而稍略。
- 萬善同歸集
- (六卷)宋永明智覺禪師延壽述 明眾善所歸,皆宗實相。
- 唯心訣
- 宋永明智覺禪師延壽述 於中略標百二十種邪宗見解
- 定慧相資歌
- 宋永明智覺禪師延壽述
- 明覺禪師語錄
- (六卷)明靈谷寺沙門淨戒重校 上堂,舉古,勘辨,拈古,偈頌,讚等共六卷
-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
- (十七卷 有耿延禧序及張浚序)學徒若平集 淨戒重校 上堂語六卷。開示法語三卷。小參示眾四卷。頌古一卷。拈古三卷。偈、頌、讚,一卷。
-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
- (三十卷)宋乾道門人蘊聞集
- 天目中峰和尚廣錄
- (三十卷)元至治門人慈寂集
- 真心直說
- (一卷)元曹谿山老衲知訥述 凡十五章,明正信,異名,妙體,妙用,乃至所往以釋疑問。後附誡初心學人文,又附皖山正凝禪師示蒙山法語。東山崇藏主送子行腳法語。蒙山示眾。蒙堂跋。
- 高麗國普照禪師修心訣
- (一卷)直指心性本來同佛,既悟心已,或習輕,則用自性定慧門,或習重,則用隨相對治門,皆與先修後悟者不同。
- 禪宗決疑集
- (一卷)元西蜀智徹述 示提話頭工夫次第
- 修大方廣佛華嚴法界觀門
- (已乏單本)唐終南山釋杜順集 略有三重:真空第一,理事無礙第二,周遍含容第三;三中,又各辨十門。
- 華嚴法界玄鏡
- (一卷或作二卷)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即釋<修大方廣佛華嚴法界觀門>
- 注華嚴法界觀門
- (一卷 前後有裴休淨源二序)唐圭峰蘭若沙門宗密註
【原始資料】原始资料皆来自网络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